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背景分析

仪器信息网红外背景分析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背景分析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背景分析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背景分析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背景分析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背景分析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背景分析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背景分析相关的资讯

  •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级培训班
    布鲁克推荐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预祝培训课程圆满成功,红外光谱学得以更广泛有效的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级培训班通知(第二期) 红外光谱作为经典、传统的分子结构分析手段之一,已历经百多年的发展。该方法至今仍然在官能团结构解析、未知物结构鉴定中占有独特且无法取代的地位。甚至在复杂混合物体系的分析中红外光谱法也独具导向作用,展示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尤其是从90年代后期以来,红外光谱测量信号的数字化和分析过程的绿色化使该技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随着仪器制造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统计学和化学计量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红外光谱的数据分析,使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和正在逐步地被用于现场应急分析和在线过程分析。为提高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技术水平,系统了解国内外红外光谱的检测标准,缩短国内外在该技术上的掌握和应用上的距离,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光谱学会于2013年05月26日-31日在北京共同举办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技术培训班,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承办,特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培训将执行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NTC)发布的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考核大纲(ATC009/A:2011-1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考核与培训大纲)内容要求,授课方式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加强学员的动手能力,达到熟练掌握标准实验方法的目标。培训结束可参加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NTC)组织的技术能力考核,考核通过者,将获得由NTC发放的《分析检测人员技术能力证书》,此证书可作为实验室认证认可及增项的资质证明。 一、培训时间:2013年05月26日-31日(26日全天签到)二、培训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北科大厦一层,北京科技条件市场培训中心三、培训日程:见附表四、注册方式:①培训费共计2800元(含教材费、午餐费、实验耗材费)。住宿费用自理,附近汉庭等快捷酒店,学员如有需要可自行选择。交费时间2013年5月4日前交费2013年5月5日后交费培训费2500元2800元 ②考核费:500元(含NTC理论考试、实操考核,NTC证书等费用),有相关工作经历人员可参加NTC考核。 ③缴费方式(汇款)账户名称: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账户号:4043200001801900001154开户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汇款用途处表明:红外光谱培训五、联系方式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于靖琦 010-68731259;13521470325E-mail:gpnh88@126.com报名者请填写以下回执,并于2013年5月4日前 E-mail至联系人邮箱。如有其它需要,请在备注中说明。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2013年3月27日 《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技术培训班》回执(复印有效)工作单位 职务 单位地址 邮编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固定电话 手机 E-mail 住 宿是□;否□发票抬头 备 注参加NTC考核:是□;否□ 培训日程 第一天基础理论知识 (1)基础知识分子光谱概述;红外光谱发展史;分子光谱振动理论;基本术语。(2)红外光谱解析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红外光谱解析三要素;常见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解析、混合物红外谱图的解析方法、近红外光谱解析(3)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基础包括郎伯-比尔定律和峰高度和峰面积的计算等。(4)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5)红外光谱分析的新进展第二天红外光谱仪器设备与操作 (1)红外光谱仪器的基础知识仪器的发展;仪器的主要部件(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的主要干扰及其消除(2)红外光谱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信噪比、稳定性波数和光度重复性、波数和光度准确度、背景能量分布和谱图的质量评价等(3)红外光谱制样技术常规制样技术、采样技术、联用技术和低温红外光谱技术等(4)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日常分析操作和仪器使用要求及注意事项。(5)红外光谱仪的维护日常维护、分束器、检测器、光源的维护,常见故障与排除,紧急情况的处理原则等(6)红外光谱仪的仪器校准和期间核查仪器校准和期间核查第三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红外光谱数据分析的特点(2)常规数据处理技术坐标转换、基线校正、光谱平滑、光谱归一化、光谱求导、光谱差减、光谱去卷积等其他数据处理方法。(3)多元数据处理技术光谱比对、光谱检索、模式识别、定量分析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 第四天红外光谱分析标准与应用(1)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常见通用技术规范一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定规程、色散型红外光谱仪性能规范、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方法通用技术规范、法庭涂料的检定和比较指南。(2)红外光谱法在燃油、润滑油分析中的应用应用示例:测量脂肪酸甲酯的含量。(3)红外光谱法在半导体产品分析中的应用应用示例:测量硅单晶中III、V族杂质的含量。(4)红外光谱法在刑侦技术领域的应用应用示例: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5)红外光谱法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应用示例:橡胶分析。(6)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应用示例:化学药、化学原料药等的红外光谱分析;中药红外光谱分析通用方法;中药无机成分的鉴别;中药活性成分的鉴别。(7)红外光谱法在食品、保健品分析中的应用应用示例:食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检测;奶粉主要营养成分的整体分析(8)红外光谱法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应用示例: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快速筛选。(9)红外光谱法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应用示例:翡翠鉴定。(10)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标准与应用实例标准示例:近红外分析定标模型验证和网络管理与维护通用规则;应用示例:测定稻谷中蛋白质的含量。第五天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常见通用技术规范二 (1)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定规程(3)色散型红外光谱仪性能规范(4)内反射光谱法规范(5)红外显微分析方法通用规范(6)GC/IR通用技术规范(7)TGA/IR通用技术规范(8)LC/IR通用技术规范(9)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方法通用技术规范(10)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通用技术规范(11)红外光谱多元定量分析规范(12)多元校正方法验证的规范(13)开放光路FTIR测量气体和水蒸汽的技术规范(14) 法庭涂料的检定和比较指南。
  • 我国首台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strong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rong”王坚课题组经过两年的攻关,攻克了红外观测微弱信号检测、高增益灵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高真空低温封装、高精度数字锁相放大等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出红外光谱扫描的天光背景测量装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该领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时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2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82433bdd-6501-47fa-8e9e-ee8c6e7f3efe.jpg" title="1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jpeg" alt="1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jpeg" width="600" vspace="0" height="421"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长久以来,受限于优良台址和探测器的缺乏,我国红外天文研究发展严重落后。随着我国天文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中国天文界拥有红外天文观测能力的愿望也更加迫切。近期我国多项大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项目获得天文界支持,为了保证这些大型设备建设成功后,能顺利高效地开展红外观测仪器的研制和红外天文观测研究,必须对相关候选站址进行红外天光背景的测量。在红外波段的天光背景辐射强度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红外望远镜及其他观测设备的一些重要性能,如巡天深度、能够观测的极限星等、天文成像系统曝光时间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41px height: 53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d935f67b-0331-4759-bfe2-2e035a2324b3.jpg" title="2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jpeg" alt="2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jpeg" width="541" vspace="0" height="53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5—5微米是热红外波段的开始,是地面观测的重要窗口所在区域。由于天光背景强度极其微弱,探测器输出信号低于nA量级,研究团队采用锁相放大技术成功提取出淹没在噪声中的信号;为了降低探测器暗电流的影响,探测器制冷到-150℃以下 为了克服由于仪器带来的背景热噪声,进行了适应低温的斩波器和光学设计。为了克服地面大气的吸收效应,地基红外望远镜只能从若干大气窗口进行观测。研究团队根据探测器在2.5—5微米波段上高响应的性能,利用线性可变滤波片在此波段线性可变的特点,研制出了此波段上连续扫描观测的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p
  • 前景广阔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
    前言近红外光谱(NIR)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是光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与基础测量技术的有机结合。与传统分析技术相比,具有无损检测、分析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分析成本低、重现性好、样品测量一般勿需预处理、光谱测量方便、适合于现场检测(如大批量抽检)和在线分析等独特优势。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作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袁洪福教授主持开发了大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近红外技术产品,在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综合性新学科 “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MSPAT,Modern Spectra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担任国内外多个近红外学术社会职务,为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的普及推广、标准制定推进、学科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仪器信息网编辑近日专程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等相关问题采访了袁洪福教授。 “建设一个综合性新学科 ——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MSPAT)。”“现在以及未来几年里,我在北京化工大学的工作重点就是综合性新学科 ‘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MSPAT)’的建设。”袁洪福教授开门见山的说。“我国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领域几乎是个空白,我们争取在这个领域建立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决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国外过程分析技术学科在多个大学里有较好的发展,尤其出色的是华盛顿分析中心较早开展了这个学科的研究工作。“而‘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MSPAT)’,在概念上与国外有所差别,范围限定在波谱,并且‘过程’所指的是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不仅是工业过程,而是包括一个商品从工业加工到出厂,一直到流通、消费,更应该叫‘全程’,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MSPAT主要内容包括过程测量、优化和控制;主要技术包括便携的和在线的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能谱等的仪器技术研究、应用方法研究;具有分析速度快(单次测量速度可达毫秒级)、高通量(一次测量可同时提供多种性质参数)等优点。MSPAT基本技术构成包括仪器、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各种分析模型等。袁洪福教授指出:“提到过程分析技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在线色谱或工业色谱,色谱主要是一种应用广泛和成熟的样品成分分析技术,其局限性是分离过程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同时,在线色谱维护困难;且局限于气体样品或易于气化的样品,对于大量液态、固态样品,色谱则很难分析。”“在线波谱技术中,在线拉曼光谱、在线核磁共振等也有少量应用,其仪器比较贵、处理麻烦,所以在线分析技术主要还是指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目前,我研究重点在于快速、准确分析技术。大型实验室仪器测试费时较长,不能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而在线、便携仪器的分析速度快,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适合于现场检测和在线分析,分析速度快,能在几分钟内,仅通过一次近红外光谱的采集,就可以同时完成样品多项性能指标的测定,可有效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通过光纤测量附件,可以测量管道中流动液体物料,也可以测量输送带上移动的固体物料;便携近红外分析仪,可以用于粮食收购现场的粮食测量,流通领域中的食品药品测量,农、林领域中的水果测量等。“应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分析仪器研发。”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文献中涌现了大量关于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报道,面对这一契机,在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陆婉珍院士的倡导和组织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石科院”)成立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发课题组,袁洪福教授是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工作之初,在调研了当时国内外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的状况后,结合石科院的实际情况(石科院是中石化的科研单位,为石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了以实际需求、廉价实用为出发点,开展了以固定光路和CCD为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成套设备的研制。而采用CCD为检测器的原因,袁洪福教授解释到:“CCD最初是用在数码照相机上的,产量极大,其成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CCD检测器可以做成阵列,整个仪器中没有移动部件,可以保障仪器性能的长期稳定。”NIR-30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这期间,袁洪福教授主持开发的大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近红外技术产品,例如,实验室型NIR-30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已在近三十家大型炼油厂和科研单位得到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仪器中只有光纤、芯片等材料是从国外进口,其它核心部件与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成果。在石油行业,大型工艺基本都采用在线近红外技术监测从原料到成品油的物性指标,解决了炼厂实验室负担过重以及实时监测、优化控制的问题。袁洪福教授介绍:“世界有很多炼油厂,如美国Ashland公司的St.Paul Park炼油厂、法国Lavera炼油厂、Shell公司的CRC炼油厂及韩国的SK炼油厂等都成功将NIR在线分析仪用于汽油调和的闭环、反馈优化控制。”汽油在线质量分析是汽油自动调合工艺的关键技术之一,负责实时测定各调合组分与成品汽油的性质,及时将测量数据反馈/前馈给在线优化与控制软件,从而实现汽油全自动调合生产目标。谈到自己的得意之作,袁洪福教授提到了2006年其完成的广石化汽油管道调合系统(千万吨改造)项目,选用了NIR-6000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为调合优化与控制软件系统实时提供原料与成品的组成和性质数据。广石化是沿海炼厂,以炼进口原油为主,原料性质波动大;而其汽油产品又和国内多数炼厂不同,除了常见的90#、93#、97#,还有部分出口到东南亚的95#、98#汽油。袁洪福教授和其课题组的同事经对NIR-6000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的完善与优化,采取了两台仪器控制10路物流(包括8路调合组分和2路成品油),测量的指标包括RON、MON、烯烃、芳烃、苯和氧含量等,所得数据及时反馈/前馈给在线优化与控制软件,从而实现汽油全自动调合。广石化汽油调和系统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目前,该套系统仍在正常运行,每年直接创造效益1264万元。至今,NIR-6000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在石化行业中已有10多套设备在成功应用,已产生巨大的工业效益。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分析仪器的研发问题,袁洪福教授说:“自主产权分析仪器的研发,不只是为了拥有整机、核心部件及其关键技术,还应该从最终能够解决国家实际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角度出发。” “如果不制定相关标准分析方法,近红外分析技术再好也是枉然。”“如果不制定相关标准分析方法,近红外分析技术再好也是枉然。”袁洪福教授在2008年11月举行的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说道。袁洪福教授在2008年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近红外光谱是否能作为标准方法?普便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近红外光谱是一种间接分析方法,没有纯粹的标准样本作参照,不适合作为标准方法。这种观点对人们接受近红外分析产生了困扰影响,严重阻碍了近红外分析标准方法建立的发展进程,也影响了近红外分析技术应有的发展速度。“从方法学角度来说,某种方法可否作为标准方法应取决于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能否明确界定。而近红外光谱方法严格遵循ASTM1655程序进行规范,完全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以标准化。”在质量监控方面,近红外分析能够发挥现有的标准方法不能实现的作用,比如粮食收购、烟草行业中的烤烟工商交接,其工作目标之一是按质论价,按质分类加工和储存,现有标准方法欲测定内在化学品质指标如定氮、水分等方法由于费时而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而在技术上近红外分析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如国内烟草行业已将近红外分析应用于原料工商交接二次验级考核,卷烟制造过程中配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配方过程质量的均匀性、稳定性监测,为获取内在的化学品质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内在质量检测分析从小批量长周期的离线式分析走向大批量的快速现场分析。在食品和药品的生产环节,采用近红外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每份产品在出厂前都能得到快速质量检测;在流通领域,执法部门也可以在现场非常方便地进行快速抽检。这样可以为保障药品和食品安全提供一种重要技术支撑,因此,近红外分析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近红外分析缺乏方法标准,目前大多数用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较少用于出具出厂的质量报告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其主要原因是近红外光谱方法很少上升为官方强制使用的标准方法。在很多领域,虽然,近红外分析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并具备了相当的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分析方法,出现了实际上很需要近红外分析技术,但又不能应用的尴尬局面。美国谷物化学家学会(AACC)、国际谷物化学会、ISO等组织也有多个近红外光谱方法标准;并且各国还有各自的近红外光谱方法的工业标准。袁洪福教授说:“与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已经广泛使用网络化近红外分析技术、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法规情况相比,我国近红外分析标准方法制定工作明显滞后,不仅严重的影响了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而且影响到了许多领域中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目前,国内只有一个有关近红外光谱检测的国家标准,即饲料中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标准号为GB /T 18868-2002)。但袁洪福教授很高兴的提到:“日前,国家粮食局针对我国粮食收购的需要,已经开展了‘小麦蛋白测定-近红外法’、‘小麦水分测定-近红外法’等标准制定工作。总体来说,我国在饲料、粮食、烟草和国防等行业中已经率先开展了近红外分析标准工作,对我国质量控制体系和近红外分析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近红外技术交流平台,为我国近红外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目前,袁洪福教授正在组织、筹备成立近红外光谱学会。事情的起因源于2006年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强烈呼吁建立近红外光谱学技术交流平台,并且一致推举袁洪福教授来主持这件事。袁洪福教授说:“接受大家的推举做这件事,主要还是因为,近几年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有了快速发展,但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足够的注意、应用潜力进一步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而成立近红外光谱学会,即建立了近红外技术交流平台,可以为我国近红外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国际近红外光谱技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需有正规的对接途径,民间是不能代表的,必须通过学会的方式来对接;这也正是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现在,成立近红外光谱学会的事宜已取得很大进展。”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分析测试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已于2008年11月成功主办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我国几乎所有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袁洪福教授作为近红外光谱学会理事长代表主办方致辞。此次大会为近红外光谱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的一流研究和应用成果,增进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谈话过程中,袁洪福教授回忆了一件事情:“2000年起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就曾多次联系我,希望在中国来举办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而经多方面考虑,认为中国当时各方面还不具备条件,最终还是回绝了。”直到现在,袁洪福教授还觉得这是中国的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袁洪福教授在2008年亚洲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做国家报告2006年亚洲近红外光谱协会成立,袁洪福教授任常务理事,代表我国在2008年亚洲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做国家报告,会上确定2010年将在上海举办亚洲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可以预期,随着亚洲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必定会促进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上已有很好的储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发达国家中,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改善产品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和药品安全领域中,近红外分析有很好的用武之地。日本果品分级厂近红外监测系统交谈过程中,袁洪福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日本果品分级厂近红外监测的照片。此水果分级厂拥有45条近红外光谱检测线,检测项目包括颜色、大小、糖度等,一秒钟可检测5个果品。在超市里贴有近红外分析检测标识的水果商品的价格要贵很多,实现了按质论价的公平消费,同时也促进了种植品质的改进。仅在日本果品分级行业,所配置的在线近红外检测设备达2000多套。我国也是水果生产大国,仅在这一个领域,近红外光谱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大。“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国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因为当时研究环境封闭、工业基础落后等原因,经历异常曲折。但袁洪福教授也说到:“值得提及,中国农业大学严衍录教授长期默默地致力于近红外光谱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基础研究;还有中科院光机所陈星旦院士早期在开发滤光片近红外粮食分析仪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尤其从1994年至今,陆婉珍院士和石科院近红外光谱分析课题组对近红外光谱分析平台技术(即硬件和化学计量学软件)开发和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艰苦的长期拓荒,先后有实验室、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等多个成果完成,这些技术在石化领域中均获得了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近红外光谱发展过程中注重了平台技术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技术上已有很好的储备,已经进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目前,全国拥有各种近红外分析设备超过1000台,几千人在使用近红外仪器,40多个应用研究小组在各个领域活动非常活跃,并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绩。与国际横向比较,我们在化学计量学软件方面不落后,但在仪器制造和应用研究深度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谈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方向问题,袁洪福教授指出:“限制近红外分析技术大规模推广的技术瓶颈是模型,因为模型建立工作需要收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由具备熟悉光谱、化学计量学和具体分析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显然,一般用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建立近红外光谱网络中心,负责建立模型和模型更新,通过Internet将模型传递到用户,用户也可以将样品光谱和性质发送到网路中心,用户可以不必进行复杂的建模工作,就可以方便使用近红外技术。例如,法国的农业粮食收购领域拥有5个近红外光谱网络中心、6000多台仪器。”“而我国的条件比发达国家更具发展‘近红外光谱网络中心’的优势,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国家和行业给予重视、支持,投入力量,以各个行业的科研院所为基础建立本行业的近红外光谱网络中心,负责行业内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工作,这将是我国近红外分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想传达一种重要观点:快速分析技术方法与国家现行方法结合,从根本上且真正地解决我国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质量监控问题。”近红外等快速分析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分析技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潜力,但是目前社会普遍对此技术了解甚少,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偏见,严重影响了这一新技术应有的发展。面对我国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质量监控的严峻形势,袁洪福教授向我们传达一种重要观点,借仪器信息网这次采访,向社会公众发布,以期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贡献微薄力量。“目前,在我国产品质量检测领域对如何使用检测技术和立法的主流观点是:即要检测技术或方法不仅能识别掺假样品,还须检测出掺假的东西是什么,不能误判和漏判等,为法律提供可靠准确检测结果。对于这一点我没有异议,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方法,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如何从根本上且真正地解决我国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产品质量(这里仅限于主要成分)监控问题出发。我们明白,单纯依靠上述所说的方法(可能需要昂贵的仪器、高素质人员、复杂的操作过程以及较长分析时间等)和国家质量监督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面对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如此众多的产品种类,想一想,即使上述方法再准确可靠,实际上也是无法实现对我国庞大市场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监控目的。面对我们国家在产品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显然,在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上还是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应当提出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创新思路。创新思路:快速质量检测与监测新技术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实现大批量样品的筛选、现场检测和在线监测。其技术优点是快速、高通量、无损、操作方便以及对操作人员分析素质要求不高等。将这样的快速分析技术方法与国家现行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适应大批量和常规性样品抽检,将有问题样品快速筛选出来,再带回实验室鉴定,真正提高效率,同时还显著节省成本。这样,不仅能满足法律要求,而且也能在技术上实现对市场产品质量进行真正有效的监控,希望职能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些重大问题的讨论,提出创新性发展思路,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为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也为世界产品质量监控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后记“自从1994年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工作,一直到现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这件事,并且也只做了这一件事,争取把这一件事做好。”袁洪福教授很谦逊的说起自己经历。其实,袁洪福教授所研究的成果已在石油化工、制药、农业和烟草等行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做好,能够对国家、对他人有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袁洪福教授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将继续沿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在这里祝袁洪福教授在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取得更多佳绩。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袁洪福教授简介袁洪福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分析与评价中心主任,科研方向:现代波谱过程分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分析仪器学会在线分析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杂志编委委员、《现代仪器》编委委员、《现代科学仪器》编委委员、《光谱与光谱分析》编委委员、Asian Chemometrics & Chemoinformatics Society委员、亚洲近红外光谱协会常务理事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是《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当代近红外光谱技术》、《水分析手册》等著作主要作者之一。主持开发了大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NIR-2000近红外光谱仪、NIR-3000近红外光谱仪、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特种燃料NIR-30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NIR-6000在线近红外光谱仪,编制了三个版本的化学计量学软件;其中,NIR-20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获1999年度BCEIA金奖,NIR-6000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获2003年度BCEIA金奖,NIR-30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曾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袁洪福教授是全国第一届(2006年),第二届(2008年)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代表我国在亚洲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致国家报告,为积极推进我国近红外分析标准制定进程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 硒镓钡晶体 助力实现中红外高灵敏探测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获悉,该所太赫兹研究团队在红外探测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基于硒镓钡晶体的3—8微米中红外高灵敏探测,对纳秒脉冲的探测灵敏度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技术将为我国在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探测工具。相关成果于1月20日刊发在《光学》上。  相对于传统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中红外光与分子之间的共振现象可大幅度提高光谱测量的信噪比,进而实现对物质成分的有效识别。中红外探测技术对于推动生命科学、物性分析等科学探索,以及环保、化工行业、医学诊断等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中红外探测主要采用热探测和光电探测两种直接探测手段,难以满足科学家们对微量物质的精准检测的需求,探测灵敏度已成为中红外系统的瓶颈问题。  针对当前中红外探测的瓶颈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激光频率变换技术的解决方案,设计并搭建了实验系统。研究团队负责人、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祁峰介绍,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将弱中红外信号高效率地转换为近红外信号,近红外光携带了中红外光的信息且易于探测,通过这种间接探测的方式可大幅度提高中红外信号的探测灵敏度。  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多种晶体的光学特性,科研团队将目标锁定在硒镓钡晶体,该晶体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姚吉勇团队研制。祁峰介绍,硒镓钡晶体通常是作为波源使用,研究人员大胆尝试,将它作为探测系统的一部分,在掌握其光学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性能光参量振荡器,优化了相位匹配条件,解决了弱信号环境下的强背景噪声抑制等问题,从而实现了收发一体的中红外系统。
  • 相约北京怀柔|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详细日程公布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通知(第三轮)随着日益重视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和制造工艺效率,过程分析技术逐渐深入生产过程中,其市场也在不断增长。作为一类优异的在线分析设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经在中国市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给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还未到达其应有的程度和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在需求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相继推出了不少在线近红外仪器,典型应用单位也呈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线近红外仪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增长点。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在线近红外仪器发展潜力甚至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推进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拟定于第十六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期间举办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2023年5月19日)。希望借此论坛,展现我国在线近红外仪器开发和应用的成功案例,深入探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本届研讨会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典型应用单位代表和厂商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特别是在线技术开发的专家、厂商技术人员,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用户等报名参会。点击立即报名》》》论坛主办方: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论坛时间:2023年5月19日,9:00-12:00论坛地点: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论坛日程: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时间报告人报告题目9:00-9:30袁洪福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近红外分析技术与流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9:30-10:00臧恒昌山东大学 “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10:00-10:20张德军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近红外产品经理《浅谈在线近红外项目特点及实施管理中的建议》10:20-10:40唐果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监《近红外在线检测与数字孪生控制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10:40-11:00王钧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 研发总监《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11:00-11:20赖衍清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非接触式在线近红外应用介绍11:20-11:40曾贤臣ABB(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支持经理《ABB FT-NIR光谱技术在线应用和OEM-KIT介绍》11:40-12:00张皋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总工/研究员《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论坛赞助:欢迎从事国产拉曼仪器研发的厂商参会!论坛联系人:叶女士,yej@instrument.com.cn ,18211196128关于ACCSI202 3 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官网链接: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CIOAE2021论在线分析仪器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创新
    仪器信息网讯 “第十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简称:CIOAE 2021)”于2021年12月9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高效 优质 低耗 安全 环保”。大会报告今年的一大亮点是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中和对在线分析仪器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会议现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曹以刚副理事长主持大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曾伟秘书长、黄步余主任委员分别致辞。CIOAE2021大会报告围绕碳中和、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石油化工等热门领域中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碳中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建国研究员分析了光谱技术在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围绕碳中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全球盘点需要,中国需要突破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反演及减排评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方法,目前国际上将排放源的监测、地面观测站、航飞的监测以及碳卫星的监测形成不同尺度和不同层面的天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核算网络,并将浓度监测结果与数值模型结合,反推全球不同区域的碳源/碳汇。目前,安光所在高分五号上搭载了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在合肥建立了超高分辨总碳柱观测站,是中国唯一TCCON候选站、研发了大气本底温室气体光腔衰荡仪器、开放光路QCL-TDLAS痕量气体监测、海水-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实时测量装备等。为促进碳监测技术发展,安光所建设了陆地碳汇国产监测设备研发校验平台,目前是产出核心装备、高端仪器和技术标准,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西克麦哈克田元元产品高级经理介绍了超声流量计在碳中和发展中的应用。根据欧洲经验,碳交易的价格会随时间上升,而价格足够高的时候,碳排放采用核算法就无法满足需求,需要采用高精度全范围排放计量,而目前CEMS采用皮托管测流速,对流量计算不准确,而超声流量计可以对声道流速整体取样,对流量计量更准确。新能源的大量使用必定需要能源区域间传输,而电解水+现有天然气网络掺氢可以实现能源高效远距离传输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而超声流量计可以实现天然气计量以及掺氢计量。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中,必定需要CO2的计量,而超声流量计可以实现纯CO2流量计量。江苏舒茨测控Andreas Hester介绍了碳中和将影响的重点工业以及工业气体传感器在这些工业中的应用。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张颖研究员介绍了恶臭气体在线监测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目前,恶臭主要是仪器测定法(用气相色谱仪或分光光度计等测量成分及浓度并换算成恶臭强度)和官能测定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为促进恶臭的在线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在制定恶臭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规范,其中规定必测项目为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醚、二甲二硫醚、二硫化碳、苯乙烯和臭气浓度,其他特征污染物可为参考项目。赛默飞刘泽介绍了工业园区VOCs在线监测。Sentinel Pro环境过程质谱仪,可实现VOCs多点动态监测,用于厂区内VOCs泄漏溯源。MiTAP户外VOCs监测系统采用微色谱模块和传感器阵列模块,高度集成化,仪器尺寸仅为120*46*93cm,用于园区厂界特征VOCs监测。VOCs污染监测车,凭借多种VOCs监测手段相结合,进行工业园区VOCs污染排查和监测服务。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齐文启研究员介绍了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我国目前大气监测点位1.4万个,地表水点位3.3万个,土壤8万个,噪声19.5万个,海洋、地下水、辐射等环境质量监测网正在建设中。未来大气监测将加强臭氧和PM2.5协调控制监测,并对PM2.5、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24种无机元素、有机碳、总碳、多环芳烃等进行手工监测;地表水监测将开展水生生物监测以及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试点;海洋监测将布设1359个水质,552个沉积物点位,正在进行自动监测点位选址工作中。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王向明总工程师介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监测统一行动展望,为跨行政区进行统一环境监测进行探索和示范。北京市排水集团翟家骥高级工程师介绍了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案的确定及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国科瀚海李幼安介绍了烟道贯通式氨逃逸精确监测。环境治理哈希雷斌售前应用经理讲述了哈希两款在工业污水处理中应用的新产品。污泥毒性监测预警方案主要针对工业园区污水成分复杂,容易对污泥造成损害的问题,通过监测活性污泥系统的呼吸速率,间接评估污泥活性,从而判断污泥是否受到毒性物质抑制。BIOTECTOR TOC主要解决的是工业污水含盐量高、悬浮物多、色度高等特性造成的COD测量困难,此款仪器采用了哈希的二级高级氧化技术,加上更粗的管道、耐腐蚀的材质,从而实现对难测量工业污水的TOC测量。一念传感王曜总经理介绍了TDLAS技术在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垃圾储存坑气体安全监测(硫化氢、甲烷、氨气、水)、炉排炉/二燃室燃烧优化(一氧化碳、氧气、甲烷、水)、吸收塔酸性气体检测(氯化氢、氟化氢、二氧化硫)。一念传感的TDLAS技术采用智能光谱分离算法,可实现两种或以上气体同时监测。石油化工恒力石化佟旭介绍了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以及所用的在线分析仪。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项目共安装在线分析仪表746套,其中气体分析仪表占57%(主要是氧气等)、液体分析仪表占43%(主要是电导率、pH值等)、环保仪表19台套,共建设分析小屋35间。恒力150万吨/年乙烯项目安装在线仪表591台套,其中气体分析仪表占57%(主要是色谱仪和红外分析仪等)、液体分析仪表占43%(主要是电导率、pH值等)、环保仪表11台套,共建设分析小屋29间,园区内另设4套环境大气监测站。化工仪表的主要用途包括监控工艺流程、监控关键设备、控制、连锁和环境监测。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孙磊副总工程师(黄步余主任委员代)介绍了石油化工在线分析仪发展与智能工厂。石油化工行业正朝着“大型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从石化企业逐渐向能源企业转型,逐步打造智慧工程,建设智能工厂,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未来在线分析仪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汇越来越多。潽洛因思王帅帅技术服务经理介绍了COSA9610热值仪在石化行业的应用。除此之外,西门子沈毅产品经理介绍了西门子新升级产品GA700,通过模块化配置、现代通讯方式、即插式测量、所有模块使用公共操作接口、预见性维修等方式,大大提高了仪表的使用和维护水平,可搭载西门子U7、O7、C7等模块。旭海光电陈亮董事长介绍了简波气室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应用。优倍电气王林研发总监介绍了功能安全型仪表在分析仪器领域中的应用。重庆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唐德东教授介绍了六氟化氢绝缘设备带电检测研究现状与进展。此次论坛还得到了ABB、Sievers、凯隆、雪迪龙、布鲁克、大特气体、普洛斯因、国科瀚海、哈希、春来、舒茨测控、聚光科技、凯爱、迈蒂康、霍普斯、三鸣智、优倍电气、恩伊欧、赛默飞、唯锐、康宁、华天通力、西克麦哈克、西门子、旭海光电、一念传感等120多家厂商的大力支持。
  • 2021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做适合应用场景的分析仪器
    随着应用需求的拓展,红外/近红外光谱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相较于高分辨率、成像等高性能指标,越来越多的仪器厂商将重点放在了实用上,从细节处着手,着重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2台,其中红外光谱仪8台(含附件),近红外光谱仪4台。另外,还有7台基于红外/近红外光谱原理的专用化仪器。虽然红外光谱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发展却从未停滞。随着应用需求的变化,红外光谱仪近年来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各大厂商相继在操作的灵活性、便捷性、智能化及兼容性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体验。2021年度,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多台红外光谱新品,包括,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等。其中,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首次实现入光口/出光口多光路设计,光源和检测器自动切换,增加了科研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该产品全光谱的分辨率优于0.4cm-1,具备升级更高分辨率的能力;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实现积分球漫透射及常规透/反射测量于一体。仪器可测量不同弧度的样品,可兼容不同反射角测量附件,可配置室温检测器和/或低温电制冷、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主机和平板可智能化充电,可实现户外即开即用。该产品的集成智能化红外特征峰峰位识别功能及多组分连续差减功能,可实现混合物的快速搜索,并可更换各类测量附件,一键式卡扣锁紧,适合不同应用场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采用双样品腔双通道设计,相互独立且等效使用,并可同时实现2种大型红外附件的测试,可同时配置室温检测器和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实现最快60K扫描速度。此外,天津港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650S在多重防潮设计和抗电磁干扰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产品采用了更大容量干燥剂筒结构设计,更优异的干涉仪和探测器防潮设计,大幅降低更换干燥剂的频率,有效保护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和探测系统。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质量控制是中药评价的关键问题,而采用单一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无法适用于成分复杂的中药体系。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建立于中药整体系统上的光谱量子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新方法,特别FTIR红外光谱测定快速,指纹特征性强,是开展中药原料药物和中成药质量控制的简单易行方法。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药红外量子指纹一致性评价系统(LZ9000FTIR)通过FTIR红外光谱法原理,对中药红外光谱指纹进行分析测试。该产品把连续光谱量子指纹化,它能按照官能团量子指纹特征峰类型对化合物进行官能团分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其准确分析进行评价,可揭示数据背后的质量变异而作为中药的质控依据,为建立中药红外量子指纹图谱提供大量特征信息数据。随着FTIR光谱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附件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红外光谱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的珠宝漫反射附件 IRA-51是一款设计独特的仓外大样品漫反射附件产品,测量平台位于仓外,大尺寸样品可直接置于样品台上,完全摆脱了珠宝尺寸大小的局限;Specac的Arrow系列一次性ATR单次反射附件采用最新的Si芯片技术,是一款可抛弃型ATR样品盘,其采用可回收聚丙烯制成,专门用于污染、腐蚀、胶黏、强酸碱性样品。一次使用一片,即插即用,用完即可抛弃。作为一类实用型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创新也更多以更加适合应用场景为目的。仪器操作的简单便捷,让近红外光谱仪走入了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用户的认可,而小型化的产品设计给在线及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2021年度,福斯分析仪器公司推出了近红外多功能品质分析仪NIRS DS3,产品采用全新设计的操作软件ISIscan Nova,可预约定时开机,定时自检。新的软件系统将实时监控光源使用情况,并在预期寿命结束前500小时给出提醒,而且光源连接使用全新设计,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徒手更换,更快更简便。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也推出了两款近红外光谱仪,其中高灵敏度NIRQuest+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增强光学台和孔径设计,改善光谱仪的响应,实现更低的检测极限。同时,由于灵敏度的提升,积分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检测时间,在流水线或流动液体样品检测时具有很大优势;Flame-NIR+ 近红外光谱仪无移动部件,坚固耐用,可用于严苛环境。产品的小尺寸非常适合集成在手持系统中,并且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自行更换狭缝,来调整光谱仪的通光量及分辨率。任何一类仪器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针对不同行业或领域开发的专用化仪器不仅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通用仪器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家产业和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科学仪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2021年度申报的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新品来看,在气体和油品检测方面有多款新品推出。在气体检测方面,谱育科技的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将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化学成像三合一叠加显示。对比常规的可见成像+化学成像的图像显示,增加了红外成像的叠加显示。红外成像不仅可以在夜间提供视野支持,同时可利用红外热像显现检测区域内的高温污染云团、排口等,叠加显示于化学成像的图像上,可辅助研究污染气体云团的分布与扩散趋势。另外,产品采用了云台扫描与振镜扫描相结合的速扫描方式,提高扫描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检测区域的准确性;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9100FIR 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这是一款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其采用PLS偏最小二乘法,高分辨率分析模式(1cm-1的分辨率),开放气体组分化学计量方法模型构建功能,适用于对各种排放气体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包括工业废气、锅炉烟气排放、焚烧炉排放,也可用于环境空气中无机气体、有机气体的快速应急检测;此外,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推出了红外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CO) ET-3015AF。在油品检测方面,深圳市德沃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用于成品油检测的近红外光谱仪DW-NIR-PD。该仪器属于光栅扫描型,采用德州仪器的数字镜像整列微型近红外光谱仪InGaAs探测器。据悉,该产品收集了1000多份汽油和柴油的样品和数据,样品覆盖全国各地的大小炼油厂和检测机构的数据,并针对国内使用的油样自行开发近红外数据模型;此外上海昂林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全自动便携式红外测油仪OL1025,山东格林凯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新款含油量检测红外分光测油仪GL-7100,分别在仪器的便携性和智能化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 “双碳”背景下的环保产业发展分析:调整、挑战与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在这一背景下,环保产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中去,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双碳”目标下的国家政策部署“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层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系列部署,从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双碳”目标下环保产业的新调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环保产业内涵被数倍打开,产业责任也数倍增加。环保产业将从过去的“治污”为主,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良好生态协同推进的新阶段。目前,为实现“双碳”目标,环保产业正在进行相应优化调整。例如,在水处理行业,基于资源回收、能源开发与利用和碳平衡理念的未来污水处理厂在领先的环境公司已经开始实践;在大气治理领域,提出了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并且将通过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示范试点,进行减排技术/措施的协同控制效果评估;在土壤治理领域,聚焦到土壤修复产业中,恢复土壤碳库容量,减少土壤修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在固废处理处置领域,开发了提高生产效率,开展节能降耗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的减碳技术路径。土壤修复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选择其中,在固废处理处置领域,一些先行先试企业在分享经验时,着重提到要关注小规模垃圾处理技术,如垃圾热解气化技术,探索其联合环卫业务形成一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拓展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完善资源化产业链;探索可行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路线,如废酸资源化、金属提纯等技术;研究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例如探索生物柴油、生物质制氢等。“双碳”背景下环保产业的挑战和困境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在“双碳”的目标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策为主导,只有国家和政府对整体进行宏观把控才能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环保企业所面临的普遍情况是: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指导方针,多数企业还处于摸索状态,常常事倍功半,得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具体表现为:①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制度不完善;②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统筹协调整个行业,政府难以统一管控,也就无法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也就难以有效激发资本家对环保事业进行投资的兴趣和积极性;③硬件设施水平低下,大量环保设备粗制滥造,难以真正起到作用,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已经陆续颁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且正在逐步修订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法律的某些规定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的经济政策都不适用于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修复和完善。长期、持续、深度减排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法治建立起应对的长效机制。无论是采取更严厉的碳减排措施,还是建设完善碳市场机制,无论是增加碳汇的措施,还是借助技术革新和金融支持等,法治在规范相关行为主体作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双碳”目标对环保产业提出的发展新要求需要科学分析市场前景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之下,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碳中和也成了世界各国的前进目标,环保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对环保产业的前景有一个乐观的认识,抓住发展机遇,用发展的目光对待环保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不但需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还需要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同时,碳减排纳入环境监管后,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未雨绸缪,尽早对未来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在环保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内,除了直接的节能效益,其他碳减排效果有能被国家认可的碳核算方法都可去做,在工业领域的碳减排行动中应考虑生产全流程中的节能低碳,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最优解。需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我国有些环境治理技术虽然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的平均水平。然而,对于大部分核心技术而言,还都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要想在“双碳”目标下快速发展环保产业,就必须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大部分环保类企业都是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为主,生产规模不大,只有依靠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相应的优惠制度,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科技体系。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尽管还存在一些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研发核心技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构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期待环保产业未来能更好地参与到碳中和、碳达峰的实践当中去。
  • 作为生产过程的“眼睛”,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前景可期——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在北京怀柔召开。会议期间(5月19日上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100余位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特别是在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家、厂商技术人员,以及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用户等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现场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主持会议作为一类优异的在线分析设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在线近红外仪器发展潜力甚至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推进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本次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典型应用单位代表和厂商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发展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石油炼制工业技术发展需求启动了国产近红外分析仪器产业。随后,一系列国产近红外仪器公司在相关产品方面不断发力。报告过程中,袁洪福教授介绍了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以及国产近红外仪器创业概况。其特别指出,与其他仪器产品相比,近红外仪器面临测不准、定标、数据共享、认可、核心部件及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在驱动创新、跨越发展的大环境下,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如何解决痛点?袁洪福教授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国产近红外产业的发展机遇。其介绍说,近红外光谱可从分子水平反应物质组成与结构信息,而物质近红外光谱与其物性存在着定性、定量关系,可快速、无损、同时检测多种性质。可以说,近红外是最具有潜力的物料属性数字化技术。山东大学 臧恒昌教授《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制药企业多以原料药、低端制剂为主,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质量不稳定、产品批次差异、检验周期长、工艺控制滞后,成为制药行业无法忍受之痛,亟待一种在线分析与智能控制技术,引发制药行业大变革。比如,流化床作为集混合、制粒、干燥于一体的连续化制药装备,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受到制药行业的青睐。其CQAs的测定多采用离线分析方法,无法即时的反映流化床中物料的真实状态和理化性质,而采用过程分析技术进行在线监控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作为目前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的一种快速、无损的PAT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够用于原辅料水分粒径等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在线监测。在报告中,臧恒昌教授将近红外光谱比作一双看穿制药过程的眼睛,因为其以近红外光谱为工具,让制药过程中物料行为显性化,从而实现对制药过程的理解和精准控制,让药物更有效。臧恒昌教授特别指出,智能制造与连续性生产是未来药厂发展的趋势,而基于PAT的实时放行技术将成为未来的放行标准。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王钧《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张皋总工/研究员《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日益重视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和制造工艺效率,过程分析技术逐渐深入生产过程中。在本次论坛中,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王钧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张皋总工/研究员介绍了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多领域的应用凸显了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的优势。其中,张皋研究员特别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火炸药检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火炸药组分大多都含有C-H、N-H、O-H键,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火炸药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近红外光谱技术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且环境适用性强,特别适合火炸药现场检测和在线分析;不仅如此,相对于其它过程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无需预处理,可实现非接触式远程检测。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近红外产品经理 张德军《浅谈在线近红外项目特点及实施管理中的建议》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 唐果《近红外在线检测与数字孪生控制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 赖衍清《非接触式在线近红外应用介绍》ABB(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支持经理 曾贤臣《ABB FT-NIR光谱技术在线应用和OEM-KIT介绍》在线过程分析仪器是PAT技术的关键!在需求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在线近红外仪器,典型应用单位也呈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线近红外仪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增长点。本次论坛中,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近红外产品经理张德军、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唐果、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赖衍清、ABB(中国)有限公司技术销售支持经理曾贤臣分别介绍了在线近红外技术的进展及多场景的在线应用案例。会议合影
  • 北京北分麦哈克展出QGS-08C Ex红外线气体分析器——CIOAE 2011视频报道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1月9日至10日,“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CIOAE 20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在本届论坛的报道中,仪器信息网特别开设了视频报道形式,让广大网友跟随我们的镜头,近距离地了解本次论坛上各大仪器厂商展出的在线分析仪器新产品与新技术。以下是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产品专员刘维康先生介绍公司QGS-08C Ex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等仪器的视频。  刘维康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四种主要产品。QGS-08C Ex隔爆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属于不分光式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用于连续分析CO、CO2、SO2、CH4、NH3等一种气体在多种气体混合物中的含量,其中CO2监测气体分析仪的最小量程为0-20ppm。另外QRD-1102C热导式氢分析器采用全数字化处理技术,用于在线连续分析混合物气体中H2的含量,广泛用于化肥厂合成氨流程中氢含量的分析等。此外,刘维康先生还给大家介绍了QZS-5101C热磁式氧分析器及在线分析系统装置等仪器。  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是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北京分析仪器厂)与德国CATIC开发公司、德国SICK公司共同建立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开发、生产、销售用于过程在线、污染源分析的全系列产品——红外气体分析仪器系列、氢气体分析仪器系列、氧分析仪器系列及分析仪器系统集成,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化肥、水泥、石油、冶金、电力、环保等各领域。  公司始终专注于在线分析仪器领域,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占40%以上。公司连续数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高新技术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3项,软件著作权4项,同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在线分析仪器研发和生产团队。公司在在线分析行业率先取得了ISO- 9000、ISO-14000、GB/T-28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资格。
  • 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前景分析
    《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相关行业协会、国内外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研究单位提供的详实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研资料,立足于当前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行业对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整体及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相关子行业的运行情况,并对未来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及时全面、图表丰富、反映直观,在对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今后的发展前景,为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投资机会,合理调整经营策略;为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市场情报信息以及合理参考建议,《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相关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企业、研究单位及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目前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发展动向、把握企业战略发展定位方向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曾仲大:近红外数据分析之路
    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strong随感:/strong“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征文近一年了,看过许多老师情真意切的表达,真是把乐趣融入到了近红外的研究与应用之中,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同行们对国内近红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自己与近红外的故事,几次动笔却都没能写下几个字。时间肯定不是借口,惰性真是害人啊。好在拖到春节,总算能静下心来了。就像与近红外的相遇相知,既是机缘巧合,更是某种必然吧。/span/pp  初识近红外,都是博士毕业一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已经在香港理工大学周福添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多了,主要方向还是老本行-化学计量学基础算法研究,解决中药和代谢组学等复杂体系分析中的数据处理问题,从GC-MS,LC-MS到中药指纹与药物活性关系。一次Daniel MOK博士找到我,询问是否有意愿到陈新滋院士课题组从事中药质量分析与鉴别方面的工作,陈院士那时是理大副校长(后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现受聘中山大学教授、学委会主任),研究组的条件与学术水准自不必说,就这样幸运地开始了近二年的近红外数据分析之旅。/pp  对香港熟悉的朋友一定对其大街小巷的名贵中药材印象深刻,尤其是弥墩道,应该是内地赴港旅游人士的必经之地吧,一是去旺角购买电子产品的旅游大巴必定经过这里,另一方面则是这条大道两旁大大小小的中药材店。记得第一次见到时,很是疑惑哪来的那么多冬虫夏草、燕窝和野生人参?说回到陈院士负责的这个研究课题,由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提供500万研究经费,对包括上述中药,以及石斛、灵芝、阿胶等在内的30味名贵中药材进行质量鉴别分析和研究,目的是帮助那些大街小巷的药材经销店铺,中间批发商,甚至普通消费者,以快速、经济、简便的方法识别药材真假,甚至质量等级。这些药材大多价格不菲,若能够有效识别真假,其商用价值可想而知!顺便一提,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很多年前已经解散,个中原因无法深究,但在目前国家大力践行中医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今天,这也算是一件憾事吧,包括设想中的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pp  说到这里,近红外分析可以派上用场了!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的今天,应没有什么分析技术比近红外更适合完成这项使命,综合考虑时间效率、分析成本,亦或是平衡多重因素影响下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记得当时我们使用的是FOSS公司的XDS快速含量分析仪(Type XM 1100 Series),以及Polychromix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Model: 1600-2400)。由于项目定位于实际应用,需要适应不同场合下的快速分析,对数据分析本身的要求同样也是比较高的,比如涉及模型传递,尽可能简化数据分析的过程及对使用者的要求,亦确保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基于此编写了功能完备的近红外数据分析软件系统,一站式地完成近红外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从各种各样的预处理方法到特征选择,再到定性定量模型的构建、评价与验证预测,以及模型传递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37c0a6d-7548-46ef-beea-f984cce33ba7.jpg" title="2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药质量分析与鉴别项目中用到的近红外分析仪 (图1和图2)。/pp  说实在的,那时对化学计量学的多元校正方法并不是特别熟悉,我的整个硕士和博士研究,都是多元分辨方向,也就是如何从中药和烟草等复杂体系分析的联用仪器数据中,发展“数学分离”的方法,获取化学纯组分的定性定量信息,即纯组分的光谱和色谱信息。幸运的是,得益于在梁逸曾教授研究组六年时间里耳濡目染的学习,比如许青松教授对统计分析的讲解,杜一平教授的QSAR研究等等,使得我无论对复杂数据的理解,还是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与发展,都有足够基础支持我去解决近红外数据分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香港的几年时间里,梁教授每年也都会利用假期去香港一段时间,与香港同行合作交流化学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成果,更是继续指导我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浮现与恩师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于上面提到的中药质量分析研究项目,我们对包括阿胶、珍珠、川贝母、藏红花、黄连在内的多味中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结果,陈院士对此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很清楚地记得因此第一次上了电视新闻,是香港亚洲卫视针对我们使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如何快速识别真假中药,及其质量等级的采访报道。当然,这些研究很多也是和理工大学的同事,以及杨大坚教授(现任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院长)、董玮玮博士等一起完成的,我主要负责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软件产品开发与实现方面的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c0a45a1-23c7-43bf-8467-f0cb1a6ccb8d.jpg" title="3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药质量分析与鉴别项目交流会 (图3),及与日本Yukihiro Ozaki教授交流(图4)。/pp  离开香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与近红外分析有直接的关联。先是在Philip Marriott 教授课题组做research fellow,从事全二维色谱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主要方向是全二维分离的模拟、预测,以及化学计量学新方法的发展。2012年回国后则作为引进人才,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教授研究组,从事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与高分辨LC-MSn数据处理新算法的研究等。看似这些工作与近红外分析不怎么挨着边,但老实说,同其他研究一样,数据分析也是一通百通的事!数据来源与数据结构可能不一样,数据背景与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亦可能存在差别,但数据分析的本质却是高度一致的,无论是色谱分离的模拟,亦或是代谢小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直在这个圈子吧。/pp  近红外技术的发展,面临非常多的机会,无论从国内快检还是工业智能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国外近红外发展的轨迹来看。然而近红外分析更广阔的应用,仍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这其中当然包括仪器硬件的小型化、便携式,以及智能化与场景化。但从数据及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说,快速、准确的模型构建,模型的通用性、更新及转换等仍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内容。基于此,离开化物所后创办的大连达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第一个数据产品“魔力”,便专注近红外数据的分析,这也算是真正走在了近红外技术与数据分析的商业应用之路上。希望能够以智慧化、便捷化的方式,分析挖掘科学研究与工业应用中的海量数据。无论对于近红外分析的初入者,还是有了相当经验的人员,一旦采集到数据,便能快速得到好用的模型及结果,这也是目前非常欠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近红外数据分析的过程长,可变因素多,涉及的算法也很多,传统上要快速得到一个好用的模型并不容易。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把数据分析提升到特别核心的位置,但其价值显而易见,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与硬件本身相得益彰,弥补硬件的物理劣势!/pp  另一方面,近红外分析以其简单方便的前处理,加上非常快速的数据采集方式,使得数据的获取,甚至大数据的积累顺理成章。然而即使对同一组数据,不同的研究者亦极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果或结论,即使在固定分析方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否则不管如何将近红外分析的硬件评价,以及实验测试全过程标准化,也无法得到可相互比较的结果。数据“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魅力,不应是由于数据分析方法或人员的不同导致,而是数据背景的属性差异或者数据分析目的的不同产生。基于此,我们也正采用近红外数据分析的通用准则,使用粒子群等最优化的方法,开发全新的近红外数据分析软件产品,自动优选数据分析算法,以及方法的使用顺序,并全局优化方法的参数。这样我们获得数据后,只需按照标准化的流程一步一步走,便可获得最优的数据分析模型与模型结果。从而使得近红外数据的分析,如同实验分析一样,结果的重现性与可比性也就不再是个问题。避免像现在这样,往往是漫无目的的数据探索,耗费漫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到合适好用的模型!这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是需要花大力气迎接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袁洪福教授、吴海龙教授、邵学广教授、杜一平教授、褚小立教授、闵顺耕教授等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从老师们关切的眼神中,能读懂那份殷殷之情,也唯有努力做点事情,为国内近红外的发展做些有益的工作,方不负此情。/pp  近红外分析能做的事情很多,近红外数据分析如是,尤其站在移动互联时代,站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视角与高度。近红外有其自身特有的巨大优势-本身就是物联网中的一个绝佳传感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红外分析代表着某种未来,只是通往未来的路上,还需要我辈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不断付出智慧和汗水。/pp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数据分析之路上,深深地烙上了梁逸曾教授的影响。亦师亦友者,感恩、深切缅怀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7年1月30日于浙江西湖/span/pp  strong个人简介/strong/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1424397-960a-4e21-a206-9245429e6328.jpg" title="1_副本.jpg"//pp  曾仲大,男,博士,现任大连达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pp  曾博士师承梁逸曾教授,2006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基础算法研究,以及色、质、光谱等分析技术在制药、烟草和代谢组学等复杂体系分析中的应用及其数据分析挖掘等。近年来在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亦有涉猎。/pp  曾博士先后工作于香港理工大学、澳洲RMIT大学、Monash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迄今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在2013-2016近三年时间里,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在美国分析化学杂志发表7篇研究论文,同时获邀为TrAC等权威期刊撰写化学计量学及化学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综述。/pp  曾博士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百人”引进人才计划,大连“海创工程”计划、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新兴技术创新成长计划,以及国家人社部高层次海归人才创业计划的支持。公司主要提供复杂化学与生物数据分析服务,数据挖掘软件产品开发,以及个性化数据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pp  strong人生格言:/strong有志者,事竟成。/p
  • 175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资环所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系统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11000023210200040547-XM001项目名称:资环所生态与环境科研仪器设备更新项目预算金额:175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175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标的名称采购包预算金额(万元)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01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系统951详见第五章采购需求01全自动智能生物降解测试系统681详见第五章采购需求01三槽PCR121详见第五章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90日历天内完成货物的供货及安装调试。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04-03 至 2023-04-10 ,每天上午09:00至11:0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北京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方式:供应商持CA数字认证证书登录北京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http://zbcg-bjzc.zhongcy.com/bjczj-portal-site/index.html#/home)获取电子版招标文件。售价:¥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事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联系方式:苏鑫,010-51503524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北京京园诚得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13号院合生财富广场1号楼3层304联系方式:李工,15801448060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李工电话:15801448060
  • 2015北京光谱年会召开 组学与过程分析成主角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1月12日,“2015年北京光谱年会”在天文馆召开。北京光谱年会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主办,100余名来自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知名仪器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现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功举办了BCEIA展会,也是BCEIA举办的第30年,郑国经教授多次主持BCEIA光谱仪器评议活动,他结合近30年来光谱仪器的发展,向大家介绍了光谱仪器的趋势。在技术层面,随着新技术、高集成元器件的不断推出,推动着光谱仪器向高性能、高分辨率、高通量分析方向发展 另外,小型便携、掌上型、原位、在线、专用化、一体化也是光谱仪器的发展方向。在应用层面,光谱分析主要集中在无机材料、有机物质、生物制品等样品方面,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在仪器层面,节能降耗成为新型光谱仪器的设计理念及发展趋势。北京光谱学会理事长 郑国经教授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脂类组学、金属组学等“组学”几乎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其应用前景似乎是辉煌灿烂的。而各种组学研究,其所采取的分析测试手段也将带给光谱仪器发展机会。如金属组学就被称为是原子光谱的第二个春天。为此本届光谱年会首次组织“组学”专题报告,邀请了多位专家作相关专题演讲。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多种组学方法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多种组学方法技术的概念、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不过,江桂斌院士也提出了组学研究中方法学开发的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方法的兼容性、通量、数据挖掘、多维组学协同研究等。  而且,江桂斌院士还指出,“组学”的过度发展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自基因组和基因组学两个名词诞生以来,现在已有成千上万的组和组学出现,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牢固地确立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但有些并非如此,并且招来了各种各样的谴责,被认为是多余的、琐碎的、不实的、不合语法的甚至更糟。通过比较近年来多种组学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普遍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希望未来的组学研究能够回归到科学的本质。清华大学 孙素琴教授《宏观组学方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在三十多年分子振动光谱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孙素琴教授所在课题组借助于化学计量学创建了复杂体系的“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鉴定法”。并且基于数十万张食品、保健品和中药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在单分子振动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多分子振动理论”,为“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鉴定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发表相关SCI论文超过200篇,出版了3本中文专著和1本英文专著,并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据介绍,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金属组学等组学方法的基础上,近期孙素琴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宏观组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鉴定法”,遵循“不分离即分析、边分离边分析和边组合边分析”的三条技术路线,在分子光谱水平上揭示了动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规律,诠释了人体病因、病机、养生和防治内在物质相互转变的机制。清华大学 张四纯教授《元素标记生物大分子分析》  张四纯教授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从荧光标记到放射性元素标记、以及到现在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分析生物大分子的发展历程。张四纯教授还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其课题组在元素标记结合多组分同时分析的ICP-MS技术进行生物大分子分析的研究进展,该研究为原子光谱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北京大学 刘小云教授《Salmonella Proteomics Within Infected Host Cells》  北京大学刘小云研究员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本次报告中刘小云首先给大家普及了蛋白质组学的背景、细菌感染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等方面的知识,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手段来研究感染中的沙门氏菌,其中采用了串联质谱等多种手段。  光谱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以及过程分析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次光谱年会交流的主要内容。 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过程光谱的现状和发展》  所谓现代过程分析技术是利用紫外、红外、荧光、色谱、质谱等多种谱类信息并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实现过程中复杂体系的组成及品质的快速分析的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同时分析多性质的优点。袁洪福教授介绍到,随着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定义已经悄然在发生变化,其过程内涵由具体的生产过程扩展到包括从原料、加工、物流到消费的全过程。同时,过程分析技术也随之发生改变,不仅包括在线分析技术,也包括专用、便携、手持以及手机功能等。  据介绍,过程分析产生了海量数据,通过互联网使全社会共享,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超微型光谱仪与手机互融,使得过程分析发展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虽然超微型光谱仪与手机互融的概念获得了社会高度关注和市场青睐,技术研究也异常活跃,但是技术还不够成熟,信噪比、稳定性和与互联网的接口技术仍需攻坚时日。中国农业大学 韩东海教授《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发展动态》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起源于食品、活跃于食品、扎根于食品。在近红外2015国际大会上,参会论文与食品有关的占29% 在2015的日本近红外大会上,农业与食品的口头演讲占33% 在2014年中国近红外大会上,食品相关论文占2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近红外在食品分析中的地位。  纵观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史,可以从5个脉络观察:仪器:通用→专用,台式→便携→手持,在线 光谱采集模式:漫反射、透射、漫透射、透反射 应用形式:光谱、成像 应用场所:实验室、生产现场、田间地头 应用领域:原料成分快检、食品品质评价、水果分级分选、食材真伪鉴别、生产过程监控、食品安全把关。韩东海教授也举例介绍了各领域的应用实例。  相关光谱仪器公司也分别介绍近两年来公司推出的光谱新技术及新应用。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袁有荣《光谱解析的最新进展》  红外/拉曼光谱自从商业化以来,图谱的识别分析一直成为分析的瓶颈,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红外/拉曼光谱应用于混合物的测试分析,得到的图谱更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分析。为此,Bio-Rad 于2015年底推出了一项突破性的专利优化修正技术,这项校正技术将会自动化的对待检索的图谱,进行一系列的计算从而使得与相关标准图谱的匹配率大大提高。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欧阳昆《5100 ICP-OES同步双向观测在材料行业的技术特点及应用》  欧阳昆介绍了安捷伦公司2014年推出的5100 ICP-OES的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5100 ICP-OES采用专利技术的光谱波段组合技术,实现了同步的垂直双向观测分析。采用垂直火炬设计,提高炬管的使用寿命和耐盐性,提升信号的灵敏度。通过气路模块控制,保证仪器的长期稳定性。针对钢铁样品的分析检测,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特点,检测结果远离光谱干扰及基体困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刘舟《发射光谱的全新展现—岛津新品ICPE-9800系列》  刘舟报告中展示了岛津全新的ICPE-9800系列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RM-3000系列的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2015年最新发布的ICP-OES新品ICPE-9800创新设计了Eco运行模式,在分析间的待机状态,自动转换为Eco模式,氩气流量仅为5L/min,RF功率0.5Kw,从Eco模式转换回常规分析模式仅需1秒。ICPE-9800系列采用了岛津已经应用多年的Mini炬管系统,相比传统炬管节省40%氩气流量 真空光室系统避免了分析前和分析中的大量氮气或氩气的长时间吹 以及99.95%纯度氩气稳定运行技术,仅此一项降低气体成本消耗50% 四项技术联合使用可节约70%氩气成本。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覃冰《爱丁堡稳态瞬态光谱仪最新技术及应用》  覃冰在报告中介绍了爱丁堡稳态瞬态荧光产品FLS980、FS5、LifeSpec Ⅱ、Mini-Tau,着重介绍了FLS980强大的兼容性。此外,还介绍了LP980激光闪光光解仪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反应和机理研究、光催化氧化还原过程及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 高尔乐《高灵敏度ICP-MS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2015年德国耶拿公司推出的ICP-MS新品Plasma Quant MS汇集了六项专利技术,离子光学系统灵敏度提高5倍以上 低能耗的等离子体可节约50%的氩气,氩气流量为9L/min 碰撞反应池有效的去除多原子分子的干扰 高解析四极杆的扫描速度达到3MHz,能够获得更好的质量分离 全数字式模式的检测系统,无须进行数字、模拟讯号交叉校正,线性范围达到10个数量级 同时检测器的寿命更长 采用两个分子涡轮泵的仪器,真空度高、负载小、寿命长。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李得勇《显微红外成像技术开创材料光谱表征的新纪元》  什么是超材料?超材料具有哪些特性?李得勇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介绍了研究超材料的有力工具——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据介绍,布鲁克的Hyperion3000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镜配备了双探测器系统,既可以利用单点探测器进行平面扫描,实现平面的显微红外成像,也可以利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FPA)时,实现平面的一次性红外显微成像。在采用FPA时,单幅红外光谱图像的采集在几秒内就可以完成。  光谱年会同期举办了小型展览会,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海光仪器公司、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奥普乐仪器有限公司、深圳中达瑞和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现场展示相关仪器和资料。小型展览会现场
  • 突破产业瓶颈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项目通过综合验收
    2020年9月17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及共用模型开发与应用(2014YQ470377)”综合验收会议在北京举行。验收会议由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持,项目负责人、谱育科技总经理韩双来 进行项目汇报,陈吉文教授为组长的综合验收专家组分别对项目验收材料、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和发挥作用、工程化与产业化情况等进行了验收。经过听取汇报、资料审查、视频连线考察、现场仪器演示和质询,专家组就项目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验收材料齐全,整体符合验收要求,研究成果达到任务书中各项考核指标,完成工程化,实现了产业化,一致同意通过综合验收。 项目背景 本项目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育科技”)研发团队承担了该项目的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工作,该项目参与单位还有中科院半导体所、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江西出入境综合技术中心。本项目针对我国原有近红外光谱仪器存在的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技术攻关:1. “一致性不佳、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不足以支持仪器间的模型转移“通用”;2. 建模资源分散、数据不足、模型不成熟;3. 没有实现组网应用,不能共享数据及模型资源。 课题内容 1+2+3+6,突破产业发展瓶颈1. 本项目重点开展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研究,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构建近红外仪器稳定可靠的硬件基础;重点开展仿生分析算法研究和模型传递算法研究,通过仿生识别模型等创新设计,构建近红外仪器软件基础。2. 本项目研制开发便携式、实验室和在线型 三种制式的近红外分析仪,结合粮食、饲料、肉类、酒类、药品、纺织品等六个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发建立适应我国样品特征的成熟应用模型,实现模型传递,研制系列化近红外专用仪器,并建立年产能1000台套的近红外分析仪生产线。 应用成果 3年研发 + 3年产业化,研发团队经过联合攻关,攻克了三维标准化(波长、光度、分辨率)、双模式自校正等技术难关,扎实打牢仪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基础,掌握了适应近红外规模应用的数据处理、多仪器间同时模型传递共用的算法;研制了便携式、实验室和在线式三大系列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实现了模型转移,构建了可联网应用的国产通用近红外分析仪器。在粮食、饲料、肉类、药品、酒类、纺织品等行业,成功开发了基于国内样品的适应于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的成熟共用模型,形成了系列化近红外专用仪器,并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有近6000套近红外光谱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油料榨油、纺织、工业、制药等行业,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12000万,其中在面粉加工、粮食会检等领域达到了30-40%的市场占有量,实现了近红外产品完全国产替代,推动了我国近红外产业规模倍增发展,促进了我国高端分析仪器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十年---承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及产业化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谱育科技”)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光科技”)旗下自孵化子公司,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以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检测及监测的现场化、自动化、智能化,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实现科学仪器“中国梦”。公司拥有顶尖技术专家和450余人研发团队,承载十五年的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积淀,承担了近二十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掌握了较完整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等分析检测技术平台及气体、液体、固体等进样前处理技术平台,研制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化分析(便携、在线、移动)、自动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产品组合,在工业分析、环境监测、临床医疗、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
  • 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是一种专用于大豆及其制品的快速、无损、多指标定量检测的分析设备。其主要应用于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收购、储存、加工等,为大豆品质鉴定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了解更多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产品信息→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16147/C541874.htm收购场景快速决策支持:在大豆的收购过程中,仪器可在短时间内对大豆蛋白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这使得收购人员可以迅速做出决策,确保所购大豆符合质量标准。仓储场景质量监控:在大豆仓储环节,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可用于定期对储存的大豆样品进行检测,实时监控大豆的蛋白质等指标,确保仓储期间质量的稳定性。加工场景工艺调控:在大豆加工过程中,仪器可用于监测原料大豆的蛋白含量,为生产过程提供数据支持,帮助调整加工工艺,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室内检测实验室应用:作为室内检测设备,仪器可放置在实验室环境中,用于进行更为精细和深入的大豆蛋白质分析,为科研和产品研发提供支持。车载检测移动式检测:设备的车载设计使其能够方便地在不同地点进行移动和应用。这对于需要在野外或不同仓储点进行检测的场景非常有用,提供了便携式的解决方案。综合而言,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为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检测手段,有助于确保大豆及其制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可控性。
  • 科学家实现基于硒镓钡晶体的中红外高灵敏探测
    1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太赫兹团队在红外探测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基于硒镓钡晶体的3-8微米中红外高灵敏探测,对纳秒脉冲的探测灵敏度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将为我国在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探测工具,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光学》发表。相对于传统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中红外光与分子之间的共振现象可大幅度提高光谱测量的信噪比,进而实现对物质成分的有效识别。中红外探测技术对于推动生命科学、物性分析等科学探索,以及环保、化工行业、医学诊断等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中红外探测主要采用热探测和光电探测两种直接探测手段,现有性能已难以满足科学家们对微量物质的精准检测的需求,探测灵敏度已成为中红外系统的瓶颈问题。团队负责人、沈阳自动化所祁峰研究员介绍称,针对当前中红外探测的瓶颈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激光频率变换技术的解决方案,设计并搭建了实验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将弱中红外信号高效率地转换为近红外信号,该近红外光携带了中红外光的信息且易于探测,通过这种间接探测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中红外信号的探测灵敏度。
  • 【环保展预警】滨松超强红外气体分析探测方案袭来!
    如今,我们的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近年最让老百姓挂心的,无疑是空气污染的问题。有效及时的污染源监测是治理需要踏出的第一步。这时候,红外气体分析法就将发挥出重要作用。不同分子的气体都有其固定的、独有的特征吸收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吸收峰的位置进行识别,从而分辨出气体种类及浓度大小,这些吸收峰我们也称之为“分子的指纹峰”。利用中红外光指纹峰来判断气体的种类和浓度,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气体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测定。不过,无论是红外气体分析应用的探测器还是光源,开发都存在很多难题,能够呈现一套完美的整体解决方案更是难得。而就在今年,滨松针对该应用,连续发布了多款红外探测器,以及中红外光源量子级联激光器产品,一套全新的红外气体分析探测方案应运而生。6月13日-16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即将在北京举办,届时,该方案将成为滨松出展中的重要看点。滨松新型InAsSb探测器p13894系列光谱响应范围覆盖3~11μm,实现非制冷且高灵敏度 红外气体分析光源:量子级联激光器(QCL)DFB结构,内部设置了衍射光栅,可使光谱带宽处于非常窄的单一波长除了红外气体分析应用以外,针对voc应用,也有多款产品展出,其中vuv离子化光源作为重点产品也将华丽亮相。水质方面,专为水质应用量身打造的2w闪烁氙灯模块即将以新的“形象”出现。vuv离子化光源超小型2w闪烁氙灯模块(水质用,toc、tn等)圆柱体的形状,更便于安装,5v电池可驱动,便携力up up! 本次环保展,滨松到底将带来什么样的“大不相同”,还请在6月13日-16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b722滨松展位和我们一见!----------------------------黄金分割线------------------------------福利来啦!环保展小礼品大放送!小编悄悄告诉你吼~如果你关注了滨松公众微信号或者马上关注滨松公众微信号(微信搜“滨松”关注)在6月13日-16日环保展期间可前往滨松展台(1号馆b722展位)凭关注页面,领取礼品~~~每天限量20份礼品5份特别礼+15份纪念礼根据到场先后向前20位前来兑奖的粉丝儿进行发送所以……我们在环保展滨松展位等你来哦~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b722展位!1号馆b722展位!1号馆b722展位! 重要的事情,讲1+1+1遍!
  • 均方理化:红外气体分析领域的“佼佼者”
    “100家国产仪器厂商”专题:访北京均方理化科技研究所  为推动中国国产仪器的发展,了解中国国产仪器厂商的实际情况,促进自主创新,向广大用户介绍一批有特点的优秀国产仪器生产厂商,仪器信息网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启动“百家国产仪器厂商访问计划”。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走访参观了北京均方理化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均方理化”),均方理化副总经理张利军先生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  北京均方理化科技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98年,以原国有企业北京分析仪器厂红外气体班为班底组建而成,是集气体分析仪器设计、生产、销售、维修服务、技术咨询于一体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参观交流  现有3大类15个品牌 占据90%可燃气体报警器市场  张利军先生介绍到:“均方理化现拥有3条独立的加工调试生产线,已形成3大类15个品牌,主要包括在线式红外线气体分析器、便携式气体分析仪和成套气体监测仪等,并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农业、军事、医学、环保等领域。在红外线气体分析方面,均方理化有全面的先进技术与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半导体红外检测、薄膜微音器检测、微流量检测、相关红外检测等。”GXH-1050E智能在线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GXH-1050、GXH-1050E型、JF-3000分析系统多用于石油化工、烟气测量、实验室的各种过程气体测量,目前销售约200套)  “国内许多水泥生产厂和化肥厂都选用均方理化生产的GXH-1050型红外线分析器作为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监控设备 另外,在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行业,均方理化已经具有国内最先进,最精准的检定设备及方法,并占据全国90%的市场份额。在石油、化工、烟气分析领域中同样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GXH-1050D型防爆气体分析仪  (GXH-1050D型防爆气体分析仪主要针对各种防爆场合的气体测量,目前已销售约50套)  “军工产品业务已占均方理化全部业务的30%”  张利军先生继续谈到:“从2002年起,均方理化承接了多项与中国军队合作的气体检测项目,目前,军工产品业务已占均方理化全部业务的30%。”  “2002-2009年,开发了潜艇及舰艇适用的一氧化碳分析装备,现已有多达上百套安装到海军的潜艇及舰艇中,保证艇员在执行任务时的人身安全 2009-2010年,合作研发潜艇在线分析装备,可精确分析潜艇内各种气体的成分和浓度 2010年,研发储备油分析设备——红外汽油挥发检测仪,用于分析坑道内油气的挥发成分,保证油品的储备安全。目前该产品已成型,正处于测试验收阶段,预计该产品将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一氧化碳分析装备(用于分析潜艇内CO的浓度,目前已安装约200套)  “未来气体分析市场,国产仪器应当占据主流位置”  关于气体分析仪、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技术与市场,张利军先生说到:“气体分析技术普遍是传统的半导体红外检测、薄膜微音器检测、微流量检测、相关红外检测等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气体分析技术相比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被国内及亚非等国家和地区所接受。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气体测量、生产工艺等的日益重视,气体分析行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分析仪器行业及厂家。目前,国际、国内的红外线分析仪器在不同的领域各占‘半壁江山’。但由于国外的分析仪器供货周期长、维护困难、价格昂贵等原因,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分析市场,国产的分析仪器应当占据主流位置。”便携式GXH-3051型气体分析仪(广泛应用于有卫生防疫、环保、环境监测等领域,目前已销售约220套)  每年计划推出15个新品 重点开拓亚洲市场  张利军先生表示:“均方理化拥有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19名,中级技术人员20名,约占总人数的60%,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年支出的60%以上,每年计划推出新产品个数在15个左右,其中,全新产品达8个,产品更新速度很快。”  “2010年,均方理化已陆续推出了3款新型产品,包括增强型防爆气体分析仪、便携式多组分红外气体分析仪、触摸屏智能化气体分析仪,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分析系统的远程传输、蓝牙传输、CAN口传输等多项系统外围性能,将为广大客户带来更先进的分析解决方案。”JF-3000成套设备  “我们的目标是争做气体分析领域的‘佼佼者’。大力研发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知名度,稳定并进一步努力扩大在石油、化工、军工、环境、烟气等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还要加强开拓整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附录:北京均方理化科技研究所  http://www.junfang.com.cn/  http://junfang.instrument.com.cn
  • 湖北首座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站建成
    11月6日,从海拔2955米的神农架之巅传出的空气质量数据抵达省环保厅。数据由新建成的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点自动监测、传输。这是我省第一座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点。  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站的数据,是对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比对的基础数据。建站的要求极高,必须设在低密度人口地带,远离城市和工业带,具备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客观反映同纬度地区环境背景空气状况。  海拔2955米的神农架山顶,空气质量全年均达到优良,是全省最佳的建站地点。  神农架林区国家大气背景站安装了全天候红外检测设备,可以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及臭氧等。同时,还可监测降雨量、PH值、电导率等。
  • 碳中和背景下 刘文清院士谈天空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监测技术
    刘文清院士从事环境光学工作二十余年,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新著《环境光学和技术》。为了更好的交流环境光学技术,刘文清院士近日在北京做了报告《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 环境光学与技术发展机遇》,报告结束之后,刘院士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光机所所长 刘文清关于《环境光学和技术》《环境光学和技术》全书600多页,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非分散红外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光散射测量技术、荧光光谱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和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刘院士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这本书的情况。“我们从2000年就开始做环境光学研究,很早就想把自己做的研究、成果、经验,甚至一些教训,进行总结、分享。但是一直比较忙,此书的出版还要感谢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他们的不断督促,让这本书得以最后出版。”“这本书比较实际,没有特别多理论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我们的一些实际数据、基本公式推导以及一些第一手资料等,更加偏向技术层面。”“我们刚开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时候,环境领域还不太认可光谱技术,而随着国家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对快速的环境变化进行观察,尤其是一些污染物痕量气体的相互作用,环境光学技术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这本书的出版也希望给现在的学生、想做行业交叉研究人员做参考、借鉴。”新技术、新应用是环境光学发展的驱动器环境光学就是利用光学的技术来解决环境领域的需求,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领域新需求的提出,环境光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刘院士以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为例,介绍了技术发展对行业的推动作用。目前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监测的六个参数的检测采用的是光谱技术,这都是国外三四十年前开发的技术,而其中的光源有氘灯、氙灯、汞灯等。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出现了LED光源,LED光源一是省电一是寿命长,而氘灯和氙灯也就2000个小时的寿命。所以用LED光源代替原来光源,再加上新算法,我们就可以形成自己特有的仪器设备。但是新技术的推动可能需要政府、协会或者公司间联盟来推动,仅靠一家公司可能推动不了。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未来40年环保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碳源碳汇监测技术是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技术支撑。国际大气成分变化探测网络涉及的仪器包括高分辨率FTS光谱仪、雷达、太阳辐射计、微波辐射计、UV-Vis光谱仪等,而这些仪器设备也以进口居多,我们还需要研发国产化的设备。碳达峰和碳中和下的仪器需求要想实现碳中和,需要很多技术支撑,比如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工业减碳技术、新能源替代技术等,但要想评估效果如何,需要的是监测技术。中国承诺两年一次自报清单、回应质询,但没有自己的排放监测数据,排放清单根据IPCC提供的排放因子计算。但采用国外的排放因子,结果普遍偏高,没有检查核对指标的主动权,没有碳交易的定价权!因此对于温室气体的监测,需要从点源、多点源、面源、区域、全球等不同空间尺度开发天空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监测技术。点源就是工业排放源的碳监测(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美国已经在2005年开始在工业排放气体监测设备中增加了CO2作为必须监测指标;多点源就是多个点源监测;面源监测主要针对面源排放,如养殖场,可以采用傅里叶红外技术,测量养殖场边界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从而计算养殖场碳排放情况;区域监测主要针对一个区域,可以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全球监测需要采用的就是卫星,目前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都已经发射了碳卫星,只不过分辨率还有待改进。如此多的监测需求,全部采用进口设备是不现实的,我国的仪器仪表厂商需要开发相应的仪器设备,并且刘院士相信国内的厂商也具备研发相关设备的实力。未来,对于仪器设备,国家应该会安排一些科研项目,也会有企业进行先期开发,我们还有十几年时间来达到碳达峰,还有40年时间达到碳中和,如果企业从现在开始策划,投入研发,肯定能赶上我国大量碳监测仪器设备需求。刘院士重点强调了二氧化碳背景站需求。目前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400ppm,而每年的变化大约在1-1.5ppm,对于背景站的二氧化碳分析仪来说,相当于测量高背景下的微小变化,因此要求仪器有足够的分辨率。二氧化碳最早的背景站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夏威夷设立,当时仪器采用的是非分光红外的原理,采用滤光片分光,随着新技术如强增强、强衰荡、量子级联激光器等的出现,二氧化碳分析仪可以利用的技术种类也在增多。二氧化碳有很强的光谱特征,如基频、泛频和二倍泛频,都是不同的吸收截面,而吸收截面越大,仪器分辨率就越高,这样就可以满足二氧化碳的背景值监测。在接受采访之前,刘院士刚刚参加完习总书记的科学技术大会,刘院士为我们分享了其感想。“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科技就是要自强自立,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的垄断可能比市场垄断更重要。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把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且现在国家支持创业,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很有想法,很快组成一个微型公司,将想法变成现实,他做的可能不是整个仪器,可能只是一个部件,这都是非常好的。”
  • 美国Zeltex手持近红外谷物分析仪评测
    随着利曼中国成为美国Zeltex公司手持近红外分析仪(谷物、种子、肉类及其他食品方向)在中国地区的独家授权代理商后,颇受业界关注。近日,美国Zeltex公司2015款最新型手持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抵达利曼中国北京总部,工程师团队第一时间对此产品进行了现场评测。 美国Zeltex公司专业设计制造的便携式手持近红外分析仪可在现场快速无损地检测谷物、种子、肉类及其他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及水分,经过20多年的技术积淀,其产品在近红外领域拥有超过30项专利,能够为粮食、食品科研等领域提供完整的实验方案。这款最新型的ZX-50IQ手持近红外谷物分析仪,采用带密码锁的手提铝箱包装,尺寸46 x 33 x 12 cm,与14寸笔记本电脑包尺寸接近,重量不足5 kg。在安全性和便携性上,可谓做工扎实。 打开铝箱后,除主机(尺寸26 x 12 x 9 cm,重量仅有1.5 kg)外,产品还附带标准品及几款不同规格的样品杯,用于填充不同类型的样品,如小麦、大麦、玉米、大豆、高梁、油菜籽、豆粕等。 整个测量过程十分简单,主要有以下几步:仪器自检—标样测定—样品测定—读取数据。为获得较高准确性的数据,仪器会提示操作者进行多次测量并要求旋转样品杯。仪器已内置大量标准曲线,同时允许操作者连接电脑后新建标准曲线并对测量次数做出修改。 为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工程师特地从超市采购一袋带有营养成分标识的大豆,经过4次测定(约一分钟),实测蛋白质含量为35.7%,与标识仅有0.1%的偏差。该偏差在实验室近红外法测量大豆粗蛋白含量标准(GB/T 24870-2010)允许的偏差±0.4%范围之内,结果非常令人满意。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样品杯透明面的清洁,填料时也要注意尽量压实。 综述,作为最新型便携式设备的ZX-50IQ手持近红外谷物分析仪,通过升级主板、固件及软件程序,较上代相比在精度和性能方面提升33%,可以更高效、准确的满足谷物现场检测工作,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操作非常简单,上手容易;■ 便携式设计,体积小巧,不受使用环境限制;■ 6节5号电池即可供电,亦可外接交流电源;■ 样品使用量少,无需前处理,整粒无损检测;■ 分析速度快,不到1分钟即可获取结果;■ LCD显示屏直显数据,同时可外接电脑综合分析。 利曼中国自成立二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质量控制与分析、智能科技产品的推广及应用,目前在中国拥有20多个销售联络处,6个维修服务中心,5个示范实验室,近百名员工以及众多的国内外合作伙伴。Zeltex手持近红外产品的引入,将进一步丰富利曼的产品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分析检测领域,促进分析技术的提高。更多产品信息,请致电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606-1718。
  • 考虑探测器非理想性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分析
    在背景与目标红外辐射量差距不大或背景较为复杂等情况下,传统红外成像技术对目标进行探测与识别的难度较大。而红外偏振探测在采集目标与背景辐射强度的基础上,还获取了多一维度的偏振信息,因此在探测隐藏、伪装和暗弱目标和复杂自然环境中人造目标的探测和识别等领域,有着传统红外探测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偏振装置的加入也增加了成像系统的复杂度与制作成本,且对于远距离成像,在红外成像系统前加入偏振装置对成像系统的探测距离有多大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上发表了以“考虑探测器非理想性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分析”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谭畅,主要从事红外偏振成像仿真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作者为王世勇研究员,主要从事红外光电系统技术、红外图像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将从分析成像系统最远探测距离的角度出发,对成像系统的探测能力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影响成像系统探测能力的各个因素,参考传统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模型,基于系统的偏振探测能力,建立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讨论了偏振装置非理想性对系统探测能力的影响,并设计实验验证了建立模型的可靠性。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建模目前较为公认的对扩展源目标探测距离进行估算的方法是MRTD法。该方法规定,对于空间频率为f的目标,人眼通过红外成像系统能够观察到该目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目标经过大气衰减到达红外成像系统时,其与背景的实际表观温差应大于或等于该频率下的成像系统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f)。②目标对系统的张角θT应大于或等于相应观察要求所需要的最小视角。只需明确红外成像系统的各项基本参数与观测需求,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系统的噪声等效温差与最小可分辨温差,进而求解出它的最远探测距离。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建模偏振成像根据成像设备的结构特性可分为分振幅探测、分时探测、分焦平面探测和分孔径探测。其中分时探测具有设计简单容易计算等优点,但只适用于静态场景;分振幅探测可同时探测不同偏振方向的辐射,但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计算偏振信息对配准要求高等问题;分孔径探测也是同时探测的一种方式,且光学系统相对稳定,但会带来空间分辨率降低的问题;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系统集成度高等优势,可同时获取到不同偏振方向的偏振图像,是目前偏振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图1为分焦平面探测系统示意图。图1 分焦平面探测器系统示意图本文仿真的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器,是在红外焦平面上集成了一组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微偏振片,一个像元对应着一个微偏振片,其角度分别为 0°、45°、90°和135°,相邻的2×2个微像元组成一个超像元,可同时获取到四种不同的偏振态。图1为分焦平面探测系统结构示意图。传统方法认为在红外成像系统前加入偏振装置后,会对系统的噪声等效温差与调制传递函数MTF(f)产生影响,改变系统的最小可分辨温差,进而改变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本文将从偏振装置的偏振探测能力出发,分析成像系统的最小可分辨偏振度差,建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探测距离模型。我们首先建立一个探测器偏振响应模型,该模型将探测器视为一个光子计数器,光子被转换为电子并在电容电路中累积,综合考虑探测器井的大小、偏振片消光比、信号电子与背景电子的比率以及入射辐射的偏振特性,通过应用误差传播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从噪声等效偏振度(NeDoLP)的定义出发,NeDoLP是衡量偏振探测器探测能力的指标,即探测器对均匀极化场景成像时产生的标准差。对其进行数学建模,进而分析得到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图2 DoLP随光学厚度变化曲线对于探测器来说,积分时间越长,累积的电荷越多,探测器的信噪比(SNR)就越高,但这种增加是有限度的。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光生载流子有更多的时间被收集,增加信号。然而,同时,暗电流及其相关噪声也会增加。对于给定的探测器,最佳积分时间是在最大化信噪比和最小化暗电流及噪声的不利影响之间取得平衡,为方便分析,我们假设探测器工作在“半井”状态下。通过以下步骤计算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最远作用距离:a. 根据已知的目标和背景偏振特性以及环境条件,计算在给定距离下,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偏振度差在传输路径上的衰减。b. 结合系统的探测器性能参数,确定目标在给定距离下是否可被观察到。如果不能则减小设定的距离。目标被观察到需同时满足衰减后的偏振度差大于或等于系统对应于该频率的最小可分辨偏振度差MRPD,目标对系统的张角θT大于或等于相应观察要求所需要的最小视场角。c. 逐步增加距离,直到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偏振度差不再满足观察要求。这个距离即为成像系统最远作用距离。τp (R)为大气对目标偏振度随探测距离的衰减函数,可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根据已有的测量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出不同探测距离下大气对目标偏振度的衰减,图4. 5给出了根据文献中测量数据得到的偏振度随光学厚度增加衰减关系图。这里给出的横坐标是光学厚度,不同天气条件下,光学厚度对应的实际传播距离与介质的散射和吸收系数有关。综上,我们建立了传统红外成像系统和考虑了偏振片非理想性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下面我们将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分析讨论探测器各参数对成像系统探测能力的影响。验证与讨论由噪声等效偏振度的定义可知,其数值越小,代表偏振探测器的性能越优秀。下面我们对影响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探测性能的各因素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本文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偏振片消光比消光比是衡量偏振片性能的重要参数,市售的大面积偏振片的消光比可以超过200甚至更多。对其他参数按经验进行赋值,从图3可以看到,对于给定设计参数的探测器,偏振片消光比超过20后,随着偏振片消光比的增加,探测器性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对于分焦平面探测器,为实现更高的消光比,不可避免地要牺牲探测器整体辐射通量。由于辐射通量降低而导致的信噪比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消光比增加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结果同样可以对科研人员研制偏振片提供启发,对需要追求高消光比的偏振片来说,增大透光轴方向的最大透射率要比降低最小透射率更有益于成像系统的性能。图3 偏振片消光比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探测器井容量红外探测器的井容量是指探测器像素在饱和之前能够累积的电荷数量的最大值。井容量是衡量红外探测器性能的一个关键参数,井容量通常以电子数(e-)表示。较大的井容量意味着探测器可以在饱和之前存储更多的电荷,从而能够在更大的亮度范围内准确检测信号。这对于在具有广泛亮度变化的场景中捕获清晰图像至关重要。从图4可以看出,增大探测器井的容量,同样能很好的提高成像系统的偏振探测能力。图4 探测器井容量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然而,井容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像素尺寸增大或探测器面积减小,这可能对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设计红外探测器时,需要权衡井容量、像素尺寸和其他性能参数,以实现最佳性能。目标偏振度虽然推导出的噪声等效偏振度公式包含目标偏振度这一参量,但目标的偏振度本身对探测器的噪声等效偏振度没有直接影响。NeDolp 是一个衡量探测器性能的参数,它主要受探测器内部噪声、电子学和其他系统组件的影响。然而,目标的偏振度会影响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从而影响信噪比(SNR)。从图5也可以看出,探测器的NeDolp受目标的偏振度影响不大。图5 目标偏振度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读取噪声与产生复合噪声比值读取噪声主要来自于探测器的读出电路、放大器和其他电子元件。它通常在整个光强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产生复合噪声是由光子的随机到达和电荷生成引起的,与光子数成正比。在低光强下,产生复合噪声通常较小;而在高光强下,它会逐渐变大。通过计算读取噪声和产生复合噪声的比值,可以确定系统的性能瓶颈。如果读取噪声远大于产生复合噪声,这意味着系统在低光强下受到读取噪声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优化读出电路和放大器等元件可能会带来性能提升。如果产生复合噪声远大于读取噪声,这意味着系统在高光强下受到产生复合噪声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信号处理和光子探测效率可能有助于改善性能。从图6可以看出,降低读取噪声与产生复合噪声比值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偏振探测能力。图6 δ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信号电子比例综合图4~6可以看出,提升β的数值可有效提高探测器的偏振探测能力,由β的定义可知,对于确定井容量的探测器,β的取值主要取决于探测器的各种噪声与积分时间,降低探测器的工作温度、优化探测器结构、减少表面和界面缺陷等途径都可以降低探测器的噪声,调节合适的积分时间也有助于探测系统的性能提升。实验验证根据噪声等效偏振度的定义,利用面源黑体与红外可控部分偏振透射式辐射源创建一组均匀极化场景。如下图7所示,黑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经过两块硅片,发生四次折射,产生了偏振效应,通过调节硅片的角度,即可产生不同线偏振度的红外辐射。以5°为间隔,将面源黑体平面与硅片间的夹角调为10°~40°共七组。每组将面源黑体设置为40℃和70℃两个温度,用国产自主研制的红外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器采取不少于128帧图像并取平均,然后将每组两个温度下相同角度获得的图像作差,以减少实验装置自发辐射和反射辐射对测量结果的干扰,差值图像就是透射部分的红外偏振辐射。对差值图像进行校正和去噪后,即可按公式计算出探测器对均匀极化场景产生的偏振度图像。计算出红外辐射的线偏振度,为减小测量误差,仅取图像中心区域的像元进行分析。该区域像元的标准差就是该成像系统的噪声等效偏振度(NeDoLP)。探测器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图7 实验示意图表1 偏振探测器参数利用本文建立的探测器仿真模型计算出硅片的线偏振度仿真值,公式19计算出硅片线偏振度的理论值,与实验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图8展示了三组数据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这可能与硅片调节角度误差、面源黑体稳定性、干涉效应、硅片摆放是否平行等因素有关,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实验验证了偏振探测系统的性能,也证明了本文建立仿真模型的可靠性。NeDoLP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图8 线偏振度理论值、测量值与本文模型仿真值曲线图表2 实验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到NeDoLP的测量值与仿真值的差值基本能控制在5%以内,实验结果再次印证了本文设计的模型的可靠性。实例计算应用建立的模型对高2.3m,宽2.7m,温度47℃,发射率为1的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进行预测,目标差分温度6℃;背景温度27℃;发射率1;目标偏振度30%,背景偏振度1%,使用3.2节中样机的探测器参数,最后,采用文献中介绍的“等效衰减系数-距离”关系的快速逼近法对红外探测系统最远作用距离R进行求解,得到表3的结果。表3 红外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根据红外探测系统最远探测距离,利用本文第二节提出的方法,得到不同探测概率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最远作用距离结果如表4所示。表4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所选例子为目标与背景偏振度差异大于其温差,所以在这种探测场景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探测能力要优于红外成像系统。探测器的参数不同,探测场景与目标的变化都会对模型的结果产生影响,但本文提供的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模型可为实际探测中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成像系统选择提供参考。结论针对不同的探测场景,红外成像系统与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最远探测距离方面哪个更有优势并没有定论,探测目标的大小,背景与目标的温差与偏振度差,大气透过率,具体探测器的参数等因素都会对成像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产生影响。经实验验证,本文所建立的非理想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响应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于估算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针对不同的探测场景,读者可通过实验确定探测器的具体性能参数,利用仿真软件或实验测量的方式获取探测目标的温度与偏振信息,明确探测环境的具体大气参数,利用模型对红外成像系统与偏振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进行预估,选择更具优势的成像系统。这项研究获得上海市现场物证重点实验室基金(No. 2017xcwzk08)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No. CX-267)的资助和支持。论文链接:http://journal.sitp.ac.cn/hwyhmb/hwyhmbcn/article/abstract/2023041
  • 红外光学围栏,识毒保卫安全丨谱育科技EXPEC 1950开放光程红外气体分析仪
    EXPEC 1950开放光程红外气体分析仪红外光学围栏全天候全自动检测发现异常可自动报警可监测TIC、VOC等560多种气体仪器简介EXPEC 1950开放光程红外气体分析仪,基于开放光路傅里叶红外光谱遥测技术,可对多种面源有毒有害气体,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式、智能持续监测,实时输出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仪器分发射端、接收端两部分。发射端发出扩束准直红外光束,经过被测区域后,被接收端探测器接收,根据气体红外指纹特征谱,通过专利深度神经网路算法处理,实现气体定性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有毒有害气体泄露、弥散等监测。仪器特征01 结构精巧对射式分体设计,无需反射镜阵列;背掀机体构架,维护简单方便;探测器多点限位,保证重复拆装后的测量精度。02 适应性强机体密闭防护,不受外气干扰,适应不同污染环境;提供多种检测器、望远镜等配件,适应不同监测需求;可单独使用,可分段式组网,形成光学围栏。03 检测智能化通过指纹光谱识别,可实现多种混合气体的同时报警;系统智能判断测量方案,自动背景校正。04 检测功能强系统内置多种环境监测模型和专家谱图库,可监测>560种常规气体、工业有毒有害物质(TIC)、有机挥发物(VOC)等;支持监测模型和谱图库在线升级。05 检测精度高采用斯特林深冷MCT探测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分析算法,实现ppb-百分级监测。软件系统♦ 专家库包含VOC、TIC等560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的光谱图库;包含多个应用场景分析模型,支持定制分析模型。♦ 智能监测系统智能判断测量方案,自动选择背景校正方式,通过多种专利算法,对比专家谱图库,自动得出气体组分和含量,生成谱图和报表。♦ 智能预警检测到气体浓度达到危险值时触发警报,进行光声预警并汇报控制中心;警报级别可多级自定义设置。♦ 数据存储监测数据实时显示于本地和控制中心,本地保存并上传服务器,可随时进行调取和分析。应用场景EXPEC 1950开放光程红外气体分析仪可为环保、石化、气象、交通、工业制造等提供有效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为生态环境安全保驾护航。厂区无组织排放实时预警性监测城市交通、高速公路周边环境空气监测厂区无组织排放实时预警性监测工业生产车间有毒有害气体预警性监测应用案例近日,安装在某化工园区厂界预警检测站的仪器,在有毒有害气体泄露排放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该园区的具体需要,仪器主要检测包括了氨气、氯化氢、硫化氢、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庚烷、氯乙烯、乙炔在内的污染气体,并可定制化选择和扩展检测物质种类。EXPEC 1950开放光程红外气体分析仪保障了园区内的全天候在线检测需求,可实现秒级响应速率,即时发现危险有毒有害气体泄露和排放,监测数据根据环境检测标准协议同步上传到园区数据管理信心化平台,实现实时监控、预警提示。
  • 北京飞翔赛思参加2020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定于2020年11月16日-18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是亚洲较大的分析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国际性博览会,是业内优秀企业全面展示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平台。展会同期举办的analytica China国际研讨会与研习班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其聚焦整个行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行业技术相互传递的理想平台。凭借着analytica的国际品牌影响力,analytica China吸引了来自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分析、诊断、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厂商。北京飞翔赛思测油仪E5馆. 5536等您!北京飞翔赛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参展商,展出了OL580型红外测油仪、OL680型红外测油仪、OLCQQ-03型射流萃取器、Flyscience1000型便携式红外测油仪、SIM系列超纯水器,吸引了众多专家和企业代表前来参观咨询。飞翔赛思销售部的销售代表和工程师为前来咨询的专家代表们详细讲解了飞翔赛思产品的优势,并耐心的解答每一个问题。展台前的人流络绎不绝,专家和代表们对飞翔赛思系列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飞翔赛思的工作人员也提出赞赏,并接受了伟业计量的专访。通过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这个优质平台,飞翔赛思展现出了自己的产品和仪器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准备,也为推动水环境检测仪器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飞翔赛思的理念:飞翔科技让测油更简单。
  • 2013年北京光谱年会及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红外光谱整体解析法培训班征稿通知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定于2014年1月7日在天文馆举办&ldquo 2013年北京光谱年会&rdquo 。拟就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技术动态、光谱分析仪器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光谱学与化学计量学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邀请光谱仪器新进展、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光谱整体解析法与化学计量学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并于第二天2014年1月8日在北科大厦,以&ldquo 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化学药和中药)红外光谱整体解析法培训班&rdquo 形式,以大量的实例介绍红外光谱整体解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手段和核心技术,进行交流研讨。  为了更好总结光谱新技术,欢迎光谱分析技术人员踊跃投稿。  一、征稿要求:  凡末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和末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关于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技术动态、光谱分析仪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文章,均可向本会投稿。会议征文请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论文的摘要用电子邮件发送到会议学术组(三日内收到学术组的回复邮件方为发送成功),并请注明联系人、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手机及E-mail地址。经会议学术委员会审查录用的会议征文,将收录到大会论文集中。部分稿件将推荐到核心期刊《分析仪器》发表。  论文格式:A4纸,版心15× 23 cm , 题目3号黑体 作者、单位、地址以及摘要内容5号宋体 图标、表格及参考文献用6号宋体。了解详情可登陆学会网站:www.lab.org.cn。  二、年会地点:北京天文馆(动物园斜对面)  三、时 间:2014年1月7日-8日  四、日程安排  1月7日08:30-16:30   报告会 天文馆 4D剧场  1月8日09:00-16:00   培训班 北科大厦  五、大会报告:见下一轮通知  注:大会的全部费用由光谱分会承担,因报告厅座位有限,请参会代表务必于2013年12月10日前回执确认。未经确认,会议不能保证您的入场,请谅解!  会 务 组: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 北科大厦 (100089)  电 话:010-68722460 传 真:010-68471169  联 系 人:王 晨 电子信箱:lhxh88@sina.com  咨询电话:章 燕:010-68454626 桂 三 刚:010-88417672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光谱学会  2013年10月28日  2013年北京光谱年会  电 话:010-68722460 68436472-821 电子信箱:lhxh88@sina.com 单位名称 E-mail:详细地址 邮 编 姓 名性别职 务部门名称电 话手 机 参加报告会 参加培训班 备 注1、有 无 论文: □有论文 □无论文2、论文上期刊: □上期刊 □不上期刊  注:请参会人员与2013年12月10日前,将参会回执反馈到会议秘书处,本表复印有效。参加报告会或参加培训班,请在表中划&ldquo &radic &rdquo 选择,可多选。
  • 天津港东红外光谱分析培训班通知
    天津港东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应用培训班通知承办单位:中仪标化(北京)技术咨询中心、仪器信息网 协办单位:天津港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红外光谱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普遍应用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为提高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技术水平,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举办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技术培训班,特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本培训注重理论、应用和实验结合的方式,给培训学员真正带来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一、 授课专家 饶国英 研究员 北京化工大学 孙素琴 教授 清华大学 许经纬 研究员 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 二、 培训内容 (一)理论部分 1、红外光谱分析基础知识; 2、红外光谱仪的结构、验收及主要技术指标及红外光谱仪器的选择评价; 3、红外光谱仪器附件的介绍及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 4、红外光谱仪仪器条件选择、操作维护 (二)应用部分 1、红外谱图解析; 2、红外光谱的制样技术(透光材料、固体、液体及水溶液、气体、高分子材料等样品制备技术); 3、红外光谱法在中药药物分析、食品、保健品中的应用 (1)红外光谱法与中药食品分析技术难点 (2)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 (3)“红外宏观指纹法”理论基础 (4)三级评价标准和三级鉴定判别准则 (5)中药和食品应用举例(正红花油\不同品种等级人参\燕窝真伪鉴定\奶粉品质分析\葡萄酒白酒品质分析 4、红外光谱在原材料、橡胶、高分子聚合物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 (1)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3)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三)实践部分 1、现场仪器分析实验操作,讨论答疑 2、红外光谱生产厂商参观 二、培训对象 各企事业单位负责化学分析及红外光谱谱仪器的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 三、培训时间、地点、收费 2009年5月18日—5月22日 天 津 培训费1600元(包括授课费、讲义、文具、证书费、实验操作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四、培训考核与发证 培训结束后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员证书(免收个人会员会费,工本费、邮寄费20元) 五、承办单位、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中仪标化(北京)技术咨询中心、仪器信息网 协办单位:天津港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六、报名事宜 1、报名者请尽早按要求填写《培训班报名回执》传真、E-mail或者网上报名。开班前一周,向您函发正式报到通知。 2、报到时间、地点及有关事宜将在正式报到通知中说明。 咨询电话:010-52573633/80705244/13051374126/13051374128 报名传真:010-52573244 报名邮件: byfz006@126.com 报名网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2009年3月20日 联系人:张永存13910164150
  • 南京麒麟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满足不锈钢检测需求
    南京麒麟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满足不锈钢检测需求2018年11月份,南京麒麟公司对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回访,该公司在今年年初从南京麒麟科学仪器集团引进一套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该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等产品,生产效益一直比较好,化验室仪器使用极其频繁,且原先购买的麒麟品牌普通碳硫分析仪,已经满足不了原材料检测要求,对碳硫含量的测试结果精准度要求更高,为提高产品品质,采用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来解决此问题,现场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南京麒麟现场培训并技术讲解指导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是麒麟自主研发一体化设计,使操作更简单,气路距离短,且分析时间短,增加了测试数据的稳定性。经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调试及培训指导操作实践,所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在数据精准的条件下,测试时间得到了翻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化验员专心学习过程 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已与麒麟公司合作多年,本单位是机械设备行业内优质企业,主要生产压力容器的设计、通用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船舶及辅机制造等。拥有高级技工十多名,现有健全完善的理化分析室。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除了检测不锈钢,还可检测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合金等原材料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测量范围:碳0.001~10.0000%、硫0.0005~0.5000%……南京麒麟科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2018年11月23日
  • 技术前景好 四类近红外线光谱用途分析
    p  尽管近红外线光谱仪(near-infrared spectrometer)的存在已有六十年之久,却鲜少有人知道它对于测量不同物质能量反射的重要性。德州仪器(TI)的AvatarNIR光谱仪,便能帮助各种产业找出物质的分子“指纹”— 范围包括农业、法医鉴识、制药、石油、医疗照护等。/pp  过去六十年来,近红外线光谱仪技术已有极大的进展。早期这类装置既笨重且只限于实验室使用,但现在的红外线光谱仪已能利用微处理器控制、精确的A/D采样及电脑化光谱计算技术,并透过统计分析,在不同地点快速的取得结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QQ截图2015120217393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46ad611c-cb8d-45aa-a4a6-bc3ff7e82b2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1 : 近红外线光谱仪技术应用范围广泛/pp  目前近红外线光谱仪可依使用场合区分为四大用途:/pp  strong—实验室—/strong/pp  仪器通常体积较大、精确度高且属于一般用途。用来处理光谱资料的电脑可能位于实验室内部,有些则是位在远端并透过乙太网路或USB连网。它们能处理大量的资料,几秒内就能和分散式参考标的进行比对。/pp  strong—野外—/strong/pp  可携式近红外线光谱仪的外型类似小型实验室仪器,可随意移动,通常只需交流电110伏特,或12伏特加上变流器即可供电。可携式近红外线光谱仪的尺寸通常只比便当盒大一点,可放置在货卡尾门上,适用于农田或矿场等产业型场景。/pp  strong—工厂—/strong/pp  这类专用设备可监测工厂环境,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在工厂的建置中,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包含多种的光谱仪,透过乙太网路或以无线连网连结主要的控制设施。/pp  strong—掌上型—/strong/pp  机动且使用便利的手持式光谱仪,是目前业内一大焦点。现有产品只要装上电池即可运转,尺寸与大型手摇钻相近。优点是携带方便,且内建电源供应装置可遥控使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QQ截图2015120217392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5374cfb0-6606-4bb9-bd08-d29cdd1dbc6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2 : 透过行动装置来检测食物比较便利/pp  相关领域持续出现进展,体积更小、成本效率高的装置也应运而生,未来这项技术终将进入消费性市场。试想智慧手机若能内建近红外线光谱仪,就可以评估食物是否完全成熟、侦测食物的过敏原、确认高价橄榄油的纯度、协助医疗侦测或检查汽车机油。在台湾等地的市场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抬头,越来越关心像是牛奶、食用油等食材是否带有不良化学添加物,因此搭载近红外线光谱仪技术的装置,将有机会发挥极大的用处。(作者Joe Siddal任职于德州仪器)/p
  • 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在京开课
    p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9月11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_self" title=""strong近红外光谱/strong/a分会举办的“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在北京总后青塔招待所开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4eb724ee-b361-40c6-98bd-5140f1df8223.jpg" title="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培训班课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777c8c19-1e63-44c6-8f7d-051a54378f65.jpg" title="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 闵顺耕 正在授课/pp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每年都会有大批研究生、研发技术人员和应用工程师加入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队伍中。近红外光谱分会应众多近红外光谱用户的要求,举办了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系统讲解近红外光谱技术总论、化学计量学常用算法、建模技巧及模型维护、化学计量学算法进展、近红外工业应用实施实例剖析、以及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等内容。/pp  “此次培训班报名非常踊跃,今天早上开课了还有学员来报名,现在已经达到了80多人。可以看到在教室的后边临时加了一排椅子,”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刘慧颖介绍到。/pp  2010年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举办,至今已京举办了四届。对于这四届培训班的变化,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介绍,由于近红外光谱是一项更加偏向实用的分析技术,所以本届培训班在讲授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完整基础知识、技术最新进展之外,还将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工业实际应用,为此特别邀请了严衍禄教授讲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几个新生长点、龚伟教授讲授国外工业实用近红外光谱技术。/pp  刘慧颖老师补充到,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学员人数60多人,其中大学生占了大多数。而此次本训班的学员人数不但增加到了80多人,而且其中用户的比例明显增加了,主要来自于农产品、饲料、烟草、茶叶领域的用户,以及质检机构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用户,还有来自近红外仪器公司的应用工程师。/pp  培训班课程安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dbe2b4d0-c44a-4fff-b7aa-d6a23ee0f106.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8cac511e-a57d-4e0e-82db-5e3905647a74.jpg"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