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

仪器信息网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重大风险隐患或急性健康风险的检测相关的论坛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23年上海市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 (沪环执法〔2023〕94号)

    各区生态环境局,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市环境执法总队、市辐射安全中心、市固化管理中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新井煤业有限公司露天煤矿坍塌事故重要批示精神,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及市安委办《关于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切实加强当前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刻吸取近期各地连续发生的爆炸、火灾事故的教训,结合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现将开展2023年本市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要求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安全及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生态环境部和市委、市政府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的要求,统筹抓好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牢固树立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工作、重要时段节点安全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废物风险集中治理等为抓手,全面排查整治事故隐患,精准发现和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重点内容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市安委办、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设备设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及市安委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刻吸取近期事故教训切实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的通知》要求,在2022年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常态化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企业环保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危险废物领域安全隐患排查、辐射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一)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和环保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重点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环境风险预防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意识;指导督促企业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落实问题隐患整改工作。高度关注环保设备设施、废弃物处置的安全问题,紧盯有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回收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粉尘治理、蓄热式焚烧炉等5类重点环保设备设施的企业,通过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各方责任,制定有效措施、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有关保障,指导督促企业开展环保设备设施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有力提升企业在环保治理过程中的安全管控能力,切实推动环保治理与安全生产的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两条底线不被突破。(二)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一是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以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点单位、废弃危化品重点监管单位、豁免利用处置单位以及涉及副产物产生的单位为重点,结合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工作,开展危险废物环境安全排查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检查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中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对发现的新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并督促企业按时推进整改,依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二是加强危险废物贮存环节管控。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等新标准新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危险废物属性进行分类合规贮存,并张贴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识别标识,防止超期、超量或违规贮存。三是强化特殊危险废物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对易燃易爆、排出有毒气体、废弃危险化学品等特殊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环节管理,对定性不明、属性存疑的物料应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并根据鉴别结论落实相应的管理要求,完善危险废物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三)加强高风险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结合辐射监管年度工作要点,加强高风险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严格落实γ射线移动探伤首次作业的监督检查和执法监测,对发现的重要问题及重大隐患开展“回头看”,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消除辐射安全隐患。(四)开展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风险隐患排查根据《关于做好2023-2024年上海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函》(沪环函〔2023〕40号)的要求,市生态环境局每季度对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遥感卫片核查,将疑似风险点位推送至相关区生态环境局进行初步核查;经初步核查并复核确认的问题点位,要求相关责任部门立行整改,整改结果及时报送市生态环境局;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问题点位,相关线索移交市环境执法总队立案查处。相关区生态环境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2023年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企业名录》内风险企业开展现场检查,高风险企业每月至少检查1次,中、低风险企业每季度检查1次。相关区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巡查工作,巩固工业企业关闭清拆整治成效,发现工业企业(含仓储)“回潮”问题的,应立即开展整治。应急(临时)取水口启用期间,相关区生态环境局每周至少对辖区范围内应急(临时)取水口上下游各1公里、河道岸线向两侧(黄浦江下游及个别跨界河道重点为取水口一侧)纵深100米陆域开展一次巡查检查,重点关注周边是否有违法排污、倾倒固体废弃物等现象。三、工作安排本年度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自方案印发之日起实施,至12月31日结束。(一)细化工作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刻汲取全国其他地方和本市各类安全事故教训,聚焦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和本市“78条”具体措施等,围绕“两个根本”要求,紧密结合大调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明确重点内容,细化任务措施,确保隐患排查工作落地落实。(二)全面开展排查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管理责任,持续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及危险废物、辐射、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等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对于检查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要分级建立台账清单,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先急后缓的工作原则。(三)抓好问题整改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对照各项检查工作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期限、逐条对账销号,切实整改到位。对检查发现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坚决要求其停工停产,并督促其整改到位。四、实施方式(一)优化检查方式采取企业自查、各区检查和督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各区生态环境局(包括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以下同)要督促企业按照规定的内容开展自查,并将自查情况全面、客观、准确地向生态环境部门报送。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执法机构应当结合实际,开展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要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行为。(二)运用多种手段对企业开展检查时,可以审核与其相关的审批、许可及其日常监督执法等材料,企业报送的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污染治理整改方案和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环境台账等材料,以及其他涉及企业环境风险和环保设施项目安全风险隐患的材料。同时用好自动监控数据、厂界报警装置、无人机、走航监测、红外成像设备、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科学、快速、精准地发现违法行为和风险隐患。(三)加强部门联动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与应急、交通等监管部门的联动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在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过程中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应依照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处罚权限的部门予以处罚。五、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压紧压实监管责任,高度重视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将排查工作作为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建立统筹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按要求按阶段及时报送隐患排查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总结归纳排查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整治成效各单位、各部门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专业力量深入现场严督细查,真正找准制约安全生产的问题和症结,真正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严格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要提高大检查精准性、有效性,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真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水平。要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与大走访大调研相衔接,周密部署、深入推进,对重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建立清单,根据档案台账分级分类精准治理,压实责任、集中攻坚,对薄弱地区、部位和环节要严盯死守,严防漏管失控。(三)加强应急响应,推动常态长效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排查情况,全方位做好应急监测处置力量、装备的准备工作,科学、有力、迅速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故。要进一步做好值班值守工作,提高重要紧急情况报告能力。要加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做好汛期、台风、冰冻、咸潮等极端天气灾害预警工作,督促指导相关企业加强重点部位巡视检查,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常态长效。(四)按时报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专人,及时上报相关工作情况。环境风险隐患和环保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高风险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处;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水处。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 钱文戎电 话:23116961 13916627843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 李健电 话:23117304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处 金峰电 话:23115708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水处 苏平如电 话:23117404[align=right]上海市生态环境局[/align][align=right]2023年6月13日[/align]PDF附件: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pdf.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306/16/105100161562029.pdf]094.pdf[/url]

  • 【“仪”起享奥运】糖分摄入过量的健康隐患

    [b][size=18px][color=#06948c]糖分摄入过量的健康隐患[/color][/size]1、近视风险加剧[/b]长期偏好甜食的孩子,相较于其他孩子,更容易遭受近视的困扰,且近视度数可能更快加深。原因在于,糖分摄入过多会导致[color=var(--weui-LINK)]血糖水平[i][/i][/color]上升,进而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促使眼球内的房水渗透到晶状体内,引发晶状体变形及屈光度增加,从而诱发或加剧近视状况。[b]2、糖尿病风险提升[/b]糖分摄入过量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而[b]肥胖又显著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b]。事实上,80%至9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超重或肥胖问题。[b]3、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b]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可能[b]引发肥胖[/b],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b]4、龋齿风险升高[/b]频繁摄入糖分会为口腔中的细菌提供一个有利的繁殖环境。这些细菌与糖分接触后,容易导致牙齿、牙缝及口腔中的酸性成分增多,长期受到酸性物质的侵蚀,会增加[b]龋齿和口腔疾病[/b]的风险,如蛀牙。[b]5、营养不良风险增大[/b]过量食用甜食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抑制食欲,可能造成孩子厌食,优质蛋白摄入不足,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此外,糖在体内的代谢会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糖分摄入过多可能导致维生素[b]缺乏、缺钙、缺钾等营养问题。6、癌症风险上升[/b]尽管甜食与某些癌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它们可能是潜在的诱因。糖分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潜在隐患。肥胖儿童未来患胰腺癌、膀胱癌、胃癌和肠癌等癌症的风险都高于体重正常的孩子。[b]7、抑郁风险增加[/b]糖分摄入过多还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一项发表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针对3400多名中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膳食中加工食品(如含糖食品)摄入过多的人,患抑郁的风险可能增加58%。小贴士:为了健康,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并尽量将其控制在25克以下。

  • 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摘要:纺织品安全事关人民身心健康。本文以市场上随机购买的内衣为测试对象,进行相关安全性能检测。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再按照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风险描述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初步探讨我国纺织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的建立。 1前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发和生产有益于人体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国外对纺织品残留有害物质也提出严格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形成非关税“绿色壁垒”Ⅲ。在我国纺织品服装领域,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督管理,希望企业采用对环境无害或者少害的原料和生产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确实存在着一些质量隐患与问题:企业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薄弱,一线操作工人流动性较大,操作技能较低,行业总体档次定位过低,仅仅追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质量安全意识。这些都会给纺织品服装留下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因此,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纺织品服装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 检测实验室易存在七大类风险问题

    [b][color=#7b0c00]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风险[/color][/b]1.相互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2.仪器设备长期不校准/检定,准确性无保障;3.仪器设备不做期间核査,性能不撑控;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容易错用;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有火灾安全隐患;8.仪器设备使用无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9.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对维护造成困扰;10.仪器设备无强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有伤害。[b][color=#7b0c00]二.实验室环境控制存在风险[/color][/b]1.操作间与仪器间无温湿度仪,实验环境条件不清楚;2.无“三废”收集处理装置,对环境造成威胁;3.房间墙壁脱落,地面粗糙不,杂物乱放,台面凌乱,环境感官不佳,有粉尘污染实验的危险;4.实验室无强制通风设备,无防火、防水、防腐和急救设施,有人身安全感风险;5.废旧和长期停用设备未清出检测现场,有误用风险;6.检测工作时无环境条件记录,检测结果无法复现;7.微生物学实验室物流与人流未分开,一更、二更和三更不规范,有交叉污染风险;8.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无生物安全装置,对操作人员有病菌感染风险;9.相互有影的工作空间没有有效隔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10.办公室、检测室、仪器室混用,相互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和结果准确性风险。[b][color=#7b0c00]三.实验室标准和标准物质存在风险[/color][/b]1.标准无受控编号,标准变更后无法全部追溯变更,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2.标准长时间无查新,标准废替新发不掌握,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3.废旧标准无收回或无加盖“作费”章,有误用可能;4.现行有效标准没有购买正式板本,有文本错误的可能;5.新标准无宣贯记录,无法保证所有相关人员准确掌握;6.新标准启用无审批程序和记录,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7.标准物质与其它试剂混存,有交叉污染的风险;8.标准物质无期间核查记录,标准质量不掌控,对检测结果有影响;9.标准物质无法定证书,标准质量不保证,有结果失真风险;10.用容量瓶贮存标准物质,有测量准确性下降的风险。[b][color=#7b0c00]四.实验室化学药品及耗材存在问题[/color][/b]1.没有合格供应商名录,耗品质量无保障;2.剧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和使用跟踪监督制度,有剧毒药品外泄风险;3.易制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有易制毒药品外泄风险;4.试剂药品无领用登陆记录,试剂药品管理不到位;5.试剂贮存与操作间同室,对检验员健康有害;6.试剂瓶标识信息不足,试剂过期失效不掌控;7.标准试剂配制时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量具热涨冷缩,标准溶液无法配准;8.批量采购或用量大试剂未再检验验证,试剂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9.耗材质量无风险分析评估,耗材质量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10.试剂没分类贮存,有交叉污染风险,试剂室或试剂柜无强排设施,对操作员健康有害。[b][color=#7b0c00]五.实验室样品管理存在十大问题[/color][/b]1.样品编号混乱,无统一唯一性编号,易混淆;2.收样时无进样品状态描述和风险评价,出现结果异常无法追溯;3.样品没有流转卡,样品责任不明确;4.样品无待检、在检、己检和留样状态标识,有漏检和重检的可能;5.样品和留样无分类贮存和监控,存在交叉污染和霉变风险;6.检毕样品回收和处置不规范,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7.样品室与办公室混用,有安全风险;8.样品处理室与检测室混用,有交叉污染风险;9.样品贮存无环境监控记录,有样品损毁风险;10.样品采集过程中代表性不强,抽样记录不祥,影响检测结果。[b][color=#7b0c00]六.实验室人员管理存在十大问题[/color][/b]1.关键岗位人员无任命文件,职权不明确;2.检验项目无人员上岗证,能力不确认;3.各类人员岗位交叉,岗位职责不明确;4.关键人员无监督计划或记录,监控不到位;5.技术和管理人员无培训计划或记录,技能不能持续提高;6.人员技术档案与人事档案混淆,对准则理解不准确;7.授权鉴字人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8.技术负责人职称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9.检测人员无大型设备操作证,对设备和结果度不利;10.人员的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跨度太大,必须继续教育和考核。[color=#7b0c00][b]七.实验室检测报告中存在十大问题[/b][/color]1.报告信息量不足,不符合《准则》要求;2.报告结论不正确,授权签字人责任不到位;3.报告数据与原始记录不一致,报告审核人责任不到位;4.报告无三级审批签字,报告管理混乱;5.报告格式多变,不严肃谨慎;6.报告中加盖的“检验检测专用章”不符合《准则》要求,必须更换;7.报告无骑缝章,有报告调换内页的风险;8.报告或原始记录有不规范的涂改,由作假的可能;9.分不清检验报告、检测报告、鉴定报告的区别;10.报告的发送程序执行不严,有涉密风险。来源网络

  •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逐步覆盖全国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吕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三聚氰胺、塑化剂、“地沟油”……这些食品中的有害因素,带来健康风险,令人焦虑不安。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重任的卫生部,如何为百姓饮食放哨站岗?在打击违法违规食品商家时,怎样提供技术支持?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卫生部部长陈竺。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实施  问:我国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要建立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这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对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有什么作用?  答:风险监测评估制度是食品安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内外实践证明,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为应对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社会普遍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评估食品中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并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作为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控制措施和标准的科学手段。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09年组建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专家委员会相关规章制度。先后出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等系列管理制度。牵头组织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各地根据国家计划组织制定实施本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进一步扩大医疗机构等对食源性疾病隐患的监测布点,完善网络体系,及时组织开展隐患评估工作。  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可以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将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通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预防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监督执法的针对性。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逐步覆盖全国  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进展如何?  答:我们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以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已连续实施两年,对全面掌握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和开展针对性监管执法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全国共设置化学污染物和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以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点1196个,覆盖了100%的省份、73%的市和25%的县,在416个医疗机构主动监测食源性异常病例或健康事件。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应急和常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完成了三聚氰胺、丙烯酰胺、苏丹红、氯丙醇、溴酸盐、二恶英污染等风险评估基础性工作。  在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的同时,我们努力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水平。建立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规范,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和程序;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和放射性物质检测等实验室;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研究设立风险评估模型,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去年10月正式挂牌组建,我相信评估中心的成立将对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风险监测评估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列入“黑名单”  问:在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物和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中,卫生部提供了哪些技术支持?  答:卫生部认真组织研究并提出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及其检测方法。现已累计公布了六批“黑名单”涉及非法食品添加物64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22种。去年台湾“塑化剂”污染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及时将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纳入“黑名单”,并明确临时限量值。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我们组织开展了“地沟油”检验方法研究论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由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地沟油”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组织对“地沟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了应急检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问:当前卫生部正组织实施的《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要求,《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四项重点:一是开展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食品添加剂、酒类以及禁用农药与兽药、食品非法添加物等方面食品安全监测;二是针对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继续加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三是加大学校周边、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监测;四是通过哨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并建立食源性疾病病因溯源平台,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食品与病原因子。

  • 电离辐射与健康风险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爆炸吸引了全世界的的目光。有两颗原子弹以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阴影在前,人们对核辐射通常谈之色变,对遭受辐射的后果忧心忡忡,甚至产生恐慌。由于此次灾害性事故发生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故此更是格外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有关电离辐射的危害细节,公众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故此本文试图就相关内容做一些简单说明。所谓电离辐射,顾名思义是指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电离辐射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高频率的电磁波,如X射线、γ射线;另一类为高能粒子束,如α、β 粒子或中子束等。引发电离辐射的放射性物质是人类居住环境的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电离辐射41%来自石头、泥土及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气体;28%来自岩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15%来自X射线等医疗辐射;9%来自食物和饮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6%来自宇宙射线;1%来自高空飞行等。天然辐射源所致平均辐射剂量就世界范围来看,每人每年大约为2.4mSv。而我们所关心的“电离辐射危害”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射线和核能时受到超过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而造成的健康影响。【注:上文中所提到的mSv(毫希沃特)是一个当量剂量或有效剂量单位。当量剂量是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单位是Gy)与不同射线生物效应系数的乘积;对于人体来说,有效剂量是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组织权重因子的和】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效应是通过电离辐射的能量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和水,使得后者发生分子不稳定、分子重排、产生自由基并造成损伤。在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 DNA分子。受损的DNA可以经体内酶系统修复,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修复,这是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分子电离、自由基产生、化学键断裂使得亚细胞结构破坏,表现为细胞代谢、结构、功能的改变。相同辐射剂量作用下,不同细胞出现的损伤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淋巴组织、骨髓、小肠上皮和性腺对辐射最为敏感;其次是角膜、晶状体、内皮细胞等;肌肉、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对辐射最不敏感。从时限上来说,大量电离辐射造成的危害可分为早期效应和延迟效应。早期效应发生在暴露后几星期内,如急性放射综合征(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表现为反复发生并逐渐加重的恶心、呕吐、腹泻,同时伴随疲乏、发热、食欲下降、抽搐甚至昏迷,严重者在几个月内死亡。多数 ARS患者会有骨髓损伤,由于免疫和造血功能下降,发生严重的致病菌感染和内出血。ARS还包括严重的皮肤灼伤,表现为皮肤发痒,刺痛,红斑或水肿。皮肤损害可迁延数周或数月,有时会危及生命。延迟效应则包括辐射白血病,辐射致癌,放射性白内障,遗传损伤等。其中辐射致癌与辐射致遗传病又称为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但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无关。根据受辐射细胞的种类,又可将电离辐射的效应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前者作用于体细胞,后者作用于生殖细胞。辐射造成的皮肤损伤、骨髓损伤、乳腺疾患和甲状腺疾患,以及辐射致癌均可归于躯体效应;而辐射造成不育、胚胎死亡或胎儿畸形、遗传病等则归于遗传效应。目前,电离辐射的危害资料绝大部分是来自高剂量辐射下的调查数据,尤其是广岛、长崎两次核爆炸、若干核事故以及放射治疗的资料。而人们更关心的低辐射剂量对健康的影响,很难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给出确切的答案,只能通过大剂量调查的数据外推得到一个相对的结果。经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对广岛和长崎两次原子弹爆炸后8万名幸存者5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核辐射引起的超额死亡低于700例,幸存者中出现的癌症约6%与辐射有关。大剂量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认识已较为清楚,但对低剂量辐射效应,还有一些争论。尽管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学实验表明小剂量的电离辐射可能对生物体起到“刺激和兴奋”作用,甚至可能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肿瘤发生率;但从安全角度出发,全世界对电离辐射仍采取保守态度:假设小剂量辐射仍有潜在风险,应予以防护。资料显示,如果每年接受电离辐射当量剂量超过1000mSv,癌症的发病率则会升高。故此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职业工作者和公众每年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予以了严格限定,见下表。《基本标准》的剂量限值剂量限值应用范围职业工作者公众有效剂量连续5年每年平均20mSv任何一年不大于50mSv每年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不超过mSv,则某一单一年份可提高到5mSv年当量剂量眼晶状体150mSv15mSv皮肤500mSv50mSv手和足500mSv【注:有效剂量数值小,年当量剂量数值大,是因为前者是后者乘以各器官组织的权重系数得到的平均值,而不是说只要某器官接受了超过5mSv的照射,就一定超过了“每年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可提高到5mSv”的限值。】2007年David J. Brenner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综述称,每单次CT扫描将使成人受到15mSv,新生儿受到30mSv的辐射,而一次CT检查常需进行2-3次扫描,这个剂量大约相当于一组25000名日本核弹爆炸后幸存者所受到的照射量(小于50mSv)。而这组平均接受了40mSv的核弹爆炸幸存者的研究中,癌症的总体发生率明显提高了;另外,他援引了一项对象为400000名核工业放射工作者的医学研究,这些工作者暴露于平均20mSv的电离辐射中(相当于一次CT扫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发现随着暴露剂量的提高,死于肿瘤的风险也提高了。故此David J. Brenner认为CT扫描(辐射剂量大约在30-90mSv)会增加肿瘤风险的流行病学证据是“直接”的,随着CT扫描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美国每年有6200万人次进行CT检查),它所带来的辐射伤害不可忽视——美国每年1.5-2%的肿瘤可能由于CT检查所致。这篇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广泛注意,许多媒体采用了文中说法,更以“做一次CT所接受的辐射量相当于在核弹爆炸中幸存”吸引眼球。不过在专业领域,对此文的质疑之声并不少。质疑意见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目前并无CT检查会增加肿瘤发病风险的直接报告,一切结论均是从其他类型辐射推断而来,说服力不足;其次,低剂量电离辐射致癌的“线性无阈值模型”在使用上还有争议;根据动物实验、放疗经验及其他流行病学调查,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并未观察到肿瘤发生率增高的迹象;更有人指出,美国自1980年以来估计共有5.5亿人次接受了CT检查,1990年前这个数字是7500万,那么有如此多在1990年后接受了CT检查的人,该有更多人罹患肿瘤才是,可是事实上这些数字惊人的“癌症患者”并没出现。低剂量电离辐射究竟对人体健康有多大影响现在仍处于激烈争吵中。对于公众而言,正确的做法是在专业人士们吵出个一致意见之前保持冷静,不要无端恐慌,也不要掉以轻心。对大到核燃料泄漏级别的电离辐射做好防护,严密关注事态动向;对小到日常医疗照射剂量的电离辐射提高警惕,避免无意义的暴露。了解相关知识、相信科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

  • 【原创大赛】化妆品中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快速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估

    【原创大赛】化妆品中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快速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估

    [align=center][b]化妆品中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快速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估[/b][/align][b]摘要:[/b]基于在线湍流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化妆品中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FASs)的赋存水平,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本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指本人前期投稿的《全自动在线检测尿液中的全氟及多氟化合物》),对检测参数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使得所有目标化合物在0.05至50n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2-0.18 ng/m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8.1%-117%,精密度为3.7%-18.2%。最后,该方法用于10种化妆品中PFASs的检测和风险评估。[b]1 引言[/b]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人工制造的化学物质,化学通式可表示为F(CF2)xR,根据碳链末端的取代基团不同,主要包括全氟羧酸(PFCAs)和全氟磺酸(PFSAs),全氟膦酸(PFPAs),全氟磺酰化合物(POSF),以及全氟磷酸酯(PAPs)等[1]。PFASs中C-F键具有极高的键能,使其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此外,碳氟链还具有疏水疏油的特性。自从PFASs发明以后,由于其性能优异,产量不断增加,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纺织品,食品包装材料,地毯和皮革的表面处理,消防泡沫和含氟聚合物生产中的高性能化学品)[2]。化妆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化妆品健康风险如何成为民众关心的主要问题。化妆品质量问题、过敏性问题屡见不鲜,其中有毒有机物的组分是造成健康分析的主要原因[3]。已有研究在化妆品中检出一定浓度的PFASs,但是尚存在检测工序复杂,消耗时间长的缺点。本研究使用在线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建立在本人前期投稿的《全自动在线检测尿液中的全氟及多氟化合物》一文所建立的方法基础上),快速检测了化妆品中PFASs并对其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将有利于了解PFASs的污染现状,更有利于加强对化妆品中有害化合物的监管,降低消费者的健康风险。[b]2 实验部分2.1 材料和仪器[/b]本研究使用的所有天然和同位素标记的PFAS标准品(表1)均购置于惠灵顿实验室(Guelph, Ontario, Canada),所有标准品的纯度均超过98%。乙腈(ACN),甲醇(MeOH)和异丙醇(IPA)均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级溶剂(ThermoFisher Scientific,USA)。醋酸铵(NH4 OAc),( 97%),氢氧化铵(28%),乙酸( 99.8%,HPLC级),甲酸( 98%,HPLC级)和1-甲基哌啶(1-MP, 98%)购置于自Alfa Aesar公司(Ward Hill,MA,USA)。本研究使用的超纯水(18.2 MΩcm)取自Milli-Q Advantage A10系统(Millipore,USA)。液相色谱仪为UltiMate™ 3000(ThermoFisher Scientific,USA),由DGLC-3600RS双梯度快速分离泵,WPS- 3000 TLS自动采样器和带有六通(2P-6P)阀门的TCC-3200柱温箱组成,质谱检测仪为Thermo Quantiva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ThermoFisher Scientific,USA)。整个分析过程由Chromeleon 6.70色谱工作站控制,数据由Xcalibur 3.0软件记录。[align=center][img=,687,56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08162247_6158_3875454_3.png!w687x567.jpg[/img][img=,690,66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15247514_2300_3875454_3.png!w690x666.jpg[/img][img=,663,37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08398102_4160_3875454_3.png!w663x377.jpg[/img][img=,690,59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16297924_4243_3875454_3.png!w690x594.jpg[/img][/align][b]2.2 样品收集及前处理[/b]在超市买不同品牌的化妆品(液体型)10种,取0.5 mL样品放置于1.5 mL离心管内,添加2 ng内标,添加0.5mL 0.1%的甲酸乙腈溶液,12000 r• min-1离心15 min,取上层200微升至进样瓶中,待测。[b]2.3 在线检测[/b]仪器初始位置为样品负载位置,如图1(a)所示,样品经自动进样器注入TurboFlow SPE柱(Cyclone-P,1.0×50 mm,ThermoFisher Scientific,USA),左泵的初始流动相为 1.5 mL min-1,100% A,样品加载1.0 min以清理基质杂质。样品净化后,六通阀切换至样品洗脱位置(图1(b)),将TurboFlow柱保留的分析物解吸并洗脱到分析柱(Zorbax Extend C18,3.0×150mm,3.5μm,Agilent Technologies Inc,USA)上以进一步分离和检测,分析泵流速为0.4 mL min-1。然后,六通阀切换至负载位置(图1(a))。为了保证TurboFlow SPE柱的可重复使用性,样品洗脱后,负载泵要用1 mL min-1 MilliQ-水:ACN:MeOH:IPA(V:V:V:V=1:1:1:1)冲洗TurboFlow柱5.5分钟以去除残留的杂质。然后,负载泵的流动相恢复到初始比例以准备下一针样品的进样检测。分析柱温度设定在40℃。加载和分析泵的在线SPE程序和HPLC梯度洗脱条件以及阀切换的时间在表2中列出。[align=center] [img=,564,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09549992_7999_3875454_3.png!w564x388.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690,41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10405402_8677_3875454_3.png!w690x414.jpg[/img][/align]注:a. 1-2:负载位置(0-1 min);b. 1-6: 洗脱位置(1-6 min);c. 负载位置(6-19 min)左泵流动相:A. 0.1% 甲酸水溶液(pH调至4),B. 乙腈和甲醇(体积比1:1),C. 超纯水:ACN:MeOH:IPA(V:V:V:V=1:1:1:1),右泵流动相:A. 2mM醋酸铵缓冲溶液(pH 用氨水调至 10.5), B. ACN和METH(V:V=1:1)的混合溶液中添加5 mM 1-MP,C. 超纯水:ACN:MeOH:IPA(V:V:V:V=1:1:1:1)质谱仪使用负离子ESI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扫描,母离子和子离子参数如表1所示,待测PFASs采用两个子离子分别作为定性和定量离子,以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于PFOS和PFHxS,采用三个扫描离子,分别作为定性、定量和确定性离子,以避免内源性物质共洗脱现象的干扰。MS相关参数设置如下:鞘气,40单位;辅助气,12单位;源电压,2500 V;汽化器温度,350℃ 毛细管温度,400℃;扫描时间0.01秒。[b]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b]为防止背景污染的产生,采样、样品前处理以及样品检测过程中均避免使用含氟聚合物材质的器皿或者管路。使用器皿均为聚丙烯材料,并且所有器皿和设备使用前先用甲醇清洗;PFASs测定采用内标法定量,利用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0.05、0. 1、0. 2、0. 5、1、2、5、20、50 ng• mL-1)绘制标准曲线,所有检测物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以信噪比S/N=3时所对应的浓度作为仪器检出限,化妆品中PFASs的检出限范围分别为:0.012-0.18 ng/m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8.1%-117%,精密度为3.7%-18.2%。表明仪器和检测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每8个样品添加一个程序空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每进样检测10次,进一次标准作为质量控制,查看仪器信号漂移,若检测的标准偏离原始检测值± 20%,则重新绘制标准曲线后再定量。[b]2.5 人体通过化妆品摄入PFASs的量及暴露风险评估[/b]人体每人通过化妆品暴露于PFASs的量为:EDI = DCi* Ci/ BW (ng/kg/day) 其中,人均使用化妆品的量DCi约为5 mL/day [4],成人平均体重BW为65kg。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法是最常用的累积风险评估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HQi= EDIi/Reference valuesiHI=∑_(i=1)^n▒ HQi式中:RVi为第 i 种 PFASs的参考限值;EDI为PFASs的每日暴露量,HQi为第i种PAE的危害因子。HQi代表的是单个物质的暴露风险,而 HI 代表的多个物质总的暴露风险。当 HI 和 HQi 的值小于 1 时,说明人群对该物质的暴露水平较低,处于安全的暴露风险;当 HI 和 HQ 的值大于 1、小于 100 时,代表具有一定的潜在暴露风险;而当它们的值大于 100 时,说明暴露风险较高,处于不安全的水平。[b]3. 结果与讨论3.1 化妆品中PFASs的赋存水平[/b]所有目标PFASs中,共有9种化合物的检出率超过40%,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浓度分析,PFASs 中PFHxS、PFOS和PFOA的浓度是主要的检出物,但是不同品牌的化妆品中PFASs的浓度差别很大,这三种主要PFASs的平均浓度 ± SD分别为4.30±1.84 ng/mL,6.96±6.04 ng/mL,8.97±9.15 ng/mL。每种化妆品中这9种化合物的浓度及浓度比例见图2(a)、(b)。每种化妆品中单体PFASs的浓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浓度比例也各有不同,这与每种化妆品的成分、功能及制作原料有关。 [align=center][img=,558,67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11125640_2049_3875454_3.png!w558x674.jpg[/img][/align][b]3.2 化妆品中PFAS的风险评估[/b]PFOS和PFOA是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的化合物,也是关注率最高的化合物,目前国际组织也对这两种化合物的每日暴露安全值进行的估算。根据风险评估公式计算人体每日通过化妆品暴露于PFOS和PFOA的量分别为XX,XX,远低于美国[5]、德国[6]、欧盟[7]制定的每日摄入量安全阈值: PFOS 分别为 25、100、150 ng/kg.b.w/day PFOA 分别为 333、100、1500 ng/kg.b.w/day,危害指数远小于 1,表明 PFOS、PFOA 尚未对人体产生较大的风险。但是如果将所有的化合物作为整体,用总浓度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值就会高出很多。因此,未来将更加关注该类化合物在化妆品中的赋存及潜在的毒性效应。[align=center][img=,523,30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011012564222_4058_3875454_3.png!w523x306.jpg[/img][/align]参考文献[1] Sunderland E M, Hu X C, Dassuncao C, et al. A review of the pathways of human exposure to poly-and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and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effects[J].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2019, 29(2): 131-147.[2] Ross I, McDonough J, Miles J, et al. A review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remediation of PFASs[J]. Remediation Journal, 2018, 28(2): 101-126.[3] Cousins I T, Herzke D, Goldenman G, et al. The concept of essential use for determining when uses of PFASs can be phased ou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019.[4] Ashhami A. Assessment of Extractable Organic Fluorine (EOF) Content and Contribution of 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in Cosmetic Products[J]. 2017.[5]Roos P H, Angerer J, Dieter H, et al.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 hit the headlines[J]. Archives of toxicology, 2008, 82(1): 57-59.[6]So M K, Yamashita N, Taniyasu S, et al. Health risks in infant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human breast milk from Zhousha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40(9): 2924-2929.[7]Fromme H, Tittlemier S A, Vö lkel W, et al.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exposure assessment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9, 212(3): 239-270.

  • 【原创大赛】因忽视“细节”而导致重大风险实例所引起的反思

    【原创大赛】因忽视“细节”而导致重大风险实例所引起的反思

    [font=宋体][size=10.5000pt]前言[/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是在[/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CNAS-CL01:2018[font=宋体]中新增加的一个要求,说实话在以前的实验室管理中我并没有感觉到风险识别在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性,所以这个要素在管理中也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直到有一次看到一个重大质量事故的案例,我才真正领略到了风险识别的重要性:“风险控制不但要做还应该做细;不但要管理层参与还得实验室全员参与”。[/font][/size][/font][font=Calibri][size=10.5000pt] [img=,690,49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11003110089_2220_1954597_3.jpg!w690x499.jpg[/img][/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图[/font]1[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CNAS-CL01:2018[/font][font=宋体]中增加的风险和机遇条款规定[/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事情是这样的,[/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实验室近期人员流动较大,业务也越来越多。所以,该实验室不得不招一批新员工充实到检测工作当中。说实话这个实验室的管理还是比较规范的,因为是企业实验室,检测人员需要上三班,所以说每次招工面试之前都会询问学历、年龄、是否已婚、是否愿意上三班、在公司工作有何目标之类的?同样,这次的招工也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还不错,经过多轮的甄选、培训、最终留下了[/font][font=Calibri]3[/font][font=宋体]名实习生,其中实习生中有一名叫[/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小姑娘能说会道、未婚、专业符合、工作也挺麻利。于是就把她分到了的报告室,专门负责客户接待和报告编制工作。转眼[/font][font=Calibri]3[/font][font=宋体]个月到了,小姑娘也顺利转了正。直到有一天,[/font][font=Calibri].....[/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这天,像往常一样上班,刚到办公室听到[/font]“快嘴”王姐说,经常来实验室送样的技术科小[/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被开除了。听说,他负责的一批[/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客户的儿童套装大货因为掉色严重,被客户投诉了,为此公司赔了几百万。这种事情在公司来说可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公司发出的每一批货都是被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的。正聊着,实验室主任夏主任进来了,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就这样又安静的过了两天[/font][font=Calibri]...[/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那天,大家都在忙碌的工作着。突然,人事科王科长来到了实验室,同来的还有公司质量副总陈总经理,后来大家都被召集到会议厅开会,会议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font]“公司技术科小[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因工作中出现重大工作失误(下错工艺),导致其负责的[/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儿童套装检测色牢度掉色甚是严重,在知道检测不合格的情况下,怕受到考核不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还伙同实验室刚转正员工[/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利用两人的恋人关系,私自修改了报告,导致客户退货,使公司经济损失达到了[/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万元,现给予员工[/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开除处分,实验室主任夏[/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给予降级调岗处分,[/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就这样,整个事件就以开除、降级、调岗等处罚的处分收场了。反思一下实验室的整个管理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事件中存在的风险有以下几种:[/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1.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风险意识的传达是否传达给了每一位员工,新员工[/font]&&[font=宋体]假如经过风险意识的培训的话,当她知道了其中的厉害关系,也许就不会造假报告。[/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 [img=,357,22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11003215921_65_1954597_3.jpg!w357x225.jpg[/img][/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图[/font]2[font=宋体]—风险意识培训要传达到每一位员工[/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2.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实验室在识别风险的时候,是否识别出实验室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如果识别出来的话,将[/font]&&[font=宋体]进行调岗或回避恋人小[/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检测的活动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 [img=,518,3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11003340611_9280_1954597_3.jpg!w518x390.jpg[/img][/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图[/font]3[font=宋体]—实验室工作中要注意员工与客户之间的亲属关系带来的风险[/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3.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实验室在审核报告的时候是否确保了记录与报告的一致性,是否追溯过结果的真实性。[/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 [img=,501,34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11003445905_6476_1954597_3.jpg!w501x343.jpg[/img][/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图[/font]4[font=宋体]—报告审核的可追溯性会有效减少风险[/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4.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如果管理人员能够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新风险的话也能够有效避免风险发生。[/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 [img=,501,41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11003544559_4632_1954597_3.jpg!w501x413.jpg[/img][/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font=宋体]图[/font]5[font=宋体]—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督[/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总结[/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通过以上事件的分析,我总结了一下几点:[/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1.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风险识别及控制一定要全员参与,让实验室的每一位员工都甚至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及出现后果的严重性。[/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2.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风险不是永成不变,随着新人员的加入、环境的改变,风险可能随时会增加,实验室应随时识别和评价风险。[/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3.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风险的应对措施要得当,什么措施能规避风险、什么措施能分担风险、什么措施能降低风险实验室一定要把握好。[/size][/font]

  • NMHC健康风险评价

    如果按照美国EPA从化学层面的定义,NMHC属于VOCs,那适用于VOCs的健康风险评价也适用于NMHC吗?

  • 环保部今天公开发布《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

    环保部今天公开发布《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规划表示,我国有3 千余种已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规划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化工污染进行全面防治;根据规划,将确定三种类型58种(类)化学品作为“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对象。  发达国家淘汰毒化学品在我国仍使用  规划透露,发达国家已淘汰或限制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在我国仍有规模化生产和使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并不清楚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种类、数量、行业、地域分布信息。  规划透露,我国现有生产使用记录的化学物质4 万多种,其中3 千余种已列入当前《危险化学品名录》,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具有急性或者慢性毒性、生物蓄积性、不易降解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等危害的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数十种已被相关化学品国际公约列为严格限制和需要逐步淘汰的物质。同时,尚有大量化学物质的危害特性还未明确和掌握。  环保部表示,2010 年,环境保护部开展了沿江沿河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检查化工石化企业近18000 家。  规划说,目前,我国化学品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突出,发达国家已淘汰或限制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在我国仍有规模化生产和使用,存在部分高环境风险的化学品生产能力向我国进行转移和集中的现象。  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  “据2010 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全国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三大重点行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结果显示,下游5 公里范围内(含5 公里)分布有水环境保护目标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数量的23%,对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等环境敏感点构成威胁;周边1 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的企业占51.7%,1.5 万家企业周边分布有居民点,对人体健康和安全构成危险。经初步评估,重大环境风险企业数量占调查企业数量的18.3%,较大环境风险企业占22%,环境风险隐患突出。”规划说,化学品环境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化学品环境管理现有制度主要停留在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而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环境管理、释放与转移控制、重点环境风险源管理等方面缺乏规定,对高毒、难降解、高环境危害化学品的限制生产和使用等缺乏措施,针对性、系统性的化学品环境管理法规、制度和政策明显缺失。  此外,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相对于化学品环境管理需求,我国目前存在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种类、数量、行业、地域分布信息不清,重大环境风险源种类、数量、规模和分布不清,多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不清,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质的排放数量和污染情况不清,化学物质转移状况不清,受影响的生态物种和人群分布情况不清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意识、水平、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3年环保部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 起  环保部认为,监测监管、预警应急、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规划称,我国目前仍在生产和使用发达国家已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此类化学品往往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遗传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长期或潜在危害。  规划坦陈,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局部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质浓度高于国际水平,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同时, 近年来,由危险化学品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以及非法排污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2008-2011 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 起,其中涉及危险化学品287 起,占突发环境事件的51%,每年与化学品相关的突发环境事件比例分别为57%、58%、47%、46%。  规划表示,每年约有数千种新化学物质在我国申报生产和进口,对其造成的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危害性尚不能完全掌握,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  “十二五”说,根据环境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型的不同,确定三种类型58种(类)化学品作为“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对象;“十二五”期间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六大行业以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为重点防控行业。

  • 美国市售鸡肉中砷的残留及健康风险研究

    美国市售鸡肉中砷的残留及健康风险研究据外媒报道,2013年5月《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刊登一项美国市售鸡肉中砷的残留情况研究,旨在研究市售鸡肉中砷的残留情况,并评估其潜在的膀胱癌及肺癌致病风险。 研究人员对采集于美国10个城市的116件生鸡肉,142件熟食鸡肉产品中总砷含量进行测定,选取干物质中总砷含量超过10μg/kg的78件样品进一步研究。这包括40件普通鸡肉样品、13件无抗生素鸡肉样品、25件有机鸡肉样品。 结果发现,三种鸡肉样品总砷含量分别为1.8μg/kg、0.7 μg/kg、0.6 μg/kg,分别有20件、1件、0件样品检出洛克沙砷。 同时研究表明,烹饪可增加鸡肉中总砷含量,减少洛克沙砷含量。消费者食用普通鸡肉比食用有机鸡肉总砷暴露量要高。 研究表明,肉鸡养殖过程中减少含砷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可减少消费者砷的残留量和致病风险。个人觉得砷含量还是很低的,你怎么看?洛克沙砷是什么东东,饲料添加剂?

  • 生态环境部关于同意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的函

    北京大学:  《关于申报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的函》(北自〔2023〕19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主要建设任务是面向国家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战略需求,开展大气中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识别、来源及环境过程,大气污染健康效应、机制及人群易感性,大气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与环境治理关键支撑技术研究,推动解决大气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推进国内环境健康学科发展,促进相关领域优势单位和科研人员合作与交流,培育一批优秀创新人才。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两年。请依托单位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环办科财〔2020〕24号)有关规定,围绕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加强队伍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和运行管理,按时提交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年度报告,努力提升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管理决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水平,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建设期间若遇重大事项,请及时向我部报告。  特此函复。[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align][align=right]  2023年7月25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

  • 卫生部部长陈竺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0日16: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题:为食品安全放哨站岗——卫生部部长陈竺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  记者 吕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三聚氰胺、塑化剂、“地沟油”……这些食品中的有害因素,带来健康风险,令人焦虑不安。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重任的卫生部,如何为百姓饮食放哨站岗?在打击违法违规食品商家时,怎样提供技术支持?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卫生部部长陈竺。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实施  问:我国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要建立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这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对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有什么作用?  答:风险监测评估制度是食品安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内外实践证明,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为应对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社会普遍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评估食品中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并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作为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控制措施和标准的科学手段。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09年组建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专家委员会相关规章制度。先后出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等系列管理制度。牵头组织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各地根据国家计划组织制定实施本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进一步扩大医疗机构等对食源性疾病隐患的监测布点,完善网络体系,及时组织开展隐患评估工作。  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可以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将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通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预防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监督执法的针对性。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逐步覆盖全国  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进展如何?  答:我们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以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已连续实施两年,对全面掌握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和开展针对性监管执法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全国共设置化学污染物和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以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点1196个,覆盖了100%的省份、73%的市和25%的县,在416个医疗机构主动监测食源性异常病例或健康事件。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应急和常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完成了三聚氰胺、丙烯酰胺、苏丹红、氯丙醇、溴酸盐、二恶英污染等风险评估基础性工作。  在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的同时,我们努力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水平。建立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规范,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和程序;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和放射性物质检测等实验室;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研究设立风险评估模型,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去年10月正式挂牌组建,我相信评估中心的成立将对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风险监测评估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列入“黑名单”  问:在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物和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中,卫生部提供了哪些技术支持?  答:卫生部认真组织研究并提出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及其检测方法。现已累计公布了六批“黑名单”涉及非法食品添加物64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22种。去年台湾“塑化剂”污染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及时将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纳入“黑名单”,并明确临时限量值。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我们组织开展了“地沟油”检验方法研究论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由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地沟油”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组织对“地沟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了应急检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问:当前卫生部正组织实施的《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要求,《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四项重点:一是开展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食品添加剂、酒类以及禁用农药与兽药、食品非法添加物等方面食品安全监测;二是针对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继续加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三是加大学校周边、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监测;四是通过哨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并建立食源性疾病病因溯源平台,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食品与病原因子。  加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展  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于2011年10月13日挂牌成立。目前该中心组建及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是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交流等技术支持工作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卫生部为理事长单位。同时卫生部还具体负责中心的党务、行政、后勤等日常管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农业部为副理事长单位,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理事单位。  目前,该中心按照《组建方案》和章程的规定,在理事会决策监督下,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的技术指导下,工作已全面铺开,近期的重点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认真梳理各项职责,建立和完善配套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程序规范化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以“边组建、边工作、边规范”的工作原则,科学设置处室,建立紧密合作、协调发展和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做好技术支撑工作,及时、准确和高质量地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评估中心是以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安全所的食品安全人员为主组建,专业人员相对少,能力弱。下一步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留住人才。这里,我特别想通过媒体呼吁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能够投身中心开展工作,我们将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厚的工作条件。  四是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信息共享。建立国际、国内等有关食品安全机构、大专院校等的技术合作交流机制。整合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风险监测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  五是开展风险交流。主动追踪国际国内食品安全最新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和食品安全难点问题,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科学建议。加强与企业、消费者的交流,把专业的科学评估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帮助全社会科学地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十二五”期间确立了怎样的发展方向?  答: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牵头制定的《“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2011-2015年)》已决定将评估中心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基础设施、人员队伍、装备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相信在评估中心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评估中心会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建设成为人才结构合理、技术储备充分、具有科学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食品安全权威技术机构,同时建立国家中心为龙头、地方风险评估技术支持机构为支撑,协同高效、运转顺畅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 ICP-MS有没有健康隐患?

    这几天外出培训,关于职业健康的。我突然在想咱们分析工作者,尤其是ICP-MS工作者有没有什么健康隐患呢?比如说辐射、有毒气体等等。大家讨论下。

  • 不吃早餐会面临多种健康风险

    不吃早餐会面临多种健康风险。北京安贞医院研究人员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学者发表的一项覆盖全国近5万中老年人的研究提示,不吃早餐的人血脂指标较差,尤其是超重或肥胖人群以及缺乏运动者。

  • 不吃早餐会面临多种健康风险

    不吃早餐会面临多种健康风险。北京安贞医院研究人员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学者发表的一项覆盖全国近5万中老年人的研究提示,不吃早餐的人血脂指标较差,尤其是超重或肥胖人群以及缺乏运动者。

  • 如何判断检出限、正确度、精密度等指标是否合格? 实验室常见的问题与风险。

    [align=center][b]如何判断检出限、正确度、精密度等指标是否合格? 实验室常见的问题与风险。[/b][/align][align=center][size=14px][/size][/align][size=15px]光谱分析之家[/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4-04-23 09:25[/color][/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北京[/color][/size]如何判断方法验证的的技术指标是否合格?1、检出限和[color=var(--weui-LINK)]测定下限[i][/i][/color] 验证所得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应小于或等于标准方法要求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如果方法未规定检出限和测定下限,验证所得测定下限,应低于相关质量标准、风险管控标准。验证所得判断限和探测下限应符合标准方法要求。2、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斜率、相对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等参数应符合标准方法或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如果标准方法未规定校准曲线相关要求,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应不低0.995。3、精密度 验证所得结果应符合标准方法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的相关要求;如果标准方法给出了多家实验室验证结果,应小于或等于标准方法中近似浓度水平样品的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最大值。4、正确度 有证标准样品测定结果应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或符合标准方法[color=var(--weui-LINK)]加标回收率[i][/i][/color]、误差或相对误差的要求。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均应符合标准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回收率的要求,或符合回收率最终值范围的要求。[size=20px]实验室常见的问题与风险[/size]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问题与风险1、相互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2、仪器设备长期不校准/检定,准确性无保障。3、仪器设备不做期间核査,性能不撑控。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容易错用。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有火灾安全隐患。8、仪器设备使用无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9、[color=var(--weui-LINK)]仪器设备档案[i][/i][/color]信息不全,对维护造成困扰。10、仪器设备无强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有伤害。实验室环境控制的问题与风险1、操作间与仪器间无温湿度仪,实验环境条件不清楚。2、无"三废"收集处理装置,对环境造成威胁。3、房间墙壁脱落,地面粗糙不,杂物乱放,台面凌乱,环境感官不佳,有粉尘污染实验的危险。4、实验室无强制通风设备,无防火、防水、防腐和急救设施,有人身安全感风险。5、废旧和长期停用设备未清出检测现场,有误用风险。6、检测工作时无环境条件记录,检测结果无法复现。7、微生物学实验室物流与人流未分开,一更、二更和三更不规范,有交叉污染风险。8、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无生物安全装置,对操作人员有病菌感染风险。9、相互有影的工作空间没有有效隔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10、办公室、检测室、仪器室混用,相互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和结果准确性风险。标准和[color=var(--weui-LINK)]标准物质[i][/i][/color]的问题与风险1、标准无受控编号,标准变更后无法全部追溯变更,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2、标准长时间无查新,标准废替新发不掌握,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3、废旧标准无收回或无加盖"作费"章,有误用可能。4、现行有效标准没有购买正式板本,有文本错误的可能。5、新标准无宣贯记录,无法保证所有相关人员准确掌握。6、新标准启用无审批程序和记录,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7、标准物质与其它试剂混存,有交叉污染的风险。8、标准物质无期间核查记录,标准质量不掌控,对检测结果有影响。9、标准物质无法定证书,标准质量不保证,有结果失真风险。10、用容量瓶贮存标准物质,有测量准确性下降的风险。化学药品及耗材的问题与风险1、没有合格供应商名录,耗品质量无保障。2、剧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和使用跟踪监督制度,有剧毒药品外泄风险。3、易制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有易制毒药品外泄风险。4、试剂药品无领用登陆记录,试剂药品管理不到位。5、试剂贮存与操作间同室,对检验员健康有害。6、试剂瓶标识信息不足,试剂过期失效不掌控。7、标准试剂配制时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量具热涨冷缩,标准溶液无法配准。8、批量采购或用量大试剂未再检验验证,试剂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9、耗材质量无风险分析评估,耗材质量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10、试剂没分类贮存,有交叉污染风险;试剂室或试剂柜无强排设施,对操作员健康有害。(未完待续)

  • 【讨论】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中国缺乏食用标准

    连日来,反式脂肪酸都处于舆论的风头浪尖。继央视报道市面上许多用到植物奶油的食品都含有对人体有一系列副作用的反式脂肪酸之后,卫生部开始针对反式脂肪酸展开风险监测评估。这一现象再次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请关注——  前不久,关于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媒体将它与杀虫剂DDT相媲美,并声称其为“食品史上的又一灾难”。反式脂肪酸连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食品安全问题也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  不久前,央视报道市面上所销售的很多用到植物奶油(又称氢化油)的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副作用,极有可能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高发的危害。  笔者走访北京许多超市发现,在饼干、蛋黄派、巧克力、沙拉酱等商品的成分表中,随处可见“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等字样,也就是说,这些食品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除此之外,各种美味的生日蛋糕、冰激凌等也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那么,反式脂肪酸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据了解,反式脂肪酸其实是一种具有反式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它是在液态植物油氢化过程中产生的。上世纪80年代,由于担心存在于荤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对心脏带来威胁,植物油又有高温不稳定及无法长时间储存等问题,科学家就利用氢化的过程,将液态植物油改变成固态,反式脂肪酸由此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里特介绍说:“当时的植物油由于成本低及胆固醇含量少,故而很受欢迎。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竟然比胆固醇对人体的危害还大,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多时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增加患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还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以及可能使患肥胖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几率增加。”中国营养学会主任医师高慧英指出。  我国缺乏食用标准  自反式脂肪酸被曝可能存在健康风险后,关于该不该使用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食物中含多少反式脂肪酸才在安全范围以内?每人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的量需要控制在多少范围内?  李里特表示:“目前国家还没有权威的文件出台,也没有设定相关标准。它对于人体的危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发展的,就好比香烟对于人体的危害一样,虽然没有人试验过摄入多少反式脂肪酸才

  • 【转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

    大家学习一下,也可以讨论[b]卫 生 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 商 总 局 文件质 检 总 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b][align=center][color=#993300][size=3][b]卫监督发〔2010〕17号[/b][/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3300][size=3][b]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b][/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3300][size=3][b]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b][/size][/color][/align]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align=right]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五日[/align][align=center][size=3][b]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b][/size][/align]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规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第三条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本着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四条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综合利用现有监测机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各市(地)、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第二章 监测计划的制定 第五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提出列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建议的内容应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名称、相关食品类别及检测方法、经费预算等。 第六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于每年6月底前报送卫生部。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每年9月底以前制定并印发下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时,应征求行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七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五)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第八条 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同时应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指南,供相关技术机构参照执行。 第九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规定监测的内容、任务分工、工作要求、组织保障措施和考核等内容。 第十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规定统一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用的评判依据应经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认。 第十一条 卫生部根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有关疾病信息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进行调整。 第三章 监测计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 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由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确定。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具备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按照规范进行检验的能力,原则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非常规的风险监测项目除外)。 第十三条 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指南的要求,完成监测计划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卫生部等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第十四条 卫生部指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对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向卫生部提交数据汇总分析报告。卫生部应及时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通报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第十五条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地区人口特征、主要生产和消费食物种类、预期的保护水平以及经费支持能力等,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方案调整情况报卫生部备案,并向卫生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风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通报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规定相关术语定义如下: 食源性疾病监测:指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对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因素的报告、调查和检测等收集的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病信息。 食品污染: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超范围或超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以及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以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讨论】BfR表示红加仑中的农药残留对消费者无健康风险

    [font=宋体][size=3]近日,德国风险评估委员会(BfR)表示,绿色和平组织([color=black]Greenpeace[/color])的风险评估结果是错误的。据悉,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在7月发布了红加仑中的农药残留报告,并表示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size][/font][size=3][font=宋体]BfR[/font][font=宋体]认为,红加仑中的农药残留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因为[color=black]Greenpeace[/color]的风险评估不符合科学评估准则,其采用的是一个孩子每天摄取500克的红加仑,这是不切实际的。[/font][/size][font=宋体][size=3]在评估食物中某种物质的潜在风险时,不仅要衡量该种物质的食品中存在的总量,更重要的是明确消费者每天的摄入量。而[color=black]Greenpeace[/color][color=black]假定的是一个儿童一生中每天500克的摄入量。官方的消费数据显示,儿童平均每天的摄入量不超过2.3克。即使是大量食用,儿童摄入量也不会超过150克,成人不超过167克。这比Greenpeace声称的摄入量要低得多。所以,红加仑中的农药残留对消费者来说并不会造成健康风险。[/color][/size][/font]

  • 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有哪些?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人们呼吸时,不小心吸入污染的土壤尘及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当人们接触污染土壤时,污染物被皮肤吸收或通过误食土壤的方式进入人体。这些都属于直接途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携带,进入到饮用水体中,人们喝了这种水就会中毒。这些属于间接途径。[/size][/font]

  • 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有哪些?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人们呼吸时,不小心吸入污染的土壤尘及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当人们接触污染土壤时,污染物被皮肤吸收或通过误食土壤的方式进入人体。这些都属于直接途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携带,进入到饮用水体中,人们喝了这种水就会中毒。这些属于间接途径。[/size][/font]

  • [分享]实验室易存在的七大类风险问题

    你所在的实验室普遍存在这七大类风险,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能够确保实验数据结果的可靠性!1[b]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风险[/b] 1.相互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2.仪器设备长期不校准/检定,准确性无保障;3.仪器设备不做期间核査,性能不撑控;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容易错用;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有火灾安全隐患;8.仪器设备使用无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9.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对维护造成困扰;10.仪器设备无强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有伤害。2[b]实验室环境控制存在风险[/b]1.操作间与仪器间无温湿度仪,实验环境条件不清楚;2.无“三废”收集处理装置,对环境造成威胁;3.房间墙壁脱落,地面粗糙不,杂物乱放,台面凌乱,环境感官不佳,有粉尘污染实验的危险;4.实验室无强制通风设备,无防火、防水、防腐和急救设施,有人身安全感风险;5.废旧和长期停用设备未清出检测现场,有误用风险;6.检测工作时无环境条件记录,检测结果无法复现;7.微生物学实验室物流与人流未分开,一更、二更和三更不规范,有交叉污染风险;8.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无生物安全装置,对操作人员有病菌感染风险;9.相互有影的工作空间没有有效隔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10.办公室、检测室、仪器室混用,相互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和结果准确性风险。 3[b]实验室标准和标准物质存在风险[/b]1.标准无受控编号,标准变更后无法全部追溯变更,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2.标准长时间无查新,标准废替新发不掌握,有错用废旧标准的风险;3.废旧标准无收回或无加盖“作费”章,有误用可能;4.现行有效标准没有购买正式板本,有文本错误的可能;5.新标准无宣贯记录,无法保证所有相关人员准确掌握;6.新标准启用无审批程序和记录,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7.标准物质与其它试剂混存,有交叉污染的风险;8.标准物质无期间核查记录,标准质量不掌控,对检测结果有影响;9.标准物质无法定证书,标准质量不保证,有结果失真风险;10.用容量瓶贮存标准物质,有测量准确性下降的风险。 4[color=#ff2b00][b]实验室化学药品及耗材存在问题[/b][/color] 1.没有合格供应商名录,耗品质量无保障;2.剧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和使用跟踪监督制度,有剧毒药品外泄风险;3.易制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有易制毒药品外泄风险;4.试剂药品无领用登陆记录,试剂药品管理不到位;5.试剂贮存与操作间同室,对检验员健康有害;6.试剂瓶标识信息不足,试剂过期失效不掌控;7.标准试剂配制时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量具热涨冷缩,标准溶液无法配准;8.批量采购或用量大试剂未再检验验证,试剂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9.耗材质量无风险分析评估,耗材质量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10.试剂没分类贮存,有交叉污染风险,试剂室或试剂柜无强排设施,对操作员健康有害。 5[b]实验室样品管理存在十大问题[/b]1.样品编号混乱,无统一唯一性编号,易混淆;2.收样时无进样品状态描述和风险评价,出现结果异常无法追溯;3.样品没有流转卡,样品责任不明确;4.样品无待检、在检、己检和留样状态标识,有漏检和重检的可能;5.样品和留样无分类贮存和监控,存在交叉污染和霉变风险;6.检毕样品回收和处置不规范,技术负责人责任不到位;7.样品室与办公室混用,有安全风险;8.样品处理室与检测室混用,有交叉污染风险;9.样品贮存无环境监控记录,有样品损毁风险;10.样品采集过程中代表性不强,抽样记录不祥,影响检测结果。 6[b]实验室人员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b] 1.关键岗位人员无任命文件,职权不明确;2.检验项目无人员上岗证,能力不确认;3.各类人员岗位交叉,岗位职责不明确;4.关键人员无监督计划或记录,监控不到位;5.技术和管理人员无培训计划或记录,技能不能持续提高;6.人员技术档案与人事档案混淆,对准则理解不准确;7.授权鉴字人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8.技术负责人职称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9.检测人员无大型设备操作证,对设备和结果度不利;10.人员的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跨度太大,必须继续教育和考核。 7[b]实验室检测报告中存在十大问题[/b]1.报告信息量不足,不符合《准则》要求;2.报告结论不正确,授权签字人责任不到位;3.报告数据与原始记录不一致,报告审核人责任不到位;4.报告无三级审批签字,报告管理混乱;5.报告格式多变,不严肃谨慎;6.报告中加盖的“检验检测专用章”不符合《准则》要求,必须更换;7.报告无骑缝章,有报告调换内页的风险;8.报告或原始记录有不规范的涂改,由作假的可能;9.分不清检验报告、检测报告、鉴定报告的区别;10.报告的发送程序执行不严,有涉密风险。

  • 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有哪些?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人们呼吸时,不小心吸入污染的土壤尘及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当人们接触污染土壤时,污染物被皮肤吸收或通过误食土壤的方式进入人体。这些都属于直接途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携带,进入到饮用水体中,人们喝了这种水就会中毒。这些属于间接途径。[/size][/font]

  • 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有哪些?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暴露途径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人们呼吸时,不小心吸入污染的土壤尘及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当人们接触污染土壤时,污染物被皮肤吸收或通过误食土壤的方式进入人体。这些都属于直接途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携带,进入到饮用水体中,人们喝了这种水就会中毒。这些属于间接途径。[/size][/fo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