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

仪器信息网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香精塑化剂用哪个标准相关的论坛

  • 【求助】香精中塑化剂的检测

    虽说检测塑化剂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我还是弱弱的来问问各位前辈一些问题,请教清楚了做起来比较安全:1)检测香精中塑化剂残留是不是用GB/T 21911-2008的标准啊?2)一般以乙醇、丙二醇,甘油等为溶剂的或者是有几个混合一起做溶剂的香精,这些香精用那个方法来进行前处理呢?还是可以直接进样不?3)甜味香精好多都含有油,那这类香精用那种方法来前处理比较好呢?谢谢给位啦。。。

  • 香精塑化剂问题

    各位香精行业的同行们,请问在检测原料以及产品的塑化剂含量时,要求符合领苯二甲酸脂类物质总量不超过60mg/kg, 是否同时也要符合DEHP, DINP, 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 9.0mg/kg和0.3mg/kg? 谢谢!

  • 网曝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毒过白酒400倍

    网曝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毒过白酒400倍编者按/“塑化剂”危机持续发酵,白酒上市公司遭遇重创的同时,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微博中,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龚也长语出惊人。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持有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更是如坐针毡。所谓的“塑化剂调味品”果真如传言的一样毒过白酒吗?《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食品饮料行业的生产工艺很难保证没有塑化剂,而且有关食品饮料中的塑化剂含量标准也含糊不清。但蹊跷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却坚称自己产品不含塑化剂。本报将关注后续进展进行跟踪报道。毒火腿、毒牛奶、毒白酒之后,所谓的“毒酱油”“毒醋”“毒饮料”成为砸向食品饮料行业的又一枚重磅炸弹。记者统计后发现,目前涉及调味品A股上市公司中,生产香精香料的公司只有百润股份(002568.SZ)一家,生产醋和料酒的恒顺醋业(600305.SH),生产酱油的加加食品(002650.SZ)。在饮料上市公司中,主要为承德露露(000848.SZ)和海南椰岛(600238.SH)。此外,中粮屯河(600737.SH)、深深宝A(000019.SZ)、中炬高新(600872.SH)也涉及饮料、调味品业务。《中国经营报》分别致电上述企业,得到的答复普遍为,公司产品绝不含塑化剂。然而,报料人龚也长给记者提供的线索却显示,调味品、饮料行业含塑化剂已是普遍现象。“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保证其生产的产品全部不含塑化剂。”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的判断,与龚也长基本一致。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背后,塑化剂危机迷雾重重。两套标准前后冲突塑化剂风波源自我国台湾地区,2011年5月,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塑化剂事件曝光之后,引起行业巨震。据了解,受事件牵连厂商217家,产品747项,波及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类、粉状类、锭状类等六大类产品。据相关媒体报道,“台湾行政当局的处理措施,一是要求全境10700个超市、量贩店、便利商店,立即将所有含有塑化剂的商品下架,3天内,如果可以提出合格证明,才可重新上架;二是台湾检方对涉案人员提起诉讼,最后判决中的刑期从1年4个月到25年不等,判决最重的是昱伸公司负责人陈哲雄,有期徒刑25年、并科1000万元新台币罚金。”酒鬼酒引爆国内白酒塑化剂危机后,至今并未有任何“召回”动作,相关负责人也没有被监管部门迅速“问责”。网络曝光饮料、调味剂毒过白酒后,塑化剂风波再度快速发酵。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事件的始作俑者龚也长。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龚也长对“调味品塑化剂含量400倍白酒”的说法也有些“含糊”。“在微博中说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确实有点夸张。”龚也长改口称,食品用香精香料中塑化剂最大残留量标准比白酒行业中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确实高出很多倍。按龚也长的说法,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饮料、调味品塑化剂含量上限,卫生部于2011年先后下发的卫办监督函551号文件和卫办监督函773号文件,对于食品、调味品的检测标准界定,存在明显冲突。2011年6月,卫生部下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中表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不得接触油脂类食品和婴幼儿食品,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而在2011年8月份,卫生部却又单独下发了关于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含量的通告。该份名为《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用香精香料适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有关问题的函》(卫办监督函773号)表示,对监督抽检食品用香精香料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超过最大残留量的,如系环境污染、包装材料迁移以及香精香料加工浓缩富集工艺等带入的,应当检测其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以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共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计算。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可以允许继续生产销售和使用。从卫生部对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规定来看,要比卫办监督函551号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高出数十倍。“台湾塑化剂风波爆发后,国内相关标准也做出调整,调整的方向显然更有利于保护企业。”龚也长告诉记者,卫生部之所以对香精香料中塑化剂总含量做出特批,是因为在当时如果按照卫办监督函551号的规定,由于国内企业生产工艺和包装较为落后,大部分香精香料都无法达到标准,而香精香料又是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的重要成分,国内调味品和饮料行业也会受到重大影响。实际上,塑化剂标准的前后不一,幕后推手源自众多国内食品巨头的集体抗议。某知名上市白酒企业董秘告诉记者,“这个标准事实上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国家的标准问题。台湾塑化剂事件后曾经出台过一个卫生部551文件,调味品和酱油这些企业就到卫生部去闹,称这个标准不适合。后来卫生部没办法就出台了一个773文件,规定它们的含量是60毫克/千克,而白酒仍旧按照之前的标准0.3毫克/千克。”塑化剂成行业普遍现象?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记者表示,香精香料是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原料的重要成分之一,但由于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都是成品,如果用香精香料的塑化剂总含量标准来作为调味品和饮料塑化剂总含量的标准不太恰当,如果以551号文件执行,对调味品和饮料来说又显得过于严厉。同时,由于卫生部对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中所含塑化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让消费者对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里面所含塑化剂标准模糊不清,也让相关企业在控制和检测塑化剂方面无明确的依据。“目前,国家对醋、酱油里面所含塑化剂没有统一的标准。”恒顺醋业产品质量检测部门一位负

  • 酱油中塑化剂含量超白酒数倍?-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塑化剂危机持续发酵,白酒上市公司遭遇重创的同时,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 “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龚也长在微博中语出惊人。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 所谓的“塑化剂调味品”果真如传言的一样毒过白酒吗?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却坚称自己产品不含塑化剂。 “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保证其生产的产品全部不含塑化剂。”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的判断,与龚也长基本一致。两套标准前后冲突 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事件的始作俑者龚也长。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龚也长对“调味品塑化剂含量400倍白酒”的说法也有些“含糊”。“在微博中说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确实有点夸张。”龚也长改口称,食品用香精香料中塑化剂最大残留量标准比白酒行业中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确实高出很多倍。 按龚也长的说法,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饮料、调味品塑化剂含量上限,卫生部于2011年先后下发的卫办监督函551号文件和卫办监督函773号文件,对于食品、调味品的检测标准界定,存在明显冲突。 2011年6月,卫生部下发的551号文件中表示,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 (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而2011年8月,卫生部却又下发了773号文件,规定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可以允许继续生产销售和使用。 从卫生部对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规定来看,要比卫办监督函551号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 (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高出数十倍。 实际上,塑化剂标准的前后不一,幕后推手源自众多国内食品巨头的集体抗议。“没有企业敢说不含塑化剂” 朱丹蓬对记者表示,香精香料是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原料的重要成分之一,但由于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都是成品,如果用香精香料的塑化剂总含量标准来作为调味品和饮料塑化剂总含量的标准不太恰当,如果以551号文件执行,对调味品和饮料来说又显得过于严厉。 同时,由于卫生部对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中所含塑化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让消费者对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里面所含塑化剂标准模糊不清,也让相关企业在控制和检测塑化剂方面无明确的依据。 朱丹蓬表示,在饮料和调味品的原料中,香精香料是主要成分之一,而卫生部专门就香精香料塑化剂最大残留量做出了“高数字”标准,显然是国内的香精香料中塑化剂含量较高,相关饮料和调味品含有塑化剂的概率较高。 除了原料以外,调味品和饮料企业在生产线和包装上如果有塑料装置,则会加大产品存在塑化剂的风险,朱丹蓬透露,“特别是醋对塑料具有一定腐蚀性,在生产、包装以及运输过程中,有塑化剂转移到产品中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保证其生产的产品全部不含塑化剂。”

  • 【分享】国内出现塑化剂 色谱检测方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1日发出紧急通知禁用广东、浙江4家企业含塑化剂产品,来自广州、江门的3家企业“上榜”。记者昨日走访广州一德路市场,没有发现广州市美益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番石榴香精。该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已停售、封存包括番石榴香精在内的所有食用香精,并接受退货,目前公司内部正抓紧查找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被曝光的江门市高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粉在广州市场依然有售。前日国家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因检查出塑化剂成分,要求餐饮服务单位立即禁止采购和使用广州市美益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番石榴香精,广东省江门市高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粉、液态酥油和蛋牛奶香油,江门市展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面包酵素改良剂,以及杭州溢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桂花香精、绿茶香精、杏仁香精。广东省江门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12日傍晚透露,该市已在4批食品、3批次原料中检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已封存绿茶粉9054kg、液态酥油71瓶(5L/瓶)、面包酵素改良剂500袋(350g/袋)、蛋牛奶香油300瓶(5L/瓶)。警方已迅速立案侦查,并对涉嫌产品含塑化剂的企业责任人采取了控制措施。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液相色谱方法应用南京科捷针对这一事件,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的HPLC检测方法。 对于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主要参照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另外由于大部分客户没有配备GC/MS,可以考虑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从而解决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问题。食品中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的气相色谱方法应用“起云剂”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可帮助食品的乳化,多用于果汁、饮料、果冻和优格粉末,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而一些不法厂商为节约成本将其中的棕榈油换成了塑化剂(DEHP),DEHP属于环境荷尔蒙,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甚至可能致癌 。本方法适用于食品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含油脂样品中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检出限为1.5mg/kg,不含油脂样品中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mg/kg。采用国家标准GB/T21911-2008进行检测,检测产品种类可涉及饮料、果汁、果冻、食品添加剂配制品等化妆品、儿童玩具、食品包装中,如果其含量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要使用方法国标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 【原创】山东山西河北塑化剂检测

    持续发酵至今的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除了食品和饮料被查出塑化剂,全球知名药企也被牵进“塑化剂”风波。“塑化剂”危机引起全球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国内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应时刻警惕,严把原料、质量关,重点关注的危险物质有:香精类、色素、调味料及食品包材,谨防食品包材塑化剂溶出现象。 我机构凭借工程师优越的技术,现在可以对下列产品提供塑化剂检测,1、乳饮料;2、茶饮料;3、香精;4、色素;5、方便面饼及酱料;6、各种食品包装材料。 森棣检测机构秉承“数据是生命,服务是根本”的宗旨,具有检测以上各种物质的能力,并凭借其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效工作能力,及数据的准确性,在华北地区具有很大影响力。

  • TBHQ的塑化剂超标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第四季度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中有一条:抽查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2015/10/25生产的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塑化剂超标了。抽检的结果为:DBP:3.0ppm,DEHP:4.0ppm。而标准限值为:DBP:0.3ppm,DEHP:3.0ppm。刚看到这个信息,第一反应是应该没超标啊,根据“卫办监督函〔2011〕773号”文件的规定,总和不大于60ppm就算合格。现在才几个ppm,怎么会超标呢?后面仔细看看,原来TBHQ,属于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用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很多都是和食品一样严格。邻苯类二甲酸酯(塑化剂)属于非食品添加剂,已经上添加剂黑名单,按理说不应检出。不过由于环境污染,包装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卫生部发布了“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对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塑化剂残留有了限量:DBP:0.3ppm,DEHP:3.0ppm,DINP:9.0ppm这个就是广州市食药监局公布信息中的检测依据了。到处就彻底明白了,TBHQ的塑化剂确实超标了。也在此提醒用到此原料的版友,加强检测,控制风险。

  • 没有酒类塑化剂标准,就可以不管里面有没有塑化剂?

    酒鬼酒并不承认位于上海的这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结果,其公司副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酒鬼酒会把样品送湖南省质监局检测。酒鬼酒的塑化剂含量究竟有没有超标?11月21日,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向质检总局报告,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显示其中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按照0.3mg/kg的标准计算,超标2.47倍,与此前媒体报道的超标260%,相差13个百分点。 对于塑化剂这个称呼,公众并不陌生。去年5月,台湾昱伸公司被查出将塑化剂当作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湾。多种知名品牌的饮料、茶水、保健品都被台湾检测机构检出含塑化剂,当时这股旋风一度甚至刮到大陆,人们一时谈塑化剂色变。 那么,塑化剂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它可能对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有研究发现它即使含量很低,也可能产生累积效应。从这点来看,塑化剂超标260%或超标2.47倍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不用解释,含有塑化剂的白酒对人体有危害是无疑的。在事实面前,酒鬼酒道歉了,但酒鬼酒还是强调,经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对公司的严格检查和对50度酒鬼酒的检测,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有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酒鬼酒还是抱着一种不主动为恶的心态。难道不主动为恶却造成恶果,就不应该承担责任吗? 企业制造一种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从包装到运输,甚至在摆上柜台出售到消费者手中之前,商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是制造商负责,这种“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到底是谁的责任?仅仅是道歉并不能获得消费者谅解,酒鬼酒应该负责任地调查塑化剂是怎么进入酒中的,这种“迁移说”是否成立。 在此次塑化剂事件中,酒鬼酒的表现让人失望。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酒鬼酒这次完全没有表现出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姿态。酒鬼酒在11月22日晚发布公告,声明截至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我国及其他国家均未制定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没有限量标准就是可以含有塑化剂的理由吗?企业应该对消费者负责,面对消费者,酒鬼酒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就拿出应对方案,但令人失望的是,酒鬼酒只是作了一个道歉,而且还有很多辩护的理由。 被诟病的并不是只有酒鬼酒,还有中国酒业协会。该协会的声明显示,2011年6月,协会获知白酒产品中含有塑化剂有关信息,就要求相关企业查清白酒中的塑化剂产生来源,当年12月又发布通知要求白酒企业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2012年4月,协会再次强调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 纸里包不住火。行业协会既然早已知道有的白酒产品中含塑化剂,就应该及时公布并监督其整改,这种行业内秘密进行的自查自纠,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对整个白酒行业产生不良影响。酒鬼酒把没有酒类塑化剂标准当成理由,我们不禁要问一下相关管理部门和协会,塑化剂风波已经在食品、饮料行业多次掀起波澜,像中国这样一个白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什么没有针对塑化剂的相关标准?要想挽回这次对白酒市场的影响,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出台标准,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让消费者看到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

  • 酱油醋塑化剂问题被妖魔化

    塑化剂有脂溶、醇溶的特性,近期盛传酱油醋中塑化剂超标400倍,实则其间不容易溶进塑化剂。合格的食品塑料包装中能够迁移出来的塑化剂量非常少,加之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微小的迁移量不足以带来健康风险。由酒鬼酒引起的塑化剂风波近期不断升温,使得塑化剂有了逐渐被妖魔化的趋势。整个事件中对于白酒而言,确实应该在工艺流程和包装材料上和塑化剂彻底划清界限。但是,后期被牵连进来的酱油醋等塑化剂问题并不同于白酒,它们并不易于溶进塑化剂。合格的食品塑料包装中能够迁移出来的塑化剂量非常少,加之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微小的迁移量不足以带来健康风险。白酒中影响塑化剂含量的脂溶性醇溶性都较高,但酱油醋并不同于白酒对于白酒而言,酿酒其间无论哪一个环节接触到塑料制品,都是塑化剂超标的隐患。这次白酒塑化剂风波和台湾截然不同,是定向迁移所致,而非蓄意添加。部分专家用量效关系帮助消费者消除恐慌,是因为对风险可能导致危害的焦虑,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度远超过风险本身。但是,科学上的解释并不能成为企业宽以待己的护身符,尽管对消费者的健康不构成伤害,对企业美誉度也是有着实质性损害。再说酱油醋,都不是富脂或酒精类食品,瞬时高温灭菌时间很短,不具备塑化剂易于逸散的条件。即使是塑料袋包装,只要不是PVC材质(瓶底数字3),那么迁移量通常不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当然,消费者还是尽量购买塑料瓶装的为好,因为塑料瓶盖里面的软胶垫也可能导致迁移,但好在塑化剂不易溶于酱油醋。因此,有关酱油醋塑化剂超标400倍的说法纯属谣言。而且,合格的食品塑料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塑化剂量非常少,加之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样微小的迁移量还不足以带来健康风险。此外,卫生部对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规定总含量不超过60mg/kg,食品中香精只加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加之香精的自限性特质,不可能大剂量添加,带入到食品中的塑化剂通常不会超过食品中迁移量标准。可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塑化剂问题有着被妖魔化的趋势。塑化剂迁移超标风险可规避,但中国的塑料袋小作坊可能并未受到严格质控其实,塑化剂的迁移量和塑料的材质、塑料中塑化剂含量、接触时间、环境温度等密切相关。因此,一般塑料制品都应该被强制标识,例如“不得用于油脂性食品”、“不得用于酒精类食品”、“不得用于高温加热”、“禁微波加热”等等,以及标注塑料材质、塑化剂添加品类和比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等,这样可以帮助规避塑化剂迁移超标的风险,另外,也可以鼓励商家用玻璃瓶装,配塑化剂含量低的软胶垫。当然,存在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2005年后,中国要求塑料袋的制作原料由原来的PVC改为聚乙烯,这使得所加的增塑剂DEHP大为减少,但是,实际操作中塑料袋小作坊可能并未受到严格质控。因为制造食品专用袋的新塑料成本大约每吨1.2万元,像小吃摊上套碗套盘子的大都使用透明状、价格低廉的薄膜塑料袋,而这些塑料袋多数是每吨几千元的聚氯乙烯再生塑料制品,在加工成薄膜时必须加入大量的增塑剂和稳定剂,用这种一次性塑料袋包着油条油饼吃则是有害健康的习惯。此外,虽然国家2011年4月开始有要求孕妇、新生儿、发育期男孩等人群不能用含DEHP塑化剂的输液器输液,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还没按要求执行。因此,对于塑化剂问题,应该科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区别对待,不可一味的妖魔化,也不可轻易忽视生活中隐蔽的塑化剂风险。塑化剂问题,为何在全国引起轰动,一时之间,为何被妖魔化?有人做过对比试验吗?

  • 塑化剂标准物质的保存

    请教各位大神,你们买的塑化剂的标准溶液稀释后是如何保存的,能保存多久,还是说你们都是一次使用完的?我们样品少,想长期保存稀释后的标液,不知道怎么保存最好。上一次的买的塑化剂标液稀释后装在棕色的玻璃磨砂口瓶中,放在4℃的冰箱中,但是后来再使用就发现各标准物质的相应发生很大变化,老化柱子多次还是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保存出了问题?求指点,谢谢!

  • 【分享】“细心妈妈”意外发现塑化剂事件来龙去脉真相

    “细心妈妈”意外发现塑化剂事件来龙去脉真相 台湾食品业的塑化剂地震波还在岛内持续扩大,遭难的食品行业已从最初的饮料业流向面包、饼干、蛋糕等烘焙业。另有台湾媒体称,糖果、冰淇淋等也可能难逃“塑化”,因为台中市卫生局日前抽检16项水果香酱(香精)发现,其中6项样品确定掺有塑化剂,而上述产品在定色、定香时都离不开香精。除食品行业外,塑料制品、化妆品、清洁剂、衣服、玩具、地板等,风波主角——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用台湾媒体的话说,“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目前全台湾问题企业增加到282家,受污染产品增至945种。  这场被台湾专家称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剂污染事件”,正在逐渐升温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除将涉案的台湾食品全部下架外,还要求今后所有台湾产品必须出具安全检验证明后才能放行进口。中国卫生部6月1日晚则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列入黑名单,并规定从6月20日起,大陆市场上所售食品,不仅要在包装或外盒上标明所有添加剂名称,还需注明含量。对此,有专家评价说,台湾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其影响犹如“翻版三聚氰胺”,但这件事也许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没被发现,我们该如何消除它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本期《生命时报》记者为您深度报道塑化剂事件的来龙去脉。

  • 如何配置塑化剂的标准溶液

    想展开塑化剂检测实验,买了标准品,但是发愁怎么把液体取出来?用移液枪取不知道是否会有影响?GB/T 21911-2008,把标准品配置成一系列的溶液,如果用移液枪取的化,要用体积换算成质量吗?还要查标准品的密度吗?盼解决!请高手指点!谢谢

  • 增塑剂/塑化剂/DEHP测试

    何谓塑化剂塑化剂即我们常说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常用的塑化剂,其中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主。研究报告指出,DEHP比三聚氰胺毒性高,人体摄入后,不会立刻排出体外,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2011年6月,正是塑化剂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久之后,酒业协会开始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酒业协会于2011年12月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白酒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塑料袋、瓶装的成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会逐渐增高。对增塑剂的监管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对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指标有16种。卫生部2011年6月1号公告的《关于公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6号)》罗列出的项目中总共有17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2011年6月13日,卫生部发布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其中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 mg/kg和0.3 mg/kg。2011年8月29日,卫生部发布卫办监督函【2011】773号,规定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 mg/kg的,可以允许继续生产销售和使用。增塑剂检测范围白酒等酒类及其包装材料饮料、果汁食用香精香料果酱、果浆、果冻保健食品方便面和方便米粉面点食品食品接触材料/食品包装材料

  • 塑化剂 卫生部公告解读

    塑化剂 卫生部公告解读

    卫生部公告2011 551号 食品、食品添加剂 塑化剂限量 DBP0.3mg/kg,DEHP1.5mg/kg,DINP9.0mg/kg。卫生部公告2011 773号 第一段写食品、食品添加剂还是要执行551号,第二段又写香精塑化剂总量60ppm,这是说香精塑化剂总量60ppm,但也包括要执行551号?是这样理解吗?还是香精不需要执行551号?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171203_555986_20156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171203_555987_20156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171203_555988_2015686_3.jpg

  • 塑化剂标准品的存放

    普通样品瓶都是塑料盖子。各位老师,塑化剂标准品怎么存放呢?特别是内标,只买到10ug/mL的。1mL装。用完剩下的都不知道装那儿

  • 塑化剂标准曲线

    楼主几年不做塑化剂了,思维还停留在GB/T 21911,旧标准的标准曲线的点分别是0.5,1,2,4,8ppm,标准曲线浓度和线性都没什么问题。现在做GB5009.271,新标准外标17种标准品的曲线是0.02,0.05,0.1,0.2,0.5,1ppm,比老标准低了很多,然后悲剧了,最大的1ppm跑出来峰面积都很小。请问大家,这么小的浓度,机器状态普通的情况下都跑得出来吗?你们如果都可以的话我就去洗离子源了_(:з」∠)_

  • 大学副教授曾检出方便面酱包塑化剂超标百倍

    还有多少塑化剂风险仍在“潜伏”  有关部门应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国内白酒行业陷入塑化剂风波后,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据12月23日《长江日报》)。  “400倍”之说恐怕并不靠谱,但这条微博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据的精准,恰恰在于其揭开了塑化剂风险的另一面——如果白酒行业因生产工艺和包装导致塑化剂含量超标,那么其他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也同样有这种可能。  这个风险究竟有多大?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曾经做过试验,证实塑料包装的酱油醋可能会存在一定量的塑化剂;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柳春红,在试验中曾检出过半方便面和方便米粉样品含有塑化剂,而方便面调味酱包中的DBP、DEHP含量,甚至可以超出国家标准近197倍和近114倍;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在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蔬菜水果等食品中检出的塑化剂含量大多超出相应标准。  可见,塑化剂的身影,绝不只在白酒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相关的监管标准却让人看不懂。对于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卫生部把关很紧,如DEHP最大残留量为1.5mg/kg。然而,对于用来制造调味品的香精香料,卫生部却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放宽为60mg/kg,比前一个标准高出了数十倍。  塑化剂问题给公众造成的担忧和困扰不言而喻。显然,公众不可能在购买食品或调味品前,先查阅相关论文或做检测再做决定。且由于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人们恐怕再小心翼翼,也很难躲过塑化剂超标的风险。塑化剂是一种公众并不熟悉的风险物质,不能只靠媒体和舆论“穷举式猜测”,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对可能被放入嘴中的儿童玩具、与孕妇接触的医疗器械、食品包装、饮用水、空气中的塑化剂含量都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定。  因此,卫生、质监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尽早接过媒体和公众“穷举式猜测”的工作,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应厘清行业规范,落实监管职能,参考域外治理经验,严防制度后门。曾经,在PM2.5问题上,正是由于公众的大力推动,促成了天气预报PM2.5指数常态化。如今面对塑化剂风波,有关部门顺应民情,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公开信息,民众也终将不必再对塑化剂“恐慌”。评论员 李慧翔 摘自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24/c1004-19990076.html.

  • 年份酒,普遍的塑化剂超标!

    消费者的需求,催生了年份白酒的出现,推高了年份酒的价格。姑且不说各种没有年份的年份酒,即便是真正是有一定年头的年份酒,就真的好吗?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说,如果真的是年份酒的话,不论品牌,送检的样品中,塑化剂含量普遍超标,而且两年以上的年份酒就会超标。白酒中塑化剂的产生主要是在传导过程中,白酒在生产时使用大量塑料软管、塑料桶,由于塑料软管、塑料桶与白酒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塑化剂溶出,另外,也不排除有的白酒酿造使用的原料酒、添加的香精香料可能含有塑化剂,进而引入到白酒最终产品中。我们是不是该戒酒了?

  • 请问塑化剂邻苯酸酯能不能用极性柱子来做呢?

    无可置疑,-5柱子或-1非极性柱子的使用温度高,塑化剂出峰快分析时间短,是分析邻苯的好选择。极性柱子使用温度低,出峰慢或难出峰,分析时间过长。但有些样品,例如天然精油或香精样品的组分复杂,用非极性柱子在邻苯化合物出峰的地方往往干扰很大,基质甚至掩盖邻苯的出峰,但极性柱子一般都能分开邻苯和香气组分。请问塑化剂邻苯酸酯能不能用极性柱子来做呢?

  • 塑化剂有何害处

    此次“酒鬼酒”中塑化剂成分只有DBP超标,其他成分合格塑化剂常添加在塑料制品中,提高塑料制品柔韧度。在各种塑化剂当中,以综合性能佳、价格廉价易得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使用最为普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目前广泛用于工业制品至少有十四种以上。最近对“白酒塑化剂”风波的媒体报道中,提到受测试的“酒鬼酒”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含量分别为0.49mg/kg、0.41mg/kg和1.08mg/kg。按照2009年开始生效的中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这三样成分仅在脂肪性食物中“禁止测出”,只要不超过“特定迁移量”就可以出现在酒类中。而检测结果中,只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超过0.3mg/kg的“特定迁移量”,属于明显违规。“酒鬼酒”中DBP含量超过“特定迁移量”在“白酒塑化剂”事件被广泛关注后,中文网络上有人批驳负面报道中“dbp含量超过最大残留量”是无理取闹,因为“最大残留量标准针对的是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而非食品本身”。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发布后,中国卫生部对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解释,其中“最大残留量”是指包装材料终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特定迁移量”是指添加剂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终产品中迁移到与其接触的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最大限量。《标准》规定接触非脂肪性食物的材料中DBP “最大残留量”不超过总剂量0.05%,“特定迁移量”不超过0.3mg/kg。而“酒鬼酒”中检出DBP 含量是1.08㎎/㎏,超过《标准》中此成分“与其接触的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最大限量”甚多。负面报道的撰稿者的确犯了概念错误,但“酒鬼酒”中DBP含量超标也是不争的事实。

  • 【分享】塑化剂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的最新动态

    近期,"塑化剂"污染事件,在台湾引发轩然大波并持续发酵,被称为台湾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逐步升级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除了在台湾被全面清查外,也给大陆的食品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卫生部于2011年6月1日发布了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6号),"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被明确为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却没有公布"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无法判定被检出多少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属于违法添加。 2011年6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同时发布了"关于进一点加强食品邻苯二甲酸酯检测监管工作的通知",各地方政府监督机构迅速行动,对食品添加剂企业、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检查,其行动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不少食品企业哪怕是被检出痕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即"塑化剂"),如1ppm甚至只有几个ppb级,也被误判为添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而遭到无理的产品封存、销毁、甚至停产,更有甚者,有些还上了黑名单并被媒体夸大报道,损失惨重。 法规存在的问题 1、没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 2. 卫生部在2011年6月1日公布的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17种,但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只能测定16种,剩余的1种DINP如何检测和判断? 3. 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的含脂类食品检出限为1.5 mg/kg,非含脂类食品检出限为0.05 mg/kg;但GB9685-200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却规定了DEHP可以从食品包装材料合法地迁移到食品的迁移量为1.5mg/kg,DINP为9mg/kg,如何判定"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在食品中故意违法添加的还是从食品包装材料中合法迁移的? 塑化剂在食品中限量的最新动态 卫生将拟发布551号文,相关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DEHP、DINP、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mg/kg;0.3mg/kg,质监系统与卫生系统正在激列的讨论当中…

  • 【原创大赛】塑化剂检测中凝胶渗透色谱替代法

    在目前已有的标准方法及文献报道中,对于水相样品中塑化剂检测的前处理方式简便易行,而用于含油脂类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凝胶色谱法(GPC)和固相萃取法(SPE),两者操作过程均繁琐、耗时,且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例如,利用GPC法处理样品需要配备凝胶色谱分离系统,该仪器造价高昂,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并不具备条件,无法及时对相关产品及原料进行质量监控;若采用SPE方法则需历经多次样品转移,导致误差增大,与此同时,通常商品化的SPE固相萃取小柱管壁为塑料材质,易造成本底塑化剂的迁入性干扰,且为一次性使用,成本高。为此,对于油脂类样品中塑化剂检测技术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的工作。本实验利用DSPE技术进行含油脂类样品中塑化剂的提取、净化,样品经简单的处理步骤(萃取、净化、离心)后即可直接进样分析,省去了传统方法中定容、过滤、凝胶净化、减压浓缩、活化、上样、淋洗、洗脱等繁琐的操作环节,且全过程可避免使用固相萃取小柱等塑料材质实验用品,从而有效排除本底中邻苯二甲酸类物质的迁入性干扰。实验证明该方法性能可靠、重复性好、回收率高,可代替昂贵的分离、净化设备,且操作简单、省时、经济、溶剂消耗少、环境友好,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可满足塑化剂样品的快速检测、筛查需求,利于在各企业、国家监管、检测机构广泛推广使用。塑化剂检测中凝胶渗透色谱替代法摘要:采用分散固相萃取(DSPE)技术对含油脂基质食品样品中邻苯二甲酸脂(PAEs)类物质进行提取,利用气质联用仪检测,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PAEs分析方法。在目前已有的标准方法中,需利用凝胶渗透色谱进行样品处理,该仪器造价高昂,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并不具备条件,无法及时对相关产品及原料进行质量监控。因此,该方法的建立可对其实现良好替代,满足塑化剂的快速检测、筛查需求。经实验证实该方法性能可靠、重复性好、回收率高,适用于含油脂食品中PAEs的痕量分析。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分散固相萃取;含油基质样品;气质联用;凝胶渗透色谱2011年初台湾部分食品生产企业违法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非食用物质配置起云剂,并导致下游生产企业的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该事件迅速扩散至香港、大陆及海外地区,引起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已通报给世界卫生组织,成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塑化剂已经和三聚氰胺、苏丹红、敌敌畏一样成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 塑化剂,又名增塑剂,属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一种对高分子材料有溶剂化作用的功能性助剂,可赋予高分子材料制品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一些不法商贩为降低原料成本,用塑化剂代替较为昂贵的棕榈油配制起云剂,能产生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但塑化剂不属于食作者简介: (1981-),女,天津人,仪器分析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香精香料风味分析工作。Tel:13174888730 ; E-mail: snowlily2008@yahoo.com.cn品原料范畴,不仅禁止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因为塑化剂可以从容器或包装物上迁移到食品当中。塑化剂属“环境荷尔蒙”,危害超过三聚氰胺,进入体内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若长期食用甚至会有致癌的危险。目前,国外对于塑化剂的限制十分严格,致使中国大量出口产品因塑化剂含量超标被召回,不但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且频繁的召回事件会对中国的贸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塑化剂分析技术的研究是我国监督执法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是应对我国对外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服务民生的良好体现。然而,在目前已有的标准方法及文献报道中,对于水相样品中塑化剂检测的前处理方式简便易行,而用于含油脂类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凝胶色谱法(GPC)和固相萃取法(SPE),两者操作过程均繁琐、耗时,且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例如,利用GPC法处理样品需要配备凝胶色谱分离系统,该仪器造价高昂,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并不具备条件,无法及时对相关产品及原料进行质量监控;若采用SPE方法 则需历经多次样品转移,导致误差增大,与此同时,通常商品化的SPE固相萃取小柱管壁为塑料材质,易造成本底塑化剂的迁入性干扰,且为一次性使用,成本高。为此,对于油脂类样品中塑化剂检测技术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的工作。本实验针对上述技术难题,进行分散固相萃取技术(dispersive solid phase extraction, DSPE)在塑化剂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开发出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塑化剂提取、净化、分析方法,可实现对传统方法的良好替代。1实验部分1.1实验材料乙腈(农残级)、正己烷(农残级)、无水硫酸镁(650℃烘4小时保存于干燥器中)、10ml玻璃具塞离心管、15种邻苯二甲酸(PAEs)标准品、方便面酱包(取自市售方便面中)、色拉油、PSA、C18、佛罗里硅土(Florisil,600℃烘2h)、A1203(250℃活化12h)、强阴离子交换(SAX)及强阳离子交换(SCX) 吸附剂(经索式抽提色谱检验合格后使用)。1.2实验仪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公司 5975-6890N型)、石英毛细管色谱柱(HP-5ms 30 m×[font=宋

  • 港媒委托检测奶粉惊现塑化剂DEHP 含量并未超标

    正当市民以为「塑化剂风暴」已告一段落之际,本刊早前委托浸会大学生物系,化验三个受欢迎品牌的初生婴儿奶粉,结果竟全部验出含塑化剂DEHP,含量由十亿分之廿八至四十二不等,敲响幼儿食品安全的警号。 今次化验结果,虽未有超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标准,但由于奶粉是初生婴儿在母乳以外的唯一食品,兼且长时间饮用,或影响幼儿发育。有外国学者曾利用老鼠进行测试,发现DEHP有抗雄性激素作用,老鼠长期吸收塑化剂后,雄性出生率减少,更引致生殖器官较正常短小。 医学界目前尚未就DEHP对人体发育影响进行研究,但有儿科医生指DEHP或与男童性迟熟有关。本港亦发现有十四岁男童的阴茎长度与小童无异,不排除与塑化剂等环境激素有关,家长切勿掉以轻心。 塑化剂入侵各类食物的问题,似乎远较想像中严重。本刊早前在超市购买三个受欢迎品牌的初生婴儿奶粉,以及两个品牌的胶樽装蒸馏水,交给浸大生物系教授黄港住,化验塑化剂DEHP含量。 经过反覆测试,结果两支蒸馏水并未含塑化剂,但三个奶粉样本均验出含微量DEHP(见附表),当中以日本品牌最低,为28.3ppb(十亿分率),但三者DEHP水平并未超出食物安全中心订下的1.5ppm(百万分率)标准。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另有国际标准,视乎体重订下塑化剂的「每日可容忍摄取量」(Tolerable DailyIntake,简称TDI)。以初生婴儿体重约三公斤为例,若日食七餐奶粉、一餐一百毫升计算,每日便进食约一百克奶粉,所吸收的塑化剂已是TDI的十五至二十分一,情况令人忧虑。 「世卫的标准只针对成人,其实无人知婴儿或儿童的容忍量是否这么高,加上婴孩所有器官正发育,在老鼠的测试中,塑化剂影响可以很严重,但对人体的影响仍未有确切证据。」黄港住说。

  • 港媒委托检测奶粉惊现塑化剂DEHP 含量并未超标

    港媒委托检测奶粉惊现塑化剂DEHP 含量并未超标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241421_311963_1641058_3.jpg 奶粉是初生婴儿在母乳以外的唯一食品,为了BB健康,家长选择时切勿掉以轻心。 正当市民以为「塑化剂风暴」已告一段落之际,东周刊(香港)日前委托浸会大学生物系,化验三个受欢迎品牌的初生婴儿奶粉,结果竟全部验出含塑化剂DEHP,含量由十亿分之廿八至四十二不等,敲响幼儿食品安全的警号。 今次化验结果,虽未有超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标准,但由于奶粉是初生婴儿在母乳以外的唯一食品,兼且长时间饮用,或影响幼儿发育。有外国学者曾利用老鼠进行测试,发现DEHP有抗雄性激素作用,老鼠长期吸收塑化剂后,雄性出生率减少,更引致生殖器官较正常短小。 医学界目前尚未就DEHP对人体发育影响进行研究,但有儿科医生指DEHP或与男童性迟熟有关。本港亦发现有十四岁男童的阴茎长度与小童无异,不排除与塑化剂等环境激素有关,家长切勿掉以轻心。 塑化剂入侵各类食物的问题,似乎远较想像中严重。东周刊(香港)早前在超市购买三个受欢迎品牌的初生婴儿奶粉,以及两个品牌的胶樽装蒸馏水,交给浸大生物系教授黄港住,化验塑化剂DEHP含量。 经过反覆测试,结果两支蒸馏水并未含塑化剂,但三个奶粉样本均验出含微量DEHP(见附表),当中以日本品牌最低,为28.3ppb(十亿分率),但三者DEHP水平并未超出食物安全中心订下的1.5ppm(百万分率)标准。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另有国际标准,视乎体重订下塑化剂的「每日可容忍摄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简称TDI)。以初生婴儿体重约三公斤为例,若日食七餐奶粉、一餐一百毫升计算,每日便进食约一百克奶粉,所吸收的塑化剂已是TDI的十五至二十分一,情况令人忧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