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解剖分离手术器

仪器信息网解剖分离手术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解剖分离手术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解剖分离手术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解剖分离手术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解剖分离手术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解剖分离手术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解剖分离手术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解剖分离手术器相关的资讯

  • 3D扫描+3D打印技术,开启骨科微创精准矫正手术“私人定制”时代
    数字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医疗治疗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前沿技术,3D数字化为骨科医生新型治疗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其高效、准确的特征,助力开启骨科微创精准矫正手术“私人定制”时代。本期,小编将分享一则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案例——在三维扫描和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实现胫骨后倾畸形微创三维精准矫正。该案例由丁焕文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进行诊断及手术,树蚁医疗团队进行数字化设计,先临三维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下肢准确三维数据的获取。◆案例背景◆“医生伯伯,我老是被同学说腿怪怪的。”在广州第一人民医院9岁小李妹妹对医生这样说道。据患者家属描述,2016年9月小李妹妹因夹伤所致右下肢膝关节骨折,彼时当地医院对其进行了固定手术。但术后却逐步出现右下肢畸形,且越来越严重以致步态异常。小李妹妹的腿部状况;X线片在丁焕文教授的安排下小李妹妹进行X线片、CT、MR等传统影像检查,患儿X线片和CT扫描二维断面图像均发现患者右膝有严重后倾畸形改变。于是,拿到CT数据的树蚁智能数字精准外科云服务系统团队使用建模软件对患者的全下肢进行了精准分离式三维重建,对小李妹妹重建后的患处进行了解剖方位对齐和多方位的精准三维测量,发现小李妹妹因为骨骺外伤和多年肢体畸形原因,右下肢短缩明显,达41mm。临床诊断:右膝部畸形1. 矢状面畸形:胫骨平台后倾26.4736°2. 额状面畸形:内翻6°3. 右下肢短缩畸形(41mm)◆手术三维设计方案◆41mm不是一个很短的距离,在手术中,不能一次性撑开和简单的运用钢板解决问题。因此,树蚁团队第一时间为小李妹妹进行了手术三维规划,运用基于人体解剖学、树蚁Z字截骨新方案为基础,确定截骨位、截骨线。确定“Z”形截骨线,确定胫骨近端及远端辅助右胫骨截骨导板设计并匹配、3D虚拟场景构建与树蚁系统云端显示明确患情后,丁焕文教授带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选用数字化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右胫骨远端精准截骨矫形、外固定+术后缓慢撑开延长术。三维模拟手术效果(树蚁系统云端数据)◆3D数字化技术应用◆术前,为了手术可以准确无误的进行,丁教授使用先临三维白光三维扫描技术——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三维扫描仪对患者腿部进行扫描,为截骨设计了专用的手术辅助Z字截骨导板,并使用CAD设计和3D打印技术,精准定制手术导板和个性化外固定架,让手术导板能够更准确的贴合患肢,提高外固定置钉精准度,防止截骨位置发生偏差,达成微创截骨,帮助患者避免再次手术。腿部3D扫描过程腿部彩色3D扫描数据高精度3D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三维扫描仪采用非接触式白光扫描技术,扫描幅面大,细节完善,精度高,单幅精度最高可达0.04mm,因此可以无创、快速高效地获取患者腿部表面的高品质数据,形成相应的3D文件,以进行CAD设计及数据存档。术中,为了将设计的置钉定位导板安装妥帖,丁教授利用扫描所获取的3D数据在电脑上进行畸形状态评估、辅助手术导板快速匹配和精准安放。同时,术后可将3D数据用于评估畸形矫形手术效果和引导术后矫形过程。辅助导板3D扫描术中皮外导板使用情况三维预后良好(树蚁系统云端数据)◆未来可期◆小李妹妹术后三天借助拐杖落地行走术后为了更加确保疗效,丁教授常规安排了小李妹妹进行了X线片、CT扫描等术后评估检测,证实小李妹妹右下肢的力线完全正常,手术效果良好。先临三维提供了下肢外观白光三维扫描,辅助术前导板定制设计、术中导板精准安放、术后评估效果及引导矫正。借助于高精度3D数字化技术,这样一台复杂疑难下肢畸形矫正手术得以精准、安全和轻松解决。丁焕文教授: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授、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附属医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现学术任职为SICOT数字骨科学会常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3D打印骨科学组委员等。树蚁医疗:丁教授基于自身21年研究数字化精准骨科,依靠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虚拟应用解剖与外科手术虚拟仿真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积累了众多数字化手术使用案例后成立的一个技术转化型医疗服务公司。*图文信息来源于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丁焕文教授团队 树蚁医疗团队
  • 34亿美元开拓机器人手术领域,强生集团收购Auris Health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今日,强生集团(Johnson & Johnson)宣布,将斥资34亿美元现金,以及额外可高达2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收购拥有尖端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医疗器械公司Auris Health。Auris致力于开发微创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的精细化水平并减少手术创伤。本次收购将帮助强生加速进入手术机器人领域。/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c93c723e-250b-44f3-8042-df3f34aacad4.jpg" title="201902141204388337.jpg" alt="201902141204388337.jpg" width="612" height="91" style="width: 612px height: 91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肺癌患者通常没有症状,往往确诊时为时已晚,因此生存率不高,目前虽有多种肺癌诊断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准确性、安全性或侵入性等方面都有限制,甚至影响结果的精确性或引起副作用,例如气胸和出血。其中,肺部结节一般较小,且位于肺部深处难以到达,增加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97bec22b-5462-451d-b21d-ad3700364ffc.jpg" title="201902141205024036.jpg" alt="201902141205024036.jpg" width="612" height="195" style="width: 612px height: 195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onarch手术机器人平台(图片来源:Auris Health 官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获得FDA许可的Monarch平台,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支气管镜手术,目前着眼于肺癌,未来将朝着治疗各类疾病为目标发展。Monarch平台以类似游戏遥控器的界面,使医生能更直接的操控;并集合机器人、软件、数据科学、视觉成像等先进技术,使内窥镜有更广泛的触及范围以及更广阔的视野。Monarch包括一个创新的柔性机器人内窥镜,可更容易地穿越曲折复杂的组织解剖结构。在患者肺部解剖结构的3D模型帮助下,通过内窥镜影像与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相结合,将柔性机器人内窥镜导航至肺部周边,并为整个手术过程提供连续的支气管镜影像,更能准确地抵达难以到达的肺部结节,进而通过机器人采集病灶组织切片进行诊断,以及通过低侵入式手术进行治疗。/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Auris的手术机器人技术将在肺癌的诊断和早期干预方面带来益处,这对于强生致力于开发预防,拦截和治愈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此外,该项技术还将帮助强生创建一个 “互联数字生态系统” ,即利用数据和机器人技术指导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强生集团医疗设备全球主席和执行副总裁Ashley McEvoy女士说道:“在这个新医疗保健时代,强生的目标是简化手术、提高效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手术预后,并最终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强生相信,‘best-in-class’的机器人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无与伦比的点对点连接的组合,将为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Auris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Frederic Moll博士表示:“Auris非常高兴能加入强生集团,共同推进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以改善全球患者的生活。与强生一道,Auris将极大地加速两家公司的共同创新,而创新的疗法将为患者重新设定最佳的预后效果。本次收购也是对Monarch平台的技术以及Auris团队成员工作的认可。证明了Monarch平台是内窥镜技术的一步飞跃。”/ppbr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p
  • 骨科诊疗迈入精准医疗时代,3D技术为骨科手术“保驾护航”
    随着精准医疗相关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公众对于精准治疗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医疗行业开始进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3d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目前在口腔修复、定制化假肢、手术导板、植入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骨科这个细分医疗场景中,3d技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正慢慢融入骨科术前规划、制作手术导航定位模板、定制个性化假体与内植物、定制外固定支具等医疗环节。应用案例背景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第一人民医院,近期接诊了一位前右足部扭伤史长达十年、55岁的患者黄女士。右足背疼痛、行走功能受限等症状的反复出现,给黄女士的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明显不便。经怀集县人民医院进行x线片、ct、mr等传统影像检查,初步诊断为:1.右足舟骨坏死。2.右距舟关节骨关节炎。3.右跟骰关节骨关节炎。拟行右距舟关节、跟骰关节融合术。▼以下图片及视频均来源于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附属二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丁焕文教授团队针对该患者病情,借助3d技术的三维设计手术治疗方案,由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附属二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丁焕文教授主导制定,怀集县人民医院骨科、树蚁智能数字化精准外科云服务系统以及先临三维共同参与设计及实施。丁焕文教授团队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muller-weiss病。通过3d精准定位确认患者病变部位为附横关节。通过会诊讨论,决定为患者实行“足内侧柱延长、距舟关节融合、距骨骰骨融合固定”手术。手术设计方案3d打印骨科手术导板是根据术中需要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制备的一种个性化手术器械,用于术中准确定位点、线的位置、方向和深度,辅助术中精确建立孔道、截面、空间距离、相互成角关系及其他复杂空间结构等,3d打印定位导板的使用将比单纯依靠医生经验和手持工具操作更为精准。团队在本次手术方案设计中将采用3d打印定位导板,辅助医生准确定位螺钉入点与方向,将患者足部的距舟关节融合固定以及骰骨和距骨融合固定。手术导板辅助使内固定螺钉植入微创化,同时导板引导准确显露距舟关节,减少了手术创伤。另外导板引导精准置钉也减少术中“c”臂x光机使用次数,大大减少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x射线沾染。针对病人患部,在足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用cad设计软件,定制设计了导板三维模型,并利用3d打印设备将导板与足部模型打印出实物,用于术前模拟与手术使用。导板设计术前模拟(导板:尼龙打印;足部模型:stratasys j750 3d打印)三维扫描辅助导板定位导板定位相较于传统方式,在术中更利于精准定位。但是,如果导板的佩戴位置有偏差,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就有很大的影响。如何让定位的工具位置更准确,就是此次手持3d扫描仪einscan pro 2x plus的任务。术前,丁焕文教授团队将3d打印定位导板戴在患者右足上,然后利用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3d扫描仪对佩戴导板的手术部位进行扫描。用扫描数据与原始重建数据做对比,再次确认导板位置是否准确。术中,丁焕文教授团队将消毒后的3d打印定位导板再次戴在患者右足背上,然后利用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3d扫描仪扫描患者小腿与足部。了解手术导板安放位置有无偏差、引导位置调整,使手术导板安放准确,然后引导精准置钉和距舟关节切开融合。在新技术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国际领先的生物材料研究基础和精准修复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具有良好的虚拟解剖临床应用研究基础,附属二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自建科以来,救治了数以百万计骨骼/肌肉运动系统病损的患者,在广州和华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随着3d技术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丁焕文教授带领的虚拟应用解剖研究团队、骨科团队在数字骨科领域走在了前沿,所开展的精准修复重建的方案在创伤、关节、脊柱、肿瘤和畸形矫正等方面均颇有建树。研究团队自2005年开展第一例精准骨科手术以来,现已完成2000余例,在产学研联盟医院进行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促进了联盟医院的诊疗工作创新和医疗水平提高,造福了众多疑难杂症患者。团队利用新型生物材料、3d数字化、3d虚拟模型、3d打印、虚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特色的精准外科技术和精准修复技术,让患者享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福利,获得了良好康复。国家相关政策近年来,国内各省市政府部门也逐步推动关于3d打印医疗服务项目的政策。其中,在2019年广东省新增医疗项目(三)250类中,约20类与三维扫描、计算机设计和3d打印相关。▲图片来源: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官网今年7月,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在发布的《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公示项目中,个体化3d模型重建、个体化3d模型制备、个体化3d手术导板制备、个体化3d可视化手术模型四项医疗3d打印的费用被纳入市场调节价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未来或纳入医保系统,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专家介绍丁焕文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授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第二附属医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华侨楼骨科病区主任,专业技术5级、文职二级专家,服役期间立三等功一次。现为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数字骨科分会常委和广东省数字骨科分会常委兼青年委员会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委和数字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常务副组长、广东省医学3d打印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理事、广州市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骨质疏松协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专家。以第一作者两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五作者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开创人体解剖学远程智能教学法。近期获得:1.获得校级优秀在线教学案例。2.广东省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3.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授予高等教育类优秀成果奖。
  • 北京解剖学会第4届技术交流会胜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为丰富北京解剖学界学术活动、加强解剖技术的交流,传承和培养形态学后备技术力量,由北京解剖学会主办的“北京解剖学会第4届技术交流会”于2010年7月9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该交流会的召开,旨在充分展示北京市从事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同仁的形态学技术水平和研究进展,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创北京解剖学界更好的未来。来自各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会议现场  北京解剖学会理事长唐军民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他表示,北京解剖学会曾于1991年10月在北京医科大学举办了首届技术交流会,1993年10月举办了第二届,1998年8月举办了第三届。时隔12年之后,第4届技术交流会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会,能提升解剖学工作者的信心,在貌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他呼吁有关单位领导重视形态科学技术点的传承,重视形态学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为基础形态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北京解剖学会理事长唐军民教授致开幕词  在交流会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单位的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各自在解剖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技术要点。就解剖制片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专家们相互交流了经验,探讨了解决方案与改进方法。首都医科大学丁卫国教授报告题目:人面神经的解剖显示军事医学科学院王少霞教授报告题目:大鼠脾脏组织固定和处理方法的改进军事医学科学院姚斌伟教授报告题目:大鼠脾脏常规制片的改进及应用北京大学医学部吕丹瑜教授报告题目:小鼠脾脏制片的分色与蓝化北京大学医学部张栩胤教授报告题目:如何提高大鼠脾切片制片的质量首都医科大学孙海梅教授报告题目:大鼠石蜡切片HE染色体标本制作体会  作为该交流会的独家赞助商,北京华威中仪科技有限公司安排了其技术工程师刘艳做了“类流式组织细胞定量分析仪”的报告,该仪器主要应用在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药物学等领域。北京华威中仪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刘艳博士报告题目:类流式组织细胞定量分析仪  该仪器采用最新的荧光纤维照明系统,其显微系统为多通道显微镜,具有高效的单色荧光CDD及彩色黑白CCD,可自动聚焦。因此,该仪器具有如下特点:7个可供选择的物镜 放大倍数范围广从1x到100x油镜 多达10个荧光过滤器 提供四个标准光过滤器:DAPI、Alexa 488、Cy3、APC 可同时自动快速扫描200片切片,高质量,高清晰度图像 支持远程查看和分享图像。  并且,该仪器配备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对组织的单个细胞进行鉴定和定量的软件。该图像分析系统具有“专利运算法自动鉴定单个细胞、根据背景调节进行客观定量、精准的细胞核自动分离、不受限制进行特定单细胞鉴定”等特点。类流式组织细胞定量分析仪  此外,本次交流会还设有“标本制作竞赛”,北京解剖学会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评比,并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北京解剖学会对获奖人员颁发了证书和奖金。获奖人员与颁奖嘉宾合影  附:北京华威中仪科技有限公司在仪器信息网展台网址:http://huaweiscience.instrument.com.cn
  • 自主研发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艾目易破解手术机器人“卡脖子”难题
    艾目易自主研发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破解手术机器人“卡脖子”难题 随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长达20年的专利保护到期,国产手术机器人初创企业凭借其产品的创新性、多样性、智能化等优势站上风口。 在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实力提升等诸多因素的助推下,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接连获批上市。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研发质量的提升,使之迎来强势期。据浙商证券统计,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25.3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远高于全球。 不过,严峻的是尽管目前作为产业链主体的手术机器人设备已在技术上做出突破,并逐渐实现国产替代,但我国手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却面临研发实力不足,严重依赖进口。这一情况进一步成为阻碍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向上发展的“卡脖子”环节,产业难题亟待攻克。 深耕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市场前景广阔 手术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其精准性和稳定性。传统手术靠医生完成,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亦会存在一些问题。手术机器人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工手术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肌肉的收缩,人的手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性震颤,极易影响手术效果。以手术机器人中的机械臂作为医生的手,辅助进行手术操作,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借助传统工具进行人工测量、无法看到患者内部解剖位置,以及依赖医生等问题,则需要光学定位系统等手术导航系统作为医生的“眼”,通过精准定位病灶区域位置和方向,进一步提升病灶定位精度,提高手术精准率;最后,控制算法等软件系统则作为医生的“脑”,辅助医生进行判断及手术操作,提升手术成功率。 定位系统、控制算法以及机械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三部分产品皆来自于手术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手术机器人产业链图片由艾目易绘制手术机器人系统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很早就吸引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不过,由于我国在近红外光学系统的研发上起步较晚,在产品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立于2017年的广州艾目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目易”)专注于手术导航和手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和解决方案的研发。 凭借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深耕,以及对于临床应用的理解,2019年艾目易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其定位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从硬件设计到内部材料结构的深入研究,该定位系统在电磁兼容性、稳定性上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艾目易创始人杨荣骞告诉动脉网:“在不同的科室中,灯光、湿度、温度都有所差别,这些环节都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以及参数的测试。得益于我们多年来做的实验和产品研发,我们所研发的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性非常好,能够成功应对这些复杂环境。因此,我们有信心能够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定位系统。艾目易研发生产的定位系统不仅提供了多样化接口,而且考虑到手术中医生或护士的使用习惯,我们还增加了图像、视频等交互功能,使得系统操作更为便捷。” 艾目易所研发的“AimPosition光学定位系统”现已广泛运用于手术导航、手术机器人及其他以“精准定位”为主导的医疗场景。企业则与广东省内多家医院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覆盖神经外科、骨科、牙科、介入科等科室,通过合作熟悉临床应用场景,充分了解临床需求,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 2020年,艾目易完成了手术导航系统样机研发、手术机器人技术平台搭建,以及第二代光学定位系统与工业光学定位系统研发。2021年,艾目易则是走出去,积极与行业主流企业建立合作,在奠定行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开拓研发应用场景,挖掘增量市场,加速企业发展。 目前,其产品销售已销售至国内数十家手术机器人企业。 搭建定位系统,软件算法,手术耗材三大产品管线 艾目易不仅在光学定位系统的研究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亦构建了涵盖定位系统、软件算法、手术耗材的产品管线。 多年手术导航和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经验,图像处理算法、手术注册算法、机器人标定与控制算法等已经具有相当先进水平,并被国内多家手术机器人公司应用。 具体到手术操作环节,艾目易则已能够提供覆盖手术规划、图像注册、自动定位环节的相关产品。不仅如此,其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亦应用于工业领域,以支撑国内机器人产品升级,赋能工业领域创造更多智能化运用场景。 为释放出足够动能推动企业发展,艾目易通过持续跟下游机构与厂家合作,凭借在核心部件研发上的优势,以及在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方面积累的多年经验,将产品和技术赋能给产业中下游,使他们能够快速的产业化,并反过来加快艾目易产品的更广泛应用。 基于企业软件开发实力,艾目易同时还提供定制软件开发服务。目前艾目易已成功开发了手术导航系统、牙科机器人等的高端智能设备,实现了“硬件+软件”的产品部署。 发力上游,持续拓展产品应用场景 谈话最后,杨荣骞阐述了对艾目易未来发展的规划:“当前我们仍将以保持近红外光学系统更新迭代,不断丰富产品型号为主。例如我们现在所推出的2.0版本产品在外观上,以及技术细节、算法上都做了很多改进。同时,随着我们对下游市场的不断的了解和深入的沟通合作,他们对光学定位系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因此,我们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光学定位系统的型号,尽可能满足不同科室需求。我们还将不断提高产品的关键技术参数,使之能够满足低延时的信息数据传输,实现更加精准更加高速的定位。 在应用领域方面,除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等产品外,我们还将往工业领域拓展。目前我们已经在和国内主要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和厂家展开了初步合作,未来我们也会将艾目易的产品和技术扩展到工业领域去应用,赋能工业智能制造和生产。这将为我们艾目易打开一个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立足上游,持续迭代,拓展丰富应用场景,则是艾目易的下一步。
  • 双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为食管癌精准手术提供新型可视化手段
    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症之一,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而无法精准识别微小转移病灶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近红外荧光(NIRF)探针虽然能辅助识别肿瘤边界、检测转移病灶,但单一的靶向探针却难以覆盖大部分食管癌病灶。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大五院)单鸿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双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可有效提高肿瘤靶向性,为食管癌精准手术提供新型可视化手段。相关研究成果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EGFR&c-Met bispecific near infrared probe for visualiz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s,发表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上。其中单鸿教授、李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梁明柱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图1:EGFR与c-Met对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联合检测率显著高于EGFR或c-Met单独检测率图2:EGFR&c&Met双靶向NIRF探针既能识别EGFR阳性食管癌又能识别c-Met阳性食管癌该研究针对食管癌特异性表达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聚焦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靶点蛋白表达特征,发现EGFR和c-Met在食管癌和转移淋巴结互补表达,EGFR或c-Met单独检测率仅为50%-60%,而联合检测率提高至80%以上(图1),基于临床验证安全性的EGFR&c-Met双特异抗体构建NIRF探针,在动物肿瘤模型中证实该探针能提高食管癌的识别能力(图2),并准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图3),对食管癌精准手术导航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和应用前景。图3:EGFR&c&Met双靶向NIRF探针准确鉴别食管癌转移淋巴洁和炎性淋巴结单鸿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开发针对食管癌的系列新型探针并牵头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制定了食管癌分子影像专家共识,有力推动了我国食管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据介绍,单鸿系中大五院院长、介入医学中心主任、影像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南粤百杰(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山大学名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珠海市荣誉市民。现任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总编辑。长期从事肿瘤、血管及肝脏疾病的多组学融合与创新研究,致力于实现疾病的独创性可视化探索,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N Engl J Med、National Science Review、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Radiology、Cancer Res、J Nucl Med等高水平论文。主编《临床介入诊疗学》、《临床血管解剖学—介入放射学动脉图谱》、《肝脏移植影像学》等专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牵头申报的《不同性质门脉高压症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及介入诊疗技术的系列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分子影像学在肿瘤诊疗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2020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救治的“珠海实践”》获2021年珠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李丹系中大五院核医学科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技术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课题等项目,在相关领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Acta Pharm Sin B、J Control Release、Pharmacol R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学术期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梁明柱系中大五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珠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珠海市医师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长期从事胸部肿瘤影像诊断及分子探针研究,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3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相关领域发表包括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J Control Release等高水平论文多篇。
  • 赛默飞11.4亿美元出售其解剖病理学业务
    p  根据美通社2019年1月28日消息,赛默飞已经签署了一份最终协议,同意以11.4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解剖病理学业务出售给PHC控股公司(PHC Holdings Corporation)。/pp  赛默飞解剖病理学业务主要提供显微镜切片、仪器和消耗品。该业务在美国、欧洲和中国拥有约1,200名员工,年营收约3.5亿美元,是赛默飞专业诊断部门的一部分。/pp  此项交易预计将在2019年第二季度完成。/pp  成立于2014年的PHC控股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医疗保健公司。旗下子公司包括PHC Corporation和Ascensia Diabetes Care Holdings AG。该公司负责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横跨糖尿病护理、诊断、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IT等领域。PHC控股集团在2017财年的合并净销售额为1,926亿日元,产品和服务分布在全球125个国家。PHC控股公司于2018年4月更名为松下医疗控股有限公司(Panasonic Healthcare Holdings Co., Ltd)。/ppbr//p
  • 新闻 |【手术视频】徕卡神刀博览-同仁医院康军:视神经减压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徕卡神刀博览第2期神外前沿讯,骨纤维异常增生(fibrous dysplasia,FD)也称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四肢骨多见,也可只累及颅骨,约占颅骨疾病的11.5%~17%。颅底骨纤维异常增生多好发于额眶蝶骨等部位,是引起视神经管狭窄的常见原因,也可向副鼻窦生长造成阻塞症状和面部畸形,其中以筛窦、蝶窦和上颌窦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渐进性突眼,眶周颅骨外观异常乃至颅面部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眼底呈现原发性神经萎缩等。★该病药物治疗通常无效,因此手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切除病变组织可以改善已有的临床症状,预防新的临床症状的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美容效果。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很多神经外科医生都会遇到,但如果手术处理不当,尤其在术中磨除病变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视神经保护,则有可能造成患者失明的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康军教授凭借该院在眼科领域的强大技术支撑和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视神经减压术的操作提出了三点建议:找到视神经、保护视神经和充分减压。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青少年患者不断复发的几率较高,所以康军教授强调在保护视神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切除病变,以延缓病变可能的复发时间。本期展示的病例就是一个14岁复发患者的再次手术病例,通过精彩的手术视频和细致的讲解、充分的病例资料信息等,相信能够对神外医生操作此类手术有所启发和帮助。本视频仅供医学人士交流学习之用;点击上方图片直接播放由术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康军教授讲解,全文如下:患者是一位14岁的女孩,复发的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外院第一次开颅手术后已经三年了,这次是右眼视力下降伴眼睛疼痛6个月,因为病变压迫了视神经。在2012年第一次手术前,视神经两侧都有累及,左侧比较重,左侧的前床突、蝶窦、视神经管周围都是病变。手术切除了左侧病变。在2013年随访时,发现病变又开始生长。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如果视力受损严重,就要考虑视神经减压手术。因为视神经周围都是病变,所以一般经颅手术,部分病例也可以采用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减压。病人的病变有可能到了成年才会静止,而在儿童期、青春期病变会随着身体发育而不断发展。手术中把视神经周围病变切的越多越好,由此可以尽量延缓其复发时间,但手术并不能把所有颅底病变都切除掉,因为病变太广泛了。这位患者2015年手术前,视神经周围已经长满了病变,与三年前相比蝶窦也都充满了。我们采用额颞入路,从硬膜外处理视神经时,我们沿着硬膜外先找到眼眶,把眼眶后部打开后沿着眼眶往后面磨,就不至于直接磨到视神经管了,因为骨纤维病变特别广泛,包裹住了视神经,如果直接去暴露视神经管,很容易用磨钻就把视神经磨坏了。这类手术一般开颅时间很长,因为病变累及颅骨,常比正常颅骨厚3-4倍,而且通常骨质比较硬。减压后能够发现的视神经又薄又长,所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开颅的视神经减压我们都是在硬脑膜外操作,不影响脑组织,在硬膜外把眶上裂和前床突的病变都去除掉,这样减压的范围很充分。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本例手术后,患者眼球活动没有问题,外观也没有问题。(见视频)本例手术采用右侧额颞入路,骨瓣拿下来之后,打开眼眶后沿着眼眶往后去就都是病变,病变非常厚,要拿着磨钻一点点磨,磨的过程中一直要喷水,就像雕刻一样从“石料”中把神经显露出来,最后把神经鞘上表面的病变一点点去掉。手术时间通常很长,有时候开颅就要两个小时。骨纤维特别硬的情况下,我们一个手术要用2-3个磨钻头。主刀一手拿磨钻一手拿吸引器,要磨到视神经表面上一层蛋壳样薄骨,过程中助手不停喷水,喷水的目的一是降温,一是对视神经的保护。手术要点 :(从硬膜外做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视神经减压)1、先要找到视神经,因为病变把视神经包的很厉害,没有解剖的标志,所以我们一般主张从眶上裂和框尖进入,然后沿着暴露出的软组织,再往内侧找到视神经。在磨除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但该快的时候快,如果一开始就慢也不行,因为病变特别广泛。2、对视神经的保护,磨钻的力度等要掌握好,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失明了,很大原因就是术中没有保护好视神经。3、减压充分,要尽可能切除视神经周围的病变,包括蝶窦里和前床突的部分的病变都要切掉,以此尽量延缓病变复发时间。术者简介康军,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微侵袭与内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及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创伤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神经创伤分会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3年,主要从事内镜神经外科、颅底疾病和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复杂颅底沟通性病变,鞍区肿瘤,复杂颅面创伤,视神经损伤,复杂脑脊液漏等疾病的诊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水平。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负责北京市科委课题2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编参译著作8部。相关报道:[第79期专访]同仁医院康军: 颅脑创伤中被忽视的视神经损伤如何减压治疗 同仁神外已积累1000例以上病例既往治疗情况患者邱XX,女,14岁,在外院开颅骨纤维术后3年,右眼视力下降伴随眼痛6月余。患者在2012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于该院行开颅骨纤维切除术,术后病理支持“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诊断。2015年4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疼痛、无头痛头晕、恶性呕吐等其他不适,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右眼视力0.6,2015年10月患者哭泣后右眼疼痛再次发作,于当地医院检查视力已经下降至0.5。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以“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收入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2年7月术后2012年9月术后2013年9月同仁神外术前检查2015年10月右-左 同仁神外手术及术后资料右-左关于徕卡显微系统Leica Microsystems 徕卡显微系统是全球显微科技与分析科学仪器之领导厂商,总部位于德国维兹拉(Wetzlar, Germany)。主要提供显微结构与纳米结构分析领域的研究级显微镜等专业科学仪器。自公司十九世纪成立以来,徕卡以其对光学成像的极致追求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始终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徕卡在复合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数码显微系统、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系统、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和医疗手术显微技术等多个显微光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徕卡显微系统在全球有七大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在二十多个国家拥有服务支持中心。徕卡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设有区域分公司或销售分支机构,并建有遍及全球的完善经销商服务网络体系。
  • 先临三维|外星人的内部构造应该是怎样的?3D数字化解剖为你解密
    想必大家对于《et外星人》中,最后,小主人公骑着自行车带着et飞向月球的画面都记忆犹新。也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认识了外星人et。▲ 图片源于百度,电影《外星人et》剧照大家是否想探究一下外星人的内部构造?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开启了“解剖”、重构外星人身体之旅。我们通过3d扫描—内部数据重建—3d打印这样的技术,让外星人的内部构造也可以肉眼可见。 这次“解剖”的外星人来自very museum,是核心艺术家 steve wang的作品。他的名字是alien grey,有着我们熟识的外星人形象。姓名 grey性别 不详 年龄 不详 “解剖”的流程 以下来自grey的独白 复制一个三维的我 3d扫描获取原始 高细节彩色数据我的“皮肤”有细致的纹路,在复制精细三维数据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皮肤的颜色。因此,先临三维的工程师使用einscan pro 2x 2020设备获取我的等比彩色数据,为后续“解剖”做准备。▲ 精细的扫描数据,肉眼可见的皮肤纹路重构我的三维模型,制作解剖效果,还需要内部的结构。工程师将我的“头骨”利用手持扫描仪进行数据获取,头骨数据结合外形数据,“解剖”的第一步已经完成。 重构我的内部结构 后处理软件设计解剖结构设计师通过maya等数据建模软件,参考人体构造,结合我的头骨数据和外形数据,重构出内部结构。“解剖”最终造型,左右一分为二,一侧展示外形,一侧展示内部结构。 展现我的“解剖”结构 彩色3d打印机打印完整数据利用stratasys的彩色3d打印技术,实现数据的最终呈现。stratasys的全彩3d打印技术,结合了全彩,透明以及类橡胶材质的组合输出能力,使得我的左右半边外形以及内部结构的展示可以一次性完成。在保留外部轮廓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可以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创作过程中,stratasys工程师前后测试了十几个不同的版本,特别在细节方面,包括我的皮肤的颜色,质感,血管的形态,肌肉,脑干,脑沟等大脑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展现。这个时候3d打印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 – 我的数据缩小到11公分的比例,12小时之内可以完成8个不同版本的打印,实现快速评估整体的效果,确保在正确的方向去进行下一步的创作。一个对于外星来客的创意尝试,利用3D技术,终将有趣的想法,变成可见的现实。3d扫描-内部数据重建-3d打印,赋予外星人全新的形象,实现模型的快速设计制造。通过grey的解剖模型重建,我们看到了3d技术的力量。3d技术,为创意赋能。
  • 11.4亿美金!赛默飞完成解剖病理学业务出售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近日,赛默飞宣布已经以11.4亿美元现金出售解剖病理学业务,买方正是医疗保健企业PHC控股公司(PHC Holdings Corporation),该收购协议于今年1月签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fc0a568-14db-421f-aa98-32cc79693421.jpg" title="01.png" alt="01.png" width="400" height="265" border="0" vspace="0"//pp  赛默飞业务板块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分析仪器(工业和应用科学)、临床诊断、实验室与服务。此次出售的解剖病理学业务主要是提供显微镜切片、仪器和消耗品,据了解,该业务在美国、欧洲和中国拥有约1,200名员工,年营收约3.5亿美元,是赛默飞专业诊断部门的一部分。/pp  PHC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跨国保健企业,旗下拥有PHC株式会社、Ascensia Diabetes Care Holdings AG等公司。该公司负责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横跨糖尿病护理、诊断、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IT等领域。2017年度集团合并销售额为1926亿日元,为超过125个国家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公司原名松下保健控股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更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扫码关注【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3i生仪社/span】,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5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fbc8cfbb-7e50-4dd3-9bc1-e9271976c91b.jpg" title="3i生仪社二维码.jpg" alt="3i生仪社二维码.jpg" width="250" height="250" border="0" vspace="0"//p
  • 基因治疗手术首次应用于常见眼病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牛津大学近日宣布,该校眼科教授罗伯特· 麦克拉伦在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牛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解决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视力下降问题的基因治疗手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疾是造成英国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干性AMD是指一种黄斑细胞的慢性退化,它会给病人视觉中心部分造成间隙或影像斑点,导致病人日常生活中出现阅读和识别困难。接受第一例手术的是牛津大学年高80岁的奥斯本夫人。像许多AMD患者一样,她的双眼都有这种疾患,但左眼情况更为严重,中心视觉已经恶化,视力非常模糊。她说自己参与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AMD患者带来帮助。/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导致AMD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补体系统,其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与细菌作斗争的一个蛋白质系统。在发生黄斑变性时,这些蛋白质过度活跃并攻击视网膜细胞,其方式与其攻击细菌的方式相似。而基因治疗的原理就是“停用”补体系统。/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手术包括分离视网膜和向眼底注射含有病毒的溶液。该病毒带有一种经过修饰的DNA序列,可以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并可以纠正导致AMD的遗传缺陷。因效果被认为是持久的,理想情况下,基因治疗只需进行一次。/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麦克拉伦解释说:“利用病毒这种天然存在的生物体,将DNA传递到病人的细胞中。当病毒在视网膜细胞内打开时,会释放出经过克隆的DNA,细胞开始制造可以改变疾病的蛋白质,来纠正由补体系统造成的炎症。”他希望随着医疗器械和相关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内,患有干性AMD眼疾的人能够得到有效治疗。/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总编辑圈点/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老年性黄斑变性作为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困扰的绝对不只是老年人本身。与所有退行性疾病一样,病患的护理成本升高、未知的意外风险及家庭幸福指数下降,都是此类疾病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例手术成功的意义,足可以给所有逐渐陷入黑暗的人们带来光亮。惟愿技术成熟的再快些,受益的人再多些。/ppbr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p
  • 赛默飞亮相首届病理年会 推动中国病理解剖研究与发展
    中国上海,2011年11月1日——10月21-23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病理年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分会等协办。作为世界服务科学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向与会1200余位中国病理学家和医学实验室专家展示了其行业领先的病理诊断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于10月22日下午举行了赛默飞STP 420ES组织脱水机、Cryostar NX70冷冻切片机以及SecureSette组织安全包埋盒三款新品发布会。近年来,随着中国各临床医学与病理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赛默飞也积极调整策略,帮助中国提高实验室工作流程和生产力,在促进中国病理解剖发展和经验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先生说:“中国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有目共堵,赛默飞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我们愿意用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积极推动中国病理解剖的研究与发展!”此次学术会议,赛默飞三款新品STP 420ES组织脱水机、Cryostar NX70冷冻切片机以及SecureSette组织植入盒惊艳亮相,这些新产品不但可以减少处理时间,还能够提高样品制备的质量以及精简工作流程等。同时,赛默飞还在现场展台及海报中重点展示了组织病理学的整合工作流程,向与会者强调 重新设计组织学工作流程的重要性,以便充分发挥其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潜力。 赛默飞病理解剖产品亚太区总监Matthew Bell及中国区经理Michael Zhang宣布新产品全球同步上市赛默飞展台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 110 亿美元,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布鲁克在第63届美国质谱年会推出解剖病理学MALDI成像解决方案MALDI Tissuetyper
    2015年6月1日,在第63届美国质谱年会(ASMS)上,布鲁克推出rapifleX MALDI-TOF质谱系统的最新解决方案MALDI Tissuetyper。  革命性的rapifleX的推出进一步加强了布鲁克以 MALDI-TOF为基础的应用解决方案的领导地位。rapifleX是一套新的解剖病理学研究成像系统。新rapifleX系统解决了以前很多质谱成像的瓶颈问题,极大的改善了成像速度、通量、易用性、坚固性和空间分辨率。同时,MS的维护工作也由离子源的最大正常运行时间和优化的流线型设计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rapifleX为基础的MALDI Tissuetyper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MALDI成像的关键绩效指标,并完全允许新项目和测量策略。rapifleX系统拥有目前市场上最高的激光重复频率,同时结合了最好的MALDI成像空间分辨率。此外,仪器拥有一个可移动的自动调整式离子源,可为客户提供方便的服务。  MALDI Tissuetyper解决方案采用布鲁克专有的smartbeam&trade 3D激光,相比传统的MALDI-TOF系统可以提高20倍的工作速度。Smartbeam 3D激光提供一个快速移动的激光束,它与MALDI靶台的移动同步。此外,结合10千赫的激光重复频率,这种构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通量,同时增加了MALDI成像的像素尺寸和靶向组织增加的灵活性。根据样品尺寸,典型的组织切片可以在大约30分钟内成像。小型组织切片几分钟便可成像。  组织分型蛋白质的特征分布仍然是在解剖病理学或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内最强大的技术之一。MALDI Tissuetyper提供用于数据挖掘的独家统计分析软件和生物信息学工具,以及多个组织切片的二维甚至三维成像的可视化数据集。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分子成像教授Ron M.A. Heeren说:&ldquo 转化质谱成像(MSI)面向临床的研究是非常依赖于速度和稳定性的。目前的仪器已经限制了它的适应能力。新MALDI Tissuetyper解决方案使我们最终克服了这个限制。它使我们能够从事高通量的临床研究,并将MSI建立成为一个强大和可靠的个性化医学信息源。&rdquo   德国慕尼黑亥姆霍兹中心病理学研究所分析病理部主任Axel Walch博士补充说:&ldquo 肿瘤异质性的分析是在肿瘤学和个性化医疗中最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挑战之一。 MALDI成像非常适合给肿瘤异质性提供正确分析。MALDI Tissuetyper解决方案的速度和性能让我们能在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下分析大的肿瘤样本,并全面了解病人的肿瘤异质性。&rdquo   布鲁克&bull 道尔顿MALDI临床解决方案执行副总裁Wolfgang Pusch评论说:&ldquo 操作简便和高通量特性使新rapifleX MALDI-TOF成为解剖病理学临床研究的首选。布鲁克致力于研发MALDI Tissuetyper解决方案不仅仅为解决质谱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为解剖病理学提供更好的工作流程。对于这种应用来说,rapifleX在速度、通量、正常运行时间和使用性上都遥遥领先。&rdquo
  • 滨松数字病理扫描仪亮相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五届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滨松数字病理扫描仪亮相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五届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五届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7月12日至7月13日,在石河子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解剖学会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协办。旨在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同行们之间的教学、学术、技术交流与协作,展示教学改革成效,探讨组织胚胎学未来发展趋势。 滨松数字病理扫描仪NanoZoomer-SQ于本次会议中亮相,由滨松中国与上海千欣仪器有限公司共同出展,为与会专家们展示了独特的“轻便式”数字病理解决方案。 NanoZoomer-SQ于2015年推出,主要实现单张组织切片的全视野扫描。SQ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结构紧凑(360×380×440 mm,20kg),是滨松NanoZoomer家族中身材最“苗条”的一个,即使在一个超小的实验室,也能进行安放。轻巧的身形,并可直接与手提电脑连接,使其也易于移动,可以满足需在不同地点扫描切片时及时移动的需求。 滨松 NanoZoomer-SQ除了小巧身形博得了与会者专家们的注目外,其与系列中其他大型设备一样优秀的图像质量也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装载器、传感器和光学系统高度集成于设备中,保证了可靠性和坚固性。另外,SQ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用户只需较低的成本,即可实现数字切片的远程访问和图像浏览,非常适合希望实现病理切片数字化的中小实验室和基层单位。 通过现场试用,许多与会专家也表示其操作也十分友好简单。NanoZoomer-SQ只需USB3.0标准接口及电源线相接,即可完成安装。在具体进行扫片时,用户只需通过十分直观的自有软件,即可扫描切片并观察结果,负责扫片和观察的人员只需简单的2步操作就能够利用NanoZoomer-SQ完成切片扫描工作。另外,用户也可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设置。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加智能化、高品质的病理切片扫描、储存和共享技术,在本次会议中,滨松通过对“硬件+软件”的一体化和“紧凑、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展示,为中小实验室和基层单位数字病理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 无需昂贵的侵入性手术,新设备可检测跟踪血液癌细胞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设备,可以检测和分析血液样本中的癌症细胞,使医生能够避免采用侵入性手术检测癌症并监测治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1日出版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杂志。20世纪20年代,奥托沃伯格发现癌症细胞消耗大量葡萄糖,从而产生更多乳酸。此次新设备通过检测细胞周围酸性化的pH敏感荧光染料,来监测单个细胞的乳酸增加情况。一毫升血液中的数十亿个血细胞内可能存在一个肿瘤细胞,原本很难找到。但新检测技术有38400个小室,能够分离活性肿瘤细胞的数量。一旦识别出肿瘤细胞,科学家们就可以进行基因和分子分析,这有助于癌症的诊断和分类,并为个性化治疗计划提供信息。此外,循环中的肿瘤细胞也是转移的前兆,转移是90%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研究这些细胞可以深入了解癌症转移的生物学原理,为新疗法提供信息。研究人员表示,准确的癌症诊断对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但活检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也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和成本,通过评估血液样本中的肿瘤细胞来管理癌症,比组织活检的侵入性小得多。医生可以重复开展测试,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此外,最新技术不依赖高端设备和操作员,这将使医生能以经济高效的方式诊断和监测癌症患者。团队已为最新装置申请了临时专利,并计划将其商业化。
  • 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发〔202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手术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我委组织修订了《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2年12月6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提高手术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或治疗疾病为目的,在人体局部开展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重建形态或功能、移植细胞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等医学操作的医疗技术,手术应当经过临床研究论证且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本办法所称手术分级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为目的,根据手术风险程度、难易程度、资源消耗程度和伦理风险,对本机构开展的手术进行分级,并对不同级别手术采取相应管理策略的过程。第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手术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第五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第二章 组织管理第六条 医疗机构对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其功能定位、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和诊疗科目制定手术分级管理目录,进行分级管理。第七条 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手术相关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手术分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第八条 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组织负责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具体工作由医务管理部门负责。第九条 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在手术分级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一)制定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明确科室手术分级管理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二)审定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定期对手术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整;(三)根据术者专业能力和接受培训情况,授予或者取消相应的手术级别和具体手术权限,并根据定期评估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四)组织开展手术分级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第十条 医疗机构各手术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手术分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二)制订本科室年度手术分级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手术分级管理工作;(三)定期对本科室手术分级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手术分级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四)定期对本科室术者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制定手术技术培训计划,提升本科室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和质量;(五)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手术分级管理相关信息。第三章 手术分级管理第十一条 根据手术风险程度、难易程度、资源消耗程度或伦理风险不同,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资源消耗较多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资源消耗多或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手术。第十二条 手术风险包括麻醉风险、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风险、围手术期死亡风险等。手术难度包括手术复杂程度、患者状态、手术时长、术者资质要求以及手术所需人员配置、所需手术器械和装备复杂程度等。资源消耗程度指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医疗资源的种类、数量与稀缺程度。伦理风险指人的社会伦理关系在手术影响下产生伦理负效应的可能。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信息报告制度,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送本机构三、四级手术管理目录信息,如有调整应及时更新信息。接受信息的部门应当及时将目录信息逐级报送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公示制度,将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纳入本机构院务公开范围,主动向社会公开三、四级手术管理目录,并及时更新。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本机构开展手术的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动态调整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授权制度,根据手术级别、专业特点、术者专业技术岗位和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及培训情况综合评估后授予术者相应的手术权限。三、四级手术应当逐项授予术者手术权限。手术授权原则上不得与术者职称、职务挂钩。对于非主执业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其手术授权管理应当与本机构医务人员保持一致。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和手术授权动态调整制度。术者申请手术权限应当由其所在科室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小组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应当向医务管理部门报告,经医务管理部门复核后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由医疗机构以正式文件形式予以确认。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评估术者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包括手术技术能力、手术质量安全、围手术期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重点评估新获得四级手术权限的术者。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手术权限,并纳入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四级手术评估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对已证明安全有效,但属本机构首次开展的手术技术,应当组织开展手术技术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论证,通过论证的方可开展该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参加手术技能规范化培训创造条件,提升医务人员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医疗机构应当重点关注首次在本机构开展的手术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工作。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开展省级以上限制类医疗技术中涉及手术的,应当按照四级手术进行管理。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紧急状态下超出手术权限开展手术的管理制度,遇有急危重症患者确需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时,如现场无相应手术权限的术者,其他术者可超权限开展手术,具体管理制度由医疗机构自行制定。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制度,手术科室在每例四级手术实施前,应当对手术的指征、方式、预期效果、风险和处置预案等组织多学科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并按规定记录,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随访制度,按病种特点和相关诊疗规范确定随访时长和频次,对四级手术术后患者,原则上随访不少于每年1次。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手术不良事件个案报告制度,对于四级手术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等情形的,应当在发生后3日内组织全科讨论,讨论结果向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同时按照不良事件管理有关规定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讨论管理。四级手术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的,应当在死亡后7日内,由医务管理部门组织完成多学科讨论。医疗机构应当每年度对全部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第四章 监督管理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质量安全评估制度,由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定期对手术适应征、术前讨论、手术安全核查、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等进行评估,并在院内公开。一、二级手术应当每年度进行评估,三级手术应当每半年进行评估,四级手术应当每季度进行评估。医疗机构应当重点关注首次在本机构开展的手术技术的质量安全。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督查制度,由本机构医务管理部门对各手术科室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第二十八条 对于发生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暂停开展该手术,对该手术技术及术者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进行重新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的可继续开展;评估结果认为术者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不足的,应当取消该手术授权;评估结果认为该手术技术存在重大质量安全缺陷的,应当停止该手术技术临床应用,并立即将有关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从事该手术技术的主要术者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满足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或者影响临床应用效果的,医疗机构应当停止该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第二十九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手术分级管理,全面掌握科室对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情况,加强对手术医嘱、手术通知单、麻醉记录单等环节的检查,重点核查手术权限、限制类技术、急诊手术和本机构重点监管技术项目的相关情况。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的监测与定期评估,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监测情况和评估结果,定期将医疗机构各级手术平均病例组合指数(CMI)进行分析、排序和公示,引导医疗机构科学分级规范管理。及时纠正手术分级管理混乱等情况,并定期进行通报。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将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情况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第五章 附 则第三十二条 开展人体器官移植、人类辅助生殖等法律法规有专门规定的手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术者是指手术的主要完成人。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围手术期是指患者术前24小时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导致患者需要治疗以挽救生命、造成患者永久性伤害或死亡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第三十六条 国家组织制定用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手术目录,不作为各医疗机构开展手术分级管理的依据。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94号)同时废止。
  • 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 光学技术提供手术能力延伸
    从1985年美国工业机器人手臂PUMA 560完成了历史上首次机器人手术开始,手术机器人就作为一种精密医疗器械逐渐应用于临床中,成为医生手与眼的延伸,在手术中辅助医生完成精细操作。手术机器人可以在狭小的手术部位实现人类能力范围以外的精准手术器械操控,其应用是手术向微创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期,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走向市场,以及《“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为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次吹起东风,手术机器人成为医疗器械行业重点关注对象。支持政策频频出台 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落地”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不仅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产品也大多仍在研发过程中。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如2021年12月21日发布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要“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在政策支持下,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取得显著突破,上市进程明显加快。2021年2月,天智航“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10月,威高“妙手-S”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2022年1月微创“图迈”获批,成为继威高妙手后第二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两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成果进入市场,打破了美国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垄断地位,为市场带来更多选择。光学技术 不止看得更清晰手术机器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手术控制台、配备机械臂的手术车及视像系统。外科医生坐在手术控制台,观看由放置在患者体内的腔镜传输的手术部位三维影像,并操控机械臂、手术器械及腔镜的移动。机械臂作为手的延伸,不但可以复制双手的活动,而且还过滤了人手本身的震颤,提高手术操作的流畅度和精准度。而视像系统是眼的延伸,不仅为医生提供三维高清图像,同时还有数字变焦功能,使医生能够流畅地放大视野。如“妙手”机器人的“立体图像显示窗口”利用探视镜头在提供三维立体高清图像的同时可以将手术视野放大数倍,可以帮助医生突破人体极限。除了三维医学影像重建之外,光学技术在手术机器人中的应用还有医学影像定位导航功能。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基于二维透视图像或者三维重建图像的空间定位算法实现空间定位,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区域位置和方向,提高手术精度。光学导航是常见的导航方法,基于光学定位系统对并联机器人与患者进行位置和姿态的标定,得到“图像-患者-机器人”三者之间的位置和姿态关系,帮助医生控制并联机器人完成虚拟手术操作。光学定位系统通常包含反光球、光学定位仪等。5G与AR/VR 智能技术带来新可能随着5G技术的兴起,基于低延时网络的远程操作成为可能。手术机器人与5G也有良好的结合空间。在5G网络环境下,医学远程会诊可以从传统的视频、图片等二维呈现方式转化为三维立体视觉呈现方式,实现患者病灶部位全息投影成像。同时通过边缘部署将网络延迟降到最低,5G技术可以实现医生与机器人的“实时”同步操作,让医生可以为几千公里之外的病人实施手术。三维立体视觉则可以通过AR/VR/MR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结合5G的远程医疗案例在前几年就已经掀起热潮。早在2015年,微软就推出了可穿戴式AR设备HoloLens,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Scopis推出全息导航平台,利用Hololens头显为外科手术提供更精确和快速的手术引导。而在国内,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3月12日利用5G通过AR/VR技术成功实施了一例肝胆外科手术。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在北京给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鲍世韵手术团队进行精准指导,共同完成该例AR/VR+5G协同远程手术。通过5G+AR/VR/MR的结合实现远程手术是手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清近眼显示技术将成为一大重点。裸眼3D显示、双眼分视、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等技术正随着AR/VR技术的大热而快速发展,“元宇宙”概念的升温更是将AR/VR硬件推向高潮。而当技术突破应用于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也将获得飞跃式进步。手术机器人进入黄金赛道虽然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但是市场发展火热。近几月有多家专注开发手术机器人的公司完成融资,其中不乏数亿级以上的A轮或B轮融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手术机器人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同时,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期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以44.3%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于2026年达到38.4亿美元。而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接连获批上市也使国内企业能分到这块蛋糕。更多光学技术,尽在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光学技术作为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中至关重要。2022年7月13-15日,第十七届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展会就将汇聚来自光电子领域的重要企业,展会将集中展示激光智能制造、激光器与光电子、光学与光学制造、检测与质量控制(含红外技术与应用产品特色展示)以及成像与机器视觉六大主题领域创新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作为行业内知名的光学盛会,光学与光学制造展区也将结合当下行业发展趋势,展品涵盖光学材料、元器件、镜头组件、整机仪器、镜头与摄像等各类光学产品、设备与技术。更有索雷博、普爱纳米、贺利氏、艾罗德克、艾特蒙特、小原光学、舜宇、长光所、成都光明、力阳、芬创、海洋光学、牛津仪器、如海、斯泰必鲁斯、中科创星、福晶、永新、福特科、华科、激埃特、湖南戴斯、乾曜、东隆、莱特巴斯、首量、昊量、海创、卓立汉光、芯明天、全欧、三英等各悉数到场,为您带来一场行业新知的视觉盛宴!同时,在检测与质量控制展区将展出各类质量检测和过程控制所需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包括光学特性测量、光学测量技术及仪器、光学传感器、光学检测系统应用、激光辅助测试测量系统等,优质展商齐聚,其中包括:滨松、三丰、蔡司、雷尼绍、马波斯、海德汉、马尔、柯尼卡美能达、Instrument System、Ademsy、Sensofar、小坂、米铱、日立、堀场、苏黎世仪器、米铱、奥智品、施泰力、STIL、西努、中图仪器、台超、中智科仪、比尔茨、前哨等知名展商带来各自的创新技术与产品。2022展位预定火热进行中,让更多从业者了解最新的创新技术及成果,共同探讨行业新趋势。镭sir期待您的加入!访问此链接报名参与第十七届慕尼黑上海光博会:https://jinshuju.net/f/Lg1ga1慕尼黑上海光博会电话:021-20205500邮箱:laser@mm-sh.com
  • 质谱流式描绘出手术后病人康复的指纹图谱
    Modified from BRUCE GOLDMAN手术以后多久康复?血液会提前告诉你一切。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接受各种大手术,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多久可以恢复。有些人几天会感觉明显好转,而对于其他人则可能需要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对于具体某一个病人,医生也无法告诉他究竟属于那种类型。就在最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手术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一小群免疫细胞的活性水平变化可以为预测病人的康复期提供有力的线索。基于此,他们可以预测病人何时将从手术引起的疲劳和疼痛中恢复,并重新站立起来。图一、斯坦福大学的新发现:A Fingerprint of Surgical Recovery在这项研究是基于对32个经过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中老年患者血样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该成果发表在今年9月24日发表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对于创伤后免疫系统反应特征的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能有这一发现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一个高度灵敏的技术——“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这是一种在Garry Nolan(斯坦福大学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的实验室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利用金属元素做为抗体的标签,质谱装置做为检测手段,可以同时检测免疫细胞表面以及内部的几十个生化特征,不但可以告诉我们这些细胞属于什么种类,还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活性如何。图二、利用金属元素作为抗体的标签,CyTOF2质谱流式细胞仪可以对单细胞进行几十个通道的检测第一个24小时的重要线索“我们了解到,在手术后的第一个24小时,你会在血液中发现一些重要线索,这些线索为我们揭示了决定一个病人术后两周时状态的因素。”Martin Angst说,他是麻醉学教授、疼痛和手术期用药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图三、 Martin Angst教授这一发现可能会开创一个新型的个性化诊断方法——只需在术后检查病人少量血液样本,就可以预测他的恢复时间(斯坦福拥有相关方面的临时专利)。这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决定应该对哪位病人采用更优化的恢复方案,帮助病人告诉自己的亲人和老板大概的出院时间。充分理解研究中所发现的分子机制,可能会指导临床医生操纵免疫系统,从而让病人更快的恢复。“虽然每年超过2亿例的外科手术中绝大多数是小手术,”Angst说“但是,仅在美国,就有数以百万计的像髋关节置换术这样的大创伤手术,这些手术会引发患者显著的炎症反应。愈合与阻碍“炎症最初的爆发阶段对愈合过程非常关键,”Angst表示,“你需要释放这条‘猛龙’,但是你需要能够驾驭它。太多的炎症会导致恢复的延迟。”免疫系统的组件必须不断动态的调整自己的功能,以便加速而不是阻碍伤口的愈合。几年前,Angst参加了Nolan的一个讲座,讲座中介绍了质谱流式技术。它可以在单细胞上实现超过50种不同的表面和内部蛋白的同时测量,而标准的细胞分选流式通常最多能进行12-15个参数的测量。这个讲座促成了Angst和Nolan之间的合作,博后Brice Gaudilliere成为了他们合作的桥梁,他和Nolan的研究生Gabriela Fragiadakis一起成为本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图四、 Garry Nolan教授“质谱流式一次可以检测如此多的参数,这项特殊能力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通向‘细胞灵魂’的窗口,”Nolan说,“我们不仅能识别免疫细胞的身份,还可以观察它的精神状态。”Nolan本人拥有Fluidigm公司的股权,这家公司生产了本研究中所用的质谱流式仪和相关试剂。该研究招募了32个没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年龄大多是在50岁到80岁之间。他们都在斯坦福大学整形外科接受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研究组采集了他们的术前1小时、术后1小时、24小时、72小时以及术后4~6周的血液样本。这些样品在采集后被迅速送到Nolan的实验室进行质谱流式分析。在每个样本中大概分析了有近50万个细胞,这些细胞内外的35个蛋白的表达量都被精确检测。这些数据不但揭示了每个细胞的身份,还记录了隐藏在各个细胞内部的关键活动。图五、质谱流式技术可以实现对免疫细胞的精细分群在术后的六周内,患者每三天填写一次问卷调查,说明自己疼痛和疲劳的程度以及他们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瞄准关键指标斯坦福研究小组观察到手术后有一个“被精确协调的、细胞类型和时间特异的免疫反应模式”(Angst语)。该模式包括多种免疫细胞一连串协同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同时伴随着每种细胞内部的各种变化。“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手术后的表型出现在每一例病人中,” Angst说,“只是各类型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变化倍数各有不同。”有一个因素比较特别,手术后24小时与术后1小时之间,几个关键作用蛋白在一小群 “首先反应”的免疫细胞中的激活状态变化非常关键。这一因素关系到病人恢复过程中40%~60%的差异。这些“前线细胞”在手术后不久会显著增多,但和细胞内活动变化不同,其数量的增加与病人恢复时间的相关度并不强。图六、几个关键蛋白的激活状态和术后恢复呈现很强的相关性。在一个典型健康人血样中,这群细胞大约只占其白细胞总数的1~2 %,所以,使用低通量的检测技术时,它们内部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掉。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相关性远强于以往所有关于炎症反应和临床康复关系方面的报道。这些研究一般只是监测了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液中各种分泌物的水平的变化或者不同细胞的转运情况。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同时观察众多参数的能力,因此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点是哪些免疫细胞正在向血液中分泌这些物质,或者此时其他类型的细胞都在干什么。预测恢复的可能途径“如果一个相关性只能解释恢复过程中百分之二甚至百分之十的差异,在临床上是可能不完全的相关,”Angst说,“而我们确凿的相关性则可能产生一个预测术后恢复的方法,这在临床中是非常有用的。”图七、利用血液检查预测术后恢复的方法有望用于临床虽然尚未证实,研究人员相信,这群活动模式与病人恢复过程最为相关的细胞群,是一个被称为“髓系抑制性细胞”的亚群,其他的研究显示它们对炎症具有抑制作用。这些细胞在癌症中起到负面作用,它们过度的活动似乎会抑制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但在手术后的背景下,他们的活动可能就是医生所希望的。现在,斯坦福的研究团队正打算看看他们是否能找出一个可以预测恢复速度的术前免疫特征。“如果我们能在术前预测病人恢复时间,”Gaudilliere说,“我们也许会看到病人受益于免疫系统的预先激活或者术前的各种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的等。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决定何时或是否应该对病人进行手术。”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在电脑上登录东胜创新资料库网址下载学术pdf文档观看:http://s.oatos.com/hxsy3pClinical recovery fromsurgery correlates with single-cell mmunesignaturesBrice Gaudillière et al.
  • Nature突破! | 马秋富团队揭示针灸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之一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而经络被认为是达到这种远程效应的重要传输载体。尽管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明确经络特异性结构基础的存在,但揭示了针刺刺激的远程效应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这种反射首先是激活来自位于背根神经节 (DRG) 或三叉神经节中的外周感觉神经纤维,随后将感觉信息传到脊髓和大脑,进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经,最终实现对各种机能的调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发现此类反射存在躯体区域特异性。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发表在Neuron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低强度针刺刺激小鼠后肢穴位(如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针刺刺激腹部穴位 (如天枢ST25) 却不能诱导出此抗炎通路(详见BioArt报道:Neuron | 马秋富团队报道针刺激活不同自主神经通路调节全身性炎症)。这种躯体区域特异性(或者说穴位部位的相对专一特异性)背后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至今尚不清楚。2021年10月13日,马秋富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团队合作(第一作者为柳申滨博士和王志福博士)在Nature又发表文章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实现了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揭示了一类PROKR2-Cre标记的DRG感觉神经元,是低强度针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所必不可少的。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此类神经的躯体分布特点,可以预测在不同部位低强度电针刺激抗炎的效果,从而为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首先,PROKR2-Cre标记的有髓鞘的神经元主要富集表达于支配四肢节段的DRG中,并且此类神经元特异性支配四肢的深层筋膜组织(如骨膜、关节韧带和肌筋膜等),而不支配皮肤的表皮组织和腹部的主要筋膜组织(如腹膜)。其次,为了研究PROKR2-Cre标记的神经元在针刺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运用交叉遗传等方法特异性地敲除此类DRG感觉神经元。当敲除这类神经元后,低强度针刺刺激后肢穴位ST36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也无法抑制LPS(细菌脂多糖)所诱发的炎症风暴;而敲除此类神经元并未影响高强度刺激后肢穴位ST36和腹部穴位ST25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抗炎通路。研究团队进一步运用交叉遗传的方法特异性诱导光敏蛋白CatCh表达于PROKR2-Cre标记的神经元,并用473nm蓝光特异性地激活支配后肢穴位ST36的此类感觉神经纤维。研究发现,激活此类神经纤维能显著诱发迷走传出神经的放电,并且能以迷走神经依赖的方式诱导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抑制LPS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释放,进而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这一部分研究结果,几乎模拟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后肢穴位ST36的抗炎效果。最后,研究人员根据PROKR2-Cre标记的 感觉神经纤维的组织支配模式准确验证了对低强度电针刺激诱导的抗炎效应结构基础。而与下肢胫骨附近筋膜组织中的密集投射相反,下肢后部的肌肉组织中,包括小腿的腓肠肌和大腿区域的半腱肌,PROKR2-Cre感觉神经纤维支配很少。低强度针刺刺激这些部位未能显著抑制 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奇妙的是,PROKR2-Cre神经纤维很少投射的腓肠肌和半腱肌等部位,正好很少分布传统穴位。进一步研究发现, PROKR2-Cre标记的感觉神经元也密集支配到前肢的深层筋膜组织(如桡骨骨膜),此处为手三里穴区(LI10),进一步通过针尖靠近含有这类神经纤维的桡神经深支,对其进行了双侧低强度刺激,发现针刺刺激此穴位也可通过此类神经元和迷走神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以上研究表明,对于针刺刺激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存在躯体部位的选择性(如有效的 ST36 、LI10 和无效的 ST25穴位)、穴位特异性(如ST36 与无效的后肢肌肉中的传统非穴位)。这种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PROKR2神经纤维的部位特异性分布有关。此外,针刺强度、深度、检测结果指标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要素。这些发现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悉,该研究获得了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研究员的支持帮助,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宿杨帅博士, 还有杨维、祁鲁、傅鸣洲参与了本研究的工作。
  • 研究开发出基于FBG传感原理的触觉传感器应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在基于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原理在微创手术的应用——活体组织触诊的研究中实现了活体组织的精准力信息反馈和肿块信息的定位检测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Force Sensor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ase Study of Ex-vivo Tissue Palp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MIS)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传统手术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与MIS有关。例如,在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期间,医护人员会暴露在手术室中发现的放射线和整形外科危害中。引入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技术成为了比传统微创手术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机器人辅助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外科医生的触觉丧失。外科医生通过操作机器人来进行微创手术,手术期间医生无法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并且分析人体器官,因此无法保证所进行的手术的可靠性。在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触觉去感知器官的异常情况,进而判断器官中是否存在肿瘤和肿块。但随着医疗机器人的普及,这种可获得的触觉信息尚未有效集成到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中,因此要求机器需要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灵敏度的触觉信息反馈。深圳先进院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中的高灵敏度布拉格光栅光纤(FBG)传感方案,与以往的电容式传感方案不同,光纤传感器与手术期间的磁共振(MR)系统和成像系统兼容。   为此,研究设计了用于微创手术的一维远端力传感器。其中,传感器结构中嵌有双光栅元件可用于解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应变和温度交叉影响,实现更精准的力觉检测。研究中,科研人员基于双光栅元件结构设计出发,推导出相应的柔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fmincon函数对柔性件进行了基于物理模型的优化设计,确定了结构的关键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柔性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在理论基础上验证了该柔性件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性能,并基于前馈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标定,该网络模型可精准预测力与波长偏移量的关系。研究还进行了温度补偿实验,验证了双光栅元件能够有效的进行温度解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能够在1N范围内感知力值,平均相对误差小于满量程的2%;温度补偿后的误差0.8 mN。科研人员进一步对猪肝器官进行组织触诊实验,验证所提传感器设计在微创手术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研究实现了组织触诊中器官肿块信息的精准力反馈和定位检测,并提出了新型的温度解耦方案和传感器标定方法,为微创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触觉信息检测提供了有效技术路线,有望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介入式医疗中的手术路径导航和机器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会议邀请】东曹色谱分离纯化技术研讨会
    尊敬的用户: 您好! 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OSOH)将于2016年12月15日在广州、12月16日在苏州分别举行两场“色谱分离分析及中低压层析纯化技术研讨会”。会议特邀国外专家以及东曹公司资深技术人员前来,围绕生物医药在研发或生产中所涉及的HPLC分析分离,以及中低压层析纯化技术展开介绍及讨论。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的参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会议提供自助午餐及茶歇,会后设置精彩抽奖环节,期待您的参与!会议日程: 时间 内 容 演讲嘉宾09:00-09:10报道、注册09:10-10:10Physical Biochemistry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for Therapeutics /药物研发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物理生物学机理(英语演讲)津本 浩平教授东京大学10:10-10:20茶歇10:20-10:50Introduction of new Protein L-based chromatography resin for affinity purific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ntibody fragments /用于抗体及抗体片段亲和纯化的新款Protein L层析介质的介绍(英语演讲)桥本 佳己 先生TOSOH JAPAN 10:50-11:30TSKgel 色谱柱在生物制药中的最新应用报告史俊霞 应用工程师东曹(上海)生物科技11:30-12:00Toyopearl层析填料在生物制药中的最新应用报告冯文昌 产品经理东曹(上海)生物科技12:00-12:15答疑&抽奖活动主题报告嘉宾介绍:津本浩平(Kouhei Tsumoto)教授 东京大学 津本浩平教授,于199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并在此继续获得其博士学位。2002年,他成为日本东北大学工程研究生院生物分子工程系的助教。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他主要从事抗体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2005年,他被邀请至东京大学前沿科学研究生院医学基因组学系,担任助教一职,并于2010年晋升为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实验室教授。 津本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解剖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的工程、从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观点进行药物筛选和优化、以及操纵生物大分子的液相系统的开发等。在2002年,他获得过日本生物化学协会颁发的优秀青年学者奖,2012年又获得了日本促进科学协会奖(JSPS)。广州研讨会:时 间:2016年12月15日(周四)9:00 – 13:00地 点:广州市环市东路367号白云宾馆29楼彩云厅苏州研讨会:时 间:2016年12月16日(周五)9:00 – 13:00地 点: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生物纳米园A1楼环形报告厅活动联系: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系人:徐绍纲 先生电 话:021-34610856传 真:021-34610858E-mail:shaogang.xu@tosoh.com.cn
  • 质谱分析可能帮助指导脑瘤手术
    使用一种基于质谱分析的技术探测肿瘤的代谢物,科研人员报告称,实时诊断可能有助于外科医生在手术室跟踪人类大脑肿瘤的范围。外科切除肿瘤常常需要诊断信息,目前是通过病理学家辛苦而耗费时间的活检显微检查获得的。  Nathalie Agar及其同事使用一种称为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的技术,用最少的样本处理在手术室迅速执行,从而检测2-HG,这是一种见于IDH-1 和IDH-2基因突变的人类大脑肿瘤的代谢物,这两种基因为参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酶编码。  研究人员使用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在数分钟时间里区分了有IDH突变的人类大脑肿瘤样本和没有IDH突变的样本,而这种代谢物清晰地勾画出了肿瘤的范围,并且探测到了渗透的肿瘤细胞&mdash &mdash 这类能力被认为对于优化肿瘤切除和手术的结果具有关键意义。使用安装在美国波士顿的Brigham和女性医院的一间手术室的一台质谱仪,研究人员在手术期间测量了来自两名患星形细胞瘤的脑瘤病人的活检样本中的2-HG,他们提出这种方法可能用于实时诊断,并且有可能清除用其他方法可能会遗漏的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说,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仪器可能有助于描述肿瘤,比组织病理学检查更有效,它们可以安装在手术室中,成本只有用于间接神经外科导航的外科手术MRI机器的一小部分。  原文检索:  Sandro Santagata, Livia S. Eberlin, Isaiah Norton, David Calligaris, Daniel R. Feldman, Jennifer L. Ide,Xiaohui Liu, Joshua S. Wiley, Matthew L. Vestal, Shakti H. Ramkissoon, Daniel A. Orringer,Kristen K. Gill, Ian F. Dunn, Dora Dias-Santagata, Keith L. Ligon, Ferenc A. Jolesz,Alexandra J. Golby, R. Graham Cooks, and Nathalie Y. R. Agar. Intraoperative mass spectrometry mapping of an onco-metabolite to guide brain tumorsurgery. PNAS, June 30, 2014 doi:10.1073/pnas.1404724111
  • GE医疗C型臂系列手术机设备全球装机量破万
    中国创造,惠及全球GE医疗C型臂系列手术机设备全球装机量破万• GE医疗是业界拥有专注于C型臂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的领先医疗企业,其中一半的核心研发力量在中国• 中国研发团队于2002年成立以来,共研发10款C型臂手术机产品,畅销全球180个国家• 包括明星产品“迷你微”、OEC One、晶锐等在内的近10款手术机产品在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稳定量产 2020年6月18日,北京——今天,GE医疗中国正式宣布旗下C型臂手术机系列产品全球装机量突破10,000台,这是GE医疗“中国创造,惠及全球”的又一力证。 早在上世纪70年代,GE医疗便组建专注于手术机技术的研发力量,并以优质的技术和产品迅速获得北美、欧洲等市场的认可。伴随发展中国家手术机市场的爆发,尤其是中国为代表的国家老龄化加速、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质量提升、运动量加大等,微创及外科手术量激增,对于指导手术治疗的医学影像设备的潜在需求进一步释放。2002年,GE医疗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手术机设备研发团队,十多年来持续深耕C型臂领域,基于对外科手术临床需求的深入理解,共研发出10款C型臂产品,满足了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实现GE品牌C型臂手术机产品装机量年增长率超过25%,销售到北美、欧洲、亚太、拉美等180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全球用户认可。 “此次C型臂系列产品实现万台装机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手术机研发团队十余载如一日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GE医疗中国首席创新官戴鹰表示:“这个团队中具有10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占60%以上,是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厂商中非常资深的团队。18年以来成功完成了C型臂产品技术的四代迭代创新,从个别功能更新换代、设备软硬件平台研发、到成像平台的创新,实现了更高清晰的临床图像和更稳定的产品性能,帮助医生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手术,以此向患者传递关爱。” 2013年,伴随中国团队研发的明星产品——全数字化影像链的OEC Brivo在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下线,“中国研发+北京制造”的组合拳开始发挥威力,连续不断向全球市场推出丰富多样的C型臂系列产品。其中,2016年发布的革命性产品——“迷你微”一体化平板移动C形臂(OEC Elite MiniView)成为了大明星,“微光晶体硅平板探测器”核心技术所实现的微剂量高清成像、灵活的一体化设计带来70%手术室空间节省等优势备受市场青睐,助推GE医疗C型臂系列产品年装机量在五年内翻了三番。另一款明星产品——晶锐(OEC One CFD),则是首个搭载了触控面板的移动C型臂,可在手术中实时拍摄和查看图片,用户无需移动或者转至单独的工作站即可进行操作,大幅提升骨科、手足外科等手术效率。除此之外,基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医疗机构对新设备培训、人才培养的挑战考虑,中国研发团队设计了更智能化的操作流程,操控简便,简单易学,让手术机设备真正成为了外科手术医生的“第三只眼”。 “中国团队的研发不仅要求技术创新、成本优化,更讲求速度和协同。”戴鹰补充道,“当前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也要求我们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手术机研发层面一直推行协同创新模式,把专家和客户同时引入到研发过程中,与客户一起去协同创新,在研发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2013年开始,中国手术机团队平均一年左右推出一款新产品。如今,GE医疗中国的手术机团队在完成‘支持产品中国本土化、在中国形成供应链’,由中国研发人员操刀、根据中国及类似发展中地区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换代升级阶段、前期布局后,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中国研发团队进行平台化开发,而后将成果推向中国和世界市场,让‘中国创造’惠及全球。” 此次C型臂系列手术机产品万台装机的里程碑只是GE医疗中国本土研发布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GE医疗中国不断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上海、北京和无锡的研发、制造基地形成协同效应,全力推进创新产品研发,更拥有一支由1,00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为中国和全世界开发领先的医疗产品与技术。截至目前,GE医疗已经在中国累计推出150多款新产品,其中由中国研发并投放市场的超过60款。未来,GE医疗还将继续直面市场和临床的挑战,加速推进本土化和数字化战略,让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享誉全球。
  •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本世纪初的核磁共振(MRI),借助这些设备,人们对癌细胞不仅看得到还看得清,更能看得准。  创新无止境。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研发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MI),让我们不仅对癌细胞&ldquo 看得早&rdquo ,而且与以上三种手段不同的是,MI能在手术中从分子层面精准定位癌细胞,为医生&ldquo 导航&rdquo 。  &ldquo 其貌不扬&rdquo 的MI  &ldquo 这是第一代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那是现在最新的产品化样机。&rdquo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坤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新老几代MI设备。MI看上去&ldquo 其貌不扬&rdquo :普通的液晶显示屏、支架、镜头、可以移动的箱体,外观&ldquo 温和谦逊&rdquo ,不如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看着威风。  其实,MI极具内涵和实力。&ldquo 最新的MI设备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rdquo 王坤说。无论是术中肝癌微小肿瘤灶的检测,还是乳腺癌、胃癌、前哨淋巴结精确定位手术,MI都大显身手。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肿瘤边界的精确定位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通常,医生凭借经验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如果少切可能会造成复发,而多切又会对患者造成伤害。&ldquo 所以,一种术中提供客观肿瘤边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dquo 王坤说。  MI是国内成功研制的首台肿瘤术中早期精准定位的临床检测设备。问世不到3年时间,它已成功诊治百余例肿瘤患者,并实现了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  手术室来了&ldquo 新伙伴&rdquo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教授在2009年世界分子影像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术中客观的肿瘤边界信息获取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这也是对分子影像导航技术广泛应用的进一步肯定。  分子影像导航技术是如何在人体内实现的?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迟崇巍解释说,当人体病灶发生病变之后,肿瘤细胞外部会产生某些蛋白靶或酶分子的靶标。人们通过注射一种带有荧光或者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通过配体、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探针在体内的自动寻靶,这样便可通过影像学设备实现在体成像,从而反映出体内肿瘤变化情况。  2012年,迟崇巍跟随该所研究员田捷开始研究分子影像。那时,他们带着第一台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走出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来到汕头大学肿瘤医院。第一台不怎么&ldquo 漂亮&rdquo 的MI设备成了手术室里的新家伙。  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报道,对于乳腺癌I期和II期的病人来说,如果早期发现并实施治疗,其5年期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临床操作规范指南明确指出,乳腺癌早期(I期或者II期)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必须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ldquo 我们研发的MI设备,能够在术中客观显示肿瘤及其他病灶的边界信息,这为临床医生手术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rdquo 迟崇巍说,他们对22例乳腺癌早期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精确手术导航切除实验。这组实验数据与组织病理金标准进行验证,检出率为100%,同时病人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方法一方面可以在术中对乳腺癌肿瘤及微小转移灶进行应用,同时可以实现对乳腺癌不同亚型进行术中分子分型,达到术中实时病理的目的 另一方面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乳腺癌上,同时还可以在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上进行应用,实现不同肿瘤的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突破。  走出实验室练就&ldquo 铁骨&rdquo   创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需要一个团队长时间积累与探索,MI正是如此。它不仅集光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于一体,走出实验室后,还要有一副经得起临床测试的&ldquo 铮铮铁骨&rdquo 。  最初到汕大医院手术室,MI开始有点&ldquo 水土不服&rdquo 。&ldquo 能否将无影灯关闭一会?能否给手术室配上遮光窗帘?&rdquo 迟崇巍的要求让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感到有些为难。  这是因为MI需要采集荧光,而荧光的光强只有自然光的千分之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铅房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采集荧光,但在手术室中受各种光源影响,采集起来却不容易。  之后,田捷团队与医生、护士不断沟通,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精进技术手段,克服了这一难题。  另一个研发难题是算法。通过对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理论及方法的基础研究,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生物组织特异性的高阶近似数学模型和快速动态成像算法,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数据融合方法。前期研发的系统样机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合格检测报告,验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此外,MI还选用了更先进的荧光染料。他们结合新的分子荧光染料&mdash &mdash 吲哚菁绿(ICG)的特性,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的荧光图像和彩色图像。在实际临床试验过程中,注射ICG3分钟左右,医生便可以看到前哨淋巴结的位置。这样,医生根据MI的引导进行精确定位,准确切除前哨淋巴结组织。切除后,医生还可以根据荧光反馈判断是否有荧光残余、是否达到准确切除的目的。  不断精进的MI现在是多家医院手术室里的利器:301医院的大夫可以利用MI进行分子影像术中肝门部胆管癌的精确检测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生可以利用该设备进行肝癌门静脉癌栓方面的检测 珠江医院的医生借助MI开展术中肝硬化微小肿瘤灶检测 西京医院的医生使用这种设备进行胃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精确定位手术。
  • 预算9858万!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采购241台/套仪器
    4月29日,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该项目总预算9857.86万元,采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光学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流式细胞仪等241台进口/国产仪器设备。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豫财招标采购-2021-3512、项目名称: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项目3、采购方式:公开招标4、预算金额:98,578,600.00元序号包号包名称包预算(元)1豫政采(2)20210460-1进口设备1包46000002豫政采(2)20210460-2进口设备2包35000003豫政采(2)20210460-3进口设备3包32000004豫政采(2)20210460-4进口设备4包41600005豫政采(2)20210460-5进口设备5包27000006豫政采(2)20210460-6进口设备6包42900007豫政采(2)20210460-10进口设备10包33500008豫政采(2)20210460-11进口设备11包39000009豫政采(2)20210460-12进口设备12包370350010豫政采(2)20210460-7进口设备7包277100011豫政采(2)20210460-8进口设备8包489000012豫政采(2)20210460-9进口设备9包181800013豫政采(2)20210460-13进口设备13包486000014豫政采(2)20210460-14进口设备14包321920015豫政采(2)20210460-15进口设备15包480000016豫政采(2)20210460-16进口设备16包414000017豫政采(2)20210460-17进口设备17包404100018豫政采(2)20210460-18进口设备18包408780019豫政采(2)20210460-19进口设备19包596000020豫政采(2)20210460-20进口设备20包1547000021豫政采(2)20210460-21国产设备21包83600022豫政采(2)20210460-22国产设备22包107289023豫政采(2)20210460-23国产设备23包380600024豫政采(2)20210460-24国产设备24包34032105、采购需求进口设备1包: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2包:超高效液相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3包: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4包:倒置显微镜(2)1台、光学显微镜1台、倒置显微镜1台、显微镜(解剖镜)1台、荧光显微镜1台、核型分析专用电动显微镜1台、原子力显微镜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5包:气相色谱仪1台、气相色谱仪(2)1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三重四极杆)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6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三重四级杆)1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1台、原子吸收光谱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7包:氨基酸分析仪1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1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台、紫外分光光度计1台、离子色谱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8包: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1台、测汞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9包:液体密度仪1台、阿贝折射仪1台、粘度计1台、磁力搅拌器2台、离心机(低温高速)1台、离心机1台、纯水-超纯水一体化系统2台、热重分析仪1台、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0包:激光粒度仪1台、总有机碳分析仪1台、XRD(X射线粉末衍射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1包:生化分析仪1台、全自动核酸电泳和片段回收系统1台、全自动蛋白质定量分析系统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2包:流式细胞仪1台、玻璃器皿清洗消毒机1台、凝血分析仪1台、病理切片扫描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3包:全自动ELISA工作站1台、单细胞多组学分析系统1台、活细胞成像分析系统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4包:可编程分液泵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栓弹力图仪1台、蛋白电泳仪1台、电解质分析仪1台、动物呼吸机1台、动物麻醉监护仪1台、全自动离子溅射仪1台、自动数字式测厚仪1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2台、可用于麻醉呼吸管路接头测量的塞规 、环规(15mm,22mm)2台、可用于麻醉呼吸管路接头测量的塞规 、环规(8.5mm,30mm)1台、垂直法燃烧性测试仪1台、法拉第筒电荷量测定仪1台、静电衰减测试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5包: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1台、基因分析仪1台、电泳仪1台、实时荧光定量PCR 1台、毛细管电泳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6包:基因扩增仪1台、渗透压仪1台、高通量测序仪1台、阻湿态微生物穿透测试仪 1台、DNA序列分析仪1台、PCR扩增仪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7包:数字PCR仪1台、蛋白电泳仪(2)1台、全自动密度制备和分离系统1台、全自动微生物基因鉴定系统1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8包:生物安全柜(2)3台、菌种保存箱1台、老化箱1台、恒温水浴摇床1台、离心机(低温高速)(2)1台、摇床(空气浴)1台、控温多用高速组织捣碎机1台、旋转培养器1台、控温摇床1台、多功能垂直混合器1台、混匀仪1台、移液器6台、洗板机(2)1台、高压灭菌器2台、鼓风干燥箱3台、二氧化碳培养箱1台、生物安全柜2台、酶标仪1台、细胞计数仪1台、洗板机1台、液氮罐1台、恒温恒湿培养箱4台、双人超净工作台4台,允许进口;进口设备19包电磁兼容类:电磁兼容瞬态抗扰度及谐波与电压闪烁测试系统1套,允许进口;进口设备20包电磁兼容类:10米法电磁兼容实验室测试系统(10m法电波暗室及屏蔽室)1套,允许进口。国产设备21包:热敷贴温度特性测试仪1台、口罩阻燃性能试验仪1台、口罩合成血液穿透试验仪1台、口罩阻力测试仪2台、医用防护服合成血液穿透实验仪1台、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系统1台、医用手套不透水性能测试仪1台,不允许进口;国产设备22包:天平(电子天平)1台、天平(电子天平)3台、恒温摇床(空气浴)4台、医用低温冰箱2台、电热恒温振荡水槽1台、电子天平7台、磁力加热搅拌器4台,电解质分析仪1台、细胞组织破碎仪1台、均浆机1台、封口机1台、真空冷冻干燥箱1台、样品浓缩氮吹仪1台、快速式全自动洗瓶机2台,不允许进口;国产设备23包:恒温手术台2台、手术灯4台、可携式废液抽吸系统2台、小动物安乐死系统(不锈钢)1台、动物用麻醉机1台、骨钻2台、全自动AMES实验仪1台,动物手术台4台、细菌过滤效率分析仪1台、微型集菌仪1台、干化学血红蛋白分析仪1台、自动化菌落挑选系统1台、分子杂交箱1台、紫外交联仪1台、生物样品前处理仪1台、实验动物专用灭菌系统1台、动物饮用水在线灭菌设备1台、净化换笼工作站8台,不允许进口;国产设备24包:多功能空气消毒系统6台、快速笼盒清洗机2台、饮水瓶自动灌装机1台、大型在线消毒传递舱1台、垫料添加机2台、垫料收集台2台、不锈钢冲水式笼具14台,小动物解剖台3台、兔热原台2台、小鼠IVC 2台、大鼠IVC 2台、豚鼠架9台,不允许进口。二、获取招标文件1. 时间:2021年04月30日 至 2021年05月10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 方式:有意参加本项目的供应商,请登录“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凭领取的企业身份认证锁(CA密钥)进行下载招标文件及资料。供应商未按规定在网上下载招标文件的,其投标将被拒绝。3. 售价:0元三、投标截止时间2021年05月2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四、联系方式1. 采购人信息名称: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联系人:张老师联系方式:0371-655667002. 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河南省机电设备国际招标有限公司联系人:刘倩联系方式:0371-86656599
  • 透过历史尘埃,人类如何一步步“看穿”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系列科普(八)
    甲状腺疾病古已有之,有关甲状腺肿的研究也由来已久,我们熟知的埃及艳后——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克娄巴特拉(Cleopatra)便是甲状腺疾病患者“大军”中的一位。达芬奇画作《持康乃馨的圣母》(Madonna of the Carnation)(局部)中,人物的颈部有甲状腺肿  由于古代的医学技术并不发达,在很久以前,人们对甲状腺是否异常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肿不肿”的层面上。在西方医学史上,人们对于甲状腺肿的认知可追溯到公元前,此后,在漫长的摸索中才逐渐理清了甲状腺疾病的特征。  除了认知上的提升外,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外科手术出现之前,人们是怎么来治疗甲状腺肿的?今天我们通过回溯甲状腺相关研究在历史上主要的“里程碑”事件,一起了解前人对甲状腺的认识、相关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发展历程。  “未知是我们最强大的敌人”。在一种疾病没被发现之前,人们很难去诊断它、治疗它。  人们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公元前2700年到近现代,人类一直试图揭晓甲状腺的身世之谜,直至几个世纪之前,人们对甲状腺仍一知半解,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  初识,它还不叫甲状腺  从四千多年前至今,全世界的人们对甲状腺这个能触摸到的颈部小器官一直非常好奇。翻阅历史长河,它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  最早认识和研究甲状腺的是我国古人,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报道,早在公元前2700年时我国古人就已经知道了“甲状腺肿大”的概念。公元前1600年起,我国古人会食用烧焦的海绵和海藻来治疗甲状腺肿。  Thyroid History Timeline 图源自美国甲状腺协会  印度对甲状腺的认识也相对较早。公元前1400年,在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ic)医学系统中,就出现了对甲状腺肿的描述,公元前300年,印度教圣典《阿育吠陀》中也讨论了甲状腺肿,并将其称之为“galaganda”,这个词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在使用。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直到古希腊时期,人类才对甲状腺肿有一些介绍。在当时的著作中有所提及,但在学术上这方面还颇具争议。  举个例子,西方医学始祖、有“医学之父”美称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在他的著作《腺体》(de Glándulas)中表示,“当颈部腺体自身患病时,它们会变成结核并产生甲状腺肿(struma)......”。有意思的是,“struma”这个术语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至今仍然被用作甲状腺肿的医学术语。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年——前370年)  然而,1984年时,英国医学教授弗兰克默克(Frank Merk)在他的综述性论文《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历史及影像学》(History and Iconography of Endemic Goiter and Cretinism)中指出,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或这一时期的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提到甲状腺肿。  在亚历山大学派(公元前331-156年)的时代,人们简单地认为甲状腺肿只是一种颈部畸形,并且当时的人大多认为这是饮用雪水导致的。  喝了雪水会导致甲状腺肿?这个观点看似荒谬,当时却有许多医生前往阿尔卑斯山调查甲状腺肿的情况。据美国甲状腺协会的资料,约公元前40年,罗马时期的医生普林尼(Pliny)、维特鲁威(Vitruvius)和尤维纳尔(Juvenal)都描述了阿尔卑斯山甲状腺肿的流行情况,在当地常常会使用烧焦的海藻来进行治疗。  图源自https://www.thyroid.org  到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人们对甲状腺都有了朴素的认识,甲状腺被认为是一种畸形的肿大,有关甲状腺的概念、生理学知识和后续种种疾病的认知,都还未被揭露出来。  甲状腺切除术的出现  公元前156年至公元576年的这段时间,西方以及阿拉伯地区有关甲状腺的研究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直到拜占庭时期(公元330-1453年),这两个地区才涌现了几位医生,在甲状腺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据现有资料介绍,大约550年时,拜占庭时代著名的医生埃蒂奥斯(Aetios)描述了颈部的甲状腺肿大,。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伴有眼球突出症状的甲状腺肿,并将它视为了动脉瘤,而眼突在现在多被视为甲亢的症状。  961年,甲状腺切除术横空出世——拜占庭医生阿布卡西姆(Abul Kasim)首次描述了甲状腺切除术可以用来治疗甲状腺肿。据美国甲状腺协会介绍,卡西姆还对甲状腺进行了穿刺活检,当然这同我们现代医学上的穿刺活检不一样。  990年,波斯医生阿里伊布阿巴斯(Ali Ibu Abbas)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了甲状腺肿的手术。11世纪时,另一名医生阿尔布卡西斯(Albucasis,1013-1106)成功地为一名患有所谓的喉咙“象皮病”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实际上这是一名甲状腺肿患者,这也意味着实际上他可能是第一位经历了甲状腺手术的患者。  直到12世纪,《班贝格手术》(Bamberg Surgery)一书问世,书中详细描述了手术切除甲状腺肿的过程,一如我们现在的外科手术。  《班贝格手术》(Bamberg Surgery)封面,图源自耶鲁大学图书馆  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医疗系统不发达的年代,甲状腺切除术就已经被发明并记载了下来。  到了1110年,一位名叫尤尔扎尼(Jurzani)的波斯医生将眼球突出与甲状腺肿联系了起来,他发现眼突可能是甲状腺疾病的一种病症(后来我们知道这是甲亢的症状之一)。  图源自https://www.thyroid.org  1170年,安条克公国外科医生罗杰奥法萨莱诺(Roger of Salermo)使用海绵和海藻的灰烬作为甲状腺肿的保守治疗方法。但他认为,如果病情严重,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术来切除腺体。  13世纪,阿拉贡医生阿纳杜斯-德-维拉诺瓦(Arnaldus de Villanova)宣称,海洋里的海绵可用于治疗年轻人新发的甲状腺肿。  到了14世纪,各国的一些医生,包括中国的名医忽思慧和意大利的维拉诺瓦(A. Villanova),开始用海绵、海藻和软体动物等海产品来治疗甲状腺肿,有时还会把它们和硝石或锑相混合。  在同一时期,法国的外科医生盖伊德乔利亚克(Guy de Chaliac,1300-1370)在报告中指出,“甲状腺肿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局部的遗传性疾病”,他还建议手术切除甲状腺。  在上述历史中,许多医生和科学家的观点可能有相悖之处。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甲状腺的生理学(解剖学)结构还未被发现,由此只能在“疑云密布”之下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甲状腺该如何治疗。  这种蒙眼过河的情形,直到16世纪才有了转机。  甲状腺之谜逐步被揭开,各种疾病无所遁形  1500年,知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绘制了甲状腺的生理学结构,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识别和绘制出甲状腺生理结构的人。  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Mona Lisa)闻名天下,有趣的是,画中的蒙娜丽莎也疑似有甲状腺肿(参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开心,还是生病了?)。实际上,达芬奇在许多画作中都描绘了甲状腺肿的人物形象,首图中的女性亦然。  1543年,著名解剖学家、医生安德烈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进一步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甲状腺的解剖学结构,并提供了插图。  安德烈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提供的插图 图源自www.thyroid.org  随后,1563年,解剖学家巴托洛缪斯尤斯塔修斯(B. Eustachius)首次使用术语“峡部”来表示连接腺体两个叶的部分,这个词沿用至今。  甲状腺峡部(Isthmus of thyroid)位置示意图 图源:wikipedia.org  在揭开了甲状腺解剖学的结构之谜后,各路科学家开始在这个领域齐发力,不断地探索甲状腺的功能、甲状腺疾病以及对应的症状。  1656年,著名英国解剖学家托马斯沃顿(Thomas Wharton)发现了甲状腺以及身体其他腺体确切的解剖结构。  沃顿也首次揭露了腺体的功能——他认为大部分腺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某种物质,其中颈部的这个腺体是负责保持甲状腺软骨的温度,并润滑颈部,为颈部提供圆润的美感。最终,沃顿以古希腊盾牌的形状将这个腺体命名为“甲状腺”。  1754年,医学家发现甲状腺异常会导致克汀病,也俗称为“白痴症”。当时的医学文献中首次使用了“克汀”(cretin)一词,“cretin”一词源自拉丁语“christianus”(克汀病)。这种疾病在1602年被菲利克斯普拉特(Felix Platter)发现。  19世纪初,巴黎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1811年,法国化学家伯纳德库尔图瓦(Bernard Courtois)在实验室做实验时,无意中在被硫酸烧焦的海藻里发现了碘。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也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疾病。这是甲状腺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  第一个使用碘作为甲状腺肿补救措施的人是瑞士医生让弗朗索瓦科迪恩特(Jean Francois Coindet),他总结碘的缺乏会导致甲状腺肿,于是从1820年开始用碘治疗甲状腺肿。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细致描绘甲状腺肿相关的病症。1848年,德国医生卡尔阿道夫冯巴塞多(C. von Basedow),描述了眼球突出性甲状腺肿,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巴塞杜氏病。  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6年,终于有科学家证明了碘是作为甲状腺的天然成分存在于甲状腺中的——发现这件事的人是德国化学家欧根鲍曼(Eugen Baumann)。  1910年,美国医生查尔斯梅奥(Charles H. Mayo)上校用术语“甲状腺功能亢进”定义了眼球突出和腺瘤性甲状腺肿以及中毒性腺瘤的临床状况,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甲亢”。值得一提的是,梅奥医生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梅奥诊所”的创始人之一。  1914年,美国化学家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E.C. Kendall)首次成功地分离出了甲状腺素,这个名称是他从术语“甲状腺吲哚”中缩写创造出的名字。肯德尔是非常有名的化学家,他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甲状腺疾病治疗的发展史  最后,我们再简要地来归纳一下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治疗。  第一个已知的甲状腺切除术是由来自日内瓦的医生威廉法布里修斯(Wilhelm Fabricius)于1646年描述的。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甲状腺肿瘤的部分切除术是在1789年由德索(P.S. Dessault)(1744-1795)完成的。  1808年,法国解剖学家纪尧姆杜普伊特伦(Guillance Dupuytren)对甲状腺腺体肿瘤进行了全甲状腺切除术,1880年Ludwig Rehn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甲状腺切除术。  至此,甲状腺切除术逐渐成熟。  而关于甲状腺的治疗药物,从最初的海洋生物如海藻、海绵,到后来的19世纪,人们开始用碘治疗甲状腺疾病,如鲍曼当年使用稀硫酸煮沸了1000只羊的甲状腺,收集了沉淀物并命名为“碘甲状腺素”,这种提取物治疗甲状腺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医疗技术逐步发达后,甲状腺素(T4)被肯德尔提取出来,人们也逐渐舍弃了使用动物甲状腺切片晒干后磨成的粉末来治疗甲状腺疾病。  1973年时,默克公司上市了优甲乐药片,优甲乐是一种人为合成的甲状腺素,是甲状腺疾病的常规用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药物一直沿用至今。  现代医疗技术虽已十分发达,但这些来自中国古代、印度和西方的医生和科学家们为早期的甲状腺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依然值得我们学习。甲宝玉(西湖欧米) | 撰文  参考文献  1. Vignette Thyroid Surgery: A Glimpse Into its History - PMC (nih.gov)  2. Thyroidology over the ages - PMC (nih.gov)  3. Thyroid History Timeline |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4. http://www.hormones.gr/115/article/article.html  5. WHO_MONO_44.pdf jsessionid=63818B20FEF4CAE68C0F767DC26B0F60  6. History of disorders of thyroid dysfunction - PubMed (nih.gov)  7. 25 History of disorders.pmd (who.int)
  • 光谱探针在指导手术方面潜力无限!
    帕金森式症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老年人的第三大“杀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7%患有该症状。而大脑深部刺激(DBS)逐渐成为晚期帕金森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仍具有重大风险。该治疗方式是通过在大脑中放置电极、以破坏导致与晚期帕金森病相关的衰弱性震颤和僵硬的错误信号。对于不再受益于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将电极放在错误位置会降低有效性并导致心理障碍。来自拉瓦尔大学魁北克CERVO脑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提出使用两种光谱分析的新探针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在大脑中导航仪器,从而使手术更安全,并提高成功率。小组成员Mireille Quémener表示:“改善DBS电极插入的神经外科指导将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整体健康治疗成本并防止不良的心理后果。”光谱探针提供实时位置导航DBS手术过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将电极放置在大脑特定部位,另一部分是植入电池组,便于将电流输送到电极。传统插入电极的方式是依靠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来确定位置。然而,在颅骨钻孔的过程中,大脑可能会移动2毫米,导致电极放置位置不准确。基于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装有光学探针的DBS电极,该电极通过光学探针增强,在插入过程中对脑组织进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光谱(CARS)和漫反射光谱(DRS)。光学探针包含两根用于CARS和DRS照明的光纤和第三根用于收集信号的光纤。然后从组织学切片(HISTO)中目视识别组织类型,以生成由黑色(灰质)和白色(白质)区域组成的条形码。将该条形码与使用光学探针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使用PCA agorithm(探针条形码)进行分析。一旦电极到达目标位置,光学探针就可以在电极保持在原位的同时进行工作。图1 左半球和右半球的组织切片显示两个电极插入(a)大脑右半球的脱靶部分(使用CARS)和(b)大脑左半球的丘脑下核(STN)(使用DRS)光谱探针在指导手术方面潜力无限为了测试这种新探针,神经外科医生用它来在人类尸体大脑的六个区域植入电极,并沿着大脑两个半球各50mm的总长度收集了CARS和DRS测量值。手术后,研究人员提取大脑并目视识别了探针通过的白质和灰质。将CARS和DRS测量的读数与大脑结构的视觉记录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CARS和DRS方法非常准确地识别脑组织。这些发现证实,光谱学可能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导航大脑的有用工具。Quémener 表示:“我们的团队目前正在研究调整光学探针,使其用于将接受DBS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试验。我们相信光学方法在手术指导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希望我们的技术将在临床中出现,以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各种脑部手术。”
  • 色谱分离分析及中低压层析纯化技术应用研讨会(苏州站)
    邀 请 函色谱分离分析及中低压层析纯化技术应用研讨会尊敬的用户: 您好!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OSOH)、默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将于2016年12月16日(周五)上午9时开始,在 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生物纳米园A1楼环形报告厅 举办关于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及中低压层析纯化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特邀国外专家以及TOSOH资深技术人员前来,围绕生物医药在研发或生产中所涉及的HPLC分析分离及中低压层析纯化技术展开介绍及讨论。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默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真诚邀请您的参与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会议提供自助午餐及茶歇,会后设置精彩抽奖环节,期待您的参与!一等奖:Iphone7 1部 二等奖:Ipad 1部 三等奖:Kindle 3部 专家介绍:津本浩平(Kouhei Tsumoto) 先生东京大学 教授津本浩平教授,于199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并在此继续获得其博士学位。2002年,他成为日本东北大学工程研究生院生物分子工程系的助教。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他主要从事抗体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2005年,他被邀请至东京大学前沿科学研究生院医学基因组学系,担任助教一职,并于2010年晋升为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实验室教授。津本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解剖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的工程、从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观点进行药物筛选和优化、以及操纵生物大分子的液相系统的开发等。在2002年,他获得过日本生物化学协会颁发的优秀青年学者奖,2012年又获得了日本促进科学协会奖(JSPS)。 其他嘉宾介绍:桥本佳巳(YOSHIMI HASHIMOTO)先生东曹株式会社 生命科学事业部 销售及市场部桥本先生于1987年加入东曹公司,已经在东曹公司服务将近30年。曾经负责过TOYOPEARL中低压层析填料、TSKgel色谱柱产品的开发。2009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中心总监,领导技术团队对应中国国内客户有关所有产品的技术问题。任期结束后,于2014年7月返回东曹总部至今。 史俊霞 工程师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部2008年12月加入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TSKgel色谱柱的技术支持,曾参与ADC、融合蛋白、抗体以及抗生素等药品的方法开发工作。 冯文昌 层析填料产品经理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营业部主要负责TOYOPEARL层析填料的市场开发,奔走于国内各大生物制药企业,与广大纯化领域的客户都建立者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为我们的客户献计献策。会议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生物纳米园A1楼环形报告厅抽奖活动: 会议结束前将举行抽奖活动,TOSOH公司准备了若干精美的小礼品以及神秘大奖等您赢取。单位名称:默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366号(裕华大厦)9楼A座电话:021-34010390传真:021-64260273联系人: 袁超 13916627102 陈华明 18621785582E-mail:chenhuaming@meuron.com.cn网址:http://www.meuron.com.cn/
  • 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手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探针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导航卵巢癌实体瘤和转移灶的精准切除,此方法有望在临床上用于腹腔恶性转移肿瘤的精准手术导航。7月24日,相关研究论文以《活体内自组装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作增强卵巢癌转移灶的手术导航》(“NIR-II Nanoprobes in-vivo Assembly to Improve Image-guided Surgery f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898)。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培园为论文第一作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手术切除通常是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外科医生触诊和目视检查并不足以确保区分恶性和正常的组织类型,因此可能导致不完全切除或健康组织不必要切除。相比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视觉检查及触诊,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其即时性、高分辨率、高特异性等检测优势,为精准手术导航技术领域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可见光区(400 - 750 nm)和近红外一区(NIR-I, 750 - 900 nm)荧光,由于其组织穿透深度较浅和严重的自体荧光干扰,极大地限制了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以及淋巴结转移病灶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此外,手术切除过程中需要荧光探针具有长效的肿瘤内滞留时间和光稳定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8e54b7f-2dec-4f1c-a053-3576dfab39d8.jpg" title="20180725复旦.jpg"/ /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图1. 表面分别修饰配对DNA(L1/L2)和修饰靶向蛋白的近红外探针。对于这两种配对DNA修饰的探针采用两针注入法,通过肝脏、肾脏的快速代谢,体内正常组织的荧光信号可以降到最低;肿瘤内的探针自组装可以对肿瘤实现长达6小时的稳定标记,确保精准的手术导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张凡课题组与徐丛剑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NIR-II, 1000 - 1700 nm)的深组织穿透和低自体荧光优势,结合化学自组装设计实现了探针在肿瘤内的长期稳定标记,极大地提高了光学成像的信噪比。初步实现了卵巢癌腹膜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在荧光成像指导下精准切除(图1),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可能。/pp 该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聚合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学者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的大力支持。/ppbr//p
  • 中山大学教授自创3D手术显微镜获专利
    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张湘民教授用业余时间自行研制的&ldquo 通用外科3D手术显微镜演示装置专利&rdquo 。引起上海某公司的注意,成功转让并将落户投产。  张湘民教授把自家当实验室研制医用3D显微及导航装置  进口设备&mdash &mdash 要么大要么贵  据家庭医生在线了解,显微外科是现代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外科(包括耳科、眼科、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等)的关键设备是手术显微镜,术者必须经过专业训练,要求长时间固定头位,近距离对准并凝视目镜进行显微操作,这不仅使操作者容易疲劳还常造成颈椎腰椎劳损。现有的显微手术录像显示装置多为2D平面图像,缺乏立体感,不利于手术示教。而部分进口手术显微镜可加装立体摄像装置,手术者仍须按普通显微镜操作,然而3D摄像整套装置结构复杂庞大,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应用,只供演示教学使用。  张湘民表示,能否提供一种通用外科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而且兼具本装置小巧轻便,兼有手术照明、3D实时高清摄像、录像、录音、显示及影像传输等功能,成了他当年的考虑方向。  自制设备&mdash &mdash 又轻巧又简便  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自筹资金、在自家实验室(小贮藏室改造而成)反复研制,组装了一套新型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3D手术显微镜),经过近两年的测试和应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同类产品,并且价廉轻巧,操作简便。  张湘民所发明的这套通用外科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是由3D高清数码摄像机、3D高清液晶显示器及调节支架所构成,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将3D高清数码摄像机原镜头前改装并加上带有显微摄像镜头及聚焦广元的显微适配器。  3D手术显微镜可方便调节显微摄像镜头距离和角度,还可调节聚焦光源光斑大小。根据3D显示屏的不同类型,手术者可能需要佩带不同的3D眼镜或头戴式立体显示眼镜,也可采用能直接用裸眼观看的3D显示屏。术者或助手可直接调控或通过遥控器调控3D高清数码摄像机,即调控变焦、对焦和摄录像等。  由于采用高清3D摄像显示模式,其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可达到或超过光学显微镜的效果,手术者可直接观看3D高清显示屏进行显微手术操作。手术者头位和体位可自由活动,避免常规手术显微镜操作所造成的不适和不良反应。同时手术助手和观摩学习者都可通过3D高清显示屏观看到清晰的3D手术图像。3D手术图像通过实时传输和摄录,便于教学和学术演示,适合外科系统多学科显微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使用。张湘民正是利用他的这套装置,勇当&ldquo 小白鼠&rdquo ,自己给自己完成了舌背牵拉手术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耳科专业组组长、海军总医院孙建军主任在了解这项发明创造后也十分感兴趣,认为这项专利技术将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