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等标准

仪器信息网二等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二等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二等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二等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二等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二等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二等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等标准相关的资讯

  • 《中国标准化年鉴2016》被评为全国二等年鉴
    p   近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学会印发通知,对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进行通报表扬。由国家标准委组织编纂的《中国标准化年鉴(2016)》,被评为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年鉴。 br/ /p p   据悉,此次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工作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学会组织开展,评审范围包括2015—2016年编纂并公开出版的各级各类年鉴共3512部。 /p p   在各地各部门评选推荐的384部年鉴基础上,经专家小组评审、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复审及领导小组终审,在省级综合年鉴、地市级综合年鉴、县区级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四个大类中,确定特等年鉴31部、一等年鉴58部、二等年鉴87部、三等年鉴114部、提名年鉴80部。 /p p br/ /p
  •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获201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药物所“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果德安、叶敏(北京大学)、吴婉莹、关树宏、刘璇。   该项目综合应用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药理学及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化学分析-体内代谢-生物机制”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药现代质量控制标准模式并成功用于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标准中,取得了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在化学成分分析方面,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并将LC/MS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分析,提出了化学指纹图谱分析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模式,深入研究一个对照品测定多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 在体内代谢分析方面,率先开展中药复杂体系的体内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提出并建立了生物转化作为中药体内代谢研究的体外研究模型,为中药的体内代谢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手段 在中药复杂体系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的系统研究方面,建立了以蛋白质组为主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运用于中药生物学作用研究的新模式 本项目对“化学分析-体内代谢-生物机制”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体系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深入研究,浅出标准”构建现代中药质量标准的基本理念。该项目发表SCI论文89篇,20篇核心论文累积SCI他引605次。完成的8个中药标准收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丹参药材和粉末2个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是第一个由我国学者完成被《美国药典》接受的中药标准,并被美国药典会认定为今后中药标准收入美国药典的典范和模板,也充分说明了该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 庞国芳课题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庞国芳主持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 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庞国芳主持研究的课题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8年和2004年,庞国芳主持研究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系统研究》和《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是由庞国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6年研究完成的。该课题攻克了从种植养殖业产品中提取、分离、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四大分析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37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际国家标准,构建了一个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定量测定水果、蔬菜、粮谷、果汁、果酒和动物组织中近800种农药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这项研究还可快速准确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70%以上,检测欧美国家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80%以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检测技术国际地位、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新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祝贺!谱育科技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全名单点击查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谱育科技”)参与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监测、管控与应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体现了谱育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实力,也是对其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肯定。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于谱育科技: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自孵化子公司,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以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检测及监测的现场化、自动化、智能化,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实现科学仪器“中国梦”。谱育科技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及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积淀,完成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掌握了较完整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等分析检测技术及气体、液体、固体等进样前处理技术,研制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化分析(便携、在线、移动)、自动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产品组合,在先进工业、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应急安全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
  • 同田重点合作单位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同田高速逆流色谱重点合作单位上海药物所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药物所“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果德安、叶敏(北京大学)、吴婉莹、关树宏、刘璇。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 2500 多平方米,是上海中医药创新平台和基地之一。拥有液 - 质联用仪、TAUTO高速逆流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蛋白质双相电泳系统、紫外分光光度仪、酶标仪、 ADI 血流仪、荧光显微镜等价值 1000 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   作为我们同田生物公司的重点合作单位,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目前有5台TAUTO系列高速逆流色谱仪,覆盖分析型,半制备型,制备型。后续公司将继续保持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紧密联系,不断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TBE系列高速逆流色谱仪,主要用于天然产物中某一单一有效成分单体的有效分离,从而获得99%高纯度的对照品、标准品,用于后续的科学研究。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综合应用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药理学及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化学分析-体内代谢-生物机制”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药现代质量控制标准模式并成功用于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标准中,取得了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在化学成分分析方面,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并将LC/MS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分析,提出了化学指纹图谱分析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模式,深入研究一个对照品测定多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89篇,20篇核心论文累积SCI他引605次。完成的8个中药标准收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丹参药材和粉末2个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是第一个由我国学者完成被《美国药典》接受的中药标准,并被美国药典会认定为今后中药标准收入美国药典的典范和模板,也充分说明了该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http://www.simm.ac.cn/xwzx/kydt/201301/t20130118_3753032.html   http://www.tautobiotech.com/Products_06.ht
  • 荧光传感监测水体 浙大钱国栋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遭到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如何实现实时检测、分析?荧光传感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最新方法——荧光材料遇到水中特定的重金属离子,发光强度就会改变。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钱国栋团队开创性地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引入荧光传感研究,设计出的荧光材料灵敏、准确,为荧光传感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1月9日,“荧光传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设计及功能构筑”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新兴材料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受到钱国栋团队关注。获奖团队成员、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崔元靖说,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引入含氮的活性位点后,其捕捉特定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大大增强。“实验表明,水体中的铜离子含量哪怕远低于污染排放标准,这种新型荧光材料也能发出响应。”据此发现撰写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强烈关注与跟进。  荧光传感还可以用来检测温度,它不怕电磁干扰,甚至不用发生接触,相比现在常用的一些探测器,在国防、生物医学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获奖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使用两种稀土离子,取代单一发光中心,这一设想大大促进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荧光温度传感中的应用。  钱国栋教授说,团队还为制备具有纳米级尺度、在生理环境中稳定、可用近红外光激发并发光等一系列性质的荧光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将推动荧光传感材料早日产业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 聚光科技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11日上午10点,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聚光科技董事长王健博士及其团队研制完成的“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健,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年轻获得者,时隔三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三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个执着创新的拼命三郎   王健,第一眼印象中,他是个典型的工科学者,沉默寡言,而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睿智的开拓者,也是个执着于技术创新的拼命三郎。   2006年,他成为当届最年轻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带领团队所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及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时隔三年,他再次问鼎中国科技最高奖,让很多人直呼“神奇”,而他身边的同事却觉得这理所当然。一天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实验室,哪怕睡觉脑子里都想着怎么进行技术改进,所以他在思维上总是比别人提前一步。   这次,他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浙江省大力推进低碳战略,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门槛提高,在王健看来,技术的革新无可避免,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良好的科研平台,成功提出“在线紫外分析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应用于环保烟气监测、工业过程检测的十余款系列化产品,并在聚光科技公司实现产业化。   “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2005年底投产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以中石化、中石油、武钢、宝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00多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环保等领域,并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气体分析系统”,2008年国内环保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 质检系统质谱仪研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11年1月14日在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出好消息:质检系统完成的“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等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质检系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新突破。   “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攻克了相关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成功研制出车载质谱、生物质谱和小型便携质谱,建立了质谱仪研发基地并支撑建立了产业化基地,培养了一支质谱仪技术创新和仪器研发人才队伍,突破了发达国家对这一领域关键技术的垄断,改变了我国质谱仪器研制的落后状况,将在我国公共安全、生命科学、生物安全、航天科技等领域发挥支撑作用。   “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将声发射检测这一无损检测新技术引入到压力容器和大型常压储罐的安全检验领域,攻克了金属压力容器和大型常压储罐常用材料、典型缺陷、腐蚀、现场干扰噪声等各种声发射信号获取、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金属压力容器和大型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方法,解决了我国压力容器活性缺陷的快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不停机在线检测与安全评价的技术难题。   “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主要解决了航空航天、航海等装备所配置的交流高频大电流电子设备的溯源和现场校准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互感器方案实现了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 首次实现了交流大电流在1安培时直接溯源至自主研制的国家标准 量值传递过程仅为简单的4步,相比国际上的13步,极大降低了传递过程的不确定度积累 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电流引起电阻发热对误差影响的重要技术难题。
  • 厉害了!食安科技获2018年度广东省食品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由广州市食品检验所和广东达元绿洲食品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果蔬中菊酯类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检测产品开发项目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食品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由于菊酯类农药具有击倒力强、杀菌作用快、光谱性、易降解、对高等动物及鸟类低毒性、使用安全、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茶园、果园、农田等场所的害虫防治工作。同时,由于含氰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蔬菜、水果种植中的应用尤其广泛,造成农药残留问题也较为常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故对菊酯类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因此建立一套高效、快速、准确的测定食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测定方法迫在眉睫。  该项目开发的菊酯类农药残留速测试剂盒,不需要借助昂贵及复杂的仪器,只需进行简单的前处理,操作简便快速,0.5小时即可出检测结果,适合大量样品初筛;灵敏度高,对氯氰菊酯等具有代表性的菊酯类农药最低检出限能达到0.5mg/kg以下;重复性好,批次间无显著差异。    菊酯类农药残留速测试剂盒满足国家标准限量要求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检测市场对农产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需求。  食安科技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涉足较早,是国内一家专业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验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在规模、技术、产品、渠道等方面都有更多的积累,在推广菊酯类快速检测产品时具有较大的竞争力。经过推广应用,菊酯类农残速测法及速测盒获得业内、用户的广泛认可。
  • 官宣!进步二等奖!大气污染监测示范项目!
    第二篇:2022年大气监测新技术有哪些?智慧监测最新进展如何?四位专家共同见证!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空气复合污染监控技术2022年5月底,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青岛生态环境中心王静研究员团队获得了二等奖。项目团队经过理论、方法和监测技术的攻关,开发了大气成分初始场和污染源联合同化技术,及多元“3D” 立体监测、“4D”模式预测演变、污染解析、评估调控技术,项目成果现服务于媒体、政府、公众,应用于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预警等。正值第三届大气监测会议召开之际,我们联系了王静研究员,邀请到其团队技术骨干孟赫老师出席,基于此项目成果进行技术汇报。(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前瞻技术:LIBS技术原位在线探测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LIBS技术具有可以实现多种元素同时测量,可以实现原位/在线测量,可以对气溶胶等多种物质进行测量。基于此,本届大会邀请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院长刘玉柱教授带来精彩分享——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的空气成分及空气污染物在线探测实验系统,以及课题组基于LIBS技术和SPAMS技术的空气原位在线探测最新研究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精准溯源:赛默飞工业园区异味溯源多流路质谱解决方案 针对工业园区异味VOC监测,赛默飞推出全新解决方案。本次大会,赛默飞的赵汉松高级应用工程师汇报,主要介绍赛默飞的多通道Sentinel Pro多通道磁质谱技术,定性定量快速分析园区异味VOC,结合数据分析模拟平台,准确分析臭气浓度、污染物浓度等信息,以及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数据应用方式,将系统适用于有毒有害、在线泄露监测、安全预警等多种场合。 细颗粒物:Palas新型气溶胶光谱方法在环境细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呼吸暴露可导致细颗粒进入肺部,并穿越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中;进入血液循环的颗粒物可跟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对细颗粒物成因分析,帕剌斯单颗粒气溶胶粒径分布光谱法可同时提供5个PM值及低至180nm粒径谱图,助力颗粒物在线监测和粒径溯源。帕剌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的环境和汽车业务拓展经理邓珺将带来精彩分享!(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
  • 上海药物研究所领衔“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此次评选出的262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中,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点击即可查看获奖项目清单),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连续第20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国的67%),一等奖8项(占全国的32%)。接下来上海科技将为您陆续呈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上海力量。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成果“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集成创新与支撑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药物所果德安研究员为第一完成人,吴婉莹研究员为第五完成人。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诗丹德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果德安代表团队领奖 “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集成创新与支撑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遵循“发展精准检测技术,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确保百姓用药安全有效”的宗旨,围绕影响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以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导向,开展中药检测技术的系统创新研究及相应支撑体系的创建,并成功应用于中药质量检测实践中,构建的中药质量检测系列技术方法被成功收录于《中国药典》,制修订《中国药典》18项附录通则,构建的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痰热清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复方板蓝根颗粒等中药大品种的检测与质量提升中。该项目为发展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导向的创新性检测技术体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奖励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制度,是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这是果德安团队继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 基于国产液相色谱技术的有机化合物监测技术获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20位院士、30多家提名机构和100余位提名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2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21项、发明专利530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538项;2019-2021年,相关产值高达642亿元,实现利润126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实力。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项目名称:基于国产液相色谱技术的有机化合物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项目编号:HJJS-2022-2-16   获奖等级:二等奖   完成单位: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华谱科仪(大连)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悟空仪器有限公司、丹东瑞特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刘枢、杨婧、卢迎红、袁俊斌、彭跃、赵丽娟、王锷一、曲健、魏杰 项目团队照片   项目简介:   该项目构建了水、气等多环境介质、多目标化合物、质控指标全面的有机化合物液相色谱法监测技术体系,并针对国产液相色谱仪在环境介质中多目标化合物的检测分析技术落后的情况,开展对国产液相色谱仪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色谱分离技术和完善应用软件,打破了液相色谱长期被国外品牌高度垄断的局面。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国产液相色谱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推动监测装备的发展和国产化。开发2种国产液相色谱柱材料及固定相制备技术,解决了色谱分离度差,方法灵敏度低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出2种实用的聚合反应釜技术方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解决泵材料、耐磨性、密封性,保证输液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了色谱柱材料及固定相制备技术的攻关,解决了色谱分离度差,方法灵敏度低等关键技术瓶颈。采用低残留的法兰针头与阀上进样设计、帕尔贴柱温箱温控技术、机械镌刻光栅紫外检测器提高分析的精密度、灵敏度。   2.开展气态样品采集、水质样品富集和复杂样品净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多环境介质、多目标化合物、质控指标全面的有机化合物监测技术体系,制订发布5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析方法,有力支撑监测技术规范化、业务化。具体包括:   (1)研发了一系列采样设备关键技术   开发了废气排放管道中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高负载气体颗粒物及有害气体采样等关键技术,建立多环境介质中有机化合物的采集、提取、净化和分析测试的先进技术。   (2)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   重点突破分析测试回收率低、重复性差、萃取溶剂毒性大且用量多、操作繁琐等关键技术。该技术分别从不同类型水体、空气和废气等不同类型环境介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建立了一套有机污染物分析测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内容涵盖从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前处理过程、样品净化、仪器分析及结果处理全程序质量相关每一个节点。通过空白测定、平行样分析、样品加标、基体加标、替代物加标等具体控制参数,对人员、环境、仪器、试剂及操作方法程序进行监控,以保证获得高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分析测试结果为核心,研究了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4)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不同类型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醛酮类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奥昔嘌醇监测技术体系,并采用国产液相色谱技术进行了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通过创新、集成并对接目前国内外对多环芳烃、醛酮类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奥昔嘌醇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等技术需求,优选了色谱柱、优化了分离条件;对空气和水质开展了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并建立了科学完善质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在使用国产液相色谱的用户中得到广泛应用。   项目成果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SCI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形成国家环境保护标准6项(有1项在研)、地方标准5项。该项目在近百家环境监测机构和商业实验室获得推广应用,液相色谱及依据该项目专利生产的采样器经济效益可观。该技术为全国监管新有机污染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社会效益显著。 仪器研制技术路线图   获奖感言:刘枢 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中心副主任   “十四五”期间要求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是我们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的方向。本项目针对国产液相色谱仪在环境介质中多目标化合物的检测分析技术落后的情况,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打破了液相色谱长期被国外品牌高度垄断的局面。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将继续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不懈奋斗。
  • 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获获得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总局推荐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宋桂兰研究员牵头完成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制成功了水平先进的微环境模拟试验平台 建立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物扩散模型,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 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标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制度。课题成果应用于国际国家重大活动,承担救灾、反恐等任务,受到国家表彰。课题成果在推动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生物安全界和认可界取得了话语权。
  • 力合科技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揭晓。力合科技参与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50亿吨,其中危险废物4000万吨,填埋是其主要处置方式。多年来存量垃圾达到60-80亿吨,据统计每年会产生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渗滤液2000多万吨。而这些填埋场中非正规填埋比例较高,存在场底防渗、渗透液处理、日常覆盖不达标等问题,很多填埋场会有不同程度渗漏,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居民饮水、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风险。如何防控和修复填埋地下水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充分重视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地下水问题  正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种情况,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依托国家863、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保部公益等项目,针对填埋场、渣场等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复杂性,研发了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识别与风险评估技术、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技术, 并以系统防控为核心,基于不同风险等级开展工程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突破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难题,并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指导了全国2035座填埋场、436座危险废物填埋场调查评估,为环境保护部开展填埋场地下水保护,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与管理支撑。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推荐为2016年度环保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防控修复,监控先行环境监测设备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要能说清楚是什么污染、什么程度、什么趋势,才能对症下药决定用什么治理方案。力合科技围绕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特征、机理和过程进行研究,研发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与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为“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5年的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研究团队成员携带设备于8月19日抵达现场,前期在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协助当地监测站测试水样并开展相关实验 8月25日下午,监测车转移至核心区内的1号雨水泵站,设立监测点位6个。对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测试,克服了现场工作难度大、干扰多、数据测试准确性等难题,为污染控制提供大量数据,仅关键点位的氰化物监测数据就提供近400条,为专家组研判水体氰化物污染现状、评估处置效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力合科技将继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持续为构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供坚定的技术支撑,为保护水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继续努力。
  • 西北大学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制仪器打破国外垄断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王家鼎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由西北大学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中铁十七局和中铁西北研究院等合作完成,主要完成人为:王家鼎、赵斗、谷天峰、谢婉丽、付新平、王新民、武小鹏、王新刚、贾鹏飞、张登飞。该成果针对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造高铁及重载铁路的高标准防灾的国家重大需求,在10余项国家、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的重点支持下,创立了黄土路基振陷、深部黄土湿陷、滑坡四促效应及富水黄土-红土/泥岩隧道塌方等理论;首次研制了振动促渗仪等多台先进仪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突破了铁路黄土路基振陷和深部黄土湿陷感知、机载激光雷达点云灾害识别、隧道变形的精准监测技术瓶颈;创立了高铁路基抗振陷的填料改良和加筋防控、湿(振)陷性黄土改良与排水平纵横协同防控及隧道加固“气驱水浆驱气”加固技术体系,主编和参编的行业规范多部,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国内外20余条高铁和重载铁路的成功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使得项目合作完成单位的高铁建设防灾减灾技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彰显了国际影响力。
  • 浙江省计量院一项成果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面向智能交通的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及其溯源关键技术与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成果主要面向智能交通领域测速、流量统计等应用需求,开展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及其溯源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了“三维微波雷达研制+实验室数字化计量溯源+现场在线检测认证”的三维微波雷达全链条研究和应用。提出的基于非均匀线阵的层级解模糊测角方法,双目标三维微波雷达回波信号数字化发生方法,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该成果自主研制了模拟式、数字式两款雷达目标模拟标准装置,实现了目标速度、距离、角度三维运动参数独立模拟和抗干扰模拟;提出了复杂交通环境下路侧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在线计量检定方法,攻克了四进制频移键控调制测距、多天线干涉测角以及面阵波束形成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  据悉,目前项目成果已在智能交通领域及其计量测试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三年累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8亿元。项目研发的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产品在多车道测速、交通流监测等应用场景中实现了同类进口产品替代,获交管部门高度评价;仿真测试和在线计量相结合的溯源技术被IEEE Std2450国际标准、JJG 527和JJG 528等国家技术规范采纳和应用。项目相关成果经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基于非合作目标运动状态跟踪测量的路侧高精度微波交通雷达在线计量检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食品饮水安全快速检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2018年1月8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由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高志贤研究团队主持的“食品和饮水安全快速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经过多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摘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646b30d-53df-4b59-ade6-65ff6fa3908f.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111223550.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00px " width=" 45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6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志贤(右)、关亚风(左)与证书合影 /strong /p p   “食品和饮水安全快速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的团队成员包括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高志贤、李君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吉林大学宋大千,福州大学谢增鸿及中食净化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宁保安、邱志刚、周焕英、金敏、尹静等10人。 /p p   项目突破快检、评估、控制三大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应急条件下食品和饮水安全的保障技术体系。而这款集试剂、器材、智能化微型光电检测仪和多功能光反向传感器于一体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则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p p   应急条件下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面临诸多挑战,要求样品处理高效、检测快速灵敏、评估准确、净化消毒及时。该项目构建了快速检测技术体系,攻克了高温高压动态密封和强极性萃取相不耐高温的国际技术难题,研制的设备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在全球近乎100%的垄断地位。该项成果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40项,制订标准13项。同时,开发了33种新材料、214种试剂盒、8个核心器件、70台(套)设备和可检测148种指标的数字化、模块化快检箱组,构建了应急条件下从现场快检到实验室确证的完整技术体系。 /p p   作为汶川地震、庐山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应急检测的亲身参与者,高志贤研究员告诉记者:“自然灾害会导致水源、食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地震后通常都会伴有降雨,雨水将一些生活垃圾冲入河流,导致水源被污染。我们通常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两天内赶赴灾区,主要负责当地饮用水、食品的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及监控工作。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会立即用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对被污染水源或食品进行检测。快速筛查食物中毒可疑因子,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以及赢取抢救患者的最佳时间,最大限度地将安全风险因子降到最低,确保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央视视频: /span /p p strong   高志贤:服务国防民生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strong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3899CCD79F39246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 应对有毒化学污染物向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访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江桂斌
    在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见到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江桂斌研究员,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见他之前我看到这样的简介:江桂斌,男,1957年生,973POPs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员,1989-1991和1994-1996分别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和比利时Antwerp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  这短短的几行文字是我对江博士最初的了解。  2004年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分析测试领域捷报频传,由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领衔的“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及波谱结构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和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博士为首的“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两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对江桂斌博士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如此评价的,“该项目在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测定中的各种新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其相关机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若干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引发了大量的引用和后续研究”。  当问及这个奖对于他的意义时,江博士显得非常平和,表示将会把这个奖作为对自己阶段性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强调课题组所面临的后续研究工作依然十分艰巨,决不能因为获奖而有丝毫懈怠。  江桂斌博士获奖的课题是“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从80年代后期,江博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介绍说,有毒化学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问题。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的检测方法是研究这类物质环境化学过程、毒性特点与健康风险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在现有技术中,尚没有成熟方法能够单独用于痕量元素形态的准确测定。因此,我们主要是围绕方法学机理,联用和特效检测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江博士指出,从有毒化学污染物分类来讲,主要有这么几类:首先是以C、H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其次是重金属元素;第三是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重金属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毒性是取决于其形态,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总量。因此测定不同形态的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形成机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现有的分析方法却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譬如:像ICP-MS、原子吸收这样的仪器做重金属的总量测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它们无法解决重金属形态的问题,因为这些仪器没有分离功能,所以需要发展一些新的分析测试方法。而从分离的角度看,色谱技术恰恰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不同的化合物分离开,但是,现有色谱的检测器对重金属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又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把光谱的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和色谱的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两种分析技术的优势互补,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中的核心技术。  谈到这里,江博士给笔者举了个例子。譬如:某些自然环境中的金属,如果在其环境周围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如微生物的影响,化学的作用等),本身是稳定的,也是安全的。但一旦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甲基化作用),这个金属就有可能转化成为甲基金属化合物,那么这个金属就带有有机基团,成为有机金属化合物,而有机金属化合物就有可能进行生物积累,譬如可以富集到鱼体里,这样的鱼被人食用后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同时金属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后沸点会减低很多,易于挥发,而挥发就表明其可以参加大气循环,就可以远距离传播,从而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而我们开发的低温色谱技术主要就是针对金属氢化物,金属甲基化合物分析的。为什么叫低温色谱呢?因为这些化合物的沸点一般在50℃以下,沸点较低,常温下多为气体形态,用常规色谱很难分离,需要降低色谱操作温度。我们开发的低温色谱技术最低控温范围可达-15℃~-50℃,它有别于常规色谱的色谱炉控温,是通过电控的方法来控制温度的,我们把毛细管色谱做在一个很小的电器元件上(4cm×4cm),既可以升温,又可以降温,很好的解决了这类化合物定量测试的问题,并可以进一步研究形成这些化合物的过程。这对研究大气循环,地圈及生物圈循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江博士反复向笔者强调,虽然色谱-光谱联用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但绝不能孤立地看待,整个项目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样品前处理过程、分离过程、测定过程、数据分析确定过程、质量保证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做了大量工作。就拿质量保证过程来说,我们共开发出了7种环境标准物质,均被定为国家一级物质,在国内外得到推广使用。再譬如,从光谱检测技术方面而言,为了适应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的需要,我们开发了电热石英原子化器以取代传统的石墨炉。大家知道,石墨炉采用的是脉冲加热,瞬间可以达到很高温度,但原子化温度持续的时间很短,而我们现在做的是针对不同形态金属化合物的分析工作,要和色谱联用,这就需要原子化温度能持续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这样一来石墨炉就很难符合要求了,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恒温的原子化装置来替代它,这也是我们采用石英管作为原子化装置的主要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博士向笔者谈到了样品前处理在当今分析测试工作中的重要性。江博士认为,随着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分析测试工作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将会集中在样品前处理过程,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譬如我们开发的流动注射预富集技术。作为样品传输和样品前处理的一个平台,流动注射技术是非常实用和方便的,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将传统的流动注射技术和膜富集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二次富集,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清洁样品(例如:水样)自动富集,还可以设定富集时间,大大提高了样品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江博士一再表示,荣誉是属于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并多次提到其他同志在这个项目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譬如:严秀平教授在原子光谱机理、倪哲明研究员在氢化物发生-原位富集、牟世芬研究员在离子色谱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韩恒斌研究员在标准参考物质方面均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当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时,江博士告诉笔者,我们目前开发的联用技术主要是侧重在原子吸收方面,今后的工作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原子荧光上来,这主要是考虑到原子荧光是我们国家较少的几种有自己特色的商品化仪器,我们希望能把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和原子荧光技术联用起来,利用色谱分离等技术来排除样品中的干扰因素,这样就弥补了原子荧光作定性分析稍差的缺陷,再加上原子荧光价格低,将来在国内推广应用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江博士又带我参观了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实验室里世界一流的分析仪器,朝气蓬勃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使我有理由相信,中国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的未来正如这悄悄走来的春天一样,一定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收获!(定稿于2004年4月)   联系方法:  电话:010-62849179   Email: gbjiang@mail.rcees.ac.cn  单位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政编码. 100085
  • 普析“五分钟赢大奖”活动一、二等奖获奖名单通知
    普析“五分钟赢大奖”活动 一、二等奖获奖名单通知 普析通用为期一个月的“五分钟赢大奖”调研活动,在各方的热情参与下已全部结束.获得三等奖的人员名单之前已进行了公布,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我们在众多有效问卷中精心评选出本次活动的一、二等奖,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获奖名单 联系电话 奖品 董先生 010-6974**51 照相机 二等奖中奖名单 二等奖中奖名单 联系电话 奖品 马先生 024-2393**61 MP4 魏先生 138****9521 MP4 普析公司在此向以上中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大家对我司的支持! 请以上中奖人员速与我公司联系领奖事宜。 联系人:李小姐 联系电话:010-69910666 2011-1-17
  • 绿洁动态 | 绿洁科技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喜讯2021年11月3日,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洁科技)参与完成的“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附名单链接如下:http://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20/jlgb/202110/t20211029_177642.html“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21年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为解决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的安全保障问题,由张土乔教授领衔、绿洁科技参与的项目团队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推广应用的系统研究,创建了全流程供水管网创新平台,揭示了管网水质的迁移演变机理,发明了管网水质化学生物稳定控制技术,实现了管网水质的动态稳定调控,研发了供水管网水力水质实时监控分析与调度系统,最终形成了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管网水质“机理揭示难,稳定控制难,监测调度难”的行业难题。项目2013年和2016年两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8 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一家专注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致力于为智慧水务平台提供先进可靠的感知层设备、完整的信息化平台、智能化的决策系统。绿洁科技已打造出完整的水环境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从源头到龙头”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END
  • 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布 聚光科技获二等奖
    关于发布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公告   根据《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各地、各部门推荐和专家评审,并通过《中国环境报》及环境保护部门户网站公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批准40个项目获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0项。   现予以公布。   附件: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环保 科学技术 奖励 公告   附件: 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获奖等级 项目编号 项 目 名 称 完  成  单  位 完  成  人 一等奖 1 环境一号小卫星星座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王桥、罗毅、魏斌、王昌佐、王文杰、张峰、韩梅、厉青、吴传庆、申文明、杨一鹏、刘晓曼、孙中平、熊文成、许全文 2 北京及周边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区域联控及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朱彤、徐祥德、柴发合、邵敏、唐孝炎、周秀骥、胡炳清、张世秋、胡敏、丁国安、卞林根、王淑兰、曾立民、王雪松、陈义珍 3 洱海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成套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 金相灿、何金平、许映苏、叶春、尚榆民、胡小贞、徐南妮、庞燕、杜宝汉、刘文祥、李文朝、舒俭民、王圣瑞、卢少勇、储昭升 4 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综合模拟系统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国家信息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王金南、蒋洪强、曹东、於方、祝宝良、高树婷、严刚、祁京梅、周颖、牛坤玉、张战胜、徐玖平、王丽娟、彭岩波 1 极端嗜盐菌在三聚氯氰废水净化回用工程上的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晟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德固赛三征重庆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李捍东、冯世骥、朱宇同、李霁、刘纯新、于云江、席北斗、刘征涛、张广涛 2 环渤海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灰霾天气的形成机制 山东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 张庆竹、王韬、王文兴、杨凌霄、孙孝敏、丁爱军、周学华、王新峰、许鹏举 3 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王凯军、何星海、易斌、赵淑霞、闫静、王家廉、余杰、张国臣、宋秀杰 4 难降解废水的电催化氧化处理技术与设备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常州大学、南京赛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王志良、李国平、孔泳、夏明芳、刘秀宁、陆继来、陈智栋、邓延慧、王彧 5 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水质模型连接计算研究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曾凡棠、萧洁儿、李、汪中洋、郑淑颖、余宏邦、赵远宏、房怀阳、林澍 6 新型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赵传军、白金玉、于淑芬、许靖平、汪洪伟、王开西、高大方、崔天鑫、杜燎原 7 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省草原工作总站 刘纪远、邵全琴、任杰、樊江文、葛劲松、徐新良、李其江、王军邦、王立亚 8 北京市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源研究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陈添、于建华、赵越、华蕾、石爱军、孙峰、陶蕾、金蕾、邹本东 二等奖 9 新型污泥喷雾干化-回转窑焚烧技术集成及一体化装备开发与应用 清华大学、浙江环兴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王凯军、俞其林、俞金海、俞林明、潘小成、张国臣、阎中、郑明霞 10 低能耗污水污泥同步处理一体化设备 江西金达莱环保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廖志民、熊建中、杨圣云、周佳琳、袁志华、蒋幸福、万爱国、何凌云、张小雄 11 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变异及环境污染调控技术与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孟伟、郑丙辉、翟世奎、雷坤、刘录三、孔福生、林卫青、刘志刚、秦延文 12 YPL 压力盘式过滤机 汶瑞机械(山东)有限公司 陈全兵、陈永林、王涛、李明芹、刘炳贞、张立勋、陈长征、张林涛、谭芬芬 13 新型生态修复功能材料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烟台五洲施得富肥料有限公司、广东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国投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天津康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张夫道、王玉军、张建峰、张树清、杨俊诚、吕明磊、赖涛、张俊清、史春余 14 新型在线水质分析系统研制与产业化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王健、项光宏、王静、韩双来、叶华俊、陈生龙、吴坚、王建华、闻路红 15 内外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正实同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朱廷钰、荆鹏飞、叶猛、徐文青、单晓昌、何京东、魏耀东、宋健斐、戎海立   16 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 四川德美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倪明亮、周勉、胡尚英、葛加坤、周生巧、刘显明、黄光华、徐波   1 高寒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及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赫俊国、李建政、袁一星、孙慧丽、许春生 2 制药行业恶臭气体治理技术集成及优化 河北科技大学 郭斌、任爱玲、杜昭、赵文霞、周保华 3 新型膜生化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技术及示范研究 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月中、王惠中、吴海锁、朱卫兵、黄娟 4 LHJ型螺旋干燥机 潍坊天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李见成、许崇庆、殷常峰、李金华、卢秀江 5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艺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刘光全、吴百春、邓皓、刘生瑶、吕鹏 6 电子废弃物有价成分脉动气流分选及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浩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何亚群、段晨龙、夏军、王海锋、王帅 7 构建海洋化工类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技术及示范 山东大学、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山东省国合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崔兆杰、齐大凯、王艳艳、孙晓梅、张新端 三等奖 8 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与安全技术标准研究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林玉锁、江希流、华小梅、张胜田、张孝飞 9 新型高效节能型煤粉工业锅炉系统技术研发及应用 山西蓝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郎凤娥、郎鹏德、王欢、杜铭华、郝泽 10 微压清灰袋式除尘技术在大型燃煤锅炉超细粉尘高效控制方面的开发与应用 北京赫宸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彭志民、赵健飞、张培华、尉万里、董淑玲 11 油田用新型水处理剂及废弃物的高值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丕新、张文德、徐昆、谭颖、宋春雷 12 活性炭有机废气高效吸附回收装置 泉州市天龙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傅太平、陈殿忠、张步芳、黄平 13 乡土植物在珠三角城镇生态绿地构建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佛山市高明区园林管理处 任海、卢琼、张倩媚、简曙光、范炳标 14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范体系建设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杨凯、王强、胡敏、孙毅、滕恩江 15 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 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邢书彬、王路光、陈艳卿、任南琪、修光利   16 含油废弃钻井液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分公司 许毓、邓皓、邵奎政、王蓉沙、刘光全 17 烟气脱硫石灰石活性分析及测试技术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杜云贵、刘艺、刘清才、杨翼、张金伦 18 FZ-12振动式固液分离机 泉州市丰泽华兴建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苏和睦、苏建华 19 《声环境质量标准》等环境噪声系列标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张国宁、李孝宽、刘砚华、任文堂、周扬胜 20 麦秸机械还田治理环境污染技术集成与应用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扬州市环境保护局 张洪熙、徐蕾、黄年生、孙江、景明仪
  • 广东捧回34个奖项 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广东的转型要靠科技,广东的未来要靠科技,“傍科技大款”首先要从重视科技主管部门开始。   ———2012年1月21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省长朱小丹视察省科技厅时说,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科技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广东省继去年捧回34个奖项后,今年再次摘得34项奖励。其中,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原籍日本的栗原博教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广东省继2006年“中山大学-卡罗林斯卡肿瘤学合作实验室”的英格玛恩博瑞教授首次获奖后,第二次获得该项目奖励。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4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一等奖2项,二等2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暨南大学栗原博教授摘得此奖。   广东省今年获奖的奖项数目与去年持平,但获奖的质量大幅上升,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两个奖项的数量,总数比去年翻了三番。除了捧回暌违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外,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数目也从去年的1项增加至5项,且其中4项为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中山大学独占其中两项。而全省以第一单位完成的奖项总数仍与去年持平,为15项。   广东省今年唯一减少的奖项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仅获得23项奖励,较去年减少8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23项奖励,大多数都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比如南方电网公司获奖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就是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成果。而华为、中兴等粤创新龙头企业,依旧有成果获得奖励。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仍是获奖主力。   广东获奖人物   栗原博:助力中药国际化   2004年,栗原博放弃此前多年的日本知名药企的研发工作,就任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栗原博就开始积极推动中国与日本的科技合作交流,特别是在中药的国际化方面。2003年,他从日本带来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并利用境外资金建立暨南大学白兰氏基金会健康科学研究中心,邀请国外科学家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来华后,栗原博一直从事中药及保健品功能研究,建立了多种中药活性及功能评价方法,推动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他还积极推进天然无咖啡因茶的产业化工作,成功解决了品种纯化及产业化育苗等关键技术,为该茶叶品种大规模种植及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国伟:“纳米产品”盗用概念   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国伟团队的“亚稳纳米材料生长基础研究”,昨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是中大在纳米材料研究上第二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上一次是许宁生团队的“纳米材料在平板显示上的应用”。   新型纳米材料一直是外界最为感兴趣的,2010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因“石墨烯”的研究名声大噪并摘得诺贝尔奖,杨国伟告诉记者,目前中大实验室能够置备出小到一微纳米的激光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一种能发紫光的“纳米碳立方体”的发现也非常有趣。   十几年来,杨国伟带着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亚稳纳米材料生长基础研究。杨国伟感言,做基础研究,取得成果不是必然的,所以研究者一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整个项目先后有十多人参加,可最后申报奖项只能报五个名字,其他人做出了贡献却默默无闻。   谈及现在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纳米产品”,杨国伟指出,现在市面上如纳米除臭鞋垫、纳米冰箱等所谓的纳米产品,都在盗用纳米材料的概念。“如果只是尺寸达到了纳米级别,性能只是有所改善,而并未发生本质改变,那只能称为纳米颗粒。例如,有些化妆品、高档汽车表漆,颗粒都做到了纳米级别,真正的大公司不会刻意拿纳米概念来炒作。”   施苏华:十多年红树研究跑遍世界各国   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团队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此次同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施教授解释说,她带领的团队研究的是非模式物种的分子学水平达尔文选择研究,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红树为研究对象,解决了该领域长期探讨的难题。   施苏华说,以前的生物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等模式生物方面,她的团队提出了分子学水平的研究方法,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从功能基因和基因组水平探索海岸带高盐、缺氧和不稳定等环境胁迫下红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分子模式与机制,并取得了成功。由于是非模式植物,红树的研究数据很少,施苏华和团队成员为此跑遍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
  • 河大宋纯鹏教授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潜心作物干旱前沿研究,坚持生物节水源头创新   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课题组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18日,记者从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课题组完成的“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这是自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我省首次独立获此奖项。   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其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利用和开发植物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和基因潜力,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同等供水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是发展我国作物生产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自1991年以来,带领课题组二十余年来围绕“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这一主题,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大需求和植物抗旱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出发,发展多学科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研究作物干旱反应机理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创造性地探讨植物干旱反应调节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开辟了新途径。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的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并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候选人 获奖成果应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达到世界水平,且为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成果。   据悉,近5年来,宋纯鹏教授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1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Cell、PNAS、PlantJournal、PlantPhys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 2021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现场质谱分析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
    在16位院士、30多家提名机构和100余位提名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3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5项、发明专利47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550项;2018-2020年,相关产值高达500亿元,实现利润100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跑出的加速度。  项目简介  水体VOCs基质影响严重、种类复杂、含量低,样品分析要求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全面、快速。传统手工采样后送入实验室分析的标准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水环境中VOCs污染物质浓度和变化趋势实时感知的需求。目前市面上的水中VOCs现场分析仪几乎全部是进口仪器,其中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被美国所垄断;进口在线分析仪技术原理仅限于在线色谱分析技术,尚无商品化的在线质谱分析仪。为实现水体有机污染的现场“真、准、全、快”分析,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急需研制和产业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中VOCs现场监测仪器装备。  项目团队重点攻克了快速质谱分析、复合进样系统、精准定量分析等系列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差压耦合互补平衡流量匹配、动态自适应内标精确定量、真空耦合自动溶剂延迟进样、高精度水体VOCs标液实时制备、基于串级冷肼聚焦的水中VOCs和SVOCs并行在线分析等系列技术,实现了基于质谱技术的现场分析仪研制与产业化,完成了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并制订了应用技术规范。项目实现了水中VOCs在线质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实现水中VOCs现场质谱分析仪的产业化,产品已在河南、浙江、甘肃、江西等地应用,并在数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中发挥作用。截至目前,该项目产品累计销售超过100套,三年销售额7416万元。项目成果实现了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现场质谱分析仪的进口替代,促进了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现场分析技术进步,提升了水环境监测管理效率。技术原理图产业化成果   获奖感言:  贺鹏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生态环境监测室(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基建办公室)副主任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离不开生态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之前,高性能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现场质谱分析仪器几乎全部是进口仪器,被国外厂商所垄断。面对国内水环境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的重大需求,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环境监测仪器研发与在线监测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下,团队成功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现场质谱分析仪,实现了水中VOCs的准确、快速、灵敏、宽覆盖的现场和在线检测,突破国外垄断,解决了先进水质监测设备“卡脖子”的问题,为国内各流域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和业务化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带动高端水质监测设备等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能力齐头并进,从实际行动上支撑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  结语  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社会科技奖励编号0299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18年设立了面向全国、面向产业的“环境技术进步奖”。该奖项聚焦环境应用技术成果,不授予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
  • 谱育科技 | 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2021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由谱育科技与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共同开展的“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痕量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的面向全国仪器仪表领域的综合性奖项。“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痕量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项目是科技部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谱育科技研发团队承担了该项目的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填补了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的国内空白,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产品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端质谱仪器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了进口产品国产替代。 产业化成果 谱育科技三重四极杆技术平台涵盖了EXPEC 5250 GC/LC-TQMS 、EXPEC 5230 GC-MS/MS、EXPEC 5210 LC-MS/MS等实验室高端质谱产品。自产品上市以来,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销售及产业化发展,完成了环境科学、食品安全、临床诊断、生命科学等领域应用示范。 产品介绍 / Product IntroductionEXPEC 5250EXPEC 5250 GC/LC-TQMS 一机双用,性价比高,可同时满足GC-MS/MS和LC-MS/MS双进样模式,一套系统即可实现气相和液相两种进样系统分析。EXPEC 5210EXPEC 5210 LC-MS/MS采取一系列创新质谱技术自主开发研制,具有卓越的灵敏度、优异的稳定性、突出的可扩展性。EXPEC 5230 EXPEC 5230 GC-MS/MS,由气相色谱和三重四极杆质谱组成,对于复杂基质更能发挥其性能优势,简化前处理步骤,排除基体干扰。
  • 三德科技一科研项目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月26日,2015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三德科技申报的“全自动高效节能碳氢氮元素分析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省科技进步奖突出原始性创新,引进消化二次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要求所有候选项目在技术,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和提高行业的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同时,奖励还特别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成果转化,所开发的项目应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项目的转化程度应较高,对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三德科技选报的“全自动高效节能碳氢氮元素分析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采用了世界首创自动更换坩埚技术,无需拆卸、降温和等待,只需点击电脑操作界面的“换坩埚”即可轻松完成坩埚更换,输出数据精准可靠,产品性能拥有国际领先优势,足以取代进口产品。项目技术转化的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广受客户青睐,销售收入突破三千余万元。 本次获评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对三德科技坚持自主创新以及创新成果转化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三德科技将不断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为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而努力。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
  • 中国计量院“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分析化学中的“超痕量”是指物质含量在10-9g/g及以下的极微小量。单细胞成分量、早期肿瘤诊断标志物含量、高纯标准物质中杂质含量等往往都在超痕量级。检出并准确量化这些超痕量物质往往有着“见微知著”的效果。例如,单细胞成分量间的超痕量差异很可能是区别细胞功能、判断细胞是否病变的依据 血液中超痕量的诊断标志物则可能是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诊断的最有效途径。然而,“超痕量”已接近主流分析测试方法的检出极限,更难以在样品量极少、基质复杂的情况下保障超痕量成分测量的可靠和稳定。 /p p   为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计量院”)针对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的系统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与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展开技术攻关。经近六年的努力,项目组成功开辟了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的新途径,破解了关键测量环节的世界技术难题,将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下拓至主流方法的千分之一。项目组自主研发的核心器件和测量系统,成功将我国相关仪器的自主研制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物质科学、生命科学重大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日前,中国计量院领衔的“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676" title=" 00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6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ced4e547-3372-4c84-854b-a44fa0f88ab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图1 项目负责人方向研究员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strong /span /p p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研究员介绍,对全技术链条的系统创新和对关键环节的重点攻关是项目取得突破的两大核心。项目组首先从主流色谱-质谱技术路线各个环节出发,分析了制约测量精度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气相离子为研究对象、基于离子精确测量技术的全新测量系统模型。与此同时,项目建立了基于超算的多物理场离子运动模拟仿真系统,促进了全研发过程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验证、优化和实现。在此基础上,项目聚焦系统关键环节,成功构建了可精确调控的多物理场,发明了新场型调控离子操控新技术,研制出系列关键部件和三类基于不同原理的科学装置,实现了离子选择性高效传输、富集和精准分离,最高离子富集效率可达10000倍。 /p p   项目还针对弱极性、易降解化合物,研制出高效的辉光放电离子化装置,实现了纯物质中全杂质的精确扣除,大幅提升了我国基准纯物质的自主研制水平,2种生命科学领域标准物质定值方法被国际发布为参考方法,彰显了我国化学计量的国际地位和水平。项目针对单细胞分析中样品量极少、基质复杂等难题,开发出基于电场诱导解析电离离子化的独特科学装置,成功实现了pL(10-12L)级单细胞中基质和待测分子的分离,检测限达fmol(10-15mol)以下,可同时观测到单细胞中上千种代谢物含量的极微小变化,为我国生命科学前沿和尖端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eff03197-7557-449c-9ee8-e58c8df888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图2 三类科学装置国际首创、核心技术国际领先 /span /strong /p p   除支撑计量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尖端研究外,项目组与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聚焦质谱仪器新产品自主研发、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依靠创新引领我国基础前沿研究自主装备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形成的关键技术和部件应用于多个企业和多种质谱仪的研制,在一些重要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增强了国产质谱仪器的国际竞争力。 /p
  • 浙江金华开发区企业斩获2021年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7月11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发306项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来自金华开发区的企业浙江月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金华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研究的生物医药精准分子识别用高效色谱材料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斩获2021年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月旭科技主要从事色谱分离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色谱应用技术的开发、咨询和培训等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安全、天然产物、环境和精细化工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月旭科技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家掌握全套高性能色谱分离材料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公司目前的主打产品叫色谱柱,是一种制造色谱检测仪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医药等行业。  2021年,月旭科技在金华开发区牵线搭桥下,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全方位校企合作,全力攻克色谱材料技术研发“卡脖子”难题,促进国产品牌的技术创新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与探索,凭借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一流的产品性能,月旭科技在国外企业牢牢控制的色谱分离材料市场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机构有条件使用优质的色谱材料进行分离分析工作,为我国生物医药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开发区聚力科技首位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级高新园区、浙中实验室、“百城百园”等区域重大平台,提升沪、杭“科创飞地”引领作用;主动谋划参与中医药省实验室和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建设,搭建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新建设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5家、市级研发中心20家;用足用好“工程师+创新中心平台”,攻克产业难题超10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88.7%,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达4.31%,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1%,新增市级技术中心5家,经济“高新”特点明显增强,市技术创新项目7年蝉联全市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还积极创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整合出台涉及产业、用地、财政、人才等要素政策,加大人才用房建设力度,深入实施“揭榜挂帅”“金开工匠”“金开英才”“婺星回归”等人才培育集聚工程,积极落实创新型土地要素、财政科技投入、组织领导机制三大保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形成成本低、投入多元、科研机构多层次的研发投入体系。
  • 黔籍科学家研发食品快检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黔籍科学家致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成果丰硕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0多项   金黔在线讯 如今,检测瘦肉精、三聚氰胺不再需要价值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仪器设备,一张价值几元的检测卡插在猪尿和牛奶中,3分钟就会显示结果。一个粉笔盒大小的试剂盒,可以精确地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农兽药残留物及其含量。   让食品安全检测变得如此简单的,是贵州籍科学家、食品安全领域研究员、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方洋博士。   何方洋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研究已有13年。1998年,正在读研的他,便开始瘦肉精检测产品的研发。2003年研制出国内第一个瘦肉精单克隆抗体,开发出首例瘦肉精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其产品性能指标不逊外国产品,价位远比外国试剂盒低很多。   此后,他又成功研发出磺胺七合一快速检测试剂盒和磺胺十五合一快速检测试剂盒,可同时检测食品中磺胺等15种药物残留物。此项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2011年,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震惊国人,也使何方洋控股的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迎来发展机遇。北京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肉制品企业纷纷与勤邦公司签订了数亿元的订单和技术合作协议。该公司试纸条订单量猛增了10多倍,瞬间达30多万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成为国内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领军者。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勤邦公司快速反应,仅用4个月时间就自主研发出了三聚氰胺检测试剂盒,并迅速提供给蒙牛、完达山、三元等大型牛奶制品企业。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的这种产品被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检测产品的知名度。   13年来,何方洋和他的团队先后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省部级科技奖、1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课题20多项 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高科技企业,成功开发出药物抗原体物质100多种、药物残留检测试剂盒及胶体金试纸条等产品80多种,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种类最多最齐全的研发生产单位之一 产品畅销双汇、雨润、伊利、蒙牛、三元、正大等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食品检测实验室,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为食品生产企业节省检测费20多亿元。何方洋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称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领军科学家”。   2010年,何方洋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去年,他当选北京贵州商会执行会长,并被省科协聘为“贵州思想库专家”。勤邦公司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2011中关村新锐企业百强”。
  • 8项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研发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7项。其中与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相关的奖项整理如下。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1 J-219-2-0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超光谱成像仪 相里斌,王忠厚,刘学斌,袁 艳,李自田,吕建成,白加光,胡炳樑,黄 旻,朱 军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J-219-2-03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体内场关键技术与应用 张 波,李泽宏,乔 明,肖志强,方 健,王 卓,罗小蓉,杜秋平,卢世勇,李肇基 电子科技大学,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燎原无线电厂,深圳市联德合微电子有限公司,成都德协电子有限公司 四川省 3 J-219-2-04 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 方 向,张新荣,熊行创,江 游,黄泽建,张小华,丁传凡,欧阳证,白 岗,陈大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4 J-230-2-03 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 沈功田,李邦宪,戴 光,刘时风,林树青,李光海,黄 毅,胡 智,张 健,段庆儒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大庆石油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江西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5 J-233-2-09 医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府伟灵,陈 鸣,张 波,姚春艳,罗 阳,陈庆海,夏 涵,刘明华,王 丰,蒋天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市 6 J-251-2-02 数字农业测控关键技术产品与系统 赵春江,王 成,郑文刚,黄文江,乔晓军,王 秀,薛绪掌,陈立平,张 馨,申长军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部 7 J-251-2-15 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 吴清平,张菊梅,蔡芷荷,邓金花,陈素云,阙绍辉,吴慧清,张淑红,寇晓霞,郭伟鹏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8 J-251-2-16 农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 孙远明,雷红涛,卢 新,黄晓钰,王 林,曾振灵,石 松,刘雅红,徐振林,杨金易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绿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