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

仪器信息网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临床前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相关的资讯

  •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本世纪初的核磁共振(MRI),借助这些设备,人们对癌细胞不仅看得到还看得清,更能看得准。  创新无止境。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研发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MI),让我们不仅对癌细胞&ldquo 看得早&rdquo ,而且与以上三种手段不同的是,MI能在手术中从分子层面精准定位癌细胞,为医生&ldquo 导航&rdquo 。  &ldquo 其貌不扬&rdquo 的MI  &ldquo 这是第一代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那是现在最新的产品化样机。&rdquo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坤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新老几代MI设备。MI看上去&ldquo 其貌不扬&rdquo :普通的液晶显示屏、支架、镜头、可以移动的箱体,外观&ldquo 温和谦逊&rdquo ,不如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看着威风。  其实,MI极具内涵和实力。&ldquo 最新的MI设备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rdquo 王坤说。无论是术中肝癌微小肿瘤灶的检测,还是乳腺癌、胃癌、前哨淋巴结精确定位手术,MI都大显身手。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肿瘤边界的精确定位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通常,医生凭借经验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如果少切可能会造成复发,而多切又会对患者造成伤害。&ldquo 所以,一种术中提供客观肿瘤边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dquo 王坤说。  MI是国内成功研制的首台肿瘤术中早期精准定位的临床检测设备。问世不到3年时间,它已成功诊治百余例肿瘤患者,并实现了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  手术室来了&ldquo 新伙伴&rdquo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教授在2009年世界分子影像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术中客观的肿瘤边界信息获取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这也是对分子影像导航技术广泛应用的进一步肯定。  分子影像导航技术是如何在人体内实现的?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迟崇巍解释说,当人体病灶发生病变之后,肿瘤细胞外部会产生某些蛋白靶或酶分子的靶标。人们通过注射一种带有荧光或者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通过配体、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探针在体内的自动寻靶,这样便可通过影像学设备实现在体成像,从而反映出体内肿瘤变化情况。  2012年,迟崇巍跟随该所研究员田捷开始研究分子影像。那时,他们带着第一台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走出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来到汕头大学肿瘤医院。第一台不怎么&ldquo 漂亮&rdquo 的MI设备成了手术室里的新家伙。  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报道,对于乳腺癌I期和II期的病人来说,如果早期发现并实施治疗,其5年期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临床操作规范指南明确指出,乳腺癌早期(I期或者II期)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必须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ldquo 我们研发的MI设备,能够在术中客观显示肿瘤及其他病灶的边界信息,这为临床医生手术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rdquo 迟崇巍说,他们对22例乳腺癌早期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精确手术导航切除实验。这组实验数据与组织病理金标准进行验证,检出率为100%,同时病人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方法一方面可以在术中对乳腺癌肿瘤及微小转移灶进行应用,同时可以实现对乳腺癌不同亚型进行术中分子分型,达到术中实时病理的目的 另一方面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乳腺癌上,同时还可以在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上进行应用,实现不同肿瘤的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突破。  走出实验室练就&ldquo 铁骨&rdquo   创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需要一个团队长时间积累与探索,MI正是如此。它不仅集光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于一体,走出实验室后,还要有一副经得起临床测试的&ldquo 铮铮铁骨&rdquo 。  最初到汕大医院手术室,MI开始有点&ldquo 水土不服&rdquo 。&ldquo 能否将无影灯关闭一会?能否给手术室配上遮光窗帘?&rdquo 迟崇巍的要求让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感到有些为难。  这是因为MI需要采集荧光,而荧光的光强只有自然光的千分之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铅房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采集荧光,但在手术室中受各种光源影响,采集起来却不容易。  之后,田捷团队与医生、护士不断沟通,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精进技术手段,克服了这一难题。  另一个研发难题是算法。通过对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理论及方法的基础研究,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生物组织特异性的高阶近似数学模型和快速动态成像算法,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数据融合方法。前期研发的系统样机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合格检测报告,验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此外,MI还选用了更先进的荧光染料。他们结合新的分子荧光染料&mdash &mdash 吲哚菁绿(ICG)的特性,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的荧光图像和彩色图像。在实际临床试验过程中,注射ICG3分钟左右,医生便可以看到前哨淋巴结的位置。这样,医生根据MI的引导进行精确定位,准确切除前哨淋巴结组织。切除后,医生还可以根据荧光反馈判断是否有荧光残余、是否达到准确切除的目的。  不断精进的MI现在是多家医院手术室里的利器:301医院的大夫可以利用MI进行分子影像术中肝门部胆管癌的精确检测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生可以利用该设备进行肝癌门静脉癌栓方面的检测 珠江医院的医生借助MI开展术中肝硬化微小肿瘤灶检测 西京医院的医生使用这种设备进行胃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精确定位手术。
  • 中国将在天津建北斗天津导航系统国际海事监测中心
    p  天津11月24日,在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将在该中心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海事监测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北斗系统海事监测工作。/pp  自2012年底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正式提供公开服务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斗海事应用国际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pp  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认可BDS并将其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成为继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之后向国际海事界提供导航服务的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pp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副处长黄永军介绍说,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中国海事局作为代表全球北斗海事用户的政府主管机关,需要履行政府承诺,开展北斗系统海事监测工作。/pp  根据中国海事局的总体部署,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开展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事监测中心建设筹备工作。/pp  “现已完成技术论证、建设方案编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等工作,为下一步正式开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永军说。/pp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副主任柴进柱告诉记者,监测中心建成后,将履行中国政府对IMO作出的承诺,开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事监测工作,对系统的精度、运行状态、空间信号质量、服务性能等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向海事用户公告系统运行状况信息,确保全球海上用户能获得高可靠的北斗卫星导航服务。/pp  2012年12月20日,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天津挂牌运转,负责中国北海海区的航海保障服务,辖区范围覆盖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天津四省一市。/p
  • 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手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探针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导航卵巢癌实体瘤和转移灶的精准切除,此方法有望在临床上用于腹腔恶性转移肿瘤的精准手术导航。7月24日,相关研究论文以《活体内自组装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作增强卵巢癌转移灶的手术导航》(“NIR-II Nanoprobes in-vivo Assembly to Improve Image-guided Surgery f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898)。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培园为论文第一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手术切除通常是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外科医生触诊和目视检查并不足以确保区分恶性和正常的组织类型,因此可能导致不完全切除或健康组织不必要切除。相比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视觉检查及触诊,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其即时性、高分辨率、高特异性等检测优势,为精准手术导航技术领域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可见光区(400 - 750 nm)和近红外一区(NIR-I, 750 - 900 nm)荧光,由于其组织穿透深度较浅和严重的自体荧光干扰,极大地限制了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以及淋巴结转移病灶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此外,手术切除过程中需要荧光探针具有长效的肿瘤内滞留时间和光稳定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8e54b7f-2dec-4f1c-a053-3576dfab39d8.jpg" title="20180725复旦.jpg"/ /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图1. 表面分别修饰配对DNA(L1/L2)和修饰靶向蛋白的近红外探针。对于这两种配对DNA修饰的探针采用两针注入法,通过肝脏、肾脏的快速代谢,体内正常组织的荧光信号可以降到最低;肿瘤内的探针自组装可以对肿瘤实现长达6小时的稳定标记,确保精准的手术导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张凡课题组与徐丛剑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NIR-II, 1000 - 1700 nm)的深组织穿透和低自体荧光优势,结合化学自组装设计实现了探针在肿瘤内的长期稳定标记,极大地提高了光学成像的信噪比。初步实现了卵巢癌腹膜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在荧光成像指导下精准切除(图1),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可能。/pp 该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聚合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学者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的大力支持。/ppbr//p
  • 自主研发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艾目易破解手术机器人“卡脖子”难题
    艾目易自主研发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破解手术机器人“卡脖子”难题 随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长达20年的专利保护到期,国产手术机器人初创企业凭借其产品的创新性、多样性、智能化等优势站上风口。 在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实力提升等诸多因素的助推下,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接连获批上市。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研发质量的提升,使之迎来强势期。据浙商证券统计,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25.3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远高于全球。 不过,严峻的是尽管目前作为产业链主体的手术机器人设备已在技术上做出突破,并逐渐实现国产替代,但我国手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却面临研发实力不足,严重依赖进口。这一情况进一步成为阻碍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向上发展的“卡脖子”环节,产业难题亟待攻克。 深耕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市场前景广阔 手术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其精准性和稳定性。传统手术靠医生完成,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亦会存在一些问题。手术机器人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工手术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肌肉的收缩,人的手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性震颤,极易影响手术效果。以手术机器人中的机械臂作为医生的手,辅助进行手术操作,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借助传统工具进行人工测量、无法看到患者内部解剖位置,以及依赖医生等问题,则需要光学定位系统等手术导航系统作为医生的“眼”,通过精准定位病灶区域位置和方向,进一步提升病灶定位精度,提高手术精准率;最后,控制算法等软件系统则作为医生的“脑”,辅助医生进行判断及手术操作,提升手术成功率。 定位系统、控制算法以及机械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三部分产品皆来自于手术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手术机器人产业链图片由艾目易绘制手术机器人系统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很早就吸引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不过,由于我国在近红外光学系统的研发上起步较晚,在产品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立于2017年的广州艾目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目易”)专注于手术导航和手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和解决方案的研发。 凭借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深耕,以及对于临床应用的理解,2019年艾目易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其定位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从硬件设计到内部材料结构的深入研究,该定位系统在电磁兼容性、稳定性上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艾目易创始人杨荣骞告诉动脉网:“在不同的科室中,灯光、湿度、温度都有所差别,这些环节都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以及参数的测试。得益于我们多年来做的实验和产品研发,我们所研发的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性非常好,能够成功应对这些复杂环境。因此,我们有信心能够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定位系统。艾目易研发生产的定位系统不仅提供了多样化接口,而且考虑到手术中医生或护士的使用习惯,我们还增加了图像、视频等交互功能,使得系统操作更为便捷。” 艾目易所研发的“AimPosition光学定位系统”现已广泛运用于手术导航、手术机器人及其他以“精准定位”为主导的医疗场景。企业则与广东省内多家医院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覆盖神经外科、骨科、牙科、介入科等科室,通过合作熟悉临床应用场景,充分了解临床需求,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 2020年,艾目易完成了手术导航系统样机研发、手术机器人技术平台搭建,以及第二代光学定位系统与工业光学定位系统研发。2021年,艾目易则是走出去,积极与行业主流企业建立合作,在奠定行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开拓研发应用场景,挖掘增量市场,加速企业发展。 目前,其产品销售已销售至国内数十家手术机器人企业。 搭建定位系统,软件算法,手术耗材三大产品管线 艾目易不仅在光学定位系统的研究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亦构建了涵盖定位系统、软件算法、手术耗材的产品管线。 多年手术导航和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经验,图像处理算法、手术注册算法、机器人标定与控制算法等已经具有相当先进水平,并被国内多家手术机器人公司应用。 具体到手术操作环节,艾目易则已能够提供覆盖手术规划、图像注册、自动定位环节的相关产品。不仅如此,其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亦应用于工业领域,以支撑国内机器人产品升级,赋能工业领域创造更多智能化运用场景。 为释放出足够动能推动企业发展,艾目易通过持续跟下游机构与厂家合作,凭借在核心部件研发上的优势,以及在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方面积累的多年经验,将产品和技术赋能给产业中下游,使他们能够快速的产业化,并反过来加快艾目易产品的更广泛应用。 基于企业软件开发实力,艾目易同时还提供定制软件开发服务。目前艾目易已成功开发了手术导航系统、牙科机器人等的高端智能设备,实现了“硬件+软件”的产品部署。 发力上游,持续拓展产品应用场景 谈话最后,杨荣骞阐述了对艾目易未来发展的规划:“当前我们仍将以保持近红外光学系统更新迭代,不断丰富产品型号为主。例如我们现在所推出的2.0版本产品在外观上,以及技术细节、算法上都做了很多改进。同时,随着我们对下游市场的不断的了解和深入的沟通合作,他们对光学定位系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因此,我们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光学定位系统的型号,尽可能满足不同科室需求。我们还将不断提高产品的关键技术参数,使之能够满足低延时的信息数据传输,实现更加精准更加高速的定位。 在应用领域方面,除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等产品外,我们还将往工业领域拓展。目前我们已经在和国内主要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和厂家展开了初步合作,未来我们也会将艾目易的产品和技术扩展到工业领域去应用,赋能工业智能制造和生产。这将为我们艾目易打开一个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立足上游,持续迭代,拓展丰富应用场景,则是艾目易的下一步。
  • 用磁场做导航 纳米机器人精准搏杀肿瘤细胞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上映于1966年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为给一名科学家实行高难度血管手术,5名医生被缩小成头发丝大小,置于针筒中,注射进他体内。5人驾驶着“潜艇”,躲过了免疫细胞的攻击,一路乘风破浪,成功完成任务。  50多年过去,当初的幻想,已经部分成为了现实。微纳米医疗机器人,就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前途的智能给药平台,目前被广泛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卓越百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林课题组,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智能的肿瘤靶向机器人。它有了伪装,还有了导航,能够在磁场的驱动下,精准抵达战场,投掷杀伤肿瘤的弹药。  让巨噬细胞吞下纳米药物,变身微纳米机器人  让纳米机器人装载药物,到达指定地点,定向治疗炎症或清除肿瘤,这是医学纳米技术的终极目标之一。但传统微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的运动,其实靠的是分子之间的结合力,这是一种“被动靶向”,难免脱靶。“就好比我们知道,人群中具有某种特质的两类人可能会碰上。但茫茫人海中你最后碰上的是不是想要的人,其实要打一个问号。”冯林说。  而且,也如当初那部电影里所展示的,被注射进人体内的纳米机器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兢兢业业工作的免疫细胞的攻击。  能不能让这类医疗机器人更为安全且精准地到达要去的地方?  2016年从日本回国后,冯林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北航机器人所的支持下,冯林和陈华伟老师合作申请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重大项目“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一次讨论中,陈华伟问可不可以让活细胞作为载体。这句看似很随意的提问提醒了冯林:直接让活的细胞吞进载药纳米颗粒变身微纳米机器人行不行?  他们想到了巨噬细胞——这是一种喜欢吞食并处理异物的细胞。  合适的载体和“伪装”找到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机器人的“导航系统”。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由磁场来控制,药物释放可以利用红外或者超声波。几乎是从零开始,冯林团队自行设计了复合磁控系统。他们从电子线圈开始设计,一点点调整、摸索技术参数。磁性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后,通过这套系统,他们可以在体外对其行走路径进行高精度控制。  再接下来,就是让磁性纳米颗粒装载药物,并让它在合适地点,通过合适方式,释放药物。  这款机器人其实设计有许多层。在阿霉素外层,是聚乙二醇,一种具有良好水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再外一层,是吲哚菁绿,它是药物研究中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帮助科研人员判断机器人所在的位置。最后他们还包裹了一层脂质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生物相容性。  团队还为机器人设计了一个开关——近场红外光。近红外光穿透表层皮肤,磁性纳米颗粒吸收光线,产生热量,会释放出阿霉素。  如此一来,纳米机器人基本实现“指哪打哪”的效果。  “接收指令,执行指令,完成任务,在我们做机械的人眼中,具备这些能力的,才是智能的机器人。”冯林说。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9月,纳米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小》(Sma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在机械学院,他们建立生物医学实验室  冯林的团队中,有好几个医学生物专业出身的博士。在他的机械实验室里,还有一块专门区域,用来做生物医学实验。  所以,你能看到这样一个略显奇特的景象——实验室里,有各类机械模型,有专业级的显微镜,以及小白鼠。  去采访时,由于已经结束了上一轮的实验,小白鼠所剩不多,正在笼子里踱来踱去,安度余生。  冯林是“80后”,本科学的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是生物机器人,博士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跟着导师新井史人教授一头扎进了更为微观的世界——微纳米机器人。  回国后,冯林来到北航,获得北航“卓越百人”,加入了机械学院张德远老师领导的仿生与微纳系统研究所,之后又得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北航提倡“医工结合”,冯林也被聘入了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更深入地进入到医疗机器人领域。  “不能只是炒概念,说纳米机器人未来能如何如何。”冯林一直存着这个念头,就是要真正把纳米机器人打入体内,真正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  就在不久前,冯林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Medcreate磁悬浮胶囊机器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本科生创意组全国第五名。  它用到的技术,也是“复合场磁控”。  这是一款主动可控高速图像传输型胶囊机器人,能对胃部等大体积消化道器官进行全方位无死角视频探查。胶囊机器人可以悬浮运动,无需改变患者体位,就能完成整个胃部的覆盖式检查。  冯林为学生取得的成绩高兴,但他也知道,要完善各类治疗型的微纳米机器人,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小鼠到人体,从试验到临床,还需要一步步完善和摸索,这并非坦途。“你要舍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冯林说。
  • 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 光学技术提供手术能力延伸
    从1985年美国工业机器人手臂PUMA 560完成了历史上首次机器人手术开始,手术机器人就作为一种精密医疗器械逐渐应用于临床中,成为医生手与眼的延伸,在手术中辅助医生完成精细操作。手术机器人可以在狭小的手术部位实现人类能力范围以外的精准手术器械操控,其应用是手术向微创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期,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走向市场,以及《“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为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次吹起东风,手术机器人成为医疗器械行业重点关注对象。支持政策频频出台 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落地”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不仅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产品也大多仍在研发过程中。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如2021年12月21日发布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要“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在政策支持下,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取得显著突破,上市进程明显加快。2021年2月,天智航“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10月,威高“妙手-S”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2022年1月微创“图迈”获批,成为继威高妙手后第二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两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成果进入市场,打破了美国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垄断地位,为市场带来更多选择。光学技术 不止看得更清晰手术机器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手术控制台、配备机械臂的手术车及视像系统。外科医生坐在手术控制台,观看由放置在患者体内的腔镜传输的手术部位三维影像,并操控机械臂、手术器械及腔镜的移动。机械臂作为手的延伸,不但可以复制双手的活动,而且还过滤了人手本身的震颤,提高手术操作的流畅度和精准度。而视像系统是眼的延伸,不仅为医生提供三维高清图像,同时还有数字变焦功能,使医生能够流畅地放大视野。如“妙手”机器人的“立体图像显示窗口”利用探视镜头在提供三维立体高清图像的同时可以将手术视野放大数倍,可以帮助医生突破人体极限。除了三维医学影像重建之外,光学技术在手术机器人中的应用还有医学影像定位导航功能。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基于二维透视图像或者三维重建图像的空间定位算法实现空间定位,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区域位置和方向,提高手术精度。光学导航是常见的导航方法,基于光学定位系统对并联机器人与患者进行位置和姿态的标定,得到“图像-患者-机器人”三者之间的位置和姿态关系,帮助医生控制并联机器人完成虚拟手术操作。光学定位系统通常包含反光球、光学定位仪等。5G与AR/VR 智能技术带来新可能随着5G技术的兴起,基于低延时网络的远程操作成为可能。手术机器人与5G也有良好的结合空间。在5G网络环境下,医学远程会诊可以从传统的视频、图片等二维呈现方式转化为三维立体视觉呈现方式,实现患者病灶部位全息投影成像。同时通过边缘部署将网络延迟降到最低,5G技术可以实现医生与机器人的“实时”同步操作,让医生可以为几千公里之外的病人实施手术。三维立体视觉则可以通过AR/VR/MR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结合5G的远程医疗案例在前几年就已经掀起热潮。早在2015年,微软就推出了可穿戴式AR设备HoloLens,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Scopis推出全息导航平台,利用Hololens头显为外科手术提供更精确和快速的手术引导。而在国内,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3月12日利用5G通过AR/VR技术成功实施了一例肝胆外科手术。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在北京给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鲍世韵手术团队进行精准指导,共同完成该例AR/VR+5G协同远程手术。通过5G+AR/VR/MR的结合实现远程手术是手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清近眼显示技术将成为一大重点。裸眼3D显示、双眼分视、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等技术正随着AR/VR技术的大热而快速发展,“元宇宙”概念的升温更是将AR/VR硬件推向高潮。而当技术突破应用于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也将获得飞跃式进步。手术机器人进入黄金赛道虽然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但是市场发展火热。近几月有多家专注开发手术机器人的公司完成融资,其中不乏数亿级以上的A轮或B轮融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手术机器人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同时,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期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以44.3%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于2026年达到38.4亿美元。而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接连获批上市也使国内企业能分到这块蛋糕。更多光学技术,尽在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光学技术作为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中至关重要。2022年7月13-15日,第十七届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展会就将汇聚来自光电子领域的重要企业,展会将集中展示激光智能制造、激光器与光电子、光学与光学制造、检测与质量控制(含红外技术与应用产品特色展示)以及成像与机器视觉六大主题领域创新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作为行业内知名的光学盛会,光学与光学制造展区也将结合当下行业发展趋势,展品涵盖光学材料、元器件、镜头组件、整机仪器、镜头与摄像等各类光学产品、设备与技术。更有索雷博、普爱纳米、贺利氏、艾罗德克、艾特蒙特、小原光学、舜宇、长光所、成都光明、力阳、芬创、海洋光学、牛津仪器、如海、斯泰必鲁斯、中科创星、福晶、永新、福特科、华科、激埃特、湖南戴斯、乾曜、东隆、莱特巴斯、首量、昊量、海创、卓立汉光、芯明天、全欧、三英等各悉数到场,为您带来一场行业新知的视觉盛宴!同时,在检测与质量控制展区将展出各类质量检测和过程控制所需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包括光学特性测量、光学测量技术及仪器、光学传感器、光学检测系统应用、激光辅助测试测量系统等,优质展商齐聚,其中包括:滨松、三丰、蔡司、雷尼绍、马波斯、海德汉、马尔、柯尼卡美能达、Instrument System、Ademsy、Sensofar、小坂、米铱、日立、堀场、苏黎世仪器、米铱、奥智品、施泰力、STIL、西努、中图仪器、台超、中智科仪、比尔茨、前哨等知名展商带来各自的创新技术与产品。2022展位预定火热进行中,让更多从业者了解最新的创新技术及成果,共同探讨行业新趋势。镭sir期待您的加入!访问此链接报名参与第十七届慕尼黑上海光博会:https://jinshuju.net/f/Lg1ga1慕尼黑上海光博会电话:021-20205500邮箱:laser@mm-sh.com
  • 中国2015年前建起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 解放军总参谋部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3日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国将用3年时间建立起一个“法规配套、标准统一、布局合理、军民结合”的“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北斗”导航定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北斗”导航系统运行安全。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并计划在2012年年底正式开通服务。截至目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经有11颗卫星在轨运行,拥有12万军民用户。到2020年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数量将达到30颗以上,导航定位范围也将由区域拓展到全球,其设计性能将与美国第三代GPS导航定位系统相当。  据总参测绘导航局介绍,随着“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建设发展,“北斗”导航应用即将迎来“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重大历史机遇,也对“北斗”产品的检测认证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军地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在2015年前完成“北斗”导航产品标准、民用服务资质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权威、统一的标准体系。同时在北京建设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在全国按区域建设7个区域级授权检测中心,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检测认证进入国家认证认可体系,相关检测标准进入国家标准系列。  相关负责人称,尽快建立起“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既是“北斗”系统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举措,也对创建“北斗”品牌,加速推进“北斗”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
  • 苏州医工所“医学影像处理软件”成功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依托苏州国科康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的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康成睿视”成功获得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编号:苏械注准20222211685)。医疗器械注册证康成睿视可实现医学影像分割、影像配准和组织三维建模,可对胸腹部骨骼、心脏、主动脉、肺、肝、肾脏、脾脏和前列腺等组织器官进行自动分割及定量分析,可应用于放射科、介入科、神经科、外科、肿瘤科、骨科等众多临床专科,为医生提供可靠、定量和精准的三维诊疗信息,便于辅助诊断和手术方案规划,增加诊疗精准性。康成睿视医学影像处理软康成睿视由医学影像室戴亚康团队研发。该团队聚焦“多模态+AI”智能辅助诊疗方向,研发智能精准介入手术计划导航、无创高时空分辨脑机接口、医疗健康大数据管理分析等关键技术和系统。康成睿视获批上市,标志着团队在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疗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团队另有多款产品正在研发、注册证报批和产业化推进中。肝脏及肿瘤三维重建胸部组织三维重建 该成果获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是苏州医工所成果转化的又一成功典范,证实了研究所特色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未来,研发团队还将进一步秉承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工匠精神”,进一步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手术计划导航系统,为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 一文了解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近日,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并得到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响应和支持的国际大科学计划(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又称π-HuB)的执行总部在广东智慧医学国际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继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发表后,破解人体构造“天书”的另一个国际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为该计划首席科学家。该计划旨在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存环境的蛋白质组图谱,解析人类蛋白质组构成原理和演变的规律,探索生物医学大数据从信息知识到智慧的路径,实现人体蛋白质组定位系统的精确空间定位、准确状态定性和人体从非健康状态到健康状态的精准导航。  什么是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提起蛋白质,大家并不陌生。不过“蛋白质组”一词却鲜有人了解。其实,蝴蝶由卵变虫、成蛹、再破茧成蝶,幕后“操盘者”并非基因组,而是蛋白质组。  过去人们认为,只要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是却发现基因组并不如预期那样能够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如何解读这本“天书”成为一大难题。  “生,源于基因组 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根本阐释生命。”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认为。基因组序列只是提供了一维遗传信息,而更复杂的多维信息发生在蛋白质组层面,因此想要解密基因组,必须先系统认识蛋白质组。π-HuB计划就是这样一个旨在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存环境的蛋白质组图谱的计划。  那么,何谓“导航”?π-HuB计划将致力于解析人类蛋白质组构成原理和演变的规律,探索生物医学大数据从信息知识到智慧的路径,实现人体蛋白质组定位系统的精确空间定位、准确状态定性和人体从非健康状态到健康状态的精准导航。这项大科学研究将为人类健康管理、科学养生以及疾病精准防控诊治提供全新理论、技术和方法。该计划将为人类带来什么?贺福初院士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精准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早在2002年,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两谱”“两图”“三库”的科学目标和行动策略,领衔完成了国际首个人类器官(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建成了该领域领先国际水平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并联合国内数十家基础研究和临床团队协作完成了中国人体蛋白质组研究等大型科学项目。2020年经国家科技部遴选评审立项,π-HuB计划成为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  根据广州会议上公开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白皮书2.0,在未来30年,π-HuB计划将投入数十亿元人民币,以实现三大目标:  1、绘制人体蛋白质组结构空间参比图谱,按照人体构成层次,绘制从单分子到蛋白质复合体,细胞到组织到器官的各层级蛋白质组构成图谱   2、阐明人体蛋白质组状态空间参比图谱,追踪人体从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直到衰老的生命全周期过程中,不同膳食模式、不同环境因素、体内不同微生物类型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蛋白质组图谱的动态变化。  3、建立人体蛋白质组导航系统,整合蛋白质组学数据和其他人类组学数据构建元人体数字模型,利用人体蛋白质组在状态空间中定位,对健康状态进行判定,进而实现对疾病风险的预判和早期疾病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干预措施。早在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两谱”“两图”“三库”的科学目标和行动策略,领衔完成了国际首个人类器官(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在国家“863”、“973”和重点研发专项的共同支持下,贺福初团队联合国内数十家基础研究和临床团队协作完成了中国人体蛋白质组研究等大型科学项目,并提出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理念。贺福初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围绕中国学者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对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对我们解读生命密码的帮助等进行解读。至于为何要发起这样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贺福初表示,大科学计划是强国的重要引擎,“当一个国家成为全球科学中心时,它将迅速成长为世界顶级强国”。问:贺院士,我国学者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是一项大科学计划,为什么您要积极推进我国的大科学计划呢?贺福初: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在2050年要建成全球科学中心,这是作为全球科技强国非常重要的标志。对科学发展史的研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一个国家成为全球科学中心时,它将迅速成长为世界顶级强国。比如,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的德国。判断现代大国的强盛与否,首先要看它能否成为全球科学中心,能否发动技术革命。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爆发世界大战时,美国吸引了全球大量的顶级科学家赴美研究,迅速成长为全球科学中心,发展出一系列突破性技术。而在崛起的过程中,美国相继发动了多个大科学计划,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些大科学计划是美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重要引擎,也在科学史上开启了真正的大科学计划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问:我们知道蛋白质组学比基因组更为复杂,您和很多中国学者很早就在这一领域布局研究,如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具体的情况请您介绍一下。贺福初:大科学计划需要调动全国甚至全球的科技力量,通过协作式的联合科学攻关,达成计划的既定科学目标,这种模式可以带来国家科技力量的迅速腾飞。医务工作者最熟悉的大科学计划或许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了,它全面推动了遗传学研究、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靶标发现,为精准医学计划奠定了雄厚基础,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了一部人类生命密码的“天书”,但如何解读这本“天书”,成为当时科学家更加关注的问题。最终在人类基因组图谱完成之际,一批基因组学学者不约而同地向蛋白质组学发出呼唤:“用蛋白质组学解读基因组这部‘天书’。”于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应运而生。的确,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比,蛋白质组计划会更为复杂。因为同一个体不同器官、同一器官不同细胞的基因组是相同的,蛋白质组却可以千差万别。因此,尽管大家都知道要向蛋白质组寻找答案,但对于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如何推进,各国学者莫衷一是。在2002年,由我国领衔、全球11个国家参与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uman Liver Proteome Project,HLPP)”正式启动。该计划是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启动的第一个人体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计划,也是中国科学家倡导和领衔的第一个国际大型合作计划。最终,我们鉴定了超过1万种人类肝脏蛋白质,并利用这些数据对肝脏生理功能进行了系统解读,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全面展开发挥了示范作用。2014年,在“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技部启动了“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CNHPP)”重点专项。如今,在人体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已领先世界。问:贺院士,您提出的“π-HuB”计划是下一个新的目标吗?您对它有什么期许吗?贺福初:随着这种数据驱动而非假设驱动研究的积累,多维动态而非一维静态数据的丰富,人体细胞与内外环境间信息的集成,将在更高层次获得对人类个体、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全新认知,推动智慧医学的到来。基于这些,我们提出了“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该计划的愿景是在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共享模式下,全人类共同探索人类未知前沿,揭示宇宙中最复杂物质系统——“人体”的蛋白质组谱系及其构成原理与演变规律,系统阐释人类发育、衰老及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并依此制订覆盖人类生命全周期的精准防控、诊治、康养策略,开创智慧医学新范式,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 国内首个矿用导航技术实验室正式建成
    10月3日,国内首个矿用导航技术实验室在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正式建成。作为煤矿采掘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子实验室,该实验室加快了行业高端导航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煤矿采掘工艺复杂,工作面环境多变,少人化、无人化采掘工作面的建立一直是矿山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中自动导航定位技术是制约采掘装备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卡脖子”环节。十多年来,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潜心研究矿用导航定位方法,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同时在两个同类工作面同步完成掘进工作面基于惯性导航系统的采掘装备全工况对比定位试验,试验结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加速开展自主研发工作,持续不断进行科研攻关和工业性试验,成功突破了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难题,实现掘锚机规划截割,助力快掘系统实现月进尺3088米的世界纪录。基于导航定位技术,操作人员可以远离巷道迎头,在高效掘进的同时确保作业安全和职业健康。目前,经多轮迭代形成的系列矿用导航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矿用导航技术实验室的建成,拓宽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创新领域,增强了矿用导航技术在系统级和核心部件级动静态特性测试能力,提高了矿用导航产品在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
  • 光谱探针在指导手术方面潜力无限!
    帕金森式症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老年人的第三大“杀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7%患有该症状。而大脑深部刺激(DBS)逐渐成为晚期帕金森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仍具有重大风险。该治疗方式是通过在大脑中放置电极、以破坏导致与晚期帕金森病相关的衰弱性震颤和僵硬的错误信号。对于不再受益于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将电极放在错误位置会降低有效性并导致心理障碍。来自拉瓦尔大学魁北克CERVO脑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提出使用两种光谱分析的新探针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在大脑中导航仪器,从而使手术更安全,并提高成功率。小组成员Mireille Quémener表示:“改善DBS电极插入的神经外科指导将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整体健康治疗成本并防止不良的心理后果。”光谱探针提供实时位置导航DBS手术过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将电极放置在大脑特定部位,另一部分是植入电池组,便于将电流输送到电极。传统插入电极的方式是依靠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来确定位置。然而,在颅骨钻孔的过程中,大脑可能会移动2毫米,导致电极放置位置不准确。基于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装有光学探针的DBS电极,该电极通过光学探针增强,在插入过程中对脑组织进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光谱(CARS)和漫反射光谱(DRS)。光学探针包含两根用于CARS和DRS照明的光纤和第三根用于收集信号的光纤。然后从组织学切片(HISTO)中目视识别组织类型,以生成由黑色(灰质)和白色(白质)区域组成的条形码。将该条形码与使用光学探针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使用PCA agorithm(探针条形码)进行分析。一旦电极到达目标位置,光学探针就可以在电极保持在原位的同时进行工作。图1 左半球和右半球的组织切片显示两个电极插入(a)大脑右半球的脱靶部分(使用CARS)和(b)大脑左半球的丘脑下核(STN)(使用DRS)光谱探针在指导手术方面潜力无限为了测试这种新探针,神经外科医生用它来在人类尸体大脑的六个区域植入电极,并沿着大脑两个半球各50mm的总长度收集了CARS和DRS测量值。手术后,研究人员提取大脑并目视识别了探针通过的白质和灰质。将CARS和DRS测量的读数与大脑结构的视觉记录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CARS和DRS方法非常准确地识别脑组织。这些发现证实,光谱学可能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导航大脑的有用工具。Quémener 表示:“我们的团队目前正在研究调整光学探针,使其用于将接受DBS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试验。我们相信光学方法在手术指导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希望我们的技术将在临床中出现,以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各种脑部手术。”
  • 质谱在临床诊断领域将有重大利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就《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这项规划提出,2025年时我国医疗装备的产品性能和质量将达到国际水平,预计将有6家至8家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据介绍,医疗装备主要包括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植介入器械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2019年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国内企业产值的国际占比已超过10%,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  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发展愿景显示,到2025年,我国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可靠,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医疗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届时高端医疗装备在诊疗、养老、妇幼健康、康复、慢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15%以上。  不仅如此,到2025年,我国预计将有6至8家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到2030年时,我国应成为世界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应用高地,为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发展领域  (一) 诊断检验装备。开发高端影像诊断装备,促进影像诊断装备智能化、远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准化、多模态融合化、诊疗一体化发展。攻关突破基于新一代细胞标记、微流控分析技术的高端细胞分析装备,多功能、集成化检验分析装备,高性能生化分析装备、免疫分析仪、质谱分析设备等。提升面向重大疾病诊断的即时即地检验(POCT)装备产品性能品质。  (二) 治疗装备。开发多模式图像、多治疗计划融合以及自适应放射治疗装备。发展高效率、高效能超声治疗、电流治疗、磁场治疗装备。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提升治疗过程视觉实时导航、力感应随动等智能控制功能,推进手术机器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三) 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研制脑损伤、脑发育、颅内血氧、疼痛等新型监护装备,发展远程监护装备,提升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进急救、新生儿专科等领域高端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创新发展。推动透析设备、呼吸机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性能提升。攻关基于新型传感器、新材料、微型流体控制器、新型专用医疗芯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医疗级可穿戴监护装备和人工器官。  (四) 中医诊疗装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医药原创资源,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推动中医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规范化、远程化、规模化发展。持续升级现有中医药装备性能,推进中医药装备在健康管理、疾病防治、远程医疗等领域创新应用。  (五) 妇幼健康装备。推动妇幼健康装备远程化、无线化、定制化发展。研制符合妇女、儿童特殊需求的诊断、治疗、保健装备,发展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可穿戴装备。发展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救治、生命支持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等装备。攻关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分析、神经管畸形产前筛查、三体综合征风险计算等优生优育诊断分析软件。  (六) 保健康复装备。提高推拿、牵引、光疗、电疗、磁疗、运动治疗、康复辅具等传统保健康复装备水平,推进系统化、定制化发展。研发临床逻辑、传感测控技术、人工智能算法融合的保健康复装备,发展基于机器人、智能视觉与语音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护理装备和康复装备。提升平衡功能检查训练、语言评估与训练、心理调适等专用康复装备供给能力。  (七)植介入器械。加快微型化、精密化植入式心脏起搏装备、神经刺激装备研制。推动应用先进材料、3D打印等技术,提升血管支架、骨科植入、口腔种植等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水平。提升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等血管介入材料性能,推进各类食道、胆道、气管支架等产品升级换代。发展生物活性复合材料、新型人工血管、人工肌腱、人工神经、仿生皮肤组织等。可以看到,规划在第三部分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是诊断检验装备,并将质谱分析设备纳入到重点发展的诊断检验装备中。这对于临床质谱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此外,近期在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12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中指出,在重大产品研发任务中,设立6个研究方向。包含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光子计数能谱 CT 研发、新型可降解镁合金硬组织植入器械研发、天然生物材料构建的降解调控神经移植物产品研发、新型核酸分析系统平台研发、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研发等。一系列的政策看来,临床质谱特别是国产临床质谱将迎来重大利好。
  • 上海交通大学林俐:致力于将拉曼光谱技术真正推向临床
    在满足目前各种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光谱分析仪器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不论是分子光谱还是原子光谱都涌现了一系列创新的成果,特别是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太赫兹、超快光谱、荧光相关光谱、高光谱等相关技术彰显了极具诱惑的市场活力,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第十二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23)中,近50位专家报告充分彰显了光谱创新潜力,纷纷展示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从仪器整机到关键部件;从系统集成到方法开发;从大型科研仪器,到用于现场的便携、手持设备;从实验室检测设备,到过程分析技术……为了更好的展示这些创新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专家、用户、厂商之间的合作交流,会议主办方特别策划《光谱创新成果“闪耀”iCS2023》网络专题成果展,集中展示本次光谱会凸显的创新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仪器、部件、技术、方法、应用等。本次会议中,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林俐特别分享了题为《活体透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深层病灶的无创检测与定位》的报告,引发行业极大关注。会后,我们也特别邀请了林俐教授再次给大家做深入的分享。1、成果简介检测体内病灶并获取其深度信息,对于临床诊疗至关重要。拉曼光谱具有实时采集和无电离辐射等优势,但传统背散射拉曼光谱不具备实现深层病灶无创实时定位潜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透射拉曼光谱的深层检测研究。成果及优势如下:成果1:开发了超高亮度拉曼造影剂,结合表面多支化结构的金纳米花和银壳结构,利用“缝隙增强”的效应极大增强造影剂的亮度,检出限fM级别。结合大光斑激发的策略,可以在满足临床安全光照剂量要求下实现高检测深度,最高14cm;成果2:开发了“谱峰比值法”病灶深度预测模型;结合多点检测误差校正模型、多谱峰对的非匀质组织深度预测模型和平面多点检测方法,最终完善为一套“谱峰比值法”病灶三维定位策略。成果3:首例基于透射拉曼光谱的大鼠前哨淋巴结的无创定位和手术导航,活体实时定位误差小于1%。2、产业化探索未来准备将整套病灶检测方法集成为集造影剂、检测装置、定位算法为一体的拉曼病灶定位系统,最终可以将系统应用于临床肿瘤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手术导航。当前,高亮度造影剂已完成了中试生产,病灶的定位方法已申报专利。该系统具备很高的应用前景,仅以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为例,研报显示全球每年手术台次超1000万例,总市场规模超1000亿,手术辅助设备规模超100亿。3、课题组未来研究计划最看好的光谱技术仍是拉曼光谱技术。因为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分子指纹光谱,具有高特异性,无标记检测方法可以直接展示生物分子的特征。作为一种光学检测技术,对于人体较为无害。在未来,我们将会进一步完善拉曼造影剂安全性验证,以及病灶三维定位模型,并尝试结合CT、MRI等常见医学成像手段,开发拉曼多模态成像方法,将拉曼光谱技术真正推向临床。4、合作意向① 和仪器设计厂商合作,共同研发集成拉曼病灶定位系统,最终可以形成可出售的产品;② 和研究光学重建算法以及多模态成像的老师合作,共同开发出拉曼多模态成像方法。5、专家简介或者课题组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拉曼医学及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叶坚教授,课题组PI,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广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兼职研究员、国家重点实验室P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联系方式:yejian 78 @sjtu.edu.cn 林俐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学者。研究兴趣为基于光学方法的无创病灶定位和检测,包括近红外二区拉曼响应纳米探针的设计开发、深穿透拉曼光谱技术、拉曼图像重建和术中活体定位病灶。联系方式:linli92@sjtu.edu.cn
  • 34亿美元开拓机器人手术领域,强生集团收购Auris Health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今日,强生集团(Johnson & Johnson)宣布,将斥资34亿美元现金,以及额外可高达2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收购拥有尖端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医疗器械公司Auris Health。Auris致力于开发微创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的精细化水平并减少手术创伤。本次收购将帮助强生加速进入手术机器人领域。/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c93c723e-250b-44f3-8042-df3f34aacad4.jpg" title="201902141204388337.jpg" alt="201902141204388337.jpg" width="612" height="91" style="width: 612px height: 91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肺癌患者通常没有症状,往往确诊时为时已晚,因此生存率不高,目前虽有多种肺癌诊断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准确性、安全性或侵入性等方面都有限制,甚至影响结果的精确性或引起副作用,例如气胸和出血。其中,肺部结节一般较小,且位于肺部深处难以到达,增加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97bec22b-5462-451d-b21d-ad3700364ffc.jpg" title="201902141205024036.jpg" alt="201902141205024036.jpg" width="612" height="195" style="width: 612px height: 195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onarch手术机器人平台(图片来源:Auris Health 官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获得FDA许可的Monarch平台,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支气管镜手术,目前着眼于肺癌,未来将朝着治疗各类疾病为目标发展。Monarch平台以类似游戏遥控器的界面,使医生能更直接的操控;并集合机器人、软件、数据科学、视觉成像等先进技术,使内窥镜有更广泛的触及范围以及更广阔的视野。Monarch包括一个创新的柔性机器人内窥镜,可更容易地穿越曲折复杂的组织解剖结构。在患者肺部解剖结构的3D模型帮助下,通过内窥镜影像与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相结合,将柔性机器人内窥镜导航至肺部周边,并为整个手术过程提供连续的支气管镜影像,更能准确地抵达难以到达的肺部结节,进而通过机器人采集病灶组织切片进行诊断,以及通过低侵入式手术进行治疗。/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Auris的手术机器人技术将在肺癌的诊断和早期干预方面带来益处,这对于强生致力于开发预防,拦截和治愈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此外,该项技术还将帮助强生创建一个 “互联数字生态系统” ,即利用数据和机器人技术指导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强生集团医疗设备全球主席和执行副总裁Ashley McEvoy女士说道:“在这个新医疗保健时代,强生的目标是简化手术、提高效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手术预后,并最终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强生相信,‘best-in-class’的机器人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无与伦比的点对点连接的组合,将为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Auris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Frederic Moll博士表示:“Auris非常高兴能加入强生集团,共同推进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以改善全球患者的生活。与强生一道,Auris将极大地加速两家公司的共同创新,而创新的疗法将为患者重新设定最佳的预后效果。本次收购也是对Monarch平台的技术以及Auris团队成员工作的认可。证明了Monarch平台是内窥镜技术的一步飞跃。”/ppbr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p
  • 量子导航领域又一突破:原子自旋陀螺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
    全空域、全时域的无缝定位导航是未来定位导航产业的技术制高点。随着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陀螺及惯性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小体积、低成本等优势,将对无缝定位导航领域提供颠覆性新技术。  “十二五”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主题项目“基于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仪关键技术”由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承担,项目研究开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组攻克了核自旋-电子自旋耦合极化与检测等精密量子操控技术,完成了小型化磁共振气室、高效磁屏蔽等元件的精密设计与制造,并研制成功我国首个基于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仪原理样机。样机零偏稳定性优于2° /h,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与美国技术差距从10年缩小到7年。  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基于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仪的精度与集成度,为支撑我国量子导航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原子陀螺仪的技术突破使现有应用于高端装备的无缝定位导航系统的体积、质量、功耗、成本等下降约两个数量级,将应用于大众定位导航市场,可在微小体积、低成本条件下实现米级定位精度,提供不依赖卫星的全空域、全时域无缝定位导航新能力。
  • 两部门关于公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的通知 联影、迈瑞等上榜
    10月26日,工信部官方网站发布通知,公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包括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智能辅助治疗产品、智能监护与生命支持产品、智能康复理疗产品、智能中医诊疗产品、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八大类。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关于公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的通知工信厅联科函〔2022〕2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关于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联科函〔2021〕247号),经各地各单位推荐、综合评审和网上公示,确定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名单,现予以公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入围单位分为“揭榜单位”和“潜力单位”两类,原则上,“揭榜单位”为创新任务攻关主体,鼓励“潜力单位”实施揭榜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开展不定期抽查和中期测试评价,根据实际攻关进展和测评排名情况,对“揭榜单位”和“潜力单位”动态调整。二、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入围单位和项目的跟踪管理,针对揭榜任务攻关过程中涉及的创新研发、测试验证、示范推广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注册条件的产品加强指导。三、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委托相关机构于2023年底前对揭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测评考核,遴选揭榜优胜单位和项目。请入围单位瞄准揭榜任务指标抓紧开展攻关,确保揭榜任务按期保质完成。附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pdf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2022年10月14日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序 号类别项目名称牵头单位方向一:智能辅助诊断产品1揭榜单位宫颈细胞学数字病理影像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玖壹叁陆零医学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揭榜单位基于人工智能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图像计算机 辅助诊断软件杭州迪英加科技有限公司3揭榜单位染色体核型辅助诊断软件杭州德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揭榜单位眼底照片眼部疾病辅助诊断软件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5揭榜单位浅表器官超声扫描与影像分析系统浙江德尚韵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6揭榜单位肝脏超声辅助诊断软件飞依诺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7揭榜单位动脉瘤 CT造影影像辅助检测软件杭州深睿博联科技有限公司8揭榜单位消化道内窥镜影像辅助诊断软件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9揭榜单位头颈血管 CT造影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0揭榜单位冠脉 CT 血管造影辅助诊断软件语坤 (北京)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1潜力单位结直肠癌筛查内镜和组织病理辅助诊断 一体化系统成都微识医疗设备有限公司12潜力单位结直肠癌血清肽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13潜力单位血流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表型辅助分析软件予果生物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14潜力单位流水线式全自动宫颈癌人工智能诊断工作站深圳市瑞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5潜力单位宫颈细胞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16潜力单位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人工智能辅助 分析诊断系统杭州智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7潜力单位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西安美佳家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8潜力单位智能化多癌种下一代病理辅助诊断系统汉姆德 (宁波) 智能医疗科技 有限公司19潜力单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杭州贝安云科技有限公司20潜力单位人工智能外周血图像分析系统重庆德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1潜力单位宫颈细胞学数字显微图像辅助诊断软件上海杏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2潜力单位肠癌 cfDNA 液体活检早筛试剂盒南京世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3潜力单位基于骨髓染色体影像的血液肿瘤智能 辅助诊断系统湖南自兴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4潜力单位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潜力单位基于人工智能的宫颈细胞辅助诊断系统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6潜力单位TBS+DNA 双智能肿瘤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系统湖南品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7潜力单位免疫功能流式细胞数据分析软件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技术 有限公司28潜力单位胃腺癌病理质控与辅助诊断系统山东省计算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 心)29潜力单位乳腺癌超声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成都爱迦飞诗特科技有限公司30潜力单位浅表脏器智能超声诊断系统软件脉得智能科技 (无锡) 有限公司31潜力单位眼科 OCT 影像辅助诊断软件 ( MIAS-3000)苏州比格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32潜力单位皮肤病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湖南省雅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33潜力单位超声产前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34潜力单位肝脏局灶性病变辅助诊断软件语坤 (北京)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35潜力单位色素性皮肤病( 白癜风、黄褐斑)分期分级分区辅 助诊断系统皑高森德医疗器械 (北京) 有限责任公司36潜力单位肺癌多模态数据融合辅助诊断软件成都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有限公司37潜力单位智能肝脏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诊断系统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38潜力单位胆道闭锁整合辅助诊断系统上海药明奥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39潜力单位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术中分子边界诊断系统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40潜力单位多模态肝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即人工智能肝 脏多模态影像复合辅助诊断系统)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41潜力单位心脑血管疾病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依未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42潜力单位眼底图像缺血性心血管事件风险辅助诊断软件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43潜力单位肺栓塞 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4潜力单位口腔错颌畸形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45潜力单位亚实性肺结节 CT影像辅助诊断软件点内 (上海)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6潜力单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合肥奥比斯科技有限公司47潜力单位运动障碍特征影像辅助决策软件凝动万生医疗科技 (武汉) 有限公司48潜力单位多部位肿瘤超声辅助诊断系统什维新智医疗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49潜力单位致盲性眼病辅助诊断软件深圳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50潜力单位皮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上海体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1潜力单位颅内动脉瘤临床辅助决策软件强联智创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52潜力单位胶囊内窥镜肠道影像辅助检测软件安翰科技 (武汉) 股份有限公司53潜力单位核医学心脏专用高清成像及全自动分析系统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54潜力单位机器人辅助颈动脉超声诊断系统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55潜力单位肠息肉消化内镜辅助诊断软件长沙慧维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56潜力单位智能消化内镜食管疾病辅助诊断系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7潜力单位主动脉综合征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58潜力单位多模态多任务心电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杭州质子科技有限公司59潜力单位AI 全景诊断与定位胶囊式小肠内窥镜系统江苏势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潜力单位心电自动分析软件厦门纳龙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1潜力单位房颤风险提示软件华为终端有限公司62潜力单位智能胃部胶囊影像自检系统广州思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63潜力单位肠息肉消化内镜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天津御锦人工智能医疗科技 有限公司64潜力单位面向心血管疾病及慢病管理的人工智能心电 辅助诊断系统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65潜力单位结直肠息肉内窥镜影像辅助检测软件兰州大学第一医院66潜力单位消化内镜辅助诊断系统重庆金山科技 (集团) 有限公司67潜力单位动态血压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北京康康盛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68潜力单位心电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武汉中旗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69潜力单位结直肠 CT辅助检测系统北京智拓视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70潜力单位主动脉图像处理及数字血流辅助分诊软件先健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方向二:智能辅助治疗产品1揭榜单位宽光谱超分辨智能内窥镜分子成像系统珠海市迪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揭榜单位骨科手术智能规划与操作系统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揭榜单位肺部手术导航系统苏州朗开医疗技术有限公司4揭榜单位智能全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骨圣元化机器人 (深圳) 有限公司5揭榜单位智慧化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软件中科超精 (南京) 科技有限公司6揭榜单位高频陡脉冲脑胶质瘤治疗系统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7揭榜单位介入穿刺消融治疗肿瘤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8揭榜单位人工智能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9揭榜单位口腔颌面部手术主动导航定位系统成都世联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揭榜单位脊柱超声手术器械导航控制系统北京铸正机器人有限公司11潜力单位重大脑疾病消融治疗手术机器人华科精准 (北京)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2潜力单位神经外科磁定位超声手术导航系统飞依诺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13潜力单位肺部/肝脏 CT影像肿瘤介入消融手术规划 辅助决策软件海杰亚 (北京)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4潜力单位智能穿刺引导系统成都真实维度科技有限公司15潜力单位胸部 CT影像全自动手术计划软件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潜力单位口腔颌面手术规划系统北京百特康科技有限公司17潜力单位飞秒激光自动化口腔种植手术设备北京安泰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18潜力单位智能化胆胰内镜介入混合现实引导系统沈阳术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9潜力单位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20潜力单位智能骨科全流程可视化手术系统研发与应用重庆博仕康科技有限公司21潜力单位TRex-RS 骨科关节手术导航系统上海龙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2潜力单位基于微米级眼球三维 OCT数据的人工智能辅助周 边离焦近视治疗方案视微影像 (河南) 科技有限公司23潜力单位新一代人工智能微创手术机器人超融合平台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潜力单位腹部穿刺手术导航系统杭州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5潜力单位穿刺导航定位软件上海复拓知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6潜力单位智能多模态肿瘤电场治疗装备及系统河北普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7潜力单位骨科手术导航系统长江 INS- 1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 有限公司28潜力单位颅内动脉瘤智能辅助治疗系统研发昆明同心医联科技有限公司29潜力单位骨科手术计划软件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30潜力单位智能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系统上海卓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31潜力单位眼科全固态激光光凝仪南京博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方向三:智能监护与生命支持产品1揭榜单位非接触智能生命体征监护仪南方科技大学2揭榜单位智能重症呼吸机及其辅助决策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 有限公司3揭榜单位病人状态智能监护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 有限公司4揭榜单位穿戴式自动体外除颤器 ( WCD ) 及猝死风险 人工智能评估系统苏州维伟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5揭榜单位人工胰腺闭环系统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6揭榜单位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 V 型重庆博恩富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7揭榜单位基于智能物联网的多导联心电采集装置与 智能监护平台武汉大学8揭榜单位穿戴式生理信号监测设备及多导睡眠呼吸诊断 分析软件东莞见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9揭榜单位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急危重症事件预警监测系统上海太翼健康科技有限公司10揭榜单位面向高风险患者重症预警的智能化中央监护 系统研发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11潜力单位多参数自主移动生命支持舱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12潜力单位呼吸危重症监护与生命支持数据辅助诊断软件浙江飞图影像科技有限公司13潜力单位智能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14潜力单位连续无创血糖监测仪博邦芳舟医疗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15潜力单位基于快速自适应智能控制的人工胰腺式混合 闭环胰岛素泵微泰医疗器械 (杭州) 股份有限公司16潜力单位辅助智能闭环给药集成系统北京易飞华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7潜力单位智能ECMO 设备山东恒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8潜力单位便携式智能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勃森生命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19潜力单位穿戴式人工智能多参监护系统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潜力单位智能睡眠监测系统博睿康科技 (常州) 股份有限公司方向四:智能康复理疗产品1揭榜单位面向盲人视觉感知的智能植入式视网膜 电刺激器系统微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揭榜单位植入式脑机接口康复辅助系统博睿康医疗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3揭榜单位脑机接口神经肌肉电刺激下肢外骨骼康复训练机 器人大天医学工程 (天津) 有限公司4揭榜单位孤独症儿童脑机接口干预系统开发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5揭榜单位脑机接口上肢医用康复训练仪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6揭榜单位基于多模态诱导、反馈耦合策略的脑机接口康复机 器人系统深圳睿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7揭榜单位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西安臻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8揭榜单位脑-肌电控外肢体 (手部) 康复机器人大天医学工程 (天津) 有限公司9揭榜单位面向运动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的智能康复诊疗系统贵州海迩西科技有限公司10揭榜单位手部代偿柔性外骨骼系统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1潜力单位耳背式降噪数字助听器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潜力单位下肢步行辅助训练设备——肌肉外甲远也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13潜力单位脑电控制植入式肌肉神经刺激器山东蓓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4潜力单位智能数字助听器天津中科听芯科技有限公司15潜力单位基于力触觉反馈技术的步态训练与 评估系统的研发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6潜力单位智能助听器安徽科大讯飞医疗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17潜力单位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8潜力单位基于脑肌电融合的多关节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上海电气智能康复医疗科技 有限公司19潜力单位多关节下肢智能康复训练系统浙江佑仁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20潜力单位脑肢协同调控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燕山大学21潜力单位基于中医治脊技术的智能康复机器人湖北健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2潜力单位脑卒中运动障碍智能评估及康复系统成都翡铭科技有限公司23潜力单位液态金属膝关节智能医用康复训练仪云南迈特力医疗技术有限公司24潜力单位智能交互柔性可穿戴式康复训练系统沈阳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5潜力单位云平台多模式智能上肢康复系统南京先端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有限公司26潜力单位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大连锐动科技有限公司27潜力单位智能康复辅具外骨骼机器人布法罗机器人科技 (成都) 有限公司28潜力单位智能化医用多功能脊柱康复设备可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9潜力单位脑肌电融合反馈智能平衡训练系统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方向五:智能中医诊疗产品1揭榜单位中医智能舌诊仪上海中医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揭榜单位藏医智能化特色诊断与辅助医疗系统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3揭榜单位仿生智能中医脉诊系统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4揭榜单位智能无创电针仪及针灸适应症中医分型智能取穴 系统云南白药集团医疗科技合肥 有限公司5揭榜单位智能中医经络检测仪江苏华安福缘医药科技有限公司6揭榜单位智能经络诊疗系统 (经络诊疗机器人)中科尚易健康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7潜力单位新型智能舌诊采集分析系统芜湖圣美孚科技有限公司8潜力单位智能中医辅助脉诊系统北京雪扬科技有限公司9潜力单位全自动智能灸疗机器人江西如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0潜力单位多模态智能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断系统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 (天津) 有限公司11潜力单位中医智能舌面脉采集分析系统天津慧医谷科技有限公司12潜力单位中医智能舌诊仪四川博瑞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方向六: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1揭榜单位心血管病影像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库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揭榜单位人工智能类医疗器械测评用多模态皮肤疾病与 病生理数据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揭榜单位基于压力感应实时监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 AIS) 人工智能医疗数据库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4揭榜单位呼吸系统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据库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5揭榜单位医学人工智能标准化视网膜疾病影像数据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6揭榜单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肝癌专病数据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7揭榜单位中国颅内动脉结构性病变人工智能数据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8揭榜单位面向呼吸疾病的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揭榜单位癫痫及精神类疾病脑电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库南京鼓楼医院10揭榜单位儿童健康和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多模态 评测数据库华中科技大学11潜力单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维度皮肤影像数据库上海市皮肤病医院12潜力单位常见肿瘤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标准数据库广东省人民医院13潜力单位面向肺癌数字诊疗的多模态人工智能数据库上海市肺科医院14潜力单位面向口腔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数据库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15潜力单位多模态神经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16潜力单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组多模态 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7潜力单位心血管早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标准数据库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8潜力单位基于区块链的多模态临床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19潜力单位大规模心电智能诊断数据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潜力单位医疗影像人工智能标准化数据库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潜力单位青少年颞下颌关节源性牙颌面畸形多模态数据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第九人民医院22潜力单位消化系统肿瘤及相关疾病人工智能数据库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3潜力单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心血管疾病多生理参数医学 人工智能数据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4潜力单位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多模态标准数据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5潜力单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人工智能标准数据库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6潜力单位基于病理服务于肺癌辅助诊疗系统的 人工智能数据库建设上海市胸科医院方向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1揭榜单位智能骨科机器人临床试验平台北京积水潭医院2揭榜单位综合性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3揭榜单位神经系统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4揭榜单位华西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揭榜单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揭榜单位消化内镜以及胰腺疾病相关的人工智能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揭榜单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揭榜单位心脑血管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临床试验平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9揭榜单位口腔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0潜力单位眼科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11潜力单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2潜力单位微创医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3潜力单位心脑血管影像人工智能临床试验平台东部战区总医院14潜力单位超声机器人、影像自动判读、专家辅助决策类人工 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5潜力单位数字病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6潜力单位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发与临床试验平台北京医院17潜力单位人工智能体外诊断产品临床试验平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潜力单位人工智能 (运动康复)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方向八: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1揭榜单位诊疗类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揭榜单位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3揭榜单位针对心理健康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4揭榜单位呼吸医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揭榜单位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数据应用平台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6揭榜单位精神相关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7揭榜单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骨科、中医)及监护的真实世 界数据应用平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8潜力单位儿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上海市儿童医院9潜力单位生命参数人工智能监测预警设备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10潜力单位神经系统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潜力单位数字病理图像 ( 胃癌、宫颈癌、甲状腺癌) 人工智 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浙江省人民医院12潜力单位疑难复杂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3潜力单位心脑血管疾病类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潜力单位基于西北地区慢病管理的人工智能诊疗类医疗器 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潜力单位妇幼健康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 数据应用平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 骨科诊疗迈入精准医疗时代,3D技术为骨科手术“保驾护航”
    随着精准医疗相关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公众对于精准治疗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医疗行业开始进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3d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目前在口腔修复、定制化假肢、手术导板、植入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骨科这个细分医疗场景中,3d技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正慢慢融入骨科术前规划、制作手术导航定位模板、定制个性化假体与内植物、定制外固定支具等医疗环节。应用案例背景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第一人民医院,近期接诊了一位前右足部扭伤史长达十年、55岁的患者黄女士。右足背疼痛、行走功能受限等症状的反复出现,给黄女士的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明显不便。经怀集县人民医院进行x线片、ct、mr等传统影像检查,初步诊断为:1.右足舟骨坏死。2.右距舟关节骨关节炎。3.右跟骰关节骨关节炎。拟行右距舟关节、跟骰关节融合术。▼以下图片及视频均来源于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附属二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丁焕文教授团队针对该患者病情,借助3d技术的三维设计手术治疗方案,由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附属二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丁焕文教授主导制定,怀集县人民医院骨科、树蚁智能数字化精准外科云服务系统以及先临三维共同参与设计及实施。丁焕文教授团队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muller-weiss病。通过3d精准定位确认患者病变部位为附横关节。通过会诊讨论,决定为患者实行“足内侧柱延长、距舟关节融合、距骨骰骨融合固定”手术。手术设计方案3d打印骨科手术导板是根据术中需要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制备的一种个性化手术器械,用于术中准确定位点、线的位置、方向和深度,辅助术中精确建立孔道、截面、空间距离、相互成角关系及其他复杂空间结构等,3d打印定位导板的使用将比单纯依靠医生经验和手持工具操作更为精准。团队在本次手术方案设计中将采用3d打印定位导板,辅助医生准确定位螺钉入点与方向,将患者足部的距舟关节融合固定以及骰骨和距骨融合固定。手术导板辅助使内固定螺钉植入微创化,同时导板引导准确显露距舟关节,减少了手术创伤。另外导板引导精准置钉也减少术中“c”臂x光机使用次数,大大减少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x射线沾染。针对病人患部,在足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用cad设计软件,定制设计了导板三维模型,并利用3d打印设备将导板与足部模型打印出实物,用于术前模拟与手术使用。导板设计术前模拟(导板:尼龙打印;足部模型:stratasys j750 3d打印)三维扫描辅助导板定位导板定位相较于传统方式,在术中更利于精准定位。但是,如果导板的佩戴位置有偏差,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就有很大的影响。如何让定位的工具位置更准确,就是此次手持3d扫描仪einscan pro 2x plus的任务。术前,丁焕文教授团队将3d打印定位导板戴在患者右足上,然后利用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3d扫描仪对佩戴导板的手术部位进行扫描。用扫描数据与原始重建数据做对比,再次确认导板位置是否准确。术中,丁焕文教授团队将消毒后的3d打印定位导板再次戴在患者右足背上,然后利用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3d扫描仪扫描患者小腿与足部。了解手术导板安放位置有无偏差、引导位置调整,使手术导板安放准确,然后引导精准置钉和距舟关节切开融合。在新技术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国际领先的生物材料研究基础和精准修复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具有良好的虚拟解剖临床应用研究基础,附属二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自建科以来,救治了数以百万计骨骼/肌肉运动系统病损的患者,在广州和华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随着3d技术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丁焕文教授带领的虚拟应用解剖研究团队、骨科团队在数字骨科领域走在了前沿,所开展的精准修复重建的方案在创伤、关节、脊柱、肿瘤和畸形矫正等方面均颇有建树。研究团队自2005年开展第一例精准骨科手术以来,现已完成2000余例,在产学研联盟医院进行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促进了联盟医院的诊疗工作创新和医疗水平提高,造福了众多疑难杂症患者。团队利用新型生物材料、3d数字化、3d虚拟模型、3d打印、虚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特色的精准外科技术和精准修复技术,让患者享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福利,获得了良好康复。国家相关政策近年来,国内各省市政府部门也逐步推动关于3d打印医疗服务项目的政策。其中,在2019年广东省新增医疗项目(三)250类中,约20类与三维扫描、计算机设计和3d打印相关。▲图片来源: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官网今年7月,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在发布的《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公示项目中,个体化3d模型重建、个体化3d模型制备、个体化3d手术导板制备、个体化3d可视化手术模型四项医疗3d打印的费用被纳入市场调节价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未来或纳入医保系统,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专家介绍丁焕文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授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第二附属医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华侨楼骨科病区主任,专业技术5级、文职二级专家,服役期间立三等功一次。现为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数字骨科分会常委和广东省数字骨科分会常委兼青年委员会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委和数字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常务副组长、广东省医学3d打印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理事、广州市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骨质疏松协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专家。以第一作者两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五作者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开创人体解剖学远程智能教学法。近期获得:1.获得校级优秀在线教学案例。2.广东省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3.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授予高等教育类优秀成果奖。
  • 一场航母事故开启的临床质谱发展之路
    1981年5月26日,美国一架训练归航的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在“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进行着舰时一头冲向右侧停机区的3架F-14“雄猫”战斗机,随后引发一枚巨大的“不死鸟”导弹爆炸。瞬间,“尼米兹”号的甲板上就发生了大爆炸,火光冲天,飞行员、地勤人员瞬间死亡。最讽刺的是由于美军装备过于先进,在最初的撞击中,有几枚没有当场爆炸,因此现场产生了二次爆炸。事故中共造成14人死亡,45人受伤,11架战斗机严重受损,“尼米兹”号航母也暂时失去了战斗力,不得不回港接受大修。此次事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事后调查指出肇事EA-6B的飞行员违反规定服用抗组织胺药物,以致于降落作业中摇晃不稳,此外由于辅降系统没有完整运作,加上天候气象因素,使得航空管制人员在EA-6B第二次降落时,未能及时察觉偏离航道。而当时夜间辅降系统的大部分灯光都是熄灭的,以致于指引功能大受影响。当时的损管系统也不能发挥完整作用,舰上18个消防泵中只有12个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事后基于免疫分析对舰上人员进行了尿液检测,发现6名航管人员的大麻代谢物检测结果呈阳性。自此里根总统开始了对军队中滥用药物的零容忍态度。同时,“尼米兹”号航母事故也开启了质谱进入临床应用的大门。临床质谱发展的关键事件大多数药物滥用都是非法的,但由于症状和迹象并不明确,所以在临床标准界限之外的药物滥用很难判断。传统上是用免疫方法进行药物监测,这类方法快速、简便,但可能很昂贵(试剂花费),通常测定的是化合物组,不能测定具体分析物。同时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方法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假阳性结果。通常阳性结果必须要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确证。1988年,FDA发布了《联邦工作场所药物测试计划的强制性指南》,规定了药物测试结果一定要经过质谱确认。由于质谱的使用,在随后的10年里药物测试结果的阳性率从 18% 下降到 8%。使用GCMS进行确认的强制要求推动了质谱在毒理学实验室的发展,并开始了质谱用于治疗药物的监测。随着GCMS在临床实验室越来越常见,免疫法在类固醇测定中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测定妇女和儿童低浓度睾酮时明显受限。目前,质谱分析方法已经被确定为激素测定的金标准,它解决了既往方法的低阈值低低灵敏度问题,也可以为睾酮提供试剂盒以及为激素水平的测定提供标准参照。目前,世界上已有3个实验室获得批准进行建立LCMS的标准RMP(Reference Measurement Procedure)测定方法测定睾酮。其中2个在欧洲,使用同位素稀释气象色谱串联质谱法(ID-GC-MSMS),另一个在美国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实验室,使用基于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为常规测定方法提供试剂盒、测量参考标准和高水平校准。GC-MS 的主要限制是分析物需要具有挥发性,因此大多数临床分析需要多个提取/纯化步骤以及化学衍生化,以使分析物具有足够的挥发性以进行分析。由于低通量和高成本,GC-MS 分析所需的大量样品制备方案限制了质谱在临床实验室中进一步的广泛应用。不过,大气压电离技术,尤其是电喷雾电离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与高性能的LC-MS/MS的完美结合,让质谱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基础平台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ESI LC-MS/MS 消除了对挥发性分析物的要求,因此简化了样品制备流程,继而提高了样品分析通量,并降低了成本。GC-MS 分析的限速步骤是样品制备时间,而 LC-MS/MS 中的限速步骤通常是LC的分析时间。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质谱分析的通量,降低成本,可以将多个LC(2~4个)连接到同一个MS上。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用于单一分析物的分析,不同LC的进样是交错的,而MS始终测量同一色谱目标峰。多路复用之所以有效的基本原理是,单次LC的运行时间通常会持续几分钟或更久,然而目标峰通常只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洗脱完毕。如果没有多路复用,大部分时间里MS都在“等待”目标峰的到来和洗脱。通过交错进样,使用4个LC的多路复用系统就可以将MS的生产率提高几倍。2002年,MALDI-TOF质谱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该技术在解决生物大分子分析难题上的突破性进展。2013年,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首次批准了基于MALDI-TOF质谱的微生物快速鉴定产品,从而开启了质谱技术进入临床检验的新时代。今天,MALDI-TOF质谱可以用于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在此之前,微生物实验室里通常是依赖革兰氏染色、培养、生化测试和敏感性测试来完成微生物的鉴定。与传统技术相比, MALDI-TOF质谱方法将鉴定的平均时间缩短了 1.45 天。据估计,与标准培养技术相比,实施 MALDI-TOF 将节省 50% 以上的试剂和劳动力成本。MALDI-TOF用于微生物鉴定的工作流程梅里埃BioMerieux和 布鲁克Bruker Daltonics 的MALDI-TOF产品是最早一批获得FDA批准用于临床微生物分析的产品。随着微生物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MALDI-TOF或许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技术,其他技术,诸如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以及其他质谱与PCR的结合技术,也都在一些细分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地位。但这些并不妨碍MALDI-TOF质谱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地位,同时MALDI-TOF还开拓出了诸如质谱成像(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等新的临床应用。在病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基于MALDI-TOF 的质谱成像技术已被用于识别组织中的蛋白质、肽、药物或代谢物、脂质和其他分析物。具体而言,质谱成像允许对组织切片中的各种分子进行无标记、多重测量,同时质谱成像分析过后的样本仍可用于常规的组织学染色分析。这种组合方法既可以得到组织内各空间位点的质谱信息(物质组成),又可以得到单个分子或者单组分子在组织内的空间分布。各种质谱成像技术的对比使用质谱对临床样本进行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以及其他组学分析是近些年最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未来会对临床实验室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些技术的目标是首先使用非靶向方法从几百到上千种生物分子中找到几种生物标记物,然后用靶向方法针对性地获得这些生物标记物的信息。因此,非靶向方法通常用于生物标记物发现阶段,依靠比较来自 两个不同人群(例如,健康和患病)的组学样本。一旦确定了区分这两个群体的生物分子(生物标记物),就可以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靶向方法)来进一步表征和监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变化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中的意义。先天性代谢缺陷 (Inborn Errors Metabolomics, IEM) 源于人体内的酶、辅因子或转运蛋白的缺陷或异常,这些缺陷或异常通常与生化通路中的某些特定代谢步骤有关,比如它们可能控制着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亦或是保持细胞完整性所需要的特定化合物。而先天性代谢缺陷则可能造成特定代谢产物的不断积累,或者是缺乏正常代谢过程所需要的反应物,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由来带来的后果就是破坏了正常的新陈代谢途径。先天性代谢缺陷IEM 是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每一种代谢缺陷疾病都很罕见,但它们在儿童遗传病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目前,已知的新生儿出生缺陷超过了8000种,同时每年新发现的遗传病超过50种。1961年,美国Guthrie建立了细菌抑制法进行血液中苯丙氨酸的半定量测定,并建立了干血斑采集技术,易于储存和运输,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从此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得以实施。然而,单一筛选试验仅能用于检测单一疾病。1990年Millington首次提出使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进行干血斑检测,一个样本可以同时筛选一组分析物,检测多种代谢疾病。时至今日,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使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进行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的比率已经接近100%,同样在中国用于新生儿筛查的质谱技术也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通过以上,我们能够发现质谱技术之所以逐渐在检验医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受到很多驱动因素的影响。比如,相比免疫方法,质谱方法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能够覆盖非常宽的待测物浓度范围。另外,追求更低的检测成本同样是推动质谱在临床实践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尽管质谱的一次性成本投入会更高,然而质谱方法有能力针对同一样本同时进行多种目标物的检测,因此极大节省了检测时间、人力以及检测费用。与此同时,质谱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对使用者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更高,相对而言缺乏自动化设备,以及某些新兴领域里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等。然而,既有巨大的临床市场的诱惑,又有质谱技术自身发展的不断驱动,临床质谱的发展必将是会极大推动整个临床医学的进步。现有临床质谱技术在不断打磨和巩固现有应用领域的同时,一些新的市场也在不断被发掘和拓展,比如质谱原位检测技术用于指导肿瘤切除手术过程、小型化质谱在POCT领域里的应用、质谱流式技术在高通量的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呼出气质谱在疾病早筛中的应用,等等等。。。临床市场同样是质谱技术可以大展拳脚的星辰大海,而我们并不仅仅是旁观者。同样,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追随者的坐享其成,更应该有勇气和智慧去成为引领者和创造者。与诸君共勉!参考资料:[1] https://www.sohu.com/a/190618090_99983438[2] 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17/01/23/2017-00979/mandatory-guidelines-for-federal-workplace-drug-testing-programs[3] https://www.agilent.com/cs/library/applications/5989-1541CHCN%20low.pdf[4] Peat MA. Financial viability of screening for drugs of abuse. Clin Chem 1995 41:805– 8.[5] Clinical Chemistry, 62:1, 92–98 (2016)[6] https://www.antpedia.com/news/28/n-2323428.html[7] http://www.bioyong.com/cloum/detail/84.html[8] Gregory S. Makowski. Advances in Clinical Chemistry. 2017. Volume 79. 1-252[9] Maier, T., Klepel, S., Renner, U. et al. Fast and reliable MALDI-TOF MS–based microorganism identification. Nat Methods 3, i–ii (2006).[10]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Volume 377, 2015, Pages 672-680
  • 无人机 RGB-NIR 导航和 ISR 相机标定的多光谱积分球均匀光源
    图1 无人机RGB CMOS 摄像头无人机 (UAV) 使用 RGB CMOS 摄像头为其驾驶员提供视野,并为其人工智能 (AI) 计算机导航系统提供导航。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摄像头必须“足够好”,驾驶员才能在合理的距离内看到并识别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在战术应用和越来越多的自主应用中,RGB 摄像头的连续数据流不仅用于导航,还用作任务期间周围活动的时间记录。这些时间序列视频对于识别场景中的活动非常有用,这些活动为关键决策提供背景和历史记录。图2 UAV(无人机)例如,无人机可以长时间(数小时)观察一个特定区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人类正在重复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意味着监视、行为模式或潜在危险的战术情况。摄像机可以在其分辨率范围内提供很好的缺席或存在记录,但现在,在许多情况下,观察到的场景的颜色和真实渲染成为了主要细节。汽车的真实颜色是什么?衬衫的真实颜色是什么?可能会影响是否找到正确目标的关键细节。持续长时间(8 小时以上)飞行意味着摄像机观察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是恒定的,因为日光光谱会发生变化,天气条件也可能会改变光照条件。目前,这些RGB相机使用基本的方法(IQPC #)进行测试,该方法是为手机使用设计的,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无法呈现真实颜色。为此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测试和验证这些摄像机的显色性,以提高任务视频的保真度并促进更好的决策能力。图3 摄像机商业挑战客户目前正在使用由氙灯照射的 Macbeth ColorChecker 进行辐射颜色校准,如下所示。图4 标准色卡这大致模拟了“日光”照明条件 - 或 D65 (6500K)。该方案无法将较低或较高的色温(黎明、黄昏、阴天)或人造照明条件(路灯、前灯、建筑照明)考虑在内。 较好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光谱可调积分球光源在实际光谱下照亮这些标准色卡,以验证真实环境条件下的相机性能。具体来说,客户想要在所有相关条件下对这些标准图卡的反射颜色进行光谱测量,然后对相机模拟每一种测量到的颜色。阴天、万里无云的天空、一天中的时间(黎明、黄昏)演变以及各种人为光源,只是测量标准图卡颜色时积分球均匀光源模拟的一部分。图5 标准色卡不同颜色光谱反射率对于客户来说,关键的颜色是Macbeth的颜色红色,绿色,蓝色,青色,黄色,品红,紫色,橙色。我们需要一种具有通用性的仪器来“学习”任何颜色,并快速复制这些光谱,并以绝对校准的x,y色度坐标球作为完整测试的连接点。这位顾客一直认为积分球实际上只能用来做一件事。Labsphere (蓝菲光学)的解决方案图6 蓝菲光学Labsphere积分球均匀光源通过直接控制单个表面的光谱和强度,Labsphere(蓝菲光学) 的 CCS 积分球均匀光源(现升级为Spctra-FT 光谱可调积分球均匀光源)具有许多优势。图7 蓝菲光学积分球均匀光源界面图标准积分球光源系统采用16通道, 光谱“拟合”的改进或光谱范围的增加,可以通过具有更多通道的光引擎来实现。 定制系统采用 24 通道光引擎,并通过选择光源优化所需光谱。 客户只需提供在相关照明下测得的反射光谱。CCS 提供了一个mathematical solver,可以将系统光谱通道拟合为与测量的色谱最接近的光谱和幅度匹配。 解决后,可以非常准确地保存和访问新的测试光谱。 光谱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切换,从而能够在宽范围颜色和条件下进行快速测试。优点用于战术和制导摄像机的真实颜色、真实光谱、真实条件验证模拟光谱的准确 x、y、渲染值光谱引擎变化可涵盖可见光谱、400-900nm 或以上光谱solver可在几分钟内导入和创建光谱。热稳定和直流电流稳定的 LED 技术,可提供数千小时的绝对校准操作紧凑外形,便于生产或研发易于对系统进行编程以直接或远程控制光谱之间切换速度快,稳定性1 秒
  •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白皮书1.0全球发布会召开
    2023年5月8日-10日,第11届亚太人类蛋白质组组织(AOHUPO)大会暨第七届亚太农业蛋白质组学组织(AOAPO)会议将在新加坡举行。此次AOHUPO-AOAPO联合大会为期3天。会上,受邀演讲者将在5场全体会议和27场分会上进行演讲,分享内容涵盖蛋白质组学和质谱技术,以及它们在健康/生物医学研究、农业/水产养殖、食品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此外,大会还将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Young Scientist Forum,YSF)作为会前活动。  本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队还举行了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Proteomic NavIgater of the Human Body,π-HuB)” 白皮书1.0全球发布会,并同与会者介绍和分享π-HuB计划的最新动态。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摘要: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时代,人类蛋白质组的研究成为了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最激动人心、最具挑战性的前沿之一。高端质谱和其他转化性蛋白质组学技术现在提供了一个机会,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规模来审查人体和人类生命。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国际大科学项目,名为 π-HuB(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π-HuB项目将是一个30年的任务,投资数十亿,建立在四个关键支柱上,包括人类样本、技术创新、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开放资源。该项目有三个中心目标:1)将人体分解成一个数字化的蛋白质组参考空间的层次结构,从器官/组织到单个细胞 2)拍摄个体一生中的蛋白质组快照,研究人群对主要暴露健康结果的蛋白质组适应性 3)构建一个智能计算模型,称为π-HuB导航器,将蛋白质组和其他分子/表型数据集成起来,促进我们对人类生物学的理解,促进疾病诊断和治疗。在启动和发展阶段(2023-2032),π-HuB项目将组建一个国际联合体,实现以下里程碑,包括细胞类型解析蛋白质组图谱、以生命为导向的干扰蛋白质组图谱和“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模型的初始版本。我们期望这些努力将为整个π-HuB项目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引领一个以蛋白质组学为驱动的精准医学时代。展望未来,π-HuB项目将进一步涉及全球合作和讨论,整合来自多学科科学家的全球性输出。总的来说,我们预计π-HuB项目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对生物医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与此前国际上发起的蛋白组计划相比,π-HuB计划有何不同?  01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π-HuB)计划是什么?  π-HuB项目是中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一项重大科学计划,旨在解码人类蛋白质组,寻找新的蛋白质型,探索全新的理论,从而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大数据分析、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建立“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与各种各样的疾病息息相关,系统全面地了解人体蛋白质,不仅能帮助我们人类理解生命,还可以攻克许多疾病。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年完成后,2003年就启动了蛋白组计划,足可见当时科学家就已经意识到蛋白质研究的重要性。如今,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众多国际学者参与的人体蛋白质组计划也即将启动。  02 π-HuB计划正逢其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支持  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以及钟南山、贺福初、王辰、徐涛、张玉奎、陈香美、鄂维南、高福、乔杰、樊嘉、宋尔卫、李明等15位院士及相关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π-HuB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将正式启动。目前,π-HuB计划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积极响应和支持,该计划已获得了100多位顶尖专家的支持,其中包括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个机构、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有意愿参与这一大科学计划。  π-HuB计划将是我国科学家积极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该方案指出,要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集聚国内外优势力量,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着力提升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因此,π-HuB计划的出现可谓是正逢其时。张广军部长在启动会上表示,要把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建成开拓生命科学知识前沿、揭示生命本质、探索未知生命世界和解决全球性重大健康问题的有力工具。  那么,π-HuB大科学计划具体将怎样实施?2022年12月4日,贺福初院士在第21届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上以“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为题,系统地介绍和推介。  贺福初院士在第21届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上发言  贺福初院士表示,π-HuB计划期为30年(2023年-2052年),项目将分三个阶段,每10年为一个阶段:  1.平台建设与数据积累(2023-2032)  2.知识发现与理论整合(2033-2042)  3.范式建立与应用推广(2043-2052)  根据贺福初院士介绍,π-HuB计划设定了四大目标:  1.将人体解剖成蛋白质组数字参考空间的层次结构(从组织/器官到单个细胞)   2.追踪以蛋白质为中心的谱系轨迹,包括发育、健康老龄化、复杂疾病进展、共生体适应、营养和环境   3.建立一个计算模拟元智人的框架,这是一个虚拟的状态空间,由虚拟增强的生理表型和细胞、体液、组织和器官上的数字现实融合而成   4.研究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在进展和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变化,作为“参考空间”导航,引导人体远离疾病/亚健康,保持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π-HuB将是一个宏伟的大科学计划,为了有效地推进和落实π-HuB的各项工作,目前已成立了战略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国际计划实施总部。  在很多专家看来,π-HuB计划如同人体蛋白质组“宇宙”的“北斗”导航系统,创造人体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防控诊治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03 为什么要实施人体蛋白质组计划,它到底有多重要?  对蛋白质组学的系统研究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但基因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蛋白质组在与基因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改变,生命体在其机体的不同部分以及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蛋白表达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能更好地反应一个人的健康或疾病状态。  由此,那时候科学家就意识到,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大规模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生命。2003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完成之际,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也随之启动,该计划旨在对蛋白质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协同合作,真正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 完成近亿美元D轮融资,润迈德医疗“无人手术室”概念落地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迈德医疗”)宣布完成近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平安集团核心私募股权平台平安资本领投,国际知名机构 Seresia Asset Management、Lighthouse Canton等跟投。润迈德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 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公司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caFFR)及冠脉微循环病变诊断系统(caIMR)的临床研究及商业化落地,助力后续多条产品管线的持续研发,并推出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逐步打造“无人手术室”。  在今年年初,润迈德医疗刚完成由知名机构景林资产领投,同创伟业等老股东跟投的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一年内完成两轮大额融资,并持续获得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润迈德医疗这家企业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回望2021:  革命性精准诊疗产品快速落地,“无人手术室”赛道全面开启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医疗高科技公司,吸引顶级资本的首先是润迈德医疗在心血管精准诊疗领域取得的显著性成就。特别是今年,公司基于前期在精准诊疗领域的积累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全面落地介入手术机器人战略。  作为中国首个同时获得欧盟CE认证和中国NMPA认证的FFR产品,润迈德医疗推出的caFFR已然成为国内FFR市场的主导产品。在商业化落地上,润迈德医疗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合作经销商超百家,caFFR产品落地全国近千家医院。  同时,caFFR产品在临床科研方面进展迅速,公司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并启动了直接对标传统压力导丝FFR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基于压力导丝的FFR被视为冠脉功能学诊断的金标准,而caFFR有望成为非劣于金标准的影像FFR产品。  今年,润迈德医疗的冠脉微循环诊断产品caIMR上市临床进展顺利,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非介入微循环诊断产品。二十几家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针对caIMR的应用场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持续在JACC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在冠脉的精准诊断领域,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商业化上,润迈德医疗无疑都走在了前端。而公司的愿景目标远不止于此。  2021年,润迈德医疗全面进入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战略落地阶段。手术机器人赛道大火,智能化、自动化将会是未来导管室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公司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已创建完成,包含FFR和IMR功能的数字化诊断模块已经成熟,智能介入造影等模块的研发也日趋完善,公司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覆盖冠脉介入手术全流程的革命性产品。  在心血管诊疗领域,润迈德医疗并非“单打独斗”。今年,公司陆续与GE医疗中国、华润医疗器械、九州通医疗器械等行业顶级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帮助推进公司的精准诊疗技术快速落地。  润迈德医疗在2021年内取得的成就,均是基于公司过去8年来在血管介入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产品布局。  聚焦精准诊断,革命性caFFR技术引领冠脉功能学精准诊断市场  从caFFR到caIMR产品,再到介入手术机器人,润迈德医疗正在推动冠脉精准医疗实现纵深化发展。润迈德医疗产品生产场景公司创始人霍云飞曾任职于西门子和中国移动集团,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开发以及项目管理经验 联合创始人霍云龙早期在海外留学并从事心血管流体力学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行业顶尖技术人员和归国学者的加持下,公司已获授权和在申请的专利共有近200项,致力于以革命性、领先性技术手段解决冠脉功能学诊断痛点。  润迈德医疗推出的caFFR与传统压力导丝FFR对比诊断一致性高达95.7%,是当前一致性最高的国产FFR产品。而且,caFFR产品顺应医生的临床使用习惯,医生仅需接受短期的培训,便可独立完成FFR检测。  该产品在2019年分别获得中国NMPA和欧盟CE认证,是首个同时获得中国和欧盟市场准入的国产FFR产品。caFFR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当前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入院销售,引领国产FFR类产品市场。  而在caFFR产品获证并快速商业化的同时,为进一步实现冠心病的精准诊断,润迈德医疗勇闯“无人区”,向具有极高技术要求、全球范围内少有公司涉足的无创冠脉微循环诊断领域发起了挑战。  攻克全球冠脉微循环诊断技术难题,首创性推出caIMR产品  近年来,冠脉介入无疑是血管介入中发展最快、国产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冠脉功能学诊断也逐步发展起来。对于冠脉“大”血管,临床和企业正在往深处探索,国产无创冠脉功能学诊断产品屡屡创新。但冠脉微循环诊断却因为检测难度更高,始终在多数企业的“业务盲区”。  很多冠心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CMD(冠脉微循环障碍),它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直接影响到冠心病的发展、患者预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是由冠状动脉微血管、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肌的血流灌注。这些血管无法通过冠脉造影直接看到,却占到冠脉循环中血管总量的95%。  研究证据表明,在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有51%的男性和54%的女性存在CMD。但在我国,只有6.3%的冠脉微血管病变患者获得了正确的治疗。因此,在诊断冠心病时,仅做冠脉造影评估心外膜冠脉狭窄是不够的,还得检查冠脉微循环功能情况。  目前,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方式包括无创的PET(正电子断层扫描)检查、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方式,及侵入性的多普勒血流图、热稀释法等。以上方法各有优劣,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国乃至全球都亟需一种无创、可视化、操作简单的诊断方式。  IMR是反映微循环阻力高低的指数,可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状态,并且不受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重复性强。研究表明,IMR对于微循环障碍诊断、冠心病患者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预测等具有良好的诊断作用。在2019年ESC发布的《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IMR被认定为IIA级标准,也是当下用于评估CMD(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金标准。  但传统的压力导丝测量IMR需使用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并多次注射生理盐水,测量时间较长,目前仅限于科学研究,不具备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条件。在多数国内企业都扑向无创FFR赛道的情况下,非介入式IMR领域少有人涉足。  润迈德医疗敢为天下先。公司推出的caIMR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无介入IMR测量产品,可在2-3分钟内无创定量测量IMR,并且无需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caIMR的背后是强大的临床和学术团队,产品的上市临床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推进,同时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针对caIMR做了一系列研究,并陆续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临床研究成果陆续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布其中国际顶级杂志JACC明确了润迈德caIMR对推动冠脉微循环功能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caIMR产品无需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无需术者额外的手术操作,这种简便的血管微循环功能测量技术将为 STEMI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评估。  润迈德医疗搭建了冠心病精准诊断的产品组合,caFFR和caIMR的有机结合,可从宏观、微观的角度综合评估冠心病。同时,为了实现“无人手术室”的大战略,公司开始自主研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全力打造覆盖完整手术流程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前有微创机器人上市,后有美团投资手术机器人公司。今年,手术机器人赚足了眼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实现商业化落地。据统计,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3.21亿美元。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5—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0.93亿美元增加到4.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7%,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3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4.3%。  在我国医患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手术机器人有利于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治疗操作的精准度。但迄今为止,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都非常低,主要集中在腔镜和骨科手术两大领域。随着血管介入领域在我国逐步发展,临床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需求也亟待满足。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我国有1700万冠心病患者,每年国内冠脉造影检测总量近400万台,PCI手术量超过100万。  血管介入手术需要在X射线下完成,医生为了避免暴露在辐射之下,必须穿戴沉重的铅衣进行操作。但长此以往,导管室医生仍会不可避免的遭受辐射影响。而且血管介入手术复杂,需要按照繁琐流程完成冠脉造影,并且灵活精准地操控导丝、导管,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PCI手术在地区间分布不均。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不但可以使医生远离辐射,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手术,还可以规范手术流程,提高介入操作的精准度,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其预后。  但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并非易事。  与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明星”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相比,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面对的是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需要实现自动介入造影、血管诊断和手术导航,并且需要操控更多的医疗器械,包括不同规格的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等。而且,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还需要满足较好的力反馈、视觉反馈和一定的导航功能,以保证在弯曲的血管中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  全球范围内,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公司(西门子医疗旗下)研发的CorPath机器人系统在2016年经FDA批准用于冠脉介入,随后在2018年又获FDA批准用于外周血管介入。  再将视线转向国内。西门子医疗最新一代的CorPathGRX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进入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 国产鲁班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率先完成临床试验 微创机器人引进的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完成NMPA注册临床试验首例入组。  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获批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并且行业内其他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均是基于造影和医生的诊断结果,操控器械进行支架植入和病变处理。润迈德医疗的手术机器人预计将实现自动介入造影、智能诊断和手术导航,覆盖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完整手术流程。  凭借在控制算法、影像导航、图像智能、循证医学等方面的技术沉淀,润迈德医疗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预计将在3年内实现市场化落地,公司将逐步打造“无人手术室”。  总结来看,润迈德医疗的选择中有大热的黄金赛道,也有待挖掘的蓝海市场。公司现有的产品布局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caFFR结合caIMR,可实现对冠心病的综合诊断,达到“1+12”的效果。同时,caFFR、caIMR可作为数字化功能学诊断模块赋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实现更精准、智能化的诊断。  织就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公司综合实力日臻完善  除了在产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布局上的前瞻性外,作为一家综合实力过硬的公司,润迈德医疗搭建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  近年来,以影像FFR为基础的精准诊疗赛道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初创企业。但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都面临变现难的问题,它们翻过了创新产品研发、获批的“大山”,却卡在了商业化的“坡道”上。  在这方面,润迈德医疗具有“先人一步”的优势,公司的caFFR产品已在近千家医院落地。产品形态符合临床医生操作习惯,销售模式顺应市场发展趋势。  而且,为了跟上产品量产的步调,润迈德医疗建立了两大生产基地,总面积超6000平方米,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产能可达到每年100多万件耗材及1万多台医疗设备。公司尤其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积极完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质量监管部门,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控,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优质、高效的生产。  同时,润迈德医疗总经理吕永辉依靠自身20年的医疗行业经验,快速组建了一支超过百人的营销团队,并且建立起国内和海外两大营销中心,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销售和入院速度。目前,润迈德医疗的商业化网络覆盖全国28个省份、近百家经销商,在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都建立起分销网络。  此外,为推动创新产品的落地,润迈德医疗还搭建了强大的行业“朋友圈”。公司与医疗领域跨国巨头GE医疗、国内知名医疗器械服务平台华润医疗器械、民营医药流通龙头九州通、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医院投资管理机构汉喜普泰等达成战略合作。“圈内好友”相互赋能,将加速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GE医疗中国与润迈德医疗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在润迈德医疗强大的生产、市场、销售能力驱动下,caFFR产品的落地与销售已在国产FFR市场中实现领先。公司跨过了落地的难关,正在进一步走向盈利。同时,公司完善的商业化模式也将在未来帮助caIMR产品实现商业化落地。  展望未来:  打造平台型企业,“无人手术室”概念呼之欲出  本轮融资不仅是对润迈德医疗过往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押注,将推动润迈德医疗朝着“无人手术室”的方向迈进。加之公司CFO张亮以及副总裁刘康健均在资本市场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及资本运营经验,将推动润迈德医疗的规范化运营和持续融资,为未来顺利登陆资本市场铺平道路。  在产品方面,润迈德医疗将持续推进caFFR、caIMR产品的临床研究和商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同时,公司还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拓展产品的应用范围,逐步覆盖冠状动脉、脑血管、肺动脉、肾动脉及其他外周血管。  在市场方面,公司将通过国内、海外两大营销中心逐步开拓市场,在海外建立完善的分销网络 在人才培养上,润迈德医疗已拥有一支百余人研发团队,接下来将持续完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并组建“AI+影像”研究院,为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储备更多人才。  未来,润迈德医疗将围绕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打造平台型企业。中国介入手术机器人发展正当时,公司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上海首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共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337项(人)。其中,上海共有51项(人)牵头和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5.1%,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的占比。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工作进行改革,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减少25%,并首次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此殊荣。  在本市获奖项目中,高校获奖科技成果占本市获奖比例为49%,企业占31%,研究院所占20%,体现出本市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显现。21项惠及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上海获奖“大户”,占本市获奖总数的41.2%,如中山医院樊嘉教授等人历时10多年,完成肝癌肝移植702例,突破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及其关键机制,使肝癌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由应用前的56.1%提高至65.9%,显著提高了肝癌肝移植疗效。再如,复旦大学宋志坚教授等人研究的神经导航系统能够借助图像引导空间,术前进行手术仿真,术中实时引导医生实施手术操作,不仅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还能对重要神经结构做到精确保护、免受损伤。该成果已在全国2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获得推广应用,成功实施神经导航手术1万余例,病例涉及胶质瘤、脑膜瘤、血管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齿状突畸形等高难度手术。  在首次设立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此殊荣。该团队由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和郭亚军教授共同担任本团队带头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包括:创立和完善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对肝脏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创建了肝癌治疗多种新模式,提高了中晚期难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发现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等,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 建成了国际最大、院所合一的肝胆肿瘤诊疗和研究中心,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国际领先地位,为国内外培养2000余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整体发展。
  • 双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为食管癌精准手术提供新型可视化手段
    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症之一,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而无法精准识别微小转移病灶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近红外荧光(NIRF)探针虽然能辅助识别肿瘤边界、检测转移病灶,但单一的靶向探针却难以覆盖大部分食管癌病灶。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大五院)单鸿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双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可有效提高肿瘤靶向性,为食管癌精准手术提供新型可视化手段。相关研究成果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EGFR&c-Met bispecific near infrared probe for visualiz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s,发表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上。其中单鸿教授、李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梁明柱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图1:EGFR与c-Met对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联合检测率显著高于EGFR或c-Met单独检测率图2:EGFR&c&Met双靶向NIRF探针既能识别EGFR阳性食管癌又能识别c-Met阳性食管癌该研究针对食管癌特异性表达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聚焦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靶点蛋白表达特征,发现EGFR和c-Met在食管癌和转移淋巴结互补表达,EGFR或c-Met单独检测率仅为50%-60%,而联合检测率提高至80%以上(图1),基于临床验证安全性的EGFR&c-Met双特异抗体构建NIRF探针,在动物肿瘤模型中证实该探针能提高食管癌的识别能力(图2),并准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图3),对食管癌精准手术导航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和应用前景。图3:EGFR&c&Met双靶向NIRF探针准确鉴别食管癌转移淋巴洁和炎性淋巴结单鸿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开发针对食管癌的系列新型探针并牵头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制定了食管癌分子影像专家共识,有力推动了我国食管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据介绍,单鸿系中大五院院长、介入医学中心主任、影像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南粤百杰(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山大学名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珠海市荣誉市民。现任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总编辑。长期从事肿瘤、血管及肝脏疾病的多组学融合与创新研究,致力于实现疾病的独创性可视化探索,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N Engl J Med、National Science Review、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Radiology、Cancer Res、J Nucl Med等高水平论文。主编《临床介入诊疗学》、《临床血管解剖学—介入放射学动脉图谱》、《肝脏移植影像学》等专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牵头申报的《不同性质门脉高压症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及介入诊疗技术的系列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分子影像学在肿瘤诊疗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2020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救治的“珠海实践”》获2021年珠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李丹系中大五院核医学科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技术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课题等项目,在相关领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Acta Pharm Sin B、J Control Release、Pharmacol R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学术期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梁明柱系中大五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珠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珠海市医师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长期从事胸部肿瘤影像诊断及分子探针研究,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3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相关领域发表包括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J Control Release等高水平论文多篇。
  • Illumina:让基因组测序进入100美元时代
    上周最会搞新闻的当属于Illumina。  上周,该公司的肿瘤液体活检子公司Grail刚启动高达10亿美元的B轮融资。本周在J.P摩根健康大会上,它又再次宣布与IBM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布局中下游。更令业内震惊的是,发它布了一款新的DNA测序仪——NovaSeq系列,并宣布会让人类全基因组测序价格进入100美元时代。  Illumina要让基因组测序进入100美元时代  DNA测序巨头Illumina发布了一款新的DNA测序仪——NovaSeq系列。雷锋网了解到,新仪器NovaSeq 5000和 NovaSeq 6000的运行速度超过现有仪器的70%,只需1个小时内,便可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不久前全基因组测序还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  Illumina公司的CEO Francis DeSouza认为,“有一天”,公司的NovaSeq系列进行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将控制在每人100美元。2006年,Illumina公司的第一台DNA测序仪测量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数据需要30万美元,如今公司的最高配置产品测序价格只需要1000美元,这里面包含试剂和机器的成本。 Illumina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将他们的产品从“阳春白雪”走向平常百姓家。  Illumina公司称,NovaSeq 6000预计四月份开始出售,NovaSeq 5000今年中开始出售。NovaSeq 5000和6000的售价分别为85万美元和98.5万美元。  不过对于测序成本会降到100美元这一消息,有业者认为不乏投机取巧的嫌疑。心脏病和遗传学专家Eric Topol认为,“Illumina公司CEO提出的100美元基因组计划是一种投机行为。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那样的技术水平,但只是会在什么时候,用的什么仪器,现在说不准。”  Illumina联合IBM解读肿瘤基因  同样是在本周,Illumina和IBM建立了基于Watson系统的合作伙伴关系,希望在癌症研究中让基因数据的解读更加标准化和简化。  具体来说,这两家公司将应用部署Watson for Genomics工具,帮助研究人员解读Illumina的实体肿瘤谱分析结果。Watson for Genomics会被整合到Illumina的BaseSpace和肿瘤测序过程中,这能让科学家检测多达170个基因的变异,更快速和全面地诠释相关数据。该工具将用于帮助严重的癌症患者寻找可能相匹配的药物。  Illumina与皇家飞利浦合作  除了上面两则事件,Illumina本周还与皇家飞利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两家公司会将Illumina分析遗传变异与功能的测序系统,与飞利浦的IntelliSpace Genomics临床信息学平台整合,开发综合的解决方案。  新的方案,会从肿瘤学病例中获得、分析、注释与解释基因组学数据。  虽然癌症病例中对肿瘤进行基因检测非常关键,但只有一小部分基因直接导致了个体所罹患的特定癌症,或对这一特定患者具有可发挥的治疗作用。所以如果要对基因数据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就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并确定其癌症类型。  这也是两家公司合作的目的所在。  医改政策  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医改规划  本周,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部署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的重点任务,是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具体而言,到2017年医改的主要目标有,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 85%以上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等等。  而到2020年的目标是,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5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左右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等等。  完整改革规划见这里。  国内医改进行的同时,美国的医改也有了新的动向。  奥巴马刚发表告别演说,医改就将被废除?  1月20日,总统奥巴马将下台,让位给唐纳德?特朗普。雷锋网也就此回顾了他当政期间在医疗行业的政绩。但人未走,茶已凉。  本周,由共和党把控的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已经做出了废除奥巴马医改主要条款的第一个关键步骤,12日和13日先后批准一道只需简单多数票即可通过的预算调节程序。这程序规定以简单多数通过,民主党人无法通过长篇发言来阻挠表决通过。参议院100个席位中,共和党控制了52个席位。  预算决议通过后,特朗普马上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贵得负担不起”的医改法即将成为历史!  共和党人可以利用这一预算调节程序的授权,废除奥巴马医改法案的诸多具体条款。但从技术层面上说,这不等于正式废除医改。此外,尽管大多数共和党国会议员支持废除奥巴马医改,但迄今对采取何种方案替代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推翻现行医改法案的同时,新一届政府也要确保平稳过渡,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制度。  新产品新技术  飞利浦用VR技术助力脊柱手术  1月12日,雷锋网报道飞利浦宣布了一项“有趣的”手术导航技术新突破——“VR”功能。该技术已经应用于他们复合手术室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中。  飞利浦的脊柱手术导航系统工作原理是:将光学定位跟踪系统和荧光CT结合起来,以实现实时三维导航。即将CT信息传输到计算机工作处理站,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匹配、图像融合等,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定位技术动态追踪手术器械以及患者解剖位置当前位置,实时显示在患者的CT影像上,这样医生就能通过显示屏从各个方位观察到当前手术入路以及各种参数(角度、深度等)。在基本工作原理上,其与市面上其它的计算机导航系统原理是一致的。  但是,飞利浦这次推出的特色是它的“VR”功能,即在荧光CT上附加照相机,在拍CT的时候拍个照,进一步,将照相机拍摄的病人解剖图像与荧光 CT三维成像结合,产生高分辨率的输出结果。理论上讲,这能让外科医生更加清晰地知道他放置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同时通过3D导航可以确保植入椎弓根的螺钉位置的精确度。  可穿戴设备能预测疾病  1月12日,斯坦福大学在《PLOS Biology》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监测心率、体表温度、运动量和其他生理参数,还能检测出与肝炎、炎症甚至胰岛素有关的重要生理指标的异常。在我们将要得病而未得之前,可穿戴设备可能会提前预测出来。  文章中提到,许多可穿戴传感器能连续频繁地监测生理功能,包括心率、体表温度、血氧水平以及运动。可穿戴传感器24小时监测身体机能,在用户患病或有其它异常时,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数据显示出了日常活动模式的个性化差异。  研究人员观察分析了来自60个测量对象的20亿监测数据。研究对象携带运动追踪器和其他监测器的数量从1个到7个不等。他们同时发现,传感器能区分出胰岛素敏感和胰岛素抵抗患者,这意味着这种设备未来有可能协助识别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人。  研究结果表明,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对监测个人日常活动和生理状况大有裨益。
  • 中山大学教授自创3D手术显微镜获专利
    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张湘民教授用业余时间自行研制的&ldquo 通用外科3D手术显微镜演示装置专利&rdquo 。引起上海某公司的注意,成功转让并将落户投产。  张湘民教授把自家当实验室研制医用3D显微及导航装置  进口设备&mdash &mdash 要么大要么贵  据家庭医生在线了解,显微外科是现代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外科(包括耳科、眼科、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等)的关键设备是手术显微镜,术者必须经过专业训练,要求长时间固定头位,近距离对准并凝视目镜进行显微操作,这不仅使操作者容易疲劳还常造成颈椎腰椎劳损。现有的显微手术录像显示装置多为2D平面图像,缺乏立体感,不利于手术示教。而部分进口手术显微镜可加装立体摄像装置,手术者仍须按普通显微镜操作,然而3D摄像整套装置结构复杂庞大,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应用,只供演示教学使用。  张湘民表示,能否提供一种通用外科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而且兼具本装置小巧轻便,兼有手术照明、3D实时高清摄像、录像、录音、显示及影像传输等功能,成了他当年的考虑方向。  自制设备&mdash &mdash 又轻巧又简便  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自筹资金、在自家实验室(小贮藏室改造而成)反复研制,组装了一套新型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3D手术显微镜),经过近两年的测试和应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同类产品,并且价廉轻巧,操作简便。  张湘民所发明的这套通用外科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是由3D高清数码摄像机、3D高清液晶显示器及调节支架所构成,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将3D高清数码摄像机原镜头前改装并加上带有显微摄像镜头及聚焦广元的显微适配器。  3D手术显微镜可方便调节显微摄像镜头距离和角度,还可调节聚焦光源光斑大小。根据3D显示屏的不同类型,手术者可能需要佩带不同的3D眼镜或头戴式立体显示眼镜,也可采用能直接用裸眼观看的3D显示屏。术者或助手可直接调控或通过遥控器调控3D高清数码摄像机,即调控变焦、对焦和摄录像等。  由于采用高清3D摄像显示模式,其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可达到或超过光学显微镜的效果,手术者可直接观看3D高清显示屏进行显微手术操作。手术者头位和体位可自由活动,避免常规手术显微镜操作所造成的不适和不良反应。同时手术助手和观摩学习者都可通过3D高清显示屏观看到清晰的3D手术图像。3D手术图像通过实时传输和摄录,便于教学和学术演示,适合外科系统多学科显微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使用。张湘民正是利用他的这套装置,勇当&ldquo 小白鼠&rdquo ,自己给自己完成了舌背牵拉手术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耳科专业组组长、海军总医院孙建军主任在了解这项发明创造后也十分感兴趣,认为这项专利技术将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
  • 临床检验 分析仪器的潜在机遇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BCEIA2015的同期学术交流活动之一,“2015生物样品分析测试研讨会”今天上午9:0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E232B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组织单位为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整个研讨会共一天时间,10个会议报告,组织紧凑,内容精彩。既有综述性的报告;也有相关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此外,还有几个带有科普性质的报告以及地方分析测试中心在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成果交流;当然,也少不了相关仪器厂商带来的产品应用技术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title="无标题.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23a91dd5-fc35-4875-b02b-d111b898c90f.jpg" border="0" height="333" hspace="0" width="50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研讨会现场/strong/pp 当前,生物医学分析测试在医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不仅仅是针对西医,中医同样需要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其中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的建立,并将它们引入到临床的实际应用当中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像神经性疾病(帕金森综合征)、肿瘤等重大疾病进行早期、微创检测方法的开发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科学家们都在尝试采用液体活检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检测手段(像手术活检),从而达到实现早期诊断,并且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降低检测费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液体活检对于快速评价治疗效果,个性化用药、以及疾病预后评判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液体活检,这其中的关键,笔者的理解是要能够在患者的体液(譬如:血)中找到针对某种疾病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并且能够将它准确可靠地检测出来。本次研讨会的报告者中,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江苏大学许文荣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琛博士在这一领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pp 尽管是学术研讨会,不过从代表们的学术报告中依然能够解读出临床检验(具体单位自然是医院)未来是或现在可能已经是分析仪器的一大增长点。/pp 高通量基因测序(NGS)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已经有很多评论性的文章谈及,本次会议上它也依然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尽管要实现NGS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还有不少瓶颈(譬如:如何去解读那些海量的测序数据),不过2014年12月,卫计委已经公布了第一批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和试点医院,这也许表明我国政府在推动精准医疗发展方面的决心。对于Illumina和ThermoFisher这两家测序仪器的巨头公司而言,自然是利好消息。/pp 另一款在临床检验上已经展开应用的则是质谱仪器。本次会议上有不少代表是在医院从事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罗燕萍主任的报告也集中在微生物检测方面。从她们那里笔者了解到,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存在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所需时间长、鉴定范围较窄等缺点。而质谱技术在这方面的成功应用则大大改善了相关的工作流程、缩短了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并且拓展了鉴定范围。据悉,仅在北京地区,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三甲医院的检验科已购置了质谱仪器。只是由于进口仪器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还是以微生物检测为例,已获得CFDA批文的质谱仪器目前为止主要是两对进口组合,生物梅里埃+岛津和BD+布鲁克,产品价格平均大约在200万元左右。不过,现在已有通过CFDA认证的相应国产仪器(毅新博创的CLIN-TOF)推出,有望打破进口产品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态势。而随着临床检验市场的不断成熟,相信其他那些目前也在“鼓捣”质谱的国产厂商,像天瑞、博晖、聚光等,对其自然也不会没有想法。总之,这一市场的未来发展还是颇值得关注。/pp 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成彬教授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透露,有关单位目前正在筹划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下成立生物医学分析测试分会,以加强该领域相关单位及个人之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pp 本次研讨会的其他报告人还包括:中南大学徐克前教授、赛默飞世尔李龙经理、华大基因王春政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徐国宾教授、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张经华研究员等。(主编当班)/p
  • 研究开发出基于FBG传感原理的触觉传感器应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在基于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原理在微创手术的应用——活体组织触诊的研究中实现了活体组织的精准力信息反馈和肿块信息的定位检测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Force Sensor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ase Study of Ex-vivo Tissue Palp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MIS)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传统手术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与MIS有关。例如,在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期间,医护人员会暴露在手术室中发现的放射线和整形外科危害中。引入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技术成为了比传统微创手术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机器人辅助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外科医生的触觉丧失。外科医生通过操作机器人来进行微创手术,手术期间医生无法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并且分析人体器官,因此无法保证所进行的手术的可靠性。在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触觉去感知器官的异常情况,进而判断器官中是否存在肿瘤和肿块。但随着医疗机器人的普及,这种可获得的触觉信息尚未有效集成到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中,因此要求机器需要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灵敏度的触觉信息反馈。深圳先进院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中的高灵敏度布拉格光栅光纤(FBG)传感方案,与以往的电容式传感方案不同,光纤传感器与手术期间的磁共振(MR)系统和成像系统兼容。   为此,研究设计了用于微创手术的一维远端力传感器。其中,传感器结构中嵌有双光栅元件可用于解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应变和温度交叉影响,实现更精准的力觉检测。研究中,科研人员基于双光栅元件结构设计出发,推导出相应的柔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fmincon函数对柔性件进行了基于物理模型的优化设计,确定了结构的关键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柔性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在理论基础上验证了该柔性件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性能,并基于前馈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标定,该网络模型可精准预测力与波长偏移量的关系。研究还进行了温度补偿实验,验证了双光栅元件能够有效的进行温度解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能够在1N范围内感知力值,平均相对误差小于满量程的2%;温度补偿后的误差0.8 mN。科研人员进一步对猪肝器官进行组织触诊实验,验证所提传感器设计在微创手术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研究实现了组织触诊中器官肿块信息的精准力反馈和定位检测,并提出了新型的温度解耦方案和传感器标定方法,为微创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触觉信息检测提供了有效技术路线,有望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介入式医疗中的手术路径导航和机器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拟立项名单公示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央财政经费(万元)项目实施周期(年)12016YFC0100100脑血管病精确诊疗的新型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新340322016YFC0100200自适应光学微血管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陈浩340332016YFC0100300新生儿局灶性白质损伤预后评估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集成及其临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杨健340342016YFC0100400乳腺专用低剂量多能CT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魏龙340352016YFC0100500融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流动力学的一站式冠心病评估系统的研制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340362016YFC0100600基于随机采样的快速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研究及其样机实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宓现强340372016YFC0100700经颅三维动态超声微泡与空化成像技术及诊疗应用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340382016YFC0100800高场磁共振新成像机制--组织介电特性断层成像(MR EPT)技术及其在临床乳腺、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南方医科大学辛学刚340392016YFC0100900新一代高通量数字PCR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杜文斌3403102016YFC0101000太赫兹波精准脑外科手术在体成像系统的研发天津大学徐德刚3403112016YFC0101100新型cMUT-MEMS神经实时成像与修复/复位前沿技术研究(青年项目)重庆大学刘玉菲1003122016YFC0101200肿瘤诊疗与原位疗效评价一体化探针构建及应用研究苏州大学史海斌1003132016YFC0101300基于太赫兹技术的靶向CTCs搜索系统的构建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姚春艳1003142016YFC0101500微纳米尺度多维动态光学成像技术与系统东北大学魏阳杰1003152016YFC0101600结合形态学影像的近红外漫射光血流断层成像系统中北大学尚禹77.423162016YFC0101700非接触式无创心脏磁图检测诊断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廖艳苹1003172016YFC0101800新一代核医学成像设备用光转换功能材料研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蒋俊1003182016YFC0101900基于CMUT环形阵列的乳腺癌诊断超声CT系统研究中北大学张国军1003192016YFC0102000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成像和检测数字诊疗新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胡波99.93202016YFC0102100实时、双光谱受激拉曼成像用于实体瘤无标记快速病理检测的技术研发复旦大学季敏标1003212016YFC0102200无创血管弹性与矢量血流融合成像及其在国产便携式超声诊断设备中的实现清华大学罗建文1003222016YFC0102300基于光声-超声协同的自适应诊疗系统研究南京大学陶超1003232016YFC0102400基于光学表面波的新型超灵敏宽带光声显微成像研究深圳大学闵长俊1003242016YFC0102500基于超声的视网膜血管多模态光学相干断层弹性成像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专项)温州医科大学王媛媛1003252016YFC0102600基于核素放射激发荧光断层成像的肿瘤检测新技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振华1003262016YFC0102700基于SiNx-p-i-n结构的高分辨医用X射线平板探测器研制上海交通大学杨志1003272016YFC0102800术中人脑功能活动实时成像仪开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鑫1003282016YFC0102900面向皮肤癌早期诊断的多参数有源太赫兹成像技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祁峰1003292016YFC0103000一体化TOF-PET-MRI 脑血流定量方法研究及在脑疾病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1003302016YFC0103100数字诊疗装备质控仿生动态体模及其临床应用软件符合性评价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种银保5003312016YFC0103200有源植入人工器官质量评价方法和平台研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苏宗文5003322016YFC0103300体内超声诊断设备检测体模研发及质量安全性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轩辕凯5003332016YFC0103400医学成像与放射治疗中的质量控制体模研发泰山医学院邱建峰5003342016YFC0103500放射诊断设备低剂量控制评价和应用规范研究吉林大学刘景鑫5003352016YFC0103600可溯源至SI单位的磁共振影像设备质控方法及其标准化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刘子龙5003362016YFC0103700PET-荧光双模融合分子影像系统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力12505372016YFC0103800基于PET-光学融合的乳腺成像系统研发苏州瑞派宁科技有限公司朱守平12505382016YFC0103900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装备(PET/MR)研制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胡凌志12505392016YFC0104000PET/MRI关键技术与一体化系统研究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占军12505402016YFC0104100新一代高灵敏宽视野多模分子影像肿瘤手术引导系统南京生命源医药实业有限公司蔡惠明10005412016YFC0104200新一代全数字高清PET/CT系统的研制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曾海宁10005422016YFC0104300新一代临床全数字PET/CT整机系统研发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陈牧10005432016YFC0104500256排16厘米高清高速大容积医学CT系统及核心技术研发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江浩川50005442016YFC0104600320排CT整机及核心部件研发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杜岩峰2999.65452016YFC0104700多功能动态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朱磊15005462016YFC0104800乳腺三维超声容积成像系统及面阵探头的研制无锡祥生医学影像有限责任公司朱强18005472016YFC0104900无线探头式掌上智能超声成像诊断仪广州索诺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丹10005482016YFC0105000掌上彩色超声成像系统研发飞依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奚水10005492016YFC0105100容积影像多模式引导的高强度加速器精准放疗系统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成希革84005502016YFC0105200多模式引导立体定向与旋转调强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研发深圳市奥沃医学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李金升5198.875512016YFC0105300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研发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马新强196005522016YFC0105400基于同步加速器的质子放疗系统研发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赵振堂196005532016YFC0105500植入式脊髓刺激器的研发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李路明10005542016YFC0105600植入式脊髓刺激器常州瑞神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姜汉钧10005552016YFC0105700肿瘤精确放疗系统化临床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建雄12003562016YFC0105800融合多模影像与机器人技术的骨科精准治疗解决方案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12003572016YFC0105900脑植入电刺激新型诊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清华大学郝红伟12003582016YFC0106000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指导我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外科精准治疗的解决方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李胜12003592016YFC0106100基于国产神经导航系统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复旦大学宋志坚11603602016YFC0106200影像引导的多模态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临床解决方案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徐学敏12003612016YFC0106300微创等离子手术体系及云规划解决方案武汉大学王行环12003622016YFC0106400三维可视化精确放疗计划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孙建国12003632016YFC0106500计算机辅助肝切除手术手术导航系统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8003642016YFC0106600微流控芯片-核酸质谱集成装备研制及在肿瘤精准医学中的应用解决方案北京科技大学张学记12003652016YFC010670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伍钢12003662016YFC0106800医用磁共振产品综合评价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严福华12003672016YFC0106900MRI设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敬亮12003682016YFC0107000国产胶囊式内窥镜的评价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杨仕明5003692016YFC0107100多中心协作磁共振机产品临床应用及评价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王健11503  公示时间为2016年6月24日至2016年6月28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联系人:朱敏  联系电话:010-88225128  传真:010-88225200  电子邮件:zhumin@cncbd.org.cn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16年6月24日
  • 贝克曼库尔特推出Biomek NGeniuS文库制备系统,以"一键式"便捷使用加速NGS的临床研究和
    重新定义测序文库制备全流程自动化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NGS)的发展使基因组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推动了精准医学的普及和推广,但NGS在普及应用尤其是临床研究和应用落地的过程中,面临着检测实验运营成本高昂、注册周期长、检测人员培训成本高、全流程操作繁琐、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等一系列挑战。使用LDT模式开展NGS的临床应用进程,有助于其从实验室成果到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更及时地满足临床诊疗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求。NGS技术在LDT与IVD的并行,是在鼓励创新和强化监管下,为当前临床实践提供的解决方案。助推该模式下NGS检测的高质量、高标准开展,致力于为全球实验室提供匹配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贝克曼库尔特重磅推出了Biomek NGeniuS全自动文库制备系统,以"一键式"便捷使用加速NGS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升精准医疗的可及性。 轻启"一键" 轻松实现"样本进 结果出" 凭借高通量、高深度检测的优势,NGS技术在肿瘤诊疗、遗传病罕见病、辅助生殖、感染等多个领域不断拓展,使得个体化精准医疗成为可能,也推动了NGS实验室的快速蓬勃发展。随着NGS应用的持续深化走向临床应用,对测序的效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文库制备是NGS检测流程中获取高质量测序数据、生成有价值报告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该环节步骤繁琐耗时长,专业性较强,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高,操作失误容易导致试剂浪费和珍贵样本的不可逆损失。贝克曼库尔特发布Biomek NGeniuS全自动文库制备系统 作为一款创新升级的全自动测序文库制备系统,Biomek NGeniuS集文库制备、扩增子和杂交捕获、文库均一化于一体。在选定应用程序并输入样品数量后,Biomek NGeniuS软件将自动创建工作助手,其中包括运行所需的试剂清单、每种试剂的体积要求、试剂配制和装载说明,确保了试剂准备过程的可重现性。在设置好应用程序的实验参数后,只需轻轻转动导航转盘并按下,即可开始处理4-24间任意样本数的NGS样品,轻松实现"一键启动‘样本进,结果出‘“,以简单易用、减少人工操作,提升测序检测实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灵活的样本处理数目,将满足临床样本实验的高时效性、高周转需求。 使用人员无须编写试剂盒方法,从贝克曼库尔特首创的电子应用程序库可直接按需下载使用。贝克曼库尔特与多家NGS文库制备试剂盒供应商达成合作,将持续扩展电子应用程序库列表,满足科研端及临床转化端不断迭代变化的试剂盒方法需求。 同时,Biomek NGeniuS 系统将Dynamic DeckOptix系统的光学分析功能与用户友好型平视显示器完美结合,通过对实验耗材摆放的实时反馈引导用户正确装载,在自动进行下一步操作前,确保台面装载无误。自动识别功能可检查带盖试剂管,样品反应板是否正确,孔板位置摆放错误,热循环仪密封板缺漏等人为失误,自动检查周全无疏漏,让经验不足的实验操作人员也可从容地进行复杂实验。 试剂转盘自动识别功能和多通道液面探测功能则可对试剂管匹配度以及试剂量充足与否向操作人员发出实时提醒。配备可选吸头类型(Selective Tip Type)的加样头,支持96和384吸头盒,确保选择恰当的吸头类型匹配所需的移液体积,无需人工干预。温控试剂储存功能则支持化学试剂的全程控温,避免试剂失活,保护宝贵样品免于浪费。 此外,Biomek NGeniuS系统内部集成的PCR仪、实验室耗材运输和试剂分装功能,最大化地减少了手动操作和人工介入。云端设置的远程监控可随时随地设置建库实验,观察实验运行状态,实现全流程的无人值守,为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节省更多宝贵时间专注测序数据分析和报告解读,而不必时刻紧盯工作流,体验"一键式"全流程自动化带来的便捷和高标准、高质量文库输出。 发力本土化创新研发 满足中国市场实际需求 疫情重塑了全球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变革之际,贝克曼库尔特选择持续加注中国市场,更加深度地参与中国市场。作为一家跨国生命科学企业,贝克曼库尔特在中国扎根逐渐全面深入,注重中国客户的需求,与本土研发制造进行了结合,持续推出具备全球研发及生产标准的创新产品服务本土客户。 Biomek NGeniuS在实现功能一体化、操作简易化、设置智能化的同时,还做到了设计的轻量化,其机身小巧灵活、外形紧凑,有效减少整体使用面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研究实验室。同时,随着中国医保政策的扩容,肿瘤治疗等药物的可及性进一步改善,促推NGS快速、高质量地为患者和医生提供用药指导,助推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前进,是Biomek NGeniuS全自动文库制备系统的期望之一。 在标准化和合规化方面,Biomek NGeniuS最为重要的配套的云服务软件是由贝克曼库尔特大连软件中心本土团队和总部自动化团队共同开发,这既保证产品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移液系统,同时通过优秀的云端能力,确保满足本土客户的数字化需求以及国内数据安全性监管的合规要求。 未来,贝克曼库尔特将基于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持续推出卓越、智能、全面的创新产品和实验室解决方案,贴近本土市场需求,更好服务于中国客户,推动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转化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 以上产品仅用于工业及科研,不用于临床诊断。
  • “十二五”项目“分子影像前沿技术和产品开发”通过结题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子影像前沿技术和产品开发”通过了科技部近日组织的项目结题。  恶性肿瘤的早期检测效果会直接影响癌症病人的治疗效果和五年生存率,对于癌症病人临床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深入研究传统成像技术中探测肿瘤灵敏度高的核素PET成像和光学成像这两种模态的物理成像原理和关键成像技术,提出将两种成像方式在成像原理上进行深度融合的新型成像技术,即新型光学-核素多模融合放射性药物激发荧光成像。该成像技术弥补了PET成像的分辨率不足和光学成像的信噪比不足等缺陷,成功突破了常规单模态成像的灵敏度极限,将动物活体肿瘤无创成像检测的灵敏度,由5毫米的最小病灶探测直径缩小到了2毫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等国际著名科研期刊上。  发挥超高灵敏度的光学-核素融合成像技术在早期微小肿瘤病灶探测的优越性,该项目研究团队通过研发光学分子影像智能手术机器人,实现了该项新技术的临床医学转化和应用。研发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将高灵敏度光学分子影像技术与智能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技术相结合,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地实时成像定位癌症病灶的位置和范围,客观导航医生对其进行精细切除,其成像空间分辨率达到了亚毫米级,时间分辨率可达30帧每秒以上,对于癌症的探测灵敏度达到了最小探测直径1-2毫米。项目还针对不同的癌症种类,先后研制了手持式、开放式和内窥式光学分子影像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目前已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构建了完整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