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动植物疾病诊断

仪器信息网动植物疾病诊断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动植物疾病诊断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动植物疾病诊断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动植物疾病诊断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动植物疾病诊断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动植物疾病诊断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动植物疾病诊断相关的解决方案。

动植物疾病诊断相关的资讯

  • “呼气质谱技术与疾病诊断”仪器信息网主题约稿
    呼气检测作为新兴的体外诊断POCT 领域的一种新技术,从NMPA批准上市算起,目前市场规模最大的幽门螺杆菌呼气检测的历史不到25年,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炎症 NO 呼气检测的发展才 10年。随着临床对呼气检测需求不断发展,基于质谱的呼气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当我们从口中呼出气体,有成千上万的分子排放到空气中,呼出气体样品常常是无机气体(如NO、CO2和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例如异戊二烯、乙烷、戊烷和丙酮)以及其他典型的非挥发性物质的混合物(如异前列素、过氧化亚硝酸、细胞激素等)。由于这些分子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详细分析这些物质的组成,可以提供多种体内所发生的生理学过程特征,以及摄取和吸收物质的途径。当前,针对呼气检测与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大致包括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实时多离子检测质谱(SIFT-MS)、离子淌度谱(I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光电子电离质谱PI-MS等。  在此背景下,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建立“呼气质谱技术与疾病诊断”主题约稿,聚焦呼出气检测质谱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的最新应用,以增强业界质谱专家和技术人员、医疗诊断行业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向仪器用户提供质谱在医疗诊断领域更丰富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活动时间:即日起2023年4月30日,投稿邮箱:wanxin@instrument.com.cn仪器信息网特向贵团队/公司约稿如下:  问题1: 当前呼气质谱检测与多少已知的疾病生物标志物有关?  问题2: 针对呼气质谱检测与疾病诊断,目前共建立了哪些技术方法?您认为不同的质谱技术分别拥有什么特点?  问题3: 在疾病诊断的应用场景下,对呼气质谱技术提出了哪些要求?当前的应用有什么困难点?  问题4: 贵团队/贵司重点关注哪种呼气质谱技术?当前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进展?  问题5: 您如何看待当前呼气质谱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应用的发展现状?未来您看好其在疾病诊断领域的哪些应用方向?  问题6: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您认为当前呼气质谱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未来将如何发展?稿件可包含但不限于以上问题内容。如有疑问,可随时联系仪器信息网万编辑 15611024412
  • 一张纸搞定快速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检测
    p “基于结构调控和光电性能的纸芯片微流控基础研究与传感机制”项目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pp  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三大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基层源头的控制。因此,快速准确的现场即时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pp  纸基微流控是分析检测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因其可低成本广泛应用的突出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普及化的即时分析方法之一。但要在一张纸上完成快速检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纸的组成、结构调控机理不清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缺乏纸微流控理论,高灵敏方法无法引入 受物理处理技术单一和局限性,不能完成多功能纸芯片全分析系统的建立。/pp  济南大学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围绕上述亟待发展与解决的问题,成功解决纸上复杂体系化学反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在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 解决纸上信号的转换问题,提出纸上高灵敏检测方法的新思想 解决纸上的化学处理方法,发现纸纤维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及纳米材料生长方法,建立多功能的纸芯片检测系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成果。/pp  主要提出四大创新点:/pp  ——提出三维高性能纸纤维金属电极的设计与制作方法,突破纸芯片上高灵敏分析手段介入的关键难点,引领纸微流控芯片高灵敏检测的发展 提出超级纸电容化学信号可控放大的新原理,开拓了生物传感器超灵敏放大的新途径。/pp  ——利用时间与空间差异控制纸上复杂的化学反应,提出了纸芯片多组分化学反应的调控技术,完成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流控纸芯片上的定量检测,阐明纸微孔的自驱动液体通道形成机制与可调控性。/pp  ——在纸上利用化学生长法,依据纸纤维内部纵横交错的三维网状结构及纸的多孔性相连制备大比表面积的纸基多孔纳米层,提出纸纤维载体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与机制。攻克纸芯片一直以来采用物理改性,无法制作多功能区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多功能纸芯片的研发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pp  ——有效利用空间效应,提出多功能三维纸芯片的集成方法,设计制备集前处理、分离、富集、洗涤、检测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高通量、可寻址阵列3D纸芯片,建立高效检测方法,易于实现微型化和自动化。发展了纸芯片的微流控基础理论并推动了现场即时检测技术的进步。/pp  该科研团队自2011年以来,在《自然—生物化学》《先进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纸基材料的论文160余篇),12篇论文在ESI全球排名Top 0.1%,1篇论文在ESI全球排名Top 0.01%,影响因子5以上的论文100余篇,获SCI 他引4000余次,H因子36。有14篇纸芯片的工作受邀作为影响因子5以上期刊的封面文章发表。研究成果多次以研究热点和新闻形式分别被《芯片实验室》、WILEY-VCH出版集团旗下《化学观点》和美国化学会《化工快讯》等专题报道 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京华教授入选2014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pp  目前,该科研团队围绕纸芯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推动了纸基微流控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期待为我国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即时检测作出重要贡献。/p
  • 我国重大疾病诊断和检测市场规模将达500亿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日前在第69届药交会上预测,生物医药产业未来有望形成6000亿至8000亿元的市场,其快速增长由各细分需要带来。  首先,新型疫苗市场需求旺盛,提升防控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可以产生1000亿至1500亿元的规模疫苗市场 其次,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市场未来可产生3000亿至5000亿元的市场 重大疾病诊断和检测技术产品将形成500亿元左右的市场 个性化的治疗系药品有望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市场 再生医疗技术市场,如器官缺失,至少可形成500亿元规模的再生治疗和康复市场。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朱建英表示,从2012年医药市场的各细分子行业来看,生物制品行业是医药工业行业中最赚钱的子行业之一。2012年生物药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加18.84% 完成利润总额230.13亿元,同比增加14.3%。
  • 全基因组测序在罕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建议——NGS最新指南
    覆盖可能会影响拷贝数变异(CNV)检测。此外,在WES诊断中,其他结构变体(SV)如倒位或调节区或内含子区域的变体通常会被遗漏。考虑到这些局限性,在所有疾病实体中,有5-50%的患者可以检测到潜在的疾病变体。WGS原则上允许检测外显子组以外的疾病相关基因组变体,如DNA结构改变、内含子变体、非编码区变体或重复扩增。诊断NGS代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诊断工具,它以基因为目标,超越编码区,并允许阐明已建立和新的非编码基因组疾病。近日,在European Jou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commendations for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in diagnostics for rare diseases”的文章,文章指出,在WGS工作中审查了2016年NGS应用指南中的所有38项声明,并进行了更新。更新后的建议现在由44份原始、更新和新的声明组成。这些建议涵盖了从评估和建立诊断性NGS应用的基本原理到NGS结果报告的各个方面,包括实验室程序和生物信息学管道不同方面的质量控制、变体解释和数据库。提供NGS诊断的必要条件当然是其临床实用性、使用最先进的测序技术、诊断路线(即在实验室中针对特定疾病进行基因测试的路线)和变异分析,以及在诊断环境中生成报告。一般性建议WGS技术和应用在不断变化,并且仍在改进。这不应妨碍在诊断中实施WGS,然而,在临床诊断环境中实施之前,该测试需要充分验证。●建议1:建议在诊断环境中引入WGS分析,以提高质量、效率和/或诊断产量。●建议2:罕见疾病和癌症的诊断工作组(以及其他基因检测方法)只能在经认可的实验室进行。●建议3:未经可接受的试验验证,不应将NGS转移到临床实践中。●建议4:向患者确认、解释和传达在研究环境中获得的结果前,应该在诊断实验室对(最好)独立样本进行重新测试。诊断路线一般来说,诊断路线应选择最有效诊断策略来实现分子诊断(时间和成本)。虽然WGS(和WES)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级诊断测试来实施,但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可能有更有效的特定疾病诊断测试。●建议5:实验室应向临床医生提供信息,以确认基因测试的变异类型。●建议6:应考虑WGS的局限性,并将其告知临床医生。●建议7:出于诊断目的,应仅报告与疾病明确相关的基因。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可能会列出功能未知的基因变体。●建议8:诊断测试应针对回答临床问题。建议最好分析一个(或多个)基因面板,并使用过滤策略,并对经常由从头变异引起的疾病使用三组。●建议9:对于导致单基因疾病的基因变体的解释,应使用“5层分类系统”。●建议10:大型CNV应使用包括细胞基因组畸变在内的数据库进行解释。●建议11:建议仅当外显子组外的变异(可能)具有致病性时,才分析和报告这些变异。如果后续研究可以提供更多致病性信息,才需报告VUS(variants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建议12:对于变异的解释,有必要拥有患者的临床信息,最好是以标准化的术语,如HPO。●建议13:诊断实验室必须实施/使用结构化数据库为所有分类变体进行最新注释。。●建议14:报告的变异应通过将其提交给联邦、区域、国家和/或国际数据库来共享,实验室遗传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访问这些数据库。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管道被定义为从原始数据分析到变体注释所使用的所有软件。还对数据格式、存储和验证程序提出了建议。●建议15:建议使用最新注释的参考基因组版本。●建议16:应使用标准数据格式。●建议17:生物信息学管道必须针对所使用的技术平台进行定制。●建议18:建议制定和定义一个协议,以使用于变体识别和变体注释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保持最新。●建议19:参考样品应用于生物信息学工具的验证和标准化。●建议20:诊断实验室必须定期使用标准数据集验证生物信息学管道的所有部分(公共领域工具或商业软件包),并在实施相关变更(新版本)时进行验证。●建议21:应采用质量参数来监测分析过程(过程控制)和测量所用技术的性能。对于编码区域,一般数据质量应至少与WES数据的质量相似。应准确描述诊断程序中使用的所有NGS质量指标,最好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建议22:生物信息学管道应针对所有可报告的变异类型进行验证,至少包括SNV、小型插入缺失和CNV。●建议23:应对所有WGS变体进行注释。●建议24:建议在内部数据库中记录变体频率。●建议25:诊断实验室应实施长期存储所有相关数据集的协议。质量评估内部验证和测试性能比较旨在确保产品的结果满足用户的操作需求。它是关于测试/方法的性能和使用,不应与变体的验证/确认混淆。●建议26:应报告的范围,即可以生成可靠识别的临床目标部分,必须在测试开发期间定义,并应提供给临床医生。●建议27:如果对来自不同组织类型(如血液和唾液)的DNA进行诊断性测试,则应分别对每种组织类型的湿和干实验室程序进行验证。●建议28:每当对试验进行重大更改时,必须检查质量参数,并且必须重新运行一组验证样品,作为验证的一部分。●建议29:应在分析评估期间处理样品跟踪和安装barcode以识别样品,并将其纳入平台验证。● 建议30:符合预定义质量指标的变体不需要第二种技术进行确认。伦理考虑WGS的实施增加了检测到除初始临床问题外的易感疾病变体的可能性。●建议31:实验室应该有一个明确定义的协议,用于在启动测试之前处理未经请求的发现。●建议32:临床医生应在临床WGS之前提供遗传咨询并获得知情同意。●建议33:实验室应预测因传播未经请求的调查结果而可能进行的后续研究。●建议34:除非明确要求或为质量保证活动,否则实验室不会系统地重新分析数据并报告新发现。●建议35:诊断测试的结果,特别是通过分析整个基因组的结果,可能不是决定性的,但可能会产生假设。●建议36:只有在获得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WGS数据才能用于研究目的。报告基因检测报告应为临床问题提供清晰、简洁、准确、充分解释和权威的答案。●建议37:对于每个NGS试验,实验室必须提供以下内容:诊断策略、检测到的遗传变异类型、其可报告范围、分析灵敏度和精密度。●建议38:NGS分析报告应在一页上总结患者的身份和转诊原因、测试的简要描述、结果摘要和主要发现。●建议39:每份报告中均应提及参考基因组构建和基因参考转录本版本(如适用)。●声明40:如果可用,应报告OMIM参考(https://www.omim.org/).●建议41:在提供这类分析之前,实验室应根据国际建议制定报告基因组变异的地方政策并记录在案。●建议42:只有当与相应(疾病)基因相关的表型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匹配,并且可以进行后续研究以获得有关变体致病性的更多信息时,才应报告VUS。●建议43:应报告超出临床诊断确认或排除范围的探索性发现。●建议44:WGS报告应提交给转诊医生。报告中必须包括告知患者及其家人接受遗传咨询的建议。总结与讨论随着WGS的实施,诊断产品的范围已大大扩大,应对与给定表型相关的所有已知基因组改变进行全面诊断分析和解释。此外,在这些建议中,WGS数据中线粒体DNA(mtDNA)变体或体细胞变体的解释有意未被提及,主要是因为当前WGS技术的技术限制。短读测序技术的一个限制是,它不能直接捕获表观遗传DNA修饰,从而无法捕获相关表观遗传表型的标记。这部分诊断谱在这些建议中没有具体说明。未来,长读(单分子)测序和DNA修饰鉴定技术将是诊断工具箱中可预见的附加组件。这将需要开发额外的诊断(软件)工具,以提高诊断工作组的分辨率、实用性和价值。精彩会议预告: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加“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 瑕瑜团队新成果:基于质谱的脂质异构体分析有助于疾病诊断与靶点发现
    近期,清华大学化学系瑕瑜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教授课题组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王韫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sn-1 Specificity of 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1 Revealed by a Mass Spectrometry-based Assay” 的文章。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赵雪与梁家琦,通讯作者为瑕瑜教授。该工作首次揭示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1(LPCAT1)在合成胆碱甘油磷脂 (PC)时对甘油骨架的sn-1位置具有选择性 该选择性与LPACT1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直接导致了sn位置异构体PC 18:1/16: 0的显著升高。以上研究对于发展基于脂质异构体分析的新型疾病诊断与靶点发现具有启示意义。  LPCAT1是细胞内PC的合成通路中脂质重塑过程关键的酶。已有相关研究表明,LPCAT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对饱和或单不饱和的酰基辅酶具有选择性。然而LPCAT1对甘油骨架sn位置的选择性还尚不明确,这主要是由于sn位置异构体难以区分与定量。2019年瑕瑜教授课题组利用PC碳酸氢根加合物([PC+HCO3]-)在串级质谱中碎裂产生的“sn-1 frag.”实现了sn位置异构体的定性与定量(Zhao X, Xia Y, et al. Chemical Science, 2019, 10:10740)。基于此,本工作建立了测定LPCAT的sn位置选择性的LC-MS流程。作者以sn-1 LPC和sn-2 LPC的混合物为底物,LPCAT1过表达的HEK 293T细胞膜碎片作为酶源,加入酰基辅酶,37℃下进行孵育。酶反应产物通过反相液相色谱(RPLC)中分离及质谱检测 其与内标的色谱峰面积比对总的合成产物(sn位置异构体之和)进行定量。继而对酶反应产物的碳酸氢根加合物进行串级质谱分析,通过“sn-1 fragment”的百分比对sn位置异构体进行定量(分析流程如图1)。继而通过建立sn-1 LPC和sn-2 LPC的酶反应动力学曲线,比较动力学常数来确定sn位置选择性。  图1. LC-MS/MS流程用于定量分析LPCAT催化所产生的PC sn位置异构体  鉴于不同分子量的PC分子可以在RPLC中分离,该流程可以同时测定LPCAT1对多种酰基辅酶(如,17:0-CoA, 18:1-CoA和20:4-CoA)的选择性。结果显示LPCAT1对三种酰基辅酶均表现出活性,20:4-CoA的活性最低。当LPCAT1将三种酰基辅酶连接到甘油骨架上时,均选择性的加在了sn-1位置,即只合成了PC 17:0/16:0,PC 18:1/16:0和PC 20:4/16:0。因此,基于图1的LC-MS/MS分析流程,该研究首次明确了LPCAT1对甘油骨架的sn-1位置具有选择性。  已有研究表明LPCAT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为了探究肝细胞癌中PCsn位置异构体的组成是否会受到LPCAT1对sn-1位置选择性的影响,该工作对人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PC的sn位置异构体进行LC-MS/MS分析。结果显示PC 18:1/16: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著上升。该工作进一步对常用的肝癌细胞系HepG2中的LPCAT1进行敲降,敲降后PC 18:1/16:0的含量显著下降。这表明肝细胞癌组织中PC 18:1/16:0的含量与LPCAT1对sn-1位置的选择性以及LPCAT1的表达上调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DESI)对PC 18:1/16:0的分布成像与人肝细胞癌组织连续切片的LPCAT1的免疫荧光成像以及H&E染色高度吻合(图2)。因此PC 18:1/16:0可能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划分癌变区域和癌旁区域。  图2. 人肝细胞癌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a)组织中LPCAT1的免疫荧光成像(b)以及DESI MS2 对PC 16:0_18:1的sn位置异构体分布的成像(c, d)  总的来说,该工作建立了用于测定LPCAT的sn位置选择性的快速、灵敏、高通量的LC-MS/MS分析流程。它深度剖析了组织中sn位置异构体的组成、分布与酶的功能、分布的关系 阐明了脂质异构体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巨大潜力。不过其他几种LPCAT在连接酰基辅酶时对sn位置选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BCEIA2019学术报告交流-清华大学瑕瑜教授介绍不饱和双键鉴定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此次BCEIA2019学术报告会为期3天,会上邀请了众多来自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众多国际尖端学术报告。 此次BCEIA2019学术报告会为期3天,会上邀请了众多来自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众多国际尖端学术报告。 在质谱专场中,清华大学瑕瑜教授通过报告“Analysis of ether glycerophospholipids down to C=C locations”为大家介绍了不饱和双键鉴定在人体健康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瑕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Ether glycerophosphocholines醚甘油磷脂酰胆碱(ether PCs)异常可能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甚至疾病,但由于ether PCs不同类型异构体的存在,使其精确结构表征仍存在很大困难。报告中介绍了一种可以鉴定不饱和脂质C=C双键位置的方法——PB反应方法,通过对不饱和脂质双键的特异性衍生,同时利用多级质谱进行测定,实现了ether PCs不同类型异构体的区分及结构表征。 目前,瑕瑜教授研究的不饱和双键定位前沿技术已在清谱科技实现产业化,清谱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Omega反应器可高效完成PB反应,通过与质谱仪进行联用,配合可实现自动数据处理的智能软件,实现了不饱和脂质C=C双键位置快速鉴定。【相关文献】[1] Wenpeng Zhang, Donghui Zhang, Qinhua Chen, Junhan Wu, Zheng Ouyang and Yu Xia. "Online photochemical derivatization enables comprehensive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unsaturated phospholipid isom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Online.[2]Wenpeng Zhang , Spencer Chiang, Zishuai Li, Qinhua Chen, Yu Xia, Zheng Ouyang. “Polymer Coating Transfer Enrichment for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Lipids in Biofluid Samples”, 2019, Online.[3] Dr. Tiffany Porta?Siegel, Dr. Kim Ekroos, Dr. Shane R. Ellis. "Reshaping Lipid Biochemistry by Pushing Barriers in Structural Lipidomics", Angewandte Chem, 2019,doi:10.1002/anie.201812698.[4] Xiaoxiao Ma, Leelyn Chong, Ran Ti an, Riyi Shi, Tony Y. Hu, Zheng Ouyang, and Yu Xia.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lipid C=C location isomers: a shotgun lipidomics approach enabl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6,113(10):2573.
  • 2017年度聚焦:利用血液进行疾病诊断的重磅级研究!
    pstrong  【1】Anal Methods:新型血液检测技术可用于诊断多发性硬化/strong/pp  DOI:10.1039/C7AY01922J/pp  最近,来自Huddersfield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种快速检测多发性硬化的方法。/pp  该方法引用了先进的质谱技术,并且能够从简单的血液样本中找到多发性硬化发生的信号。目前用于检测多发性硬化的手段都是从大脑或脊髓中抽取体液,而这种创伤性的取样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pp  总的来说,作者两种天然生物标志物,能够预测多发性硬化的发生。这两类化合物分别为鞘氨醇以及二氢鞘氨醇,他们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体内的水平明显较低。/pp  根据该文章的共同作者,来自Huddersfield大学的博士研究生Sean Ward的说法,这项研究除了找到一种新的检测多发性硬化的手段以外,还将帮助揭示上述化合物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并且将有助于药物的开发。/pp  strong【2】Cancer Cell:重大进展!新型血液活检技术可通过读取血小板信息来快速检测肺癌/strong/pp  DOI:10.1016/j.ccell.2017.07.004/pp  最近,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设计了一种进行液体活检的不同方法,相比寻找血液中癌细胞DNA或其它生物标志物的证据而言,这种名为thromboSeq的新型检测手段能够通过检测被血液中循环血小板所吸收的肿瘤RNA来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诊断,而且该技术的诊断准确率能够达到90%,非小细胞肺癌占到了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病例,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ancer Cell上。/pp  文章第一作者Myron Best表示,基于液体活检的癌症检测技术的目的就是在疾病早期一次性对所有癌症进行诊断,也就是一体化的检测手段 而thromboSeq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对肺癌的诊断,还还能够潜在对任何一种癌症类型进行诊断,同时还能对不同的肿瘤类型进行分层分析。血小板是血液中形成血凝应对损伤寿命较短的血细胞,然而血小板同时还会对一系列炎性事件和癌症产生反应,由于血小板自身并不具有细胞核,因此血小板中的所有RNA都来自于巨核细胞或在循环血液中所吸收的RNA 相比肿瘤患者机体中的血小板而言,无癌患者机体中的血小板通常含有不同类型的RNA。/pp strong 【3】Science子刊:重磅!新型胰腺癌早期血液检测技术或有望进入临床试验/strong/pp  DOI:10.1126/scitranslmed.aah5583/pp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盘(biomarker panel),或能够帮助进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并且开发新型治疗癌症的疗法 每年美国都有超过5.3万胰腺癌新发患者,而且胰腺癌是引发癌症患者死亡的第四大原因。/pp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都是到疾病晚期才被诊断出癌症,而这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肿瘤被手术移除的最佳时机 研究者Ken Zaret博士表示,文章中我们鉴别出了一对生物标志物,其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及早对胰腺癌患者进行诊断 通过对模拟人类胰腺癌进展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鉴别出了所释放的蛋白质,随后他们发现这些蛋白质中的一个亚群能够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潜在血液生物标志物。/ppstrong  【4】PNAS:如何利用简单的血液检测来诊断癌症?/strong/pp  DOI:10.1073/pnas.1618088114/pp  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医生们未来或有望利用简单的血液检测来诊断和监测患者的癌症,从而或许就能够降低或消除一些侵入性手段的使用,文章中,研究者在血浆中鉴别出了一系列蛋白质,当这些蛋白水平升高时就意味着患者会患上癌症。/pp  研究者Andy Tao表示,我们对乳腺癌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分析,但这种血液检测手段似乎对于任何一种癌症和其它疾病都适用,同时该研究还依赖于对血浆中的微泡和外来体进行分析。蛋白质的磷酸化能够诱发癌细胞形成,因此诸如一些磷蛋白质等磷酸化蛋白或许就能够作为指示癌症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能够对血液中的磷蛋白质进行纯化,因为肝脏会释放磷酸酶到血液中,而磷酸酶能够对磷蛋白质进行脱磷酸作用。/ppstrong  【5】Nature Genetics 新型血液检测可以定位肿瘤生长部位/strong/pp  DOI:10.1038/ng.3805/pp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生物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检测癌症的新方法,可以确定体内正在生长的肿瘤的位置。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的肿瘤早期诊断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pp  肿瘤血检主要通过检测死亡肿瘤细胞释放出的DNA,这些测试具有检测出癌症病人血液中少量的肿瘤细胞DNA,但是这些结果并不能显示肿瘤所处的位置。“知道肿瘤的位置对于有效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UCSD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教授、论文通讯作者Kun Zhang说道。/pp  在这项研究中,Zhang及其团队发现了血液中一个可以检测肿瘤细胞并定位肿瘤位置的重要线索。当肿瘤细胞开始在身体某个部位生长时,它们会和正常细胞争夺营养和空间,并在这个过程中杀死正常细胞。当这些正常细胞死亡后,它们会把DNA释放到血液中,而通过检测这些DNA就可以确定受影响的组织。/pp  strong【6】Annals of Oncol:新型血液检测技术有望帮助预测皮肤癌患者的疾病复发/strong/pp  doi:10.1093/annonc/mdx717/pp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nals of Onc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检测皮肤癌患者血液中的肿瘤DNA或能帮助预测患者恶性癌症复发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或为研究人员有效鉴别癌症容易复发的患者,以及开发新型免疫疗法有效治疗皮肤癌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pp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患2级和3级黑色素瘤的161名患者术后提取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随后寻找和70%黑色素瘤发生相关的基因错误,即便BRAF和NRAS基因。5年后,血液检测发现上述两种基因中任意一种基因突变阳性的的患者中有33%的人群存活下来了,未出现上述两种基因突变阳性的对照的生存率为65%。研究结果表明,携带两种基因错误突变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黑色素瘤复发的可能性很大。/ppstrong  【7】eLife:新型血液检测方法可有效诊断卵巢癌的发生/strong/pp  DOI:10.7554/eLife.28932/pp  最近,研究者们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开发出了快速准确诊断卵巢癌的方法。他们发现血液样本中循环的microRNA网络与卵巢癌的发生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elife》杂志上。/pp  大部分被诊断患有卵巢癌的女性都处于癌症末期,其中仅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能够存活5年以上的时间。然而,对于得到早期诊断的女性来说,存活的时间则会显著地增加。目前还没有FDA批准的卵巢癌筛查手段,因此大规模地实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大的挑战。/pp  研究者们分析了血液样本中一类叫做microRNA的分子,这类分子是由基因组非编码区表达产生,能够控制其它基因的表达。/ppstrong  【8】Sci Trans Med:新型血液DNA检测手段可用于早期癌症的鉴定/strong/pp  DOI:10.1126/scitranslmed.aan2415/pp  为了能够无创性地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微量血液样本的癌症特意性DNA检测技术,并且利用该技术对138名处于早期结肠癌、肺癌以及卵巢癌的志愿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技术能够对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论。科学家们称该方法能够区分癌症特异性DNA分子以及其它种类的突变DNA分子,因而相比其它技术大大提高了准确性。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pp  癌症的血液检测是临床癌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为了鉴定癌症患者血液中少量存在的癌症特异性DNA分子,科学家们往往会根据肿瘤样本中存在的基因突变信息,去寻找血液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成分。为了开发出一种适用于无症状人群的癌症血液检测手段,研究者们试图去寻找此前未被发现过的新型DNA突变。/pp  " 这一项目的挑战在于如何开发出能够在不清楚肿瘤组织遗传突变信息的条件下预测癌症发生的血液检测手段" ,研究者之一Velculescu说道。/ppstrong  【9】新型血液检测能够在症状出现前预测癌症/strong/pp  新闻阅读:This Simple Blood Test Can Predict Cancer Years Before Symptoms appear/pp  最近一项无创性的癌症诊断前期试验效果显著,这一新突破有助于未来高精度癌症血液诊断与筛查技术的提高。这一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细胞特异性DNA,而前期的试验结果让我们对癌症的诊断有迈进了一步。/pp  如今,我们对于癌症的诊断技术的最佳方法是活组织切片,即通过从肿瘤患者体内提取一小部分肿瘤组织进行切片分析。然而,切片法会产生一定的创伤,而且只有在观察到有一定大小的肿瘤实体之后才能够进行组织提取。/pp  因此,科学家们试图寻找基于血液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不进行手术的前提下进行癌症的诊断,不仅对患者的伤害低,而且能够使诊断的时间大幅提前。/ppstrong  【10】Sci Trans Med:胰腺癌血液检测初见成效/strong/pp  DOI:10.1126/scitranslmed.aal3226/pp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类新的鉴定胰腺癌的血液检测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帮助早期诊断的进一步提前。/pp  胰腺癌是一类致命的肿瘤类型,而究其原因,是由于检测与治疗往往不够及时。这项仍在试验阶段的技术是通过对胰腺肿瘤分泌的特有蛋白质进行检测而诊断肿瘤的发生,这一技术相比目前仍在使用的" CA19-9" 技术间更加准确。/pp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Cesar Castro博士称CA 19-9疗法十分不完美。具体来说,CA 19-9只有在胰腺癌晚期才会有所上升,而此时的诊断结果对于治疗没有实际的帮助。此外,被检测蛋白也并非特异性存在于癌细胞中,当胰腺处于炎症反应阶段,或者胆囊阻塞的时候也会有所表达。根据Castro的说法,CA19-9技术在胰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恶化情况或许有用处,但作为诊断标志物来说则十分不合格。/ppstrong  【11】Sci Rep:突破性成果!科学家鉴别出指示多发性硬化症的首个血液生物标志物/strong/pp  doi:10.1038/srep41473/pp  最近,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指示多发性硬化症(MS)的首个血液生物标志物,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发病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其在澳大利亚大约影响着2.3万人的健康,而在全球影响着230万人的健康。/pp  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这项研究发现是科学家们历时12年的成果,新型生物标志物的鉴别能够使得研究人员鉴别多发性硬化症的准确率达到85%至90% 从传统角度来讲,追踪该病的发病过程一直被认为存在一定问题,而且耗时较长,同时还需要对病人进行一系列实验,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简单的血液检测就能够简化并且加速科学家们探究疾病发病机制的过程。/pp  研究者Gilles Guillemin教授说道,在Dianti MS Pty公司的资助下,目前我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诊断试剂盒,其将能够帮助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快速简便地鉴定。这种临床血液检测试剂盒在两年内均可以使用,同时其也为研究人员开发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可能性个体化靶向疗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线索。/p
  • 捷克开发出新型质谱仪 简化某些疾病诊断
    捷克科学院海依罗夫斯基物理化学研究所(Heyrovsky 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th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的科学家们与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布拉格Motol教学医院(Prague-Motol Teaching Hospital)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能够简化囊状纤维症(cystic fibrosis)和胃返流等疾病(gastric reflux disease)的诊断过程。  研究小组负责人斯帕内尔(Patrik Spanel)介绍说,这种质谱仪可根据人们呼吸时产生的氢氰化物浓度来判定是否患有囊状纤维症。这种疾病是由基因突变所引发的,严重影响肺部功能和消化系统。传统的诊断方法需要从患者喉咙中提取粘液样本,操作复杂,也给患者带来不适。  斯帕内尔说,这种&ldquo 呼吸分析法&rdquo 也能对胃返流疾病进行诊断。有这种疾病的患者胃部经常有灼热感 由于胃酸从胃部向食道返流,会引起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ing)。仅捷克这种疾病的患者数量就接近100万人。而传统的内窥镜检查(endoscopic test)不仅耗时长,也给患者(尤其是儿童)带来痛苦(需要在患者喉咙上安放光纤显微镜,检查时间长达一整天)。利用新的诊断方法仅需几秒钟就可完成。另外,这种新的方法也许还能对克罗恩综合症(Crohn syndrome,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进行诊断。  研究小组成员德里亚希纳(Dryahina)称,与指纹一样,每个人的呼吸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ldquo 呼吸分析法&rdquo 是一全新的科学领域。但这种新型质谱仪还需进行更多临床试验和测试以证明其可靠性。
  • 1美元折纸显微镜可彻底变革疾病诊断
    斯坦福大学一位工程师研制出一款DIY显微镜,Foldscope,由A4折叠而成。这种纸质显微镜成本极为低廉(不到1美元),但放大率为2100倍,能够用于诊断多种疟疾菌株及其它疾病。由于目前诊断需要价值高昂体型庞大的光学显微镜,Foldscope将使全球医学界,尤其是贫穷国家的医疗水平产生变革。  过去的200多年间,光学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功能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显微镜的形状极易辨认,设计也一成不变,永远都是目镜、物镜、盛放样本的平台以及光源。整个结构沉重、庞大,价值高昂。  斯坦福大学工程师Manu Prakash意识到,显微镜其实可以是十分简单的设备,可以剔除繁杂的结构而不至于影响显微镜的功能。  Foldscope由硬纸板折成,有简单的球面透镜、LED以及扣式电池。Foldscope能够在三分钟内装配完毕,总重量不超过10克,所有成本相加在1美元左右。摔落在地还是不小心踩上去都不会影响它的正常工作。  Foldscope还能用作投影仪。根据所需的不同放大率,可装配多种不同的透镜。
  • 日本研发生物传感器 或颠覆疾病诊断领域
    据参考消息网1月11日援引外媒报道,日本研发出准确度高的诊疗感应器,只要呼一口气就可判断用户是否患癌或糖尿病等疾病。  据报道,这款感应器由日本国立物质与材料研究机构(NIMS)联同NEC、住友精化、大坂大学和瑞士精密仪器公司开发。感应器为一片数厘米见方的小晶片,装嵌特制薄膜。只要向薄膜呼气,感应器便会分析气体内的化学物质,确认有否患上癌症等疾病的特征,判断患病可能性,并将诊断结果传送至智能手机或电脑,供医护人员参考。  感应器已大致完成开发,将于2022年全面推出市场。专家期望感应器可与智能手机等装置结合,让普罗大众随时作自我诊断,及早发现健康问题以减轻医疗开支。  据统计,2010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销售额突破了1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25亿美元。其中临床检验占44.9%,家庭诊断20.2%,环境监测14.3%,实验室10.7%,工业过程6.6%,生化反恐3.3%。但我国目前生物传感器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0%。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科技巨头纷纷涉足生物传感技术,相关概念股有望分享这次科技盛宴。A股中美达股份、三诺生物、汉威电子等上市公司,涉及生物传感器生产相关业务。
  • 野生动物疾病分子诊断与生物制品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27日,野生动物疾病分子诊断与生物制品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东北林业大学举行揭牌仪式,该实验室的建立填补了国内野生动物疾病诊断试剂和生物制品研发空白。  据悉,进入21世纪以来,以SARS、禽流感等为代表的重要的野生动物新发传染病频繁发生,人兽共患传染病已成为当前对公共安全危害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这类新发传染病危害动物种群健康,破坏物种多样性、生态健康和环境健康,进而危及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相关物种,产生区域乃至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野生动物疾病的此类研究机构,造成国产高水平、高质量的疫苗比较缺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诊断试剂产品少。  野生动物疾病分子诊断与生物制品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东北林业大学保护医学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与美国田纳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俄罗斯环境保护研究所、日本麻布大学、中国动物疾控中心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生所共同发起成立的,实验室成员将共同制定研究战略框架,全面提升本地区及全球公共安全水平,增强研究成果等信息在国际国内政府及民众层面的共享,加强技术研发,为本国本地区野生动物重要疾病诊断与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并将开发一批分子诊断试剂,研发野生动物重大人兽共患传染病疫苗,研发抗病毒药物。
  • 新突破: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质 可能用于疾病诊断
    对通过纳米孔的DNA进行测序,可提供长的读长,单分子的读数,并且能够避免昂贵的荧光标记和费时的扩增步骤。那么,纳米孔方法能为蛋白质研究做什么呢?  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这种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强大的。纳米孔的直径约4纳米,是一层人造膜上产生的一个纳米孔,使研究人员能够收集一系列测量,对通过这些可渗透的开口的分子进行结构分析。  纳米孔以前用于DNA测序或识别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通过检测在每个碱基周围流动的水溶液的水流变化,揭示穿过这个孔的遗传物质的秘密。现在,随着已确立起来的DNA分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目光投向了蛋白质。他们新开发了一种方法,于九月二十二日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技术领域权威刊物《ACSNano》。  本文共同作者JefferySaven指出:“我们的方法超过了目前电子学的限制。”  研究小组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纳米孔的开口小于许多蛋白质分子的直径,他们采用固态纳米孔的稳定性,修改开口,以容纳较大的蛋白质。Saven说:“纳米孔设备的制备和蛋白质易位的测量,确实是具有挑战性的。”  一旦他们最终制备了合适的纳米孔,该研究小组就检测了蛋白质GCN4-p1,因为这个蛋白质以二聚体和单体的形式出现。纳米孔可成功地区分单体——通常有一个非持久性的结构,和二聚体——由螺旋线圈构成。  有了纳米孔,研究人员可以在蛋白质更倾向于自然运转的环境中,观察到没有发生改变的蛋白质。这种方法也不需要大量的蛋白质。鉴于这些优点,纳米孔对于表征和确认蛋白质的大小很有价值。纳米孔技术最终可能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应用于个别病人的样本,因为很多疾病与蛋白质的折叠和结合有关。
  • 核酸检测新技术问世,有望提升疾病的筛查、诊断效率
    近日,国际生物医学专业期刊MedComm(IF:9.9)在线发表中南大学、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邬玲仟、梁德生教授课题组在遗传病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课题组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核酸检测平台,并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它是一种集无PAM限制、多重与定量核酸检测于一身的强大新技术,其优势在于使用通用型PAM与crRNA,利用Cas12a的活性,并采用条形码技术,即可实现准确、高效、多重和定量的核酸检测。快速、准确、经济、灵敏的核酸检测在传染病早期的快速诊断、遗传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以及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条形码的Cas12a介导的DNA检测(BCDetection)技术,能克服传统基于CRISPR核酸检测技术依赖于特异性的crRNA并受限于PAM而无法识别任意靶序列,只能进行单通道检测,且难以进行定量检测的局限性。  基于Cas12a的通用检测可以通过与特定目标序列的探针杂交来完成,而不需要固有的PAM。此外,多对探针杂交可在单个反应中检测β地中海贫血的多个突变。  定量检测目标基因或病原体的拷贝数在医学科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评估生育遗传病患儿的风险,预测健康风险,及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在这项研究中,BCDetection具有定量检测能力,其可有效检测人类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变异(CNV),例如SMA携带者和正常个体之间的差异。  鉴于CRISPR/Cas12a平台的多功能性、可编程性和灵活性,BCDetection可进一步优化从而实现对不同目标进行快速、多重的可视化检测,有望对遗传分析和个性化疾病诊断产生重大影响。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邬玲仟、梁德生教授团队在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新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沿,近年来瞄准国家重点防控的复杂单基因病,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一系列三代测序靶向基因检测新技术,包括:三代地中海贫血(CATSA)、三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CAH)、三代脆性X综合征(CAFXS)等,不断完善我国出生缺陷精准防控新技术体系。
  • 金域医学&赛沛中国强强联合,共同推进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
    2022年8月12日,金域医学与赛沛中国于广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推进结核病、医院获得性感染、耐药菌感染等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以及加快国外新技术在国内的转化应用,展开长期深入合作。为进一步促成联合工作的开展,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引进了赛沛流水线GeneXpert Infinity System,发挥双方的协同优势,共建“GeneXpert 自动化示范实验室”。签约仪式现场照片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丹纳赫诊断平台战略及本土化总经理郭家伟、赛沛大中华区总经理董玮、赛沛战略创新营销总监陶真、 赛沛大客户总监赵洪新;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金域医学集团副总裁柳盛伟、李慧源、集团临床医学部感染疾病线总监兼集团感染学科主任李培等参加签约仪式。此次合作双方旨在通过彼此赋能与优势互补,共同深入探索,打造创新合作模式。金域医学和赛沛中国携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旨在为中国更高数量级的病患提供服务,并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金域-赛沛示范实验室揭幕图双方就感染性疾病临床精准诊断应用及赛沛新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落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彭阳表示:我们希望能通过此次和金域的合作,进一步响应国家“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目标。金域医学为客户服务、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与丹纳赫是一致的。我们希望把国际前沿的技术转化成为服务老百姓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丹纳赫有好的技术和想法,金域有非常完善的临床检验服务体系,基于这样的合作基础,未来我们可以打造更加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模式。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梁耀铭表示,赛沛是全球感染性疾病诊断领域的佼佼者,金域医学一直非常重视感染性疾病领域的创新发展,致力于建成全国领先的感染性疾病诊断实验室。此次与赛沛强强联合,将更好地推动病原体诊断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国内感染病诊断水平,助力中国公卫体系建设。金域集团董事长梁耀铭李慧源表示感染性疾病备受重视,对检测的时间、质量和可操作性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与赛沛中国的合作,发挥双方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领域的协同作用,共同打造一个自动化程度更高、可拓展性更强、生物安全性更优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满足临床疾病诊断的需求。金域医学集团副总裁李慧源赛沛大中华区总经理董玮女士在现场发言中表示:赛沛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创新PCR技术的分子诊断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的产品在结核病、艾滋病、医院获得性感染、耐药菌感染等领域获得了临床广泛的认可,这一方面得益于赛沛产品本身创新卓越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前行路上各位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赛沛秉承以患者为先,考虑患者的临床获益,优化诊疗路径,提升诊疗效果。针对各领域疾病,比如重大突发性传染病,院内交叉感染等,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研发。我们今天的主角,赛沛流水线GeneXpert Infinity System,是一个将灵活性与高通量、自动化与兼容性并重的平台,它通过将复杂且耗时的核酸手工操作自动化,将病原体检测变得更加简单可及。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以外的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和防控正被大家广泛关注,核酸检测技术已经家喻户晓,我们明显能感觉到结核病的诊断和检测正在向综合性医院前移;医院获得性感染和耐药菌感染检测也正朝着分子技术发展;艾滋病、肝炎、性病等检测手段也在不断朝着准确度更高的技术迭代。在这个过程中,赛沛正在为契合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技术创新,以疾病为导向,精准防控,检测先行。我们期待与金域医学的合作共赢,赋能彼此,共同推动中国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积极探索临床急需诊断产品的商业化之路,尽快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为健康中国贡献我们的力量!赛沛大中华区总经理董玮赛沛中国赛沛是全球创新分子诊断技术的先行者,致力于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其主要产品包括GeneXpert DX System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各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主要应用于传染病控制、院内感染控制、肿瘤筛查和女性健康等领域。金域医学金域医学是一家以第三方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业务为核心的高科技服务企业,通过不断积累的“大平台、大网络、大服务、大样本和大数据”等核心资源优势,致力于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领先的医学诊断信息整合服务。金域医学的核心创业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即积极探索医学检验外包服务在中国的运营模式,开创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先河,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市场领先企业。
  • 多联检测大幅提升呼吸道疾病诊断效率 多家公司布局脚步加快
    近日,继在北京、广州陆续开通“居家快检”服务之后,美团买药又在上海市浦东区、宝山区等地开通试点服务,可一次性检测甲流、乙流、肺炎支原体等12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多联检测有利于实现对呼吸道感染的精准诊疗,符合未来发展趋势。《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体外诊断上市公司纷纷加快了在多种呼吸道病原联合检测领域的布局。快速鉴别多种病原体由于感染不同呼吸道病原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较为相似,例如:发热、咳嗽或头痛等,但病理、病程和治疗方法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鉴别呼吸道的病原体对患者来说十分关键。呼吸道多联检测能够快速鉴别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已有上市公司推出了相关产品或服务。金域医学基于不同检测平台,开展了呼吸道病原体核酸6项、呼吸道多种病原体核酸检测18项及上呼吸道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107种等检测项目。金域医学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要考虑到幼龄儿童频繁感染且采样困难,一次无创采样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这样不仅解决诊断时效性、辅助明确致病病原体及指导用药问题,还能缓解患者不断往返医院的麻烦和焦虑情绪。”“如果患者同时感染了新冠病毒和肺炎支原体,传统的单病原体检测方法大多只能检测到其中一种病原体,而多联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不仅避免了多次检测的麻烦,还能对症下药,大幅提高病人诊疗效率。”一名体外诊断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呼吸道疾病多联检测主要应用于医院、社康中心等场景。深圳市福田区万春堂连锁药房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药店有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可以购买,但没有呼吸道多联检测产品,多联检测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在附近的社康中心可以做这项检测。”企业推进多联检测布局在试剂盒研发方面,华大基因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研发的多联检测相关试剂盒已获得国内NMPA和欧盟CE准入资质,检测靶标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在内的18个病原体。凯普生物自主研发的“甲、乙型流感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已获得CE证书,目前暂未取得国内注册证,相关专利“一种新冠病毒、甲乙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权。此外,明德生物研发的甲、乙型流感病毒及新冠三联检产品也正在注册中。在应用端,美团买药“居家快检”实现了呼吸道多联检测应用场景的延伸。据了解,“居家快检”项目有经过培训的专业送检人员,用户下单成功后,半小时左右会有送检员带着采样盒上门收集样本,完成消毒、封签等环节后,将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大概3个小时,检测报告可在小程序查询。华鑫证券研报认为,尽管多联检测的研发周期长,注册认证壁垒高,但其更符合呼吸道疾病的快速诊断需求,是未来发展趋势。
  • 我国核磁共振二维谱新方法成功用于重大疾病诊断
    以核磁共振为手段的多项研究表明,胆碱(Choline)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并且已经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临床诊断中,胆碱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测定却非常困难,其原因是在核磁共振1H谱中,这些物质的的谱峰存在严重重叠,难以互相区分,甚至难以将它们与其它代谢物区分开。  之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生物分子核磁共振研究组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的毛希安博士合作,发展了一种核磁共振二维谱的新方法(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6(2010), 157-160),在溶液中实现了对胆碱及其多种衍生物的快速区分与测定。该方法利用了胆碱分子中的高丰度14N核,该核处于高度对称的环境中,因而可以避免由于四极矩效应造成的14N核快速驰豫,这使得检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都得到显著的升高。  最近,他们将该方法的应用扩展到生物组织的胆碱化合物的检测,成功得到大鼠肝脏中含胆碱化合物的二维核磁共振谱图,在谱图中可以清晰的区分Cho,PCho,GPCho这三类化合物的谱峰。通过与标准样品中谱峰积分的比较,进一步得到了这三类化合物的含量。  利用此方法可在正常及病变生物组织中进行胆碱及其衍生物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该工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2(2010),17349–17351)。
  • 非洲猪瘟检测仪——一款用于疾病防控的猪瘟快速诊断系统 #2023已更新
    非洲猪瘟检测仪——一款用于疾病防控的猪瘟快速诊断系统 #2023已更新【TH-P1600】非洲猪瘟对于广大的种植户来讲是一场重大灾难,特别是针对于冬季传染性疾病频发的季节,如何保障该时节内的一些疾病防控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仪器用途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高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准确性,规范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21年1月1日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动物检疫或疫病监测、诊断中,对生猪及其产品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应当使用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核发的产品批准文号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天合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用于运行病毒检测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仪器既可在实验室内操作,又可用于野外科学实验,配合相应试剂,对取自待检测样本的分析物或其他分析物中的目标核酸进行快速、准确的定性检测。  天合非洲猪瘟检测仪配套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均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产品批准,可以满足非洲猪瘟核酸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可定量快速畜牧类疾病诊断如非洲猪瘟、禽流感、猪瘟、猪蓝耳、伪狂犬等疾病,广泛应用于养殖场、屠宰场、食品加工厂、肉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业农村部、畜牧局、检验检疫单位使用。  实验员需要经过实验室技术和仪器、软件操作的专门培训,具备熟练的相关操作技能。二、仪器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轻松满足外出实验的需求。 2.内置10寸高清电容屏PDA,触屏操作,简便快捷。 3.Marlow高品质Peltier制冷片,结合德国高端PT1000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性电阻加热补偿边缘的温度控制模式,最大升温速度7℃,最大降温速度5℃,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4.整板3s快速采光模式,保证实验结果孔位一致性。 5.简洁直观的软件引导,轻松开启检测实验。 三、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应用领域 □ 基础科学研究 □ 病原体检测 □ 肉制品掺假 □ 转基因检测 □ 食品安全检测 □ 药物开发及合理用药 □ 基因表达 □ 水体监测 四、技术参数 样品容量:16x0.2ml、支持8联管 适用耗材:常见透明PCR 耗材,8x0.2ml 排管,0.2ml 单管 反应体系:5-120ul反应模式体系 加热/制冷模块:进口半导体热电模块 温度控制范围:4°C-99℃升降温平均速率≥2°C/秒温控精度:≤±0.1°C 温度均匀性:≤± 0.2°C 温控区域数量:多点(2 点) 梯度数:0 个 梯度温度范围:无 梯度孔数:无 激发光源:免维护led 激发光波长范围:400-700nm 检测部件:进口光电检测器 检测通道数:标配 1通道(FAM) 适用染料和探针:FAM/SYBR Green I 软件功能:荧光定量 PCR 系统软件; 实时扩增反应曲线功能; 特定标本实时反应曲线显示; 数据分析功能; 阴阳结果自动判定功能; 图形化显示功能。 噪音:45 dB 屏幕尺寸:10 英寸(HD) 触摸屏:电容式 外接USB:支持数据导入导出 热盖:自动压力调节 外观尺寸:(长宽高)367X306X124mm净重:约3Kg
  • 12月8日HORIBA生命科学日—癌症早期诊断与疾病检测,直播间等你!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寿命的主要因素,每年全球有近千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首位。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无标记、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2023年12月8日14:00,仪器信息网与HORIBA 联合举办《HORIBA 生命科学日——癌症早期诊断与疾病检测》网络会议。会议将系统地介绍拉曼光谱技术在癌症早筛领域的前沿进展,分享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在检测癌症标志物方面的最新工作,以及相干拉曼散射成像技术(SRS)在癌细胞脂质代谢过程的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的加入将为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做出贡献。会议日程(下方扫码报名,免费参会)时间 报告题目演讲嘉宾报告摘要14:00互动抽奖主持人-14:02HORIBA 光谱技术:打开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视野周磊(堀场(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生物大客户经理、荧光产线经理)作为专注光谱技术的公司,HORIBA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多种分析工具,如拉曼光谱技术、荧光光谱技术、粒度分析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技术等。本报告将阐述这些技术如何为研究人员提供成分识别、示踪成像、定量分析和作用机制等解决方案,帮助您深入了解样品的理化性质,为药物研发、生物医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14:10面向临床拉曼光谱仪器研发及液体活检应用研究冯尚源(福建师范大学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我们亟需发展适用于临床的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课题组研发出内窥镜快速拉曼光谱仪开展人活体检测研究。此外,我们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显著增强吸附在其表面的分子拉曼光谱信号,以超高灵敏度获得样品自身的指纹信息,是一极具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我们将结合课题组近年来在临床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以及SERS光谱在液体活检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介绍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的一些新的想法和特点,并通过实际研究案例说明SERS光谱技术在液体活检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14:55液滴微流控-SERS平台用于单细胞分析徐抒平(吉林大学 教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指纹特性,可实现原位、非介入检测等。采用液滴微流控与SERS分析方法相结合,借助机器学习,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单细胞SERS分析技术,实现了单细胞酶活、表面聚糖、外泌因子和代谢物的分析。该技术为单细胞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有可能成为疾病早筛的新工具。15:40幸运红包主持人-15:50分子光谱成像技术在癌症研究的探索与前景兰璐(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是一种种新兴的无标记显微成像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无侵入性等特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各领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基于高光谱和多元策略的相干拉曼光谱显微成像在每一个像素点都拥有一段光谱,因此其不仅可以区分拥有重叠拉曼谱带的不同分子,还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化学信息,成为近年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特别重要的是,相干拉曼显微成像系统可以天然地与传统的双光子荧光成像、二次谐波成像等共用一套光路传输系统,因此可以提供不同的成像模式,满足不同的成像需求。基于上述原因,集成了高分子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成像速度等优势,可以实现代谢小分子的无标记成像和测量,在癌症靶点研究、癌症诊断、微生物的代谢成像、发酵工程、模式动物化学组分成像,合成生物学、以及药物制剂的评价等方向广泛应用。16:35HORIBA 拉曼光谱技术助力疾病分析诊断王春阳(HORIBA 拉曼应用工程师)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无创、快速、非损伤性的分析方法,正逐渐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析技术之一,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及单细胞代谢研究,生化分析、疾病检测及诊断、药物检测及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等多方面都彰显了极具诱惑力的应用前景。从对于血清、唾液、尿液、人体分泌物等样本的测试到细胞、组织甚至是活体等样本的检测与成像分析,拉曼光谱在肿瘤等多种疾病诊断方面不断探索,本报告将介绍HORIBA Scientific拉曼光谱技术在疾病分析诊断领域的应用案例。17:05互动抽奖主持人扫码报名,立即参会
  • PCR在动植物病害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iCPCR2023在线开讲
    PCR在动植物疫病应用广泛5月2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网站刊登了“在猪中检测到高致死性基因型I和II重组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研究称,哈兽研研究团队在江苏、河南和内蒙采集的猪样本中分离出3株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型和基因II型的重组体,结果表明,重组病毒JS/LG/21在猪中是高度致死和可传播的。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危及公共卫生安全。非洲猪瘟从2018年延绵到现在,一直被生猪养殖界称为世界性难题。值得关注的是,荧光PCR检测方法是非洲猪瘟确诊的重要标准,世界粮农组织及中国农村农业局均推荐优先采用荧光PCR检测方法进行核酸检测诊断非洲猪瘟。而植物病害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不仅危害农作物产量的减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国际贸易。应用PCR扩增技术可将很少的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放大,可以用于植物病害的早期诊断。病害的防治通常是预防大于治疗,浓度偏低的病毒病标样的准确诊断和检测对病害的有效控制非常重要。目前,PCR技术在我国植物病害检测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覆盖真菌类、细菌类、病毒类的检测研究。聚焦动植物疫病,iCPCR2023全阵容嘉宾开讲PCR和建立在PCR基础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灵敏、快速、简便等优点,能将病害快速、准确的鉴定出来,在动植物病害检测和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23年6月28-30日,由仪器信息网举办的第七届PCR技术网络会议(iCPCR 2023)将在线开播,众位PCR技术和仪器研发专家,PCR技术应用专家,前沿科学研究PI等嘉宾将在3i讲堂分享精彩报告。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动植物疫病应用】分会场,特邀多位嘉宾分享PCR在动植物疫病检查中的应用与经验。立即报名》》》精彩报告提前揭晓:原霖 实验室技术总监 北京中科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PCR在污水等复杂基质中的动物病原检测》(6月30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 )原霖 博士 高级兽医师,北京中科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室技术总监,“原博士带你做检测”公众号创始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全国标准物质技术评审专家库专家、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动物防疫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SAC/TC118/WG15)组员、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7)成员。目前主要从事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已经研制了ASFV和PRRSV等10余项国家标准物质/标准样品。PRRSV核酸标准物质为我国兽医领域第一个核酸定量有证标准物质。建立了非洲猪瘟、禽流感和蓝耳病等数十个数字PCR方法。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参与起草《医学实验室 核酸检测质量和安全指南》(CNAS-TRL-018)等标准10项,参编书籍6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王少林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高通量扩增子检测技术在动物病原与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6月30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 )王少林,教授,现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03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美国奥本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药理基因组, 毒理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宏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在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论文引用5000次以上,参与出版英文著作4个章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细菌耐药性监测项目等10项。史喜菊 博士/研究员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多重荧光PCR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6月30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 )史喜菊博士,研究员,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境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进出境动物疫病分子诊断技术研究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人,先后主持/负责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2项,科研成果曾获得北京市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海关总署科技成果评定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9项,副主编出版专著2部,参编、参译著作7部;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0多篇,其中SCI文章6篇,主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5项。夏应菊 高级兽医师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瘟和非洲猪瘟假病毒的研制与应用》(6月30日下午开讲 点击报名 )夏应菊博士,高级兽医师,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WOH猪瘟参考实验室骨干。从事猪瘟、非洲猪瘟等重大猪病诊断方法、疫苗评价及免疫机制等研究工作。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青年学者专业组委员。主持和参加 “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部,获专利3项。邓丛良 研究员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数字荧光PCR技术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6月30日下午开讲 点击报名 )邓丛良,博士,研究员,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现在中国海关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研究所从事物种查验工作。在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分获省部级1等奖,2等奖和3等奖计5项。冯小宇 正高级兽医师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疫病检测用标准物质的研究与应用》(6月30日下午开讲 点击报名 )冯小宇,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正高级兽医师。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从事动物疫病监测诊断、防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 15 项;获省部级奖励 6 项、国家标准物质 2 项、新兽药证书 1 项、发明专利 9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发表论文30 余篇。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北京市动植物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北京市郊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蒲静 研究员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PCR技术在动物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6月30日下午开讲 点击报名 )蒲静,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动物检疫研究所,同时担任进出境濒危物种鉴定实验室联盟技术专家。主要从事进出境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检验检疫、濒危物种鉴定及动物源性成分鉴定等国门生物安全动物领域相关工作,在精准分子检测及鉴定技术方面开展科研创新,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濒危动物及其制品鉴定技术体系”、“主要动物疫病快检技术平台”等。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关总署科研项目等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发布国家标准3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30余篇。 参会指南 快速报名入口: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pcr2023/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会议时间2023年6月28日-30日三、会议日程第七届PCR前沿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iCPCR 2023)时间专场主题6月28日 上午新产品与新技术6月28日 下午分子诊断应用6月29日 上午药品/生物制品应用6月29日 下午农林育种应用6月30日 上午动植物疫病应用(上)6月30日 下午动植物疫病应用(下)扫码直达报名页面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四、会议联系会议内容及报告赞助仪器信息网 刘编辑:13683372576,liuld@instrument.com.cn
  • 一滴血即可进行疾病早期诊断
    基于MALDI-TOF MS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抗体技术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田中最尖端研究所(所长: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地址:京都市中京区)的佐藤孝明课题小组与美国同行Daniel J. Capon在基础技术开发取得了成功,他们共同研制出的抗体可将与抗原的结合能力提高一百倍以上。众所周知,抗体作为一种蛋白质,在生物疾病预防体系中的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蛋白质研究领域,一种叫做“钓钩”的新型技术已然开始使用,它可以从各种生化物质的血液、细胞中选取某种特定的生化物质,而且纯度极高。在使用质量分析仪器对蛋白质进行结构解析的时候,也可以在抗体中注入“钓钩”,以便提高其灵敏度。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在大部分注入“钓钩”的抗体所生成的生化物质、鼠• 人嵌合抗体中,体现抗体模型结构而投入使用的Y字型蝶状连接(铰链)却几乎毫无自由度可言,可以捕捉抗原的位置乃是一个“点”,与抗原相结合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课题研究小组在抗体的铰链部插入了一个具备弹簧状结构的人工关节,它可以向抗原结合部提供“可变抗体”,使其自由度大幅度提高,并且确立了这种通过化学合成的抗体制作方法。通过以上操作,抗体与蛋白质、缩氨酸等抗原的结合能力可以提高一百倍以上,课题小组在全世界最先确认了此项研究成果。通过这项技术,“钓钩”功能有望大幅度提高,只要将“钓钩”前处理方法与最尖端质量分析仪器相结合,即可从一滴血中发现早期癌症以及各种与生活习惯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对诊断体系的构筑工程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作为抗体性药物(将抗体本身用于制药)来使用,有望在提高抗体性药物的功能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动态最近颇受关注。本项研究成果,将于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在日本科学院英文学术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网络版上公开发表。本项科研成果来源于下列课题:最尖端研究开发支援(FIRST)计划/日本学术振兴会课题名称:《为下一代MALDI-TOF MS、药品开发及诊断做出贡献》核心研究人员:田中耕一研究时间: 2010年3月-2014年3月日本科学振兴机构(JST)作为研究支援主管部分,在该计划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研究背景及经过〉 就世界范围来看,体外诊断药品市场规模如今已经达到每年2兆2000亿日元的水平,日本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仅次于美国,大约为15%左右。其中,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Omics注释3))”的生物标志物分子诊断市场近年来始终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保持迅速发展之势。最近,以美国为中心大型制药企业,正在同时推进运用新型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器械体系以及新型药剂的研制工作。本项研究课题乃是最尖端研究开发支援(FIRST)计划中的一个课题,作为其中全球最高性能下一代MALDI-TOF MS开发中的一个环节,我们正在研究开发用于临床检体的蛋白质等结构分析所必须的前处理方法。而当务之急就是研制出从各类大量存在的分子中,特别挑选出那些使用抗体的微量目标分子“钓钩”(图一),我们的计划是将下一代MALDI-TOF MS的全体灵敏度提高一万倍以上,这是一种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前处理方法。 但是,目前投入使用的抗体普遍注入了生化体衍生物、生化关联物质,绝大部分在结构方面多少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抗体的铰链部几乎毫无自由度可言,其抗原捕捉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另外,在岛津制作所,有关部门已经在研制抗体磁珠设备注释5)以及质量分析仪器方面取得了成功。由于灵敏度依赖于目标分子的抗体结合能力,所以我们不打算墨守成规,而是希望开发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试管内抗体合成法,以便获得具有更高灵敏度的抗体。〈研究内容〉 在MALDI-TOF MS的帮助下,为了在生化试验材料中高灵敏度、高效率地检验出缩氨酸,具有革新意义的前处理方法的开发无疑至关重要例如,为了对生化试验材料中的目标肽进行浓缩,目前有一种使用单克隆抗体注释6)的浓缩提纯法可供借鉴,其特点就是可以锁定磷酸化肽。另外,我们已经开发出了诸多具有更加定量解析功能的方法,诸如可以使用稳定同位素注释7)来发现蛋白质并对其进行鉴别,还有差异性解析(对每个样本进行数据解析)等等。而在这项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缩氨酸作为相当于(Y字型“V”部分)化学合成β-淀粉样注释8)的Fab抗体领域来加以使用,在它与由动物细胞生成的Fc领域(Y字型“I”部分)之间,注入了一个相当于人工关节功能、具有蝶状结构的非缩氨酸连接部(相当于铰链部),以便令其在试管中相结合。合成后的“β-淀粉样非缩氨酸连接部/由动物细胞生成的Fc领域”就是所谓的合成化合物,使用质量分析仪器(MALDI-TOF MS注释9))即可对其结果进行确认。而且还可以对抗体是否具备“Fab领域/铰链部/Fc领域”这种三结合抗体的化学结构予以确认。随后,我们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注释10)对与β-淀粉样进行特异集合的单克隆抗体结合部分进行查看,结果判明其结合能力取得了飞速增长(100倍以上)。通过增加铰链部的自由度,可以在更加广阔的“面”上捕捉抗原,从而使捕捉功率得以飞速提高。也就是说,我们以“抗体的铰链部替换为非缩氨酸连接”作为手段,在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将抗体Fab领域/改变为具有伸张性以及高度弹性的“可变抗体”(图二所示)。另外,其化学结构可以凭借质量分析仪器(MALDI-TOF-MS)得到明确的评估。 〈今后的发展计划〉 本项研究成果,将来可以凭借使用新型“可变抗体”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最尖端质量分析仪器的技术组合,从一滴血中即可发现早期癌症以及各种与生活习惯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对诊断体系的构筑工程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而且还可以作为抗体性药物(将抗体本身用于制药)来加以使用,有望在飞速提高抗体性药物的功能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动态最近颇受关注。 参考图 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关系如图例“钓钩”所示。也就是说,为了在数众多的鱼群(蛋白质等化合物)中钓到目标的鱼(抗原),就必须使用特制的钓钩及鱼饵(抗原)。图一: “钓钩”概念图 已知抗体(左侧)由于在铰链部几乎毫无自由度可言,捕捉抗原惟有通过“点”来作业。与此相对比,“可变抗体”(右侧)通过在铰链部插入了一个蝶状人工关节,能够以铰链部为顶点进行旋转运动(或伸缩运动),捕捉抗原可以在“面”上进行(立体)作业,因此捕捉效率得以飞速上升。图二 已知抗体与本课题研制成功的“可变抗体”之间的差异术语解释:注释1) 质量分析仪器从试验材料中选出类似化合物并将其离子化,对其进行分离、检测、测定、数据解析的仪器。注释2) 嵌合抗体将人类抗体的可变部(接近Fab领域的前端的那一半)嵌入从老鼠身上提取的抗体。注释3) “组学”的词尾基因组学(遗传基因解析)、蛋白质组学(蛋白质解析)、糖组学(糖基化解析)。代谢组学(细胞代谢解析)等的总称。注释4) 生物标志物通过对血液、尿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进行检测来掌握疾病存在与否以及进展状况的指标,又称生物标记物。注释5)抗体磁珠使抗体在磁珠(微粒子)表面进行结合、固化后的产物。利用目标分子与抗体结合后的抗体磁珠的特征(重力及磁力),使它在离心力作用下下沉,再通过磁力的吸引作用,可以使目标分子高效率地聚集起来。注释6)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细胞集群所产生、结构单一的抗体。注释7)稳定同位素在物质的构成元素中虽然原子序数相同,但是“原子质量不同”,这些原子被称为同位素,其中半衰期基本保持不变的元素叫做稳定同位素。注释8)β-淀粉样它是蛋白质当中的一种,如若在脑内大量堆积就会形成凝块,我们通常称之为“老人斑”。由于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部发现大量老人斑形成,所以目前医界普遍认为其病因乃是蛋白质。注释9)质量分析仪器(MALDI-TOF MS)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MALDI: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与飞行时间质谱(TOF-MS: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相结合,对质量进行分析的仪器。MALDI如今已然成为生化高分子电离化的主要方法,其实就是本项最尖端开发支援计划中核心研究者(田中耕一)所发明的软电离质谱技术(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新发展。注释10)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金属中电子与光会产生相互作用的现象。由于表面等离子会发生共振,所以表面上只要有极少量分子结合在一起,共振状态就会敏感地发生变化。我们将这种检验原理应用于生物感应器,它的灵敏度极高,可以对微量蛋白质进行检验。论文名称《Flexible Antibodies with Nonprotein Hinges》 《非蛋白质铰链部的可变抗体》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金域检测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解决罕见病精准诊断难
    近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浩教授团队联合金域检测,开展了关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相关研究,并成功研发出了新成果。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应用唇腺活检诊断NIID的新方法,其与皮肤活检一样具有高敏感度,以及相较于传统皮肤活检,创伤面积更小、愈合速度快,不会有明显疤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IF=5.1),推动了NIID病理诊断的技术应用革新。破解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是一种以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核内嗜酸性透明包涵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根据发病年龄,NIID可分为未成年型和成人型,临床表现为痴呆、震颤、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卒中样症状、脑炎发作和其他多系统症状等。现阶段,NII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过去,NIID检测方法一直受限,直到近几年研究发现,影像、基因、病理成为确诊NIID的三个重要标准。虽在临床实践中,前两者的检测开展工作较为顺利,但皮肤活检却经常遭到患者抵触。金域检测表示皮肤活检是有创检查,若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有可能会引起潜在的感染风险。针对这一难题,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浩教授团队联合金域医学共同出击,创新性提出一种诊断新方法,推动了诊断技术的升级。致力于解决临床痛点这次的合作研究,共纳入了19名NIID患者和11名无症状携带者,均接受唇腺活检,此外10名NIID患者接受皮肤活检。该研究有两大关键突破,唇腺活检相比皮肤活检创伤面积更小、愈合速度快,不会有明显疤痕;唇腺活检诊断NIID具有高敏感度。鉴于这些重大发现,金域检测建议将唇腺活检作为临床诊断NIID的首要方法。针对这一类的疑难罕见病,金域检测一直以来立足于临床实践,致力于解决临床诊疗的痛点,例如,发布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成立神经免疫疾病诊断联合实验室、开展皮肤神经病理活检等,以实际行动推动疾病精准诊疗水平的提升,以期更多患者得到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未来,金域检测将持续依托技术和平台优势,实现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助力疑难疾病精准诊疗。
  • PCR将成为多项动植物、水产品检验国标方法
    仪器信息网讯 日前,《2013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公布,通知显示PCR将成为9项有关动植物、水产品的检验防疫的国家推荐标准方法。另外,还有3项检测涉及了显微镜法。这些标准的完成时间为2014年。 计划编号项目名称标准性质制修订代替标准号采用国际标准完成时间主管部门归口单位起草单位20130409-T-469甘蔗条纹花叶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推荐制定  201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福建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20130476-T-326无乳支原体PCR检测方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20130477-T-326隐孢子虫套式PCR检测方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20130478-T-326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多重RT-PCR诊断方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130479-T-326猪肺炎支原体PCR检测方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130480-T-326猪瘟病毒RT-nPCR检测技术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20130491-T-326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诊断规程 PCR检测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20130498-T-326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诊断规程PCR检测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20130512-T-326桃拉综合征诊断规程 RT-PCR检测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20130505-T-326牡蛎包纳米虫病诊断规程 显微镜检查组织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20130506-T-326牡蛎单孢子虫病诊断规程 原位杂交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20130507-T-326牡蛎马尔太虫病诊断规程 显微镜检查组织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20130508-T-326牡蛎小胞虫病诊断规程 显微镜检查组织法推荐制定  2014农业部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
  • 新型传感器可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在诊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和识别与NDD相关的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生物标记物。  1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还利用了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神经网络来量化疾病的阶段和进展。为了创建这种先进的NDD生物标志物传感器,研究人员将蛋白质生物化学、光流变学、纳米技术和AI等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  ImmunoSEIRA传感器采用了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光谱技术,使科学家能检测和分析与ND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形式。该传感器配备了独特的免疫分析,就像分子探测器一样,能高精度地识别和捕获这些生物标志物。  ImmunoSEIRA的特点是采用金纳米棒阵列,带有可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抗体,能够对极小样本中的目标生物标志物进行实时特异性捕获和结构分析。而AI算法的子集神经网络可识别特定错误折叠蛋白形式、寡聚体和纤维状聚集体的存在,可跟踪疾病的进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检测精度。  研究进一步证明,ImmunoSEIRA可在生物体液等实际临床环境中使用,即使在人脑脊液这样的复杂液体中,该传感器的检测也同样准确。
  • 云唐|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禽畜产品
    【山东云唐*新品推荐YT-DWYB】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禽畜产品|云唐→点击此处进入客服在线咨询优惠专区。山东云唐专业厂家自主研发生产农药残留检测、食品安全检测、植物生理等仪器仪表,品质保障,价格实惠,售后无忧,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山东云唐智能让诚信为高质量发展护航,我们将努力提供更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更人性化的售后服务给广大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禽畜产品  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在禽畜产品检测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款仪器能够在现场快速准确地检测禽畜产品,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传统的禽畜产品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成本高昂。而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采用先进的生物传感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样品进行高效分析,准确识别出潜在的疫病风险。  在现场应用中,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的操作简便快捷。检测人员只需将样品放入仪器中,按照操作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还降低了对专业人员的依赖,使得更多的人员能够参与到疫病防控工作中来。  此外,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还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它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病原体,有效避免了漏检和误检的情况。同时,仪器内置的智能算法能够对检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禽畜产品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够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的助力下,我们的禽畜产品将更加安全、健康,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动物疫病诊断仪适用于猪、鸡、鸭、羊、牛、牛奶等畜禽产品中动物疫病、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和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可广泛应用于食药监局、卫生部门、高教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部门、畜牧兽医、养殖场、屠宰场、食品肉产品深加工企业、检验检疫部门等单位使用。  动物疫病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猪蓝耳病毒、猪瘟病毒、黄曲霉毒素B1、猪伪狂犬病毒、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猪口蹄疫3ABC蛋白、猪口蹄疫病毒IgG、猪细小病毒等快速检测、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三聚氰胺、磺胺类、喹喏酮类、呋喃类、四环素类、孔雀石绿、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 )、疾病诊断、喹乙醇、已烯雌酚等。
  • “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及诊断”网络主题研讨会 成功召开
    p 近年来,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这些重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事实上,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早期检测及诊断,是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据了解,目前有很多相关科研工作者正在开发低损伤、易操作、高准确性和快速的早期检测及诊断技术。 /pp 为此,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在7月20日应网友要求举办“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及诊断”网络主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获得了用户和专家的大力支持。/pp 在7月20日“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及诊断”网络主题研讨会中,我们成功邀请到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邓玉林老师、解放军总医院田亚平老师,及布鲁克资深应用经理张欣怡博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老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多中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pp “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及诊断”网络主题研讨会当天超过百名网友在线听会,在认真听取专家报告的同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多数问题当时得到专家的耐心解答,您是否也有如下问题呢?/pp 帕金森早期诊断研究中,质谱分析检测前的样品提取方法是怎样的?/pp 常规的溶剂提取方法会不会影响目标物的丢失,在non-target研究中,你们是如何选择溶剂来保证尽可能多的目标物被提取出来?/pp 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提前预警癌症风险,准确度有多少?/pp 临床发现的标志物,通常经过多少临床样本的验证,才可用于临床的诊断或辅助诊断?/pp 每种肿瘤疾病至少需要多少或者几种肿瘤标志物和基因靶点才能确诊?/pp 如果您错过了当天的会议,本次会议的视频即将上线,欢迎观看/pp 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InsidePage/2024" target="_blank" title=""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InsidePage/2024/a/pp更多精彩会议,请点击/pp网络研讨会 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Meeting" target="_self" title=""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Meeting/a/ppbr//p
  • 医学博士研发便携设备:一滴血可诊断数百种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开发出了一种十分强大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它只需一滴血即可诊断数百种疾病。  数字健康革命仍然停滞不前,虽然科技巨头纷纷涉足该领域,诸如Apple Health、Google Fit的产品接连诞生,但在真正的医疗用途上依然没什么进展。Fitbit、Jawbone等可穿戴设备可以测量用户的步数和心率,但不能进行深入诊断诸如生物标记(可作为严重疾病的早期预警)的东西。目前,那些想要准确排查疾病或者检查身体状况的人还是需要到医院去。  尤金· 陈(Eugene Chan)博士和他在DNA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ldquo DMI&rdquo )的同事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他的团队开发的便携式手持设备用一滴血即可准确诊断出数百种疾病。该技术名为rHEALTH,开发时间长达7年,其资助资金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盖茨基金会。周一,该团队又获得了一家机构的认可和注资&mdash &mdash 它成为了诺基亚Sensing XChallenge挑战赛的得胜者之一。  Sensing XChallenge的目标是,加速传感器技术的创新解决医疗保健问题。参赛团队开发的工具旨在让个人可以快速便捷地检测潜在的健康问题,而无需依靠来自大型实验室用仪器的分析。DMI当初是开发rHEALTH来响应NASA太空诊断设备开发挑战赛,它一开始就是便携式的。  &ldquo 过去并没有良好的自主诊断方法,&rdquo 尤金· 陈指出,&ldquo rHEALTH技术拥有高灵敏度和很好的定量能力,能够符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严格标准,同时也面向普通消费者。&rdquo   运作原理  该技术的运作原理是:将一小滴血放入一个小容器,在容器里纳米带和试剂会对血液成分作出反应。之后,整个混合物进入螺旋型微混合器,流经使用强光和散射光的激光器,在短短几分钟内作出诊断。该技术可检测出各种疾病,从流感到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甚至是埃博拉病毒。用户还可以戴上一个生命体征补丁来获得持续的身体读数,如心电图、心率和体温。这些读数会传送到智能手机,或者通过蓝牙连接传到rHEALTH设备上。一款名为CHAS(健康综合评价)的应用可以引导用户逐步完成整个自我诊断过程。  据尤金· 陈称,rHEALTH真正的创新在于,将所有的诊断技术融合到一个手持式设备上。他指出,通过浓缩它的元件使得它们大大小于传统设备,病患进行检查所需的血液量比传统方式要少1500倍。由于rHEALTH最初是为NASA而开发的,它曾在模拟月球和失重条件下进行过测试。&ldquo 它涉及诸多的创新,而我们将它们全都融合到了一款设备上。&rdquo 尤金· 陈说。  目前,rHEALTH可应用于细胞计数、HIV检查、维他命D水平和各种蛋白质标志物的计量。尤金· 陈说,未来的挑战包括:增加更多的测试功能、扩大生产和完成艰苦的rHEALTH商用进程。该公司在制造三种不同的模式:rHEALTH One,将用于转化研究 rHEALTH X,作为临床医生的强力工具 rHEALTH X1,面向消费者。  尤金· 陈称,rHEALTH One在投入研究之前只需要通过机构审查委员会(IRB)的审查,DMI可以在几周内出货给有兴趣的科学家实用。尤金· 陈的团队将会了解它被如何应用于研究环境,以作出改进。  改变生活方式  消费者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获得rHEALTH。与此同时,尤金· 陈及其团队的下一个挑战是准备XPrize Foundation基金会Tricorder XPRIZE奖金达1000万美元的挑战赛。该项比赛的目标在于,打造可检测多达16种不同健康状况的通用型医疗诊断工具。在Sensing XChallenge的11个参赛团队中,只有DMI入围Tricorder的决赛。  尤金· 陈希望,到rHEALTH进入消费市场后,人们会利用该技术来根据该设备的强大医疗数据作出实质性的生活方式改变&mdash &mdash 比使用常见的健康追踪设备更进一步。  &ldquo 看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可穿戴设备,是件很有趣的事情。&rdquo 尤金· 陈说道,&ldquo 很多人将它们看作是玩具或者小玩意。rHEALTH可不是这样的产品,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时候能够注意照顾好自己。&rdquo
  • ​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开发出质谱代谢诊断心衰方法,未来希望用菌群干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如今,心力衰竭(HF)的治疗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全球范围有超 3800 万名患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心力衰竭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几乎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能会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脏肥大是心力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早期病理症状,也是心力衰竭出现的重要临床提示和危险因素。先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能够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然而,菌群代谢物在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进程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究。因此,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病理学过程,对于预防心脏肥大,以及发现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及团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三甲基 - 5 - 氨基戊酸(TMAVA)的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丁基甜菜碱羟化酶(BBOX)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最终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肥大,揭示出 TMAVA、BBOX 可能是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心脏肥大的潜在靶点。目前,相关研究以 “”(肠道微生物群产生三甲基 - 5 - 氨基戊酸减少脂肪酸氧化并加速心脏肥大)为题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心血管领域,心力衰竭目前仍难以治愈,这种病症可用的药物很少。另外,全球层面关于肠道菌群代谢和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较少,如果能通过肠道菌群来治疗心脏肥大及心力衰竭,对于广大患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其产业化前景也非常广阔。” 教授告诉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工作。2000 年,他赴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攻读临床生物分析化学博士,师从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教授。2007 年,他作为 “985” 引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先后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目前,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曾主持国自然血管重大专项培育基金等 7 项国自然基金,共发表 SCI 文章 114 篇,其中 81 篇 SCI 责任作者,SCI 引用 4030 次,拥有 3 项中国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菌群代谢物 TMAVA 具有促进心脏肥大的作用菌群代谢物 TMAVA 具有促进心脏肥大的作用在这项研究中,团队通过对 7 年间随访的 1647 名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进行 TMAVA 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他们发现随着 TMAVA 水平的升高,心脏移植和患者死亡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探索 TMAVA 在心脏肥大中的作用与机制。他们在高脂喂食小鼠的基础上进行 TMAVA 干预,发现其心脏肥大和心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同时还伴随心脏脂质沉积,以及血浆甘油三脂、脂肪酸水平的增加。在高脂喂食小鼠 12 周后,通过脂质组学分析,他们发现小鼠心脏脂质代谢谱的改变,中链和长链脂肪酸在心脏中显着增加。机制层面,研究团队发现 TMAVA 不仅通过 BBOX 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同时通过肉碱 /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抑制肉碱的摄取,导致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肉碱缺乏,并抑制脂肪酸氧化,进而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脂质堆积,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紊乱。随后,研究团队对 BBOX 敲除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发现小鼠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肉碱水平下降,心脏存在异常的脂质堆积,同时表现出与 TMAVA 刺激相似的心脏肥大表型,这意味着 BBOX 通过抑制肉碱的合成加重心脏肥大,外源性肉碱补充剂可逆转 TMAVA 诱导的心脏肥大。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了菌群代谢物 TMAVA 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肥大,揭示了肠道菌群来源的 TMAVA 通过抑制肉碱合成和脂肪酸氧化降低,是心脏肥大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并且TMAVA、BBOX 可能是潜在治疗靶点。已联合创办公司进行技术转化对于将这项研究应用在临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两点:其一,质谱代谢诊断。“所谓诊断方法,就是确定何种人群适合采用这种治疗方式。现阶段,我们正在临床方面建立质谱代谢诊断方法,即把质谱技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应用到心力衰竭领域。” 他解释说。其二,菌群干预治疗。“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菌群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有所帮助,但是菌群治疗还没能进入到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患者基数最为庞大的疾病领域。目前,我们正期待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对菌群通过基因编辑进行改造,以期能够治疗心力衰竭,这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非常具有创新性,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他指出。“一方面是诊断,即质谱代谢诊断;一方面是治疗,即菌群干预治疗。这两个方面希望在将来都有机会对接临床应用。” 总结道。关于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表示,“针对刚刚提到的诊断和治疗两个层面,我们从 2016 年便开始寻求进行产业合作,就目前而言,诊断层面的产业化正在进行中,而治疗层面还没有开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融资来进一步加速进程,也期望有产业合作来共同推动对于心力衰竭的菌群干预治疗。此外,我们也计划将来成立专门的团队来更加深入地研究菌群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第一,诊断方面,现阶段心力衰竭现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蛋白诊断。“而这正是这篇研究论文创新性的关键所在,揭示出除了蛋白诊断之外还可以用代谢来诊断心力衰竭,这对产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指出。传统的蛋白诊断基本都采用免疫法,即通过抗体和抗原结合的方法。“而我们揭示的方法是通过质谱代谢,借助分子量以及分子结构进行诊断,所以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在将来有可能超越免疫法,准确率也可能高出很多。” 他表示。“目前,我们在诊断层面已经初具规模,第一,有科研团队;第二,有合作公司。我们已经和联合开发了一些质谱代谢诊断的方法,同时也在申报相关技术专利。” 说道,在他看来,质谱代谢诊断产业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吸引新的融资,以期能够让质谱代谢诊断快速地实现标准化。” 他补充说。第二,治疗方面,目前针对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主要围绕细胞受体。据介绍,导致心力衰竭的机理有很多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线粒体障碍。“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直接影响心力衰竭,而肠道菌群和线粒体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肠道菌群代谢物会影响到心脏的线粒体。”在他看来,菌群干预治疗将来会是小分子药物的一个有益补充。“我们接下来希望成立独立的团队来开展菌群干预治疗,这比诊断更为复杂,而且投资量也更大,所以我们想成立新的平台进行菌群的产业转化。” 指出。“综合来讲,诊断需要有治疗的配合,所以这两方面都必不可少,这也是我们想要更多投入的目的:一方面,把质谱代谢诊断推进到心力衰竭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临床实验;另一方面,用于成立新的平台,通过菌群干预治疗包括心力衰竭与中风在内的各种心血管疾病。” 说道。据介绍,去年团队与联合成立了生物技术平台 —— ,专注于开发类器官平台,比如类心脏、类血管,以及癌症类器官等。对比细胞,类器官更能展示细胞所处的状态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更能模拟动物。“我们有一些需要在动物身上做的研究现在可以通过类器官实现了。” 他说道,“比如,在研究心力衰竭的时候,通过机器人来控制类心脏器官非常便捷,可以直接通过类器官来进行筛选药物对心脏的毒性。”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衰老以及代谢系统疾病都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对于三者之间的关联,在看来,“衰老会直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系统疾病最终的死亡原因也大多是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不论是衰老还是代谢最后都会归咎为心脑血管疾病。除此之外,衰老和器官衰老是两个概念,目前没办法来评估人体某个器官的寿命,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技术来更客观地描述各个器官的寿命。”在看来,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依照目前的状态,蛋白组学五年之内实现产业化非常难,第一,蛋白组学的定量还存在障碍;第二,蛋白组学的成本还相当的高;第三,蛋白组学较为依赖国外进口设备。” 他表示,“相较之下,代谢组学更有可能实现产业化,从而造福于病人。首先,定量准;其次,成本低;再次,越来越多的仪器公司,包括很多国内仪器公司都在研发用于诊断的质谱代谢仪器,如此一来可以打破欧美的垄断局面,实现质谱仪的本土化。”
  • “面向重大疾病治疗的纳米载体材料及诊断技术”取得突破
    p  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纳米载体技术和检测技术是重大疾病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纳米生物医学对人民健康、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疗的纳米载体材料及诊断技术”主题项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该主题项目进行了验收。/pp  该项目研发了用于癌症治疗的硅质体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和靶向技术,优化了纳米载体结构并评价了生物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 开发了肝癌靶向聚合物基纳米载药系统,设计组装了形貌和结构可控的锌基纳米复合药物载药体系,实现了药物有效控释并完成靶向、药效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开发了纳米磷酸钙载药材料和载药可降解椎间融和器 研制出载银介孔硅纳米颗粒载体,实现了对活性抗菌成分的控释 设计制造出多喷丝头、多管并行小口径纳米纤维人造血管批量生产设备、仿天然多层结构纳米纤维人造血管 建立了光致发光材料及纳米微萃取材料在罪犯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并在犯罪现场勘测初步应用,研制出多种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和流感病毒检测的超灵敏快速定量检测试剂 初步建立荧光量子点快速检测研发体系。/pp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材料技术和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围绕新型生物纳米材料的研发,加强医学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启动面向2030年的健康保障重大工程,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加快诊疗新技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显著提高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ppbr//p
  • 中国学者领衔!创新抗体检测,有助快速诊断神经免疫疾病
    9月5日,国际神经病学顶级期刊JAMA Neurology(影响因子29)在线发表了国际创新技术-免疫斑点法(IDoT)检测水通道蛋白(AQP4)抗体的研究论著,为快速诊断神经免疫疾病增添助力。这是目前国内神经免疫抗体检测领域首个发表于该期刊的研究,在国际神经免疫病研究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也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中国开展国际临床合作研究的认可。该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陕西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中国团队领衔,其中中山三院邱伟、韩国国立癌症中心(NCC)Ho Jin Kim为共同通讯作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莹、毕锦,陕西师范大学闫亚平以及中山三院孙晓渤为共同第一作者。视神经脊髓炎视谱疾病在亚洲多见视神经脊髓炎视谱疾病(NMOSD)是神经免疫病的一种,在亚洲女性中发病率较高。NMOSD会反复发作视神经炎和脊髓炎,最终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目前,NMOSD诊断依赖外周血水通道蛋白4(AQP4-IgG)抗体检测,因此,基于细胞表达的抗体检测方法(CBA)于2015年被国际NMOSD诊断指南推荐,作为当今AQP4-IgG抗体检测的金标准。然而,CBA法耗时3-7天,且需要特殊实验室和技术人员等,大大限制了CBA法的广泛使用,尤其在一些NMOSD高发、但医疗条件欠发达的地域;并且,目前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仍依赖国外进口,检测成本极高。解决传统AQP4-IgG抗体检测的瓶颈,是全球神经免疫学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中国人作为NMOSD高发人群,我国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靠检测方法。面对临床需求,中山三院、福建附一、陕西师大与国际学者组成联合攻关团队,从临床问题出发,依托中国南方NMOSD临床队列,开展基础-临床结合的转化研究,共同进行抗体检测新技术的研发与验证。研究过程中,陕西师大闫亚平团队首先利用表达AQP4的细胞提取的膜碎片(带有完整AQP4空间构象)作为抗原底物,创建一种高效、易操作的AQP4-IgG检测新技术--IDoT法。随后,邱伟、孙晓渤团队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莹团队,联合韩国国立癌症中心(NCC)Ho Jin Kim团队自主设计,开展为期3年(2020年5月-2023年2月)的前瞻性、病例-对照、国际多中心交叉验证研究。该研究在中国(广东、福建)和韩国共检测836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结果显示,与传统的金标准CBA法对比(活细胞CBA法或者固定CBA法等),IDoT法的抗体检测性能与CBA相当,诊断性研究结果Kappa系数为98.0%(400例患者);436例验证者,包括275例其他疾病队列(风湿免疫疾病等)、57例NMOSD前瞻性随访队列、31例国内交叉验证队列、73例韩国神经免疫疾病队列交叉验证(NMOSD、MOGAD等),整体验证队列结果中,仅2例与CBA检测不一致。因此,IDoT总体敏感性为99.4%(95%CI:97.8%- 99.9%),特异性为99.2%(95%CI:98.0%- 99.8%)。新方法有望降低检测成本该研究证明,IDoT法与目前金标准CBA法具有相同检测效能。但IDoT法高效、易操作,可实现在普通实验室、一般技术人员、广泛人群中进行AQP4-IgG抗体检测,在快速筛查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实现NMOSD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为资源较少和经验不足的基层医院以及其他经济欠发达国家提供一种可选择方法,最终实现提高AQP4-IgG抗体检测率。该研究成果是我国的自主研发成果,有效解决国内神经免疫抗体检测的“卡脖子”问题,也填补了国际上快速检测AQP4-IgG抗体领域的空白,对于推动全球NMOSD的早期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对该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未来将大大降低NMOSD诊断成本,促进患者群体早诊断早干预,减轻家庭与国家的经济负担。JMMA Neurology 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研究论文得到了JMMA Neurology 杂志多个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 “这项非常详实的研究将引起神经科医生的极大兴趣,克服在不同医疗条件下NMOSD抗体检测的障碍”、“该研究发现将对NMOSD抗体检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该研究是神经免疫抗体检测技术的重大进步”。
  • 这位外长是在怀疑中国的动植物检验水平么?
    p  近日,中国海关在加拿大油菜籽中检出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十字花科黑斑病菌、法国野燕麦、苍耳属(非中国种)、长芒苋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目前中国已经暂停从加拿大进口任何油菜籽(注:加拿大是世界第一大油菜产品出口国)。加拿大外长表示他不相信中国有什么科学依据。看得出,这位外长对于中国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不是很有信心。或者是这位外长想到了当年的挪威三文鱼?挪威政府可是足足花了6年时间来修复中挪外交关系,时任挪威驻华大使也不得不超期“服役”。/pp  不过,在6日的记者会上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陆慷就表示,中国海关是依法做出了这一决定,谁都知道有害物种一旦进入,将会危及农业和生态,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需要保障自己国民的健康和安全。/pp  此前华为CFO孟晚舟被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扣留后,中加关系一直处在阴云之中。在孟晚舟被扣一周时间内,就有大量中国企业减少和终止同加拿大企业的合作,甚至导致加拿大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也是瞬间失去了中方的市场,致使5天的时间就损失了3700亿。之后加拿大原计划访华的副外长北京行程及林业商业代表团访华谈判行程也被取消。联系此前的种种迹象,此次全面禁止进口加拿大油菜籽事件无疑对双方关系再次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这件事真的是我们在“报复”加拿大政府吗?/pp  其实,加拿大油菜理事会(Canola Council of Canada)的发言人Heidi Danch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尽管中加外交上的冲突令人担忧,但现在“并没有明显证据能证明”这次油菜籽的事情和外交冲突有关。而今年3月1日海关公布的“加拿大输华小麦大麦大豆油菜籽注册企业名单”中,虽然没有了此次涉事的加拿大大型农产品企业“理查森国际”公司,仍然有近百家被允许对中国出口多种农产品的加拿大企业,其中,也包括允许未来向中国出口油菜籽的其他加拿大企业。/pp  所以此次事件,恐怕更多还是加拿大油菜籽自己的问题。作为农料作物,油菜籽的进口管控及相关检测想必十分严格,特别是需要科学仪器的帮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14b3e52c-5d8f-483c-b689-edb3378cce43.jpg" title="1e838.jpg" alt="1e838.jpg"//pp  从有害生物的检测方法而言,形态学鉴定是有害生物传统检测方法。检疫人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可对有害生物进行准确的形态学鉴定,鉴定所需时间也很长。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性革命不断出现,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害生物基因快速检测领域的大量应用,改变了单纯依靠形态学方法实现有害生物检测的历史。DNA分子鉴定、分子遗传标记等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动植物检疫,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有害生物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pp  总之,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食品安全的标准不能打折扣,因为它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而动植物检验检疫无疑是国门的第一道技术防线。未来,我们也许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为国民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