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

仪器信息网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相关的解决方案。

精密隔声主动隔振箱相关的资讯

  • VarioBasic系列主动隔振台:为精密实验室量身定制的高性能稳定平台
    实验室中的精密仪器和敏感实验往往要求高度精确的测量与控制,微小的振动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什么主动隔振台会成为众多实验室不可或缺的设备,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1. 保护精密仪器的精确度与稳定性精密科学仪器如显微镜、光谱仪、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各类光学平台等,对振动极其敏感。即使是微小的地壳振动、人员走动或空调运行等日常因素引起的震动,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失真、图像模糊或数据采集错误。主动隔振台通过动态监测并抵消外界振动,为这些精密设备创造一个几乎“零振动”的工作环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2. 提升实验研究的质量与效率在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很多实验需要长时间曝光、微观结构观察或进行精密测量。若无有效的隔振措施,持续的外部振动会显著增加实验失败率,延长实验周期。主动隔振台能够有效减少因振动导致的重做次数,提升实验效率,同时保障研究成果的高质量。3. 促进创新研究与复杂实验的开展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前沿实验要求在极端条件下进行,如量子计算、生物分子成像等,这些实验对环境的稳定性和纯净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主动隔振台不仅能隔离低频到高频的广泛振动范围,还能适应不同的负载和实验条件,为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平台,推动科学进步。4. 保障研究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在进行某些涉及危险物质或高压环境的实验时,任何意外的振动都可能引发安全问题。主动隔振台通过减少外部干扰,不仅保护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也间接保障了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健康,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研究环境。综上所述,主动隔振台作为现代实验室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实验的精确性、促进科研效率、推动科技前沿探索以及保障实验室安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茂默科学推荐VarioBasic系列主动隔振台。基础信息:Vario Basic 40尺寸:396x120x111mm 载重:0-300kg,0-600kg Vario Basic 60尺寸:636x130x111mm载重:0-300kg,0-600kgVario Basic 90尺寸:932x130x111mm载重:0-300kg,0-600kg主要特征: 相比于气囊式被动隔振台,主动隔振台没有低频共振,即使在低频范围内也有出色的隔振性能。 超快的稳定时间:低至0.3秒(普通被动隔振台的稳定时间为30秒至60秒)。 主动隔振台带宽0.6/1Hz至200Hz(远超被动隔振台)。 6个自由度主动隔振。 真正的主动隔振:即时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振动。 操作简单-按钮式解决方案。 设计紧凑,安装简便。 高度的位置稳定性-1Hz时固有刚度通常是被动隔振台的20到30倍。 接电即可,无需压缩空气。 适用于将高分辨率测量设备与建筑振动隔离, 广泛的适用范围:拥有标准化产品和用户定制产品。茂默科学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欲了解更多隔振台相关的产品,Welcome to consult~咨询有惊喜哦!
  • HERZ主动隔振台成功为STM/SEM隔振
    HERZ主动隔振台成功为STM/SEM隔振 近日,我司工程师赴上海及遵义为客户安装调试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扫描电镜(SEM)的隔振,经过HERZ AVI 200隔振后,STM和SEM方可正常运行,放大倍数达到20-30万倍,极大地提高了其图像的稳定性,客户对此深表满意。 HERZ的AVI 200主动隔振台是一款紧凑型、模块化的六自由度隔振系统,用于抵消工作环境对灵敏度高的精密设备产生的不必要振动,以提高精密设备的性能,具有卓越的性能及通用性。该隔振台的主动隔振频率为 0.5Hz - 200Hz,被动隔振频率200Hz,其能够整合到现有的需要低频隔振的设备中,主动检测输入振动并动态消除;允许自由选择整个系统的尺寸和配置,可通过增加隔振模块的数量来支持更大的仪器载重量。安装简单,易操作,稳定性高,能无故障连续使用多年。 图1-1,图1-2,图1-3为我司工程师为上海客户的STM 隔振现场图;广州市固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年的光电仪器销售经验,以技术为导向,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厂商合作,积极开拓光电子领域市场,可提供相关实验室的完整解决方案,已经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同。同时,我司是HERZ在中国的代理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项目服务。欢迎咨询!
  • 欧库睿因i4系列主动隔振台:振动隔离的得力助手
    主动隔振台在现代科技和工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测量精度和制造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被动隔振台已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主动隔振台以其优越的隔振性能和快速响应能力,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涉及纳米技术、微电子学和高分辨率显微镜的实验中,环境振动会极大地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主动隔振台能够提供超低频率范围内的优异隔振性能,确保实验设备在极其稳定的环境中运行。其快速稳定时间和高固有刚度使得实验设备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工业生产领域在精密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如半导体制造、光学仪器生产和超精密加工,环境振动同样是一个关键问题。主动隔振台通过即时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振动,提供卓越的振动隔离效果。其宽带隔振能力和多自由度隔振功能,确保了生产设备在各种振动频率和方向上的稳定性。这不仅提高了生产精度和产品质量,还减少了设备的磨损和维护成本。医疗和生物科技领域在医疗和生物科技领域,如显微手术、医学成像和生物实验,环境振动对操作精度和成像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主动隔振台的高稳定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得这些精密操作和实验能够在极为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从而保证了操作的成功率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其简单的操作方式和无需压缩空气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建筑振动隔离在建筑工程中,特别是高精度测量设备安装的建筑物,如天文台、精密实验室和高科技研究机构,主动隔振台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能够有效隔离来自建筑物和外部环境的振动,确保高精度设备在最佳条件下运行。其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了不同建筑环境和设备的特殊需求,提供了可靠的振动隔离保障。茂默科学在此推荐欧库睿因i4系列 桌面式主动隔振系统无低频共振:相较于气囊式被动隔振台,主动隔振台在低频范围内也能提供出色的隔振性能。超快稳定时间:稳定时间低至0.3秒,而普通被动隔振台的稳定时间为30秒-60秒。宽带隔振:主动隔振台的带宽为0.6/1Hz至200Hz,远超被动隔振台。六个自由度隔振:提供全方位的振动隔离,适应多种振动方向。即时反作用力:真正的主动隔振,通过即时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振动。简便操作:按钮式操作解决方案,用户友好,易于使用。紧凑设计:设计紧凑,安装简便,适合各种工作环境。高度位置稳定性:在1Hz时的固有刚度通常是被动隔振台的20到30倍,确保设备的高度位置稳定。无需压缩空气:接电即可使用,无需额外的压缩空气支持。广泛适用:适用于分辨率测量设备与建筑振动隔离,拥有标准化产品和定制产品,满足多种需求。茂默科学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欲了解更多色差仪相关的产品,Welcome to consult~咨询有惊喜哦!
  • 国内首套超精密主动减振器面世:应用于高端电镜、量测/检测设备等
    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光谷“明星”企业——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由后者出资8000万元,对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超精密主动减振技术进行产业转化。据悉,陈学东院士团队20年磨一剑,创新性地研发了准零刚度、频变阻尼、协同控制等超精密主动减振核心技术,突破了降频率与保承载、减共振与抑高频、减振动与稳位姿三大技术矛盾,解决了高性能主动减振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超精密主动减振器是高端制造装备、精密仪器设备的核心功能部件,是保证这些装备高精度超稳定运行的关键。产品应用于半导体高端制造设备、高精密机械加工车床、量测/检测设备、高端电子显微镜、科学仪器/设施、机载光电系统等领域。该产品不仅可以高效隔离外部振动,还通过实时采集振动信息,基于先进的控制策略生成多维振动控制信号,精准抑制各种内外部扰动导致的台体振动,实现被减振部件接近“绝对静止”的状态。与国外长期从事主动减振技术研发的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较少,特别是超精密主动减振技术长期落后于国外企业。格蓝若和陈学东院士团队,一举突破了超精密主动减振器关键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自主可控。专门承载此技术成果的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于6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基于前期合作研发成果,公司推出超精密型、抗冲击型、适用真空型等20余款超精密主动减振器,减振支撑形式包括空气弹簧、金属弹簧、磁浮弹簧、复合弹簧等,可以满足从公斤级到数十吨级设备的高性能减振需求。在当日的活动上,格蓝若作为湖北省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攻关“链主”,还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样机产品,该人形机器人主要面向劳动作业型场景,身高180cm,体重100kg,自由度31+2,移动速度>5km/h,负重能力>40kg,最大关节扭矩380Nm,具备高通用性、高机动性、高负载能力、具身智能等特点。
  • 无振动、更精确——Accurion主动隔振台
    Accurion主动隔振台是一款采用先进主动隔振技术的设备,专为满足高精度测量和高标准生产需求设计。这种隔振台可以有效地隔离和消除来自环境的各种振动,保证设备运行在最佳状态。以下为隔振系列产品,适合多种应用场景。选择Accurion主动隔振台,为您打造一个无振动、更精确的工作环境。工作原理 Accurion主动隔振台采用了压电式主动隔振技术,利用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中任何微小的振动,并通过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高性能执行器快速生成反向振动抵消作用,从而实现实时、6个自由度的主动隔振。无论是对于精密实验室仪器还是对振动极其敏感的测量设备,它都能有效隔离振动,确保其在任何负载状况下都能维持超高位置稳定性及作业精度。应用行业Accurion主动隔振台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科技和医疗设备:在进行细胞培养、显微成像等精细操作时,确保设备稳定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前提。半导体制造:在芯片制造过程中,任何微小的振动都可能导致产品缺陷,使用主动隔振台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精密工程:在精密加工和组装操作中,振动控制是确保高质量成果的关键。仪器特点高性能隔振效果:通过主动控制技术,Accurion隔振台可以实现超过传统被动隔振技术的效果,大幅度提升稳定性,并且可以实现六个自由度主动隔振。易于集成和操作:设计简洁,易于安装和维护,用户界面友好,适合各种工作环境。广泛的适用范围: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应用要求,并且拥有标准化产品和用户定制产品。 茂默科学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欲了解更多关于Accurion主动隔振台的信息,Welcome to consult~
  • 提供试用服务!主动隔振台TS-C30发布
    提供试用服务!主动隔振台TS-C30发布2020年广州市固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推出了主动防震台TS-C30正式发布!提供样机试用和振动测试服务! TS-C30系列是一款紧凑型动态隔振系统,由瑞士制造。拥有更小的体积,为研究人员操作精密仪器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空间搭配。此外,它也是Herz桌面隔震台中最经济的一款!此产品在1.2~300Hz频率范围内使用主动隔振技术,比传动被动隔振系统有更出色的隔振表现。为了让广大客户更加深入的了解它的出色性能。 此款产品适用于:- 原子力显微镜- 干涉测量- 轮廓测量- 3D轮廓仪- 表面轮廓仪- 纳米光子学 - 白光干涉仪- 三维表面形貌分析仪- 超景深显微镜- 激光干涉仪- 光镊应用- 超高速光通信 测量设备重量轻,底部表面积不大,重心低,以及微注射、膜片钳技术等对外界振动敏感的实验中的振动消除。 广州市固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主动隔振、主动消磁和隔音箱十年!我司代理的AVI系列、TS系列主动隔振产品被高校、研究所以及半导体公司广泛应用于精密实验中,并在许多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取得了广大顾客的认同!此外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设备的振动测试、试用服务、安装、调试、使用培训、维修、维护等一体式服务,为您的实验提供最稳定的环境保证!
  • 小身材,大作用——Accurion Nano系列主动隔振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精密仪器和设备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精密仪器对环境的稳定性要求高,尤其是对振动的敏感度。在科研实验室、半导体制造、医药研究、光学设备以及高精度测量等领域,环境振动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产品缺陷或实验失败。因此,如何有效隔离环境振动,保障仪器的稳定运行,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应用领域科研实验室: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中,高精度仪器如原子力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质谱仪等对振动非常敏感。主动隔振台能够有效隔离外部环境的微小振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半导体制造: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光刻、蚀刻和测试等环节,需要在极为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主动隔振台可以大幅减少机械振动和地面振动对设备的影响,提高产品良品率。医药研究:在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研究中,诸如核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对环境振动有严格的要求。主动隔振台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光学设备:光学设备如激光干涉仪和光谱仪对振动特别敏感。主动隔振台的应用可以提高这些设备的性能,确保测量和实验结果的精确度。高精度测量:在计量学和工程检测领域,主动隔振台可以提供一个无振动的测量环境,确保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小型主动隔振台的市场需求和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领域对高精度、高稳定性要求的提升,小型主动隔振台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小型主动隔振台具有以下优势:紧凑设计:小型主动隔振台设计紧凑,占用空间小,适合在各种有限空间内使用,如实验室通风橱和生物安全柜中。操作简便:这些设备通常操作简便,只需简单的设置和调整即可使用,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高性价比:相较于大型隔振设备,小型主动隔振台价格更为实惠,适合中小型实验室和企业使用。灵活应用:小型主动隔振台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精密仪器的隔振需求,满足多样化的实验和生产环境要求。快速响应:小型主动隔振台具有超快的稳定时间,能够迅速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设备的稳定性。Accurion主动隔振台,欧库睿因 Nano系列:操作简单,高度稳定,专为小型和轻型应用而设计。产品概述Nano系列Accurion主动隔振台采用全新设计,专为小型和轻量的隔震应用而设计,例如原子力显微镜的隔震。该系统操作简便,不需要任何负载调整,只需释放运输锁即可使用,用户无需进一步操作。设计优势由于设计简洁,Nano系列隔震台价格实惠,并配有较小的外部控制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控制器和隔震台,这种设计确保隔震台本身不产生热量,因此不会影响隔震仪器。这在需要隔音罩且对热敏感的应用中尤为重要。控制器远离被隔震的仪器,以消除控制器电子器件可能产生的电磁干扰。承重桌选项主动隔震台可选配专门设计的焊接钢架结构承重桌。承重桌具有很高的水平和垂直刚度,是实现优秀隔离性能的理想实验桌。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尺寸的承重桌。主要特征无低频共振:与气囊式被动隔振台相比,主动隔振台即使在低频范围内也能表现出色的隔振性能。超快稳定时间:稳定时间低至0.3秒(普通被动隔振台的稳定时间为30秒至60秒)。宽带隔振:主动隔振台带宽为0.6/1Hz至200Hz,远超被动隔振台。六自由度隔振:提供全方位的隔振效果。即时反作用力:真正的主动隔振,能即时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振动。操作简便:按钮式解决方案,使用方便。设计紧凑:安装简便,占用空间小。高度位置稳定性:1Hz时固有刚度通常是被动隔振台的20到30倍。无需压缩空气:接电即可使用,简化操作。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将高分辨率测量设备与建筑振动隔离,提供标准化和用户定制产品。产品信息:尺⼨ :300x400x75mm载重:5-25kg或10-30kg 茂默科学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欲了解更多相关主动隔振台的产品,Welcome to consult~咨询有惊喜哦!
  • 赫兹有限公司发布桌面式主动式隔振台+HERZ新品
    桌面式主动式隔振台+HERZ主要特点:TS-C系列是紧凑型动态隔振系统,可隔离所有六种平移和旋转振动模式。 与大型昂贵的被动系统相比,这款动态隔振系统价格适中,可在较小体积内实现良好隔振。使用压电力马达的惯性反馈不仅可以隔离建筑振动,还可以隔离系统本身的振动源。这意味着,例如,尽管通过操作员的手施加力,但由系统隔振的精密显微镜仍将保持静止。 该系统的固有刚度比1 Hz共振被动隔离器大25倍,具有出色的方向和位置稳定性。主动隔振系统的特征在于虚拟缺乏任何低频共振,这种共振困扰所有被动隔振系统。该系统设计旨在即使低至2-3 Hz频率以下也能提供优异的隔振性能,许多建筑物由于围绕垂直轴振荡而显示出较大的水平振幅。隔振开始于0. 7Hz左右,超过10Hz以上迅速增加至少40dB。 所有控制电路都内置在设备中。功耗小于2.5 W。该设备具有通用输入并且可连接到100至240 VAC的任何交流电源。该设计经过优化,可实现精密仪器的最佳隔振,例如扫描探针显微镜(AFM,STM),干涉仪和其他高分辨率仪器,从而使这些仪器实现最佳性能。经证实,该系统还可成功用于支持敏感实验,例如膜片钳、显微注射或LB膜上测量所用的液体槽。 简介:TS-C30 主动隔振台是 TS 系列最新创新产品,可为运行紧凑型纳米级显微镜提供强大的主动隔振性能。TS-C30 也是Herz最为实惠的主动隔振台,为需要低频隔振的研究人员提供更多价值和一系列直接有益于其应用的功能。 产品亮点:- 性能: 6 个自由度1.2 - 1,000 Hz 主动隔振,1,000 Hz+被动隔振- 3.3 Hz减振90%-11.5 Hz+减振99%- 技术: 先进压电传感器 & 执行器- 动态隔振: 内部反馈回路抑制共振- 高级设计: 拉丝金属搭配黑色阳极面板- 无障碍: 易于安装,使用简单 应用范围:- 原子力显微镜- 干涉测量- 轮廓测量- 显微操作系统- 更多! 性能: 性能图中突出显示的传递率曲线与TS-C30在宽频率范围内隔振的能力有关。传递率图是对任何给定实验室环境下性能的保守估计 ,并且适用所有六种振动平移和旋转模式(所有六个自由度). 性能对比图操作:AFM 的研究人员在两种独特条件下进行成像: 不含隔振系统和包含TS 系列隔振台。当使用TS系列隔振台搭载AFM时,所得图像表明图像质量和整体测量清晰度得到大幅提升。 技术参数: 频率:0.7 - 300 Hz负载范围: 0 - 40 kg尺寸: 300 x 300 x 70 mm ( L x W x H ) 11.8 x 11.8 x 2.75"隔振性能: 0.7 Hz - 300 Hz动态隔振, 更高频率主要被动隔振传递率: ~10 Hz以上传递率 0.01 (-40 dB)修正力: 垂直±8N,水平±4N静态顺应性: 27 μm/N最大负载 (中心负载): 40 kg/88.18 lbs重量: 9.2 kg/20.3 lbs 电气: 安全等级: 1功耗: 最大 2.50 W输入电压: 100–240 VAC, 50–60 Hz显示屏信号:用于示波器上显示的多路复用信号显示了包含和不含隔振的振动水平– 仅用于诊断目的。 面板:尺寸:300mm X 300mm材料:厚实铝板 主要特点:TS-C系列是紧凑型动态隔振系统,可隔离所有六种平移和旋转振动模式。 与大型昂贵的被动系统相比,这款动态隔振系统价格适中,可在较小体积内实现良好隔振。使用压电力马达的惯性反馈不仅可以隔离建筑振动,还可以隔离系统本身的振动源。这意味着,例如,尽管通过操作员的手施加力,但由系统隔振的精密显微镜仍将保持静止。 该系统的固有刚度比1 Hz共振被动隔离器大25倍,具有出色的方向和位置稳定性。主动隔振系统的特征在于虚拟缺乏任何低频共振,这种共振困扰所有被动隔振系统。该系统设计旨在即使低至2-3 Hz频率以下也能提供优异的隔振性能,许多建筑物由于围绕垂直轴振荡而显示出较大的水平振幅。隔振开始于0. 7Hz左右,超过10Hz以上迅速增加至少40dB。 所有控制电路都内置在设备中。功耗小于2.5 W。该设备具有通用输入并且可连接到100至240 VAC的任何交流电源。该设计经过优化,可实现精密仪器的最佳隔振,例如扫描探针显微镜(AFM,STM),干涉仪和其他高分辨率仪器,从而使这些仪器实现最佳性能。经证实,该系统还可成功用于支持敏感实验,例如膜片钳、显微注射或LB膜上测量所用的液体槽。 创新点: 与大型昂贵的被动系统相比,这款动态隔振系统价格适中,可在较小体积内实现良好隔振。使用压电力马达的惯性反馈不仅可以隔离建筑振动,还可以隔离系统本身的振动源。这意味着,例如,尽管通过操作员的手施加力,但由系统隔振的精密显微镜仍将保持静止。 该系统的固有刚度比1 Hz共振被动隔离器大25倍,具有出色的方向和位置稳定性。 主动隔振系统的特征在于虚拟缺乏任何低频共振,这种共振困扰所有被动隔振系统。该系统设计旨在即使低至2-3 Hz频率以下也能提供优异的隔振性能,许多建筑物由于围绕垂直轴振荡而显示出较大的水平振幅。隔振开始于0. 7Hz左右,超过10Hz以上迅速增加至少40dB。 所有控制电路都内置在设备中。功耗小于2.5 W。该设备具有通用输入并且可连接到100至240 VAC的任何交流电源。该设计经过优化,可实现精密仪器的最佳隔振,例如扫描探针显微镜(AFM,STM),干涉仪和其他高分辨率仪器,从而使这些仪器实现最佳性能。经证实,该系统还可成功用于支持敏感实验,例如膜片钳、显微注射或LB膜上测量所用的液体槽。 桌面式主动式隔振台+HERZ
  • 芝加哥-深圳MRI项目运输保障,南航深圳首次运输核磁共振精密仪器
    5月22日至7月11日,南航保障了16票次共计205274公斤的芝加哥至深圳核磁共振精密仪器运输。据了解,深圳是精密医疗设备仪器的重要生产地,不仅向全国各地供应了大量的医疗设备,远销欧美的产品也大幅增加。 据悉,此次MRI项目是核磁共振精密仪器在深圳的首次越洋运输,由于该货物为精密仪器,价值昂贵、运输保障的操作难度高、疫情防控要求高,经过与各保障单位多方协调,通过深圳机场海关推行的“畅流计划”,航班起飞后向海关发送预申报,即航班落地后机下交接到货物提取,实现无缝衔接即卸即提,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货主的高度评价,助力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 专为小型和轻型应用而生——Accurion Nano系列主动隔振台
    Accurion主动隔振台,欧库睿因 Nano系列:操作简单,高度稳定,专为小型和轻型应用而设计。产品介绍:Nano系列Accurion主动隔振台的采用新设计,适用于小型和轻量的隔震应用,例如用作原子力显微镜的隔震。该系统不需要任何负载调整,只需释放运输锁就可以使用,用户不需要进一步的动作。由于其设计简单,Nano系列隔震台的价格非常实惠,此外,Nano系列隔震台有一个较小的外部控制器,通过数据线连接到隔震台,这样设计的优点是隔震台本身不会产生热量,因此不会对隔震仪器产生影响,这对于在隔音罩内使用并且对热敏感的应用非常重要。控制器远离被隔震的仪器,以消除控制器电子器件产生的潜在电磁干扰。主动隔震台有专门设计的焊接钢架结构承重桌,这是可选附件。承重桌具有很高的水平和垂直刚度,是主动隔震台实现优秀隔离性能的理想实验桌。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取不同尺寸的承重桌。Accurion主动隔振台主要特征:● 相⽐ 于气囊式被动隔振台,主动隔振台没有低频共振,即使在低频范围内也有出⾊ 的隔振性能。● 超快的稳定时间:低⾄ 0.3秒(普通被动隔振台的稳定时间为30秒⾄ 60秒)。● 主动隔振台带宽0.6/1Hz⾄ 200Hz(远超被动隔振台)。● 6个⾃ 由度主动隔振。● 真正的主动隔振:即时产生反作用力来抵消振动。● 操作简单:按钮式解决⽅ 案。● 设计紧凑,安装简便。● ⾼ 度的位置稳定性-1Hz时固有刚度通常是被动隔振台的20到30倍。● 接电即可,⽆ 需压缩空⽓ 。● 适⽤ 于将⾼ 分辨率测量设备与建筑振动隔离。● ⼴ 泛的适⽤ 范围:拥有标准化产品和用户定制产品。产品信息:尺⼨ :300x400x75mm载重:5-25kg或10-30kg 茂默科学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欲了解更多相关主动隔振台的产品,Welcome to consult~咨询有惊喜哦!
  • 首次收购:Park原子力显微镜收购德国Accurion,拓展成像椭偏仪和主动隔振平台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9月2日,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Park Systems Corp.) 宣布收购德国欧库睿因公司(Accurion GmbH)。德国欧库睿因公司是一家研发并制造成像椭偏仪和主动隔振器的私营公司。此次收购优化了Park原子力显微镜和白光干涉显微镜联用技术。交易的财务细节没有披露。欧库睿因公司总部位于德国哥廷根,是成像椭偏仪领域的先驱。该公司起初是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衍生公司,成立之时便开始研发用于表征超薄膜的布鲁斯特角显微镜。由于这些显微镜对振动很敏感,主动隔振技术就此应运而生。欧库睿因的成像椭偏仪将椭偏仪和光学显微镜的优点集于一身。强强联合之下创造了一款新兴的计量工具,突破了光学显微镜的测量极限。成像椭偏仪增强的空间分辨率将椭偏仪扩展到微分析、微电子和生物分析的新领域。“这是 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第一次进行完整品牌收购。我们很高兴这家传奇的高科技公司能成为Park,这也将成为Park企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ark原子力显微镜的CEO朴尚一博士(Dr. Sang-il Park)介绍道,“欧库睿因的成像椭偏仪和主动隔振将与 Park 现有的原子力显微镜系列融合,衍生出许多造福纳米界的新产品,并产生业务协同效应。对我们的客户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我们很荣幸成为 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的一员。”欧库睿因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tephan Ferneding 补充道,“我们很期待 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以工业制造自动化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全球销售能力以及专业的售后服务把业务带入全新的领域,创造新机遇。我们不仅具有 30 多年来为全球客户服务的宝贵经验,更还期待今后能在 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领导下更加快速地成长。”关于德国欧库睿因公司:德国欧库睿因公司(Accurion GmbH)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哥廷根,公司起源于1991年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biophysical chemistry in Goettingen)独立出来的高科技公司Nanofilm GmbH。德国欧库睿因公司(Accurion GmbH)新公司于2008年由Nanofilm GmbH战略并购Halcyonics GmbH后更名而成立。公司的产品主要是Nanofilm产品,应用在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光学表面及界面分析测量技术;以及Halcyonics产品,为各种高精仪器提供主动减震平台。关于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Park Systems Corp.):作为世界领先的原子力显微镜 (AFM) 制造厂商,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为化学、材料、物理、生命科学、半导体和数据存储行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全系列产品。“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实现纳米级进步,助其解决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并推动科学发现和工程创新不断地前进”是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义不容辞的使命。 Park原子力显微镜的客户大多数是世界前20的半导体公司和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研究型大学。 近年来在10纳米先进制程量测领域取得不菲业绩。Park原子力显微镜公司是韩国证券交易所 (KOSDAQ) 的上市公司,公司总部位于韩国水原,分公司分别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曼海姆、巴黎、北京、东京、新加坡、印度和墨西哥城。
  • 国仪量子CEO贺羽:量子精密测量给仪器行业带来“弯道超车”式变革机遇
    量子精密测量,就是使用量子技术对物理量进行个更高分辨率和更高精度的测量技术。而很多高端科学仪器天然就在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的精确度,这些正是量子精密测量可以发挥长处的地方。“所以我觉得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给我们的科学仪器行业带来了一个‘弯道超车’甚至于‘换道超车’的变革式机遇。”国仪量子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贺羽在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如是说道。事实上,国仪量子也正在致力于以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为核心技术,打造以测量仪器为核心的先进仪器产业集群。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量子信息处理,国仪量子形成了两大业务线:一是磁共振业务线,主要产品有电子顺磁共振产品家族,以及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等;二是量子测控产品线,包括任意波形发生器、数字延时脉冲发生器、量子态控制与读出系统、温度控制仪等。国仪量子源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将实验室技术转化的同时,公司自身也投入了很高的研发费用。“2020年度,国仪量子实现销售收入1个亿出头,投入研发费用就有4800万左右。”贺羽讲到。国仪量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新品推出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仅2020年就有十多款仪器推出。2020年,国仪量子发布的第一款新品是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6月,推出了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10月,重磅发布了EPR200-Plus升级版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200M台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W900 W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无液氦变温系统CVTI-CF Series等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系列新品。贺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仪量子在2021年还会有不少的新品上市。”谈到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产业化面临的关键问题,贺羽提到了两点:“一是工程化,基于实验室的核心技术从理论到技术上已经得到了很多验证,但是将这些技术做成可靠性、可应用性、可生产性、可维护性都比较好的仪器,需要一支非常强大的工程化队伍;二是行业应用,虽然仪器有了更高分辨率和更准精确度,但还要找到一个‘杀手级’的应用场景,这个应用场景要足够需要更高分辨率和更准精确度的仪器,并且市场空间也要足够的大。”更多关于贺羽的采访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
  • 摩方精密宣布在美国圣地亚哥设立全新研发中心
    2022年9月,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BMF Precision Tech Inc.)宣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设立全新的3D打印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的设立是专门为了孵化和开发由摩方微纳3D打印系统制造的独有终端产品创意。自2018 年第一批打印系统交付以来,截止今年9月,全球已经有来自33个国家的近1400家客户选择了摩方微纳精密3D打印技术。这些设备通常被用于原型设计、研发和生产认证,其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包括精密电子器件、医疗器械、微流控和生命科学等。摩方精密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PµSL)的开发是为了满足现有技术未能充分解决的增材制造市场高价值需求。这些客户需求的零部件通常是厘米级大小,并且公差被要求控制在几十微米范围以内。众多工业客户已经通过测试和使用摩方精密3D打印系统,最终发现了终端零部件的生产潜力。摩方精密也将持续改进3D打印系统并确保满足这些客户的生产需求。“然而,今天标志着摩方精密迈出了新的一步”,摩方精密欧美分公司CEO John Kawola表示:“在进入3D打印市场几年后,我们现在看到了许多终端产品是只能由摩方的打印系统制造。摩方精密目前正在与研究人员、产品设计师和其他合作伙伴就新产品创意展开合作。我们近期的融资将持续用于3D打印设备研发,同时也将用于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我们希望这两个发展方向可以相辅相成,在精密制造领域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这项工作将由摩方精密首席技术官兼联合创始人夏春光博士主导,新研发中心将会与摩方精密在中国重庆、深圳、日本东京和美国波士顿的研发团队展开进一步合作与研究。
  • 成都格莱精密仪器邀您共聚LAB World China 2012
    2012世界生化、分析仪器与实验室装备中国展(LAB World China 2012)作为P-MEC China 2012(2012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的重要延伸版块,将于2012年6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LABWorld China是全球著名展会CPhI的衍生品牌,专注于制药/生物制品的研发、检验、分析,是展示高端实验室仪器与设备,医药研发解决方案,药物生产安全保障措施的专业性展会作为亚洲地区同类展会中最大规模和最高层次的国际展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药厂的专业观众,已经成为广大医药企业&ldquo 展示、交易、交流、合作&rdquo 的重要国际平台。  届时,成都格莱精密仪器公司将展出如下产品:*独特制备色谱柱:ID25.4mm、ID41.4mm、ID50mm、ID77mm、ID80mm、ID100mm等规格制备柱;制备型高压等度系统、制备型高压梯度系统、紫外分光检测器、自动馏分收集器、中式放大型制备液相色谱系统、DAC动态轴向压缩柱系统等产品;成都格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展位号是W3B30,诚邀广大新老客户的莅临参观!2012世界生化、分析仪器与实验室装备中国展时 间:2012年6月26-28日地 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 展 商:成都格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展 位:W3B30展馆地址:上海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展会详情:http://www.cphi-china.cn展馆平面图:
  • 深圳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2025年将达到200亿元
    一块看似光洁的玻璃片在光学3D表面轮廓仪的镜头下,竟神似凹凸不平的丘陵。在白光干涉技术的扫描下,软件对玻璃表面3D图像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显示从最凹处低点到最凸处高点的距离居然有60纳米。  “我们还测量过高低点仅相距0.1纳米的表面材料,不同光洁度的材料可以在一些特殊领域大展拳脚。”深圳市中图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和君说。  纤毫之间见真功,作为深圳“20+8”产业集群中的一员,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批代表企业成长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伴随《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发布,补短板、强攻关、塑品牌、搭平台、活生态的脚步更趋稳健。  为高端仪器国产化贡献“深圳智慧”  无论是材料器件的外观标准测量、大型数控机床的校准,还是肉眼看不见的声音、气体、温度、压强,抑或细胞的细微变化、电流的强弱、电子信号的瞬息波动,都在各类精密仪器设备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对设备和生产过程的高精尖程度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刺激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链上下游快速成长。  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28亿元,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其中,数字多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电能表等细分领域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高速高精点位操作技术、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建成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涌现出华盛昌、中图仪器、万测试验、浩宁达仪表、达实智能、科陆电子、拓邦股份、迈瑞、华大基因、鼎阳科技、中科飞测、宇星科技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为高端仪器国产化贡献了“深圳智慧”。  剖析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链,可以发现深圳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的表现尤为突出。  华盛昌所处的电子电力检测、红外检测、环境检测等智能检测技术是精密测量仪器领域的重要环节。在南山区西丽百旺信科技园内的华盛昌展厅陈列着各类与国际领先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高精度测量仪器,包括专业电气安全检测仪表、可远程监控并进行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的电能质量和能源管理仪器、专业红外热成像仪、检验空气质量的颗粒物计数仪等。当记者朝一块外观时尚的智能手表呵口气时,它甚至能准确测量出酒精含量是否超标。  在精密仪器设备的下游应用端,2003年成立的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已在全球90多座城市设立150多间实验室,其检测和认证服务覆盖衣食住行的供应链上下游。  标准的背后是惊心动魄的技术攻关  作为一个“标准”密集型产业,精密仪器设备比拼的是精益求精的劲头。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微观世界里,谁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拥有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担任深圳市传感器与智能化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会长单位的华盛昌是《穿戴式快速筛选酒精检测仪》《婴幼儿室内空气质量分级》和《过滤式空气净化器颗粒物净化性能分级》标准参编单位,也是《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国标起草单位。  标准的背后是惊心动魄的技术攻关。  以迈瑞所在的医疗器械领域为例,这是各类精密仪器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中对血液细胞的分析尤为激烈。  人体内分布着数十万亿个细胞,观测分析其变化规律,可作为许多疾病的诊断依据。1998年以前,中国血液细胞分析产品市场上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1998年,迈瑞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准全自动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这一格局才被打破。如今,在高端血液细胞分析系统方面,迈瑞生产的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已占据重要位置。  工作人员解释,它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当激光照射到细胞时,不同角度的散射光可反映细胞的体积大小、颗粒等不同信息,再结合其他特殊技术完成白细胞的五分类测定。研发团队在试剂、光学、算法、液路、系统设计、机械、软硬件、可靠性等方面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突破了多项国际技术封锁。  硬核科技凸显“专精特新”特质  “精”是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当之无愧的内核。无论是纳米级别的测量精度,还是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发展战略,无不凸显“专精特新”特质。  去年12月1日登陆科创板的深圳市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数字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四大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主力产品领域中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开发的数字示波器产品被称作电子工程师的“眼睛”,能把肉眼看不见的电信号转化为波形图像,方便工程师研究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采集电路中的电信号并进行测量、分析和处理。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持续创新。目前鼎阳科技累计专利数量达233项,其中发明专利153项,多项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今年一季度,鼎阳科技境内外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其中,中高端产品以及境内市场增长势头尤为明显。  专注精密测量领域的中图仪器是另一家跻身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榜单的企业。2019年,该公司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高精度3D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次年又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创新大赛银奖,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共平台既是黏合剂更是催化器  一个产业集群的做强,势必要求一个融合了科研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孵化平台在内的产业支撑。  光明区高科创新中心四楼是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过渡院区所在地。在启动运营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已建成多间实验室。微纳仪器与精密测量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微纳尺度测量技术与仪器技术攻关。一台即将交付用户的衍射法栅格间距测量装置可以在狭小的内部空间内实现激光光束的层叠式传播,量值直接溯源至米定义波长基准,并有效缩短溯源链,实现扁平化量值传递。  按照规划,总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的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永久院区将在不远处的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建设。  “研究院将边建设、边运行、边转化,未来将打造成为计量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扩散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宋振飞说。  作为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代表,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已经运营近3年,在整合深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资源方面开展了有效探索。2021年度,进入共享平台的单台原值超过50万元(含)且利用财政资金出资购置的科研仪器总数量为4434台套,涉及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生物等行业的十多个仪器类别,平均开放率为86.3%,使用率为104.3%。缺少大型科研设备的中小企业可以在平台上便捷预约价值不菲的高端精密仪器,有效盘活了深圳精密仪器设备资源。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也在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黏合剂作用。  成立于1989年的深圳市传感器与智能化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是行业内的代表性协会,已聚集480多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服务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如何建设高效能的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传感器与智能化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钱宗春建议,首先要发挥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次要强化企业服务能力建设,引导中小企业注重开发新兴和细分市场,与企业联合制定高端精密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不止于黏合剂,更要做产业催化剂。钱宗春建议,要持续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高端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攻关。他透露,协会已启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产业化工作,推动科尔达电气设备总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目前正在进行用户工业性试验。  政策“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今年6月发布的《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  为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将实施核心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工程、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工程、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工程、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工程、自主产品规模化应用工程、企业竞争力成长工程。  从政策、资金到人才,深圳正在为推动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 引领高精度制造业变革的先锋!摩方精密荣登《财富》杂志
    12月8日,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方精密”)荣登《财富》,这不仅是对摩方精密在高精度制造业领域引领变革的肯定,也是对其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地位的认可。此前,摩方精密凭借在超高精度微纳3D打印技术、超高精密制造解决方案的绝对创新优势和商业模式,已入选《财富》“2023年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公司”榜单。摩方精密荣登《财富》原文《引领高精度制造业变革的先锋》“摩方精密凭借颠覆性的微纳3D打印技术,以其降本增效的独特优势,助力基础工业制造出精密微小型的零部件。”全球对微纳米级零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涵盖了从电子元件到医疗植入物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制造方式往往难以完成这些精密加工需求。随着终端产品的日益精密化、精细化和小型化的趋势,模具制作、机械加工以及冲压等工艺制造难题日益凸显,成本也更加昂贵。在此背景下,摩方精密为市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摩方精密欧美区总裁John Kawola阐述道:“我们的微纳3D打印技术能支持生产微米级的零部件,并且在生产量及生产效率方面,非常具有竞争力和成本效益。”他进一步强调:“在当前制造规模上,尚无其他公司能同时兼具这两点优势。”摩方精密研发的微纳3D打印机,采用了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µ SL)技术,可快速制作出原型,并能更高效地生产出高公差控制且高分辨率的零部件。例如,厚度仅为传统产品三分之一的牙贴面,以及能够模拟活体组织的生物芯片。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全球客户体系,摩方精密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地设立海外分公司。摩方精密正在从设备、服务、技术创新、终端应用四方面同步推进,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前所未有的超高精密零部件,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微纳3D打印技术的边界,用高精密制造为技术赋能,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无限可能。自2018年底全球平台启动以来,摩方精密已与世界35个国家,近2000家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公司已安装超过400套打印系统,并为1,800多位客户提供设备及打印服务。摩方精密在2022年3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的基础上,于今年7月,成功完成了1.7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近12个月的融资总额已达到4.7亿元人民币。JohnKawola表示:“这些融资成果充分展示了投资界对摩方精密的高度信任与支持。”摩方精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创立之初便秉持的全球视野。JohnKawola表示:“早在公司创立初期,我们就确定了构建全球业务网络的战略目标,以期加速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摩方精密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区域办事处,雇佣当地优秀人才,并为进入每一个新市场量身定制了独特的品牌传播策略。满足医疗保健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摩方精密独特的微纳加工技术,因其助力基础工业发展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客户。在电子和光学领域,随着无线电频率的不断增加,减小天线尺寸已成为提高处理能力的关键。与此同时,在医疗器械行业,减少无创手术和药物输送方法的影响也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JohnKawola表示:“在众多领域,我们都看到了对微型零部件加工的迫切需求。”以药物研究为例,传统方法通常通过昂贵、耗时且颇具争议的动物实验,以评估潜在药物与活组织的相互作用。为了寻求更为高效和安全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不断尝试其他途径,如在体外培养组织,或模拟重建组织和器官的芯片。然而,这些替代方法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细胞仅在类似人体环境的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这需要细胞周围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并确保废物的有效排出。这就不得不提及摩方精密的生物芯片。这款芯片内部设计了微孔,模拟了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传输,能够更精确地模拟真实的生物过程,有助于生长活组织,从而为拯救生命创造更多机会,并显著缩短药物筛选、测试和验证新药所需的时间。JohnKawola表示:“我们坚信这个创新概念以及这一系列的终端应用,将有助于细胞和组织生长及相关药物测试的未来发展。”他强调。摩方精密还在微创手术设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与北京同仁医院的持续合作,波士顿分部的中国团队成功设计并生产了一种用于治疗青光眼的眼内支架。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这款长度不到3毫米的装置,已在五项一期临床试验中展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它不仅减少了青光眼手术的复杂步骤,还将原本可能需耗时45分钟的过程缩短至仅需3到5分钟。此外,摩方精密还生产了一种厚度仅为传统牙贴面三分之一的极薄强韧氧化锆牙齿贴面,能使患者保留更多牙釉质。对于许多追求牙齿矫正和美白的人来说,这款产品简化了矫正过程,带来了无痛的治疗体验。拓展新市场持续关注各关键行业的创新机遇已成为摩方精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JohnKawola表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半导体测试与封装,以及微机器人等领域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他强调,“摩方精密的每位成员每天都在积极学习了解新技术和新应用。”未来十年,3D打印行业将不断拓展和改进其硬件、软件和材料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当然,摩方精密对自身在下一代产品设计及制造中所发挥的作用充满信心。“我们注重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JohnKawola表示,“摩方精密将引领这一领域。”摩方精密的中国团队与北京一家医院携手合作,成功设计并生产出一种颠覆性的支架,大大缩短了治疗青光眼的手术过程。摩方精密的牙贴面厚度仅为传统牙贴面的三分之一,能够更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牙釉质。摩方精密的生物芯片设计了微孔,模拟了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传输过程。相较于其他药物研究方法,这种设计能够更精确地模拟真实生物过程。关于《财富》FORTUNE《财富》杂志(Fortune)是一本全球知名的商业杂志,创刊于1930年,由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出版。该杂志以深入报道和权威分析全球商业、财经和经济领域的新闻和趋势而闻名,被誉为“商业圣经”。《财富》杂志每年发布多个重量级榜单,如“世界500强企业”、“美国500强企业”等,这些榜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是商界人士了解全球市场动态、把握商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资料。
  • 数字化改革“成绩单”⑦丨产业服务:生猪精密智控让畜牧业更“智慧”
    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浙江森特信息打造的桐乡“生猪精密智管”应用内设服务、治理两个端口,于在2021年7月15日正式上线,并于9月14日在“浙政钉”上架,在操作上实现电脑端和移动端的无缝衔接。且依托生猪智能生物耳标的信息采集监测和数据自动传输功能,对生猪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对生猪饲养、防疫、检疫、屠宰、调运、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实施精准监管,让生猪生产管理更加智能精细,让政府监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一、改革需求 生猪生产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但一直以来都存在数据采集统计费时费力、个体异常难以及时发现、政策需求不能及时满足等问题。 ①生猪生产周期长,业务环节多,政府部门难以精准掌握生猪数据,统计分析不够精细,对生猪生产形势研判和生产过程监管不能做到精准及时。 ②养殖主体疫病防控中个体异常难以及时发现,疫病防控任务较重,对生产技术、政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产供销信息不能及时掌握,价格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弱。 ③生猪养殖管理流程复杂,疫病发现难、防控任务重、用工量大、养殖效率低。 二、改革创新 从重构养殖模式、建立预警体系以及再造服务流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①重构养殖模式 通过智能耳标将饲养管理由群体精准到个体,精确掌控生猪个体生产全流程,及时淘汰低下产能。 ②建立预警体系 及早预警个体异常、及时统计生产数据,提升养殖主体疫病防控的实效性和政府部门稳产保供的科学性。 ③再造服务流程 重塑“先打后补”政策补助制度,打通生猪生产与金融、保险等的关联数据,实现补助、服务一网办结。 三、改革成效 桐乡依托生猪智能生物耳标的信息采集监测和数据自动传输功能,在全省第一批开展数字畜牧多跨应用场景的“先行先试”,建设应用于生猪企业的服务端和应用于部门监管的治理端,让企业生产管理更加智能精细,政府监管服务更加精准高效,金融保险等三方服务更加便捷及时。 ①重塑生猪业务流程 重构生猪养殖、屠宰、防疫、检疫、饲料兽药、无害化处理等业务闭环流程,打造保险、贷款、产销、重大风险防控等精密智控体系,有利于政府部门准确研判形势,提前谋划工作政策。 ②企业服务更加便捷 生猪数据精准统计分析,产供销信息及时发布,免疫效果和健康状况及时掌握,检测服务线上开展,服务监管更加高效。 ③数据采集更加精准 养殖主体可通过智能生物耳标自动采集传输生产数据,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精确度,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还可对采集来的生猪信息进行分类,为主体安排生产提供数据依据。 ④饲养管理更加智能 通过智能生物耳标的体温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对体温异常猪只进行预警,便于管理人员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起到积极防控动物疫病作用。另外,对生猪生产免疫等关键节点开展提示,免疫检测结果进行提醒预警,养殖档案数字化记录查询,生产指标开展对比分析,让养殖主体精准发现生产薄弱环节,更加有针对性开展提升。 桐乡“生猪精密智管”应用为养殖企业提供了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的贴心服务,也撬动了畜牧业数字化改革的再深化。接下来,浙江森特信息将以此撬动畜牧业数字化改革再深化,全力打造“互联网+”高地上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智慧菜篮子”。
  • 重磅!广东省将培育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结合本省实际,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其中包括打造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pp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包括: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pp  全文如下:/pp strong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一、发展基础/span/strong/pp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消费规模巨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支撑点不多、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供给不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在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领军企业和自主知名品牌等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急需攻坚克难不断突破。/pp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是广东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广东实际,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简称“战略性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进”,对推动我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二、发展思路及基本原则/strong/span/pp  strong(一)发展思路。/strong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p  strong(二)基本原则。/strong/pp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pp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互促,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pp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品质革命,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pp  目标导向,分类施策。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聚焦产业共性短板,因地制宜,采取“一群一策”方式,分行业、分步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pp  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优势,着力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三、发展目标/strong/span/pp  到2025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落实“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pp  strong(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strong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pp  strong(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strong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提升,集群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更加优化科学,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pp  strong(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strong集群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协同更加紧密,大部分产业集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世界顶尖产品。集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集群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更加开放包容。/pp  strong(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strong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形成战略优势,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效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pp strong (五)质量、品牌与标准化水平持续进步与提升。/strong集群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集群区域品牌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品牌。各集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部分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标准。/pp strong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四、发展重点/span/strong/pp  strong(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strong/pp strong 1.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strong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产业。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基本解决“缺芯少核”问题。继续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广东创造”转变,形成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pp  strong2.绿色石化产业集群。/strong充分发挥广东沿海“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扩大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条,提升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高性能合成材料、功能性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占比,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打造以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揭阳等为核心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形成“一带、两翼、五基地、多园区协同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pp  strong3.智能家电产业集群。/strong巩固扩大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世界领先地位,做优做强电视机、照明灯饰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家电、小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以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湛江等为核心的制造网络。形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pp strong 4.汽车产业集群。/strong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显著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pp  strong5.先进材料产业集群。/strong推动现代建筑材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稀土材料等先进材料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稳步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高端产品。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惠州、东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地形成若干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力争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pp  strong6.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strong推动纺织服装、塑料、皮革、日化、五金、家具、造纸、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创新创意中心,以沿海经济带、各特色产业集聚地为重点的先进制造基地网络。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pp  strong7.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strong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重点突破CAD、EDA等工业软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平台软件实现突破和创新应用。强化广州、深圳等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云浮等地市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pp  strong8.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strong支持发展OLED、AMOLED、MicroLED、QLED、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产业。推进摄录设备、核心芯片、内容制作、编解码、信号传输、终端显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各有侧重、紧密协作,带动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巩固国内领先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pp  strong9.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strong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海洋医药、医养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在岭南中药、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在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生物安全、生物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创新集聚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pp  strong10.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strong重点发展粮食、岭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饲料、特色食品及饮料、花卉、茶叶、现代种业、调味品等产业。聚焦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产业区(带),推动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聚力发展烘焙、凉果、糖果、腊味、特殊膳食用等特色食品,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科学布局“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数字农业试验区等“三个创建”,推动数字农业产业园区等“八个一批培育”,打造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pp  strong(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strong/pp  strong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strong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加快推进EDA软件国产化,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和先进工艺制程生产线,积极发展先进封装测试。着重解决“缺芯少核”问题,保持芯片设计领先地位,补齐芯片制造短板。以广州、深圳、珠海等为核心形成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做强广州、深圳特色工艺制造,加快深圳、珠海、东莞等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pp  strong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strong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广东应用市场规模大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推动集群企业与科研单位、用户单位协同创新,着力突破机床整机及高速高精、多轴联动等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等地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pp strong 3.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strong以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深度应用场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产业,集中力量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其它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pp  strong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strong突破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跨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架构,推进可信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自主可控和互联互通等关键要素,完善标准体系 强化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创新引领区、应用先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打造全国量子信息产业高地。/pp  strong5.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strong重点发展低维及纳米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高关键原材料、高端装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东莞、湛江、清远、潮州等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前沿新材料集聚区,巩固综合实力全国前列地位,在若干领域实现引领全国发展。/pp  strong6.新能源产业集群。/strong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等新兴产业,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保持非化石能源消费全国领先地位,逐步建立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重点打造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建设珠三角太阳能制造业集聚区,培育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市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pp  strong7.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strong重点发展前沿/领先原创性技术、高性能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技术与服务等,突破基础与专用材料、关键器件、装备与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核电、模具、新能源、量子信息、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应用与融合。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pp  strong8.数字创意产业集群。/strong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高标准建设一批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特色集聚的“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高地。/pp  strong9.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strong重点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设备、救援特种装备、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高效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材、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服务等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以安全应急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成国内先进的产业集群。/pp  strong10.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五、保障措施/strong/span/pp  strong(一)改革创新治理方式。/strong依托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全局性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力度,分别制订出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各地要加强对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市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深化“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集群内率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调整优化集群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集群发展协同匹配。鼓励各地区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集群促进机构,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加大产业集群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试点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探索完善集群统计监测分析指标,对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pp  strong(二)有效提升创新水平。/strong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围绕集群需求,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球布局研发网络,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集群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应用。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持续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加速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树立质量标杆,推动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推行“先进标准+”工程,支持集群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面推进绿色化改造,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pp  strong(三)全面增强要素保障能力。/strong各地各部门要聚焦政策资源协同支持集群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围绕集群发展需要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发挥省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等政策性基金作用,省财政结合财力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集群建设能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支持集群中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将产业集群建设内容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设施保障。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依托“双区”面向全球汇聚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围绕集群高质量发展布局,建立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发展体系。/pp  strong(四)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strong深入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集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推动集群企业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集群产业价值链。/pp strong (五)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strong整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合作供需信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集群联动发展。依托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构建招商网络,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集群企业开拓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多元化布局。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的国际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分工。/ppbr//p
  • 安恒集团主动漏损控制技术成果斐然 全力支持北京新建150个供水独立计量区
    国内领先的智慧化精细水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安恒集团2015年4月24日消息:安恒集团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供水管网主动漏损控制技术实践应用的示范小区二期工程中,综合应用DMA分区技术、漏损噪声在线监测技术以及智能精细化区域压力控制技术,在供水管网漏失管理上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益。安恒集团Leakview管网漏损控制系统及基于DMA分区的主动漏损控制解决方案已在北京市石景山某老旧居民区实际运行了三年多时间,为石景山自来水公司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更保证了该片区的整体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自2012年实施至今该老旧小区未再发生任何爆管事件。2015年,有鉴于优异的实践成果和运维能力,该老旧小区在符合DMA分区的基础上将现有约4400户的用水规模扩增至近5500户的规模,以期待更明显的应用效果和良好的社会价值。而不负众望,安恒集团优秀的主动漏损控制方案在良好的运维管理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下,极短的时间内就显现出相当惊人的成效,目前,该老旧小区在满足近5500户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每日节水近1000立方米,预计该小区年节水量将超过30万吨。这正是安恒集团基于“水联网”理念研发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系统LeakView和“DMA分区管网主动漏损控制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成供水行业管网监控和漏损控制方面唯一的高可靠、高性能、优效率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整套方案也在紧跟信息化发展,在不断完善与升级中始终践行着水资源智慧化精细水管理的“水联网”理念,在多年实际项目中将“互联网+”的概念彻底融入到工程实际应用中,为供水行业及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将传统人工听漏的检测工具升级为漏损噪声传感器,植入到经过分析的DMA管网分区中实现分段实时监测,解决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还能准确报警相应管段的漏损和潜在危险。依靠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将相关管网的监测数据远传给云端的Leakview管控分析系统中,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片区管网进行流量和压力分析,实现按需控制分区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大幅降低城市供水管网特别是老旧管网的运行风险,同时实现大幅的节水效果,显著降低产销差率,已经成为智慧水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2014年以来,Leakview管网漏损控制系统及基于DMA分区的主动漏损控制解决方案已在北京自来水集团公司、武汉水务集团、江苏淮安首创水务等地供水部门完成了最新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系统运行,系统解决方案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今年为用好每一滴“南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将在城区新建150个独立计量区(DMA),使独立计量区(DMA)总数达到282个,独立计量区的应用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前列。在每个独立计量区(DMA)中,通过对小区入口处水量、楼门前水量、居民户内水量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管网漏损隐患,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安恒集团将凭借业内独有的Leakview管网漏损控制系统及基于DMA分区的主动漏损控制解决方案,全力支持“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的管网精细化管理措施,力促北京实现每年节水3600万立方米的宏大目标。 关于安恒集团安恒集团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职员工三百余人,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国家高科技创新园区核心,是中关村物联网智能硬件产业基金(在筹)发起单位和最具创新能力TOP100企业、水联网--互联网+智慧化精细水管理体系的持有者,也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牵头单位。 安恒集团长期专注于中国水问题,致力于通过市场角度解决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问题,始终坚持用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坚持技术是改变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原则,通过现代科学的集团管理结构和企业经营理念,秉承精益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在水行业管理设施存量资产上价值提升、效益提高、环境资源效能优化等服务,同时创新地提出T2T轻资产业务发展模式,以体验式服务提升用户的核心价值。安恒集团专业从事水资源环境服务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平台、仪器设备供应、现场技术支持、系统集成工程、区域化服务及水管理学院网络培训等业务,已构建覆盖全国的稳定可靠、行业信赖的产品销售、技术支持体系。安恒集团以专业的能力和标准的服务,服务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 沃特世精密化学制造工厂获得海湾州第一个LEED认证
    9月26日,沃特世宣布其在马萨诸塞州陶顿新建的精密化学品制造工厂已获得LEED(能源和环境设计领域的领导者)认证,该工厂生产的产品对于很多实验室来说至关重要,这些实验室确保了全球数百万人的药品、食品和水的质量和安全。   沃特世的陶顿工厂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指定,是马萨诸塞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LEED认证的化学制造工厂,也是美国少数几个LEED认证的工业制造项目之一。该工厂几乎将沃特世的制造足迹扩大了两倍,已经创造了25个新的工作岗位,并为未来几年提供了增长空间。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运营效率,并继续其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沃特世自2018年以来投资超过2.15亿美元,将这一先进的设施建成卓越的制造中心。   沃特世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Udit Batra博士表示:“沃特世陶顿工厂生产的材料是开发和测试mRNA疫苗和疗法的科学核心,这些疫苗和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COVID以及检测饮用水中的PFAS等污染物。作为美国为数不多的获得LEED认证的化学制造工厂之一,我们很自豪能够带头帮助改善我们的环境、健康和社区福祉,并确保生命科学产业在马萨诸塞州继续繁荣发展。"   这座占地140,000平方英尺的化学制造厂与沃特世自1976年以来生产实验室用品和化学消耗品的工厂相邻。沃特世在该工厂生产色谱颗粒,这是其化学消耗品业务的支柱,每年的经常性收入超过3亿美元。更具体地说,它合成了全球数千家分析实验室使用的色谱介质,以支持药物、生物制药、材料、食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并支持临床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   鉴于典型的化工制造工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沃特世工厂采用了许多创新功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   先进的现场工业废物控制和处理技术,旨在将总体建筑排放降低到沃特世传统制造设施的六倍;   废水回收技术,回收和过滤废水,用于物业灌溉、气候控制和建筑物的洗手间设施;   此外,该建筑的LEED设计针对能效和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优化,融入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   “沃特世通过其投资和设计表明,除了创造就业机会和支持生命科学之外,化学制造厂还可以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美国众议员Jake Auchincloss (D-MA)说。   “获得LEED认证不仅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它代表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并影响他人做得更好的承诺,”USGBC临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Templeton说。“鉴于气候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建筑在这一努力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沃特世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表明,作为马萨诸塞州第一家获得LEED认证的化学品制造厂,我们可以做到什么。"   为了庆祝这一成就,Batra博士接待了当地政府、商业和学术领袖,包括美国第四选区(MA)众议员Jake Auchincloss马克帕切科,参议院院长,州参议员标准时间普利茅斯和布里斯托尔区(马萨诸塞州);汤顿市市长肖娜奥康奈尔;伊丽莎白比尔兹利,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高级政策顾问;和其他尊贵的客人于9月26日在其位于迈尔斯斯坦迪什工业园区的陶顿工厂。   沃特斯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60多年来一直是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的先驱,服务于生命、材料和食品科学。沃特世在全球拥有7,800多名员工,在超过35个国家直接运营,包括14个制造工厂,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
  • 日本地震对我国精密测量和计量产生影响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地震对我国精密测量和计量产生影响  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力学与声学研究所振动冲击研究室的副研究员蔡晨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强度的大地震,对我国精密测量和计量将带来一些影响。  蔡晨光所在的振动冲击研究室是从事振动、冲击、转速3个计量专业的实验室。振动冲击转速计量是涉及多学科的动态测量技术,它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地球物理、地质物探等众多科研和工程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蔡晨光说,日本地震对精密测量和计量的影响,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地震和余震持续发生时 第二个阶段是震后地质稳定周期。  这次日本地震的震级达到了9.0级,释放的能量较大,其低频振动分量传递较远,对我国高精密计量仪器有显著的影响。  据了解,高精密测量和计量仪器对环境振动的要求极高。美国环境科学和技术研究院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推荐:微米级的测量要求1~100赫兹频带内的环境振动控制在12.5微米/秒以下(VC-C级),否则无法保证精密测量的测量精度。例如,1000倍的精密显微镜,要想保证其测量精度,必须对环境振动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出现丢失像素,甚至丢失整帧图像的问题 而对于测量精度更高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则要求环境振动控制在VC-D级(即1~100赫兹频带内的环境振动控制在6微米/秒以下) 对于纳米级的精密测量,例如半导体线宽、三磷酸腺苷及DNA测量,对环境振动的要求更高。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还针对纳米尺度的计量开展了大量研究,制定了纳米计量需要满足的环境振动标准。  据蔡晨光介绍,由于日本地震的影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环境振动远远超出了精密计量所需要控制的量级。“虽然计量院昌平基地的一些精密实验室位于地下14米,可以隔离掉一部分地表传播的地震波,但是对于深度传播的低频地震波却无法进行有效衰减,致使高精密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他举例说,由于地震的影响,精密质量比较仪会长时间内无法稳定,致使高精度的质量量值无法传递和溯源 纳米尺度的精密测量仪器也会受影响而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蔡晨光说,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基地还没有建立起环境振动的实时监测系统,还无法实时、有效、准确地评估日本大地震这类偶发事件对高精度计量溯源系统的具体影响。“我国现在急需建立环境振动的实时监测系统。”  除了地震波给精密测量造成的直接影响外,在震后的地质稳定周期,精密测量和计量也会受到影响。据蔡晨光介绍,地震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运动,在震后需要长时间的稳定周期。例如由于地质的液化会造成地面倾斜,地面的倾斜角会在地质状况稳定过程中发生持续漂移变化,而地面倾斜角是精密导航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参数,需要进行精确测量。  据介绍,在地质情况稳定状态下,地面倾斜角的累积变化量较小,不会对精密导航系统造成太大的初始误差。而当地震发生时,由于地质运动及地质液化造成的倾斜角偏移,将极大地改变当地的倾斜角,从而带来较大的初始误差。所以在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对倾斜角进行监测,从而保证导航测量的精准。  “在计量院昌平基地有很多精密隔振平台,这些平台上的很多测量系统对倾斜角都比较敏感。例如长度计量中,激光平台和被测平台可能在相邻两米的两个平台上,如果地面倾斜角发生0.001度的变化,垂直方向即会发生35 微米的位移变化,这么大的位移变化即使是微米级的测量都无法允许的,更不要说是纳米测量。”蔡晨光说,我国急需建立倾斜角测量系统和监测系统,来保障我国计量量值复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艺达思携新款精密流体部件亮相深圳医博会
    第6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第1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医博会)将于4月17至20日在深圳召开,IDEX Health & Science将为您带来新款精密流体部件。在本次医博会中将推出高通量脱气系统,工作流量高达1升/分钟,该产品与配套仪器寿命周期同步,可预防气泡形成并提高各种流体系统和仪器的分配精度。IDEX Health & Science秉承国际先进的高精密流体技术和本地化的支持,服务于多种临床诊断分析仪,例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分子生物分析仪、细胞和组织分析仪、全自动血糖分析仪等等。更多相关产品,请现场咨询: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美国展团J28展位。
  • 广东省“十四五”战略:在18城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产业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广东省从2019年12月开始,组织省有关单位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调查、研究、论证,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本《规划》纳入广东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制造业领域唯一的一个“十四五”省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立足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做强做优战略性支柱产业,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一是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广东制造稳定器,具体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二是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制造推进器,具体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三是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聚焦发展前沿领域,立足全省技术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积极谋划培育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等若干未来产业领域。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纳入广东省“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之一。《规划》指出,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8个城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广东省各城市仪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仪器发展布局广州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深圳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珠海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佛山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东莞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中山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江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肇庆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汕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阳江数控设备精密仪器韶关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河源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核心城市,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河源八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城市,潮州、湛江、茂名、梅州、清远、云浮六城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一般城市。“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说明: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未标星的地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具有布局该集群的地市数量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个)1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1112.高端装备制造★★★★★★★★★★★★★★★★★★★★★★★★★★★★★★1513.智能机器人★★★★★★★★★★★★★★★★★★★★★★★★131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815.前沿新材料★★★★★★★★★★★★★★★★★★★★★★★★★★★★★★★★★★1616.新能源★★★★★★★★★★★★★★★★★★★★★★★★★★★★★★★1417.激光与增材制造★★★★★★★★★★★★★★★★★★★★★★★1318.数字创意★★★★★★★★★★★★★★★★819.安全应急与环保★★★★★★★★★★★★★★★★★★★★★★★★★★★★★★★1820.精密仪器设备★★★★★★★★★★★★★★★★★★★★★★★★★★★★★★★★★★18各地市布局的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个)101010101089107844562443532此外,在广东省多个重点领域发展布局中也提到了大力发展科学仪器:(一)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二)现代轻工纺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三)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先进医疗设备、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基因测序等。(四)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智能化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激光装备、高端医疗设备装备与精密制造、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专用智能检测设备、专用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零部件等。(五)区块链与量子信息领域,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六)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发高端测试仪器设备,突破材料基因工程的高通量计算/实验/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促进平台融合和协同。(七)精密仪器设备领域,巩固提升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国内国际领先优势。重点突破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新型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计量测量技术、功能安全控制技术等共性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300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精密仪器设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广州、深圳开展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制造,广州加快推进面向消费电子产线的模块化嵌入式仪器平台、基于AI的产线视觉测试平台、面向自动化产线的模块化夹具与载板平台等研制工作。深圳加快OCA(光学胶)自动全贴合设备研发。中山加快“超精密仪器技术与工程产业化及研发中心”建设,研发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2.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3.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加快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仪器研发创新,支持开展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强化、产品寿命等可靠性工程试验、产品可靠性检验检测等应用。支持佛山加快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研发创新。《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取得战略性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展望2035年,制造强省地位更加巩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和主阵地。全文如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7第一节发展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7第二节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11第二章总体要求… … … … … … … … … … … … … … … … … …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14第二节基本原则… … … … … … … … … … … … … … … … … … 14第三节发展定位… … … … … … … … … … … … … … … … … … 16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 … … … … … … … … … … … … … … … 17第三章发展重点方向… … … … … … … … … … … … … … … … 20第一节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 … … … … … … … … … 20第二节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 … … … … … … … … 39第三节谋划发展未来产业… … … … … … … … … … … … … … 54第四章重大工程… … … … … … … … … … … … … … … … … … 55第一节实施强核工程,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 … … 55第二节实施立柱工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第三节实施强链工程,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第四节实施优化布局工程,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第五节实施品质工程,提升广东制造竞争力和影响力… … 69第六节实施培土工程,塑造制造业发展环境新优势… … … 72第五章保障措施… … … … … … … … … … … … … … … … … … 74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 … … … … … … … … … … … … … … 74第二节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支持协作… … … … … … … … … … 74第三节创新产业集群治理机制… … … … … … … … … … … … 75第四节加强规划落实和宣贯引导… … … … … … … … … … … 75附件1“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 … … 77“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 … … … … … … … … … … … … 77“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 … … … … … … … … … … 79附件2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 … … … … … … … … … … … … 81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广东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责任重大,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产业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为适应新时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迫切需要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全省制造业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集聚化发展转向集群化发展,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根据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纳入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本《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有关制造业发展及要素配置等政策文件。《规划》提出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广东制造稳定器,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制造推进器,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 未来产业包括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等。《规划》着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转变,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新集聚地、开放合作先行地、发展环境高地,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加快调整,国内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强,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第一节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国际经贸形势多变的复杂局面,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持续发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进,初步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制造业协同发展格局,为“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较好基础。规模实力全国领先。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66万亿元提升至3.01万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均居全国第一。在列入全国统计的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我省有40个,销售产值居全国前三的行业有25个。全省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5G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全国第一。家电、电子信息等部分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汽车、智能手机、4K电视、水泥、塑料制品等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创新水平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连续4年排名第一①,基本达到创新型地区水平。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2285.42亿元②、占规模以上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1.35%提高到1.67%。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3万家,位居全国第一 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拥有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11年和9年位居全国第一③。5G产业发展全球领先,省内通信龙头企业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占全球比重超过25%。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达8334.85亿元,占全国14.9%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18.9万元/人提高到23.9万元/人,年均增长5.7% 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1%和31.1%,比2015年提高7.7、5.5个百分点 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分别达106家、9家,比2015年增加27家、6家,其中,进入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达6家,数量较2015年翻一番。2家制造业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10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2020年,累计建成5G基站124266座,约占全国17.5%,居全国第一 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累计推动1.5万家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累计培育25个国家级、378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工业机器人产量达7.04万台(套),比2015年提升838.67%,约占全国29%,成为国内重要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梯队。绿色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95家、绿色产品544个、绿色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27个,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全省累计推动132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我省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比例达82.5%,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我省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回收服务网点全覆盖。开放合作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额的22.0%,连续34年稳居全国第一 全省出口连续4年保持增长,广东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4.3% 全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额308亿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额的1/4。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一批投资百亿美元的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户广东。广交会、高交会、海丝博览会、中博会等品牌展会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广泛开展广货网上行、广货全球行,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走出去”扩充产能和市场。营商环境发展形成国内领先优势。通过加强用地保障、人才供给、金融支持、“放管服”改革等方式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在全国首创“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 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均居全国前列④ 制造业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募集资金金额和债券发行规模居全国第一 制定出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惠企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一。“十三五”时期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总体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⑤跃升阶段,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制造业创新能力与产业规模体量不匹配,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重点行业“缺芯少核”等技术短板突出。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电子信息“一业独大”,制造业中高端供给不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平台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珠三角地区部分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工业用地被逐步侵蚀,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我省制造业发展对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战略部署的技术攻关、产业发展等项目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二节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主要机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创新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市场和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中国等后发国家与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大致处于相同起跑线,可以获得“换道超车”新契机。数字经济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巨大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将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促进全省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加快调整,将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快重塑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体系,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加速重构。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别布局技术创新和生产力资源,将成为企业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的新选择,这更有利于我省发挥制造业门类齐全、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丰富、生产能力强大的优势,在加速补齐短板、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获得新机遇,推动制造业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开启新的战略性转型,支撑制造业取得竞争新优势的条件正在形成。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党中央准确研判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将推动我国加速由世界制造基地向全球超大规模市场和制造基地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带动国内市场持续扩张,推动制造业供给结构不断升级,为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扩大内需和加速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二、面临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制造业出口增长受到抑制,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领域对国内制造业发展的限制升级,企业加速调整全球产业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广东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更需要全力做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作,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中国制造、广东制造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端挤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低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吸引我国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广东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外迁趋势显现。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再工业化”政策措施,意图通过促进产业回流和产业链整体回迁,强化产业生态和集群网络建设,巩固高精尖产业的全球综合领先地位。中国制造、广东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亟需加快重塑竞争优势,保障国内战略性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二章总体要求围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总定位总目标,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总定位总目标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广东制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第二节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加快锻长板、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技术短板,重点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管理、制度、模式等方面深层次问题。———质效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制造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放合作,畅通循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独特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在扩内需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三节发展定位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创新集聚地、开放合作先行地、发展环境高地。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制造业整体实力保持国内第一,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占据优势地位,加快进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广纳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效转化的优势更加突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群体突破,广东制造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产品定义、标准诞生的策源地,制造业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在推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中先行先试,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善,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双向贸易和投资持续扩大,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构建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更加深化,运行机制、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构建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取得战略性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展望2035年,制造强省地位更加巩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和主阵地。规模实力迈上新台阶。制造业规模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实力保持国内第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更加巩固,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和新引擎。世界一流企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成效突出,形成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群,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创新驱动获得新突破。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培育若干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制造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增强,攻克重点行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征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育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23万件。质量效率发展取得新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加快实现“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国内领先优势、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广东制造总体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4%,累计获得中国质量奖或提名奖企业数量达到20家次,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两化”融合发展形成新优势。全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国内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基本覆盖,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万家。绿色可持续发展迈入新阶段。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推动全省制造业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围绕重点产业继续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逐步构建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十四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全省制造业“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吸引一批重点优质的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布局广东,保持制造业出口国内国际领先优势,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优势产业生产基地提质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在35%以上,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在20%以上,制造业对外投资额占全省对外投资额的比重在10%以上。第三章发展重点方向“十四五”时期,立足我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做强做优战略性支柱产业,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引导社会资源集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推动产业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推动我省产业链价值链迈向全球中高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是指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影响面广,具有相当规模且继续保持增长的产业,是我省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对广东制造业发展具有稳定器作用。“十四五”时期,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合计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重点领域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稳固并提升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进一步强化对全省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1.新一代电子信息着力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提升高端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布局关键核心电子材料和电子信息制造装备研制项目,支持发展晶圆制造装备、芯片/器件封装装备3C自动化、智能化产线装备等。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进5G商用普及,推动5G产业集聚发展。加快触控、体感、传感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终端智能化水平。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推进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强化协同攻关和适配合作。推进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研发及行业应用,构建数字经济自主可控技术底座。到2025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6万亿元,形成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专栏1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半导体元器件。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支持广州开展“芯火”双创基地建设,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深圳、汕头、梅州、肇庆、潮州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半导体元器件配套产业。2.新一代通信与网络。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江门等市为依托,重点发展5G器件、5G网络与基站设备、5G天线以及终端配件等优势产业,补齐补强第三代半导体、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基础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产业,打造万亿级5G产业集群。支持沿海经济带发展5G基础材料、通信设备等产业,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5G融合应用。3.智能终端。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河源为依托建设高端化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深圳、东莞、河源发展5G智能手机。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照明、智能音响、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家居设备。广州、深圳发展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深圳、广州、惠州、东莞发展前装和后装车载设备。深圳、广州、东莞发展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支持广州、深圳等市发挥通信和卫星技术优势,发展新型应急指挥通信装备。4.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硬件。以深圳、广州、珠海、云浮为依托,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深圳重点建设中国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鲲鹏产业示范区,打造鲲鹏生态体系总部基地。广州重点建设“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和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布局建设若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珠海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发展鲲鹏产业生态 以南方软件园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集聚。云浮以省市共建方式打造信创产业园区,引进重大项目,培育信息技术骨干企业。广州、深圳打造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区。2.绿色石化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支持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等石油制品和有机原料发展。以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日用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为重点,加快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研制。围绕安全生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重点,加快推进石化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粤东、粤西两翼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供给,珠三角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粤东、粤西两翼先进制造业供给的循环体系。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专栏2绿色石化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炼油石化。依托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市,加强油气炼化,发展上游原材料。广州加快推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绿色安全发展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油品质量升级,建设园区化、集约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石化基地。惠州以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为龙头,大亚湾石化园区为依托,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链。茂名以中石化茂名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核心,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茂南石化区为依托,形成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蜡等系列特色产品。湛江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巴斯夫新型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加快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清洁油品、基础化工材料,形成较完整的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链。揭阳加快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相关石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亚湾石化区联系合作,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化工原料等产业。2.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中山、肇庆、茂名、湛江、揭阳、汕头、汕尾、清远等市,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广州巩固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发展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高端绿色化工产品。深圳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珠海建设丙烷脱氢、顺丁橡胶、润滑油调和、丁辛醇、丙烯酸、精细深冷胶粉等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佛山重点发展高档涂料、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专用化学品、稀释剂等。东莞着力发展日用化工材料、高附加值中间原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江门以珠江西岸新材料集聚区为重点,发展涂料及树脂、油墨、造纸化学品、塑料助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惠州着力推动炼化深加工、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山、肇庆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品、林产化工、合成树脂、粘合剂、涂料等产品。茂名、湛江等市依托上游炼化基础,向上中下游延伸,推动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发展。揭阳加快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汕头加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汕尾、清远加快发展玻璃钢材料、航空材料、稀散金属、光电子材料、助剂、涂料等产品。3.智能家电巩固扩大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世界领先地位,做优做强电视机、照明灯饰等优势产业。健全和优化压缩机、电机、五金、模具等核心零部件和配件产业链,提升原材料和零配件质量与供应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家电产品深度融合应用,以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高端化等为重点方向,支持开发高端新型智能家电和特殊用途家电,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家电标准体系。到2025年,家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9万亿元,形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专栏3智能家电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空调。以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等市为依托,加快推动实施空调换热器绿色制造工艺,发展分体壁挂机、分体式柜机、移动机、窗机、除湿机、清新机等空调产品以及智能化产品,推动工厂智能化生产。2.冰箱。以广州、佛山、中山等市为依托,发展智能、高效、绿色的冰箱产品,加强高性能压缩机、高可靠性蒸发器与冷凝器、智能传感器、开关电源等关键零部件配套。3.电视机。以广州、深圳、惠州、中山、江门等市为依托,加快研制面向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的智能电视机,进一步推广4K/8K超高清显示技术,加强图像处理主芯片、FRC(帧比率控制)芯片、MCU(单片机)等零部件配套。4.洗衣机。以佛山、珠海、中山、江门等市为依托,着力发展滚筒洗衣机、洗烘一体机、波轮洗衣机、双桶洗衣机、迷你洗衣机、干衣机、脱水机等产品,加强高性能电机、智能传感器研制。5.小家电。以深圳、佛山、湛江、中山、珠海等市为依托,发展电风扇、豆浆机、电热水壶、空气净化器、水净化器等小家电产品及关键零配件。以深圳、佛山、中山、揭阳等市为依托,发展家用清洁卫生电器具、家用美容、保健电器等产品,以及具备智能化功能的护理类产品。6.厨房电器。以佛山、中山、汕头、阳江等市为依托,重点发展高端化、成套化、嵌入式、智能化的灶具—烟机—烤箱—微波炉—洗碗机等组合系列产品,加强高性能陶瓷不粘涂料、防腐内胆材料、高可靠性磁控管、高性能阀体、高可靠性传感器等材料和零部件配套。4.汽车以轻量化和节能化为重点,加强传统燃油汽车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整车制造,扩大高端车型比例,继续提升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等零部件配套能力。加速新能源汽车整车发展,提升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水平,重点加大电机、电池和电控系统的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控制、执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推进汽车检测和测试场地等领域建设,积极推进自动驾驶示范应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区。推动汽车绿色回收、零部件再制造、退役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汽车维修改装、汽车租赁、汽车商贸物流、汽车金融等汽车服务业发展。到2025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专栏4汽车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传统燃油汽车。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等市为依托,优化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区域布局。广州以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为核心,佛山以南海区为核心,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整车、轻量化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品制造。中山、江门、肇庆等市着力发展客车、公交车等商用车,以及救护车、消防车、应急救援车、警车、冷链车等专用车产品。2.新能源汽车。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湛江、茂名、汕尾、云浮等市为依托,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广州加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车型快速产业化。深圳以坪山区为核心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珠海以金湾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锂电池材料、动力总成、充电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佛山依托南海区“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高明区“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和“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氢能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制造、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氢能汽车推广应用。肇庆依托大旺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东莞依托松山湖等载体平台,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中心。惠州依托大亚湾新兴产业园,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能力,加快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湛江加快建设粤西地区大型汽车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茂名依托氢能源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涵盖氢能、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汕尾依托陆河工业区等加快发展新能源客车及零部件制造项目。3.智能网联汽车。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韶关、肇庆等市为依托,加快布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支持广州建设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加快推进国家5G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支持广州、深圳在公共交通领域率先探索自动驾驶示范应用,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示范应用案例。支持广州、肇庆等市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以及若干半开放、全开放测试区测试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支持惠州以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发展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空调控制、胎压监测、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支持东莞以松山湖国家高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各类交通工具相结合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4.汽车零部件。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河源、汕尾、湛江、梅州、清远为依托,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广州重点发展内燃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汽车配套产品。深圳加快发展可充电动力电池包、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线束、高压配电箱、电机控制器等汽车核心零部件和系统。珠海着力发展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电子油门踏板等关键零部件。佛山着力发展汽车外饰件、汽车线束、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东莞着力发展汽车模具、机电配套等产品。惠州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和氢能电池、汽车线束、汽车发动机、传感器、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内外饰件、汽车电子、汽车灯具等。中山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氢燃料电池系统、整车控制系统。江门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汽车线束、连接器、透镜等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肇庆加快发展电池、电控、电机、轮胎、底盘、传感器、照明系统等汽车配套产业。河源加快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汽车模具及保险杠、门板、后备箱、汽车门把手等汽车零配件产品,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发测试中心。汕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总成部件及电子元器件、智能电子配件等零部件制造。湛江重点发展汽车钢板、车身涂料、汽车内外饰、锂离子电池材料,加快引进动力及储能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发机构。梅州重点发展汽车玻璃、轮胎、车轴、汽车音响等产品。清远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车用电动助力转向、能量回馈式电动助力制动等零部件。5.汽车测试及试验。支持广州、深圳、韶关、汕尾等市统筹各企业对汽车及零部件的检验及测试需求,共同参与大型综合性测试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基地、南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比亚迪陆河试车场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试验检测基地。5.先进材料巩固提升高端建筑陶瓷与卫生陶瓷、低碳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发展优势,支持发展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新型绿色建材。重点发展高端钢材和特种钢材,继续加强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支持发展中高端铜、铝、铅、锌、钨等有色金属加工以及再生有色金属回收重熔,推进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支持发展高性能橡塑材料、高端碳纤维、高性能改性环氧树脂、高端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材料,持续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特种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稀土矿产开采、冶炼分离、材料应用。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8万亿元,力争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专栏5先进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建筑材料。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韶关、阳江、湛江、清远、河源、梅州、茂名、潮州、云浮、揭阳等市为依托,发展建筑材料。广州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佛山着力发展以高端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为主的建筑材料。中山着力发展陶瓷卫生洁具等建筑材料。江门着力发展绿色水泥、混凝土、平板玻璃等建筑材料。肇庆着力发展高端建筑陶瓷、绿色水泥等建材产业。韶关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和绿色建材。阳江着力发展以绿色水泥、节能玻璃、新型陶瓷为主的建筑原材料。湛江着力建设装配式建材基地。清远重点发展绿色水泥、高端建筑陶瓷等建材产业。河源重点发展硅基建筑材料、绿色建材。梅州着力发展全产业链绿色建材行业。茂名重点开发高岭土、钛铁矿、南方玉、建筑用(粉料)大理岩等矿产资源。潮州着力发展建筑卫生陶瓷产品。云浮、揭阳着力发展高端石材。2.绿色钢铁。以佛山、阳江、湛江、韶关、河源、云浮等市为依托,发展钢铁材料。佛山着力发展以高端不锈钢材料为主的绿色钢铁材料。阳江着力发展以高端不锈钢、建筑用钢、铝合金板材为主的合金原材料。湛江依托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形成千万吨钢材生产能力和百万吨级超高强钢生产能力。韶关以韶钢为龙头发展特殊钢、优质钢,引入下游产业链,打造新型特色产业园和钢铁基地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河源发展优钢、特钢、高强度热轧带肋钢筋等产品。云浮重点发展优特钢、精品钢产业。3.有色金属材料。以广州、佛山、中山、肇庆、梅州、惠州、清远、韶关、河源、潮州、汕尾、云浮、揭阳等市为依托,发展有色金属材料。广州着力发展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佛山着力发展以铝加工材、铜加工材、再生有色金属、有色金属铸件为主的有色金属材料。中山着力发展光伏、新型显示用有色金属,新能源、节能电机用特种金属材料。肇庆充分利用再生铝回收重熔以及有色金属铸件与铝加工产业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铝型材、有色金属铸件等有色金属产业。梅州重点发展高精度电子铜箔、高性能铜箔等产品。惠州重点发展低氧光亮铜杆、精密铜线、合金导线等。江门重点发展铝合金深加工和不锈钢制品。清远重点发展铜、铝等再生有色金属回收重熔,以及有色金属铸件、铜加工材、铝加工材等有色金属产业。韶关充分利用地域铅锌铜、稀土和钨等有色金属矿山资源集聚以及铝加工材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河源充分利用钨、铷、铁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矿产资源深加工。云浮重点发展高性能铝板带箔复合材料、电池箔用铝基材等产品。潮州建设钨粉末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硬质合金。汕尾重点发展贵金属预成型焊片研发及生产。揭阳发展建筑五金、日用五金、工具五金、不锈钢制品。4.化工材料。以广州、珠海、佛山、深圳、东莞、惠州、中山、江门、湛江、汕头、揭阳、茂名、韶关、云浮等市为依托,发展化工材料。广州重点发展化学纤维及制品、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塑料及树脂、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专用化学品及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加快建设纳米科技核心研发区、中试孵化区等核心功能区。珠海充分发挥珠海高栏港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及港口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佛山着力发展以塑料、涂料为主的化工材料。深圳、东莞重点发展以高性能塑胶制品为主的化工材料,以高端电子化学品、电子陶瓷和电子玻璃为主的电子材料。惠州重点发展聚烯烃、工程塑料、聚酯产品、功能性材料和化学品。中山重点发展家电用塑胶、化学涂料、先进膜材料等化工材料。江门着力发展油漆、涂料等化工产品。湛江着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合成材料、有机原料、专用与精细化学品为主体的高端化工材料。汕头加快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做强做大化学试剂及化工新材料产业。揭阳着力发展循环再利用差别化涤纶短纤维和原液着色“绿色纤维冶。茂名重点发展碳纤维、3D打印(增材制造)材料产业,以及造纸涂料、建筑涂料、石油催化剂载体等材料。韶关重点发展油漆涂料、油墨、胶粘剂、树脂及各类助剂等产品。云浮重点发展硫化工、钛白粉等产业。5.稀土材料。发挥广州、中山、阳江、江门、肇庆、河源、梅州、茂名、韶关等市资源和大厂优势,重点围绕稀土矿山、冶炼分离、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终端应用产品开展全产业链运营发展,推动稀土在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产业。6.现代轻工纺织推动纺织服装、皮革、家具、造纸、日化、塑料、五金、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探索C2M(用户直连制造)、协同生产等个性定制和柔性制造模式,提升现代轻工纺织产业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到2025年,现代轻工纺织产业营业收入超3万亿元,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专栏6现代轻工纺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纺织服装。优化广州、深圳时尚创意与品牌建设,增强品牌优势,提升纺织服装原材料产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国际影响力。依托汕头、佛山、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湛江、阳江、潮州和揭阳等市纺织服装专业镇,强化纺织服装原材料及辅料、制品研制、设备制造等产业链优势环节,优化建设若干集研发、设计、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产业集群。2.皮革。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江门、潮州等市为依托,推动皮革制造和交易。广州着力打造全球最大的皮料集散中心。深圳重点发展鞋类、包类、裘皮、皮衣、皮材家居饰品、汽车皮材座椅等产品。佛山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原料皮和库存皮料集散中心。东莞着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外贸鞋皮料集散中心。惠州重点发展女鞋制造。江门打造中国男鞋生产基地。潮州加快发展工艺鞋特色产业。3.家具。依托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等市,做大做强家具产业。广州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加快打造“全球定制之都”。佛山依托乐从、龙江,打造中国家居商贸与创新之都、中国家具设计与制造重镇、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东莞依托大岭山、厚街,打造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中国家具展览贸易之都。中山依托大涌、沙溪、三乡、东升、板芙等家具产业名镇,打造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古典家具名镇、中国办公家具重镇。江门依托江海、新会、台山,打造中国传统家具专业镇、中国古典家具之都。惠州依托惠阳、博罗、惠城、仲恺等市,建设示范性智能定制家居融合创新园区,加快家具产业转型升级。4.造纸。依托东莞、江门、湛江、阳江、佛山等市,发展造纸及配套设备行业。东莞以中堂镇为核心,发展瓦楞纸、箱板纸、涂布白板纸、特种纸等产品。江门以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为核心,着力发展生活用纸、办公、文化、新闻用纸、卷烟用纸、包装用纸、特种纸等产品。湛江加快建设麻章森工产业园和东海岛纸业基地,着力发展文化用纸、静电复印(原)纸、簿本纸和高档防粘原纸、单面涂布白卡纸、无碳纸、三防特种热敏纸等系列产品。阳江以高新区为主要载体,着力发展生活用纸、护理用品、高档厨房清洁用纸等系列产品。佛山着力发展高端瓦楞纸箱印刷生产线,以及印前印后配套设备。5.日化。以广州、汕头、中山、珠海等市为主要依托,发展日化产品。广州加快形成包括原料、生产、加工等多个核心环节的日化产业链条。汕头发挥中国三大化妆品产业基地优势,着力发展洗发护发、健康护理及相关产品。中山加快发展牙膏、润唇膏、防晒剂、面膜等化妆品。珠海着力发展化妆品OEM/ODM/OBM产业,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6.塑料。依托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汕头、湛江、揭阳、茂名等塑料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的市,大力发展各类高性能、高附加值塑料产品。7.金属制品。以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阳江、潮州、云浮等市为主要依托,发展金属制品行业。佛山依托顺德勒流镇打造中国家居五金之都,依托南海丹灶镇打造中国日用五金之都。东莞依托长安镇打造国内重要的五金模具生产销售集散基地。中山大力发展锁类、燃气具类、脚轮类、铰链类、金属压铸类等五金产业链,打造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江门依托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建筑和安全用金属制品、日用不锈钢制品、集装箱及金属包装容器等产品。肇庆加快建设高要金利五金智造小镇,推动五金产品研发、生产、展销。阳江着力发展五金刀剪产业,打造中国刀剪之都。支持潮州、揭阳等市发展五金不锈钢制品。云浮加快推进广东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建设,全方位承接优质金属制品和机械装备等产业项目。8.文教、工艺美术、体育和娱乐用品。依托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潮州、汕头、梅州、汕尾、河源、揭阳等市,发展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产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着力发展文教产品。广州、深圳、东莞、潮州、佛山、揭阳、肇庆、梅州、汕尾着力发展工艺雕塑、抽纱刺绣、艺术陶瓷、工艺玻璃、编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金属工艺与首饰、现代工艺礼品、玉器等工艺美术产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着力发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泳池设备、运动鞋服等体育用品。广州、珠海、河源着力发展钢琴、吉他、鼓乐、提琴等乐器产品。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汕头、揭阳着力发展玩具、童车、自行车、残疾人座车等产品。广州、深圳、河源着力发展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7.软件与信息服务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通用基础软件,大力开展集成适配及测试,加快构建自主产业生态。重点突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工业软件,推动工艺软件化和制造技术数字化,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汽车、家电等重点行业,提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展工业APP开发与应用创新,加强新兴平台软件研发,提升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技术服务能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生活、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扩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在重要领域重点行业的应用推广,布局建设产业集聚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专栏7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基础软件。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广州、深圳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协同创新水平,引领全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广州加快建设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形成基础操作系统—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维—互联网在线服务—信息安全—嵌入式应用—软件检测认证的完整产业链条。支持珠海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办公软件等优势软件产品,加快迈向千亿产业规模。2.工业软件。依托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加快发展工业软件。支持广州依托装备制造基础和龙头企业优势,加快建设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重点突破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支持深圳依托信息通信领域和制造业累积优势,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运营维护类工业软件。支持东莞依托电子信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地,发展嵌入式软件、新型工业软件。3.新兴平台软件。依托广州、深圳等市,加快发展新兴平台软件,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广州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深圳推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鹏城实验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区块链应用发展。支持惠州、佛山、中山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领域,加强大型平台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化、SaaS(软件即服务)化软件和新型信息服务。支持江门、肇庆、汕头等市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服务和相关配套产业。4.行业应用软件。支持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惠州、佛山等市面向医疗、教育、文化、交通、金融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行业应用软件。支持其他城市结合政务和民生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8.超高清视频显示推动超高清电视、平板、手机、VR/AR、健康监测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超高清终端向规模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支持4K/8K摄录机、音视频编解码设备、专业监视器、智能机顶盒等整机产品研制。加快突破超高清视频SoC(系统级)芯片、数据传输芯片、高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重点支持发展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支持开展超高清节目内容制作,推进5G应用于超高清视频传输,实现超高清视频业务与5G的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到2025年,超高清视频显示上下游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专栏8超高清视频显示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通信终端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为依托,加强超高清设备研发制造。广州加快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发展4K/8K摄像机、编解码设备、超高清显示设备、超高清视频移动智能终端等,打造世界显示之都。深圳重点发展超高清传输设备、4K/8K电视产品、智能机顶盒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高清视频技术创新策源地。东莞重点发展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惠州重点发展4K/8K电视机和显示器、平板、超高清机顶盒、WIFI6路由器、VR/AR、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佛山、中山、江门重点发展显示面板等产品。2.核心元器件。以广州、深圳、珠海等市为主要依托,跟踪服务广州“粤芯”等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核心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公共技术平台,带动湛江、汕头、韶关、梅州等市配套发展超高清视频上下游产业。3.超高清视频内容、传输服务。支持广州建设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小镇、全球超高清视频演示展示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制作应用示范基地。支持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等市开展超高清电视栏目制作、开通4K点播/试播频道,培育本地化的超高清视频内容聚合和分发平台,探索超高清视频内容销售与运营模式。9.生物医药与健康加速创新药物战略布局,大力发展抗体、蛋白及多肽、核酸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着力突破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生物安全、生物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加速小分子化学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发展新型制剂技术产品。重点发展岭南中药,加快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打造一批从原料药、中药材到药品的示范产业链。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产业化,发展高质量植介入产品、康复产品和高性能体外诊断产品。推进医养结合、智慧治疗、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智慧健康产品。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支持发展集健康疗养、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养生旅游产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专栏9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医药制造业。支持广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和研发中心,布局生命科学、生物安全、研发外包等领域,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支持深圳建设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策源地,做精做深生物信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重点推进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创制及中药现代化发展,开展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等研发。支持珠海打造生物医药资源新型配置中心,加快发展精准医疗和中医药医疗服务,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标准化、高端制剂等领域。支持东莞依托松山湖生物基地,发展生物药、化学药、中药。支持佛山、中山打造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支持惠州、东莞打造国内重要的核医学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支持江门、肇庆、湛江建设再生医学大动物实验基地、南药健康产业基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汕头等市,大力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广州加快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和先进医疗设备等产品研发。深圳依托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光明现代生物产业园、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着力发展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介入治疗类、骨科植入体类、口腔义齿类和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珠海加快打造唐家湾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集聚以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企业。佛山加快发展口腔器材、康复医疗器械、医用导管等医疗器械。江门重点发展医疗装备器械、家庭医疗康复设备、家庭护理设备等诊断器械、治疗器械和辅助器械。汕头加快建设广东省智能化超声成像技术装备创新中心,着力发展医学影像诊断装备产业。3.医疗服务。依托珠三角地区,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广州、深圳加快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家用医疗物联网设备、移动医疗互联网终端的研发生产,以及健康监护产品、康复设备研发与生产。支持全省各市积极发展远程诊断、移动医疗等新业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4.健康养生。广州重点布局生命科学、高端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圳重点发展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领域。珠海发挥宜居城市健康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医药养”大健康产业。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康复保健、养生养老等产业。10.现代农业与食品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向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转型,强化科技支撑,创响“粤字号”品牌,提升岭南特色食品的全球知名度,推广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产业开放合作水平,开创集群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集群规模(总产值)接近2万亿元,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产值分别接近1万亿元 力争全省形成粮食、蔬菜、岭南水果、畜禽、水产、精制食用植物油、岭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调味品、饮料、饲料10个千亿级子集群以及茶叶、南药、苗木花卉、现代种业、烟草5个数百亿级子集群。专栏10现代农业与食品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粮食。依托粤西、粤北粮产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培育壮大广东优质丝苗米品牌,兼顾玉米、薯类作物发展,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推动粤西、粤北粮产区及珠三角地区提升粮食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蔬菜。加强城郊型商品蔬菜基地、粤西北运蔬菜基地、粤北夏秋蔬菜基地、粤东精细及加工型蔬菜基地建设。培育推广南粤特色蔬菜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推广机械化、设施化高效栽培。推广蔬菜采后处理等产地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果蔬冷链物流系统,开发蔬菜生物转化、高效腌制、节能干制等加工新技术,发展休闲蔬菜食品、腌制蔬菜和方便菜等加工。发展具有广东特色优势的食用菌种植和加工产业。3.岭南水果。茂名、广州、惠州、阳江、东莞等市重点发展荔枝、龙眼。茂名、湛江、阳江等市重点发展香蕉。湛江重点发展菠萝。梅州、韶关重点发展柚子。肇庆、清远、韶关重点发展柑橘。揭阳、汕尾重点发展青梅。4.畜禽。韶关、梅州、湛江、茂名、肇庆、清远、阳江等市重点发展生猪生产及屠宰加工。梅州、惠州、江门、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市重点发展家禽生产屠宰及深加工。5.水产。珠三角地区重点打造水产品流通中心、淡水水产集聚区。粤东、粤西地区重点建设海水水产集聚区。粤东、粤西及珠三角地区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和大型智能化渔场。粤北地区大力推广综合种养、生态养殖。6.精制食用植物油。依托深圳、东莞、中山、茂名、潮州、韶关、梅州、河源、阳江等市,以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山茶油、坚果油、橄榄油、葵花籽油、调和油等为重点,引导企业以安全为基本要求,向“优质、营养、健康、方便”方向发展。鼓励重点企业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建设大型加工基地。7.岭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中山、茂名、湛江、潮州等市重点发展特色月饼。汕头、潮州等市重点发展肉制品。广州、梅州、东莞等市重点发展凉茶。广州、中山等市重点发展广式腊味。广州、珠海、汕头、江门、惠州、中山、东莞等市重点发展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功能性食品。8.调味品。佛山、中山、江门、阳江等市重点发展酱油。广州、湛江、阳江等市重点发展盐业。湛江重点发展糖业。9.饮料。依托广州、深圳、惠州、河源、肇庆、中山等市,以碳酸型饮料、包装饮用水、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蛋白饮料等为重点,推动企业以健康安全为重点,生产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岭南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功能饮料,做优做强碳酸型饮料和包装饮用水。10.饲料。江门、佛山、湛江、广州、茂名、惠州等市加快发展新兴生物饲料等绿色高效饲料产品。11.茶叶。依托清远、潮州、梅州、江门、韶关等市,重点发展英德红茶、潮州单枞茶、客家绿茶、江门柑茶、韶关白毛茶等优势茶品种发展,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洗护用品等深加工产品及多元化特色风味茶产品。12.南药。云浮、肇庆、茂名、江门、阳江、潮州等市发展南药种植及初加工。广州重点发展南药制药精深加工。13.苗木花卉。珠三角地区苗木以城市绿化、家庭美化品种为主,花卉以高档盆花、园艺小盆栽为主。粤北地区苗木以珍贵珍稀、绿色生态树种为主,花卉以兰花、珍贵珍稀开花及彩叶品种为主。粤东粤西苗木以沿海防护、红树林树种为主,花卉以盆花、盆景等为主。14.现代种业。依托广州、深圳、珠海、韶关、河源、湛江、茂名、肇庆、阳江、云浮等市,建设广东深圳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等种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加强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现代生物育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推进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设。15.烟草。依托广州、韶关、梅州、清远、湛江等市,推动烟叶和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支持复烤企业推进重点品牌原料区域加工中心建设。第二节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具有前瞻性、战略意义突出、附加值高、技术先进、增长潜力大、产业带动强等特征。“十四五”时期,保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加快部分重点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换道超车、并跑领跑发展,进一步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1.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推进集成电路EDA底层工具软件国产化,支持开展EDA云上架构、应用AI技术、TCAD、封装EDA工具等研发。扩大集成电路设计优势,突破边缘计算芯片、储存芯片、处理器等高端通用芯片设计,支持射频、传感器、基带、交换、光通信、显示驱动、RISC-V(基于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等专用芯片开发设计,前瞻布局化合物半导体、毫米波芯片、太赫兹芯片等专用芯片设计。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和先进工艺制程生产线,重点推进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生产制造,加快FDSOI(全耗尽型绝缘层上硅)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氮化镓、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模块的研发制造。支持先进封装测试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突破氟聚酰亚胺、光刻胶等关键原材料以及高性能电子电路基材、高端电子元器件,发展光刻机、缺陷检测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整机设备以及精密陶瓷零部件、射频电源等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制。到2025年,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专栏11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芯片设计及底层工具软件。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市为核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广州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射频滤波器、第三代半导体,建设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深圳集中突破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高端通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设计、高端电源管理芯片设计。珠海聚焦办公打印、电网、工业等行业安全领域提升芯片设计技术水平。江门重点推进工业数字光场芯片、硅基液晶芯片、光电耦合器芯片等研发制造。2.芯片制造。依托广州、深圳、珠海做大做强特色工艺制造,广州以硅基特色工艺晶圆代工线为核心,布局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 深圳定位28纳米及以下先进制造工艺和射频、功率、传感器、显示驱动等高端特色工艺,推动现有生产线产能和技术水平提升。珠海重点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生产线,推动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线及电子元器件等扩产建设。佛山依托季华实验室推动建设12英寸全国产半导体装备芯片试验验证生产线。3.芯片封装测试。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依托,做大做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广州发展器件级、晶圆级MEMS封装和系统级测试技术,鼓励封装测试企业向产业链的设计环节延伸。深圳集中优势力量,增强封测、设备和材料环节配套能力。东莞重点发展先进封测平台及工艺。4.化合物半导体。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江门等市大力发展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氧化镓、氮化铝、金刚石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支持氮化镓、碳化硅、砷化镓、磷化铟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模块的研发制造,培育壮大化合物半导体IDM(集成器件制造)企业,支持建设射频、传感器、电力电子等器件生产线,推动化合物半导体产品的推广应用。5.材料与关键元器件。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加快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化学试剂、电子气体、碳基、高密度封装基板等材料研发生产,大力支持纳米级陶瓷粉体、微波陶瓷粉体、功能性金属粉体、贱金属浆料等元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依托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梅州、肇庆、潮州、东莞、河源、清远等市大力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厂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高端片式电容器、电感器、电阻器等元器件以及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线,提升国产化水平。6.特种装备及零部件配套。依托珠三角地区,加快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生产制造。支持深圳加大集成电路用的刻蚀设备、离子注入设备、沉积设备、检测设备以及可靠性和鲁棒性校验平台等高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广州发展涂布机、电浆蚀刻、热加工、晶片沉积、清洗系统、划片机、芯片互连缝合机、芯片先进封装线、上芯机等装备制造业。支持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肇庆、河源等市依据各自产业基础,积极培育特种装备及零部件领域龙头企业及“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与广深珠联动发展格局。2.高端装备制造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产业。推动激光制造装备、精密数控磨床、超精密数控金属切割机床等高端数控机床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突破海上浮式风电、海洋可燃冰开采、海上风电机组、波浪能发电装置、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应用。推动航空发动机及高温合金材料、航空低成本复合材料、高温涂层材料、防腐蚀、润滑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水陆两用飞机、高端公务机、无人机等研发制造。支持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领域融合发展,以及相关整机设备和关键配套软硬件研发,推动卫星在重大经济和民生领域的普及和推广。支持新一代地铁、新型城际轨道车辆、新能源有轨电车和高速磁悬浮列车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线及相关关键零部件研制。重点围绕光学和电子束光刻机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开展持续技术攻关,推进缺陷检测、激光加工、芯片巨量组装等集成电路整机设备生产,支持高精密陶瓷零部件、射频电源等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发。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专栏12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数控设备。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肇庆、韶关为依托,加快推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智能化发展。支持广州、佛山、江门、阳江打造高端数控精密加工装备产业基地,支持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打造国际领先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广州加快推动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技术协同攻关。深圳加快发展高端医疗设备装备与精密制造,重点开展先进材料创新和高端医疗装备先进集成和产业孵化。肇庆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专用智能检测设备、专用核心元器件。支持韶关等市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建设高端装备零部件配套区。2.海洋工程装备。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阳江等市为依托,建设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建设海洋工程技术配套设备基地,汕头、阳江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中山建设海上风电机组研发中心。广州、深圳、珠海、湛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深圳、中山等市依托大型骨干海工装备企业,发展海洋可燃冰开采、海上风电机组、波浪能发电装置、海洋渔业装备、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和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配套装备。汕头发展海上风电开发和设计、设备加工和制造、建设施工和安装、风场运营和维护。阳江重点发展风电高端装备、经济型、紧凑型海洋工程装备。汕尾重点发展海上大兆瓦风机叶片装备。3.航空航天装备。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珠海建立省航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航空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珠海航空产业园建设,推动水陆两用飞机批量生产,加快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航空试飞设施建设。支持汕头、佛山、阳江、揭阳、惠州、云浮等市延伸发展航空装备产业链。4.卫星产品及装备。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打造集卫星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为一体的卫星装备产业集聚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卫星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基础设施和地面综合服务平台建设。5.轨道交通装备。依托珠三角地区,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支持江门依托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城际和城市轨道车辆的制造、保养以及大中修业务。支持广州、深圳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核心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高端咨询设计及增值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珠海、佛山重点发展低地板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大中修业务。3.智能机器人重点发展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研制,支持发展切割、焊接、切削、磨抛、装配、喷涂、建筑施工等机器人集成应用。支持高性能无人机专用芯片、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数据链、图传系统等技术研发,以及无人机下游应用发展。支持面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探测、海上风电场勘察运维、安防搜救、无人航运等领域,开展无人船设备、配套部件研制。支持发展手术、测温、清扫消毒、医疗物资配送、养老陪护、残障康复等场景应用的专业化服务机器人产品。支持高空作业、危险环境、农业、管道等特种机器人研发。推动机器人智能提升,重点突破机器视觉、人机协作、自主决策等共性智能技术,加强语音识别、移动定位、群体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专栏13智能机器人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工业机器人。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依托,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示范应用。广州依托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以面向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集成应用,完善标准化、检验检测、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能力。深圳推动以面向3C产业为主的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佛山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机器人谷,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家电、陶瓷、纺织、家具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东莞重点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集成应用。中山加快推进高端无人装备的产业化。支持揭阳、江门、肇庆、汕头、潮州等市发展机器人整机、配套零部件及集成应用项目。2.无人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依托,突破无人机专用芯片、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推动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检、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主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3.无人船。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依托,培育壮大无人船产业。广州加快无人艇自主控制技术、协同作业控制技术等研发投入,推动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探测等领域应用 深圳加快建设无人船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无人船骨干企业 珠海开展无人船用高性能复合材料、远程和复杂多样化任务与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设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4.服务机器人。依托广州、深圳、佛山等市服务机器人产业基础,围绕助老助残、家庭服务、医疗康复、救援救灾、能源安全、公共安全、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重点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标志性服务机器人。5.机器人智能技术。支持珠三角地区开展智能机器人相关软件开发。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市,以智能感知、人机协作、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重点突破复杂动态场景感知、实时精准定位、自适应智能导航等人工智能共性技术,提升工业机器人控制、传感和协作性能。支持广州、深圳等市加强语音识别、移动定位等技术应用,提升服务机器人人机交互及自主作业水平。支持深圳重点突破群体智能技术,提升多无人机(船)协同作业与交互能力。支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推动机器人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开展机器人故障诊断及预测性技术研究,提高机器人运维水平。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突破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跨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架构,推进可信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自主可控和互联互通等关键要素,加快推动区块链标准与技术规范发展,完善标准体系。丰富国产区块链的应用生态,强化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到2025年,区块链产业进入爆发期,可信数据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形成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创新产业集群国际化示范高地 建成广东“量子谷”,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我国量子信息产业南方基地。专栏1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区块链。重点支持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市协同联动,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支持广州建设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打造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深圳依托数字货币研究院,布局数字货币为主的金融科技产业,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示范窗口。推进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建设区块链+智能制造创新产业园和金融科技应用集聚区,推动产业细分领域差异化、互补化、特色化示范应用。2.量子信息。依托广州、深圳、东莞、肇庆等市,积极布局量子信息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发展量子信息研发、核心器件产品制造、应用服务等,推动建立量子信息产业园区,加快量子信息上中下全产业链条布局。5.前沿新材料重点突破超导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高温合金、极端环境材料等研发制备。着力推动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突破宽禁带和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高性能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高性能铝/镁合金新材料、高端溅射靶材、粉末冶金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研制应用。着力突破关键零部件表面功能化及防护关键制备技术。支持纳米材料研发及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用、节能环保等领域应用。开展前沿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研发、测试、评价新技术研究,开发高端测试仪器设备,突破材料基因工程的高通量计算/实验/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促进平台融合和协同。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培育建设5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7个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制造高地。专栏15前沿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新型半导体材料。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为依托,利用东莞天域、深圳基本半导体、珠海英诺赛科、佛山国星、江门华兴光电等半导体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优势,重点开展碳化硅、氮化镓、磷化铟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生产。2.电子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江门、肇庆、惠州、汕头、潮州、韶关、梅州为依托,巩固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发展优势,重点发展特种电子玻璃、电子陶瓷、稀土功能材料、电子薄膜材料、高性能电子用铜/铝合金、金属电子浆料及电子化学品产业。3.先进金属材料。构建以珠江西岸和粤北地区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依托韶关、肇庆、湛江、阳江、云浮等市,重点发展高性能钢材。依托广州、佛山、中山发展高性能铝/镁合金。依托东莞发展基于中子散射技术的新一代高质量高温合金的高通量设计、开发及应用。依托清远、韶关发展高性能靶材。依托惠州、梅州发展高性能铜箔。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航空高温合金材料。依托潮州重点建设钨粉末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硬质合金。依托河源重点建设超硬新材料生产基地。4.新能源材料。以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和云浮为依托,建设新能源材料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和核能材料产业。5.生物医用材料。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依托,建设生物医用材料集聚区,辐射带动粤东和粤西两地的高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纳米医药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植/介入医用材料、医用耗材、中成药原料提取物等技术和产业。6.纳米材料。以广州、佛山为依托,建设纳米科技核心技术研发、中试孵化、微纳加工、工程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等功能性基地与平台。依托广州,建设“中国纳米谷”,打造全球领先的“纳米创新集群”,形成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和辐射效应圈。7.材料创新服务。以广州、深圳和东莞为依托,构建材料基因工程研发平台和材料测试验证评价平台。6.新能源大力发展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三代核电装备及技术,加快研发四代核电产品,强化核能综合利用。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因地制宜布局分散式陆上风电项目,发展大容量、抗台风、智能化风机整机及配件制造。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高效薄膜电池、光伏逆变器、薄膜电池等成套生产设备。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制氢加氢基础设施,推动氢燃料电池高性能电堆国产化,发展成套装备及关键材料配件,打造多渠道、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和产业化应用,优化省内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天然气接收和储备能力。支持发展智能电网及微电网基础装备、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电力机器人、输变配工程集成、储能及智慧能源系统等产业。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非石化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专栏16新能源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核能。依托广州、深圳、阳江、东莞、江门、惠州、湛江,加快核能开发及综合利用。广州重点发展三代核电装备制造,四代核电、核聚变装置设计研发与先进制造。深圳、阳江、东莞、江门重点发展核电运行维护、先进燃料研制、核材料研发与检测、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产业。惠州、江门、湛江重点发展核电工程施工调试、核能综合利用等产业。2.海上风电。推进珠海、惠州、阳江、江门、湛江、中山、汕头、汕尾、揭阳等市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建设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重点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汕头海上风电组装基地、揭阳运维及配套组装基地、汕尾海上工程及配套装备制造基地建设。3.天然气及其水合物。依托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构建覆盖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中下游环节的天然气及其水合物产业链。推进深圳、惠州、江门、潮州、揭阳、茂名、汕尾等市LNG接收站建设,优化省内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4.太阳能。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重点建设光伏生产设备、辅料、逆变器和高效PERC(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电池)电池生产基地。5.氢能。以广州、佛山、深圳等市为依托,推进佛山南海区和高明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广州开发区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建设广深高温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制造基地、深圳南山氢燃料电池反应堆研发示范区,建设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6.生物质能。依托广州、深圳、佛山等市,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建设,扩大生物质能应用,带动相关设备研发制造。7.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等市,发展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重点发展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通信与物联、智能终端、电力大数据、智能输变配工程集成等产业。依托惠州重点发展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监测、控制和保护装备的研发、制造。依托深圳、佛山、惠州、东莞等市重点发展化学储能技术,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飞轮储能及混合储能技术等,推动新型充换电技术和装备的研发。7.激光与增材制造围绕光纤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生产、增材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环节,重点研制大模场光纤、高品质晶体等专用材料,高功率合束器、光纤光栅等核心零部件,半导体激光器、万瓦级工业用光纤激光器等关键器件,数据处理、工艺规划与控制等专用软件,以及精密激光智能装备、增材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装备,组织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加快推动激光与增材制造在汽车、模具、核电、船舶等传统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到2025年,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营业收入超过1800亿元,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专栏17激光与增材制造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激光制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阳江等市产业集聚区为配套,打造激光制造产业链。广州发挥广东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科研优势,重点布局专用材料、精密激光制造等。深圳发挥创新企业聚集发展和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依托深圳激光谷产业园、大族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重点布局激光材料、核心器件、激光装备等。东莞依托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科学装置,布局精密激光智能装备及核心零组件研发、设计及生产线。支持珠海、佛山、中山、惠州、阳江等市发展激光制造项目。2.增材制造。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市为核心,其他市为配套,构建增材制造完整产业链,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在汽车、船舶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广州依托3D打印产业园,重点布局生物增材制造、增材制造装备等。深圳加快高精度增材制造原型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开展高性能高精度增材制造打印材料研发。珠海建设粤港澳3D打印产业创新中心,布局打印耗材制造。佛山建设3D打印产业基地,布局增材制造设备制造项目。支持东莞、中山、揭阳、汕头、潮州、江门、河源等市发展特色3D打印项目。8.数字创意推动数字创意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生活健康等各领域的融合渗透,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巩固提升移动游戏、客户端游戏、游戏游艺设备制造等游戏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超休闲游戏、功能性游戏,加快布局云游戏市场。重点培育国产动漫,发展全年龄向动漫产品,促进视频平台与动漫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电竞、直播、短视频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网络文学、影音、资讯等数字内容精品化发展。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围绕电子信息、家电、服装、玩具等行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深化建筑、景观、市政等工程设计领域交流合作。到2025年,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高地。专栏18数字创意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数字技术应用及数字创意融合服务。依托广州、深圳、汕头等市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及融合服务发展。广州、深圳发挥“双核”引擎作用,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及数字创意融合服务,重点建设数字电视(深圳)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数字创意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汕头重点发展玩具、服装等数字创意衍生品制造等。2.游戏动漫、电竞、直播、短视频。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汕头等市,加快推动相关细分领域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东莞巩固提升游戏动漫发展优势,中山加快游戏游艺设备业数字化转型。广州、深圳、佛山大力培育或引进国际顶级电竞赛事,重点培育以本土原创游戏为竞技项目的职业赛事。广州、深圳、佛山、汕头重点发展影视制作,支持广州建设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支持深圳建设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艺术品版权区块链应用研发基地,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创建国家版权和数字贸易基地。3.创新设计。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市,加快推动全省创新设计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支持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分别设立区域设计对接服务中心,打造设计师超千人的工业设计基地。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9.安全应急与环保重点推进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等安全应急关键技术装备提升,提高安全应急服务水平,创新安全应急技术和服务模式。聚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需求,提升安全应急产品的供给能力,完善安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产能储备、技术储备,构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监测及环保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支持开发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推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升级。畅通重点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行业领域生产企业,通过自建、联合和委托等方式开展回收拆解业务。到2025年,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总产值超3800亿元,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安全应急与绿色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协同创新的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体系。专栏19安全应急与环保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安全应急。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集聚地建设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依托珠三角地区,建设安全应急装备制造的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依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设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广州依托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设广东省应急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安全防护和无人救援产业,研发新型特色智能安全防护产品等。深圳依托中海信创新产业城建设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安防、应急通信等方面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佛山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重点围绕信息、生产、消防、交通、建筑、治安六大安全领域,重点引入安全产业平台及项目,加快创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园区。清远依托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建设广东省公共卫生应急防护物资产业园。东莞依托松山湖—寮步应急产业带,重点发展消防救援、应急电源等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支持粤东地区依托国家东南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以抗洪抢险、防御台风及次生灾害为主的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示范地。2.节能环保。依托珠三角地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基地。依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发展高效节能电气装备、污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技术装备、重污染土壤成套化技术装备、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综合服务等。汕头、韶关、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河源、清远、云浮等市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10.精密仪器设备巩固提升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国内国际领先优势。重点突破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新型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计量测量技术、功能安全控制技术等共性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300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专栏20精密仪器设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广州、深圳开展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制造,广州加快推进面向消费电子产线的模块化嵌入式仪器平台、基于AI的产线视觉测试平台、面向自动化产线的模块化夹具与载板平台等研制工作。深圳加快OCA(光学胶)自动全贴合设备研发。中山加快“超精密仪器技术与工程产业化及研发中心”建设,研发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2.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3.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加快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仪器研发创新,支持开展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强化、产品寿命等可靠性工程试验、产品可靠性检验检测等应用。支持佛山加快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研发创新。第三节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并将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原创前沿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未来高成长性、战略支撑性、生态网络属性强等主要特征。“十四五”时期,支持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突破,着力推动我省未来产业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聚焦世界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前沿领域,立足全省技术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积极谋划培育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等若干未来产业领域。面向国内外技术更新突破和产业升级重大需求,促进产业、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全省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第四章重大工程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不断开创制造强省建设新局面。第一节实施强核工程,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卡脖子”问题成体系解决,构建完善全省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制造业创新网络,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和发展优势,主动对接、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承接国家产业基础提升相关重点项目,着力推荐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需求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落实国家重大短板装备实施方案。加大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科研攻关力度,安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中资源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基础产品和技术,着力解决全省制造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推动基础研究向产业创新转化。对接国家重点项目平台资源,大力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和“铸魂工程”,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重点领域重大研发计划和重点专项,通过支持关键技术产品供需对接和应用推广,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持企业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增强5G、超高清显示等领域产业技术优势。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深圳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发挥全省在制造、技术、产业链配套、市场渠道等方面综合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良好条件,以市场为主导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专栏21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行动1.编制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技术和市场需求,把脉前沿科技动向,梳理全省重点产业相关细分领域技术攻关目标和发展重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2.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据库。对接国家重点领域技术研发专项、平台、资金等资源,结合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建立并滚动更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据库,梳理全省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重点项目进展及攻关成果清单,持续跟踪技术攻关动态,开展技术攻关成效评价评估工作。3.组织开展分阶段分领域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鼓励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从0到1(基础研究)”阶段和“从1到100(工程化)”阶段的技术攻关力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围绕不同行业领域的产业材料、设备、制造等技术攻关项目,综合运用“揭榜挂帅”、众包众筹等方式,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全省共性技术研发投入,聚焦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形成更加具有创造活力和区域协同性、分工协作机制明确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优惠。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等制度安排,加大创新成果保护力度,激发创新积极性。集聚全球产业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人才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吸引全球优势创新资源、先进生产要素和高精尖产业项目汇聚广东。加快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三地制造业创新合作,完善粤港澳创新要素自由流通机制,支持港澳企业在粤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港澳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落户,推动创新要素双向流通。第二节实施立柱工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群,培育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制造业企业群。支持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在产业链重点节点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大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群。专栏22制造业企业群培育专项行动1.构建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建立完善我省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发展的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鼓励支持优质企业形成更多创新、技术、质量、规模、效益、品牌、形象世界一流的企业,探索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向集群优质企业流动。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等方面支持,通过“一企一策”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2.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优质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牵头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等任务,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要素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协作紧密、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系统和数据对接,构建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供应链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推动在粤的港澳台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强化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在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3.积极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优化企业省长直通车制度等对企业服务联系制度,推动省、市、县建立完善服务企业的专门工作机制,加强各级经济和企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的人员双向交流,探索通过“数字广东”建立统一的企业诉求响应平台。支持企业参与制订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和改革政策、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制定市场准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对企业切身利益或者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文件。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高水平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快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特色子集群。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部分重点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并跑领跑发展。落实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创新集群治理模式,完善集群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和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支持创建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支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企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形式向制造环节延伸,推动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设立产业服务中心,加快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建设,支持打造制造业电子商务平台。着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推动科创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咨询与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系统集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业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园区等开发工业旅游产品、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支持深圳争创国家级工业博览馆。第三节实施强链工程,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保障重点产业链稳定安全,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升级发展,深度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统筹协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布局,支持建立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库,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机制并开展常态化评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立足我省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链中育长板、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长板。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突破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技术缺失和薄弱环节,支持绿色石化、新能源等产业通过精细化工和制造业服务化等手段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省内重点产业加快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持省内重点企业与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着力打通“设备—原材料—零部件—整机”产业链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普及,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与智能工业软件,提升国产智能技术、产品与装备市场占有率,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碳达峰部署要求,持续优化用能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开展节能监察、能效对标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打造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供应链。继续培育创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专栏23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专项行动1.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支持建设区域性智能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供需精准对接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突破,持续完善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组织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机构开展企业现场咨询诊断,明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求。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标杆企业。2.提升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水平。推广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继续开展试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赋能。打造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⑥,到2025年,全省灯塔工厂数量超过5家。实施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推动服务商、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成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联合体,加速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3.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高标准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继续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加快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分类施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打造3—5家具备强大竞争力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适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快推动中小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实施5G赋能产业集群高质量专项行动,建设5G应用标杆示范。4.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支持优势企业及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全省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支持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推动工厂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推动绿色设计,支持绿色设计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和绿色产品开发。打造绿色园区,加快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确立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搭建企业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强需求侧管理,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消费促生产,推动国内国际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畅通国内国际产业循环、要素循环、市场循环。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强化广东与国内各地区在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市场渠道开拓等方面合作,通过产业共建、对口合作等形式将部分先进生产力以及新产品新技术转移拓展至东北、中西部地区,支持华东、华北地区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广东转移转化。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加快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依托港澳海外商业网络和海外运营经验优势,支持粤港澳企业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更高水平“引进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广纳国际优势制造业技术、产品和要素资源,深度参与构建涵盖生产体系、研发基地、营销网络和跨国供应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整合、产品和服务市场国际化延伸,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加大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力度。综合运用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强与大型央企、世界500强、民营500强企业等国内外制造业龙头企业精准对接,掌握投资意向,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广东。完善省级制造业重大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跟踪服务,加快形成制造业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的良性循环、滚动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投资稳存量、促增量,支持省级、市级层面建立健全大型企业、跨国公司联系直通车机制,持续探索与相关国家(地区)建立招商引资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推介和招商机制。第四节实施优化布局工程,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打造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以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协作机制。立足各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科学统筹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推动全省优化生产、生态空间,将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把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建设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完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化全省制造业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对接,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统筹谋划十大战略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落实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支持各地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强化产业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持续深化产业共建,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打造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强化“双区驱动”和“双城联动”效应,推动形成全省全域参与“双区”建设、“双区”引领带动全省全域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继续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强化珠三角地区与香港、澳门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合作,推动一批世界领先水平产业项目落地,将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推进珠三角产业园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打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持续深化产业共建,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研究制定珠三角地区产业疏解清单,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制造业产业链向周边区域延伸拓展。支持佛山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支持东莞建设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引导珠三角地区外溢产业相关企业或环节优先向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转移,建设“飞地园区”。打造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充分发挥“湾+区+带”联动优势,省市合力、跨市联动,依托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发展沿海大工业,统筹谋划建设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打造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加快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补链项目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支持产业园集中连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围绕湛江、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粤东各市在绿色石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同城化发展,支持粤西各市在产业经济、物流商贸、科技研发等领域联动合作。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探索构建跨地区转移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性强的先进生产力转移。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按照“深圳研发+合作区落地”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深圳创新产业承接地。打造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部署,开展空间规划调整和产业空间清理整治,统筹谋划建设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限制、淘汰污染型产业,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北部生态发展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探索培育大农场、大花园对接大工厂、大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产业分工业态。推行北部生态区全域绿色制造,加快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载能行业改造升级,减少碳排放。推动工业集中进园,推进韶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及河源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云浮氢能产业基地等建设。专栏24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1.构建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省市合力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配套完备的高水平园区。布局一批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具备一定开发基础条件、有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的省产业园,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布局,支持设立若干大型产业园区,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2.加强统筹协调和动态管理。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科学规划产业园布局,强化对园区的培育、支持和指导。定期对省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开展监测、评估,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3.强化合作共建。支持以“省市联手、合作共建”方式,以培育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省市共同在规划引导、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引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产业链配套、制造业人才支撑、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集中资源,凝聚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园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4.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打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后按规定申请认定省产业园或就近纳入省产业园管理。加大省产业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在园区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七个一”工程。强化园区环保能力建设,引导电镀、印染、鞣革、铸造等产业链配套企业进入专业园区集中治理。优化园区营商环境,降低园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支持园区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5.建立园区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各地结合地区实际和园区发展需要将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支持园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园,开展市场化方式运作。第五节实施品质工程,提升广东制造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推动全省制造业品质整体升级,提升广东制造业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夯实全省质量技术基础,增强“广东制造”“广东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升级广东制造标准体系。以产业链为纽带,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骨干企业,提升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以先进标准助推研发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支持项目研发成果和必要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推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专利布局有效衔接。对于市场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探索增加标准制定快速通道,简化标准制修订流程,建立快速评价认定的机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作用,加快研制推广高质量湾区标准。支持企事业单位承办、参与制造业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国际和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落户广东,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在制造业先进领域主导制修订团体标准,提升广东制造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省优势特色行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打造高品质广东制造产品。强化产品实名实证管理,压实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消除第一责任人缺失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实施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对产品、经营者开展失信评级,并根据失信情况及时加强行政指导及告诫。建立产品质量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实施部门联合惩戒。开展制造业重点产品与国内外标杆产品的执行标准和质量指标“双对比、双提升”,制定产品赶超比拼方案,构建广东质量产品标准及认证体系,开展产品质量“问诊治病”。探索制定产品质量分级标准,鼓励权威认证机构围绕分级标准开展相应的自愿性认证项目。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大型商超等共同采信高质量标准及认证标志。推进全产业链质量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溯源机制。擦亮广东制造金字招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增强“广东制造”“广东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省政府质量奖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地级以上市政府开展政府质量奖评审。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建立“产品+产业+集群+产地”的区域品牌创建机制,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市在重点行业推行广东优质标准。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设立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支持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支持民族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加强对具有较长历史的品牌企业保护和扶持。举办高水平展会,办好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大力宣传推介广东产品,讲好广东品牌故事。专栏25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行动1.实施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依托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选取重点产品开展与国内外标杆产品的执行标准和质量指标比对研究,加强比对提升结果应用,加大高品质产品社会宣传力度,展现提升成果。支持企业建立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协同一致性。2.加强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帮扶。指导行业企业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问题“问诊治病”,指导企业建立覆盖产品生产、流通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可靠性管理体系。建立“质量广东”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及时收集、响应企业质量服务需求,促进企业与专业机构、技术专家交流互动。3.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开展产品质量问题“清无”“治伪”及产品质量问题“清零行动”,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产品认证、行政许可等规范要求组织生产。将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违法行为以及第三方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或认证结论等违法行为,纳入相关市场主体及责任人员信用记录,实施联合惩戒。4.加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培育工作。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宣贯活动,落实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建立对具有较长历史的品牌企业保护和扶持机制,大力培育“百年老店”。深入挖掘重点企业品牌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进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布局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鼓励计量、标准、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等专业机构与产业集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向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社会组织、专业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研制、质量管理、品牌创建和知识产权运用等服务平台,培育市场化质量技术服务业态。第六节实施培土工程,塑造制造业发展环境新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发展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强化制造业发展关键要素供给,构建国内最优、国际一流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优化制造业发展营商环境。对接国际高标准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市场规则体系,营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和投资便利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政策。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平台和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图谱,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并推进成果应用,推动构建企业征信体系,加强各领域各部门的产业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为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促进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升级。建立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通用技术能力支撑体系,形成“创新能力+先进算力+通用技术能力”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体系。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赋能作用全面提升。强化人才土地金融保障和供给。持续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强化制造业人才支撑,加快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技艺精湛广东技工队伍建设,加快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的开放包容氛围。推动各市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充分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开发,推进珠三角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展制造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规模,通过政府性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上市挂牌及发行债券融资。专栏26制造业人才培育专项行动1.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加快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意见,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新要求,坚持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和推进,联动省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工信部门理顺制造业人才工作体系机制,形成部门间、上下层级间优化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的合力。2.组建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联盟。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条件成熟的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行业协会等,组建产业人才联合会(联盟),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项目、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优势,加快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集群。3.创新制造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模式。扩大引才视野,创新引才方式,深入实施制造业高端人才“千企智造智汇行动”,加大对制造业领域领军人才、青年博士博士后以及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的支持力度,遴选培育一批制造业杰出企业家、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五章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和战略谋划,引导促进重点产业跨地区、跨部门联动协作发展,推动构建新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强规划宣贯引导,确保规划有效落地实施。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制造强省建设全局性工作,加强战略谋划,建立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针对每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战略咨询支撑机构,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包和创新体系,编制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清单。充分利用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工作。各地区建立和完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机制,结合实际统筹谋划本地产业发展。第二节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支持协作主动对接国家部委有关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规划政策,积极服务国家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争取国家重点产业、重大工程、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落户广东。加大对制造业资源、资金、政策投放和支持力度,省内各级财政结合财力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制造业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园区载体、重大研发平台等建设。省市上下联动、部门统筹协调要素资源向重点行业领域倾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产业横向跨界协同合作,督促各市根据自身基础和特色,加快出台引导本地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在落实和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和政策短板的攻关上实现分工协作、各展所长。第三节创新产业集群治理机制推动构建“企业+政府+中介组织+配套服务”通力合作的新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实施。强化政策引导,推动资源要素向集群优秀企业和产品集聚。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集群促进组织,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联动合作,更好发挥商(协)会在政策规划研究、标准制定、宣传评估、服务平台搭建和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运转效率。第四节加强规划落实和宣贯引导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快构建战略性产业集群统计体系,各地各部门持续跟踪评价规划发展目标、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措施等推进落实情况,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对制造业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予以通报表扬,总结推广各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广泛宣传全省扶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安排。促进工业精神传播传承,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附件:1.“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2.规划环境影响说明附件1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具有布局该集群的地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数量(个)1.新一代电子信息★★★★★★★★★★★★★★★★★★★★★★★★★★★★★152.绿色石化★★★★★★★★★★★★★★★★★★★★★★★★★★★★★153.智能家电★★★★★★★★★★★★★★★★★★★★94.汽车★★★★★★★★★★★★★★★★★★★★★★★★★★★★★★175.先进材料★★★★★★★★★★★★★★★★★★★★★★★★★★★★★★★★★★★★★★196.现代轻工纺织★★★★★★★★★★★★★★★★★★★★★★★★★★★★★★★★★★★197.软件与信息服务★★★★★★★★★★★★★★★★★★★★★★★108.超高清视频显示★★★★★★★★★★★★★★★★★79.生物医药与健康★★★★★★★★★★★★★★★★★★★★★★★★★★★★★★★★★★★★★★★★★★2110.现代农业与食品★★★★★★★★★★★★★★★★★★★★★★★★★★★★★★★★★★★★★★★★★★★★★★★★★★★★★★★★21各地市布局的支柱产业集群数量(个)101091091010107874486446656“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说明: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未标星的地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附件2规划环境影响说明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说明如下:1、本规划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环境影响总体可控本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产业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主动适应新时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通过综合运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等措施,着力推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促进产业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而言,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均为立足于我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发展的产业,对环境影响可控。2、本规划确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管控措施本规划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实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制造体系。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落实严格的水资源、能耗指标统筹管理制度,推动完善各部门联审联批制度、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动态跟踪监督制度,开展精准执法、精细管理,制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预案。在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前提下,可以较好地避免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污染环境问题。综合结论:本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发展原则、目标明确,各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均符合国家、省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要求。规划实施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环境质量下降,所需资源、能源均在资源能源承载能力之内。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完善体制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规划的环境保护目标均能实现。综上所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说明:①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②“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以及“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规模以上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均为2019年数据,2020年数据暂未发布。③2020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35.05万件,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81万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④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分别达730万人和1332万人,均居全国前列。⑤2020年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处于全球第一阵列,德国、日本处于第二阵列,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阵列。⑥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WEF)联合麦肯锡咨询公司评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尖端技术应用整合和数字制造方面卓有成效,最有科技含量和创新性的工厂。
  • 精密测量:无尽的追求
    十几年前,当数位战略科学家聚首探讨精密测量物理学科发展走向时,他们预判中国会一步步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一天会走在国际前沿,甚至引领发展。他们没料到的是,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当然也没料到“卡脖子”同样来得很快。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幸十几年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我国布局了一批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精密测量物理”项目稳定资助下,我国不仅在精密测量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最好”“精度最高”的成就,凝聚、培养了一支队伍,大大增强了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还辐射带动了相关学科发展。“算是对我们10年‘打工’的鼓励吧。”谈及“精密测量物理”重大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罗俊的语调中透着实现“小目标”的轻松。实际上,这项超前布局的研究计划仅酝酿谋划就用了5年时间。此后在研10年,“聚队伍、聚智慧、聚重点、聚资源、聚突破”,项目成果全面超越预期目标。“十几年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一批科研人员开展精密测量物理研究确实很有开拓性。”罗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计划虽然圆满结题了,但精密测量永无止境,精益求精是无尽的追求。”破局,始于“香山科学会议”2008年7月,第327次香山科学会议(创立地点及会址在北京香山)破例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召开。7位院士、50余位物理学家相聚喻家山,参加为期3天的“精密测量物理和方法”主题研讨会。“在香山科学会议之前,叶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和几位专家动念提出开展‘精密测量物理’研究,是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罗俊回忆说,“当时我国很多学科面临怎样向前沿延伸的困境。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的科研仪器基本全靠进口。别人生产的仪器卖给我们之前,实验室里该做的研究都做完了,我们一直跟在后面做,这样很难触及科学最前沿。”没有自己的仪器,跻身前沿都很难,更别说超越引领。科研仪器如此重要,但问题是,这种尖端的科研仪器谁来研制?在此背景下,叶朝辉等人提出了“精密测量物理”的概念。“我们现在对‘精密测量物理’有很多期待,赋予它很多内涵。但当时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做出一套最先进的仪器给科学家用。”罗俊说,“要挺进学科最前沿,验证物理学家的想法,进行实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仪器设备。”香山科学会议后,叶朝辉、罗俊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始推动重大研究计划立项,在数理科学部的主持下,组织双清论坛进行论证。2013年,“精密测量物理”重大研究计划获准立项。引领,辐射学科带动人才按照该重大研究计划最初的设计,研究目标分为三部分。一是精密测量工具仪器研制,以时间频率测量为代表,将光频这些和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且非常基础的测量仪器“做上去”;二是在更高精度上测量物理基本常数并检验物理基本规律,这是精密测量物理的难点和重点;三是研究精密测量新体系,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突破测量极限,包括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等。实际上,在该重大研究计划执行的10年中,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三大目标,还屡屡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多项“世界最好”“精度最高”的成就。“这项重大研究计划的特点之一是带动了整个中国精密测量物理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詹明生说,“也带动了其他一些项目,辐射和延伸到了相关领域,比如影响了中国科学院的先导科技专项,带动基于原子分子的物理研究向精密测量物理延伸。”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张首刚认为,该重大研究计划的意义在于10年前就有了明确目标,把精密测量这项前沿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从而做出一系列方向性、引领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牵引,这些年我国精密测量物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从基础研究向前沿基础研究推进。”张首刚说,“我们不但超额完成了该重大研究计划的各项指标,还产生了原创性的想法,取得一批‘国际首次’级的成果,并在部分领域领先国际。”“量子精密测量是精密测量物理的一个前沿方向,很多微弱信号测量,比如引力波探测、量子操控、原子分子和光物理等研究都离不开精密测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卫平补充道,“这个项目将我们的学术生涯和国家战略需求完美对接起来,我觉得最大成果之一是凝聚并培养了一支队伍。”清华大学教授尤力同样认为,这是个高瞻远瞩的研究计划。“过去四五年,国际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变,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科学上自主、技术上独立。好在我们进行了预研,建立了这么一支队伍。”求精,追求永无止境精密测量物理对实验条件要求极高,数千米外的振动、电流波动、地球磁场,甚至空气温湿度都会影响测量精度。为避免外界扰动,30多年前,罗俊等人就将实验室建在位于喻家山的一个山洞里。在罗俊团队的引力常数测量进行到关键时期时,地方政府按规划准备在喻家山下修一条路。“修路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山体稳定性发生变化,这些微小变化会导致实验环境不稳定;二是修路过程中及修好后,车辆经过产生的震动会影响测量精度。”了解到罗俊的担忧,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市都非常支持实验研究。最后,武汉市调整道路规划,终止了道路修建。得益于安静的实验环境,罗俊团队测出了世界上测量精度最高的G值(引力常数)。至今,该数值仍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纪录。“精密测量物理要测的通常是非常小的数值,它无限趋近于‘0’,但永远不会达到‘0’。例如,我们进行粒子、量子、多粒子纠缠等前沿研究,背景补偿(抵消环境磁场的影响)做得越好,测量结果就越准。”尤力感慨地说,“我们测一个量,总希望向小数点后再多推一位,但最终要推到什么地方、推到什么程度,没有人知道。所以精密测量物理没有止境,需要长期坚持,也需要长期支持。”“精密测量的本质是永无尽头。”罗俊说,“精密永无止境。这种无限精密、精益求精的特点造就了精密测量物理研究者不断提高精度、不断开发新技术,挑战新极限的信念。”传承,精密测量精神“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从事精密测量物理研究真的需要长期积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忠坤说,“它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因此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但也需要得到长期稳定的支持。”“精密测量物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高精尖,二是研究周期特别长。”山西大学教授张靖补充说。20世纪90年代初,张靖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本科,有时会到位于喻家山山洞的实验室上课。他记得当时山洞两边都是实验室,里面很安静,感觉很神秘。“精密测量物理研究不是三两个人花两三年时间就能取得成果的。罗老师选择在山洞里做实验,还带出一支队伍,一步步把精度提高再提高,确实很有魄力。”张靖说。“我们国家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崭新的局面,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现在我们山洞的实验条件是3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每个实验室都‘鸟枪换炮’,不知道好到哪儿去了。”罗俊说,“但当初也没觉得条件多艰苦,因为有兴趣、有追求,希望能精益求精,所以并未在意‘苦’还是‘不苦’。”“进行精密测量物理研究,总是想精益求精,把精度提高点,再提高点。”清华大学教授尤力对《中国科学报》说,“进实验室打开仪器,我们就知道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什么时间进站、什么时间出站,地铁运转产生的磁场会严重影响原子能级……”尽管北京地铁4号线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旁通过时采取了一系列减震措施,但轻轨列车进站减速、出站加速时电流变化产生的磁场,还是会影响1.5公里外清华大学的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实验。磁场变化会引起原子能级移动,给光学测量带来不确定性,使科学家无法判断是否出现了误差。虽然研究人员已经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做实验,但很多扰动仍无法避免。“我们做原子分子与光物理研究时,原子的磁矩就像一块小磁石,它周围的磁场扰动会让原子磁矩抖动,导致测量信号不确定。”尤力说,“环境中各种扰动、噪声、磁场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尤力团队曾对实验室环境进行检测,不只地铁4号线列车进出站,包括地球磁场、实验室照明电路,甚至光学实验平台上的金属器件(螺丝钉、钻头等)所带磁性都会影响测量精度。“这些磁场是‘躲不掉’的,那就想办法把它‘干掉’。”尤力说。在多次测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尤力团队创造性地应用了“背景补偿”这样一个解决方案。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一些无法改变的干扰因素,比如地球磁场、实验室电流磁场等,研究人员先测出环境磁场强度,计算出平均值,然后绕制一个通电线圈,使其产生相反的磁场,用“前置反馈”的手段,将环境磁场的磁力抵消。“用‘前置反馈’补偿(抵消)背景磁场是个亮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罗俊说,“虽然‘前置反馈’不是新概念,但要把它做成,需要很好地掌握背景磁场,用它解决问题简单、高效。”“我们用的物理概念并不新鲜,但它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力说,“我们用一块电路板就解决了问题,同很多兄弟单位分享了这项技术,能为大家做点事我很高兴。”在反馈补偿技术的“加持”下,尤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他们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测量非经典双数态新体系,解决了双数态确定性制备难题,该体系在原子数、原子数涨落、压缩系数以及相干性等多项重要指标上远超国际同类实验。团队通过调控量子相变过程,解决了传统动力学制备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国际上首次确定性地制备了大粒子数双数态87Rb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目前,该实验平台能在40秒内确定性地制备约1万个粒子组成的多体纠缠态,从非纠缠的初态到双数态凝聚体的转换效率高达(96±2)%。该双数态的量子噪声的压缩度为(13.3±0.6)dB,是国际同类实验中最好的指标。双数态的相干性更是达到了接近理想值的0.99,远优于此前国际上最好的0.9。由此,实验可以表征的纠缠粒子数也是目前能确定性制备量子纠缠数目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双数态在精密测量中的实用性,首次验证了量子相变可以作为制备多体量子纠缠态的有效手段,为纠缠态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追求极限, 刷新“钙帮”世界纪录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高克林团队研制出不确定度为 3×10-18(相当于105亿年不差1秒)、稳定度为6.3×10-18@524000s的钙离子光频标,成为第五种不确定度指标达10-18水平的光频标、第二种稳定度达10-18量级的离子光频标,并研制出目前搬运距离最远的光钟,实现精度达到10-16的钙离子光频的溯源测量。该成果被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推荐为次级秒定义。“钙离子有很多优点,比如其光频跃迁是搭建高精度光频标的理想参考,可有效抑制离子特有的微运动频移。其离子的量子态制备、激光冷却及钟跃迁探测所用的激光均可用商品化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因此极有可能实现广泛应用。”高克林说,“但是钙离子光频标也面临两个世界级难题:一是钙离子对磁场非常敏感;二是钙离子在室温下对黑体辐射效应(环境温度)敏感。”频率标准研究对外场控制(环境中各种效应,如振动、噪声、磁场和温度等)的要求非常高,国际上许多光频标研究机构已经放弃参考钙离子搭建高精度光频标。目前,国际上仅有锶原子光频标、镱原子光频标、铝离子光频标,以及镱离子光频标的不确定度达到10-18量级。“能否直面这些国际难题,将钙离子光频标推进至更高精度是我们面临的艰巨挑战。”高克林说,“在叶朝辉、罗俊院士领导的精密测量项目专家组与频标科学家王义遒、王育竹、李天初等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步步解决了这些难题,将钙离子光频标推至国际第一方阵。”为进一步提高钙离子光频标的性能,研究人员通过改进钟跃迁激光性能,建立了第二台钙离子光频标并进行比对,大幅降低了电四极频移、光频移和微运动频移,实现了不确定度达5.5×10-17、稳定度达7×10-17的钙离子光频标。2018年,团队通过“魔幻射频囚禁场”抑制了微运动频移,又通过降低黑体辐射频移、改进光频标伺服软件等措施,进一步将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提升至2.2×10-17。2019年,通过对两台钙离子光频标长达31天的频率比对,研究人员测得稳定度达到6.3×10-18@524000s。为降低钙离子光频标黑体辐射频移的影响,团队将离子阱置于液氮低温环境中,使黑体辐射频移对温度的敏感度降低了约两个数量级。与国际上采用的液氦系统相比,液氮系统造价低廉、操作简单。但缺点是使用中液氮会蒸发,系统运行时液氮容积变化易造成离子位置移动,从而导致荧光信号损失。为解决低温系统问题,研究人员反复迭代和纠错,并采用清华大学教授尤力团队的“前置反馈”技术,大幅降低了背景磁场噪声。最终,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达到3×10-18。2020年,该团队实现钙离子光频标系统集成、可靠和高精度运行等关键技术突破,研制出一台精度24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可搬运钙离子光钟,首次将钙离子光频测量精度推进到国际最高水平,并实现从武汉到北京千公里级车载搬运。“研究钙离子的人称自己为‘钙帮’。”高克林说,“在实验关键时期,大家加班轮岗的故事很多,但没人觉得辛苦,因为热爱,所以乐在其中。”在精密测量领域实现量子优势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等基于“九章二号”中自主设计的受激双模量子压缩光源,结合非线性干涉仪,提出并演示了一种新方案来实现可扩展的、无条件的、鲁棒的量子精密测量优势。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实际上,该成果是在‘精密测量物理’重大研究计划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项新成果。”陆朝阳告诉《中国科学报》。“精密测量物理”重大研究计划有几个子研究方向,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目标更具探索性质,主要是基于单光子和纠缠光子探索精密测量的新原理、新方法。在研期间,团队基于高品质单光子和多光子纠缠突破超越标准量子极限,在国际上首次同时解决了单光子源的三个关键问题,实现国际上综合性能最优秀的单光子源。“制备单光子源是这个重大研究计划中的一项代表性工作。”陆朝阳解释说,“进行量子精密测量或量子计算时,有用的是单光子源。这就像幼儿园小朋友‘排排坐’,如果有10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坐一条板凳是理想状态。但自然界的光源(灯光或阳光)是热光源,它们衰减之后只有约8%是单光子(相当于一个小朋友坐一条板凳),约90%是‘空板凳’,另有2%是两个或多个光子(一条板凳上坐多个人)。在量子技术中,‘空板凳’无法用于测量,而一条板凳坐多个人会引起测量误差。因此,科学家要在实验室通过主动量子调控制造一种非经典的量子光源。”精密物理测量往往会受一些在原理上都无法避免的“散粒噪声”的影响。因此,任何测量都存在精度极限。不过,量子光源可以打破这种物理极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用制备出的新光源进行测量,发现它比之前用激光光源测量的精度提高了0.6dB,而且首次实现了强度压缩。此后,该团队又研发出“九章”系列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在“九章二号”的相关研究中,团队受到激光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受激辐射放大量子光源的新方法。在调节这种新光源的位相时,他们意外发现数据对相位特别敏感。“我们当时灵机一动,想利用这个现象做量子精密测量。”陆朝阳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研究人员基于“九章二号”中自主设计的受激双模量子压缩光源,结合非线性干涉仪,提出了一种新方案来达到海森堡极限。该方案同时具有可扩展性、无条件优势、对外部光子损失鲁棒等优点。在未扣除任何实验噪声的情形下,在相位测量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单光子信息量(用于衡量测量的精度),达到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平。精密物理测量领域有一个共识:如果把精度向前推进一个数量级(10倍),就有可能发现新物理、新规律。这一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基于量子受激光源发展出新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将测量精度极限提高了5.8倍。“学术界将量子计算在特定问题上的能力超越经典的超级计算机的里程碑称为‘量子计算优越性’。现在,类似的,我们又首次实现了‘量子精密测量优越性’。”陆朝阳说,“这有点像立体农业中塘中养鱼、塘泥肥田,在国家的整体布局下,量子信息的基础研究不仅开花结果,还可催生肥鱼。”
  • 生活大爆炸之实验室仪器---TMC CleanTop光学隔振平台
    《生活大爆炸》是一部关于科学的美剧,已经在近日完结,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已经走过12年的情景喜剧算是为观众上奉上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剧中一群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宅男科学家,陪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无聊的夜晚。 事实上,这部剧的确是有真正的科学家参与的。《生活大爆炸》的科学顾问大卫萨尔茨堡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他一边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一边深入地参与到了剧集的创作中。编剧团队会提前一个月把剧本写好,将“科学的部分”留白,送到萨尔茨堡手里,让他填写科学相关的对话,插入科学梗。他也会改掉剧本中“不太科学”的台词和设定,保证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正确的。 小编在剧中还发现了我们常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比如TMC-CleanTop 光学隔振平台,忍不住为导演的严谨点赞,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无处不在的魅力! 》》TMC简介 TMC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成立于1969年,是专门生产振动隔离系统的厂家。TMC领导了世界振动隔离系统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至今仍保持多项专利技术。 TMC公司生产的精密地面隔振系统产品线非常丰富:从简单的桌面式隔振显微镜基台到任意尺寸的光学平台,到复杂的主动惯性隔振系统。 其最新专利发明包括:Everstill K-400,STACIS III,STACIS 2100, STACIS iX, SEM-Base, STACIS iX Stage-Base, STACIS iX LaserTable-Base, and Mag-NetX。TMC Clean Top隔振光学平台TMC CleanTop有三个性能级别:--784系列研究级光学平台--783系列科研级光学平台--781系列实验室级光学平台三个级别的阻尼性能比较:Research Grade: corner compliance data measure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table in response to impact by a calibrated hammer. The lack of response below 300 Hz is indicative of extremely high damping and excellent overall structural performance. Compliance was measured on a 48 x 96 x 12 in. table.Scientific Grade: corner compliance data shows higher peak compliance value than the Research Grade. Compliance was measured on a 48 x 96 x 12 in. table.Laboratory Grade: Corner compliance data shows higher amplification at the table' s resonant frequency. Compliance was measured on a 48 x 96 x 12 in. table.内部结构图:技术参数:Core: Steel honeycomb, closed cell, 0.01 in. (0.2 mm) thick foilCore shear modulus: 275,000 PSI (19300 kg/cm2)Core cell size: 0.5 in.2 (3 cm2)Core density: 13.3 lb/ft3 (230 kg/m3)Flatness: +/-0.005 in. (0.13 mm) within entire tapped hole pattern, regardless of table size | +/- 0.004 in. (0.1 mm) over a 2 x 2 ft (60 x 60 cm) areaTop skin: 400 series 3/16 in. (5 mm) thick ferromagnetic stainless steelSidewalls: Damped formed steel channel covered with vinylTapped holes: Backed by 1 in. (25 mm) long CleanTop nylon cups. Steel cups optional.应用案例:
  • 智城发布精密细胞培养振荡器新品
    产品介绍 细胞生长对培养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 如温度、CO2浓度、剪切、培养基浓度等。尤其是动物细胞,生长周期较长, 对培养条件运行的连续性、 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ZWYC-290系列精密细胞培养振荡器是ZHICHENG公司推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振荡器新品。 该产品凝聚了ZHICHENG公司中国研发团队二十年恒温振荡器的专业设计经验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经验,携手海外专家攻关,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一线同类旗舰产品的基础上,再创新提高而形成的技术成果。 应用范围ZWYC-290系列精密细胞培养振荡器是生物培养在进入发酵培养前最完善的培养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细胞发酵、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培养, 在生物医药、食品开发、生物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微生物培育、菌种或细胞系筛选等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也可应用于对温度、供氧、剪切等具有较高要求的细菌培养、动植物细胞培养、杂交和生物化学反应以及酶反应研究。 产品特点三大系统:指纹(密码)识别电子门系统、手机天网系统、数据无线传输采集系统五大功能:恒温、振荡、恒湿,光照、CO2六大亮点:自保温聚氨酯壳体、杀菌加湿器、紫外高效灭菌、导流冲洗通道、便捷可卸托盘,绿色粘板功能介绍:? 基本功能(恒温振荡)1、ZHICHENG公司精密细胞培养振荡器,单层振荡培养箱体,振幅12.5mm、25mm、50mm三档可调。全温型;转速为30-300r/min,可调并显示。2、专利技术的单轴悬挂滑杆五驱自平衡驱动单元,连续工作时间长,耗能少,能承受不平衡负载。3、稳定性能高,设备可在最大负荷状态下不间断运行,在启动、运转和停止过程中能保持平稳,设备在重启(包括断电来电)后,维持原有设置自动开启。4、独特的空气循环系统,内外空气持续环流,保证培养过程中有充足的空气补入确保温场均匀性,使腔体内无温度死角。5、超温报警保护功能:l 当实测温度超过报警设定值时培养振荡器报警;l 当实测温度超过断电设定值时加热器停止工作。6、 超速报警保护功能:l 当实测转速超过报警设定值时培养振荡器报警;l 当实测转速超过最高转速时,振荡平台停止振荡。 ? 可选功能(恒湿培养)l 控制范围:40-90%RH,精度:± 5%RH(可修正)l 最新发明专利技术:1)采用金属模块腔体蒸发技术,体积小,效率高,反应快。2)腔体内多通道的独特设计,形成了一次加热蒸发、二次高温消毒、三次压缩增压的制湿技术, 最终形 成高达140℃的雾状蒸汽迅速喷射,均匀扩散,不易形成水滴,而且湿度分布非常均匀。 ? 可选功能(光照培养)l 两种光照单元供选择:(1)日光光照系统:模拟日夜光照环境(2)LED不同光波组合系统:波长主要集中在红橙光和蓝紫光波段区域,主要应用于光合生物的培养 ? 可选功能(CO2培养)l 浓度范围:0-20%l 控制精度:±0.2%(浓度5%时),显示精度:±0.1%(可修正)l 国际顶级品牌的红外传感器,确保控制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l 控制方式:P.I.D(微电脑环境扫描微处理芯片)l CO2供气瓶可自动切换 ? 可选功能(OD在线检测)l 完全替代繁琐的手工定时采样测量方法,是一种自动化教学、科研设备l 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在动态环境中获得真实的微生物细胞生长曲线l 可在线实时测量微生物细胞浓度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l 可选4、8、12和16通道, 适合正交试验、均匀实验和DOE设计实验l 可高效实现菌种筛选、培养基优化、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和动力学分析l 根据研究需要,可更换激光波长,应用于酶、蛋白质等活性物质的检测 ? 可选功能(可选模块)l 具有短信报警等手机互联功能。l 数据无线传输采集系统。能更方便地记录设备的运行数据,实时监控摇床的运行状态。 ? 六大亮点l 一次成型的自保温高强度聚氨酯壳体,保温性能良好,强化了箱体的密封效果,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l 拥有最新发明专利技术的温度达140℃的灭菌加湿器,腔体灭菌彻底,加湿效果良好。l 紫外灭菌与循环风扇配合在风道内实现对循环空气的紫外高效灭菌功能。l 导流冲洗通道,便于及时冲洗,避免细菌污染。l 托盘与箱门连动,装卸便捷。l 独特的绿色粘板,粘性和稳定性好,节省空间,易于清洗维护。 技术参数产品名称ZWYC-290系列精密细胞培养振荡器控制方式P.I.D(微电脑环境扫描微处理芯片)显示方式5.6吋640×480点阵65K色真彩触摸式显示屏对流方式强制对流式振荡方式回旋振荡式驱动方式单轴驱动环境温度要求(℃)5~35工作室(个)1~3空气循环360m3/h曲线编程设定(段/步)反复、步调、温度阶梯、曲线编程设定:9/18(段/步),每段时间:999.9(min)定时时间(min)0~9999温度传感器Pt100温度控制范围(℃)4~60温度分辨精度(℃)≤0.1温度波动度(℃)≤±0.1温度均匀度(℃)≤ 0.2(37℃时)可选功能湿度控制范围(%RH)40~90湿度控制精度(%RH)2~3湿度波动度(%RH)≤2振荡幅度(mm)∮12.5、25、50三档可调转速范围(r/min)30~300转速精度(r/min)≤±1平均照度(Lux)≥300紫外强度(mW/m2)≥400可选功能CO2传感器进口品牌的NDIR单束双波红外传感器CO2控制范围(%)0~20CO2控制精度(%)0.2(浓度5%时)CO2显示精度(%)0.1CO2恢复速度(开门1分钟后)10min(浓度5%时)可选功能光密度OD6000.03~2.5 OD±0.03光密度稳定性OD600=1.0±0.03 相同实验条件下的稳定性≥95%(7天)测量通道选4、8、12和16通道可选噪音水平dB(A)≤70 dB(距离设备表面1m处)安全功能上、下限超温报警,上、下限超速报警,上、下限湿度报警,传感器故障报警,独立式过升防止器,独立式超温保护器(可调),独立式漏电、过电流跳闸保护,制冷机超荷保护,门与摇板连锁保护附属功能光照培养系统、自动停机、自动开机、温度/湿度表示校正、监视计时器、时钟显示、来电恢复、参数记忆、参数加密、可扩展RS-485接口制冷功能空冷式、R134.a 功率可控式制冷、无霜运行加速度柔性慢启动摇板数量1~3托盘类型粘性托盘(八块/单元)摇板尺寸(mm)850*450容积/单元(L)225最大装瓶量(支*容量)60*250ml 32*500ml 18*1000ml 10*2000ml  8*3000ml 内胆尺寸/单元(长*宽*高)(mm)937*572*420外型尺寸/单元(长*宽*高)(mm)1080*960*590重量/单元(kg)98电源AC 220V 50/60Hz,1200W 创新点:一次成型的自保温高强度聚氨酯壳体,保温性能良好,强化了箱体的密封效果,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拥有最新发明专利技术的温度达140℃的灭菌加湿器,腔体灭菌彻底,加湿效果良好。紫外灭菌与循环风扇配合在风道内实现对循环空气的紫外高效灭菌功能。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在动态环境中获得真实的微生物细胞生长曲线精密细胞培养振荡器
  • 护航国产高端精密科学仪器,浙江省计量院赴迪谱诊断调研交流
    为进一步落实“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锚定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实《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近日,浙江省计量院党委书记、院长朱怀球带队走访调研浙江迪谱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就高端精密科学仪器国产化的痛点、堵点及科学仪器国产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迪谱诊断CEO张郁介绍了公司发展及研发情况并带领调研组参观了公司实验室。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纳米孔单分子测序仪研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会上,双方就高端精密科学仪器国产化的痛点、堵点及科学仪器国产化的评价体系建设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及研讨。朱怀球就浙江省科技创新政策和体系建设工程相关内容做解读。他表示,省计量院近年来,致力于将“计量”的概念延伸至“测量”,全力构建省域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在科学仪器国产化的评价体系建设、新产品标准制修订、新型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技术力量。此次调研不仅增进了浙江省计量院与迪谱诊断双方彼此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更促使双方聚焦科学仪器国产化的评价体系建设,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此外,双方将进一步在检测优势互补、科技合作攻关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 上海精科开启新改革 “仪电科仪”呼之欲出——访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樊志强先生
    2010年4月,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精科)对外宣布上海精科和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精科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天平业务。  2011年8月,上海精科发布公告,以电化学业务团队为主体的“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重点经营电化学仪器、环保仪器产业。  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上海精科“上演”。如今的上海精科是在2002年整合了多家上海国有仪器企业而成立的,并且在2004-20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内部整合,而此番改革将整合的业务又进行了分割,独立发展,究竟为何?改革后,“上海精科”是否还存在,公司旗下分析仪器、物理光学仪器两大业务又将何去何从?  值BCEIA 2011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就上海精科此次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模式及改革的预期采访了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樊志强先生。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樊志强先生背景:集团再战制造业 精科寻求变革  2010年,上海精科所属集团仪电控股扬起号角,再战制造业。为此,集团部署了“6+3”战略,科学仪器正是集团制造业战略中6大聚焦产业之一。而此刻,上海精科的现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在制造业方面的宏图,因而必须再度寻求变革。那么,在寻求变革方式的过程中,上海精科将选取何种模式?樊志强先生表示,“吸取上海精科历次改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选择改革模式。”  旧改革“形式”胜于“内容” 弊病难克  上海精科是仪器行业国企改革的先锋,历经了数次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04-2005年期间所进行的内部大整合。如今回望此次改革,樊志强先生评价说,“‘形式’胜于‘内容’,弊病难克。”  “那次改革的初衷很简单——业务整合,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节约成本,这也是国际上很多成熟公司的做法,直到现在我依旧认为模式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缺少有内涵的文化,改革一开始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更多的是单边推动,最终改革只达到了短期的结果,而改革希望达到的提高效率、良性发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另一方面,整合之后,四大业务‘捆绑’在一起,赢利的业务、亏损的业务之间没有区别,干好干坏区别不大,业务之间互相牵制,没有形成竞争机制。这也是那次改革后凸显出的一大问题。”  合资模式有价值 但关键还得靠自己  对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精科与安捷伦合资的那次改革尝试,樊志强先生认为,“合资对于上海精科有价值,合资给上海精科带来了三方面的贡献:(1)培养了一批人才;(2)非常好的财务回报;(3)技术上的帮助。”  “2012年,上海精科与安捷伦合资工厂合资到期,届时,上海精科将全身而退。但是由于多年形成的合作关系,以及双方在产品方面的互补,上海精科与安捷伦将在业务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不过,如果想要真正掌握核心的技术还得靠自己。”模式:四大业务拆分 建立股权激励制度  “既然整合后,大家都不习惯,效果也不理想。于是在集团支持下,此次改革力图给各个业务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将四大业务拆分,其中天平业务选择与天美(控股)合资,而其余电化学、分析仪器、物理光学仪器三大业务则分别成立公司,做到独立法人、完全成本。”樊志强先生说到。  “目前,以电化学团队为基础的‘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仪电科仪)’已经成立;今年年底前,以分析仪器团队为基础的‘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仪电分析)’、以物理光学仪器为基础的‘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仪电物光)’也将先后成立。由于电化学团队基础较好,未来仪电分析和仪电物光将受仪电科仪托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庆典仪式现场  股权激励 引入第三方战略投资者  “此次改革虽然将业务又重新拆分,但是在本质上与整合前的业务独立不同。整合前,虽然各个业务是独立,但是并不是完全成本,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改革引入股权激励制度,并且未来还将引入第三方战略投资者。在股权结构中,集团要保持第一大股东的身份(相对大股东),这与原来集团100%的控股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集团希望未来自然人及第三方战略投资者的股比从现在的12%提高到30%。”  樊志强先生还补充到,“各个团队的核心人员需要用钱来购买股份,这样其自身的利益也与公司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三个新成立的公司都预留了一部分股份,留给将来需要的人,以及用以吸引优秀的人才。”  依托仪电控股力量 实施并购  并购也纳入了此次改革的规划中,不过上海精科的目标在“海外”,并且产品线需与上海精科现有的产品线互补。对此,樊志强先生说,“在并购后整合方式上,上海精科将采取控股的方式,并不在意是否介入并购方的管理与运营,而是学习对方的技术及管理,同时将对方高成本的产品低成本化,让双方获利。”  在并购资金及策略上,“上海精科将依托于仪电控股的力量来实施。仪电控股在资本运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资金方面也比上海精科强大。目前,仪电控股战略企划部及制造事业部在负责并购事宜的牵头工作,集团做好大的框架,而上海精科做与专业相关的事宜。”预期:上海精科蜕变为“仪电科仪” 独立上市  谈及对上海精科此次改革的预期,樊志强先生说到,“我们希望3年之后,仪电分析、仪电物光有条件的整合入仪电科仪,完成上市。而上海精科在完成与仪电科仪过渡之后,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打造“仪电科仪(INESA Scientific Instrument)”新品牌INESA LOGO(注:说明请见附录2)  2011年10月,仪电控股推出全新品牌“INESA”,集团希望以此打造一个国际化品牌,而作为集团旗下的一员,上海精科也将配合推出仪电科仪(INESA Scientific Instrument)新品牌。但是,“雷磁”、“棱光”、“上分”、“双圈”等产品品牌将保留。  樊志强先生说,“‘上海精科’是2002年公司整合后大力推广的品牌,如今‘上海精科’拥有了很多无形价值,放弃的确可惜。不过从长远角度讲,‘上海精科’有较强的地域性,其英文品牌‘SPSIC’不上口,不适合公司国际化趋势。此外,未来一段时间内,集团会在‘INESA’品牌宣传、推广方面大规模投入,上海精科作为旗下科学仪器制造业也将得到大力的宣传。”  三大业务有条件整合 独立上市  “拆分并不是完全打散,我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未来的整合上市。在公平的竞争平台下,三大业务同台竞争,优胜劣汰,最终视各公司发展情况、资产回报情况、财务回报情况等,将电化学、分析仪器、物理光学整合为仪电科仪的三大事业部,上市。”  “在所有的组织架构调整完成之后,各个独立的公司其重心则在于如何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增长速度,以满足上市的要求。以电化学业务为例,未来我们将通过以产品为基础,扩展应用、解决方案、服务等增值产品来进一步拓展市场。我希望3年后,电化学业务产值能翻番达到2亿元,实现高速增长。”采访合影(从左至右:仪电控股制造事业部范云康先生、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女士、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樊志强先生、仪器信息网编辑杨娟)  后记:  在樊志强先生的职业生涯中,其两次“掌舵”上海精科,分别是2004年和2010年,而上海精科在这两个年度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他是改革的倡导者和执行者。笔者佩服仪电控股及樊志强先生勇于变革的决心,虽然阻力重重,但还不断寻求变革方式。  纵观此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建立了股权激励制度,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留住、吸引优秀人才都将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当然,改革也还将面临诸多艰难挑战。例如,上海精科三大业务在中国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实现高速增长?此外,美好的改革初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否又会“变味”,改革是否又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在笔者完稿前夕,“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庆典隆重举行,上海精科新一轮改革就此正式拉开帷幕。此刻,对此次改革能否成功我们无从下结论,但樊志强先生看到了“管理层及员工对此次改革所表现出的欢欣鼓舞、斗志昂扬的神情”,员工发自内心主动变革的“心”让上海精科领导层充满信“心”!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1:樊志强先生个人简历  1989-1997 上海无线电六厂 市场部经理、副厂长  1998-1999 上海仪电控股公司 发展部 副经理  2002-2004 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2005-2009 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  2010-至今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附录2:INESA LOGO说明  INESA 是一个造出来的词,有很强的历史传承,Instruments(仪表)和Electronics(电子)(Shanghai)Associates(组织)。反映了仪电控股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代表的是仪电人 “精诚致远”的精神。是仪电控股以及旗下众多历史悠久品牌的阶段性描述;是仪电控股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产业清晰、经营稳健、创新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内一流企业集团”为目标的雄心展示。   仪电控股品牌的核心定位是“专注 砺业”。  仪电控股品牌特质是:“品牌,专业主义,卓越,坚持”。  附录3: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  http://www.spsic.com  http://spsic.instrument.com.cn/  http://www.lei-ci.com/
  • 该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将在“十四五”冲击2900亿元!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 、供应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在历经重构。在此背景下,我国 “十四五”规划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章节从第五篇提升到了第三篇,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打造“制造强国”放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并首次就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进行了单独讨论,强调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补短板锻长板,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今年7月以来,不少省、直辖市纷纷出台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重点发展方向,例如上海、浙江、广东、重庆、天津等。其中,广东省日前发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值得特别关注。《规划》明确:广东省“十四五”期间将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其中,精密仪器设备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2900亿元。实际上,早在2020年9月底,广东省就发布了《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该计划提到,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经初步构建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研发应用能力、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产业体系,并且在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2019年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23.99亿元,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近20家。到2025年,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将规模达到约29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行业预计约500亿元、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行业预计约700亿元、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行业预计约500亿元、人体诊疗仪器行业预计约700亿元、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行业预计约500亿元。那么,广东省之所以有底气“押宝”精密仪器设备,小编也在思考其中的缘由。首先,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目前已经发展起了一批非常有潜力的精密仪器企业,它们各自耕耘在不同的细分仪器领域,尤其是在与前沿科学技术结合的仪器领域,很有可能培育出行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例如基因测序领域的华大制造,高端质谱领域的广州禾信,临床诊断领域的迈瑞医疗,环保监测领域的南华仪器,材料试验机领域的三思纵横等等。其次,精密仪器设备虽然服务于各行各业,但这个行业的特点也很鲜明,那就是与其他产业相比(例如汽车),市场容量不大并且非常分散。因此,科学仪器产业较难像汽车业那样,出现一个围绕科学仪器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生态链。换言之,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至少现阶段还是要主动向那些已经较为成熟的与精密仪器相关的上下游聚集区靠拢。而广东在这方面,恰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广东省是我国排名第一位的经济大省,也是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大省,尤其是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方面,一直是全国领先。这对于精密仪器制造而言,无论是原料采购,还是配套加工,都是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方面,广东以3098.5亿元位居当年首位。而精密仪器的一个重要市场就是科研市场。精密仪器诞生于科研又服务于科研,精密仪器产业尽量靠近科研单位聚集区,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点,可能是广东的人才优势。在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人才是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未来。2019年数据显示,广东当年净流入人口82.6万,全国排名第二,只略微低于浙江,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老龄化程度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之,在中国各省(直辖市)争相发展前沿产业的格局下,广东选择了科学仪器这个长期被忽视的高科技产业角落。它能否在这条潜力赛道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国产精密仪器健康、快速发展的“广东模式”呢?我们拭目以待。扫二维码加绿仪社为好友 及时了解更多科学仪器行业深度分析!
  • 打造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研究基地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f438941-f1ed-412d-9570-f9f0f8051d92.jpg" title="2017918545501233-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186e28c-c1c1-49a8-a35b-23e78dbd7480.jpg" title="2017918545501232-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碳卫星载荷研发团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f58c26e-25af-476b-9181-6d1e1ecc1b88.jpg" title="2017918545501070-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工作人员在操作光栅刻划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9c77955-5390-4417-8255-21757bbf81e9.jpg" title="2017918545501231-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性能CMOS 图像传感器/pp  9月12日,“创响中国”长春站——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双创示范基地揭牌仪式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长春光机所举行。/pp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创新创业的基因深深植根于长春光机所的历史血脉中。”/pp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摇篮,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长春光机所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理念,聚焦光电技术创新,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研究基地而不懈努力。/pp  strong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strong/pp  这些年来,长春光机所在科研领域攻克了以离轴三反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世界最大口径4米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精度中阶梯光栅、我国首颗碳卫星全部载荷等一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成果。/pp  同时,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对内挖掘孵化可转移转化成果,对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面开展成果转化工作,效果显著。“吉林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开创了我国民用商业卫星的先河 新型枪瞄系统、激光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一系列军工技术实现军转民 02、04等重大专项成果顺利完成并实现产业化 背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绝对式光栅尺等产品,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pp  “无论是国家实验室,还是中科院创新研究院,实际瞄准的都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贾平说,“长春光机所的科研成果在国防安全、经济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pp  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长春光机所成为中科院系统以及吉林省内首批入选的单位。截至目前,双创基地共有参控股企业73家,长春光机所持有权益达到30多亿元。/pp  作为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长春光机所设有硕士点8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学研究生近千人,为广大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毕业生。瞄准“中国制造2025”及双创对工程师人才的战略需求,长春光机所开办工程师培训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工程师。同时,与吉林省教育厅联合发起成立吉林省工程师培训教育联盟,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长春光机所始终践行着研、产、学协同创新发展模式。/pp  贾平介绍道,自双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春光机所双创工作发展迅速,探索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军民融合为亮点,以平台为载体,以资源为催化剂,贯穿创新链到产业链全链条服务的“长光双创模式”。/pp  直击“十三五”/pp  贾平指出,长春光机所在中科院“十二五”时期“一三五”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形成“十三五”时期“一四六”规划,即一个定位、四项重大突破、六个重点培育技术方向。/pp  “十三五”时期,长春光机所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光电技术创新,进一步在大口径光学工程、航空遥感与测量、紫外/极紫外光学技术,以及高端CMOS传感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活水”。/pp  科研方面,长春光机所将培育4到5个具有较高国际地位的研究团队,研制完成5种以上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传感器、高端仪器或装备。/pp  产业方面,长春光机所将重点在光电传感器、超精密光学、高档数控车床、智能农林信息技术、高端医疗设备、高精度光栅/光谱仪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pp  国际合作方面,长春光机所将建成长春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郭春雷中美联合光子实验室,实现国防科研成果出口,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教基地,推进Light期刊影响因子实现新突破。/pp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正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相继出台一系列东北振兴相关政策,这也为长春布局精密仪器与装备国家实验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pp  贾平说:“长春地处东北核心区,依托长春光机所建设国家实验室或者创新研究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优势,带动吉林、辐射全东北,以科技创新加速由老东北到大东北的跨越。”/pp strong 迎接新挑战/strong/pp  贾平表示,长春光机所将在新时期继续履行国立科研院所的使命担当,多种渠道建言献策,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改革发展大计。/pp  目前,长春光机所在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双创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向政府部门多方建议,共商改革发展大计。/pp  2013年,长春光机所作为主要编制单位,在吉林省工信厅的组织下,完成《吉林省光电子产业链设计》。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中科院联合下发的《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引领行动计划(2016-2020)》中,有5大专栏、11个重点项目采纳了长春光机所的建议。/pp  长春光机所建设了促进产出和加速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体系,率先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长春光机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pp  新时期也将面临新挑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员工待遇、发展机遇等因素造成人才引进困难,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力度的逐年加大,使得东北地区的人才形势更加严峻。长春光机所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吸引力,以及政府推出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吸引力。/pp  贾平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更是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长春光机所的科研项目绝大多数为竞争性项目,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每年需要应付大量的项目申请、检查,占用大量的科研人员工作时间。/pp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助力度较小,重产业、轻研发的现象普遍存在。”贾平说,“如果政府可以加大相应的投入,将让更多的高、精、尖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ppbr//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