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燃烧颗粒

仪器信息网生物燃烧颗粒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生物燃烧颗粒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生物燃烧颗粒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生物燃烧颗粒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生物燃烧颗粒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生物燃烧颗粒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生物燃烧颗粒相关的解决方案。

生物燃烧颗粒相关的资讯

  • 研究揭示西安黑碳气溶胶来源第一为生物质燃烧源
    黑碳作为大气中一种典型的吸光性气溶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它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平衡,抑制边界层发展,沉降到冰雪表面会降低其反照率,加速冰川融化。但是在计算其辐射强迫时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老化过程对黑碳颗粒物光学性质的改变。而黑碳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已有研究表明,新鲜排放的黑碳在被释放到大气中后会通过碰并、凝结和非均相氧化等过程与多种来源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之间发生老化作用,表面形成包裹层,导致其在混合态、形貌、粒径和化学组成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黑碳的物理化学及光学性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大气中黑碳的性质差异及评估吸光性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王启元研究员课题组使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光声气溶胶消光仪(PAX)以及在线重金属分析仪(Xact625)等高时间分辨率在线仪器对西安市高新站点2020年11月大气气溶胶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并采用PMF与线性回归结合的方法建立黑碳吸光增强倍数与源的关联。PMF模型是目前常用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在给出污染源类别的同时,还能得出确切的污染源的贡献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中。他们的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黑碳气溶胶平均浓度2.16 微克 /立方米;PMF源解析出4个主要来源,分别为生物质燃烧源(38%),燃煤源(29%)、交通运输源(29%)、扬尘源(4%);降水后厚包裹黑碳的浓度降幅高达83%,而薄包裹黑碳为39%。作为颗粒粒径更大的厚包裹黑碳其核的质量中值粒径却小于薄包裹黑碳颗粒,分别为141 纳米和176纳米。其次,黑碳核的吸光截面积变化范围较大,为3.79 - 5.95 平方米/克,且与整体颗粒的吸光截面积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p 0.01)。另外,他们还发现在观测期间黑碳的平均吸光增强倍数为1.37±0.11;经过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老化、燃煤、扬尘、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对吸光增强倍数的贡献分别为37%、26%、15%、13% 和 9%。其中二次老化过程是主要贡献源。上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  (a) 应用PMF进行黑碳质量浓度源解析谱图;(b) 各排放源对总黑碳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百分比。(a)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和黑碳核的光吸收系数时间序列;(b)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和黑碳核的吸光截面积(MAC)时间序列;(c)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吸光截面积(MAC)相对频率分布;(d) 黑碳核吸光截面积(MAC)相对频率分布。图片均由论文作者提供论文相关信息: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8969723016157
  • 生物质燃烧影响城市PM10蛋白质含量
    日前,中国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教授谢周清课题组发现,生物质燃烧影响城市PM10的蛋白质含量,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英国《大气环境》杂志上。  空气中存在许多液态或固态微粒悬浮物,被称为气溶胶,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叫PM10。其中,生物气溶胶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公共健康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浓度一般用大气中总蛋白质含量来表示。由于汽车尾气能改变一些生物气溶胶的化学结构,使其成为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这被认为是近年来城市中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的一种可能原因。  谢周清课题组对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在合肥市采集的PM10进行了总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的分析研究,发现城区PM10中总蛋白质的含量范围在每立方米2.08~36.71微克,平均值为每立方米11.42微克,明显高于目前世界上3个地区公布的数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洛杉矶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墨西哥城的含量分别为每立方米0~0.2微克、1.0~5.8微克、0~2.54微克。  论文第一作者康辉博士介绍,合肥城区大气中蛋白质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低,每立方米2.08微克 从夏季到秋季含量逐渐增加,11月达到峰值,每立方米36.71微克。PM10中蛋白质的浓度与采样期间的降雨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且秋冬季多雾天蛋白质的浓度和大气污染指数都呈现高值。  除气象因素外,PM10中蛋白质浓度的变化与空气污染指数和平均可见度分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和反相关关系。通过进一步对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期间出现高含量蛋白质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人员发现,PM10总蛋白含量与代表生物质燃烧影响的水溶性钾离子以及代表人为污染影响的硝酸根显著相关。9~11月是合肥地区的农作物收获季节,除动植物和人为排放影响外,生物质燃烧可能是PM10蛋白质含量增大的重要原因。  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迫切需要的研究工作”,并指出“这份数据独一无二,对评估城市大气污染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为理解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作出了贡献”。
  • 燃烧假人技术难题,莫帝斯一举攻克
    自2018年以来,莫帝斯历经三年,一举攻克了燃烧假人的所有技术难点!自接到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项目以来,莫帝斯组织精兵强将并会同业内的专业人士共同研发制造,攻克了众多技术难点,终于突破了该产品的所有技术难关。 目前该产品不仅仅获得了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技术专家的认可,同时通过了美国UL工作人员现场技术审核,审核中“裸体”校准测试以及标准服测试一次性获得了通过,同时数据和美国杜邦数据进行了比对,所有的结果均取得了优势的成绩。 燃烧假人作为燃烧仪器“皇冠上的明珠”,集成了众多技术难点。如燃烧假人在测试过程中,需要1秒钟采集到1240个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二级烧伤和三级烧伤的数据;火焰吞没模型需要无死角地将火焰强度均匀施加在不规则的假人表面,以获得均匀的火场暴露值;烧伤模型的建立,需要在数据后台进行上万次的运算等等。?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为全资的中国民族企业,其产品品牌为“莫帝斯”,其取义为Metis,她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水文和聪慧女神,是大洋河流之神俄刻阿诺斯和大洋女神泰西斯的女儿,也是雅典娜的母亲,她在一切生物中是最聪明的。“莫帝斯”品牌的寓意在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制造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测试仪器,同时,当我们走出国门,进行品牌的推广时,便于提高海外市场的认知程度,避免因为品牌直译而产生的歧义。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国内拥有众多知名用户,如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船级社远东防火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中国南车、德国TUV南德意志集团、瑞士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等,莫帝斯致力于提供优质的燃烧测试仪器,为中国的阻燃材料以及燃烧测试研究提供最为有力的科研及检测武器。
  • 推动颗粒学科发展,走进未来前沿论坛!
    届未来颗粒前沿论坛将于2023年3月31日-4月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宾馆(江苏省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首届论坛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颗粒学领域最新进展、未来产业趋势和青年人才成长途径展开交流,拓宽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灵感、打造互动合作交流成长平台。亮点1:把握绿色理念,催化助力双碳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聚焦碳减排、碳零排和碳负排涉及的关键催化科学与技术问题,本届大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鸣元先生就绿色碳科学的理念和发展做特邀 大会报告,探讨如何利用绿色碳科学,解决有限的化石能源困境。还邀请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在库院士做特邀大会报告,他将介绍石油化工行业如何强化基础研究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催化变革性技术突破。本届论坛设置了低碳催化前沿论坛,诚挚邀请催化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催化剂精准制备及原位表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机理及数据驱动的催化剂设计与性能调控”;“低碳催化新反应与新技术”;“从催化剂颗粒到反应器的跨尺度模拟及优化”等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亮点2:大咖分享经验,激活成长灵感针对人才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科研人生怎样从“而立”到“不惑”?是追逐热点还是坚持初心?是广泛播种还是精耕细作?本届大会请到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蒙纳士大学副校长余艾冰教授做特邀大会报告,讲述自己的颗粒人生。分享他从事颗粒学研究的科研成长过程,以及如何走好人生的各个阶段,怎样时刻为机遇的来临做好充分准备,年轻怎样本着“果、勇、忠、毅”的四字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本届论坛设置了颗粒及多相流模拟与过程测量前沿论坛,针对领域关键和难点问题、模拟和测量的交互验证以及如何取长补短和有机结合等问题,广泛的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颗粒及多相流系统的研究方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促生新的研究点的产生,并有效推动多方跨界合作,促进颗粒及多相流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分论坛还设计了实验与模拟融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专题研讨会。实验与计算手段是颗粒学科研界和产业界永恒的追求,但都难以完整揭示颗粒系统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实验与模拟的取长补短和有机结合提供了广阔前景。这次专题研讨会旨在汇聚多方观点,促进交流互鉴,推动合作集成,催化颗粒实验与计算研究的融合发展。亮点3:打通产研天堑,启迪智慧互鉴青年科技人才既想攀登科学高峰,又想技术成果产业落地;既要前沿学术问题,又想扎根工程需求。那么,如何从科研到产业?怎样从传统化工到热点前沿?本届大会邀请到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做特邀大会报告,与您分享30多年来如何跨越跨科研与技术的鸿沟,怎样从学术顶天到技术落地。他将以煤化工过程中煤制丙烯、煤制芳烃以及近年来发展的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为背景,分析了从产业需求、过程高效转化的微观、介观与宏观学术与工程问题,说明工程化过程中逆摩尔定律的问题。从产业形态的进步,分析了目前材料化工怎样与电化学储能结合,将前沿的学术研究与面向产业的工程需求的结合,发展新型纳米碳材料并与产业同步成长。最后讨论了传统化工老的学科方向怎样过渡到新的产业需求与学术发展。本届论坛设置了能源颗粒前沿论坛,围绕颗粒与能源存储/转化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能源存储/转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炼颗粒与能源存储/转化的研究方向,推动颗粒与能源存储/转化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亮点4:共探分离前沿,共谋长足发展反应是物质生产的基础,分离是物质制备的核心,颗粒分离是颗粒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颗粒分离领域不仅包括以颗粒为对象和以颗粒为基础的分离材料、技术和分离过程,还包含高附加值粉体产品提纯与回收、能源与环境领域颗粒分离过程以及颗粒分离过程控制与机理分析等。本届论坛特别邀请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教授为您分享膜分离领域研究进展。她将介绍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外置式膜反应器中固体颗粒分离、膜分布中气泡粒径及膜乳化中的微乳滴等对反应过程和膜过程的影响,给出无机膜反应器的典型工程应用。本届论坛设置了颗粒分离前沿论坛,以颗粒分离和基于颗粒材料的分离为切入点,旨在广泛交流颗粒分离材料、技术、装备及应用前沿发展情况,重点讨论针对化工、能源与环保等领域颗粒物分离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着重深化颗粒分离过程机理机制研究,拓展颗粒分离在高端化学品制备、绿色能源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推进颗粒分离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亮点5:提升生物颗粒质量,永葆生活科研激情科研“青椒”压力山大,怎样在大浪淘沙中不忘初心,怎样永葆科研激情?又怎样把自己构建成“有活力”的生物个体?本届论坛邀请苏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陈晓东教授做特邀大会报告,他将总结自己对“有活力”的生物材料的理解及其动力学条件制约因素,以及保持“有活力”的非常规工艺技术,从而了解其“生命逻辑”。他的想法与概念对未来活性颗粒产品的生产将有重要指导作用。本届论坛设置了生物医药颗粒前沿论坛,对当前生物医药颗粒处方设计与结构调控、生物医药颗粒先进制造及规模化放大、靶向药物颗粒制剂、疫苗颗粒制剂、吸入药物粉雾剂、缓控释药物颗粒制剂、疾病诊断用生物颗粒设计与制备等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交流,推动生物医药颗粒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的发展。亮点6:会前培训智慧盛宴,大气颗粒火花飞溅本届论坛设置了大气颗粒物会前培训班,大气颗粒物是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其不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而且在区域上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影响气候变化。本课程邀请到胡敏(北京大学)、帅石金(清华大学)陈建民(复旦大学)和廖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知名大气颗粒物专家学者,从典型排放源汽油发动机内生成颗粒物机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测定-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辐射影响-大气复合污染与气候相互作用全面的介绍目前大气颗粒物相关研究的科学理论、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课程内容聚焦科学研究前沿,同时系统全面、深入浅出,让听众掌握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科学热点,同时为未来研究开拓视野和展望。本届论坛设置了大气气溶胶前沿论坛,主要围绕气溶胶污染与天气、地形和环境,气溶胶监测及污染控制技术,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及光学性质,气溶胶的健康效应及室内空气质量,有机和二次气溶胶,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及环境的影响等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大气气溶胶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加深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污染状况的了解,推进我国大气污染的基础研究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应用,加强相关领域研究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本届论坛设置了燃烧源排放和二次转化生成颗粒物前沿论坛,主要围绕机动车排放、煤燃烧、生物质燃烧、餐饮排放等燃烧源的一次颗粒物排放以及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二次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开展从源排放一次颗粒物的清单和理化特性-大气中二次转化机制和演变特征-燃烧源大气颗粒物环境效应-燃烧源控制对策等主题开展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涵盖测量技术、实验室模拟技术、机制机理研究、模式研究和控制政策的全链条学术交流。本届论坛还设置了颗粒测量前沿论坛,不同颗粒个体的物理化学活性和功能往往呈现出差异性。深入理解导致颗粒个体之间性能差异的结构和动力学原因,是诸如能源、环境、化工、通信、生物医疗等前沿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会场聚焦颗粒表征、测量及标准化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突破原有颗粒表征及测量领域的固有思维和研究惯性,拓宽颗粒物化性质表征测量范围(如几何性能、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化学反应特性等),凸显颗粒在线测量、颗粒标物制备和颗粒测量标准化等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挖掘颗粒表征、测量及标准化在交叉学科研究和实际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潜力,凝练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推动相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标准的发展。本届论坛还设置了发光颗粒前沿论坛,发光颗粒在照明、显示、探测成像、生物检测与治疗和防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当代与未来众多先进技术研究的重要基石。发光颗粒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泛,市场庞大,本论坛旨在汇聚半导体发光颗粒、稀土发光颗粒、碳及有机发光材料、团簇发光颗粒及发光光谱、发光器件等领域研究者的多方观点,搭建一个学术、高新技术、信息和人才交流的平台,以有效推动我国发光颗粒领域的科技创新与高新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本届论坛还设置了环境功能材料前沿论坛,围绕水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处理技术、固体和危险废弃物处理功能材料及其处置技术、大气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防治技术、噪声污染控制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以及电磁辐射、核辐射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交流。欢迎报名参会!现场走进未来论坛,走近颗粒前沿!会议联系人中国颗粒学会秘书处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100190)联系人:注册投稿 黄 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财务发票 韩秀芝010-62647647,13269656065,xzhan@ipe.ac.cn赞助展览 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lijinghong@ipe.ac.cn。注册参会电脑端:https://www.csp.org.cn/meeting/1stFPFF/↑扫码注册参会欢迎各位老师积极邀请朋友、带领学生报名参会!团队超过三人,每人直减二百元!
  • 首届未来颗粒前沿论坛(第四轮通知)
    为更好地促进颗粒学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助力人才成长和高水平创新后备力量建立,由中国颗粒学会、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和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会共同主办,由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科协等共同协办的首届未来颗粒前沿论坛将于2022年4月8-1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宾馆(江苏省会议中心)举办。本论坛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为主题,由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李春忠(华东理工大学)、何静(北京化工大学)和张强(清华大学)共同担任论坛主席,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进展、产业革命趋势和人才成长途径展开交流,通过主论坛特邀报告、分论坛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以及墙报等形式,拓宽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灵感、打造互动合作交流成长平台。本论坛面向广大颗粒学与粉体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摘要),论坛还将评选优秀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欢迎踊跃投稿。本论坛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展览内容包括:颗粒测试分析仪器、颗粒/粉体制备设备、颗粒/粉体产品、颗粒/粉体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欢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积极报名参展。学术前沿分论坛第一分论坛:低碳催化前沿论坛组织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论坛召集人:何静、江莉龙、万颖、祝艳、段学志征文范围:(1)催化剂精准制备及原位表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2)机理及数据驱动的催化剂设计与性能调控;(3)低碳催化新反应与新技术;(4)从催化剂颗粒到反应器的跨尺度模拟及优化。秘书长:叶光华邮箱:guanghuaye@ecust.edu.cn副秘书长:梁诗景邮箱:sjliang2012@fzu.edu.cn第二分论坛:颗粒及多相流模拟与过程测量前沿论坛组织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论坛召集人:李水清、王军武、许传龙、刘道银、鲁波娜、王帅征文范围:(1)颗粒系统数值建模与模拟;(2)多相流数理模型及数值方法;(3)气固两相流多尺度建模与计算(双流体模拟、离散颗粒模拟、MP-PIC模型和直接数值模拟);(4)介尺度曳力模型和固相应力模型;(5)机器学习在颗粒与多相流领域的应用;(6)多相工业反应器及相关过程模拟与应用;(7)过程层析成像与可视化;(8)多相流测量技术;(9)多相流模型发展与实验交互验证。秘书长:鲁波娜邮箱:bnlu@ipe.ac.cn副秘书长:王帅邮箱:shuaiwang@hit.edu.cn第三分论坛:能源颗粒前沿论坛组织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论坛召集人:黄佳琦、江浩、张会刚、陈成猛、杨艳辉、孔龙征文范围:(1)能源储存颗粒材料(如锂电池、电容器、锂硫电池、空气电池等相关材料);(2)能源转化颗粒材料(如煤基、生物质能源等高效转化材料);(3)能源颗粒材料的应用及产业化。秘书长:孔龙邮箱:konglongwork@163.com第四分论坛:生物医药颗粒前沿论坛组织单位: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论坛召集人:吴铎、张兵波、张志平、魏炜征文范围:(1)生物医药颗粒处方设计与结构调控;(2)生物医药颗粒先进制造及规模化放大;(3)靶向药物颗粒制剂;(4)疫苗颗粒制剂;(5)吸入药物粉雾剂;(6)缓控释药物颗粒制剂;(7)疾病诊断用生物颗粒设计与制备。秘书长:尹全义邮箱:qyyin@suda.edu.cn第五分论坛:大气气溶胶前沿论坛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论坛召集人:车慧正、黄宇、盖鑫磊、武云飞征文范围:(1)气溶胶基本特性、监测与分析;(2)气溶胶环境气候健康效应;(3)环境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秘书长:路艳峰邮箱:luyf@ieecas.cn第六分论坛:颗粒测量前沿论坛组织单位:中国计量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论坛召集人:于明州、王伟、苏明旭、周骛、席广成征文范围:(1)颗粒性能表征与测量:几何性能、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化学反应特性等;(2)颗粒测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3)颗粒在线测量技术;(4)颗粒测量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5)颗粒测量在产品性能表征中的新应用;(6)颗粒标准物质研制及颗粒测量标准化。秘书长:蔡天意邮箱:tycai@usst.edu.cn副秘书长:王晖邮箱:huiwang520@nju.edu.cn第七分论坛:颗粒分离前沿论坛组织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论坛召集人:邢卫红、赵华章、邢华斌、仲兆祥征文范围:(1)以颗粒物为对象的分离材料与技术(吸附、絮凝、磁控分离、膜分离、旋风分离、静电分离等);(2)以颗粒物为基础的分离材料或分离过程(分子筛、MOFs、COFs、二维材料、混合基质膜、其他多孔材料);(3)高附加值分体产品提纯与回收(电子级产品超纯净化、超细粉体捕集等);(4)能源与环境领域颗粒分离过程(气-固、液-固分离,微生物分离与失活等);(5)颗粒分离过程控制与机理分析(颗粒物传质过程与机理、污染控制方法等)。秘书长:冯厦厦邮箱:fengss@njtech.edu.cn第八分论坛:发光颗粒前沿论坛组织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论坛召集人:李良、夏志国、吴凯丰、卢思宇、宋继中、李晓明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半导体微纳米发光材料);(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4)团簇发光颗粒;(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秘书长:宋继中邮箱:songjizhong@njust.edu.cn第九分论坛:环境功能材料前沿论坛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论坛召集人:沈锦优、常化振、何欢,杨毅征文范围:(1)水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处理技术;(2)固体和危险废弃物处理功能材料及其处置技术;(3)大气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防治技术;(4)噪声污染控制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5)电磁辐射、核辐射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秘书长:王欢邮箱:jskl_org@163.com第十分论坛:燃烧源排放和二次转化生成颗粒物前沿论坛组织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开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论坛召集人:胡敏、郭松、刘欢、胡建林、彭剑飞、田旭东征文范围:(1)燃烧源排放颗粒物源清单;(2)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的理化特性;(3)燃烧源排放颗粒物测量技术与模拟技术;(4)燃烧源排放生成二次颗粒物特征、机制和演变规律;(5)燃烧源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对大气颗粒物贡献的模式模拟;(6)燃烧源受体监测与控制对策。秘书长:郭松邮箱:songguo@pku.edu.cn论坛征文首届未来颗粒前沿论坛各分论坛同时征文,具体要求如下:征文地址:https://www.csp.org.cn/meeting/1stFPFF/注册开放时间:2021年9月8日,注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会务组。论文要求为详细摘要,稿件请采用Word排版,模板请前往论坛网站下载。摘要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1日。支撑单位《能源前沿》、《颗粒学报》、《能源化学》、《化工学报》、《化工进展》、《绿色能源与环境》、《绿色化学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中国粉体技术》、《过程工程学报》等。论坛奖项本论坛面向广大颗粒学与粉体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摘要),论坛将评选优秀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欢迎踊跃投稿。时间节点论坛注册请访问论坛网站注册、缴费及开发票。论坛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1stFPFF/注册费用:付款方式:1、银行转账汇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 0200004509014413416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时填写希望开具的发票抬头及相应的单位税号;(2)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或汇款,务请通过邮件通知会务组xzhan@ipe.ac.cn(韩老师)。2、支付宝/微信在线付款即可。3、现场刷卡会员注册:(点击享受优惠注册)http://www.csp.org.cn/member/signup.php论坛日程赞助展览论坛赞助和同期展览(4月8日布展,9-10日全天展览)为了便于企业宣传、展示最新的产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将在论坛同期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展览内容包括:颗粒测试分析仪器、颗粒/粉体制备设备、颗粒/粉体产品、颗粒/粉体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欢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积极报名参展。展期与会期同步,热烈欢迎相关企业及单位积极参与。赞助方案及展位布局见论坛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1stFPFF/赞助展览联系人:李京红(010-62647647,klxh@ipe.ac.cn或lijinghong@ipe.ac.cn)。酒店路线1. 酒店预订:18951717678,025-84818888,张莉娟2.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07号,钟山宾馆(江苏省会议中心)3. 交通:南京站-酒店(7公里):打车18元:16分钟;地铁3元:28分钟;公交2元:35分钟南京南站-酒店(10公里):打车24元:25分钟;地铁4元:35分钟;公交2元:66分钟江宁西站-酒店(40公里):打车108元:55分钟;乘火车-地铁13.5元:88分钟溧水站-酒店(56公里):打车150元:60分钟;乘火车-地铁25元:87分钟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酒店(41公里):打车97元:40分钟;机场巴士-地铁23元:88分钟联系我们中国颗粒学会秘书处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100190) 中国颗粒学会 2022年2月18日
  • 找回蓝天白云,要让富氧烟气再循环燃烧技术大显身手
    p  “一个相比于鲁霾的沉重,冀霾的激烈,沪霾的湿热和粤霾的阴冷,我更喜欢京霾的醇厚,它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具体。黄土的甜腥与秸秆焚烧的碳香充分混合,再加上尾气的催化和低气压的衬托,最后再经热源袅袅硫烟的勾兑,使得京霾口感干冽适口,吸入后挂肺持久绵长,让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罢不能。”这是网友在雾霾来袭的日子里写下的段子,曾一次次刷爆“朋友圈”。其实,调侃段子的背后,透露出的则是对雾霾天气的万般无奈。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在发布的《中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提出,尽管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治理大气污染,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仍占了7个,在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在前不久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指出,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与大气污染物有关的指标的排放,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整个大气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pp  空气污染真的要了人的命,工业锅炉烟气排放难辞其咎/pp  雾霾是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甚至比201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还可怕。这并非耸人听闻。/pp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13年大气PM2.5所致共91.6万例过早死亡。其中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达到36.6万例。如果采取行动控制空气污染,2030年之前大气污染水平将大幅度下降,这将避免27.5万例过早死亡。”2016年8月18日,清华大学和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燃煤和其他主要空气污染源造成的疾病负担》报告指出。“91.6万例过早死亡”,这个冰冷的数据表明人类寿命因空气污染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pp  《报告》称,燃煤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PM2.5的最重要来源因素,2013年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达到40%。而在特定省市(重庆、贵州、四川),其贡献率甚至高达近50%。燃煤已是中国疾病负担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2013年,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导致死亡率已明显高于高胆固醇甚至吸毒。/pp  据《报告》的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王书肖介绍,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对中国燃煤和其他颗粒物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引起的当前和未来的疾病负担进行的综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的PM2.5人口加权平均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估计99.6%的人口生活在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标准(10微克/立方米)的地区,工业燃煤排放导致15.5万例死亡,工业过程排放导致9.5万例死亡。“到2030年,燃煤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将上升到44%—49%之间。即便按照最严格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控制理念,煤炭仍将是大气PM2.5和疾病负担的最大单一来源。”/pp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报告中也指出:燃煤导致的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中国公众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专家估计,如果在燃烧技术和煤的转换上没有大的突破,我国的大气污染可能还会加重。“和燃煤电厂排放相比,工业和民用燃煤还存在很大减排潜力,减少工业和民用燃煤污染排放应成为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的优先管理策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曾为此呼吁。/pp  “要环保必禁煤”?煤炭是我国目前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pp  为减少燃煤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我国在重点城市及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设立了“禁烟区”,这使得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要环保必禁煤”,甚至一些中小城市脱离缺乏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的实际,不顾燃油的二硫化碳污染更严重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危害,也依葫芦画瓢地展开了“环保禁煤”。但实际上,小型燃煤锅炉仍源源不断地大批出厂,用户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和环保部门玩起了“双行头”:检查时就开启烧油、燃气锅炉,人一走依旧是燃煤锅炉当家。/pp  临汾市曲沃县立恒钢铁公司转炉车间冒红烟 唐山市滦县兴隆钢铁有限公司3号高炉无组织排放严重 石家庄市晋州塑胶制品厂燃煤小锅炉正在运行 天津市北辰区河北工业大学供热站两台燃煤锅炉烟气无法达标排放……2月19日至20日,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的18个督查组, 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8个城市大气污染工作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发现包括上述问题137个。由此看来,如全面实施禁煤还难以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pp  众所周知,我国的化石能源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处于绝对位置,50年代的比例曾高达90%。数据显示,201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68%,到2015年才降到64%。当前,中国煤炭年消耗量仍约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一半,达40亿吨。/pp  在《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20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即使到2050年,我国煤炭所占能源比例仍然不会低于50%。可以预见,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未来几十年内,在清洁能源不具备经济性的情况下,煤炭仍是我国不可替代的最主要能源。/pp  中国迫切需要适合国情的治理大气污染的实用技术,燃煤工业锅炉将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pp  其实,找出污染源头并不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用工业锅炉约有47万余台,其中燃煤锅炉占到80%,每年所消耗标准煤约4亿吨。以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Ⅰ时段为例,每公斤标煤实际烟气量按13.46Nm3/kg计算,每年向大气排放烟气达53.84亿Nm3、烟尘16.152万吨、二氧化硫538.4万吨、氮氧化物1346万吨。数据显示,工业锅炉(65吨/小时以下)中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的排放比普通煤电厂还高出2—4倍。/pp  为此,中国环发国际合作委员会在提交的一份建议中指出:煤炭将长期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应推广清洁高效的洁净煤技术, 鼓励研究、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技术装备,加速自身的研究开发与自主创新。/pp  2014年11月6日,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到2018年,推广高效锅炉50万吨,完成节能改造40万吨,提高燃煤工业锅炉运营效率6个百分点,计划节约4000万吨标准煤。/pp  这是继火电行业大幅提高排放标准后,国家部委首次针对其他燃煤工业锅炉的环保提标改造措施。业内人士表示,在环保压力倒逼下,燃煤工业锅炉行业迎来了以燃煤清洁化、替代化为主要技术路线的节能减排革命,将催生数千亿元的改造、运营市场。到2018年,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市场将高达4500亿元。/pp  据了解,在火电与其他燃煤工业锅炉行业之间一直存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双重标准,燃煤工业锅炉标准低,与火电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相比,技术水平和环保措施落后至少十年。我国工业锅炉平均热效率仅为60%,较国外低20%—25%。工业窑炉超过16万座,年耗煤量3亿吨,供热窑炉平均热效率仅为40%,较国外低10%—30%。技术装备落后、环保设施不到位是导致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浓度高的直接原因。/pp  消除工业污染,中国要走自己的治霾道路/pp  我国自2013年起已出台一系列治霾政策与法规,环保治理虽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专家表示,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雾霾成因更为复杂,治霾要充分考虑自身国情。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资金不足,缺乏先进的、适用的新技术是我国在发展能源工业中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很难逾越的障碍。/pp  对污染防治技术,中国政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环境科技研究的任务,应该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努力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根据我国的能源结构、资源条件和经济能力,以燃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将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采用综合的、低投资、低运行费、高效益、适合国情的技术。/pp  “煤炭本身不是污染,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洁净利用,我国要实现以节能减排治理雾霾天气,必须靠科技手段解决。”烟台华盛燃烧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政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他认为,当前社会普遍对治霾的难度认识还不够充分,同时经济效益至上和监管力量薄弱也降低了雾霾治理的效果。我国的一些环保技术如电厂超低排放等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电厂也安装了在线实时监测系统,但仍然有许多工厂偷排,其实都是经济在作祟。更重要的是,关于雾霾治理的技术路线还缺乏创新。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都经历过从制定标准到标准执行、从技术开发到技术应用的过程。我国应该从科学研究出发,针对现实问题,多方参与治理,才能重现“蓝天”。/pp  大气污染催生新技术,“控制锅炉烟气排放总量”在我国首次提出/pp  面对我国严峻的空气污染治理形势,企业家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前,姜政华就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控制锅炉烟气排放总量,减少废烟气向大气排放”新方法,旨在通过采用富氧烟气再循环技术,为我国工业锅炉及电厂中小型锅炉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找到新的出路。/pp  烟气再循环是指把锅炉煤炭燃烧后排出的烟气抽回10%—20%,再送进锅炉作为一部分送风助燃,故称烟气再循环。因抽回的烟气中含氮量比空气中含氮气低又称为低碳燃烧技术,烟气再循环低碳燃烧技术是当前大型火力发电锅炉的标准配置,技术成熟。/pp  姜政华提出的“控制锅炉烟气排放总量”新方法,正是在这个技术之上采用富氧烟气再循环技术,可使减排、节能效率大为提高。/pp  目前,热电厂锅炉采用烟气再循环技术时的烟气回收率一般都控制在10%—20%。如烟气再循环率太高,造成烟气太多,燃料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会出现燃烧不稳定或不完全燃烧,导致热损失增加,同时还会增加黑烟的产生量。/pp  富氧烟气再循环是把锅炉煤炭燃烧后排出的烟气由原来抽回15%—20%增加到50%—70%,在50%—70%的烟气再循环中再增加一定的富氧,姜政华将这项技术命名为富氧烟气再循环混合燃烧技术。据介绍,该技术原理由研究者Home(霍姆)和Steinburg(斯坦伯格)于1981年提出。“此前我国膜法制氧富氧助燃技术尚不完备,所以国内目前还没有企业从事该技术研发。”/pp  据姜政华介绍,目前一般富氧烟气再循环可抽回50%烟气。工业锅炉如采用该技术后,烟气量可以降低烟尘排放50%,降低二氧化硫排放50%,降低氮氧化物排放50%。/pp  “在工业燃煤锅炉采用富氧烟气再循环是可行的、技术是成熟的。不仅如此,在工业燃油、燃气、燃生物质工业锅炉、火电厂、中小炉窑等都可采用富氧烟气再循环燃烧技术,以有力控制烟气排放总量,达到减少雾霾的形成。该技术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治理大气污染最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为我国工业锅炉特别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膜法制氧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姜政华告诉记者:“烟气湿度和温度都能影响雾霾天气,治理脱硫脱硝不能放松,最重要的还是采用富氧烟气再循环技术,减少烟气排放总量,此才是根治我国雾霾天气的必由之路。”/pp  姜政华认为,在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时,最重要的设计数据之一是锅炉运行实际烟气排放量。但目前我国在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都是以排出烟气每立方米含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多少计算,而没有限定锅炉实际烟气排放总量。/pp  工业锅炉运行炉膛出口空气过量系数标准应是1.3,按系数1.3计,以每公斤标煤实际烟气量按10.36Nm3/kg计算,每年就向大气排放烟气41.44亿Nm3,工业锅炉运行炉膛出口空气过量系数运行好的锅炉在1.7左右,按系数1.7计,以每公斤标煤实际烟气量按13.46Nm3/kg计算,每年就向大气排放烟气53.84亿Nm3,大部分工业锅炉运行炉膛出口空气过量系数都在2.0左右,按系数2.0计,以每公斤标煤实际烟气量按15.28Nm3/kg计算,每年就向大气排放烟气61.12亿Nm3,工业锅炉运行炉膛出口空气过量系数一般在2.0左右。与工业锅炉运行炉膛出口空气过量系数1.3相比多向大气排放烟气19.68亿Nm3,排放烟尘590.4万吨,排放二氧化硫1968万吨,排放氮氧化物4920万吨。/pp  因烟气总量是根据空气过量系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导致数据差距非常大,锅炉超排放烟气量也是直接形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在锅炉运行中实际测定排烟量,也可以根据锅炉热力计算书、热工测试报告,得出锅炉在运行负荷下的限额排放,不得超额排放排烟量。”/pp  现有热力设备最大的节能制约因素在于空气燃烧法。在常规的化石燃料燃烧装置中,燃烧过程都是以空气来助燃,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接近79%),因此导致烟气中CO2的浓度较低(约为13%—16%),直接分离CO2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致使成本过高。“如果能在燃烧过程中大幅度提高烟气中CO的浓度,使浓度达到无需分离即可回收,就能有效控制CO2的排放。富氧烟气再循环技术就是在这种原理下产生的。”在姜政华看来,控制锅炉烟气排放总量采用烟气再循环技术应用十分灵活,既可在锅炉系统上使用,也可在其他燃烧设备、燃烧技术配合使用,都能达到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目的。“通过降低燃烧器氧气的浓度,烟气还可用来输送二次燃料。如利用省煤器后烟气(温度为250℃—350℃)的一部分烟气再循环,并可以实现调节炉膛温度的作用。”/pp  现有工业锅炉的燃烧方式使NOx排放较高,无法通过燃烧调整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就拿目前普遍采用的SNCR和SCR燃烧后脱硝技术,其运行成本不但高,且脱硝剂为化工产品,在消防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如氨逃逸会造成二次污染。”姜政华分析说。/pp  相比之下,O2/CO2混合富氧燃烧技术的优越性就十分明显。首先,采用烟气再循环比达到50%左右后,以烟气中的CO2替代助燃空气中的氮气,与增加的富氧一起参与燃烧,使排烟中CO2体积分数大于95%,可直接回收CO2,与常规空气燃烧相比,SO2、NO排放量大为降低。再者,富氧烟气再循环使得燃烧装置的排烟量仅为传统方式的1/4,使锅炉烟气排放量明显减少,排烟热损失的降低,也使得锅炉热效率显著提高。此外,通过调整CO2的循环比例,还可以实现燃烧、传热的优化设计。/pp  膜法富氧燃烧技术已在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成功应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pp  2012年8月18日,由烟台华盛燃烧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MZYR-12000富氧助燃节能装置”在中国企业500强—河南天瑞集团汝州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的水泥回转窑上投入运行。这是目前我国水泥炉窑配备的最大膜法富氧助燃装置。运行效果显示,炉窑火焰温度提高了200℃,二次风温提高100℃,节煤率达到8.18%。通过在线仪表测试,炉窑排放烟气中NOx浓度降低了15.64%,二氧化硫浓度降低7.71%,烟气流速降低2.28%,各项排放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pp  该装置采用国内尖端制造技术,率先把膜法制氧设备大型化。为保障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该公司精心设计了自洁式PLC控制空气过滤系统,可确保膜组件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同时,该装置还首次采用大型集成化膜组件,使富氧流量每小时可达24000立方米,能满足日产10000吨水泥炉窑和企业自备热电联产每小时450吨以下的锅炉使用。局部全富氧助燃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工业炉窑节能率达到了10%—15%,也使设备性价比更加合理。该装置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pp  研究表明,煤炭(包括油品、天然气)在氧浓度为26%时燃烧最完全,速度最快,温度最高,热辐量强度最大,其燃烧机理是高分子膜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空气中的氧气优先通过进入,以提高工业炉窑内氧气的含量,让燃料中的挥发份和没燃尽的碳粒子在富氧中充分燃烧,最大化地转为热能,在不增加燃料的前提下,火焰温度提高100℃—350℃,由此达到节能之目的。/pp  当前,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印发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规定指出,未来五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pp  “结合国家政策和要求,在我国大力推动以富氧代替空气助燃,锅炉采用控制烟气排放总量的方式,更符合工业绿色发展的方式,此举不仅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更补齐了工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短板。”姜政华表示。/p
  • 李卫军: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传统全样分析方法包括离子色谱(I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是气溶胶性质研究的最常用方法。然而,全样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获得气溶胶颗粒的混合状态和表面等性质。气溶胶颗粒的混合状态对于理解颗粒的吸湿性、光学特性以及在大气中的老化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弥补全样分析的这些局限性,以电子显微镜为代表的单颗粒分析方法在气溶胶性质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它们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EDS)是单颗粒分析方法的主要仪器。SEM/TEM-EDS可用于获得颗粒的形貌、成分、粒径、混合状态和表面特征。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分析颗粒的来源和老化过程,进而讨论颗粒对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的影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颗粒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直接因素之一。了解颗粒物的来源、组成及老化过程,对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各类排放源(工业源、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家用燃煤和矿物颗粒等)排放的气溶胶颗粒在电子显微镜方面的研究进展。/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6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eb3f9ff3-cbb9-4bee-87d2-abd84618bba9.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5.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5.jpg" width="500" height="36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1.工业源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span工业排放源主要包括燃煤电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和炼油厂。飞灰(flyash,图1a)和金属颗粒(metal,图1b和c)是工业源排放的两种典型颗粒。飞灰颗粒由硅、铝及少量铁和锰等元素组成的球形颗粒,粒径小于200 nm。已有研究利用透射电镜在华北灰霾中发现大量飞灰颗粒。金属颗粒主要包括富铁、富锌、富铅和富锰颗粒,灰霾事件中观测到的金属颗粒的粒径小于500 nm。透射电镜观测发现污染大气中的飞灰和金属颗粒大多与二次气溶胶(例如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物)内混。这些在传输过程中形成的酸性二次气溶胶促进飞灰和金属颗粒释放可溶性金属离子,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27bed8be-d6c7-4599-93b0-61109d072cf6.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21).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21).jpg" width="500" height="2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2.汽车尾气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span汽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汽车尾气中近一半的一次颗粒中含有黑碳颗粒(soot或black carbon,图1d)。黑碳颗粒为含碳小球的链状聚合物。黑碳颗粒的混合状态可显著影响其光学吸收,进而影响地球辐射强迫。透射电镜可根据黑碳颗粒的特殊形貌区分黑碳颗粒的混合状态,对评估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6123eed-c584-4937-a4dd-07b36d48f876.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8.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8.jpg" width="500" height="33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3.生物质燃烧/strong/span。生物质燃烧是对流层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木柴和秸秆是世界各地取暖和烹饪的重要能源。同时,露天焚烧是处理农作物残留秸秆的普遍方式。自然的生物质燃烧(比如森林大火和草原大火)也会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生物质燃烧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钾盐、一次有机物和黑碳。透射电镜研究发现,生物质明火燃烧排放的富钾颗粒主要成分为KCl,且与有机物和黑碳内混(图1e);在闷烧阶段,产生胶状有机物与富钾颗粒混合的内混颗粒(图1f)。在大气传输过程中,KCl可逐渐转化为K2SO4和KNO3,透射电镜可根据形貌、结构和成分确定其老化过程,进而反映其来源和吸湿性。焦油球(tar balls)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一类特殊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吸光能力。透射电镜表明焦油球是粒径为30至500 nm的无定形碳质球形颗粒。X射线能谱显示焦油球的主要成分为碳,并含有少量氧。/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7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80fb205b-b987-4d0a-8b69-7afe6f65f24e.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7.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7.jpg" width="500" height="27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4.家用燃煤/span/strong。燃煤取暖和烹饪是发展中国家空气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由于燃烧效率较低且缺乏排放控制措施,家用炉灶的排放因子是工业锅炉的一百倍。家用燃煤可排放大量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和一次颗粒物(有机物和黑碳)。家用燃煤排放是造成华北严重灰霾事件的重要原因。利用透射电镜可获得不同成熟度煤炭排放的一次颗粒的形貌、成分和混合状态。低成熟度煤明烧状态下主要排放有机物和黑碳内混颗粒(图1g),中等成熟度煤排放大量有机物颗粒(图1h),高成熟度煤排放有机物和硫酸盐混合颗粒(图1i)。另外,透射电镜还发现煤炭燃烧也可排放大量与焦油球相似的球形有机物。/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e178791a-ff3c-4d6b-b90d-f48a9054eee4.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9.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9.jpg" width="500" height="33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5.矿物颗粒/span/strong。矿物颗粒主要来自沙漠、建筑和路边扬尘。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均可直观观测到矿物颗粒的不规则形貌(图1j),且大多矿物颗粒的粒径大于2 μm。矿物颗粒的吸湿性对气候和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大气传输过程中,矿物颗粒表面发生非均相反应,改变颗粒成分和形貌,进而改变混合状态和影响云凝结核活性。透射电镜研究发现,矿物颗粒内的碱性成分(例如方解石和白云石)可与污染大气中的酸性气体(例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反应,在表面生成CaSO4以及Ca(NO3)2和Mg(NO3)2的亲水包裹层,增强矿物颗粒的吸湿性。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老化作用还会降低颗粒pH增加铁的可溶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可溶性铁沉降到海洋表面可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海洋对碳的吸收,间接影响气候。/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8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e145833-188d-45d4-af38-3ffdcd288d57.jpg" title="timg.jpg" alt="timg.jpg" width="500" height="282"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6.生物气溶胶/span/strong。自然源的生物气溶胶(图1k)普遍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其在森林、农村及海洋环境中所占比例较高。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可获得各类生物气溶胶的形貌和粒径。/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7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9ce845fb-6a49-4565-bb45-0426f24adecf.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6.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6.jpg" width="500" height="37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7.海盐气溶胶/span/strong。海盐气溶胶来自于海浪中的气泡破裂。利用透射电镜可发现海盐的主要成分为镁盐和钙盐包裹的NaCl(图1l)。SEM-EDS发现海盐颗粒是由NaCl核与C、O和Mg元素包裹层构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目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单颗粒研究,例如:城区-北京、济南、吉林、香港、仁川、墨西哥等,背景点-长岛、青藏高原、日本冲绳,高山站点-庐山、泰山,海洋大气-北大西洋、黄海、北冰洋。未来,单颗粒分析方法将应用于更多区域。/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02700f9c-eaba-4981-8ab9-12e040344aff.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3).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3).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图1. 不同来源颗粒的TEM图。工业生产排放的飞灰(a)、富铁(b)和富锌(c)颗粒;(d)柴油机尾气中的黑碳-有机物内混颗粒;(e)玉米秸秆明烧产生的黑碳-有机物-KCl内混颗粒;(f)玉米秸秆闷烧产生的胶状有机物和KCl的内混颗粒;(g)低成熟度煤明烧产生的有机物-黑碳内混颗粒;(h)中等成熟度煤明烧产生的球状有机物颗粒;(i)高成熟度煤明烧产生的有机物-硫酸盐内混颗粒;(j)不规则矿物颗粒;(k)森林区域采集的生物颗粒;(l)海盐颗粒。图表结果来自于参考文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参考文献:/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 Zhang, J., Liu, L., Xu, L., Lin, Q., Zhao, H., Wang, Z., Guo, S., Hu, M., Liu, D., Shi, Z., Huang, D., and Li, W.: Exploring wintertime regional haze in northeast China: role of coal and biomass burning, Atmos. Chem. Phys., 20, 5355-5372, 10.5194/acp-20-5355-2020, 202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 Li, W., Liu, L., Xu, L., Zhang, J., Yuan, Q., Ding, X., Hu, W., Fu, P., and Zhang, D.: Overview of primary biological aerosol particles from a Chinese boreal forest: Insight into morphology, size, and mixing state at microscopic scal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19, 137520,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7520, 202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 Yuan, Q., Xu, J., Wang, Y., Zhang, X., Pang, Y., Liu, L., Bi, L., Kang, S., and Li, W.: Mixing State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Soot Particles at a Remote Site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3, 8227-8234, 10.1021/acs.est.9b01917, 201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4. Zhang, Y., Yuan, Q., Huang, D., Kong, S., Zhang, J., Wang, X., Lu, C., Shi, Z., Zhang, X., Sun, Y., Wang, Z., Shao, L., Zhu, J., and Li, W.: Direct Observations of Fine Primary Particles From Residential Coal Burning: Insights Into Their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Hygroscopic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3, 12,964-912,979, doi:10.1029/2018JD028988, 201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5. Liu, L., Kong, S., Zhang, Y., Wang, Y., Xu, L., Yan, Q., Lingaswamy, A. P., Shi, Z., Lv, S., Niu, H., Shao, L., Hu, M., Zhang, D., Chen, J., Zhang, X., and Li, W.: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mixing state of primary particles from combustion sources — crop residue, wood, and solid waste, Scientific Reports, 7, 5047, 10.1038/s41598-017-05357-2, 2017./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6. Li, W., Xu, L., Liu, X., Zhang, J., Lin, Y., Yao, X., Gao, H., Zhang, D., Chen, J., Wang, W., Harrison, R. M., Zhang, X., Shao, L., Fu, P., Nenes, A., and Shi, Z.: Air pollution–aerosol interactions produce more bioavailable iron for ocean ecosystems, Sci. Adv., 3, e1601749, 2017./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7. Li, W., Shao, L., Zhang, D., Ro, C.-U., Hu, M., Bi, X., Geng, H., Matsuki, A., Niu, H., and Chen, J.: A review of single aerosol particle studies in the atmosphere of East Asia: morphology, mixing state, source, and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J. Clean. Prod., 112, Part 2, 1330-1349, 201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8. Chi, J. W., Li, W. J., Zhang, D. Z., Zhang, J. C., Lin, Y. T., Shen, X. J., Sun, J. Y., Chen, J. M., Zhang, X. Y., Zhang, Y. M., and Wang, W. X.: Sea salt aerosols as a reactive surface for inorganic and organic acidic gases in the Arctic troposphere, Atmos. Chem. Phys., 15, 11341-11353, 2015./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作者简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float: left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5ef00299-b5e7-46ff-ab5f-212e9a8e68f6.jpg" title="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pg" alt="大气灰霾中不同来源气溶胶单颗粒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pg"/李卫军,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学会环境化学青年科学奖和山东省杰青获得者。他主要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等手段研究我国大气雾-霾及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颗粒物,从微观角度揭示颗粒物表面及内部的物理化学特性。近年来促进了大气环境化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融合,已获仪器发明专利共5项,其中1项产业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发表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 ES& T, JGR, ACP等大气相关领域的杂志上共40余篇,出版专著1部。/p
  • 燃烧你的卡路里!众瑞2019新春运动会好嗨呦!
    新年、新景、新气象、万象更新!新的一年,新的计划,开启新的征程!大年初八,伴随着新春佳节的丝丝喜气,青岛众瑞2019新春运动会开始啦!比赛哨响,大家斗志昂扬,2019!我们必将奋勇向前。快来跟随小瑞的镜头,感受现场的气氛吧!每逢佳节胖三斤,现在知道这肉不是白长的了。鞋可破、衣可乱,只要绳子不断裂,咬紧牙关不松手~~~ 还有更精彩的“赶猪跑”!怎么一个个跑的比猪还快呢?考验团队配合最默契的还要是“绑腿快跑”了!这不还没开始,大家已经开始练上了。看这气势,是要沙场点兵了。活动如此有序,气氛如此热烈,当然少不了我们现场的指挥人员和裁判们啦!高手过招,先行君子之礼!实力当然还是赛场上见~~~不达目的不放弃燃烧你的卡路里人人变成万人迷接下来收心认真工作去实现年初定好的奋斗目标奋斗吧,众瑞的小伙伴们~~
  • 细微之处见真知丨微米、纳米颗粒物组分,SPAMS全知道!
    4月9日,由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颗粒学会召开的首届“颗粒研究应用与检测分析”主题网络大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业内著名颗粒学学者、检测分析专家以及龙头企业代表,针对颗粒学研究应用及检测分析的前沿热点和疑难杂症进行探讨,促进颗粒学的研发应用端与我国颗粒学事业的良性发展。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信仪器”)受邀参加了会议,分享了近年来关于颗粒物分析仪器研发的新进展及其在科研方向的应用成果。早在2013年,禾信仪器就成功推出了第一代“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现已衍生研发出适用于不同监测场景、需求的系列产品--“SPAMS 05系列”,以该系列产品为核心的“PM2.5在线源解析系统”应用案例遍布全国。那么,在科研领域,禾信仪器SPAMS 05系列产品又能做哪些研究呢?又获得了哪些成效呢?接下来,笔者详细介绍下禾信仪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 SPAMS 05系列”。专业的气溶胶颗粒组分分析仪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 SPAMS 05系列,是禾信仪器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并完全正向开发的,专业的应用于微米、纳米级气溶胶颗粒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需要气溶胶颗粒组分分析的领域。其中,以该仪器为核心的PM2.5在线源解析系统的应用已覆盖全国31个省、200多个地市。在科研方面,SPAMS可谓“上山下海,无所不能”。曾两次跟随雪龙号前往极地进行海洋气溶胶科考,并于泰山顶监测站进行气溶胶传输通道颗粒物组分混合态研究。利用SPAMS发布的论文达百余篇。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 05系列产品应用领域凡是涉及到微米、纳米级颗粒物分析的领域都有SPAMS发挥作用的空间!点击可查看大图1生物气溶胶相关研究--利用负离子特征峰快速在线识别活性细菌气溶胶何为生物气溶胶?其是一类含有生物性粒子的气溶胶,含有细菌、病菌、霉菌、真菌、病毒、花粉、孢子等。2019年,曾真[1]等人利用单颗粒质谱仪对细菌气溶胶颗粒进行分析,获得了独特的细菌指纹图谱。以m/z -26、42、79、97和159等氰酸和磷酸盐离子峰为细菌气溶胶的特征峰,能够实现快速在线识别活性细菌气溶胶。实验流程外场实际采集细菌气溶胶谱图[1] 曾真,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细菌气溶胶颗粒, 2019.2大气气溶胶组分研究--泰山顶京津冀-长三角气团传输通道气溶胶混合态研究 2019年夏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银燕教授[2]团队在泰山玉皇顶开展气溶胶综合观测实验,首次使用了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泰山顶气溶胶混合状态及其粒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气溶胶混合状态对新粒子增长过程的影响。泰山顶气溶胶混合态观测[2] 沈利娟,泰山顶(1534 m)夏季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2019.3气溶胶与气候研究--云颗粒化学成分研究2016年1月,Lin[3]等人采用GCVI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相结合,对华南南岭(1690μm A.S.L.L)中单个云状残渣颗粒的化学组成和混合状态进行了评价。这项研究是首次报道了中国单个云团颗粒的化学组成和混合状态的现场观测。云状残渣颗粒化学组成平均谱图[3] Lin Q,In situ chemical composition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cloud residue particles at a mountain site, southern China, 20174海洋气溶胶组分研究--雪龙号南北极科考行动2017年7月及10月,雪龙号分别前往北极及南极进行科考工作。两次科考活动中,科研团队均使用SPAMS开展气溶胶与生源气体走航联合观测,重点针对极区黑碳气溶胶、同位素、单颗粒气溶胶混合状态、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来源等开展科学研究。5可吸入颗粒研究--香烟燃烧新鲜、老化烟气气溶胶组分研究2016年,李梅等[4]利用SPAMS对香烟烟气气溶胶的应用研究。香烟检测结果表明,在颗粒物粒径分布上,新鲜香烟烟气颗粒范围较老化烟气宽。在气溶胶化学成分上,老化烟气颗粒物与新鲜烟气相比,尼古丁,氰酸盐,硝酸盐,硫酸盐及铵盐5种成分的数浓度百分比都有所增加,而含Clˉ的数浓度百分比减少。自制香烟燃烧装置与检测现场照片新鲜、老化烟气颗粒物的平均质谱图[4] 李梅,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香烟烟气气溶胶,2012.6引擎排放特征研究--不同卡车尾气排放气溶胶颗粒成分差异机动车引擎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气溶胶颗粒。Suess[5]等人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重型卡车燃烧柴油排放的气溶胶颗粒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卡车排放的气溶胶颗粒存在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并且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进行的实验具有较高的再现性。柴油车尾气排放气溶胶颗粒质谱图[5] Suess D T , Reproducibility of Single Particle Chemical Composition during a Heavy Duty Diesel Truck Dynamometer Study,2002近年来,禾信仪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 05系列产品已愈发成熟,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开发了更多领域的应用,解决了相关领域的许多重点问题。未来,禾信仪器将会持续加强该产品的研究升级,开拓更多的可能性。为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 TOC分析的在线高温燃烧法比较:催化燃烧与非催化燃烧
    简介工业用水和废水的工艺监测技术必须长时间运行,且维护要求低,才能提供稳定可靠的监测数据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工艺决策。采用高温燃烧法的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分析技术具有处理多种样品类型所需的稳健性。就燃烧氧化技术来说,催化燃烧和非催化燃烧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工艺监测的运行时长、维护要求、使用成本等方面。本文概述了在线催化与非催化高温燃烧TOC之间的主要差别。为了方便起见,下文将这些燃烧技术分别简称“高温催化燃烧(HTCC,High Temperature Catalytic Combustion)”或“催化法”,和“高温非催化燃烧(HTNCC,High Temperature Non-Catalytic Combustion)”或“非催化法”。本文中的比较只适用于在线技术和高温燃烧TOC技术。想了解更多?燃烧法检测TOC主要用于监测含有废水、工艺水、工业废水中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和难氧化有机化合物的样品。催化燃烧包括在一个炉子中加热样品,使用铂金催化剂支持氧化。添加催化剂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样品中所有的有机碳都被完全氧化。催化燃烧法的炉温不够高,无法仅通过温度来彻底氧化样品中的有机碳。非催化高温燃烧法将炉管中的样品加热到更高温度,能够确保彻底氧化样品中的有机碳。非催化法无需使用催化剂,从而减少了诸多干扰因素。为了防止频繁出现维护问题,必须充分考虑高温非催化燃烧和高温催化燃烧中的盐含量。高温催化燃烧的温度比高温非催化燃烧低。采用高温催化燃烧时,未燃烧的盐会“毒害”催化剂,甚至“毒害”燃烧管。虽然替换燃烧管和催化剂,可以帮助催化燃烧装置在含盐的环境中运行,但会限制分析仪的测量范围和性能,还会增加维护工作量。如果采用高温非催化燃烧,所有的盐都会在更高的温度下彻底燃烧。无需催化剂意味着减少维护工作量。催化燃烧和非催化燃烧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工艺设备的维护要求、运行时间、使用成本。Sievers® TOC-R3非催化在线型TOC分析仪Sievers TOC-R3采用非催化高温燃烧法,具有维护简单、使用成本低、运行时间长等优点。Sievers TOC-R3使用光电离检测器(PID,Photoionization Detector)来直接监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或使用电化学检测器(ECD,Electrochemical Detector)来监测总氮(TN,Total Nitrogen),因而具有满足任何应用需求的灵活性。即使对于挑战性样品基质,此款分析仪的自动稀释、冲洗、标准品检查等功能,都能大大延长仪器的运行时间。此款分析仪采用稳健的模块化设计,能够对样品基质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此款分析仪还具有预测诊断功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可靠性。结论与催化燃烧法相比,非催化燃烧法要求更少的耗材和更低的维护要求,这意味着仪器的使用成本更低、运行时间更长。有了更长的运行时间和更可靠的监测数据,非催化燃烧法就能更好地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工艺决策。Sievers TOC-R3采用非催化高温燃烧法,功能稳健且灵活,能够满足所有应用需求。◆◆◆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TOC分析的在线高温燃烧法比较:催化燃烧与非催化燃烧
    简介 工业用水和废水的工艺监测技术必须长时间运行,且维护要求低,才能提供稳定可靠的监测数据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工艺决策。采用高温燃烧法的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分析技术具有处理多种样品类型所需的稳健性。就燃烧氧化技术来说,催化燃烧和非催化燃烧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工艺监测的运行时长、维护要求、使用成本等方面。本文概述了在线催化与非催化高温燃烧TOC之间的主要差别。为了方便起见,下文将这些燃烧技术分别简称“高温催化燃烧(HTCC,High Temperature Catalytic Combustion)”或“催化法”,和“高温非催化燃烧(HTNCC,High Temperature Non-Catalytic Combustion)”或“非催化法”。本文中的比较只适用于在线技术和高温燃烧TOC技术。想了解更多? 燃烧法检测TOC主要用于监测含有废水、工艺水、工业废水中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和难氧化有机化合物的样品。催化燃烧包括在一个炉子中加热样品,使用铂金催化剂支持氧化。添加催化剂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样品中所有的有机碳都被完全氧化。催化燃烧法的炉温不够高,无法仅通过温度来彻底氧化样品中的有机碳。非催化高温燃烧法将炉管中的样品加热到更高温度,能够确保彻底氧化样品中的有机碳。非催化法无需使用催化剂,从而减少了诸多干扰因素。为了防止频繁出现维护问题,必须充分考虑高温非催化燃烧和高温催化燃烧中的盐含量。高温催化燃烧的温度比高温非催化燃烧低。采用高温催化燃烧时,未燃烧的盐会“毒害”催化剂,甚至“毒害”燃烧管。虽然替换燃烧管和催化剂,可以帮助催化燃烧装置在含盐的环境中运行,但会限制分析仪的测量范围和性能,还会增加维护工作量。如果采用高温非催化燃烧,所有的盐都会在更高的温度下彻底燃烧。无需催化剂意味着减少维护工作量。催化燃烧和非催化燃烧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工艺设备的维护要求、运行时间、使用成本。Sievers TOC-R3非催化在线型TOC分析仪Sievers TOC-R3采用非催化高温燃烧法,具有维护简单、使用成本低、运行时间长等优点。Sievers TOC-R3使用光电离检测器(PID,Photoionization Detector)来直接监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或使用电化学检测器(ECD,Electrochemical Detector)来监测总氮(TN,Total Nitrogen),因而具有满足任何应用需求的灵活性。即使对于挑战性样品基质,此款分析仪的自动稀释、冲洗、标准品检查等功能,都能大大延长仪器的运行时间。此款分析仪采用稳健的模块化设计,能够对样品基质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此款分析仪还具有预测诊断功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可靠性。结论与催化燃烧法相比,非催化燃烧法要求更少的耗材和更低的维护要求,这意味着仪器的使用成本更低、运行时间更长。有了更长的运行时间和更可靠的监测数据,非催化燃烧法就能更好地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工艺决策。Sievers TOC-R3采用非催化高温燃烧法,功能稳健且灵活,能够满足所有应用需求。◆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颗粒与多相流数值方法及其工业应用分会场日程——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中国颗粒学会将于2020年10月23-25日在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召开“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颗粒与多相流数值方法及其工业应用”为第十三分会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trong会场介绍/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7cdb9ca-8932-4e6e-8a02-affdd4607826.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1015095518.png" alt="微信图片_20201015095518.png"//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strong 第13分会场:/strong会场主要结合颗粒与多相流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与模拟及其工业应用相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多相流模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炼颗粒与多相流数值方法新的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多相流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trong会场日程/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127da0a-2f8c-479e-a133-3a466d8b027f.jpg" title="1.png" alt="1.png"//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8388c6b-1a9c-416d-bd45-c895320495e4.jpg" title="2.png" alt="2.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trong墙报交流/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35a2b72-2455-4e79-86b6-4cddba58f52b.jpg" title="3.png" alt="3.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trong主席介绍/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d7f9afb-ca04-41a8-bbcc-23b58c53a406.jpg" title="4.png" alt="4.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王利民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5px " 王利民,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到2009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CNRS) 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和研究员,2012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7年被选为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荣获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拔尖青年科学家”、 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十佳员工”、“优秀青促会会员”、“过程优青”等多项荣誉称号。/pp style="margin-top: 10px " 主要从事多相湍流的介尺度理论与方法研究,致力于介尺度科学原理探索工程湍流模型、发展格子Boltzmann框架下颗粒流体系统快速模拟技术,包括湍流模拟、介尺度科学、计算流体力学、流态化和多相反应工程。现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Heat Exchangers》期刊编委会成员;迄今在AIChE J,Chem. Eng. Sci,J. Comput. Phy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Springer专著3部,参与翻译著作2部,受邀为CPC Press出版的Powder Technology Handbook专著撰写1章节。先后主持项目16项,其中,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科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3项、973项目课题1项、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项、通用电气(GE)、联合利华(Unilever)、道达尔(Total)、宝钢(Baosteel)合作项目等7项。已协助指导1名博士后出站,指导或协助指导毕业5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3921424-65a1-4972-a56d-a94288aa1b2c.jpg" title="5.jpg" alt="5.jpg"//strong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罗坤 浙江大学/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 罗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与仿真专委会副秘书长。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5年3月获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0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7至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湍流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并曾在美国田纳西大学(2011)、日本大阪大学(2005)、韩国釜山大学(2003)短期访学。/pp style="margin-top: 10px " 多年来一直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复杂多尺度耦合问题的理论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包括计算多相流、计算燃烧学、风能利用多尺度模拟及大气环境污染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等。提出了复杂多相湍流燃烧全尺度直接数值模拟新方法,发现了多相湍流燃烧界面耦合作用的新现象和新机理,建立了更加准确的工程计算新模型,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骨干,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得第三十三届国际燃烧学大会杰出论文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应邀担任5个国际SCI学术期刊的编辑或编委,应邀做20多次学术会议的邀请报告,是50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和30多次学术会议的组织/分会场主席。获得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G20保障先进个人等,所指导的博士生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本科生2次获得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等。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d035785-a358-4189-9f03-8797dcee2b29.jpg" title="6.png" alt="6.png"//strong/span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安希忠 东北大学/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 /strong/span安希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颗粒及粉体方面的博士后工作,2006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受聘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现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颗粒技术研究所所长。/pp style="margin-top: 10px " 多年来一直从事粉末冶金及粉体工程、难熔金属及合金、复合材料及3D打印增材制造等相关领域的数值仿真与物理实验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省部级、企业及各类人才项目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1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EI收录3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一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大会报告20余次;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其中多名获全额奖学金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4名。/pp style="margin-top: 10px " 近年来所获得的荣誉包括:2009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澳大利亚“Australian Endeavour Awards”;201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及江苏省扬州市“龙川英才”;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双创人才;2017年入选沈阳市首批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首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另外,2016和2018年分别获得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主要社会经历包括: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辽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90da02f-5c1b-4094-982a-0c3ff2d7f74d.jpg" title="7.png" alt="7.png"//strong/span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刘道银 东南大学/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 /strong/span刘道银,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2011年获东南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14至2015年在荷兰Delft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并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助理研究(2005)。/pp style="margin-top: 10px " 主要从事多相流数值模拟,微纳米颗粒流化床制备技术,流化床燃烧等领域研究,发展了耦合流动和反应的颗粒尺度的流化床燃烧模型、含颗粒凝并和团聚的气固流动的模拟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企事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等10余项,作为第3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AIChE J, Chem. Eng. J, Powder Tech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燃烧学基础》教材。培养硕士10余名,博士2名,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trong参会信息/strong/span/ppstrong组织单位:/strong/pp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学术秘书:/strong/pp徐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pp联系电话:010-82544940;/pp电子邮件:xuji@ipe.ac.cn/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时间和地点:/strong/pp时间:2020年10月24-25日(10月23日报到)/pp地点: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优秀报告及墙报奖:/strong/pp学会奖励包括科技奖、人才奖和专项奖将在年会闭幕式上组织颁奖,并且在年会期间将评选出“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优秀报告/墙报奖”。/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会议网站:/strong/ppa href="http://csp.scimall.org.cn/meeting/csp2020/" target="_self"http://csp.scimall.org.cn/meeting/csp2020//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20px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24px height: 23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b17fefc-f4b8-4ef3-a16d-3789ce302b15.jpg" title="颗粒.png" alt="颗粒.png" width="224" height="237"//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扫码参会/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参会费用:/strong/pp会议代表可通过银行转账、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 0200004509014413416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时填写希望开具的发票抬头及相应的单位税号;(2)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或汇款,务请通过邮件通知会务组xzhan@ipe.ac.cn(韩老师)/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酒店预订:/strongbr//pp1、酒店预订:/pp详见年会网页-酒店预订/pphttp://csp.scimall.org.cn/meeting/csp2020//pp酒店销售经理:/pp李苗莎(msli@xltl.com.cn)/pp联系电话:18850050041/pp2、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长浩路18号/pp3、酒店总机:0592—3578888/pp4、交通路线:/pp(1)厦门北站至酒店:地铁1号线到殿前站下转公交430路殿前街道站下、323路台贸中心站下;打车费用约为48元。/pp(2)厦门站至酒店:公交车113路殿前街道站下、33路/116路台贸中心站下,。打车费用约为25元。/pp(3)机场(高崎机场)至酒店:公交机场专线安兜站换乘108路公交台贸中心站下。打车费用约为25元。/pp style="margin-top: 10px "strong会务组:/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f7ce938-16d6-4ae9-be8f-4ff9776bc88e.jpg" title="9.jpg" alt="9.jpg"/br//p
  • 确立680℃燃烧法、TOC走向世界
    1980年中国天津举办国际展会,岛津展出TOC-10B仪,这是TOC仪的海外首次亮相,森田作为展示说明人员也参加了此次展会。在当时的中国,TOC仪还是新颖且有些陌生的仪器。当时的天津,大街上满是穿着人民制服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这点给森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研发完成的TOC-500给岛津TOC仪带来突破性进展。测量的基本单元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就是说,燃烧温度由原来的950°C变更为680°C。必须100%测量所有有机物的TOC仪,无可厚非燃烧温度越高越好。但是,当样品中含有盐分时使用950°C燃烧法,高温下熔化的盐分会侵蚀燃烧管和催化剂,会大幅缩短燃烧管的寿命。海水和许多废水中都含有盐,因此影响很大。森田用反向思维解决了这个问题,先设定680°C燃烧温度可满足必要的性能,之后研究了燃烧方法、氧化催化剂和数据处理方法等。罗曼罗兰曾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然而大多数人会在汹涌人潮背后随波逐流,多数人会沿袭前人道路,将权威学说全盘接受,而森田不落窠曰,他以笃定的自我信念守护思维的火种,明确设想,埋首推演、试验,论证了680°C这一有效燃烧温度。 森田还改变了一直以来TOC仪运维作业中重要难点--燃烧管的更换方式。这一改良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这引起了海外用户的关注。1987年匹兹堡展览上展出岛津TOC-500,这是在美国举办的规模宏大的分析仪器展览会,为了展示TOC-500的易维护性,森田通过简单的操作,在几分钟内完成了运行中TOC-500的燃烧管更换,看到此过程的观众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是因为为确保950°C型燃烧温度TOC仪燃烧管不发生破裂,在更换时必须先切断电源等待电炉温度下降,然后打开装置,打开电炉,更换燃烧管后再组装成原样,之后通电等到950°C,实质上这一流程需要一天的时间。 TOC-500的首次海外展出也在中国。在美国匹兹堡展的2年前,即1985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性展览会上展出了该仪器,森田也参加了该展会,与5年前的天津展会相比,对TOC监测仪感兴趣的参展者有所增加,几天的展会上一直有观众前台展台参观TOC并细心询问仪器情况。另外,在岛津完成680°C燃烧法研发时,日本的TOC仪的法定方法 (JIS) 中采用的是900°C燃烧法。作为TOC仪器JIS方案制定委员的森田向委员会提交了使用680°C燃烧法可实现同样性能的证明数据,之后法定方法中也承认了680°C燃烧法。 具有突出特点的产品商品力很强。TOC-500的推出,不仅在国内市场,在进入的海外市场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广泛应用在欧洲的大型化学、药品厂家和美国南部的石油精炼、化学厂家。在礼节性拜访瑞士著名药品厂商时,该公司实际操作仪器的技术人员走过来对森田说“一直以来,我使用了很多TOC仪器,但岛津TOC-500是第一”,森田感到非常高兴。 未完待续… …
  • 中国大气细颗粒物含量已位居全球之首
    大气污染防治暨氮氧化物(NOx)排放管理与控制&mdash 国际高级别咨商会议现场  3月29日,&ldquo 大气污染防治暨氮氧化物(NOx)排放管理与控制&mdash 国际高级别咨商会议&rdquo 在中国大饭店举办,会议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并和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共同主办,由江苏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起承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在会议报告中表示,中国大气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细颗粒物位居全球之首。  中国这叁种污染物排放量如此之高和环境质量差的塬因是什么呢?武雪芳解释说,因为中国煤炭消耗第一,其次是机动车,移动源的生产和销售。他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佔了全球的一半 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还有保有量都是世界第一,机动车已经成为空气重要污染源。据最近一两年的研究结果,北京上海大城市机动车,或者移动源对PM2.5的贡献率超过20%。  据记者了解,氮氧化物的持续增加,会加速细微颗粒物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氮氧化物(NOx) 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叁氧化二氮等,是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直接导致我国各地阴霾天、臭氧破坏、空气污染的重大因素。NOx 以燃料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量最多,约佔30%以上,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年增长率为5%~8%,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3540万吨 如果不採取进一步的氮氧化物减排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持续增长。因此,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中一个不可再回避的现实问题。氮氧化物是光化学污染的前体物之一。在阳光照射下,NO2和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由一连串的光化学反应生成O3和甲醛、乙醛等多种二次污染物,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江苏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定良说,&ldquo 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影响巨大,从船舶和机车内燃机排入大气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氮氧化物是内燃机排放产生物中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最大,尤其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唿吸系统和影响植物生长。&rdquo 据记者获悉,自2016年1月1日起,当船舶在由指定的排放控制区内航行时,应符合严格的氮氧化物 3号排放标准。目前排放控制区域包括北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北美区域、加勒比海区域。
  • 中国首个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建成
    高仿真模拟火场高危环境的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近日在上海东华大学建成。东华大学5日披露,该实验室拥有一个模拟中国人体型构造、可在不同活动姿势下精准感知高温热流、精确预报身体皮肤烧伤程度的燃烧假人。这对研发热防护新型服装材料,科学合理设计热防护装备,有效遏制火灾、战场和热辐射等危险环境对人体造成的热伤害,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的上海东华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功能防护服装的创新和评价研究,东华“火人”是其服装生物假人家族30年来的最新成员,它的“兄长”“神五假人”、“神七假人”曾在模拟环境气候条件下试穿宇航服,为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中宇航员在舱内外安全行走提供了科学保障。  “火人”设计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李俊介绍,燃烧假人系统依据中国成年男性的体型度身定制的,身体表面均匀分布135个高温传感器,各部位关节都可活动,能模拟人体的多种着装姿态。  据介绍,如何准确评价消防服、阻燃耐高温作业服等特种服装的防护性能,是个困扰业界的难题。普遍使用的面料燃烧实验,无法反映其对人体作用的实际效果,容易在使用中造成防护不足。有了“火人”,它就可以穿着成衣在“火海”中走一遭,其拥有的精密仪器可对人体的实际防护效果作出准确评估。  据悉,该实验室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燃烧假人实验室,综合运用了生物传热分析技术、材料改性技术、人机工程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燃烧工程和自动控制技术等,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我国科学家发现烟草颗粒物致癌新机制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近日对外称,该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袭著革课题组通过10多年研究,发现雌激素会促进烟草颗粒物致癌,这一成果不仅提示女性吸烟和被动吸烟更容易导致肺癌,而且为此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有关该科研成果的论文已刊登于国际著名期刊《癌症通讯》。  该课题组还发现纳米材料氧化铝可显著促进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的转移,证实经呼吸摄入的纳米粒子能够进入血液并输送到主要脏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健康风险预测和预警技术。  从2002年开始,袭著革团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种纳米材料、室内外空气悬浮颗粒物,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毒性效应、机制及其对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健康的影响,包括对细菌、线虫、斑马鱼、小鼠、大鼠及人群不同靶点的损伤效应和作用规律。  他们通过分级测定吸烟产生的纳米颗粒及携带的污染物,发现致癌物多环芳烃(烟草不完全燃烧即产生此物质),主要沉积在细颗粒物(PM2.5)和超细颗粒物(PM0.1)上。在建立多环芳烃致小鼠肺癌模型的基础上,首次观察到雌二醇(雌激素)对多环芳烃的致肺癌效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首次为雌激素和吸烟(或环境致癌物)导致肺癌具有联合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  此外,科学家还采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动物和细胞实验,系统研究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影响,首次揭示微纳米粒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的特点,阐明其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效应的线粒体机制。  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胡向军介绍,目前该研究形成的系列成果,已经为国家和军队环境标准制定、空气质量防控、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估、烟草国际履约行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 我国学者研制出世界首台聚合物燃烧过程实时在线分析仪器与系统
    12月16日记者获悉,四川大学完成的“聚合物燃烧过程实时在线分析仪器与系统”项目日前通过成果鉴定,这是世界首台套能同时实时在线检测与分析聚合物阻燃性能、真实燃烧行为与阻燃机理的科研仪器。  有机高分子材料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与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相比,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易燃性,易被引燃引发火灾。赋予有机高分子材料阻燃性,是从源头上解决易燃高分子材料引发火灾的有效措施。但由于缺乏能够实时在线精确分析聚合物燃烧过程的仪器,已有阻燃机理研究则仅是在非真实火环境下得到,不能有效指导阻燃化设计。鉴定现场。四川大学供图  为此,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团队经过近40年在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领域系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出和发展了阻燃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开发出各种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体系与阻燃技术,已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团队创制出的聚合物燃烧过程实时在线分析仪器与系统,能够科学表现聚合物真实燃烧行为,实时在线分析聚合物热释放、烟释放、瞬态自由基、官能团、精细化学结构、采集烟尘颗粒、表征燃烧和阻燃性能等,并同时原位分析燃烧行为和机理,填补聚合物燃烧实时在线分析检测领域空白。  日前,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的专家团队鉴定认为,该聚合物燃烧过程实时在线分析仪器和系统,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各种性能及功能指标优于现有国内外用于阻燃研究的商品化仪器,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生物颗粒专家莅临百特考察,聚焦制药颗粒测试技术提升
    8月13日,刚刚结束沈阳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生物颗粒专委会崔福德主任委员,孙永达、吕万良副主任委员等27位制药生物颗粒专家组成的颗粒测试考察团开启了丹东百特颗粒测试技术与仪器考察之旅。在沈阳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上,百特展出了新型激光粒度粒形分析系统、动态图像颗粒分析系统、纳米粒度分析系统等仪器,并在颗粒测试、颗粒制备和生物颗粒三个会场做了学术报告,引起了颗粒专家的广泛关注。二十多位全国知名的生物颗粒专家齐聚百特专题考察颗粒测试技术,在百特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公司总经理董青云、副总经理刘忠兰、销售总监丛丽华、技术总监李雪冰等早早就驻足公司大门口,热烈欢迎各位生物颗粒专家的到来。颗粒专家参观百特应用实验室时,详细了解百特各种粒度粒形分析仪器的性能与核心技术,观摩了粒度粒形分析的全过程。他们对百特仪器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一键操作等方面的优良性能给予很高评价,对Bettersize2600专门为制药领域研制的微量干法进样系统(最少样品量0.05克)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专家们也在软件界面、操作流程和样品制备方面提出来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百特展示厅,各位专家了解了百特历程、独特技术、企业文化和国内外市场等情况。他们看到百特取得48项专利技术和100多项专有技术;看到百特在国内外有9500多家用户、12000多台仪器在运行;看到百特“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和“百年特色”的企业文化,纷纷为百特点赞。在百特仪器制造车间,专家们详细考察了百特“静态流水线法”的仪器装配、检验、测试和老化过程,认为这是保证仪器可靠性、一致性的好方法,对百特脚踏实地通过精益质量管理来提升产品质量的措施给予称赞,同时也感受到国产仪器的提升步伐。 参观结束后,百特技术总监李雪冰博士以《百特粒度仪器的生物制药故事》为题向各位专家汇报了百特在仪器技术性能提升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就一些制药领域的特殊和前沿问题进行了咨询和交流。参观考察结束了,各位专家对百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中国颗粒测试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信心。崔福德教授、孙永达教授等专家希望百特在制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为我国制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恭贺煤科院“煤燃烧实验室建设”项目 VA-3000设备验收成功
    恭贺煤科院&ldquo 煤燃烧实验室建设&rdquo 项目VA-3000设备验收成功 2013年10月29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煤科院)对&ldquo 煤燃烧实验室建设&rdquo 项目所需设备进行了现场实地验收,我公司作为供货商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同时产品生产厂家日本堀场在中国办事处也安排技术高管出席了本次验收活动。 煤科究院成立于1957年,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煤科总院已经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成果领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煤炭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创新研发中心。此次的&ldquo 煤燃烧实验室建设&rdquo 项目也是煤科院的重点研究项目,对仪器设备精准度要求比较高。经过项目科研人员对国际分析市场的调研,最终确定选用日本堀场这个品牌。非常荣幸我公司做为日本堀场在中国的代理商与煤科院进行了此次合作。 此次煤科院选用的是日本堀场的微量气体分析仪VA-3012/VS-3003。微量气体分析仪不仅可以应用于环境问题,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新时代的能源领域。气体分析所面临的课题和需求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HORIBA意识到了这些时代的需求,开发出了未来的通用型气体分析仪VA-3000。通过一台分析装置就可以满足CO以及CO2、NOx和CH4等各种检测对象的需求。它采用了最大可以内置3台传感器模块的小巧化设计,可以应用于必须达到高效率、节省空间要求的研究开发以及监测公害的现场等,具有广泛的用途 。 验收合格后,该项目负责人孙仲超副所长对仪器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代表煤科院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盖章,并且表示此次合作非常顺利和愉快,希望验收结束不是合作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煤科院的科研项目需要有现代化的高端仪器来保驾护航,将把我公司列为煤科院的首选合格供应商。工程师现场调试
  • 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2010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第二轮会议通知)
    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成果,探讨本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2010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5-18日(8月15日会议报到)在西安举办。中国颗粒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工作将与此次会议同时举行。上海颗粒学会年会及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年会将于本次会议同期举办。会议同期还将安排企业交流专场、仪器设备展示会。  一、部分大会及分会特邀报告(初定,按报告人姓氏笔画排序)报告题目报告人运用跨尺度颗粒进行过程强化 丁玉龙,英国Leeds大学/中科院过程所,教授以皮克宁乳液为基础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毋 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Multivariate SPC of emulsion and nanoparticle slurry processes based on process tomograph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acoustic spectroscopic data王学中,英国Leeds大学,教授颗粒功能的力激发及应用 王树林,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高山有机气溶胶来源、组成和形成机制 王格慧,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研究员 铝土矿脱硅的浮选组装表面化学 王淀佐,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程院院士 超细,超硬,超纯 粉体制备设备成功开发及工艺 设计 冯平仓,北京瑞驰拓维科技有限公司,博士 基于动态光散射原理的纳米激光粒度仪的研究进展 任中京,济南大学,教授 苏州地区一次灰霾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红年,南京大学,副教授 ZnO nanowires-array photoelectrodes sensitized with quantum dots: Enhancement for water splitting reaction刘如熹,台湾大学,教授 亚微米与纳米颗粒表征技术进展 许人良,贝克曼库尔特公司颗粒部全球技术总监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of nanocrystalline Tb1-XZrXO2-d three way catalysts synthesized by ultrasound assisting precipitation张建旗,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静态光散射粒度测量的理论下限及实现极限测量的技术方案 张福根,欧美克科技有限公司,博士 Carbonaceous aerosol - Past, now and future李顺诚,何健辉,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废印刷电路板非金属材料粉的再利用 沈志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Powder technology in consumer product industry沈 睿,宝洁(中国)研发中心, 粉体工艺研发首席工程师纳米颗粒的工程及应用 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纳米颗粒聚团流态化研究新进展 周 涛,中南大学,教授工业丙烯聚合反应器的多尺度模型 罗正鸿,厦门大学,副教授 无机矿物粉体表面改性技术 郑水林,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Formation of Fe and Pt nanorods on 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s by controlled nucleation sites姚永德,辅仁大学,教授 粉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工业应用 骆广生,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水泥工业的生态化 徐德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院院士 载氧体颗粒制备及化学链燃烧技术进展 郭庆杰,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街谷流动及污染物传输的实验及数值模拟 顾兆林,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药物混悬剂的结晶大小对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崔福德,沈阳药科大学,教授 多相复杂系统的多尺度并行计算-走向实时模拟葛 蔚,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二、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内容   粉体技术在能源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锰酸锂、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超微细加工中对粉碎设备的要求)   ☆大型超细加工设备在非金属矿深加工中的应用   ☆粉体技术在磨料行业中的应用   ☆颗粒制备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高档颜料制备与粉体技术   ☆微米轻钙及纳米碳酸钙的产业化最新进展   ☆我国超微细铜粉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技术   ☆纳米氧化铁红项目应用推介等。  三、粉体加工设备、颗粒测试仪器及科技成果展  为丰富年会内容,同时促进粉体行业产、学、研、投等领域更好的对接,拟在年会同期举办“粉体加工设备、颗粒测试仪器及科技成果展”、“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会”,以期通过此平台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欢迎粉体加工设备企业 颗粒测试仪器生产商、代理商 从事粉体技术研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及相关领域的有关单位,踊跃报名参展。  四、评选并颁发“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青年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研究生论文奖”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设立于1997年,与每2年一届的学会年会同步,在年会筹办的同时评选该奖,颁奖仪式在年会闭幕式上举行。2007年8月初,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已经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欢迎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42周岁),详情请登陆中国颗粒学会网站www.csp.org.cn。本奖报名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30日。 在本次会议上,还将评选“青年优秀论文奖”(40岁以下)和“优秀研究生论文奖”,请青年颗粒技术工作者和研究生踊跃投稿。  五、会议征文  所有投稿论文或摘要将收录进会前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投稿者请直接投寄全文或摘要(email:klxh@home.ipe.ac.cn),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30日。  六、广告服务  会议论文集将热诚为国内外企事业刊登各种宣传专页(刊登单位自行设计):黑白印刷,3000元/A4页 彩色印刷,6000元/A4页。在会上散发广告资料收费3000元/份(代装入资料袋,含1人注册费)。 具体事宜请与学会秘书处联系。  七、会议报到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2010年8月15日  地 点: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12号楼: 西安市丈八北路1号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812020)  注册费:包括资料费、专题讲座费、会议费、参观等,不含代表住宿费。  提前注册:1400元/人(不含住宿费),学生800元/人,学会会员1200元/人   会场注册:1500元/人(不含住宿费),学生900元/人,学会会员1300元/人   开户行及账号:北京工商银行海淀西区支行 中国颗粒学会 0200004509014413416  (注:需要办理会员证的代表,请从中国颗粒学会网站www.csp.org.cn下载会员报名表。)  住 宿: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住宿费用自理。  12#楼(五星级):440元/标准间 7#、8#、11#楼(三星级):320元/标准间。  交 通:  从火车站至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  (1)公交车:乘公交车251路,在终点站丈八沟宾馆下车 乘公交车 608路,茶张村站下车,向南100米。票价1元/人,  一个小时左右到达。  (2)出租车:费用约40元。  从咸阳国际机场至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机场大巴25元/人  (1)机场大巴:17:00前乘机场大巴西高新线路到西高新站(志诚丽柏酒店门口)下车后,转乘出租车费用约15元   17:00后乘机场大巴到西稍门站下车后,转乘出租车费用约25元。  (2)出租车:费用约130元。  八、回 执  本次会议的会务费将对本会会员及学生实行优惠。欢迎大家参加会议,并请于7月15日前将回执返回学会秘书处,  以便安排住宿等事宜。会议详情敬请关注中国颗粒学会网站:www.csp.org.cn。已将第一轮会议回执返回的老师,  不用再次提交。  会务秘书处联系方式 :  地 址:北京中关村北二条1号(100190) 中国颗粒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韩秀芝  电 话:010-62647647/62647657 传真:010-82629146 E-mail: klxh@home.ipe.ac.cn  中国颗粒学会  2010年6月 【回执】下载
  •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各有关单位和相关科技工作者:为促进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推进技术融合创新,助力人才成长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委会等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The 13th China Congress on Particle Technology (CCPT13))将于2024年10月25-28日在苏州市举办。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中国颗粒大会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持续拓展,功能持续完善,已成为业界高层次大型综合性交流平台。大会涵盖学术交流、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展览展示和成果发布等交流活动。本届大会以“汇聚颗粒大智慧,增强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大会特邀报告、分会主题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等形式展开交流,面向广大颗粒和粉体及其与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交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各个分会场还将评选优秀报告及优秀墙报,欢迎投稿参会。本届大会还将举颗粒计算软件、多相流反应器介尺度模拟与智能化、气固流化床的模拟和应用、臭氧微纳米气泡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上的应用、颗粒物理化生物及毒性表征技术、大气颗粒物分析及动物暴露毒理学技术和工程哲学、工程创新与工程教育等培训班,对于CCPT13的参会代表,各个培训班均可免费参加,欢迎各相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报名参加培训。本届大会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技术及其应用和成果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技术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成果等内容。我们还将特设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颗粒学奖的章程规定、申报细节、评选机制及历年获奖成果,诚挚邀请相关单位与个人踊跃参与,共同见证此次盛会。一、会议征文中国颗粒大会各分会场同时征文,具体要求如下:1. 征文地址: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3/2. 征文要求为详细摘要,稿件请采用Word排版并上传,格式见附件1(请前往会议网站下载)。3. 征文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30日。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会务组(黄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二、学术分会场第1分会场:颗粒计算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计算专业委员会(筹)召集人:季顺迎、王利民学术秘书:刘传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8810189071,chuanqil@imech.ac.cn。会场简介:聚焦颗粒力学理论及模型、计算分析方法、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分会场为力学、化工、能源、冶金、海洋、岩土及土木工程等领域中从事颗粒计算方面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颗粒计算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计算基本理论及数值方法;(2)颗粒计算软件开发及算例验证;(3)颗粒计算在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第2分会场:多相反应流理论及建模组织单位: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召集人:罗坤、安希忠、王帅、高希学术秘书:林俊杰,浙江大学,13777872366,linjunjie@zju.edu.cn。会场简介:复杂多相反应流动广泛存在于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增材等领域,涉及燃料相界面、湍流涡面、火焰锋面等各种能质传输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多相流动、传热传质及化学反应等多物理过程耦合作用,呈现从微观颗粒/液滴运动到宏观反应器性能的多尺度特征。这些界面相互作用、多物理过程耦合、多尺度特征交互对整个系统的高效、低排放和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何准确解析多相反应流界面、建立多物理过程耦合模型、形成多尺度工程应用平台是发展多相反应流动理论与模型的挑战。本分会场结合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旨在探讨当前多相反应流理论及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征文范围:(1)气固/液两相反应流理论及模型研究;(2)气-液-固三相反应流理论及模型研究;(3)AI赋能的多相反应流理论及模型研究;(4)多相反应流建模在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增材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第3分会场:流态化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集人:刘梦溪、王军武、吴学成学术秘书:闫子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3701359560, yanzihan2007@163.com。会场简介:流态化技术已经在石油化工、化工、电力、冶金、医药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知识更新和智能化生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型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流态化技术如何与信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并获得新的增长,如何将流态化技术引入新兴产业中并助力其快速发展?这都为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分会以“流态化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分会主题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等形式展开交流,面向广大从事流态化和颗粒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企业代表及研究生征集科技论文。征文范围:(1)流化床中的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2)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放大;(3)流态化过程强化及工业应用;(4)信息数字技术助力下的流态化技术(如AI、机器学习助力流态化技术)。第4分会场:过程工程中的介科学与人工智能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介科学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召集人:杨宁、叶茂学术秘书:郭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901043524,guoqiang@ipe.ac.cn;周吉彬,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642893606,zhoujibin@dicp.ac.cn。会场简介:本分会场围绕过程工程中的介科学与人工智能展开研讨。过程工程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物理和生物转化过程中物质的运动、传递和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工程科学,服务于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工业,包括能源、资源、环境、材料、制药、石油、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过程工程广泛存在介尺度行为,并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介尺度问题,其一,分子尺度到颗粒尺度间的材料结构或表界面时空尺度;其二,颗粒尺度到反应器尺度间形成的非均匀结构的时空尺度。同时,近些年,采用人工智能研究过程工程中的核心问题正逐步成为领域热点和前沿,在操作条件优化、过程诊断、流程设计等方面均展示出巨大优势;随着ChatGPT、Sora等文本和视频大模型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对包括过程工程在内的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本分会场拟邀请及征集学术界及企业界等领域内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以上主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征文范围:能源、资源、环境、材料、制药、石油、化工、冶金等过程工程领域材料表界面和反应器/设备等不同层次上的介尺度问题;人工智能在能源、资源、环境、材料、制药、石油、化工、冶金等过程工程领域研究中的应用;ChatGPT、Sora等文本和视频大模型对过程工程研究的启示。第5分会场:面向绿色低碳过程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组织单位: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召集人:刘明言、王铁峰、杨宁、杨晓钢学术秘书:蓝晓程,清华大学,15201519641,邮箱:lanxc@tsinghua.edu.cn;马永丽,天津大学,15900397694,邮箱:mayl@tju.edu.cn。会场简介:气液、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沸腾和冷凝多相流,以及软颗粒流等系统在高效绿色低碳过程工程具有重要应用。气-液鼓泡塔、气液固浆态床、液固和气液固流化床反应系统等可用作高效绿色低碳工业反应器;汽液(固)多相流沸腾和冷凝传热及微纳表面传热强化和污垢控制、光热蒸发制淡水和废水处理等,涉及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降碳;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软物质颗粒,涉及食品、生物和医药等领域等。这些多相流系统都有液相和真实的相界面,气泡和液滴易变形、易聚并和易破裂,使多相流动、混合、传热传质和反应等复杂化,并呈现特殊规律性等。涉及这些含液多相流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问题都可以交流探讨。征文范围:包括面向传统化工等过程工业的节能降耗与过程强化,绿色低碳过程中的气液固多相流动及反应的实验及测试、理论分析、机理建模及数值模拟、过程优化和控制等研究以及工业应用等。第6分会场:油气资源颗粒及技术组织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召集人:刘平礼、康毅力学术秘书:李骏,西南石油大学,18328363279,lijunswpu@163.com。会场简介:石油和天然气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主要能源,保证油气安全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化石能源,更是中国能源体系由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与颗粒物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普遍存在。颗粒物质力学与颗粒多相流理论是油气井工作液调控、钻井防漏堵漏、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力铺砂压裂、暂堵转向压裂/酸化、地层出砂、煤粉运移、微粒运移等的理论基础之一。本会场围绕油气勘探开发中涉及的颗粒材料力学、颗粒体系结构与强度、颗粒多相流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开展讨论交流,以期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学科新方向,并对石油与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征文范围:(1)水力压裂技术、储层保护技术、钻井、采油、储运过程中中涉及的颗粒新材料研制、制备工艺、处理技术、相关基础理论、设备仪器及相关的工业应用研究;(2)储能、封存过程中(CCUS等)、水合物开采、地热能开采、氢能制备过程中涉及的颗粒新材料研制、制备工艺、处理技术、相关基础理论、设备仪器及相关的工业应用研究;(3)常规、非常规油气开采、深海、深地油气开采过程中涉及的颗粒新材料研制、制备工艺、处理技术、相关基础理论、设备仪器及相关的工业应用研究及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油气颗粒学研究。第7分会场:能源转化分会场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召集人:骞伟中、王宁学术秘书:王宁,北京工业大学,18810492568,ning.wang.1@bjut.edu.cn。会场简介: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化”主题,聚焦碳基能源的催化转化、储能及生物质转化与利用等前沿研究方向,展示能源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探索新时代下能源转化的新内涵和研究新范式。通过资源整合与通力协作,推动颗粒材料在能源高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征文范围:(1)化石能源转化与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新型碳等资源转化与利用(碳一化学、催化剂设计等),二氧化碳转化,能源化学与碳中和等;(2)能源转化与储能: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能量转换,超级电容器、微型储能器件能量储存等;(3)生物质转化与利用:生物质的定向转化,生物质化学转化过程调控,生物质气化合成和催化热解,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第8分会场: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召集人:彭峰、张山青、余皓学术秘书:杨光星,广州大学,18565055335,yanggx@gzhu.edu.cn;王浩帆,华南理工大学,15210580993,whf@scut.edu.cn。会场简介: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分会场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催化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光、电、热催化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技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炼能源催化的前沿研究方向,推动基于颗粒材料的能源催化技术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CO2催化转化、光电化学合成等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潜在工业应用,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催生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新理念与新技术。征文范围:与能源转化、利用相关的:(1)光催化;(2)电催化;(3)热催化;(4)光电催化。第9分会场:矿物颗粒低碳高效利用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召集人:孙志明、刘征建、李孔斋学术秘书:杨海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201363592,yhtao@ipe.ac.cn。会场简介:矿物颗粒涉及煤炭、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以及无机非金属矿等,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资源形式,也是颗粒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新能源大发展以及双碳的背景下,矿物颗粒低碳高效利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产生许多变革性的技术流程,成为研究的热点。征文范围:矿物加工、低碳冶金、高值化利用、新能源耦合、低碳工艺流程变革、资源循环。第10分会场:创新能源颗粒,培育能源颗粒新质生产力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江苏省颗粒学会召集人:魏飞、张强、黄佳琦学术秘书:程新兵,东南大学,17775083663,chengxb@seu.edu.cn。会场简介:能源颗粒分会场结合颗粒与能源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技术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能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炼颗粒与能源的前沿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能源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征文范围:(1)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电容器、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2)能源颗粒的表征技术;(3)能源颗粒的应用及产业化。第11分会场:钠电池材料与技术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召集人:胡勇胜、赵君梅学术秘书:容晓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3261555773,13051863167,rong@iphy.ac.cn。会场简介:本次研讨会围绕钠电池材料和技术,将多角度切入、全方位呈现钠电池的现状和未来,着重解析钠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等材料和相关技术的研发进展,重点关注科学研究和材料、电池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为钠电池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带来深入见解。征文范围: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液体电解质材料、固体电解质材料、粘结剂材料、集流体、隔膜、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芯设计、产业化进展、国家标准解读或建议、国家政策解读或建议、国际国内局势分析等。第12分会场:含能颗粒分会场组织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召集人:马立坤、敖文、赵马杰、冯昊学术秘书:张家瑞,国防科技大学,15243611656,zhangjiarui@nudt.edu.cn。会场简介:含能颗粒广泛应用于各种能源动力系统,其制备、表征与能质转化涉及化学、材料学、燃烧学和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由于复杂的理化特性,含能颗粒的定向调控与制备、燃烧过程的高精度观测和数值预示都极为困难。本会场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同行专家,共同研讨含能颗粒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含能颗粒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征文范围:(1)先进含能颗粒创制技术;(2)含能颗粒表征、测量与诊断;(3)含能颗粒燃烧过程仿真;(4)含能颗粒多相流动过程仿真;(5)含能颗粒爆炸、爆震和水反应;(6)先进颗粒动力系统。第13分会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召集人:黄宇、邵龙义、王丽娜、王启元、王体健学术秘书:武云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8600167678,wuyf@mail.iap.ac.cn;路艳峰,昆明理工大学,18187058083,luyf@kust.edu.cn;崔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5399474859,cuilong@ieecas.cn;夏芸洁,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18510970720,xiayunjie@bj.cma.gov.cn。会场简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以往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不再以单一技术主导,而是呈现多点、群发性突破的态势。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科学界限愈发模糊。科研范式发生改变,大数据研究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的“第四范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气溶胶研究也必然呈现新的范式,并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本会场将围绕气溶胶前沿热点,展示气溶胶相关领域最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进展,探讨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下我国大气气溶胶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展望气溶胶研究的未来发展。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气溶胶基本特性(物理、化学、光学、辐射);(2)气溶胶的发生、采样、监测、分析技术;(3)气溶胶来源解析;(4)气溶胶动力学;(5)气溶胶对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6)气溶胶过滤、清洁及除尘技术;(7)AI技术在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第14分会场:源排放颗粒物特征及其环境健康效应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召集人:沈振兴、沈国锋、孔少飞、刘丹彤学术秘书:徐红梅,西安交通大学,13772542708, xuhongmei@mail.xjtu.edu.cn;孙健,西安交通大学,18602975563,sunjian0306@mail.xjtu.edu.cn。会场简介:源排放颗粒物特征研究对于大气污染源精准源解析评估、对区域大气环境和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研究显示,民用燃烧源由于燃料种类多、燃烧条件差但分布较广等特点,其较高的颗粒物排放因子和较大的排放量对于区域大气环境有重要的贡献;其排放颗粒物中的PAHs等有机物对于农村居民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时,民用燃烧源也是棕碳类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关于民用燃烧源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排放因子和环境演化机制、排放清单、人体暴露和细胞毒性等健康研究、棕碳类物质的光学排放特征及环境演化等研究已成为国际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征文范围:源排放颗粒物及化学组成的排放因子、排放清单、健康效应等;棕碳类物质排放分子组成和光学特征及环境演化机理;源排放颗粒物的老化过程研究;含氮有机物的排放、老化机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源排放VOCs特征、老化及其对环境健康的影响等。第15分会场:二次颗粒物生成与老化及其对大气辐射的影响机制组织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集人:郭松、胡建林、马庆鑫、尚冬杰学术秘书:曾凌寒,北京大学,18600546164,lhzeng@pku.edu.cn。会场简介: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一次排放显著降低,二次颗粒物贡献升高,但二次颗粒物生成机制仍不清楚,且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颗粒物大气辐射效应研究变得更加急迫。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包括:多元前体物参与新粒子生成与增长机制;二次颗粒物尤其是二次有机颗粒物气相、非均相、液相生成机制;黑碳等一次颗粒物老化机制及其在老化过程中吸湿性、光学性质等的演变规律;棕色碳来源、组成与大气中演变机制;二次颗粒物的大气辐射效应。征文范围:本分会场征集相关实验室研究、外场测量和模式模拟方向摘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1)新粒子生成与增长机制;(2)二次无机和有机颗粒物气相、非均相、液相生成机制;(3)黑碳等一次颗粒物老化机制及其在老化过程中吸湿性、光学性质等的演变规律;(4)棕色碳来源、组成与大气中演变机制;(5)二次颗粒物的大气辐射效应。第16分会场:核设施气溶胶行为研究组织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召集人:王辉、谷海峰、张亚培、黄东篱学术秘书:孙婧,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15601163377,sunjing@cnpe.cc。会场简介:核能与核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作为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主要载体,核设施由于存在潜在的辐射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气溶胶是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主要载体之一,研究核设施不同运行工况、不同事故场景下的气溶胶迁移演化规律对量化核设施辐射风险,进而采取针对性防护或缓解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核设施气溶胶行为研究进展,促进业内交流,“核设施气溶胶行为研究分会场”拟邀请相关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监管审评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就核设施气溶胶的产生、演化、输运、沉积与去除等技术内容研讨交流,通过学术研讨提升核安全研究水平,促进核能与核技术的健康发展。征文范围:(1)核设施气溶胶产生及演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核设施气溶胶输运与沉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3)核设施气溶胶去除技术研究;(4)大尺度空间内气溶胶迁移扩散规律研究;(5)核设施气溶胶行为计算分析程序的开发与验证;(6)核设施气溶胶行为先进数值算法研究。第17分会场:颗粒物与儿童健康组织单位: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召集人:邓启红、邓芙蓉学术秘书:薛源,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5837120098,xueyuansnow@zzu.edu.cn。会场简介: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已广泛证明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颗粒物也成为了全球疾病负担排名第二的环境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大气环境中超微颗粒对人类的健康、安全产生的危害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颗粒技术给我们的环境和健康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机遇,在医药领域为改善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更容易受到颗粒物的侵袭,2020年《柳叶刀》发布了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柳叶刀联合重大报告呼吁将儿童健康和福祉置于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心地位。本次分会场将聚焦儿童健康,围绕颗粒与儿童健康开展学术讨论,以有效防范颗粒暴露对下一代健康风险为核心,推动落实“健康中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征文范围:围绕儿童健康开展颗粒物的潜在环境风险,环境颗粒物带来的健康挑战与机遇,颗粒物相关儿童疾病健康风险、毒理学机制、“监测、预警、防控”,纳米颗粒儿童相关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第18分会场:微塑料论坛组织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召集人:高峡、席广成、宋茂勇、季荣、高博、安立会学术秘书:刘艳博士,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15101190806,liuyan@bcpca.ac.cn。会场简介:本次微塑料论坛旨在汇聚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生产和管理者等多方人士,共同探讨微塑料的检验检测、环境赋存、生态安全和健康评价,以及相关管控治理措施等,推动微塑料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塑料污染治理的进步。论坛主要内容包括:微塑料分析测试的光谱、质谱及各种联用技术、标准物质/样品研制、微塑料科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最近进展,邀请相关领域科研学者介绍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进程,探讨全球及中国微塑料赋存现状、特征分布与来源迁移、生态毒性及健康影响、复合污染、管控治理及政策法规等,探讨生物降解与循环再生、回收利用等管控措施,交流目前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助力全球塑料污染环境治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论坛还将探讨高分子材料与微塑料的相关性,分析常见高分子材料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及其对微塑料赋存的贡献,探索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在减少塑料污染中的潜力。征文范围:(1)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及其标准化;(2)微塑料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应用;(3)微塑料赋存特征、分布来源及迁移;(4)微塑料的生态毒性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防控技术及政策法规;(6)高分子材料的环境降解行为与微塑料治理。第19分会场: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召集人:唐星、崔福德学术秘书:石凯,南开大学,13512958909,pharmparticle@126.com。会场简介:本会场交流主题以工业药剂学及高端制剂的研究为中心,广泛征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的学术论文,展示其研究成果及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成果等。欢迎粉体加工技术及设备、药用辅料及粉体表征仪器(晶形、粒子形状大小、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方面的专家们及企业针对粉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以期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生产性。本次分会将是药物制剂领域与粉体技术沟通的盛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的盛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盛会,中国工业药剂学产业化交流的盛会。征文范围:(1)粉体技术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应用;(2)粉体性质的测试技术与研究进展;(3)药用辅料的粉体性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4)新型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研究进展;(5)制剂颗粒质量表征与控制;(6)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渡的难点与关键问题;(7)药物制剂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难点;(8)基于功能性粒子设计的高端制剂。第20分会场:第三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 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分会主席:魏炜、戈钧、陈瑶、马光辉学术秘书:岳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hyue@ipe.ac.cn;郑迪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dwzheng@ipe.ac.cn;齐国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gbqi@ipe.ac.cn;王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wangshuang@ipe.ac.cn;吕岩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lvyanlin@ipe.ac.cn。会场简介:天然颗粒在催化、靶向递送和感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而通过向天然学习,利用合成、组装等手段获得可以模拟自然界巧妙结构或者功能的仿生颗粒,也成为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前沿热点。然而,如何实现天然颗粒的高值化利用以及人造颗粒的高性能优化设计/功能模拟,离不开颗粒学与仿生学等基础学科巧妙融合以及高精尖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这也是本会场聚焦的关键问题。征文范围:天然和仿生颗粒的提取、合成、改造、表征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固定化酶、病毒样颗粒等生物大分子基颗粒,细菌、酵母等微生物颗粒,囊泡、外泌体等细胞型颗粒,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理化性质仿生、合成过程仿生以及功能仿生颗粒。第21分会场:吸入药物颗粒递送的前沿技术和进展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召集人:廖永红、侯曙光学术秘书:邵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13818775817,shaoqi@sphsine.com;王晓飞,亿腾医药,15900679240,fen8129@sina.com。会场简介:本次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委会汇集了可吸入药物颗粒研究领域的专家,旨在探讨创新的吸入药物递送系统、产业化挑战、新技术应用以及临床研究方法。会议涵盖吸入药物颗粒递送的前沿技术和进展,主要讨论生物医药领域可吸入颗粒相关技术与产业化的动态,以促进该领域可吸入颗粒研发、生产、质控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以应对全球空气质量变化和健康挑战。征文范围:创新的吸入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优化、吸入药物颗粒递送的产业化挑战与应对策略、吸入药物的体内外评价及质量控制、新技术在吸入工程颗粒中的研发与应用、吸入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可吸入生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等。第22分会场:颗粒特性与测试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召集人:韩鹏、沈建琪、张福根、董青云学术秘书:魏永杰,河北工业大学,13012262260,yj.wei@163.com;周骛,上海理工大学,18721306098,usst_wzhou@163.com。会场简介:分会场面向颗粒测试方法、颗粒特性表征技术研究、仪器开发、应用标准制定等领域,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针对我国粉体、液态、气态等颗粒测试研究与应用开展研讨,促进科技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深化颗粒测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通过学交流促进专业培训、科技咨询、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扶持以激光粒度测试仪器等为主导产品的国内颗粒测试品牌企业。征文范围:(1)颗粒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成果;(2)颗粒关键参数的测试理论与验证;(3)颗粒测试需求分析;(4)工业过程颗粒测试与计算方法;(5)样品准备及分散技术研究;(6)颗粒测试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7)颗粒标准化;(8)颗粒特性与新材料;(9)粒度比对及能力验证;(10)颗粒比表面及孔径的测试;(11)大气与环境颗粒测量及其它。第23分会场:颗粒计量及标准化组织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华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 、合肥鸿蒙标准技术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召集人:张文阁、张国城、李力、丁臻敏学术秘书:刘佳琪,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18101083692,liujq@bjjl.cn。会场简介:本会场聚焦颗粒物采样及粒径、数浓度、质量浓度等,检测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标准物质、计量技术、检验检测能力、规程规范与标准研究,为环保、生物、化工、能源、冶金、海洋、岩土及土木等领域中从事颗粒计量和标准化方面专家学者提供开放交流平台,推动颗粒计量及标准化在颗粒学研究及发展中的应用,为我国颗粒表征、颗粒相关特性量计量溯源性保驾护航。征文范围:(1)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2)颗粒计量标准装置的研制与应用;(3)颗粒采样器的计量与标准化;(4)颗粒粒径与浓度等计量特性检测仪器的计量与标准化;(5)颗粒成分解析检测仪器的计量与标准化;(6)其它与颗粒计量及标准化相关工作。第24分会场:神奇的二维材料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粉体技术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召集人:沈志刚、毋伟、骆广生学术秘书:李宇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5201676405,liyuhang@buaa.edu.cn;张晓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zhangxiaojing@buaa.edu.cn。会场简介:二维材料作为纳米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品种多,性能多变可调等优异性质,在新材料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能源、环境保护、新型电子产品以及Al 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应用前景。该分会场集中研讨二维材料的制备、改性、表征、性质及应用,特别聚焦二维材料规模制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和新型应用等。征文范围:(1)天然二维材料,如:高岭土、蒙脱土、凹凸棒粘土及石墨等;(2)人工加工合成的二维材料,如:石墨烯、二维二硫化钼纳米片、六方氮化硼纳米片、MXene等;(3)二维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如:各种膜、涂层及柔型器件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材料的制备、合成、加工、表征、模拟、改性、理化特性及应用等。第25分会场: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组织单位: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安徽工业大学召集人:李江涛、张伟儒学术秘书:韩召,安徽工业大学,15212396901,authan@163.com;向茂乔,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652932187,mqxiang@ipe.ac.cn。会场简介:氮化物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AI算力设备、电力装备、精密机械、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诸多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氮化物粉体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面临众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氮化物粉体材料制备及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征文范围:(1)氮化物粉体制备新技术、新理论;(2)氮化物粉体后处理深加工技术;(3)氮化物粉体成型与烧结技术;(4)氮化物粉体的检测及应用。第26分会场:AI赋能未来颗粒技术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召集人:李春忠、宋少先学术秘书:陈龙,华东理工大学,longchen@ecust.edu.cn 贾菲菲,武汉理工大学,feifeijia@whut.edu.cn。会场简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将深入赋能颗粒技术在能源化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环节,推进构建绿色低碳能源化工新体系。针对如何强化AI赋能未来颗粒技术攻关,打造新质生产力,本分会场面向其中的关键挑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基础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产业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动AI+未来颗粒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产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人工智能;大数据;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过程科学基础;能源化工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颗粒技术;颗粒原位表征技术;颗粒应用过程强化;清洁能源颗粒技术;碳储存颗粒技术;环境矿物材料;二氧化碳矿化颗粒技术;选矿和冶金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第27分会场:亚稳态新材料的极端条件合成与先进表征组织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召集人:朱贺、贾喆学术秘书:吴桢舵,香港城市大学(东莞),zd.wu@cityu-dg.edu。会场简介:亚稳态材料是指那些在热力学上处于非平衡态的材料,因形成条件的不同呈现多种形式,但通常具有某些无序结构特征。如具有原子无序结构的非晶态材料;具有化学无序结构的高熵合金;以及具有较大结构畸变和高密度缺陷的低维纳米材料等。亚稳态材料的性能可能与平衡态时不同,有时甚至表现出更优越的特性,如高的电化学活性、高强韧性、特殊磁性和光学特性等,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亚稳态材料的实现通常需要极端的合成条件,如超快加热、极冷、高压、微重力、大变形等。同时,这些条件带来的亚稳态结构和非平衡态过程,需要高能高通量的表征手段,因此强烈依赖同步辐射/中子等大科学装置。在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组织亚稳态新材料的极端条件合成与先进表征分会场,聚焦亚稳态材料的极端条件合成、无序结构表征、性能测试和功能实现中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有利于加深亚稳态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征文范围:非晶合金、高熵合金等亚稳态新材料体系;超快合成等极端条件合成方法学;同步辐射/中子等大科学装置先进表征。第28分会场: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超微专业委员会召集人:费广涛、林中魁*学术秘书:刘潜峰,清华大学,liuqianfeng@tsinghua.edu.cn;徐锡金,济南大学,sps_xuxj@ujn.edu.cn。会场简介: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一直致力于超微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定期系统性地总结学界和企业界在超微颗粒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超微颗粒学科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促进本领域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增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产学研合作。我们竭诚欢迎从事超微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及企业界朋友们踊跃与会,交流研究成果,为本学科的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持续促进相关领域学者的友谊,为提升本领域科技水平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征文范围:(1)超微纳颗粒的制备理论、工艺及改性技术(尤其是分散技术);(2)超微颗粒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3)超微颗粒测试、标准分析中的基础问题;(4)超微粉体产业化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第29分会场:微纳气泡,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祥符实验室、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召集人:张立娟、李攀、杨芳、王伟学术秘书:周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8311283997,zhoul2024@nanoctr.cn;王兴亚,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15121100541,wangxingya@sari.ac.cn。会场简介:微纳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一新兴领域。在我国微纳米气泡技术已经在环境治理、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工业清洗、消毒杀菌、医学成像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独树一帜、效果出色。该会议将有助于加强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高效研发和推广。目前微纳气泡专委会已批准成立8个示范性基地,在国内汇集了一批兴趣浓厚、勇于钻研、乐于分享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期望微纳米气泡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造福人类!征文范围:本次分会将围绕会议主题:微纳气泡,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拟征集如下内容:(1)微纳米气泡的新理论和新的产生和表征技术;(2)微纳米气泡在环境、农业、生物和养生健康等方面的应用;(3)微纳米气泡技术和其他技术联用的新进展。第30分会场:微纳米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分会场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召集人:李庆刚、熊攀、李华冠、杨毅学术秘书:王欢,江苏省颗粒学会,13770321259,jskl_org@163.com。会场简介:纳米复合材料是当前颗粒及材料科学的研究重点。从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到特定性能、功能和界面设计的实现,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本分会场结合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旨在探讨当前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征文范围:(1)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2)多功能(包括力学、电学、热学、电磁屏蔽等)和智能(如自修复、自监测、自适应、环境响应等)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3)纳米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柔性电子、能源器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第31分会场:发光颗粒的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业委员会,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召集人:夏志国、卢思宇学术秘书:李晓明,南京理工大学,lixiaoming@njust.edu.cn。会场简介:发光材料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从照明显示到医疗诊断再到防伪探测等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新型发光颗粒的分子设计、材料创制与性能调控依然是国际研究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前沿热点,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钙钛矿量子点、碳纳米颗粒和荧光金属团簇为代表的纳米发光颗粒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传统稀土荧光材料在材料体系、波长范围、发光性能等方面的进步也有目共睹;此外,有机发光颗粒和杂化金属卤化物及其在探测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较大的关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和应用落地。本分会场将为这些领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促进交叉合作,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微纳米发光材料);(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4)团簇发光颗粒(金属团簇、铜碘团簇以及其他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等);(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第32分会场:颗粒分离材料与技术分会组织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召集人:仲兆祥、靳健学术秘书:冯厦厦,南京工业大学,15895886969,fengss@njtech.edu.cn。会场简介:分会以基于颗粒的分离技术,和以颗粒为分离对象的技术为切入点,广泛交流颗粒分离材料、技术、装备及应用前沿发展情况,重点讨论针对化工、能源与环保等领域颗粒物分离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着重深化颗粒分离过程机理机制研究,拓展颗粒分离在高端化学品制备、绿色能源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推进颗粒分离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征文范围:(1)以颗粒物为对象的分离材料与技术(吸附、絮凝、结晶、磁控分离、膜分离、旋风分离、静电分离等);(2)以颗粒物为基础的分离材料或分离过程(分子筛、MOFs、COFs、二维材料、混合基质膜、其他多孔材料);(3)高附加值分体产品提纯与回收(电子级产品超纯净化、超细粉体捕集等);(4)能源与环境领域颗粒分离过程(气-固、液-固分离,微生物分离与失活等);(5)颗粒分离过程控制与机理分析(颗粒物传质过程与机理、污染控制方法等)。第33分会场:首届晶态多孔颗粒国际前沿交叉论坛The 1st International Frontier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on Crystalline Porous Particles (IFPOPA1)参会投稿:https://IFPOPA1.csp.org.cn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介科学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京都大学、大阪公立大学召集人:Gang Xu,Masahide TAKAHASHI ,Gen Zhang ,Yangyang Guo,Yifan Gu学术秘书:Mingshui Yao, Meso State Key Lab, IPE, CAS. Tel. +86- 18650390225 E-mail: msyao@ipe.ac.cn Kenichi Otake, E-mail: ootake.kenichi.8a@kyoto-u.ac.jp Kenji Okada, E-mail: k_okada@omu.ac.jp会场简介:首届晶态多孔颗粒国际前沿交叉论坛分会场结合多孔颗粒与能源、材料和环境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技术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多孔颗粒与能源、材料和环境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炼多孔颗粒与、材料和环境的前沿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多孔颗粒与、材料和环境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征文范围:(1)晶态多孔颗粒可控制备(颗粒调控、复合颗粒、颗粒共生、薄膜) The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crystalline porous particles;(2)多孔颗粒的先进表征技术 The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s of crystalline porous particles;(3)多孔颗粒的应用及产业化 The applic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rystalline porous particles。三、培训班培训班1:颗粒计算软件培训(一)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计算专业委员会(筹)召集人:季顺迎学术秘书:刘传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8810189071,chuanqil@imech.ac.cn培训内容:介绍颗粒计算相关软件AgriDEM、DEMms、MatDEM、MultiFracS、SDEM、CoSim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于建群,吉林大学教授,AgriDEM软件特点及应用案例介绍;徐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多尺度离散模拟软件DEMms的应用;袁冰,南京大学助理工程师,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的研发和应用;严成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FDEM多物理场分析软件MultiFracS技术培训;刘璐,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SDEM软件:多介质离散元计算分析软件;徐文杰,清华大学副教授,耦合模拟器CoSim的模块功能及用户使用培训。培训班2:颗粒计算软件培训(二)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计算专业委员会(筹)召集人:季顺迎学术秘书:刘传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8810189071,chuanqil@imech.ac.cn培训内容:介绍颗粒计算相关软件VirtualFlow、DEMSLab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余婷,上海积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通用流体仿真软件VirtualFlow功能及应用; 刘子寒/项学丰,浙江大学博士后/海基科技CAE工程师,DEMSLab软件功能介绍及其相关应用培训班3:多相流反应器介尺度模拟与智能化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召集人:杨宁学术秘书:郭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901043524,guoqiang@ipe.ac.cn培训内容:多相流反应器介尺度模拟与智能化。刘对平,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多相流反应器颗粒流动测量与智能化反应评价系统开发;郭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流化床有序介尺度结构的构建与模拟管小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气液介尺度模型及应用李子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深度强化学习下的CFD主动流动控制。培训班4:颗粒在循环管线中的流动问题及解决方案;旋风分离器的设计计算;气固流态化非侵入式测试技术和数据分析;气固流化床内“三传一反”微尺度和介尺度建模探索等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召集人:刘梦溪、王军武、吴学成学术秘书:闫子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3701359560,yanzihan2007@163.com培训内容:气固分离、颗粒输送、微尺度介尺度结构等在化工设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不仅影响到设备内的气固流动结构,还直接影响了油、剂间的反应效果,从而决定目的产品的收率。为进一步推动颗粒和流态化技术在工业实践中的发展,10月25日(周五)将开展免费技术培训,设置有颗粒在循环管线中的流动、旋风分离器的设计计算、气固流化床中的非侵入式测试技术、和气固流化床内“三传一反”微尺度、介尺度探索等主题,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卢春喜老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王海刚老师等担任主讲嘉宾。卢春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颗粒在循环管线中的流动问题及解决方案;王伟,中石化洛阳院,工业场景下催化剂管理典型实例; 王海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气固流态化非侵入式测试技术和数据分析;孙国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旋风分离器的设计计算;周强,西安交通大学,气固流化床“三传一反”微尺度和介尺度建模探索。培训班5:臭氧微纳米气泡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上的应用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召集人:李攀学术秘书:王学琳,17865316529,1264682350@qq.com培训内容:工业废水的复杂性使得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成为难题,高效、稳定、经济的深度处理技术是工业废水行业的重大需求之一。臭氧氧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但是现有臭氧曝气技术的利用率低,存在系统不稳定、成本高等技术瓶颈。微纳气泡具有比表面积大、上浮速度慢等特点,可强化臭氧传质,提升臭氧氧化效率,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印染、制药、钢铁等工业园区的废水深度处理中,保障了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本培训内容包含臭氧微纳气泡技术原理、小/中试试验方法、工艺设计流程、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等。培训班6:颗粒物理化生物及毒性表征技术培训主题:大气碳气溶胶在线测量和分析技术手段及其科学问题;颗粒物种蛋白质和氨基酸分析方法、特征及来源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召集人:沈振兴、沈国锋、孔少飞、刘丹彤学术秘书:徐红梅,西安交通大学,xuhongmei@xjtu.edu.cn培训内容:1、碳气溶胶形貌、吸收特性、化学组分影响和来源特征;2、大气颗粒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类物质分析方法、特征及来源。刘丹彤,浙江大学研究员,大气碳气溶胶在线测量和分析技术手段及其科学问题;赖森潮,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大气颗粒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类物质分析方法、特征及来源。培训班7:大气颗粒物分析及动物暴露毒理学技术培训主题:大气颗粒物中多组分分析;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在线分析技术;呼吸暴露动物模型构建;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等。组织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集人:薛源学术秘书:刘乐,15517132112,le@gs.zzu.edu.cn培训内容: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深入厘清颗粒物中化学组分及其引起的健康效应,将于10月25日开展免费的技术培训,围绕“颗粒物中多分组分分析和动物暴露技术”为主题。拟推出大气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新污染物的分析;单颗粒中无机元素及同位素的在线分析技术;呼吸暴露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培训。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一起探讨交流。培训班8:工程哲学、工程创新与工程教育召集人:王大洲学术秘书:李丽,中国科学院大学,010-88256711,lili@ucas.ac.cn培训内容:工程哲学培训旨在通过系统介绍工程哲学的概念、基本观点以及应用领域,帮助工程师和管理者提升哲学思维能力,更好地应对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培训内容包括对工程哲学历史与现状的探讨,以及其在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应用,旨在培养学员具备正确的工程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工程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李伯聪,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工程哲学的兴起与工程设计哲学;王大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工程科学与工程创新;范春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工程哲学与新时代工程教育变革。四、会议日程(拟)五、注册缴费请通过会议网站完成会议注册和缴费: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3/会议代表可通过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转账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0200004509014413416团体参会(同一单位5人及以上)注册学会会员,每人可享有200元优惠!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并填写发票抬头及单位税号;(2)团队参会需要在会议网站逐一报名,优惠费用由会务组手动修改,详情咨询韩秀芝老师;(3)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请务必在会议网站登陆后上传缴费凭证照片或截图,缴费状态会在5~10个工作日内人工核对确认后更新,如长时间未更新,请联系韩秀芝老师。(4)请前往“中国颗粒学会”公众号或官网(www.csp.org.cn)查询或注册学会会员。六、重要时间节点更多详情请关注 “中国颗粒学会”公众号或登陆学会官网(www.csp.org.cn)查阅。七、支撑期刊《中国粉体技术》(中文, CSCD核心,IF=0.591),联系人:吴敬涛(0531-82765659,zgft@ujn.edu.cn);《Nano research》(英文,SCI-E,EI,IF=9.9)联系人:张进(18612968821,zhangjin@tup.tsinghua.edu.cn);《Carbon Future》(英文),联系人:赵丽(010-83470498,zhaoli@tup.tsinghua.edu.cn);《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英文,SCI,IF=5.9),联系人:周天华(0591-6317 3769,cjsc@fjirsm.ac.cn);《Particuology》(英文,SCI-E,EI,IF=3.251),联系人:姚金雨(010-82629146,particuology@ipe.ac.cn);《Frontiers in Energy》(英文,SCI-E,IF=2.709),联系人:刘瑞芹(021-62932006,rqliu@sjtu.edu.c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英文,SCI-E, EI,IF=9.676),联系人:张丽娟(13795136804,lijuanzh@dicp.ac.cn);《化工学报》(中文,EI,核心),联系人:余雪娇(010-64519362,yuxuejiao@cip.com.cn);《化工进展》(中文,EI,IF=1.403),联系人:奚志刚(010-64519500,hgjz@cip.com.cn);《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英文,SCIE,EI,CSCD,IF=8.207,Q1),联系人:何宏艳(010-82627075, gee@ipe.ac.cn);《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英文,ESCI,EI,CSCD,CiteScore=11.6),联系人:王薪薪(010-82544856,gce@ipe.ac.cn);《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英文,RSC出版),联系人:孔景(010-82612330,icm@rsc.org);《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英文,SCI-E,EI,IF=3.898),联系人:何玉娟(010-64519488,heyujuan@cip.com.cn);《储能科学与技术》(中文核心),联系人:郗向丽(010-64519601,esst2012@cip.com.cn);《过程工程学报》(中文,北大核心),联系人:齐超(010-62554658,gcgc@ipe.ac.cn);《现代技术陶瓷》(中文,山东省优秀期刊,IF=1.00),联系人:张萌(0533-3597423,xdjstc@126.com);《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中文,CSCD核心,IF=0.5268),联系人:胡长进(0551-65591563,gk@aiofm.ac.cn);《原子能科学技术》(中文,EI),联系人:骆淑莉(010-69358586,yznkxjs7285@163.com);《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中文),联系人:李丽(010-88256711,lili@ucas.ac.cn);《应用科技》(中文,中国科技核心,IF=1.026)联系人:王娜(0451-82534001 heuyykj@126.com);《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EI,IF=1.419),联系人:王家暖(0451-82519357,xuebao@heuxb.hrbeu.edu.cn);《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英文,SCI,IF=5.5,中国科学院一区),联系人:高南星(021-54925244-25,gaonanxing@sioc.ac.cn);《Nano-Micro Letters》(英文,SCI,EI,IF=31.6, 联系人:张丽英,021-34207624, editor@nmlett.org);《Aeros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英文,ESCI,IF=1.6),联系人:艾莉(aili@ieecas.cn)八、会议交通九、会议住宿本次大会会务组与有关酒店商议了会议期间数量有限的优惠房间,请关注大会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及进行酒店预订。酒店预订系统即将开放,敬请期待。预订联系人:王硕,电话:010-86229717;010-86229718。十、联系我们会场/征稿:黄 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展览/赞助: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lijinghong@ipe.ac.cn);财务/发票:韩秀芝(010-62647647,13269656065,xzhan@ipe.ac.cn);意见/建议:王体壮(010-62647657,18514789180,tzhwang@ipe.ac.cn)。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组委会 2024年7月
  • 第八届中英国际颗粒技术论坛 (PTF8) 第二轮通知
    第八届中英国际颗粒技术论坛(PTF8)将于2021年7月9 - 13日在中国云南大理举行。会议将就颗粒技术的前瞻性思想、创新性方法、革命性技术、全新解决方案和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和交流,以期为能源、环境、医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存在的诸多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创造美好未来。会议还将通过邀请报告、重点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等形式,增进国际共识,促进有效沟通,并在学生、学者、工程师和技术从业者之间巩固已有合作,建立全新合作。此外,会议还将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并评选优秀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我们非常期待在大理与您相聚。01主题颗粒技术造福人类,低碳制造塑造未来。02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颗粒技术专委会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委会清华大学、格林威治大学03承办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伯明翰大学(英国)04 会议主席魏飞教授,清华大学(中国);Michael Bradley教授, 格林威治大学 (英国)05会议信息会议时间:2021年7月9-13日会议地点: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会议网址:http://ptf8.csp.org.cn/06学术议题(1)碳基能源化学与工程C1转化;化学链燃烧;烃类转化;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 召集人:骞伟中(中国),Yanhui Yang(新加坡)(2)能量转换材料与工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绿色制氢;能量转换中的电催化… 召集人:张强(中国),Stephens, Ifan E L (英国)(3)电化学和物理储能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液流电池;锂(钠)离子电池;锂(钠)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全固态电池;电池回收化学;电能化学能转换… 召集人:李泓(中国)、Qiong Cai (英国)(4)气溶胶与环境气溶胶颗粒的理化特性;燃烧源的颗粒物排放;极端污染事件; 纳米气溶胶颗粒及其毒性;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大气塑料微粒;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空气污染变化特征… 召集人:邵龙义(中国),Zongbo Shi (英国)(5)颗粒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颗粒技术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颗粒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颗粒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颗粒技术在家庭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应用;颗粒技术在医疗保健应用中的其他应用… 召集人:马光辉(中国),Zhibing Zhang (英国)(6)纳米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在资源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储能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催化中的应用… 召集人:邱介山(中国),Xianfeng Fan (英国)(7)多尺度和多相流多尺度传递现象;多相系统的数值方法;多相流测量;计算颗粒技术;介科学与多尺度建模;虚拟过程工程;软件开发… 召集人:葛蔚(中国),Charley Wu (英国)(8)颗粒设计,表征与测量颗粒的微结构设计与调控机制;颗粒微纳尺度的多物理现象;颗粒合成过程原位表征和结构演化;颗粒结构演变和原位表征;应用于能源、生物和环境中的颗粒结构设计;光和超声散射理论及颗粒表征;基于图像分析的颗粒表征;在线颗粒测量;纳米颗粒粒度测量;微/纳米气泡测量;雾滴的测量;排放和环境颗粒测量;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颗粒测量;颗粒多参数测量(包括形态,折射率,ζ电势,团聚等)… 召集人:蔡小舒(中国),Tong Deng (英国)… 07科学和技术内容大会报告和主旨报告;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颗粒前沿讲习班;墙报展示;青年科学家论坛… 08优秀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会期将评选优秀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由中国颗粒学会和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颗粒技术专委会共同颁发,表彰推动技术、经济、环境或社会问题解决的青年科学家和学生。(1)如果您是学生,并选择参会类型为“墙报展示”,您将被提名为“优秀墙报奖”的候选人,会议期间进行同行评审后,将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500元)。(2)如果您是年龄不超过45岁(即必须在他/她46岁生日之前)的青年科学家,并选择参会类型为“口头报告”,那么您将是“ 优秀青年报告奖”的候选人,会议期间进行同行评审后,将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500元)。09投稿说明投稿请单击会议网站“摘要提交”进入投稿页面(A4大小,一张纸)。您需要参考附件中的“摘要模板”,并按照说明进行投稿;本次会议仅征集英文摘要,请注意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投稿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10日。会议期间,被评选为“优秀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的摘要将被推荐至:颗粒学报(Particuology)绿色能源与环境(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绿色化学工程(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储能科学与技术(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化工学报(CIESC Journal)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中国粉体技术(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过程工程学报(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摘要提交网址:http://ptf8.csp.org.cn/index.php/Userlogin/login?mid=479&sid=184210会议日程11重要日期12注册请访问http://ptf8.csp.org.cn,在线注册、缴费以及提交摘要。早鸟票截止时间:2021年5月31日* 表示国内代表进行现场参会。(在中国的参会代表不支持观看线上会议)** 表示英国和国际代表线上参会中国大陆参会代表可通过银行转账、在线支付(微信,支付宝)或现场刷卡来支付参会费用,英国和国际参会代表可以忽略以下帐户信息。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国内汇款用中文)帐号:0200004509014413416开户名:中国颗粒学会发票内容:会议注册费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电话:8610-62647647费用包括:(1)欢迎宴会;(2)参加各类学术交流;(3)周六和周日茶歇和午餐;(4)周六和周日晚餐;(5)会议资料袋。如果陪同人员想参加欢迎宴会、晚餐或者茶歇,则需要支付相应费用。取消费用:(1)6月9日之前免费取消;(2)6月10日及之后,费用无法取消,但可以替换参会代表。13住宿会议酒店: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酒店地址:中国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感通路以南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是大理市第一家国际酒店,坐落在苍山半山,洱海一览无余。预定联系人:李经理 15770288325 Abby.li@Hilton.com杨经理 15398755459 Bruce.yang@Hilton.com7月7-14日期间酒店将对参会代表保持参会协议房间价格。14交通会议酒店: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酒店地址:中国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感通路以南从大理站出发:公交前往:请搭乘崇圣寺三塔专线(火车站-大井盘-步行),需时1小时37分钟;打车前往:需时35分钟,距离13公里;从大理机场出发:公交前往:请搭乘7路换乘崇圣寺三塔专线(棚曲村口-西窖菜场-大井盘-步行),需时3小时4分钟;打车前往:需50分钟,距离26公里。15赞助及展览为了便于企业宣传、展示最新的产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将在会议同期举办颗粒/粉体技术、设备和仪器展,展览内容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技术及设备、材料及产品、应用技术等。展期与会期同步,欢迎相关企业及单位积极参与。有关展览和广告的更多详细信息,请查看会议网站,如有需求,请与李京红老师联系,电话:8610-62647647,邮箱klxh_exhibit@ipe.ac.cn。16联系信息中国颗粒学会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电话:8610-62647647 / 62647657传真:8610-82544962邮箱:klxh@ipe.ac.cn网址:http://www.csp.org.cn
  • 环保展热门展品盘点——细颗粒物监测篇,连续监测、溯源研究是热点
    2023年4月13日,由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指导,有关行业组织和境外有关机构支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23)盛大开幕。环保展期间,众多环境领域热门产品一一亮相。细颗粒物,即PM2.5,指的是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重大。与之相关的另一重要污染物则是臭氧,数据显示,PM2.5对臭氧污染有抑制作用,当PM2.5浓度下降时,臭氧浓度会逐渐走高。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但是臭氧污染问题却逐步显现。“十四五”期间,国家特别强调要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将监测结果作为大气污染精准、科学、依法防治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并完善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仪器信息网关注到,本次环保展,有关细颗粒物的溯源及在线监测也是备受各个环境领域仪器企业关注的。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现独家策划“直击环保展,热门展品盘点”系列,今天带来的是细颗粒物篇(排名不分先后)。细颗粒物连续监测可连续地、实时地对细颗粒物进行跟踪测试。2022年,国家再次修订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的性能、质量被再次规范及提升。本次环保展,这些空气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紧跟热点——赛默飞 5030iQ新一代同步混合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监测仪赛默飞在本次环保展上展出了多款颗粒物连续监测仪,5030iQ新一代同步混合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监测仪由中国本土研发生产,符合HJ 653-2021 法规要求, 首批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性能测试。该产品基于成熟的β测量技术,利用独特的数字滤波技术,对光浊度计测量结果进行连续质量校正,以获得高时间分辨率且准确的测量结果。PALAS Fidas 200 Smart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PALAS参展的单颗粒气溶胶粒径分布光谱仪Fidas®系列采用了依据米氏单颗粒光学散射理论技术,基于德国TüV Rheinland认证以及英国MCERTS认证的Fidas® 200 系列,更符合中国环境特征,并已获得多项专利保护。它的基础是获得专利的T孔径技术,生成T形三维测量体积,可以有效识别边界区域误差和重合错误。Fidas® 200系列采用白光源,耐用性更好,且维护量低,可达到成本效益。细颗粒物的溯源解析则与监测同等重要,为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细颗粒物的来源是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因此,围绕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精准溯源、科学研判、依法治理也是本次环保展上的热点——雪迪龙 AQMS-900TE 交通污染溯源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雪迪龙联合推出,旨在对交通环境中污染物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由PM2.5监测单元、NOx(NO和NO2)监测单元、多粒径颗粒物浓度监测单元、黑碳(BC)监测单元、数据采集传输单元组成。系统能够快速进行来源解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化石燃料燃烧源等),摸清移动源(道路机械、非道路机械)时空分布规律,提升移动源环境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排放。子曰 ZYPMMS201型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监测与源解析系统子曰 ZYPMMS201型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监测与源解析系统可搭载专用的装载车辆,在粒子200~2500nm范围内提供粒子大小和藏分测定。当每个粒子出自蚀化激光的聚焦区域时,使用空气动力学粒径数据做计时装置,并用来校正。激光可在双极飞行时间质谱仪中解吸、离子化粒子并用做化学分析。此外,针对细颗粒物的组分研究、粒径研究、以及便携性的产品方面,这些产品亮相了环保展——禾信 SPAMS05系列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禾信的SPAMS05系列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也是本次环保展热点产品之一。该产品具有进样简便、质谱精度高、分析速度快、海量数据处理等特点。SPAMS能够对颗粒物组分进行分析,同时获得颗粒物的粒径信息与正负离子信息,广泛应用于大气气溶胶组分研究、材料组分分析等领域。先河环保 CCLJP-100B大气颗粒物粒径监测仪先河环保本次除了颗粒物溯源系统外,还带来了这款大气颗粒物粒径监测仪。这款产品基于高精度光散射粒子计数原理设计,采用泵吸式采样,用于监测大气环境中PM2.5、PM10、TSP浓度和0.3至20μm的12通道粒子个数和质量浓度,可选配气象监测(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气态污染物监测(SO2、NO2、NO、CO、O3、TVOC)等功能参数。适用于城市环境、建筑工地、厂矿企业等场所的颗粒物污染监控应用。众瑞仪器 ZR-7012 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众瑞仪器带来的ZR-7012型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应用β射线吸收称重原理,对捕集到滤膜上的TSP、PM2.5或PM10颗粒进行自动精确测量,自动连续监测环境TSP、PM2.5和PM10的浓度。该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安装,具有防尘防雨特性,可在户外可长时间连续自动工作。此外,产品符合GB3095-2012和HJ653-2013的相关规定,广泛适用于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环境评价、科学研究、应急监测以及环境空气监测站数据比对等场合。
  • 陕科大陈庆彩团队: 三维荧光光谱法(EEM)鉴定大气颗粒物中发色团物质的种类和来源 |前沿用户报道
    大气发色团是气溶胶中可以吸收太阳光的一类有机物质,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大气发色团也可能通过形成三线态进而催化产生活性氧物质,因此对大气气溶胶的老化过程也具有重要潜在贡献。充分的了解大气发色团的理化性质和来源是掌握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的本质要求。三维荧光光谱法(EEM)是鉴定环境中发色团物质的重要仪器分析方法,近年来已被频频的应用到大气气溶胶研究领域中。然而,当前EEM方法应用于大气领域进入了瓶颈时期。随着EEM方法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开始怀疑EEM方法是否具有区别气溶胶来源和物质种类的能力,因为多数情况下发现样品的EEM谱图具有非常相似的形貌。这样就限制了EEM方法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研究大气发色团来源、形成和消去过程。可喜的是,近日陕西科技大学陈庆彩研究团队,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研究,对大气颗粒物化学结构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在该项工作中,陈庆彩等人演示了EEM方法是有能力分辨大气颗粒物中不同类型发色团以及来源的,并构建了大气发色团与其来源、化学种类的对应关系。这项工作突破了一定的方法瓶颈,对于EEM方法在气溶胶研究领域的应用起到了关键推动的作用,或将促进大气发色团来源和大气化学过程的研究。研究过程1. EMM助力大气颗粒物来源和组成的初步分析研究团队分别采集了城市、一次燃烧源和二次气溶胶样品,利用EMM方法和 PARAFAC模型调查了不同发色团在不同种类气溶胶样品中的含量,讨论了EEM方法在分辨发色团类型以及样品来源的能力。通过对实际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分析,从整体轮廓分析,确实发现实际样品具有相似的EEM光谱外貌特征。这个结果也是当前研究者们担心的事情:到底EEM方法是否可以区分不同来源和组成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图1(a)为大气颗粒物萃取样品WSM和MSM的平均EEM光谱图以及它们的差光谱 (b)和(c)表示样品EEM光谱之间相关系数的四分位图和频率分布图针对这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团队人员研究了不同来源大气颗粒物样品,包括各种燃烧源样品(生物质燃烧、煤炭燃烧、汽车排放和做饭排放样品)和二次气溶胶样品。研究发现,不同种类样品的荧光性能是不同的,其中: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样品的荧光效率是大的而汽车尾气样品和二次气溶胶样品相对较小另外发现,鉴定出的不同种类发色团,在不同来源样品中的相对含量也是不同的这些结果直接解答了上述疑问,确认:EEM方法可以用来区别不同气溶胶来源。图2 依据不同发色团(C1-C8)在不同污染物上的相对载荷鉴定出发色团来源,以及不同来源发色团在WSM和MSM样品中的相对含量2. PARAFAC 模型:一种系统的来源和成份分析图谱进一步,研究人员基于改进的PARAFAC 模型对大气气溶胶中发色团的来源和化合物的种类归属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步骤,该团队开创性的将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融合进EEM图谱的PARAFAC分析,进而对各种大气发色团的来源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发色团来源被鉴定出来了,并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结果,比如:发现发色团的沙尘暴一次来源和光化学形成的二次来源,分析了季节变化中沙尘暴发生、光强度变化对发色团类型和含量的影响。该工作还利用优化的PARAFAC分析方法,把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EEM谱图耦合进了模型解析,进而对发色团的可能化学物质属性进行了归属。结果显示了苯酚类发色团是重要的水溶性发色团,而PAHs是水不溶性发色团的重要类型。图3 EEM区域和对应的大气发色团可能化学结构和来源图中不同彩色区域表示本研究鉴定的大气发色团来源对应区域,不同彩色数字球表示本研究鉴定的大气发色团对应化合物种类区域后研究人员总结了当前人们的认知和该项工作的主要结论,形成了一个可用于发色团化学物种和来源的依据图谱(图3),这个图谱对于今后EEM方法应用与于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化学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研究途径。小结由上述研究可知,本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同种类大气发色团对应来源以及化合物类别鉴定依据。这其中重点在于演示了不同发色团在不同气溶胶样品中的含量是不同的,从而说明EEM方法是有能力分辨不同类型发色团以及样品类型的。这项研究也构建了大气发色团与其来源、化学种类的对应关系。他们鉴定出了样品中大约一半的荧光物质所对应的来源和化合物种类,结果提供了大气发色团来源以及化合物类别鉴定依据,这将大大促进了EEM方法应用于研究大气发色团来源和大气化学过程,对于EEM方法在气溶胶研究领域应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本研究中的三维荧光光谱法和大量光谱采集采用的是HORIBA Aqualog光谱仪完成,该仪器在EEM图谱快速获取、数据校正等方面的优势,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不少便利。tips: 想了解更多荧光光谱仪的解决方案,点击阅读原文提交需求,HORIBA工程师会尽快联系您~论文原文&作者该研究以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and sources of atmospheric chromophores by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with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作者:陈庆彩通讯作者:陈庆彩、杜林通讯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322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7322 课题组介绍:陈庆彩,男,山东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取得理学博士学位。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科技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团队负责人,名古屋大学特邀教员,日本大气化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气溶胶化学,包括有机气溶胶、大气棕碳(BrC)、长寿命自由基(EPFRs)等。参与和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已在ES&T等权威期刊一作/通讯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和软件注册权10余项。ORCID:http://orcid.org/0000-0001-7450-0073个人主页:https://hj.sust.edu.cn/info/1015/1394.htm 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选择,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程亦凡在Cell发文介绍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
    结构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从机制上理解关键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这些过程中的大分子和复合体,确定它们的分子结构,可以得到最详细的基础信息。除此之外,获得药物靶标的分子结构也是药物开发的标准程序,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和优化治疗性的化合物。  不久以前,单颗粒冷冻电镜(cryo-EM)还不是大多数结构生物学家们的第一选择。2013年以前,蛋白数据库(PDB)中的绝大多数分子结构还是X射线晶体衍射获得的。而现在,单颗粒冷冻电镜已经成为了X射线晶体衍射的有力竞争者,不仅在分辨率上能够与之匹敌,还适用于难以结晶的大分子。  本期Cell杂志刊登了华人学者程亦凡(Yifan Cheng)博士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由浅入深的介绍了风头正劲的单颗粒冷冻电镜,为想要试水这一技术的新手们提供了入门指南,并且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  程亦凡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副教授,他原本是物理学博士,后来改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生物问题。近来,程亦凡在冷冻电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单颗粒冷冻电镜入门  单颗粒冷冻电镜是用于单颗粒样本的冷冻电镜技术,不需要结晶就可以确定蛋白质和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这篇文章介绍了单颗粒冷冻电镜在结构分析时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判读和入门指引,为希望了解这一技术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原文:A Primer to Single-Particl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单颗粒冷冻电镜的技术突破  这篇综述探讨了为冷冻电镜带来变革的硬件和软件突破。这些技术突破让单颗粒冷冻电镜能够获得质量空前的图像,达到接近原子水平的分辨率。与X射线晶体衍射相比,单颗粒冷冻电镜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中。但X射线晶体衍射完全依赖于结晶质量,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而单颗粒冷冻电镜在这方面可能更有吸引力。(原文:Single-Particle Cryo-EM at Crystallographic Resolution)  相关新闻:程亦凡谈冷冻电镜技术发展&mdash &mdash 访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副教授程亦凡
  • 燃烧吧,卡路里!经典膨化食品热量的科学测试——自动氧弹量热仪 ATC300A
    摘要本文利用ATC 300A自动氧弹量热仪测试了四种膨化类食品(薯片、仙贝、小馒头、干脆面)的燃烧热值,测试结果与其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能量值差值在0.16~0.53 kcal/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均在0.2%以内。图1测试样品展示前言卡路里(calorie)作为一种热量单位被广泛应用于营养计量和健身指导中,它和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里单位为焦耳(joule)的能量值一样,都反映了食品氧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我们可以根据 1 cal= 4.1868 J对其进行换算。那么食物能提供给我们的热量与其完全燃烧后所释放的热量有什么区别?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一些食物组分例如蛋白质中的氮元素等,人体无法消化吸收,在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酐等)中仍存在一定能量。但尽管人体氧化的方式与氧弹量热仪有所不同,食物完全氧化所释放出的总热量却是相同的。为了得到食物的生理热值,我们可以在氧弹量热仪燃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代谢校正。例如,不考虑人体基础代谢等复杂因素,分别测量食物的燃烧热值以及排泄物热值,就可以确定某种食物的有效热值。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值就是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脂肪37 kJ/g、碳水化合物17 kJ/g,蛋白质代谢校正后17 kJ/g)与其含量的乘积之和。本文利用ATC 300A自动氧弹量热仪测得四种膨化类食品的燃烧热值并与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值进行了对比,同时计算了不考虑蛋白质代谢校正(能量系数为22 kJ/g)时的能量值;可以发现代谢校正所带来的总体偏差不大,但不同食品样品的燃烧热值偏差不同。除了蛋白质含量的因素,可能还因为相同营养素有着不同来源;像牛肉、牛奶中脂肪的燃烧热值实际是不同的,但营养素归类下却有着相同的能量系数。图2 自动氧弹量热仪 ATC 300A实验方法1. 实验条件&bull 测试仪器:之量科技 ATC 300A自动氧弹量热仪&bull 测试方法:GB/T 213-2008&bull 环境温度:24.4~ 26.3 oC&bull 实验样品:薯片、仙贝、小馒头、干脆面2. 测试过程&bull 打开ATC 300A自动氧弹量热仪;&bull Step1:在样品池中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用棉线连接点火丝与样品并固定;&bull Step2:安装氧弹,并设置实验参数,填写样品质量等;&bull Step3:开始实验,在测试环境准备好后,仪器自动进行测试;&bull Step4:实验结束,取下氧弹并进行清理;&bull Step5:重复三组测试,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每种样品分别进行了碾碎与压片处理以保证测试样品的均匀性与一致性,如图3所示。在压片过程中需控制压片力度,如薯片含油量较高,力度过大会导致油分析出影响测试结果。图3样品预处理(a)碾碎后样品(b)小馒头压片展示(c)压片后样品(d)装样薯片、小馒头、仙贝和干脆面每种样品进行3次重复测试,燃烧热测试结果汇总见表1。测试结果重复性较好,RSD均在0.2%以内。表1 燃烧热测试结果汇总燃烧热J / g薯片小馒头仙贝干脆面123935.0 16548.921535.522750.7223925.716558.121505.322766.8323995.116544.921505.222771.6平均值23951.9 16550.6 21515.3 22763.0 包装能量值22666.715870.0 20620.0 20550.0 无代谢校正能量值22967.6 16017.3 20860.7 21018.1 RSD(%)0.1570.0410.0810.078燃烧热平均值与包装上营养成分表(如图4所示,蛋白质能量系数17 kJ/g)里的能量值相比,差值在680.6~2213.0 J/g之间,不考虑蛋白质代谢校正(能量系数22 kJ/g)的差值在533.3~1745.0 J/g之间。图4(a)薯片(b)小馒头(c)仙贝(d)干脆面样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由于本次选择的样品为膨化类食品,成分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含量较低,代谢校正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考虑为营养素能量参数对不同来源的相同营养素存在一定偏差导致的。根据上述测试结果,燃烧热值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们能够从食物中获取的“卡路里”。除了人体代谢外,不同来源的相同营养素用同样的能量参数去计算也会带来一定误差;以本文测试的膨化类食品为例,不考虑蛋白质代谢修正的燃烧热值与包装能量值差值为12.7~41.7 kcal(大卡)/100g,对“卡路里”摄入严格的人群可能需要考虑该影响。结论本文利用ATC 300A自动氧弹量热仪测试了四种膨化类食品的燃烧热值,测试结果与其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能量值较为接近,其差值可能包含了营养学上对于不同营养素的燃烧热值基于人体代谢的修正,以及不同来源的相同营养素能量参数的差异。 仪器推荐自动氧弹量热仪 ATC 300A符合GB 384、GB/T 213、ASTM 4809、ASTM D240等标准,测试时间<10min(快速法),热容量波动≤0.20%,功能高度自动化,能快速准确地测试各种可燃物的燃烧热值。欢迎联系我们,了解更多技术亮点、参数规格及应用案例。
  • 扫描电镜下的雾霾颗粒
    硫酸盐颗粒富钛合包壳颗粒烟尘集合体颗粒铁氧化物颗粒未知颗粒附着的超细颗粒铁氧化物颗粒群含铬、铅颗粒  星球?胶囊?果冻?不,都不对,这些其实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雾霾颗粒。昨日,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将收集的西安雾霾颗粒,放大数十万倍呈现在记者眼前,复杂的形貌和成分令人震惊。  好奇 雾霾到底是什么 师生研究了两个月  &ldquo 很多人都知道雾霾,但雾霾到底是什么?&rdquo 今年春季雾霾困扰时,西安交大微纳中心执行主任单智伟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周围没人能回答他。  &ldquo 雾霾是什么成分?长什么样?&rdquo 在单智伟指导下,研究生丁明帅和同学开始了一项特殊研究。他们3月至4月连续两个月,每天用硅片收集空气中沉降的颗粒物,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至数十万倍。  丁明帅说,他们从中选取了1081个颗粒分析,其中PM2.5颗粒494个。显微镜下的雾霾颗粒令他大开眼界。  分析 扬尘颗粒占比最高 主要是汽车尾气  根据形貌和成分,他们把空气颗粒分为七大类。占比最高的是扬尘颗粒,达到33.4%,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富钙颗粒,形状极不规则。  其次是含硫颗粒,占14.8%。外形有的像盐粒,有的像绒球。&ldquo 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其中的硫酸物一旦进入空气中和水蒸气结合,易生成弱酸性物质,有腐蚀作用。&rdquo 单智伟说。  燃煤飞灰和烟尘集合体的比例,分别占9.5%、6.1%。燃煤飞灰的形貌大多是规则的球形。他们认为,这两种成分应与煤炭和天然气燃烧有关。  还有一些成分来源很难确定,如硅氧化物、铁氧化物。  惊叹 外貌好奇特 含锌颗粒像一串葡萄  含微量元素颗粒最为奇特。其中含钛颗粒是半透明的球体,内部装满了钛氧化物微粒 含碲颗粒像长满枝杈的竹子,来源不明 含锌颗粒则像一串葡萄。  最让单智伟担心的是含铅、铬颗粒。&ldquo 这种颗粒多次观察到。铅本身比重比较大,但与其他物质结合后,就像坐了小飞机,悬浮在空气中到处传播,对健康的危害尤其严重。&rdquo   他们还测试了一些颗粒的力学性能,发现部分颗粒硬度达到钢铁的5~10倍。颗粒内部也很奇特,把燃煤飞灰颗粒切开,内部全是泡状。  建议 锁定雾霾来源 采取措施降低危害  &ldquo 明白了雾霾成分,就便于锁定来源,有针对性采取措施。&rdquo 单智伟说。  他建议,对于扬尘颗粒,要通过立法规范建设行为 对于汽车尾气,可以加装装置进行有效过滤 对于燃煤飞灰和烟尘集合体,可采取新技术和调整能源结构加以解决。  单智伟还提醒,在关注健康危害的同时,也不要忽视PM2.5对工业的影响。&ldquo 高硬度的颗粒可能给高精度机械设备带来损害,造成损失。要改进封装工艺、封装环境,降低雾霾对工业的影响。&rdquo
  • 恒美-在线式油液颗粒计数器对机油检测的帮助-新品
    点击咨询更多详情→在线式油液颗粒计数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条件的变化,发动机油会逐渐受到污染,从而降低其性能和保护发动机的能力。为了及时了解发动机机油的污染程度,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在线式油液颗粒计数器成为了重要的工具。通过污染程度的检测和分析,提供及时的油品质量数据。这对于机油的检测和保养有很大的帮助。 机油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燃烧产物、空气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等污染物的影响。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发动机油的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通过定期使用在线式油液颗粒计数器检测机油的污染程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更换机油的时间,避免机油更换过早或过晚。这不仅节省了维护成本,还减少了废油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在线式油液颗粒计数器对机油的检测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及时检测和预测发动机油老化和污染问题,延长发动机油的使用寿命,并帮助排除发动机故障。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 (第五轮)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第五轮)各有关单位和科技工作者:为促进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及助力人才成长,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承办,由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The 12th China Congress on Particle Technology(CCPT12))将于2023年4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会议主题为“创新助力双碳,绿色赋能发展”。本届大会是应我会发展需要、继承我会历届学术年会的全国性高层次的颗粒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大会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展开交流,面向广大颗粒学与粉体行业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摘要)。2022年度中国颗粒学会奖励将在大会上组织颁奖。大会还将评选青年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欢迎投稿参会。中国颗粒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的相关信息也将在大会期间展出,敬请关注。一、学术委员会(*为中国台湾代表)(1)学术委员会主席:李静海(2)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朱庆山 陈运法 林鴻明* 彭 峰 (3)学术委员会顾问:李 灿 孙世刚 马光辉 陈建峰 陈晓东 郭 雷 郭烈锦 何鸣元 胡 英 李洪钟 刘中民 彭 峰 王静康 谢在库 徐春明 余艾冰 袁 权 张锁江 Jesse Zhu(4)学术委员会委员(按音序排列)艾德生 安太成 安希忠 白博峰 蔡 挺 蔡小舒 曹军骥 曹少文 曹学武 常 津 陈 诚 陈嘉媚 陈建峰 陈建新 陈 岚 陈明君 陈 鹏 陈前进 陈巧艳 陈胜利 陈填烽 陈晓东 陈学元 陈永奇 陈 煜 陈运法 程国安 程义云 程振民 楚锡华 褚良银 崔福德 邓德会 邓茂华* 董青云 费广涛 冯 春 冯立纲 冯 胜 付信涛 付 艳 傅晓伟 傅彦培* 高思田 高 峡 高 原 戈 钧 葛宝臻 葛广路 葛 蔚 宫厚军 龚湘君 谷海峰 顾卫国 顾兆林 顾 臻 桂 南 郭 雷 郭烈锦 郭庆杰 郭少军 韩 鹏 韩永生 韩 召 郝红勋 郝新友 何鸣元 何 勤 何羽薇 何玉荣 侯曙光 胡富强 胡 钧 胡小晔 胡晓林 胡 英 胡宇光* 胡子平 胡宗定 皇凡生 黄 挺 黄肇瑞* 纪红兵 季顺迎 季松涛 贾春满 江燕斌 姜晓斌 金一政 靳海波 康毅力 库晓珂 李朝升 李 春 李春忠 李 泓 李江涛 李 力 李 攀 李 旗 李顺诚 李铁军 李 霞 李相臣 李星国 李亚平 李亚伟 李映伟 李永旺 李增和 李兆军 梁海伟 廖永红 林 冲 林鸿明 林中魁* 刘宝丹 刘道银 刘福胜 刘 刚 刘俊杰 刘明言 刘潜峰 刘如熹* 刘 涛 刘 伟 刘亚男 刘 宇 刘岳峰 刘兆清 刘 铮 刘中民 刘忠文 刘钟馨 卢春喜 卢寿慈 陆 杰 陆 明 罗 坤 罗 勇 罗正鸿 骆广生 吕且妮 吕万良 吕友军 马光辉 马建民 马学虎 毛世瑞 梅其良 倪木一 聂广军 潘良明 潘勤鹤 彭 峰 彭 威 平 渊 秦和义 秦明礼 邱郁菁* 任 飞 任国宾 邵刚勤 佘继平 沈建琪 沈少华 沈义俊 沈志刚 宋宏伟 宋少先 宋锡滨 宋兴福 蘇程裕* 苏 敏 苏明旭 孙世刚 孙学军 孙 逊 孙 彦 孙中宁 谈玲华 谭援强 陶东平 陶绪堂 田庆国 佟立丽 王 丹 王德忠 王等明 王海龙 王 昊 王 辉 王静康 王利民 王 亮 王勤辉 王铁峰 王 伟 王孝平 王辛龙 王新明 王兴亚 王学重 王彦飞 王燕民 王 勇 王玉金 王玉军 王远航 王兆霖 王震宇 韦文诚* 魏 飞 魏进家 魏 炜 魏严凇 魏永杰 文利雄 吴传斌 吴汉平 吴立敏 吴 伟 毋 伟 伍志鲲 席广成 夏宝玉 向中华 解荣军 谢在库 谢志鹏 徐春明 徐 林 徐 强 徐维林 徐文杰 徐锡金 徐喜庆 许成元 许传龙 许人良 许文祥 薛冬峰 薛 琨 颜富士 杨 柏 杨 斌 杨 超 杨多兴 杨 芳 杨 军 杨 宁 杨世亮 杨为佑 杨 文 杨晓钢 杨艳辉 杨 毅 杨正红 杨志义 杨治华 杨组金 要茂盛 叶 茂 尹大川 尹秋响 尹诗斌 游利军 于明州 于秋硕 于溯源 于新民 余 方 余 皓 元一单 袁 权 袁友珠 臧双全 曾海波 曾宇平 占昌友 张炳森 张 灿 张春桃 张福根 张国诚 张国军 张 浩 张 洁 张立娟 张 强 张仁健 张铁锐 张伟儒 张文阁 张香平 张现仁 张幸红 张亚培 张永民 张振杰 张志炳 赵吉东 赵晓宁 赵永志 郑耿锋 郑水林 郑宪清* 钟 超 周 强 周素红 周 涛 周文刚 周已欣 周长灵 周志伟 朱华旭 朱 亮 朱庆山 朱晓阳 朱子新 邹晓新 Cheng Lixin Zhao Qi二、 组织委员会(1)组织委员会主席:朱庆山 彭 峰(2)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王体壮(3)组织委员会委员(按音序排列)安太成 白红存 蔡楚江 蔡 建 曹永海 陈常祝 陈 诚 陈 磊 陈鲁海 陈 琦 陈 杨 程新兵 程 源 褚良银 邓培林 邓意达 丁良鑫 董 顺 杜 斌 杜 磊 段洁雯 冯广波 高 原 古霖蛟 管小平 郭 昆 韩秀芝 韩 召 洪长青 黄 巧 黄 玮 黄 欣 贾春满 贾菲菲 江宏亮 经浩然 康振烨 兰清泉 雷小文 李 琛 李 华 李嘉诚 李江涛 李 杰 李 静 李京红 李 攀 李晓明 李鑫磊 李宇航 李兆军 刘宝丹 刘丹彤 刘吉轩 刘俊杰 刘潜峰 刘瑞祥 刘 涛 刘晓雯 刘永卓 刘雨昊 刘兆清 刘钟馨 楼宏铭 卢思宇 罗俊明 吕岩霖 吕页清 马晶晶 马永丽 毛世瑞 穆华仑 聂保杰 欧阳婷 潘勤鹤 彭 峰 彭新文 朴洪宇 乔明曦 任小平 邵 奇 申芳霞 沈丹蕾 石 凯 史晓磊 苏明旭 孙 臣 孙 婧 孙 伟 孙晓晖 唐 星 田红景 田庆国 田新龙 汪 伟 王 标 王春明 王崇太 王东凯 王浩帆 王 欢 王 辉 王军武 王利民 王林桂 王 娜 王 双 王 霆 王晓飞 王兴亚 王艺钧 魏严凇 魏永杰 武云飞 夏芸洁 夏志国 向茂乔 谢智超 熊德华 熊勤钢 徐 骥 徐锡金 徐 政 许传龙 杨光星 杨 丽 杨 柳 杨 宁 杨增朝 要茂盛 叶 茂 尹俊连 余 皓 于明锐 于明州 喻 鹏 岳 华 张 浩 张慧如 张立娟 张 巧 张晓静 张 宇 钟胜奎 周 兰 周丽娜 周 玲 周素红 周 骛 朱晓阳 三、 学术分会场第1分会场:颗粒计算组织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会主席:季顺迎、王利民、罗坤、安希忠、刘道银学术秘书:刘晓雯,华南理工大学,liuxw2021@scut.edu.cn会场简介:聚焦颗粒力学理论及模型、计算分析方法、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分会场为力学、化工、能源、冶金、海洋、岩土及土木工程等领域中从事颗粒计算方面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颗粒计算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计算基本理论及数值方法; (2)颗粒计算软件开发及算例验证; (3)颗粒计算在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第2分会场:氢能与燃料电池组织单位:海南大学分会主席:孙世刚学术秘书:田新龙,海南大学,tianxl@hainanu.edu.cn,康振烨,海南大学,zkang@hainanu.edu.cn会场简介:氢能和燃料电池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氢能和燃料电池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我国又把氢能技术列为国家未来六大产业之一,氢能和燃料电池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次会议将邀请协会(学会)领导、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就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行业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国内外近期开发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指导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升级,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期待专家老师和技术人员踊跃参加。征文范围:电催化、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制备及产业化装置等关键科学与技术。第3分会场: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组织单位: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分会主席:郝红勋、杨超、姜晓滨、潘勤鹤学术秘书:黄欣,天津大学,022-27403200,x_huang@tju.edu.cn会场简介:分会场聚焦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品、新材料等领域的工业结晶基础理论、结晶过程模型与模拟、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工业结晶过程强化与连续化等方向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完善我国工业结晶领域整体理论基础,提升相关方向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加速相关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分论坛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征文范围:(1)工业结晶基础理论; (2)晶体产品形态调控、多晶型预测、筛选与精准制备; (3)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 (4)工业结晶过程强化及连续化; (5)结晶过程计算流体力学及多相混合过程研究等。第4分会场: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科学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分会主席:杨宁、叶茂、褚良银学术秘书:管小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xpguan@ipe.ac.cn;汪伟,四川大学,wangwei512@scu.edu.cn;李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lihua@dicp.ac.cn会场简介:介尺度行为是由大量单元组成的系统在全局与个体之间的尺度上形成的复杂时空结构。介科学是研究介于时空“微尺度”和“宏尺度”之间的介尺度非均匀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在自然、工程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探索认识传统学科的共性规律,孕育新的科学前沿;有助于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探索不同知识体系中的共性原理,变革科研范式,揭示科学问题复杂性的根源,解决一系列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国际期刊《科学》指出,介科学是科学上的无人区,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多相反应过程的介尺度主要表现在分子到颗粒(包括气泡、液滴等)间的材料表界面时空尺度、以及颗粒到反应器整体间的颗粒聚团时空尺度。征文范围:能源、材料、化工、生物等涉及多相反应过程中材料表界面和反应器/设备等不同层次上的介尺度问题。第5分会场:双碳背景下的流态化技术及应用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葛蔚、王勤辉学术秘书:王军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jwwang@ipe.ac.cn;熊勤钢,华南理工大学,qingangxiong@scut.edu.cn会场简介:流态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循环流化床锅炉、煤化工、矿物加工等工业过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双碳”重大战略不但要求我国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要求实现产业结构和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这为流态化技术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分会场将探讨“双碳”背景下流态化技术的新发展、新应用,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同行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流态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征文范围:(1)流化床中的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 (2)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放大; (3)流化床过程强化技术; (4)流态化及相关技术的工业应用。第6分会场: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组织单位:宁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分会主席:郭庆杰学术秘书:刘永卓,青岛科技大学,0532-84022506,yzliu@qust.edu.cn;马晶晶,宁夏大学,mjj_1022@163.com会场简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直接方式。作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源,煤炭等化石能源燃烧CO2捕集技术有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它们的应用前景主要受制于其捕集成本,化学链、CO2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具有潜在优势。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有封存和利用两种形式,而催化转化制备大宗化学品更具有应用前景。本分会场聚焦面向烟气源、工业源、空气源等不同来源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催化转化技术,追踪CO2吸附颗粒、催化颗粒、载体颗粒等捕集和转化颗粒最新进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模式。征文范围:(1)CO2吸附材料; (2)化学链技术; (3)CO2其他分离方法; (4)CO2活化技术; (5)CO2-FT合成; (6)CO2捕集-转化耦合技术; (7)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第7分会场:微纳气泡特性及其应用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分会主席:胡钧、李兆军、李攀、张立娟学术秘书:张立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zhanglijuan@sari.ac.cn会议秘书:王兴亚,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wangxingya@zjlab.org.cn;周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010-62521688,lzhou19@ipe.ac.cn会场简介: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是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微纳米气泡技术在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清洗、化工矿产业、消毒杀菌、医学成像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独树一帜、效果出色。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10月18日在苏州成立,旨在加强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高效研发和推广。专委会目前会员已经近300人,在国内汇集了一批兴趣浓厚、勇于钻研、乐于分享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共同为微纳气泡技术更好造福人类不懈奋斗!本次分会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企业界代表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征文范围:(1)微纳气泡基本性质; (2)微纳米气泡产生技术; (3)微纳气泡检测技术; (4)微纳气泡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应用; (5)企业家论坛。第8分会场:生物气溶胶组织单位:北京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会主席:要茂盛、安太成学术秘书:申芳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fxshen@buaa.edu.cn会场简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形成共识,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快速监测和控制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空气中除了可能有新冠病毒,还悬浮着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和生物来源的物质,统称为生物气溶胶,在室外和室内环境空气中无处不在,对人体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对生物气溶胶开展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改善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和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征文范围:生物气溶胶(包括新冠病毒)采集、检测、灭活、分析及其在大气科学、室内环境和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第9分会场:绿色低碳过程中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组织单位: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清华大学分会主席:刘明言、杨宁、杨晓钢、王铁峰学术秘书:马永丽,天津大学,022-27404614,mayl@tju.edu.cn会场简介:气-液、液-固和气-液-固流动系统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例如,气-液鼓泡塔、气-液(固)浆态床、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反应装置系统等,可用作多相反应器;汽-液沸腾、汽-液冷凝、泥状颗粒污垢沉积和微纳材料功能表面等涉及到化工等过程工业;对于软物质颗粒,例如: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涉及食品、生物和医药等行业领域等。这些多相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都存在连续或离散的液相以及真实的相界面,从而形成了易变形、易聚并和易破碎的真实气泡和液滴等软物质颗粒流,使其在流动、混合、传递以及反应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涉及的科学及应用问题可加以详细探讨。征文范围:包括以绿色低碳过程工业为目标的气液固多相流基础及应用内容。具体涉及: (1)气液鼓泡流及浆态床; (2)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 (3)池沸腾和流动沸腾; (4)蒸汽冷凝; (5)泥状颗粒污垢表面上的沉积及微纳功能表面抑制; (6)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软物质颗粒流; (7)其他含液多相颗粒流。第10分会场: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崔福德学术秘书:石凯,pharmparticle@126.com会场简介:本会场交流主题以工业药剂学及高端制剂的研究为中心,广泛征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的学术论文,展示其研究成果及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成果等。非常欢迎粉体加工技术及设备、药用辅料、以及粉体表征仪器(晶形、粒子形状大小、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方面的专家们及企业针对粉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以期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生产性。本次分会将是药物制剂领域与粉体技术沟通的盛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的盛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盛会,中国工业药剂学产业化交流的盛会。征文范围:(1)粉体技术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粉体性质的测试技术与研究进展; (3)药用辅料的粉体性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新型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5)制剂颗粒质量表征与控制; (6)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粉体性质的在线测定与控制策略; (7)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渡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8)药物制剂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难点; (9)基于功能性粒子设计的高端制剂。第11分会场:能源存储颗粒创造美好未来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魏飞、张强学术秘书:程新兵,东南大学,chengxb@seu.edu.cn会场简介:能源存储颗粒分会场结合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技术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能源存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练颗粒与能源存储的前沿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电容器、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 (2)能源颗粒的表征技术; (3)能源颗粒的应用及产业化。第12分会场: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彭峰、余皓、刘兆清学术秘书:王浩帆,华南理工大学,whf@scut.edu.cn;杜磊,广州大学,lei.du@gzhu.edu.cn会场简介: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分会场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催化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光、电、热催化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技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能源催化的前沿研究方向,推动基于颗粒材料的能源催化技术在能源高效利用、CO2催化转化、电化学合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催生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新理念与新技术。征文范围:与能源转化、利用相关的: (1)光催化; (2)电催化; (3)热催化; (4)光电催化。第13分会场:发光颗粒照亮未来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业委员会、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大学分会主席:曾海波学术秘书:李晓明,南京理工大学,lixiaoming@njust.edu.cn会场简介:发光材料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从照明显示到医疗诊断再到防伪探测等等,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新型发光颗粒的开发与完善依然是国际研究领域及应用行业的前沿热点,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钙钛矿量子点、碳纳米颗粒和荧光金属团簇为代表的纳米发光颗粒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稀土荧光粉在材料体系、波长范围、发光特性等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此外,有机发光颗粒和无机金属卤化物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较大的关注。经过两年的发展,相关领域更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分会场将为这些领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促进交叉合作,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微纳米发光材料); (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 (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 (4)团簇发光颗粒; (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第14分会场: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费广涛、林鴻明*、艾德生学术秘书:刘潜峰,清华大学,liuqianfeng@tsinghua.edu.cn;徐锡金,济南大学,sps_xuxj@ujn.edu.cn会场简介: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是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界及产业界一直致力于超微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定期系统性地总结学界和企业界在超微颗粒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超微颗粒学科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促进海峡两岸本领域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增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产学研合作,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为2023年4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分会场之一。我们竭诚欢迎海峡两岸从事超微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及企业界朋友们踊跃与会,交流研究成果,为本学科的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持续促进海峡两岸相关领域学者的友谊,为提升海峡两岸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征文范围:(1)超微纳颗粒的制备理论、工艺及改性技术(尤其是分散技术); (2)超微颗粒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3)超微颗粒测试、标准分析中的基础问题; (4)超微粉体产业化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第15分会场: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的新机遇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分会主席:李江涛、张伟儒学术秘书:韩召,安徽工业大学,authan@163.com;向茂乔,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mqxiang@ipe.ac.cn;陈常祝,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chzhchen@126.com会场简介:氮化物材料种类丰富,性能多样,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在制造业升级、不断向高端领域迈进的背景下,以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为代表的氮化物系列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面临众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氮化物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挑战和机遇。征文范围:(1)氮化物粉体的制备、后处理与检测分析; (2)氮化物陶瓷的制备、应用与评价; (3)氮化物涂层和薄膜的制备、应用与评价; (4)氮化物领域的其他研究和应用。第16分会场: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组织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分会主席:于溯源、周涛、魏严凇、王辉学术秘书:孙婧,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010-88022429,sunjing@cnpe.cc会场简介:在“碳中和”和“碳达峰”背景下,核电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基础性现代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一般工业设施相比,核电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放射性。在核电厂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以气体、蒸汽、气溶胶的形式释放,其中气溶胶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载体。为实现核电“安全与高效”发展,需要对核电厂事故状态下的气溶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分会场邀请相关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监管审评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就核电厂的气溶胶行为进行研讨交流,推动核安全研究,促进核电厂持续发展。征文范围:(1)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生成、生长及输运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再悬浮和再汽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3)安全壳内气溶胶生长、输运及沉积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4)放射性气溶胶去除措施研究; (5)气溶胶与安全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6)核电厂气溶胶行为计算分析程序开发与验证; (7)核电厂气溶胶行为先进数值算法研究。第17分会场: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组织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分会主席:张幸红、张国军、王玉金、周长灵学术秘书:董顺,哈尔滨工业大学,0451-86412259,dongshun@hit.edu.cn;程源,哈尔滨工业大学,cy6810@hit.edu.cn会场简介: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以及发电、核能、化工等民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在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理论、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和战略地位,在未来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本分会场将从陶瓷粉体、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极端环境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等技术角度出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讨,探索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稳步推动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陶瓷粉体设计、评价与应用; (2)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 (3)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 (4)极端环境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第18分会场:颗粒特性与测试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分会主席:葛宝臻、董青云、沈建琪、张福根、周素红、张文阁、韩鹏学术秘书:魏永杰,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yj.wei@163.com;周骛,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usst_wzhou@163.com会场简介:分会场面向颗粒测试方法研究、测试仪器开发与生产、测试技术与仪器应用、测试标准制定等领域,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针对我国粉体、液态和气态颗粒测试研究与应用开展研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实现成果转化,深化颗粒测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推动我国颗粒测试技术及相关领域标准化等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培训、科技咨询、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扶持以激光粒度测试仪器等为主导产品的国内颗粒测试品牌企业。征文范围:(1)微米、纳米颗粒测试理论及新进展; (2)颗粒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及创新成果; (3)颗粒关键参数的测试理论与验证; (4)颗粒测试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5)颗粒在线测试技术及应用; (6)颗粒测试技术标准化; (7)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开发; (8)其它颗粒测试技术与应用。第19分会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组织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分会主席:康毅力、许成元、林冲学术秘书:郭昆,西南石油大学,02883032118,1459069176@qq.com会场简介:石油和天然气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主要能源,保证油气安全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化石能源,更是中国能源体系由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与颗粒物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普遍存在。颗粒物质力学与颗粒多相流理论是油气井工作液调控、钻井防漏堵漏、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力铺砂压裂、暂堵转向压裂/酸化、地层出砂、煤粉运移、微粒运移等的理论基础之一。本会场围绕油气勘探开发中涉及的颗粒材料力学、颗粒体系结构与强度、颗粒多相流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开展讨论交流,以期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学科新方向,并石油与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征文范围:(1)油气井防漏堵漏颗粒材料; (2)水力压裂颗粒材料; (3)钻井岩屑床; (4)油气井工作液与储层保护颗粒材料; (5)油气井出砂与防砂; (6)油气层微粒与煤粉运移堵塞。第20分会场: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发展和未来趋势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分会主席:曹军骥、李顺诚、王新明、顾兆林、张仁健学术秘书:武云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wuyf@mail.iap.ac.cn;夏芸洁,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xiayunjie1992@163.com会场简介: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必将给我国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势必对气溶胶性质、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本分会场将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问题,展示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进展,探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我国大气气溶胶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服务于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大战略。征文范围:(1)碳气溶胶探测技术和新方法; (2)黑碳和棕碳气溶胶的环境影响及气候效应; (3)气溶胶理化特性、采样/监测/分析、源解析; (4)气溶胶生成机理、健康影响和污染控制技术等。第21分会场:吸入递送与疾病治疗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王震宇、李旗、陈永奇、李铁军学术秘书:邵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王晓飞,上海欧米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iddchina@126.com会场简介: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前身为2013年11月在中国南京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全国吸入给药联盟”。吸入颗粒专委会成员主要包括吸入药物基础研究、药品研发、质量控制、制剂生产、安全性评价、临床药理、临床应用等领域的生产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吸入颗粒专委会以国家政府机关制定的相关药品法律法规政策为导向,以推进中国吸入给药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内吸入药物的研发,产品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加快与国际同行业接轨作为创建目标。征文范围:(1)吸入疫苗; (2)大分子吸入颗粒技术; (3)干粉吸入颗粒新工艺; (4)吸入产品中颗粒的表征与质量; (5)吸入装置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6)鼻用颗粒技术的研究; (7)吸入药物的临床研究; (8)吸入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第22分会场: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问题研讨——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沈志刚、骆广生、郑水林、王燕民、毋伟学术秘书:张晓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7916,zhangxiaojing@buaa.edu.cn;蔡楚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6642,ccj@buaa.edu.cn会场简介:为总结和交流近两年来我国颗粒制备与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热点问题,促进同行之间的成果交流,同期举办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本分会场主要涉及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与后处理,以及颗粒在二维材料、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方法或理论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 (2)颗粒后处理方法或技术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颗粒的表面改性、分散、球形化、分级等后处理工序); (3)颗粒在各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第23分会场:医药颗粒及标准化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分会主席:朱华旭学术秘书:王欢,江苏省颗粒学会,025-85509178,jskl_org@163.com会场简介:通过主题演讲、展位展示和交流等形式,解答医药颗粒制备工艺及实际生产难点,剖析医药时政热点及发展方向,展示最新医药颗粒艺设备,搭建以颗粒为契机的创新交流、项目对接、人才聚集平台,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医药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 (2)中医药颗粒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3)新型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4)制药工艺与设备智能化研究与应用; (5)颗粒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第24分会场:第二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会主席:魏炜、戈钧、平渊、马光辉学术秘书:岳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hyue@ipe.ac.cn;吕岩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lvyanlin@ipe.ac.cn;王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wangshuang@ipe.ac.cn会场简介:天然颗粒在催化、靶向递送和感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而通过向天然学习,利用合成、组装等手段获得可以模拟自然界巧妙结构或者功能的仿生颗粒,也成为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前沿热点。然而,如何实现天然颗粒的高值化利用以及人造颗粒的高性能优化设计/功能模拟,离不开颗粒学与仿生学等基础学科巧妙融合以及高精尖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这也是本会场聚焦的关键问题。征文范围:天然和仿生颗粒的提取、合成、改造、表征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固定化酶、病毒样颗粒等生物大分子基颗粒,细菌、酵母等微生物颗粒,囊泡、外泌体等细胞型颗粒,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理化性质仿生、合成过程仿生以及功能仿生颗粒。第25分会场:“双碳”目标下的未来颗粒技术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李春忠、宋少先学术秘书:江宏亮,华东理工大学,jhlworld@ecust.edu.cn;李宇航,华东理工大学,yuhangli@ecust.edu.cn;贾菲菲,武汉理工大学,feifeijia@whut.edu.cn会场简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以及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能源化工新体系。相关颗粒技术的发展对提高能源化工过程效率具有重要地位。面向双碳目标,对未来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分会场面向“双碳”目标的未来颗粒技术中的关键挑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基础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产业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动未来颗粒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产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过程科学基础; (2)能源化工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 (3)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颗粒技术; (4)颗粒原位表征技术;颗粒应用过程强化; (5)清洁能源颗粒技术;碳储存颗粒技术; (6)环境矿物材料;二氧化碳矿化颗粒技术; (7)选矿和冶金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四、同期论坛及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Organiz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General Chair: Raffaella Ocone IMFTF focus: 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 (IMFTF) aims at facilitati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experience sharing worldwide. Its main objectives are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fostering collaborations among researchers. IMFTF is dedicated to multiphase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extended to wide scale knowledg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reference. It is known that there still are many potential contents hidden in multiphase flow. Meanwhile,with great progress of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present problems of multiphase flow should be well addressed by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IMFTF hopes to stimulate communication and make effor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such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rea. IMFTF welcomes discussion and aims at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that needed to solve challenging problems.Call for papers: IMFTF2023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Fundamental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Multiphase Flows, Bubbly and Droplet Flows, Particle-laden Flows, Turbulence in Multiphase Flows.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Reactive Multiphase Flows, Granular Media, Fluidization, Cavitation, Nucleation, Mixing, Collision, Agglomeration and Breakup and Flow Instabilities. New versi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process engineeringAbstract Submission: https://imftf2022.scimeeting.cn/en/web/index/Secretariat: Jun Yao,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Tel. +86-17710098569 E-mail: yaojun@cup.edu.cn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及标准审查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席:李兆军、周素红会议内容:(1)年度工作报告;(2)团体标准审查;(3)讨论预立项标准;(4)会议总结及下一年度规划。学术秘书:朱晓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010-82545517,zhuxy@nanoctr.cn五、 会议征文中国颗粒大会各分会场同时征文,具体要求如下:1. 征文地址: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2. 征文要求为详细摘要,稿件请采用Word排版并上传,格式见附件1。3. 征文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3日。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会务组(黄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六、 会议日程时间/日期4月21日(星期五)4月22日(星期六)4月23日(星期日)4月24日(星期一)08:30-10:30会议注册(全天)开幕式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大会报告10:30-11:00茶歇茶歇茶歇11:00-12:30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闭幕式颁奖仪式12:30-13:30午餐午餐午餐13:30-15:30分会场报告分会场报告圆满离会15:30-16:00茶歇茶歇16:00-18:30分会场报告分会场报告18:30-21:30晚餐欢迎晚宴晚餐七、 注册费用请通过会议网站完成会议注册和缴费: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会议注册费:学生会员1900元,普通会员2300元,非会员用户2400元会议代表可通过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转账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0200004509014413416团体参会(同一单位5人及以上)注册学会会员,每人可享有200元优惠!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并填写发票抬头及单位税号;(2)团队参会需要在会议网站逐一报名,优惠费用由会务组手动修改,详情咨询韩秀芝老师(xzhan@ipe.ac.cn,13269656065,010-62647647);(3)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请务必在会议网站登陆后上传缴费凭证照片或截图,缴费状态会在5~10个工作日内人工核对确认后更新,如长时间未更新,请直接联系韩秀芝老师。(4)请前往“中国颗粒学会”公众号或官网(www.csp.org.cn)查询或注册学会会员。八、 同期展览和赞助中国颗粒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览,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本届会议期间还设置钻石赞助、白金赞助、分会场独家赞助、金牌单项赞助(欢迎晚宴、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冠名、会议袋、代表证挂绳、会议用本和笔、茶歇、防疫物品等)和标准展位等赞助形式,欢迎各相关单位合作洽谈。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的相关信息也将在大会期间展出,敬请关注。详细赞助方案和更多信息请前往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a2136.html?sourceid=79联系人: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九、 大会奖项2022年度中国颗粒学会奖励将在大会上组织颁奖。大会期间还将评选出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青年报告奖、优秀墙报奖,会后将推荐优秀摘要至如下期刊:《Particuology》(英文,SCI-E,EI,IF=3.067),联系人:姚金雨(010-82629146,particuology@ipe.ac.cn)《Frontiers in Energy》(英文,SCI-E,IF=2.709),联系人:刘瑞芹(021-62932006,rqliu@sjtu.edu.c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英文,SCI-E,EI,IF=9.676),联系人:张丽娟(13795136804,lijuanzh@dicp.ac.cn)《化工学报》(中文,EI),联系人:张丽芳(010-64519362,zhanglifang@cip.com.cn)《化工进展》(中文,EI,IF=1.403),联系人:奚志刚(010-64519500,hgjz@263.net)《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英文,SCI-E,EI,CSCD,IF=8.207,Q1),联系人:何宏艳(010-82627075,gee@ipe.ac.cn)《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英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联系人:王薪薪(010-82544856,gce@ipe.ac.cn)《储能科学与技术》(中文核心),联系人:郗向丽(010-64519601,esst2012@cip.com.cn)《中国粉体技术》(中文,CSCD核心,IF=0.591),联系人:吴敬涛(0531-82765659,zgft@ujn.edu.cn)《过程工程学报》(中文,北大核心),联系人:齐超(010-62554658,gcgc@ipe.ac.cn)《现代技术陶瓷》(中文,山东省优秀期刊,IF=1.00),联系人:张萌(0533-3597423,xdjstc@126.com)《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中文,CSCD核心,IF=0.458),联系人:胡长进(0551-65591563,gk@aiofm.ac.cn)《原子能科学技术》(中文,EI),联系人:骆淑莉(010-69358586,yznkxjs7285@163.com)《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英文,RSC出版),联系人:编辑部(010-82612330,icm@rsc.org)十、 重要时间节点2023年2月会议第五轮通知2023年3月3日会议论文(摘要)接收截止2023年3月会议第六轮通知2023年4月21日会议注册2023年4月21-24日学术会议2023年4月24日圆满离会更多详情请关注 “中国颗粒学会”公众号或登陆学会官网(www.csp.org.cn)查阅。十一、 酒店预订请前往大会网站预订酒店: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预定指南: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a2190.html?sourceid=93请仔细阅读酒店预订指南,住宿费发票由北京合赢展业国际会议服务有限公司或酒店开具。若需刷公务卡支付房费,请先在预订系统中全额支付作为押金以便保留房间。在现场刷卡后,服务方将于会后统一安排退还相应押金。退订或变更请联系工作人员。会议注册费不包含酒店房间费。预订截止时间:2023年4月14日17:00酒店预订联系人:李佳,电话:010-86229050,13161675386;邮箱:csp_ccpt@163.com十二、 会议交通会议酒店: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鲁能希尔顿酒店酒店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琼山大道2号交通枢纽距离(km)车程(min)海口美兰国际机场1831海口站3242海口东站1630十三、 联系我们中国颗粒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国颗粒学会(100190)电话/传真:010-82544962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学会官网:https://www.csp.org.cn/微信公众平台:中国颗粒学会会议会场:黄 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赞助展览: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财务发票:韩秀芝(010-62647647,13269656065,xzhan@ipe.ac.cn)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组委会2023年2月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各有关单位和科技工作者:为促进颗粒与粉体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及助力人才成长,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承办,由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将于2022年8月19-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大会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展开交流,面向广大颗粒学与粉体行业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征集科技论文(摘要),大会还将评选青年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欢迎投稿参会。中国颗粒大会是应我会发展需要、继承我会历届学术年会的全国性高层次的颗粒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一、学术委员会(1)学术委员会主席:李静海(2)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朱庆山 陈运法 林鴻明*(3)学术委员会顾问:李 灿 孙世刚 马光辉 陈建峰 陈晓东 郭 雷 何鸣元 胡 英 李洪钟 李永旺 刘中民 彭 峰 王静康 谢在库 徐春明 余艾冰 袁 权 张锁江(4)学术委员会委员(按音序排列,*为台湾代表)安希忠 蔡 挺 蔡小舒 曹达鹏 曹军骥 曹少文 曹学武 常 津 陈 诚 陈建峰 陈建新 陈 岚 陈 鹏 陈前进 陈巧艳 陈胜利 陈晓东 陈学元陈永奇 陈 煜 陈运法 程国安 楚锡华 邓德会 邓茂华* 冯 春 冯立纲 冯 胜 付信涛 付 艳 傅晓伟 傅彦培* 高思田 高 峡 高 原 葛广路 宫厚军 龚湘君 谷海峰 顾卫国 顾兆林 桂 南 郭 雷 郭庆杰 郭少军 韩永生 韩 召 郝红勋 郝新友 何鸣元 何 勤 何羽薇 何玉荣 侯曙光 胡富强 胡 钧 胡小烨 胡晓林 胡 英 胡宇光* 胡子平 黄 挺 黄肇瑞* 季顺迎 季松涛 贾春满 江燕斌 姜晓斌 金一政 库晓珂 李 春 李朝升 李春忠 李 泓 李江涛 李 力 李 攀 李 旗 李顺诚 李铁军 李 霞 李星国 李亚伟 李映伟 李永旺 李增和 李兆军 梁海伟 廖永红 林中魁* 刘宝丹 刘道银 刘福胜 刘俊杰 刘潜峰 刘如熹* 刘 伟 刘亚男 刘 宇 刘岳峰 刘兆清 刘中民 刘钟馨 刘忠文 陆 杰 陆 明 罗 坤 吕且妮 吕万良 吕友军 马建民 毛世瑞 梅其良 倪木一 牛风雷 潘良明 彭 峰 彭 威 秦和义 秦明礼 邱郁菁* 任 飞 邵刚勤 沈少华 沈义俊 宋锡滨 宋兴福 蘇程裕* 苏 敏 苏明旭 孙世刚 孙学军 孙中宁 谈玲华 谭援强 陶东平 陶绪堂 田庆国 佟立丽 王德忠 王等明 王海龙 王 昊 王 辉 王静康 王利民 王 亮 王 伟 王孝平 王辛龙 王新明 王学重 王彦飞 王玉金 王远航 王 勇 王兆霖 王震宇 韦文诚* 魏 飞 魏严淞 魏永杰 吴传斌 吴汉平 吴立敏 吴 伟 伍志鲲 席广成 夏宝玉 向中华 解荣军 谢在库 谢志鹏 徐春明 徐 林 徐 强 徐维林 徐文杰 徐锡金 徐喜庆 许传龙 许人良 许文祥 薛 琨 杨 柏 杨 超 杨 芳 杨 军 杨世亮 杨为佑 杨 文 杨艳辉 杨 毅 杨正红 杨志义 杨治华 尹大川 尹秋响 尹诗斌 于明州 于溯源 于新民 余 方 余 皓 元一单 袁 权 袁友珠 臧双全 曾海波 曾宇平 张炳森 张春桃 张国诚 张国军 张 洁 张立娟 张 强 张仁健 张铁锐 张伟儒 张现仁 张幸红 张亚培 张振杰 赵吉东 赵晓宁 赵永志 郑耿锋 郑宪清* 周 强 周 涛 周文刚 周已欣 周长灵 周志伟 朱庆山 朱晓阳 朱子新 邹晓新二、组织委员会(1)组织委员会主席:朱庆山 彭 峰(2)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王体壮(3)组织委员会委员白红存 蔡 建 曹永海 陈常祝 陈 诚 陈 磊 陈鲁海 陈 琦 程新兵 褚良银 丁良鑫 邓培林 邓意达 杜 斌 冯广波 高 原 管小平 韩 召 洪长青 黄 玮 黄 欣 贾春满 康振烨 兰清泉 李 华 李嘉诚 李江涛 李 杰 李 静 李 攀 李晓明 李兆军 刘宝丹 刘丹彤 刘吉轩 刘俊杰 刘潜峰 刘瑞祥 刘晓雯 刘永卓 刘雨昊 刘兆清 刘钟馨 楼宏铭 卢思宇 罗俊明 吕页清 马晶晶 毛世瑞 穆华仑 聂保杰 欧阳婷 潘勤鹤 彭 峰 彭新文 朴洪宇 乔明曦 邵 奇 沈丹蕾 史晓磊 苏明旭 孙 臣 孙 婧 孙 伟 孙晓晖 唐 星 田红景 田庆国 田新龙 汪 伟 王 标 王春明 王东凯 王 辉 王利民 王林桂 王 娜 王 霆 王晓飞 王兴亚 魏严淞 武云飞 夏芸洁 夏志国 向茂乔 熊德华 徐 骥 徐锡金 许传龙 杨光星 杨 丽 杨 宁 杨增朝 叶 茂 尹俊连 余 皓 于明锐 于明州 喻 鹏 张 浩 张立娟 张 巧 张 宇 周 兰 周丽娜 周 玲 周素红 朱晓阳 三、学术分会场第1分会场:颗粒计算组织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会主席:季顺迎、王利民、罗坤、安希忠、刘道银学术秘书:刘晓雯,华南理工大学,liuxw2021@scut.edu.cn会场简介:聚焦颗粒力学理论及模型、计算分析方法、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分会场为力学、化工、能源、冶金、海洋、岩土及土木工程等领域中从事颗粒计算方面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颗粒计算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计算基本理论及数值方法;(2)颗粒计算软件开发及算例验证;(3)颗粒计算在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第2分会场:氢能与燃料电池组织单位:海南大学分会主席:孙世刚学术秘书:田新龙,海南大学,tianxl@hainanu.edu.cn,康振烨,海南大学,zkang@hainanu.edu.cn会场简介:氢能和燃料电池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氢能和燃料电池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我国又把氢能技术列为国家未来六大产业之一,氢能和燃料电池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次会议将邀请协会(学会)领导、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就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行业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国内外近期开发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指导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升级,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期待专家老师和技术人员踊跃参加。征文范围:电催化、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制备及产业化装置等关键科学与技术。第3分会场:工业结晶与粒子过程组织单位: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分会主席:郝红勋学术秘书:黄欣,天津大学,022-27403200,x_huang@tju.edu.cn会场简介:分会场聚焦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品、新材料等领域的工业结晶基础理论、结晶过程模型与模拟、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工业结晶过程强化与连续化等方向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完善我国工业结晶领域整体理论基础,提升相关方向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加速相关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分论坛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征文范围:(1)工业结晶基础理论;(2)晶体产品形态调控、多晶型预测、筛选与精准制备;(3)结晶工艺开发与放大;(4)工业结晶过程强化及连续化;(5)结晶过程计算流体力学及多相混合过程研究等。第4分会场: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科学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分会主席:杨宁、叶茂、褚良银学术秘书:管小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xpguan@ipe.ac.cn会场简介:介尺度行为是由大量单元组成的系统在全局与个体之间的尺度上形成的复杂时空结构。介科学是研究介于时空“微尺度”和“宏尺度”之间的介尺度非均匀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在自然、工程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探索认识传统学科的共性规律,孕育新的科学前沿;有助于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探索不同知识体系中的共性原理,变革科研范式,揭示科学问题复杂性的根源,解决一系列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国际期刊《科学》指出,介科学是科学上的无人区,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多相反应过程的介尺度主要表现在分子到颗粒(包括气泡、液滴等)间的材料表界面时空尺度、以及颗粒到反应器整体间的颗粒聚团时空尺度。征文范围:能源、材料、化工、生物等涉及多相反应过程中材料表界面和反应器/设备等不同层次上的介尺度问题。会议专刊:化工学报,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Current Opin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第5分会场:双碳背景下的流态化技术及应用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葛蔚、王勤辉学术秘书:王军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jwwang@ipe.ac.cn;熊勤刚,华南理工大学,qingangxiong@scut.edu.cn会场简介:流态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循环流化床锅炉、煤化工、矿物加工等工业过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双碳”重大战略不但要求我国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要求实现产业结构和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这为流态化技术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分会场将探讨“双碳”背景下流态化技术的新发展、新应用,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同行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流态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征文范围:(1)流化床中的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2)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放大;(3)流化床过程强化技术;(4)流态化及相关技术的工业应用。第6分会场:颗粒助力“双碳”:CO2捕集与催化转化新途径组织单位:宁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分会主席:郭庆杰学术秘书:刘永卓,青岛科技大学,0532-84022506,yzliu@qust.edu.cn;马晶晶,宁夏大学,mjj_1022@163.com会场简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直接方式。作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源,煤炭等化石能源燃烧CO2捕集技术有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它们的应用前景主要受制于其捕集成本,化学链、CO2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具有潜在优势。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有封存和利用两种形式,而催化转化制备大宗化学品更具有应用前景。本分会场聚焦面向烟气源、工业源、空气源等不同来源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催化转化技术,追踪CO2吸附颗粒、催化颗粒、载体颗粒等捕集和转化颗粒最新进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模式。征文范围:(1)CO2吸附材料;(2)化学链技术;(3)CO2其他分离方法;(4)CO2活化技术;(5)CO2-FT合成;(6)CO2捕集-转化耦合技术;(7)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第7分会场:微纳气泡特性及其应用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分会主席:胡钧、李兆军、李攀、张立娟学术秘书:张立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zhanglijuan@sari.ac.cn会议秘书:王兴亚,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wangxingya@zjlab.org.cn;周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01062521688,lzhou19@ipe.ac.cn会场简介:专委会于2018年10月18日在苏州成立,目前会员已经近300人。微纳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一新兴领域。在我国微纳米气泡技术已经在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工业清洗、消毒杀菌、医学成像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独树一帜、效果出色。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加强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高效研发和推广。目前专委会已批准成立7个示范性基地,在国内汇集了一批兴趣浓厚、勇于钻研、乐于分享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为微纳米气泡事业更好的造福人类不懈奋斗!本次分会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企业界代表围绕分会场主题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征文范围:(1)微纳气泡基本性质;(2)微纳米气泡产生技术;(3)微纳气泡检测技术;(4)微纳气泡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应用;(5)企业家论坛。第8分会场:生物气溶胶组织单位:北京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会主席:要茂盛、安太成学术秘书:申芳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fxshen@buaa.edu.cn会场简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形成共识,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快速监测和控制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空气中除了可能有新冠病毒,还悬浮着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和生物来源的物质,统称为生物气溶胶,在室外和室内环境空气中无处不在,对人体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对生物气溶胶开展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改善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和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征文范围:生物气溶胶(包括新冠病毒)采集、检测、灭活、分析及其在大气科学、室内环境和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第9分会场:绿色低碳过程中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组织单位: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宁波诺丁汉大学、清华大学分会主席:刘明言、杨宁、杨晓钢、王铁峰学术秘书:马永丽,天津大学,022-27404614,mayl@tju.edu.cn会场简介:气-液、液-固和气-液-固流动系统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例如,气-液鼓泡塔、气-液(固)浆态床、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反应装置系统等,可用作多相反应器;汽-液沸腾、汽-液冷凝、泥状颗粒污垢沉积和微纳材料功能表面等涉及到化工等过程工业;对于软物质颗粒,例如: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涉及食品、生物和医药等行业领域等。这些多相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都存在连续或离散的液相以及真实的相界面,从而形成了易变形、易聚并和易破碎的真实气泡和液滴等软物质颗粒流,使其在流动、混合、传递以及反应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涉及的科学及应用问题可加以详细探讨。征文范围:包括以绿色低碳过程工业为目标的气液固多相流基础及应用内容。具体涉及:(1)气液鼓泡流及浆态床;(2)液固和气液固多相流;(3)池沸腾和流动沸腾;(4)蒸汽冷凝;(5)泥状颗粒污垢表面上的沉积及微纳功能表面抑制;(6)乳状液、泡沫、液滴流等软物质颗粒流;(7)其他含液多相颗粒流。第10分会场: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崔福德学术秘书:石凯,南开大学,pharmparticle@126.com会场简介:本会场交流主题以工业药剂学及高端制剂的研究为中心,广泛征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的学术论文,展示其研究成果及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成果等。非常欢迎粉体加工技术及设备、药用辅料、以及粉体表征仪器(晶形、粒子形状大小、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方面的专家们及企业针对粉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以期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生产性。本次分会将是药物制剂领域与粉体技术沟通的盛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的盛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盛会,中国工业药剂学产业化交流的盛会。征文范围:(1)粉体技术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应用;(2)粉体性质的测试技术与研究进展;(3)药用辅料的粉体性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4)新型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研究进展;(5)制剂颗粒质量表征与控制;(6)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粉体性质的在线测定与控制策略;(7)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渡的难点与关键问题;(8)药物制剂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难点;(9)基于功能性粒子设计的高端制剂。第11分会场:能源存储颗粒创造美好未来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魏飞、张强学术秘书:程新兵,东南大学,chengxb@seu.edu.cn会场简介:能源存储颗粒分会场结合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技术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能源存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练颗粒与能源存储的前沿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能源存储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电容器、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2)能源颗粒的表征技术;(3)能源颗粒的应用及产业化。第12分会场: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彭峰、余皓、刘兆清学术秘书:王浩帆,华南理工大学,whf@scut.edu.cn;杜磊,广州大学,lei.du@gzhu.edu.cn会场简介: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分会场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催化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光、电、热催化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技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能源催化的前沿研究方向,推动基于颗粒材料的能源催化技术在能源高效利用、CO2催化转化、电化学合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催生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新理念与新技术。征文范围:与能源转化、利用相关的:(1)光催化;(2)电催化;(3)热催化;(4)光电催化。第13分会场:发光颗粒照亮未来组织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大学分会主席:曾海波学术秘书:李晓明,南京理工大学,lixiaoming@njust.edu.cn会场简介:发光材料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从照明显示到医疗诊断再到防伪探测等等,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新型发光颗粒的开发与完善依然是国际研究领域及应用行业的前沿热点,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钙钛矿量子点、碳纳米颗粒和荧光金属团簇为代表的纳米发光颗粒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稀土荧光粉在材料体系、波长范围、发光特性等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此外,有机发光颗粒和无机金属卤化物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较大的关注。经过两年的发展,相关领域更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分会场将为这些领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促进交叉合作,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微纳米发光材料);(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4)团簇发光颗粒;(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第14分会场: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费广涛、林鸿明(台湾)、艾德生学术秘书:刘潜峰,清华大学,liuqianfeng@tsinghua.edu.cn;徐锡金,济南大学,sps_xuxj@ujn.edu.cn会场简介: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是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界及产业界一直致力于超微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定期系统性地总结学界和企业界在超微颗粒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超微颗粒学科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促进海峡两岸本领域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增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产学研合作,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为2022年8月19-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的分会场之一。我们竭诚欢迎海峡两岸从事超微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及企业界朋友们踊跃与会,交流研究成果,为本学科的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持续促进海峡两岸相关领域学者的友谊,为提升海峡两岸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征文范围:(1)超微纳颗粒的制备理论、工艺及改性技术(尤其是分散技术);(2)超微颗粒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环境修复、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3)超微颗粒测试、标准分析中的基础问题;(4)超微粉体产业化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第15分会场: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的新机遇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分会主席:李江涛、张伟儒学术秘书:韩召,安徽工业大学,authan@163.com;向茂乔,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mqxiang@ipe.ac.cn;陈常祝,山东工陶院,chzhchen@126.com会场简介:氮化物材料种类丰富,性能多样,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在制造业升级、不断向高端领域迈进的背景下,以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为代表的氮化物系列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面临众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氮化物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挑战和机遇。征文范围:(1)氮化物粉体的制备、后处理与检测分析;(2)氮化物陶瓷的制备、应用与评价;(3)氮化物涂层和薄膜的制备、应用与评价;(4)氮化物领域的其他研究和应用。第16分会场: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组织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分会主席:于溯源、周涛、牛风雷、魏严淞、王辉学术秘书:孙婧,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010-88022429,sunjing@cnpe.cc会场简介:在“碳中和”和“碳达峰”背景下,核电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基础性现代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一般工业设施相比,核电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放射性。在核电厂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以气体、蒸汽、气溶胶的形式释放,其中气溶胶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载体。为实现核电“安全与高效”发展,需要对核电厂事故状态下的气溶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核电厂气溶胶行为研究”分会场邀请相关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监管审评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就核电厂的气溶胶行为进行研讨交流,推动核安全研究,促进核电厂持续发展。征文范围:(1)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生成、生长及输运的实验与理论研究;(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气溶胶的再悬浮和再汽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3)安全壳内气溶胶生长、输运及沉积的实验与理论研究;(4)放射性气溶胶去除措施研究;(5)气溶胶与安全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6)核电厂气溶胶行为计算分析程序开发与验证;(7)核电厂气溶胶行为先进数值算法研究。第17分会场: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组织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工陶院分会主席:张幸红、张国军、王玉金、周长灵学术秘书:董顺,哈尔滨工业大学,0451-86412259,dongshun@hit.edu.cn;程源,哈尔滨工业大学,cy6810@hit.edu.cn会场简介: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以及发电、核能、化工等民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在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理论、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科学和战略地位,在未来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本分会场将从陶瓷粉体、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极端环境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等技术角度出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讨,探索陶瓷粉体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稳步推动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陶瓷粉体设计、评价与应用;(2)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3)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4)极端环境复合材料设计、评价与应用。第18分会场:颗粒特性与测试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分会主席:葛宝臻、董青云、沈建琪、张福根、周素红、张文阁、韩鹏学术秘书:魏永杰,河北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yj.wei@163.com;周骛,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usst_wzhou@163.com会场简介:分会场面向颗粒测试方法研究、测试仪器开发与生产、测试技术与仪器应用、测试标准制定等领域,邀请和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针对我国粉体、液态和气态颗粒测试研究与应用开展研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实现成果转化,深化颗粒测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推动我国颗粒测试技术及相关领域标准化等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培训、科技咨询、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扶持以激光粒度测试仪器等为主导产品的国内颗粒测试品牌企业。征文范围:(1)微米、纳米颗粒测试理论及新进展;(2)颗粒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及创新成果;(3)颗粒关键参数的测试理论与验证;(4)颗粒测试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5)颗粒在线测试技术及应用;(6)颗粒测试技术标准化;(7)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开发;(8)其它颗粒测试技术与应用。第19分会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组织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分会主席:康毅力、许成元、林冲学术秘书:郭昆,西南石油大学,02883032118,1459069176@qq.com会场简介:石油和天然气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主要能源,保证油气安全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化石能源,更是中国能源体系由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与颗粒物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普遍存在。颗粒物质力学与颗粒多相流理论是油气井工作液调控、钻井防漏堵漏、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力铺砂压裂、暂堵转向压裂/酸化、地层出砂、煤粉运移、微粒运移等的理论基础之一。本会场围绕油气勘探开发中涉及的颗粒材料力学、颗粒体系结构与强度、颗粒多相流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开展讨论交流,以期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颗粒物质力学学科新方向,并石油与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征文范围:(1)油气井防漏堵漏颗粒材料;(2)水力压裂颗粒材料;(3)钻井岩屑床;(4)油气井工作液与储层保护颗粒材料;(5)油气井出砂与防砂;(6)油气层微粒与煤粉运移堵塞。第20分会场: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发展和未来趋势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分会主席:曹军骥、李顺诚、王新明、顾兆林、张仁健学术秘书:武云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wuyf@mail.iap.ac.cn;夏芸洁,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xiayunjie1992@163.com会场简介: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必将给我国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势必对气溶胶性质、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本分会场将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气溶胶科学问题,展示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进展,探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我国大气气溶胶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服务于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大战略。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气溶胶基本特性(物理、化学、光学、辐射)及来源解析;(2)气溶胶的发生、采样、监测、分析技术;(3)气溶胶动力学;(4)气溶胶对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5)气溶胶污染与控制;(6)大气颗粒物污染形成机制及协同控制。第21分会场:吸入递送与疾病治疗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王震宇、李旗、陈永奇、李铁军学术秘书:邵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王晓飞 ,上海欧米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iddchina@126.com会场简介: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前身为2013年11月在中国南京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全国吸入给药联盟”。吸入颗粒专委会成员主要包括吸入药物基础研究、药品研发、质量控制、制剂生产、安全性评价、临床药理、临床应用等领域的生产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吸入颗粒专委会以国家政府机关制定的相关药品法律法规政策为导向,以推进中国吸入给药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内吸入药物的研发,产品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加快与国际同行业接轨作为创建目标。征文范围:(1)吸入疫苗;(2)大分子吸入颗粒技术;(3)干粉吸入颗粒新工艺;(4)吸入产品中颗粒的表征与质量;(5)吸入装置的开发及应用研究;(6)鼻用颗粒技术的研究;(7)吸入药物的临床研究;(8)吸入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第22分会场: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问题研讨——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沈志刚、骆广生、郑水林、王燕民学术秘书:张晓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7916,zhangxiaojing@buaa.edu.cn;蔡楚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0-82316642,ccj@buaa.edu.cn会场简介:为总结和交流近两年来我国颗粒制备与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前沿热点问题,促进同行之间的成果交流,同期举办第十五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本分会场主要涉及颗粒制备、处理与应用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与后处理,以及颗粒在二维材料、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方法或理论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纳米颗粒、化工颗粒、矿物颗粒、功能性颗粒等各种颗粒的制备);(2)颗粒后处理方法或技术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颗粒的表面改性、分散、球形化、分级等后处理工序);(3)颗粒在各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第23分会场:医药颗粒及标准化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分会主席:朱华旭学术秘书:王欢,江苏省颗粒学会,025-85509178,jskl_org@163.com会场简介:通过主题演讲、展位展示和交流等形式,解答医药颗粒制备工艺及实际生产难点,剖析医药时政热点及发展方向,展示最新医药颗粒艺设备,搭建以颗粒为契机的创新交流、项目对接、人才聚集平台,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征文范围:(1)医药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2)中医药中间体及精细化工;(3)生物制药;(4)制药机械及包装设备;(5)颗粒标准化宣贯。第24分会场:第二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会主席:魏炜、戈钧 、平渊、马光辉学术秘书:岳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hyue@ipe.ac.cn;吕岩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lvyanlin@ipe.ac.cn;王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wangshuang@ipe.ac.cn会场简介:天然颗粒在催化、靶向递送和感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而通过向天然学习,利用合成、组装等手段获得可以模拟自然界巧妙结构或者功能的仿生颗粒,也成为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前沿热点。然而,如何实现天然颗粒的高值化利用以及人造颗粒的高性能优化设计/功能模拟,离不开颗粒学与仿生学等基础学科巧妙融合以及高精尖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这也是本会场聚焦的关键问题。征文范围:天然和仿生颗粒的提取、合成、改造、表征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固定化酶、病毒样颗粒等生物大分子基颗粒,细菌、酵母等微生物颗粒,囊泡、外泌体等细胞型颗粒,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理化性质仿生、合成过程仿生以及功能仿生颗粒。第25分会场:“双碳”目标下的未来颗粒技术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席:李春忠,宋少先学术秘书:江宏亮,华东理工大学,jhlworld@ecust.edu.cn 李宇航,华东理工大学,yuhangli@ecust.edu.cn;贾菲菲,武汉理工大学,feifeijia@whut.edu.cn会场简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以及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能源化工新体系。相关颗粒技术的发展对提高能源化工过程效率具有重要地位。面向双碳目标,对未来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分会场面向“双碳”目标的未来颗粒技术中的关键挑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凝练基础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产业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动未来颗粒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产业应用中的发展。征文范围:(1)颗粒制备、表征及应用过程科学基础;(2)能源化工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3)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颗粒技术;(4)颗粒原位表征技术;颗粒应用过程强化;(5)清洁能源颗粒技术;碳储存颗粒技术;(6)环境矿物材料;二氧化碳矿化颗粒技术;(7)选矿和冶金过程中颗粒技术新进展。四、同期论坛及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 Fine Bubbles (ISPFB2022)Organiz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Donghua University, Southeast University and Hainan UniversityGeneral Chair: Jun Hu, Yoshikawa Kiyoshi It is our honor to announc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 Fine Bubbles (ISPFB2022 former ISHPMNB renamed) will be held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Haikou, China), August 22-23, 2022. This event is hosted by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Donghua University, Southeast University and Hainan University together. This symposium is initiated further to provide an open forum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most current statu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versatile fields of plasma and fine bubble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quaculture and food safety etc. Since 2017, the symposium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eng Mai (twice, Thailand), Iwate (Japan), Ayutthay (Thailand) and online for the fifth and is becoming an influential academic event in East Asia. In 2022, The symposium will bring the world’s lea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s and technologists together to share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related to plasma and fine bubble R&D.Topics will cover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s related to plasma and fine bubble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 aquaculture, food safety, medical fields and a host of other fields.Call for papers: Basic Science on Plasma & Fine Bubbles Technologies of Plasma & Fine Bubbles The Applications of Plasma & Fine Bubbles.Website: https://ispfb2022.scimeeting.cn/en/web/index/Secretariat: Dr Pan Li, Tongji University, E-mail: lipan@tongji.edu.cn. Dr Lijuan Zhang,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E-mail: zhanglijuan@sari.ac.cn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Organiz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Chinese Society of ParticuologyGeneral Chair: Raffaella Ocone IMFTF focus: The International Multiphase Flow Technology Forum (IMFTF) aims at facilitati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experience sharing worldwide. Its main objectives are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fostering collaborations among researchers. IMFTF is dedicated to multiphase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extended to wide scale knowledg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reference. It is known that there still are many potential contents hidden in multiphase flow. Meanwhile,with great progress of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present problems of multiphase flow should be well addressed by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IMFTF hopes to stimulate communication and make effor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such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rea. IMFTF welcomes discussion and aims at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that needed to solve challenging problems.Call for papers: IMFTF2022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Fundamental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Multiphase Flows, Bubbly and Droplet Flows, Particle-laden Flows, Turbulence in Multiphase Flow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Reactive Multiphase Flows, Granular Media, Fluidization, Cavitation, Nucleation, Mixing, Collision, Agglomeration and Breakup and Flow Instabilities. New versi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process engineeringAbstract Submission: 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divisions.php#topic125Secretariat: Jun Yao,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Tel. +86-17710098569 E-mail: yaojun@cup.edu.cn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及标准审查会组织单位:中国颗粒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席:李兆军、周素红会议内容:(1)秘书处年度工作报告;(2)审查团体标准《颗粒技术 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锰铁锂》;(3)会议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规划。学术秘书:朱晓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010-82545517,zhuxy@nanoctr.cn 五、会议征文中国颗粒学术年会各分会场同时征文,具体要求如下:1. 征文地址: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注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会务组(黄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2. 论文要求为详细摘要,稿件请采用Word排版,详见格式见附件1。3. 论文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4日。六、注册费用:代表类型提前缴费(2022年7月04日及以前)正常缴费(2022年7月04日后,包含会议现场)非会员用户2200元2400元普通会员2100元2300元学生会员1700元1900元请通过会议网站完成会议注册和缴费: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会议代表可通过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转账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0200004509014413416团队成员满5人或以上可享受:会议注册费每人减200元优惠!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并填写发票抬头及单位税号;(2)团队参会优惠费用由会务组韩老师手动修改,请直接联系韩老师(xzhan@ipe.ac.cn,13269656065,010-62647647);(3)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请务必在会议网站登陆后上传缴费凭证,缴费状态会在5~10个工作日内人工核对确认后更新,如长时间未更新,请直接联系韩老师。七、会议赞助和同期展览(8月19日布展,20-21日全天展览)大会同期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联系人: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更多信息请前往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a2136.html?sourceid=79八、大会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学会奖励包括科技奖、人才奖和专项奖将在大会上组织颁奖,并且在年会期间将评选出“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青年报告奖、优秀墙报奖”。会后将推荐优秀摘要至《能源前沿》、《颗粒学报》、《能源化学》、《化工学报》、《化工进展》、《绿色能源与环境》、《绿色化学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中国粉体技术》、《过程工程学报》、《现代技术陶瓷》、《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等。九、重要时间节点2022年3月28日会议第一轮通知,注册投稿开放2022年5月11日会议第二轮通知2022年6月06日会议第三轮通知2022年7月04日会议论文(摘要)接收截止,早鸟价截止2022年7月11日审稿截止2022年8月19日会议报到、讲习班、换届会2022年8月20-21日学术会议2022年8月22日圆满离会(部分分会场、产学研对接)更多详情请关注学会公众号“中国颗粒学会”或登陆学会官网(www.csp.org.cn)查阅。大会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十、联系我们中国颗粒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国颗粒学会(100190)电话/传真:010-82544962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2/微信公众平台:中国颗粒学会会场协调:黄 巧(010-82544962,13718757572,klxh_meeting@ipe.ac.cn)赞助展览:李京红(010-62647647,13801242411,klxh@ipe.ac.cn)财务发票:韩秀芝(010-62647647,13521432868,xzhan@ipe.ac.cn)附件1 论文摘要撰写说明及模板(1).docx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