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辐射源测试装置

仪器信息网辐射源测试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辐射源测试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辐射源测试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辐射源测试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辐射源测试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辐射源测试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辐射源测试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辐射源测试装置相关的资讯

  • 爱松特发布ISOTECH爱松特 黑体辐射源 R982新品
    约克仪器携手ISOTECH推出R982A红外体温计校准仪器! 体温计校准仪器用于各生产企业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红外人体表面温度筛检仪的快速校准和比对测试! 近期,为了应对大量红外体温计生产厂家的需求,约克仪器携手ISOTECH公司推出R982A型标准黑体辐射源--体温计校准神器。产品概述 R982型黑体辐射源满足所有现行的国家规程以及新规程的要求,可用作标准黑体辐射源,进行辐射温度量值的传递,主要用于辐射温度计示值误差的校准、红外热像仪示值误差的校准、红外热像仪测温一致性的校准、红外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的校准等。R982型黑体炉同时带有温度控制器和独立的温度显示器,控制器用来控制炉温,独立的温度显示器用来接精密铂电阻,显示炉腔真实温度。可与电脑建立连接,通过电脑读数并控制升降温。可以通过独立指示器和精密铂电阻可建立溯源,也可以整体溯源。产品特点 ★ 口径大:直径50mm★ 发射率高:优于0.995★ 固定点黑体:安装固定点瓶★ 溯源性:体积小巧,整体溯源 产品参数 可选附件 便携箱 移动校准工作台光阑一套:可以把炉腔孔的直径限制为40mm,30mm,20mm,10mm全自动光学自动移动平台 黑体辐射源、辐射温度计和热成像仪以及自动移动平台可以构成高精度、全自动三维测量校准系统,是辐射校准实验室的最*选择。创新点:近期,为了应对大量红外体温计生产厂家的需求,约克仪器携手ISOTECH公司推出R982A型标准黑体辐射源--体温计校准神器。用于各生产企业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红外人体表面温度筛检仪的快速校准和比对测试!ISOTECH爱松特 黑体辐射源 R982
  • 艾松特发布ISOTECH爱松特 标准黑体辐射源 R976新品
    产品概述 R976型黑体炉满足所有现行的国家规程以及新规程的要求,可用作标准黑体辐射源,进行辐射温度量值的传递,主要用于辐射温度计示值误差的校准、红外热像仪示值误差的校准、红外热像仪测温一致性的校准、红外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的校准等。 R976型黑体炉同时带有温度控制器和独立的温度显示器,控制器用来控制炉温,独立的温度显示器用来接精密铂电阻,显示炉腔真实温度。可与电脑建立连接,通过电脑读数并控制升降温。可以通过独立指示器和精密铂电阻可建立溯源,也可以整体溯源。产品特点 ★ 口径大:直径65mm★ 发射率高:优于0.995★ 固定点黑体:安装固定点瓶★ 溯源性:体积小巧,整体溯源产品参数 可选附件 便携箱 移动校准工作台光阑一套:可以把炉腔孔的直径限制为50mm,40mm,30mm,20mm,10mm光学自动移动平台 黑体辐射源、辐射温度计和热成像仪以及自动移动平台可以构成高精度、全自动三维测量校准系统,是辐射校准实验室的最佳选择。创新点:满足所有现行的国家规程以及新规程的要求,可用作标准黑体辐射源,进行辐射温度量值的传递,主要用于辐射温度计示值误差的校准、红外热像仪示值误差的校准、红外热像仪测温一致性的校准、红外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的校准等。
  • 用于快速定位辐射源的无人机系统-来自ADVACAM和捷克理工的专家正在将未来的愿景变为现实
    摘要RaDron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小型设备,用于快速定位静态或移动的伽马辐射源,并将其集成到一架小型自主飞机(无人机)中。随后,探测器还会被改装成手持辐射成像仪,并作为手机附件使用。放射性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我们环境和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在科学、医学、工业和能源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实际环境中,安全处理此类放射性材料的关键因素在于放射性检测。能够从空气中快速准确地定位放射性源是成功应对潜在危机的主要评判标准。本文所要谈论的是 RaDron 项目中使用的无人机设备。RaDron项目来自 ADVACAM、捷克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FEE CTU) 和捷克计量研究所 (CMI) 的专家参与的 RaDron 项目已完成了用于寻找放射性源的无人机原型机的第一阶段测试。这个阶段测试非常成功;在试飞期间,团队使用开发的技术在实际环境中对放射性源进行了定位测试。RaDron 团队的目标是开发一套完全独立、智能的系统;根据无人机的康普顿相机中辐射探测器获取的信息结合后端的信号处理软件,它会自动将无人机导航到辐射源的位置。因此,它既不依赖于 GPS 信号,也不依赖于无人机操作员。得益于无人机的小型化及其独特的控制系统,RaDron 可以在建筑物内和复杂地形中(例如,在森林中)灵活运行。值得一提的是,康普顿相机仅重 50g。实验测试团队分别在室外和室内进行了无人机的测试。 使用活度为 58.2 MBq的 Cs-137 放射性作为辐射源。无人机的康普顿相机采用了第一版控制、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控制系统记录了无人机飞行数据(位置、方向、环境地图等)。在 2020 年进行的实验中,验证了使用康普顿相机定位辐射源的想法。其中源的位置是根据相机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并在无人机的 3D 地图中显示出来。此外,还测试了探测器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的连接及其稳定性(对冲击和振动的敏感性)。一切都超出了预期——在探测器连续运行期间,通信和数据收集没有中断。使用单传感器康普顿相机定位Cs137辐射源雄心勃勃的项目目标“在搜索放射性源时,在无人机上使用康普顿相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RaDron 项目创建者兼 ADVACAM 科学总监 Jan Jakůbek 博士说。他继续说道:“固定式的康普顿相机可用于医疗设施和实验室,通过手机应用程控制的康普顿相机将帮助救援人员和消防员。”今年,RaDron 项目的飞行测试安排已经排满。未来团队还将在好几种场景下进行自主搜索辐射源的测试。其中一个高难度的测试场景是使用无人机监控移动辐射源的能力,比如犯罪分子盗窃放射性材料的情况。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详细了解ADVACAM康普顿相机的工作原理-这是捷克ADVACAM公司的联合创始人Daniel Turecek在第21届辐射成像探测器国际研讨会(iWoRiD 2019)的报告内容。相关阅读:Minipix探测器用于NASA未来项目辐射剂量监测ADVACAM辐射检测相机 -应用于粒子追迹探寻宇宙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歇,ADVACAM参与研发项目合辑 ADVACAM再添新成员,MiniPIX TPIX3即将面世!
  • 南科大在太赫兹辐射源领域取得进展 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刊《自然-通讯》
    从南方科技大学官网获悉,该校研究人员在在非线性超构表面太赫兹辐射源领域取得进展。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李贵新课题组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Tal Ellenbogen课题组等在基于几何相位(Pancharatnam-Berry Phase)的非线性超构表面太赫兹辐射源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Functional THz Emitters based on Pancharatnam-Berry Phase Nonlinear Metasurface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几何相位(Pancharatnam-Berry Phase)的非线性超构表面太赫兹辐射源。这种非线性超构表面由具有三重(C3)旋转对称性的金等离激元超构单元构成。在飞秒激光泵浦下,通过旋转C3超构单元的方位角,可以在深亚波长尺度上控制超构表面上辐射出太赫兹波的偏振和相位。相关研究有望为太赫兹光源上的光场调控提供重要方法。研究还说明,在太赫兹科学及其应用中,非线性P-B相位扮演了全新的角色。研究人员期望本项研究中提出的原理和方法在设计与制备多功能太赫兹源领域获得更多应用。据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博士后Cormac McDonnell、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邓俊鸿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贵新和Tal Ellenbogen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特拉维夫大学博士生Symeon Sideri在该研究中亦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的支持。
  • 海淘买来“核辐射源”,钱货两失!
    p  近日,钱江海关在一个来自日本的海淘购物邮包中截获了核辐射超标的汗蒸毯,经过海关工作人员测定,其中的β(贝塔)射线值超出我国相关标准多达5倍。/pp  海关工作人员表示,这款汗蒸毯是通过红外发热达到汗蒸的效果,它里面可能加入了一些矿物质元素,也就是磁石,通过磁石来产生热量,而这个东西很可能会产生β射线。由于汗蒸毯是贴身使用的,长期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虽然人体有一定防护性,但在紧密包裹的情况下,通过人体直接的接触,还是会对人体的皮肤造成穿透,可能会杀伤人体皮肤的细胞。目前,此汗蒸毯已被转移至核生化有害因子隔离区暂存,下一步将做退运或是销毁处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6c487d7-8b4b-4600-b6e5-e6bbeb5c0d90.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90311152935.png" alt="微信图片_20190311152935.png"//pp  同年2月,杭州海关在杭州邮路口岸查验时,从一批进境的邮包中查获了核辐射有害因子超标的宾得古董胶卷相机和镜头。近几年海淘购物逐渐成为大家购买进口货品的主要渠道之一,再次,相关部门提醒大家,海淘购物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所购商品是否符合我国核辐射的相关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pp  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放射性射线及其相关的检测。/pp  放射性射线是原子核衰变过程中放出的α(阿尔法)射线、β(贝塔)射线和γ(伽马)射线,以及由原子壳层电子跃迁放出的X射线等。按照穿透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γ射线,β射线,α射线。/pp  放射性射线天然存在于土壤、岩石、水泥、砂中。若按品种分,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化学试剂和化工制品,放射性矿石和矿砂,涂有放射性发光剂的工业成品等。检测放射性射线的仪器一般有:α—γ辐射剂量率仪、表面污染测量仪等。现在仪器市场上有很多这类型的便携测量仪,仪器体型小巧,操作便携。辐射测量仪器一般含有显示屏,可以实时读取测量数值或α、β、γ射线的报警阈值。需要强调的是,在测量放射性射线时需穿着防护服,保护人体不受射线伤害。/ppbr//p
  • 【朗铎科普】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辐射大吗?对人体有伤害吗?
    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是通过内部高压发生器产生X射线激发被测物体表面电子,电子在跃迁时发生能量释放从而获得各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在设计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时,优先考虑的就是使用安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操作得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尽管如此,我们在使用仪器时依然要注意安全,这样才能保证操作者和其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辐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数据显示,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各种辐射中。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西弗,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西弗,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西弗,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西弗,食入为0.3毫西弗。人每年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西弗。戴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一年有0.5至1毫西弗;一次X光检查0.02毫西弗。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辐射安全常识在设计上,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不进入测试界面测试时,不会发出任何电离辐射(即X射线)。对于一个给定的辐射源,三个因素决定了人体所接受的辐射剂量:1受照射时间受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也就越大。辐射量与受照射时间成正比。2与辐射源的距离离辐射源越近,所受的辐射剂量就越大。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如,距离辐射源1英尺所接受到的辐射量是距离辐射源3英尺所接受到的辐射量的9倍。因此,当仪器快门打开时,应保证手和身体的各个部位远离仪器的前端,以使所受的辐射量减至最小。3辐射屏蔽屏蔽指的是任何介于操作者和辐射源之间的材料。屏蔽材料越多,材质密度越大,所受到的辐射就越少。可选购测试架作为测试样品过程中一种附加的屏蔽装置,反向散射屏蔽附件也十分有效,对于某些应用特别适合。孕妇使用时应该注意:错误操作与使用会导致辐射暴露。操作人员对设备安全需负责:使用时,设备应该始终由受过正规培训的操作人员负责。不使用时,应放到安全地方存放。测量时,不要将手部接近设备头部。当检测窗口被物体覆盖时,安全指示灯亮。如果探测器未检测到物体时,不会产生出X射线。关于X射线设备仪器的辐射安全标准对人体伤害可以参照关于X射线设备仪器的辐射安全标准。在我国国家标准GB 15208。GB15208:1-2005《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中,对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提出的辐射安全指标是:设备的单次检查剂量不应大于5μGy;在距设备外表面5cm的任意处(包括设备的入口、出口处),X射线泄漏剂量率应小于5μGy/h。Gy(戈瑞):吸收剂量,指人体受到电离辐射后吸收了多少能量。1千克被照射物吸收电离辐射的能量为1J(焦耳)时称为1Gy。即:1Gy=1J/kg。Sv(毫西弗):有效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电离辐射量。它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而且与射线种类、能量有关。(1Sv=1J/kg,1mSv=10-3 Sv)首先设备本身应带有射线的屏蔽装置,比如说防护铅板和铅玻璃。其次,管头有光闸或者防护罩,主要照射面应该是密不透风的。至于漏散的部分,计量相对于要照射面更小,且波长变长,对人体的危害可以认为就更小了。X射线是直线不会拐弯。综上所述,只要正确操作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用户们可以放心地使用。操作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注意事项扣动扳机之前请注意X射线穿越方位。检测过程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分接近检测区域,尤其是眼睛和手部。不要手拿样品至检测窗口进行测量分析,而是要将设备测试窗口抵住样品来进行测量。在检测小且薄的样品或低密度材料,例如:塑料,木材,纸或陶瓷时,请使用配选件安全遮挡或台式样品架进行检测。操作设备时,如果有需要,可以配备有正规机构认证的剂量计。
  • 防辐射服乱象缘于标准缺失
    一直是准妈妈标准配置的防辐射服到底作用多大?因缺乏国家标准并无定论,但央视18日一则针对防辐射服辐射强度反而变大的报道,把国内防辐射服生产企业一下推到风口浪尖。  根据央视报道,通过对被宣传可防辐射99.9%的防辐射服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一个辐射源情况下防辐射服能够阻隔90%的辐射,但有多个辐射源的情况下,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也就是说,防辐射服成了一个收集器,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联系的多家生产企业均对此持有保留意见,而有近40家生产企业则于昨日召开了一天的闭门会议,并表示将针对央视的报道尽快做出集体回应。 其中一家参与会议的生产企业负责人昨日在电话里直言,对于央视的说法颇为不服。“‘在有多个辐射源的情况下,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这个说法我不能理解。”他说。  对此,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黎国栋昨日也告诉记者,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人体受到的来自不同方向的辐射即使叠加在一起,受到的辐射总量应该是不变的。 而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吴锦海教授表示,防辐射服的作用主要是防电磁辐射,目前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的辐射剂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日常的环境辐射并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  然而,这种蝴蝶效应却已向销售终端蔓延。记者昨日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内的防辐射服专柜,其中一家品牌专柜的营业员告诉记者,这几天消费者都是问得多买得少,一天甚至卖不掉一件。  而在几家知名孕妇装品牌的网上直销店内,记者也看到这几天的销售量有一定程度的递减。记者翻阅某品牌主打的热销银纤维防辐射服发现,该品牌最近一个月销量近1400件,然而,这两天该款产品每天仅有个位数的销量。卖家坦言,多数买家都在持观望态度,这几天防辐射服的日销售量起码会下降一半。  业内专家坦言,防辐射服生产行业标准的缺失可能是导致行业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据记者了解,我国仅在2009年12月出台过《微波屏蔽防护服》的推荐性标准,没有针对整个防辐射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产品的标准大多由生产企业自己制定,且每个企业制定的标准都不一样。  黎国栋告诉记者,目前业内不少企业都在借鉴其他标准作为企业生产的依据。他举例到,比如参考面料检测标准、防护服测试标准等,在生产防辐射服时将这些标准综合在一起再制订各自的企业标准。他同时透露,防辐射服行业标准其实早已在制订中,上海市防辐射服行业标准将在明年出台,而国家标准也有望在明后年正式推出。
  • 防辐射服测试疑点多,真相在哪里?
    近日,央视《真相调查》栏目播出了一则报告:通过一个叫陈峰的人做的一套实验(具体是在什么实验室,这个人是什么背景,什么专业,测试用的是什么仪器等一概不详),得出一个结论:防辐射服不但不能防辐射,反而辐射还会在防辐射服内交会叠加,导致作用于人体的辐射强度增大。  报道一出,一片哗然,各地媒体争相报道,坑爹、坑妈之声传遍全国。按理说,央视作为国内最具公信力的媒体,并以《真相调查》之名报道该事,当维是真理。但,纵观整篇报道,仅凭一人之辞(工程师陈锋)便贸然下此断言,不免让人生疑:央视此举,是正义使然,还是别有他故?  防辐射服测试疑点一:  所有的实验、结论皆出自一个未知的实验室、一个不明底细的工程师。一家之言真就能对防辐射服行业做出恰当的判断?整篇报道没有一家国家权威检测、标准制定、主管部门的采访意见,这个是当时忽视,还是故意设计?  防辐射服测试疑点二:  报道仅提到1988年《国家电器辐射标准》,而对2005年《国家防辐射针织品标准》(GB/T225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只字不提,如此的厚此薄彼,与央视一贯之公正严谨作风似乎格格不入。  防辐射服测试疑点三:  匪夷所思的实验设计。天线(辐射源)从天而降,辐射高悬头顶,这种环境模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几乎不见,以这样的假设,做出来的实验数据,竟能得到央视的采信?除了佩服实验者的高超想象力外,接下来就要自我审视我们的无知迷信程度。笔者甚至想:哪天,邀请个央视记者,拿个电冷风机,在一件羽绒服的正上方,使劲吹风,估计,按上述实验逻辑,得到一个羽绒服不保暖的结论,还是很有把握的。  防辐射服测试疑点四:  该报道还设计了一个敞开式的公共环境的辐射实验,陈锋工程师带着记者,拿着探测仪(比卖防辐射服的个头大一点,估计原理应该一样吧),在一个办公室里(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那个陈工程师的办公室),测量了一个数据,来证实陈工程师的单边论点:辐射不大不用怕。但,笔者就此查了相关资料,对电磁辐射的另一种解释是,电磁辐射随着距离呈几何级的衰减,距离越近辐射越强,这些都是基础普遍的共识,即使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我,也有能力去查证。其中,大量研究表明:手机刚接通刹那、微波炉、吸尘器等近距离的辐射数据非常强大(有地可查),均超过陈工程师报道中宣扬的安全数值。以一个开放空间的安全性,推导出所有个体环境中的辐射都是安全的,这样的逻辑匪夷所思。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若防辐射服行业真的是忽悠行业、害人行业,那自然应当为其曝光,打击、坚决取缔,此种假设下,央视的这篇报道,当属为民除害、正义之举 反过来,若仅凭一面之词,一个实验(分析起来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严谨),就去否定一个行业,误伤众多从业者、消费者的话,那么,这样的报道有失公允,危害巨深。  有种说法是,央视的《真相调查》,与其说是一场防辐射服行业的打黑行动,倒不如说是陈氏工程师的一“验”成名。但愿,不是真的。
  • 孕妇防辐射服真能“防辐射”?
    在电磁全电波暗室,工作人员用高频喇叭发射器模拟微波炉的电磁波频率,准备测试防辐射服的辐射衰减值。  电磁波遇防辐射服后衰减  防辐射孕妇服是否有用?昨日上午,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电子与电气计量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进行了一次防辐射服的电磁屏蔽实验。  密闭的暗室内,一个孕妇形态的人体模型被安置在电磁辐射源前,其胸部和腹部分别装有探头,负责接收信号并测试辐射能量的强度。实验人员先模仿一种微波炉2450兆赫的工作频率,对“孕妇”的腹部释放电磁波,然后为“孕妇”穿上防辐射服,继续释放相同强度的电磁波。经过3次实验,取最低值的检测结果显示,90%以上的电磁波遇到防辐射服后发生衰减。  随后实验人员又模仿了4种不同家用电器的工作频率,向“孕妇”释放电磁波,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电磁辐射已被防辐射服屏蔽。  不过,由于国标尚未出台,目前实验室的检测尚不能作为判定防辐射服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只能参照2009年颁布的《防护服装 微波辐射防护服》标准。记者了解到,该标准仅为推荐性标准,只适用于频率范围在300兆赫至30万兆赫的微波辐射防护服,并没有覆盖到300兆赫以下的频率,且此标准主要针对军用装备,对于民用防辐射服的检测仅能参照执行。据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早在2008年就已制定防辐射服国家标准立项,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正在参与标准制定,标准有望在明年颁布。  据悉,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正在筹备,而全国首个民用电磁屏蔽服通用技术规范也有望在近期出台。  市场销售目前稳定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营业员介绍,到目前为止,尚未接到消费者退换防辐射服的要求,销售情况也基本稳定 遵义路上的虹桥百盛商场里,某知名孕妇服装品牌的营业员告知,日销售量与往常持平。现在市场上防辐射服主要有两种,一种在棉布中织入普通金属纤维丝,价格数百元,购买者较多 另一种织入银丝,价格逾千元,也有一定消费人群。  记者还在淘宝网等购物平台看到,防辐射服销售正常,很多卖家正在举行年底促销活动。据部分卖家反映,订单数量没有明显减少,不过买家下单前咨询的有所增加。  昨天早上,记者在普陀区妇幼保健医院门口看到,进出孕妇中,90%以上都穿了防辐射服。穿着防辐射背心的胡女士说,她和家人仔细看了新闻,但觉得防辐射服还是有一定益处:“防止电脑、手机这样的定点辐射源,应该有作用。”“准妈妈”钱女士则坦言,买防辐射服就是为了“买个安心”。  穿它更多是求心理安慰  “穿防辐射服,可能更多是求个心理安慰。”上海核学会理事、海军医学院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张建国说。  这几天,民间科学传播组织“科学松鼠会”会员“瘦驼”的“旧文”《孕妇要不要穿防辐射服》点击率飙升。作者说,在1988年6月出版的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工业医学杂志》上,三位医生发表名为《孕期女性使用视屏终端与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概率的关系》的文章。所谓视屏终端,即为电脑和电视屏幕。这三位医生在1981—1982年间统计了1583名美国北加州的孕妇情况,发现在怀孕头三个月每周使用视屏终端超过20小时的孕妇的流产率,比不接触视屏终端的孕妇高。但医生也认为,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视频终端产生的电磁辐射与流产率提高之间有直接联系,较差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可能的因素。  另一项相关大规模研究发表于1991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特蕾莎施奈尔为首的科学家对2430名女接线员进行了4年的跟踪,这些女性一半工作在显示器前,一半不在。但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妇女在流产率上没有明显不同。  张建国表示,对于孕妇而言,如果一定要“防辐射”,则建议少在微波炉附近、睡觉时不把手机放在枕边等。
  • 如何防核辐射
    1、什么是放射性  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轴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轴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轴矿中相继发现的另外两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称这种能自发释出射线的性质为放射性。  2、核辐射有哪几种?  辐射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离辐射,这是指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β、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γ射线)。另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线有些什么特点?   (1)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带付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几米。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的照射。  (3)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它不带电,不具有直接电离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效应。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要想有效地阻挡γ射线,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墙或重金属(如铁、铅)板块。  (4)中子射线: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不带电,穿透能力强。它像γ射线一样可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间接地使物质电离。通常将中子按其能量由低到高分为热中子(小于0.5电子伏)、慢中子、中能中子、快中子、高能中子(大于10兆电子伏)。日常使用的中子源(如镅-铍中子源和钋-铍中子源)或某些加速器存在中子防护问题。  (5)X射线:在各种放射线中,人们通常解最多的就是X射线。它和γ射线一样,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它与γ射线的不同之处是能量较低,通常是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的,不是由放射性核素自发衰变释放出的。一般需要采用重金属板块来屏蔽X射线。但对低能量的软X射线(如来自电视机和计算机的低能量软X射线),电视机或计算机的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对它加以屏蔽。  4、什么是放射性活度、半衰期、辐射剂量?  (1)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1贝可就是1秒钟发生1个衰变。早期使用的活度单位为居里(Ci),1Ci=37亿Bq。  (2)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变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一般来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长,而多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  (3)最常用的辐射剂量有3个: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①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组织或器官吸收的辐射能量大小。吸收剂量的单位为戈瑞(Gy),1Gy相当于辐射授予每千克质量组织或器官的能量为1焦耳。早期使用的吸收剂量单位为拉德(rad为),1Gy=100rad。  ②当量剂量:是组织或器官接受的平均吸收剂量乘以辐射权重因子后得到的乘积。X、γ和β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1,中子的辐射权重因子为5~20(取决于种子能量),α辐射权重因子为20。当量剂量的单位为希沃特(Sv)。早期使用的单位为雷姆(rem),1Sv=100rem。  ③有效剂量:当要评估辐射可能诱发的晚期损伤效应——癌症时,采用有效剂量这个量。有效剂量定义为各组织的当量剂量和各自的组织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组织权重因子用于表示各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程度。例如,骨髓和性腺对辐射敏感程度高,权重因子就大 皮肤对辐射不敏感,权重因子就小。有效剂量的单位也是希沃特(Sv)。  5、什么是辐射源、放射源和射线装置?  辐射源是指能发射电离辐射的装置和物质的总称,辐射源就是电离辐射的来源。一个装置,一个物体,一件东西,只要能发射出电离辐射,就可以把它称为辐射源。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电离辐射的物质或实体,它也属于辐射源。密封放射源是指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源,不是密封的放射源称非密封源。  射线装置是指能发射X,γ或中子射线的各种装置,通常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装置。  6、什么是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且浓度或比活度高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某一水平、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弃物。  放射性废物包括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核设施。在城市,核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特别是医院)也会产生少量放射性废物,但它们的活度一般较低。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体系、安全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废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等,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7、什么是外照射?外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由放射源或辐射发生装置(如粒子加速器)释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称为外照射。在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事故中,向下风向移动的放射性烟云以及已沉降于设备、建(构)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也可成为人体外照射的放射源。  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在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还受到附加的职业照射。邻近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地区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响的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的以外的附加照射。在使用电离辐射源的医疗诊治措施(如X射线检查、放射治疗)时,受检者或病人也会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与辐射的恐怖袭击,则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外照射。  8、什么是内照射?内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质经由空气吸人,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在体内释出α粒子或β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在正常作业或事故性释放时,放射性物质一般通过空气和水的途径进入周围环境,在环境中藉不同的照射途径(包括食物链),最终到达人体。  经由空气和水两种流出物途径使公众受到内照射时,涉及的环境介质有空气、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牛奶、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饲料等。  9、个人受照剂量怎么测量?  对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可佩带个人剂量计,包括热释光片、胶片及带报警装置的各种个人剂量计。它们既可测量剂量率,也可测定所接受的累积剂量 其中,热释光片和胶片需要送实验室用相关仪器测量,而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在现场就可以直接读数。  体表及衣服上放射性污染的测量要采用各种体表污染监测仪。  体内污染的测量可通过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再通过模式计算确定内照射剂量 还可直接通过全身计数器直接测定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采用常规的外周血染色体及微核测定方法等生物剂量的测量方法可以推算人体的受照剂量。  在处置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中,个人受照剂量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最早到达现场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对个人来说,则应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接受个人剂量的测量。  10、怎么知道体内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固定式或车载式体外测量装置可用于测量沉积在全身、肺部或甲状腺内的放射性核素。测量前应仔细洗浴,更换干净的衣服,以避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从测量时获得的体内放射性污染量可以推算出最初经食人或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生物样品包括尿、粪、血液、呼出气、鼻拭物、唾液和汗,但通常是尿和粪样。为估计意外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采用粪样分析法。早期粪样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判断人员是否受到体内放射性污染,尤其是最早几天逐日粪样排出的放射性活度监测的结果更有用。尿样放射性活度异常增高则证明摄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已吸收入人的体液中。多数情况下宜收集24小时全尿,有时还由于测量方法灵敏度所限而需要分析几天合并的尿样。粪样和尿样的收集过程均须避免附加的污染,出现假阳性结果。  在进入污染场所时若有条件可佩戴个人空气采样器,直接估计佩戴者的放射性核素吸入量。场所表面污染水平的增高是人员处于暴露危险的一个信号,但不用于直接估计个人体内污染量。  11、对应急响应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控制有哪些规定?  国家标准规定,从事非紧急情况的应急干预工作和恢复工作的工作人员所受的照射剂量不得超过50毫希沃特 在为避免多数人受到照射和防止演变成灾难性情况时,应尽一切合理的努力,使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保持在100毫希沃特以下:对于抢救生命的活动,应尽各种努力,将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保持在500毫希沃特以下,以减少确定性损伤效应的发生:此外,当采取救援行动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00毫希沃特时,只有在此救援行动给他人带来的利益明显大于工作人员本人所承受的危险时,放可采取:在可能超过50毫希沃特时,要告知工作人员本人,采取自愿的原则,事先给予培训,做好剂量记录和评价。  12、恐怖分子可能通过什么途径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  恐怖分子一般可能通过三种途径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  (1)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或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  (2)攻击破坏核设施或核活动。  (3)爆炸粗糙的核武器。  在这三种途径中,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或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是恐怖分子比较容易实施的途径。  13、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一般来自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弥散,它将造成环境(大气、水、地面、生态系统)的放射性污染,对公众产生辐射照射。这种照射可以是放射性物质的直接外照射(包括来自空气中、地面沉积的、以及皮肤、衣服上的放射性物质的照射),也可以是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或食入污染的水与食物引起的内照射。辐射照射剂量十分低时不会有急性效应发生。随着受照剂量增大,受照人数增加,癌症发病率会有所增加。只有在剂量较高时,才可能出现某些急性损伤效应,在高剂量情况下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带来的另一危害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仅是在对恐怖事件的响应过程中,而且包括事件后的环境整治、去污恢复等过程中。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需要特别关注的另一主要危害是对公众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社会影响。由于公众对放射性的极度敏感性,其导致的心理影响往往比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14、什么是放射形成散布装置?  放射性散布装置是由恐怖分子设计和制作的、通过常规爆炸或其他非核手段散布放射性物质的装置。也可能用其他机制来散布放射性物质,如在公共场所打开包容有易挥发或粉末状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性气体的密封容器,使容器中的放射性物质迅速释放到大气环境中。  恐怖分子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核准材料、放射源或其他放射性物质。为了制造恐怖效果,恐怖分子有可能选择城市的公共场所(车站、广场、大商场、娱乐场所等)作案,以造成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  一般来说,利用放射性散布装置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相对要轻一些,但其严重后果是会造成极坏的公众心理社会影响。  15、放射性散布事件的特征和后果是什么?  放射性散布事件分为两大类:一是局部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它涉及小放射源(少量放射性物质),且一般影响范围很小 二是广泛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它涉及大量放射性物质弥散,且影响范围很大。  为制造局部弥散的散布事件,可能需要使用一个或几个放射性含量小的放射源。使用的放射源(或放射性物质)可能包装在小药瓶、鞋盒、行李箱或其他容器中 散布方式可以是徒步、骑自行车、驾驶摩托车或汽车 可能散布在大气中、地面上,也可能投入水库、河流或其他水源中。  局部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量较小,估计对个人的辐射照射不大,但要特别注意防止经吸入或食入造成的内照射。恐怖分子制造这类散布事件的主要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广泛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要使用较大量放射性物质,从而可使放射性成物质广泛散布而造成较大范围的影响。由放射性含量较大的物质和常规炸药组成的脏弹是一种广泛弥散的放射源。  恐怖分子制造广泛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其企图是制造更大范围的恐怖影响,伤害更多的人。一般来说,其辐射后果仍然是有限的,但也不排除使用强的危险放射源的脏弹爆炸会对某些公众造成辐射损伤,甚至短期内死亡或有长期的辐射影响(例如癌发病率增加)。不过,需要特别关注的仍然是因核与辐射敏感性在较密集人群中造成的严重的心理恐慌、不安等心理社会影响。  16、什么是核材料?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任何源材料或特种可裂变材料称为核材料。源材料主要包括天然轴、贫化轴,钍及含上述任何物质的金属、合金、化合物或浓缩物的材料。特种可裂变材料主要包括钚 -239(239pu)、轴-233(233U)、含有富集同位素235 -(235U)的轴。所谓富集,是指轴-235的丰度与轴-238的丰度比大于天然轴中这两个同位素的丰度比。  需要重点加以控制和保护,防止其被盗、被破坏、丢失、非法转移和非法使用的核材料是特种可裂变的核材料。因为它可被恐怖分子用于制造裂变核武器(原子弹)。通常所说的核材料控制、核材料实物保护(指对存放核材料的建筑物、车辆建立安全防护系统,以实施对核材料的保护),也是针对这类核材料而言的。  17、恐怖分子是如何非法获得核材料的?  恐怖分子获取核材料的目的是用其制作粗糙核武器,或利用获取的核材料进行核威胁或恐吓。恐怖分子非法获取核材料的主要方式是盗窃和黑市买卖。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1993~2000年世界范围内发生了175起核材料的非法交易,其中又以1993~1995年为走私事件高发期。当然,已发生的核材料走私案例中,多数为低浓轴,属于高浓轴的走私案例较少,距装备一枚粗糙核武器所需的量也还相差很多,但核准材料的非法交易已引起广泛注意。  18、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大?  在可能发生的各种核与辐射恐怖事件中,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据报道,有数百万枚放射源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也有放射源十余万枚。放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特别是大量的闲置源、废弃源乃至失控源的存在,使得恐怖分子制作放射性散布装置具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  19、什么是核设施?什么是核活动?  核设施是指需要考虑核安全问题的规模(指放射性物质或易裂变材料的物料量)生产、加工或操作放射性物质或易裂变材料的设施,包括其场地、建(构)筑物和设备。核设施有时也称核装置,它一般包括核电厂、核反应堆、核临界装置、轴水冶炼和转化厂、轴同位素分离厂、核燃料元件制造厂、核燃料后处理厂及独立的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或处置场(库)。我国的民用核设施有核电站、核燃料循环设施及研究堆等。核燃料循环设施包括轴水冶、转换、分离、元件制造、后处理、废物处置等设施。截至2005年6月,我国已有6个核电站共11个机组处于运行或建造中,除田湾核电站两机组外,其余9个机组已投入正常运行。  广义的核活动是指涉及核的活动。狭义的核活动不包含核设施的运行,而是指除核设施运行以外的所有核活动,特别是指涉及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物质运输的那些核活动,也包括涉及核动力卫星的活动。  20、什么是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心理社会效应?有哪些表现?  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灾难都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等正常社会秩序,使受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和痛苦。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或外伤性事故相比,其所致的心理社会效应更有其特征性:一是因为这种危险是不熟悉的,是感觉器官觉察不到的,它对精神健康会造成看不见的持续威胁。二是人们多少知晓核辐射可引起哪些隐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引起疾病和死亡。尤其是对儿童和孕妇,所以容易引起恐惧心理。上述两种起因的结合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应激源,使得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人们心目中较为可怕,从而会有较多的人员产生急性和慢性心理效应。  21、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时间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时间阶段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①早期从突发事件开始,可能延续几小时的到几天的时间。该时段特点是事件发生,并持续伴随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释放。主要照射途径是吸入和烟云中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隐蔽、撤离、呼吸道防护等可能是需要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②中期是指事件得到控制后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该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可控制的大气释放已停止。主要的照射途径是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地面沉积外照射、再悬浮放射微尘的吸入内照射和食入污染食品的内照射。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可能包括临时避迁或食物控制。③晚期也称恢复期,可能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该时段的特点是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已进入环境和食物链中。主要任务是采取恢复行动,时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生活。该时段食入和吸入再悬浮物质的影响可能是主要的。  22、保护公众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应急响应人员和从事善后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防护对策与措施:①对突发事件地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价对人员可能导致的辐射危害 ②制定干预水平、行动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凡达到或超过这些水平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防护行动,以限制人们的受照剂量 ③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包括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撤离、个人防护、控制进出口通路、临时避迁、永久性重新定居、消除放射性污染、对食品使用进行干预等 ④对伤员尽心必要的医学处理,依据其伤情安排在不同水平的医疗单位分级处理 ⑤酌情采用其他应急救援措施,如灭火、通信联络、报警、安全保卫、运输、设立临时收留中心等。  23、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24、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25、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26、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27、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28、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如:①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③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④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29、最初到达现场的初始响应人员应如何保护自己?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早期阶段,首先赶赴出事地点的应急救援人员是初始响应人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应是辐射监测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医护人员等。为了使这些人员的受照危险减至尽可能地小,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减少照射剂量的三原则,即:①在有异常辐射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要小 ②与放射源的间隔距离要大 ③若有可能,要充分利用屏避防护。首次,要为他们配备能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具或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帽等。  使用辐射探测仪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特性、要测量的量,以及相应于报警水平照射的辐射危险。在进入放射性污染场所时,初始报警水平为每小时0.1毫希沃特的环境剂量率,此初始报警水平还可用于对非必要人员的控制,限制他们进入高于此水平的地区。第二个报警水平是返回水平,取环境剂量率每小时0.1希沃特或环境剂量0.1希沃特,初始响应人员不要在达到或超过此报警水平的位置执行任务,除非有抢救伤员以及时间上必须抓紧的那些为恢复对事件控制的行动。  30、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可能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隐蔽时间短,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很小,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可在附近的建筑物内暂时隐蔽。此项措施的另一好处是隐蔽过程中人群已得到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如疏散人口或撤销已实施的防护行动等。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短时间内通知大量人员采取隐蔽措施也非易事,特别是事先没有预案的隐蔽,可引起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隐蔽时,有的家庭成员不在家,对其下落会感到很担心。除了工业生产有可能短时间中断外,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大,因而一般认为隐蔽是一种困难和代价较小、却有效的措施,在事件早期也较易实施。  31、什么情况下采取撤离措施?撤离时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后,撤离是早期和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之一。它是指人们从其住所、工作或休息的场所紧急地撤走一段有限时间,以避免或减少由事件引起的短期照射,主要是由烟羽或高水平沉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剂量照射。大多数情况下,将允许撤离者反却自然的住所,一般为几天以内,只要这些住所可以居住又不须进行长时间的消除污染。由于时间较短和暂时居住,可以在类似学校或公共建筑物的一些场所类暂住 若撤离时间超过一周,则应安排到更好的一些居住设施内。实施撤离行动因时间紧迫,困难较多,风险较大,易造成混乱,因而决定采取撤离行动应持慎重态度。  国家标准规定,当全身的有效剂量预计达到50 ~500毫希沃特,或者肺、甲状腺和其他主要受照的单个器官受到50~5000毫戈瑞照射时(相当于采取隐蔽措施所需的预计量的10倍),才考虑是否采取撤离措施。  32、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33、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在涉及放射性碘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浓集于颈前部的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 此时,服用稳定性碘是减少甲状腺对吸入或食入的放射性碘吸收的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措施。若在摄入含有放射性碘的放射性物质以前6小时服用稳定性碘,几乎可完全阻断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则可阻断90%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沉积。这项措施的有效性随实施时间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  服用稳定性碘一般不是单独采用的一种防护措施,它常与隐蔽、撤离等措施同时进行。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相当于130毫克碘化钾或170毫克碘酸钾) 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改为50毫克 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上述推荐的服碘量风险不大,仅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映。  有些人群,如妊娠妇女、婴儿、儿童和16岁以下青少年在服用稳定性碘时应予以注意。还有些人,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中已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病人、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和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牛皮癣)病人,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34、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物与饮水?  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使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国家一标准将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消费食品,一类是牛奶婴儿食品和饮水,对后一类食品控制较严 将核素分为4种,分别规定了需采取干预行动的浓度水平。  在事件后(通常从中期开始)进行食物控制时,可考虑采用多种方案来降低食品污染水平,并在食品生产和分配的不同阶段进行控制。许多食品在出售前进行适当处理,可明显降低其污染水平。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如这些措施仍未能达到要求时,最后,还可以完全禁止销售。通常,在能够得到未受污染食品供应的情况下,采取禁止销售和食用受污染食品的措施,风险不大。  35、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地区或通道实施控制或封锁?  一旦确定地区受放射性物质污染,人群要隐蔽、撤离或避迁,就应采取控制进出口通道的措施。这项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放射性物质由污染区向外扩散,避免人员误入污染区受到照射。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困难在于:若较长时间控制通路,有些人就急于离开或返回自己的家中以便照料家畜或从封闭区抢运出货物和产品,这将使该工作难于进行。  36、什么情况下需要消除放射性污染?公众应注意什么?  去除放射性污染既是防护措施,也是恢复措施。防护措施通常是针对直接受到影响的居民,而恢复措施主要针对自然环境和恢复正常生活条件。恢复措施包括对建筑物和土地去污和清污,以求尽可能地恢复到事故前的状况。由于去污后就可以恢复某些活动,因而去污通常要比长期封闭污区的破坏性小。去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来自地面沉积物的外照射,减少放射性物质向人体、动物体及食品的转移,降低放射性物质再悬浮和扩散的可能性。去污措施开始愈早效率愈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加污染表面对污染物的吸附。但推迟去污也有好处,因为放射性衰变和气侯风化可时放射性水平降低,从而减少了去污人员的受照剂量,所需费用也可降低。对公众来说,参与消除放射性污染的行动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7、在突发事件现场出现伴有外伤的放射性污染伤员时,公众应如何自救、互救?  严重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可能发生放射损伤(包括全身外照射损伤、体表放射损伤和体内放射性污染),各种非放射损伤)如烧伤、创伤、冲击伤)和放射复合伤。在实施现场救护任务的应急救护人员到达以前,现场公众组织及时的自救、互救不仅能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而且也能保证大部分医疗抢救力量优先抢救重要伤员,从而提高现场的抢救率。伴有爆炸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现场。公众的自救、互久包括:①挖掘被掩埋的伤员 ②灭火和使伤员脱离火灾区 ③简易止血 ④简易包扎或遮盖创面 ⑤简易固定骨折 ⑥清除口鼻内泥沙对昏迷伤员将舌拉出防窒息 ⑦给伤员服用随身携带的药品(如止痛药) ⑧简易除污染 ⑨护送伤员等。  38、哪些伤员可在普通医院治疗?  一旦接到发生事故的通知,医院应立即启动响应计划。承担救治任务的医疗单位可在已有的基础上为接受放射性污染的病人设置随时可启用的专用通道,直接通向放射性污染处理室 设置无菌手术室,开展常规手术,建立处理体外放射性污染并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的设施等。  在普通医院,可对以下辐射损伤伤员进行观察和治疗:伤情不重的局部照射或全身照射的伤员,不伴其他伤情的轻度体表污染的伤员,无直接后果的仅摄入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病人。对中度或重度急性放射病、伴有严重的复合伤的体表污染或体内污染的病人,则须有专家指导救治或转送专科治疗中心。  应强调,放射性污染(无论是体表污染或体内污染)均不会立即危及生命,因此放射性污染评价或去污绝不能先于医疗救治。对受污染和受伤病人医学处理顺序按其重要性排序如下:急救和复苏,稳定病情,治疗严重损伤,防止或减少体内污染,评价体表污染并去污,治疗其他不太严重的损伤,防止治疗区域和其他人员受到污染,尽量减少对医护人员的外照射,评价和治疗体内污染,评价局部辐射损伤或放射烧伤,对严重辐射伤员进行长期、全面的随访观察等。  39、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生任何重大灾害,均可引起公众(或人群)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效应,轻者很快消失,重者可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波及到社区和国家的层面,造成重大损失。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如许多表现为主动、向外、释放和进取特点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  要预先做好准备,使从事健康与人道服务的专业人员熟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生这类事件后要理解有些人员出现愤怒和责难的情绪。为了保持公众的信心,对社区有影响的措施是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决策,直率地说明决定背后的论据及如何实施。  40、哪些人员应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灾难后应对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受到波及的人员的心态和行为进行诊断,以确定其正常与否及异常程度和性质。心理诊断的方法通常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诊断性会谈,进行心理测验。  应采用心理测验量表的方法对潜在受灾者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卫生服务。依照受伤程度、个人和财产损失程度、应对方式、灾后社会混乱和社区毁坏程度,以及受灾者的易损性对此危险人群进行分类,以便根据他们的分类级别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灾者 其次是与他们就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 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 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灾害发生后,对儿童、孕妇、年轻母亲、老人和残疾人,以及在极端条件下致力于应急响应的工作人员和从事恢复清除工作的人员要加以特别的考虑,因为这些特征人群易受到较大的心理影响。
  • 央视:防辐射服让服内辐射强度变大
    新闻专题: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防辐射服成“皇帝新装”   微博热议央视“防辐”调查风波   今天在生活当中,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电器是越来越多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令很多人担心的新问题,那就是电磁辐射,特别是近几年有一种号称是专门为孕妇设计的防辐射服开始热销了,而各类的防辐射广告也是让人真假难辩,那么防辐射服真的管用吗?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呢?看一下记者的调查。央视《真相调查》播出《“防辐射服防辐射”谎言?》,以下为内容实录:  【正文】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各类防辐射服大量地涌入市场,无论是在商场还是网上,防辐射服的销量节节攀升,尤其是在都市,防辐射服几乎成了每个准妈妈们的标准配备。  【同期】  孕妇:只要怀孕都穿,但也有些没怀孕也穿,就是预防一下吧。  孕妇:基本上身边人差不多都买,很少有说不买的。  孕妇:就是一个心理的作用吧,觉得穿了可能就对他好一点。  【正文】  据记者调查,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服主要由金属纤维和银离子两种材质构成。商家在广告中宣传,普通金属纤维能抵挡99.99%的辐射,而银例子则能够抵挡高达99.9999%的辐射,所以市面上含有银离子的防辐射服明显比金属纤维的要贵一些。那么这些热销的防辐射服到底能够抵挡多少辐射呢?  记者通过中科院的推荐找到了一家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电子检测的实验室,对一件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的防辐射能力进行了检测。  【同期】  陈峰 工程师:那么我们现在做的这套整个的实验装置呢,就是用一个发射天线和一个接收天线来建立这样一个信号传输路径。  记者:就是它们是一对一的这个发射和接收。  陈峰: 对。  【正文】  在校准好仪器后,我们把防辐射服挡在了接收天线面前。  【同期】  记者:数值有了明显的变化。  陈峰:它这个变化所显示的地方,它大概是约等于10个DB。10个DB什么概念呢?就是十分之九的信号被屏蔽掉了,也就是剩了十分之一。  记者:就是说它能够阻隔90%的辐射。  陈峰:对。  【正文】  实验结果证实,这种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虽然没有商家宣传的高达99.99%的防辐射能力,但也足够抵挡90%左右的辐射。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的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还真是有效果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当中辐射源都不是单一的,而且也不是一个方向的。那么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防辐射服还有效果吗?  实验室里,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复杂的辐射环境,工程师陈峰为我们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同期】  陈峰:我们在看一下她穿戴的情况,穿戴的情况呢。  记者:(孕妇)穿在身上不可能不动是吧?  陈峰:对。  记者:那个辐射波纹。  陈峰:然后我们就看到(波纹)在有些位置现在中间我们发现它反而变大了,也就是说电磁波在我们这个防辐射服或者是孕妇装里边它有反射,相当于对信号有了一个收集。  记者:也就是说它(防辐射服)成了一个收集器。  陈峰:首先前提条件必须有空隙让电磁波进入到防辐射服内,然后它在防辐射(服)内,它反而跑不出去了,就相当于你是多收集了一点。  【正文】  实验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这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的。  【同期】  陈峰: 这样说,电磁波在进入的时候,我们就类似于一个接收天线,它会在一定的角度把反射的信号集中到天线上。  【正文】  根据电磁辐射的原理,在不穿防辐射服的情况下,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但是如果穿了防辐射服,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反而辐射强度增大作用于人体。  【同期】  记者: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我怎么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完全没有辐射的场里面?  陈峰:把你放在(封闭的)铁罐子里边。  记者:或者是整个360度罩着这个放辐射服是吗?  陈峰:对。你可以理解成你浸泡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电磁环境里边,在这个电磁场你把你穿着衣服的地方保护起来,对你整个人体的电磁环境来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记者:就是说不会因为我穿了这个辐射服,我接收电磁辐射就会少?  陈峰:对于母体来说是这样的,对于母体内部的胎儿来说,我现在没有研究,我不是特别清楚。  【正文】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穿着像宇航服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但显然日常生活中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都充满了电磁辐射,只要我们身体的任何部位正在接触电磁辐射,那么这些辐射就会被身体吸收。  可以说面对充满电磁辐射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市场上热销的防辐射服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谎言。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当中的电磁辐射到底需不需要穿上专门的衣服来防护呢?既然我们生活当中电磁辐射无处不在,那么对于人体,特别是孕妇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辐射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高能量的电离辐射,比如医院的X光或者是核辐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较大,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会接触的,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一般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而对于这种电磁辐射,我国环保局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同期】  陈峰:我们有这个电磁辐射的防护限值,也就是说不能超过某一个值,我们分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我们看公众照射在这一个频段,我们是采用12伏每米。  记者:有电器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吗?  陈峰:它基本上不会达到我们的限值要求。  记者:所谓的不会达到是说接近,还是说差得很远?  陈峰:差得很远。  【正文】  我国对公众日常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制定于1988年,那个时候每个家庭为数不多的电器都是奢侈品,但是在今天,大大小小的各类电器成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那个时候的标准现在还适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找到了一间标准的开放式办公室,对这间办公室的电磁辐射值进行了测算。  【同期】  陈峰:相当于按照标准的单位来说是0.07或者是0.08伏每米的单位数值,离我们标准要求的2伏每米差的很远。  【正文】  实验表明,在一间开放式办公室的电磁辐射值比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要低100多倍,可以说这种环境下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随后记者又找到了一位孕妇家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家庭的电磁辐射强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防护标准。而且目前我国对电磁辐射规定的标准上限为12伏每米,也远低于欧美等国家的标准,也就是说面对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我们根本无需担心。  另外,关于辐射对孕妇的影响问题,果壳网的科普作家瘦驼曾在妻子怀孕后查阅了大量资料。199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篇文章让他吃了定心丸。  【同期】  瘦驼 科普作家:那么这篇文章呢也是我们找了几千名女性作为志愿者,其中在他的研究期间,有800多人怀孕了,然后他追踪了这800多人,然后看她们怀孕的情况,她们接触显示器的情况,然后她们流产率多少,最终她们给出的结论是流产率的提高和接触电脑显示器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正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综合性医学期刊。自1991年这本杂志刊登了《电脑辐射和女性流产没有直接关系》的结论性报告后,这一结论被广泛地引用和传播。此后,学术界做也没有出现过更新的观点推翻这一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日常辐射并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市场热销的孕妇防辐射服也起不到防辐射的效果。那么这些市面上花样迭出的孕妇防辐射服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又该由谁来监管呢?  【同期】  瘦驼:既然它是一个产业,有那么多的厂家在做这个东西,但是我的确是没有找到任何一个能给出我一个答案的机构和标准。  【正文】  据记者调查,由于防辐射产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所以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防辐射服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也都还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因此对于市面上热销的防辐射服尽早给出权威的认定,给消费者一个明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 岛津EDX-LE取得环保局辐射豁免管理
    经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复函批示,自2011年3月21日起,岛津EDX-LE型能谱仪取得豁免管理,有效期为5年。鉴于其高安全性,使用及销售EDX-LE的单位可以免予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关于岛津EDX-LE实行豁免管理的复函》原件--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2011年3月21日 关于辐射安全许可证辐射工作单位在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活动前或其辐射安全许可证有效期终止前必须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及相关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逾期不申请的,不得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活动。摘自: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关于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豁免详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附录A 豁免条款 EDX-LE能够做什么?EDX-LE是一款专用于RoHS/ELV法规限制的有害元素筛选分析的X射线荧光分析装置。配备电子制冷(Si-PIN)检测器,因此在更低成本和更易维护的同时,通过全自动化分析实现可信度更高的分析。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多种样品测试,完全可以应对RoHS法规中所限制的有害元素的筛选分析。对于近几年来众多企业愈发关注的有害元素Cl的检测,通过EDX-LE筛选分析即可简单检测。因此,推荐该装置作为中国版RoHS第二阶段应对手段。 EDX-LE有哪些特点?◆标配了RoHS/ELV分析所需的各种功能◆配备了专门应对 RoHS法规有害5元素+氯元素 所需的筛选分析功能◆配备筛选轻松设定功能,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轻松自定义,操作简单方便◆超大样品室,大样品也可直接测定◆电制冷检测器,省去日常液氮维护 资料索取
  • 谁为防辐射服制定“屏蔽保护”?
    期待更多的国家标准能够跟得上突飞猛进的市场,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社会  市场上如日中天的防辐射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声浪。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关于“防辐射服起不到屏蔽作用”话音未落,日前,又有权威媒体调查称,这一类防辐射服,如果面对一个辐射源,能阻隔90%的辐射,但在多个辐射源时,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  “为了下一代的安全,我们穿还是不穿?”面对质疑,最不安的是消费者——这边商家言之凿凿防辐射产品有科学依据,那边权威媒体称有科学实验为证。到底谁更科学?公众迫切需要来自权威部门的声音。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的防辐射产品的标准多是生产企业自身定的,我国目前尚无防辐射产品的行业标准,也使得这一新兴产业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难归工业产品,防辐射服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因此处于监管真空,以至于今天被质疑有严重安全隐患时,我们迟迟等不到相关部门的说法,看不到监管部门的行动,只听到国家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人士说,防辐射标准还在起草,目前只是技术研究,要等有关机构拿出初稿、各方论证、国家审定通过后才能正式发布。  标准制定需要一定时间,只是,消费者和企业恐怕没有多少时间可等。因为,在等待的一年半载间,多少婴儿会问世?面对电磁辐射环境,孕妈们该如何选择?防辐射服的市场占有量非常巨大,一旦真有健康危害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确是一种“科学忽悠”甚至是“科学谎言”,需要立即叫停、市场禁入,以免造成更大危害 如果安全问题与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关,需要立即加大检测、加强监管,绝不能让不安全产品、不合格服装流入市场 如果这类产品没问题,也迫切需要权威部门拿出科学解释,开展科普知识,化解公众焦虑,保证行业、产业的发展。  当然,无论哪种行动,当务之急都必须有来自权威部门的声音,尽快确认孕妇防辐射服是否“伪产品”,相应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让退出与检测、监管做到严格而科学,整治混乱无序的市场。  从频谱仪、脑白金,到核酸营养,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让许多打着“科技创新”的新概念产品应运而生,其中也产生了一些“科学忽悠”甚至是“科学谎言”。诚然,产品的面世必会超前于标准的确定,监管的能力往往在解决问题中才能获得提高,民间举报、媒体监督更易先行一步发现问题,但对已经形成市场规模的产品及新兴行业及时关注、跟进、发布信息,缩短标准制定的时间差,是当前相关部门亟需提高的能力。防辐射产品市场火爆已有数年,城里准妈妈几乎人手一件孕妇防辐射服,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相关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难道不能更敏感、更主动吗?  行业标准缺失、滞后,监管部门缺位、无为,会让“科学忽悠”一次次上演,令消费者一回回伤财伤神,甚至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为了下一代的安全,期望防辐射服产品标准尽快出台。为了社会的安全,期待更多的国家标准能够跟得上突飞猛进的市场,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 防辐射服该穿,但得制定标准
    孕妇防辐射服反而使得人体的辐射强度增大?防辐射服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谎言”?上周末,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此,记者今天上午采访了本市放射科专家。专家建议我国的卫生部门、质检部门、消协等相关部门能开展合作,委托权威科研机构对防辐射服的有效性进行检测,并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从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事件回放】  防辐射服反使辐射强度增大  在央视《真相调查》节目中,一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子检测实验室的陈峰工程师做了两个实验。一是检验防辐射服对单一来源辐射的屏蔽效果,结果显示,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可以阻隔90%左右的辐射。另一个实验则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辐射环境,即辐射源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将防辐射服套在一块木板支架上模拟人体的穿着。结果发现,作用于“人体”的辐射强度反而有所增加。  对于这个实验结果,陈峰的解释是:电磁辐射会通过衣服的空隙进入防辐射服后面,由于被防辐射服阻隔,这些辐射无法反射出去,在防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反而导致作用于人体的辐射强度增大。  实验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这是让大多数人所没有想到的。报道指出,“市场上热销的防辐射服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谎言。 ”  【相关调查】  电脑电视辐射并无不利影响  如果像央视实验所表明的那样,穿防辐射服反而会在很多情况下增加辐射强度,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生活中电磁辐射无处不在,那么对于人体,特别是孕妇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上周末,科学松鼠会会员,科普作家“瘦驼”(网名)在果壳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孕妇要不要穿防辐射服? 》的文章。他表示,日常生活中,孕妇接触到的辐射都是非电离辐射。据瘦驼介绍,迄今为止,有关视屏终端(电脑和电视屏幕)和孕妇的最为广泛引用的大规模研究发表于1991年3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特蕾莎施奈尔为首的科学家对2430名女接线员进行了四年的跟踪,这些女性一半工作在显示器前,一半不在。在这四年里,有730人出现了882次怀孕。科学家们发现,与不工作在显示器前的女性相比,与显示器打交道的女性接收到了较多的频率为15KHz的甚低频辐射,而其他辐射的情况则没有区别。最终的结果是,在显示器前工作和不在显示器前工作的两组妇女在流产率上没有明显的不同 不管妇女每周在显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时,甚至整个孕期都这样工作,调查研究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孕妇并没有不利影响。  【专家观点】  多部门应合作制订行业标准  今天上午,记者就孕妇防辐射服问题采访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教授彭屹峰。对于央视报道的实验,彭教授认为,这个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不过,他个人认为孕妇还是有必要穿防辐射服的。这是因为,实验表明,质量好的防辐射服能够阻挡手机信号,让衣服内的手机接不到来电,这说明对于单源性辐射,质量过关的防辐射服能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 “当生活中出现强度较大的单源性辐射时,防辐射服对孕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彭屹峰表示,目前,之所以对孕妇防辐射服的必要性、质量问题没有科学定论,与我国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有很大关系。为此,他呼吁我国的卫生部门、质检部门、消协等相关部门能开展合作,委托权威科研机构对防辐射服的有效性进行检测,并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从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 防辐射服实验争议:60家企业联合再检测
    北京的寒冬让田凯觉得有些冷,但却比不上防辐射服装行业近日的遭遇所带给他的寒意。作为上海银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他最近几天的工作就是高频率地接电话,从媒体到企业,询问的话题只有一个:关于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真相调查》对孕妇防辐射服是否有用的报道。  提起银盾纺织人们或者有些陌生,但其防辐射服品牌“优加”是被很多消费者所熟知。12月17日,央视请到某电子检测实验室对孕妇防辐射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孕妇防辐射服对来自于单一方向的辐射源确实有九成以上的屏蔽作用,但对现实生活中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辐射来源,防辐射服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  就是这样一个调查报道让田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央视的调查与实验结果是片面的,我们整个行业对这个报道有质疑。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媒体,我们认为其调查应该有权威性,但很遗憾,此次调查非常不准确,实验漏洞百出。”田凯语气急迫。  与田凯持相同态度的还有上海十月妈咪的战略总监卫达。“央视做的实验太片面,甚至有些断章取义,不够严谨。”他说。  企业的质疑  报道中的中科院推荐的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实为“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企业实验室  “(央视)这个报道让我们措手不及。”据田凯回忆,17日当晚就有小企业的朋友打电话询问怎么办。“央视的报道是17日晚,18日大概60多个厂家在上海开了行业会,包括我们优加、十月妈咪及奇妮等防辐射服品牌。大家在商讨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已经有消费者打电话来咨询,也有退货的情况,我们会尽量解释,如果坚持退货我们也会为其办理。”田凯进一步表示目前企业销售已经受到了影响。  “这对行业绝对是个冲击。三个月的行业冰冻期避免不了,很多小企业甚至为此关门。” 田凯很肯定,“我们内部对这个报道也提出了几点质疑,包括实验机构的权威性及背后的动机等,这都让我们不解。”  在田凯看来,央视在节目中所用的中科院推荐的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实为“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企业实验室。“我们今天打电话过去,该公司前台很爽快的就表示央视节目关于防辐射服的实验是他们所做,但是这样一个实验室是否有资质?又是否是中科院推荐?难道中科院没有能力做这样的实验么?这个公司实际上是移动业务运营商,我们真不知道央视为什么找这样的实验室。”  如果说实验室的权威性是质疑之一,实验的做法也让防辐射服的企业觉得不解。“实验室环境并非是检测电磁辐射的标准实验室,何况他们的测试仪器是定向接受装置,非多向测试结果,实验发射天线设置在信号接收装置的正上方,这种电磁波发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存在。这就是伪命题嘛!”田凯质疑道。  已退休的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下属上海测试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黎国栋对央视的实验结果也不认可。“央视所请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不科学。退休前我一直在上海检测中心做电磁辐射的研究,这次实验的测试环境有问题,所以结果待考证。”  目前,优加及十月妈咪等几家大防辐射品牌已经联合其他近60家行业企业将样品送往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及中国上海测试中心进行联合检测,试验结果将在12月20日得出。  行业标准欠缺  防辐射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军转民后一直被质疑其防辐射效果  “我们一定会就此事进行维权,具体的形式和程度将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田凯很肯定。“不排除呼吁协会联合其他企业集体进行维权。”  据卫达介绍,防辐射服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军转民的,此前一直是军方应用,转为民用之后也一直被质疑其防辐射效果。“差不多每隔两年就会被质疑吧!但是这次根本就没有采访到我们企业和业内真正的专家。”  田凯则表示质疑的间隔甚至是每年一次,已经习惯了。“但我们的销量越来越大。这比我们去解释更有说服力。”  据田凯介绍,目前整个防辐射服装行业可以称得上有品牌的企业大概有六十几家,年销售额大概有50亿。“添香、优加、十月妈咪、奇妮及婷美等应该排在前五位,但是具体排名没法确定,这五家的销售额应该能占到整个行业的六成吧。”  最让田凯和卫达头疼的是目前确实没有行业标准。“我们从前年就开始做标准制定的推动,也成立了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起方包括高校、专家、服装企业、面料企业等多方,有优加、奇妮、3M等很多公司,目的就是真正有一个国家认可的防辐射服装行业标准出台,这个服装方面的标准明年上半年应该就能出来,相信有了这个标准会让行业更健康。”  “这也是好事吧!冬天来了,意味着春天也临近了。我们不认为这样一个‘实验陷阱’能让行业萎缩,我们等待实验结果,再做维权。”田凯表示。
  • 防辐射服《真相调查》爆真相:幕后推手现形
    新闻专题: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防辐射服成“皇帝新装”  关于央视《真相调查》防辐射服报道,再爆猛料:节目当事人——陈锋工程师承认实验偏离客观公正,方舟子承认是节目幕后指使策划。  方舟子微博承认:央视的那挡节目实际上是我帮助他们做的  12月20日,方舟子在网易微博(http://t.163.com/chat/maternitydress)上公开承认:央视的那挡节目(2011年12月17日央视《真相调查》防辐射服)实际上是我帮助他们做的。(下图为截图)  陈锋工程师博客承认:新闻报道中的实验是极端情况,存在主观故意  《真相调查》当事人、实验者,近日通过“陈锋实验室”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19611382),以《关于防辐射服问题汇总澄清》为题,对当天的实验及防辐射服问题进行了专门澄清,全文摘录如下:  总的问题澄清:  1) 日常电磁环境的辐射水平对人体是无害的   2) 防辐射服具有屏蔽效果   3) 新闻中的实验是一组研究探索性实验的其中两种极端情况   4) 除了第一条,日常电磁环境是安全的,不提供其他实验结论。  问:防辐射服有用吗?  答:总的来说,多数防辐射服采用内嵌金属纤维,对垂直照射的电磁波有屏蔽效果。问题核心不在屏蔽服是否有用,而在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电磁环境是否安全。从目前WHO和ICNIRP的标准和研究报告来看,没有证据表明日常工作生活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在这种安全情况下,防辐射服的作用就是求个心安。  问:新闻短片中的实验是怎么做的?  答:由于没有相关防辐射服测试标准,采访中进行了一组研究探索性实验。由于新闻长度限制,没有播出所有试验。  实验步骤:首先在没有屏蔽服情况下测试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损耗作为参考值0 然后保持天线位置不动,将屏蔽服罩在接收天线上,测试损耗值,结果显示为与参考值之差,是相对值,大致体现防辐射服的屏蔽效果。  问:防辐射服有可能比不穿更差吗?这是实验结论吗?  答:虽然极少出现,但是有可能的,片中播放的是两个极端试验描述这种情况。  这两个实验的发射天线置于天花板,模拟辐射源是来自人体上方的近场耦合。由于实验中未使用仿真人(模拟人体环境),电磁波可以从领口直接照射接收天线,因此结果很差,仅有10dB(所说的90%),更差的一种情况是调整防辐射服与天线的相对位置(挺难找到位置),使反射的电磁波尽量聚焦在接收天线上,绝对不是说信号的接收能量大于发射,这不符合能量守恒。这是一个相对值,是接收天线的前后两种状态的测试功率对比...通俗的说,这是把防辐射服当做一个抛物面天线(如卫星天线)的“锅”。  其它的实验模拟垂直照射,屏蔽效果有可能在40dB(所谓的99.99%)以上,这也是目前多数厂家所采用的测试。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衍射情况,可以绕过障碍和缝隙传播,这在一些未播出的试验中也有涉及。  问:什么人要穿防辐射服?  答:日常电磁辐射水平一般来说对人体不构成伤害。只有从事某些电磁辐射(甚至电离辐射)较大的职业,需要工作中穿着专业屏蔽服,与市面一般防辐射服不同。  问:屏蔽服遮住腹部胎儿位置就足够吗?  答:日常电磁辐射不会直接作用于胎儿,而是通过母体。如果母体安全,胎儿就安全。如果需要防护,远离已知工业和军事辐射源是最佳选择。  “打假斗士”方舟子:如此为哪般  方舟子防辐射服打假,由来已久,闹得最凶的一次,可见11月份诸多媒体报道。在遭到相关专家、学者的质疑后,此番,方斗士借助国家级媒体工具,假借极端实验,去完成自身夙愿,可谓工于心计,费心费力,如此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真实意图耐人寻味。  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者,弃自身的专业研究,而积极投身打假事业,这个事情本身就令人疑惑不解。置疑李开复先生的学历、大力提倡转基因食品、抨击中医理论,无所不能的方先生,在创造一个个事件的同时,倒让我们恍惚看到方先生“聚光灯下好生活”的超级演员一面。著名传播人王利芬女士,曾在微博上这样跟方先生说过:“我建议方舟子把精力、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集中在一些更有意义的需要追根求源的事情上”。  反思: 不能让所谓“名人”成为要挟中国进步的绊脚石  中国是法制社会,规范规则的制定与完善,高于一切。任何非法违规的事情,当有主管部门审定、处理。名人即便真心“打假举报”,也应依据政策法规,按正常渠道举报,交主管部门处理。动用名气,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甚至误导中央权威媒体,这些做法,已然触犯了中国的正常行政秩序,干扰了国家法制法规的正常实施。但愿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不要让名人成为中国制度多年辛苦建设的破坏者。
  • 防辐射服行业标准或明年出台
    ● 方舟子直斥是场商业骗局 商家辩称,中国特殊环境使其发展迅速  ● 防辐射产品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处于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  央视的“真相调查”使得防辐射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12月22日,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召开发布会称,之前央视的报道对防辐射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防辐射服“无用论”或“有害论”是错误的。  双方的各执一词,使得防辐射服的真相越发扑朔迷离。  防辐射业讨说法  12月17日,央视《真相调查》记者对被宣传可防99.9%辐射的防辐射服进行实验,发现在有一个辐射源情况下防辐射服能够阻隔90%的辐射,但在有多个辐射源的情况下,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  针对央视的报道内容,上海防辐射协会在声明中表示,报道中演示的试验是在非专业场合,由非专业人士,用非专业方法得出的结果,如果由此就得出防电磁辐射服“无作用”论,或穿着防电磁辐射服“有害”论,都是极其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是在误导媒体和消费者。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陆福敏在声明中表示,“防辐射服对孕妇有作用是肯定的”。陆福敏表示,此前他们已对市场上众多品牌的孕妇防辐射服进行防电磁辐射试验,包括吊带、马甲等款式,发现市面上的防辐射服能够遮挡大部分的电磁辐射。但她也强调,防辐射服装不可能100%防辐射,而且防辐射服装只能保护被覆盖的区域,裸露在外的头部和手部仍会受到电磁辐射。  不过,上海防辐射协会秘书长、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商思善也坦言,目前中国防辐射服装市场良莠不齐,防护效果很“杂”,的确存在有的防辐射服装防护效果虚夸现象。  皇帝的新装穿不穿  对于双方各执一词的说法,现已退休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原所长王作元对《国际金融报》指出,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前者包括的放射性核素等对人体具有伤害性,后者包括的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不过业界对此并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上的防辐射服对这两类辐射都没有任何作用,穿不穿没什么影响”。  电磁专家、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副所长郑军奇在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科普”进行“政务微访谈”时也认为,穿不穿防辐射服影响都不大,据他所知,国外并没有防辐射服产品。  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甚至直斥,防辐射服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辐射的不了解和盲目恐慌,导演的一场商业骗局。  但十月妈咪战略总监卫达对此并不认同。他称,国外并不是没有防辐射服,而是比较少,防辐射服在中国发展迅速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一方面,中国的电磁环境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习惯性需求,中国对孕期及孕后比较注重,像‘坐月子’就是中国独有的”。  “个别人发布的所谓防电磁辐射服是骗局的言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昨日,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理事兼发言人黄建华表示,据企业反映的情况显示,央视节目播出后,防辐射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大型商场、超市对于防辐射服装均实行下架和暂停销售策略,许多已经购买防辐射服的消费者纷纷要求退货,目前整个行业“人心惶惶”。  卫达也向记者坦言,该报道确实对销售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客户跑到店里询问,一些潜在客户则持观望状态。  行业标准或明年出台  事实上,自防辐射服诞生之日起,争议就一直未曾间断。据卫达介绍,防辐射服此前一直是军方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军转民的,此后其效果一直被质疑。  分析人士认为,行业标准和监管的缺失是防辐射服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防辐射产品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并没有相关行业标准出台,且它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 防辐射服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还处于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  对此,黄建华表示,“防辐射服并不是没有监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在防辐射纺织品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制定出了关于纱线、面料、测试方法、职业用防辐射服装等众多标准,并有数项标准在编制中。”  卫达也表示,防辐射服装行业标准可能在明年出台,届时,行业将更规范,一些良莠不齐的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不过,记者了解到,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成立于今年6月,主要会员为60多家民用防辐射服装生产商及防辐射面料制造商。因此,一些相关人士认为,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或代表了防辐射服装生产商的利益,此次出面澄清或是对于防辐射服装市场的“救市之举”。
  • 搭“核辐射”顺风车 电磁辐射检测仪热销国内市场
    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京城辐射环境信息引起市民对于生活环境中辐射指数的关注,部分市民还自购仪器自行测量电磁辐射。23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测试仪器技术标价不一且规格混乱,还有人借“核辐射好帮手”推销。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市民自测辐射行为并不可取。  检测仪称能测“核辐射”  热销辐射测试仪、钻石信誉电磁辐射检测笔、台湾原产电磁辐射测试仪……在淘宝网输入“辐射”二字,各种广告语扑面而来。日本地震后,平日无人问津的辐射检测仪搭上了“核辐射”的顺风车,销路大开。仅以电磁辐射测试仪为例,这种仪器价格从八九元到上百元、上万元不等,一款声称从德国进口的标价36000元。而一款198元的家用测试仪一个月内竟卖出182件,还有一款来自香港的电磁辐射检测仪称是“核辐射好帮手”。而据专家介绍,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与核辐射无关。  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产品的各种技术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仪器测量频宽是50赫兹到3000兆赫兹,也有仪器的频宽为50赫兹到5000兆赫兹,有些厂家自行规定了低频和高频,低频为5赫兹到40万赫兹,高频则为30兆赫兹到2000兆赫兹。不仅如此,仪器误差也不同,有的是3%,有的是5%。  而专业人士指出,应该根据辐射源的频率来选择测试仪的频宽。而对于低频和高频的区分,厂家的划分也不科学。一般来说,超低频有不同限值,用的较多的是50赫兹或者100赫兹。高频则是10万赫兹到30兆赫兹,30兆到300兆为超高频,300兆到30万兆属于微波频率。  专业机构1500元起测  目前,北京市环保局并无附属的对外测试电磁辐射的单位,市场上活跃的一般是第三方检测机构。  “主要是测‘房’测‘站’。”一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测的数据大多是用来打官司用的,有测小区附近的高压线电磁场的,有测机房和设备的,还有居住在变电站或者手机基站附近的居民也要求测试辐射环境。他们一般会根据客户所处的地段和要求,测量出电场或者磁场强度、功率密度,并出具一份报告。  这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因为个人测试的数据并未经过CMA国家计量认证,不具有法律效力,居民打官司时还得请专业公司来测。  由于是专业测试,这些机构的开价也不低。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中心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测试一般3个点起测,一个点500元,一次至少1500元。另一家检测机构谱天测试中心同样是3个点1500元起测。工作人员还“关照”记者:“如果个人测,我们能优惠点。如果是开发商或者物业委托,就走对公价格,自然要贵点。”据了解,该机构给小区做一个环境评价,平均价格是3万元到4万元。  电磁辐射环境有国标  对于自测电磁辐射行为,专业人士指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中心的一位金姓工程师告诉记者,检测设备购买后得先拿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做检定,之后才会使用,使用过程中也会按固定周期拿去检定,以保证仪器的灵敏度。市民个人购买仪器检测,在准度上就无法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辐射环境才算正常?环保部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指出,在30兆赫兹到3000兆赫兹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电磁场功率密度的标准限值为0.4瓦每平方米,低于这一数值才比较安全。关于超高压选变电设置的工频电场、磁场强度限值,我国推荐0.1毫特斯拉作为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  金工程师还建议,市面上的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仪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性能差别很大。且电磁辐射受环境影响因素很大,即使误差较大也难以识别,测出来的数据并没有说服力。如果真有这方面需要,建议市民邀请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去测试。  相关链接:  受日本核危机影响 核辐射检测仪器需求大增  韩国没有可批量检测商品的大型核辐射检测设备  日本强震 韩国“哄抢”核辐射测量仪
  • 防辐射服无国标优劣难断 商家指责央视太偏激
    由于缺乏国家标准,防辐射服到底有没有效果仍然缺乏权威结论。  关注孕妇防辐射  近日,央视报道称,时下流行的孕妇防辐射服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起到防辐射的作用,有时甚至还会收集辐射,对孕妇产生不良影响。  记者昨日采访了深圳的孕妇、防辐射装商家、厂家和医生,发现在该不该穿防辐射服这点上,各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他们就发现了防辐射服其实起不到防辐射的作用。有孕妇表示,希望在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权威意见,并且在没有相关标准的时候,能够立法对孕妇给予更多细致的照顾。  央视报道引争议  央视《真相调查》栏目上周一期节目,使不少准妈妈都着了慌,该节目找到专业检测机构对防辐射服进行检测,并在节目中披露:市场上大打科技牌的所谓防辐射服可能不但不会阻挡射线,还会“锁住”漏入防辐射服内的辐射线,使其增强几倍作用于孕妇身体。一石激起千层浪,防辐射服该不该穿成了广大妈妈们热议的话题。真的要因为一期节目脱掉已经穿上的防辐射服吗?穿上真的一点作用都不起吗?是脱掉好还是穿上好?准妈妈们莫衷一是。  商家称报道太偏激  昨天记者在东门步行街专门找了几家孕妇用品店进行采访。在东门茂业五楼的一家孕妇服装专区,一排孕妇防辐射服被放在了柜台最显著的路口处。防辐射服一件件挂在衣架上,如果不是旁边“防辐射服”的字样提醒,还真看不出来是带防辐射功能的。然而其价格却贵得让人咂舌,一件普通的金属隔离防辐射服,开价就要800多元,而一件银离子防辐射服,要卖到1800元。销售小姐称他们也注意到了最近媒体的报道,但从销售情况看,生意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那个说法(防辐射服不防辐射)太偏激了,你看,”销售小姐指着防辐射服的前摆,“这个对着电脑、电视,肯定是会有作用的。”  记者走访了东门的其他几家孕妇装店,都称相关服饰的销售影响不大。  厂家:说我们的产品不行等于否定权威检验部门  那么防辐射服的生产厂家是否受到了相关媒体消息的影响呢?记者找到了深圳市鑫康意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业界颇有一定知名度,曾获得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颁发的“中国著名品牌”和“中国名优产品”称号。公司网站上介绍,其“所生产世界先进的屏蔽电磁波辐射材料,屏蔽效果达到了99.9%, 通过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所、上海检测中心等权威机构认证,并于2004年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记者昨日电话采访到公司市场部的冯经理,冯经理称这些天公司的销售确实受到央视报道的影响。但冯经理强调说,他们的产品通过了上海权威部门的检验。“如果你说我们的产品不行,那等于说否定了权威部门,那些部门也就该关门了。”  “你们的产品是根据什么标准生产的?”记者问。对此,冯经理说,他们生产的防辐射服不属于服装行业,目前国家也没有相关标准。冯经理说,对防辐射服的质疑此前也有过,但都是阶段性的,最后是广大孕妇认准了产品,还是会去买。  孕妇: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权威说法  曾女士前段时间花了800多元买了一款专业防辐射服,但穿上之后,发现并不能起到隔离辐射的作用,把手机放在衣服底下,照样有信号,因此李女士穿了一回就脱了。  余女士则表示还得继续穿。她说自己买的是一千多元的牌子货,“我从一些专业书上看到,说防辐射服不能全防辐射,但作用还是能起到一点的。”但余女士不敢脱下防辐射服,因为单位最近有近十个女同事怀孕,最后都无一例外地流产了,她们都是在电脑前工作的。余女士表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权威说法,不能穿就干脆不允许厂家生产。  专家:早两年就测出防辐射服不合格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一位专家昨天接受记者采访。他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深圳就有一家专业生产防辐射器具的厂家委托他们进行过检测,检测结果是不合格,“由于现实环境中辐射源太复杂,他们生产的孕妇防辐射服,达不到防辐射的目的”。这位专家表示,国家目前没有针对防辐射服的标准,政府也没有组织过相关检测,他们当时建议厂家不要生产。由于不是政府组织的检测,只是厂家试验性委托,检测结果没有对社会公布。  医生:现实生活中辐射源太多 全部防住不可能  深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生李教授告诉记者,就她个人而言,她认为央视报道的可信度非常高,现实生活中辐射源太多,要全部防住不可能,但她认为孕妇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穿防辐射服。她自己也做过实验,高质量的防辐射服对单源性辐射,比如说打手机时,阻挡辐射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总的来说,还应靠孕妇自己有意识地远离辐射源,减少与电脑的接触时间。
  • 防辐射服一个美丽的谎言
    近几年有一种号称是专门为孕妇设计的防辐射服开始热销,各类的防辐射广告也是让人真假难辩。然而,央视《真相调查》记者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12月18日《法制晚报》)  随着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电器的日渐增多,电磁辐射越来越引发公众焦虑。于是,各类防辐射服应运而生,销量节节攀升。对于准妈妈这一特殊群体来说,防辐射服几乎成了标准配备。当然,对于商家宣称“抵挡99.99%乃至99.9999%的辐射”云云,许多准爸妈们也是将信将疑,但出于“求平安”的心理暗示,还是对防辐射服趋之若鹜,甚至没怀孕就开始穿,只当做预防。  然而,央视调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实验证明,市面上的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有一定效果的,但由于生活中辐射源不是单一的,而且也不是一个方向,只有穿着像宇航服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现有的各类防辐射服不仅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因为辐射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后,无法反射出去,便在防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使得辐射强度增大作用于人体。  一言以蔽之,所谓孕妇防辐射服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谎言。防辐射服就好像寓言中那个并不存在的“皇帝新装”,虚构出一种健康和安全的幻觉。如今,值得追问的是,这个谎言是怎样炼成的?  标准滞后和监管失位难辞其咎。防辐射服已在市场上热销多年,相关的行业标准却至今难产。由于其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处在监管空白,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衡量和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屏蔽效能进行抽样检测。于是,商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会宣称材质使用金属纤维,一会儿又整出个“银离子”的概念,玄乎的专业名词和夸张的宣传手法很能起到鼓动效果,让消费者乖乖地掏腰包。  权威科普声音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关于电磁辐射有无无害和防辐射服有没有用都存在不同声音。这厢专家表示,一般家庭的电磁辐射强度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防护标准,根本无需担心 那厢就有学者提出,在孕期受到电磁辐射的过度影响,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前不久,国内著名的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孕妇防辐射服是中国特有的商业骗局,马上就遭到了一些专家的反驳。两派说法各执一词,让公众如坠云雾,由于相关部门迟迟没有给出权威说法,人们只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先穿上再说。  寓言中,天真的孩子戳穿了“皇帝的新装” 现实中,我们需要有关部门站出来叫停防辐射服骗局。一方面,尽快出台防辐射服的国家标准,整顿行业乱象,制止虚假宣传,将其纳入规范的监管体系 同时,对电磁辐射的危害进行权威论证,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防护知识,让防辐射不再是雾里看花。
  • 分析检测防辐射服国标缺失 监管更要科普常识
    事件:专家、央视联手“打假”  近日,国内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将矛头直指孕妇防辐射服:“这是中国特有的商业骗局!日常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即便有影响,所谓防辐射服也起不到屏蔽作用,要穿包裹全身的专业防辐射服才行。”方舟子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央视调查对被宣传可防99.9%辐射的防辐射服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一个辐射源情况下防辐射服能够阻隔90%的辐射,但有多个辐射源的情况下,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因为,现实中的辐射源从来不会如实验室中那么单一,多辐射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位专业人员表示,防辐射服的效果在实验室里几分钟就完成的检测,无奈没有权威的数据标准对照判断产品的合格性。  又是标准!此前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让人们对落后的国家标准忧心忡忡。由于防辐射产品是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防辐射服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还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  有关机构:检测国标还在制定中  获悉,我国仅在2009年12月出台了一个《微波屏蔽防护服》的推荐性标准,没有针对整个防辐射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产品的标准都是生产企业自己定的,每个企业制定的标准都不一样。  由于缺乏相关的衡量标准,因此没有相关部门对其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市场上出售的防辐射成品的屏蔽效能进行抽样检测,这使得外界对于目前防辐射服有了质疑的声音。  国家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顾红烽表示,目前,关于防辐射服的检测国标还在制定中,有关部门尚没有对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量化。  科学专家:制定防辐射服质量标准“不靠谱”  科学家早已明示,现实中的辐射,不足以对孕妇造成危害,而此次再次言明,所谓防辐射服,并未能诞生理想效果。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为电离辐射,如医院X光照射、核辐射等。“阻挡对人体有害的电离辐射需要通过专业铅衣,市场上的防辐射孕妇装根本不能实现阻挡电离辐射的作用。”并且,电磁辐射可以绕过障碍物,要利用防辐射服来阻挡电磁辐射,也需要“全封闭”才能达到效果,否则,“电离辐射还是会通过袖口、后背、脖颈等处的空隙‘乘虚而入’。”  据著名科普专家方舟子介绍,他一直关注此事的发展,并在网上了解到,有企业正在呼吁制定防辐射孕妇装的国家标准,他对此事非常地反对。“如果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就会误导消费者,让人们以为这是有用的,之所以没有起作用,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但事实却是,日常防辐射服根本没有效果与质量问题无关。”  分析检测 要监管更要科普常识  新兴产业,并不是失管的理由。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市场上新产品层出不穷。如果因其新而不管,因其无标准而不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消费者必须随时处在风险中?每一个行业,一个良性的市场秩序,是多么迫切。就整个分析检测行业而言,我们需要一个权威解释与合理的监管秩序,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叫“科普常识”的普及。
  • 中消协测试孕妇防辐射服:款式很重要 一般用不着
    7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针对21款孕妇防辐射服装开展的比较试验结果:价格昂贵的银纤维材料防辐射服装与普通的金属材质防辐射服装相比,性能并无明显差别,而服装款式对防护效果的影响更大。中消协还指出,只有少数工作环境特殊的孕妇才可能需要穿防辐射服装。  比试21款高中低档样品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普遍存在着电磁场。日常生活家电产品(手机、电脑、仪器仪表、微波炉、电磁炉等)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对电磁辐射的危害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使得孕妇防辐射服愈发受到公众的关注,防辐射服行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完整的孕妇防辐射服产业链,孕妇防辐射服产品已初步呈现出品牌化和规模化的特征,产品更新迭代频繁。  面料是主宰防辐射服科技含量的关键要素,也是决定其产品价值、防护能力的直接因素。服装的防辐射服面料由最初的铜镍涂层材质,逐步发展到金属纤维、银纤维。一代铜镍涂层材质防辐射服目前仅被允许在工业领域使用 二代金属纤维防辐射服虽然具有透气性、屏蔽效果较好等特点,但由于其金属丝易折断、不耐洗涤、舒适性差等问题,也逐渐被市场淘汰 三代银纤维防辐射服舒适度高、韧性更强,具有较好的防辐射以及耐洗性能,成为了时下相对主流的孕妇防辐射服产品。  2016年1-5月,中消协对实体店和互联网销售的防辐射服开展了比较试验,分析了目前市场上不同价位、不同款式、不同材质的孕妇防辐射服对生活及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各频率电磁波的屏蔽效果,并对比样品单次洗涤后电磁波屏蔽效果的变化。  比较试验样品是消协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北京市实体店(大型商场)和互联网销售渠道随机购买。所购样品主要涉及市场上主流的两大类型材质,即银纤维防辐射服和金属纤维防辐射服。样品总数为21款,涉及品牌11个,覆盖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品牌。  样品价格涉及3个区间:400元/件以下10款,400-1000元/件8款,1000-1500元/件3款。款式包括马甲裙(无袖,肩部、背部覆盖)、吊带(无袖,背部覆盖,肩部无覆盖)、肚兜(无袖,背部、臀部无覆盖),基本涵盖了现有的孕妇防辐射服种类。同时,也购买了2款专用的劳动防护服装,分别为防辐射大褂和防辐射工装。  试验项目完整全面  由于国家目前尚未出台日常用防辐射服装标准,故本次比较试验参考GB/T 23463-2009《防护服装 微波辐射防护服》标准搭建测试系统,实验中选择入射电磁场频率分别为100-500MHz、500-1000MHz、2.45GHz,基本涵盖了目前生活场所存在的主要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  据介绍,在上述国家标准中,测试位置包括头部,胸部和下腹部,而由于样品防辐射服、不包括头部防护部分,因此本项目的测试过程中只检测对腹部、胸部的屏蔽效能。  日常穿着的防辐射服免不了需要洗涤,因此本次比较试验还测试比较了不同的洗涤方式可能造成屏蔽效果的变化。实验中,所有防辐射服样品都分别经历机洗、手洗这两种洗涤方式的单次洗涤。  三项比试结果  结果一  多数产品防护效果不错  试验结果显示,防辐射服样品对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工频交变电场(50Hz)普遍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 大部分样品对2.45GHz电磁波具有较明显的屏蔽效果 对于100MHz-2.45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则较低。  结果二  洗涤后也不影响防护性能  洗涤对服装有较为复杂的作用。一方面,洗涤可能造成面料缩水,由此可能造成服装对人体覆盖面积的减小,但洗涤造成的面料缩水也有可能提高服装内部纤维的密度,进一步提升面料的屏蔽能力。另一方面,过度的洗涤有可能会造成面料中银离子的脱落,或金属纤维的断裂,造成面料屏蔽效能降低的现象。所以,不同的服装在经过洗涤后,屏蔽效能的变化不尽相同。  整体上看,多数样品手洗后的屏蔽效能高于机洗样品,说明制造商对消费者给出的洗涤建议确实能够在保证服装防护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服装的清洁作用。单次洗涤(机洗、手洗)并不会明显降低电磁波的防护能力。  结果三  款式比面料影响更大  银纤维虽然具有较好的舒适性,但与采用金属纤维面料的服装样品相比,其屏蔽效能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不过因其面料含有银离子,服装价位相对较高。  通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服装防辐射屏蔽效能的主要因素是服装款式。整体上看,服装的开口(领口、袖口、下摆等)越小,长度越长,其屏蔽效能越好。专用的劳动防护服装的领口、下摆、袖口、裤口都收口,大褂的衣长较长,因此对电磁波有较好的屏蔽效果。  肚兜对正面入射的电磁波的防护性能较好,但对背面入射的电磁波没有任何效果,因此只适用于需要正面对电磁波辐射源的环境下穿用。较长的马甲裙对腹部的防护较好,但现有的孕妇防辐射服产品,为了穿着方便,往往采用低领口,腋下开口过大的款式,且服装的下摆往往较高,难以实现对胸部和下腹部的良好的防护。  ●消费提醒  特殊环境才需穿防护服  中消协表示,消费者应科学、理性面对电磁辐射。日常生活中,电脑、手机、微波炉、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以及电气线路和通讯基站等都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目前,针对环境中电磁波已有相关安全标准进行规定和规范。GB 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规范了人们经常居住和活动场所的环境电磁辐射,但不包括职业辐射和射频、微波治疗需要的辐射。因此,在一些特定区域,如计算机房、医院、仪器仪表间等电子电路分布密集的场所,或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测试证明环境中确有较高能量电磁波的,建议在必要时使用具有较好屏蔽效能的防护服产品进行适当防护。  电磁辐射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关键在于暴露的时间和强度,孕妇所接触的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生活中常用的电视、电脑及手机及家用电器,国家对这些家电及通讯产品的电磁辐射都有严格的要求,合格产品对人体是安全的。如果是在特定的工作场所,例如存在较强电磁波辐射的工作场所,或经检测证明环境中确有较高能量电磁波的场所,则应使用具有较好屏蔽效能的防护服产品。
  • 北京众星联恒公司发布桌面超快等离子体X射线动态诊断装置——FemtoX II
    北京众星联恒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以来致力于x射线科研设备领域的销售和服务,积累了充分的高尖端x射线产品资源以及技术经验。 2016年10月8日北京众星联恒公司正式发布推出商业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等离子体x射线动态诊断设备——femtox ii,该产品已经在中科院及国内高校得到应用。激光等离子体脉冲式超快x射线辐射源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顶级实验室具有了超微、超亮、高信噪比和高稳定性的特点,加上其装置的低成本优势,已经成为同步辐射光源在超快领域的有效补充。 特别是使用飞秒超短超强激光与靶相互作用时,x射线的脉冲宽度与激光的时间相当,加上x射线和驱动激光之间天然的时间同步性,使这种飞秒激光超快x射线辐射源具有飞秒时间分辨的物质动态解析能力。这种具有超快特点、较高空间分辨、较好单色性的x射线源在时间分辨的超快x射线泵浦探测实验、相称成像的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随着超快激光驱动x射线研究领域多项瓶颈的突破,目前我们获得的各项束流指标均达到世界最高值,并已经展开了实际的应用,填补了我国在超快单色x射线时空动力学诊断领域的空白。图一 激光脉冲泵浦--超快x射线探针的诊断装置光路图示例图二 femtox ii 装置实物图
  • 穿或不穿辐射都在那里 专家:防辐射服无用亦无害
    近日,央视曝光穿孕妇防辐射服会增加衣内辐射强度,引起市民们普遍关注。孕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效果?对人体是否有害?12月21日,新民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郑军奇,他表示孕妇所穿的防辐射服在“抵御”电磁辐射时无用亦无害,普通市民远离手机、无线网络、高压电线等才是避免电磁辐射的“王道”。  孕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害?  根据央视报道,根据电磁辐射的原理,在未穿孕妇防辐射服时,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但是如果穿了孕妇防辐射服,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孕妇防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辐射反而会增大强度作用于人体。  对此,郑军奇表示,这种辐射叠加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不过在叠加的过程中,辐射也在减弱,减弱和叠加的可能性是并存的”。根据实验显示,没穿孕妇防辐射服的受辐射影响的值是均等平稳的,穿了以后数值就会出现波形状,有波峰有波谷,“所以影响是不确定的,只能说改变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能说就是有害的”。  孕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用?  郑军奇直言,孕妇防辐射服其实是没有用的,“电磁辐射来自四面八方,单凭一个面是无法抵挡所有辐射的”。据介绍,防辐射服主要通过改变辐射的方向来减小辐射影响。对来自于单一方向的辐射源是有效的,但对于来自多个方向的电磁辐射来源,孕妇防辐射服就很难起到全方位的防护作用。  “这种对于辐射方向的改变,自己一个转身、身边多一把金属的椅子等等都会造成这样的改变”,郑军奇认为,孕妇防辐射服可能对市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
  • 核医学专家称市售防辐射服对孕妇基本无用
    女士怀孕后,因为现代生活中电磁辐射过多,一般会穿上防辐射服。各类防辐射服大量地涌入市场,防辐射服的销量节节攀升,尤其是在都市,防辐射服几乎成了每个准妈妈的标准配备。防辐射服真能防止辐射吗?日前,经过记者调查,发现防辐射服可能导致辐射变强。  单方向辐射可防止  据记者调查,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服主要由金属纤维和银离子两种材质构成。商家宣传,金属纤维能抵挡99.99%的辐射,银离子能够抵挡99.9999%的辐射。  记者通过中科院的推荐,找到了一家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电子检测的实验室,对一件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进行检测。校准好仪器后,工程师陈峰将防辐射服挡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中间。实验发现,90%的辐射被防辐射服屏蔽。  防辐射服内部分地方辐射变强  记者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辐射源都不是单一的,而且也不是一个方向的。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防辐射服还有效果吗?陈峰介绍,现实生活中,因为辐射源众多,辐射服内有些地方的辐射反而变大。  实验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防护作用,反而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因为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  陈峰说,对于母体来说,不会因为穿了防辐射服接收的电磁辐射就会减少,但对母体内部的胎儿来说,现在还无法确定。  现实生活辐射低于防护标准  据了解,我国环保部门在1988年就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记者来到一间标准的开放式办公室,对这间办公室的电磁辐射值进行了测算。测算后,陈峰表示,办公室里的辐射值比标准低100多倍,可以说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随后记者又找到了一孕妇家进行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家庭的电磁辐射强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防护标准。  科普作家瘦驼称,199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电脑辐射和女性流产没有直接关系》的结论性报告,文章称找了800多名怀孕女性,经过追踪了解,最终她们给出的结论是,流产率的提高和接触电脑显示器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 专家说法  防辐射服“基本没作用”  刚刚怀孕2个月的市民吴女士上周末买了一件防辐射服,吴女士说,周围的朋友、同事只要一怀孕,就都会买一件或借件防辐射服穿上,这也成了怀孕女性特有的“制服”,“主要还是心理作用,以防万一”。  昨晚(12月18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马谭源介绍,市面上销售的诸如金属纤维、银离子等材质的防辐射服,对孕妇防辐射“基本上没有作用”。  马谭源说,事实上,专门的医用防护服是用铅制作的,很重,而且它主要是针对固定的放射源来进行防护。但在人们的生活中,辐射来自方方面面,电脑上网、手机打电话、看电视等,都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不过孕妇不必对它们过于担心,因为它们的辐射量都非常小,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即使是集中在一起,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据他介绍,生活周边都有辐射存在,最多的其实是来自宇宙的射线,比如地表就有辐射,但这些辐射不可避免,目前也没有办法防护,手机、电脑等电磁辐射在它们面前都是“小儿科”。  马谭源表示,女性怀孕后不用特别穿防辐射服来防护,尽可能不接触X射线等就行,如果是怀孕期间使用射线,医生也会对胎儿的性腺、甲状腺等敏感部位进行特别防护。
  • 孕妇防辐射服无国家标准引起争议
    近日,来到亲子家园、妈咪村等好几家孕妇用品专营店,看到货架上的“防辐射”孕妇装琳琅满目,但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纯银制品,一种则是含金属纤维的。为搞清“防辐射”孕妇装究竟是不是真的“防辐射”,作用又有多大,记者随意挑选了一件含25%金属纤维的背心向销售人员提出了疑问。销售小姐倒是挺热情,立刻拿出了一台测试灯现场演示。记者看到,那是一个圆球状的灯泡,里面发散出很多像珊瑚虫一样的射线,当销售员将那件金属纤维背心靠上去时,那些射线立刻连成一片,销售员说:“看到了吗?效果出来了。”记者分别拿了不同含量的金属纤维背心以及纯银背心上前测试,看到的效果几乎一样,根本分辨不出哪一件的防辐射功能更强一些。销售员说测试灯基本都是厂家配送的,对于其原理,也说不清。  在这几家店里,店主起初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含量多少、质地怎么样,这些防辐射服的功能都是一样的。记者询问能否用手机现场测试一下时,商家们则积极送上产品。结果那些含金属纤维的背心无一例外都在测试中败下阵来,因  为无论它们将手机包裹得多严实,依然遮盖不住手机信号,可是纯银背心却能使手机信号弱化直至消失。看到此种情况,店家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又纷纷推销起经得起考验的纯银背心来,并说金属纤维制品防辐射功能确实不强。也有店家认为,手机信号和手机辐射是两个概念,用金属纤维背心包裹住手机,虽然不能屏蔽手机信号,但实际上手机的辐射已经减弱甚至消失了。店家虽这样说,可是却不能提供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这方面的测试。有消费者提出:“辐射是看不见的东西,手机信号都还在,防辐射效果却很好,让人有些不可思议。”采访中,也有商家表示世界上没有100%的防辐射服,手机测试方法也不够科学。  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很多企业喜欢用防辐射服装包裹手机等方法来证明服装的屏蔽效能,缺乏科学根据,容易误导消费者。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波辐射方向杂乱无章,屏蔽布料一旦被加工成服装,衣领、袖口等都可能有辐射“进入”。  据了解,我国还未出台关于防辐射服装的强制性标准,国内只有一个电子行业标准,即《材料屏蔽效能的测试方法》。这一标准只能用在检验生产服装的材料上,材料的检验结果并不等同于衣服也具有同样的效果。统一标准尚未出台,市场给商家提供了大肆渲染防辐射产品功效的空当,而消费者无法辨别真伪优劣。  有关人士指出,商家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上大多只是标出了符合国家标准,但是这仅仅意味着该产品只是符合了普通服装的生产标准,而非能说明它一定具有防辐射能力。有些产品还附带有相关检测报告,而该报告也只能说明厂家送给检测中心检测的那一个样品的检测结果,却不能保证所有该类产品的检测结果。专家提醒消费者,不必对电磁辐射产生恐惧心理,对于部分商家过度地对“防辐射”进行炒作,消费者更需要擦亮眼睛。“远离辐射源,是孕妇防辐射的最根本方法。”
  • 时评:防辐射服有害监管者难辞其咎
    防辐射服有害,监管者难辞其咎  穿了防辐射服,受到的辐射可能更大!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最近被媒体和专家坐实。  随着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器越来越多,一些人尤其是孕妇担心受到电磁辐射,往往会穿上一件防辐射服。各式各样的防辐射服因此热销。  据央视记者调查,市面上的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还是有阻隔效果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中辐射源都不是单一的。相关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穿上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为求保护,反受其害,且真相过了这么久才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样的情况令人吃惊。  于理而言,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就应该是货真价实、质量有保证的,对人体无害,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要让商品的品质有保障,除了靠商家自律,更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切实担负其职责,将伪劣、有害商品堵在市场大门之外。  某种意义上说,纳税人供养相关监管部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之下放心消费。而对人体有害的防辐射服大行其道了这么久都无人问津,则反衬出相关监管部门的懒政无为。  像防辐射服这样的问题商品,媒体能发现问题,专家能发现问题,监管者为何就不能发现问题?媒体能多问一个为什么,监管者为什么就不能?在防辐射服是否有害的问题上,监管部门应该比媒体更在行、更专业,也更应该组织严谨的技术评估 弄不懂的问题,也可向专家求教。但眼下看来,这一切都被有意无意地省略了。  一种产品出了事,尤其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之后,相信有关部门会动起来,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但“亡羊补牢”不能成为习惯,公众的身体也不是“试错的机器”。具体到防辐射服事件,让为数众多的孕妇和胎儿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和伤害,单是“亡羊补牢”就能抵消的么?更何况,有些事不是不可预知,有些工作不是不能做在前面。能做的不做,就是失职。  对于防辐射服,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因此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这可能是防辐射服出现问题的原因,但却不是监管部门推脱责任的理由。多头管理是个老问题,老问题惹出新麻烦,更需要认真反思。  像防辐射服这样的问题商品,媒体能发现问题,专家能发现问题,监管者为何就不能发现问题?媒体能多问一个为什么,监管者为什么就不能?
  • 监管空白 孕妇防辐射服至今无质量标准
    12月19日,长乐路一家主打防辐射服的孕妇服装店,一位准妈妈在向店内张望。  用作孕妇防护的防辐射服,被传对抵御辐射毫无帮助,甚至对身体和胎儿还会有影响,这让很多孕妇颇为焦虑,防辐射服到底能不能防辐射?该不该穿?不穿防辐射服又如何防辐射?  上周末,央视的《真相调查》栏目揭穿一个“谎言”,称防辐射服并不能防辐射,甚至在一定前提下,穿防辐射服比不穿受到的影响更大。  昨日,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桑昱认为,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孕妇防辐射服是具有一定防辐射效果的,能对孕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央视做实验质疑孕妇防辐射服作用  据了解,防辐射服大多是采用金属纤维混合织物制成,是具有减少或屏蔽电磁辐射、电波辐射作用的服装,制造工艺较为复杂。  “添香”品牌旗下防辐射服款式多样,其客服工作人员称,如今的防辐射服多以银纤维和金属纤维制成,此外还有以珍珠纤维制成的款式。  据“十月妈咪”战略发展部门总监介绍,公司所研发的防辐射服从可防辐射的种类和防护深度,分为金属防辐射服和银离子防辐射服两种。“一般金属防辐射的范围比较大,各种生活中的辐射都可以阻挡,而银离子则是从防护的深度来区分。”  既然如此,那么消费者如何判断所购衣物是否为防辐射服呢?对此,添香及十月妈咪的客服工作人员介绍,只要在一部手机和一个音箱中间,用买来的服饰隔开,随便用手机打一个电话,根据音箱是否会发出“嗞嗞”声及其声音大小,来判断所买衣物是否为防辐射服。  昨日,打开“十月妈咪”在淘宝商城开设的官方店铺,3款孕妇防辐射服均位居榜首,其中一款月热销14500件。商家介绍,防辐射服面料由金属纤维﹑棉和涤纶构成,在加工时把金属抽成很细很细的丝,然后和织物纤维混合,将面料金属丝采用经纬交织的编织方法,制成纵横交错的金属网,即可有效屏蔽电磁波。网页还提示根据所处的不同电磁环境,可选择不同含量的防辐射服。  在十月妈咪网站贴出的面料检测报告虽然包含了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五大成分,但最重要的防辐射指数却并未出现。  长乐路上一家添香专卖店的女店主表示,该品牌防辐射服都是由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验过的,肯定是防辐射的。  央视《真相调查》栏目组找到一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子检测实验室的工程师陈峰做了两个实验,一是检验防辐射服对单一来源辐射的屏蔽效果,结果显示,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可阻隔90%左右的辐射。不过,另一个实验则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辐射环境,即辐射源不是单一的,来自四面八方时,将防辐射服套在一块木板支架上模拟人体的穿着。结果发现,作用于“人体”的辐射强度反而有所增加。  防辐射服是否有效 各方看法不一  昨日,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桑昱介绍,约10年前,就有相关机构获得资质对企业生产的防辐射面料进行检测。  桑昱说:“近几年企业委托检测时,我们参照2009年颁布的300兆赫兹以上的微波防护服国家标准进行服装防电磁辐射效能检测,此项标准覆盖了手机、微波炉等几项日常家电的工作频段。”  桑昱表示,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举例来说,现实中专业领域产生的辐射,如X光、CT等都属于电离辐射,而电脑、手机、微波炉等生活电器产生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只有非电离辐射可通过防电磁辐射服进行适当防护。桑昱认为,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孕妇防辐射服是具有一定防辐射效果的,能对孕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部分辐射能量被面料反射和吸收,而只有一小部分辐射能量会通过防辐射服及其领口、袖口等进入防辐射服内部,进入的辐射能量是非常少的,同时防辐射服里面的辐射能量经过反射衰减,只会减少,是不可能增加的。”桑昱说。  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家瘦驼认为,除非是工业部门的X光等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通常情况下,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像使用电脑、手机、电磁炉等电器,它们产生的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现代社会,只有把人放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环境中才能杜绝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至于孕妇是否需要购买防辐射服,瘦驼表示,在欧美,根本没有防辐射服的概念。孕妇买防辐射服,很多人可能也就是图个安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教研室专家蒋泓称,目前,从接触到的孕妇来看,没有一个明显的案例表明,穿着防辐射服对于防辐射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导致胎儿畸形等问题,一般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不因单一归咎于辐射过量。所以,穿不穿防辐射服,都以遵从孕妇个人意愿为主。  对于孕妇是否应穿着防辐射服,各方观点不一。上海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锦海认为,孕妇防辐射服的生产和制作目前并没听说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但是行业内应该有一个参考的数据。  根据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实施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其中明文标注了电磁辐射防护限值、电磁辐射源的管理以及电磁辐射监测方面的注意事项。不过,这一规定仅是从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出发,真正对孕妇防辐射服的生产和制作,除了送相关检测单位检测外,其监管方面尚存空白。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签订铺地材料热辐射测试仪采购合同
    莫帝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2010年承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德国轨道高速列车阻燃测试项目DIN 4102-14及ISO 9239-1仪器制造项目,交货期限为2个月,不日将交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使用。 该测试装置为了满足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对于德国标准化研究所轨道车辆标准委员会所制定机车阻燃标准测试及研发,其中对于铺地材料DIN 4102-14及ISO 9239-1标准而设计而成。该测试装置装备了烟密度检测装置,风速流量调节装置、热辐射版装置等,并配备相关的测试软件并将测试报告进行了内置,便于客户的使用。 莫帝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将独立完成了该测试装置的设计、研发、制造,相信日后对所有轨道高速列车阻燃性测试可提供强有力的研发及检测保证,在仪器制造过程当中,得到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专家及学者的帮助,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莫帝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再次用实践证明,我司的技术研发,制造实力完全可承接各类国内外阻燃测试仪器的生产制造。今年,公司还将推出,符合英国轨道交通阻燃测试要求的德国阻燃测试标准DIN 5510-2系列仪器、BS 476系列检测仪器,以及法国阻燃测试NF F16-101系列检测仪器,以为了更好的满足我国轨道高速列车的发展及需求。 客户背景介绍: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简称金化所)成立于1950年春,是中国铁路系统从事铁道新材料、新工艺、失效分析及检测技术等研究的综合性科研开发机构。 金化所现有职工150余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60多人,设有金属材料性能与工艺、焊接技术与工艺、无损检测、润滑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应用化学等6个专业事业部,有专营所内研制开发的轮轨润滑装置与其他机电产品的产品中心和专门从事钢轨淬火生产的淬火中心两个生产企业。拥有通过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铁道器材实验室,主要承担铁道器材的商检任务;拥有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金属化学检验站,负责铁路用金属、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抽查和委托检验工作;中国铁道学会材料工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挂靠在该所。 金化所自建所以来,共承担近500项研究课题,已取得3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国家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院、局级科技成果奖50多项,拥有各类专利10余项,为中国铁路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www.motis-tech.com
  • 辽宁核辐射监测结果每三小时上报国家核安全局
    监测站的监测设备正在工作。工作人员进行气溶胶采样,以检测大气降尘中是否含有核裂变产生的人工核素。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辽宁省生存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一直是百姓萦绕在心的问题。3月30日,记者探秘沈阳核辐射自动监测站,并独家专访了省环保厅核安全局、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协会有关负责人。“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省环保厅核安全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连日来辽宁省监测数据的上报频次已经由原来每天两次上报分析数据,改为每隔3小时更新上报一次数据。  截至目前,据全省辐射环境24小时监测到的最新信息显示:3月31日,辽宁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附加辐射剂量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自动监测仪3小时一上报  3月30日下午,记者在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协会副秘书长王红军的带领下,来到设置在沈阳的核辐射自动监测站。设在楼顶户外的一个白色百叶箱并不起眼,但是其内部自动监测仪的工作职能可不简单,“用百叶箱盛放自动监测仪,就是为了减少太阳直射。 ”  王红军打开百叶箱的门,让记者仔细看看内部仪器的样子。只见这个“大头仪器”底部电线缠绕,小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更新。 “它是用来监测γ辐射剂量水平的一种自动连续监测系统,正在不间断地工作,几秒钟一读数,每3个小时的平均值将上报给国家核安全局。 ”  记者发现,旁边还有两台“长腿戴帽子”的设备,被摆放在不同角落。王红军介绍:“它们是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气溶胶的气体采集量大约为1万立方米,最后将收集到的气溶胶滤膜拿到实验室,利用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仪,分析大气中裂变核素的活度浓度。 ”不远处,还摞着两个不锈钢水桶,王红军告诉记者:“这是用来采集雨水的容器,一旦降雨的话,还要对采集雨水进行裂变核素的活度浓度分析。 ”  据介绍,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分布,辽宁省现有的3处自动监测点,分别设置在沈阳、大连和丹东,随时可以掌握省会周边城市(中部)、东部边境和南部沿海城市的辐射环境现状监测数据。  省内3个自动监测站启动  “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省环保厅核安全局负责人告诉记者,“3月12日一早,我局接到环保部的应急监测指令,要求当天中午即向国家传输相关数据。由于沈阳、大连和丹东3处自动监测站已经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因此保证了数据及时向国家传送。 ”3月12日下午,随着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升级,省环保厅核安全局又接到环保部“全面监测”的指令,省环保厅核安全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工作方案,连夜派人赶赴大连、丹东开展气溶胶采样。所谓气溶胶采样分析主要是检测大气降尘中是否含有核裂变产生的人工核素。  “随着福岛核事故的升级,3月13日国家发出指令,要求每个省在敏感地带,再选出一个线路进行巡回监测,即用车载设备随时流动采样。 ”这位负责人说,辽宁省选定大连市内一条干道和丹东到大连的黄海大道两条线路开展巡测。  连日来,辽宁省监测数据的上报频次也在增加。由原来每天两次上报分析数据,改为每隔3小时更新上报一次数据。为了全省百姓的健康平安,一张越织越密的核安全保障大网正在悄然架起。  记者在这位负责人的办公桌上,看到一张“全局24小时应急值班表”,上面记录着每个人的姓名、电话和轮值顺序。 “现在我们人手非常紧张,全局20多人不分昼夜都排上值班。 ”  这些日子,辽宁省核安全工作人员分秒必争,默默奋战在各个监测点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每天负责采样、收集数据、值守设备、巡测线路或者在实验室检测分析。大连、丹东监测点还要每天往返沈阳,送采集样品来化验分析,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红沿河核电站安全有保障  为了克服人力上的不足,省环保厅核安全局抽调地方科研单位的专业监测队伍,调动各市环保局辐射管理人员,并增援仪器设备30多台,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核辐射监测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为加强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省环保厅核安全局还及时召集省内有关专家组成智囊团,以利于科学指导应急工作。 3月17日,日本飞抵大连的一架货机的货物外包装上检测出放射性超标,省环保厅核安全局立即组织国内、省内核辐射专家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置专家,火速赶赴大连,连夜召开论证会,提出具体应对处理措施,为商检部门提供了可参照的货物检验标准。并建议商检部门与日方协商改进货物包装,要求日本航班出境前做好洗消工作等。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辽宁省开始建立了辐射监测队伍。 2006年,在省环保厅正式设立了省核安全局。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后,辽宁省辐射监测部门也曾从往返飞机上检测出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但这些对人体和环境并未构成影响,你看我们现在不是都很健康吗? ”这位负责人笑着说。  位于大连地区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安全保障如何,近日也颇受关注。该负责人介绍,日本福岛核电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而我国的核电站建设较晚,全球最大在建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采用的是第二代半核电技术,它比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性高出很多,而且红沿河核电站在厂址选择和设计阶段,已充分考虑了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因素,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  尽快用肥皂水洗澡可去核素工作人员正在公路上进行巡回监测。  面对核辐射,我们该如何注意自我防护?对此,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协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红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予了权威解答。  外照射防护有三个原则  辽宁日报:一旦遭遇核辐射,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防护呢?  王红军:我们生活的空间本身存在着来自大自然的天然辐射和由于人为活动产生的辐射。通过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辐射的危害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通常对于外照射的辐射防护采用三个基本原则,即时间、距离、屏蔽。三原则的实施可将辐射对人体的外照射剂量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时间防护,即尽可能地缩短受照射的时间,避免在电离辐射场中逗留。距离防护,即尽可能地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受照射量的大小与距离成反比。屏蔽防护,即在人和辐射源之间设置合适的防护屏障。射线通过屏蔽物质时,能量被吸收而减弱,所以,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屏蔽物就能起到防护作用。  采用屏蔽的材料大多为比重大的材料,其中铅的屏蔽作用最好,水、铁、水泥、砖、石头、铅玻璃也常用。如对β粒子的屏蔽可采用铝、有机玻璃、塑料等。对γ射线和X射线采用铅、铁、混凝土。对中子屏蔽选用聚乙烯、石蜡、含硼材料等。也可多种材料混用达到屏蔽多种辐射的目的。  用肥皂水洗澡可去核素  辽宁日报:普通市民如何预防体表沾染辐射?一旦沾染了放射性物质该怎样处置呢?  王红军:在污染的环境中,要穿长衣、靴子,戴帽子、头巾、眼镜、手套等。翻起上衣衣领口,然后在外面围上围巾。出门时扎紧袖口和裤脚等处,尽可能地减少体表裸露部位,避免淋雨、淋雪。如果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要尽可能地留在室内,关闭门窗、空调、换气扇和其他进风口。  一旦放射性物质沾染到体表,尽快用肥皂水刷洗(用肥皂水擦洗可清洁95%以上),再用大量清水冲洗,避免弄破皮肤,尤其要注意防止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内。尤其是要清洗口鼻腔和毛发。若没有淋浴,可以用水清洗身体的裸露部位,比如脸、脖子等,特别是有油污的地方。脱下被沾染的衣服时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重复穿戴。污染的衣裤不得随意乱丢,按统一要求,送交相关部门按照放射性污染固体废物统一处置。  大量喝水也可排放射物  辽宁日报:那么,内部辐射的防护如何进行呢?  王红军:避免内部辐射也要注意三点,即不要饮入、食入、吸入污染物质到人体,过量核辐射会对造血和骨髓有伤害。为避免吸入微量核素,戴上呼吸面具的防护效果可达75%以上,没有口罩也可用湿毛巾等代替,掩盖口鼻处,防止污染物进入体内。  来自污染区域的食物最好不要再吃。多吃点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当休息,都能有助于防辐射。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一般10个半衰期即3个月之后,核素浓度就衰变消失了。也就是说,微量的碘-131误食大约3个月后,内照射的剂量就没有了。同时,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可通过肾脏代谢,随尿液排出体外,如果不慎摄入可大量喝水,多次小便尽快排出体外。如食入剂量较大时,可到指定的相关医疗部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排泄,将核素尽快排出体外。  遭遇核辐射请这样隐蔽  辽宁日报:最后,给我们讲讲发生核辐射后如何隐蔽吧。  王红军:如果接到应急隐蔽的警报或通知后,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居民千万不要恐慌,立即放下手中农活和正在干的事情,迅速进入砖或混凝土结构的地下设施或室内进行隐蔽 学校、工厂等集中单位人员,到砖或混凝土结构的、密封好的教室、厂房、办公楼、商场等地点隐蔽 进入室内,要立即关闭所有门窗,关掉换气扇、空调等,防止外面空气进入室内 打开广播、电视等,收听市核应急指挥部发出的有关核应急信息,并根据指令行动,不要擅自到室外走动 在隐蔽状态下,只可以食用家中食物,因为室外的食物可能已经受到污染,不要饮用地表水,最好饮用瓶装矿泉水。  总之,只要以科学的态度掌握核技术,以求实的精神对待核事故,就可以将辐射带给我们的剂量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安全水平。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里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数据分析。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核辐射”变成了高频敏感词汇,每天的相关进展都格外引人关注。  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都来自何方?在哪些领域对人类作出了贡献?日常生活中的核应用,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月30日,记者就百姓关心的一系列话题,采访了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协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红军。  天然本底辐射没有危害  辽宁日报:首先请您给我们讲一讲什么是核辐射吧。  王红军:人体每天都暴露在各种射线之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到处都存在着来自大自然的辐射,辐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总体来说,人们常接触到的辐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核辐射(又叫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核辐射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然本底辐射,如宇宙射线、地球本身存在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们广泛存在于大气、岩石、地下裂隙水、土壤之中。这种辐射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的本底值,一般对人类没有什么危害。在日常生活中,辽宁省天然本底辐射所致我们的年有效剂量约为0.92毫西弗。另一种则是因核的相关活动引起的辐射,主要包括医疗照射产生的射线诊断检查及放射治疗,工业、农业、科学研究等核技术应用,核武器试验爆炸和利用核动力生产等,这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引起的核辐射就属于后者。  相比核辐射,电磁辐射更贴近生活,它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信号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各种微波电器、电子设备、高频炉、移动通讯设备等装置,在工作状态下,它的周围就会存在电磁辐射。人们熟知的微波炉、手机、高压输变电、电脑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就属于这一类。  年照10次CT对人体无害  辽宁日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辐射剂量大约是多少呢?  王红军: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据相关资料报道,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受到0.01毫西弗的放射性照射 一次X光检查接受辐射0.1毫西弗等等。日常生活中这些辐射,称为自然本底剂量。根据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规定,“实践使公众所受到的平均年有效剂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连续5年的平均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毫西弗,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以提高到5毫西弗。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医学角度考虑,受照剂量在100毫西弗以下对人体都没有影响。 100毫西弗相当于1年内累积照射约10次CT。  核辐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不过却可以通过仪器来探测和度量,主要包括α、β、γ三种射线:前两种射线穿透力小,只要放射性物质不进入体内,就不会产生对人体的内照射,影响不大 第三种射线的穿透力较强,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对于该类射线的防护只要采取拉大与污染源的距离、缩短接触污染源的时间和通过各种屏蔽体的屏蔽,就可以降低辐射对我们的伤害。短时间微量的放射性照射不会危及人类健康,但是照射过量的核辐射对人体是有害的。应该承认,人体自身具有修复放射性损伤的功能,这种修复能力的大小与个体素质的差异有关,与初始损伤程度有关。  自然本底剂量大连最低  辽宁日报:为什么辽宁省不同城市的自然本底剂量并不相同呢?  王红军:自然本底辐射来自于大气、土壤、岩石等环境中,其中地理位置相近地带宇宙射线基本一样,由于天然放射性系列在地球分布的克拉克值不等,所以省内各地γ剂量率高低不等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岩石与地质构造所致,像丹东、本溪等辽东一带山区,大多为花岗岩、碱性岩,辐射剂量率本底值偏高,而大连地区则偏低,沈阳地区处于中间值。  辽宁日报:核辐射技术正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是这样吗?  王红军:是的,核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尖端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科研、医学、环保和国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就有3所核辐照中心,主要用于种子改良、食品灭菌保鲜、工业材料探伤等。用核射线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可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而食品经过核照射之后,可以达到消毒保鲜作用,不需要再用防腐剂,多用于一些出口食品,如海鲜、方便面等。工业上的石油勘探测井、输油管道探伤、大型锅炉、汽车轮胎探伤等,都需要相应的核技术应用来完成。  核辐射在医疗上应用多  辽宁日报:核辐射在医疗上的应用也很多。  王红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核辐射在医学界的应用更是造福人类。医院中的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介入科,都是在应用这一技术。像放射科的检查主要使用X射线设备,如CT、CR、DR、普通X光机等进行普通的医疗诊断 核医学科是医学的高级诊断技术,利用将一定剂量的某种短寿命核素通过静脉注入或食入体内,诊断甲状腺、肝、脑、肺、脾、肾、心脏、胰腺等疾病 放疗科主要是利用密封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γ和X射线对深部肿瘤进行照射,以抑制和破坏肿瘤细胞的生长 介入科是在X影像下,开展微创的血管造影、肾脏造影和心脏支架等手术治疗。  辽宁日报:辽宁省对这些核技术应用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是如何管理的?  王红军:我国对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施行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持有单位在完成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后,经管理部门严格审查,方可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持有单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从始至终都有统一编号编码,辽宁省核安全局每年都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核电能源安全清洁高效  辽宁日报: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核电技术?  王红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生成需要上亿万年,人类大规模的开采利用使它日趋枯竭 水力资源分布不均 地热、风力、波浪、潮汐、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至今尚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而核电可以提供大量电力,正是可以满足人类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的新能源。  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发展核电,不仅能够减少对能源的开采和应用 而且核能发电没有火电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酸雨、烟尘等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因运输煤炭等带来的交通运力紧张的矛盾。正常情况下,一座百万千瓦核电站对周围的影响最大年有效剂量仅为0.048毫西弗,核电站的正常运行不会使环境本底剂量增高,同时不会对公众产生附加剂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