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

仪器信息网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方形光具座实验装置相关的资讯

  • 大口径方形激光能量计研制成功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测量课题组成功完成了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目前,高功率激光装置采用多程放大和方型光束方案来提高泵浦光能量的利用率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研制中的神光Ⅱ升级装置也采用了此种技术方案,升级后装置的光束口径为310mm×310mm,现有最大口径能量计Φ400mm也无法满足测量需求。而从国外购买的大口径能量计价格高,标定校准难。为满足升级后的神光Ⅱ装置和未来的神光Ⅲ主机对激光能量测量的需求,在863高技术的支持下联合实验室的测量课题组承担了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研制完成的大口径方形能量计测量口径达420×420mm,适用基频、二倍频、三倍频三个波段,灵敏度大于50μv/J,面均匀性优于±1.8%,在稳定性、信噪比、面响应均匀性这三个激光能量计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做到了较高的实用水平。大口径方形能量计于近日获得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授权的校准证书,将用于神光Ⅱ升级项目中激光能量的测量。  这是课题组继成功研制口径为Φ20mm、Φ50mm、Φ100mm、Φ300mm、Φ400mm的能量计之后,又一次出色完成了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在此次的研制任务中,课题组不仅形成了一套方形、大口径激光能量计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而且大大丰富了实际的研制经验,为今后研制更大口径的能量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大口径方形激光能量计研制成功
    7月2日消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测量课题组成功完成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目前,高功率激光装置采用多程放大和方型光束方案来提高泵浦光能量的利用率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研制中的神光Ⅱ升级装置也采用了此种技术方案,升级后装置的光束口径为310mm×310mm,现有最大口径能量计Φ400mm也无法满足测量需求。而从国外购买的大口径能量计价格高,标定校准难。为满足升级后的神光Ⅱ装置和未来的神光Ⅲ主机对激光能量测量的需求,在863高技术的支持下联合实验室的测量课题组承担了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研制完成的大口径方形能量计测量口径达420×420 mm,适用基频、二倍频、三倍频三个波段,灵敏度大于50μv/J,面均匀性优于±1.8%,在稳定性、信噪比、面响应均匀性这三个激光能量计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做到了较高的实用水平。大口径方形能量计于近日获得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授权的校准证书,将用于神光Ⅱ升级项目中激光能量的测量。  这是课题组继成功研制口径为Φ20mm、Φ50mm、Φ100mm、Φ300mm、Φ400mm的能量计之后,又一次出色完成了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在此次的研制任务中,课题组不仅形成了一套方形、大口径激光能量计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而且大大丰富了实际的研制经验,为今后研制更大口径的能量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兰光微视频 ∣“火箭”般的制样速度,奥秘竟是这两个小装置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能“自动进样”的测厚仪小装置,“特殊定制”的酱料包的抗压试验仪,帮助用户改善了仪器的使用体验,提高了效率。在试样制取环节,用户也同样面临了“制样难”的困境,而这次,兰光工程师又开发出两个小装置——条形取样器和异形取样器。  测试项目的不同,决定了样品规格的差异。以兰光的阻隔系列仪器和力学系列仪器为例,根据相关标准规定,分别要求尺寸不同的圆形试样、方形试样、菱形试样、条形试样、哑铃状试样……意味着,大量制取试样,尤其是异形试样,将成为一项十分耗费人力和时间的工作。  兰光工程师灵思巧变,从“一次成型,批量剪裁”的简单理念出发,研制出两款非常高效的条形和异形试样制取的小装置。标准情况下,单次能制取条形试样11条,同时实现了复杂异形试样的一次取出。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还可以定制多种尺寸规格。  条形取样器和异形取样器分别采用了“连杆引导”和“导轨引导”切割移动方式,通过“弧面压紧”或“磁片压紧”的方式平铺固定试样,从而使制取的样品外形统一、尺寸准确、无毛刺飞边,满足后续测试的要求。  两款取样装置,结构紧凑小巧,占地面积仅为A4纸的1.4倍和1.72倍。无需外接电源和气源,使用方便。更考虑到取样的安全性,我们对刀片做了全面防护,为用户提供了高效且更加安全的取样体验。条形取样器异形取样器  Labthink,致力于通过包装检测技术提升和检测仪器研发帮助客户应对包装难题,助力包装相关产业的品质安全。
  • 法国聚变研究实验装置关键部件“中国制造”
    25日,法国聚变实验装置WEST首套离子回旋天线竣工典礼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举行,该套天线的成功研制是我国首次向法国出口聚变工程技术,为法国聚变研究实验装置提供关键部件。  离子回旋加热天线是等离子体辅助加热的主要设备之一,整个天线结构复杂,冷却管路复杂繁多,工艺技术要求高。等离子体所承担的法国高功率、长脉冲、主动冷却的离子回旋加热天线研制是中法联合实验室主要合作项目,共计三套,将为WEST装置提供9兆瓦的加热功率,加热持续时间最长为1000秒,是WEST装置重要的辅助加热方式。  该装置自2014年7月开始研制,2016年4月10日首套离子回旋天线2084个零部件全部完成,法国专家检测表明天线各个关键部件满足先进技术指标和总体性能要求。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不断试验,创新使用实时温度监控和激光动态检测相结合方法攻克了天线小变形、低磁导率关键焊接工艺、异形曲面成型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和高温高压多循环真空漏率检测技术,确保了天线部件所有密封焊缝质量均满足超高真空漏率要求。  法方专家高度评价等离子体所完成首套离子回旋天线的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认为该天线的高质量顺利完成是整个WEST装置升级过程中的重要进展,是WEST装置未来开展高参数物理实验重要保障。  同天启幕了中法聚变合作周,其间法国CEA领导和专家还将参与EAST物理实验、开展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研究、调研我国聚变工程技术能力、展望中法未来聚变研究合作及支持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并作系列特邀报告等多项活动。据悉,中法双方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聚变研究,参与并推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大科学多边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3月8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进行验收。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线上参会,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相关人员、项目验收组专家、项目四个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杨俊林和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   谢心澄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议专家在验收时重点考察仪器的原创性、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仪器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学科发展所取得的作用。他强调,部门推荐项目验收通过后,基金委适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后评估。因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加强后期管理,注重仪器的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和水平,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探索前沿和服务国家需求夯实技术基础。杨学明指出,过去5至10年,我国在化学领域批准建设的比较重大的科学装置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证明化学领域和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合作可以把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好,证明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代表项目四个承担单位发言。   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作的项目工作报告,以及监理组相关人员作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了质询和现场考察,听取了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了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集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大连化物所的相关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以及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各实验线站分别在四个参研单位研制,最终搬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集成,经调试、验收后开放运行,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该项目的仪器研制历经8年,在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中、远红外波段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具体包括:开发了包含光波导效应的光场数值计算方法和程序,实现了加波导的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的模拟;研发了2856MHz次谐波可调、高重频电子枪,实现了基于同一台电子加速器的中红外和远红外两套振荡器的运行;建成了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上/下入射激发模式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线站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分子反应散射实验线站。   该项目中,大连化物所江凌研究员团队负责研制了一套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光解离光谱实验站,实现了金属化合物团簇的高灵敏红外光谱探测及结构表征,对诠释催化反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 美国再添核威慑利器 最大激光聚变装置亮相
    激光控制室 效果图 光学组件  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聚变装置2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举行落成典礼。这一装置能产生类似恒星内核的温度和压力,并使美国在无需核试验的情况下保持核威慑力。  打造12年 耗资35亿  据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发表的新闻公报,这个激光聚变装置名为“国家点火装置(NIF)”,被安置在一幢占地约3个橄榄球场地的10层楼内,它由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核安全管理局投资,从1997年开始建设,总共耗资约35亿美元。  公报说,国家点火装置可以把200万焦耳的能量通过192条激光束聚焦到一个很小的点上,从而产生类似恒星和巨大行星的内核以及核爆炸时的温度和压力。这一过程同太阳中心产生能量原理相似,因此这一试验被称为“人造太阳”。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以实施此前在地球上无法实施的许多试验。  无需核试验 保持核威慑力  公报说,国家点火装置共有3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科学家用它模拟核爆炸,研究核武器的性能情况,这也是美国建设国家点火装置的初衷,即作为美国核武器储备管理计划的一部分,保证美国在无需核试验的情况下保持核威慑力。  国家点火装置的第二个任务是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科学家可使用国家点火装置模拟超新星、黑洞边界、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这些试验大部分不会保密,将为科学界提供大量此前无法获取的数据。 国家点火装置的第三个任务是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  能源结构革命性变化  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国家点火装置来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公报说:“国家点火装置所产生的能量远大于启动它所需要的能量,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核聚变研究人员一直梦寐以求的‘能量增益’目标。如能取得成功,将是有历史意义的科学突破。”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发表讲话说,这一激光系统的建成是加州和美国的伟大成就,它将有可能使美国的能源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因为它将教会人们驾驭类似太阳的能量,使其转变成驾驶汽车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  三大核心任务  ■科学家用它模拟核爆炸,研究核武器的性能情况。  ■模拟超新星、黑洞边界、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  ■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它来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聚焦  研制新型氢弹 变身“常规武器”  激光核聚变除了可生产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外,在军事上还可用于发展新型核武,特别是研制新型氢弹,同时亦可部分代替核试验。因为通过高能激光代替原子弹作为氢弹点火装置实现的核聚变反应,可以产生与氢弹爆炸同样的等离子体条件,为核武设计提供物理学资料,进而制造出新型核武,成为战争新“杀手”。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氢弹便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但氢弹均是以原子弹作为点火装置。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所以这类氢弹被称为“不干净的氢弹”。  采用激光作为点火源后,高能激光直接促使氘氚发生热核聚变反应。这样,氢弹爆炸后,就不会产生放射性裂变物,所以,人们称利用激光核聚变方法制造的氢弹为“干净的氢弹”。传统的氢弹属于第2代核武,而“干净氢弹”则属于第4代核武器,不受《全面禁止核子试验条约》的限制。由于不会产生剩余核辐射,因此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  回顾  美法日“人造太阳”大事记  美国 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诺瓦”激光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X射线模拟器”,还有目前刚刚落成的“国家点火装置”。  法国 激光核聚变研究以军事化为主要目标,确保法国TN-75和TN-81核弹头能处于良好状态。早在1996年,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便与美国合作进行一项庞大的“兆焦激光计划”,预计2010年前完成,经费预算达17亿美元。其主要设施240台激光发生器可在20纳秒内产生180万焦耳能量,产生240束激光。  日本 1998年,日本成功研制核聚变反应堆上部螺旋线圈装置和高达15米的复杂真空头,标志着日本已突破建造大型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技术难点。  名词 核聚变  与核裂变依靠原子核分裂释放能量不同,聚变由较轻原子核聚合成较重原子核释放能量,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与氚聚合成氦释放能量。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能储量更丰富,几乎用之不竭,且干净安全,不过操作难度巨大。  当星体内部存在巨大压力,核聚变能在约1000万摄氏度的高温下完成,然而,在压力小很多的地球,核聚变所需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国家点火装置”将寄望通过汇聚大功率激光束实现这一高温。能否在核聚变过程中实现“能量收益”是问题的关键。之前有试验实现过核聚变,但未能使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超过试验所需能量。
  • 应用实例|STFC-UKRI:用于高功率激光实验的高精度微流控装置
    在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委员会(STFC-UKRI)中央激光研究所,微靶制造科学家们正积极投身于高功率激光实验的微靶研究。新一代激光器提升了重复频率(高达10Hz),这让高重复制靶法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途径。在这些高功率激光实验中,科学家们依赖微流控装置实现亚微米级的液体片靶。然而,他们发现,依赖传统的机械加工或蚀刻来制造微流控通道,既耗时又昂贵。因此,研究小组正在寻求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以便能够快速制作新的靶设计几何体原型来满足他们的实验需求。01、研究开发靶研究团队利用微流控设计了一种液体靶,当液体从微通道流出时产生了液体叶片靶。通道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叶片的质量,通过叶片的宽度和厚度判断。设计目标为制造出宽度为几毫米、厚度为几百纳米的叶片,以实现高精度实验需求。图1:当液体从通道中流出时产生的液体叶片靶由于液体的行为随通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通道设计对实验来说尤为关键。需要平滑的通道以减少湍流,同时要严格控制出口的形状,因为它对最后的叶片质量起到重要影响。02、精密3D打印制造通道为了创建液体片,该团队利用摩方精密microArch S240打印出 20mm x 15mm x 5mm 的结构,其中有一个30μm 深的通道和一个 100μm 的出口。当然,与微型且精确的通道相比,该结构尺寸相对较大。但使用摩方精密设备打印较大的零件时,可同时保持通道所需的精度和准确度。现今通道选用钨材质,得益于钨能实现精确加工。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团队运用摩方精密 microArch系列设备的高精度 3D 打印系统,迅速准确地构建通道,为科研和快速原型设计提供了高效且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图2:原钨件图3:高精度3D打印制造零件的特定部分原文链接:https://bmf3d.com/resource/high-precision-microfluidic-devices-for-high-power-laser-experiments/microArch S240microArch S240 作为摩方精密一款面向工业批量生产的超高精密3D打印机,不仅荣获全球光电科技领域最高奖—"棱镜奖(Prism Award)",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和优势:高公差低层厚:光学精度高达10μm,±25µ m的加工公差,打印层厚10~40μm 打印体积扩大:满足工业打印的需求,可达100mm×100mm×75mm,实现更大规模的小部件产量;打印速度提升:最高提升10倍以上,快速缩短加工周期,为客户节省时间和成本;多种材料支持:支持多种高粘度陶瓷浆料(≤20000cps),以及耐候性工程光敏树脂、磁性光敏树脂等功能性复合材料的打印;应用领域广泛:卓越的精度、扩大的打印体积和多材料兼容性,满足客户在尺寸、性能和效率方面的多重需求。摩方精密作为目前全球唯一可以生产最高精度达到2μm精度,微尺度3D打印技术及颠覆性精密加工能力解决方案提供商,会持续专注于精密器件免除模具一次成型能力的研发,为客户提供制造复杂三维微纳结构技术解决方案。
  •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20年11月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为法人单位,北京大学为共建单位。装置主体由一台8亿4千万电子伏特的高性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和一台可以实现多种先进运行模式的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组成。装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将与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组成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设施集群的核心,成为我国光子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2306bfb-33dc-43d6-92d0-665d8bc5c468.jpg" title="W020201111573040934245.jpg" alt="W020201111573040934245.jpg"//p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项目经过5年半的紧张建设和精细调试,高质量地建成了我国首台X射线波段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并成功地研制了射频超导加速单元。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目前,全球建成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仅有8台,其它7台分别位于德国(两台)、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和瑞士。以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为基础,建设的我国首台X射线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将为我国开展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科学前沿问题的探索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同时,也为我国继续开展自由电子激光新原理的探索和验证、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验平台。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建设单位掌握了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设计、加工集成、安装和调试以及射频超导加速单元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自主研制了一系列关键核心设备,其中C波段加速单元的平均运行梯度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最高水平,条带型束流位置测量系统的分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了腔式束流位置探测器和基于偏转腔的束团相空间测量以及XFEL脉冲重构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实现了超导腔研制的全国产化,垂直测试加速梯度和无载品质因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高精度、多维度束流测量和反馈技术,实现了高稳定、高品质的电子束团和FEL辐射产生;在调试过程中,首创了EEHG-HGHG混合级联型的自由电子激光先进运行模式,辐射带宽和中心波长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级联。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建设队伍通过自主研制和国内外合作,实现了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领域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同时为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储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2cbee46d-2c88-4f1f-b510-62ff735bc909.jpg" title="W020201111573041002981.jpg" alt="W020201111573041002981.jpg"//ppbr//p
  • 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实验获重大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DUV-FEL)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实验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由电子激光是激光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被国际上公认为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在亮度、相干性和时间结构上,都大大优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新一代大科学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的工作模式主要有“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和“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两种。其中,“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工作模式需要短脉冲激光和高品质电子束流的精确相互作用,技术比较复杂,但是性能较“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工作模式更好。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2010年12月中旬成功进行了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实验,这是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进行了自放大自发辐射实验和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调制实验之后,所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主要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建设和运行单位。“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目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积极开展自由电子激光新一代大科学装置的预研。
  • 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可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做实验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报道,2月27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造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可以综合模拟低温、真空、电磁辐射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也被称为“地面空间站”。“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聚焦航天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我国首个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空间环境耦合效应试验研究平台。相较于把实验仪器设备搬到太空,“地面空间站”既能节省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又可以根据科学问题和工程需要,设置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多次重复验证,从而打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实验条件和科研手段。“这意味着未来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地面上就能完成。”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常务副总指挥、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项目建设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各系统已全部投入试运行和开放共享,服务于国内外多家用户单位,支撑了我国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等担任联合主任的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突破了空间环境模拟及其与物质作用领域的系列关键技术,项目总体建设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装置运行成效突出,科技与社会效益显著,同意其通过国家验收。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该装置对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人才培育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学校将不断优化装置技术指标,持续提高装置科学水平,加速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重大跨越作出新的贡献。据了解,“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从2005年开始论证,到正式通过验收,历时18年,去年试运行以来,已经服务了国内外多家用户单位,支撑了我国多款宇航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验收委员会认为,这一项目突破了空间环境模拟及其与物质作用领域的系列关键技术,项目总体建设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中学生发明便携雾霾检测装置 可监测十几种污染物
    谁说发明创造都是大人们的事,其实孩子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能小觑呢。合肥五十中东区13岁的刘怡阳发明了一个叫做&ldquo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rdquo 的装置,能有效地监测到所在空间里的PM2.5数值。目前,这项发明已入围今年安徽省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了它 雾霾气体检测很方便  在合肥五十中东区,记者见到了刘怡阳。1米6左右的个头,鼻梁上戴着一副眼镜。  他的发明叫做&ldquo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rdquo 。长方形的铁皮外壳,20厘米长,50厘米宽,上面还有两个提手,总重约有10斤。  这个很不起眼的白色盒子,能有效地监测到所在空间里的PM2.5数值,一次能监测到十几种污染物,并且还能提着到处走。  &ldquo 这个装置主要采用了光学原理,由工控计算机、光吸收池、光谱仪、电源等设备组成。通上电,气体经过紫外光的发射,进入气泵,里面的光吸收池能吸收一部分污染气体,然后经过光谱仪和计算机等,最终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污染气体的含量参数等分析出来,而这些气体便是PM2.5的组成部分。&rdquo 刘怡阳介绍。  谈起之所以想发明这样一个仪器,刘怡阳说:&ldquo 因为以前早晨起床,有时候会看到天空是雾蒙蒙的,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发明一个装置,放在家里就能监测雾霾。&rdquo   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刘怡阳开始学习光学知识,并向其他人求教。&ldquo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试验终于成功了!&rdquo 在合肥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刘怡阳的作品在全市县区的2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省赛。
  • 中国首次完成高海拔地区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特性试验
    记者从国网青海电科院获悉,该院于8日成功完成“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的测量误差及稳定性环境影响特性试验”,该试验是中国首次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进行的该类在线监测装置的特性试验,试验结果可有效解决在高海拔环境下,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可靠性差和现场运维难题。图为试验人员开展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的测量误差及稳定性环境影响特性试验。何炳勋 摄据悉,通过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大型充油电气设备绝缘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反馈主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主动预警,是当前强化变压器(高抗)状态管控、对设备开展早期故障检测和诊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光谱类油在线装置因其无需分离单元、监测周期短等特点,正广泛运用于750千伏及特高压变电站。据悉,由于该类装置研发和出厂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在高海拔地区存在油气分离度、气体检测准确度不足等应用瓶颈,导致在装置入网过程中,质量管控标准难以统一。“我们搭建测试平台验证激光与红外热辐射光源的环境适应性,提出数据校正方法,可提高高海拔地区油在线装置的入网质量管控质量,突破高海拔环境下装置可靠性差、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的难题。”国网青海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周尚虎介绍说。未来,国网青海电科院将开展系列研究,形成高海拔环境因素对光谱类在线装置的影响规律及数据抑制校正方法,并将研究结果应用至光声光谱在线装置的入网及现场运维,解决现场运维技术瓶颈,保障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升级进入二期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辅助加热系统工程开工典礼,11月29日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合肥研究院院长王英俭等共同为工程开工剪彩。  詹文龙表示,等离子体所通过自主创新率先研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是我国聚变界的里程碑。但EAST建成运行仅是它整个科学计划的第一步,作为探索核聚变能源的先进实验装置,EAST肩负重要科学目标,需要对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而EAST辅助加热系统将极大地提高EAST装置性能,使其在发展稳态高性能等离子体物理的科学研究计划中始终处于世界前沿地位,必将提升我国聚变能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詹文龙强调,要把EAST辅助加热系统建设好,把“EAST二期”引入国际舞台,作出更多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和贡献。  何鸣鸿表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平台,EAST建成运行后将能够探索更多科学问题,基金委一直很重视核聚变相关的研究,希望研究所能做出更多一流工作。
  • “光剑”出鞘: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取得系列进展。继实现532米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全线调试贯通、带光运行后,装置于6月21日凌晨首次实现了2.4纳米单发激光脉冲的相干衍射成像,获得了首批实验数据,并完成了对衍射图样的快速图像重建。该成果体现了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整体性能的先进性,标志着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基于该成果,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为了国际上仅有的两个已实现“水窗”波段相干衍射成像实验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水窗”是指波长在2.3纳米到4.4纳米范围的软X射线波段。在此波段内,水不吸收X射线,对X射线相对透明。但是碳元素等构成生物细胞的重要元素,仍会与X射线相互作用,因而水窗波段的X射线可用于活体生物细胞的显微成像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水窗波段,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的峰值亮度比同步辐射高十亿倍以上,具备横向和纵向相干性,能够为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提供研究工具,还可为在建的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技术研发提供支撑。作为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由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和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共同构成,两个项目同步建设,有机衔接。该装置将与已建成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和在建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起,在浦东张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科学设施集群和光子科学研究中心。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由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团队共同建设,项目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含用户波荡器束线、活细胞成像束线、生物成像实验站、活细胞荧光超分辨显微镜站、超快物理实验站、超快化学实验站、分子动态成像实验站及实验辅助设施,预计在2021年内完成验收。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和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自2021年6月2日首次实现生物成像实验站通光后,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高研院的项目团队密切协作、昼夜调试,不断创造项目贯通调试和运行的加速度,取得了首批相干衍射实验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图样重组,为今后开展生物活体细胞成像、新材料动态结构分析以及多物理场原位成像等前沿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装置拟于明年面向全世界开放运行。图1.标准样品圆孔、方孔及鹦鹉螺图案的相干衍射图样图2.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图3.用户波荡器束线图4.用户大厅图5.生物成像实验站
  • 北京怀柔科学城首个大装置开工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启动建设
    p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9月28日在北京怀柔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怀柔科学城第一个开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工程拟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成国际上首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极大提升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pp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工程由国家发改委审批,中科院、教育部共同申请,得到了北京市和怀柔区的鼎力支持。装置由极端实验条件产生系统、极端条件下的样品表征和测量系统,以及能满足上述各系统研制、升级、维护与运行的支撑系统等部分组成。建成后,该装置将成为开展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实验基地,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pp  在项目启动会上,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是中科院站在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的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的具体举措之一。/pp  王恩哥对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科院物理所提出了几点要求。他说,物理所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强化建设标准和要求,按照既定建设周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抢抓机遇,认真做好前沿科学领域布局规划 大胆探索大科学装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运行好综合实验设备,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勇攀科学高峰 发现、吸引、凝聚顶尖科学家,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人才高地。/pp  王恩哥强调,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国际上是首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他希望该装置能够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用户装置,与相关交叉平台一起构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凝聚态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努力探索世界科学前沿,实现技术引领性突破,在怀柔科学城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pp  “极端条件实验手段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在若干核心领域的竞争力。”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认为,项目建设将大幅提升我国综合极端条件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尖端实验设备的研制、运行能力,提升我国在相关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综合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综合实力步入世界一流水平,促进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pp  利用装置,科研人员可以开展非常规超导、拓扑物态、新型量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工作,并可在物理、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展超快科学研究,探索极端时空尺度上的物质结构信息和动力学信息。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举例说,倘若科学家能利用装置做出室温超导体,电影《阿凡达》中壮观的“哈利路亚悬浮山”就有望成为现实。/pp  此外,装置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依靠该装置,人们可以开展各种特殊功能材料和技术的研发,还能够促进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地质、能源科学及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pp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吕力透露,装置建成后将向国内外用户全面开放,遵循“开放、共享、流动、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严格保证全面对外开放机时。/pp  据了解,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是指综合集成低温、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一系列配套的集群设备所构成的大型科学实验设施。近年来,利用极端实验条件取得创新突破已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式,不少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大量成果得到了重要应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日本等都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许多著名研究机构都拥有先进的极端条件实验设施。/pp/p
  • 为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减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悉: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自行研制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原理的实验验证,对于发展小型化、低成本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具有里程碑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2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被广泛用于探测物质内部动态结构,研究光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在物理、化学、结构生物学、医学、材料、能源、环境等多学科领域广泛运用。然而,传统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动辄几百米、甚至是几公里长的“庞大”规模,造价昂贵、难以普及。研制小型化、低成本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王文涛表示,我们的工作是利用新技术把电子加速器的长度缩短,并且把电子束做到稳定、可用,来研制体积小、成本低的自由电子激光器,整个装置长度仅为12米。“打比方说,电子束加速需要‘跑道’,传统方式相当于客机起飞,需要长跑道;我们采取激光加速这一全新方式,可以短距离内把电子束加速至高速度,大大缩短所需距离。”王文涛说。  “该项研究不仅证明了激光可以加速产生可控的、可用的电子束,而且电子束可以进一步用于产生自由电子激光。”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冷雨欣说。  用这种加速方式获得的电子束,在品质和稳定性方面尚未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到真正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继续提升自由电子激光的输出功率和光子能量,并作为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中超快化学与大分子动力学研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开放共享。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部委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顺利通过验收
    3月8-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批准号:21327901)”进行验收。会议期间,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孙世刚教授的项目工作报告和监理组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质询和现场考察。在听取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并经过充分讨论后,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由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并由我校孙世刚院士主持。四家承担单位集中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和以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历时8年攻关,我校参研人员在孙世刚院士带领下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首次实现了低至200波数的宽波段电化学原位红外检测,建成的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实现了低波数皮秒级时间分辨和频光谱检测。该装置的研制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 采用精益实验室做法检测制药用水——如何优化检测与放行?
    多年来,由于需要等待QC结果,制药用水的放行一直面临着风险。这是因为制药用水检测既费时又费力,需要分析人员从水回路中分离样本进行实验室评估,而微生物等检测要等几天时间才能知道结果。即使药典检测无需等待数日——如内毒素、总有机碳(TOC)和电导率,但在效率和减少人为误差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等待检测结果可能会迫使人们选择冒险放行制药用水或推迟生产,这两者都可能付出高昂代价。制药企业需要更简单、更高效的分析检测解决方案来对制药用水检测进行精益管理并提高过程效率。随着过程分析技术(PAT)以及创新的仪器和软件的引入,精益实验室现在变得触手可及。药典制药用水检测和PAT药典制药用水检测要求检测四个参数:电导率、TOC、内毒素和微生物。控制这四个参数可确保制药所有领域用水的纯度。最近,已经开发了一些技术来更好地支持和简化制药生产用水的放行,并提高PAT的采用率,以提高效率。例如,用于TOC和电导率的实时放行检测(RTRT,Real-time Release Testing)、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测(BET,Bacterial Endotoxins Testing)的微流体技术以及用于微生物检测的快速微生物方法(RMMs,Rapid Microbiological Methods),都可以用于对QC实验室流程进行精简并减少与水质检测相关的人为干扰。通过采用精益实验室做法/PAT,制药企业可从流程效率的提高、产品上市速度的加快、分析人员工作量的减少以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中获益,同时又能保持数据可靠性和合规性。TOC、电导率、内毒素和微生物检测 实验室、旁线和在线检测如果您正在寻找切实可行的步骤来精简制药用水检测过程,就需要考虑检测的方方面面,如:样品处理、仪器能力、数据审查、过程和可持续性。基于目前的可用技术,精益实验室可采用实验室检测、旁线检测或在线检测,每种检测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表1:_优点缺点实验室检测标准过程成本低灵活由专家基于数据做出决策样品完整性延迟批次放行重复审查/批准样品与其它QC检测一起排队等待 旁线检测降低初始成本灵活性高仪器专用样品处理量(比实验室检测少)必须传输数据在线检测全自动化数据集成样品完整性过程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初始成本较高灵活性低实验室样品检测的缺点是可能会引入污染物,延迟生产用水的放行,有条件的放行可能会带来风险。实验室检测的替代方法包括旁线检测和在线检测。如果经过适当验证,可将在线检测用于实时放行检测(RTRT),即采用经过验证的在线记录仪表对生产用水实时放行。RTRT维持一个闭环系统,通过消除人为因素来确保过程和样品的完整性。正如您想象的那样,从实验室检测向旁线检测和在线检测过渡,能够降低制药用水检测所需的劳动力和耗材。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更少的资源和材料来节省时间和金钱,并优化效率。TOC与电导率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使用TOC分析仪和电导率探头进行TOC和电导率测量。这需要从不同的使用点分离样本,以便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分离样品、将样品转移到实验室并进行分析这一系列过程不仅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而且还会引入污染物,导致检测结果假性合格或不合格(OOS)。为了减少对电导率和TOC进行常规取样和分析,许多最终用户正在向RTRT过渡。对于电导率和TOC分析,有三种情况可以使用在线仪表:(1)用于过程/药典监测;(2)用于过程控制和理解;(3)用于药典监测、放行、过程控制和理解。RTRT涉及在所有三种情况中使用在线仪表,并允许实时监测和放行制药级用水用于生产。这需要进行额外验证,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在这三种情况中使用在线仪表的信心。内毒素如何精简内毒素检测的实验室分析?目前为止,在过去的40年中鲎试剂检测几乎没有创新,并且现今大多数检测仍采用耗时的传统方法。而现在,有了更好的新方法。采用向心微流体平台的自动化分析能够提供最简单的内毒素自动化检测,节省大量时间并减少出错机会。随着这项技术在Sievers Eclipse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中的引入,内毒素分析实现了自动化,同时完全符合药典要求。微流体检测的好处:5-10分钟设置时间 与96孔微孔板相比,移液步骤减少了89%(从242减少至不到30),提高了员工的可持续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培训大大降低鲎试剂用量减少90%自动创建与加载标准曲线自动创建与加载阳性产品对照(PPC)与96孔板一样,微流体系统能够使您开展相同的生物化学反应,但人工工作量更小、一致性更高、试剂消耗更少。预加载的标准品和PPC用于自动形成标准曲线和PPC峰值,为您节省大量时间,减少移液步骤和出错机会。通过引入微流体技术,您还可以降低冷藏室存储量并降低实验室占地面积。Eclipse微孔板可以在室温下存储,因此无需在2-8℃冰箱中占用额外空间。Eclipse分析仪比96孔板读数器或机器人系统更小且更加紧凑,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桌面空间。Eclipse内毒素检测软件还允许设置客户端服务器,因此可以远程审查和签署内毒素数据,最大限度减少亲临实验室的需要。微生物自19世纪晚期琼脂开始被用作生长培养基以来,微生物的生长和计数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微生物检测历来依赖琼脂平板对制药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量化。尽管采用药典规定的微孔板计数来确定活微生物是可靠的,但其耗时耗力,通常需要至少两名分析人员。超纯制药用水的微生物检测需要繁殖培养数日才能用琼脂平板读取。通常人工记录结果,这为数据可靠性缺口留下了机会。由于精确的平板计数需要时间,在微生物结果出来之前,大多数制药用水在被放行时具备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和减少微生物检测的时间,快速微生物方法(RMM)正在微生物行业兴起。与药典平板计数相比,RMM能够更快地提供生物学结果。RMM可以在不到一个小时内返回结果。通过在实验室中引入RMM,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您的流程:缩短返回结果的时间降低污染事件的风险在每个阶段监控流程对水的放行更具有信心结论制药用水检测不必如此耗时和困难。随着实验室实施PAT并朝着更精简的流程发展,药典检测可以得到优化和简化,而不会对法规要求造成影响。向精益实验室过渡的重要转变包括:采用PAT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和出错机会以及采用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实验室检测、旁线检测或在线检测。当采用合适的工具并提供有效的支持时,简化实验室流程并转向实时放行检测很容易实现,将为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原文英文版刊登于《American Pharmaceutical Review》2022年10月刊,本文有所修改。◆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国产正当时聚光科技普光气田硫磺回收装置核心分析仪国产化替代
    热点回顾news2022年初,央视等主流媒体对中国石化普光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0亿立方米进行报道。普光气田惠及长江经济带6省2直辖市共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而普光气田的重要生产装置,也是全国产能最大的硫磺回收装置,其核心分析仪采用的正是聚光科技oma-3510硫磺比值仪。视频由普光气田研究所古兴磊主任提供关于普光气田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属超深、高含硫、高压、复杂山地气田。普光气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截至2013年2月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22立方千米。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气藏分类标准,属于特大气藏。为有效开发利用高含硫天然气资源,国务院将“川气东送”工程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将普光气田作为工程的主供气源,惠及长江经济带众多城市、企业和居民。战略合作2018年5月,中国石化普光气田与聚光科技达成合作,首次将国产硫磺比值仪(oma-3510)应用于天然气行业的硫磺回收装置上,2018年11月份完成调试验收,并稳定运行至今。oma-3510是聚光科技开发的新一代硫磺比值仪,采用模块化、全固化紫外过程分光光谱测量技术、采样/测量一体化探头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可有效解决硫回收测量中所遇到的测量难点。目前产品稳定性和复杂工况适应性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鉴于聚光科技oma-3510硫磺比值仪的优良应用效果,普光气田与聚光科技深入合作。截至2021年,普光气田以聚光科技oma-3510硫磺比值仪完成对原12套进口硫磺比值仪的汰换工作,聚光科技成功助力普光气田硫磺回收装置核心分析仪实现100%国产化。在国际形势和疫情反复的影响下,国产替代的紧迫性尤为突出。聚光科技深知国产替代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研与创新能力,攻克“卡脖子”技术,构筑多领域技术平台及创新应用,助力高端仪器装备国产化,以自主可控的国产仪器装备、技术平台服务于各行各业。
  • 浙大牵头建世界最大超重力实验装置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6cdcbc2-bdca-4d09-a9e8-e3b27b531473.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上图:离心机ZJU400,迷你版CHIEF/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bdc045f-b873-44a8-a63c-0b7568ae106e.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下图:陈云敏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最近,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这也是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该项目选址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建设时间为5年,占地约89亩,总投入将超过20亿人民币。/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什么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它有什么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为了揭开这高大上设备的庐山真面目,钱报记者来到浙大紫金港校区,专访了负责该项目的陈云敏院士团队,并独家参观了实验装置。陈院士是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也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原来,这套高科技设备具有“压缩时空”的神奇功能,它能让研究人员“跨越时间”,用一天模拟一千年,还能在实验室里“跑高铁”!/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什么是超重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它能压缩时空,一眼万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浙大的这个CHIEF,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那是指大型复杂的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是能推动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国之重器’。和CHIEF同样级别的装置,还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等等。”陈云敏院士介绍。/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CHIEF项目是“十三五”时期优先建设的10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也是在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朱斌教授是该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他向记者介绍了和超重力相关的知识。/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人能够站立在地面上,物体会下落,都是重力的原因。/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科学家们把地球上的重力叫做常重力,用1g(重力单位)来表示,大于1个g的就叫超重力。比如航天员乘坐飞船返回地球时,会受到4个g的超重力,相当于承受了4个自己的重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在超重力环境下,会发生一些神奇效应。因为这些神奇效应,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很多在常重力环境中难以完成的实验。/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首先,超重具有“缩尺”作用。朱斌打了一个比方,“举个例子,想知道100层楼高的房子对地基的影响,那么我们只需要造1层楼高的模型,将它放在100个g的超重力作用下,这时,1层楼对地基的影响效果,就相当于常重力下100层楼对地基影响的效果。这就是缩尺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超重力场中还存在“缩时”效应,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点极大地缩短实验时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陈云敏院士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在超重力离心机上搭载土体污染物迁移实验装置,就可以模拟污染物在地下大尺度、长历时的运移。如果在现实中研究污染物的迁移,需要花费几千年,但在超重力场中模拟实验,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可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超重力有什么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可以在实验室里“跑高铁”/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超重力的“缩时”和“缩尺”等效应,可以让研究者做很多现实中无法操作的实验。而想要产生一个超重力场,就需要超重力离心机。/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CHIEF就是这样一个超重力装置。在CHIEF预研阶段,浙大团队就利用超重力,做出了不少成果,比如“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动力效应试验系统”。/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这个系统的设计是为了控制高铁在我国东南沿海深厚软土地区运行时的沉降。/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怎么做实验呢?在现实中,不可能真的在东南沿海修一条轨道、造一辆高铁去研究,这需要花费巨大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但是利用超重力环境中的缩尺、缩时等效应,便可以用一个小的模型来模拟现实中高铁的运行,来研究和验证各种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CHIEF预研实验就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这个“在实验室里跑高铁”的项目后来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陈云敏院士说,“CHIEF研发出来可极大拓展我们的试验研究能力,做原来没法做的试验。”/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该项目选址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建设时间为5年,占地约89亩,总投入将超过20亿人民币。建成后,它将填补我国超大容量超重力装置的空白,成为世界领先、应用范围最广的超重力多学科综合实验平台。/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目前,世界上离心机最大容量为1200g· t(重力加速度× 吨),而CHIEF容量将会达到1900g· t。它是一个构建从瞬态到万年时间尺度、从原子级到千米级空间尺度、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等多相介质运动的实验环境的“大家伙”。/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记者现场探访/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超重力离心机长啥样/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那么,CHIEF到底长什么样子?它是怎样产生超重力场的呢?/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此前,浙大已经建成一个“迷你版”装置ZJU400,它在浙大建工实验大厅的地下室。陈云敏院士带钱报记者近距离触摸了这个装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这个圆形地下室占地约50平方米,里面有且仅有一个天平状的机器,并占据了整个房间。陈云敏院士指着机器向记者介绍,这就是ZJU400,它的“手臂”有4.5米长,两个转轴上各搭载了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体实验舱,实验舱的最大负荷有3吨。在它转动到一定速度后,实验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舱内的超重力场就生成了。这是一台离心加速度可达到150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机。/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未来的CHIEF的转臂半径可达9m,实验舱是3m,最大负荷可达32吨,是它的10倍。ZJU400可以说是一个微型CHIEF。/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为什么要把机器放在地下室?这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离心机上面搭载的吊篮会高速旋转。”/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不过,在高速旋转的环境中,人是不能在实验舱内操作实验的。”陈云敏院士解释,实验舱内有机械手臂,它们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中央控制台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这个地下室里面安装了很多传感器,能把检测到的信号和数据传输到控制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既然已经有迷你版,为什么还要建设CHIEF这个如此庞大的超重力离心机呢?/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洗衣机也有很大的离心力,在医学实验里使用的离心机设备的离心力更大,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缺点:所能负荷的东西少,抗不平衡能力差。”陈云敏院士说,“所以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是在高速的离心加速度上增加它所能承担的重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早在去年一月份,CHIEF项目建议书就获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在这一年多里,浙大的科学家团队做的是“找茬”的预研工作,在正式开工之前,把可能碰到的技术难题都提出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如果把超重力离心机主机比作一个挑着扁担在转圈的人,那么如何让他不‘晕头转向’,就是在预研阶段要解决的难题。”陈云敏院士说。/p
  • 《焦点访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顺利验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启动建设
    近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验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而在北京怀柔,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也启动建设。听起来,“稳态强磁场”“综合端条件”都很陌生,它们都属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什么要建这样的设施,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这两个大装置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磁现象是物质的基本现象之一。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当物质处在磁场中,其内部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磁场因而一直是研究物理等诸多学科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物质结构和状态在强磁场环境下都可能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样的物理、化学现象和效应。磁场强度越高,物质的变化就越为明显,也就越有利于新的科学发现,就像显微镜放大10000倍比放大10倍能告诉研究人员更多一样。但是,磁场强度的提高,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强磁场中心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达到了40万高斯的磁场强度,这是二十几年来,上几个有实力的都在尝试的目标。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图中设备为磁性测量设备mpms,图片来源于网络)混合磁体装置(已产生稳态磁场强度达40t、二高场强,图片来源于网络) 强磁场是现代科学实验重要的端条件之一。在强磁场这种端条件下,物质的特性可以被调控,这就给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新现象、发现新技术的机遇。因此场也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包括1985年和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整数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200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生命科学到医疗技术,从化学合成到功能材料̷̷在各个科学领域,强磁场都是科学家们渴求的研究环境。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运行期间,为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等106家用户单位的1500余项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 任何物质都是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形成的,通过使物理实验条件达到端状态,可以形成许多在常规物理条件下不能得到的新物质和新物态。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是指综合集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就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验收的二天,我国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比“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更进一步。 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启动(图片来源于网络) 项目席科学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力(quantum design 公司产品用户)说:“比如低温可以抑制物质中电子、原子的无规运动;强磁场作为可以调控的热力学参量,能够改变物质的内部能量;超高压可以有效缩短物质的原子间距,增加相邻电子轨道的重叠,从而改变物质的晶体结构,以及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全新的物质状态;超快激光则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快时间特性,快速变化的光场是人们能够操作并且控制的快物理量。” 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建成之后,将是国际上集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在非常规超导、拓扑物态、量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提供实验手段的支撑,进而为相关材料的人工设计与制备,以及诸多科学难题的破解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综合端条件实验装置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科研水平的利器。它们的建成,既是我国科研人员创新进取的成果,也将以巨大的磁力,吸引更多人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推动我国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前沿。文章原文部分摘自:cctv焦点访谈、人民网 相关产品链接: mpms3-新一代磁学测量系统: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7089.htmppms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7086.htm完全无液氦综合物性测量系统 dynacoo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8553.htm多功能振动样品磁强计 versalab 系统: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9330.htm超精细多功能无液氦低温光学恒温器: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22418.htm低温热去磁恒温器: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01745.htmmicrosense 振动样品磁强计: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94437.htm智能型氦液化器 (AT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80307.htm
  • 创元公司代理的日本ADVANCE-RIKO公司热电特性评价装置ZEM-3近期在新奥集团再次中标
    创元公司代理的日本advance-riko公司热电特性评价装置zem-3近期在新奥集团再次中标创元公司代理的日本advance-riko公司热电特性评价装置zem-3近期在新奥集团再次中标,日本advance-riko公司是世界著名材料物性试验装置生产厂家之一。该公司是世界上首次推出这类设备的公司。所得数据非常可靠。自进入中国以来深受热电领域广大用户喜爱。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武汉大学等多次导入该装置。该装置主要原理和技术参数见如下彩页。欢迎来电垂询! 电阻率/温差电动势测试系统 型号:zem-3 描述热力发电是一种通过热电效应材料产生电力的方法,由j.t.seebeck德国物理学家在1821年发现的。面对当前的全球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化学材料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热电转变器件引起了注意,因为可以有效利用余热。为了迎合这种急迫的需求,advance riko公司为这些材料和器件开发了特性评估装置 特点●一台仪器可以用来同步测量温差电动势和电阻率。●仪器允许测量6到22mm长的棱柱或圆柱型试样。●试样支架采用独特的接触式平衡机构,保证测量的高重现性●v-i标绘测量能够用来判断引线是否紧密的接触了试样。●系统能够自动检查两个探针是否和试样达到了欧姆级接触,而且能够发现并找出最佳电流用来测定电阻率而不受热传递的影响。●测量由计算机控制,能够实现在等温差的一组温度值下自动测量,并消除有害电动势和接触电阻。●测量原始数据以text文档格式保存。 测量原理 棱柱形或圆柱形试样以垂直方式放置在加热炉的上下底座上,当试样被加热后,保持在一个指定的温度时,由底座的加热器再来加热以提供一个温度梯度,热电系数的测量是通过由挤压在试样侧面的热电偶测量上下温度t1和t2,随后测量同组两根热电偶丝的热电动势de。电阻率由dc四线法测得,一个恒定的电流i流过试样的两端,通过对两根导线之间热电动势值做减法,以测量和判定在同组热电偶丝之间的电压跌落dv。 参数规格 ●温度范围 -80℃(到100℃(l规格)50℃(到800℃(m8格)50(到1000℃(m10规格) ●温度设定范围 测温步数和温度采样测量步数:最大125步 ●测量方法 温差电动势:静态直流法 电阻率:四电极法 ●气氛 低压氦气 ●样品尺寸 2-4mm正方形或直径2-4mm,长6-22mm(最大) ●导线间距 4,6,8mm ●电源供应 200vac,单相,40a(m8,m10规格) 100vac,单相,20a(l规格,m8和m10规格) ●冷却水需求 自来水,水压大于1.5kgf/cm2流量大于7l/min p规格si80ge20烧结块体测试样例
  • 陕西师范大学导入日本ADVANCE-RIKO公司热电特性评价装置ZEM-3已验收完毕
    陕西师范大学导入日本ADVANCE-RIKO公司热电特性评价装置ZEM-3已验收完毕 陕西师范大学导入创元公司代理的日本ADVANCE-RIKO公司热电特性评价装置ZEM-3,已在该大学安装验收完毕。日本ADVANCE-RIKO公司是世界著名材料物性试验装置生产厂家之一。该公司是世界上首次推出这类设备的公司。数据可靠性能稳定。自进入中国以来深受热电领域广大用户喜爱。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等多次导入该装置。该装置主要原理和技术参数见如下彩页。欢迎来电垂询! 电阻率/温差电动势测试系统 型号:zem-3 描述热力发电是一种通过热电效应材料产生电力的方法,由j.t.seebeck德国物理学家在1821年发现的。面对当前的全球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化学材料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热电转变器件引起了注意,因为可以有效利用余热。为了迎合这种急迫的需求,advance riko公司为这些材料和器件开发了特性评估装置 特点●一台仪器可以用来同步测量温差电动势和电阻率。●仪器允许测量6到22mm长的棱柱或圆柱型试样。●试样支架采用独特的接触式平衡机构,保证测量的高重现性●v-i标绘测量能够用来判断引线是否紧密的接触了试样。●系统能够自动检查两个探针是否和试样达到了欧姆级接触,而且能够发现并找出最佳电流用来测定电阻率而不受热传递的影响。●测量由计算机控制,能够实现在等温差的一组温度值下自动测量,并消除有害电动势和接触电阻。●测量原始数据以text文档格式保存。 测量原理 棱柱形或圆柱形试样以垂直方式放置在加热炉的上下底座上,当试样被加热后,保持在一个指定的温度时,由底座的加热器再来加热以提供一个温度梯度,热电系数的测量是通过由挤压在试样侧面的热电偶测量上下温度t1和t2,随后测量同组两根热电偶丝的热电动势de。电阻率由dc四线法测得,一个恒定的电流i流过试样的两端,通过对两根导线之间热电动势值做减法,以测量和判定在同组热电偶丝之间的电压跌落dv。 参数规格●温度范围 -80℃(到100℃(l规格)50℃(到800℃(m8格)50(到1000℃(m10规格)●温度设定范围 测温步数和温度采样测量步数:最大125步●测量方法 温差电动势:静态直流法 电阻率:四电极法●气氛 低压氦气●样品尺寸 2-4mm正方形或直径2-4mm,长6-22mm(最大)●导线间距 4,6,8mm●电源供应 200vac,单相,40a(m8,m10规格) 100vac,单相,20a(l规格,m8和m10规格)●冷却水需求 自来水,水压大于1.5kgf/cm2流量大于7l/min p规格si80ge20烧结块体测试样例
  • 走近科研“利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日出东方,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入怀柔科学城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楼时,一位身着蓝色薄羽绒服的科研人员已在实验站开始忙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亚毫开实验站负责人刘广同正在观察各种装置设备的数据变化,并对仪器进行相应调试。在新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怀柔科学城,一探科研人员与科研“利器”大科学装置的日夜“纠缠”。要发现更多的可能来自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林飞走进实验楼内的亚毫开实验站,开始对科研样本进行输运性质表征的观测研究。此类样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2013年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所科研团队就曾经在类似样本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先生称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与此同时,在亚毫开实验站内,多项凝聚态物理方面的重要实验正在进行之中。“今天数据有什么异常吗?”刘广同上前询问。这就是刘广同及其团队的日常——不仅需要维护实验装置,负责指导来检测样本的科研人员如何使用装置,有时还按需帮其制订实验方案,甚至直接参与实验过程。实验站先后迎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为他们在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实验研究创造条件。记者观察到,实验室核心区域地面上分布着6个深坑。据介绍,这是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极低温而精心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给低温设备减振。极低温下,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领域,不少诺贝尔奖成果正是借助极端实验条件取得的。刘广同表示:“我们要创造条件,要发现更多的可能。我们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实验设备,不仅可以人为达到极低温,还可以创造强磁场、超高压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旨在发现奇异物性。而且,它们还可以将不同的极端条件‘综合’起来,提供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维度。”要不断突破上一次两条长长的银色管状仪器装置“躺”在低温强磁场电子波谱学实验站的实验台上,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刘广同和团队成员自主研发的极低温氦3制冷机。该设备是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量子调控系统的核心低温设备之一。我国的此类设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依赖进口。2021年开始,刘广同和团队成员从原材料的设计和采购开始,用特种薄壁不锈钢、高纯无氧铜等原材料加工成零件,再经120多道精密焊口焊接而成,最终打破了之前我国此类极低温科研仪器设备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了“从无到有”。在刘广同看来,装置的研发,为物理、材料等学科提供了极端特殊的稀有实验条件,利用这样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时间是挤出来的”。刘广同几乎把全年的节假日都交付实验室,春节假期也不例外。他常说,“搞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要有永不磨灭的好奇心、永不认输的韧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以,我从未觉得辛苦,反倒觉得很有乐趣。”“目前,实验站中的实验装置,在最低温度、最高压力等指标上,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刘广同说,“我们就是要创造更加极端的条件,不断突破上一次。”
  • 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正在加速建设实验室、科学装置等
    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功能板块、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 在湖北东部,一条由中国光谷出发,连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个城市,沿长江经济带延展的科创大走廊正在加速建成。  未来,这里将强化基础研究,打造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  一批实验室,加装新兴产业“发动机”  光谷实验室日前召开理事会明确,实验室将聚焦激光技术与装备、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等方向,并确定9位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21位院士名单,堪称“豪华阵容”。  “我们聚集了湖北省光电领域的丰富资源,高校、院所、企业联动,好比握成一个拳头,共同做大做强。”光谷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说,每年将聚焦4到5项“卡脖子”问题,与企业联手攻关。  今年2月18日,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湖北省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宣布设立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探索科技体制改革。  成立两个月来,光谷实验室“喜讯不断”:实验室与精测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陆培祥教授团队的高次谐波光谱研究持续领先世界 闫大鹏博士团队12000W激光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  除光谷实验室外,还有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  7家湖北实验室分别从湖北优势学科和重点产业出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发展需要,瞄准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集中发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装“发动机”。  一座科学城,誓做科技创新“领头羊”  武汉市东南角梁子湖畔,一个精美的展示中心格外引人注目,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在它周边,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基地等重大科技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6月10日,湖北省主要领导宣布东湖科学城正式开建,并要求东湖科学城依托中国光谷的科研和产业优势,推动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做大做强光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  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说,相比30多年前设立被称为中国光谷的东湖高新区,如今设立东湖科学城的影响或更加深远,将在未来30年深刻影响湖北乃至中国。  东湖科学城的开工,让紧邻的鄂州市格外兴奋。因为“近水楼台”,鄂州很早就与武汉共建产业园,深化与武汉高校院所合作,布局重大科技基础项目。  近些年,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先后在此设立分校或院所。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光谷联合科技城等一批创新平台拔地而起,引来不少高科技项目落地转化。  一条大走廊,串起万亿级产业“聚集带”  今年2月,湖北发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协同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  距离武汉仅一小时车程的黄石,最早嗅到创新的“味道”。6月底,黄石东贝集团以32件专利作为质押,成功获得3000万元银行贷款。“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东贝集团不再‘傻大粗’,已是‘高精尖’。”东贝集团董事长杨百昌说,这得益于集团乘上“创新快车”,投入1.6亿元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与黄石一样,“武鄂黄黄咸”一直是湖北“老工业地区”,曾是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和建材走廊。近些年来,取而代之的是“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的“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  黄冈市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建设的光谷黄冈科技园7月12日正式开园,将积极对接“光芯屏端网”外溢产业。目前,已引进落户10余个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  除“光芯屏端网”外,光谷生物城已聚集2400余家企业,实现产业总收入3000多亿元。素有“温泉之城”美誉的咸宁,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突出发展以医养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启动建设
    p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又一重大装置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日前获批启动。据悉,该项目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优先布局的、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海市和中科院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下,在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pp  该装置选址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域,总长约3.1公里,将建设埋深29米的地下隧道,包含超导直线加速器隧道、波荡器隧道、光束线隧道等10条隧道及5个工作井。装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超导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和配套的公用设施。加速器装置包括一台能量达到100兆电子伏特的电子注入器、一台能量8为兆电子伏特的连续波超导直线加速器,以及3条产生的X射线光子能量范围为0.4~25千电子伏特的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pp  据了解,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具有更高的亮度、更短的脉冲结构和更好的相干性,提供的X射线峰值亮度比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高109倍。同时,其具备纳米级的超高空间分辨能力和飞秒级的超快时间分辨能力,可将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从拍“分子照片”提升到拍“分子电影”的水平,同时满足面向物质、单分子、超强超短单颗粒成像以及极端光物理等多个实验站的需求。/pp  专家表示,该装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高效和最先进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之一,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多学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过程探索、先进结构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张江地区也将成为集聚同步辐射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和超强超短激光于同一区域的国际光子科学研究高地。/pp/p
  • 日本岛津推出最新脑功能研究近红外光成像装置
    - 为康复效果评价与新药开发做出贡献 &ndash 日本的精神疾患患者数已达300万人,精神治疗药物的处方数超过了日本总人口数,精神疾患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高效的精神治疗药物开发与高精度的精神疾患诊断都需要以更广的范围、更高的精度且更快的速度测定脑的活动状态。 「SMARTNIRS」(医疗用) / 「LABNIRS」(研究用) 8月23日,日本岛津制作所最新推出了可非侵入、实时观测伴随语言・ 视觉・ 听觉・ 运动等产生的脑活动的近红外光成像装置「SMARTNIRS」(医疗用)/「LABNIRS」(研究用)。 *近红外光成像装置以生物体透射性较高的近红外光照射头部,通过检测在生物体内散射・ 吸収的同时发生的反射光,实时可视化脑表面活动状态。具有可在自然状态下安全地测定脑活动状态的特长,广泛应用在医疗、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工程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 岛津公司开发的新型近红外光成像装置,配备最多40组80根(原有装置的2.5倍)光纤,能够以5倍于原有装置的高速度(最快6毫秒)收集数据,全面提高了过去有限的感兴趣区脑功能测定、全头测定、多名同时测定、感兴趣区高密度测定、脑血流测定的精度,捕捉更快速的神经活动等,满足不断进化的脑功能研究的所有需求。 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精神疾患解明、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确立等,本装置在医疗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做出广泛的贡献。在产业应用领域从机器人工程学的应用研究、感性评价方面,科学地支持商品开发。岛津公司争取通过向市场投放强有力地支持最尖端脑功能研究的本近红外光成像装置进一步提高其销售额。本装置应用了文部科学省脑科学研究战略推进项目的部分成果。 <新产品特长>(1) 高密度地测定脑部全区域 配备40组80根(原有装置的2.5倍)光纤,实现了脑表面测定数的増量与高密度化,可无遗漏地测定脑部全区域。 (2) 数据收集高速化 高速度收集数据,可高速地观测变化的信号。(3) 降低头皮血流的影响 通过降低头皮血流的影响,可以更为准确地测定脑血流。(4) 卓越的扩展性 光纤组件可扩展,从4组到最多40组(原有装置最多为16组)。减少了初期导入费用,同时,通过增设组件,方便地升级通道。(5) 「简便操作、简单显示」(对应精神科) 追加了可望应用于忧郁症辅助鉴别诊断的解析软件,实现一键式数据解析。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以极限感知确立“中国精度”:之江实验室量子传感极弱力测量装置通过里程碑验收
    以极限感知确立“中国精度”之江实验室以人工智能为骨干支撑,以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中心。朱世强主任认为,“之江实验室要打造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态体系,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算法研究的层面,更不能单纯利用国外开源开放的算法做应用开发。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在于更前沿的基础研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能起源于对外部世界信息的精确感知,培育超级感知能力是之江实验室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我们谋划建设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的初衷。”之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房建成院士介绍说,“我们将投入15亿元建设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基于原子自旋效应、原子干涉效应、光子动量效应等原理,实现超高灵敏惯性、极弱磁、极弱力、绝对重力等多种物理量的超高精度测量,突破传统测量方法的理论极限,确立‘中国精度’。”要实现国际领先水平的超高精度传感与测量,之江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有底气。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集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在极弱磁测量、惯性测量等研究领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据介绍,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将支撑科学家开展诺奖级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如在验证宇宙空间CPT对称破缺、新的相互作用力、非牛顿引力,研究纳米间距Casimir效应、量子—经典转换问题等前沿物理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大科学装置不仅仅是实验室自己的科研需要,我们更希望依托重大装置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到之江实验室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同时做好技术的转化应用,服务于产业发展。”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不仅可以帮助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还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大幅提升导航、激光制导、水下定位、医学检测和引力波探测等的准确性和精度。科技进步最终用于改善民生,也是建设这一大科学装置的主要任务之一。子项目新型无损被动高分辨率心脑磁研究装置负责人说,“量子传感研究中心正在研究的新型被动式原子磁强计(fT级),能在屏蔽外界磁场环境下直接测量大脑发出的磁场,有望实现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测量。SERF极弱脑磁心磁测量可能带来变革性技术,破解目前核磁共振等观测设备对婴幼儿、体内含金属部件患者等特殊人群无法使用的问题。”之江实验室将建成国际一流的心磁和脑磁两类研究装置,结合医学成像技术,攻关心脑极弱磁测量。“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生产力”“如果从零开始谋划的话,一个大科学装置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从构想到建成落地。之江实验室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有两个大科学装置通过论证,这主要源于我们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上的优势,后续我们还将启动一个、筹划一个,再培育一个。”朱世强介绍。实验室最先通过论证的就是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房建成院士对于该装置的快速启动给出了干脆利落的回答:“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生产力。”“之江实验室从项目发现、团队组建,再到论证立项和过程管理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大兵团作战的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提质增速。半年多的时间,我们完成了项目各种环节的多轮论证,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证科研的严谨性。”房建成院士说据介绍,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的目标是引领国际。在2020年底之前,项目组将结合之江实验室新园区建设工作,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平台搭建,完成装置的总体设计。到2023年,在条件设施更优化的新建实验室中继续优化提升指标,持续引领国际水平。
  • 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德国汉堡正式启用
    p  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XFEL)于2017年9月1日在德国汉堡大都市区正式投入使用,德国教研部(BMBF)部长万卡与参与研发和建设的其他11国代表共同按下首次试验的启动按钮。br//pp  欧洲XFEL装置建设项目2003年由德国科学理事会(WR)提议设立,于2009年启动,造价约为12亿欧元,并拥有延伸至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3.4千米隧道系统,是全球最大的X射线激光设施。每秒可发射多达2.7万个脉冲,较世界上其他五个同类装置的效率增加200倍。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人类开辟全新研究领域、突破当前的知识界限。例如,借助该装置能更准确观察物质材料的内部结构、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记录化学反应过程、在纳米粒子中制作三维图像、解开处于非结晶状态的病原单分子结构之谜以及推动新药和新材料的研发。/pp  除了德国,参与XFEL装置项目建设的其他11个欧洲国家分别是丹麦、法国、英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瑞典、瑞士、斯洛伐克、西班牙和匈牙利。德国提供了全部造价的58%,是出资最多的国家,其次是俄罗斯和法国。BMBF已投入约7.6亿欧元用于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目前利用该装置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来自46个国家,还有一些全球顶尖科学家正在申请。/ppbr//p
  • 国内首个“强光磁试验装置”启动建设
    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安徽大学获悉,“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日前正式启动建设,将建成为国内首个集成自由电子激光与强磁场、低温的科学装置。国内首个“强光磁试验装置”“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是由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的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强光磁试验装置”作为先期启动项目,以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组建了由校长匡光力领衔的24位高层次人才的研究团队和设施建设项目组,完成了项目建设方案和空间布局方案。专家组认为,“强光磁试验装置”的建设在国内首次将自由电子激光与强磁场、低温进行集成,为研究材料的微观物性、超快动力学过程等提供了新的关键研究手段。“强光磁试验装置”由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系统和五个实验站组成,其中集成了强激光、强磁场、低温等多种调控物质特性的技术。不仅能够支持材料科学前沿研究,也能支持化学、生命科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还具有直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的潜力。据悉,“强光磁试验装置”将以四年顺利完成为目标。同时,科学安排进度,能够先行完成的模块,抓紧时间建设完工,尽快投入使用,保证建成一个使用一个,争取早出效益。目前,安徽大学已经开始进行场地改造、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工程设计、各实验工作站工程设计。描绘物质“全形态图谱”“强光磁试验装置”的主要特色是,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和强磁场、极低温等条件联合作用,全方位表征材料的微观物性和超快动力学过程。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水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遇到的一种物质,在高温环境中能看到水变成蒸汽,此时水就以气态形式存在;常温下,水以液态形式存在;零度以下,水会以冰即固态形式存在。人们可以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看到水会呈现不同形态。实际上,如果改变气压条件,水会呈现更加复杂的形态。同理在强磁场条件,也会观察到水的另外形态。这些丰富多彩的形态,真正完整构成了水的“全形态图谱”。观测到的形态越全面,对于水的本质特点就掌握的越透彻,也能更好地利用水。从另一个思路看,可以设置不同的条件,来呈现人们希望得到的水的特定形态,这在科学上就称为“调控”。实际科学研究对象丰富且复杂,强磁场和低温集成的环境,是极为有力的调控手段,因而受到了高度重视。自由电子激光相当于焦距连续可调的聚光灯和摄像机的组合,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焦距组合,就能观察到人们所想看到的非常隐蔽微小的细节或者抓住转瞬即逝的点滴。比如一个水珠从天而降、落到桌面、撞击桌面,人们可以仔细地以百万分之一秒每帧的方式来观测,从极为平常的水滴下落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水的特殊形态和动力学规律。 现在,“强光磁试验装置”既提供了环境,又提供了观察工具,并且把它们高度集成在一起,能够发现很多未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