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功能

仪器信息网线粒体功能专题为您整合线粒体功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线粒体功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线粒体功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线粒体功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线粒体功能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耗材

  • Seahorse XF Real-Time ATP Rate Assay Kit, 6 assays
    Agilent Seahorse XF ATP 实时速率测定是唯一能够使用免标记技术实时地在活细胞中同时测量和定量分析糖酵解与线粒体的 ATP(三磷酸腺苷)生成速率的方法。实时动态定量分析提供了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的动态图像,为研究人员分析细胞表型和功能提供了独特见解。该测定应利用 XF pH 确定的培养基进行。请参阅规格部分和用户测定指南,选择正确的培养基。了解关于使用 Seahorse XF 技术测量 ATP 生成速率的更多信息。与 XFe96、XF96 和 XFe24 分析仪配套使用。仅与标准 XFe96、XF96 和 XFe24 细胞培养板(V3 和 V7 PS)兼容。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规格部分。仅限研究使用。不可用于诊断目的。 测定试剂盒同时测量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的基础 ATP 生成速率。也可以测量总 ATP 生成速率。 利用此测定试剂盒还可以测定化合物对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 ATP 生成速率的诱导效应。 该分析技术提供了活细胞中的实时动态数据,能够评估能量代谢和细胞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该测定经验证最好使用 Seahorse XF DMEM 培养基,pH 7.4(目录号 103575-100)或 Seahorse XF RPMI 培养基,pH 7.4(目录号 103576-100)。如需了解其他分析培养基选项,请参阅 XF 缓冲因子方案快速参考指南。 直接在分析培养基中复溶试剂盒化合物,无需使用 DMSO 或其他溶剂。 试剂盒的每个细胞批次均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能提供一致且稳定的结果,消除了实验失败带来的成本。 提供 Seahorse XF 实时 ATP 速率测定报告生成器来简化数据分析,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条理清晰、可共享且易于理解的总结报告。 下载 Seahorse XF 实时 ATP 速率测定报告生成器
  • Seahorse XF Real-Time ATP Rate Assay SP
    Agilent Seahorse XF ATP 实时速率测定是唯一能够使用免标记技术实时地在活细胞中同时测量和定量分析糖酵解与线粒体的 ATP(三磷酸腺苷)生成速率的方法。实时动态定量分析提供了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的动态图像,为研究人员分析细胞表型和功能提供了独特见解。该测定应利用 XF pH 确定的培养基进行。请参阅规格部分和用户测定指南,选择正确的培养基。了解关于使用 Seahorse XF 技术测量 ATP 生成速率的更多信息。与 XFe96、XF96 和 XFe24 分析仪配套使用。仅与标准 XFe96、XF96 和 XFe24 细胞培养板(V3 和 V7 PS)兼容。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规格部分。仅限研究使用。不可用于诊断目的。 测定试剂盒同时测量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的基础 ATP 生成速率。也可以测量总 ATP 生成速率。 利用此测定试剂盒还可以测定化合物对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 ATP 生成速率的诱导效应。 该分析技术提供了活细胞中的实时动态数据,能够评估能量代谢和细胞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该测定经验证最好使用 Seahorse XF DMEM 培养基,pH 7.4(目录号 103575-100)或 Seahorse XF RPMI 培养基,pH 7.4(目录号 103576-100)。如需了解其他分析培养基选项,请参阅 XF 缓冲因子方案快速参考指南。 直接在分析培养基中复溶试剂盒化合物,无需使用 DMSO 或其他溶剂。 试剂盒的每个细胞批次均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能提供一致且稳定的结果,消除了实验失败带来的成本。 提供 Seahorse XF 实时 ATP 速率测定报告生成器来简化数据分析,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条理清晰、可共享且易于理解的总结报告。 下载 Seahorse XF 实时 ATP 速率测定报告生成器
  • Seahorse XF Cell Mito Stress Test Kit
    Seahorse XF 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试剂盒是用于评估线粒体功能的优化解决方案。可在一次分析中获得多个参数,包括:基础呼吸、ATP 产生关联呼吸、最大和储备容量以及非线粒体呼吸。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线粒体功能紊乱机制,还可研究在不同细胞类型、候选药物之间以及遗传或生化干扰下的功能差异。了解有关 XF 技术工作原理的更多信息仅限研究使用。不可用于诊断目的。 使用细胞呼吸调节器,该分析能够检测基础呼吸、ATP 关联呼吸、H+(质子)漏、最大呼吸、备用呼吸容量以及非线粒体呼吸。 化合物直接溶解于分析培养基,无需 DMSO 或其他有机溶剂。 试剂盒的每个细胞批次均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能提供一致且稳定的结果,消除了实验失败带来的成本。 数据分析工具 — Seahorse XF 报告生成器可简化原始数据,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任何人都能理解的条理清晰、可共享的总结报告。 下载 Seahorse XF 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报告生成器 了解关于线粒体呼吸的更多信息

线粒体功能相关的仪器

  • [产品简介]蔡司晶格层光显微成像系统Lattice Lightsheet 7采用先进的光束整形技术,产生比标准高斯光片薄得多的晶格状光片,从而以类似光片显微镜的成像速度提供更高的分辨率,能够以亚细胞分辨率进行活细胞成像。该系统允许使用标准样本载具,自动化程度高,简便易用,具有非常低的光毒性,因此您可以通过多维度成像连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观察亚细胞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您可以深入观察活体样本的动态变化 —— 轻松便捷超乎想象![产品特点]&bull 操作非常便捷直接在标准样本载具上观察活体样本&bull 非常低的光毒性可以连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观察活体样本的亚细胞动态变化&bull 近各向同性分辨率以真实比例显示三维细节&bull 快速多维度成像不错过盖玻片上任何值得关注的变化&bull 自动校准系统让您充分专注于实验[应用领域]&bull 活细胞成像,悬浮细胞及固定细胞多维度成像,高速亚细胞成像&bull 3D细胞培养,细胞团,类器官,囊肿,水凝胶中细胞等活体成像&bull 小型模式动物,斑马鱼,秀丽线虫,果蝇等胚胎细胞和亚细胞快速成像&bull 卵母细胞,3D实时成像&bull 膨胀化样品3D成像等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其内源性表达mEGFP 标记的核纤层蛋白B1(AICS-0013)。图像来自Allen Institute for Cell Science,使用AICS-0031(LMNB1-mEGFP)成像。LLC-PK1 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表达为H2B-mCherry(洋红)和α-Tubulin mEGFP(青色)。活小鼠卵母细胞停留在中期II,线粒体(青色)、微管(洋红)和染色体(黄色)染色。样品由德国哥廷根MPI 的C. So 提供。
    留言咨询
  • Lionheart LX是一款高性价比的全自动显微成像系统,整个机型设计紧凑,无需人眼通过目镜观察样本,有效的避免长时间人眼观察造成的视觉疲劳,也无需耗费高昂的采购成本和学习成本,搭载具有高内涵分析功能的Gen5软件,可以自动化进行图片拍摄、处理和分析,在实验室应用非常广泛。特点全自动智能显微成像系统:Lionheart LX拥有全自动的6位物镜转轮,能够同时实现4色荧光通道的成像,具有高精度电动载物台,可以自动聚焦、自动曝光、一键式成像,Gen5软件功能可以让用户体检轻松简单的全自动图像拍摄和分析。具有高对比度明场、彩色明场和荧光成像模式:明场、彩色明场和20多种荧光通道成像可选,Lionheart LX 突破多种成像拍摄体验,从Z轴层切(Z-stacking)到Z轴图像展示(Z-projection),Montage拍摄实现图像拼接,并且具有视频录制、自定义坐标拍摄和高通量整版拍摄功能,极大的拓宽了Lionheart LX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非标记细胞成像:可以通过高对比度明场进行非标记细胞成像,利用Gen5软件全自动完成图片拍摄、图片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简便,适用于细胞计数、细胞毒性、细胞增殖和融和度相关实验。Lionheart LX典型应用:——终点法活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细胞周期细胞毒性线粒体膜电位——组织学(HE)——非标记细胞计数——融合度分析——基因毒性彗星分析γH2AX——表型分析免疫荧光
    留言咨询
  • 安捷伦Seahorse XFe24 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简介:安捷伦Seahorse XFe24 分析仪在 24 孔板中检测活细胞的 OCR 和 ECAR。这些数值是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的关键指标,可在系统水平了解培养细胞,胰岛和体外样品的细胞代谢功能。相关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076/download.htm安捷伦Seahorse XFe24 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特性:1、实时结果 — 该整合系统可在几分钟内报告代谢率,而无需样品提取或标记。Wave 软件可控制仪器,并实时执行速率测定以当日内提供测试结果。2、活细胞响应 — 实时检测底物,抑制剂和其他化合物的响应,其通过 4 加药口系统实现加药并自动混合,同时保持生理温度 (37 oC)。3、高灵敏度 — 可分析自定义 24 孔板中每孔仅 10000 个细胞。细胞数目需求根据细胞类型所不同;请参考细胞参考数据库了解详细信息。相比 96 孔系统,24 孔微孔板和系统可容纳更大和/或更多的代谢活性样品。4、拥有精密控温加热托盘,可维持 16-42 oC(室温以上 12-20 oC),因此兼容多种样品。5、采用 Seahorse XF24 胰岛捕获板可分析胰岛功能或其它流动样品6、采用 Seahorse XF 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检测线粒体功能7、采用 Seahorse XF 细胞能量表型测试可在一小时内生成一种代谢表型8、利用 Seahorse XF 糖酵解速率测试分析活细胞内的糖酵解速率9、采用 Seahorse XF 线粒体底物分析测试,快速检测细胞能量生成对线粒体底物的依赖性10、使用 Seahorse Wave 软件可轻松创建分析实验方案和分析数据仅限研究使用。不可用于诊断目的。
    留言咨询

线粒体功能相关的方案

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论坛

  • [基础生物] 线粒体膜电位测量

    原创与否转贴线粒体功能状态和不少疾病的密切相关,线粒体膜电位(MMP)则是反映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本人整理一下线粒体膜电位测量方法,包括主要测量仪器和常用荧光探针,欢迎补充讨论。常用测量仪器:(1)普通荧光显微镜;(2)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3)流式细胞仪。常用荧光探针:JC-1,DioC6,mitocapture,罗丹明123,TMRM等。JC-1(也称CBIC2(3))是一种广泛用于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 的理想荧光探针。可以检测细胞、组织或纯化的线粒体膜电位。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时,JC-1聚集在线粒体的基质(matrix)中,形成聚合物(J-aggregates),可以产生红色荧光;在线粒体膜电位较低时,JC-1不能聚集在线粒体的基质中,此时JC-1为单体(monomer),可以产生绿色荧光。这样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荧光颜色的转变来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JC-1单体可采用488或514nm激光激发,发出绿色荧光波长为529nm左右;JC-1聚合物(J-aggregates)的最大激发波长为585nm,发出红色波长为590nm。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 Rh123)是一种可透过细胞膜的阳离子荧光染料,在正常细胞中能够依赖线粒体跨膜电位进入线粒体基质,荧光强度减弱或消失。在细胞凋亡发生时,线粒体膜完整性破坏,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 的崩溃,Rh123 重新释放出线粒体,从而发出强黄绿色荧光,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弱来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和凋亡的发生,可用于培养的细胞或从组织中提取出的线粒体的膜电位检测。Tetramethylrhodamine, methyl ester (TMRM) 也是一种可透过细胞膜的阳离子荧光染料,单激光激发和单荧光发射峰。可用543nm激光激发,发射橙红色荧光波长在580nm左右。相对其他荧光探针,TMRM具有许多优点如染料在线粒体积累仅源于膜电位变化更;相对毒性更小;和细胞器结合率低;适合做线粒体膜电位的定量分析等。

  • 茯苓中调节线粒体对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的生物活性成分鉴定

    [size=15px][font=宋体]茯苓([/font][i][font=&]Poria cocos[/font][/i][font=宋体],[/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真菌,在中国作为中药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癌、抗高血糖和调节血脂等作用。[/font][font=&][/font][/size][size=15px][font=宋体]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目前尚无缓解[/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的特定治疗方法。已有研究报道[/font][font=&]PC[/font][font=宋体]还有潜在的抗[/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作用,但其抗[/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的生物活性成分仍然未知,且[/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是否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来缓解[/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也不清楚。[/font][/size][size=15px][font=宋体]利用[/font][font=&]L02[/font][font=宋体]肝细胞模型和高脂饮食诱导的[/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大鼠模型,发现[/font][font=&]PC [/font][font=宋体]对抗[/font][font=&] MAFLD [/font][font=宋体]的功效。机制上,[/font][font=&]PC[/font][font=宋体]维持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减轻线粒体的氧化应激,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酸[/font][font=&]β[/font][font=宋体]氧化,从而减轻脂肪乳剂诱导的细胞脂肪变性和[/font][font=&]HFD[/font][font=宋体]诱导的[/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此外,研究从[/font][font=&]PC[/font][font=宋体]中鉴定出的[/font][font=&]15[/font][font=宋体]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是调节线粒体功能以减轻[/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的主要有效[/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成分,因此,[/font][font=&]PC[/font][font=宋体]可能是预防[/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的有前途的线粒体调节剂。[/font][/size] [img=,690,39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101326367319_3570_6561489_3.png!w690x395.jpg[/img] [size=15px][b][font=&][color=#0070c0]1[/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color][/font][font=&][color=#0070c0]PC[/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提取物对脂肪乳诱导的脂肪细胞的影响[/color][/font][font=&][color=#0070c0][/color][/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作者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提取物抑制了脂肪乳剂诱导的[/font][font=&]L02[/font][font=宋体]细胞脂肪变性[/font][font=宋体],且[/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提取物阻止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并增强了线粒体的自噬,从而减轻了[/font][font=&]L02[/font][font=宋体]细胞脂肪变性[/font][font=宋体]此外,[/font][font=&]PC [/font][font=宋体]提取物促进脂肪酸[/font][font=&]β [/font][font=宋体]氧化,从而减轻脂肪乳剂诱导的[/font][font=&] L02 [/font][font=宋体]细胞脂肪变性[/font][/size][align=center][size=15px][b][font=&][color=#0070c0]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color][/font][font=&][color=#0070c0]PC[/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提取物对[/color][/font][font=&][color=#0070c0]HFD[/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喂养大鼠的影响[/color][/font][font=&][color=#0070c0][/color][/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作者接着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提取物的功能,发现[/font][font=&]HFD[/font][font=宋体]喂养[/font][font=&]12[/font][font=宋体]周后,肝脏指数显著增加,而[/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提取物减轻了体重增加和肝肿大。此外,[/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提取物可以缓解[/font][font=&]HFD[/font][font=宋体]引起的血脂异常[/font][font=宋体],减轻[/font][font=&]HFD[/font][font=宋体]喂养大鼠的的肝脏脂质异常和肝脏损伤[/font][font=宋体]同样,体内实验表明[/font][font=&]PC[/font][font=宋体]提取物促进线粒体功能,减轻[/font][font=&]MAFLD[/font][font=宋体],并通过刺激脂肪酸[/font][font=&] β [/font][font=宋体]氧化以减轻[/font][font=&]HFD[/font][font=宋体]喂养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font][/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size=15px][b][font=&][color=#0070c0]3[/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肝线粒体[/color][/font][font=&][color=#0070c0]PC[/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衍生成分对脂肪细胞的影响[/color][/font][font=&][color=#0070c0][/color][/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接着作者获得[/font][font=&]PCME [/font][font=宋体](茯苓提取物高剂量组的肝线粒体提取物),发现[/font][font=&]PCME[/font][font=宋体]处理后,细胞内脂质积累受到显著抑制,相反,[/font][font=&]MME[/font][font=宋体](模型组肝线粒体提取物)处理未能抑制脂质积累。结果表明来自肝线粒体提取物的[/font][font=&]PC[/font][font=宋体]衍生成分可修复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从而减轻细胞脂肪变性[/font][font=宋体]。[/font][/size][font=宋体][size=15px]通过[/size][/font][font=&][size=15px]UHPLC/MS[/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从经[/size][/font][font=&][size=15px]PC[/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处理的大鼠肝线粒体提取物中鉴定出[/size][/font][font=&][size=15px]15[/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种[/size][/font][font=&][size=15px]PC[/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衍生化合物,包括[/size][/font][font=&][size=15px]14[/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种原型化合物([/size][/font][font=&][size=15px]HTA, PAG, DMA,DTA, DPA, DEA, PPAC[/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等)和[/size][/font][font=&][size=15px]1[/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种代谢物(其原型为茯苓酸,[/size][/font][font=&][size=15px]Hydroxypachymicacid[/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其中有[/size][/font][font=&][size=15px]14[/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种三萜酸和[/size][/font][font=&][size=15px]1[/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种甾醇[/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size][/font][align=center] [/align][size=15px][b][font=&][color=#0070c0]4[/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color][/font][font=&][color=#0070c0]PC[/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70c0]衍生成分和线粒体成分组对脂肪细胞的影响[/color][/font][font=&][color=#0070c0][/color][/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经[/font][font=&]7[/font][font=宋体]种[/font][font=&]PC[/font][font=宋体]衍生单体([/font][font=&]HTA[/font][font=宋体]、[/font][font=&]PAG[/font][font=宋体]、[/font][font=&]DMA[/font][font=宋体]、[/font][font=&]DTA[/font][font=宋体]、[/font][font=&]DPA[/font][font=宋体]、[/font][font=&]DEA[/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PPAC[/font][font=宋体])分别处理后[/font][font=&], TC[/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TG[/font][font=宋体]含量显著降低[/font][font=&], SOD[/font][font=宋体]、[/font][font=&]GSH[/font][font=宋体]、[/font][font=&]Na + -K + -ATPase[/font][font=宋体]、[/font][font=&]Ca 2+ -Mg 2+-ATPase[/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Complex-[/font][font=宋体]Ⅱ含量显著升高[/font][font=&], Complex-I[/font][font=宋体]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些结果表明[/font][font=&]PC[/font][font=宋体]衍生成分调节脂肪变性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从而减少脂质蓄积(图[/font][font=&]9[/font][font=宋体])。[/font][font=&]7[/font][font=宋体]种[/font][font=&]PC[/font][font=宋体]衍生单体组成的[/font][font=&]PCMM ([/font][font=宋体]线粒体[/font][font=&]PC[/font][font=宋体]衍生单体群)处理后细胞[/font][font=&]TC[/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TG[/font][font=宋体]含量显著降低,[/font][font=&]SOD[/font][font=宋体]、[/font][font=&]GSH[/font][font=宋体]、[/font][font=&]Na+ -K+-ATPase[/font][font=宋体]、[/font][font=&]Ca2+ -Mg2+ -ATPase[/font][font=宋体]、[/font][font=&]Complex-[/font][font=宋体]Ⅱ含量显著升高,[/font][font=&]Complex-[/font][font=宋体]Ⅰ含量呈上升趋势,逆转脂肪乳刺激后细胞[/font][font=&]ACADL[/font][font=宋体]、[/font][font=&]ECHS[/font][font=宋体]、[/font][font=&]PPAR-α[/font][font=宋体]的[/font][font=&]mRNA[/font][font=宋体]表达水平的降低。这些结果表明[/font][font=&]PCMM[/font][font=宋体]可以改善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并调控脂肪酸[/font][font=&]β[/font][font=宋体]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减轻细胞脂肪变性[/font][/size]

  • 美开发出以线粒体为标靶的新型抗疟药物

    可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疟原虫 新华社华盛顿3月21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其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这种新药名为ELQ-300。在动物实验中,它能以疟原虫的线粒体为标靶发挥作用,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寄生虫。疟原虫体内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制造DNA所需的构建模块,而新药能阻断这一过程。 研究人员还发现,新药治疗实验鼠的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阿托伐醌。仅需阿托伐醌剂量的十分之一,新药便可保护实验鼠免受蚊虫传播的疟原虫感染。此外,研究发现很难筛选出对新药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这意味着新药如果用于人类,可以在临床上应用较长时间。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领导研究的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教授迈克尔·里斯科表示,这一药物“具有阻止疟疾传播的潜力”,但在用于人类临床试验前还需接受严格的安全测试。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如不治疗,疟疾可能中断对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威胁生命。在世界很多地区,疟原虫已经对一些抗疟药产生耐药性。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近百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资料

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资讯

  • PD新模型:破坏线粒体复合物I功能足以诱导进行性帕金森症
    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由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中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引起。尽管PD致病因素多样,但多项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缺陷在其中的重要性,例如编码维持线粒体质量控制蛋白的PARK7、PARK6和PARK2基因突变能引起早发型PD【1】。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易感性可部分归因于其高代谢需求,从而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的持续刺激,然而这种巨大能量的提供是以线粒体氧化损伤增加为代价的。尸检研究表明,PD患者SN中mtDNA完整性的丧失与功能性线粒体复合物I(MCI)的丧失存在相关性。然而,这种MCI获得性损伤究竟是PD疾病进程中的一种副产品还是疾病的驱动因素还不得而知。2021年11月3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的D. James Surmeier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Disrup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induces progressive parkinsonism 的文章,这项研究通过选择性破坏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中MCI功能,发现MCI功能障碍足以导致进行性的帕金森病相关运动缺陷,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功能损伤(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与不同部位(纹状体和黑质)多巴胺释放的相关性,挑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该疾病运动症状的观点。为了证明MCI功能障碍是否作为PD的驱动因素,该团队从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特异性地敲除编码MCI催化核心亚基的Ndufs2基因。cNdufs2-/-小鼠在出生后20天(P20)仍表现出正常的粗大运动行为。但在随后10天中,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成为ATP的净消费者而非生产者,且线粒体嵴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利用RiboTag方法分离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mRNA并进行测序发现,cNdufs2-/-小鼠中存在一种类似Warburg效应的代谢重编程,即编码促进糖酵解蛋白的基因上调,而与OXPHOS以及编码糖酵解抑制剂的基因下调。除了触发代谢重编程外,该团队还发现Ndufs2的缺失会导致与轴突生长和运输、突触传导、多巴胺(DA)合成和储存等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显着变化。对纹状体组织的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进一步验证cNdufs2-/-小鼠纹状体DA合成明显下降,此外,有助于驱动起搏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电流也明显减少。到P60,与多巴胺能信号相关的轴突蛋白的丢失由背侧纹状体扩大到腹侧纹状体,且cNdufs2-/-小鼠SN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树突区域中的酪氨酸羟化酶表达降低至对照组一半左右,且DA释放量下降约75%。与在整个基底神经节中DA迅速耗尽的传统PD模型相比,cNdufs2-/-小鼠的病理分期能够评估DA释放的区域缺陷如何与行为相关联。随着背侧纹状体DA释放在P30左右下降到接近检测阈值,cNdufs2-/-小鼠失去了执行联想学习任务的能力,有趣的是,该任务可以通过P30时的左旋多巴治疗恢复,而P60的治疗则不能恢复。在通过小鼠从前爪去除粘合剂所花费的时间来评估精细运动技能的实验中,cNdufs2-/-小鼠完成任务时间明显延长,同时也表现出较差的旷场探索行为表现。此外,P60的cNdufs2-/-小鼠仅表现出轻微的步态障碍,到了P100才会表现出后肢张开、爪子位置异常和步幅改变等特征。而在P120-150期间,大约有40%的SN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需要注意的是,cNdufs2-/-小鼠在后期才出现粗大运动行为缺陷,这与SN DA而非背侧纹状体 DA释放变化平行。尽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表明纹状体DA耗竭对于PD患者的运动迟缓和僵硬是必要的【2】,但其充分性从未得到充分测试,因为传统的PD模型往往会导致整个基底神经节DA的快速耗竭。在此处通过对cNdufs2-/-小鼠的观察表明,背侧纹状体DA释放的丧失足以产生运动学习和精细运动缺陷,但并未达到类似于临床PD的运动症状水平。该团队通过分别向小鼠背侧纹状体或SN中立体定位注射携带AADC(可将左旋多巴转化为DA)的AAV,以及随后对小鼠旷场步态的分析,证明黑质多巴胺释放丧失对于粗大运动缺陷而言是必要因素。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证明多巴胺能神经元中MCI功能丧失足以引发进行性的、轴突先行的功能丧失和左旋多巴反应性帕金森病,还证明背侧纹状体的DA耗竭对于联想运动学习和精细动作而言是必要的,但黑质的DA释放缺陷才会引起类似于临床PD患者表现出的粗大运动损伤特征。针对这项研究,来自美国格莱斯顿研究所的Zak Doric和Ken Nakamura在同期杂志上发表观点文章 Principl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sputed by model 。他们指出González-Rodríguez等构建的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疾病小鼠模型代表了目前可用的散发性PD最佳模型之一,它不仅可以研究复合物 I 缺陷在疾病中的作用,还可以提供一个模型来评估治疗策略的潜力。此外,该模型一个显著特征是多巴胺神经元在几个月中进行性退化,且轴突和胞体退化存在延迟,这种延迟便于详细研究两个不同部位多巴胺损伤所带来的影响。另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是该模型证实纹状体多巴胺释放减少对于运动缺陷来说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也就是说,黑质多巴胺在维持粗大运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59-0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955-z
  • 单个活细胞&细胞器操纵新突破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技术首次实现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
    前所未有的全自动高精度单细胞操纵平台!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首次将原子力系统、显微成像系统、微流控系统、活细胞培养系统融为一体的单细胞显微操作平台,其核心技术——FluidFM技术采用了纳米级别中空探针,完美实现了单个细胞水平、fL级别超高精度、全自动化的细胞及细胞器的操作。是一套超温柔,纳米级,全自动的细胞操纵方案。这项技术将传统细胞显微操作实验无法触及领域的大门彻底打开,科学家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妙操纵。其主要功能包括单细胞提取、单细胞分离、活细胞细胞器移植、单细胞注射、单细胞力谱等。图1 FluidFM技术整机外观及原理示意图在活细胞中也能进行细胞器操纵?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首次实现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线粒体和复杂的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特征。到目前为止,对活细胞内的细胞器进行操纵仍然十分困难。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能够从活细胞中提取、注射细胞器,将定量的线粒体移植到细胞中,同时保持它们的活力。近期,Julia A. Vorholt课题组使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将线粒体移植至培养的细胞中,并实时跟踪线粒体注射后的情况,监测它们在新宿主细胞中的命运。通过跟踪,作者发现与受体细胞线粒体网络融合发生在移植后20分钟,持续16小时以上。活细胞之间移植线粒体不仅为细胞器生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也为机械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该篇文章以” Mitochondria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living cells.”为题,发表在BioRxiv.上。1从活细胞中提取线粒体在FluidFM负压下的线粒体小体会经历形状的转变,类似于“串上珍珠”的形态。其特征是离散的线粒体基质球体状,并且通过细长的膜结构相互连接,在进一步负压拉力的作用下,这些球状结构最终被拉断,并在悬臂中呈现为球状线粒体(图2)。当牵引力保持数秒后,OMM在先前形成的“珍珠”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收缩点分离,从而产生独立的球形线粒体,而管状结构的其余部分放松并恢复。图2 提取线粒体后的FluidFM悬臂探针的显微图像及示意图2线粒体移植至新细胞研究人员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线粒体移植到新的宿主细胞中,并保持细胞活性。FluidFM技术为线粒体转移提供了最佳的两步走方案:第一步,用FluidFM技术直接提取线粒体,第二步,将提取的线粒体注入到新的宿主细胞中。该方案的成功率高达95%,而且保持了细胞活力,其优点是细胞器在细胞外停留的时间短(作者标记供体细胞的线粒体(su9-mCherry)和受体细胞的线粒体(su9- BFP),能够观察移植细胞线粒体网络的实时状态(图3)。实验跟踪了22个细胞的移植命运:18个细胞显示移植的线粒体完全融合,4个细胞的线粒体发生降解。多数细胞样本(18个细胞中的14个)在移植后30分钟内首次观察到融合事件而后扩展到线粒体网络。综上所述,作者建立了将线粒体转移到单个培养细胞的方法。该方案显示移植后细胞活力高,允许观察移植后线粒体的动态行为,是一种高效方案。图3 单个移植线粒体的延时图像序列(su9-mCherry)。细胞器供体为HeLa细胞,受体细胞为U2OS细胞,带有荧光标记线粒体网络(su9-BFP)。Scale bar = 10 μm。本文使用的FluidFM技术采用微型探针,可以在微环境中以高时空分辨率操纵单细胞或者对单个细胞进行采样,并与组学方法相结合,使细胞器的研究成为可能。FluidFM技术将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精度力学调节手段与光学检测下的纳米尺度微流控系统相结合,提供与单细胞操作相关的力学和定量的体积控制。这些特性在现有微型探针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本研究中,作者将FluidFM单细胞技术用于活细胞真核内和细胞间的细胞器微操作。成功实现了活细胞之间的线粒体移植。单个线粒体移植视频该研究将启发人们将FluidFM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干细胞治疗中低代谢活性细胞的再生,作为线粒体替代治疗方法的一种备选方案等。此外,FluidFM技术为解决细胞生物学、生物力学和细胞工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 活细胞也能进行细胞器操纵?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首次实现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
    摘要:线粒体和复杂的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特征。到目前为止,对活细胞内的细胞器进行操纵仍然十分困难。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能够从活细胞中提取、注射细胞器,将定量的线粒体移植到细胞中,同时保持它们的活力。近期,Julia A. Vorholt课题组使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将线粒体移植至培养的细胞中,并实时跟踪线粒体注射后的情况,监测它们在新宿主细胞中的命运。通过跟踪,作者发现与受体细胞线粒体网络融合发生在移植后20分钟,持续16小时以上。活细胞之间移植线粒体不仅为细胞器生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也为机械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该篇文章以” Mitochondria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living cells.”为题,发表在BioRxiv.上。 结果:1. 从活细胞中提取线粒体为了检测FluidFM探针对单细胞细胞器采样的能力。作者使用了两种探针,分别是锥型探针(A=1.2 um2)和圆柱型探针(A=1.6 um2)(图1B)。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两种探针都可以对线粒体及单个线粒体进行提取或大量抽提。作者对内质网(ER)和线粒体提取后的细胞活力进行了检测,发现细胞仍保持较高的细胞活力 (95%)。为了进一步确保FluidFM提取方案在探针插入时不会破坏细胞质膜,作者使用荧光探针(mito-R-GECO1)监测细胞培养基中可能发生的Ca2+内流。实验显示,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后都没有Ca2+流入,表明细胞器提取过程中细胞质膜的完整性。本研究还发现暴露在FluidFM负压下的线粒体小体会经历形状的转变,类似于“串上珍珠”的形态。 其特征是离散的线粒体基质球体状,并且通过细长的膜结构相互连接,在进一步负压拉力的作用下,这些球状结构终被拉断,并在悬臂中呈现为球状线粒体(图2E)。进一步探究显示,施加FluidFM负压后,力诱导的形状转变沿线粒体小管在毫秒到秒的范围内传播了数十微米。形状转变沿这一方向均匀传播,而外层线粒体膜(OMM)保持了初的完整性。当牵引力保持数秒后,OMM在先前形成的“珍珠”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收缩点分离,从而产生立的球形线粒体,而管状结构的其余部分放松并恢复。结合线粒体牵引实验和线粒体定位的钙流实验,结果证明线粒体的串上珍珠表型的形状转变以及随后细胞质内的线粒体裂变是不依赖钙的。 图1:(A) 示意图:使用FluidFM技术进行细胞器提取。通过调整悬臂探针中的负压(-Δp)进行提取。(B) 通过调节孔径大小和流体作用力的适用范围,选择性地提取不同的细胞器成分。1行:用悬梁臂探针提取单细胞细胞器的示意图。2行:不同孔径的悬臂扫描电镜图。3行:FluidFM悬臂探针孔径与对应的流体力范围。(C) 示意图:使用FluidFM技术进行细胞器注射。通过调整悬臂探针中的正压(+Δp)进行将探针中的细胞器注射到受体细胞内。 图2:(A) FluidFM悬臂探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具体尺寸参数是:L = 200 μm, W = 35 μm, H = 1 μm。Scale bar= 5 μm。(B) 提取线粒体后的FluidFM悬臂的荧光显微镜图像。由于折射率不同,可以看到提取物和悬臂探针填充物之间的边界。Scale bar = 10 μm。(C) 是图(B)的示意图,提取物的体积是1170 fL。(D- F) 活细胞器提取的延时图像和提取后金字塔悬臂图像。黄框表示细胞内的悬臂的位置。(D) 对表达su9-BFP(线粒体)和Sec61-GFP (ER) 的U2OS细胞进行提取。箭头表示ER区域。使用孔径为0.5µm2的悬臂梁探针。Scale bar = 10 μm。(E) 从表达su9-BFP的U2OS细胞中提取单个线粒体。使用1µm2孔径的悬臂梁探针。Scale bar = 10 μm。(F) 从表达su9-BFP的U2OS细胞中提取数个线粒体。使用1µm2孔径的悬臂梁探针。Scale bar = 10 μm。 2. 线粒体移植至新细胞研究人员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线粒体移植到新的宿主细胞中,并保持细胞活性。FluidFM技术为线粒体转移提供了两种可能性方案:方案一、用FluidFM技术直接提取线粒体而后注入到新的宿主细胞中;方案二、将从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线粒体回充入FluidFM探针,然后注射(图3A-D)。作者比较了两种方法,为了实现可视化的线粒体的转移,作者在供体和受体细胞中分别对线粒体进行了差异化标记 (图3E-F 供体细胞线粒体su9-mCherry和受体细胞线粒体su9-BFP)。当使用FluidFM直接将线粒体从一个细胞移植到另一个细胞时,成功率高达95%,而且保持了细胞活力(图3G, 41个移植细胞中有39个)。在注射纯化线粒体后,作者观察到46%的样本(19/41)发生了线粒体转移且保持了细胞活力(图3G)。移植的定量结果显示,这些实验中移植的线粒体数量从3到15个线粒体每个细胞不等(图3H)。两种替代方案的不同成功率可以由线粒体分离获取的条件差异来解释。在评估线粒体提取方案时,作者观察到部分提取的线粒体外膜发生破裂。线粒体的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内降解,细胞色素C释放可能导致细胞凋亡。虽然线粒体的细胞间移植降低了通量,但它的优点是细胞外时间短(如上所述,细胞间移植即方案一的效率高,并可以直接观察单个移植线粒体的命运。为了展示这一点,作者将标记好的线粒体(su9-mCherry)从HeLa细胞移植到差异标记的U2OS细胞(su9-BFP)中,这种细胞通常用于研究动态线粒体行为。高灵敏度相机可以用于追踪受体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图3L)。作者观察到荧光线粒体基质标签在移植后23分钟的发生初始融合而后扩展到线粒体网络。综上所述,作者建立了两种将线粒体转移到单个培养细胞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活细胞间移植。该方案显示移植后细胞活力高,允许观察移植后线粒体的动态行为,是一种高效方案。二种方法是大量纯化线粒体并将其注射到受体细胞中。 注射速度相当快,但不可避免地损害线粒体和细胞功能。图3:(A) 方案一示意图(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通过FluidFM吸入法提取线粒体。 随后,将带有提取物的悬臂探针移至受体细胞插入并注入提取物。(B) 方案一预填充C8F18的FluidFM悬臂梁的图像,被移植线粒体通过su9-mCherry标记,提取量~0.8 pL。Scale bar = 10 μm。(C) 方案二示意图(纯化线粒体注入细胞):使用标准线粒体纯化方案纯化的线粒体进行线粒体移植的方案。 将纯化的线粒体重悬在HEPES-2缓冲液中,直接填充到FluidFM探针中并对细胞进行注射。(D) 方案二由su9-mCherry标记的FluidFM悬臂充满线粒体的图像。Scale bar = 10 μm。(E) 通过方案一(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进行线粒体移植后的宿主细胞图像。宿主细胞的线粒体通过su9-BFP标记,移植细胞线粒体通过su9-mCherry标记。Scale bar = 10 μm。(F) 通过方案二(纯化线粒体注入细胞)进行线粒体移植后的受体细胞图像。宿主细胞的线粒体通过su9-BFP标记,移植细胞线粒体通过su9-mCherry标记。Scale bar = 10 μm。(G) 通过光学成像对两种方案注射的细胞进行评估。每种方法评估了40个细胞。(H) 两种方案的线粒体的计数评估。每种方法评估了22个细胞。(I) 方案一移植线粒体后,对移植线粒体(su9-mCherry)和宿主线粒体网络(su9-BFP)使用不同的荧光标记进行成像,融合。Scale bar = 5μm。(J) 方案二注入纯化线粒体后移的融合状态,标记方案同(I)。Scale bar = 5 μm。(K) 移植线粒体发生降解,分裂成多个更小的荧光囊泡(su9-mCherry),荧光与标记的宿主细胞线粒体网络(su9-BFP)没有重叠。Scale bar=5 μm。 (L) 单个移植线粒体的延时图像序列(su9-mCherry)。细胞器供体为HeLa细胞,受体细胞为U2OS细胞,带有荧光标记线粒体网络(su9-BFP)。Scale bar = 10 μm。 讨论单细胞的操纵一直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在不损害细胞活力的情况下从细胞中提取细胞器或将外源物质直接导入到细胞中。截止到目前,尽管单细胞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实现将细胞器从一个细胞移植到另一个细胞,除了更大的卵母细胞外,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的核心,与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线粒体含有自身的遗传成分(mtDNA),通常是严格垂直遗传给子细胞的。目前将线粒体地转移到细胞的手段有限,对于线粒体移植后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更是十分困难,这样我们就很难从机制上了解健康或疾病细胞的线粒体移植后的生物学效应。本文使用的FluidFM技术采用微型探针,可以在微环境中以高时空分辨率操纵单细胞或者对单个细胞进行采样,并与组学方法相结合,使细胞器的研究成为可能。FluidFM技术将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精度力学调节手段与光学检测下的纳米尺度微流控系统相结合,提供与单细胞操作相关的力学和定量的体积控制。这些特性在现有微型探针中是的,在本研究中,作者将FluidFM单细胞技术用于活细胞真核内和细胞间的细胞器微操作。成功实现了活细胞之间的线粒体移植。该研究将启发人们将FluidFM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干细胞治疗中低代谢活性细胞的再生,作为线粒体替代治疗方法的一种备选方案等。此外,FluidFM技术为解决细胞生物学、生物力学和细胞工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 FluidFM OMNIUM参考文献[1].C. Gäbelein, Q. Feng, E. Sarajlic, T. Zambelli, O. Guillaume-Gentil, B. Kornmann & J. Vorholt. Mitochondria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living cells. (2021). BioRxiv.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