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织物克重测试

仪器信息网织物克重测试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织物克重测试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织物克重测试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织物克重测试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织物克重测试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织物克重测试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织物克重测试相关的解决方案。

织物克重测试相关的论坛

  • 【我们不一YOUNG】+耐洗色牢度测试中单纤维贴衬织物和多纤维贴衬织物的选择?

    在一些色牢度的测试标准中比如耐洗色牢度测试标准中往往会规定两种贴衬织物可供实验室选择,单纤维贴衬织物也行,多纤维贴衬织物也可,这是从标准的选择角度来看。但是从实验室的角度来说,因为单纤维贴衬织物和多纤维贴衬织物的价格不同,所以在满足检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还是尽量选择价格低的,那么什么情况下选择单纤维贴衬织物什么时候选择多纤维贴衬织物哪?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原则:1. 从试样成分上把握: 1.1 对于单纤维贴衬织物来说,可以根据标准中的要求,选择试样本身的纤维成分作为第一块贴衬织物,而根据标准中选择的试样条件及温度合理选择对二块单纤维贴衬织物即可。这种情况下是比较节省成本的。 1.2 对于混合织物来说,两种组分的试样可以选择占大部分成分的第一块单纤维贴衬织物进行试验,而第二块单纤维贴衬织物可以选择试样中的第二种成分进行测试。 1.3 对于多种成分的混合织物来说实验室只能选择多纤维贴衬织物来进行测试了。2. 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区分 2.1 对于研究性的试验尤其是对比性试验,实验室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需要对比成分的单纤维贴衬织物。而对于全方位的研究则可以选择多纤维贴衬织物来进行;对于多纤维贴衬织物和单纤维贴衬织物的对比试验当然两种贴衬织物都得用了。 2.2 根据有客户要求的单独制定哪种纤维的沾色情况,实验室尽量选择单纤维贴衬织物。而对于投诉性的验证则需要选择多纤维贴衬织物。总之 贴衬织物的选择首先应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降低成本为目的选择贴衬织物。

  • 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热阻及热导率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热阻及热导率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color=#ff0000]摘要:薄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逐渐广泛应用,使得现有各种测试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材料导热系数和热阻准确测试的要求。本文详细介绍了现阶段对这些低导热薄材料热导率测试中存在的错误现象,从测试方法方面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今后准确测量提供参考和借鉴。[/color][align=center]~~~~~~~~~~~~~~~~~~~~~~~~~~~~~~~~~~~~~~~~~~~~~~~~~~~~~~~~~~~~~~~~~~~~~~~[/align] [size=18px][color=#ff0000][b]一、问题案例[/b][/color][/size]隔热材料作为有效阻断热量散失材料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重要,特别是在服装行业,薄的隔热织物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为人体保温抗寒提供了更轻便和更舒适的面料。随着低导热薄织物的出现和技术发展,对薄织物的隔热性能,如导热系数和热阻,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有的各种测试方法都无法满足准确测量要求。如国内某机构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隔热面料,开发目的是设法采用纳米孔技术来大幅度降低面料的导热系数。面料的厚度为0.75±0.1mm,重量为48±2g/㎡,体积密度为65±11kg/m3,孔隙率为96%以上,闭孔率为95%以上,孔径30~190微米,壁厚为20~180纳米,面料如图1所示。此面料经不同检测机构采用多种测试方法进行了测试评价,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align=center][color=#ff0000][img=薄织物热阻和热导率测量,550,3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061135481562_7545_3384_3.jpg!w600x40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1 新型隔热面料[/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img=薄织物热阻和热导率测量,550,22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061136137426_2566_3384_3.jpg!w600x242.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2 隔热面料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汇总[/color][/align]从上述多种测试方法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结果之间相差巨大,甚至出现了数量级的差别。特别是由纺织行业权威检测机构得到的超低导热系数测试结果(0.00824W/mK),严重误导了织物的提供方,织物提供方对这测试结果也表示怀疑,但检测机构也无法对测试的准确性进行核实。如图2所示,该薄织物还采用其他测试方法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尽管没有出现太离谱的测试结果,但测试结果之间还是相差较大,测试结果显示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隔热能力。鉴于上述混乱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此织物的研发生产机构只能在官网上声明“导热系数是某某材料的核心数据。现有测试仪器和方法,无法测试出材料导热系数的绝对值。使用不同测试方法,供应用单位参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无法得到准确测试结果的案例,此现象在纺织行业普遍存在。为彻底解决此问题,本文将针对薄织物的导热系数测试,从测试方法方面分析造成测量不准确的原因,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新型测试方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size=18px][color=#ff0000][b]二、薄织物和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分析[/b][/color][/size]在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中,几乎用到了现有的大多数标准测试方法,下面将对现有的已经和可能用于薄织物和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量的各种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导热系数测试方法主要分为稳态法和瞬态法两大类,本文分析的具体路线是从稳态法和瞬态法的源头开始,然后延伸到相应的拓展方法,以期对多个测试方法的整体轮廓有一个清晰的概念。[color=#ff0000][size=16px][b]2.1 导热系数和热阻测试稳态法[/b][/size]2.1.1 稳态护热板法和稳态热流计法[/color]对于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普遍采用的测试方法是经典的稳态护热板法(GB/T 10294)。稳态护热板法作为一种绝对法具有最高的测试精度,并同时用来校准相对测试方法稳态热流计法(GB/T 10295),其测量原理如图3所示。[align=center][color=#ff0000][img=薄织物热阻和热导率测量,550,3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061136309581_831_3384_3.png!w600x391.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3 稳态护热板法测量原理示意图[/color][/align]为保证测量准确性,GB/T 10294标准文本做出明确规定,规定试件热阻不应小于0.1 m2K/W,规定用此来确定试件最小厚度。如果按照此规定,对于上述薄织物的0.75mm厚度,薄织物相应的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075W/mK才能符合规定。对于试件最小厚度做出规定,是因为试件太薄后试件内部热流分布不均匀和热场变形,并会造成试件上的温差很小,相应的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会在小温差测量上产生很大误差。由此,在标准文本中指出:当试件热阻低于0.1m2K/W时,表面温度的测量需要使用特殊的方法。冷板、中心量热计和护热板的表面应机械加工或切削平整、平行且不能有应力,同时它们的温度均匀性要求很高。这些要求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或实现造价很高,因此对于厚度小于1mm的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稳态护热板法并不适合,很难满足导热系数准确测量的要求。对于稳态热流法导热系数测试,相应标准GB/T 10295给出了相同的最小热阻0.1m2K/W规定,同样需要按照此规定来确定试件最小厚度。由此可见,稳态热流计法同样存在温差测量不准确等一系列很难克服的问题,对于厚度小于1mm的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热流计法同样不适用。当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将多层薄织物叠加成厚试件以增大被测试件热阻来测量薄织物的导热系数。这种多层叠加形式在理论上确实能够测量导热系数,但最大问题是叠加过程中会在被测试件中产生空气隙而引入接触热阻,从而使得被测试件的热阻值变大,导致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偏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推荐采用多层叠加形式进行稳态法测量,除非被测试件比较柔软。[color=#ff0000]2.1.2 纺织品蒸发热板法[/color]纺织品蒸发热板法是一种上述稳态护热板法的一种变形,其基本原理完全基于稳态护热板法,不同之处是将图3稳态护热板法中的试件用空气层和被测试件来代替,以模拟人体散热和外部空气散热条件。 纺织品蒸发热板法目前执行的标准为GB/T 11048-2018,在具体测试中,通过从测定试件加上空气层的热阻值中减去空气层的热阻值得出所测材料的热阻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蒸发热板法中的热阻值与稳态护热板法中的热阻值并不能等效,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不同:(1)蒸发热板法在测试热阻时,试件冷面处于空气对流传热环境;而稳态护热板法测试热阻时,试件冷面处于与冷板的导热传热环境。两种测试方法尽管原理相同,但边界条件和物理意义完全不同,蒸发热板法测试的是模拟环境下的等效热阻,稳态护热板法测试的是纯热传导环境下的导热热阻,在稳态护热板法中,根据此导热热阻和试件厚度,可以准确得到导热系数。(2)蒸发热板法中被测试件是平放在中心量热计上,试件靠自身重量与量热计接触。而稳态护热板法中试件通过上面的冷板加载一定的力与量热计接触,两者所形成的热接触效果完全不同,稳态护热板法中的接触热阻更小,即蒸发热板法中得到的试件热阻含有较大的接触热阻。(3)在蒸发热板法标准GB/T 11048中,只涉及了织物热阻的测量,并未涉及通过厚度和测量得到的热阻来计算获得织物的导热系数。这基本就意味着蒸发热板法不能用来测量导热系数。(4)另外,在蒸发热板法标准GB/T 11048中,规定可测量的最小热阻不能小于2m2K/W,与稳态护热板法和热流计法规定的0.1m2K/W最小热阻相比高了20倍,即蒸发热板法比较适合较大热阻的测量。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再来看图2得到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就明显存在以下两大问题:(1)图2中的导热系数测量是依据GB/T 11048-2008,在此版本的蒸发热板法中,规定的热导率为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总和,是存在着三种传热形式的等效热导率,不能用此等效热导率与图2中的其他方法获得的纯导热传热过程的热导率相比较。(2)如果按照图2中的0.00824W/mK导热系数计算结果和0.75mm厚度可以反推出实际测量的热阻值,可得到热阻值为0.09m2K/W。显然此热阻值要远小于GB/T 11048-2008和GB/T 11048-2018中规定的最小可测热阻2m2K/W。从上述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即蒸发热板法不适合测量薄织物的热阻,更不适合测量纯导热性质的导热系数,这也是GB/T 11048-2018不再提热导率这个参数的主要原因。另外,检测机构出具图2所示的检测结果,也说明相关检测人员对标准方法GB/T 11048的适用范围还缺乏了解。[color=#ff0000]2.1.3 恒定热流法[/color]恒定热流法是上述稳态热流计法的一种变形,其测量原理与稳态热流计法完全相同,同样采用了热流计来测量流经试件厚度方向上的热流密度,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独特的技术手段来测量薄试件厚度方向上的小温差,并且可以加载压力以保证较小的接触热阻和准确控制试件厚度。恒定热流计法的相应标准为ASTM D5470,这种方法普遍用于薄型导热胶垫和固态电绝缘板材的导热系数和热阻测量。根据测量原理,恒定热流法应该比较适合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热导率和热阻的测量,但在具体测试过程中流经薄试件的热流密度很小,这就对热流密度测量精度提出了很高要求,现有执行标准ASTM D5470的测试仪器还无法实现如此小热流的准确测量,需要研发测量精度更高的测试设备以满足低导热薄片样品的测试要求。[color=#ff0000][b]2.2 导热系数测试瞬态法[/b]2.2.1 瞬态平面热源法(HOT DISK法)[/color]在图2所示的薄织物导热系数测试案例中,显示了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HOT DISK法)的测试结果。已经有很多研究并报道了这种方法在低导热系数测试中存在测试结果偏高很多的现象,这方面的详细介绍及其解决方案可在网上搜索上海依阳编写的《气凝胶隔热材料超低导热系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应用报告。在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试中,最大的问题是测量准确性无法进行考核。在稳态护热板法和热流计法中可以采用不同厚度标准参考材料来考核热阻的测量精度,而在HOT DISK法中只能测量热导率而无法测量热阻,那么对于导热系数低于标准参考材料数值0.03W/mK的低导热材料,就根本无法考核其测量的准确性。总之,瞬态平面热源法(HOT DISK法)也不适合测试低导热系数的薄织物和隔热材料。[color=#ff0000]2.2.2 闪光法[/color]闪光法作为一种应用最为普遍的绝对法,广泛用于各种固体材料的热扩散系数测量。但闪光法对于薄织物和隔热材料并不适用,主要原因如下:(1)对于低导热的薄织物和隔热材料,隔热性能比较好,热阻比较大,闪光信号很难传输到样品背面,信噪比较差,测量误差较大。(2)薄织物和隔热材料,多为多孔材料且透光,闪光加热很容易穿透被测试件。如果对试件表面进行遮光处理,遮挡涂层很容易进入试件孔隙而改变试件的导热系数。[size=18px][color=#ff0000][b]三、结论和今后工作[/b][/color][/size]通过上述薄织物和隔热材料测试案例和现有各种测试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现有的各种导热系数测试方法,不论是稳态法还是瞬态法,都无法满足薄织物和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准确测试的需求。各种测试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完全适合低导热系数薄试件的测试方法。特别是目前用于纺织品热阻测量的GB/T 11048-2018测试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测量的热阻值应为等效热阻,是多种传热机理的复合作用结果,这很容易误导纺织品的开发人员。有关GB/T 11048-2018测试方法的更详尽研究分析,将在后续专文进行论述。(2)由于缺乏准确的测试方法,给新型织物材料的研究和研制带来的不便和困难,无法通过准确的热导率和热阻测量来调整材料的相应工艺。(3)对于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热导率测试,需要解决小温差和低热流密度精密测量难题,需要解决材料透光性的影响,这些都是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4)现有大多数采用稳态法的热阻和热导率测试仪器,所要求的样品尺寸太大,如大多采用面积为300mm×300mm的样品。对于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热导率测试,如果要实现高精度测量,如此大的样品尺寸势必会增大测试仪器的护热、机加工和热应力变形等方面的技术难度和造价。因此,对于厚度小于1mm的被测样品,完全可以采用小尺寸样品,如50mm×50mm,同样可以保证稳态下的一维热流。(5)对于难度最大的小温差准确测量,可以借鉴闪光法而避开热导率的直接测量,可通过测量热扩散率来间接获得热导率,热扩散率的测量则可以采用频域技术,通过频域技术可以非常准确的将温差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这可能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6)另外,表征薄织物的热性能参数中,除了导热系数和热阻之外,还涉及到人体触摸织物的冷感或热感表征参数:吸热系数。最好有新型测试方法能将这些热性能参数进行整体考虑和测试,为织物热性能提供完整的准确测试评价。[align=center]~~~~~~~~~~~~~~~~~~~~~~~~~~~~~~~~~~~~~~~~~~~~~~~~~~~~~~~~~~~~~~~~~~~~~~~[/align]

  • 织物湿摩擦测试中不同含水率测试比对

    织物湿摩擦测试中不同含水率测试比对

    织物湿摩擦测试中不同含水率测试比对织物摩擦测试是纺织品测试中一个非常重要测试项目,也能很直观的反映出纺织品的内在质量,随着现在的纺织品花色越来越多,色牢度的检测也就更为重要,摩擦色牢度就是模拟在使用过程中摩擦沾色的情况摩擦色牢度属于纺织品检测中的物理检测项目,检测较简单,但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是一个摩擦色牢度湿摩擦就让我为难,甚至烦躁!纺织品湿摩擦有一个含水率的要求为95%-100%,看似很好控制,其实不然,因为摩擦布重量很轻,在0.26G左右,湿摩擦测试的小白布要求要含湿均匀,还要保证含水率在95%-100%,确实很难控制,那么我想到能不能试验一下含水率到底对其测试结果影响大不大,能不能把湿摩擦的含水率范围扩大一些呢!接下来我就对其进行了测试对比!过程如下1.引用标准GB/T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2.设备和材料3.1耐摩擦色牢度试验仪3.2标准棉摩擦布尺寸3.3耐水细砂纸4.仪器准备 4.1打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显示窗显示000,微机默认次数值为10次。在这种状态下可改变默认值次数。5.试样准备5.1取样:在温度20±1℃、湿度65%±2%的 标准大气下调湿4小时以上的试样上进行取样,共五个试样,每个试样取样三份,对单个颜色分别进行评定,并区分经向和纬向,分别进行试验。5.2摩擦布:棉的梭织小白布,尺寸6.测试程序6.1干摩擦:摩擦布的经向与摩擦头的运动方向一致,然后裹在摩擦头上并用夹头夹紧,松开支承,放下包裹试布的摩擦头,按启动按钮,摩擦头在电机的驱动下经过减速器,由曲柄连杆带动摩擦头以1秒/次的速度作往复摩擦循环,摩擦结束后松开试样,取下摩擦布,并去除摩擦布上可能影响评级的任何多余纤维。6.2湿摩擦:称量调湿后的摩擦布,将其完全浸入蒸馏水中,重新称量摩擦布以确保其含水率达到90%,100,110%三种含水率;将试样置于标准衬垫上并铺平整,转动手柄偏心夹紧试样。将摩擦布平放在摩擦头上,使摩擦布的经向与摩擦头的运动方向一致,然后裹在摩擦头上并用夹头夹紧,松开支承,放下包裹试布的摩擦头,按启动按钮,摩擦头在电机的驱动下经过减速器,由曲柄连杆带动摩擦头以1秒/次的速度作往复摩擦循环,摩擦结束后松开试样,取下摩擦布。6.3如果摩擦布上有沾色不均匀或有晕圈现象,此次摩擦无效,必须进行重新测试6.4干燥:将湿摩擦布在室温下晾干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191517_502528_2154459_3.jpg小结:1.摩擦色牢度的湿摩擦测试中,摩擦小白布的含水率对测试结果理论上肯定有影响,因为摩擦的原理就是在一定摩擦力下进行标准摩擦试验,含水率高的摩擦布反而在理论上减少了摩擦力,测试结果就比较好,但也有特殊的情况2.在此次实验中,轻微的水分偏差,对其这几个样品没有影响,在以后的时间内可以找更多的标准样品进行对比测试,希望能找到相关性,使摩擦色牢度检测更加方便,易于控制

  • 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color=#cc0000]摘要:本文对目前织物冷暖感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最大热流和吸热系数测试方法和仪器,分析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开展相应国产化测试仪器的研究和开发。  [/color][color=#cc0000]关键词:冷暖感、导热系数、吸热系数、织物、蓄热系数、热逸散系数[/color][align=center][img=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技术,690,32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1221607_2636_3384_3.png!w690x325.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color=#cc0000][b]1. 引言[/b][/color]  织物冷暖感(或热舒适)是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后织物给皮肤的温度刺激在人大脑中形成的关于冷和暖的判断。当织物与皮肤接触瞬间,由于存在温差,织物与皮肤之间会发生热交换,使皮肤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织物与皮肤之间的热交换形式主要为热传导,织物内部的热辐射和自然对流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通常情况下(除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因此织物与皮肤接触后往往使皮肤温度下降,如果温度下降(或上升)的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使人产生不舒适感。从物理意义而言,冷暖感的强弱,取决于织物和人体接触过程中织物导走或保有人体热量的多少。  织物与皮肤接触瞬间,二者之间存在温差,有明显的传热传质变化。影响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的物理参数主要有:皮肤温度、温度变化速率、温度变化量、环境温度和时间等。织物的冷暖感可以用不同的物理参数进行描述,常用的有导热系数、吸热系数、人体与织物接触时由人体通过织物流向环境的最大瞬态热流。  本文对目前织物冷暖感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开展相应国产化测试仪器的研究和开发。[b][color=#cc0000]2. 测试方法[/color][/b]  织物的冷暖感常用最大瞬态热流法、吸热系数法和导热系数法来进行评价,但最大瞬态热流和吸热系数测试中都包含了导热系数这个参数。因此目前冷暖感的各种测试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最大瞬态热流和吸热系数的测试方面。[color=#cc0000]2.1. 最大热流法(Q-max Method)[/color]  最大热流法是日本学者Kawabata根据瞬态热传导理论提出的一种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方法,最大热流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模拟人体皮肤接触织物的瞬态传热过程中对热流变化曲线进行实时测量。如图2-1所示,在测量之前,首先将样品放在温度保持恒定的样品座上,并将由良导热体制成的热板温度升高到比样品高约5~10℃。测量时将热板放置在样品的上表面,热量从温度高的热板流向样品,记录和测量热板温度和接触面上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3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2495694_4159_3384_3.png!w690x230.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1 最大热流法测量原理和测试模型[/color][/align]  目前国内外普遍用来测量织物热性能的仪器是日本KATO TEKKO公司生产的KES-F7 Thermo LABO型热性能测试仪器,如图2-2所示。对于织物接触冷暖感的测试,此仪器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上述最大热流法。由于KES-F7型测试仪只考虑热板初始温度比样品表面温度高的情况,因此测出的最大热流密度实际上是相对冷暖感,大的热流密度值对应冷感,小的热流密度值对应暖感。[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46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5395707_2074_3384_3.jpg!w690x466.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2 KES-F7型热物理性能测试仪[/color][/align]  如图2-3所示,KES-F7型冷暖感测试仪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及其控制系统构成:  (1)T. Box(Temperature Detecting Box, 温度测试以及蓄热板)  (2)B. T. Box(Bottom Temperature Box, 热源台)  (3)Thermo Cool(恒温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45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6193576_9190_3384_3.png!w690x45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3 KES-F7 Thermo LABO接触冷暖感测试仪[/color][/align]  KES-F7型热性能测试仪具有以下三种测试能力:[color=#cc0000]2.1.1. Q-max测试(冷暖感测试)[/color]  如图2-4(a)所示,将样品放置在恒温台上,并将蓄热板放置在热源台上进行蓄热,然后将蓄热板快速放置在样品表面上。蓄积的热量立即移动至低温侧的样品上,此时测试出的热流峰值为Q-max值,测试过程可在1分以内完成。[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4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6380354_6647_3384_3.png!w690x473.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4 冷暖感测试仪操作示意图[/color][/align][color=#cc0000]2.1.2. 稳态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测试[/color]  如图2-4(b)所示,首先将恒温台设置为室温,将50 mm×50 mm的样品放置在上面,再将热源台的热板紧贴试样放置在上面。在热源台以及护环的温度达到稳定后,通过测量稳态热流既可得到稳态导热系数,测试过程可在2~3分以内完成。  通过达到稳定前的动态热流和温度变化曲线,并结合特定边界条件,还可以实现对热扩散系数的测量。  通过上述测量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如果知道样品的密度,则可以计算得到样品的比热容。  由此可见,KES-F7型热性能测试仪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瞬态热物理性能测试仪器,通过测试模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可以对样品厚度方向的热物理性能参数进行测量,即KES-F7型热性能测试仪的热性能测试带有明确的方向性。[color=#cc0000]2.1.3. 保温性能测试[/color]  将上述冷暖感测试仪结合风洞来进行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如图2-5所示。  将样品(100 mm×100 mm以上、最大200 mm×20 mm)和样品安装框一起固定至100 mm×100 mm热源台上进行测试。通常风洞内的空气温度与室温相同,热源台温度为比室温高10℃。当热源台温度以及热流值稳定时,测量热流值就可计算得到保温性能,测试通常在2~5分钟内完成。在具体测试中,还可使用各种测试方法,例如Wet法、Space法和Wet Space法等。[align=center][img=,643,8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6585934_7979_3384_3.png!w643x800.jpg[/img][/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5 织物保温性能测试仪[/color][/align][color=#cc0000]2.1.4. 测试标准[/color]  尽管最大热流法测试技术已经开发了近30年,但一直没有形成国际化的标准测试方法,具体原因将在后续进行分析。基于最大热流法,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应标准测试方法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大陆和台湾,如国家标准GB/T 35263-2017《纺织品接触瞬间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以及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制定的《织物瞬间凉感验证规范》(FTTS-FA-019)产业标准。[color=#cc0000]2.2. 吸热系数法(Thermal Absorptivity Method)[/color]  由于人体皮肤在接触织物时的瞬态传热过程中,动态热传递会受到织物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的影响。类似上述最大热流法原理和基于瞬态热传递,捷克学者Hes提出了另外一种表征织物冷暖感的参数——吸热系数。吸热系数的定义为:[align=center]b=( [i]λ ρ c[/i] )^0.5   [/align]  式中:[i]λ [/i]代表织物的导热系数;[i]ρ[/i] 代表织物的密度;[i]c[/i] 代表织物的比热容。由此可知,织物的热吸收能力与其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容有关,反映织物和人体接触时织物从人体吸收热量的能力。  为了测试织物的吸热系数,Hes基于瞬态热传导理论开发了相应的测试仪器Alambeta,Alambeta仪器可快速测量瞬态和稳态热物理特性(隔热和热接触特性),也能测量样品厚度。该仪器由两个测量头组成,测试样品放置在两个测量头之间,如图2-6所示,两个测量头都配有热电偶和热流传感器。通过合适的冷却装置将底部测量头调节到环境温度,将顶部测量头调节到受控的恒定温差,热流传感器作用在两个测量头的接触面上。当顶部测量头下降接触被测样品时,可以测量流经样品的上下表面热流。Alambeta仪器可测量多个参数,主要包括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吸热系数、热阻、最大热流与静态热流密度之比以及接触点处的静态热流密度,该仪器还可以用来测定织物的厚度。[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87,63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7266204_8528_3384_3.png!w687x632.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6 Alambeta测试仪结构示意图[/color][/align]  吸热系数(thermal absorptivity)也常称之为蓄热系数或热逸散系数(thermal effusivity),针对织物的吸热系数等热物理性能参数,2016年美国推出了ASTM D7984“采用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MTPS)仪器测量织物吸热系数的标准试验方法”。  ASTM D7984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是基于经典的瞬态平面热源法,将瞬态平面热源法中双样品夹持薄膜探头的测试结构改变为单样品测试形式,将另外一个样品用已知热物理性能的材料代替,并与薄膜探头集成为一个测试探头,同样可以实现瞬态平面热源法的大部分测试功能,可以实现对吸热系数和导热系数的测量,但无法直接测量最大热流密度。  执行ASTM D7984标准的典型测试仪器为加拿大C-Therm公司的TCi仪器,如图2-7所示。与瞬态平面热源法一样,TCi仪器测试过程中是给探头中的加热元件施加固定量的热能(已知电流),给被测样品提供少量热量。该热量导致样品表面温度升高1~1.5℃,接触面处的温度升高引起传感器元件的电压变化,根据温度升高的多少和快慢来测量吸热系数和导热系数。[align=center][img=,690,4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7462214_3758_3384_3.png!w690x436.jpg[/img][/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7 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仪器。(A)TCi仪器和测量探头,(B压缩测试附件[/color][/align][color=#cc0000][b]3. 分析和结论[/b][/color]  综上所述,上述各种测试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KES-F7和Alambeta仪器中的最大热流法测量实际上都是非常主观的相对测试仪器,织物冷暖感的最大热流取决于测试仪器和设定参数,最典型的如蓄热板的材质和尺寸,不同材质和尺寸的蓄热板代表不同的蓄热量,相应的就会得出不同的最大热流值。另外,热源台和恒温台的不同温度设定也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这也就是说最大热流值并不能代表织物自身的热物理性能,这也是造成三十多年来最大热流法一直无法形成标准测试方法的主要原因。  (2)KES-F7和Alambeta仪器都是瞬态热物理性能测试方法的典型应用,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维传热测试模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可以对样品厚度方向的热物理性能参数进行测量。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是基于三维传热模型,测试的是样品整体的热物理性能,因此无法进行方向性的测试评价,而织物的各向异性特征非常明显。  (3)KES-F7和Alambeta仪器的测试模型都是基于等温或绝热边界条件,这与同样基于瞬态传热理论的闪光法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只是加载到样品前表面的热信号形状不同。在闪光法中,样品绝热边界条件通过空气或真空环境来实现,而在KES-F7和Alambeta仪器对织物的测试则只能采用低导热隔热材料,由此给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测量带来了较大测量误差(10%),而闪光法测量误差一般小于3%。这种较大的测量误差很容易将织物结构和纤维等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掩盖掉,不利于织物的研究、生产和评价。因此,如何使得测量装置更准确的符合测试模型边界条件要求,提供更准确的测试评价,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4)与其他测试方法一样,ASTM D7984标准方法也对边界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边界条件是加载到样品上的热量只能在样品内部传递,即瞬态平面热源法(包括改进型)测试模型中相对于加热量和加热时间而言要求样品是半无限大。对于很多较薄的织物则不能满足这种边界条件,由此使得测量结果的误差往往会非常巨大。因为这个原因,ASTM D7984标准方法比较适合最大热流密度比较小的保暖性织物的测试评价,而对于最大热流密度较大的轻薄凉爽型织物的测量则会误差较大。为了尝试解决使用ASTM D7984标准方法中存在的这个问题,TCi仪器采用将样品放置在探头之上,依靠样品另一侧的空气作为绝热边界条件,但这又带来了织物样品与探头表面接触不良的问题,测试结果中会包含很大的接触热阻。总之,对于织物这类较薄的材料,采用改进型的瞬态平面热源法进行测试非常勉强,这与经典的瞬态平面热源法一样,对薄膜热物性测试的可靠性很低。正因为如此,瞬态平面热源法测试仪器厂家HOT DISK公司为了解决较薄材料的测试,专门又开发了新的测试方法。  (5)ASTM D7984标准方法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直接测量最大热流,需要测量一系列其他热性能参数并进行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最大热流。但无论是瞬态平面热源法还是改进型的瞬态平面热源法,在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测试中都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这势必会对最大热流的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积累。  (6)对于织物热性能的上述测试方法,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测量准确性的考核评价,缺乏稳定可靠的标准材料。在这方面美国ASTM已经开始着手开始进行相应的工作,并组织进行多个实验室的对比测试。  通过对上述两种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测试方法都是基于人体皮肤接触织物时的瞬态传热进行测量。尽管两种方法测试的参数和物理意义都不同,但基于瞬态传热方式,最大热流密度和吸热系数这两个参数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后续我们将对这种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并研究相应的测试方法和仪器,来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测试方法。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还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测试边界条件的保证:在最大热流法和吸热系数法测试中,边界条件包括等温边界条件和绝热边界条件两种。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在硬件上如何更完美的实现这些边界条件要求,从而保证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2)仪器测量准确性考核:测量准确性考核从三方面进行,首先是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最大热流法测量准确性进行检验考核,第二是与其他热物性测试方法进行对比来考核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和吸热系数测量的准确性,第三是采用已知热性能的固体薄片材料(或标准材料)来进行考核。[color=#cc0000][b]4. 参考文献[/b][/color]  略[align=center]=======================================================================[/align]

  • 织物强力测试中的滑移如何判定?

    在织物强力的测试中,有的因为产品的成分不同,拉伸测试时很难拉断而出现滑移现象,这种情况报告应该如何出示好?需要填写数值并备注滑移现象吗?

  • 织物透湿性测试方法的比较

    摘要:测量织物透湿性的方法有多种,它们在测量原理、测试条件和测量参数方面不一样。为比较各方法的特点,采用5种测试方法用于评价6种不同织物的透湿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干燥剂倒杯法测得的透湿量最高,其次分别为新测试方法、倒杯法、正杯法。另外,新测试方法和出汗防护热板仪、倒杯法及干燥剂倒杯法有很好的相关性,由于该方法具有测试时间短、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所需试样小的特点,可用于对织物透湿性的日常质量控制。织物的透湿性是服装热舒适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人们较为熟悉的评价织物透湿性的测试方法是透湿杯法。透湿杯法可分为蒸发法和吸湿法。蒸发法和吸湿法又可分为正杯法和倒杯法。织物和服装生产厂家倾向于用透湿量来评价织物的透湿性,而研究人员和生理学家更喜欢用织物对蒸发传热的阻力评价水蒸气通过织物向环境转移的能力。织物的蒸发阻抗可用出汗防护热板仪来测定。为了测试蒸发阻抗,多孑L测试板和周围热护板被防水透湿薄膜所覆盖,蒸馏水从热板底部喂入,然后将试样放置在薄膜上,将热板加热到35℃,织物的蒸发阻抗通过保持热板在这一温度所需要的功率来表征一。上述各种测试方法由于测量原理不同,采用的测试条件(温度、湿度和风速)和测量参数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一样。为此,本文对这些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绒类织物在摩擦色牢度测试中摩擦头的选用

    摩擦色牢度测试中如GB/T 3920提到绒类织物应该用尺寸为19mm×25.4mm的摩擦头,可是看到很多外检报告依然用圆形摩擦头,不知道这种情况的结果差异有多大?绒类织物应该选择用哪种摩擦头?哪种产品属于绒类织物?

  • 【分享】织物抗起毛起球效果的评定与测试

    1. 织物的抗起毛起球能力可用各种测试仪器测试,如滚筒式(起球箱法)、旋叶式、刷磨式(如圆磨起球仪法与马丁台尔型磨损仪法)等,测试结果的分析法:(1)计数法:即规定面积中的起毛起球个数;(2)计量法:即称量织物上及落下的毛球重;(3)样照对比法:即将起球后的织物与标准样照进行对比,确定试样的起球程度,共分5级,级数越小,表示织物起球越严重;级数越大,表示抗起球性能越好;(4)用以纵坐标表示起球数、横坐标表示摩擦时间的起球曲线来分析起球程度及起球形成于脱落的速率。目前常用刷磨法测试以样照对比法评级,根据需要在各级之间还有半级的一档,具体操作为:织物经一定规格的尼龙刷平刷一定时间后观察其起毛情况,再与具有特定规格的2201全毛华达呢磨料互磨,以观察其起球情况。上述测试方法都是模拟服用过程而设计的,但是由于起毛起球过程以及服用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仪器测试结果与穿着效果往往不能吻合,因此,除了用仪器测试外,还应和试穿效果对照加以判定。2.国内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2.1 测试标准及条件目前国内对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方法的标准主要有三种:(1) GB/T4802.3—1997《织物起球试验方法——起球箱法》,测试条件,不受压力;(2) GB/T4802.2—1997《织物起球试验方法——马丁代尔法》,测试条件,受轻微压力;(3) GB/T4802.1—1997《织物起球试验方法——圆轨迹起球法》,测试条件,受轻微压力。2.2 测试仪器国内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仪器主要分为:起球箱起球仪、马丁代尔起球仪、圆轨迹起球仪三种。2.3 测试原理(1)起球箱法:在可旋转、内壁粗糙的滚箱内,织物包于芯棒上,在箱中翻滚一定的次数后,与标准实物样品或其照片对比评比;(2)马丁代尔法:织物在软垫条件下,经磨料研磨一定次数后与标准实物样品或其照片对其评级;(3)圆轨迹起球法:织物在软垫条件下,经尼龙刷摩擦规定次数后,在一定光照下与标准实物样品或其照片对比评级。3.国外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31测试标准国外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标准有很多,其常用标准有: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日本工业标准、德国标准DIN、英国标准BS、国际标准ISO等。3.2 测试仪器国外的起球测试仪器主要有下列三大类:(1) 起球箱式:相当于国内起球箱式;(2) 乱翻式:即织物在圆滚筒内翻滚,无规则摩擦产生起毛起球现象;(3) 马丁代尔式:有测试摩擦及起球两个功能。对于纺织出口企业,面临贸易国的标准不同,对纺织品起毛起球问题测试实际困难更大。从多数纺织品进口国的测试方法来看,一般限于翻箱法和马丁代尔法,对于起毛起球性能要求高的纺织品采用后者测试为主,因为此法更接近于人们服用过程。随着纺织市场国际化,纺织企业应学会适应国外众多测试标准,包括纺织类针对起毛起球测试标准。

  • 织物测试仪器 透气性测试仪测试原理及常规标准介绍

    透气性是指对于具有一定气体阻隔性能的材料进行特定的渗透性的检测,透气性作为物理性能检测的项目之一,用于检测的材料首先具有透气性能。常见的材料有纺织品、皮革、纸张、纸板、泡沫塑料、多空瓷砖等等。目前透气性测试仪主要分为两种测试原理的仪器:压差法和等圧法。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压差法,压差法透气性测试仪可检测的实验范围也比较广泛。今天主要介绍一下[b]测试原理及常规标准[/b]:纺织透气性测试仪的原理:样品通过设备的夹紧手柄固定在测试区域上, 通过按下夹紧手柄以开始进行测试,一个强有的吸泵便开始在一个圆形开口处通过可互换的测试头抽取空气。预设好的测试压力被自动启动并维持了数秒钟后;,受测试样的透气度就会以预设的测量单位显示出来。再按下夹紧手柄一秒钟后,测样品便被松开,抽吸泵关闭。常用标准:[align=left]AFNOR G 07-111法国标准协会 透气性测试[/align][align=left]ASTM D 737纺织织物透气率的标准试验方法[/align][align=left]ASTM D 3574软质多孔材料测试方法[/align][align=left]BS 5636英国标准 纺织品透气性的测定方法[/align][b]DIN 53887纺织物空气透气度的测定[/b][align=left]EDANA 140.1 欧洲用可弃和非织造布制造协会[/align][align=left]EN ISO 7231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恒定压降下的空气流量评估方法[/align][align=left]EN ISO 9237纺织品.纤维织物透气性的测定[/align][align=left]JIS L 1096- A日本工业标准:一般织物试验方法[/align]TAPPI T 251多空纸,织物、手抄纸的透气性[align=left]GB/T5453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align][align=left]GB/T 22819高透气纸张透气性的测定[/align][align=left]仪器参数:[/align][align=left]测试单位: mm/s, cfm, cm3/cm2/s, l/m2/s, l/dm2/min,m3/m2/min, m3/m2/h, dm3/s[/align][align=left]测量精度: ± 2 % 显示值[/align][align=left]测试压力: 10~ 2,500 Pa[/align][align=left]测试面积: 20cm2 (标配),5, 25, 38, 50 and 100 cm2 (可选配)[/align]

  • 测试方法对织物悬垂性结果的影响

    织物静态悬垂测试方法的初始条件不同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对所测得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数据的重现性和稳定性,采用标准法和自行设计的其它两种方法对不同种类的5种试样进行静态悬垂测试。通过对波纹数与测试次数的关系分析以及波纹数、悬垂系数方差变化的分析,发现自行设计的方法三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外力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引言织物静态悬垂系数是描述织物悬垂程度的指标。波纹数表示织物下垂时所形成的波纹数量,一般认为织物下垂时能形成较多的波纹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则织物的悬垂形态较好,织物具有悬垂美感。由于织物内部纱线或纤维之间的摩擦,使得织物在受到微小的外力产生变形后较难恢复原状,织物这一独特的力学性能使得织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悬垂形态是不稳定的。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同一块织物的悬垂系数、波纹数在支撑台上会呈现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织物静态悬垂性的研究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确定和统一初始条件,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外力影响,探索并找到合适的实验方法,减小数据的波动性,这对织物悬垂性能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 织物舌形试样撕破强力测试工作指

    织物舌形试样撕破强力测试工作指

    [color=red] [/color][color=#333333] 织物舌形试样撕破强力测试工作指示[/color]1.0目的与范围1.1测定织物能承受的撕破强力。1.2本方法适宜与下列标准:GB/T3917.2。 2.0 原理 把样办的中间剪开,两边布被夹子夹着后,开动机器将拉力施于切口方向,样办的一个固定长度被撕开,记录直至撕裂到规定长度内的强力,这个撕开的力量就被计算为撕破强力。 3.0 设备 3.1 等速伸长试验仪,拉伸速度可调在100mm/min±10mm/min范围内。 3.2 供剪测试样办用的模板或裁样器。 3.3 米尺、笔、剪刀、镊子。4.0 标准温湿度环境 温度:20±2℃ 湿度:65±2% 5.0 试样 5.1 将布办平放地置于标准温湿度环境中,美国为4小时,国标、ISO及欧洲为16小时。5.2 取样需具代表,不能在同一位置上取两个相同的试样,取样需距离布边150mm以上的位置。5.3将模板平放于布办上,每块样品裁取两组试样,一组为经向或纵向,另一组为纬向或横向。每组试样应至少有五块试样或更多,每两块试样不能含有同一根长度方向或横向的纱线。5.4试样为单舌试样(见图1)为矩形长条,长220mm土2mm,宽50mm±1 mm,每个试样应从宽度方向的正中切开一长为100mm±1mm的平行于长度方向的裂口。在条样中间距未切割端25mm±1mm处标出撕裂终点。 双舌试样(见图2 )为矩形长条,长220mm±2mm,宽150mm±2mm,每个试样切开一个沿长度方向的(100mm±2mm)×(50mm±1mm)的舌形,距舌端的50mm±1mm处在试样的两边画一条直线abcd。在条样中间距未切割端25mm±1mm处标出撕裂终点。6.0 仪器的准备 [u]6.1[/u]按标准规定要求,选择适合标准的夹持器、记录试验全过程则在开机前驳接电脑接口,开启电脑及撕破测试软件,将分辨率设为L档(分辨率0.1N)。 6.2 调整上下夹持器的隔距(夹持长度)为100mm、设置拉伸速度为100mm/min。 6.3 每次测试前,调节仪器为0状态。7.0 测试程序 7.1 单舌试样:如图1所示将试样夹在铗钳中,每条裤腿各夹入一只铗钳中,切割线与铗钳的中心线对齐。试样的未切割端处于自由状态。注意保证每条裤腿固定于铗钳中使撕裂开始时是平行于切口且在撕力所施的方向上。不加预张力并避免松弛现象。7.2 双舌试样:如图2所示将试样的舌头夹在铗钳的中心且对称,使直线bc刚好可见。将试样的两长条对称地夹入仪器的移动铗钳中,使直线ab和cd刚好可见,并使试样的两长条平行于撕力方向。注意保证每条舌形被固定于铗钳中能使撕裂开始时是平行于撕力所施的方向。不加预张力并避免松弛现象。7.3 开动仪器使撕破持续拉至试样的终点标记处。用记录仪或电子记录装置记录每个试样在每一织物方向的撕破强力(N)和撕破长度。7.4 重新夹装试样、拉伸做完余下试样,若试样在撕裂过程中从钳口滑出,或者钳口附近断裂而使实验结果有显著变化的,经确认是操作或仪器的机械性能上问题,可剔除,并在原布样上重新裁取再做。看看撕裂后的试样:8.0计算测试结果:a: 将第一个峰和最后一个峰之间等分成四个区域,舍去第一个区域的峰值,记录余下三个区域内的所有峰值,计算试样撕破强力的算术平均值。以每个试样的平均值计算出所有同方向的试样撕破强力的总的算术平均值,以N表示,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b:因为有的电子织物强力仪配有电脑,可直接获得每块试样的平均撕破强力,并给出最终结果,如无电脑记录,则要分割峰值曲线:从第一峰开始至最后峰结束等分成四个区域。第一区域峰值舍去不用,其余三个区域内,在每个区域选择并标出两个最高峰和两个最低峰。计算每个试样的12个峰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N。如果需要,可记录这三个区域内的最大和最小峰值。如(图 1)所示9.0报告9.1试样名称与规格,仪器型号,仪器工作参数,环境温湿度,原始数据。9.2计算:织物经、纬向平均撕破强力。10.0 附图:(布样)尺寸与形状[img=,653,49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400161916_6930_2154459_3.png!w653x498.jpg[/img][img=,552,40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400328413_8903_2154459_3.png!w552x409.jpg[/img]

  • 【原创大赛】起绒起球产品平米克重测试方法优略大比拼

    【原创大赛】起绒起球产品平米克重测试方法优略大比拼

    前言大家都知道织物的平米克重很容易测试。尤其是小面积的样品测试起来更加容易,一般调湿平衡后在剪取一定面积后称量计算结果。这个项目在所有测试中应该是简单的了。但是,不同的产品其方法的选择还是有差别的,下面我就将小面积的测试方法给大家分析以下...1. 国标标准GB/T 4669-2008中的方法5中规定样品的剪取面积为10cm*10cm的正方形或面积为100cm2的圆形试样进行测试,虽然方法规定有两种可是不同类型的产品测试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会不同。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25_552751_1954597_3.png图1—标准中对样品剪切的规定有两种方法2. 相同裁剪的方法不同的织物剪取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机织物和厚重的起球织物之间,同是裁圆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一般裁圆法适合薄的机织面料但是不适合厚重织物,因为这种情况裁出的样品往往因为裁不断而导致失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26_552752_1954597_3.png图2—裁圆法平纹机织物的效果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28_552754_1954597_3.png图3—起球织物裁圆法的效果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33_552755_1954597_3.jpg图4—因为产品的厚重而卡到裁切板上的花毛会影响检测结果3. 通过对比找出适合厚重产品的裁剪方法对于厚重的产品,我们的裁剪也不是达不到一定的精确度,下面我们就做了一个裁切正方形和圆的对比: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35_552756_1954597_3.jpg图5—裁剪的正方形和圆形的效果图示通过上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圆形的试样毛边较多,容易失去原来的重量,而正方向的面积却失去花毛的较少。4. 正方形裁剪问题攻略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可能会问了:裁剪正方形的样品在裁剪过程中如何能保证是正方形,如果出现偏差怎么办?在这里我们掌握了一个经验就是先将经纱方向抽取毛圈,然后取距离10cm的平行线抽取毛圈这样就能保证经纱方向上的线是直的,然后在取抽纱上的一点做垂线就能保证样品是直的了,这样的好处是能防止裁剪过程中因为剪斜而掉花毛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41_552757_1954597_3.png图6—能保证取样准确的量取方法5.是不是样品尺寸越大测试的结果也准确?这个原则上是但是实际当中是不行的,从标准上我们可以看出称量时的天平精度越高测量越准确,可是我们都知道天平精度越高测试的重量范围自然就越小,同时天平的外面都有一个天平罩,如果样品过大自然天平无法关闭天平外罩,同时天平的底座也是有限的,会影响天平的称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45_552758_1954597_3.png图7—样品过大会影响天平的平衡6. 试验中如果不考虑样品的特性,单纯按照标准测试的话结果会有很大的差距,将起球产品的裁圆和正方形取样称取对比后自然就明白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47_552759_1954597_3.jpg图8—裁圆法样品重量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11548_552760_1954597_3.jpg图9—正方形样品重量总结通过以上对比发现,我们在测试项目时,不能单纯的按照标准执行;不同的样品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实验室针对样品需要做自己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所以,测试不是盲目的执行,而是灵活的运用。

  • 织物透湿性测试新方法

    新型织物透湿性测试装置用防水透湿FE薄膜包覆透湿圆柱筒的底部,形成饱和水蒸气,使用干燥氮气流作为载体,将透过织物的水蒸气带走,通过测量出口氮气流的相对湿度来确定织物的透湿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测试方法能在5min内准确地评价织物透湿性,试样透湿量的变异系数小于1%。该方法具有测试时间短,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和成本低的特点,可用于纺织生产厂家对产品透湿性的日常质量控制。 织物透湿性是评价服装热湿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体、服装、环境这一复杂系统中,人体的热湿舒适性取决于自身产生的热量和向环境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平衡。人体除了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向周围环境散热外,还通过人体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散失热量。如果水蒸气能通过服装系统及时扩散到周围环境,人体才能感到舒适,如果服装阻碍水蒸气的通过,使人体皮肤与服装之间微气候中的湿度增大,水蒸气将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冷凝成水,使人感到黏湿、发闷等。当人体进行剧烈活动或处于炎热环境中,汗液的蒸发成为人体散失热量的重要途径,此时更要求衣服具有足够的水蒸气传递能。

  • 【分享】织物缩水率测试方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试验,测试织物缩水处理前后的尺寸变化,求得织物缩水率。掌握织物缩水率的测试方法,并了解织物产生收缩的原因。二、实验仪器与用具试验仪器为水箱、M988型织物缩水机、钢尺、缝线、铅笔等用具。三、试样机织物和针织物各两块。四、实验方法与程序(一) 机织物缩水率的测试1.试验仪器与用具:使用的仪器为水箱一只,底部为半圆形,上面为400×315mm的长方形,容积为45L,内装撑拌轮,直径为156mm,速度为 ,使用的工具为量尺等。2.试样准备:取样数量:每批取3块试样,试样尺寸为经向55cm,纬向全幅。试样标记:先将试样沿经向两端各剪去2.5cm,取中间50cm,纬向全幅。再在试样中间均匀量取3个点,然后按经纬3个位置正确而平直地用铅笔画T字形,T形仔细缝纫,作标记,或用不褪色的笔正确画“T”形,※精确测量3个T形记号之间的经、纬向距离(精确到0.1cm).3.操作步骤:(1)将清水加入水箱至规定标记(约45L)并加热使水温为 。(2)展开准备好的样布,置于水箱中(一般每次可放置4—6块,视织物厚薄而异)。加盖封闭保温,开动电动机,使搅拌轮转动。样布随着水浪回转翻滚,薄织物连续搅动15min,厚织物连续搅动20min,准时取出布样。(3)将取出的样本,放入水池中轻轻地整理平整,沿经向叠成四折,用手轻轻压去水分(不得绞拧),将样布展开,平摊在金属网上,在无张力的情况下,保持经纬向垂直,然后把金属网移入温度为的烘箱内烘干。取出样布冷却30min后,分别测量试验后的经纬向之间距离。测量时,应尽量沿纱线方向量,不能歪斜。如发现试样上有折叠痕迹,可用手沿量尺寸方向轻轻摸平,但不能用力过大,以免产生误差。(4)试样结果计算:织物缩水率按下式计缩水率=                   式中: —试验前的实测距离(cm);—试验后的实测距离(cm)。

  • 大家有没有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试过织物的UPF值?

    UPF值就是紫外线防护因子,主要是表征织物面料或者化妆品对太阳光中紫外线的屏蔽能力,用以表征该面料或化妆品对人皮肤的防护能力,目前有专门的仪器可以直接测试织物的UPF值,不过根据我们测试的经验来看,这个数据变化较大,准确率较低。后来我们采用测试紫外风光光度计来测试织物在紫外波段下各个波长下的透过率,然后按照UPF值计算公司进行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可重复性强,个人认为比直接用仪器测试出数据要准确。大家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测试?可以分享一下测试经验和心得。

  • 织物胀破测试仪的应用及分类

    [b]织物胀破测试[/b]仪指织物在一垂直平面的负荷作用下,鼓起、扩张进而破裂的时的强度和高度。胀破仪适用在梭织、针织、无纺布、纸张、板材、薄膜等产品行业。 胀破仪在检测行业也是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目前胀破仪主要分为两种:1.种是液压胀破测试仪;2.气压胀破测试仪 他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用的介质不用,同时结果也没有可对比性。A.液压胀破测试仪主要使用的介质是甘油(85%),通过甘油的以一定的上升速率,将测试样品瞬间爆裂时的力值和高度。目前主要有类有机械式:;全自动式: 主要测试标准:ASTM D3786-06、BS 3424-6-B、ISO 13938-1、ISO 3303-B、 ERT 80-4.02、GB/T 7742.1 B.气压胀破测试仪主要是通过空气压缩机恒定速率通过测试样品的瞬间爆破力值和高度。 目前主要作为液压胀破测试仪补充型设备使用,采用该检测方法的相对还比较少。主要测试一些胀帐篷,降落伞等方面的胀破强力。 主要使用标准:ASTMD 3786 ,ISO 13938.2,ISO 2758,GB/T7742.2

  • 织物组织密度测试工作指示

    [b]织物组织密度测试工作指示[/b]1.0目的与范围1.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任何布料的密度。1.2 本方法是适宜于下列标准:梭织物:ASTMD3775 针织物:ASTMD38872.0原理梭织物:量度1英寸的纱线根数。针织物:量度1英寸内的纵行数或者横列数。3.0设备织物密度镜4.0标准温湿度环境相对温度:20±2℃ 湿度:65±2%5.0试样对整匹织物的检验,抽取一块长为2米,有幅宽的织物。6.0测试程序 将测试织物放入恒温恒湿室至少4小时以上。 6.1 梭织物测试:6.1.1 当织物宽度在40英寸以上,取样位置离布边6英寸以上,离头尾不少于0.5码。 6.1.2 当织物宽度少于40英寸而大于5英寸,取样位置离布边在幅宽的1/10以上,离头尾不少于0.5码。 6.1.3 当织物宽度少于5英寸,数完所有长度的密度。 6.1.4 对于提花织物组织至少数完一个循环内的密度。 6.1.5 当织物密度每英寸少于25根时,每个位置数3英寸内的根数。 6.1.6 当织物密度每英寸多于25根时,每个位置数1英寸内的根数。 6.1.7 延着织物长度,宽度方向数五个不同的位置点,求出平均数。6.2 针织物测试 6.2.1 织物密度每英寸内多于10圈,每个位置数2英寸以上的圈数。 6.2.2 织物密度每英寸少于10圈,每个位置数4英寸以上的圈数。7.0 测试报告 7.1.1 织物密度,取五个数的平均数。 7.1.2 织物密度=经向x纬向 =纵向x横列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