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想开发气相色谱的邻苯二甲酸盐的方法现在的流速是0.4ml/min,我想改成0.3ml/min有什么方法开发的基本原则没有或者那个高手能给我个测试方法!!!
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开发一个新的气相色谱方法一般有哪些步骤,特别是方法的论证有哪些工作要做,就是大家方法做好后需要做哪些后续工作去验证你的方法到底合不合适。我是新手,全靠自己摸索,想听听前辈的意见。谢谢
RCONH22 确定初始操作条件主要包括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分流进样的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μL ,最好控制在 0 .5 μL 以下 ,进样量还和分流比有关 ,分流比大时 ,进样量可大一些 ;进样口温度应接近或高于样品中最重组分的沸点 ;对于一个未知的新样品, 可将进样口温度设置为 300 ℃;常用毛细管GC 所用柱内载气线流速为:氮气 20~40 cm/s。隔垫吹扫设定为 2 ~5 mL/min , 分流比依据样品情况(如待测组分浓度等)、进样量大小和分析要求来改变, 选择一个合适的折衷分流比,用分流比范围 20∶1 ~200∶1 ,待测组分浓度大或进样量大时, 分流比可相应增大,反之则减小,用大口径柱时分流比小一些,用微型柱做快速GC 时,分流比要求很大,流比小时, 分流歧视效应可能小,但初始谱带(主要是溶剂谱带)宽度大,分流比大时,初始谱带(主要是溶剂谱带)宽度小,但分流歧视效应可能大。检测器温度可参照色谱柱的最高温度设定,而不必优化。色谱柱温度,组成简单的样品最好用恒温分析;组成复杂的样品,常需要用程序升温分离;色谱柱的初始温度应接近样品中最轻组分的沸点, 最终温度取决于最重组分沸点;升温速率依样品的复杂程度而定,建议毛细管柱的尝试温度条件设置为OV -1或SE-54 柱 :从 50 ~280 ℃,升温速率 10 ℃/min ,V - 17(OV -1701)柱:从60 ~260 ℃, 升温速率 8 ℃/ min ,PEG -20M 柱:从60 ~200 ℃,升温速率 8 ℃/ min 。这是方法开发时的初始参考条件,具体工作中再根据样品的实际分离情况来优化设定。3 尝试性分析上述初始条件设定后,便可以进行样品的尝试性分析。一般先分离标准样品,然后分析实际样品。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分离情况不断进行优化。GC的分离优化就是要在保证分离度和灵敏度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首先满足分离度的要求,然后提高分析灵敏度,最后再考虑尽可能缩短分析时间。改变柱温和载气流速可改变分离度;内径越小,或者填料粒度越小,柱效越高;薄液膜色谱柱的柱效高于厚液膜柱;更换色谱柱可改变分离度;用化学作用如通过生化反应改变待测物结构;程序升温是GC分离复杂混合物的有效方法;进样量小一些、进样口温度高一些、载器气流速快一些、汽化室体积小一些,分流比大一些,对窄的初始谱带宽度有利。4 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简单的样品,可通过标准物质对照来定性。对于复杂的样品, 则要通过保留指数定性和或GC/MS来定性。对于基层监测站,气相色谱定性分析最主要是依据保留值定性,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注入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根据保留值确定色谱图上哪个峰是要分析的组分。但必须注意,在同一根色谱柱上,不同的化合物可能有相同的保留值,对未知样品的定性仅仅用一个保留值还不够。双柱或多柱保留指数定性是气相色谱定性分析较为可靠的方法,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色谱柱上具有相同保留值的几率要小的多。建议对复杂的样品采用双柱或多柱保留指数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方法包括面积百分比法、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加入法。基层监测站最常用的方法是外标法,只要用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样品做出工作曲线, 就可以在完全一致的条件下对未知样品进行定量
建立方法过程中如何选择色谱柱?第一次建立方法时,应考虑色谱柱的下列性能参数,以便选出用于该分离试验的最佳色谱柱。 A .色谱柱固定相 B .内径 C .膜厚度 D .色谱柱长度A.色谱柱固定相气相色谱柱中,两种分析物由于其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而发生分离。因此,必须选定一个与样品特性相匹配的固定相。例如,如果组分足有不同的沸点(温度差大于2℃),推荐使用非极性色谱柱。如果组分之间的主要差异是极性不同,那么使用极性色谱柱较为理想。B.内径足内径的选择通常取决于仪器或检测方式。大多数现代化得气相色谱设备都与大部分色谱柱的尺寸相兼容。内径增大,色谱柱的样品容量增加,但分离度和灵敏度降低。反之,尺寸较小的色谱柱,其分离度和灵敏度也相应提高,但缺点是样品容量减少,所需样品量也增多。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个已有的色谱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C.膜厚度膜厚增加,色谱柱的样品容量也增大,但洗脱峰的速度变慢。这有助于分析挥发性化合物,如风味物质。膜的厚度增加,色谱柱的过载风险减少,分离度随之提高。不过,膜的厚度增大,对于降解的敏感性也增大。相对来说,膜的厚度越大,相同组分的洗脱温度也越高。对于具有较高沸点,如甘油三酯或较大分子量的化合物,应使用较薄的膜进行分析,以提高分离度,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分析时间。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相比率(b)。相比率用下面含有内径和膜厚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b= 内径/(4*膜厚度) 单位:μm相比率可用于两个方面:1.对量纲进行分类: a.对于挥发性样品b4002.要将一组分析数据从某个内径的色谱柱转移到另一个色谱柱而不改变方法,应选择与该色谱柱具有相似b值的色谱柱,这样二者也具有相似的保留性能。 膜厚度(μm) 0.1 0.25 0.5 1 1.8 3 0.1 250 100 50 25 14 8内径(mm) 0.25 625 250 125 63 35 21 0.32 800 320 160 80 44 27 0.53 1325 530 265 133 74 44 一般色谱柱的相比率(b)D.色谱柱长度能色谱柱的长度越长,柱效越高,分离度也越高,但二者并不成线性关系。分离度与色谱柱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色谱柱长度增大二倍,平方根为1.414,分离度只能增加41.4%。不过,色谱柱长度增加,保留时间也会增大。色谱柱长度增大二倍,分析时间也增大二倍。一般来说,推荐使用最短的色谱柱进行分离试验。
大家在使用气相色谱的时候,方法是有国标或者企标还是自己需要开发的呢?最近手头有一批新物质,都没有国标,只有一些物性,只有自己借助经验去开发方法了。以前只是对GC方法做过优化,新的方法开发路途有多远呢?大家有过此类的经验吗?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方法的开发随着现代精细化工的不断发展,[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在日常分析中越来越被受重视,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怎么去评价它的质量的好坏,那就要我们分析人员开发一个比较适合的检验方法;在此,总结了自己一点点经验(以FID为例),和大家一起讨论,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一:样品的了解和溶剂的选择1.对于样品成分不知的样品,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样品的各项物理性质,比如说结构式,沸点,溶解度等等,为后面的仪器条件做准备;2.对于样品成分已知的样品,我们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尽量选择低沸点的溶剂),如果直接进样,避免用水,二氯甲烷,甲醇做溶剂,防止损坏色谱柱;二是要配制适合样品的浓度,浓度过高,会导致色谱柱或衬管会过载,浓度过低,会导致分离效果不理想,重现性低二:仪器的配置(包括进样参数和升温程序)1.色谱柱的选择,说白了就是固定液的选择,根据样品的极性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在此应遵循“相似相溶”的基本原则;对于非极性的样品,应考虑非极性的色谱柱,如OV-1,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主要是色散力,固定液的次甲基越多,则色散力越强,各组分基本按沸点的大小顺序流出,沸点低的物质先流出色谱柱;如果样品中含有非极性和极性成分的混合物,一般选用中等极性或弱极性的色谱柱,如HP-5,DB-624系列的色谱柱,此时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基本还是色散力,当然还要看极性成分的量,沸点低的成分先流出,同沸点的物质极性大的先流出色谱柱;如果样品是极性物质,应选择极性色谱柱,如HP-1,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主要是静电力,色散力和诱导力处于次要地位,各组分按极性大小的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如果样品为非极性和极性成分的混合物,则非极性先流出,固定液的极性越强,非极性成分流出越快,极性物质保留时间越长。2.载气的选择,应尽量选择不与样品发生反应的惰性气体,如N2,He,H2等,没有特殊规定,一般选用N2,比较便宜。3.操作条件(1)进样口温度:根据样品中最高物质的沸点来确定,原则上是保证所有的样品都能够汽化,但选择的样品检测样品不会因为高温遭到破坏;一般选择150-250℃;(2)进样量:对于毛细管柱而言,进样量尽量不要大于2ul,过大可能导致柱子过载和溶剂效应,对于填充柱而言,进样量则可以稍微的增大;(3)分流比: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响应值和样品的浓度来决定,浓度大,响应值高,就把分流比设大点;(4)检测器温度:检测器温度并不是指氢火焰的温度,而是检测器自身所上升的温度,检测器温度设置应以保证样品不在检测器上冷凝,而且要满足仪器的灵敏度,一般设置检测器的温度比最终柱温高30-50℃;(5)柱温:对于组成成分比较简单的样品,一般采用恒温检测就可以分析了,对于组成成分比较复杂的样品,就要采取程序升温,合适的程序升温方法,可以提高分离效果,色谱柱的初始温度应接近最低沸点的样品的温度,最终温度应大于样品中最高沸点的样品的温度,但必须低于色谱柱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程序升温的速率可以根据分离情况进行调节,在程序升温的过程中,只要仪器本身的条件允许,可以一阶二阶甚至三阶升温程序,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分离;(6)流速:一般设置为20-30cm/s,流速也可以决定分离效果,不过不是很明显,流速变小,分离度增加,但流速过于太小,峰型会有所改变,如拖尾;辅气,氢气的流速为30,空气为300,尾吹为25三:检测条件的优化如果样品的检测效果不理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改变检测条件:1.调节程序升温,如改变初始温度,调节升温流速都可以改变分离效果2.调节流速,速率调小,分离度增加3.在改变以上两个条件仍然不能改变分离度的情况下,就要更换色谱柱了,选用合适的色谱柱无论怎么优化,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分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方法的开发,说起来就上面几点,但实际实验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为确保试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试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手动进样的速度要快,过慢会导致峰分叉2.进样时应排除进样针内的气泡,确保进样重现性3.选用合适的进样器,如10ul的进样针进样不得少于1ul4.减少进样歧视:在进样针插入进样口以后,针尖内易挥发的样品首先挥发,进样前和进样后的针尖组成不一致,导致进样歧视;两种解决方法:1.使用热进样针,2.溶剂冲洗5.色谱柱安装过程中,应注意进样口端和检测器端插入的长度不同,不同的仪器,插入的长度也不同6.色谱柱使用前,最好先老化,在使用
气相色谱法是近代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它在分析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气相色谱法决不是万能的,在很多场合下,它必须与其他仪器配合,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要根据具体分析对象,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 1.与化学分析法比较 化学分析是按物质的特殊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积姨了丰富的经验,大部分方法亦属于经典方法。其特点是所用仪器简单、价廉、操作也不复杂,且可进行同族、同系物的总含量测定(如滴定、氧化、还原等方法),对于单个组份的测定,准确可靠,故可作气相色谱法的对照、旁证方法。其缺点是不能测定化学性质迟钝或性质极为相近的复杂物质。气相色谱法分析这类物质却轻而易举。但色谱定量时要做校正因子、校正曲线,即使只分析一个样品也要这样做,故建立方法费时。色谱法难以分析腐蚀性或反应性较强的物质,如HF, OE、过氧化物等,而化学法分析则甚为简便。另外,在处理一些特殊样品的定性、定量工作中,亦需与化学法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如经基的脂化、.经基的硅醚化、二次加工、油品的酸碱处理等。所以需要求购仪器仪表,这样有实际的比照才会做出明显的区别。 2.与光谱、质谱法比较 气相色谱法的最大优点是易分离。分析多组份混合物,光谱(红外,紫外光谱)、质谱法就不及色谱法。而且一般来说色谱法的灵敏度与质谱接近,比光谱要高,造价却比光谱、质谱仪都低。色谱法的缺点主要是难以对未知物分析定性,如果没有已知的纯样品或已知纯样品的色谱图,就很难判断某一色谱峰究竟代表何物。而质谱则既能分析多组份混合物,且可测定出未知物的分子沮。用光谱法可以测出分子中含有那些官能团。这些都是气相色谱法所不及的。所以把色谱与质谱、光谱结合起来联用,就可以解决未知物的分析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目前解决复杂混合物强有力的先进手段之一。这种结合包括收集色谱分离后的单组份或窄馏份,用光谱、质谱定性。色谱一质谱联用,色谱一光谱联用等。国内利用毛细管色谱一质谱联用仪成功地解决了一些油品的组份分析。不论从速度或效果看,都是十分理想的。比如最好的鉴别仪器是在线微波水分仪等等。 3.与精密分馏比较 色谱柱的效能和精馏塔一样,也是用理论板数来度量。但获得某一纯度分离所需要的板数,色谱法比精馏法要高得多。例如:分离同一有具体名称的样品,精馏塔需要100块塔板,色谱柱则需要10000块塔板。这是因为色谱柱中每一时刻都只有某一小部分柱在起分离作用,而精馏中却是在全部时间里全部塔板同时起分离作用。但提高色谱柱理论板数是较容易实现的,因此,用大型制备色谱可以制出纯度高达99.99%的纯物质,比精馏产品纯度高得多,所需时间也较短,但处理量小是其不足之处。 4.与经典的测定物化常数比较经典法测定物化常数,通常手续麻烦,时间较长,且需用纯物质。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同时测定两种或多种物质相差微小的物化常数,如分配系数、活度系数、溶解热、自由能、自由摘等,而且不必分离杂质,一次可测出多种数据。但色谱法的缺点是要作一些简化假设(如载体不起作用是惰性的等),数学处理较复杂,数据精度也较差。
各位版友,我最近遇到一个方法开发的问题想请教有经验的人士,用A+B生成了C,A和B是在甲苯溶剂中进行反应的,但是生成的C不溶于甲苯,其中A是过量的,所以整个反应通过控制B的含量来确定这个反应是否结束,而我的B没有紫外吸收,所以只能用气相色谱检测B的含量,问题是C是不出峰的一个季胺盐,所以想通过简单的面积归一法来确定B的残留量是行不通的,我想到的是通过内标法来确定B的含量,但是作为一个中间控制环节,使用内标又太麻烦了,请问达人们有什么好办法没啊?
向高手请教有关[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新方法的开发及验证方面的资料。非常感谢[em0808]
一、样品的了解和溶剂的选择1.对于样品成分不知的样品,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样品的各项物理性质,比如说结构式,沸点,溶解度等等,为后面的仪器条件做准备;2.对于样品成分已知的样品,我们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尽量选择低沸点的溶剂),如果直接进样,避免用水,二氯甲烷,甲醇做溶剂,防止损坏色谱柱;二是要配制适合样品的浓度,浓度过高,会导致色谱柱或衬管会过载,浓度过低,会导致分离效果不理想,重现性低。二、仪器的配置(包括进样参数和升温程序)1.色谱柱的选择,说白了就是固定液的选择,根据样品的极性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在此应遵循“相似相溶”的基本原则;对于非极性的样品,应考虑非极性的色谱柱,如OV-1,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主要是色散力,固定液的次甲基越多,则色散力越强,各组分基本按沸点的大小顺序流出,沸点低的物质先流出色谱柱;如果样品中含有非极性和极性成分的混合物,一般选用中等极性或弱极性的色谱柱,如HP-5,DB-624系列的色谱柱,此时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基本还是色散力,当然还要看极性成分的量,沸点低的成分先流出,同沸点的物质极性大的先流出色谱柱;如果样品是极性物质,应选择极性色谱柱,如HP-1,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主要是静电力,色散力和诱导力处于次要地位,各组分按极性大小的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如果样品为非极性和极性成分的混合物,则非极性先流出,固定液的极性越强,非极性成分流出越快,极性物质保留时间越长。2.载气的选择,应尽量选择不与样品发生反应的惰性气体,如N2,He,H2等,没有特殊规定,一般选用N2,比较便宜。3.操作条件(1)进样口温度:根据样品中最高物质的沸点来确定,原则上是保证所有的样品都能够汽化,但选择的样品检测样品不会因为高温遭到破坏;一般选择150-250℃;(2)进样量:对于毛细管柱而言,进样量尽量不要大于2ul,过大可能导致柱子过载和溶剂效应,对于填充柱而言,进样量则可以稍微的增大;(3)分流比: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响应值和样品的浓度来决定,浓度大,响应值高,就把分流比设大点;(4)检测器温度:检测器温度并不是指氢火焰的温度,而是检测器自身所上升的温度,检测器温度设置应以保证样品不在检测器上冷凝,而且要满足仪器的灵敏度,一般设置检测器的温度比最终柱温高30-50℃;(5)柱温:对于组成成分比较简单的样品,一般采用恒温检测就可以分析了,对于组成成分比较复杂的样品,就要采取程序升温,合适的程序升温方法,可以提高分离效果,色谱柱的初始温度应接近最低沸点的样品的温度,最终温度应大于样品中最高沸点的样品的温度,但必须低于色谱柱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程序升温的速率可以根据分离情况进行调节,在程序升温的过程中,只要仪器本身的条件允许,可以一阶二阶甚至三阶升温程序,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分离;(6)流速:一般设置为20-30cm/s,流速也可以决定分离效果,不过不是很明显,流速变小,分离度增加,但流速过于太小,峰型会有所改变,如拖尾;辅气,氢气的流速为30,空气为300,尾吹为25。三:检测条件的优化如果样品的检测效果不理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改变检测条件:1.调节程序升温,如改变初始温度,调节升温流速都可以改变分离效果;2.调节流速,速率调小,分离度增加;3.在改变以上两个条件仍然不能改变分离度的情况下,就要更换色谱柱了,选用合适的色谱柱。无论怎么优化,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分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方法的开发,说起来就上面几点,但实际实验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为确保试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试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手动进样的速度要快,过慢会导致峰分叉2.进样时应排除进样针内的气泡,确保进样重现性3.选用合适的进样器,如10ul的进样针进样不得少于1ul 4.减少进样歧视:在进样针插入进样口以后,针尖内易挥发的样品首先挥发,进样前和进样后的针尖组成不一致,导致进样歧视;两种解决方法:1)使用热进样针,2)溶剂冲洗5.色谱柱安装过程中,应注意进样口端和检测器端插入的长度不同,不同的仪器,插入的长度也不同6.色谱柱使用前,最好先老化,在使用。
许多从事有机化合物分析,尤其是运用色谱分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多数认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上手快,操作简单,但是到了方法开发时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今天就给大家缕缕[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方法开发的一般步骤。 一、样品来源与与处理方法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能直接分析的样品必须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分析前应溶解在适当溶剂中,且保证样品不含[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或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成分。所以当我们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必须先了解其来源,从而估计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沸点范围。如果能确定样品可以直接分析,那问题就简单多了。只需要找一种合适的溶剂,比如丙酮、氯仿、己烷与苯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常见的溶剂。一般来说溶剂应该具有较低的沸点,从而使其容易与样品分离。尽可能避免用水、二氯甲烷和甲醇做溶剂,因为他们对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不利。另外毛细管色谱柱分析时,样品浓度不能太高,否则会造成柱超载,通常样品浓度为mg/ml或者更低。 如果样品中有不能直接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的组分,或者样品浓度过低,就必须采取一些预处理手段,包括萃取、浓缩、提纯等。详情参见帖子:[b]程序升温的“程序”你会设么?[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topic/6372077[/url][/b] 二、确定仪器配置 确定仪器配置就是确定方法所需要的进样装置、载气、色谱柱与检测器。比如测定气体挥发性成分就需要顶空进样器,测定痕量有机氯就需要ECD检测器。而色谱柱的选择则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毛细管色谱柱的固定相分为极性、非极性、中等极性与PLOT等,具体的分类与使用建议请参见帖子[b]都是毛细管色谱柱,但是你知道区别,会选么?[/b][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topic/6364507[/url] 三、确定初始操作条件 当样品准备好,仪器配置确定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尝试分离。这时确定初始分离条件,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与载气流速。 进样量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与检测其灵敏度来确定。样品浓度不超过mg/ml时,分流比为50:1时,毛细管色谱柱的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μl。如果达不到检测器灵敏度要求可以考虑加大进样量,但以不超载为限。必要时可以对样品进行浓缩或者采用大体积进样技术等。 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沸点范围决定,同时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首先要保证样品全部汽化,其次保证汽化的样品组分能够全部流出色谱柱而不会在柱中冷凝。原则上来说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比较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组分的分解温度,一般在250℃-350℃之间。实际操作中,进样口温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设定,只要保证样品完全汽化即可,而不需要精确的优化。 色谱柱温度的确定主要由样品的复杂程度和汽化温度决定。原则是既要保证待测物的完全分离,又要保证所有组分都能流出色谱柱,且分析时间越短越好。组成简单的样品可用恒温分析,分析周期端且基线较稳定,但是实际操作中多数需要采用程序升温分离,这也是毛细管色谱柱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操作,亦可以保证待测组分的分离又可以见可能的缩短分析时间。一般来讲,色谱柱的初始温度英语组分中最轻组分的沸点相接近,而终温则取决于最终组分的沸点。升温速率则已样品的复杂程度决定。 检测器温度是指检测器加热块温度,而非检测点。检测温度设置的原则是保证流出色谱柱的组分不会冷凝,同时满足检测器灵敏度的要求。大部分检测器的灵敏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检测器温度可参见色谱柱的最高温度设定,而无需精确优化。 载气流速可按照比最佳流速(N2为20cm/s,He为25cm/s,H2为30cm/s)高10%来设定。后按照具体分离情况而调整,下面是毛细管色谱柱接FID检测器时的载气柱前压参考值:空气300-400ml/min,氢气30-40ml/min,氮气(尾吹气)30-40ml/min。[img=,690,26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181530_01_2384346_3.png[/img] 四、分离条件优化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当仪器配置与样品确定之后,技术人员主要做的条件优化工作一般是改变柱温与载气流速,直至调整色谱柱类型,以达到最好的分离效果,柱温比载气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更大。 此外,通过保留指数与GC/MS的方法可以给未知组分定性,常用的内标法与外标法给待测物质定量。[img=,352,47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181535_01_2384346_3.png[/img]
检查工作的领导要求我们做气相色谱法的方法确认试验,但我不知道方法确认试验具体要做哪些内容,希望各位同行指教!
我所工作的乳业单位想要开展气相色谱法检测氮气,不知哪位高手可以指点一二?检测方法,所需设备型号,前处理注意事项,检样批次等等,都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晚辈先谢过各位大侠义气相助!!!
气相色谱方法中设置程序升温,运行方法是否可以代替老化色谱柱!今天运行方法,出峰不是很好,本以为多进几针就相当于老化色谱柱了,结果发现出峰有点改善,不过不是很明显!
国家对[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测烷基汞的方法废止了吗?
[color=#444444][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开发正丁醇溶残的方法,用的DB-624(60m,0.53mm,3μm)的柱子,DMA作溶剂,程序升温,顶空平衡时间40min,瓶温120℃,定量环温度130℃,转传输带温度140℃,操作和仪器确认过都没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走系统适用性的时候,RSD总是不可控,时大时小呢?哪位大神指点一下下[/color]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是一种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是最重要的色谱法之一。根据固定相的聚集状态可分为气—固色谱法和气—液色谱法;根据色谱柱的形状可分为填充柱色谱法和开口柱色谱法(毛细管色谱法)。
随着现代精细化工的不断发展,[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在日常分析中越来越被受重视,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怎么去评价它的质量的好坏,那就要我们分析人员开发一个比较适合的检验方法;在此,总结了自己一点点经验(以FID检测器为例),和大家一起讨论,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一、样品的了解和溶剂的选择1.对于样品成分不知的样品,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样品的各项物理性质,比如说结构式,沸点,溶解度等等,为后面的仪器条件做准备;2.对于样品成分已知的样品,我们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尽量选择低沸点的溶剂),如果直接进样,避免用水,二氯甲烷,甲醇做溶剂,防止损坏色谱柱;二是要配制适合样品的浓度,浓度过高,会导致色谱柱或衬管会过载,浓度过低,会导致分离效果不理想,重现性低。二、仪器的配置(包括进样参数和升温程序)1.色谱柱的选择,说白了就是固定液的选择,根据样品的极性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在此应遵循“相似相溶”的基本原则;对于非极性的样品,应考虑非极性的色谱柱,如OV-1,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主要是色散力,固定液的次甲基越多,则色散力越强,各组分基本按沸点的大小顺序流出,沸点低的物质先流出色谱柱;如果样品中含有非极性和极性成分的混合物,一般选用中等极性或弱极性的色谱柱,如HP-5,DB-624系列的色谱柱,此时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基本还是色散力,当然还要看极性成分的量,沸点低的成分先流出,同沸点的物质极性大的先流出色谱柱;如果样品是极性物质,应选择极性色谱柱,如HP-1,样品与固定液的作用主要是静电力,色散力和诱导力处于次要地位,各组分按极性大小的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如果样品为非极性和极性成分的混合物,则非极性先流出,固定液的极性越强,非极性成分流出越快,极性物质保留时间越长。2.载气的选择,应尽量选择不与样品发生反应的惰性气体,如N2,He,H2等,没有特殊规定,一般选用N2,比较便宜。3.操作条件(1)进样口温度:根据样品中最高物质的沸点来确定,原则上是保证所有的样品都能够汽化,但选择的样品检测样品不会因为高温遭到破坏;一般选择150-250℃;(2)进样量:对于毛细管柱而言,进样量尽量不要大于2ul,过大可能导致柱子过载和溶剂效应,对于填充柱而言,进样量则可以稍微的增大;(3)分流比: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响应值和样品的浓度来决定,浓度大,响应值高,就把分流比设大点;(4)检测器温度:检测器温度并不是指氢火焰的温度,而是检测器自身所上升的温度,检测器温度设置应以保证样品不在检测器上冷凝,而且要满足仪器的灵敏度,一般设置检测器的温度比最终柱温高30-50℃;(5)柱温:对于组成成分比较简单的样品,一般采用恒温检测就可以分析了,对于组成成分比较复杂的样品,就要采取程序升温,合适的程序升温方法,可以提高分离效果,色谱柱的初始温度应接近最低沸点的样品的温度,最终温度应大于样品中最高沸点的样品的温度,但必须低于色谱柱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程序升温的速率可以根据分离情况进行调节,在程序升温的过程中,只要仪器本身的条件允许,可以一阶二阶甚至三阶升温程序,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分离;(6)流速:一般设置为20-30cm/s,流速也可以决定分离效果,不过不是很明显,流速变小,分离度增加,但流速过于太小,峰型会有所改变,如拖尾;辅气,氢气的流速为30,空气为300,尾吹为25。三:检测条件的优化如果样品的检测效果不理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改变检测条件:1.调节程序升温,如改变初始温度,调节升温流速都可以改变分离效果;2.调节流速,速率调小,分离度增加;3.在改变以上两个条件仍然不能改变分离度的情况下,就要更换色谱柱了,选用合适的色谱柱。无论怎么优化,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分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方法的开发,说起来就上面几点,但实际实验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为确保试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试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手动进样的速度要快,过慢会导致峰分叉2.进样时应排除进样针内的气泡,确保进样重现性3.选用合适的进样器,如10ul的进样针进样不得少于1ul 4.减少进样歧视:在进样针插入进样口以后,针尖内易挥发的样品首先挥发,进样前和进样后的针尖组成不一致,导致进样歧视;两种解决方法:1)使用热进样针,2)溶剂冲洗5.色谱柱安装过程中,应注意进样口端和检测器端插入的长度不同,不同的仪器,插入的长度也不同6.色谱柱使用前,最好先老化,在使用
[align=left][font=宋体]1、确定样品来源及其预处理方法[/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GC能直接分析的样品必须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在分析前应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且还要保证样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或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组分。这样,我们在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就必须了解它的来源,从而估计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样品的沸点范围。如能确认样品可直接分析,问题就简单了。只要找一种合适的溶剂,如丙酮、己烷、氯仿、苯等就是GC常用的溶剂。一般讲,溶剂应具有较低的沸点,从而使其容易与样品分离。尽可能避免用水、二氯甲烷和甲醇作溶剂,因为它们对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不利。另外,如果用毛细管柱分析,应注意样品的浓度不要太高,以免造成柱超载,通常样品的浓度为mg/ml级或更低。[/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如果样品中有不能用[/font][font=宋体]GC直接分析的组分,或者样品浓度太低,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采用一些预分离手段,如各种萃取技术、浓缩方法、提纯方法等。[/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2、确定使用的仪器设备[/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所谓仪器配置就是用于分析样品的方法采用什么进样装置、什么载气、什么色谱柱以及什么检测器。比如,要用[/font][font=宋体]GC分析啤酒的挥发性成分,就需要一个顶空进样器;要测定水中痕量含氯农药的残留量,就要用电子俘获检测器。就色谱柱而言,常用的固定相有非极性的OV-1(SE-30)、弱极性的SE-54、极性的OV-17和PEG-20M等。可根据极性相似相容原理来选用,即分离一般脂肪烃类(如柴油或汽油)时多用OV-1(SE-30),分析醇类和酯类(如含酒精饮料)多用PEG-20M,分析农药残留量则多用OV-17或OV-1701。而要分析特殊的样品,如手性异构体,就需要特殊的色谱柱。对于很复杂的混合物,SE-54往往是首选的固定相。[/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3、初始条件摸索[/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当样品准备好,且仪器配置确定之后,就可开始进行尝试性分离。这时要确定初始分离条件,主要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进样量要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样品分析使用填充柱时的进样量通常为[/font][font=宋体]1-5μ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μL。如果这样的进样量不能满足检测灵敏度的要求,可考虑加大进样量,但以不超载为限。必要时先对样品进行预浓缩,还可考虑采用专门的进样技术,如大体积进样,还可采用灵敏度更高的检测器。[/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定,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即首先要保证待测样品全部汽化,其次要保证汽化的样品组分能够全部流出色谱柱,而不会在柱中冷凝。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组分的分解温度,常用的条件是[/font][font=宋体]250-350℃。大多数先进GC仪器的进样口温度均可达到450℃。实际操作中,进样口温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设定,只要保证样品完全汽化即可,而不必进行很精确的优化。注意,当样品中某些组分会在高温下分解时,就用适当降低汽化温度。必要时可采用冷柱上进样或程序升温汽化(PTV)进样技术。[/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色谱柱温度的确定主要由样品的复杂程度和汽化温度决定。原则是既要保证待测物的完全分离,又要保证所有组分能流出色谱柱,且分析时间越短越好。组成简单的样品最好用恒温分析,这样分析周期会短一些。特别是用填充柱时,恒温分析时色谱图的基线要比程序升温时稳定得多。对于组成复杂的样品,常需要用程序升温分离,因为在恒温条件下,如果柱温较低,则低沸点组分分离得好,而高沸点组分的流出时间会太长,造成峰展宽,甚至滞留在色谱柱中造成柱污染;反之,当柱温太高时,低沸点组分又难以分离。实际上,毛细管柱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待测组分的良好分离,又能实现尽可能短的分析时间。[/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4、色谱分离条件优化[/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分离优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有专门的优化理论来研究,市场上还有计算机软件可用于优化。本书不准备就此展开详细讨论,只是在下一节从实用的角度简单介绍优化方法。在这里只强调操作条件柱温和载气流速的优化。[/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事实上,当样品和仪器配置确定之后,一个色谱技术人员最经常的工作除了更换色谱柱外,就是改变色谱柱温和载气流速,以期达到最优化的分离。柱温对分离结果的影响要比载气的影响大。[/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简单地说,分离条件的优化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分析时间内达到符合要求的分离结果。所以,当在初始条件下样品中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font][font=宋体]R大于1.5时,可采用增大载气流速、提高柱温或升温速率的措施来缩短分析时间,反之亦然。比较难的问题是确定色谱图上的峰是否单一组分的峰。这可用标准样品对照,也可用GC/MS测定峰纯度。如果某一感兴趣的峰是两个以上组分的共流出峰,优化分离的任务就比较艰巨了。在改变柱温和载气流速也达不到基线分离的目的时,就应更换更长的色谱柱,甚至更换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因为在GC中,色谱柱是分离成败的关键。[/font][/align]
请大家帮帮忙,在此先谢啦。我在资料中心搜索到有相关资料但我积分不够不能下载。SN0213.3-93出口蜂蜜中杀虫脒残留量检验方法溴化-[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 SN0213.2-93出口蜂蜜中杀虫脒残留量检验方法水解-碘化-[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SN0213.1-93出口蜂蜜中杀虫脒残留量检验方法[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 如果哪位有的话,给我传一下,我的邮箱是:huanyq2008@yahoo.com.cn。在此不甚感激。问题已得到我在故我思(hotdoglet)的帮助,谢谢啦!!!
刚接触这个仪器,问一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有哪些方法?如静态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是怎么一回事!![em09511]
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拿到一个样品,我们该怎样如何定性和定量,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是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常规的步骤:1、样品的来源和预处理方法GC能直接分析的样品必须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在分析前应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且还要保证样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组分。这样,我们在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就必须了解的来源,从而估计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样品的沸点范围。如能确认样品可直接分析。如果样品中有不能用GC直接分析的组分,或样品浓度太低,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采用一些预分离手段,如各种萃取技术、浓缩和稀释方法、提纯方法等。2、确定仪器配置所谓仪器配置就是用于分析样品的方法采用什么进样装置、什么载气、什么色谱柱以及什么检测器。3、确定初始操作条件当样品准备好,且仪器配置确定之后,就可开始进行尝试性分离。这时要确定初始分离条件,主要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进样量要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样品浓度不超过mg/mL时填充柱的进样量通常为1-5u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uL。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定,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温度。4、分离条件优化分离条件优化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分析时间内达到符合要求的分离结果。在改变柱温和载气流速也达不到基线分离的目的时,就应更换更长的色谱柱,甚至更换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因为在GC中,色谱柱是分离成败的关键。5、定性鉴定所谓定性鉴定就是确定色谱峰的归属。对于简单的样品,可通过标准物质对照来定性。就是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别注射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根据保留值即可确定色谱图上哪个峰是要分析的组分。定性时必须注意,在同一色谱柱上,不同化合物可能有相同的保留值,所以,对未知样品的定性仅仅用一个保留数据是不够的,双柱或多柱保留指数定性是GC中较为可靠的方法,因为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色谱柱上具有相同保留值的几率要小得多。6、定量分析要确定用什么定量方法来测定待测组分的含量。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不外乎峰面积(峰高)百分比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又叫叠加法)。峰面积(峰高)百分比法最简单,但最不准确。只有样品由同系物组成、或者只是为了粗略地定量时该法才是可选择的。相比而言,内标法的定量精度最高,因为它是用相对于标准物(叫内标物)的响应值来定量的,而内标物要分别加到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中,这样就可抵消由于操作条件(包括进样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至于标准加入法,是在未知样品中定量加入待测物的标准品,然后根据峰面积(或峰高)的增加量来进行定量计算。其样品制备过程与内标法类似但计算原理则完全是来自外标法。标准加入法定量精度应该介于内标法和外标法之间。7、方法的验证所谓的方法验证,就是要证明所开发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实用性一般指所用仪器配置是否全部可作为商品购得,样品处理方法是否简单易操作,分析时间是否合理,分析成本是否可被同行接受等。可靠性则包括定量的线性范围、检测限、方法回收率、重复性、重现性和准确度等。本文摘自《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
[align=center][b][size=24px]气相色谱仪分析的定性依据及定性方法[/size][/b][/align][color=#000000] [size=18px]气相色谱仪[/size][/color][size=18px]的色谱分析包括色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今天为大家浅析气相色谱仪的定性分析依据和定性分析方法,仅供色谱工作者参考交流。 (一)气相色谱仪的定性分析依据:气相色谱主要功能不仅是将混合有机物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而且还要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所谓定性分析就是确定分离出的各组分是什么有机物质,而定量分析就是确定分离组分的量有多少。色谱在定性分析方面远不如其它的有机物结构鉴定技术,但在定量分析方面则远远优于其它的仪器方法。 有机物进入气相色谱后得到两个重要的测试数据:色谱峰保留值和面积,这样气相色谱可根据这两个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色谱峰保留值是定性分析的依据,而色谱峰面积则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二)气相色谱仪定性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保留值定性法、化学[color=#000000]试剂[/color]定性法和检测器定性法。气相色谱的保留值有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两种,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均用保留时间作为保留值。在相同的仪器操作条件和方法下,相同的有机物应有同样的保留时间,即在同一时间出峰。但必须注意:有同样保留时间的有机物并不一定相同。 气相色谱保留时间定性分析方法就是将有机样品组分的保留时间与已知有机物在相同的仪器和操作条件下保留时间相比较,如果两个数值相同或在实验和仪器容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就推定未知物组分可能是已知的比较有机物。但是,因为同一有机物在不同的色谱条件和仪器中保留时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用保留时间值对色谱分离组分进行定性只能给初步的判断,绝对多数情况下还需要用其它方法作进一步的确认。一个最常用的确证方法是将可能的有机物加到有机样品中再进行一次气相色谱仪分析,如果有机样品中确含已知有机物的组分,则相应的色谱峰会增大。这样比较两次色谱图峰值的变化,就可以确定前期初步推断是否正确。[/size]
在气相色谱中,运用曲线法和内标方法那个准确?
请教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测药物中的有机残留的分析方法(中文版)十分感谢!!!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层分离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汽化的试样被载气(流动相)带入色谱柱中,由于固定相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流出时间不同,从而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气相色谱法具有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分析速度快、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等特点,适用于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也可通过高温裂解非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
亲们,现在正在做气相色谱法定量气体,但是气体手动进样方法没有更准确的吗?现在就是面临堵针的问题啊。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求各位大神指教啊。
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气相色谱法检测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 存和安全。本标准适用于用作汽油抗爆剂的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 分子式:C9H7MnO3 相对分子质量:218.09(根据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含量的测定: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样品经气化通过毛细管色谱柱,使其中各组分得到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 测器检测,用面积归一化法或内标法计算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的含量。 试剂:二乙二醇二甲醚。 无水乙醇。氢气:体积分数不低于 99.99%。 空气:经活性炭和分子筛净化。氦气:体积分数不低于 99.999%。仪器设备 :GC5890气相色谱仪,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 GB/T9722 中的有关规定, 可进行毛细管色谱分析。N2000色谱工作站。色谱仪器型号GC5890型色谱仪 配有FID检测器毛细管色谱柱HP-5 30*0.32*0.25专用毛细管柱色谱工作站N2000 (电脑1台自备)气体装置氮氢空发生器 HGT300E1台或高纯氮、氢气、空气钢瓶各一瓶分析天平:感量 0.0001g。 5.8.3.4 进样器:5μL [font=
空气中丙烯酸的测定方法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 1 原理 2 仪器 3 试剂(除标准品) 4 采样(除采样体积为20L空气)见丙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5 分析步骤5.1 对照试验:见丙酸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5.2 样品处理:见丙酸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5.3 标准曲线的绘制:在25ml量瓶中加入10ml丙酮,准确称量,加入2滴丙烯酸,再准确称量,两次称量之差即为丙烯酸的质量,加丙酮至刻度,混匀,计算1ml溶液中丙烯酸含量,此液为储备液,冰箱内保存。临用时取储备液用丙酮稀释成1ml含0.25、0.50、0.75、1.0mg丙烯酸的标准溶液。取2微升上述际准溶液分别进样,相当于进样0.5、1.0、1.5、2.0微克丙烯酸,每个浓度重复3次,以峰高的平均值与相应浓度绘制标准曲线,保留时间为定性指标。5.4 测定:取2?l样品溶液进样,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6 计算X=(C1+C2)*300/V0式中:X——空气中丙烯酸浓度,mg/m3;C1、C2——分别为前后段硅胶解吸溶液中所取样品的丙烯酸含量,微克;V0——标准状况下的样品体积,L。7 说明7.1 本法检测限为4.2×10-1微克(进样2?1液体样品)。当丙烯酸浓度为0.89、1.79、2.69?g/2?l,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2.0%、12.6%、3.4%。7.2 硅胶管采集丙烯酸,用丙酮解吸,当丙烯酸含量为0.2~0.8mg时,其解吸效率为78.1%~101.8%。其穿透容量为39.3mg/300mg硅胶。7.3 采集的丙烯酸样品在常温下至少可保存15天,其回收率仍在96%以上。
使用气相色谱仪器测试物质纯度大家那种方法用的比较多?下面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你习惯用的是那一种呢?归一化法标准曲线法内标法外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