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

仪器信息网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相关的资讯

  • NEPA21进行细胞悬浮/贴壁(原位)转染均获高效
    2012年1月,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我司)与合作实验室(陕西东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对NEPA21高效转染系统进行测试,成功进行了Hela细胞悬浮转染及U87细胞悬浮和贴壁转染,均获得很好的效果,客户对NEPA21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实验证明,在国内实验条件下,可重复获得NEPA GENE公司(日本)细胞数据库中提供的高转染效率及高细胞存活率结果。 实验亦证明,细胞在悬浮和贴壁状态下使用NEPA21进行转染,均可获得高转染效率。技术资料:1. 关于悬浮转染: 使用电转染仪进行细胞转染时,常用的转染方式是用电转杯转染,此时细胞处于悬浮转染下,细胞可与DNA溶液360度接触,转染效率最好。2. 关于贴壁转染 有些原代细胞是终末分化的,如原代神经元细胞、乳鼠心肌细胞等。这些细胞一旦从活体组织中分离出来贴壁培养,便不可消化传代,也就无法实现悬浮状态的转染。针对这种情况,NEPA GENE开发了适用于普通细胞培养板的贴壁转染电极。 由于贴壁状态下,细胞不能与DNA溶液360度接触,因此通常认为,细胞在悬浮状态下转染,容易获得更好的转染效率。但实际上,NEPA的贴壁(原位)转染电极效果也很显著。
  • NEPA21进行水牛细胞转染获得高效
    水牛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一种家畜,可为人类提供奶、役力和牛肉。全世界水牛总数约为15.8亿头,亚洲存养的水牛数占世界的97%。 由于其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繁殖动物学家需要对牛、羊等大型动物进行研究。近年来,转基因经济动物,如转基因牛、乳腺发生器等研究非常热门。但牛不是一种常规实验室的模式生物,所以在细胞转染和基因改造时,可参考的经验不多。 文献表明,脂质体转染法对水牛细胞的转染效率不高,常规的电穿孔仪常带来较高的细胞死亡率、且转染率也不理想。一些新型的电转染仪,虽然能为许多难转染的细胞带来福音,但其转染试剂盒多针对人、鼠等动物开发,没有专用于牛的试剂盒。 NEPA21不需要转染试剂盒,利用优化的程序即可达到高的转染效率,为水牛甚至其它经济动物的转基因研究带来了便利。 2012年4月,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在广西大学展开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转染试用活动,获得了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实验者对NEPA21的转染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GFP标准质粒转染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效果图
  • NEPA21进行原代神经元细胞悬浮/原位贴壁转染均获高效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通常来说,神经元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属于非常难转染的细胞类型。文献表明,传统的转染方法,如脂质体法对于原代神经元细胞转染效果不佳,而一些新型的电转染仪,虽然能为神经元细胞带来福音,但需要使用专门的神经元细胞转染试剂盒,且对神经元细胞的原位贴壁转染仍然束手无策。 NEPA21不需要转染试剂盒,利用优化的程序即可达到高的转染效率;配备专用的贴壁电极,可完美实现神经元细胞的原位贴壁转染,为神经元细胞的转基因研究带来了便利。 2012年6月,华粤行(我司)在山东大学开展了原代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试用活动,针对原代神经元细胞,进行了悬浮转染及原代贴壁转染,均获得了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实验者对NEPA21的转染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GFP标准质粒转染原代神经元细胞(悬浮转染)效果图 GFP标准质粒转染原代神经元细胞(原位贴壁转染)效果图附:我司在合作实验室陕西东澳生物使用NEPA21进行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原位贴壁转染效果 GFP标准质粒转染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原位贴壁转染)效果图
  •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的原理与应用介绍
    瑞士Cytosurge AG公司的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是将原子力系统、微流控系统、细胞培养系统合为一体的单细胞操作系统,采用不同孔径的微型纳米注射器,可实现单细胞注射(Injection)、活细胞内物质提取(Extraction)、单细胞分离(Isolation)、粘附力测定(Adhesion)、纳米打印(Nano-printing)等多种功能,全程机械臂操纵,将污染风险和人为误差降到低,提高工作效率与实验可重复性,具有高度自动化、操作速度快与操作度高等特点,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为研究者提供大的便利,可应用于单细胞质谱、单细胞力谱、单细胞基因编辑、细胞系构建、药物研发、医疗等领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仪器中心的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是国内套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于2020年9月顺利安装于金光楼126室并开始试运行,由公共仪器中心覃思颖老师负责接样测试与维护管理。目前本中心的FluidFM BOT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单细胞注射与物质提取(小鼠体外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昆虫叶蝉细胞、MDA-MB-231细胞等)、单细胞分离(植物细胞原生质体、U2OS细胞等)与粘附力测定(细菌侵染细胞时细菌的粘附力、血管内皮细胞对不同基底的粘附力等)等多方面科研需求。以下是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的多个功能应用与实例介绍。FluidFM BOT结合原子力系统、微流控系统于一体(https://doi.org/10.1021/nl901384x)FluidFM BOT功能应用单细胞注射实例FluidFM BOT可以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可溶性物质注入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可量化注射体积(fL别),可实现批量注射(每小时注射超过100个细胞),尤其适用于使用传统方法难转染的细胞,且对细胞几乎没有损伤。CHO细胞的Lucifier Yellow染料注射C57小鼠体外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DIV7的Dextran染料注射(北大生科院数据)活细胞内物质提取实例FluidFM BOT系统的活细胞内物质提取功能十分温和,可直接用微型纳米注射器吸取活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物质,无需经过化学或生物学手段进行破膜处理,不会产生裂解的细胞碎片,不会对内部细胞器造成任何破坏,可用于电镜成像、酶活检测、核酸表达检测、代谢组学、基因测序等多方面研究。活细胞提取物可结合电镜观察、酶活测定、转录检测等分析手段(http://dx.doi.org/10.1016/j.cell.2016.06.025)HeLa细胞的细胞质物质提取单细胞分离实例FluidFM BOT可进行无损细胞分离,对于悬浮细胞,可将细胞吸取并转移释放即可。对于贴壁细胞,可在探针的样品池中加入消化液如胰酶,对指定位置的细胞进行消化,然后再进行吸取与转移释放。FluidFM BOT实现的单细胞分离存活率很高,结合单细胞注射可实现快速转染细胞并建立单克隆细胞群,对于工程细胞株的建立十分有效。植物原生质体的单细胞分离(北大生科院数据)贴壁细胞CHO的单细胞分离粘附力测定实例FluidFM BOT系统通过负压将细胞吸附在探针针孔处,对细胞的吸附力比蛋白结合更加牢固,能够直接将细胞从基底上分离。这种方法不需要激活细胞的任何信号通路,可以得到接近细胞原生的数据。不同的探针针孔直径(2、4、8um)可适用于不同大小的细胞粘附力测定,我们甚至可使用孔径为300nm的探针进行更小个体的吸附与粘附力测定,目前在本中心的FluidFM BOT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大鼠肠上皮细胞时的细菌粘附力测定(nN别)。不同大小的单细胞粘附力测定(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56898-7)纳米打印实例FluidFM BOT系统还是一台纳米打印设备,可以在实验器材上铺设特定的基底膜,如打印亲水或亲脂性物质,从而实现对细胞贴壁的操纵,构建不同的细胞模式,实现对细胞信号转导机制、肿瘤细胞群落迁徙、神经细胞树突或轴突形成的研究。CMD基底打印cRGDfK的细胞贴壁生长Pattern研究(DOI: 10.1021/acs.langmuir.8b03249)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在高性能单元的监控下,通过全自动的工作站实施操作,可确保实验的平稳、顺利的进行。探针有多种孔径规格可选,也可结合FIB技术进行探针定制,结合不同的探针可实现各式各样的应用,以上仅展现部分应用,更多的新功能有待各位老师与同学结合自己的课题需求进行探索与发掘,欢迎大家联系前来测试样品!
  • FluidFM BOT单细胞显微操作赋能CRISPR基因编辑取得重大突破——加速细胞系的开发进程,实现单个细胞多基因编辑
    Jennifer Rottenberger1, Paul Monnier2, Maria Milla2, Tobias Beyer2, Dario Ossola2, Justin S Antony1 and Markus Mezger11 University Children' 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I,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Tübingen, Germany2 Cytosurge AG, Saegereistrasse 25, 8152 Glattbrugg, Switzerland生物制药和生物学研究以及生物制品的生产制造都依赖于基因修饰的细胞系,这些细胞系的基因被修饰,以诱导所需的表现型。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现和发展,多位点编辑的越来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实际研究表明,整个实验进程是冗长而复杂的过程。近期,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学者和来自瑞士Cytosurge公司工程师合作,通过FluidFM BOT技术手段,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完成了多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系。 FluidFM BOT助力CRISPR实现新突破自CRISPR作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被发现和发展以来,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它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高度通用的基因工程工具,已经应用于各种广泛的生物体。科学家们对多基因位点编辑的多重策略的兴趣也正在急剧的增加:多重gRNAs的使用可以大大的增强CRISPR的应用范围。如多位点基因编辑,基因失调,细胞凋亡等。用传统技术手段包括转染等方法将多个gRNAs传递到细胞中具挑战。除了由几次DNA双链断裂引起的DNA损伤反应外,细胞活力也可能因物理损伤和化合物进入细胞核所引起的毒性而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大地限制了CRISPR多位点编辑的潜力和效率。FluidFM BOT技术具,可将化合物直接的输送到任何细胞的细胞核中(图1)。因此,所有的试剂可以调整为佳的配比剂量进行注射,这样的话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细胞所受的物理压力,同时也减少了脱靶效应。FluidFM BOT技术完全屏蔽了常规基因递送方法的障碍,甚至CRISPR RNP复合物可以与数十甚至数百种不同的gRNAs共同注射。此外,FluidFM BOT的注射物不依赖于待注射物本身的特性,对于难以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或需要大量的基因插入和沉默时候更具特优势。图1:FluidFM BOT技术可以温和地操作单个细胞。 在传统的细胞系发展系统实验中,为了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候选细胞系在增殖过程中被反复评估。目前需要的时间是12到14周。相比之下,通过FluidFM BOT技术可以挑选一个BOT注射编辑过的单个细胞,并从中产生克隆体——从转染之日起直到克隆体被鉴定出来,不到三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细胞系构建的时间。 FluidFM BOT技术进行多基因敲除构建细胞系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了如何使用FluidFM BOT技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生成单克隆多敲除细胞系(图2)。先,通过FluidFM BOT技术将外源物注射到CHO细胞中,同时靶向几个不同基因的基因组位点,直接将gRNA/Cas9 RNP复合物导入细胞核。纳米注射后,记录每个转染细胞的位置,这样以便在注射24小时后使用FluidFM BOT探针进一步分离成功转染的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扩展成单克隆细胞系。接下来对细胞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图2:FluidFM BOT技术进行细胞株开发流程:1天,细胞经FluidFM BOT注射转染。2天,选择成功转染的细胞,通过FluidFM BOT系统进一步进行单细胞分离。从3天到14天,分离的单细胞扩展成稳定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 1天:FluidFM BOT单细胞注射转染通过FluidFM BOT技术进行纳米注射,简单的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对几十个CHO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注射,以大约5个细胞/分钟的速度自动完成注射。荧光标记物与所有不同的gRNA/Cas9 RNP复合物共注射,以方便监测注射过程并识别佳候选复合物(图3)。图3:FluidFM BOT注射CRISPR/Cas9复合物和荧光标记物的CHO细胞的荧光图像。 2天:FluidFM BOT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选FluidFM BOT对细胞进行了注射转染24小时后,使用集成FluidFM BIO系列操作软件(ARYA)可以再次的找到所有目标细胞。进而,进行FluidFM BOT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选,将目标单细胞采用孔径为4 μm的FluidFM探针进行单分离,放入空的孔板中(图4)。从视觉角度可以完全确保细胞系的单克隆性。图4:明场成像可以完全确保细胞系的单克隆性。 3 - 14天:单克隆细胞的扩增和突变分析分离后培养克隆,并在3天和6天后监测其生长情况(图5.1和5.2)。90%以上的分离细胞发育成一个细胞群落。转染后14天,收集克隆并对目标基因进行测序分析。50%的克隆在靶向位点上显示突变。图5.1:分离3天后的12组CHO细胞集落。图5.2:单克隆细胞群落生长6天后 结论结果表明,通过FluidFM BOT技术对单个细胞进行注射,完成了多个gRNAs同时递送到选定的单个细胞中这一艰难的任务。采用FluidFM BOT技术方法进行的CRISPR细胞编辑技术,同时共注入几十种gRNAs所获得的细胞系可以进一步扩增。此外,我们在这里证明了FluidFM BOT技术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多表型单克隆细胞系的开发时间,从数月减少到三周。 展望FluidFM BOT技术为单细胞基因工程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有潜力解决科学家目前面临的一些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在他们需要快速和有效地开发单克隆细胞系时。传统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见的细胞系和基因工程策略,但当处理不常见的、罕见的或脆弱的、和已知难以转染的原代细胞类型,或者需要复杂的实验设计——例如CRISPR多基因编辑时,传统的方案就非常受限制。在这些特殊情况下,FluidFM BOT技术可能是可用的解决方案。
  •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
    成果名称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单位名称北京大学联系人马靖联系邮箱mj@labpku.com成果成熟度□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成果简介:电穿孔(电转染)是一种利用外加电场击穿细胞膜,使平时不能穿透细胞膜的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药物等)进入细胞的技术。电穿孔技术已在细胞实验、基因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目前的技术均需要金属电极,金属电极产生的金属离子渗出、气泡等对细胞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转染效率。此外,高压脉冲电源的使用使得目前此类仪器操作复杂、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电穿孔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工学院熊春阳课题组采用微流芯片技术,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2009年,熊春阳副教授申请的&ldquo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rdquo 项目得到了第二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课题组利用微流体中因尺度效应而产生的层流,用高电导率的液体来代替电极,将细胞悬浮液通过流动聚焦技术夹在高电导率溶液之间,形成三个平行流动的稳定流层。通过将电极与两侧的高电导率溶液相连,再与直流电源相连,电压会大部分施加在中间电阻较大的细胞流层。由于微流尺度较小,即使很低的电压都可产生较大的场强,从而可以实现细胞电穿孔。这项工作在基金的支持下得以顺利的推进,通过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实验测试,课题组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液体导电层的引入、不同类型细胞电转染参数的优化等工作。该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中国专利,正在申请国际专利。应用前景:该项目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由于课题组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工作可以打破目前国外同类仪器建立的技术壁垒,具备较强的市场推广前景。
  • Invitrogen转染新技术产品"新品半价优惠"
    Invitrogen&trade 转染新技术产品"新品半价优惠" 您正在做转染实验吗?您还在为转染实验的细胞毒性大、转染效率过低、蛋白表达受限而苦恼吗?作为全球转染技术的领导者,Invitrogen公司为您准备了转染实验全套解决方案,除了Lipofectamine&trade 2000、293fection 等经典转染试剂,我们还带来了最创新的技术及产品,快来试一试心仪的产品吧!!!Invitrogen&trade 转染新技术产品介绍: Lipofectamine&trade LTX & PLUS&trade 试剂&mdash 贴壁细胞推荐转染试剂 Lipofectamine&trade RNAiMAX 转染试剂&mdash 专用于siRNA 转导的转染试剂 Neon&trade 电转染系统&mdash 高效介导质粒 及siRNA转染入原代细胞、干细胞及其他难转染细胞 转染实验相关技术及产品选择指南Invitrogen新技术转染产品 半价优惠促销时间:即日起至2011年6月30日购买新新技术转染产品-Lipofectamine LTX及RNAIMAX的新品小包装产品,即可享受半价优惠,(每个实验室限购2支)促销列表:货号产品描述Size报价(元)促销价(元)13778100LIPOFECTAMINE RNAIMAXh0.1ml702351A12621LIPOFECTAMINE LTX AND PLUS SAM0.1ml515258注: 每种产品,每个实验室限购两支,您还可以通过填写Invitrogen转染产品试用&Demo申请表,获取免费试用新技术转染产品的机会(截至日期2011年7月30日)。
  • 五洲东方在广州健康院举办原位转染技术研讨会
    如何将多种生物分子(如DNA,siRN和肽)原位转染进入原代细胞和难转染细胞成为许多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传统的电穿孔转染仪是通过将高压电脉冲直接作用于细胞悬浮液上,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很大部分细胞的损伤或未被转染。而新一代的基于自适应式电穿孔转染则是通过将精确控制的电流作用于生长在微孔膜上的单层细胞来完成的,同时利用电注射技术,在精确控制的电场作用下将带电荷的分子主动导入细胞,使其在被高效的被转染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极低的细胞死亡率。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五洲东方新一代原位转染技术交流研讨会现场4月1日五洲东方公司(www.ostc.com.cn)在广州市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举办新一代原位转染技术交流研讨会。研讨会针对目前细胞转染中常见的问题,不同的转染方法的比较,新一代原位转染仪的特点与优势,利用新一代原位转染仪iPorator成功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交流,新一代原位转染仪iPorator得到多个实验室到会人员认可并留下试用。实验楼新一代原位转染仪iPorator凭借着高效率、低损伤、低干扰的电转染技术正在逐步进入广大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操作平台。更多实验室最新技术与仪器新品请关注五洲东方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ostc
  • 华粤行金秋十月将在京举办基因转染技术研讨会
    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技术研讨会【北京站】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革新,电转染已成为基因的功能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独家代理商,携手来自日本的NEPA GENE公司举办巡回技术研讨会,介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诚邀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 NEPA GENE公司专业研发、生产细胞电转染仪及电融合仪等,其生产CUY21系列电转染仪在研究领域中久负盛名,已被数百篇文献引用,其中不乏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如Nature、Cell、PNAS、Genes & Dvelopment等。 2011年,NEPA GENE推出新一代全能型高效基因转染系统NEPA21。其特点有:全新设计的电转程序,特别适用于难转染细胞、离体组织或动物活体的转染,高转染效率、高细胞存活率电转程序各项参数可见、可调,适用性广不需要特殊的转染试剂盒辅助,运维成本低 时间:2011年10月10日下午13点地点: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二层第5会议室(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华严北里8号院)演讲人:早川靖彦 先生(NEPA GENE株式会社社长 暨首席技术专家 ) 宫村敦 先生(NEPA GENE 海外营业部经理 暨产品应用专家)主持人:罗菁 博士(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举办方:华粤企业集团有限公司&mdash 北京分公司联系电话:总部 020-34821111 北京 010-58772915
  • 兰州兽医所752.53万元采购多套仪器设备 均要求进口
    2017年7月11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2017年进口科研仪器购置项目公开招标公告。根据公告显示,兰州兽医所拟预算752.53万元采购42台仪器设备,包括PCR仪、离心机、培养箱、超低温冰箱等生物工程设备和实验室常用设备,所有设备均要求为进口设备。  具体采购内容如下:  一、招标文件编号:LZ2017-GK047(S)  二、项目总预算:752.53万元 第一包:246.5万元 第二包:166.6万元 第三包:142.93万元 第四包:147万元 第五包:49.5万元。  三、招标内容:  该项目设备均为进口设备,已经在财政部备案包号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套备注一1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进口产品2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4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5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6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7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二1小型台式离心机1进口产品2台式冷冻离心机13台式冷冻离心机24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25水平离心机16离心机37高速台式离心机28高速大容量冷冻离心机19超速离心机110超速离心机1三1微量可见光分光光度计1进口产品2多功能酶标仪13多功能酶标仪14倒置荧光显微镜15倒置显微镜16超微量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17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18纯水/超纯水一体化系统198通道移液器1108通道移液器101112通道移液器612电动吸液器2四1零下80度超低温冰箱1进口产品2超低温冰箱13超低温冰箱244度展示柜25二氧化碳培养箱16二氧化碳培养箱47二氧化碳培养箱18二氧化碳培养箱29恒温培养箱110IVC系统111蛋白电泳槽212单孔细胞核转染系统1五1分子模拟平台1进口产品  四、招标代理机构:兰州正泽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甘南路39号商务宾馆写字楼四楼  邮编:730030邮箱:zzzb666@126.com  联系人:火迎春  电话:0931-8824333传真:0931-8860399  五、采购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曾爽  电话:0931-8376825
  • Quantum Design:助力科学家实现单细胞精准操作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19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9)于4月18日-19日在青岛召开,在被称为“科学仪器行业奥斯卡颁奖盛典”的颁奖晚会上,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的瑞士Cytosurge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获得 “2018年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大奖。会议期间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市场专员马文睿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就新品的创新之处、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仪器信息网与本次大会提供的展示平台表示感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strong/span/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CF0FBA8EADF69B41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中国子公司亮相本次大会的新产品——瑞士Cytosurge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采用了瑞士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最新技术—Fluid FM 流体力学显微镜。FluidFM是将微量注射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最新型显微镜。它能够在细胞表面实现精准的移动和fL级的流体移动控制,因此在技术层面上拥有非常优越的单细胞操纵能力。该技术将原子力系统、微流控系统和细胞培养系统集成在一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实现单细胞层面上的精准操作。另外该机器创新之处主要是:1、定位非常准确,可以对单细胞的细胞质核细胞核进行无损提取与包括精准注入;2、该系统精度非常高,可以将注射目标物体积进行量化,精度可达生物学飞升级别;3,该仪器将多种功能,包括单细胞提取、单细胞注入和单细胞分离等功能进行高度一体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1181.htm" target="_blank"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cd3baabf-5431-4352-aed4-b4c3fad0286e.jpg" title="Cytosurge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jpg" alt="Cytosurge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jpg"//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ext-indent: 0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1181.htm" target="_blank"瑞士Cytosurge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i(点击查看仪器参数)/i/a/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这款Cytosurge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主要可以解决科学家在单细胞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其主要研究领域与应用领域覆盖精准医疗、单细胞生物学、单细胞质谱、单细胞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等方面。在单细胞提取、单细胞注入和单细胞分离等方面均可以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这款仪器高效、高速、温和、低损伤的方式解决以前很难解决的基因转染、基因编辑问题。相信该仪器的微量、精准、低损伤的方式和技术能够为传统生物学研究,包括给科学家带来一些新的可能,突破之前的技术壁垒,帮助研究更上一层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扫码关注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3i生仪社/span,生命科学资讯给你好看!/span/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8af9918-993b-411c-b0b6-de400cd071f8.jpg" title="小icon.jpg" alt="小icon.jpg"//p
  • RNAi研究领域的新型利器——Accell siRNA—无需转染试剂的siRNA
    2008年3月31日,服务科学,世界领先的赛默飞世尔科技正式宣布在RNA干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一种最简单的沉默基因的新工具。此产品空前克服了由于细胞转染问题所带来的基因沉默效率不佳的障碍。推出此产品旨在加速包括神经科学、免疫学、干细胞研究和肿瘤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的进展。 此产品正式命名为Thermo Scientific Dharmacon Accell siRNA,它是一种全新的siRNA,可不借助任何传统转染介质(比如转染试剂、病毒载体和电转等)而被直接吸收进入细胞。目前已完成对50多种常见细胞株的测试,Dharamcon Accell siRNA均能有效进入细胞并高效沉默靶基因。 RNAi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研究工具被用来沉默或者降低靶基因和靶蛋白的表达,从而揭示这些被沉默分子在生物学通路和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功能。深入了解基因功能对于药物靶点的研发至关重要。 应用传统的方式转染那些非常难转染的细胞诸如原代培养细胞、悬浮细胞、干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等,往往转染效率低下并会引发细胞死亡。Dharmacon的Accell siRNA是目前唯一一种不凭借任何转染介质即可高效渗透进入细胞的siRNA分子。若将Dharmacon Accell siRNA和SMARTvector shRNA相结合,这将是目前在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中最有效的基因沉默工具,研究者可以借此大大加快在人类健康方面的研究步伐。 Dharmacon Accell siRNA只需要简单的和专用的培养基混合,然后添加到到培养细胞即可完成整个转染操作。这是目前最简单的一种操作,只需两步操作,既高效经济又方便省时,并且可以避免实验操作所导致的细胞毒性效应和传统siRNA转染方法所引发的“off-target”效应。 应用传统的转染方法往往面临复杂的转染优化程序,并且适合转染的条件比较狭窄。而Dharmacon Accell siRNA则可以不用任何优化即可进入细胞并达到高效的基因沉默效果。同时由于不使用任何转染试剂,所以可极大地简化RNAi的操作并降低脱靶效益。 Dharmacon科学研发团队的数据显示,在细胞传代中如果反复使用此产品可以持续沉默靶基因达30天之久,而这些都是传统siRNA无法完成的工作。 关于此产品详细信息,请您登陆了解http://www.thermo.com/dharmacon了解。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原“热电”公司)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3000人,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0000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和Fisher Scientific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从常规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以及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陆:http://www.thermofisher.com/
  • 国内首套FluidFM BOT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顺利落户北京大学
    2020年9月,国内套FluidFM BOT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顺利安装并交付使用。北京大学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培训现场在单细胞组学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对单个细胞进行简单、准确的操控分析,包括单细胞基因编辑、单细胞质谱、单细胞力谱、细胞系构建等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FluidFM BOT是瑞士科技公司Cytosurge开发的单细胞显微操作平台,它有的微型纳米注射器以及液体微流控技术使得FluidFM BOT可以轻松实现对单细胞内容物的自动化无损提取,整机操作方便,提取的样本品质高。 有的微型纳米注射器同时FluidFM BOT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还可以实现对单个细胞进行注射、分离,单细胞粘附力测定、3D打印等诸多功能,真正实现了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多功能详情:单细胞注射无损注入的将不同类型的物质准确注入到细胞质或者细胞核。量化的fL别注射。注射后细胞存活率95%。每小时可注射100个细胞。 单细胞提取在不改变细胞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实现单个细胞的活细胞提取。可单提取细胞质或细胞核,或者同时提取提取细胞质和细胞核。提取后细胞仍可存活。 细胞分离无论悬浮或者贴壁细胞均可分离或者分选。整个过程对细胞无损伤。细胞粘附力测定直接测定单细胞粘附力负压抓取微球进行细胞应力实验生物膜基底纳米打印打印纳米精度的各种生物分子所构成的复杂图案纳米精度的高密度点打印能够快速建立使用诸如蛋白、DNA等物质
  • 华大智造单细胞赛道再发力!发布单细胞液滴生成仪及组学新品
    7月29日,在第十二届细胞产业大会的单细胞多组学与临床应用分论坛上,华大智造重磅发布其在单细胞领域的两款最新产品,单细胞液滴生成仪 DNBelab C-TaiM 4(泰山),以及单细胞表观组学产品scATAC建库试剂盒。单细胞液滴生成仪 DNBelab C-TaiM 4(左)及单细胞表观组学产品scATAC建库试剂盒(右)这是华大智造继DNBelab C系列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建库试剂盒产品后,单细胞组学全流程产品家族补充的重要产品,更为完善的产品组合也将更好地赋能全球生命科学实验室开启规模化、标准化的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两款新品加持单细胞测序全流程本次上新的单细胞液滴生成仪DNBelab C-TaiM 4 (以下简称TaiM4)的命名灵感来源自“泰山”,传递了华大智造不断攀登技术极限的理念。TaiM 4能为细胞或细胞核的分离和标签提供稳定的动力。该仪器配备4个独立控制的微流控通路,同时兼容单细胞ATAC文库和3’ RNA文库制备需求,支持1-4个样本的灵活上样。它延续了华大智造单细胞产品小巧轻便、即开即用的优点,适用于2500米以下的海拔实验环境。此外,该设备在单细胞ATAC文库制备过程中的细胞核分离、标记过程仅需6分钟;在单细胞3’RNA文库制备过程中的细胞核分离、标记过程仅需9分钟。华大智造单细胞液滴生成仪DNBelab C-TaiM 4另外一款上新产品是DNBelab C系列高通量单细胞ATAC文库制备试剂盒套装及配套的微流控载片。和DNBelab C-TaiM4 单细胞液滴生成仪配套使用,可以完成数万细胞核的ATAC文库制备。试剂盒套装包含液滴生成使用的百万级标签磁珠、自主开发的液滴生成油、以及适配华大智造测序仪的文库制备试剂等。该产品基于精密压力驱动微流控技术,污染率低,可完成高质量单细胞ATAC文库的制备和数据产出。可用于免疫组学、肿瘤、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单细胞研究。两篇Nature 科研应用表现不俗值得一提的是,scATAC建库试剂盒已经在科研应用中牛刀小试,早期试用的结果已用于2篇Nature文章中,产品数据表现不俗。一站式平台 助力单细胞多组学标准化、规模化华大智造作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能够为单细胞测序全流程提供独一无二的一站式平台。其中,针对细胞/细胞核制备环节,华大智造提供小鼠多组织解离试剂盒和50+物种组织解离方案指南;此外,已经发布的DNBelab C系列3’ RNA建库产品,已经产出了 30000+例样本数据,覆盖了40多种物种类型和300多种组织类型,重磅预告了不同物种组织的3’ RNA数据表现白名单,并展示了部分数据;在数据分析环节,提供配套的单细胞高通量、高精度多模态分析平台,不仅能够对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简单的质控,还支持更多功能的分析和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华大智造产品市场中心总监汪婧婧博士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华大智造在单细胞领域,除了为科研人员提供单细胞建库产品和基因测序产品MGISEQ-2000、DNBSEQ-T7、DNBSEQ-T20外,还能够提供自动化文库制备系统MGISP-100,将复杂的单细胞文库制备过程转移到自动化平台一键运行,为单细胞行业引入了全新的自动化概念,这将开启单细胞湿实验标准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坚信单细胞多组学标准化、规模化时代终将来临。”汪婧婧博士华大智造产品市场中心总监单细胞产品家族图自动化建库流程图在单细胞产品领域,华大智造通过其率先发布的DNBelab C系列产品,已收获了众多企业及科研用户的好评。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国内已有9个企业认证成为华大智造单细胞产品服务商,终端使用客户数量100多家。在科研产出上,基于华大智造单细胞测序平台,已累计产出高质量文章50多篇,其中包括2篇Nature,1篇Cell,其中有21篇文章IF>10,充分证明了该单细胞平台性能的优越性。小结:单细胞技术是当前测序领域最火的技术之一,相关公司超过50家,其中不乏众多国产企业。作为国内基因测序上游龙头企业,华大智造并非在单细胞领域走的最快的,但其追赶之势十分迅猛,加上本身先天平台优势,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如其所言:“未来,华大智造将进一步深耕单细胞组学领域,发挥自身在基因测序设备领域、实验室自动化领域的优势,为规模化的科学研究、为单细胞组学全面进入临床及精准健康研究,提供更为优质、标准的系列产品组合,赋能单细胞多组学标准化、规模化时代”。
  • “力”所能及——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在单细胞力学实验中的创新应用
    瑞士Cytosurge公司的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是将原子力系统、微流控系统、纳米位移台系统合为一体的单细胞操作系统,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为研究者提供很大的便利,可应用于单细胞力谱、单细胞质谱、单细胞基因编辑、细胞系构建、药物研发、医疗等领域。本文将从单细胞实验方法和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结构出发,详细介绍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在单细胞力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 单细胞实验方法简介 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由于细胞的异质性,每个细胞互相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单细胞层面研究细胞性质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近年来,多种单细胞研究技术不断涌现,应用于医学诊断、组织工程和药物筛选等领域。 对于细胞力学测定,原子力显微镜(AFM)能够对单个细胞或生物分子进行高分辨成像和力谱测定,但是细胞与探针的结合过程不可逆,无法实现连续、快速的检测。 对于细胞分离/分选技术,可选的有玻璃细管、光镊、流式细胞分选和磁珠分选等方法,然而有的从表面分离细胞时容易损伤细胞,有的无法从同类细胞群中分离出单个细胞。 对于细胞注射与提取,可选用纳米喷泉探针、纳米针和碳纳米管等,然而这些方法无法实现飞升以下量的含量注射,且注射时间较长。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针对细胞力学测量、分离/分选、注射与提取等应用,在结合以上技术的优势的同时克服了这些技术固有的问题,是一套多功能的单细胞研究系统,在单细胞研究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结构 简单来说,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是AFM与微流控的结合,主要由AFM扫描头、压力控制器与微流控探针组成(图1)。AFM扫描头装载于倒置显微镜上,整体结构大致与普通AFM相同,主要区别是探针中间有微流通道,后端连接液体池,前端探针有一小孔,用于液体的流入流出。微流通道内径小于细胞,防止细胞进入堵塞;探针则有多种不同孔径和不同的弹性,可根据不同应用以及不同样本更换所需探针。图1 FluidFM BOT系统图示。(a)微流控系统与AFM的结合应用;(b)(c)(d)探针的特殊设计。 三. 单细胞力学应用 传统AFM用于单细胞力学测量时,需要对探针进行一定处理以粘附细胞,后再与需要和细胞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或其他细胞相结合,有时会产生多个细胞粘附,且反复测力会导致细胞被破坏,使得每次测量都必须准备新的探针,实验效率较低。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通过将AFM与微流控相结合,使单细胞力学实验更高效,更简洁。对于已经结合在表面的固定细胞,可根据细胞尺寸安装适用的探针,从上方接触需要测量的细胞,通过微流控系统施加负压吸起细胞,获得力-距离曲线;也可以吸取悬浮细胞,与表面或其他固定细胞接触后,测量力-距离关系。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远比蛋白结合牢固的多的吸附力,能够将细胞牢固的固定在探针上面,因此能够用于直接从基质上分离;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生物处理,这种方法不会改变任何细胞表面的通路,从而能够得到接近细胞原生的数据。 单个细胞测量完成后可移动探针至细胞板其他孔内,施加正压将其释放,再回到实验孔吸取下一个细胞,意味着单个探针可以进行多次测量。 细胞粘附是许多生理过程的重要步骤,细胞粘附力的测定可以为组织形态发生、胚胎发育、肿瘤、免疫反应和微生物膜等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支持真核和原核细胞与细胞板/培养皿表面、抗菌/粘性/抗体包被的表面或其他细胞的粘附力测量(图2)。图2 不同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粘附力-距离曲线。(a)探针接近、暂停、吸取并拉伸细胞的过程中探针偏转随时间的变化;(b)Hela细胞与纤连蛋白包被的表面的粘附力-距离曲线;(c)不同接触时间下大肠杆菌与PLL表面的粘附力-距离曲线;(d)大肠杆菌与PLL表面的分离距离与接触时间的关系;(e)酿脓链球菌与玻璃表面的粘附力-距离曲线,表示多个球菌的连续分离;(f)单个细胞与单细胞层的粘附力-距离曲线。 Sankaran等人[1]使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来研究在共价和非共价的表面整合素受体对细胞粘附力的影响。通过测定发现两者均可有效增加细胞的粘附能力,并且效果近似(图3)。图3使用FluidFM BOT测定共价键与非共价键的整合素受体之间RGD的区别。(a)实验示意图;(b)粘附力测定前后示意图;(c)粘附力-距离曲线;(d)大粘附力。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还可用于测量细胞的应力以研究细胞骨架的性质。Sancho等人[2]将10μm的小胶球吸附于探针上,之后使用探针去压细胞直到探针压力达到2 nN,通过压痕曲线来分析细胞骨架变化。通过对比发现过量表达MSX1的细胞硬度显著高于普通细胞(图4)。图4 使用FluidFM BOT测定HUAEC中MSX1过表达对细胞骨架的影响。(d)实验示意图;(e)吸附10μm珠子;(f)下压时空白细胞的力学谱线;(g)下压时MSX1过表达细胞的力学谱线,凹陷更深、斜率更高,表示其刚度相对更高;(h)胶体压痕法的测量结果。 四. 其他应用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可用于细胞内注射与提取(图3),通过力学测量,可以控制探针刺入细胞质或细胞核内进行飞升别含量的液体注射或提取。此外,FluidFM BOT系统还可用于细胞分离以及细胞延展性研究。图5 FluidFM BOT系统的细胞内注射过程。(a)探针对准细胞;(b)探针刺破细胞膜,注入含荧光染料的目标液体;(c)探针与细胞分离,注射完成。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克服了现有单细胞技术的短板,将多种单细胞应用相结合,高通量、高效率地获取单细胞层面的详细数据,研究多种细胞性质,尤其适合应用于医疗、单细胞生物学、单细胞质谱、单细胞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等领域。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 BOT在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与北大生科院共建实验室成功安装,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提供样品测试、样机体验机会,还等什么?赶快联系我们吧! 电话:010-85120277/78 邮箱:info@qd-china.com,期待与您的合作! 参考文献:[1]. Cell Adhesion on Dynamic Supramolecular Surfaces Probed by Fluid Force Microscopy-Based Single-Cell Force Spectroscopy, ACS Nano 2017, 11, 4, 3867–3874.[2]. A new strategy to measur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forces in mature cell-cell contacts. Sci Rep 7, 46152 (2017).
  • NEPA21:Nat Immunol--发现调控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新机制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中,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特别是那些可以通过细胞间接触溶解靶细胞的免疫细胞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其中,由于自然杀伤细胞(NK)具有非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被认为是人体抵抗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许多研究表明,免疫突触(IS)的形成是NK细胞清除靶细胞的关键,它们可以识别和消除病毒感染和转化的癌细胞。尽管对IS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有了深入了解,但通过细胞骨架调节其稳定性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期,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免疫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NgR1 is an NK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 that destabilizes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的文章,他们报道了一种新型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Nogo受体1(NgR1),它通过干扰接触稳定性和调节IS形成来影响NK细胞对表达NogoA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并确定NgR1为IS形成过程中的免疫检查点,提出了一个可用于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为了验证NgR1干扰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该团队首先研究了NgR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显示NgR1在多种免疫细胞中均有表达,如小鼠原代NK细胞、CD8 T细胞和EL4细胞系(图1a),而NgR1的配体NogoA在各种癌细胞系中表达。随后,对NgR1是否参与免疫细胞的细胞溶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NEP1-40(NgR1的拮抗肽)处理后,NgR1敲除小鼠(KO)的脾细胞比WT小鼠的脾细胞具有更高的细胞溶解能力(图2c),并验证了NEP1-40的特异性(图1d)。接下来,通过建立WT和KO小鼠肺转移小鼠同基因模型(图1e),进一步证明了NK细胞中的NgR1对肿瘤生长具有负调控作用。此外,为了研究NgR1缺陷导致的抗肿瘤效果的改善是否源于免疫成分的内在变化,对WT和KO小鼠的免疫细胞群进行了分析(图1h)。结果表明,NgR1缺陷并不影响免疫细胞的组成,提示NgR1主要参与NK细胞的效应功能。图1 NgR1缺陷增强了NK细胞杀伤能力在小鼠中,NgR1参与了NK细胞的肿瘤控制,因而在人类NK细胞中也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发现,NgR1及其辅助受体在人体UCB-NK、PB-NK、MNK、NK92和Jurkat细胞系中都有表达(图2a)。为研究NgR1的信号转导机制,使用Nogo-P4(NgR1激动肽)在NK细胞中激活了NgR1,发现在NK92细胞和UCB-NK细胞中,RhoA和LIMK都被激活,而Cofilin失活(图2b)。RhoA的激活通过肌动球蛋白的收缩和粘连蛋白的失活来促进应力纤维的形成,导致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且F-肌动蛋白的积聚会引起细胞膜突起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的迁移和黏附。通过在表达Lifeact-GFP的NK92细胞中直接显示F-肌动蛋白,并使用视频显微镜观察Nogo-P4处理对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Nogo-p4处理的NK92细胞中F-肌动蛋白强度和膜突出频率都显著增强(图2c、d、e)。这些数据表明,NK细胞中的NgR1通过RhoA信号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图2 NgR1促进NK细胞F-肌动蛋白聚合随后,为了评估NgR1在NK细胞杀伤中的特异性,作者通过调节NK细胞或靶细胞中NgR1的表达来探究NK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在几乎不表达NogoA的肿瘤细胞中,使用或不使用NEP1-40阻断NgR1对NK的杀伤效果没有差异(图3a)。而在过表达NogoA的K562肿瘤细胞中,NK介导的杀伤效果显著降低,并可以被NEP1-40所挽救(图3b、c)。在用NEP1-40处理后,NK细胞对U87MG细胞的细胞毒性增强(U87MG细胞是一种已知高表达NogoA35的脑瘤细胞系)(图3d)。并且当抑制U87MG细胞中NogoA的表达或NK92细胞中NgR1的表达时,同样会增强NK细胞毒性(图3e、f)。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在NogoA存在的情况下,NgR1对NK细胞的细胞溶解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NogoA和在NK92细胞中抑制NgR1的表达,研究人员使用了NEPA GENE公司的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分别对上述细胞进行电穿孔,并成功将pCMV-NogoA质粒和NgR1 siRNA导入至相应细胞中,实现基因过表达和敲降的目的。图3 NK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以NogoA-NgR1依赖性方式被抑制接下来,作者通过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了NK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探究NgR1如何抑制NK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结果表明,大多数对照NK92细胞与U87MG细胞只有瞬时相互作用,而NEP1-40处理的NK92细胞与U87MG细胞稳定接触,且部分NK92细胞最终杀死U87MG细胞(图4a)。通常情况下,NK细胞与靶细胞先产生瞬时相互作用,然后形成稳定突触,再引导裂解细胞颗粒的极化分泌进行靶细胞裂解(图4b)。研究发现,NEP1-40处理显著减少了瞬时相互作用,增加了接触时间,从而增强了细胞毒性(图4c-e)。这表明,NgR1信号通过干扰稳定的突触形成来降低NK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后续实验中,该团队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究了NgR1信号调节NK细胞与靶细胞接触的分子机制,证明了NK细胞与靶细胞的接触是由NgR1信号通路介导的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实现的,NgR1能促进F-肌动蛋白从细胞间接触向外聚合,导致NK92细胞在细胞颗粒向IS极化之前脱离。最后,他们使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对NgR1阻断剂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了NgR1在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IS的形成,并认为NgR1可能是肿瘤控制中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总之,作者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巨大的工作量证明了NgR1是一种新型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它通过LIMK-cofilin介导的肌动蛋白动态变化来抑制稳定IS的形成,进而调控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揭示了NgR1改善NK细胞功能的一种潜在机制。在本研究的转染实验中,该团队多次借助NEPA21电转染仪将质粒和siRNA成功导入至肿瘤细胞或NK细胞中,这显现出NEPA21在难转染细胞中具有良好的转染效果,可以为科研人员在NK细胞的研究中提供强大助力。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采用全新设计的电转程序,配合专利的电压衰减设计,在获得高转染效率的同时,提高细胞存活率。操作简单,电转参数可见可调,适用性强。特别适用于难转染的原代免疫细胞、干细胞、神经细胞、活体动物、受精卵及宫内胚胎等的转染,已应用于众多著名期刊文献中,是进行悬浮/贴壁细胞、活体和离体组织转染的电转系统主流品牌之一。 文献信息(1)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2-01394-w(2)参考文献:Oh, SC., Kim, SE., Jang, IH. et al. NgR1 is an NK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 that destabilizes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 Nat Immunol 24, 463–473 (2023).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2-01394-w
  • “迅数”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助力遗传毒理研究
    2016年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毒理学会与深圳市疾控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顺利召开。会议继承了前几届的传统,以发掘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毒理学后备队伍为导向,全面促进了中青年科技学者在学术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迅数科技与北京慧荣和、北京科力怡达等展商参加了会议。会议现场  迅数作为此次会议的参展商,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展示了全自动菌落计数仪以及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期间中国毒理学会孙祖越理事长亲临迅数展台,详细询问微核产品的功能。“迅数”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专为遗传毒理大数据设计,适用于姬姆萨(Giemsa)染色的哺乳动物骨髓或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可在极短时间内批量抓取2000个PCE细胞,自动识别计算微核细胞率并利用回检系统进行精度复核。孙理事长以及与会代表在看完产品演示之后表示高度赞赏。迅数产品以其精致大气的设计和优质可靠的性能给来访的参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流露出一定的购买意向。迅数展位  为期两天的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圆满落幕,但迅数科技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将以更积极的姿态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优质可靠技术与完善售后服务而不断努力,继续创造新的精彩。
  • 迅数推出红细胞微核分析系统,提高药物毒理研究效率
    近日,杭州迅数在重庆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大会上推出新品——MCN系列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迅数MCN系列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专为遗传毒理大数据设计,适用Giemsa染色的哺乳动物骨髓或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通过对嗜多染红细胞(PCE)的智能学习,采用随机共振技术,几十秒即可从上百张混有各类细胞的显微影像中抓取2000个PCE细胞并识别微核,自动计算含微核细胞率。  显微细胞图像获取  显微图像质量是微核识别精度的保证。高分辨率平场消色差油镜,大面阵高灵敏度CCD,细腻展现各类细胞色泽、轮廓、核质,确保每个视野获得较多的细胞。  自适应随机共振技术  微核试验染色玻片中细胞种类多,其中的“正染红细胞”、“嗜多染细胞”颜色浅,与背景色接近,传统的图像分割、颜色提取技术很难分辨。通过随机共振提高细胞弱色信号强度,再由互信息熵通过双稳态系统输出端处所获得的信息量,实现对弱色细胞的识别和特征提取。  “随机共振_弱细胞识别系统”构成  自动计算嗜多染红细胞在总红细胞中的比例  典型红细胞智能学习记忆,消除染色背景、杂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等)干扰  分离、提取正染红细胞(图1)、嗜多染红细胞(图2),自动计算两者比例  高效微核细胞识别  利用微核的典型特征:嗜色性与核质一致、圆形、光滑、直径为红细胞的1/20-1/5,对已提取的1000-2000个“嗜多染红细胞”快速扫描,找出含微核细胞,并自动计算含微核细胞率。  方便快捷的回检验证系统  系统自动识别、提取的PCE、NCE、含微核PCE列阵细胞,允许用户追溯其来源、图像坐标并放大观察,轻松修正。  显微测量、细胞计数  数字测微尺(直线、弧线、曲线、角度、面积)直观测出显微数据 多功能颗粒计数模块,可用于多孔板克隆计数、 显微细胞总数自动统计。  用于彗星参数的测量  模糊图像清晰化  自适应增强、边缘锐化、背景平整、滤波、边缘检测、形态学运算等27种图像处理功能,使得更清楚地展现染色体核形、更细微观察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在单病毒粒子--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病毒的感染
    病毒的感染研究通常是在大量细胞实验中进行的,一般要将许多培养细胞同时暴露于病毒中,这就使得研究单个病毒侵入事件和研究病毒在单个细胞之间的感染传播十分困难。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通过温和的、微通道和力反馈控制的探针,将单个病毒粒子突破性的沉积在选定的单个细胞上,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控制,在单个病毒粒子--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病毒感染。FluidFM技术可以帮助阐明关于毒性、病毒复制或宿主免疫应答的基本问题,从而促进新型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放置单个病毒粒子单个病毒粒子可以被放置在您选择的细胞上的确切位置注入单个病毒粒子直接将单个病毒粒子注入特定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中测量生物量的变化测量细胞硬度的变化和单细胞力谱对感染细胞进行分离、提取和分析分离被感染的细胞,或进行单细胞活细胞提取,进而进行测序、质谱等分析观察和监测通过集成的成像系统和追踪软件对细胞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 FluidFM技术如何提升您的病毒学实验? 1. 在病毒感染方面获得全新的视角FluidFM技术为病毒学研究引入了新的实验可能性,允许在贴壁细胞培养中控制病毒粒子与您所选择的细胞进行的相互作用。这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细胞进入和感染机制方面;细胞反应、病毒协同性和病毒生命周期阶段;增殖,扩散率和细胞间感染方面FluidFM操作病毒的工作原理 2. 量化宿主防御和病毒协同性通过在细胞上放置一定数量的病毒粒子,宿主细胞对病毒的防御就可以被量化。因此,可以研究感染概率、宿主防御的局限性以及病毒粒子之间的合作关系。1个病毒粒子通过FluidFM微管的空心悬臂准备放置。图片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P. Stiefel提供。4个病毒粒子沉积在一个选定的单细胞上。图片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P. Stiefel提供。 3. 监测病毒在细胞间传播FluidFM技术一体机集成了CO2和温度控制的活细胞模块,同时也集成了成像模块。这保证了受感染细胞的细胞培养环境,并与软件支持的自动追踪功能一起,允许长时间观察受感染或操纵受感染细胞。这使得我们可以详细了解病毒感染是如何从宿主细胞传播到邻近细胞乃至传播到其他培养细胞的。 4. 将单个受感染细胞导入正常培养基,或将单个正常细胞导入处理培养基轻柔地从贴壁或悬浮培养中取出单个细胞,以高的精度定位地将其放入另一个孔板中,这样的操作可以充分保证细胞的活力。使得将单个感染细胞引入健康培养基后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将健康细胞、耐药细胞或药物处理后的细胞放置于受感染的培养基中。分离单个细胞 5. 单细胞活细胞的提取,以便进一步分析FluidFM技术可以根据形态学或荧光标记从培养物中分离出单个细胞。在保持完全存活的情况下,这些感兴趣的细胞可以在新的培养皿中扩增,或进行进一步的蛋白质组学或转录组学分析。甚至可以进行单细胞活细胞检测,如Live-Seq、TOF等。 6. 从感染的单细胞中获得单细胞力谱FluidFM探针集成了力学反馈功能,允许定量的机械相互作用,可达pN别的力学分辨率。测量由单个细胞感染引起的生物物理变化,如硬度的变化,粘附力的变化,甚至质量的变化。因此,FluidFM可以将病毒在宿主细胞上引起的形态变化与机械变化联系起来。单个细胞从完全贴壁、融合的培养状态中被拽离出来,并记录单细胞力谱。视频由德国Würzburg大学医药与牙医科学院A. Sancho和J. Groll提供参考文献:[1]. Koehler, M., Petitjean, S.J.L., Yang, J., Aravamudhan, P., Somoulay, X., Lo Giudice, C., Poncin, M.A., Dumitru, A.C., Dermody, T.S. & Alsteens, D. Reovirus directly enganges integrin to recruit clathrin for entry into host cells. (2021)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2149.[2]. J. Yang, J. Park, M. Koehler, J. Simpson, D. Luque, J.M. Rodriguez & D. Alsteens. Rotavirus Binding to Cell Surface Receptors Directly recruiting a-integrin. (2021). Advanced Nanobiomed Research.[3]. Guillaume-Gentil, O., Rey, T., Kiefer, P., Ibáñez, A. J., Steinhoff, R., Brönnimann, R., Dorwling-Carter, L., Zambelli, T., Zenobi, R., & Vorholt, J. A. (2017). Single-Cell Mass Spectrometry of Metabolites Extracted from Live Cells by Fluidic Force Microscopy. Analytical Chemistry, acs.analchem.7b00367.[4]. Guillaume-Gentil, O., Grindberg, R. V., Kooger, R., DorwlingCarter, L., Martinez, V., Ossola, D., Pilhofer, M., Zambelli, T., & Vorholt, J. A. (2016). Tunable Single-Cell Extraction for Molecular Analyses. Cell, 166(2), 506–516.[5]. Guillaume-Gentil, O., Zambelli, T., & Vorholt, J. A. (2014). Isolation of single mammalian cells from adherent cultures by fluidic force microscopy. Lab on a Chip, 14(2), 402–414.[6]. Guillaume-Gentil, O., Potthoff, E., Ossola, D., Dörig, P., Zambelli, T., & Vorholt, J. A. (2013). Force-controlled fluidic injection into single cell nuclei. Small, 9(11), 1904–1907.[7]. P. Stiefel, F.I. Schmidt, P. Dörig, P. Behr, T. Zambelli, J. A. Vorholt, and J. Mercer. Cooperative Vaccinia Infection Demonstrated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Using FluidFM. Nano Letters, 2012.
  • 美国Etaluma全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厂商来访参观交流
    2018年10月23日,美国Etaluma CEO Chris Shumate, PHD来访锘海生命科学。Etaluma公司的全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Lumascope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活细胞,细胞球体,组织,切片,微流控,细菌,活体成像。Dr. Shumate 给大家进行了专业的显微成像原理,Etaluma对比传统显微镜的优势,以及应用方向等的培训。大家就建立市场合作、了解中国客户需求、在各地高校进行巡回演讲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学习交流。关于Etaluma全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 Lumascope美国的etaluma公司的全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Lumascope,还可以放入培养箱内进行长时间的活细胞成像观察,保证细胞稳定的生长环境。同时也适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组织以及活体。形态小巧可便携式携带,可放入超净台中,自由组合度高。它光路设计简单,灵敏度高,成像质量好,媲美传统共聚焦显微镜。同时该显微镜可以做三色荧光(红、绿、蓝),物镜选择范围1.25X-100X,支持Z轴成像。支持培养皿,培养瓶,载玻片以及微孔板,并且通可以做1536板。其配套显微成像分析软件Lumaquant操作简单,功能强大。Lumaquant可以帮您实现在荧光,在相差和明场成像中2D以及长时间2D图像的分析,可实现检测和跟踪物体(细胞,细胞核,颗粒等)。欢迎参加慕尼黑生化展,现场测样!案例分享BPAE细胞里的DNA,alpha微管蛋白,以及F-肌动蛋白使用LS620拍摄的BPAE细胞里的DNA(蓝),alpha微管蛋白(绿),以及F-肌动蛋白(红)。使用奥林巴斯40x镜头,LifeTech FluoCell slide #2。 小鼠肾脏组织切片细胞球体形成心肌细胞钙流信号检测相差成像关于锘海:锘海生物科学仪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Nuohai Life Science)成立于2004年,总部设在上海,并陆续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地设立了8个办事处。锘海致力于提供先进的实验/研究与生产仪器、相关试剂耗材, 并提供专业的应用和技术服务支持。不断促进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发展,及时引进国外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同时,锘海生命科学为科研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CRO/CMO 服务,满足产业中的研发和生产需求。
  • 迅数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闪耀湘江之滨
    2017年5月7-8日,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于人杰地灵的湖南长沙举行。会议由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主办,为国内外学者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新思路、新技术创建一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迅数科技携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参与其中。 大会邀请国外内著名药物毒理学家等专家学者就目前国际创新药物研究的大趋势以及药物毒理在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潮流和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作特邀报告,主要包括国内外GLP规范实施与未来发展规划、应用研究最新进展动态等方面。 迅数作为此次会议的参展商,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展示了全自动菌落计数仪以及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专为遗传毒理大数据设计,适用Giemsa染色的哺乳动物骨髓或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20秒分析出嗜多染红细胞占比,60秒完成微核细胞识别、微核率计算,并利用回检系统进行精度复核等功能为与会学者所赞赏,均表示能为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为新药研发提供支持。
  • Nature Immunology: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揭示过敏原调控肺上皮细胞IL-33释放的新机制
    7月6日,《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研究组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Allergen proteases-activated stress granules assembly and Gsdmd fragmentation control IL-33 secretion)。该研究揭示了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二型免疫反应过程中上皮细胞释放IL-33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蛋白酶暴露激活了上皮细胞独立于eIF2α(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磷酸化的应激颗粒(SGs)组装,从而促进IL-33的核质转运;蛋白酶刺激诱导细胞产生新的Gasdermin D(Gsdmd)N端剪切形式p40功能片段,可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直接促进细胞质的IL-33释放到细胞外。这两种机制共同高效地的调控细胞核内IL-33的分泌,为干预IL-33依赖的气道过敏性疾病提出新的治疗策略。GSDMD调控IL-1家族蛋白释放机制图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花粉热(过敏性鼻炎)等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当患者暴露于尘螨、霉菌、细菌、植物花粉和动物皮屑等过敏原时,这些疾病通常加剧并恶化。过敏原中的蛋白酶活性成分是重要致病因子,多种源自尘螨(HDM)、烟曲霉菌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及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被报道可高效地在体内外诱导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 IL-33)的释放。IL-33是一种组成性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的二型炎症因子,可快速响应环境损伤刺激从而释放到细胞外,进而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在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尽管IL-33的胞外功能已被广泛报道,但其如何响应外界损伤信号(包括蛋白酶)刺激进而从细胞核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知之甚少。  该研究建立了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小鼠肺部过敏模型和人肺上皮细胞释放IL-33的细胞模型。体外研究发现IL-33可以在30min内快速相应多种的过敏原蛋白酶的刺激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伴随着具有细胞焦亡功能的Gsdmd蛋白的活化,即N-端剪切新形式p40的产生,但不伴随明显的细胞死亡。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敲除巨噬细胞中的Gsdmd可以显著抑制IL-33在过敏原蛋白酶刺激下的释放,且Gsdmd p40的剪切以及IL-33的释放这一过程不依赖于经典的炎性caspase家族的蛋白酶,因而这是一种新发现的Gsdmd剪切活化的途径。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过敏原蛋白酶可以快速诱导细胞的应急颗粒(Stress granules)组装活化,进而促进IL-33的核质转移,进入细胞质的IL-33不能直接释放,而需要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Gsdmd p40的帮助才能释放到细胞外。多种过敏原蛋白酶都可以诱导应急颗粒的组装,但不同于经典的eIF2α-p依赖的应急颗粒组装,过敏原蛋白酶促进eIF2α的降解,从而促进应急颗粒组装。使用eIF2α的抑制因子抑制剂Actinomycin D,可以有效抑制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IL-33释放。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Gsdmd蛋白在HDM诱导的二型免疫反应的小鼠肺部呈现升高表达趋势,敲除小鼠的Gsdmd,可以有效抑制包括HDM和木瓜蛋白酶(Papain)诱导的气道免疫反应。在哮喘病人中,研究也观察到Gsdmd肺部表达与肺灌洗液中的IL-33以及血液中的IgE呈现正相关趋势,提示通过抑制Gsdmd蛋白剪切可能作为治疗二型免疫反应的新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的支持。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2-01255-6
  • 应用户“痛点”需求,迅数于全新市场推出“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遗传毒理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物质对生殖细胞或体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及其毒理效应的遗传学分支学科。遗传毒理效应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三个方面。通常,可以以染色体为指标,来检测致突变、致畸或致癌的发生与否。  而“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则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原理,微核出现的数目可作为染色体畸变的指标。  在我国,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必须进行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以及遗传毒理在内的药物毒理学试验 在食品国家标准中,有《GB15193.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在化学品标准中,有《GBT 21773-2008 化学品 体内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方法》 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我国也有微核试验相关标准,即《YYT 0127.12-2008 牙科学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微核试验》。可以说,微核试验广泛适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化学品及医疗器械各类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当中。  日前,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全新“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是国内首款针对红细胞微核的分析系统,所分析的图片为原始的彩色拍照图片,且无需额外试剂来处理非目标细胞。  迅数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关于新产品的研发背景、特点以及市场情况,仪器信息网编辑于近日采访了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方力先生。  仪器信息网:迅数是基于何种原因开发的“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方力:这款系统的研发可以说是“应客户的需求而生”。我们走访过很多大学、研究所、各级疾控中心以及各级药检机构,发现很多人都在为微核试验的效率而苦恼。例如一支口红,在新品上市之前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微核试验。这个试验的设计中,需要包括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以及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另外,每组试验还要求包括五只雌性老鼠和五只雌性老鼠。这一系列实验组计算下来,一共需要五十张染色玻片。在每一张染色玻片的图像中,实验者都能看到数量巨大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其他各种细胞。微核试验的要求是找到两千个嗜多染红细胞(简称PCE细胞,是一种不成熟的红细胞),而一般一个图像画面中平均仅有五个PCE左右。找到这两千个PCE后,还要继续在其中找到微核。两千个细胞中,出现微核的概率仅有千分之四左右,微核体积很小,而PCE细胞本身的染色又与背景颜色十分相近。因此,微核试验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往往一个实验人员一天只能看完不到五张染色玻片。正是用户的这些“痛点”促使了我们开发了这款产品。  仪器信息网:那么“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是如解决对这些难题的?有什么特点?  方力:这款产品采用了“自适应随机共振技术”,这是我们的创新技术。在微核试验玻片镜下的画面中,自适应随即共振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把细胞的弱信号放大,然后再将信号提取出来。随即选取8-10个比较典型的PCE细胞,通过对细胞色泽、大小等的计算,系统就可以明确画面中哪些细胞是PCE细胞,之后就能在图片中抓取红细胞,后续再通过扫描,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出画面中带有深色“小点”的红细胞,即微核,实验复杂程度得以大大降低。这个系统是迅数历经两年多才研发成功的,难点在于“算法”,我们要保证“准确率”以满足客户的高要求。而且这套系统中的摄像头,可以直接安装在用户实验室原有的显微镜之上,再通过USB接口与电脑链接,这样就可以在“工作站”中实时地将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保存下来,进行后续的扫描。  仪器信息网:迅数在产品研发方面,还有何后续计划?  方力:目前,迅数的“菌落计数仪”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生命科学图像处理”这一方向,针对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毒理学等学科来开发产品。既要不断更新已有产品,也要开发一些全新市场的产品。这种研发方向上的专一,有利于公司精力、人力、物力及财力的集中,更加利于高质量产品的推出。另外,针对制药行业日益严格的政策法规要求,尤其是GMP中有关“计算机化系统”的规定,迅数也在着手各类仪器“审计追踪”功能的开发,目前,菌落计数仪的审计追踪功能已在研发之中。
  • 如何同时对单细胞进行多组学研究
    大多数全基因组分析提供了大量细胞的平均水平,但是最近的技术进步可以克服这个局限。开创性的单细胞分析现在能够对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谱系进行分析。Cell旗下的Trends inBiotechnology综述了为同一的细胞提供复杂的谱系,将不同维度的分析组合成多组学分析的方法。  策略  和活细胞荧光成像不同,组学的方法比如新一代测序和质谱是破坏细胞进行分析的。第一代单细胞分析选择了一种类型的生物大分子(比如DNA、 RNA、染色质、蛋白或代谢产物)就会丢弃其它所有的材料。而现在证实了一个概念:不同的组学可以在同一个细胞进行平行分析。例如,基因组/转录组或基因 /蛋白水平。现在已经确定了如图所示的多组学单细胞分析的五种基本策略。  结合  在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分子上的实验分析可以合并成一个单一的操作。例如,基于纳米孔测序方法和单分子实时(SMRT)技术所获得的动力学曲线,不仅反映了DNA序列,也进行了 DNA甲基化检测。同样,精心优化质谱检测可以提供相同细胞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要从单个细胞获得高品质的集成文件,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率将是必不可少的。  组分分离  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子可以在从相同的细胞裂解液提取、分离、和独立分析。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用生物素标记的寡聚dT接头沉淀总RNA,进行 RNA测序文库制备,而游离的DNA可扩增后进行DNA测序。这种策略严重地依赖分离的质量,因为所有留在错误组分中的材料都丢失了。  分别处理  当精确的生化分离不可行时,细胞裂解液可以分别被独立处理。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将裂解液分别进行多步定量PCR反转录RNA分析和对DNA抗体报告基因的定量PCR分析。从概念上来说分别处理不如生化组分分离,因为有一些材料不可避免地丢失在错误的组分中。它是进行不同分析的最一般的策略。  转换  不同组学之间的生化转换使得它们能一起分析。例如,亚硫酸氢钠处理将DNA甲基化转换成DNA序列信息,可以进一步与GpC甲基转移酶处理结合来捕获DNA甲基化和单细胞核小体定位。它也可以通过对连接细胞核中三维空间接近的DNA片段的操作,获得单细胞染色体结构的信息。  预测  作为对上述实验策略的补充,也可以对一个或多个组学直接检测,而后通过计算机的方法来预测其它的。这五种策略的设为计更加全面的多组学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因为它们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相结合。  应用  单细胞多组学分析能发现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复杂组织和整个器官的数据驱动的分析可能会挑战我们目前的细胞类型的概念。随着分辨率和单细胞分析的吞吐量,我们可以找出无数的细胞状态,而不是少数的稳定和不同类型的细胞。  多组学分析的另一个关键的应用程序是在医药上。许多肿瘤、肿瘤部分区域在耐药、复发和转移、变化上不同,综合数据集可以提供足够详细的图谱来识别的肿瘤内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在平行的多组学分析可以帮助发现不同的耐药性,例如基于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从而有助于自适应和个性化治疗。  第三个多组学谱系的应用是在生物技术和生态系统中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这些细菌通常很难获得足够纯的群体进行大量分析,而单细胞的操作是综合分析的关键,例如将一定的蛋白组学和相关的代谢谱系联系起来。  最后,测量同一细胞内的细胞状态的不同方面的能力有望揭开细胞的基因组、表观基因、转录组、蛋白质组与代谢组之间的相关联系 可以揭示DNA甲基化、染色质于转录起始之间的复杂关系。  结语  第一个单细胞多组学的检测已经存在了,这预示了单细胞系统生物学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领域。文章预测,关注单细胞作为生物学的核心将为基础科学提供见解,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方法提供有效的应用机会。
  • ibiPore可视化的Transwell:可实时观察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细胞迁移、侵袭、细胞间相互作用
    德国ibidi的ibiPore可以实时观察流动、剪切情况下的细胞侵袭、迁移、细胞相互作用等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统计时,不需要将膜取下,也不需要将另一边的细胞擦掉(经常将膜擦破,导致实验失败),可直接将μ-Slide放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细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选择贴壁于氮化硅膜的上下两侧。可以把细胞种植在膜下边,避免自由落体的说法,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21世纪注定是一个生命科学的世纪,科研工作者们如果想在这个世纪去决胜,能做到一点,不仅要好的idea,领先的技术,更需要得心应手的好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为大家介绍德国ibidi的μ-Slide ibipore SiN (图1), 一款具有多孔氮化硅膜的μ-Slide载玻片,可用于实时观察流动、剪切力条件下的细胞侵袭、迁移以及细胞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的“ transwell ”,更多应用请参阅文中(Intended Use的相关内容)。图1. ibipore及ibipore SiN氮化硅膜培养细胞的染色结果。图片背景为在ibipore氮化硅膜上培养细胞的荧光染色结果,规则排布的白色圆点为氮化硅膜的孔隙ibipore有上下两个独立的通道(见图2),两个通道 overlap 的区域由一个孔径大小均一的氮化硅膜隔离开(见图3)。两个通道可以分别培养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细胞可以贴壁于氮化硅膜的上下两侧。在细胞侵袭实验中,普通的transwell只能将细胞培养在上侧,这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能明确的说明是由于重力作用还是侵袭能力本身造成的。而ibipore考虑到这一因素,建议实验者在氮化硅膜的下侧进行细胞培养,检测细胞向上侧通道进行迁移的能力,进而巧妙的排除了重力作用对侵袭实验的影响。配合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以及加热孵育系统,可以在流动、剪切力条件下实时的观察细胞的侵袭以及迁移等实验。德国ibidi公司为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设计了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见图4)。ibipore与传统的transwell实验最大区别有三点:①. ibipore可以在上下两个通道中培养细胞,这样可以观察细胞向上的侵袭情况,排除以往实验中重力作用的影响;②. ibipore中间的氮化硅膜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以实时成像观察侵袭情况,也可以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③. ibipore可以配合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观察淋巴细胞等在流动状态下的侵袭情况。ibipore产品介绍ibipore产品特点:* 透过薄而多孔的薄膜获得卓越的光学性能* 有着广泛的应用,细胞可完全粘附到顶部-基底* 对于不同细胞类型有多种孔径大小可以选择应用:1.流动状态下跨内皮细胞迁移2.2D或3D凝胶内细胞层的共培养和传输分析3.顶部-基底细胞极性分析4.顶部-基底梯度的细胞屏障模型分析5.细胞迁移分析(例如,用于研究肿瘤侵袭或转移)在μ-Slide ibiPore IV型胶原涂层3μm孔径中人类内皮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相位对比度、DAPI(蓝色)、VE钙粘蛋白(绿色)和F肌动蛋白(红色)的叠加图像。技术特点:1.SiMPore的微孔氮化硅膜2.中间具有多孔光学膜的跨通道结构3.优异的光学性能,堪比盖玻片4.孔径大小0.5μm,3μm,5μm,8μm供选择5.中间膜0.4µ m(400 nm)6.使用工作距离0.5mm的物镜7.与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完全兼容8.下部通道中明确的剪切力和剪切速率范围µ -Slide ibiPore SiN工作原理µ -Slide ibiPore SiN由插入两个通道之间的水平多孔膜组成。上部通道是膜上方的静态储液池。下部通道是灌注通道,用于对附着在膜上的细胞施加限定的剪切应力。上部通道和下部通道仅通过隔膜彼此连通。图2. ibipore组成示意图多孔膜由氮化硅(SiN)制成,这种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化学和机械稳健性。400nm厚的氮化硅膜非常适合成像和显微镜观察,没有任何自发荧光或透明度问题(如玻璃)。SiN材料可以直接用于贴壁细胞培养,也可以选择用ECM蛋白包被。应用建议:孔径 & 孔密度什么是孔密度孔密度是指膜的空隙体积分数。是孔隙的体积除以膜的总体积。下面的图形为采用相同的放大倍数。图3. 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不同应用的建议孔径:不同的细胞大小和直径不同,根据具体实验请选择不同孔径图 4. 为不同应用推荐的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Intended Use经证实的应用这些应用已由ibidi研发团队或者我们的用户进行过试验。Endothelial Barrier Assays内皮屏障分析在膜一侧培养单层细胞。细胞可以在静止或者流动剪切力条件下培养。Co-Culture and Cell Barrier Assay共培养和细胞屏障分析在膜的两侧分别培养单层细胞。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行信号传递、共培养以及迁移实验(例如,分析药物通过上皮或内皮屏障的传递)。Apical-Basal Cell Polarity Assays顶端-?基底端细胞极性分析3D凝胶基质中的化学因子可以导向在膜另一侧培养的单层细胞的极性发生。Potential Use潜在应用以下示例将讲述该产品进一步的潜在应用。ibidi仍需在内部测试这些应用,因此我们无法提供特定的实验方案。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应该是可行的。Trans-Membrane Migration in 2D/2D跨膜迁移在膜的一侧培养单层细胞。可以观察悬浮的白细胞在流动状态下的滚动、粘附以及侵袭情况。Cell Transport in a 3D Gel Matrix细胞在3D凝胶基质中的传递3D凝胶基质中的细胞迁移:在流动状态下,观察白细胞的滚动、粘附以及向3D凝胶基质中肿瘤细胞方向的迁移情况。Application Examples 应用实例MDCK和NIH-3T3细胞的相差显微镜观察Madin-Darby犬肾(MDCK,左)和NIH-3T3(右)细胞在μ-Slide ibiPore SiN,孔径0.5μm的玻片中,无蛋白质包被。接种后,将细胞在静态条件下在培养箱中保持20小时。相差显微镜,4倍物镜。请注意,这张图像中的中心多孔区域看起来更暗,因为0.5μm的孔隙无法用低分辨率物镜分辨。流动条件下HUVECS的相差显微观察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在μ-Slide ibiPore SiN中,孔径3μm的玻片中,有纤连蛋白包被。将细胞接种并在具有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的流动条件(10达因/cm2)下在培养箱中保持12小时。固定后的相位对比显微镜,10倍物镜。流动下HUVECs F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荧光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在μ-Slide ibiPore SiN,孔径5μm玻片中的免疫荧光染色,有纤连蛋白包被。将细胞接种并在具有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的流动条件(10达因/cm2)下在培养箱中保持12小时。绿色:肌动蛋白(鬼笔肽),蓝色:细胞核(DAPI)。荧光显微镜,20倍物镜。选择指南:ibidi跨膜分析实验解决方案参考文献:Salvermoser, Melanie, et al. "Myosin 1f is specifically required for neutrophil migration in 3D environments during acute inflammation." Blood,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131.17 (2018): 1887-1898. 10.1182/blood-2017-10-811851Rohwedder, Ina, et al. "Src family kinase-mediated vesicle trafficking is critical for neutrophil basement membrane penetration." Haematologica (2019). 10.3324/haematol.2019.225722Non-Recommended Applications不建议的应用因技术原因,本产品不适用于以下应用,应避免使用.本产品不适用于:1.上通道灌流2.两个通道的灌流3.跨膜流动4.筛选应用订购信息
  • 微流控技术大有可为——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金秋九月,两年一度的行业盛会,第十九届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 2021)于2021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8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清华大学化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提供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会议当天参会人员逾百人,现场座无虚席。 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致辞会议首日,共有10余位专家分别作精彩主题报告:报告人:东北大学 王建华教授 报告题目:《等离子体质谱(单)细胞分析研究》王建华教授介绍了基于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单细胞分析研究。基于流式进样,用时间分辩ICP-MS分析单细胞中微量铬,发现细胞铬浓度与培养液中Cr(III)或Cr(VI)密切关联。三维微交叉液滴发生与ICP-MS联用,使多细胞事件概率小于0.005%,发现MCF-7细胞摄取金纳米粒子时存在明显异质性。利用平面和三维螺旋通道-惯性流辅助单细胞操控,实现高通量单细胞进样,结合ICP-MS分析单细胞对金属纳米粒子的摄取及分布。结合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与肿瘤细胞表达的biomarker蛋白的相互作用,可检测单个循环肿瘤细胞。报告人:复旦大学 刘宝红教授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检测》刘宝红教授介绍了一系列单细胞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体内,细胞生活在复杂的微环境中,细胞通过感知周围微环境的变化而调节自身行为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质水平和定位,因此,需要发展微纳尺度的微环境模拟和测量方法。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蛋白质及其微环境中分泌的特异性生物分子的差异表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课题组发展了一系列单细胞单分子成像技术,实现了对细胞内外代谢小分子、miRNA、蛋白质等的成像与监测;研究了在微纳限域条件下细胞及其关键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测量。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研究院 张鹏研究员(代厦门大学 杨朝勇教授) 报告题目:《单细胞精准捕获与测序》张鹏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开发高通量单细胞捕获和分析研究的进展。张鹏教授介绍了利用分子凝胶,实现适体文库三维结构精确调控;利用焓变驱动筛选,提高适体环境适应性。应用机器辅助学习,提高筛选效率。提出协同捕获策略,构筑系列仿生多价和刺激影响界面,实现临床外周血样品CTC高效捕获,开发了无创肿瘤筛查试剂盒。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 赵永席教授报告题目:《单细胞核酸扩增分析》赵永席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单细胞核酸扩增分析工作进展。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重要物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增殖等基本过程。系统分析胞内的核酸序列、碱基修饰以及空间邻近关系等多层次特征,是理解细胞状态、探索生命过程的基础。此次报告将围绕细胞内核酸种类多、同源序列差异小、碱基修饰结构相似、空间邻近距离小所导致的分析检测难题,发展DNA编码扩增分析方法,实现核酸的精准识别与高灵敏定量分析,在单细胞水平解析生命过程与疾病进程中的核酸信息。报告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陆瑶研究员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研究》陆瑶研究员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研究工作进展。在单细胞水平对这一小部分细胞分泌的生物分子信号实现高灵敏的检测,不仅有助于更清晰认识这些细胞的状态、个体之间的差异/联系等群体细胞研究方法无法分辨的信息,也将有助于发现细胞分泌的异常及其与疾病、药物反应的关系。该课题组利用条形码微流控芯片围绕单细胞分泌谱多组学分析、单细胞分泌谱动态分析、单细胞仿生微环境构建及单细胞操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加深了对细胞分泌、通讯异质性规律的认识,并有望为稀有细胞分析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报告人:华中科技大学 刘笔锋教授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新方法》刘笔锋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新方法开发工作进展。单细胞分析是当前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对于揭示细胞异质性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肿瘤、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和精准医学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刘笔锋重点介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新技术,聚焦如何实现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包括单细胞水平的化学灌流刺激、药物评价和微生物筛选与分选等及其在生物医学与环境中的应用。报告人: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多维度分析》张学记教授介绍3D打印技术快速制备可拆卸的微流控装置用于重构肿瘤微环境,该方法极大的便利了以无标记的方式对细胞进行分析和测定。报告人:清华大学 何彦教授 报告题目:《单个纳米颗粒细胞摄取的动态过程分析》何彦教授采用单颗粒暗场成像技术,系统地分析了等离子激元金纳米棒 (AuNR) 在不同条件下的内吞动力学,为细胞摄取纳米颗粒提供了完整的物理图像,为纳米毒性和精准纳米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报告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孙佳姝研究员报告题目:《基于微纳传感技术的肿瘤液体活检》孙佳姝研究员介绍了细胞外囊泡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孙佳姝课题组开发了快速、灵敏、低成本微流控热泳适体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提高了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精准检测,该方法为无创活检提供了新思路。报告人:武汉大学 赵兴中教授 报告题目:《从循环肿瘤细胞到有核红细胞》外周血中的稀有细胞对作为精准医疗的前提和基础的精准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赵兴忠教授就循环肿瘤细胞和核红细胞这两种外周血稀有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了报告。报告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永刚教授 报告题目:《细胞代谢物的微流控检测》朱永刚教授介绍了用于检测细胞代谢物(如葡萄糖和乳酸)的微流控装置,并且介绍了基于液滴技术的单细胞蛋白质分析的发展现状。报告人:北京工商大学 林玲教授 报告题目:《3D微流控肿瘤微环境用于细胞代谢产物的研究》林玲教授介绍了基于微流控技术构建的3D细胞共培养模型以及3D肿瘤微环境模型,并介绍了这些模型在药物诱导以及代谢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报告人:岛津(中国)公司 韩美英博士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韩美英博士详尽介绍了岛津公司和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研发的CELLENT CM-MS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的功能、特点。CM-MS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的真实状态,可为细胞代谢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疾病机理研究等领域提供强大有效的实验工具。随后,来自海南大学的周诗正分享了题目为《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图像激活微流控微藻细胞检测系统》的口头报告。至此,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第一天日程圆满落幕,会议受到了众多学者嘉宾以及参会人员的一致热烈反响。期待明日精彩报告继续!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参会者踊跃提问本文涵盖了9月28日当天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报告的部分精彩内容,而为期两天的报告会还将继续在会场二楼的E203会议室内进行,欢迎持续关注。
  • 220万!华南理工大学全时程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项目
    项目编号:GZZJ-ZFG-2023080项目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全时程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项目预算金额:2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标的名称数量(单位)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具体详见采购需求)最高限价万元(人民币)1全时程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1套功能:全时程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可放置于培养箱中,兼容多种规格尺寸的孔板、培养皿、培养瓶,可在明场及红色、绿色双色荧光通道条件下,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实时长时间的自动成像。一次可同时进行多块多孔板的实验,每块多孔板可独立运行,使用不同的物镜和荧光通道,采用不同的时间间隔拍照,用户可通过联网的电脑自定义实验流程和进行远程控制,获取各种格式的图像或动态视频,自动依据相位图、荧光信号分析生成的基于图像应用的图表,以显示细胞的变化及趋势。用途:全时程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主要应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结合其实时、长时间观察、自动分析的特点,可实时观测多组细胞生长过程,可获得每个时间点的照片、数值、曲线、影像等资料,为细胞生长发育、肿瘤研究、免疫研究、干细胞研究、药物评价、基因编辑与转染效率分析等多种应用提供丰富可靠的数据支持。人民币220万元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同意,本项目(全时程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允许采购本国产品或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限制的进口产品,具体详见采购需求。本项目采购标的所属行业为:工业合同履行期限:国内供货:在合同签订后(30)天内完成供货、安装和调试并交付用户单位使用;境外供货(可办理免税):办理免税证明后(90)天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联系方式:文老师020-87112962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广州中经招标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寺右一马路18号泰恒大厦14楼1409室联系方式:陈小姐、庄小姐 020-87385151、020-37639369、020-87371812、020-8737229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小姐、庄小姐电话:020-87385151
  • 长生不老神丹妙药的炼丹技术一细胞时空隧道技术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外泌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多个领域的临床研究中,是医药史上最为复杂的治疗性产品。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直接输入注射治疗法永远也不可能修成正果,时间机器突破干细胞瓶颈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障碍,利用细胞时间隧道技术与衰老组织细胞进行胞质效应交换能生产出万能干细胞,是再生医学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1、干细胞治疗技术尚不成熟面临一系列技术瓶颈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多个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其中包括多项疾病的临床治疗在肝损伤、肾损伤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修复再生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其含有大量且种类繁多的蛋白质、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的miRNA,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其比例比细胞更高,例如miR-155、let-7f、miR-199a、miR-221、miR-125b-5p和miR-22等,使得其能够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起到对多项临床疾病的干预治疗。有望取代技术不成熟的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细胞治疗时代的下一个风口。干细胞制品的复杂多能性,动态性、异质性问题从根本上挑战了药物的均一性、稳定性基本质量要求。是干细胞临床治疗技术绕不过去的一道弯。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干细胞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而另一方面又是干细胞治疗技术产品的不成熟,不断的遭遇到夭折。临床应用干细胞面临着一系列技术瓶颈,怎样突破干细胞技术瓶颈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障碍,去再创辉煌。这就要我们从干细胞基础领域里去做起寻找突破口。2、生命分子时间无处不在,干细胞与时间撞碰将化解所有的技术瓶颈自从H. G. Wells于1895年撰写了他的著名小说《时间机器》以来,时间旅行便成为一个流行的科幻小说主题,但是它能真的实现吗?建造一台把人运送到过去或是未来的机器可能吗?爱因斯坦企图解释时间,由于他提出测量时间要取决于观察者如何运动等苛刻条件,以至于未能完成对时间的真正理解。生命科学则不同,任何学者都能正确分辨DNA、蛋白质的时间。例如原核mRNA半衰期平均大约3min,真核mRNA的半衰期平均3h,有的寿命长达数天。正常的P53蛋白半衰期为20min,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为2~12h,如人正常细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而突变的癌细胞无限增殖性,成为“不死”的永生细胞。在分子端粒酶、糖蛋白糖链、P53蛋白半衰期上,生物时间概念无所不在,有了时间概念,时间机器也就不在话下了。然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还是干细胞临床应用基础理论出现了问题,干细胞目前还是处于分子遗传学水平,当干细胞临床应用真正踏入生命量子时代,基因对分子时间有了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有了时间概念,终将化解当前临床转化所有的技术瓶颈。事实上干细胞逆分化也正是想要建造一座细胞逆时空隧道来低抗人类衰老。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干细胞魂牵梦绕的时空隧道它会出现吗?3、分子遗传学细胞时空隧道技术分子遗传学己经成功制造了时间机器,但它却还不知道什么是时间机器。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多莉的诞生证明高度分化成熟的哺乳动物乳腺细胞,仍具有全能性,还能像胚胎细胞一样完整地保存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在母体发育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不可恢复的改变,还能完全恢复到早期胚胎细胞状态,最终仍能发育成与核供体成体完全相同的个体。以往的遗传学认为,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功能是高度分化了的,不可能重新发育成新个体。与这一理论相反,多莉终于被克隆出来了,它的诞生推翻了形成了上百年的上述理论,实现了遗传学的重大突破,为开发新的哺乳动物基因操作提供了动力,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不知道这就是时间机器,它使已分化的成熟体细胞在卵母细胞的时光中穿梭获得胚胎发育新生(细胞胞质效应技术实际上就是时间机器技术)。 生命科学制造的时间机器已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现举例如下:鸡红血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其细胞核不合成RNA或DNA,在与人Hela干细胞融合后,其细胞核可被Hela干细胞的细胞质激活而合成RNA和DNA,说明细胞质在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Hela干细胞miRNA等小分子在胞质效应中时光穿梭,使鸡红血细胞核获得激活,这是一例非常经典的分子遗传学时空机器技术。尽管大量工作表明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不同动物的不同发育期均起重要作用,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调控基因活动最重要环节之一。原肠胚期细胞质开始激活核内不同基因的活动,最初的基因产物移至细胞质中合成专一性蛋白质,它们又可回到核内,参与染色质的合成与复制,并调控另一些基因的活动。通过反复的核-质间相互作用,使未分化的细胞相继分化为定型的细胞,真正做到了细胞时间旅行。 4、量子遗传学细胞时间机器技术量子时间机器原理:细胞核移植实验和细胞移植的医学实践都已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早期伯尔格(Berger)和施瓦格(Shweiger)作了伞藻的核移植,用年轻的和年老的细胞质分别与年老和年轻的细胞核分别在体外培养,10天中移植进去的老核变得年轻起来,而新核移植到衰老的细胞中则会受影响而老化,这说明胞质对核能产生影响。年轻的胞质能使衰老的细胞核恢复青春,年老的细胞质则使年轻的细胞核老化,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制作了DNA时间机器,让生物细胞分子在细胞质效应中穿越时光。DNA相对论(DNA、蛋白质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的科学理论)是允许这一时空旅行发生在生物这种特定的时空结构中:一个旋转的生物细胞质宇宙,一个旋转的细胞核柱体,以及非常著名的虫洞—半透膜一条贯穿空间和时间的隧道,它成功构建了第一台细胞时间机器。 溶液通过弥散超滤作用,使细胞内高激发态物质向激发态低一侧流动,而miRNA等小分子由渗透压低向渗透压高的流动过程,最终达到动态平衡。DNA时间机器是通过年老细胞质(时间半衰期短)使年轻(时间半衰期长)的细胞核老化。年轻(时间半衰期长)的细胞质能使年老细胞核时间回到年轻,为癌症、干细胞研究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真正做到了细胞时间旅行。DNA时间机器这项生物量子技术成果将开拓癌症根本性治疗、干细胞应用、病毒快速减毒,解决小分子miRNA两面派特性的新工具(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测能技术掌握增减DNA核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生物时间机器技术(专利号;201309120065447.0) 5、长生不老神丹妙药的炼丹技术一细胞时空隧道技术时间机器突破干细胞瓶颈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外泌体,都被归类为不同组织中多种不同的细胞群生物学特性,并且其中含有大量且种类繁多的蛋白质、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是医药史上最为复杂的治疗性产品。干细胞供者遗传背景千差万别,各种组织来源及不同代次的细胞区别显着,而且不同的技术路径、试剂仪器、操作手法等也会对细胞生理状态存在显着影响,干细胞,外泌体制品的动态性、异质性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直接输入注射治疗法永远也不会修成正果,生命时空隧道技术为干细胞临床应用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生物时间机器一细胞时间隧道透析机,大体可以分为:时间透析膜隧道系统、时间透析柱内外系统、细胞时间监测系统(DNA蛋白质能量监测仪系统)、自动温度控制系统、时间透析机机械系统等部分组成。将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加进在生物时间机器透析外柱內对透析柱內里的人体内采集的某组织衰老细胞,通过溶液及半透膜在时间机器中进行生长因子,激发态物质交换,然后再回输到衰老人体内的方法。 细胞时间机器膜外柱为干细胞等外泌体激发态高的细胞物质通过小分子miRNA等溶质向膜内柱人体内采集的衰老细胞及外泌体物质,撞碰移动从而激发调整了衰老细胞DNA蛋白质激发时间,干细胞时间在年老的细胞质时间中穿梭,能真实的回到过去年轻细胞时间(DNA氢介子结合能一份份合成就是DNA逆时间)。生物时间机器时空结构简单:一个旋转的生物胞质小宇宙,一个旋转的柱体,以及非常著名的虫洞-半透膜所组成。超滤膜根据需要通过干细胞小分子miRNA的大小设计,从干细胞中分离出miRNA以及外泌体来。 最常见的过滤膜具有0.8μm、0.45μm或0.22μm的孔径,也有设计成微柱多孔硅纤毛结构以分离40-100nm的miRNA外泌体。但最为关健一点是要密切利用时间测能技术来监测“干细胞种子”以及“人体内采集的衰老细胞土壤”移植时能量高低的透析时间差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安全有效的细胞时间旅行。 虽然间充质干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分泌不同的细胞外泌体miRNA等,但它们都具有强大的细胞生长因子。1、利用超滤膜可以中筛选出专一人体内采集的某细胞分泌体miRNA;2、其它不同群细胞miRNA可在时间机器里,通过分子之间耦合作用,快速传递给采集的专一衰老细胞上;3、人体内采集的细胞与时间机器交换后可再监测安全有效性;4、生成某组织增强干细胞后可再进一步纯化分离,然后再安全回输到衰老人体内组织中。利用细胞时间隧道透析机与衰老组织细胞进行胞质效应交换,能生产出万能干细胞是再生医学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本文作者:严银芳 武大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15号联系电话15927431505☆相关资料,《自然》:打破间充质干细胞神话https://xw.qq.com/cmsid/20180927A0A9PL/20180927A0A9PL00DNA相对论是生命科学的第一生产力http://post.blogchina.com/p/2545288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最新进展盘点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scRNA-seq)尽管是一项相当年轻的技术,但商业化的scRNA-seq平台正在不断涌现,而生物信息学方案也越来越多。现在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最新的研究进展。 SPLiT-seq:成本低至一美分 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副主任Bosiljka Tasic指出,全基因组的单细胞分析目前很受欢迎。它让人们了解整个系统中的单个组分,也就是单细胞。与PCR和原位杂交等技术不同,全基因组分析无偏向地告知了细胞正在表达什么,而不需要你去选择分析什么。 现在有许多平台和技术可用于制备测序用的单细胞RNA。这些技术大体是在微孔板的各个孔中分离单个细胞,或者使用微滴来充当单个细胞的反应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Tasic认为关键是在分析的某个时刻将细胞分离并添加条形码,这样才能将RNA序列分配到它们当初来源的那个细胞。 Bosiljka Tasic联合华盛顿大学的Georg Seelig团队开发出一种称为SPLiT-seq的技术,其中细胞本身作为反应室。这种技术将细胞或细胞核固定,以便捕获RNA,不过洗涤试剂可以进进出出。通过一系列合并和分离的步骤,它开展逆转录并连接条形码标签,最终进行裂解和PCR(使用条形码引物)。 SPLiT-seq技术于今年3月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据Tasic介绍,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每个细胞的建库成本低至一美分(约合人民币七分钱),大大降低了实验室开展单细胞分析的门槛。“真正强大的是它几乎无需任何特殊仪器,”Tasic补充说。 研究团队利用SPLiT-seq技术对出生后第2天和第11天小鼠大脑和脊髓组织的细胞核进行分析。他们成功地鉴定出100多种细胞类型,其基因表达模式与细胞功能、区域特异性和分化阶段相对应。这些数据可用于创建基因表达图谱,与艾伦研究所的其他参考图谱互补。snDrop-seq:单核RNA测序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张鹍(Kun Zhang)团队则关注人体组织的单细胞分析。“你需要将细胞彼此分离,才能开展各种单细胞分析,”他说。不过,大脑组织很难解离,“这就使结果存在很大的偏向性,因为有些细胞分离,而有些细胞则彼此相连。相比之下,提取完整的细胞核则相对简单”。 他们采用了一种经过改进的snDrop-seq方案,希望破坏微滴中的核膜,并尽量避免RNA降解。“常规的Drop-seq或10X Genomics方案不行,因为膜不会破裂,”张鹍解释说。目前有几种方法可以完成这项任务,比如改变微流体芯片,让核膜在机械力作用下分解。“我们实际上提高了温度来破坏核膜。” 他们同时开展了snDrop-seq和scTHS-seq,后者为染色质开放性检测。“这使得我们能够在RNA水平和染色质水平上比较这些单细胞,”张鹍指出。他们能够重建各种脑细胞的表观遗传图谱,并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方法将风险因素与特定的细胞类型相关联,了解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病的贡献。Smart-seq2:处理少量样本 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Adam Reid及其同事想要了解疟疾生命周期中的遗传控制。 通过测序不同步的单细胞并分析转录组,他们发现寄生虫阶段的发育实际上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对大量RNA进行测序,这一点并不明显,”研究人员谈道。 他们对低通量的Smart-seq2方案进行了修改,目标是分析每个阶段的100个细胞。 Reid表示,与高通量的10X Genomics或Drop-seq平台相比,“你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哪些基因表达以及表达丰度如何的信息”。 引起疟疾的疟原虫非常小,含有极少量的RNA,并且基因组偏向性非常明显,GC含量 低至20%,而哺乳动物大约是35-40%。因此,建库的试剂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不过通过增加PCR循环次数和尝试不同的酶,研究人员还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生物信息学工具:ASAP 人们也许会对scRNA-seq望而却步,因为需要购买复杂的仪器和掌握生物信息学流程。有时,生物学家和信息学家之间的沟通“非常糟”,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负责人Bart Deplancke回忆说。在准备开展脂肪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学研究时,他们有许多数据集需要处理,却发现其合作者往往无法开展。 于是,他们着手安排合作,让两类研究人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观察和处理数据。他们开发出一个名为Automated Single-cell Analysis Pipeline(ASAP)的平台。这是一个基于Web的完整流程,提供了标准工具,包括过滤、降维、聚类、差异表达和功能富集。它能够与各种数据库交互,并以2D或3D显示结果。“对于每个步骤,我们都提供了基本教程,它将告诉你每种分析工具能做什么,”Deplancke说。 他指出,“即使是生物信息学家也很喜欢用,因为它能够快速处理和查看数据。然后他们与生物学家一起观察数据,提出一些新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计算手段来进一步证明它。”
  • 我国科学家利用聚集体调控探针实现多种细胞器动态超分辨成像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团队发展了聚集体调控探针,解决了以往蛋白标签荧光探针在超分辨成像应用中缺乏对多种细胞器通用性标记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  纳米尺度下细胞器与亚细胞器动态行为的监测与解析对于生命进程的解密至关重要。徐兆超团队前期针对溶酶体内酸性微环境设计合成了溶酶体自闪染料,并借助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实时监测了溶酶体运动并发现4种溶酶体间相互作用模式,针对脂滴内部高度疏水环境设计了缓冲脂滴探针,实现了脂滴的稳定超分辨成像并发现脂滴融合的新模式。该团队构建的SNAP蛋白标签探针还克服了传统线粒体探针易受电位波动而脱靶的问题,实现了对线粒体的稳定标记和动态超分辨成像。  然而,蛋白标签荧光探针依然面临细胞渗透性差的问题,特别是探针在细胞内局域分布使得单一探针难以具有对多种细胞器广谱性标记的性能。对此,该团队发展了具有“单体—二聚体—聚集体”多体系动态调控的SNAP蛋白标签探针BGAN-Aze,该探针在细胞外形成荧光淬灭的纳米聚集体而具有快速穿透细胞膜和在细胞内广泛分布的能力,在细胞内以单体的形式与目标蛋白共价连接,并伴随荧光的恢复,最终实现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选择性荧光识别与细胞器亚结构的动态超分辨成像。  此外,研究发现BGAN-Aze为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可保持高度的细胞渗透性与生物相容性,能够实现纳米尺度下对细胞膜、线粒体、细胞核等多种细胞器亚结构的长时间追踪。  该探针基于遗传编码技术,实现了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选择性荧光识别的广谱应用性,并且实现了细胞器亚结构的动态超分辨成像,进而揭示了多种未见报道的细胞器结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细胞器的功能提供工具。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