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

仪器信息网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质子转移电离源原理相关的论坛

  • 质子转移质谱

    现在的质谱有哪些类型啊?有人听过质子转移质谱吗?有人在用吗?

  • 关于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

    我们实验室准备购买一台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font=宋体][size=12pt]([/font][/size][font=ˎ ̥ ][size=12pt][font=宋体]proton-transfer-reaction mass spectrometry[/font][/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font][/size][font=ˎ ̥ ][size=12pt][font=宋体]PTR-MS[/font][/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是[/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color=black]一种用于在线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监测、分析的新型仪器。[/font][/size][/color][font=ˎ ̥ ][size=12pt][color=black][font=宋体]PTR-MS[/font][/font][/size][/color][font=宋体][size=12pt][color=black]使用一种软离子化技术,这种技术是将水合氢离子的质子传递给被研究的样品中所有质子亲合力比水大的化合物。常见的空气成分如[/font][/size][/color][font=ˎ ̥ ][size=12pt][color=black][font=宋体]N[sub]2[/sub][/font][/font][/size][/color][font=宋体][size=12pt][color=black],[/font][/size][/color][font=ˎ ̥ ][size=12pt][color=black][font=宋体]O[sub]2[/sub][/font][/font][/size][/color][font=宋体][size=12pt][color=black],[/font][/size][/color][font=ˎ ̥ ][size=12pt][color=black][font=宋体]Ar[/font][/font][/size][/color][font=宋体][size=12pt][color=black],[/font][/size][/color][font=ˎ ̥ ][size=12pt][color=black][font=宋体]CO[sub]2[/sub] [/font][/font][/size][/color][font=宋体][size=12pt][color=black]等其质子亲和力都比水低,因此完全不干扰反应腔中的测量和检测过程。[/font][/size][/color][font=ˎ ̥ ][size=12pt][font=宋体]PTR-MS [/font][/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速度、高瞬时清晰度及低裂解度等优点,同时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不会受到空气中常见组分的干扰,因此成为气体痕量物质在线监测的理想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font][/size][font=ˎ ̥ ][size=12pt]这里有老师有买过这类仪器吗?好用吗?[/font][/size]

  • 实验分析仪器--质谱仪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结构原理及特点

    [b]1.基本原理[/b]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APCI)的结构与电喷雾电离源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APC喷嘴的下游放置一个针状放电电极,通过放电电极的高压放电,使空气中某些中性分子电离,产生H[sub]3[/sub]O[sup]+[/sup]、N[sub]2[/sub][sup]+[/sup]、O[sub]2[/sub][sup]+[/sup]和O[sup]+[/sup]等离子,溶剂分子也会被电离,这些离子与分析物分子进行离子-分子反应,使分析物分子离子化,这些反应过程包括由质子转移和电荷交换产生的正离子,质子脱离和电子捕获产生的负离子等。图1是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的示意图。[img=image.png,500,299]https://i3.antpedia.com/attachments/att/image/20220126/1643167215913880.png[/img]图1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示意图[b]2.技术分类[/b]大气压化学电离源是一种场电离离子源,在常压下采用直流等离子体(DC plasma)作为初级的离子源,使得一般在负压下进行的离子-分子反应或电子-分子反应进行电离。[b]3.技术特点[/b]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主要用来分析中等极性的化合物。有些分析物由于结构和极性方面的原因,用ESI不能产生足够强的离子,可以采用APCI方式增加离子产率,可以认为APCI是ESI的补充。APCI主要产生的是单电荷离子,所以分析的化合物分子量一般小于1000Da。用这种电离源得到的质谱很少有碎片离子,主要是准分子离子

  • 简述化学电离的原理

    其原理是:首先使反应气电离,由被电离的反应气离子与被分析物分子发生分子-离子反应,从而使被分析物离子化 。从化学电离的条件分,有低压(0.1Pa)化学电离、中压(1-2000Pa)化学电离和大气压化学电离。从化学反应的类型分,有正化学电离和负化学电离。正化学电离发生的分子-离子反应主要有质子转移反应、电荷交换反应、亲电加成反应;负化学电离发生的分子-离子反应主要有电子捕获反应、负离子加成反应等。

  • 【讨论】电喷雾电离质子化原理探究

    一般而言,碱性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得正离子,酸性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中易得负离子,但事实并不往往如此,碱性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通过电喷雾也能有明显的正离子响应信号,最近诸多学者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如电喷雾时电解产生氢离子效应,即在电喷雾过程中,电解效应改变了溶液的酸碱性,但电喷雾的电流非常之小,电解致酸影响应该不大,另一种是喷雾过程中产生带电雾滴时,酸碱度在每个雾滴和单个雾滴上的酸性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呈酸性,产生正离子。第三种解释是碱性溶液往往是用氨水或三乙氨调制,这两者获取了水中的氢离子,但在喷雾过程中其所带质子可被比其[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碱度更强的被分析物捕获,从而产生正离子信号。但另有人用氢氧化四甲基胺将流动相调制成碱性(11),这既避免了电解效应,也无[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质子转移,但同样得到了很强的质子型正离子响应信号。 电解质子效应,在碱性或碱性缓冲系统中,电解产生的质子很快就被中和掉从而很难获得雾滴表面的高质子浓度。对于酸性溶液,由电解产生的氢离子极少,相比本身的酸性几乎可以忽略。而中性溶液中,喷雾时的ph值等于溶液初始氢离子浓度与电解产生的氢离子浓度之和。因此增加喷雾电压将有助于增加碱性化合物的响应,而对于本身就已经离子化的样品无明显增益。以中性溶液中的咖啡因为例,在喷雾电压为2.5千伏时,主峰为加钠峰,加质子峰很小,而当喷雾电压为3kv时,加质子峰明显增高。在PH值为10,电解产生的质子很快被碱中和,对溶液的PH值无影响。用氨水调节Ph值时,雾滴表面的正电荷主要是氨离子,而不是质子,因此从理论上推断应该大量生成与氨离子的加合物,但事实上,以氨水调至ph值为10.5,咖啡因的加质子峰仍有很强信号,在这里,咖啡因的液相碱度远远小于氨离子,因此不可能通过雾滴表面液相酸碱反应获得质子。可能的解释是咖啡因与氨离子发生碰撞,从而发生分子离子反应,获得质子。调节锥孔电压可以观察到当电压调高时,氨加合离子减少,加合质子峰信号增强,进一步证明咖啡因与氨离子碰撞从而获得质子。该反应发生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中,从而也证明了咖啡因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碱度高于氨离子。 如果在液相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中均没有可供的质子源,而又有带质子的准分子离子峰出现,如用NaOH将溶液调至碱性,仍有较强的质子峰,如果考虑是电解产生质子,但在强碱环境中,该质子很快被碱中和。 在大气压化学电离的过程中,N2,O2,在电场作用下会导致带质子的溶剂簇离子的形成,如H3O+,由于水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碱度小雨NH3,而NH3又小于被分析物,因此在看似无质子的环境中也能产生带质子的准分子离子。该产生质子分子离子峰的过程被称为电晕效应。 总之,电喷雾产生质子型准分子离子可分为以下几种途径,溶液本身的质子化,2.电解产生质子3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酸碱反应4 放电性的溶剂质子化效应。

  • 如何理解反应类型~~电荷/质子/原子转移及化合反应

    如题,谢谢。1.电荷转移:反应气体失去电子,干扰离子得到电子~~反应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号换啦位置?2.质子转移:氢换啦位置?原子转移似乎也是如此?3.结合反应(Combination):目标似乎是待测离子与反应气体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待测离子?不过因所有的反应似乎都无选择性,反应气也可与干扰离子反应。

  • 【我们不一YOUNG】+ 电喷雾与大气压化学电离的比较

    电离机理:电喷雾采用离子蒸发,而APCI电离是高压放电,发生了质子转移而生成[M+H][sup]+[/sup]或[M-H][sup]-[/sup]离子。样品流速:APCI源可从0.2到2 ml/min;而电喷雾源允许流量相对较小.断裂程度;APCI源的探头处于高温,对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就足以使其分解.灵敏度:通常认为电喷雾有利于分析生物大分子及其它分子量大的化合物,而APCI更适合于分析极性较小的化合物。多电荷:APCI源不能生成一系列多电荷离子.

  • 【资料】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已重新上传

    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 陈耀祖,涂亚平主编 有机质谱是有机结构分析和有机成分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发展的三个热点是:软电离技术、联用技术和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本书是根据作者在实际教学与有机质谱研究工作中的实际经验编写而成的,在介绍有机质谱的常用技术及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活性分子的分析着重介绍这些热点技术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另外,本书还结合作者在分子一离子反应机理方面进行的开拓性研究,介绍反应质谱在立体化学分析中的应用,更富启发性。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化学、生物、医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和科研、生产、环保监测单位的分析工作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有机质谱的发展历史 1.2我国有机质谱概况 1.3有机质谱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质谱仪器 2.1进样系统 2.1.1储罐进样 2.1.2探头进样 2.1.3色谱进样 2.2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2.2.1电子轰击电离 2.2.2化学电离 2.2.3大气压化学电离 2.2.4二次离子质谱 2.2.5等离子体解吸质谱 2.2.6激光解吸/电离 2.2.7电喷雾电离 2.3质量分析器 2.3.1扇形磁场和静电场 2.3.2四极分析器与离子 2.3.3飞行时间质谱 2.3.4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子轰击质谱 3.1电离过程 3.1.1分子的电离与FranckCondon原理 3.1.2电离能和出现能 3.2离子的单分子反应动力学 3.2.1离子的飞行时间及寿命 3.2.2分子离子的能量分布和能量转换 3.2.3离子的热力学能和反应速率 3.3分子离子的单分子碎裂反应 3.3.1离子的碎裂反应中心 3.3.2分子离子的单分子碎裂反应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化学电离质谱 4.1分子和离子的热化学性质 4.1.1质子亲和势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碱度 4.1.2氢负离子亲和势 4.1.3电子亲和势 4.1.4[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酸度 4.1.5结构对热化学性质的影响 4.2化学电离中的离子分子反应 4.2.1质子转移反应 4.2.2电荷交换反应 4.2.3氢负离子转移反应 4.2.4加合与缔合反应 4.2.5特殊反应 4.3化学电离试剂体系 4.3.1质子转移试剂 4.3.2电荷交换试剂 4.4分子的质子化位置 4.4.1脂肪族化合物 4.4.2芳香族化合物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质谱/质谱 5.1质谱/质谱基础 5.1.1质谱/质谱基本概念 5.1.2质谱/质谱仪器 5.1.3碎裂与重排反应热力学 5.2质谱/质谱研究方法 5.2.1亚稳离子与动能释放 5.2.2碰撞诱导解离 5.2.3中性化再电离和碰撞诱导解离电离 5.3质谱/质谱的应用 5.3.1离子结构的确定 5.3.2反应机理的推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反应质谱 6.1概述 6.2反应质谱在立体化学分析及苯环位置异构体区分中的应用 6.2.1糖的立体化学分析 6.2.2直链邻二羟基物的立体化学分析 6.2.3取代烯的立体化学分析 6.2.4甾体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分析 6.2.5氨基酸的手性检测 6.2.6有机化合物绝对构型测定 6.2.7二元取代苯异构体的区分 6.2.8双键位置的测定 6.3自碰撞室引入试剂的反应质谱 6.3.1[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离子/分子反应机理研究 6.3.2离子结构测定和异构体区分 6.3.3有机物结构测定 6.3.4金属离子反应 6.3.5检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中H/D交换反应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I)原理 7.1概述 7.1.1分子量的测定 7.1.2元素组成的确定 7.1.3测定官能团和碳骨架 7.2质谱裂解机理 7.2.1游离基中心引发的裂解 7.2.2电荷中心引发的裂解 7.2.3游离基中心引发的重排 7.2.4电荷中心引发的重排 7.2.5其他裂解反应 7.2.6影响离子丰度的因素 7.3各类化合物的裂解特征 7.3.1烃 7.3.2羟基化合物 7.3.3卤化物 7.3.4醚 7.3.5醛、酮 7.3.6羧酸 7.3.7羧酸酯 7.3.8胺 7.3.9酰胺 7.3.10腈 7.3.11硝基物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II)示例 例1溴苯 例2戊酮 例3亮氨酸 例4二十九碳醇 例5氨基3氯吩嗪 例6皂苷loganin的苷元 例7Mo(CO)3与异丙苯复合物 例84腈基4羟基二苯甲烷 例9新当归内酯 例10BrefeldinA 例11生物碱 例12木脂素 例13糖苷 例14混合糖苷 例15紫乌定及类似二萜生物碱 例16鬼桕毒素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 9.1概述 9.1.1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9.1.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 9.1.3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9.2多肽和蛋白质的质谱分析 9.2.1多肽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9.2.2多肽和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 9.2.3多肽和蛋白质的序列分析 9.3核酸的质谱分析 9.3.1核酸的一级结构 9.3.2核酸分子量的测定 9.3.3核酸的序列分析 9.4糖类的质谱分析 9.4.1概述 9.4.2寡糖的质谱分析 9.4.3糖复合物的质谱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分子的质子亲和度(PA)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碱度(GB) 附录〖WTHZ〗Ⅱ 离子和中性物种的热化学数据 [em09511]在资料中心的下载地址为:[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88332.shtml]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88332.shtml[/url]

  • 质谱基础--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电离方式和离子源1.电轰击电离(EI) 一定能量的电子直接作用于样品分子,使其电离,且效率高,有助于质谱仪获得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有机化合物电离能为10eV左右,50-100eV时,大多数分子电离界面最大。70eV能量时,得到丰富的指纹图谱,灵敏度接近最大。适当降低电离能,可得到较强的分子离子信号,某些情况有助于定性。2.化学电离(CI) 电子轰击的缺陷是分子离子信号变得很弱,甚至检测不到。化学电离引入大量试剂气,使样品分子与电离离子不直接作用,利用活性反应离子实现电离,其反应热效应可能较低,使分子离子的碎裂少于电子轰击电离。商用质谱仪一般采用组合EI/CI离子源。试剂气一般采用甲烷气,也有N2,CO,Ar或混合气等。试剂气的分压不同会使反应离子的强度发生变化,所以一般源压为0.5-1.0Torr。3.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在大气压下,化学电离反应速率更大,效率更高,能够产生丰富的离子。通过一定手段将大气压力下产生的离子转移至高真空处(质量分析器中)。早期为Ni63辐射电离离子源,另一种设计是电晕放电电离,允许载气流速达9L/S。需要采取减少源壁吸附和溶剂分子干扰。4.二次离子质谱(FAB/LSIMS) 在材料分析上,人们利用高能量初级粒子轰击表面(涂有样品的金属钯),再对由此产生的二次离子进行质谱分析。主要有快原子轰击(FAB)和液体二次离子质谱(LSIMS)两种电离技术,分别采用原子束和离子束作为高能量初级粒子。一般采用液体基质负载样品(如甘油、硫甘油、间硝基苄醇、二乙醇胺、三乙醇胺或一定比例混合基质等)。主要原理是分子质子化形成MH+离子,其中有些反应会形成干扰。5.等离子解析质谱(PDMS)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如Cf252)的核裂变碎片作为初级粒子轰击样品,将金属箔(铝或镍)涂上样品从背面轰击,传递能量使样品解析电离。电离能大大高于FAB/LSIMS,可分析多肽和蛋白质。6.激光解吸/电离(MALDI) 波长为1250-775的真空紫外光辐射产生光致电离和解吸作用,获得分子离子和有结构信息的碎片,适于结构复杂、不易气化的大分子,并引入辅助基质减少过分碎裂。一般采用固体基质,基质样品比为10000/1。根据分析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基质和波长。7.电喷雾电离(ESI) 电喷雾电离采用强静电场(3-5KV),形成高度荷电雾状小液滴,经过反复的溶剂挥发-液滴裂分后,产生单个多电荷离子,电离过程中,产生多重质子化离子。

  • 质谱基础--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电离方式和离子源1.电轰击电离(EI) 一定能量的电子直接作用于样品分子,使其电离,且效率高,有助于质谱仪获得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有机化合物电离能为10eV左右,50-100eV时,大多数分子电离界面最大。70eV能量时,得到丰富的指纹图谱,灵敏度接近最大。适当降低电离能,可得到较强的分子离子信号,某些情况有助于定性。2.化学电离(CI) 电子轰击的缺陷是分子离子信号变得很弱,甚至检测不到。化学电离引入大量试剂气,使样品分子与电离离子不直接作用,利用活性反应离子实现电离,其反应热效应可能较低,使分子离子的碎裂少于电子轰击电离。商用质谱仪一般采用组合EI/CI离子源。试剂气一般采用甲烷气,也有N2,CO,Ar或混合气等。试剂气的分压不同会使反应离子的强度发生变化,所以一般源压为0.5-1.0Torr。3.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在大气压下,化学电离反应速率更大,效率更高,能够产生丰富的离子。通过一定手段将大气压力下产生的离子转移至高真空处(质量分析器中)。早期为Ni63辐射电离离子源,另一种设计是电晕放电电离,允许载气流速达9L/S。需要采取减少源壁吸附和溶剂分子干扰。4.二次离子质谱(FAB/LSIMS) 在材料分析上,人们利用高能量初级粒子轰击表面(涂有样品的金属钯),再对由此产生的二次离子进行质谱分析。主要有快原子轰击(FAB)和液体二次离子质谱(LSIMS)两种电离技术,分别采用原子束和离子束作为高能量初级粒子。一般采用液体基质负载样品(如甘油、硫甘油、间硝基苄醇、二乙醇胺、三乙醇胺或一定比例混合基质等)。主要原理是分子质子化形成MH+离子,其中有些反应会形成干扰。5.等离子解析质谱(PDMS)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如Cf252)的核裂变碎片作为初级粒子轰击样品,将金属箔(铝或镍)涂上样品从背面轰击,传递能量使样品解析电离。电离能大大高于FAB/LSIMS,可分析多肽和蛋白质。6.激光解吸/电离(MALDI) 波长为1250-775的真空紫外光辐射产生光致电离和解吸作用,获得分子离子和有结构信息的碎片,适于结构复杂、不易气化的大分子,并引入辅助基质减少过分碎裂。一般采用固体基质,基质样品比为10000/1。根据分析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基质和波长。7.电喷雾电离(ESI) 电喷雾电离采用强静电场(3-5KV),形成高度荷电雾状小液滴,经过反复的溶剂挥发-液滴裂分后,产生单个多电荷离子,电离过程中,产生多重质子化离子。

  • 7种质谱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color=#ff0000][b]1. 电轰击电离(EI)[/b][/color]一定能量的电子直接作用于样品分子,使其电离,且效率高,有助于质谱仪获得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有机化合物电离能为 10eV 左右,50~100eV 时,大多数分子电离界面最大。70eV 能量时,得到丰富的指纹图谱,灵敏度接近最大。适当降低电离能,可得到较强的分子离子信号,某些情况有助于定。电子轰击电离是应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电离方法。EI 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质谱图再现好,而且含有较多的碎片离子信息,有利于未知物结构的推测。其缺点为当样品分子稳定不高时,分子离子峰的强度低,甚至没有分子离子峰。当样品不能汽化或遇热分解时,则更没有分子离子峰。电子轰击的缺陷是分子离子信号变得很弱,甚至检测不到。[color=#ff0000][b]2. 化学电离(CI)[/b][/color]原理是在离子室中通入反应气(压力上升到约 1Torr),用 200~400eV 的电子轰击使反应气分子电离,然后样品分子在高压下与反应气离子发生离子-分子反应生成样品离子。化学电离引入大量试剂气,使样品分子与电离离子不直接作用,利用活反应离子实现电离,其反应热效应可能较低,使分子离子的碎裂少于电子轰击电离。商用质谱仪一般采用组合 EI/CI 离子源。试剂气一般采用甲烷气 ,也有 N2,CO,Ar 或混合气等。试剂气的分压不同会使反应离子的强度发生变化 ,一般源压为 0.5~1.0 Torr。反应气通常是甲烷、胺、异丁烷等气体。[color=#ff0000][b]3.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b][/color]在大气压下,化学电离反应速率更大,效率更高,能够产生丰富的离子。通过一定手段将大气压力下产生的离子转移至高真空处(质量分析器中)。早期为63Ni 辐射电离离子源,另一种设计是电晕放电电离,允许载气流速达 9L/S。需要采取减少源壁吸附和溶剂分子干扰。大气压电离是由 ESI 衍生出来的方法。样品溶液仍由具有雾化气套管的毛细管端流出,被氮气流雾化,通过加热管时被汽化 。在加热管端进行电晕放电使溶剂分子被电离形成反应离子,这些反应离子与样品第 179 页分子发生离子-分子反应生成样品的准分子离子。与经典 CI 不同的,是 APCI无须加热样品使之汽化,因而应用范围更广。由于要求样品分子汽化,因而 APCI主要用于弱极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color=#ff0000][b]4. 二次离子质谱(FAB/LSIMS)[/b][/color]分析化学论坛在材料分析上,人们利用高能量初级粒子轰击表面(涂有样品的金属钯),再对由此产生的二次离子进行质谱分析。主要有快原子轰击(FAB)和液体二次离子质谱(LSIMS)两种电离技术,分别采用原子束和离子束作为高能量初级粒子。一般采用液体基质负载样品(如甘油、硫甘油、间硝基苄醇、二乙醇胺、三乙醇胺或一定比例混合基质等)。主要原理是分子质子化形成 MH 离子,其中有些反应会形成干扰。[color=#ff0000][b]5. 等离子解析质谱(PDMS)[/b][/color]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测试|色谱|电泳|光谱|等交流采用放射同位素(如 Cf252)的核裂变碎片作为初级粒子轰击样品,将金属箔(铝或镍)涂上样品从背面轰击,传递能量使样品解析电离。电离能大大高于 FAB/LSIMS,可分析多肽和蛋白质。[color=#ff0000][b]6. 激光解吸/电离(MALDI)[/b][/color]波长为 1250~775 的真空紫外光辐射产生光致电离和解吸作用,获得分子离子和有结构信息的碎片,适于结构复杂、不易气化的大分子,并引入辅助基质减少过分碎裂。一般采用固体基质,基质样品比为 10000/1。根据分析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基质和波长。[color=#ff0000][b]7. 电喷雾电离(ESI)[/b][/color]电喷雾电离采用强静电场(3~5KV),形成高度荷电雾状小液滴,经过反复、的溶剂挥发-液滴裂分后,产生单个多电荷离子,电离过程中,产生多重质子化离子。ESI 电离是很软的电离方法,通常没有碎片离子峰,只有整体分子的峰。有利于生物大分子的测定。

  • EI电离源的工作原理

    [font=&][size=18px]电子碰撞电离发生在电离室(如图)中,通过扩散泵或涡轮分子泵实现压力小于6×10-7mmHg的真空条件。在2000 °C时,由于热电效应,灯丝发射的电子通过5~100-V的电位差加速到阳极。[/size][/font][font=&][size=18px]为了提高电子与分子的碰撞几率,施加与电场方向相同的磁场。磁场使电子沿垂直于磁感应的方向旋转,加速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平面上的圆周运动相结合,使电子作螺旋运动,加长运动轨迹,从而增加与分子碰撞的可能性。[/size][/font][font=&][size=18px]电子与分子发生碰撞,丢失一个电子生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一个新电子:[/size][/font][font=&][size=18px]M + e → M+? + 2e[/size][/font][font=&][size=18px]分子离子与相应的中性分子具有相同的实验公式,不同的是其有一个或几个电子。分子离子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这些离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分子的各种原子的大量同位素的质量之和。符号M+?不是指添加的电子,而是指离子化后的未配对电子。在中性分子上加一个电子(电子俘获)产生一个负的自由离子M-。电子从分子中移除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其性质,nπσ。分子的电子能量范围为8~12ev;电子常用电子能量为70ev,可提供最大的电离效率。如果碎片过多,会导致M+分子离子峰显著降低,电子能量也可能降低。电子穿过电离源后,被困在阴极上,碰撞产生的离子通过具有一定相同电位的板从电离源中排出。接下来,这些电子在源分析器接口处因V0电位差加速。正极板还用于吸引样品电子碰撞产生的负离子,在负电荷中和后,与其他中性粒子一起被排出。多余的能量被分子离子转化为内能(12~70 eV),用于断裂产生离子碎片。从而在电离室中获得等离子体离子,其中H+最轻,M+最重。所有的离子的寿命都很短(仅毫秒),为了达到分析目的,需尽快从电离源中去除。正离子吸附在电极E1,通过E1和E2之间的狭缝进入。[/size][/font][font=&][size=18px]进样[/size][/font][font=&][size=18px]1.固体、液体或气体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用EI电离源分析;但是在电离室中,样品需形成气态。[/size][/font][font=&][size=18px]2.样品量一般是微升或微克;当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联用时,可减至微微克。[/size][/font][font=&][size=18px]3.将高沸点固体和液体加入石英坩埚(5 mm长/1 mm直径)并直接转移到电离室中,在电离室中随温度变化缓慢升华。极易挥发的液体首先蒸发,然后进入电离室。[/size][/font][font=&][size=18px]本文由迪信泰检测平台(Biotech-Pack-Analytical)整理编辑。[/size][/font][font=&][size=18px]迪信泰检测平台基于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HPLC)、[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联用[/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GC-MS[/color][/url])、生化检测平台,为各科研院所,高校,药企,生物工程类企业提供专业、高效、性价比的小分子化合物检测技术服务包裹。同时,迪信泰检测平台还提供各类生化试剂盒产品及代测服务[/size][/font]

  • 实验分析仪器--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源结构原理及特点

    [b]1.基本原理[/b]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源(surface desorption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DAPCI)又可写成 SDAPCI,其以APCI工作原理为基础,通过电晕放电的方式将试剂(如水、乙酸等)分子电离,生成初级试剂离子[H[sub]3[/sub]O[sup]+[/sup],H[sub]2[/sub]O[sup]+[/sup][sup].[/sup],(H[sub]2[/sub]O)H[sub]2[/sub]O[sup]+[/sup][sup].[/sup],(H[sub]2[/sub]O)nH[sub]3[/sub]O[sup]+[/sup]等]。初级试剂离子作用于承载粉末、颗粒、液态等样品的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等材质的平面上,将样品中待测分子解吸并发生分子-离子反应,使待测分子电离。根据待测样品分子的不同, DAPCI也有不同的工作形式,对于有一定挥发性易于解吸的样品分子,可以使用空气作为初级离子试剂[图1(a)];相对难于解吸的小分子,可以通过使用辅助试剂产生初级试剂离子,增强离子源解吸能力[图1(b)];对于样品量较少的样品,可以采用微量取样的方式进行分析[图1(c)];对于较难解吸的大分子,可以使用液体辅助的 DAPCI进行分析[图1(d)]。不管哪种形式的 DAPCI,其主要经过三个过程:[img=image.png,500,329]https://i5.antpedia.com/attachments/att/image/20220126/1643167113660594.png[/img]图1 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示意图(a)无需气体,液体辅助,通过放电针电放电直接检测复杂待测表面的装置示意图;(b)通过气体为离子源增加辅助试剂的装置示意图;(c)通过微量取样针,检测极微量样品的装置示意图;(d)液体辅助DAPCIN装置示意图①放电针电晕放电产生初级离子;②待测物分子从样品表面被解吸出来;③待测物分子与初级离子在电晕放电的迁移区域内发生分子-离子反应,进行能量的转移和电荷的交换,从而完成对待测物分子的电离。[b]2.技术分类 [/b]DAPCI是以电晕放电为基础的,通过初级试剂离子对样品中待测分子进行解吸电离的二维离子化技术。[b]3.技术特点 [/b]DAPCI在复杂样品的直接电离质谱分析中,具有如下特点:①由于电放电能产生比ESI更多的初级离子 DAPCI就有较高的离子化效率和灵敏度;②可以无需载气,可以检测粉末样品;③便于与小型质谱仪联用;④可以无需有毒化学试剂,对样品表面无污染;⑤由于初级离子产生密度较高,对弱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检测能力也较高;⑥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辅助试剂,来提高分析的选择性;⑦可以在常压下产生自由基阳离子作为初级试剂离子,对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中分子离子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⑧可以应用于样品表面的质谱成像研究;⑨上述各种形式的 DAPCI源,均可非常方便地与各种常见的质谱仪进行联用,如四极杆、离子阱、飞行时间和轨道阱质谱仪等。

  • ESI源下化合物电离原理

    ESI源下化合物电离原理?化合物溶液经过高压电厂如何变成带电夜滴?正负离子模式选择是不是只和信号检测有关?

  • 实验分析仪器--有机质谱仪电喷雾电离源结构原理及特点

    [b]1.基本原理[/b]一般认为当细小的雾滴从毛细管喷射出来时,就从毛细管口的高强电场中获得了大量的电荷,由于受电荷之间库仑力的作用,这些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液滴的表面。当液滴被干燥去溶时,液滴体积逐渐减小,于是单位表面积上的电荷急剧增加,使得液滴不稳定而进行分裂,产生更细小的液滴。如果对新产生的液滴继续去溶,则将继续这种过程,直到产生稳定的单分子多电荷离子为止。为适应大流量样品需求,一般会使用雾化气(气动辅助雾化气)辅助雾化,电喷雾电离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见图1,而没有使用雾化气的小流量电喷雾也常被称为纳升电喷雾(nano-ESI)。 [img=image.png,500,276]https://i2.antpedia.com/attachments/att/image/20220126/1643167255113989.png[/img]图1 电喷雾装置示意图[b]2.技术分类[/b]电喷雾电离是以电场作用为主的一种电离方法,待电离样品直接引入电场中形成离子。[b]3.技术特点[/b]电喷雾作为一种工业技术,很久以前就已用于工业生产,比如在工业上很早就开始用电喷雾来给汽车等上漆。当液体高速地从喷嘴喷射出来时,能够形成非常细小的带电液滴,如果提供的能量足够高时,还可以使液滴干燥去溶,进而形成气态分子离子。在ESI中,一般还利用切向的热气流来去溶,有时候也用多种方法进行联合去溶,能够得到更好的去溶效果。如果在酸性溶液中,一般形成(M+nH)[sup]n+[/sup]形式的多电荷阳离子;反之,如果具备去质子的条件,则形成(M-nH)[sup]n-[/sup]多电荷离子。在大分子中,这种电荷数量可以多达100以上,这种多电荷离子的形成大大降低了大分子的质荷比,并且根据峰的位置和相邻峰之间的间隔可以计算出分子的精确质量,非常有利于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因此,电喷雾在生命物质的结构分析中特别有意义。由于具有非常好的去溶、电离效率,使得ESI具有非同寻常的灵敏度,一般检出限在amol(10[sup]-18[/sup]mol)数量级。另外电喷雾在小分子分析中常能生成单电荷准分子离子,在用质谱-质谱分析混合物时,各组分的准分子离子经过碰撞(CID)得到二级质谱信息,其对结构鉴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 请教:PTR-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

    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有这样的仪器,PTR-MS,可以对植株释放的挥发物进行连续测定?知道的朋友能否详细介绍下呢?哪家单位有这样的仪器?谢谢!

  • 实验室分析仪器--质谱仪热电离离子源原理

    热电离离子源是分析固体样品的常用离子源之一。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把样品涂覆在高熔点的金属带表面装入离子源,在真空状态下通过调节流过金属带的电流强度使样品加热蒸发,部分中性粒子在蒸发过程中电离形成离子。热电离效率依赖于所用金属带的功函数、金属带的表面温度和分析物质的第一电离电位。通常金属带的功函数越大、表面温度越高、分析物质的第一电离电位越低,热电离源的电离效率就越高。因此具有相对较低电离电位的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稀土元素均适合使用热电离源进行质谱分析。而一些高电离电位元素,如Cu、Ni、Zn、Mo、Cd、Sb、Pb等过渡元素,在改进涂样技术和使用电离增强剂后,也能得到较好的质谱分析结果。[img=6cb803845e78c0c20db3311688659a1.jpg]https://i2.antpedia.com/attachments/att/image/20220126/1643178311471374.jpg[/img]图7 表面电离源的示意图图7是表面电离源的示意,结构为单带热电离源。当金属带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涂在带上的样品就会蒸发电离。单带源适合于碱金属等低电离电位的元素分析。对于电离电位较高的样品为了得到足够高的电离效率,需要给金属带加更高的工作温度。金属带在升温过程中,样品有可能会在达到合适的电离温度之前,因大量蒸发而耗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其基础上又形成了双带和多带热电离源。即在源中设置两种功能的金属带,一种用于涂样,称样品带;另一种用于电离,叫电离带。这两种带的温度可分别加以控制。当电离带调至合适的温度后,样品带的温度只需达到维持蒸发产生足够的束流。这样既能节制蒸发,又能获得较高的电离效率。还有一种舟形的单带,把铼或钨带设计成舟形,舟内放入样品。由于舟内蒸发的样品在逸出前会与炽热的金属表面进行多次碰撞,增加生成离子的机会,因此,舟形单带的电离效率可接近于多带电离源

  • 【资料】质谱仪结构与工作原理

    质谱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样品的离子的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因此,质谱仪都必须有电离装置把样品电离为离子,有质量分析装置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开,经检测器检测之后可以得到样品的质谱图,由于有机样品,无机样品和同位素样品等具有不同形态、性质和不同的分析要求,所以,所用的电离装置、质量分析装置和检测装置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质谱仪,其基本组成是相同的。都包括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和真空系统。本节主要介绍有机质谱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9.2.1.1 离子源(Ion source)   离子源的作用是将欲分析样品电离,得到带有样品信息的离子。质谱仪的离子源种类很多,现将主要的离子源介绍如下。 电子电离源(Electron Ionization EI) 电子电离源又称EI源,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离子源,它主要用于挥发性样品的电离。图9.1是电子电离源的原理图,由GC或直接进样杆进入的样品,以气体形式进入离子源,由灯丝F发出的电子与样品分子发生碰撞使样品分子电离。一般情况下,灯丝F与接收极T之间的电压为70伏,所有的标准质谱图都是在70ev下做出的。在70ev电子碰撞作用下,有机物分子可能被打掉一个电子形成分子离子,也可能会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形成碎片离子。由分子离子可以确定化合物分子量,由碎片离子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结构。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在70ev的电子轰击下很难得到分子离子。为了得到分子量,可以采用1020ev的电子能量,不过此时仪器灵敏度将大大降低,需要加大样品的进样量。而且,得到的质谱图不再是标准质谱图。   离子源中进行的电离过程是很复杂的过程,有专门的理论对这些过程进行解释和描述。在电子轰击下,样品分子可能有四种不同途径形成离子: 样品分子被打掉一个电子形成分子离子。 分子离子进一步发生化学键断裂形成碎片离子。 分子离子发生结构重排形成重排离子。 通过分子离子反应生成加合离子。   此外,还有同位素离子。这样,一个样品分子可以产生很多带有结构信息的离子,对这些离子进行质量分析和检测,可以得到具有样品信息的质谱图。   电子电离源主要适用于易挥发有机样品的电离,GC-MS联用仪中都有这种离子源。其优点是工作稳定可靠,结构信息丰富,有标准质谱图可以检索。缺点是只适用于易汽化的有机物样品分析,并且,对有些化合物得不到分子离子。 化学电离源(Chemical Ionization , EI )。   有些化合物稳定性差,用EI方式不易得到分子离子,因而也就得不到分子量。为了得到分子量可以采用CI电离方式。CI和EI在结构上没有多大差别。或者说主体部件是共用的。其主要差别是CI源工作过程中要引进一种反应气体。反应气体可以是甲烷、异丁烷、氨等。反应气的量比样品气要大得多。灯丝发出的电子首先将反应气电离,然后反应气离子与样品分子进行离子-分子反应,并使样品气电离。现以甲烷作为反应气,说明化学电离的过程。在电子轰击下,甲烷首先被电离: CH4+e CH4+ + CH3+ + CH2+ + CH++ C+ + H+ 甲烷离子与分子进行反应,生成加合离子: CH4+ + CH4 CH5+ + CH3 CH3 + + CH4 C2H5+ + H2 加合离子与样品分子反应: CH5+ + XH XH2+ + CH4 C2H5+ + XH X+ +C2H6   生成的XH2+ 和 X+ 比样品分子XH多一个H或少一个H,可表示为(M1),称为准分子离子。事实上,以甲烷作为反应气,除(M+1)+之外,还可能出现(M+17)+,(M+29)+ 等离子,同时还出现大量的碎片离子。化学电离源是一种软电离方式,有些用EI方式得不到分子离子的样品,改用CI后可以得到准分子离子,因而可以求得分子量。对于含有很强的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检测负离子的灵敏度远高于正离子的灵敏度,因此,CI源一般都有正CI和负CI,可以根据样品情况进行选择。由于CI得到的质谱不是标准质谱,所以不能进行库检索。   EI和CI源主要用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联用仪,适用于易汽化的有机物样品分析。快原子轰击源(Fast Atomic bombardment, FAB)  是另一种常用的离子源,它主要用于极性强、分子量大的样品分析。其工作原理如图9.2所示:   氩气在电离室依靠放电产生氩离子,高能氩离子经电荷交换得到高能氩原子流,氩原子打在样品上产生样品离子。样品置于涂有底物(如甘油)的靶上。靶材为铜,原子氩打在样品上使其电离后进入真空,并在电场作用下进入分析器。电离过程中不必加热气化,因此适合于分析大分子量、难气化、热稳定性差的样品。例如肽类、低聚糖、天然抗生素、有机金属络合物等。FAB源得到的质谱不仅有较强的准分子离子峰,而且有较丰富的结构信息。但是,它与EI源得到的质谱图很不相同。其一是它的分子量信息不是分子离子峰M,而往往是(M+H)+或(M+Na)+等准分子离子峰;其二是碎片峰比EI谱要少。  FAB源主要用于磁式双聚焦质谱仪。 4.电喷雾源(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ESI)   ESI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电离方式。它主要应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它既作为液相色谱和质谱仪之间的接口装置,同时又是电离装置。它的主要部件是一个多层套管组成的电喷雾喷咀。最内层是液相色谱流出物,外层是喷射气,喷射气常采用大流量的氮气,其作用是使喷出的液体容易分散成微滴。另外,在喷嘴的斜前方还有一个补助气喷咀,补助气的作用是使微滴的溶剂快速蒸发。在微滴蒸发过程中表面电荷密度逐渐增大,当增大到某个临界值时,离子就可以从表面蒸发出来。离子产生后,借助于喷咀与锥孔之间的电压,穿过取样孔进入分析器(见图9.3)。演示动画(请点击画面)   加到喷嘴上的电压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通过调节极性,可以得到正或负离子的质谱。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电喷雾喷嘴的角度,如果喷嘴正对取样孔,则取样孔易堵塞。因此,有的电喷雾喷嘴设计成喷射方向与取样孔不在一条线上,而错开一定角度。这样溶剂雾滴不会直接喷到取样孔上,使取样孔比较干净,不易堵塞。产生的离子靠电场的作用引入取样孔,进入分析器。   电喷雾电离源是一种软电离方式,即便是分子量大,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也不会在电离过程中发生分解,它适合于分析极性强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肽、糖等。电喷雾电离源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形成多电荷离子。这样,一个分子量为10000Da的分子若带有10个电荷,则其质荷比只有1000Da,进入了一般质谱仪可以分析的范围之内。根据这一特点,目前采用电喷雾电离,可以测量分子量在300000Da以上的蛋白质。图9.4是由电喷雾电离源得到的肌红蛋白的质谱图: 5.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APCI)   它的结构与电喷雾源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APCI喷咀的下游放置一个针状放电电极,通过放电电极的高压放电,使空气中某些中性分子电离,产生H3O+,N2+,O2+ 和O+ 等离子,溶剂分子也会被电离,这些离子与分析物分子进行离子-分子反应,使分析物分子离子化,这些反应过程包括由质子转移和电荷交换产生正离子,质子脱离和电子捕获产生负离子等。图9.5是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的示意图: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主要用来分析中等极性的化合物。有些分析物由于结构和极性方面的原因,用ESI不能产生足够强的离子,可以采用APCI方式增加离子产率,可以认为APCI是ESI的补充。APCI主要产生的是单电荷离子,所以分析的化合物分子量一般小于1000Da。用这种电离源得到的质谱很少有碎片离子,主要是准分子离子。  以上两种电离源主要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实验分析仪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结构原理及特点

    [b]1.基本原理 [/b]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需要有基体参与电离过程,其基体一般都是在激光的作用下具有很强的电子吸收能力的有机酸。基体中的样品一般需要高度稀释,以免样品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MALDI可以非常高效地提供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离子(通常为[M+H][sup]+[/sup]或[M+Na][sup]+[/sup]。一般而言,有机酸(即基体)的酸性越强,离子化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就越多。值得注意的是,样品-基体的配合物必须形成晶体,如果形成的晶体不好,则意味着样品和基体之间的作用还不充分,难以获得理想的灵敏度和谱图。激发用的激光一般波长均为308nm,但是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的IR激光器来进行激发。在激光的作用下,基体的分子被很快蒸发,样品分子和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被很快削弱,使得样品分子也解离出来,形成离子而进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并且具有较大的动能。其工作原理见图1。[b]2.技术分类[/b]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属于光子激发的表面解吸离子源,其能量由激光的光子提供。[b]3.技术特点[/b]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需要的样品量一般为pmol~fmol之间,能够用于分子量大于10000Da的生物活性物质分析,还能够很方便地与TOF联用。在成像系统的辅助下,该离子源可以实现样品表面的分子成像。 [img=image.png,500,243]https://i3.antpedia.com/attachments/att/image/20220126/1643167183766409.png[/img]图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原理示意图

  • 实验分析仪器--有机质谱仪电子电离源与化学电离源简介

    [b]一、电子电离源[/b]电子电离源是有机质谱仪器最基本的离子源,下图为电子电离源的简图,图中阴影区为一定能量的电子与有机蒸气分子相互作用的区域,有机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正电荷离子,然后在推斥板和拉出板的作用下离开离子源。 [img=15](LVJ31OPGRH)WUK]UK1O.png]https://i3.antpedia.com/attachments/att/image/20220126/1643166940487833.png[/img][b]1.电子电离的过程[/b]电子电离即EI,早先是 Electron Impact缩写,现在改为Electron lonization的缩写。这是因为前者易造成误解,以为电子真的与有机分子相碰撞面发生离子化,由于在分子的范内电子是如此之小,在0.133 ×10[sup]-6[/sup]kPa (10[sup]-6[/sup]mmHg)的真空条件下要攻击到所相遇的有机分子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可能;其次,从有机化合物的键能角度看,碳一氟单键为485kJ/mol,碳一氢三键为890kJ/mol,若70eV能量的电子相当于6688kJ/mol,一且与有机分子相碰撞,那么分子的任何键都会发生断裂,这样有机分子的裂解是无规律可循的。可是,事实上有机化合物的裂解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严格地说,应把EI过程称为电子碰撞诱导裂解。电子靠近或者穿越分子,由于它的波与分子的电场相互作用而发生扭曲,扭曲的波可认为由许多不同的正弦波组成,其中有一些将以适当的频率作用于分子轨道上的价电子,导致后者的激发,最终有机分子抛出一个电子留下了正电荷于分子上形成分子离子,70eV的电子使分子离子化,并给予分子离子的剩余内能5~6eV,也就是这些剩余内能使分子离子发生进一步的单分子离子的裂解反应。[b]2.离子化效率[/b]电子能量在10~15eV(该离子化电位简称IP)时就能使有机化合物分子发生电离。不过此时的离子化效率很低。在50eV时离子化效率达到最大值,但一般是设定在70eV。因为在前者的情况下,任何电子能量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离子化效率的明显变化。通常作为70eV,也有选择在70~100eV,不过标准EI谱图都是在70eV条件下获得,因此把它作为一个标准设定值,改变电子能量对化合物的电子电离谱型有一定的影响,过高的电子能量会增加分子离子的裂解几率。[b]3.离子源和离子化室[/b]电子电离源是包括离子产生、离开离子化区域、形成的离子束进行聚焦,并通过狭缝或者透镜将离子送出离子源这样一个整体。离子化室则属于离子源的一部分,是离子化的工作区域,为了便于清洗和切换离子化室也有做成离子体、离子匣等,它通常总带上灯丝,后者通过电流产生表击用的热电子。灯丝温度约有2000℃,故在热电子的出口处装上屏蔽缝,可控制到达灯丝的有机分子不再返回到离子化区域。离子源内装上的一对磁铁可以使发射电子沿着磁力线方向做螺旋式运动,由此改善电子束的形状和方向,使产生的离子在能量上有小的色散,并有效地提高离子化几率,推斥板和拉出电位透镜使离子很快地离开离子化室,不让形成的正离子在壁上失去正电荷。推斥板加上正电位,帮助把正离子推出。有的仪器的EI源灵敏度还是推斥板电位的函数,它的电位值有两个相应峰值,其中一个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但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个峰值则很稳定。离子源其他各透镜的安排、电极板几何形状是考虑到源内电力线的分布,达到构成一定形状离子束的目的。[b]4. 离子源温度[/b]单靠灯丝发热产生的温度是不能满足离子源的清净要求,通常离子源内还要有加热部件,尽管在真空条件下[例如离子源有0.133×10-6kPa(10-6mmHg)真空,离子化室内真空度则为0.133×10-5kPa(10-5mmHg左右)],气体分子间的碰撞几率是很小的,且正离子一且形成也很快离开离子化室,所以离子一分子之间的碰撞几率也很小,但这不妨得有机分子与器壁的(在离开离子化室前大约有50次)。所以离子源的温度设置既要低于有机分子热解的温度,也要避免有机分子冷或者产生严重记忆效应。[b]5. EI离子源的正离子[/b]在EI源中,实际上形成正、负电荷两大类离子,可以通过改变极性的办法分别予以接收,在一般的条件下EI源中形成负离子的丰度仅为正离子的0.1%~1.0%,因此大量的研究集中在EI源中产生的正离子。[b](1)分子离子[/b] 它是由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形成的,是质谱谱图中最重要的信息。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是偶电子的分子,所以分子离子为奇电子离子。一般不用母离子来称呼分子离子,因为它是相对于子离子而言的,与分子离子相关的还有准分子离子和假分子离子,前者是指M+H或M-H离子,M是指分子,有一些类别的化合物在EI源中能形成上述准分子离子。假分子离子是指分子经离子化后形成与原来分子结构不同的离子,一般认为分子离子的结构与中性分子的结构没有多大差别,许多裂解过程是由此出发。但是,从能量的角度看,分子离子是处于不稳定的激发状态,因此又应该在结构上与中性分子有差异。这一观点也为一些实验结果所证实。例如,Ph-SO-CH[sub]3[/sub]在EI源中能产生苯酚离子,证明该分子离子经重排形成 PhOS-CH[sub]3[/sub],然后失去SCH[sub]3[/sub]形成上述离子。将有别于原来中性分子结构的分子离子称为假分子离子。[b](2)碎片离子[/b] 分子离子有多种裂解方式,可以说,各种裂解反应是处于竞争之中,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碎片离子,分子离子的裂解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所有的裂解反应中哪一个反应需要的能量越低,则该反应就占优势。不过优势的反应不一定在谱图中为最强峰,因为它还会进一步发生二级、三级裂解。碎片离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断裂形成的碎片;另一类是重排形成的。简单裂解是比较常见的,从解析的角度来看,这种裂解能直观地反映分子的部分结构,它为人们所期望。重排离子比较复杂,重排的过程是分子内部发生氢或者其他原子或者基团的转移,并同时释放中性分子或自由基。显然,释放的中性分子或自由基以及形成的碎片在原来的结构中是不存在的。从解析的角度来看,氢原子的重排还不影响结构的判断,而基团重排(常称骨架重排)常容易造成假象面导致解析上的失误。[b](3) 同位素离子[/b] 自然界存在的元素中有70%左右具有天然同位素,这就意味着含有某种元素的碎片离子并不只呈现一个单峰,而是出现一簇峰。除了丰度最大的同位素外,还有丰度较小的其他质量的同位素。[b](4)多电荷离子[/b] 这是指多于一个电子的离子。在EI源中常见的是双电荷离子,三电荷离子比较见,但有时也能发现,如(CH3)[sub]3[/sub]Si-O-Si(CH[sub]3[/sub])2-O-Si(CH[sub]3[/sub])[sub]3[/sub]化合物,它的M-CH[sub]3[/sub]离子就出现三电荷离子(m/z 73.7),稠环、有机金属化合物、含溴或氧的化合物中均可找到双电荷离子,强度一般为基峰的1%左右,个别的情况可以达到6%,例如,9H-芴的EI谱图中有m/z 69(2.8%)、m/z 69.5(6.0%)、m/z 70(0.8%)。由于同位素的存在,在低分辨的谱图中很容易发现非整数质量的离子而得以辨认。双电荷离子可以是分子离子也可以是碎片离子,出现双电荷离子的强度次序可按如下排列饱和烃饱和胺类烯烃饱和含硅化合物多烯经芳香烃芳香含氢化合物请注意,双电荷离子的强度不一定和单电荷离子相对应,这意味着在谱图中找到明显的双电荷离子,它所对应的单电荷离子不一定有很大的强度。反之亦然,另外,经归一化后的质谱图中对低强度的双电荷离子并不表示,再加上计算机处理低分辨谱图时以整数名义质量表达,所以在标准谱图中都难以见到双电荷离子,即使它们存在的话,而在早期紫外示波记录仪上则很容易发现。[b](5)亚稳离子[/b] 离子化室中形成的离子在到达收集器前不发生进一步裂解者皆称为稳定离子,否则便为亚稳离子,亚稳离子能反映母一子离子之间的关系,为裂解反应提供信息。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磁质谱的仪器中,当有足够长的无场漂移区时在低分辨的谱图上就能呈现亚稳峰,亚稳峰的峰形是呈扩散的高斯型或平顶、盘形峰,它至少占据1个质量单位以上的峰宽,并小于基峰的1%强度。不过如同双电荷离子的情况,只有使用紫外示波记录仅才能发现。也可以使用特定的装置记录这些亚检跃迁,二是有三种反应得不到亚稳跃迁信息,即源内分子内部的异构或重排;形成络合过渡态的过程;快速的二级裂解。第三种情况是指形成的一碎片离子具有相当低的出峰电位(简称AP)值,它立即发生二级裂解,此时的一级裂解反应无亚稳跃迁,而二级裂解的业稳峰常被误认为由母离子变成最终子离子反应的亚稳跃迁。[b]二、化学电离源 [/b]化学离子化(简称CI)是1969年开始应用的技术,由于它具有强的分子或准分子离子峰和较高的灵敏度等特点而得到迅速发展。常规的CI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离子化室内反应气体压力为0.133kPa(1mmHg)的条件下,样品蒸气分子与反应离子相互反应导致样品分子的离子化,形成的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会进一步发生裂解构成碎片,由此构成CI谱。如果用图解来表示的话,下式中R代表反应气体,R+表示反应气体的反应离子,A代表被分析的样品分子。它仅表示CI的原理,实际的反应离子和样品分子离子的情况要复杂得多。R+e[sup]-[/sup]→R[sup]+[/sup]+2e[sup]-[/sup] R[sup]+[/sup]+A→A[sup]+[/sup]+R A[sup]+[/sup]→A[sub]1[/sub][sup]+[/sup],A[sub]2[/sub][sup]+[/sup]→A[sub]3[/sub][sup]+[/sup][sup][/sup][b] 1.正离子化学电离[/b]正离子CI可分为酸碱型和氧化还原型两种主要形式[b](1)酸碱型[/b] 它是指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质子的转移,按下式表达为M+BH[sup]+[/sup]→MH[sup]+[/sup]+B M+BH[sup]+[/sup]→[M-H][sup]+[/sup]+H[sub]2[/sub][sup]+[/sup]B由于反应离子是偶电子离子,样品生成的准分子离子也是偶电子离子,故这种类型也称为偶电子酸碱反应。例如,常用甲烷(CH[sub]4[/sub])气作反应气,它的反应离子是CH[sub]5[/sub][sup]+[/sup](47%∑I)和C[sub]2[/sub]H[sub]5[/sub][sup]+[/sup](41%∑I),它们是经过下述过程产生的。CH[sub]4[/sub]+e-→CH[sub]4[/sub]++2e[sup]-[/sup] CH[sub]4[/sub]++CH[sub]4[/sub]→CH[sub]5[/sub][sup]+[/sup]+CH3[sup]-[/sup]CH[sub]4[/sub]+→CH[sub]3[/sub][sup]+[/sup]+H[sup]-[/sup] CH[sub]3[/sub][sup]+[/sup]+CH[sub]4[/sub]→C[sub]2[/sub]H[sub]3[/sub][sup]+[/sup]+H[sub]2[/sub] [b](2)氧化还原型[/b] 它是指反应过程中发生电荷的转移。[b]2、 正离子CI谱的特征(1)提供分子质量信息[/b] 如果分子离子峰有1%相对强度,便认为该化合物的EI谱提供了分子质量信息,那么70%~80%有机化合物可以用EI方法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20%~30%有机化合物在EI源中缺少分子离子峰成者相对强度低于1%而容易淹没在化学噪声之中。CI方法可以获得明显的分子质量信息,可以解决剩下的20%~30%中的一部分。[b](2)EI与CI的信息可以互补 [/b] 除了分子质量的信息外,EI谱图以低质量处的碎片峰为其特点,而CI谱图以高质量处的碎片峰为其特点,因此在一些化合物中它们的结构信息可以得到互补。以苯丙胺类化合物为例,这类物质可以使中枢神经兴奋,因而被用作体育运动的兴奋剂或者是毒品。苯丙胺类的EI谱图中主要断裂发生在a位,正电荷留在左右两边即芐基或含氨碎片上均有可能,其相对强度取决于它的结构,对于No.1~No.3化合物,基峰为含氯碎片,进一步丢失HCN或 CH[sub]3[/sub]N-CHCH[sub]3[/sub]或CH[sub]3[/sub]CN 对于No.4~No.6化合物,则基峰为CH[sub]3[/sub]CH=N+R[sub]1[/sub]R[sub]2[/sub],苯丙胺类的EI谱图中看不到分子离子峰,碎片峰以低质量区域为主。苯丙胺类CI图中主要断裂发生在a和b两处,除了在a处断裂时获得强的芐基离子(m/z 91),且在b处断裂时也有显著的PhCH[sub]2[/sub]C+(CH[sub]3[/sub])H(m/z 119)结构信息离子,不过a断裂时获得含氯碎片的离子m/z(42+R[sub]1[/sub]+R[sub]2[/sub])均不如EI谱中相对应含氯碎片的强度,CI谱提供了很明显的M+H[sup]+[/sup]峰。当然No.1例外,无M+H峰,但存在了高质量处M+H一HCN的基峰,也就是说在高质量处有相当强度的碎片离子存在。因此在分析未知的苯丙胺类化合物时结合EI谱和CI可以得到分子结构信息。(3)选择性裂解反应 由于CI谱的碎片与化合物的官能团性质及其位置有关,再加上不同性质的反应气体可以改变碎裂的程度,因此可以在CI上实现选择性的裂解并应用于结构测定,也包括异构体的区分

  • 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以前有篇类似的帖子——华山论剑第四十六集-液质的裂解和气质是一致的吗刚接触液质,从目前做的结果来看,液质的裂解方式似乎和气质很相似,上面提到的帖子感觉都是泛泛的谈了一下。有两个主要问题:1、ESI源于EI源的电离原理不一样,为什么分子离子的碎片差不多?2、如果第一个问题可以解释为它们都是正离子电离,所以在电离过程中电荷转移方式一样,那么ESI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电离方式为什么也相近呢。特别是阴离子,分子离子裂解裂解原理是什么呢?现在的书都是讲气质正离子如何裂解的,难道阴离子的裂解方式和正离子一样?有没有ESI阴离子及阳离子裂解原理的相关书籍和资料推荐呢?谢谢!

  • 【资料】ESI电喷雾电离源的原理

    电喷雾电离源(Ela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源)电喷雾离子源属于一种软电离源,能使大质量的有机分子生成带多电荷的离子,通常认为电喷雾可以用两种机制来解释。(1)小分子离子蒸发机制:在喷针针头与施加电压的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该电场使液体电,带电的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运动,并形成带电的液滴,由于小雾滴的分散,比表面增大,在电场中迅速蒸发,结果使带电雾滴表面单位面积的场强极高,从而产生液滴的“爆裂”重复此过程,最终产生分子离子。(2)大分子带电残基机制:首先也是电场使溶液带电,结果形成带电雾滴&带电的雾滴在电场作用下运动并迅速去溶,溶液中分子所带电荷在去溶时被保留在分子上,结果形成离子化的分子。一般来讲,电喷雾方法适合使溶液中的分子带电而离子化。离子蒸发机制是主要的电喷雾过程,但对质量大的分子化合物,带电残基的机制也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电喷雾也可测定中性分子,它是利用溶液中带电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吸附在中性分子的极性基团上而产生分子离子。

  • 非水溶液滴定法(恩诺沙星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

    一、概述 1.定义:非水溶液滴定法即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方法。一些很弱的酸或碱以及某些盐类,在水溶液中进行滴定时,没有明显的滴定突跃,难于掌握滴定终点;另外还有一些有机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以水作溶剂的滴定分析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滴定分析法逐渐采用了各种非水溶剂(包括有机溶剂与不含水的无机溶剂)作为滴定分析的介质,不仅能增大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而且能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酸碱性及其强度),使在水中不能进行完全的滴定反应能够顺利进行。 2.分类 非水溶液滴定法除有酸碱滴定外,尚有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及沉淀滴定等,而在药物分析中,以非水溶液酸碱滴定分析法用得最为广泛。 3.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是利用非水溶剂的特点来改变物质的酸碱相对强度,即在水溶液中呈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由于酸碱度太弱,不可能得到滴定的终点。如果选择某些适当的非水溶剂为溶剂使化合物增加相对的酸度成为强酸,或者增加相对的碱度成为强碱,就可以顺利地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 4.应用:本法主要用来测定有机碱及其氢卤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或有机酸盐以及有机酸碱金属盐类药物的含量,也用于测定某些有机弱酸含量。 二、原理:酸碱质子理论 (一)有关酸碱的定义有三种学说 1.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 凡化合物溶于水中能电离生成H+离子的是酸,能电离生成OH-离子的是碱。 H+ + OH- === H2O 酸碱反应即为中和,这种学说在水溶液中很适用,但在非水溶液中考虑离子平衡问题就受到限制。 2.刘易斯(Lewis)的电子理论 把酸碱反应看成是电子对转移共享的反应,认为酸是一个电子对的接受者,它接受一对电子以构成配位鍵;碱是一个电子对的供给者,它供给酸一对电子以构成配位鍵。 A + :B → A:B 任何物质,凡能从其它的分子或离子接受电子对组成一个安定生成物的,都是酸。 任何物质,凡能供给它种分子或离子以电子对而组成一个安定生成物的,都是碱。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形成配位鍵的反应。 电子理论从物质的本身去了解物质的酸碱性质,不依靠溶剂来说明。在非水溶液滴定中应用惰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时,即以此学说为基础。 3.劳莱-勃伦斯(Lowry-Bronsted)的质子理论 (1)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表示方程:HA === A- + H+ 从这个方程式可以知道:酸和碱既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阴离子或阳离子 (2)共轭酸碱对 一种酸给出质子后,所余的部分即是该酸的共轭碱 一种碱接受质子以后,即成为该碱的共轭酸 HA === A- + H+ HA和A-称为共轭酸碱对。 (3)强度定义 越容易给出质子的物质酸性越强,越容易接受质子的物质碱性越强。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而强碱的共轭酸必定是弱酸。 如: HCl是一强酸,它的共轭碱Cl-则为弱碱。 (二)相对酸碱度 任何一种溶质溶于给定的溶剂中,其酸碱性都将受到溶剂的离解程度、溶剂的酸碱性及溶剂的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酸碱强弱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的酸碱性,也决定于溶剂的性质。不同的酸溶解在相同的溶剂中,供给质子能力愈大的,显的酸性越强;一种酸在不同的溶剂中,溶剂接受质子能力愈强的,显的酸性愈强。因此,某些物质在水溶液中,其酸性或碱性很弱,不能进行滴定,便选择适当的碱性(或酸性)溶剂以增强其酸性(或碱性)来进行滴定。 例如:可以把在水溶液中显弱碱性的胺类溶于冰醋酸中,以增强其相对碱性,然后可用高氯酸滴定液滴定。 同样在水中呈弱酸性的物质,可以选择适当的碱性溶剂。如乙二胺或甲醇使其酸性增强后,用标准碱溶液甲醇钠滴定。 总之,酸碱强弱不能脱离溶剂而言。溶剂对酸碱的强弱影响很大,一个弱酸溶解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增强其酸性,一个弱碱溶解在酸性溶剂中,可以增强其碱性。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即是利用这一事实,使原来在水溶液中不能滴定的弱酸弱碱,在选择适当的溶剂增强其酸碱性后,就可以滴定了。 (三)溶剂合质子 在水溶液中,H+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它与溶剂水分子结合成水合质子(H3O+),习惯上以H+表示。 在非水溶液中,游离的质子(H+)也不能单独存在,而是与溶剂分子结合成溶剂合质子。 (四)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而质子转移是通过溶剂合质子实现的。按质子论的酸碱中和反应并无盐的生成。 在非水溶剂中,酸碱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三、碱的滴定 (一)适用范围:.非水溶液滴定法,主要用来测定有机碱及其氢卤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或有机酸盐,以及有机酸碱金属盐类药物的含量,也用于测定某些有机弱酸的含量。非水溶液滴定法,大多用于原料药品的含量测定。 (二)方法 1.滴定系统:一般,弱碱性化合物在酸性溶剂中能增强其碱性,即可用强酸进行滴定。上述各类药物多半可以在冰醋酸或醋酐中进行滴定,有时也可在一些惰性溶剂(苯、四氯化碳、氯仿等)或在能影响溶质的解离情况和能显著影响酸碱度的溶剂(硝基甲烷、二氧六环、丙酮等)中进行滴定。 滴定液多采用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 2.指示终点的方法:电位法和指示剂法,一般按电位法指示终点,如采用指示剂时,终点颜色的变化应以电位法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的变化为准。实际操作中多用指示剂法。 以冰醋酸作溶剂,用酸滴定液滴定碱时,最常用的指示剂为结晶紫,还有α-萘酚苯甲醇(0.2%冰醋酸溶液,其碱式色为黄色,酸式色为绿色)和喹哪啶红(0.1%甲醇液,其碱式色为红色,酸式色为无色) 结晶紫指示液(0.5%冰醋酸溶液):其碱式色为紫色,酸式色为黄色。在不同的酸度下变色较为复杂,由碱区到酸区的颜色变化有: 紫色→蓝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黄色 在滴定不同的碱时,终点颜色变化不同: (1)滴定较强的碱时,应以蓝色或蓝绿色为终点; (2)滴定较弱的碱时,应以蓝绿色或绿色为终点。 在非水溶液酸碱滴定中,除用指示剂指示终点外,电位滴定法是测定终点的基本方法。因为在非水溶液滴定中,有许多物质的滴定,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指示剂,而且在选择指示剂和确定指示剂终点颜色时都需要以电位滴定法作为对照。 (三) 酸根对于碱滴定的影响 由HClO4滴定碱的反应式可知,滴定有机酸的盐生成相应的酸HA。当滴定生成的酸HA比HClO4的酸性强度差的越远,反应就越易进行。根据实验知道,某些强的无机酸(冰醋酸溶液)比较其酸性强度为: HClO4HBrH2SO4HClHNO3其他酸 所以HClO4在冰醋酸中是很强的酸。有机碱的氢卤酸盐则由于HX在冰醋酸中酸性比较强,反应不能进行完全,所以不能直接滴定,可加入过量的醋酸汞试液所以HClO4在冰醋酸中是很强的酸,使与有机碱的氢卤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2BHX + Hg(Ac)2 → 2BHAc + HgX2 HgX2和Hg(Ac)2都是络合物,而HgX2 比Hg(Ac)2更加稳定,难于电离,所以这时即可用HClO4直接去滴定。其反应式可综合如下: 2BHX + Hg(Ac)2 → 2BHAc + HgX2 HClO4 + HAc → H2Ac+ + ClO4- H2Ac+ +BHAc→BH++ 2 HAc HClO4 + BHAc → BH+ + ClO4- + HAc 滴定生成的HAc比HClO4的酸度要弱得多,故反应可进行完全。如: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左旋咪唑原料的含量测定方法,即以上述方法排除氢卤酸盐的影响。

  • 实验室常用的VOCs前处理与检测技术 你都知道吗?

    样品预处理VOCs的样品预处理方式:溶剂解析法、低温预浓缩-热解吸法、固相微萃取法等。1.1溶剂解吸法传统的溶剂解吸法常用的解吸液为二硫化碳。这种方法虽然分析误差较大,但简单便捷。1.2低温预浓缩-热解吸法热解吸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抗干扰,可以避免采用吸附剂时的穿漏、分解及解吸。可直接进样分析样品。灵敏度高,环保,样品保存时间长。1.3固相微萃取法SPME具有选择性高、操作简便的特点,VOCs的监测中应用逐渐增加。缺点是SPME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需要校正,适合于收集已知结构的化合物,缺点是重现性较差。1.4低温冷阱样品富集分为超低温制冷、电子制冷和液氮制冷法。超低温制冷法(≤-150℃)将样品快速通过连接头进入自动进样系统,随后进入多级冷阱预浓缩系统进行浓缩,可浓缩几十倍以上。通常使用的是多级串联冷阱:在将目标化合物由前一级冷阱转移至下一极冷阱,缓慢升温一级冷阱,阻止水蒸气转移。目前常见的多级冷阱有二极冷阱和三级冷阱。目前常见的多级冷阱有二极冷阱和三级冷阱。检测手段2.1气相色谱技术 GC和GC-MS主要的VOCs检测技术还是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仪器,它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分析速度快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尤其对异构体和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更具有优势。通常与气相色谱联用进行VOCs分析的检测器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一种通用型检测器,也是气相色谱中最常用的检测器之一)、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卤代烃和烷基硝酸盐的检测)、质谱检测器(MS)和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参考美国环保局大气中VOCs的标准分析方法TO-14A和TO-15,采用预浓缩器与气相色谱联用,以FID检测器检测分析C2-C4烷烃,烯烃和炔烃,适用于环境空气中C2-C4挥发性组分非甲烷碳氢化合物。GC-MS是目前检测VOCs的常用方法。能进行未知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注意在样品流转中成分损失以及成分间的交叉污染会引起检测结果的偏差。 EI电离有时会形成多种离子碎片,质谱复杂、分析难度大。由于目前主要的VOCs检测技术还是色谱技术。但是该技术要求有复杂的采样和前处理过程。GC-MS与自动顶空进样器、吹扫捕集系统、热解析系统联合是现在常用的技术。大大的降低的对样品预处理技术的要求,更快速、高效。目前,有不少检测在使用GC×GC-qMS(全二维气相色谱-四级杆质谱法)和GC×GC-TOF-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来分析VOCs。2.2在线监测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PTR-MS是一种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在线检测技术,灵敏度高、分析时间快等优点,且在线采样,无需浓缩。它将待测大气直接进样,因而测量速度快。质子转移将各种VOCs软电离为单一离子,没有碎片离子,易于质谱识别,灵敏度可以达到几十ng。局限性主要在于区分同分异构体较难。2.3飞行时间质谱TOF-MSTOF-MS是利用动能相同而质荷比不同的离子在恒定电场中运动,经过恒定距离所需时间不同的原理对物质成分或结构进行测定的一种分析方法。质量范围宽、响应速度极快、分辨率高、灵敏度较高等。其仪器易加工和小型化,具有在线监测有机污染物的潜力。其他的还有选择性离子流管质谱(SIFT-MS)技术,对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可进行即时识别和定量分析等。(来源:PONY谱尼测试)

  • 【分享】基础知识--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指能够直接地使物质电离或者通过某些次级辐射使物质电离而产生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的辐射。在电离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也简称为辐射。电离辐射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大类 粒子辐射(particulate radiation) 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止质量,通过消耗自己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它物质。主要的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或电子)、质子、中子、负π介子和重带电离子等。 从防护的意义上经常见到的几种主要粒子射线有:α射线、β射线、中子电磁辐射是一种波动的能量。x射线和γ射线都是一种电磁波,当它们的足够能量以适当的形式转移给物质时,则可从该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内击出电子,从而发生电力过程。它们是由具有能量为E的光子组成,其静止能量很小。它们与物质作用时,一般有两个过程,即产生高能的次级带电粒子(一般是电子),然后发生激发和电离。中子在动能大于零时,可以通过各种过程产生高能次级带电粒子,所以中子也是电离辐射。而紫外光、可见光等都是电磁辐射,但是它们在物质中的贯穿能力很弱,同时它们的能量相对较低,不能发生电离过程。因此,对剂量学来说,一般不把它们看成是电离辐射。在上述的电磁辐射中,它们具有相同的波速,但频率和波长彼此不同,波长越短、频率越大者,其能量越高,穿过物质的能力越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