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土工合成抗渗仪

仪器信息网土工合成抗渗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土工合成抗渗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土工合成抗渗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土工合成抗渗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土工合成抗渗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土工合成抗渗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土工合成抗渗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土工合成抗渗仪相关的资讯

  • 土工布孔径测试试验浅析
    土工布的孔径是工程应用的重要技术指标,本文介绍了土工布孔径测试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测试标准情况,并对方法及相关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土工布是用合成纤维纺织或经胶结、热压针刺等无纺工艺制成的土木工程用卷材,也称土工纤维或土工薄膜。土工布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机织土工布、针织土工布、非织造土工布[1]。最为常用的是非织造土工布,它是使用机械的、化学的、热力的或者其他的方法,使纤维网固结在一起而形成的纤维结构材料[2]。  非织造土工布独特的纤维三维网络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和保沙土性能,以此代替传统的砂砾渗滤层,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而且还能缩短施工周期。土工布渗滤层设计及选用的重要依据是其透水性能和保土性能,而这两个性能的重要特征指标为其孔径。准确测定土工布的孔径有利于工程上更加合理地选用土工材料。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土工布孔径测试方法归纳如下。    一、孔径参数  孔径参数主要包括有效孔径、特征孔径、平均孔径、最大孔径、最小孔径、泡点孔径、孔径分布、孔隙率等 [3]。  1.1 有效孔径(Oe)  JTG E50—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中的定义如下:能有效通过土工织物的近似最大颗粒直径,例如O90表示土工织物中90%的孔径低于该值[4]。GB/T 14799—2005《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有效孔径的测定》中定义则如下:有效孔径是能有效通过土工布的近似最大颗粒直径,例如O90表示土工布中90%的孔径低于该值[5]。  1.2 等效孔径EOS(或称表观孔径AOS)  SL/T 235—1999《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中定义如下:以土工织物为筛布对颗粒料进行筛析,当一种颗粒料的过筛率(通过织物的颗粒料重量与颗粒料总重量之比)为5%时,则该颗粒粒径尺寸定为土工织物的等效孔径[6]。GB 50290—19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及SL/T 225—1998《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中定义如下:土工织物的最大表观孔径[7-8]。JTJ/T 019—1998《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中定义如下:用于表示织物型土工合成材料孔隙大小的指标。采用不同的筛余率标准,可得到不同的等效孔径值[9]。  1.3 特征孔径  土工布的孔眼尺寸,相当于90%的土颗粒通过土工布时的最大颗粒尺寸[10]。该定义适合于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有效孔径测定中的湿筛法。  1.4 泡点孔径  滤布一侧的气体穿过滤布到达另一侧的水中而产生气泡,用此方法计算出滤布孔径[11]。  1.5 最大泡点孔径  当气体穿过滤布到达水中产生第一串气泡时的泡点孔径[11]。  1.6 孔径分布  对于给定试样,根据孔隙直径分布,计算某一孔径所对应孔隙的百分数[12],可用来表征不同孔径在整个孔径分布中所占比例。  1.7 孔隙率  材料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反映土工布空隙程度的指标,它是影响土工布渗透性等水力性能的重要因素[13]。  目前,在各标准中,关于等效孔径、特征孔径的定义基本一致,均为用颗粒的尺寸来表示孔径的尺寸。泡点孔径则需要根据测量气泡出现时的压力差来计算出等效孔径。    二、孔径测试方法  土工布孔径测试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包括显微镜法、图像分析法等;间接法主要有干筛法、湿筛法、泡点法、水动力法和水银压入法等[14]。关于各方法的原理及其评价如表1所示。  直接法例如显微镜法。该法直接、直观和可靠,可以直接得出孔径的数量及大小,不会改变试样的原始状态,不污染损伤试样,尤其适用于薄型织物,但投影面上孔隙分布无法反映织物内部孔隙结构,因此此法只适合于规则的织物,且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代表性不足。  对于孔隙不规则的土工布测试一般用间接法。计算法虽然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推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参数的测定也不能脱离试验。水银压入法水银有毒且危害环境,负压排水法用水作为测孔介质方便无污染,但一直存在织物亲水性的问题难以解决;泡点法可获得较好的孔径分布曲线,却没有很好的模拟实际使用情况;渗透法虽省时、可靠,却不能获得孔隙分布曲线。鉴于各方法各有优劣,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为筛分法。筛分法分为干筛法、湿筛法和动力水筛法。干筛法存在静电现象,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湿筛法试验条件接近实际工作条件,但水流不易控制,操作复杂;动力水筛法则需时太长。此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干筛法由于方法较成熟,经验积累多,是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方法。    三、孔径测试标准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孔径测试的标准、试验方法及适用范围如表2所示。  国内关于孔径测试的方法标准一共有4个,分为干筛法、湿筛法、泡点法、毛管流动孔隙仪法。其中GB/T 24219—2009适用范围限制为机织过滤布,而GTT TM 017—2010毛管流动孔隙仪法的适用范围为孔径为0.013μm~500μm的所有非织造材料,相比之下,干筛法、湿筛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国内产品标准采用最多的也为筛分法,各产品标准采用的方法标准情况如表3所示。国内产品标准采用最多的为GB/T 14799—2005《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有效孔径的测定 干筛法》,其次是湿筛法GB/T 17634—1998《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有效孔径的测定 湿筛法》,主要在国标中采用。另外,交通部JTG E50—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及水利部SL/T 235—1999《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中应用的方法均为标准自带方法,试验方法为干筛法,基本原理与GB/T 14799—2005相同。    四、结论  土工布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公路、铁路、土木、水利等工程材料。孔径是土工布水力学特性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土工织物的过滤性能,既可评价土工织物阻止土颗粒通过的能力,又反映土工织物的透水性,而土工布孔径的测定结果与其所选用的测试方法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土工布孔径大小及分布测试方法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因此研究土工布孔径测试方法对进一步推动土工布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土工布孔径测试试仪产品的详细参数,价格行情;提供土工布孔径测试试仪配件、维修、校准等各项服务,公司雄厚的实力、合理的价格、优良的服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织物测试仪机设备物美价廉,欢迎来电咨询。 更多关于 土工布孔径测试试仪:http://www.standard-groups.cn/
  • 纽迈邀您一起相约“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
    纽迈邀您一起相约“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 3月24日-27日,“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将在海南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由“海南大学”承办。纽迈将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邀您一起参加本次论坛,光临纽迈展位即可免费获得精美礼品。 海口世纪大桥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基础设施的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已相继开工或即将建设,而与海洋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也成为了工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分析手段,在岩土工程和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产品优势测试过程绿色、快速、无损,维护费用低操作简单,自动寻优参数,三步完成成像提供多个快速成像序列和图像处理软件,实现在线监控应用领域岩土工程孔隙度、孔径分布、渗透性、饱和度测试力学损伤规律及机理研究三轴压缩损伤规律研究土壤中水分状态、水分迁移、冻土未冻水含量的分析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 建材的吸水、渗水、持水以及防水性能检测混凝土建材等上渗、下渗迁移情况检测水泥等固化过程实时检测(分层含水率)不同材料孔隙度、孔径分布孔隙结构与强度的关系研究雨水酸化、冲刷对土壤、地面孔隙结构的影响案例1:岩石冻融循环过程力学损伤研究10~30 次冻融循环,3 个峰值小幅增大,岩石的冻融损伤程度较低;30~50 次冻融循环,3 个峰值变化幅度较大,岩石内各种尺寸的孔隙扩展幅度增大,微小孔隙扩展成大尺寸孔隙,并且产生了新的微小孔隙,岩石冻融损伤程度加剧。亮色区域代表水分子,黑色区域代表岩石,色泽越量,水分含量越高,孔隙度越大。由成像结果可知,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亮点区域逐渐增大,几乎布满了整个截面,表明孔隙度增大,冻融损伤严重。案例 2:水泥等分层含水率动态分析通过空间频率编码技术,测得空间上每一点的水分信号值,研究水泥固化过程的水分变化机理。纽迈是一家专业从事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能源勘探、高分子材料、纺织工业、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
  • 会议通知丨2020桩基检测及岩土工程检测监测新技术研讨会
    2020桩基检测及岩土工程检测监测新技术研讨会2020年12月17日 丨中国广州诚挚邀请您的莅临INVITATION主办单位: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会议时间:2020年12月17日(全天)会议地点:广州建国酒店海陆建设工程不断地向着“高、深、重”方向发展,对工程检测和监测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桩基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原位测试技术和岩土监测技术贯穿于海陆建设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的全过程。桩基质量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步,配合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和岩土结构监测技术将大大提高施工质量。随着国外先进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在解决海陆工程勘察的问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为深入推动行业发展,由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0桩基检测及岩土工程检测监测新技术研讨会”,定于2020年12月17日,在广州建国酒店举办。诚邀各位业内专家和朋友参会光临,各抒己见,切磋交流。 01 会议日程INVITATION 02 主要议题INVITATION 议题一桩基检测技术/徐晓林 NO.1 低应变的正确应用与分析摘要:低应变作为一种桩基无损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方便地对桩基的完整性进行定性评价,是桩基质量普检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次主要介绍低应变测试原理,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低应变现场信号采集要点,以及后期处理分析的注意事项。 NO.2 高应变测试简介摘要:高应变是一种利用动力学原理测算桩基承载力的方法,相比于静载而言,操作更加简单,造价更低,尤其对于水上打入桩,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次主要简单介绍高应变原理,承载力计算方法,以及现场实测过程中的重点事项等。 NO.3 钻孔桩质量控制新技术摘要:目前,我们对于钻孔桩的质量检查主要都是在成桩以后进行,对于成桩之前的成孔质量则关注相对较少。本次主要介绍PDI公司最新研发的成孔质量控制设备,孔底沉渣厚度测试设备,以及通过测温方式来评价桩身完整性的新方法,帮助用户提高成孔质量控制的精度及可靠性。现场展示设备 议题二桥梁隧道工程结构监测解决方案/景洪摘要:岩土工程与结构安全监测涉及到传感设备、采集设备、传输设备及处理平台,各级子系统正常发挥模块功能,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数据分析是监测的目的。利用目前已建或完建的桥梁与隧道监测案例,分享各类传感器系统在监测系统建设过程的方式方法。现场展示设备 议题三无损检测先进技术及应用/张晓燕 NO.1 先进无损检测技术-阵列式超声波横波检测和超宽频步进频率雷达检测介绍摘要:新的设备使得检测方法能落地实施,带来全新的检测体验。阵列式超声波断层扫描仪,采用DFA数字聚焦、横波检测、干点接触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实现1m深度范围的钢筋混凝土单面检测,且无需现场涂耦合剂,大大节约检测时间。超宽频步进频率雷达,通过独特的步进频率连续波SFCW技术,覆盖0.2-4GHz的雷达波范围,测试深度可达到70cm,突破了现有传统手持雷达的测试深度局限。本次着重介绍这两种新技术的原理、方法和特点,并分享一些检测案例。 NO.2 木结构应力波三维成像法及其应用介绍摘要:木结构应力波三维成像主要应用于城市树木、木结构、古建筑的安全性评价,检测木材内部的孔洞、腐朽及真菌侵蚀等病害。“ArborSonic 3D 应力波断层扫描系统”可以在不损伤木材结构的情况下,在结构周围布置多个传感器,通过橡胶锤敲打传感器尾部的撞针,产生的应力波数据被实时传输到电脑上,通过软件形成木结构横截面的彩色波速图,从而可判断结构内部的健康状况。通过不同断层面的扫描,可以形成三维图。现场展示设备 议题四岩土原位测试新技术新应用/郑江 NO.1 土体原位测试新方法与新设备摘要: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为了取得工程设计所需要的且能反映地基土体物理、力学、水理性质指标,以及含水层参数等定量指标,仅靠勘探中采取岩土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往往是不够的,需要在土体原来的位置上进行测试。为了弥补室内土体试验测试的不足,国内现已经引入了国外先进土体原位测试技术和方法,本次将重点介绍静力触探、扁铲、旁压、十字板剪切等技术和应用。 NO.2 岩体原位测试新方法与新设备摘要:近些年来,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原位测试技术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岩土原位测试技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重点介绍国外各种岩体原位测试技术和设备,供国内的同行参考。03 会议报名INVITATION本次免收会议注册费,会议期间,就餐由主办方负责,住宿费用自理。
  •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我部决定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编制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规定,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有关材料印送你们,请研究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于2009年8月15日前反馈我部科技标准司。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谷雪景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联系电话:(010)66556214   传真:(010)66556213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3.《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二○○九年七月七日   主题词:环保 标准 稀土 意见 函   附件一:   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   四川省稀土行业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行业协会   山东省稀土协会   江西省稀土行业协会   江苏省稀土行业协会   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江西省龙安县万保稀土分离责任有限公司   江西金世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   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   南昌大学稀土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市西骏稀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宜兴新威利成稀土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晟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稀土事业部   (部内征求意见单位:总量司、环评司、污防司、环监局)
  • 澳作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
    会议现场 8月16日至17日,北京澳作生态仪器有限公司参加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农业绿色高效用水理论、技术与装备”。参会的上千名工作学者就高效用水、绿色农业以及智能先进性测量仪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行业的研究学者进行技术探讨我司工作人员向行业的研究学者展示Aquaflex带状土壤水分测量系统 在会议上,我司技术和销售工程师,与农水行业的研究学者们,近距离的就相关先进性仪器设备(如:称重式蒸渗仪、Aerodyne温室痕量气体监测仪、Hyprop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仪以及Trime土壤水分仪等等),做了深入沟通和使用经验交流。我司总工程师王新文,在大会上,关于称重式蒸渗仪做了特邀报告。我司总工程师王新文做关于称重式蒸渗仪特邀报告
  • 全国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委凹土工作组落户淮安
    日前,全国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06)批复同意淮安市成立凹土工作组,承担我国凹凸棒石粘土行业标准化工作。该市获批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将进一步推动提升该市凹土产业技术标准水平,增强在凹土产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淮安市盱眙县凹土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占世界44%、我国73%。淮安市凹土产业年产量达60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占全国的85-90%,年利税近2亿元。为发挥质监部门职能作用,淮安市质监局从三方面入手服务凹土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实施“标准化+”战略,多次牵头组织调研地方凹土产业发展状况,向相关企业宣贯标准化知识,指导推进凹土标准化工作。此前, 该市质监局与盱眙凹土科技园管委会、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标准化工作站,为凹土工作组落户淮安打好了基础。  二是提升技术能力。推进成立凹土检测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检测研发水平,为盱眙凹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建成以来共培 训检验人员600多人次,为50多家企业提供体系认证、生产许可证等技术服务,为凹土企业提供检测服务近2000批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近百个。  三是推进标准制定。指导盱眙凹凸棒石粘土行业协会,协调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制定凹土行业标准,目前已主导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1项和地方标准1项。
  • 【抗疫药】羟氯喹连续合成和连续分离
    一、背景介绍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急需寻找有效药物。除了瑞德西韦,氯喹与羟氯喹同时被WHO和美国总统点名加入海外抗疫候选药物单用或组合应用的多国多中心临床试验(Solidarity Clinical Trial)。美国选用氯喹/羟氯喹作为新冠治疗候选药物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上市多年的老药,因此安全性有保障。如果选用一种全新的(未上市)的药物,其安全性是未知的,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验证。抛开羟氯喹是否能成为治疗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羟氯喹(HCQ)确定为基本医疗保健系统的必需抗疟药,但API的高制造成本阻碍了HCQ的全球普及。因此,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合成工艺来增加该药物的普及显得至关重要。如今,采用先进技术,开发低成本广谱药物和小批量孤独药是FDA一直致力推动的目标。微反应连续流技术的兴起不光给低成本药物的合成带来可能,还可以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2018年,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化学系和化学与生命科学工程系研究小组,在Beilstein J. Org. Chem. 期刊上发表了抗疟药羟氯喹的高效连续合成报告。小编就带大家来解读,连续流技术如何来助力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 二、羟氯喹的逆合成分析从羟氯喹的逆合成分析中可以发现化合物(6)是关键中间体。在传统工艺中化合物(6)通常有以下两种合成路径(图2)。反应路径1a中,使用氯酮(3)进行保护-去保护反应是优化工艺的一个关键点。虽然改进路径1b去掉了此步骤,但它使用了一个复杂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系统 。考虑到这些问题,研究小组通过逆合成分析,发现可以通过α-乙酰基丁内酯(8)的脱羧开环一步生成(10),然后化合物(10)可以不经分离制备化合物(6)。 三、连续流合成研究研究小组首先开发并优化了一条快速连续合成化合物10的方法(表1)。该路线的收率显著高于之前报道的合成路线 。使用55%的氢碘酸,反应温度80°C,转化率可达98%,分离收率为89%。?四、Zaiput在线连续分离由于使用了过量的氢碘酸,在进行下一步反应之前,必须将过量的氢碘酸从反应流中除去。将含有粗品(10)的产物与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饱和NaHCO3在线混合,然后使用Zaiput连续流分离器进行在线分离。在有机相中,可以得到纯化后的化合物(10)。连续分离简化了后处理步骤,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Zaiput高效液液分离技术是由美国MIT孵化的一项新技术。以专利技术液液分离膜为基础,提供不互溶流体连续在线分离。分离器利用多孔膜与水相和有机相间润湿性的差异来分离油水两相,该设备设计有压力系统可以自动调节两相间的压力恒定,确保分离的稳定性,流线型的设计也提供了即插即用的快捷功能。 五、中间体(6)(11)的合成化合物(10)与化合物(7)反应可生成化合物(6),化合物(6)无需分离与羟胺反应,通过K2CO3的填充床生成肟(11)。从生成(11)的两步反应中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浓度对肟的形成有显著影响。使用1 M浓度的反应物,结果显示温度100°C,停留时间 20 min,转化率为85%,分离收率为78%。六、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工艺作者选择了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工艺进行化合物(11)的加氢还原合成化合物(12)。用HPLC泵输送至CSTR中,并通入氢气使其反应。作者优化了化合物(12)的各个步骤后,将各个步骤合为一个连续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将化合物(10)转化为化合物(6),再继续转化为化合物(12)(图4)。最终产物化合物(12)的收率达到68%。七、羟氯喹的连续釜式合成为了整个工艺流程的连续化,作者选择使用CSTR 研究最后一步羟氯喹的合成。作者考察了溶剂和碱对HCQ(1)收率的影响。实验总结:• 连续合成工艺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减少了步骤并提高了单个反应的收率• 使用了更具成本效益的起始原料和试剂• 连续合成与连续分离技术的完美结合,促使了整个过程的连续化• 具有成本效益的合成工艺来增加该药物在未来的普及新工艺与目前传统的商业工艺相比,总收率提高了52%。连续方法采用连续流反应器、在线连续分离及连续搅拌釜反应器的组合,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参考文献:Beilstein J. Org. Chem. 2018, 14, 583–592. doi:10.3762/bjoc.14.45康宁在中国独家代理:Zaiput 高效液液分离器以专利技术液液分离膜为基础,提供不互溶流体连续在线分离。分离器有一个混合流体入口和两个出口,分别为有机相出口和水相出口,分离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准备或校准。分离器利用多孔膜与水相和有机相间润湿性的差异来分离油水两相,该设备设计有压力系统可以自动调节两相间的压力恒定,确保分离的稳定性,流线型的设计也提供了即插即用的快捷功能。产品特性:• 分离液体不依赖密度差,可分离乳液• 在连续流动过程中,分离器可实现连续在线分离• 非常低的死体积,优异的化学耐受性,可在压力下运行• 可实现实验室规模放大至工业化生产规模• 高效分离降低萃取溶剂消耗• 非常适合活性或不稳定中间体的分离
  • 德祥:Vapourtec辅助抗疟疾药青蒿素高效合成
    青蒿素作为全球治疗疟疾的一种决定性药物,现在可能以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方式获得。 青蒿素是由一种名为青蒿(Artemisia annua)的植物自然产生的,并且几个世纪以来在传统中药中都有使用。1972年,药物学家屠呦呦等中国研究人员成功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并因此于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据,2010年有65.5万人死于疟疾,&ldquo 然而尽管青蒿素能够治疗这种传染病,但它的供应链却是一个大问题&rdquo 。 但是一直以来,青蒿素的获得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早期是从中草药青蒿找那个提取,但植物所含青蒿素只占很小的比例&mdash &mdash 介于0.001%到0.8%之间。同时由于全球仅有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种植青蒿,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产量又不固定,药品青蒿素的价格波动较为明显。而合成青蒿素价格昂贵且工序复杂。结果导致ACTs每个疗程的费用仍然在1美元到2美元之间,这样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贫穷的病人往往都会选择价钱便宜但疗效甚微的药物。 然而青蒿还能够产生青蒿酸&mdash &mdash 提取1千克青蒿素会产生10千克青蒿酸。目前由于将其转化为青蒿素成本过高,因此这些青蒿酸往往都被处理掉了。如今,德国波茨坦市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的化学家Peter Seeberger及其博士后Francois Lé vesque表示,他们已经攻克了这一难题。 Seeberger和Lé vesque使用Vapourtec流动合成仪作为合成反应平台,外加紫外照射这样的光化学反应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整个反应过程中先是通过Vapourtec流动合成仪进行前一步反应,所得到的产物再通过绕在紫外灯上的反应线圈,他们戏剧性地增加了活性氧的产量。首先,青蒿酸被还原为左旋二氢青蒿酸。随后这种产物与氧一道被泵入管道,并在那里混合;光照会活化其中的氧,进而产生青蒿酸前体。*,研究人员向化合物中添加三氟乙酸,并*产生青蒿素。经提纯后,其产量可达40%。研究人员在本周的《应用化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Seeberger在1月17日于柏林市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ldquo 整个过程仅需时4.5分钟。&rdquo 他展示了一个手提箱大小的反应系统原型,&ldquo 利用这种小装置,我们现在每天能够生产800克青蒿素&rdquo 。他补充说:&ldquo 3个月后,我们希望能够日产2千克青蒿素。&rdquo Seeberger已为这项技术申请了*。&ldquo 这只是一个开始。&rdquo 他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从植物中提取更多的青蒿素。 有关使用Vapourtec流动合成仪进行该反应的视频: http://www.3sat.de/mediathek/?display=1&mode=play&obj=28901 有关该反应过程的更多实验细节介绍: http://www.mpg.de/4984709/artemisinin_malaria?filter_order=L 更多产品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 822 822 联系我们(直接用户) 联系我们(经销商) 邮箱:info@tegent.com.cn
  • 【技术指导】石油及合成液抗乳化测定仪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和注意事项
    石油及合成液抗乳化测定仪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注意事项A1065技术指导产品介绍产品名称:石油及合成液抗乳化测定仪产品型号:A1065概 述: 石油及合成液抗乳化测定仪是测定石油合成液与水分离能力的仪器。液晶触摸屏中文显示界面,菜单提示式输入。自动定时,精度高,准确度好。显示年月日及当前时钟等多种参数提示。恒温浴采用小缸体,人性化设计。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外型设计美观。自动搅拌,自动定时,试管搅拌电机大臂自动升降。配有时钟等多种参数提示。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商检及科研等部门适用标准:GB/T7305、GB/T7605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打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不亮,应检查保险是否断。2、屏幕无显示,应检查连接插座是否松动。3、加热器不加热,应检查加热器是否烧断。4、升降臂不升,应检查限位开关不灵敏或损坏。注意事项1、保持仪器清洁,防止酸碱油污等沾染,特别要防止电控部分进水受潮。2、经常检查仪器接地是否良好, 以确保操作人员安全。3、浴内介质的蒸发损失应及时补充,以确保加热器必要的浸入深度。4、将搅拌浆固定在搅拌电机锁紧套内,升降臂自动落下,关闭电源开关手动旋转搅拌浆不应与试样试管相碰以免打坏试样试管,检查无误后再打开电源开关,按使用方法操作。5、仪器每次工作前应查看设置温度是否正确,防止开机干扰设置参数被改写,出现温度控制偏差。6、仪器出现故障时,请有经验的维修人员检修,切勿乱拆乱卸。7、切忌干烧加热器。请您将使用本仪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对产品结构性能等方面的新要求及时告知本厂,以便尽早改进,更好地为您服务。
  • 上海市2024年度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申报指南正式发布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申报指南,面向“合成生物学先进使能技术”、“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两个专题进行征集,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文内容如下:关于发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申报指南。一、征集范围专题一、合成生物学先进使能技术方向1: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系统不少于2套,编辑效率、脱靶率、保真度和紧凑性等关键指标优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的基因编辑系统,并在至少3种工业底盘菌株中实现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放线菌等工业底盘菌株,运用蛋白质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算法,高通量挖掘特殊生境宏基因组,开发精度高、脱靶低的新型基因编辑系统并开展应用研究。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200万元。方向2:新型酶元件挖掘与多酶催化体系构建研究目标:从头设计不少于3种非天然新型生化反应,开发一批能够高效催化该类反应的新型酶元件并解析反应机制,通过构建多酶催化体系,实现不少于2种医药或材料等功能分子的生物制造。研究内容: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学习、自动化和高通量筛选等手段进行酶的设计与改造,开发新型蛋白支架,设计开发新型非天然生化反应体系并开展多酶级联适配研究,实现高附加值功能分子的生物制造。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200万元。方向3:非细胞生物合成技术开发研究目标:设计并获得不少于10种适用于非细胞蛋白表达体系的功能元件;从头设计和建立不少于3种医药或材料等功能分子的非细胞生物合成体系。研究内容:突破传统生物制造细胞代谢高度网络化、生长耦联依赖等瓶颈,开发适配非细胞合成体系的高活性、高稳定性功能元件,从头设计基因复制-转录-翻译相耦合的非细胞蛋白表达体系并解析分子合成机制,实现医药或材料等功能分子的非细胞生物合成,开展规模化放大生产等应用研究。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200万元。方向4:生物合成过程实时检测技术开发研究目标:建立不少于3种适用于生物合成过程和生物代谢过程的实时检测技术,可单次同时检测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代谢物、目标产物等不少于5种物质,最低检测浓度不超过0.01 g/L,单次样品检测时间不超过5分钟。研究内容:开发多维检测技术、新型检测试剂,实现反应物、代谢物、目标产物的实时定性和定量检测;建立稳定同位素示踪等检测方法,开发相关数据分析系统,开展生物合成过程中细胞内外物质含量检测和手性分析,提升生物过程的检测效率和生物酶的筛选效率。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200万元。专题二、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方向1:基于多维结构核酸的高密度数据存储研究目标:开发基于多维结构核酸的高密度数据存储技术,建立精准组装技术和三维修饰方案;搭建数据存储基元结构库,核酸编码基元结构不少于60种;研发多维结构核酸的大规模制备方法,单次制备规模不少于1 L;建立研究数据写入技术体系,开展数据存储应用验证,数据存储类型不少于4种,数据存储密度不少于20 Gb/cm2;发展用于核酸长期保存的方法不少于2种。研究内容:结合先进算法设计并合成系列尺寸均一、形貌精确可控的多维结构核酸,并构建核酸多维结构库;通过序列特异性空间寻址,实现功能性分子在框架核酸中的三维精准组装,并研究多维结构核酸的大批量均一制备方法;建立用于局部组装或全局排布的数据写入方法,以及核酸长期保存方法,实现高密度数据存储应用。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方向2:大环芳香骨架功能分子的生物合成研究目标:构建不少于2种能够合成卟啉或酞菁等具有大环芳香骨架功能分子的微生物底盘,并实现不少于3种功能分子的生物合成,产量不低于20 g/L,产品纯度不低于90%。研究内容:解析卟啉或酞菁等具有大环芳香骨架功能分子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通过挖掘和设计关键合成元件,构建微生物底盘细胞,并优化生物代谢与生物合成途径,实现生物医药领域商品化大环芳香骨架功能分子的高效生物合成并开展中试放大与分离纯化研究。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方向3:抗感染多肽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与生物制造研究目标:开发翻译后修饰肽展示技术,挖掘不少于5种可用于多肽翻译后修饰的新型酶元件,建立容量不低于5×1011个翻译后修饰肽的展示库;研发不少于2个抗感染候选药物,并运用合成生物技术高效制备至少1种多肽候选药物,产量不低于0.5 g/L。研究内容:系统挖掘、表征和改造可用于多肽翻译后修饰的新型酶,研究多肽翻译后修饰方法,以及适用于不同翻译后修饰多肽的展示方法,并建立结构多样的活性多肽展示库;通过高通量筛选和活性评价获得抗感染候选药物,解析其抗感染作用机制,并运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高效制备。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方向4:基于烟草等植物底盘的药物制造研究目标:基于烟草等植物底盘,建立不少于3000种标准化功能元件的元件库,设计和构建不少于2种可超量表达医药大分子或小分子的底盘,构建服务于医药产品开发的植物底盘工程化平台。研究内容:面向新药研发需求,开发高效植物遗传转化等技术并开展元件数据库建设,规模化表征适用于烟草等植物底盘的调控元件及线路,设计和构建可满足特定场景需求的植物底盘系统,实现异源蛋白糖基化等复杂修饰和复杂代谢产物时空调控,实现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的超量合成。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方向5:病毒载体和疫苗的生物制造研究目标:构建可稳定表达(类)病毒载体、(类)病毒疫苗的细胞株,建立能够在胞内完成遗传物质和蛋白质衣壳自组装并形成完整(类)病毒颗粒的方法,实现(类)病毒载体、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应用,生产效率优于现有的多质粒瞬转系统。研究内容:阐明细胞株中病毒相关异源基因表达与(类)病毒包装的关系与调控机制,设计多信号响应型细胞调控表达系统,操控多种异源基因在细胞内实现时空可控的协同表达,构建稳定表达(类)病毒载体、疫苗的细胞株并开发规模化悬浮生产工艺,解决细胞毒性和包装效率低等问题,实现(类)病毒载体、疫苗的高效生产。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方向6:生物农药的创制与高效生物制造研究目标:构建能够高效表达生物农药分子的微生物底盘,实现不少于2种生物农药的生物制造并开展中试放大研究,单批规模不低于100 L,产量不低于10 g/L;建立用于生物农药创制的合成生物技术方法,提高生物农药开发效率。研究内容:通过细胞模型优化、代谢途径设计、多尺度建模,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工业菌种的设计和优化,构建合成生物农药分子的高效微生物底盘并实现多种上市生物农药的中试生产;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修饰现有生物农药分子并完成活性分析,设计候选农药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实现高活性新型生物农药分子的高效创制。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方向7:生物基材料的高效生物制造研究目标:解析若干生物基单体或聚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构建不少于2种新型菌株;实现不少于2种生物基单体或聚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并完成新型高性能生物材料的制备和加工。研究内容:通过挖掘关键功能元件,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全细胞催化技术体系以及发酵工艺,完成秸秆、蔗渣等非粮生物基原料高效生物转化,实现高性能生物基塑料、纤维或橡胶等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方向8:以CO2为原料高效合成生物燃料研究目标:挖掘并解析不少于2种高效固碳新元件,构建能够高效利用CO2的工业菌株,CO2利用率不低于80%;实现不少于2种燃料等高值化学品的中试放大生产,单批规模不低于5000 L,产量不低于10 g/L。研究内容:解析生物固定CO2和碳链增长过程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挖掘和设计高效催化固碳和碳链增长的酶元件,开发能够高效转化利用CO2的菌株,完成生物燃料等多碳化学品(三碳及以上)的生物合成,实现生物燃料等高值化学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示范应用。执行期限:2024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二、申报要求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2.对于申请人在以往市级财政资金或其他机构(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基础上提出的新项目,应明确阐述二者的异同、继承与发展关系。3.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5.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技伦理准则。拟开展的科技活动应进行科技伦理风险评估,涉及科技部《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国科发监〔2023〕167号)第二条所列范围科技活动的,应按要求进行科技伦理审查并提供相应的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材料。6.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7.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8.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9.每位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不超过1项,各研究方向同一单位限报1项。三、申报方式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s://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初次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一网通办”注册账号页面完成注册),进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进行项目申报;【继续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4年9月26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4年10月18日16:30。四、评审方式采用一轮通讯评审方式。五、立项公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将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六、咨询电话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4年9月18日附件:关于发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pdf
  • 新方法让抗生素合成不再漫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英国《自然》杂志23日发表的一项药物研究最新成果,美国团队报告成功完成一种模块化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这种新抗生素将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研究显示,利用该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种化合物对细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药菌株有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界认为,遏制耐药性感染增多趋势需要新的抗生素。但过去30年里,仅有非常少量的新抗生素被开发出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抗生素本质上是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作用,会干扰其他细胞的发育功能。但在协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耐药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例如,名为链阳菌素A的抗生素家族被认为对表达维吉尼亚霉素乙酰转移酶(Vat酶)的菌株无效——Vat酶能让这种抗生素失活。而此次,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种合成链阳菌素A的方法,可以避免Vat酶导致的耐药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实验室“从零开始”合成抗生素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些复杂的分子需要进行多次专门设计的连锁反应。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模块化方法来加速进程。他们先用一个基于天然产生的链阳菌素A的基本支架,再添加可互换的分子构建单元(可与细菌的细胞成分结合,但不易与Vat结合),一共生产出62个链阳菌素A类似物。其中一种化合物,对链阳菌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具有抗菌活性,而且对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有效。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方法或能延长链阳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寿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与论文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科学家丹尼尔· 布莱尔和马汀· 布克评价称,这项最新成果将有助于链阳菌素A的开发,使其能避免Vat介导的耐药性,同时保持强效的抗菌活性。 /p p br/ /p
  •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对多重耐药细菌有效的合成抗生素
    近期,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对多重耐药细菌有效的合成抗生素。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题为:A synthetic antibiotic class overcoming bacterial multidrug resistance。  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具有特殊效力和活性谱的抗生素,它的合成是以刚性牛脯氨酸支架为结构导向设计,基于其组分与克林霉素的氨基辛糖残基连接形成。研究人员称之iboxamycin(IBX)。IBX对ESKAPE(六大超级细菌缩写)病原体有效,包括表达耐药基因Erm和Cfr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的菌株。这些基因的产物对所有针对大核糖体亚基的相关抗生素,即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酚类、噁唑烷酮类、胸腺素类和链霉素类等都有抗性。  IBX与细菌核糖体以及与Erm甲基化的核糖体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显示了这种活性增强的结构基础,以及抗生素结合后m6 2A2058核苷酸的位移情况。口服IBX可治疗小鼠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耐药性不断增加的时代,该项研究为化学合成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45-6
  • 2016年度国家杰青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
    关于公布201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6年8月4日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所在国别(地区)  1 周远扬 男 博士 教授 群及其表示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  2 张文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机电系统动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3 吴兴刚 男 博士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重庆大学 中国  4 郭国平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量子计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5 张 希 男 博士 教授 几何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6 彭海平 男 博士 教授 实验粒子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7 邓友金 男 博士 教授 高效蒙特卡洛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8 胡 俊 男 博士 教授 非标准有限元方法 北京大学 中国  9 吴成印 男 博士 教授 飞秒强场原子分子动力学及超快成像 北京大学 中国  10 胡忠坤 男 博士 教授 冷原子干涉引力精密测量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1 陈 焱 男 博士 教授 量子多体物理的理论与计算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12 陈玉琴 女 博士 研究员 银河系化学与运动学演化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  13 李洪全 男 博士 教授 流形上的调和分析 复旦大学 中国  14 韩德仁 男 博士 教授 非线性规划理论与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5 王祥玉 男 博士 教授 高能宇宙线和高能中微子的起源及相关天体 南京大学 中国  物理问题的研究  16 卢明辉 男 博士 教授 人工带隙材料 南京大学 中国  17 张 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电子性质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中国  18 李 岩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 同济大学 中国  19 胡建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  20 冯 雪 男 博士 教授 实验固体力学 清华大学 中国  21 陈列文 男 博士 教授 重离子核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2 罗喜胜 男 博士 教授 实验流体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23 黄 勇 男 博士 教授 偏微分方程 湖南大学 中国  24 齐颖新 女 博士 研究员 血管力学生物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5 沈其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  26 田善喜 男 博士 教授 电子诱导的分子反应动态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27 罗正鸿 男 博士 研究员 聚合反应器模拟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8 朱守非 男 博士 教授 催化有机合成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29 谢 涛 男 博士 教授 形状记忆高分子 浙江大学 中国  30 雷晓光 男 博士 研究员 小分子探针导向的化学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31 刘小华 女 博士 教授 不对称合成 四川大学 中国  32 刘志洪 男 博士 教授 荧光分析 武汉大学 中国  33 王书肖 女 博士 教授 大气污染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34 曹达鹏 男 博士 教授 纳微材料化工热力学基础及可控制备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35 唐睿康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矿化 浙江大学 中国  36 汪夏燕 女 博士 教授 微纳尺度分离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  37 聂宗秀 男 博士 研究员 颗粒质谱与成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38 栾天罡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分析与生态化学 中山大学 中国  39 戴志晖 女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  40 宋宇飞 男 博士 教授 多酸插层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41 赵 斌 男 博士 教授 功能配位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42 刘 俊 男 博士 研究员 光电功能高分子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  43 王 维 男 博士 研究员 流态化与多相流反应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  44 何 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45 闻利平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材料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  46 王建国 男 博士 教授 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基础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  47 王亚韡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48 霍峰蔚 男 博士 教授 配位聚合物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49 汤亚杰 男 博士 教授 天然产物生物制造 湖北工业大学 中国  50 杨海波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51 王 博 男 博士 教授 用于有害物质捕捉检测的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化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52 陈立桅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 中国  仿生研究所  53 李金恒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合成方法学 南昌航空大学 中国  54 李国辉 男 博士 研究员 理论与计算生物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55 刘健华 女 博士 教授 兽医药理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中国  56 汤富酬 男 博士 研究员 发育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57 周大旺 男 博士 教授 分子免疫学 厦门大学 中国  58 王一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 清华大学 中国  59 吕海东 男 博士 教授 视觉认知神经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60 杨茂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清华大学 中国  61 毛同林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细胞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62 张 锋 男 博士 教授 人类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其生物学功能 复旦大学 中国  63 窦道龙 男 博士 教授 疫霉菌效应子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  64 刘建祥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逆境生物学 复旦大学 中国  65 武振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单胃动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66 罗 杰 男 博士 教授 作物代谢组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67 朱朝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昆虫系统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68 黄广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病原真菌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  69 王晓雪 女 博士 研究员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  70 秦 峰 女 博士 研究员 玉米抗旱性的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  71 张 彦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生殖生物学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  72 牛书丽 女 博士 研究员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73 黄志群 男 博士 研究员 森林土壤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  74 黄亿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75 张 雷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增殖与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6 杨运桂 男 博士 研究员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  77 曾 艺 女 博士 研究员 乳腺干细胞的调控机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加拿大  78 仇子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9 朱楚洪 男 博士 教授 组织工程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  80 周 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心血管发育与组织再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81秦礼萍 女 博士 教授 同位素宇宙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82 马坚伟 男 博士 教授 勘探地球物理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83 汪亚平 男 博士 教授 河口海岸学:潮控河口海岸沉积体系与地貌演化 南京大学 中国  的现代过程研究  84 刘 瑜 男 博士 教授 地理空间模型与分析方法 北京大学 中国  85 刘俊国 男 博士 教授 自然-经济系统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  86 黄小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87 张 强 男 博士 教授 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 清华大学 中国  88 张 颖 女 博士 教授 黑土污染与生物修复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  89 袁林旺 男 博士 教授 地理信息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  90 姜大膀 男 博士 研究员 古气候模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91 陈玖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金属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92 黄 雨 男 博士 教授 地震工程地质学 同济大学 中国  93 郭庆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球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94 傅平青 男 博士 研究员 气溶胶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95 陈海山 男 博士 教授 陆气相互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  96 刘全有 男 博士 教授 成烃-成藏油气地球化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 中国  勘探开发研究院  97 倪喜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古灵长类学与古人类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中国  研究所  98 韩永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焦炭与烟炱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  99 赵 亮 男 博士 研究员 地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0 吴元保 男 博士 教授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  101 郝青振 男 博士 研究员 第四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2 俞 炜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流变学与高分子加工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03 李寒莹 男 博士 教授 单晶复合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浙江大学 中国  104 沈 洋 男 博士 副教授 无机/聚合物复合电介质的理性设计与性能调控 清华大学 中国  105 罗小兵 男 博士 教授 器件封装中流动与传热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06 余学斌 男 博士 教授 金属基储氢材料 复旦大学 中国  107 牛军峰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08 卢新培 男 博士 教授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09 张拥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南开大学 中国  110 王树青 男 博士 教授 海洋结构健康监测基础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  111 张建民 男 博士 研究员 水电工程泄洪消能和防冲保护 四川大学 中国  112 苏仕健 男 博士 教授 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113 尤业字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14 朱嘉琦 男 博士 教授 红外增透保护薄膜及金刚石单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15 公茂琼 男 博士 研究员 混合工质深度制冷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  116 彭芳瑜 男 博士 教授 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17 贾宏杰 男 博士 教授 综合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与运行优化 天津大学 中国  118 王慧远 男 博士 教授 轻合金非平衡凝固与组织控制 吉林大学 中国  119 徐赵东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抗震 东南大学 中国  120 王守国 男 博士 教授 磁性功能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  121 詹良通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中国  122 刘 刚 男 博士 教授 金属材料的强韧化与变形断裂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23 卢义玉 男 博士 教授 水力化网格碎裂煤层增透理论与实践 重庆大学 中国  124 詹 梅 女 博士 教授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设备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  125 王建强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汽车智能安全 清华大学 中国  126 靳 健 女 博士 研究员 高分子分离膜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 中国  仿生研究所  127 伊廷华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健康监测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28 刘乃安 男 博士 研究员 森林火灾动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29 刘 咏 男 博士 教授 粉末冶金 中南大学 中国  130 魏振忠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31 崔光磊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 中国  研究所  132 张亚雷 男 博士 研究员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同济大学 中国  133 蒋丽忠 男 博士 教授 高性能结构抗震及稳定性 中南大学 中国  134 刘红忠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35 史 迅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热电能量转换材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  136 侯 健 男 博士 教授 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方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  137 薛 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  138 王建华 男 博士 教授 社会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  139 刘 畅 男 博士 研究员 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应用探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  140 李智军 男 博士 教授 面向人机协作的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基础理论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与关键技术  141 李向阳 男 博士 教授 无线网络性能分析、优化与保障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42 彭承志 男 博士 研究员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43 吴淮宁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动态系统智能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44 林宙辰 男 博士 教授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北京大学 中国  145 徐淮良 男 博士 教授 超快强场激光非线性光谱学 吉林大学 中国  146 宋令阳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线协作通信 北京大学 中国  147 王亦洲 男 博士 研究员 图像结构的感知机制与计算 北京大学 中国  148 缪 峰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研究 南京大学 中国  149 陈红胜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隐身 浙江大学 中国  150 吕建成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网络子空间学习 四川大学 中国  151 徐明伟 男 博士 教授 大规模网络路由理论与技术 清华大学 中国  152 吴 飞 男 博士 教授 多媒体分析 浙江大学 中国  153 柴 利 男 博士 教授 滤波器组框架理论及应用 武汉科技大学 中国  154 马凯学 男 博士 教授 微波毫米波电路及集成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55 金 石 男 博士 教授 多天线无线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 中国  156 朱樟明 男 博士 教授 低功耗模拟前端集成电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57 沈国震 男 博士 研究员 柔性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58 王雪松 男 博士 教授 瞬态极化成像雷达理论与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59 韩鸿宾 男 博士 教授 脑信息提取、处理分析与成像新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 中国  160 徐 坤 男 博士 教授 微波的光子调控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  161 何 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新型二维硫族半导体及电子、光电子器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  162 曾 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163 刘建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速光电子器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64 黄志明 男博士 研究员 红外与太赫兹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  165 谢少荣 女 博士 研究员 智能与自主机器人 上海大学 中国  166 詹乃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复杂安全攸关嵌入式系统形式设计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  167 李肯立 男 博士 教授 高效能计算 湖南大学 中国  168 郑思齐 女 博士 教授 城镇发展与管理 清华大学 中国  169 靳庆鲁 男 博士 教授 制度、体制改革与会计及财务问题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  170 方 颖 男 博士 教授 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 中国  171 余淼杰 男 博士 教授 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北京大学 中国  172 朱旭峰 男 博士 教授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清华大学 中国  173 周 鹏 男 博士 教授 能源经济与管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74 王兆华 男 博士 教授 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及政策建模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175 虞先濬 男 博士 教授 胰腺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176 贾立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复旦大学 中国  177 沈 颖 男 博士 教授 运动和精神疾病的小脑调控机制 浙江大学 中国  178 徐 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心力衰竭心脏重塑 北京大学 中国  179 杨 莉 女 博士 副教授 急性肾损伤 北京大学 中国  180 王 辉 女 博士 教授 临床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181 杨 波 女 博士 教授 抗肿瘤药物药理 浙江大学 中国  182 徐 骁 男 博士 教授 肝移植原病复发的分子机制及防治研究 浙江大学 中国  183 张智红 女 博士 教授 肿瘤免疫光学分子成像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84 陈 悦 男 博士 教授 癌症干细胞的药物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185 王 平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微环境与泛素化调控 同济大学 中国  186 徐 峰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肺部感染的分子发病机制 浙江大学 中国  187 卜 军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心血管系统内科学(冠心病事件链机制及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干预)  188 李春英 女 博士 教授 皮肤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  189 张占军 男 博士 教授 中医药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90 石 明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学(消化系统肿瘤) 中山大学 中国  191 张纪岩 女 博士 研究员 免疫信号调控与炎症消退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国  192 黄 园 女 博士 教授 克服组织和细胞屏障的高效递药系统的构建 四川大学 中国  与机制研究  193 李成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法医学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  194 罗 成 男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  195 范志朋 男 博士 研究员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  196 许 琪 女 博士 研究员 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  197 刘光慧 男 博士 研究员 利用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198 白晓春 男 博士 教授 骨与软骨退行性病变的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 中国  199 王延江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  200 周 欣 男 博士 研究员 超灵敏磁共振成像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
  • 世界著名药企新成果:抗肿瘤药连续合成、分离和分析!
    背景介绍近期,阿斯利康公司药物研发部门的Eleonora等人对抗肿瘤药AZD4635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引入连续流氧化以及在线气液分离和在线监控技术,完成了该原料药的合成。连续流技术的引入,将工艺从传统的5步反应缩短为3步,总收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其中亮点多多,请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细节吧!现有的工艺合成AZD4635需要5步反应,虽然实现了6.5kgAPI的合成,但是该工艺步骤繁琐,且需要使用Pd、Ir等贵金属催化剂。图1. 3步合成新工艺与现有5步合成工艺对比新工艺只需三步即可得到最终产物。且使用价廉物美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大大节省了原材料成本。氧气是一类十分清洁的氧化剂,廉价易得,且反应不产生副产物。然而,氧气也是一类助燃剂,在间歇釜条件下,极易因为静电或者局部过温,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等事故。所以化工行业有“宁做十个还原,不做一个氧化”的说法。连续流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及时消除静电并精确控制温度,从而极大降低反应失控风险。具体研究内容一、反应条件初步探索作者先使用间歇釜对反应的溶剂、催化剂和碱等条件进行了探索。最终DMSO被选作溶剂,Cu(OAc)2被选作催化剂,进行后续研究。表1. 釜式反应条件测试实验二、连续流装置搭建连续流工艺流程图如下图所示,原料(化合物3)溶解在DMSO中,加入5 mol%Cu(OAc)2作催化剂,以3ml/min的流速泵入连续流反应器(长度90mm,内径9.5ml,持液体积3ml)。反应物氧气通过质量流量计后,以约20ml/min的流速进入反应器,在120℃左右的温度下反应,物料经背压阀(压力设定35bar)流出后,经过Zaiput分离器完成气液分离,液体物料流过原位红外流通池后,进入收集罐。表2. 连续流工艺条件优化作者在反应出口设置了Zaiput分离器,将未反应的氧气与原料进行在线分离,并以1L/min的流速的氮气对剩余氧气进行稀释(使尾气中氧气的含量在2%以下),确保尾气的安全。【编者】Zaiput分离器,主要原理为两相不互溶的流体在多孔分离膜的表面张力差不同。本实验中氧气和反应后有机混合溶液形成两相不相容的混合流体,通过Zaiput将氧气分离出来。这样可以减少由于流通池中的氧气气泡而产生的背景噪声,提高在线原位红外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康宁在大中华区独家代理的MIT 孵化的Zaiput连续分离器,不仅用于气液相的分离,在液液相连续分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康宁微通道反应器相配套,Zaiput分离器产品覆盖实验室小试到千吨级工业化生产。感兴趣的朋友,可拨打下方400电话,联系我们。红外光谱图中,化合物3和4分别在1689cm-1和1675 cm-1,1693 cm-1有不同的吸收峰,所以反应过程中可以用原位红外光谱(Mettle-Toledo React IR 15)进行在线分析,对反应过程进行在线监控。三、连续流工艺优化在连续流装置上,作者对反应温度、物料浓度、催化剂用量以及氧气的摩尔当量等参数进行了快速优化,并通过红外和HPLC等对反应过程进行检测。最后选择20倍体积的DMSO作溶剂, Cu(OAc)2用量5mol%,原料流速3ml/min,氧气流速20ml/min(约3当量),在120℃条件下,连续反应,表观停留时间约52s,获得了85%分离收率。作者用70g化合物3为原料,连续运行约7小时,未发生任何固体堵塞。所收集的反应混合液加入等体积的水析出固体,浆液过滤后干燥后获得黄色固体化合物4(分离收率85%)。化合物4经过缩合反应后,获得原料药AZD4635.研究结果通过使用连续流反应器进行连续氧化,缩短了AZD4635的合成路线,总收率提高4个百分点;使用连续流反应器对反应温度、物料浓度、催化剂用量以及氧气的摩尔当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获得了最优的反应条件;三步反应全连续,在线分离和检测,极大地提高了过程效率;连续氧化反应工艺以70g化合物3为原料,连续反应7小时,未发生堵塞,并最终以85%的分离收率获得目标化合物4;解决了传统间歇釜工艺的安全性问题,工艺简单、原子经济性好,绿色环保。参考文献:Org. Process Res. Dev. 2022, 26, 1048−1053编者语该工艺是典型的气液非均相反应,这一类反应在微通道反应器上,尤其是康宁微通道反应器上,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由于康宁反应器可以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的无缝放大,可以快速实现该类工艺的规模化生产。康宁在氧气氧化反应中,已经有积累了10多年的工业化经验。如果您有空气氧化、氧气氧化或其他氧化反应,欢迎和康宁团队进行交流。康宁代理的Zaiput连续分离器和NMR在线检测设备,可以帮助您实现多步连续反应的全连续。
  • 贺建奎:第三代DNA合成仪取得科研突破,已申请专利
    1月31日,贺建奎博士发布:贺建奎实验室“第三代DNA合成仪 (酶促反应法)取得科研突破。核心技术已于上月申请了国家专利。除了建立实验室来研究罕见病的基因治疗以外,贺建奎还在为另一个项目筹资,希望在三年内研发出中国首个“第三代生物酶促反应法DNA合成仪”。通过先前信息,贺建奎表示,他希望研制一款“集成的,易于使用的,桌面式DNA合成仪器”,实现高纯度长片段的DNA合成,将我国的DNA合成技术提升到第三代,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贺建奎看来,如果能成功研制出DNA合成仪,将有助于建立合成生物学的数字存储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的长期保存、共享和开发。事实上,2017年,贺建奎就带领瀚海基因团队开发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用于无创产前检测(NIPT)、传染病检测、农业育种等方面。当时媒体也有过密集的曝光。
  • 青岛能源所与鲁抗医药共建合成生物技术与微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
    p   9月21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合成生物技术与微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揭牌。 /p p   根据共建协议,联合实验室将以合成生物技术为研发核心,重点围绕重要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解析及工业生产,建立更完善的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平台,进一步提升双方的研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p p   揭牌仪式后,双方举行了联合实验室工作会。青岛能源所党委书记彭辉介绍了中科院办院方针、研究所发展历程和山东能源研究院的建设情况,表示青岛能源所立足山东、服务区域发展的理念。鲁抗医药董事长彭欣简要介绍了鲁抗医药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五十年发展规划,重点介绍了包括生物技术和创新药在内的五个重点突破方向。青岛能源所副所长吕雪峰就联合实验室建设、合作项目研究进展和下一步合作规划进行汇报。 /p p   会议期间,彭欣一行参观了青岛能源所展厅与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实验室,双方在生物医药、营养保健和兽药农药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达成初步共识。 /p p   青岛能源所党委副书记许辉主持揭牌仪式。青岛能源所、鲁抗医药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仪式。 /p p br/ /p
  • 历经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工合成“抗病毒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全球将面临更多新发或再发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疫情。此前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寨卡病毒、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都对全球的经济、公共卫生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冲击。除此类突发病毒外,长期潜伏于机体的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人乳头瘤病毒(HPV)以及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等,也因其高传染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较难防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针对病毒感染的广谱性抗病毒新策略。但是现有的病毒检测和清除策略均分开独立进行,尚未有集病毒检测和清除为一体的工程化系统。这促使我们设计开发针对病毒的闭环式基因线路,实现体内病毒检测清除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历时8年研究,叶海峰课题组研究人员让《生化危机》电影中的病毒终结者ALICE成为现实。灵活、创新、模块化的抗病毒治疗新策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组集病毒检测清除于一体的闭环式人造免疫样系统ALICE。该系统成功模拟了人体的抗病毒免疫系统,能够自动感应和破坏入侵的病毒。该系统以感知外源核酸的STING蛋白为接头,连接人工搭建的信号反应网络,同步输出多重抗病毒功能模块(包含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降解病毒核酸的CRISPR-Cas9、抗病毒中和抗体)。当病毒入侵时,ALICE系统能够自动感知,并同步输出抗病毒功能蛋白,发挥抗病毒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索ALICE系统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团队选取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发的疱疹性角膜炎(HSK)小鼠模型,由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ALICE系统至小鼠的眼角膜。实验结果显示:ALICE系统能够成功抑制小鼠角膜、三叉神经节以及大脑中的病毒载量;并且面对病毒的迭代感染,也能发挥良好的抗病毒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HSV-1的常用方法是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ACV)等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靶点单一,极易造成耐药毒株的出现。ALICE系统的出现无疑是给抗病毒治疗领域,提供了一种灵活、创新、模块化的抗病毒治疗新策略。能够灵活应用于特定的病原体防控需求模块化设计的闭环式ALICE系统,拥有可更换的检测模块、灵活布线的内源信号网络、多重的输出模块,经由不同的底盘细胞或AAV载体递送,能够灵活应用于特定的病原体防控需求。ALICE技术平台作为人造抗病毒免疫系统,可诱导干扰素表达释放发挥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功能,或诱导中和抗体等发挥适应性免疫防御,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研究团队认为,本研究中的各类ALICE系统可作为示例模型,未来很容易适应特定免疫样细胞的设计开发,实现以哺乳动物为目标的潜在病原体的智能感应和清除。杰出校友团队与母校科研合作12月9日,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团队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院士团队,历时8年在抗病毒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Engineering antiviral immune-like systems for autonomous virus detection and inhibition in mice”。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院士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王义丹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国际顶尖新发传染病领域专家、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及荣誉教授王林发院士长期与母校合作,已带出了一批青年教师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南京大学李尔广教授、同济大学王平教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鹏研究员及其团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裴荣娟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及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及其团队的大力支持。该工作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
  •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月30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公布了开放课题实施细则。   实验室主要从事无机合成方法学、无机合成相关理论和无机新材料的开发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通过开放课题的实施,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和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   实验室将采取多种形式接纳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来本室工作。   1、国内外研究人员均可依据实验室研究方向申请开放课题基金,特别鼓励与无机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申请。   2、鼓励国内外自带课题及经费来实验室进行短期研究、测试或进修,经申请并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在规定时间到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将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和补贴。   3、开放课题申请者原则上应有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者,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4、开放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重点项目的资助额度为8-10万元,一般项目为3-5万元。其他短期研究课题,可适具体情况而定。开放基金资助的期限一般为2年(申请年的次年1月起),不能按期结题的项目最多可申请延期1年。
  • 我国科学家突破“抗癌明星药”紫杉醇生物合成难题
    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红豆杉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其生长速度极慢,一般成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工种植也非常不易。但这一树种却是全球知名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提取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闫建斌团队近日牵头发现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未知酶,设计并重构了紫杉醇生物合成新路线,为开发我国自主的紫杉醇提取生产技术提供重要抓手,从而为中国的紫杉醇绿色制造产业化铺平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26日在国际期刊《科学》上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对此评价:该研究成功解析了紫杉醇合成途径中尚未被发现的若干关键催化酶,并利用植物底盘实现了合成路线的人工重构,结束了阐明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的漫长研究历史,也生动代表着我国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探索奋斗近二十年所达到的里程碑式新高度。闫建斌研究员介绍,紫杉醇是一种结构异常复杂且独特的四环二萜类天然产物,由红豆杉中提取,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在我国,紫杉醇原料药主要依靠从人工种植的红豆杉中提取紫杉醇前体分子——巴卡亭Ⅲ,再通过简单的化学合成修饰,实现大规模生产。但这高度依赖于珍稀而有限的红豆杉资源,使得紫杉醇药物生产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生态破坏和耕地占用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紫杉醇的生物合成效率、开发绿色可持续的新型生产策略,以替代天然提取,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难点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紫杉醇相关研究与产业发展。特别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主导着紫杉醇的科技前沿。当前,最先进的紫杉醇前体巴卡亭Ⅲ等的提取技术、核心的红豆杉细胞生产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依然掌控在欧美制药公司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组织国内外多家单位,开展了多年攻关。研究人员从58个关键候选基因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蛋白酶。这种酶的发现与反应机制的阐明,重塑了科学界对于紫杉醇内部独特结构的分子反应机制的理解。随后,研究团队证明了巴卡亭Ⅲ分子可由9个核心基因合成,绘制出了巴卡亭Ⅲ的完整生物合成过程。以上发现突破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紫杉醇绿色可持续生物制造的关键瓶颈,将为紫杉醇合成生物学制造提供关键基因。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3年度申报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即将召开
    10月24日,科技部发布通知,将于11月9-10日召开“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3年度部市联动项目的视频答辩评审会。该项目于今年6月底正式发布申报指南,8月下旬完成申报项目的确认,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此外,港澳科研单位牵头申报的项目,分别由香港创新科技署、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按要求组织推荐。关于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3年度申报项目(部市联动)视频答辩评审会的通知各相关单位: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按照“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3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安排,定于2023年11月9-10日召开视频答辩评审会。现将评审工作安排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审工作安排1.答辩评审采取多场景视频评审方式进行。项目答辩人登录科技部视频评审会议系统进行答辩(登录网址:expert.most.gov.cn/spps/p)。答辩人原则上在项目牵头单位设置的视频答辩评审会议室参加答辩。2.评审专家在视频答辩评审会前5天可在线预览项目申报书;评审专家所提问题将在评审会前2天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匿名反馈至申报人,请及时关注。3.答辩评审时,评审专家将结合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书、答辩PPT等材料以及申报单位的答辩情况,就项目研究内容、目标设置及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研发团队及工作基础、预期成果与风险分析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审。同时也将对常规项目申请的国拨经费数进行预算评审。二、评审工作要求1.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亲自参加答辩。每个项目参加答辩人数原则上不能超过3人,且均需是项目组成员。若项目负责人不能参加答辩,可委托项目组成员代替,须出具项目申报单位盖章的证明材料,于11月7日中午12:00前将相关证明材料扫描件发送至qianyanchu@cncbd.org.cn,并将原件寄至我中心联系人处。2.项目评审按照安排的时间顺序进行答辩,请答辩人提前上线等候;非不可抗力造成的答辩人员在计划答辩时间过半仍未参加答辩,视为自动放弃。答辩过程中,项目如掉线超过20分钟,则该项目答辩暂时中止,移到当天最后一个项目重新组织答辩。3.项目PPT汇报时间15分钟,提问及回答时间30分钟,共计45分钟。请答辩人严格遵守答辩时间,若超时,将直接切入下一个项目答辩。4.项目负责人请于11月8日中午12:00前将多场景视频答辩评审诚信承诺书及答辩PPT文件发送至我中心联系人邮箱。邮件及文件名称:项目申请编号+项目负责人姓名+承诺书和PPT。5.多场景视频答辩系统使用须知、答辩日程安排及多场景视频答辩评审诚信承诺书将通过邮件通知到项目负责人或联系人。三、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曹芹,010-88225176,qianyanchu@cncbd.org.cn地址:北京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邮编:100039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3年10月24日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材料测试部)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七十三站: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材料测试部)。该中心魏若奇主任、者东梅副主任、杨勇工程师热情地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   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材料测试部)于1984 年开始筹备,1986 年正式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部设立在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的国家级检测机构,是我国化学建材行业首家国家级实验室。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权威检测机构。在此基础上,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成立了“国家高分子材料与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对高分子材料与制品的质量监督工作。目前两中心并轨运行。 中心所取得的资质   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材料测试部)成立后,陆续通过了国家CMA计量认证与CNAS实验室认可,并于1995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发的“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授权证书 2000 年被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授权为CCQS-UKAS 产品认证检验实验室。   此外,据者东梅副主任介绍,该中心还在不同行业取得了多项资质。在高分子材料行业:中心是国家高分子材料与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在石化行业:中心是石化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在塑料管材行业:中心是国家质检总局燃气压力管道安全认证指定检测单位,亚洲最大的塑料管道系统测试评价研究实验室 在装饰装修行业:中心是国家认监委3C认证指定的检测机构 在塑钢门窗和防水卷材行业:中心是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生产许可证发放检测单位 在汽车塑料行业,中心是德国大众中心实验室中国唯一合作实验室。   者东梅副主任表示,之所以通过如此多的认证,很多是被客户推动的,因为很多客户去做产品认证时,所出具的检测报告都是该中心的,所以通过一些普遍认为很难通过的国内外认证,对该中心来说,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源自于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在行业内的权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心的客户除国内外一些私人企业外,还有很多国家交通、水利、铁路、基建等政府部门的机构。”   在对外合作方面,该中心还与“国家基本有机原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现了强强联合,共同开展与我国人居环境和健康相关的化学建材产品的检测工作,开展化工原料和助剂成分分析评价工作。   2010年,中心产值达到2300万元,其中,90%以上来自对外检测业务,10%来自对内业务。中心下设7个检测实验室,包括:高分子原材料检测室、塑料管材及管件检测室、土工合成材料检测室、塑料门窗及异型材检测室、涂料-胶粘剂检测室、老化性能检测室、汽车塑料检测室,实验室仪器总值超过5000万元。其中,“高分子原材料检测室”和“塑料管材及管件检测室”为中心特色实验室,并在该领域确立了全国权威检测地位。   高分子原材料检测室:专业从事塑料原材料及相关制品检测的国家级实验室,是国内目前检测手段最为齐全、最具权威性和专业化的材料评价实验室之一,多年来一直得到国家科技部、中石化以及北京化工研究院的重点支持。主要检测产品包括:通用塑料、工程(改性)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泡沫塑料、橡胶等。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电学性能、阻燃(防火)性能、耐化学性能等。 从左至右:PerkinElmer公司DSC8000型、Pyris1型、Diamond型差示扫描量热仪 德国NETZSCH热分析仪(左)和日本京都电子QTM-500快速导热系数测定仪(右) 日本YASUDA公司热变形试验机 中心与德国Zwick公司的合作实验室:Zwick Z020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左)、Zwick HIT25P 新摆锤冲击试验机(中上)、Zwick 4106型熔融指数仪(右上)、实验室整体布局(右下) Zwick 010双向拉伸全自动材料试验机(据悉,亚洲仅此一台) 各种材料测试用的硬度计 德国GOETTFERT公司MI-4熔融指数仪(左)和美国TINIUS OISEN熔融指数测试仪(右)   塑料管材及管件检测室:亚洲规模最大的塑料管道综合检测评价实验室,国内唯一可以进行管材专用料长期静液压强度分级和寿命预测的实验室。主要承检产品包括:各类承压管道(给水用PE管道、燃气用PE管道、冷热水用PP管道、工业用PVC管道、金属-塑料复合管、输油管道等)和各类非承压管道(各类PVC排水管、排水排污用波纹管、缠绕管、各种套管和护套管等)。 管材测试控制中心 测试管材用的试验箱   土工合成材料检测室:国内外权威的土工合成材料检测机构,为国内外土工合成材料生产企业和用户提供了优质的检测服务。主要检测产品包括:聚乙烯土工膜、PVC土工膜、EVA土工膜、土工布、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网格、土工复合材料、膨润土垫等。 土工合成试验室一角   塑料门窗及异型材检测室:专业从事塑料异型材、门窗、幕墙、建筑节能等产品检测的国家级实验室,在国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检测的产品包括:PVC门窗型材及护栏、铝合金型材、整门整窗及五金配件、建筑幕墙、门窗及汽车用密封条、保温隔热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装饰材料、木塑制品、PVC地板革、地板砖及板材等。 德国KS公司门窗三性试验机(左) 和丹麦Hammel公司B50落锤冲击试验机 (右)   涂料-胶粘剂检测室:国家认监委3C认证指定检测实验室。检测产品主要包括:建筑内外墙涂料、水性及溶剂型木器涂料、各种汽车用面漆及底漆、防腐涂料及环氧涂料、防水涂料、建筑用腻子、底漆和各种建筑用胶粘剂。此外,该检测室还提供建筑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和评价服务。 涂料-胶粘剂检测室(一) 安捷伦的6890N-5975B气质联用仪(左)和7890A气相色谱仪(右) 梅特勒-托利多DL39卡尔费休库仑法水分滴定仪 涂料-胶粘剂检测室(二)   老化性能检测室:专业从事高分子材料和建筑材料的各种老化性能测试与评价。检测的主要项目包括:氙灯人工气候老化、紫外荧光老化、盐雾老化、臭氧老化、热老化、湿热老化、低温性能评价、高低温循环老化等。 Atlas公司Ci 5000氙灯老化试验箱(左) Q-panel公司QUV紫外老化试验箱(右) Q-panel公司Q-FOG盐雾老化试验箱(左) 热老化实验室一角(右)   汽车塑料检测室:国内各大汽车公司认可检测报告的实验室,可以按照汽车行业标准及国内各大汽车公司企业标准承检、分析各种车用高分子材料、汽车漆及塑料零部件的力学、老化、电学、热学、物化、光学、阻燃、流变等性能,并开展了汽车内饰和车内空气的环保检测。此外,中心和德国大众中心实验室建立起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中心在开展检测业务的同时,每年定期会开展培训班,依托中心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较深入的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   在业务拓展方面,魏若奇主任表示,中心的发展目的也很明确,不会为增加产值而盲目拓展业务范围,但会向纵深发展,发展一些高端检测技术服务,“做别人不能做的技术服务,在化学建筑材料测试领域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性与权威性。”   在仪器采购方面,魏若奇主任表示,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高效快速和准确,以及便于和国外检测中心的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中心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仪器和设备。   除了购买一些国内外仪器设备外,针对某些特殊试验要求,中心自己也研制了部分仪器,并申请了专利。不过,魏若奇主任认为,如果将中心仪器产业化,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并且,会与一些仪器供应商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影响中心与仪器厂商间的合作。“中心只有准确定位,界限清晰,专心做自己本职工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魏若奇主任表示,中心将本着公正、科学、准确、规范、高效的质量方针,以第三方公正地位竭诚地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与魏若奇主任(左三)、者东梅副主任(左二)、杨勇工程师(右一)合影
  • 上海有机所等在高活性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发现新自抗性机制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GyrI-like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与真核生物中,并被注释为小分子结合蛋白。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功利课题组与周佳海课题组以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袁曙光合作,以抗肿瘤抗生素谷田霉素(YTM)和CC-1065为研究对象,报道了GyrI-like家族的一个亚家族蛋白具有水解YTM和CC-1065环丙基的特性,且这类酶能够赋予微生物对YTM和CC-1065的抗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通讯》( i Nat.Commun. /i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1508-1)。 /p p   谷田霉素家族化合物是一类来源于微生物、含有环丙烷药效团的高活性天然产物,目前包括YTM、CC-1065和多卡霉素。这些化合物主要是对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进行烷基化修饰,从而达到杀死细胞的目的(IC50为pM级)。唐功利课题组长期以来致力于谷田霉素家族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此次发现是继克隆了YTM和 CC-1065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以及揭示 DNA 糖苷酶 YtkR2开启DNA修复机制以来取得的又一突破。 /p p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21135641665077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uepic/87622366-468a-46b7-99e7-63c86a5108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GyrI-like家族环丙基水解酶赋予微生物对YTM和CC-1065的抗性 /p
  • 液相色谱法测定液态油脂中四种合成抗氧化剂 ——样品预处理专用方法包
    食品合成抗氧化剂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相关的样品预处理技术成为了合成抗氧化剂检测的关键。油脂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对C18高效液相色谱柱有极强的吸附堵塞作用,同时对气相色谱的进样口也有一定的污染和堵塞,所以如何高效、可靠和方便地从油脂样品中将各种油溶性的合成抗氧化剂分离提取,并尽可能的降低共萃取的油脂成分,就成为其检测成败的关键因素。月旭科技自主研发的食品中合成抗氧化剂样品预处理专用方法包,不仅操作简便,且能得到很好地回收率。今天主要介绍一下适用于液相色谱检测液态油脂的方法包AL-1。‍AL-1方法包技术优势操作简便:主要操作类似于QuEChERS,无需多次液液萃取等繁琐操作;成本低:无需昂贵的仪器和耗材,仅需多管涡旋振荡器和离心机;效率高:单次操作仅需25-30min,且可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预处理;安全环保:每个样品所需有机溶剂不到15mL;回收率好:回收率在80-100%;稳定性好:一般PG、TBHQ、BHA和BHT各自回收率的重复性RSD<5%;净化效果好:能去除99.5%以上的油脂,可有效防止污染和堵塞液相色谱柱。操作步骤产品组成‍油脂溶解液‍提取吸附管抗氧化剂提取液净化吸附管注意事项● 仅用于液相色谱检测;● 仅限于液态油脂(常温)的检测;● 若油脂试样的含水量较高(≥0.2%),须先脱水;● 若油脂试样中有不溶性固体杂质,须先除杂;● 不适用于乳化体系油脂试样;● 抗氧化剂提取液不可进行任何的浓缩操作;● 10℃-25℃的避光、干燥、通风环境中,按照有机试剂的要求密闭储存,并防止受潮;● 产品在密封时,保质期9个月;● 使用完毕后,废液需统一收集、合规处置。
  • 流动合成仪搭配反应器合成“肽”Easy了!
    近日(1月26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司美格鲁肽片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司美格鲁肽片是一款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GLP-1RA),它的出现打破了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或每周需要接受GLP-1RA注射的格局,为他们控制血糖提供了侵入性更小的便捷治疗选择。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药监局官网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与合成什么是多肽药物?多肽药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通常由10~10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相对于小分子和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和特异性,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内分泌和代谢领域。多肽药物备受医药行业关注全球已有80多种多肽药物上市。GLP-1目前在医药行业可谓备受瞩目,犹如当下备受欢迎的“炸子鸡”。一方面,GLP-1受体激动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市场认可,甚至在2023年超越了胰岛素,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流药物;另一方面,GLP-1受体激动剂在减肥市场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焦点。多肽药物的合成方法尽管技术进步推动了多肽药物的发展,但人工合成的复杂性逐年增加。多肽合成主要采用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 生物合成法包括天然提取法、酶解法、发酵法和基因重组法。然而,工艺开发大多周期长,粗产品收率低;● 肽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化学途径合成,液相和固相均可,可以批量生产也可以流动合成。流动合成相对于批量方法的优势在于在线光谱监测、高效混合以及对物理参数的精确控制,从而限制副反应的发生。 资料来源:Chemical Reviews,平安证券研究所Vapourtec固相肽合成方案自2017年以来,Vapourtec一直致力于开发受控可变床流动反应器(VBFR),可容纳树脂生长,减少机械损伤,提高偶联和去保护效率。该反应器实时生成内联数据,支持即时调整合成过程,如通过双重偶联提升肽质量和产量。实时监测密度并自动调整填充床,0.5ul分辨率监测体积变化。目前,VBFR反应器在肽和寡糖合成研究中已取得成功! Vapourtec R系列流动合成仪搭配VBFR[1]本文展示了Vapourtec R系列流动合成仪的能力,该系统配备了一种新型流动反应器——可变床流动反应器,用于进行连续流动的固相肽合成。通过选择治疗糖尿病的30氨基酸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优化树脂活性位点与泵送的试剂之间的接触表面,保持固体介质的持续填充,实现了更高效的合成。可变床流动反应器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溶剂用量,还确保了更高的合成效率。整体方案下,GLP-1 30氨基酸的粗品纯度在不到5小时内达到了82%。方案详情与结论GLP-1是一种30个氨基酸的激素,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合成中,ChemMatrix树脂被广泛用于保持肽溶解,有助于试剂扩散。该树脂适用于复杂肽合成,因仅由聚乙二醇(PEG)链组成。其相对两亲性使其在化学和机械上稳定,提供比聚苯乙烯树脂更好的性能。SPPS协议已适应两种树脂,确保合成挑战性肽(如GLP-1)具有高粗品纯度和产量。 用于GLP-1的R-Series示意图主要的R2C+泵用于自动加载样品环的自动进样器,传递偶联试剂。次要的R2C+泵传递去保护溶液。VBFR在R4加热模块中设置。双核反应器将去保护和偶联反应器放在一个反应器芯片中。氨基酸在1.6ml反应器体积中活化,哌嗪在0.8ml反应器体积中预热。两个输出连接到VBFR反应器底部。使用SF-10泵作为主动BPR,系统压力保持不变。聚四氟乙烯过滤器确保树脂在VBFR中保持。Vapourtec的扩散板确保试剂均匀流过过滤器。Vapourtec 采用CF-SPPS反应协议,适用于0.08-0.11 mmol规模。VBFR-SPPS使用Dual-CoreTM PFA管反应器和VBFR反应器,装载200 mg树脂。通过流动DMF,使树脂膨胀到1.4ml/min,加热至80℃。系统压力为2.5bar。CF-SPPS方案A和B包括去保护和偶联步骤,采用不同参数。最后,通过DMF、DCM、MeOH洗涤,TFA裂解,分离肽,使用HPLC和质谱分析。典型循环中,VBFR体积在去保护和偶联过程中相应调整。结论流动化学在手工操作、反应速率和转化率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批量SPPS(固相合成)路径具有多重优势。使用流动化学,GLP-1已经成功在不到5小时的时间内合成,只需少于1升的DMF(二甲基甲酰胺),通过HOBt和DIC激活。最终产物的原始纯度超过82%,产率为71%。总结在整个合成过程中,控制树脂的填充密度至关重要。可见,VBFR在合成困难序列时非常有优势,获得的宝贵数据将为工艺科学家提供指导,对于合成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数据。VBFR反应器特点玻璃、聚四氟乙烯(PTFE)、氟聚合物(PFA)和卡尔莱兹(Kalrez)材质与强酸碱有抗腐蚀性;全自动体积变化;可加热和冷却,温度范围:-20℃~150℃;工作体积范围从0.3ml到20ml;有三种规格可选:6.6mm、10mm和15mm孔径的反应器;体积变化测量分辨率为0.5微升(6.6mm孔径反应器);最大工作压力为20bar(6.6mm孔径反应器);VBFR可以与Vapourtec的R-Series软件接口,体积变化可被记录和图表化。Vapourtec VBFR应用领域 在连续流中使用异质试剂(例如有机金属试剂的形成);在易于膨胀的支持体上使用固定的异质催化剂(例如聚苯乙烯树脂);固相合成;捕获和释放的纯化;肽合成(本文中已展示);寡核苷酸合成;糖基组装。如果你对上述产品或方案感兴趣,欢迎随时联系德祥科技,可拨打热线400-006-9696或点击在线咨询。[1]SLETTEN E T, NUNO M, GUTHRIE D, et al. Real-time monitoring of solid-phase peptide synthesis using a variable bed flow reactor [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9, 55(97): 14598-601.Vapourtec英国Vapourtec是德祥集团资深合作伙伴之一。Vapourtec成立于 2003年,已有20年生产经验。Vapourtec 作为专业生产流动化学系统的厂家,一直致力生产实验室级别的流动化学系统的研发生产。Vapourtec设计和生产流动化学合成系统持续领先于市场,提供了新的连续化学合成能力,并且始终保持着技术兼容性,从而使得即使最早期的用户仍可利用最新技术发展提供的优势。目前已经Vapourtec流动合成仪证明有效的反应包括:硝化、氧化、还原、偶合、重排、酰胺化、溴化、加氢等。广泛适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有机光电材料,有机磁性材料,纳米材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中间体和其它特种助剂。德祥科技德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在越南、广州、上海、北京设立分公司。主要服务于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在亚太地区有27个办事处和销售网点,5个维修中心和2个样机实验室。30多年来,德祥一直深耕于科学仪器行业,主营产品有实验室分析仪器、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致力于为新老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公司业务包含仪器代理,维修售后,实验室咨询与规划,CRO冻干工艺开发服务以及自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检验机构及知名企业保持密切合作,服务客户覆盖制药、医疗、商业实验室、工业、环保、石化、食品饮料和电子等各个行业及领域。2009至2021年间,德祥先后荣获了“最具影响力经销商”、“年度最佳代理商“、”年度最高销售奖“等殊荣。我们始终秉承诚信经营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优秀的科学仪器供应商,为此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始终相信,每一天都在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 北京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强化合成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布局
    3月26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三医”联动协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做好创新药、创新器械研产用全流程服务,打通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入院应用等方面堵点。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持续用好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全力抓好医药健康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科创企业等服务工作,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京落地发展。要完善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加强统筹调度、督促落实,优化目标体系,健全项目调度机制,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方式推动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确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地实施。
  • 公益课预告|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基于流动化学迅猛发展起来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合成化学设备及微化工技术正让传统实验室工作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合成化学向小型化、智能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应用流动化学技术成为现阶段科研工作者寻求创新的技术突破口。在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合成化学中,通常要经过合成路线设计和筛选、工艺优化(选择工艺简单和收率较高的合成条件)、中试和放大批量生产几个典型的阶段。如何设计和筛选合理的合成路线是开展合成化学研究的开始工作,也是最重要和最耗时的步骤,需要反复试验调整方案。使用传统的合成化学方式,在每一个阶段都费时费力,对科研工作者的体力、脑力和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如何进行工艺优化,选择好的反应条件,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收率,对后续的中试和生产放大至关重要。理论上,筛选的反应越多,那么得到良好条件和良好产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试剂和金钱,实际应用中很难找到良好反应条件和收率。进行至放大批量生产阶段时,传统合成化学研究中,在得到优化反应条件后,必须经过中试才能实现最终的生产放大,期间还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转化风险高,但如今在制药领域,基于微反应技术的连续流动合成方法依据数量放大原则,可以省掉中试步骤,直接实现从小试到生产放大。流动化学对传统化学合成是一种创新性方法,与经典的药物合成工艺结合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前景,快速交换的合成反应中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为了帮助制药、化工企业抓住关键技术,欧世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到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孙铁民,讲解如何攻克及解决小试中试放大技术与工艺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困惑和普遍问题,进而助推产业升级。孙铁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抗结核药物和降血糖药物设计与活性研究,手性药物的工业化研究,计算化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已经与医药企业开发数十个品种并实现产业化。孙铁民教授将分享如何利用流动化学技术,进行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如何解决药物合成工艺的技术问题;如何实现从传统控制反应活性中间体,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反应;如何通过微流控的药物合成工艺向流动化学合成工艺的转化问题,加速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和开发… … 热点问题。微反应流动化学技术云上公益课堂由欧世盛科技冠名,联合国药励展在API制药家线上学习平台推出,新一期课程将于6月6日上线,欢迎扫码报名。课程名称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课程时间6月6日 19:30课程目录01如何利用流动化学技术,进行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02如何解决药物合成工艺的技术问题03如何实现从传统控制反应活性中间体,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反应04如何通过微流控的药物合成工艺向流动化学合成工艺的转化问题05如何加速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的应用和开发课程讲师孙铁民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讲师简介● 孙铁民,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制药工程专业)等荣誉;●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药物化学》负责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药物化学》及国家精品课程《药学概论》《化学制药工艺学》主要完成人;● 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一等奖等奖项;●《中国药物化学》,《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和《中南药学》等杂志副主编;● 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2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20余名;● 近10年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其中SCI 60余篇;● 曾主持“十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 孙铁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抗结核药物和降血糖药物设计与活性研究,手性药物的工业化研究,计算化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已经与医药企业开发数十个品种并实现产业化。
  • 新冠抗体研发新突破!华深智药与清华团队通力合作
    近日,AI制药公司华深智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深智药”)、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宣布,通过人工智能抗体平台,三方合作在新冠抗体设计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计出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的新冠抗体,并为新一代抗体药物的研发开创了全新的路径和范式。  自2021年8月开始,华深智药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团队及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智慧医疗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AI抗体设计平台Helixon Design,对现有抗体开展了系统设计和优化。通过综合分析抗体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在原子水平的相互作用,结合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大数据提炼,合作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设计、合成、评估和再优化的全链条闭环程序,研制出了全新的新冠特效中和抗体。该抗体对新冠病毒原始株和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德尔塔等突变株具备高效和广谱的中和效果,抗病毒能力达到或超越目前已经获得紧急批准使用的新冠抗体。HelixonDesign 人工智能抗体设计平台 Helixon Design平台不仅能对新冠病毒变异株快速响应,同时开展多个靶点设计与优化,生成有针对性的广谱中和抗体,并能随着新冠病毒的突变快速随动,生成新的抗体设计。这一平台还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同时优化抗体稳定性、溶解性、亲和力等多个参数,在成药性上对抗体候选进行评估,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并提高了研发成功率。科研团队合影 华深智药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孵化,创始人彭健博士是世界知名的计算生物学专家,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系及医学院终身教授,计算生物领域最高奖项ISCB Overton Prize唯一华人得主。  目前,华深智药正利用Helixon Design平台开展多款新一代抗病毒中和抗体及其他大分子药物研发。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张亚勤院长表示:“AI制药是全球AI科研和产业关注的热点,新冠病毒的流行给全世界带来新的挑战,华深智药和清华大学团队通力合作,在短时间内开发出AI抗体设计平台Helixon Design,并设计出世界领先的广谱新冠中和抗体,是继AlphaFold2之后AI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突破。”
  • 加快上海市质检中心建设,构筑高端检验检测新优势
    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三部门联合发文,批准筹建上海市关键陶瓷材料与器件质检中心、上海市医疗机器人质检中心、上海市绿色土工合成材料质检中心、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及智能终端质检中心、上海市民用航空装备质检中心、上海市液流电池储能质检中心等6个上海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并于6月4日“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上举行授牌仪式。上海市质检中心以产业需求牵引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为手段,强化产业支撑力、科技创新力、服务保障力及平台带动力,促进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垒实“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底座。建设陶瓷材料多维度分析测试表征服务上海市关键陶瓷材料与器件质检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建,凭借其在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无机涂层、以及晶体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优势,以及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在材料制备工艺-显微结构、成分等表征-性能测试等方法的技术优势,重点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中先进材料的检验检测需求。中心整合了上海硅酸盐所的无机材料分析测试装备和人才资源,可在显微结构、力学、热学、化学等多个维度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产业提供全面和深度分析测试表征服务,建设集“材料表征—性能评价—设备研制—标准制订”于一体的技术先进、系统全面的综合性专业质检中心,为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关键陶瓷材料检测场景加速医疗机器人检测技术迭代上海市医疗机器人质检中心依托由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承建。重点开展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包括康复、评定、代偿和缓解用)以及超声诊断等其他医疗机器人设备及核心部件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覆盖相关产品的性能、电气安全、电磁兼容、可靠性、可用性、材料理化以及生物安全等各检验检测领域。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需求,加快补齐医疗机器人质量评价服务在检测方法、检测装备和交叉领域覆盖等方面的短板。针对各类医疗机器人设备及核心部件,建立检测技术平台,深化科研探索,推进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心将持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帮助更多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特别是上海企业,加速跨过医疗机器人的行业“门槛”,不断精进产品品质,满足国民安全用械的需求。医疗机器人检测场景提升绿色土工合成材料智能化检测水平上海市绿色土工合成材料质检中心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针对材料特性与工程适配性的检测需求,中心围绕测试方法与装备研发、标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数字化实践等环节,以助力产业迭代、服务工程应用为导向,攻克水力学性能“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技术难题。旨在推进“高强、高精、高难”智能化检测能力建设,搭建产业优化升级“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检测机构、科研院校、生产企业、工程设计建设单位提供全方面支持,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保障产业链条高水平健康发展。绿色土工合成材料检测场景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多场景检测平台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及智能终端质检中心由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进行承建。中心以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推动移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测试研究、检测服务、仪器共享等为抓手,以先进设备和技术设施为基础。牵头行业产学研用机构,攻克面向用户感知度的网络测试评价关键技术,制定全国首个基于用户感知的5g网络测试标准,开发多场景测试前台,形成“随申测”等系列产品,构建可复制、可推广、满足跨运营商网络测评需求的应用体系,实现网络人人可测、随时可测、实时感知,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下一步,中心将紧跟移动通信网络和智能终端发展的热点、焦点和痛点,响应上海未来产业布局需求,提升移动通信产品检测和公共服务能力,融入并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催化剂”,促进本市移动通信产业的优化升级。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检测场景搭建新兴航空装备全产业链检测体系上海市民用航空装备质检中心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承建。立足于民用航空装备产业,可开展虚拟集成试验验证、物理集成试验验证等飞机级,飞机结构与运动机构、飞控、液压、航电、电气等系统级的材料力学性能、航空材料燃烧性能、高低温性能、emc等材料和环境可靠性方面检验检测工作。中心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成了一批如地面动力学平台、天空光环境等国际一流,工程模拟器、航电系统综合试验台等国内领先的民用飞机试验验证平台。支撑了arj21、c919、c929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民用航空装备检验检测经验,形成了民用航空装备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中心将推动航空装备检测标准体系向低空飞行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装备延伸,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高端装备产业提升。民用航空装备检测场景助推长时电化学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上海市液流电池储能质检中心由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聚焦液流电池储能领域,为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单电池、电堆及储能系统提供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将继续向液流电池储能上下游供应链端和产品应用端扩展,针对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关键组器件的技术升级以及电站系统的现场评估等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测试技术持续加大专业设备和技术方法的研发力度,解决困扰产业链质量管控和认证实施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国内领先、兼具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助力长时电化学储能技术和产品在我国的商业应用和推广。液流电池检测场景
  • 我国纺织行业今年将制修订400多项标准
    “今年上半年我们协会已经完成92项国家标准的报批工作,全年将至少制修订414项国家标准。”7月7日,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获悉。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孙锡敏介绍,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完成的92项国家标准中,涵盖105项国家标准计划。加上2006年和2007年已完成并经国家标准委审批发布的40项标准,已累计完成145项计划。   根据国家标准委下达的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计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归口管理并应于2008年完成的国家标准项目共414项,其中应于5月中旬完成报批的15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年初向所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作了全面部署,根据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提出了“质量、时间和采标率”三方面的工作要求,力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标准报批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完成报批的92项国家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涉及领域广。在报批的92项标准中,涉及棉、毛、麻、丝、针织、化纤、服装、纺机、土工合成材料等多个专业领域和多个产品类别 二是标准类别多。上报的标准中,基础标准15项,试验方法标准50项,大类产品标准27项 三是新制定了一批重要标准。如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抗菌性能的评价、静电性能的评定、婴幼儿服装用人体测量的部位与方法,以及专业运动服装和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规范等10项标准,均为新制定项目,解决了标准缺失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是大批标龄较长的标准得到修订。如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纺织品维护标签规范、羊毛含酸碱量的测定、黄麻纱线等17项标准,是对上世纪80年代颁布的标准进行的修订,标龄最长的已超过20年。棉本色纱线、棉本色布、棉印染布、涤纶、粘胶短纤维、长丝及其配套检测方法、衬衫等54项标准是对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标准进行的修订。通过修订,解决了标准老化、标龄过长、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提高了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五是注重采用国标标准。纺织品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土工合成材料现场鉴别标识、纺织品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测定等9项标准等同采用了ISO国际标准或欧盟标准,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等21项标准修改采用了ISO国际标准,其他均非等效采用或参考了BISFA、美国或欧盟标准,通过采标,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了我国国家标准的国际适应性。   今年下半年,纺织行业还将完成国家标准项目200多项,纺织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将取得重要进展。
  • 正式申报| 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
    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管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将进入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填报阶段。要求申报单位须遵循生物安全及伦理相关法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应遵守《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须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以下是通知原文: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管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将进入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填报阶段。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项目正式申报书填报要求 项目正式申报书是对预申报书的细化,在基本信息及核心内容方面应与之保持一致,具体要求如下。 1.不允许修改的内容 (1)项目负责人、课题(任务)负责人。 (2)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已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 (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 (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 2.不允许降低或大幅调整的内容 (1)考核指标不能降低,但需进一步细化。 (2)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但需进一步细化。如需增加研究内容,应提交说明作为附件。 (3)承诺的配套条件不能降低。 (4)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3.完善研究人员及参与单位 项目牵头单位应在已有项目(课题/任务)负责人基础上,补充其他研究人员。按照指南要求,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请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进行核查。项目牵头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 项目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1年6月30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4.须遵循的生物安全及伦理相关法规 相关单位应建立资质合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科研活动加强审查和监管;科研人员应自觉接受伦理审查和监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应遵守《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须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5.需提交的附件材料 (1)按照指南要求提供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和科学数据汇交承诺书(格式见附件)。 (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参加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 (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应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 (4)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有效聘用证明。 二、项目预算编报有关要求 1.预算编制总体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算编报指南》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要求真实、全面和客观。各课题预算应根据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 2.预算编报组织工作 项目和课题预算编制的责任主体分别是项目申报单位和课题牵头单位。项目申报单位组织各课题牵头单位以课题为单元编制预算,课题牵头单位根据任务分解情况,组织各参与单位共同编制本课题预算。各课题预算汇总形成项目预算。项目申报单位负责审核、汇总、提交项目预算申报材料,课题牵头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对本课题预算的真实性负责。 3.预算编制注意事项 直接经费各科目预算均无比例限制,各项目(课题)应实事求是进行测算;对于个性化且经费需求大的支出,需进行重点说明;对于课题有多家参与单位,以课题整体为单元编制预算,无需编制各参与单位的具体科目预算;间接经费以课题为单位,按规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整体汇总。 4.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有关要求按照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管理有关试点方案的通知》(国科资函〔2019〕35号)要求,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单位可实行简化预算编制。一是《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9〕4号)确定的63家试点单位。二是其作为课题承担单位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具体简化预算编制要求详见预算填报系统提示。 三、网上填报程序及要求 1.网上填报 本次申报试行无纸化申请,请各申报单位严格遵循国家、地方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运用视频会议、线上办公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组建研发团队,减少人员聚集,通过国科管系统(http://service.most.gov.cn),下载项目申报书格式,按要求填报正式项目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选择“项目申报”中的“新项目申请”进行网上填报。生物中心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生物中心将根据情况通知补交。 项目申报单位审核汇总各课题预算,确认无误后,通过国科管系统提交。项目登录密码由项目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分配。项目单位科研部门以单位管理员用户登录,为本单位项目分配密码。未在国科管系统中注册备案的单位请及时拨打技术咨询电话联系。 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 预算编制咨询电话:010-68266623、6209 2.组织推荐 正式申报书填报不需原推荐单位推荐提交。 3.网络填报的受理时间 2021年6月8日至2021年7月7日17:00。 4.联系人及咨询电话 曹芹 010-88225176 科学数据汇交承诺书.doc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1年6月8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