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

仪器信息网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根际微生态观测系统相关的资讯

  • ​SoilScope生态观测控制实验系统在都江堰灌区灌溉试验站安装完成
    2022年的又一重点项目:都江堰灌区灌溉试验站“SoilScope生态观测控制实验系统”于近日在四川省德阳市境内安装完成。SoilScope生态观测控制实验系统在都江堰灌区灌溉试验站研究背景都江堰灌区位于四川省中部,包括成都平原和邻近的广大丘陵地区,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效益显著而闻名中外。随着都江堰灌区的不断扩大,用水结构的不断调整,灌区季节性缺水日趋严重。通过“SoilScope生态观测控制实验系统”的建造,能够为都江堰灌区乃至四川省节水灌溉提供重要数据和技术支持。SoilScope生态观测控制实验系统项目展示 系统功能🔷 罐体高2.4m,面积4㎡,搭载高精度直接称重控制系统,实时测量蒸散量、降雨、渗漏、潜水蒸发量等参数。🔷 土柱内置高精度土壤传感器,全天候自动记录土壤水力学参数。🔷 数据实时传输,搭配自主研发的EcoScope蒸渗中心控制软件远程操控。🔷 UPS断电保护措施,市电断电后可以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SoilScope生态观测控制实验系统项目展示 控制试验应用基于SoilScope控制试验平台的“LysiCosm 地上地下碳氮循环监测系统”,配套可升降呼吸室“iChamber 群落自动箱”,同步测量表面 N2O/CO2/CH4等温室气体排放;“iChamber-G土壤采气矛”测量蒸渗仪内土壤剖面N2O/CO2/CH4等浓度廓线。iChamber 群落自动箱iChamber-G土壤采气矛“RhizoScope 根系生态仓”依托SoilScope系统实现土壤水、热通量控制,采用摄像与扫描一体化“AZR-300复合根系”原位观测根系分布、细根周转,环境变化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根际微生态过程。1END1
  • 理加联合三套产品入选中国生态大讲堂2022年春季专题研讨会“最受欢迎十台(套)生态系统观测仪器”
    2022年2月11日,中国生态大讲堂2022年春季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等院校、国家部委相关机构、保护区等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以及14家仪器设备公司的总经理、工程师等800余人参加了现场和线上会议。国内知名生态观测仪器公司的总经理和工程师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生态系统观测的“主打”仪器、国产品牌仪器的研发情况和进展,最后,通过不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十台(套)生态系统观测仪器”,其中我司三套产品入选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总经理作《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报告》基于无人机的空基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系统🍁功能与应用:可同时测量并报告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浓度,适用于实地监测、合规监测、空气质量研究,以及任何需要灵敏的温室气体测量的地方,适合进行大面积区域和/或难以进入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量。🍁技术参数:🔸精度(1σ, 1sec/10 sec):CH4: 0.9ppb/0.3ppb CO2: 0.35ppm/0.12ppmH2O:200ppm/60ppm🔸量程:CH4: 0-100ppm CH4: 0-1%(扩展范围) CO2: 0-20000ppmH2O: 0-30000ppm 🔸采集频率:10HZ 🔸重量:3kg产品型号:GLA133-GGA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塔基多参数温室气体(CO2/CH4/N2O/H2O)涡动相关监测系统 🍁功能与应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和水汽,以往的监测研究主要集中在CO2和水汽。甲烷、氧化亚氮是大气中含量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但其造成的温室效应当量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8倍和300倍。之前由于监测方法的限制,很难实现长期连续的观测。该系统由CO2/H2O涡动相关监测系统结合最新激光光谱技术,能够自动长时间连续观测CO2、N2O、CH4和水热通量,实现碳氮源区动态监测,为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氮循环过程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技术参数:🔸N2O精度:(1δ,1秒/100秒) 0.2 ppb / 0.05 ppb🔸CH4精度:(1δ,1秒/100秒)1 ppb / 0.25 ppb🔸H2O精度:(1δ,1秒/100秒)150 ppm/30 ppm🔸CO2准确度:1%🔸测量范围:N2O: 0-10 ppm;CH4: 0-100 ppm;CO2:0-1000ppm🔸测量频率:同步测量甲烷-氧化亚氮-水汽,三参数同时测量频率可达10Hz🔸二氧化碳测量频率可达10Hz,并可全自动的为二氧化碳做零点和跨度自动订正🔸数据采集模块:运算速度100MHz,内置通量数据计算和修正的软件,最高可校正频率最高20Hz的数据🔸三维超声测量变量:Ux,Uy,Uz,C(Ux,Uy,Uz是三维风速风向,C是声速)🔸三维超声数字信号输出:SDM,RS-232,USB🔸三维超声数字输出量程:±65.535m/s产品型号:GLA351-N2OM1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地基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H2O)通量监测系统 🍁功能与应用:用于长期测量土壤排放的N2O、CO2、CH4和H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实时自动计算不同种类温室气体的交换通量。🍁技术参数:🔸测定参数:同时测量CH4、N2O、CO2和H2O的浓度🔸精度:(1δ,100s)CH4:0.5 ppb;N2O:0.1ppb;CO2:读数的1%;H2O:60ppm🔸测量速率:最快可达1 Hz🔸保证精度量程:CH4:0-100ppm;N2O:0-10 ppm,CO2:0-6000 ppm产品型号:SF-3500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历经十余年,北京理加联合科技公司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球先进的仪器及技术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对未来高精尖科技的不懈追求和完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科技创新,我们将勇往直前,不懈奋斗,为广大用户提供更领先的技术,更尖端的产品,更一流的服务。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信赖By scientists, for scientists
  • 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建成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精准科学依据
    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获悉,经过近三年努力,“一站多用、一网多能”的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已初步建成。青藏生态屏障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空间载体,其生态脆弱、敏感。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围绕“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加强气候变化观测、预估、服务业务技术体制建设,强化基础观测网络、科研基地等平台建设,统筹谋划构建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基地,大力推进高原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于今年6月15日完成了6个生态站、12个冰冻圈站、19个智能自动站的建设,高原重点区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该系统填补了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原多类型典型冰川、江河源头综合生态气象监测空白。据介绍,该系统采用国内先进探测技术和成熟设计方案,大量使用防冻电缆、高精度传感器等设备,几乎全部配备北斗传输系统,增设10米至50米不同高度的风塔,以及辐射、土壤水分、冻土、GNSS测量系统、通量、自动雪深探测、有效光合、涡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观测设备,并在冰冻圈站首次增设径流量监测。今年还将在拉萨建立温室气体观测站,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组网。该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常规气象观测与草原生态、通量梯度、冰川、冻土、积雪、径流量观测的有效融合,为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天气气候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该系统的建成,为高原水汽通道、温室气体监测和森林生态保护、防沙治沙、水土涵养等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交流研讨会暨SERVIRST第十期通量技术交流活动
    01背景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长期连续的通量观测正在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水分和能量平衡状况、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区域和全球尺度模型的优化与验证、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机制理解途径。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立足第三极,联动南北极,研究三极极端环境多圈层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机制,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涡动相关是陆地生态系统下垫面碳水通量研究的主要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专业的理论基础,理想数据获取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不断提升野外通量观测和研究的能力,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联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定于2023年3月10日在兰州举办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交流研讨会。02交流目的面向广大通量观测研究人员,开展以涡动相关、大孔径闪烁仪等方法为代表的通量观测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仪器组成、设备安装运维、数据分析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交流,提升野外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03交流内容1.熟悉涡动相关的气象学基础理论与仪器测量原理;2.掌握涡动相关数据的处理、质量评价及分析应用;3.交流不同尺度和方法的通量观测研究新进展;4.讲解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等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方法;5.多站点观测网络的数据综汇与站点运维;04交流方式1.基础理论讲述2.专题形式讲解3.数据处理实践4.设备现场操作5.问题讨论答疑05交流时间及地点1.交流时间:2023年3月10日2.交流地点:兰州萃英大酒店(兰州大学会议中心)802会议室3.交流方式:现场与线上相结合06其他注意事项本次交流不收取费用,并提供材料和交流期间的午餐券,其它餐食和住宿请自理;07日程安排奖品一览08组织单位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09联系人刘军志:liujunzhi@lzu.edu.cn阚颖欣:kanyingxin@li-ca.com;1391012401210报名方式此次交流培训为线下+线上同时进行,可在报名表中进行选择报名方式微信搜索关注“理加联合”公众号,回复“报名”,填写报名表单即可
  • 会议通知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张宇清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00~9:05致辞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5~9:10致辞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10~9:50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9:50~10:30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10:30~10:40休息时间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10:40~11:20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11:20~12:00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休息时间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30~14:10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14:10~14:50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郑宁 应用科学家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4:50~15:30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15:30~15:40休息时间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5:40~16:20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6:20~17:00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40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会议特邀专家与报告信息,将于第二轮通知发布,敬请关注。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 会议通知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三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张宇清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00~9:05致辞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5~9:10致辞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10~9:50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9:50~10:30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10:30~10:40休息时间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10:40~11:20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11:20~12:00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休息时间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30~14:10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14:10~14:50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郑宁 应用科学家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4:50~15:30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15:30~15:40休息时间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5:40~16:20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6:20~17:00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40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08 专家一览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周金星,男,汉族,水土保持工程教研室主任。任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CTERN) 云南建水生态站站长、教育部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石漠化监测与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林草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部级人选、“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技奖”“北林学者”杰出青年。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家专利9项、国家新品种11项、行业标准5项。著作7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团队被授予“西南地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国家创新团队称号。研究领域:水士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文君,现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研究组工作,副研究员,硕导。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态学:以森林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水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微生物生态学,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学科,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与农田碳氮过程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机制研究;秉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理念,开展植物源生物质材料的应用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打造高效可循环农业模式;响应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建设的号召,进行农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评估,并开展农业减氮土壤固碳研究,已在水稻的降镉减氮、土壤增汇提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将为森林、农业生态系统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资金、中科院、中外合作项目,国家973,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宜春5511工程项目等共20余项。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巩晓颖,研究员,博导,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创业创新领军人才(B类引进高层次人才)、SCI 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编委、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客座编辑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以及十余个专业期刊的审稿人。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严堇纾博士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现任Picarro的应用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环境气体和同位素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验设计、方法开发、仪器操作和维护、数据收集和校准以及学术/技术写作等经验。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陆地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共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江苏省“333人才”领军型人才团队负责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五)、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排名第一)。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海南大学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团队负责人。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长期以来,借助长期定位监测、野外控制实验、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如固碳与水分消耗)和结构(系统转变)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影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前沿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含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Hydrology等生态学与地学主流期刊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尔塔群”(森林碳通量研究平台)的全面工作。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遥感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Ecohydrology等期刊发论文13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类)专题等10余项。获201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李鹏,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旱区⽣ 态⽔ ⽂ 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 利学会⾬ ⽔ 利⽤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壤学会⼟ 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 经济学会资源⽣ 态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流域泥沙与⽔ ⼟ 保持⽣ 态修复等⽅ ⾯ 研究⼯ 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 然科学基⾦ 等国家与省部级项⽬ 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 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 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技术奖励10余项;获陕西省中⻘ 年科技创新领军⼈ 才和陕西省⻘ 年科技奖。
  • 会议日程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理加云学堂(第十期)会议时间:2021年9月7日(星期二)参会方式:网络线上直播01 背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面对碳中和的需求,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两条根本的途径,我们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大力采取增汇措施。以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为更好地开展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动新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系统中的运用。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7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多方面为主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前沿的科学问题2.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3.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上午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0~9:05致辞旭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9:05~9:45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与气候变化魏达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9:45~10:25基于观测的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10:25~10:30休息时间汪金松 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30~11:10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张欣 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11:10~11:50基于碳同位素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释放主要途径及其成因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1:50~12:10生态系统碳循环测量技术及应用介绍休息时间下午郑宁 博士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3:30~14:10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及其研究进展邵长亮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14:10~14:50蒙古高原通量观测原文文 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4:50~15:30华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研究15:30~15:40休息时间(互动环节)张晓春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15:40~16:20GB/T 34286-2017《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7-2017《温室气体 甲烷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内容简介吕洪刚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16:20~17:00中国近海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与分析丰怀泽植被遥感工程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30SIF:不止于空中的通量塔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1年9月7日(星期二)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
  • 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理加云学堂(第十三期)会议时间:2022年9月6日(星期二)参会方式:网络线上直播01 会议背景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碳达峰”和“碳中和”于2021年两会上被提出,并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条根本途径,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主要碳汇,增强其碳汇功能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但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和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监测技术,可以为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进我们对不同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认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9月6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监测技术以及数据综汇及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前沿科学问题;🔸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会议特邀专家与报告信息,将于第二轮通知发布,敬请关注。05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6 会议时间及形式会议时间:2022年9月6日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7 报名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理加联合”,回复“报名”,填写表单即可我们将根据报名人数来选择对应的网络直播方式08 联系我们BeijingLICA (工作人员微信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邀请您进入此次会议交流群
  • 祝贺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
    2021年9月7日,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近20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业务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直播间访问次数达5000余次。9月7日9:00会议开始,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总经理为会议致开幕辞,欢迎前来参会的各位老师,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在上午的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旭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魏达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汪金松 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张欣 博士、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 总经理分别介绍了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基于观测的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基于碳同位素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释放主要途径及其成因、生态系统碳循环测量技术及应用介绍。在下午的报告中,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郑宁 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邵长亮 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文文 博士、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张晓春 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吕洪刚 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丰怀泽 植被遥感工程师分别就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及其研究进展、蒙古高原通量观测、华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研究、GB/T 34286-2017《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7-2017《温室气体 甲烷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内容简介、中国近海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与分析、SIF:不止于空中的通量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本次交流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各位老师通过共享屏幕、语音及文字对话等方式,快速进行问题答疑。培训过程中大家专心听讲,面对其中的难点,积极参与线上交流,学习氛围良好,互动热烈。此次线上会议还有直播抽奖环节,共抽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面对碳中和的需求,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两条根本的途径,我们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大力采取增汇措施。相信通过此次交流会的学习,参会的老师和同学对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您有任何需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竭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
  • “全球变化下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与预警”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
    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全球变化下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与预警”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2022年度资助项目。项目依托植物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汇集国内从事森林结构及功能性状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优势力量,聚焦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样方调查、联网观测、多源遥感观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结构与功能性状的耦合机制、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未来气候变化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变化趋势。   会上,植物所、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项目二处、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地球与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分别致辞。   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重点汇报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及已经取得的进展。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建议应加强各任务间的联系与协作,更好地为国家“碳中和”战略提供支撑。专家组成员在肯定项目实施方案与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结合目前森林台站网络的观测体系优化实验方案、聚焦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深入挖掘观测与模型间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学为学科定位,以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绿色高效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国家需求为重要研究领域,重点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和进化、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资源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
    2023年8月29日,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学校的近600名专家学者及业务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8月29日9:00会议正式开始,首先,北京林业大学张宇清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词,表达了对理加联合和各位参会专家的感谢,以及对本次会议的期许。随之,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总经理为会议致开幕辞,欢迎前来参会的各位老师,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在上午的报告中,北京林业大学周金星 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文君 副研究员、华福建师范大学巩晓颖 教授、美国Picarro公司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分别介绍了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下午的报告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薇 教授、海南大学胡中民 教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郑宁 应用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 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李鹏 教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 总经理分别就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注:高添老师和李鹏老师的研究内容尚未发表,PPT内容及视频录屏暂不分享本次交流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各位老师通过共享屏幕、语音及文字对话等方式,进行报告分享和问题答疑,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此次线上会议还有直播抽奖环节,共抽取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特别奖(9名)没有填写地址的同学请尽快到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哦!此次会议可以分享的PPT我们会在公众号内逐步进行推送,请大家时刻关注。会议的视频回放请移至理加联合公众号查看。通过此次交流会的学习和交流,相信各位老师、同学对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及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您有任何需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竭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
  • 我公司成功中标东太湖区域吴江气象生态观测站
    东太湖位于太湖的东南部,是太湖的主要出水通道,具有调蓄水量、泄洪排泄,及为上海、杭州、嘉兴及周边城市提供生活水源。 东太湖综合整治项目自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首期投资近50亿,实施退渔还湖、疏浚清淤、退垦还湖和堤线调整等几大工程。几年来,逐步改善了东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实现东太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太湖水域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环境监测网络,不能为&ldquo 科学治太&rdquo 提供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现场勘查和科学论证,吴江市气象局决定在吴江庙港镇太湖生态湿地建立综合气象生态观测平台一座,该观测平台置距离下游水厂约2.2公里,占地约60平米,建成后可远程监测水质五参数、叶绿素,蓝绿藻,水体流速,气象参数以及不同水层的水质状况,并配有高清视频图像传输系统,可随时监测目标区域的水质,将为太湖水质监测测提供科学依据。 我公司有幸中标该项目,这也是我公司一直专注野外水质生态站(含浮标)市场,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的必然结果。整个工程将于2月中旬动工兴建,预计在2011年4月底完成。2009年7月,上海泽铭公司已在阳澄湖水域建起两座固定剖面式水质气象生态监测平台,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成功运行、表现出色的一款多功能固定剖面式野外生态站。
  • 第二届陆地生态系统多尺度/多要素观测技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一、背景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土壤-大气界面、植被-大气界面等为代表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以土壤温室气体监测、稳定同位素、涡动通量、高光谱成像以及无人机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态系统观测技术迅速成熟,大数据背景下的整合生态学研究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的需求,需要运用新的观测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系统的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动新技术在生态系统观测中的运用,由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陆地生态系统多尺度/多要素观测技术研讨会定于2020年9月25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二、会议目的面向生态观测研究人员,开展以多要素观测中基础理论、仪器组成、设备安装、数据质控、分析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为主的多要素技术与方法交流和培训,培养野外生态观测研究队伍,提升野外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三、会议内容1、 生态系统观测方面前沿的科学问题2、 多要素观测新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3、 多要素观测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四、会议时间、形式1. 会议时间:2020年9月25日2. 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五、其他注意事项1、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六、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七、报名注册扫描二维码,回复“报名”填写表单即可报名截止日期与时间:2020年9月24日12:00时
  • 祝贺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2年9月6日,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学校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及业务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各平台访问次数达10000余次。9月6日8:30会议正式开始,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总经理为会议致开幕辞,孙总简要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基本情况,欢迎前来参会的各位老师,在教师节及中秋即将来临之际,祝此次参会的专家学者节日安康,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在上午的报告中,福建师范大学陈镜明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广胜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温学发 研究员、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郑宁 博士、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 总经理分别介绍了碳中和对植被遥感的挑战、陆地碳源汇的观测、模拟与展望、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碳监测系统的数据综汇管理方案、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在下午的报告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秦晓波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维栋 研究员、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胡勇博 博士、北京大学朱彪 研究员、国际竹藤中心栾军伟 研究员分别就农业碳减排及碳交易市场激励机制、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与机制、Picarro分析仪在温室气体及稳定同位素测量方面的应用、高寒草甸土壤碳动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分解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如何应对环境胁迫与干扰--对森林土壤碳汇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本次交流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各位老师通过共享屏幕、语音及文字对话等方式,快速进行问题答疑。培训过程中大家专心听讲,面对其中的难点,积极参与线上交流,学习氛围良好,互动热烈。此次线上会议还有直播抽奖环节,共抽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四等奖(7名)没有填写地址的同学请尽快到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哦!关于此次会议PPT是否可以分享工作人员还在与各位老师沟通当中我们会将可以分享的PPT逐步在公众号内进行推送微信搜索“理加联合”——关注我们通过此次交流会的学习和交流,相信各位老师、同学对不同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您有任何需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竭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如需观看回放,请点击下方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4309&idx=1&sn=da5393ffee7343b483bb34c143cc6a11&chksm=bee1baba899633ac676e9c8d1ee1af1d35e3dd8a3122804f937db28295f4bc7073173191c76f&token=1673281865&lang=zh_CN#rd
  • 应用案例 | HT8850成功应用于常熟生态实验站全自动多通道土壤通量观测系统
    项目名称:全自动多通道土壤通量观测系统项目地点:常熟生态实验站项目时间:2024年3月 项目背景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迫在眉睫的环境挑战之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据估计,这三种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接近80%。其中,土壤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比相当显著:约有5%~20%的二氧化碳、15%~30%的甲烷以及80%~90%的氧化亚氮来自土壤,而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了解和监测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变化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气候行动方案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准确的温室气体测量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为应对这一挑战,常熟生态实验站启动了全自动多通道土壤通量观测系统项目,宁波海尔欣昕甬智测为此项目提供了HT885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通过精确的温室气体测量,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仪器介绍 HT885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昕甬智测HT8850便携式多组分温室气体分析仪。这款仪器基于量子级联激光(QCL)技术,能够精确测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水(H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采用独立强吸收谱线,使其不受其他气体分子光谱的交叉干扰。该气体分析仪能够可由太阳能或锂电池供电,实现温室气体浓度的定点或移动连续观测。 产品特点: 1. 多组分:目标种类: CO2, CH4, N2O, H2O采用中红外波段,独立强吸收谱线,无交叉干扰,使测量更精准。 2.便携性:高强度ABS材料箱体设计,防水耐用易携带,在仪器箱内实现快速响应的高精度测量。 3.可靠性:气体分子的强吸收信号,不需要超长光腔,使光腔结构更稳定,数据更可靠。 4.灵活性:可用于定点或车载走航连续自动检测,突破检测环境局限。 应用案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户外实验塔里木大学双循环土壤呼吸观察系统项目在甘肃兰州完成野外安装 海尔欣昕甬智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未来,公司将继续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气体分析技术,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 应用案例 | 开路EC法NH3-N2O通量同步观测系统应用于济南生态实验站农田气体排放监测项目
    项目地点: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验站项目内容:农田气体排放监测解决方案:开路EC法NH3-N2O通量同步观测系统部署仪器: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HT8500大气氧化亚氮激光开路分析仪 项目背景: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17%。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物资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影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合理并准确估算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对于制定有效的农业减排措施、评估农业碳减排成效以及实现农业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内容:为了应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验站启动了农田气体排放监测项目。项目在济南某一农田中进行,利用开路EC法NH3-N2O通量同步观测系统对农田气体排放进行长期监测。监测数据包括氨气和氧化亚氮的实时浓度变化,结合气象条件和农业操作数据,全面分析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 开路EC法NH3-N2O通量同步观测系统 技术优势: 应用领域:高系统集成能力,满足多场景需求,为您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海尔欣昕甬智测为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体现了公司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社会责任感。海尔欣昕甬智测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 249万!内蒙古七老图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仪器设备采购(进口设备)
    项目编号:CFZCKQS-C-H-220009项目名称:内蒙古七老图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仪器设备采购(进口设备)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2,49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其他仪器仪表):合同包预算金额:2,49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仪器仪表插针式植物茎流计1(套)详见采购文件150,000.00-1-2其他仪器仪表稳态气孔计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0-1-3其他仪器仪表便携式叶面积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40,000.00-1-4其他仪器仪表植物生长测量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190,000.00-1-5其他仪器仪表植物冠层图像分析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180,000.00-1-6其他仪器仪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20,000.00-1-7其他仪器仪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量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40,000.00-1-8其他仪器仪表土壤碳排放测定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350,000.00-1-9其他仪器仪表连续流动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57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日期起30日历天
  • 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
    经过两年在轨测试,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今天正式投入使用。这颗卫星在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共搭载2台对地观测载荷和5台大气环境观测载荷,具备同时对大气环境、地表水体和陆表生态变化等环境要素开展定量化、高光谱观测的能力,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生态监测处处长 董明丽:大气监测,目前这颗卫星能够覆盖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臭氧,还有颗粒物,都有监测,而且精度也有很大提升。对地表,过去我们可能只能测到地表的一个类型,比如说水体,或者是陆地、森林这些。通过这颗卫星我们可以测到不同的森林类型,比如说针叶林、阔叶林,它都能区分。卫星在轨交付后,将在我国大气、水、自然生态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应对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 SoilScope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模拟设施在红壤地区观测农作物蒸散量中的应用
    SoilScope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模拟设施在红壤地区观测农作物蒸散量中的应用一、观测背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我国红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位于九江市德安县的生态科技园内,利用SoilScope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为红壤地区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土壤下渗、地下径流和蒸散发等精确测定提供数据支持;为南方红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研究提供试验手段;为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SPAC(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统水分循环研究提供支撑。图1 SoilScope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模拟设施顺利验收二、观测系统布设 SoilScope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以第四纪红壤为研究对象,整套系统由罐体、称重系统、地下水连通系统、产流系统、土壤传感器、溶液取样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图2 SoilScope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模拟设施外观 三、观测数据采集罐体高2m,面积1㎡,称重范围0-10t,称重系统精度0.1mm。数据每10min自动实时测定和采集,如下图3所示,通过称重数据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实时蒸散量图3 称重系统精度和数据实时测定展示 • 采用TDR水分传感器、水势传感器观测20cm、40cm、80cm和180cm深度土壤水分、水势、温度和电导率数据,如下图4所示,数据每60min自动实时测定和采集。图4 自动实时测定和采集不同层次的传感器数据展示• 采用澳作公司自主研发,集数据传输与远程诊断于一体的云服务中心软件Envidata,如下图5所示,独特的多参数曲线同时显示功能,能更好的展示出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图5 云服务中心软件Envidata多参数曲线同时显示功能展示四、观测数据分析以花生为例,在2019年5月8日至8月24日期间,开展了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研究。试验设置2个处理,裸地对照和种植花生处理。图6 SoilScope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模拟设施观测案例结果显示,降雨过后,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雨停止,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累计降雨量数据和累计罐体重量变化量关系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雨增加,累计罐体变化量随之增加。作物蒸散发根据水量平衡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方程如下: ET = I + P - R - D + ΔWET是作物蒸散发,mm; I是灌溉水量,mm;P是降雨量,mm R是地表径流量,mm;D是深层渗漏量,mm;ΔW是土壤水分变化量。图7 SoilScope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模拟设施观测结果结果显示,裸地处理总蒸散量是264mm,而花生则高达392mm,结果符合物理常识。五、观测应用扩展SoilScope蒸渗仪不仅能够为研究作物生长过程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提供完整的和精确度高的数据支撑,而且能够结合气象站、水势仪等设备进行联动试验和拓展运用。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水势调节观测系统、水文观测系统、气象蒸散观测系统和森林生态观测系统等众多领域。图8 SoilScope蒸渗系统工程项目全国分布图更多详情请关注北京澳作生态仪器有限公司网站:www.aozuo.com.cn查询相关仪器资料。更多详细信息请联系 sales@aozuo.com.cn索要相关资料。
  •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成功发射!全天时、多要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再添新成员
    2022年12月9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收官”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705公里,整星重量约1300千克,设计寿命为8年。卫星共搭载3台载荷,分别是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和宽幅热红外成像仪,具备大气、水、自然生态等全天时、多要素综合探测能力。其中,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光谱范围覆盖0.4—2.5微米,具有330个光谱通道,幅宽为60公里,可进一步提高我国高光谱卫星数据国产化率;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可通过推扫观测方式,获取2600公里幅宽的紫外可见高光谱数据,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气体成分(SO2、NO2、O3等)的定量化监测,光谱分辨率在0.3—0.6纳米之间;宽幅热红外成像仪为国际首次采用幅宽1500公里、空间分辨率100米的热红外探测方式,具备白天、夜间全天时成像能力,对比美国相同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观测幅宽提高了7倍,热红外观测通道(4个)数量提高了1倍,可反演获取全球尺度高精度地表温度信息。卫星构造图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气环境方面,可对沙尘、气态污染物以及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等开展遥感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在水环境方面,可对水体叶绿素a、悬浮物、透明度、水表温度等开展动态监测;在自然生态方面,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城市等生态质量开展持续监测。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会同工程各参试单位,抓紧做好卫星工程在轨测试与应用评估工作,为有效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中红外观测系统太阳磁场光谱仪收官在即
    当前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建设,该基地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平均海拔约4000米。偏僻荒凉的赛什腾山成为火热的建设工地(央广网发 王小龙 摄)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由多个平台组成,其中D平台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为科学家对当今太阳物理前沿如太阳发电机、纤维化磁对流过程、日冕加热的研究提供测量手段。系统的核心部件——太阳磁场测量光谱仪由上海技物所研制。光谱仪光机部分光谱仪调试科研团队经过了多年的艰苦攻关,中红外观测系统的研制工作接近尾声。光谱仪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表明,性能达到任务书指标要求,后续将在冷湖太阳观测基地开展实测。该系统主要由望远镜、偏振光路和超高光谱分辨率成像型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组成,能够测量出太阳谱线通过磁场所产生的微小裂距,从而解算出太阳磁场强度。其中,太阳磁场测量光谱仪部分具有极高的光谱分辨率(指标为0.004cm-1)和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探测元尺寸不到1/4衍射斑),技术难度极大且为国际上首次研制。为满足项目对光谱仪性能的要求,除干涉仪主体外,科研团队还需要完成一系列分系统的研制:如高性能长波红外探测器、冷箱-杜瓦两制冷机系统以及低温光学系统等。 5年来,在所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研制团队群策群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从技术方案论证,到探测器、制冷系统、杜瓦组件、光学薄膜、整机光机电技术攻关,一路走来的桩桩件件难忘而珍贵:有一年除夕夜,各部门参研人员在地下室完成后继光学集成工作;西藏那曲高原试验期间,大家在海拔4475m的高原上一边吸氧一边对仪器关键部件进行环境模拟测试;曾因一根薄膜电缆的接地造成的测试结果不佳而感到沮丧;也因一根管脚莫名导通而需打开冷箱大费周折。近两年多来,各地的疫情辗转反复,给研制任务造成了不少困扰。研制团队始终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把疫情的影响降低到尽小。如杜瓦陶瓷基片加工,团队和总体轮番与加工单位协调进度,到货后又立即安排加班加点,第一时间完成装配!西藏那曲对关键部件进行环境模拟测试正如一名攀登者攀到每个峰顶收获的高兴和经历,是为登顶珠穆朗玛累积经验。前路漫漫,相信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专家的指导和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团队成员能够一同拾级而上,创出辉煌!“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项目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由国家天文台、上海技物所和西安光机所联合承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 太湖庙港生态观测平台项目近日顺利通过验收
    经过上海泽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近半年的精心筹备、设计、施工和试运行,吴江市气象局近日组织了太湖庙港气象水质生态观测平台项目的鉴定验收会。验收会由吴江气象局钟局长亲自主持,验收会邀请了苏州市气象台,苏州市财政局,吴江市水利局,吴江市环境环保局,吴江市农委,吴江市发改委,以及华衍水务等多方专家领导参加。 首先,钟局长介绍了生态监测平台项目的建设原因、建设情况及平台建设后的用途。然后,我方技术部董经理向与会各方递交了生态平台试运行报告,对生态平台的建设情况向在座的专家领导做了详细汇报,他重点介绍了生态监测平台的建设过程,仪器的选型配置,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等。其间各位专家领导还兴致勃勃的参观了生态平台配置的视屏监控系统,大家对此系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同时对此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最终,吴江生态监测平台项目鉴定验收工作在与会各方的表决中获得一致通过。
  • 我国建成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
    地面50米范围内是沙尘暴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绿洲防护林可以减少70%的沙尘水平通量,消减风速30.5%—52.9%,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暴的阻截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5年的观测研究获取的一组结论,该站研发的“0—50米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这套系统由“风沙流流量监测仪”等6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沙尘暴观测系统和风沙流观测仪器组成。科研人员对民勤地区沙漠、沙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3种地貌的气象、沙尘、环境、土壤、植被等进行了全面监测,系统开展了沙尘暴演变过程中风场结构与变化特征、沙尘通量、气溶胶浓度、降尘结构与时空变化、不同防护体系对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中小尺度范围沙尘空间结构新学科领域。   “以前我国沙尘暴主要由气象部门靠卫星和激光雷达高空监测,50米以下地面条件是雷达监测的盲区,更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项目组负责人赵明介绍说,这套系统为沙尘污染预测预报和防沙固沙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解决了世界范围内沙尘暴的研究难题,在探索荒漠生态微观演变、干旱区经济模式、沙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石洋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其生态状况关乎河西走廊绿洲和祁连山冰川的稳定,对黄河流域、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等专家认为,这套系统改进和完善了近地面沙尘天气野外监测研究方法,建立的风沙流定位观测数据库和沙尘样品档案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研究空白。
  • 再提高光谱!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上线
    日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监测等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发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提出环境质量调查与观测指标若干,包括:一级指标4类,分别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声环境;二级指标6类,分别为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海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三级指标6类119项。观测方法包含站点观测、站点取样、室内分析等。此外,《规范》在遥感监测技术方法部分指出,要综合利用地面观测获取的波谱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建立生态系统状况关键参数反演模型,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状况、生态系统服务等指标开展周期性观测。基于无人机、飞艇等航空遥感平台,运用高光谱、热红外等传感器,对自然保护地特定生态环境目标进行精细化提取。并且,结合地面观测与实地调查两种方式。地面观测主要指利用地面上的传感器、观测设备、综合台站开展观测,通常设置相对长期、固定的观测站点,对环境质量、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等方面指标进行定期或连续观测;实地调查主要采用固定、半固定的样地/样方/样线的方式,对调查目标进行观测,主要用于对物种、植被状况等相关指标的定期调查与观测。详情参见:1.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问:《技术规范》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答: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是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基础。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格局、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人类活动、自然条件与灾害等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为自然保护地成效评估、监管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技术规范》构建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体系,规范了技术方法,明确了质量控制要求,作为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的重要配套标准,可以更加规范指导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工作,获取科学、翔实的基础数据,有效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估、保护成效评估等业务,对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完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问:《技术规范》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技术规范》的制定主要遵循了以下4项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能够反映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特征,服务于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和科学研究。二是层次性。根据目标和对象划分层次,进行逐项细化分解,明确具体生态环境指标的量化表示和获取方法,形成层次化的调查与观测技术方法体系。三是代表性。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特点,根据生态环境监管需求,设置必选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可以对参考性指标进行增减,科学合理的设定调查与观测方法和频次。四是可操作性。指标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确定调查与观测的技术方法是成熟、可行、易实施的。问:《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技术规范》规范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技术方法、质量控制要求等。在指标方面,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与灾害和人为活动等5个方面,设置12类一级指标、24类二级指标和50类三级指标。同时,分为必选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其中,必选指标有生态系统类型与面积、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19类,根据不同自然保护地在类型、保护对象、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差异,可以自主选择参考性指标。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主要考虑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主要考虑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和碳固定等;在环境质量方面,主要考虑了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声环境;在自然条件与灾害方面,主要考虑了气象、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火灾、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在人为活动方面,主要考虑了开发利用情况和污染破坏情况等。在技术方法方面,综合“天空地”各种观测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集“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调查统计”等多种定性、定量技术方法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与观测技术体系。在质量控制方面,规定了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调查统计等技术方法在数据质量、指标获取和成果精度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要求。问:如何推进《技术规范》的实施?答: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技术规范》宣传贯彻、加强培训、指导帮扶等工作。一是做好宣传解读和培训指导工作,组织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开展技术规范解读和技术培训,提高各地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组织技术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为地方在方法理论、遥感监测、实地调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技术交流沟通,切实推动《技术规范》落地实施,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 PreciGenome发布微流体高速显微摄像系统新品
    PreciGenome微流控高速成像系统PG-HSV功能图解触摸屏UI简洁友好:外接显示器使用,连接简单简介PreciGenome微流控高速成像系统由美国PreciGenome公司研制,专为微流控芯片流体观测与成像录制而设计,其采用倒置方式观察芯片,调节XYZ轴位移平台方便观测芯片不同区域,调焦简单方便,并拥有3种照明模式(环形光源,同轴照明和背光照明),仪器右侧就是亮度调节旋钮,使用方便,并集成了触摸显示屏,可脱离显示器(有HDMI接口,支持外接显示器),直接在5寸触摸屏上进行芯片观测,视频录制等操作。此外,此系统快门时间低至1μs,帧率可达38000FPS,拥有高倍放大倍率,可选单色与彩色款,同时支持定制,非常适用于微流控实验中的流体观察、图像拍摄和视频录制,是微流控研究人员的得力工具。产品特色即插即用式显微镜系统,集成高速CMOS成像传感器帧率可达38000FPS,全分辨率1280*1024下帧率 1050FPS高品质光学部件,高分辨率成像,保证微流控实验清晰可见高放大倍率变焦,适用于mm到μm级尺度观察3种照明,适配绝大多数应用曝光时间低至1μs,微颗粒(液滴、细胞流动等)成像频率达MHz兼容PreciGenome PG-MFC流控仪,可通过PG-MFC流控仪触发相机成像或录像集成触摸显示屏,也可连接显示器(HDMI接口),使用简单可靠附加功能支持定制,如荧光检测、更高倍放大等规格参数技术参数\型号PG-HSV-MPG-HSV-M-X(定制)放大倍率0.94X-6.0X;手动调节更高放大倍率,可选照明环形光源;同轴照明;背光照明;亮度调节旋钮客户定制物距/mm36(参数)36-37(手动调节)客户定制分辨率&帧率1280*1024 @ 1050fps;1280*96 @ 11110fps640*96 @ 21600fps;可达38000fps视频格式H.264, cinemaDNG Raw相机内存16GB32GB显示屏5寸触摸屏,可通过HDMI接口外接显示器成像设备130万单色相机CMOS传感器6.6μm像距可选彩色相机快门电子全局快门,1μs至1s动态范围56dB色彩深度12-bitIO控制触发输入可通过PG-MFC控制可定制其它接口SD卡,HDMI,USBXYZ轴位移范围X: 100mm;Y: 100mm;Z: 25mm精度为10μm可定制相关产品触屏版PG-MFC高精密压力控制器简版双通道PG-MFC-light高精密压力控制器液滴制备系统FAQs常见问答1. 高速成像系统帧率是多少?答:可达38000FPS,1280*1024 分辨率下帧率为1050FPS。 2. 高速成像系统哪些功能支持定制?答:照明(荧光),放大倍率,IO接口,XYZ轴位移平台还有物距,都支持定制。 3. 高速成像系统可以外接显示器吗?答:当然可以,通过HDMI接口连接显示器即可。Datasheet请在此网页顶部品牌介绍处下载样本。创新点:PreciGenome高速成像系统使研究人员能够以足够高的速度捕获图像,从而能够观测微流体研究中流体作用的细节。 PreciGenome高速摄像机具有140万像素,可达1050帧/秒,低分辨率下高达38000帧/秒。此系统具有高倍率放大和缩小功能,覆盖毫米到微米尺寸,曝光时间低至1微秒,可对高达 MHz 频率流动的液滴、颗粒或细胞成像。高速显微摄像系统自带操控触摸屏,也可通过HDMI外接显示器,可靠便捷。 微流体高速显微摄像系统
  • PreciGenome发布微流体高速显微摄像系统新品
    产品介绍:微流控研究持续促进新技术的萌芽和发展,这些新技术所需的理化物质和空间更少,而分析处理过程更快。由于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缩小使得微流控事件变化太快,以至于无法使用标准像机进行分析。高速显微系统具有高速、高分辨率成像的特点,可显著提高微流控实验的研究质量。PreciGenome高速成像系统使研究人员能够以足够高的速度捕获图像,从而能够观测微流体研究中流体作用的细节。 PreciGenome高速摄像机分辨率可自行调节,最高可以达到38,000 帧/秒。产品特点:u 集成高速相机的显微镜系统,即插即用u 140万像素高速摄像,可达1050帧/秒,低分辨率下高达38000帧/秒u 高品质光学组件,高分辨率成像,高清观测微流控实验u 具有高倍率放大和缩小功能,覆盖毫米到微米尺寸u 三种照明类型,适用于大多数应用u 曝光时间低至1微秒,可对高达 MHz 频率流动的液滴、颗粒或细胞成像u 可通过PG-MFC流控仪进行控制u 自带操控触摸屏,也可通过HDMI外接显示器,可靠便捷u 可根据客户要求集成设计,如荧光检测、高倍放大等技术参数:技术参数PG-HSV-MPG-HSV-M-X(客户定制)放大倍数0.94X-6.0X,手动调节可选更高放大倍数照明系统环形光,同轴照明,背光照明,亮度调节旋钮客户定制工作距离36mm(标准),36-37mm(手动调节)客户定制分辨率和摄像速率1028*1024@1050fps, 1280*96@11110fps, 640*96@21600fps,更低分辨率下可高达38000fps1028*1024@1050fps, 1280*96@11110fps, 640*96@21600fps,更低分辨率下可高达38000fps视频格式H.264, cinemaDNG RawH.264, cinemaDNG Raw相机内存16GB高达32GB显示屏5英寸触摸屏,可通过HDMI外接显示器5英寸触摸屏,可通过HDMI外接显示器成像组件1.3兆像素单色摄影机,6.6um像素CMOS传感器可选彩色相机快门全局电子快门,1us-1s全局电子快门,1us-1s动态范围56 dB56 dB色位深度12-bit12-bit输入/输出控制触发器输入,亦可通过PG-MFC流控仪来控制客户定制其他接口SD卡,HDMI接口,USB接口SD卡,HDMI接口,USB接口XYZ移动范围X: 100mm, Y: 100mm Z: 25mm, 10um分辨率客户定制创新点:PreciGenome高速成像系统使研究人员能够以足够高的速度捕获图像,从而能够观测微流体研究中流体作用的细节。 PreciGenome高速摄像机具有140万像素,可达1050帧/秒,低分辨率下高达38000帧/秒。此系统具有高倍率放大和缩小功能,覆盖毫米到微米尺寸,曝光时间低至1微秒,可对高达 MHz 频率流动的液滴、颗粒或细胞成像。高速显微摄像系统自带操控触摸屏,也可通过HDMI外接显示器,可靠便捷。 微流体高速显微摄像系统
  • 1395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植物水分和沙尘监测类仪器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NMGZZ-172-2024024项目名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植物水分和沙尘监测类仪器购置项目预算金额:1295.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295.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高精度水势控制组件、高精度内外水势测量组件、双向泵系统、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三参数传感器、蒸渗软件、土壤水势传感器、溶液自动取样模块、产流仪模块、空气温湿度仪、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仪、树干液流观测系统、气象站、台站数据信息在线采集系统、数据存储处理展示系统(具体内容详见设备清单)。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60日历天内完成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7月12日 至 2024年07月18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5:00至18: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巴彦淖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http://ggzyjy.bynr.gov.cn)方式:;电子版(PDF或者word)版请到http://ggzyjy.bynr.gov.cn网站的交易信息栏目下载,专有格式(BMZF)招标文件请登录交易平台会员系统的“领取招标节点”下载。售价:¥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地址: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团结路        联系方式:苏先生1394789330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内蒙古九正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王府花园南门商业楼1号三楼            联系方式:安全15374805949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苏先生电 话:  13947893308
  • 吴江市饮用水水源地气象水质生态观测平台建成投入使用
    吴江市气象水质生态观测平台位于吴江市太浦闸附近的取水口,该取水口为吴江市几十万人口提供优质水源,而太浦河为上海等地输水的任务,监测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吴江气象局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在取水口西南方向1公里处,设置平台点位。4月起泽铭公司开始打桩,平台浇筑,安装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及电池柜,6月初完成对平台部分的整改,并安装调试流速仪和水质监测系统。 7月中旬,吴江气象水质生态监测平台历时3个月,经过各合作单位的密切合作及业主的现场指导,一个集成水质、水文、气象及视频监控的多功能生态观测平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