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印仪原理

仪器信息网转印仪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转印仪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转印仪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转印仪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转印仪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转印仪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转印仪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转印仪原理相关的论坛

  • 透射电镜衍射原理和转谱技巧

    本作品围绕透射电镜的衍射原理和转谱技巧展开。以透射电镜的衍射相关原理发展时间为主讲线,讲述衍射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进而应用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并结合实际电镜操作经验,总结了转谱过程中的技巧。

  • 立式弹簧扭转试验机工作原理及功能-永科试验仪器

    术语标语 gaugelength 试样上用以测量扭角的两标记间距离的长度。最大扭矩 maximum torque 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抵抗的最大扭矩。抗扭强度 torsional strength 相应最大扭矩的切应力。屈服强度 yield strength 当弹簧扭转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达到塑性发生 而扭矩不增加的力点,应区分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原理立式弹簧扭转试验机主体采用立式结构,有上下两块铜板构成,以保证整机的刚性。电气部分有全数字TESTSMART控制系统驱动,由光电编码器采集试样的扭转角度⊙,高精度输出对称性扭距传感器采集试样的扭矩T。功能显示试样的扭矩T、扭转速度⊙、试验速度V,可以设置试样的扭转角度进行多点检测试件的扭矩力及其相应的角度,一般扭至断裂,以便测定材料的一项或多项扭转力学性能,可以打印详细的试验数据报告等。

  • 转膜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

    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0/A1381399969_small.jpg转膜是把D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一般是尼龙膜)上固定,是进行各种后续研究(如 RFLP 分析,阳性克隆的筛选验证等所有涉及分子杂交的研究)的前提。实验目的:掌握 Southern blotting 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实验原理:1. 转膜的方式:向上的毛细管转移向下的毛细管转移同时向两张膜转移电转移真空转移2. 固相支持物的种类及选择:硝酸纤维素膜:非共价结合,易脆,易丢失DNA , 9 ,DNA 不能与膜结合。4. 转膜时间( duration of transfer )约 12 hrs。取决于毛细管系统,DNA 大小,胶厚度 (5 mm) 及浓度 (1%) 。DNA 分子量大小决定时间长短,部分去嘌呤减小DNA ,碱转移 2hrs 大部分结合到膜。DNA 转移的效率较难判断,只有在转膜结束后,通过 EB 染胶,及分子杂交才可以鉴别效率高低,但已无补救措施,因此,每一步应严格操作。实验材料及试剂: 酶消化好的DNA 样品,尼龙膜, 0.2NHCl , 0.4N NaOH 等。实验步骤:1. 0.8% 琼脂糖电泳。制胶:注意琼脂糖的质量,胶的浓度,厚度(5mm)及均一性。一般大电泳槽配制 250ml 0.8% 琼脂糖凝胶,采用 42 孔梳子(经济,高效)。制样,点样:DNA 样品中指示剂量稍多。电泳:一般 1-1.5V/cm 的电压,使DNA 迁移到适当距离,一般指示剂约移动 10-11cm ( 大电泳槽: 40V × 12-15hrs ,小电泳槽 30V × 4-5 hrs)。2. 转膜前的准备:依胶大小每块凝胶准备两张比胶稍大的滤纸( 11 × 12.5 cm ),两张用作盐桥的滤纸,一张与胶同样大小的尼龙膜( 10 × 10.5cm ),两个玻璃盘、两块有机玻璃板、一根玻璃棒,比尼龙膜稍大的一叠吸水纸等。3. 一玻璃盘中加入足量的 0.4N NaOH ,放上洗净的玻璃板,搭制盐桥。4. 凝胶的预处理:a.从电泳槽中移出凝胶置于塑料板上,用切胶板把胶切成适当大小,切去右上角(最后一个样品的最前端)作为电泳方向记号。b.把凝胶翻面,放入加有足量 0.2N HCl 的玻璃盘中,轻轻摇动 10min ,使指示剂变黄色为止(脱嘌呤)。c.倒去 HCl 溶液,加蒸馏水漂洗凝胶。d.倒去蒸馏水,加 0.4N NaOH 中和。e.同时在盐桥滤纸上洒些 0.4 NaOH ,立即将胶放在盐桥上(忌气泡)。5. 胶的四周用塑料片与胶紧紧相连,防止短路(吸水纸与盐桥相接)。6. 在胶面上倒足够量 0.4N NaOH ,小心放置膜(预湿 0.4N NaOH )使膜覆盖整块胶(要求一次成功,不能移动)。7. 膜上放 2 张滤纸,滤纸大小为 15 × 12 cm。8. 放不少于 5 cm 厚的吸水纸,放上玻板,其上压约 500g 的重物,转膜 12 hrs 左右。9. 转膜完毕,用 2 × SSC 漂洗膜两次,各 5min 。用 EB 染胶以检测转移效果。10. 用两张滤纸包住膜,置于 80-100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2-4 hrs 。

  • 【转帖】现实“死亡圣器”隐身衣

    【转帖】现实“死亡圣器”隐身衣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终结篇的电影上映,作为“死亡圣器”之一,隐身斗篷再次为观众津津乐道。那么,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多大程度的隐身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2/201012021938_263932_2193245_3.jpg采用光学伪装技术,你身上出现和背景完全融合的二维场景。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2/201012021942_263934_2193245_3.jpg“光学伪装”隐身衣原理在《哈利·波特》的电影中,只要你穿着隐身斗篷,连死神都无法找到你。电影很夸张,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发现,只要有一种对可见光的波长不起作用的新材料,隐身还真不难。换个角度就穿帮迄今为止,现代科技实现隐身效果的途径不外乎光学伪装(Optical Camouflage)和超材料(Metamaterials)。光学伪装的简单原理是,将人身后的场景录制下来,再正面投射到人身上,从而造成人可以被看穿的错觉。超材料的技术则更为先进。用这种结构比光波更小的材料制做的斗篷,能使可见光绕过物体,就像水流绕过溪中的岩石一样。光学伪装的背后是一种被称作现实增强(Augmented Reality)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将计算机生成的信息作为用户的视觉信息补充。为了实现隐身效果,光学伪装需要的设备包括:高度反光材料制作的外套、数码摄像机、电脑、投影仪和特制的半镀银镜板。数码摄像机用于捕捉人身后的场景,电脑随即对这些捕捉到的影像进行处理,使其在被投射时仍能保持真实感。投影仪接收了经过电脑处理的影像后,通过针孔大小的光阑把它投射到镀银部分的镜板上。镜板再将光影完全反射到人身穿着的斗篷上面。反光材料做的斗篷又把光影直接反射回去。被反射回的光影穿过透明部分的镜板,最终进入到观察者的眼中。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人身后的场景被前移,作为补充信息恰好填充了实际上被斗篷遮盖住的部分。从观察者的角度看,身着斗篷的人就像是隐形了。这其中斗篷的反射能力是个关键因素。中学物理告诉我们,光线在不同物体结构表面上的反射效果是有差别的。无论是平面上的镜反射,还是粗糙面上的漫反射,都会造成反射光与入射光之间有一定角度。而照射到球体上的光线则会在反射时按原路返回,这就是逆反射现象。隐身斗篷的高科技面料上覆盖着成千上万的小玻璃珠。这样,站在光源处的观察者就可以接收到更清晰的反射影像。光学伪装所造成的隐身错觉也因而更真实。不过,这个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观察者必须站在特定的位置才能产生隐身错觉,稍微换个视线角度,穿着斗篷的人就会昭然若揭了。隐身也要“相对论”要像哈利·波特那样隐身,超材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更令人瞩目的技术可能。超材料是一种比光的波长还小的微型人工结构,它具备的负电磁性可以影响到一个物体与电磁场之间的交互作用。光波和声波是人接收影像与声音信息的媒介。如果我们能够使这些媒介避开目标物体,我们就相当于让目标隐形了。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借鉴了一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的理论,制造出了一种可以扭转微波的超材料。这种超材料中的扭转元启动后,可以引导特定频率的微波绕过超材料的中心区域。一年之后,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件10微米大小的隐身斗篷。这件微型斗篷使用了黄金制作的同心环,并在里面注入了偏振青色光。这些同心环能将光线从内裹物体上引导开,从而实现物体隐形。但是这两种超材料有一共同缺陷,它们都只能作用在单层二维空间中,在纵轴方向上,物体就无法被隐藏。2010年年初,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一种地毯斗篷,首次实现在三维空间里让物体隐形。地毯斗篷的理论依据是,将物体隐藏在一块突起物下,然后在突起物上放置一块斗篷,这层光学特性经过设计的超材料将光线折射,让突起物看上去跟消失了一样。科学家们已经制作出的地毯斗篷只有1微米高,而以现有的纳米技术,真正可用的三维地毯斗篷还有些遥远。但这并不妨碍科学家们在理论上对隐身斗篷进行更多的想像。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加上时间这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一个时空隐身斗篷,当斗篷中的人做出一些行为时,外部的观察者却不会有任何察觉。理论上,这个四维隐身通道需要前后两堵透明的墙。当有人进入这个通道之后,后墙将对从背后光源发出的光波进行压缩。而在这个人结束行为离开之后,前墙再将通过的光波延展,与外部光线完美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时空上的盲点。如果这两堵墙在此期间位置被移动,人的一次进出,就会像是经历了一次时空转移。隐身斗篷的研究者法瓦罗(Alberto Favaro)解释:“想象一下计算机数据在满是汽车的高速公路一样的通道上移动。你想让行人穿过并且又不阻断交通,因此你将没有到达路口的汽车减速,同时让在路口或是已经经过路口的汽车加速,这样就开辟了一条通道供行人穿过。同时路上的旁观者只看到川流不息的车流。”在他们计算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速被传输的数据并且还要不违背相对论。法瓦罗通过设计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中呈现不同性质的特殊材料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进而促进了斗篷的形成。

  • 【转帖】激光粒度仪原理和性能特点(欧美克科技)

    激光粒度仪集成了激光技术、现代光电技术、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和计算机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动态范围大、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现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粒度测试仪器。另外,其原理----光散射理论及光能数据分析算法等都比较复杂,因此,本文专辟一节讨论该仪器的原理和性能特点。[B]详情请下载附件[/B]相关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546/mostly.asp http://www.omec-tech.com/Products-01-gs.asp[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63027]激光粒度仪原理和性能特点[/url]

  • 空心阴极灯老化的原理?

    空心阴极灯是原子吸收仪器的光源,它的稳定性将决定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听说新生产出来的空心阴极灯,在出厂前都需要对其进行老化处理不知道哪位仁兄知道,这种空心阴极灯老化的过程,和老化的原理?我在此开个题目,欢迎大家对此题目进行讨论!!!

  • 【转帖】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工作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一、特点: 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达150~350×105Pa。 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1~10ml/min。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 1h 。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 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 400 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 75% ~ 80% )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 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二、性质及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按其固定相的性质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用不同类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相对应的普通液相层析的原理相似。其不同之处是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快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且须在色谱仪中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根据分离机制的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分为下述几种主要类型: 1 .液 — 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及化学键合相色谱(Chemically 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应互不相溶(极性不同,避免固定液流失),有一个明显的分界面。当试样进入色谱柱,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LLPC与GPC有相似之处,即分离的顺序取决于K,K大的组分保留值大;但也有不同之处,GPC中,流动相对K影响不大,LLPC流动相对K影响较大。 a. 正相液 — 液分配色谱法(Normal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 b. 反相液 — 液分配色谱法(Reverse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 c. 液 — 液分配色谱法的缺点:尽管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要求完全不同,但固定液在流动相中仍有微量溶解;流动相通过色谱柱时的机械冲击力,会造成固定液流失。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的化学键合固定相(见后),可克服上述缺点。现在应用很广泛(70~80%)。 2 .液 — 固色谱法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这是根据物质吸附作用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其作用机制是:当试样进入色谱柱时,溶质分子 (X) 和溶剂分子(S)对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发生竞争吸附(未进样时,所有的吸附剂活性中心吸附的是S),可表示如下: Xm + nSa ====== Xa + nSm 式中:Xm--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Sa--固定相中的溶剂分子;Xa--固定相中的溶质分子;Sm--流动相中的溶剂分子。 当吸附竞争反应达平衡时: K=/ 式中:K为吸附平衡常数。 3 .离子交换色谱法(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IEC是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进行可逆交换,依据这些离子以交换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而将它们分离。 以阴离子交换剂为例,其交换过程可表示如下: X-(溶剂中) + (树脂-R4N+Cl-)=== (树脂-R4N+ X-) + Cl- (溶剂中) 当交换达平衡时: KX=/ 分配系数为: DX=/= KX / 凡是在溶剂中能够电离的物质通常都可以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来进行分离。 转自天津金贝儿科技有限公司

  • 【转帖】染色的基本原理!

    【转帖】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的过程与物理和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 一.染色的物理现象 1.溶解性: 这种染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染色,苏丹类染色剂为脂溶性染料,它可以被脂质溶解,使脂质着色,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等溶剂中的溶解度这一特性。因此,当苏丹类的酒精溶液与组织细胞中的脂质接触时,染色剂就从溶液中“转移”到脂质中去,而使脂质着色。 2.吸附作用: 较大物体有从周围介质吸附小颗粒到自身的特性。有些染色则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和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胞的小孔中去而着色的。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分子,甚至胶质和微生物等较大的颗粒一样。 二.染色的化学反应 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的染色作用常是对立的,而不是一致的。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酸性染料中的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的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的阳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和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盐基性染料苏木素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的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浆及其内部的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染料的颜色基不是在阳离子,就是在阴离子上,这些离子将因组织反应不同而发生化学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的普鲁士兰反应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大量染色的化学反应并不象铁反应那样明确,实际情况远为复杂。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是个分子量自几万至几百万的大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很多阳离子和阴离子基因,在等电点时能形成游离的两性离子,如:[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2/200902201138_134240_1643419_3.jpg[/img]P为蛋白质,是具有两性的胶体物质。它呈酸性或碱性与环境的PH值有关,如溶液的PH值小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种蛋白质即为酸性,蛋白质就带正电,将被酸性染色剂所着色。反之,溶液的PH值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蛋白质来说即为碱性,蛋白质带负电,将被带有阳离子的染色剂所浸染。在日常工作中,长久固定于甲醛的组织切片,往往染色不良,尤其是核的着色欠佳。这是因为固定液甲醛氧化生成甲酸,组织亦随之变为酸性,所以不易被苏木素所着色,补救的办法是,先用流水冲洗组织块,然后用碱性溶液如稀氨酒精等处理使之中和,恢复正常PH值后再进行染色。大多数染色的原理至今仍未搞清楚。有些可能是物理的,有些可能是化学的,有些则可能两种机制都起作用,正因为人们对染色的原理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目前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原理来控制它。在相当程度上要凭借工作经验。因此“染色”成为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在进行每一种染色方法时,必须注意不断地有意识地去积累经验,从成功与失败中去真正掌握该染色技术。

  • 【转帖】氧分析仪原理

    常用的氧分析仪主要有热磁式和氧化锆式两种。(1)热磁式氧分析仪  其原理是利用烟气组分中氧气的磁化率特别高这一物理特性来测定烟气中含氧量。氧气为顺磁性气体(气体能被磁场所吸引的称为顺磁性气体),在不均匀磁场中受到吸引而流向磁场较强处。在该处设有加热丝,使此处氧的温度升高而磁化率下降,因而磁场吸引力减小,受后面磁化率较高的未被加热的氧气分子推挤而排出磁场,由此造成“热磁对流”或“磁风”现象。在一定的气样压力、温度和流量下,通过测量磁风大小就可测得气样中氧气含量。由于热敏元件(铂丝)既作为不平衡电桥的两个桥臂电阻,又作为加热电阻丝,在磁风的作用下出现温度梯度,即进气侧桥臂的温度低于出气侧桥臂的温度。不平衡电桥将随着气样中氧气含量的不同,输出相应的电压值。(2)氧化锆传感器式氧分析仪  氧化锆(ZrO2)是一种陶瓷,一种具有离子导电性质的固体。在常温下为单斜晶体,当温度升高到1150℃时,晶型转变为立方晶体,同时约有7%的体积收缩;当温度降低时,又变为单斜晶体。若反复加热与冷却,ZrO2就会破裂。因此,纯净的ZrO2不能用作测量元件。如果在ZrO2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CaO)或氧化钇(Y2O3)作稳定剂,再经过高温焙烧,则变为稳定的氧化锆材料,这时,四价的锆被二价的钙或三价的钇置换,同时产生氧离子空穴,所以ZrO2属于阴离子固体电解质。ZrO2主要通过空穴的运动而导电,当温度达到600℃以上时,ZrO2就变为良好的氧离子导体。  在氧化锆电解质的两面各烧结一个铂电极,当氧化锆两侧的氧分压不同时,氧分压高的一侧的氧以离子形式向氧分压低的一侧迁移,结果使氧分压高的一侧铂电极失去电子显正电,而氧分压低的一侧铂电极得到电子显负电,因而在两铂电极之间产生氧浓差电势。此电势在温度一定时只与两侧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差(氧浓差)有关。若一侧氧气含量已知(如空气中氧气含量为常数),则另一侧氧气含量(如烟气中氧气含量)就可用氧浓差电势表示,测出氧浓差电势,便可知道烟气中氧气含量。

  • 资料/新观点:用PH 解释westernblot原理

    用PH解释westernblot 原理由于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能与蛋白质分子的疏水部分结合,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由于此作用蛋白质被解聚为亚单位-多肽链,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胶束,降低及消除了蛋白质分子间的天然电荷差异,因此他的电泳迁移率只与分子量有关,而不再受电荷及形态的影响。在浓缩胶中PH为6.8,而电流缓冲液PH为8.3,可将浓缩胶看为整体,那我们说以电泳液为标准的话,浓缩胶带正电,因而带负电的SDS---蛋白质胶束就易向浓缩胶迁移,又由于分离胶的PH为8.8相对于电泳液带负电,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在电泳过程中看到的样在浓缩胶和分离胶交界处形成一条线的奇观!同时也解释了换电压的问题!!!!!!!同理,转印的原理也就不攻自破了。希望我的解释能解除心中的疑惑!!!!

  • 【转帖】酒精测试仪的原理

    目前使用的酒精测试基本上利用同样的原理,那就是呼吸中的酒精浓度和血液中酒精浓度会呈现出一定比例关系。当人饮酒时,酒精被吸收,但并不会被消化,一部分酒精挥发出去,经过肺泡,重新被人呼出体外。经测定,这种呼出气体中的酒精浓度和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比例是2100:1,也就是说,每2100ml呼出气体中含有的酒精,和1ml血液中含有的酒精,在量上是相等的。通过这个比例,交警就可以通过测定驾驶者的呼气,很快计算出受测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酒精测试仪,按照不同测试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Breathalyzer、Intoxilyzer和Alcosensor III or IV。Breathalyzer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剂来测定呼出气体中酒精浓度的测试仪。1954年,美国印地安那州的一位警察罗伯特伯肯斯坦发明了Breathalyzer,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酒精测试工具。直到今天,它仍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酒精测试仪。 除了一般测试仪都有的构件外,Breathalyzer还配有两只装着化学混合剂的玻璃瓶。当受测者的呼气通过这些玻璃瓶时,如果气体中含有酒精,瓶中的混合剂会从橙色变成绿色,而化学反应产生的电阻也会令指针移动,精确标示出呼气中酒精的浓度,并通过微电脑将其换算成血液酒精的浓度。 Intoxilyzer是通过酒精分子吸收红外线的程度,来确定酒精的含量;Alcosensor III or IV是通过带有正负电极的燃料电池来完成测试工作。这种电极由铂金属制成,当含有酒精的气体进入燃料电池时,会和铂发生反应,产生电流生成读数。这些酒精测试仪都十分敏感。如果没有酒精测试仪的“帮忙”,警察就只能通过血检或尿检的方式来测定驾驶者有没有喝过酒,但这种检查工作会耗去1-2天的时间。

  • 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与构造

    今天在网上看一个关于的文章,感觉不错,贴上来分享一下简述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 在空心阴极灯两个电极间加上一定电压时,阴极灯开始辉光放电,电子从空心阴极射向阳极,并与周围惰性气体碰撞使之电离。带正电荷的惰性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连续轰击阴极表面,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溅射,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在阴极区受到高速电子及离子流的撞击而激发,从而辐射出具有特征谱线的锐线光谱。 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需要使用待测元素材料相同的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是指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O.0005~0.002nm)辐射线的光源。 原子吸收分析需要锐线光源是基于下述原因: 当试样喷人火焰经原子化后,原子呈分散状态(多普勒变宽),当不同频率的光通过被测元素的原子蒸气时,所产生的吸收线并不是一条理想的几何直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线。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将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辐射能量称为积分吸收,从理论上讲,如果能测得由连续波长光源获得的积分吸收,即可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但目前仪器还不能准确地测出积分吸收。 在分析中发现:在通常原子吸收分析条件下,吸收线中心频率的峰值吸收系数K取决于多普勒变宽,而当测定温度恒定时,多普勒变宽为常数,对一定的待测元素其振子强度也是常数,所以极大吸收系数K就仅与单位体积中原子蒸气中吸收特征(中心)辐射的基态原子数Ⅳ0成正比。 要测得极大吸收系数K一是必须使光源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相重合;二是必须使光源发射线的宽度小于中心吸收线的宽度。而要实现这两点,使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材料的空心阴影灯即可很好的实现。因为待测元素材料的灯发出的中心频率,必定与待测元素吸收线的中心频率相重合。而空心阴影灯可以发出谱线半峰宽度很窄的辐射线。所以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必须使用待测元素相同材料判做的空心阴极灯。

  • 各种温度计工作原理

    1.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2.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的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电阻温度计使用方便可靠,已广泛应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3.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浊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4.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5.指针式温度计:是形如仪表盘的温度计,也称寒暑表,用来测室温,是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6.玻璃管温度计:玻璃管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温度的测量的。由于测温介质的膨胀系数与沸点及凝固点的不同,所以我们常见的玻璃管温度计主要有: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红钢笔水温度计。他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相对较高,价格低廉。缺点是测量上下限和精度受玻璃质量与测温介质的性质限制。且不能远传,易碎。7.压力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是利用封闭容器内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力变化作为测信号。它的基本结构是由温包、毛细管和指示表三部分组成。压力式温度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不怕震动。价格低廉,不需要外部能源。缺点是: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应时间较慢。8·水银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是膨胀式温度计的一种,水银的凝固点是 -38.87℃,沸点是 356.7℃,用来测量0--150℃或500℃以内范围的温度,它只能作为就地监督的仪表。用它来测量温度,不仅比较简单直观,而且还可以避免外部远传温度计的误差。

  • 【转帖】表面粗糙度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仪的工作原理 引 言表面质量的特性是零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在计量科学中表面质量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地位。最早人们是用标准样件或样块,通过肉眼观察或用手触摸,对表面粗糙度做出定性的综合评定。1929年德国的施马尔茨(G.Schmalz)首先对表面微观不平度的深度进行了定量测量。1936年美国的艾卜特(E.J.Abbott)研制成功第一台车间用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轮廓仪。1940年英国Taylor-Hobson公司研制成功表面粗糙度测量仪(3)测量方式不灵活,例如:评定长度的选取,滤波器的选择等;(4)测量结果的输出不直观。造成上述几个方面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系统的可靠性不高,模拟信号的误差较大且不便于处理等。图4 改进后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工作原理框图要采用计算机系统对传统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进行改进,就要编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最好采用比较直观的菜单形式。可以按如图5所示的菜单使用流程图编制软件:图5 菜单使用流程框图3.2 改进后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功能及使用效果由于采用计算机系统,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灵活的处理,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所以既大大增加了测量参数的数量,又提高了测量精度。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制造的2205型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测量参数多达二十六个,测量范围为0.001~50另一方面,若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改进后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就实验的直观教学功能而言,也很有意义。改进后的电动输廓仪,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尤其是软件)大大加强了实验过程的直观性,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个实验过程非常直观地通过软件的各级菜单进行控制。操作简单、一目了然。(2)输入与显示同步,即在测量进行过程的同时,触针在被测表面上滑行的轨迹动态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3)测量结果及相关图形能非常直观地、准确地输出在显示器、打印机或绘图仪上。很显然,以上这些直观的教学效果是其它传统的表面粗糙度测量实验方法所不具备的。它在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的同时,还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学的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各种参数的直观理解。"FONT-FAMILY: " Courier New?;4 结 语(1)传统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由传感器、驱动器、指零表、记录器和工作台等主要部件组成,从输入到输出全过程均为模拟信号。而在传统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改进后,通过模-数转换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使得仪器在测量参数的数量、测量精度、测量方式的灵活性、测量结果输出的直观性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2)从前面的分析知,整个改进方案并不复杂,因此对于目前仍广泛使用的传统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意义。(3)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某些型号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还可将表面粗糙度的凹凸不平作三维处理,测量时在相互平行的多个截面上进行,通过模-数变换器,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送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记录其三维放大图形,并求出等高线图形,从而更加合理的评定被测面的表面粗糙度。

  • 【转帖】最新橡胶工艺原理

    最新橡胶工艺原理 太慢了,先上传两个,如果大家需要我再上传。[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1515]最新橡胶工艺原理一[/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1516]最新橡胶工艺原理二[/ur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