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

仪器信息网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超快气溶胶排放测量系统相关的资讯

  • 气溶胶液滴的精确测量仪器-气溶胶光镊技术及其应用
    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者液态的颗粒物,极大地影响气候变化、人体健康和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不同于伦敦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我国雾霾污染是复合型霾化学机制,存在成分复杂、机制不清状况,需要建立精确的测量方法,获得气溶胶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面对气溶胶对太阳能辐射平衡的不确定性、雾霾关键理化参数的缺失,在迫切期待获得气溶胶的浓度、折射率、吸湿性、挥发性、反应性的数据时,气溶胶光镊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气溶胶光镊测量技术,完成了从实验室萌生,到光学技术平台的构建、测量方法的建立等一系列过程,英国目前已经推出了第一代气溶胶光镊仪器(2016,AOT100)。光学镊子简称光镊,顾名思义,它是利用激光作为操作手段,能够像镊子一样对微观物体进行抓取、捕获、操纵。2018年,阿什金教授在光镊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图1 光镊-受激拉曼光谱装置示意图气溶胶光镊如图1所示,以532nm激光作为光源,激光经过100倍油镜(1.25数值孔径),形成光阱能够稳定捕获悬浮单液滴,球形液滴作为一个光学共振腔能够产生很强的受激拉曼信号,即耳语回音模式(WGM),水的OH伸缩振动自发拉曼峰出现在620-660 nm,在水的自发拉曼峰上,会出现4-8组尖锐的受激拉曼共振峰,采用米氏散射模型对受激拉曼信号进行拟合,就能够精确给出悬浮液滴的半径和折射率,具有极高的精度。可以说,气溶胶光镊技术是当前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参数最精确的测量技术,它的独特性和精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光悬浮单个微米尺度的液滴,能稳定悬浮几天的时间,特别适合气溶胶各种老化过程和反应过程的长时间检测;(2)受激拉曼的测量可以提供悬浮液滴半径、折射率、浓度的精准信息,半径的精度可以超过1nm、折射率可达± 2×10-4、浓度的精度可以达到千分之一水平半径(5微米的液滴)。目前,本课题组采用自行搭建的光镊-受激拉曼光谱装置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的饱和蒸气压测量,测量范围在10-2到10-7pa;(2)气溶胶液滴中的相分离过程分析;(3)高粘态气溶胶非平衡态动力学传质;(4)痕量气体与液滴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测量,能判断痕量气体与悬浮液滴之间的反应,是表面反应还是体相反应。(光镊技术在气溶胶物理化学表征中的应用,中国光学,doi: 10.3788 /CO.20171005.0641 )特别是,我国雾霾事件中二次硫酸盐生成速度严重被低估,不清楚低二氧化硫排放条件下,为什么还有大量硫酸铵形成。作为一个突出案例,我们通过光镊受激拉曼的测量发现,气溶胶的气液界面加快了过渡金属离子催化SO2氧化过程,痕量的Fe(III)和Mn(II)可以使转化速率提升1000倍。对各种条件如液滴的pH、反应场所、离子强度、氧化剂种类、温度、化学组成是如何影响转化速率的,光镊受激拉曼技术都可以给出明确的分析。(Directly measuring Fe(III)-catalyzed SO2 oxidation rate in single optically levitated droplets,RSC Environ. Sci: Atmos. 2023,https://doi.org/ 10.1039/d2ea00125j )。另外一个案例,我们利用受激拉曼光谱的高精度,确定了氧化过程到底是发生在表面,还是液滴内部。我们观测了SO2与悬浮硫酸铵单液滴的自氧化反应过程,实现了单液滴中反应引起的纳米级尺寸变化的精确测量,进而给出了反应的动力学参数。通过精确控制环境相对湿度(RH)、反应气体(SO2、NH3)浓度,我们考察了液滴pH(~3.5-~5.5)、离子强度(最高~40 mol/kg)对SO2自氧化过程的影响。在RH、反应物浓度恒定条件下,反应速率在不同的pH区域内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pH 4.5时,速率随pH的增大而增大,即与[H+]-1成正比;pH 4.5是反应速率维持恒定,不受pH的影响。据此我们推断在两个pH范围内,SO2自氧化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前者为体相反应过程,后者为表面反应过程。为进一步验证此推断,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体相、表面条件下,液滴反应过程中半径变化率(dr/dt)与液滴半径(r)的依变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体相条件(pH = 5.04),反应过程中液滴的dr/dt随着液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而对于界面条件(pH = 3.83),不同半径液滴的dr/dt为常数。由此证明了在这两种条件下,SO2的自氧化过程确实是存在着体相、界面两种反应机制。上述发现不仅为深入认识大气溶胶诸如硫酸盐生成之类的气粒转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再次证明光镊-受激拉曼光谱技术是研究气溶胶物理化学过程的一个优异手段。(Rapid sulfate formation via uncatalyzed autoxidation of sulfur dioxide in aerosol microdroplets. Environ. Sci. Technol. 2022, 56, 7637-7646) 气溶胶光镊测量液滴的质量在纳克级,液滴的半径精度优于1nm,折射率精度在10-4量级,该仪器在气溶胶计量科学中前景无量。北京理工大学环境分子科学分子光谱实验室,自2008年开始搭建气溶胶光镊受激拉曼光谱仪器,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在仪器的测量精度、重现性、稳定性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已经搭建3套光镊仪器,应用于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资助,在高端仪器国产化方面进行孵化,力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仪器。(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陈哲 曹雪 刘雨昕 刘湃 黄启燊 张韫宏 )北京理工大学分子光谱实验室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分子光谱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验室拥有Renishaw共聚焦拉曼光谱仪、Nicolet红外光谱仪、VERTEX 80V真空红外光谱仪、Nicolet iN10显微红外光谱仪、Tweez250si多光阱光镊系统、比表面仪、高速摄像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自主搭建了3台气溶胶光镊受激拉曼仪器。实验室在张韫宏教授带领下,科研队伍逐年壮大。现已经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1名,预聘助理教授2名,博士后、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主要围绕大气物理化学,开展颗粒物形成机制研究。
  • 用于分析细小气溶胶和超细气溶胶的气溶胶采样器
    捷克科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of th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的Mikuska P、Capka L和Vecera Z研制了用于分析细小气溶胶和超细气溶胶的气溶胶采样器,撰文发表在于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  该文描述了基于原始版本的气溶胶逆流双喷嘴单元(ACTJU)的新型气雾剂采样器。ACTJU收集器与位于ACTJU上游的水基冷凝成长装置(CGU)连接,实现了直径达数纳米的精细和超细气溶胶颗粒的定量收集。 CGU中水蒸汽的凝结使纳米尺寸的颗粒在超微米范围内扩大到更大的尺寸,然后将形成的液滴收集到ACTJU收集器中的水中。  使用CGU-ACTJU采样器连续采集气溶胶,可以对颗粒成分浓度变化进行时间分辨测量。 CGU-ACTJU采样器与在线检测设备的耦合允许以1s的高时间分辨率(例如,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FIA检测)或1小时(例如,用于无机阴离子的预富集步骤的IC检测)。在最佳条件下(空气流速10L/min,水流速1.5mL/min),氟化物,氯化物,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的检测限(包括预浓缩)分别为2.53,6.64,24.2,16.8,0.12和5.03ng/m3,  引自:Aerosol sampler for analysis of fine and ultrafine aerosols.. Article?in?Analytica Chimica Acta 1020 March 2018  原文可参阅: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3690546_Aerosol_sampler_for_analysis_of_fine_and_ultrafine_aerosols [accessed Apr 19 2018]  符斌供稿
  • 气溶胶到底是什么?
    近几年疫情影响,大家经常听到一个词,气溶胶,比如气溶胶传播等,那么气溶胶到底是什么呢?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位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大小为0.001~100μm,分散介质为气体。本质是固、液体指点分散悬浮于气体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气体分散体系)。疫情期间常见的气溶胶传播就是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此类均可统称为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通常指含有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的气溶胶,按其形成组分可分为病毒气溶胶、细菌气溶胶和真菌气溶胶。气溶胶包括生物气溶胶、化学气溶胶;固体气溶胶、液体气溶胶等。液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固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烟。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气溶胶具有胶体的性质,如对光线有散射作用、电泳、布朗运动等;也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如磨细的糖、淀粉和煤等。气溶胶由于粒子的来源和成因不同,化学组成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颗粒物,其组分相差很大。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细灰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老子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总体上看,气溶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气溶胶中的水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主要来自气体的转化;2)气溶胶中的有机物,一般占气溶胶总质量的10%~50%,其种类繁多,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有很大的影响;3)气溶胶中的元素,目前已发现的超过70种。为促进气溶胶的交流和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8月24日举办气溶胶制备与检测技术网络会议。会议日程报告嘉宾报告题目于明州(中国计量大学)气溶胶动力学及其粒径谱测量方法王雪峰(Palas中国工业与高校科研销售经理)单颗粒物光散射法粒径谱仪如何消除测量过程中的边界误差和重合误差吴志军(北京大学)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挥发以及相态的测量方法与应用赖森潮(华南理工大学)大气气溶胶蛋白类物质的检测与特征研究嘉宾详情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或扫描二维码: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h8a 扫码报名赞助参会扫码联系
  • 检测空气中新冠气溶胶的“拭子” ——生物气溶胶采样器
    新冠病毒确认可通过气溶胶传播2019年末以来,新冠病毒的爆发性疫情对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该病毒也从最早的原始毒株不断变异,其主流毒株的传染性也逐渐增强。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普遍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既可以通过常见的飞沫、黏膜接触等传播,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进行传播。2020年10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气溶胶可以传播新冠病毒,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通过官方文件确认了气溶胶可以携带病毒,并留在空气中。在我国2022年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也明确说明了传播途径包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01生物气溶胶什么是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其中,包含生物性物质的气溶胶,例如病毒、细菌、真菌、花粉、过敏原、立克次体、衣原体、动植物源性蛋白、各种菌类毒素和它们的碎片和分泌物等,被称作生物气溶胶。生物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土壤、植被、水体等源排放和动物(包含人类)、医院、养殖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源排放。生物气溶胶在传染病、公共卫生、大气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反恐、疾病检测以及环境与健康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生物气溶胶颗粒形成后,便可在较长时间内悬浮于空气之中并且保持感染活性,因此可持续产生感染风险。 根据科学研究,新冠病毒的粒径约为0.1μm,而新冠病毒也可能附着于其他气溶胶颗粒上,常见的生物气溶胶颗粒的直径范围在0.01~10μm之间,因此粒径范围在0.1-10μm之间的生物气溶胶均可能含有新冠病毒。而对于生物气溶胶的检测也构成了对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污染区域的表面采样或者对人筛查使用的鼻咽拭子采样,要实现对漂浮在空气中看不到摸不着的生物气溶胶进行检测,必须首先经过特殊的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对生物气溶胶进行富集。 新型冠状病毒(图源: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 02捕获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是传播病毒细菌的方式,要如何对它进行捕获并进一步检测它呢?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可以实现。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几乎无影无踪,在空气中直接对生物气溶胶进行详细生化指标测试极为困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的性质知之甚少。为了研究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就需要开发气溶胶采集器,通过物理方法将空气中微生物富集到采样载体上,以便于我们对空气环境中浓度低、颗粒小的微生物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对于生物病原体的采集,要求采样器具有高效的采样效率、合理的粒径采集区间、优秀的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且需要能够充分保持被采样物质的生物学特征,例如活性、核酸片段等信息,以用于后续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03新冠病毒的气溶胶采样 疫情以来,大家对于核酸PCR检测已经再熟悉不过了,通过核酸PCR检测,能够发现人体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对于人体新冠病毒的检测,通过咽拭子采样,其有严格的标准采样动作要求。同样,对空气中新冠病毒检测采样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①便于核酸PCR检测。对于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多采用传统的营养基培养计数法,但由于新冠病毒必须在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繁殖,不能在营养基上直接培养,因此针对新冠病毒筛查的气溶胶富集采样方法不应使用传统方法。核酸PCR检测是针对病毒含有的核酸进行检测分析,不需要培养病毒,并且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因此适用于新冠病毒的检测。②采样方法不破坏病毒核酸。由于PCR检测的是新冠病毒的RNA核酸,因此采样方法应不破坏生物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③采样后样品体积小。PCR检测方法对于样品量体积需求低,往往只有200μL,为了更灵敏地检出可能存在的新冠病毒,气溶胶采集器的采样载体应尽可能做到体积小、采集效率高,液体采样基的采样后体积或者用于在洗脱固体采样基后得到的洗脱液体积宜小于1mL。④对于小直径气溶胶颗粒采样效率高,采样颗粒直径覆盖范围广。根据前文论述,粒径范围在0.1-10μm之间的气溶胶均可能含有新冠病毒,因此针对新冠病毒的气溶胶采样器应有效采集以上粒径范围的生物气溶胶。⑤采样流量大、可连续采样时间长。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处于气溶胶状态时浓度往往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气溶胶检测的灵敏度与覆盖范围,提高采样的时效性与可靠性,具有大流量采样能力和长时间采样可靠性的采样器,更适合实际应用场景的使用。⑥具有生物安全性设计。新冠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感染能力,对环境的采样载体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设计,采样之后采样载体能够充分密封保存,采样设备便于灭活洗消和更换耗材与一次性部件,避免采样载体或者误操作等因素造成对操作人员的潜在危险。⑦环境适应性好。我国由于地跨多个地理纬度,各地大气、温度环境各不相同。作为环境采样装置,应具有较好的温度、湿度、气压适应能力,尤其可以在低于零度的环境中使用,使用固体采样基的采集器在这方面具有优势。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样载体易于保存。对于实际应用场景的采样,往往需要由一线防疫人员经过简单的训练即可正确操作使用,因此可靠、简单的结构搭配易于保存的固体采样载体更有利于生物气溶胶检测的广泛使用。 04不同类型的采样器及特点自然界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气溶胶,其中粒径为0.1~10.0μm的微生物气溶胶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空气中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目标微生物的气溶胶的采样方法种类繁多。根据采样原理的不同,国标GB/T 38517-2020中罗列出了多种常见的生物气溶胶采样器类型,主要分为撞击式采样器、冲击式采样器、过滤式采样器、离心式采样器、静电吸附采样器、自然沉降采样器等,以及基于这些原理的大流量采样器。 撞击式采样器撞击式采样器是一种利用惯性作用,通过喷嘴、喷口或裂隙的加速作用把生物气溶胶粒子采集到固体介质表面的气溶胶采样装置。撞击式采样器通常分为筛孔式和狭缝式,主要区别为气溶胶通过的喷嘴、喷口或裂隙形状不同,不同形状对应的采样流量也不同。安德森采样器是最常见的筛孔式采样器,使用层叠的带有不同孔径的筛孔收集不同粒径范围的气溶胶颗粒,工作流量一般为28.3L/min。作为一种可靠的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国际微生物会议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协会推荐为标准空气微生物采样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其通过直接将空气浮游菌采集到营养琼脂平皿上,采样后可直接进行培养,对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数进行计数即可以反推出采样时的浮游菌数量。但是这种采样器不能长时间工作,否则气流的冲击会造成营养琼脂平皿的过度失水。安德森采样器适用于对于医院、超净间、公共场所、制药车间等场所的浮游菌检测和相关科学研究。由于病毒必须在细胞内繁殖,使用琼脂平皿的安德森采样器不能有效地培养出病毒斑迹,同时为了适配比浮游菌颗粒更小的病毒气溶胶颗粒,对于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病毒采样往往使用经过特殊空气动力学设计、具有更大流量、采集颗粒能力更强的狭缝式撞击式采样器。撞击式采样原理图冲击式采样器冲击式采样器是一种利用气流对液体的冲击、清洗或雾化等原理,能够使具有足够大惯性的生物气溶胶粒子撞击液体并进入液体介质中的气溶胶采样装置。通常可以分为全玻璃液体冲击式采样器、气旋冲击式采样器等。这类采样器的最大特点是可将空气中的微生物直接富集到液体中,方便后续的试验分析,经常用于野外环境的采样和现场快速检测。但其采样流量小,多适用于高浓度的生物气溶胶采样,且采样液体积有限,随着采样的进行,液体会挥发,不能用于长时间、大流量的冲击采样。 冲击式采样器原理图过滤式采样器过滤式采样器又叫滤膜式采样器,是一种当生物气溶胶粒子通过各种滤材时,由于滤材小孔对粒子的阻留或/和滤材对粒子的静电吸引阻留作用,将粒子捕获在滤材上的采样装置。过滤采样被认为是最简单且有效的采样方式,其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采样滤膜载体和气泵组成,可根据使用的需求,灵活调整采样流量。此类采样器具有采样效率高、流量可调节范围广、操作简单等特点,但受滤膜材质的影响,过滤式采样器采样效率在长时间工作后可靠性会下降,不适宜用于超过30min的长时间采样。 离心式采样器离心式采样器是一种让气体以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生物气溶胶粒子与气流分开并撞击到固体介质表面上或富集到液体介质里的采样装置。此类采样器也称之为气旋式采样器,多采用液体为采样介质,因其结构的差异又有湿壁气旋式和干壁气旋式之分。湿壁气旋采样器采样过程中,生物气溶胶颗粒接触湿的采样管内壁,进而进入采样液中。此种采样器的特点是采样效率高,采完后的液体样品可以直接用于后续试验分析,但也受到采样液易挥发、采样过程不稳定及易污染等缺点的限制。干壁气旋采样器采用旋风分离的方法,将生物气溶胶样品撞击进入采样液中,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采样液挥发等问题,但对于0.5μm 以下粒子(例如病毒) 的采样效率往往较低。离心式采样器常用于环境中细菌、真菌、孢子等生物颗粒的采集与后续分析工作。 旋风分离技术原理静电吸附采样器:静电吸附采样器是一种使用多种方法使生物气溶胶粒子带上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静电吸附收集生物气溶胶粒子的采样装置。目前常用的带电方式是电极高压放电,但是该方法有可能造成生物体活性降低和结构破坏。静电富集采样往往被集成于长期连续工作的纸带式收集与监测系统之中。 自然沉降采样器自然沉降采样器是一种利用生物气溶胶粒子在重力作用自然下沉降到采样面(即微生物营养琼脂平皿表面)的采样器。其特点是等待菌体自行沉降,所需采样时间较长,采样效率低,且不能采集到长期漂浮在环境中的浮游菌。但是这种方法所需仪器设备少,可在部分场景下替代安德森采样器,常用于洁净间、医院等场所的辅助例行检查。类似于安德森采样器,其采用的培养基也不能用于培养病毒。 自然沉降采样 针对不同种类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结合对新冠病毒采样的要求,下表对各类采样器对新冠病毒气溶胶采样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 狭缝式撞击采样器安德森采样器冲击式采样器过滤式采样器离心式采样器静电吸附采样器自然沉降采样器采样后便于核酸PCR检测√❌√√√√❌不破坏病毒核酸√√√❌√❌√采样样品体积小√❌❌❌❌√❌采样效率高,采集粒径覆盖广√√√√❌√❌采样流量大√❌❌√√√❌可长时间连续稳定采样√❌❌❌❌❌√生物安全性设计√❌❌√√√❌环境适应性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样载体易于保存√√❌√❌√√综合对含有新冠病毒气溶胶的采样需求,狭缝式撞击式采样原理的采样器具有最好的适应性。 本节相关技术原理图片部分来自文献《Methods for Sampling of Airborne Viruses》,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Sept. 2008, p. 413–444 05 BC500生物气溶胶采样器 BC500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是基于狭缝式撞击式采样原理进行设计开发的一款高效、便携、全天候的大流量生物气溶胶采样器。该设备配备生物性气溶胶采样载体及洗脱液,可以满足以上对生物气溶胶颗粒采样的多方面要求,适用于如细菌、病毒、真菌、芽孢等生物气溶胶颗粒的富集采样。该设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生物气溶胶报警器联合使用,实现监控、报警、采样一体化操作,满足多种生物气溶胶采样的要求。其特点包括: l参考最新国标设计:《GB/T 39990-2021 颗粒 生物气溶胶采样器 技术条件》;l设备联动采样:可以和生物气溶胶报警器联用,在生物气溶胶报警器报警同时,触发启动生物气溶胶采样器自动实施;l采样效率高:对于小粒径气溶胶颗粒采样效率高;l环境适应性好:采样性能不受环境温湿度变化影响;l生物安全性高:采集后可保持密封状态,设备整体便于洗消;l人机工程设计:生物气溶胶采样载体便于安装,设备可单手携带、一键操作、移动采样;l运输方便:标配携行箱,适应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等运输方式。
  • 气溶胶中γ 放射性核素的测量γ 能谱法 标准征求意见
    p  气溶胶中γ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是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国控网)常规监测项目,亦是核事故情况下的预警监测项目,测量结果可用于评估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外照射、以及因吸入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而造成的内照射。掌握环境空气气溶胶中γ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的水平,对于评价核与辐射设施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是否遵守剂量限值和剂量约束值,特别是应急情况下,对于判明污染物类型,评价污染范围和可能造成污染程度、决策采取的防护行动均具有重要意义。br/br/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气溶胶γ能谱分析主要依据《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WST/T 184-2017(WS/T 184-2017 ,自 2018 年 5 月起实施,代替 WS/T 184-1999),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工作场所空气和个人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但该方法为通用分析方法,对采样设备性能、滤膜截留效率与压降、样品采集过程、样品保存与处理、探测下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未作详细规定,作为环境监测依据的标准方法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br/br/  2017 年 5 月、2018 年 5 月,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签订了制订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 气溶胶中γ放射性核素的测量 γ能谱法》合同,合同编号为 BZ201760,BZ201801,项目分两年实施。br/br/  标准由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负责制订,辽宁省核与辐射监测中心、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站、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秦山环境应急监测中心、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参与验证实验。br/br/  参与方法验证的仪器设备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ca6fb4ff-bd9e-4749-ae72-f27405d6a0f5.jpg" title="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jpg" alt="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jpg"//pp style="text-align: left "br/  近日,《img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a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c328b754-0c2d-4428-8ce1-ee7e1cf4d28f.pdf" title="环境空气 气溶胶中γ放射性核素的测量 γ能谱法(征求意见稿).pdf"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02, 204) "环境空气 气溶胶中γ放射性核素的测量 γ能谱法(征求意见稿).pdf/a》正式发布。/pp style="text-align: left "br/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环境空气气溶胶中γ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br/br/  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超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进行环境空气中气溶胶的采集,滤膜经压缩处理后,用高纯锗(高分辨 HPGe)γ能谱仪分析气溶胶中γ射线能量特征谱线能够分辨开的γ 放射性核素组成及其浓度的手工测量方法。br/br/  当环境空气采样体积约为 10000msup3/sup(标准状态),本方法主要γ放射性核素的探测下限为 5μ Bq/msup3/sup~100μBq/msup3/sup。br//p
  • 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研制
    成果名称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研制单位名称北京大学联系人马靖联系邮箱mj@labpku.com成果成熟度□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成果简介:气溶胶对人类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影响大气能见度;(2)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直接或通过云物理和降水过程间接影响全球气候;(3)具有负面的健康效应。因此,对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的监测已经必不可少。由于大气中气溶胶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但是很多气溶胶监测仪器所测的是干气溶胶,因此在气溶胶样品进入仪器前,需要对其进行除湿。传统的除湿方法对人力物力的耗费较大,因此开发新的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十分必要。目前,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仅有德国对流层研究所进行过研发,并且没有商品化,国内在该方面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填补该空白、自主创新开发国内自己的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2009年,环境学院胡敏教授申请的&ldquo 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研制&rdquo 项目得到了第一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该项目的目标是研制一种所有气溶胶仪器共用的进样口,并对气溶胶样品进行干燥。在基金的支持下,通过相关实验部件的购置和机械材料的加工,课题组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主要工作包括:(1)优化系统结构布局,完成气溶胶进气干燥系统的硬件搭建;(2)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实现系统的软件开发与调试;(3)优化该系统的工艺设计,解决复杂系统软硬件之间兼容性问题。通过以上实质性工作,课题组攻克了硬件机械设计和加工、软件控制和交互等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应用前景:目前,该系统已经能够在确保系统干燥效率的前提下,长期、正常、稳定、高效的运行,未来将在各个环境监测站、气象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固定监测站点进行推广和应用。
  • 蔡小舒教授:颗粒粒度及气溶胶在线测量的图像魔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说起图像法,大家很自然会联想到相机。对,图像法就是用相机作为传感器测量颗粒粒度。其实,图像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这是一种已有很多年历史的测量方法。早期的相机采用胶片作为传感器,记录被测物体的影像,然后将影像投影到工具投影仪上,在投影仪上用标尺或后期发展的坐标传感器量出被测物体的大小。下图是一种显微投影仪的照片,显微物镜把胶片上的图像投影到屏幕上,在屏幕上量出物体图像的尺寸。对于颗粒样品,则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测量。很显然,在用胶片作为传感器的时期,图像法是不可能用于在线测量的。/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21f18409-d7be-4568-a7cb-255a0d29561b.jpg" title="图片1.jpg" alt="图片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显微投影仪/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友情提示:移动端用户下方点击阅读全文,/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再点击取消即可阅读全文,也欢迎下载APP体验阅读新感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图像法作为颗粒粒度测量,尤其是颗粒粒度在线测量的新方法再次出现并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得益于CCD和CMOS的发明,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以及光学镜头、光源、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处理算法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的核心是CCD/CMOS传感器,尤其是近年来CMOS技术的发展使其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数字传感器。下图是CMOS传感器的照片。在CCD/CMOS传感器中,代替胶片中感光粒子的是按矩阵排列的像素。如果在每个像素前按规律设置红(R),绿(G)和蓝(B)三色滤色片,则可以得到彩色图像。这样CCD/CMOS就将图像自然分解成了成可以用计算机处理的离散信号。/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c747ae3-b89b-426c-8014-114e41854faa.jpg" title="图像2.png" alt="图像2.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图像法在线测量装置主要包括:相机、镜头、光源、取样装置等。其中相机是最关键的设备。为得到清晰的被测颗粒的影像边缘,一般在在线测量中采用逆光(背光)照明方式,相机在测量区一侧,光源在测量区另一侧,如图所示。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由于光的穿透能力不强,因此图像法不能用于高浓度颗粒的直接在线测量(in-line)。对于高浓度颗粒,必须采用取样方式测量(on-line)/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c188c81-6aa1-4737-96b1-bf330735261e.jpg" title="图片3.jpg" alt="图片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图像法在线测量原理示意图/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与图像法静态测量要求不同,在图像法在线测量中,被测颗粒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运动的,甚至运动速度很高。为得到清晰的颗粒图像,就要“冻结”运动颗粒的影像,这就要求图像的曝光时间要与被测颗粒的运动速度相匹配。对于高速运动的颗粒,要求的曝光时间要短,低速的可以稍长。 曝光时间还与拍摄图像时所用镜头的放大倍率有关,放大倍率大,要求的曝光时间就短,放大倍率小,曝光时间就可以长一些。 曝光时间可以由相机的快门控制,也可以由光源的脉冲宽度控制。目前工业相机的电子快门时间最短可以到1微秒,而作为照明光源的脉冲激光的脉冲宽度可以达到几个纳秒。曝光时间越短,需要的光源强度就越大,这就给光源提出了高的要求。工业相机的电子快门分成滚动快门(rolling shutter)和全局快门(global shutter)2类。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为保证曝光时运动颗粒图像不发生畸变,在图像法在线测量中必须采用全局快门/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作为在线测量,图像法装置不能像显微镜那样通过更换不同放大倍率的显微物镜来适应不同大小颗粒的测量,这就希望像素尺寸尽量小,以得到高的图像分辨率。通常,滚动快门的CMOS的像素小于全局快门,目前滚动快门的CMOS的最小像素已达到1.5微米,而全局快门的最小的像素是3.8微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图像法测量中,相机镜头是关键的设备。图像法能进行在线颗粒测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远心镜头/span/strong的发明和发展。用相机拍摄物体,通常图像存在远小近大的现象。而在线测量不能控制被测颗粒一定会处于镜头的焦平面位置,这就会造成颗粒的影像大小与颗粒的真实尺寸不同。远心镜头的出现,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被测颗粒处于不同位置时,远心镜头获得的颗粒图像大小并不会随位置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图像法可以用于颗粒的在线测量。远心镜头有定倍率和工作距离,以及可变放大倍率和工作距离2类,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中一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图像法在线测量中最大问题是被测颗粒不仅存在于测量区中,有些还处于离焦位置,颗粒图像是不清晰的。下图中就同时存在清晰颗粒、离焦程度不大和离焦尺度大的模糊颗粒影像。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对于离焦颗粒图像,可以有2种处理方法/span/strong,对于离焦程度大的模糊影像,直接剔除,不予处理。对于离焦程度不大的模糊图像,可以采用图像处理算法来恢复,得到颗粒的粒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图像法在线测量中,一般都需要用取样装置将被测粉体样品从生产工业管路中去出,在取样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颗粒样品发生团聚,如用无油无水的压缩空气分散样品颗粒。下面3个图给出了在在线测量取样中没有对颗粒采取分散措施,分散不足和充分分散后的颗粒图像。可以明显看出充分分散的重要性。/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59590f06-6860-4880-955a-367e24cc5746.jpg" title="图像4.png" alt="图像4.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图像法在线测量不仅可以给出被测颗粒的粒度,还可以得到被测颗粒的形貌参数,这是其它颗粒测量方法不能做到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图像法与RGB三波段消光法融合在线测量/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受光学原理和硬件的限制,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图像法在线测量下限一般在2-3微米/span/strong。但在工业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亚微米颗粒中同时存在有少量较大颗粒,并都需要测量其粒度的情况。这时可以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将图像法与多波长消光法相结合,用图像法测量较大颗粒的粒度,而用多波长消光法测量亚微米颗粒的粒度/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彩色相机中的CMOS传感器可以认为是RGB三个波段光探测器件,当采用白光作为光源,对获得的图像可以分别用图像处理算法处理其中的大颗粒影像,用多波长消光法处理背景图像中的RGB信息来分别获得大颗粒和亚微米颗粒的粒度。如下图是用彩色相机获得的高速流动中的湿蒸汽两相流图像,其中高速流动的较大水滴的轨迹宽度对应其粒度,而长度对应其速度,背景是较高浓度的小水滴,无法用图像识别。此时,可以分别对如圆圈中的大水滴影像用图像处理算法处理,得到其粒度和速度,而对矩形框内的亚微米颗粒用RGB三波段消光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小水滴的粒度及分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009bf84a-9554-447d-945d-c6bdbe8cb4f2.jpg" title="图片5.jpg" alt="图片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同时存在大小颗粒的图像/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图像法与后向光散射融合测量大气颗粒和排放烟尘浓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图像法不仅可以测量成像的颗粒的粒度,还可以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与光散射结合测量无法成像的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浓度和排放烟尘的浓度/span/strong。气溶胶是空气中悬浮颗粒与大气构成的体系,悬浮颗粒包括固体颗粒,液体颗粒,生物颗粒等。由于气溶胶颗粒粒度很小,受气流和布朗运动的作用,会在大气中长时间扩散传播,PM2.5就属于气溶胶范畴。下图分别是室内和大空间悬浮的气溶胶颗粒在激光照射下的散射光。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该散射光强与悬浮颗粒的粒度、浓度和测量散射角度有关/span/strong。用相机作为传感器,将相机聚焦于激光照射的要测量区域,得到气溶胶后向散射强度后,用米散射理论和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空间的气溶胶浓度。该方法可以用于烟囱排放烟尘浓度的远距离遥测。如果同时用多个波长的激光进行测量,还可能可以得到悬浮颗粒的平均粒度和分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2f6469fd-9884-41c8-9b57-af11b16bc8b0.jpg" title="图像6.png" alt="图像6.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float: left width: 125px height: 12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01e065bd-c5ef-4e1a-9570-1808f883e70a.jpg" title="蔡小舒_.jpg" alt="蔡小舒_.jpg" width="125" height="125" border="0" vspace="0"/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作/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者简介:/span/strong曾任中国颗粒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上海颗粒学会等学术组织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理事长等,是《Proceedings of IMechE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Particuology》、《KONA Powder and Particle Journal》、《Frontiers in Energy》等SCI刊物和一些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名誉主席,主席等。/p
  • 科学岛团队在大气棕碳气溶胶光谱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员团队在大气棕碳气溶胶光谱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木材热解一次棕碳的宽光谱特征及辐射效应”为题在线发表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棕碳(Brown Carbon)是一类重要的吸光性含碳气溶胶,在近紫外到可见光范围内的吸光能力随波长变短迅速增强,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辐射平衡具有显著影响。大气中棕碳气溶胶的来源复杂,包括一次直接排放和二次氧化生成,其中生物质燃烧是一次棕碳的重要排放源。受限于测量方法和手段,当前生物质燃烧棕碳的光谱特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其辐射强迫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团队赵卫雄研究员和刘芊芊博士等人利用自主研制的四波长宽带腔增强反照率光谱原位测量系统在线测量了不同类型木材热解排放棕碳的光谱特性(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吸收系数,以及单次散射反照率(SSA)),气溶胶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可以用光学参数来解释。基于多波长在线测量参数,发展了SSA光谱反演方法,获得了一次棕碳在300-700 nm范围内的宽光谱特性,并用于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评估。结果表明,在近紫外波段,SSA降低35%将会导致一次棕碳的地面直接辐射强迫减少46%。本研究强调了SSA光谱特性在棕碳辐射强迫评估中的重要性,对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生物质热解棕碳气溶胶的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SSA的光谱特性棕碳气溶胶在不同反照率表面的直接辐射强迫
  • 安光所在大气棕碳气溶胶光谱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员团队在大气棕碳气溶胶光谱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木材热解一次棕碳的宽光谱特征及辐射效应”为题在线发表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一区,IF=10.754)上。棕碳(Brown Carbon)是一类重要的吸光性含碳气溶胶,在近紫外到可见光范围内的吸光能力随波长变短迅速增强,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辐射平衡具有显著影响。大气中棕碳气溶胶的来源复杂,包括一次直接排放和二次氧化生成,生物质燃烧是一次棕碳的重要排放源。受限于测量方法和手段,当前生物质燃烧棕碳的光谱特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其辐射强迫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团队赵卫雄研究员和刘芊芊博士等人利用自主研制的四波长宽带腔增强反照率光谱原位测量系统在线测量了不同类型木材热解排放棕碳的光谱特性(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吸收系数,以及单次散射反照率(SSA)),气溶胶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可以用光学参数来解释。基于多波长在线测量参数,发展了SSA光谱反演方法,获得了一次棕碳在300−700 nm范围内的宽光谱特性,并用于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评估。结果表明,在近紫外波段,SSA降低35%将会导致一次棕碳的地面直接辐射强迫减少46%。本研究强调了SSA光谱特性在棕碳辐射强迫评估中的重要性,对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生物质热解棕碳气溶胶的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SSA的光谱特性棕碳气溶胶在不同反照率表面的直接辐射强迫
  • 进展|气溶胶中关键毒性化学组分的内在关联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2006、22188102)等资助下,复旦大学李庆教授和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等课题组合作,提出以削减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的工业烟气治理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工业源气溶胶毒性效应实现以健康为导向的大气污染控制(Achieving health-oriented air pollution control requires integrating unequal toxicities of industrial particles)”为题,于2023年10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089-6  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因素。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各国政府优先对火力发电行业实施了日趋严格的污染物浓度控制政策。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在质疑基于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控制标准是否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如何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源,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一直是国际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该研究团队对我国重点工业源(包括钢铁、电力和水泥行业)产生的气溶胶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了工业源气溶胶的生物毒性差异,阐明了气溶胶中金属等关键毒性化学组分的内在关联机制(图1)。基于气溶胶毒性效应的量化参数,结合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式、人群暴露模型与费效分析,阐释以削减“健康风险”为导向的大气污染调制机制(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相比于以削减气溶胶“质量浓度”为导向的机制(电力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可以更为有效的降低人群健康暴露风险(约5.4~8.2倍)。此外,若优先对气溶胶毒性效应更高的工业源开展超低排放(钢铁),能节约大量的经济成本(图2)。图1 钢铁厂(Iron and steel plants)、电厂(Power plants)和水泥厂(Cement plants)燃烧排放气溶胶(a)氧化应激效应(ROS)、(b)毒性金属组分以及(c)关键化学组分对ROS效应贡献比例解析(金属是工业源气溶胶的主导毒性成分)  图2 (a)我国工业大气污染基于“质量浓度”和“健康风险”减排策略的花费以及收益(2019年,超低排放削减的PM2.5排放量及基于ROS效应调控的排放量)的概念图 我国大陆区域电力行业(b)和钢铁行业(c)超低改造后的气溶胶基于ROS效应调控的人群暴露健康风险改善效果的分布情形  该研究基于对18个省/直辖市的82个实际工业排放源现场测量、关键毒性组分的化学甄别、生物毒性解析、空气质量模拟、暴露风险评估以及成本效益计算,突破了当前“基于PM2.5质量浓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提出“基于PM2.5健康风险”的工业烟气污染治理思路,为建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大气污染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蒸汽吸附分析仪在气溶胶吸湿性研究中的应用
    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人们所处的大气环境实际就是由不同相态的颗粒物均匀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气溶胶体系。常见的大气气溶胶包括直接排放至大气的沙尘、道路扬尘和黑炭等一次颗粒物,以及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通过大气氧化形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由于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气候及健康效应,在过去几十年里,对它的理化性质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包括化学家、环境学家等科学家等的重视。吸湿性是气溶胶最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之一(Tang et al., 2019a)。例如对于研究大气化学来说,吸湿性会影响实际环境条件下大气颗粒物的含水量,从而会影响颗粒物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从大气能见度和直接辐射强迫的角度来看,在实际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吸水会导致其粒径增大,从而影响颗粒物的光学性质,继而影响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及对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另外,气溶胶的吸湿性也与气溶胶颗粒物的云凝结核活性和冰核活性密切相关。1. 已有吸湿性测量技术的局限性现有研究中常用的吸湿性测量技术主要有吸湿性分级差分迁移率分析仪(H-TDMA)、电动力天平、显微镜以及红外光谱等(Tang et al., 2019a)。目前最常用的吸湿性测量技术为H-TDMA,该仪器是通过测定不同相对湿度下气溶胶的电迁移率直径来研究其吸湿性。使用该仪器对气溶胶的吸湿性进行表征时,必须假设气溶胶为球形,但某些颗粒物的形貌并不规则,例如花粉、烟炱以及矿质颗粒物等。另外,H-TDMA的测量精度较为有限,仅可测定颗粒物大于1%的直径变化。电动力天平是通过测量单个颗粒物的质量变化来研究其吸湿性,虽然它对颗粒物的形貌没有要求,但该仪器的灵敏度同样比较有限,一般只能测量大于1%的质量变化。此外,显微镜也常用于测量颗粒物的吸湿性,它可以通过测量颗粒物的形貌变化来直接观察颗粒物粒径的大小变化从而研究其吸湿性。然而该技术同样基于球形颗粒物的假设,且灵敏度有限。另外,红外光谱是一个非常灵敏的吸湿性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颗粒物中水的红外光谱来研究吸湿性,但把颗粒物中水的红外吸收光谱定量转换为颗粒物的含水量时存在一定的限制。2. 蒸汽吸附分析仪虽然目前用于颗粒物吸湿性的测量手段较为丰富,但准确测定非球形的或者吸湿性较弱的颗粒物的吸湿性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课题组自主开发和建立了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测量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由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发表(Gu et al., 2017a)。该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相对湿度下颗粒物的质量变化来研究其吸湿性,其原理如图1所示。图1. 蒸汽吸附分析仪的装置示意图(Gu et al., 2017a)该仪器对颗粒物的形貌没有要求,且具有卓越的灵敏度,能够准确测定小于千分之一的质量变化;在温湿度控制方面性能突出,所能研究的相对湿度最高可达98%。由于上述卓越性能,这项测量技术非常适用于研究形貌不规则或吸湿性较弱的大气颗粒物(比如矿质颗粒物、烟炱和生物气溶胶等),目前已被成功用于研究花粉颗粒物(Chen et al., 2019 Tang et al., 2019b)、矿质颗粒物(Guo et al., 2019 Tang et al., 2019c Chen et al., 2020)、高氯酸盐(Gu et al., 2017b Jia et al., 2018)等的吸湿性,大幅度提高了我们对上述几类物质吸湿性的科学认识水平。下文将介绍蒸汽吸附分析仪的几个典型应用。2.1 花粉颗粒物花粉颗粒物是最重要的生物气溶胶之一,其年排放量为 47-84 Tg,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在植物繁衍和和生态系统演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吸湿性是花粉颗粒物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其会影响花粉颗粒物的质量与形貌,从而影响花粉在大气环境和呼吸道中的迁移和传输。由于花粉颗粒物的形貌不规则,且吸湿性较弱,因此先前已有的吸湿性测量技术较难准确测定花粉颗粒物的吸湿性,而我们的方法对颗粒物的形貌无要求且非常灵敏,所以非常适合用于研究花粉颗粒物的吸湿性。图2. 花粉颗粒物的产生、传输及其环境、气候及生态效应在我们已经发表的两项工作中(Chen et al., 2019 Tang et al., 2019b),我们研究了25和37摄氏度下共17种国内外代表性花粉(12种风媒、5种虫媒)的吸湿性。我们发现这些花粉颗粒具有相对较强的吸湿性。例如,当相对湿度从0%升高至90%时,花粉颗粒物的质量增加了30%-50%,当相对湿度达到95%时,花粉颗粒物的质量基本接近于干燥条件下的2倍,如图3所示。另外就目前已有的数据(包括本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来看,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的吸湿性似乎没有系统差异,而中国常见花粉与欧洲/北美常见花粉的吸湿性也非常相似。此外,两个温度下(25和37摄氏度)花粉颗粒物吸湿性的差异比较小。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花粉颗粒物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37摄氏度下的实验结果,为模拟花粉颗粒物在呼吸系统内的传输和沉降以及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图3. (a)松树花粉与(b)梨树花粉分别在25和37摄氏度下的吸湿性2.2 矿质颗粒物由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排放进入大气的矿质气溶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大气颗粒物,其年排放量居于全球第二位,大气含量则居于全球第一位。图4展示了一次典型的沙尘暴事件。矿质气溶胶作为对流层中最重要的气溶胶之一,显著影响全球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吸湿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矿质气溶胶对大气化学和气候的影响。我们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测量了21种矿质气溶胶的质量随相对湿度(0-90%)的变化,从而定量阐明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Chen et al., 2020)。这21种矿质气溶胶包括14种常见矿物(如石英、长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实际沙尘。图4. 一次典型的沙尘暴事件我们发现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普遍较弱,如图5所示。除了蒙脱石以外,当相对湿度从0%增加至90%时,矿质气溶胶的质量增加了不到10%,表明绝大部分的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较低。另外,我们发现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与其比表面积密切相关,这表明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可能是由水在颗粒物表面的吸附所决定的。例如对于蒙脱石,其比表面积较大,吸湿性也远远强于其他矿质气溶胶。上述研究结果可显著提高矿质气溶胶吸湿性的科学认识,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阐明矿质气溶胶在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图5. 矿物样品的吸湿性与(a)BET比表面积的关系以及(b)粒径的关系2.3 盐尘暴颗粒物最近几年的外场观测表明,矿质颗粒物,尤其是从干盐湖和盐碱地表面排放进入大气的矿质颗粒物,除了吸湿性很弱的矿物之外,往往还含有一定量的水溶性盐(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这类矿质颗粒物常被俗称为盐尘暴颗粒物。然而,目前关于盐尘暴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的科学认识还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在近几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工作中(Tang et al., 2019c),我们在东起黄河三角洲,西至新疆罗布泊的干旱和半干旱盐碱地采集了13个地表土壤样品,采样点的地理分布如图6所示。我们使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这些样品的矿物组分,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它们的水溶性离子成分,并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研究了这些样品的吸湿性。图6. 土壤样品采样点的地理分布研究发现,不同样品的吸湿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图7所示。对于某些盐尘暴样品,其吸湿性较弱,当相对湿度升高至90%时,其质量仅增加了10%左右,然而对于某些盐尘暴样品,当相对湿度升高至90%时,其质量已增加至干燥状态下的5倍,这基本接近于氯化钠或硫酸钠的吸湿性。随后我们又探讨了颗粒物的吸湿性与其水溶性离子含量的关系。我们发现当水溶性离子的含量越高,颗粒物的吸湿性越强。此外,我们还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含量的数据输入至气溶胶热力学模型(ISORROPIA-II)中来计算颗粒物的吸湿性,结果表明该热力学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模拟实际盐尘暴样品的吸湿性。以上研究结果将改变我们对于矿质颗粒物吸湿性的科学认识,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矿质颗粒物在大气化学和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图7. (a)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艾丁湖表层盐土与(b)内蒙古杭锦后旗盐碱土样品的吸湿性2.4 蒸汽吸附分析仪与其他表征仪器的联用由于蒸汽吸附分析仪仅可得到颗粒物随相对湿度的质量变化,因此我们通常还会将蒸汽吸附分析仪与其他表征仪器进行联用,从而深入认识颗粒物的吸湿性。例如,在花粉颗粒物吸湿性的研究工作中(Tang et al., 2019b),除蒸汽吸附分析仪以外,我们还使用了透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红外吸收,以获得花粉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的信息。测量结果表明,花粉颗粒物的吸湿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颗粒物中羟基的相对含量。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花粉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与吸湿性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花粉颗粒物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的认识。在代表性钙盐镁盐颗粒物吸湿性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与H-TDMA系统分析了八种钙盐镁盐的吸湿特性,直接得到了颗粒物在不同相对湿度(0-90%)下的液态水含量及粒径变化数据,并讨论了不同初始相态对颗粒物吸湿性的影响以及环境意义。以Ca(NO3)2为例,其在蒸汽吸附分析仪实验中观察到明显的潮解行为,表明初始相态下该颗粒物为结晶态;而在H-TDMA实验中,Ca(NO3)2气溶胶颗粒呈现连续吸湿行为,表明其初始相态为无定形态。但是,颗粒物潮解之后两种手段得到的吸湿性参数均与气溶胶热力学模型模拟值吻合,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两种手段的联用能够互为补充地系统研究颗粒物在不同粒径、不同初始相态下的吸湿特性,并为气溶胶热力学模型的验证提供有效的基础物化数据。2.5 火星上的液态水我们开发的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的新方法还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认识火星中的液态水。2018年,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通过雷达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一般来说,由于火星环境条件极度寒冷和干燥,纯净液态水很难在火星环境中稳定存在。而土壤中存在的高氯酸盐可以降低水的冰点,并可在亚饱和条件下通过吸收水蒸气形成水溶液,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火星这种极度干旱的条件下可能存在液态水。目前一些研究认为,火星土壤中所含的高氯酸盐能够在相对湿度远低于100%时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潮解从而形成稳定的溶液,但关于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下高氯酸盐液态水含量的实验数据仍十分匮乏。图8. 火星液态水湖(来源于网络)我们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测定了几种常见的高氯酸盐(无水高氯酸镁、六水合高氯酸镁、无水高氯酸钠、一水合高氯酸钠等)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和吸湿性 (Gu et al., 2017b Jia et al., 2018)。我们发现,高氯酸盐可在较低的相对湿度下吸水形成稳定的水溶液。如图9所示,对于高氯酸钠盐,在相对湿度低于20%时,其主要以无水高氯酸钠颗粒物稳定存在;当相对湿度升高至30%时,则主要以结晶态的一水合高氯酸钠稳定存在;当相对湿度进一步升高时,结晶态的一水合高氯酸钠将吸收大量水形成稳定的高氯酸钠溶液。另外,我们还发现高氯酸盐的潮解点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一水合高氯酸钠的潮解点从5摄氏度时的∼51.5%降至30摄氏度时的∼43.5%。这项研究工作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不同条件下高氯酸盐在土壤中的吸湿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为什么火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背后的物理化学机制。图9 (a)高氯酸镁盐与(b)高氯酸纳盐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的相态图参考文献【1】Chen, L. X. D., Chen, Y. Z., Chen, L. L., Gu, W. J., Peng, C., Luo, S. X., Song, W., Wang, Z., and Tang, M. J.: Hygroscopic properties of eleven pollen species in China, ACS Earth Space Chem., 3, 2678-2683, 2019.【2】Chen, L. X. D., Peng, C., Gu, W. J., Fu, H. J., Jian, X., Zhang, H. H., Zhang, G. H., Zhu, J. X., Wang, X. M., and Tang, M. J.: On mineral dust aerosol hygroscopicity, Atmos. Chem. Phys., 20, 13611-13626, 2020.【3】Gu, W. J., Li, Y. J., Zhu, J. X., Jia, X. H., Lin, Q. H., Zhang, G. H., Ding, X., Song, W., Bi, X. H., Wang, X. M., and Tang, M. J.: Investigation of water adsorption and hygroscopicity of atmospherically relevant particles using a commercial vapor sorption analyzer, Atmos. Meas. Tech., 10, 3821-3832, 2017a.【4】Gu, W. J., Li, Y. J., Tang, M. J., Jia, X. H., Ding, X., Bi, X. H., and Wang, X. M.: Water uptake and hygroscopicity of perchlor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liquid water in some hyperarid environments, RSC Adv., 7, 46866-46873, 2017b.【5】Guo, L. Y., Gu, W. J., Peng, C., Wang, W. G., Li, Y. J., Zong, T. M., Tang, Y. J., Wu, Z. J., Lin, Q. H., Ge, M. F., Zhang, G. H., Hu, M., Bi, X. H., Wang, X. M., and Tang, M. J.: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hygroscopic properties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containing salts: implication for hygroscopicity of mineral dust and sea salt aerosols, Atmos. Chem. Phys., 19, 2115-2133, 2019.【6】Jia, X. H., Gu, W. J., Li, Y. J., Cheng, P., Tang, Y. J., Guo, L. Y., Wang, X. M., and Tang, M. J.: Phase transitions and hygroscopic growth of Mg(ClO4)2, NaClO4, and NaClO4∙H2O: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bility of aqueous water in hyperarid environments on Mars and on Earth, ACS Earth Space Chem., 2, 159-167, 2018.【7】Tang, M. J., Chan, C. K., Li, Y. J., Su, H., Ma, Q. X., Wu, Z. J., Zhang, G. H., Wang, Z., Ge, M. F., Hu, M., He, H., and Wang, X. M.: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or aerosol hygroscopicity studies, Atmos. Chem. Phys., 19, 12631-12686, 2019a.【8】Tang, M. J., Gu, W. J., Ma, Q. X., Li, Y. J., Zhong, C., Li, S., Yin, X., Huang, R. J., He, H., and Wang, X. M.: Water adsorption and hygroscopic growth of six anemophilous pollen specie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tmos. Chem. Phys., 19, 2247-2258, 2019b.【9】Tang, M. J., Zhang, H. H., Gu, W. J., Gao, J., Jian, X., Shi, G. L., Zhu, B. Q., Xie, L. H., Guo, L. Y., Gao, X. Y., Wang, Z., Zhang, G. H., and Wang, X. M.: Hygroscopic Properties of Saline Mineral Dust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Compositional Dependence, and Atmospheric Implications, J. Geophys. Res.-Atmos, 124, 10844-10857, 2019c.作者简介:唐明金,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马普化学研究所,并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气溶胶化学及地球化学,已在Chemical Review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并自2017年起担任国际SCI期刊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副主编。曾获第18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第8届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
  • 安光所在气溶胶光谱特性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员课题组在气溶胶光谱特性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ree-wavelength cavity-enhanced albedometer for measuring wavelength-dependent optical properties and single-scattering albedo of aerosols为题发表于美国光学学会(OSA)出版的Optics Express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气溶胶的光谱特性与其化学组分、尺寸和混合状态等密切相关,反映着气溶胶的种类和排放源特征。受测量方法的限制,现有的气溶胶光学测量系统,多为单波长、单参数测量系统,难以实现多个光学参数的在线原位同步测量,而气溶胶光谱特性测量系统更为缺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43434.jpg" alt="343434.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152b73b-6d9a-4a5e-9f76-b110c1934866.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课题组赵卫雄研究员和徐学哲博士等人,于2014年首次将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与积分球技术相结合,研制了国际上首台腔增强反照率光谱仪,实现了大气气溶胶的消光、散射和吸收系数,以及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在线原位同步测量(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7(8), 2551-2566, 2014)。近期,他们将该系统的探测波长扩展至紫外-红光波段,发展了一套宽波段腔增强反照率光谱系统,实现了气溶胶多个光学参数的光谱测量(Optics Express, 26(25), 33484-33500, 2018),并已多次用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的大气综合观测,展现了很好的科研和业务应用前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部分观测成果发表于地学TOP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16(10), 6421-6439, 2016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18(23), 16829-16844, 201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会资助。/pp/p
  • TSI公司参加第九届全国大气细及超细粒子技术研讨会 及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美国TSI公司参加了于2016年7月25–29日在江苏省盐城市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气细及超细粒子技术研讨会及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大气细及超细粒子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大气气溶胶、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发展方向,同时由大气细及超细粒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污染控制是国家和全国人民都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交流大气细及超细粒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主题为“大气细粒子污染控制新技术”,分享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细粒子污染研究和控制技术。 美国TSI公司针对大气超细粒子领域的测试需要,于会上展示了多种检测技术和设备,可适用于大气气溶胶、大气环境研究的不同应用和监测需求。美国TSI公司于展会上展示了新推出的3938E77 型1nm 扫描电迁移粒径谱仪(SMPS)被广泛用于测量1 微米以下的气溶胶粒径分布。选配3777 型纳米增强仪以及3086 型差分电迁移分析仪(1nm-DMA)组件后,SMPS 粒径谱仪能够测量的粒径范围扩展至1nm。3321 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 ) 提供 0.5 至 20 微米粒径范围粒子的高分辨率、实时空气动力学检测。这些独特的粒径分析仪还检测 0.37 至 20 微米粒径范围粒子的光散射强度。APS 粒径谱仪通过向同一粒子提供成对数据向有兴趣研究气溶胶组成的人士开辟了令人振奋的新途径。TSI 3330型光学颗粒物粒径谱仪简单轻便,能够对颗粒物浓度和粒径谱分布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测量。基于TSI公司40年气溶胶仪器设计的经验,本款产品使用120度光散射角收集散射光强度和精密的电子处理系统,从而得到高质量和高精度的数据。同时,TSI工厂严格的标定标准也确保仪器的精确性。该产品是广大环境研究机构和环境监测部门进行颗粒物监测分析和源解析的最佳仪器。更多信息,请关注美国TSI公司官方网站: www.tsi.com/cn 关于TSI公司TSI公司研究、确定和解决各种测量问题,为全球市场服务。作为精密仪器设计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TSI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确立与气溶胶科学、气流、健康和安全、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力学及生物危害检测有关的测量标准。TSI总部位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设有代表处,在其服务的全球各个市场建立了机构。每天,我们专业的员工都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
  • 中科光电受邀参加“大气-气溶胶-边界层-云”华北地空联
    2016年5月28—29日,大气、气溶胶、边界层和云相互作用试验研究会在河北邢台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河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彭军、邢台市气象局局长赵黎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占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德国马普研究所等相关专家、学者都参加了此次会议。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受邀企业,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前,参会人员对“大气-气溶胶-边界层-云”华北地空联合实验观测现场进行了参观。无锡中科光电与各单位的领导、专家一起参观了在邢台气象观测站的数十种观测仪器和设备,认真听取了实验人员的讲解和资料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学者、此次观测试验负责人李占清教授指出,“邢台气象观测站的实验,首次采用双飞机对云内外以及边界层内外开展观测。此次观测实验还联合了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利用各自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探测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气-气溶胶-云-降水的综合观测系统,是开展气溶胶、云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最完整的观测设施。” 会议开始时,河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彭军和邢台市气象局局长赵黎明对各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出此次大气、气溶胶、边界层和云相互作用试验研究会对了解河北省大气、云、地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近地面边界层的污染和大气稳定度对云和降水的重大意义。接着,各专家、学者分别对河北气象情况、地空联合试验、气溶胶光学与辐射特性主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对快速源解析走航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数据应用的重要性,利用基于振镜的快速扫描技术和车载多轴DOAS技术,采用走航快速源解析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车载走航快源解析系统。无锡中科光电首创了国内走航与锥形扫描应用技术,综合了点、线、面源锥形扫描识别和垂直走航观测方法,对重点污染区域中污染物进行3D扫描和移动走航追踪观测,可有效获取区域污染物空间立体分布、变化规律和排放特征,实现污染区域快速源解析,做到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无锡中科光电始终致力于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技术,大力发展地基遥感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能力,解析颗粒物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及污染变化趋势,为短时间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提供了及时、有效、准确的数据支撑。无锡中科光电也将随时保持与各专家、学者及同行的技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分享,共同为绿色中国不断努力和奋斗!
  • 视频:怡孚和融推出最新自主研发的气溶胶激光雷达系统
    北京怡孚和融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其最新自主研发的气溶胶激光雷达系统,该系统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该系统可有效地区分球形颗粒与非球形颗粒物,从而在激光雷达自动测量的大量数据分析中有效地区分水汽和沙尘暴,对高层冰晶组成的卷云也可以进行探测。  应用该系统,可判定城市内部扬尘和外来飘尘的分布状况 可对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水平绘图,实现对颗粒物污染的监测及染源分布状况的判定 可对大气能见度进行测量 对区域性气溶胶可以实行联网监测。
  • 气溶胶质谱在线分析北京雾霾成分
    16日夜间开始,北京经历今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重的雾和霾天气过程。北京南部部分站点空气质量指数爆表,天地间一片昏暗。此时,网络上、朋友圈里各类关于空气质量的言论开始流传,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这次雾霾里主要是含硫酸铵,̷̷原来伦敦有次硫酸铵超标,有好多人没有防护而死亡”。  网络流传硫酸铵会致命。  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我们呼吸的空气里这到底包含什么物质?和之前的重污染天气相比有何不同?硫酸铵会直接导致死亡吗?为此,中国天气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所副研究员张养梅。  北京的霾里到底有哪些成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气象局大院内,在气科院大楼的楼顶,气溶胶质谱仪一直默默值守,在线采集、分析北京亚微米气溶胶的成分。张养梅介绍道,所谓亚微米气溶胶是指直径在1微米以下的粒子。大家熟悉的PM2.5其实是一个总称,包括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研究显示,直径1微米及以下的粒子占PM2.5的60%左右,因此质谱仪采集的数据对于分析大气成分是具有代表性的。  各类颗粒在采样颗粒中所占比重。绿色代表有机气溶胶,橙色为硫酸盐、蓝色为硝酸盐,粉色为氯化物,浅橙色为铵盐。有机气溶胶所占比重最大,硝酸盐次之。  16日至20日,北京采样颗粒中有机气溶胶占比最多。  通过仪器采集数据及分析,12月5日至20日采集到的1微米及以下的粒子,主要包括有机气溶胶、硝酸盐、硫酸盐等构成。有机气溶胶是一个总称概念,具体的组成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大家经常听说的多环芳烃就是有机气溶胶的一种。硫酸盐主要来自燃煤,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发生一系列氧化反应,成为硫酸铵。硝酸盐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氯化物的主要来源包括垃圾焚烧、燃煤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  16日至20日,北京采样颗粒中有机气溶胶占比最多。  通过对12月16日至20日对北京的采样颗粒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有机气溶胶是其中占比最大的颗粒,高达45% 硝酸盐颗粒占比24%排第二,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 硫酸盐占比15%,主要来自燃煤等 铵盐占比12%,氯化物占比4%。  北京霾和伦敦烟雾一样吗?有致命成分?  就在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恶化之时,网络谣言也开始流传。针对网上流传的硫酸铵会致命,张养梅表示这是不可能的。空气质量好时,空气中也存在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等颗粒,只是浓度较低、颗粒物较小。霾天气时,仪器不会观测到硫酸铵,观测到的是硫酸、铵两个离子,他们结合成硫酸铵的可能性很大,空气重污染时浓度更高一些。空气中含有硫酸铵并不是政府发布红色预警的必要条件。  硫酸铵是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气体有明显区别,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没有气体迅速。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气体浓度很高的话,相当于人在“吸毒气”,对人体有致命影响。当年的伦敦烟雾在短短几天内造成数千人死亡,就是因为空气中酸性气体浓度太高。监测显示,12月5日以来,北京硫酸盐的浓度峰值出现在20日,达40-50微克/立方米,远远低于伦敦烟雾事件时的浓度。  当然,硫酸铵等颗粒物也会影响人体健康。它们会随着呼吸进入人体肺部,引发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的疾病。另外,北京的空气污染物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铵,会和硫酸、硝酸发生中和形成颗粒,和酸性气体相比,颗粒的危害性相对轻一些。  污染物浓度日间变化明显 夜间高白天低  分析还表明,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整体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变化规律。分析时,将12月5日至20日每天同一时次颗粒浓度做分类平均统计,显示颗粒物夜间浓度明显偏高,白天下降明显。  各类颗粒的浓度白天下降明显,夜间明显上升。  张养梅表示,浓度变化主要受排放量和气象条件两个因素影响。在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从气象条件来说,夜间湿度增大,可以吸附更多污染物。同时,冬季夜间气温较低,大气边界层下压。在气体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变小,空气污染物浓度升高。白天,大气边界层抬升,体积增大,污染物浓度降低。  和2008年相比硫酸盐浓度下降  总体来说,和之前相比,北京空气中的颗粒种类的浓度分布排位没有太大变化,有机气溶胶的浓度一直是最大。但是分析显示,今年12月和2008年1月相比,硫酸盐在不同颗粒物比重的排位下降。  从图中可见,今年12月5日至20日,硝酸盐(蓝色)在颗粒物组成中浓度上升,基本都排在第二位,硫酸盐下降排在第三位 而2008年1月5日至2月2日,硫酸盐浓度排第二位,硝酸盐排第三位。张养梅表示,这一数据的变化也可以说明,政府对二氧化硫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比如煤改气措施、工厂加装脱硫设备等发挥了作用。硝酸盐浓度的上升,则与燃煤、机动车排放增加有一定关系。  北京的雾霾将在明天减弱消散,但在近几年中,霾仍将在秋冬季反复出现。张养梅提醒大家,虽然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没有那么“激烈”,但仍需防护,尽量减少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外出时戴口罩。在室内时,也可启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营造相对安全的空气环境。
  • TSI将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美国TSI公司将于2013年5月16日至19日参加由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在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宾馆举办的&ldquo 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rdquo 。 美国TSI公司将于展会上展示NanoScan SMPS 3910型纳米颗粒粒径谱测量仪,实时粒径测量,最小检测到10纳米粒径的颗粒,是现场快速检测的理想选择。打开了纳米颗粒粒径常规测量的大门。这一革命性的粒径谱仪将TSI公司的SMPS&trade 粒径谱仪集成在约一个篮球大小的便携箱内。容易使用,重量轻,电池供电等优点使NanoScan SMPS让研究人员多点采集纳米颗粒粒径分布数据成为可能。由TSI核心技术中衍生而来,NanoScan SMPS是一个创新的、低成本的实时纳米粒径测量的有效解决方案。 美国TSI公司还将展示3330型光学颗粒物粒径谱仪,操作简便、时间分辨率高、粒径通道数量可调,能够对颗粒物浓度和粒径谱分布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测量。基于TSI 40年气溶胶仪器设计的经验,本款产品使用120度光散射角,收集散射光强度和精密的电子处理系统,从而得到高质量和高精度的数据。 敬请大家届时光临TSI展位,展位号A4。关于TSI公司TSI公司研究、确定和解决各种测量问题,为全球市场服务。作为精密仪器设计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TSI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确立与气溶胶科学、气流、健康和安全、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力学及生物危害检测有关的测量标准。TSI总部位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设有代表处,在其服务的全球各个市场建立了机构。每天,我们专业的员工都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
  • 二次青藏科考,兰大团队厘清气溶胶辐射效应
    兰州大学青藏高原大气粉尘气溶胶科考团队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在喜马拉雅区域的亚东站和珠峰大本营站开展了粉尘气溶胶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在喜马拉雅区域气溶胶辐射效应方面取得新认识。兰州大学青藏高原大气粉尘气溶胶科考团队于2020年6月11日至8月31日以及2021年5月20日至6月13日分别在亚东站和珠峰大本营站开展大气粉尘气溶胶综合科学考察课题组供图相关研究成果以《大气气溶胶粒径谱分布通过改变单次散射反照率影响喜马拉雅区域气溶胶的辐射效应》为题,于近日在《自然》旗下期刊《气候与大气科学》发表。大气气溶胶的光散射和吸收通过气溶胶-辐射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地气系统产生重要的辐射效应。气溶胶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散射与散射和吸收之和的比值)不仅影响辐射强迫的大小,还可能决定气溶胶在大气层顶的加热或冷却效应。喜马拉雅区域是南亚人为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的重要通道。南亚地区人为排放的黑碳等强吸收性气溶胶导致南亚和喜马拉雅区域单次散射反照率较低。以往在喜马拉雅和南亚开展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仅用气溶胶吸收性来解释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变化,其结果和结论存在矛盾和错误,给该区域气溶胶辐射效应的评估带来较大不确定性。青藏高原大气粉尘气溶胶科考团队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区域气溶胶粒径谱分布决定了气溶胶的散射效率,从而决定了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变化,而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变化又影响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效率。因此,大气气溶胶的粒径谱分布通过调节单次散射反照率影响喜马拉雅区域气溶胶的辐射效应。这项新认识将对理解全球范围内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论文第一作者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田鹏飞,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和兰州大学教授张镭。
  • 禾信公司走进全国气溶胶会议 SPAMS产品备受青睐
    2013年5月17 - 18日,“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在武汉珞珈山宾馆圆满落幕。来自海内外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带着自主研发生产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在会议现场亮相,受到参会人员的极大关注。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现场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周振博士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大气重金属在线监测及源解析新方法  禾信公司创始人周振在会议上作了《大气重金属在线监测及源解析新方法》的报告。周振博士首先介绍了传统测量大气重金属的测量方法,然后介绍测量大气重金属的在线测量方法之一的质谱法。详细讲解了粤北血铅事件和城市含铅颗粒物来源监测两个例子中的研究方法,介绍了SPAMS的原理、基本功能和特点。现在利用SPAMS已经实现污染过程的捕捉、污染程度的判断、污染源判断和解析。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李梅博士作分会场报告报告题目: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环境和香烟烟气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会议上,禾信公司项目主管李梅博士作了《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环境和香烟烟气分析中的应用实例》的报告。报告上详细介绍了“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的三个应用实例——在雾霾天气研究中的应用、在沙尘暴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香烟烟气分析中的应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可进行上述实例的研究,得益于SPAMS的测量原理和特点。SPAMS的进样系统通过空气动力学透镜引入颗粒物至真空系统,聚焦颗粒物至中轴线;在测径系统测定单颗粒粒径,精确触发266nm激光电离颗粒物;在电离系统中单颗粒中的各种正负离子成分同时电离;最后在质谱分析系统中同时检测正负离子。SPAMS具有实时在线、单颗粒、高时间分辨、粒径测量、正负化学成分同时检测、机动性强等特点。禾信公司展位禾信公司技术人员耐心解答观众问题  另外,昆山禾信质谱技术有限公司汪素萍副总经理亲临武汉拜会新老朋友,在交流会晚宴上为与会的用户朋友献上热情洋溢的致辞。昆山禾信质谱技术有限公司汪素萍副总经理汪素萍在晚宴上致辞  在本次交流会上,禾信公司技术人员与参会者之间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深入交流,观众对禾信先进的分析技术与检测解决方案充满了期待。禾信公司获得“年会赞助商特别贡献奖”  关于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禾信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集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4000万元,场地6000平方米。  通过多年努力,掌握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电喷雾离子源、电子轰击离子源、真空紫外光电离源、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大气压差分真空接口、膜进样以及质谱专用高速数据采集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核心技术和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全套装配工艺 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研发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火炬计划以及多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支持。在国内率先实现质谱仪器产品自主正向开发。  禾信公司向环境监测、气象、工业生产、医药等领域提供商品化质谱仪器以及技术服务。近年来,质谱仪器销售额连创新高实现数量级增长,入选2012年中国优秀创业投资项目。2012年实现首台质谱仪器出口美国。
  • 崂应发布崂应2010型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新品
    崂应2010型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产品概述 本仪器内置高负载精密芯泵,克服负载能力强,可选配大容量锂电池在无外接电源情况下可进行长时间采样工作,可外接安德森二级、六级、八级采样头以及冲击式吸收瓶进行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可广泛应用于疾控中心、医院、专业监测机构等部门的卫生防疫监测以及科研、教学等机构的微生物采样研究工作。执行标准GB/T 38517-2020 颗粒 生物气溶胶采样和分析通则 GB/T 18204.3-2013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GB/T 16293-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GB/T 18203-2000 室内空气中溶血性链球菌卫生标准JJF 1826-2020 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校准规范 产品特点一机多用,可接撞击法安德森二级、六级、八级采样头以及冲击式吸收瓶内置精密芯泵,克服负载能力强,适合高负载采样可选配内置锂电池,内置闪充模块,支持快速充电,无需外部充电器,待机时间最长可达38小时交直流双供电接口,可通过交流220V/50Hz市电或直流24V进行供电,可连接崂应9011B型智能移动电源,供电方式更灵活,工况适应性更强采用引风式环境温度检测模块,大幅减小环境温度测量误差,进一步提高流量准确度可实现立即采样、定时采样、非间隔采样、等间隔采样四种采样方式自动测量采样点大气压、温度,实时监测计压、环温,自动补偿流量偏差,自动计算累计采样体积,自动计算标况/参比体积电子流量计自动精准控制流量,采样流量自动控制,流量稳定采样过程中停电,来电自动恢复采样,采样数据自动记忆优质滤尘滤网,具有过载、低流量自保护程序,可有效保护气路及采样泵提供USB接口,可将采样数据文件导出,同时支持U盘升级仪器主板程序预留物联网模块接口,可拓展联网功能内置蓝牙模块,可连接便携式蓝牙打印机轻松掌握实时数据内置电子标签,可与仪器出入库管理平台软件配合实现仪器智能化管理创新点:1、内置高负载精密芯泵,克服负载能力强,可选配大容量锂电池在无外接电源情况下可进行长时间采样工作,可外接安德森二级、六级、八级采样头以及冲击式吸收瓶进行微生物气溶胶采样。2、预留物联网模块接口,可拓展联网功能3、内置蓝牙模块,可连接便携式蓝牙打印机轻松掌握实时数据4、内置电子标签,可与仪器出入库管理平台软件配合实现仪器智能化管理崂应2010型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
  • 科普宣传丨 什么是微生物气溶胶?我们该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那么,什么是微生物气溶胶,它有何特性?我们该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跟着众瑞君一起看看吧!呼吸、说话都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1. 什么是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是指在1~100微米粒径范围内,其中包含细菌、古真菌、真菌孢子、花粉、病毒、活性生物分泌的有机物质以及植物或动物碎片和碎屑的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胶体体系。2. 微生物气溶胶是如何形成的?呼吸活动导致含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当病人在进行呼吸、说话、唱歌、咳嗽、打喷嚏等呼吸活动时,会产生携带病原体的飞沫,由于人员的个体差异,在进行不同呼吸活动时呼气流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飞沫数量和粒径分布也不同。飞沫主要受到重力和空气的拉拽力作用,大粒径的飞沫(100 微米)在重力作用下会在数秒内下沉到地面,100微米以下的飞沫在数秒内会蒸发干。由于飞沫中通常含有溶质(如氯化钠),飞沫蒸发干后会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的粒径通常小于5微米,飞沫核存在空气中,与空气的成分和大气水分混合,形成气溶胶,然后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进行远距离传播。未与患者见面也会通过微生物气溶胶染疾3. 气溶胶内微生物的存活特性病人呼出的飞沫携带大量病原体,致病微生物离开其宿主并雾化成微生物气溶胶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活性。影响飞沫中病原体生存的因素包括飞沫中的介质、温度、相对湿度、氧敏感性以及紫外或电磁辐射。如果病原体在传播过程没有丧失活性且被易感染人员吸人一定剂量,那么就可能造成疾病感染。一般认为有包膜病毒(大部分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为有包膜病毒),在较低湿度下(20%~30%)存活时间较长。4.微生物气溶胶传播的距离空气传播的微生物气溶胶由称为液滴核(≤5微米)和液滴(>5微米)的小粒子组成。气溶胶在气体介质中作布朗运动,液滴核可悬浮于空气之中达数小时甚至更久,不易因重力作用而沉降,从而造成远距离的传播;液滴可污染1米(3英尺)范围内的表面。这些气溶胶能作为潜在的感染物深入到肺泡中。所以易感染者即使未与患者见面也可以通过空气中悬浮的微生物气溶胶而感染疾病。微生物气溶胶在部分环境里容易再生5. 微生物气溶胶再生微生物气溶胶粒子一旦沉降于物表,落地变干的飞沫核或患者分泌物直接落地变干后,也可与尘埃混合在一起,如遇到风、扰动或各种机械力,如随着人员的快速走动、不合适的清扫,带菌的尘埃又会飞扬到空气中,产生再生气溶胶,这经常被忽视。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可沉积、悬浮、再沉积、再悬浮不停地播散,直至微生物粒子失去活性。微生物气溶胶的再生性决定了其感染的广泛性。因此,在医院环境或感染者生活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估计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作用,强调空气消毒是必要的。6.了解微生物气溶胶及特性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大城市拥挤状况的恶化,可能使得传染性疾病传播更加快速,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疾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呼出气流中包含大量携带病原体的飞沫和飞沫核等,病原体通过生物气溶胶传播给易感染人群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方式,了解人体呼出微生物气溶胶的蒸发、散布及微生物在其中的凋亡特性以及感染风险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作用。相关问答如下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威胁是不是很大?要重视,但不必恐慌。气溶胶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一般的医用口罩可阻挡大部分气溶胶颗粒。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 0.1 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气溶胶存在于空气里还能开窗通风吗?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如果在不通风的环境怎么预防?不通风的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比如,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而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传染风险会增加。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此外,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这类中央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需及时给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还有什么措施能预防气溶胶传播?关于这点,上海的发布会给了 7 个建议,做到「七个要」:一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 新突破:该系统能够阻挡新冠气溶胶传播
    为了防止新冠病毒传播,医院病房、实验室等的气幕小型化,成为解决口罩不足或社交距离无法实现时的可行解决方案。然而,开发更小的气幕是一个挑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要能完全阻挡气溶胶颗粒的话,很难在长距离内保持气墙。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桌面气幕系统 (DACS),可阻挡所有进入的气溶胶颗粒。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物理学会《AIP进展》上。详情点击下方视频。
  • 科学家发现北半球气溶胶光学厚度近20年呈下降趋势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刘东研究员团队和安徽理工大学唐超礼教授利用近20年卫星数据合作开展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时空分布研究,研究发现:北半球气溶胶光学厚度近2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是呈小幅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在中国东南部尤其明显,且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北纬17°为对称轴分布,更多成果发表在中科院二区TOP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纳米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为AOD550),是表征大气浑浊程度的关键的物理量。它是天气、气候和地球能量收支平衡研究中关注的重要参数,也是确定气溶胶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通常高的AOD值预示着气溶胶纵向积累的增长,因此导致了大气能见度的降低。   我国科学家分析了国际地球观测系统(EOS)中的TERRA和Aqu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探测的近20年AOD550数据,系统地获取了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和时空变化特性。   研究发现:一、北半球气溶胶光学厚度近2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是呈小幅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在中国东南部尤其明显(图1)。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对陆地年平均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时发现,第一模态(图2)显示近20年来中国东南部、亚马逊平原、美国东部以及欧洲-地中海-里海-非洲东北部区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亚洲北部、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南部和东部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在中、低纬度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并不是关于赤道对称的,而是向北偏移约17°(图3)。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北纬17°达到最大值,然后向南北两极随纬度先显著减小、后逐渐变化平稳。   但在同一纬度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随经度的变化是不同的,在中纬度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北半球随经度变化明显,而在南半球随经度变化平缓。在高纬度地区,南半球气溶胶光学厚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北半球气溶胶光学厚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并且南半球的气溶胶光学厚度随纬度变化比北半球快。   三、气溶胶光学厚度南北半球均呈现季节性变化规律(图4和图5):北半球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高于南半球,且最大值都出现在各自半球的春季,最小值都出现在各自半球的秋季。   此外,海洋和陆地上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季节变化差异也很明显。EOF的月平均海洋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结果显示,海洋气溶胶主要是由陆地气溶胶来源主导(图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半球水域上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南半球深林火灾频发有密切正相关联系,其增长速率为0.0009/年(通过了95%的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   四、陆地来源的沙尘气溶胶峰值出现在七月,谷值出现在一月,陆地生物质燃烧气溶胶峰值出现在九月,谷值在四至五月。另外,陆地EOF分析捕捉到了一些极端气溶胶事件(图2),如2014/2015年强厄尔尼诺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持续发展引起的东南亚极端生物质燃烧事件。   此研究利用卫星长期观测数据获得了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全球经纬度分布规律和长期时空变化特性。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数据对其时空分布变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预见,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研究工作将为全球气候的长期变化规律分析、建立和验证全球高空大气模式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该成果论文第一作者是田晓敏博士,通讯作者是唐超礼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高技术项目和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支持。图1. 2003至2020年的年平均AOD550的空间分布图2. 陆地AOD550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的前六个模式的空间分布图3. 18年(2003~2021)年平均的AOD550(蓝色点线)和其标准差(品红色线棒)随纬度(a)和经度(b)的变化曲线图4.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年的季节平均AOD550空间分布图5. 2003.03至2021.02的季节平均AOD550,全球(a)、南半球(b)、北半球(c)、全球海洋(d)、南半球海洋(e)、北半球海洋(f)、全球陆地(j)、南半球陆地(h)和北半球陆地(i),北半球春季(绿色)、北半球夏季(红色)、北半球秋季(黄色)和北半球冬季(黑色)图6. 海洋上月平均AOD550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的前六个模式的空间分布
  • 专家:PM2.5内生物气溶胶是活的 对人体威胁更大
    当我们在讨论PM2.5、PM10时,可能没有想到它们在空气中有一部分是活的,还会自我繁殖,这就是指生物气溶胶。专家表示,大气污染防治,除关注各种化学成分,混杂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也应成为重要研究对象。专家表示,生物气溶胶通常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0微米以内的含有微生物或来源于生物性物质的气溶胶,包括悬浮于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及化学毒素等,是PM2.5、PM10等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化学成分的PM2.5、PM10相比,某些时候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大,对其监测预警和防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粒径不同,健康危害不同生物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土壤、植被、水体等排放,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医院、养殖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排放。不同来源、不同粒径的生物气溶胶颗粒由于毒性和在空气中悬浮时间不同, 对人们的健康危害也存在显著差别。如风媒植物花粉颗粒、真菌和细菌的典型粒径分别在15—58微米、1—30微米和0.25—8微米,而病毒的粒径则小于0.3微米。生物气溶胶呼吸暴露能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1918年爆发的H1N1流感使得全球5000万人死亡,如今流感病毒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仍然是人类第四大杀手,每年近300万人因此丧生。“PM2.5更小,可直接进入肺泡、血液等,因而被认为危害更大。”专家指出,与化学物质最大的区别是,如果生物气溶胶被吸入人体,不但能进入得更深,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自我繁殖,因其这一特性,特定生物气溶胶的危害是没有阈值的。研究表明,空气中常见的青霉菌属、曲霉菌属、孢子菌属等真菌都可以分泌过敏原, 引发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生物气溶胶暴露还能促进健康人的血压显著升高,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肺功能减退。研究还发现,在雾霾天时,空气中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显著高于非霾天的浓度水平;污染严重的城市明显高于乡村。“也就是说,雾霾时空气中的这些生物成分进一步加重了健康风险。”生物气溶胶的实时监测预警尤为重要由于生物气溶胶的这些特性,使得对生物气溶胶监测预警尤为重要。过去几年中,蛙鸣技术研发团队一直在进行生物气溶胶监测预警的科技攻关,并自主研发了“蛙鸣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系统”,基于领先的光学技术,依托“大智云物移”技术,实现环境中粒子总数、荧光粒子数和生物粒子数实时在线监测,助力精细化管理,防范生物气溶胶引发危害。经过对荧光假单胞菌高低浓度测试以及大肠杆菌灭活前后监测对比,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设备一致性,得到了专家及客户的一致认可。蛙鸣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系统现已应用到疾控中心生物实验室和移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同时在船舶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填补了我国船舶领域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技术空白,为水上客货运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经过“船舶防疫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现状,为了能够对生物气溶胶进行智能管控和环境科学消杀,蛙鸣又全新推出 “生物气溶胶无人巡检机器人”,解决了危险环境下人员暴露的问题,系统兼具监测、采样、消杀三大功能,通过首次巡检,自动生成场景地图,随时掌握热点区域,保证环境安全。大气污染防治本质上是为了最有效和最大限度地减小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蛙鸣一方面投身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空气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研究如何降低空气污染中活性生物气溶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同时,获得额外的健康效益。
  •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杨俊华介绍,南亚黑碳气溶胶导致中高层大气增温,增加了南北气温梯度,增强了南亚区域的对流活动,使得水汽在南亚当地辐合;同时,黑碳可以增加大气中的云凝结核数量。黑碳气溶胶引起的这些气象条件变化,使得更多水汽在南亚当地形成降水,从而传输到青藏高原的水汽减少,导致高原中部和南部季风期降水减少,特别是高原南部减少显著,降水的减少进一步带来冰川的物质补给减少。“研究表明,在2007年至2016年间,减少的物质补给占青藏高原平均冰川物质亏损的11.0%,而在高原南部达到22.1%。”杨俊华说。黑碳气溶胶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吸光性,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大气升温气候强迫因子。黑碳沉降到雪冰中会导致雪冰表面反照率降低,从而加速冰川和积雪的消融,进而改变区域的水文过程以及水资源变化。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数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资源变化事关十亿人口的用水安全。青藏高原毗邻的南亚地区是目前全球黑碳高排放区之一,模式与地球化学证据均显示,南亚黑碳气溶胶能够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输送到青藏高原内陆地区,南亚排放源对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贡献达到60%以上,并主要影响高原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同时,对冰川和积雪的观测与模拟研究发现,黑碳气溶胶对青藏高原雪表反照率降低的贡献平均约为20%,导致高原冰川消融增加约20%,并使得积雪期减少3—4天。由此,南亚黑碳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即跨境传输和沉降导致的高原冰川加速消融为直接效应;而减少高原夏季降水量,即降低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量,进而使得冰川物质亏损量增大为间接效应。南亚黑碳气溶胶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共同作用,加速了以冰川为主体的“亚洲水塔”水资源损失。
  • 聊不明白光谱 如何了解气溶胶
    p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气溶胶”屡次登上热搜,因为有消息称:气溶胶也是新病毒传播的一种方式!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但是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气溶胶?/pp  百度百科显示: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这些固态或液态颗粒的密度与气体介质的密度可以相差微小,也可以悬殊很大。 气溶胶颗粒大小通常在0.01~10μm之间,但由于来源和形成原因范围很大。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可以是近乎球形,诸如液态雾珠,也可以是片状、针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从流体力学角度,气溶胶实质上是气态为连续相,固、液态为分散相的多相流体。/pp  其实对于气溶胶,大家不知道的还很多,比如反应动力学过程、反应微观机制,以及吸湿增长因子、风化结晶速率、分子扩散系数、反应摄取系数等参数等。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一系列的参数又是如何测量的?光谱技术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pp  为了从科学角度更深入解析“气溶胶”的真面目,由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协办的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strong第九届光谱网络会议(简称iCS2020)/strong/a特别开设“光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专场”(5月28日),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张韫宏教授等5位专家聚焦气溶胶等环境问题进行分享。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报名参会》》》/a/strong/span/ppstro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3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62dcaca-4bba-488e-b589-51d217cbfddf.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0426145856.png" alt="微信图片_20200426145856.png" width="200" height="23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北京理工大学 张韫宏教授/strong/pp  张韫宏教授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大气气溶胶吸湿性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气溶胶流管AFT(Aerosol Flow Tube)结合FTIR观测、气溶胶FTIR-ATR原位探测、压力脉冲技术-快速扫描真空FTIR检测、单液滴光镊悬浮探测、气溶胶液滴两次聚焦共焦拉曼探测等光谱学方法,开展了气溶胶吸湿性、风化动力学过程、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吸湿增长因子、风化结晶速率、分子扩散系数、反应摄取系数等基本理化参数测量。/pp  iCS2020中,张韫宏教授将分享题为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447" target="_blank"strong《气溶胶吸湿性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方法》/strong/a的报告,着重介绍如何利用FTIR-ATR技术、真空红外结合脉动湿度变化技术开展气溶胶吸湿性、风化动力学过程的原位研究等。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strong(报名参会)/strong/span/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ee9043f-cf04-463f-83fb-53ef14cddbfb.jpg" title="佟胜睿.jpg" alt="佟胜睿.jpg" width="200" height="3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佟胜睿副研究员/strong/pp  佟胜睿副研究员一直致力于我国大气中二次颗粒物形成过程的研究,在关键氧化剂、中间体及颗粒物快速形成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和特色鲜明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为大气污染的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了关键动力学参数,为解释外场观测现象提供新机制。/pp  灰霾主要由二次细颗粒物污染引起,而这些颗粒物的形成和增长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对污染物的控制以及预报预警带来困难。本次会议中,佟胜睿副研究员将介绍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01" target="_blank"strong《分子光谱在大气二次污染物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strong/a。其利用分子光谱的优势,原位在线研究了一系列二次颗粒物形成过程,捕获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分析反应物和产物的光谱信息。一方面获得这些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另一方面获得了反应的微观机制。动力学参数已被数据库收录,获得的反应机制也解释了实际外场观测中发现的现象。/pp  除了气溶胶之外,土壤重金属、微塑料、固废等话题也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主题中也邀请到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张培新主任工程师/研究级高级工程师等进行相关的报告。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strong(报名参会)/strong/span/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1e04c8b-1910-40b7-af9b-796316ea326b.jpg" title="张培新.jpg" alt="张培新.jpg" width="200" height="267"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张培新主任工程师/研究级高级工程师/strong/pp  张培新主任工程师/研究级高级工程师一直在基层工作,从事过岩矿分析、水质分析、化探分析、物相分析、形态分析等,熟悉的仪器有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石墨炉等,其长期参与单位实验室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对质量管理、分析技术方法研究、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长。/pp  本次会议中,张培新高工将带来题为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00" target="_blank"strong《无机光谱在土壤重金属分析中的应用》/strong/a的报告。报告将根据典型无机光谱方法的原理特点,说明各方法适用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并通过典型环境标准方法介绍分析要点和注意事项。此外,报告还将介绍多目标地球化学大调查、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配套方案及相应质量监控方法,让大家实际了解无机光谱在土壤重金属分析中的应用。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strong(报名参会)/strong/span/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4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eeeb6db-4e35-4b00-87d2-5d0cc2543c3f.jpg" title="企业微信截图_15889100604958.png" alt="企业微信截图_15889100604958.png" width="200" height="24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德国耶拿应用工程师 崔贺/strong/pp  德国耶拿应用工程师崔贺一直从事光谱仪器、环境分析仪器等的分析、技术支持和产品推广工作,其熟悉光谱仪器的应用方法开发和检测标准,擅长环境和食品类样品的分析和方法建立。/pp  重金属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本次会议崔贺将带来的报告题目是: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600" target="_blank"strong《新型原子光谱技术在土壤检测中的应用》/strong/a。报告将主要介绍土壤重金属检测的相关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涉及AAS、ICPOES、ICPMS、固体自动进样等分析技术;分享土壤重金属检测中的新应用及解决方案;同时介绍ICPOES及ICPMS在稀土元素分析中的应用。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strong(报名参会)/strong/span/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a538c22b-4508-4879-80be-9fbd7582175e.jpg" title="佘英哲.jpg" alt="佘英哲.jpg" width="200" height="2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红外应用专家 佘英哲/strong/pp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红外应用专家佘英哲主要负责赛默飞分子光谱产品 的应用开发及市场开拓工作。本次会议中,他将分享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687" target="_blank"strong《分子光谱在微塑料和固废分析中的应用》/strong/a。/pp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但也因此不断引入新的环境污染物,环境保护问题日渐成为了人们重点关心的内容。此次佘英哲主要结合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技术特点,介绍赛默飞分子光谱产品线在微塑料分析及固废分析中的应用。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strong(报名参会)/strong/span/a/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报名参会请点击》》》:/strong/span/pp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 _src="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a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837d83db-9eee-4fa1-8bce-53a382a2bd03.jpg" title="53d87772-9fc3-4350-927d-3056df183037.jpg!w1920x420.jpg" alt="53d87772-9fc3-4350-927d-3056df183037.jpg!w1920x420.jpg" width="600" height="131" border="0" vspace="0"//p
  • 硫酸盐气溶胶污染或导致中亚干旱区夏季降水增加
    南亚和东亚的人为硫酸盐气溶胶污染导致中亚干旱区夏季降水增加的机制示意图论文作者供图包括中亚五国和我国新疆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称为“中亚干旱区”,常年干旱少雨,是地球上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区之一,也属于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据研究文献报道和依据多种观测资料显示,中亚干旱区特别是我国新疆地区在过去几十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变湿趋势。但这一变湿趋势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气候模拟团队解小宁研究员等联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的科学家,通过基于降水驱动和响应模式比较计划(PDRMIP)进行多模式模拟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和东亚的人为硫酸盐气溶胶污染会导致中亚干旱区夏季降水特别是对流性降水和极端降水显著增加。“由此可以解释中亚干旱区的显著变湿趋势。” 解小宁讲述,“南亚和东亚污染地区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升高,通过快反应过程降低了亚洲中纬度地区大气温度,从而引发对流层高层亚洲西风急流向赤道方向移动。”“我们又通过水汽收支分析发现,西风急流南移有利于来自低纬度的水汽供应增多及水汽在中亚干旱区的汇聚。” 解小宁进一步说明,“与此相反,吸收性黑碳气溶胶会使得亚洲西风急流向北移动,而导致中亚干旱区夏季降水有所减少,这可能会部分地抵消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中亚干旱区降水异常与南亚和东亚地区人为气溶胶排放之间存在遥相关,突出了人为气溶胶对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影响的远程效应,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除了受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依赖于南亚和东亚污染区的气溶胶排放,也为准确预估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1991254)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B40030100)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 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OCEC)分析仪
    成果名称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OCEC)分析仪单位名称北京大学联系人马靖联系邮箱mj@labpku.com成果成熟度&radic 研发阶段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成果简介:碳质组分在气溶胶中含量很高,尤其是在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细颗粒部分比例更大,约占40%-60%。气溶胶中的碳质组分通常包括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两部分,这些组分能够造成区域和城市烟霾,影响大气的能见度、破坏地球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目前,对气溶胶中OC和EC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大气化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热点。气溶胶中OC、EC的含量以及时间变化规律成为各大监测站点、气象部门极为关注的数据。2009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曾立民教授申请的&ldquo 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OCEC)分析仪创制&rdquo 项目获得首届&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支持。作为该项目的启动基金,该笔经费为曾立民教授课题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关键部件的购置、机械配件的加工和控制电路的自主创制,使得曾立民教授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先进技术的前期研究得以及时启动和顺利开展。在该基金的资助下,曾立民教授课题组已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研制工作,包括:(1)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OCEC)分析仪的硬件搭建;(2)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OCEC)分析仪的软件开发和调试;(3)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OCEC)分析方法的创新。这方面的测量目前仅能依靠国外的仪器,国内在该方面的仪器研发仍处于初步阶段,没有自主的产品。因此,填补该空白、自主创新开发国内自己的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OCEC)分析仪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应用前景:上述关键技术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气溶胶有机碳元素(OCEC)分析仪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国瑞力恒发布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新品
    GR-1355型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产品简介GR1355型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是一种液体冲击式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Biosampler采样器),该产品由液体撞击采样瓶、采样瓶支架、采样器主机组成,适用于实验室中空气微生物的浓度测定,微生物气溶胶动物感染的剂量,微生物气溶胶存活的回收率,人体气雾免疫的剂量,空气消毒剂和消毒器的灭菌效果,超净台的性能检测等实验中的气溶胶采样。适用范围:本产品可用于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现场采样、战场生物毒素采样,还可广泛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环境保护、制药、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生物洁净环境以及公共场所等微生物采样,也适用于相关科研、教学等机构进行空气微生物的采样工作原理液体撞击式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在采样过程中因气流冲击和采样液搅动,可以把微生物粒子团中的多个微生物释放出来,均匀分布在采样液中,作进一步的生物培养后能准确测出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功能特点◆捕获率高,可捕获0.3μm的小粒子,捕捉效率≥90%◆液体冲击式采样器的采样液利于降低粒子的反弹和二次污染。◆可以避免固体撞击法的重叠效应造成的菌落覆盖无法检出的问题◆可以避免干燥效应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有效延长微生物采样时,适合于低浓度微生物气溶胶的采集。◆采样液有保护作用,可采集脆弱的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氏体)◆ 采样瓶全玻璃制造,易清洗、杀菌,可高压灭菌◆采样瓶具有三个切线式弯度的喷嘴头,每孔允许4.2L/min的空气通过, 额定采样流量12.5L/min◆ 适用于高浓度的微生物气溶胶的采样,可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 大尺寸中文点阵式液晶屏,自动调节对比度,可在零下30度正常工作 ◆液体冲击式采样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无刷高负压采样泵,转子流量计调节,恒流采样◆ 内置锂电池,电池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 高性能工业级核心控制板,实时操作系统◆ 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存储量大于1000组◆ 具有实时时钟,可自动控制采样启停技术指标主要参数参数范围采样流量(0~18)L/min额定采样流量12.5L/min负载能力大于-60 kPa采样时间1min~99h59min电池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捕获率≥90%噪声≤60db工作电源AC220V或DC25.2V功率≤15W主机大小260×210×140(mm)创新点:GR1355型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是一种液体冲击式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Biosampler采样器),液体撞击式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在采样过程中因气流冲击和采样液搅动,可以把微生物粒子团中的多个微生物释放出来,均匀分布在采样液中,作进一步的生物培养后能准确测出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
  • 研究揭示西安黑碳气溶胶来源第一为生物质燃烧源
    黑碳作为大气中一种典型的吸光性气溶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它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平衡,抑制边界层发展,沉降到冰雪表面会降低其反照率,加速冰川融化。但是在计算其辐射强迫时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老化过程对黑碳颗粒物光学性质的改变。而黑碳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已有研究表明,新鲜排放的黑碳在被释放到大气中后会通过碰并、凝结和非均相氧化等过程与多种来源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之间发生老化作用,表面形成包裹层,导致其在混合态、形貌、粒径和化学组成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黑碳的物理化学及光学性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大气中黑碳的性质差异及评估吸光性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王启元研究员课题组使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光声气溶胶消光仪(PAX)以及在线重金属分析仪(Xact625)等高时间分辨率在线仪器对西安市高新站点2020年11月大气气溶胶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并采用PMF与线性回归结合的方法建立黑碳吸光增强倍数与源的关联。PMF模型是目前常用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在给出污染源类别的同时,还能得出确切的污染源的贡献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中。他们的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黑碳气溶胶平均浓度2.16 微克 /立方米;PMF源解析出4个主要来源,分别为生物质燃烧源(38%),燃煤源(29%)、交通运输源(29%)、扬尘源(4%);降水后厚包裹黑碳的浓度降幅高达83%,而薄包裹黑碳为39%。作为颗粒粒径更大的厚包裹黑碳其核的质量中值粒径却小于薄包裹黑碳颗粒,分别为141 纳米和176纳米。其次,黑碳核的吸光截面积变化范围较大,为3.79 - 5.95 平方米/克,且与整体颗粒的吸光截面积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p 0.01)。另外,他们还发现在观测期间黑碳的平均吸光增强倍数为1.37±0.11;经过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老化、燃煤、扬尘、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对吸光增强倍数的贡献分别为37%、26%、15%、13% 和 9%。其中二次老化过程是主要贡献源。上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  (a) 应用PMF进行黑碳质量浓度源解析谱图;(b) 各排放源对总黑碳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百分比。(a)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和黑碳核的光吸收系数时间序列;(b)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和黑碳核的吸光截面积(MAC)时间序列;(c)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吸光截面积(MAC)相对频率分布;(d) 黑碳核吸光截面积(MAC)相对频率分布。图片均由论文作者提供论文相关信息: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8969723016157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