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

仪器信息网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相关的解决方案。

大行程二维电控载物台相关的资讯

  • ACS Nano I 用扫描探针显微镜表征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本征电学特性
    *以下应用说明基于 ACS Nano publication, 2021 15, 6, 9482–9494. 出版日期: May 27, 2021. 介绍 在传统的平面硅场效应晶体管(FET)中,当其横向尺寸小于晶体管厚度时,栅极可控性变弱,从而导致不利的短沟道效应,包括漏电流、沟道中载流子迁移率饱和、 沟道热载流子退化和 介质层时变击穿。因此,需要减小晶体管主体厚度以确保有效的栅极静电控制。理论研究表明,由于二维 (2D) 材料的原子厚度和表面懸鍵,特别是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 (TMD) 作为沟道材料的性能优于硅,能够实现原子级尺度,优异的静电门控,降低断电功耗,进一步扩展摩尔定律。[1-6] 表征沉积态二维材料的内在物理和电学特性的适当技术是沉积态二维材料的质量与基于二维材料的电子设备性能之间的关键联系。此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控制和改进基于二维材料的设备的性能。然而,在没有任何转移和图案化过程的情况下,在纳米尺度上分析沉积态二维材料的固有电学特性的技术是有限的。 在本应用说明中,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 用于研究沉积态二维TMD 的固有电学特性。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 (C-AFM) 无需任何图案化,直接在生长态二维材料表面进行扫描。 C-AFM 能够将生长态二维材料的电导率与其形貌相关联,从而将二维材料的电特性与其物理特性(如层厚度等)联系起来。所有这些,C-AFM为我们提供了沉积态2D材料的全面信息,并帮助我们评估这些固有特性对基于二维材料的纳电子学的影响。实验细节 Park NX-Hivac 在高真空(~10-5Torr)下,用 C-AFM 在 Park NX-Hivac AFM 上使用 Pt/Ir 涂层的硅探针(弹簧常数 k~3N/m,共振频率 f0~75kHz,PPP-EFM)评估蓝宝石上生长态 MoS2和WS2层的固有电学特性。高真空环境有助于减少样品上始终存在的水层。[4,6] 将C-AFM测量的偏压施加到样品卡盘上,并通过线性电流放大器测量产生的电流。收集所有 C-AFM 电流图所施加的偏压均为1 V。在样品的顶部和侧面涂上银漆,以确保电接触。结果与讨论 在 C-AFM 电流图(图 1b)中,同轴切割蓝宝石上沉积的 MoS2 层在整个表面上显示出非均匀导电性,尽管图 1a 中的形貌显示了完全聚结的单层 MoS2 ,其顶部约有~37%的表面晶体(命名为1.3 ML)。通过引入离轴 1º 切割蓝宝石作为衬底,MoS2 层的电导率变得更加均匀, 与它们更均匀的表面结构一致(图 1c 和 d)。 总体而言,离轴 1º 切割蓝宝石上约~83% 的单层 MoS2 具有更高的电导率,而使用同轴上切割蓝宝石仅占 51%。 [7] 电导率较低的区域在图 1b、d 中用粉红色标记,阈值电流约为 ~0.3 μA。 因此,通过引入离轴 1º 切割蓝宝石(图 1b、d 中的 49% 到 17%) 可降低较弱导电区域的密度。图1.(a,c)分别在同轴和离轴1º切割蓝宝石上生长的1.3 ML MoS2的C-AFM形貌图(b、 d)同时与(a,c)一起获得的 C-AFM 电流图。通过电流阈值(~0.3μA),第一单层MoS2中的非均匀和导电性较弱区域以粉红色突出显示。经许可复制图像。[7] Copyright 202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通过跳过蓝宝石晶片的预外延处理过程,该密度可以进一步降低到约~6.5%(图 2a-b)。具有较低电导率的 MoS2 区域的形状不是随机的,而是对应于特定的下层蓝宝石阶地。离轴 1º 切割蓝宝石上具有较低 MoS2 电导率的区域对应于聚集在一起的阶地。在预外延处理和 MOCVD 过程中,台阶会分解和凝聚。台阶(变形)成型主要由预外延处理和 MOCVD 工艺中使用的高温驱动。正如对离轴 1º 切割蓝宝石所预期的那样,随着 Wterrace 变窄,阶梯聚束变得更可能发生。当单层 MoS2 沉积在离轴 1º 切割蓝宝石上而不进行任何预外延处理时,高导电区域的密度从 83%(图 1d)进一步增加到 93.5%(图 2b)。可以观察到成束台阶(具有更高的 Hterrace,图 2a 中的 5.8%)和导电性较弱的区域(图 2b 中的暗区为 6.5%)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图 2c 中的地形和电流图提取的横截面轮廓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察结果。然而,在图 2b 中没有完全去除导电性较弱的区域。这应该与生长温度(在我们的工作中为 1000 °C)有关,该温度足以在沉积过程中在蓝宝石表面引入阶梯聚束。[8-10]图2. 蓝宝石上生长的MoS2的不均匀导电性. (a-b)C-AFM 形貌图,同时获得离轴1º切割蓝宝石上1.3 ML MoS2 的电流图. (c)(a-b)位置处的相应横截面高度(红色)和电流(蓝色)剖面. (d- e)形貌图,同时获得同轴切割蓝宝石上3.5 ML MoS2的电流图。经参考文献[7]许可,对图像进行了改编。 Copyright 202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关于观察到的 MoS2 电导率分布的不均匀性,我们发现非封闭顶层中 MoS2 晶体的存在不会影响电导率。 事实上,具有较低电导率的 MoS2 区域与 MoS2 层厚度几乎保持不变,因为它们也存在于 3.5 ML MoS2 中(图 2d-e):形貌和当前图像中黄色虚线区域的比较表明,MoS2 晶体具有非封闭顶层中方向错误的基面不会影响该区域的导电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电导区域的存在不仅出现在 MoS2 外延层中,也出现在蓝宝石上生长的 MOCVD WS2 层中,如图 3 所示。图3.(a-b)同轴切割蓝宝石的形貌图和同时获得的1.7 ML WS2电流图。经参考文献[7]许可,对图像进行了改编。 Copyright 202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因此,较低的导电性主要与完全闭合的第一MoS2单层有关,而不是与非闭合的顶层有关。图4a-b显示了两个第二层MoS2晶体,其中一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而另一些区域具有较低的导电性,从而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图4.(a-b)在同轴切割蓝宝石上生长的1.3 ML MoS2上第2-3层MoS2岛的导电性。(a)在同轴切割蓝宝石上生长的MoS2的形貌及其相应的(b)电流图。白色的晶体轮廓显示部分区域具有较高的导电性,部分区域具有较低的导电性,表明表面晶体对蓝宝石上MoS2的不均匀导电性贡献不大。(c-f)轴切割蓝宝石上生长的1.3 ML MoS2的降解。(c-d)MOCVD生长后立即收集的1.3 ML MoS2的1 V下的形貌图及其相应的电流图。(e-f)在氮气柜中储存6个月后,同一样品在1 V下的形貌图和电流图。在(c)中没有氧化区,但在(e)中MoS2被部分氧化,这总是与(f)中的较弱导电区相关。经参考文献[7]许可,对图像进行了改编。 Copyright 202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结果表明,蓝宝石起始表面的状态是决定第一层MoS2单层物理和电学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结论通过 C-AFM 评估二维 TMD的固有电学特性,并将其与样品形貌联系起来。我们在沉积的二维 TMD 单层中发现了非均匀导电性,这可能源于:(i)TMD 层厚度变化导致的TMD 表面粗糙度; (ii)蓝宝石表面形貌引起的 TMD 应变;(iii)由于每个蓝宝石阶地的 TMD 形核率的依赖性,TMD 晶粒内缺陷率;(iv)蓝宝石表面结构和终端引起的 TMD 界面缺陷,可能导致不同的局部掺杂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将 C-AFM 与先进的光谱技术(如拉曼、PL和TOFSIM)相结合,以进一步探索外延二维材料的固有特性。参考文献 (1) Liu, Y. Duan, X. Shin H.-J. Park, S. Huang, Y. Duan, X. Promises and Prospects of Two-Dimensional Transistors. Nature 2021, 591, 43–53.(2) Su, S.-K. Chuu, C.-P. Li, M.-Y. Cheng, C.-C. Wong, H.-S. P. Li, L.-J. Layered Semiconducting 2D Materials for Future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Small Struct. 2021, 2, 2000103.(3) Akinwande, D. Huyghebaert, C. Wang, C.-H. Serna, M. I. Goossens, S. Li, L.-J. Wong, H.-S. P. Koppens, F. H. L. Graphene an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Silicon Technology. Nature 2019, 573, 507–518.(4) Agarwal, T. Szabo, A. Bardon, M. G. Soree, B. Radu, I. Raghavan, P. Luisier, M. Dehaene, W. Heyns, M. Benchmarking of Monolithic 3D Integrated MX2 FETs with Si FinFETs. In 2017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2017 p 5.7.1–5.7.4.(5) Smets, Q. Arutchelvan, G. Jussot, J. Verreck, D. Asselberghs, I. Nalin Mehta, A. Gaur, A. Lin, D. Kazzi, S. E. Groven, B. Caymax, M. Radu, I. Ultra-Scaled MOCVD MoS2 MOSFETs with42nm Contact Pitch and 250μA/Mm Drain Current. In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2019 p 23.2.1–23.2.4.(6) Smets, Q. Verreck, D. Shi, Y. Arutchelvan, G. Groven, B. Wu, X. Sutar, S. Banerjee, S. Nalin Mehta, A. Lin, D. Asselberghs, I. Radu, I. 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scaled MoS2 FETs. In 2020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2020 p 3.1.1–3.1.4.(7) Shi, Y. Groven, B. Serron, J. Wu, X. Nalin Mehta, A. Minj, A. Sergeant, S. Han, H. Asselberghs, I. Lin, D. Brems, S. Huyghebaert, C. Morin, P. Radu, I. Caymax, M. Engineering Wafer-Scale Epitaxial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through Sapphire Template Screening for 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Nanoelectronics.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 acsnano.0c07761.(8) Cuccureddu, F. Murphy, S. Shvets, I. V. Porcu, M. Zandbergen, H. W. Sidorov, N. S. Bozhko, S. I. Surface Morphology of C-Plane Sapphire (α-Alumina) Produc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 Surf. Sci. 2010, 604, 12941299.(9) Curiotto, S. Chatain, D.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C-, a- and m-Sapphire Surfaces in O2 and H2 Environments. Surf. Sci. 2009, 603, 2688–2697.(10) Ribič, P. R. Bratina, G. Behavior of the (0001) Surface of Sapphire upon High-Temperature Annealing. Surf. Sci. 2007, 601, 44–49.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Park原子力显微镜,或拨打400-878-6829联系我们Park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天创科技大厦518室 Park上海实验室 上海市申长路518号虹桥绿谷C座305号 Park广州实验室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200号天河北文创苑B座211
  • HORIBA前沿用户动态|吉大邹勃教授Adv. Sci.:二维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在高压下的光学性质及结构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研之成理”,原作者邹勃教授课题组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吉林大学王凯、邹勃教授课题组来对他们新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的文章进行解析。本文由作者张龙倾情打造,内容非常翔实,推荐大家细细品味!在此,感谢王凯、邹勃教授和张龙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分享。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作为一类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特性:可调的带隙宽度、高效光捕获能力、宽吸收光谱、高光致荧光量子效率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和美好的光伏、LED应用前景。短短的几年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从初的3.8%快速地增加到了当前的23.2%,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也已达到70%,因此其已经成为当今能源材料领域具潜力的和竞争力的一枚新星。压力是独立于温度、化学组分的第三个物理学参量,可以非常有效地使原子间距离缩短、相邻电子的轨道重叠增加,进而改变物质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之达到高压平衡态,形成全新的物质状态。研究发现,对金属卤素钙钛矿材料进行的高压研究证实体积压缩可以有效地调控晶体结构和电子状态,同时还能够发现新奇的结构和性质(例如:我们近报道的压力诱导Cs3Bi2I9金属化在大约28 GPa,Angew. Chem. Int. Ed. 57 (2018),11213;Cs4PbBr6在大约3 GPa压力诱导发光,Nature Commun. 9 (2018), 4506;CsPbBr3高压下结构相变和带隙调控,J.Am. Chem. Soc. 139 (2017), 10087),为合成常规条件无法得到的新型功能材料提供了重要源泉。近几年,人们发现了几种二维的白光发射的钙钛矿材料,从而发展出了一个新兴的光电材料领域。不同源于自由激子复合的窄发射,研究表明白光宽发射主要归因于激子自陷。这种白光宽发射常见于二维的层状的Pb-Br或Pb-Cl钙钛矿。由于大体积的有机分子的存在,从而导致层状的无机骨架发生扭曲。激子和扭曲的无机晶格产生强的耦合,从而形成处于不同能级的稳定的自陷激子。在常温常压下,二维的(PEA)2PbCl4(PEA+= C6H5C2H4NH3+)表现出宽的白光发射由于激子自陷的存在。然而,二维的(PEA)2PbBr4只表现出了源于自由激子的窄发射,尽管它们拥有相同的结构。我们课题组设想能否通过晶格收缩提高Pb-Br无机骨架的扭曲,提高激子-晶格耦合形成稳定的自陷激子,从而激活(PEA)2PbBr4的宽发射?另外通过减小原子间的距离,可以提高原子间的轨道耦合,实现带隙窄化,促进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其实施了高压光学和结构研究,来证实我们的合理预测。我们通过高压技术调控了二维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光学性质和结构,观察到了我们初设想的宽发射现象。这一研究结果扩展了人们对二维钙钛矿材料的认识,证实了其性质存在强的调控性以及深入探索的必要性和潜力,为合理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宽发射二维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光电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首先,我们研究了(PEA)2PbBr4的高压光致发光性质(Figure 1)。随着压力的增加,窄的自由激子发射逐渐地减弱。当压力增加到约5 GPa 时,出现了处于可见区的宽发射,且伴有大的斯托克斯移动。这是典型的自陷激子发射特征。这种压力诱导的宽发射现象初步证实了我们开始的推测。Figure 1. Emission property and broadband emission mechanism. a) PL spectra of (PEA)2PbBr4as a function of pressur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illustrations are PL micrographs upon compression. b) Pressure-induced PL intensity evolution of(PEA)2PbBr4. c) Schematic illustrations of emission evolutions upon compression. Ground state (GS), free-carrier state (FC), free-exciton state (FE), and various self-trapped exciton state (STE).在12 GPa以前,(PEA)2PbBr4的带隙持续地窄化,窄化了大约0.5 eV, 从而对应着更宽的光子吸收范围(Figure 2)。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加,我们观察到了带隙的蓝移和再次红移。材料的压致变色也体现出了其电子结构的变化。这一结果证实了压力对这种材料具有显著的带隙调控性。Figure 2. (a)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a of (PEA)2PbBr4 under high pressure. (b) Optical micrograph of (PEA)2PbBr4 in a DAC upon compression. (c) Band gap evolutions of (PEA)2PbBr4 under high pressure. The illustration shows selected band gap Tauc plots for (PEA)2PbBr4 at 1 atm. 结构分析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Pb-Br无机骨架的扭曲是逐渐加剧的。无机骨架较大的扭曲,提高了激子-晶格耦合,从而形成了稳定的自陷激子,终导致宽发射的出现。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Pb-Brinorganic layer distortion in (PEA)2PbBr4 upon compression. Gray ball: Pb, green ball: Br.邹勃,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压化学和高压物理。已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Soc.,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SCI)发表研究论文270余篇。王凯,吉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邹广田院士和邹勃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压化学和高压物理,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Sci.等国际期刊(SCI)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结合旗下具有近 200 年发展历史的 Jobin Yvon 光学光谱技术,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今天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
  • 新型二维铁电材料铁电畴结构的调控研究获进展
    铁电材料因具有稳定的自发极化,且在外加电场下具有可切换的极化特性,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以及光学器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三维铁电材料不同,二维范德华层状铁电材料表面没有悬空键,这可降低表面能,有助于实现更小的器件尺寸。此外,传统三维铁电薄膜的外延生长需要合适的具有小的晶格失配的基材,而在二维层状材料中,许多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层可以被堆叠并用于铁电异质结构器件,不受基底的限制,从而提供了广泛的铁电特性可调性。某些二维层状材料已在实验或理论上被报道为铁电材料,包括薄层SnTe、In2Se3、CuInP2S6、1T单层MoS2、双层或三层WTe2、铋氧氯化物和化学功能化的二维材料等。然而,目前对二维材料铁电畴结构的调控及铁电-反铁电相变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在范德华层状材料中实现连续的铁电域可调性和铁电-反铁电相转变仍是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康黎星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威团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林君浩团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研究员韩梦娇合作,在新型二维铁电材料铁电畴结构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发现了一种具有室温本征面内铁电极化的新型二维材料Bi2TeO5,并观测到由插层铁电畴壁诱导的铁电畴大小、形状调控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铁电相到反铁电相的转变。科研人员采用CVD法合成新型的超薄室温二维铁电材料Bi2TeO5,通过压电力显微测(PFM)证实该材料存在面内的铁电畴结构,结合电子衍射及原子尺度的能谱分析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结合像差校正透射电镜对亚埃尺度的离子位移进行分析(图1)。对Bi2TeO5中畴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样品中存在大量的条状畴结构。原子尺度结构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由于Bi/Te插层的存在,有效降低了畴壁的应变能,从而使得180°畴壁的条状畴能够稳定(图2)。研究表明,通过调控前驱体中Bi2O3和Te的比例可以有效实现180°铁电畴宽度的调控及实现铁电-反铁电相的反转(图3、图4)。此外,Bi/Te插层的引入除了能够改变铁电畴的大小,同时可以对畴壁的方向进行调控(图5)。   本研究对Bi2TeO5室温面内铁电性的报道丰富了本征二维铁电材料体系。原子插层作为新的调控单元对铁电畴大小及方向的调控,以及由此产生的铁电-反铁电相变,为二维铁电材料畴结构及相结构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在未来纳米器件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新的材料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inuously tunable ferroelectric domain width down to the single-atomic limit in bismuth tellurite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图1.二维层状铁电材料Bi2TeO5的CVD生长及结构表征。a、二维层状Bi2TeO5的光镜图;b-c、样品的表面形貌及对应的面内PFM图像;d-f、不同方向Bi2TeO5的结构模型以及铁电极化的产生;g-I、Bi2TeO5的原子尺度结构表征及对应的极化分布。图2.Bi/Te插层诱导的180°铁电畴的形成。a、Bi2TeO5中典型条状180°铁电畴的面内PFM;b、180°铁电畴壁的原子尺度HAADF-STEM图;c-e、180°铁电畴壁处铁电离子位移(DBi)及晶格畸变(晶格转角θ)的原子尺度分析;f、弛豫后180°铁电畴的结构模型。图3.插层对畴宽度的调控及铁电相到反铁电相的转变。a-d、具有不同周期的180°畴HAADF-STEM图像;e-h、分别为对应图a-d中的离子位移分布。图4.插层诱导的反铁电相。a、具有反铁电性样品的PFM;b-d、反铁电样品中的原子尺度极化分布及晶格畸变分析;e、弛豫后的反铁电相结构模型。图5.畴壁台阶的形成及插层对畴壁取向的影响。a-b、样品中扇形铁电畴的面内PFM图像;c、扇形铁电畴边缘处大量台阶形成的倾斜畴壁面;d-e、畴壁台阶的原子尺度HAADF-STEM图像及对应的离子位移分析;f、弛豫后的畴壁台阶结构模型;g、Te和O浓度对畴壁台阶形成焓的影响。
  • 仪器新应用!Kerr显微镜揭示二维铁磁体FGT中的CIDWM现象
    【科学背景】随着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将电流转化为自旋电流的能力成为自旋电子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自旋电流能够携带自旋和可能的轨道角动量,从而产生扭矩,用于操控局部磁化。这些扭矩的来源包括自旋转移和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它们构成了实现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基本构建模块。其中,基于磁性纳米线的竞赛轨道存储器设备,利用自旋转移扭矩和/或自旋轨道扭矩驱动的电流诱导的畴壁运动,被认为是下一代高速、高密度、低能耗的非易失性记忆器件的主要候选者。特别地,Fe3GeTe2(FGT)因其金属性质、可调谐的居里温度和强的垂直磁各向异性而备受关注。最近,FGT中观察到了各种手性磁性纳米结构,这些纳米结构需要DMI的来源。虽然曾有界面DMI的假设,但考虑到FGT薄片的相当厚度,这种假设似乎不太合理。相反,研究者认为这些手性自旋纹理的起源可能是体积型的。最近的研究表明,FGT晶体具有破缺反演对称性的晶体结构,这为体积型DMI提供了有力证据。然而,对于FGT的电流诱导磁化操控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间接探测方法。直接成像受限于厚度较大的FGT样品,并且观察到的高速电控畴壁运动速度较慢。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有鉴于此,马丁路德大学物理学研究所Stuart S. P. Parkin教授、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Tianping Ma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ur3t-induced domain wall motion in a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 Fe3GeTe2”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本研究旨在利用磁光克尔显微镜(MOKE)技术探索FGT异质结中的高速电控畴壁运动CIDWM,并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通过将FGT与重金属铂(Pt)或钨(W)层结合,作者研究了畴壁运动的机制,并发现畴壁驱动的竞争行为。此外,作者还发现,作者的方法可以获得比以前报告的速度更高一个数量级的畴壁速度。【科学亮点】(1)实验首次探究了Fe3GeTe2(FGT)中的高速电控畴壁运动(CIDWM),并取得了重要发现。&bull 通过使用Kerr显微镜,作者观察到了在FGT薄片中实现的CIDWM现象,这是首次在该材料中进行的。&bull 在Pt或W层覆盖的FGT异质结中,作者证明了畴壁可以通过自旋转移和自旋轨道扭矩的组合进行移动。(2)实验结果表明CIDWM的速度比以前的研究中报告的速度高一个数量级,并揭示了畴壁运动的新机制。&bull 作者发现在异质结中,畴壁的驱动方式既可以是由STT单独引起,也可以是由STT和SOT的竞争机制共同作用引起。&bull STT和SOT之间的竞争导致畴壁运动方向的变化,随着注入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科学图文】 图1:由自旋转移力驱动的FGT中的CIDWM。图2. FGT/Pt和FGT/W异质结中的电流诱导磁化翻转。图3:在T = 70K下,FGT(8.1 nm)/Pt(3 nm)异质结中的电流诱导DW运动。图4:FGT/W异质结和原始FGT中DW速度随纵向磁场的变化。【科学结论】作者通过磁光学克尔显微镜成像研究了二维铁磁体FGT中的CIDWM现象。基于STT的CIDWM得到了清晰展示。作者观察到了在20K时畴壁的最高速度为5.68 m/s。畴壁运动的纵向磁场依赖性揭示了原始FGT中由DMI诱导的尼尔型畴壁。在FGT表面沉积了Pt和W薄膜,形成了重金属/铁磁体异质结。Pt和W中的自旋霍尔角的相反符号导致了SOT诱导的磁化翻转方向相反,以及CIDWM的不同行为。 在FGT/Pt中,STT和SOT之间的竞争导致了较低的畴壁速度和随着电流密度增加而畴壁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在FGT/W中,STT和SOT互相促进,并导致与原始情况一样有效的畴壁运动。这样的DMI源于FGT薄片中铁原子空位的无序和铁原子的插层。作者的工作为基于二维磁体的功能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原文详情:Zhang, W., Ma, T., Hazra, B.K. et al. Cur3t-induced domain wall motion in a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 Fe3GeTe2. Nat Commun 15, 485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8893-y
  • 高性能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成功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生忠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奎合作,在二维Dion—Jacobson(DJ)钙钛矿成膜控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制备出高效率芳香族二维DJ钙钛矿太阳电池。相关研究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近年来,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凭借其高的环境稳定性和结构多样性,受到研究界广泛关注。该研究中,合作团队利用原位表征手段,实时追踪二维DJ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反应形成固态薄膜的结晶过程,以及其对量子阱生长、电荷传输、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液处理过程中,快速提取溶剂可以加快钙钛矿相的成核和生长,避免从中间相到钙钛矿相的间接转变。因此,通过提升薄膜质量、优化量子阱的厚度分布,有利于提高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荷传输效率、载流子寿命和迁移率,最终改善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制备出效率为15.81%的器件。据了解,这是目前文献可查的芳香族二维DJ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最高效率。该研究对指导DJ钙钛矿实现更加优化的光电性能和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2733
  • 丹麦研究揭示二维材料中量子发射体的形成机制
    据丹麦技术大学官网信息,量子计算和保密通信都是基于单光子发射体,有关量子发射体的研究是量子技术至关重要的基石,将对通信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二维材料六边形氮化硼一直是最有吸引力的候选材料,但是科学界对六边形氮化硼中如何形成量子发射体的机理知之甚少。丹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采用原子轰击与原子计算相结合的新方法,轰击二维材料六边形氮化硼中的单个氧原子,产生了量子发射体。在这一新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调整击中目标的速度和氧原子数,并可以控制局部发光中心(localized luminescent centres) 的缺陷数量。此外,调节氧原子的速度和数量可以帮助了解这些发光中心的形成机理,并提供它们最可能的微观起源。这一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新方法,展示了量子发射体如何形成的机制,为深入认识量子发射体最可能的微观起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丹麦技术大学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下一步,研究人员将致力于在六边形氮化硼中定点生成量子发射体。实现了“位点选择(site-selectivity)”,就能够有效地将量子发射体集成到光学电路中(optical circuits)。
  • 合肥研究院等在双轴应力调控二维材料析氢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双轴应力调控二维材料析氢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由于固有的拉伸应变和增强的局部电场具有高度弯曲表面的纳米材料,已被证明可有效调节自身表面的物理化学状态。研究表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中的应力可激活惰性基面、提高催化性能,如二硫化钼(MoS2)。然而,与传统的单轴应力相比,多维度应力和TMDs层数对局域电子结构、空穴的影响有待探索。   鉴于此,研究人员提出新型自硫化策略来诱导原位形成层数可调的双轴应变MoS2纳米壳,并剖析了双轴应力和层数如何影响其局部电子构型和活性中心结构。电化学测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可优化MoS2纳米壳中的应变程度、层数和Mo配位条件以实现增强的析氢反应(HER)活性;双轴应变和S空位有助于促进氢吸附步骤;具有4个配位数的特定Mo位点的双层MoS2纳米壳表现出高效的理论催化活性。该工作为制备具有微调层数的双轴应变TMDs电极以及提高电催化性能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交叉创新团队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Ni3S2@BLMoS2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图2.DFT理论计算 为促进二维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1月15日组织召开 “二维材料的表征与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二维材料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检测技术及标准化等分享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平台。点击图片直达会议页面
  • 如何1分钟完成厘米级二维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测量
    引言近年来, 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随着二维材料与器件研究和开发的深入, 研究人员越发清楚地认识到, 二维材料中载流子的传输能力是影响其器件性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衡量二维材料载流子传输能力的主要参数是载流子迁移率μ, 它直接反映了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能力, 因此载流子迁移率的测量一直是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器件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二维材料载流子迁移率的测量方法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实验技术来测量二维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是稳态电流方法( 如稳态直流J-V 法和场效应晶体管方法),该方法是简单的一种测量载流子迁移率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电流电压特性和器件的厚度等参数。二是瞬态电流方法,如瞬态电致发光、暗注入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和飞行时间( TOF) 方法等;三是微波传导技术, 如闪光光解时间分辨微波传导技术和电压调制毫米波谱;四种是导纳( 阻抗) 法。但上述实验方法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1)样品制备要求较高,需要繁杂的电制备;2)只能给出平均值,无法直观的得到整个二维材料面内的载流子迁移率的分布情况,无法对其均匀性进行直观表征;3)测量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未来大面积样品及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因此,我们亟需进一步优化和开发新的实验技术来便捷快速的获得载流子迁移率。颠覆性的二维材料载流子迁移率测量方法西班牙Das Nano公司采用先进的脉冲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创新性的研发出了一款针对大面积(8英寸wafer)石墨烯、半导体薄膜和其他二维材料100%全区域的太赫兹无损快速测量设备-ONYX[2,3],可在1 min之内完成厘米样品的载流子浓度测量。基于反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弥补了传统接测量方法之间的不足和空白。实现了从科研到工业的大面积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的无损和高分辨,快速的载流子迁移率测量,为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科研和产业化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日,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团队通过自主设计研发的电磁感应加热石墨烯甚高温生长设备,在 c 面蓝宝石上在 30 分钟内就可以直接生长出了由取向高度一致、大晶畴拼接而成的晶圆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获得的准单晶石墨烯薄膜在晶圆尺寸范围内具有非常均匀的面电阻,而且数值较低,仅为~600 Ω/□,通过Das Nano公司的ONYX的载流子迁移率测量功能显示当分辨率为250 μm时迁移率依旧高于6,000 cm2 V–1 s–1,且具有很好的均匀性。这是迄今为止,常规缘衬底上直接生长石墨烯的好水平。文章以题为“Direct growth of wafer-scale highly-oriented graphene on sapphire”[4]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图二、电阻及载流子迁移率测量结果 【参考文献】[1] Bardeen J, Shockley W. Deformation Potentials and Mobilities in Non-Polar Crystals[J]. Physical Review, 2008, 801:72-80[2] Cultrera, A., Serazio, D., Zurutuza, A. et al. Mapping the conductivity of graphene with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Sci Rep 9, 10655 (2019).[3] Melios, C., Huang, N., Callegaro, L. et al. Towards standardisation of contact and contactless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of CVD graphene at the macro-, micro- and nano-scale. Sci Rep 10, 3223 (2020).[4]Chen, Z., Xie, C., Wang, W. et al. Direct growth of wafer-scale highly-oriented graphene on sapphire. Sci. Adv. (2021).
  • 2023 Advanced Science吕宥蓉& 阙居振如何缓解准二维钙钛矿光电二极体效率衰减
    AdvancedScience(IF:20.7)吕宥蓉&阙居振_缓解准二维钙钛矿光电二极体效率衰减的新策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性不断增强,太阳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在众多可用技术中,特别是钙钛矿光电二极体(PeLEDs)这类太阳能光伏技术已在科学界广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准二维钙钛矿材料作为PeLEDs的一个子类别,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和不同n相之间的有效能量传递,展现出良好的光学特性。然而,这些有前途的材料常常受到导电性差、载流子注入不佳以及在高电流密度下效率衰减严重等问题的困扰,限制了它们在太阳能转换中的应用潜力。来自中研院副研究员吕宥蓉与中国台湾大学化工系副教授阙居振等研究学者所共组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研究,该研究旨在改善准二维钙钛矿光电二极体(PeLEDs)的性能。此团队致力于提高亮度、减少陷阱密度以及减缓高电流密度下的效率衰减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以增强这些准二维PeLEDs的性能,主要集中在提高亮度、减少陷阱密度和降低效率衰减等方面。PeLEDs的概念理解及其限制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钙钛矿材料的特性。这些材料通常是混合有机无机铅或锡卤化物,对于光伏应用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载流子迁移率和发射特性等诱人特性,然而当这些材料在PeLEDs的准二维配置中应用时,它们的性能却受到一系列限制因素的限制。然而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尽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调节能隙和较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但导电性降低且载流子注入减少,这些问题导致在增加的电流密度下出现显著的效率衰减,降低了亮度和整体器件性能。解决准二维PeLEDs效率衰减问题本研究探索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在钙钛矿和电子传输层之间的界面添加一层薄的导电胆碱氧化物来缓解这些缺点。这种创新方法出人意料地并未增强钙钛矿膜中不同准二维相之间的能量传输。相反,它显著改善了钙钛矿界面的电子特性,引入这一额外的层次解决了两个关键难关。首先,它对钙钛矿膜中的表面缺陷进行了去活化处理。其次,它促进了电子注入并限制了界面上的空穴泄漏。结果,经过优化的纯Cs基准二维器件展现出超过70,000cdm&minus 2的亮度、10%以上的最大外部量子效率(EQE)以及在高偏压下显著降低的效率衰减,这些数据与对照组器件相比呈现出明显的改善,显示了所提出技术的有效性。实验方法与材料研究中探索了在准二维钙钛矿中引入导电胆碱氧化物PPT和PPF以减少光电器件效率衰减的潜在优势,重点放在在沉积电子传输层(ETL)之前,在钙钛矿膜上添加PPT或PPF额外层次的应用上,这个过程被认为可以增强载流子注入并去活化表面缺陷,从而抑制非辐射复合。对修改过的钙钛矿膜进行初步研究时,未观察到结晶度或相分布的明显变化。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证实了修改对相分布和膜质量没有影响,此外,PPT和PPF的应用并未显著改变膜的形态,这一点得到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确认。为了了解这些修改对载流子动力学的影响,使用稳态光致发光(PL)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测量。在修改后的两个膜中观察到明显的PL熄灭,表明钙钛矿层和PPT/PPF层之间发生了载流子传输。此外,修改后的两个膜中的平均载流子寿命增加,表明有效去活化。作为对这些修改与钙钛矿相互作用的补充,使用核磁共振(NMR)、静电势(ESP)图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了PPT/PPF和钙钛矿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测试的数据确认了后处理过程中PPT/PPF层成功旋涂到钙钛矿膜上。结果表明,磷酸胆碱氧化物中的P=O基团成功地与表面缺陷和空位协同作用,形成优势的去活化效应。在令人期盼的发现之后,基于修改过的钙钛矿膜制作了PeLEDs并与对照器件进行了比较。PPT和PPF的修改都显著提高了性能,防止了从钙钛矿层向ETL的空穴泄漏,并促进了电子传输。修改后的器件亮度是对照器件的两倍以上,并在高电压下显著降低效率衰减。这些结果突显了在纯Cs基准二维钙钛矿PeLEDs中使用PPT和PPF磷酸胆碱氧化物的潜力。总之,引入导电胆碱氧化物以去活化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在提高光电器件性能方面提供了令人寄予厚望的策略,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优化这些材料在未来器件结构中的应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了EnlitechLQ100X-PL光致发光和发光量子产率测试系统,光焱科技这一款PLQY量测设备具有紧凑设计和NIST可追踪性的优势,其设备仅有502.4毫米(长)x322.5毫米(宽)x352毫米(高)的尺寸,提供了一个节省空间的解决方案,与手套箱集成再也不是难题,这种手套箱集成能力对一就实验尤其重要,可以在避免水解或氧化的情况下进行精确测量,避免测试物品的效率因水氧而降低应有的效率。LQ-100X-PL的先进仪器控制软件使其能够进行原位时间光致发光光谱分析并同时生成2D和3D图形。这种能力加速了材料表征过程,快速获得对样品的洞察。此外,LQ-100X-PL的光学设计将光谱波长范围从1000纳米扩展到1700纳米,并且与多种样品类型兼容,包括粉末、溶液和薄膜。这些特点凸显了该系统的多功能性,并在成功完成本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总结性地证明了策略性界面工程能够显著提高准二维PeLEDs的性能。通过在钙钛矿/电子传输层界面处引入薄的导电胆碱氧化物层,能够减少表面缺陷并促进载流子动力学的改善。这种增强的电子注入和改善的空穴阻挡效应使得器件亮度提高并在高电流密度下减少效率衰减。这项研究揭示了界面特性在PeLEDs性能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a)PPT和PPF的化学结构,后处理过程的示意图以及界面工程的插图。b)原始、PPT处理和PPF处理的钙钛矿薄膜的PL发射光谱,c)PLQYs,d)TRPL曲线,其中PLQYs是通过368nm激光测量的。31PNMR谱图,包括a)PPT和b)PPF及其与不同钙钛矿前体成分的混合物。c)PPT分子的ESP图。d)Pb4f信号的XPS谱图,涵盖原始的、PPT修饰的和PPF修饰的钙钛矿薄膜。e)表示PPT在钙钛矿表面的钝化功能的示意图。a)制造的PeLEDs的结构和b)能级图。c)J&minus V&minus L特性,d)归一化EQE电压曲线,e)归一化EQE电流密度曲线和f)制造的器件的EQE亮度曲线。使用可见区域的瞬态吸收(TA)颜色图,分别展现a)原始的、b)PPT修改的和c)PPF修改的钙钛矿薄膜。原始的、PPT修改的和PPF修改的钙钛矿薄膜的超快时间分辨TA谱分别为d)、e)和f)。在505nm的探测波长下,展示了g)原始的、h)PPT修改的和i)PPF修改的钙钛矿薄膜的功率依赖载流子动力学。a)对控制、PPT修饰和PPF修饰器件进行的EIS分析和b)电容-电压曲线。c)原始、PPT修饰、PPF修饰钙钛矿薄膜和TPBi的能级。d)修饰器件中更好的载流子动力学的示意图。
  • 气质百川 | 明察秋毫 全二维GC× GC-qMS助力爆炸火灾事故物证鉴定
    公安部日前部署深入开展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公安部重要部署!》,严管严控枪爆危险物品。爆炸、火灾事故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随着防爆防火等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于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别出危险爆炸物品及其制备材料、油料等易燃液体方法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然而由于爆炸火灾等事故现场的高温作用,使得许多痕迹和残留物证的萃取难度增大,同时基质成分复杂,给事故的快速鉴定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集卓越的色谱分离能力和优异的质谱检测能力的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爆炸、火灾事故物证鉴定中的实用性逐渐凸显:如纵火现场微量助燃剂中油类制品鉴别、微量残留高聚物种属及特征物鉴别、微量爆炸残留助暴剂及引爆剂组分分析等。 卓越的色谱分离能力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是把分离机理不同而又相互独立的两根色谱柱通过调制器以串联方式连接成二维气相色谱柱系统,通过设置一定的调制时间(调制周期)将一维流出物捕集,聚焦后释放到二维色谱柱进一步的分离,通过专用软件将色谱峰转化成为全二维谱图。全二维气相色谱比普通一维气相色谱具有分辨率更高、峰容量大、灵敏度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为复杂样品提供全新而有效的分离方式。 特色环形设计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GC×GC技术的关键,特色环形设计的调制解调器通过液氮制冷连续切割技术可以高效率捕集宽沸程(C3~C55)组分,并在二维实现超快速分离,形成极尖锐的峰,更有利于复杂组分的分离。环形设计的调制器仅使用一个冷喷嘴和一个热喷嘴,相对于以往两个冷喷嘴和两个热喷嘴,冷却气消耗量大幅降低,柱温箱内温度也更加稳定。 优异的质谱检测能力 GC×GC的检测器可以是气相色谱的FID、ECD等或是质谱检测器,但爆炸火灾等刑事案件中分析的常是未知化合物,MS对于未知峰强大的定性能力,使得其与GC×GC联用的技术成为发展方向。岛津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依托高性能的单四级杆GCMS-QP2020 NX和三重四极杆GCMS-TQ8040 NX/GCMS-TQ8050 NX系统,为刑事物证鉴定分析提供快速、简单、可靠的解决方案 岛津气质产品优势 特色屏蔽板技术的高辉度离子源在保证高灵敏度的同时提供强大的抗污染能力。 ASSP技术保证高速扫描时离子在更短时间内飞过四极杆到达检测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方式高质量端离子飞行速度较慢而导致质谱图正确性不足、灵敏度偏低的问题。 智能钟技术智能掌握GCMS运行时间,提高实验室效率。 岛津全二维GC×GC-qMS助力爆炸火灾事故物证鉴定应用实例 高辛烷值和常规辛烷值汽油样品比较辛烷值是衡量燃料(汽油)抵抗震爆燃烧能力的数字指标,其值高表示抗爆性好,不同化学结构的烃类具有不同的抗爆震能力。通过测定不同辛烷值汽油样品的特征组分可对油品进行分类和鉴别。 不同辛烷值汽油样品二维色谱图 优秀的油脂成分检测能力——鉴别动植物油在爆炸、纵火等刑事案件中,经常能够在案发现场或犯罪嫌疑人的衣物和作案工作上提取到相关的油脂物证,根据动植物油特征组分(脂肪酸)组成可对不同种类、不同品牌、不同地区的油品进行分类,从而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 不同品牌花生油的二维色谱图不同动物油的二维色谱图 利用岛津特色设计的全二维气质联用系统,可快速准确的对基质复杂的爆炸、火灾事故残留物证进行鉴定,以初步确定爆炸物、燃烧物来源,并为及时锁定犯罪嫌疑人和打击犯罪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Nature materials | 二维材料中首次实现核自旋量子位控制
    科技日报北京8月15日电 据15日发表在《自然材料》上的论文,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光子和电子自旋量子位来控制二维(2D)材料中的核自旋,实现了在2D材料中写入和读取带有核自旋的量子信息。他们用电子自旋量子位作为原子尺度的传感器,首次在超薄六方氮化硼中实现了对核自旋量子位的实验控制。该研究工作拓展了量子科学和技术的前沿,使原子尺度的核磁共振光谱等应用成为可能。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个展示2D材料中核自旋的光学初始化和相干控制的工作。自旋量子位可以被用作传感器,例如探测蛋白质结构,或者以纳米级分辨率探测目标的温度。捕获在3D金刚石晶体缺陷中的电子能产生10—100纳米范围的成像和传感分辨率,而嵌入在单层或2D材料中的量子位可更接近目标样本,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强的信号。为实现这一目标,2019年,六方氮化硼中的第一个电子自旋量子位诞生。此次,研究团队在超薄六方氮化硼中建立了光子和核自旋之间的界面。核自旋可以通过周围的电子自旋量子位进行光学初始化——设置为已知的自旋。一旦被初始化,就可以用无线电频率来改变核自旋量子位,本质上是“写入”信息,或者测量核自旋量子位的变化,即“读取”信息。他们的方法一次利用3个氮原子核,其相干时间是室温下的电子量子位的30多倍。2D材料可以直接层叠在另一种材料上,从而形成一个内置的传感器。研究人员表示,2D核自旋晶格适用于大规模的量子模拟。它可在较高的温度下工作。为控制核自旋量子位,研究人员首先从晶格中移除一个硼原子,并用一个电子取代它。电子位于3个氮原子的中心。每个氮核都处于随机自旋态,可以是-1、0或+1。研究人员用激光将电子泵浦到自旋态为0,这对氮核的自旋影响可忽略不计。最后,受激电子与周围的3个氮核之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迫使原子核的自旋发生变化。当循环重复多次时,原子核的自旋达到+1状态,无论重复相互作用如何,它都保持不变。当所有3个原子核都设置为+1状态时,它们就可用作3个量子位。研究人员使用光和电子自旋量子位来控制二维材料中的核自旋。图片来源:Second Bay工作室/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
  • Nature Nanotechnology:量子调控在芯片平台上实现基于二维材料的有序高效量子光源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教授等人在WSe2二维单原子层半导体材料中发现非经典单光子发射,连接了量子光学和二维材料这两个重要领域,打开了一条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由于基于单原子层的量子调控的潜在前景和新颖物理意义,该领域很快成为国际激烈竞争的焦点。国内外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进一步探索量子发射器、量子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应用。现在,来自史蒂文斯理工学院Stefan Strauf教授组报道了一种新的制备高效率量子发射器的方法,用于在芯片平台上创建大量的量子光源。该方法具有有序可控以及量子产率高的特点,不仅为不可破解的加密系统开发铺平道路,而且还为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方案。该项工作成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单层WSe2中位点控制的量子发射体与等离子体纳米腔的确定性耦合一文中,文中描述了一种在芯片任意位置按需创建量子光源的新方法(如图1a所示)。 图1:在芯片上任意位置按需创建量子光源的示意图(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nology 13,1137–1142 (2018))蓝宝石衬底上分布了有序分布的金颗粒(立方体)阵列,单层WSe2被转移到衬底上,三氧化二铝分隔层与金镜子也被加入实验的设计。理论与实验证明了单光子发射器存在于每个金颗粒的四角处。实验发现单光子发射器实现了每秒发射4200万个光子,创历史新高。值得指出的是,在量子发射器光致发光谱的测量过程中(如图2所示),使用了德国attocube systems AG公司的低温强磁场共聚焦显微镜attoDRY1100+attoCFM(如图3所示),它简单易用,模块化的设计满足了光学实验开放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低温与强磁场下的光致发光、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光电流、电致发光、电学测量等材料性质测量都可以由此实验平台实现。 图2:低温磁场中单层WSe2与金纳米立方体耦合的光致发光测量结果(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nology 13,1137–1142 (2018))图3:低振动无液氦磁体与恒温器—attoDRY系列超低振动是提供高分辨率与长时间稳定光谱的关键因素 无液氦低温强磁场显微镜attoCFM使用低温与强磁场适用的位移器使样品在三个不同线性轴方向上进行几个毫米范围的精细移动。配合特殊设计的适用于高NA值的低温物镜,系统可准确定位与发现微米尺度的样品。外置的光学头可自由更换光学部件,可立调节激发和接受端口。该系统因而可以实现微纳米尺度下样品定量表面性质表征。图4:无液氦低温强磁场显微镜attoCFM系统具有超高稳定性与大灵活性,简单易用,是研究具有挑战性的量子光学实验的不二之选
  • 台式ALD,Nat. Mater.!二维晶体管介电层集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台式三维原子层沉积系统-ALD体积小巧,可放在实验桌上多片4,6,8 英寸样品同时沉积厚度均匀性高于99%适合复杂/ 掺杂薄膜沉积二维半导体表面沉积利器...... 随着现代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基于硅半导体的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尺寸不断缩小,目前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在新兴材料中,二维半导体可达到原子级厚度且保持高载流子迁移率,理论上可实现优异的栅极控制,因而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场效应晶体管的理想沟道材料。然而,由于二维半导体表面无悬挂键,很难在其表面集成高质量的介电层,这是目前该领域的重大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翟天佑团队以无机分子晶体Sb2O3作为缓冲层,发明了一种在二维材料表面集成超薄高k介电层的普适性方法。利用该缓冲层法制备的HfO2/Sb2O3复合介电层可实现0.67 nm的等效氧化层厚度(EOT),是目前报道的二维晶体管介电层中zui低的。高质量的界面降低了界面态密度,由单层MoS2沟道和HfO2/Sb2O3复合介电层构成的FET在0.4 V的超低工作电压下即可获得超过106的开关比,其栅极控制效率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所有FET。该项成果以“Scalable integration of hybrid high-κ dielectric materials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为题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Materials。 Sb2O3缓冲层的作用机理如下:一方面,Sb2O3可与二维半导体间形成高质量的范德华界面;另一方面,Sb2O3覆盖了二维材料原有的疏水表面,提供了高度亲水的表面,提升了与传统原子层沉积(ALD)工艺的相容性,便于集成超薄高k介电层。图1a展示了在MoS2二维半导体表面集成HfO2/Sb2O3复合介电层的过程。作者利用热蒸镀法制备了Sb2O3缓冲层,随后使用美国Arradiance公司的GEMStar系列台式原子层沉积(ALD)系统制备了致密均匀的HfO2层(图1b)。此外,作者还利用该台式ALD设备在MoS2/Sb2O3上生长了常见介电层Al2O3和ZrO2(图1c, 1d),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图1. (a)在MoS2二维半导体表面集成HfO2/Sb2O3复合介电层的过程,(b)-(c)样品的AFM图像。 随后,作者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Sb2O3缓冲层对ALD过程的促进原理。如图2a-2b所示,H2O分子在MoS2表面的吸附距离为约3&angst ,在Sb2O3表面的吸附距离减小至约2&angst ,接近于水中氢键的长度。同时,H2O分子在Sb2O3表面的吸附能大幅高于在MoS2表面的吸附能(图2c)。上述结果表明Sb2O3缓冲层可促进ALD过程中的前驱体吸附,有助于介电层的生长。图2. H2O分子在(a)MoS2和(b)Sb2O3表面的吸附构型,(c)H2O分子在MoS2和Sb2O3表面的吸附能。 本文所使用的美国Arradiance公司的GEMStar系列台式原子层沉积系统如图3所示,在小巧的机身(78 * 56 * 28 cm)中集成了原子层沉积所需的所有功能,可容纳9片8英寸基片同时沉积。全系配备热壁,结合前驱体瓶加热,管路加热,横向喷头等设计,使温度均匀性高达99.9%,气流对温度影响减少到0.03%以下。高温度稳定度的设计不仅可在8英寸基体上实现厚度均匀的膜沉积(其厚度均匀性高于99%),而且适合对具有超高长径比孔径的3D结构进行均匀薄膜覆盖,在高达1500:1长径比微纳深孔内部也可均匀沉积。此外,该设备还具有节约前驱体原料,制备效率高,性价比高等优点。该设备已帮助国内外用户取得大量Nature、Science级别的研究成果。图3. 美国Arradiance公司生产的GEMStar系列台式三维原子层沉积系统参考文献:[1]. Scalable integration of hybrid high-κ dielectric materials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Nat. Mater., 2023, DOI:10.1038/s41563-023-01626-w
  • 中科大在二维材料固态自旋色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二维范德瓦尔斯材料固态自旋色心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研究组与匈牙利魏格纳物理研究中心教授AdamGali等合作,实验研究并理论解释了六方氮化硼(hexagonalboronnitride,hBN)中带负电硼空位(VB-)色心受磁场调制的自旋相干动力学行为,揭示了hBN中VB-色心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之间的相干耦合和弛豫机制,这对发展基于二维范德瓦尔斯材料的相干自旋系统及低维量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9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年来,研究发现,宽禁带范德瓦尔斯材料hBN是室温自旋色心的优秀宿主。范德瓦尔斯材料通过简单的机械剥离便可制备为原子厚度的二维结构,且可与多种微纳结构相耦合,在低维量子器件制备和近场传感探测等方面比三维体材料具有天然优势,因而hBN中的自旋色心成为固态自旋色心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最广泛的hBN自旋色心为VB-色心,且集中于VB-的电子自旋,而对VB-电子自旋周围的核自旋缺乏深入研究及观测。由于色心周围的核自旋是固态自旋维度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且是造成固态自旋弛豫的主要因素。因此,VB-色心的电子自旋与周围核自旋耦合形成的多自旋体系的相干动力学研究,对推动基于范德瓦尔斯材料的固态量子自旋技术至关重要。本工作中,研究组使用中子辐照技术在hBN中制备出高浓度的VB-色心样品,并利用ODMR(optical probing magnetic resonance)技术探测VB-自旋能级结构,观测到VB-色心中电子自旋与3个最近邻14N核自旋相互作用产生的超精细劈裂以及14N核自旋偏振随磁场增强的极化现象。同时,研究组对VB-进行多项室温相干操控和探测,包括Rabi振荡、自旋回波、Ramsey干涉探测等。探测结果表明,VB-自旋受到明显的核自旋相干调制,且核自旋调制效应会随磁场增加而变强。为进一步揭示相关现象的内在动力学机制,研究组理论构建了VB-电子与最近邻14N核自旋组成的4自旋系统,并对该4自旋系统的多种动力学性质进行无参数(parameterfree)的理论模拟。结合实验与模拟结果,研究组发现VB-色心中存在较强的电子与核自旋相互作用,同时最近邻14N核自旋极化也受到显著的驱动微波动态调制。此外,研究组还在理论模拟中引入了包含127个14N和11B的多体核自旋环境,并模拟了与之相互作用的开放4自旋VB-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对照实验和理论结果,研究组发现11B核自旋环境主导了VB-色心的自旋弛豫,而磁场能够减弱核自旋环境的弛豫效应并增强VB-电子与最近邻14N的相干耦合。(a)VB-色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VB-色心的电子自旋能级结构;(c)不同磁场下VB-色心的ODMR信号;(d)不同磁场下VB-色心的Rabi振荡信号。该研究从实验和理论上揭示了VB-色心中存在显著的电子和最近邻14N核自旋相干耦合,以及多体11B核自旋环境导致的VB-色心自旋弛豫。该工作为将VB-相干操控自旋拓展至核自旋以及发展相关低维固态量子系统奠定了基础。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合肥国家实验室等的支持。
  • 物理所在光激发二维材料中的非平衡态电声耦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超快技术的发展,超快激光脉冲激发条件下的凝聚态物质的响应,即非平衡态涌现出来的新物理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超快物质调控逐渐成为量子调控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非平衡态的电声耦合激发相干声子调控材料中的铁电、磁性、超导等性质以及探索新型超快信息处理方式等研究方向体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非平衡态下的电子-声子耦合的微观物理图像依然不清楚。   过去人们对于光激发条件下材料中电子和声子的演化的理解一般是基于双温模型或者相应的推广模型。双温模型假设非平衡态下电子和声子体系内部形成热平衡,这样就可以用一个有效温度来描述两者的演化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耦合。推广的多温模型和更一般的玻尔兹曼方程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计算光激发下电子和声子的演化,为理解光激发下非平衡态物理现象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微扰论得到的基态情况下电声耦合矩阵元,没有考虑电声耦合矩阵元在光激条件下的变化。如果想充分理解非平衡态下电声耦合的具体物理图像和它在非平衡态物理现象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必须定量探究光激发条件下体系中电声耦合矩阵元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电子态和声子态的演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结合冻结声子法定量地探究了光激发条件下典型二维材料二硫化钼中相干声子的产生和电声耦合强度的变化(图1)。研究发现,光激发二硫化钼中的声子以声子为主,并且光激发下模式的电声耦合矩阵元会增大(图2)。同时,声子模式在光激发下出现了类似于电子掺杂时出现的声子软化现象,这说明光激发会影响体系中的介电屏蔽(图3)。通过进一步分析,他们发现电声耦合的增强是由于光激发诱导电子-空穴对导致体系中的电子对声子微扰的屏蔽减弱。除此之外,该研究定量化描述了光激发下体系中光激发载流子到晶格的能量弛豫速率随时间的演化,建立了光激发条件下固体中非平衡态电声耦合的清晰物理图像(图4)。   相关成果以Calibrating Out-of-Equilibrium Electron–Phonon Couplings in Photoexcited MoS2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图1 光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减弱了电子对声子微扰运动的屏蔽,从而导致电声耦合增强。图2 可见光照射下单层二硫化钼中电子和声子的激发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图3 光激发下声子模式电声耦合矩阵元的变化。图4 光激发下非平衡态电声耦合主导的能量弛豫过程。
  • 物理所在光激发二维材料中的非平衡态电声耦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超快技术的发展,超快激光脉冲激发条件下的凝聚态物质的响应,即非平衡态涌现出来的新物理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超快物质调控逐渐成为量子调控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非平衡态的电声耦合激发相干声子调控材料中的铁电、磁性、超导等性质以及探索新型超快信息处理方式等研究方向体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非平衡态下的电子-声子耦合的微观物理图像依然不清楚。过去人们对于光激发条件下材料中电子和声子的演化的理解一般是基于双温模型或者相应的推广模型。双温模型假设非平衡态下电子和声子体系内部形成热平衡,这样就可以用一个有效温度来描述两者的演化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耦合。推广的多温模型和更一般的玻尔兹曼方程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计算光激发下电子和声子的演化,为理解光激发下非平衡态物理现象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微扰论得到的基态情况下电声耦合矩阵元,没有考虑电声耦合矩阵元在光激条件下的变化。如果想充分理解非平衡态下电声耦合的具体物理图像和它在非平衡态物理现象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必须定量探究光激发条件下体系中电声耦合矩阵元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电子态和声子态的演化。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结合冻结声子法定量地探究了光激发条件下典型二维材料二硫化钼中相干声子的产生和电声耦合强度的变化(图1)。研究发现,光激发二硫化钼中的声子以声子为主,并且光激发下模式的电声耦合矩阵元会增大(图2)。同时,声子模式在光激发下出现了类似于电子掺杂时出现的声子软化现象,这说明光激发会影响体系中的介电屏蔽(图3)。通过进一步分析,他们发现电声耦合的增强是由于光激发诱导电子-空穴对导致体系中的电子对声子微扰的屏蔽减弱。除此之外,该研究定量化描述了光激发下体系中光激发载流子到晶格的能量弛豫速率随时间的演化,建立了光激发条件下固体中非平衡态电声耦合的清晰物理图像(图4)。相关成果以Calibrating Out-of-Equilibrium Electron–Phonon Couplings in Photoexcited MoS2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论文链接 图1 光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减弱了电子对声子微扰运动的屏蔽,从而导致电声耦合增强。图2 可见光照射下单层二硫化钼中电子和声子的激发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图3 光激发下声子模式电声耦合矩阵元的变化。图4 光激发下非平衡态电声耦合主导的能量弛豫过程。
  • 乌尔姆大学电镜组《自然通讯》:二维聚合物透射电镜高分辨成像分辨率突破2埃!
    1.透射电镜(TEM)成像挑战透射电镜高分辨成像是新材料结构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尤其是发展得欣欣向荣的二维材料界, 得益于它们易于剥离或者生长成薄膜的性质, TEM在二维材料成像上可谓所向披靡。近年来二位聚合物是潜力无限的新兴二维材料,我们可以用乐高来想象二维聚合物,不同的积木结构(单体monomers)通过在水和气体界面聚合搭出一个二维的网格,每层网格之间再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各式单体带来了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无限可能[1],与此同时结构的解析是发展新二位聚合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TEM的成像的过程中,高速电子如同密集的子弹穿透研究材料,和材料进行碰撞并传递能量,一方面电子携带了结构的信息,同时这种强力轰击又破坏了材料的结构,连锁反应导致大面积的积木的轰然倒塌。这意味着我们只能用非常少量的电子来获得结构信息,否则材料就会被打乱成无序状态。然而电子少信息也少,只能得到低清的图像,缺乏高清细节。因此TEM表征二维聚合物以及所有对电子轰击敏感的材料是电镜领域的一大挑战。图1,辐照损伤黑魔法(图1左作者 J. S. Pailly, 来源, 中右来源:depositphotos)2.优化电压,突破2 埃[2]!乌尔姆大学的Kaiser教授电镜组的研究人员梁宝坤和戚浩远博士接受了这个挑战。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研究如何降低电子对于材料的损伤。进而提高成像的分辨率,看到二维聚合物里前所未见的细节。在TEM中,电子发射的速度是影响着电子对材料杀伤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人员在高分辨成像使用的电压范围内 (80-300 kV), 通过电子衍射量化测量了二维聚亚胺能收受的总最大电子轰击量。然而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电子和材料结构相比如此微小,不少电子在分子积木搭建的二维结构间隙中穿过,因此使用的电子总量高并不代表能获得更多结构信息,我们还需要得到其中递信息的电子的比例。在图表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变量相对电压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结合两个变量,我们得到电子利用的最高效率在120 kV 达到顶峰。图2 二维聚亚胺结构图示。材料可承受电子量,结构信息比例和电子利用效率不同电压的量化分析。最优电压和相差矫正的强强联手,研究人员终于看到了高清版的二维聚亚胺结构,成像分辨率首次达到了2 埃以内,细节历历在目!图3 2D-PI-BPDA 和2D-PI-DhTPA的高分辨图像以及图像模拟。FFT显示出图像分辨率突破 2 埃。3.首次呈现间隙缺陷表活引导的界面二维聚合物合成方法,实现了晶圆尺寸级别的高结晶度的薄膜自下而上的生长[3][4]。样品晶区之间的晶界结构以及晶体缺陷材料非常重要的特征。通过优化TEM成像条件,清晰的视野使更多结构细节得以浮现,二维聚亚胺的单体卟啉中心4埃直径的孔道清晰可见。然而在某些区域,图像上的‘异象‘让研究者一时以为自己眼花了。2D-PI-BPDA 的孔洞的四个角出现神秘亮点,2D-PI-DhTPA里发现的则是半月形的弧线。通过文献分析和密度泛函(DFTB)的计算的帮助,终于解密了这些神奇的图案来自于卟啉分子在规整的二位聚合物网格中形成的间隙缺陷。研究人员解释这种缺陷产生的动力来自于被酸性环境质子化之后带正电荷的分子间产生的静电排斥作用。就如同乐高积木上突然长出了一些新的凸起点,导致它们无法完美堆叠在一起。然而当他们扭转或者平移之后,对抗解除,就可以继续堆叠,从而构成了类似统计模型中展示的结构。图4 2D-PI-BPDA 和2D-PI-DhTPA的间隙缺陷图,DFTB计算结构以及图像模拟。4.分辨单体侧边官能团得益于分辨的提高,单体侧边的官能团能够被直接分辨。单体DhTPA 的苯环上2,5对位各链接了一个氢氧根,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图像上单体宽度的半峰宽惊喜地发现在目前in-focus成像条件下,官能团的氢氧根侧链能被轻松分辨。这对理解二维聚合物的通道环境对材料性质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图5 2D-PI-BPDA 和2D-PI-DhTPA 链接单体的结构,以及其高分辨图像宽度测量。5.应用展望研究人员继续对半无序状态下的亚胺进行了成像和分析, 从图可见,原本六边形的网格结构被许多五边和七边的结构取代。为了量化分析,研究人员利用了神经网络的方法来分析结构中多边形的配比,以及单体间距的长短角度。这个新工具可以帮助电镜研究人员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跨学科联合,事半功倍。图6 a-PI 高分辨成像以及神经网络图片分析结果。参考文献:[1] Feng X and Schlüter A D 2018 Towards Macroscopic Crystalline 2D Polymers Angew. Chemie - Int. Ed.5713748–63[2] Liang B, Zhang Y, Leist C, Ou Z, Položij M, Wang Z, Mücke D, Dong R, Zheng Z, Heine T, Feng X, Kaiser U and Qi H 2022 Optimal acceleration voltage for near-atomic resolution imaging of layer-stacked 2D polymer thin films Submitted[3] Ou Z, Liang B, Liang Z, Tan F, Dong X, Gong L, Zhao P, Wang H, Zou Y, Xia Y, Chen X, Liu W, Qi H, Kaiser U and Zheng Z 2022 Oriented growth of thin film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large single-crystalline domains on the water surfac J. Am. Chem. Soc.[4] Sahabudeen H, Qi H, Glatz B A, Tranca D, Dong R, Hou Y, Zhang T, Kuttner C, Lehnert T, Seifert G, Kaiser U and Fery A 2016 Wafer-sized multifunctional polyimine-based two-dimensional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high mechanical stiffness Hafeesudeen Nat. Commun.71–8
  • 大连化物所利用高灵敏瞬态吸收光谱揭示准二维钙钛矿载流子本征动力学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泽峰研究员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赵一英研究员等合作,在揭示准二维钙钛矿载流子本征动力学方面取得新进展。飞秒,是一种时间单位,等于10-15秒。飞秒激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激光,其脉冲(像脉搏似的短暂起伏)持续时间非常短,达到了飞秒级别。我们知道,能量除以时间得到的是功率,所以即使一个很小的能量,除以一个极短的时间,也会得到一个非常巨大的瞬时功率。如果把这样具有巨大瞬时功率的光聚焦到小尺寸的材料上,材料就可以被精细的切割或加工,因此,飞秒激光可用于微型器件制造、纳米材料加工等方面;在医学领域,飞秒激光可以用于眼科手术,切割角膜组织。另外,科学家们还利用飞秒激光脉冲时间短、瞬时功率大等特点,研究物质在飞秒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过程,如同给照相机安装了一个超快的“拍照快门”,可以给分子、材料的变化过程 “拍电影”。总之,飞秒激光技术非常重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飞秒瞬态吸收光谱(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AS)是一种常用的主要研究半导体载流子动力学的手段。受限于常规的探测灵敏度,TAS一般只能探测较高载流子浓度下的动力学过程(文献中往往大于1017 cm-3)。然而,太阳能电池工作环境中的载流子浓度远低于该浓度(通常低于1015 cm-3)。因此,常规瞬态吸收光谱测得的动力学规律和真实情况下的载流子动力学规律可能相差甚远。任泽峰团队前期发展了高灵敏度瞬态吸收光谱仪,灵敏度ΔOD达到10-7量级,比常规的TAS提高2个数量级。前期,团队利用该装置实现了3D钙钛矿本征载流子动力学的研究,该工作以(BA)2(MA)n−1PbnI3n+准二维钙钛矿薄膜为模型,阐述了准2D钙钛矿中本征载流子动力学过程。二维钙钛矿由于其独特的稳定性和出色的光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围绕准二维钙钛矿中不同二维相之间的空间相分布和能带排列的争论给理解载流子动力学带来了复杂性,也阻碍了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发现了2D和3D相之间载流子浓度依赖的电子和空穴转移动力学。在线性响应范围内的低载流子密度下,团队测量到了电子和空穴传输的三个超快过程,从数百fs到数ps、数十到数百ps、数百ps到数ns,可以归属于2D和3D相之间的横向外延(结构I)、部分外延(结构II)和无序界面异质结构(结构III)。此外,进一步通过考虑相分布、能带排列和载流子动力学,团队提出了旨在增强载流子传输的材料合成策略:(1)提高结构I和II的比例可以显著提高电子/空穴的转移速率;(2)增大3D相的晶粒尺寸可以提高准2D钙钛矿薄膜中电子转移速率;(3)增加2D相晶粒尺寸可以改善空穴从3D相到2D相的转移。该工作不仅为准2D钙钛矿的精确本征光物理学提供了深入的见解,而且也有望促进这些材料的实际应用的研发。相关成果以“Unveiling the Intrinsic Photophysics in Quasi-2D Perovskit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任泽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毕业后,来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师从杨学明院士。2009年博士毕业后,到德国马普学会Fritz Haber研究所做博士后,洪堡学者。2011年底被聘为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9月回到所里工作,任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B类组群1114组组长,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利用表界面非线性光谱,研究工作条件下粉末催化剂表面反应分子的振动光谱,能源材料表界面的电子光谱;(2)发展超高灵敏超快光谱,包括瞬态吸收光谱,时间分辨受激拉曼光谱,时间分辨表面和频光谱,研究光催化、热催化的动力学过程和能源材料载流子动力学;(3)发展超快时间分辨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时空分辨研究半导体、光催化等体系中的光生载流子动力学;(4)发展超快激光技术,研制全国产化超快激光。
  • 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平台SEC-RPLC-QTOF轻松鉴定抗生素中聚合物杂质
    目前,在抗生素新药申报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聚合物杂质的研究常常是药品审评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DE)发补及退审的理由。抗生素中聚合物杂质是引起临床不良反应的主要过敏原,严格控制其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聚合物杂质检测通常采用排阻色谱法,该方法检测时间长、分离度和专属性不足,对聚合物杂质进行笼统的总量控制,定量不准确,且无法鉴定聚合物杂质的结构。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岛津公司与北京新领先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了SEC-RPLC-QTOF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平台。基于该平台二维杂质动态上样、在线脱盐等技术,以及岛津高分辨质谱仪的高质量准确度和高质量稳定性等性能特点,目前双方的研发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了十四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聚合物杂质的全面解析,并建立质谱数据库。 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平台SEC-RPLC-QTOF 参考2020年版《中国药典》头孢米诺和头孢地嗪有关物质Ⅱ检测方法,一维采用岛津Shimpack Bio Diol-60高效凝胶色谱柱进行分离,将聚合物杂质指针性地导入样品环;然后采用中心切割在线除盐进行二维反相色谱分离目标杂质,并通过LCMS-9030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采集,获得准确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来达到鉴定杂质的目的。 SEC-RPLC-QTOF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平台流路图 抗生素杂质数字化标准品数据库 创新中心开发的《抗生素杂质数字化标准品数据库》已收录《欧洲药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杂质标准品基于岛津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LCMS-9030采集的ESI正/负双模式,7个不同碰撞能量下的二级质谱图,同时数据库已登录化合物信息、可能的结构式、分析方法的色谱条件和《中国药典》流动相条件对应的保留时间等。此外,为方便使用者从高分辨质谱方法向低分辨质谱方法的转化,本数据库还登录了14种抗生素品种相关杂质的MRM方法文件,适用于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产品的检测。 目前数据库包含头孢甲肟、拉氧头孢、氟氧头孢钠、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碇、头孢吡肟、头孢唑啉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和头孢地尼等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153种杂质和主成分对照品,以及50余种高分子聚合物杂质的共计1483张二级质谱图。 应用案例:阿莫西林聚合物杂质的鉴定 采用SEC-RPLC-QTOF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平台共检出阿莫西林热降解溶液中14种杂质成分,成功分离出阿莫西林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及其异构体。下图为阿莫西林二聚体在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 阿莫西林二聚体鉴定结果 详细信息请参考:《阿莫西林胶囊热降解聚合物杂质的2D-HPLC分析及质谱裂解机理探讨》《药物分析杂志》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1793(2021)07doi: 10.16155/j.0254-1793.2021.07。 总结 创新中心搭载的专属性中心切割二维反相色质谱联用分析平台SEC-RPLC-QTOF,采用中心切割技术,在线除盐分离出目标杂质,利用LCMS-QTOF配合自主开发的质谱库进行鉴定。该分析平台不仅为企业客户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工艺改进、剂型研发、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 仪器情报,科学家研发基于准二维钙钛矿的高灵敏X射线探测技术!
    【研究背景】随着X射线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产品检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提升X射线探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引起了广泛关注。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因其出色的检测性能、高X射线阻挡能力、大的迁移-寿命(μτ)积、可调节的带隙特性和较低的自由载流子密度,成为了高灵敏度X射线探测器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利用三维钙钛矿材料的X射线探测器虽然表现出超高的灵敏度(105&thinsp μC&thinsp Gyair&minus 1&thinsp cm&minus 2)和极低的检测限(~1&thinsp nGyair&thinsp s&minus 1),但众所周知的离子迁移现象对这些材料的长期稳定性构成了重大挑战,阻碍了其广泛商业化。研究发现,通过引入长链绝缘阳离子和利用量子阱效应,可以有效抑制离子迁移并增强器件稳定性。特别是准二维(Q-2D)钙钛矿,通过精心选择间隔阳离子和精确控制[BX6]&minus 层数,展现出显著的光电特性和稳定性,成为未来商业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的材料。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吉林大学沈亮团队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Bottom-up construction of low-dimensional perovskite thick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X-ray detection and imaging”的最新论文。本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在甲胺(CH3NH2,MA)和氨气(NH3)的混合气氛中调控Q-2D钙钛矿晶体的生长,成功制备了厚度达数百微米的高质量钙钛矿薄膜。传统的旋涂法和刀涂法由于固体含量有限和湿膜厚度有限,难以实现厚度超过10微米的薄膜,导致X射线吸收能力差,无法满足X射线检测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高固体含量液态钙钛矿BA2MA9Pb10I31xCH3NH2的固-液转换制备,并通过在混合气氛中精确调节湿钙钛矿薄膜的结晶驱动力,实现了钙钛矿的自下而上结晶,成功制备了超过100微米厚的高质量薄膜。【科学亮点】1. 实验首次通过调控CH3NH2和NH3混合气氛成功实现了Q-2D钙钛矿晶体的自下而上生长,制备出厚度达到数百微米的高质量薄膜。通过此方法,获得了具有优良光电性能的Q-2D钙钛矿薄膜,为高性能X射线探测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础。2. 实验通过将Q-2D钙钛矿薄膜与TiO2层集成,构建了TiO2-Q-2D钙钛矿异质结X射线探测器。精确调控钙钛矿晶体生长及器件结构设计,显著提高了探测器的电阻率和载流子传输性能,最终实现了超高灵敏度(29721.4&thinsp μC&thinsp Gyair&minus 1&thinsp cm&minus 2)和低检测限(20.9&thinsp nGyair s&minus 1)。此外,平板X射线成像器(FPXI)在低X射线剂量下展现了高达3.6&thinsp lp&thinsp mm&minus 1的空间分辨率和优异的X射线成像能力。【科学图文】图1:薄膜形成机制示意图。图2:钙钛矿的微观结构和电子特性。 图3:TiO2功能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图4:成像探测器的器件结构。图5:X射线成像特性。【科学启迪】本文通过调控准二维(Q-2D)钙钛矿的结晶过程,成功实现了厚度达数百微米的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制备,这一进展突破了传统钙钛矿薄膜厚度不足的瓶颈。通过在混合气氛中精确调节结晶条件,不仅提高了薄膜的质量,还有效解决了钙钛矿薄膜在厚度上难以满足高效X射线吸收的挑战。其次,将钙钛矿薄膜与二氧化钛(TiO2)层集成,构建的异质结X射线探测器展现出优异的电阻率和载流子传输性能,显著提升了探测器的灵敏度和检测限。这一创新设计表明,通过优化材料的界面和结构,可以极大地提升探测器的性能,为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的X射线探测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地,平板X射线成像器(FPXI)的开发展示了在低X射线剂量下出色的成像能力和高空间分辨率。这不仅提升了成像质量,也为实际应用中对低剂量成像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发现表明,通过精细的器件设计和材料调控,可以实现超高性能的成像器,推动医学成像和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原文详情:Dong, S., Fan, Z., Wei, W. et al. Bottom-up construction of low-dimensional perovskite thick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X-ray detection and imaging. Light Sci Appl 13, 174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4-01521-2
  • 拓新产品架构 磐诺推出全二维气相色谱新品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磐诺推出了全新全二维气相色谱产品GC1212,气相色谱家族再添一员,应用领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多维色谱分离技术,利用两种极性不同的毛细管色谱柱,通过调制器串联形成二维气相色谱系统对样品组分进行分析。与常规一维气相色谱相比,全二维气相色谱具有分辨率高、峰容量大、灵敏度好、谱图分布规律性强等优点,是实现复杂样品分离鉴定的有力工具,在石油化工、环境、食品等领域有着很强的应用前景。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磐诺)是国内知名的色谱仪器厂家,一直专注于气相色谱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为了深入了解该新产品,本网特别与磐诺就GC 1212全二维气相色谱仪产品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磐诺:着力推动全二维气相色谱普及化仪器信息网:请介绍磐诺推出全二维气相色谱产品的背景及其市场定位。磐诺:技术创新是一家科技企业,特别是仪器科技企业的灵魂和基石。对于气相色谱这项比较成熟的技术而言,是否能够再创新、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如何创新,是磐诺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最近几年,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凭借其远超常规一维色谱的分离能力,在石化、环境、食品、代谢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被称为继毛细色谱柱以后气相色谱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全二维技术还大多集中在高端科研实验室,在常规分析领域的渗透不足,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也缺乏亮点。更先进便利的分析工具亟待推广和应用,在市场广泛需求的推动、国家和行业政策的助力下,让技术转化为产品,产品服务于市场,进而真正惠及用户,是磐诺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做的事。磐诺希望借助传统气相色谱技术的积累,能够为全二维色谱技术的推广贡献力量。全二维气相色谱产品GC1212磐诺作为国内领先的色谱厂家,依靠成熟的色谱研发、生产、市场和销售能力,再加上具有多年产品和应用开发的全二维技术专家团队,首次推出全新全二维气相色谱产品GC1212。要实现全二维技术的普及,就不能只聚焦于科研领域,我们希望能将该技术推广到常规应用实验室中,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分析工具和手段。今后,我们将持续进行产品研发和升级,尽量减少客户的转换门槛,开发更多行业应用方案和前瞻性应用研究。并与相关的行业单位深度合作,建立示范合作点,共同推进方案和标准落地。另外,除了实验室色谱,磐诺全二维技术还可以整合到在线或便携式气相色谱产品中,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和应用场景。新品GC1212:一体化+专用软件仪器信息网:新品GC1212有哪些显著创新?磐诺:GC1212全二维气相色谱仪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设备的整体性。之前几乎所有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都是在现有GC或GC-MS平台上加装一个全二维调制器来实现的,可以说,没有一家全二维厂家是基于自有GC产品,而现有的GC都只是为一维色谱分离而设计制造的,并没有考虑到全二维的功能需求。这样的组合产品在整体功能上就存在天生欠缺,最多只能做到信号通讯同步以及参数编辑整合。磐诺作为深耕GC技术的厂家,依托专精技术优势,可以更好地将全二维功能有机整合到GC平台中,从底层设计开始嵌入全二维模块,具有更好的功能兼容性和用户体验感。第二、在软件上实现了完全统一。使用一套软件实现仪器控制、状态监控、方法优化、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定制方案,不需要下载使用多套不同厂家的软件来编辑不同设备的对应设备方法;方法编辑更高效,错误率大大减少。软件还配有针对全二维气相色谱的流量计算和方法优化工具,方便用户进行系统配置和参数选择。在采集数据的同时,实时显示一维及全二维谱图,第一时间了解样品组成情况,方便提前进行计划调整和结果估算。第三、灵活定制方案。磐诺全二维GC产品主要针对科研及常规分析应用,对于某些专用分析需求,内置特定方法包:包括专用色谱柱系统、色谱参数方法、定制标样、定制化数据处理流程等,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同时,对于科研用户,我们专业的技术团队提供从色谱柱配置、方法开发、数据处理到系统维护、方案定制等一系列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新手操作友好,对于初步接受全二维技术的用户,可以尽快上手使用,节省调试和方法开发,及数据处理的时间,以最快速度最小成本享受到全二维色谱技术带来的效果提升。着重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仪器信息网:磐诺的全二维气相色谱产品着力解决哪些实际应用问题?针对特殊领域应用是否推出新的解决方案?磐诺:全二维色谱主要解决复杂样品和复杂基质中的分离难题。我们推出的全二维GC产品也主要聚焦这个方向,特别在化工、环境和食品等行业推出针对性的分析方案,着力解决原有一维分析方案中分析时间长、需要大量预处理和预分离过程、以及设备要求高使用不便等问题。我们已经开发的方案包括:柴油中多环芳烃、航煤中烃组成、凝析油分析、蜡油及润滑油等重油中族组成和含氧化合物、环境中恶臭气体、食品中矿物油、香精香料等分析方案,也和国内一些分析机构进行合作,满足一些行业特定的分析需求。仪器信息网:对于新品的市场表现预期如何?磐诺:任何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从开始出现到引领市场,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期间需要技术人员、配套材料、整体方案以及实际需求等各方面要素逐渐完善。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色谱技术,不管是毛细管色谱柱,还是色谱质谱联用,无一不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才最终被市场接受。对于这款全二维GC新品,磐诺已做好充分准备,戒骄戒躁,砥砺前行,真正在产品设计和应用开发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产设备和自有方案。当然,我们也充满信心,在磐诺集团强大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能力的保障下,同时得益于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持,以及各行业对国产新技术的旺盛需求,全二维GC产品会以比较快的速度推进,并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磐诺对新技术应用前景保有信心,未来全二维色谱系统会在相应应用领域分析工具数据中获得可观份额。
  • 雪景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控制及数据处理软件
    雪景新型固态热调制器是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基于固态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热调制器,使传统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彻底摆脱了液氮和其他制冷剂的使用。独特的机械和热管理设计保证了产品与目前主流热调制器相当的调制性能。其小巧的结构和方便的操作极大地简化了GC×GC技术的使用难度和运营成本,适合于在广大常规实验室和野外检测的分析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固态热调制器还可以安装与任意GC平台上,配合独立的控制软件和全二维数据处理软件,非常方便地将常规的一维GC或者GCMS升级成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极大提高原有系统的峰容量和分离能力。  固态热调制器控制软件 SSM Viewer  主要功能包括:固态热调制器状态实时监测;固态热调制器参数(冷热去温度、程序升温、调制周期等)设定与控制;外部设备同步,支持手动启动;方法编辑和进样序列编辑。  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配置软件  全二维GC计算器是配置GC分析柱和气流系统,特别是包括多个分析柱和多点流路控制的参数设置工具。系统应用包括分析柱反吹,流出物分流,中心切割,气流调制/热调制的全二维GC或以上的任意组合系统。  全二维数据处理软件Canvas  雪景科技Canvas能够直接读取安捷伦数据文件,同时支持其他通用色谱质谱数据文件格式。  主要功能包括:二维数据可视化、色谱峰自动检测与积分、质谱数据分析和NIST库检索、化合物族建立和分析、色谱图比较与差异分析、基本定性和定量以及其他定制功能。
  • 上海天美公布官方公众平台微信二维码
    上海天美官方公众平台微信已完成认证,欢迎各位专家、同行、同事积极订阅!~ 扫描以下 上海天美 二维码,速度关注。首先准备工具1、智能手机一部(这个是必须的)2、手机上装微信(这个也是必须的)具体操作步骤1、首先的注册微信客服端2、扫描二维码:操作方法:打开微信 朋友们 添加朋友扫描二维码 加为好友 关注成功 关于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天美是由创建于1994年的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2006年成立的上海天美生化仪器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组成,它们都是天美(控股)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上海天美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沈阳、西安等地设立分公司。上海天美主要产品包括气相、液相、离子色谱仪、紫外/可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电化学、酶标/洗板、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离心机、生命科学系列以及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完整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echcomp.com.cn 上海天美市场部2013年06月24日
  • Science: 扫描探针显微镜控制器在二维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进展
    导读:自2017年来,二维磁性在单层材料中的实现使得二维磁性材料受到了大的关注。范德瓦尔斯磁体让我们对二维限下的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结构的范德瓦尔斯磁体使得实验上探究二维下的磁学模型成为可能。例如,在单层CrI3中发现Ising铁磁,而XY模型的NiPS3在单层限下的磁性会被抑制。除了这些,有着变磁行为的范德瓦尔斯磁体更为有趣,比如在少层CrCl3中由于奇数层存在着未补偿磁矩,使得奇数层存在着spin-flop转变,而偶数层则没有。目前,现存的二维磁性材料非常稀少,这意味着新范德瓦尔斯磁体的发现,不仅仅有助于二维磁性的研究,更是为二维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1]。相比于传统的三维空间结构,二维层状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层间较弱的范德华尔斯作用力,能够人为操控其层间堆叠方式,进而有可能影响其磁耦合特性,为新型二维自旋器件的研制提供新思路。然而,堆叠方式与磁耦合间的关联机制仍不甚明晰,需要借助先进的扫描探针技术才能实现在原子层面的直接实验观测。美国RHK公司所提供的先进R9plus扫描探针显微镜控制器可以有效结合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扫描探针设备,同时给予高效率的扫描控制,从而可以针对二维磁性材料应用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国内课题组灵活运用RHK公司扫描探针控制器,配合自主研发设计的扫描探针设备所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前沿性二维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中各研究工作当前已在国际SCI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科学成果的突破,离不开实验技术的不断攻坚克难。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高春雷、吴施伟团队通过团队自主研发搭建的扫描探针设备创造性地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和自旋化扫描隧道显微镜相结合,在原子层面彻底厘清了双层二维磁性半导体溴化铬(CrBr3)的层间堆叠和磁耦合间的关联,为二维磁性的调控指出了新的维度。相关研究成果以 《范德华尔斯堆叠依赖的层间磁耦合的直接观测》(“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 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为题发表于《科学》(Science)主刊,其中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后陈维炯为作者[2]。图中所示为陈博士与RHK技术总监进行深入的技术探讨,现场摸索优化测试信号,并详细沟通具体的测量细节,为后续高效率提取高质量大数据做准备。 课题组运用自主研制的自旋化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技术,结合RHK公司先进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控制器对自主研发实验设备实现测量调控,团队进一步在原子分辨下获取了样品磁化方向的相对变化,从而实现了实验突破,揭秘材料堆叠方式与磁耦合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团队以CrBr3双层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潜在突破口。双层CrBr3间较弱的范德瓦尔斯力赋予层间发生相对转动和平移的“自由”,从而使堆叠方式多样化成为可能。确实,在实验中获得的CrBr3双层膜具有两种不同的转动堆叠结构(H型和R型),分别对应迥异的结构对称性。其中,R型堆叠结构中,双层膜上下两层间同向平行排列,且沿晶体镜面方向作一定平移;H型堆叠结构中,双层膜上下两层之间旋转了180度,反向平行交错排列。这两种结构均是在相应的体材料中从未发现过的全新堆叠结构。至此,团队率先在原子尺度阐明了CrBr3堆叠结构与层间铁磁、反铁磁耦合的直接关联,为理解三卤化铬家族CrX3中不同成员的迥异磁耦合提供了指导。H型和R型堆叠的CrBr3双层膜自旋化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 更多精彩案例: 《Nature》子刊:中国科大扭转双层石墨烯重要进展! 范德瓦尔斯堆叠的双层石墨烯具有一系列新奇的电学性质(例如,电场可调控的能隙、随扭转转角变化的范霍夫奇点以及一维拓扑边界态等)。当双层石墨烯的扭转转角减小到一系列特定的值(魔角)时,体系的费米面附近出现平带,电子在能量空间高度局域,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显著增强,出现莫特缘体和反常超导量子物态。另一方面,这些新奇的性质与双层石墨烯体系的扭转角度有着严格的依赖关系,体系层间相互作用随着转角减小会逐渐增强,因此探寻和研究这种层间耦合对理解扭转双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至关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物理系秦胜勇教授与武汉大学袁声军教授及其他国内外同行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次在双层转角石墨烯体系中发现了本征赝磁场存在的重要证据,结合大尺度理论计算指出该赝磁场来源于层间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均匀晶格重构。相关研究成果以“Large-area, periodic, and tunable intrinsic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为题,于2020年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11,371)上[3]。图:小角度双层石墨烯中本征赝磁场的发现。对于转角为0.48度的双层石墨烯,在不加外磁场情况下,实验发现了贋朗道能(图b),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贋磁场行为(图c),并估算出贋磁场值大约为6特斯拉(图e)。 该团队系统研究了小角度下(1°)双层石墨烯的电学性质,次证实了由晶格重构导致的本征赝磁场。先,研究人员发现体系中赝磁场导致了低能载流子的能量量子化,并计算出这种本征赝磁场在实空间的分布。研究发现赝磁场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AA堆叠为中心呈涡旋状,且在AA堆叠边界区域达到大值;另外,该赝磁场的大小随着转角的减小而增大,其分布和大小受到外加应力的调控。该项研究证实,在小角度扭转双层石墨烯中晶格重构导致的赝磁场和强关联电子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层间相互作用对体系的结构重构和性质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推广到其他范德瓦尔斯堆叠的二维材料体系中。这项工作同时表明,具有本征赝磁场的小角度扭转双层石墨烯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一个可能平台,为研究二维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RHK公司提供的R9plus扫描探针显微镜强有力的为国内自主研发技术提供有力保障,除了在科研领域内重点关注的二维材料发挥重要作用以外,也对国内其它相关扫描探针设备研发领域课题组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轻铀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扫描探针控制器实现了高精度的磁力显微镜观察表征,报告了在超薄BaTiO3/SrRuO3 (BTO/SRO)双层异质结构中发现铁电体(FE)驱动的、高度可调谐的磁性斯格明子。在BTO中,FE驱动的离子位移可以穿过异质界面,并继续为多个单元进入SRO。这种所谓的FE邻近效应已经在不同的FE/金属氧化物异质界面中得到了预测和证实。在BTO/SRO异质结构中,这种效应可以诱导相当大的DMI,从而稳定强大的磁性物质。此外,通过利用BTO覆盖层的FE化,可以实现对斯格明子性质的局部、可逆和非易失性控制。这种铁电可调的斯格明子系统为设计具有高集成性和可寻址性的基于斯格明子的功能设备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向。相关成果以题为“Ferroelectrically tunable magnetic skyrmions in ultrath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发表在了Nat. Mater.上[4]。B20S5样品中磁性斯格明子的磁力显微镜表征 除此之外该课题组也对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MoTe2温度依赖的表面STM图像、电子结构、晶格动力学和拓扑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以Uniaxi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band renormalization in monolayer Td-MoTe2 at low temperature为题,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杂志《物理评论B》上。该工作为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MX2的低温研究、实验制备和器件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其揭示的MoTe2低温下反常物性的内在物理机制对其它具有内在MX2八面体结构畸变的二维材料同样具有参考价值[5]。学术工作之外,该课题组在仪器设备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课题组在国际上次研制成功混合磁体端条件下原子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显微镜领域著名期刊Ultramicroscopy和著名仪器刊物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此工作利用混合磁体搭配RHK公司扫描探针设备开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对于突破当前超强磁场下只能开展输运等宏观平均效果测量的瓶颈,进入到广阔的物性微观起源探索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课题组又针对超强磁场下的生物分子高分辨成像,搭建了一套室温大气环境下的分体式STM。该系统将一段螺纹密封式胶囊腔体通过一根长弹簧悬吊于混合磁体中心,并将STM核心镜体悬吊于胶囊腔体内用以减弱声音振动干扰。经测试,该STM在27.5特斯拉超强磁场下依然保持原子分辨。由于没有真空、低温环境的保护,搭建混合磁体超强磁场、超强振动和声音环境下的室温大气STM难度更大。此前,国际上还未曾报道过水冷磁体或混合磁体中的室温大气STM[6]。混合磁体STM系统:(a)混合磁体照片;(b)混合磁体STM系统简图;(c)STM镜体;(i-iv)分别为0T、21.3T、28.3T、30.1T磁场强度下石墨的原子分辨STM图像。 参考文献:1. Peng, Y., et al., A Quaternary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ic Semiconductor AgVP2Se6.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34): p. 1910036.2. Chen, W.,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 Science, 2019. 366(6468): p. 983-987.3. Shi, H., et al., Large-area, periodic, and tunable intrinsic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Nat Commun, 2020. 11(1): p. 371.4. Wang, L., et al., Ferroelectrically tunable magnetic skyrmions in ultrath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 Nat Mater, 2018. 17(12): p. 1087-1094.5. Ge, Y., et al., Uniaxi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band renormalization in monolayer Td?MoTe2 at low temperature. Physical Review B, 2020. 101(10).6. Meng, W., et al., 30 T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in a hybrid magnet with essentially non-metallic design. Ultramicroscopy, 2020. 212: p. 112975.
  • 二维半金属—二维超导体之间超流拖拽效应揭示
    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曾长淦教授、李林副研究员研究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解宏毅副研究员等合作,通过构筑石墨烯与氧化物界面超导体系的复合结构,揭示了二维半金属和二维超导体之间由于量子涨落诱导的巨幅超流拖拽效应。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对于两个空间相近但彼此绝缘的导电层构成的电双层结构,在其中一层(主动层)施加驱动电流,层间载流子之间的耦合会在另一层(被动层)中诱导产生一个开路电压或闭路电流,即产生层间拖拽效应。基于二维电子气之间的拖拽效应,可以探索准粒子的层间长程相互作用,发现如激子超流体等新颖层间关联量子态。由于较强的介电屏蔽效应,拖拽电流耦合比远远小于1。而将其中一层或两层替换成超导材料,将有望产生耦合比显著增强的超流拖拽效应。研究团队构筑了石墨烯与氧化物异质界面组成的二维半金属—超导体电双层结构,并对其层间拖拽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发现,在氧化物界面超导转变区间,石墨烯层中施加驱动电流可以在氧化物界面诱导出巨幅拖拽电流,且强度可以通过栅压/外磁场等进行有效调控。特别是在界面超导最优掺杂附近,拖拽电流耦合比达到0.3,即所产生的拖拽电流大小与驱动电流相当。与此前传统普通金属/超导金属体系相比,耦合比提高了两个量级以上。这一结果揭示了宏观量子涨落对于层间准粒子相互作用的显著调制。在应用层面,基于该复合结构将有望制备新型电流或电压高效转换器件,包括超导二极管等量子器件,将推动具有丰富量子物相的更广泛二维电子体系的拖拽效应研究,并发现更多基于层间长程耦合的新颖量子多体效应。
  • 仪器新应用,科学家利用多种表征揭示新型纯有机二维编织聚合物材料!
    【科学背景】二维材料自2004年通过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以来,因其独特的超薄片状形态和极高的比表面积,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展示了优异的性能和应用前景。然而,构建纯有机分子纤维的无瑕二维编织图案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尽管这种可能性已经被多次提出。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精准地将纯有机分子纤维编织成无瑕的二维双轴编织图案,并获取精确的结构信息,如键长、键角和聚合物网络中原子的空间位置。有鉴于此,浙江大学黄飞鹤团队、李光锋研究员、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nathan L. Sessler教授和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朱艺涵教授合作提出了通过配位B&minus N键驱动的编织聚合方法,来构建纯有机二维编织聚合物网络(2DWPNs)。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定义基于1,4-二(苯并二噁硼)苯(BDBB)和1,2-二(4-吡啶基)乙烯(BPE)编织聚合的两上两下编织图案,成功获得了2DWPN单晶,并通过单晶X射线分析揭示了其明确定义的编织拓扑结构。此外,使用Scotch Magic Tape从分层晶体中成功剥离出了自由悬挂的二维单层纳米片。相关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发题为“Single crystals of purely organic free-standing two-dimensional woven polymer networks”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纯有机编织聚合物网络的精确构建,并突显了在二维有机材料中应用编织拓扑结构的独特机会,开创了纯有机自由悬挂二维编织聚合物网络(2DWPNs)作为功能材料的新方向。这些发现不仅推动了纯有机二维材料的发展,还为理解其形成机制和结构-性能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亮点】1. 纯有机二维编织聚合物网络的合成:本文成功合成了纯有机自由悬挂的二维编织聚合物网络(2DWPN),这是通过配位B&minus N键驱动的编织聚合反应实现的。该网络具有无瑕的二维双轴编织结构,为纯有机材料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2. 精确的编织拓扑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揭示了该编织聚合物网络的精确拓扑结构。单晶的获得和结构的明确定义展示了编织拓扑在分子层面上的精确构建。3. 自由悬挂二维单层的制备:利用Scotch Magic Tape从块状晶体中成功剥离出自由悬挂的二维单层纳米片,这在二维编织材料中较为少见。此方法为进一步探索二维编织聚合物的表面和结构特征提供了便利。4. 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成像:通过低剂量和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二维编织聚合物的表面特征,揭示了其分子层面的细节。这些成像技术帮助确认了2DWPN的表面结构和特性。5. B&minus N键驱动的编织机制:本研究展示了利用B&minus N配位键的内在构象柔性来调节聚合物网络的拓扑结构。该机制利用了配位B&minus N键在溶液中的动态性和固态中的稳定性,为编织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方法。6. 新型二维材料的潜力:通过本研究,展示了二维编织聚合物网络在材料科学中的潜在应用前景。编织拓扑结构为二维有机材料提供了独特的应力分散路径和改善刚性晶体的柔韧性,开辟了功能性材料的新方向。【科学图文】图1:标记为2DWPN-1的二维瓦普材料(2DWPN)的示意图。图2:NWPN-1和2DWPN-1拓扑形成机制。图3:原子级薄2DWPN-1薄片的制造和表征。图4:二维瓦普材料(2DWPN-1)晶体的低温低剂量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图5:2DWPN-1和NWPN-1的机械性能研究。 【科学结论】本文的研究展示了利用配位B&minus N键驱动的二维编织聚合物网络(2DWPN)的创新设计和合成方法。这一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材料设计的局限,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合成策略,通过调节配位B&minus N键的角度,精确控制了聚合物网络的拓扑结构。这种从分子层面调控材料结构的能力,为未来在合成新型功能性材料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次,成功制备和表征自由悬挂的二维单层纳米片展示了编织聚合物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通过使用Scotch Magic Tape剥离技术和低温电子显微镜,研究团队揭示了纳米片的表面特征和结构细节。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二维编织材料的制备可行性,还为二维材料的性能优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此外,编织拓扑结构在应力分散和提升材料柔韧性方面的优势也为材料科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研究表明,编织结构能够有效缓解应力集中,提升刚性材料的柔韧性,这一发现开辟了材料设计的新方向,尤其是在高性能和耐用材料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详情:Xiao, D., Jin, Z., Sheng, G. et al. Single crystals of purely organic free-standing two-dimensional woven polymer networks. Nat. Chem.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4-01580-3
  • 首个二维集成磁振子电路研发成功,从电子到磁振子,量子计算元器件再升级
    meta charset="utf-8"/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meta name="SiteName" content="国际科技频道"/meta name="SiteDomain" content=""/meta name="SiteIDCode" content="N0000083288"/meta name="ColumnName" content="今日视点"/meta name="ColumnDescription" content=""/meta name="ColumnKeywords" content=""/meta name="ColumnType" content=""/meta name="ArticleTitle" content="首个二维集成磁振子电路研发成功,从电子到磁振子,量子计算元器件再升级|科技创新世界潮"/meta name="PubDate" content="2020-10-23 10:57:52"/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从电子到磁振子,量子计算元器件再升级"/meta name="others" content="页面生成时间 2020-10-23 10:57:52"/meta name="template,templategroup,version" content="386,32,2.0"/title首个二维集成磁振子电路研发成功,从电子到磁振子,量子计算元器件再升级|科技创新世界潮-今日视点-国际科技频道/title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首个二维集成磁振子电路研发成功,从电子到磁振子,量子计算元器件再升级|科技创新世界潮"/meta name="baidu-site-verification" content="8VsUZuJwJp"/link href="/cxzg80/xhtml/css/bootstrap.min.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link href="/cxzg80/xhtml/css/xwpd_x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p/p!--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http://www.cis2016.org/cis2016/xhtml/css/tupk.css"--link href="/cxzg80/xhtml/css/xwpd_lis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script src="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scriptscript src="https://hm.baidu.com/hm.js?d11e62e2e2c8d774bb326bab95dd0a4d"/scriptscript src="/cxzg80/xhtml/js/jquery.min.js"/scriptscript src="/cxzg80/xhtml/js/xwpd.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index/xhtml/js/jquery.PrintArea.js" type="text/javascript"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rc="/index/xhtml/js/article.js"/scriptscript src="/index/xhtml/js/common_detail_zhxx.js"/scriptscriptwindow._bd_share_config = {"common": {"bdSnsKey": {},"bdText": "","bdMini": "2","bdMiniList": false,"bdPic": "","bdStyle": "0","bdSize": "24"},"share": {},"image": {"viewList": ["qzone", "tsina", "weixin"],"viewText": "分享到:","viewSize": "24"}} with(document) 0[(getElementsByTagName(' head' )[0] || 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 script' )).src =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 /scriptscript 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445429"/scriptp/p!--[if lt IE 9]script src="//cdn.bootcss.com/html5shiv/3.7.2/html5shiv.min.js"/scriptscript src="//cdn.bootcss.com/respond.js/1.4.2/respond.min.js"/script![endif]--div cdata_tag="style" cdata_data=".rightFloat {width: 360px }" _ue_custom_node_="true"/divlink href="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css/share_style0_24.css" rel="stylesheet"/link href="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css/imgshare.css?v=754091cd.css" rel="stylesheet"/link href="http://www.stdaily.com/cxzg80/xhtml/css/f_header.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div class="container " style="position:relative "div class="article" style="background:#fff padding:15px "div class="pages_content" id="printContent"div class="content"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近日,在追求更小、更节能的计算机方面科学家取得重要进展。/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为了解决电子移动产生的焦耳热限制,科学家们充分利用波的潜力,开发出一种磁振子电路,用自旋波来传播和处理信息。/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这种磁振子电路采用极简的二维设计,所需的能量比目前先进的电子芯片少约10倍,将来有望在量子计算和类脑的神经网络计算等领域获得应用。/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磁振子,电子的替代品/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电子器件中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是通过对电子的操控完成的,但是电子移动所产生的焦耳热限制了电子器件向小型化和低功耗方向的发展。于是科学家不断寻找电子的替代品,例如光子或磁振子。/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在量子力学的等效波图中,磁振子可以被看作是量化的自旋波。利用磁振子开发磁控器件组件,包括逻辑门、晶体管和非布尔计算单元,已经获得成功。但作为电路组成部分的磁定向耦合器,由于其毫米尺寸和多模频谱始终无法实用。/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现在,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款亚微米尺寸的磁定向耦合器,并通过波的非线性效应设计了一个易于加工的基于二维平面的半加器,实现了用自旋波来传播和处理信息。/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科学家们开发的这个集成磁振子电路尺寸极小,采用了极简的二维设计,所需的能量比目前最先进的电子芯片要少约10倍。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 电子学》上。/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充分利用自旋波的波动性/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研究负责人、维也纳大学的安德列· 丘马克教授说:“最初计划的磁振子电路非常复杂,现在的版本比最初的设计至少好了100倍。”他把这归因于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王棋。/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博士毕业于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目前在维也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王棋介绍说:“该研究源自我博士期间的一个项目,从概念提出、理论计算、仿真设计以及实验制备和测试,整个工作持续了近4年时间,光是仿真设计就重复了几百次,现在这个设计已经是第四个版本。”/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王棋介绍说:“目前的电子设备,信息都是用电子携带的,但是电子的定向移动会导致焦耳热,功耗高。我们现在用自旋波(磁振子)来携带信息,进行计算,可以大幅降低功耗。而且由于磁振子是一种波,波的一些特性可用来简化设计,从而降低器件的尺寸。简单地说,波的基本量有振幅和相位,我们的研究中主要用波的振幅来携带信号,即振幅大,信号为1;振幅小,信号为0。”/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王棋说:“起初我们的思路是模仿电子设备,通过构造14磁振子晶体管实现半加器,后来发现结构太复杂而且不容易实现。我们意识到还没有充分利用自旋波的波动性。因此,在最新的设计中我们利用了波的干涉,使用了自旋波导之间偶极作用与自旋波能量相关这个非线性效应来实现了半加器的设计。不过出于成本的考虑,整个半加器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加工的。目前这个设计只是功耗更低,速度还没有电子芯片快。”/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自旋波研究有重要意义/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王棋表示,这种磁振子电路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信息由自旋波携带,信息的传播和处理过程中没有电子的参与,因此没有焦耳热,极大地降低了能量损耗。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波的干涉、衍射和非线性效应,又极大地简化了器件的设计。王棋说:“典型的半加器在电子芯片中需要14个晶体管,而我们的设计中只需要3根彼此靠近的纳米线。”/pp style="margin-bottom: 0.5em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王棋说:“目前的计算机都是建立在布尔体系(逻辑运算)之下的,我们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波的波动性的潜力,对于非布尔体系的计算,波比电子有很大的优势。目前的研究思路还是在和布尔体系下的电子计算机相比,这种情况下波的优势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将来我们要跳出布尔体系。”/pp style="line-height: 1.5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5em "丘马克教授认为,磁振子电路在量子计算和类脑的神经网络计算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旋波无热耗散、容易实现室温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宏观量子效应的优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自旋波的信息传输、逻辑计算有可能成为后摩尔时代信息传输、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自旋波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潜力。/p/div/div/div/divlink href="http://www.stdaily.com/index/xhtml/images/ico/icon.ico" rel="icon" type="image/x-icon"/link href="http://www.stdaily.com/index/xhtml/images/ico/icon.ico" rel="shortcut icon" type="image/x-icon"/link href="http://www.stdaily.com/index/xhtml/css/f_footer.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岛津应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的全二维分离检测方案
    甘油三酯是3 分子长链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脂肪分子。动物油和植物油均为甘油三酯类脂肪化合物。因为甘油三酯难溶于水性溶剂,所以通常使用银离子载体的正相分析或者有机溶剂的反相分析进行分离。但是,由于脂肪酸中存在非常多的分子种类,使用单一液相系统将很难对天然油脂中的甘油三酯进行分离。 为了对复杂样品进行高效分离,使用岛津全二维液相色谱仪Nexera-e 非常有效。Nexera-e 使用全二维液相色谱法,具有一维和二维两种不同的分离模式,通过组合多维分离系统,可对常规一维LC难以分离的组分进行分离。本次分析对含多个甘油三酯的琉璃苣油,在一维系统中使用银离子色谱柱(正相条件)进行微尺度分离,在二维系统中使用无水性溶剂的有机溶剂的二元梯度进行反相分离,并联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和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IT-TOF)。 通过LCMS-IT-TOF 得到的琉璃苣油中甘油三酯的全二维分离图谱和特定部分的MS 光谱Comprehensive 2D Plot of Triglycerides in Borage Oil with LCMS-IT-TOF in Addition to the Mass Spectra of Assigned Blob 了解详情,敬请点击《Nexera-e 和ELSD/LCMS-IT-TOF 联用对植物油中的甘油三酯进行全二维分离》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使用LV-STEM在二维材料表面和界面性质调控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林君浩课题组在二维材料缺陷介导的电学性质和催化性能调控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Tuning Electrical Conductance in Bilayer MoSsub2/sub through Defect-Mediated Interlayer Chemical Bonding》(利用缺陷介导的层间化学键调控双层MoSsub2/sub中的电导)和《Unsaturated Single Atoms on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for Ultrafast Hydrogen Evolution》(单层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表面的配位不饱和单原子实现超快析氢)为题,相继在ACS Nano(IF:14.588)期刊上发表。/psectio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text-align: justify "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margin: 10px 0%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auto vertical-align: top min-width: 1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width: 2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color: rgb(49, 116, 161) padding: 3px 5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top: 1px solid rgb(49, 116, 161) border-top-left-radius: 0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rgb(49, 116, 161) border-bottom-right-radius: 0px padding: 3px 1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text-align: left color: rgb(106, 106, 106) letter-spacing: 2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trong利用缺陷介导的层间化学键调控双层MoSsub2/sub中的电导/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sub2/sub,M=过渡金属,X=硫族元素)是二维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因其独特和丰富的物理性质,在自旋电子学、谷电子学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备受科研工作者青睐。这类材料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物性受层间相互作用调控(例如直接带隙的MoSsub2/sub单层在双层情况下变为间接带隙)。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层间轨道杂化,大部分MXsub2/sub型半导体材料的层间相互作用非常微弱,电子传输在相邻层间解耦合。如何增强此类材料的层间相互作用,是设计层数分辨新型二维材料器件的关键难题,也是当今二维材料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挑战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林君浩团队与南京大学缪峰团队的合作中,研究团队通过V原子替位Mo原子,制备V原子替位掺杂的双分子层MoSsub2/sub,实现缺陷介导的电导率调控。V掺杂单层MoSsub2/sub器件表现出双极性场效应特性,其双层器件表现出重p型场效应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双层掺杂样品的电导率比单层掺杂样品的电导率增强了3个数量级以上(未掺杂的单双层MoSsub2/sub器件具有相似的n型电学输运行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08f35894-44c7-4db6-a2b3-0df07d084e22.jpg" title="1.png" alt="1.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图1. 单、双层V掺杂MoSsub2/sub的STEM和XPS表征。/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a-c)单层V掺杂,3R堆叠双层V掺杂和2H堆叠V掺杂MoSsub2/sub的HAADF-STEM照片;(d-f)单层V掺杂,3R堆叠双层V掺杂和2H堆叠双层V掺杂MoSsub2/sub中Mo,V和S原子的数量分布;(g)单层V掺杂MoSsub2/sub的EELS谱,(h,i)V掺杂MoSsub2/sub的XPS全谱图和V原子的XPS精细扫描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为了揭示产生背后的物理机制,研究团队使用球差矫正的低压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LVSTEM)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测绘了单双层V掺杂MoSsub2/sub的原子结构,并借助亚埃级空间分辨的电子能量损失谱确认了不同衬度原子位点的化学种类。进而,通过强度分布直方图准确统计出单层样品的晶格V掺杂浓度为9%,而在3R和2H堆垛双层中,上下层V掺杂浓度存在差异,下层为9%,上层为6%。在确认了原子结构和V原子掺杂浓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对比了V掺杂单双层MoSsub2/sub的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从而揭示了双层掺杂样品电导率的提升,主要归因于无序掺杂的V原子激活了相邻层之间S-3pz轨道,从而增强层间轨道杂化并形成了额外的电输运网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5f53bd7-526d-40f9-9441-52194a0f9a6a.jpg" title="2.png" alt="2.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rgb(0, 112, 192) "图2. 器件示意图,掺杂和未掺杂单双层MoSsub2/sub的场效应曲线。/span/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rgb(0, 112, 192) "(a,b)器件结构示意图和实物图;(c)单层和(b)3R堆叠双层V掺杂MoSsub2/sub的场效应曲线,内插图是2H堆叠双层V掺杂MoSsub2/sub的场效应曲线;(e)单层和(f)双层未掺杂MoSsub2/sub的场效应曲线。所有场效应曲线都在源漏电压Vds=1 V下测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单层情况下,V掺杂会在MoSsub2/sub的带隙中引入主要由V-3d轨道(以及Mo-4d轨道)形成的缺陷能级,在实空间中这些电子态的局域化程度很高,因此不参与导电。而双层情况下,V掺杂在MoSsub2/sub的价带顶附近引入了大量间隙态(gap states)。这些态激活了S-3pz轨道,使其形成能够贡献导电的价带边电子态。这些面外的S-3pz轨道表现出强色散性(在能量空间),和良好的延展性(在实空间),从而形成了额外的导电网络。此外,大量的V掺杂还能够有效地在带边附近积聚载流子。这两种效应的协同作用最终大幅增强了V掺杂双层MoSsub2/sub的电导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该研究结果为调控二维材料的层间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设计基于可调层间相互作用的新原理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础,且有望扩展到其他MoSesub2/sub、WSsub2/sub、WSesub2/sub和ReSsub2/sub等弱耦合的2D MXsub2/sub材料中,展示出在低功耗电子产品中应用的潜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3208b29-0377-4bf9-b70e-9119748be54d.jpg" title="3.png" alt="3.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图3. V 掺杂的MoS2第一性原理计算。/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a)单层V掺杂MoS2的电子结构及其不同原子轨道在电子结构中的分布,(b)实空间中,带边电荷分布图。(c,d)双层V掺杂MoS2中的情况。/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南京大学博士生张利利,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王刚和张玉波研究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缪峰教授,梁世军副研究员和南方科技大学林君浩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文章链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3665" target="_self"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uning Electrical Conductance in Bilayer MoSsub2/sub through Defect-Mediated Interlayer Chemical Bonding/span/a/ppbr//psectio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text-align: justify "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margin: 10px 0%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auto vertical-align: top min-width: 1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width: 2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color: rgb(49, 116, 161) padding: 3px 5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top: 1px solid rgb(49, 116, 161) border-top-left-radius: 0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rgb(49, 116, 161) border-bottom-right-radius: 0px padding: 3px 1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text-align: left color: rgb(106, 106, 106) letter-spacing: 2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单层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表面的配位不饱和单原子实现超快析氢/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目前,铂金属(Pt)是电催化析氢反应(HER)的主要催化剂。但Pt稀缺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其规模化使用的可能。寻找高效、稳定的Pt催化剂替代品成为了该研究领域长期的目标。MoSsub2/sub具有储量大和低成本的特性,且边缘被证明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从而成为了理想候选物之一。但MoSsub2/sub的基面表现出催化惰性,整体性能受限于活性位点密度。科研人员尝试通过缺陷工程和表面修饰的手段激活MoSsub2/sub的基面催化活性,但是会不可避免的破坏材料晶体结构,从而阻碍电子或质子的传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林君浩团队在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的刘碧录和邹小龙团队合作中,提出通过低温氢气等离子体还原单层MoSsub2/sub(WSsub2/sub),创造高密度均匀分散在同源单层MoSsub2/sub(WSsub2/sub)表面的Mo(W)单原子,密度泛函(DFT)计算显示这些金属单原子配位不饱和,展现出与S空位附近Mo原子相似的催化活性,同时MoSsub2/sub微型电化学反应器件测试进一步证明了处理后样品的优异电化学析氢能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研究团队利用LVSTEM精确观测了Mo/W单原子在单层MoSsub2/sub/WSsub2/sub样品上的分散情况,统计结果证明冷氢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样品Mo/W单原子浓度相比未处理的样品提升了至少两个数量级,Mo/W单原子偏好位于同源二维载体的阳离子位点上方。同时,结合傅里叶变换的结果可以观察到处理后的样品保持了六方晶格的高完整性,说明Mo-S/W-S键的断裂主要发生在边缘区域。受益于单原子活性位点和二维载体的简化系统,以及能够被准确测绘的原子结构,负载单原子的二维体系可被视作理想的催化机理研究平台。通过DFT计算,证明了负载于单层MXsub2/sub材料表面的金属原子配位不饱和,这些不饱和金属原子的轨道容易与H杂化,与MoSsub2/sub单分子膜相比,增加了Mo-H键合强度,促进了氢的快速吸收和解吸,同时降低了费米能量,导致了更低的ΔGH*,从而在基面上表现出更高的HER活性。单片MOSsub2/sub微型电化学反应器件的测试,显示负载有Mo单原子的样品具有很小的Tafel斜率(36.4 mV dec-1)和低的过电位(260 mV @400 mA/cmsup2/sup),是目前报道的MoSsub2/sub基催化材料的最优性能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该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制备、研究单原子/二维材料模型催化剂的普适方法,不仅对设计高效电催化剂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研究单原子催化剂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07c2303-941e-4fd6-9463-7b3fa4915c19.jpg" title="4.png" alt="4.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图4:在单层二维材料表面创造的金属单原子催化剂。/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a-c)常见的活性位点,Mo单原子/单层MoSsub2/sub体系活性位点和冷氢等离子体还原制备共生单原子示意图。(d)Mo单原子/单层MoSsub2/sub和W单原子/单层WSsub2/sub样品的HAADF-STEM图像, d和e的比例尺为1 nm。(f)二维单层上Mo和W单原子的密度统计结果。/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167527c2-abde-4562-b723-1e5967fb68c7.jpg" title="5.png" alt="5.p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图5. Mo单原子/单层MoSsub2/sub催化剂的HER性能。/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a-c)冷氢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单层MoSsub2/sub薄片和随后的电化学测试示意图。(d)基于单层MoSsub2/sub薄片的电化学反应系统光学图像。(e)原始单层MoSsub2/sub,Mo单原子/ 单层MoSsub2/sub和Pt样品在Hsub2/subSOsub4/sub(0.5 M)和KOH(1.0 M)中的极化曲线和(f)Tafel曲线。/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TBSI 2017级博士生罗雨婷、博士后张树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TBSI刘碧录副教授,邹小龙副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林君浩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文章链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9b07763" target="_self"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Unsaturated Single Atoms on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for Ultrafast Hydrogen Evolution/span/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br//psectio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text-align: justify "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margin: 10px 0%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auto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0px min-width: 10%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display: flex flex-flow: row nowrap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auto vertical-align: top flex: 100 100 0% align-self: flex-start height: auto line-height: 0 margin: 0px 10px border-width: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class="group-empty"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height: 5px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background-color: rgb(227, 239,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svg/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62, 62, 62) margin: 0px padding: 0px 5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display: flex flex-flow: row nowrap justify-content: center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auto flex: 0 0 0% align-self: center height: auto line-height: 0 border-width: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justify-content: center margin: 0px 0% 6px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class="group-empty"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px height: 6px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1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146, 146, 146) background-color: rgb(227, 239,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svg/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justify-content: center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class="group-empty"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px height: 6px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1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146, 146, 146) background-color: rgb(227, 239,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svg/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auto align-self: center flex: 100 100 0% border-width: 0px padding: 0px 1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etter-spacing: 1px line-height: 2 box-sizing: border-box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tro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林君浩副教授简介/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auto align-self: center flex: 0 0 0% line-height: 0 padding: 0px height: auto border-width: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justify-content: center margin: 0px 0% 6px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class="group-empty"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px height: 6px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1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146, 146, 146) background-color: rgb(227, 239,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svg/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justify-content: center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class="group-empty"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px height: 6px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1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146, 146, 146) background-color: rgb(227, 239,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svg/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 style="display: flex flex-flow: row nowrap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auto vertical-align: top flex: 100 100 0% align-self: flex-start height: auto line-height: 0 margin: 0px 10px border-width: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section class="group-empty"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height: 5px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background-color: rgb(227, 239,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xiumi.us"section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svg/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林君浩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新型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深圳市“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头人。博士毕业于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后赴日本任JSPS特聘研究员。林君浩博士主要利用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作为研究工具,致力于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二维材料中原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联。近5年来,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no Letters,PRL,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等高影响期刊发表70余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6000多次,H因子31。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及高校论坛做邀请报告,担任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审稿人。目前承担多项国家与省市级科研项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br//p
  • Nature Catalysis:最新二维电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维材料独特的各向异性和电子性能引起了人们对其基本电化学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的极大兴趣。从2D材料原型——石墨烯开始,对其他超薄层结构的广泛研究逐渐出现。其中包括过渡金属二硫代化合物TMDs、层状双氢氧化物LDH、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MXenes)以及单元素化合物的黑磷族。随着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评估各种二维纳米材料在这些领域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电催化技术是未来清洁能源转化技术的核心,主要通过析氢反应(HER)、氢氧化反应(HOR)、氧还原反应(ORR)、析氧反应(OER)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实现。而二维纳米材料可作为昂贵的铂基催化剂的经济替代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成果介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XinyiChia与布拉格化工大学的MartinPumera教授以”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electrocatalysis“为题在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综述,主要讨论了这些二维材料的相似之处,并强调了它们在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能上的差异。介绍了工业重要反应中与能源有关的电催化二维材料的研究进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图文导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 2D材料的结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维材料独特的各向异性和电子性能引起了人们对其基本电化学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的极大兴趣。从2D材料原型——石墨烯开始,对其他超薄层结构的广泛研究逐渐出现。文章主要探讨了超薄2 D纳米材料的结构、电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石墨烯、单或一些层次化的过渡金属(TMD),如金属氧化物、水滑石(类)、六角氮化硼(h-BN), g-C3N4, MXenes,黑磷等,其结构如图1所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11111111111.webp.jpg" alt="111111111111.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6566102-1ac7-4757-bab6-7787b308ae4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1 二维材料结构构型示意图. (a)石墨烯 (b)氮化硼 (c) g-C3H4 MoS2的两种物相(d)2H型, (e)1T型 黑磷的两种物相(f)三方晶系, (g)正交晶系. (h)MXenes, 以Ti3AlC2为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 二维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化学或结构变化,因此了解二维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对于二维纳米材料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电极的稳定性是由其固有的电化学性质和催化反应倾向来决定的,即取决于电解液的选择和应用的电位窗口。如Bonde[1]等首先报道了酸性条件下MoS2和WS2进行HER反应后,通过XPS观察到催化剂表面形成了MoO3,SO42-等氧化产物。最近有相关报道VIB族元素化合物在电位区间为1.0~1.2V(vs. Ag/AgCl)易被氧化成高价金属离子。此外,不同的非金属元素也影响着TMDs的稳定性,如报道了VIB族元素化合物的氧化峰电位符合WSe2 mose2 ws2 MoS2的规律。因此在研究TMDs此类材料中,应着重关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石墨烯、g-C3N4、MXene等具有较高的还原电位,在ORR、HER、OER、CO2RR的电位区间都难以被氧化还原,因此这些材料具有广泛的电化学反应窗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文献信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1] Hydrogen evolution on nano-particulate transition metal sulfdes. (Faraday Discuss. 140, 219–231 (200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原文链接:/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title="bonde2009.pdf"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2/attachment/0f62cb46-d16a-4d4d-8df0-95918f65443e.pdf" target="_blank" textvalue=" Hydrogen evolution on nano-particulate transition metal sulfdes" Hydrogen evolution on nano-particulate transition metal sulfdes/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3. 二维材料的电子转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电催化剂的电子转移强弱直接决定了催化反应的速率快慢。而电催化剂的各向异性、电子和表面特性已经被发现在电子转移(HET)中显示出重要的意义。二维材料中,如TMDs的边缘和基面具有明显的电子转移特性。以MoS2为例,如图2,以电化学探针进行检测边缘与基面的活性,发现边缘的反应速率常数远高于基面的反应速率常数,因而边缘原子的活性高于基面原子的活性。除了TMDs以外,石墨烯也显示相同的规律。如图3,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基团数量影响着石墨烯的电子转移,含氧官能团比例越高,电子转移速率越差。此外,异质元素掺杂也会改变二维材料的电子传递特性。如氮掺杂石墨烯可以提高其电子转移速率,由过渡金属掺杂的TMDs也同样能够引起电子传递变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22222222.webp.jpg" alt="222222222.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377e54d-320a-4733-9c49-a736b1f531c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2 影响二维材料电子传递的各向异性效应. (a)MoS2的边缘和基面示意图, 插图:宏观辉钼矿晶体 MoS2(b)底面与(c)边缘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333333333333333.webp.jpg" alt="3333333333333333.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f003f31-27f0-435f-a46d-d5d923bb691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3 影响二维材料电子传递的表面特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4.二维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材料的传质效应、各向异性和本征活性决定了二维材料的电催化效率。电催化中的各向异性因子建立在二维材料不同的催化位点。电催化剂体系中材料的内在活性是通过火山图关系来评价的,火山图关系是根据Sabatie原理进行定量描述的。理想情况下,高活性的催化剂与反应中间体的结合既不应太强烈也不应太弱。催化剂载体的选择也属于催化剂的设计范围,选择一个合适的载体可以优化催化剂的活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从传质效应上看,由于界面反应物种类(H+或OH-)的快速消耗和气态产物的生成阻碍了反应速率,因此良好的传质对于高活性催化剂是至关重要的。在二维催化剂中,相邻薄片之间的间隙存在二维通道,可以有利于提高液相和气相之间的传质效果。如图4,将间隔物结合到MoS2纳米薄片中,产生了开放的通道,增大物质传达的表面积及改善离子扩散,整体增强HER的催化性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44444444.webp.jpg" alt="444444444.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2311091-5db0-4639-be2a-48caf0f09a8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4传质效应影响二维材料的电催化性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从各向异性上看,二维材料的各向异性因子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表现在活性的边缘面和惰性的基面。二维材料边缘上的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与基体平面不同,基体平面一般具有饱和配位,而基体平面具有较大的非饱和配位倾向。由于边缘位点对二维材料的催化活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优化边缘结构以提高其性能变得至关重要。在HER电催化中,2H-TMDs的催化活性位点主要来自于边缘面原子。如合成具有双陀螺形貌的介孔MoS2结构(图5),可以获得高比例的外露边缘位置,从而增强了MoS2的HER活性。此外,也有相关报道关于通过提高边缘位点及导电性来改善1T-TMDs的HER活性。总之,提高二维材料的边缘活性位点数量,有利于提高二维材料的电催化活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555555555555.webp.jpg" alt="555555555555.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bd7f2cf-707b-453a-8efd-35920f27f31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5 各向异性效应影响二维材料的电催化性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从本征活性上看,引入掺杂剂或官能团等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二维材料催化的内在活性。由于边缘是二维材料的催化活性位点,在边缘掺杂或附着官能团可以增强其催化活性。而基底位掺杂或功能化也同样可以调节惰性基底平面的内在活性。如由于吡啶氮被认为是中间COOH*形成CO的活性吸附位点,因此N掺杂石墨烯可以表现出优异的CO2RR催化活性(图6)。此外,缺陷工程是一种提高活性位点固有活性的方法。表面结构缺陷包括配位数低的边缘 所以才会出现悬空键和原子空位。如由于金属空位可以提高了邻近金属中心的原子价态,从而有利于提高OER活性,而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CoFe-LDHs可以导致Co、Fe和O出现多个空位,这些空位是可以降低水的吸附能同时提高OER活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66666666666.webp.jpg" alt="66666666666.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ccc76a4-e8d4-4a91-a345-5066f093a19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6本征活性影响二维材料的电催化性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总结与展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维材料丰富的电化学特性为其在能源催化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尽管二维材料具有多样性,但其最终的电催化性能和电荷转移性能取决于各向异性和表面特性。二维材料在ORR、HER、OER和CO2RR电催化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边缘面为主要的催化活性中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提高二维材料的电催化活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改变二维纳米结构来增加活性边缘位点的密度 ②异质元素掺杂二维材料或与官能团结合、或引入缺陷增强催化活性 ③改善二维材料电子转移能力提高材料催化活性,如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基底材料。展望未来,二维纳米材料领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通过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来开发混合2D材料,可以创建新的复合结构,以显示出独特的性能和针对特定应用的定制属性。各向异性和表面特性可以作为设计不同化合物的指导原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文献链接】/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title="1212121.pdf"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2/attachment/4901c2e3-062f-4ae5-a435-f30cd6f2f33f.pdf" target="_blank" textvalue="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electrocatalysis"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electrocatalysis/a/pp /pp /pp /pp /pp/p/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