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不对称合成试剂

仪器信息网不对称合成试剂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不对称合成试剂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不对称合成试剂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不对称合成试剂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不对称合成试剂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不对称合成试剂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不对称合成试剂相关的解决方案。

不对称合成试剂相关的资讯

  • 百灵威祝贺第一届不对称催化合成大会成功举办
    第y届不对称催化合成大会暨第y届世界药化大会,以 “创造绿色、经济的生物活性分子、高效药物化学”为主题,于2010年5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g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作为世界z有影响力的免疫疾病与治疗l域专业会议之y,吸引着来自世界上40多个g家和地区的业内人士参与,同期举办70多场的研讨会、论坛、专题讲座。 百灵威占据业内l先地位,联合全球dj供应商,提供300,000种精细化学品及各项服务,可助您研究之路y臂之力。 百灵威将参与此次会议,向广大客户推荐杂环化合物、筛选化合物库、硼酸硼酯、PI3激酶、新型催化剂、手性配体等相关产品;同时会上还为您准备了专业资料。我们将在北京g际会议中心三楼24号展位敬候您的光临!展位图:
  • 上海有机所在PdH催化的不对称迁移烯丙基取代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何智涛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lladium-Catalyzed Regio- and Enantioselective Migratory Allylic C(sp3)-H Functiona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利用链行走的策略为惰性烯丙位C-H键的不对称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思路,揭示出亲核试剂的pKa值对迁移和取代历程的影响,并通过机理研究阐释和验证了反应的基本历程。  相较于传统带有离去基的烯丙基取代反应,不对称烯丙基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更为直接和步骤经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问题。大部分相关催化工作要求烯丙位C-H被相邻的杂原子或sp2碳单元进一步活化,对非活化的烯丙位C-H键的不对称官能团化的研究相对局限。过渡金属催化的链行走策略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活化远程的惰性C-H键。基于此,科研人员设想利用过渡金属参与的链行走策略来定位烯丙位的C-H金属化,由此产生的稳定烯丙基金属中间体再被分子间的亲核试剂捕获,从而实现非活化的烯丙位C-H键的高效不对称官能团化(图1)。  该反应对于不同的链长度和取代基均有较为突出的结果,兼容复杂迁移体系的同时也能实现了手性控制(图2)。此外,亲核试剂的pKa值与反应的活性密切相关。只有当亲核试剂的pKa值处于13-18间时才有相对较高的反应活性。pKa值高的亲核试剂往往无法促进开始的烯烃迁移的发生,而pKa值低的亲核试剂虽能有效实现金属迁移,但却具有相对较弱的亲核取代能力。  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图3)并结合传统的迁移反应和烯丙基取代过程,研究推测,反应可能首先由二价钯在亲核试剂作用下还原形成零价钯启动,随后在碱的作用下被质子氧化形成二价PdH物种,与末端烯烃配位继而发生快速链行走过程得到烯丙基钯中间体,再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从而得到烯丙位C-H官能团化的产物,同时再生零价钯完成催化循环历程。研究发现,反应初期存在诱导期,为初始零价钯形成过程。该串联过程对于催化剂和亲核试剂均呈现出一级反应,而对二烯底物的动力学符合Micheaelis-Menten模型,即饱和动力学关系,由此推断反应决速步为亲核取代过程。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科院等的资助。
  • 拖尾因子、对称因子、不对称因子三者间的关系
    相信小伙伴们在日常测试中会发现,评价色谱峰的峰形对称性,有拖尾因子、对称因子、不对称因子三种参数。而目前使用的分析软件,ChemStation工作站中的对称因子,Empower工作站中的USP拖尾因子,Chameleon工作站中并没有对称因子参数,是以不对称度评价的。这三种参数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下。理想条件下,色谱峰应该具有高斯型的特征:式中,χ等于(t-tR)/σ,t是时间,σ=W/4,y是峰高。色谱图中的真实峰通常会稍稍偏离对称的高斯峰形,通常会或多或少带一点拖尾。如下图所示: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常用Tf表示,以峰高5%处计算。不对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常用As表示,以峰高10%处计算。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常用S表示,与不对称因子As互为倒数关系。As和Tf值的关系大概可以表达为:As≈1+1.5(Tf-1)所以一般来说As的值在一定程度上大于Tf的值。峰形随着不对称因子(As)和拖尾因子(Tf)而变化。当As或者Tf=1.0时,对应的是一个完美的对称色谱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色谱峰可以很好地彼此分开。然而,随着峰拖尾的程度加重,它们之间的分离也变得糟糕。多数情况下峰拖尾的程度并不是很严重(Tf1.2),并且一般不会被注意到。这种程度的拖尾(Tf1.2)对分离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除非是在一个很大的色谱峰后跟随了一个很小的色谱峰的情况下。拖尾因子、对称因子和不对称因子规定范围探讨中国药典(CP)要求拖尾因子的范围是在0.95-1.05,是有一个适用前提的,即中国药典规定峰高法定量时拖尾因子应该在0.95-1.05之间,低于0.95为前延峰,高于1.05为拖尾峰。欧洲药典(EP)和英国药典(BP)规定进行有关物质或含量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色谱图中定量用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对称因子应为0.8~1.5。美国药典(USP)中出现了对某些化合物拖尾因子要求不大于2.0。日本药典(JP)中没有具体规定拖尾因子的范围。从各国药典对拖尾因子范围的约束来看,拖尾因子并没有一个数值范围的确定标准,在实际的色谱实验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不对称有机催化,2021诺贝尔化学奖” | 微波合成革新了人类合成分子的方式
    你知道吗?图片来源网络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不对称催化方面”做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时许,2021年诺贝尔奖的最 后一个科学类奖项揭晓——来自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教授与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国科学家大卫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教授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上的突破性贡献,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化学领域,分子合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化学家可以将小的化学构件连接在一起,以此创造新分子。但若要控制看不见的化合底物,并令它们以所需的方式结合是非常困难的。诺奖委员会指出,这两名科学家的贡献,为合成分子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工具。这一工具不仅可以被用来研发新药,还能让化学更环保。利用这些反应,研究人员现在可以更有效地构建很多东西,从新药物到可以在太阳能电池中捕获光的分子。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有机催化剂正在为人类带来利益。图为化学合成教学图体现有机催化如何让化学合成更高效的一个例子,就是合成天然存在且极其复杂的士的宁分子。许多人从“谋杀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书中知道了士的宁。然而,对于化学家来说,士的宁就像一个魔方:一个你想用尽可能少的步骤解决的挑战。1952年士的宁被首次合成时,需要29次不同的化学反应,只有0.0009%的初始材料彩才可合成士的宁。来到2011年,研究人员使用有机催化和级联反应,仅用12步就合成了士的宁,效率提高了7000倍!微波合成:更快!更有效!更安全!传统的回流设备受限于溶剂的沸点,这导致了化学研究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工作。提高反应速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升反应温度,因此就要借助密闭反应管。同时将玻璃反应管代替不锈钢反应管,并结合微波这一现代的加热方法,这便是微波反应器的基本设计理念。专用微波合成仪通常是一种紧凑的台式设备,它一般使用由玻璃或者其它惰性材料制成的耐压管。这种管子可以使内部的反应液在高密度的微波辐射下迅速的升到高达 300℃的温度。大多数微波合成都高度自动化且拥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是时候请出安东帕微波合成Monowave系列出场啦!安东帕微波设备为客户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合成家族,每个家族成员在日常化学研究中都有这一个独特的优势:单模反应器:Monowave 系列• 手动或自动的连续方法开发和优化;• 从毫克到克级的合成;• 通过使用插入式和IR测温的精确方法开发。图为安东帕微波合成家族如何设计并开始一个微波合成实验?将密封好的反应管放入微波腔体后,就可以设置需要的反应条件了。之后,就可以通过点击“Start”来开始程序了。此外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随时的通过“Edit Experiment”或者直接的点击显示在主屏幕上的参数来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的更改。图为Monowave 200/400/450的程序编辑界面如何监测一个实验?编辑好的加热步骤可以通过主屏幕上显示的过程曲线温度、压力、微波功率来进行监控。如下图所示,曲线包括了从开始加热到反应温度的整个过程。图为IR温度曲线(橘色),Ruby温度(红色),压力(Bar,绿色)和微波功率(W,蓝色)安东帕微波反应器拥有精确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内置磁力搅拌、功率控制、软件操作和精妙的安全设计,即使在极端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保证安全便捷的操作与良好的重复性。福利来了《安东帕微波合成指南》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对安东帕的微波合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学到关于微波合成的历史、微波加热原理、微波合成的巨大优势以及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仪器。 获取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申领书籍电子档关注我们公众号,留言微波合成,更有微波合成试用活动等你来!
  • 大连化物所铜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向平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铜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运用一种脱硅活化的新策略,成功实现了Cu-催化的炔丙醇酯与β-萘酚及富电子苯酚间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以通讯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014-5018)上。/pp  在炔丙基转化反应中,有效形成亚丙二烯基铜活性中间体是实现反应的关键。针对传统的由端基炔丙基化合物形成亚丙二烯基铜活性中间体能力不足的缺点,该研究利用铜能高效促进Csp-Si键开裂的特点,提出以三甲基硅基保护的炔丙醇酯为底物,通过脱硅活化的策略,实现亚丙二烯基铜活性中间体的不可逆形成。基于这一反应策略,研究组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位阻手性P,N,N-配体,成功实现了炔丙醇酯与β-萘酚及富电子苯酚间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这是该研究组继2014年提出脱羧活化的炔丙基转化策略(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410-1414)后,在炔丙基转化反应中实现的又一催化活化策略。这些反应策略的提出与实现有效拓展了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反应研究的思路。/pp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16px " title="W020160419304595129181.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c0e2990-2b81-4183-b6ca-5d3434096321.jpg" width="500" height="216"//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大连化物所铜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p
  • 北京谱仪III开创探索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新方法
    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北京谱仪III合作组实现一种创新实验方法,为研究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极其灵敏的实验探针。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自然》上。  宇宙大爆炸之初应该产生等量的正反物质,但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却只有物质组成而非反物质?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物质和反物质遵循不同的规律吗?粒子衰变为研究正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粒子和反粒子的衰变模式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我们今天丰富的物质世界形成的原因。然而,由于粒子衰变通常是由多种相互作用诱导发生的,比如一种类似质子的短寿命粒子叫做科西超子,它的内部含有两个重的奇异夸克和一个轻夸克,带一个负电荷,其衰变过程中既有弱也有强作用发生。如何识别是哪种作用导致正反物质衰变行为不同呢?北京谱仪III实验最近首次利用处于量子纠缠的正反科西超子对的级联衰变,成功把导致正反物质不对称的弱作用力从强作用力中分离出来,这一创新方法和实验结果引起该领域世界同行的密切关注。  实验数据北京谱仪III实验国际合作组收集的。合作组成立于2008年,由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17个国家80个研究机构约500名科学家组成。在北京谱仪III实验中,电子与其反粒子正电子碰撞的能量是其固有质量的上万倍。在这些碰撞中,电子和正电子湮灭,并从释放的能量中产生其他粒子或粒子对。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正反科西超子的“自旋”信息和量子关联来揭示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粒子物理学家称为“CP破坏”。超子衰变是寻找CP破坏的一个很有希望的狩猎场,因为它们的“自旋”方向可以通过其“子粒子”的衰变直接测量。考虑成对的正反超子级联衰变,可以把强力和弱力的贡献分开,导致对CP破坏测量的敏感度显著提高。北京谱仪III实验这一创新方法为寻找CP破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尽管该研究给出的结果显示没有CP破坏的迹象,但这一创新方法为科学家未来确认或排除超出标准模型的CP破坏来源带来了希望。“这是理解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一个里程碑,我期待北京谱仪III合作组将取得更多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北京谱仪III实验的灵敏度远高于之前费米实验室的HyperCP实验,是HyperCP实验单事例灵敏度的1000倍,这得益于北京谱仪III实验上正反科西超子的自旋极化和量子纠缠。”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李海波表示。  北京谱仪III探测器拥有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最大国际合作组。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家和国外合作者共同完成,是国际合作的典范。  论文链接 北京谱仪III探测器侧面照  正反科西超子级联衰变演示图:如果物质和反物质遵循相同的物理法则,科西超子与反科西超子的衰变应该是镜像对称的,只是空间坐标是相反的。镜像之间纽带连接表示正反超子的量子关联。
  • 地沟油检测难保真实性 信息不对称成公众参与掣肘
    近日卫生部发布消息称,正在全力组织科研攻关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就目前已经征集到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因特异性不强而被否,为此卫生部将继续向社会征集鉴别方法。对此,在10月15日召开的2011年中国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论坛陕西分论坛上,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曾文革坦言,到现在仍没有攻克地沟油的检测技术关,表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技术支撑不够,后果就是造成公众在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过高。  真实性无法保证是短板  据介绍,此次地沟油检验方法论证方案,由卫生部组织科技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粮食局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等共同制定。除上述机构外,还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13名专家组成的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对相关技术机构研发的检验方法进行科学论证。  曾文革向《法制日报》记者坦言,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所依赖的是完善的技术法规和分布广泛、技术先进的科学实验室。但我国由于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技术水平都不高,信息披露的技术要求支撑不够,最终造成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比如明明是“地沟油”,却检测不出来。这种监管尴尬,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短板,也揭示了食品安全公众监督的无奈,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最大的问题。  曾文革介绍,按照欧盟的经验,食品安全信息应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客观真实并公开供公众获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公众信息平台,由独立的科学检验机构为技术支持,否则无法制止掺假制假、以次充好行为,也无法验证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应该披露的信息既包括食品经营者提供的产品信息,也包括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作出决策的依据、结果,以及对食品安全风险、事故处理的措施等。  因此,他建议食品安全信息应朝着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将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法律。  对食品广告风险重视不够  “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更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常去味千拉面的消费者,对这样一份广告词一定不会陌生。但实际证明,以猪骨汤精勾兑的味千面汤,广告宣传存在多处不实。  与会法律界人士认为,味千拉面的所为,以不实宣传欺骗消费者,应属消费欺诈。其夸大宣传不仅违反广告法,也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有权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曾文革认为,类似味千拉面那样的不实广告宣传所蕴含的食品安全风险,目前还未引起充分重视,也没有纳入食品安全监管视野。对食品宣传中营养成分的介绍,也只规定了“可以”而非强制标注的范围,更没有达到考虑膳食平衡、特殊人群需要层次,食品广告宣传仍作为竞争行为来规制,这是产生味千拉面“骨汤门”的深层次原因。  信息透明是监督核心环节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食品安全法、行政许可法等规定,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食品生产标准、食品安全执法等方面的信息,都应当予以主动公开。但来自社科院《法治蓝皮书》“中国政府2010年透明度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在食品安全执法方面,43个地方城市中,能够公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或者食品安全曝光信息的有31个,占比为7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网站,公开2010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专项治理方面信息的分别有30家、30家、31家,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只有7成。  曾文革认为,信息透明是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核心环节,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督中最大的问题。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单向性,公众监督的触角没有覆盖食品安全保障的整个过程,公众监督者的意志很难被纳入食品安全制度中。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社会监督的回应性不够,在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制度中,还没有对公众提供的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者投诉处理的法定时限与步骤的规定。在法律责任规定中,更没有对因拒绝公众参与或侵犯公众监督权利的惩戒措施。虽然公众可以通过信访、相关部门负责人信箱等渠道反映,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信息的处理具有随意性,不处理也无法律责任,诉讼机制也不能满足社会监督的制度需求。  他建议,在食品安全监督法律关系中,公众、政府部门和食品经营者三者间的角色应明确划分。在监督法律关系下,经营者应提供真实、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 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验证经营者在标签和信息上提供的产品信息是否真实,对违法经营、不实标注、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惩戒,弥补经营者信息提供的缺陷,充当食品安全信息的筛子,通过听证会、网络采集等方法吸纳公众参与食品风险预防、政策制定等过程,透明、公开地向公众提供行政执法信息 公众在信息链末端通过食品消费和日常生活接触,验证政府和经营者信息的真实性,根据标签、食品标准及指导性规则识别是否安全,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向政府进行回馈,政府必须根据法定程序进行处理,否则将承担相应责任。
  • 化学科研几十载,尽担当与忠诚 - 记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①2007年浙江大学校庆时几个当年老同学的合影,左起顾以健、李政道、任知恕、戴立信、张友尚。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多年中,戴立信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创新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早期,他从事金霉素的化学和提取,改进的提取工艺曾用于工业生产。他还参与全合成研究,提出用不对称合成方法确定金霉素的绝对构型,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国防任务的需求,全力投入硼氢高能燃料和氟油研究的组织工作。他曾参与全国火箭推进剂研究规划。曾向国家建言硝基胍炸药研制,后列入国家规划 曾参与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 曾独立开展了硼氢化反应拓展和碳硼烷研究。1984年,他积30年科研和科技管理之经验和悟性,高瞻远瞩于国际化学发展动向,选择了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有重要影响的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成为我国在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带动了手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此2014年手性中国学术会议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联合数位院士共同撰写了两份关于绿色能源和聚烯烃工业创新发展院士建议,表现出超前的科学思维和远见。后一建议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多项产品正在发展中。戴立信着手不对称合成等国际前沿科学命题研究,不到十年便确立了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地位,成为上海有机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为我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写下出彩的一页。  戴立信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记载了一位化学家的科学担当和科学忠诚。②2012年在Scripps研究所和Barry Sharpless、余金权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成长:幼怀化学梦,浙大得真传  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由北平逃难上海,先后入读几所中学,于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桂姓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着不少有机化学的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后来他入读沪江大学化学系,与桂老师的化学启蒙颇为相关。  抗战开始后,上海的公办国立大学多已迁往外地,戴立信留在上海读书,考入私立沪江大学。起初,有美国教会背景的沪江在租界内的校园尚能保持一点平静,不受日军之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沪江大学也不得太平。此时,支撑家庭的戴母审时度势,同意让戴立信随表姐由沪去渝,戴立信于1943年4月抵达陪都重庆,经教育部批准,在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大借读化学系一年级。③戴立信与汪猷(中)、黄耀曾(右)合影。      ④戴立信与妻子董竹心、女儿戴敬。  浙江大学师生由竺可桢校长率领,于1937年11月11日由杭州西迁,经四次易址,于1940年1月在贵州的遵义、湄潭和永兴安定下来。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刺刀下屈辱求存而行程2600公里的浙大西迁壮举,被誉为“文军长征”,鼓舞着全体浙大师生和在抗战时期来自国内外43所大学、17个学系包括戴立信在内的394名借读生们抗日救国的民族气节,激励着高昂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热情。戴立信入校时期,浙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国内乃至国际的第一流水平。其中数学系有苏步青、陈建功,物理系有王淦昌、束星北、卢鹤绂,生物系有贝时璋、谈家桢,化学系有王琎、王葆仁,加上气象大师竺可桢,名教授们的声望和研究工作为浙大迎来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戴立信似海绵吸水,全身心地接受着大师们的教诲和科学风范的感染,尤其是科学人生恩师王葆仁院士在长达两年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中的言传身教,为戴立信的科学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葆仁(1907—1986)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机化学家,1941年至1951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后参加筹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任副所长至1956年。在有机所期间,他建立了新中国最早的高分子化学组,研制了我国第一块有机玻璃,第一根尼龙纤维等等,所以他和戴立信有着浙大师生之情和有机所同事之谊,先后有过六年之久的导师之缘,这是戴立信科学生涯的幸遇。  王葆仁先生开设的有机化学课在每学期要进行三次不通知的小测验,每次测验均在80分以上的学生,则可免予大考。测验的题目确实很难,戴立信平时学习扎实,是全班少有的大考免试者。今年92岁的戴立信每忆及此事,仍流露出自豪之情,他曾连续三学期,经历九次有机化学课程测验,因高分而豁免全部有机化学课大考,此事足见他对王老师的敬重和王老师对他的赏识。  在浙大四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其中有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浙大化学系主任、浙大代校长和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琎(季梁)的分析化学课程 有中科院原院长卢嘉锡的物理化学课程等,卢在1946年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  浙大外语学科教授、王琎的夫人德梦铁讲授的德语课,常穿插诗歌,使同学们多能牢记,也使戴立信在进入有机所后,能顺利接触当时很重要的德文文献,因而得益匪浅。在浙大的一年级至三年级都是在贵州度过的,并且他们几个从上海来的同学(如李政道、顾以健等)都是在校外租房住宿的,因而能专心读书。每晚,他们六、七个人围着一张方桌,共用一盏明亮的煤油灯,埋首用功,孜孜不倦。戴立信回忆说,李政道当年学习分外勤奋,很好的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至于集体宿舍则环境比较杂乱,学生们只能用几根灯草点燃的油灯,足见那时浙大求学环境的艰苦。三年级时以及1946年浙大迁回杭州后,戴立信有机会参加了更多的学生运动,开始接受革命洗礼,从而逐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启航:扎根有机所,盛世壮志酬  1947年由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化验。解放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这所中国有机化学家的摇篮里,辛勤工作至今63年。在首任庄长恭所长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戴立信以其踏实勤奋、真诚坦率和学识扎实的工作表现,赢得大家的欢迎。  对他很赏识的汪猷(1910—1997)院士,1922年至1926年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大前身)应用化学科就学,1937年获得慕尼黑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抗菌素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有机所最早的一批中科院院士和新中国第一代化学家。戴立信对这位浙大的老学长在科研和领导工作中表现的求是精神,观察细微。戴立信回忆说:“每天一早,汪先生就像医生查房,到各实验室在实验桌旁与研究人员谈话,检查科研进度并对科研工作及下一步设想不断提出问题,直到回答不出才走向下一个人。”如此深入工作使他对每项课题和每个科研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的深入思考——汪先生就是用他从德国带回的严谨作风教育科研人员求真求实的。戴立信视汪猷学长为他的科学人生恩师。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他始终将汪猷先生“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的14字箴言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座右铭,保持勤奋、努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进有机所后,就开始协助庄长恭所长搜集有关高分子研究的文献,如有机玻璃单体的生成机理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单体的聚合机理等。当时有机所开拓的两个新领域是高分子和抗菌素,庄先生作为所长,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科学知识。他的钻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给戴立信以很深的教育。之后,他参加了黄耀曾领导的金霉素科研组。黄耀曾对化学的挚爱及工作热情也给他很深的影响。有一次黄先生接受一项任务,要从半张纸的字迹上破解出密写剂的成分并找出显影的方法。只见黄先生苦思冥想,不断使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破解,当他最终得到理想目标时,戴立信再次见到了黄先生喜溢言表、极度欢欣的表情。黄先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也不放松实际应用,黄趣称它们为“两个口袋”,并且在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戴立信在这方面深受教诲并称,耀曾师达到的高度极难企及。  1960年,戴立信曾从事高能燃料等国防任务的科学组织工作,也进行过有机硼化学的研究,诸如α 、β 不饱和醛酮的硼氢化反应,高级硼烷的衍生化反应,碳硼烷的合成及转化等。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戴立信在浙大学习期间,有机化学的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进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深感知识不够用了。当时上海有机所学习气氛浓厚,除了政治学习外,所领导还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新文献、新概念、新理论。几位年青科研人员在学习中接触到一个新的立体化学概念——构象分析,例如一个脂环六元环有船式、椅式构象,不同的构象对反应性有不同的影响。这是英国专家Barton等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新工作。这些年青人注意到构象概念的重要性,很快把其中最重要的文献翻译出来,一本《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新发展——构象论述选译集》,在1957年出版。之后,在黄耀曾领导下,又翻译了纽曼的立体化学经典著作《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在1964年出版。他们感悟到学习一部书并把它翻译出来是深读的好途径。这也给戴立信在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由于构象概念的重要性,1969年Barton和Hassel两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几年后,苏联专家来访时,有机所专家用构象概念解决了他们的科学困惑。所以,通过学习有机所科研人员的总体水平很高,学术气氛浓厚,曾有一位年轻人纠正了链霉素构型研究中的一个错误,还有一位年轻人合成了国际上认为很难合成的链糖。戴立信能在有机所科研启航,有机所的学术氛围、科研经验和达到的科学高度,都激励他迸发出超常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高度:合成不对称,开环环氧醇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手性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至今仍方兴未艾。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开展环氧醇开环反应研究,以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等多项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法国学者H.Bloch和Metzner、英国V.K.Aggarwal教授多次在国际化学期刊,介绍戴立信的成就,评价他们发现的合成方法的重要贡献。他们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为国际化学界重要的工具书选用,其中有March的高等有机化学教科书以及《有机合成大全》《有机官能团转化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和《杂环化学大全》等。他被邀请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系列会议作特邀报告5次。  戴立信的科学成就,奠定了他在国内外的科学地位。我国竞争IUPAC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和第7届国际杂原子会议在上海召开,均获成功。他和钱长涛同为前一会议的两主席,和唐勇同为后一会议的两主席。1993年秋,戴立信入选中科院院士,时年69岁。“六十岁学吹打(戴之趣语),七十岁成院士”,这段经历在中科院院士成长史中尚不多见。  传奇:桃李满天下,人在性情中  戴院士坦诚低调,待人和蔼可亲,他一生奉行求实治学和豁达做人的原则。他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猷先生让我回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 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指戴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 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鼓励我在科学上的成长。”在他高度概括而又朴实的讲话中,他对有机所、前辈科学家和他的团队的感恩之情,经常溢于言表。  出于对哺育他求是精神的浙大母校,对生活和工作63年的有机所,对恩师、导师们的栽培和对给他一生机遇的太平盛世的感恩,除在科研方面赶超先进外 ,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一生指导的38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都成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喜爱并常引用《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说,认为这是对治学全过程的极好描述。他也喜欢李政道所说的“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去问”、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名言。多年来,他一直鼓励研究生在听完学术报告后要积极提问,这样才能认真听,深入想。  戴院士性格开朗、豁达大度。经历政治运动中的逆境、生理的病患和亲人的离别,他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复,坚强地着眼未来,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他是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位集党性、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性为一体的性情中人。  过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家,多数在60至70岁的年龄段,他们至少在科研上至少奋斗了30年以上,戴立信全天候从事有机化学工作不到10年而成名,可曰传奇。  今年92岁的戴院士,依然在工作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上班,参加科学讨论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90岁前后,他先后与侯雪龙、丁奎岭两位教授分别编著了由WILEY-VCH出版的Chiral Ferrocen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和Organic Chemistry 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两本英文专著,最近他还在审校一本题为《大蒜的化学》的译稿。基于对化学的热爱。他有时会因废寝忘食工作而累倒,但在医院略加调理后又会周而复始、坚持己见。为此,所里同事和他的亲人有时会用善意的谎言让他少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戴立信对“做好的有机化学”以及追求绿色化学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望百弄潮听涛声”。悔,望百弄潮听涛声。”
  • 著名有机化学家周维善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善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0日17时5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周维善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研究,为我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参与 7步可的松和甾体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即已广为应用的二号甾体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 主持并参与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 18-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全合成,已投入工业生产并出口。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我国丰产的猪去氧胆酸为原料发展了新甾体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的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已在田间试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主持并参与首次测定了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结构并又主持和参与它的全合成。改良了 harpless 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试剂,使其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扩大了应用范围。并首次将Sharpless 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扩展到烯丙胺--a-糠胺的动力学拆分,并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他还组织领导在我国先期开展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合成的棉红铃虫性信息素曾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效果显著。
  • 上海发布2018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战略科研试剂领域项目指南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3c03ccb-174c-4662-b3f8-8574f220b008.jpg"//pp  各有关单位:/pp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18年度项目指南。/ppstrong  一、征集范围/strong/ppstrong  战略科研试剂研究与开发/strong/ppstrong  方向1、新药开发领域科研试剂/strong/pp  研究目标:面向新药开发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型药用手性化合物试剂,实现高分离度、高纯度的产品化开发和稳定供应。/pp  研究内容:通过不对称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等手段,制备出高分离度、高纯度的萜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手性彻块化合物等,建立相关配套的分析方法。/p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p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pp strong 方向2、医用仿生材料领域科研试剂/strong/pp  研究目标:针对医用仿生膜的研究和合成,开发一系列关键试剂,实现稳定供应。/pp  研究内容:制备一系列具有生物相容性、合适泡孔结构、细胞相亲性和低生物排斥性的医用仿生膜材料用科研试剂,建立相关配套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p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p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pp  strong方向3、生命科学领域科研试剂/strong/pp  研究目标:面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开发一系列成本低、生物活性高、无游离活性成分的血清类生物生化试剂,实现稳定供应。/pp  研究内容:利用蛋白分离、抗体制备、免疫纯化等技术手段,解决传统血清产品中部分杂质难以清除的问题,提高血清的纯度与活性,开发高品质血清产品的制备工艺,建立高级别血清产品的质量标准。/p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p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ppstrong  二、申报要求/strong/pp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pp  2、已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申报。/pp  3、项目责任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不含涉密内容 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pp  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等书面材料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pp  5、申请承接全部研发方向的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前期研究基础,优先支持拥有市场影响力的试剂品牌与电商平台的企业或机构。/pp  6、申请单个研究方向的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前期研究基础,项目成果必须要形成实物产品与品牌以对接市场,无品牌及相关市场能力的,可以与有相应条件的企业或机构联合申报。/pp  7、要求企业自筹专项经费与市级财政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1:1。/ppstrong  三、申报方式/strong/pp  1、本指南公开发布。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www.shanghai.gov.cn)进入“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网上填报项目可行性方案,并在线打印书面材料(非由申报系统在线打印的书面材料,或书面材料与网上填报材料不一致的,不予受理)。/pp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9日9:00,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26日16:30。市科委办事大厅集中接收书面材料时间为2018年1月23日至1月29日,每个工作日9:00-16:30。逾期送达的,不予受理。/pp  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一份,须签字盖章齐全。使用普通纸质材料作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pp  市科委办事大厅地址:徐汇区钦州路100号1号楼。/pp  办事大厅不接收以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书面材料。/pp  3、网上填报备注:/pp  (1)登陆“中国上海”网站(www.shanghai.gov.cn) /pp  (2)网上政务大厅—审批事项—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图片链接进入申报页面:/pp  -【账户注册】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单位注册需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校验) /pp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 /pp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pp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ppstrong  四、其它说明/strong/pp  本指南经评审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须在项目验收时一并提交《科技报告》和《科技报告收录证书》。/pp strong 五、咨询电话/strong/pp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pp  技术支持:62129099-2257/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9日/pp/p
  • Solvias手性膦配体及催化剂
    手性制药是医药行业的前沿l域,在手性药物获得的诸多方法中,z理想的是催化不对称合成,它具有手性增殖、高对映选择性,易于实现工业化的优点,选择y种好的手性催化剂及配体可使手性增殖10万倍。百灵威精心为您挑选Solvias系列产品,在不对称氢化,消旋体拆分,生物催化,偶联反应中应用广泛,并且供货稳定,可提供公斤j大包装定制以及高通量筛选(HTS)设计合理的实验(DOE),加速您的实验进程,满足科研和生产的不同需求。■ Solvias 系列产品百灵威与美g有名工厂STREM合作,引进113种具有*权的Solvias手性膦配体及催化剂系列产品,在高校有机合成实验室、医药研发中心及药物研究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产品优势您的收获创新性好,90%以上配体为*产品更多选择,创新研发,优化反应条件及工艺选择性高(ee90%以上),收率z高可达99%纯化更简单,成本更低,项目进程更快产品纯度高,底物适用广应用在多种基团功能化■ 特色系列介绍Josiphos 配体产品(二茂铁基双膦配体,七大优势配体类别之y),通过实验验证:活性高、用量更少应用在多种催化反应、适用底物广对映选择性高、纯化更简单Josiphos 配体96-3650 Solvias Josiphos Ligand KitReferences:1. Chimia 53, 1999, 275. 5. Angew. Chem. Int. Ed., 39, 2000, 1992.2. Solvias AG, unpublished. 6. Chimia 51, 1997, 300.3. J. Am. Chem. Soc., 116, 1994, 4062. 7. EP 744401, 1995.4. Org. Lett. 2, 2000, 1677 8. Adv. Synth. Catal. 343, 2000, 68. J. Am. Chem. Soc.,122, 2000, 5650. 9. J. Organomet. Chem. 621, 2001, 34.Solvias 产品列表:■ 手性膦配体15-0038395116-70-815-0042352655-61-915-0043910134-30-415-0044192138-05-915-0045167709-31-115-0074552829-96-615-0108505092-86-415-01091044553-58-315-0112145214-57-915-0113145214-59-115-01171133149-41-315-0156133545-24-115-0157133545-25-215-0158256390-47-315-0159256235-61-715-0162868851-47-215-0164868851-50-715-0178133545-16-115-0179133545-17-215-0483321921-71-5■ 二茂铁类膦配体26-0240494227-35-926-0244494227-36-026-0245847997-73-326-0246793718-16-826-0248494227-37-126-0252210842-74-326-0253831226-39-226-0650246231-79-826-0955914089-00-226-09561016985-24-226-0960292638-88-126-0965166172-63-026-0975158923-11-626-1000167416-28-626-1001158923-07-026-1101162291-01-226-1120494227-32-626-1130494227-30-426-1150360048-63-126-1153851308-47-926-1310388079-60-526-1315388079-58-126-1320494227-31-526-1555494227-33-7■ 手性金属催化剂44-0442849921-25-144-0443212133-11-445-0172511543-00-345-0173507224-99-945-017445-017645-017745-017899143-48-345-041545-0750908128-78-945-0752908128-76-745-076645-077046-0270359803-53-546-0272614753-51-446-0290172418-32-577-5009880262-14-677-5010583844-38-677-5019880262-16-877-5020405235-55-4■ 套包装96-3650Solvias Josiphos Ligand Kit96-3651Solvias Walphos Ligand Kit96-3652Solvias MandyPhosTM Ligand Kit96-3655Solvias (R)-MeO-BIPHEP Ligand Kit96-3656Solvias (S)-MeO-BIPHEP Ligand Kit96-6651Solvias cataCXium Ligand Kit for C-X coupling reactions更多产品信息请点击查询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游书力团队在手性分子精准合成领域取得新突破
    仪器信息网讯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团队利用金属铱催化剂的反应特点,从易得的Z—烯丙基酯原料出发,实现了含有Z—烯烃手性化合物的精准合成。该研究揭示了全新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模式,为含有Z—烯烃结构单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应用于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合成等领域。该研究成果以“铱催化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Iridium-catalyzed Z-retentive asymmetric ally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为题,于2021年1月22日在《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7/380#login-pane图1 (A) 含有Z-烯烃的手性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 (B) 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可以便捷地实现含有烯烃结构的手性分子合成。在过渡金属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中,Z-烯烃底物与金属发生氧化加成可先形成热力学不稳定的anti-π-烯丙基金属络合物,随后该物种通过“π-σ-π”异构化实现烯丙基构型翻转生成热力学稳定的syn-π-烯丙基金属络合物。一般情况下,亲核试剂进攻syn-π-烯丙基金属络合物,会得到以E-烯烃直链或末端烯烃支链为主的产物,因此高选择性地得到含有Z-烯烃的手性产物十分挑战(下图1B)。  游书力团队基于金属铱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机理研究,发现π-烯丙基铱络合物的构型翻转较慢,Z-烯烃底物形成的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在发生异构化之前可以被亲核试剂捕获,从而实现了铱催化Z式保留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他们使用Z-烯丙基底物,N-甲基保护的色醇衍生物为前手性亲核试剂,探究了铱催化Z式保留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经过一系列条件筛选,反应能以20/1的Z/E比,83%的分离收率以及93% ee的对映选择性获得含有Z-烯丙基片段的目标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色醇,色胺以及带有亲核碳边链的吲哚衍生物均可以参与反应,并以优秀的Z/E比和对映选择性控制得到目标化合物(图2,底物拓展大于50个例子)。  图2 铱催化吲哚衍生物的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在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中,他们通过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和质谱实验观察到在三氟甲磺酸的促进下,一价铱物种可以与Z-烯丙基前体发生氧化加成生成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并且该络合物在室温下可以逐渐异构化为热力学稳定的syn-π-烯丙基铱络合物(图3)。此外,若向含有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亲核试剂,该物种的磷谱和质谱信号均会立即消失,同时质谱上可以监测到产物信号。这进一步证实了π-烯丙基铱络合物接受亲核试剂进攻的速率远大于其异构化速率,即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异构化为syn-π-烯丙基铱络合物之前便可被亲核试剂捕获,生成含有Z-烯烃的手性产物。  图3 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的生成及异构化过程的表征  这种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模式具有很好的普适性。通过对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调控,醛亚胺酯也可以作为前手性亲核试剂用于铱催化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为含有Z-烯烃的手性氨基酸衍生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合成方法(图4)。  图4 铱催化α-氨基酸衍生物的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成功研制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94a02ea-3cd0-463f-b9ba-a8fa80a93e9d.jpg"//pp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结题验收会议在北京举行。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冯兆池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电场、磁场调制的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研制”专项通过结题验收,并获得优秀。这个进展也在Applied Spectroscopy(2017,71(9),2211-2217)上发表。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457nm激光为激发光源的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9a1f6b78-2cd3-4bba-b2c0-7ee292355bc0.jpg"//pp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手性分子的研究在生命科学、药物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鉴定是科学界的一个挑战课题。手性拉曼光谱是手性分子结构表征的一种新的光谱学方法,由于该方法不需要样品结晶,可直接对溶液相中手性样品进行绝对构型的鉴定,因而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关注。然而,手性拉曼光谱的本征信号非常弱,比常规光谱技术信号弱3至7个数量级,因此在实验上检测手性拉曼信号极具挑战。该研究团队在多年紫外拉曼光谱仪器研制的基础上,提出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器的研制思路,基于躲开电子态吸收和避免荧光干扰两个基本原理分析,优化选取了适合于手性拉曼光谱的457nm激光作为光源,与国内外相关光谱仪器公司合作,成功研制世界上首台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也同时填补了我国手性拉曼光谱技术的空白。/pp  仪器研制成功后,在近期举行的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上,还专门举行了457nm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学术研讨会。国内分析化学、不对称合成、药物研究领域的6位院士、拉曼光谱领域的相关专家以及华北制药集团等手性药物的企业技术负责人近30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李灿的总结汇报、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研制工作介绍、以及现场测试专家的汇报后,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最后与会专家认为:该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的457nm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信噪比大幅度提升,摄谱时间由数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待测样品要求从纯化合物到10%,使手性拉曼仪器性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手性拉曼光谱仪器的技术空白。并建议将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仪尽快工程化,该光谱仪预计将在手性分子鉴定、新药合成和鉴定、不对称催化和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pp  文章题目:A Short-Wavelength Raman Optical Activity Spectrometer with Laser Source at 457nm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iral Molecules/p
  • 打破对称!卵母细胞如何脱颖而出?
    在哺乳动物和果蝇中,雌性多细胞雌性生殖细胞包囊(Female germline cyst)中只有一个细胞会成为卵母细胞,但是这颗卵母细胞是如何打破对称性从中脱颖而出的还不得而知。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英国剑桥大学D. St. Johnston研究组与D. Nashchekin(第一作者)合作在Science发文题为Symmetry breaking in the female germline cyst,发现微管负极稳定蛋白Patronin/CAMSAP通过标记果蝇中的卵母细胞,促使生殖细胞打破对称性从而特化形成卵母细胞的具体分子机制。在许多生物中并非所有的雌性生殖细胞都会变成卵母细胞,一部分细胞会变成辅助细胞为卵母细胞提供物料和营养支持【1】。举例来说,小鼠卵巢中一个生殖细胞包囊中包含约30个细胞,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会变成卵母细胞,大多数的细胞会作为营养细胞(Nurse cells)经历细胞凋亡,将胞质的内容物通过环管(Ring canals)输送卵母细胞(图1)【2, 3】。在果蝇中,生殖细胞包囊形成于生殖腺,包囊具有三个区域。生殖干细胞产生成囊细胞(Cystoblast),成囊细胞在不完全的胞质分裂的情况下分裂四次,产生一个包含16个生殖细胞组成的包囊,这些生殖细胞通过环管相连接(图2)。卵母细胞的选择依赖于非中心体组织中心(noncentrosomal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ncMTOC)在未来的卵母细胞中组织一个具有极性微管网络指导动力蛋白(Dynein)依赖的细胞命运决定因子的运输。但是这颗卵母细胞是如何脱颖而出获得命中注定的卵母细胞命运呢?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作者们将目光集中在了Patronin以及其脊椎动物同源蛋白CAMSAPs上。该蛋白是微管负极结合蛋白,是 ncMTOCs非常关键的组分【4,5】。作者们在patronin突变体中检测了卵母细胞标记物的分布,发现突变体中卵母细胞标记物的累积显著地降低。限定表达在区域3中卵母细胞中的联会复合体蛋白C(3)G也在patronin突变体中也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说明Patronin对于卵母细胞的决定非常关键。为了对Patronin在生殖腺包囊中的定位进行检测,作者们对内源荧光标记的Patronin-Kate品系进行成像,发现Patronin在2a区域时开始在单独的一个细胞中表达,早于既定卵母细胞标记物的表达,该信号会持续累积在此单个细胞中到区域2b-3,发育到该时期时会在细胞中形成点状信号,最终此细胞发育成为卵母细胞。但是作者们发现patronin的mRNA并不会定位在包囊之中,因此这种不对称的分布依赖于Patronin蛋白而非mRNA的定位或者新蛋白的合成。另外作者们发现动力蛋白在patronin突变体中的定位在推定的卵母细胞中,该结果说明Patronin的缺失会破坏前体卵母细胞中MTOC的形成,从而导致极化的微管网络形成的缺失。通过检测微管正极末端追踪蛋白EB1-GFP对包囊中的MTOC进行可视化观察,作者们发现EB1-GFP信号与Patronin的信号在相同的细胞中共定位。同样,EB1-GFP的不对称定位在patronin突变体的包囊中会消失,此时EB1-GFP的分布模式会相对比较均质。随后,作者们想知道中心体是否对Patronin MTOC的形成是否有一定的贡献,为此对中心体蛋白Asterless与Patronin的共定位进行了探究。作者们发现Patronin与Asterless只有小部分共定位,大部分的Patronin信号都在中心体聚集体的之外,该结果说明Patronin形成的MTOCs是非中心体依赖的。目前,Patronin成为了未来卵母细胞最早的标记物。那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Patronin是如何富集在卵母细胞中从而打破包囊中细胞的对称性的。其中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对称性打破依赖于融合体(Fusome)的不对称继承【6】。融合体在区域1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对称分布,因此母细胞会比子代细胞继承更多的组分,四环管时期两个细胞中的一个会具有比其他细胞更多融合体。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作者们使用融合体标记物Hts检测该观点。Patronin与融合体共定位于早期2a区域,但在包囊向区域3发展时信号会集中在一个细胞之中。因此,该结果说明Patronin的最初定位由融合体决定于早期2a区域,随后被某些机制进一步将此不对称性进行扩大。进一步地,作者们想要探究其中可能的扩大机制。Spectraplakin蛋白Shot引起了作者们的注意,因为该蛋白定位融合体上并且与卵母细胞的特化相关【7】。作者们发现在shot突变体中,Patronin不能在一个细胞中累积并且也不能形成点状信号,而且也不能与融合体相互作用。因此,Shot对于招募Patronin到融合体上是非常关键的,从而能够将融合体不对称信号带给Patronin从而交给细胞命运决定过程进行解码。由此,作者们得到了一个卵母细胞命运决定的工作模型,该模型被称为“四步走”模型(图3),第一步,在包囊形成过程中融合体的不对称性促使一个细胞中继承更多的融合体内容物;第二步,在区域2a,Patronin通过Shot蛋白被招募到融合体上,形成一个微微极化的微管网络结构;第三步,包囊中其他细胞通过动力蛋白将Patronin蛋白结合的微管蛋白运输到预卵母细胞之中;第四步,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通路,动力蛋白运输更多的Patronin以及微管蛋白到卵母细胞中,进一步扩大微管的极性,从而促进动力蛋白运输更多的卵母细胞命运决定因子进入该细胞之中。通过该不对称性建立并逐渐扩展的方式,卵母细胞从包囊中“脱颖而出”。Patronin是CAMSAP家族中保守的成员,这说明该机制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虽然在哺乳动物中未发现融合体的存在,但是微管依赖的细胞器通过细胞环管运输已被证明在小鼠卵母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卵母细胞命运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考。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j3125
  • 百灵威诚邀您参加2011上海第16届OMCOS会议
    百灵威将于7月24-28日参加在上海举办的2011第16届OMCOS会议,展台位于上海g际会议中心展览馆H12号,我们敬候您的光临!届时,凭借邮件中的二维条形码(请打印邮件)、本人手机号码、邮箱(百灵威官网注册时的邮箱)等方式,您可免费l取百灵威精美礼品(青花瓷笔y支或T恤y件)。附展位图如下:百灵威自1992年成立至今,秉承&ldquo 应用&rdquo 的研发理念,采用g内外先进合成技术,不断研发制造出众多高纯度、高pz特种化学品,满足学术实验室、工业实验室、政府实验室以及制药、微电子、化工和石化行业等各类客户的研发生产及定制服务需求。本届OMCOS会议上,百灵威将联合STREM展出全球热门金属催化剂、配体、高附加值杂环及基础试剂等产品,大部分化学产品的纯度c过99%,部分化学产品中金属纯度高达99.9999 %。2011上海第16届OMCOS会议由IUPAC(g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办,中g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及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将于2011年7月24-28日在上海g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汇集了全球众多有名化学专家、学者,届时出席此次大会的专业人士预计将达到1000人以上,其中外宾500名左右。OMCOS会议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导向金属有机合成会议,为g内外客户提供了y个专业、高端的技术交流平台。与会人员将共同探讨有机金属试剂、金属调解、催化反应、不对称合成与催化,探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机械方面,以及环境友好工艺使用金属等。本次研讨会除为参会人员提供学术报告,还有OMCOS获奖演讲、邀请演讲、分组讨论会、墙报展览等,更好地与参会人员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会议名称:2011上海第16届OMCOS会议会议时间:2011年7月24-28日会议地点:上海g际会议中心(上海市滨江大道2727号)交通路线: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
  • 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闭幕!
    11月14日9点整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城华师国际会议厅开幕。会议主要专题有: 1. 手性配合物与手性材料 2. 不对称合成与手性分离 3. 生命中的手性现象 随着组合化学在手性药物合成和新材料方面的应用,大量的新型手性化合物与材料被合成出来,这些材料与化合物的识别与分离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制约着这一领域的发展。由华南师范大学章伟光教授进行的新型手性探针与分离材料的制备这一课题组合成了环糊精类衍生物作为新型手性探针与分离材料,可以分离和识别上百种手性化合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突破。芬兰KSV公司的QCM-Z500石英晶体微天平是章老师进行手性分析的重要工具。
  • 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现将2011年度入选项目名单予以介绍。一、正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粒重和产量的GS5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主持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主持人:何予卿  经过近10年的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领衔的水稻国家创新团队,成功的克隆了调控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S5,相关论文已于12月1日正式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论文的第一作者李一博是该团队张启发与何予卿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种子大小是水稻非常重要的产量和外观品质性状,也是作物驯化和人工育种的重要性状之一。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控制种子大小的关键基因,已克隆的GS3、GW2和qSW5粒形基因均与粒形呈负相关,即较高的基因表达水平,种子粒型反而是变小的。此次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克隆的GS5是一个种子大小的正调控因子,较高的GS5表达可能参与促进细胞周期循环,加快细胞循环进程,从而促进水稻颖壳细胞的横向分裂,进而增大颖壳的宽度,加快谷粒的充实和胚乳的生长速度,最终增大种子的大小并增加谷粒的重量和单株产量。研究表明,谷粒大的材料比谷粒小者含有较高GS5基因表达,大粒比小粒增宽8。7%、粒重增加7.0%、单株产量提高了7.4%。小粒到大粒的驯化是GS5启动子的自然变异的结果。因此,GS5在水稻人工驯化和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水稻种子大小的遗传多样性贡献很大。  该研究为作物高产育种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基因,为阐明作物产量和种子发育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提出了新见解。  二、AAA+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主持单位:清华大学 主持人:施一公  生物大分子机器是指生物体内利用能量来完成纳米水平上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突变或调控异常往往和许多恶性疾病,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直接相关。随着人们对这些分子机器认识的加深,它们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药物靶点。生物大分子机器结构组成复杂、分子量巨大,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机器尚无原子分辨率的结构报导,严重影响人类对生命过程的了解和疾病的控制。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物大分子机器参与生理过程的机制,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在施一公教授的带领下,从2007年起开始对生物大分子机器的分子结构进行开创性研究,首次于世界上独家报导了原核细胞蛋白酶体调节单元MecA-Clp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利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对这个生物大分子机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蛋白质降解机器的分子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的重大空白。这一工作发表于2011年3月的《自然》杂志。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4月施一公领导的研究团队还解析了另一个生物大分子机器——细胞凋亡小体Ced4的晶体结构,阐述了细胞凋亡小体Ced-4激活Ced-3的分子机理,该研究工作发表于2010年《细胞》杂志。  这些工作为我国及世界的生物大分子机器结构生物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成果在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高度评价。  三、铁硒基超导薄膜的研究  主持单位:清华大学 主持人:薛其坤  铁基超导体是继1986年发现的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之后于2008年被发现的又一类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它的发现为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是目前物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色,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行列。  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院士和陈曦教授的研究团队,近期在一类重要的铁基超导体-铁硒化合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把半导体领域中的分子束外延技术拓展到铁基超导材料的制备中,实现了对超导薄膜生长过程和形貌在原子水平上的精确控制,制备出了化学成分严格可控的高质量单晶FeSe薄膜。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同时具有空间原子分辨和高能量分辨本领的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研究了FeSe超导体中的电子配对机制。之后,该研究团队又解决了由三个不同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束外延生长的难题,得到了高质量的KxFe2-ySe薄膜,这是薄膜材料制备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他们进而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澄清了KxFe2-ySe2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困惑,证明了KxFe2-ySe材料存在超导与绝缘体的相分离,并发展出一套探测超导体自旋结构的方法,证明了该材料在超导区域存在长程反铁磁序。这些工作为非常规超导体的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思路,对理解铁基高温超导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系列些工作分别发表在2011年的《科学》、《自然—物理》等杂志上。  这项研究成果是和中科院物理所马旭村研究员的研究组以及美国普渡大学胡江平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吴从军教授合作完成的。  四、硅的低场非均匀性巨磁电阻  主持单位:清华大学 主持人:章晓中  以硅为主的半导体工业和以磁性材料为主的磁传感器和磁存储工业是信息工业的两大独立支柱。磁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磁头、电子罗盘、GPS导航、车辆探测系统等,其核心技术就是巨磁阻效应,该效应的发明人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磁传感器需用稀土材料制作,近年来稀土材料越来越难获得,价格暴涨,迫使人们一直在寻找其替代材料。  清华大学材料系章晓中教授研究组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用硅(地球上第二多的元素)制备的非均匀巨磁阻器件,这是磁电阻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论文发表在2011年9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用硅制备巨磁阻器件使得半导体硅材料进入了磁性材料工作领域,该器件可方便地集成到成熟的半导体工业中,这将给磁传感器工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也将催生半导体工业和磁传感器工业的联姻,可能导致以前不存在的半导体“磁电”或“磁光电”器件的诞生。  国际学术界对章晓中研究小组的这项工作极其重视,《自然—亚太版》在焦点专栏推荐了这项工作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的中文版采访了章晓中,并刊登专题文章报导了这项工作以及在征求国际著名科学家对该工作的看法时得到的高度评价 明年召开的第19届国际磁学和强关联电子系统大会是磁学界最高级别的会议(三年开一次),也邀请章晓中做半大会报告(他是大会报告人和半大会报告人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  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医学基因组学研究获突破  主持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主持人:陈赛娟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是一种临床进程凶险的白血病亚型,3年平均无病生存率仅为25%,且复发率高,目前亟需寻找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和治疗手段。由陈赛娟院士领衔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该研究首次解读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全外显子组序列 揭示了DNMT3A基因突变在该类白血病中的潜在致病作用,为疾病的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分子标志,同时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在机理上将肿瘤发生中的两种重要机制——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联系在一起,提示肿瘤的发病机制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为白血病分子机制的探索开拓了又一新的道路。  此外,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还利用先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GWAS),鉴定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Graves病)的6个与Graves病相关联的风险位点,两个为该研究首先发现,其中一个由该实验室克隆并命名为GDRG6。他们还首次揭示了甲状腺刺激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甲亢药物治疗效果差异的原因。该项研究初步解开了甲亢发病机制的谜团,并为甲亢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标志。上述两项研究成果均于2011年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六、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  主持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主持人:朱继懋  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包含大量关键高技术的复杂系统,可以实现深海长时间、大功率、精细作业,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在该技术领域长期受西方发达国家制约。  为提升我国深海勘查能力和突破技术限制,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上海交通大学于2001年开始了3500米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海龙”的研制。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于2006年完成了全系统集成。经过多次海上试验,于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中国大洋协会使用。2011年8月21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海龙号ROV系统总体技术和作业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海龙的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ROV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海龙”系统由ROV本体、脐带管理系统、水面监控动力站、升沉补偿绞车等子系统组成,携带两个大型机械手、完备的深海摄像和声学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工具包,具有丰富的设备搭载能力。采用了推力矢量、虚拟监控、升沉补偿、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其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龙”曾创下我国ROV最大3278米的深潜纪录。2009年首次应用就在东太平洋2770米处发现了巨大深海黑烟囱并取回样品,并在以后的大洋航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龙”的应用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ROV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实现了我国大洋科考从粗放式到精确观察取样阶段的跨越,对我国走向深海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七、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研究  主持单位:四川大学 主持人:冯小明  手性即不对称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如自然界存在的氨基酸为L-构型,组成多糖和核酸的天然单糖大都为D-构型,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表现出高度的立体特异性。手性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是支撑手性医药、农药和材料等领域发展的重要研究基础。不对称催化是用少量手性催化剂将大量潜手性底物转化为具有特定构型的光学活性产物的反应过程,能够实现手性增值,是最有效和重要的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之一 其中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是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手性即不对称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如自然界存在的氨基酸为L-构型,组成多糖和核酸的天然单糖大都为D-构型,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表现出高度的立体特异性。手性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是支撑手性医药、农药和材料等领域发展的重要研究基础。不对称催化是用少量手性催化剂将大量潜手性底物转化为具有特定构型的光学活性产物的反应过程,能够实现手性增值,是最有效和重要的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之一 其中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是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时十多年,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他们设计合成的一类新型手性氮氧配体和催化剂,可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二十多种不对称反应(包括几个不对称催化新反应),为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也为深入认识手性诱导和传递规律提供了研究基础。自然新闻刊物《自然—中国》评价相关不对称催化研究工作是“令人鼓舞的手性”。实现的首例催化不对称Roskamp反应在Elsevier公司出版的“Organic Syntheses Basedon Name Reactions”(第三版)专著中冠以了以中国化学工作者命名的有机反应——ROSKAMP-FENG反应。研究工作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重要国际刊物发表。这些研究进展在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为我国手性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八、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XDL水泥熟料煅烧新工艺  主持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主持人:徐德龙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教授和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历经28年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在系统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开发的原创性节能减排技术“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XDL水泥熟料煅烧新工艺”入选2011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教授和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历经28年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在系统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开发的原创性节能减排技术“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XDL水泥熟料煅烧新工艺”入选2011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该技术通过增加物料换热器和反应器中的固气比,强化气、固两相的换热传质和反应,使换热器和反应器的效率大大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害气体排放大大减少,是一项可用于粉体物料热处理的普适性系统技术,已先后在不同规模(从300t/d到3000t/d)的10余条水泥生产线上使用,累计为企业新增高质量水泥3000万吨,新增产值72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节约煤炭60多万吨,减排NOx7000多吨,减排SO29000多吨,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项成果于2011年5月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国内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是水泥煅烧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技术各项指标创新型干法技术国际领先水平。与同规格回转窑的普通新型干法生产线相比,产量增加40%以上,热耗减少20%以上,单位电耗减少15%以上,废气中的SO2排放降低70%以上,NOx排放降低50%以上。成果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工艺技术,对于改造现有的干法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九、中国澄江化石库中发现节肢动物遗失的远祖  主持单位:西北大学 主持人:刘建妮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数目最多、分异度最高的一个门类(占全部现生动物物种的80%以上),其起源研究构成了进化生物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论题。这一庞大类群到底起源于哪一类生物?现生动物学家曾提出过各种猜想,莫衷一是。古生物学家根据寒武纪时广泛出现的叶足动物化石推测,这些躯干和附肢皆不分节的蠕形动物很可能是形体复杂多样的节肢动物的祖先。然而,一直未能发现这两大类群之间关键的早期演化过渡类型的化石证据。节肢动物之所以称为节肢动物,就在于它们的附肢和躯干皆明显分节。那么,节肢动物的祖先在起源初期到底是附肢先分节还是躯干先分节?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节肢动物起源谜团的争论焦点。  西北大学地质系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课题组通过对澄江化石库中叶足动物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一种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仙人掌而得名)的“进步型”叶足动物,其附肢首次呈现出与节肢动物分节附肢极为相似的‘关节’构造,然而却保持着柔软的未分节的蠕形躯干。无疑,这一事实表明,节肢动物附肢的分节明显早于躯干的分节。该突破性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于2011年2月24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上,这一发现不仅首次初步破解了节肢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科学难题,而且还对修正基因演化模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十、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取得重大突破  主持单位:西南大学 主持人:裴 炎  棉花是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和消费国。棉花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生产的棉花无论在产量上和纤维品质上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与此同时,利用传统育种技术来大幅度提升棉花品种产量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而要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改良,其难度更大。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课题组在研究植物激素与棉花纤维发育分子机理时,发现植物激素“生长素”在棉花纤维细胞突起中特异积累。根据这一观察结果,结合棉花纤维发育的特点,他们提出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长素在棉花的分布进行精确的时空调控,进而提高棉花产量、改进纤维品质的设想。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产量显著提高、同时纤维细度得到明显改进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该研究的部分结果,今年发表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国际同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首次实现了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改良,“展现了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光明前景” 是“模式植物基础研究与作物改良相结合的范例”。  国内多家育种单位的引种结果进一步证实,该转基因棉花增加产量、改进品质的效果显著而且稳定,其应用有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是自抗虫棉诞生以来,我国在棉花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取得的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近日,河北省科技厅按照科技部有关要求,组织专家对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及2011-2015年建设规划进行了论证,论证专家组由国家工程院院士张生勇等7名同行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实验室建设计划和规划后,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河北省的医药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河北建立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具有天时、地力、人和的优势。实验室所制定的建设计划和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希望实验室进一步凝练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依托单位的努力下,尽早把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建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药物研究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为提高国家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生物活性小分子肽、手性药物不对称合成反应、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等方向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它的建立将在提升河北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医药产业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三位化学家获“中国版诺奖”
    p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暨未来人才高峰对话将于9月8日下午2点在北京昆泰酒店正式召开,并正式对外公布获奖人名单,现场连线了获奖人。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8e4ce91-9d50-4f11-ab3c-cbdb629a309d.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strong/span获奖人为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strong/span三位,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strong/span获奖人为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strong/span三位,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其中马大为获二分之一的奖金,周其林和冯小明两位分别获得四分之一的奖金。/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strong/span获奖人为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林本坚/strong/span,表彰他发明并推广浸润式微影技术,使其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世界领先者,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4820c50-56fb-4ebe-93ec-6a5603e4436a.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余金权教授现场联系物质科学奖获奖人/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物质科学奖获奖人/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  马大为br//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5ed34ab-bd83-41f4-a17d-f67bd848c951.jpg" title="3.jpg" alt="3.jpg"//pp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 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 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 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1) 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05)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 上海市科技精英(2009)等奖项。/pp  马大为课题组研究方向在于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pp  1.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包括生物碱(Martinellic acid, Lepadin family, communesines, akuammilines, GB family, gracilamine等)、环肽及环肽大环内酯类(Microsclerodermin E, Halipeptin A, Papuamide B, Salinamide A等),萜类衍生物(Englerin A, Leucosceptroids)。/pp  2. 有机合成方法学方面:1) 首次发现了氨基酸作为配体,以及酰胺基作为邻位取代基团对于Ullmann反应的加速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发展了一系列利用芳基卤代物进行C-N, C-O, C-S, C-C键形成的温和交叉偶联反应。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一系列杂环合成的新方法,以及一些复杂天然产物的更有效的合成途径 2)发展了一些新的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醛与缺电子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个药物分子包括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抗流感药物达菲、扎那米韦、拉那米韦等的高效合成路线。3)发展了吲哚去芳构化氧化偶联形成季碳中心的方法并用于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pp  3. 化学生物学方面: 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发展了许多小分子调节剂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调节剂、趋化因子受体调节剂、细胞坏死性凋亡抑制剂等,其中一个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已作为抗爱滋病药物完成了I期临床实验。/pp  课题组:http://daweima.sioc.ac.cn/Default.aspx/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冯小明br//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ba215dd-20a7-4b31-80e7-49a43388a295.jpg" title="4.jpg" alt="4.jpg"//pp  冯小明,教授,博导,1981-1988 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分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1993-199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1993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1996-2000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对称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于1999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1999 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至今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学术带头人) 2010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二等奖 2011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3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获四川大学基础研究年度卓越奖一等奖 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四川大学-东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pp  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设计合成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获得了具有原创性和特色的优势手性催化剂,实现了一些重要不对称反应,如第一例不对称催化α-取代重氮酯与醛的反应,被国外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有效方法。现已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研究成果入选了“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pp  课题组主页:http://chem.scu.edu.cn/chem-asl//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周其林br//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89f54a9-1cef-406c-8997-e02d913728e2.jpg" title="5.jpg" alt="5.jpg"//pp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87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6年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美国Trinity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9年分别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pp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12本(章),申请发明专利12项。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 有机合成创造奖" ,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 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2006年和2014年两次获天津市" 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讲座奖,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2010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 手性化学奖" ,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目前担任《化学学报》主编、《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Front. Chem. China》、《J. Mol. Catal. Chem.》、《Org. Biomol. Chem.》、《Adv. Synth. Catal.》期刊编委,《Acc. Chem. Res.》、《Chem. Sci.》、《Asian J. Org. Chem.》、《Tetrahedron: Asymmetry》期刊顾问编委,《Topics i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丛书编委。/pp  课题组:http://zhou.nankai.edu.c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e97c192-da1e-45fd-8d47-8e6bda0b4d63.jpg" title="6.jpg" alt="6.jp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未来科学大奖介绍/strong/spanbr//pp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pp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大奖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pp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 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pp  推动科学、成就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获奖人物/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2017获奖者br//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eb3a6b3-71e6-4862-8b53-46b7105b1cee.jpg" style="" title="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c9cfff3-ae4b-4514-b0cb-bca2d7be25d1.jpg" style="" title="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d5e666e-6937-4388-9d8a-2f2a6c35fc70.jpg" style="" title="9.jpg"//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2016获奖者/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0671a75-d1a2-4538-bbb5-55b976d5cd05.jpg" style="" title="1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8a6f474-5eb5-4bb5-9b82-93393e14092a.jpg" style="" title="10.jpg"//p
  • 2014年度“SciFinder化学未来领袖”名单公布
    2014年8月18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mdash &mdash 提供化学信息的国际权威机构美国化学文摘社(以下简称&ldquo CAS&rdquo )近日宣布,来自全球化学领域的18名博 士生和博士后被评选为2014年度SciFinder化学未来领袖。今年八月,他们将获得CAS提供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与全球化学精英分享其研究成 果及经验,同时应邀参加全球最受尊敬的科学会议。今年是CAS举办&ldquo SciFinder化学未来领袖&rdquo 项目的第五年。以公司职员具有多元化科学与文化背景而著称的CAS,将为这些来自全球的化学精英们 提供宝贵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他们将参观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CAS总部,并与CAS负责世界领先化学信息研究工具SciFinder的科学家及工程师 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自己在化学信息领域的独特见解,实地了解CAS是如何建立与维护全球最权威的化学数据库。此外,这些未来领袖们还将参加由美国化 学学会(ACS)在旧金山举办的第248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从而了解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获得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同时与其他化学家 交换心得。以往入选的精英们通过研讨会、专家演示以及联谊活动,提出了许多已被SciFinde采纳的改善其用户界面和内容的新思想、新建议。一位2013年的参 与者、现为阿斯利康公司研究科学家的Neal Fazakerley说道:&ldquo 亲眼见到你天天使用的工具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并感觉到你在帮助塑造它的未来,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rdquo &ldquo SciFinder涵盖最全面的化学信息,让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参与我们产品的开发与改进,具有重大意义。&rdquo CAS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Chris McCue说道:&ldquo 许多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还主动向公司提出他们的想法与建议。这在帮助我们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和诸多学科需求中,起着 无法估量的作用。&rdquo &ldquo SciFinder化学未来领袖&rdquo 项目为参与者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国际联系网,已成为同类活动中最负盛名的项目之一。许多参与者已经在化学领域崭露头 角,他们在重大科学会议上不断展示其研究成果,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许多世人瞩目的文章,并与世界上杰出科学家们密切合作。&ldquo 我们与参与者建立了深厚 的友谊,很高兴看到他们的事业不断的蓬勃发展。&rdquo McCue女士继续说道:&ldquo 我们期待着将来有机会与历届所有的参与者,一同庆祝他们的毕业典礼、科研成就及职业提升等等。&rdquo 2014年度&ldquo SciFinder化学未来领袖&rdquo 名单及研究方向:&bull Sambasiva Reddy Bheemireddy,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基于环戊烷骈多环芳香烃的小分子和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及合成&bull Nadine Borduas,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用质谱和离子色谱法表征大气中有机含氮化合物的动态&bull Natalja Frueh,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高价碘试剂在三氟甲基化反应中的发展与应用&bull Cristiano Funari,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绿色化学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bull Fernando Gomolló n Bel, 西班牙均相催化与化学合成(CSIC-UZ)研究院以糖为手性源起始化合物不对称合成真菌转糖苷酶抑制剂&bull Martin Hoffmann, 德国恩不伦瑞克大学以研究非天然辅助因子对血红素蛋白质影响为重点的生物无机化学&bull Xu Hou, 美国哈佛大学微流体、光滑表面和仿生材料的研究&bull Hiroshi Inaba, 日本京都大学包含天然产物和合成分子的新型生物纳米材料的制备&bull Claire Jarvis, 美国罗格斯大学不对称有机催化和C-H功能化的新反应开发&bull Sanghyun Je, 韩国高等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开发用于CCS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及锂离子电池中的分子/聚合物电极所需新型多孔聚合物&bull Elisangela Moura Linares,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先进纳米材料在医学、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开发应用&bull David Liptrot, 英国巴斯大学以脱氢耦合、智能无机聚合物和在s-区催化中引进单电子转移步骤为重点,第2族元素在交叉复分解反应中的活性研究&bull Huimin Liu, 日本关西大学用于C1化学的微/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以及用于除去重金属的高效吸附剂的开发&bull Maria Matveenko,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将有机化学,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技术相结合,研究非酶催化的蛋白质修饰对老化和疾病的影响&bull Ben Naman,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各种植物的化学成分,或天然产品,在用作药物开发先导分子或治疗癌症或寄生虫传染病中的什曼病潜力的研究&bull Philip Rodenbough,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用于太阳能驱动燃料生产的纳米级金属氧化物的热化学循环研究&bull Sohini Sarkar, 印度科学教育与科研研究所半导体纳米粒子的载体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分子动力学研究&bull 邹小鹏, 中国江南大学合成复杂寡糖和糖复合物,开发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新疫苗
  • 手性世界拆分的创新之路
    手性世界手性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手”(cheiro)。自然界中存在的手性物质是指具有一定构型或构象的物质与其镜像物质不能互相重合,就象左手和右手互为不能重合的实物和镜象关系类似。手性是宇宙间的普遍特征,体现在生命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首先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几乎都是左旋氨基酸,而没有右旋氨基酸。也就是说,生命最基本的东西也有左右之分。为什么自然界选择左旋氨基酸而不是右旋氨基酸作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一直是个迷。而更加复杂的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都是右旋的。海螺的螺纹和缠绕植物也都是右旋的。因此生物体内存在着手性的环境,使得生物体可以识别常规化学和物理性能完全一样的手性异构体分子。作用于生物体内的手性药物及农药,其药效作用多与它们和体内靶分子间的手性匹配和手性相关。因此,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异构体,在生理过程中会显示出不同的药效。甚至会出现一种对映异构体对治疗有效,而另一种对映异构体表现为有害性质这种现象。自然界中的手性表现形式(图片来自于网络)在手性药物未被人们认识以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应停(thalidomide)悲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当时欧洲一些医生曾给孕妇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由一对等量对映异构体分子组成)对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很多孕妇服用后,生出了无头或缺腿的先天畸形儿。仅仅四年时间,导致世界范围内诞生了1.2万多名畸形的“海豹婴儿”。这就是被称为“反应停”的惨剧。后来经过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反应停的r-构型的单一对映体有镇静作用,而s-构型对胚胎有严重的致畸作用。惨痛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手性药物必须对它的两个异构体进行分别考察,都要经过严格的生物活性和毒性试验,以避免其中所含的另一种手性分子对人体的危害,慎重对待一些药物的另一对映异构体。所以手性拆分技术越来越多用于手性药物开发和生产。自然界生物体本身具有手性环境,因此对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异构体,会显示出不同的疗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早在1992年就明确规定:对含有手性因素的药物倾向于开发单一的对映体产品;对于外消旋的药物(一对等量对映异构体组成),则要求提供立体异构体的详细生物活性和毒理学研究数据。近二三十年,世界上手性药物的销售以及占据药物总数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性化合物既可以通过不对称合成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天然手性化合物的提取,还可以通过手性拆分获得单一对映体。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是手性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由非手性物质合成手性物质时,往往得到由一对等量对映异构体组成的消旋体。手性色谱分离纯化是获得单一对映体最常用的方法,其自身具有分离效果好、速度快、灵敏度好、操作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和制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不对称合成方法得到单一对映体的辅助方法之一。手性化合物的分离被认为是最有挑战性的色谱分离技术之一。因为色谱分离技术往往是利用混合样品各组份在固定相(色谱填料)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流动相推动样品中的各组份在色谱填料填充的柱中迁移时,由于各组份在两相中进行连续反复吸附和脱附或其他亲和能力作用的差异,从而形成差速移动,达到分离的目的。分子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差越大,越容易建立色谱分离方法。但手性分子就像左右手一样,看起来似乎一模一样,其分子组成、分子量一样,物理和化学性质也相同,只是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却无法完全重合,因此分离难度最大。在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及制药工业中制备高纯度的单一对应体手性分子将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因此建立对映体的手性分离方法显得日益重要。因为许多手性药物真正起作用的是其中的一种单一对映体,而另一种对映体可能不仅无药理作用,还会有副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色谱技术作为一种分析技术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应用在手性色谱分离方面得到很快的发展,而其中色谱填料可谓是色谱技术的核心,它不仅是色谱方法建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消耗品。色谱柱作为色谱填料的载体,当之无愧被称为色谱仪器的“心脏”。高性能的色谱填料一直是色谱研究中最丰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研究方向之一。手性化合物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的方式固定到多孔固相载体表面,对应体由于与固定化的手性分子形成非对映异构体络合物的结合能力差异而达到拆分,这样的固定相称手性固定相又称手性色谱填料。一个有效的手性填料应当具有能够快速分离对映体,测定对映体的纯度,尽可能适应多种类型的对映体的分离;应当具有较高的对映体分离选择性和柱容量。目前手性色谱填料主要是在多孔二氧化硅基球上涂覆或键合带有手性结构的生物材料如功能化纤维素,直链淀粉,大环抗生素,环糊精等制备的。所有这些手性材料中,纤维素和直链淀粉型色谱填料使用最为普遍。手性化合物的色谱分离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手性分子的分离和检测。手性色谱填料基本上是由日本的d公司一家独霸,当其它常规色谱柱每根只卖几千元人民币时,而一根装有2.5克的手性填料的色谱柱价格超过1万元人民币,因此每公斤的手性色谱填料装成柱子可以卖到几百万人民币的价格。手性色谱填料寿命短、价格贵,让手性药物研发工作者尽可能地寻找其它解决方案,不对称合成生产手性药物分子就是为了避免昂贵的手性分离工艺。手性色谱填料的高额利润让世界许多色谱公司和精英前仆后继去挑战这些技术,却无法撼动日本d公司的垄断地位,说明手性色谱分离技术壁垒之高及产品产业化难度之大。手性色谱填料国产化创新之路手性色谱填料主要是通过在多孔二氧化硅基球上涂覆或键合带有手性识别位点的生物材料如纤维素,直链淀粉。如要做手性色谱填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合成超大孔硅胶基球作为手性色谱填料的固定相载体。在纳微科技做出超大孔硅胶基球之前,全世界上只能从日本公司才能买到这种超大孔的硅胶基球,价格昂贵,每公斤高达10万元人民币。虽然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色谱科研究员,发表色谱领域文章数量也于2011年就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但遗憾的是中国色谱填料尤其是球形硅胶色谱填料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化。主要原因就是色谱填料制备技术壁垒高,产业化周期长,投资大,世界上可以大规模生产球形硅胶色谱填料的也就只有四家公司,日本就占了三家。可见日本对色谱填料技术掌控能力的强大。绝大多数商业化的硅胶色谱填料的孔径一般都在10-30纳米,而用于手性硅胶色谱填料的孔径要求达到100纳米,手性色谱用的大孔硅胶比小孔硅胶制备技术难度更大。为了实现球形硅胶色谱填料产业化,纳微投资近5000万元人民币,坚持了十多年跨领域技术研发,最后突破了单分散球形硅胶色谱填料精准制造的世界难题,纳微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具备大规模生产单分散球形硅胶色谱填料的公司。纳微不仅填补中国在高性能球形硅胶色谱的空白,而且为世界硅胶色谱填料精准制备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纳微又研发出超大孔硅胶色谱填料以满足手性色谱填料的要求。电子扫描电镜图对比图及孔径分布对比图可以明显看出纳微大孔硅胶无论是粒径的精确性,粒径均匀性,孔径均匀性,还是球的完整性及机械强度都超过日本产品。超大孔硅胶色谱填料对比图(左-纳微产品,右-国外某公司产品)纳微unisil硅胶填料与国际三大硅胶色谱填料品牌粒径分布对比图纳微unisil大孔硅胶填料与日本大孔硅胶色谱填料孔径分布对比图手性色谱填料是通过在大孔球形硅胶中涂敷或键合带有手性识别位点的材料,主要包括衍生化的纤维素和直链淀粉两大类。为了达到光学异构体拆分的目的,涂覆或键合后的纤维素和直链淀粉必须保持手性结构环境,使得对映异构体间呈现物理特征的差异。纤维素和直链淀粉手性结构容易在涂覆或键合过程中受到破坏,因此制备手性色谱填料不仅对硅胶要求高,对涂覆或键合工艺要求也高,还对纤维素和直链淀粉的本身的结构、分子量、及衍生功能基团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手性色谱填料的制备技术壁垒极高。纤维素和直链淀粉涂覆大孔硅胶制备的unichiral手性色谱填料突破手性色谱填料的制造壁垒,不仅要解决大孔硅胶基球生产问题,还要解决纤维素和直链淀粉生产及其衍生化工艺问题;有了硅胶基球及手性材料后,还要解决涂覆和偶联工艺问题。纤维素和淀粉通常是极为常见而丰富的物质,但能够满足手性色谱填料制备要求的纤维素和淀粉却极难获得,尤其是直链淀粉。全世界上只有日本的一家公司可以买到,但其价格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每公斤直链淀粉的价格高达60万人民币。为了开发手性色谱填料,我们在项目开发期间以这种天价买了日本的直链淀粉,遗憾的是即使用这么昂贵的直链淀粉,做出的手性色谱填料,其性能还是达不到日本公司的水平,因此最好的东西即使我们花天价也不一定能买到。从手性分离填料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d公司对上下游产业链及其关键材料的掌控程度达到惊人的地步,日本上下游厂家的紧密配合也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全世界其它公司都无法撼动日本d公司在手性材料的垄断地位的又一原因。过去的二十年,日本被很多国人认为是失落的二十年,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失落而是在深耕科技,从原来掌控生产消费端的产品转变成为上游的关键材料,进而掌控产业链源头的技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对韩国贸易制裁事件,日本就是通过限制“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等关键材料出口到韩国,就让强大的韩国半导体和显示产业短时间内陷入困境。日本之所以会控制很多产业的关键材料和技术不是因为日本人比别国人聪明,而是日本人有足够的耐心及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他们可以把先进材料做到极致,这也是我们中国最该向日本人学习的地方。世界上可以掌握纤维素和直链淀粉的涂覆或偶联技术制备出手性色谱填料的公司屈指可数,但能大规模生产大孔硅胶的公司全世界不到4家,而能大规模生产直链淀粉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纳微是一个专业做微球的公司,制备出能满足手性色谱填料的大孔球形硅胶并不是那么难,但直链淀粉生产技术完全超出纳微的研究领域,因此纳微要突破直接淀粉生产技术,其难度是可以想象。为了解决直链淀粉生产技术问题,纳微一开始是希望与科研院所及专业淀粉公司合作,但合作伙伴最后都没有坚持到成功。为了解决直链淀粉供应问题,纳微不得不自己组建团队边学边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纳微成功突破直链淀粉生产技术难题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从专业来说,纳微科技团队对直链淀粉知识的理解远远不如国内外的专家,但最后能实现产业化,最主要的是保持着耐心和恒心。直链淀粉的生产问题解决之后,纳微接着又解决了涂覆工艺技术问题,最后生产出系列unichiral?手性色谱填料及产品,其分离性能达到国外公司同类材料的水平,而且由于纳微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基球粒径均匀,孔径分布窄,使得纳微科技生产的手性色谱填料具有更高柱效,更低的柱压,和更长的寿命。纳微unichiral产品涂覆工艺及产品类型纳微unichiral产品与国外手性色谱填料在分离手性分子效率的对比图纳微unichiral产品实物图例及相关产品订货信息纳微突破手性色谱填料的生产技术这一难题,可以说明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只要有足够的付出和努力,足够的坚持,即使一开始看去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总有一天可以完成。纳微就是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突破了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精确制造的世界难题,解决了直链淀粉供应问题,并解决了涂覆工艺问题,最后生产出高性能的手性色谱填料。目前纳微不仅可以提供系列手性色谱填料,而且可以为手性分离纯化方面为客户提供分离纯化整体解决方案,具备生产毫克级到到公斤级甚至百公斤级的手性原料拆分能力。
  • 【倒计时】想了解"手性药物","不对称催化"?快来报名参加WEBINA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25px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trong“手性药物合成、纯化及表征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通知/strong/span/h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25px "span style="color: rgb(38, 38, 38) "strong手性药物(Chiral drug)/strong/span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分子式相同,但是每一对化学纯的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有所不同。如我们熟悉的i“反应停”事件/i,具有手性的一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天壤之别。低于50个原子组成的有机小分子药物,很大一部分具有手性。其药理作用是通过与体内大分子之间严格手性匹配与分子识别后实现。含手性因素的化学药物的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当前,手性药物研究已成为新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有必要开展围绕span style="color: rgb(38, 38, 38) "strong手性药物合成与分析检测相关技术与发展/strong/span开展相关的技术交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为广大从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事/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药物合成与分析检测相关/strong/span的工作者提供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仪器信息网将于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2020年8月21日/strong/span举办“手性药物合成、纯化及表征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11px height: 13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7c9e6248-a272-4689-9458-a40f7aaef05c.jpg" title="1920_420fenzi(1).jpg" alt="1920_420fenzi(1).jpg" width="611" height="134"//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rgb(0, 0, 0) "strong报名地址:/strong/span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 target="_blank"span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rgb(255, 192, 0) background-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strong/span/a/pp style="margin-top: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一、会议信息/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pp style="margin-top: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二、会议详情/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1. 会议时间:2020年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8月21日/strong/span 下午2点/pp2. 会议形式:网络在线交流/pp3. 报告专家及报告题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b0311c2-5c7a-4695-b59f-2bd10a81ed33.jpg" title="人员列表.png" alt="人员列表.png"//a/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三、参会指南/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一)报名方式:/pp1、点击“手性药物合成、纯化及表征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 target="_blank"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a)官方页面进行报名。/pp2、为使更多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与交流,报名参加“手性药物合成、纯化及表征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不收取注册及参会费用/strong/span。/pp(二)参会须知:/pp1、“strong手性药物合成、纯化及表征技术进展/strong”网络研讨会将在仪器信息网网络会议平台上举办,报告人PPT视频和讲解将实时传送给所有参会者,参会者可通过文字向报告人提问,报告结束后统一进行解答。/pp2、参与网络会议听众需要自备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网络带宽超过128K。/pp(三)参会方式:/pp1、报名参会并通过审核后,将会收到邮件通知,并在会前一天收到提醒参会的短信通知。/pp2、会议当天进入“手性药物合成、纯化及表征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 target="_blank"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a)官方页面,点击“进入会场”,填写报名时手机号,即可登录会场参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hiraldrug2020/"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86px height: 19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c742e750-1316-4da7-883a-92e87658c7a4.jpg" title="1035_345fenzi.jpg" alt="1035_345fenzi.jpg" width="586" height="195"//a/pp style="margin-top: 15px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8px "strong四、联系方式/strong/spanbr//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会议联系人/strong:赵青舟(编辑) 186-1131-3862/ppstrong联系邮箱/strong:zhaoqzh@instrument.com.c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44px height: 29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0a12e004-8454-492a-a730-039d65c96102.jpg" title="二维码8-24.png" alt="二维码8-24.png" width="444" height="294"//pp style="margin-top: 10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五、会议赞助商/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strong/span/p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collapse "tbodytr class="firstRow"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255, 255, 255)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231"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b16a0543-d453-4a30-8397-c3fcff29003e.jpg" title="Anton Paar.png" alt="Anton Paar.png"//p/td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255, 255, 255)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20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c64b4f35-84ad-4280-90a5-33a4ecfc9c28.jpg" title="xylem.png" alt="xylem.png"//p/td/trtr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255, 255, 255)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230" valign="middle" height="49" align="center"pstrongAnton Paar-安东帕/strongbr//p/tdtd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255, 255, 255)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201" valign="middle" height="49" align="center"strongxylem-赛莱默/strongbr//td/tr/tbody/tablep style="margin-top: 5px line-height: normal 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6px "br//span/pp style="margin-top: 5px line-height: normal 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6px "仪器信息网/span/pp style="margin-top: 5px line-height: normal 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6px "2020年8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br//strong/span/p
  • 中国化学会第六届(2020-2022)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名单公示
    2021年2月26日,中国化学会发布第六届(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名单,董智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4人入选。中国化学会第六届(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研究方向工作单位推荐形式1董智超男1988-08仿生表界面化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申请人自荐2王欢女1988-07复杂非平衡体系的活性分析北京大学申请人自荐3王杰男1989-12蛋白质化学南方科技大学申请人自荐4赵庆男1988-10高能电极-电解液界面的设计与合成南开大学申请人自荐中国化学会第六届(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专家名单序号姓名研究领域工作单位1薄志山共轭聚合物合成北京师范大学2陈雨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上海大学3程靓化学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4范青华手性催化合成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5古志远分析化学南京师范大学6桂敬汉天然产物全合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7何静环境友好催化北京化工大学8胡蓉蓉高分子化学华南理工大学9江海龙材料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蒋伟新型超分子南方科技大学11蓝宇理论化学郑州大学12邱丽萍化学生物传感湖南大学13裘晓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4孙頔金属团簇化学山东大学15汤平平天然产物全合成南开大学16汪骋功能材料厦门大学17王从洋金属有机催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8王树光功能有机共轭分子体系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王训功能纳米材料清华大学20王亚培聚合物热材料与界面微纳结构的制备中国人民大学21吴永真新型太阳能转换材料与器件华东理工大学22熊宇杰光电催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徐明华有机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南方科技大学24许华平含硒/碲高分子清华大学25杨国昱氧合团簇化学北京理工大学26袁荃多功能纳米材料湖南大学27张健团簇和多孔催化材料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28张俊龙金属有机催化北京大学29张强能源材料清华大学30赵宇飞水滑石层状材料北京化工大学31赵远锦微流控与器官芯片东南大学32邹晓新无机功能材料吉林大学
  • 陈嘉庚科学奖暨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今日颁发
    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于11日在京颁发。6个项目获陈嘉庚科学奖,5位青年专家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王恩哥  2014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系统研究了受限条件下液态和固态水的微观形态及特性。在二氧化硅表面预言了一种新的结构二维镶嵌冰并获实验证实。首次提出了一个可以定量表示冰表面结构的新序参量,证明冰表面与已知的体内情况不同,氢核排列更加有序,而且温度不会导致其发生有序&mdash 无序相变,这对揭示冰的许多反常现象提供了基本依据。  林国强    2014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获得者。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围绕手性配体的高效和多样性合成、高立体选择性和高产率及可调控的催化反应、绿色反应等基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开展新型手性烯烃配体的设计与合成,系统探索一系列金属、生物催化的高对映选择性反应,多种重要结构的有机功能分子、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分子的高效不对称合成,得到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  徐国良  2014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表明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可以被Tet双加氧酶氧化为5-羧基胞嘧啶 而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这一新的碱基修饰形式。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一条新的DNA主动去甲基化途径。  吴国雄   2014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获得者。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士。建立了青藏高原感热气泵理论、热力适应理论和加热所致垂直运动模型 证明高原斜坡感热加热和冷却在驱动亚洲季风和调节亚洲气候的重要作用 发现冬半年高原动力阻挡作用激发出大气偶极型定常波流型,影响亚洲气候。  尤肖虎   2014年度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获得者。东南大学教授。IEEE Fellow。开展了分布式多天线系统容量及小区边沿性能分析等基础问题的最初研究,提出了其容量的闭式解析方法,证明了其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优势,给出了小区边沿性能度量准则、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果,为业界开展分布式系统容量分析和边界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沈保根、胡凤霞、孙继荣等人系统研究了稀土&mdash 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热效应,发现了具有巨大磁热效应的一级相变低硅含量镧铁硅化合物,室温磁熵变值超过传统材料稀土钆的两倍,证明了巨磁热效应来源于与之相伴的晶格负热膨胀和巡游电子变磁转变行为,成为国际上磁热效应研究的新方向。  沈保根   2014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胡凤霞   2014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孙继荣   2014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孙斌勇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研究了不变广义函数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了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Bernstein-Rallis重数一猜想、Kudla-Rallis守恒律猜想等。  刘磊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发现蛋白酰肼连接新反应,成功实现了蛋白质的高效率化学合成,建立了蛋白质人工合成新方法。  王俊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获得者。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在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中首次系统地阐释&ldquo 人体第二基因组&rdquo &mdash &mdash 肠道菌群的 &ldquo 参考基因集&rdquo 及肠道菌群在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的&ldquo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rdquo 并提出&ldquo 宏基因组连锁群&rdquo 的概念,为复杂疾病的致病因素探索开辟了新模式。  李学龙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IEEE会士、IAPR会士、OSA会士。提出广义张量学习机,解决了基于张量表达的有效训练学习、监督分类、度量学习、流形学习、综合考虑数据结构依赖关系等难点问题。  郑海荣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技术科学)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提出了复杂声场环境下超声辐射力场理论计算新方法,解决了复杂声场声辐射力场设计问题,实现了可编程微尺度超声操控技术和基于声人工结构的&ldquo 声筛&rdquo 技术,拓展了传统超声基于声传播散射的成像领域。
  • 国家纳米中心在圆偏振发光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能的手性材料在三维成像、光学信息存储、不对称合成等方面颇具应用潜力,在手性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手性基元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及π-π堆积等相互作用的协同下,可以自组装成各种各样的手性结构,表现出独特的圆偏振发光性质。而在自组装过程中,非手性基元如何参与并影响到最后的圆偏振发光性能,手性如何在组装结构中实现转移、传递和放大仍有未知。因此,如何构筑圆偏振发光材料并实现其性能提升在手性科学领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段鹏飞团队在高效圆偏振发光材料的构筑和性能提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卤键相互作用构筑了一种二维手性分形结构,实现了手性发光材料发光各项异性因子的显著提升(Angew. Chem. Ed. Int. 2021, 60, 22711-22716);在自组装手性多孔晶态材料中实现了无机纳米粒子到有机发光分子之间的辐射能量转移,并显著放大了材料的发光各项异性因子(Adv. Mater. 2021, 33, 2101797)。  卤键本质上是一种静电相互作用,关于卤键驱动的共组装体系已有报道。科研团队合成了两种含有吡啶基团的联二萘手性分子(R/S-1,R/S-2),其与1,4-二碘四氟苯(F4DIB)可以共组装,自发形成了不同形貌的二维手性分形结构。单晶结构的分析发现,晶体中吡啶基团的N原子与F4DIB中的碘原子通过卤键形成一维的超分子聚合物链,而后在π-π和C-FH的协同作用下形成最终的组装结构(图1)。由于R/S-1与F4DIB分子间相互作用更强所以形成的手性分形结构更加致密。在共组装过程中,手性由R/S-1,R/S-2分子传递给了超分子聚合物链,再经过进一步的组装从超分子聚合物链传递到手性分形结构,实现了手性的多级次放大。从基态和激发态手性光谱上也可以观察到,分形结构的手性各项异性因子相较于单分子手性信号呈现出两个数量级的放大。卤键驱动的手性自组装实现了手性从分子手性到分形结构的转移和放大,为设计、提升圆偏振发光材料性能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Ed. Int.(2021, 60, 22711-22716)上。  手性多孔晶态材料具有有序的组装结构,在圆偏振发光材料的构筑和性能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团队工作人员通过设计“Turn-on”型二芳基乙烯(DAEC)和上转换纳米粒(UCNPs)负载的手性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实现了紫外光、可见光、近红外光多重光源响应的圆偏振发光固态开关,并通过UCNPs到DAEC的能量转移实现了圆偏振发光的放大(图2)。  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具有一维孔道的手性镧系框架结构,将上转换纳米粒子和具有光响应性质的二芳基乙烯同时负载于手性框架结构中,通过手性诱导分别实现了二芳基乙烯和UCNPs的圆偏振发光。UCNPs上转换发光的能量可以转移至二芳基乙烯,实现二芳基乙烯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该手性多孔框架结构复合物中,二芳基乙烯可以在紫外光和近红外光照射下到达关环发光态,分别表现出下转换和上转换的圆偏振发光。在可见光照射下变为开环暗态,实现圆偏振发光的“关闭”。此外,研究发现上转换的发光各项异性因子(glum)大于下转换的发光各项异性因子,可能是手性体系中的能量转移造成的,这是首次发现无机给体到有机受体能量转移实现的圆偏振发光放大。  该手性晶态多孔复合材料实现了固态下多重光响应的圆偏振发光开关,并在不同光输入的条件下的下转换和上转换过程可以实现荧光信息和圆偏振信息的多级光信号输出,在多维度光响应和输出的存储与加密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 Mater.(2021, 33, 2101797)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 中国分析实验室仪器与耗材试剂电商发展论坛在穗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荣的高速发展时代。随着《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法规条例的出台,分析仪器和实验室设备等工业品电商平台势头迅猛,正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有望成为仪器行业电商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由于行业独有的采购流程长、技术含量高、非标产品多、有物流特殊要求等特性,电子商务在分析仪器和实验室设备领域的应用过程中仍然“荆棘”密布,各类问题仍需在实战中探讨解决。  基于上述考虑,仪器信息网特携手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原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2月21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办“中国分析实验室仪器与耗材试剂电商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仪器和实验室用品生产商、专业电商平台及实验室管理者,就仪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政策解读、问题交流与经验探讨,分享实战经验,促进行业电商环境健康发展。中国分析实验室仪器与耗材试剂电商发展论坛仪器信息网陈丽英主持电商发展论坛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袁登科博士致辞  袁博士在致辞中介绍到,B2B领域的电子商务发展到现在,已形成逼近20万亿的市场规模,诞生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化电商平台,且每年以超过30%的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跨行业的精准营销,平台与创同行业融合成为趋势。B2B领域电子商务的“十三五”规划当前正在制定中,并且马上就要发布。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正在牵头,从法规建设、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规范B2B行业的电商行为。《MRO行业互联网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子商务B2B行业分会 托比网资深分析师 张旭宁  MRO是英文单词维护、维修、运营的缩写,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非生产性原料的工业用品总称。当2015年我国GDP总值突破68万亿元,第三产业以50.2%的GDP占比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时,我国MRO市场的规模也增加至1.6万亿元。而就是这种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在当前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放缓的态势下,也面临着交付时间无法保障、产品质量鱼龙混杂、购买价格较成本价格高等导致增长缓慢的瓶颈。  张旭宁认为,在此发展背景下,遵循国家互联网+政策的驱使,产业互联网将成为MRO行业转型升级的唯一路径。从近期《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频繁提及“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的态势看,产业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工业升级的一种必然趋势。从MRO电商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及国内的MRO电商企业纷纷抢占工业市场的趋势中可以预测,2018年我国的MRO电商平台将会迎来成熟的发展期。《电商能解决实验室采购哪些痛点?》仪品汇运营总监 肇康  市场总规模超2600亿元的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可谓是一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虽然行业整体增长平稳、毛利率高,但由于技术壁垒高、法规强制执行、上下游分散、标准化程度高等挑战的存在,电子商务在仪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选型、价格、交易不对称的痛点。  秉承“电商之路,不忘初心”信念,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开放电商平台“仪品汇”于2015年正式开通。基于仪器信息网及我要测网此前搭建的产业链上下游平台,仪品汇致力于解决实验室用户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第三方身份把控资源,服务用户。据肇康介绍,仪品汇成立至今,已为南京质检院、华测检测、区域买家及当地经销商提供多项采购服务,并在北京、山东两地分别举办“长江脉千万采购交流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千万采购在线交流会”等活动,获众多平台买家认可。《实验室电子商务的实践与思考》西域供应链管理(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事业部总经理 朱光耀  尽管实验室产品采购正朝着集成化、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当下流行的传统采购过程中,用户仍然面临着流程时间长、质量层次不齐、数据化程度低、售前售后难以保障、成本高居不下等难题。就“如何解决实验室采购的痛点”这一问题,西域正从时间、质量、成本、服务、数据方面着手,以加快交付速度、严控供应商资质、提供对客户具有针对性的服务、IT系统支撑等措施,为实验室用户提供最直接的采购服务。  据朱光耀介绍,依托其强有力的网站、手册、APP等三大工具,西域未来将在客户、产品、供应商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一站式交易平台,提供EPS中小客户在线审批系统、Punch-out大客户系统对接、SAAS云端ERP、云店系统等便捷化服务。《毛博士实验室》毛博士实验室产品经理 陶黛娣  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原名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983年创立,2011年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率先上市的化学试剂公司。当前,西陇科学通过实施"内涵、外延和并购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战略,以“技术+研发”、“化工+互联网”、“产业链+投资”、“大数据+新商业”布局, 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化学试剂、化工原料等服务。  上海西陇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15年12月12日正式上线实验室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毛博士实验室。平台可为大专科研院校的各类化学实验室以及制药、生物技术等行业客户提供化学品、仪器耗材、实验室系统建设、技术支持服务,将成为实验室行业开放式平台。《“探索平台”电商平台分享》探索平台副总裁 顾梁  顾梁在报告中介绍了一组数据:2014年全国科研经费13312亿元,同比增长12.4%,中国科学服务业市场1000亿元以上,中国科学服务业市场空间庞大且高速增长。然而,科研服务领域困扰科研工作者却面临着购买的科研物资价格贵,科研物资供货周期长,产品品种繁多、真假难辨,服务人员不够专业,售后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泰坦作为扎根于科学服务业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为创新研发、产品升级提供支撑服务。  报告中,顾梁介绍了泰坦公司的创业发展历程,公司人员构架及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其中包括各类化学试剂、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实验室设计建设与维护、科学研究信息化方案与系统等。从业务与团队具备的先发优势展开,讲述泰坦如何将如何致力成为中国最好的科学服务电商平台。  论坛精彩的报告内容深深触动了广大听众的痛点,继而引发热烈讨论。来自长三角地区、河北、山东、湖北和广东的广大听众纷纷和演讲人交流互动,大家期待着有机会进一步合作。论坛在大家的踊跃讨论中圆满落下帷幕。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更替,詹启敏接任吴云东
    p  2019年3月15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教职工大会,宣布北京大学党委关于深圳研究生院院长的任免决定:任命詹启敏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兼),同意吴云东辞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职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a74b3745-cc3f-484f-bb38-dab24e99da16.jpg" title="吴云东院士.jpg" alt="吴云东院士.jpg" width="270" height="357" style="width: 270px height: 357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吴云东院士/strong/pp  吴云东院士1982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兰州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德国埃朗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随后自2010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化学院讲座教授和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座教授,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担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pp  吴云东院士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研究跨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及药物设计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有机催化及不对称合成,多肽及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基于多肽的药物设计,以及发展有效的计算方法用来研究蛋白质结构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癌症,抗病毒及抗老年痴呆症等的药物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d969555-6122-4bc3-93bd-9540bd91b155.jpg" title="詹启俊院士.jpg" alt="詹启俊院士.jpg" width="270" height="414" style="width: 270px height: 414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詹启敏院士/strong/pp  詹启敏院士1984年和1987年先后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和工作,并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终身教职副教授。从2002年1月起,詹启敏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5月至2016年4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詹启敏院士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ppbr//p
  • 实验室安全—化学试剂使用与管理绕不过的话题 -----记“第十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11月1--4日,“第十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在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主办,《化学试剂》编辑部、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承办。近120位代表出席本届交流会。  化学试剂是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基础,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必备粮草。鉴于去年发生天津港化学品爆炸事件以及后来多起实验室爆炸事故,本届会议围绕“试剂品类和技术发展与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主题,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了我国试剂行业的技术及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围绕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事故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危险化学品事故危机的解决方案,力求推进试剂行业的发展。  大会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教授到会致辞并主持上午的主题演讲。针对中国试剂耗材市场上国外厂商占据绝对优势份额的情况,柴院士表达了自己的中国梦:希望有一天,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化学试剂国企并购默克的案例出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  《化学试剂》期刊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夔院士特别为大会发来致辞,即表示出对大会的关注,也表达出对试剂行业健康发展的殷切期望。  作为大会特邀嘉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先生、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刚先生、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理事长南山先生、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仲晓萍女士、科研用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牛刚先生、上海化学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马兰凤女士也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致辞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化学试剂》期刊编委会副主任王刚致辞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理事长南山致辞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仲晓萍致辞科研用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牛刚先生致辞上海化学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马兰凤女士致辞  大会由《化学试剂》杂志主编何晖女士和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院长方岩雄教授主持。大会特邀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理事长南山先生宣读了2014-2015年度《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名单。西陇化工等十家企业获奖,其中既有老牌国家队,也有成立不足十年的后起之秀。获奖企业名单如下:  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化学试剂厂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 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柴之芳院士、陈为民副校长为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颁奖  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自2009年起,持续发布双年度《中国试剂发展调研报告》,受到各方关注。报告的编写得到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行业内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其中企业经营数据部分,来自行业协会年度的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历年来对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数据的统计汇总。此次评选的行业十强企业是汇集报告统计数据,将近两年来综合实力排名前十的企业评选而成。获奖者代表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试剂总监杨祖华发表感言  会议同期还发布了《2014-2015年度中国试剂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年度中国试剂品牌影响力报告》,进行了2014-2015年度中国化学试剂优秀品牌颁奖以及企业产品展示等活动。 化学试剂行业由于其产品和用户的特殊性,使得品牌成为反应市场占有率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具体体现。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高竞争力,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延续的价值支柱。只有重视品牌,构筑自身发展的灵魂,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良好的品牌是企业参与竞争制胜的法宝,是中国化学试剂企业走向国际的核心。为了解国内用户对化学试剂的使用状况和需求情况,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连续多年开展用户问卷调查,通过试剂用户参与投票、书面问卷和网上问卷收集等形式,对试剂品牌的认知度和试剂需求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撰写了《2015年度中国试剂品牌影响力报告》,评选出2014-2015年度中国化学试剂优秀品牌。2014-2015年度中国化学试剂优秀品牌颁奖仪式由《化学试剂》期刊主编何晖女士主持    大会学术报告会还邀请到日本京都大学Keiji Maruoka教授做了题为“非对称态转移催化:Maruoka催化和工业应用的基本设计”的演讲。Keiji Maruoka教授1980 年于美国夏威夷大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名古屋大学任教。2000年至今在日本京都大学任职教授。Maruoka 教授在有机催化领域享有盛誉并做出很大贡献,获近20 项日本本土和国际奖项。日本京都大学Keiji Maruoka教授做主题演讲  大会的学术报告还有,广东工业大学方岩雄教授做了题为“农残级高纯试剂产品质量分析”的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李贵杰副教授做了题目为“不对称金属卟啉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的报告 中山大学周贤太副教授做了题目为“基于安全环保的化工实验室建设探索”的报告 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雷雯博士做了题目为“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的检测方法开发与应用”的报告 上饶师范学院郑大贵教授做了题为“Vilsmeier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的报告。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刚先生的演讲,对国内化学试剂行业创新商业模式进行了探讨。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刘征宙先生介绍了“国家基础科研用化学试剂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的进展情况。《化学试剂》杂志主编何晖女士发布了“2014-2015年度中国试剂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项目调查专员孙芳介绍了“中国实验室臭氧层保护和淘汰ODS物质在行动”项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理事长南山先生的演讲,围绕“化学试剂生产、营销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做了一些创新模式探讨。他提出了“实验管家服务工作平台”的概念,围绕实验室需求,建立“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平台”,“超市采购仓储平台”,“快递式运输平台”,“安全培训教育平台”,“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和“再加工生产及废物料处理平台”。南山先生说,这样的平台,单靠一家是做不起来的,甚至单个地方都做不成,因为服务一定是本地化的。所以只有多方合作才能成功。这需要行业内机构组织竭诚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将继续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会议最后还举行了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参加本届试剂会的部分厂商展位:
  •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关注领域,也是我国的“长板”之一
    10月6日,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List)和戴维麦克米伦(DavidMacMillan)因在 “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奖。诺奖委员会评价,他俩的工作将人类构建分子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两位科学家做出的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简单、漂亮又精彩。打破思维定式,定义新的催化领域人们对催化的概念已经不陌生。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此前,不对称反应催化剂的角色主要由金属和大分子的酶扮演。在构建手性分子时,通常会形成两种彼此互为镜像结构的手性分子,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需要其中一种手性分子,这就需要不对称催化合成。诺贝尔奖是青睐不对称催化领域的。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不对称金属催化领域的“手性催化氢化及氧化反应”。本杰明李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则在2000年各自独立开发了一种全新而巧妙的分子构建工具——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酶是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有没有可能用比酶结构简单、且不含金属的有机小分子实现不对称催化? 本杰明李斯特当时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工作,他与合作者巴博斯(Barbas)和莱纳(Lerner)教授在研究抗体酶催化的过程中,试验了脯氨酸,证实了这一猜想;而麦克米伦则设计发展了手性二级胺催化剂,替代传统的金属催化体系,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特性。“他们的实验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相当简单。”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罗三中表示,很多时候,创新需要先在思想和理念上获得突破。此前传统主流的催化剂就是金属和酶,鲜有人想到,分子本身也可以作为催化剂。“有机小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最小的酶。”罗三中说,“他们打破了一种思维定式,并定义和梳理了这个方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叶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两人之前,其实有科研人员做过相关研究,更早期的一些文献中也零星有关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报道,比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发现由脯氨酸催化的不对称羟醛反应。“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后,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叶松说。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相比于酶结构更为简单,合成更为容易;而相比于金属,其反应条件比较温和,通常在室温下就可以进行;而且环境友好,生物毒性小,底物兼容性和适应性强。不过它也有缺点。有机小分子的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跟酶相比,它需要的剂量更大,在工业化应用上还有待拓展。我国与国际发展水平“齐头并进”,不过仍有难题待解有机催化领域被开拓后,科研人员意识到,既然氨基可以做催化剂,那么其他带官能团的分子也可以做催化剂。罗三中课题组做的就是伯胺催化,在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还有卡宾催化、手性磷酸催化、相转移催化、有机膦催化等不同方向。在这一领域,还活跃着我国来自不同科研院所的课题组。罗三中指出,目前我国在不对称催化方面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和国外“齐头并进”。“我们也有不少课题组做出了高水平的工作,发表了漂亮的研究结果。”一些研究工作甚至早于两位获奖教授,比如史一安和杨丹教授分别独立发展的手性酮类小分子催化剂。自两位诺奖得主最初两项重要工作的发布已经过去20多年,现在,大家要攻克的难关是什么?“一是要提升催化效率,拓展应用范畴,发展更好的催化体系;二是做一些模式创新,比如将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其他催化协同,赋予它新的活力;三是发展原创的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体系。”罗三中表示,该领域依然很有发展前景。不过,近几年来,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发展脚步确实有所迟缓,其在实际合成中的应用也亟待进一步拓展。“毕竟,领域里好解决的问题都被解决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叶松也坦言,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确实已经过了以前急速发展的阶段,但这个领域也是我国的“长板”之一,应该加强长板,巩固优势。“从将来的可应用性来讲,它很有潜力,有广阔发展的空间。”叶松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纯化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给了不对称催化,也是对他们这些从事化学基础研究人员的一种认可和鼓励。“奖项的颁发,能让大家对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燃起更多信心。” 罗三中感慨,“当然,难题还在那里,需要我们科研人员继续努力。”
  • 一期投资24亿 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开建
    一期投资24亿元 “新科学、新技术、新产业”齐聚成都科学城  规划总面积1020亩,一期投资24亿元,中科院7个在蓉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整体入驻,3-5年集聚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上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相关情况及成都科学城建设进展做了说明。据悉,四川省2016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开工建设仪式31日在成都科学城举行。该研究中心包含6大组团。  带动投资总规模不低于60亿  据介绍,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项目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020亩。其中,科学城园区用地总面积约520亩,包括整体搬迁还建用地约300亩和中科院成都分院及有关单位新建科研项目用地约220亩。同时,在科学城园区用地附近预留建设用地500亩,作为今后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的拓展区。  中科院成都分院园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铁牛表示,项目暂定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24亿元。建成后,中科院成都分院7个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将整体搬迁入驻。同时,新建“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强震区山地灾害形成机理模拟试验平台”等平台项目。后续将带动中科曙光西部创新中心及芯片项目、国科控股产业发展基金、近代物理所重离子治癌项目,中科院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及光电产业园区等一批项目的投资建设,带动投资总规模不低于60亿元。  此外,中科院成都分院下一步将引进更多中科院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院地、院校和院企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力争3-5年聚才超4000人  中科院成都分院7个科院研所、高技术企业为何要整体迁入成都科学城?对此,李铁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共有70多个院属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近800个项目在川、渝、藏进行转化,为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同时还孕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成都孕育成长的地奥集团、中科信息等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当前,中科院正从地方和院两个方面发展需要出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考虑优化调整区域科研布局,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与合作举措,使院地合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李铁牛表示,作为中科院在西南地区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12个区域性科研基地之一,中科院成都分院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合作将不断深化,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大平台。  李铁牛表示,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一期项目通过3-5年的建设,将力争实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初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  80余个重大项目已签约落户  成都科学城如今建设进展如何?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项目落户将为其带来怎样的助力?“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将为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现代化研究所、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翼介绍,今年3月11日,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28日又与成都天府新区签署科学城园区项目实施协议,同时拟于10月31日开工建设。“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仅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又一次体现了‘成都速度’。而整个成都科学城的建设进展也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这样的速度。”  据介绍,目前,成都科学城“三纵一横”骨干道路已建成投用,区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连接“双核”的地铁1号线南延线建成投用、三期正加快建设。除了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还新引进了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校院地合作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方面,深圳光启、中环晟天、盟升电子、吉利新能源汽车、中信戴卡等80余个重点企业签约落户科学城。  中科院成都科研中心6大组团  生物医药组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开展天然药物与人口健康、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业生物技术及现代农业等方面研究。  山地生态、文献情报及基础物理组团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开展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以及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并提供西南地区资源最丰富的科技图书馆、实力雄厚的信息服务和情报研究服务。  信息技术组团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展计算机科学理论、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网络与通讯、办公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现代集成制造等领域研究。  有机化学组团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开展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生物有机、药物合成、有机合成、催化新材料与技术、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精细化工、绿色化学与工艺、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高分子以及高分子合成与改性等领域研究。  光电技术及先进制造组团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开展光电跟踪测量、航空航天光电设备、微纳光学及微电子光学、生物医学光学等领域研究以及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