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淬火变形相变仪

仪器信息网淬火变形相变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淬火变形相变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淬火变形相变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淬火变形相变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淬火变形相变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淬火变形相变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淬火变形相变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淬火变形相变仪相关的论坛

  • 定形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标准测试方法及其改进

    定形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标准测试方法及其改进

    [table][tr][td][color=#cc0000]摘要:本文针对测试定形相变材料热性能的 ASTM C1784 动态热流计法(DHFM),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使得 ASTM C1784 更容易被理解、掌握和推广应用。同时,本文分析了 DHFM 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技术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真正解决各种大尺寸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准确、可靠和快速测试问题,以便建立更具有工程应用实际意义的新标准测试方法。[/color][/td][/tr][/table][align=center][img=,690,38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172114_9883_3384_3.png!w690x389.jpg[/img][/align][color=#cc0000]1. 引言[/color] 相变材料(PCM)利用其熔融潜热以达到热存储或对环境或系统进行温度调控目的,在建筑结构中越来越多的发现PCM的应用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和调节室内温度。其基本原理是白天 PCM 吸收部分建筑热载荷并产生熔化,而在较低温度的夜间PCM冻结释放出热量,由此来稳定控制建筑物室内空间内温度。 数值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随着PCM 在建筑物围护结构中的应用,负荷峰值小时得以减少,峰值需求时间得到移动,可节省高达25%的制冷能源消耗,并明显提高生活舒适度。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建筑法规越来越强调节能和能效,这导致建筑中普遍使用各种隔热技术。另一方面,PCM 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应用主要是因为它的初始成本要高于隔热技术,以及性能方面的问题,如易燃性和相变性能老化严重等。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PCM材料研究、封装技术、相稳定方法和阻燃剂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解决了阻碍PCM 应用的大部分问题。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现存的隔热材料改造项目,更换或添加常规隔热材料可能并不总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能性能最划算的解决方案。 由于 PCM 性能和成本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市场上推出了多种集成 PCM 的建筑产品,如 PCM 墙体、PCM 增强隔热材料等。这些 PCM 集成部件的动态特性或相变特性,主要包括相变温度区间、潜热性能、过冷和滞后性能以及隔热性能,这些性能的准确测试对预测PCM 产品在整个系统尺度范围内的蓄热和节能潜力至关重要。在早期应用中,具有纯的和均匀的PCM 集成入建筑部件中,如大型PCM壁芯、PCM 壁管。因此,利用单纯 PCM 的动态特性对 PCM 集成产品进行能量或热性能分析已成为一种普遍做法。传统上采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测量 PCM 产品中的纯 PCM 成分的动态特性,然而 DSC 方法适用于典型毫米尺度和毫克质量量级的样品,DSC 法还要求样品在成分上要相对均匀。 目前最先进的 PCM 产品与早期 PCM 应用完全不同,目前的 PCM 多是以毫米尺度包裹在结构件内部,例如 PCM 增强石膏板、形状稳定(Shape Stabilized)的定形 PCM 板和 PCM 纤维增强隔热材料等。这些 PCM 集成部件的动态热性能取决于几个关键指标,如构件内 PCM 的质量分数、构件的热容量和导热系数,以及存在的添加剂(火阻燃剂、导电抑制剂、粘合剂)。此外 PCM 本身的动态特性可能会因为周围材料和外来材料的引入而产生变化,因此PCM 集成构件的动态特性与纯 PCM 的动态特性相比有显著差异。 先进的 PCM 产品在尺寸和质量上都会变得更大更重,而且在组合中往往非常不均匀而无法作为 DSC 测试中样品。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采用 DSC 测试系统所进行的单纯 PCM热性能测试在可靠性和测试结果方面大多存在严重问题,需按照特定的操作规程执行才能得到准确结果,由此通过DSC 得到的数据用于蓄热和节能模型计算时普遍造成性能评价的不精确性。 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 PCM 会显著提高建筑能耗性能,但需要对 PCM的动态特性进行准确测量才能完成整个建筑的能耗模拟。此外,准确的动态测试数据对于优化建筑物内PCM 的分布和位置、最大限度实现节能至关重要。 针对大尺寸 PCM 集成部件和产品的动态热性能的准确可靠测试,实际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过去仅有的成熟的热性能测试评价方法一般是利用DSC 进行测试,有时采用 T-history 法测量有限数量的材料。不幸的是DSC 方法需要较小且相对均质的测试样品,在许多PCM 增强结构产品中这一要求不切实际,因为这些材料不是均质材料,在PCM 基混合物或复合材料情况下小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为了解决大尺寸 PCM 集成部件和产品动态热性能的准确可靠测试问题,近些年来研究了一种实验室级别的测试方法,这是一种基于传统稳态热流计法隔热性能测试技术(HFM)的动态测试技术,称之为动态热流计法(DHFM)。HFM 已经被广泛用于材料的稳态导热系数测量,DHFM 方法则是将HFM法进行了升级,这些升级通过对现有 HFM 设备的最小化改造和廉价硬件升级来实现对 PCM 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准确测量。基于 DHFM 技术,美国 ASTM 在2013年制定了一个新的测试标准:ASTM C1784-13“采用热流计装置测量相变材料及其产品储热特性的标准测试方法”,并在2014年颁布的修订版。尽管DHFM 方法在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至少使得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对相变复合材料和相变材料增强产品获得了一个可靠和准确的测量工具,解决了一个标准测试方法有无问题。 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是从事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仪器生产的专业性机构,对传统稳态热流计法(HFM)测试技术有过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生产这种测试仪器。通过对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方法(DHFM)的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现阶段比较有效的实验室级别的测试技术,对标准尺寸的相变复合材料样品的热性能可以做出准确的测量,但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了大量存在的具体问题。 本文针对测试定形相变材料热性能的 ASTMC1784 动态热流计法(DHFM),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使得 ASTMC1784 更容易被理解、掌握和推广应用。同时,本文分析了 DHFM 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技术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真正解决各种大尺寸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准确、可靠和快速测试问题,以便建立更具有工程应用实际意义的新标准测试方法。[b][color=#ff0000]由于本文篇幅较大并涉及大量公式,不便在帖子上进行编辑,全文内容已做为附件呈上,请多原谅。附件全文为适合手机浏览的PDF格式文件。[/color][/b]

  • 淬火工艺、淬火介质及冷却方法

    淬火工艺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淬火工艺应用最为广泛,如工具、量具、模具、轴承、弹簧和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切削加工机床、气动工具、钻探机械、农机具、石油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飞机等零件都在使用淬火工艺。(1) 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加热温度根据钢的成分、组织和不同的性能要求来确定。亚共析钢是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是AC1+(30~50℃)。 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若选用低于AC3的温度,则此时钢尚未完全奥氏体化,存在有部分未转变的铁素体,淬火后铁素体仍保留在淬火组织中。铁素体的硬度较低,从而使淬火后的硬度达不到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力学性能。若将亚共析钢加热到远高于AC3温度淬火,则奥氏体晶粒回显著粗大,而破坏淬火后的性能。所以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选用AC3+(30~50℃),这样既保证充分奥氏体化,又保持奥氏体晶粒的细小。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推荐为AC1+(30~50℃)。在实际生产中还根据情况适当提高20℃左右。在此温度范围内加热,其组织为细小晶粒的奥氏体和部分细小均匀分布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除极少数残余奥氏体外,其组织为片状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细小的碳化物质点。这样的组织硬度高、耐磨性号,并且脆性相对较少。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不能低于AC1,因为此时钢材尚未奥氏体化。若加热到略高于AC1温度时,珠光体完全转变承奥氏体,并又少量的渗碳体溶入奥氏体。此时奥氏体晶粒细小,且其碳的质量分数已稍高与共析成分。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则二次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致使奥氏体晶粒不断长大,其碳浓度不断升高,会导致淬火变形倾向增大、淬火组织显微裂纹增多及脆性增大。同时由于奥氏体含碳量过高,使淬火后残余奥氏体数量增多,降低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1太多是不合适的,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的ACm或以上温度就更不合适。 在生产实践中选择工件的淬火加热温度时,除了遵守上述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工件的化学成分、技术要求、尺寸形状、原始组织以及加热设备、冷却介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加热温度予以适当调整。如合金钢零件,通常取上限,对于形状复杂零件取下限。 强韧化新工艺选用的淬火加热温度与常用淬火温度有所区别。如亚温淬火是亚共析钢在略低于AC3的温度奥氏体化后淬火,这样可提高韧性,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并可消除回火脆性。如45、40Cr、60Si2等材料制成的工件亚温淬火加热温度为AC3-(5~10℃)。 采用高温淬火可获得较多的板条状马氏体或使全部板条马氏体提高强度和韧性。如16Mn钢在940℃淬火,5CrMnMo钢在890℃淬火,20CrMnMo钢在920℃淬火,效果较好。 高碳钢低温、快速、短时加热淬火,适当降低高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或采用快速加热及缩短保温时间的办法,可减少奥氏体的碳含量,提高钢的韧性。(2) 保温时间 为了使工件内外各部分均完成组织转变、碳化物溶解及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就必须在淬火加热温度保温一定时间,既保温时间。(3) 淬火介质 工件进行淬火冷却所使用的介质称为淬火冷却介质(或淬火介质)。理想的淬火介质应具备的条件是使工件既能淬成马氏体,又不致引起太大的淬火应力。这就要求在C曲线的“鼻子”以上温度缓冷,以减小急冷所产生的热应力;在“鼻子”处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过冷奥氏体不发生非马氏体转变;在“鼻子”下方,特别使Ms点一下温度时,冷却速度应尽量小,以减小组织转变的应力。

  • 热处理工艺-淬火工艺

    热处理工艺-淬火工艺 淬火工艺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淬火工艺应用最为广泛,如工具、量具、模具、轴承、弹簧和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切削加工机床、气动工具、钻探机械、农机具、石油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飞机等零件都在使用淬火工艺。(1) 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加热温度根据钢的成分、组织和不同的性能要求来确定。亚共析钢是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是AC1+(30~50℃)。 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若选用低于AC3的温度,则此时钢尚未完全奥氏体化,存在有部分未转变的铁素体,淬火后铁素体仍保留在淬火组织中。铁素体的硬度较低,从而使淬火后的硬度达不到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力学性能。若将亚共析钢加热到远高于AC3温度淬火,则奥氏体晶粒回显著粗大,而破坏淬火后的性能。所以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选用AC3+(30~50℃),这样既保证充分奥氏体化,又保持奥氏体晶粒的细小。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推荐为AC1+(30~50℃)。在实际生产中还根据情况适当提高20℃左右。在此温度范围内加热,其组织为细小晶粒的奥氏体和部分细小均匀分布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除极少数残余奥氏体外,其组织为片状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细小的碳化物质点。这样的组织硬度高、耐磨性号,并且脆性相对较少。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不能低于AC1,因为此时钢材尚未奥氏体化。若加热到略高于AC1温度时,珠光体完全转变承奥氏体,并又少量的渗碳体溶入奥氏体。此时奥氏体晶粒细小,且其碳的质量分数已稍高与共析成分。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则二次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致使奥氏体晶粒不断长大,其碳浓度不断升高,会导致淬火变形倾向增大、淬火组织显微裂纹增多及脆性增大。同时由于奥氏体含碳量过高,使淬火后残余奥氏体数量增多,降低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1太多是不合适的,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的ACm或以上温度就更不合适。 在生产实践中选择工件的淬火加热温度时,除了遵守上述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工件的化学成分、技术要求、尺寸形状、原始组织以及加热设备、冷却介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加热温度予以适当调整。如合金钢零件,通常取上限,对于形状复杂零件取下限。 强韧化新工艺选用的淬火加热温度与常用淬火温度有所区别。如亚温淬火是亚共析钢在略低于AC3的温度奥氏体化后淬火,这样可提高韧性,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并可消除回火脆性。如45、40Cr、60Si2等材料制成的工件亚温淬火加热温度为AC3-(5~10℃)。 采用高温淬火可获得较多的板条状马氏体或使全部板条马氏体提高强度和韧性。如16Mn钢在940℃淬火,5CrMnMo钢在890℃淬火,20CrMnMo钢在920℃淬火,效果较好。 高碳钢低温、快速、短时加热淬火,适当降低高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或采用快速加热及缩短保温时间的办法,可减少奥氏体的碳含量,提高钢的韧性。(2) 保温时间 为了使工件内外各部分均完成组织转变、碳化物溶解及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就必须在淬火加热温度保温一定时间,既保温时间。

  • [名词解释]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1、钢的退火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的温度,经过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退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组织缺陷,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减少残余应力;同时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所以退火既为了消除和改善前道工序遗留的组织缺陷和内应力,又为后续工序作好准备,故退火是属于半成品热处理,又称预先热处理。 2.钢的正火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钢全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它能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对于亚共析钢正火可细化晶格,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是比较经济的。 3.钢的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很快放入淬火剂中,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淬火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但要减少其塑性。淬火中常用的淬火剂有:水、油、碱水和盐类溶液等。4.钢的回火   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其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 热处理技术关联(拿金属举例,退火---淬火---回火等~~)

    退火---淬火---回火 一.退火的种类 1. 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一般简称为退火,这种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各种碳钢和合金钢的铸,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一般常作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终热处理,或作为某些工件的预先热处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 3.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又称低温退火(或高温回火),这种退火主要用来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热轧件,冷拉件等的残余应力。如果这些应力不予消除,将会引起钢件在一定时间以后,或在随后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产生变形或裂纹。 二.淬火时,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盐水,水和油。盐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洁的表面,不容易产生淬不硬的软点,但却易使工件变形严重,甚至发生开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质只适用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比较大的一些合金钢或小尺寸的碳钢工件的淬火。 三.钢回火的目的 1. 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钢件淬火后存在很大内应力和脆性,如不及时回火往往会使钢件发生变形甚至开裂。 2. 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工件经淬火后硬度高而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过适当回火的配合来调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韧性,塑性。 3. 稳定工件尺寸 4. 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 【讨论】油淬火回火钢丝

    碳素弹簧钢丝的另一类型是马氏体强化钢丝,又称油淬火回火钢丝。碳素钢丝通过淬回火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当钢丝规格较小时(φ≤2.0mm),油淬火回火钢丝的各项强度指标比索氏体化处理后冷拉钢丝要低。当钢丝规格较大时(φ≥6.0mm)索氏体化的钢丝不可能采用很大减面率来获得所要求的强度指标,而油淬火回火钢丝只要完全淬透就可以获得比冷拉钢丝更高的性能。在抗拉强度相同条件下,马氏体强化钢丝比冷变形强化钢丝具有更高的弹性极限。冷拉钢丝金相组织呈纤维状,各向异性明显,油淬火回火钢丝金相组织为均匀的回火马氏体,几乎是各向同性的。同时油淬火回火钢丝的抗松弛性能优于冷拉钢丝,使用温度(150~190℃)也高于冷拉钢丝(≤120℃)。近年来中大规格油淬火、回火钢丝大有取代冷拉钢丝趋势。

  • 金属材料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它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 ;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 金相显微镜分析材料显微组织应注意的若干特性

    分析材料显微组织应注意的若干特性 金相显微镜光学金相组织呈板条状,为板条马氏组织,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及透射分析表明,淬火组织中还存在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主要存在于马氏体板条之间,用X射线法定量测试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5%。淬火后低温回火处理可以提高马氏体板条间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改善材料的强韧性。另外,马氏体板条之间存在的奥氏体薄膜,是韧性相,金相显微镜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和相变诱发塑性效应(TRIP效应,消耗能量,阻碍裂纹的扩展或使裂纹尖端钝化,获得较好强韧性配合。因此淬火回火后强度较高的同时,冲击韧度值也较高,这与淬火后形成的马氏体组织存在残余奥氏体有关。在实际金相分析研究中,适当注意材料显微组织的如下特点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有助于实验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以及减少对表观显微组织形态的误解和不合理分析的可能性。 1、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的多尺度性:原子与分子层次,位错等晶体缺陷层次,晶粒显微组织层次,细观组织层次,宏观组织层次等; 2、材料显微镜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实际显微组织常常存在几何形态学上的不均匀性,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微观性能(如显微硬度、局部电化学位)的不均匀性等; 3、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的方向性:包括晶粒形态各向异性,低倍组织的方向性,晶体学择尤取向,材料宏观性能的方向性等多种方向性,应予以分别分析和表征; 4、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的多变性:化学组成改变,外界因素及时间变化引起相变和组织演变等均可能导致材料显微组织结构变化,从而,除需要对静态显微组织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外,应注意是否存在对固态相变过程、显微组织演变动力学和演变机理研究的必要; 5、材料显微组织结构可能具有的分形(fractal)特性和特定金相观测可能存在的分辨率依赖特性:可能导致其显微组织定量分析结果强烈依赖于图像分辨率,当进行材料断口表面组织形态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显微组织数字图像文件进行存储和处理时更应注意这一点; 6、材料显微组织结构非定量研究的局限性:虽然显微组织的定性研究有时尚可满足材料工程的需求,但材料科学分析研究总是还需要对显微组织几何形态的科学进行定量测定以及对所得定量分析结果的进行误差分析。

  • 金相显微镜分析材料显微组织应注意的若干特性

    金相显微镜分析材料显微组织应注意的若干特性: 金相显微镜光学金相组织呈板条状,为板条马氏组织,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及透射分析表明,淬火组织中还存在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主要存在于马氏体板条之间,用X射线法定量测试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5%。淬火后低温回火处理可以提高马氏体板条间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改善材料的强韧性。另外,马氏体板条之间存在的奥氏体薄膜,是韧性相,金相显微镜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和相变诱发塑性效应(TRIP效应,消耗能量,阻碍裂纹的扩展或使裂纹尖端钝化,获得较好强韧性配合。因此淬火回火后强度较高的同时,冲击韧度值也较高,这与淬火后形成的马氏体组织存在残余奥氏体有关。在实际金相分析研究中,适当注意材料显微组织的如下特点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有助于实验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以及减少对表观显微组织形态的误解和不合理分析的可能性。1、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的多尺度性:原子与分子层次,位错等晶体缺陷层次,晶粒显微组织层次,细观组织层次,宏观组织层次等;2、材料显微镜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实际显微组织常常存在几何形态学上的不均匀性,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微观性能(如显微硬度、局部电化学位)的不均匀性等;3、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的方向性:包括晶粒形态各向异性,低倍组织的方向性,晶体学择尤取向,材料宏观性能的方向性等多种方向性,应予以分别分析和表征;4、材料显微组织结构的多变性:化学组成改变,外界因素及时间变化引起相变和组织演变等均可能导致材料显微组织结构变化,从而,除需要对静态显微组织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外,应注意是否存在对固态相变过程、显微组织演变动力学和演变机理研究的必要;5、材料显微组织结构可能具有的分形(fractal)特性和特定金相观测可能存在的分辨率依赖特性:可能导致其显微组织定量分析结果强烈依赖于图像分辨率,当进行材料断口表面组织形态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显微组织数字图像文件进行存储和处理时更应注意这一点;6、材料显微组织结构非定量研究的局限性:虽然显微组织的定性研究有时尚可满足材料工程的需求,但材料科学分析研究总是还需要对显微组织几何形态的科学进行定量测定以及对所得定量分析结果的进行误差分析。

  • 【求助】304不锈钢薄板经拉伸变形后金相体积分数测定

    304不锈钢薄板经拉伸变形后会发生马氏体相变,但马氏体含量怎么测定更准确是个问题,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了。1.可以用测金相照片中各相面积的方法,但相变后的马氏体一般都是针状的细条,很难选定马氏体相,所以这个方法精度不高。2.用铁素体测量仪测定马氏体的含量,因为马氏体跟铁素体一样有磁性,但一个铁素体仪要好几万,代价比较大。3.测硬度的方法,马氏体是比较硬的,测量硬度值只能定性的判断304不锈钢发生了相变。有没有一种比较经济有准确的方法测量相变后马氏体的含量,比如比较先进的EBSD技术或者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测量各相的含量。

  • 【讨论】相变???

    DSC设备经常用来测试相变,对于DSC的谱图都是吸热或者放热,很难区分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所以在这里对于相变,一级相变、二级相变等等的问题吧,有经验的老师们,请传授一下~万分的感谢~

  • TEC温度程序控制技术在复合相变材料蓄热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TEC温度程序控制技术在复合相变材料蓄热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size=16px][color=#339999][b]摘要:针对定形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测试中ASTM C1784动态热流计法和ASTM C518稳态热流计法的高精度可编程快速温度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单独两路TEC半导体热电加热制冷模组作为执行机构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中还配备了不同加热功率的TEC控制电源模块、高精度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超高精度PID程序控制器以构成闭环控制回路,模块式结构完全能满足两种热流计法的高精度温控需求,并便于快速搭建和开发相应的热流计法设备。[/b][/color][/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b][/color][/size][/align][b][size=18px][color=#339999]1. 问题的提出[/color][/size][/b][size=16px]在储能和建筑节能领域中,会使用各种新型的定形相变复合材料,这些PCM的储热性能测试通常使用ASTM C1784“采用热流计装置测量相变材料及其产品储热特性的标准测试方法”。[/size][size=16px]ASTM C1784方法是一种基于传统稳态热流计法隔热性能测试技术(HFM)的动态测试方法,称之为动态热流计法(DHFM),因此在稳态时可测量样品的导热系数,在动态时可测量样品的热焓和比热容。建立这种动态热流计法,主要是为了进行板状大尺寸相变材料多个热性能的测试,样品尺寸通常为边长100~300mm之间的正方形板材,这种尺寸易于从定形相变复合材料实际板材中取样测试,与DSC差热扫描量热仪测试中毫克量级样品形式相比更具有材料的代表性,也是DSC的一种补充拓展测试方法。[/size][size=16px]动态热流计法的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其原理与低导热系数稳态热流计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一是在样品的上下两面都安装有热流传感器,二是上下加热板的温度变化相同且同步,即被测样品上下两面始终处于等温边界条件。[/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img=01.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性能测试方法原理图,400,17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251820459091_947_3221506_3.jpg!w669x292.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图1 ASTM C1784测量原理示意图[/b][/color][/size][/align][size=16px]动态热流计法可以测试不同温度下的热焓和比热容,同时也能测量相变材料的熔点温度区间,所以在测试过程中热板温度是以很小的间隔(如0.5~1℃)进行台阶式上升或下降,同时测量温度变化过程中的热流计输出信号,由此可确定不同温度下的测量结果。测试过程中样品上下两表面和样品中心处的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img=02.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性能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550,32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251821181625_6673_3221506_3.jpg!w690x404.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图2 C1784法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b][/color][/size][/align][size=16px]从上述动态热流计法的测试过程可以看出,整个测试过程对样品表面的温度变化及其控制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size][size=16px](1)台阶式温升控制过程要求产生尽可能小的温度超调,减少热流测量值的积分误差。[/size][size=16px](2)0.5℃甚至更小的温升步长或台阶,这就要求具有温度控制具有足够高的控制精度,如至少要达到0.02℃的控温精度才能实现不超过4%的测量误差。[/size][size=16px](3)测试过程中,需要通过多个台阶升温测试过程才能完成全温度范围的测试,整个测试试验过程非常漫长。为此需要每个台阶升温过程的时间尽可能短,特别是从一个温度上升恒定到下一个更高温度台阶时的用时越小越好,而且还需同时满足温度不超调要求。[/size][size=16px](4)整个控温过程除了快速和无超调外要求之外,还需能进行可编程自动温度控制,可根据温度范围和温度变化步长设置温度变化程序控制曲线,由此可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测试。[/size][size=16px]为了实现动态热流计法温度控制过程中的上述几个方面要求,本文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size][size=18px][color=#339999][b]2. 解决方案[/b][/color][/size][size=16px]在储能和建筑节能领域,大量使用的是相变温度较低(几十摄氏度)的定形相变材料,因热流计的使用温度较低,因此动态热流计法也只能适合这类较低温度的复合相变材料。由此,上述动态热流法温度控制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100℃以下的高精度快速温度控制问题。[/size][size=16px]为了在10~100℃范围内实现上述高精度可编程快速温度控制,解决方案采用的TEC半导体热电片作为热板的加热器件,在此温度范围内TEC所具备的加热和制冷功能,结合高精度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超高精度可编程PID调节器,可实现温度快速和高精度的程序控制。整个TEC温控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img=03.可编程TEC半导体热电温控系统结构示意图,690,32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251821401288_6099_3221506_3.jpg!w690x328.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图3 可编程TEC半导体热电温控系统结构示意图[/b][/color][/size][/align][size=16px]在图3所示的TEC温控系统中,除充分利用TEC器件的加热制冷特殊功能之外,为了保证温度变化的高精度、快速和可编程控制的技术要求,本解决方案还对温度闭环控制回路的结构和其他相关器件进行了以下设计和配置:[/size][size=16px](1)样品上下两面的温度采用各自独立的TEC模组进行温度控制,即两个TEC闭环温度控制回路。这种结构既可以用来执行ASTM C1784 动态热流计法测试,又可以执行ASTM C518热流计法测试,区别只是上下两个热板的温度控制程序不同。 [/size][size=16px](2)特制的TEC控制电源可根据TEC热电片加热制冷功率来进行选择,适用于多个TEC片的串联或并联使用,以满足不同样品尺寸大小的温控需要。[/size][size=16px](3)温度传感器采用了较高精度的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如铂电阻或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由此可至少达到优于0.02℃的测温精度。[/size][size=16px](4)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基础上,为了保证控制精度,解决方案中特别配备了高精度的可编程PID控制器。此控制器的最大特点是采集和控制精度高,具有24位AD和16位DA,采用了双精度浮点运算,可使最小控制输出百分比达到0.01%,比普通的PID控制器提高了1~2个数量级。[/size][size=16px](5)解决方案所配置的高精度控制器同时还具备程序控制功能,支持20条程序曲线的编辑。还具有PID参数自整定功能和标准MODBUS协议的RS 485通讯接口,控制器自带的计算机软件可在计算机上运行,通过通讯接口计算机可直接运行控制软件,可进行所有参数的设置,控制参数和过程参数的显示和存储。[/size][size=16px][color=#339999][b]3. 总结[/b][/color][/size][size=16px]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解决方案可以高精度和快速的实现动态热流计法测试中的温度控制,同时也能满足稳态热流计法测试中的温度控制需要。特别是模块式结构非常便于搭建和开发相关的定形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测试仪器,自带的功能强大的控制软件避免了再进行繁琐和较大工作量的软件程序编写。[/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b][/color][/size][/align]

  • 过共析钢淬火组织的黑白区

    过共析钢淬火组织的黑白区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组织,例如GCr15的淬火组织总是有黑白区的,这是为什么?即使钢在加热保温阶段成分已经均匀化,但在随后的淬火冷却阶段还是会发生碳的(热力学)逆扩散(查看铁碳相图),使微区碳分布呈现起伏状态,并由此造成低谷区马氏体点升高,峰值区马氏体点降低。先转变的马氏体由于自回火颜色较深,后转变的马氏体极少自回火并有更多的残余奥氏体,颜色较浅。见图1。上述扩散过程如果严重会在黑色贫碳区域中出现屈氏体组织(图2)。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淬火的过共析钢,表面部分脱碳后的颜色不是变浅而是加深,但在无脱碳情况下,表层颜色比内部颜色要浅,这是由于表层马氏体针较长,残余奥氏体较多。也解释了渗碳淬火后表层过共析组织没有黑白区的原因,是由于急速冷却使碳的逆扩散被抑制,因而马氏体点均匀一致(图3)。中低碳亚共析钢由于碳量较低,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碳的(热力学)逆扩散动力不足,使得马氏体点均匀一致。也没有集中分布的残余奥氏体,因而没有黑白区。相关文献支持见图4。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我的文字比较简练,欢迎讨论。[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290725586065_2357_1609375_3.jpg!w690x517.jpg[/img] 图1↑[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290728269360_6271_1609375_3.jpg!w690x517.jpg[/img] 图2↑[img=,690,61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290729547262_5788_1609375_3.jpg!w690x611.jpg[/img] 图3↑[img=,670,26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290730471044_1382_1609375_3.jpg!w670x262.jpg[/img] 图4↑

  • 【资料】金属物理性能分析

    【资料】金属物理性能分析

    金属物理性能分析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metals   选择适当的物理参量进行测定,以研究金属内部组织结构变化规律。通常包括:热分析、电阻分析、磁性分析、膨胀分析、热电分析、内耗分析、弹性分析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等。这些方法的一般特点是:速度快,既可研究测定一定的组织状态,也可综观组织变化的动态全貌。几种常用的物理性能分析法(内耗分析见内耗简述如下:   热分析 金属和合金的组织变化过程常伴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反应。热分析就是利用这种热效应分析金属及合金组织状态转变的一种方法(见固态相变)。   热分析曲线是在一定的加热或冷却速率下测定试样的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或温度降低和冷却时间的关系曲线。为了准确测定温度,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及精确度,可以测定一定温度间隔变化所需要的时间;也可以采用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不发生内部转变(相变)的标准试样作为参考,将被测试样和标准试样放在同一加热或冷却过程的环境中,测定试样与标准试样的温度差与时间的关系,即建立示差热分析曲线。图1是共析钢(含碳0.8%)的示差热分析曲线及温度-时间曲线,从曲线的转折处可以确定相变的临界点(见铁碳平衡图)。[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11/200611272027_33822_1634962_3.jpg[/img]热分析方法是测定合金相图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用于研究钢中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过程(见过冷奥氏体转变图)。利用热效应还可用以研究有序无序转变、淬火钢的回火、合金时效(见脱溶)以及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形变能的释放等过程。   电阻分析 精确测定金属和合金电阻的变化以分析其组织变化的方法称为电阻分析。其突出的优点是灵敏度高,因为电阻对金属和合金的组织结构变化十分敏感,但影响电阻的因素较多,对测量的结果往往难以确切地进行分析。金属的导电性能一般以电阻率ρ来表示。金属和合金的电阻率与其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状态和所处的温度有关。例如,形成固溶体将使电阻升高;淬火或冷变形亦升高电阻。凡是能阻碍金属中自由电子移动的因素,均使其电阻率升高;反之,则使电阻率降低。据此可以进行金属和合金中某些物理化学变化的研究。金属是良导体,ρ值很小,当金属的组织变化时,引起的ρ值变化也很小。因此,金属电阻率的测量一般采用双电桥或高电阻电位计等精密测量仪器。   电阻分析是研究合金时效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亦可用以测定固溶体的溶解度曲线,研究不均匀固溶体的形成,固溶体的有序无序转变,马氏体相变和淬火钢在回火时碳化物的析出,以及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过程、裂纹的形成和扩展等断裂问题。   磁性分析 测定表征磁性的各种参数(如磁化强度,磁化率,磁导率,矫顽力和磁感应强度等)以分析金属组织的方法。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 的关系为:M=xH其中x为磁化率,根据x的大小及正负,可将物质分为三类:(1)逆磁体的x为负值,约为10-4~10-6,如Cu、Ag、Au、Zn等;(2)顺磁体的x为正值,约为10-3~10-5,如Al、Mg、Na等 (3)铁磁体的x为正值,且数值很大,如Fe、Co、Ni。磁化率与合金的成分、组织、结构和状态有关,测定x可用来研究逆磁与顺磁合金,特别是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也可用于测定合金的最大溶解度曲线或研究合金的时效析出等过程。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是表征铁磁性的基本曲线(图2)。根据磁感应强度B与磁场强度H的关系:B=μH,可以求出初始磁导率 μ0(H=0处)和最大磁导率μmax,还可以求得矫顽力Hc(B=0)以及饱和磁感应强度。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11/200611272028_33823_1634962_3.jpg[/img]根据磁滞回线可以判定材料的磁性。例如硬磁(永磁)材料要求Hc及Br(剩余磁感)高,软磁材料要求μ高和Hc低,而作为电子计算机的磁芯材料则要求具有矩形的磁滞回线。由于合金成分、热处理和加工硬化均对材料的磁性有影响,因而可以通过测量磁滞回线来选定最佳的合金成分和加工工艺。   钢中的磁性分析多用于相分析和相变动力学的研究。由于钢中奥氏体在任何温度均为顺磁体,而它的转变产物包括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在768℃以下均为铁磁体。因此可以通过测量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来研究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过程,图3是亚共析钢等温转变的动力学曲线,转变自t1开始,至t2结束。磁性分析还常用来测量淬火钢中的残留奥氏体含量,测定马氏体点(Ms)以及研究淬火钢回火过程中马氏体、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类型的转变,以及对渗碳、石墨化、粉末压制工艺中磁性相的分析等。[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11/200611272028_33824_1634962_3.jpg[/img]

  • 真空淬火炉

    产品概述:郑州诺泰科技的真空淬火炉不仅可以抽真空,还可以充入保护气氛。真空度可以是10Pa,10-3Pa或更高。保护气氛可以是N2,Ar等。产品应用:真空淬火炉主要用于铜颗粒,高速钢,冷热模具钢,不锈钢,弹性合金,磁性材料和钛等材料的真空热处理,真空钎焊和真空烧结等。[img=真空淬火炉]http://pb3.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55e1dbbb-e094-413f-ad16-8f3c0ff3bac6[/img]真空淬火炉相关参数:最高温度:真空下1600。控温精度:+/- 1温度均匀度:+/- 5?+/- 8极限真空度:10Pa,10-3Pa或更高。腔体尺寸:600x600x600mm(腔体尺寸也可根据您的要求定制)我们还可以为您的整个生产过程提供相关设备。如果您需要,请与我们郑州诺泰科技联系。[url=http://www.china-protech.com/a/zhenkongluxilie/]http://www.zzprotech.com/a/zhenkongluxilie/[/url]

  • 表面淬火层厚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表面淬火层厚度过浅,淬火层与心部的过渡区接近表面,疲劳强度相应降低;淬火层厚度过深,也会降低疲劳强度。”请问以上这句话如何理解?谢谢

  • 采用Modelica语言建模模拟分析研究相变材料比热容动态热流计测试方法

    采用Modelica语言建模模拟分析研究相变材料比热容动态热流计测试方法

    [color=#990000]摘要:本文针对测试定形相变材料热性能的ASTM C1784动态热流计法(DHFM),采用基于Modelica语言的SimulationX软件,建立测试热焓和比热容的模拟仿真模型,对测试方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不锈钢和沙子样品材料的测试模拟仿真,优化了试验参数,使得动态热流计法更容易被理解、掌握和推广应用。[/color][color=#990000]关键词:定形相变材料 热性能 动态热流计法 热焓 比热容 导热系数[/color][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40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08149726_8347_3384_3.png!w690x402.jpg[/img][/color][/align][color=#990000][/color][align=center]~~~~~~~~~~~~~~~~~~~~~~~~~~~~~~~~~~~~~~~~~~~~~~~~~~~~~~~~~~~~~~~~~~~~~~~[/align][color=#990000][b]1. 概述[/b][/color]  随着建筑节能以及能量存储的需要,相变材料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定形相变复合材料,而定形相变复合材料的热焓、比热和导热系数等是相变材料设计、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物理性能参数。为了保证新型定形相变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测试的准确性,ASTM 在2013年制定了一个新的测试标准:ASTM C1784-13“采用热流计装置测量相变材料及其产品储热特性的标准测试方法”,并在2014年颁布的修订版。  ASTM C1784方法是一种基于传统稳态热流计法隔热性能测试技术(HFM)的动态测试方法,称之为动态热流计法(DHFM),是为了解决板状大尺寸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的一种实验室级别测试方法,样品尺寸一般为边长100~300 mm之间的正方形板材,这种尺寸易于从定形相变复合材料实际板材中取样测试,与DSC测试中毫克量级样品形式相比更具有材料的代表性。  本文针对测试定形相变材料热性能的ASTM C1784动态热流计法(DHFM),采用基于Modelica语言的SimulationX软件,建立测试热焓和比热容的模拟仿真模型,对测试方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不锈钢和沙子样品材料的测试模拟仿真,优化了试验参数,使得动态热流计法更容易被理解、掌握和推广应用。  [b][color=#990000]2. 动态热流计法基本原理[/color][/b]  动态热流计法(DHFM)是基于传统稳态热流计法(HFM)测量仪器上的一种动态测试方法,在稳态时可测量样品的导热系数,在动态时可测量样品的热焓和比热容。如图2-1所示,动态热流计法测试仪器结构与稳态热流计法测试仪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在样品的上下两面都安装有热流传感器,而且上下加热板的温度变化使用相同且同步。[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21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1544136_4772_3384_3.png!w690x210.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2-1 动态热流计法测量原理[/color][/align]  按照ASTM C1784规定,两个热板为台阶式升降温方式,如图2-1所示,当样品和上下热板在初始温度T1时达到稳态,将上下两个热板台阶式升温到另一个温度T2并达到恒定。这个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测量不再时稳态测量而是非稳态测量,但记录了样品两侧的温度和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经过一定时间后两个均热板再次冷却到初始温度T1,这是一个典型的台阶式升降温测试过程。在此温度变化ΔT范围内,样品吸收的总热焓Δh可以通过对热流密度进行时间积分计算得到,而热容Cp则等于Δh/ΔT。[b][color=#990000]3. 测试仿真模型和参数[/color][/b]  为了建立仿真模型进行瞬态分析计算,使用了SimulationX软件。SimulationX是基于Modelica语言模型的一维仿真软件之一,而Modelica是基于模型设计的基础设计研究的语言模型之一,采用模块式结构可以非常快速的设计仿真模型,仿真模型的物理意义直观和明确,能完美结合传统的热阻网络分析方法,非常适合瞬态传热的快速仿真计算,较传统的有限元瞬态分析方法的速度大为提高,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整个瞬态传热过程的模拟分析计算。  在采用SimulationX建模中,样品尺寸设置为300 mm×300 mm×20 mm,初始温度为20℃,对样品的两个表面按照相同的温度波形程序同时进行加热到30℃。  建模分析中采用了两种典型材料,其中不锈钢304的热物性参数分别是:导热系数为14.9 W/mK,比热容为0.477 J/gK,密度为7900 kg/m3。沙子的热物性参数分别是:导热系数为0.60 W/mK,比热容为0.80 J/gK,密度为1515 kg/m3。[b][color=#990000]4. 无热损情况下的模仿仿真[/color][/b]  首先在无热损的理想条件下对准稳态法进行仿真模拟。在无侧向热损条件下,分别有两个热流计检测进出样品的热流量大小,同时假设样品是中心截面对称,并不考虑样品侧面的边缘热损。由此采用SimulationX软件设计的仿真模型如图4-1所示,分别模拟仿真不锈钢和沙子两种典型不同导热系数材料的比热容动态热流计法测试过程,计算得到比热容结果。最终将模拟仿真计算结果与设定的参数值进行比较,由此考核动态热流计法在理想情况下的测量准确性和合理的试验方法。[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22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2235746_5820_3384_3.png!w690x225.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1 使用SimulationX软件建立的无侧向热损仿真模型[/color][/align][color=#990000]4.1. 不锈钢比热容测量的模拟计算[/color]  首先对不锈钢304材料进行模拟仿真计算,按照ASTM标准方法规定,加热采用一个方波形式。在方波加热过程中,方波加热时温度变化,以及仿真模拟计算得到的不锈钢样品中心温度和进出样品的热流变化如图4-2所示。通过对上述热流随时间变化曲线按照时间进行积分,最终得到此波形加热过程中的单位质量不锈钢样品的热焓值变化曲线,如图4-3所示。[align=center][img=,690,39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2410398_6514_3384_3.png!w690x395.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2 矩形加热波形时不锈钢样品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37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2525839_1676_3384_3.png!w690x375.jpg[/img][/color][/align][color=#99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3 矩形加热波形时单位质量不锈钢样品热焓值变化曲线[/color][/align]  根据图4-3所示的模仿仿真结果,可以计算出20~30℃温度范围内不锈钢平均比热容为0.450 J/gK,与设定值0.477 J/gK的相对误差为5.7%。  通过图4-2所示的热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对热流量变化曲线进行积分相当于求此曲线相对于时间坐标轴所包含的面积,而对图4-2中如此突变的尖峰信号进行积分,由于时间间隔选取不可能无限小,这势必会带来积分误差,由此可见,对于方波加热形式,温度的突变是造成仿真计算误差的直接原因。在试验测试过程中,由于数据采集速度不可能很快,时间间隔也不可能非常小,这同样会带来相应测量误差。[color=#990000]4.2. 沙子比热容测量的模拟计算[/color]  同样,在方波加热过程中,计算得到的沙子样品中心温度和进出样品的热流变化如图4-4所示。通过对上述热流随时间变化曲线按时间进行积分,最终得到此波形加热过程中的单位质量沙子样品的热焓值变化曲线,如图4-5所示。[align=center][img=,690,3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3091809_7935_3384_3.png!w690x393.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4 矩形加热波形时沙子样品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3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3298077_3554_3384_3.png!w690x373.jpg[/img][/color][/align][color=#99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5 矩形加热波形时单位质量沙子样品热焓值变化曲线[/color][/align]  根据图4-5所示的模仿仿真结果,可以计算出20~30℃温度范围内沙子平均比热容为0.750 J/gK,与设定值0.80 J/gK的相对误差为6.3%。[color=#990000]4.3. 改变加热波形的模拟计算结果[/color]  鉴于上述方波加热波形仿真计算结果有较大误差,对于304不锈钢材料样品,将加热波形调整为梯形,如图4-6中的红线所示,用时30分钟温度从20℃线性升温到30℃后恒温40分钟,然后按照相同的变温速率用时30分钟再降到20℃。[align=center][img=,690,39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3448695_2143_3384_3.png!w690x392.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6 改变加热波形后的不锈钢样品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color][/align]  在这种加热波形下,计算得到的样品中心温度和进出样品的热流变化如图4-6所示。通过对上述热流随时间变化曲线按照时间进行积分,最终得到此波形加热过程中的单位质量不锈钢样品的热焓值变化曲线,如图4-7所示。[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37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3558613_3754_3384_3.png!w690x375.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7 梯形加热波形时单位质量不锈钢样品热焓值变化曲线[/color][/align]  根据图4-7所示的模仿仿真结果,可以计算出20~30℃温度范围内的304不锈钢平均比热容为0.473 J/gK,与设定值相比没有误差,这说明通过改变加热波形,降低加热温度突变速率,可显著提高积分计算精度,大幅度减少最终计算结果误差。  同样,对于沙子材料样品,将加热波形调整为梯形,如图4-8中的红线所示,用时30分钟温度从20℃线性升温到30℃后恒温40分钟,然后按照相同的变温速率用时30分钟再降到20℃。[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38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4079115_6329_3384_3.png!w690x38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8 改变加热波形后的沙子样品温度和热流变化曲线[/color][/align]  在这种加热波形下,计算得到的样品中心温度和进出样品的热流变化如图4-8所示。通过对上述热流随时间变化曲线按照时间进行积分,最终得到此波形加热过程中的单位质量样品的热焓值变化曲线,如图4-9所示。[align=center][img=,690,37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4186965_4185_3384_3.png!w690x377.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4-9 梯形加热波形时单位质量沙子样品热焓值变化曲线[/color][/align]  根据图4-9所示的模仿仿真结果,可以计算出20~30℃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比热容为0.799 J/gK,与设定值相比没有误差,这说明通过改变加热波形,降低加热温度的突变速率,可显著提高积分计算精度,大幅度减少最终计算结果误差。[b][color=#990000]5. 有热损条件下的模仿仿真[/color][/b]  上述仿真模拟是假设样品侧向无热损,而在实际测试条件下,样品侧面尽管采用了低导热材料进行防护,但还是存在侧向热损。为此,针对热流计法导热仪结构建立带热损效应的仿真模型,如图5-1所示。[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16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4302217_9430_3384_3.png!w690x163.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5-1 使用SimulationX软件建立的存在侧向热损仿真模型[/color][/align]  其中假设样品侧向热防护材料为软木,软木导热系数为0.048 W/mK,比热容为2.03 J/gK,密度为86 kg/m3,软木截面积为300 mm×20 mm,厚度为50 mm,软木的外侧温度始终保持为20℃。考虑到样品的四个侧面都有软木隔热材料,所以侧面仿真模型中的软木尺寸应为截面积为300 mm×80 mm,厚度为50 mm。  为了便于观察热损的影响,对沙子样品进行了有热损情况下的模拟仿真计算,结果如图5-2所示。从图5-2中可以看出,当有侧向热损存在时,样品达到热平衡后,焓值随时间的变化并未呈水平方向的曲线形式,而是向上倾斜,而且焓值要比无热损时要大(误差将近10%左右),这证明其中有一部热量被侧向热损带走,因此在实际测试中要对测试曲线进行侧向热损修正。[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3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4412688_54_3384_3.png!w690x360.jpg[/img][/color][/align][color=#99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5-2 沙子样品有热损、无热损和修正后的模拟仿真计算结果[/color][/align]  从图5-2中的修正后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后的结果与无热损计算结果完成重合,修正后的比热容为0.80 J/gK,与设定值0.8 J/gK的相对误差基本为零。  同样,对不锈钢样品进行有热损存在时的模拟仿真计算结果证明也存在相同规律,如图5-3所示,修正后的误差基本为零。[align=center][color=#990000][img=,690,3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302114517112_2150_3384_3.png!w690x382.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图5-3 不锈钢样品有热损、无热损和修正后的模拟仿真计算结果[/color][/align][b][color=#990000]6. 结论[/color][/b]  综上所述,采用SimulationX软件的动态仿真模拟,计算了不锈钢和沙子材料的热焓和比热容动态热流法测量结果,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动态热流计法以及相应的修正手段,可以准确测量样品的热焓和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证明了ASTM C1784的有效性。  (2)在动态热流计法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完全采用ASTM C1784中规定的方波加热方式,因为这种突变型的变温方式会对测量数据处理带来较大误差,更准确的变温方式应为变化较缓慢的梯形的升降温方式。  (3)动态热流计法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种稳态法,只是将大的温度区间分割为许多个小温度区间进行测试,按照ASTM中的规定,单个测试温度区间一般设定为1.5℃±0.5℃,由此来覆盖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变化范围,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测试时间十分漫长,通过上述仿真分析也得到了证明这个特点。[align=center]~~~~~~~~~~~~~~~~~~~~~~~~~~~~~~~~~~~~~~~~~~~~~~~~~~~~~~~~~~~~~~~~~~~~~~~[/align]

  • 流变性相关知识

    简介  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流动性质,主要指加工过程中应力 形变 形变速率和粘度之间的联系英文术语:Rheologycal,Flow Property,Fluidity,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d9893103de21312213f2e3b.jpg  1.阿仑尼乌斯方程   微分式:   指数式:   积分式:   式中,A称为指前因子或表观频率因子,其单位与k相同;Ea称为阿累尼乌斯活化能(简称活化能),其单位为kJmol-1。上述三式是定量表示k与T之间的关系。常用于计算不同温度T所对应之反应的速率常数k(T)以及反应的活化能Ea。阿伦尼乌斯方程只能用于基元反应或有明确级数而且k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非基元反应。若温度变化过大,则阿伦尼乌斯方程会产生误差,这时,下列方程更好地符合实验数据   k = ATBe-E/RT   从分子运动观点看,当大分子热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时,熔体中分子间的空穴(即自由体积)也随之增加和膨胀,使流动阻力减小。要是以粘度7表示阻力的大小,则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熔体粘度与温度 之间的关系可用Arrhe-nius方程表示:   η=AeEa/RT   式中A是常数,R是气体常数, 是绝对温度,Ea 为流动活化能,它既是大分子向空穴跃迁时克服周围分子的作用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熔体粘度对温度敏感程度的量度,即Ea越大,粘度对温度的变化越敏感。(即流动活化能增大,流体的流动性变差。反之,流动活化能减小,流体的流动性变好)   将Arrhe-nius方程两边取对数,得到:   lgη=lgA+Ea/2.303RT   然后根据数据作lgη—1/T图,从所得直线的斜率可计算出Ea.

  • 40Cr是淬火裂纹?

    40Cr是淬火裂纹?

    放大倍数:500X;腐蚀剂:4%硝酸酒精溶液;热处理工艺:850度淬火,590度回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220840_350420_1804949_3.jpg同一个试验没裂纹位置,请问是正常的调质组织吗?能叫回火索氏体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220841_350422_1804949_3.jpg中间这个长条上什么?在暗场下看是个黑色的条。原来的图片没有了,重新上传了一下。下面的图片是又一次的淬火裂纹。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220842_350424_1804949_3.jpg放大倍数:500X;腐蚀剂:4%硝酸酒精溶液。850度水淬火,未回火。第一张图片fengyonghe认为是夹杂物引起的,那么第三张图片是淬火裂纹吗?

  • 【转贴】试验机与变形测量

    对于静态试验机,从其产生到今天始终在解决两个问题:试验力的准确测量;试样变形的准确测量。相对于金属试验,试验力的测量现在基本解决。然而变形的测量仍然受制于很多环节。国内早期的度盘式试验机(无论是机械式还是液压式)对试验力的测量虽然存在着分辩力差、精度不高、量程窄,但是基本上还是满足部分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的测量。但是机械传动绘制曲线的方式对于金属材料弹性段的记录是不可能准确的,所以对于杨氏模量、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最大力伸长率、残余延伸率、屈服点延伸率等系列的值求取是不准确或不可能的。那么,变形的准确测量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影响变形的测量有哪些主要因素呢?检验、试验的工作是为生产需要服务的,当我们在了解实际生产需要后,就会对GB/T 228-2002中定义的一些参数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恰恰这些参数基本上都对试样变形的测量有着明确的要求。汽车车身的成型需要多次的冲压,那么如何确定汽车薄钢板经过多次冲压后仍能具备相应的强度?如何确定冲压过程中平面和弧面部位不开裂、而且强度符合要求呢?标准中规定的n值、r值试验方法明确地给予了回答。而n、r值的准确求取依赖于试样的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的准确测量。在工程上诸如钢结构桥梁、高层建筑对安全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涉及到钢材、岩石地基材料等对承载下的材料和结构变形有着明确的规定。具体到万能试验机试验领域,对钢材强度、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对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压弹性模量都是必须定量测试的参数,而这些参数的求取对试样变形的测量都有着特定的要求。 思考上述应用的实例我们可以分析到:对于很多领域使用的金属、非金属材料,由于安全使用或运行的需求,考察这些材料性能主要集中在微变形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弹性阶段内的一系列参数求取。而这些材料的考察变形通常都在0.01mm以内,甚至更小。于是就回到我们说的第二个问题:影响变形测量有那些因素?或者说如何能保证微变形测量的可*和准确呢?毫无疑问:试验机移动横梁的结构间隙、试样的夹持受力变形相对需要测量的变形值而言简直百倍千倍的会系统误差,电子引伸计、应变片的使用排除试验机结构间隙和夹持变形的干扰,直接测试试样的局部变形,极大提高了测量的真实有效性。但是相应的测量控制技术同样很大程度影响变形的测量。负荷加载的均匀性、加载的时间控制、测控系统的分辩力水平、采样频率的高低都与变形的准确材料密不可分。这里始终要注意的是:材料这段性能的分析需要试验力加载控制、变形测量(或控制)所一一对应的相关数据,并不是有非常合适的变形测量装置或仪器就会测得精准的结果。变形测量的准确性还与相关环境互为制约。比如:测量碳纤维变形、测量玻纤丝的变形等因试样的特点不得不选用高分辨率的非接触式引伸计;高温试样环境下的拉伸、压缩变形测量需要专门的装置。实际应用中涉及变形测量的环节很多,有很多微观的,也有部分宏观大变形的。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地发表一点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引来大家对材料变形测试的共同探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