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场建设标准

仪器信息网场建设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场建设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场建设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场建设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场建设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场建设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场建设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场建设标准相关的资讯

  • 加快“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国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当前,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掀起一场系统性的绿色变革。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门类及技术产品开展碳核算,如何算准数据?推动节能降碳与清洁能源利用,如何计算排放的碳有多少、减的碳有多少?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标准的统一。国家标准委等11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进一步细化了标准体系,明确了标准化的工作重点。据统计,当前直接支撑“双碳”的国家标准有1800余项,行业标准有2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为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审查、差别电价、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需求相比,“双碳”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例如,标准的领域和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都需提高,协调推进力度也要加大。实现“双碳”目标亟需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助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一举措及时补位,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意义重大。《建设指南》绘制了未来3年“双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施工图”。即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对此,必须清醒看到,相较于提出目标,有效实施更为关键。应坚持统筹协调,强化任务落实,组织各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按照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确保“施工图”落地见效,为支撑我国各行业加速能源转型、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基础性贡献。
  • 浙江标准平台建设打开标准信息大门
    标准号的构成   标准号由颁布机构代号(标准代号)、顺序号和颁布年组成。   如:GB/T 2703-2008《鞋类术语》   “GB”:颁布机构代号(标准代号)。 “T”的为推荐性标准,有“Z”的为指导性技术文件。   “2703”:顺序号。   “2008”:颁布年。   ★ 标准引领篇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在总结日本质量管理经验时曾说,“没有标准化的进步,就没有质量的成功。”在宏观层面,标准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局。在微观层面,标准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近年来,全省质监部门积极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2008年,省质监局会同省财政厅共同出台《浙江省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对块状经济、科技研发、节能减排等标准化项目予以资金补助。各地市也积极完善标准化政策激励机制,全省共有52个市县出台或重新修订了标准化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总数达到153项。去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标准化建设资金达到1.5亿元,比2006年的2100万元增长了6.14倍。标准化战略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块状产业向现代集群转变步伐加快。块状产业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为此,省质监局积极组织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成果、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指标纳入联盟标准,并在块状产业推广实施,促进了块状产业的转型升级。两年来,省质监局共对全省71个块状产业,制定并实施了联盟标准,提升了块状产业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结合我省块状经济特色,在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旅游、塑料机械、氟化工等领域建立了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我省共组建了35个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三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按照“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原则,省质监局持续推进三大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浙江省“十一五”技术标准战略发展规划》、《浙江省“十一五”农业标准化规划》和《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08-2012年)》等三大规划,对全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多年来,省质监局在三大产业共开展580个项目建设,其中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62个,工业标准化重点项目104个,服务业标准化项目14个。   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截至目前,完成了10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6个国家级农业良好行为规范(GAP)试点项目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滨江区)建设成绩斐然,有7家企业参与了国际标准制修订。向国家标准委推荐的医药物流、千岛湖旅游等5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也均得到立项,形成服务业标准化发展的新亮点。   标准化战略提升了三大产业的标准整体水平,有力地推进了三大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我省三产比重由2004年的7:53.6:39.4提高到2008年的5.1:53.9:41,其中第三产业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省质监局积极把标准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纳入省政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制定《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评价细则(试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标准研制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推动企业通过标准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我省企业对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目前,我省共承担了59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与2005年的20个相比,增加了95%。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数分别达到33项、1581项和1342项,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只要在互联网电脑上,输入标准号或关键字,就能马上查到国内外相关商品的具体标准信息。今年6月底,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http://www.spsp.gov.cn)开通试运行。   该服务平台由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牵头,联手中国计量学院、省质量技术监督研究院、省农业科学院、省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共同建设,从标准采集、标准研究、标准服务着手,集聚标准服务要素,激活标准文献资源,转化标准研究成果,培养标准科研人才,是为我省落实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推动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条件的基础性、公益性、专业性平台。   平台目前已经收集馆藏题录93万多条,国内标准文献11万多条,国外标准文献19万多条,并初步实现了馆藏标准的电子化,完成了国内外技术法规、WTO/TBT/SPS通报数据库、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数据库、计量标准数据库、检验检测标准数据库、食品安全限量国内安全标准数据库等8个数据库的建设,全面覆盖与我省14类重点产业相关的主要国内外标准和技术法规。   除主平台外,义乌小商品、孕婴童行业、海宁经编、瑞安汽摩配、乐清电子电器等产业信息子平台也相继开通投入使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和赞许。   新昌联盟标准提升轴承产业竞争力   产品质量合格率从原来的84.7%提高到94.4%,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9.8%、4.6%、12.8%。在轴承套圈联盟标准的引领下,今年新昌轴承产业发展呈现质量、效益双双提升的喜人态势。   为破解新昌轴承产业存在的精度低、质量不稳定等缺点,2008年5月,制定和实施新昌轴承套圈联盟标准项目正式立项,成为全省第一批块状产业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在质监部门的组织下,标准起草小组收集了新昌轴承套圈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的内控质量要求和加工经验,汇总了世界著名轴承公司NSK、SKF的大量图纸技术数据,并委托检验机构对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抽检的72批次轴承套圈实物质量进行检测分析。2008年9月15日,几经修订的《深沟球轴承套圈车件》(Q/XCZL001-2008)联盟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在有效保证联盟标准可执行性的同时,标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 外径偏差、平行差指标甚至超过国外著名轴承公司水平。   联盟标准发布后,质监部门通过举办标准宣贯、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组织专家实行过程帮扶,开展贯标后的质量抽检、产品质量及联盟标准分析等形式,在新昌64家轴承企业中广泛推广实施。   联盟标准的推广实施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生产现象,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改变了以往企业间技术要求不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使统一开展质量抽检、统一开展质量评价成为可能。同时,联盟标准还借鉴了先进的国际标准技术要求,为企业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提供了支撑。   滨江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成果斐然   2007年1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批准发布了由中控集团提案并主导研制的“实时以太网标准”IEC 61784-2等5项国际标准,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主导制定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2008年5月份,在IEC(东京)大会上,由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提出的主导制订“可调激光气体分析仪”IEC国际标准提案,获准成为IEC标准正式项目。   2008年11月,由杭州浙大三色仪器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提出的经IEC中国国家委员会批准并向IEC申报的国际标准新提案“OLED图象质量测试方法”,通过IEC/TC110各成员国的投票表决,正式立项成为IEC国际标准工作项目。   今年中控集团又有4项主导研制的EPA相关技术标准被接收为国际标准,预计2010年底正式发布。   这些成果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启动以来,政府政策积极引导,标准化职能部门全程服务,企业发挥创新优势实现技术标准战略目标的成功典范。   2006年8月,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滨江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质监部门积极深入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帮促服务,指导企业开展一系列标准化工作。滨江区政府最新出台的《关于鼓励创新创业 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奖励额度提高为100万元,并设立“标准创新贡献奖”荣誉。这是迄今为止全省标准化工作的奖励政策中额度最高的。为构建高新技术标准化人才网络,示范区定期不定期举办标准化业务培训、组织标准化专题研讨会,并选聘了18名既有较深专业基础又懂标准化专业知识的经验丰富的示范区标准化工作专家。   目前,在国家级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滨江区),先后有7家企业参与了31项国际标准制(修)订,有8名企业标准化专家常年活动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并拥有制订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标准引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视窗   ★ 标准小知识   常见标准代号   国际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国外标准:ASA-美国国家标准、BS-英国国家标准、DIN-德国工业标准   国家标准:GB-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GB/T-中国推荐性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FZ-中国纺织行业标准、HJ-中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中国地方标准代号为“DB-”   中国企业标准代号为“Q-”。
  • 终于,中国实验室建设领域实现了标准输入到标准输出的质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28" title=" 640.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2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1e7f1141-97e3-4c70-9b1d-9762a1a1b63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 nbsp /p p   近日,AOAC欧洲分部主席,国际独立实验室联盟董事会成员,跨美洲认证合作组织执行委员会成员Alfredo M. Montes Niñ o先生给惠诺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诺德”)总经理黄建宇先生发来邮件,盛赞中国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标准的先进性和专业性,并邀请公司专家团队前往拉美国家培训实验室设计标准和方法,以帮助他们进行实验室设计与建设。 /p p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和企业对各类实验室的建设需求逐年上升,每年的投资金额上千亿元。在此过程中,中国实验室设计和建设标准体系也从空白走向成熟,目前不仅拥有实验室设计标准,还有施工及验收标准,并且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环境设施的产品标准也在逐步完善。中国实验室标准体系不但综合考虑了实验室的总体规划、流程布局、强弱电、给排水、采暖、通风、控制、空气净化、家具、消防、安全、节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建筑条件的科学实施,还考虑了如何确保实验室环境设施能够成为真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的重要保证。在标准编制中,专家和学者充分吸纳各种经过实践证明并取得技术经济成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p p   过去数十年间,由于自身缺乏标准体系,因此中国一直借用欧美的实验室设计标准,即使近年来国内实验室建设规模突飞猛进,却仍未改变标准输入的现状。欧美实验室设计标准多来自专业协会和设备厂家,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甚至缺乏对标准的验证,难以使复杂的实验室系统成为有机整体实现完整功能,这给中国实验室的建设带来种种问题。为提升中国实验室设计与建设的专业水准,惠诺德专家团队从实验室设计的科学理论出发,总结多年的实验室设计与建设经验,对各国标准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得出一套科学、先进、专业的标准体系,并主持和参与编写了多部实验室设计、建设和验收国家标准。标准的颁布实施给实验室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和验收方、使用方、运营管理方都带来了重要价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p p   作为国际同行和同样怀着使命感的设计师,黄建宇先生和Alfredo M. MontesNiñ o先生的交流主题常常聚焦在实验室设计领域,他们深知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系统科学的实验室设计标准来指导各类实验室设计、施工、验收、运营。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当前无论ISO标准体系、还是欧洲标准体系、美国标准体系及其它国际标准体系中,尚无系统的实验室设计和建设标准,现有的ISO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主要关注数据的可靠性,标准中对于实验室设施与环境的要求过于粗范,缺乏可操作性。 /span 近年来中国在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标准设立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并得到很好的验证,因此Alfredo M. Montes Niñ o先生盛情邀请惠诺德专家团队赴拉美国家培训,帮助更多国家建设专业的实验室。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目前中国建立的实验室建设标准体系可以指导国际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标准的设立,填补ISO标准体系中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标准的空白,双方正一同推进中国作为发起国在ISO设立实验室设计技术标准化委员会(TC)的进程,以期为全球更多国家带来利益 /span ,上文邮件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p p   国际社会的肯定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标准的专业性和先进性,也意味着中国标准开始获得世界认可!Alfredo先生来函中对于公司专家团队前往拉美国家进行标准培训的邀请,意味着中国实验室标准凭借其专业性和先进性开始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作用,参与并支持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 /p p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掌握标准即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在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被视为最高追求。我司正全力推动中国实验室标准国际化,让中国成为实验室建设领域的标准输出国,带动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获得更大发展! /p p & nbsp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附: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Alfredo先生来函正文: /span /p p   亲爱的建宇, /p p   我们了解到贵公司在中国主导和参与了实验室设计和建设国家标准的制订,并得知这些标准正在中国发挥着巨大作用,提高了中国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p p   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类似标准,中国有了实验室设计和建设标准对世界是个好消息,对拉美国家更是好消息,我们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国家标准以参照进行实验室设计与建设,并期待你们来拉美国家培训。 /p p   AlfredoM. Montes Niñ o敬上 /p p   跨美洲认证合作组织执行委员会成员 /p p   国际独立实验室联盟董事会成员 /p p   国际AOAC欧洲分部主席 /p
  • 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2023年2月6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 国家林草局2023年4月1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根据《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本指南。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标准顶层设计、强化标准有效供给、注重标准实施效益、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标准化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强化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级各类标准的衔接配套。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通用标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及时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稳步推进。锚定碳达峰碳中和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需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坚持系统推进和急用先行相结合,分年度分步骤有序稳妥实施。坚持开放融合。扎实推动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统筹,加大中国标准国外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国际协调一致。(三)主要目标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标准体系框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本标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三、标准重点建设内容(一)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1. 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标准重点制修订温室气体与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相关术语及定义、碳排放数据分类与编码技术规范、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碳信息披露等标准。2. 碳监测核算核查标准规范重点制修订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和碳管控平台建设等标准,大气成分物理化学特性长期动态观测、监测、评估、预报相关标准。制修订地区、园区等区域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制修订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纺织、机械、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完善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原燃料替代、余能利用、生物海洋林草土壤固碳、畜禽养殖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研制产品碳足迹量化和种类规则等通用标准,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迹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等基础共性标准。3. 低碳管理及评价标准重点制修订城市、设施、企业、供应链、园区、技术等绿色低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低碳产业统计核算相关标准,碳中和评价通则标准,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及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二)碳减排标准子体系1. 节能标准加快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采矿、轻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能耗限额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相协调。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源头与末端结合,发挥标准倒逼、优化、调整、促进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家用电器、农村居民供暖设备、制冷及冷链物流设备、工业设备、照明产品、数据中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快完善与强制性节能标准配套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节能验收、能源审计等标准。加快制定节能设计规划、能量平衡测算、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评估、经济运行、合理用能、节能诊断、节能服务、绿色节约型组织评价等基础标准。完善能效对标、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节能、能量回收、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节能量测量和验证、能源计量、数字赋能技术、区域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管控中心等节能共性技术标准。2. 非化石能源标准水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水电机组扩容增效、宽负荷稳定运行、运行状态评估与延寿等标准,以及小水电绿色改造、生态流量、安全鉴定等绿色发展技术标准。风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风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风力预报预测等标准,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标准,消防系统标准,风电塔筒用材料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施工标准以及并网标准,风电系统稳定性计算标准。光伏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辐射预报预测等技术标准,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电气部件、支撑结构关键产品的技术要求、阻燃耐火性能要求、检测方法和绿色低碳标准,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等主要产品及设备修复、改造、延寿及回收再利用标准。光热利用领域重点制修订光热发电设备标准,以及太阳能法向直接辐射预报预测等标准。完善太阳能集热关键部件材料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估标准,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太阳能多能互补系统标准。核能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核电技术标准、核电厂风险管理标准、维护有效性评价标准,以及核动力厂厂址评价标准。生物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热电、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天然气(沼气)、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方面的原料质量控制、重点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等标准。氢能领域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燃料品质和氢能检测等基础通用标准,氢和氢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氢密封、临氢材料、氢气泄漏检测和防爆抑爆、氢气安全泄放标准,供氢母站、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安全等氢能安全标准,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炼厂氢制备及检测标准,氢液化装备与液氢储存容器、高压气态氢运输、纯氢/掺氢管道等氢储输标准,加氢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设备标准,燃料电池、冶金等领域氢能应用技术标准。海洋能、地热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海洋能发电设备测试、评估、部署、运行等标准以及地热能发电设备标准。3.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电网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标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保护标准,新能源并网、配电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标准。电源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电能质量、功率预测等标准。负荷侧领域重点制修订电力市场负荷预测,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建设、评估、接入等标准。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抽水蓄能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二氧化碳、热(冷)、氢(氨)、超导等新型储能标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标准。4. 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标准煤炭领域重点制修订煤炭筛分、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智能化煤炭制样、化验系统性能、组分类型测定等标准。石油领域重点制修订低碳石油开采、炼油技术标准,低排放、高热值、高热效率燃料标准。天然气领域重点制修订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测量、取样导则、成分分析及测定、尾气处理及评价、管道输送要求标准以及页岩气技术标准。5. 生产和服务过程减排标准工业生产过程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低碳固碳技术、低碳工艺及装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原燃料替代技术、低碳检测技术、低碳计量分析技术、绿色制造、节水等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标准样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基础设施和装备能效标准,以及物流绿色设备设施、高效运输组织、绿色出行、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多元化动力适用、绿色交通场站设施、交通能源融合、行业减污降碳等标准。加快完善轨道交通领域储能式电车、能量储存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电能测量等技术标准。完善道路车辆能源消耗量限值及标识、能耗计算试验及评价方法相关标准。加快完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充换电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相关安全要求、性能要求、测试方法、远程服务管理、安全技术检验等标准。加快研究制订机动车下一阶段排放标准,推进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城镇住宅减碳、低碳智慧园区建设、农房低碳改造、绿色建造、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等标准,建筑废物循环利用设备、空气源热泵设备等标准,以及面向节能低碳目标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运维、使用计量、回收利用等标准。农业生产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标准以及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畜禽液体粪污减排技术等养殖业生产过程减排标准,完善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农业机械等节能低碳标准。公共机构节能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机关、医院、学校等典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绿色化改造标准,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以及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经济运行等管理标准。6. 资源循环利用标准重点制修订循环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等标准。推动制修订清洁生产评价通则标准,稀土、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以及磷石膏、赤泥、熔炼废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废金属、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加快完善水回用标准。制修订汽车零部件、内燃机、机械工具等再制造标准。制修订林草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三)碳清除标准子体系1. 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标准重点制修订陆地、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及木质林产品碳汇相关术语、分类、边界、监测、计量等通用标准,森林、草原、人工草地、林地、湿地、荒漠、矿山、岩溶、海洋、土壤、冻土等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固碳增汇、经营增汇减排评估标准和技术标准,林草资源保护和经营技术标准,森林增汇经营、木竹替代、林业生物质产品标准,以及生物碳移除和利用、高效固碳树种草种藻种的选育繁育等标准。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气象保障相关标准。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重点制修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关术语、评估等基础标准,燃烧碳排放捕集标准,完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等标准。推动制定二氧化碳驱油(EOR)、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燃料利用等碳利用标准,以及陆上封存、海上封存等碳封存标准。3. 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标准重点制修订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DACS)应用条件、技术要求、实施效果评估等标准。(四)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1. 绿色金融标准重点制修订绿色金融术语、金融机构碳核算、银行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管理、气候投融资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基础通用标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推动制修订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等绿色金融评价评估标准。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2. 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碳排放配额分配、调整、清缴、抵销等标准规范。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规范,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制修订重点领域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统计核算、监测、评估以及绿电交易等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标准。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重点制修订自然资源确权、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生态产品动态监测等标准。完善生态产品、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等评价标准。健全生态综合整治、矿山矿坑修复、水生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标准,以及生态农业、生态产品质量追溯等标准。推动制修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绩效评估等标准。四、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一)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成立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外交、商务、国际合作、科技、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林业和草原等部门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积极稳妥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在碳捕集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优势,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凝聚科技攻关人员和标准化专家的力量,同步部署科研攻关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等机构的合作对接,聚焦能源绿色转型、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碳汇、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跟踪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最新国际动态。深入研究欧盟、美国等区域和国家相关标准化政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与重点区域、国家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标准化对外援助培训或海外工程项目中加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宣传与使用。推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化对话,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重点推动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林草固碳和增汇、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与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绿色金融、信息通信领域与数字赋能等国际标准提案,推动标准研制。积极争取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成立区域能源系统、医用冷冻装备、生态碳汇等技术机构。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工作,推荐中国专家参加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CCCC)、环境社会治理(ESG)协调委员会、联合国秘书长独立咨询委员会能源结构专委会(CEET)等战略研究和协调治理机构。积极联合相关国家共同制定并发布《多能智慧耦合能源系统》《多源固废能源化》等政策白皮书。(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国际标准比对分析,重点推动温室气体管理、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节能等领域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及时实现“应采尽采”。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外文版制定和宣传推广,通过产品与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海外工程等多种渠道扩大我国标准海外应用。五、组织实施(一)坚持统筹协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的统筹与技术协调作用,加强对各标准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协同。建立完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络机制,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联合归口等方式,共同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发挥行业有关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织的作用,在本行业内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二)强化任务落实各行业各领域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做好专业领域标准与基础通用标准、新制定标准与已发布标准的有效衔接。各地方、社会团体等加强与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依法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国际交流等工作。(三)加强宣贯实施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普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知识,提高公众绿色低碳标准化意识。适时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评估,及时总结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主送: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统计局、国管局、中科院、工程院、银保监会、证监会、铁路局、民航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气象局、能源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2023年4月17日印发
  • 沃特世助力中国制药标准建设,推进公众用药安全保障
    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成立一周年成果初显 中国上海 - 2016年2月5日 - 沃特世公司(Waters)与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创立的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开放实验室”)近日迎来其一周岁生日。联合开放实验室成立一年来,沃特世公司大力支持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创新性和互利性原则的实验平台,并在检测技术培训、药典标准热点问题方法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未来,沃特世公司与国家药典委员会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联合开放实验室建设,助力国家制药标准研究与发展,为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做出贡献。 针对制药标准建设与用药安全保障,沃特世公司协助联合开放实验室于2015年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培训与科研工作。联合开放实验室不仅与药典委共同举办了“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药品质量控制研究高级培训班”, 还在药典科学年会和行业研讨会上就药典标准分析和检测技术发展展开交流,以帮助众多药品生产企业的检验研发人员了解世界药品标准现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学习生产质量控制的先进理念,为促进我国医药产品走向国际搭建平台。 而在科研领域,沃特世与联合实验室为推进小颗粒色谱柱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尝试建立了从5微米到亚2微米色谱方法转换的原则和可接受标准,并以阿托伐他汀类药物与银杏叶检测为例,验证了方法转换的可行性与检测结果的平行性。同时,实验室也尝试建立了ACQUITY UPLC与HPLC方法并行的药典标准,为愿意尝试新技术,提高检验效率的企业提供了法规上的依据。此外,为了推动中药标准现代化,联合开放实验室积极参与了连翘子、连翘、黄芩、丹参、黄花等多个品种的标准研究工作。 新年伊始,沃特世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 O' Connell先生即访问了联合开放实验室,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先生对Chris的来访表示欢迎,并指出:“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成立一年来,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工作进展与学术成果,并在药典标准制定中体现出兼具‘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开放实验室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支持药典标准发展,造福社会公众。” Chris也表示:“沃特世非常重视与国家药典的合作,希望沃特世在中药、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领域的丰富经验与众多解决方案,双方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从而加速联合开放实验室发展,并在药品质量标准建设、先进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当前中国中药市场药材质量差异大,质量不稳定,尤其真、伪、优、劣难以辨认的客观现实,沃特世公司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在中药、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等领域与包括国家药典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及客户进行了广泛紧密的科研合作,并开发了众多完整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中药及天然产物中的成分鉴定、中药复方的组分研究、药物溯源、中药农残筛查、中药打假等领域。例如UPLC技术能够解决中药成分复杂、分离难度大、分离周期长的难题;ACQUITY UPC2(超高效合相色谱)则针对中药中异构体、脂溶性成分、易挥发性组分等实现技术互补;最新UNIFI天然产物解决方案则为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高效简便的工作流程及多种实用的模板,并且该流程中嵌入了独特的中药数据库,为天然产物的组分分析及鉴定提供了一体化的平台。 以银杏叶检测为例,为了保护银杏叶制剂的产品安全,沃特世与联合开放实验室共同开发了槐角苷检查方法。为了提高检验效率,同时保证方法的普适性,实验室同时建立了基于UPLC(亚2微米)、UHPLC(亚3微米)、HPLC(5微米)平台的三种方法,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其中一种进行槐角苷检测。此后, 沃特世公司也利用其全球资源帮助联合实验室开展国际合作,继续致力于银杏叶的特征性鉴别相关研究工作,为保护中国银杏叶市场贡献力量。 2016年,中国正致力于建设中药化学物质数据库,以保障中药质量与临床用药安全,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的公共服务体系。沃特世将积极支持联合开放实验室这一公益实验平台,在2015年推出方法转换原则的基础上,继续以实际样品为例,验证方法转换的可行性,为企业在新技术应用上扫清法规上的障碍,并参与配方颗粒标准的制定工作,帮助规范药品质量。 沃特世还将协助联合开放实验室,结合中国药品质量标准建设(特别是中药标准建设)的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与行业活动,并针对药品质量研究和质量管理技术人员举办相关培训,利用最前沿的分析仪器及技术,理论结合操作为新技术及新理念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如针对2015版药典附录新增的分析检测技术SFC(超临界流体色谱)进行解读及应用培训等。随着2015版药典正式颁发,对现有药典标准进行转换需要做哪些工作一直是困扰分析工作者的问题之一。沃特世与联合实验室将与广大业内同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技术方案,提高国内药品的研究分析工作,并为全球制药及天然产物质量标准的提高以及国际标准的协调统一提供支持。 关于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以及沃特世公司共同建立的公益性联合实验室。中国药典-沃特世联合开放实验室将深入开展药典标准研究,检测方法和开发与验证工作,同时开展国内外药典标准的分析方法,及各论的数据比对工作。实验室还将为药品监管及药品生产科研人员提供培训,并就药物开发研究开展广泛的国际间技术交流。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通过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 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 2014年沃特世拥有19.9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Waters、ACQUITY、ACQUITY UPLC、UPLC、UPC2 和UNIFI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 泉企国家标准实验室建设提速
    “由于实验室人力资源成本过高,国外不少企业实验室纷纷转向中国,为国内很多企业实验室与国际企业合作提供了可能。”天祥集团(华东华北区)品质保证经理说。泉州企业要想争取到这种机会,必须先做好企业实验室建设。   在国家纺织行业振兴规划的指导下,泉州纺织企业建设国家标准实验室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泉州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鸿星尔克集团、九牧王(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验室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他企业如何缩短资格申请时间,形成供应链内互信机制,还需要多方面进行完善。   申请并非一蹴而就   一些企业在国家标准实验室建设时认为,只要花大价钱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整改,引进相关人才,就可以通过国家实验室标准的认可,“但是实际申请过程并非企业想像得那么简单,实验室负责人不重视、技术人员不专业、申请程序不熟悉都让企业实验室无法获得认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处处长曹实说。   企业实验室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检测经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很多企业领导对实验室重视程度不够,把企业实验室建设项目交给企业新进的大学生或者实习生操作。曹实举了很典型的例子,一家企业实验室已获得多个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也通过了国家CNAS三次复评,但是有一次对其进行现场评审时,在一个项目检测中,由于是新技术员,出现连续两次检测失误,而按要求新技术人员并不允许单独操作,最后该实验室就没有通过评审。   “纸质文件写得挺好,实际操作就有很多问题。”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韦小姐告诉记者。现在有些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实验室认可准则和申请程序,找一些社会咨询机构帮忙撰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材料,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咨询机构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就可能导致程序文件光从理论上说一些套话,分析不到位,程序文件没法通过审批。在认可委评审过程中,企业往往“一问三不知”,而在实际体系运营过程中问题就更多了。   此外,申请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可能造成无法通过国家标准实验室认可。曹实介绍,企业申请实验室并非一步到位,企业按照认可准则要求必须运行半年以后才有资格向认可委提交申请,之后认可委组织现场评审。但是很多企业在排队等待认可委专家现场考核的半年间,并没有按照认可准则要求的体系运营,所以在国家认可委进行现场考核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认可委的专家要求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时,整改工程就比较庞大,拖长了企业获得认可的时间。   运行需动态管理   上述诸多问题一直阻碍着泉州纺织企业申请实验室认可的步伐,针对这些问题,北京一家已经通过认可的纺织企业实验室负责人近日来泉现身说法,为泉州的同业们支招。   该负责人建议,申请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企业需要在不断学习了解中加深理解。他说,认可委专家对企业上交的文件并非逐字审查,他们只对会影响试验检测结果的关键部分进行审查,检查出问题以后要求企业整改,但是不会告诉企业具体该怎么改。“当时认可委给的评语中要我们‘举一反三’,我们就对这四个字琢磨了很久,后来才明白,专家指出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其他内容也会有问题,因此我们重新对文件进行检查,在不断检查、理解,同时与认可委专家沟通后,终于获得了认可。”   “通过认可之后,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高枕无忧”,曹实介绍,国家实验室认可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企业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另外,认可委每三年还进行一次复评,若复评中发现设备没达到要求或者人员变动等因素而使实验室没有达到认可标准,实验室将被暂停并整改,甚至撤销或注销其资质。此外,实验室必须保证认证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如果被投诉,且投诉属实,实验室也可能受到相关处罚。   石狮市港溢染整织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中正从中受益不少,他介绍,泉州许多企业对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意识不强,一些企业没有看到长远意义,也有一些对申请准则理解不透彻。刘中正坦言,申请虽不易,但一旦认可以后也能带来诸多好处,可借此得到客户的信任,同时降低检测成本,缩短供应时间。   认可可尝试互信机制   感受到企业实验室建设的高涨热情,不禁让南山纺织服饰(控股)有限公司副总厂长王俊担心起来,服装公司都忙着建设标准实验室,这让原料供应商的压力更大了,现在很多原料供应商也在企业内部建设国家标准实验室,但采购商和供应商双方都建实验室,对产品重复检测,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供应速度也没加快。为此,她提出把双方的实验室进行合并。   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研究员张荣娜,她分析,双方实验室还没有实现相互认可,确实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现象存在,在目前还不具备采供双方实验室合并的条件下,李宁公司和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值得提倡。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蔡峙介绍,李宁公司为了提升李宁供应链的能力优化供应程序,李宁中心实验室会协助和指导供应商实验室建设,包括对合作伙伴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帮助核心供应商实验室达到实验室认可的水平,采购商认可供应商的实验报告,供应时间就缩短了。“品牌企业协助指导供应商实验室建设的模式可以尝试”,张荣娜说。   在了解了泉州纺织服装行业之后,曹实建议:“泉州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比较完整,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目前泉州已经有很多品牌企业进行国家标准实验室建设,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通过了CNAS认可,泉州可以通过品牌企业指导和协助供应商实验室建设,提高供应商实验室建设水平,优化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供应链,缩短供应链互动响应时间。
  • 我国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硕果累累”
    11月30日,首届全国氢能标准化工作大会在京召开。此次大会重点解读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与会专家交流氢能技术、标准进展,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氢能产业标准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首个国家层面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2023年8月,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顶层设计,明确到2025年标准体系建设目标,以近3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为重点,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5个子体系。《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修订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30项以上,除建设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外,要积极参与制定氢能领域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转化国际标准在5项以上、国际标准提案在3项以上。我国已制定氢能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中国氢能联盟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超过3500万吨,是世界最大制氢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2682辆,比上年增长36%;建成加氢站358座,比上年增长40%。据统计,全世界已发布226项氢能技术标准,涉及氢能基础、输运、加氢站、安全、氢品质、储存、制备、加注设备、检测、应用等10个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制定氢能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包括基础与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7个子体系,对推动氢能领域技术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成立11月30日,在首届全国氢能标准化工作大会上,在国家能源局、中国氢能联盟及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7个涉氢标准化委员会的见证下,国家能源集团氢能公司正式获得“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授牌。在今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达的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计划中,氢能标准制订计划有12项,覆盖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领域,包括低碳清洁氢能标准、水电解制氢系统性能、燃料电池性能评定、加氢站压力设备评价、氢气输送管道焊接技术等行业亟须完善的标准。为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贡献石化力量中国石化已完成或正在申报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地方标准13项、企业标准18项、指导意见和规范5项。在氢能安全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企业标准2项,主要针对氢泄漏、氢泄放、定量风险评估等。在氢制备、纯化与储运方面,中国石化颁布企业标准2项。其中,组织制定的《石化企业氢气纯化装置和供氢中心工程技术规范》于2022年发布实施,初步解决了石化企业氢气纯化和氢气充装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在氢装备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5项。在加氢站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地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3项、油品销售企业指导意见和规范4项。针对储氢设施场地平面布置不足的问题,中国石化于2020年颁布实施《储氢井工程技术规范》,这是上下游联动创新同步形成工程技术规范的典型案例。在氢质量方面,中国石化基于自主研发的成套燃料电池氢杂质检测技术,牵头制定了关键杂质检测方法系列标准及燃料电池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端采样规程,填补了国内燃料氢质量保证标准体系空白。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我国应力争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标准水平,打造中国标准的核心竞争力。
  • 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发布《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等九项标准
    由河南省豫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主编,有关企业和院校参编的《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钢结构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及构配件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建筑幕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桥梁及地下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已通过评审,批准为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团体标准,编号依次为T/HACE 016-2023、T/HACE 017-2023、T/HACE 018-2023、T/HACE 019-2023、T/HACE 020-2023、T/HACE 021-2023、T/HACE 022-2023、T/HACE 023-2023、T/HACE 024-2023。现予以发布,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负责管理,由河南省豫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 附件:1、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2、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人员职业标准3、建设工程钢结构检测人员职业标准4、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及构配件检测人员职业标准5、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检测人员职业标准6、建设工程建筑幕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7、建设工程桥梁及地下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8、建设工程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9、建设工程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检测人员职业标准 2023年7月11日关于发布《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等九项标准的通知.pdf
  • 205个!《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中涉及储能领域相关标准制修订205个,未来将根据新型储能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目标到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开展储能电站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消防等标准预研,尽快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跟踪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设备技术要求、检测标准制修订;根据新型储能与风电、光伏和火电等电源联合运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用户侧储能配置需要,开展多种新型储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逆燃料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加强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技术交流,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规范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储能电站安全;加大国际标准化力度,深度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撑标准走出去。逐步构建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按照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逻辑,综合不同的功能要求、产品和技术类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性,将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修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八个方面。设备试验类标准涉及39个,主要对新型储能电站主要设备及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检测等进行规定,主要包括各种储能设备本体、管理系统、功率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主要设备技术要求及储能系统、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要求,梯次利用电池及系统技术要求等方面标准。检测监测类标准涉及23个,主要对电力储能电站及主要设备检验、监测进行规定,包括型式试验、出厂检验、现场试验等检测试验方法和状态监测等标准。通知全文如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能源局(发展改革委),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能源行业中央企业:现将《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23年2月5日(此件公开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为充分发挥标准在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构建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支撑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安全、规模化发展,制定本指南。一、基本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应用,统筹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持续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切实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安全、规模化发展。(二)基本原则。政府引领、市场配套。构建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调配套的二元标准体系。强化政府标准在基础通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领域的引领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团体制定高技术、原创性标准,优化市场配套标准供给。强化安全、服务监管。加强新型储能电站安全相关标准研制,降低安全事故风险。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风险预警、事故排查、事故处置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标准研制,强化各环节标准中安全要求,支撑新型储能电站全链条安全监管。国际接轨、协同发展。加强与全球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新型储能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转化采用国际标准,确保新型储能技术和产品国际接轨。(三)建设目标。根据新型储能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开展储能电站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消防等标准预研,尽快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跟踪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设备技术要求、检测标准制修订;根据新型储能与风电、光伏和火电等电源联合运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用户侧储能配置需要,开展多种新型储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逆燃料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加强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技术交流,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规范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储能电站安全;加大国际标准化力度,深度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撑标准走出去。逐步构建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二、标准体系(一)体系框架。按照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逻辑,综合不同的功能要求、产品和技术类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性,将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修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八个方面。 图1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架构(二)体系内容。1. 基础通用。基础通用类标准主要对新型储能标准体系中的共性技术进行规定。其中,基础类主要涉及新型储能领域的术语、图形、符号、编码等方面标准;通用类主要根据不同的储能应用场景,提出涉及全局性的要求。2.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类标准主要对新型储能电站规划研究、勘察设计、评估、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全过程技术管理以及对储能系统的建设条件、选型配置进行规定,从电站规划、电站勘察、系统集成、电站设计、电站节能与环保评估以及电站各专业及关键设备技术监督、运行指标评价、后评价、设备监造、项目管理以及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3. 设备试验。设备试验类标准主要对新型储能电站主要设备及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检测等进行规定,主要包括各种储能设备本体、管理系统、功率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主要设备技术要求及储能系统、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要求,梯次利用电池及系统技术要求等方面标准。4. 施工验收。施工及验收类标准主要对新型储能电站工程施工、安装、验收进行规定,包括电站土建及各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启动验收、项目交接、施工质量评定等方面标准。5. 并网运行。并网运行类标准主要对新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要求以及测试方法、运行控制进行规定,包括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电能质量、功率控制、电网适应性、接入电网测试等技术要求。6. 检测监测。检测监测类标准主要对电力储能电站及主要设备检验、监测进行规定,包括型式试验、出厂检验、现场试验等检测试验方法和状态监测等标准。7. 运行维护。运行维护类标准主要对电力储能电站运行、维护检修进行规定。包括电站运行监视、运行操作、巡视检查、异常运行及故障处理等方面运行要求、设备及系统维护要求等方面要求。8. 安全应急。安全应急类标准主要对新型储能电站建设、运行阶段的安全等进行规定,提出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设施安全、操作安全、运行安全、专属安全设施配置和维护等方面技术要求以及储能电站应急管理方面相关要求,涵盖储能电站建设、运行、维护、检修、消防、试验等方面。三、组织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动构建以储能产业为主、相关产业协同的标准协调工作机制,确保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科学、层次结构清晰、职责范围明确、合作协调顺畅”。建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制定和发布绿色通道,满足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鼓励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加强对政府颁布标准的配套,提升标准供给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双边或多边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标准法规制定和协调工作。紧密贴合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适时修订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导新型储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国家能源局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完善行业标准化组织设置,结合新型储能与风电、光伏和火电等电源联合运行需要,研究建立新型储能技术多种应用场景、各产业链环节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标准在各类储能示范工程应用,营造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良好政策环境。各有关方面要在财政资金、科技研发项目等方面加强对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和贯彻实施的支持。要加强标准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储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附件: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表.doc
  • 直饮水入厨房不是梦 建设标准应先行
    打开龙头就能喝的直饮水,是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的产物。奥运会后,北京正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即世界城市大步迈进。前行中,作为一座水资源匮乏的国际大城市,如何在水质的提升上取得突破,在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中彰显城市品质,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墙边的摆钟响了,马亿纹拿上水桶,走出门按下电梯按钮,“又得去打水了”。   马亿纹家住水上华城,是崇文区中高档的社区。小区自来水供应一直正常,可每天下午4点,她都会到楼下的自助售水机买上5升水,以免傍晚时排长队。   “家里的自来水,洗衣、做饭没问题,就是烧开后有水垢,白白的漂在杯子里,看着就不舒服。”为了解决家里的喝水问题,马亿纹费尽了脑筋。   最初,她在水壶里放麦饭石吸水垢,效果不明显 接着家里开始喝桶装水,2、3天一桶水,费用高不说,有时打电话要水,一等就是半天,不方便 后来,小区里有了自动售水机,虽然水价比桶装水便宜且随买随有,可每天要下楼自己提水,还是麻烦。   “要是家里的水,打开龙头就能像纯净水一样喝,那多好!”看着脚边装满水足足5斤重的水桶,马亿纹有些无奈,更有些期盼。   市民要求过高?   马亿纹并非突发奇想,她儿子在国外读书,这种打开龙头接水就能喝的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北京自来水管网中的水能直接喝。”2008年3月21日,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在访谈中,他表示北京自来水加工采用了先进的活性炭、臭氧等技术,水质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106项检测标准。对于这样的检测标准,用水利部一些官员的话说,甚至“是完全符合欧盟要求的”。   一方面,权威部门说我们的自来水是符合欧盟标准的直饮水 另一方面,部分市民却依旧花钱买桶装水喝。难道是市民要求过高了?   就在北京自来水管网水质达到直饮标准的消息传开后,有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水厂的出水口,北京自来水是清清之身……经过九曲十八弯的长途跋涉,经过粗粗细细陈年旧管来到我家时,它已经变得灰头土脸……把水烧得滚开,白色漂浮物仍旧潇洒飘舞……   网友的话虽有偏颇之处,但也说出了自来水由出厂到入户间的现实差距――由于种种原因,自来水直接喝可能不卫生,烧开后水碱多、口感差,与人们期望的既安全又可口的直饮水有差距。   “我们不建议家里(自来水)直接饮用,不是因为自来水本身水质有问题,而是因为部分老楼房的户内供水管线生锈和高位水箱不干净,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着喝可能不太卫生。”梁莉有些无奈。   梁莉是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宣传部的负责人。她所在的单位,负责供给首都近2000万人的市政用水。她的“无奈”,主要是因为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的供水设施多由小区自建并负责后期维护,设施权属不在自来水集团,使得后续维护工作“力不从心”。对于自来水加热后出现的水垢,梁莉认为,除了二次污染外,还和北京自来水的水源近年来多为地下水有关。地下水与河湖地表水源相比硬度较高,但经过处理后,北京自来水水质硬度还是符合国家供水标准的,“市民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很明显,供需双方在市政供水标准上是‘不合拍’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务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目前自来水价格由政府确定,供水企业又处于垄断地位,只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和当地政府要求,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供水任务,便成为了企业最核心的追求。   这本无可厚非,但以达标供给为导向的生产模式,使得供水企业忽视了用户的现实需求,造成了供需双方诉求间的错位。   应由谁来担责?   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提供者,供水企业应以市民需求为生产导向,在供水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性工作,提供更好的产品。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市政服务领域的必然要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满足市民需求,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明确老旧管线和二次供水设施归属,厘清市政企业与小区管理单位间的责任与义务,确保自来水入户水质与出厂时一样,满足市民家中饮用水“安全”层次的需求。二是以目前市场上被市民普遍接受的桶装水为标杆,进一步提升水质硬度处理标准,满足市民家中饮用水“可口”层次的需求。   “市民为家中流出的每一滴自来水向自来水集团付费,对于无偿使用小区自建设施盈利多年的企业来说,后期的维护、更换责无旁贷。”专家表示,现在需要的就是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企业职责的决心。   不过,为居民家中提供更高品质的直饮水,到底是否还应由市政系统承担,业界多年来却一直有争议。   反对方的主要理由是,一个成年人一天正常的饮用水量为3升左右,按一家3口计算,一天也不过10升水,仅占家庭总用水量的5%。由于屋内供水管网单一,如果自来水都按纯净水标准处理,那居民洗澡也得用纯净水,势必会造成浪费。   事实上,要避免浪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直饮水走一条单独的管道。但对北京市政系统而言,这套与自来水管网等长的全新管道,即便抛开施工难度不说,高昂的建设成本也足以让供水企业望而却步。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直饮水”三个字渐渐淡出了水务系统的大小文件。   富贵园模式   马亿纹家往北2公里,有个名叫富贵园的小区。开发商来自广东,在发现北京水质较南方偏硬后,在铺设自来水管时,又多埋了一路管线。   2004年,小区建成后,物业公司把市政自来水进行二次处理后,用这条预埋在自来水管旁的管线,向近2000户居民提供纯净水入户服务。每吨水40元,价格是市政自来水的10倍。   有需求就有供给,这就是市场的作用。   85岁的许嘉增夫妇,是小区里的第一批住户。在老人厨房的水池边,有一个倒U形的银色细水管。“这就是纯净水的龙头。”说着老人打开龙头,用电热水壶接了一壶水。1分钟后水开了,不锈钢的壶胆内,没有一点水垢。   说到这直接入户的纯净水,老两口还闹过一次笑话。   5年前,刚搬到新家不久,老人就听说打开家里水龙头就可以直接喝上纯净水,甭提多高兴。可是没几天,小区物业贴通知说,纯净水40元一吨,这下老两口就嘀咕了,“这水怎么这么贵?”   1个月后,对门邻居算的一笔账,让老人家彻底改了主意。以桶装纯净水为例,一桶水18.9升,每桶12元,每吨价格就是635元 而小区纯净水,每吨只有40元,两者相差15倍。   5年来,小区纯净水从未断过水,水质也一直不错。每个月不足10元的水钱,让老两口心里乐呵呵的。   小区物业同样高兴:新建小区纯净水管道铺设费用在整个建筑成本中微乎其微,而且在卖房时已算入房价,等于是用户自己掏钱铺的管线 净水设备虽然先期由物业公司垫付,但按每吨40元的收费,按小区居民每户、每天使用10升水计算,一年的水费就有近30万元,基本上就是一套净水设备的钱。   “这管线和设备正常用,二三十年都没什么问题,期间只要业主们都喝(纯净水),我们肯定不赔钱。”物业负责人信心满满。   直饮水入户、桶装纯净水、家庭净水器、小区纯水站饮水成本比较   计算标准:以一家三口,每人每天喝水3升计算,一年全家饮用水总量为3285升。   1、直饮水入户,每吨水水价为40元,一年费用为131.4元。   2、桶装纯净水,一桶水18.9升水价12元,一吨水635元,一年费用为2085.98元。   3、家庭净水器,基本水价为自来水水价,每吨水4元,加上滤芯每年更换一个和机器折旧(按10年计算)成本300元,一年费用为313.14元。   4、小区纯水站,1元5升水,每吨200元,一年费用为657元。   好买卖为何没人做?   富贵园小区的直饮水、自来水双入户模式,与近年来城市供水中比较时兴的分质供水理念类似。   简单说,就是让可直接饮用的直饮水、用于洗涤的普通自来水,以及可用于浇花、冲厕的中水分管独立运行,使水资源达到分质使用的效果。按理说,赔钱的买卖没人做,可像富贵园这样赚钱的直饮水入户模式,在北京并没有被广泛复制,原因何在?   有关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失,使直饮水入户的投资建设与后期运营主体积极性不高。从富贵园的模式可以看出,小区开发商是投资建设的最佳主体,物业公司则承担后期运营职责。但从全市范围来看,直饮水管道和自来水管道不同,并非硬性的建筑要求。对于房子不愁卖的开发商而言,自然不会主动增加建筑成本预埋分质供水管线了。   对于接手小区管理的物业公司来说,在分质供水管线缺失的情况下,要赚钱就得先投钱,当利润被管线成本占去大半时,物业公司积极性自然不高。至于那些老旧平房区,建设运营的主体则是天然缺失。   建设标准应先行   奥运会后,北京市正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即世界城市昂首迈进。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北京城而言,不断提升饮用水品质,应该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政府部门仅仅是以‘安全’来要求供水企业。”有专家认为,正是由于标准过低,使得供水企业只是简单地追求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安全供水的任务,而未考虑用户对于自来水品质的要求,最终造成了供给与需求间的差距。所以,在推进直饮水入户工作中,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算经济成本账,也要多算些社会效益账。   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标准,督促开发商在小区开发中配建分质供水管道,“就如当年推广小区建设中水设施一样”。   2001年,为进一步推广小区中水设施建设,市政市容委、市规划委、市住建委联合发文要求:“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立方米/日的新建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必须建设中水设施。”建设标准的前行,使得2003年以后建设的住宅小区大都配置了中水回收处理设施。   对于直饮水管网也是一样。在已建成小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可以牵头组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先期带动作用,大力促进物业公司开展纯净水入户服务 在非成片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应充分利用自来水集团作为企业的优势,借鉴成片小区物管企业的经验,在区域中心建设纯净水处理站,通过市场化收费实现资金平衡。   除去富贵园小区由开发商提供直饮水入户服务外,还有一些成功的事例。   北京奥运会期间,颇受好评的奥运村直饮水工程,是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他们专门成立了技术推广平台,希望能让更多的普通市民喝上直饮水。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在环保部、科技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移动的办公大楼,以及天河人家、北师大宿舍区等居民小区安装了几十套直饮水设备――1套设备可满足1000户居民的饮水需求。   广阔的市场、成功的模式、合理的利润,在政府主导、市场为主、分区实行的模式下,对于北京居民来说,逐步实现直饮水入户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名词解释   分质供水   分质供水是指在一套供水系统里,除了设有正常供水的自来水和热水管道外,还有一条独立的专门供应居住人群直接饮用水的管道。这条管道系统采用先进的水净化工艺,对小区内的市政自来水进行深层净化,同时运用独特的双路循环供水再生灭菌的保鲜措施,使管道形成一个全封闭循环系统,从根本上排除了净化水被二次污染的可能,保证居住者可以从入户净水龙头上随时无限量的饮用到纯净水。同时,市政自来水管线依旧供水,保障居住者日常生活用水。   直饮水   直饮水或称之为活化水,采用独特碘触酶技术和高分子分离膜装置进行过滤,杀死其中的病毒和细菌并过滤掉自来水中异色、异味、余氯、臭氧硫化氢、细菌、病毒、重金属,阻挡悬浮颗粒改善水质,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达到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直接饮用健康水的标准。   纯净水   纯净水是采用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精微过滤及其他适当的物理加工方法进行深度处理后产生的水。通常是指其水质清纯,不含任何有害物质和细菌,如有机污染物、无机盐、任何添加剂和各类杂质,有效地避免了各类病菌入侵人体,其优点是能有效安全地给人体补充水分,具有很强的溶解度,因此与人体细胞亲和力很强,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 甘肃省稳步推进工业企业环保标准化建设
    记者从有关会议上获悉,甘肃省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试点企业金昌水泥集团干法二厂、中水集团崇信发电公司、张掖发电公司和刘化集团公司日前已率先完成等级审核评定工作。这标志着我省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介绍,目前全省大多数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试点企业已完成筹划与组织、预评估、实施、总结等阶段工作,申请等级评定工作正在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稳步进行。   今年1月15日,《甘肃省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颁布实施,确立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框架。随后,标准化建设工作被纳入年度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并按照工作计划不断推进。省环保厅紧紧围绕“全面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和完善企业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工作目标,以建立健全环保标准化考核体系为基础,制定了《甘肃省工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将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信息公开与教育培训等5个方面,24项基本要求,130项基本规范指标纳入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体系。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要求及考核评分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标准化建设体系文件,明确和规范了我省标准化建设考评的申请、受理、评审等相关工作流程,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系统培训。   在标准化建设进入整改阶段,省环保厅集中检查了56家试点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推进的具体措施,使试点企业打消了等待观望的思想。   目前,甘肃省环保厅已对下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力争到年底前完成全省108家试点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的达标工作。
  • 西藏将推进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 nbsp 现状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95年颁布的藏药标准已实施了21年,截至目前,我区仅有16个藏药品种的标准已经过修订提高,其余绝大部分品种的标准提高修订工作还未完成,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民族医药政策的出台,我区民族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进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维护群众用药安全,昨日上午,自治区食药监管局召开全区藏药标准体系建设座谈会,共同研究探讨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藏药标准化体系对于提升藏药品牌建设,加快藏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藏药材标准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目前已经有239个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藏医药体系完备,临床实践丰富,但由于我区藏药材药味多、单味药的基础研究薄弱、剂型相对落后,导致藏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长期滞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健全藏药的标准体系建设是实现藏药质量安全稳定可控,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杜绝藏药安全风险的前提,可以为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自治区食药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想保证藏药质量,首先一定要把标准摆在首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对于藏药质量标准方面,在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在区食药监管局、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区藏药质量标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负责人坦言,不过,由于我区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大量藏医药典籍所收载的成方制剂和名老藏医的经验方不能开发成新药,因此,加快推进藏药标准制修订工作迫在眉睫。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负责人介绍,藏医药学古籍记载的藏药材(包括动物、矿物)约有2000余种,常用临床藏药制剂约500多种。但有法定标准的藏药材品种不到20%。“95年颁布的藏药标准已实施了21年,截至目前,仅有16个品种的标准已修订提高,并收载于2015版《中国药典》,其余绝大部分品种的标准提高修订工作还未完成。”该负责人说,藏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是导致我区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建立合作机制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推进标准修订工作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近几年,我区一些藏药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标准的研究工作,比如奇正藏药正在进行藏药流感丸等一些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工作和灭菌工艺,雄巴拉藏药厂正在开展藏药工艺灭菌研究工作。不过,我区大部分藏药生产企业仍以做产品为主,每次认证或检查时,明知道标准有缺陷,但根本不会研究和修订自己产品标准缺陷问题,总是依赖于监管部门修订标准。该负责人表示,标准有瑕疵是正常的,通过提出注册补充申请来不断完善和修订,才能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负责人介绍,药品生产企业和藏医医疗机构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当履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定义务,对于尚无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药品,企业作为第一标准的制定者,要主动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此外,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收集、反馈标准执行中的问题,推动标准的及时修订和完善。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负责人表示,藏药标准体系建设作为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的基础和支柱,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要走出一条既符合藏医药学的特点和规律,又符合现代医药学的要求的发展道路。“我们还要建立藏药标准建设工作的合作机制,做到标准化与监管的衔接,推动监管急需的藏药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与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药典委员会沟通协调,尽快推进95版藏药标准修订工作,并尽早启动国家藏药标准第二册编制工作。” /p p br/ /p
  • 能源局:加快风电设备标准检测和技术体系建设
    12月30日,“抑制部门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第四次部门联合信息发布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将加快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和公共技术体系建设。   史立山称,部分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亟需修订、完善。国外引进的机型基本是依据国际标准和欧洲的气候、风况条件设计的,我国的标准体系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补充修订。部分标准内容老化,需要加快更新,如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有效期已过,运行、检修、安全规程都是2001年前制订,其中许多内容已不能满足风电大规模开发的需要。   史立山同时认为,风电机组制造、检测和调试方面的标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多数关键零部件的相关标准尚未发布。检测和认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检测设施和充足的专业人才,风电设备检测认证还没有全面实施,如大部分风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电能质量、动态无功补偿、低电压穿越能力没有经过权威机构检测。   因此史立山表示,我国将加快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和公共技术体系建设。成立风电行业标准领导小组,加快推进风电行业标准建设,建设一批检测、认证机构和基础设施,培养人才队伍,建立检测和认证体系。支持海上风电机组和叶片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和检测实验中心建设,依托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建设国家风电研发、试验中心,针对我国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地形,研究风能资源评估,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检测和风电预测等技术。
  • 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批准发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
    各相关单位:根据《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程序》的有关规定,由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等单位编制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已按规定程序审查、审批通过,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GCETA0001-2024,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特此公告。穗建检协字【2024】9号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关于批准发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的公告.pdf
  • 固废标准新篇章:GB 16889-202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标准修订
    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GB 16889-202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标准全文,新标准在2024年9月1日实施。这不仅是对原有标准(GB 16889-2008)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我国在垃圾处理领域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标志。背景与意义 该标准自1997年首次发布以来,经历了2008年的首次修订,本次是第二次重大修订。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防治生活垃圾填埋场带来的环境污染,推动垃圾分类及填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修订亮点 1. 完善基础设施设计与施工:新标准对垃圾填埋场的基本设施设计与施工要求进行了全面优化,确保填埋场从建设之初就具备高效的污染防治能力。 2. 低碳运行新要求:增加了关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利用和减排的低碳运行要求,这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实现循环经济。 3. 渗滤液处理技术调整:调整了渗滤液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技术要求,确保渗滤液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4. 飞灰管理明确化:明确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入场填埋的管理要求,为飞灰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5. 污染控制细化:细化了填埋场运行、封场及后期维护与管理期间的污染控制要求,确保填埋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有效防控污染。 6. 土地开发利用新技术:增加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地开发利用的技术要求,鼓励在填埋场封场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再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新标准中的污染物限值要求 完整版扫码填写问卷可获得~ 德国耶拿解决方案 德国耶拿在元素分析领域深耕多年,为广大用户提供从前处理到待测元素准确分析的全套解决方案。在整个环境元素分析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扫码获得环保领域白皮书。我们期待为广大用户数据准确保驾护航。 PlasamaQuant MS 超高灵敏度满足痕量元素分析 仅需常规氩气一半的消耗量 全数字检测器可获得11个数量级线性范围 PQ9100 3pm高分辨率不惧光谱干扰 一次进样,4种观测方式 强劲稳健的等离子体允许复杂基体样品分析 Zeenit 系列 火焰和石墨炉一体化原子吸收 氘灯塞曼背景校正 直接固体样品分析 ContrAA800 仅用一个光源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高分辨光学系统使精确度更佳 3D光谱显示详细的谱图信息 SpeedwaveXPERT 专利的传感器技术 低运行成本 顶端装载技术和电子锁 实施与展望 GB 16889-2024标准的实施,将为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期待,在新标准的引领下,生活垃圾填埋场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环保职责,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片蓝天绿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宜居、美丽的家园!
  • 2011年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案公布
    关于申报2011年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为全面推进污染源监管与总量减排体系、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评估体系和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国环境监管能力,根据《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112号)和《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环发〔2007〕67号)要求,现将2011年度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1年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   根据中央领导关于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指示,围绕2011年环保重点工作,2011年减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内容:   (一)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支持范围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和县级环境监测站(不含地市设区的监测站)。建设原则是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基本达标。   项目申报个数:各省可申报1个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项目,并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申报满足申报条件的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项目。同时,各省可申报1个县级环境监测站作为实验室条件改造试点。具体项目申报材料要求见《2011年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案技术指南》(附件一)。   (二)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   建设范围为我部发布的《2010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全部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内容为在现有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对新增约束性污染物指标(氨氮和氮氧化物)的自动、连续、实时监控能力。具体项目申报材料要求见《2011年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附件二)。   (三)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建设范围包括涉重金属、涉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较高地区的省级、地市级环保部门。建设内容是以提高省级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地市级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为重点,配备高性能应急监测车。   项目申报个数:有独立的编办批复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且境内环境风险源较多、突发事件高发的省份可申报5台 有独立的编办批复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但环境风险源数量较少的省份,或者没有独立的编办批复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但环境风险源数量较多、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或所处地理位置敏感的省份可申报2台 其他省份可申报1台。解放军环保局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申报。具体项目申报材料要求见《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附件三)。   (四)重点省市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   建设范围为正在首次建设核电站及西部民用核设施综合基地所在省份的省级或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站。建设原则为在其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填平补齐”核与辐射应急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所需仪器设备。具体项目申报材料要求见《2011年重点省市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附件四)。   (五)运行保障   为保障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开展,2011年减排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运行费和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运行费项目,具体资金安排方案由我部根据国家补助标准,结合各地报送的运行费支出情况和绩效考评结果统一测算编制。各地需报送《2007-2010年运行保障项目支出情况统计表》(附件五)。   (六)解放军环保系统监测能力建设   为支持军队的环保工作,推进军地融合联防联治工作,2011年减排专项拟支持解放军环保系统监测能力建设。建设范围为解放军环保系统内的环境监测站。   二、项目申报原则   (一)突出重点,优先支持重点流域区域,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二)形成实效,配套建设条件不具备的或建成后难以有效运行的不得申报。   (三)如实申报项目单位现状情况和建设运行条件,凡已达到建设标准的不得重复申报。超出申报要求的项目视同无效。   三、申报相关材料   按照《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项目建设方案技术指南要求,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在对各市、县上报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的基础上,统一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等项目申报材料。   (一)建设方案   包括建设目标、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内容、实施进度、资金筹措方案和效益分析等。其中,建设内容必须严格执行附件中有关项目建设方案技术指南确定的项目建设范围、建设标准等。   (二)申报材料   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建设方案、《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附件六)、《资金承诺函》(附件七)、适用中央补助优惠政策复印件和相关证明材料。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资金承诺函和适用中央补助优惠政策文件复印件由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由各相关项目单位出具。   我部组织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编制项目年度预算和总体建设方案报财政部审核后下达预算。   有关项目建设方案技术指南、申报汇总表、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和资金承诺函格式见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   四、申报时间   请于2011年3月23日前派专人将项目纸质(一式三份)和电子版申报材料报送我部规划财务司,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   五、报送地址和联系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投资处   电子邮箱:touzichu_2004@yahoo.com.cn   联系人:杨凯红 杜会杰   联系电话:(010)66556124、66556142   附件:1.2011年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2.2011年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3.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4.2011年重点省市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5.2007-2010年运行保障项目支出情况统计表   6.项目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   7.资金承诺函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附件一: 2011年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一、建设范围   未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及《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补充标准》中标准化建设要求的中西部地区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和县级环境监测站(不含地市设区的监测站)。   二、建设内容   结合各地区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符合建设条件的环境监测站在其原有能力建设、仪器装备水平基础上,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补充标准》,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主要配齐基本监测设备以实现基本达标要求。同时可提出1-3种自定设备需求,设备配置范围见表1和表2,参考单价在100万元以上的自定设备限选1种,50-100万元的自定设备限选2种,环境保护部将统一审核。   各省可申报1个县级市环境监测站作为实验室条件改造试点。   三、申报条件   1.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2.必须有当地编委正式批准的人员编制,已批编制与在岗人员满足环境监测站人数标准。   3.必须是财政补助开支单位。   4.必须具备基本的监测业务用房(保证所配置设备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5.申报实验室条件改造的县级市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面积及设备须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的要求。   6.优先支持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的环境监测站。   7.考虑在承担国家和省监测任务的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监测站中选择部分站点开展示范站建设。   8.对近三年国家已支持过的环境监测站,原则上不再重复支持。   四、资金筹措方案   国家按照东、中、西40%、60%、80%的比例补助,其余资金地方自筹。享受中央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的项目单位需注明,并在申报材料中附上相关适用优惠政策文件复印件。   五、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   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见表1一、表2二。   六、申报材料   包括:   2011年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2011年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案。   2011年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1-1)及2011年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1-2)。   机构、人员、编制、业务用房等相关证明材料。   各省推荐的实验室条件改造试点环境监测站还应提供项目申报书,内容包括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实施意义、目标、主要改造内容、预算明细、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等。   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资金承诺函和适用中央补助优惠政策复印件。   以上1、2、3、4、5项均须提供纸质文件3份和电子版文件(光盘,需标明省份)。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认真填报,确保数据详实、准确,环境保护部审核以各省申报材料为准。   2011年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1-1)及2011年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1-2)请从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下载。   表1一: 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基本设备配置表及参考价格 序号   设  备  名   称   配置数量(台/套)   参考单价(万元)   一   基本监测设备   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1   6   2   气相色谱仪   1   35   3   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   60   4   傅立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   1   50   5   GC/MS(带水土自动进样)   1   100   6   环境监测车   1   30   7   土壤样品研磨机   1   10   8   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   1   20   9   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   1   5   10   气象五参数监测仪   1   11   二   自定设备   11   ICP-MS   1   130   12   PM2.5监测仪(TEOM)   1   15   13   微脉冲激光雷达   1   120   14   蓝藻和叶绿素二合一水质分析仪   1   80   15   地表水重金属自动监测仪   1   80   16   多通道连续流动分析仪(同时检测至少4个指标)   1   80   17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1   50   18   苏玛罐(大气采样和分析系统)   1   120   19   GPC净化仪(浓缩净化浓缩三联机)   1   70   20   PID检测仪   1   11   表二: 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基本设备配置表及参考价格 序 号 设  备  名  称 配置数量(台/套) 参考单价(万元) 一 基本设备 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1 6 2 BOD培养箱 1 2 3 溶解氧测定仪 1 2 4 超净工作台 1 3 5 便携式大气采样器 1 3 6 便携式COD测定仪 1 3 7 声级计 2 2 8 便携式多功能水质检测仪 1 8 9 柴油机排烟黑度监测仪 1 2 10 环境监测车 1 20 11 冷原子吸收测汞仪 1 15 12 离子色谱仪 1 15 13 气相色谱仪 1 35 14 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 60 二 自定设备 15 汽车尾气监测仪 1 6 16 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1 12 17 PID检测仪 1 11 18 气象五参数监测仪 1 11 19 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 1 5 20 大气自动监测系统 1 50   附件二: 2011年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一、建设范围   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0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全部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污水处理厂。   二、建设内容   按照主要污染物减排新增约束性指标的要求,对现有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加装监控设备、系统更新改造、完善和整合联网平台等方式,提高对新增约束性污染物指标(氨氮和氮氧化物)的自动、连续、实时监控能力。   三、建设方式   氨氮排放量累计占本区域工业排放量65%以内的全部废水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污水处理厂必须在主要排放口安装氨氮自动监控设备,将氨氮监控指标纳入现有自动监控平台,并与各级环保部门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   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占本区域工业排放量65%以内的全部废气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对主要排放口的CEMS进行改造增加氮氧化物自动监控模块,将氮氧化物监控指标纳入现有自动监控平台,并与各级环保部门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   现有现场端建设已经安装新增污染物自动监控设备或新增污染物自动监控设备已经纳入建设配置计划并开始实施的,已投入的建设资金可作为本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计算。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按照东、中、西部20%、30%、40%的比例补助,其余资金由地方配套。   五、经费补助测算   废水重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按一个排口计算,废气重点企业按两个排口计算。每新增或升级改造一套氨氮监控能力按10万元计算,每新增或升级改造一套氮氧化物监控能力按5万元计算。   六、申报材料   包括:   1. 2011年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2. 2011年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方案(包括省级和各地市资金安排明细,新增主要污染物现场端建设企业名单等)。   3. 2011年新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2-1)。   4.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资金承诺函。   以上1、2、3项均须提供纸质文件3份和电子版文件(光盘,需标明省份)。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认真填报,确保数据详实、准确,环境保护部审核以各省申报材料为准。   附件三: 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一、建设范围   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较高地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环保部门。   二、建设内容   以提高省级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地市级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为重点,结合环境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应急常态管理和应急状态的实战需求,根据《环境应急装备标准》中对“高性能应急监测车”的要求,结合《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补充标准》,对符合建设条件的省级或地市级环保部门配备一套高性能应急监测车。车辆所在地的环境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指挥、调度环境应急监测车,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及其他相关工作。   三、申报条件   1.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2.必须有当地编委正式批准的人员编制,已批编制与在岗人员满足环境监测站人数标准。   3.必须是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单位。   4.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5.优先考虑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地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环保部门。   6.重点考虑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较高地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环保部门。   7.优先支持成立独立的具有编办批复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的省份。   8.已有高性能环境应急监测车的环保部门原则上不再配备。   四、资金筹措方案   国家按照东、中、西40%、60%、80%的比例补助,其余资金地方自筹。享受中央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的项目单位需注明,并在申报材料中附上相关适用优惠政策文件复印件。   五、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   环境保护部提出环境应急监测车的具体配置方案及备选仪器设备清单,各省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地方负责筹措车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见表3。   六、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   1. 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2. 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3. 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3-1)。   4. 机构、人员、编制、业务用房等相关证明材料。   5.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资金承诺函。   以上1、2、3、4项均须提供纸质文件3份和电子版文件(光盘,需标明省份)。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认真填报,确保数据详实、准确,环境保护部审核以各省申报材料为准。   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3-1)请从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下载。   表三: 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设备配置表及参考价格 类 别 序号 设 备 名 称 配置数量 (台/套) 参考单价 (万元) 小计 空气应急监测 1 便携式傅立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 1 100 100 2 便携式GC-MS(含半挥发性有机物固相微萃取系统,静/动态顶空等) 1 170170 3 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 1 5 5 4 气象五参数监测仪 1 11 11 水应急监测 5 自动水质采样器 1 6 6 6 水质安全测试箱 1 3 3 7 面积/流速流量仪 1 10 10 8 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 1 27 27 辐射应急监测 9 便携式x、γ、中子剂量率仪 1 11 11 10 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1 5 5 安全防护用品 11 半封闭化学防护服 3 0.4 1.2 12 全封闭化学防护服 3 1.2 3.6 13 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3 1.3 3.9 14 全面具 3 0.2 0.6 15 个人剂量报警仪 3 0.4 1.2 现场保障条件 16 防爆无线对讲机 3 0.3 0.9 17 强光防爆手电筒 3 0.1 0.3 18 便携式强光防爆灯 3 0.1 0.3 应急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19 地理信息系统 1 5 5 20 大气污染扩散模拟系统1 10 10 21 水体污染扩散模拟系统 1 10 10 22 危险品专家预案库 1 5 5 23 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 1 5 5 24 外部资源数据加工 1 5 5 应急监测车 25 环境应急监测车(奔驰底盘改装,包括车载供电系统、车载试验台、气象升降系统、支撑系统、空调系统、定位系统等) 1 100 100 合 计 42 500   附件四: 2011年重点省市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一、建设范围   正在首次建设核电站及西部民用核设施综合基地所在省份的省级或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站。   二、建设内容   (一)省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   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环发〔2007〕82号),结合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需求,重点建设省级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和现场监测快速响应能力,满足应急监测信息汇总、处理、分析、调度、通讯及现场监测快速响应的要求。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建设不包含基建费用,设备配置范围见表四。   (二)地市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   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环发〔2007〕82号),加强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基本能力,设备配置范围见表五。   三、申报条件   1.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2.必须有当地编委正式批准的人员编制,新建核电站省区在核电站投料前省级辐射监测机构编制人员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辐射环境监测上岗证持证人员和监测项目数量满足标准要求。   3.必须是财政补助开支单位。   4.必须具备基本的监测业务用房(保证设备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申报省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的单位,必须要有建设场地。   5.优先支持首次开工建设核电站和西部民用核设施综合基地所在的省份。   6.“快速应急监测系统3”限承担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职能的单位申报。   四、资金筹措方案   承担国家重要核设施监督性监测工作的重点单位建设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其他单位建设资金由国家按照东、中、西部地区40%、60%、80%的比例补助,其余由地方自筹。享受中央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的项目单位需注明,并在申报材料中附上相关适用优惠政策文件复印件。日常运行维护费由地方负责。   五、设备配置   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见表四、表五。   六、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   1.2011年重点省份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2.2011年重点省份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方案。   3.2011年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申报汇总表(附表4-1)及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建设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站申报汇总表(附表4-2)。   4.机构、人员、编制、业务用房等相关证明材料。   5.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书、资金承诺函和适用中央补助优惠政策复印件。   以上1、2、3、4项均须提供纸质文件3份和电子版文件(光盘,需标明省份)。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认真填报,确保数据详实、准确,环境保护部审核以各省区市申报材料为准。   2011年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申报汇总表(附表4-1)及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建设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站申报汇总表(附表4-2)请从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下载。   表四: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设备配置表及参考价格 序号 设  备  名  称 配置数量 参考单价 (万元)备 注 一 省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 1 430 1 应急监测数据通讯、处理子系统 1 120 应具有应急数据安全功能 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监测指挥系统软件(含省级1:20电子地图) 1 130 3 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 1 150 4 机房改造、综合布线 1 30 二 快速应急监测系统1 2 197 5 放射性核素快速识别系统 2 36 6 辐射水平快速测量系统 1 15 7 样品总放射性水平快速测量系统 1 15 8 快速采样与储存系统 2 10 9 自动气象仪 1 5 10 个人防护设备 3 5 11 GPS定位、车载数据通讯与处理 1 5 12 辐射应急监测车 1 30 13 改装集成 1 20 三 快速应急监测系统2 2 100 14 辐射水平快速测量系统 1 15 15 快速采样与储存系统 1 5 16 个人防护设备 3 5 17 GPS定位、车载数据通讯与处理 1 2 18 辐射应急监测车 1 60 19 改装集成 1 3 四 快速应急监测系统3 1 495 20 航空辐射水平快速测量系统 1 445 21 附属设备及改装集成 1 50   表五: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能力建设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站设备配置表及参考价格 序号 设 备 名 称 配置数量(台/套) 参考单价(万元) 1 便携式环境γ剂w.zhb.gov.cn/gkml/hbb/bh/201103/W020110317575286720905.xls" _fcksavedurl="/webpic/W0201103/W020110317/W020110317575286720905.xls" OLDSRC="W020110317575286720905.xls"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运行费项目资金支出情况明细表(附表5-4)
  • 标记免疫分析需求大 标准建设迫在眉睫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6年4月9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一次筹备会在北京市丰台科技园新华医疗大楼圆满召开。解放军总医院颜光涛,工信部王学恭,科技基础平台中心卢凡,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张渝英、吴波尔、尹碧桃,中国计量院李红梅,军事医学科学院荫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医院、企业相关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br/ /p p   本次筹备会由荫俊主持。会议流程包括:颜光涛介绍专委会筹备组工作情况、专委会管理办法(草案)、推荐委员名单,荫俊介绍筹备组下一步工作设想,军事医学科学院吕明介绍专委会成立大会事宜及其他领导发言。 /p p   据颜光涛介绍,专委会于2015年11月12日申请,12月11日经过中国测试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批准,官方网站预期5月初上线,微信公众平台预期4月中旬运营,常设办公地点在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6号楼318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颜.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eadb9389-5285-470c-b187-ea2fcf6b8fd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标记免疫专委会推荐主任委员颜光涛教授 /span /p p   目前,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我国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生命科学 /strong /span /a 、重大疾病防治、健康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生物防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检疫检定的关键性技术支撑平台。据了解,各领域,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总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其中,专业实验室超过12000家,研发企业与机构超过1500家,资本市场推动已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随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产业规模的增速将大大加快。同时,基因组学、精准医疗、生殖健康、互联网医疗、养老康复等产业的融合,预计到2025年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有望突破万亿市场规模。 /p p & nbsp & nbsp & nbsp 荫俊在讲话中提到我国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也面临像因相关标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7a03130-adf3-4db5-9994-64f902723d7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军事医学科学院荫俊教授 /p p   此外,荫俊还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专委会下步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2016年6月18-19日召开第一届学术峰会与专委会成立大会筹备工作;确定管理办法、工作制度与第一届专委会组织管理的工作架构;组织制定发展规划、主要工作目标、服务内容与工作机制;组建工作组与各专业学组,明确任务分工与制定工作计划;设立专委会工作网站,手机终端工作APP;委员单位需求与建议调研,建立专家与会员单位数据库,完善信息与工作平台等。 /p p   同时,专委会拟关注的技术领域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包括: /p p   1.标准与质量体系建设 /p p   基于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与产品的质控标准,相关领域分析测试的实验室规范,新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产品的评价与认证体系研究,标记免疫试剂生产和质量控制行业与国家标准研究,标准的临床评价与推广,组织协调标准研究的科研协作。 /p p   2. 分析测试设备硬件与软件系统平台 /p p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的整合研究,新型标记免疫分析仪器设备研发与质量控制体系,单机、模块与自动化测试流水线的信息与控制系统,标记免疫分析检测数据库及云平台建设。 /p p   3. 标记免疫分析测试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p p   遴选重点研发机构组建联合开放实验室,遴选重点企业联合组建第三方中试与产业化技术中心,遴选重点企业提供第三方研发外包、产品注册、认证服务,临床转化医学、上市后再评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 /p p   4. 产医研用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p p   建立会员单位间的共性技术协作机制,形成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联合攻关协作机制,组织协调会员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大平台与产业化专项,新型分析测试技术与产品的转化应用研究,实验室成果向生产企业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实施。 /p p   5. 学术交流培训与技术推广 /p p   组织召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年会及不定期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专家技术咨询(设立领域专家咨询组),新技术及新产品培训及应用推广,国家级与部门继续教育(学分制),创新技术平台与产品的成果鉴定与奖励申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6d2f301-cc6c-4ee9-8102-c546a9c798b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信部王学恭处长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卢.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5de9b8d0-5f1e-4d9c-81f5-83eedc7297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技基础平台中心卢凡处长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8e955dbe-62fd-4e18-9a83-3a45a5895fb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张渝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吴.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30ce2708-52fb-477b-af10-1f65837a4a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吴波尔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撰稿:史秀明 /p
  • 光伏国六条掷地有声 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速
    很多无处借鉴经验的标准是必须经过反复实验、论证的。因此,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完整光伏标准体系,尚需时间   7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传来一则有关光伏发电的好消息。据称,由光伏发电及产业化标准推进组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立项的40余项光伏发电标准(包括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19项),将报相关部门审核后陆续发布。   据悉,这一“光伏发电及产业化标准推进组”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工信部、国家能源局成立,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为材料、电池和组件、系统和部件、并网发电。其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为推进组并网发电工作组组长单位。   一家参与标准起草的光伏企业高层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我国光伏业相关标准制定工作进入加速器。   据了解,包括中电联在内,目前我国有很多协会、产业联盟、企业都在积极组织、参与光伏行业标准制定工作。而这实质上是针对此前“光伏国六条”的具体落实。   落实“国六条”   加速光伏标准制定   目前标准体系的建设对我国光伏业而言,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只不过,在上述人士看来,“中电联的标准还只针对产业下游的电站运营、发电并网等领域,包括这40余项‘待审’标准,未来绝大多数无从借鉴经验(例如一些标准可借鉴较为成熟的半导体产业)的标准,在报送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还需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论证过程。因此,即便各方重视标准建立并积极参与其中,待我国光伏标准体系完全成型,恐怕还要经历两年到三年”。   7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光伏“国六条”细则曾明确指出,为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要推进标准化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光伏材料、电池及组件、系统及部件等标准体系,完善光伏发电系统及相关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完善适合不同气候区及建筑类型的建筑光伏应用标准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旧建筑改造中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应用。加强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等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平台建设,健全光伏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及时发布符合标准的光伏产品目录。开展太阳能资源观测与评价,建立太阳能信息数据库。   标准事关重大   恐难一蹴而就   此外,光伏“国六条”细则还对标准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积极参与光伏行业国际标准制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海外推广,推动检测认证国际互认”。   而根据相关报道,上述由中电联牵头制定的40余项光伏发电标准分为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竣工验收、并网技术、检测及试验、环保、安全、运行维护、检修、管理等十大类。其中,立项光伏并网发电国家标准22项,包括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 立项光伏并网发电行业标准19项,包括光伏发电站现场组件检测规程、光伏发电站防孤岛效应检测规程、光伏发电站电压与频率响应检测规程等。   中电联表示,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建立起光伏发电的标准体系,下一步将加紧完成民用建筑光伏发电系统标准编写。   事实上,光伏标准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因为没有标准,电站项目质量无法判断,银行不敢贷款,针对光伏的金融创新便更无从谈起。此外,财政补贴也没有依据。”上述高层人士向记者介绍,“过去行业内都遵循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相关标准(IEC61215、IEC61730),因为达到了这一标准便可以出口,加之那时候海外市场缺口大,达标就挣钱。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带头制定属于我们自己的标准”。   “但国家标准的制定绝非儿戏,不可能仅经过简单审批流程,就公开发布。要知道,未来很多认证都要依靠相关标准支撑,其中很多无处借鉴经验的标准是必须经过反复实验、论证的。因此,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完整光伏标准体系,还需要一段时间。”该人士向记者坦言。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务部印发《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办公室),各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   现将《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 务 部   2023年5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是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成效显著,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助推产业创新、满足消费升级、稳定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消费品标准化工作面临释放消费潜力、产品升级迭代、产业转型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等紧迫需求。为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现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不断健全消费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消费品标准提升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构建标准供给以政府与市场并重,标准化工作国内国际相互促进,标准运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衔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有效推动我国消费品综合竞争力提升。   —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更为健全。消费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进一步协调配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标准基础牢固。消费品标准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舒心消费、便利消费标准支撑有力。   —消费品标准水平进一步提升。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需要的新兴消费品标准供给更加高效,消费品行业智能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建设100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出口方面发挥标准引领带动作用。   —消费品领域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比重大幅提升。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有序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消费品企业标准化能力持续提升。   —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更加兼容。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保持在95%以上。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推动优势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   1. 夯实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基础。加快推动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后续工作,出台覆盖家用电器、家具、照明电器、玩具及儿童用品、电动自行车等重点消费品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研究制定跨行业跨领域的消费品化学安全、机械物理安全等通用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动配套的通用检测方法标准研制。研究制定消费品标签标识相关标准,明示产品质量安全关键信息,保障消费信息对称性。   2. 推进质量分级标准建设。在家用电器、家具、服装、箱包、鞋类产品、羽绒制品等大宗消费品领域,围绕消费者广泛关注的核心质量指标,加快制定消费品质量分级标准。鼓励企业依据质量分级标准明示质量等级、开展质量承诺,助力优标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机制建设,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3. 加强消费体验标准研制。结合消费品使用行为、使用场景和使用群体特殊性,开展消费体验标准化研究。完善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在产品可靠性基础上,增加易清洗、防霉抗菌、抗老化、耐黄变、耐特定温度湿度等功能性要求,完善噪声、振动等产品服役性能要求。研制产品使用舒适性评价标准。开展重点消费品安全使用期限标准研究。   4. 持续推动我国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定期组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评估,动态更新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比对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按行业、产品逐个开展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比对分析,及时转化先进适用国际标准。   (二)强化新消费标准供给。   5. 着力强化智能、跨行业跨领域组合组装产品标准制定。研究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生物技术与传统消费品融合发展标准化需求,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标准研制。强化智能产品标准制定,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不断健全适老宜小用品、残疾人辅助器具标准体系,在保障特殊消费群体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消费体验。   6. 强化绿色低碳标准研制。持续推进统一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认证和标识工作,加快制修订一批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推进过度包装治理,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完善制止餐饮浪费相关标准要求,推动标准有效实施。进一步健全节能、节水、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标准制定,不断完善消费品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制轻工、纺织、电子等消费品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重点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核查等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开展消费品工业企业、园区、供应链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研究。   7. 制定定制产品和服务标准。响应个性消费需求,围绕定制产品和服务标准化需求,着重突破规模化定制柔性加工、高端定制功能应用、现场快速检验检测等技术瓶颈,促进消费品定制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制定适用于高海拔、高热、高寒等特殊环境的消费品标准,满足特定区域消费需求。   8. 开展集成式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整体家装、居家养老等领域集成式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产品+产品”“产品+服务”“互联网+产品+服务”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产业规范服务流程、质量评价、售后质保等质量控制关键点。   (三)健全消费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9. 强化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成果标准转化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加强人类工效、感官分析、色彩美学等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标准研制,提升产品功效性、舒适性、便捷性。   10. 加快消费品产业基础标准制定。排查我国消费品制造业“卡脖子”断点,重点制定消费品基础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标准。推动消费品制造装备标准升级,提高轻工机械、纺织机械等制造装备性能、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发挥链主企业主导力和行业协会组织作用,逐个产业逐个领域构建高水平供应链标准体系,以市场化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提升。   11. 加强产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标准研制。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品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细分行业应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研制。在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装建材等领域,构建产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标准体系,研制工厂设计、工艺仿真、质量管控、仓储管理等智能工厂规范或规程标准;制定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设备巡检、缺陷检测、供应链协同、设备远程运维等指南标准,以及大规模个性定制等新模式应用规范或指南标准,加快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   (四)拓展消费品服务链价值链标准。   12. 强化物流标准体系建设。顺应高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结合各类消费品自身特点,明确主要消费品物流标准特殊要求。加强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消费品配送与管理中的应用与标准制定。加快1.2米×1.0米尺寸标准托盘、0.6米×0.4米尺寸标准物流周转箱(框)推广应用和循环共用,大力发展单元化物流。   13. 完善售后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消费品安装、维修、维护(清洗)等售后服务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升重点领域产品售后服务水平,推广消费品远程在线技术支持,推进消费品售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助推消费品产业价值链提升。   14. 加强再生资源利用标准研制。加快制定消费品回收利用相关标准,推动再生利用产品标识标准在再生塑料、再生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标准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标准研制。   (五)推动中国消费品标准制度型开放。   15. 加大标准助推消费品贸易便利化力度。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要消费品标准化研究。鼓励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照明电器、家具、鞋等行业,围绕东盟、非洲等我国对外投资相对密集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境外标准化服务站,面向境外中国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标准宣贯、质量诊断等一站式标准化集成服务。加大消费品标准外文版翻译力度,加强对外交流。   16. 推进中国消费品标准国际化。支持我国标准化技术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相关工作,促进优势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六)夯实消费品标准化发展基础。   17. 着力强化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力量。动态优化消费品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加快完善食品、婴童用品、塑料制品等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培养一批有经验、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标准化专家,形成国际标准化对口单位、国内标准化技术组织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有利局面。全面强化消费品领域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   18. 促进消费品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鼓励各类社会团体聚焦消费品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大团体标准研制力度,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专精特新发展需求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开展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估和“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拓宽团体标准推广应用渠道。   19.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企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鼓励企业标准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开展轻工、纺织、电子电器、建材等重点消费品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工作,大力实施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与“领跑者”制度有效实施,持续推进对标达标工作,提升企业执行标准能力。   20. 加强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建设。以消费品产业集聚区、行业领军企业或标准化技术机构为创建主体,持续开展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工作。在试点一线,收集分析消费痛点、消费热点、消费增长点,促进各领域消费品标准化工作与消费需求相向而行。试点开展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推动后市场产品安全缺陷判定与标准制修订协同。   21. 加强国家标准样品及检测技术标准研制。在电子电器、皮革、纤维、纺织服装等领域,突出强制性标准配套、检测方法支撑、测量系统校准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大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力度。加强消费品领域高端检测仪器研发,提升检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强化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标准研制,提升检测技术的水平。   三、重点领域   (一)家用电器。适应消费市场对高端、智能、健康、节能家电的增长需求,加快完善家用电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智能家电标准体系,推动从单一智能产品向协调联动智能家居的转化。优化家用电器产品标准的健康功能指标,满足消费者关注的抗菌消毒、清洁净化、健康保鲜等消费需求。逐步完善家电清洗保养、使用年限、安装维修等标准要求,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制定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和更新换代的团体标准,开展“大家电安全使用年限提醒”活动,推动超龄大家电更新换代。   (二)消费类电子产品。结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现状和消费者使用需求,重点从技术、质量、安全、体验等方面推动消费电子产品相关标准制定,强化智能终端产品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要求。加大关键创新技术标准研制力度,推动硬件接口、互联协议、编解码算法、图形图像处理等重点标准制定,拓展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应用。进一步加大消费电子产品适老宜小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力度,加快推进消费电子产品适老化标准和青少年视听健康标准制定,不断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使用体验。   (三)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完善家居装饰装修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家具、涂料染料、卫浴陶瓷、厨卫五金、壁纸、地毯等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安全强制性标准体系,推动照明电器、卫生器具等重点产品节能、节水等标准制修订,健全配套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检测能力。围绕大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增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售后安装服务等标准供给。健全智能家居产品标准体系,研究智能家居产品人机交流、多媒体设备联动、网络互通共享等标准化技术,实现舒适便利、功能合理、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居住环境要求。加强废旧家具回收利用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家具标准,支撑家具行业绿色发展。   (四)纺织服装与服饰产品。适应纺织纤维材料差异化、高性能、多功能化和服装服饰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强棉麻丝毛绒皮等天然纺织材料及制品质量分级标准制定,加快新型纤维材料、复合材料标准研制。加快产品智能化、舒适性、功能性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强化智能纺织品、功能纺织品、绿色纺织品标准制定。开展汉服、传统首饰等标准化研究,引领国潮国货产业健康发展。研究制定纺织品服装标签标识标准,明示产品材质和纤维成分。开展感官分析、洗后外观等产品消费体验标准研制。加强纺织数字化标准研究,制定纺织装备信息模型、互联互通、远程运维以及智能工厂、个性定制等智能制造标准。加快建立以绿色原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循环再利用为重点的纺织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纺织产业全生命周期评价。积极推进纺织品标准样品研制。   (五)婴童用品和老年用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婴童用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修订儿童玩具、婴儿呵护用品、儿童骑行及活动用品、儿童家具、儿童眼视光产品、童鞋等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相关检测方法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建立老年用品产业标准体系,加大相关标准研制力度,引领适老化家电产品、家居产品、卫生用品以及老年休闲娱乐产品、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发展。开展老年用品“一揽子”标准工具包建设及推广,助力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六)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结合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情况,加快补充重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完善化妆品、口腔护理用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油墨标准体系,制定基础通用、重要产品和检测方法等标准。适应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多样化需求,加快美白、祛斑、除皱等产品功效、评价标准研制,规范产品宣传标识。加大浓缩产品、婴童洗护产品标准研究,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加快消杀产品、工业与公共设施清洁产品相关标准研制,支撑公共卫生安全。   (七)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完善学生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加快文具、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用品标准建设。健全文体用品、户外休闲、运动健身产品标准体系。加大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等中华传统体育,以及足篮排球和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用品标准建设。推进消费品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电影、动漫等文艺影视周边衍生产品标准化力度。   (八)传统文化产品。加大工艺美术、陶瓷、玻璃、文房四宝等标准制修订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向特色型、创意型和精品化方向发展。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标准化,规范产品设计、色彩、结构、特殊工艺等特征要素,提升产品文化属性和附加值。鼓励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特色的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加强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标准制定。   (九)食品及相关产品。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构建以基础通用、产品质量分级、食品加工质量控制管理和质量检测方法为主体的新型标准体系,引领食品行业做优做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完善月饼、粽子、速冻饺子和中式香肠等中国特色风味食品和传统食品产品标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支持加工、包装等智能化食品机械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方、各行业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加强统筹协调,抓好贯彻落实。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沟通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标准化技术组织要充分发挥标准化主力军作用,加强本方案落实效果跟踪,及时反映各方对消费品标准化工作的诉求,将本方案与各行业发展政策有效衔接、同步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标准宣传。加强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知识宣传解读,倡导优质优价、绿色环保和适度适宜的消费理念。围绕世界标准日和重大节日、重要标准发布、重要标准实施等时间节点,开展专题宣传,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和氛围。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标准化宣传。   (三)加强社会服务。支持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技术机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标准化合作,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开展消费品标准化服务。鼓励地方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标准化需求,因地施策、行地结合开展消费品标准化专项服务。
  • 北京通州环保局标准化建设采购结果揭晓
    北京市通州区环境保护局标准化建设仪器购置项目中标公告   项目名称:北京市通州区环境保护局标准化建设仪器购置项目   项目编号:BJJF-2013-703   采购人名称:北京市通州区环境保护局   采购代理机构全称:北京市京发招标有限公司   定标日期:2013年7月10日   联系人:王萌   联系方式:010-67117458   评标结果:   第一包:中标供应商:北京菲尔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4396000元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台) 是否获准采购进口产品 1 水样自动采样器 2 是 2 直立式/有机玻璃采水器 2 否 3 油类采样器 2 否 4湖泊底泥采样器 1 否 5 便携式污水排放流量测量仪 1 是 6 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 2 是 7 便携式pH计 2 是 8 便携式余氯测试仪 2 是 9 塞氏盘 2 否 10 风向风速测定仪 1 否 11 溶解氧测定仪 1 是 12 离子计 1 是 13 离子色谱仪 1 否 14 流动注射分析仪 1 否 15 总有机碳测定仪 1 是 16生化培养箱 1 否 17 烘箱 1 否 18 马弗炉 1 否 19 水浴锅 1 否 20 高压灭菌锅 2 是 21 翻转振荡器 1 否 22 土壤样品研磨机1 否 23 土壤振动筛(套) 1 否 24 微波消解仪 1 是 25 组织研磨仪 1 否 26 离心机 1 否 27 生物培养箱 2 否 28 生物显微镜 1 否 29 超净工作台 1 否 30 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 1 是 31 便携式流速测量仪(水) 1 是 32 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1 是 33 风向风速测定仪 1 否 34 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 1 是 35 激光测距望远镜 1 是 36 喉震对讲设备 1 否 37 正压式呼吸器(重防) 2 是 38 水上救生设备 2 否 39 可见分光光度计 2 否 40 智能一体化蒸馏仪 2 否 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含吹扫捕集及液体进样器) 1 是 42 气相色谱仪 1 是   第二包:中标供应商:北京科丰宏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3150000元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台) 是否获准采购进口产品 1 烟气采样器 1 否 2 恶臭采样设备 1否 3 冷原子吸收测汞仪 1 是 4 油份测定仪 1 否 5 智能烟尘采样仪 3 否 6 大气采样器(可移动式环境空气痕量监测仪、测量空气中H2S、PM10、PM2.5等) 2 否 7 傅立叶红外气体测试仪 1 是 8 傅立叶配套设备 1 是   第三包:中标供应商:北京中北华建实验室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194970元   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生化无菌室建设   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何满汉、李长颖、程伟、艾丽梅、张志永   北京市京发招标有限公司   2013年7月11日
  • 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古林样板 夯实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水网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宁波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乡村,融合城乡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进而向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真正营造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新面貌。 提到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说的就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多次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争取在 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 在宁波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海曙区古林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这个由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古林镇农办联合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无人农场样板工程项目,充分利用了海曙区古林土地规模化流转的优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优质高效水稻精准化种植技术体系。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而这些在宁波古林的数字大田全部化作现实 ,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等三化为核心,托普云农将虫情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墒情监测预警与灌溉、农机与无人机设备和新型的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机驾驶等技术结合,通过建设数字化高标准农田,成功解除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在古林数字大田里,随处分布着区块整齐、标准统一的沟渠、道路、田块,还布设了众多智能装备、物联网设施以及无人机等设备,园区围绕数据中心设置了两座小型气象站、5个四情监测站、20套土壤墒情监测点等等,让田间管理智能起来。如果说这些监测设备是“耳目”,那么数据中心就是整个园区的“大脑”他们通过实时的监测和高清拍摄,可以清楚了解到项目园区内的土壤温度、灌溉时间、病虫害等信息,将信息及时传送到数据中心和农户手中,并辅助农户进行科学下一步农事管理决策,实现现代农业新型生产方式。 数字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上万亩地实现了全部机械化种植,这是过去的农业发展从未设想过的情景。作为华东地区唯一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农业农村部建设试点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古林大田数字农业已经能够实现从育苗—耕—种—田间管理—收—烘干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加工,成为了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稻大田种植的数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化建设会因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差异,而有多种模式,而古林大田数字农业项目充分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种植传统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高标准农田应用模式,打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古林样板,有力推动了宁波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与应用推广。
  • 国家卫健委推进食品营养健康标准规范化建设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对《关于加快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三高”食品监管的建议》作出答复。答复称,国家卫健委将推动加快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编制新系列食养指南不断推动食品营养健康标准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重点人群的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完善营养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加强营养能力建设。《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动从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合理膳食的要求和倡导。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有关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推进营养健康食堂、餐厅等营养健康场所建设中,引导餐饮行业践行“三减”,组织研制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营养标准体系建设。答复称,在相关标准修订和完善标识,国家卫健委不断完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建设,一是组织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二是为推进食品营养健康管理标准制定工作,满足行业需求,不断推动营养健康标准程序化、规范化建设,2022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成立营养健康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SWG25),由国家卫健委负责日常管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负责业务指导。在加强“三高”食品监管方面,答复表示,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晰严管严控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政策依据,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风险隐患排查。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色情低俗食品现象,聚焦学校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薄弱环节,不断加大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风险隐患排查频次力度,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督促限期整改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健康主题宣教活动。以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师生健康中国建设”等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为契机,倡导健康饮食理念,重点培养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膳食营养知识,改善学生膳食营养结构,倡导营养均衡和膳食平衡。
  • 工信部印发光伏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一、产业发展概述 光伏产业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及上下游产业的总称。发展光伏产业,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能源变革、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辅助材料及零部件等辅助环节。上游主要包括晶体硅的提纯、硅棒/硅锭以及硅片的生产等;中游主要包括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制作;下游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系统以及与通信等领域的融合。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创新水平加快提升,市场应用持续深入拓展,智能光伏示范引领初见成效,光伏产业呈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新趋势。为更好发挥标准对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指南。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以推动光伏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目标,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协同,增加先进标准供给,提升标准实施成效,推进标准国际化,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 2026 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 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60 项以上,实现光伏产业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标准的全覆盖。鼓励社会团体研制先进团体标准,支持我国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20 项以上,促进光伏产业全球化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联动机制, 加快光伏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成标准。 坚持应用牵引。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面向行业应用和市场需求,强化创新成果的多场景大规模应用,以标准实施推广促进光伏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鼓励我国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携手全球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树立国际标准。 三、建设思路 (一)光伏产业标准体系框架 光伏产业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光伏设备、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和组件、光伏部件、光伏系统、光伏应用、 智能光伏和绿色光伏等 9 个部分,如图所示。 图 光伏产业标准体系框架图 其中,基础通用标准是光伏产业的基础性标准;光伏设备标准主要规范光伏硅材料、电池、组件等环节生产制造及测试设备的技术要求;光伏材料标准主要规范电池和组件生产制造过程中晶体硅材料、薄膜半导体材料等上游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技术要求;光伏电池和组件标准主要规范光伏器件测量方法以及电池和组件的技术要求;光伏部件标准主要规范电气部件和器件、支撑结构和部件、光储部件等技术要求;光伏系统标准主要规范光伏系统的设计、运维、测试、 评价等技术要求;光伏应用标准主要规范光伏与其他领域融 合应用的技术要求;智能光伏标准主要规范光伏智能制造、 智能光伏产品以及智能光伏系统等技术要求;绿色光伏标准 主要规范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要求。 四、重点方向 (一)基础通用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定义、标识,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标准。 1. 术语、定义、标识标准。规范光伏全产业链相关的术语、概念,为其他标准的制定和光伏技术研究提供支撑,包括光伏相关术语、基本概念等标准;2. 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光伏生产制造和光伏系统的安全要求,包括产品制造安全和工程安全等标准; 3. 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光伏生产制造和光伏项目的质量 管理要求,包括质量体系、可信性管理等标准。 (二)光伏设备标准 光伏设备标准主要包括硅材料生产加工设备、电池制造 设备、组件制造设备及测试设备等标准。 1. 硅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标准。规范多晶硅、拉棒/铸锭、 开方、切片等环节生产加工设备的要求,包括单晶炉、开方机、多线切割机等标准;2. 电池制造设备标准。规范晶体硅和薄膜光伏电池制造设备的要求,包括扩散炉、刻蚀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设备(PECVD)等标准;3. 组件制造设备标准。规范晶体硅和薄膜光伏组件制造设备的要求,主要包括层压机、焊接机等标准; 4.测试设备标准。规范光伏测试设备的要求,包括太阳模拟器、电致发光缺陷检测仪、量子效率测试仪等标准。 (三)光伏材料标准 光伏材料标准主要包括晶体硅材料、薄膜半导体材料、 工艺材料、电极材料和封装材料等标准。 1. 晶体硅材料标准。规范光伏用晶体硅材料的技术要求, 包括多晶硅、硅棒、硅锭、硅片、硅粉等标准;2. 薄膜半导体材料标准。规范薄膜光伏电池所需材料的技术要求,包括靶材、衬底、前驱体材料、传输层材料等标准; 3. 工艺材料标准。规范光伏产品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工艺材料的技术要求,包括切割线、丝网、助焊剂等标准; 4. 电极材料标准。规范电池及组件上用于收集载流子和传输电流的电极材料的技术要求,包括浆料、焊带、导电胶等标准; 5. 封装材料标准。规范光伏组件封装用材料的技术要求,包括光伏玻璃、光伏背板、光伏封装胶膜、密封胶等标准。 (四)光伏电池和组件标准 光伏电池和组件标准主要包括光伏器件测量、光伏电池、 光伏组件等标准。 1. 光伏器件测量标准。规范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测量要求, 包括光伏器件电流-电压特性测量、光谱响应测量、光谱失配计算等标准;2. 光伏电池标准。规范光伏电池的相关技术要求,包括产品、测试方法、工艺规程等标准; 3. 光伏组件标准。规范晶体硅光伏组件和薄膜光伏组件的相关技术要求,包括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安全鉴定、能量评定、耐环境性能及测试方法等标准。 (五)光伏部件标准 光伏部件标准主要包括电气部件和器件、支撑结构和部件、光储部件等标准。 1. 电气部件和器件标准。规范光伏系统所用的电气部件及其零部件的技术要求,包括光伏逆变器、汇流箱、控制器、光伏电缆和接线盒等标准; 2. 支撑结构和部件标准。规范光伏系统所用的支撑结构和部件的技术要求,包括光伏支架、跟踪器、浮体等标准; 3. 光储部件标准。规范光伏与储能结合的光储系统所用的电气部件的技术要求,包括光储一体机、充放电控制器等 标准。 (六)光伏系统标准 光伏系统标准主要包括并网光伏系统、独立光伏系统、光储系统和水上光伏系统等标准。 1. 并网光伏系统标准。规范并网光伏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设计规范、安全规范、验收规范、运维规范、后评价导则等标准;2. 独立光伏系统标准。规范独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设计和验收规范等相关标准; 3. 光储系统标准。规范光伏与储能结合的光储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光储系统设计、验收、运维、评价等标准; 4. 水上光伏系统标准。规范在河湖水域和海上建设的光伏系统的要求,包括固定式、漂浮式光伏系统的设计、验收、 运维、评价等标准。 (七)光伏应用标准 光伏应用标准规范光伏与其他领域融合应用的相关要求,主要包括光伏制氢、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农业、 光伏通信等标准。 (八)智能光伏标准 智能光伏标准主要包括光伏智能制造、智能光伏产品和智能光伏系统等标准。 1. 光伏智能制造标准。规范光伏制造智能化有关的数据、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标识及光伏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的要求,包括设备间通信协议、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等标准; 2. 智能光伏产品标准。规范智能光伏产品的技术要求,包括智能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智能跟踪器、智能清扫机器人等标准; 3. 智能光伏系统标准。规范光伏系统智能化应用的要求,包括光伏系统的智能化设计、智能运维开发等标准。 (九)绿色光伏标准 绿色光伏标准主要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标准。 1.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规范光伏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和评价,包括低碳产品评价、碳足迹核算、碳资产管理等标准;2. 绿色制造标准。规范光伏产业绿色制造的相关要求,包括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标准; 3. 资源综合利用标准。规范以废旧光伏组件为对象的资源综合利用相关要求,包括光伏组件的报废要求、回收再利用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和回收管理规范等标准; 4. 节能环保标准。规范光伏制造行业节能和环保相关要求,包括生产能耗限额、废气废液排放要求和有害物质限制等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光伏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统筹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优势力量,协同推进光伏产业标准建设,强化标准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协同。 (二)构建人才队伍。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面向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构建懂标准、业务精、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梯队。 (三)加强应用实施。鼓励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等,面向企业开展光伏产业重点标准的宣贯培训,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检测等环节对标达标。
  •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09年6月26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会议暨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出席会议并讲话,石保权副主任宣读了工程领导小组及工作组人员名单,于欣丽总工介绍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会议由孙晓康副主任主持。这次会议标志着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和实施。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标准委党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拟用3年时间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标准化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建立全面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国家标准体系 二是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尤其是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关标准以及质量安全标准的研制 三是建立和完善国际标准化跟踪和推进机制,提升我国标准化国际竞争力 四是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 五是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据介绍,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四大转变:一是发展方向上,从单一性发展向追求国家标准的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统一发展的目标转变 二是发展重点上,从系统性不强的发散型发展向集中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转变 三是发展模式上,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转变 四是发展思路上,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向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纪正昆在讲话中强调了实施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实施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标准化总体水平,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需要,是标准化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中央领导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的具体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国际标准化地位。   纪正昆要求,体系建设工程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在调结构、保质量、提速度、增效益、强管理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纪正昆最后要求各单位要按照“关于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通知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协调配合,认真实施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抓好“五个结合”。即:一是要把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起来 二是要把标准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三是要把标准体系建设和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结合起来 四是要把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四个转变”结合起来 五是要把标准体系规划与标准制定、实施、信息反馈结合起来。
  •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制修订1000项标准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国标委联〔2023〕19号,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2025年前完成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实质性参与不少于30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的目标。  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具有良好基础,据统计,当前直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国家标准已有1800余项、行业标准2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为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审查、差别电价、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需求相比,“双碳”标准化工作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标准的领域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需要提高,协调推进力度需要加大等。  《指南》进一步细化了标准体系,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重点,支撑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各类标准协调发展。  结合当前工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指南》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含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和市场化机制标准4个一级子体系、15个二级子体系和63个三级子体系,细化了每个二级子体系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任务。  在基础通用标准领域,主要包括碳排放核算核查、低碳管理和评估、碳信息披露等标准,推动解决碳排放数据“怎么算”“算得准”的问题。在碳减排标准领域,主要推动完善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生产和服务过程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标准,重点解决碳排放“怎么减”的问题。  在碳清除标准领域,主要加快固碳和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标准的研制,重点解决碳排放“怎么中和”的问题。  在市场化机制标准领域,主要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和生态产品价值等标准,推动解决碳排放可量化可交易的问题,支持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上述任务部署将为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协调、全面的标准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规则的重要组成,是国际标准的热点领域。为进一步深化“双碳”标准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双碳”标准开放发展力度,《指南》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提出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等措施。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与IPCC、ISO、IEC、ITU等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对接,推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化对话等措施。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出在温室气体监测核算、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积极争取成立一批标准化技术机构等措施。  四是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提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国际标准比对分析,鼓励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成体系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外文版制定和宣传推广等措施。  为推动《指南》有效实施,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发挥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的技术协调作用,加强相关技术组织的协作配合。  二是强化任务落实,组织各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按照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各级标准制修订,推动各方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加强宣贯实施,推动广泛开展“双碳”标准化宣传,适时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评估,优化工作任务。
  • 《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系列团体标准研讨会召开!
    1月12日,《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系列团体标准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对《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预制菜 分类准则》《预制菜 分级规范》等3项团体标准的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提出完善建议。国内食品加工、标准化及管理领域近20名专家参与研讨会,对现阶段我国预制菜领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本次讨论的3项团体标准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归口管理,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并牵头起草。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指出,作为新兴万亿级别产业,预制菜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标准化工作的支撑。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院长、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认为,该系列团体标准的编制对新形势下我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红表示,我国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相关标准规范陆续出台但仍显局限,难以有效指导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预制菜市场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趋势,预制菜产品的标准化将成为必然要求。本次会议研讨的3项团体标准,有助于完善我国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建设,深化预制菜产业的全流程、全链条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研讨的三个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具有可定向、可识别、可监管特征的预制菜分类标准体系,以及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识别性、可操作性特征的预制菜分级标准体系,对引领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从“田头”到“餐桌”,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既顺应了消费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性餐饮的多元需求,也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拓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新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社会关注度高,但总体来看,无论从政府、行业宏观管理层面,还是企业、消费者微观应用和识别层面,都缺乏相应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的预制菜标准。
  • 华中地区最高标准的纺织服装检测基地将在武汉建设
    10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以华纺供应链为重点建设供应链平台。《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到,华纺供应链公司要作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建立华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以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华纺供应链公司为重点,建设供应链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互惠共享等。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志平介绍,华纺链为湖北省纺织服装供应链提供补链强链延链支持,承担着打造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主”企业的重要责任,目前华纺链重点围绕智能交易、数字工厂、智慧供应链三个方面开展服务。齐志平介绍,如在智能交易方面,华纺链不断加深对湖北各地市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及难点的感知,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结合当地产业特质针对性开展相关业务;在数字工厂方面,华纺链持续发力做好传统工厂智能化数字系统的升级改造,探索数字化场景的创新运用,提升企业数据平台化实时管理水平;在智慧供应链方面,华纺链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融资解决方案,推出供应链产品,并建设华中地区最高标准的纺织服装检测基地,推动设计师合作业务落地,提升“汉派服装”设计创意能力等。
  •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工作开始
    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全面推进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提升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我部将组织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原则   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年考核、按期达标的原则,推动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   二、目标   “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对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区内环境监测站的整体验收,努力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建设目标。   三、验收程序   (一)各省(区、市)环保厅(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按《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简称《验收办法》)要求,对所属省级站达标情况进行预验收,对辖区地市级、区县级站进行达标验收。   (二)达到整体验收要求的,各省级环保厅(局)向我部递交《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整体达标验收申请》(简称《整体验收申请》)。   (三)我部验收组对省级环保厅(局)递交的《整体验收申请》进行审查,认为达到整体验收要求的,根据《验收办法》组织对该省(区、市)进行整体验收。   四、验收形式   验收组按照《验收办法》,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核查、考评打分等方法步骤进行现场验收,并填写验收评分表,出具验收意见,提交验收报告。   五、进度安排   (一)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东部地区于2014年上半年前、中部地区于2014年底前、西部地区于2015年底前组织完成整体达标验收工作。   (二)各省(区、市)环保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根据预验收和达标验收情况,适时上报相关整体验收申请材料。鼓励已达到验收要求的省(区、市)尽早申请验收,《整体验收申请》以书面和电子邮件的形式上报我部。   (三)未通过验收的省(区、市)申请再验收的,验收组根据情况择机安排验收。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 董明丽   电话:(010)66556811   传真:(010)66556807   电子邮件:dong.mingli@mep.gov.cn   附件:1.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   2.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整体达标验收申请   3.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一级站达标验收申请   4.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证书样式   5.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牌匾样式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参考
    方案简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建设高标准农田。托普云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力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加速融合,打造1个农业大数据中心、1个数字化决策平台以及N项涵盖土壤改良、高效节水、农田防护、生态保护、科技服务等多面的数字化应用服务,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为粮食及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 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涵盖农田主体、农田生产、农田环境、农田病虫害、质量安全等基础数据的高标准农田数据中心,为高标农田数字化决策平台的运行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底座,推动形成覆盖全农田、业务协同、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发展格局。 数字化决策平台: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决策平台通过土壤改良、节水节肥减药、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保护等技术与数字化平台的结合,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 数字应用场景:通过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监管体系、智慧化生产体系、专业化服务体系实现耕地地力建设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综合利用、农田灌溉高效节水、农业科技高效创新。 系统亮点: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监管体系:天空地一体化。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系统、遥感无人机系统、农情监测系统,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系统,为高标农田的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高标准农田智慧化生产体系: 土壤改良:通过智能硬件设备,检测盐碱土壤和酸化土壤,同时配合耕地质量保护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实时统计分析土壤数据,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土壤养分平衡,耕地质量水平提升,土壤生态环境改善。 节水灌溉:建设智能机井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水资源数据,用水状况,灌溉情况等进行科学管理,因地制宜推广滴灌和喷微灌等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农情监测:在田间合理配置物联网监测设备,集农田数据采集汇交、管理分析、评估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田间生产、管理、防控、服务全流程的数字化,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高标准农田。 农田防护:通过农业物联,实时监测田间生产,及时预警提示,应用绿色杀虫灯、农田天眼、无人机打造农田防护体系,建设绿色、安全、优质的高标准农田。 科学管理:通过推进农机管理、生产管理、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科学合理利用高标准农田,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农田内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jing)准管理、资源共享。 高标准农田专业化服务体系:
  •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关乎食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关键。   所谓标准化生产,就是生产者依据标准规定组织生产,国家有关部门依据标准对生产过程实施监察和督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即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农产品的国家标准来进行生产、加工,相关职能部门则应该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进行指导和监管。然而,现阶段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标准缺失。由于农产品在地域、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等各个环节的差异性和产品本身的多样性,致使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农药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等真正具有标准意义、发挥行业标准作用的标准规定也不多。   二是社会层面标准化意识淡薄。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很多农户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并不积极,一些规模农业生产主体虽然具有一定标准化生产能力,也未能完全将产业标准有效地融入生产环节 农产品消费环节,更多的是凭生活经验来关注超市或者经销商提供的产品保质期和包装上反映出来的信息及价格等因素,对产品本身的相关标准无法甄别,也不太关注。   三是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力推动。然而,在主管环节的推动力度还不够。在一些产品的监测监管环节对于推动标准化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在一些产品的检测检验过程中,产品实行检测检验少,监测结果超标或者达不到标准的也少,因为检测不达标而受到处罚的案例更少。这种情况,更加弱化了产品的标准化建设要求。   笔者认为,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还需进一步给力。   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制定。要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投入品环节的标准制定与完善,建立健全标准监管、推行、未按照标准执行的处置办法等体制机制。   加强标准化宣传落实。要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贯彻农产品的标准,普及产品标准常识和辨别办法,确保公众对农产品标准的知情权 要加强农产品监管环节的标准落实执行,提升标准的执行力和严肃性。   培育品牌产品,推动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夯实基础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激励机制,通过补贴、奖励、以奖代补等办法,鼓励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