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螺旋细菌接种仪

仪器信息网螺旋细菌接种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螺旋细菌接种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螺旋细菌接种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螺旋细菌接种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螺旋细菌接种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螺旋细菌接种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螺旋细菌接种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螺旋细菌接种仪相关的资讯

  • Interscience推出世界上首台带梯度稀释螺旋接种仪easySpiral
    螺旋接种方法自1973年开发以来,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学、医学细菌学、食品保存和化妆品等领域,是AFNOR V08-100 和 ISO 7218 标准规定的常规方法。 Interscience公司一直致力于螺旋接种仪的技术改进和产品开发。终于在2012年推出第四代螺旋接种仪,即世界上首台带梯度稀释的螺旋接种仪easySpiral Dilute,实现了自动稀释与接种功能二合一。对于有计数需求的客户,既可利用螺旋接种方法实现快速计数,又可利用传统梯度稀释法计数,自动化的操作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此接种仪可实现5 x 1/10th 连续梯度稀释,并自动涂布菌液。一个培养皿即可实现计数的原始菌液浓度范围可达30 ~107 CFU/mL。 将菌液置于样品杯中easySpiral Dilute自动将菌液进行连续梯度稀释。easySpiral Dilute自动接种稀释后的菌液。 均一模式 指数模式 圆圈模式 模拟手工均一接种 浓度递减模式 一个培养皿三个稀释度接种 50 &mu L, 100 &mu L, 200 &mu L 50 &mu L, 100 &mu L, 200 &mu L 0 &mu L内圈, 27 &mu L 中圈, 或USB 编程 或USB 编程 56ul外圈 接种后 培养后 原始菌液与稀释后的菌液可选择均一模式,模拟手工梯度稀释接种方式,亦可选择指数模式进行浓度递减接种。接种后的培养皿经过培养,图片如上图,可选择手工计数或自动菌落计数仪进行计数。 整个稀释与接种过程自动进行,消除了人为操作产生的误差,可节省高达50%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且专利式的清洗设计,保证不会产生交叉污染,是食品、药品与化妆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 “Interscience梯度稀释螺旋接种仪有奖问答”——2013年五洲东方公司
    2013年五洲东方公司系列有奖问答二&mdash &mdash &ldquo Interscience梯度稀释螺旋接种仪有奖问答&rdquo 活动开始啦!全部回答正确者即可获得由五洲东方公司提供的精美奖品一份。熟悉实验方法的网友不要犹豫了,快来参加吧!活动开始时间:2013年3月。活动奖励:全部答全答对的网友将获得精美礼品一份。答题规则如下:我们会提供参考文章,您可以阅读完文章后答题。本次试题共5题,1-5题都必须答全。点击下载试题Interscience梯度稀释螺旋接种仪有奖问答问题.doc,填写完整后,您可以:1)将问卷邮件至g.y_liu@ostc.com.cn。2)将问卷邮寄至北京五洲东方公司(&ldquo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5号中汽大厦7层&rdquo ,邮编:100083,刘广宇收)。奖品发放:收到问卷经审核后,将发放精美奖品。为了保证奖品能顺利发送到您的手中,请将您的所有联系方式全部填写全面。活动咨询电话:400-011-3699活动详情:&ldquo Interscience梯度稀释螺旋接种仪有奖问答&rdquo &mdash &mdash 2013年五洲东方公司系列有奖问答二请关注下期有奖问答活动:2013年五洲东方公司系列有奖问答三所有活动信息请关注五洲东方官方网站www.ostc.com.cn首页公告栏。感谢您的参与!
  • SHMFF装置助力科研团队首次人工实现纳米螺旋-解旋-再螺旋
    近期,南京大学陆轻铱教授&高峰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中国科大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发现一种晶体结构中微妙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在螺旋和解旋产物晶体结构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能量平衡,首次实现了纳米线与纳米螺旋之间的多重可逆变化(图1)。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纳米螺旋的可逆变化是自然界、生命过程中最精致和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然而,纳米材料扭转形成螺旋晶体通常比较困难。目前已报道的纳米螺旋生成的驱动力通常是不可逆的,其反向过程(解旋)难以实现,纳米螺旋经解旋后再重新螺旋则更加困难。因此,化学反应的两个稳定晶态产物之间的多重可逆扭转变化是超低概率事件,需要在它们之间建立非常微妙的能量平衡。长期以来,这种纳米螺旋的可逆变化一直被认为难以获得。本项研究中,电子顺磁共振(ESR,包括高场ESR)(图2)证明纳米螺旋中Co(II)配位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称性的降低。固体核磁共振谱和太赫兹谱表明π-π相互作用是螺旋生长中的关键作用力。研究人员结合理论计算和各种验证实验,推测出螺旋机制来源于缩合反应和π-π堆积过程之间的竞争作用(图3),这种独特的竞争生长机制以及生长方式的微观可调性,是构建细致可调的能量平衡体系、实现螺旋可逆变化的关键。针对性地设计改变分子间作用力,精细调控不同方向生长速度,使整体结构保持不变,能量平衡方向定向改变,成功实现了纳米结构的螺旋、解旋和再螺旋。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晶体可逆变化设计的新概念,这种基于调控分子间相互作用促成晶体多重可逆转化的精细调变技术,为晶体学带来一个全新视角,丰富了晶体学理论,使多重复杂可逆过程的实现成为可能。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杜薇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陆轻铱教授和高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强磁场中心陆轻铀研究员和王俊峰研究员、中国科大江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经费资助。
  • 螺旋藻铅争议溯源:汤臣倍健原料产地成谜
    汤臣倍健的螺旋藻产品不仅涉嫌铅含量超标,还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原料产地的问题。3月28日,新华社发文称,汤臣倍健在内的8个品牌螺旋藻铅含量严重超标,其中汤臣倍健超标100%,其他品牌如绿A等超标也均在80%以上。  汤臣倍健的螺旋藻产品不仅涉嫌铅含量超标,还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原料产地的问题。  3月28日,新华社发文称,汤臣倍健在内的8个品牌螺旋藻铅含量严重超标,其中汤臣倍健超标100%,其他品牌如绿A等超标也均在80%以上。  按照文中引用的“0.5mg/kg”铅含量的“国家标准”,汤臣倍健螺旋藻片的铅含量约为1m/kg,这与公司网站宣称的“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安全可靠”不符。  这一信息引发3月29日汤臣倍健全天停牌。不过,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称,“我公司螺旋藻片经由珠海市药监局于2012年3月3日抽样,送往国家药监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我公司螺旋藻片符合质量标准。”  此前2012年2月29日,国家药监局下发通知,称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贡三项重金属指标的监测”,共有13家企业的螺旋藻片三项指标超标,汤臣倍健等企业在列。  是国家药监局自摆乌龙,还是企业公关奏效?  3月29日,国家药监局新闻办主任王良兰向记者确认:“国家局将在29日发表声明,解释螺旋藻铅超标问题。”至截稿时,国家药监局仍未公布“声明”。  不一样的检测结果  知情人士介绍,这次螺旋藻的“铅超标”危机,源于新华社记者的送检。  “记者自行拿着从市场上买到的螺旋藻去检测,随后国家药监局跟进检测,并发布了紧急通知,要求各省市药监部门再次检查。但三次检测的结果完全不同。”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2011年11月新华社记者送检,部分“超标”结果引发国家药监局重视 2011年12月底国家药监局展开抽查,部分产品检出铅、砷超标 2012年2月29日国家药监局向各省市药监部门发通知,要求严查,3月4日前汇报结果,但其后地方上并无检出问题。  3月29日,绿A生物广告策划部经理陈骏表示:“我们的产品也是检验合格的。之所以媒体报道超标,其实是标准不一致造成的误传。”  新华社引用的标准是《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 GB 16740-1997》,其中明确列示,一般保健食品铅含量要求小于0.5mg/kg,“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限量为2.0mg/kg”。  但3月29日汤臣倍健公告却指出,珠海市药监局认定其产品质量合格。记者咨询珠海市药监局保健食品安全监管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依据的是企业自己的标准。这一标准不低于国标,且在广东省卫生厅备过案。”  至此,对于同一种螺旋藻的认定,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标准。一位资深螺旋藻生产企业高层人士道破玄机:“关于螺旋藻的国家标准早在2006年就已经废止了,各企业一般都是参照老国标指定的企业标准。”  这位业内人士介绍,《GB T 16919-1997食用螺旋藻粉》对于螺旋藻的铅含量限定是2.0mg/kg,这一数值高于普通保健食品0.5 mg/kg的标准。“企业自定的标准理论上应比国标更严格,但很多企业打马虎眼。”  螺旋藻的铅含量标准要远高于普通保健品,这是与其特性相关的,由于其蛋白质含量高,被用于制成保健品。据宣传,螺旋藻具有抗辐射、提高免疫、抗癌、降低血脂等一系列功效。  但同其他藻类一样,螺旋藻有极强的重金属富集功能。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对铅和镉的耐受性最好,能够大量吸收这两种物质。这使得螺旋藻铅含量超标问题一直屡禁不绝。2008年初,云南疾控中心抽检就发现,市售25个品牌的螺旋藻中9种铅超标。“汤臣倍健的螺旋藻铅含量较高,我们业内都知道,这与其原料来源有关。”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一切以公告为准”  3月29日,汤臣倍健公共事务部总监陈特军并未披露其螺旋藻片原料来自何处,只是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在一些宣传材料上,汤臣倍健螺旋藻被称为“原料产自全球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100%自然生长钝顶螺旋藻”。  事实上,目前全球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是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该园区螺旋藻粉年产量达3500吨,占到全球的50%。绿源微藻和双丰宝为园区内两家主要企业,这两家企业均向记者确认:未向汤臣倍健供货。“这只是他们的宣传手段。可以来查我们的出厂单,看是否向汤臣倍健供货了。”  此前,云南程海湖地区也曾是全球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绿A生物陈骏向记者确认:“程海湖相关企业也没有向汤臣倍健供过货。”绿A生物是程海湖最大的螺旋藻生产企业。  汤臣倍健螺旋藻片原料来源成谜。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内蒙古基地的螺旋藻铅含量基本在0.3mg/kg左右。假如汤臣倍健达到1mg/kg(据上述新华社报道),他们可能是从江西和海南拿的原料,一些地区的地表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可能出现铅含量超标。”  汤臣倍健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螺旋藻原料均为外购,“生长环境容易受到污染”,因此公司计划建设螺旋藻专供基地,但这一计划至今没有实施。  在外购过程中,螺旋藻粉价格节节攀升,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公司共采购螺旋藻粉189.31万元,为公司采购额第四高的原料。2010年上半年,汤臣倍健螺旋藻粉采购价已达每公斤54.19元,同比增长25.84%。  目前,鄂托克旗双丰宝的食品级螺旋藻粉为每公斤45元。因此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汤臣倍健可能买了高价低质的原料,这也是企业太大监管较难造成的。”如按照54元每公斤的采购价计算,汤臣倍健螺旋藻粉的毛利率也超过了2000%,因为其180g装的螺旋藻片,官方报价高达198元。
  • 螺旋藻产品铅超标背后的秘密
    新华社记者历经数月调查,“深藏不露”的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严重超标问题被曝光在“太阳下”,在新华社记者送检的8个样品中,有6个样品铅含量严重超标,比例之高,令人惊诧,其中最高超标竟然达820%,含量之高,令人瞠目。  虽然被检测的只是部分产品,尚不能以偏概全,但管中窥豹足以令人不寒而栗,那些把螺旋藻捧在掌心,每日必食,视若瑰宝的消费者,看到这则新闻后,不知该如何惊悚、如何愤怒。  过量的铅在人体内慢慢积累,会酿成铅中毒,长期服用铅超标的螺旋藻,有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导致免疫力低下、贫血甚至肾功能损害。如果果然应了营养学家的“定性”,谁来为这些无辜的受害者负责。  事件爆出后,作为“涉案”的上市公司,汤臣倍健在深交所发布澄清公告,撇清了与此事的干系,公告称:其产品是由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3月3日抽样,送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是符合产品标准的合格品。此澄清公告又把珠海市药监局,以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神秘的检测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清华紫光(金奥力)威海工厂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同样斩钉截铁声称自己的产品没问题。  为什么记者历经数月的调查结果,与产品的厂家的声称差距如此之大,其中的秘密在哪,值得进一步刨根问底。  值得刨根问底的还远不止这些。  新华社记者在几个月的调查中,并没有止步于铅超标,还调查出了行业的一些潜规则。  “蓝帽”,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是保健食品重要的通行证,这样的“国字头”光环,也竟然存在“申报流程造假,手法偷梁换柱”的不正常现象。“生产线也不用改,因为申报配方我们会‘整理’成合格的。” “就算您啥都不懂、一窍不通,我们也能帮您从配方做起,原料购买、样品加工都由我们负责。” “一旦产品有问题,试验过不去,做做公关,改改数据,能做到。”  真是四通八达,无坚不摧,这背后的秘密又在哪里,是该一一梳理彻底曝光了。  企业质控也是急需要拷问的。  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企业而言,因藻类吸附金属能力较强,能否严格执行GMP(良好生产规范)流程,至关重要。在新华社记者调查后,“企业质控不严,GMP形同虚设”的“正常操作”流程也终于浮出水面。“查阅检验报告,没有辅料重金属铅的检测结果” “所购原料螺旋藻粉的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原料厂家提供的检测文件显示,螺旋藻粉的铅含量为1.13mg/kg。”。这就是记者的现场见闻。  这可能只是企业的“凤毛麟角”,亦可能与某些企业丝毫不沾边,这些秘密都应该铺展开来,晒一晒了。  还有那些笔者未想到,新华社记者未调查出来的秘密,都剖根问题,一一揭秘,这个行业也许才有真正的未来。  绿A面临“生死劫”  一位熟悉绿A的保健品行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绿A主营螺旋藻,过不了这一关,企业将濒临死亡。同时他指出,保健品行业属于暴利行业,即不污染环境又不占用土地,上交税收高,是地方政府最喜欢的企业类型之一。所以审批时相对比较宽松。  螺旋藻出现的问题也折射出目前国内保健品行业的现状,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内部人士对记者指出,国内市场大,保健品企业又多又滥。企业的社会责任很重要。同时指出,有事实依据的媒体监督对消费者是有好处的。提醒企业注意,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实施监管的方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新闻处处长申晨向记者指出,29日晚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在官网上发布与此事相关的公告,但截至记者发稿,没有从官网上看到相关内容。  主营螺旋藻  绿A难过这一关  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螺旋藻养殖基地”自居的绿A近日遭遇着生死攸关的困境。对于绿A来说,公司成立15年来,这也是第一次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月29日下发《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指出,绿A十余种螺旋藻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同时,相关媒体指出,绿A铅超标80%。  一位熟悉绿A的保健品行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国内的螺旋藻行业绿A已经是做的非常成熟了,但绿A产品线比较单一,不像汤臣倍健那样有多个产品。主营业务就是螺旋藻,如果过不了这一关,企业将濒临死亡。  记者29日拨打云南绿A留给记者的电话,但此号码记者多次拨打都没有人接,电话那头一遍遍回放着“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螺旋藻养殖基地……”。  查阅公司网站,记者看到这样的公司介绍: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首家集螺旋藻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中国螺旋藻的领军企业并与日本的DIC和美国cynotech并称世界螺旋藻三巨头。  并列世界三大螺旋藻巨头之一,此次超标事件发生后,绿A可谓生死未卜。记者也了解到,云南绿A将在30日专门针对超标一事召开新闻发布会。  受地方政府青睐  质监宽松  超标如此严重并不是一朝一夕,除了媒体指出的类似行业潜规则之外,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情况出现?  对此,一位保健品行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保健品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属于暴利行业,即不污染环境又不占用土地,上交税收高,是地方政府最喜欢的企业类型之一。所以审批时政府那里相对比较宽松。  而上述国家质监局的人士也对记者指出,政府用政府的名义给企业作担保,企业刚开始申报的时候都是没问题的,但开始生产的时候有些企业不顾信誉,掺杂使假,这就是企业的责任问题。  那么,企业出了质量问题,该怎么办?上述保健品行业内人士指出,产品出了质量安全问题,又被媒体曝光,谁也救不了。所以企业倒闭的可能性很大。金奇仕就是这样的例子,3月7号被媒体曝光,之后不久产品多处下架。  国内保健品行业混乱  企业社会责任是关键  看似此次是螺旋藻的问题,但折射出的却是国内保健品行业的巨大问题。  上述国家质监局人士颇是担忧的对记者指出,中国市场大,保健品企业又多又滥,有多少企业的保健品做到了完全符合标准?据他所知,监管部门的人多数都是不吃国内市场上的保健品的。  对于此次多家企业螺旋藻超标事件,他认为,媒体披露这些事情,若有事实依据,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提醒企业注意,是否对有问题产品实施召回,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思考怎样实施监管。  国内对于保健品行业的监管,一直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检验监管。记者致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部相关人士,询问对此事的看法,他指出,药监局对企业生产保健品有相关的认证标准,必须有相关标识,这些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后边的尤其是生产方面的事情,药监局很多时候不可能做到监管全面,在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这个不是国家能管得住的。很大的程度上还是企业自身约束,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自此事一出,多家涉及企业发布声明澄清产品无问题,云南绿A声明称公司的绿A螺旋藻精片符合质量标准,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公布检测结果,还原事实。同时指出,部分新闻媒体报道引用的国家标准有误,请社会公众认真核对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  对于企业的声明,上述质监局人士指出,对于这个事情,不管企业承认与否,最终以产品的检验报告为主。但是,国家有相关的标准,企业该道歉的就应该道歉,给消费者一个交代。问题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要自己注意企业的信誉,对消费者负责任。  而对于行业内部审批过程中,检测部门、相关中介机构以及审评专家的内部交易问题,他指出,保健品各种含量超标检测属于技术问题,检测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若有问题专家也不敢签字,需要付法律责任的。"
  • 食品监管不能像螺旋藻轻易“变脸”
    倘若因为“监测”和“监督检查”的程序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这样的程序是否有必要反思并予以改进?  针对螺旋藻铅超标两次检测结果大相径庭的质疑,4月10日,国家食药监局表示,两次检查采用的都是铅限量为2.0mg/kg的标准,之所以出现结果前后不一致,是因为第一次是“监测”,第二次是“监督检查”,属于两项不同的监管工作,两次结论并不冲突。  一个月内,同一个监管部门,却发出迥然不同的检测结论,引起舆论的不解和猜测。而且明明两次检测结论有着很大的冲突:第一次的监测,结果有13家螺旋藻产品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而第二次的监督检查,其中涉事的多个产品铅含量就变成“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何以说“结论并不冲突”呢?  依照国家食药监局的解释,“监测”的信息来源可以是通过产品抽样检测、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等途径,发现可能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而“监督检查”必须经过现场检查、产品确认、监督检验等法定程序。两者的程序和作用不同,而行政处理只能以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即第二份报告为准。如果监测果真是通过抽检和举报等方式来检测,这样的结论其实更具有代表性,更令人信服。  更进一步而言,不管是监测,还是监督检查,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方式,其标准本不应有所区别,结论也不该差之千里。因为对百姓而言,食品安全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没必要懂得什么“监测”和“监督检查”的文字游戏,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弄得如此复杂化,只会让公众越来越糊涂,质疑之声也只会越来越强烈。  而且,据报道,2月29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内部通知,通报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名单。如果属实,这也意味着当初监测出的产品并不是“可疑待查”,而是“不合格”。因而,现在再以“监测”和“监督检查”的程序不同,为涉事螺旋藻的大“变脸”辩解,显然欠缺说服力。毕竟监管同样的产品,采用同样的标准,没理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  这也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有媒体报道说,一些企业从“不合格”摇身变“合格”的背后,是企业“公关”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国家食药监局的回应中,并未就此作出特别说明。事实上,回顾整个事件,涉事企业到底有无赴京“公关”,可以说是舆论关注的核心所在,对此关注焦点不予回应,态度难说诚意,甚至给人避实就虚的感觉。  《食品安全法》规定,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以此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而制订食品安全标准。如此改“事后灭火”为“预防监管”,确实很有必要。但倘若因为“监测”和“监督检查”的程序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那我们有理由反问:这样的程序是否有必要反思并予以改进?抑或程序是个“橡皮泥”,可以任由需要作出符合要求的变通?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因程序不同,就可以像螺旋藻一样,彼时“不合格”,此时“合格”。如此轻易“变脸”,最终损害的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
  • 螺旋藻事件:独立客观应是检测机构立身之本
    螺旋藻事件仍然“螺旋”不止。2月底被检测出的铅、砷、汞等重金属超标的国内多家螺旋藻企业,在3月份的检测中除一家之外,竟然又纷纷达标。两次检测结果大相径庭的玄机是,多家螺旋藻生产企业在第一次检测遭遇不合格之后,纷纷进京“公关”。  监管不力是造成这一乱象的重要原因。而检测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日益引起了公众的关切。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检测机构,却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难免不令人浮想联翩: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  据报道,国家食药监局要求下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再次送检时,负责抽检的是北京药品检验所、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药品检验所等8家机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检测机构均为国家食药监局业务指导下的省市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多名业内人士因此表示,本应作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容易让人产生质疑。  看来,就食品安全而言,建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已显得迫在眉睫。在我国,数量众多的食品检测机构均隶属于官方,检测机构“袒护”本土问题食品企业的事例时有发生。在食品安全问题执法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时,往往会出现不同部门的检测结果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情况。凡此种种,导致官方检测机构公信力下降。一年多前的金浩茶油致癌门事件中,甚至发生了质监部门与问题生产企业携手“辟谣”的奇观。  在美国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都有第三方的食品检测机构,这些机构经过国家批准认证,但不属于官方,检测的结果可以被社会和政府认同。去年3月就有媒体透露,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并积极推进第三方技术机构建设,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可以发布政府、社会都认可的客观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希望公众对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急切的呼声,能够促使这一检测制度早日出台。  但是,在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同时,还得建立相应的制约标准,以保证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与权威,保证其身份上的“纯洁”。也就是说,如何让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主动追求检测结果准确、公正、客观,不受行政命令、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影响,还需要更详尽的实施细则加以规范。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检测机构,却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难免不令人浮想联翩: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
  • “汤臣倍健”等6品牌螺旋藻涉嫌铅超标
    “铅超标820%”的保健食品螺旋藻,竟是经审批许可、被戴上“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记者历时数月调查发现,“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螺旋藻产品,涉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27日表示,已责令相关部门召回问题产品,将依法严厉查处涉事企业。  6个品牌涉铅  “蓝帽”,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药店、超市、商场的保健食品专柜,记者购买了8大品牌的螺旋藻“蓝帽”产品。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在8个送检样品中,有6个样品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其中:“尤维斯”超标20% “绿A”和“清华紫光(金奥力)”均超标80% “汤臣倍健”超标100% “圣奥利安”超标200% “康特力斯”超标820%。  受访的营养学家说,长期服用铅超标的螺旋藻,有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导致免疫力低下、贫血甚至肾功能损害。  申报流程造假  一批顶着“蓝帽”的不合格保健食品,是如何得到审批认证的?调查发现,企业大都通过中介机构来申报。  “北京科尔天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某表示,“为顺利获批,申报材料当然和实际生产所用的不一定符合。”  这种“偷梁换柱”的申报手法在“北京康维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也得到验证。记者带去的样品经该中介的市场经理黄某分析,主要含有四种成分,其中的“二甲基亚砜(一种化学溶剂)”属违禁成分,不得添加。“在申报时可不写这种违禁成分。”黄某“点拨”说。  “蓝帽”喂肥了谁?  记者调查发现,“蓝帽”审批的背后,存在着一条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批部门的利益链条。  据某螺旋藻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平均每个“蓝帽”产品的中介申报费用为30万元至50万元,迄今共花费1000多万元。“有些中介的老总一年能挣几千万,钱从哪儿来?从审批服务中来!”  探访中,“科尔天使”“康维安”等中介机构的员工也“叫屈”:向申报企业收取的“技术服务费”,有相当部分被检测部门或审批部门“权力寻租”了。“只有时常打点、搞好关系,关键时刻才能用得上。”
  • 食药局公布螺旋藻铅超标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2月,针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等7家检验机构对市场上部分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汞重金属专项监测。根据市场产品抽样和媒体报道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月29日布置对可疑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康爱斯牌螺旋藻片、澳奈斯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鸿洋神螺旋藻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 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20111214批次的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 媒体报道的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等其他产品铅含量在本次监督检查中结果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有关结果见附表)。对于假冒和超过限量标准的产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成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严肃处理,要求加强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 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今年保健食品综合整治是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分批分类组织实施。近期各地已开展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和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 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部门立案查处。  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营造保健食品良好市场秩序,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欢迎社会各界对保健食品注册申报、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举报和提供线索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核实,一查到底,并依法严肃处理。  附件:  对市场抽样和媒体报道的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序号产品标识批号监督检查结果1康爱斯牌螺旋藻片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假冒2澳奈斯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荣成百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假冒3鸿洋神螺旋藻荣成市鸿洋神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假冒4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11214不符合国家限量标准5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L0812014符合国家限量标准6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广东汤臣倍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1244符合国家限量标准7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威海南波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01010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8程海湖螺旋藻片北京程海湖科技开发中心111001、120101、12020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9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荣成百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0210003符合国家限量标准10美澳健螺旋藻胶囊广州绿谷保健品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市美澳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203012符合国家限量标准11圣奥利康联合邦利牌螺旋藻片广州邦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02020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12高植牌螺旋藻精片丽江云岭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X011201-Y、G011105-Y符合国家限量标准13施瑞安螺旋藻片(螺旋藻片剂)福建省神六保健食品有限公司120212-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 普析为您提供螺旋藻中重金属测定解决方案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1200) 螺旋藻是目前地球上人类已知的营养成分最丰富、均衡的生物。科学检测表明:1克螺旋藻粉的营养含量相当于1000克各种蔬菜水果营养的总和。螺旋藻蛋白质含量高达65%-71%,且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血蛋白相似,极易被人体吸收。螺旋藻同时富含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藻多糖、藻蓝素、亚麻酸、类胰岛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有效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降低胆固醇、解肾毒、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抑癌防癌、加速创口愈合等多种药用和保健功能。 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天然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问题也逐渐凸显,加之生产工艺中所带来的残留,螺旋藻中重金属问题已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话题。国家出台了GB 16740-1997 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6919-1997 食用螺旋藻粉和GB 19643-2005 藻类制品卫生标准,对其中的铅、镉、砷、汞进行了限量要求及相关检测方法,旨在保障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合法利益。 针对这一要求,普析通用公司开发了适用于螺旋藻及其制品中重金属检测解决方案,其中铅、镉采用原子吸收法进行测量,砷、汞采用原子荧光法进行测量。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螺旋藻进行前处理,操作简单,引入杂质较少。分别使用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PF6-2原子荧光光度计对铅、镉、砷、汞进行测定,检测结果符合实验要求,能够满足检测人员对螺旋藻的检测。该方案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欲知详情请拨打垂询电话:销售热线:010-69910666 010-69910888免费咨询热线:800-810-0172 400-610-0172
  • 国家药监局再度回应螺旋藻标准
    当事企业否认集体公关   螺旋藻铅超标风波愈演愈烈,螺旋藻产品经历了从不合格到合格两大截然不同的检验结果之后,媒体纷纷质疑,此乃企业集体公关的结果。为此,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对螺旋藻保健食品有关问题作出回应称:第一次公布的是监测结果,第二次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后者才具有法律效力,监测并不意味着确定超标。  药监回应:监测结果不作准  昨日,国家药监局再次对螺旋藻铅含量检测结果前后不一、标准模糊不清、行业鱼龙混杂等问题作出回应。  2月29日,国家药监局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当时针对螺旋藻重金属的监测,“结果显示部分产品检出铅、砷超标”。而在昨日的回应中,国家药监局则坚称:2月29日下发的通知是开展监督检查的工作部署,所列监测不合格的13个产品是监测(包括媒体反映)发现的可疑产品,判断标准为铅指标限量2.0mg/kg。再次检查的结果于3月30日向社会公布,同样是按2.0mg/kg的标准得出的结论。为何同一标准得出不同结论?国家药监局解释称,因为前者是监测,后者是监督检查。“监测是通过产品抽样检测、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市场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监督检查是为进一步查明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行政处理只能以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  业内透露:只因标准太混乱  关于目前螺旋藻类保健食品执行的标准,国家药监局表示,1997年颁布的《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6740-1997)规定:一般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为0.5mg/kg,一般胶囊产品为1.5 mg/kg,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指标限量为2.0mg/kg。  但这一表述极其含糊,仅规定藻类的“固体饮料和胶囊”能以2.0为标准,市售的“螺旋藻片”是否依照2.0,并无明示。  尽管国家药监局回应称,由于片剂产品的食用量一般与固体饮料相近,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的片剂产品铅指标限量同样执行2.0mg/kg的标准,但实际上地方药监部门也有依据0.5mg/kg这一标准做出处罚的案例。新华社所依据的标准同样是0.5mg/kg。而一位接近药监局的人士透露,前后结论不一,是因为“2月份的监测中,国家药监局应该是和新华社采用了同一指标,即0.5mg/kg。”  涉事企业:没有公关药监局  如果按0.5mg/kg执行,大多企业无法通过,而且铅含量在0.5以下的螺旋藻粉价格要比一般藻粉贵6000元/吨,但如果将标准定为2.0mg/kg,那么就能安全过关。因此,有人质疑,国家药监局有被公关的嫌疑,才将标准从0.5提高到2.0,使得结论从不合格变成合格。  对此,涉事的绿A和汤臣倍健均否认存在公关行为。汤臣倍健公共事务部总监陈特军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表示,整个检查程序是公开透明的,是珠海市药监局到企业抽样,送到指定第三方检验所做异地检查,不存在公关行为。  “国家药监局在第一次发文时就被媒体误导了,以0.5mg/kg作为标准,现在怎么说也说不清了。”据上述接近药监局的人士透露,国家药监局新任局长尹力前日曾带队赴新华社进行沟通,“沟通内容与昨日药监局网站上回应的口径相同。”  螺旋藻“铅超标”事件更多详情请点击:
  • 亚洲最大的螺旋藻检测中心落成
    近日获悉,云南绿A生物产业园即将竣工,按规划在建的绿A产业园将落成一个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螺旋藻检测中心。该中心投资达1500多万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螺旋藻检测平台。绿A检测中心配备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实现重金属、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蛋白质等10多项专业检测,为绿A质量控制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指导。  绿A检测中心作为我国微藻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微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微藻科技人才、开展微藻研究、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这将极大提升我国螺旋藻的质量控制水平及保证产品的优良品质。  绿A全程数字监控 技术升级 质量上新台阶  根据绿A科研人员介绍,螺旋藻养殖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真正的高科技项目。螺旋藻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但由于其在生长培育阶段是有生命的,也会“生病”,因此螺旋藻生长过程的监控尤为重要。此次绿A决定建设螺旋藻检测中心,就是要将螺旋藻质量控制“前移”,将螺旋藻生长过程的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放在更核心的位置。  早在成立之初,绿A就建立了完备的螺旋藻生产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即将建成的“绿A微藻实验室”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实现了绿A螺旋藻的现代化管理。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对螺旋藻的生产进行全程监控和检验,并完成水体PH质检测、温度控制、重金属检测及其他螺旋藻理化指标的10余项跟踪监测,全方位保障了绿A螺旋藻的优质产品质量。  科技创新助推绿A创新高  绿A具有完备的螺旋藻藻种选育实验室和藻种库。绿A藻种试验室内聚集了国内顶尖的科研团队,由常年驻扎绿A基地的武汉植物研究李夜光教授带队。绿A一直进行产学研模式的探索,组建具有优化组合知识结构、极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创新科研队伍,并与100多家科研单位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先后进入国家科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火炬计划”项目,得到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如今绿A的藻种库有上百种优质藻种净株,科研人员能够通过技术监控清楚得出每个净株的各项营养指标参数。凭借强大的螺旋藻专业研发能力,绿A已建立起“世界微藻研发中心”的领先地位。
  • 国内螺旋藻产业良莠不齐:监管尺度被指放松
    汤臣倍健螺旋藻片 (资料图)   3月30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紧急公布了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这一文件,令包括汤臣倍健在内的9个产品洗脱了铅含量超标的嫌疑。汤臣倍健也于当天发布澄清公告,披露原料来源。  不过,螺旋藻片“铅超标”风波却未随之结束,有关国标低于相关国际标准、螺旋藻产业质量控制不严、整体良莠不齐等深层次问题仍在继续发酵。  螺旋藻铅含量标准存争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3月30日的公告中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中一般产品的含铅限量不超过0.5mg/kg,而“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限量是≤2.0m g/k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因为GB16740-1997并未对以藻类为原料的片剂作出详细规定,因此才造成有关媒体引用标准不当,参照0.5ppm的标准执行,而出现大量的“铅超标”报道。实际上,按照2.0ppm的国标,汤臣倍健等9家涉事产品都未超标。  而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述国标其实已在2006年到期,但因为此后国家并未出台新的标准,所以业内还是遵循1997年的标准。  对于应该引用哪种标准,目前业内还是存有争议。  按照国家《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MP)实施指南》,“片剂”、“胶囊”、“固体饮料”分属不同剂型。而多家涉事企业的螺旋藻片的剂型既非胶囊、也非固体饮料,而是片剂。有不愿具名的食品专家认为,螺旋藻片剂铅含量标准实际上应参照0.5ppm的标准执行。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副司长张晋京则表示,对于螺旋藻“片剂”,目前尚无明确的铅含量检测标准,至于应该引用哪个标准“这属于学术探讨范畴”。  国内螺旋藻产业良莠不齐  汤臣倍健在澄清公告中称,公司实际生产的螺旋藻片相关含量及公司实施的企业内控标准均符合或高于国家标准。而针对包括在内的原料来源质疑,汤臣倍健在澄清公告中也进行了披露:目前公司螺旋藻原料主要采购自国内的广东、广西及江苏的原料生产企业。  汤臣倍健还表示,2011年度公司螺旋藻片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约1295万元,占整个公司销售收入的1.98%。从这一数据看,螺旋藻片并不是汤臣倍健的主导产品,预计“超标门”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  而对于以螺旋藻为主的云南某公司来说,螺旋藻重金属“超标门”事件引发的负面效应则难以估计。  该公司是国内螺旋藻产业的旗舰性企业,其螺旋藻设计产能达3000吨。一直以来,号称与美国Cyanotech公司和日本DIC公司并称为世界螺旋藻三巨头。  在第三方复检中,该公司螺旋藻片不同批次的含铅量均在0.5ppm至1ppm之间,几乎是国内企业自控标准最高的企业。此次被牵涉进去。有上海券商表示,该公司被丽江市政府定位为当地螺旋藻产业“整合者”,公司也准备近年在国内创业板上市,经此事后,外界对螺旋藻产业产生了信任危机,预计会对该公司的产业整合与上市之路造成负面影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0日的公告还显示,有康爱斯、澳奈斯、鸿洋神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20111214批次产品铅、砷均超标。这在客观上亦印证,国内螺旋藻产业整体仍良莠不齐,充斥假冒产品,质量标准参差不齐,有关部门对螺旋藻产业质量控制不严、 监管尺度放松的现状。  相关新闻  最新检测称汤臣倍健铅超标惊人  “超标”或者“未超标”的螺旋藻产品,铅含量究竟是多少?至今为止,公众仍然没有看到有相关的权威机构对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给出明确的数字。  4月1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各大药房。发现目前各药房的汤臣倍健螺旋藻产品均未在售。不过,记者动用了浑身解数,终于在市内某大药房的仓库中购得了两罐前期被下架的“汤臣倍健螺旋藻”产品。记者购买的螺旋藻为汤臣倍健公司于2011年10月和11月份生产的螺旋藻片180G装,一共两罐(生产批号:“20111013”和“20111017”)。为谨慎计,我们随机抽选了一罐送交中国科学院属下的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进行了铅含量水平的测试,剩余一罐供日后复检核实之用。  根据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使用GB 5009.12-2010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该方法与《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一致),本次监测的汤臣倍健螺旋藻片铅含量水平为0.64mg/kg,与严格标准0.5mg/kg相比,高出许多。按照严格的国家标准来说,高出8%无疑是超标了。而讽刺的是,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汤臣倍健的官网中看到“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字样。  新闻链接  美国螺旋藻产品国标是中国的10倍  在全球食品方面监管最为严格的美国,其螺旋藻产品的重金属质量标准却远高于中国。记者查阅美国FDA官网却发现,全球最大的螺旋藻企业美国Cyanotech公司在FDA的备案标准中,铅含量是≤0.2ppm 美国另外一家健康食品企业AIBMR Life Sciences, Inc。公司的备案标准也是≤0.2ppm。  美国这两家公司是按照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的行业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美国螺旋藻产品的国标是中国相关产品的国标的10倍。
  • 多家螺旋藻企业回应“铅超标”不认同检测结果
    昨日下午,崇外泽润堂百姓大药房的货架上摆着待卖的绿A。  昨日,“绿A”、“汤臣倍健”在内的6种知名螺旋藻保健品被曝铅超标后,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金象大药房、淘宝网等已下架,部分商家仍在继续销售。当天,被曝光企业纷纷发出声明,表示不认同检测结果。  市场反应  部分药店网店下架螺旋藻  昨天,远大金象大药房、丰管路金象大药房明确表示,出于为消费者考虑,已接到公司通知,暂时将绿A、汤臣倍健等螺旋藻都予以下架。  在德威大药房花市店、同仁堂、京隆堂大药房、南庆仁堂药店,均没看到6个品牌的踪迹。  不过,在位于崇文门外大街的泽润堂百姓大药房,记者发现带有“蓝帽”认证标志的绿A牌螺旋藻还摆放在货架上,有3盒,售价为每盒122元。售货员说,“目前没有接到药监局通知,所以绿A还不会下架”,但如有消费者前来退货,会全额退款,之后再联系厂家。  相比实体店,网店的下架情况要好些。记者登陆金象大药房网上药店,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螺旋藻片的产品页面上已打出“该商品已下架”字样。  昨晚7时左右,记者在淘宝网上查询6个被曝光品牌的螺旋藻,均已无法显示信息。淘宝网人士称,昨天一看到媒体曝光的6品牌螺旋藻铅超标事件后,淘宝网就第一时间向卖家发出下架通知。  京东商城、1号店网站,也都将此前热卖的涉嫌螺旋藻暂停销售。  企业回应  报道引用标准“有误”  昨日,汤臣倍健、绿A、威海紫光生物(金奥力)等多家公司均在官网发布声明,称螺旋藻产品在最近抽查中显示合格,并希望有关监管机构尽快公布检测结果。  汤臣倍健公共事务部总监陈特军表示,对相关报道中提到公司产品“铅含量超标100%”的检测不知情。  “3月3日,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公司产品进行了抽检,结果是,螺旋藻片符合质量标准。”陈特军称。但他同时表示,螺旋藻产品铅含量具体数值“不便透露”。  陈特军还表示,当日对其产品进行检测的第三方机构,由药监局指定。“汤臣倍健的螺旋藻产品从未出现铅含量超标的情况,公司相关产品都没下架。”  绿A市场部总监陈骏同样称,从未收到过药监局关于产品不合格的通知。他表示,在3月15日、16日,公司的螺旋藻产品也受到药监部门抽查,结果显示合格。“铅含量为0.7mg/kg。”  陈骏还提到,部分新闻媒体报道引用的国家标准有误,他们正在搜集材料,之后会发布声明。  在披露铅超标螺旋藻的媒体报道中,依据的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为,一般食品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  但记者查询发现,根据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保健食品有害金属及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各类属产品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无对应类属产品的,一般产品铅含量应小于等于0.5mg/kg,但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类产品,限量被定为小于等于2mg/kg。  股市影响  汤臣倍健开市起临时停牌  被曝光公司中,汤臣倍健是唯一A股上市公司。2010年12月,“天价保健股”以110元的发行价登陆创业板,并因此“量产”包括董事长梁允超在内的7位亿万富翁。  今天的汤臣倍健身上打着曾经的保健品行业大佬太阳神的烙印。公司现任董事长、创始人梁允超曾在广东太阳神集团任职,2002年4月离开太阳神后,带领团队创业。查看各高管背景,总经理汤晖及几位副总,也均有供职于太阳神的经历。  昨日,汤臣倍健自开市起临时停牌,股价定格于3月28日,收盘价为56.37元。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达6.5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6亿元,同比增长102.41%。  退货事宜  多数商家未接到退换货通知  记者昨天咨询多个商家,对退货事宜说法却不尽相同,多数商家的理由是:没接到受理退换货的通知。  远大金象大药房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的通知提到,如有顾客想退货,要与绿A厂家人员联系。  淘宝网负责人也称,是否退货还要等厂家的解决方案出台才行。  仅有丰管路的金象大药房称,如果留有购货小票,可凭小票帮助退货,但如果产品包装已开封,还得再联系厂家。  记者昨天从绿A公司一名人员了解到,公司已将样品送到北京市药监局再检测,结果很快就会出来,所以目前还暂时不受理退货,“如果到时真有问题,肯定会解决退货”。  螺旋藻之功效说明书  1 抗辐射,食疗佳品  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这没什么可说,就一句话,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螺旋藻抗辐射的功能宣称。1982年,一家公司因宣称他们的螺旋藻产品能够减肥以及对糖尿病、贫血、肝脏疾病、溃疡等有疗效而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22万5千美元。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新华: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公开征求意见》中,对于保健食品中辅助降血压、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等5项保健功能拟被取消,它模糊了究竟是对日常电器的电磁辐射的保护作用,还是电离辐射的保护作用,容易造成误导。  2 优质蛋白质来源,1克螺旋藻(干粉)=1公斤各种蔬菜部分营养的总和  云无心:从生化组成的角度来说,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最高能占到干重的70%,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也较接近人体需要。螺旋藻是一种优秀的食品,但并不是有些商家所宣称的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把“蛋白质含量高”偷换成“好的蛋白质来源”,更是忽悠。  3 有效抗衰老,常葆年轻:防治缺铁性贫血,螺旋藻中有机铁含量是菠菜的23倍  云无心:如果生产条件合格,没有重金属污染的话,螺旋藻是一种很安全的野菜。跟萝卜白菜相比,它的营养成分还比较丰富。如果它的价格跟普通蔬菜相差不大,也可以像海带成为健康食谱的一部分。不过,指望每天吃上几克来治病强身,根据目前科学证据来看,实在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  4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减轻体重,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亚麻酸,调节血脂平衡  云无心:关于不饱和脂肪酸的鼓吹更是自相矛盾。一方面,宣称螺旋藻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这本身是对的,同时又宣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考虑到螺旋藻总脂肪基数本来就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也就少得可怜。比如每天吃5克螺旋藻,其中的脂肪大概0.3克,而不饱和脂肪酸只有几十毫克,而一克豆油中的含量就是几百毫克。它对于满足人体需求的意义更取决于能吃多少。不少植物油里含亚麻酸,如果一个人每天吃十几克植物油的话,所摄入的亚麻酸含量已足够“保健”了。  5 螺旋藻多糖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功能  云无心:人体需要多种大量和微量的营养成分,螺旋藻中含有某种成分,就被打扮成对于身体健康有“保健作用”,甚至能“防治某种疾病”。这种推理,实际上只有在人体缺乏某种营养成分的情况下成立。用购买相应的螺旋藻的钱,我们完全可以购买更多的常规饮食来解决这些“营养不良”的问题。使用这种推理方式,可以把任何一种食物打扮出“保健功能”来。  13螺旋藻曾检测出重金属超标  本报讯 昨日,记者拿到一份国家药监局《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的影印版,其中称,国家药监局开展的螺旋藻保健食品的铅、砷、汞监测显示,包括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螺旋藻片在内的13个产品存在铅、汞超标。  国家药监局要求各省市药监局对这些产品进行进一步抽检。要求抽检结果于今年3月4日上报国家药监局。昨日,记者向文件中提供的国家药监局相关处室咨询,工作人员并未透露抽检结果。  通知要求,如检验结果不合格,要责令企业召回问题产品,并依法依规严厉查处。另外,各省市药监局也要加强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生产企业加强铅砷汞指标的检测,确保产品合格后出厂销售。  ●铅、砷、汞检测不合格产品名单  程海湖天然螺旋藻、爱康斯螺旋藻片、施瑞安螺旋藻片剂、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威海清华紫光公司)、奥奈斯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鸿祥神螺旋藻、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威海南波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澳健螺旋藻胶囊、圣奥利安螺旋藻片、康特利斯螺旋藻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高植天然螺旋藻精片。
  • 螺旋藻铅超标检测结果各不同 到底是谁摆乌龙
    珠海市的汤臣倍健专卖店已没有相关螺旋藻产品,昨日几乎没有人前来购买,只有些许市民前来意图退货,但未果。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陆志霖报道:新华社28日报道称,经检测,不少螺旋藻“蓝帽子”(即保健品)产品,涉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调查曝光后,29日广州已有药店将螺旋藻相关保健品下架,但涉及问题的企业纷纷发声明称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有药店下架产品  企业发声明澄清  昨日,记者走访市内部分药店发现,如健民药店则照常销售螺旋藻保健品,但金康大药房则已自行将产品下架。  广东金康大药房的市场部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记者,看到报道后首先就通知各门店将螺旋藻相关的保健品全下架,要求厂家提交所有批次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而在中山三路的一家全国连锁的大药房,该药房总经理方先生则告诉记者,早在10天前就收到来自总部的通知,要求将螺旋藻保健品下架。“什么时候再上架就要等通知了。”  在药店下架产品的同时,汤臣倍健、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涉嫌出问题的企业也纷纷发声明澄清,称产品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  铅含量标准受质疑  原料确实易受污染  根据新华社报道,“我国保健食品通用标准规定,除胶囊、固体饮料外,一般食品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  但事实上,昨日报道出来后,这个铅含量的标准就引来了质疑。绿A则直接在声明中直言:“部分新闻媒体报道引用的国家标准有误,请社会公众认真核对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  记者查阅《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其中6.5.1“有害金属及有害物质的限量”中对铅含量的规定是:“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2.0mg/kg。”而不是报道中所说的0.5mg/kg。  而根据汤臣倍健的声明,“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我公司螺旋藻片经由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3月3日抽样,送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我公司螺旋藻片符合质量标准。”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按照GB16740-1997中≤2.0mg/kg的标准来检测的。  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螺旋藻的铅含量过高多与原料有关。同其他藻类一样,螺旋藻有极强的重金属富集功能,再加上目前淡水受污染严重,螺旋藻的铅、砷含量都容易超标。  检测结果各不同  到底是谁摆乌龙  据悉,此次“铅超标”风波,源于记者自行拿着从市场上买到的螺旋藻去检测,而随后国家药监局跟进检测。  记者搜索药监局网站发现,原来早在2012年3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实曾经就向各省药监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该通知称,“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汞三项重金属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部分产品检出铅、砷超标。”通知还要求指定企业将产品送往规定的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  但随后企业到指定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过后,结果又显示符合标准。  媒体、药监、企业三者的检测的结果均有不同。究竟是媒体弄错标准,还是国家药监局摆乌龙?企业关于“符合质量标准”的说法是否可信?  微博上有网友评论说:“适用的检测标准都错了,相关部门接到记者的反馈后没看仔细就下发了通知。”  对此,国家药监局方面表示,“国家局将在29日发表声明,解释螺旋藻铅超标问题。”但直到截稿时止,国家药监局仍未公布所谓“声明”。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没说法,仅表示:“有具体核查结果时会作统一发布。”
  • 新京报:螺旋藻“铅检测”疑似削足适履
    社论  检测标准朝令夕改,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以及公众的安全感势必要受到损害。  据新华社报道,2月29日,国家药监局在下发给各地食药监局《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中指出,绿A、汤臣倍健等多个螺旋藻品牌产品存在“铅超标”。此事曝光后,国家药监局前日又发布“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称上述多个品牌螺旋藻铅含量并未超标。  同样的监管部门,检测同样的产品,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真叫人大跌眼镜。经记者调查,原来,药监局的两次检测,遵循了两个标准,一个是“一般产品”标准,铅标限值2.0mg/kg,另一个是“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标准,限值为0.5mg/kg。之所以如此,是因国家标准未规定螺旋藻片剂的铅标限值。  可问题是,虽然国家标准不明确,但药监部门对于螺旋藻食品的监督执法,一向是参照较严的标准,即0.5mg/kg,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曾就此认定,含铅量为“0.79”和“0.87”的某品牌螺旋藻为不合格,要求对该品牌产品予以封存、销毁。多家保健品企业也表示,他们所执行的螺旋藻片剂的铅含量检测标准一直为“0.5”。可为何舆论曝光这些知名的螺旋藻品牌“铅超标”后,药监部门突然改弦更张,弃严格标准不用,转而参照宽松的2.0mg/kg标准?此事若无一个合理解释,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以及公众的安全感势必要受到损害。  倘若药监部门如今依照宽松的铅含量标准才是正确的,那是否意味着,此前绿A、汤臣倍健等螺旋藻产品的检测,适用标准错误?以此推论,因为药监部门的“失误”,导致这些螺旋藻产品品牌形象受创,销售量减少,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药监部门是不是应承担责任?是不是意味着,此前被强制销毁含铅量超标的螺旋藻产品其实是合格的,药监部门是否在滥用权力,是否应当赔偿该企业的损害?  监管部门手中掌握的权力,事关一个品牌的生死,一家企业的兴亡,影响民众的生命健康,这种权力的运用不可不谨慎。现在药监部门的做法给公众的印象,却是草率的,前后铅含量适用标准的不一致,似有削足适履、让本不该合格的螺旋藻产品“被合格”之嫌。  回顾此次螺旋藻检测风波,监管部门的作为令人玩味。从一开始绿A、汤臣倍健等螺旋藻产品的“铅超标”对公众秘而不宣,仅供内部传达,到现在明知公众期望更安全的低铅含量标准,反而对企业放松标准,似乎是,企业的经济利益要高过民众的生命健康,专业科学的判断要让位于市场的“稳定”。  螺旋藻含铅从不合格到合格,不免让人担忧,之前对食品药品“合格”的认定,会不会还存在隐患。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显然不能有如此的宽容度和不确定性,对于类似漏洞,建议立法和行政部门,尽快在制度上打上补丁。
  • 安庆:螺旋藻类保健品无人问津
    闹得沸沸扬扬的螺旋藻片“铅超标”风波虽告一段落,但影响却远未结束。近日,记者走访城区部分商场超市和药店发现,受“含铅门”事件影响,目前市场上在售的螺旋藻类保健品已乏人问津。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未发现市食药监管部门正在清查的3种假冒保健食品,以及铅、砷超过限量标准的幸福来牌螺旋藻片20111214批次产品,但其它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仍然在售,只是柜台前冷清许多,乏人问津。  据一家保健品零售商介绍,自“含铅门”事件曝光后,店里的保健品就“压根没动过” 随着监管部门市场清查力度的加大,目前市场上经销的部分螺旋藻类保健品也已下架。但他发现,此前要求下架的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程海湖天然螺旋藻两种保健品,在随后国家食药监管局网站上公布的结果又显示为“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为解谜团,记者对这位零售商的说法进行了核实。走访中,市食药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部分螺旋藻类保健品涉铅问题之所以发生“逆转”,是由于“标准不一”而造成。此前媒体报道的送检产品参照标准是“螺旋藻粉的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而国家食药监局参照的标准为“铅指标限量2.0mg/kg”。  执法人员表示,目前市场上开展的螺旋藻类保健品专项检查是按照省食药监管局下发的通知要求的,而此前国家食药监管局公布的3种假冒保健品以及铅、砷超过限量标准的幸福来牌螺旋藻片批次产品下架结果未变。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螺旋藻类保健品涉铅问题发生“逆转”,“标准不一”引发争议,这不仅令经销商困惑,执法者“尴尬”,同时也给消费者心里抹上了一层阴影。“先说超标,后又说合格,太儿戏了,今后谁还敢再买啊!”采访中不少市民质疑不断。徐基松
  • 螺旋藻检测结果48小时大逆转 企业微博连发
    国家食药监局公布13款螺旋藻制品检测结果 几乎全盘推翻各大品牌“铅超标”报道  3月30日凌晨,在一片热盼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布了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并几乎全盘推翻了之前媒体报道各大品牌超标20%~820%的结论。无论是绿A还是汤臣倍健的螺旋藻,都不存在铅含量超标的问题。  一众“上榜”品牌和采取“下架”措施的药店乃至螺旋藻的消费者,在48小时内尝尽悲喜,可谓五味杂陈。  本报讯 昨日,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一份通报中获悉,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已经出炉。结果显示,媒体报道的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等的铅含量未超国家限量标准。  国家食药监局:  只有1款产品超标  据介绍,今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7家检验机构对市场上部分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汞重金属专项监测。据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月29日布置对可疑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而和新华社早前报道大相径庭的是,除了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20111214批次的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以及查出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外,其他产品在这次检查中都清白了。“我们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昨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螺旋藻企业联系人说。  药店:  有的忙上架  有的还观望  在国家食药监局3月30日发出通报后,曾经对螺旋藻下架的药店昨日纷纷又忙着上架了。3月28日就接到经销商要求下架的健民药店,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昨日接到总部通知,已将汤臣倍健、绿A螺旋藻产品重新上架了。  “停售时间还不到24小时。”据介绍,健民药店只销售上述两个品牌的螺旋藻产品,由于停售时间短,暂时没有影响产品销量,目前暂时也还没收到顾客退货信息。  不过,也有药房继续采取观望态度。昨日,老百姓大药房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还没有螺旋藻产品重新上架的打算,主要出于信心考虑。  企业:  官方微博连发“感谢”  螺旋藻行业处于这场风波的风口浪尖上,尤其愁坏了一众龙头。昨日早上6时许,云南绿A总经理杨志红在她实名认证的微博中感叹:“感谢您在关键时候对我们报以的无限耐心与支持。”而在前一日,给她留言的消费者中不少还流露出担忧。  资料显示,绿A每年的螺旋藻干粉生产能力占据了全球产量的一半。“绿A螺旋藻精片有任何质量问题,绿A将全权负责。”昨日,该公司在给本报记者发出的通报中如是说。通报表示,公司成立15年来“从未触及‘质量门’”,绿A检测数据铅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近200%。  昨日,市值达到123.29亿元、创业板第一股汤臣倍健(300146)在它的官方微博上一连发出了几个“感谢”,以回应国家食药监局指其螺旋藻片质量合格。该公司副董事长梁水生昨天说,公司一直以来都严格按照国家保健食品GMP标准进行生产,对包括螺旋藻片在内的所有产品,每批都进行自检,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  新闻反思  以藻类为原料的产品还是一般食品?  昨日,记者注意到国家食药监局通报的一大“亮点”,就是对螺旋藻铅限量的说明。通报说,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毫克/公斤) 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而早前,螺旋藻企业对本报记者指出了至少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一个是食用螺旋藻粉(GB/T 16919-1997)。  按照前一个标准,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指标限量是2.0mg/kg,一般食品中限量是0.5mg/kg(新华社记者送检时检测机构按一般食品标准)。那么,螺旋藻片剂到底属于哪个类别?对此,昨日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出具了一份名为“云南省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指出由于螺旋藻产品属于以藻类为原料的产品,因此检测标准应是铅限量为2.0mg/kg。  至于后一个标准,在限量上没有太多定语,明确限定“铅≤2.0mg/kg”。  有营养医师对此直接指出,标准有很多模糊之处。例如,前一个标准引用的是卫生部1996年发布的《保健食品通用卫生要求》中对铅的限值,但是戏剧性的是2010年卫生部令第78号已宣布将这个要求废止。  对于这次有关部门的反应,业内也是“望穿秋水”。  3月28日晚,新华社发表了《审批过的“螺旋藻”竟然铅超标》的报道后,3月29日中午一位企业人士就提醒本报说“听说有关部门会在央视说明事件。”然而,这位企业人士在苦等一日后始终未见有任何权威说法,最终只能回应说:“我已经两晚没有怎么入睡了。”  “螺旋藻制品重金属超标”事件回放  3月28日晚 新华社报道其送检的8大螺旋藻品牌有6个“铅超标”,直指一些企业存在质控不严,保健食品审批存在“权力寻租”的问题。报道透露,国家食药监局2月29日下发过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当中指出十余种产品重金属含量“不合格”,并指出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责令相关部门召回问题产品。  3月29日 多家“上榜”企业纷纷发表声明,指“报道不属实”。有企业透露,早在3月3日地方食药监部门已对产品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合格,又呼吁有关监管机构尽快将正式的检测结果予以公布。有药房表示,已暂时停售螺旋藻产品。  3月30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结果称多款产品铅含量在本次监督检查中结果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 测序技术简史(一)| 从发现双螺旋开始
    p  对很多人来说,基因测序仪都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然而,如果你感受过独步世界的中国高铁技术,见证过中国发射的量子卫星,还听说过独占世界超算排行榜长达五年的中国超级计算机,那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中国基因测序仪也绝对值得一探究竟。/pp  人们常说,19世纪是蒸汽机的世纪,20世纪是汽车和计算机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将在医疗健康、体育运动、农业养殖、司法刑侦、太空探索等众多方面广泛而深远地改造人类生活。作为生命科学研究最核心的基础性工具,基因测序仪已经成为当前中美全面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什么是基因测序/span/strong/pp  基因测序技术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你可能还不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你能看见和看不见的生命形式都是由基因编码而成的。塞满商场的人类、卖萌为生的熊猫,爬过阳台的甲虫、各类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花草以及数万亿和我们亲密接触的细菌、微生物,都是由DNA编码的生命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458d63e-538a-4d26-b3cd-50c2933870ba.jpg" title="1.jpg" alt="1.jpg"//pp  每一个生命都像是执行一段代码的程序,而DNA正是生命的源代码。相应地,破解生命源代码的技术,就是DNA测序。/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发现双螺旋——让测序成为可能/span/strong/pp  如果说测序技术的进步是发掘矿藏的过程,那么还需要先行者告诉我们矿藏的方向和位置。完成这项任务的,正是科学界的两位顶尖人物——沃森和克里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812d00c-25b0-471a-91bf-31490093244a.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span/pp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分子螺旋结构,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即:“生命是序列的,生命是数据的。”生命体的全基因组包含了其全部遗传信息,这些信息是A-T、C-G四种碱基两两配对后排列成的长链。这些碱基的排列信息可以被读取出来,以1010001的二进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可见,生命的密码是一组可以被数据化的碱基排布序列。因此,测定DNA序列就成为解读遗传信息的先决条件和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pp  可以说,正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带动了DNA测序技术的大发展,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方向明确而历时长久、道路曲折、投入巨大、进展惊人的探索。/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测序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span/strong/pp  DNA双螺旋的发现,让破解生命源代码的DNA测序在原理上成为可能,现在我们就来回顾测序技术的具体发展,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因篇幅所限,这篇文章将为你展示前两个阶段。/pp  strong阶段1:从“前直读”到“直读”/strong/pp  1964年,即DNA螺旋被发现11年后,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第一次分析了酵母的核苷酸序列。这次研究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不过,正如承载生命信息的大分子经历了从RNA到DNA的历程,最开始的测序方法是用来测定RNA序列的,实验用不同的RNA酶对RNA模板进行“消化”(digestion),并根据反应后产物中可能重叠的序列间接推导可能的完整序列。这种测序技术流程繁琐,推导复杂,很难重复,验证还更为困难。不仅如此,在试图测定双链且更加稳定的DNA时,这种方法没能获得成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0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6459ef0-726f-4dab-805d-2c1b3ea314e1.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600" height="30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直读法示例/span/pp  在技术的发展史上,新技术的出现就像制作一个木桶,每一块木板都代表一种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任意一块板的缺失都不构成一个木桶,同时,木板之间还需要彼此适应和融合。直接读取DNA序列的测序技术(即“直读法”),正是这样一个木桶。它是在分子克隆技术、凝胶电泳技术、放射自显影三种技术全部成熟之后才出现的。在这三种技术的基础之上,直接读取DNA序列的SBC和SBS测序法问世。“直读法”的最大突破在于不再需要间接推导,而是可以直接在凝胶上按顺序直观读出测序模板,判断DNA分子每个碱基位置上为T-C还是A-G。/pp  SBC与SBS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相似,但具体操作有诸多不同。SBC法使用化学试剂,有较强的毒性,且技术复杂较难掌握,成功率不高。相比之下,SBS法使用酶试剂,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准确性高且重复性好等特点。更有意思的是,运用SBS法的设备相对简单,可以实验室自制或采用通用设备,还有使用方便的标准化试剂盒,因此很快风靡全球相关实验室。SBS法由英国科学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于1975年率先发明,因此也被称为Sanger法。这种直读法的发明也为DNA测序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基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c28748a-368f-4144-8805-8b14db973ec8.jpg" title="4.jpg" alt="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anger电泳法跑胶结果示例图/spanbr//pp  strong阶段2:从手工到自动化/strong/pp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一直都被戏称为“现代技术、手工操作”,直到DNA测序技术出现,分子生物学才有了第一种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此后测序技术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领域新技术(如物理领域的纳米技术及激光技术、化学领域的荧光标记核苷酸技术、生化领域的毛细管电泳分析、信息领域高密度芯片等技术)并将它们融为一体的成果,形成了现代科学研究技术中的强力工具。/pp  1986年,加州理工学院的胡德(Leroy Hood)发明了以四种荧光物质标记测序反应产物的“四色荧光法”,这些荧光物质在不同波长的激光下呈现不同颜色。这项技术成为广受欢迎的SBS测序法(Sanger测序法)走向自动化的关键突破。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c56d19b1-381e-4039-89b4-c54f701e45ec.jpg" title="5.jpg" alt="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四色荧光法原理示意图和自动测序仪的四色荧光“峰图”/spanbr//pp  这种方法将测序效率提高了数倍,读长达到500nt(nt:nucleotide 核苷酸,是衡量单链核酸的长度单位),分辨率大为提高 而且,这是测序技术发展史上首次真正彻底抛弃了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测序效率也称为“通量“,是指单台设备一次反应所获取的序列数据量。/pp  另外,还有一个与通量同样重要的概念——“读长”:测序仪的测序原理是将目标DNA大量复制,然后用酶将这些DNA长链切断,并分别对每一小段测序,最后将这些片段拼接还原成完整的长链。读长就是指测序仪能读出的每一个DNA片段的长度。这两个概念很重要,后面还会经常提到。/pp  据此,美国ABI公司在1986年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平板电泳全自动测序仪——ABI 370A。此后,该公司又推出了多种改进型,在读长、通量、准确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这种自动化测序仪成为划时代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得以启动的重要技术依据。/pp  尽管这一代测序仪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只实现了测序过程的自动化,在自动测序之前的细菌克隆、手工制胶、手工加样等操作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冲刺阶段,华大在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50万次成功的测序反应,共消耗了1500万个形状大小与医用“针头”类似的移液器吸头。/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未完待续,详见下期:/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爆发式的进步/span/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小贴士/strong/span/pp  strong1.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strong/pp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pp  这一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发表。2003年4月14日,六国首脑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胜利完成。/pp  strong2.测序效率与读长/strong/pp  测序效率也称为“通量”,是指单台设备一次反应所获取的序列数据量。测序仪的测序原理是将目标DNA大量复制,然后用酶将这些DNA长链切断,分别对每一小段测序,最后根据片段首尾重合的部分,拼接还原成完整的长链。读长就是指测序仪能读出的每一个DNA片段的长度。/pp  strong3.SBC与SBS/strong/pp  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相似,但具体操作有诸多不同。SBC法使用化学试剂,有较强的毒性,且技术复杂较难掌握,成功率不高。相比之下,SBS法使用酶试剂,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准确性高且重复性好等特点。且运用SBS法的设备相对简单,可以实验室自制或采用通用设备,还有使用方便的标准化试剂盒,因此很快风靡全球相关实验室。/p
  • 药监局回应螺旋藻抽检结果变脸:不存在猫腻
    因相继下发的文件中就相同产品是否重金属超标的判定截然不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日前,《经济参考报(微博)》一篇报道称,不合格名单出炉后,相关企业赴京“公关”“搞定”此事,并直指螺旋藻官方抽检结果“变脸”有玄机。昨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报道涉及的问题进行回应。  关于抽检结果质疑  两次认定大相径庭  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13种螺旋藻“蓝帽”产品先被认定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经媒体报道后,多个产品“逆转”为合格,如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等产品铅含量在二次监督检查中“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回应  差异缘于程序不同  昨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2月29日通知所涉及的13个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而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  至于两者的区别,“监测”是通过产品抽样检测、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市场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进而为监督检查提供重要导向。而“监督检查”是为进一步查明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它必须经过现场检查、产品确认、监督检验等法定程序,行政处理只能以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两者的程序和作用是不同的。”  关于执行标准质疑  企业公关“被放宽”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国家食药监局两次抽检结果大相径庭、一些企业从“不合格”摇身变“合格”的背后,是企业“公关”的结果。  据了解,在国家食药监局最新的抽检结果中,螺旋藻保健食品铅含量执行2.0mg/kg的标准。而报道称,一个月前,国家食药监局审评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应执行0.5mg/kg的标准。《经济参考报》称企业赴京“公关”,抽检标准“被放宽”。  回应  检测标准始终没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回应称,两次公布的结果均按照2.0mg/kg的标准得出结论,不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  关于目前螺旋藻类保健食品执行的标准,回应称一般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为0.5mg/kg,一般胶囊产品为1.5mg/kg,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指标限量为2.0mg/kg。标准并未明确以藻类为原料片剂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但由于片剂产品的食用量一般与固体饮料相近,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的片剂产品铅指标限量始终执行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铅指标限量2.0mg/kg的标准。  回应还称,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此类问题组织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其他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包括片剂),铅指标限量为2.0mg/kg是科学合理的”。  针对螺旋藻保健食品铅限量与一般保健食品不同的问题,国家食药监局表示,目前国家批准的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产品一般每天食用量为2-6克,以2.0mg/kg限量计算,食用6克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铅暴露量与饮用1袋(240毫升)牛奶或食用约半两(24克)鱼类食品的铅暴露量相当。因此,这一限量标准是安全的。  关于检测权威质疑  检测机构不够独立  《经济参考报》报道质疑,保健食品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检测项目、检验标准和技术方法等全部由国家食药监局“说了算”。本应作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并称保健食品从建章立制、行政许可、审评审批到市场监测、行政处罚等所有环节,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部门即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的手中。  回应  检验报告客观公正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天回应称,我国对保健食品实行审批制,注册审批工作包括受理、现场核查、注册检验、专家审评、审评中心审核、行政审批等6个环节。其中,国产产品的受理、现场核查等工作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 注册检验工作由认定的注册检验机构承担 进口产品的受理以及所有产品的技术审评、行政审批等工作分别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部门承担。  保健食品技术审评工作采取保健食品审评中心人员审评和审评专家委员会审评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是以审评专家审评为主。每次参与审评的审评专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随机的方式从审评专家库中抽取。注册检验机构应按照规定出具客观、公正、准确的检验报告,有关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定,注册检验机构收取。自2009年1月起,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审评审批不收取任何费用。  对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国家食药监局表示欢迎。同时表示欢迎实名举报,对存在的问题决不护短。(
  • 螺旋藻官方抽检结果大变脸 不合格企业进京公关
    图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2月29日下发“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通知”中附有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铅、砷、汞监测不合格产品名单,其中汤臣倍健、绿A、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等产品赫然在列 然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月30日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却又显示以上几个产品符合国家标准(3月30日摄,拼版照片)。  2月29日和3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内部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和内容物欺诈的8家鱼油生产企业名单。  事件起因:绿A及汤臣倍健等螺旋藻产品被曝铅超标 可致铅中毒  据了解,这两份名单被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普遍关注,多家涉事企业进京“公关”。  3月30日凌晨,国家食药监局对外公布的“最新”抽检结果显示,原先“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1家产品不合格,而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个为假冒产品、其余产品检查结果未予公布。  一月之内,两次抽检,官方结果自己“打架”,令公众大跌眼镜,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经济参考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这一事件也受到检察机关的高度关注。3月底至今,北京检察机关就相关问题涉及的渎职、行贿、寻租等问题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情况,并调取了相关证据材料。  两次抽检结果大相径庭监管部门公信力受损  一月之内,监管部门的两次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引发了舆论的普遍关注:“两次检测的批号是否相同?”“检测标准是否统一?”不少网民也表示不解:“同样的监管部门,检测同样的产品,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真叫人大跌眼镜。“检测标准朝令夕改,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势必要受到损害。”  2月29日和3月5日,国家食药监局分别下发给各地食药监局的《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2012】25号)和《关于开展鱼油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2012】27号)。  25号通知明确指出,国家食药监局检出“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13家不合格产品铅、砷超标,并附以“黑名单”,但至关重要的“不合格”螺旋藻产品批号、检验标准、检测机构均未公布。  27号通知显示,国家食药监局在市场监督中发现以鱼油为原料的部分保健食品D H A、EPA成分含量与标示含量不一致。决定对“恩贝特”“睿得利”等8种鱼油类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  这两份标注为“特急”的通知一直秘而不宣。《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内部通知下发后效果并不明显,问题螺旋藻、鱼油产品依然公开售卖,涉事企业未得到相应处罚。  25号和27号通知经媒体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国家食药监局于3月30日公布的最新抽检结果发生“大逆转”:此前上榜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片剂产品变为3家假冒、仅1家重金属超标 而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家假冒,剩余5种并未公布。  记者在调阅国家食药监局以往公布的检测数据通报时发现,通报一般包含有检验标准、检测数据等具体内容。而在国家食药监局这次的对内、对外抽检结果通报中,均无上述内容。  相关涉事企业也是一头雾水。“绿A”市场总监王洁涛3月29日告诉记者,对国家食药监局下发内部通知中所述“绿A”螺旋藻片铅、砷、汞监测不合格的内容,只通报了检测结果,没有相关检验报告,“程序上有问题”。  官方大相径庭的两次检测结果,引发舆论的普遍关注:“两次检测批号是否相同?”“检测标准是否统一?”同时,不少网民也表示不解:“同样的监管部门,检测同样的产品,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真叫人大跌眼镜。”“检测标准朝令夕改,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势必要受到损害。”  对此,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25号和27号通知中列出的“问题产品”仅是“可疑待查的产品”,而非科学检测后的“不合格”。  然而,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在接受记者面访时承认,在上述两个通知发布之前,该局的确对这些螺旋藻和鱼油的问题产品进行了市场抽检和平行检测(第三方检测),并发现了重金属超标、内容物欺诈等问题。  企业赴京忙“公关”抽检标准“被放宽”  一些涉事的螺旋藻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家食药监局两次抽检结果大相径庭、一些企业从“不合格”摇身变“合格”的背后,是企业“公关”的结果。据了解,在国家食药监局最新的抽检结果中,螺旋藻保健食品铅含量执行2.0m g/kg的标准。而就在一个月前,国家食药监局审评专家告诉记者应执行0.5m g/kg的标准。  据记者了解,问题螺旋藻企业被曝光后,涉事企业之一的“绿A”市场总监王洁涛及技术主管于3月29日赴京“公关”。王洁涛向记者承认,已与国家食药监局“沟通”,并对记者说:“如果官方最新的结论出来,希望媒体能给我们做些帮助。”  当记者问及官方最新结果何时公布时,王洁涛表示“相信会加速出炉”,随后他又致电记者称“很快会有正本清源的东西出来,应该可以搞定,没问题!”  果然,次日凌晨,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最新抽检结果”,包括“绿A”在内的大部分螺旋藻产品铅含量均变身为“合格”。  在国家食药监局最新的抽检结果中,螺旋藻保健食品铅含量执行2.0m g/kg的标准。而就在一个月前,国家食药监局审评专家告诉记者应执行0.5m g/kg的标准。  针对“检测标准”的关键问题,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副司长张晋京这样解释:国家食药监局对藻类中铅含量的监管标准随剂型的变化而变化,“普通剂型”的铅含量标准为“0.5m g/kg”,而“片剂”等剂型因原料浓缩后易致铅含量升高,故放宽为“2.0m g/kg”。  然而,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保健食品国家标准(G B16740)》明确规定:对于重金属铅含量的监管标准,除“固体饮料”(如麦乳精等)和“胶囊”两种剂型适当放宽至“2.0”外,其余剂型一律以“0.5”作为判定标准。  此外,国家认监委《保健食品G M P(良好生产规范)实施指南》明确了“片剂”“胶囊”“固体饮料”分属不同剂型,并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洁净区域。  专门负责保健食品审批的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相关人士和审评组专家也多次告诉记者,对于螺旋藻片剂中重金属铅含量的监管标准,应严格执行《保健食品国家标准(G B16740)》。“片剂”既非“固体饮料”,亦非“胶囊”,应以“0.5”作为监管标准。  当记者质疑“一个监管部门为何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前后矛盾的监管标准”时,张晋京改口称,对于“片剂”,目前尚无明确的铅含量检测标准,“这属于学术探讨范畴”。  事实上,记者实地走访的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代表都明确表示,螺旋藻片剂的铅含量国标为“0.5”。记者在广东中山、珠海等当地监管部门对某保健食品企业出具的检验报告上发现,该企业两个批次的螺旋藻片剂,因铅含量检测结果为“0.79”和“0.87”(大于“0.5”但小于“2.0”),被当地监管部门判定铅超标,并予以封存、销毁或退货。  “受控”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令人怀疑  据了解,保健食品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检测项目、检验标准和技术方法等全部由国家食药监局“说了算”。本应作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在25号通知中,国家食药监局在已经检出相关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下,要求下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再次送检。  这份通知的附件中标明,负责第二次抽检的机构是北京药品检验所、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药品检验所等8家。记者辗转了解到,这8家检测机构均为国家食药监局业务指导下的各省市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以“广东药品检验所”为例,它隶属于广东省食药监局,在业务方面,受国家食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指导。  那么,国家食药监局对检测机构是如何进行“业务指导”的呢?记者查询国家食药监局官网发现,随着《保健食品检验机构确定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机构审核标准》《保健食品检验机构申报资料项目及要求》《保健食品试验和检验申请项目及要求《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陆续出台,保健食品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检测项目、检验标准和技术方法等全部由国家食药监局“说了算”。  据记者了解,国家食药监局还通过推进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化妆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管能力装备建设,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选择性投放来强化对检测机构的控制力 通过聘任检测机构的检测员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等手段与检测机构的核心技术人员直接建立联系。至此,本应作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难免让人产生质疑。  不愿透露姓名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国家食药监局将审批和标准、检测等关键大权集于一身,但如果出了问题,通过这样的检测流程,国家食药监局却可以把监管责任推给地方,规避自身风险。或在抽检结果中用“假冒”的结论,既可以推脱监管责任,又可以保住涉事企业,可谓一举多得。  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一旦出了事儿,第一责任人是企业,第二责任人是地方监管部门,第三责任人才是我们国家食药监局。”  保健食品检测流程还只是管中窥豹,事实上,保健食品从建章立制、行政许可、审评审批到市场监测、检验机构、行政处罚等所有环节,权力都集中在一个部门即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的手中。  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尽管前些年曾严判过郑筱萸等高官,惩处过三鹿等企业,但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大型企业和著名品牌频出丑闻,说明这一严重事关政府形象和百姓信心的领域里,权力高度集中与利益密切关联的顽症正愈演愈烈,长期缺乏透明监管和有效监督的乱局并没有改观。  相关评论:  螺旋藻检测标准朝令夕改 监管部门公信力受损  倘若药监部门如今依照宽松的铅含量标准才是正确的,那是否意味着,此前绿A、汤臣倍健等螺旋藻产品的检测,适用标准错误?以此推论,因为药监部门的"失误",导致这些螺旋藻产品品牌形象受创,销售量减少,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药监部门是不是应承担责任?是不是意味着,此前被强制销毁含铅量超标的螺旋藻产品其实是合格的,药监部门是否在滥用权力,是否应当赔偿该企业的损害?   附表各国(地区)螺旋藻产品含铅量标准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欧盟  ≤2.0 ≤0.2 ≤0.2 ≤3.0  专家看法:  藻类片剂应该参照胶囊标准检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认为,藻类片剂的含铅标准还是应该参照胶囊的标准来检测。“它如果像吃饭那么吃肯定早中毒了,谁吃药片能当吃饭那么吃,肯定是和胶囊吃的一样量。”标准虽然制定的早,但当时对于重金属铅剂量的认定已经比较成熟。第一,考虑原料的来源不同 第二,考虑到使用量的不同,所以它标准肯定是有差异的。因为有一些食品它生长的环境或者说生长的特性不同,会富含某些成份,它的含量高,因此要是吃也是限制性的吃。【详细】  独家连线  螺旋藻产品或出现标准滞后问题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罗扬:国家卫生部对保健食品中提取物、铅含量有明确的标准,只有达到标准才能被批准上市,但有可能出现标准滞后的问题。  国家对保健食品的审核非常严格。事实上,我们国家刚刚颁布新版GMP,标准更加严格,企业都在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同时,企业在生产前还要取得批准证书。  目前,保健品企业申报有两种途径,一是申报中介,主要针对一些没有申报能力的企业,但这类申报中介并不代表不专业 二是企业自己做申报。企业需要在产品上市前提供申报报告,报告内容不仅有文字的申报材料,同时要包括有第三方实验室或国家有关机构提供的实验数据,最后经由国家审批,并不是仅有中介或企业本身的申报报告就可以。企业想获得产品批文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企业审批两年都未能获批,而且,一旦被国家查处在审批中有问题,企业会因此倾家荡产,造假的成本很高。  我们国家目前并非是"重审批、轻监管",而是双管齐下。国家会对发现问题的产品进行跟进处理,有相应的追溯机制,对企业进行整改,重新检测,做出相应惩罚。但目前,在我国出现大面积召回的情况比较少见。
  • 螺旋藻“检测”不能自证清白
    因相继下发的文件中就相同产品是否重金属超标的判定截然不同,国家食药监局近日成关注焦点。10日,国家食药监局回应称,2月29日通知所涉及的13个螺旋藻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 而3月30日,国家食药监局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不存在“公关”“猫腻”的问题(4月11日《京华时报》)。  “监测”与“监督检查”属于两种程序,所以结果不同很正常。然而说法如果成立,留下的变通空间就小不了。关键是“监测”与“监督检查”这两种程序中,监管部门与检测机构是否存在变通的机会?靠国家食药监局自说自话、自证清白肯定不行。  保健食品从建章立制到市场监测等环节,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部门了。对此,国家食药监局回应称:检验报告客观公正。然而这样的自我肯定不但苍白而且答非所问——念了一堆国家规定及现行的审评程序、模式,对舆论质疑的检测过程全是“自己说了算”的问题却避而不谈。  诚然,“说了算”的问题或许不是国家食药监局决定的。一个月内两次检测结果大相径庭,除了“程序”问题,有没有“运作”的可能?国家食药监局当然有辩解与澄清的权力,然而在某些关键的、具体的问题上,或不能自圆其说,或回避,恐怕会越描越黑。螺旋藻“含铅门”有无猫腻,需要技术检测上的第三方结论 须有官方对腐败疑点的权威调查结论,自证清白没意义。
  • 国家食药监局:吃螺旋藻和喝奶一样安全
    专家认为,按正常量食用螺旋藻是安全的  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局”)日前已通报,经检测,汤臣倍健、绿A等螺旋藻铅含量合格,但仍有媒体质疑称,为何螺旋藻的铅限量标准为2.0mg /kg,而普通食品的铅限量标准却是0.5mg/kg?正是因为部分媒体以后者为检测标准,才有了名牌螺旋藻铅含量超标的结果,是政府为企业“亮绿灯”,还是媒体搞错标准“闹乌龙”?  本周,国家食药监局再度于官网发布消息回应,铅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水、土壤、空气中的铅都可能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内。由于不同食品的每日食用量及其中铅的含量不同,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规定,不同类食品的铅限量也不同,如鱼类食品铅限量为0.5mg/kg、鲜乳铅限量为0.05mg/kg、茶叶铅限量为5mg/kg等。1997年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个螺旋藻片剂保健食品就是按照铅指标限量为2.0mg/kg的标准执行的。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此类问题组织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其它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包括片剂),铅指标限量为2.0mg/kg是科学合理的。  此外,目前国家批准的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产品一般每天食用量为2—6克,以2.0mg/kg限量计算,食用6克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铅暴露量与饮用1袋(240毫升)牛奶或食用约半两(24克)鱼类食品的铅暴露量相当。因此,这一限量标准是安全的。1997年颁布的《食用螺旋藻粉》(GB/T19619-1997)规定,螺旋藻粉铅限量为2.0mg/kg。目前,欧盟食品补充剂的铅限量为3.0mg/kg。
  • 外媒称“螺旋藻检测事件”让药监局被动
    外媒10日报道称,针对媒体报道称中国药监局掩盖国内螺旋藻类保健食品铅过量问题,该部门10日进行了自我辩护。  据美联社报道,国家药监局说,它认可3月30日公布的对十多种螺旋产品的检查结果,发现其中有一种产品铅超标而且含有砷,就是福建幸福生物科技公司出售的幸福来牌螺旋藻。  然而,据官方媒体上月首次报道,国家药监局2月份一份内部报告称中国螺旋藻污染现象普遍,并列举了13个涉嫌铅、砷或汞超标的品牌。  这份文件促使这家官方媒体对螺旋藻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从商店购买的8种样本中有6种为铅超标,其中一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820%。  国家药监局说,它的内部和公开报告并不矛盾。它说,内部报告指的是未证实的可疑产品,而3月30日的公开报告依据的是检验机构得出的结论。它还说,藻类产品的铅指标限量高于其他食品。  《经济参考报》9日报道称,国家药监局明显自相矛盾的报告引起北京检察机关对其进行腐败调查。报道说,该报记者给调查人员提供了材料和证据。  现住在北京的芝加哥政治学教授杨达利(音)是一位研究中国监管问题的专家。他说,尽管大大加强了药品监管、提高了透明度,然而国家药监局仍然人力不足和任务过重。保健品和草药的质量控制可能不是该机构的工作重点,可能存在漏洞。  杨还说,国家媒体对检查结果提出质疑并主动自行检测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媒体在发挥监督作用。  美联社指出,自从2007年国家药监局一位前局长因受贿被处决以来,该局极力恢复自己的名声。此后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从劣质药品到2008年导致6名婴儿死亡的三聚氰胺奶粉,进一步削弱了大众对监管者的信任。  铅损伤神经系统,对儿童和胎儿危害更大。少量或短期接触铅可以治愈,如果接触量高可能导致出生缺陷、大脑损伤和其他问题。环境来源和摄食是铅中毒最常见的途径。
  • PCR技术在幽门螺杆菌耐药中的应用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世界上有约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很多没有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及其患病率在某些人群中高达80%。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传播,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也会感染。大多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是在儿童时期感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PUD)、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胃肠道疾病。它还可能与非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口臭、身材矮小、营养不良和儿童难治性缺铁性贫血。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治疗慢性胃炎、PUD 和其他相关疾病,并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李中跃老师课题组在欧洲儿科医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上发表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solated from children in Chongqing, China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对重庆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 (H. pylori) 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之一,作为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治疗方案,标准的三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 和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用甲硝唑代替阿莫西林)。首次引入该疗法时,它达到了很高的根除率( 90%)。然而,近年来该方案在世界许多地区的疗效一直在下降,根除率80%,不再适合临床实践。根除率低的原因可能涉及不适当的治疗、患者依从性差、吸烟、CYP2C19 基因多态性和胃中的高细菌负荷。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通常被认为是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突变在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最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之一,克拉霉素通过可逆地与细菌23S rRNA分子50S核糖体亚基的结构域V的肽基转移酶环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据报道,23S rRNA 基因域 V 中的点突变与克拉霉素耐药性相关。A2142G 和 A2143G 的点突变(transtions)是最普遍的突变。氟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 DNA 促旋酶的活性来干扰细菌中 DNA 的合成。幽门螺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性与 gyrA 基因喹诺酮类药物抗性决定区的点突变有关。实验方法幽门螺杆菌菌株分离: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对156例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进行胃活检,在调查前的最后2个月内,所有儿童均未服用任何H2受体拮抗剂、PPI、铋和抗生素。通过上消化道内镜在胃窦处采集胃黏膜活检标本,样本经处理培养后,对疑似透明菌落通过革兰氏染色和脲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活性试验鉴定,然后确定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六种抗生素(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性。将幽门螺杆菌悬浮液接种到含有5% 羊血和临界浓度的单一抗生素的培养板上,然后在微需氧条件下在37°C 下孵育 3 至 5 天。抗生素折点(breakpoints)为克拉霉素≥1.0 μg/mL、甲硝唑≥8.0 μg/mL、左氧氟沙星≥2.0 μg/mL、阿莫西林≥2.0 μg/mL、四环素≥2.0 μg/mL、呋喃唑酮≥2.0 μg/mL。试验中ACTC11637用作对照菌株。23S rRNA 和 gyrA 基因的突变分析:提取分离菌株的DNA,设计引物用于扩增23S rRNA 和 gyrA 基因。使用 BIO-GENER PCR 扩增仪进行PCR扩增,最后对PCR 产物进行鉴定,并进行 Sanger 测序以检测 23S rRNA 中 2143、2142 位、gyrA 基因中 87 和 91 位密码子的突变。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和内镜检查结果的耐药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χ2 检验),概率(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因扩增实验中用到的PCR扩增仪来自柏恒科技。 结果研究显示,共分离出112株(71.8%)幽门螺杆菌。有56名男孩和56名女孩,所有儿童的平均年龄为9.6±3.0岁,范围为3.0至17.9岁。11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77.7%),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86.6%),仅有15例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在 112 个样本中,102 个菌株检测到 23S rRNA 和 gyrA 基因的突变。A2143G突变率为48.0%(49/102);没有发现任何 A2142G 突变。gyrA基因突变率为16.7%(17/102),在17株菌株中,对应Asn87和Asp91的突变率分别为9.8%(10/102)和6.9%(7/102)。研究人员还发现11株同时具有23S rRNA和gyrA基因突变。没有观察到 Asn87 和 Asp91 突变之间的 MIC (最低抑菌浓度)值有显著差异(p0.05)。讨论许多国家都报道了儿童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其患病率从 16.0% 到 50.9% 不等。在该研究中,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47.3%,高于中国其他地区以往报道(16.4-31.8%),但低于北京(84.9-96.6%)。欧洲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了门诊社区中抗生素使用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表明长效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与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相关。在大环内酯类中也观察到强烈的交叉耐药性。因此,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对克拉霉素的高耐药性可能归因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呼吸系统和其他疾病中的频繁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调节和限制大环内酯类的给药可能有利于降低高耐药性。重庆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大多数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均检测到A2143G突变,而gyrA突变点的Asn87和Asp91在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中常见。在临床实践中,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个体化。 在今天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关于幽门螺杆菌耐药一些情况及背后分子层面机理,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提供了不少信息。分子层面研究可以用到的PCR仪简介如下,欢迎咨询了解更多。 PCR仪产品简介 RePure系列智能二维梯度PCR仪本系列PCR仪具有二维梯度摸索功能,多种梯度摸索模式;自适应压杆式热盖,合盖紧盖一步到位;前进后出式风道,机器可并排放置,节约实验空间; Q3200系列荧光定量PCR仪本系列荧光PCR仪采用四通道双16孔模块设计,可实现一机多用;最大升降温速率8℃/s,大大节约实验时间;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
  • 国家食药局:现行螺旋藻铅限量标准科学合理
    4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螺旋藻铅超标事件再次作出回应,称该局3月30日对外公布的相关产品监督检查结果是经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平行检验,严格依法定程序得出的结论 采用的铅指标限量2.0毫克/公斤是科学合理的。  有媒体报道称,国家食药局曾对螺旋藻产品进行过抽检,并于2月29日下发通知,通报地方监管部门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名单 然而3月30日,国家食药局对外公布的结果显示,原先的13家不合格生产企业仅剩1家。  对此,国家食药局称,2月29日通知中所列的13个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其中9个产品来源于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测结果,其他5个产品来源于媒体报道(含1个重复产品)。该局解释说,监督检查则必须经过现场检查、产品确认、监督检验等法定程序,该结果是行政处理的依据。  关于目前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片剂执行标准的争议,国家药监局称,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6740-1997)是保健食品审评审批的执行标准。2011年,国家食药局曾就此类问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其他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包括片剂),铅指标限量为2.0毫克/公斤是科学合理的。  国家食药局同时表示,将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黑名单制度 全力推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抓紧制修订与条例相配套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审批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产品管理方式 全面提高保健食品准入门槛,调整保健食品功能范围,修订功能评价方法和良好生产规范,规范功能声称。
  • 螺旋藻检测结果变脸 国家药监局称程序不同
    近日,多家知名品牌的螺旋藻保健食品被爆出重金属含量超标,引发各界强烈关注。而在这场风波中,有媒体报道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公布的两份螺旋藻保健食品报告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并怀疑第二份报告为企业公关后主管部门放宽标准所致。  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其官网发文,对此前外界的质疑作出了公开回应。对于媒体所提出的两个报告结果不一致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方面解释称,监测和监督检查是监管的两项重要工作,两者程序和作用不同,行政处理只能以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即第二份报告为准。  一个月内两份官方检测结果“打架”  据媒体报道,2月29日和3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和内容物欺诈的8家鱼油生产企业名单。该名单中包括绿A、汤臣倍健、恩贝特光等多家知名企业。  3月30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最新的抽检结果,却与原来的报告结果大相径庭,原“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1家产品不合格,而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个为假冒产品,而其余产品检查结果并未公布。  一个月内,同一个监管部门,却发出迥然不同的检测结论,引起舆论的不解和猜测。在此前的检测数据通报中,只是公布结果,并没有公布检验标准、检测数据等具体内容,令公众质疑两次检测的批号是否相同、检测标准是否统一。  有媒体报道甚至认为,此次某些企业从“不合格”摇身变“合格”的背后,是企业“公关”的结果。《经济参考报》在报道中称,“这一事件也受到检察机关的高度关注”,并称3月底以来已经有北京检察机关就相关问题涉及的渎职、行贿、寻租等问题向该报记者了解情况,并调取了相关证据材料。  在报道中,该报引述“部分受访专家”的说法,认为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与“长期缺乏透明监管和有效监督的乱局”不无关系。对于外界的质疑,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关于螺旋藻保健食品有关问题的回应》,对监测和监督结果不一致、螺旋藻类保健食品执行标准、铅含量及审批情况做出了解释。  螺旋藻铅指标限量2.0mg/kg合规  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其核心问题也浮出水面:究竟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铅限量标准是0.5mg/kg还是2.0mg/kg?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方面称,2月29日通知所列不合格的13个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其中9个产品来源于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测结果,判断标准为铅指标限量2.0mg/kg,其他5个产品来源于媒体报道(含1个重复产品)。这一表述,回应了此前外界所指责的“两次检测标准不一致”问题。  根据1997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一般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为0.5mg/kg,一般胶囊产品为1.5mg/kg,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指标限量为2.0mg/kg。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解释称,由于该标准未明确以藻类为原料片剂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且片剂产品的食用量与固体饮料相近,故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的片剂产品铅指标限量,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铅指标限量2.0mg/kg的标准执行。  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此类问题组织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其他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包括片剂),铅指标限量为2.0mg/kg是科学合理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强调,由于不同食品的每日食用量及其中铅的含量不同,螺旋藻保健食品与一般保健食品的铅限量不同。1997年颁布的《食用螺旋藻粉》(GB/T19619-1997)也规定,螺旋藻粉铅限量为2.0mg/kg。目前,欧盟食品补充剂的铅限量为3.0mg/kg。“因此,这一限量标准是安全的”。  ■相关  侧面回应审批权力“过度集中”  此前媒体报道中指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检测项目、检验标准和技术方法等全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说了算”。此前第二次抽检的8家机构均为国家食药监局业务指导下的各省市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本应作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对于这些检测机构的独立,媒体质疑称,“国家食药监局……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选择性投放来强化对检测机构的控制力 通过聘任检测机构的检测员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等手段与检测机构的核心技术人员直接建立联系。”  该媒体的报道认为,保健食品检测流程还只是管中窥豹,事实上,保健食品从建章立制、行政许可、审评审批到市场监测、检验机构、行政处罚等所有环节,权力都集中在一个部门即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的手中。  在昨日的回应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并未就“权力过度集中”的指控作出正面回应,只是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审批体系和审评模式。  国家食药监局方面强调,在审批流程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开展工作”,而保健食品技术审评工作目前是以审评专家审评为主,每次参与审评的审评专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随机的方式从审评专家库中抽取,该局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办法,“始终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制度办事”。  在回应文章末尾,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保健食品监管中的违法违规活动和行为进行实名举报”,并公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的地址和网址,承诺对存在的问题“决不护短,决不姑息,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严肃处理”。
  • 近红外光谱智能餐具 可扫描食物中细菌
    温哥华两名华裔少年发明了一种智能餐具,可扫描食物中的细菌、过敏原和营养成分。  智能餐具由16岁的马德琳刘和安吉拉王设计,可用于叉子、勺子和筷子等多种形式,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食物中的分子。  马德琳刘称,不同种类食物的分子以不同方式振动,由此创造出其独特的“光学签名”,智能餐具据此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和确定食物中的特定分子。  马德琳刘在其朋友和亲属遭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过敏和感染后萌发了设计智能餐具的灵感。幽门螺旋杆菌可经口口相传,进而感染胃部并导致溃疡。幽门螺旋杆菌在不实行分餐的亚洲国家较为常见,常常通过餐具扩散。  马德琳刘表示,除了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智能餐具附带的微型光谱仪还能检测过敏原和营养成分。而且,光谱仪在餐后可从叉子、勺子和筷子上取下,以便于清洗。  两位华裔少年设计的智能餐具曾获得去年11月举办的“温哥华创业周末”大奖,目前她们正在对产品进行最终定型以尽快推向市场。
  • 螺旋藻保健品被揭严重铅超标 营养等同普通野菜
    03月30日讯“新华视点”记者历时数月调查发现,“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螺旋藻“蓝帽”(获得国家主管部门审批认证)产品,涉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危害人身健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责令相关部门召回问题产品,将依法严厉查处涉事企业。  这篇有关螺旋藻重金属超标的调查见诸媒体后,引起大家的强烈关注。经过保健品企业十余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螺旋藻在国内已成为拥有众多忠实消费者的一类保健品。很多消费者大呼,“我已经吃了好几年”。  昨天,本报记者就螺旋藻的保健价值究竟几何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更为吃惊即便没有重金属超标,保健品公司所宣扬的螺旋藻众多功效其实并无可靠科学依据支持。  国内知名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松鼠会”有生物学家撰文,详细地揭露了这样一种普通植物是如何被推上保健品“神坛”的。  螺旋藻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曾著有《吃的真相》。  他是“科学松鼠会”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  关于螺旋藻,他早在2009年就撰文“揭秘”过,文章标题为“卸妆之后的螺旋藻”  早在十六世纪,西班牙探险者在墨西哥发现了当地人把这种长在湖里的东西当作食物。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法国藻类学家Dangeard报告了非洲乍得湖畔的居民食用这种藻类。  螺旋藻进入中国研究者的视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年后走向市场,很快获得巨大成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数字,2004年中国的螺旋藻产量超过了四万吨。在铺天盖地的推销宣传里,螺旋藻这种本来穷人充饥的野菜,被罩上了一个个神奇的光环。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王全喜教授,是我国藻类研究专家。昨天记者也与他取得了联系。  螺旋藻到底有没有营养?  从生化组成角度来说,螺旋藻蛋白质含量很高,其氨基酸组成也比较接近人体需要。同时,螺旋藻中维生素含量很高,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  从这个角度说,螺旋藻也许能算一种好的食品。但是,“好的食品”和“神奇的保健品”是两个概念。  保健品企业声称螺旋藻具有“减肥”“防癌”“抗辐射”等作用,这在王全喜看来,确属夸大其词。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未能就此拿出证据。  根据保健品公司的宣传,螺旋藻的抗癌作用来自于这种藻类植物强大吸附能力,所以人食用后可以排除毒素,这种说法是否靠谱?  王全喜说,吸附作用很难说。但螺旋藻长期生活在水体之中,“富集作用”肯定有。所谓富集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比如,鱼类长期生活在重金属超标水域,鱼肉的重金属含量甚至会超过水域重金属浓度。  这反倒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螺旋藻会重金属严重超标。很可能这些螺旋藻的产地是重金属超标严重水域,而非保健品企业所宣称的产自所谓“人间净土”。  至于螺旋藻“抗癌”“排毒”“抗辐射”的作用,王全喜还是给出“难以考证”的回答。  作为一个专家,你会建议购买螺旋藻保健品吗?  王全喜说:也许手术后病人缺少营养,吸收较差,可以适当食用,作为日常保健,作用很难说。  螺旋藻  是如何被一步步推上保健品神坛的  既然学界对螺旋藻也持有“功能尚不明确”的态度,那么螺旋藻是怎么被包装成“神奇保健品”的呢?松鼠会“云无心”说其中经历了几步“偷换概念”。  第一步,把“好的食品”炒作成“神奇保健品”。  螺旋藻中的蛋白质确实不错,但绝对比不上鸡蛋和牛奶中的蛋白质。食品和保健品关键区别是:食品需要大量吃。作为保健品的螺旋藻,每天吃5克已价格不菲,所含蛋白质不过3克左右,跟100毫升牛奶相当,还不如50克豆腐来的多。  所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癌症研究会(AICR)都认为,考虑到螺旋藻制品的服用量,它所含的蛋白质完全可以忽略。  第二步,把螺旋藻的营养成分“打扮”成保健作用。  螺旋藻含有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大量微量元素,这些确实是人体所需的重要成分,据此就被打扮成能够“保健”、“治病防病”,这种看似“合理”的推理,实际上只有在人体缺乏某种营养成分的情况下才成立。比如说,贫困地区的人,蛋白质摄入不足,每天吃些螺旋藻就会有所帮助。  第三步,保健品企业广泛“宣扬美国各大机构推荐”。  实际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汇总了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对于螺旋藻“保健功能”的研究,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过敏、抗癌、减肥等八种功能的研究质量评价是C级,意思是“对该功能没有清楚的科学证据”。对疲劳综合征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质量的评价是D级,意思是“有证据认为没有这种功能”。对于螺旋藻的总体评价则是:基于目前的研究,对于支持还是反对螺旋藻的任何保健作用都不能作出任何推荐。  这和王全喜教授给出的“不能确定”、“没有证据”、“不好说”,基本吻合。  保健品企业涉嫌虚假宣传  消费者可以进行索赔  螺旋藻的保健功能尚不明确,但在中国保健品市场,已经被总结得隐约如武侠小说中“仙丹灵药”的味道。  即便不深究其夸大宣传的成分,那么将这些重金属严重超标的产品以保健品的面目广泛推向市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肖燕说:企业夸大事实、隐瞒真相、不实事求是,涉嫌虚假宣传。  这种行为违反了《广告法》中所明确规定的商品广告宣传的真实性要求。  同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企业的虚假宣传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这些保健品在进入市场的环节中,认证中介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包括材料的“制造”。这些弄虚作假的中介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肖燕说:厂家有想法,中介帮包办,双方都应承担“造假”责任。工商应对此进行处罚。  如果要更深一步追究,为这些不合格产品做出审批认证的有关部门也有责任。这些部门也是专家,也具有科学判断能力,最后却广开绿灯,当属“监管不力”。  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肖燕说: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投诉至消协,由消协协商处理。如果厂家态度强硬,消协又没有执法权,消费者还可以持这些明显超标的保健品的包装盒,最好有购买凭证,将厂家和销售方一并诉诸法院。以侵权为由,要求退一赔一。
  • 冷冻电镜揭示了细菌和人类膜蛋白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
    简单生物体的细胞,如细菌,以及人类细胞,都被一层膜包围着,它可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保护细胞免受压力。在一个联合项目中,来自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 (JGU)、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和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杜塞尔多夫 (HHU) 的研究人员在细菌中发现的一种膜蛋白与一组负责重塑和重建人体细胞膜。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这两个蛋白质组之间没有联系之前是已知的。然而,此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发现细菌和人类的膜蛋白惊人地相似。细菌应激反应大约 30 年前,噬菌体休克蛋白 (Psp) 系统在细菌中被发现。“今天,我们知道 Psp 系统会响应多种类型的膜应力而被激活。然而,一些分子细节仍然令人费解,” 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膜蛋白组负责人德克施耐德(Dirk Schneider) 教授解释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仔细研究 Psp 系统的核心蛋白。”施耐德及其同事最近发现了 Psp 代表 IM30 如何在细胞膜上形成保护性地毯状结构以应对膜应力。在他们的最新工作中,他们仔细研究了噬菌体休克蛋白 A (PspA),它在 Psp 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类 酵母 细菌不同膜蛋白之间的结构相似性 [Benedikt Junglas、Dirk Schneider、Carsten Sachse]冷冻电子显微镜显示 PspA 形成长的螺旋形管,可以将生物膜包裹在内腔中。高分辨率图像首次显示了 PspA 如何局部溶解单个膜,然后将它们重塑为更大的单元,甚至介导新膜结构的形成。PspA 的原子低温电子显微结构:细长的分子是螺旋纳米棒的基本构建块(左)。灰度低温电子显微照片和示意图模型显示了掺入脂质的 PspA 管。“数千个 PspA 构建块可以组装成大型螺旋结构。因此,它们是我们冷冻电子显微结构分析的理想研究对象,”来自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和 HHU Düsseldorf 的 Carsten Sachse 教授说。“在显微镜下,我们意识到 PspA 具有类似于 ESCRT-III 蛋白质的结构,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在研究它,”他补充道。“这完全出人意料,表明阐明蛋白质结构是多么重要细节......数十亿年后,这两组蛋白质在遗传上已经发生了分歧,以至于只能根据它们的结构来检测它们的相似性。”“基于 PspA 和真核 ESCRT-III 蛋白的相似结构和功能特性,我们已将 PspA 鉴定为进化上保守的 ESCRT-III 膜重塑蛋白超家族的细菌成员,”作者在 Cell 中写道。研究发表在Cell 《细胞》上。符斌 供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