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态环境遥感

仪器信息网生态环境遥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生态环境遥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生态环境遥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生态环境遥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生态环境遥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生态环境遥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生态环境遥感相关的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遥感相关的资讯

  • 关于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
    p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76cc0457-6486-474f-a147-12d8ef65c82a.jpg" title="关于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jpg" alt="关于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jpg" width="663" height="78"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663px height: 78px "//pp  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局),济南市环境保护局、运城市生态环境局,卫星环境应用中心:/pp  为落实我部统一行使生态环境监管的职责和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改革座谈会要求,加快构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估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现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探索推动构建国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为全国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提供示范经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p  一、试点范围/pp  根据已有工作基础,兼顾地域性代表情况,本着自愿的原则,确定在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陕西、甘肃、青海等8个省(区、市)和山东济南、江苏泰州、山西运城等3个地级市开展试点工作。/pp  二、试点时间/pp  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pp  三、试点内容/pp  (一)水环境遥感监测。包括饮用水水源地、黑臭水体、湖库蓝藻水华和营养状况、海洋赤潮和溢油等遥感监测。/pp  (二)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包括秸秆焚烧、颗粒物、污染气体、大气网格等遥感监测,开展地方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遥感监测。/pp  (三)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估。包括生态功能、生态服务、生态结构等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估。/pp  (四)土壤环境遥感监测。包括开展土壤污染源监管、未利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固体废物堆存场地、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面源污染等遥感监测。/pp  (五)核安全、环评规划遥感监测。包括核电厂厂址、核电厂规划限制区、核电厂温排水等核安全遥感监测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pp  (六)生态环境执法、应急遥感监测。包括环境违法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遥感监测。/pp  四、试点成果/pp  (一)方法模型方面。在大气、水、土壤、生态等方面建立适用于不同区域尺度的方法模型,形成系列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pp  (二)专题产品方面。在生态状况、秸秆焚烧、区域灰霾、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核电站温排水、固废堆放等方面形成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专题产品。/pp  (三)标准规范方面。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专题产品中较成熟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推动转化形成标准规范,引领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开展遥感监测与应用。/pp  (四)能力建设方面。建立6-8个生态环境遥感应用基地,争取申报1-2个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pp  (五)人才培养方面。培养40-60名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骨干,探索形成人才交流机制。/pp  (六)科学研究方面。申报2-3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相关科研项目,探索形成数据共享机制。/pp  五、工作要求/pp  (一)职责分工/pp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由生态环境监测司统一组织,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各相关试点地区按照试点目的和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试点方案,有侧重地选择不同领域开展试点工作。/pp  (二)组织保障/pp  各试点地区应加强组织协调,强化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将试点工作纳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专人负责本项工作,并明确试点工作联络员,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pp  (三)信息和成果报送/pp  各试点地区在试点工作开展1个月内将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和试点方案报送我部。试点期间,每年12月底向我部报送阶段工作进展。试点结束后,及时向我部报送工作总结和试点成果。/pp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吴迪/pp  电话:(010)66103173/pp  联系人: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赵少华/pp  电话:(010)58311525/pp  传真:(010)58311501/pp  附件:img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a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3/attachment/fb050406-1939-4d24-97e5-2c74b0450a05.doc" target="_self" title="W020190306368618564382.doc" textvalue="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联系人信息表.doc"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工作联系人信息表.doc/span/a/pp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pp  2019年2月28日/pp  抄送:泰州市人民政府。/p
  • 理加联合参加第二十四届生态环境遥感论坛
    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指导,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生态环境遥感分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届生态环境遥感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2022年7月15-17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天骏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遥感助力生态文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举行,共有近百人参与。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监事长赵启发、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生态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鸿雁、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生态环境遥感分会顾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前分会理事长丁树柏、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生态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刘善军、王岩松、刘廷、侯鹏、杨景荣等以及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生态环境遥感分会秘书长刘雪萍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论坛吸引了生态环境遥感领域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参与,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生态环境部卫星应用环境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航天五院508 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南京生态环境研究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内蒙古遥感中心、广西遥感学会、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等单位。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在会场设立产品与技术服务咨询台。与会期间以海报的形式向与会学者展示国内外生态遥感仪器,并对仪器进行讲解,展示操作技巧,分享应用案例,博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本次会议为生态环境遥感相关领域专家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探讨平台,加强了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结合,旨在提升生态环境遥感领域的科研水平。作为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理加联合会努力提升自身水平,一如既往为科研用户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更专业的技术支持,更完善的售后及运维服务。
  •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930.00万元采购生态环境遥感
    详细信息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8-12 中小微企业融资申请 项目概况 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9月0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焦采招标采购-2022-53 2、项目名称: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 3、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4、预算金额:9,300,000.00元 最高限价:9300000元 序号 包号 包名称 包预算(元) 包最高限价(元) 1 焦公资采购F2022-140号-1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 9300000 9300000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为全面提升焦作市大气环境监测监管能力,针对焦作市大气污染特点,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等,开展基于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气象等多源数据的大数据监测与融合能力建设,搭建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平台,并形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空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大气污染变化监测、污染源核查、靶向治理与效果评估等提供全方位数据及平台支持。该项目要和国家“一市一策”O3研究项目有机融合,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控及工业集聚区大气监测点位现有数据。(详见招标文件第三部分) 6、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 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 二、申请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 /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供应商无行贿犯罪档案记录(开标当日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信息);3.2按照《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的要求,根据开标当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的信息,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拒绝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同时对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进行打印存档;3.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出具承诺函和《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的与本单位存在有控股、管理关系的具体情况网页截图,加盖供应商单位公章(http://www.gsxt.gov.cn/index.html)。 备注:以上第3.1条和第3.2条由采购代理机构提供查询结果。 三、获取招标文件 1.时间:2022年08月15日 至 2022年08月19日,每天上午08: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3.方式:本项目采用电子开评标(不见面开标),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登陆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交易平台”栏目下载招标文件。 4.售价:0元 四、投标截止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2年09月0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 2.地点: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见面开标一号机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2年09月0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 2.地点: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见面开标一号机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 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____》、《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焦作市政府采购网》、《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发布, 招标公告期限为五个工作日 。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本项目执行促进中小企业和监狱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2.《投标单位操作手册及视频》和新点投标文件制作软件请到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公共服务”——“下载专区”栏目下载。3.请各投标人提前办理CA数字证书,并学习电子投标文件制作。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须使用CA数字证书上传。为防止网络拥堵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上传,请各投标人提前上传,因未能及时上传导致投标失败的责任由投标人自行承担。4.按要求进行网上获取并下载招标文件,凡未在规定时间内获取招标文件者视为无效标。5.平台统一技术服务电话为:400-998-0000,服务QQ:4008503300,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7:30(北京时间)。6.获取招标文件后,请下载并安装最新版本投标文件制作工具,制作电子投标文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上传加密的投标文件。供应商未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完成上传的,视为逾期送达,焦作市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将拒绝接收。7.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交易的模式,开标当日,供应商无需到现场参加开标会议,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登录“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等。因供应商原因未能解密或解密失败的将被拒绝。详见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公共服务-下载专区《投标单位操作手册及视频》。除电子投标文件外,投标时不再接受任何纸质文件、资料等。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焦作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人民路999号 联系人:岳先生 联系方式:0391-299062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汇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新园西路璟都苑7-1号临街门面房 联系人:路女士 联系方式:1583713127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岳先生 联系方式:0391-2990622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生态环境遥感 开标时间:2022-09-05 09:00 预算金额:930.00万元 采购单位:焦作市生态环境局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汇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8-12 中小微企业融资申请 项目概况 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9月0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焦采招标采购-2022-53 2、项目名称: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 3、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4、预算金额:9,300,000.00元 最高限价:9300000元 序号 包号 包名称 包预算(元) 包最高限价(元) 1 焦公资采购F2022-140号-1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焦作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慧监测监管平台项目 9300000 9300000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为全面提升焦作市大气环境监测监管能力,针对焦作市大气污染特点,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等,开展基于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气象等多源数据的大数据监测与融合能力建设,搭建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平台,并形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空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大气污染变化监测、污染源核查、靶向治理与效果评估等提供全方位数据及平台支持。该项目要和国家“一市一策”O3研究项目有机融合,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控及工业集聚区大气监测点位现有数据。(详见招标文件第三部分) 6、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 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 二、申请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 /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供应商无行贿犯罪档案记录(开标当日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信息);3.2按照《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的要求,根据开标当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的信息,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拒绝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同时对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进行打印存档;3.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出具承诺函和《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的与本单位存在有控股、管理关系的具体情况网页截图,加盖供应商单位公章(http://www.gsxt.gov.cn/index.html)。 备注:以上第3.1条和第3.2条由采购代理机构提供查询结果。 三、获取招标文件 1.时间:2022年08月15日 至 2022年08月19日,每天上午08: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3.方式:本项目采用电子开评标(不见面开标),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登陆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交易平台”栏目下载招标文件。 4.售价:0元 四、投标截止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2年09月0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 2.地点: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见面开标一号机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2年09月05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 2.地点: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见面开标一号机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 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____》、《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焦作市政府采购网》、《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发布, 招标公告期限为五个工作日 。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本项目执行促进中小企业和监狱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2.《投标单位操作手册及视频》和新点投标文件制作软件请到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公共服务”——“下载专区”栏目下载。3.请各投标人提前办理CA数字证书,并学习电子投标文件制作。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须使用CA数字证书上传。为防止网络拥堵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上传,请各投标人提前上传,因未能及时上传导致投标失败的责任由投标人自行承担。4.按要求进行网上获取并下载招标文件,凡未在规定时间内获取招标文件者视为无效标。5.平台统一技术服务电话为:400-998-0000,服务QQ:4008503300,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7:30(北京时间)。6.获取招标文件后,请下载并安装最新版本投标文件制作工具,制作电子投标文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上传加密的投标文件。供应商未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完成上传的,视为逾期送达,焦作市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将拒绝接收。7.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交易的模式,开标当日,供应商无需到现场参加开标会议,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登录“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等。因供应商原因未能解密或解密失败的将被拒绝。详见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公共服务-下载专区《投标单位操作手册及视频》。除电子投标文件外,投标时不再接受任何纸质文件、资料等。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焦作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人民路999号 联系人:岳先生 联系方式:0391-299062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汇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新园西路璟都苑7-1号临街门面房 联系人:路女士 联系方式:1583713127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岳先生 联系方式:0391-2990622
  • 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今日(17日)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 自2012年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2022年是开展年度报告工作的第11年,本年度报告共包含“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报告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趋势。2002—2021年间,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2002—2021年,格陵兰冰盖所有区域都发生过表面融化,融化主要集中在冰盖边缘地区,融化范围总体上较为稳定,但同时,格陵兰冰川边缘线整体呈退缩变化。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并在近五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显示,2022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区域性突发事件,导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减产1.3%,是近十年第二大减幅,玉米产量减幅较大,水稻产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小幅减产。“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
  • 精密测量院参与完成《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
    1月17日,科技部在北京正式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报告包含“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其中,“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以下简称“北极专题报告”),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精密测量院、武汉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南京大学等国内极地研究领域优势科技力量共同编制完成。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江利明领衔的影像大地测量学团队,负责“北极专题报告”中的格陵兰冰川边缘线数据分析及相关中英文内容编写。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首次研制了2002-2021年整个格陵兰298条冰川边缘线逐季(典型冰流系统为逐月)数据产品,揭示了格陵兰冰川边缘线呈整体退缩趋势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大气、海洋驱动机制。自2018年以来,该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格陵兰“冰盖-溢出冰川-海冰”系统关键过程遥感强化观测研究”等多个国家级项目资助下,围绕南北极冰盖关键要素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开展持续、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遥感》(《Remote Sensing》)、《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等地学领域权威期刊上。2002—2021年格陵兰各流域平均边缘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机制2002—2021年格陵兰Zachariae Isstrom冰川边缘线变化(图片来源: CCTV-13新闻频道报道截图)近20年来,由于全球增温及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冰雪与植被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北极专题报告”显示,2002—2021年间,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格陵兰冰盖所有区域都发生过表面融化,主要集中在冰盖边缘地区,84%的格陵兰冰川出现退缩,平均退缩1.37公里;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该专题报告为开展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报告全文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均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可通过国家遥感中心网站(http://www.nrscc.most.cn/)和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chinageoss.cn/geoarc)下载。报告成果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技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17日发布会由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吕静副主任主持,国家遥感中心赵静主任、刘志春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周成虎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介绍,科技部自2012年起持续组织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制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 环境减灾二号F星成功发射!全天候、全天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又添新成员
    8月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F星。环境减灾二号F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支持立项,由生态环境部与应急管理部联合牵头组织研制的业务卫星。该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十三五”立项的环境系列“2+2”星座(2颗光学、2颗SAR)正式组网运行,初步形成了多要素、全天候、全天时的中等空间分辨率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  环境减灾二号F星指标设计与环境减灾二号E星一致,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499公里,设计寿命8年。星上配置了5米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应急数据处理分系统两台有效载荷。其中,5米S波段SAR载荷具有受云、雨等天气影响较小的优势,可弥补光学卫星易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的不足,同时,成像空间分辨率/幅宽可分别达到5米/35公里或25米/100公里;应急数据处理分系统通过星上实时成像、热点区域信息快速提取及预处理,可大幅提升海上溢油等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卫星遥感数据保障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环境减灾二号F星将与环境减灾二号E星实现组网观测,使5米S波段SAR载荷数据获取和覆盖能力相比单星提升一倍,将有效弥补南方多云多雨地区光学卫星遥感有效数据的不足,大幅提升全天候、全天时生态环境遥感业务化监测能力。在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可针对浒苔、水华、溢油等突发环境事件、污染事故和重点风险源调查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源保障,对海岸线变化、河流干涸断流等进行实时监测;在自然生态监测方面,可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监管,土地利用分类、植被长势监测以及生物量评估等业务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会同工程各参试单位,抓紧做好卫星工程在轨测试与应用评估工作,为有效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重要数据保障。
  •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成功发射!全天时、多要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再添新成员
    2022年12月9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收官”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705公里,整星重量约1300千克,设计寿命为8年。卫星共搭载3台载荷,分别是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和宽幅热红外成像仪,具备大气、水、自然生态等全天时、多要素综合探测能力。其中,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光谱范围覆盖0.4—2.5微米,具有330个光谱通道,幅宽为60公里,可进一步提高我国高光谱卫星数据国产化率;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可通过推扫观测方式,获取2600公里幅宽的紫外可见高光谱数据,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气体成分(SO2、NO2、O3等)的定量化监测,光谱分辨率在0.3—0.6纳米之间;宽幅热红外成像仪为国际首次采用幅宽1500公里、空间分辨率100米的热红外探测方式,具备白天、夜间全天时成像能力,对比美国相同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观测幅宽提高了7倍,热红外观测通道(4个)数量提高了1倍,可反演获取全球尺度高精度地表温度信息。卫星构造图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气环境方面,可对沙尘、气态污染物以及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等开展遥感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在水环境方面,可对水体叶绿素a、悬浮物、透明度、水表温度等开展动态监测;在自然生态方面,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城市等生态质量开展持续监测。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会同工程各参试单位,抓紧做好卫星工程在轨测试与应用评估工作,为有效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3010.00万元采购红外光谱仪,生态环境遥感,近红外光谱仪,高光谱仪,流动...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红外光谱仪,生态环境遥感,近红外光谱仪,高光谱仪,流动注射分析 开标时间: 2022-05-10 10:00 采购金额: 3010.00万元 采购单位: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采购联系人: 高奥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联系人: 彭晓玲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CQS22A00203)公开招标公告 重庆市-渝北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4-19 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CQS22A00203)公开招标公告 发布日期: 2022年4月19日 项目概况: “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重庆市政府采购网”获取采购文件,并于 2022年5月10日 10: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号:CQS22A00203 采购执行编号:1708-BZ2200460295AH 项目名称: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 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预算金额:30,100,000.00元 最高限价:30,100,000.00元 采购需求: 包号:1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环保设备 2,830,000.00元 1 批 破碎机--主要功能:用于多种细胞、细菌、病毒及动植物组织的破碎,同时可用来乳化、分离、匀化、提取、消泡、清洗、纳米材料的制备、分散及加速化学反应等。 包号:2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中心建设环保设备 3,100,000.00元 1 批 连续流动分析仪--仪器用途:用于测定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和环境水中的氨氮、硝氮、亚硝氮、磷酸盐。等 包号:3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水环境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环保设备 5,905,000.00元 1 批 地物光谱仪--功能用途:可在野外利用太阳光谱进行测量,用于野外便携式测量植物、土壤、水体等物体反射光谱。广泛应用于遥感、测绘、生态、水文、水利、气象、环保等研究领域。仪器操作简单,自动去除暗电流干扰,具有波长漂移锁定功能,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有效。可实现无线操作控制。等 包号:4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 6,500,000.00元 1 台 用于测定大气与污染源排放中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排放特征、物种分布和高时间分辨率动态特征。等 包号:5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苏玛罐 900,000.00元 100 个 低碳不锈钢罐,内壁和阀体及接头必须经过硅烷化处理。等 包号:6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便携式温室气体观测系统 500,000.00元 1 套 温室气体观测系统便携式,系统总重不超过30kg。等 包号:7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近红外光谱仪等设备 1,355,000.00元 1 批 近红外光谱仪--用于环境土壤样品中全氮、碱解氮、PH值、有机磷、有机钾、水份等的快速检测,满足相关国家标准方法的分析需求。等 包号:8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土壤多通道碳通量自动测量仪等设备 3,520,000.00元 1 批 地表水一维水质模型:用于河口、河流、灌溉渠道以及其他水体的模拟一维水动力、水质和泥沙运输等,可进行泥沙输运、水质预测分析、水生态模拟等。 包号:9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环境与土壤监测自动采集系统等设备 2,630,000.00元 1 批 环境与土壤监测自动采集系统--主要功能:长期自动定位监测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空气温湿度。等 包号:10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一体化成像系统等设备 1,110,000.00元 1 批 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一体化成像系统:集成一体式高光谱激光雷达监测系统采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相机及一体式激光雷达,一次飞行同步获取高光谱及激光雷达数据。等 包号:11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机载温室气体测量系统等设备 1,750,000.00元 1 批 开路涡度碳通量测量系统--主要功能:采用涡度相关原理,利用快速响应的传感器来测量大气下垫面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可用于测定生态系统碳、水交换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摩擦风速,以及其它物质通量(如CO等),主要应用在边界层理论研究、大气扩散、能量收支研究、水分及其它物质收支研究等领域。等 最高限价总计:30,100,000.00元 合同履行期限:包1、包8: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5个月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2: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12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3、包9、包10: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4个月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4: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24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5、包6: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3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7: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国产设备3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进口设备9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11: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13个月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 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否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无 三、获取公开招标文件的地点、方式、期限及售价 获取文件期限:2022年4月19日 至 2022年4月25日。 每天上午09:00:00至12:00:00,下午13:30:00至17:00: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文件购买费:0.00元/包 获取文件地点:重庆市政府采购网 方式或事项: (一)投标人应通过重庆市政府采购网(www.ccgp-chongqing.gov.cn)登记加入“重庆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 (二)凡有意参加投标的投标人,请到采购代理机构领取或在“重庆市政府采购网”网上下载本项目招标文件、图纸、澄清等开标前公布的所有项目资料,无论投标人领取或下载与否,均视为已知晓所有招标内容。 (三)招标文件公告期限:自采购公告发布之日(2022年4月19日)起五个工作日。 (四)招标文件提供期限:2022年4月19日至2022年4月25日。 四、投标文件递交 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 2022年5月10日 10:00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厅(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枫北路6号渝兴广场B10栋2层) 五、开标信息 开标时间: 2022年5月10日 10:00 开标地点: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厅(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枫北路6号渝兴广场B10栋2层)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采购项目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一)按照《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8号)和《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9号)的规定,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 (二)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0〕46号)的规定,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三)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68号)的规定,落实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政策。 (四)按照《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的通知》(财库〔2017〕 141号)的规定,落实支持残疾人福利性单位发展政策。 八、联系方式 1、采购人信息 采购人: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采购经办人:高奥 采购人电话:023-67850069 采购人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旗山路252号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代理机构: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机构经办人:彭晓玲 刘静 代理机构电话:023-67118096 67120648 代理机构地址:重庆市江北区五简路2号重庆咨询大厦B座502室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彭晓玲 刘静 项目联系人电话:023-67118096 67120648 九、附件 公开招标—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终审稿).doc 免责声明: 本页面提供的内容是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由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发布的,重庆市政府采购网对其内容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公开招标—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终审稿).doc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红外光谱仪,生态环境遥感,近红外光谱仪,高光谱仪,流动注射分析 开标时间:2022-05-10 10:00 预算金额:3010.00万元 采购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CQS22A00203)公开招标公告 重庆市-渝北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4-19 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CQS22A00203)公开招标公告 发布日期: 2022年4月19日 项目概况: “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重庆市政府采购网”获取采购文件,并于 2022年5月10日 10: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号:CQS22A00203 采购执行编号:1708-BZ2200460295AH 项目名称: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 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预算金额:30,100,000.00元 最高限价:30,100,000.00元 采购需求: 包号:1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环保设备 2,830,000.00元 1 批 破碎机--主要功能:用于多种细胞、细菌、病毒及动植物组织的破碎,同时可用来乳化、分离、匀化、提取、消泡、清洗、纳米材料的制备、分散及加速化学反应等。 包号:2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中心建设环保设备 3,100,000.00元 1 批 连续流动分析仪--仪器用途:用于测定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和环境水中的氨氮、硝氮、亚硝氮、磷酸盐。等 包号:3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水环境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环保设备 5,905,000.00元 1 批 地物光谱仪--功能用途:可在野外利用太阳光谱进行测量,用于野外便携式测量植物、土壤、水体等物体反射光谱。广泛应用于遥感、测绘、生态、水文、水利、气象、环保等研究领域。仪器操作简单,自动去除暗电流干扰,具有波长漂移锁定功能,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有效。可实现无线操作控制。等 包号:4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 6,500,000.00元 1 台 用于测定大气与污染源排放中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排放特征、物种分布和高时间分辨率动态特征。等 包号:5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苏玛罐 900,000.00元 100 个 低碳不锈钢罐,内壁和阀体及接头必须经过硅烷化处理。等 包号:6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便携式温室气体观测系统 500,000.00元 1 套 温室气体观测系统便携式,系统总重不超过30kg。等 包号:7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近红外光谱仪等设备 1,355,000.00元 1 批 近红外光谱仪--用于环境土壤样品中全氮、碱解氮、PH值、有机磷、有机钾、水份等的快速检测,满足相关国家标准方法的分析需求。等 包号:8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土壤多通道碳通量自动测量仪等设备 3,520,000.00元 1 批 地表水一维水质模型:用于河口、河流、灌溉渠道以及其他水体的模拟一维水动力、水质和泥沙运输等,可进行泥沙输运、水质预测分析、水生态模拟等。 包号:9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环境与土壤监测自动采集系统等设备 2,630,000.00元 1 批 环境与土壤监测自动采集系统--主要功能:长期自动定位监测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空气温湿度。等 包号:10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一体化成像系统等设备 1,110,000.00元 1 批 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一体化成像系统:集成一体式高光谱激光雷达监测系统采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相机及一体式激光雷达,一次飞行同步获取高光谱及激光雷达数据。等 包号:11 包内容 最高限价 数量 单位 简要技术要求 机载温室气体测量系统等设备 1,750,000.00元 1 批 开路涡度碳通量测量系统--主要功能:采用涡度相关原理,利用快速响应的传感器来测量大气下垫面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可用于测定生态系统碳、水交换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摩擦风速,以及其它物质通量(如CO等),主要应用在边界层理论研究、大气扩散、能量收支研究、水分及其它物质收支研究等领域。等 最高限价总计:30,100,000.00元 合同履行期限:包1、包8: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5个月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2: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12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3、包9、包10: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4个月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4: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24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5、包6: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3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7: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国产设备3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进口设备9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包11: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13个月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 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否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无 三、获取公开招标文件的地点、方式、期限及售价 获取文件期限:2022年4月19日 至 2022年4月25日。 每天上午09:00:00至12:00:00,下午13:30:00至17:00: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文件购买费:0.00元/包 获取文件地点:重庆市政府采购网 方式或事项: (一)投标人应通过重庆市政府采购网(www.ccgp-chongqing.gov.cn)登记加入“重庆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 (二)凡有意参加投标的投标人,请到采购代理机构领取或在“重庆市政府采购网”网上下载本项目招标文件、图纸、澄清等开标前公布的所有项目资料,无论投标人领取或下载与否,均视为已知晓所有招标内容。 (三)招标文件公告期限:自采购公告发布之日(2022年4月19日)起五个工作日。 (四)招标文件提供期限:2022年4月19日至2022年4月25日。 四、投标文件递交 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 2022年5月10日 10:00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厅(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枫北路6号渝兴广场B10栋2层) 五、开标信息 开标时间: 2022年5月10日 10:00 开标地点: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厅(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枫北路6号渝兴广场B10栋2层)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采购项目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一)按照《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8号)和《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9号)的规定,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 (二)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0〕46号)的规定,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三)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68号)的规定,落实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政策。 (四)按照《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的通知》(财库〔2017〕 141号)的规定,落实支持残疾人福利性单位发展政策。 八、联系方式 1、采购人信息 采购人: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采购经办人:高奥 采购人电话:023-67850069 采购人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旗山路252号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代理机构: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机构经办人:彭晓玲 刘静 代理机构电话:023-67118096 67120648 代理机构地址:重庆市江北区五简路2号重庆咨询大厦B座502室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彭晓玲 刘静 项目联系人电话:023-67118096 67120648 九、附件 公开招标—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终审稿).doc 免责声明: 本页面提供的内容是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由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发布的,重庆市政府采购网对其内容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公开招标—环科院2022年环境科研监测设备能力建设(第一部分)(终审稿).doc
  •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西安遥感应用基地”揭牌
    3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陕西省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合作协议签约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西安遥感应用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举行。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西安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进行合作协议签约,并设立“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西安遥感应用基地”,旨在加强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遥感监测、遥感影像处理与大数据综合应用合作,联合开展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实施,联合开展人才队伍的培训、交流和技术攻关等,全面提升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西安遥感应用基地”主要依托西安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管理系统,凭借卫星遥感监测范围大、无盲区、重访周期快的技术特点,实现技防代替人防,发现一批环境点源污染问题,并结合西安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系统促进问题整改,有效履行生态环境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实现对污染问题的精准“打击”。西安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管理系统自2020年应用以来,对西安市建成区施工工地、农村垃圾露天堆放、黑臭水体、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重点关注区域等进行定期监测识别,发挥了“领航员”与“侦察机”作用,取得明显成效。该系统不仅填补了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监管的空白,还为“冬防期”“夏防期”空气质量管控提供了方向,锁定了重点关注范围等。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将密切配合、精诚合作,继续巩固和提升应用效果,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优势,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护航”。
  • 北京安洲科技应邀参加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
    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于2013年4月22日~ 2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主办。本次会议以&ldquo 对地观测与全球环境变化&rdquo 为主题,是该系列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ISRSE代表着国际环境遥感的发展方向,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安洲科技应邀参加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 来自国际56个国家和地区的遥感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1000余人参加大会   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为国内外环境遥感构筑一个高水平、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深化遥感技术发展、促进遥感领域的深入应用以及推动国际交流和科技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是环境遥感中的必要标准设备。我司引进美国SOC公司的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光谱范围涵盖了400-1000nm、900-1700nm、1000-2350nm以及中红外波段,在精准农业、林业、矿业、环境科学、海洋学和环境遥感等应用领域内,都是非常理想的高光谱成像系统。   在仪器展厅,安洲科技实物展示了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的成像光谱仪-SOC710vp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SOC710vp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具有便携性、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等优点。更重要的是一体式内置式扫描设计,有效的兼容了沉重且耗电的扫描云台功能。另外,安洲科技首次,展出了SOC710GX机载高光谱成像光谱仪。部分与会专家与安洲科技工作人员就仪器应用与性能展开了深入的交流。SO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强大功能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 生态遥感工作要加强针对性
    p  生态环境遥感作为宏观尺度的a title="" target="_self"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strong环境监测/strong/a手段,重点关注的是可为肉眼感知的生物和生态环境变化。遥感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多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在太湖蓝藻监测、秸秆焚烧污染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pp  为适应遥感技术发展新形势,一些省级环境监测站先后成立内设机构,专门开展相关工作。但总体来看,生态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不均衡,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存在一定差异。有的省级监测站基本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能按流程完成遥感解译工作,有的省只能承接工作任务,委托给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完成。从这几年生态遥感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由于技术力量有限且工作量大,深入推进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在南方山区,各种地类犬牙交错,加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准确解译面临一定挑战。/pp  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笔者有以下建议:/pp  首先,要根据地方实际明确工作目标。遥感监测功能强大,尤其是对范围广、均质性强的环境介质来说,遥感监测效率高,准确度也高。但是对于一些地方来说,人力、物力、财力有限,需要准确、科学调整遥感监测范围。实践中,只要将遥感目标进行聚焦,成果就会立即显现。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山东长岛、广东丹霞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违规建设风力发电项目或水电站、畜禽养殖、采矿等,就是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的线索。因此,各地环境监测部门应明确具体监测目标,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资金投入和科学研发。/pp  其次,要强化问题导向。建议未来生态环境监测要加强问题导向,提升成果的应用价值。例如,各种自然保护区是环保系统综合监管的重点,要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严密监视。一些重大项目环境敏感,可用卫星对其建设、生产状况等进行监测。一些地方出现灰霾天气,可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分析其分布状况、污染原因等。近年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区)转移支付启动,因资金量较大引起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遥感结果也用于评价投入资金产生的环境改善效益。每个县(区)上报项目建设信息,再用卫星遥感进行核查,考核就可以落到实处。/pp  实现监测业务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是主要手段。要充分运用技术特长,根据任务性质,在合适的时段精准监视指定区域。要将遥感监测面宽、实时等优势发挥出来,为环境质量改善做贡献。/p
  • 安光所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团队荣获“科技创新先锋团队”称号
    6月30日上午,中科院召开庆祝建党101周年表彰交流大会,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创新先锋团队荣获中科院“科技创新先锋团队”称号。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创新先锋团队立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勇担科技“国家队”的使命和责任。团队围绕“国家环境安全”“美丽中国建设”对环境监测和信息获取的需求,自主研发系列大气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了污染成分、温室气体、气象要素高时空分辨探测激光雷达、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差分吸收光谱等系统,构建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和环境效应评估,并通过技术产业化支撑了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功研制高分5号多角度偏振成像仪、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和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等载荷并在轨运行交付,首次实现我国大气污染成分探测由地基到天基的跨越。为我国争夺环境国际话语权、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始终秉承“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建所理念,坚持 “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发扬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的光荣传统,成员们迎难而上、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努力拼搏,以自己的责任担当有效保障了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2020年疫情期间,刘文清院士亲自带队逆行奔赴武汉开展大气环境走航观测实验,获取了第一手的大气环境要素时分分布数据。   团队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 “十四五”期间,团队将继续怀揣“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做贡献”的初心,以国家“减污降碳”重大需求为导向,勇担“国家事”“国家责”,做足长板,在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刘文清院士带队逆行武汉载荷卸车出征
  • 安光所“超光谱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5月5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超光谱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高技术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高精度大气温室气体机载、星载遥感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超光谱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是基于新型超光谱分光技术空间外差光谱技术(Spatial Heterodyne Spectroscopy,SHS)开展的针对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三种大气主要温室气体进行遥感探测的一项跟踪国际前沿的前瞻性技术研究。  项目在空间外差干涉仪核心技术的研究、空间外差探测系统的集成技术、光谱与辐射定标技术和超光谱信息反演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相关核心技术方面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空间外差干涉仪设计、研制、调试、超光谱辐射定标和实验装置集成等技术瓶颈 开展了二氧化碳空间外差光谱实验装置机载探测实验验证,建立了三种主要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标定实验装置,并基于实验数据的获取,发展了基于超光谱信息的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定量反演方法和处理软件。  该项目为实用化超光谱环境大气监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我国基于SHS技术的星载大气温室气体探测技术指标体系提供了实验基础和设计依据,达到了国外同等技术水平。   项目验收会现场  考察实验室
  • 912万!西昌学院储能技术实验室和环境遥感实验室科研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N5100012023002353项目名称:中长期贷款科研设备购置-储能技术实验室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6,824,600.00元采购需求:详见采购需求附件合同履行期限:采购包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60日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采购包1:不接受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N5100012023002354项目名称:中长期货款科研设备购置-环境遥感实验室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330,000.00元采购需求:详见采购需求附件合同履行期限:采购包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60日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采购包1: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09月12日至2023年09月19日,每天上午00:00:00至12:00:00,下午12:00:00至23:59:59(北京时间)途径:项目电子化交易系统-投标(响应)管理-未获取采购文件中选择本项目获取招标文件方式:在线获取售价:0元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西昌学院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联系方式:0834-2580082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四川重德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实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三街69号1栋21楼2107号、2108号、2109号联系方式:028-8604544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魏先生电话:028-86045446
  • 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 无人机遥感技术相关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征求《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涉及入河(海)排污口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的无人机遥感监测,全文如下: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规范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遥感调查工作,我部制定《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航测技术规范》《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解译技术规范》《入河(海)排污口命名编码规则》和《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按照《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国环规法规〔2020〕4号)要求,现就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你单位意见,请认真研究并提出书面意见,于2021年3月28日前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意见反馈我部,逾期未反馈的按无意见处理。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http://www.mee.gov.cn/hdjl/yjzj/zjyj/)检索下载查阅。  联系人:生态环境执法局 李亚龙 仇鹏  电话:(010)65646332 65646334  传真:(010)65646335  邮箱:hjjqyc@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  邮编:100006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征求意见稿).pdf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航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航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解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无人机遥感解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大气环境遥感综合观测平台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p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公告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对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大气环境遥感综合观测平台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预算达530万元。/pp  一、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大气环境遥感综合观测平台采购项目/pp  项目编号:OITC-G190360585/pp  项目联系方式:/pp  项目联系人:耿佳 任伟松 孙姗姗/pp  项目联系电话:010-68290526/0515/0509/pp  二、采购单位联系方式:/pp  采购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p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北/pp  联系方式:010-68290526/0515/0509/pp  三、代理机构联系方式:/pp  代理机构: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pp  代理机构联系人:耿佳 任伟松 孙姗姗010-68290526/0515/0509/pp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甲2号院科技园6号楼13层01室/pp  四、招标文件的发售时间及地点等:/pp  预算金额:530.0 万元(人民币)/pp  时间:2019年05月13日 09:00 至 2019年05月20日 17: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pp  地点:www.o-science.com/pp  招标文件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pp  招标文件获取方式:登录东方在线www.o-science.com注册并购买/pp  五、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border: none font-family: " microsoft="" line-height:="" vertical-align:="" margin:="" 0px="" padding:="" border-spacing:="" color:="" white-space:="" background-color:=""tbody style="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tr style="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height: 30px " class="firstRow"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30" height="30" align="center" valign="middle"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包号/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123" height="30" align="center" valign="bottom"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货物名称/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79" height="30" align="center" valign="bottom"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数量span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ligatures: inherit font-variant-caps: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套)/span/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98" height="30" align="center" valign="bottom"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简要技术规格/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top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100" height="30" align="center" valign="bottom"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84" height="30" align="center" valign="bottom"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采购预算/span/p/td/trtr style="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height: 30px "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40" height="30"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1/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123" height="30"p style="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大气环境遥感综合观测平台/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79" height="30"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1/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top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98" height="30"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详见具体技术参数部分/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top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 width="100" height="30"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是/span/p/tdtd style="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top margin: 0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93" height="30"p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22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530万元/span/p/td/tr/tbody/tablep  六、投标截止时间:2019年06月03日 14:00/pp  七、开标时间:2019年06月03日 14:00/pp  八、开标地点:/pp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甲2号院科技园6号楼13层第2会议室/pp  附件:img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a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5/attachment/37726bba-2b7d-44ad-af0c-131947f75e96.doc" title="遥感所大气设备招标文件第二册 发售版.doc"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遥感所大气设备招标文件第二册 发售版.doc/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pan/pp style="line-height: 16px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5/attachment/cf324af9-ac2e-4348-ad8e-236e9496d025.doc" title="中科院政府采购招标文件范本第一册.doc"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中科院政府采购招标文件范本第一册.doc/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span/p
  •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由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制定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现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提出宝贵意见。请将意见填入“意见反馈表”中,于2023年5月6日前,以e-mail或传真的方式反馈给我局。若各单位了解到该标准内容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请将涉及专利权/商标权的相关情况一并反馈。联系人:李文峰电 话:010-64289128-7052E-mail:liwenfeng2013@yeah.net附件:《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意见反馈表1.doc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4月6日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布
    近日,为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规范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工作,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标准《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按照《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要求,发布公开征求意见。此标准为首次发布,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主要起草单位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规定了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的工作流程、数据准备、遥感分析、线索筛查、线索生成、成果归档等相关要求。此标准适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发现执法线索,建立执法线索清单。具体内容如下:1.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八项标准!生态环境部发布《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关于公开征求《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我部在前期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修改形成《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现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分别为: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技术指南、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详情见附件)征求意见单位名单.pdf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pdf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pdf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探究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p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可以发挥直观重要作用,随着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大气、水质、固体污染监测等方面,比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具备了许多优势。本文对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遥感技术在环境各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pp  strong一、前 言/strong/pp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生态系统失调、荒漠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样化骤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为环境监测,其对于环境治理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导致地面环境监测网点分布不集中,仅依靠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及监测台站无法准确及时的做出环境质量报告和污染预报。为了满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需求,环境监测技术需要进行快速准确的优化改进。由此,遥感技术逐渐被应用在环境监测当中。/pp  strong二、环境遥感监测技术/strong/pp  遥感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技术,具体是指基于电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质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的资源和环境进行探测与分析,以此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可以利用遥感探测仪器,在不和探测目标直接进行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体的电磁波谱,从而对目标物体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大面积进行同步观测,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区域进行动态的重复监测,具有综合性、可比性和经济型。/pp  当前此技术已经被广泛地用于环境监测、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仍旧以多空间分辨率、多时相遥感图像等优势帮助人们分析环境自然资源等的时空变化规律,推动着人类和谐进步和发展。/pp  遥感技术在环境中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测出水体的叶绿色含量、泥沙含量、水色和水温,还能够监测到大气中污染气体浓度分布,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分布、堆放情况和影响范围。除此以外,还能够追踪调查环境污染现象,并对污染源、扩散程度、分布面积进行预报,对污染损失进行估算。全球环境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遥感技术具备的全球覆盖、快速、信息量大等优势使其成为当前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pp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可利用的波段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和热红外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pp  strong1、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strong/pp  此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每个物体的反射率的差异性,通过记录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辐射能,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关键变量是大气的纯洁度、地物波谱特性和太阳辐射强度。因此这类技术通常用于检测各种污染,目前发展已经成熟。/pp  strong2、热红外遥感技术/strong/pp  热红外遥感技术原理是一切物体辐射和其自身的温度及种类是相对应的电磁波,针对的是地面电磁波的辐射源,主要探测其辐射性能,包括发射率和温度。此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地表的温度的分布情况进行重复观测。/pp  strong3、微波遥感技术/strong/pp  微波遥感不仅具备全天候和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还具有信号丰富、包含幅度相位极化等信息的特点,且对地球覆盖层的穿透力也较强。微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介质的不稳定使目标预期会产生反射、散射、投射等现象,因此该技术基于经验建立公式或模型,使信号和目标物体能够有一个严格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推导出相应的运动特性和物理特性,提高辨认和识别目标的能力。/pp  strong三、遥感技术在环境各方面的应用/strong/pp  strong1、水环境中的应用/strong/pp  对水环境的遥感监测是基于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分析,清洁水体的反射率要低于污染水的反射率,而在遥感影像中,水体表现为暗色色调,可以明显地在红外频谱段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将水体光谱特性和水色作为水质遥感监测的指标。海洋在地球表面占面积约为70%,海洋可以缓冲太阳辐射引起的大气自然温度变化,可以调整极端的气候变化。因此其中的污染也是需要重视的。目前对于海洋的污染观测主要是海水的颜色、表面温度、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坡度。遥感技术对海洋监测体现在能够提供天气数据 实现长时间的重复探测 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能够探测到遥远区域的数据。通过遥感监测海洋表面温度而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得到海洋的近况和风力强度。/pp  strong2、大气监测中的应用/strong/pp  大气遥感原理是大气中不同气体中有微量成分,尤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气溶胶含量和各种有害气体无法被直接的遥感识别,而其中的微量成分有着固定的辐射和吸收光谱,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这些成分的光谱而监测大气结构、状态以及变化。大气遥感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对大气的温度及水蒸气进行定期的检测,主要的电磁波谱是近紫外线到红外线的范围和微波范围。大气遥感监测是一项高新技术,灵敏度和分辨度都较高,还具有多组分、实时和快速监测等特点。/pp  strong3、土地和地面中的应用/strong/pp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不断严重,要求数据可以描述大范围土地的覆盖特性,因此,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遥感技术可以依据多光谱扫描仪通过区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光谱进行分类。地面发生污染后,污染区内的植物的光谱和正常区域内植物的光谱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定期对地面的植物进行分辨。对于建筑物,可以基于其高反射率和形状的规则性进行检测。地面的遥感监测技术不仅可以可靠地对城市扩大的规模及速度进行跟踪,还能够对隔热性差的建筑物造成的热损失进行监测。/pp  strong四、结 语/strong/pp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在今后会随着高性能传感器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遥感数据精度要求的增加,会朝着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方向有所发展,也将会在环境检测中有更广泛的应用,也会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p
  • 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我部在前期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修改形成《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现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和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10月28日。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李圆圆  电话:(010)65645434  传真:(010)65645436  邮箱:shengwuchu@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邮编:100006  附件: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3.《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5.《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6.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7.《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8.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9.《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4.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5.《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6.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7.《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3年9月26日  (此件社会公开)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就《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答记者问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2035年前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等内容。《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响应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转变。作为生态环境部推进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的出台有何重要意义?将如何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为此,记者对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负责人进行了专访。问: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据介绍,这也是生态环境领域首次编制形成卫星领域发展规划,请您简要介绍这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及意义?答: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等规划项目实施,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稳步增强,在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以支撑管理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天基、空基、无人机等遥感监测应用需求迫切,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尤其是应用系统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夯实和加强。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入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规划研究,首次编制形成卫星领域发展规划,指导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规划》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与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将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构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能力为主线,加快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为有效支撑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问:科学谋划“十四五”及2035年前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发展,《规划》涵盖哪些重点内容?答:《规划》主体内容概括为“聚焦一个目标、围绕八类需求、构建四个体系、提升三个能力、实现三个转变”。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响应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转变。在需求方面,系统梳理大气环境、水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测、海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应急等八个方面遥感监测应用需求。同时,构建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体系、综合智慧应用体系、生态环境遥感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督察、执法标准规范体系等四个体系。在能力建设方面,形成高精度定量监测、高时效业务支撑、高可靠运行保障等三项能力。最终实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由被动监测到主动发现问题、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技术转变。问: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在《规划》中,关于碳监测卫星,有何部署规划?将如何为科学精准监测二氧化碳排放发挥作用?答: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需求,贯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亟需构建高低轨协同的碳(大气)监测卫星遥感能力体系,形成全球碳(大气)和排放源相结合的主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监测能力,兼顾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能力。在全球碳(大气)遥感监测方面,主要以天基卫星和地基遥感观测等为基础,实现全球及区域主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大尺度协同监测,形成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区域与行业碳核查技术体系。针对排放源监测,将通过多星协同组网,对排放源开展高分辨率、多要素、全天时监测,获取碳排放源、工业热污染源的热异常、污染成分等信息,结合空基遥感、移动监测车、地面观测等手段,实现重点区域污染排放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高动态综合监测,提升污染源排放异常主动发现能力和重点省份碳排放量核算能力。围绕碳汇监测,建立遥感碳汇监测业务技术体系,逐步提升碳汇精细化、短周期监测水平,强化植被生产力、生物量等参数监测能力,支撑全国和区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工作。《规划》将始终坚持天、空、地和应用系统整体规划、协同建设,发展高轨高光谱、快速多体制、臭氧激光雷达、高分红外等新型探测手段和任务智能规划、星上智能处理、星间通讯等新型能力,形成覆盖空间维、时间维、光谱维、要素维的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网,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三个治污”提供有效遥感技术支撑。问:加快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创新提出了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监测车和地面观测五种手段为一体的“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这一体系的部署在《规划》中有何体现?其将如何进一步助力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答: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规划》中首次提出建立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监测车和地面观测五种手段为一体的“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该体系将天基卫星“落地”高空平台、将移动监测车与卫星联动,创新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目标的高精度、短周期协同监测,可全方位、全天候守护自然边界,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监测由点上向面上、静态向动态、平面向立体发展,是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实践,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五基”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既是本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的“增补高空和地面遥感监测系统,提升立体遥感监测能力”的具体落实。这一体系有效弥补了常规遥感手段在监测时效、精度、周期等方面的短板,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快速监测,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大气、水等领域的监测活动,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监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减污降碳监测等提供全方位、高精度和短周期的遥感技术支持,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持。问:《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这其中离不开完善投入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对此,《规划》又是如何确保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到位的?答:《规划》出台后,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任务实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抓紧推动碳立体监测专项立项。二是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将生态环境卫星和应用系统发展纳入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纲要有关规划,引导鼓励地方政府和民营商业资本参与卫星研制、发射。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完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加强地方卫星遥感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合作共享,实现一星多用、多星共用,提升遥感卫星应用能力和应用效益。
  • 遥感监测已经成为全国环境监测的“常规军”
    &ldquo 通过长期遥感监测,我们发现,在秋冬交际的10月份是极易发生灰霾的季节,京津冀以及安徽、东北等地都有灰霾出现。&rdquo 在日前召开的环境空气质量遥 感监测技术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厉青表示,遥感监测不仅可以监测灰霾,还可以研究各地灰霾的动态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重污染天频发,环境空气质量遥感监测得到了各级环境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为及时交流遥感监测技术的新进 展,提高空气质量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能力与水平,由环境保护部监测司指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办、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环境空气质量 遥感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对遥感监测的技术前沿、监测方法、应用情况、能力建设等进行研讨与交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全国将近20个省级和40个市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记者了解到,遥感监测如今不仅在&ldquo 特殊时期&rdquo 发挥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全国环境监测的&ldquo 常规军&rdquo ,在秸秆焚烧、沙尘预警预测、颗粒物监测、雾霾监测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有地方实践将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配合,形成了立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  ■满足多种环境监测需求 实现污染物趋势判断  可以对颗粒物浓度、污染气体、秸秆焚烧、沙尘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长时间序列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灰霾的预警预测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无不流露出一致的观点,即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城市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监管、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近两年,雾霾已成为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成为各级环保部门监测的重点。现实情况是,仅靠地面监测已不能满足空气质量监测的需求,而遥感监测可以实现实时、大范围动态监测,获取区域大气污染物分布情况。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中挺介绍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灰霾,相当于每一平方公里就能收集到一组监测数据,这样的监测密度是 普通地面监测站点不能覆盖的。不仅如此,遥感监测还可以实现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颗粒物浓度(PM10、PM2.5),污染气体(SO2、NO2、 O3、CO等)柱浓度的监测,而这些都是雾霾形成的前体物,对于灰霾预测预警有着极大的作用。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通过实验表明了遥感监测的作用,通过对11张江苏省太湖流域影像中区域能见度信息进行提取,并与30个地面空气 自动监测站采集的PM10和1个能见度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稳定的天气系统和晴朗无云、少云条件下,卫星遥感与地面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结果 有很好的一致性,&ldquo 说明遥感监测具有很高的业务化应用价值,遥感技术可以在区域灰霾问题的大尺度监测预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dquo 李旭文说。  &ldquo APEC期间区域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浓度同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气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PM2.5日均浓度平均值降低了30%以上。&rdquo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遥感室主任李令军介绍说。  除此之外,遥感监测在秸秆焚烧、扬尘、沙尘暴、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等大气环境监管方面也大有可为。比如在秸秆焚烧监测上,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 中心主任王桥介绍说,目前秸秆焚烧遥感监测已经形成业务化产品,每天都会对全国秸秆焚烧的数量、点位进行监测,从而形成秸秆焚烧的日报。根据卫星遥感监测 数据统计结果和各地报告的现场巡查检查结果总结的日报,将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对外发布。  遥感监测除了发挥基本的监测、预警作用之外,通过长时间的遥感监测,还可以对长期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比如以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遥感监测为 重点,对全球变化敏感区温室气体进行遥感监测,可以预测气候变化趋势。江苏省2005年~2010年平均臭氧柱浓度时空分析显示,全省臭氧表现出明显的纬 向分布特征,从北至南逐渐增加。从年际变化变化来看,臭氧的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应用产品逐步升温 遥感数据可视化增强  卫星遥感监测应用系统和平台层出不穷,其自动生成图表、统计结果、监测报告等功能降低了技术门槛,提高了工作的便利性  随着卫星遥感监测的升温,相应的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平台和模块也逐步得到应用和开发。  据李旭文介绍,江苏省环境遥感业务化平台在遥感监测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的环境遥感业务化平台主要包括水环境遥感监测应用、大气环境遥 感监测应用和生态遥感监测应用。其中水环境遥感监测中针对监测太湖蓝藻开发的蓝藻水华自动解译系统和海量数据遥感管理平台,可以满足大量遥感影像数据的存 储和解译工作,自动将原始的遥感监测数据直接生成蓝藻遥感监测数据报告,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大大提升了工作效能。  而针对灰霾开发的灰霾遥感监测软件则可以实时监测整个江苏省的灰霾指数,有助于宏观地、大范围地反映灰霾发生面积和严重程度。  中科宇图环境质量研究院副院长谢涛则介绍了中科宇图推出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据了解,系统具有数据获取的功能,可以实现数据自动和半自动批量下载,减少用户重复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在数据下载完毕后,可实现大气颗粒物、秸秆焚烧、沙尘的自动化监测,无须人工干预,降低了系统使用的技术门槛。  记者了解到,数据产品有多种呈现方式,系统可自动生成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数据的统计制图及监测报告。针对某种环境要素,用户可以选择柱状专题图、 空间柱状分析图(可以统计环境要素分布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或者根据地理要素进行输出,也就是在地图上用颜色表示浓度变化。除此之外,用 户还可以选择动态播放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  为了便于直观理解,系统还实现了在线监测数据(点)、遥感监测数据(面)、激光雷达监测数据(垂直)的三维直观展示,使得枯燥的数据可视化,满足了专业人士和普通人双重需求。  &ldquo 相比于传统站点监测,系统可以获取颗粒物和污染气体浓度的区域分布,掌握污染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趋势和规律,为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提供支持。&rdquo 谢涛说。  ■加强环境分区管理 构建遥感监测网络  卫星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会打破行政区划,强化区域管理与合作,进而构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在谈到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时,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大气环境区域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要发挥卫星遥感监测大范围、大区域的监测作用,未来的环境管理应当转变为以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模式,大气环境管理应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进行科学大气环境管理分区,比如将我国东部污染较重且传输活跃的省份统一纳入一个分区。  他认为,未来以区域进行联防联控应该成为常态,APEC期间经过6省市的联防联控,PM2.5日均浓度值下降30%以上,硫酸盐下降50%左右,有机物、硝酸盐也有大幅下降,减排效果明显。  厉青也从目前一项关于&ldquo 中东部地区卫星关键技术研究&rdquo 中,提出分区管理监控的理念。&ldquo 我国中东部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但各地区气溶胶分布不同,成分也不一样,有的以硫酸盐为主,有的以硝酸盐为主,所以对中东部地区进行合理分类,是遥感监测技术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关键。&rdquo   除此之外,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结合,形成立体化监测数据,也成为未来遥感监测研究的方向。谢涛提出,未来将要研究多源数据实时同化技术,也就是说把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直接和间接的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集成具有时间一致性、空间一致性和物理一致性的数据集。  中科宇图环境研究院院长刘锐则进一步提出建立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系统。他认为未来应大力发展我国的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监测网点和常规监测方法,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我国的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厉青也补充到,未来应在区域协作的基础上加强灰霾颗粒物监测能力,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积极推进合作,形成区域甚至全国的灰霾颗粒物监测网络。
  • 我国构建全新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体系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的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ldquo 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rdquo 重大项目&ldquo 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关键技术&rdquo 课题已完成95%的专用信息产品反演方法及产品生产,构建了全新的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体系,并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双语《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粮食生产形势信息获取途径。该课题2013年12月25日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中期检查。  据介绍,在充分利用国产气象卫星(FY-2/3)与环境卫星(HJ-1)遥感数据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作物遥感监测指标与评估方法,其中部分指标首次用于全球农情评估,构建了全新的多层次、多指标的全球大宗作物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已纳入科技部推动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体系,并于2013年11月20日面向全球发布了中英文版本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英文版《全球农情遥感速报》是中国首次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农情监测信息。  该课题是863计划重大项目&ldquo 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rdquo 课题之一,在项目整体攻克星地协同观测与卫星组网、多尺度时空遥感数据快速定量流程化处理以及综合定量遥感产品生成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专用信息产品研发和面向全球尺度的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独立、快速的全球大宗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定量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满足面向粮食等战略资源的全球监测和粮食安全战略需求。
  • 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年度报告发布 我国碳减排成效明显
    p  用卫星看到的全球生态是什么样的呢?近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对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等专题开展监测分析。/pp  “获取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用什么方法最好?卫星遥感技术是最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可以适应大尺度观测需求,同时卫星运转周期多种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使用的国产数据比例已经达到57%,而2012年首次发布此报告时的国产数据使用率仅为17%。/pp  我国碳排放强度快速刹车/pp  “2016年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们获取数据的利器,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卢乃锰表示,“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是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至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pp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面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我国已于2016年12月发射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TanSat卫星可高精度地反演大气中的CO2柱浓度,监测大气CO2浓度分布情况,是全球性碳浓度多星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碳卫星TanSat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该产品可用来监测全球植被生长状况和植被生产力。”卢乃锰说。/pp  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因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2017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承诺。/pp  卢乃锰说:“我国仍是碳排放大国,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减排压力。建议加强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pp  32处国家公园生态优良/pp  报告以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监测分析了该区域沿线典型农牧交错带、海岸带与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评价了部分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动因,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pp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廖小罕研究员介绍,这是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中第三次发布“一带一路”专题报告。“前两个报告是摸底和面上综合信息,今年的报告聚焦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更加集中分析环境高敏感区生态情况。”/pp  报告数据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状况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在2000年至2017年,大部分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基本稳定,无显著退化现象。其中,植被生长状况保持稳定的面积占57.87%,有所改善的占21.04%,显著改善的占17.71%,变差的占3.39%。但报告认为,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不断发展会增加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风险。/pp  丝绸之路经济走廊沿线11个国家的32处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整体表现优良,超过8成的国家公园生态状况变化趋势稳中向好,景观结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廖小罕说:“我国正在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建议利用本报告的监测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国家公园优先建设区域的选址研究,为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持。”/pp  报告还分析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报告指出,被监测的4条已建铁路均采用了绿色施工方法,有效降低了工程的永久生态占用量,并加快了施工期间临时生态占用的恢复。4条铁路平均每公里的生态占用面积仅为0.04平方公里,且以临时生态占用为主,截至2017年底,临时生态占用面积已修复约90% 已建和在建的8条道路设计了大型动物保护通道15处、桥涵洞3829个、隧道110处,有效保障了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和生态廊道的联通。报告建议,未建工程项目应进一步优化选线,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避开沿线的自然保护地。/p
  • 海仪所在近岸光学复杂水体透明度遥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部海洋遥感团队在近岸光学复杂水体的海水透明度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杨雷为第一作者、禹定峰为通讯作者发表于海洋类一区TOP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7.001),合作者包括来自英国Cardiff University、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研究人员。   近岸二类水体作为海洋和陆地的过渡水域,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极易受到陆地、海洋以及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水体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很多小范围内的细微变化。海水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SDD)的遥感监测对沿海水体光学性质的研究非常重要。传统海洋水体遥感监测卫星空间分辨率较低,很难有效监测分析近岸水体透明度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分辨率高达10 m的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以中国北方典型海湾-胶州湾为研究区,利用11个航次的实测数据和97景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获得了胶州湾海域透明度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定量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SDD变化特征的相对贡献量,重点分析了COVID-19对SDD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中降雨、风速、气温等对SDD的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其在SDD的季节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为因素中渔业养殖、船舶通航、跨海大桥的修建、岸线类型变化等因素都对SDD的变化有着明显作用,其是SDD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COVID-19的爆发造成了海域内人类活动的锐减,对SDD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该研究探讨了自然要素和人为因素是如何影响沿海水体SDD的变化,以及何种要素对近岸水体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大,该成果对研究沿海海域SDD的变异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沿海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审稿专家评价该工作“the topic is interesting”,并认为对透明度遥感研究“an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海洋遥感团队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方针,重点围绕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开展工作,主要从事海洋遥感机理、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卫星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影响胶州湾水体透明度分布变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Sentinel-2观测到的2017-2021年胶州湾水体透明度日空间分布变化
  •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全文印发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大局统筹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水平,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总体考虑,制定本纲要。  一、规划背景  (一)主要进展  2015—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连续三年分别审议通过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生态环境监测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基础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环境监测组织架构,共有监测管理与技术机构3500余个、监测人员约6万人,另有各行业及社会机构监测人员约24万人,全社会监测力量累计达30万人左右。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国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5000余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约1.1万个、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约8万个、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500余个,总体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区县。推动落实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主体责任,2.3万家重点排污单位与国家平台联网。建成63个生态监测地面站,环境一号A/B/C卫星组网运行,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初步形成天地一体的生态状况监测网络。  运转效能明显提高。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全面上收国家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通过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至省级,从体制机制上有效预防不当干预,保证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监测服务,鼓励社会监测机构参与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手工监测采样测试、质量控制抽测抽查等工作,形成多元化监测服务供给格局。  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保真”与“打假”两手抓,已形成覆盖主要领域的监测类标准1141项,构建了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控体系并有效运转,确保监测活动有章可循。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两高司法解释”,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入刑 与公安部建立了案件移送机制,从严从重打击环境监测违法行为。不断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了西安和临汾两起环境数据造假案,对地方不当干预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形成有力震慑,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空气、水、土壤、生态状况、辐射、噪声等要素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及时编制各类监测报告和信息产品,不断深化对考核排名、污染解析、预警应急、监督执法、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定期开展城市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及达标情况分析,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改善环境质量主体责任 组织开展重点地区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和降尘监测,逐步说清污染来源 初步建成国家-区域-省级-城市四级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区域和省级基本具备7—10天空气质量预报能力 完善污染源监测体系,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及抽测,为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提供依据。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每年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书,实时公开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支持网站、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便捷查询,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参考。推进国家和地方监测数据联网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共享应用。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满足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对监测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带动监测装备制造业和监测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形势需求  需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要求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能,统筹实施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海)排污口、海洋、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监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释放了法治红利、政策红利和技术红利。  需精准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监测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当前正处于污染防治“三期叠加”的重要阶段,要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需要加大力度破解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防范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拓展、技术研发、指标核算、标准规范制定、信息集成与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监测与技术支撑的及时性、前瞻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公众对健康环境和优美生态的迫切需求与日俱增,对进一步扩大和丰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宣传引导、公众监督的内容、渠道、形式等提出更高、更精细的要求 对进一步加强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有毒有害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放射性物质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评估提出更多诉求 对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响应时效提出更高期待。  需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履行温室气体、消耗臭氧层物质、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等领域的国际环境公约,参与全球微塑料、海洋低氧、西北太平洋放射性污染、极地冰川大洋等新兴环境问题治理,是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需要加快形成相关领域监测支撑能力,补齐短板、跟踪发展并超前布局。  需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与运行体系、网络体系和方法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紧密相关。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环境部门牵头、分级管理、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模式,以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统一的行业监管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强化监测机构、人员及监测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监测网络已普遍覆盖大气、水、海洋、土壤、声、辐射、生态等各类环境要素,点多面广但监测频次较低,根据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动态调整。监测方法标准体系较为完善,监测指标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以及有关功能分类特征项目,与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相配套。注重强化标准方法的法律地位和国家本级标准研发能力,实行研发储备、检验替代、适用评估等动态管理,保持标准体系先进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分析测试手段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监测精度向痕量、超痕量分析方向发展。  (三)问题挑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服务供给总体不足、支撑水平有待提高两大方面,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形成。海洋环境保护、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等职责划转我部,但相关监测支撑能力较为薄弱。部门间沟通协商壁垒尚未完全打通,监测信息共享不充分。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中,各地模式和进展差异较大,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有被削弱的倾向。  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精细化支撑不足。现有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指标项目等尚不能完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预警的需求。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需整合优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监测能力不足,生态状况监测网络亟待加强,农业面源、农村水源地等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法规标准有待加快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管理体制的规定有待完善,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尚无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行政法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有待健全,海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辐射自动监测等领域标准规范亟待整合统一,生态、固体废物、农业面源、核设施流出物及伴生矿等标准规范需要更新补充,自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应急监测等标准规范缺口较大。  数据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社会监测机构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数据质量堪忧。生态环境部门尚无监管社会监测机构的法律依据和主体资格,缺乏相关调查取证程序和处罚标准。自动监测质控体系不完善,量值溯源业务体系与基础能力尚未形成,标准样品配套不足,物联网、遥感监测等高新技术在质量监管中应用不充分。  基础能力保障依然不足。国家本级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业务用房严重短缺,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不足。各地监测机构能力水平的地区差异、层级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和县级监测机构能力滞后。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安排、网络建设与运行保障有脱节现象。环境监测装备现代化、国产化水平不高。部分省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偏弱,部分地市尚未建立专门的辐射环境监测队伍,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未形成海陆空多维保障能力,核设施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国控自动监测网升级改造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二、总体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的要求,以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目的而开展的监测活动,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其中,环境质量监测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辐射、噪声、温室气体等全部环境要素 污染源监测以掌握污染排放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等全部排放源 生态状况监测以掌握生态系统数量、质量、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体、农田、城乡、海洋等全部典型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状况监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支撑、引领、服务”的定位,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为根本,以支撑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为宗旨,以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状况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长远设计,分步实施。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从整体和全局高度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注重制度、网络、技术、装备、队伍等各方面统筹兼顾,分阶段协调推进。聚焦“十四五”时期,着眼支撑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细化、实化主要任务。瞄准重点区域、前沿领域和关键问题,前瞻布局、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制度规范、数据管理与信息发布的统一组织与部门协同,形成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环境监测,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作用,加强资源共享,形成监测合力。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坚持事权法定、量力定财、效率优先、因地制宜,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结合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垂直管理改革、地方机构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理顺生态环境监测运行机制,激发监测队伍活力,确保各类监测活动有序开展,监测过程独立公正。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紧跟世界监测技术发展前沿,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激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与联合攻关,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快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高环境监测装备国产化水平。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充分借鉴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监测的先进经验与相关研究成果,又从我国国情出发,区分我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生态环境质量发展阶段和治理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改革发展新路子,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发展目标  基于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和经验,结合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形势、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生态环境管理的现实需要,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总体方向是:2020~2035年,生态环境监测将在全面深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构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体系。监测指标从常规理化指标向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生态指标拓展,从浓度监测、通量监测向成因机理解析拓展 监测点位从均质化、规模化扩张向差异化、综合化布局转变 监测领域从陆地向海洋、从地上向地下、从水里向岸上、从城镇向农村、从全国向全球拓展 监测手段从传统手工监测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的方向发展 监测业务从现状监测向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拓展、从环境质量评价向生态健康评价拓展。  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到2025年,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统一监测评估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监测新格局基本形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实现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提供支撑。  监测业务方面,以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统筹推进污染源监测与生态状况监测。环境要素常规监测总体覆盖全部区县、重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针对突出环境问题或重点区域的污染溯源解析、热点监控网络加速形成 覆盖全行业全指标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污染源监测数据规范应用 覆盖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生态状况评估体系基本确立 面向污染治理的调查性监测和研究性监测深入推进。综合保障方面,中央和地方监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清晰,一总多专、分区布局的监测业务体系高效运行,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机制健全顺畅 生态环境监测法规制度体系完备严密,重点领域量值溯源能力切实加强,监测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有效保证,监测信息及时公开、统一发布 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大幅提升。  到2030年,生态环境监测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监测、评估、调查能力进一步强化,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并与国际接轨,监测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为全面解决传统环境问题,保障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提供支撑。  监测业务方面,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监督监测并重,生态状况监测得到加强。新型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生态毒理监测有序开展,污染源自行监测与监督监测的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污染源智能识别、精准定位、实时监控 生态状况监测网络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熟应用。综合保障方面,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监测市场繁荣有序 大数据智慧管理与分析应用水平大幅提高,综合评估、精准预测、污染溯源、靶向追踪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建成,传统环境监测向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全面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组织领导、规划布局、制度规范、数据管理和信息发布全面统一,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全面提升,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支撑。  监测业务方面,环境质量、污染源与生态状况监测有机融合,常规监测从大范围、高频次、全指标模式逐步向动态调整、差异布局、增减结合转变,与监督监测、调查监测和研究性监测有机衔接 监测站点向多要素、多功能、生态化综合设置转变,生态状况监测的覆盖范围系统拓展。综合保障方面,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健全完备,覆盖影响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的主要指标 全天候、全方位、多维度的监测技术广泛应用,监测能力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总体发展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环境质量监测  1.大气环境监测  根据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需求,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体系,推动大气环境监测从质量浓度监测向机理成因监测深化,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因子、重点时段监测全覆盖。  提升空气质量监测,实现精准评价。按照“科学延续、全面覆盖、均衡布设”的总体原则,优化调整扩展国控城市站点,覆盖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并根据管理需求逐步向重点区域县级城市延伸。“十四五”期间,国控点位数量从1436个增加至2000个左右。改进空气质量评价与排名规则,排名范围扩大到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研究开展主要污染物浓度三年滑动平均值评价,降低气象条件波动对评价排名结果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提升背景站和区域站监测功能,加强全国大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秸秆焚烧火点、沙尘等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形成城乡全覆盖的监测网络。严格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与要求,提高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仪器精度,加强日常质控管理,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和重点点位PM2.5手工监测全覆盖。指导地方加强区县空气质量监测,中部、东部地区监测站点覆盖到全部区县和空气污染较重乡镇,西部地区覆盖到污染较重的区县。  深化污染成因监测,支撑精细管控。完善全国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网和大气光化学评估监测网,以污染较重城市和污染物传输通道为重点,按照国家统一指导、地方建设运维、数据联网共享的模式监测运行,为不同尺度大气污染成因分析、重污染过程诊断、污染防治及政策措施成效评估提供科学支持。其中,颗粒物组分监测覆盖全部PM2.5超标城市,重点区域辅助增加地基雷达监测和移动监测。光化学评估监测覆盖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统一开展非甲烷总烃监测,重点区域、臭氧超标城市及重点园区按要求开展VOCs组分监测。  拓展污染监控和履约监测,服务风险防范。推动全国城市路边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重点区域城市主要干道和国家高速公路沿线设立路边站,开展PM2.5、NOx、交通流量等指标监测。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区域和汾渭平原为重点,指导地方开展工业园区监测、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和降尘监测,并与国家联网,为解析空气污染生成机理和评价人群健康暴露提供支持。加强重点区域及全国工业园区PM2.5、NOx、SO2等污染物的网格化遥感监测,提高对重点污染源及“散乱污”企业的监管水平。按照履约要求,分期、分步建立国家大气中《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受控物质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监测能力。增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温室气体等监测点位,开展背景、区域或城市尺度监测。  2.地表水环境监测  根据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境,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  组建统一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按照“科学评价、厘清责任、三水统筹”的总体原则,统筹优化地表水国控断面,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全覆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延伸至重要水体县界,“十四五”期间,国控断面数量从2050个整合增加至4000个左右。科学优化常规监测指标,加强国考河流湖库及优先控制单元水环境遥感监测。按照统一网络、分级监测的模式,指导地方组织开展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市界和县界、中小型湖库、重点乡镇下游和大型工业园区下游,以及未纳入国家网的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结合各地污染特征,开展优先控制污染物监测。全国地表水监测断面总体覆盖七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流经区县,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及西南诸河污染较重河流流经区县。按照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区域行政级别,分级分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深化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融合的监测体系。研究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地表水监测评价、考核与排名办法,与手工监测评价结果平稳衔接。根据水环境管理需要,进一步拓展自动监测指标和覆盖范围,国家层面逐步建立国控断面9+N自动监测能力(9,即水温、浊度、电导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 N,即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阴阳离子、重金属、有机物、水生态综合毒性等特征指标) 地方层面,逐步实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全覆盖,新三湖(白洋淀、洱海、丹江口)、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水库实现水华自动监测与预警。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水源涵养地、背景断面、质控比对等手工监测,对自动监测形成有益补充。  推动水质污染溯源监测。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为重点,组织开展主要污染因子、重点污染河段走航试点监测,掌握水质变化和污染扩散规律,开展水质与污染源的关联分析。按照“查、测、溯、治”要求,以长江经济带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覆盖重点流域所有入河排污口主要指标的监测网络,开展排放口影响水域水质监测评价研究,逐步说清“岸上”对“水里”的影响。  拓展流域水生态监测。在松花江和长江水生生物试点监测的基础上,按照“有河有水、有水有鱼、有鱼有草”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并拓展重点流域水系、重要水体的水生生物调查和水生态试点监测(含底质)。“十四五”期间,国家建立统一的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指导各流域按照物理、化学、生物完整性要求,研究建立符合流域特征的水生态监测方法、指标体系、评价办法,初步形成基于流域的全国水生态监测网络,逐步开展分类、分区、分级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估。到2035年,形成科学、成熟的水生态监测体系并业务化运行,为水质目标管理向水生态目标管理转变奠定基础。探索开展生态流量、水位监测和河流生态水量遥感监测研究,加快建立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数据共享机制。  3.土壤环境监测  以保护土壤环境、支撑风险管控为核心,健全分类监测、动态调整、轮次开展、部门协同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  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以掌握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变化趋势为目的,优先考虑历史延续性,完善背景点和基础点布局,网格化覆盖我国陆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积累国家土壤背景、土壤环境质量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以支撑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为目的,对有关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地块开展重点监测,对监测表明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地块,进一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注重例行监测与普查详查的有效衔接,形成污染状况普查10年一次、背景点和基础点监测5~10年一轮、风险监控重点监测1~2年一次(普查周期除外)的动态监测体系,“十四五”期间,国家土壤监测点位数量保持在8万个左右。  实行土壤环境分类监测。针对不同类型点位和监测目的,设置分类侧重的土壤监测指标体系。其中,背景点延续“七五”和“十一五”土壤调查的61项指标,侧重对土壤背景元素组成的监测 基础点采用《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全指标以及pH、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指标,侧重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风险点侧重对特征污染指标的监测。  理顺土壤监测运行机制。国家层面,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统筹实施 地方层面,各地根据本地土壤污染特征和属地管控重点,在国家监测工作基础上,依法开展有关地块重点监测。企业层面,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依法履行自行监测主体责任,开展厂界环境自行监测。  完善土壤监测评价方法。加强例行监测成果应用和评价方法研究,支撑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分析。研究探索物理-生物-化学多项目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逐步衔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探索“地上地下”统筹评价方法。  4.海洋环境监测  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海洋生态安全为核心,构建覆盖近岸、近海、极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优化常规监测。整合优化国家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海水、沉积环境、生物质量、放射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主要河流及入海排污口污染物入海、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监测,评估不同来源污染物贡献率,全面掌握管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十四五”期间,国控点位数量优化至1400个左右。聚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大国家战略海域,制定“一区一策”精细化监测方案,助推热点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深化海洋废弃物倾倒活动、海洋石油勘探等海洋工程和海水养殖等监督监测,为海域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运用遥感等手段加强近岸海域溢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提升国家和沿海省份海洋放射性采样、自动监测、实验室分析和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沿海和海上核设施流出物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开展入海河流污染通量监测。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提升监测覆盖面和代表性,监测指标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主,向标志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扩展,较全面评估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依托国家海洋生态野外观测站,针对河口、海湾、滨海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栖息地变化状况长期、连续监测,科学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推进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格局、自然岸线变化、围填海开发等海岸带关键要素监督监测和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监测,利用高分遥感技术,从大尺度评估全国海岸带生态监管和海洋生态灾害状况。  聚焦专题专项监测。围绕国际热点环境问题和新兴海洋环境问题,开展海洋温室气体、海洋微塑料监测、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监测范围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并适当向极地大洋海域拓展,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供数据基础。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5.地下水环境监测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的思路,构建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参与,地方和企业配合,共同开展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构建全国统一的监测网络、技术体系和信息平台。  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充分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现有监测站点,同时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基本单元,增补部分监测点位,优先考虑重要地下水水源地、人口密集区、重要粮食产地、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区,形成多层次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全国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和80%以上地级城市,逐步掌握全国地下水水质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地方同步开展地下水监测站点调查,摸清现状、建立清单,根据管理需要补充建设部分监测点位。  加强“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全面梳理整合各类污染源地下水监测井和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监测井,构建以重点污染源和饮用水源地为重点的“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控网。其中,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测为企业事权,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运营管理单位应依法开展自行监测,由地方监督、国家抽查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为地方事权,地方负责开展监测工作,国家实施质量监督。  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监测指标和频次要求,兼顾污染防治监管需求和特征污染物,补充形成一套有效支撑地下水环境管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监测和评价技术规范并开展试点监测,2025年年底前统一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水质监测。构建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共享共用。加强地下水监测新指标、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  6.温室气体监测  遵循“核算为主、监测为辅”的原则,在不大规模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将温室气体(包括CO2、CH4、SF6、HCFCs、NF3、N2O等)监测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统筹设计。  开展全国和区域浓度监测。统筹利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科技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温室气体监测资源,结合连续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手段,按照国际认可标准,系统开展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将生态环境部国家大气背景站升级改造为大气和温室气体综合背景站,与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本底站和自然资源部温室气体监测站点融合组网。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重点,依托现有大气监测城市站点或区域站点,逐步增加CO2等指标,探索开展城市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在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南海南部以及北部湾开展近岸海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  探索开展排放源监测。结合现有污染源监测体系,对重点排放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工作,探索建立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在火电行业率先开展CO2排放在线监测试点,在氟化工行业开展HCFCs在线监测试点。  7.农村环境监测  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照全国农村环境监测总体部署,结合各地工作基础,进一步增加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其中,监测基础较好的省份应覆盖到全部县域,其他省份覆盖到全部地级城市,每个地级城市至少选择3个县域,已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全部进行监测。每个县域选择3-5个村庄开展空气、饮用水、地表水、土壤和生态监测。加强农村环境敏感区和污染源监测,各地按要求开展“千吨万人”集中式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逐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监测,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自行监测。  (二)围绕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拓展污染源监测  按照源头控制、标本兼治的要求,坚持以固定污染源全面监测为基础,以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渤海入海排污口监测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影响大气、水、土壤等各环境要素,统筹固定污染源、入河(湖、库、海)排污口、移动源、面源的污染源监测体系。  规范固定源监测。巩固和深化污染源监测改革成效,完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为主线、政府监督监测为抓手、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污染源监测管理模式,构建“国家监督、省级统筹、市县承担、分级管理”格局,为许可证管理、环境税征管和环境执法提供支撑。落实自行监测制度,加强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强化自行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督促排污单位规范监测、依证排放,实现自行监测数据真实可靠。规范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推动挥发性有机物和总磷、总氮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推进测管协同,加强与环境执法协同联动,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分级开展排污单位达标排放监督监测,加强饮用水源地风险源、区域大气热点网格、尾矿库、固体废弃物堆场等遥感监测排查。深化信息公开,推进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加大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和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公开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有效督促排污单位自觉守法、自律监测。逐步开展排放清单和污染溯源研究,推进水排放综合毒性监测,掌握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为环境风险预警打好基础。  按照“谁排污、谁监测”原则,明确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污单位和排污口责任单位的自行监测主体责任,排污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废水开展自行监测,排污口责任单位负责对入河、入海排污口开展自行监测,河长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确定排污口责任单位。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开展监督监测和抽查抽测。  拓展移动源监测。建立涵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油气回收系统的移动源监测体系,以及移动源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交通流量、噪声一体化监测网络,重点覆盖高速公路、主要港口、长江干线航道、主要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监控移动源排放及其对沿线空气、水体及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开展农业面源监测。按照“遥感监测为主、地面校验为辅”的原则,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部门间联动管理及基础信息共享,掌握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类型、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说清农业面源对地表水和大气污染的贡献率,逐步开展对地下水污染贡献有关研究,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支持。指导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区域或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流域单元地面监测试点,校验模型关键参数,稳步提高遥感监测精度。在重点区县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监测。  (三)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状况监测  按照天地融合、资源共享、全面覆盖、服务监管的思路,构建国家生态状况监测评估体系,针对国家-区域-省-市-县等不同尺度,开展生态系统质量与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保护监管等监测和评估。  构建国家生态状况监测网络。按照“一站多点(样地、样区)”的布局模式,采用更新改造、提升扩容、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到2025年,联合建成300个左右生态综合监测站,覆盖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体、农田、城乡、海洋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区域,协同提升地面观测、遥感验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结合多源遥感和地面监测数据,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至2035年,逐步依托现有空气和地表水监测站点增加生态监测指标项目,推进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向生态监测综合站点改造升级,系统提升生态地面监测覆盖范围。  加强生态监测。建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全面提升遥感影像处理、智能解译和分析评价能力,实现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人类活动和重要生态系统每年一次遥感监测全覆盖,全国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等重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每年两次遥感监测全覆盖。探索开展生态状况动态监管及生态风险评估,开展全球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完善生态状况评价体系。着眼生态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监管需求,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差异性,科学确定评价指标与计算权重,分类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生态状况表征指标(EI指数),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试点应用,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评估考核与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奠定基础。  (四)围绕为民服务和风险防范,推进辐射和应急预警监测  深化辐射环境监测。按照“融合共通、资源共享、补齐短板、维护安全”的思路,加快推进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通过整体布局、共用站房、改造新建等方式,深入融合辐射监测和常规监测网络,依托现有常规大气监测自动站,搭载小型化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监测设备,形成约300个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点。在人群密集区增设局部环境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水平自动监测站。新建50个水体辐射自动监测站,提升重点区域(流域、海域)、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地下水开采城市、岛礁区域等辐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建设5个大气辐射环境监测背景站和15个辐射环境监测超级站,增加氡、电磁、惰性气体等群众关心的监测项目,形成综合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6套移动式区域核与辐射安全保障、预警监测系统。针对新建核设施配套建设监督性监测系统,加强气态、液态流出物在线监测 对国家重点监管核与辐射设施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强化对核设施、伴生矿、核技术利用等辐射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以同时应对1起重大核事故和1起重大辐射事故为目标,建设6个应急监测装备库。  推进声环境监测。推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统筹城市区域、交通及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区域增设点位,形成普查监测与长期监测互补,面监测与点监测结合的监测网络。逐步开展对机场、高铁、工业园区等重点噪声源的监督监测,指导重点城市绘制噪声地图。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和铁路沿线为重点,深化振动污染试点监测。逐步开展光污染试点监测。  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按照“平战结合、分区分级、属地管理、区域联动”的思路,统筹利用常规和辐射、政府和社会应急监测资源,建立完善国家-区域(海域)-省-市四级应急监测网络。分级分区组建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和专家队伍,夯实车辆、船舶、卫星与无人机为主体的快速反应力量,完善区域联动的应急响应与调度支援机制,省级形成有效应对行政区域内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全国范围内形成陆域2小时应急圈和海域6小时应急圈。  拓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在巩固国家-区域-省-市四级预报体系、省级预报中心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7天预报能力基础上,开展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并发布信息,省级逐步实现10天预报能力。提升空气质量中长期预报能力,推进国家和区域10~15天污染过程预报、30~45天潜势预报的业务化运行,国家层面适时开展未来3~6个月大气污染形势预测,加强多情景污染管控效果模拟与预评估。探索开展全球范围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搭建全球-区域-东亚-国家四级预报框架。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预测预警业务和技术体系建设,形成“架构统一、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上下游联动”的国家(流域)-省-市三级预测预警体系,实现水质预测预报、水质异常预警和水环境容量评估。逐步开展土壤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五)围绕提升环境监测公信力,深化质量管理与信息公开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落实数据质量责任,健全覆盖全要素、全主体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统一监管制度,完善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量管理业务运行体系,规范内部质量控制,加强外部质量监督,对环境监测活动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自动监测运维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按照“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指导监测机构建立和运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数据质量。依托国家质控平台和区域质控中心,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强化质量监管能力,完善量值溯源体系,以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为重点,构建适用于环境监测专用仪器的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分级开展量值溯源与传递,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和计量溯源性。推动监测机构按照统一要求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对“人、机、料、法、环、测”各要素进行监管,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全流程可追溯,为统一联网、统一抽查、统一监管奠定基础。逐步扩大自动监测数据标记和超标异常“电子督办”范围。深化全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考核,扩大考核覆盖面,逐步将民用核设施营运单位、社会化监测机构纳入考核范围,加强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交流和推广。严惩监测数据造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多部门联动的监督检查、联合惩戒、信息公开机制并常态化运行,强化对社会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理顺环境监测弄虚作假案件移交处理程序,及时发现、严厉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丰富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增强诚信监测的自觉性,形成“不敢假、不能假、不愿假”的良好局面。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建立覆盖全国、统筹利用、开放共享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制定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数据集和相关标准规范,完善监测数据采集、审核与开发利用机制,推进各类监测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统一管理。系统提升大数据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加快推进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基于统一开放的国家大数据监测平台,建立有效的监测数据汇集机制和国家、省、市三级数据传输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及相关数据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享,提升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能力。建立监测数据及信息产品共享清单,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和其他组织提供和利用监测数据,积极推动环境监测数据开发技术创新。指导各地按照国家平台架构,整合地方层面监测信息化系统,并与国家平台联网。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评估。深化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完善空气、地表水、海洋等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充分发挥监测数据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通过排名、通报等措施传导压力,督促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研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综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比重、污染排放总量、环境要素质量、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建立综合表征指数,反映不同层级行政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为深化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监督打好基础。进一步推进精准监管、智慧监管,探索实施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相结合的分级管理制度,在重点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开展试点应用。建立健全辐射环境影响和个人剂量评价方法。  加大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明确由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发布生态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进一步拓展监测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按照“宜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规范信息发布的内容、流程、权限、渠道,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研究地图化、图表化、动态化、多层次表征方式,积极改进视觉呈现和交互效果。建立全媒体发布渠道,全天候服务公众、全方位接受监督,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宣传,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改革创新  (一)完善管理体制  国家层面按照“一总多专、分区布局”模式,优化整合监测资源,逐步健全和理顺“总”(监测总站)与“专”(海洋、辐射专业监测机构、卫星遥感专业技术机构)之间的业务统筹、分工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作用,利用其专业技术和人员队伍优势,分区承担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预警应急、质量控制、网络建设等工作。结合各流域机构实际情况,逐步拓展大气、土壤、生态等方面监测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形成综合性区域监测机构与创新基地,打造带动全国监测业务技术发展的新增长极。发挥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作用,提升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应急监测和监督监测能力。  地方层面通过协同推进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地方机构改革,强化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动出台关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晰各级监测机构职责定位。修订省级及以下核与辐射监测机构建设标准,建立与核设施、核技术利用安全监管和辐射环境监测任务相适应的省级和市级辐射监测机构。省级监测机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质量管理与技术指导作用,受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委托,协助管理驻市监测机构业务、人力资源、经费和资产等。驻市监测机构以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为主,同时为当地政府提供生态环境管理需要的监测技术服务。指导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探索通过业务委托的方式,由驻市监测机构或流域海域监测机构协助承担市级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确保改革任务不中断。县(市、区)监测机构以承担污染源监督监测(执法监测)为主,加强与环境执法协同联动,“十四五”期间,必须具备独立对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开展污染源监督监测的业务能力,同时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过渡期可由驻市监测机构帮扶承担,或向有资质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购买服务。鼓励省、市两级立足现有基础,优化整合监测资源,统筹任务需求,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兼具特色的监测布局,全面提高监测效能。鼓励有条件省份建立区域辐射环境监测机构。  (二)优化运行机制  完善业务运行机制。扩大监测服务社会化范围,在全面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有序放开公益性监测和监督监测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监测机构的扶持与监管力度,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到监测科研、标准制修订、大数据分析等业务领域,充分激发和调动市场活力,丰富监测产品与服务供给。划清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对全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国家本级(含区域)监测机构基础能力建设等为中央事权,由中央财政全额保障。受益范围较广、信息共享共用的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为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受益范围地域性强、主要服务于地方的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地方监测机构基础能力建设等为地方事权,由地方财政全额保障。  理顺协调合作机制。部门层面,建立“统为主、分为辅”的工作机制,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发布,其他部门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加强部门间协作共享,推动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部门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交流,在网络建设、监测实施、数据共享、联合评估等方面加强合作。社会层面,健全多元参与的科技研发机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共同开展前沿监测技术研发,鼓励共建共用监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基地,加强研发、验证、转化、推广链条式管理,规范监测数据和科研成果应用。国际层面,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主动参与全球及周边重点区域或国家环境监测合作,与发达国家加强业务合作与技术交流。结合“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发展中国家环境监测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树立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品牌。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宽严相济、扶管并举”的原则,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定期组织开展全国监测技术比武、百强监测机构和优质监测实验室创建等活动,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备案、能力评估、信用评价、红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制度,推进监测行业自律。  (三)健全法规标准  完善法规规章体系。加快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将改革文件中的相关要求通过法律条文固化,理清监测与监管、国家与地方、各部门之间、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职能任务、网络建设、质量监管、数据法律效力、信息公开共享等作出界定和规范,确保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监测工作依法开展。同时,完善配套制度,出台网络规划与管理办法、污染源监督监测管理办法、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辐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  健全标准规范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抓紧确定标准制修订清单,加快填平补齐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生态状况监测,以及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急监测、现场执法监测、质量控制等领域标准规范,加快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监测方法标准研究制定与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强化有机类标准样品研发,加快核设施流出物监测、辐射环境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合法性和准确性。系统梳理不同部门现行监测标准并开展等效性评估,推动标准规范的整合统一,提高监测数据可比性。建立“宽进严出、动态评估”的标准管理机制,完善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动员包括监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制修订,积极关注和吸纳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保持标准体系科学适用、适度超前。  (四)强化创新引领  加强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土壤和沉积物、固体废物、大气颗粒物等复杂基质中非常规污染物和环境健康、生态系统安全为重点,加强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和生态调查技术创新,建立自动、高效的环境友好型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加强基于高分辨率质谱的非靶标化合物筛查技术和基于生物毒理学的监测技术研究,支撑特征污染指标和未知化合物识别。加快危险废物特征污染因子监测技术研究,推动构建危险废物监测技术体系。  加强专项调查和研究性监测。在典型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放射性、海洋微塑料和酸化的专项调查监测,为国际履约谈判和全球新兴环境问题治理提供支撑。在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开展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危险废物、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新化学品等问题的研究性监测,筛查并识别区域特征污染物,及时发现和跟踪前沿问题,为环境治理提供支持与指引。  推进环境遥感技术应用。推动构建全天时、全天候、全尺度、全谱段、全要素的卫星遥感观测网络体系,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高监测精度的生态环境遥感服务能力,强化遥感技术在全国生态状况、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逐步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支持监测装备自主研发。推进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科技、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精密制造等新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步。以环境监测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大空气、水、土壤、应急等监测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监测装备,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核心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围绕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有关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研究提出细化落实指标,以“十四五”时期为重点,明确具体任务举措和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注重加强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有关规划的衔接,加大配套政策和投入保障支持力度。生态环境部将对规划纲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夯实人才队伍保障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职业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学科建设,鼓励地方加强监测领域校企、校站合作,试点“产学研”“订单式”等多元化监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打造尖端人才队伍,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使用导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及联合攻关机制,通过强强联合,催化高端人才培养。面向全社会遴选优秀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带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建工作推动业务发展,培育“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行业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  (三)强化基础能力保障  围绕重点任务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带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保障规划任务落实。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能力建设与运行保障工程。实施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专项,以点位增补、指标拓展、功能升级为主要方向,以空气和地表水国控站点调整、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监测、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为重点,加强空气、地表水、海洋、土壤、温室气体、辐射等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实施生态状况能力建设专项,整合建设国家生态监测站点和样地,补充生态监测仪器设备,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生态遥感监测平台。实施网络运行保障专项,保障国家网监测站点正常运行和国家监测任务有序开展。建立国家网仪器设备的建设与更新机制,据实测算、分期更新、规范管理,保证国家网仪器设备的统一可比。  中央本级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业务能力建设专项,推进国家生态环境监测计量平台(量值溯源与传递实验室)、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研究平台(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验证实验室),以及生态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研究等实验室建设,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质控溯源与技术研发能力。实施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专项,完善海洋监测实验室基础设施,组建海洋监测(调查)船队,提升海洋自动监测与应急保障能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立体遥感监测专项,加强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业务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推动研制发射11颗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加强卫星生态环境应用系统建设,新增120余套无人机监测系统。采用共享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批遥感地面真实性检验站点。实施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专项,建设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辐射监测装备工程技术基地、辐射监测技术标准推广验证平台、国家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技术实验室、电磁辐射安全独立校核计算验证实验室、海洋放射性监测实验室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装备库。  实施流域(海域、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专项,根据流域(海域)监测机构职能定位,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业务能力。合理统筹现有监测资源和省、市监测力量,通过业务合作与共建方式,推进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平台)、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中心(平台)、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中心(平台)、区域辐射环境监测基地、海区监测中心站(分站)的优化配置,弥补现有监测力量不足和能力短板。根据流域监测机构实际能力,逐步向其整合过渡。探索与上下游相关监测机构合作共建流域监测分站,提升监测业务能力。推进监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按照一专多用、共享共管的模式,重点支持国家生态健康与安全监测评估、环境监测质控技术研究创新基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监测质控和应急平台、新型污染物监测研究平台、监测技术人员实操培训基地、辐射航测校准与训练基地和航测保障基地建设。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  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固本强基、分区分级、突出特色”的原则,指导地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依托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加强省、市、县监测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和提升仪器装备等基础能力。
  • 生态环境监测又添新利器
    p  2019年3月21日,国防科工局在北京组织召开高分五号、六号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这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六号两颗卫星正式投入使用。生态环境部是高分五号卫星的牵头主用户,副部长刘华出席仪式并讲话,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代表生态环境部签署高分五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405f425-b01e-40b0-aded-7934ccea5935.jpg" title="图1...jpg" alt="图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刘华在仪式上讲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b843e7c2-1dcf-4c23-b096-318ed11a5121.jpg" title="图2...jpg" alt="图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签署高分五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pp  高分五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光谱分辨率最高、定量化要求最高、探测手段最多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该卫星由国防科工局、财政部2012年批复立项,于2018年5月9日成功发射。2019年2月22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工作稳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匹配良好,卫星、运载、发射、测控、地面系统均达到工程研制总要求。/pp  高分五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具体举措。高分五号卫星的正式交付,将填补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对于动态监测我国大气中气溶胶、细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的污染状况,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可靠的二氧化碳、甲烷等遥感数据支撑。此外,在叶绿素、悬浮物、透明度、水温、蓝藻水华、海冰等水环境监测方面,以及植被覆盖、矿产开发、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状况监测方面,它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p
  • 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
    经过两年在轨测试,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今天正式投入使用。这颗卫星在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共搭载2台对地观测载荷和5台大气环境观测载荷,具备同时对大气环境、地表水体和陆表生态变化等环境要素开展定量化、高光谱观测的能力,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生态监测处处长 董明丽:大气监测,目前这颗卫星能够覆盖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臭氧,还有颗粒物,都有监测,而且精度也有很大提升。对地表,过去我们可能只能测到地表的一个类型,比如说水体,或者是陆地、森林这些。通过这颗卫星我们可以测到不同的森林类型,比如说针叶林、阔叶林,它都能区分。卫星在轨交付后,将在我国大气、水、自然生态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应对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京环函〔2023〕69号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我局组织起草了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按照《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要求,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机关、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和个人提出意见。  请将意见填入意见反馈表(见附件4),于2023年7月1日前,以电子邮件和书面方式反馈我局。涉及修改重要技术指标时,应附上必要的技术数据。书面征求意见单位,如无意见也请复函说明,逾期未复函的视为无意见。  专此函达。  附件:1.书面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北京市地方标准意见反馈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6月2日   [联系人:徐 硕、高喜超;联系电话:010-68726224、010-68481537(工作日:9:00-11:30;13:30-18:00);传真:010-68726224、010-88423743;E-mail:turangchu@sthjj.beijing.gov.cn,kjchu@sthjj.beijing.gov.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