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仪器信息网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关的资讯

  • 全年GDP破110万亿!2021年国民经济成绩单发布
    2月28日上午,《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国家统计局局长盛来运评价公报数据时表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统计公布发布了一系列主要国民经济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比上年增长8.0%。国民总收入11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人口数据方面,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自然增长率为0.34‰。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5.0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85亿人。就业是民生之本。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77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7%,比上年末上升1.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多增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增长4.1%。去年物价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8.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2%。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53个,下降的为17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43个,持平的为1个,下降的为26个。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250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6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4515元人民币,比上年升值6.9%。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7.7万辆,比上年增长152.5%;集成电路产量3594.3亿块,增长37.5%。全年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88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5亿户。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2]比上年下降2.7%。在监测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4.3%,未达标的城市占35.7%;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全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Ⅳ类断面比例为11.8%,Ⅴ类断面比例为2.2%,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二节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节 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一节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第二节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三节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第二节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推动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全面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推动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  第三节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一节 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加快标准升级迭代和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第二节 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第三节 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商品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支持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构建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减轻消费者负担的税收制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支持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  第二节 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机制,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示范效应,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境外投资方式,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和流通体系,加快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防范化解境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类风险。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境外投资立法。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第一节 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 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第二节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第一节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第二节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第三节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第一节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第二节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  第三节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第一节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  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评估,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第二节 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新个体经济管理规范,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事项,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建立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  第三节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健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护和维护政治安全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四节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制定数字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治理机制。积极参与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全球网络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构建保护数据要素、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数字援助,使各国共享数字时代红利。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对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强化资本收益目标和财务硬约束,增强流动性,完善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机制。建立布局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动态发布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  第二节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促进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加快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主体。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行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第三节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大力推进国资监管理念、重点、方式等多方位转变。优化管资本方式,全面实行清单管理,深入开展分类授权放权,注重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履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科学合理界定政府及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所持股企业的权利边界。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第四节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工具,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对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发债一视同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政企沟通渠道。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第五节 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推动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第一节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施民法典,制修订物权、债权、股权等产权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归属、完善产权权能。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完善涉企产权案件申诉、复核、重审等保护机制,推动涉企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畅通涉政府产权纠纷反映和处理渠道。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  第二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的流动障碍,减少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不合理限制。发展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  第三节 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  坚持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完善竞争政策框架,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统筹做好增量审查与存量清理,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完善公平竞争审查细则,持续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完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制度,建立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放开竞争性业务准入,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业务的监管。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推广惠民便企信用产品与服务。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机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征信监管,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金融制度。  第一节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和审查监督。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转移支付项目。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第二节 完善现代税收制度  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扩大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规范完善税收优惠。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  第三节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准作用。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普惠性。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规划能力。深化保险公司改革,提高商业保险保障能力。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市场化债券发行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发行长期国债和基础设施长期债券。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第一节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增强国家发展规划对公共预算、国土开发、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合理把握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收支等调控目标,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畅通政策制定参与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第二节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清单之外隐性准入壁垒,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归并资质资格许可,取消不必要的备案登记和年检认定,规范涉企检查。全面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改革生产许可制度,简化工业产品审批程序,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简化普通注销程序,建立健全企业破产和自然人破产制度。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第三节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网络交易、旅游、广告、中介、物业等的监管,强化要素市场交易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跨领域跨部门联动执法、协同监管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加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节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同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  第二节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第三节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商贸流通、检验检测认证等平台和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引导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一节 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鼓励有条件地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第二节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推进县域内教师医生交流轮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三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支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  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发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完善农村用地保障机制,保障设施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  第二十六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第一节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调整完善跨省域交易政策。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调整优化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方式,强化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  第二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分配主要依据跨省落户人口数量确定。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落户较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补助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依据,建立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医生等编制定额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一节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鼓励都市圈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合作共建。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第三节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坚持产城融合,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第四节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  充分利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确立制造业差异化定位,推动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院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第五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健全县城建设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和镇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特大镇设市。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第一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第四节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有力有序扩大城市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处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关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门槛、退出管理等政策。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分类提高城市化地区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第二节 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节 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  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承担战略功能的区域为支撑,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边疆安全,与动力源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向城市化地区转移并定居落户。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和运输格局,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提升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强化人口和经济支撑,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边境地区等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  第一节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构建功能疏解政策体系,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启动区和起步区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创新。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与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提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高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水平。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  第二节 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程。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整体设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发挥产业协同联动整体优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  第三节 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第四节 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全覆盖,推进港口群一体化治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强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深化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优化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第五节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大上游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提升甘南、若尔盖等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创新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推动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和滩区综合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修复。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理整顿黄河岸线内工业企业,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统筹沿黄河县城和乡村建设。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切实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水平,促进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支持新疆建设国家“三基地一通道”,支持西藏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促进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保护发展。  第二节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提升哈尔滨对俄合作开放能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  第三节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在长江、京广、陇海、京九等沿线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支持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发展。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保障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第四节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要素产出效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五节 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支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推进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沂蒙等革命老区绿色创新发展。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改善国有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多措并举解决高海拔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大力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沿边城镇体系,支持边境口岸建设,加快抵边村镇和抵边通道建设。推动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加大对重点边境地区发展精准支持力度。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才向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支持流域上下游、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资源输出地输入地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一节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以沿海经济带为支撑,深化与周边国家涉海合作。  第二节 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  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严格围填海管控,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滨海湿地保护。拓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范围,保障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加快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防范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露等重大环境风险,提升应对海洋自然灾害和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完善海岸线保护、海域和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第三节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化与沿海国家在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科学研究和海上搜救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深海战略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参与北极务实合作,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提高参与南极保护和利用能力。加强形势研判、风险防范和法理斗争,加强海事司法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序推进海洋基本法立法。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第二节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出版传播、宣传阐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建设,建好用好“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第三节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第四节 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科学规范做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建立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第一节 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规划组织机制,加强农村、少儿等题材创作,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发展档案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  第三节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活动,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第二节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院线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领域法律法规。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第一节 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退围还滩还海成果。  第二节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地用海等政策。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第三节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长江流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开展试点。制定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二节 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主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加快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第三节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第五节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未完待续)  (注:PM2.5为PM右下角加2.5,O3为O右下角加3)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第一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完善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支持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推动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第二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加强废旧物品回收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系。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推广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第四节 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强化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十章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第一节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  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完善出入境、海关、外汇、税收等环节管理服务。  第二节 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  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为方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极简审批”投资制度,开展跨境证券投融资改革试点和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运输等政策,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初步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创新提升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功能,支持宁夏、贵州、江西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第三节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鼓励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开放先导地位,率先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支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全球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增长极,研究在内陆地区增设国家一类口岸,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更好发挥重点口岸和边境城市内外联通作用。支持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高地、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辐射中心。  第四节 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  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健全产业损害预警体系,丰富贸易调整援助、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妥善应对经贸摩擦。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和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建立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国际供应链保障合作。加强国际收支监测,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外汇储备基本稳定。加强对外资产负债监测,建立健全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分类分级监管体系。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优化提升驻外外交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领事保护工作体制机制,维护海外中国公民、机构安全和正当权益。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节 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  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创新对接方式,推进已签文件落实见效,推动与更多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加强海关、税收、监管等合作,推动实施更高水平的通关一体化。拓展规则对接领域,加强融资、贸易、能源、数字信息、农业等领域规则对接合作。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第二节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框架,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聚焦关键通道和关键城市,有序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将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目标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推进福建、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建设“空中丝绸之路”。  第三节 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  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创新融资合作框架,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等作用。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投融资。完善“一带一路”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法律服务保障,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第四节 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  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推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野生动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交流合作,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合作,建设健康丝绸之路。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 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坚决维护发展中成员地位。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建设性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经济治理合作,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推动主要多边金融机构深化治理改革,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  第二节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优化自由贸易区布局,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稳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  第三节 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化对外援助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对外援助布局,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强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减贫、人力资源开发、紧急人道主义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十三篇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规范校外培训。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第二节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第三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第五节 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等短缺医师规模,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动医师多机构执业。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  第三节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健全医保基金监管机制。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第四节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五节 建设体育强国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亚运会等。  第六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  第四十五章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第二节 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加强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第十四篇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国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标准水平城乡区域间衔接平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  第二节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区分基本与非基本,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在育幼、养老等供需矛盾突出的服务领域,支持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规范性服务供给,保障提供普惠性规范性服务的各类机构平等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深化公共服务领域事业单位改革,营造事业单位与社会力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完善财政、融资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在资格准入、职称评定、土地供给、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等方面公平对待民办与公办机构。  第四十七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促进平等就业,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扩大政府购买基层教育、医疗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规模。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政策,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  第二节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健全劳务输入集中区域与劳务输出省份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第三节 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创新使用方式,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健全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开展订单式、套餐制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办好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第四十八章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第一节 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普遍实行全员绩效管理。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力度。  第二节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运用农业农村资源和现代经营方式增加收入。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第三节 完善再分配机制  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  第四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制度,优化做强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实现省级统筹。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节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以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加强城乡救助体系统筹,逐步实现常住地救助申领。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完善财税等激励政策。规范发展网络慈善平台,加强彩票和公益金管理。  第三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完善退役军人事务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拓展就业领域,提升安置质量。建立健全新型待遇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优抚政策,合理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做好随调配偶子女工作安排、落户和教育等工作。完善离退休军人和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提升优抚医院、光荣院、军供站等建设服务水平。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建设军人公墓。深入推动双拥模范城(县)创建。  第五十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发展权利和机会。  第一节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持续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促进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权利、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宫颈癌、乳腺癌综合防治体系和救助政策。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持续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法享有产假和生育津贴,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妇女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推动妇女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完善分性别统计制度。提高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水平。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和女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节 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  深入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减少儿童死亡和严重出生缺陷发生,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保障儿童公平受教育权利,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机制。完善落实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  第三节 加强家庭建设  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构建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力度,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家庭服务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第四节 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  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动态调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优先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建成康复大学,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体系,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依法厘清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制定县(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在城乡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制度,实行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功能、规模和事务范围。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健全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  第二节 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完善城市社区居委会职能,督促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三节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培育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强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支持和事中事后监管。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第五十二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不断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维护新型领域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第五十三章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能力。  第一节 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实施分品种保障策略,完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定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合理布局区域性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同责。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健全农产品进口管理机制,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培育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  第二节 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  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扩大油气储备规模,健全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油气储备体系。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完善能源风险应急管控体系,加强重点城市和用户电力供应保障,强化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安全防护。多元拓展油气进口来源,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培育以我为主的交易中心和定价机制,积极推进本币结算。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提升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第三节 实施金融安全战略  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保持宏观杠杆率以稳为主、稳中有降。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强化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防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完善债务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有效防控机制,健全债券市场违约处置机制,推动债券市场统一执法,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惩逃废债行为。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加强监管合作,提高开放条件下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一节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严防严控药品安全风险,构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电子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药品全过程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稳步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和监管执法,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  第三节 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控应急预案制度,健全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加强动植物疫情和外来入侵物种口岸防控。统筹布局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加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生物安全资源监管,制定完善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目录,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风险评估机制。推进生物安全法实施。加强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国际规则制定。  第四节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健全中央与地方分级响应机制,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全灾种救援能力。加强和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科学调整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构建应急指挥信息和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加强极端条件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发展巨灾保险。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安全网。  第一节 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信访制度,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开展好禁毒人民战争和反恐怖斗争,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跨区域犯罪能力。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健全社会治安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健全执法司法人员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国门安全防控体系。深化国际执法安全务实合作。第十六篇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第五十六章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第五十七章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完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人才队伍、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促进军事建设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有机结合,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加大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军地人才联合培养,健全军地人才交流使用、资格认证等制度。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推进武器装备市场准入、空中交通管理等改革。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应急应战协同,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第十七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和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水平,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第五十九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立改废释纂并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律师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深化执行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实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援助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全面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第六十章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并强化整改落实。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第十八篇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第六十一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一节 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  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支持澳门丰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支持粤澳合作共建横琴,扩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澳门发展中医药研发制造、特色金融、高新技术和会展商贸等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第二节 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支持港澳参与、助力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深化并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第六十二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第一节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续出台实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让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两岸合作平台建设。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第二节 加强两岸人文交流  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第六十三章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融入规划实施之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内生激励机制,健全激励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  第一节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  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和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国家级空间规划,为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聚焦本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生态、民生保障等领域,制定实施一批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明确细化落实发展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任务,制定实施一批国家级区域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地方规划对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贯彻落实。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健全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规划管理制度,制定“十四五”国家级专项规划等目录清单,依托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规划备案,将各类规划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及省级发展规划报批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确保国家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协调一致。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  第一节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评价体系,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国务院提出调整方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本规划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本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对清单内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单体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由国家统一保障。  第四节 加快发展规划立法  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的原则,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 我国近2000项空间技术已移植国民经济
    相关新闻:太空对接海底深潜 神九与蛟龙填补空白    图为经过太空育种而成的超级南瓜    依靠航天科技进行生物制药,疑难杂症治疗现曙光    天气预报,都是卫星在帮忙    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人们出行必备   神舟九号飞天,“天神”对接,举世瞩目的发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进驻太空等话题之外,关于此次飞行所承载的科研任务在实际民生中的应用也是众人关注的命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此次飞行,3位航天员将承担15项航天医学相关空间实验,其中航天飞行对前庭眼动、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机制研究,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在轨有害气体采集与分析,航天员在轨人体质量测量是最重要的5项。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航天技术民用,你知道或者不知道,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服务百姓生活   航天技术民用,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婴儿使用的“尿不湿”就是美国最早航天技术转民用的成果。方便面里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真空脱水技术 运动鞋的“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设计的灵感 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双抗”治疗 甚至IC卡、网上银行、手持遥控器换频道都与航天技术不无联系。   依托航天、军工技术成立的中国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就分别推出了构筑安全体系的“金税工程”、“金盾工程”和“金卡工程”。“金税工程”以先进的密码技术为主导,为国家解决了遏制偷逃骗税犯罪的重大问题。公司参加了国家“金盾工程”总体设计、国家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库总体规划,协助公安部完成了治安、刑侦、禁毒等公安业务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工作。开发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平台”是国家“金盾工程”的重要项目,覆盖了旅馆业、洗浴业、娱乐场所、内保单位、保安等18个行业。在国家“金卡工程”中,航天信息以军工通讯、精确制导(包括射频识别)等核心技术为基础,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卡”,成为我国最早研发、最早进行成果转化、最早将IC卡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在智能交通领域,智能IC卡收费读写机具产品已经覆盖全国70%的高速公路路网。此外,公司还开发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商务部“肉菜追溯系统平台”。   2003年非典期间,许多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无法散发体内热量,导致体力消耗太大。中国航天员中心利用航天服中的冷却技术,制作了特殊的冷却背心,赠送给小汤山医院和解放军309医院的医护人员,有效解决了防护服散热问题。   还有光伏产业,其关键技术是来自空间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二次开发。还有2008年奥运会火炬在珠穆朗玛峰上的传递和主火炬的点火,其核心技术也是来自航天技术,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转化而来的。   五颜六色的彩椒,90公斤重的南瓜……   2009年,记者在新疆采访的时候,一个农业示范园里的农户们告诉我,这些都是太空育种的产物。   “太空诱变育种”的试验,早在1991年的神舟一号就开始了,当时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此后,每次飞行都有不同的搭载。   杜康酒曲、植物种苗红豆杉的组织胚胎、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灵芝、杂交水稻、桂花树、罗汉果和芦竹以及河北怀来县的葡萄种子等都曾搭载飞船到太空。   品种更多,产量更高,太空育种让人们的餐桌有了更多的选择。   带动科技创新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表示,航天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门类和技术领域,通过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   神舟三号飞船上进行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包括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实验和生物细胞培养实验,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中获得了结构完整的蛋白质晶体样品,有利于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其特殊功能信息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获取以至生产高纯、高效的生物制品和进行生物药品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神舟四号中,首次用于飞船的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由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雷达散射计三种模态仪器构成,结束了中国航天没有微波遥感的历史,而获得的辐射计和高度计模态的数据,留轨半年后,积累的数据可以为海洋、气象业务卫星提供技术基础。   1999年到2011年,神舟八次问天,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车载式多功能相控阵测量雷达均出色完成飞船返回段的跟踪测量预报任务,为“神舟”翱翔太空凯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这项技术也用于开发民用雷达中,在民用风廓线雷达的研制中,23所充分借鉴了军用相控阵雷达技术,大大提高了风廓线雷达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之后又研制成功了边界层、对流层两大系列多个产品,在环保、减灾防灾、天气预报等方面都有应用。   航天二院203所自主研制的毫米波主动式三维人员安检系统样机在三维全息成像分辨力、扫描成像处理时间、危险可疑物品检测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在毫米波主动式三维人体安检设备领域的研究空白,加固了中国安检的大门。   在森林防火领域,航天三院海鹰集团利用光电技术、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将先进的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在民用领域,设计了一套森林灾害预警及指挥调度系统,将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功能和指挥、调度功能有机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了对森林灾害的综合防护和救援指挥功能。   看得见的未来   很多驾驶新手在停车入位时往往会梦想自己的座驾可以像螃蟹一样横着走,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将自己的爱车驶入停车位。航天三院8359所的全方位移动技术就实现了这个功能,还可以实现车体在地上随意自转,不用再去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   可以预见,航天技术的民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选择。   2011年12月,航天三院8357所研制的缩微智能车与公众见面,这部无人车已经实现在缩微模拟的智能交通环境下,按照交通规则自主行驶,在前方遇到慢速车辆时,可以自动换道行驶。当无人车看到交通标志时,可自动识别标志,按照交通标志的指示行驶。   此外,航天三院306所节能透光气凝胶玻璃研究正式启动,目前已成功解决技术创新原理性问题,成功制备了小样产品,并开展了各种工程化试验,依托航天技术的这款产品将为中国的建筑节能添一把力。   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是航天技术的演练场。目前,航天二院已经与湖北省武汉市签订了国内首个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航天领域的系统论、技术、人才都将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从神一到神九 生活为之改变   1、神舟一号(1991年11月):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此外,还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神舟一号科研实验相对较少,但自此开启的“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影响深远。   2、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第一次全系统执行在轨飞行试验任务,中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比如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进行多物种综合性生物学研究。   3、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我国飞船第一次搭载生物样品,包括一种被称为Monascus的生物菌株,果蝇、灵芝、乌龟的心脏细胞、大白鼠腿的脊髓神经组织等20种生物样品。   重点进行了空间生命与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实验,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获取以至生产高纯、高效的生物制品和进行生物药品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4、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首次将杜康酒曲及植物种苗红豆杉的组胚试管苗带上了天。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空间细胞电融合实验和空间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可以为空间制药和培育生物新品种探索新的方法。   5、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搭载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以载人为主要任务,科学实验较少,其轨道舱运行100余天,神舟五号轨道舱开展了空间环境监测、空间定位等科学实验,获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6、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并且是我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以宇航员本身作为生理试验的对象,考验人体在太空环境中的新陈代谢情况。同时也是中国首次在自己的载人航天任务中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为人类将来在太空生存的航天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7、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搭载物品包括微生物菌种和杂交水稻。其中微生物菌种包括灵芝等 杂交水稻包括“洲A”和“洲B”两种。同时释放了伴飞小卫星,以及进行了固体润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试验。   8、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搭载共有33种生物样品,其中包括桂花树、罗汉果和芦竹,河北怀来县的葡萄种子,以及“日本晴”的水稻品种。   神八以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为主,搭载了中德合作的有效载荷。有效载荷是中德合作的生物培养箱,是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的一个改革。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面首次开展空间应用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   9、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承担15项航天医学相关空间实验。   其中包括航天飞行对前庭眼动、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机制研究,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在轨有害气体采集与分析,航天员在轨质量测量5项主要航天医学相关空间实验。另外还有首次开展在轨微生物检测、失重条件下扑热息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航天员睡眠清醒生物周期节律监测等10项航天医学空间实验。
  • 发酵产业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访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庄英萍教授、郭美锦教授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国内最早成立的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是我国长期从事生物制药的药厂建设工艺设计、生物反应器装备以及产品分离纯化生产工艺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力量。学院成立至今,累计为国家培养出杨胜利院士、李永舫院士、刘昌胜院士为代表的9000多位具有扎实工程学基础和生物学基础、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建设了微生物发酵、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酶工程、分离工程与海洋生化工程等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并于1991年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1995年建成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成立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5年又获批全国首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2016年国家生物类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我国生物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制药、食品等领域对创新生物工艺、设备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近日,仪器信息网来到了华东理工大学的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采访了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庄英萍教授和郭美锦教授 /strong ,对 strong 发酵工程 /strong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职能、仪器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0bf8ebf4-8554-49b1-b200-5f6ef022e292.jpg" title=" 001.png" alt=" 001.png" width=" 588" height=" 392" style=" width: 588px height: 392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庄英萍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庄英萍研究员,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 “863”生物和医药领域工业生物技术主题专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973”课题、上海市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三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 发表论文16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专利35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a8fb8c76-52b6-4b3d-a229-329069f1ac26.jpg" title=" 002.png" alt=" 002.png" width=" 586" height=" 389" style=" width: 586px height: 389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郭美锦教授(右)与研究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郭美锦教授,主持负责多项国家“863”、“973”研究课题。主要从事工业微生物发酵与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以及动物细胞(干细胞)大规模培养与抗体、疫苗的表达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奖两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8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发酵工程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活性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人们熟知的利用粮食在酵母菌发酵下生产各类酒、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药物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更多类别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微生物并且提高其产量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各种蛋白药物的药品,如人胰岛素、干扰素和生长激素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庄英萍教授介绍,目前全球传统的生物发酵研究与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生物发酵对于国民经济十分重要,其应用主要涉及到医药卫生、食品加工、环保、化工、农业、能源与土壤治理等方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目前传统发酵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效率还不够高、能耗还比较大,目前产物产量最高只能做到每升克级的级别,所以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绿色生物制造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提高微生物发酵效率、利用细胞培养等技术获取抗体、疫苗等生物制剂是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重要的发展内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拥有价值过亿仪器设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怎样进行仪器平台建设的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建设目前还是以高端进口的分析类仪器为主,包括流式细胞仪、DNA测序仪、生物显微镜、液质、气质、红外、核磁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郭美锦教授表示,实验室目前侧重于工业规模的放大反应研究,用以工业发酵的大中型仪器设备有:净化工作台(用于接种)、摇床(用于菌种的培养筛选)、离心机、分离纯化设备、膜过滤技术设备以及大中型生物反应器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庄英萍教授说,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职能一方面是进行构建高效菌种,并进行过程优化研究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在工业规模实现优化与放大策略(可实现100-300吨规模),即先在实验室50L的反应器上进行小试优化,而后直接放大到百吨级规模进行生产,这是课题组最主要的工作。仪器信息网编辑在两位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自主生产的各类生物反应器及产品,实现微生物细胞生理代谢特性参数的在线检测是该实验室反应器的特色之一,实验室自主开发或应用各种在线传感器,并且应用到发酵罐和摇床中,可以对发酵过程进行中间代谢物的实时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1a1a6529-af0c-4fd0-92bd-e5b938a66bc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79" height=" 386" style=" width: 579px height: 386px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实验室自主研发生产的小、中、大型反应器设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a94e0033-6995-4426-bc9b-486146bce993.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产品成果展示(葡萄糖酸钠、纤维素乳酸、头孢菌素C、纤维素乙醇与红霉素)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实验室长期的工作目标。实验室已累计获得四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次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获授权多项发明技术专利。庄英萍和郭美锦一致认为,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大的特色在于过程工程研究方面,目的是为了研制出适合细胞、微生物生长的反应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生物发酵前期重要的步骤,菌种的培养与筛选优化尤为关键,高效完成前期工作可以与后期工业化实验操作进行更好地对接。”庄英萍介绍说。那么菌种的高效培养与筛选过程面临哪些问题呢?需要用到怎样的技术手段或科学仪器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庄英萍指出:“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摇床是很重要的仪器。我们实验室研究开发了在线OD值检测系统,将过程工程应用理念运用到仪器中,与智城合作开发了相应的摇床设备,而这种精确控制过程的摇床非常适合菌种的筛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d7a5b1a6-f55f-4bc0-a04e-75dfb832a8ad.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智城ZWYC-290B细胞生长智能检测振荡反应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郭美锦表示,市面上的摇床大多功能简单,在实验过程中需人工多次取样测试,费时费力。课题组在十几年前就针对这一问题申请了发明专利,并且基于该专利与上海智城合作推出了ZWYF-290B型细胞生长智能检测振荡反应器(摇床)。随后他的研究生介绍了日常实验中这台反应器对他的帮助,“这台摇床配备了在线OD值检测系统,可以实时观察菌群的生长曲线,能够节省大量时间,操作简便。”郭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菌种的筛选过程中要进行扩增培养,期间不仅要关注化学参数,还要检测微生物、细胞的生理代谢特征等参数。这款摇床的在线检测OD值功能可以避免间隔取样测试的繁琐操作与引入杂菌的可能,从而保证菌种的高纯度。另外,该摇床可以同时在线检测16组样品的OD值,提高实验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604700fb-3219-4ecb-914f-aff6c4db6d74.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智城精准pH自控脉冲补料振荡反应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随后郭老师又介绍了实验室另一款仪器——上海智城ZWYF-290A型精准pH自控脉冲补料振荡反应器,该仪器是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郭老师表示这台仪器在实验室工作期间运行十分平稳且具备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的特点,对于微生物反应体系的pH值控制可精确到0.05,对于监控微生物反应过程中的菌种本身浓度与代谢产物浓度非常便捷有效。该产品将“pH在线精准检测技术”和“微量脉冲精准补料技术”相结合,为微生物菌种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提供了一高通量、高效率的反应场所。可实现对菌种生长过程的观察了解、菌种的筛选和最佳生长环境的确定,能大幅度提高生物发酵研究的工作效率。郭老师表示这两台仪器各有特点,希望可以将两款仪器的功能整合在一起,为微生物发酵实验研究提供更多便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庄英萍教授与郭美锦教授一致认为拥有“工匠精神”在做科研、制造过程中十分重要。不能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应该把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其中。我国在精密仪器制造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希望国产仪器厂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秉持工匠精神,在科研生产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摄影:赵仪) /span /p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8年2月28日 /span /p p   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p p    strong 一、综合 /strong /p p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 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 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751.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2013-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752.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2:2013-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出生率为12.43‰ 死亡人口986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5.32‰。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1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4亿人。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1f15.jpg" height=" 250" width=" 599" / /center p   表1:2017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1 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7]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 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854.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3:2013-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新华社发 /p p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8]下降3.5%。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855.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4: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2517.jpg" height=" 260" width=" 600" / /center p   表2: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新华社发 /p p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61个,比1月份减少5个 下降的为9个,增加5个。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857.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5:2017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下降城市个数变化情况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294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7518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6%。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858.jpg" height=" 300" width=" 527" / /center p   图6:2013-2017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新华社发 /p p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10]为77.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8.2%,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提高4.1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30163万平方米,减少10094万平方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下降 0.25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77元,下降0.2元。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1.8%和16.4%。 /p p   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11]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1.0%。高技术制造业[12]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装备制造业[13]增加值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7%。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69万辆,比上年增长51.2% 智能电视产量9666万台,增长3.8% 工业机器人产量13万台(套),增长81.0% 民用无人机产量290万架,增长67.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14]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15]营业收入4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实现营业利润7446亿元,增长30.2%。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16]4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8%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7]105912亿元,增长16.3%,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6.8%。全年网上零售额[18]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在网上商品零售额中,吃类商品增长28.6%,穿类商品增长20.3%,用类商品增长30.8%。2016年末全国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p p   发展质量效益改善。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比上年增长7.4%[19]。其中税收收入144360亿元,比上年增加13999亿元,增长10.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45.1% 集体企业400亿元,下降8.5%,股份制企业52404亿元,增长2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753亿元,增长15.8% 私营企业23753亿元,增长11.7%。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4587亿元,比上年增长 2.6倍 制造业66511亿元,增长18.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089亿元,下降10.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 23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20]为101231元/人,比上年提高6.7%。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21]为 93.71%。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859.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7:2013-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95a.jpg" height=" 300" width=" 527" / /center p   图8:2013-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 新华社发 /p p   strong  二、农业 /strong /p p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22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399万公顷,减少20万公顷 稻谷种植面积3018万公顷,减少0.2万公顷 玉米种植面积3545万公顷,减少132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23万公顷,减少 1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20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8万公顷,减少1万公顷。 /p p   全年粮食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产0.3%。其中,夏粮产量14031 万吨,增产0.8% 早稻产量3174万吨,减产3.2% 秋粮产量44585万吨,增产0.4%。全年谷物产量56455万吨,比上年减产0.1%。其中,稻谷产量20856万吨,增产0.7% 小麦产量12977万吨,增产0.7% 玉米产量21589万吨,减产1.7%。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95b.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9:2013-2017年粮食产量 新华社发 /p p   全年棉花产量549万吨,比上年增产3.5%。油料产量3732万吨,增产2.8%。糖料产量12556万吨,增产1.7%。茶叶产量255万吨,增产6.0%。 /p p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长 0.8% 牛肉产量726万吨,增长1.3% 羊肉产量468万吨,增长1.8% 禽肉产量1897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3070万吨,下降 0.8%。牛奶产量3545万吨,下降1.6%。年末生猪存栏43325万头,下降0.4% 生猪出栏68861万头,增长0.5%。 /p p   全年水产品产量6938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281万吨,增长2.7% 捕捞水产品产量1656万吨,下降5.8%。 /p p   全年木材产量768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 /p p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09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万公顷。 /p p   strong  三、工业和建筑业 /strong /p p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79997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5% 集体企业增长0.6%,股份制企业增长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 私营企业增长5.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5%,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1%。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95c.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0:2013-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纺织业增长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0.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8%,汽车制造业增长12.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8%。六大高耗能行业[22]增加值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7%。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2e1a.jpg" height=" 600" width=" 534" / /center p   表3:201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770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6%。其中[26],火电装机容量 110604万千瓦,增长4.3% 水电装机容量34119万千瓦,增长2.7% 核电装机容量3582万千瓦,增长6.5% 并网风电装机容量 16367万千瓦,增长10.5% 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3025万千瓦,增长68.7%。 /p p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7661亿元,增长9.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313亿元,增长15.1%。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a5e.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1:2013-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strong 四、固定资产投资 /strong /p p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7.0%[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增长7.2%。分区域看[28],东部地区投资26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8.3% 中部地区投资163400亿元,增长 6.9% 西部地区投资166571亿元,增长8.5% 东北地区投资30655亿元,增长2.8%。 /p p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20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第二产业投资235751亿元,增长3.2% 第三产业投资375040亿元,增长9.5%。基础设施投资[29]140005亿元,增长19.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22.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381510亿元,增长6.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0.4%。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64430亿元,下降1.8%,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0.2%。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a5f.jpg" height=" 288"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2:2013-2017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a60.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3:2017年按领域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占比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351e.jpg" height=" 451" width=" 600" / /center p   表4:2017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3923.jpg" height=" 264" width=" 587" / /center p   表5: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新华社发 /p p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住宅投资75148亿元,增长9.4% 办公楼投资6761亿元,增长3.5% 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5640亿元,下降1.2%。 /p p   全年全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9万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604万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2万套。全年全国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52.5万户[33]。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3e29.jpg" height=" 325" width=" 599" / /center p   表6:2017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strong 五、国内贸易 /strong /p p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290亿元,增长10.0%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972亿元,增长11.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26618亿元,增长 10.2% 餐饮收入额39644亿元,增长10.7%。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b00.jpg" height=" 301"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4:2013-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新华社发 /p p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8%,化妆品类增长13.5%,金银珠宝类增长5.6%,日用品类增长8.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3%,中西药品类增长1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8%,家具类增长12.8%,通讯器材类增长11.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3%,汽车类增长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2%。 /p p    strong 六、对外经济[34] /strong /p p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77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出口153321亿元,增长10.8% 进口124602亿元,增长18.7%。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8718亿元,比上年减少4734亿元。对“一带一路”[35]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43045亿元,增长12.1% 进口30700亿元,增长26.8%。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b01.jpg" height=" 303"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5:2013-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b02.jpg" height=" 347" width=" 600" / /center p   表7: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c03.jpg" height=" 271" width=" 600" / /center p   表8:2017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c04.jpg" height=" 312" width=" 600" / /center p   表9:2017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c05.jpg" height=" 273"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0:2017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全年服务进出口[36]总额4699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服务出口15407亿元,增长10.6% 服务进口31584亿元,增长5.1%。服务进出口逆差16177亿元。 /p p   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35652家,比上年增长 27.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776亿元(折1310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857家,增长32.8% 对华直接投资金额374亿元(折56亿美元)。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6亿元,增长11.3%。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c06.jpg" height=" 261"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1:2017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8108亿元,按美元计价为12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4%。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144亿美元。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c07.jpg" height=" 283"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2: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383亿元,按美元计价为16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5.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855亿美元,增长12.6%,占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比重为50.7%。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万人,增长5.7%。 /p p    strong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strong /p p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79亿吨,比上年增长9.3%。货物运输周转量196130亿吨公里,增长 5.1%。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比上年增长6.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0亿吨,增长5.7%。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23680万标准箱,增长8.3%。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d08.jpg" height=" 303"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3:2017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85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6%。旅客运输周转量32813亿人公里,增长5.0%。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d09.jpg" height=" 263"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4:2017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174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82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8695万辆,增长12.9%。民用轿车保有量12185万辆,增长12.0%,其中私人轿车11416万辆,增长12.5%。 /p p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7]9764亿元,比上年增长32.0%。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31.5亿件,包裹业务0.3亿件,快递业务量400.6亿件 快递业务收入4957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8]27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4%。电信业全年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9]23646万户,达到242186万户。年末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6112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174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102.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34854万户,比上年增加5133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41]29392万户,比上年增加6627万户 移动宽带用户[42]113152万户,增加19077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246亿G,比上年增长162.7%。互联网上网人数7.72亿人,增加4074万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43]7.53亿人,增加573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5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d0a.jpg" height=" 300"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6:2013-2017年快递业务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d0b.jpg" height=" 300"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7:2013-2017年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和移动宽带用户数 新华社发 /p p   全年国内游客5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 国内旅游收入45661亿元,增长 15.9%。入境游客13948万人次,增长0.8%。其中,外国人2917万人次,增长3.6% 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032万人次,与上年持平。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6074万人次,增长2.5%。国际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增长2.9%。国内居民出境14273万人次,增长5.6%。其中因私出境13582万人次,增长5.7% 赴港澳台出境8698万人次,增长3.6%。 /p p    strong 八、金融 /strong /p p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6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54.4万亿元,增长11.8% 流通中货币(M0)余额7.1万亿元,增长3.4%。 /p p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5]19.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1.6万亿元 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6]174.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增加13.5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5.6万亿元,增加13.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增加13.5万亿元。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d0c.jpg" height=" 213"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5:2017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49820 亿元,比年初增加1560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315194亿元,增加64717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68041亿元,增加18724亿元 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47154亿元,增加45993亿元。 /p p   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40836亿元,比上年减少12244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股完成申购419只,筹资2186亿元 A股现金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优先股)9209亿元,减少4178亿元 上市公司通过沪深交易所发行债券(包括公司债、可转债、可交换债和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筹资28105亿元,减少8563亿元。全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47]新增挂牌公司2176家,筹资1336亿元,减少3.95%。 /p p   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48]5.6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2.59万亿元。 /p p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36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45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291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835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181 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4575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518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5087亿元。 /p p    strong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strong /p p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1]22408元,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增长7.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52],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5958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485元,比上年增长6.4%。 /p p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1%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恩格尔系数为29.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8.6%,农村为31.2%。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e0d.jpg" height=" 303" width=" 527" / /center p   图18: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e0e.jpg" height=" 303" width=" 529" / /center p   图19: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新华社发 /p p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7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53] 贫困发生率[54]3.1%,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贫困地区[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377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e0f.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20:2013-2017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1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6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255万人,增加40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7664万人,增加43272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30320万人,增加789万人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7343万人[56],增加424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784万人,增加 695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2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726万人,增加836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7807万人,增加 29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9240万人,增加789万人。年末全国共有126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4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67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57]救助供养。全年资助52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3536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59万人。 /p p    strong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 /strong /p p   全年研究生教育[58]招生80.5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万人,毕业生57.8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61.5万人,在校生2753.6万人,毕业生735.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59]招生582.4万人,在校生1592.5万人,毕业生 496.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0.1万人,在校生2374.5万人,毕业生775.7万人。初中招生1547.2万人,在校生4442.1万人,毕业生1397.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66.6万人,在校生10093.7万人,毕业生1565.9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1.1万人,在校生57.9万人,毕业生6.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00.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3%。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e10.jpg" height=" 300" width=" 527" / /center p   图21:2013-2017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新华社发 /p p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全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42个重点专项1115个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454个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43935个项目。截至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5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247.2亿元。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369.8万件,授予专利权 183.6万件 PCT专利申请受理量[60]为5.1万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714.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6.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f11.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22:2013-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新华社发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f12.jpg" height=" 289" width=" 600" / /center p   表16:2017年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新华社发 /p p   全年成功完成17次宇航发射。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首颗大型硬X射线空间探测卫星“慧眼”卫星成功发射 北斗导航全球卫星系统组网首发双星成功发射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预定科学目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反常电子信号,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 /p p   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350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739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01个,已累计完成对140250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3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326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3811项,其中新制定2684项。 /p p   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54个,博物馆3217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2 个,总流通[61]72641万人次 文化馆3327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20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98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全年生产电视剧310部13310集,电视动画片83599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798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62]172部。出版各类报纸368亿份,各类期刊26亿册,图书90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63]6.49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23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3806万卷(件)。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 /p p   全年我国运动员在24个运动大项中获得106个世界冠军,共创6项世界纪录。全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11项国际赛事中获得160个世界冠军。2016年,体育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p p   (注:M1为M右下角加1,M2为M右下角加2,M0为M右下角加0) /p p    strong 十一、卫生和社会服务 /strong /p p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5万个,其中医院3.0万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1.8万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0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7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万个,门诊部(所)23.0万个,村卫生室 63.8万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2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8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133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89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5万人,注册护士37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85万张,其中医院609万张,乡镇卫生院125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 [64]81.0亿人次,出院人数[65]2.4亿人。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f13.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23:2013-2017年年末卫生技术人员人数 新华社发 /p p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3.2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儿童服务机构656个。社会服务床位[66]749.5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714.2万张,儿童服务床位9.6万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5万个,社区服务站13.9万个。 /p p    strong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strong /p p   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67]6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2万公顷,增长1.6% 房地产用地[68]11.5万公顷,增长7.2% 基础设施等用地36.5万公顷,增长26.1%。 /p p   全年水资源总量28675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年末全国监测的604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351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有所增加。全年总用水量609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8%。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8%,工业用水增长 0.2%,农业用水增长0.6%,生态补水增长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69]78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9立方米,下降5.9%。人均用水量439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3%。 /p p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3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9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3.0%。森林抚育面积830万公顷。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7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万平方公里。 /p p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 0.4%,原油消费量增长5.2%,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4.8%,电力消费量增长6.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烧碱综合能耗下降0.3%,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0.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9%,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4.8%,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0.8%。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1%。 /p p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www.taizhou.com.cn/news/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80301/7845c41ea21b1c01970f14.jpg" height=" 299" width=" 527" / /center p   图24:2013-2017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新华社发 /p p   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8%,三类海水占10.1%,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2.1%。 /p p   在监测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9.3%,未达标的城市占70.7%。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262个城市)年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9%。 /p p   在监测的323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5.9%,较好的占65.0%,一般的占27.9%,较差的占0.9%,差的占0.3%。 /p p   全年平均气温为10.39℃,比上年上升0.03℃。共有8个台风登陆。 /p p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848万公顷,其中绝收183万公顷。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10亿元,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5亿元,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13次,成灾11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8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3223起,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2.5万公顷。 /p p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37852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639人,比上年下降3.7% 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2.06人,下降3.7% 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106人,下降32.1%。 /p p   注释: /p p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p p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p p   [3]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总额。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 /p p   [4]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p p   [5]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p p   [6]2017年年末,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为23348万人,15-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为91570万人。 /p p   [7]年度农民工数量包括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和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及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两部分。 /p p   [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p p   [9]居住类价格包括租赁房房租、住房保养维修及管理、水电燃料等价格。 /p p   [10]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均以价值量计量)的比率。企业的实际产出是指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总产值 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报告期内,在劳动力、原材料、燃料、运输等保证供给的情况下,生产设备(机械)保持正常运行,企业可实现的、并能长期维持的产品产出。 /p p   [1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p p   [12]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p p   [13]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p p   [14]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 /p p   [15]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中的服务业相关行业。 /p p   [16]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p p   [1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是指工业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 /p p   [18]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其中,网上零售额包括的服务,以及少部分用于生产经营用或被转卖的商品不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 /p p   [19]为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2017年1月1日起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烟草企业上缴专项收入3项政府性基金调整转列一般公共预算。为此,在2016年基数中考虑3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同口径同比增减额和增减幅。 /p p   [20]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以2015年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p p   [2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指以产品质量检验为手段,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实施质量抽样检测,判定为质量合格的样品数占全部抽样样品数的百分比,统计调查样本覆盖制造业的29个行业。 /p p   [22]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p p   [23]火电包括燃煤发电量,燃油发电量,燃气发电量,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量,垃圾焚烧发电量,生物质发电量。 /p p   [24]钢材产量数据中含企业之间重复加工钢材约24000万吨。 /p p   [25]移动通信手持机、钢材2016年产量根据有关专项调查进行了调整,2017年产量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p p   [26]少量发电装机容量(如地热等)公报中未列出。 /p p   [27]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对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数进行调整,2017年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p p   (注:PM2.5为PM右下角加2.5) /p p   [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计算的合计数据小于全国数据,是因为有部分跨地区的投资未计算在地区数据中。其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 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 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p p   [29]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p p   [3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p p   [31]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p p   [32]高速铁路是指线路最大速度20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铁路和200公里/小时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铁路。 /p p   [3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上报截至2017年12月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实际竣工数。 /p p   [34]货物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吸收外资采用人民币计价。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由于技术原因仍主要沿用美元计价。 /p p   [35]“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p p   [36]服务进出口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标准统计,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p p   [37]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10年价格计算。 /p p   [38]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价格计算。 /p p   [39]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是指移动电话交换机根据一定话务模型和交换机处理能力计算出来的最大同时服务用户的数量。 /p p   [40]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电信企业登记注册,通过xDSL、FTTx+LAN、FTTH/O以及其他宽带接入方式和普通专线接入公众互联网的用户。 /p p   [41]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电信企业登记注册,通过FTTH或FTTO方式接入公众互联网的用户。 /p p   [42]移动宽带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计费系统拥有使用信息,占用3G或4G网络资源的在网用户。 /p p   [43]手机上网人数是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数量。 /p p   [4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 /p p   [4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p p   [4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p p   [47]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又称“新三板”,是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p p   [48]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以及公司债、可转债等。 /p p   [49]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p p   [50]全国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快于分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原因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在农村收入较高的人口进入城镇地区,但在城镇属于较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迁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拉低作用。但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其收入增长效应都会体现在全体居民收入增长中。 /p p   [51]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调查户的人均收入。 /p p   [52]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p p   [53]减贫人口等于当年贫困人口减去上年贫困人口,也相当于当年脱贫人口减去当年返贫人口。 /p p   [54]贫困发生率是指贫困人口占目标调查人口的比重。 /p p   [55]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共有832个县。2017年开始将新疆阿克苏地区纳入贫困监测范围。 /p p   [5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加较多,一是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统计 二是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p p   [57]农村特困人员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p p   [58]2017年研究生招生、在学研究生指标口径发生变化(增加非全日制研究生)。 /p p   [59]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 /p p   [60]PCT专利申请受理量是指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PCT专利申请受理局受理的PCT专利申请数量。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即专利合作条约,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 /p p   [61]总流通人次是指本年度内到图书馆场馆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总人次,包括借阅书刊、咨询问题以及参加各类读者活动等。 /p p   [62]特种影片是指那些采用与常规影院放映在技术、设备、节目方面不同的电影展示方式,如巨幕电影、立体电影、立体特效(4D)电影、动感电影、球幕电影等。 /p p   [63]人均图书拥有量是指在一年内全国平均每人能拥有的当年出版图书册数。 /p p   [64]总诊疗人次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包括门诊、急诊、出诊、预约诊疗、单项健康检查、健康咨询指导(不含健康讲座)人次。 /p p   [65]出院人数指报告期内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医嘱离院、医嘱转其他医疗机构、非医嘱离院、死亡及其他人数,不含家庭病床撤床人数。 /p p   [66]社会服务床位数除收养性机构外,还包括救助类机构、社区类机构以及军休所、军供站等机构的床位。 /p p   [67]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是指报告期内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依法以出让、划拨、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提供给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总量。 /p p   [68]房地产用地是指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总和。 /p p   [6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按2015年价格计算。 /p p    strong 资料来源: /strong /p p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民用汽车、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部 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技工学校数据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外汇储备、汇率数据来自外汇局 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部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检验、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等数据来自质检总局 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农业部 木材产量、林业、森林火灾数据来自林业局 灌溉面积、水资源、水土流失治理数据来自水利部 发电装机容量、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数据来自中电联 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增新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铁路运输数据来自铁路总公司 新改建公路里程、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通过能力、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 新增民用运输机场、民航数据来自民航局 新增光缆线路长度、电信业务总量、电话交换机容量、电话用户、宽带用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上网人数、互联网普及率、软件业务收入等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 棚户区住房改造、公租房、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数据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 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海关总署 服务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商务部 管道数据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局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旅游数据来自旅游局、公安部 货币金融、公司信用类债券数据来自人民银行 上市公司数据来自证监会 保险业数据来自保监会 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社会服务、农作物受灾面积、洪涝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来自民政部 教育数据来自教育部 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科技部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来自自然基金委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数据来自发展改革委 专利数据来自知识产权局 宇航发射数据来自国防科工局 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据来自文化部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图书数据来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档案数据来自档案局 体育数据来自体育总局 残疾人运动员数据来自中国残联 卫生数据来自卫生计生委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数据来自国土资源部 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 平均气温、登陆台风数据来自气象局 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据来自海洋局 地震次数、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来自地震局 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安全监管总局 其他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p p   (注:文中[1]、[2]、[3]...[69]为右上角) /p
  • 2021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正式启动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征集2021年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的通知》,于4月7日已经下发至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求相关部门于4月30日前完成领域上报工作。这标志着2021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正式启动。2018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中国标准研究院作为工作机构连续两年发布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高效建立了工作机制与平台。现有企业标准评估工作已经覆盖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184个产业类别的上千个产品和服务种类,制度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初步建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等多份文件,都提到要继续推动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据了解,2020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实施的重点领域征集工作,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一了产品及服务类别要求。2021年重点领域征集工作将在已有领域之上,进一步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围绕消费升级、节粮减损、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等重要任务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向全国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以及11个部委广泛征集重点领域建议。重点领域征集工作的开展,标志着2021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正式启动,也预示在“十四五”期间,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将为我国标准和质量提升,提供持续和全面助力。
  • 新规丨《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征求意见
    关于CNAS-AI03:20XXXXXX《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网上征求意见的通知各相关机构及人员:为适应我国检验机构认可的发展需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组织开展了CNAS-AI03《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修订工作。现就文件征求意见稿网上公示征求意见。如对该文件有任何修改建议或意见,请填写附件中意见征询表,并于2021年12月25日前反馈CNAS秘书处。联系人:殷建武电话:010-67105395Email:yinjw@cnas.org.cn附件1:CNAS-AI03 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修订稿(征求意见稿)附件2:AI03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修订说明附件3:CNAS文件意见征询表附件1:CNAS-AI03 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修订稿(征求意见稿)附件2:AI03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修订说明一、文件修订背景及必要性现行有效的CNAS-AI03《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中的领域分类早期参照澳大利亚认可组织NATA的领域分类编制,已延用十余年。该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代码由检验类别和检验领域两级4位代码组成,共13个检验类别,分别为01(农业和农产品)、02(工业机械设备)、03(制成品)、04(天然资源和精加工产品)、05(工商业建筑及维护)、06(建筑物的建造和维护)、07(运输)、08(旅游设施)、09(工厂检验)、10(健康检验)、11(技术法规检验)、12(信息技术)、13(环境及环保产品)。近年来,随着检验机构认可规模的不断扩大,认可领域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原有的领域分类已不能适应我国检验机构认可的发展需要,同时为更好地指导检验机构及相关方正确识别和规范描述检验能力,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立项“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组织研究修订CNAS-AI03《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二、文件修订原则1. 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原则新的分类结合CNAS已开展认可的检验机构能力范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认可需求制定。充分考虑CNAS在商品检验、建设工程、特种设备、交通运输、网络安全、节能与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已认可检验能力,同时关注近年来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带来的认可需求。2.科学性原则文件修订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等相关分类方法,结合ILAC指南文件ILAC-G28:07/2018《Guidelin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Scopes of Accreditation forInspection Bodies》、ILAC-G27:07/2019《Guidance on measurements performed as part of an inspection process》的相关内容,以检验对象(产品、过程、服务和安装)的生命周期为主线,梳理和细化了检验对象的检验领域和检验子领域以及检验对象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检验活动,更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在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分布现状和检验机构认可工作涉及的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3.可行性原则与现行版本相比,修订后的分类更加细化,检验机构认可领域采用检验领域、检验子领域、检验项目结合的结构模式,6位编码方式,同时在检验领域、检验子领域和检验项目中合理增加99其他(其他检验)代码,使分类代码具有可扩充性。其中,检验领域分为01~13(商品检验相关检验领域)、20(建设工程)、30(特种设备)、40(交通运输)、50(网络安全)、60(节能与环境保护)、70(公共服务)。在检验子领域中,根据建设工程的认可需要,02(建设工程)的检验子领域中设立了2100(地基基础、地下空间工程及岩土工程)~2700(电力、通讯建设工程)并各自细分,如2101(地基)、2102(基础)等。表格中检验项目与检验领域(子领域)对应,考虑到表格的实用性、避免重复性,尽量将同一检验对象的检验项目集中排列编码。在文件修订过程中,邀请了相关检验机构代表试填技术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分类的可行性。三、修订方式本次修订后的文件与现行有效的版本CNAS-AI03:20200831《检验机构认可领域分类》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换版修订。附件3:CNAS文件意见征询表
  • 2010年稀土行业标准编制征集建议
    关于编制2010年稀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及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关精神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2010年第一批原材料工业标准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原材料司函[2009] 210号)要求,现决定编制2010年稀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计划。为有效做好以上工作,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编制原则   1. 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任务,结合标准清理工作,突出做好标龄10年以上的标准修订,突出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2. 产业发展需要原则。突出编制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项目及社会、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需的标准项目计划   3. 与节能减排(减碳)相关的标准项目   4. 国际接轨原则。进一步落实“采标”方针,提高标准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和产品出口   5. 协调配套原则。标准间要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协调配套。保证标准的协调一致,系统配套。   二、项目编制重点   1. 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及市场急需的项目优先安排   2. 标龄在10年以上的标准修订计划项目   3.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优先安排   4. 建立、完善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所需的标准项目   5. 项目重点领域:稀土基础产品,新材料,资源节约、再生和环境保护,检验检测等四大领域。   三、报送项目计划的要求   本次编制的项目为2010-2011年度需要安排的国家、行业标准计划项目。   国家、行业标准项目都要求填写“国家、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见附件一、附件二,“建议书”中的每个项次都要认真填写,尤其是立项的必要性、目的和理由、主要技术内容、国内外情况要重点论证,分析方法标准如有多个分方法,应按每个分标准分别填写“建议书”。同时要求字迹工整,纸质材料应加盖公章,纸张幅面一律为A4型纸 本次项目征集国家标准要求一同报送标准草案 请于2010年2月25日前将填好的项目建议书的书面文本(一式两份)寄至稀土标委会秘书处,同时将项目建议书以及标准草案的电子版本发至xtbwh@163.com。   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1号8层815室 邮编:100080   联系人:高兰 王向红   联系电话及传真:010-6548189、62245003   附件一: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doc   附件二: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doc   二〇一〇年二月一日
  • 《中国经济年鉴》分析测试行业约稿函
    光辉的历程 永久的史册 《中国经济年鉴》纪念建国60周年专题约稿函   《中国经济年鉴》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客观反映中国经济全貌的大型权威史册,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由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编委,由中央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及重要经济研究部门专家供稿,发行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连续出版28年。   《中国经济年鉴》分为重要文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分析、省部长谈经济、行业篇、地区篇、企业篇、本年度专题篇等九大部分,以内容丰富、资料完整、数据权威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决策依据,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是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最全面的记录,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强有力的见证,是中国经济领域最具说服力的年度报告。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大庆之年,我国60年所走过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是亿万中国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必将在人类文明史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为隆重庆祝共和国60华诞,具体、形象、直观的反映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辉煌成就,全面记载各行业、各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各项经济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果,本刊将利用最大容量的彩色插页广告版面安排组织大型专题《光辉的历程,永久的史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近年来经济领域的优秀典型单位和先进代表人物重点推介,展示他们的经验与成就并将其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的重要历史见证载入共和国经济史册。   经有关部门推荐及慎重筛选,特邀请相关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主要业绩与成就入编此专题,希望得到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与协助。   附:《中国经济年鉴》纪念建国60周年专题——关于分析测试行业专题的说明   一、背景与宗旨   分析测试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关键,对食品、卫生、环境、材料、能源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纪念建国60周年,具体、形象、直观的反映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辉煌成就,本刊安排组织大型专题《光辉的历程,永久的史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分析测试行业进行重点推介,展示其贡献与成就并将其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的重要历史见证载入共和国经济史册。   二、组织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略)   编委会(见附件)   三、内容与安排   1、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介绍及分析测试行业发展综述。(文字/免费)   2、推荐并筛选出相关代表企业(3-5家)的主要业绩与成就入编建国60周年专题。(图片+文字)   3、推荐相关优秀论文及报告入选《重要经济文献》、《年度专题》、《企业发展概况》等栏目(2-3 篇)。(文字/免费)   4、请安排相关负责人协助工作。   四、其它内容   1、赞助条例:本刊可接受一定额度的赞助,具体内容商谈。   2、联系我们   联系人:中国经济年鉴宣传策划处 王艳丰   电话:(010)83029941   传真:(010)83029942   E-mail:nianjianchina@126.com   附件:2008《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名单.doc
  • 《化工行业“十二五”标准化发展指南》发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受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指导全国化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根据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指南。   一、化工行业标准化发展成就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多年来,化工行业标准化在化工生产、经营、贸易等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推动了化学工业乃至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1、标准覆盖面更宽,结构更加合理。   “十一五”期间,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化工行业加强了新技术、新材料、人身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从而使标准的覆盖面更宽,标准的结构更加合理。“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数量由“十五”的4094项,增加到5351项,其中国家标准由1976项增加到2832项,行业标准由2118增加到2519项。“十五”期间,标准结构基本以产品、方法、基础标准为主,安全、卫生、环保、管理标准很少。“十一五”期间,安全、卫生、环保、管理标准在化工国家标准中已占6.5%,在化工行业标准中已占8.7%。同时,标准本身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一些重要产品标准不再只是规定主含量,而是大多增加了有毒有害限量及杂质含量限制要求,从而使标准的结构更趋合理。   2、化工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化工标准体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贸易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新技术、新材料、人身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有了更高更新的需求,相关的标准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原来的标准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加大了对化工行业整个标准体系的建设,开展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化工行业部分》的体系建设工作,将目前的5351项化工标准全部纳入其中,完成了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编制工作。同时,为了加强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十一五”期间还进行了《食品安全和消费品安全标准规划和体系研究》、《建筑材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胶粘剂、涂料子体系》、《化工装备标准体系研究》、《中国涂料低污染化国家标准体系》、《化工新材料标准体系研究》、《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研究》等6个专项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通过以上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化工行业标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一些急需标准缺失,原有标准老化和滞后的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标准适用性更强、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健康、安全、环保这一主题,以制定高效低毒支农产品标准、化学品安全标准、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标准、专项规划配套标准为重点,组织制修订标准2439项,从而使化工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清理、复审标准4877项,使现有标准的标龄均保持在5年之内,大大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加强了标准研制与科研相结合,有效推动了标准水平的总体提升。“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   4、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实现突破。   化工行业一直比较重视采标工作,“十五”期间,化工国家标准采标率已达67.2%,化工行业标准采标率已达34.5%,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化工标准采标率又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化工国家标准采标率为73%,化工行业标准采标率为39%。化工产品标准采标率的提高,促进了技术进步,使标准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各技术机构没有一家承担ISO国际标准秘书处工作,也没有提交过国际标准提案。“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相关标委会相继承担了ISO/TC61塑料国际标准秘书处、ISO/TC59/SC8建筑结构标委会建筑密封材料分会国际秘书处、ISO/TC41/SC3带轮和带标委会输送带分会国际秘书处、ISO/TC134WG1无机(矿物)肥料工作组国际秘书处工作,得到ISO各成员国的认可。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化分会(TC63/SC4)委员张育红当选为ASTM D16.02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同时,由全国塑料标委会负责起草的ISO 1628-3《聚烯烃材料稀溶液黏数测定》国际标准已正式出版 由全国化学标委会石化分会(TC63/SC4)牵头起草的ASTM D7504标准顺利发布 全国肥料与调理剂标委会已向ISO提交《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的测定》等4项肥料国际标准提案。通过以上活动,充分说明“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互动,为今后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标准化技术机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农药、化肥、合成材料、橡胶及其制品、涂料和颜料、染料和染料中间体、化学试剂、化学气体、化学助剂、胶粘剂、塑料、感光材料、信息用化学品、水处理药剂、化学矿、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工程设计施工等20多个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化工行业已形成了专业配套、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标准委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导下,化工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建设又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由石化联合会管理的化工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由“十五”期间的57个增加到目前的114个,其中: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1个、全国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5个、工作组34个、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标准化机构从业人员由“十五”期间的10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人。同时, “十一五”期间,共组织32个标委会进行了换届,46个标委会进行了委员调整,从而使标委会的委员结构更加合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6、标准的前期研究作用越来越显著。   “十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标准的前期研究开展得较少,成效也不大。“十一五”期间,为了及时解决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了行业热点、难点的标准前期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5年来,联合会向国家标准委组织推荐标准化公益性科研专项40项。为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应对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法规(REACH),促进我国化学品对欧出口贸易,组织化工行业专家开展了REACH相关标准比对研究,制修订了100多项相关国家标准,建立了我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相关标委会还长期跟踪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和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适时将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提高了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   7、化工企业标准化工作有了新进展。   企业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企业标准化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十五”期间,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对化工企业标准化工作推动不够。“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石化联合会采取加大企业承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的比例 增加企业在技术机构中委员的比重 组织企业积极承担标准起草工作 将成熟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启动中国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工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等多种措施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化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中来,突出了企业在标准化中的主体地位,使制定的标准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标准化培训,提高了全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工作能力。   ( 二 )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采标率偏低,检验设备和检测技术的落后,导致现有部分化工标准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的问题 因制修订标准数量及标委会的数量增加过快,导致部分标准质量下降及标委会工作水平偏低的问题 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涌现,标准制修订周期较长,表现出不适应和跟不上的问题 因标准化经费短缺,影响标准的前期研究和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认真研究和加以改进。   ( 三 ) 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对促进化工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随着经济的科学发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对化工标准化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性短缺,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缺少自主品牌的问题仍很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增加有毒有害限量及杂质含量限制要求,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产品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但是,目前化工新材料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实力不强,研发能力较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高端、高性能产品少等。这就要求在对新材料、新产品科研的同时加强标准化的前期研究,将标准研制与科研相结合,尤其要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融入到标准中,尽快把科研成果和专利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同时,要加大低能耗、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标准的制修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理新更高的要求。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虽然“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距离“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差距还很大,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能耗标准、设备节能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满足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四是加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理新更高的要求。化工行业从生产工艺到产品都是危险性比较高的行业,同时化工产品又是下游相关产业的原材料,因此化工行业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特点,化工行业就要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农药和化肥低毒高效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涂料、胶粘剂等装饰装修材料标准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总之,目前化工行业已进入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期,行业发展任重道远,化工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只有继续努力才能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一 ) 指导思想   “十二五”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节能、环保、健康、安全为重点,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着力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需要。   ( 二 ) 主要目标   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化工标准化工作要力争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争取用5年时间建设起一个与化工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   ——争取制修订1500项标准,解决标准缺失和老化问题   ——重点突出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管理型、贸易型等标准的研制,努力将占标准总数比率提高到15%   ——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争取突破关键技术,转化为200项相关标准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各标委会和标准化研究机构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力争国际标准提案10项   ——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健康、国际贸易等行业难点和热点开展标准前期研究,争取每年2项研究课题立项   ——加强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新培养出5名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100名国内标准化专业人才,500名标准化从业的骨干人才。   三 、 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化工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标准制定和组织建设的依据。当前,化工行业的标准体系已有很大变化,安全、节能、环保、管理等标准已增加了不少,但为了适应目前标准化形势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继续开展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及化工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解决化工行业标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体系功能不够完善,一些标准缺失、老化和滞后的问题。争取用5年时间建设起一个与化工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研制出一批涉及振兴石化产业及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标准,从而使化工行业的标准体系更完善,结构更合理,层次更分明、重点更突出,适用性更强,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   (二)不断扩大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各标委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支持各标委会和标准化研究机构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尤其是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工作。努力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更多地提升为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有效组织行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ISO、IEC和ASTM 等有关国际组织的标准化活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技术机构主席、召集人和秘书处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三)有效开展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前期研究   标准化研究人员要把标准研制与科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专利尽快转化为标准,有效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有效推动标准水平的总体提升。各标准化技术机构要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和健康这些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其中包括能耗标准、化学品危险性的测试和评估标准、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新材料标准等。从而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国际化学品贸易,保护人类和环境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   (四)切实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1、化工新材料:   重点研制高性能膜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数码影像材料与数字印刷材料、磁记录新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标准。   2、高效低毒支农产品:   重点开展肥料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生态评价方法、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制定 制定新型缓控释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分级标准 开展废弃肥料控制及再利用的研究等。   重点制定环境友好农药新品种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标准,尤其是生态农药及低毒高效新剂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3、食品、消费品:   加快制修订无机、有机及着色剂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标准,规范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和市场。同时,重点制修订口腔清洁用原材料、化妆品用原料及方法标准。研究制定食品接触类卫生要求及卫生规范标准。   加强涂料、染料、胶粘剂、橡胶制品、以及医用制品中有害物质限量和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   4、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重点制定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通用标准、化学品泄露、事故等偶然事件产生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处置方法标准以及生产、使用过程中废渣、废水(液)、废气处理方法标准 制定废旧轮胎、废旧塑料综合利用标准。   重点制定有关废污水处理剂标准 制修订水质(循环冷却水及锅炉水、再生水等)分析方法、药剂评价方法、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 重点制定再生水水质分析方法系列标准。   开展工业排放气回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5、化学品安全生产:   重点制修订与火灾、爆炸、中毒等有关的装置设计、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和安全防护标准,以及涉及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管理等的管理标准。加强国际石油化工行业先进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标准的研究,积极消化、吸收和采用国际标准。   (五)扎实推动传统产品标准的更新和提高   1、基本化学品:制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创新型基础化学原料标准 高纯化学试剂 绿色环保型水处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   2、橡胶:汽车、工程机械设备配套的橡胶制品 特种橡胶及制品 安全防护和救护用橡胶制品等。   3、塑料:重点制定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专用料、汽车用塑料等标准。   4、轮胎:重点制修订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环保轮胎、安全轮胎等标准。   5、涂料:重点制定保温隔热节能涂料、风力发电装置用涂料、海洋重防腐专用涂料、环保型水性涂料、无溶剂型粉末涂料、新型汽车涂料、功能性建筑涂料、新型颜料及测试方法等标准。   6、染料:制订高固色率、耐碱性、高性能的染料及中间体和印染助剂的产品标准。   7、气体:制定低温液化气体、高压液化气体、有毒气体、医用气体以及充装、储存、运输等涉及安全与防护的标准。   8、输送带及摩擦型带传动:制定节能、安全、环保输送带标准,制定能够满足煤矿工业所需的井下用分层织物芯输送带及低烟低毒井下用阻燃输送带等新型输送带标准。   9、化工装备:重点制定化工机械与装备、非金属化工设备、搪玻璃设备、橡胶塑料机械、防腐蚀技术领域的安全、节能、环保标准。   四 、 保障措施   (一)规范技术机构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继续加强对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完善标委会章程及秘书处工作细则等管理制度,细化委员的职责,增强委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委员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委员在标准制定、科研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工作情况跟踪和动态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提高标委会工作水平。   (二)加强标准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重点抓好各标委会委员及企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大力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重要标准的宣贯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国家标准化方针、政策、标准制修订程序和标准化工作导则及国际标准化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标准化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加速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标准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是质量的源头。从源头抓质量首先要从标准的质量抓起。落实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协调,严格标准制修订程序的监管,健全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责任制,落实有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标准内容科学合理和文本规范。   (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鼓励各标准化技术组织继续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争取承担更多的ISO秘书处工作或提出更多的国际标准提案,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尽量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   (五)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今后,一要继续为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创造条件,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同时,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二要加强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和咨询。其中包括指导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供信息服务、业务咨询、代买代查标准、搭建交流平台等,为企业标准化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及相关试剂盒2项团体标准发布
    近日,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发布T/ZJATA 0005—2021《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 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T/ZJATA 0006—2021《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团体标准。该2项团体标准将于2022年1月20日实施。T/ZJATA 0005—2021《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 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标准详细信息标准状态现行标准编号T/ZJATA 0005—2021中文标题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 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英文标题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HPV)nucleic acid - Hybrid capture - CLIA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中国标准分类号C 44国民经济分类Q849 其他卫生活动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0日实施日期2022年01月20日起草人韩斌、寿莹佳、华绍炳、石林、周晨楠。起草单位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州市南浔区佰通标准化研究院。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基于杂交捕获和化学发光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方法的缩略语、方法原理、仪器设备、试剂或材料、样本、检测步骤和检测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杂交捕获—化学发光原理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核酸检测。主要技术内容现有的宫颈癌初筛主要是通过细胞学方法,检测结果受到很多主观因素影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是基于病因学的分子水平检测方法,是近几年医学界刚刚发明并开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一次检测所有引致宫颈癌的14个高危型HPV病毒,使宫颈癌检出率达99%以上。这种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HPV检测技术“金标准”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不易漏诊、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普通实验室即可开展,且能更加客观地评估受检女性是否已经有宫颈癌癌前病变或存在进展为癌前病变的高风险。目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技术的使用已经在国内逐渐成熟,但国内外目前均没有成熟的检测标准。因此,此次拟建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团体标准,旨在填补国内空白,为检测机构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的测定提供确切的检测依据,保障检测的可靠性。是否包含专利信息是标准下载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1014906.shtmlT/ZJATA 0006—2021《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标准详细信息标准状态现行标准编号T/ZJATA 0006—2021中文标题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英文标题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Hybrid Capture - CLIA)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中国标准分类号C 44国民经济分类Q849 其他卫生活动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0日实施日期2022年01月20日起草人韩斌、寿莹佳、华绍炳、石林、周晨楠。起草单位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州市南浔区佰通标准化研究院。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以下简称“试剂盒”)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标签、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贮存和质量承诺。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主要技术内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的必要配套检测产品,用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 DNA 检测,可作为宫颈疾病辅助诊断及处理后定性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检测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技术的使用已经在国内逐渐成熟,关于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生产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经查询,未查到ISO、IEC对应的产品标准,国际上生产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执行的都为企业标准。目前国内行业标准YY/T 1226—2014《人乳头瘤病毒核酸(分型)检测试剂(盒)》,该标准对采用实时荧光PCR法、PCR杂交原理法、酶切信号放大法等多种方法的通用标准,对应用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分型)检测试剂(盒)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没有量化和细致的规定,标准本身较为落后。例如:检测限指标不够先进、没有规定企业阴性参考品的交叉反应率要求、以及重复性中相对光子数的变异系数要求。检测试剂盒产品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决定了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因此制定一个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标准十分有必要。此次拟建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试剂盒(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团体标准,完善了国内基于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的检测试剂盒标准,将为该类试剂盒的质量提供保障。是否包含专利信息否标准下载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1014907.shtml
  • 2017年第一批国标制修订计划发布 新制定多类光谱仪器元器件标准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国家标准委发布2017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共修订238项。通知显示,批计划共计238项,其中制定160项,修订78项 推荐性标准236项,指导性技术文件2项。其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修订名单中,这是自我国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来第四次进行修订。 /p p   资料显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字1984年首次发布以来,共进行过3次修订,分别在1994年、2002年和2011年,修订内容主要依据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调整范围涉及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采用的国际标准为ISIC Rer.4。 /p p   本次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加入了部分光谱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工作。通知显示,计划新制定的两项标准元器件标准分别为《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2部分: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和《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此两项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将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大连市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共同起草。 /p p   本次制修订计划中,除新制定部分光谱仪器元器件标准外,新制定一项《聚合物材料中3,3& #39 -二氯-4,4& #39 -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该标准将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中检华纳质量技术中心共同起草。此外,本次国标制修订计划中还包括显微镜相关目镜划分版等4项标准的修订和检测实验室安全以及多项合格评定标准制定计划。 /p p   详细制修订标准计划如附件。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xls.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9cd28775-0a1e-4977-80c0-05162580edd3.xlsx"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2017年第一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汇总表.xlsx /a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www.sac.gov.cn/szhywb/sytz/201705/t20170526_239812.htm"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strong /a /span /p p br/ /p p br/ /p
  • 轻型车“国六”标准来了!仪器行业应该关注啥?
    近日,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简称“轻型车国六标准”),公布了第六阶段轻型汽车的排放要求和实施时间。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提升,2001年,国家第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始实施,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重点区域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单车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有效促进了汽车行业技术升级。为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减少排放,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实施国VI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轻型车国六标准。  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改变了以往等效转化欧洲排放标准的方式,邀请汽车行业全程参与编制,充分吸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组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共分析汇总8600种国五车型排放数据,调查了50万辆轻型车行驶里程情况,设计开展了验证试验。轻型车国六标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从以往跟随欧美机动车排放标准转变为大胆创新,首次实现引领世界标准制定,有助于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二是在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可以起到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 三是能够满足重点地区为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而加严汽车排放标准的要求。  轻型车国六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具有六个突破,一是采用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程序,全面加严了测试要求,有效减少了实验室认证排放与实际使用排放的差距,并且为油耗和排放的协调管控奠定基础 二是引入了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改善了车辆在实际使用状态下的排放控制水平,利于监管,能够有效防止实际排放超标的作弊行为 三是采用燃料中立原则,对柴油车的氮氧化物和汽油车的颗粒物不再设立较松限值 四是全面强化对VOCs的排放控制,引入48小时蒸发排放试验以及加油过程VOCs排放试验,将蒸发排放控制水平提高到90%以上。五是完善车辆诊断系统要求,增加永久故障代码存储要求以及防篡改措施,有效防止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超标排放。六是简化主管部门进行环保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监督检查的规则和判定方法,使操作更具有可实施性。  为保证汽车行业有足够的准备周期来进行相关车型和动力系统变更升级以及车型开放和生产准备,本次轻型车国六标准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设置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实施。同时,对大气环境管理有特殊需求的重点区域可提前实施国六排放限值。目前,标准实施的行业生产和油品条件也已初步具备。多家轻型汽车生产企业已基本完成符合轻型车国六标准样车的开发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也已于同期批准发布了第六阶段车用汽、柴油国家标准。  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保障轻型车国六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督检查力度,推动车用油品升级,切实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提升,2001年,国家第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始实施,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重点区域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单车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有效促进了汽车行业技术升级。为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减少排放,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实施国VI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轻型车国六标准。  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改变了以往等效转化欧洲排放标准的方式,邀请汽车行业全程参与编制,充分吸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组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共分析汇总8600种国五车型排放数据,调查了50万辆轻型车行驶里程情况,设计开展了验证试验。轻型车国六标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从以往跟随欧美机动车排放标准转变为大胆创新,首次实现引领世界标准制定,有助于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二是在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可以起到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 三是能够满足重点地区为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而加严汽车排放标准的要求。  轻型车国六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具有六个突破,一是采用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程序,全面加严了测试要求,有效减少了实验室认证排放与实际使用排放的差距,并且为油耗和排放的协调管控奠定基础 二是引入了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改善了车辆在实际使用状态下的排放控制水平,利于监管,能够有效防止实际排放超标的作弊行为 三是采用燃料中立原则,对柴油车的氮氧化物和汽油车的颗粒物不再设立较松限值 四是全面强化对VOCs的排放控制,引入48小时蒸发排放试验以及加油过程VOCs排放试验,将蒸发排放控制水平提高到90%以上。五是完善车辆诊断系统要求,增加永久故障代码存储要求以及防篡改措施,有效防止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超标排放。六是简化主管部门进行环保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监督检查的规则和判定方法,使操作更具有可实施性。  为保证汽车行业有足够的准备周期来进行相关车型和动力系统变更升级以及车型开放和生产准备,本次轻型车国六标准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设置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实施。同时,对大气环境管理有特殊需求的重点区域可提前实施国六排放限值。目前,标准实施的行业生产和油品条件也已初步具备。多家轻型汽车生产企业已基本完成符合轻型车国六标准样车的开发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也已于同期批准发布了第六阶段车用汽、柴油国家标准。  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保障轻型车国六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督检查力度,推动车用油品升级,切实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曾有专家预测,汽车尾气监测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十亿至数百亿元。巨大需求量带来市场机遇,对于仪器企业来说,这正是更新环境科学和监测分析仪器产品、提高技术水平的好时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  附件: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8352.6—2016代替 GB18352.5—2013).pdf
  • 地摊经济大火后如何管理? 团体标准要来了!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说起地摊,很多人都会想到大街小巷的鲜花、美食、小商品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地摊经济一度消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市杨宝玲提出了“地摊经济”建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共鸣。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期间指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四个字也频频冲上热搜榜,成为了热门话题。多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设摊贩规范点来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地摊.jp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alt=" 地摊.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2e19665f-06c9-4abd-a588-7e9c2c44fb33.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据了解,2015年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规定了1481个职业,其中就包括“摊商”,职业定义为在固定或流动摊位上,从事商品销售与提供服务的人员。此外,作为亚洲地区地摊经济较为活跃的国家,印度于2017年3月发布印度国家标准IS 16066:2017《街头食品摊—食品安全要求》,标准规定了固定或流动的食品摊在制作与销售食品过程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要求。然而,目前地摊经济国际标准尚属空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近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正式下达《地摊经济系列团体标准专项计划》。此轮专项计划包括《地摊经济 术语》、《地摊经济 基本原则》和《地摊经济 市场主体运营管理指南》等3项团体标准,将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国标准化协会服务贸易分会、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以及浙江、山东、湖南和成都地方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起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姚歆指出,目前随着我国地摊经济合理释放,有序发展的推进,对原先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许多治理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摊经济的基础性研究还很薄弱,标准供给不足。因此,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市场与创新需求的优势,联合各相关利益方共同研制地摊经济系列标准,并以此推动地摊经济多元化标准供给,为地摊经济发展提供指南,同时为与地摊经济相关的市场监管和城市管理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span /p p br/ /p
  • 国家统计局印发《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的通知
    p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国家统计局对《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延续2015版的分类原则、方法和框架,根据新旧国民经济行业的对应关系,仅对行业分类有变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行业编码的对应转换,形成《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现将《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title="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修订说明.doc"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2/attachment/850398e1-c171-4bfb-a994-b9e02c58076d.doc"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修订说明.doc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title="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doc"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2/attachment/dd27092a-bdef-42e5-9ff6-537f7504e997.doc"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doc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title="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新旧对照表.doc"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2/attachment/bddbf5ea-430f-4f74-ae1b-9ac351c8d9c8.doc"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新旧对照表.doc /a /p p /p
  • 经济日报:中国制造向高端大步迈进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万米海沟成功坐底…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大国制造屡创奇迹,制造大国奋楫笃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优质企业,扩大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冰雪蓝的主色调上,白色飘带飞舞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点缀其中,这是国铁集团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022年1月6日,首趟北京冬奥列车从清河站上线发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崇礼,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建成运行,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大国重器,诠释中国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为我国制造业从规模经济向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双重优势叠加转变提供条件。同时,产业门类齐全、链条长、配套完整,让中国制造具备了大而全的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通信设备、高铁、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持续攀升。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 中国制造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两化融合、生产力布局优化、去产能、降成本、绿色制造、三品建设、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制造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1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及落实到位,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主体投入热情。骨干龙头企业一马当先。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秦海林介绍,我国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培育百万家创新性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中小企业。它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家庭智能充电设备,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私有充电桩的行业“龙头”。2019年之后,挚达科技开始转型直面终端消费者,并借助京东的发展生态圈,迅速找到了撬动销量暴增的密码,坚定了创新发展的步伐,并于2021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也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新”的优势。盛朝迅表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做优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补链强链提升韧性2020年12月29日,当3000多台笔记本电脑载满最后一辆物流车,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合肥“千亿企业”宣告诞生。联宝带来的远不止一家工厂,而是串起一条电子信息产业链,还引入全球化的研发团队和成熟的创新体系。如今,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联宝。“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秦海林说。补短板,中国制造业着力稳定供应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下,我国实施了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重点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强基突破的典型路径模式,切实解决了部分重点产业的四基“卡脖子”问题。“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中国的芯片、传感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领域产品和服务逐步从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迈进,已初步形成体系化、生态化发展态势。”众诚智库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柳絮说。锻长板,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飞机、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5G研发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28%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降16%。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制造强则国强。中国制造正强筋壮骨、步履铿锵,还将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 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
    10月28日,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标志着我国果品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标准部副主任国焕新在讲话时指出,加强标准化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品牌国际竞争力、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从事果品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机构,今后要积极做好标准规划,加强标准研究,推动标准应用。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章力建在讲话时指出,今后要充分利用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个平台,调动和发挥好各位委员、专家的积极性,为果品标准化工作献计献策 要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果品标准的质量,真正发挥标准在果品行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果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水平,提升我国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围绕果品产业发展与产品质量安全,按照果品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升级、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公平贸易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规划,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果品标准体系 要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培训,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争取主持有关果品国际标准的研究和起草,最大限度保护国内果品产业的利益。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叶贞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以促进果品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果业标准体系为主线,以着力提高果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推动我国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为做大做强我国果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要建立包括产品标准、安全卫生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以及相关投入品标准、基础标准等较为完善的果品标准体系,为推进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要着力提高果品标准制修订工作水平,严格审查标准制定修订任务承担单位的资质,对修订和新制定的标准,要深入开展系统的前期研究和实地调查,提高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要加大果品标准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同时要强化标准的约束力,提高标准的执行力度 要积极开展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农民生产做好技术服务。   此间召开的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果品标准体系框架》和《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
  • 协同发力 精准施策——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高质量发展
    p   上世纪末,王大珩院士、金国藩院士等仪器仪表行业专家早就提出振兴我国仪器事业的目标和若干建议,王大珩院士指出“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是相对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言的,而改造世界是以认识世界为基础的”。“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是现代生活的‘物质法官’”,这四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测量工具,仪器仪表已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仪器仪表行业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强国和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2018年7月1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而仪器仪表及其核心部件则是通信测试、装备运维、智能感知和大数据获取等的重要保障。 /p p   我国高端仪器仪表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逆差都在150亿美元以上,比机床等大宗机电产品更严重。以科学研究用大型科研(科学)仪器为例。截止2015年,中国高等学校、检测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转制院所等共有大型科研仪器总量为61251台/套,其中,进口的大型科研仪器总量为46127台/套,占中国现有大型科研仪器的75%,进口来源主要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 实际上从“八五”开始,我们国家中央和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所需大型科学仪器的进口比例就维持在90%以上,到“十一五”期间该比例达到了95.9%。 /p p   行业门类多、产品品种多、产业链复杂、技术保障特殊(如量值溯源),是仪器仪表区别于其他大型机电装备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仪器仪表行业属于制造业大类,分6个中类、20个小类,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也有部分仪器仪表行业内容。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产品情况时,参考了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小类,主要统计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置、电工仪器仪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实验分析仪器、试验机、供应用计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衡器、大地测绘专用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仪器以及其他仪器仪表等,在名称上与行业分类描述稍有区别,统计的细分仪器仪表产品见附表1。针对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我们国家还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与代码标准,标准将大型科学仪器分为18类通用大型科学仪器和13类专用大型科学仪器,每类科学仪器的代表性产品分别如附表2和附表3所示。仪器仪表产业链结构十分复杂,下游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产业链上游涉及多种电子元器件、有机与无机材料、机电配件、通信、软件和其他各类部件等,还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且必需的第三方保障技术体系(如计量、认证等)。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民营、国营、资本化运作等阶段。“十二五”以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国家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置了“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科技部设立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信部在多项发展政策中引导和支持仪器仪表企业实施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目前我国已基本解决了仪器仪表的品种问题,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仪器仪表开发长期处于跟踪的状态,基础研究薄弱,产品聚集在中低端,高端仪器仪表和前沿引领性的科学仪器大量依赖进口,而且我们自主开发的仪器仪表普遍反应不好用。面对当前新的经济和科技形势,以及万物互联的时代需求,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国情,从顶层设计、行业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从行业生态、服务平台、原始创新和质量基础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这些建议能为该行业的政策规划、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p p    strong 现状与问题 /strong /p p strong   1.1 顶层设计 /strong /p p strong   1.1.1 政策制度体系需要完善 /strong /p p   仪器仪表产品从基础研发到推广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涉及科技创新政策、推广应用政策、行业管理政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以及宏观综合政策等制度体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同政策制度之间的协同发力。尤其是宏观综合政策和推广应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科技、工业、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主管部门,还需要国防科工委、发改委、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卫健委、农业部、自然资源部、海关等仪器仪表应用领域部门的通力配合。然而,当前我国缺少仪器仪表相关政策制度系统串联的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不同政策体制之间的协同发力效果不明显。 /p p   绝大多数仪器仪表具备测量功能,因此计量器具、计量检定规程是仪器仪表产品发展的“基本准绳”。随着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我国不同领域相关计量标准、技术规范也要不断完善。当前,我国计量标准、技术规范虽然已积极采用国际计量检定规程,也积极参与到国际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工作中,但在部分计量器具、量值标准与计量检定方面,仍与国际计量体系存在差异,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国仪器仪表产品的国际化。如2018年1月起,新的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OIML-CS)提出了39种计量器具及计量检定规程,而我国目前仅具备非自动衡器、称重传感器、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高精度线纹尺等11种计量器具认证资格,且OIML证书与国内现有计量认证转化、国内外计量检定规程互认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p p    strong 1.1.2 政策引导模式需要优化 /strong /p p   随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不断发展,产品技术指标正在不断追赶国外同类产品,但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的系统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医疗仪器等,用户大多因此不愿采购国产仪器仪表。该差距的产生不仅有技术原因,还有行业基础、技术认识和政策引导等问题,关联于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生态。 /p p   仪器仪表对制造工艺要求高,我国行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专用仪器仪表机床企业,专门负责制造仪器仪表用工具、配件与零部件等。近些年,虽然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国产通用件和基础件的质量一般只能满足中低端仪器仪表的技术需求,高端的仪器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是由于仪器仪表产品性能还带有明显的工匠技艺属性,制造工艺需要长期钻研和沉淀积累。目前国产仪器仪表技术攻关多以产品开发为主,缺少仪器仪表制造工艺研究、培育的系统攻关和积累。 /p p   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产品工艺、产品可用性的短板,但是中小企业短期内很难靠自身力量系统研究并提升产品的系统性能。以可靠性为例,可靠性工程贯穿仪器仪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不仅关联产品研发,还与工艺设计、材料分析、企业管理、工装设备改进等各方因素都息息相关,产品可靠性提升需要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协同发力,从而实现系统性能全面提升。但是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开发多以功能指标为导向,可靠性系统设计缺失,导致可靠性提升大多依赖后期处理,产品迭代次数和成本很高 仪器仪表开发的用户参与度很低,导致可靠性问题反馈不清晰、不及时,产品技术熟化环节缺失。长此以往,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与国外产品相比差距自然明显。此外,用户体验不佳、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也是用户常诟病国产仪器仪表的方面。 /p p    strong 1.1.3 国家资助方式需要改变 /strong /p p   仪器仪表种类繁多且更新换代快,导致相关国家专项项目的部署容易碎片化。另一方面,仪器仪表的国民经济价值一般通过主机装备或系统才能体现,相较被服务的主机装备,仪器仪表的显示度较低,导致布局在仪器仪表本身的资助经费普遍偏低,但实际上仪器仪表开发的技术难度不一定比主机装备低,有时候甚至更高。 /p p   当前,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均安排了仪器仪表的专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接续前期基础,系统安排了高端通用仪器、专业重大仪器和相关核心零部件的研制任务,但是在其他专项中也有仪器仪表的研制任务 此外,仪器仪表相关的传感器等核心部件被分散到多个专项中部署。不同专项中的仪器仪表研发缺乏协同布局与规划,一些重要的仪器项目得不到连续培育而出现中止的现象。 /p p   此外,我国仪器仪表国家专项的投资强度偏低。据统计,我国国家级科学仪器项目五年科技经费投入不及国外一个大型仪器公司一年的科技投入,而且国外仪器仪表的政府资助强度也远大于国内,且更加倾向于仪器生产和应用企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11年到2018年共资助仪器类基础研究设备与设施建设约55亿美元,专用型仪器的创新则通过相关联邦机构进行分类资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DOE)、国防部(DOD)都有固定的科学仪器与仪器设备支持专项。此外,美国政府对仪器仪表的资助分为创新性方法、系统研发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后两阶段都只资助企业,而且资助强度是创新性方法的10倍以上。 /p p    strong 1.2 行业管理 /strong /p p strong   1.2.1 管理不够专一,共性技术弱化 /strong /p p   我国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仪器仪表行业有相对明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高层的协调机制。不同于飞机、船舶、汽车等装备行业,仪器仪表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基础,是“新基建”七个方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制造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仪器仪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正是认识到仪器仪表行业与其他各行业的广泛关联性,政府相关部门均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支持,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拟定发展政策法规、研发投资、组织制订技术标准和计量认证、行业管理服务等。然而,对于促进仪器仪表行业的创新发展,并未设立比较明确的管理机构,使仪器仪表行业信息、需求等及时准确反映给政府部门的渠道模糊,管理服务体系分散,行业技术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p p   尤其是仪器仪表从样机到产品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重视不够,整个行业层面的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严重弱化。例如,国产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不足、共性工艺缺失等已成为行业公认的问题,但是这些共性技术涉及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充裕的技术和资金能力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专业做可靠性研究的机构难以获得宏量的仪器仪表企业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相关研究的针对性、可信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p p    strong 1.2.2 行业特征明显,中小企业为主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少与赛默飞、岛津、罗氏、福禄克等类似的国际龙头企业,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由中小企业主导。近些年,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 amp EN)每年都会公布销售排名前20的全球仪器公司榜单,但是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上榜。2019年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451个,总计主营业务收入为7242.64亿元(作为对比,华为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8588.33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 /p p   行业内部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进口仪器仪表总额为519.9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38.38亿美元,进出口逆差达181.55亿美元。按照行业协会分类依据进行梳理,全行业仅供应用计量仪器仪表、衡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大地测绘专用仪器四个子行业为顺差,行业存在低端(如电度表、水表、煤气表)产能过剩、高端能力(如大型科学仪器)不足的问题。结合行业营收规模,进一步可粗算出,2019年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约为8495.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进出口逆差),国产自给比例约为57.78%。上述数据也说明,国外企业虽然仅占领国内市场42.22%左右的份额,但是国外企业主要占领了高利润的精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医疗仪器等中高端市场。 /p p    strong 1.2.3 行业热度偏低,企业人才缺乏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的主要对口人才供给专业为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本科生专业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某就业平台统计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333份就业样本,数据显示仅有26%的就业去向是仪器仪表或工业自动化行业。再以清华大学精仪系为例,该系2018年签订三方协议就业人数共计55人,绝大部分去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军工单位等,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去往仪器仪表企业。这与仪器仪表行业的薪酬水平以及现阶段毕业生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有密切关系。 /p p   不仅对口专业毕业生到本行业就业情况不乐观,企业缺少创新人才已是普遍问题。我们密切跟踪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若干项目,我们了解到牵头企业参与项目的高级职称人数占项目总人数的比例基本都不到10%,考虑到这些企业已代表了国内仪器研制的较高技术水平,行业企业整体从业人员的高级人才比例会远低于1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结构特点是研发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在企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高于美、德等国家,但是高学历从业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占比则相对不足,而且软件开发者较多,很可能意味着仪器硬件产品开发能力存在较大不足的问题。 /p p    strong 1.3 技术创新 /strong /p p strong   1.3.1 自主创新活动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strong /p p   高端仪器仪表的开发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活动,仪器仪表企业是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创新研发的核心主体。但是正如上述分析,仪器仪表企业缺乏高端人才,导致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难以保障。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实现技术的联合攻关,但企业缺少创新人才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求量很少、研发代价大的仪器仪表并不适合企业开发,例如大型科学装置用仪器、基础理论研究用仪器、精密计量仪器、空天装备专用仪器等不仅需求少,研发周期长、门槛也高,企业不愿做、做的困难也大 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人机关系等技术是仪器仪表的共性技术,是解决仪器能用但不好用问题的关键,国家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但是企业攻关这些技术往往只针对自家产品,且不愿共享给整个行业,加之该类共性技术和相关装备平台的开发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基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企业是否适合作为上述技术或仪器开发的创新主体值得商榷。 /p p   strong  1.3.2 技术创新模式需要适应发展需求 /strong /p p   国际先进的仪器仪表企业一般都遵循“探索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战略布局,国内跟踪对标的产品往往是国外“生产一代”的产品,这样的创新生态已固化在我国仪器仪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这种生态的形成有历史和社会原因,因为跟踪的优势是目标可预期、集成开发周期短,再辅以价格优势,因而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p p   但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形势的发展,跟踪创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是跟踪仪器仪表的实体和软件相对容易,但是工艺细节却大量缺失,例如装配精度、标校技术、工艺应力、管理与工作纪律等,这是导致国产仪器仪表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的重要技术原因 二是集成创新的基础是能进口核心零部件,但是该类核心零部件一旦进口延迟或受限,仪器的研发周期就会推迟,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某些重点行业的应用 三是跟踪创新往往只能发生在已探索过的领域,或是在已被发现或证明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产生的成果也多为改进式创新成果。未来的高端通用仪器将更加智能,专用仪器向尖端专业方向不断发展,关键部件也将呈现多样化、集成化、小型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跟踪创新的思维惯性制约了自主探索发现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技术超越。 /p p    strong 1.3.3 国际合作交流需要优化引智方式 /strong /p p   针对上述跟踪创新的问题,国家和行业越来越重视仪器仪表的基础研究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借鉴,以期在时间和空间上减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但查阅文献和技术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都属于远观式技术借鉴活动,仅能够了解到国外先进仪器仪表技术是什么、做到了何种程度,但是无法了解先进技术产生和推进的过程。进一步地,不少学者和技术人员能够有长短不一的出国学习和实地调研的机会,旁观到国外先进的仪器仪表技术,但是深入了解到先进技术产生的源动力、理念和方法等更高层次的技术内涵有限。国家已认识到这样旁观和远观式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存在局限性,因此近些年出台了一些海外人才引进措施,但是有些措施带来了政治风险,这给国际学术和科技交流造成较多障碍。 /p p   strong  1.4 产业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1.4.1 “技术诀窍”特点显著,宏观标准慎重制定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设计方法、材料配方、工艺流程与工装、标校技术等都是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技术诀窍(know-how)”,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和实践检验,才能够逐步积累和掌握。这些“技术诀窍”是仪器仪表产品的核心能力,除去能够专利化的信息外,往往更多的是企业专有技术,是企业严格保密的内部资料与信息,甚至仅通过掌握技术诀窍的个人进行指导或传授。因此,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企业十分关注非专利性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宏观性技术标准的工作自然也应十分慎重,要区别于大宗类机电产品。 /p p   调研分析国内外仪器仪表相关标准现状可知,在国际标准层面,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仪器仪表标准大多为方法标准,针对仪器本身性能的标准很少,例如分析仪器的国际标准,仅有20余项涉及了产品性能 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的国家标准也大量采用国际方法标准,本土研制标准较少。各国仪器仪表行业主要使用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如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德国机械工程师协会(VDI)等各类协会/学会标准,以及安捷伦、德图、德州、哈希等龙头仪器企业的企业标准。目前,我国仪器仪表相关的国家标准多为通用方法标准,核电仪器、教育仪器、光电子等不同标委从用户角度对仪器仪表提出了应用技术规范。因此,高端仪器仪表研发、制造、检测等涉及产品性能的专有技术是否适宜制定行业、国家等宏观性标准,需要慎重考虑。 /p p    strong 1.4.2 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够,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strong /p p   仪器仪表的研发、制造与应用需求应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闭环,仪器整机制造企业应聚集一批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而且有必要、有责任优先培育一批本土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华为在5G和手机芯片领域的产业布局值得国内仪器仪表大企业借鉴。 /p p   可从研发、生产和应用三个角度具体解释产业链的问题。高校以自由探索为导向的研发居多,普遍缺乏从设计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和持续资助机制,科研人员对核心工艺、标校技术研究和理解的深度不足,仪器仪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国内仪器仪表中小企业没有能力长期开展自主创新研发,也没有资金主动建立良性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缺乏基础共性技术积累和复合型技术人才,产品多以跟随研发为主 国产仪器仪表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应用和同质化市场竞争,产业竞争和技术发展不协调。此外,仪器仪表的计量与检测正在面对量子计量的新一代计量体系变革,产业链其他环节并未及时跟进发展。 /p p   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是国产仪器仪表产业链的重大瓶颈问题。仪器仪表行业需要遵循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但是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新形势下,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的现状已严重制约我国仪器仪表企业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需要的源部件、传感器与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仪器仪表整机厂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产业链短板长期存在且愈发严重。 /p p    strong 1.4.3 行业品牌建设周期很长,投资规模普遍偏低 /strong /p p   仪器仪表是典型的高技术和高智力密集的行业和产品,仪器仪表的研发周期很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智力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和长期的收入效益。高端仪器,尤其高端科学仪器研制难度更大,需要长期资金投入,推广应用和品牌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努力。赛默飞、岛津、罗氏、福禄克等国外一线仪器仪表企业,都经过了数十年长期投入与积累,才能造就国际品牌,而且这些仪器企业研发投入仍保持高速增长,还吸收了大量政府和行业的项目资助。 /p p   虽然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并不缺乏上市公司,但是投资规模普遍偏低、产品开发各环节投资不均衡。截止2019年,我国现有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400余家,还有不少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大学孵化器,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仅有4家,而中小企业板块有9家、创业板有12家、新三板有150余家、科创板有6家,可见我国仪器仪表上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普遍偏低。此外,社会投资基本都集中于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产品与企业,而且投资方式也很少对仪器仪表前期研发、基础工艺材料与系统性能设计等方面进行支持,但是这些恰恰是仪器仪表最需要资金投入与项目支持的环节。 /p p    strong 2 思考和建议 /strong /p p strong   2.1 顶层设计 /strong /p p strong   2.1.1 补齐体系短板,联合推动生态建设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生态体系健全与制度完善应是首要任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研发机构和企业等各层级、“政产学研用金智媒”各主体要全面协同参与,近些年国家在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采购和税收等行业利好政策,建议下一步重点要放在创新、监督、服务等体系短板方面,使仪器仪表的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p p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需求,处理好长远发展和近期成效的关系。统一布局科研专项、基地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引导基金等,合理协调、彼此互补,建立企业和专业研发机构并行的“双主体”创新体系,发挥各类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解决可靠性、稳定性、高精度、工艺、批量化校准等不适合中小企业主导的基础共性技术问题。对于高端仪器仪表技术,国家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更大力气地支持企业与研究单位联合,突破中高端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以高端产品开发引领技术创新,缩短国际差距,赢得用户信任。 /p p   在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产高端仪器仪表检验检测试验基地和共性工艺(镀膜、焊接、热处理等)开发平台,积极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服务、测试等行业支撑技术研究与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与符合性评估等监督工作。注重仪器仪表行业监督体系的运行与考核建设,从法律法规、标准行规等方面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监督与服务的规范化。 /p p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和行业服务,为政府规划管理提供精准支撑。服务平台需要研发积累可靠性等行业基础共性技术,具备标准化、知识产权、计量、检测和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国产仪器仪表制造商提供可靠性及稳定性等的优化改进建议和方案,为政府部门系统梳理全产业链的问题,推动行业技术理论、工艺、标准、检测和计量等共性基础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p p    strong 2.1.2 政府联合引导,制造商和用户牵手 /strong /p p   为解决当前国产仪器用户“不想用”、“不愿用”的现状,国家已出台了一些让用户“敢用”的支持政策。例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9年版)》(工信部装函〔2019〕428号)中,首次将高端仪器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加大对重点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切实促进了国产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但是对用户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尚显不足。 /p p   政府部门联合引导的“制造商+用户”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与探索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行业主管部门与用户主管部门先要达成共识,再通过政策联合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协同投入部门资源,鼓励和支持重点工程用户与仪器仪表企业深度绑定,联合攻关与共同开发,促进仪器仪表制造商的基础技术研发与用户需求互动发展,是一种产业链各环节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工业强基工程”积极开展仪器仪表行业重点产品和工艺的研发,例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工信厅规函﹝2020﹞2号)中,在轨道交通、机械、汽车、船舶等领域积极展开仪器仪表产品与服务应用推广。联合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科技攻关难题,这些难题又会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获得精准支持和解决。该模式已取得积极成效,是政策体系协同的良好探索,给国产仪器仪表产品的性能改进提供了机会,值得推广应用。 /p p    strong 2.1.3 强化政府协同,精准配置国家资源 /strong /p p   由于仪器仪表行业与各行各业均息息相关,应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联席机制,强化政策制度体系之间的协调部署。用好政策制度,鼓励用户参与产品开发,长线规划攻关科学仪器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先支持研发依赖进口的、空白的仪器仪表产品,引导重视制造工艺和共性技术积累。在政府层面有效精准配置国家资源,开展全链条设计,从原理创新、基础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等方面,建议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全链条统筹部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优先考虑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量大面广、共性急需的仪器仪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建议央地资源多维度协同,地方政府应优化资源配套模式,避免重复支持研发和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地方资源纳入国家专项统筹部署地方定向任务,另一方面也可对中标国家项目的地方企业给予保障性配套。 /p p    strong 2.2 行业管理 /strong /p p strong   2.2.1 建立公益机构,强化共性服务能力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应加强专门的行业管理公益机构的建设,统一联系和支撑该行业的各政府管理部门。该机构应负责收集、汇总行业数据、监督行业发展态势,及时了解行业各层面的技术经济现状和问题,进而给国家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出针对性建议 该机构还要负责行业发展预测,要让该行业前瞻性配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社会突然有重大需要时才能获得脉冲式的支持和发展。例如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高频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高端医疗仪器设备不仅大量缺乏而且过分依赖进口,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才获得社会高度关注和国家相关支持,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方面,额温枪、红外测温仪等中低端医疗仪器市场也被疫情引爆,疯狂囤货,哄抬物价,乱象衍生。这次疫情暴露的上述问题充分说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掌握行业数据,完善技术和产业体系建设,强力服务行业发展,才能使仪器仪表行业正常应对类似突发状况。 /p p   同时,该机构要不断强化为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能力。仪器仪表企业是该服务平台的技术输入方,仪器仪表的原理和设计属于企业的“know-how”,但是在制造、测试、标准和计量等共性技术和平台方面,应由该机构承担建设或统筹行业资源发展,提高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不断积累行业共性技术。仪器仪表用户为该服务平台的技术需求方,平台要具备量化需求的能力,探索通过采取会员制度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仪器仪表用户。平台肩挑供需两侧,逐渐形成良好的“用户+共性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群”的发展模式,加快仪器仪表由技术创新到产品化的推进速度,解决国产仪器仪表能用但不好用的共性问题。 /p p    strong 2.2.2 持续培育龙头,发展专精单项冠军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需要世界级的仪器仪表制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掌握产品定价话语权,主导制定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肩负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带动上游产业链的重任,有明显的行业人才和资金吸引力,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应该选取工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进口依赖强的仪器仪表制造门类,从政策、金融、财税、人才和技术等行业生态核心要素出发,持续培育和发展仪器仪表制造型龙头企业。图1为2019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产品进出口统计,分类参考行业协会统计分类依据,我国近五年的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趋势与此类似。结合统计数据,应该重点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置、实验室分析仪器、光学仪器等仪器仪表细分行业里持续培育制造型龙头企业。 /p p   另外,更重要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必需大力发展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是指在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全国前列的企业。仪器仪表产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高科技、高水平的特点,非常符合“单项冠军”的理念。美国一半以上的仪器技术创新由中小仪器企业完成,德国有一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专、精、特”仪器企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吸附效应,以及共性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持续培育一批源部件、探测器与传感器、分析分离控制部件等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的单项冠军企业,一方面解决我国仪器仪表“空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与仪器仪表整机制造龙头企业相互依托,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格局。 /p p    strong 2.2.3 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人才服务企业 /strong /p p   在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出面引导。强化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应共同参与国家科技和产业规划的制定,兼顾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统筹中央、地方和企业资源,设立一定比例的地方和企业定向委托任务,在绩效评价中增加企业和用户评价的权重,引导和持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长期固定为企业开展服务。科技部最近印发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国科发区〔2020〕67号),《关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办函智〔2020〕59号)等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规范性文件,仪器仪表企业可以参考调整人才策略。仪器仪表企业要创新发展问题的解决模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规划和人才培养,用企业问题引导研究方向和人才教育,为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经费,面向在读博士和在站博士后设立短期就业岗位和薪酬福利待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固化为企业长期外聘的“技术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企业参与测控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共同研究和联合培养制度,要将科技人员服务仪器仪表企业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学位评定、人才遴选等的重要依据。 /p p    strong 2.3 技术创新2.3.1 关注共性问题,补齐技术创新短板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正处在从多品种发展往高品质发展的转型期。经过国家多个五年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我国仪器仪表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仪器仪表品种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国产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仍受限于可靠性、稳定性等品质问题,因此“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特别强调“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要开发“皮实耐用”的仪器,对每个项目的可靠性均提出了量化考核要求。但是针对现阶段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实际情况,仪器仪表可靠性、计量校准等共性技术研究并不适合企业牵头,不少企业对可靠性认识不足、研究可靠性的经费、硬件、人才准备也不够,出现了疲于应付考核指标验证的问题。建议在后续的仪器仪表科技专项部署中,将仪器的可靠性、计量校准、标准化等共性技术研发任务单独招标,由专业测试、计量、校准和标准化公益机构为企业仪器开发项目精准服务,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企业节省人力和物力,公益机构能够不断积累行业共性技术,同时国家和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p p    strong 2.3.2 重视基础研究,带动行业跨越发展 /strong /p p   除了继续跟踪式开发高品质的仪器仪表,还要从源头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国错过了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爆发时机,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热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大突破,我们国家仪器仪表行业的测试技术自然也长期处在跟踪式发展阶段。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去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对于同一物质量的测量可以基于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表2所示的压力测量方法的统计,一些新的压力测量原理不断被开发和应用。技术可以跟踪,但是创新不能跟踪,我们在解决当前仪器仪表需求的同时,还要着眼未来测试技术。在未来5-10年,专用仪器仪表的基础前沿属性更加明显,因此要注重测试计量技术的基础性创新研究,仪器仪表核心基础部件的开发,以及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等创新方法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教育。当然,我们也要慎重对待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p p   strong  2.3.3 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引智到岸创新 /strong /p p   为了跳出跟踪国外成熟产品的创新模式,建议加强原始创新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力量引入国内的合作,以囯际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或者联合国际力量参与国内专项研发工作,侧重联合开发国际空白的创新型仪器仪表,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从新型仪器仪表的基础原理和方法研究阶段就深度绑定,共同推动新型仪器仪表在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最后同步共享技术成果,当然同时也必须配套完善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探索智力和知识产权引进新模式,积极推动和参与仪器仪表的囯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仪器仪表的输入型囯际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优化科技人才到岸政策,将国际上有发展潜力的仪器仪表科技力量引入国内,在本土行业环境下开展仪器仪表技术协同攻关和产业化推广,尽量减少消化吸收的磨合阶段,缩短新型仪器仪表的研发周期。 /p p    strong 2.4 产业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2.4.1 完善标准体系,避免企业技术流失 /strong /p p   仪器仪表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标准类型和技术类别的关系。应在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中引导重视仪器仪表的基础共性技术,如测试应用要求、可靠性方法、环境、包装和运输储运、质量控制抽样方法、性能表示、通信传输要求、安全要求等。鼓励利用企业标准规范仪器仪表的“技术诀窍”,避免关键技术因人而存,避免制造水平因人而异,同时把关键核心技术留在企业,做好自我技术保护。积极鼓励协会、学会、标委会走进企业服务,帮助不同产品领域的“尖子”企业建立完善的高水平企业标准化体系,而不是被动地靠某些特定企业向协会学会输出团体标准。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建议以囯内仪器仪表行业需求为输出,积极推动和参与囯际标准制订,推动国际力量贡献囯际智慧。 /p p   strong  2.4.2 打造产业集群,培养核心部件企业 /strong /p p   集群发展有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时空优势,是适合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政府应从政策和财政上鼓励仪器仪表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协会等)聚集在特定地域,例如北京、重庆、杭州、西安、丹东、无锡、郑州、承德、苏州等,支持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优势地域开展技术和产业集群发展 或者配合国家推动的大科学装置或高技术产业布局,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建立科学仪器产业集聚高地,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 /p p   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国产零部件供应商等产业核心企业,尤其是涉及产业安全的、单一来源的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仪器仪表行业要有统一的底线思维,即产业链上不能存在“一卡就死”的环节,而核心零部件是仪器仪表产业链上最可能发生该问题的方面。因此,应聚焦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需要的仪器仪表,自主攻关其核心零部件。而且核心零部件研发周期很长,一旦确定支持就要持续支持,不能追求短平快。此外,建议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与功能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用好“揭榜挂帅”(《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9〕218号))、“一揽子”和“一条龙”(《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支持模式,培育一批能“传承百年”的核心零部件企业。 /p p    strong 2.4.3 优化支持模式,宏观引导金融投资 /strong /p p   鉴于目前仪器仪表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现状,决定了行业现阶段得到财政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因此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准,支持共性技术,搭建公共平台,营造健康生态,精准扶持中小企业。 /p p   财政资金要向研究共性技术和具备技术熟化能力的产业公共平台倾斜。仪器仪表的原理和种类繁多,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不仅要重点支持国家重大需求的产品研制开发,更要注重培育技术熟化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共性的工艺和测试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够服务于众多的行业中小企业,平台选定的熟化技术也具有相对高的产业化可行性,社会资本持有者可以通过该平台遴选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平台本身也比一般仪器仪表企业具有更高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潜力。 /p p   通过扶持仪器仪表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贷款等金融方式,缓解仪器仪表行业的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虽然社会资本对单个仪器仪表中小企业的兴趣有待提高,但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上升趋势,因此国家可以设立更加专业的行业专项引导基金,以宏观的总体正收益前景,吸引社会资本融入该行业专项引导基金。基金会跟踪国家仪器仪表相关科技和产业专项,支持绩效评估为优秀的中小企业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过程补助和后补助等不同方式,接续支持其产业化发展,促进国产仪器仪表的产业化推广应用,保证专项金融资金取得投资效益,社会资本自然也会受益。这样的操作模式可撬动地方政府、金融、创投、保险、民营资本等多方资源投入,精准支持仪器仪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p p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一直立足仪器仪表共性基础技术和产业政策研究,服务各级政府和企业用户,承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测量控制与自动化等领域综合性科研任务,致力为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被政府和企业认可的研究成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可量化、可考核、可计量必须有强大的仪器仪表产业作为支撑,通过我所长期的产业服务经历和大量企业用户调研表明,目前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国家基础研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的迫切需求。近期,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与仪器仪表产业密切相关,战“疫”所需高端传感器和仪器大量依赖进口,新基建又为仪器仪表产业提供了巨大需求市场。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下,我们撰写此文呼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为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欧阳劲松 杜晓辉 方毅芳) /p
  • 我国的标准物质与标准样品的研制现状
    在ISO/REMCO成立后不久的1980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标准样品技术交流活动。从 1994年开始,我国在参照、等效或等同采用国际导则的基础上,逐步制定了GB/T15000系列国家标准《标准样品工作导则》及技术规范。1996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ISO/REMCO中国委员会,协调我国与国际之间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技术交流活动。那么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研制现状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目前国内有几十个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研制单位,研制了几千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品种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矿石、炉渣、建材、农药、临床化学、气体、环境、食品、化工产品、工程技术、特性、核工业、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等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近年来在国家实验室认可、ISO9000认证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6年7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一级标准物质发布了 1334种,有效1316种,二级标准物质发布了2315种,有效2275种 国家标准样品发布了1990种,还有各个行业部门发布的行业标准样品,其数量比国家标准样品更多,如钢铁标准样品2833种,有色金属标准样品1242种。  虽然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基本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材料、新领域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品种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尤为突出表现在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化纤、物理特性等领域需亟待解决,即使是数量和品种在国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最多的冶金行业,在新材料领域仍缺少满足需要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以上内容就是对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研制现状的介绍了,自从1906年美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批冶金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以来,经过了100年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科学技术、测量技术和社会生活需求的高速发展,需要品种、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4新高、3首降——2021年中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月17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举行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发表了题为《业绩超预期 稳中再求进》的报告。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2021年的经济业绩大大超出预期,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4.45万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8%;进出口总额8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傅向升用“4个历史新高”“4个数量增加”“3个首次下降”和“用汇额上升”来分析去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1. 4个历史新高一是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二是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三是化工板块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化工板块规上企业利润总额7932.2亿元;四是化工板块收入利润率创历史新高,化工板块收入利润率首次达到9.16%。2. 4个数量增加一是原油天然气产量增加。全年油气总的当量产量增长5.1%,其中原油产量1.99亿吨,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原油天然气的增产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低碳能源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原油加工量及其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增加。原油加工量突破7亿吨。三是主要石化产品的进口量和消费量增加。主要石化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长,证明疫情的影响正在消退,生产继续向好、市场继续恢复。四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增加。在连续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的情况下,2021年首次实现增加。“十四五”开局之年企业数量的增加,说明过去几年我们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取得明显成效,也说明布局合理、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是支撑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柱。3. 3个首次下降一是原油进口量下降。去年原油进口5.13亿吨,同比下降5.3%,这是我国原油进口量连续20年增加的情况下,首次下降。油价高位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但也离不开“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充分贯彻中央部署、实施“油气增产七年行动计划”取得成效的体现;此外,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双碳”战略,也与逐步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有关。二是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由升转降。因原油进口量的减少,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上年度的73.6%下降为72%。首次出现的原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的“双下降”,千万不能简单的理解甚至误解为原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峰值已现,这只是我国消费市场对国际原油供求和价格的一次正常反映,再说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化材料和石化产品的支撑,也就离不开原油这一主要原料的安全保障。三是主要合成材料进口量下降。合成材料产品进口量的下降,一个体现是我国新增产能补了原来的供应不足,另一个体现是我国技术创新补了部分高端产品的短板,这是可喜的一面;而可忧的是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尚未完全修复,又加上房地产不景气、汽车产销低谷,都对石化材料市场造成影响。4. 用汇额上升我们作深化分析发现,去年很多石化产品进口量下降,而进口额却大幅上升,如原油进口量下降5.3%,进口额却大幅上升42.9%;有机化学品进口量下降13.7%,进口额却上升27.6%;合成树脂进口量下降16.5%,进口额却上升17%。这“一降一升”说明去年国际原油价格和石化产品价格都是高位,所以造成量减价增,由此也造成去年石化行业的贸易逆差再次扩大32.3%、高达2689.9亿美元。
  • 能源行业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1月18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承办的能源行业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四个标准化委员会的成立,将对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电力企业走出去起到推动作用。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本次成立的四个能源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分别为:能源行业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发电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电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火电和电网工程技术经济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这四个行业标准化委员会由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统一管理。   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   “标准化工作是能源行业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汪建平在大会上强调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能源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已有的能源行业标准超过了4800多条。作为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成立之后于2009年2月颁布了《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标准化管理规定,并且根据能源行业的行业特点,明确了电力规划总院等14个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2010年4月,批复筹建了18个能源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成立之后,一直重视标准化的工作。”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表示,“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下,我们筹划了能源行业的新标准,这将极大的推动能源行业标准化的发展。”   在回顾了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的发展历程之后,李冶表示,尽管我国能源行业已有了比较完善的行业标准,但是,随着核电、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等新兴能源产业出现,现有的行业标准已不能适应电力行业发展需求。   “我们原有标准已经比较完善的,还是会延续下去。目前制定的新标准,主要是针对新型、暂无标准的能源产业。”李冶表示,“很多新兴领域,比如说煤制油、煤制气、生物燃料等,都需要行业标准的制定。”   针对刚刚成立的四个行业标准化委员会,李冶强调要在原有标准化体系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加大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并且要提高制定标准的水平,为电力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和支持。   “我国电力技术发展很快,2010年,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以及上海电气三大制造商的订单中有20%是国外订单,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力行业标准要尽快地跟上电力技术的发展,与国际趋势吻合,推动电力企业走出去。“李冶在会上强调。   全面梳理是工作重点   “我认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要对标准化体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制定好标准的规划工作。”汪建平在大会上表示。   目前在我国的电力行业标准中,存在着标准化管理层次较多、各标准化委员会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缺乏协调等问题,尤其是标准化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了行业标准落后,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高标准的编制水平,要按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要求,在标准工作中及时反映电力工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以维持标准技术的生命力。”汪建平说。   针对长期以来信息反馈在标准化工作中的缺失,汪建平还建议,要重视标准委员会自身建设,加强标准化委员会的制度以及能力建设,重视信息反馈,充分发挥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作用,使之成为标准使用者、编制者,以及标准化委员会之间的沟通渠道。   标准修改时机很重要   “根据相关数据,国际标准越来越多,而国内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及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越来越少。”电力规划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聪生在会上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这说明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出现了一定的滞后。”   目前我国的标准制定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有超过1/4的标准已经超过了10年未做修改,有2/3的标准已经超过5年未做变更,并且存在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编写规则上不一致的问题。   “而标准制定最佳时机是在技术初创期的2/3的时间点到技术发展前期的1/3的时间段内,而标准的修订间隔对于发展中的产业而言最好是2-3年,成熟产业的标准修订间隔是4-6年。“王聪生介绍。   针对这种局面,王聪生认为,除了要梳理和完善原有的行业标准之外,还要在标准的编制标准上加以重视。由于工程类编制标准有其特殊性,所以如何协调工程类的编制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的不同,是新成立的标准化委员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标准化委员会自身的建设也很重要,标准化委员会的成员要加强标准化知识的学习,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王聪生对标准化委员会的工作也提出了建议。
  • 《氦质谱检漏仪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团体标准发布并实施
    日前,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发布T/GDCKCJH 046—2021《氦质谱检漏仪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12月17日起正式实施。标准详细信息标准状态 现行标准编号 T/GDCKCJH 046—2021中文标题 氦质谱检漏仪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英文标题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 for helium mass spectrometer leak detector国际标准分类号 17.120.01 流体流量的测量综合中国标准分类号 N68国民经济分类 M732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17日实施日期 2021年12月17日起草人 刘洪华、冯周、刘浩、汤文广、彭水勇、曾宏勋、石霞、邓军、许亮、赖海梁、彭强、高磊、廖桃兴、谭贝、李尚虹、王刚、张勇、颜训雄、曾海钦、肖岩、刘春平起草单位 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测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华溯智慧计量研究院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以质谱分析法作为检测手段的检漏仪性能检测,其他检漏仪可参考使用。主要技术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氦质谱检漏仪的术语和定义、性能要求及检测方法。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否标准文本标准下载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1014901.shtml
  • 颗粒标准物质:一个工具,多个行业,无限可能
    一、颗粒标准物质的概述颗粒标准物质,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特定粒径、形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颗粒状物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计量标准,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环保、医药等多个领域。颗粒标准物质在我国计量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准确、可靠的颗粒特性数据。二、颗粒标准物质的重要性保障产品质量 在制造业,颗粒标准物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案例一:半导体制造业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颗粒标准物质用于校准高分辨率成像设备,确保能够精确检测到硅片表面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保障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案例二:化妆品行业 颗粒标准物质在化妆品质量控制中用于校准粒度分析仪,确保原料颗粒的大小和分布符合规格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检测准确性颗粒标准物质是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基石。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 案例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在食品加工行业,颗粒标准物质用于校准色度计和粒度分析仪,监测食品中的颗粒大小和分布,确保产品的均一性和质量。促进技术创新颗粒标准物质为我国颗粒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案例四:石油化工 颗粒标准物质在石油化工行业用于分析催化剂的粒度分布,优化化学反应效率,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安全颗粒标准物质在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案例五:粉末冶金 在粉末冶金领域,颗粒标准物质用于校准粒度分析仪器,确保金属粉末的质量,生产出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的金属部件。支持国际贸易颗粒标准物质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案例六:药品质量控制 在制药行业,颗粒标准物质用于确保原料药和制剂的粒度分布符合药典规定,支持药品的国际贸易。三、颗粒标准物质的应用实例 环保领域:颗粒标准物质可用于大气颗粒物采样、分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医药领域:颗粒标准物质可用于药物制剂的粒度分析,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材料科学:颗粒标准物质可用于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和性能评价。 颗粒标准物质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其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具有无限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颗粒标准物质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实际应用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颗粒标准物质在不同行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和保障产品质量。海岸鸿蒙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前沿水平,目前共有200余种颗粒标准物质,其中PM2.5、可见异物等百余种标准物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国家一级、二级标准物质。其颗粒产品包括颗粒标准物质和功能微粒两大类,共有3000多种产品,涵盖颗粒尺寸从30纳米到2000微米,涉及聚苯乙烯、二氧化硅、金属、胶体金和多元琼脂糖、等不同材质以及彩色微粒、荧光微粒、磁性微粒等不同功能的微粒产品。
  •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水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新标准
    环保部27日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及其配套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3项标准,以及《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6项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单,增设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我国是水泥生产与消费大国,2012年水泥产量达到22.1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的56%.水泥工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我国水泥工业的PM、SO2、NOx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高达15%-20%、3%-4%、8%-10%,属于污染控制重点行业。同时,国内外经验表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活垃圾、污染土壤等是有效处置固体废物的重要途径,但协同处置过程中除产生常规污染物外,还将产生重金属、二噁英等毒害性较强的污染物,急需发布具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标准,规范管理、控制风险。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在原有水泥原料矿山开采、水泥制造、水泥制品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散装水泥中转站 调整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增加了适用于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新标准重点提高了PM、NOx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现有企业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情况,以及国家调整过剩产能、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要求,新建企业自2014年3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现有企业则执行原标准至2015年7月1日过渡期结束。   据测算,实施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系列新标准后,预计水泥工业PM排放将在目前200-250万吨基础上削减约77万吨,削减30.8%-38.5% NOx排放将在目前190-220万吨基础上削减约98万吨,削减44.5%-51.6%,使行业NOx年排放量控制在100-120万吨,并有效控制氯化氢、氟化氢、重金属及二噁英类物质排放。   继火电、钢铁等行业排放标准之后,此次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同期发布的6项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单也专门增设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按照环境保护部2013年第14号公告,“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企业自新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扩大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范围和要求,加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除上述标准外,同期发布的还有《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这2项新排放标准对于加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配套标准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广受公众关注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修订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修订草案收严了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了监控要求。目前,两项已通过技术审查,报请环境保护部行政审查。鉴于修订这两项标准对各地区、各行业、公众生活均有广泛影响,环保部决定对修订草案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14年1月15日,欢迎各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雪中炭主持起草的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主持起草的 《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由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主持起草的GB/T 26808-2011《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槽》和GB/T 26809-2011《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经过SAC/TC526全国实验室仪器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MIF/TC16机械工业实验室仪器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候与环境设备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全体专家接近四年的征集意见与反复讨论,于2011年7月29日批准发布,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   与恒温槽有关的国家标准有GB 11240-89《电热恒温水浴锅》,GB11241-89 《恒温水槽》以及机械行业标准JB/T 5377-91《恒温水槽技术条件》和JB/T 5376-1991《低温恒温槽技术条件》,循环装置没有任何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由于现有标准在80年代末期与90年代初期批准发布,无论是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还是抽样与判定规则,特别是安全要求、标志与文件等,标准水平已经严重脱离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对标准提出的要求。这次批准发布的两项标准正是在这种技术与经济背景下提出来的。   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起草参考了机械行业标准JB/T 5376—1991《低温恒温槽技术条件》、代表国际先进的德国标准DIN12876《实验室恒温槽和循环装置》系列的适用部分以及GB 4793.1(IEC 61010-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设备的安全,第1部分 通用要求》和GB 4793.6(IEC 61010-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设备的安全,第6部分 材料加热用实验室设备的特殊安全要求》常规安全要求与试验方法。尤其是结合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技术性能、应用范围复杂多样的特点,对所有技术性能要求只列出特性,其特性值由制造商根据产品特点进行规定的要求,通过统一试验方法达到标准化的目的。在充分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标准规定了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分类、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随行文件。   标准适用于装备了有源制冷装置,以液体传热介质形式提供恒温环境的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   本次发布的两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四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爱斯佩克环境设备有限公司、无锡苏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   两项标准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部分技术要求已经达到或超过了2001年发布的DIN 12876系列标准,针对中国国情试验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根据这两项标准生产的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及冷却水装置,应同样符合德国的DIN12876规范。目前雪中炭公司生产的出口欧美日的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除了符合GB/T 26808、GB/T26809等国家标准以外,还符合IEC61010-1和IEC61010-2-010等标准的安全要求,产品批量出口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   随着以上两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国内低温恒温槽和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制造企业将按照新的标准修改其产品设计、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安全规范、标志与文件以及抽样检验规则等文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雪中炭在过去的四年间已率先完成了产品设计变更、技术规范与试验方法的提升,目前所有产品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已经符合新的国家标准,标志着雪中炭公司在低温恒温槽、低温恒温循环装置包括冷却水装置领域的产品、技术与标准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 石化行业新标准、新方法
    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石油化工产品的品质如何,就需要分析检测技术来把关。因此,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的相关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在5月31日-6月1日召开的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特别邀请了多位嘉宾围绕石化行业新标准、新方法展开报告。部分报告如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钱钦报告题目:《SH/T 0713 车用和航空汽油中苯和甲苯含量的测定》标准修订内容的解读 点击报名钱钦,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色谱技术在石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在石油产品痕量杂原子分析和炼化企业污染物溯源分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报告摘要: SH/T 0713-2002《车用汽油和航空汽油中苯和甲苯含量测定法 气相色谱法》作为GB 17930中苯含量的仲裁方法且应用广泛,但无法直接测定乙醇汽油等含醇汽油中的苯含量。另外,含有乙醇、MTBE的汽油的出现,对测定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修订SH/T 0713-2002,增加适合于含醇汽油测定的系统和方法,将有效扩大方法的应用范围,适应产品标准的不断升级。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孔翠萍报告题目:《喷气燃料中苯系和萘系烃组成的测定 全二维气相色谱法》行业标准解读 点击报名孔翠萍,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专注于油品色谱分析的研究10余年。报告摘要: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喷气燃料中苯系和萘系烃组成的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终馏点在315℃以下的喷气燃料中苯系和萘系烃组成的测定,属于自建的石化行业分析方法制定标准。 方法的主要技术手段为:将试样导入配有一维非极性色谱柱和二维极性色谱柱的全二维气相色谱仪,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馏出的组分。依据各烃类化合物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上产生信号的一维保留时间与二维保留时间共同进行定性,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烃类组分的质量分数。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研究员 王轲报告题目:《润滑油和基础油中多种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国家标准解读 点击报名王轲,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负责石油产品中元素分析工作,具有十年以上的ICP- OES、ICP-MS的分析经验,熟悉并开发了多种油品、催化剂、环境等领域的分析方法,主持或参与多项中石化课题,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定或修订多项国行标。报告摘要:新标准对GB/T 17476-1998《使用过的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磨损金属和污染物以及基础油中某些元素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中关于内标的要求改为强制使用,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同时对标准中文字性的错误进行了修正。介绍了方法修订背景和意义,列举了部分验证数据,对一些关键步骤进行了讲解。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级工程师 刘丹报告题目:GB/T23801-2021《中间馏分油中脂肪酸甲酯含量的测定 红外光谱法》标准解读 点击报名刘丹,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红外光谱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参与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新方法开发。报告摘要:本标准是修订GB/T 23801-2019,该标准发布实施1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物柴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科研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等领域,对生物柴油和车用柴油的质量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GB/T 23801-2019是修改采用EN 14078:2003,而EN 14078:2003分别在2009和2014进行了两次的修订,测量范围由FAME体积分数1.7%~22.7%扩充到FAME体积分数0.05%~50%,并且分段建立校准曲线,且在测量方式上都有很大改进,对测量车用柴油和B5柴油在操作性和提高测量精度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赛莱默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应用专家 杨金囤报告题目:赛莱默分析仪器助力石化行业水质检测 点击报名杨金囤,赛莱默(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分析仪器应用专家。20多年环保领域分析仪器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熟悉环保行业标准、多种分析仪器工作原理、仪器操作和实际应用。目前专业从事仪器产品推广、用户交流培训、应用问题解决等工作。报告摘要:主要介绍可以应用于石化行业水质分析的赛莱默分析仪器,以新版TOC分析仪作为重点,关注其在冷凝水及其他水体检测中的应用。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气相色谱应用工程师 黄翠华报告题目:安捷伦气相色谱在燃料电池汽车(FCV)用氢气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点击报名黄翠华,安捷伦气相色谱应用工程师。一直致力于实验室检测分析以及气相色谱方法开发等相关工作,负责安捷伦气相色谱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和推广,在气相色谱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报告摘要:作为清洁能源,氢能是替代石油燃料发动机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氢燃料电池用氢中的痕量杂质将严重影响电池的运行效率和寿命。安捷伦基于8890智能化色谱、质谱平台,参与中国石化石科院主导建设的氢能分析体系,开发助力绿色、高效、可再生清洁能源。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为促进石油、化工企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推动分析检测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给石油化工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仪器信息网于2023年5月31日-6月1日举行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力争把最新的政府决策、最前沿的行业信息、最新的技术进展与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会议主办方:仪器信息网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rochemical2023)进行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官网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3年6月1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6、赞助联系人:周老师(微信号:nulizuoxiegang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 《二氧化碳培养箱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团体标准发布并实施
    2021年12月23日,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发布T/GDCKCJH 050—2021《二氧化碳培养箱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团体标准。标准详细信息标准状态现行标准编号T/GDCKCJH 050—2021中文标题二氧化碳培养箱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英文标题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 for carbon dioxide incubator国际标准分类号 17.200.10 热、量热学中国标准分类号 N11国民经济分类 M732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3日实施日期2021年12月23日起草人许亮、邓军、高磊、彭强、赖海梁、曾宏勋、石霞、刘洪华、曾海钦、肖岩、刘春平、李尚虹、廖桃兴、谭贝、冯周、彭水勇、汤文广、刘浩、王刚、张勇、颜训雄起草单位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测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华溯智慧计量研究院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振动培养箱的性能检测,其他类似原理的温度控制设备可参考使用。主要技术内容本文件规定了二氧化碳培养箱的术语和定义、性能要求及检测方法。是否包含专利信息否标准文本标准下载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1014909.shtml
  • 何以成就标准气体行业“小巨人”?——访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作斌
    工业气体被喻为工业“血液”,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气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工业要素之一,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和供给侧改革,企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利好。据有关统计预测未来五年工业气体行业以每年11%速度递增,到2025年达到2000亿市场规模。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气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始终专注于特种气体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能源化工,冶金,电子,医疗等行业。2020年11月公司被工业与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日,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了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作斌,请他分享了大连大特在气体领域的发展和对国内气体市场的看法。曹作斌,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成立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先后在大连、包头、新疆、广州、上海、山西和成都成立7家分公司。曹作斌历任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工标准物质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工标准物质委员会专家委员,荣获“2020年度全国气体标准化先进工作者”荣誉,被大连工业大学特聘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自创办企业以来,坚持以“创新 发展 再创新 再发展”为理念,领导企业坚持改革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使企业先后荣获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气体标准化试验研究与验证——色谱平台”等荣誉。带领企业实现了2个亿的创收,并让公司的发展在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大连大特的“天时、地利、人和”1992年,曹作斌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几个校友合作创办了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回顾近30年的创业之路,曹作斌表示,大连大特的创业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行业的选择和团队的建设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始团队赶上改革开放和标准气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赶上了标准气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标准气行业却是一个慢热行业,曹作斌认为。大连大特前期团队规模扩张很小,前十年业务递增缓慢。“大特的创始研发团队以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为主,对技术的研发十分重视。但针对慢热行业,团队理念一致,对技术研发保持更大耐心,大特的六位创始股东始终坚持在公司高管岗位上。”曹作斌说到。“近十几年发展迅猛,这主要得益于人才梯队的建设,目前大连大特的中高层以80后为主。”曹作斌感慨到,“十几年来大特培养的80后中高层团队非常可靠,离职率都很低,特别是中层以上的没有人离职。”先进仪器设备和成熟稳定的检测人才团队铸就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石大连大特定位于技术研发型企业,当前已经手握107个标准气体批号,也由此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大特始终坚持研发走在需求爆发前的战略举措,通过预判市场需求和导向,提前布局研发VOCs、电子气体等产品。2016年中,国务院《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VOCs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通常产品研发周期至少两三年,其中难度较大的VOCs标准气研发时间更长。VOCs产品具有技术壁垒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气体组分多、浓度误差低、钢瓶内壁技术保障浓度的稳定性等方面。2018年3月,43组分TO-14 VOCs标准气和4组分VOCs检测用内标标准气通过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审核,获批为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近些年大连大特对标发达国家的特种气体需求,在环境保护、尾气排放这方面不断研发VOCs产品。”曹作斌介绍道。对于气体企业来说,技术是本质,大连大特目前已获批118项标准物质证书、36项国内专利。大连大特技术的能力建设,在气体配置、检测、高纯气提纯、特殊气体制备以及气体配置设备研发等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尤其在检测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大连大特的检测中心目前拥有日本岛津的气质联用仪、美国PE公司的气质联用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四五十台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满足标准气体和高纯气体在精度和纯度等方面的产品质量控制要求。更是培养了一直成熟稳定的检测团队。”大特气体检测中心于2011年3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能力认可,在服务企业内部的同时,也对外提供气体的第三方检测业务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大特也建设了一套稳定的人才梯队。大特的创始团队都是60后,因此十几年前就开始与高校合作搭建实习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优秀毕业生,构建了一只稳定可靠的第二梯队。“现在大特拥有几十人的研发团队,其中有三十多人在从事高难度产品技术研发。”曹作斌介绍说。从气体产品供应商到全流程整体服务商,从石化工业市场到高校研究院所实验室大连大特的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的成长。“现在公司基本完成了从创业初期的产品供应商到面向石化行业实验室分析整体服务商的转变,提供多元化、全流程的服务。”曹作斌表示,大连大特已经成长为中国石化行业的主要标准气体供应商。中国标准气市场在近30年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实现了近百倍的增长。曹作斌介绍,“我们创业前十年国内只有大型的石化企业在使用标准气,通过国内企业努力,逐渐替代了进口标准气。这些年标准气市场扩张很快,比如在环保、尾气排放等方面的检测用标准气量非常大。大特预判到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的研发能力的逐渐增强,在新领域的开发方面受益匪浅。”科研院所也逐渐成为标准气的重要市场。曹作斌表示,“中国的科研院所发展迅猛,从供气角度看,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气体市场成长迅速,占比也越来越大。”而大连大特也和中科院化物所、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不过,与石化产业不同,高校院所产品需求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曹作斌表示,“我们针对不同产品需求,帮助科研院所完成混合、提纯以满足他们的科研需要。”同时,大特搭建了一套的流程支持科研院所碎片化的一些特殊服务。曹作斌介绍,“以中科院化物所为例,公司每天都有一台专车保运,而且有一个团队从配置、提纯、分析、检测等方面提供专门的保障。而且因为有时候做实验时间紧,他们希望按照他们提出的交货速度来完成。”第三方检测也是标准气体的重要客户。曹作斌介绍说,“第三方检测拥有仲裁的权利,因此在标准气采购方面非常慎重,也愿意与大特这样重视技术的企业合作,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虽然第三方检测没有科研院所的用气量增长迅猛,但需求稳定,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容忽视。”对标准气市场来说,技术是本质,服务是保障。如何保障完善的全流程服务?大连大特始终坚持布局全国的市场,在内蒙、新疆、广东和上海成立了四家分公司,通过在长三角、珠三角、西部能源通道建立子公司,完善了全流程服务,目前客户群体有近万家,覆盖除西藏外所有地区。预计今年大连大特的子公司数量将增长到6家。曹作斌表示,“以包头公司为例,十多年来成功满足了西部通道能源化工领域客户的标准气配送需求,包头分公司已经成长为包头气体协会副会长单位。”近年来,大连大特也致力于开发实验室管路工程方面的业务。“我们组成工程部已有七八年,因为我们认为随着国内的科研院所的迅猛发展,实验室的规模在逐步扩大,需要我们这样专业的气体公司去帮他们安装实验室的管路。实验室管路工程一定是公司下一步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且占比会越来越大。”曹作斌表示,未来大特会成立专业的管路工程公司来发展相关业务。半导体等领域中国气体市场前景广阔“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甚至比整个工业标准气的市场大很多倍,具有非常高的成长性。”曹作斌谈到,过去半导体气体被外资垄断,国内企业涉足少。但由于现在中美贸易战,国家在推动国产化进程,下一步公司将考虑借助资本的资源整合,提高自己抗风险的能力。本土供应商如何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曹作斌认为,关键在于研发。“要不断的研发新产品和替代进口的同等产品。因为半导体行业对气体的要求非常严格,没有一个非常规范的研发团队和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将很难实现国产替代。”研发出与媲美国外水平的电子气体需要时间。“目前包括大特在内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研发和攻克一些电子气体。未来1-2年时间,我们会丰富半导体产品,扩大品种,冲击半导体市场。”采访最后,曹作斌透露,目前大特已有混合气体产品进入某半导体公司的12寸线并投入使用,还有一些产品正在试用中。大连大特超级品牌日大连大特将在7月7日举办首场超级品牌日,为您展示各个园区的独特风采,并开启一场“六大工厂,奇特之旅”。三重好礼1. 直播间抽送大特果园自种樱桃。2. 豪华大礼:大连、广东、成都工厂任选一参观+周边游,全程酒店机票食宿全包。3. 报名前200,出席当天活动,且信息完整有效者,经由核实后,将赠送10元话费。点击图片报名
  • 2018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关键仪器仪表仍获支持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11),仪器仪表大行业包括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电工仪器仪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实验分析仪器、试验机、供应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制造、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汽车及其他用计数仪表、导航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教学专用仪器、核子及核辐射测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其他专用仪器、钟表与计时仪器、光学仪器、其他仪器仪表的制造及修理、衡器、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等20个小行业。按产品的主要服务对象和领域分,通常把仪器仪表大行业概括为 strong 生产过程测量控制仪表及系统 /strong 、 strong 科学测试仪器 /strong 、 strong 专用仪器仪表 /strong 、 strong 仪表材料和元器件 /strong 四大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0月12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在国家统计局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分类规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 strong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strong 、 strong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strong 、 strong 新材料产业 /strong 、 strong 生物产业 /strong 、 strong 新能源汽车产业 /strong 、 strong 新能源产业 /strong 、 strong 节能环保产业 /strong 、 strong 数字创意产业 /strong 、 strong 相关服务业 /strong 等9大领域。其中重大成套设备制造、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及电子设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与设计服务、生物药品制品制造、生物化工制品制造、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等7类关键仪器仪表获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仪器信息网摘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_meitu_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7c43bc0-ca21-49c6-9d1e-64227d74079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_meitu_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c77d578-f2ef-4162-9a12-c8b7a2387d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_meitu_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393967d-d71c-4080-9e86-2487e7587b4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_meitu_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6bc03b5-4237-4404-950c-e244897ea97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_meitu_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8b9159d-fa69-4dc2-98be-2a005019169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_meitu_6.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0dbb441-f825-4c75-bd25-64cb18d1de4f.jpg" /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title=" 2018年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pdf"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2/attachment/2cf03ca4-26cf-4538-adc2-076398041a39.pdf" 2018年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pdf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 p & nbsp /p
  • 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委会颗粒分委会2024年会于合肥鸿蒙标准技术研究院圆满召开
    7月5日至7日,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委会颗粒分技术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鸿蒙标准技术研究院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办,合肥鸿蒙标准技术研究院承办,本次会议旨加强颗粒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标准化发展,推动我国颗粒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升级。会议伊始,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颗粒分技术委员会的李兆军主任委员向与会者详细阐述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和日程安排,并对承办本次会议的鸿蒙标准物质表示了诚挚感谢。随后,鸿蒙标准物质的领导窦晓亮上台致开幕词。他强调了颗粒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对颗粒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表达了殷切的期望。他表示,当今市场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让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能够为颗粒技术的创新和标准化工作提供新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次会议议程紧凑,内容丰富,包含国标立项、新项目建议审查、工作组报告等多个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颗粒技术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为颗粒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国标审查环节,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邹亚雄委员作《颗粒 粒度切割器切割性能测试 第1部分:通则》的国标审查项目草案汇报,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刘巍作《颗粒 粒度切割器切割性能测试 第2部分:分流法》的国标审查项目草案汇报。大屏幕上详细展示着国家标准提案的内容和相关数据。两位报告人对标准的制定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对各项提问进行了详尽解答。在新项目建议审查环节,多位专家和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共同探讨了颗粒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项目情况。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张国城作《颗粒 气溶胶采样器采样物理效率的测试 第1部分:通则 》、《颗粒 气溶胶采样器采样物理效率的测试 第2部分: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法 》、《颗粒 浓度监测传感器的分类 第2部分:通则》、《颗粒 浓度监测传感器的分类 第2部分:大气环境监测类》的新项目草案汇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韦祎作《颗粒 功能性微球 第1部分:通则》、《颗粒 功能性微球 第2部分:分类》,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赵晓宁作《颗粒 表面官能团测试 第1部分:羧基》、《颗粒 表面官能团测试 第2部分:环氧》等新项目草案汇报。与会代表们针对这些新项目草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颗粒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更展现了颗粒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素养和行业发展的活力。在随后的工作组报告环节,鸿蒙标准物质领导窦晓亮作颗粒标准物质应用工作组报告,他详细分享了鸿蒙颗粒标准物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并展望了应用前景。现场专家们一致认为,鸿蒙标准物质在颗粒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于支撑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最后,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本次会议的多项决议,大家纷纷表示对未来颗粒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并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我国颗粒技术的标准化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本次会议为颗粒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广阔平台,极大地促进颗粒领域标准化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水平。本次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委会颗粒分技术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会议的圆满召开,不仅为我国颗粒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也为我国相关领域标准制定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鸿蒙标准物质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我国颗粒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助力我国相关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