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绝缘材料检测

仪器信息网绝缘材料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绝缘材料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绝缘材料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绝缘材料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绝缘材料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绝缘材料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绝缘材料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绝缘材料检测相关的资讯

  • 长春智能生产绝缘材料电气强度测试仪
    GJW-50kV计算机控制电压击穿试验仪 一、适用范围 本机主要适用于固体绝缘材料如:绝缘漆、树脂和胶、浸渍纤维制品、云母及其制品、、陶瓷和玻璃等在工频电压下击穿电压,击穿强度和耐电压的测试,符合GB1408.1-2006标准常温状态下的测试。 二、主要技术参数及精度 1、输入电压: AC220V 2、输出电压: 0~50KV(交直流) 3、测量范围: 5kV~50kV 4、高压分级及升压速率 1)0~5kV 升压速率 0.5kV/S 2)>5kV 升压速率 1kV/S 3)升压速率连续可调 5、耐压试验电压: 0~50KV连续可调整 6、耐压时间: 0~4H 7、功率: 5KVA 8、电源: AC220V ± 10% 50-60HZ 三、精度等级:1级 四、主要功能 该仪器采用计算机控制,能过人机对话方式,完成对、绝缘介质的工频电压击穿,工频耐压试验,主要适用于固体绝缘材料。并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快速、准确地进行采集、处理、存取、显示、打印。本仪器属我公司首创,国家专利批为我公司专利 五、基 本 配 置 1、主机 2、试验台一个 3、油箱一个 4、试验电极三个 5、试验软件 6、清华同方计算机一套 7、A4彩色喷墨打印机一台 公司名称:长春市智能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长春市经济开发区昆山路2755号 联系电话:0431-848644218 13944864580 传真:0431-84642036 联系人:芮小姐 Http://www.znyq.com. E-mail:rsm-72@163.com
  • 超高压交流电缆系统通过验证 绝缘材料国产化迈向新台阶
    在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因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是远距离海洋新能源接入、城市输电和大电网柔性互联的关键装备。我国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研制起步较晚,目前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绝缘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近10万吨,是我国急需攻克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近日,记者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获悉,在国家“十三五”智能电网专项等的支持下,国内首台(套)国产绝缘材料超高压500千伏交流电缆系统通过试验验证,标志着我国高压交流电缆绝缘材料的国产化研制迈向新台阶。 2021年3月,国产首台(套)国产绝缘材料220千伏交流电缆系统在辽宁阜新220千伏新煤线挂网,目前已稳定运行6个月;2021年4月,国内首台(套)国产绝缘材料500千伏直流电缆系统在张北柔直工程顺利通过竣工试验。 “项目团队建立了完善的高压电缆材料配方开发、电缆系统设计、制造、试验及运维的协同创新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高压电缆材料自主研发能力。国产绝缘材料超高压500千伏交流电缆系统的成功研制,将带动我国国产高压电缆用材料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常建平说。 常建平介绍,自2011年起,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组织国内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试验检测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高压电缆科技攻关团队和党员先锋队,最终掌握了500千伏及以下高压交流电缆绝缘材料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国产高压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在绝缘材料复配及超净化批量制备、屏蔽填料分散及超光滑工艺控制等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已与浙江万马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 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面向新型芯片的绝缘材料
    集成电路是现代技术进步的基石,但在尺寸缩小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组成芯片的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尺寸随着芯片缩小不断接近物理极限,其中发挥着绝缘作用的栅介质材料十分关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团队开发出面向二维集成电路的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人造蓝宝石,这种材料具有卓越的绝缘性能,即使在厚度仅为1纳米时,也能有效阻止电流泄漏。相关成果以《面向顶栅结构二维晶体管的单晶金属氧化物栅介质材料》为题,8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果登上《自然》。(海报由受访团队提供)二维集成电路是一种新型芯片,用厚度仅为1个或几个原子层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构建,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物理极限。然而,二维半导体沟道材料缺少与之匹配的高质量栅介质材料,导致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与理论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说。狄增峰表示,传统的栅介质材料在厚度减小到纳米级别时,绝缘性能会下降,进而导致电流泄漏,增加芯片的能耗和发热量。为应对该难题,团队创新开发出原位插层氧化技术。“原位插层氧化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控制氧原子一层一层有序嵌入金属元素的晶格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子傲说,“传统氧化铝材料通常呈无序结构,这会导致其在极薄层面上的绝缘性能大幅下降。与非晶材料相比,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在结构和电子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的理想介质材料。其态密度降低了两个数量级,相较于传统界面有了显著改善。”&emsp &emsp 氧化铝薄膜晶圆。(受访团队供图)&emsp &emsp 狄增峰介绍,团队成功以单晶氧化铝为栅介质材料制备出低功耗的晶体管阵列,晶体管阵列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致性。晶体管的击穿场强、栅漏电流、界面态密度等指标均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对未来低功耗芯片的要求,有望启发业界发展新一代栅介质材料。
  • 应用 | 检测方法对电气绝缘油界面张力的影响
    研究背景变压器油是变压器内部重要的绝缘材料,油品质量直接影响到变压器的电气性能和运行寿命。在运行中,变压器油在电气设备中因受湿度、光线、金属催化、水分及电场等因素的影响,会生成羧酸、醇等亲水极性物质在油-水界面的定向排列会改变界面上分子排列状况,从而降低界面张力。因此,界面张力是变压器油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新油在精炼时的纯净程度和在运行中油的氧化程度。实验仪器仪器:本文采用德国KRÜ SS力学法表界面张力仪K11测定界面张力。最新款表界面张力仪型号Tensíío。KRÜ SS 力学法表面张力仪Tensíío方法:不同产品标准所采用的界面张力检测方法不同,具体如表1和2所示。可以看出,各方法的测量原理相同,测定绝缘油的界面张力的方法大都采用的是圆环法,主要区别就是界面形成后即非平衡条件、接近平衡条件及平衡条件下测试的保持时间不同。表1 变压器油界面张力检测方法表2 不同界面张力检测方法试验条件对比结论与讨论由表3和图1可得,界面张力均随界面保持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新变压器油的酯类油比矿物油的界面张力低很多,这是由于酯类油的分子结构具有亲水性,使其界面张力相应减小。 表3 新油不同试验条件界面张力检测结果对比 图1 新油的界面张力随时间变化曲线表4和图2试验结果表明,老化后的矿物油和酯类油的界面张力也随界面保持时间延长而降低。与新油比,老化后变压器油的界面张力均比新油的界面张力低,尤其是矿物油D油的界面张力从新油46mN/m左右降至16mN/m左右。表3数据显示该样品抗老化、氧化性较差,因此容易生成醛、酮、羧酸等老化产品,而这些老化产物均为极性物质,在油水界面上做定向排列,从而使油品老化后油水间界面张力降低。E和F油为合成酯变压器油,虽然本身界面张力不高,但其氧化稳定性较好,老化前后界面张力变化不明显。表4 老化油不同试验条件界面张力检测结果对比 图2 老化油的界面张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对比图3和图4发现,老化油界面张力随着两相界面的保持时间呈较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这一过程在老化变压器油中比在新变压器油中更为明显。图3 新矿油和老化矿油的界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4 新酯类变压器油和老化酯类变压器油界面张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IEC62961:2018方法介于ASTMD971方法和EN14210方法之间,在界面形成180s时测量界面张力更加符合实际,同时测量时间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从图3和图4也可以看出,老化油的界面张力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界面张力曲线从30s到180s的变化斜率较大,而在界面形成的180s时测量界面张力数值与300s的测量数据很接近,可以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界面张力值,并且检测时间相对较短。新颁布的变压器油国际标准IEC60296:2020《电工流体电气设备用矿物绝缘油》,其界面张力检测规定采用ASTMD971-2020方法和IEC62961:2018两种方法,为了得到更有效的数据和满足实验室快速高效的日常检测工作,推荐采用IEC62961:2018方法为宜。结论界面张力是反映变压器油精制过程中洁净程度的指标,并与油品的老化程度密切相关。国内外检测变压器油界面张力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界面形成后的保持时间不同。实验室通过采用圆环法考察测量时间对界面张力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化油的界面张力受时间影响较为明显,同时也说明变压器油的界面张力与油的劣化程度密切相关。通过考察不同方法测量时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推荐采用IEC62961:2018方法对变压器油进行界面张力的检测,该方法既能减小因测试时间不同而引起的误差,又能快速进行检测。参考文献[1]张绮,张昱,周东等.不同检测方法对电气绝缘油界面张力的影响[J].润滑油,2024,39(01):43-47.DOI:10.19532/j.cnki.cn21-1265/tq.2024.01.009.
  • 由我国专家牵头制定的绝缘评定领域的国际检测标准发布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绝缘评定国际标准化领域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首个由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张冶文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EC 62836Ed1.0:2024《绝缘材料内部电场的测量——压力波传播法》正式发布。张冶文IEC 62836是目前唯一的测量绝缘材料空间电荷的IEC国际标准,也是我国专家牵头在IEC/TC112(国际电工委员会电气绝缘材料与系统的评估鉴别)制定的第一个IEC标准文件。“IEC 62836标准作为在绝缘评定领域中第一个由我国专家负责制定的IEC国际标准,它的发布对我国绝缘评定领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创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制定国际标准的成功先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雷清泉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同时,为我国开展绝缘评定领域国际标准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开展IEC/TC112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起到了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张冶文于2012年首次向IEC/TC112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提出该标准的编制计划,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该标准项目至IEC/TC112。IEC/TC112于2012年国际会议期间讨论其立项情况,但因该标准是我国首次在IEC/TC112领域提出的国际标准项目,鉴于在该领域标准化基础薄弱等原因,该项目最终以国际标准技术报告开展编制。IEC于2013年9月发布了IEC/TR 62836Ed1.0:2013。在张冶文的组织领导下,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该标准技术内容开展了全球范围多家实验室间的平行试验验证。鉴于得出良好的验证结果,于2017年向IEC/TC112提出维护IEC/TR 62836至技术规范的建议。按照IEC标准化工作程序,经牵头人张冶文的努力,于2020年11月IEC发布了IEC/TS 62836Ed1.0:2020。在牵头人张冶文对该标准编制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基于应用经验的积累,于2021年12月提出维护IEC/TS 62836 Ed1.0:2020至国际标准的建议。从2012年提出项目编制建议至今,历经12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终于完成该国际标准的编制并得以发布。“IEC 62836标准的研制历程,恰能体现张冶文在国际标准研制中对初心的坚守,对技术的不懈钻研和贡献。” 全国绝缘评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亚丽指出。据悉,张冶文曾先后两次获得IEC 1906奖,作为召集人除牵头制定了IEC 62836外,还牵头制定着国际标准IEC 62631-2-3Ed1.0《固体绝缘材料介电和电阻特性 第2-3部分: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 绝缘薄膜的接触电极法(AC方法)》,该标准预计将于2024年末发布。
  • “绝缘”又“导热”,突破尖端电子装备发展瓶颈
    聚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电工绝缘材料,然而聚合物材料的导热性普遍性较差,提升聚合物的导热性往往以牺牲绝缘性能为代价。“绝缘和导热的矛盾”是制约聚合物材料在尖端电气电子装备应用的瓶颈之一。3月2日,《自然》刊发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兴溢团队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等规链段层状排列构建阵列化纳米区域,并在阵列化纳米区域中引入亲电陷阱基团,在大幅提升柔性聚合物电介质薄膜导热性能的基础上使电阻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解决了聚合物材料导热和绝缘的矛盾。这种聚合物电介质薄膜性能稳定,且具有良好击穿自愈性,因此在电磁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等领域将有广阔应用前景。导热和绝缘矛盾聚合物电介质薄膜电容器具有极高的能量转换速率,在电磁能装备、电力电子以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装备、器件往紧凑化、轻量化、工作环境极端化方向发展,对聚合物电介质薄膜储能密度及耐高温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荷存储密度和电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电介质薄膜承受电场的能力增强,电荷存储密度就会快速增加。然而,聚合物薄膜在高电场下以电子电导为主,不再符合欧姆定律,电导电流随电场强度增加呈指数增大,会产生大量的热。传统聚合物电介质的导热系数普遍较低,且散热效率也很低,这会造成介质温度快速升高,进而引起电导指数增加、耐电强度急速降低等连锁反应,造成器件、装备失效等严重问题。尽管可以通过引入纳米添加等方式增加聚合物电介质的导热系数,但这往往以牺牲耐电强度为代价,更重要的是,纳米添加给薄膜制造工艺也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开发耐高温、本征高导热的聚合物电介质薄膜是最好选择。设计双链结构共聚物为解决此类问题,黄兴溢团队设计出一种双链结构共聚物(PSBNP-co-PTN)。该共聚物通过π-π堆叠作用自组装成高度有序阵列。通过偏振拉曼光谱测试发现,共聚物薄膜的偏振信号在平面上呈各向同性,在断裂面上呈各向异性。“这表明有序阵列平行于表面,因此,电介质薄膜在垂直平面方向表现出高导热系数。”黄兴溢说。研究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分析和热刺激电流实验发现,这种共聚物的链结构段间,存在深度为1.51 eV的电荷陷阱,且随着外电场强度增加,电荷陷阱深度进一步增大。在PSBNP有序阵列中引入一定量的PTNI分子,共聚物能表现出最优的电气绝缘性和最高的电击穿强度。电极化储能测试表明,其最大放电能量密度远优于现有的聚合物及其复合电介质薄膜。突破电子装备发展瓶颈普通聚合物和聚醚酰亚胺(PEI,已知最好的商品耐高温聚合物电介质薄膜)连续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发热现象,在这种高导热的共聚物电介质薄膜中并未出现,研究人员甚至未观察到局部热积聚现象。实验证明,这种共聚物电介质薄膜连续充-放电循环寿命是PEI薄膜的6倍。值得一提的是,该薄膜的碳含量相对较低,这赋予了其优异的自愈性,电镜图像清晰显示了电击穿区域四周的铝金属电极被蒸发除去,碳化通道孤立于金属电极,使击穿后的金属化聚合物薄膜整体仍保持高绝缘性。自愈后的储能性没有出现明显劣化,仍能进行连续充-放电循环。“这种共聚物电介质薄膜厚度方向的本征导热系数为1.96 ± 0.06 W/(mK),是目前报道的绝缘聚合物本征导热系数的最高值。”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陈杰介绍说,“共聚物电介质薄膜在5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储能性依然稳定,且具有良好击穿自愈性。”“这一研究是电气工程、化学、材料、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黄兴溢介绍说,上海交通大学江平开教授、朱新远教授、于春阳副研究员、钱小石教授、鲍华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李盛涛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吴广宁教授都参与了本项研究。目前,相关技术已获发明专利授权,相关产品将在电磁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西南大学唐超课题组MME:硅烷偶联剂接枝hBN对绝缘纸纤维素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提升
    摘要: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唐超课题组通过使用不同硅烷偶联剂接枝纳米氮化硼掺杂绝缘纸纤维素,发现KH550接枝氮化硼能显著提升绝缘纸纤维素的散热性、热稳定性和材料的力学特性(热导率提升了114%,延展性和抗形变能力提升了50%以上),为提升变压器内部绝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抗热老化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关键词:硅烷偶联剂,氮化硼,变压器绝缘纸纤维素,热力学性能图1 KH550接枝hBN原理图。图2 不同改性的纤维素模型,(a)纯纤维素,(b)hBN/纤维素,(c)KH550 hBN/纤维,(d)KH560-hBN/纤维素和(e)KH570-hBN/纤维素。电力设备运行寿命的提升,与其内部绝缘材料性能的提升有着重要关联。以变压器为例,利用新兴的纳米技术来修饰纤维素绝缘纸能较为高效、显著地提升材料的性能。然而,现有的纤维素绝缘纸的纳米改性研究,往往局限在纤维素力学性能的分析上,较少关注其热性能的改进。因此,利用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对纯纤维素进行改性,以同时提高纤维素绝缘纸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唐超教授课题组采用了分子模拟的方法,将三种不同硅烷偶联剂接枝到氮化硼表面,并与纤维素混合,得到了具有相对较高热稳定性和力学特性的改性绝缘纸纤维素(KH550 hBN/纤维),相关结果发表在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上。氮化硼具有较高的固有导热性和良好的介电性能,是一种常用的导热填料。由于其结构与石墨烯相似,氮化硼也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优良的润滑性,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然而,氮化硼在纤维素内部容易发生团聚,这使得它无法直接用于改善聚合物的性能。因此,本研究将硅烷偶联剂与氮化硼接枝,对传统绝缘纸纤维素进行改性。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硅烷偶联剂氮化硼对纤维素的改性使得纤维素链间的空隙得到填充,纤维素与硅烷偶联剂间形成了更多的氢键,连接更为紧密,从而在聚合物内部形成了导热网络,改性纤维素的导热性能显著提高,热稳定性显著增强。同时,硅烷偶联剂的增加使得纤维素材料的韧性、抗形变能力、延展性增加,便于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图3 (a)CED、(b)力学性能、(c)热导率图4 均方位移图5 玻璃转变温度论文信息:Enhancement on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sulating paper cellulose modified by silane coupling agent grafted hBNXiao Peng, Jinshan Qin, Dong huang, Zhenglin Zeng, Chao Tang*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DOI: 10.1002/mame.202200424
  • 我国半导体/绝缘高分子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半导体/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小牛研究员课题组在半导体/绝缘体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结果被国际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封面论文”的形式给予重点报道。   在传统观念中,绝缘体会阻碍电荷传输,因此一般来讲,在半导体/绝缘体复合材料中,绝缘相往往扮演着降低材料电学性能的角色。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在特定外场条件下,复合材料二维表面处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不差。杨小牛课题组首次在体相半导体/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发现并确认了绝缘基质增强的半导体电荷传输现象,随后将这一规律推广到无特定外场条件下的三维体系,并用更具普适性的物理量—电导率来论证了这一点。   通过控制聚噻吩/绝缘聚合物共混物制备过程中结晶和相分离的竞争关系,可抑制大尺度的两相分离,由此得到均匀的半导体/绝缘体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表现出绝缘基质增强的半导体电荷传输现象。研究人员认为,载流子以极化子形式在复合材料中进行传导。由于绝缘基质极化率较低,极化子在半导体/绝缘体界面处传输时受到周围极化环境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降低界面处的电荷传输活化能,由此提高了两相界面处的载流子迁移率。从此意义上讲,对于两相共混体系,增强的体相电荷传输性质需要满足下列3个条件:首先,鉴于电荷主要在共混两相界面传输,绝缘聚合物的介电常数必须足够低才可能降低电荷传输活化能,从而有效提高半导体相的载流子迁移率 其次,半导体/绝缘体两相相分离尺度需要足够小,才能大幅提高两相接触界面 第三,要求半导体相要有较好的连续性,有利于减小电荷传输的阻力。   在半导体聚合物中通过共混引入通用绝缘聚合物,不仅可以提高其电学性能,而且可降低基于塑料的柔性电子器件的成本,提高其柔韧性和环境稳定性。
  • 我国科学家制出绝缘纳米新材料
    合肥5月25日电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环境、原子氧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成为今后深入探索的主要障碍。在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发生变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重要设备和装置的损坏。在传统材料当中,金属和陶瓷本身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和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但金属材料面临密度过高重量过大的问题,而陶瓷材料则面临脆性和难以加工等问题。聚合物具有轻质和可塑的特点,但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长期服役会产生高温软化和低温脆性等问题。因此,设计和制备一种能长期在极端环境下服役的高性能防护材料是材料领域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大自然中,珍珠母的“砖-泥”结构为其提供了极好的力学性能。近年来,这种精巧的有序结构的其他功能(如隔水、隔氧以及对能量场的均匀分散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受天然珍珠母“砖-泥”结构的启发,研究人员首先采用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方法,利用细菌产出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将分散的合成云母纳米片均匀而紧密地缠结得到复合水凝胶,然后通过热压的方式,得到最终的仿珍珠母结构的纳米纸材料。得益于纳米纸内部精细的“砖-泥”结构和连续三维网络,该纳米纸表现出高强度、高模量、高韧性、可折叠性和抗弯曲疲劳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同时,材料内部的“砖-泥”结构充分发挥了云母的高介电强度,从而赋予了该纳米纸较高的电击穿强度。与纯纤维素纳米纸相比,该复合纳米纸的耐电晕寿命显著提高,甚至超过了商用聚酰亚胺薄膜。此外,该项研究中的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在高低温交替、紫外线和原子氧等极端条件下,仍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这为未来人们对极端环境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防护材料选择。
  • 气相色谱仪检测分析绝缘油/绝缘油检测分析仪器厂家直销
    南京科捷是检测分析绝缘油/绝缘油检测分析气相色谱仪的厂家,联系电话:尹先生13951792301,欢迎来电咨询、购买! 绝缘油一种润滑油。通常由深度精制的润滑油基础油加入抗氧剂调制而成。主要用作电器设备的电介质。电器绝缘油的主要性能是低温性能、氧化安定性和介质损失。 绝缘油检测分析仪专用气相色谱仪性能: GC5890型气相色谱仪 :全兼容惠普HP5890II气相色谱仪,可直接接驳HP5890微型单丝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及相关检测器控制板.可同时安装两种进样系统:填充柱、毛细管分流/不分流进样系统(具有隔膜清扫功能);可同时安装两种相同或不同的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TCD).可选配自动/手动气体六通进样阀进样器、顶空进样器、热解析进样器、裂解炉进样器、甲烷转化炉. 更多检测分析绝缘油/绝缘油检测分析气相色谱仪详情可登录www.kj17.com了解!
  • AMAT宣布三种材料技术,用于 DRAM 小型化
    应用材料 (AMAT) 于美国时间 5 月 5 日推出三种材料工程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扩展 DRAM 并加快芯片 PPACt(性能、功耗、每个面积成本和上市时间)的改进。解决方案集中在三个领域:DRAM 存储电容器、互连布线和逻辑晶体管,目前处于大规模生产阶段。第一种存储电容器材料,在缩小电容器孔直径的同时,"Draco"是一种硬掩膜材料,用于解决用于通过延长孔长度实现表面积最大化的硬掩膜问题。与Sym3Y蚀刻设备一起使用时,经过协调优化,使用 AMAT 的电子束测量和检测设备 PROVision 监控此过程,每小时可进行近 50 万次测量。此外,由于使用Draco的硬掩膜可以增加30%以上的蚀刻选择性,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掩膜的厚度,从而允许形成更直、更均匀的正圆柱形图案孔。第二种是互连布线材料,针对迄今为止用作与存储器阵列交换信号的布线的绝缘材料的硅烷或四乙氧基硅烷(TEOS)这样的硅氧化物,布线层间膜变得过薄而无法防止金属线的电容性耦合的问题,新的Low-k绝缘膜"Black Diamond"。该材料一直用作高级逻辑器件的Low-k绝缘材料,通过将其用于公司的高生产率平台"Producer GT",为DRAM市场提供更精细、更紧凑的互连布线,因此,即使信号在芯片内以几GHz传输,也不会发生干扰, 将能够降低功耗。第三种是逻辑晶体管材料,即高k/金属栅极(HKMG)晶体管,该晶体管已经用于高级逻辑器件。 虽然传统的晶体管是多晶硅膜基片制造的,但随着工艺的小型化,栅极绝缘膜变薄,因此存在电子泄漏容易发生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在逻辑器件中,已经实现了金属栅极代替多晶硅,并且通过使用绝缘膜中的氧化氢来提高性能和功耗,并降低了每面积的成本,通过同样应用于DRAM,公司已经解释,将能够获得相同的优势。该公司表示,Draco硬掩模和Low-k绝缘膜Black Diamond已被主要DRAM制造商采用,随着HKMG DRAM的引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这种DRAM技术将进一步改变。
  • 国内首套!无人机+光谱分析检测绝缘子污秽,25分钟搞定
    12月13日,国网青海电力运维检修人员正在研究编制的“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绝缘子污秽检测系统的技术导则,为新型绝缘子污秽检测系统后续在全国范围输电线路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绝缘子污秽检测系统是国内首套以机载多光谱成像技术为依托研发的绝缘子污秽等级检测分析系统。该系统将无人机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和高光谱图像技术置信度高、可视化的优势有机融合,应用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技术,有效降低环境光线、采集角度等因素干扰,实现绝缘子污秽快速、无损、非接触式检测。员工应用“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检测系统开展绝缘子污秽检测工作。苟斌 摄据悉,该成果是国网青海双创示范中心成立后的第二批双创项目孵化成果,也是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期双创孵化培育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于2022年7月通过验收。绝缘子污秽是影响输电线路稳定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维检修人员必须定期开展绝缘子污秽检测并根据其污秽程度对绝缘子进行清洗或更换,以保证其绝缘性能。“开展绝缘子污秽检测,通常采用人工爬塔的方式取样,然后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平均一基铁塔的登塔取样及检验用时5小时,不仅耗时长、效率低,而且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智能运检管控中心副主任赵云龙介绍。运用“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检测系统后,作业人员只需在地面控制无人机飞行至规定位置,对绝缘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拍摄,再利用软件完成污秽等级分析即可。一基铁塔的飞行拍摄及软件分析时间,可以控制在25分钟以内,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安全性。为验证系统应用效果,今年7~8月,项目组选取330千伏唐玛线等16条位于青海省内各州县不同环境、气候的300余基杆塔线路上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绝缘子进行实地测试。通过对传统人工取样送检分析结果和“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应用该系统检测的绝缘子污秽等级准确率在90%以上。目前,该系统已通过验收和现场试运行验证,将率先在青海省内输电线路进行试点应用。
  • 宁波材料所以“微交联法”创制高弹性铁电材料
    8月4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Intrinsically elastic polymer ferroelectric by precise slight crosslinking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提出了铁电材料的本征弹性化方法,即采用微交联法使铁电聚合物从线性结构转变为网络状结构,通过精准调控交联密度在实现弹性化的同时,降低结构改变对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开创性地同时将弹性与铁电性赋予同一材料。基于此,该研究创制了一种兼具弹性与铁电性,且具有较好的耐机械疲劳和铁电疲劳性能的弹性铁电聚合物。铁电材料是功能材料,通常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自发极化且极化方向可随外加电场改变进行翻转或重新定向的晶体材料,其核心为自发极化。极化是极性矢量,由于晶胞中原子构型使得正负电荷重心沿该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形成电偶极矩,使得整个晶体在该方向上呈现极性,这个方向称为特殊极性方向。这对晶体的点群对称性施加了限制,在32个晶体点群中只有10个具有特殊极性方向,即1(C1)、2(C2)、m(Cs)、mm2(C2v)、4(C4)、4mm(C4v)、3(C3)、3m(C3v)、6(C6)、6mm(C6v)。只有属于这些点群的晶体才具有自发极化,即铁电材料必为晶体材料。这种特殊的晶体点群赋予了铁电材料诸多性能,使其在数据存储和处理、传感和能量转换以及非线性光学和光电器件等方面有诸多应用。而晶体在受到应力时能够产生的弹性回复是极小的,通常小于2%,这是传统铁电材料多表现为脆性(无机)或塑性(有机)的原因。可穿戴设备、柔弹性电子和智能感知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使用的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即需要在复杂形变下依旧保持稳定的性能。电子器件使用的材料根据导电性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材料,而导体和半导体目前已实现弹性化。而铁电材料作为绝缘材料中性能最丰富的功能材料之一,目前尚未实现弹性化,这限制了铁电材料在柔弹性电子等领域的应用。铁电材料的铁电性主要来源于其结晶区,但晶体本身几乎不具备弹性,因而铁电性和弹性难以在同一种材料中兼顾。铁电材料的弹性化方法通常有三种——结构工程、共混和本征弹性化。通过结构工程制备的样品只能在预应变值范围内进行形变,需要复杂的制造技术且难以降低器件尺寸。在采用无机铁电材料与弹性体共混方式制备的复合材料中,无机铁电材料的铁电畴杂乱无章,需要经过有效极化后才能表现出铁电性。由于无机铁电与弹性体的电阻率相差较大,在极化过程中电场主要施加在电阻率更大的弹性体中,导致弹性体相的电击穿和电机械击穿。因此,本征弹性化可能是铁电材料弹性化的唯一途径。本征弹性化能够促进材料的发展,使其具备可大规模溶液制备的能力、提高设备密度和材料的耐疲劳性等。有机铁电材料包括有机小分子铁电材料和以PVDF(聚偏氟乙烯)为代表的聚合物铁电材料。铁电聚合物的铁电性主要来源于分子链两侧由极性相差较大的原子或基团形成由一侧指向另一侧的偶极子。铁电聚合物的特点是具有高柔韧性、易于制造成复杂形状、机械坚固性和极性活性。聚合物中的铁电性是20世纪70年代在聚偏氟乙烯中发现的,是电能、机械能和热能之间有效交叉耦合的平台。因此,兼具铁电性和柔韧性的铁电聚合物可能是铁电弹性化的最佳候选对象。在过去几年,化学交联法在导体和半导体的本征弹性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由于强的铁电响应需要高的结晶度,而好的弹性回复需要低的结晶度,因此传统的化学交联方法很难同时兼顾铁电响应和弹性回复。为此,该团队提出了“弹性铁电材料”的概念,设计了精确的“微交联法”在铁电聚合物中建立网络结构。选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55/45mol%)作为反应基体材料,选择带有软而长链的聚氧化乙烯二胺(PEG-diamine)作为交联剂材料,使用低交联密度(1%~2%)赋予线性铁电聚合材料弹性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结晶度。研究表明,交联后的铁电薄膜结晶相以β相为主,结晶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交联网络中。在受力时,网络状结构能够均匀地将外力分散并且更多地承受应力,避免结晶区受到破坏。实验结果显示,交联后铁电薄膜在70%的应变下依旧具有较好的铁电响应,剩余极化约4.5μC/cm2并在拉伸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且具有较好的耐机械和铁电翻转疲劳性,提高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拓展了使用范围。可见,“微交联法”是实现铁电弹性化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实现了铁电性与弹性的良好匹配,为铁电材料弹性化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团队将扩展此类方法,探索微交联法对于材料弹性化研究的普适性,并对制备的弹性铁电材料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以及能量转换和存储、介电驱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工作得到卢嘉锡国际合作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和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等的支持。铁电材料专家、东南大学教授熊仁根受邀在同期《科学》PERSPECTIVE专栏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是突破性的工作,开辟了“弹性铁电”这一全新学科,并展望了弹性铁电材料可能的应用场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 弹性铁电的概念和合成策略示意图图2. 应变下弹性铁电的铁电响应。A为全弹性器件;B、C为全弹性器件在0%和70%的应变;D为在1kHz下0~70%应变下的P-E回滞曲线;E为不同应变下的名义Pmax、Pr和Ec和校正后的真实Pr。实验表明交联铁电薄膜在不同拉伸应变下均具有稳定的铁电响应。
  • 密度测定三步曲(压轴曲) | 塑料成品检测还可以这样操作?奥豪斯AX分析天平一步到位!
    密度测定三步曲(压轴曲)| 塑料成品检测还可以这样操作?奥豪斯AX分析天平一步到位! 一、你真的了解塑料吗?塑料——这毁誉参半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看看你手边的物品,塑料制品已经占据半壁江山。1. 可口可乐瓶2. 各种规格的食品包装袋3. 印制了精美图案的手机外壳4. 会变色的太阳镜片 在我们不常接触的高科技领域,塑料也无处不在。如人造卫星上使用的多层绝缘材料中,就含有厚度约6微米的聚酰亚胺或聚酯膜。二、塑料的命运密码——密度同样都是塑料,怎么命运如此不同?原来,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 塑料有很多不同品种,不同品种的塑料在耐疲劳性、耐热性、抗冲击性、耐腐蚀性等特性上各有优劣势。 塑料的品种不同,密度也因之不同。 例如,可以制造汽车灯罩等的PS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塑料,密度为1.03~1.07 g/cm3;而具有自阻燃的特性、常用于防火应用的PVC,密度为1.35~1.45g/cm3。 塑料的密度不仅取决于其加工工艺,还与其成分有关。 调整塑料的成分比例,就可以改变其性能,以适应不同应用要求。 例如,ABS塑料由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组分构成,密度为1.04~1.06 g/cm3。当三组分以不同比例混合时,其密度也随之改变,同时性能也发生变化,由普通ABS变为高抗ABS、耐热ABS、高光泽ABS等。 因此,相比于用热解实验和燃烧试验来鉴别塑料品种,或鉴别塑料厂生产的产品是否达标,利用密度测定的方法真的非常省时省力! 三、塑料的密度,不难测啦!某知名生产塑料制品厂商的QC部门,需要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以鉴别其产品批次是否达标。 该检测试验共有五批塑料成品的样品,均为密度小于1g/cm3 的某种塑料,其在颜色、大小、形状上都极其相似,凭经验很难判别哪个样品是合格产品。(因此我们先给样品做了编号标记以加区分) 经过严格的检测实验及评估,最终该企业选用了奥豪斯带有密度直读功能的Adventurer AX 系列分析天平,进行塑料密度测定。只用两步,就能得到塑料的密度啦! 实验器材:奥豪斯 Adventurer AX 124 密度组件测定步骤:塑料的密度测定方法与上期玻璃密度的测试方法类似。首先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称量样品,得出重量,再由天平内部计算公式得出密度结果,直接在显示屏上读取即可。在空气中称重在水中称重(-0.3906g)密度结果直读显示用AX天平测试密度,非常简单,但是也有很多小细节要注意,才能确保结果完美哦! 注意:1. 用于测试密度小于水的样品,我们需选用漂浮固体挂篮。篮网向上凸起,可以覆盖住浮起的样品。如样品未完全浸没,可使用外加砝码帮助样品保持完全浸没于水中的状态。 2. 在水中称量塑料时,我们需要用镊子轻压塑料,小心将其挪至漂浮固体挂篮下方的中心位置。 四、小奥解惑时间:测试结果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有用户反应,完全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测量,但测试结果并不理想,结果的重复性很差: 无论是在空气中的重量还是在液体中的重量,每次的称重读数都不相同。明明是浮于水的样品,密度结果却大1g/cm3。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小奥帮你揭开谜底! 看,是气泡在作怪!不信,你凑近仔细观察观察。原来浸入水中的挂篮上还有塑料样品上都附着肉眼难以察觉的气泡——个子小小,力气很大。要知道,直径1mm气泡会产生0.5mg的气泡,而直径2mm气泡产生的浮力可以高达4mg!每次称量时,塑料样品上附着的气泡的数量和大小也时有变化,影响称量结果,重复性自然不佳。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很简单。 你只需拿细毛刷扫一扫,再轻轻抖动挂篮,即可去除影响称量效果的小小气泡们。去除气泡后,再看密度结果——可靠又稳定!塑料的密度测定之旅,就完成啦。 快拿着测量结果去看看哪款塑料才是合格产品吧! 参考文献:本文章中摘录文献出自百度百科——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百度百科——ABS塑料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奥豪斯的电子天平及实验室称量产品,请访问奥豪斯官方网站,我们的专业工程师将竭诚为您服务!
  • 电子剥离试验机检测复合膜剥离强度为10N/25mm符合特定标准
    一、引言复合膜剥离强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电子剥离试验机是检测这一指标的重要工具。在多个行业和领域中,对复合膜的剥离强度都有明确的标准要求。本文将探讨电子剥离试验机检测复合膜剥离强度为10N/25mm是否符合这些标准。二、剥离强度标准概述剥离强度通常以N/cm或N/mm为单位,表示单位宽度下剥离材料所需的力。对于复合膜来说,其剥离强度受到材料类型、生产工艺、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和行业中,对剥离强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电子剥离试验机检测结果分析电子剥离试验机通过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剥离过程,测量剥离过程中所需的力量来评估材料的剥离性能。当电子剥离试验机检测复合膜剥离强度为10N/25mm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和行业标准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1.行业标准对照根据行业标准,我们可以发现10N/25mm的剥离强度在某些领域是符合要求的。例如,在胶带、电子绝缘材料等领域,手动剥离法标准值要求剥离强度达到或超过10N/25mm。这表明,在这些领域中,电子剥离试验机检测到的10N/25mm剥离强度是符合标准的。2.实际应用考虑除了满足行业标准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复合膜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需求。如果10N/25mm的剥离强度能够满足复合膜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那么这一检测结果就是符合要求的。四、结论综上所述,电子剥离试验机检测复合膜剥离强度为10N/25mm在胶带、电子绝缘材料等领域是符合标准的。然而,在其他领域中,对剥离强度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行业标准和实际使用需求来判断剥离强度是否符合要求。
  • 跨界收购!高分子材料企业拟1.19亿元购半导体设备企业51%股权
    近日,一起跨界收购案引起关注。11月9日,至正股份收到上交所《关于对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收购事项的问询函》。11月8日,公司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苏州桔云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公告披露,本次收购标的主营半导体专用设备,与公司目前主业无关。公告称,实施本次交易旨在从原有的电线电缆用高分子材料业务向半导体设备领域拓展,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据了解,至正股份是专业从事环保型低烟无卤聚烯烃电缆高分子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定位于中高端电线电缆用绿色环保型特种聚烯烃高分子材料市场,属于国内电线电缆用高分子材料领先企业中的专业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线电缆、光缆用绿色环保型聚烯烃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被作为绝缘材料或外护套料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及光缆的生产过程中。公司目前产品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光通信线缆、光缆用特种环保聚烯烃高分子材料;电气装备线用环保型聚烯烃高分子材料;电网系统电力电缆用特种绝缘高分子材料。11月10日,至正股份发布《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拟以现金收购苏州桔云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资产评估报告》。资料显示,苏州桔云成立于2019年6月,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清洗机、腐蚀机、烘箱、分片机、显影机、涂胶机等。公司于2020年推出半导体清洗设备、刻蚀设备和显影设备二代机型,现已成为长电科技、禾芯半导体、芯德半导体、全球化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企业T公司等知名半导体企业的设备提供商,公司的产品能够有效提升客户的生产效率、产品良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已取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公司。设备主要使用于后道先进封装制程,包括湿法清洗设备和蚀刻设备、涂胶/去胶设备、显影设备等。未来公司将以清洗机与烘箱为主力产品,持续向前道工艺拓展。
  • 山西电力研发新型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
    12月5日,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500千伏福瑞变电站,山西电科院技术人员正应用新研发的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进行现场检测。短短几分钟,他们便轻松完成全部工作。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是电力系统的一项常规试验,旨在通过检测六氟化硫气体中的特征气体组分,判断设备内部绝缘缺陷类型、放电水平和绝缘材料老化程度。传统的气体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传感器方法,该方法传感器需要定期校准,检测准确度较差;另一种为实验室气相色谱法,该方法需要人工取气、送样至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耗时长,对于检测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无法实现在线监测。针对这种情况,国网山西电力从2022年3月份开始,便率先着手开展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专家们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模仿真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图,设计气体样品池,搭建实验平台,测试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特性;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检测信号预处理方法及光谱信号增强技术;研究基于光谱数据拟合的拉曼光谱检测谱峰特征参数提取技术,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非线性效应修正方法;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检测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开展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现场检测及应用研究。经过反复使用、改进和验证,最终于当年9月成功推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该装置利用激光照射六氟化硫气体样品,形成拉曼散射光谱,自动比对标准气体光谱,通过积分法获取六氟化硫分解特征气体浓度,精准研判GIS设备缺陷,相较于传统检测装置,气体检测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现场检测质效显著提升。此外,该装置还具有其他多个显著优点:检测过程不需要对气体样品进行预处理,也不需要消耗载气;对混合气体样品可直接进行检测,无需进行组分分离,检测周期短;检测稳定性好,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设备可靠性高、维护量小;检测对激光波长没有特殊要求,利用单一波长的激光就能同时激发出多气体特征量的拉曼光谱从而进行混合气体定性、定量分析,更适合于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据悉,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自2022年应用以来,已在国网山西电力22座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应用,累计完成气体检测150次,发现消除设备缺陷5处,成效十分明显。未来,山西电力将在更多的变电站应用该检测装置,积累更多的现场数据,持续探索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检测体系,为六氟化硫绝缘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故障的早期诊断提供实践基础。(完)
  • 从实验到成功,绝无侥幸 —— 耐驰访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教授
    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后面简称上重厂)与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共同建立的&ldquo 大型铸锻件工程技术中心&rdquo ,长期专攻核电装备自主创新关键材料。每周四,交大材料学院的研发团队,都会在年近8旬的潘健生院士带领下,前往闵行江川路上的上重厂,了解已合作了多年的核电大锻件材料、热处理项目进展情况,然后把问题带回学校实验室一一进行模拟和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前些年,上重厂采用"碗口朝下"的传统淬火方式,对核电压力容器的封头锻件进行热处理,连续几次都失败了,好几百万打了水漂。交大团队加入后,从头研发,最终在潘院士的领导下成功开发了一套&ldquo 碗口朝上&rdquo 的热处理工艺,产品一次热处理成功,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 耐驰:请您谈谈热分析技术在大型铸锻件热处理工艺中的重要性? 顾教授:大型锻件由于重量大,通常在几十吨以上,热处理难度大。通常通过计算机模拟热处理过程大锻件内部的温度场、组织转变和应力/应变的演化过程是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与优化的极其重要手段。要实现精确模拟,准确的材料参数是必需的。 耐驰:请问在核电压力容器封头锻件热处理工艺研发过程中,您最注重材料的哪些热物性参数? 顾教授:通常用到的热物性参数包括:热膨胀系数,比热,导热系数,密度等,这些都是要从高温到低温不同温度下的数据,而且针对钢中不同的组织(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奥氏体等)分别测定。实验测试量大,方案设计也难度大。 还有,相变动力学数据也很重要。它也能够通过吸放热来测定,主要测定不同类型相变吸放热的定量数据,同时抽取其中动力学信息。由于钢的相变温度较高,对设备要求较高,甚至需要控制加热/冷却速度。 耐驰:您是通过怎样的测试方法取得这些参数? 顾教授:目前,通过使用包括耐驰仪器在内的不同设备,进行测试来获取材料的各种性能参数。由于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指导大锻件的热处理生产工艺,因此对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耐驰:请问您对耐驰仪器的使用感受如何? 顾教授:正如前面提到的,只有获得精确数据,我们进行计算机模拟时候才能对结果更加放心。而我们使用的耐驰高温DSC和同步热分析仪STA,其表现出宽广工作温度范围,优化的试验气氛条件、天平的高稳定性和低漂移度、多样且灵敏的传感器,为提供优质的数据铺垫了扎实的基础,耐驰可堪称是科研的好助手,期待耐驰能继续做大作强。 后续 据了解三年来,在交大项目组的攻关下,上重厂在三代核电机组的稳压器锻件、四代核电机组的高温气冷堆/压力容器和堆内构件大锻件等四项技术中率先突破,先后实现国际首台和国内首台的业绩。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交大材料学院梳理出大型铸锻件热制造过程中的科研共性难题,向国家申报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目前该课题已被列入国家973计划并已正式启动。 耐驰祝愿交大与上重厂的通力合作能为我国核电事业各项技术指标挤入世界前列发挥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DIL 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TCT 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STA-MS/FTIR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电气绝缘材料重点实验室- LFA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电气绝缘材料重点实验室- DSC和TG 如您有任何疑问,请点击此处发送邮件。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11年1月14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六十二站: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经原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批准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原信息产业部电子46所)扩建的材料检验中心,1988年由机电部批复成立,1990年12月通过机电部工程竣工验收,自此,中心成为电子材料研究、检测的专业机构,并且是国内最早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光纤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1991年,中心分别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认证验收、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实验室认证,2010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成为国际互认实验室。   并且,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电子材料质量监督认证与仲裁资质的机构、国际SIMS组织飞行试验室、联合国和国家环保总局资助的ODS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资质证书   中心主任董慧莪高级工程师介绍到,中心主要任务是对电子专用材料及其应用产品进行质量评价、检测、认证与仲裁,监督促进企业贯彻执行有关的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具体任务包括:电子专用材料的质量认证、认定、鉴定与仲裁 同时承担行业监督、行业抽查、电子材料及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商检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标准的验证工作,研究制定有关的试验和检测方法 开展材料结构、工艺及缺陷分析研究,积累数据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新产品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 对本专业的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交流经验统一方法,培训检测人员。   中心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到2009年底中心仪器设备的投资总额达到了6000万元。中心的检测设备齐备,业务覆盖面广,是国内材料检测实验室规模最大、检测设备最齐全的实验室之一。中心分为四个室:物理分析室、结构与表面分析室、成分分析室和业务室。兼备了质量管理、分析测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中心现已建成可开展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包括框架材料、引线材料、合金材料等)、焊接材料、清洗材料、绝缘材料、以及矿石、化工、轻纺、建材、化学试剂等材料的理化检测分析、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材料和器件失效分析的综合性实验室。 二次离子质谱仪 IMS 4f-E7   二次离子质谱仪是材料和器件分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半导体工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IMS-4F是法国CAMECA公司的产品,具有高灵敏度和深度分析等特点,主要用于固体材料表面/界面元素成份及杂质(可针对全元素)的深度分布及平面分布分析。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720-ES、原子吸收光谱仪 3110   720-ES是美国VARIAN公司的产品,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很低的检测限,基体和共存元素的干扰小;样品好量小,能对70余种元素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3110是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的产品,其灵敏度高,一般为μg/g级到ng/g级;抗干扰能力强;空气-乙炔火焰可以测定约30种元素;操作简便。   本中心利用这两种检测器仪器可以对绝大多数的化学元素能做到精确快捷的检测。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Zeiss Supra 55VP   Zeiss Supra 55VP是德国蔡司公司(原英国剑桥公司)的产品,其低真空模式可以减轻荷电,不导电样品可不必喷镀导电层而直接观测;可对较大样品做无损检测;配备X射线能谱仪附件,可同时对样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线扫描、面扫描以及成分像。   在本中心,Zeiss Supra 55VP主要用于固体材料表面形貌及成份微区分析,材料镀层厚度及薄膜厚度等分析。 X光电子能谱 PHI 5000 Versa Probe、俄歇电子能谱仪 PHI 670   上述两台仪器都是日本PHI公司的产品,PHI 5000 Versa Probe主要用于材料表面/界面元素组成分析及化学价态分析,PHI 670主要用于材料表面/界面微区元素组成分析、元素深度分布及面分布分析。 电子式万能试验机 CSS-44300、WDW-50   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的CSS-44300型电子式万能试验机、济南恒瑞金试验机有限公司的WDW-50电子式万能试验机主要用来检测材料的力学性能。 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 Quadrasorb SI   该仪器是美国康塔仪器公司新近推出的一款全自动4站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径。据介绍,该仪器具有4 组独立的样品分析系统,各分析系统独立运行,可选择不同的分析和测量条件,非常适合像本中心这样的多样品、大批量分析需要的实验室。 可焊性测试仪 SAT-5100   随着全球无铅化焊接,电子产品小型化,高密度的表面贴装等技术的推进,焊接工艺会比从前更困难,焊接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因此在焊接之前对电子产品的镀层部份、焊料、助焊剂等的综合参数做一个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可焊性测试仪在半导体及电子封装领域被广泛使用。日本力世科公司的SAT-5100型可焊性测试仪正是运用润湿平衡的测试方法,使焊接过程得到形象的再现性,利用SAT-5100能得到各种各样润湿信息,从而提高电子产品的焊接质量。   在本中心,SAT-5100主要用于助焊剂和焊锡等焊接材料的的润湿力、润湿时间、润湿角及张力等润湿性参数的测试,以及评价电子器件、线路板对焊接材料的附着性。 激光粒度仪 ADA20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TENSOR 27   ADA2000是英国马尔文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材料粒度分析。   TENSOR 27是布鲁克光谱仪器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对电子材料的杂质、缺陷及有机物的成份进行分析。 超高温综合同步热分析仪 STA 449F3、热膨胀仪 DIL 402C   上述两台仪器都是德国耐驰公司的产品,其中,STA 449F3覆盖-150至2000℃的宽广的温度范围,可以快速而深入地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分解行为、组分分析、相转变、熔融过程等进行表征。在本中心,STA 449F3主要用于测定样品的熔点、玻璃化温度。   DIL 402C用于测量线膨胀系数。DIL 402C的炉体可以自行更换、操作简便 装载样品简便,即使非理想尺寸的样品都可以很轻松的放进管状样品支架的凹槽中。 布氏硬度计 HB-3000B-I、电动洛氏硬度计 500MRA   HB-3000B-I是济南时代试金仪器有限公司的产品,测量样品的布氏硬度;500MRA是沃伯特测量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的产品用来测样品的洛氏硬度。   中心现有工作人员35名,其中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2名,工程师14名,大本以上学历的占90%。中心拥有一批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研究与检测人员,专业结构和年龄层次分布也较合理。   在为社会提供检测技术支持的同时,中心还多次承担了国家“八五”到“十一五”的多项材料科技攻关、材料质量检测方法研究和质量认证任务,承担了数十项国防科技攻关和材料检测和失效分析项目,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负责并参与了上百项材料检测标准的制定。 合影   通过近二十年的运行和完善,中心不但为电子材料质量监督和行业归口管理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为国内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质量控制、质量分析、质量认证和仲裁工作,为企事业单位扩项目上规模起到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广大用户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附录: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飞纳电镜在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应用
    飞纳台式扫描电镜于 2017 年正式落户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依托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实验室(共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等科学研究平台,学院形成了建筑材料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材料、生物质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碳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防护、电化学与表面处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等特色研究方向。西南科技大学此次购置的飞纳台式扫描电镜主要研究核反应堆中所用到的特种材料。反应堆环境中高温高压,强电磁辐射,对材料有特殊的要求。研究此类材料堆核电站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抛光后的金相样品,可以清晰地区分不同相组织某块体材料的 SEM 图,景深效果很好杆状细菌的 SEM 照片用户认真学习飞纳电镜的照片飞纳电镜配备专业的背散射电子探头,可以有效区分金相样品的不同相组织。而且飞纳电镜高性价比标准版 Phenom Pure 加速电压适中,不会对生物、有机等电子束敏感样品造成热损伤,观察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样品原貌。飞纳电镜系列产品快速抽真空,而且操作简、界面人性化,尤其适合学校里大批量样品的初筛。对于微米、亚微米级的样品,照片清晰度完全可以满足期刊审稿人的要求。
  • 材料工业携手仪器产业|大咖齐聚苏州探讨半导体新能源需求对接
    一、 论坛发起背景中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速超20%,中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已占据全球产值近1/4,中国材料产业逐渐走向正轨。中国新材料产业空间巨大、发展势头良好,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促进下,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孕育巨大仪器检测需求——整体现状来看,材料产业端材料检验检测等基础能力差,检验检测资源优化配置不足,检测能力不足,检测市场机制不完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全面需求,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国际化需求。如新能源产业检测需求正逐步从头部企业向中小企业下溢,半导体检测需求也随着“国产替代”形势,在诸多细分领域释放机遇等。材料工业&仪器产业双向奔赴趋势——材料工业端,据仪器信息网买家采购需求大数据,工业端用户需求询问数量已在近年来反超科研用户,且保持增长趋势,目前仪器检测水平已无法满足产业质量升级发展的需求;仪器产业端,诸多仪器品类在工业市场的需求已反超科研市场,仪器商针对工业市场在研发投入、市场推广等方面也不断加码……此背景下,4月19日,仪器信息网携手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在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同期,共同举办首届“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双方发挥各自在科学仪器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资源优势,为两个产业搭建需求对接交流平台,邀请新材料产业端、半导体/新能源等热点领域研发、品控人员,仪器检测技术专家,科学仪器企业代表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讨新材料产业仪器检测技术的最新需求进展、应用现状、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二、 论坛内容1、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协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2、论坛主题:双向赋能,共筑新质生产力3、论坛亮点:• 迎合材料工业&仪器产业双向奔赴趋势,搭建双方需求对接交流平台;• 邀请热点半导体、新能源等工业产业资深专家分享对仪器检测技术最新应用与需求进展;• 邀请材料主流表征手段(表面分析、电镜、XRD)资深专家,分享仪器技术在材料产业应用展望;• 邀请仪器企业代表分享仪器检测技术(电镜、光镜、质谱、太赫兹)在新材料产业中的最新应用探讨• 圆桌环节,共同讨论材料工业&仪器产业双方需求对接、产业深入合作、未来发展趋势。4、邀请哪些嘉宾:材料产业端:半导体、新能源、高分子材料等企业技术总监、研发负责人、品控人员等仪器应用专家端:材料仪器检测技术/应用资深专家、知名高校材料检测平台负责人仪器企业端:将工业市场作为近来重点开拓方向的进口、国产仪器企业代表5、适合哪些人群参会:• 材料产业端:新能源、半导体、高分子材料等材料企业研发、品控负责人,仪器采购负责人等;• 仪器企业端:近年来,相关仪器业务在工业市场业绩增长迅猛的,或将工业市场作为未来重要拓展领域的企业代表• 仪器技术应用端等:主要工作聚焦在材料表征检测技术、应用,或对材料表征技术未来发展感兴趣的科研专家、检测机构专家等ACCSI 2024大会官网报名: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或扫码报名  三、 论坛日程时间内容嘉宾主持人:鞠晶 北京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09:00-09:05致辞赵鑫 仪器信息网 CEO09:05-09:10致辞包雷 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 执行副会长09:10-09:40新材料表面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程斌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员/分析测试中心 技术负责人、副主任09:40-10:10原位电镜在工业用费托催化剂上的表征蒋复国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分析表征中心 经理10:10-10:30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顾群 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创新研究中心 总监10:30-10:50超快速、超灵敏瞬态吸收显微镜在材料行业应用展望王璞 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CEO10:50-11:10AI技术在显微材料显微分析中的最新应用及进展张鹏 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11:10-11:40X射线衍射技术在新材料产业的应用探讨张吉东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委员会 秘书长11:40-12:10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在空间电源领域的应用与检测技术需求进展陆宏波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物理电源技术研发中心 副主任午餐13:30-14:00光敏电子材料检测技术进展与仪器技术需求聂俊 江苏集萃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董事长14:00-14:30基于核心原材料及分子POCT仪器自主创制的病原体快速多联检技术马富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医药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14:30-14:50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痕量元素分析解决方案应钰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原子光谱 资深应用工程师14:50-15:10新材料的太赫兹响应特性与应用展望孟坤 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研发总监15:10-15:40集成电路表征技术应用与进展赖李龙 知名半导体公司 资深专家15:40-16:10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技术应用进展沈雪玲 国联汽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 副总经理主持人:尹昌娜 盛虹(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科研平台部经理16:10-17:00圆桌议题:产学研用各方在新材料检测领域的深度合作;仪器技术需求与产业发展对接交流;新材料检测技术与仪器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报告嘉宾以外部分出席嘉宾:张跃飞 浙江大学 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祺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晓群 北京化工大学 副教授/亚洲辐射固化协会秘书长申富强 上海骐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马毅 南京工业大学 先进轻质高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教授杨德新 南京苏昕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曹元 和骋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马晓丽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实验系列)梁学正 浙江优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孙俊良 北京大学 教授/中国晶体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朱晓东 浙江优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鲁文锋 江苏赛夫特半导体材料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负责人高利 北京天作理化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四、部分嘉宾简介(按报告顺序)鞠晶 北京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1996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学士,1999年获吉林大学理学硕士, 200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03-200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09年加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并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1.无机固体结构化学;2.原位电镜技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赵鑫 仪器信息网CEO2004年加入仪器信息网,现任仪器信息网CEO,拥有20年科学仪器行业互联网运作经验。全面负责仪器信息网运营管理工作,主导并实施了多个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项目,如:仪信通会员、品牌合作伙伴、创新100等。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持续为广大用户、厂商进行赋能。包雷 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 执行副会长北京化工大学毕业,曾在校学习工作近20年,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主要发起者之一,并担任新材料校友会执行副会长。程斌 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员/分析测试中心技术负责人、副主任研究员,现就职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及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技术负责人、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表征、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具有深厚的高分子材料及材料表面科学基础知识,在解决聚合物材料制备,改性以及涉及表界面性质复杂体系的粘合剂/涂料/油墨开发等方面问题有丰富的经验。教授研究生《材料表面与界面》等2门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碳四碳五烯烃工学》、《填料手册》。编写国家级精品课教材《仪器分析》第十四章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北京市化工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委员。蒋复国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分析表征中心经理博士期间在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师承陈正弦(Sunshine Chen)教授,利用电镜研究多铁材料;2012年至2013年至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担任博士后,2014年至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工作,2018年担任分析表征中心部门经理至今。顾群 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创新研究中心总监1995-2000,KYKY;2000-2003,LEO;2004-2014,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016-2021,TESCAN China;2021至今,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创新研究中心总监。王璞 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CEO王璞,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生物医学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十四批国家海外青年人才项目。王璞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9-2014年博士就读于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师从于非线性成像专家程继新教授。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是生物光子学医疗器械的开发以及非线性显微镜的开发与应用。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专利5项。王璞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Nano letters等领域内一流期刊均有发表。王璞曾主持开展多项美国小企业创新奖励基金(SBIR/STTR award),并代领团队完成多项科研转化工作。其中包括相干拉曼显微镜的产业化,光声成像在乳腺以及心血管的器械转化等等。目前王璞教授主要研究工作为非线性拉曼显微镜的开发以及在先进材料、单细胞代谢的表征方案,以及光致超声器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同时担任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致力于开发推广最先进的分子光谱成像技术。张鹏 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张吉东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委员会秘书长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表征方法学研究。目前被聘为中国晶体学会X射线粉末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07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掠入射X射线衍射的方法学研究,与北京同步辐射漫散射站、上海光源衍射站/小角站的工作人员合作搭建了国内首批掠入射X射线衍射测试系统并进行不断地升级改造,解决了该技术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的问题,带动了国内三十余个课题组利用这些测试系统进行科学研究,获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至今承担过11个的科研项目,发表文章68篇(包括通讯作者文章19篇),获得专利授权15项,参与撰写专著3部。陆宏波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物理电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陆宏波,高级工程师,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师,物理电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长期从事空间高效光电转换器件基础研究,聚焦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结构设计及MOCVD外延生长。发表文章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16项,申请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发展部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荣获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发明三等奖、中国航天十大技术突破等科技奖项。聂俊 江苏集萃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董事长现任江苏集萃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经历及教育背景:2003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取得博士后学位,随后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担任教博士生导师 2005年至2021年先后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长、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院长、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院长。荣誉记录:2011年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北化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2018年事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7年荣获国家重点专项“微电子加工用高端超纯化学品"。马富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医药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富强,博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医工所医药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分子酶学与蛋白质工程研究,在酶分子改造、酶超高通量筛选、酶结构-功能关系解析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代表性成果包括:1)建立了世界先进的双通道液滴微流控超高通量筛选体系;2)发明了荧光液滴捕获(Fluorescence droplet entrapment,FDE)酶底物设计策略,使超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多种重要酶类;3)实现了多种医药用酶、分子诊断核心酶的快速定向进化分子改造;4)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子诊断核心酶,建立分子POCT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开展产业化。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technology Advances、Science Advances、Analytical Chemistry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苏州市新冠病毒疫情紧急防治专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多个项目,累计获得经费支持4000余万元。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江苏省“双创博士”等人才称号。应钰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原子光谱资深应用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化学品的分析工作,有超过4年国际顶级高纯电子材料行业从业经验,掌握不同类型电子化学品的分析难点,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加入安捷伦后,作为原子光谱应用工程师,专注于半导体高纯材料的无机元素分析,材料类型涵盖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高纯度的湿电子化学品,硅材料以及其他各类电子材料,擅长分析过程中污染控制,干扰去除,以及降低仪器背景等环节,对于低浓度的超痕量分析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孟坤 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研发总监孟坤,英国利兹大学博士,从事太赫兹工作超过15年,具备产学研工作基础,致力于太赫兹技术、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开发。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研发总监,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第十届超快现象与太赫兹波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主席。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高技术课题、军科委创新特区项目等课题9项;作为技术骨干,参研973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被引10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1.9;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1,5,6)。在ISUPTW 2021、IEEE 3M-NANO、全国太赫兹学术年会、全国太赫兹生物物理年会、邮政业智能安检系统成果交流会等学术和产业会议做邀请报告。曹元 和骋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硕士,绝缘材料专家。目前在和骋科技担任研发负责人。先后在杜邦电气绝缘系统(DuPont EIS),立邦工业涂料研发中心,担任树脂及材料的研发、工艺及应用等职位。具有十多年的绝缘树脂合成,生产及应用经验,涉及漆包线漆,浸渍树脂,灌封胶等不同细分行业的绝缘材料。最新的工作重点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绝缘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沈雪玲 国联汽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 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国联汽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从事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开发、电池关键材料评测方法研究、电池失效机理分析研究,为电池的失效原因分析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负责制定材料测试分析企业标准6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国家标准10余项,申请专利20余项,负责及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申富强 上海骐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申富强先生现任骐杰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北大校友会副理事长、上海新材料协会会员、能源行业及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临港南桥科技城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等职务。先后荣获淮安市“淮上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江苏省“典赞•科技江苏”十大创新创业人物、上海市东方美谷领军人物、上海市奉贤区第四届“滨海贤人”拔尖人才以及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2007年成立上海骐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热场材料、摩擦材料和储能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制造。截至目前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7家,拥有从纤维到预制体,再到碳化、石墨化和陶瓷化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致力于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努力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全产业链体系,积极探索更高性能材料,为科技创新和全球领先的材料科技企业贡献力量。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后于上海交通大学EMBA深造。作为第一发明人共申请国家专利133余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85余项。孙俊良 北京大学 教授,中国晶体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孙俊良教授分别于2001和2006年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再结束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后研究后,于2009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任助理教授开展独立研究,2012年回国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目前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无机固体材料化学课题组负责人、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结构确定方法的发展(包括单晶/粉末衍射和三维电子衍射技术)和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其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和地方的研究项目。国际沸石协会承认的200多个沸石结构中,孙俊良参与其中9个的结构确定,目前还有多个在申请中;他还发展了一系列新的结构确定方法(旋转电子衍射、连续旋进电子衍射、电子衍射与粉末衍射结合方法、从正空间确定调制结构的超空间群等)。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Nature Nanotech.、Angew.Chem.、J. Am. Chem. Soc.、Nat. Commun.、Acc.Chem.Res.等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被多次邀请做学术报告和大会报告。2017年获得首届中国分子筛青年奖,2018年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6/6),2019年获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晶体专业委员会杰出青年科研工作者奖。现为中国晶体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副党委书记,中国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组织面向全国科研工作者的晶体学系列讲习班6次。同时其也是国际晶体学会会刊IUCrJ期刊电子晶体学板块联合编辑和电子晶体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分子筛协会结构委员会委员。朱晓群 北京化工大学 副教授/亚洲辐射固化协会秘书长博士,副教授,本硕博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从事光聚合技术、高分子合成、感光材料、微电子材料、3D打印、EB辐射固化等方向的研究;近几年专注于高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化学品纯化技术,光聚合单体树脂结构设计、合成与产业化。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已授权30多项;出版专著《光固化技术与应用》《光聚合技术与材料》;参与英文专著《3D Printing with Light》(澳大利亚出版)撰写;参与译著《Handbook of Adhesion Technology》。承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2017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专项“微电子加工用高端超纯化学品”、教育部“蓝火计划”(惠州)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承担近20项企业研发项目,建立了4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参与的项目《平板显示光刻胶用光引发剂》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鉴定,鉴定结果为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感光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任亚洲辐射固化协会秘书长;江苏省“双创人才”。尹昌娜 盛虹(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科研平台部经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药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盛虹(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科研平台部经理。曾在塞拉尼斯、中化国际等研发中心担任分析测试专家一职。15年alt=""或扫码报名3、ACCSI 2024大会报告及参会报名:黄女士17600646530 赞助及媒体合作:魏先生13552834693 附:大会全日程|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08/712608.shtml
  • 二维材料成功集成到硅微芯片内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科学家在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成功将二维材料集成在硅微芯片上,并实现了优异的集成密度、电子性能和良品率。研究成果将帮助半导体公司降低制造成本,及人工智能公司减少数据处理时间和能耗。微芯片内的设备和电路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图片来源:《自然》杂志网站二维材料有望彻底改变半导体行业,但尽管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多款类似设备,但技术制备水平较低,因为大部分技术使用与目前的半导体工业不兼容的合成和加工方法,在无功能的基板上制造出大型器件,且成品率较差。例如,IBM曾试图将石墨烯集成到用于射频应用的晶体管中,但这些器件无法存储或处理信息。最新研究将名为多层六方氮化硼的二维绝缘材料(约6纳米厚),集成到包含由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制成的硅晶体管的微芯片内,实现了优异的集成密度、电子性能和良品率。研究人员表示,研制出的器件宽度仅260纳米,能用于高级数据存储和计算。未来大多数微芯片将会利用这些二维材料优异的电子和热属性。最新制造出的微芯片显示出了高耐久性和特殊的电子性能,使制备出功耗极低的人工神经网络成为可能。人工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现有大多数设备都不适合实现这种类型的神经网络,最新研究为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此外,最新研究有望帮助微芯片制造商和人工智能公司开发新硬件,以减少数据处理时间并降低能耗。研究人员强调,最新研究对纳米电子和半导体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所生产的器件和电路性能优异,且具有深远的工业应用潜力。
  • 浙江省计量院新材料检测领域软件获国家级软件著作权证书
    近日,由省计量院设计开发的《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散热膜的散热性能测试平台》获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该软件主要适用于高热导率薄膜材料导热系数的精密测量,对解决未来高效电子集成产品系统散热问题和热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据悉,该测试平台软件有助于实现对石墨烯散热膜的热物性、散热性能提供真实可靠的综合评价;开展石墨烯散热材料的计量数据库建设,提高石墨烯材料热物性检测水平,推动材料热物性量值传递与溯源能力的建立和完善,缩小新材料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奠定良好基础。石墨烯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它的特殊结构使它具有超强的机械强度、高导热率、高透光率、高比表面积等特点。石墨烯具有极高导热系数,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其热学性能研究正逐渐成为其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石墨散热膜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散热材料,其各方向导热均匀,且质量较轻,有良好的绝缘性,可以与电子产品的热源点柔性贴合,并且不会屏蔽信号,高热导率可迅速降低发热点温度,能够有效改进电子产品的发热问题。
  • 【综述】红外隐身材料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红外隐身材料的开发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红外隐身效果受温度和红外发射率的共同影响,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因素上,从而限制了红外隐身产品的有效性。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西安工程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印染》期刊上网络发表了以“红外隐身材料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陈海通,通讯作者为王进美教授。本文介绍了各类红外隐身材料的优势和局限性、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包括基于不同的材料在红外隐身领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红外隐身原理在了解红外隐身机理之前,深入研究其探测原理有利于更好地规避和反制。隐身技术与探测技术双方是相互抵制的关系,二者都是围绕目标和背景两个对象进行展开,探测是通过不断放大目标与背景的差异,从而识别出目标,隐身则是缩小两者的差异。例如,在飞机上,不同的探测器通过六个相应的特征——声学、视觉、烟雾、雷达、红外和轨迹特征来探索它们存在的迹象。红外探测主要基于热成像原理,加之物体本身就是红外光源。红外波可以覆盖0.76~1000μm的范围,可细分为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近红外波(NIR,0.76~1.5μm),短红外波(SWIR,1.5~ 3μm)、中红外波(MWIR,3~8μm)、长红外波(LWIR,8~15μm)和远红外波(FIR,15~1000μm)。由于地球大气层吸收了大部分红外线,仅对3~ 5μm和8~14μm范围内的电磁波相对透明。因此,在两个大气窗口中隐藏目标的自发辐射是击败红外探测器的有效措施。图1 各种波段的比较及相应的隐身应用除此以外,材料性质、表面粗糙度和厚度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红外发射率。考虑到材料的自身特性,其红外发射率与原子核和外核电子的相对位移(正负电荷中心不一致产生的电偶极矩)密切相关,带负电的外核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会受到外电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体现在复介电常数、电导率和晶格振动对材料红外发射率的影响上。红外发射率的复介电常数实部依赖性主要受材料的极化度控制,与本征极化偶极矩数、离子半径、晶格常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表面粗糙度对红外发射率的影响可归纳如下:一方面,入射辐射在物体不平整表面的漫反射增加了物体表面吸收红外辐射的机会,导致吸收率增强;另一方面,凹凸不平的表面提高了辐射体的相对辐射面积,从而增加了辐射能量和相应的发射率。此外,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红外发射率也会增加。金属材料的热辐射特性发生在几微米的表层,可以认为表面特性和发射率与厚度无关。对于大多数非金属介电材料,辐射都有一定的穿透深度。因此,非金属电介质和半透明材料的发射率不仅取决于它们的表面状态,还取决于样品厚度。红外隐身方法点源探测和成像探测是两种主流的红外探测方法。点源探测主要与探测距离有关,可检测到的最大距离R。为了最小化目标检测距离,红外辐射特征J越小越好。成像检测主要是利用背景与目标间的热辐射能量之差进行测试。一般来说,发射率高,物体很容易暴露在红外探测器下。为了实现红外隐身伪装,背景和目标物体之间的红外发射强度差异应该足够接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降低辐射能E对于红外隐身是必不可少的。控制目标表面温度和降低目标表面发射率ε是获得良好红外隐身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控制表面温度的主要方法是热隔离和热通量控制。理想的绝缘材料是空心玻璃微球(HGM)、气凝胶、热毯、纳米纤维膜、微/纳米多孔泡沫、软木和皮革等隔热材料。其中,HGM和气凝胶在红外隐身领域应用较多。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因为环境等限制条件,有时物体的表面温度很难改变,所以当物体的T难以改变时,具有低ε的产品具有出色的红外隐身能力。根据Hagen-Rubens定律,电导率与低ε正相关。例如Cu、Ni和Al等金属,以及一些导电聚合物,如聚苯胺(PANI)是低ε材料。但是金属在可见范围内具有高反射率,这会降低视觉伪装效果。因此,金属材料一般被用作填料。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对金属填料进行改性来实现低发射率与低光泽度的兼容。综上所述,实现红外隐身的最佳途径是削弱和调整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特性,同时使其尽可能接近背景。因此,将“目标+背景”的组合识别为“与背景相似的物体+背景”的组合,这样更有利于欺骗检测器。红外隐身材料隔热材料中空微珠作为隔热材料具有超微小孔隙结构、空心结构或多层结构等特点,因而具有很低的导热系数和吸水率。将其作为填料可以显著降低目标热量的传导,从而有效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2018年,焦钰钰团队开发了一种由纯无机矿物组成的玻璃微珠,该微珠会与基体表面形成一个中空气体层从而阻断热传导,因其蜂窝中空结构故,而它的导热系数很低,涂层具有非常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同时,中空玻璃微珠可以将太阳85%以上的热量反射阻隔在基体表面。PAKDELl团队在2020年将空心微珠颗粒与TiO₂纳米粒子共混,制备了织物用隔热涂料,涂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并降低了织物的可燃性,另外空心微珠颗粒的存在及其浓度也会直接影响织物的近红外反射率。该团队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证明空心玻璃微珠防止涂层织物快速散热,此功能可以应用于保暖织物,还可以减少从室内空间到建筑物外的热量损失,进而有效提升红外隐身性能。凝胶系列中的气凝胶具有极低的密度、低导热性和高比表面积,是一种具有3D互穿网络的高度多孔材料。空气层分裂成小块,可以抑制热量的相对流动。此外,气凝胶骨架赋予固体热传导路径复杂而漫长,从而增强散热能力。2020年,ZHANG的团队开发了双向各向异性聚酰亚胺/细菌纤维素(b-PI/BC)气凝胶,它们具有良好的各向异性成型性、质量轻和出色的隔热性能(图2)。与单一的PI气凝胶和其他商业绝缘材料(聚氨酯和聚苯乙烯泡沫)相比,b-PI/BC气凝胶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有效地阻止了传热,并具有稳定的隔热性能(图3)。图2 b-PI/BC气凝胶的合成流程图3 与其他商业绝缘材料相比,bPI/BC气凝胶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此外,WU的团队在2022年通过改变CuS的添加量和热还原策略设计了rGO/CuS复合气凝胶。CuS的添加有效地调节了红外发射率和隔热性能。加热30 min后,由于其多孔结构,它会保持原始温度。因此,层压多孔结构和多组分赋予复合气凝胶隔热和红外隐身多功能性。该团队还通过简便的溶剂热法和随后的冷冻干燥制备了rGO/CuS@PCM气凝胶(图4)。它们在8 ~ 14 μm的红外发射率从0.82调节到0.59。虽然气凝胶是当前密度最小、隔热性能最好的固态材料,但其存在强度低、易碎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图4 rGO/CuS@PCM气凝胶制备过程示意图相变材料相变材料(PCM)由于其卓越的热管理能力在红外隐身功能材料领域受到特别关注。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将相变材料微胶囊化再应用于红外隐身涂层中。相变微胶囊(MPCPs)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相变储能材料,其原理是通过相变材料的放热和吸热过程来调节温度。GU Jie团队在2021年采用二十烷作为相变材料(PCM),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MUF)作为壳材料形成微胶囊。然后,将聚苯胺(PANI)沉积在这些微胶囊的表面以形成了具有温度控制和低红外发射率的双壳微胶囊(DSM)。经测试,具有1.354 mm厚涂层的红外隐形织物可冷却高达11.2 ℃,并且控温过程持续27 min,红外发射率达到0.794。该面料在实际使用中具有显著的红外隐形效果和良好的耐用性(图5)。图5 红外隐形织物的红外图像然而传统的PCM通常表现为具有固定转变温度的刚性固态或流动液态,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应用,特别是在多波段隐身和多场景中。因此,很多团队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良,例如2023年DENG团队首次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用于同步视觉/红外隐身的本征柔性自愈合相变薄膜。该相变膜具有固-固相变行为,转变温度(从38.8 ℃到51.1℃)和热函(从79.7 J/g 到116.7 J/g)可调,该相变薄膜可定制不同颜色和多种配置,在多场景下展现极佳的视觉隐身功能。此外,该相变薄膜具有热管理能力,并在各种温度下对目标物表现出红外隐身性能,且具有长期循环稳定性(500次循环)和出色的柔性。此外,PCM与气凝胶结合的复合材料也可以达到优秀的红外隐身效果,在2019 年,LYU的团队首先制备了Kevlar纳米纤维气凝胶(KNA)薄膜,然后与PCM结合以获得KNA/PCM薄膜,发现具有热管理功能的KNA/PCM复合薄膜在太阳光照的室外环境中表现出优秀的红外隐身性能。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还提出了一种由隔热层(KNA薄膜)和红外吸收表面层(KNA/PCM)组合的结构,以隐藏红外检测中的热目标。与其他红外隐身材料相比,KNA−KNA/PCM组合结构涂层靶材由于优异的隔热性和超低红外透过率,红外隐身性能更优秀。这样的结构在未来军事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为红外隐身技术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纳米结构材料纳米结构材料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表现出均匀的吸波特性。因此,它在红外和雷达波隐身材料的应用较多。由于红外光的波长远大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导致纳米材料对红外光具有高透过率,使红外探测器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变得很微弱,从而实现红外隐身效果。为了促进材料的多通道相容性,由两种或多种组分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显著增强目标的红外隐身性能。研究发现,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核和壳组分的相互修饰来调节。由于壳成分存在于核壳结构的外表面上,所以表面功能的操纵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近年来,由结构核和功能壳组成的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在低发射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WANG团队通过在SiO₂颗粒表面上层层组装剥离的LDH(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和DNA生物分子,成功制备了SiO₂@DNA-LDH(图6)纳米复合材料,并测试了样品在8~14 μm波长下的红外发射率值,发现SiO₂@DNA和SiO₂@LDH的红外发射率值分别降至0.732和0.658。以DNA插层LDH为功能壳构建SiO₂@DNA-LDH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由于DNA和LDH纳米片之间的氢键或静电相互作用,以及DNA-LDH壳层形成加强的物理限制,红外发射率值进一步降低至0.458。图6 (a)SiO₂和(b)SiO₂@DNA-LDH纳米复合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c)原始SiO₂(d)、(e)和(f)SiO₂@DNALDH纳米复合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此外,纳米金属材料在隐身材料中的应用同样备受关注。ZnSe因其在红外区域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能,Co在红外区的良好吸收特性,为过渡金属的掺杂提供了选择。但一种材料的微观结构会影响其光学特性,例如吸收、反射和透射。尽管ZnSe和Co具有良好的红外特性,但其电子空间分布仍然较差,不利于材料的吸收和光传导。Ga表现出高电子浓度和结构保护特性。因此,将Ga元素引入到材料中,不仅可以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还可以改善材料的空间电子态分布。2021年PAN等人通过PLD(脉冲激光沉积)在不同的Ar气体下制备了一种适用于抗近红外探测的纳米CoGaZnSe多层薄膜。通过XRD(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模拟研究了薄膜的微观结构发现通过控制生长压力来改变晶体特性、键合和电子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压力下获得的薄膜具有不同的透射率。根据这一特性,将具有不同透光率的薄膜与多层薄膜相结合,可以减少红外反射。该团队将多层薄膜涂在普通衣服的表面,然后使用红外探测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oGaZnSe多层薄膜的抗近红外检测率最高可达86%,大大降低红外探测的量子效率。碳基复合材料碳材料以其质量轻、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和良好的导电性等的特性,彻底改变了隐身技术领域。炭黑、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的使用为合成轻质、多功能和智能红外隐形材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可以使用低发射率材料改性的碳纳米管用于屏蔽目标的红外辐射;可以通过石墨烯的添加巧妙地实现温度的动态调节,从而改善静态微/纳米结构只能改变热发射率,固定的热管理材料不能根据需求和环境调节温度的缺点。因此,碳基复合材料为红外隐身领域的设计和性能控制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图7)。图7 碳材料在红外隐身方面的优势零维材料炭黑作为全球生产最丰富的碳形式之一炭黑(CB),是碳基材料最早使用的原材料。但是单独添加炭黑会增强红外波段吸收,这对红外隐身不利。涂料的三个部分分别为添加剂、填料和黏合剂。其中实现红外隐身的关键在于各种填充物。金属填充物可以显着降低红外发射率,例如铝。但是金属对可见光的强烈反射与视觉隐身相冲突。2019年,LI和他的团队将直径为30~45 nm的炭黑纳米粒子直接喷涂到纳米多孔硅渐变折射薄膜上的5μm厚可转移阳极氧化铝(AAO)模板上。经实验测试,该薄膜在2.5~15.3 μm范围内平均吸光度为97.5%,远高于纳米多孔硅和AAO模板。此外,带有炭黑的AAO模板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到其他结构上,可以更好地隐藏不同物体的热特性,从而进一步隐身。其本质是光通过AAO模板在内部多次反射,而随机的炭黑颗粒充当散射中心。通过炭黑和纳米多孔硅对光的进一步吸收和捕获,使复合结构能够实现非常低的反射率。因此,炭黑需要与具有较低红外发射率的材料结合使用,才能实现良好的隐身性能。一维材料碳纳米管兼具轻质、可控、高导电、形貌可调和优异机械性能的碳纳米管成为红外隐身复合材料的中流砥柱。许多文献表明,碳纳米管的强度是钢的100倍,密度是钢的六分之一。此外,碳纳米管具有约6 000 W/mK的高导热率,且导电率远高于铜。这些优势将成为多壁和单壁碳纳米管在红外隐身领域应用的关键。低红外发射率材料能以涂层和复合材料的形式制备。2016年,CHU团队成功开发了银颗粒改性碳纳米管纸(SMCNP),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超低红外发射率的SMCN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复合材料用于红外隐身,以解决飞行器中金属添加剂和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复合材料难以形成整体的问题。此外,静电纺丝是生产薄膜的独特方法。静电纺丝可以生产2纳米到几微米的纤维。2018年,FNAG等人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聚偏二氟乙烯(PVDF)纤维膜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改性PVDF(命名为SWNT/PVDF)(图6)。壳聚糖处理后,将金纳米粒子浸入金溶胶中并搅拌以修饰薄膜。在静电力的作用下,Au纳米粒子牢固且非常均匀地固定在两种纤维的表面。研究发现,PVDF和Au-PVDF纤维膜的红外发射率值分别为0.82和0.76,而SWNT/PVDF和Au-SWNT/PVDF薄膜的值分别低至0.77和0.68,说明单壁碳纳米管与金颗粒结合后性能更好。二维材料石墨烯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从而赋予其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高表面积、良好的导热性和优异的导电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催化、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然而,石墨烯在传统红外隐身领域,如降低涂层发射率、隔热、吸收热辐射等,既没有表现出突出的性能,也不具备足够的潜力与其强大的性能相匹配,这是因为蜂窝结构对波的散射有强烈的影响。此外,基于热辐射产生原理,由于石墨烯的能隙为零,所以石墨烯本身不发射热辐射。因此,石墨烯很难以传统的方式直接制造具有极低发射率的材料。但石墨烯可以通过石墨烯层中的离子液体嵌入和外部电压调制,将红外发射率控制在0.3~0.7的范围内。2021年,SHI的团队通过组合石墨烯纳米片和Fe₃O₄纳米粒子,显着增强微波吸收且提供轻巧而坚固的支撑。该团队将其进一步集成到具有隔热性能的PI气凝胶中,并使用聚乙二醇(PEG)作为相变材料,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兼容电磁和红外的双隐形薄膜。PI/石墨烯/Fe₃O₄杂化气凝胶薄膜具有多孔结构,导热系数低,可以抑制红外热辐射,使其具有红外隐身性。为防止温度随外界不断发生变化,上部采用PI/石墨烯/Fe₃O₄气凝胶/PEG薄膜,既能提供低温显热吸收,又能提供高温潜热吸收,最终实现双重热缓冲,从而更好地协调热力学与红外隐身的关系。图8 (a) (S1) PI/石墨烯/Fe₃O₄混合气凝胶薄膜、(S2) PI气凝胶/PEG复合薄膜和(S3) PI/石墨烯/Fe₃O₄气凝胶/PEG复合薄膜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记录的红外热成像图像。根据红外热像分析格式确定的(b)加热和(c)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光子晶体光子晶体是一种新型结构材料,由于其光子带隙和光子局域化两个特性使得控制物体的自发辐射成为可能。通过调节光子晶体的结构,可以使光子带隙处于特定红外电磁波段,最终在红外波段具备高反射率与低发射特性。利用光子晶体禁带的高反射、低辐射等特点,可以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以干扰探测器的捕获光谱,使其无法被红外线侦察装置侦测到,从而实现红外隐身。目前,光子晶体在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维光子晶体材料和三维光子晶体材料,这两种材料由不同折射率的介电层堆叠而成。由于一维光子晶体易于设计和制造,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DONG Qi等人开发了基于ZnS/Ge的一维光子晶体(1DPCs),在波长3~5 μm处测量反射光谱,得到了95.1%的平均反射率;使用ET-10红外发射仪测得平均发射率低至0.054,完全满足红外隐身需求。三维光子晶体的制造方法有微机械加工法、半导体工艺法、激光全息干涉法等。由于三维光子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很好的对称性,因此利用上述制造方式能够成功得到具有禁带的光子晶体结构,例如层叠的硅棒排列制备三维光子晶体可以有效减少红外波段带隙内目标的红外辐射,并增强带隙外的红外辐射。此外,以钨为代表的三维金属叠层结构具有更宽的禁带,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辐射。这两种光子晶体红外隐身材料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不利于大规模应用。而胶体基元自组装法因方法简便、容易操作、成本低廉、重复性好等优势,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实验室制备光子晶体方法。LI团队使用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强和高温稳定性好的聚苯乙烯胶体微球采用逐层法制备了红外吸收波长为3.30 μm和3.42 μm的三维光子晶体材料,并通过气液界面自组装制备单层聚苯乙烯光子晶体膜。该材料实现了3~5 μm可探测波段红外辐射特性的调制,满足红外隐身要求。总结与展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对红外隐身材料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整发射率和温度控制进行热管理这两个方面,而对其机理研究不够深入。随着电子技术和先进探测器的不断发展,单波段隐身材料已难以适应现代军事环境。因此,隐身材料的研究需要向多波段兼容隐身方向发展。其中,突破的关键是弄清楚各个电磁频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对于红外-可见隐身,光谱和背景光谱特性应尽可能一致(0.38 ~ 0.76 μm),需要一个合适的ε来减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红外辐射差异(8 ~ 14 μm、3 ~ 5 μm和1 ~ 2.5 μm)。而对于雷达红外兼容隐身,雷达吸波材料需要高吸收率和低反射率,而红外隐身材料需要高反射率和低ε,这就要求综合考虑隐身机理、制备工艺、材料稳定性和兼容性等问题。目前,实验室制备的样品量很少。如何让合成和设计的材料可以大规模生产,并具有其他优良特性,以确保它们可以在实际环境中使用,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可调整、简便的合成路线备受关注。如何设计具有综合特性的产品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例如,耐高温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受保护设备(如飞机)的外表面热平衡温度,飞行时高度很高,普通涂层无法提供隐身性。此外,飞机、舰船等军事装备通常在浓烟、潮湿、气候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容易产生腐蚀缺陷。因此,耐蚀性对于提高军事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环境变化,开发智能隐身材料势在必行。传统的伪装防护技术是静态的,缺乏环境适应性。智能隐身材料具有感知、信息处理、自主指挥和对环境信号作出最佳反应的功能。因此,如何设计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智能隐身材料是伪装隐身技术进一步提高军事目标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生存和突防能力的重要发展趋势。
  • 空气醛酮污染亟待检测,艾杰尔受任于“危难”
    甲醛等羰基化合物是城市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汽车尾气排放,煤气及吸烟,在使用某些化学物质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会释放甲醛。在室内,甲醛来自硬木镶板,尿素、甲醛泡沫塑料制成的绝缘材料和家具。车内空气中所含的甲醛多是来自座椅沙发垫、车顶装饰布内衬等装饰材料。在美国健康和公共事业部及公共卫生局发布的致癌物质的报告中,已将甲醛列入一类致癌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于2004年将甲醛上升为第一类致癌物质。专家研究认为,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甲醛引起人类的鼻咽癌、鼻腔癌和鼻窦癌,并有证据证明甲醛可引发白血病。目前,国内已有多起由空气中甲醛超标引起的诉讼案。 醛酮检测势在必行:呼唤优越的检测方法 检测甲醛等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室内,车内以及其他场所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但羰基化合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需要比较灵敏的方法才能检测,国内很多行业制定了空气中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其中所有涉及检测甲醛和羰基类污染物方法中的大部分均采用DNPH衍生法。 汽车内空气中醛酮组分较为复杂,通常含有甲醛、乙醛及丙烯醛等多种物质,且含量分布较广,分光光度法不能同时测定多种醛酮组分,与气相色谱法相比,采用2,4-DNPH 吸附管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结果稳定等特点。 检测配件尚需进口:成本高,质量无保证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改变目前国内尚无车内环境检测标准的现状,为检测车内空气污染物工作提供技术依据,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ldquo 车内空气污染物测量方法&rdquo 。方法征求意见稿中采用2,4-DNPH 吸附管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式的方法出台后,汽车生产厂家和检测机构将会大量使用DNPH-Silica样品采集管,检测成本也会因此成为影响效益的瓶颈问题。 目前国内使用的DNPH-Silica采集管全部从国外进口,由于DNPH-Silica采集管需要在4℃冷藏,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漫长,质量无法保证。基于此现状,国内相关领域的企业也转向DNPH-Silica采集管的研发与生产,期望能够取代进口产品,降低使用成本,保证产品质量。 展望:艾杰尔将填补国内空白 北京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在现有SPE产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国产DNPH-Silica气体样品采集管的研发,该项目已列入北京市海淀区2007年科技支持项目,完成了实验室试制,得到了小试样品,并对样品的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其功能与进口产品性能相当,符合羰基化合物采样分析的要求;如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对检测和监测大气环境污染起到很好的作用。本项目产品不但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而且本产品的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并可保证质量和及时供货。
  • 小菲课堂|声学成像技术在局部放电监测中的应用(二)
    声学成像仪在高压局部放电中的应用原理小菲在上周的文章中提到一部分没看到的小伙伴戳这里:小菲课堂|声学成像技术在局部放电监测中的应用(一)下面继续为大家详细解说声学成像仪:智能除噪,结果准确电气承包商选择检测局部放电的工具本身,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局部放电的识别效果产生误解。比如,局部放电以40 kHz的频率恒定地发出超声波,许多声学成像设备就只有这个频率的范围,尽管这些设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这些设备可能大大削弱检测的灵敏度。例如,在远距离工作时(如户外变电站),使用更宽的频率范围(10 kHz-30 kHz)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目前,声学成像已迅速发展成对维护供电基础设施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技术。越来越多的状态监测管理人员开始把FLIR Si124之类的声像仪加入工具箱。此类设备可以快速、轻松地发现问题,降低维修成本,减少意外停机,很快就能带来投资回报。 当高压设备内有悬浮导体时(比如用垫片隔开),就有可能产生悬浮放电,悬浮放电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局部放电类型。导线(如输电线)周围作为绝缘材料的空气在高湿度或污染环境下会丧失部分绝缘能力,进而发生空气放电。这会导致电流进入空气中,进一步降低近处的空气质量和导线的性能。分析声学图像可能需要一定的培训和学习,尤其是在理解不同类型的局部放电时。了解问题及其严重性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报告、维修建议和更明智的后续行动。FLIR Si124声学成像仪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局部放电,可助电气承包商一臂之力。用户可以将声学图像上传到FLIR Acoustic Camera Viewer云服务,后者会自动将这些图像与数千张局部放电图像进行比较。先进的人工智能服务有助于减少误差,加快报告制作,成为客户检查业务的关键优势。简单易用的特性也有助于使更多工人加入声学成像检测队伍,共同开展状态监测或预防性维护工作。声学成像仪重点检测区域对于局部放电易发生的区域,主要包括:★ 导线和母线★ 发电机★ 输配电设备★ 变电站★ 定子、电机和线圈★ 开关设备★ 变压器声学成像可以检测到超声波的能力,已成为公用事业组织用于确定是否存在局部放电的有效方法。它使专业人士能够执行更多例行预防性维护,有助于提供对即将发生的会导致关键系统停机的电气故障的关键初步预警。所以,电气供应商们要与时俱进,选择更有效、更快捷的工具检测电气设备的局部放电哦~想要了解更多详情。
  • 小菲课堂|声学成像技术在局部放电监测中的应用(一)
    高压局部放电局部放电是电力设备绝缘在足够强的电场作用下局部范围内发生的放电,每一次局部放电对绝缘介质都会产生一些影响,使绝缘强度下降,造成高压电力设备绝缘损坏,甚至会造成人安全隐患。目前,预防性维护人员已经开始使用声学成像技术定位局部放电,甚至能在设备过热之前就发现设备特有的声音特征。与FLIR红外热像仪配合使用,像FLIR Si124之类的声学成像仪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可以有效地发现局部放电,避免出现设备故障、代价高昂的损坏和意外停机等问题。局部放电的过程与危害根据IEC 60270的正式描述,局部放电指“只是局部地桥接导线间绝缘体的局部放电现象,可能发生在导线附近,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地方。通常,局部放电是局部电应力在绝缘体或绝缘体表面集中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持续时间远远小于1毫秒的脉冲。电流总是趁人不注意时试图逃逸、跳离导线、徒劳地尝试桥接附近的电极。在寻找逃逸路线时,它首先会从老化的绝缘体上的裂缝开始。如果是架空电线,则是从因多年积污的电线表面开始。也许是在高压电缆的纸绕组上戳一个小孔,也可能隐藏在老化的液体电介质中形成的气泡附近。在电压正弦波的每个波峰和波谷,它都会持续不断地尝试(局部放电)。电流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试图穿越到相邻的导线上,肉眼却无法看到这类局部放电。受持续性高压应力影响,附近的绝缘材料会在某个时刻失效,丧失对电流的约束。最终,电流会分流进入另一导线。这种情况发生时,导线会完全失效。这会对线路上连接的电气设备、开关设备、机械或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代价高昂。局部放电有可能损坏工厂设备或灼伤敏感的电子设备。严重时,局部放电可能导致社区停电数小时,闲置设备,浪费宝贵的生产力。声学成像仪是预防性维护的必要工具局部放电检测是状态监测(CBM)或预防性维护(PdM)计划切实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越早发现,局部放电对绝缘体的损坏就越少,设备故障和后续停机风险也就越低。追踪局部放电问题有着简单的经济动机:发现问题,安排停机,然后在局部放电现场修复和更换绝缘体及电气接头,其成本和破坏性要低得多。为了准确定位局部放电,电气承包商、检查人员和专业维护人员可以使用多种诊断技术。绝缘测试仪提供了绝缘体的有效性或电阻的数值读数。FLIR红外热像仪可以定位并识别电气设备产生的阻热,通过逐像素的温度读数在可视图像中精确定位问题所在。还可以将热成像技术与声学成像技术结合起来,确定局部放电的严重程度。温度升高和声学特征可以表明绝缘设备的完整性遭到破坏。FLIR Si124满足声像仪的所有需求作为整个诊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FLIR在红外热像诊断方案以外,还推出了声学成像解决方案。FLIR Si124工业声学成像仪是一款基于声学原理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定位和分析工业故障、老化以及缺陷如局部放电等。研究发现,在元件发热到能被红外热像仪检测到之前,局部放电会导致声音异常。这就为我们额外提供了一层提示,帮助我们提前检测到潜在的故障。虽然我们经常能在电线附近听到嗡嗡声,但人耳通常是听不到局部放电的,因此局部放电人耳很难定位,尤其是在过于嘈杂的工作场所。借助手持式声学成像仪(FLIR Si124),用户可以扫描一整个区域,在被检组件的声像图上看到局部放电产生超声波的位置,即使人耳听不到、背景噪声很大也没关系。虽然在声学成像方面,电工有许多工具可选,但从便携性到精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虽然大多数声学成像工具都很轻便,但要选择便于换场作业的款式。选择一台简单易用、单手可握、携带方便,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且便于瞄准的手持式成像仪。很显然,FLIR Si124工业声波成像仪很好地满足了以上所有要求!麦克风更多,检测速度快10倍科技领域有一条通用法则:越多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声学成像仪中增加麦克风的数量对形成细节丰富的声学图像至关重要。同样在科技领域,对于麦克风本身而言,(体积)大不一定好,因此使用MEMS(微机电系统)类型的麦克风。这类麦克风的性能达到了良好的平衡,能在不同环境下稳定地工作,功耗低,支持小体积电池,续航时间长。另外,体积小意味着更容易把它们紧凑地布置在手持工具上。更多的麦克风,都有哪些优势呢?灵敏度:FLIR Si124声学成像仪搭载了由124个MEMS麦克风精心布成的阵列,这些麦克风相互配合,使灵敏度达到高水平。麦克风越多越可以降低“空间混叠”的可能,也就是降低图像上声源错位的可能。检测范围与访问:增加麦克风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扩大检测范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每增加一倍就会衰减6分贝(距离声源15米处听到的声音比30米处听到的声音强6分贝),中型局部放电的分贝值约为40分贝。为了检测范围更广,声学成像仪制造商通过增加麦克风的数量来扩大检测范围。FLIR Si124声学成像仪将麦克风增加三倍,从而使检测范围扩大一倍。出于安全考虑,许多电气设备周围都有栅栏,或者离地较高,很难接近访问。这种访问限制也可能与时间有关,比如需要客户联系人在场时才能进入。鉴于这些访问限制,远距离也能精确定位局部放电的工具就显得至关重要。处理能力:FLIR Si124会产生124个音频数据流,这些数据流经过处理后可转换为视觉图像。这款声像仪搭载了自动音频频率筛选功能,既不牺牲性能,也简化了操作过程。数据和图形处理能力的进步使得将如此大量的声学数据,瞬间整合成屏幕上易于理解的图像成为可能。如果用户选用搭载较少麦克风或老款处理器的成像仪,结果只能得到较低品质图像、较低的分辨率、以及较慢的刷新率。就生产效率而言,像FLIR Si124这样先进的声学成像仪在发现问题的速度方面比其它可用工具快10倍。配备124个麦克风的FLIR声学成像仪不仅检测速度快人一步麦克风频率还会影响检查效果想知道关于声学成像仪的更多理论知识持续关注我们
  • 光学显微镜、电镜用于地震灾区石棉粉尘检测
    2013年4月20日上午八时零二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紧急研究部署四川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科技工作,并在科技部门户网站发布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供地震灾区选用。在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中,发布了地震灾区石棉粉尘检测技术。具体信息如下:   灾后各灾区的损坏建筑的清理、拆除、重建工作非常繁重,在这个过程中,粉尘的污染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建筑使用了或多或少的石棉材料,由此产生的石棉粉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手册内容为针对石棉粉尘的分析监测技术和使用了石棉材料的建筑物的拆解及石棉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处置操作技术,以备地震灾区在工作中参照采用。   地震灾区使用了石棉材料的建筑物的安全拆解及石棉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应遵循专人按章操作,严密防护,安全、妥善贮存运送,指定地点集中处置,在整个过程中均设立明显示警标志,确保在拆解、处理处置过程及处置后的环境安全的原则。在工作过程中,要针对工作现场及周边进行石棉纤维污染的监测,防止造成污染,确保人体健康。   石棉纤维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光学显微镜法、电镜法、X-射线衍射法等。其中光学显微镜法原理简单、所使用光学显微镜较为常见。而电镜法则准确度比较高,可以检测出较为细小的石棉纤维颗粒。   一.固体样品的检测   可参照HJ/T 206-2005《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无石棉建筑制品》的分析方法。主要方法如下:   1.样品的采集   固体材料中石棉检测工作的样品采集方法如下。   在材料的不同部位取下样品若干块,取样量约50-200克左右。   2.样品的预处理   1)被测样品中有机物质的去除。采用高温烘烤方法,在马弗炉中在400-500℃的温度下加热2小时左右,除去被测样品中的有机物质。   2)块状样品的粉碎。采用机械手段进行破碎和研墨至粉末状。(若使用破碎机,粉碎时间不要太长。不然会造成石棉纤维成为细小颗粒,无法辨别)   3)纤维束状和絮状样品。用剪子剪碎后,可用研钵稍做研磨,以使缠绕成团的纤维和过粗的纤维束可以分离舒展。或用镊子等工具从边缘剥离少许。   4)将粉碎或研磨好的样品进行充分的混匀待用。   3.样品的分析   采用光学显微镜法分析参照HJ/T 206-2005《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无石棉建筑制品》。   采用扫描电镜检测参照ISO 14966-2002《环境空气—无机纤维颗粒计数浓度的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二.空气样品中石棉纤维的检测   1.光学显微镜法   样品采集就是将含石棉尘的空气抽取通过采样滤膜,石棉尘于滤膜上透明固定后,在相衬显微镜下计数,根据所采气体体积计算出每立方厘米气体中的石棉尘的根数。   采样及测定方法参照HJ/T4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镜检法》。   2.扫描电镜法   样品采集及测定可参照ISO 14966-2002《环境空气—无机纤维颗粒计数浓度的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样品采集时可使用适用于扫描电镜观测的0.2微米或者0.4微米孔径的核孔膜。采样流量5-10L/min.。采样时间根据粉尘污染情况确定,以不造成颗粒物重叠为宜。   参照ISO 14966-2002 标准,在2000倍下进行观察和计数,计数规则参照上述标准。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联系地址: 北京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邮编:100029   联系人: 董树屏   联系电话:13601358418   e-mail: yrhuang@cneac.com   石棉的定义及可能含有石棉材料的建筑材料   石棉定义:石棉主要有两类,一类指属于蛇纹岩类的纤维状矿物硅酸盐,即温石棉(白石棉) 另一类是指闪石类纤维状矿物硅酸盐,即阳起石、铁石棉(棕石棉、镁铁闪石-铁闪石)、直闪石、青石棉(蓝石棉)、和透闪石。   石棉粉尘是指环境中悬浮在空中的石棉微粒。直径小于3微米,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3,纤维测量长度大于5微米的石棉纤维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我国建筑材料中使用的主要是温石棉。可能含有石棉材料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棉水泥瓦,钢丝网石棉水泥波瓦,石棉水泥平板,TR建筑平板,石棉硅酸钙板,石棉水泥管,石棉纱、线,石棉绳,石棉布,石棉带,热绝缘石棉纸,衬垫石棉纸、板,保温石棉板,泡沫石棉,石棉衣著,石棉被等。在这些材料中水泥制品比较坚固稳定,而保温石棉板、绝缘材料、泡沫石棉的材料较为松散易碎,更易于进入空气中造成污染。
  • 致癌物-石棉的有效检测方法
    一、石棉简介石棉是天然纤维状硅酸盐矿物质的总称,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氧、氢、钠、镁、钙和铁等元素。石棉纤维具有低导电性、耐火性、抗拉强度高、耐酸碱腐蚀、吸声、吸热等多种优秀的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绝缘材料、消防、建筑、汽车、造船、密封材料等领域。但是石棉纤维释放到空气中,人体吸入石棉纤维会引起石棉肺、肺癌等疾病,石棉是国际认定的一类致癌物。二、主要检测方法介绍由于石棉纤维对人体伤害极大,因此对石棉制品的检测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不同尺寸以及不同来源的石棉检测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等。对于石棉制品中石棉的检测分析,现行国家标准是利用X射线衍射与偏光显微镜联合进行石棉定性以及定量分析。 1. X射线衍射法(XRD)依据是每种矿物都具有特定的X射线衍射数据和图谱,且衍射峰强度与含量成正比,可判断试样中是否含有某种石棉矿物并测定其含量。X射线衍射法具有样品处理简单、用量少、快速有效等特点,可鉴定石棉种类,并进行定量分析。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θ为入射角、d为晶面间距、n为衍射级数、λ为入射线波长,2θ为衍射角。 2.光学显微镜法a. 相差显微镜法b. 偏光显微镜法每种矿物都有特定矿物光性和形态特征,通过偏光显微镜观测矿物晶体形态、颜色、干涉色、以及折光率等物理特性,可以判断是否含有石棉并鉴定石棉种类和数量。 3.电子显微镜法a. 扫描电镜法(SEM)b. 透射电镜法( TEM)不仅可以对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而且利用其装备的能谱分析仪( EDXA) 对石棉纤维中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但是SEM、TEM 价格比较高,对制样要求高。三、石棉检测——光学显微镜法Leica可以提供偏光显微镜检测石棉的解决方案,在专业偏光显微镜上通过配置相差物镜以及分散染色物镜实现石棉纤维计数以及石棉种类分析。相差显微镜是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光程差变成振幅差,以提高各种结构间的对比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提高检测精度并进行计数。分散染色技术对石棉进行定性分析的流程是:选择已知折射率的分散液体,匹配已知折射率的样品或将未知折射率样品,放在显微镜载片上,盖上盖玻片,旋转样品转台以旋转样品,观察颜色和颜色的变化。两种方法结合实现石棉种类定性分析及计数。测定制品中是否含有石棉所用偏光显微镜的规格如下: 透射光照明 起偏器、检偏器 360度旋转载物台 530nm补偿片 相差物镜及分散染色物镜,建议配置10x及40x镜头 1. 相差显微镜——相差物镜相差显微镜是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光程差变成振幅差,以提高各种结构间的对比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提高检测精度并进行计数。2. 偏光显微镜——分散染色物镜用于石棉观察的专用物镜在分散染色物镜的后焦平面上有一个不透明点,聚光镜光阑设置到小于不透明点。3. 石棉种类分析—— 分散染色技术样品制备完成后在石棉样品上滴入具有相同折射率的浸渍液。分散染色技术石棉分析流程:石棉检测——光1. 选择已知折射率的分散液体,匹配你的已知折射率的样品或将未知折射率样品2. 放在在显微镜载片上,盖上载玻片3. 在单偏光的状态下,旋转样品转台以旋转样品4. 观察颜色和颜色的变化 欲了解更多信息,可关注徕卡官方公众号“徕卡显微系统”-“徕卡学院”-“课程回顾”- “工业制造”观看应用视频。
  • 关于举办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第一轮通知
    关于举办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第一轮通知各有关单位:为搭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国际技术交流与产业对接平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芜湖市人民政府、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于2023年3月30-31日在安徽省芜湖市联合举办“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IANMC2023)”,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一、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芜湖市人民政府、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单位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承办单位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汽轻量化(江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芜湖市高新区、芜湖市科学技术协会、安徽智数汽 车科技有限公司二、大会主要活动大会拟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材料领域200多位,分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新材料”及其前沿技术发展动态。为此,设置了2个主会场和1场汽车材料高峰论坛(邀请制)、5-6个新材料分会场,届时将有近70场技术报告,预计将有来自国内外主要材料企业、汽车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200多家单位500-600人参会。1、主会场主题1) 节能与功能新材料:重点分享满足轻量化车身、底盘等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环保性、“双碳”战略等要求的新材料种类及其最新、最前沿技术动态; 2) 新能源系统新材料:分享智能驾舱、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用新材料及其前沿技术动态;探讨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对新材料发展需求。2、分会场议题(持续更新中)1) 节能环保新材料:主要聚焦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无镀层新型汽车钢、高性能弹性体、特种工程塑料、树脂基复合材料(A面覆盖件/高韧高强复合材料/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板材、铝合金导线、可回收新材料、低气味材料、生物基材料(纤维/纳米级材料)、新型涂料(如无溶剂涂料/反应式成型涂料/免喷涂高分子材料)、环保型电解液等轻量化和环保领域用新材料;2) 智能与显示新材料:主要聚焦发光材料、显示材料、高质感材料等显示材料和大尺寸硅材料、碳化硅等高端电子材料及光通信、光电显示、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功能性胶类等电子信息材料;3) 燃料电池新材料:主要聚焦储氢系统材料(如氢气瓶)、质子交换膜材料、双极板材料、正负极材料、气体扩散层材料、催化剂材料等;4) 动力电池新材料:主要聚焦磷酸铁锂/钠离子等新型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气凝胶等;5) 电机系统新材料:主要聚焦硅钢片、稀土永磁材料、绝缘材料等;6) 国际汽车新材料:拟邀请中国、德国等国内外专家分享国际上汽车新材料开发经验及其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探索建立国际上双方或多方协同合作创新模式。三、大会时间和地点1)大会时间:2023年3月30-31日2)大会地点:安徽芜湖四、大会语言中文、英文(将配有同传翻译)。五、报名及合作收费1、大会参会报名方式如下:https://www.altc.site/index.html;2、大会合作方案及收费标准见附件。注:2021年、2022年已签署参展和报告赞助的企业,因疫情耽误没有履行的协议将继续生效。六、报名及联系方式联系人:张子诺(技术报告) 电 话:18342786722 邮 箱:zzn@sae-china.org 联系人:张瑞萍(新技术发布)电 话:18156085929邮 箱:marketing@qichecailiao.com联系人:熊路(招商) 电 话:18580306713 邮 箱:xionglu@sae-china.org 轻量化联盟单位参展联系人:贾彦敏电 话:17710205665邮 箱:jym@sae-china.org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第一轮通知.pdf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