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

仪器信息网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谐振仪音乐数学原理相关的论坛

  • 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区别

    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这两种现象是正弦交流电路的一种特定现象,它在电子和通讯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电力系统中,发生谐振有可能破坏系统的正常工作。接下来分析一下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这两种谐振到底都有哪些区别。从负载谐振方式划分,可以为并联谐振逆变器和串联谐振逆变器两大类型,下面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比较:串联谐振回路是用L、R和C串联,并联谐振回路是L、R和C并联。(1)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负载电路对电源呈现低阻抗,要求由电压源供电。当逆变失败时,浪涌电流大,保护困难。并联谐振逆变器的负载电路对电源呈现高阻抗,要求由电流源供电。在逆变失败时,冲击不大,较易保护。(2)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输入电压恒定,输出电压为矩形波,输出电流近似正弦波,换流是在晶闸管上电流过零以后进行,因而电流总是超前电压一φ角。并联谐振逆变器的输入电流恒定,输出电压近似正弦波,输出电流为矩形波,换流是在谐振电容器上电压过零以前进行,负载电流也总是越前于电压一φ角。(3)串联谐振逆变器是恒压源供电。并联谐振逆变器是恒流源供电。(4)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工作频率必须低于负载电路的固有振荡频率。并联谐振逆变器的工作频率必须略高于负载电路的固有振荡频率。(5)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有二:改变直流电源电压Ud或改变晶闸管的触发频率。并联谐振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一般只能是改变直流电源电压Ud。(6)串联谐振逆变器在换流时,晶闸管是自然关断的,关断前其电流已逐渐减小到零,因而关断时间短,损耗小。并联谐振逆变器在换流时,晶闸管是在全电流运行中被强迫关断的,电流被迫降至零以后还需加一段反压时间,因而关断时间较长。(7)串联谐振逆变器的晶闸管所需承受的电压较低,用380V电网供电时,采用1200V的晶闸管就行。并联谐振逆变器的晶闸管所需承受的电压高,其值随功率因数角φ增大,而迅速增加。 (8)串联谐振逆变器可以自激工作,也可以他激工作。而并联谐振逆变器一般只能工作在自激状态。(9)在串联谐振逆变器中,晶闸管的触发脉冲不对称,不会引入直流成分电流而影响正常运行;而在并联谐振逆变器中,逆变晶闸管的触发脉冲不对称,则会引入直流成分电流而引起故障。(10)串联谐振逆变器起动容易,适用于频繁起动工作的场合;而并联谐振逆变器需附加起动电路,起动较为困难。(11)串联谐振逆变器的感应加热线圈与逆变电源(包括槽路电容器)的距离远时,对输出功率的影响较小。而对并联谐振逆变器来说,感应加热线圈应尽量靠近电源(特别是槽路电容器),否则功率输出和效率都会大幅度降低。并联谐振逆变器和串联谐振逆变器(通称并联或串联变频电源)各有其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从工业加热应用的角度,并联谐振逆变器广泛应用于熔炼、保温、透热、感应加热热处理等各种领域,其功率可以从几千瓦到上万千瓦。串联谐振逆变器广泛应用于熔炼—保温的一拖二炉组以及高Q值高频率的感应加热场合,其功率可以从几千瓦到几千千瓦。目前我国工业上采用的变频电源90%以上属并联谐振变频电源。

  • 变频串联谐振找不到谐振点如何解决?

    变频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也称调频串并联谐振电缆耐压试验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适用于大容量、高电压的电容性试品,如发机电、变压器、GIS、高压交联电缆、电容器、套管等的交接试验和预防性试验。  通过长期市场调研以及经验积累,我们发现:现场使用变频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时,客户常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故障”或技术困惑,因此,我们将一些解答整理出来给大家查阅。今天,我们先讲一讲变频串联谐振“找不到谐振点”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变频串联谐振“找不到谐振点?  一旦发现变频[url=https://www.wh-huayi.com/]串联谐振[/url]“找不到谐振点”请不要急于确定就是设备出现故障了,检查是不是有下列情况:  1、 接线有误。  2、 输出开关未开,   3、做GIS时PT二次回路未打开   4、试品Q值太低   5、起始激励功率太低   6、试验回路有短路现象   7、找频范围不对   解决方法是:  1、退出试验状态,关闭输出开关   2、检查、纠正错误接线接线   3、调高起始功率(∠30%)   4、用兆欧表测量试品绝缘。看被试品是否符合绝缘要求  5、重新设置找频范围  6、调整起始激励功率   7、确认输出开关

  • 详解谐振过电压

    电力系统中一些电感、电容元件在系统进行操作或发生故障时可形成各种振荡回路,在一定的能源作用下,会产生串联谐振现象,导致系统某些元件出现严重的过电压。一、谐振过电压产生原因  电网运行中,正常时中性点不接地系统PT铁芯饱和易引起谐振过电压;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单相故障可引起谐振过电压;运维人员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不当亦会产生谐振过电压;另外设计选型、参数不匹配也是谐振过电压产生原因。二、谐振过电压分类1线性谐振过电压  谐振回路由不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输电线路的电感、变压器的漏感)或励磁特性接近线性的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消弧线圈)和系统中的电容元件所组成。2 铁磁谐振过电压  谐振回路由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空载变压器、电压互感器)和系统的电容元件组成。因铁芯电感元件的饱和现象,使回路的电感参数是非线性的,这种含有非线性电感元件的回路在满足一定的谐振条件时,会产生铁磁谐振。3 参数谐振过电压  由电感参数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感元件(如凸极发电机的同步电抗在Kd~Kq间周期变化)和系统电容元件(如空载线路)组成回路,当参数配合时,通过电感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向谐振系统输送能量,造成参数谐振过电压。三、谐振过电压特点1线性谐振过电压  1) 参与谐振的各电气参量均为线性。  2) 谐振发生在电网自振频率与电源频率相等或相近时。  3) 多为空载线路不对称接地故障的谐振、消弧线圈补偿网络的谐振和某些传递过电压的谐振等。2铁磁谐振过电压  1) 与电容组成谐振回路的电感参数作周期性变化,变化频率一般为电源频率的偶数倍。  2) 谐振所需能量由改变电感参数的原动机供给,它不仅可以补偿回路中电阻的损耗,并且使回路的储能愈积愈多,保证了谐振的发展。  3) 谐振过电压和电流理论上能趋于无限大。但是由于实际上常受电感磁饱和的影响,使回路自动偏离谐振条件,使过电压不致无限增大。3参数谐振过电压  1) 谐振回路由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空载变压器、电压互感器)和系统的电容元件组成。  2) 谐振频率可以等于电源频率(基波共振),也可为其简单分数(分次谐波共振)或简单倍数(高次谐波共振)。  3) 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自激产生,但大多需要有外部激发条件。回路中事先经历过足够强烈的过渡过程的冲击扰动。  4) 在一定的回路损耗电阻的情况下,其幅值主要受到非线性电感本身严重饱和的限制。四、限制谐振过电压的主要措施有  (1) 提高开关动作的同期性:由于许多谐振过电压是在非全相运行条件下引起的,因此提高开关动作的同期性,防止非全相运行,可以有效防止谐振过电压的发生。  (2) 在并联高压电抗器中性点加装小电抗:用这个措施可以阻断非全相运行时工频电压传递及串联谐振。  (3) 破坏发电机产生自励磁的条件,防止参数谐振过电压。  (4) 严格执行调度规程:在运行方式上和倒闸操作过程中,防止断路器断口电容器与空载母线及母线PT构成串联谐振回路,以防止因谐振过电压损坏设备。  (5) 避免操作过电压:在进行投切空母线操作时,加强母线电压监测,发生铁磁谐振时,应立即合上带断口电容器的断路器,切除回路电容,终止谐振,防止隐患发展形成事故。  (6) 中性接地点:增加母线对地电容或减少系统中电压互感器压中性点接地台数,即增大母线的对地感抗,从而减少自振固有频率,避免因系统由东而发生母线铁磁谐振过电压。  (7) 继电保护:针对具体事故发生的情况,如在变电站母线发生单相接地,母差保护动作,母联开关跳闸后,如果主变开关先于线路开关动作,将不会引发谐振。

  • 串联谐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主要技术特点

    1、所需电源容量大大减小。  串联谐振电源是利用谐振电抗器和被试品电容谐振产生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在整个系统中,电源只需要提供系统中有功消耗的部分,因此,试验所需的电源功率只有试验容量的1/Q。  2、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少。  串联谐振电源中,不但省去了笨重的大功率调压装置和普通的大功率工频试验变压器,而且,谐振激磁电源只需试验容量的1/Q,使得系统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少,一般为普通试验装置的1/10-1/30。  3、改善输出电压的波形。  谐振电源是谐振式滤波电路,能改善输出电压的波形畸变,获得很好的正弦波形,有效的防止了谐波峰值对试品的误击穿。  4、防止大的短路电流烧伤故障点。  在串联谐振状态,当试品的绝缘弱点被击穿时,电路立即脱谐,回路电流迅速下降为正常试验电流的1/Q。而并联谐振或者试验变压器方式做耐压试验时,击穿电流立即上升几十倍,两者相比,短路电流与击穿电流相差数百倍。所以,串联谐振能有效的找到绝缘弱点,又不存在大的短路电流烧伤故障点的忧患。  5、不会出现任何恢复过电压。  试品发生击穿时,因失去谐振条件,高电压也立即消失,电弧即刻熄灭,且恢复电压的再建立过程很长,很容易在再次达到闪络电压前断开电源,这种电压的恢复过程是一种能量积累的间歇振荡过程,其过程长,而且,不会出现任何恢复过电压。

  • 串联谐振试验装置在高压耐压试验中的应用

    串联谐振试验装置在高压耐压试验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高压耐压试验的难度。传统高压耐压试验有着试验设备大,不易搬动,试验效率慢等缺点。串联谐振高压耐压试验装置很好的克服了传统高压耐压试验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改进,也让高压耐压试验变的更加有效率。  针对220Kv高压套管和主变压器、隔离开关等电气设备的交流耐压试验,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具备宽泛的适用范围,同样也是各个高压试验部门、电力承装修试工程单位非常实用且好用的高压耐压测试设备。  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具备这电源容量小,设备体积重量小,改善输出电压波形,防止大的短路电流烧伤故障点,以及不会出现任何恢复过电压的试验优势特点。特别是它的改善输出波形,防止大短路电流烧伤故障点和不会出现任何恢复过电压的优势,让高压耐压试验变的非常安全可靠。这是因为谐振电源为谐振式滤波电路,因此不仅能够改善处处电压的波形畸变还能得到非常好的正弦波形,从而防止了谐波峰值对被试品的无击穿。试验处在串联谐振状态时,被试品的绝缘弱点被击穿时,电路会马上脱谐,回路电流迅速下降到正常试验电流的很小倍,让串联谐振能快速找到绝缘弱点,又防止了短路电流烧伤故障点的隐患。当被试品发生击穿时,因为失去了谐振的条件,因此高电压也马上消失了,并且不会出现任何恢复过电压。

  • FTIR--有类似简谐振动的峰

    FTIR--有类似简谐振动的峰

    [color=#444444]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仪测试塑料表面,发现有类似简谐振动的峰,请问有谁知道是为什么吗?如图。[/color][color=#444444][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9/201909121047553776_4041_1752342_3.jpg!w690x517.jpg[/img][/color]

  • 电磁谐振高频疲劳试验机

    微机控制电磁谐振高频疲劳试验机结构合理:主机采用五个自由度的力学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波动度小,频响高;技术先进:动负荷控制采用先进的脉冲调宽型系统及开关型晶体管功率放大器,易启振、频率高,功耗低;配置精良:平均试验力控制采用进口交流伺服系统控制,传动平稳、响应快、控制精度高;功能完备:全数字控制系统在试验中对测力放大器的自动校准和对交变及平均试验力的自动稳幅控制;可自动定时存储力值及频率、循环次数;可进行常规的疲劳试验和程控加荷试验;应用广泛:配置各种专用夹头和附件,可进行三点弯曲、四点弯曲、圆试样拉伸、板试样拉伸、连杆、螺栓、齿轮、链条等疲劳试验,还可以做裂纹扩展速率、程控加荷试验及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疲劳等试验。

  • 【分享】古代数学家刘徽

    刘徽的成就刘徽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他善于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精炼出一般的数学原理,并解决了许多重大的理论性问题。后人把刘徽的数学成就集中起来,认为他为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上取得了十个领先,它们是:1)他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2)他最早给出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3)他最早应用小数。4)他最早提出非平方数开方的近似值公式。5)他最早提出负数的定义及加法法则。6)他最早把比例和“三数法则”结合起来。(若: a b = C:x,则x = )bca7)他最早提出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完整解法。8)他最早创造出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即“徽率”。9)他最早用无穷分割法证明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10)他最早创造“重差术”,解决了可望而不可及目标的测量问题。

  • 【资料】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

    【资料】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091732_204874_1962905_3.jpg[/img][size=3][font=宋体]高频疲劳试验机在各种类型的疲劳试验机中,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效率高、耗能低等特点,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国防科研、高等院校和工业生产等部门。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被广泛用来测试各种金属材料抵抗疲劳断裂性能、测试[/font][font=Times New Roman]KIG[/font][font=宋体]值、[/font][font=Times New Roman]S [/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N[/font][font=宋体]等曲线等等;选配不同的夹具或环境实验装置,被广泛用来测试各种材料和零部件(如板材、齿轮、曲轴、螺栓、链条、连杆、紧凑拉伸等等)的疲劳寿命,可完成对称疲劳试验、不对称疲劳试[/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宋体][size=3]一、[url=http://www.okyiqi.com/pages_products/proshow_16.html][color=#000000]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color][/url]产品制造和检验标准[/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JB/T5488[/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91[/font][font=宋体]《高频疲劳试验机》标准;[/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GB2611[/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92[/font][font=宋体]《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JB/T8286[/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999[/font][font=宋体]《轴向加荷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font][/size][font=宋体][size=3]二、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主要技术特点[/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 [/font][font=宋体]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主[/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机[/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1 [/font][font=宋体]主机框架采用门式结构,双丝杠传动,刚度高、试验空间大,又能很好地保证同轴度。保证试验数据的精确性、稳定性。下台座带有梯型槽,试样装夹非常方便。[/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2 [/font][font=宋体]主机采用多自由度的力学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使动态力误差远小于同类产品,其波动度指标高于同类产品(静态试验力精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0.5%[/font][font=宋体],静态、动态试验力波动度均高达±[/font][font=Times New Roman]0.5%[/font][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3 [/font][font=宋体]由于主机模型分析及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使本公司的高频机在整个频率范围内一般不需要动态试验力补偿。[/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4 [/font][font=宋体]交流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系统采用日本松下公司产品,调速范围宽,可靠性高。[/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 [/font][font=宋体]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控制系统[/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1 [/font][font=宋体]控制系统采用数字闭环控制系统,智能化数字选频,可有效地抑制非谐振频率的干扰,对频率、相位等自动跟踪,使控制系统能够始终工作在主机谐振点上,波形失真度小,工作稳定、起振容易,且不随试样或构件本身性能的变化而停振。[/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2 [/font][font=宋体]具有常规疲劳试验(对称或不对称)、块谱疲劳试验,调制控制疲劳试验等功能。[/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3 [/font][font=宋体]负荷放大器自动调零、自动标定。[/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4 [/font][font=宋体]具有超载、超行程、过压、过流、过热等保护功能;可任意设置负荷保护上、下限;具有事故自动停机及试样断裂自动停机;自动记录试验数据,保证试验的有效性。[/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 [/font][font=宋体]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试验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计算机及软件系统[/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1 [/font][font=宋体]由计算机直和控制系统紧密配合接对试验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在计算机上,采用虚拟面板形式,按钮式操作。对试验全程操控。[/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2 [/font][font=宋体]具有疲劳裂纹扩展等速率试验功能,也可完成在疲劳裂纹扩展中的等应力疲劳试验。[/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3 [/font][font=宋体]支持网络功能,即可在办公室、家中等地监视(或经授权监控)试验,试验过程中可做到无人值守,保护功能完善,稳定性、可靠性高于其他同类产品。[/font][/size][font=宋体][size=3]二、电磁谐振式高频疲劳材料试验机主要技术指标[/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 [/font][font=宋体]最大静态试验力:[/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0kN[/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 [/font][font=宋体]最大单向脉动试验力:[/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0kN[/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3. [/font][font=宋体]最大动态试验力(峰值):[/font][font=Times New Roman] 50kN[/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4. [/font][font=宋体]试验力分档:[/font][font=Times New Roman] 1[/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font=宋体](或[/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0%F.S[/font][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5. [/font][font=宋体]静态试验力精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0.5%[/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6. [/font][font=宋体]试验力波动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24[/font][font=宋体]小时):[/font][/size][size=3][font=宋体]静态试验力波动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0.5%[/font][/size][size=3][font=宋体]动态试验力波动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0.5%[/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7. [/font][font=宋体]频率范围:[/font][font=Times New Roman]60 ~ 300Hz. 5[/font][font=宋体]级频率调节[/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8. [/font][font=宋体]试验空间:[/font][/size][size=3][font=宋体]上下空间:[/font][font=Times New Roman]700mm [/font][/size][size=3][font=宋体]试验跨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580mm[/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9. [/font][font=宋体]电能消耗:三相电源[/font][font=Times New Roman]380V[/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300VA[/font][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2500VA[/font][font=宋体](电机运行时)[/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10. [/font][font=宋体]重量:[/font][font=Times New Roman]2800kg[/font][/size]

  • 【无最佳答案】求一本书《谐振传感理论及器件》,感谢

    【序号】:1【作者】:[url=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CN&tbs=bks:1,bkv:a&tbo=p&q=+inauthor:%22%E5%86%AF%E5%86%A0%E5%B9%B3%22&source=gbs_metadata_r&cad=3]冯冠[/url][url=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CN&tbs=bks:1,bkv:a&tbo=p&q=+inauthor:%22%E5%86%AF%E5%86%A0%E5%B9%B3%22&source=gbs_metadata_r&cad=3]平[/url]【书名】:谐振传感理论及器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版本】: 2008

  • 【原创】varian --FACT及数学原理

    [size=5][b]FACT 快速自动曲线拟合技术[/b][/size][size=3][b]概论[/b][/size]FACT [font=宋体]是对被分析元素和干扰元素的标样分别进行测量,用所得到的谱图数据进行图形解析,从而将被分析谱线旁边的干扰谱线剥离出去。[/font][font=宋体]采用[/font] FACTwizard, [font=宋体]你需要对被分析元素的纯标样、空白和干扰溶液进行测量,建立谱形模型。一旦你对每个模型的谱图感到满意后,该模型将被储存在方法中。然后可在该模型中测试[/font] FACT [font=宋体]矫正的效果。[/font] [font=宋体]在以后的分析当中,每条被测量谱线将依照其所建立的相应的模型对谱图进行解析。由被分析元素所产生的解析峰将参与被分析元素强度的计算。[/font][img=516,320]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sohtml1/06/clip_image002.jpg[/img][font=宋体]可在一个方法中建立多达[/font] 10[font=宋体]个[/font] FACT [font=宋体]模型,在模型中可包括空白、被分析元素、基体和多达七个干扰物模型。基体和空白模型将对所有被分析元素有效。[/font][font=宋体]当进行[/font] FACT [font=宋体]模型建立时,[b][font=宋体]必须[/font][/b]采用纯的干扰物样品和纯的被分析元素样品来进行,因模型建立过程中计算假设所采用的溶液为纯元素样品。需要注意的是,所建立的被分析元素[/font][font=宋体]模型最好能够与被分析样品中被分析元素接近。[/font][list=disc][*][font=宋体]进空白溶液,建立空白模型[/font][*][font=宋体]进基体溶液,建立基体模型[/font] ([font=宋体]选项[/font])[*][font=宋体]进纯的被分析元素溶液,建立被分析元素模型[/font][*][font=宋体]进纯的干扰元素溶液,建立若干干扰物模型[/font][*][font=宋体]选择模型[/font][/list][img=461,379]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sohtml1/06/clip_image004.jpg[/img][font=宋体] 测试[/font] FACTicp-oes[font=宋体]分析中的光谱干扰可分为背景干扰及谱线重叠干扰两大类,背景干扰可用常量,波长的一次函数和波长的二次函数等表示。由谱线强度的加和性,可知波长相近的两条谱线重叠时,任意波长的强度值等于两条单独谱线在此的强度值之和。从光谱谱线的加和性出发,可以认为任何实际光谱干扰波形均是若干成分谱线与光谱背景(常量,波长的一次或二次函数)的叠加,光谱干扰的校正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何根据实际分析情况,叙述而准确的完成波形的分解问题,这实际上是谱线拟合的问题。[/font][font=宋体]谱线拟合实质上是一种分辨技术,即用数学方法将从跌的总响应曲线分开成单个组分响应的技术,这类方法首先通过理论或实验实测以确定各组分响应的模型,然后在某种最有准则下有总响应曲线数据按照某种算法来确定各组分响应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分辨的目的。[/font][font=宋体]配置一系列混合标准溶液在此波长下进行测定,经过回归运算,可求出各元素在该波长的响应灵敏度及体系的空白响应值。同样的可在其他波长做类似处理得到一个线性方程组。将待测溶液在上述各波长下的强度值代入相应方程并求解,得到各待测元素的浓度,这就是([/font]MLR[font=宋体])[/font].即varian FACT和PE的MSF.

  • 【分享】医学中的数学模型

    [size=3][font=宋体]一、医学数学化的发展历史[/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数学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7 世纪。1615 年英国医生哈维(Farvey W)在研究心脏时应用流体力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方法推断出血流循环系统的存在,18世纪欧拉利用积分方法计算了血流量问题,这些都是历史上应用数学研究生命科学的突出事例。但是,真正大范围地将数学应用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则出现在20世纪中叶。1935年,Mottram对小白鼠皮肤癌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肿瘤细胞总数N随时间的变化速度与N成正比,并获得了瘤体在较短时间内符合指数生长规律的研究成果。1944 年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Schrodinger E)出版了《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一书,应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知识描述了生命物质的重要特征。在薛定谔的影响下,沃森(Watson JD)和克里克(Crick FHC)利用当时对蛋白质和核酸所做的射线结晶学研究以及其他与DNA结构有关的研究,于1953年建立了DNA超螺旋结构分子模型,验证了薛定谔的设想。在书中,薛定谔还利用非平衡热力学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从环境中取得“负熵”,以使生物系统内的熵始终处于低水平。20多年后,普律高津(Prigogine I)等人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将对生命系统的研究推广到薛定谔预言的领域,为此普律高津于1977年荣获了诺贝尔奖。作为医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背后的许多数学影像也许更能说明数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巨大潜力:英国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Hodgkin和Huxley建立了神经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变化的模型,揭示了神经电生理的内在机制,因而于1963年共享诺贝尔奖;基于二维雷当变换(Radon transform)创建CT成像理论的美国科学家Cormack AM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丹麦科学家Jerne NK则应用数学原理研究免疫网络理论获得1984年的诺贝尔奖。这些奖项有力地表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大,高层次的成果往往有赖于合理的数学模型的建立。[/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数学不仅推动了人们探索生命世界的步伐,事实上两者结合已经产生了多个十分活跃的学科。1901年Peanson 创建生物统计学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在医学上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目前常用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最大似然模型、决策树概率分布、微生物检测等,都属于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数学模型及分析。1931年,Volterra在研究食物链的基础上,应用微分方程组研究生物动态平衡,完成了《生态竞争的数学原理》,开创了生物数学(biomathematics)这一新的分支。近年来,可视人及虚拟人的研究、计算医学(computational medicine/biology)、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生理组学(Physiome)等新的学科及领域的出现,使数学这一工具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生物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具有调节机制复杂、多输入、多输出等特点,而且由于很多变量或参数很难在体测量及控制,仅仅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其间的复杂关系,会非常困难且不易得到一致的结论。建立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利于获得生物系统的动态与定量变化,帮助阐明生物医学中有关作用机制等基础性问题,同时通过模型及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得到正常状态,还可以获得异常或极端异常状态下的生理变化预测,以及代替一些技术复杂、代价高昂或难以控制和重现的实验,为临床或特定条件下的方案设计提供预测及指导。此外,从伦理学的角度,人们也希望医学研究中能够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减轻临床试验中人体试验对象不必要的痛苦,因此生理系统的仿真与建模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包括呼吸、血压、体温、各种调节系统等,都已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模拟实验。针对特定应用的模型,如细胞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物种群生长模型、神经网络、心血管模型、临床计量诊断模型等,也不断呈现并得到应用。在本节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以应用最为成功的模型之一,药物动力学模型为例,说明医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二、医用数学模型实例:药物动力学模型[/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于1937年由Teorell开创,主要内容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体外实验数据以及人体生理学知识,结合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运转规律,为药物的筛选提供指导。[/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众所周知,新药研发过程费用昂贵、时间冗长、淘汰率高,大约有90%的候选药物在临床期间被淘汰,主要原因有口服吸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过短等等。为提高新药研究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药物动力学模型已为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应用。传统的新药研发流程中,药物动力学的应用主要在药物研发的中后期,近年来,人们开始在药物研发的早期对其药物动力学特性进行模拟研究,以尽早淘汰药物动力学参数不理想的候选药物,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比如药物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就是指在化合物合成前,先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其药动学相关特性,进行初步筛选。此外,药物动力学模型在研究药物处置及作用机制、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用药、新药开发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包括房室模型、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统计矩模型等。下面以最常用的房室模型,结合前面所述的建模步骤,对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模过程进行分析描述。[/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一)背景和问题表述[/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药物进入机体后,在随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吸收、分布、代谢,最终被排出体外。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即单位体积血液中药物的含量,称为血药浓度。血药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时曲线,建模目的是建立能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数学模型及参数,并能反映给药方式、给药时间间隔、给药剂量等对分布的影响。[/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二)模型构建[/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上述问题属于人体与外界以及人体内部的物质交换问题,研究这类问题最常用的是房室模型。药物动力学的房室分析方法将人的机体看做由不同房室构成的系统,每个房室代表药物在其中分布大致均匀的组织或体腔。如血液及供血丰富的肝、心、肾在特定情况下可视为一个房室,而血供不足的组织如肌肉、皮肤等可视为另一个房室。为了进行严格数学描述,常对模型做如下假设:①房室具有固定容量,且药物在每个房室内的分布是均匀的;②各房室间可进行物质交换,且至少有一个房室可与外环境进行交换;③房室间的物质交换或药物转移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即系统中物质总量的改变等于输入总量与输出总量之差;④线性假设:药物的转移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font][/size]

  • 【转帖】和杨振宁教授漫谈: 数学和物理的关系

    杨振宁是当代的大物理学家, 又是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他的两项巨大成就: 杨–密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成为80年代以来一系列数学研究的出发点, 其影响遍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低维拓扑、辫结理论、量子群等重大数学学科。笔者曾在「杨振宁与当代数学」的访谈录中有过较为详细的介绍(此文的中文版在台湾「数学传播」1992年4月发表, 内容不全相同的英文版刊于「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Vol.15,NO。.4,1993。它的中译文已被收入杨振宁的新着「读书教学再十年」(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5), 这里记录的有关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来自笔者在1995年末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 访问杨振宁先生时的一些谈话材料, 因为不是系统的谈话, 故称「漫谈」。

  • 新概念测量误差理论由美国数学类杂志背书

    新概念测量误差理论由美国数学类杂志背书

    [align=center][size=18px] 新概念测量误差理论由美国数学类杂志背书[/size][/align][size=18px] 突然发现,新概念测量理论除了讨论几个孤立的测量概念(用案例证明现有概念逻辑矛盾)的[/size][size=18px]论文[/size][size=18px]可能在测量类杂志发表,但凡通过系统性的数学推理以演示新概念理论的数学原理的论文则完全不可能发表于测量学杂志,只能发表于数学类杂志。[/size][size=18px] 却原来,很多测量学者[/size][size=18px]的知识起点是现有测量概念而不是概率论[/size][size=18px],[/size][size=18px]他们[/size][size=18px]甚至根本不知道[/size][size=18px]概率论[/size][size=18px]是[/size][size=18px]测量理论的数学根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过是死记硬背既有测量概念的皇帝新衣赞美者[/size][size=18px]。不然,用什么才能解释他们对这种最基本的数学概念[font=&]E(C)=C[/font]和[font=&]σ[sup]2[/sup](C)=0[/font]都毫无感觉呢?[/size][size=18px] 我曾经和一个同事聊过观测值是数值,数值没有方差,他立马就能意识到这里面至少有个问题,至少会去回忆一下数学概念,这才是作为测量学者的正常反应。[/size][size=18px] 当我用概率论为依据证明现有测量理论的[/size][size=18px]概念[/size][size=18px]违背概率论的时候,那些测量学者审稿人却反过来用现有测量理论的概念为依据否定我的论文,[/size][size=18px]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他们是在用因果倒置的“[/size][size=18px]逻辑[/size][size=18px]”评审论文[/size][size=18px],唯一的解释是[/size][size=18px]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概率论是测量学理论[/size][size=18px]的概念逻辑[/size][size=18px]起点[/size][size=18px]。[/size][size=18px] 白白耽误了很多时间,先前也有一篇涉及数学概念推理的论文也是被测量杂志拒稿后最后发表于日本数学类杂志。[/size][size=18px] 这篇论文遵循严格的概率论的概念,把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逻辑及误差处理评价原理重新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推演,不确定度概念的表达与内涵都不同于传统测量理论,连贝塞尔公式都进行了重新推导(与现有测量规范和教科书中的表达形式不同),误差分类概念当然全部废弃,等等,稍后会将中文版公开发布。[/size][size=18px] 至此,新概念测量理论的核心学术思想已经完整地由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背书,中美日欧期刊一应俱全了[img]http://img.baidu.com/hi/face/i_f30.gif[/img]。作为新概念理论研究的重要历史事件,当要记此一笔。[/size][size=18px] 2020 9 7 于武汉大学[/size][size=18px][img=,690,3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9/202009101009433160_5901_2101846_3.png!w690x323.jpg[/img][/size]

  • 【资料】核磁共振新书出炉(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方法)

    【资料】核磁共振新书出炉(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方法)

    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技术,2008年5月出版,这本书由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核磁共振中心)高汉宾研究员(简明核磁共振手册)的作者赚写,刚刚上市,是理解核磁共振及实验原理的绝好教材,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其中第16章专门阐述2004版150个实验的脉冲原理),附件为前言和目录内容及封面,有兴趣的核磁共振专业专家可以联系购买! 联系购买方式 联系电话  (027)87198791 波谱学杂志编辑室,黄老师 或者高老师,书还有很多!具体邮费可能不要吧,请打电话咨询1.邮局汇款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高汉宾收      邮编4300712.银行汇款:户  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开户银行:建行武汉科学院支行帐  号:42001237053050000800[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2023]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技术[/url][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6/200806052040_92024_1788637_3.jpg[/img]

  • 碳硫仪高频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5.3.2 三点式振荡电路 定义:三点式振荡器是指LC回路的三个端点与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而组成的反馈型振荡器。三点式振荡电路用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代替变压器耦合,可以克服变压器耦合振荡器只适宜于低频振荡的缺点,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振荡电路,其工作频率可从几兆赫到几百兆赫。 1、 三点式振荡器的构成原则图5 —20 三点式振荡器的原理图图5 —20是三点式振荡器的原理电路(交流通路)为了便于分析,图中忽略了回路损耗,三个电抗元件 构成了决定振荡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要产生振荡,对谐振网络的要求:?必须满足谐振回路的总电抗 ,回路呈现纯阻性。反馈电压 作为输入加在晶体管的b、e极,输出 加在晶体管的c、e之间,共射组态为反相放大器,放大器的的输出电压 与输入电压 (即 )反相,而反馈电压 又是 在 、 支路中分配在 上的电压。 要满足正反馈,必须有 (5.3.1)为了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和 必须反相,由式(5.3.1)可知必有 成立,即 和 必须是同性质电抗,而 必为异性电抗。综上所述,三点式振荡器构成的一般原则:(1) 为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 、 必须为同性,而不与发射极相连的电抗元件 的电抗性质与前者相反,概括起来“射同基反”。此构成原则同样适用于场效应管电路,对应的有“源同栅反”。(2)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可利用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来估算。若与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 、 为容性的,称为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也称为考比兹振荡器(Colpitts),如图[font=Times New Ro

  • 【转帖】EJA变送器原理及介绍

    DPharp EJA差压变送器(Differential Pressure/Pressure high accuracy resomamt sensor pressure transmitter)是由日本横河电机株式会社于94年最新开发的高性能智能式差压、压力变送器,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单晶硅谐振式传感器技术,自投放市场以来,以其优良的性能受到客户好评。EJA在DPharp EJa变送器基础上实现了以下设计目标:1、除保证高精度外,还实现了静压、温度等环境影响极小的高性能。2、可长期连续使用的高可靠性。3、小型、轻量,使其有受安装场所的限制,可自由安装。4、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技术,具有完整的自诊断功能和通讯功能。5、开发时重视零点的稳定性,提高了维护效率。DPharp EJA变送器的开发获得了日本产业社会最高奖—大河内纪念奖和由桥本龙太郎颁发的优质产品奖,并通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先进国家的多种安全认证。EJA智能变送器采用日本横河电机开发的单晶硅谐振式传感器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变送器,自进入中国市场,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是变送器领域最具活力的名牌产品。也深得中国客户的好评,并于97年5月获取中国电力部进入200MW、300MW、600MW机组的认证书和中国化工部及石油部门的认证书。EJA特点●世界首创—单晶硅谐振传感器●采用微电子机械加工高新技术(MEMS)●传感器直接输出频率信号,简化与数字系统的接口●高精度,一般为±0.075%●高稳定性和可靠性●连续十万次过压试验后影响量≤0.03%/16MPa●连续工作五年不需要调校零点●BRAIN/HART/FF现场总线三种通讯协义供选择●完善的自诊断及远程设定通讯功能●可无需三阀组而直接安装使用●基本品的接液膜片材质为:哈氏合金C-276(小型标准为3.9kg)●外部零点/量程调校原理:由单晶硅谐振式传感器上的两上H形的振动梁分别将差压、压力信号转换成频率信号,送到脉冲计数器,再将两频率之差直接传递到CPU进行数据处理,经D/A转换器转换为与输入信号相对应的4~20mADC的输出信号,并在模拟信号上叠加一个BRAIN/HART数字信号进行通信。膜盒组件中内置的特性修正存贮器存贮传感器的环境温度、静压及输入/输出特性修正数据,经CPU运算,可使变送器获得优良的温度特性和静压特性及输入/输出特性。通过I/O口与外部设备(如手持智能终端BT2 00或275以及DCS中的带通信功能的I/O卡)以数字通信方式传递据,即高频2.4kHz(BRAIN协议)或1.2kHz(HART协议)数字信号叠加在4~20mA信号线上,在进行通讯时,频率信号对4~20mA信号不产生任何的影响。1、结构原理单晶硅谐振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即在一单晶硅芯片上采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MEMS),分别在其表面的中心和边缘作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H形状的谐振梁(H型状谐振器有两个振梁),且处于微型真空腔中,使其即不与充灌液接触,又确保振动时不受空气阻尼的影响。2、谐振梁振动原理硅谐振梁处于由永久磁铁提供的磁场中,与变压器、放大器等组成一正反馈回路,让谐振梁在回路中产生振荡。3、受力情况当单晶硅片的上下表面受到压力并形成压力差时将产生形变,中心处受至压缩力,边缘处受到张力,因而两个形状振梁分别感受不同应变作用,其结果是中心谐振梁受压缩力而频减少,边侧谐振梁因受张力而频率之差对应不同的压力信号。EJA 优良性能1、优良的温度影响特性2、优良的静压影响特性3、优良的单向过压特性EJX系列产品:是采用单晶硅传感器的高品质的电子差压变送器,适用于液体、气体或蒸汽的流量以及液位、密度和压力测量。可以通过内藏显示表或BRAIN协议或HART通讯协议显示其静压。还具有快速响应、通讯协议远程设定、自诊断功能以及任选高/低压力报警状态输出功能等特征。可提供FF现场总线型。EJX系列标准配置具有TUV认证。除FF现场总线型外都适用于SIL2场合。

  • 我的『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图书

    我的『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图书

    书名: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作者:原现瑞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19年;页数:348页;装帧:平装;ISBN:978-7-202-12132-0;内容介绍: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包括液体NMR、固体NMR和NMR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内容。液体NMR主要应用于化学,固体NMR应用于材料学,MRI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本书论述液体NMR波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 本书从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出发,介绍NMR波谱学的基本理论,用乘积算符公式分析一些经典脉冲序列和常用的1D和2DNMR实验,并给出NMR谱用于研究有机小分子结构的应用实例。 本书的目的是向这些非物理学专业人员介绍NMR波谱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实验,书中所采用的数学和物理的概念、模型或方法以简单介绍为主,数学公式的演算尽可能详细,以方便读者理解。 目前该书没有电子版,仅有纸质版,如有需要请与李润岩联系,电话:13784334153。谢谢!目录:第一章:核磁共振的概念和经典力学的理论解释第二章:量子力学基本知识第三章:量子力学中的算符和力学量;第四章:密度算符;第五章: 单自旋-1/2;第六章:二自旋体系;第七章:二自旋体系乘积算符之间的转化;第八章:一些经典的脉冲序列;第九章:一维NMR实验;第十章:同核二维NMR实验;第十一章:异核二维NMR实验;第十二章: 弛豫动力学;第十三章:用NMR谱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练习题及提示答案附录封面:[img=核磁共振波谱学,690,106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7/202007151026532286_9904_1267429_3.jpg!w690x1064.jpg[/img]

  • 石英晶体振荡器

    石英晶体振荡器分非温度补偿式晶体振荡器、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TCXO)、电压控制晶体振荡器(VCXO)、恒温控制式晶体振荡器(OCXO)和数字化/μp补偿式晶体振荡器(DCXO/MCXO)等几种类型。其中,无温度补偿式晶体振荡器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日本工业标准(JIS)中,称其为标准封装晶体振荡器(SPXO)。现以SPXO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石英晶体,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是一种重要的压电晶体材料。石英晶体本身并非振荡器,它只有借助于有源激励和无源电抗网络方可产生振荡。SPXO主要是由品质因数(Q)很高的晶体谐振器(即晶体振子)与反馈式振荡电路组成的。石英晶体振子是振荡器中的重要元件,晶体的频率(基频或n次谐波频率)及其温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切割取向。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基本结构、(金属壳)封装及其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只要在晶体振子板极上施加交变电压,就会使晶片产生机械变形振动,此现象即所谓逆压电效应。当外加电压频率等于晶体谐振器的固有频率时,就会发生压电谐振,从而导致机械变形的振幅突然增大。与金属板之间的静电电容;L、C为压电谐振的等效参量;R为振动磨擦损耗的等效电阻。石英晶体谐振器存在一个串联谐振频率fos(1/2π),同时也存在一个并联谐振频率fop(1/2π)。由于Co?C,fop与fos之间之差值很小,并且R?ωOL,R?1/ωOC,所以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Q非常高(可达数百万),从而使石英晶体谐振器组成的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十分高,可达10-12/日。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振荡频率既可近似工作于fos处,也可工作在fop附近,因此石英晶体振荡器可分串联型和并联型两种。用石英晶体谐振器及其等效电路,取代LC振荡器中构成谐振回路的电感(L)和电容(C)元件,则很容易理解晶体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SPXO的总精度(包括起始精度和随温度、电压及负载产生的变化)可以达到±25ppm。SPXO既无温度补偿也无温度控制措施,其频率温度特性几乎完全由石英晶体振子的频率温度特性所决定。在0~70℃范围内,SPXO的频率稳定度通常为20~1000ppm,SPXO可以用作钟频振荡器。

  • 【分享】声 学

    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媒质包括各种状态的物质,可以是弹性媒质也可以是非弹性媒质;机械波是指质点运动变化的传播现象。声学发展简史 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声学是经典物理学中历史最悠久,并且当前仍处在前沿地位的唯一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从上古起直到19世纪,人们都是把声音理解为可听声的同义语。中国先秦时就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和乃成乐”。声、音、乐三者不同,但都指可以听到的现象。同时又说“凡响曰声”,声引起的感觉(声觉)是响,但也称为声,这与现代对声的定义相同。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英文的的词源来源于希腊文,意思就是“听觉”。 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工作主要在音乐方面。《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令伶伦取竹作律,增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管(笛、箫)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这样听起来都很和谐,这是最早的声学定律。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自然律,只不过是用弦作基础。 1957年在中国河南信阳出土了蟠螭文编钟,它是为纪念晋国于公元前525年与楚作战而铸的。其音阶完全符合自然律,音色清纯,可以用来演奏现代音乐。1584年,明朝朱载堉提出了平均律,与当代乐器制造中使用的乐律完全相同,但比西方早提出300年。 古代除了对声传播方式的认识外,对声本质的认识也与今天的完全相同。在东西方,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某种方式传到人耳,引起人的听觉。这种认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从古代人们的知识水平来看,却很了不起。 例如,很长时期内,古代人们对日常遇到的光和热就没有正确的认识,一直到牛顿的时代,人们对光的认识还有粒子说和波动说的争执,且粒子说占有优势。至于热学,“热质”说的影响时间则更长,直到19世纪后期,恩格斯还对它进行过批判。 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几乎所有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对研究物体的振动和声的产生原理作过贡献,而声的传播问题则更早就受到了注意,几乎2000年前,中国和西方就都有人把声的传播与水面波纹相类比。 1635年有人用远地枪声测声速,以后方法又不断改进,到1738年巴黎科学院利用炮声进行测量,测得结果折合为0℃时声速为332米/秒,与目前最准确的数值331.45米/秒只差0.15%,这在当时“声学仪器”只有停表和人耳和情况下,的确是了不起的成绩。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推理:振动物体要推动邻近媒质,后者又推动它的邻近媒质等等,经过复杂而难懂的推导,求得声速应等于大气压与密度之比的二次方根。欧拉在1759年根据这个概念提出更清楚的分析方法,求得牛顿的结果。但是据此算出的声速只有288米/秒,与实验值相差很大。 达朗贝尔于1747年首次导出弦的波动方程,并预言可用于声波。直到1816年,拉普拉斯指出只有在空气温度不变时,牛顿对声波传导的推导才正确,而实际上在声波传播中空气密度变化很快,不可能是等温过程,而应该是绝热过程。因此,声速的二次方应是大气压乘以比热容比(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的比)与密度之比,据此算出声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就完全一致了。 直到19世纪末,接收声波的“仪器”还只有人耳。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强大约是10¯ ¹ ² 瓦/米² ,在1000Hz时,相应的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点振动位移大约是10pm(10¯ ¹ ¹ 米),只有空气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可见人耳对声的接收确实惊人。19世纪中就有不少人耳解剖的工作和对人耳功能的探讨,但至今还未能形成完整的听觉理论。目前对声刺激通过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过程有所了解,但这过程以后大脑皮层如何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明确后,对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和灵敏度也都有不少的研究。发现著名的电路定律的欧姆于1843年提出,人耳可把复杂的声音分解为谐波分量,并按分音大小判断音品的理论。在欧姆声学理论的启发下,人们开展了听觉的声学研究(以后称为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名的是亥姆霍兹的《音的感知》。 在封闭空间(如房间、教室、礼堂、剧院等)里面听语言、音乐,效果有的很好,有的很不好,这引起今天所谓建筑声学或室内音质的研究。但直到1900年赛宾得到他的混响公式,才使建筑声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19世纪及以前两三百年的大量声学研究成果的最后总结者是瑞利,他在1877年出版的两卷《声学原理》中集经典声学的大成,开创了现代声学的先河。至今,特别是在理论分析工作中,还常引用这两卷巨著。他开始讨论的电话理论,目前已发展为电声学。 20世纪,由于电子学的发展,使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仪器设备,可以产生接收和利用任何频率、任何波形、几乎任何强度的声波,已使声学研究的范围远非昔日可比。现代声学中最初发展的分支就是建筑声学和电声学以及相应的电声测量。以后,随着频率范围的扩展,又发展了超声学和次声学;由于手段的改善,进一步研究听觉,发展了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由于对语言和通信广播的研究,发展了语言声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把超声广泛地用到水下探测,促使水声学得到很大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由于工业、交通等事业的巨大发展出现了噪声环境污染问题,而促进了噪声、噪声控制、机械振动和冲击研究的发展高速大功率机械应用日益广泛。非线性声学受到普遍重视。此外还有音乐声学、生物声学。这样,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声学体系。

  • 【孙素琴专家系列讲座】:3月12日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专家讲座】:红外光谱基本原理【讲座时间】:2015年03月12日 10:00【主讲人】:孙素琴 (现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研究员。从事红外光谱分析工作30年。借助于化学计量学创建了复杂体系的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分析法。)【会议简介】第一讲: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内容提要:频率/波长/波数的换算,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的光谱范围,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分子能量变化,分子能级跃迁与分子光谱类型,谐振子与非谐振子模型的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分析,多原子分子的简正振动模式和多分子的简正振动模式,群论与分子振动光谱的量子化学计算。-------------------------------------------------------------------------------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03月12日 9:303、报名参会: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3474、报名及参会咨询:QQ群—379196738

  • 【转帖】从激光原理看六脉神剑的产生机制

    作者:swordmean 导师:金庸 专业:光电子 摘要:六脉神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激光原理出发,论证了生物激光的可行性及实现的办法,在人类进化事业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背景:与传统的武功,如降龙十八掌,九阳真经等相比,六脉神剑是一种威力极强的武功,具有操作简单,响应时间快,杀伤力大(功率密度大),效率高, 使用范围远等优点,因此为广大的武学名家所觊觎,但是由于大理段氏将这门武 功列为绝密档案,而且存在修炼困难等问题,六脉神剑的产生原理,始终是武林 中的一个谜,作者从事激光器理论研究多年,终于凭借两条基本假设,解决了生 物激光产生中的若干困难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快速修炼六脉神剑的方法,本文的 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激光原理看六脉神剑的产生机制 公理1:真气是一种类似于等离子体的物质形态 公理2:真气和激光都可以在经脉中传输 六脉神剑其实是一种小功率的生物激光武器,这从六脉神剑的效果上可以看出来,但是,这种生物激光,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输损耗过大,非基模激射等缺点,这大大影响六脉神剑的威力。从激光原理看,激光的激射需要两个条件:粒子数反转和谐振腔的形成。我们先研究六脉神剑产生粒子数反转的原理,因为在丹田中,存在大量的真气,一般来说,这些真气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对于武学名家,可以通过修炼,将这些等离子体,积累并释放出来,一般来说,释放的速度越快,能量越高,则武功的威力也越大,降龙十八掌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将这些真气积累至顶峰时释放出来,因此产生出巨大的功率密度。而九阳神功,则是指导如何提高这种等离子态的真气的容量和衰减时间的方法。 如果在丹田内产生某种势场,导致大量的等离子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就可能使这些基态的等离子体转化为激发态,再通过跃迁释放出光能,因此,从原理上说,六脉神剑与其他的武功是截然不同的。导致基态原子激发的势场,是由等离子体分布不同而产生的磁场,导致等离子体激发的这种势场,在激光原理中,这被称为泵浦。一般的武功,恰好忽略了这种非均匀势场的作用。通过泵浦,我们就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在大量的粒子数反转的条件下,就可能产生激光。 下面我们再看谐振腔的形成,这与真气的运行路线有密切的关系,鉴于以上讨论的粒子数反转条件只能在丹田内完成,这种生物激光器的谐振腔也在丹田内, 同样可以通过控制周围势场的形状来限制跃迁产生的光在丹田中的分布,而光场 的分布,影响了激光的质量,决定了激光器是单模激射和多模激射,有经验的精 通六脉神剑的天龙寺长老,能够同时控制多个激射波长,但是由于多模激射的势 场太过于复杂,难于控制,大部分人,如枯容大师,段正明等,只能单波长激射,由于传输问题,这种单模激光很容易发散,若以这种发散的激光输出,就只能练成一指。段誉能够练成六脉神剑的主要原因,完全是因为北冥神功这种奇异的武功的出现,首先,通过北冥神功积累了大量的真气,因此,为粒子数反转提供了强大的泵浦,大大提高了粒子反转数密度。其次,北冥神功本来就是吸取别人的内力,因此,它的势场分布,与一般的武功完全不同,恰好符合谐振腔的谐振条件,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样通过外力来强行控制真气场的形状,因此,段誉可以轻而易举的练成六脉神剑,但是,这种北冥神功的真气场 ,和真正的谐振腔条件,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段誉的这种激光激射,并不是时时都能够产生,需要一定的矫正,可惜的是,能够同时知道北冥神功和六脉神剑的,世间上唯有段誉一人,而段誉是看图学成的,又对二者的关系完全不明白,因此,段誉的六脉神剑具有很大的限制性,这一点,就算是帮助段誉研究过的萧峰,也不明白,因为他不知道六脉神剑真正的输出是激光而不是真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谐振腔的形成和粒子数反转,也是六脉神剑这种生物激光的基本原理,从这个原理来看,除了北冥神功外,吸星大法和明玉神功,也有类似的作用。 下面再讨论激光在人体中的传输和激射过程。从一般的武功来看,真气传输的通道是经脉,六脉神剑的光传输也是这样的,提供真气运行通道的经脉,同时也是激光传输的光波导,否则,以北冥神功这种强大的泵浦产生的激光,早就对人体产生了伤害。在这里,我们假设经络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光纤的波导。从后面的论证中可以看出,这个假设是正确的。由于光波导的截至频率为0,因此,也适合于一般真气的传输,而在传输中一般真气没有发生泄漏,是因为外层波导的禁带宽度大,对传输中的真气构成了势垒,因此,除了少量的真气通过隧穿逸出外,大量的真气都可以达到终点。 由于经络既是真气传输的通道,又是光波导,从这个意义上,这一段波导不仅仅是光传输的通道,而且是一段光纤放大器,光在经络中传输的同时。还能获得增益,这就大大提高了输出光功率,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光波导近似成EDFA,由 理论计算可知,若增益越大,EDFA的长度越长,所获得的增益就越大。 也许会有人怀疑六脉神剑是生物激光的真实性,因为真正的单模激光器的光传输距离是很长的,而六脉神剑就要差一点,这一点前面实际上已经提到过。六脉神剑其实是一种小功率的生物激光武器,这从六脉神剑的效果上可以看出来,但是,这种生物激光,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输损耗过大,非基模激射等缺点,这大大影响六脉神剑的威力。由于一般的泵浦是依靠改变磁场分布来形成的,因此难于获得较大的泵浦,就算是北冥神功,因为势场分布和谐振腔条件的微小差异,也会导致输出功率的大大下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理论计算,我们可以使北冥神功的真气场完全符合谐振腔条件,这时的六脉神剑, 威力将以数倍的提高。 其次,从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来看,都是从手指上发出,他们对激光原理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因此输出的激光,都不是基模激射,从激光原理可知,高阶模的激光光斑面积大,但是功率密度,强度等,都要比基模激光要差,因此,六脉神剑还有改进的余地。 再次:空气对激光的损耗是十分大的,由于散射,吸收等作用,空气对激光的损耗非常大,而且从实验结果来看,六脉神剑的输出激光波长,极有可能在紫外光波段,并不是在空气的损耗系数最小的范围内,再加上非基模激射,因此段誉的六脉神剑,威力远远比理论值要低。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提出的快速修炼六脉神剑的方法有两种: 1.先修北冥神功,吸星大法或明玉功,推荐北冥神功。 2.首先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通过ansys模拟出丹田中的真气场分布,在再加以修炼另外,六脉神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选择合适的波长,实现纯基模输出,降低输出损耗和阈值真气密度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分析。 总结:六脉神剑其实是一种人体内的一种生物激光器,随着对真气性能的深入研究,我们相信,我们最终会在广大的中国人民身上普及,将来的战争,将不 再是以科技取胜,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将会是参战的人数,我们有理 由相信,中国将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后,希望这种生物激光器,能够最 快的应用到 PLA中去,这将对台湾当局产生强大的威慑力,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天龙八部--三联出版社(盗版) 激光原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集成光电子和生物电子学导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 【分享】N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艾萨克牛顿

    【分享】N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艾萨克牛顿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4/200704181531_49095_1643735_3.jpg[/img]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他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又名为“牛顿力学”,而力的单位也叫做“牛顿”,另外,以牛顿命名的数学和科学术语还有“牛顿方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牛顿法”、“高斯-牛顿最小二乘法”、“牛顿环”、“非牛顿流体”等。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求学岁月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那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 【转帖】测不准原理的奠基人-海森堡

    德国物理学家。1901年12月5日生于维尔兹堡,1976年2月1日卒于慕尼黑。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A.索末菲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同年赴格丁根随N.玻尔研究3年。  1924年,海森伯到哥本哈根在N.玻尔指导下研究原子的行星模型。1925年解决了非谐振子的定态能量问题,提出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新解释。矩阵力学就是M.玻恩和E.P.约旦后来又同海森伯一道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海森伯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阐明了量子力学诠释的理论局限性,对某些成对的物理变量,例如位置和动量,永远是互相影响的。虽然都可以测量,但不可能同时得出精确值。“不确定性”适用于一切宏观和微观现象,但它的有效性通常只限于微观物理学。1929年,他同W.E.泡利一道曾为量子场论的建立打下基础 ,首先提出基本粒子中同位旋的概念。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帮助建立了量子力学的现代科学,从中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他对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原子核理论、铁磁性、宇宙线和基本粒子理论都有重要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是设在卡尔斯鲁厄的西德第一台核反应堆的规划者。  在海森伯的哲学著作和方法论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深受N.玻尔和A.爱因斯坦的影响。从前者,他导出了科学发明的社会和对话性质的概念;宏观物理学和微观物理学之间的对应原理(实用主义和模型—理论的连续性);经典物理学的永恒性,但不一定有普适性;在微观物理学中,科学观测者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不是被动的,因而微观物理学的定理有按照上下文而定的特点。从爱因斯坦那里,他导出自然界的中心规律的准则一定是简单的这一概念;科学的唯实论(即科学描写自然本身,而不仅是自然怎样可以被利用);还有理论应载满科学的各种观测。他也是玻尔的互补性哲学的合著者。在后期工作中,他构想自然界的中心规律包含一组普适的对称素,这些对称素对于各种不同的微粒物质系统而言,可以用一个数学方程来表达。作为社会活动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积极促进和平利用核能。1957年,他带领其他德国科学家反对用核武器武装西德军队。1954年,他曾是日内瓦欧洲核研究委员会(CERN,以后改称海森伯早年在慕尼黑大学A.索末菲指导下攻读物理学。他和他的同班同学 W.泡利是终身好友,也是合作者。他在1923年完成了关于流体流动中的湍流的博士论文。其后,海森伯跟着泡利到了格丁根大学,在M.玻恩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924年秋,他到了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在玻尔指导下工作。   海森伯对于原子的玻尔行星式模型很感兴趣,他对于这一模型的局限性的理解,促使他为建立一个新模型而寻找理论基础。玻尔的概念,在1913年以后被认为是旧量子论的核心部分,这一概念认定各电子在确定的绕核轨道上作经典的运动,并把量子的约束视为外加的;用此模型后,可使计算所得结果符合实验数据。作为已有实验的总结,和作为刺激进一步研究而言,玻尔的原子模型是很成功的,而且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新的研究结果越来越难以和这一简单模型计算所得相符。   1925年6月,海森伯由于害了花粉热病而在北海的黑尔戈兰岛休养。他在岛上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问题,即如何求解非谐振荡器的稳定(离散)能态。由于这一问题和简单行星型原子问题相类似,所以,他所用的解法必然可以用来指导发展原子系统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处理有离散能态——如原子光谱所显示的离散能态——和其他形式的量子化能量,以及原子系统所显示的稳定现象的科学)。海森伯的这些结果是在几个月后以《量子论关于动力学和力学关系的新解释》为题发表在《物理学时报》上的。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对力学基础概念的一种最新解释的建议。   海森伯处理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玻尔处理同一问题的观点相差很大,甚至与玻尔观点和19世纪信条的差别基本相仿。在原子中,粒子与粒子运动的路线都是测不出来的,海森伯情愿放弃这种离散的粒子在预定的路线上运动的思想,改用直接处理实验事实的理论,使量子条件不再是事先特设的约定,而是理论的结论。物理变量应该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在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1905)的论文影响下,他使这些变量不再代表隐藏、不可接近的结构,而代表可以观测(或可以测定)的量。玻恩看到这组数字服从矩阵代数的运算规律,玻恩、P.约旦和海森伯就把这一新理论用矩阵分析这一数学分支来表达,而新量子论就变成了矩阵力学。量子论的每一个矩阵 (一般是无限维度)是一个物理变量的一组可能的特定值,矩阵的每一项都能导出有关能态的发生概率和有关能态间的跃迁概率。海森伯利用了新的矩阵力学来解释氦原子的二重性光谱(亦即把两种形式的光谱叠加起来,其中一种光谱的两个电子的自旋平行,而另一种则是反平行的)。用这种方法,氢分子的光谱也应有类似的双重性。他和其他人在一起研究了不少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铁磁现象和电磁性态。新量子论还有各种不同的重要形式,它们分别是由E.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的波动力学和P.A.M.狄拉克提出的变换论。   1927年,海森伯发表了不确定性原理。他在论文上发表的不确定性原理的形式,是为了说明矩阵力学如何能用经典力学大家直觉所能知道的概念来解释。如果g为电子在某一特定状态中的位置坐标,而"则为其动量,假定g和P可以在许多电子上独立测定,则海森伯证明:式中4Q为Q的测定的标准偏差,p为p的测定的标准偏差,而h为普朗克常量(等于 6.626176x10—21尔格秒)。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物理学的特性;这些原理说明,对任何一对不能对易的(即共轭的)变量而言,这是一个强加的和必须服从的理论限制条件。例如,分别代表位置和动量的两个矩阵就是这样一对共轭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量的测量精度一定影响另一种量的测量精度。所有科学家都认识到不确定性原理的巨大意义;但怎样从物理学上理解它还无定论:它是不是为了使用直觉的经典的(或互补的)图像来解释量子系统而产生的?它是不是另外一种新的量子统计学的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不是还通过所选用数学模型的一些特殊性质,来描写某些个别量子系统的特性?这些到现在还是争论不休的问题。玻尔认为,这一原理是用来说明一个量子系统的互补图像的,这些量子系统在经典的直觉空间内可以是一个粒子,也可以是一个波包;海森伯原来是用这原理说明量子系统的非直觉性质的,这种量子系统当然有别于经典系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