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

仪器信息网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温度分布验证仪原理相关的资讯

  • 根据工艺能力判断合适的清洁验证总有机碳TOC限值
    观察根据擦拭和淋洗样品总有机碳(TOC)的历史或当前数据而采用工艺能力方法,能够证明清洁工艺及用于此工艺的限度是否可行、可实现、可检验。在下图所示的工艺中,上下游过程都使用1ppmC的“默认”限值,此限值将用于确定工艺能力。但是,TOC样品通常接近TOC方法的检测限(LOD)或定量限(LOQ),因此最可行的方法是使用单侧接受标准来显示工艺能力。对于单侧接受标准来说,工艺能力比率是Cnpk,而不是传统的CpK方法。评估限值对于任何清洁工艺来说,要评估两个清洁验证关键性质量属性(TOC擦拭和淋洗样品)的某个接受标准是否切实可行和可以实现,通常对于特定的生产工艺,使用工艺能力指数。如果从工艺中采集的历史或当前TOC数据满足特定的工艺能力比率,则TOC与对特定工艺的当前接受标准,适用于清洁验证。为表明这种判断,请看以下例子,表现了使用这个特定的设备,对特定的生产工艺进行的清洁工艺的合适程度。将评估以下TOC接受标准:&bull 上下游TOC擦拭样品: 1 ppm C&bull 上下游TOC淋洗样品: 1 ppm C统计原理要评估已建立的接受标准是否切实可行和可以实现,需使用工艺能力指数。工艺能力指数旨在确定,考虑到已经观察到的当前与历史上的TOC擦拭与淋洗数据的变化率,该清洁工艺是否能够满足此接受标准。为了判断此方法是否合适,合适的工艺意味着,已建立的接受标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合适的工艺是指能够确保工艺能力指数大于或等于1.25的工艺。此特定比率与传统的大1.33同,因为清洁验证接受标准是单侧规格1。为了选择工艺能力指数的正确计算方法,需同TOC擦拭和淋洗数据分布一起来考虑接受标准的类型(单侧或双侧)。如果TOC擦拭和淋洗接受标准1.0 ppm C,则选用工艺能力指数以适用于单侧规格。但是,评估TOC擦拭和淋洗数据的正态分布,很重要。通常来说,清洁验证样品的数据不是正态分布,因此建议进行数据转换,以确定用于计算工艺能力指数的近似正态或百分比分布2。例如,用第二页的原始数据表来确定直方图和百分比分布。建议用MiniTab或SAS JMP等统计程序来确定直方图和百分比分布。确定TOC擦拭百分比分布目前用于特定产品清洁过程的清洁验证,使用对设备性能确认(PQ)或持续确认(定期监测)和产品转换所进行的整个清洁过程的TOC擦拭和淋洗数据。以上示例数据用直方图形式来确定正态分布。如上表所示,数据显示了同正态分布的明显偏离。大部分数据非常接近方法的检测限,因此将数据转换为近似正态分布是不合理的。所以,TOC擦拭数据要求用百分比分布来计算工艺能力比率,百分比分布应由统计程序来确定。 // 在此示例中,TOC擦拭数据的百分比分布确定了TOC擦拭数据的99.5%为0.8 ppm或800 ppb,TOC淋洗数据的百分比分布确定了TOC淋洗数据的99.5%为0.6 ppm或600 ppb。这些数值在用百分比分布来计算单侧规格工艺能力指数时很重要。对于新的清洁工艺,可升级或更换现行方法,用TOC来验证关键性的清洁工艺参数(TACT)。确定擦拭和淋洗样品的TOC工艺能力确定百分比分布之后,应使用以下公式来确定TOC擦拭和淋洗样品的工艺能力指数。对于单侧规格(如清洁验证应用中的规格),指数计算公式为:CnpK =(USL - 中位数)/(p(0.995) - 中数)其中:&bull Cnpk=非参数工艺能力指数&bull USL=Upper Specification Limit, TOC清洁验证擦拭和淋洗样品的规格上限值&bull 中位数=样品的50%百分比分布。由于TOC数据的50%非常接近检测限,因而TOC样品的中位数通常为0.1 ppm,或者0与检测限的中点值。&bull p (0.995)=数据的 99.5 %可以用此计算方法和相应的百分比分布(擦拭:0.8 ppm;淋洗:0.6 ppm)来计算工艺能力(Cnpk)如下:TOC擦拭:Cnpk=1.4;TOC淋洗:Cnpk=1.8单侧接受标准的合格工艺是指能力指数大于或等1.25的工艺,这表明清洁验证工艺及其关键性参数(时间、搅拌/速度、浓度、温度)能够满足TOC擦拭和淋洗所收集样品的1 ppm 的标准。参考文献1. Montgomery, D.C., (1991).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统计质量控制入门,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New York, 第373页2. NIST/SEMATECH e-Handbook of Statistical Methods, 统计方法手册, 第6.1.6节, What is Process Capability? 什 么 是 工 艺 能 力 ?http://www.itl.nist.gove/div898/handbook/index.htm◆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特大喜讯!安东帕Abbemat系列折光仪温度验证系统率先获得美国专利技术
    2018年10月奥地利高精密仪器制造商安东帕光学产品线(旋光,折光仪)在发明创造史上又收获了一枚闪亮的勋章。Abbemat T-check 温度验证系统,喜获美国专利技术,解决了自动折光仪温度验证及追溯的难题,安东帕是市面上唯一一家可以对数字式折光仪进行温度验证和溯源的仪器制造商!!! 早在2016年,安东帕就率先推出了Abbemat T-Check温度验证系统,从此安东帕的客户享受着最优质的质量验证系统,并获得最精确的折光率测量结果。那么Abbemat T-Check是如何工作的呢?Abbemat T-Check 温度校准器对折光仪测量棱镜表面进行温度测量检查,与外部的高精度温度计MKT 50温度进行对比,确保数据准确并完整溯源。 安东帕Abbemat系列自动折光仪在测量物质的折光指数,纯度,浓度等方面数据非常的稳定,操作简单,免维护。不仅提供折光指数,还可以直接显示Brix%,短时间提高测量效率。 点击链接,了解Abbemat折光仪更多产品技术优势!
  • 基于拉曼散射的新型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与工程安全监测应用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总局推荐的“基于拉曼散射的新型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与工程安全监测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由质检总局推荐,中国计量学院张在宣教授牵头完成的“基于拉曼散射的新型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与工程安全监测应用”项目围绕工程火情监测及预警、智能电网等检测所面临的分布测温准确性、测量快速性、定位报警可靠性三个关键问题,主要发明了:新型分布光纤拉曼散射温度传感系统及解调、定标技术 新的温度传感脉冲编码解码等信号处理技术 双波长自校正和集成拉曼放大技术 分布光纤拉曼测温应用新技术。项目成果广泛支持公安消防所、煤科院等50余家单位的科研、生产和工程 成功用于上海长江隧桥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个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 CEM Phoenix——世界上唯一内置NIST可追踪温度标定和验证的微波马弗炉
    CEM公司发明的微波马弗炉,是世界上唯一内置NIST可追踪温度标定和验证的微波马弗炉,可实现精确闭环温度控制,LCD屏显温度设定,实际炉内温度和升温指示,控制参数:加热速率(斜率),温度保持(闭锁)。双重TYPEK热电偶传感提供反馈信号,快速进行符合ISO和GLP的可溯源温度校正的温度计量标定和验证要求。 符合ASTM D5630-94热塑灰份测定,ASTM D1506-94b碳黑灰份测定,USP281灼烧残渣(硫化灰化测定)和USP733烧失量测定等标准。 1. 数字温度表标定梯度升温的参比精度; 2. NIST溯源标定器的快速标定; 3. 提供标定服务和证书,标定器溯源证明。 美国 CEM Phoenix 微波马弗炉/微波快速灰化系统 更多详情请浏览 http://www.pynnco.com , 或咨询培安公司:电话:010-65528800,传真:010-65519722,邮件 sales@pynnco.com
  • 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原理、结构、操作方法
    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热变形和软化点的实验设备。这种设备在质量控制、材料科学、塑料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的原理、结构、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处理方法。和晟 HS-XRW-300MA 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主要由加热装置、测试系统和测量仪器等组成。加热装置包括电炉、热电偶和加热炉壳等部分,用于提供高温环境。测试系统包括试样、加载装置和位移传感器等,用于测量材料的热变形和软化点。测量仪器则是用于记录和显示测量数据的设备。操作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首先,选择合适的试样和试剂,确保试样在高温环境下能够充分软化和变形。其次,将试样放置在加热装置中,并使用加载装置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逐渐升高温度,并记录试样的变形量和温度变化。最后,通过测量仪器输出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使用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例如,由于加热不均匀或加载压力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此外,由于试样本身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误差,例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和加载压力等。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的测量结果可以反映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和特点。因此,正确理解和使用测量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定仪器和试剂,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量。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误差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总之,热变形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设备,可以用于测量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热变形和软化点。了解其原理、结构、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处理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 科学仪器、冶金及材料分析和能力验证三合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0月19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ldquo 中国科学仪器设备与试验技术高峰论坛&rdquo &ldquo 第四届中国能力验证与标准样品论坛&rdquo &ldquo CCATM&rsquo 2014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rdquo 联合大会特邀报告部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现场 800余名来自冶金、材料、矿山、化工、机械、地质、环保、外贸、国防、商检等单位、部门或院校从事冶金分析、无损检测、物理及力学测试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管理者参加了此次会议。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院士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讲话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学院 Prof.Joost J. Vlassak  量热法用于材料化学反应与相态转变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是化学和材料分析不可或缺的尖端技术。Joost J. Vlassak在报告中介绍了量热法是如何应用于纳米尺度的测量。采用微细加工技术制造量热传感器阵列,可以用来测几个纳米厚的样品,可测量样品温度由等温到105K/s速率变化时的热量。该技术已用于高温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结合高亮度时间分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进行原位测量解析,纳米量热法能够更好的揭示材料结构和演化过程。比利时冶金研究中心 Victor Tusset先生  比利时冶金研究中心研发了一些用于过程控制的传感器和控制器。Victor Tusset介绍了如何将这些专门用途的传感器应用于生产高质量钢。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基于反射光谱法原理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用于测量氧化物厚度,从而实现连续控制工业生产线上,所有高强度钢中氧化铁的形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  中子散射是研究物质结构及其动态性能的先进手段,在材料科学和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与同步辐射相互补充。陈和生院士介绍说中子探针能够探测物质磁性,广泛应用于磁性材料研究;能探测原子核的位置,特别是可以探测轻元素;具有合适的能量动量关系,能探测物质里的动态过程;能探测大的工程试样。陈和生院士在报告中还介绍了我国正在建设中的散裂中子源的工程概况,该项目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投资近17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春对用户开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  刘文清院士表示:&ldquo 环境污染物的形成、转化、运输和演变过程具有极强的时空相关性,研究和发展能适用于多组分环境污染物的快速、实时、动态监测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已成为本领域研究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rdquo 报告中,刘文清介绍了基于光谱学原理的环境监测技术,课题组通过研究光与环境物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污染物的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再结合光机电算工程技术,开发了以差分光学吸收光谱学技术、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学技术、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等为主体的大气环境污染和油气泄漏光学监测体系,并在多地展开应用,为区域环境问题和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和仪器设备支撑。芬兰耐斯特油业集团 Dr.Toni Laurila  流体中的元素分析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废水监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液相中的元素分析手段主要有ICP、AAS、ICP-MS,但这些方法均为实验室分析手段。随着实际应用需求的发展,人们对元素在线分析的关注越来越多。Laurila研究组提出了应用微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实时测定流动水样中的金属浓度。这种技术对Na、Mn、Ag的浓度测量可达mg/L数量级。同时,通过应用玻尔兹曼图法校准激发温度和发射原子数变化,发射信号的强度波动得到大幅降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 Prof.Kazuaki Wagatsuma  Kazuaki Wagatsuma介绍了冈本腔微波诱导等离子体(MIP)的应用。通过研究,Kazuaki Wagatsuma研究组发现,当将高达20%的氧气加入氮等离子体中时,特定发射线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由此预测,如果它们有相对低的激发能量,可以通过增加氧气来普遍提高分析物中中性原子的发射谱线。另外,在使用氮氧混合气体MIP-OES测定铬的过程中发现,铬的多个元素发射谱线比传统ICP-OES产生更佳的检测限值。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静院士  含Re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是涡轮叶片的关键材料。朱静院士课题组应用先进的电子显微学方法对蠕变过程中合金元素Re和界面位错的交互耦合作用行了深入研究,从原子尺度给出了Re元素如何和形成&gamma 相的元素(例如:Cr和Co)共偏聚在&gamma /&gamma &rsquo 界面的Lomer-Contrell位错上,阻碍位错运动和&gamma /&gamma &rsquo 相的互扩散,减缓稳态蠕变速率的直接证据。钢铁研究总院王海舟院士  基于对材料的非均匀性本质的认识,王海舟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以新材料研究或相关工艺生产的实际样品为对象的高通量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映射表征技术,以此获得材料中海量(数以万计)原始位置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等信息,通过对一一对应的各点信息进行统计解析并建立映射模型,进而可组合形成各不同微区或介观尺度材料&ldquo 基本单元&rdquo 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间统计表征相关性的信息。从中筛查出有价值的&ldquo 目标基本单元&rdquo ,以便验证和确定新材料的目标基本单元及其组合方式,进而实现新材料的发现、材料的改性及工艺的优化。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工业工程系 A/Prof.Irene Calliari  Irene Calliari介绍了铁素体和奥氏体转变对双相不锈钢机械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在该工作中,Irene Calliari课题组研究了等温加热处理对冲击韧性、断裂形态和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通过硬度测试、X射线衍射、磁测量和临界点蚀温度的测定,评估了冷轧工艺对防腐性能的影响。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物理与天文学系 Prof.Frank Tsui  Frank Tsui介绍了组合分子束外延制备及表征技术的新发展。该课题组把外延薄膜和磁性合金的异质结构作为合金组分的连续函数来研究。为了探索这些材料的结构和化学有序度,开发了基于同步辐射的高通量实验技术。合金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检测和量化晶格特定点位的化学失调,包括换位、反位和空位。难点主要在于构成要素之间类似的原子数和几乎相同的键长。使用多边异常衍射技术,有望解决多个元素吸收边缘附近的X射线衍射与能量的困难。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副秘书长宋桂兰博士 P3和P4实验室是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长期以来我国在P3和P4安全技术和标准领域比较落后。宋桂兰介绍说:&ldquo 2003年非典爆发时,我国竟没有技术可靠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对此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临危受命,组织多方专家,经过10年努力,研制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微环境模拟P4实验室试验平台。研发了P3/P4实验室风险评估软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家认可体系,并被明确写入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rdquo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院长  方向研究员的报告从计量和标准的本质特征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论述了计量、标准和检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计量、标准与检测的有效合作模式。奥地利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能科学与应用部 Dr.Ale&scaron FAJGELJ  Ale&scaron FAJGELJ介绍了四家国际组织(ISO、BIPM、IUPAC、CITAC)与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在国际标准化和计量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活动。据介绍,国际原子能组织与国际计量局在2012年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了长期持久的成功合作。在放射性核素传统测量方面,IAEA在CIPM MRA构建的框架下得以与顶尖的化学和放射性核素测量的有关计量机构进行合作。ISO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委员会制定了ISO指南34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能力要求,为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的认可奠定了基础。分析化学国际溯源性合作组织(CITAC)在过去两年中则致力于分析实验室中人为误差在已得出分析结论中测量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和潜在影响的研究。
  • 一文了解|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自身所发出来的远场红外辐射从而感知表面温度,在军事、民航、安防监控及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红外热成像的分辨率通常在微米尺度及以上,因此无法用于观测纳米尺度的物体。近几年,我们开发了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从而极大地突破红外衍射极限限制,将红外温度探测及成像从传统的微米尺度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本文将介绍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此可实现的物体表面近场辐射探测与红外超分辨温度成像研究。近场辐射我们首先从黑体辐射的本源入手。如图1(a)所示,绝大多数物体内部都包含大量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永远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随机扰动状态(热运动)。我们所熟知的热辐射就源自物体内部的这种带电粒子热运动,辐射特征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描述。但鲜为人知的是,物体内的电荷扰动不仅在距离物体辐射波长尺度以外的区域产生红外热辐射(远场辐射),而且在物体近表面处会生成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表面扰动电磁波(以倏逝波形式存在),可称之近场辐射。理论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表面电磁波(近场辐射)的存在,并发现针对远场辐射所建立的认知及规律(如普朗克辐射定律等)将不再适用于近场辐射,但相关实验研究由于探测难度极高而一直未有明显突破。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CNRS的研究组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在实验上验证了纳米尺度下近场辐射热传输效率可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尽管该实验验证了物体表面近场倏逝波的存在,但相关物理现象仍然缺少更直接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图1 物体表面存在的近场辐射及其探测方式 (a)物体表面存在的远场辐射及近场辐射;探针调制技术:(b)当探针远离样品时不会散射物体表面的近场倏逝波、(c)当探针靠近物体近表面时可以散射近场倏逝波;(d)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示意图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由于其倏逝波特性(即强度随着远离物体表面急剧衰退)而难以探测。在SNoiM中,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图1(b)所示,当不引入纳米探针(或探针远离物体表面)时,物体近表面的近场倏逝波无法被探测,该显微镜工作于传统红外热成像模式,即仅获得其远场辐射信号。SNoiM技术的关键是,将探针靠近样品近表面(比如10 nm以内),近场倏逝波可以被针尖有效散射出来。该探测模式下,探测器所获取的样品信号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分量。因此,通过控制探针至物体表面的间距,即可获得近场、远场混合信号( 100 nm,称为近场模式)或单一的远场信号( 100 nm或撤去探针,称为远场模式)。最终,利用探针高度调制及解调技术即可从远场背景中提取物体的近场信息。图1(d)展示了SNoiM系统探测近场信号的示意图。探针所散射的近场信号首先由一个高数值孔径的红外物镜进行收集。但在该过程中,无法消除来自环境、被测物体及仪器自身的远场辐射信号,它们随近场信号一同被红外物镜收集,导致被测物体微弱的近场信号湮没于巨大的远场背景辐射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远场背景信号,研究人员在红外物镜上方设计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共焦孔(约100 μm),通过此共焦结构可以缩小收集的光斑,有效抑制背景辐射信号。然而,即使是这样,是否有足够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检测到纳米探针所散射的微弱近场信号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团队研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攻克了这一技术壁垒。图2(a)展示了首套SNoiM设备实物图。其中,金色圆柱腔体为低温杜瓦,内部搭载了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CSIP)及一些低温光学组件;白色方框内为实验室内组装的基于音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收集物镜及样品台区域,具体细节参照图2(b)、(c)。红外近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再受探测波长限制,而是由探针尖端尺寸决定。如图2(b)中插图所示,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可制备出形貌优良的金属(钨)纳米探针,其中,针尖直径可小至100 nm以内。图2 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a) 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其中搭载了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b)AFM及红外收集物镜;插图为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的金属(钨)纳米探针;(c)探针与样品的显微照片基于SNoiM的超分辨红外成像研究利用SNoiM技术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可极大突破红外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红外成像。首先以亚波长金属结构的成像结果为例进行展示。图3(a)为Au薄膜样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图像。其中,亮金色区域为Au薄膜(约50 nm厚),其他区域为SiO2衬底。使用SNoiM系统可同时获取该样品的远场和近场红外图像(获取远场图像时只需将探针挪离样品表面)。如图3(b)所示,由于成像波长较长( ~ 14 μm),远场红外图像的分辨率远不如普通光学显微图像。比如,Au与衬底(SiO2)的边界无法清晰区分以及中间细小金属条状结构无法识别等(图中黑色虚线所示)。然而,在相同探测波长下,如图3(c)所示的近场红外图像则展现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其图像清晰度可完全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所获取的图像相比拟。为了进一步理清上述三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区别,图3示意图中给出了探测到的信号来源:对于光学显微图像,其信号来自于可见光的反射。由于金属的反射能力较强,因而Au上的信号远比SiO2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60 nm,因而光学显微镜可清晰分辨该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远场红外成像不依赖于外界光源照射,直接通过红外物镜收集物体自身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成像。在探测波长为14μm情况下,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系统的实际空间分辨率也只有约14μm。近场红外成像则检测探针尖端所散射的样品表面近场辐射信号,因此不受远场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可获得超分辨红外图像(图3c)。图3 样品Au(SiO2衬底)的几种显微图像及成像原理示意图:(a)光学显微、(b)远场红外和(c)近场红外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图3(c)所示的红外近场图像不仅仅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金属与衬底的信号强度对比上出现了明显反转(由远场切换至近场后,Au由弱信号方(蓝色)转变为强信号方(红色))。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如下:远场成像时,Au是高反射物体,因此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极弱,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则其红外发射率也很低。因而远场红外成像中其信号弱于衬底SiO2;而在近场成像中,室温金属(Au)中的自由电子存在剧烈的热运动(热噪声),从而在金属表面产生极强的表面电磁波,因而Au上的信号远强于SiO2。由此可见,SNoiM技术不仅突破了红外衍射极限限制,而且能够检测远场显微镜所无法探测的物理过程。基于SNoiM的微观载流子输运及能量耗散可视化研究基于SNoiM技术的另一项创新与突破在于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微观载流子输运及局域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值得指出,SNoiM所检测的近场辐射信号来自于物体近表面的传导电子,因此其成像结果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局域电子温度(Te)。目前仅SNoiM技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电子温度分布的直接成像。下面将以通电微小金属线(NiCr合金)为例进行说明。图4(a)为NiCr金属线的光学显微图像(上)及其通电后的红外远场热图像(下)。红外远场成像检测通电器件的远场辐射,从而估算出器件的表面温度。比如,器件中心处出现明显热斑,该处温度最高,表明电流流经微小弯曲金属线时能量耗散最大。而受衍射极限限制,远场红外热成像无法分辨微小金属线(宽度约3.3 μm)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因此无法有效反映微观尺度上载流子的能量耗散特性。与之相比,近场红外热成像则可清晰展示器件中心区域微观载流子的输运及能量耗散行为。如图4(b)所示,当电流经过器件凹形弯折区时,近场红外热成像下,该区域内存在极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而且在凹形内侧出现显著热斑。该现象表明,通电NiCr器件的凹形区内存在非均匀局部焦耳热,且内侧区域电子能量耗散最大,这是由于电流的拥挤效应所造成的。此外,该温度分布图像似乎表明,通电时,载流子倾向于避开直角拐角处,并趋于沿着U形路径分布。为验证这一猜想,该实验进一步设计了中心区域呈U形弯折的通电NiCr金属线,并对其进行了近场红外热成像表征。图4(c)显示,U形区域温度均匀分布,无明显局域热斑,这表明载流子倾向于沿着U形路径均匀输运。基于SNoiM纳米热分析研究而提出的新设计大大缓解了电流拥挤效应可能对器件造成的局部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4 NiCr金属线在不同测试模式下的红外热成像结果:(a)通电金属线显微图像及远场热成像;器件弯折区域分别为(b)凹形、(c)U形的扫描电镜图像及超分辨红外近场热成像
  • 《焊接接头成分原位统计分布表征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由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综合标准标准化领域委员会(CSTM/FC99)归口承担的《焊接接头成分原位统计分布表征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团体标准(立项号:CSTMLX 9900 01102——2022)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按照《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焊接接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要用焊接组合的接点。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材、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熔合区化学成分不均匀,组织粗大,往往是粗大的过热组织或粗大的淬硬组织,其性能常常是焊接接头中最差的。热影响区(HAZ)是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焊缝两侧处于固态的母材发生明显的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区域。低碳钢的热影响区可分为过热区、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其中,过热区是最高加热温度1100°C以上的区域,晶粒粗大,甚至产生过热组织。过热区的塑性和韧性明显下降,是热影响区中机械性能最差的部位。熔合区和热影响区中的过热区是焊接接头中机械性能最差的薄弱部位,其中,Nb、Ti. Al、Mg、 Ni、 Mo等元素成分对焊接接头性能影响较大。但在实际焊接接头中,熔合区和焊接热影响区HAZ只是一个较小范围的局部区域,一般宽度只有几个毫米。又由于HAZ的显微组织存在梯度性,可分为组织特征极不相同的许多很小的区域,使得经历某一特定热循环的每个区域更小。现有焊接接头成分测试主要依据GB/T 22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系列标准》、GB/T 20125《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湿法/化学法、火花光谱等测试方法不能满足焊接接头对熔合区和热影响区成分分析研究需要。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MXRF)中的微-毫区分析是XRF分析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该技术逐渐成为微小原始样品或大样品微小区域中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研究的-种重要手段,适合焊接接头对熔合区和热影响区成分分析研究需要。本标准规定了采用能量色散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船板钢焊接接头母材、焊材、熔融区的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统计分布表征的原理、仪器与辅助设备、检测条件、标样选择、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及检测报告。适用于船板钢焊接接头中Ni、Ti、Mn、Nb、Mo、Fe、Cr、Cu等元素的原位统计分布分析,其他材料焊接接头可参考使用。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大尺寸焊接接头相关标准,可在船舶、汽车、石油、航空、航天等领域,为焊接接头的成分测试提供标准支撑,助力焊接工艺质量提升。
  • 【虹科直播预告】“工艺设备验证主题研讨会”重磅来袭!4月19日(周三)全天候陪伴!
    虹科&Ellab(易来博)联合主办“《工艺设备验证》线上主题研讨会,全天候奉上精彩干货内容,力邀行业大咖及权威讲师,,分享需要验证的设备的结构、原理、验证方案设计,全面讲解干热灭菌工艺验证,分享高压蒸汽灭菌器在制药企业的应用,深入探索冻干工艺及温控设备验证,详细解读BD测试-空气排除试验,诚邀您的参与!【参与方式】搜索虹科环境监测部-进入官网虹科ELLAB医药灭菌温度验证与校准解决方案自1949年以来,虹科Ellab一直提供行业领先的精度和品质的热验证解决方案。硬件和软件由丹麦的总部设计、制造和分销,提供验证系统,校准系统,验证和确认以及租赁服务和校准服务,服务于大型、中型、小型的制药、医疗和食品行业的客户。我们在灭菌,冷冻干燥,隧道式烘箱,巴氏杀菌等多种应用提供解决方案。虹科ELLAB医药温度验证系统(有线、无线和冻干专用)虹科Ellab医药温度验证系统,适用于所有的热验证过程:湿热灭菌,干热灭菌,SIP,水浴灭菌,冻干机,压力容器,冰箱,冷冻柜,培养箱,稳定性试验箱,胶塞清洗机,仓库等。如可同时验证温度,湿度,压力,CO2,真空度,电导率等。FDA 21 CFR Part 11合规。丰富的基于法规/指南设计的专业报告模板:EN285,ISO17665,ISO15883,USP1079,统计报告/F0,限制报告,开关门测试报告,泄露报告,布点图等,可提高验证工作的效率,帮助您改进灭菌和冻干工艺。一.虹科有线温度验证系统E-val Pro&bull 体积小巧仅3kg,自带8英寸触摸显示屏&bull 多达40个通道(可连接3台)&bull 内置可充电电池供电,续航8小时&bull 插拔式USB接头连接热电偶线,即插即用&bull 每个USB接头单独的温度补偿,精度高达±0.05℃二.虹科无线温度验证系统TrackSense Pro&bull 可互换的传感器,提高灵活度,降低维护成本&bull 支持无线实时传输&bull 具有市场上体积最小的记录器,专为空间有限的应用设计&bull 丰富的配件,支持定制(1个起订),特别适合穿刺型的温度验证&bull 基础2年质保,可选延保5年!三.虹科冻干专用无线温度验证系统TrackSense LyoPro全新的冻干机专用的无线温度验证系统(全球首创),专为冻干机的温度验证而设计,从产品外观到功能性能都综合考虑了冻干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自动上料的冻干机,可以在不影响冻干流程和西林瓶内温度的条件下精确地验证西林瓶内的温度,做温度分布验证和批次控制。帮助您改进冻干机设计,改善冻干工艺设计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bull 同时验证西林瓶内和冻干机板层的温度&bull 超薄可更换的热电偶传感器,精度高达±0.3℃&bull 丰富的配件,适合匹配所有西林瓶的尺寸&bull 实时在线传输温度数据到上位机&bull 丰富的报告模板功能,FDA 21 CFR Part 11合规&bull 避免校准停机(可自行校准)&bull 通过SCADA/Citrix/AWS进行中央访问和控制虹科ELLAB校准系统(标准温度计和干井/油槽等)提供校准系统同时兼容市场上所有主流的校准系统,如干井,油槽,标准温度计。通过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当涉及搭配高精度测量时,传感器的精度就是一切。使用虹科Ellab的校准设备系列,减少停机时间和潜在的偏差。干井 - 用于更短的校准周期易于操作,可通过加热或冷却到所需温度来进行工作。干井校准通常具有较短的校准周期,因此更加适合于更快的过程和更快的温度变化,同时还提供紧凑且完全可移动的工作站。不涉及液体,因此不存在溢出或火灾隐患的风险。特别适合长且拉直的传感器,其温度范围为-100℃至+700℃。油槽 - 用于所有类型传感器的校准提供高度稳定的环境,提供高精度。可用于所有类型的传感器,无论其形状如何,包括短和弯曲的传感器。校准传感器的灵活性都是其优势之一。需要定期更换优质液体,以在校准区内实现均匀性和稳定性。油槽的温度范围为-80℃至+300℃。虹科ELPRO医药冷链和仓储温湿度监测方案从超低温冰箱到步入式冷藏室或整个全球仓库配送网络,虹科ELPRO都有一个定制的解决方案来适应您的任何和所有应用。30多年来,虹科ELPRO深受世界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组织的信赖,提供完全合规的解决方案,并集成到现有医药供应链运营中。全球顶尖的医药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PDF温度计,提供涵盖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温湿度监测解决方案,严格按照GxP的要求研发和设计产品,100%合规 虹科LIBERO PDF医药冷链温湿度记录仪HK-LIBERO PDF温度计,涵盖所有温度范围,包括常温15至25℃,冷藏2至8℃,冷冻-20℃,超低温-80℃(干冰),液氮-196℃,可选内置和外接温度探头,具有实时传输和定位功能。可选一次性型号,适用于药品出口。&bull 体积小巧,操作简单,无需任何配件,直接插入电脑USB接口导出不可修改的PDF数据报告&bull 瑞士品质,质量可靠,工作稳定&bull 获得WHO PQS预认证,WHO推荐冷链温度计&bull 符合IATA要求,具有上化和DGM电池鉴定报告,安全空运&bull 符合FDA 21 CFR Part 11,100% GxP合规虹科ELPRO EMS中央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统一对整个医药供应链中的温度,湿度,气压,二氧化碳浓度,门开关以及其他变量的连续监测,用于实验室和/仓库的环境参数监测,可选有线和无线的方案,所有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可随时随地登录查看当前和历史的测量值,当参数超过某个设定的范围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声光,短信,Email或者电话报警,数据永不丢失。&bull 可选有线和无线的方案,可同时监测上千个点&bull 数据永不丢失,100%合规和安全&bull 瑞士品质,质量可靠,工作稳定&bull 来自全球质量领导者的整个医药供应链中全面的温度监测解决方案
  • 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自身所发出来的远场红外辐射从而感知表面温度,在军事、民航、安防监控及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红外热成像的分辨率通常在微米尺度及以上,因此无法用于观测纳米尺度的物体。近几年,我们开发了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从而极大地突破红外衍射极限限制,将红外温度探测及成像从传统的微米尺度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上发表了以“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朱晓艳,主要从事红外被动近场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将围绕扫描噪声显微镜(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自主研制的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突破红外热成像的衍射极限限制,实现纳米级红外温度成像。近场辐射我们首先从黑体辐射的本源入手。如图1(a)所示,绝大多数物体内部都包含大量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永远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随机扰动状态(热运动)。我们所熟知的热辐射就源自物体内部的这种带电粒子热运动,辐射特征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描述。但鲜为人知地是,物体内的电荷扰动不仅在距离物体辐射波长尺度以外的区域产生红外热辐射(远场辐射),而且在物体近表面处会生成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表面扰动电磁波(以倏逝波形式存在),可称之为近场辐射。理论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表面电磁波(近场辐射)的存在,并发现针对远场辐射所建立的认知及规律(如普朗克辐射定律等)将不再适用于近场辐射,但相关实验研究由于探测难度极高而一直未有明显突破。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CNRS的研究组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在实验上验证了纳米尺度下近场辐射热传输效率可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尽管该实验验证了物体表面近场倏逝波的存在,但相关物理现象仍然缺少更直接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更进一步地研究。图1(a)物体表面存在的远场辐射及近场辐射;探针调制技术:(b)当探针远离样品时不会散射物体表面的近场倏逝波、(c)当探针靠近物体近表面时可以散射近场倏逝波;(d)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示意图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由于其倏逝波特性(即强度随着远离物体表面急剧衰退)而难以探测。在SNoiM中,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图1(b)所示,当不引入纳米探针(或探针远离物体表面)时,物体近表面的近场倏逝波无法被探测,该显微镜工作于传统红外热成像模式,即仅获得其远场辐射信号。SNoiM技术的关键是,将探针靠近样品近表面(比如10 nm以内),近场倏逝波可以被针尖有效散射出来。该探测模式下,探测器所获取的样品信号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分量。因此,通过控制探针至物体表面的间距h,即可获得近场、远场混合信号(h 100 nm,称为近场模式)或单一的远场信号(h 100 nm或撤去探针,称为远场模式)。最终,利用探针高度调制及解调技术即可从远场背景中提取物体的近场信息。图1(d)展示了SNoiM系统探测近场信号的示意图。探针所散射的近场信号首先由一个高数值孔径的红外物镜进行收集。但在该过程中,无法消除来自环境、被测物体及仪器自身的远场辐射信号,它们随近场信号一同被红外物镜收集,导致被测物体微弱的近场信号湮没于巨大的远场背景辐射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远场背景信号,研究人员在红外物镜上方设计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共焦孔(约100 μm),通过此共焦结构可以缩小收集光斑,有效抑制背景辐射信号。然而,即使是这样,是否有足够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检测到纳米探针所散射的微弱近场信号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团队研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攻克了这一技术壁垒。图2(a)展示了首套SNoiM设备实物图。其中,金色圆柱腔体为低温杜瓦,内部搭载了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CSIP)及一些低温光学组件;白色方框内为实验室内组装的基于音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收集物镜及样品台区域,具体细节参照图2(b)、(c)。红外近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再受探测波长限制,而是由探针尖端尺寸决定。如图2(b)中插图所示,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可制备出形貌优良的金属(钨)纳米探针,其中,针尖直径可小至100 nm以内。图2(a)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其中搭载了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b)AFM及红外收集物镜;插图为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的金属(钨)纳米探针;(c)探针与样品的显微照片基于SNoiM的超分辨红外成像研究利用SNoiM技术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可极大突破红外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红外成像。首先以亚波长金属结构的成像结果为例进行展示。图3(a)为Au薄膜样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图像。其中,亮金色区域为Au薄膜(约50 nm厚),其他区域为SiO₂衬底。使用SNoiM系统可同时获取该样品的远场和近场红外图像(获取远场图像时只需将探针挪离样品表面)。如图3(b)所示,由于成像波长较长(~ 14 μm),远场红外图像的分辨率远不如普通光学显微图像。比如,Au与衬底(SiO₂)的边界无法清晰区分以及中间细小金属条状结构无法识别等(图中黑色虚线所示)。然而,在相同探测波长下,如图3(c)所示的近场红外图像则展现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其图像清晰度可完全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所获取的图像相比拟。为了进一步理清上述三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区别,图3示意图中给出了探测到的信号来源:对于光学显微图像,其信号来自于可见光的反射。由于金属的反射能力较强,因而Au上的信号远比SiO₂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60 nm,因而光学显微镜可清晰分辨该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远场红外成像不依赖于外界光源照射,直接通过红外物镜收集物体自身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成像。在探测波长为14 μm情况下,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系统的实际空间分辨率也只有约14 μm。近场红外成像则检测探针尖端所散射的样品表面近场辐射信号,因此不受远场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可获得超分辨红外图像(图3c)。图3 样品Au(SiO₂衬底)的(a)光学显微、(b)远场红外和(c)近场红外的图像及成像原理示意图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图3(c)所示的红外近场图像不仅仅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金属与衬底的信号强度对比上出现了明显反转(由远场切换至近场后,Au由弱信号方(蓝色)转变为强信号方(红色))。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如下:远场成像时,Au是高反射物体,因此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极弱,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则其红外发射率也很低。因而远场红外成像中其信号弱于衬底SiO₂;而在近场成像中,室温金属(Au)中的自由电子存在剧烈的热运动(热噪声),从而在金属表面产生极强的表面电磁波,因而Au上的信号远强于SiO₂。由此可见,SNoiM技术不仅突破了红外衍射极限限制,而且能够检测远场显微镜所无法探测的物理过程。基于SNoiM的微观载流子输运及能量耗散可视化研究基于SNoiM技术的另一项创新与突破在于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微观载流子输运及局域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值得指出,SNoiM所检测的近场辐射信号来自于物体近表面的传导电子,因此其成像结果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局域电子温度(Te)。目前仅SNoiM技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电子温度分布的直接成像。下面将以通电微小金属线(NiCr合金)为例进行说明。图4 (a)通电金属线显微图像及远场热成像;器件弯折区域分别为(b)凹形、(c)U形的扫描电镜图像及超分辨红外近场热成像图4(a)为NiCr金属线的光学显微图像(上)及其通电后的红外远场热图像(下)。红外远场成像检测通电器件的远场辐射,从而估算出器件的表面温度。比如,器件中心处出现明显热斑,该处温度最高,表明电流流经微小弯曲金属线时能量耗散最大。而受衍射极限限制,远场红外热成像无法分辨微小金属线(宽度约3.3 μm)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因此无法有效反映微观尺度上载流子的能量耗散特性。与之相比,近场红外热成像则可清晰展示器件中心区域微观载流子的输运及能量耗散行为。如图4(b)所示,当电流经过器件凹形弯折区时,近场红外热成像下,该区域内存在极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而且在凹形内侧出现显著热斑。该现象表明,通电NiCr器件的凹形区内存在非均匀局部焦耳热,且内侧区域电子能量耗散最大,这是由于电流的拥挤效应所造成的。此外,该温度分布图像似乎表明,通电时,载流子倾向于避开直角拐角处,并趋于沿着U形路径分布。为验证这一猜想,该实验进一步设计了中心区域呈U形弯折的通电NiCr金属线,并对其进行了近场红外热成像表征。图4(c)显示,U形区域温度均匀分布,无明显局域热斑,这表明载流子倾向于沿着U形路径均匀输运。基于SNoiM纳米热分析研究而提出的新设计大大缓解了电流拥挤效应可能对器件造成的局部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与展望综上,利用SNoiM技术,可以实现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探测及红外超分辨温度成像。该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进行局域电子温度成像的科学仪器,不仅突破了红外远场热成像的衍射极限限制,且首次实现了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载流子输运行为与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该研究内容均基于第一代室温SNoiM系统,目前,第二代低温SNoiM系统已被成功搭建,有望进一步突破后摩尔时代信息和能源器件的功耗降低及能效提升难题,探索物理新机制,并推动纳米测温技术新的发展。这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和支持。论文链接: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23.05.001
  • 干货!详解溶出度测定方法验证
    本文来自书籍AnalyticalMethodValidationandInstrumentPerformanceVerification,作者为ChungChowChan,HermanLam,Y.C.Lee,Xue-MingZhang。  本文翻译自:  Chaper4DISSOLUTIONMETHODVALIDATION  本文作者:  CHUNGCHOWCHAN,PH.D.,NEILPEARSON,ANDANNAREBELO-CAMEIRAO  EliLillyCanada,Inc.  Y.C.LEE,PH.D.  PatheonYM,Inc.  4.1简介  在药物分析实验室中,溶出测试方法是一种最常见的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测定。溶出测试可以作为描述制剂特性的方法(如含量、有关物质)的补充。  一个好的溶出测试方法应能提供三个关键方面的信息。  首先,溶出方法应能够检测产品由于理化性质变化引起的药物释放速率或量的变化。这些信息有助于建立批与批(batch-to-batch)生产一致性的质控。  其次,溶出方法应能区分在开发阶段使用不同工艺和/或处方制备的产品。  最后,建立体内-体外相关性后,溶出应能反应人体内药物的释放和吸收速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药物的溶出方法都能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  译者注解:我们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如果片剂不能崩解,其中的活性成分不能溶出,即使含量与有关物质均符合规定,那也不会产生应有的药效。因此可以看出溶出度是口服固体制剂的一项关键质量属性,评价它的就是溶出度检测方法。  溶出度检测方法需要能区分影响溶出度的关键工艺参数的变化,例如难溶性API的粒径(或粒径分布)、制粒参数、处方比例等。这些一般在不同批次间都可能存在差异,溶出度方法应能区分这些差异。这就是溶出度方法强调区分力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这和溶出速度快慢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同时溶出度方法也需要对贮存期间样品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例如晶型转变、自身聚集、脱水、吸湿等,如果这种变化可能影响药物释放的话。  质量标准收载的溶出度方法应当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不强求需要有体内外相关性,这就是译文中“不是所有药物的溶出方法都能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的情况。在研究阶段,会寻找具有体内外相关的溶出条件,但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药物在体内产生药效有四个过程,即“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溶出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后面的三个环节并不一定与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此质量标准中制定溶出度方法,更重要的是评价自身批内与批间的质量一致性,不要迷恋体内外相关。  对于一个非药典的产品(如新产品),尽可能开发一个标准药典溶出方法。在方法开发与验证中,应考虑EP、JP和USP的法规要求。尽管USP通常要求速释制剂(IR)测试单点的溶出度,但对于中等溶解和略溶的药物,在方法开发过程中仍需测定多时间点的溶出数据以更好研究产品的特性。  4.2章节介绍  本章概述了药物溶出方法验证的一般要求。溶出方法的开发和验证阶段与其他测试方法一样,都不是很明确的。因此,本章有时会论述一些关于开展调查的补充意见。这个讨论是基于小分子药物的方法验证,重点关注制药行业的现行法规要求。因为方法验证贯穿于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因此本章提供的信息主要适用于根据ICH指导原则准备提交注册申请(如NDA)时进行的最终溶出方法的验证。  溶出方法包括两个步骤:样品制备和样品分析。本章“样品制备”是指样品溶出的过程,包括样品液的收集。从溶出装置收集的样品液可能直接进行分析或需要进一步处理(如稀释)获得最终的样品液。  译者注解:溶出包括两个过程:溶出取样与分析。在做溶出方法验证的时候应对这两个过程都进行相应的验证。目前我们大多将方法验证的重点放在分析这块,忽略了溶出取样过程的验证。  含有新化学实体(NCEs)的固体口服制剂通常制成片剂或胶囊。NCEs后续开发可能会研究其更特殊的药物递送系统。标准的口服片剂或胶囊的溶出方法通常使用桨法或篮法装置。在这章中我们主要关注使用这两种装置进行方法开发和后续的方法验证。  4.3策略、验证试验和参数  验证要求包括溶出样品制备和样品分析。本章重点讨论溶出方法验证的注意事项。验证是为了评估拟定测试方法的性能。任何成功的验证结果都是一组全面数据,能够支持方法的预期目的。因此,执行一个没有明确计划的验证会遇到许多困难,包括产生不完整的或有缺陷的验证数据。有计划的验证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确定需要评估的项目(strategy)、如何评估每个项目(experimental)和预期最低标准(criteria)。强烈推荐准备一个清楚规定实验操作和相应接受标准的验证方案。方法验证必须包括样品制备和样品分析的评估。ICHQ2A(1)提供了溶出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见表4.1。  溶出方法验证要求与含量方法验证是相似的,虽然没有在表4.1中列出,但应该评估方法中不同参数的耐用性(如样品溶液的稳定性),这些要求详见2.4章节。  4.3.1样品制备  通常,溶出介质的体积为500-1000mL,温度保持在37.5± 0.5℃,测试装置(如篮或桨)固定到轴上后,调节至规定的转速。按照药典要求将装置固定到轴上的相对位置上。在溶出过程中,应盖住溶出杯防止溶出介质的蒸发。  当使用篮法装置时,应将样品放在干燥的篮里,篮固定在连接的圆盘上,然后降低至规定的位置,立即开始转动。当使用桨法时,样品应在溶出杯的底部,立即按规定转速开启桨。如果要求使用沉降装置(Sinker),样品应放在沉降装置中,使其沉于溶出杯底部。在合适的时间点取样,用合适的方法滤过,滤液作为样品溶液。分析样品溶液中的药物,以相对标示量的百分含量表示规定时间的溶出量。  三大药典中关于篮法和桨法装置的要求是相似的,但也有一些不同。这些常见的要求汇总见表4.2。在方法开发时,知道这些差异是很重要的。在溶出装置定期校验时,其中的一些特征指标(如杆的位置,杆的转速变化和桨到溶出杯底部的距离)会作为系统检查。  表4.2篮法和桨法溶出装置药典规定允许杆转速的变化± 4%± 4%± 4%装置底部与溶出杯底部内壁的距离25± 2mm25± 2mm25± 2mm装置系统测试溶出校正片,崩解型和非崩解型无规定无规定溶出介质的温度37± 0.5?C37± 0.5?C37± 0.5?C加入的溶出介质胃蛋白酶最大750000单位/1000mL或胰酶最大10USP单位/1000mL无规定吐温80最大1%w/v取样篮或桨叶的上边缘到溶出介质液面的中间位置;离杯壁不小于1cm篮或桨叶的上边缘到溶出介质液面的中间位置;离杯壁不小于1cm篮或桨叶的上边缘到溶出介质液面的中间位置;离杯壁不小于1cm允许沉降装置螺旋金属丝或其他验证过的沉降装置合适的沉降装置(如螺旋金属丝或玻璃丝)固定形状的沉降装置数据解释6+6+1266+6S1每片不少于Q+5%6片都不小于Q前6片或12片中的10片满足规定的标准S212片(S1+S2)的平均值≥Q,没有一片小于Q-15%S324片(S1+S2+S3)的平均≥Q,不超过2片小于Q-15%,没有一片小于Q-25%  4.3.2定性溶出方法  通过观察制剂的溶出现象,可以在不进行样品分析时就能很快的发现处方或溶出方法的问题。这在处方开发和方法开发前期是特别有用的,当筛选多个处方或多种溶出介质时应进行考虑。  在方法最初开发阶段,溶出方法的定性评估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某一测试的要求没有满足,可以不进行样品分析。一些可能观察到的剂型性能和相关问题如下:  胶囊壳或片剂的包衣开始破裂需要的时间,这提示胶囊壳或包衣可能引起药物延迟释放的问题(如明胶的交联作用)  完全崩解需要的时间,暗示剂量单位可能影响活性成分的释放(如过度压制的胶囊粉末或片芯)。  胶囊在特定沉降装置内的行为(如胶囊粘在篮网上)。  在溶出杯内混合的效果。堆积(在溶出杯底部形成一堆不溶性的辅料颗粒)可能需要更高的转速或用不同的装置(用篮法代替桨法)。  介质脱气方法的适用性。溶出过程中的气泡可影响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  表4.3显示胶囊剂的溶出结果。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两种沉降装置。当使用不同沉降装置时,通过溶出试验的定性评价比较胶囊的溶出行为。沉降装置B是这个处方的最适宜装置。一旦使用这个最适宜沉降装置重复试验,溶出试验就会显示出良好的低变异性结果。  表4.3溶出15分钟时的观察与分析胶囊沉降装置(类型A)胶囊沉降装置(类型B)序号观察释放量的RSD%观察释放量的RSD%1正常崩解1.6正常崩解32正常崩解1.7正常崩解1.73一些明胶交联作用(成膜)13.9正常崩解1.34一些明胶交联作用(成膜)32.1正常崩解1.7  4.3.3样品制备过程的验证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溶出测试中的样品制备过程。验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这个方法是符合其预期目的的。例如,一个策略是,在方法开发时(方法正式验证前)证明不同样品制备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的验证将会确认方法开发时所作的工作。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遵循的策略取决于分析实验室的文化、专业化程度和策略。  译者注解:方法验证的结果如何,在方法开发阶段已经决定了。方法验证时只是将开发好的方法以数据证明其合理性。这是QbD理念在方法开发验证中的体现,在方法开发阶段对方法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可以大大减少方法验证出问题的可能性。比如溶出取样常见的风险包括:滤膜吸附、API在介质中的稳定性、仪器参数如温度的偏离等。在方法开发阶段进行了相应的验证,就保证了方法验证的顺利完成。当然还有一些未描述的基于对样品了解可能存在的其他风险也需要进行评估。这些理念并不只是用于溶出取样阶段,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验证的理念也是相通的。  (1)装置  剂型的性质将决定方法开发和验证时使用的溶出装置的类型。当选择溶出装置时必须了解下面的问题:  这是一个胶囊吗?  需要使用沉降装置吗?  药物在介质中溶出后的稳定性怎么样?  是速释还是缓释制剂?  这是皮肤贴剂吗?  USP溶出装置1(篮法)和2(桨法)通常用于速释制剂。USP装置3(往复筒法)是测试缓释制剂或要求多个pH的溶出曲线和时间点剂型的选择。小剂量的产品可能要求使用流池法分析或小体积测试技术(非药典规定的100、200mL溶出杯)。在方法开发时,一旦装置被选择且证明是合适的,那么在方法验证时就不需要再评估其他的装置。  (2)溶出介质  水、盐酸(0.1N)和不同pH缓冲盐是常用的溶出介质。尽管水是常用的溶出介质,但因为水没有控制pH,应避免使用。水的pH受处方组成(包括活性成分)的影响很大。缺少pH的控制可能导致溶出曲线发生改变。辅料发生变化或因制剂降解而发生的变化可能会导致pH的改变。盐酸(0.1N)常作为溶出介质使用,因为其可以模拟胃的酸性环境。其他溶出介质(如pH4.5或6.8缓冲液)可以用来模拟患者的胃的状态(如空腹或进食)或改善释放曲线特征和/或区分力。对于低溶解性药物,可使用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来改善溶出曲线。  在方法开发和验证时,溶出介质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因素:  药物的溶解性  剂型的性质  药物的化学结构  脱气在溶出方法开发和验证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理想情况下,一个方法不应该受脱气方法的影响。至少应证明脱气程度不会显著改变溶出试验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介质不应被脱气,因为这可能导致过多的气泡产生。  常用的溶出介质脱气方法有三种:  (1)真空过滤法  (2)氦气脱气法  (3)加热法  真空通常应用在溶解介质过滤后,滤液持续暴露于真空泵所产生的低真空中(加热或不加热)。真空泵的水压力(例如真空度)可能会影响这种脱气的方法。应该确保有足够的吸力。应该注意暴露的时间。  氦气脱气法常用于去除HPLC流动相中溶解的气体。同样的原理可以用于介质的脱气。应该注意吹氦气的时间,因为它是溶出试验的一个关键参数。  加热是这三种方法中最不常用的溶出介质脱气方式。这种技术中,过滤的介质要加热到37℃以上(达到约90℃),并不断搅拌使溶解的气体消失。温度和时间间隔是确定脱气程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测定介质中最终的含氧量,可以确定脱气技术是否有效。应在使用介质前进行脱气,以免再溶解气体。然而在使用前脱气,并不是可行的。因此,应该有数据支持使用某种程度上在空气中再暴露介质的结果及可以接受溶解氧的水平。  译者注解:溶出度方法验证很少验证溶出介质的脱气,比如验证脱气的方式和程度。但这并不说明该项一定可以不用研究,如果脱气程度对溶出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则应对脱气进行相应的验证。检测方法涉及的某项操作是否需要验证,取决于该项操作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即风险的高低。方法验证中需要验证的内容,应该是基于我们对方法的了解,基于风险的判断。  (3)转速  在溶出方法的开发和验证中,篮法或桨法的转速是一个重要因素。篮法常用100rpm,桨法常用50rpm。方法验证中,需要确保转速的微小变化不会影响溶出试验结果。药典规定的转速在± 4%内变化,但是方法耐用性应考虑更大的变化(如± 10%)  译者注解:耐用性验证的区间应该考虑较大的范围,使方法在不同仪器上都有良好的重现性。不要说仪器已经做了机械性能的验证,就可以不用做相关耐用性验证了。仪器机械性能验证只是说明仪器的机械性能的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而耐用性是证明这种偏差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4)样品收集  在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中,样品制备需要考虑样品收集的两个方面:  (1)从溶出杯中取出样品溶液   (2)样品溶液的澄清度(过滤)。  在方法开发和验证时,需要考虑在质控实验室建立自动或手动取样的可行性。如果选择自动取样,必须证明等同于手动取样。  在自动取样系统中,管路中有残留可能会引起正偏差。对于这一点必须进行调查确认是否发生残留,并在可接受范围内。根据残留量的大小,可能需要为系统制定一个特定的清洗程序,确保残留量降低至最小。  另一方面,管路的吸附作用将会引起负偏差。如果这个偏差太高,可能有必要规定样品取样只能为手动方法。  最后,比较自动和手动取样时,应该考虑取样探头可能会改变杯内的流体动力学。理论上,取样探头只有在取样时才可以浸在溶出杯中。  溶出样品收集时需要过滤。过滤掉可能干扰样品分析的辅料是很有必要的。进行适当的回收率研究和记录是必要的。任何观察到的偏差都应该进行说明。过滤必须在取样时进行,而不是在过一段时间以后。  译者注解:手动取样和自动取样应评估结果的一致性。自动取样存在管路吸附和残留的风险,需要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5)非USP方法  新处方研究的溶出方法的开发和验证通常会使用到非药典方法(如peak杯、特殊沉降装置)。在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中,应评估这些方法的适应性。  (6)清洁验证  一旦清洗干净溶出杯后,需要进行“空白”的溶出测试,以确保溶出杯的清洁方法是适当的,不会引起污染。  在方法开发或验证时,或在测定方法中,任何的清洁方法都必须确认。在实验设计中,可研究样品取样过程的耐用性,研究所有或部分之前讨论的参数。表4.4显示了44次影响因素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的数据。设计试验研究脱气、介质浓度、桨高度、桨转速和取样时间的影响。在此方法中,模拟了方法操作条件的正常变化。  介质浓度、桨叶高度和沉降装置因素的p值表示无显著影响(p值 0.05)。然而,即使观察到在介质脱气、桨转速和取样时间方面的统计意义,但这些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表4.4JMP耐用性分析汇总因素因素范围p-值影响评估(%溶出度)脱气Yes/no0.00590.5介质浓度0.08-0.12N 0.050.1桨转速45-55rpm0.00020.9桨高度15-35mm 0.050.1沉降装置类型3个螺旋 0.050.3取样时间13-17min0.00140.7  译者注解:可以参考这个表做相应的取样参数耐用性验证,但不必完全一致。比如介质浓度,如果介质浓度产生偏离的风险很小,就不必验证。  4.3.4分析方法验证  如前文所述,溶出分析方法的验证将根据指导原则进行,类似于第2章节的描述,验证参数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章着重强调溶出方法的验证要求。  线性  制备覆盖样品浓度的系列标准溶液。ICHQ2B建议± 20%范围。通常从25%-125%的正常浓度范围进行线性测试,这个范围覆盖了早期的溶出时间点。目测响应相对于浓度应是一条直线。应报告相关系数(r)、残差和y轴截距。对于缓释产品的溶出曲线,配制规定范围的± 20%浓度。例如,对于溶出度为20-90%的释放曲线,范围应是0-110%。  准确度  准确度是对已知浓度的样品溶液(如加标样品)进行测定。在进行实验时,线性和准确度溶液可能使用相同的储备溶液。准确度溶液必须在正常试验条件下进行(如在加热的溶出杯内混合)。测定取样和分析样品溶液引起的偏差。如果产品需要测定溶出曲线,需在不同浓度下进行准确度的测试(如在理论溶出量的40%,75%和110%),结果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精密度  重复性试验是指使用同一台溶出仪制备6份溶出样品进行测定。  中间精密度是指不同的分析者及不同的仪器设备制备6份溶出样品进行中间精密度测定。然而,这个过程无法区分方法变化和片与片的变化。它将预测最坏情况下的精密度,包括片与片之间、取样和分析的变化。  测定缓释处方多个取样点的溶出曲线的精密度,通常最后一个取样点可以消除片与片之间和批次之间的差异。图4.1阐明了扣除片与片之间的差异的标准溶出曲线,然而标准的技术仅作为研究手段用于方法开发。最后处方应该在最后时间点完全释放。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批与批之间的变化,公式如下:  %t:表示t时间的溶出度%  范围  溶出度测试的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有助于范围的确定(单点理论溶出的25%-125%,缓释产品溶出曲线规定值的± 20%)  HPLC分析的耐用性  与HPLC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相似,应研究色谱柱、流动相、HPLC溶液稳定性和波长的影响。对于溶液稳定性,应在不同天分析之前的样品溶液或在同一天分析新配制的溶液。  UV-Vis分析的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时,应研究波长准确性、波长重复性,稀释溶剂(如pH、浓度)、溶液稳定性和脱气情况。  专属性  对于HPLC分析,应该证明原料与辅料、系统干扰峰是可以分离的。对于UV-Vis分析,空白辅料的吸收不应太大。需要注意的是,溶出方法不需要具有稳定性指示能力、不必将降解物峰与被分析物分离。  译者注解:溶出度结果允许较大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到溶出度的可接受标准都是整数,不同于含量测定的小数点后一位的可接受标准。因此较小量的杂质对溶出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比如质量标准中总杂不得过1.0%之类,在进行专属性验证时可不验证已知杂质的分离情况。个人认为含量测定方法验证也是同理,之前含量测定很多用紫外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并不能排除杂质的干扰,应当是忽略掉了。  4.4溶出方法的再验证  在溶出方法的生命周期中,很多情况要求进行方法的再验证。这些与第2章节中的含量测定是相似的。  4.5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以下我们总结了溶出方法中常见的缺陷,在方法验证中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关于分析部分的常见问题与第2章节中含量测定是相似的。  4.5.1.溶出试验的负偏差  图4.2列出了3个分析结果,与分析1相比,分析2和3均较低。分析1代表100%药物释放的正常溶出曲线。  验证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一些负偏差的原因包括:  ?标准曲线和分析物线性响应的影响   由于样品浓度较低引起的较大的负偏差,这可能是由于被分析物与各种材料,如辅料、装置表面和/或滤器等吸附造成负干扰。  由于较高的样品浓度引起的较大的负偏差,这可能是由于溶解性较差,取样后温度由37℃到室温(或冷藏)进行分析,导致样品析出(沉淀)。  与样品浓度无关的负偏差:  ?样品溶液的组成与对照品溶液不匹配,导致样品出现较低的响应。这可能是由于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制备方法不同或溶出介质中的负基质效应引起的(如pH改变)。  溶出过程中或溶出后阶段发生了样品降解,与对照品溶液相比,改变了样品溶液的响应。  ?计算多点(曲线)的样品分析,前面取样点没有校正样品和介质体积的变化引起的偏差。这种偏差随着取样体积和取样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4.5.2.溶出试验的正偏差  图4.3显示一个高于正常曲线(100%释放)的正偏差。  产生正偏差的可能原因包括:  标准曲线和分析物线性响应的影响   由于样品浓度较低引起的较大的正偏差,这可能是由于被分析物与各种材料,如辅料、溶出杯残留、取样装置和滤器等造成的正干扰。  与样品浓度无关的正偏差:  ?如果使用UV-Vis直接测定,相比依赖降解物吸收的对照品,样品溶出过程中或溶出后阶段发生了降解,改变了样品溶液的响应。  ?样品溶液的组成与对照品溶液不匹配,导致样品溶液有高的响应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制备方法不同或溶出介质中的正基质效应引起的(如pH改变)。  ?蒸发损失会导致偏差结果,特别是对于延长溶出周期的情况(如从几小时至几天)  4.5.3.溶出仪的校验  溶出仪应定期进行校验。每次进行溶出试验时,应该检查校验状态和校验的有效期。  4.6溶出方法验证总结  应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溶出方法验证进行总结,这可以快速浏览验证数据。表格中应列出ICH规定的详细验证要求和验证结果。总之,支持方法验证的必要数据都应包括。表4.5是一个例子:  译者总结性的注解:溶出方法的验证应包括两大块:一是溶出取样过程的验证,包括溶出介质处理(脱气、不同成分的加入顺序等)、供试品在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不同类型仪器(如自动取样与手动取样)、不同品牌仪器的结果一致性验证、仪器参数的耐用性验证(温度、转速等)、过滤操作的验证(滤膜和注射器吸附)、取样时间(自动取样可省略)等。另一块是分析方法的验证,这块内容著述非常多,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ICHHarmonizedTripartiteGuidelines,ICHQ2A,TextonValidationofAnalyticalProcedures,Mar.1995 ICHQ2B,ValidationofAnalyticalProcedures:Methodology,May1997.  EuropeanPharmacopoeia,4thed.,Section2.93,DissolutionTestforSolidDosageForms,2002.  UnitedStatesPharmacopeia,USP26Chapter 711 ,Dissolution,2003.  JapanesePharmacopoeia,14thed.,Chapter15,DissolutionTest,pp.33–36,2001.  JapanMinistryofHealth&LabourGuidelines,PAB/PCDNo.487,Dec.1997.
  • 【标准解读】扫描电子显微术测量纳米颗粒粒度及形状分布
    纳米颗粒因尺度效应而具有传统大颗粒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工、日用品、润滑产品、新能源等领域。而纳米颗粒的粒度形状分布,直接关系到相应产品的性能质量及安全性,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作为最直观、准确的显微测量仪器之一,在纳米颗粒测量表征中不可或缺。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9749:2021《Nanotechnologies —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size and shape distribution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从很大程度上完善和补充国内现有标准的不足,给出较为完整的颗粒粒径测量的分析评价方法,对于采用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得到的颗粒测量结果一致性评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视具体需求以及仪器性能而定,本标准中涉及到的方法,也适用于更大尺寸的颗粒测量。一、背景纳米颗粒形态多种多样,很多情况下也会存在聚集、团聚的现象,这为SEM的观测与分析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由于不同设备、不同人员的操作习惯以及采用不同分析策略所引起的粒度粒形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问题也十分值得探讨。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大多关注采用SEM手段对特定被测对象的特征进行测量、表征、区分、定义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对设备性能的计量评定、样品处理及制样过程、图像处理的依据、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统计性等技术内容并未给出更为充分的、本质的、系统的说明。二、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在符合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参照了现行相关国家标准中的相关术语及技术内容的表述,包括计量学、粒度分析、数理统计、微束分析、颗粒表征、纳米科技等各个专业领域;同时,在一些习惯性表达上,也充分征求了行业专家、资深从业者、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专业、通俗、易懂。三、制定过程本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因此集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批权威代表性机构和企业合作完成。牵头单位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要参加单位包括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粉体技术协会等。对于标准中的重要技术内容,如SEM性能验证方法、典型样品(宽窄分布颗粒样品)制样方法、比对报告中涉及的颗粒测试及统计方法(算法)等均进行了方法学验证,验证了标准中相关技术操作的可行性。修正了ISO 19749:2021中的一些编辑性错误。四、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纳米颗粒及其团聚、聚集体,甚至更大尺寸颗粒的粒度及形状分布测量。前提应将SEM作为一个测量系统进行评定,以确定所用SEM的性能范围,这包括设备自身的扫描分辨力、漂移、洁净度等特性。同时,也取决于观测者所需要的测量准确性。高的测量准确性需要高性能的SEM设备+高精度校准+洁净的样品前处理+匹配的测试参数+足够多的被测颗粒数量+合适的阈值算法,其中每一步都会影响最终的测试结果。因此,根据实际工作中对测试结果准确性、重复性和一致性的需求,可对上述环节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定。五、主要内容本标准涉及的主要内容覆盖SEM测量颗粒粒度及形状分布的全流程,从一般原理到设备校准,样品制备到测试参数选用,图像采集到数据处理,均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在附录中给出了实用的案例。术语及定义:包括纳米技术的通用术语,图像分析、统计学和计量学专业核心术语、SEM核心术语等。一般原理:概括性地介绍了SEM成像原理及粒度、粒形测量原理。样品制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典型的粉末及悬浮液从取样、制样到分散的过程,并重点阐述了颗粒在硅基底和TEM栅网上的沉积方法。可根据需求,采用几种不同层次的硅片清洗与处理方法,一方面确保硅片的洁净,另一方面可使其表面带有正电或负电的捕获分子层,以确保颗粒在硅片上的有效分散。必要时采用TEM栅网,可提高颗粒与背底的对比度。考虑样本颗粒数量时,一般而言假设颗粒是对数正态分布的,本标准给出了一个颗粒数与误差和置信区间的计算公式可供参考。SEM设备的评价方法:给出了SEM成像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空间分辨率、漂移、污染、水平垂直范围及线性度、噪声等,具体的验证方法在附件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也可依照其他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定期进行校准。图像采集:重点给出了不同粒度测量时放大倍率和像素分辨率的选择策略,取决于实际的测量需求。测量者需要充分考虑要求的误差和放大倍率来计算所需的像素分辨率,当颗粒分布较宽时可能有必要在不同放大倍率下进行拍摄,以兼顾颗粒的测量效率及测量精度。颗粒分析方法:手动分析可能准确率很高,能较好地界定测量区域以及筛选合格的颗粒(例如单分散颗粒体系中去除黏连颗粒),但采用软件自动处理往往更为高效。采用软件处理时,阈值的设定会对颗粒的筛选、粒度的大小产生较为关键的影响,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自动处理与手动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分析:给出了筛选数据可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方差分析、成对方差分析、双变量分析等方法)、模型拟合方法的参考,重点讲解了不确定度的来源与计算。结合60 nm颗粒测量结果,阐述了典型的不确定度来源。在上述基础上,给出了测量报告的信息及内容。本文作者: 黄鹭 副研究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前沿计量科学中心 Email:huangl@nim.ac.cn常怀秋 高级工程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技术发展部 Email:changhq@nanoctr.cn
  • 药代动力学领域新突破——小动物活体自由基检测系统助力体内自由基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自由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它具有非常强的化学反应活性。在生物体内,自由基高度的化学活性使得它可以与各类生物大分子反应使其变性,这使它成为了一把生物体的“双刃剑”:在炎症反应中自由基可以攻击外来病原体来保护生物体自身,而过度的自由基又会导致DNA变性甚至细胞坏死和凋亡。因此检测自由基的含量,尤其是在体内检测尤为重要。以一氧化氮为代表的自由基药物一直是药物学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药代动力学自由基测量,需要从生物体的不同部位提取体液,然后再使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来测量体液样品内的自由基含量。然而如何在生物体内定点、定时、定量地检测释放自由基药物,以及如何在时间、空间、剂量上测量生物体内的自由基药物,一直是药代动力学领域的难题。波兰Novilet公司新推出的小动物活体自由基检测系统ERI TM 600,是一款可对小鼠与大鼠等动物进行活体顺磁成像的商业化仪器。ERI TM 600突破了传统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仅能对体外提取物进行定量分析的局限,实现了对小鼠体内的自由基药物进行长时间的3D/2D实时成像观测。同时ERI TM 600配置了温度控制与呼吸监测仪,有效保证小动物在成像时维系正常的生理活动。ERI TM 600成像原理图ERI TM 600成像非常简单,仅需将小鼠麻醉之后,对荷瘤小鼠与对照小鼠注射OX063自旋探针即可。ERI TM 600在2分钟内可对小鼠进行255个投影扫描(25 cm2,精度500 μm),获得一系列的2D图像,然后通过软件对这些2D图像进行重构,获得小鼠的实时3D图像。ERI TM 600成像结果 近期发表于J. Phys. Chem.C的工作“Dynamic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odern Technique for Biodistribu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Imaging”表明与荷瘤小鼠相比,对照组小鼠探针(尤其在肿瘤部位)分布均匀。荷瘤小鼠探针的信号强度、峰值时间、流入流出比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对照小鼠差异明显。将3D成像图与小鼠体表照片相拟合,可以明显观察到肿瘤部位的ERI探针成像表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异常。ERI TM 600所得3D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准确、长时间地展现自由基药物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分布。 作为中国与进行先进技术、先进仪器交流的重要桥头堡,Quantum Design中国于2020年初引进了波兰Novilet公司的先进产品小动物活体自由基检测系统——ERI TM 600,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咨询!
  • 清洁验证的在线TOC方法:应用PAT原理,增强自动化程度、真正质量控制且降低成本
    由于复杂性提高及成本限制,越来越多的药品生产商为其系统和工艺配备自动化。例如,如果由于设备配置、产品或清洗剂的应用,需要复杂的清洗程序,则要求相对耐用的自动系统,以确保完全去除潜在的污染。就地清洗(Clean-in-place,CIP)和离线清洗(Clean-out-place,COP)系统比手动清洗,显示出更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并为减少人为错误提供保证。虽然CIP系统自动化将导致资金成本的提高,但运行成本可显著下降。除了日常系统功能,诸如为玻璃清洗机上样或从控制点启动系统运行,CIP系统可应用到工艺流程中的某些点,消除手动操作行为的风险。本文提供通用指导,如何使用Sievers M500在线TOC分析仪,监控经过自动CIP工艺的最后注射用水(WFI)或纯化水(PW)步骤。带有iOS的M500在线TOC分析仪自动CIP工艺概述一般来说,制药工艺设备、管道、接头、玻璃器皿和备件的所有自动清洗顺序遵循的工艺流程,从最后的漂洗步骤抽取样品,并按照经验证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该步骤通常包括TOC、电导率和pH。如果它们也需要通过公司的正规验证过程的话,则其他试验,如细菌内毒素或微生物限度,也会需要。在最后漂洗步骤之后,应对设备进行有记录的目视观察以确保设备是清洁的。从低成本且高效可靠的工艺设备清洗,到提高产品质量,CIP技术对于生产设备具有显著的优势。CIP系统可包括当前循环和再循环步骤,以便降低运行和废水成本1。纯化水预漂洗和排放纯化水预漂洗和排放是生物或活性制药成分(API)生产设备自动清洗工艺的第一步骤。第一步骤主要去除设备表面上存在的大量污染物或痕量物质。当与设备表面接触之后,通常将漂洗溶液送到排放口,而不是再循环,以防止CIP系统的污染。鉴于此阶段的目的是去除设备表面的大量残留和任何痕量物质,在这个阶段,取样测定TOC、pH或电导率,没有价值。纯化水清洗剂的清洗和排放这个步骤,使用酸性或碱性清洗剂清洗工艺设备。此清洗步骤用于去除此前纯化水(PW)预漂洗时没有清除的物质。此步骤可能在工艺设备表面和相关管道遗留痕量的清洗剂残留。在工艺过程的这一点,如果存在清洗剂,电导率将急剧上升。然后通过停止CIP装置的供应,并让待清洗设备达到合适的操作规格,再次冲洗,然后排放。此步骤再循环,也并不少见。纯化水后漂洗和排放清洗剂清洗之后,使用PW来漂洗设备表面,去除清洗剂的痕量残留以及任何潜在的残留产品或物质。漂洗溶液通常送到排水口,而不进行再循环,以防止CIP系统的污染。PW漂洗液冲洗系统和设备之后,TOC和电导率水平应较低。还是很少在本步骤之后测量TOC、PH或电导率,因为预计PW或WFI仍然含有残留的清洗剂和其他残留产品。注射用水漂洗、再循环、测量和排放末段的WFI漂洗,包括泵送WFI到CIP漂洗罐及相关管道,然后到达设备末端。如果可行,该溶液通常进行再循环以监控电导率和TOC水平。此工序的最后WFI步骤彻底漂洗用于生产环节的相关管道和设备。此步骤最适合监控TOC和电导率,二者都可以通过Sievers M500在线TOC分析仪进行测量。任何痕量的清洗剂残留将通过该分析仪的TOC和电导率测量进行指示。为了释放设备用于以后的工艺过程,必须符合所有的验证运行参数,而且TOC和电导率结果必须在公司规定的容许值或合格标准[即TOC1 ppm(mg/L),电导率10 µ s/cm]之下。PAT应用:用于清洁验证2的在线TOC分析为减少与清洁验证相关的停机时间,应用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3,各公司将Sievers M500在线TOC分析仪放置在CIP回流管道,监控清洗过程的最后步骤,以确保系统的清洁,并且实时放行设备。如何应用Sievers M500在线TOC分析仪获得高质量水平及成本节约?与其他清洁或冲洗周期相比,通常WFI漂洗循环非常快速,只持续很短的时间,取决于某些运行参数。同时,某些末段的漂洗循环连续地排放,直到达到一定水平的电导率或体积,因此急剧增大WFI水生产和废水处理的成本。这些局限促使各公司在验证的时段内对其末段WFI漂洗进行再循环,使得TOC分析仪可进行取样,并向PLC/SCADA系统反馈数据。大多数CIP系统配有CIP供液和回流泵,只需要最小水量在整个系统提供正吸,从而为再循环和准备进行的适当分析(例如TOC、电导率、流量、pH、温度)提供机会。自动化是在线TOC分析的另一要素。在制药行业有众所周知的案例,在其中可自定义PLC或SCADA控制命令,可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在任何位置保持再循环。有时药品制造厂商利用自动化水平连续地再循环,并在获得一定水平的电导率、pH或流量后进行保持,以便让仪器进行适当的取样。一旦样品分析后,即可确认再循环步骤,及完成以后的步骤。更高的自动化已经内置在Sievers M500的设计中,并让仪器与PLC或SCADA系统进行通讯。当WFI回流到CIP平台进行TOC和电导率测量时,TOC分析仪开始分析。图1. 安装于在线清洗验证工艺过程中的Sievers M500在线TOC分析仪Sievers M500分析仪置于待机模式,直到最后的WFI步骤,这时被激活以监控水的状态。在监测过程中,TOC分析仪继续与PLC或SCADA系统通讯,提供实时结果。在这一点上,TOC和电导率分析在整个漂洗步骤中一直进行,直到系统排水前的适当时间。一旦进行测量而且TOC、电导率、流量或时间参数符合漂洗循环的要求,PLC或SCADA系统然后指示TOC分析仪返回待机模式。当符合验证的合格标准后,设备可释放,并在设备的使用记录中正确记载。现在设备已经清洗并且核准使用,消除了样品污染的机会以及由于“等待实验室结果”状态造成的设备停机。鼓励对清洗过程、清洗剂和合格限值全面了解,以确保不会出现由再循环步骤导致的产品或清洗剂残留。4并非所有的在线TOC分析仪均相同虽然清洁验证从实验室TOC分析转到在线TOC分析的概念不是全新的,但直到不久前,实际用于实施该变化的可用TOC方法都特别难于实施而且很少成功。即使某些TOC分析仪指示可直接测量TOC并通过了系统适用性5,但这些声明与当前的实验室TOC方法并没有关联性。此外,直接电导率或差示直接电导率TOC方法,当溶液电导率高时(如含氢氧化钠、清洗剂、氯仿等),容易受到干扰。由于专利的Sievers膜电导技术,Sievers M500的在线TOC方法与清洁验证中当前使用的实验室方法一样好用、可靠和准确。参考文献就地清洗(CIP)指南,A Guide to Clean In Place (CIP).。 由A & B Process Systems提供的白皮书。www.abprocess.com。在Sievers清洁验证支持包中提供在线TOC清洁验证文件。关于此工艺的更多信息可访问www.sieversinstruments.com—行业—制药—清洁验证。FDA,工业PAT指南 — 创新制药开发、制造和质量保证的框架,Guidance for Industry PAT—A Framework for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LeBlanc, Destin. 单独使用漂洗样品的更多内容:清洁验证技术,清洗备忘录(2006年4月),More on Using Rinse Sampling Alone: Cleaning Validation Technologies, Cleaning Memo. (2006, April)。Godec, Richard. 在线TOC性能的科学比较(2006年1月),Science-Based On-Line TO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2006, January)。◆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嘉兴检验检疫局首获检疫性有害生物鉴定能力验证
    近日,嘉兴局收到国家认监委颁发的编号为CNCA-09-A03-29《能力验证合格实验室证书》,嘉兴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室参加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小麦印度腥黑穗病PCR检测”能力验证项目,提交的测试结果为满意。这是嘉兴局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鉴定能力验证方面获得的第1份CNCA证书。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病粒率达3%以上时,加工的面粉因具有浓烈的鱼腥味而不能食用。该病害目前在美国、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少数国家分布,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将此病菌列入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体外快速扩增DNA的方法,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数小时内可使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到数百万个拷贝。一个反应常有25~40个循环,一个循环一般包含3个步骤(变性,退火,延伸),首先使模板DNA双链在94~95℃变性为单链,然后在较低温度下,使引物与模板结合,接着在引物的引导及Taq酶的作用下,于72℃合成模板DNA互补链。PCR技术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本次能力验证提供的样品均为随机选取,参加能力验证单位共收到3份测试样品和1份阳性对照,考查了参与测试人员植物病原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 月旭科技发布溶出仪机械验证工具包新品
    溶出度仪机械验证工具包溶出度仪机械验证工具包不仅适用于溶出度仪的日常定期机械校准,也可用于排除可能产生异常测试结果的特定物理参数——能够检验出是否存在发生变化或超出范围的物理参数。溶出度仪机械验证工具包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中对验证工具的要求,为体外溶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保驾护航。溶出度仪机械验证工具可以测量的物理参数包括:1、转速(RPM)2、转轴摆动度3、转篮摆动度4、转轴垂直度5、溶出杯垂直度6、溶出杯中心度(上,下两个位置)7、篮/桨距杯底高度 8、水平度(溶出仪, 桌面)9、水浴池和杯内温度创新点:溶出度仪机械验证工具包不仅适用于溶出度仪的日常定期机械校准,也可用于排除可能产生异常测试结果的特定物理参数——能够检验出是否存在发生变化或超出范围的物理参数。溶出度仪机械验证工具包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中对验证工具的要求,为体外溶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保驾护航。
  • DNA检测验证曹操墓真假 将在两个月内公布结果
    2009年12月27日,河南安阳宣布发现了曹操墓,但因墓穴面目全非、骸骨残破不全,真假之辨愈演愈烈。正当曹操墓陷入真假迷局之时,2010 年1 月 26 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用DNA技术解答“曹操墓”真伪之争。消息一出,各方质疑声不断,复旦大学该项目的课题组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复旦大学专家回应5大争议 称DNA检测结果预计两个月内公布   本报记者多次采访了课题组的两名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李辉。那么,面对接踵而至的5大质疑,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而李辉也向本报记者透露,DNA样本采集7月15日便将截止。之后,将进行集中检测。他透露,结果预计将在两个月内公布。  争议一:DNA能查出曹操?  回应:家族都有独特基因密码  “姓曹的,复旦大学喊你回去验DNA!”——有网友如此戏谑道。对于课题组的做法,人们最直接的质疑便是,DNA检测是否靠谱?  对此,李辉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男性有着与父系祖先相同的基因密码,每个家族都可以找到一个独特的SNP(单核苷酸多态)。在人类繁殖过程中,Y染色体永远是父子相传的,子代能完整地继承父代的Y染色体主干而不受混血影响。在父子代代相承的传递过程中,Y染色体会慢慢地积累着变化,其突变形成的两大类个体差异之一便是SNP。  但是,SNP突变的速率极低,每17次传代才发生一次,可以在后代中永久地保留。研究表明,每出生一个男子,一个染色体位置上发生SNP突变的概率大约为三千万分之一,在同一个点上,再次发生突变的概率为九百万亿分之一,相对人类自古以来的人口,这个概率近乎等于零。因此,只要检测足够多的曹姓男子DNA,研究人员便可以找到曹操家族应有的独特SNP,然后再和“曹操墓”出土人骨DNA中的Y染色体对比验证,就能得到“要么是曹操,要么不是曹操”的结论。至于检测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抽取2毫升血液即可检测。  争议二:古代DNA也能测?  回应:“楼兰美女”就是明证  即使DNA检测是靠谱的,但“曹操”遗骨已有两千年了,又如何能进行检测?对此,李辉表示,实验室有非常先进的古代DNA分析室,而实际上,这项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熟了,国际上已能对两万年内的骨骼DNA进行分析研究。2007年,李辉的课题组曾在一具新石器时期遗骨上成功提取了Y染色体。他告诉记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曹操”遗骨受到了现代人的DNA污染,也没有必要担心它残破不全,因为“我们如果拿到这个骨头的话肯定要对表面进行清洗,把表面的DNA清洗掉,然后在隐蔽的位置钻一个小孔,对里面的DNA进行分析。除非这个骨骼已经破成粉了,或者完全被铜锈浸染过之后破坏了里面的DNA,但从目前的照片上看好像没有这个现象”。  那么,如果直接拿曹操的儿子曹植的骨骼来做对比检测岂不是更能够鉴定亲子身份,何必绕个大弯呢?对于这一说法,李辉表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古DNA和现代的检测完全不同,古DNA是无法用现代的医学方式去检测,哪怕拿到了曹植的骨头,也无法用来鉴定曹操的骨头是不是真的。”事实上,1958年山东出土的曹植骨骼,已经下落不明。  其实,DNA考古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980年,湖南医科大学就从马王堆汉墓的女尸中提取出了DNA和RNA。2003年至2005年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楼兰墓地陆续发掘出了数十具古尸,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楼兰美女”,从外貌特征上来看,她是典型的北欧人种。然而,经DNA检测发现,这是典型的东方人遗传特征,由此确定了“楼兰美女”的东方血统。  争议三:一场炒作一场秀?  回应:DNA检测还需考古辅证  时至今日,课题组方面只是与河南安阳方面通过电话,双方就DNA检测“曹操”骸骨事宜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李辉表示,这是因为现在还没有这个需要,“第一步先在现代人里面做,做完了以后可能先去做跟曹氏相关的其他古DNA的分析,得出一些成功的检测结果以后,我们再去考虑跟河南文物部门进行联系,我们必须有一个样本出来之后,才可以对这么珍贵的曹操骨头进行检测”。  于是,许多网友甚至专家出面炮轰称:“只是一场炒作一场秀”。实际上,李辉等人坦承,DNA检测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只能证明“曹操”骸骨究竟是不是曹姓男子,得出的结果还需要与历史学与考古学角度互相论证。而韩昇认为,如果DNA检测结果表明它是曹氏,与墓葬的年代规模以及骸骨的年龄等众多考古和历史证据相印证,“那么,这个墓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曹操的。”  对于一些网友和专家炮轰课题组“炒作”,李辉说:“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以一种对学术和公众负责的态度在做这个事情。当然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炒作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把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媒体上公布以后透明度肯定会增加,这可以增加媒体对一些重要事件的监督能力。最后得到的结果,我们会发表在《现代人类学通讯》上。”  争议四:无厘头学术研究?  回应:人类基因谱系将破解历史  对于课题组的计划,许多网友称被“雷到了”,认为这么做的企图只能是“向上面忽悠一大笔钱”。而北京大学免疫学系王月丹博士也在博客上称其为“无厘头”的科学研究,甚至质疑这条消息的真实性:“一个重点实验室,却去做这种不靠谱的研究”?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李辉说:“那完全是从外行的、不科学的角度去评论。”他告诉记者,实验室有一个计划叫基因地理组计划,是由国家地理牵头、IBM赞助的一个国际协作计划,就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5个顶级的分子人类学实验室共同参与,分担全世界人群民族家族的研究任务,勾画出一个非常庞大的全球人类发展脉络的谱系树。这就需要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采样,对不同的姓氏有代表性的人进行从头到尾的分析。因此,DNA验证曹操墓只是该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正好遇到了,便先从这里着手而已。李辉表示,这项研究不但对历史学有帮助,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等也很重要——比如,人类进化到底是怎么进行的,进化过程中的地方病、家族病、流行病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至于该课题科研经费的来源,李辉表示,目前主要来自国际协作计划和复旦大学。  而在韩昇看来,通过此次DNA检测,历史学家或许能以全新的方式勾勒出整个曹操家族的迁徙分布,从中更可获得中国人口变迁史的全新解读。凭借人类学家的帮助,一些历史悬案也许都可以获得解答。  争议五:曹操本姓夏侯?  回应:曹操之父其实出自曹氏  按照历史记载,曹操的祖父曹腾,在东汉官至大长秋,为宦官之首,位高权重,曹操父亲曹嵩是他的养子,因此,曹操的真实身世,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东吴人写的《曹瞒传》中称曹操之父曹嵩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与惇为从兄弟”,晋人郭颁《世语》也沿袭此说。许多人由此质疑:曹操本姓夏侯,检测曹姓DNA不可行。  对此,韩昇解释说:作为严肃的史学家,陈寿作《三国志》里并未提过曹操是夏侯家,而《曹瞒传》是曹操的对手吴国人所作,传说成分居多。韩昇表示,曹腾位高权重,且出自谯县旧家,他养子继承官爵封地,决不会随便。按照当时过继承宗的基本原则,当然是从本宗他房中过继。韩昇调查发现,曹家有从本宗的兄弟家过继的传统,这完全符合中国人家族传统的过继原则。在曹操的儿子中,有6个过继承宗的例子,无一例外,均取兄弟之子。曹丕儿子中,有4个过继的例子,也全都来自兄弟之子。至于曹操第三、第四代中的过继事例,也毫无例外地来自本宗。  记者了解到,课题组一开始便同时征集曹姓和夏侯姓男子作为志愿者参与DNA检测。虽然从历史学的角度韩昇已经排除了曹嵩是从夏侯家过继来的,曹操并非夏侯后裔,但他表示:“最后还要看李辉老师的DNA检测的结果。”  采集样本已过千  结果将在两个月内公布  那么,曹操后裔究竟分布在哪些地方?韩昇说:“通过家谱研究,可以划定更接近曹操后裔的采样地点。”目前,全国公布的曹家著录的族谱共275件,其中上海图书馆收藏了118件。韩昇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从这“代表性”的118份曹氏族谱入手,绘出了一张“曹氏分布图”——古曹氏主要在汉时名为沛郡的地方活动,也就是如今江苏北部、安徽的一部分、河南到山东交界地区。从族谱的反映情况来看,此后曹家发生了很大的迁徙,方向往南走的居多,且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如浙江的东阳、萧山、绍兴、余姚、金华,江苏的宜兴、镇江,安徽的泾县、歙县、绩溪,湖南的郴州、益阳、长沙,还有上海。  12日,韩昇告诉记者,目前课题组派出了数支工作组在全国数十个采样点进行了采样,根据新的线索还增加了许多新的采样点,比如广东南雄等。他透露,课题组不久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地介绍研究成果。
  • FUTURUS北京检测中心运行,赋能研发技术验证
    近日,以“检测品质,智造未来”为主题的FUTURUS北京检测中心(下文简称北京检测中心)运行仪式成功举行。北京检测中心经过长期筹备,于2023年8月完成了一期建设,场地、人员、设备均已到位。在后续产品研发中,北京检测中心在推动创新技术验证、提高检测效率、产品质量把控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 活动中,FUTURUS创始人、CEO徐俊峰表示:“从创业最初期,我们依靠自制检测设备进行模拟试验,一步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技术,资源有限但韧性十足。今天,北京检测中心试运行,这是我们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期待北京检测中心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还向在场的各位介绍了声学相关的原理,强调HUD的噪音测试对环境底噪的要求,从而更准确的评估产品性能。 北京检测中心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定街15号院4号楼,试验设备均来自行业知名品牌。北京检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检测中心遵循CNAS-CL01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资源的全面管理,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和准确。 检测中心一期测试能力有光学检测、系统测试、噪声检测、扫频振动、共振搜索和驻留,随机振动、三综合试验(温度、湿度、振动)、机械冲击、五点功能检查、高低温存放、高低温工作、冷热冲击、湿热循环、温度循环、阶梯温度变化、高温耐久、温度循环耐久、高温高湿耐久、机械耐久、耐摩擦、漆膜百格、水煮、耐化学腐蚀、静态电流、过电压、叠加交流电压、供电电压缓降和缓升、供电电压缓降和快升、供电电压中断、电压骤降复位性能、启动特性、静电放电共三十多项检测能力,涉及GB/T 28046、ISO 16750、SAE J1757-2中的气候负荷、机械负荷、电气负荷、化学负荷以及HUD的光学性能检测,致力于为FUTURUS的HUD产品研发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 未来,FUTURUS也将不断探索和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全力推动检测能力的提升,与产品研发、制造部门紧密联动,助力创新研发和制造高质量发展。
  • 中科院过程所杨超/张庆华: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聚合产物粒度分布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乳液聚合反应的进行程度,对实验的关键现象、聚合机理以及最终产物的性能均有很大影响。本文综述了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度分布的测量方法,包括现有的离线(off-line)、半在线(on-line)和在线测量(in-line)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分辨率、性能、优缺点等。此外,还探讨了在线测量技术的困难和挑战,并给出了几种原理上可行的发展方向或解决方案。乳液聚合颗粒粒径一般小于500 nm,并且为了满足产品性能需求粒径分布可能会出现多峰,因此对测量方法的分辨率有较高要求;同时为满足生产过程中的实时调控,对粒径分布的测量时间提出更严格要求。为了缩短测量粒度分布的时间,开发了半在线和在线测量方法。离线测量方法需要手动采样等准备工作,它们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光散射技术(例如,动态光散射,DLS)、显微镜技术(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分离技术(例如,毛细管流体动力学分级,CHDF)。在所有的粒径分布测量方法中,尽管离线测量技术需要诸如采样等耗时的分析准备工作,其仍是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但它不能实时反映乳胶的粒径分布。电子显微镜测量作为一种典型的离线测量方法,其测量结果是绝对且准确的,因此可以用作参考标准。目前,成熟的工业光学显微镜(例如共聚焦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亚微米级(100 nm),其可以在一定的测量范围内代替电子显微镜进行离线粒径分布测量。以DLS为代表的光散射技术是一种相对方便的技术,在离线测量方法中测量时间最短,但不适用于测量多分散性体系。分离技术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多分散体系,但是某些分离测量技术必须使用校准曲线。对于多分散体系,可以先使用分离技术将它们分为几个单分散组,然后再使用DLS技术进行精确测量。由于离线测量方法需要进行手动取样等准备工作,所以其非常耗时;为了缩短测量粒度分布的时间,开发了半在线和在线测量方法。与仅需要一个分析仪器的离线测量方法不同,半在线和在线测量方法通常需要一组设备来构成分析系统。半在线测量是将离线测量仪器连接到反应器以完成自动采样,稀释和其他准备工作。“自动连续在线监测聚合反应(ACOMP)”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半在线测量粒径分布系统。半在线测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测量时间,但仍然无法避免采样和其他准备步骤。在线测量技术不进行采样,其直接使用光学原理等技术来实时监测反应器中的乳液聚合过程以获取粒度分布。由于在线测量技术避免采样等耗时的准备工作,其测量时间进一步缩短;然而,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度分布的在线测量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测量技术。目前,仅有少数报道尝试探索这种方法用于特定的乳液聚合体系,并且现在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应用工具。主要原因是现有仪器缺乏测量精度,无法在高浓度的多相系统中处理来自不同粒子相的重叠信号,或无法捕获运动粒子的清晰图像。论文给出了乳液聚合颗粒粒径分布在线测量的几种可行的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如:(1)直接使用光学原理进行实时测量粒度分布,例如光散射技术。光源发出的激光直接与反应器中的聚合物颗粒相互作用,然后检测器接收光信号并完成光电转换,最后使用特定的算法对光电信号进行分析,以获得粒度分布。该方法的困难在于光散射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单散射理论,因此对粒子浓度有特殊要求。如果使用此技术实时监控聚合物颗粒的粒度分布,则需修改反应配方以降低聚合物颗粒的浓度,以便消除来自不同颗粒的重叠信号。(2)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反应器中的胶乳直接成像并用高速相机拍摄,然后使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实时分析,从而实现在线监测粒度分布的演变。电子显微镜分析过程中样品不能含水,因此使用电子显微镜基本上不可能进行在线测量。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例如共聚焦显微镜)对样品的要求比电子显微镜要少,因此有可能实现在线测量粒度分布。该测量方案的难点在于高速相机是否可以快速捕获高速移动的纳米级聚合物颗粒。同时,该方案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实时监测焦平面中的聚合物颗粒,并且对反应器有很高的要求(例如高透光率)。(3)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在线测量应该避免经验模型,但是软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在线测量技术。然而,这种方法的困难在于缺乏精确的在线测量设备去验证模型。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全面且多方位研究特定乳液聚合反应体系以获得足够的粒度分布数据,然后与大数据或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预测或计算在新的工作条件下的粒度分布。作者及团队介绍张庆华,男,1980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教师,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混合与搅拌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2009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9.2—2020.2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美国李氏基金资助),合作导师为国际著名多相流专家Rodney O Fox教授。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10余项,撰写专著一章(多相反应器模拟、放大和过程强化,第三章)。长期从事聚合反应工程、多相流的在线测量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 杨超,男,1971年8月生,江苏睢宁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绿色化学工程研究部主任。1993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硕博连读,199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时钧院士和徐南平院士)。1998—2000年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后,在陈家镛院士和毛在砂研究员指导下,从事多相过程数值模拟和反应工程研究。2005—200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高访(美国李氏基金资助)。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3年获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2年获日本化学工学会亚洲研究奖(SCEJ Asia Research Award),201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0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获评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本,申请专利60余件,计算软件著作权29项。 研究团队多年以来一直应用多相流体力学、传递原理、反应工程等多学科方法,依据机理及验证实验、理论分析、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开展多相搅拌反应器、聚合反应器和结晶反应器等的流动、传递、反应和传热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在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传递学新方法、多相传递和反应耦合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多相体系的测量方法以及搅拌釜反应器内新型桨和内构件设计等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积累。获得2009 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单细胞ICP-MS的原理及癌症相关应用
    上次我们介绍了单颗粒ICP-MS 的原理,可以高分辨的检测到每个小至纳米尺寸的颗粒中的元素类型,颗粒尺寸,并可以统计样品中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每个纳米颗粒产生一个脉冲峰,所得信号的强度同颗粒尺寸相关,脉冲数与颗粒浓度相关。这种技术基于超快速扫描时间的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目前已经可以达到10μs 的采样时间,1 秒钟就能采集多达100000 个数据点。利用单颗粒ICP-MS的快速采样时间的技术,搭配专用的进样系统,就可以分析每个细胞中的金属含量,称为单细胞ICP-MS。细胞逐个进入等离子体,被电离,内部金属产生的离子云被ICP-MS 检测。在单细胞ICP-MS 分析中,每个细胞被看做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或粒子,可以产生自己的离子云。准确地定量单个细胞的金属含量,可以更好的理解单个细胞对金属和/或含金属纳米颗粒的吸收和清除机制,含金属药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营养物质在细胞群中的分布。传统的测量细胞中金属含量的方法使用名义质量浓度,即假设金属在细胞间的分布是相等的,从而忽略了在单细胞水平上金属分布和变化的重要信息。使用单细胞ICP-MS,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每个细胞的金属含量细胞群的金属含量分布含有金属或纳米颗粒的细胞浓度每个细胞的纳米颗粒数量将纳米颗粒设计为同时携带药物和成像探针的模式,以便同时检测和治疗癌症。还可将其设计为专门针对机体病变组织和细胞的模式。纳米颗粒相对传统小分子药物,具备以下优势(i)延长体内循环时间;(ii)减少非特异性细胞摄取、意外偏离目标和副作用;以及(iii)通过特定癌细胞靶向部分来提高细胞相互作用。很多基于纳米粒子的癌症疗法已获准在临床上使用和/ 或目前正在开发中。金纳米颗粒AuNP制备柠檬酸盐稳定剂的50 nmAuNP,并聚乙二醇化。癌细胞人类T24 膀胱癌细胞。在组织培养处理过的培养皿上采用McCoy 5A 培养基(补充10% FBS),将细胞培养为单层细胞。摄入实验以每孔一百万个细胞的密度接种T24 癌细胞,并在37 ℃(5% CO2)的温度下培养24 小时,以确保细胞粘附在培养皿表面。然后,在浓度为0.4nM AuNP 的McCoy 5A 培养基(补充10% FBS)中,让细胞和50 nm聚乙二醇化的AuNP 接触4 小时。形成最终浓度为100,000 个细胞/mL 的单细胞悬浮液。结论结果表明,每个细胞吸收的AuNP 分布并不均匀,特定细胞群内的某些细胞比其他细胞明显摄取更多AuNP。SC-ICP-MS 是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量化元素浓度和纳米粒子的分布。这项技术在单细胞基础上,具有提供的纳米粒子-细胞相互作用差异新见解的潜力。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珀金埃尔默使用单细胞ICP-MS 法定量癌症细胞对金纳米粒子的摄取率应用报告。
  •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 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  裂解气相色谱法PGC  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  凝胶色谱法GPC  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热重法TG  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  热差分析DTA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由于二者导热系数不同产生温差,记录温度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温差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  TG-DTA图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  静态热―力分析TMA  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  动态热―力分析DMA  分析原理:样品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模量或tg&delta 随温度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模量和tg&delta   透射电子显微术TEM  分析原理:高能电子束穿透试样时发生散射、吸收、干涉和衍射,使得在相平面形成衬度,显示出图象  谱图的表示方法:质厚衬度象、明场衍衬象、暗场衍衬象、晶格条纹象、和分子象  提供的信息:晶体形貌、分子量分布、微孔尺寸分布、多相结构和晶格与缺陷等  扫描电子显微术SEM  分析原理:用电子技术检测高能电子束与样品作用时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等并放大成象  谱图的表示方法:背散射象、二次电子象、吸收电流象、元素的线分布和面分布等  提供的信息:断口形貌、表面显微结构、薄膜内部的显微结构、微区元素分析与定量元素分析等  原子吸收AAS  原理:通过原子化器将待测试样原子化,待测原子吸收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的光,从而使用检测器检测到的能量变低,从而得到吸光度。吸光度与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  (Inductivecouplinghighfrequencyplasma)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  原理:利用氩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使用试样完全分解形成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由于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不稳定,外层电子会从激发态向低的能级跃迁,因此发射出特征的谱线。通过光栅等分光后,利用检测器检测特定波长的强度,光的强度与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X-raydiffraction,x射线衍射即XRD  X射线是原子内层电子在高速运动电子的轰击下跃迁而产生的光辐射,主要有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两种。晶体可被用作X光的光栅,这些很大数目的原子或离子/分子所产生的相干散射将会发生光的干涉作用,从而影响散射的X射线的强度增强或减弱。由于大量原子散射波的叠加,互相干涉而产生最大强度的光束称为X射线的衍射线。  满足衍射条件,可应用布拉格公式:2dsin&theta =&lambda   应用已知波长的X射线来测量&theta 角,从而计算出晶面间距d,这是用于X射线结构分析 另一个是应用已知d的晶体来测量&theta 角,从而计算出特征X射线的波长,进而可在已有资料查出试样中所含的元素。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performancecapillaryelectrophoresis,HPCE)  CZE的基本原理  HPLC选用的毛细管一般内径约为50&mu m(20~200&mu m),外径为375&mu m,有效长度为50cm(7~100cm)。毛细管两端分别浸入两分开的缓冲液中,同时两缓冲液中分别插入连有高压电源的电极,该电压使得分析样品沿毛细管迁移,当分离样品通过检测器时,可对样品进行分析处理。HPLC进样一般采用电动力学进样(低电压)或流体力学进样(压力或抽吸)两种方式。在毛细管电泳系统中,带电溶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其表观迁移速度是溶质迁移速度与溶液电渗流速度的矢量和。所谓电渗是指在高电压作用下,双电层中的水合阴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溶质的迁移速度由其所带电荷数和分子量大小决定,另外还受缓冲液的组成、性质、pH值等多种因素影响。带正电荷的组份沿毛细管壁形成有机双层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组分被分配至毛细管近中区域,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与此同时,缓冲液的电渗流向负极移动,其作用超过电泳,最终导致带正电荷、中性电荷、负电荷的组份依次通过检测器。  MECC的基本原理  MECC是在CZE基础上使用表面活性剂来充当胶束相,以胶束增溶作为分配原理,溶质在水相、胶束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中溶液的电渗流和胶束的电泳,使胶束和水相有不同的迁移速度,同时待分离物质在水相和胶束相中被多次分配,在电渗流和这种分配过程的双重作用下得以分离。MECC是电泳技术与色谱法的结合,适合同时分离分析中性和带电的样品分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即是隧道效应。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y,简称AFM)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探针装在一弹性微悬臂的一端,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排斥力会使得微悬臂轻微变形,这样,微悬臂的轻微变形就可以作为探针和样品间排斥力的直接量度。一束激光经微悬臂的背面反射到光电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微悬臂的微小变形,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检测样品与探针之间的原子排斥力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其他表面结构。  俄歇电子能谱学(Augerelectronspectroscopy),简称AES  俄歇电子能谱基本原理:入射电子束和物质作用,可以激发出原子的内层电子。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可能以X光的形式放出,即产生特征X射线,也可能又使核外另一电子激发成为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就是俄歇电子。对于一个原子来说,激发态原子在释放能量时只能进行一种发射:特征X射线或俄歇电子。原子序数大的元素,特征X射线的发射几率较大,原子序数小的元素,俄歇电子发射几率较大,当原子序数为33时,两种发射几率大致相等。因此,俄歇电子能谱适用于轻元素的分析。
  • 我国首部《温度数据采集仪校准规范》颁布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温度数据采集仪校准规范》,对温度数据采集仪的校准设备、校准方法等进行了统一规定。这部校准规范将从2013年1月8日开始正式实施,届此,我国广泛使用的各类温度数据采集仪将拥有统一的性能评价方法,并有望建立起完善的量值溯源体系,实现温度数据采集仪温度测量的准确、可靠。   按照该规范的规定,温度数据采集仪就是可直接置于被测环境中进行测量,具有自动采集被测温度信号、数据存储、记录、通讯等功能的温度测量仪表。该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浙江省计量院高级工程师沈才忠介绍,温度数据采集仪包括冷链温度记录仪、灭菌温度记录仪、环境温度记录仪以及炉温跟踪记录仪等,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以冷链温度记录仪为例,这类温度数据采集仪主要用于农产品、水产品以及药品、疫苗、血液等冷藏、冷冻运输中的温度监测,即用于冷链温度的监测。“现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冷链物流技术蓬勃发展,其中,冷链温度监控系统至关重要。为冷藏、冷冻、保鲜产品的全过程控制提供技术保证的核心就是冷链温度记录仪,它的运用可有效保证农产品、水产品以及药品、疫苗、血液的保鲜度,使产品质量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得到有效保证。”沈才忠强调,整个冷链物流系统的运转都要以实时的温度监控为基础,所以必须保证温度数据采集仪的计量准确。  在食品、药品生产以及疾病诊疗中用以消杀毒、灭菌温度监测的灭菌温度记录仪也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类温度数据采集仪。封闭式的灭菌温度记录仪可以置于消毒、杀毒物品内部,也可投入到需要灭菌的液体或流质之中,以监测、验证消杀毒、灭菌温度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从而保证药品、食品生产的灭菌工序控制能够按照工艺要求进行,以保证药品、食品的安全。  沈才忠还介绍了另两类温度数据采集仪:环境温度记录仪和炉温跟踪记录仪。环境温度记录仪主要用于冷库、仓库、实验室等空间的温度监测,确保需要冷藏储存的物品得到有效保存,实验室环境符合实验要求,使各类科学实验能够正确实施。当需要对环境温度进行连续监控时,环境温度记录仪可实现最小记录间隔为1秒的数据测量,保证监控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环境温度记录仪还主要用于育种、育苗的温度监测。在高效生态农业中,可连续监测农作物种苗的生长环境,实现高产稳产,并且帮助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在人工繁殖、养殖中,可监控繁殖、养殖温度,促进养殖、繁殖的顺利进行。炉温跟踪记录仪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工艺过程的温度验证。如玻璃窑炉温度、热处理炉温度、电子产品老化温度、电子线路板贴焊温度的监测、验证等等,以确保工业产品的温度处理工艺符合要求,保证产品质量。  “温度数据采集仪的应用如此广泛,而且很多是涉及人们的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但以前,我国却没有统一的校准设备和校准方法,导致采集仪的计量性能无法得到保证。”沈才忠说,很多温度数据采集仪的使用者对采集仪需要定期校准才能保证计量准确这一点认识不够,他们往往不会主动送检。而温度数据采集仪的量值溯源方法也各不相同,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采集仪应用的通用性、互换性受到限制,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制定温度数据采集仪的校准规范,以统一该类测量仪表的性能评价方法,完善温度计量的量值溯源体系,确保温度数据采集仪计量性能的准确可靠。  规范提出,“本规范适用于内置传感器、测量范围为(-50~ 150)℃以及外置传感器、测量范围为(-80~ 500)℃的温度数据采集仪的校准。”规范还对校准设备、校准项目、校准方法都做出规定。同时,规范还建议,为了确保采集仪在其规定的技术性能下使用,复校时间间隔最长不应超过1年。
  • 最新!全国各省份认证证书数及分布情况
    一、整体概况2021年8月 有效认证证书全国分布图 截至2021年8月,我国有效认证证书数为282万张,获证企业数83万家。其中证书数10万以上的省份六个,分别为广东531848张、江苏380822张、浙江374850张、山东213464张、上海117665张和北京109872张。二、领域分布2021年8月获证证书按领域统计情况认证项目证书数组织数合计2899711845861管理体系认证合计152215272897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2981868218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34569633584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94262289092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认证390983029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387523013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118831163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41593996森林认证1093310540能源管理体系认证7580734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2737227336其它管理体系认证2747620426产品认证合计1326186162246强制性产品认证43870149138食品农产品7429436396自愿性工业产品81319185767服务认证合计5137339806国家推行的服务认证139135一般服务认证5123439695三、地域分布2021年8月获证证书按地域统计情况
  • Picarro G2401——利用后向轨迹模型估计北极大气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
    Picarro G2401——利用后向轨迹模型估计北极大气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江苏海兰达尔 2023-04-03 10:58 发表于江苏收录于合集#温室气体3个#大气2个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ma.6046摘要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一种被称为FLA的被动风传感(遥感)数值技术来模拟大气组分浓度的平均有效场,并展示了方法和研究结果。用数值方法求解了假设扩散波峰数无限大的温室气体空间分布的拟二维重构问题。这项研究是基于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喀拉海别雷岛对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现场测量。我们分析了北极地区甲烷和二氧化碳空间分布的差异和共同特征,甲烷的浓度随着从大陆移动到偏远海域而趋于下降,相反,对于二氧化碳,在整个大陆上都观测到了较低的值,但随着远离海岸线而增加。对于这两种温室气体,2017年的平均大气浓度相对于2016年也有所增加。01观测介绍观测地点(别雷岛)位于俄罗斯亚马尔半岛以北5至10公里的喀拉海,于2016年至2017年夏季进行,测量站点建设在西北海岸(73.32°N, 70.05°E)。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测量使用Picarro G2401温室气体分析仪,该系统能够在连续无人值守的条件下进行高精度监测。根据工厂报告来看,Picarro G2401对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测量精度分别为50ppb和1ppb(1σ,5秒测量平均)。在不使用参考气体的1个月内,最大漂移量为二氧化碳不超过500ppb,甲烷不超过3ppb。基于其低漂移和低校准频率的需求,该系统非常适应远程连续测量。02后向轨迹使用HYSPLIT4软件计算了不同月份下测量的4天后向轨迹(图1)。可以看出,气流的模式在每年和每月都有显著的变化。在2016年7月和2017年8月,都观测到了西西伯利亚中纬度地区的气团入侵。除2017年7月外,在其它月份,来自北极地区的气团都到达了别雷岛。图1 别雷岛监测站4个不同月份下的4天后向轨迹03研究结果图2为2016年和2017年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平均有效场的模拟结果。二氧化碳浓度(图2A、B)和甲烷浓度(图2C、D)的空间分布的一般特征有根本上的区别。对于二氧化碳,在整个大陆上都观测到较低的值,并且它们随着远离海岸线而增加。相反,在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甲烷浓度要高于偏远海域。这种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是可以被解释的,因为甲烷的来源主要是大陆,包括各种自然和人为排放。例如,湿地和淡水系统被证明对北极地区的大气甲烷有重大贡献。主要的人为来源则是化石燃料燃烧和石油天然气工业。与此同时,在测量期间,陆地植被明显处于活跃的物候状态,这提供了强大的二氧化碳汇,因此其在陆地上的大气浓度较低。图2 不同年度月份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平均有效场在模拟的不同区域,有许多高甲烷浓度的“点”是意料之外的,这种镶嵌分布的形成可能与长距离的气体传输和海面可能的排放有关。因为来自海洋的甲烷的一个强大来源是海底永久冻土层和大陆架水合物,它们在该地区的分布也不均匀。此外,2016年夏季在俄罗斯北极地区观测到的温度异常可能是2016年海面以上温室气体空间分布差异更大的原因。对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有效场的比较表明,2017年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相对于2016年均有所增加。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明了基于监测点现场测量和空气颗粒物轨迹来评估大气组分平均浓度场的可能性。模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场的情况如下。二氧化碳在整个大陆的浓度较低,随着远离海岸线而升高,甲烷浓度分布则相反。根据计算结果,得到了模拟区域内海面上甲烷浓度空间分布较高的镶嵌模式。2017年,两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大气浓度相对于2016年都有所增加。编辑人:陆文涛审核人:史恒霖
  • 快速水份测定仪基础知识一:定义与基本原理
    快速水份测定仪基础知识一,定义与基本原理1. 什么是快速水份测定仪? 快速水份测定仪利用热失重法测定样品的水份含量,由称量与加热装置(红外)组成。 它通常亦称作水份天平或水份测定仪。 2. 快速水份测定仪的工作方式?卤素快速水份测定仪按照热重原理(通常亦称作“热失重”(LOD)原理)运行。 快速水份测定仪由两个组件构成,即:天平装置与加热装置。 为了测量水份含量,首先记录样品的初始重量,然后在内置天平持续记录样品重量的同时,卤素灯对样品进行加热和烘干。 当样品不再失重时,仪器关闭并且计算水份含量。 总失重量用于计算水份含量。 3. 什么是“热失重”(LOD)原理?LOD表示热失重。 大多数标准方法属于热失重法。 热失重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加热时样品的失重测定样品水份含量的方法。 将失重解释为样品的水份损失。 当所有水份从样品中排出时,样品的重量不再发生变化。 然后,通过将样品的初始重量同干重或样品最终重量进行比较,计算出样品的水份含量。 4. 如何加热样品? 样品吸收卤素快速水份测定仪的红外辐射,因此可快速升温。 另外,样品的温度取决于其吸收特点,因此一定不是显示温度。 这与烘箱不同,烘箱是通过对流方式对样品加热,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烘干。 5. 卤素技术与红外技术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卤素加热也是红外技术。 采用卤素辐射体进行干燥是红外干燥法的进一步发展。 加热元件由充满卤素气体的玻璃灯管组成, 由于卤素辐射体远轻于传统红外辐射体,因此可以快速获得最大热量输出,并实现卓越的可控性甚至是热分布。 6. 快速水份测定仪的适合对象?烘箱是测定水份含量的正规方法。 如今,许多客户使用快速水份测定仪,因为他们希望使用更快速的方法分析水份含量。 快速水份测定仪在许多行业中使用,例如:食品、化学、制药与塑料制造行业。 由于水份含量会对产品的质量和保质期产生影响,因此测定食品中的水份含量尤为重要。 7. 什么是水份? 水份指加热时蒸发(“热失重”)的所有物质。 除了水之外,分析的水份含量还包括脂肪、酒精与溶剂。 8. 水份与水是否一样?不一样,这两种概念经常被混淆。 水份指加热时蒸发的所有物质。 水专门指水分子(H20)。 为了测定水份含量,最好使用卡尔费休滴定仪。
  • 国家认监委公布2012年能力验证计划
    各有关机构:  为实施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能力验证规则与政策,CNAS需要在相关领域组织开展能力验证计划。现向有关技术机构征集能力验证计划,欢迎各有关机构参与。相关信息如下:  一、对申请方的要求  1、已获得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优先考虑其申请项目)。  2、在本领域或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且获得CNAS认可的机构,同时具有:  (1)开展能力验证计划的管理、统计和专业技术专家资源(可外聘);  (2)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统计判定和专业判断的知识及能力。  3、愿意以非营利方式为参加者提供服务,报价合理。  4、愿意遵守CNAS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及能力验证运作相关规定,并严格按计划日程实施。  二、征集项目范围:  征集项目范围见附件  三、提出方式  从CNAS能力验证专栏(pt.cnas.org.cn)“能力验证相关政策与资料”栏目中下载并填写《能力验证计划设计方案》。将电子档发送到pt@cnas.org.cn,同时将加盖公章和签字的文本邮寄至CNAS。  四、截止时间  为了便于统筹和计划,请有意申请承担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机构在2011年12月31日前提交《能力验证计划设计方案》,以便列入2012年度计划。  不详之处请垂询CNAS能力验证处。联络信息如下: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花市大街8号,100062  联 系 人:王腊梅、韩春旭  电 话:010-67105289,67105292  电子邮箱:pt@cnas.org.cn  附件:征集项目的范围  一、常规项目(对照CNAS-AL07《CNAS 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  1.检测领域行业/领域子领域备注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机械性能 化学分析涂料、粘合剂等检测化妆品化学分析 食品转基因 原料药及中西药制剂理化分析 电气结构判定电动工具电磁兼容 有害物质分析均质材料的判定玩具燃烧性能 纸张和包装产品机械物理性能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测试通信软件  2.校准领域行业/领域子领域备注几何量角度棱体、角度块等端度量块等工程测量环规、塞规等线纹线纹尺等力学质量砝码等转速转速表等压力压力表等流量流量计等扭矩 硬度硬度块等声学和振动声级计 光学光通量 照度光照度计等热学温度计/热电偶 湿度计 无线电微波功率功率敏感器等信号发生器 电磁直流、交流电压 电阻   注:CNAS-AL07《CNAS 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规定的其他领域已由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提供,不再征集。详见网址:http://219.238.178.49/PT/Index/PTIndex.aspx能力验证提供者计划清单  二、新开展项目(对照CNAS-AL06《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领域分领域及代码备注01生物0101 人用药物及生物制品的检测 0102 兽用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检测 0106 兽用制品的微生物检测 0107 药物的微生物检测 0109 化妆品、香水、润肤油的微生物检测 0128 水,包括污水 02化学0210润滑剂 0211沥青材料 0222皮革 0225纸、纸板与纸浆 0231洗涤剂与有关产品 0232农产品与原料 03机械0312纺织品及有关制品 0316皮革和皮革制品 0322毛织品 04电气0412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和标准校准计划征集0419通信设备校准计划征集(衰减)0424/0501电缆和电线 09兽医0901 细菌学检验 0911生化检验 14声学和振动1401声学测量和校准装置校准计划征集(水听器)  注:为减轻参加者负担,根据以往运作经验,CNAS在以下各领域开展能力验证计划的成本费用为:  化学、微生物类计划200-800元/参加者;  物理、机械类计划300-1000元/参加者;  校准类计划700-2000元/参加者;  电气类计划700-2000元/参加者。
  • Palas | 持续助力实时监测火山灰和沙暴尘埃气溶胶分布
    隶属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Islas Canarias)的拉帕尔马岛(La Palma)自2021年9月发生了50年不遇的火山喷发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在今年2月又遭遇了由强季节性风引起的沙尘暴。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对当地的空气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Palas在得知火山爆发的当下便立即做出响应,部署Palas员工飞往该岛安装了10台AQ Guard Smart 网格化监测仪。面对此次沙尘暴AQ Guard Smart再次为西班牙当局提供实时监测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决策并告知公众。沙尘暴登陆拉帕尔马岛沙尘暴卡利马加那利群岛位于摩洛哥和撒哈拉沙漠以西,属西班牙自治区。引起这场沙尘灾难的是一场名为“卡利马”(la Calima)的大风暴,它席卷了大西洋东北部。根据《华盛顿邮报》24日发布的分析,大西洋东北部低压区周围的逆时针气流,从撒哈拉沙漠吸走了沙子,将尘埃直接吹向了加那利群岛,然后再将其向西输送到风暴中心。作为沙尘落定的首站,这片美丽岛屿不幸沦为重灾区。下图分别展示1月14日下午6点到1月15日时间段,监测网络实时测得的PM10浓度:AQ Guard Smart监测到的火山灰和撒哈拉沙尘PSD成相图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导致当地能见度从五英里以上下降到不足一英里,空气污染恶化到难以呼吸的地步。当地政府于宣布加那利群岛进入“警戒状态”,建议人们留在室内,关紧门窗。由于沙尘属于粗粒径颗粒,在气溶胶状态下的停留时间并不长,所以就需要精准的仪器来进行测量。作为气溶胶监测行业的专家,Palas不仅对城市细粉尘污染的监测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极端天气下的空气质量监测同样熟悉。无特定事件时的粒度分布沙尘暴期间的粒径分布Palas的精准测量AQ Guard Smart 是耐用的室外空气气溶胶光谱仪,以通过 EN 16450 认证的 Fidas 200 技术为基础,采用单个颗粒物散射光测量原理,可同时测量PM1, PM2.5, PM4和PM10,还可提供175nm-18μm颗粒物粒径分布和数浓度信息,给研究和监管部门更多参考。通过标准协议,如 ASCII 进行双向连接,或者通过 UDP 协议直接传输都容易实现。要实现自给自足运行,可以通过带有或不带太阳能支持功能的外部电池运行系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细粉尘侵害及其来源,可以为设备配备气象站。按标准集成用于记录温度、湿度和压力的传感器。和所有用于细粉尘测量的 Palas系统一样,AQ Guard Smart可以长期稳定运行,通过标准单分散颗粒物实现现场校准。AQ Guard Smart 获得 MCERTS 批准用于监测细颗粒物的新款 Palas空气质量测量系统 AQ Guard Smart 于 2022 年 6 月 24 日获得 MCERTS 批准的环境颗粒物监测器。无论是测量拉帕尔马火山喷发期间的空气质量,还是测量建筑工地或城市中心交通路口的细粉尘污染。国际公认的 MCERTS 认证证实了 AQ Guard Smart 在测量范围内的精确结果(CN ) 高达 20,000 个颗粒/cm³。紧凑且支持云传输的 AQ Guard Smart 因此将自己确立为用于确定空气质量(PM1、PM2.5、PM4、PM10、TSP)的可靠测量系统之一。AQ Guard Smart网格化监测仪选配数据云平台,即插即用,实时查看热点数据:产品优势以经过认证的 FIDAS 200 系列为基础而开发的技术,可以保证细粉尘值的高准确度和可重现性;以公认的快捷方便的现场校准而闻名通过云 MYATMOSPHERE 实现短时间调试和即时记录测量值通过 Wi-Fi 热点、远程访问和外部触摸板,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配置通过 GPRS/3G/4G/Ethernet/Wi-Fi 通信,可选:LoRaWAN可扩展气象站和气体传感器,可以更好地评估和评价颗粒物数据以高时间分辨率测量 Cn、PM1、PM2.5、PM4、PM10(可选:SO2、CO、NO2、O3)颗粒物测量范围从 0.175 - 20,000 nm 到 100 mg/m³ 质量浓度或 20000 个颗粒/cm³(单一颗粒物分析)应用领域工业:- 生产过程 - 散装物料处理(混合,卸料,储存,包装等) - 厂界监控施工现场:道路,铁路,拆除现场建筑物:学校,幼儿园,医院,酒店,办公室,公共服务建筑物建筑工地或其他污染区域附近的住宅建筑公共交通:机场,火车站,电车和地铁站,游轮,客舱,例如在电车、火车上
  • 布鲁克海文沉降粒度仪在碳黑粒径分布测量中的应用
    p  strongTesta Analytical Solutions注册公司发布了一份技术报告,描述了如何使用他们的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精确测量碳黑样品的粒径。/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966dc87-88fd-44fd-852a-876a29b9fb20.jpg" title="BI-DCP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jpg" width="500" height="340"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40px "//strong/pp  碳黑作为耐磨填料被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广泛应用于轮胎制造业,以及许多其他橡胶材料的生产中/span。碳黑还被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用作涂层、涂料、塑料、印刷油墨和黑色着色剂中的颜料/span。/pp  由于碳黑聚合物的粒径分布(PSD)与分散体的热学及力学性能关系紧密,碳黑PSD的测量成为其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尽管谱图上经常只出现单个峰,但非团聚态碳黑的典型粒径分布范围却十分宽泛,可从10nm到500nm以上。/span/pp  作者介绍了使用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测量粒径的原理,他们证明了为获取更精确测量的消光修正的重要性。/pp  给出了ASTM系列碳黑参比材料(A4-F4)的结果,并比较了不同参比材料的差异。讨论了不同样品制备方式,给出了这些制备方式随时间的稳定性。/pp  该报告的结论是,考虑到小粒径尺寸及典型分布的幅度,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是测量碳黑粒径的优选仪器。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不仅是一个坚固的仪器,且它的工作原理发展良好。如果进行了所有的修正,使用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对碳黑样品粒径分布测量的精确性是非常卓越的。/p
  • 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结果公布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定量评估不同 VNIS 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常睿在导师研究员杨蔚、副研究员林红磊的指导下,选择一块矿物组成与月球高地岩石相似的苏长-辉长岩进行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图1)。地面验证实验研究的岩石(CR-1)由扫描电镜测得其实际矿物模式含量为12.9%橄榄石、35.0%辉石和52.2%斜长石。为了更准确计算CR-1的光谱结果,研究者将CR-1中的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和斜长石从岩石样品中研磨并分选出来,由地物光谱仪(TerraSpec-4,ASD)测得各单矿物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结果(图2a),单矿物均具有各自的光谱吸收特征。由VNIS鉴定件测得的CR-1的光谱在971(±1)nm和1957(±8)nm波段处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图2b)。该吸收特征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上VNIS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吸收特征相似。CR-1的VNIS光谱用Hapke模型计算出样品中矿物模式含量为7.5%橄榄石、39.3%辉石和53.2%斜长石,与其真实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根据该研究中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Yang et al.(2020)对嫦娥四号月表数据的光度校正,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更准确的矿物模式含量应为11.7%橄榄石、42.8%辉石和45.5%斜长石。巡视器在第26月昼又发现一块状月表岩石,其光谱吸收特征与第3月昼发现的岩石类似,其中矿物模式含量为3.2%橄榄石、24.6%辉石和72.2%斜长石。两月表岩石在“斜长岩-苏长岩-橄长岩”(Anorthosite-Norite-Troctolite, ANT)体系中均属于苏长岩范畴(图3)(Heiken G, 1991),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下的岩层主要为ANT岩石。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26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含有更多的斜长石,并且更接近平均月壳的矿物组成。综上所述,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球表面存在苏长质和斜长质的石块,分别代表了撞击熔融池中快速结晶形成的物质与平均月壳的成分。一方面,有撞击事件将月壤下伏层位物质挖掘至月球表面,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物质具有南极艾特肯盆地(the South Pole Aitken, SPA)熔融池结晶深成岩的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于SPA大撞击事件前的初始月壳物质也可以保留在SPA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图1.(a)嫦娥四号第3月昼探测的月表岩石图像;(b)月表岩石的光谱探测状态(黄色圆圈代表近红外波段光谱探测视场);(c)本研究地面验证实验使用的岩石(CR-1)图2.(a)CR-1中单矿物可见-近红外光谱;(b)嫦娥四号第3月昼所测岩石与CR-1的VNIS测得光谱图3.嫦娥四号测得月表岩石中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矿物组成分布(Heiken G, 1991)。图中标注了月球样品采样点,例如:A-11是Apollo 11,L-16是Luna 16,(H)和(M)分别表示高地和月海月壤
  • 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仪取得重要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仪”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技术、超长距离测量技术和高精度布里渊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发出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仪样机。近日,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组织的中期检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分布式光纤传感以光纤作为传感器,其测量参数包括应变和温度等,可以实现空间上的连续测量,监测点位可达百万个,测量距离可达百公里,具有传统点式传感器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大尺度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和大范围地质灾害监测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国内高性能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仪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内还不能实现厘米级超高空间分辨率和百公里超长距离产品供货。该项目通过采用差分脉冲对技术和双频激光扫描技术,所开发的可工程化应用的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仪,具有厘米级空间分辨率和百公里测量距离,已成功应用于油气管道、高速铁路、高压输电线、大型桥梁和山体滑坡监测等领域,中国公路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开展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仪的自主化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大型结构装备和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能力,提升公共安全水平,以及减小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该项目下一步将加强仪器小型化设计,提高产品的工程使用灵活性;进一步加快工程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等工作。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