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业用计

仪器信息网工业用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工业用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工业用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工业用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工业用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工业用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工业用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工业用计相关的资讯

  • 四方光电荣获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
    2020年12月18日,工信部工业强基“一条龙”示范企业授牌仪式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光电”)成功入围示范企业,公司应邀参加了授牌仪式。△ 四方光电荣获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 四方光电荣获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授牌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工信厅规函〔2019〕212号),四方光电凭借多年来在智能气体传感器领域的自主创新、先进制造、质量管控等硬实力,获得国家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标志着四方光电智能气体传感器成为国家新型战略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关键部件。 四方光电作为示范企业承担的项目是:发动机用NOx传感器研究及产业化。公司掌握了发动机O2传感器及NOx传感器所需的核心元器件芯片和传感器封装的技术工艺路线,建设了传感器所需的元器件芯片及封装生产线,目前已经可以成功生产出适合发动机车载高温、震动场景的O2传感器及NOx传感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形成的高温及低温共烧陶瓷(HTCC/LTCC)、高温传感器封装技术平台将为公司未来高温固体电解质系列传感器的开发奠定技术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感器在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移动终端等领域的应用突飞猛进,大幅扩展了其应用空间。四方光电所涉传感器产品技术目前处于传感器中游,对上游如材料、制造和检测设备,下游如空气品质、汽车电子、医疗健康、安全监测及智慧计量的应用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传感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未来四方光电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向传感器上游材料、智能装备等方面拓展。 四方光电作为一家专注于高品质多学科交叉智能传感器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等原理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几十款不同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家电、汽车、医疗、环保、工业、能源计量等领域。其中,公司的气体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冶金、煤化工、生物质能源等各个领域。在健康医疗领域,公司开发的制氧机用氧气传感器、呼吸机用流量及气体成分传感器、监护仪用红外EtCO2传感器在国内外医疗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方光电董事长熊友辉博士表示:公司这次获得“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是国内行业专家对公司长期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坚持自主技术创新的肯定, 也将进一步推动企业持续自主创新、自主转化,全面夯实及提升智能气体传感器的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 疫去春归 | 英诺德(INNOTEG)无接触免费样机试用计划
    在2020年这个战“疫”的春天,虽然由于防疫,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变远了,但因守望相助,让人与人的心贴得更近。尤其是,那些防护服背后的天使,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和科研工作者,那些口罩背后的陌生人,还有更多更多的凡人英雄,给这场战“疫”添上了温暖而动人的底色,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场必胜的战“疫”。无接触免费样机试用计划——————————●——————————在这春归的时节英诺德(INNOTEG)倾情推出“无接触免费样机试用计划”为您的科研工作保驾护航活动时间:即日起 - 2020年6月30日参与此次试用计划的样机包括INNOTEG ScienceOne系列和TCS-3实验室制冷循环器。每一个样机都将做好全面消毒和严密包装,它们会跨越山海,通过邮寄的方式安全无损地送达每一位试用客户的手中,确保样机试用无接触和操作人员的安全。01. ScienceOne Pett移液器系列- Vario● 标配三个把手,不同硬度实现*手感,呵护操作者的双手● 多功能旋钮,锁定移液体积,避免误操作● 可单手调节移液体积 + 便捷的退枪头功能 ● 可整支消毒灭菌,减少感染02. ScienceOne 磁力搅拌器系列- MR1 / MR5INNOTEG-ScienceOne MR 系列磁力搅拌器适用于粘稠度不是很大的液体或者固液混合物,可进行搅拌或者加热/搅拌同时进行的反应,提供强劲的搅拌和*的控温!该系列磁力搅拌器包括INNOTEG-ScienceOne MR 1和INNOTEG-ScienceOne MR 5。03. ScienceOne 顶置搅拌器系列- Tor M20A/M80AINNOTEG-ScienceOne Tor系列顶置搅拌器,适用于粘稠度较大的样品的连续搅拌反应,且可搭配多种多样的搅拌桨,可实现混匀,均质化等目的!该系列顶置搅拌器包括INNOTEG-ScienceOne Tor M20 A 和INNOTEG-ScienceOne Tor M80 A。04. 实验室制冷循环器- TCS-3INNOTEG最新推出的TCS-3第三代制冷恒温器。性能更优异、价格更实惠、 使用更灵活便捷,同时TCS-3对前两代恒温器的功能进行了补充。 TCS-3实验室制冷循环器是实验室的基础恒温设备,为实验室提供了经济环保的小型冷却器解决方案。它具备全新升级的压力/吸力泵,全密闭循环浴槽,免维护升级,节省维护成本。同时具有小体积,更加强劲的功率,智能调节等优点,可灵活配套多种仪器使用。TCS可应用于R&D实验室、制药工业、半导体工业、生物科技、化学反应、医疗技术等领域。——————————●——————————更多详情,烦请咨询德祥科技!英诺德(INNOTEG)四大产品免费试用,数量有限,先到先得,马上来体验英诺德产品的卓越性能吧!
  • 全国石油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石油加工及产品检验检测工作组正式成立
    近日,全国石油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石油加工及产品检验检测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全体成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图片来源于石科院)全国石油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熊兆洪表示工作组是推进石油行业计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了石油计量工作发展潜力,希望工作组站在新起点、勇担新使命,突出战略性、把握原则性、体现包容性,在自身建设、汇聚人才、服务行业上大有作为,服务好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融入行业发展战略,切实提升行业计量工作水平。 工作组组长、石科院副院长赵晓敏就工作组下一步工作提出六点要求:(1)体系为纲、纲举目张,加快搭建本领域计量测试体系;(2)需求引领、严控质量,全面梳理本领域的计量测试需求,同时严控归口技术规范质量;(3)立足长远、强化支撑,加快开展前瞻性计量学基础研究与实践;(4)共建共赢、开放合作,推动工作组与其他计量技术委员会建立沟通联络机制;(5)强化队伍、提升能力,建立健全本领域计量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6)志向远大、对标国际,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技术活动。三大石油公司计量主管部门分别对工作组成立表示祝贺,表示计量工作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基石,关乎石化企业的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工作组成立后必将发挥石化计量的技术基础作用,为推进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 全国第七!截至2021年底 河北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3300项
    计量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息息相关,从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到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无不与计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为了给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提供坚强的计量支撑,全省各级计量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加强各项计量工作建设。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瑞江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建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74家,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300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七位,培育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单位7694家,居全国前列。”另据介绍,去年,全省新增39家企业通过自我声明使用C标志,总数达到323家。新批准计量器具新产品151项。“0.1级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压环道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检测能力国内领先。计量器具制造产业健康发展,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科林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已建成覆盖十大领域的计量体系,这十大领域涵盖了几何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基本满足了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节能减排、食品安全、日常的商品交易等各个方面量值传递溯源需求。
  • 助力开学 | 英诺德产品无接触免费样机试用计划第二波!
    前情回顾 2020年3月初,英诺德助力抗疫,特别开展了无接触免费样机试用计划,活动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用户的申请。 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英诺德的样机们安全而迅速地送达至各用户实验室,为前线用户的健康和科研工作保驾护航,旋蒸、磁搅、顶搅、水浴、移液器,无一不收获诸多好评。 好用为王,前方一大波试用现场图片袭来! 随着英诺德无接触试用计划接近尾声,我们依然持续收到各地的用户的申请和报名。 在开学季的到来之际,为了让大家在实验室配备称心如意的好设备,也为了回应更多用户们的试用热情,我们特此宣布: 无接触免费样机试用计划延!期!啦! 在2020年的下半年,英诺德将继续为您的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参与此次试用计划的样机包括ScienceOne系列和TCS-3实验室制冷循环器。 每一个样机都将做好全面消毒和严密包装,它们会跨越山海,通过邮寄的方式安全无损地送至每位试用客户的手中,确保样机试用无接触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ScienceOne Pett Vario系列移液器ScienceOne磁力搅拌器MR 1/MR 5ScienceOne顶置搅拌器Tor M20A/M80A实验室制冷循环器TCS-3 活动时间:即日起-2020年12月30日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马上来体验英诺德产品的卓越性能吧!
  • 江苏矿用计量器具检测中心在徐筹建
    经省质监局批准,徐州市将筹建省矿用计量器具检测中心。  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省唯一开展矿用计量器具检测校准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填补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在矿用计量器具检测项目上的空白。中心可面向全省及周边地区开展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粉尘测量仪表等的检测。
  • 我国已建成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标准物质供给数量持续增长
    1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新闻宣传处处长唐冀平介绍,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适应国际计量体系深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科技部、国资委等有关单位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一级巡视员张益群介绍,《意见》共提出十一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建立先进量传溯源体系;优化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建设;加快先进测量技术研究;推动先进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提升企业测量能力和水平;推进测量数据积累和应用;完善先进测量技术规范;优化先进测量技术服务;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推动作用;培养先进测量人才队伍等内容。我国已建立相对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目前,我国测量能力和水平如何?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朱美娜回应,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计量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测量基础。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供给数量持续增长,测量器具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测量能力不断迈上更高水平。“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计量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工业测量基础和能力,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对计量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测量管理体系;从社会层面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如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始聚焦产业发展测量需求和瓶颈问题,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检定、校准、测试服务,计量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朱美娜说。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测量基础还比较薄弱。朱美娜指出,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测量方法缺乏统一管理,高端测量仪器长期依赖国外,测量数据未能在科技、工业和社会治理层面得到有效应用。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支撑,都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新需求与现有测量体系支撑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测量需求的变化,研究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测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具体要从哪些方面进行重点考虑和精准发力?朱美娜表示,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持之以恒去推进。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强调“多元性”,积极发挥各方力量。要用“大计量”的思维和理念去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建立,动员全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二是要增强“创新性”,强化科研攻关。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围绕国际单位制变革,重点研究量子计量技术及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小型化技术,加快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测量需求,研究解决极值量、复杂量、微观量等准确测量难题。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研发,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测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推进测量仪器设备智能化、网络化。加快测量仪器设备研发,提升测量仪器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测量仪器设备品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测量主体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测量资源开放共享,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增强国家先进测量体系的创新活力。第三要突出“保障性”,夯实测量基础。四是坚持“可持续性”,强化人才培养。
  • 黄山市新增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涉及多种仪器设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要求,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作用和优势,2022年黄山市计量检定测试所申请新建了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检定装置、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检定装置、透射式烟度计检定装置、旋光仪及旋光糖量计检定装置等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9月17日,该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顺利通过省市场监管局专家组现场考核。   考核专家组依据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通过查阅文件资料、观察实验室、现场试验等形式对标准设备、环境条件和人员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核。考核组认为,此次建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现场操作熟练,符合考核规范的要求,一致同意通过现场考核。此次新增的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涵盖新能源、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检测领域,不仅填补了黄山市计量检定项目的空白,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性,更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   近年来,黄山市计量检定测试所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稳步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一是优先建设社会关注度高、民生热点、法制监督等方面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二是对已建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进行技术升级或设备更新,使技术能力与社会发展相匹配;三是进一步加强人员的培训,为我市企业和重点产业提供高质量检定服务。
  • 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落户无锡
    2022年11月7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筹建江苏省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的通知》(苏市监计量函〔2022〕373号),由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市局直属事业单位无锡市计量测试院担任秘书处的“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正式获批筹建。目前,无锡市计量测试院已负责运行江苏省力值硬度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多年,新计量技术委员会的申筹成功使无锡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省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地级市。成立后的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将在新能源汽车专用计量领域内负责国家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宣贯,开展国家和省级计量比对,计量技术研究,提供计量咨询及服务,开展全国和省内计量交流及活动,以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关计量政策研究等工作。近年来,无锡市计量测试院主动适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形势需求,利用无锡及周边现有的显著产业区域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前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已建设了包括电池测试、电机测试、电缆在线测试、失效分析、微观形貌分析、车用传感器电学、温度、力学、光学性能分析等关键参数计量测试能力,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相关领域的前期研究。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将通过健全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领域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测试及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内的量值一致、数据与结果准确可靠提供有效的计量保障,助力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转型,进而提升江苏省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话语权。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将积极推动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着力解决省内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计量测试领域关键参数量值测量及溯源能力,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紧跟产业需求开发现代测量技术方法,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计量保障,为企业突破该领域“卡脖子”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聚集全省新能源汽车领域计量测试龙头企业和权威技术机构、专家,为建立前瞻性的产业技术标准、规范夯实基础,推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助力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汽车产业加速驶入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无锡市共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3家,建设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00余项。建成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家级计量产业服务平台2个、省级计量服务平台4个,拥有省级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2个,起草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40余项,有力支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4年石油专用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发布
    近日,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2024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计划》,总计363项,其中石油专用计量技术规范18项,包括残碳测定仪、在线黏度计、针入度测定仪、热解分析仪、总沉淀物测定仪、凝点测定仪、比表面积分析仪、辛烷值机、烟点测定仪、密度测井仪等石化专用分析仪器。所有制修订计划项目应于2026年5月31日前完成材料报送报批。
  • 广东计量院建立全国首个交通噪声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交通噪声已成为我国城市环境中最主要的噪声源,其中机动车鸣笛声具有警示性强、声压级高及猝发性强等特征,因此影响尤为显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为监管禁止鸣笛区域中出现乱鸣笛情况,用于抓拍车辆违章鸣笛的电子警察--机动车鸣笛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但鸣笛监测系统却一直缺乏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其准确度无法保证,交警部门在对鸣笛车辆进行处罚时无法提供第三方检测证明,缺少公信力与说服力。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凸显机动车鸣笛监测系统的计量特性,为城市交通执法提供精准可靠的依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JJG 1184?2022《机动车鸣笛监测系统检定规程》并于2022年10月29日正式实施。广东计量院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展上述检定规程的宣贯学习,并建立了《机动车鸣笛监测系统检定装置》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是全国首家取得该计量标准市场监管总局计量检定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该计量标准使用鸣笛监测系统检定装置对设备的声压级、空间分辨力、定位误差、有效识别区域和声光图像时间一致性等项目进行校准,确保鸣笛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设备对行驶时的鸣笛出现误判。从2023年5月开始,广东计量院受广州市交警部门委托完成了广州市多个重点路段的机动车鸣笛抓拍点监测设备检定验收工作,为交警部门安装的机动车鸣笛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提供了计量支撑,助力交警快速、高效执法,为治理机动车违章鸣笛的取证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   广东计量院作为大区级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将继续积极推动计量技术研发与法制监管结合,致力加强各类监测系统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为我国城市交通秩序管理的水平的提升和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环境奉献计量力量。
  • 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11月30日,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部长级)秦宜智出席大会并讲话。   会前,黄润秋、秦宜智一行参观调研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实验室、国家大气监测网颗粒物称重中心、国家生态环境监测计量中心校准实验室、标准物质核查实验室,详细了解生态环境监测计量工作。   在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黄润秋代表生态环境部对技术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市场监管总局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与市场监管总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要求,密切沟通,务实合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抽查机制,推动解决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垂改后相关资质管理实际问题,取得一系列计量标准标志性成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权威性和公信力显著提升,为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希望双方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计量技术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美丽中国、质量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黄润秋强调,要大力推进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计量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开展技术规范制修订和计量比对等工作,有力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推进重点领域急需的在线、现场监测仪器计量技术规范的制修订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量值“源头”的准确性。要建立咨询工作机制,定期提出相关领域发展趋势报告和措施建议,支撑生态环境监管决策。要发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协调推动作用,保障技术委员会高效运转。  秦宜智向技术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计量是环境监测的“眼睛”和“标尺”,对生态环境监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始终把生态环境计量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计量工作。成立技术委员会,是市场监管总局和生态环境部深化战略合作的又一项新成果,体现了双方共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携手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行动、新作为,为计量与环境监测工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开拓了新的前景。  秦宜智强调,技术委员会要发挥平台功能,动态跟踪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工作的发展需求,以需求为引领,汇聚力量、协调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所需的标准装置、标准物质和溯源技术研究。要发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各自领域中的技术引领作用,发挥技术委员会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推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技术端、生产端、应用端、监管端有机融合,加强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的计划性、系统性,促进环境监测数据量值溯源的有效性、科学性,推进“水、土、气”各领域监测数据质量全面提升,为早日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叶民主持会议。   会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联合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实验室合作协议。会后,黄润秋、秦宜智为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成立揭牌。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法规司、监测司、监测总站主要负责同志,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负责同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同志,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会议。
  • 浙江省计量院新建(自动)核酸提取仪校准装置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近日,浙江省计量院“(自动)核酸提取仪校准装置”顺利通过现场考核,填补省内空白。   近年来,随着全国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的逐渐重视及升级,相关实验室核酸提取仪广泛应用于疾病控制中心、临床疾病诊断、输血安全、法医学鉴定、环境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畜牧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多种领域。浙江省计量院新建成的“(自动)核酸提取仪校准装置”,作为省内首个(自动)核酸提取仪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依据JJF1874-2020《(自动)核酸提取仪校准规范》开展(自动)核酸提取仪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   该标准的建立解决了当前(自动)核酸提取仪性能状态无法校准,测量数据难以达到可比性及可溯源性等问题。此外该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权威性、满足各实验室对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需求,同时对浙江省以及华东地区各类(自动)核酸提取仪的量值溯源提供技术保障。
  •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建两项省内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近日新建立两项浙江省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粉尘测定仪检定装置和烟气采样器检定装置,为浙江省粉尘监测、大气污染源监测等提供了技术保证,服务“双碳”建设。 粉尘浓度测量仪是用于测量悬浮在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仪器,目前国内外所生产的各类测量仪测量方式包括光散射法、β射线法等。粉尘测定仪检定装置实现了粉尘浓度测量仪的量值溯源,保障了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助力于大气环境的科学治理及有效监管。 烟气采样器作为采集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有害成分的专用仪器,在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烟气采样器检定装置保障了烟气采样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实现了环境污染物的精准监测。 据悉,量值溯源是保障大气环境治理质量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浙江省计量院开展了一系列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计量能力建设及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环境监测用计量器具专项检查
    p  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获悉,近期,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局)开展环境监测用计量器具专项检查,这是浦东新区范围内首次对此类计量器具开展排摸检查。/pp  本次检查共涉及辖区内17家环境监测单位和28家重点排污企业,以企业自查和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在用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领域计量器具的配备、检定和管理情况进行重点检查。除1家企业已确认停产,其余均递交了自查报告。根据自查情况,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局)与区环保局组成了联合检查组,抽取了8家环境监测单位和5家重点排污企业,开展现场检查。/pp  经查,环境监测单位总体情况较好,计量器具台账清晰、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检定意识清楚,检定校准基本按照检定周期计划表开展,其检查前强制检定率为97.0%,检查后经整改,受检率达100%,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计量器具超周期检定。重点排污企业计量器具管理不够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对强制检定、检定和校准的概念模糊,部分应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采用校准。其检查前强制检定率为87.1%,检查后经整改,受检率达100%。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责令企业立即进行整改,目前,企业整改已基本完成。/p
  •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批准发布《“两高”行业监测用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指南 化肥企业》等8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批准发布《“两高”行业监测用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指南 化肥企业》等8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日期至2023年12月8日。如有意见请反馈至电子邮箱:scjgjlc@shandong.cn。联系电话:0531-51792369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11月27日地方规范文本.zip相关标准如下:“两高”行业监测用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指南 化肥企业“两高”行业监测用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指南 陶瓷企业
  •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访ATAGO株式会社工场长永吉力
    p style="text-align: left "  近年来,数字式折光仪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制糖、石油、化工、环保等领域,以及眼镜、液晶材料行业。我国手持式折射仪发展相对落后,虽然市场上也出现了类似手持折光仪,但国产手持读数时有附着物,棱镜里有灰尘、通过测量有酸碱的样品后发现很容易劣化。国外对数字式折光仪的研究与开发较多且发展迅速,如日本ATAGO公司和美国Rudolph公司等相继推出了各种型号的数字式折光仪。/pp  在国外先进折光仪生产厂商中,日本ATAGO株式会社(以下简称:ATAGO)的数字式折光仪是做得较为出色的产品之一,其推出的全自动折光仪外观设计小巧、操作简便、测定范围较宽、精度和准确度较高,并具有良好的温控范围,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近期,仪器信息网编辑拜访了日本ATAGO总部并参观了其位于深谷市的生产厂房,同时就折光仪技术的发展现状、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与日本ATAGO公司工场长永吉力进行了深入的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6a7216db-cf67-4334-8c81-78928ee292c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strongATAGO株式会社深谷市工厂外景/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strong创新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strong/span/pp  ATAGO公司由雨宫喜平治于1940年在东京都丰岛区池袋成立,开始公司主要生产销售阿贝式折光仪、比色计和分光仪等仪器。随着竞争的加剧,1974年,ATAGO开始研发手持式精小型产品以扩展市场。由于手持式精小型产品对工艺、精确度和精美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ATAGO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赴世界各地对产品进行调研。/pp  起初ATAGO研发的数字式折光仪外形如同奥林匹克火炬的形状,但较为笨重,并且需要三个步骤去连接一个产品,造成了时间和成本的浪费。针对于此,ATAGO组织研发人员不断地进行尝试,将数字式折光仪的外形改为一体化设计,从而减少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等,也使得新设计的数字式折光仪变得更加轻巧和精美。/pp  ATAGO之所以在各领域的用户中赢得信赖主要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产品研发。“我们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研发特定的产品,例如用户需要测油品,ATAGO公司就研发了专门测油品测定仪,从而使ATAGO公司产品的普及率大大提升。目前,ATAGO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高端产品的研发上,例如‘桌上的仪器’。这些产品需要重新在技术上和软件上进行改进,同时对精确度和温度控制的要求更高“。针对于控温,ATAGO已研发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帕尔贴控温装置。永吉力谈到,“一般温控装置的开发者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但是我们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去研发,例如针对用户提出的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等,我们都做了细致考察”。/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strong跨越产品技术墙/strong/span/pp  ATAGO的折光仪虽然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其并未停止对折光仪技术探索的脚步。“目前各厂商之间折光仪的技术差别并不是很大,而且ATAGO的折光仪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所以说我们不是要超过某个企业,而是要领先市场,超越产品技术墙。”永吉力表示,目前折光仪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精度、测量范围和温度控制。提高精度的关键技术在于提高分解能(注:分辨能力。仪器装置等可测定、辨别物理量的能力),分解能受长度和光等综合性因素影响,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将其大幅提高。同时,测量范围的扩大是面临的另一个瓶颈,例如能否将糖度计折光率范围从1.2~2.0左右调至更大。ATAGO在这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pp  “折光仪市场目前已经趋向饱和了。ATAGO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在饱和市场上做一些产品替换、将竞争品牌的公司”夺过来“或者说服老用户用我们的新产品,看我们是否可以满足他们别的需求。同时,还要做到不能让竞争对手夺走我们的老用户。此外,ATAGO还要努力地开发很多新产品。”永吉力如是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IMG_0882_meitu_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cfa6f1a0-3a60-468b-9a95-f497025cf97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strong日本ATAGO公司工场长 永吉力/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strong领先市场的“三个秘诀”/strong/span/pp  ATAGO公司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占38%左右份额,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主要源于三个秘诀:/pp  第一、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利用分公司宣传其产品和品牌。以前用户咨询公司产品直接打电话到日本总部,这样的回馈效率较低且不及时,服务也不是很好。现在ATAGO在全球各个地区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并且每个地区都设有售前和售后服务人员,从而可以更接近用户,使得服务变得更有效率。/pp  第二、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我们公司从第一代雨宫经理到现在第三代雨宫经理始终对糖度计和折光仪情有独钟。正是因为我们可以专注于这一行业所以才能走到今天。目前,日本折光仪和糖度计市场上有85%是ATAGO公司的产品”。同时,ATAGO公司坚持以技术为重,不断地改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赢得了大量的用户认可。/pp  第三、ATAGO近年来加大力度改善其售后服务质量,更多地站在了用户立场去考虑问题。例如根据用户的一些意见去改善产品的货期和功能,甚至生产计划也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做的。ATAGO目前在东南亚、美国等全球共十多个地区设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如果客户的仪器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给所在区域最近的售后服务中心打电话了解情况。同时,ATAGO会定期召回各个地区的售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代理商或分公司的员工)进行仪器安装、使用或维修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strong将中国市场列为“必争之地”/strong/span/pp  ATAGO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永吉力说,“近年来,ATAGO产品的销售在中国的增长率非常好,2015年ATAGO在中国的销售额居集团内第二位。虽然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我们觉得还会有一些增长。相较于美国分公司,ATAGO中国分公司的建立时间稍晚,但发展前景要好于美国分公司。/pp  ATAGO目前在中国力推的是油品测定仪。在中国,衣食住行中,人们比较讲究“食”,而且中国油品也存在一些问题。ATAGO研发的油品分析仪可以同时测定TPM(极性组分)和AV(酸价),因此该产品有望未来占领中国植物油,粮油等油品的食品监督市场,作出一份贡献。同时,ATAGO在中国主推的另一款产品是粘度计。粘度计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挑战,因为目前ATAGO对中国用户的使用信息不是很了解。此外,盐度计也是ATAGO在中国力推的一款仪器。目前,全世界都在聚焦于健康和生命科学,在日本和中国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对盐度的控制特别关注,例如针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盐分的控制,用户也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pp  美国、中国两个国家相比较,其各自增长明显的应用市场是不太一样的,永吉力谈到,“如果某个行业的GDP高于其他行业,那么针对这个行业的产品可能会卖得比较好。例如美国的制糖行业比较发达,因此旋光仪的销量要比较好。在中国,糖酸一体机的销量比较好,这可能与中国的水果类产业比较发达有关。”/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strong把握潜在市场才能把握未来/strong/span/pp  针对于产品的潜在市场,ATAGO一直在做市场调研。ATAGO的销售人员会深入到用户中去,了解其实际的需要,并将相关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研发部门,看是否可以达到用户的要求。同时,ATAGO会对用户的反馈定期做一个总结,然后和研发部门去讨论是否可以做到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pp  例如在食品领域,ATAGO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ATAGO开始关注于化工、制药和化纤等行业。“现在我们每天都会开会,因为每个国家对应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行业成功案例,因为以前没有做过该行业,那么这个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分享,然后按照成功案例的方法再做下去。最近做得较多的是化工行业,因为它有太多的未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IMG_0886_meitu_1_meitu_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a51f4569-614f-413a-b506-21ffa90494d1.jpg"/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strongATAGO株式会社工场长 永吉力(左四)、陪同人员 徐英(左二)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strong后记:/strong/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隶书, SimLi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借赴日参加JASIS 2016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走访了ATAGO公司总部并有机会参观了ATAGO公司总部工厂。此次拜访ATAGO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TAGO作为世界领先的折光仪生产企业,始终保持着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一方面,ATAGO在自身擅长的折光仪上面,没有“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超越产品技术墙。另一方面,ATAGO在立足于自身优势领域的同时,积极寻求其他潜在的领域和市场,扩大产品生产线,以迎接未来市场的挑战。/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span style="font-family: 隶书, SimLi "/span /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strong采访编辑:郭晓东/strong/span/p
  • 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发布《环境空气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检定系统表》等9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达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已组织完成《环境空气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检定系统表》等9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为确保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请于2023年10月11日前填写征求意见反馈表,并以邮件形式反馈至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逾期视为无意见。联系人:徐 驰 电话: 010-84943294意见反馈邮箱:secretary@cnemc.cn附件:1.《环境空气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检定系统表》征求意见稿2.《环境空气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检定系统表》编制说明3.《环境空气二氧化碳、甲烷高精度光谱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4.《环境空气二氧化碳、甲烷高精度光谱监测系统校准规范》编制说明5.《固定污染源CO2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6.《固定污染源CO2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规范》编制说明7.《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现场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8.《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现场校准规范》编制说明9.《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元素碳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10.《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元素碳监测系统校准规范》编制说明11.《环境空气氟化物采样器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12.《环境空气氟化物采样器校准规范》编制说明13.《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板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14.《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板校准规范》编制说明15.《水质总有机碳在线分析仪现场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16.《水质总有机碳在线分析仪现场校准规范》编制说明17.《环境监测用液体标准物质比对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8.《环境监测用液体标准物质比对通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9.《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反馈表》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23年8月11日
  • 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关于征集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立项需求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按照《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中“健全国家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的要求,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共同指导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申报成立了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MTC41),秘书处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要负责生态环境监测专用仪器所需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为进一步服务污染源在线监测计量管理需求,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测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本委员会拟加强污染源在线、现场监测设备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确保重点在线、现场监测仪器计量检定/校准有规可依。现向全社会征集污染源在线、现场监测设备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立项需求(附件),请相关单位结合工作需求,积极填写调查表,并于2021年8月20日前发送至本委员会秘书处电子邮箱(secretary@cnemc.cn)。 联系人:王瑜 联系电话:010-84943156附件: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立项需求调查表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关于征集2024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计量检定(测试)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各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研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第一监测站、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其他相关单位: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提高在线/现场监测等生态环境监测专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和准确性,发挥计量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作用,现组织开展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计划项目征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重点申报范围(一)固定污染源排放及执法、污染追因溯源等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所需的在线/现场监测设备、立体快速监测设备、传感器等网格化监测设备等配套的计量技术规范。(二)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等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所需的在线/现场监测设备配套的计量技术规范。(三)水生态保护、国际履约等重点领域所需的在线/现场监测设备配套的计量技术规范。二、申报要求(一)申报项目应当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衔接配套,紧贴生态环境重点管理工作的监测计量需求。(二)申报单位在相关领域应具有较强影响力,具备牵头制定相关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技术实力,能够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三)申报项目的起草单位一般不少于两家。鼓励和支持采用监测+计量的形式,起草单位包含生态环境监测与计量技术机构,确保相关计量技术规范既符合计量技术要求,也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实际工作。(四)鼓励信誉好、实力强、熟悉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与计量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申报、参与制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五)申报项目的主要起草人应为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一般应具有起草计量技术规范的经验。(六)申报项目应当具备扎实的前期研究应用基础,主要技术内容科学成熟,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涉及的相关计量量值(参数)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完整。(七)申报项目书应明确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校准方法、校准条件、计量特性、不确定度评定等重要内容,提交技术规范初稿或草案的,可优先申报。(八)项目申报书应明确进度安排和完成期限,工作周期(从下达任务至完成报批)超过24个月建议先期开展预研工作,相关工作完善后再行申报。三、报送程序和要求(一)项目申报应提交资料(相关格式参见附件)1、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目申报书;2、申报人简历;3、申报技术规范草案。申报单位应认真准备规范草案,规范草案应明确提出主要章节及各章节所规定主要技术内容;4、2024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项目申报一览表。(二)申报方式。申报单位应于2023年11月15日前将填写完整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目申报书、2024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项目申报一览表、申报人简历和申报技术规范草案的电子文档发送至秘书处邮箱secretary@cnemc.cn。秘书处初审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材料,盖章后书面形式函告秘书处。关于项目申报的问题请联系环境计量委秘书处:联系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瑜 010-84943156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刘安妮 010-64525302附件:1、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目申报书2、申请人简历-模板3、申报技术规范草案-模板4、2024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目汇总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23年9月25日
  • 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 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为提升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筹建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目前,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计量测试基础薄弱,现有计量测试技术能力满足不了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产业计量未与产品研发制造深度融合,存在“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如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存在着加速疲劳测试、装配公差在线检测技术以及综合性能“参数壁垒”分析等计量测试难题。  常州是智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集聚地,机器人销量占全国1/4,产业链相对完善。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已建成全国第一家获得CNAS认可及CMA资质认定的机器人检测实验室、获批筹建江苏省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智能机器人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与江苏省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安全及可靠性)。依托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建设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从智能工业机器人产品研发和应用需求追溯,梳理全产业链的计量测试需求,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补齐计量测试短板,解决产业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计量测试难题,建成“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具有前瞻性”的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体系,保障智能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助推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重庆市: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研制电镜、工业CT等设备
    7月1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业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 标 名 称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属性1主持及参与编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61030预期性2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5780110预期性3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计量科研项目(项)2510预期性4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项)62686预期性5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84710001200预期性6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26预期性7建成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610预期性8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站(个)568预期性9建成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个)014预期性10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80%≥85%≥90%预期性11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78%≥85%≥95%预期性12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95%≥96%≥98%约束性13主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90%≥95%预期性《规划》提出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先进制造领域,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储供能、氢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等新能源汽车领域,能源、气态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气回收监测与检测等节能环保领域的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规划》强调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创新发展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应用,加快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检测技术、直流电能计量技术、计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电网量测领域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远程监测、自动化检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快速检测能力。《规划》还提出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服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需求,搭建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全市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及专用装备研制,为“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服务制造业发展重点工作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应用的计量服务需求,持续推动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通信领域全产业链、全溯源周期的计量技术开发与测试装备研制,重点开展5G/6G通信、毫米波传输、关键元器件、大规模天线阵列、空间射频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和分析应用。2.汽车摩托车产业领域。围绕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充电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安全与保障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电磁兼容领域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能效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设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完整评价体系及规范性计量测试平台等。3.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顺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领域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数字化精密测量、大尺寸及微纳米高精密测量、复杂几何型面测量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持续完善装备制造计量服务能力。4.消费品产业领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纺织品、新兴消费品等领域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推动食品添加剂、有机化学品残留、包装材料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以及消费品中生化计量、电离辐射计量等前沿性计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5.材料工业产业领域。围绕全市增加高品质原材料供给和前沿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面向绿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进有色金属、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的前沿计量技术和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6.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发现、疫情防控保障等领域需求,持续推动远程医疗计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精密医疗设备检测、植入材料检测和蛋白质计量、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计量、核酸计量溯源技术研究。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1.现代物流业。推进物联网核心元器件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冷链环境动态监控系统校准技术,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2.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面向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测试、检验等计量服务。重点发展在线检测计量,完善检验计量服务体系。3.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计量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加大计量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规划》还专门强调了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面向高端仪器仪表和精密制造产业计量检测需求,重点完善压力、流量、电磁、光学、化学等仪器仪表检测能力开发,拓宽仪器仪表检测服务范围,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自动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服务行动,建设一批计量测试共享实验室,解决企业生产设施不完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拓展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在特色仪器仪表领域持续做大、做强、做响“重庆制造”品牌。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1.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卫星导航、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建立集成原子时标标准装置、高精度多轴转台标准装置以及大流量风速风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称重传感器、车辆动态多参数测量仪等检测装置。2.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3.面向高端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领域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包括曲轴洛氏硬度测试系统、动态力值压力校准装置、大口径气体流速流量检测装置、自由曲面自动检测系统、多参数危险气体在线分析仪器等。4.传感器。重点开展面向环境监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传感器检测能力研究,包括多维力值传感器、惯性运动参数传感器、动态称重传感器校准装置。5.特色仪器仪表。重点研发面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层民生计量保障领域的仪器仪表,持续提升智能水表、燃气表、流量计、加气机、热能表、焦度计、高压电能表等我市特色仪器仪表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规划》还提出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计量与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化互联网与物联网领域计量服务,高水平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重点工作1.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测试评价技术及标准化测试数据集的研究。重点推进计算机视觉、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计量检测技术、关键参数测量与测试验证、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2.产业数字化领域。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有效性,为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在线监测计量体系建设。3.互联网领域。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促进5G/6G、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物理信道、传输稳定性、功耗等参数的计量测试方法研究,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4.物联网领域。开展轻量级操作系统及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制定物联网感知装备测试标准和系统评价技术规范,开展测试评价。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推动地区和行业碳排放计量标准方法研究,依法开展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提升碳计量和碳汇计算技术支撑能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1.碳排放领域。加强“双碳”计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碳市场基础标准、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和碳排放在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组织质量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在线检定装置的研发。2.能源领域。打造综合能源计量云平台,推进重庆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能源资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重点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检测技术。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电力碳足迹追溯、发输电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压、清洁能源场景计量试验监测技术研究。3.环境监测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在线计量技术及装备、环境计量标准物质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监测装备集成开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类仪器的在线、便携、快速计量检测。重点提升环境、卫生领域污染物排放量监测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气、页岩气领域监测能力,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4.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研究,进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纯度定值,开展污染物颗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发挥计量专业优势,围绕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工程、重要装备、重点网络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保障能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1.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推进高铁装备制造、机动车测速、道路交通称重等计量技术升级迭代。围绕国际大宗高价值产品贸易,加强“渝新欧”港口计量体系建设和互认。2.城市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统涉及的信息、通信、传感器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为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提供计量测试数据,实现对交通运输领域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测。3.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推进能源资源计量领域的计量装备研制,制定修订能效水效标识产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创新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手段,开展能源计量器具在线动态计量检测标准方法研究。4.水安全领域。重点推进城乡供水水源水质在线检测计量标准及计量技术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水雨情遥测、城乡供水监测、供水管网漏损监测、重点水源地水质监测计量标准及计量体系,重点提升漏水控制、污水处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计量检测技术水平。5.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面向5G/6G、千兆光纤、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网络设施建设需要,开展互联立体网络体系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试验计量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计量基地。重点研发高精度守时系统,提供时间频率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服务。6.自然资源监测领域。开展用于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测量仪器校准溯源技术研究。《规划》还强调了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等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工作。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重点工作1.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重点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技术能力水平。围绕服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新获批筹建一批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2.市级计量技术机构。重点提升市级法定计量机构技术能力,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法定计量机构保障能力。面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性能评价实验室。3.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建设与维护、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电力、水务、气象、地质勘测等领域开展行业内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承担政府及行业指定的基础保障任务。完整版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doc
  • 《中国工业CT市场研究报告(2021版)》正式发布
    工业CT,即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被誉为当今“最佳无损检测和无损评估技术”。成像方法是将工件进行断层扫描,并进行数字处理,给出真实反映工件内部结构的断层二维图像,测量足够多的断层二维图像之后,按照一定的图像重建算法经过图像处理,得到三维立体模型,该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工件是否存在缺陷及有损伤缺陷的准确位置和其内部结构的大小、分布和形状等。1983年,美国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CT。1993年,重庆大学ICT中心作为国内工业CT技术的先行者,研制出我国首台可供实用的ϒ射线实用型二维工业CT机,极大推动了我国工业CT技术的发展。此外,清华大学、中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北京自动化所等国内科研机构也都在积极开展先进工业CT理论研究和样机开发工作。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我国工业CT技术已经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的壁垒,工业CT也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制造业、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深入了解我国工业CT市场情况,仪器信息网特针对国内工业CT进行了行业访谈、共享平台数据分析、专利和文献梳理、中标信息统计等,并整理形成了《中国工业CT市场研究报告(2021版)》。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工业CT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共享工业CT用户单位和品牌分布,专利及文献的重要发布单位和专家、中标品牌和价格等。样图:各品牌市场占有率 报告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survey/Report_Census.aspx?id=256如对本报告感兴趣,可通过以下邮箱survey@instrument.com.cn联系我司相关人员,咨询报告相关细节。报告目录第一章:工业CT概述第二章:工业CT主流厂商介绍2.1 厂商一2.2 厂商二2.3 厂商三2.4 厂商四2.5 厂商五2.6 厂商六2.7 厂商七2.8 厂商八2.9 厂商九3.0 本章小结第三章:工业CT共享市场分析3.1 共享工业CT所属单位分布3.2 共享工业CT所属地区分布3.3 共享工业CT品牌分布3.4 本章小结第四章:工业CT技术发展分析4.1 工业CT专利申请趋势4.2 工业CT专利地域分布4.3 工业CT重要技术专家及研究单位4.4 本章小结第五章:工业CT研究单位和人员分析5.1 研究单位分析5.2 研究人员分析5.3 本章小结第六章:工业CT中标市场分析6.1 招标单位分析6.2 中标单位分析6.3 价格分析6.4 本章小结第七章:总结 附录(图表)
  • Royma&VG:工业CT软件应用联合实验室成立
    近日,俐玛精测(Royma)与北京唯迹科技(Volume Graphics,简称VG)就共建软件联合实验室及创新业务模式、共同开拓工业CT和Volume Graphics软件(简称VG软件)应用服务市场,达成合作。11月1日,双方在俐玛苏州总部举行了工业CT软件应用联合实验室(Industrial CT Software Application Laboratory)签约仪式,宣告了双方在技术与市场上进入深度合作阶段。 Royma副总裁孙晓涛、VG北京总经理Dennis Maier出席签约仪式。工业C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成像的检测技术,用于实现对工业产品的非破坏性检测和三维重建,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失。据悉,该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汇集Royma和VG两家公司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加深双方在软件测试、集成开发、行业应用、培训以及业务推广方面的合作探索提供平台,有利于共同提升彼此在锂电、叶片、压铸、注塑等行业的市场影响力和保有量。Volume Graphics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全球工业CT分析软件公司,研发工业 3D计算机层析成像(CT)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在工业CT检测市场中,VG的市场占有率接近80%。据了解,“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 ,70%的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企业都将VolumeGraphics的产品用于质量控制、度量计算、损坏分析以及产品研发。Royma是一家专注于工业CT设备制造的公司,具有先进的X射线成像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CT厂商之一,Royma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工业CT设备和软件解决方案。据介绍,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共同推动工业CT软件的发展和应用,为国内外高端制造企业提供更加先进和可靠的工业CT解决方案,推动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吕玲)
  • 重庆:研制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
    日前,重庆市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要大于等于95%。《规划》强调要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其中,在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规划》提出要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涉及五方面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提出在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方向,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规划》原文如下: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全市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全市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基础建设、产业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5个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项目超过2300项,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达到95%。计量整体能力实现西部领先,计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给计量体系带来的全新挑战,我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新技术领域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产业计量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区域间计量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实质性确立。推进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强化计量应用支撑,提升全市整体计量能力已成为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计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供给质量,为谱写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对计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计量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兼顾区域、领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攻克计量领域“卡脖子”技术,加速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国产化替代,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提高计量创新链整体效能。——坚持需求牵引、供需联动。把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计量工作的出发点,围绕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问题,明确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和计量服务发展方向,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计量发展新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强政府对计量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系统培育产业健康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计量机构在技术路线选择、服务领域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系统协同、融合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计量的技术服务保障作用,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协同服务和综合应用。坚持将融合发展贯穿始终,有序推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发展新生态,合力开创计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基本建立,计量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计量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充分激发计量技术机构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和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搭建一批产业契合度高的计量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全市计量技术能力提升。——计量服务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计量在全市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业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实施一批计量基础能力提升重点工程,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物质研制、机构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计量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统筹推进锻长板强优势和补短板蓄后势,全面提高计量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计量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持续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量监管体制,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强化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探索构建新型计量监管模式,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展望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计量整体能力跻身全国领先梯队。全面建成现代化计量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区域计量能力高效协同发展。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属性1主持及参与编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61030预期性2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5780110预期性3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计量科研项目(项)2510预期性4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项)62686预期性5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84710001200预期性6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26预期性7建成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610预期性8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站(个)568预期性9建成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个)014预期性10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80%≥85%≥90%预期性11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78%≥85%≥95%预期性12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95%≥96%≥98%约束性13主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90%≥95%预期性三、强化计量科技研发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四)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战略发展和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计量应用技术。积极参与和推进“量子度量衡”计划,应对计量基准量子化变革,重点开展时间频率、力学、化学等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专栏2  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方向1.计量理论研究。重点开展计量战略发展研究,量和单位、不确定度理论模型研究应用、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可计量性设计、计量整体解决方案研究,计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研究。2.计量基础技术研究。持续开展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化学计量等方面的计量基础技术研究。3.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和应用。4.时间频率及传递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长距离超高精度激光时频传递技术、光纤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应用,满足下一代时频同步精度需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五)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专栏3  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方向1.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2.贸易结算领域。重点开展天然气计量检测、电子衡器智能检定及防作弊监管、高速动态汽车衡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3.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储供能、氢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4.医疗健康及养老领域。重点开展临床检验、医用诊断治疗、康复理疗、医疗环境监测、医疗器械安全监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5.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能源、气态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气回收监测与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六)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创新发展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应用,加快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检测技术、直流电能计量技术、计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电网量测领域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远程监测、自动化检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快速检测能力。(七)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围绕国家战略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卫星导航、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计量科技创新项目。发挥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创引领作用,加速整合社会计量资源,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开展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合作,鼓励联合申报计量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栏4  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工作1.强化计量央地合作。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对接,力争在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技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突破。2.完善计量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专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围绕时间频率、导航定位和5G/6G通信等领域共建科技合作平台。3.建立重点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节能等项目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全市整体计量检测研发能力。4.服务众创空间平台。引导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类众创空间展开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计量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八)服务制造业发展。实施全市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需求,搭建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全市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及专用装备研制,为“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实施制造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充分发挥计量对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实现计量对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技术保障和创新服务。专栏5  服务制造业发展重点工作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应用的计量服务需求,持续推动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通信领域全产业链、全溯源周期的计量技术开发与测试装备研制,重点开展5G/6G通信、毫米波传输、关键元器件、大规模天线阵列、空间射频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和分析应用。2.汽车摩托车产业领域。围绕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充电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安全与保障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电磁兼容领域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能效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设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完整评价体系及规范性计量测试平台等。3.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顺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领域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数字化精密测量、大尺寸及微纳米高精密测量、复杂几何型面测量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持续完善装备制造计量服务能力。4.消费品产业领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纺织品、新兴消费品等领域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推动食品添加剂、有机化学品残留、包装材料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以及消费品中生化计量、电离辐射计量等前沿性计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5.材料工业产业领域。围绕全市增加高品质原材料供给和前沿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面向绿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进有色金属、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的前沿计量技术和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6.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发现、疫情防控保障等领域需求,持续推动远程医疗计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精密医疗设备检测、植入材料检测和蛋白质计量、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计量、核酸计量溯源技术研究。(九)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大计量对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助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服务我市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专栏6  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1.现代物流业。推进物联网核心元器件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冷链环境动态监控系统校准技术,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2.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面向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测试、检验等计量服务。重点发展在线检测计量,完善检验计量服务体系。3.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计量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加大计量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十)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面向高端仪器仪表和精密制造产业计量检测需求,重点完善压力、流量、电磁、光学、化学等仪器仪表检测能力开发,拓宽仪器仪表检测服务范围,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自动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服务行动,建设一批计量测试共享实验室,解决企业生产设施不完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拓展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在特色仪器仪表领域持续做大、做强、做响“重庆制造”品牌。专栏7  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1.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卫星导航、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建立集成原子时标标准装置、高精度多轴转台标准装置以及大流量风速风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称重传感器、车辆动态多参数测量仪等检测装置。2.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3.面向高端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领域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包括曲轴洛氏硬度测试系统、动态力值压力校准装置、大口径气体流速流量检测装置、自由曲面自动检测系统、多参数危险气体在线分析仪器等。4.传感器。重点开展面向环境监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传感器检测能力研究,包括多维力值传感器、惯性运动参数传感器、动态称重传感器校准装置。5.特色仪器仪表。重点研发面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层民生计量保障领域的仪器仪表,持续提升智能水表、燃气表、流量计、加气机、热能表、焦度计、高压电能表等我市特色仪器仪表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十一)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加强计量与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化互联网与物联网领域计量服务,高水平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解决影响全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计量技术难题。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推进计量检测大数据采集,拓展“工业互联网+计量”智能检测的市场应用。加强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物联网感知装备质量水平。专栏8  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重点工作1.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测试评价技术及标准化测试数据集的研究。重点推进计算机视觉、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计量检测技术、关键参数测量与测试验证、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2.产业数字化领域。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有效性,为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在线监测计量体系建设。3.互联网领域。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促进5G/6G、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物理信道、传输稳定性、功耗等参数的计量测试方法研究,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4.物联网领域。开展轻量级操作系统及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制定物联网感知装备测试标准和系统评价技术规范,开展测试评价。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十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推动地区和行业碳排放计量标准方法研究,依法开展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提升碳计量和碳汇计算技术支撑能力。推进全市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工作,强化结果运用,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拓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加大能源资源和环境卫生计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利用,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提高能源计量动态监控能力,强化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碳追踪中的应用。专栏9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1.碳排放领域。加强“双碳”计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碳市场基础标准、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和碳排放在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组织质量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在线检定装置的研发。2.能源领域。打造综合能源计量云平台,推进重庆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能源资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重点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检测技术。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电力碳足迹追溯、发输电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压、清洁能源场景计量试验监测技术研究。3.环境监测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在线计量技术及装备、环境计量标准物质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监测装备集成开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类仪器的在线、便携、快速计量检测。重点提升环境、卫生领域污染物排放量监测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气、页岩气领域监测能力,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4.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研究,进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纯度定值,开展污染物颗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十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计量专业优势,围绕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工程、重要装备、重点网络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保障能力。专栏10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1.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推进高铁装备制造、机动车测速、道路交通称重等计量技术升级迭代。围绕国际大宗高价值产品贸易,加强“渝新欧”港口计量体系建设和互认。2.城市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统涉及的信息、通信、传感器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为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提供计量测试数据,实现对交通运输领域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测。3.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推进能源资源计量领域的计量装备研制,制定修订能效水效标识产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创新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手段,开展能源计量器具在线动态计量检测标准方法研究。4.水安全领域。重点推进城乡供水水源水质在线检测计量标准及计量技术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水雨情遥测、城乡供水监测、供水管网漏损监测、重点水源地水质监测计量标准及计量体系,重点提升漏水控制、污水处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计量检测技术水平。5.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面向5G/6G、千兆光纤、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网络设施建设需要,开展互联立体网络体系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试验计量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计量基地。重点研发高精度守时系统,提供时间频率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服务。6.自然资源监测领域。开展用于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测量仪器校准溯源技术研究。五、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四)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体系,确保量值传递溯源链条的完备性。加快推进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专栏11  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1.国家计量标准。重点围绕保障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立足我市时间频率、气体流量、卫星导航等优势计量专业,积极参与相关国家计量标准研究。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计量应用需求,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供给,加大关系民生和健康安全的相关产业计量标准建设力度,新建大长度、气体流量、膨胀法、真空等全市最高等级计量标准,填补西部地区相关领域量传溯源空白。3.部门(行业)计量标准。重点围绕部门(行业)发展需求,在能源、医化、理化、工业探伤、电力、水务等重点领域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4.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采用先进计量器具,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能力。(十五)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研发应用的市场化培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加大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涉及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发立项指导和知识产权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公益性标准物质推广应用,提升标准物质质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十六)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持续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普惠性、基础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推动“一区两群”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更加平衡充分。建立以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为龙头、市级计量测试中心为骨干、社会共建共享计量实验室为补充的全方位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具有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计量测试机构。加强计量技术机构间的协同服务、协同创新,推动形成一批公共检测平台。专栏12  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重点工作1.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重点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技术能力水平。围绕服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新获批筹建一批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2.市级计量技术机构。重点提升市级法定计量机构技术能力,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法定计量机构保障能力。面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性能评价实验室。3.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建设与维护、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电力、水务、气象、地质勘测等领域开展行业内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承担政府及行业指定的基础保障任务。(十七)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加快计量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创新型团队建设。支持计量技术青年骨干参加国家级、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平台的研究、实验活动。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加快培养产业计量服务与民生计量保障需求的紧缺人才。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制度有效衔接。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机制。(十八)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通过分类指导,帮助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工业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管理人员与计量器具,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和管理。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计量管理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凡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十九)推动计量交流合作。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区域计量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计量服务区域合作,组建川渝产业计量技术联盟,建立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打造区域资源互补、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监管执法互联的服务平台。加强计量对外交流合作,推动计量领域高质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和国际计量交流合作。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完善计量法规体系。积极推动计量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完善相关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快全市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建成符合市情实际、满足产业需求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成立重庆市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市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实施、评估和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计量技术规范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修订和宣传推广。(二十一)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推动计量监管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实施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推动对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测量平台开展综合计量评价。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二十二)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卫生防护、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三农”领域延伸,持续提升乡村计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水平,缩小计量领域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专栏13  民生计量监管重点工作1.民生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民生计量保障,实现涉及民生领域重点强检项目全覆盖。加大现场计量检定校准装备配置,实现民生计量检定校准便利化。2.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加油(气)机、充电桩、出租车计价器、集贸市场(超市)衡器、民用“三表”和粮食市场在用计量器具等重点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和商品过度包装的专项治理,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秩序。3.计量惠民专项行动。组织计量技术机构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进医院、进养老院,开展计量技术服务,打通计量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4.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计量服务供给质量和效果,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强粮食收储、农资销售、农产品收购等重点环节计量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二十三)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聚焦数字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通过器具智能化、过程自动化、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二十四)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做好诚信计量建设规范宣传工作,在供水、供电、供气、成品油、验配眼镜等领域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诚信计量典型,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建立完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落实。(二十五)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提升计量执法效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打击计量作弊、缺斤短两、伪造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和综合执法相衔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二十六)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开放、多元的法制计量格局。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持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七、保障措施(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建立重庆市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计量工作,协调解决涉及全市计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支持计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将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预算。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计量检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重点工程及试点示范项目。加大对计量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服务。(二十九)加强学科和文化建设。支持高校加强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在义务教育中增加计量基础知识教育内容,参与开展计量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深入开展计量科普宣传,推动计量科普基地建设,在“世界计量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计量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计量科学素养。大力传播计量文化,积极开展计量先进典型和榜样选树,不断增强广大计量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十)加强协调联动。加强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区县间计量工作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计量功能布局、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重点工作。探索组建全市计量智库,广泛吸纳高水平计量人才,研究趋势性、前瞻性重大计量问题,做好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计量工作格局。(三十一)狠抓评估落实。各区县、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落实规划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市场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 一文掌握我国工业CT发展历史与市场现状
    工业CT是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简称,成像方法是将工件进行断层扫描,并进行数字处理,给出真实反映工件内部结构的断层二维图像,测量足够多的断层二维图像之后,按照一定的图像重建算法经过图像处理,得到三维立体模型,该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工件是否存在缺陷及有损伤缺陷的准确位置和其内部结构的大小、分布和形状等。工业CT系统一般由射线源、前后准直器、探测器、机械扫描控制机构和计算机系统等组成。CT技术最开始在上世纪70年代应用、发展于医学领域,形成了著名的医学CT技术。后来美国率先将其引用到航天、汽车及其他工业部门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形成了新的CT技术——工业CT技术,其重要作用被评为是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1983年,美国顺利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CT,因工业CT技术的应用在参数分析、失效性研究、工艺改进等方面的作用几乎影响着遍及所有产业领域,对航空航天、军工部队和制造业等显得更为迫切。重庆大学ICT中心作为国内工业CT技术的先行者,在1993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可供实用的ϒ射线实用型二维工业CT机XN-1300,填补了我国ϒ射线工业CT技术的空白,极大推动了我国工业CT技术的发展,后来陆续研发出了低能X射线工业CT系统CD-300BX型工业CT机和高能X射线工业CT系统CD-650BX,并在2016年推出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纳米级工业CT机CD-5BXA/n和微米级工业CT机CD-130BX/μ。另外,清华大学、中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北京自动化所等都在积极开展国内外先进工业CT理论的研究工作与性价比较高的工业CT样机开发,为国防工业无损检测和新品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我国工业CT技术已经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的壁垒,工业CT技术也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制造业、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市场上工业CT的主要进口厂商有:YXLON、ZEISS、GE Phoenix、NIKON、Bruker、岛津等;国内厂商主要有:三英精密、固鸿科技、真测科技、丹东奥龙、日联科技等。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X射线CT检测装备研发和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现已发展为国内X射线CT产品种类齐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产品涵盖X射线三维显微镜、显微CT、工业CT、计量CT、平面CT、卧式CT、X射线在线检测设备和移动车载CT检测中心等。北京固鸿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类型为低能工业CT(160Kv-600Kv),高能工业CT(1MeV-15MeV),电子直线加速器(0.95MeV-15MeV),车载式CT及射线照相无损检测系统等。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经为全球客户提供了近100套的定制化射线类无损检测设备。重庆真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发改有关部门“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支撑下,以ICT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并由ICT研究中心技术团队、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科技企业集团等联合投资组建的专业从事工业CT/DR无损检测系统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是X射线探伤仪器、射线分析仪器、材料试验机及超声清洗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奥龙星迪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奥龙沐衡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奥龙电子仪器有限公司、丹东奥龙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丹东奥龙中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日联科技成立于2002年,始于深圳,是一家专业从事X射线技术研究和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无锡新区自建4万多平米的现代化工厂和研发中心,并在深圳和重庆建立大型制造工厂,在西安设立软件公司,并于北京、沈阳、天津、西安、青岛、武汉、成都、宁波、厦门、乌鲁木齐等地设有销售及服务处。无锡日联主要开拓公共安全、电子半导体行业X射线检测装备,以及X射线源核心技术研发与生产;深圳日联主要开拓锂电新能源X射线在线检测装备,食品、鞋业、箱包X射线异物检测机,X射线线阵扫描成像系统的研发与生产;重庆日联主要开拓金属压铸件、轮胎轮毂、管道及压力容器行业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参考文献:[1] 霍彬彬. 工业CT性能测试及检测模体研制[D].南华大学,2017.[2] 任华桥. 基于工业CT图像的三角网格简化及狭长三角网格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9.
  • 东营市工业产品检验与计量检定中心奋力打造高水平检验检测机构 全力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东营市工业产品检验与计量检定中心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围绕政府市场质量监管、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百姓民生安全保障三大领域,以打造成为区域知名、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检验检测机构为抓手,着力在“技术保障、能力建设、科技研发、优质服务”下功夫、求突破,努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市中贡献更强、更优的质量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在“技术保障”上下功夫、求突破凝聚检验检测新合力检验检测机构是建设质量强国的技术基石,东营市工业产品检验与计量检定中心坚持“123”工作思路,全力服务政府市场质量监管。围绕“一条主线”,保障大局发展。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这一条主线,每年开展生产、流通、仓储领域油品全覆盖监督抽查,成品油合格率逐年提升,在迎接“四减四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各项省对市考核中没有出现扣分项。2022年,在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消费品合格率考核项目荣获满分,在省政府对东营市质量工作评议中获评A级。用好“两大系统”,赋能市场监管。在全市启用国家计量器具强制检定信息化系统,强制计量器具管理、检定无缝对接,高效运转,年均检定强检器具6万台(件),较成立前增长53%。牵头搭建成品油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成品油质量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可比对、问题可反馈。该系统不仅服务于辖区内30余家石油化工企业,每年还向200余家企业提供专业检验检测服务6000余批次,解决技术难题超过100例,牵头修制定企业标准120余项,更好的树立了“东营油”的品牌和质量。健全“三级联动”,省市县全覆盖。全力服务重点消费品专项整治、能源计量审查、中央环保督察、疫情防控,完成油品、食品、电线电缆、防疫物资等重点产(商)品质量监督抽查12214批次,年均增长30%,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抽查全覆盖。在“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求突破打造检验检测新品牌技术能力是检验检测机构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动力引擎。抓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当好“压舱石”。“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中心高度重视现代先进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聚力新增“大精特专”(大尺寸、大流量、大质量计量,精密设备、特殊设备、专用设备校准)计量标准20项,新建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4项,较成立前翻了一倍,基本建立起满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家计量基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量传溯源体系。建好两大国家级质检中心,当好“急先锋”。立足我市石油装备和石油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中心建设了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检中心和国家石油炼制产品质检中心。其中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检中心在2021年的全国考核中排名第3,检测项目覆盖率达到93%以上,成为该产品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质检机构。国家石油炼制产品质检中心新增大型仪器设备2400万元,实现了汽柴油在大渡河路实验室的全项检验,投资200余万元购置成品油快检车,成为我省首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市级机构,也成为我省首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点。新增重点产品检测能力,当好“防火墙”。中心现已具备519种产品、1630个方法、6501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较三年前增长53%,检测范围扩展到食品全项、环境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疫情期间冲锋在前,新增技术能力,填补了我市防疫物资检测能力的空白。新增的工业用碳酸二乙酯、工业用碳酸甲乙酯等五种新能源相关产品检验能力,为助力我市石化产业向新能源转型保驾护航。在“科技研发”上下功夫、求突破形成检验检测新优势科技创新是检验检测机构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科技前沿抓科研。参与省市场监管局“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探索计量监管在线检测新模式。参与毫米波频段固体电介质等标准物质研制,助力新材料、新能源、5G通讯等高新技术发展。面向经济主战场抓科研。省局十四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石油工程产品检测及计量检定技术研发》获批立项,并获29万元支撑资金。牵头成立我市首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山东省石油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起草成品油团体标准3项和省级计量校准规范2项。发表专业论文123篇;申报专利175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面向民生保障抓科研。主持完成的省级科技项目《气-质联用法检测汽油中非常规添加物的分析方法》,实现了甲缩醛、苯胺类和酯类等10种非常规添加物的同步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效率提升70%。省科技厅项目《电力变压器试验站测量系统整体校准的开发与应用》,大幅提升了相关产品的安全性和精准性,极大的消除了使用安全隐患。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求突破展现检验检测新作为坚持科学规范诚信创新的工作理念、高效务实廉洁的工作作风、精确精准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不断赢得社会认可。建平台,整合资源。中心牵头龙头企业、高等科研院所,积极搭建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共享平台,先后被认定为山东省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检测平台、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研发检测平台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与祺龙公司联合攻关,建成我国目前最大、最深的海洋石油水下装备测试试验中心,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谋合作,精准帮扶。首次在国内开展-46℃条件的旋塞阀性能试验,为企业拓展俄罗斯北极市场出具了“通行证”。通过8个月持续攻坚,完成油套管复合加载四级试验,成为全国少数几家完成该项目的机构。加班加点开展硫醇硫、辛烷值试验,及时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节约损失200余万元。连续组织召开API认证、石化高质量发展技术论坛,开展计量授权考核培训班,每年为企业节约外出培训成本100余万元。优服务,实现双赢。业务范围首次正式走出国门,赴蒙古国开展现场检验检测490批次。编制《馏分油硅含量检测作业指导书》,具备了准确检测馏分油、原油中硅含量的能力,帮助胜利油田检测样品420批次,解决硅含量检测难、成本高的问题。中心年均检验检测达到1万批次,检定标准达到10万台件,较成立前提升35%。
  • 奥影科普| X射线工业CT的放射安全防护
    X射线工业CT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无损检测工具。然而,由于它涉及到X射线的使用,人们往往对其辐射安全性存在疑虑。本文旨在科普X射线工业CT的放射安全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其安全性,消除不必要的担忧。 X射线和工业CT X射线在工业CT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X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离辐射,具有穿透质的能力,这使得它能够穿透被检测物体,获取其内部的结构信息。其次,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吸收、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与物质的密度、厚度等特性有关。通过检测透射的X射线强度,可以获取物体内部不同位置的材料分布信息。 工业CT,即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正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来实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三维成像。它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X射线投影,获取多个截面图像,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截面图像重建为三维立体图像。这种技术能够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示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组成、材质及缺损状况,被誉为当今最佳的无损检测和无损评估技术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X射线的辐射来源 X射线之所以会有辐射,是因为它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在X射线产生的过程中,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物质相碰撞并被靶物质原子内层电子所阻止,导致电子突然减速并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去,形成了我们所说的X射线辐射。 X射线的辐射特性与其波长和能量有关。由于X射线的波长很短,能量很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和电离作用。这使得X射线能够穿透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原子内层电子的跃迁和电离。 X射线对人体具有多层次影响,涉及生物学、医学和物理学等领域。它可直接穿透细胞,损伤DNA,增加患癌和遗传疾病风险;同时,与体内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导致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长期接触低剂量X射线,其辐射效应具有累积性,可能逐渐损害细胞并增加疾病风险。因此,对X射线的防护与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X射线放射的防护措施 为避免在使用X射线设备时受到放射伤害,在过往的研究和使用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一些常用的防护措施: 1.距离防护:距离是减少辐射暴露的有效方法。在使用X射线设备做检测时,确保与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2.屏蔽防护:使用屏蔽材料来阻挡X射线辐射是常见的防护措施。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铅、铅玻璃、铅橡胶等。在X射线设备周围设置屏蔽墙、屏蔽门等,可以有效减少辐射泄漏。 3.时间防护:尽量缩短暴露在X射线辐射下的时间。在使用X射线设备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曝光时间,避免重复照射。 4.设施防护:X射线设备的固有防护设施也是重要的防护措施。确保设备的辐射安全性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X线管壳、遮光筒和光圈、滤过板、荧屏后铅玻璃、铅屏、铅橡皮围裙、铅手套以及墙壁等。 5.个人防护:对于从事与X射线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铅围裙、铅围脖、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6.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X射线设备的安全使用。定期进行辐射安全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工业CT的辐射安全措施 1.屏蔽防护:工业CT设备的墙体和所有入口处的防护门应具有足够的屏蔽防护,以确保在射线束处于开启状态时,防护墙和防护门外30c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超过安全标准。此外,设备内部也应设置屏蔽装置,如铅钢结构的保护形式,以有效屏蔽射线。 2.监控装置:工业CT检测室内应设置监视装置,以便在控制室的操作台观察检测室内人员的活动和CT设备的运行情况。这样,如果发生任何异常情况,操作人员可以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措施减少辐射暴露。 3.警示装置:为了直观地提示工业CT的工作状态,应在设备、检测室的所有入口处、源塔及其必要的地方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同时,检测室内及其入口处应设置声光警示装置,以便在开机前发出持续警告,提醒人员注意辐射风险。 4.通风设施:工业CT检测室应配备机械通风设施,确保每小时换气次数达到4-5次,以便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如臭氧和氮氧化物等。这有助于减少工作人员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5.电气安全设施:对于以加速器为放射源的工业CT设备,应采取一系列电气安全设施,如主动接地联锁、高压屏蔽网、高压放电棒、高压过载保护、独立设备接地和警告说明等,以防止高压对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6.分区管理:检测室内应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在射线束处于开启状态时,任何人不得进入控制区。控制室以及与检测室入口相连的过道、走廊等区域应划为监督区,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这有助于限制人员接触辐射的风险。 国标中对工业CT设备的安全防护要求 在国家标准《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117—2015)中,对X射线工业CT设备的放射防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 4.1.3X射线探伤室墙和入口门的辐射屏蔽应同时满足:a)人员在关注点的周剂量参考控制水平,对职业工作人员不大于100μSv/周,对公众不大于5μSv/周;b)关注点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不大于2.5μSv/h。4.1.4探伤室顶的辐射屏蔽应满足:a)探伤室上方已建、拟建建筑物或探伤室旁邻近建筑物在自辐射源点到探伤室顶内表面边缘所张立体角区域内时,探伤室顶的辐射屏蔽要求同4.1.3;b)对不需要人员到达的探伤室顶,探伤室顶外表面30cm处的剂量率参考控制水平通常可取为100μSv/h。 4.1.5探伤室应设置门-机联锁装置,并保证在门(包括人员门和货物门)关闭后X射线装置才能进行探伤作业。门打开时应立即停止X射线照射,关上门不能自动开始X射线照射。门-机联锁装置的设置应方便探伤室内部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离开探伤室。 此外,《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 130-2020)、《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等相关标准也对使用相关设备的放射防护作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这些国标内容都是为了确保X射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护人员免受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在使用X射线设备时,应遵循这些标准的要求,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同时,对于违反这些标准的行为,也应依法进行处罚和纠正。 尽管X射线工业CT设备在使用时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只有当辐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X射线工业CT设备的辐射剂量通常较低,远低于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剂量水平。因此,只要我们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规定,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风险。当然,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人体免受辐射的危害,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 工业高温福利|FLIR TG297免费试用活动进行中.......
    工业高温福利|FLIR TG297免费试用活动进行中.......2016年3月2日上午9点左右,某炼钢厂发生了一起转炉爆炸事故。事故原因:一号炉到炉龄准备拆炉检修改造,炼完一炉钢注入大量水进行加速冷却,由于以为水已经蒸发完毕而没有确定,违规操作,摇动转炉产生爆炸,烟罩被炸烂,几十米远的加厚双层玻璃,天花板全部震碎,操作室一片狼藉!属于人为操作事故。众所周知,像窑炉、熔炉、炼钢、冶金等高温行业,需要非常严谨的工作流程和定时的设备检查,否则就可能会造成惨痛的事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高温行业的巡检工具也在一步步升级,今天小菲就给大家介绍一款工业用高温红外热像仪——FLIR TG297,它不仅是一款独树一帜的工业诊断工具,同时还具有精确的测温能力,成像温度可达1030°C。快速发现问题FLIR TG297集非接触式温度测量和热成像功能于一身,将会是您工具箱里的又一神器!★ 真正的160×120红外像素(1.92万像素)热像仪,让您获得不同体验;★ 借助高温滤波器,热像仪可以对温度高达1030°C 的目标物进行测量和成像。;★ 距离系数比高达30:1,扫描高温目标物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使用圆心激光指示器精确定位测量区域。生成清晰热图像FLIR TG297通过在镜头上安装高温滤光片来更快地诊断极端高温目标上的问题,从而生成详细的图像。★ FLIR专利MSX图像增强技术,快速诊断问题;★ 显示和捕获热图像或可见光图像,提供温度读数;★ 比较修改前后的已存图像,以说明问题和修复结果;★ 明亮的2.4英寸彩色显示屏,以您偏好的色调呈现热图克服恶劣环境FLIR TG297采用便携式设计及IP54保护性外壳,检测时不受地点的限制。★ 热像仪从2米高处掉落亦毫发无损,安全无后顾之忧;★ 配备明亮LED手电,轻松征服黑暗、难以触及的地方;★ 热像仪紧凑耐用,手柄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即使在拥挤不堪的工具包中,亦能信手取出;★ FLIR 2-10年保修服务(需官网注册)。FLIR TG297非常适合工业领域的高温用途,例如对玻璃炉、窑炉和熔炉或者是制造流程进行温度测量,帮助您准确定位潜在故障、排查修理并监控流程。然后对图像进行记录,帮助您的团队确保机器和系统安全运行并达到高效率。为了让工业高温作业巡检员挑选到最适合自己的巡检设备小菲为大家争取到一个福利~FLIR TG297免费试用无论您想排查极温故障还是一般的安全检查FLIR TG297都能满足您的要求
  •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
    引言随着我国工业持续发展,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动能也逐渐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与此同时,随着5G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的生产生活将愈来愈智能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高工业生产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再创新的高度。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仍然是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点,未来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工业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具有便捷性、精确性、迅速性、智能化等优点的机器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领域,其作为一种现代化检测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器视觉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光学、自动化等多个领域。机器视觉通过光学设备和传感器获取到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然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进而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或者通过控制单元指导机器完成任务。机器视觉偏重于信息技术工程化和自动化,但又构建在计算机技术视觉效果方法论的基础上,它的重点是感知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大小形态、颜色信息及存在状态等数据信息。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智能化中的应用,分析机器视觉的优点及现如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性的方法,进而剖析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上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期望能为现代化的智能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借鉴。1 机器视觉的研究与发展机器视觉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应用于“机器人”的研制。通过机器视觉传感器采集图像信息并处理,进而通过计算估计下一步的位置来控制机器人运动。20世纪50年代:机器视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图像的简单分析和识别上,像字符,工件、图片的分析和处理等,多用于航天、工业的制造与研究。20世纪60年代:利用计算机程序从数字图像中提取出诸如立方体、楔形体、棱柱体等多面体的三维结构,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多面体零件特征提取技术,进而为识别三维物体和三维计算机视觉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才有人首次提出较为完整的机器视觉理论,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视觉应用系统.简单的视觉应用系统小部分的代替人工生产,让工业生产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机器视觉技术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随着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机器视觉技术也不断和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机器视觉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应用,使其工业生产中掀起新的生产浪潮。20世纪90年代:机器视觉技术开始应用于零部件的装配。同时,这一时期有人提出将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机械零件表面粗糙度的非接触测量。这一技术的实现让众多机械零件表面的检测得到了应用,代替了人工检测,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让众多工人的双手和双眼从工厂生产中解放出来。21世纪:现如今,机器视觉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很多企业借助机器视觉的优点将其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现如今的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现代工厂的生产也不断追求自动化以及机械化,倡导将传统的人工生产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在工业生产智能化方面做的相当出色。机器视觉技术作为工业智能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也不断的被人们改进。由此可见,机器视觉技术一步步地发展到现阶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大规模是使用,尤其在工业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机器视觉技术相对起步较晚,相比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在技术、算法等方面努力跟进。2 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是现代科技的主要代表技术,工业机器人以其方便精确,省时省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子、服装、汽车、食品、等行业。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标准、高效率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其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京东自动化机器人仓库,硕大的仓库里面成千上万的机器人不停地在货架之间来回运动,将物品分类、投放、运输。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机器视觉具有如下功能。(1)定位和控制。现代工厂生产要求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物并确认其位置。然后使用机器视觉进行定位,并引导机械手臂去准确地抓取。(2)识别。主要利用机器视觉获取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状态的目标和对象,用于跟踪和收集数据。一般的机器识别系统借助照相机完成。(3)检测。检测生产线上产品的质量,这也是取代人工最多的环节。在工业领域,主要检查包括尺寸大小检测,瓶子外观缺陷检测,瓶口缺陷检测,残次品检测等。(4)高精度检查。在工业生产中,一些精密的电子设备零件需要较高的精度,例如计算机、手机上高度集成的电子电路板,有些可达到精度0.01mm甚至μm级,人眼无法识别这些小的元器件,因此必须使用机器来完成。(5)分拣与搬运。现代工业生产与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有一些分拣的工作,而传统利用人力进行分拣工作的方式存在较大局限,但视觉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及工作精确度,进而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机器视觉系技术在机器人的应用中起到一个核心内容的作用。机器视觉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怎样让机器人对运动目标物进行准确识别。视觉系统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加入视觉系统技术,可以使机器人对目标物进行实时的运动跟踪与检测,进而准确的确定目标物的位置与方向,确保机器人对其的准确定位。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工作主要分为4个部分:相机定位、图像分析与处理、目标物状态识别及机器人的动作操控。先利用相机定位对目标物建立运动坐标系,获取物体坐标;然后将获取的目标物分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状态识别以图像分析为基础,对目标物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根据图像处理与分析的结果操控机器人的动作行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现代工业相对于传统工业的伟大进步与发展,其解决了传统工业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长等缺点,将人们双手解放出来,让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3 机器视觉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大多倾向机械一体化,例如,薯片的生产,从土豆的清洗,到最后薯片的装袋、封口,都不需要人为参与。当然有的人要说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情味,但是我想说机械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或许将是未来所有工业生产的大趋所示,其优点不在赘述。那么,怎么才能控制机械化生产呢?这就要用到机器视觉技术来控制机器生产。机器视觉控制器,因其具备出色的处理能力,可在10s以内高速完成最多128个点的检测,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可运行的算法以及视觉系统做出决策的速度。为了减少图像处理的时间,一些工厂现在使用同构处理来运行视觉算法。另外,现在的一些机器视觉控制器还具有用于网络连接的专用以太网端口以及用于连接外部数据存储器的端口。通过工厂连接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在办公室检测产品生产,查看图像,还可以实时回放,极大的方便了工厂的生产。这种直接进行工业一体化生产的方式在慢慢的取代传统生产方式,相信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一大部分工厂将利用机器视觉控制实现工厂一体化生产。4 机器视觉在工业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目标检测多种多样,市场需求相对较大。比如,检测机械零件大小是否达标、辨别条形码或包装条码、测试商品的外表缺陷、瓶口缺陷、打印缺陷等等。这些应用均需大批量测试,并且都是高精度的测试,人眼识别在这些检测中处于劣势,如果仅仅通过人工,耗时可想而知。在啤酒瓶的生产过程中,瓶子大小以及外观是否有缺陷等这些都需要经过质量检测。一些工厂一天就会生产成千上万的啤酒瓶,如果都利用人工来处理,是让人无法胜任的。而且一般人眼一直盯着同样的物体检测,时间长了,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导致残次品率高,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如此,一些工厂还要花费大量成本聘请人力检测,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生产。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用机器检测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大批量检测可以快速完成,加快了工厂的产品生产速度;另外,减少了工厂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工业生产不在受限于人眼识别的缺陷,提高了工业检测的精度和效率,使工业生产更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5 机器视觉中的关键技术通俗来说,机器视觉的作用是代替了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利用照相机和照明设备获取图像信息,然后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将图片进行颜色、亮度处理,然后将图像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机器视觉中的两大关键技术: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与处理。(1)图像采集图像的获取是机器视觉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他是后续图像处理的保障。利用摄像头进行图像捕捉,摄像头的选择因功能而异;有时,图像的质量优劣还与光线强度有关,因此,会添加照明功能辅助图像采集。图像采集工作涉及到图像传感器的使用,一般灵敏度高、像素大、动态范围大、功耗低的图像传感器较受人们欢迎。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传感器是CCD,其灵敏度高、读取噪声低,因此在图像传感器占据一定的市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像采集有数码相机、手机、各式各样的摄像头、多媒体等,图像采集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面图像的处理以及机器的控制。(2)图像分析与处理图像分析一般利用数学模型对图像的色彩、透明度、色差进行分析,进而提取出有用的图像信息。主要包括图像信息识别与读取、图像的存储、图像数据变换、图像分割、模型匹配以及解释。图像分析步骤如图1所示。图1 图像分析步骤对于分析好的图像信息,下一步就需要进行处理。一般的图像处理方法是数字处理,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去噪、增强、复原、提取特征等。图像处理所需的硬件有数字图像采集器以及图像处理计算机,主要的图像处理操作,还是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涉及的算法有傅里叶变换、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微分计算、滤波处理等。图像是机器获取和信息交流的主要来源。通过图像的获取、分析与处理,将外界信息转化成可供计算机分析的数字信号,进而通过分析系统传输给控制系统,发出下一条动作的指令,控制机器完成任务。6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发展趋势机器视觉技术的优点:可以利用机器进行非接触测量,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在人无法工作和到达的区域完成对目标物的检测;机器比人眼对光更加敏感,可检测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及微弱光检测测量,解决了人眼的缺陷,扩大了人眼的视觉范围;机器不会产生疲劳,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机器视觉可以进行长时间工作、分析、处理与操纵;利用了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现代化工业生产带来可观利益。现在科技技术发展较迅速,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也相对成熟,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当工业生产车间现场的噪声很大时,机器视觉系统往往会受到干扰,会造成设备灵敏度的降低或设备的损坏;另外工业生产现场有的处于高温,有的处于低温,这就要求机器设备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图像的采集有时还会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当光线昏暗时,就会影响目标物图像的提取、识别及分析,进而有可能造成生产产品次品率上升,影响生产的精度及效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机器性能,进行有效的图像识别,使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中得到高效的利用,是当下研究的关键。(1)研发出高效率的图像处理软件和硬件。图像采集部分的快慢主要依赖于硬件的速度,高质量的硬件可有效减轻主机的负担,提高系统的对图像的分辨效率、采集效率、图像处理的速度及处理分析效率。高质量的软件也尤为重要,质量高的软件可以让机器的命令执行速度更加高速有效。(2)开发适用性强、高效、稳定、实时的智能算法。智能、高效、稳定化的智能算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分析处理速度,并且改善复杂环境下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的缺点,使系统有较强的即时性、鲁棒性、稳定性、抗干扰性以及环境适应性。7 结语由此可见,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制造有着广泛的需求,在工业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机器视觉技术的利用可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次品率;另外,还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机器视觉技术的优点如此之多,因此,对制造业领域智能化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现在的机器视觉技术还有待提高,许多技术难题还亟待解决,当下任务应着力解决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智能化、自动化应用,以便以后全面投入工业领域生产,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本文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孙郑芬 吴韶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