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

仪器信息网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年十四家国内龙头检测相关的资讯

  • 国内上市检测机构2021年扩张动态对中小检测机构的启发
    国内检测市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发展正当时、后劲十足。2021年国内上市检测机构收并购和投资扩张动作频繁。本期私董会就为大家带来部分上市检测机构2021年扩张事件盘点,具体内容如下:1国检集团公开摘牌重庆科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增资项目1月8日,国检集团与控股子公司云南合信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公开摘牌“重庆科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增资项目”,其中,国检集团出资 2,103.7063万元,持有重庆科力51%股权;云南合信出资577.4880万元,持有重庆科力14%股权。此举旨在拓展“川渝片区”检验检测业务,尽快实现国检集团在西南区域的战略布局。公开摘牌“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80%股权转让”项目4月10日,国检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安徽有限公司通过网络竞价,出资920.48万元公开摘牌“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 80%股权转让” 项目。本次安徽公司受让安徽建材所80%股权,获得安徽建材所三个省级质监站资质,有利于快速提升安徽公司水泥产品检测能力,在水泥生产重要区域内形成面向水泥工业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安徽公司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其区域市场占有率。收购辽宁奉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65%股权6月30日,国检集团公告,拟以5882.50万元购买辽宁奉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65%股权,后者将成为国检集团食品检测业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国检集团检验检测服务链。收购烟台方圆计量设备校准技术有限公司65%股权6月30日,国检集团拟与控股子公司烟台建工联合控股收购烟台方圆计量设备校准技术有限公司65%股权,交易总投资额为3217.5万元。此次交易完成后,国检集团将在计量校准细分领域有业务延伸。2.86亿联合重组上海美诺福9月15日,国检集团与国内智能化实验室行业龙头企业上海美诺福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重组协议。国检集团以28,600万元受让上海美诺福科技公司55%的股权。此次联合重组是国检集团构建“全产品线”和“全服务手段”系统性业务体系的重要布局,实验室智能化系统建设、运维服务以及检测仪器开发业务是国检集团重点打造的工业服务产品线的重要组成。收购安徽元正检测11月6日,国检集团发布公告 ,国检集团与全资子公司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联合收购安徽元正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55%股权;其中,国检集团出资 328.00 万元,收购后持有安徽元正 4%股权,上海众材出资 4,182.00 万元,收购后持有安徽元正 51%股权。联合重组安徽元正项目是国检集团实现华东区域工程检测板块布局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填补了国检集团在安徽省工程检测机构的空白,有利于实现国检集团在华东区域的企业协同。归纳总结:2021年国检集团扩张势头较2020年上升明显,收并购频率排国内上市检测机构首位。收并购公司分别位于华东、东北、川渝,涉及领域有工程检测、食品检测、水泥检测、计量校准以及实验室信息化,预计新一年国检将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完善服务链,提升综合竞争力。2华测检测检测控股并购灏图品测1月29日,华测检测宣布战略并购灏图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将成为灏图品测控股股东,对打通日化用品和食品领域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和拓展新产品研发能力具有重要发展战略意义。参股国信天元4月15日,华测检测和北京国信天元质量测评认证中心签署了投资协议。CTI华测参股国信天元,进入数据中心检测与认证领域新赛道,并计划于2022年及之后分步实现对国信天元的控股和全资化。收购复深蓝12.1%股权10月18日,华测检测发布公告,拟以6500万元收购南京元谷持有上海复深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2.1%的股权。华测检测本次收购能够借助复深蓝的技术实力,进一步推动公司的数字化战略,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收购德国易马公司90%股份12月6日,华测检测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华测控股(德国)有限公司与imat-uve GmbH(以下简称德国易马)双方就收购协议正式完成交割。此次收购旨在通过扩大两家公司的业务布局和与国内汽车产业链检测服务协同增效,以提升汽车检测全球化服务能力及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进而打造CTI华测检测全球化战略新支点。收购MGA南通实验室12月23日,华测检测与美国MGA Research Corporation,就收购其位于中国的全资子公司迈格安(南通)汽车安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若能顺利完成对迈格安的收购交割,将意味着CTI华测检测拥有从原材料、子零件、座椅总成全生态的汽车座椅实验能力。新增子公司:2021-02-03,【赣州市】江西应用华测检测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检验检测服务,环保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2021-09-16,【芝林市】西藏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环境保护监测;水质污染物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制造;2021-09-26,【南京市】华测国软技术服务南京有限公司(华测检测持股51%),经营范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2021-12-14,【深圳市】南方品标华测检测(深圳)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计量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生态资源监测;2021-12-22,【北京市】北方品标华测检测(北京)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机动车检验检测服务;环境保护监测;工程管理服务;市政设施管理;消防检测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归纳总结:华测作为国内检测机构龙头企业,2021年投资扩张行动迅猛,除了在国内多区域多领域战略布局,继续拓宽业务边界外,还积极推进国际市场布局,标志着已开启国际化征程。另外,从海外并购的标的来看,华测重视收购标的与国内既有业务的协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助力华测稳步发展。3谱尼测试成功收购西安查德威克辐射技术有限公司8月底,谱尼测试集团成功收购西安查德威克辐射技术有限公司,医疗器械检验领域医疗放射业务进一步拓宽。成功收购三河市核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11月初,谱尼测试集团成功收购三河市核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通过本次收购,丰富了谱尼测试在职业卫生、医疗辐射、医疗器械检验和校准等医疗卫生领域业务板图。新增子公司:2021-3-2,【海口市】谱尼测试集团(海南)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环境检测;2021-03-16 ,【北京市】谱尼生物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药品生产、批发;医药技术及产品、检测技术、分析技术、生物科技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2021-10-26,【北京】谱尼生物医药(北京)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药品生产;从事医药、生物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检验检测服务;归纳总结:上市时间较短的谱尼测试,扩张节奏却比较明快,将重点放在医疗卫生领域。公司的收并购和投资动作,是抓住疫情机会的表现,不仅大大提升了其医疗检测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其综合技术实力,为集团战略布局提供了强劲动力。4广电计量增资海南中衡计量5
  • 国内外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客户(生产商、贸易商、消费者)的委托,通过设备仪器、 专业技术对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方面的检测,以检测报告的形式 对产品是否达到行业标准做出评价。检验检测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 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生活健康水平、生产生活的安全性、社会环境保护 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近年来,全球检测行业发展趋势总体一致,即政府或行业协会通过考核、认可等市场准入规则对检测机构进行行业管理,检测业务逐步市场化,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由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增长迅速,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本地综合性检测机构成长较快,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汽车电动智能化新车型迭代加速,扩大了汽车研发阶段第三方检测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产销持续爆发式增长。汽车检测为汽车产业的一个伴生行业,整体来看新能源车的检测单价要高于传统汽车,汽车检测产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断增长。我国国防开支不断提升,武器装备费用占国防开支比例不断提升,带动第三方军工检测行业规模持续扩张。试验检测在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贯穿立项、设计、性能试验、交付和鉴定整个产业链条。“十四五”期间军工检测需求快速增长,有望带动检测行业市场进一步扩容。国内外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总体概况。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主要来自于欧洲,其中全球检测行业三大龙头分别为瑞士通用公证行(SGS)、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和英国天祥集团(Intertek)。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检测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全球检测行业保持年均复合增长率 9%以上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21 年全球检验检测市场规模已达到 2,343 亿欧元。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起步较晚,但是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检验检测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2016至2021年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增长了1,7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02%。其中,2021 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达 4,090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了 504 亿元,同比增长 14.05%,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态势。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检验检测报告作为检验检测服务行业成果的主要输出形式,多年来已实现长足增长。根据国家认监委统计数据,2021 年我国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数量达6.84 亿份,2020 年出具检测报告数量达 5.67 亿份,远超《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 2020 年我国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达到 4.4 亿份的主要发展指标。最近五年,检测报告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6.14%,检测报告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力体现了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来源:国家认监委2016 至 2021 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持续扩容,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境内检验检测服务业共有检验检测机构 51,949 家,较 2020年增长 3,030 家,同比增长 6.19%。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 超标水龙头只卖国人:*ST成霖员工自曝检测漏洞
    近日,上海市质监局的一份“2013年上海市水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报告让外界对国内水龙头(即水嘴)行业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   在这份报告中,上海市质监局共抽查了68个批次的水龙头产品,经检验后有21个批次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其中涉及的产品问题包括:铅析出量超标、铬析出量超标、产品腐蚀、产品漏水及接口爆裂。   深圳成霖洁具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上榜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上海质监局在报告中指出,该公司的高宝面盆龙头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一是存在铅析出量超标的问题,二是通过盐雾试验,质监部门发现,高宝的该款产品存在耐腐蚀性能不佳的问题。   上海质监局称,过量的铅会对使用者的神经、造血和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而耐腐性差则会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ST成霖在广州与深圳的3个部门的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报记者,公司虽然有内部自检的品质管控环节,但实际中却存在纰漏,导致此次涉案产品把关不严。   截止到记者发稿前,*ST成霖没有给出任何官方表态。而此前该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曹国祥向媒体表示,铅含量超标水龙头不会销往国外,仅在国内销售。   雪上加霜的*ST成霖   有*ST成霖内部员工告诉记者,自上海质监局7月8日发出抽查报告那天,公司就已经获悉开始商量对策,不过是否对消费者进行退货赔偿,以及如何处理该产品存货,还有供应商的协商问题,公司尚没有拿出明确的公开方案。   据内部人士介绍,此次涉事的“单柄单控,陶瓷片,GB-8710CP”型号的高宝面盆龙头是由外部OEM代加工厂生产主要零配件,然后由*ST成霖完成后期贴牌加工,此次的产品质量事件主要是由于外部代加工厂的品质出现问题,不过*ST成霖的员工没有透露这家代工厂的具体名称。   2012年*ST成霖营业额为14.21亿元,其中水龙头销售额达到8.55亿元,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由于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而被列入风险警示(*ST)公司,但是根据该公司刚刚发布的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2013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继续亏损200~300万元。为摘帽,该公司下半年扭亏为盈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ST成霖深圳部门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规章要求验收供应商的产品时需要有内部检测的,但实际有一些检测没有被执行到位。   该公司广州的一位经理解释说:“像铅析出量的检测我们内部也都会做,但不是全检,所以可能存在纰漏。我们还在做复查工作,不过目前还没有很具体的结论出来。”   而*ST成霖深圳方面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说:“我们正在对这批不合格产品的库存进行处理,看下是不是所有的剩余库存都是铅析出量超标的情况,如果是的话,可能企业会考虑把剩下的库存都进行封存。据悉公司的一些业务部门正在和代加工商进行沟通,未来可能会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先抽样,合格后再进行生产。”   根据*ST成霖历年年报披露的信息,公司对供应商会建立一套考核机制,如制订“新供应商开发管理办法”、“供应商再评估管理办法”等规范,对供应商列出年度、季度再评估计划,进行追踪评估考核,其中包括品质、开发与技术、生产管理。   公司之前规定,对不合格之供应商发出异常改善通知单要求限期改善,并对改善效果做确认,对改善不合格之供应商以公司规范进行减低订单或中止交易等处理措施。   强制标准缺失之殇   在*ST成霖这样的国内卫浴龙头中招下,其它品牌更是“尸横遍野”。7月14日,上海电视台通过对13个龙头样品进行32小时的实验检测,发现其中9个品牌的龙头浸泡水铅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其中,美标、申鹭达、朝阳卫浴少量超标,恒洁卫浴、得而达、摩恩超标数值在2~6倍,而九牧和高仪龙头的铅超标量达到了18倍,最严重的乐家品牌铅析出量为173微克/升,超标34倍之多。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赵钢表示,导致水龙头析出铅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商使用了含铅量较高的劣质铜合金。受工艺限制,水龙头目前绝大部分采用铜合金铸造,来增强牢固度。铜合金除了主要含铜元素和锌元素以外,还含铁、铝、铅、锡、锰、硅、镍等微量元素,占比约为3%-5%。如果水龙头中铅含量偏高,就容易在使用中析出铅。   据悉,目前市场90%的水龙头都是用黄铜制造的,很多低端水龙头的黄铜材料来自于废旧电路板。2011年1月,美国通过无铅法案,要求到2014年1月,用水接触的产品设备中,铅含量从原有的8%,减少至0.25%。   目前,国内可以依据的标准是《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1998, 其中规定与饮用水接触的防护材料浸泡水的卫生要求为铅含量不得超过0.005mg/L,即5%。   一位卫浴行业专家告诉记者说:“有关铅析出量标准,欧美都是强制标准,但国内仅是推荐性标准,建议大家往这个方向去做,没有一个法律的强制规范。”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史红卫说,目前即使被查出明显超标,但却仍然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正常销售,明知有害却不能被界定为违法。   水龙头行业的一家中小企业负责人说,他从业至今,从来没有接到过要求生产无铅水龙头的国内订单,他们公司生产的所有无铅龙头全部销往北美和欧洲市场。   *ST成霖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曹国祥此前也曾表示,公司为海外品牌代工并销往海外的龙头产品均为无铅产品。据记者统计,2012年该公司售往北美和欧洲的产品总额高达12.29亿元,占总体营收比例的86%以上。   事实上,对于无铅或者低铅水龙头的生产,国内不是没有生产技术,而是原材料需要高纯度的铜,或者增加洗铅工序,对此会带来成本的增加。   百安居负责卫浴方面的人士告诉记者说:“目前无铅水龙头和有铅水龙头的价差可以达到50%以上,但消费者对铅的问题尚不敏感。”
  • 聚光科技:分析监测仪器龙头的成长之路
    受益于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以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公司经过十年的已发展已经成为分析监测仪器行业的龙头企业 由于具备雄厚的技术储备以及丰富的产品线,公司构筑了较强的竞争壁垒。   十年成就分析监测仪器行业龙头企业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领域的仪表仪器。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留学归国人员王健、姚纳新创立,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分析监测仪器领域的龙头企业。   公司发展的驱动因素:环境污染治理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日益得到人们重视。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作为环境保护基础的环境监测仪器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存在广阔的成长空间。200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仅1015亿元,而其中环境监测仪器占比仅0.47%,而到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仅6654亿元,而其中环境监测仪器占比达到了1.65%,十年间环境监测仪器市场规模增长了21倍。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容量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公司环境监测业务的快速成长空间,2008-2011年该项业务复合增速超过30%,市场占有率也从1.78%增长到3.08%。“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对环境监测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仍将会保持着快速增长速度。   环境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节能降耗、走资源节约之道路,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时监测,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工业过程分析仪器的购臵支出是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稳定在22.8-28%之间,下游行业固定资产也推动了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2007-2010年,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平均增速为16.49%,公司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6-7%。   技术领先、丰富的产品线构筑竞争壁垒   公司一直将自主研发作为公司的发展核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以IPD(集成产品开发)和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为基础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跨学科的研发团队 并逐步掌握了光谱类、分析化学类、色谱类、电化学类、光纤传感类等分析技术平台,开发出了技术先进、适应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   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是客户工艺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客户需求千差万别。依靠充足的技术储备,公司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能够直接为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利用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应用开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进口仪表无法满足的特殊需求。   从该行业的市场参与主体来看,国外知名分析仪器厂商在国内大多以前端的、标准化分析仪器和配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业务为主,主要供应厂商包括西门子、ABB、日本横河、仕富梅(SERVOMEX)、日本岛津、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十余家 国内企业主要从事后端的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工作。与主要竞争对手雪迪龙、先河环保相比,公司产品线更为丰富,业务领域涵盖工业过程分析、环境监测、数字环保,还包括安全监测、实验室仪器,而先河环保、雪迪龙业务领域相对单一。   公司自创建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目前公司在废气污染源监测系统废水污染源监测系统、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紫外在线气体分析系统等多个领域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地表水质监测系统、智能气体报警仪、数字环保信息系统等领域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在垃圾焚烧废气污染源监测系统、低量程废水污染源监测系统等领域已处于产品完善阶段,这些技术研制成功能够保障公司技术储备,维持技术优势。   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不仅产品线丰富,服务体系更为完善,能够提供远程诊断、经销商培训等服务形势,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综合化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的运营维护”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优势,并充分利用本土化的营销和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行业解决方案,构筑了较高的竞争壁垒。   “丹纳赫之路”刚起步   环境监测和过程分析仪器仪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众多专业子行业,但单个子行业市场规模较小,进入新领域,需要较长培育期来积累技术和经验。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收购兼并,可以快速进入某个细分市场,获取新产品的技术储备和客户资源,节约大量的市场推广费用和研发成本。   国际仪器仪表巨头丹纳赫的成长之路   从国外公司的发展看,收购兼并已经成为仪器仪表行业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热电和丹纳赫是分析仪器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他们就是通过不断地收购兼并其它公司来保持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美国热电从1967年上市,已经历了超过250多宗并购,通过兼并收购,使其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 而国际仪器仪表行业的龙头-丹纳赫,成立于1969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公司以1个/月的速度收购企业,目前拥有超过六百家子公司,公司在所属的各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   丹纳赫的并购战略,可以概括为在高利基细分子行业中,寻找可收购公司,收购后运用其独有的DBS系统进行整合,创造附加价值,实现共同成长。   公司“丹纳赫之路”刚起步   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国外厂商主要有西门子、ABB、日本横河、仕富梅(SERVOMEX)、日本岛津、美国热电等公司,国外厂商在分析仪器领域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实力雄厚,在高端分析仪器和传感器等精密配件的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多以前端、标准化分析仪器和配件业务为主,系统集成业务为辅, 而国内企业起步较晚,整体技术基础薄弱,产品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从事后端的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工作,少数企业也从事分析仪器制造业务,但以中低端仪器为主。目前环境监测和过程分析仪器仪表市场没有出现在该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厂家,市场呈分散化形态。目前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有聚光科技、德国西门子公司、宇星科技公司等。国内企业普遍规模小、人才分散、技术分散、资源分散,依靠自身发展难以实现公司规模的快速发展,对外并购扩张成为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   我们测算2011年公司各子公司贡献的净利润占公司净利润30%左右,收购兼并企业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还是比较显著。分析公司的并购战略,上市之前的收购兼并多以获得客户资源为主,如2007-2010年的收购兼并基本都是销售型企业,2011年上市以后,公司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得到加强,客户资源也有了积累,公司收购企业开始转向生产型企业,收购目的以丰富产品线。技术储备为主,公司扩展从重视渠道建设,储备客户资源为主转向丰富产品线、储备技术。因此,我们判断未来公司兼并收购的对象将以生产型、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为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北京吉天、荷兰BohnenBeheerB.V收购PE水平分别达到了8.4倍、26倍,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收购成本较高,“丹纳赫”快速扩张的模式难以简单复制,我们认为公司处于成长的初期,整合能力以及融资能力目前还不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需要时间积累,适度扩展将更为理性。   投资建议   目前,分析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毛利率相对稳定,高细分子行业市场规模有限,行业发展比较平稳。在不考虑兼并收购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12-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9亿、10.46亿、11.98亿,实现每股收益分别为0.52元、0.61元、0.72元,综合来看公司估值水平不具优势,考虑到“小非”解禁的压力,给予公司“中性”投资评级。
  • 聚光科技:监测设备龙头 订单、业绩稳增
    监测龙头订单稳定增长   公司是国内规模领先的监测仪器供应商:在线监测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水质监测和烟气监测 为实验室检测提供所需设备,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已经实现供货 目前正在积极介入医疗检测市场。公司旗下孙公司聚光检测定位第三方检测机构,正在申报相关的资质认证。上半年,公司总体订单规模小幅增长,受环保突发事件影响,环保订单增长优于实验室产品。   水质监测保持领先,大气监测快速增长   相比同业上市公司(雪迪龙、先河环保),公司产品系列更加丰富,下游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在环境监测产品领域,公司水质监测与烟气监测产品销售额接近,从最近几年发展趋势上看,水质监测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水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在水质监测领域,公司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国外,公司产品性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价格相比国外产品略低,有较强竞争力。大气方面,烟气监测产品的增长点主要源自电厂脱硝正式启动,但市场竞争显著加剧 工业过程分析产品受冶金、石化等行业整体景气度不佳的影响,业务开展存在一定压力 在PM2.5 监测方面,公司也有相关技术储备,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的空气监测站点。   运维服务业务正在形成规模   政策层面对环保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催生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市场快速增长。环保设施需要较高投入,企业缺少运营环保设施的动力。第三方运维服务可以保证环保设施运行效率,避免巨大的环保投入成为&ldquo 面子工程&rdquo ,因此得到环保部门的大力推广,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公司的运维服务的业务模式正在走向成熟,部分合同连带运维服务,其附加值甚至超过设备本身。运维服务业务短期内面临单位产值低的问题,随着服务规模扩大,单位产值也会逐渐提高。   收购兼并业务走向平稳   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公司规模快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上市之前,公司在收购兼并方面业务覆盖面更广,通常选择一些在市场或研发方面存在短板的公司,利用聚光科技较为全面的能力使收购标的业务规模快速提升,实现双赢。上市以后,公司对收购行为的态度趋于谨慎,更倾向于收购各方面能力都比较成熟的公司,标的通常为细分行业的领先者,以直接形成业绩贡献。目前公司部分收购行为具有防御性目的。   大量的兼并收购行为增加了公司的管理难度,公司组织架构较为庞大,目前正处在调整期,从集权向分权过度,减小管理层压力。   首次覆盖,给予&ldquo 推荐&rdquo 评级   公司各项业务平稳推进,并逐渐理顺内部管理。当前环保产业迎来发展良机,公司有望凭借龙头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高市场份额,迎来新一轮业绩快速增长。预计公司13-14 年EPS 分别为0.51 和0.58 元,首次覆盖给予&ldquo 推荐&rdquo 评级。
  • 国际检测行业龙头艾普拉斯落子西部(重庆)科学城
    6月3日,记者从西部(重庆)科学城获悉,国际检测行业龙头企业——Applus+ (艾普拉斯认证公司)汽车零部件及医疗器械检测项目近日签约落户科学城,将助力重庆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12月出台的《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重庆检验检测服务业全产业链规模达到千亿级。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家中西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地。此次项目的投资主体,艾普拉斯认证公司来自西班牙,是一家致力于认证、检测和测试服务的商业集团、国际性认证公司,业务遍布五大洲,是西班牙质量认证体系及技术服务公司中的领军企业,也是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其Applus+ Auto的汽车检测业务已成为西班牙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领先者。目前,其业务范围涵盖汽车电子电气、零部件、材料、网络安全、碳足迹、远程解决方案等。根据协议,艾普拉斯汽车零部件及医疗器械检测项目总投资2亿元,选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直管园的科创二期厂房,将新建艾普拉斯汽车零部件及医疗器械检测实验室,主要业务包括汽车座椅、安全带等汽车零部件检测,牙科、骨科植入材料、皮肤粘合剂等医疗器械及产品检测,后期还将增加网络安全、碳中和、认证检测等业务板块。记者了解到,项目计划于今年内在汽车座椅、安全带方面取得CMA(检验检测机构)和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检测认证资质,与东风李尔、长安、赛力斯等知名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展车辆出口认证、整车EMC等汽车检验检测领域的合作。“艾普拉斯项目的落户,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大数据精准招商等各项重要举措的集中体现。”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进一步完善科学城汽车检验检测产业链条,同时将为重庆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出口“牵线搭桥”,拓展国际“朋友圈”,吸引全球优质外资企业落户。记者了解到,目前,科学城已成立专项工作推进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如协助项目办理工商注册、项目建设、部门协调、消防环评等相关行政性审批手续,全力支持项目落地及后续服务、政策兑现。“后续,我们还将积极协助项目争取相关国家级、市级政府财政支持,如《重庆高新区促进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办法(试行)》提到的各项政策,包括租金补贴、装修补贴、设备补贴、资质认证补贴等产业扶持政策,为项目建设运营等提供持续支持。”科学城该负责人表示。
  • 《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培植3家产值超过50亿中医药龙头企业
    近日,湖北省政府发布《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湖北建设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打造中部地区中医药服务、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规划》从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文化品牌、开放发展、深化改革、支撑保障等十个方面明确37项重点任务,并设置专栏明确支撑重点任务的重点项目。一是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县级中医院提标扩能、基层旗舰国医堂等项目为抓手,做强龙头中医院、做优骨干中医院、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二是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从疾病预防、中医药健康管理、康复服务、公共卫生应急、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等方面,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三是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化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时珍工程),完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基层人才政策体系。四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学术流派、炮制技术等传承保护,强化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五是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湖北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大力开展“一县一品”“十大楚药”品牌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中药大品种大品牌。加强中药安全监管,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全链条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六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进中医药+融合发展,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七是唱响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提炼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内涵,凝练一批传承发扬我省中医药文化新成果,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八是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建设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助力中医药企业“走出去”。九是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完善中药注册管理、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十是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落实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附件: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pdf
  • 国内半导体测试机龙头华峰测控创始人孙铣因病去世
    6 月 6 日晚,半导体检测设备龙头华峰测控发布《关于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孙铣先生去世的公告》显示,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孙铣先生于 2021 年 6 月 5 日因病去世,享年 72 岁。华峰测控 2020 年年报显示,孙铣,男,1949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9 年毕业于光华无线电学校,1970 年至 1992 年,进入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〇〇厂担任工程师,成长为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专家,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担任公司总工程师;2012 年 1 月至今,担任公司技术顾问,2021 年 1 月 5 日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2020 年,孙铣在华峰测控获得的薪酬为零。华峰测控表示,孙铣先生,是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之一,为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华峰测控在公告中表示:“孙铣先生在 1993 年创办华峰测控,带领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每年向国内外半导体企业提供近千台高端测试设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公司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在担任公司董事长期间更是勤勉尽职、实事求是;作为半导体测试行业内公认的专家,为国内外半导体测试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公司称,孙铣先生去世后,公司现任董事人数由 9 人减少至 8 人,未低于《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最低人数,公司董事会将尽快推荐人选,并召集股东大会进行补选。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保持稳定并正常进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将继续勤勉尽责,致力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将根据后续事项的进展及时发布公告。资料显示,华峰测控 20 多年来始终专注于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领域,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模拟及混合信号类集成电路的测试,公司以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实现了模拟及混合信号类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进口替代。目前,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测试系统本土供应商,也是为数不多进入国际封测市场供应商体系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公司产品不但在中国境内批量销售还外销至中国台湾、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境外半导体产业发达地区,截至目前,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 3000 台。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为 STS8200 和 STS8300。其中,STS8200 是国内率先正式投入量产的全浮动测试的模拟混合测试系统,从进入市场到今天已 10 年有余;STS8300 是公司 2018 年推出的全新测试系统,能够测试更高引脚数和更多工位的模拟及混合信号类集成电路。公司测试系统应用贯穿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被用于 IC 设计检测、晶圆制造检测和成品测试。测试设备通过探针台和分选机将设备与芯片链接,通过施加激励信号并收集反馈,测试芯片的电流、电压等主要参数,判断芯片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性能有效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020 年,华峰测控实现营业收入近 4 亿元,同比增长 56.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近 2 亿元,同比增长 95.31%。
  • 国内首个家具五金研发与检测中心将落户顺德
    8月24日下午,在顺德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与安蒂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刘国祥院长与安蒂斯苏静总经理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张东立理事长、孟凡波副秘书长 顺德区政府和勒流街道办的领导,中国家具协会理事、广东省湖北商会徐勇前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李建斌教授,广东省湖北商会家具行业分会段祺秘书长,佛山市湖北商会孙中兰秘书长,安蒂斯公司霍泰安董事长。   据了解,本次的合作,双方经过了多次的沟通和洽谈,特别是得到了勒流镇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安蒂斯大力的支持,从而促进了双方合作的最快达成。安蒂斯公司为研究院提供实习、就业基地,研究院为安蒂斯公司提供学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双方就整合家具五金制品行业的研究开发力量,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建立家具五金制造行业的公共技术共享平台。选择一些对该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和标准实行优先开发,重点支持。   顺德乐从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产业集散地,享誉海内外。但是,近几年来,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非常迅猛,但航母级龙头企业与国家级知名名牌却逐渐远离了顺德。所以,多年来,包括佛山、乐从家具协会一直在呼吁家具行业要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广东家具的市场竞争力。遗憾的是,响应的多,真正有行动的少。安蒂斯公司作为家具五金行业的品牌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大家看到了广东家具行业科技化、品牌化发展的方向与标杆。另外该企业也是《顺德导轨及铰链联盟标准》八家联盟企业之一,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中。   长期以来,家具五金之于家具产业价值链来说,只占有很少的比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工艺和新科技的大量应用,家具五金在整个家具产业中站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其功能性、科技含量、技术工艺已经决定了家具产业的层次与产品的价值。   这些年,国内企业多次参加国外的家具工业展会,纵观世界家具五金品牌,前30名都是国外公司 放眼全球最高端的家具五金产品,全部出自欧洲国家。中国本土的家具企业,一些高端的品牌,都以使用进口的国外五金配件为荣耀。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国外的家具五金,在技术上、科技上、工艺上、设计上都要大大超出国内的水平。本土企业舍近求远并非完全是崇洋媚外,多少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素。换一句话说,我国家具产业升级缓慢,附加价值不高是主要因素,当然,也有五金配件生产制造水平低与技术工艺低下的原因。   此外,还有的就是标准杂乱、繁多,管理混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从国外进口到中国的家具五金产品逾10亿欧元,占据了90%以上的高端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消费市场与生产基地,我们呼唤真正的民族品牌,期待有更多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家具五金公司来引领行业发展。   安蒂斯公司与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开展合作,真正是极富有远见卓识,将为家具产业的提升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据了解,安蒂斯公司与之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技术力量合作建立“国内第一个家具五金技术研发与产品检测中心” 并依托中心建立家具五金制造行业的技术研发与标准化检测平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之间的合作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对企业自身发展,对促进产业升级并推动行业进步,对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整体提升“勒流五金”的品牌价值都将产生重大作用,对完善家具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的开发和应用都将作出巨大贡献。
  • 基因检测:2017年持续走热,强调自主创新,龙头上市带动产业疯狂吸金10亿美元
    p   在2016年的动脉网未来医疗100强榜单中,基因检测领域强势突围,不但占据了前5位中的2个席位,华大基因更是摘得了榜首。2017年,两家龙头企业相继上市,肿瘤检测领域蓄势待发,微生物组学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渐成长,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 /p p   同时,随着华大智造、瀚海基因自主创新的国产化测序仪面世,测序上游环节国产替代战争的号角正式吹响。 /p p   接下来,动脉网将对2017年行业投融资、政策、行业热点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回顾前夕,以窥未来。 /p p    strong 219% ! 融资幅度爆炸式增长 /strong /p p   2017年,尽管人工智能、CAR-T疗法在占据潮流,但资本对基因领域的投资热情不减反增,融资总额较去年翻倍。 /p p   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国内基因检测领域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上涨了219%! /p p   2017年的企业融资轮次集中在A轮和B轮之间,而去年则相对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经过1年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 /p p   从融资金额的分布来看,绝大多数资金流向了A轮及其以后的企业。获得天使轮和Pre-轮融资的企业一共6家,融资金额占比仅1.3%。 /p p   可见,而对于后一批成立的企业来说,在这个红海市场中发展的压力更大。 /p p   从服务领域来看,资本似乎更加青睐服务临床和科研端的企业。 /p p   在技术上,无疑科研和临床市场是这个行业内的技术高地,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容易被其他公司复制。 /p p   从市场来看,科研市场是最早接纳基因技术的领域 而临床端的市场量级自不必多数,仅NIPT一项检测就滋养了20多家企业,还诞生了一家上市公司。 /p p   而随着CFDA开始释放肿瘤检测市场有序化的信号,临床检测市场有望翻上好几倍。 /p p   2017年,肿瘤相关领域是最大的赢家。44家或投企业中,有23家涉及肿瘤检测相关服务(不包含易感基因检测)。而这些企业疯狂的吸纳了54%的资金,约合5.6亿美元。 /p p   反观母婴检测类(包括NIPT、孕前和新生儿筛查)或投企业仅9家,相比肿瘤类企业相差甚远。 /p p   其原因可能与市场的成熟度有关,母婴类检测最核心的就是NIPT,而随着行业规范的检测,这个行业格局基本已经确定。 /p p   这9家企业拿到了接近3亿美元的融资,可见巨头已经出现,初创企业很难再去挑战和颠覆。 /p p   另外,今年共有超过71家投资机构参与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其中包括Arch Venture 、淡马锡等海外早期风投机构。 /p p   国内机构中,雅惠医疗、辰德资本、东方翌睿、高特佳、联想之星、远毅资本表现最积极。 /p p    strong 政策持续暖风吹 /strong /p p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延续去年的趋势,今年国家也发布了多个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 /p p   大体上,今年的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鼓励前沿创新,二是规范和落实基因检测。 /p p   加快生物技术创新创制,是这几年科技方向的主题,而基因检测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p p   2017年5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件将突破若干个前沿关键技术定位接下来的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发展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新型基因操作技术以及微生物组学。 /p p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摘要: /p p   发展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重视单分子技术 在其中的应用和测序数据的分析解读 发展单细胞分离、基因组扩增、 转录组扩增和单细胞基因组分析技术 发展生物大分子的单分子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降噪技术 发展蛋白质测序技术、新型质谱和微流 控芯片等技术 发展基因和蛋白质精准测量技术,推动生物检测技术向 微量、痕量、单分子、高通量等方向发展。 /p p   发展精确或定量化的新型基因操作技术,真核生物细胞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重 要应用价值的新型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促进多种基因(组)编辑手段 的融合,重视基因操作的效率和通量,提高易操作性,降低脱靶性,扩 大应用范围。 /p p   研究人体微生物组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挖掘其中关键微生物组性状和关键基因群,开展人体营养相关的微生物组研究,开发相关产品 开展植物共生、根际和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研发农用微生物菌剂和环保用微生物菌剂 开展禽畜类和水产经济动物益生菌剂与肠道微生物组研究及产品开发 研究工业、环境、海洋微生物组和功能调控等技术与产品。 /p p   开发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处理微生物组数据的计算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相关数据中心和技术平台,进行大规模微生物组数据整合及挖掘。 /p p   6月,又一个“十三五”规划出炉。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p p   “规划”中再次强调了前沿技术创新,重点部署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提升医学前沿领域原创水平。 /p p   除了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也相继在列,旨在通过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 /p p   落地方面,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基因检测能力覆盖50%以上出生人口的目标,强调了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整合不同数据层面的生物学信息库。 /p p   在“规划”的引导下,各地也很快跟进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p p   1月1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的意见》,其中提出了12个意见,包括检测机构体系组建、付费机制完善、产业化和人才建设等。 /p p   同时,海南省还提出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包括融资支持和对外合作等。 /p p   5月,浙江省物价局、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增设了多个分子诊断产品的定价标准。 /p p   除了这两地,湖南省、贵州省、河南省、广东省等多地从2015年开始便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 /p p   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第二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复函。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原则同意河北、辽宁、江西、重庆、海南、青海省(市)发展改革委,大连、厦门市发展改革委报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 /p p   复函要求各省市积极研究支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的相关措施,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完善示范中心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基因检测技术普及惠民。 /p p    strong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strong /p p   2017年,基因测序上游市场可谓收获满满,总计推出了3款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仪。 /p p   2017年7月31日,瀚海基因正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测序仪GenoCare。 /p p   该仪器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用于临床应用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据。公司方面称,其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一旦产品量产并商用,全基因测序费将由目前二代的1000美元锐降至100美元,测序时间周期也将大幅缩短——从二代的1个星期缩短至1天。 /p p   2017年10月27日,华大智造在华大基因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推出了两款高通量测序仪—— MGISEQ-2000 、MGISEQ-200。 /p p   MGISEQ-2000 是基于 BGISEQ-500 的双芯片独立运行平台之上,添加了两种不同规格的芯片,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p p   其单次运行能够完成最大 600 G 的下机数据,在 PE100 读长模式下满负荷运行仅需不到 48 小时,一年的运行通量相当于 1000 个以上人全基因组数据量。 /p p   MGISEQ-200 则是保留了 BGISEQ-50 方便灵活的特点,在 PE100 读长模式下满负荷运行可产生 60 G 的下机数据,仅需不到 48 小时,平均一天就能完成 24 个肿瘤样本的快速检测。 /p p   安诺优达则通过与Illumina合作完成了公司在上中下游的全产业布局。 /p p   2017年3月21日,这一天正是世界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征)日,安诺优达在北京召开了新产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近日获得中国食药总局(CFDA)注册认证的新款桌面式高通量基因测序仪NextSeq 550AR、以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 /p p   至此,国内测序仪市场已经有12款测序仪问世。 /p p   再加上艾吉泰康、中科纳泰这样的国产基因捕获、CTC捕获企业,以及聚道科技这样的下游服务商,我国基因测序行业自主创新产业链初步形成。 /p p   致力基因捕获中国制造的艾吉泰康在2月完成了5000完人民币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中关村发展集团。 /p p   赛纳生物、飞朔生物这些国产化企业都相继获得了融资,相比前两年大幅投资中游测序类企业,资本方向的微调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自主创新企业的认可,还可以看出行业自主创新的未来大趋势。 /p p    strong 临床检测爆发、微生物组学的未来探索 /strong /p p   前文提到,肿瘤检测企业是今年最大的赢家。CFDA在2016年9月受理了燃石医学肿瘤检测试剂盒产品审批程序,肿瘤检测领域开始酝酿一场暴风雨。 /p p   安诺优达此轮融资是本年度该领域公开融资事件中获投金额最高的一家。某投资方曾向动脉网透露,该轮融资后,安诺优达的整体估值已达40亿人民币。 /p p   另外,诺辉健康、臻和科技、慧渡医疗、优讯医学等多家肿瘤液体活检企业相继获得融资,其中慧渡医疗的Pre-A轮融资已达千万级美元,其他几家的融资额均在亿人民币级。 /p p   无论是从市场还是技术门槛来看,肿瘤领域都是无可争议的高估值领域。 /p p   strong  探索中的微生物组学 /strong /p p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003年完成以后,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解密人类基因组基因并不能完全掌握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因为人类对自身体内存在的巨大数量的,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菌群几乎一无所知。 /p p   2007年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投入1亿1500万美元正式启动酝酿了两年之久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由美国主导的,有多个欧盟国家及日本和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参与。 /p p   此外,美国还在2016年5月启动了国家微生物组计划 英国在同年8月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微生物基因组云计算平台。欧盟还发起了“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 /p p   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将微生物组学也放到了重点突破领域,行业内也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到了这里。 /p p   2017年10月,“中国肠道宏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锐翌生物和华大研究所具体执行,第一期预计开展百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宏基因组关联研究。这家公司在2017年9月获得了远毅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 /p p   这一年获得融资的微生物测序企业还有协云基因和微健康,两家公司分别处于天使轮和Pre-A轮。尽管这个细分领域的融资额度不算太高,但也微生物测序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获得资本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未来的可能性。 /p p   影响相比肿瘤检测,微生物领域像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 /p p   strong  大健康类检测,落地仍需探索 /strong /p p   相比其他领域,大健康和消费类的检测门槛稍低。这一领域的企业最多,但能拿到融资的却寥寥无几。 /p p   今年这一领域一共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总额不到3000万美元。其中,23魔方的A轮融资是在1月份宣布的,极有可能完成时间是在去年。 /p p   如果把这一轮融资去掉,这一细分领域的融资总额仅2300万美元。要知道,肿瘤液体活检领域一家的融资额度就可能超过这个规模。 /p p   CFDA尚未针对大健康和消费基因检测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加之技术门槛较低,这个领域成立许多企业的方向。 /p p   这个领域中的公司水平良莠不齐,甚至不乏完全不懂技术与行业的玩票选手。技术大,获投企业少,这是目前大健康类企业的现状。 /p p   动脉网曾在2017年5月写过一篇文章,谈的就是关于这一类产品的现在问题。相比临床类检测,这一类检测面向的群体更丰富。 /p p   而随着成本下降、技术升级,用户对于技术的认知提高,这个市场会逐步扩大。 /p p   尽管一些产品的使用频次非常低,但由于面向的人群广,成本、技术能力、用户消费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都呈良性发展趋势,市场的开拓程度呈良性发展。 /p p   但问题是,目前大多数产品都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落地模式。 /p p   以健康管理类产品为例,消费者希望通过检测能给自己的健康管理带来帮助和指导,而检测完之后的一些列报告,告诉消费者什么风险高,适合吃什么,其实并不能够很好的打造产业闭环,为消费者带来实质性帮助。 /p p   更何况不少产品还没有符合消费者的预期。 /p p   这些企业在体检、保险行业都做了不少跨界和探索,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落地模式,是的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和付费意愿提升,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p p   祖源类的产品是目前落地比较成功的,这个领域的两家企业发展势头也非常好。 /p p   23魔方融资总额近8000万人民币,微基因尽管没有公布融资情况,但从发展情况来看相比起融资总额也不会低。 /p p   这两家公司都明确的把自己定位在了泛娱乐类检测,不过多的纠结疾病本身,而是通过基因更加的了解自己。 /p p   两家公司的产品相似,业务模式类似,价格几乎同步。有趣的是,这两家公司在不约而同的在价格上砍了又砍。 /p p   23魔方在融资后迅速将全套基因检测(祖源+遗传健康)产品价格从999元人民币降到了499元,WeGene也在第二天迅速跟进。 /p p   两家公司在各大购物节日所推出的优惠程度也几乎同步,最终降价的结果也是两家公司的价格保持在统一水平。 /p p   这两家公司是直接的竞争关系,一家公司降价另一家势必会跟上,所以23魔方在一开始决定降价时的考虑肯定不是通过降价从竞争对手那里拿到多少客户。 /p p   从999元到499元,相比之前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潜在客户也会燃起购买的欲望。 /p p   周坤在后续的采访中回复,499元的价格仍然可以将利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会出现烧钱的状况 /p p   。因此,通过自身降价,迫使竞争对手也与之同步,最终整体价格降下来开拓更大的市场,这才是这次价格战的深意。 /p p   正如周坤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的回复:“降价对用户和行业来讲都是好事。”更何况,当市场规模达到一定量级时,他们还有反过来要求上游企业降价的可能性。 /p p    strong 人工智能为基因大数据带来新思考 /strong /p p   生信和大数据的下游环节完美的全是了什么是小而美的领域。 /p p   测序成本的下降势必导致数据环节的压力,同时带来的还有市场。 /p p   但这个领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企业切入的现象,当然这可能也跟门槛有关。不过更大的可能性与性质有关,生信服务更像是一种工具,他们并不需要向销售类产品一样需要大规模业务或者市场人员去堆。 /p p   另外,产品与市场的切合度很重要,不好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掉。随意这个领域的企业都获得比较不错的融资。 /p p   Alpha GO连胜李世石和柯洁,人工智能一次在全球掀起了浪潮。在医疗领域,智能影像、智能诊断、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也在入侵。 /p p   在基因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的产品也在潮流中涌现。 /p p   其实早年间,不少下游的数据服务上就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加速数据分析、数据解读的前瞻性研究。不可知否,人工智能在序列化数据处理上极具天赋,但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远比围棋的规则复杂。 /p p   在目前的状态下,利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甚至较为简单的解读的确是比较不错的方法,但如果涉及到复杂性关联的疾病,还需要时间和数据来打磨。 /p p    strong 龙头企业上市,腾讯入局 /strong /p p   2017年是NGS行业的上市元年,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两家龙头企业相继上市,华大基因更是在短短几个月间市值突破千亿。 /p p   除了新角色以外,二级市场的其他行业企业也在通过投资或者收购的资本手段进行布局。 /p p   2017年2月,三胞集团宣布以6.8亿人民币对凡迪生物进行收购,创下了国内NGS行业收购记录。11月,金域检验则在上市2个月后参与了基准医疗的B轮融资。 /p p   这些上市公司大多是以传统行业或者重工行业起家,在上市后开始布局高新技术领域,基因测序、精准医疗成了许多企业选择的领域。 /p p    strong 阿里之后,腾讯低调入局 /strong /p p   近年来,BAT三家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都投入了不少尽力。 /p p   而基因行业,除了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与这个行业有频繁合作外,腾讯、百度都比较平静。 /p p   而今年,腾讯也开始有所动作。 /p p   2017年,成立仅1年多的癌症早期筛查公司Grail拿到了9亿美元的B轮融资。这轮天价融资的投资方中,就有中国的投资方腾讯。 /p p   2017年6月,Intel BioIT论坛在北京召开。除了老常客阿里云外,腾讯云也意外现身。 /p p   据说这是腾讯云第一次公开阐述其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看法和计划。不过当时腾讯云方面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 /p p   时隔四个月后,腾讯云再次现身第四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腾讯云在会上宣布了与百迈客生物的战略合作,并正式发布生物基因解决方案,开放腾讯云计算、存储、人工智能等各项IT能力,助力生物基因行业发展。 /p p   A家和T家相继入局,而B家暂时还没有动作,且看明年吧。 /p p strong   未来趋势之行业分工明显 /strong /p p   去年来看,能够涉足上游市场的企业基本上是行业内的巨头公司。它们在中游和下游的多年耕耘后,积累了足够的人才和资源,开始往上游渗透,由此完成企业的全产业生态链。 /p p   而几年的名单中,除了安诺优达以外,瀚海基因、赛纳生物其实更像是小而美的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都不算长,规模都不会太大,它们的创始人来自国际顶尖机构,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 /p p   一方面是由于中游企业过度饱和,这些企业选择去到蓝海市场。另一方面也是这几年宏观政策对自主创新创制的鼓励的结果。 /p p   未来,随着这些国产化产品的成熟,也许行业内会掀起一股进口替代的潮流。而由于国产化产品的价格优势,或许是的市场类产品的一次整体降价。 /p p   同时,国内行业内购自己自主,技术水平提升,也使得行业分工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后期的企业可能就不再是希望自己能够承包所有环节,而是发挥自己所长,集他人之所长共同建立一个生态环境。 /p p strong   多组学数据辅助临床诊断 /strong /p p   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基因测序进入临床早已成为大势。 /p p   而随着分子诊断、蛋白组学检测、影像学等前沿技术的崛起,人们对疾病的认知维度更加丰富。但目前,这些技术基本上还是单打独斗,而通过对维度的检测对疾病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p p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时代的到来,这些数据的整合变得更容易。因此,未来趋势不是基因测序进入进入临床去单打独斗,而是与其他组学数据整合,将疾病量化,透视疾病,从而为临床带来更为精准的诊疗。 /p p   2016年,基因检测行业在走热的同时也不断面临争议,”资本争夺“、”精准医疗泡沫“ 中国测序行业缺乏上游生产力,2017年则有3款自主创新测序仪发布。在质疑和鼓励声中,行业继续蓬勃发展。 /p p   泡沫在每一个行业都可能存在,但泡沫并不完全是坏事,在大浪淘沙后,泡沫总会褪去,珍珠仍会留存。 /p
  • 《“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印发,这些举措瞄准仪器“卡脖子”问题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相关部署要求,就“十四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作出统筹安排。  《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将达900家,建设30个国家质检中心,10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和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资产原值占比提升到65%。  针对仪器“卡脖子”问题,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设计研发,提升我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创新能力。开展国产检测仪器设备技术研究和验证评价工作,提高国产仪器设备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建立国产仪器设备管理目录,搭建国产仪器设备质量评价和推动示范平台,推动国产中高端检测仪器设备质量提升。  推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高端化发展,引导资源、经费向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制倾斜,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建立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体系,开展国内外高端仪器仪表性能对比、验证和综合评价,提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 加强检验检测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研制,深化检验检测方法规程、仪器设备、实验环境、商标标识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检验检测要素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 构建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全文如下:“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  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紧扣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体系,不断加强行业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供给水平,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质量强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职能地位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明确把质量认证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就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纳入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责划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并对外保留牌子,行政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精简整合为17类103种产品,对其中19种产品实行企业自我声明方式,取消强制性认证检查机构指定,更好发挥“保安全底线”作用 稳步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取消外资认证机构准入前特别管理措施,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根据风险等级分别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 全面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整合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完善“通用要求+行业特殊要求”模式 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全面推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审批便捷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推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密码法》等多部法律写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条款,组织修订《认证认可条例》,完成《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组织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文件,不断强化制度规范 完善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服务等认证制度体系,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健全国家网络安全认证制度,建立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无人机、北斗基础产品等新领域认证制度,发布电子商务、服务、温室气体审定核查、科研实验室等多项认可制度,推动道路运输、环境、林业等行业建立实施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规范引导“类认证”评价活动,不断优化制度供给。  —服务成效日益彰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作用日益彰显。严格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安全 健全重点产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有效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广泛开展有机、节能、环保、低碳等领域认证认可工作,全面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着力提升机动车检测、环境监测、碳排放审定核查等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加强合格评定国际合作互认、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等工作,实施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推动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行业发展提质升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获得批准的认证机构724家,颁发有效认证证书270万张、获证组织80万家 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4.8万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9亿份 获得认可的各类合格评定机构12381家,获准使用认可标志的认证证书127.6万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产值388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从业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整体提升,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从业机构数量比“十二五”末增长1.5倍,规模以上的从业机构业务占比达到85%,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管理和服务优势的机构品牌。  —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着力发挥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职能优势,不断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行业治理体系,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监管手段,探索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模式,监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监管力度和效能显著提升。针对社会上反映强烈的认证检测行业乱象,组织开展认证检测市场集中整治、防疫用品认证活动专项整治等行动,严厉打击虚假认证、出具不实和虚假检测报告、买证卖证、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的公信力,认证检测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国际影响逐步增强。我国累计加入21个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在IEC、ISO、IAF等国际组织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合格评定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对外签署15项多边互认协议和123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达成合格评定合作互认成果,“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内地与香港、澳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深度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作用日益显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实施制造强国、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等多个方面,明确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目标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促进市场循环、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明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工作措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大有可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还存在供给能力不适应需求、社会公信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等问题,必须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促提升,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理念,聚焦“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目标,着力深化改革,强化系统监管,优化服务供给,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的积极作用,为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实现国家“十四五”发展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凸显人民为本  突出政治导向,加强党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以实际行动践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  突出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监督管理、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3.坚持市场主导,提升供给能力  突出需求导向,以市场需求引导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以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激发市场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扩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高质量供给,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服务发展大局  突出目标导向,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围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保安全底线”“拉质量高线”相结合。  5.坚持多元共治,维护社会公信  突出结果导向,充分发挥统一市场监管体制的综合效能,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共治体系,强化系统监管和综合治理,构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全过程追溯机制,坚决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三)发展目标  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活力有效激发。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认证人员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检验检测认证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第三方属性更加鲜明,市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2.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国际影响显著提升。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国际化与中国化相结合的合格评定体系,我国参与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及规则制定取得新的突破,在国际合格评定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持续提升 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常态化双边合作机制,与主要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建立深度参与机制,多双边合作互认安排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取得实质性成果,我国认证认可制度的国际互认度明显提升,合格评定机构的国际化业务显著拓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度品牌和机构品牌。  3.专业化提升达到新水平,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创新、管理、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整体提升,从业机构及人员队伍能力素质不断优化,创新研发投入及产出比重逐步提高,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和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合格评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取得良好效益,国家安全、战略产业等关键领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实现安全可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合格评定领域数字化应用水平逐步提升。  4.集约化整合形成新格局,行业结构趋于优化。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小散弱”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大型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龙头带动作用有效发挥 中小型机构专业化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专精特新”机构 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显现。  5.规范化发展呈现新面貌,行业治理明显加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更加完备 全面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互联网+监管”模式全面运行,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多种监管手段相互融合、监管机制方法不断创新的系统监管和协同监管格局 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监管整治成效持续深化,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风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有效性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专栏1:“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指标性质服务效能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270320预期性获得认可的认证证书数量(万张)127.6150预期性获证组织总数(万家)80100预期性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亿份)5.677.9预期性行业环境获得批准的认证机构数量(家)7241500预期性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家)4891955000预期性获得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数量(家)1238114000预期性认证从业人员数量(万人)11.820预期性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数量(万人)141.19170预期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亿元)38815000预期性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安排数(份)123130预期性加入IEC互认体系合格评定机构数(家)7181预期性参与制定合格评定国际标准项数(项)3945预期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国际认可互认占比(%)11.312预期性合格评定认可制度国际互认度(%)87.590预期性基础支撑合格评定国家标准数(个)93100预期性合格评定行业标准数(个)197300预期性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数(家)30353200预期性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资产原值占比(%)6065预期性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家)852900预期性  三、发展任务  (一)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水平,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促进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1)促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围绕推进工业强基,强化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设施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支撑能力,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业领域的检验检测认证能力提升,支持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业机构组建检验检测认证创新联盟,加强重点基础材料和新材料检验检测技术攻关,建立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认证制度,促进基础原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完善基础零部件产品认证制度,强化认证一致性保障能力,提升电子元器件认证的国际互认度,推动北斗基础产品认证的拓展应用,促进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质量提升 围绕基础工艺改造升级,协同推动相关产业领域合格评定方案优化完善,提升企业质量诊断、改进、验证等能力 建立健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认证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2)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健全覆盖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的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和优化升级。运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和方法,在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建筑、医药、信息、环保等重点产业,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认证制度,推动质量管理向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 推行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优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模式和产业布局,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服务,鼓励产业链供应链头部企业、集群企业引导采信,降低市场采购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  (3)支撑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深入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活动”,引导各类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认证机构研发高于行业通用标准的高端品质认证,大力开展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家电、车联网产品等认证,探索开展新型储能、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等认证,助推制造业提质升级。实施“检验检测助推产业升级行动”,提升重点行业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专业化检验检测平台,突破一批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windowtext "(一)建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质量认证制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领域,推动建立健全高水平质量认证制度,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成熟应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无人机、北斗导航基础产品等认证体系建设,推动相关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二)加快推行统一的专栏3:质量认证行业能力提升行动(一)提升认证从业机构创新能力紧盯国际技术前沿,推进合格评定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基于模块化组合的智能认证模式研究
  • 国内首家制衣柜行业国家级认可检测机构获批
    原标题:索菲亚家居中心实验室成业内首家通过国家级认可的检测机构   摘要:日前,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成功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下称“CNAS”)实验室认可,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业内首家通过国家级认可的检测机构。   日前,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成功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下称“CNAS”)实验室认可,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业内首家通过国家级认可的检测机构。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继2011年成功上市后,再次领跑行业,成为定制衣柜行业首家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的龙头企业。   CNAS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资格颁发国家认可实验室的机构。CNAS也是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 (ILAC)的正式成员。企业实验室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可以获得CNAS与签署互认协议的国家、地区实验室认可机构之间互认,即通过我国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在成员国之间得到互认。 索菲亚树行业标杆 中心实验室通过CNAS认可   早在2003年,索菲亚就成立了中心实验室,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心实验室以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为标准,已建设成为一个技术实力雄厚、检测业务全面、拥有相当数量现代化检测仪器设备与专业人才队伍的实验室。在2012年12月,CNAS专家组对中心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仪器设备、设施和环境、技术人员素质、检测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核,一致认为中心实验室各项检测能力均符合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要求,并授予索菲亚实验室CNAS认可证书。   持续追求卓越品质的不竭动力,源于索菲亚奉行追求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的宗旨。此次通过CNAS认可,证明索菲亚有能力在新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质量、生产过程的控制等各方面层层把关,独立依照CNAS要求进行具有国际检测水平的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在安全和性能上符合最新的标准要求。   一直以来,索菲亚都将产品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源,对产品质量的执着从未改变,特别是近年来,索菲亚陆续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十环认证)等证书,努力生产健康、环保和具有优越性能的产品,为消费者美好的品质生活提供保障。   索菲亚家居中心实验室将坚持执行标准、规范操作、数据准确、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追求百分之一百的检验准确率和客户满意度,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 纺织品检测龙头中纺标拟使用4428.80万元募资购置仪器设备
    近日,作为轻纺产品检验检测龙头型企业的中纺标(873122),正式登陆北交所。上市首日(2022年9月27日)大涨86.25%,盘收14.90元/股,成交额9307.25万元,换手率79.45%。中纺标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致力于提供轻纺产品检验检测相关技术服务的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2019年-2021年,中纺标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079.15万元、16,200.98万元和18,170.27万元,净利润3,468.25万元、3,349.72万元和3,633.64万元。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直接和间接控制中纺标82.18%股权,是公司控股股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持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100%股权,国务院国资则是委授权管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产,为中纺标实际控制人。根据招股书,中纺标此次IPO拟募资7400万元,分别用于新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全业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浙江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和晋江运动用品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其中4,428.80万元用于各项目中的仪器设备购置及安装,涉及气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微波消解仪、原子荧光光度计、超纯水机、高质量平行浓缩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万能材料试验机、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红外光谱等超两百套仪器设备。序号项目名称投资总额(万元)投入募资(万元)1新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568.292,026.962全业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1,927.311,521.083浙江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3,048.652,406.074晋江运动用品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1,832.031,445.88合计9,376.287,400.00新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中纺标提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长,公司的研发人员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据公司研发计划和技术需要开展实施研发活动,解决公司重大技术难题,并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同时负责收集、整理国内外纺织及检测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 法律法规及发展动态,做好公司技术积累,推动公司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同时对外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中纺标研发部门在检测事业部、标准事业部和计量事业部现有技术团队基础上,依托国家纺织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全国性行业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工作,其具体研发工作由研发部部组织开展,检测事业部、计量事业部、认证事业部为主体,各实验室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新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总投入2,568.29万元,其中项目设备购置费为1,950.00万元。此外,本项目拟建设环境仓并装修生物降解实验室。全业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中纺标表示,根据公司的总体战略,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战略管理为龙头,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项目管理,建立企业级管理数字化应用系统,涵盖企业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等方方面面,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协作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使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管理部门能够适时、便利地制定改进管理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最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全业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以“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核心,实现公司全业务流程的规范和高效,如业务受理、检测、审批、统计分析、客户服务等全流程活动的全面数字化管理,保证业务过程中数据传递的正确性、信息流通的顺畅性、业务组织的规范性、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和数据保存的安全性,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组合、内部能力的自动传承,达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网络化运作,促进公司全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本项目拟总投入1,927.31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为200.00万元,软件购置费为1,554.00万元。浙江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浙江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新建检验检测试验场所,提升服用家用纺织品检验检测市场的占有率,开发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全方位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实验室,将公司打造成纺织及其延伸领域的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本项目拟总投入3,048.65万元,其中项目设备购置费1,022.90万元,主要为实验设备及电子设备。新增设备情况见下表:晋江运动用品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本项目通过新建检测实验场所,并对检测工作场地进行合理化布局,以此满足日常工作开展的需要,提升检测流程的周转效率,将公司打造成为以运动用品检测为主的纺织、轻工类产品的综合性检测机构,并重点拓展鞋服的功能性检测和生态检测项目。本项目拟总投入1,832.03万元,其中项目设备购置费1,255.90万元。新增设备情况见下表:
  • 电科院:第三方检测龙头打通一站式服务产业链,助力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进
    检测环节有望成为智能电网建设最受益的环节之一。国内智能电网投入两大方向&mdash &mdash &ldquo 坚强&rdquo 强&ldquo 一次&rdquo 和&ldquo 智能&rdquo 智&ldquo 二次&rdquo ,我们认为检测环节是&ldquo 强一次&rdquo 的最重要一环,也是目前整个智能电网产业链中唯一一个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的环节,随着两网不断推出新产品标准,企业研发检测投入预计持续增加。   电科院是国内电气检测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内检测行业中绝大部分仍为国有企业,电科院是唯一单独上市的第三方电气检测企业,借助资本平台的力量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超越国内同行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如果考虑到即将达产的庞大新增实验设施,公司的竞争优势还将全面加强。   新项目投产成为收入增长主要增量,高折旧压力不足为惧。到2015 年公司累计新增资本开支超过20 亿元,与此同时,新项目投产也将成为收入增长的中坚力量,考虑到即将投产的不少新项目是国内唯一的检测设施,刚需+供给稀缺有望确保设计收入顺利实现。目前公司成本端的固定成本(折旧、人工费用)占总成本比重超过80%,未来将继续提升至超过85%,利润增长具备高弹性。   利用资本平台加速国有检测院所整合,内生+外延并举快速发展。电科院作为国内第三方高低压电气检测龙头企业,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内检测院所竞争对手的体制优势和资本平台优势,在当前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望成为国内检测行业整合的领军企业,未来有望通过内生+外延并举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5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0、0.71、1.01 元,参考检测板块平均水平,考虑公司的强检业务属性,我们给予公司12 个月目标价28 元,首次覆盖投资给予&ldquo 增持&rdquo 评级。   核心假定的风险主要来自对新项目收入能力低于预期,国网常州检测中心的投产可能在未来分流部分检测需求,检测收费下调等。
  • 三部门发文:“十四五”发展这些环境监测仪器 推进国产化
    近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三部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2025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并将重点发展工业烟气综合监测仪、环境空气分析仪等环境监测专用仪表、污染治理过程专用仪器、环保装置大数据智能化运行维护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专用光学气体传感器、电子芯片、色谱检测单位等关键零部件。并强调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重点提升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的自主创新供给能力。  全文如下: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环保装备的需求,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模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示范带动、平台保障、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行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多元化互补的发展模式更加凸显。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补短板”行动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非电行业多污染物处置、海洋污染治理、有毒有害污染物识别和检测以及生态环境应急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聚焦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治理难点问题,攻克高盐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污泥等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装备。聚焦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药剂等卡脖子问题,加快环境污染治理专用的高性能风机、水泵、阀门、过滤材料、低频吸声隔声材料、绿色药剂以及环境监测专用模块、控制器、标准物质研发。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监测、溯源等,抓紧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  (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在京津冀及周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等区域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创新平台,为前瞻性技术研发提供支撑。支持成立环保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搭建产品验证评价平台,开展检测分析、评级、可靠性、应用验证,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成套装备攻关。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针对环境治理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联盟,集中力量解决区域性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  (五)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研发、制造、使用单位或园区合作建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基地,搭建产品研制放大、熟化及产业化之间的桥梁。鼓励地方、园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集聚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降低产业化成本,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行业协会等联合地方、园区、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与交易、科技成果评价、市场战略研究和先进环保装备供需对接等服务。  三、产品供给能力增强“锻长板”行动  (六)强化新型装备应用。推动环保领域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针对同种环保装备在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工况条件下治理需求的差异性,开展应用效果验证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环保装备产品系列化谱系,为精准治污提供有针对性的设备选型。充分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重点支持新污染物治理、更高排放标准要求、降低治理成本等新型环保技术装备的首台(套)应用。  (七)加快先进装备推广。定期制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编制供需对接指南,搭建装备制造企业与需求用户的有效对接平台。在大气治理领域,重点推广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等先进技术装备,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提供支撑。在污水治理领域,重点推广黑臭水体治理、湖泊海洋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治理等先进技术装备,为水环境整体改善提升提供保障。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重点推广重金属、有机物等原位土壤污染修复装备,避免二次污染。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重点推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重点提升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的自主创新供给能力。  (八)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发挥标准对质量提升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快建立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围绕重点细分领域典型产品,支持企业对标达标,瞄准先进国际标杆进行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全行业产品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在脱硫、脱硝、除尘、市政污水处理等优势领域争创国际品牌,在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培育高端品牌,在材料药剂等短板领域引导创立自主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高品质的个性化品牌产品。  四、产业结构调整“聚优势”行动  (九)升级产品结构。依法依规淘汰高耗能、低效率落后产品,拓展新产品细分领域,推进非标产品标准化,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推动产品向高效低碳转变,形成差异化、精准化产品供给,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引导企业从设计制造单一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转变。推动龙头企业从提供单一领域环保技术装备,向多领域“产品+服务”供给转变,提供一体化综合治理解决方案,满足重点区域、流域系统治理需求。  (十)培育优质企业。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等集中度较高的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争创产业链领航企业,带动全行业做大做强。引导环保装备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不断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业化创新优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十一)发展产业集群。根据各地产业结构特征,统筹规划环保装备制造业布局,引导区域间差异化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优化产业链布局,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创建一批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区。支持环保装备高水平集聚区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集群治理能力,培育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五、发展模式转型“蓄后势”行动  (十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污染物监测治理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入挖掘污染物远程监控数据,创造大数据价值,提升运维水平和治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完善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模块化污水处理装备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稳步提高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十三)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引导污水处理、流域监测利用光伏、太阳能、沼气热联发电,推广高能效比的水源热泵等技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减少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鼓励环保治理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改进,推动治理工艺过程药剂减量化、加强余热利用,推广节能、节水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和工具,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产品进行系统优化,开发环境友好型药剂、低碳化工艺、轻量化环保装备,提高污染治理绿色化水平。在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垃圾处理过程中通过工艺技术过程的改进,实现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抑制、分解、捕捉,研发应用减少污染治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工艺技术。  (十四)引导服务化转型。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拓展服务型业务,强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加快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推动一批科技创新型环保装备企业通过拓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等全流程业务向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开展新兴技术与环境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鼓励环保产业与关联产业耦合发展。鼓励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环保管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创新,打造若干环境综合服务商。  六、保障措施  (十五)加大支持力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强环保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落实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专项政策,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环保装备领域的支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的联动性,加大对环保重点领域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开展“补贷保”联动试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十六)优化市场环境。加强行业规范引导,适时制修订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发布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鼓励中小微企业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等作用,强化产业引导、技术支撑、品牌评价、宣传培训等。  (十七)培育人才队伍。加强高校相关专业人才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实践基地,探索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第三方机构与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创新高地,引领行业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  (十八)深化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双多边国际合作平台,加强技术、标准、人才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鼓励骨干优势企业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污染治理企业联合,开展成套装备出口、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流程业务的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 聚光科技: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的龙头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领域的仪器仪表。   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较快,是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的龙头。2008-201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3.81、527.81和651.78百万元,年复合增长率35.73%,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9.61、132.43和161.88百万元,年复合增长率42.60%。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中,环境监测系统占比48.59%,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占比39.95%,二者共计占比超过88%。安全监测系统、数字环保信息监测系统、运营维护服务和其他业务分别占比4.27%、3.27%、2.21%和1.71%。公司2009年在分析仪器行业销售额在国内厂家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大约在10%左右。   行业未来2-3年增长较快。据预测,未来2-3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监测的投入,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将维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预计到2013年,整个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   从未来的增长点来看,公司的增长将主要来自:(1)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环保行业高速发展,环境监测产品的需求旺盛 (2)公司在环境监测和工业过程气体分析仪器仪表行业中市场占有率居首位,未来仍将保持龙头地位 (3)募投项目将有效巩固公司环境监测业务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完善产品线组合,提高生产工艺,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全面巩固公司在国内环境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4)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将重点围绕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现有业务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为公司储备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建议的询价区间为18.5-19.5元。我们认为公司成长性较好,行业前景好,需求量大,我们认为公司估值适用的2011年动态市盈率在39-41倍之间,按此计算预计上市合理价格在20.6-21.6元。建议的询价价格为18.5-19.5元,对应的2011年动态市盈率大约为35-37倍。   风险提示:存在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如果未来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及政府补贴政策出现不可预测的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公司主导产品中的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例约为80%- 90%,占比较高,其变化对公司产品成本的影响较大。如果公司不能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则将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 陕西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生物芯片、病原微生物快检仪、纺织检测仪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支撑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主战场。为加快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其中重点提及仪器:  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药品,积极研发新型临床诊断试剂,开发用于生物芯片检测、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高端精密检测仪器。  陕西省还将延伸发展棉纺产业,优化调整印染产业,大力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和产业用纺织产业,加快发展高端纺织机械和纺织检测仪器。  全文如下: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支撑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主战场。为加快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优质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发展等重点工作任务,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制造业为全省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是注重规模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8860.1亿元,位列全国第14位,制造业增加值较2015年增加23.1%。截至202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64户,完成营业收入23435.3亿元,实现利润1942.3亿元,利润率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二是注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安排省级专项资金27.5亿元,支持技改项目3874个,带动社会投资2579亿元,企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9.7%提高到2020年的19.6%。传统产业改造效果明显,非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领跑,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3个百分点。狠抓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和在建汽车产能超过200万辆,三星二期一阶段实现满产、二阶段进展顺利,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加快建设,高强高韧钛合金棒材、3D打印用合金粉末等十多个产品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次推广应用目录,实现国内“领跑”。  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1家,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家,认定11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创新投入效率稳步提升,2020年科技活动产出指数达到75.97%,居全国第4位 高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65.83%,居全国第12位 国家科技奖数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前列。创新技术成果持续产出,先后承担航空万吨级铝合金张力拉伸机装备、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端电力装备数字化车间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9项,数控锥齿轮磨齿机、高速数控车削中心、大型锻造操作机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主机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四是注重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推进。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进位跃升,285户企业参加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35户通过贯标获证。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综合型服务平台)建成运营,西安、宝鸡两市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实施。截至2020年底,培育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38户、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82户,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户、示范平台2个,“陕鼓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户,认定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户、绿色产品7种,渭南、韩城入选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五是注重企业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2020年底,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2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69家,数量均居西部地区前列。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0家(含“新三板”精选层),较2015年底增加17家,排名从全国第18位跃升至第16位,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数量达到9家。  六是注重空间布局调整,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关中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陕北和陕南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9.2%、36.8%和12.1%。园区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涉及软件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食品深加工6大产业,西安高技术转化应用(航天)基地和汉中航空产业基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全国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8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48.8%。集群发展进入国家队,西安航空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是航空装备领域唯一胜出集群。  七是注重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及时发布《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大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聚焦难点痛点优化营商环境。设立10亿元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民营企业纾困基金。截至2020年底,共推荐认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家、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96家。2018-2020年,共争取中央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累计达3.75亿元,支持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发展,普惠小微企业担保费率由1.79%降至1.21%。在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推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2020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13389.7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1%。  (二)存在问题。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全省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较好地转化为创新动能。作为全国科技资源大省,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约为17.8%,远低于全国34.2%的平均水平。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4.1件,与全国的差距从2016年的0.69个百分点扩大到2020年的1.7个百分点。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还不够快。全省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产品仍主要集中在能源行业。2020年全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三是市场主体活力还不够强。全省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相对较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配套率总体偏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业供应链存在风险。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对全省制造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催生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点,为全省制造业“换道超车”带来契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多边贸易格局面临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全球制造业布局呈现本地化、分散化、区域化趋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变数增多。全省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新体系。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对全省制造业发展赋予新使命。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面对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既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经济发展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等优势条件,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成本攀升、区域竞争分化加剧等不利因素影响。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省在稳定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及黄河、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大挑战。全省制造业要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前提下,加快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  从全省看,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陕西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为制造业进一步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了更大空间。全省要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将制造业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全面链接、深度绑定,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与全球产业链合作,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基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陕西力量。  二、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创新、改革和开放为动力,以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6+5+N”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着力推动陕西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型两个升级”,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把创新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总要求,聚焦制造业这一创新主战场,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省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动力变革。  把智能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融合应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数字陕西,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绿色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工业低碳行动,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强化安全发展保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把开放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把改革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障碍,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增强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起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绿色安全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  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5%,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形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3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个。  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到2025年,200户以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标准,50户企业达到3级以上水平,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1%,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  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速达到15%。  三、发展重点  立足国家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一)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  立足高技术层次、高产品附加值、高配套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推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1.高端装备。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应急装备、电力装备、石油装备、工程机械等其他装备为重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优质产品,打造全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  (2)发展重点。  航空航天装备。聚焦航空产业链转型提升,推进大型运输机系列化研制生产,推进运8、运9系列产能提升。加快支线飞机国产化研制,积极开发多用途飞机并扩大市场份额。围绕C919/CR929、ARJ21、AG600等重大机型开展配套,推动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等产业自主发展。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加快培育形成层级合理、优势明显的无人机产业链。加快发展直升机产业,扩大先进直升机总装制造能力。持续优化新舟60/600飞机生产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快速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建立国产民机用户维修定检、运行支援、综合培训等服务中心。重点围绕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专项,加快新一代航天运载动力系统研制,推动航天液体、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系列化发展,探索未来单级入轨飞行器及新型混合动力系统。强化商业航天卫星测运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等整车产品,以及350千米/小时高铁接触网、中低速磁悬浮钢铝复合导电轨、牵引变流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发展轨道交通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重点突破车体轻量化、安全保障、储能与节能、列车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轨道交通总集成、总承包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瓶颈,做大做强数控机床产业链,推进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机器人与增材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积极研发和生产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增减材一体机等新产品,完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的工业机器人和增材制造产业链。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促进数控机床产业链向高端化迈进,做强优势功能部件和高端功能部件,加强机床配套能力,重点推进智能化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提高丝杠、轴承、高速高效系列刀具、高效精密异型与成型刀具等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打造产品结构合理、配套能力突出的产业体系。在煤炭采掘、石油钻采、炼油化工、专用车辆、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等领域积极发展重大智能成套设备。  节能环保装备。加快净化设备、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发生产,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能量回收设备、高效节能碳排放技术及设备。突破减振降噪等技术,发展一批噪声控制器产品和设备。  其他装备。应急装备领域,聚焦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大力发展新型应急指挥装备、特种交通应急保障装备、专用医学救援装备、智能无人救援装备、自然灾害专用抢险装备、监测预警灾害信息获取装备等。前沿装备领域,积极在深海资源开发、极地资源开发、太空资源制造、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等新兴交叉前沿领域,推动一批新兴技术和装备研发。电力装备领域,聚焦输变电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大力发展低风速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智能风场、光伏电站等管理系统及设备,有序推进先进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智能电网用输配电及用户端设备、中低压成套设备研发生产。石油装备领域,着力提高石油油管套管、抽油机、油管、配套接箍等产品质量,加快应用于超深井、高压油、高硫化氢、大管径等条件的石油装备和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开展针对各种复杂井况的非美国石油学会(API)标准产品生产。重型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冶金装备、煤炭综合采掘装备、成套装备及大型化工成套设备,进一步提升高压厚壁设备、特种材料设备等产品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工程机械领域,重点突破动力换挡变速箱设计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农机装备领域,着重发展果园多功能作业平台、智能选果线、智能畜牧机械、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等适宜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农业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3)空间布局。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西安、宝鸡、汉中、渭南、咸阳、榆林等地。其中,西安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型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宝鸡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汉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应急装备等产业,建设中国现代航空新城。渭南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建设陕西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咸阳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建设陕西机械加工和零部件生产基地。榆林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能化装备制造基地。杨凌示范区重点发展智能农机装备。  2.电子信息。  (1)发展思路与目标。  做大规模与做强实力并重,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为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和项目招引,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  (2)发展重点。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做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积极支持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研发生产,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封装测试产业,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集成电路生产线工艺水平,提升电子级硅材料及硅片自主配套能力。整合现有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联合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积极推进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重布局从衬底和外延材料、器件设计和工艺到模块及电路应用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积极攻克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强省和国家重要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新型显示。围绕新型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在优势领域联合开发,充分利用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在柔性光电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显示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优势,提升液晶材料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等新一代显示材料的技术水平,积极布局柔性、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快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着力补齐驱动芯片、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功能化学品、铟锡氧化物(ITO)靶材、光学膜、基板玻璃等产业链环节,不断提升工艺和装备水平。以构建省内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体系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智能终端。发挥智能终端产业优势,按照“政府引导、集群引进,重点突破、完善配套”工作思路,积极引进智能终端关键芯片、摄像头、天线、触控面板、电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和设计研发企业,提升智能终端产业
  • 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第三方检测“龙头”动作不断
    检验检测即依据委托方的检验检测需求,运用专业的仪器设备、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委托产品进行检验、测试、鉴定等活动,并向委托方或其检验检测相关方出具检验检测报告,供委托方或其检验检测相关方依据检验检测结果评定委托检验检测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计量和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产业竞争和科技强国的战略大背景下,掌握了检验检测话语权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掌握了质量和标准的定价权,因此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到发展检验检测行业,并据此先后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定位为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类产业政策。 2018年,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化服务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这一举措有助于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逐步上升,各国政府也加大了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制定了多层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经济活动中各类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检验检测需求不断上升,为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48919家,较2019年增长11.1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585.92亿元,较2019年增长11.19%。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量”阶段的企业内在需求、居民消费升级和政府监管标准提升等动力将持续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众多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不断涌现,新技术的持续升级催生了新的检验检测服务需求。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我国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未来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检验检测行业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第三方检测企业而言,实验室设备以及人员配备决定了企业的检测技术能力,单个实验室或者单一市场主体存在服务半径受制约、不同地域检验检测需求无法同时满足的弊端。大型检测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人员、业务、实验室之间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明显,将具备更强的成长能力。 11月5日,谱尼测试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说明书(申报稿)》(2021年11月)。说明书中显示,拟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3,975.25万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谱尼测试集团山东总部大厦暨研发检测中心项目、谱尼西北总部大厦(西安)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谱尼测试在说明书中表示,本次募投项目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公司在生物医药CRO/CDMO、医学医疗检验、新能源汽车检测等新兴及高附加值领域的投入,确保公司能够抓住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机遇,发挥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扩充公司实力。 11月15日,占地3.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建设资金约7.3亿元的广电计量总部基地在广州番禺区动工建设。项目计划建设综合科研试验楼、计量试验楼、环境与失效分析试验楼、电磁兼容通信与安规试验楼、大化学(化学、食品、环保)试验楼、电离辐射试验楼、电力试验楼等以及园区配套设施等。 据悉,广电计量总部基地旨在打造成为一流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汽车、通信、轨道交通、新能源、第三代半导体、现代农业、食品、环保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领域提供计量检测综合技术服务。
  • 绍兴纺织、黄酒等行业检测能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12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科技工作研讨会在绍兴召开,绍兴市的纺织、黄酒等支柱产业的检测能力获得与会专家的肯定。绍兴副市长徐明光参加会议。   近年来,绍兴市质监系统全面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政府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产业提升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据介绍,目前绍兴质监系统建成1个国家检验中心、10个省级检验中心,初步形成以国家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支撑、市级中心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从2005年开始,我市每年安排1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检情分析和产品质量风险预测。   绍兴市质检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纺织、黄酒等绍兴支柱产业的检测能力在国内居领先水平,酒类及发酵食品检测技术实验室是全省系统7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实验室”,综合检测能力在国内居食品类国家检验中心前5位。
  • 聚光、天瑞为环境监测仪器各细分领域龙头
    在"十二五"期间环保对环境监测投资加大的大趋势下,整个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成长确定,而聚光科技 和天瑞仪器 在各自细分领域分别具备先发优势,将充分收益行业成长。近期我们分别调研了聚光科技和天瑞仪器,跟公司对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企业市场定位等情况做了交流。聚光科技的产品主要分三块: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包含废气、废水和大环境气水在线监测系统、系统运营维护和数字信息平台)、工业过程在线监测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其业务增长点主要在于系统运营维护、数字信息平台和安全监测系统。天瑞仪器的产品主要是XRF荧光光谱仪,主要应用于金属元素分析,其业务增长点主要在于重金属检测和土壤监测方面的应用。   从中期业绩来看,嵌入式软件增值税返还部分暂时不能落实将影响相关公司中报净利润增速表现。我们预计天瑞仪器2011-2013年全面摊薄EPS分别为0.86元、1.18元和1.59元,"增持"评级 我们预计聚光科技2011-2013年全面摊薄EPS分别为0.48元、0.70元和0.95元,"增持"评级。   1.收益环保指标升级推动的全社会环保投资提升,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成长确定   国家首次明确重金属污染防治目标。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目标,即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优化重金属相关产业结构,基本遏制住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 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总量监测指标由2个增加到4个。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十一五"规划对应的要求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   污染防治重点全面覆盖水、空气和土壤三大环境要素。2011年4月,环保部发布《2011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的艰巨任务,污染防治工作要重点围绕水、空气和土壤三大环境要素,突出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三类污染物,在流域区域和污染源两个层面,充分运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两个抓手,努力全面改善环境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满意度。   我们预计"十二五"主要环保指标将比"十一五"有很大升级,相应的全社会环保投资有望再度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的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分别比"十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为确保完成"十二五"环保目标,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有望延续前期高速增长。   2.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先河环保 分别为环境监测仪器各细分领域龙头,将充分收益行业成长   环境监测从监测对象出发分为大气、水和土壤三类。大气和水环境一般采用在线监测系统来不间断监测主要环保指标,分为大环境(城市空气质量、流域水质)和小环境(污染源企业废气、废水)两类监测应用。土壤一般采用重金属检测仪器或化学分析器来监测其中的有害元素或物质。从市场容量来看,小环境类监测系统要大于大环境类监测系统(土壤和重金属监测方面的规划属于首次出台,其需求属于增量市场,但容量目前难以计算)。三家上市公司中,聚光科技在小环境水、气在线监测系统方面国内领先,先河环保在大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方面(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国内领先,天瑞仪器在金属元素分析方面国内领先。   天瑞仪器:研发实力出色,在土壤金属元素监测方面具备先发优势,下游应用市场将逐步打开。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出色并积累多年,其X射线荧光光谱仪产品在国内重金属检测领域优势明显,手持式仪器具有小型化、现场化的特点,同时多种通用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分析测试仪器如各种光谱仪、质谱仪、色谱仪产品呼之欲出。我们预计公司2011-2013年全面摊薄EPS分别为0.86元、1.18元和1.59元 公司2011年7月7日收盘价25.86元,对应2011-2013年PE分别为30.07倍、21.92倍和16.26倍 维持“增持”评级。   聚光科技:业务覆盖现场监测、数据传输和系统集成,在小环境水气在线监测方面具备市场优势,安全监测、系统集成方面拓展空间广阔。公司以先进的检测、信息化软件技术和产品为核心,为环境保护、工业过程、公共安全和工业安全提供分析测量、信息化和运维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其水、气在线监测系统在国内工业过程和污染源在线监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且后续项目运营维护、信息集成和安全监测系统方面发展空间广阔。我们预计公司2011-2013年全面摊薄EPS分别为0.48元、0.70元和0.95元 公司2011年7月7日收盘价17.18元,对应2011-2013年PE分别为35.79倍、24.54倍和17.90倍 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3.风险提示   “十二五”开局第一年全社会对环境监测投资存在不确定性 行业竞争或将加剧 嵌入式软件增值税退税暂时不能落实将影响中期业绩表现。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各处室、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各有关检验检测认证从业机构:现将《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6月2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关于检验检测认证工作有关部署,促进全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优做强,更好发挥检验检测认证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深刻认识做好“十四五”检验检测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检验检测认证是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市场供给、服务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开放的基础性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检验检测认证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贸易往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质量强省、制造强省的重要技术支撑。广东市场主体庞大,经济活动活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需求量大面广,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在粤注册和开展业务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检验检测认证活跃度等均居全国前列。当前,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制造业当家、“五外联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全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对全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优做强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把促进我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优做强当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工作部署、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找准自身定位,科学整合资源,积极推动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二、优化检验检测机构准入服务1.依法界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认定;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需要取得资质认定的无需取得资质认定,已取得资质认定的不再延续。法律、行政法规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重复认定、评审。(省局许可注册处、认监处按职责分工负责)2.规范管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参数。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参数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建立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管理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协助管理相结合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参数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领域技术专家作用,建立完善全省统一、规范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参数库。2023年底前,制定实施《广东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参数管理办法》。(省局许可注册处、认监处按职责分工)3.深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许可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综合检验检测机构信用风险程度及申请办理业务类型,按一般程序、告知承诺、自我声明、变更备案等多种许可方式优化准入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压缩许可时间。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相关行业资格许可“二合一”评审,探索对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验检测项目在申请资质认定时简化现场评审。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规范检验检测能力表述,推行证书“一体化”管理,按照机构自愿申请原则,逐步实现检验检测机构“一家一证”。推行资质认定电子证书和赋码管理,向社会提供便捷查询功能。到2025年底,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电子证书率达到100%。(省局许可注册处、认监处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检验检测认证监督管理4.落实检验检测认证主体责任。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告知承诺、自我声明内容的真实性核查,严格落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以及因出具虚假、严重失实结论等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应与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的连带责任,依法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或者认证标志及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等行为,严禁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大力推行检验检测认证责任保险制度,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购买检验检测认证责任保险,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推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正性声明和信息公示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实施失信惩戒。到2025年底,检验检测机构公正性声明率达到100%。(省局执法监督处、信用监管处、认监处按职责分工负责)5.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智慧监管。建设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智慧监管系统,建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技术专家数据库,综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基本能力、业务开展、接受监督检查、举报投诉处理和承担社会责任等情况,实施量化评价、分级分类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推进检验检测报告标准化和数字化,推动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行政执法、行政许可等所涉产品检验检测报告统一归集到检验检测认证智慧监管系统。加强基层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人员培训和指导,统一监督检查作业指导书,统一监督检查表格,依托智慧监管系统规范监督检查工作,提升“互联网+监管”效能。到2023年底,检验检测认证智慧监管系统投入使用并有效运行。(省局执法监督处、许可注册处、质量监督处、认监处、科信处按职责分工负责)6.强化检验检测认证协同监管。推动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能力符合性监管和检验检测数据采信部门负责检验检测行为合法性监管相结合的跨部门联合监管,畅通信息共享渠道,规范线索及案件移送程序,依法理顺行为罚与资格罚的衔接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实施联合惩戒。加大认证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认证计划执行、认证活动规范性和证后跟踪调查责任落实等情况的调查追溯。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活动监管和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质量监管协同机制,强化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获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联动监管,加强流通领域获证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落实认证机构及获证组织的认证责任和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支持行业组织等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同行评议、同业监督、行业信用评价或第三方评估等活动,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规范管理,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分级分类监管提供参考。(省局执法监督处、质量监督处、认监处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支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优做强7.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发展。支持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册地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活动。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制重组、增资扩股和经营管理,推动国有性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优化布局。支持民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申请相关资质,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扩大在粤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资源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合格评定标准、技术和服务。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一批检验检测认证头部机构,打造一批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统计数据分析应用,提升行业发展指引功能。到2025年底,力争全省检验检测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8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80家。(省局认监处、科信处、人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8.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取得CNAS认可,延伸合格评定服务链条,积极参与产业链全过程技术研发,从提供单一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向提供覆盖生产全流程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发展。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量子传感等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探索检验检测认证全过程数字化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广泛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推动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互认。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共性检验检测技术攻关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发,提升关键领域检验检测核心能力。支持认证机构依据在质量、安全、健康、绿色、服务等方面关键指标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先进标准,开发高端品质认证项目,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强碳领域产品、过程、体系、服务认证和检验检测等多种合格评定工具开发应用,鼓励开展碳含量、发热量快速检测分析技术等领域研究攻关,探索推进碳足迹、碳标签等评价认证服务。到2025年底,力争全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CNAS认可数量达到700家,获境外认可证书数量达到160张。(省局认监处、科信处按职责分工负责)9.科学规划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优先支持战略性产业集群、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优先支持公共安全、优先支持填补空白和优先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原则,规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规范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管理,落实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在保持现有数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布局。鼓励有条件地方积极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支持广州进一步发挥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带动和支撑作用。到2025年底,争取建成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320个。(省局认监处、科信处按职责分工负责)10.加强检验检测认证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检验检测认证从业人员实训基地,组织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从业人员培训,全方位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组织开展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技能比武和技能竞赛,树立一批行业技术标杆。鼓励优秀人才担任国际合格评定组织管理层和技术层职务,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全国和国际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专家。(省局认监处、人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效能11.服务制造业当家战略。深入推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发挥检验检测认证在稳链固链强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全省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将先进标准中的检验检测方法纳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参数管理,强化检验检测服务高质量供给。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围绕智能家电、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升级发展需求,提出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路线,强化对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推进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持续布局建设一批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为企业产品研发、行业质量提升和公共质量安全等提供质量基础实施“一站式”服务。支持第三方实验室和生产企业开放共享检验检测认证资源,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推进仪器设备、实验环境、标准物质等要素资源的社会共享共用,提升相关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依托专业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数据中心,跟踪监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状况,为防范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提供技术支撑。到2025年底,力争建成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110个,支持10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20个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开放检验检测资源。(省局许可注册处、质量发展处、质量监督处、认监处、科信处、新闻合作处按职责分工负责)12.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鼓励支持认证机构积极拓展农业农村市场,深入基层开展绿色有机认证相关培训推广活动,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业互助合作社提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认证机构”模式,分行业构建完善绿色产品认证推广应用和采信机制,结合绿色建材下乡、塑料污染治理等工作,推动绿色建材、绿色快递包装等绿色产品认证,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强化土壤、空气、水环境等检验检测领域监管,服务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资源区域协调发展,鼓励跨区帮扶合作,为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转移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到2025年底,力争全省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达到1600张,良好农业规范获证企业达到100家。(省局认监处、科信处按职责分工负责)13.服务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取得境外资质认可或授权指定,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与境外机构建立结果采信或业务合作关系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实现国际化发展。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参与政府间框架下的多双边互认体系,承担国际合格评定组织对口工作组及国际双边合作机制秘书处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合格评定标准规则制定,在先进优势领域提出合格评定标准规则,为国际合格评定服务提供“中国方案”。支持专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产品出口主要目标市场的质量标准、合格评定要求等持续跟踪和比对研究,建立主要贸易对象、贸易产品合格评定信息数据库,为内外贸企业提供合规管理和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指导、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目标市场技术性贸易措施。推动认证机构开通出口产品转内销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绿色通道,优化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流程,便利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到2025年底,力争建立10类产品合格评定信息库,为企业提供内外贸检测认证培训帮扶5000家次。(省局认监处、新闻合作处、省WTO/TBT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14.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有关补充协议开放政策,发挥横琴、前海、南沙重大合作平台优势,支持粤港澳三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制订合格评定标准,促进粤港澳三地检测认证规则对接、结果采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认证联盟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化机制组织开展“湾区认证”,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认证品牌。积极争取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支持政策,推动粤港澳三地检验检测认证在能力资质、人员资格等方面规则对接取得突破,进一步便利优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资源在大湾区自由流动。到2025年底,开发“湾区认证”项目20个,发放“湾区认证”证书200张。(省局认监处、新闻合作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 36家国内仪器公司业绩排行榜,谁最亮眼?
    2021年是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经历疫情后强劲反弹,国内上市仪器公司也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的强劲复苏,业绩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仪器信息网特别对36家国内上市仪器财报进行了统计分析,供业内人士参考。图1 36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2021年营收增速排行注:本文统计未覆盖国内所有上市仪器公司,数据分析仅供参考本文统计的36家仪器企业中,营收平均增速超过18%,其中23家实现双位数增长,3家营收增长超五成。易瑞生物位居榜首,2021年其食品安全快检、体外诊断以及动物诊断三大业务均取得快速发展,营收增速超130%,领跑行业。科创板首家“科学服务”上市企业泰坦科技上市以来,营收连续两年实现大幅增长,2021年以56.32%的高速增长位居排行榜第二。低温储藏领域龙头企业海尔生物则抓住了生物安全及疫情新机会,各项业务取得了稳健增长,2021年营收增速超50%,位居排行榜第三。生命科学领域营收增速放缓2020年受疫情催化,生命科学仪器公司业绩暴涨,体外诊断等行业迎来发展机遇;2021年,国内疫情趋于平稳,生命科学领域不再是最大“赢家”。除泰林生物、安图生物、迈瑞医疗等营收维持双位数增长,部分企业在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下,增速开始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平均增速难以再现2020年的辉煌。其中,博晖创新、科华生物营收增速降为各位数;华大基因营收下滑-19.42%,但剔除新冠业务变化情况,公司常规业务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理邦仪器监护类产品在经历了2020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已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营收同比下降近 60%,但体外诊断产品线业务实现正向增长,公司整体营收下滑29.42%。环境监测领域“几家欢喜几家愁”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是政策驱动型行业。近年来,随着各项环境监测和治理政策相继出台,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迎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吸引更多竞争者入局,市场竞争加剧,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各家财报数据来看,依旧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受益行业政策红利,皖仪科技、蓝盾光电、力合科技、雪迪龙2021年营收均取得两位数增长,而先河环保以及业务涉猎环境监测仪器的理工能科、南华仪器受市场竞争影响等营收下滑。聚光科技2021年营收 37.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55%,主要原因为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总金额约41亿,其中谱育科技新签合同额约 13.4亿,较上年同期增长约65%,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点。另外,分析仪器制造商禾信仪器的第一份财报显示,公司环境监测领域业务持续向好,是营收主力。光学显微镜营收双位数增长2020 年光学显微镜市场受疫情冲击,教学及工业类显微镜市场出现明显下降。2021 年市场需求逐步恢复,本文统计到的4家光学仪器企业中,2021年显微镜业务营收增速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得益于在光学仪器领域长期积累的成果顺利转化,永新光学光学显微镜业务获得较大增长,营收2.96亿元,同比增长18.82%;其中高端光学显微镜品牌 NEXCOPE 系列产品营收突破 6000 万元,同比增长超 50%,高端光学显微镜收入占比持续提升;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教学类仪器需求加速回暖,普教类显微镜业务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凤凰光学营业收入15.93亿元,同比增长25.15%,以光学显微镜为主的光学仪器营业收入4999.17万元,同比增长35.78,高于公司整体增速。麦克奥迪显微镜制造业营业收入50829.83万元,同比增加25.22%,略高于公司整体23.44%的增速。舜宇光学营业收入374.97亿元,同比下降1.30%,但光学仪器事业收入约38730万元,较去年增长约18.7%,主要由国内工业领域的光学仪器市场需求增长及整体海外市场需求恢复所致。此外,传统的分析仪器、物性测试仪器、智能仪表等行业在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2021年这一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禾信仪器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上市第一年营收猛增48%;钢研纳克营收同比增长近20%,其分析仪器板块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光谱仪、气体分析仪等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莱伯泰科营收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5.81%;天瑞仪器营收同比增长2.42%。图2 国内上市仪器公司2021年营收TOP20纵观本文所统计的国内上市仪器公司营收TOP20排行榜,2021年营收超50亿元只有华大基因、川仪股份两家,跻身百亿俱乐部的仅舜宇光学、迈瑞医疗两家,其他营收主要分布在50亿元以内。据仪器信息网整理的20家国外上市仪器公司营收分布,我们日常熟知的国外科学仪器企业营收主要分布在10~50亿美元之间,其中3家突破百亿美元。对比之下,国内科学仪器企业体量尚小,成长空间广阔。图3 36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2021年净利增速排行本文还统计了36家国内仪器公司的净利润,11家净利润下滑,3家净利润由盈转亏。除营收下滑带来的直接影响外,力合科技、皖仪科技、凤凰光学主要系研发投入加大及销售费用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天瑞仪器净利润下滑主要原因为子公司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公司期间费用增长及去年同期处置厦门质谱和福建分公司相关的资产所获得的收益计入去年当期损益,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主要财务指标等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博晖创新净利润下滑最明显,主要原因为孙公司中科生物停产改造,停工损失金额较大,子公司河北大安对其收购中科生物形成的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为支持云南曲靖血液制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公司外部负债及财务费用增加,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支出;该亏损不具可持续性,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国产仪器短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长期市场向好2021年,国内仪器市场持续复苏态势向好,约8成企业营收实现同比增长,疫情“双刃剑”影响减弱。2022年,多重因素交织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仪器零配件全球供应链依然紧张,国内疫情反复,企业市场推广面临挑战等。新的一年,国内仪器企业又面临一场风浪考验。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环境科学、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下游行业需求不断释放,国内科学仪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加速国产替代;随着国内仪器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产品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国产仪器企业营收将更上一层楼。仪器信息网未来将持续关注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变化。点击下面的系列文章去了解世界仪器市场格局。1.重磅!国内上市仪器公司市值TOP19排行榜2.揭秘全球仪器公司2021年报:业绩爆发 但危机重重  3.龙头换人?增速领跑?2021 跨国科学仪器企业在华业绩盘点  4.重磅!2022年全球仪器公司市值TOP20排行榜  5.最新!2021年全球科学仪器CEO薪酬榜  声明:本文未经过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科学仪器板块拉升背后:国产化浪潮将至 龙头研发进度超预期
    午后,科学仪器板块集体拉升。截至收盘,东方中科涨停,必创科技涨超12%,禾信仪器、莱伯泰科、鼎阳科技等涨超5%。消息面上,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据了解,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起步较晚,而海外龙头通过并购和研发多重优势抢占全球科学仪器主要市场份额,因此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仍主要依赖海外品牌。据《高端科研仪器国产替代发展策略研究》,我国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国产化率较低。近年来,科学仪器的研发制造和自主化愈发受到重视。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国务院、央行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在减税、贴息、贷款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扶持举措;教育部等部门将仪器设备列为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重点检测指标之一。中信证券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资金支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叠加此前推出的贴息政策,国产仪器厂商将有望在未来2年受益于该市场的快速放量。政策推动叠加本土化需求,国产科学仪器企业产品研发进度超预期。国泰君安最新研报指出,目前聚光科技、雪迪龙、禾信仪器、力合科技等国内企业已在质谱、色谱以及光谱仪产品实现了部分国产化,初步突破 高端仪器技术门槛,完成产品线的初步布局。资料显示,光谱、色谱、质谱仪为主要的分析仪器产品,可用于环保、生命科学、材料分析、食品科学等领域。据《实验室分析仪器国产化替代战略思考》,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中,光谱、色谱、质谱仪占37%,为分析仪器主要的产品。该机构进一步指出,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电子设备和仪器板块PE TTM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实现本土化战略的“硬科技”行业当中,科学仪器与设备板块估值相对较低。随着政策推动国产科学仪器龙头研发进度超预期,科学仪器有望获得价值重估的机会,国内龙头企业业绩有望爆发。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整理,国内布局科学仪器的企业主要包括:
  • 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广东东莞成立
    可喜可贺 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广东东莞成立。 可喜可贺!2013年6月6月7日上午,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东莞市副市长张科、省质监局副局长邱庄胜等领导的见证下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东莞拥有了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 东莞有资质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有100多家,但都分散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整合。昨日上午,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莞成立,这一分散的局面将得到改变。该联盟由东莞市质监局和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牵头,联合15家检测机构、龙头企业等单位发起筹建,包括徐记等企业自身配备的检测资源,也将为其他企业服务。   东莞市副市长张科、省质监局副局长邱庄胜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致辞。   整合15家单位检测资源   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本构建成检测覆盖能力较广的政府检测资源,为全市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技术助力。但与此同时,这些丰富的检测资源还缺乏很好的整合,也就没有最大地发挥有效作用。譬如,东莞企业所拥有的有资质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有100多家,但都是为了自己企业和质量把关,有些实验室投资数千万元,但不对社会开放,没有为全市发展发挥其作用。   此次东莞检测资源联盟成立,就将检测机构和企业有资质的实验室等进行了整合。联盟拥有东莞质检中心、东莞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东莞标检、华中科技、华为玖龙纸业、徐记、以纯、欧珀、生益科技等首批15个发起单位。检测资源联盟的成立,也是国内首次对检测资源进行联盟式整合的探索。   副市长张科说,检测资源联盟的成立,对东莞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壮大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政府、企业、院校等检测力量的协同发展;二是推动东莞质量强市建设,促进东莞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三是能助推东莞产业高端化。   服务费用细则还待完善   据市质监局局长罗晓勤介绍,此次检测联盟将以&ldquo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产业、共同提升&rdquo 为原则,整合东莞现有的各类检测资源,就地就近为东莞企业提供全方位质量外包服务。可以减少企业在检测方面的重复投入,降低企业成本,将有效提升东莞地区的整体检测能力和水平。   对于企业对外提供检测资源的服务,将如何收费?对此,市质监局解释,由于目前联盟刚成立,相关的细则如服务收费等问题还没有制定,接下来会进一步完善。
  • 2023年泛西部(十四省市)第四届无损检测学术年会正式通知
    各省市学会及参展商:经各省市区无损检测学会同意,决定泛西部(十四省市)第四届无损检测学术年会于2023年5月18-20日在四川成都川投国际酒店隆重召开。现向各省市学会及参展商发出正式会议通知,敬请参会代表及参展商代表报名预定住宿。会议具体事宜如下:一、会议日期:2023年5月18-20日(5月18日报到)二、会议地点:四川 • 成都 • 川投国际酒店(双流区金河路66号)三、会务费:900元/人(在校学生 500元/人)四、大会主题报告五、住宿因酒店房源紧张,请各参会代表和参展商务必填写“参加会议回执表”并于2023年4月30日前以截图、拍照等形式回传至微信“四川泛西部无损检测会议群”。房型自行选择后不可更改,费用自理,筹备组按照回执表安排住宿,如未填写回执不保障食宿。具体价格如下:1、川投国际酒店大床房:420元/间/晚2、川投国际酒店标准间:420元/间/晚3、川投商务酒店标准房:238元/间/晚以上房型均包含早餐;免费提供网线、宽带上网;免费使用酒店游泳池和健身房。六、交通路线1、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到酒店约10公里,打车35~40元;2、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到酒店约80公里,打车180~200元(可乘坐地铁18号线至孵化园站换乘地铁9号线至武青南路站,再换乘地铁3号线至龙桥路站下车,距酒店约4公里);3、成都高铁东站到酒店约30公里,打车80~100元(可乘坐地铁7号线至太平园站换乘地铁3号线至龙桥路站下车,距酒店约4公里);4、开车的代表请导航“川投国际酒店”,导航图将在会议群里公布。七、参展商须知1、5月18日全天布展;2、仪器设备、耗材等易损物品由参展商随行带往;3、宣传展板、资料等可邮寄到以下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金河路66号川投国际酒店 龙华雪 15928509983八、会议筹备组联系方式1、通知解释人:申卫东 13550058785 伍晓宏 139809986072、参展商对接:马庆楠 13708066088 王建波 150084297743、发票相关事宜:杨莎 13980666065 叶茗佳 177612832564、会务住宿安排:万佳 13540466101 周旋 138809230725、交通组:方军 13882252008 杨宁 13980002519九、防疫要求根据目前防疫要求,会议期间所有人员均按要求佩戴口罩。特此通知!感谢您对会议工作的支持! 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专委会四川省理化计量无损检测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3月6日
  • 40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总资产大盘点
    近期,各大上市仪器公司纷纷发布2021年度财报亮出业绩,仪器信息网对40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总资产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总资产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规模大小,而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代表企业利用资金进行盈利活动的基本能力,直接反映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 ,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2021年总资产中,舜宇光学、迈瑞医疗、华大基因、聚光科技、高德红外、安图生物、川仪股份、汉威科技、科华生物、海尔生物10家企业跻身前十,其中总资产超百亿的有4家:舜宇光学、迈瑞医疗、华大基因、聚光科技,聚光科技总资产2021年首次破百亿,同时2019~2021年连续3年总资产排名前4的也均为这4家企业。其中迈瑞医疗和华大基因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主营业务快速增长,净利润大幅增加是其总资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迈瑞医疗聚焦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领域,受疫情影响,全球抗疫设备需求激增,企业不断强化医疗领域业务优势,优化全球供应链,近两年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为医学检测服务和医疗用品及器械研发,公司针对多联检测、核酸快速检测和不同变异株检测的市场需求,第一时间研发出多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并已获得欧盟CE准入资质。40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中2021年总资产增长率TOP5:纳微科技、易瑞生物、禾信仪器、苏试试验、高德红外。其中纳微科技和易瑞生物总资产大幅度增加,纳微科技总资产增长率99.97%,增幅较去年增加了11倍;易瑞生物总资产增长率76.53%,增幅较去年增加了13倍。对此,两家企业在财报中解释,总资产暴涨均为202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收到募集资金及净利润增加导致。注: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2。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2021年总资产收益率超10%的有15家,其中易瑞生物和迈瑞医疗超20%,表明其盈利能力强,在领域内具备竞争实力。据财报分析,易瑞生物,2021年其食品安全快检、体外诊断快速检测(POCT)以及动物诊断三大业务均取得快速发展,新冠疫情的发展及中国对疫情的有力控制,为国内体外诊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也趁势打通国外渠道,提升国际市场的渗透率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抗原自检产品政策放开、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POCT产品开辟了更多应用场景。迈瑞医疗主营领域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受疫情影响以及“十四五”规划中各项医疗机构高速发展的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医院建设势头迅猛,新、改扩建需求不断增加,极大的带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而舜宇光学、迈瑞医疗、华大基因、聚光科技均为总资产超百亿企业,但从总资产收益率来看,仅迈瑞医疗和华大基因实现总资产收益,而舜宇光学和聚光科技未能实现总资产的有效转化,2021年资产收益为负值。其中聚光科技在财报中指出,公司的主核心竞争力和主要财务指标并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针对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公司表示将通过持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持续增加产品、服务的种类和业务覆盖范围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纵观全球局势,科学仪器赛道已孕育出龙头企业,并实现并购扩张,从细分领域翘楚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巨头。而当前中国科学仪器行业虽发展迅速,中高端产品的技术市场却仍处在“卡脖子”被垄断的局面,甚至陷入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窘迫境地,通过本文分析也可以看出,不少国内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极低,发展能力较弱,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突破中高端产品技术瓶颈、实现国产替代已迫在眉睫。仪器信息网未来将持续关注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变化。点击系列文章去了解世界仪器市场格局:财报解读 全球仪器市场格局新闻。
  • 东莞成立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
    6月7日上午,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广东东莞成立,联盟由东莞市质监局和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牵头,联合15家检测机构、龙头企业等单位发起筹建。今后,包括徐记等这些企业自身配备的检测资源,也将为其他企业服务,降低企业成本。   据悉,东莞市制造业发达,检测资源丰富,全市有资质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有100多家。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分散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无法为东莞众多企业提供最大化的利用。不过,今后这一情况将被改善。东莞市质监局长罗晓勤介绍,联盟拥有东莞质检中心、东莞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东莞标检、华中科技、华为玖龙纸业、徐记、以纯、欧珀、生益科技等首批15个发起单位。   对于此次企业对外提供检测资源的服务,一共涉及到多少检测资源?以及将来如何收费,是否制定了收费标准还是完全市场化?针对这些问题,东莞市质监局解释,由于目前联盟刚成立,相关的细则如服务收费等问题还没有制定,接下来会进一步完善。
  • 国内大气监测前景看好 良性发展亟待技术升级
    大气监测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断增强,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ldquo 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rdquo 以及环保部发布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同时,逐步开始布局建设县级站、农村站。这些监测站点将按照空气质量监测&ldquo 新标准&rdquo 要求,分批增配PM2.5、O3、CO等监测设备,一些机构预测,大气监测仪器行业将迎来采购潮。   据报道,目前一台国产或进口PM2.5仪器售价在15万至40万元人民币不等,新建大气监测站点,配齐全套仪器,最低则需要人民币130万元左右。而&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国内要新增1500多个PM2.5监测点位,如每个新增站点均配齐全套空气监测仪器,以此推算,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其中PM2.5仪器销售市场规模将达到3亿至8亿元。   除了仪器投入,后期仪器的更新、维护将带来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公开资料显示,一台监测仪器的平均使用寿命在3至8年不等,使用寿命达到后,则需整机废弃并重新购置,这将带来相关仪器销售市场的持续增长。   据南京市环保局介绍,一套6参数常规监测因子一年的运行费用约为15万元(含耗材、配件、标气、通讯、人工等费用),场租费视具体站点情况从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一般来说年运行费用为仪器采购价格的15%左右。以此推算,我国&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新增1500个监测站点,每年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将超过2亿元。   从先河集团、聚光科技等多家空气监测设备骨干企业了解到,目前各厂商普遍看好未来市场发展。仅2013年,河北先河空气监测系统销售超过400套,其PM2.5自动监测仪累计销售达到了500余套。该公司认为,国家政策给环境监测仪器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除常规空气监测站外,也将会扩大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源解析服务等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新增381个空气监测点须采购国产设备   今年,我国129个城市将投资建设381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环保部要求承担监测实施任务的地区应优先选取性价比高的监测仪器设备,按政府采购有关要求采购国产设备。   环保部日前下发的《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三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国务院批准的空气质量新标准&ldquo 三步走&rdquo 实施方案,环保部已在2012年、2013年圆满完成第一、二阶段监测实施任务,先后于2013年1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分两期对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884个国控监测点位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进行实时发布,并每月进行空气质量排名。2014年,在巩固第一、二阶段监测实施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三阶段监测实施工作。   据悉,近期,环保部协调财政部将下达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地级城市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新标准监测能力建设。承担第三阶段监测实施任务的地区应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快工作进度,优先选取性价比高的监测仪器设备,按政府采购有关要求采购国产设备。   行业发展面临多重障碍   据国内多家大气监测行业骨干企业了解到,目前我国空气监测仪表仪器行业技术尚不够成熟,因其缺乏技术资金,研发能力低、低水平重复多,仪器种类、质量、性能很难与国外企业抗衡,行业发展面临多重障碍。   按照监测原理的不同,PM2.5监测仪器又可分为光谱法、震荡天平法和&beta 射线法,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后两种方法。以生产&beta 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为例,目前国内先河环保、聚光科技、武汉宇虹、中晟泰科等国内企业均能够生产相关产品,但目前国内生产的仪器却无法做到24小时连续读数。而以震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为例,目前国内只有安徽蓝盾光电子和武汉宇虹两家企业进行生产,但两家企业的相关产品均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与国产同类产品相比,国外仪器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相对成熟,并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产品运行较为稳定。   河北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玉国说,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技术模仿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内的PM2.5监测仪器在市场份额、稳定性、产品先进性上劣势明显,只在造价上有一定优势。   在国产品牌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国外产品采购仍是市场主流。据先河环保介绍,因国外环保产品开发及推广时间早,且国外公司综合规模大,在国际上排名靠前,故在国内环保市场的认知度较国内环保产品品牌要高。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地自行组织的招标采购项目中,仍然以价格高昂的进口设备为主。   以上海地区为例,目前10个市级检测站采购的PM2.5监测仪器全部为赛默飞世尔公司生产的震荡天平法监测仪。事实上,在PM2.5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上,国外厂商始终掌握着市场话语权。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说,国内PM2.5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非国产PM2.5监测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这可能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竞争。   此外,一些企业还反映,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成为国内的热点,因环境监测产品标准执行等种种原因,诸多不掌握技术、不具备生产和售后服务能力的企业在国家政策红利面前一哄而上,甚至采取恶意竞价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种小而散的格局,不利于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掌握高科技技术即掌握空气监测行业的命脉。一方面,国内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发挥本土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加强对空气监测行业的引导扶持,促进科技创新,实现行业良性发展。   &ldquo 对企业而言,若想在环保产业中分得一杯羹,不可避免要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国际技术标准认证等问题。&rdquo 李玉国说,这就需要,一方面民族企业需要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大自主开发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内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或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对掌握核心技术国外企业的并购,从而快速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并发挥本土优势,客观分析国内环境治理的难点,开发适应国情的产品。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期待国家加强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技术创新。   第一,制定国家重大环保技术科研项目指南时,应积极吸纳龙头企业参与,充分调研龙头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成果转化方面的各类需求并予以指导、协调资源,在实现产业化后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   第二,创新金融政策,建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担保基金。因重大技术研发周期较长、占用资金庞大,而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企业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很可能面临产品和技术没有销路和市场的情况,这种研发风险的增加,导致企业不敢过分投入,制约了企业和行业的技术创新。为此,以担保基金的形式减轻企业承担的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三,政府财政资金采购,应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产品倾斜,这也是国际惯例。另外,进一步培育创新土壤,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资助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立法层面、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全面推行研发费用退税等,多措并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 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广电计量(002967.SZ) 开普检测(003008.SZ) 华测检测(300012.SZ) 电科院(300215.SZ) 谱尼测试(300887.SZ) 钢研纳克(300797.SZ)等。本文核心数据: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汇总,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检验检测业务布局1、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汇总检验检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目前,我国检验检测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分布在各产业链环节。具体包括,检验检测设备提供商上市公司:南华仪器(300417)、三德科技(300515)、华兴源创(688001)、天瑞仪器(300165)、华依科技(688071)、精测电子(300567) 检验检测服务商上市公司:广电计量(002976)、开普检测(003008)、华测检测(300012)、电科院(300215)、谱尼测试(300887)、信测标准(300938)、国检集团(603060)、苏交科(300284)等。2、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信息对比从行业的上市企业布局和已有公开信息分析,注册资本最多的是华测检测,而成立时间最早的是国检集团,2023年招投标中标信息最多的则是苏交科。从检验检测行业的上市企业已有的公开信息分析,专利信息相对较多的企业是苏交科,其中发明专利577条 员工总数最多的则是华测检测,员工总数为12183人 研发人员相对最多的同样是广电计量核,研发人员总数为730人。3、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布局对比从目前检验检测行业的上市公司业务布局来看,开普检测、华测检测、电科院、谱尼测试、钢研纳克检验检测业务占比都超过了90% 华测检测、钢研纳克和苏交科业务布局覆盖了国内和国外地区,业务布局较广。4、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业务业绩对比目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龙头上市企业中,广电计量、华测检测、谱尼测试、国检集团等检验检测业务收入规模较大。2023年上半年检验检测业务收入分别为6.65亿元、25.56亿元、9.20和7.29亿元。在毛利率方面,开普检测和信测标准检验检测业务毛利率较高,均超过了60%,其余企业毛利率基本在40%-50%之间。5、检验检测行业上市公司业务规划对比《“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此,检验检测行业企业的上市公司也明确了其检验检测业务的发展布局:
  • 云南省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强调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了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规划》提到要全面提升智慧化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建成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针对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大气环境、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风险(包括危险废物、重金属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和新污染物等)等方面,《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治理和监管计划、目标,以及具体的举施,其中均提到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建设,以及加强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针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提到要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工作,编制省级和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利用地面监测、遥感等技术手段探索大尺度区域含氟温室气体和甲烷等排放监测。针对大气环境治理,《规划》提到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重点行业VOCs治理,其中提到要强化移动源污染监管,以物流主要通道和柴油货车集中通行路段为重点,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并提出到2025年,新建水平式遥感监测设备12套、黑烟车抓拍设备15套,安装重型柴油货车远程排放监控车载终端系统(OBD)4.4万套。针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定期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到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以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等行业为重点,鼓励企业绿色化提标改造。在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集中地区,执行颗粒物和镉等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强化矿山尾矿库环境监管,加大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力度,严防固体废物污染。《规划》在 “健全治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中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和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1)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创新执法方式,加强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运用。2)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成覆盖云南全省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网络,推进全省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互联共享。优化调整省级空气、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和指标项目,提升PM2.5与O3协同监测预警及污染溯源解析能力。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水平,推动重点排污单位自主安装自动监控设备。规范排污单位和各类开发区污染源自行监测监控,完善污染源执法监测机制,开展排污许可自行监测监督检查。开展新污染物等典型环境问题调查性和研究性监测,推进监测监管数据共享。3)强化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管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动改革全面落地见效。分级分类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确保监测机构能力满足监管需要。其中重点提出建立健全与执法任务相配备的能力保障,完善保障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用车、手持快速检测仪等执法设备,规范环境执法队伍着装等执法装备。探索“局队站”合一模式,将执法监测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体系。4)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智慧环保”治理能力。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提升工程1.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加密设置监测站点,更换老旧自动监测仪器和配套设备,开展非甲烷总烃、温室气体、颗粒物组分等指标自动监测等方式,优化完善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构建地表水自动监测网,建设部分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站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试点建设一批地下水自动监测站。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规范背景点位、基础点位和风险点位例行监测,与普查有效衔接,形成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部分地级城市及县城试点开展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补齐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省厅驻各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与实验室基础能力,提升非区域中心的厅驻各州(市)监测站监测能力,拓展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建立高黎贡山等一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监测样地(带)。2.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各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着装配发,争取利用1—2年时间基本配齐执法辅助装备。3.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工程。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与应用迁移上云。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扩展数据深度和广度,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数据集成整合与共享,协调生态环境部及省级跨部门数据融合和应用。建立并完善数据资源目录,构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数据共享体系。深化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建设,强化服务支持能力。4.“智慧环保”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围绕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民化的理念,建设6大应用体系,即:问题发现体系、问题分析体系、问题解决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决策支持体系、日常监管体系。搭建数据即服务的创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纵向横向多部门多业务间的协同推进能力,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业务再造。5.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基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网络安全体系和基于国产密码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可信服务、安全审计的安全保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1)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2)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组织开展高原湖泊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滇南大气污染机理、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成因及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等专项研究。强化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成因、多污染物复合效应、跨介质污染迁移等基础研究。开展新污染物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与治理管控、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重金属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等技术方法研究。支持生态、土壤、大气等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研发。3)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绿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两环境、三培育、五争取、十工程”计划。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规划》原文下载:《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