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发射测量

仪器信息网红外发射测量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发射测量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发射测量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发射测量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发射测量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发射测量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发射测量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发射测量相关的资讯

  • 新材料领域:高温红外高发射率节能涂料
    工业高温窑炉作为一种高耗能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我国现有高温窑炉每年的能源消耗约占总能耗的三成,占工业能耗的六成。同时我国工业高温窑炉的热能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工业高温窑炉的节能降耗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存在巨大的节能空间。本项目是针对工业窑炉节能的需求以及国内外在高温节能涂料方面的发展状况而研发的一种高性能节能涂料。该节能涂料在很宽的红外波段范围都具有高的发射率(~0.9)。在高温炉膛内壁(或炉管外壁)涂覆高发射率材料,可有效提高辐射换热量,改善炉内热辐射特性,提高热辐射效率,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排放的目的。同时,高发射率涂层是一种高致密性的无机陶瓷材料,具有抗腐蚀、耐火焰冲刷等特点,对炉壁和炉管起到保护作用,可以延长窑炉(锅炉)的使用寿命。   主要技术指标(或参数):   1、红外发射率:≥0.9;   2、耐火度:1100℃~1500℃;   3、节能效率:5%~15%;   4、能缩短炉膛升温时间、提高炉膛温度、降低排烟温度、延长炉体(炉管、加热元件等)使用寿命,起到明显的节能减排和降耗增效作用。   应用领域:   用于冶金、石化、火电、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的各种高温窑炉、锅炉的涂层材料。   市场前景:   可广泛用于冶金、石化、火电、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的各种高温窑炉、锅炉,涂层具有红外发射率高、节能效果好、抗老化、耐候性强等特点。使用该产品可缩短炉膛升温时间、提高炉膛温度、降低排烟温度、延长炉体(炉管、加热元件等)使用寿命,能起到明显的节能减排和降耗增效作用。   拟转化的方式(或合作模式):   可采用研究所与企业通过成果转让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推进该成果的产业化。
  • 风云三号成功发射,助力红外高光谱等3台光电产品开机
    2021年7月5日北京时间7时28分,风云三号E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上海技物所承担研制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光型)、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Ⅱ型、红外地平仪等3台(套)光电产品随星入轨,将按预定程序先后开机。  在充分继承D星技术的基础上,E星载荷进行了系统升级与性能优化: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光型)可实现7个数量级辐射动态范围和低照度下微光成像;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Ⅱ型在红外宽谱段连续高光谱探测、探测灵敏度和精度、观测覆盖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上述载荷有望填补晨昏轨道国际气象业务探测资料空白,并在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三号03批气象卫星的首发星,也是世界民用业务气象卫星家族中首颗工作在晨昏轨道的卫星,设计寿命8年,配置11台遥感载荷,主要用于获取数值预报应用需要的大气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保障气象领域核心业务,提升天气预测预报能力;监测全球冰雪覆盖、海面温度、自然灾害、生态与环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开展太阳、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电离层数据监测,满足空间天气预报和保障服务的需求。发射现场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Ⅱ型研制团队
  • 西安交大物理学院科研人员在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谱带载体指认方面取得新进展
    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Unidentified Infrared Emission, UIE)谱是一系列波长处于3-20微米的分立的红外谱带。自1970年代天文学家首次在年轻富碳星NGC 7027中观测到UIE谱带以来,研究人员在包括原行星状星云、行星状星云、反射星云、银河系弥散星际介质、超新星遗迹和星爆星系等多种天体环境中都观测到了UIE谱带。其辐射能量约占银河系红外辐射能量的20%,足见产生UIE谱带的载体物质在星际环境中广泛而大量存在。理解这些谱带的特征、确认其载体物质和演化对理解宇宙恒星形成历史、星际化学、星系演化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是天文学、天体物理和天体化学等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波长位于3.3、6.2、7.7、8.6和11.3微米的UIE谱带主要源于多环芳香烃分子单光子吸收引起的加热激发。根据红外辐射模型和天文观测的UIE谱带强度,研究人员估算得到星际空间中多环芳香烃分子中碳元素含量约占星际碳元素总量的10-15%。但是,在目前得到证认的大约300个星际分子中仅有数个氰基化的芳香烃分子隶属于多环芳香烃物种,而它们可否贡献于UIE谱带尚有诸多谜团。与此相反,加拿大天文学家Jan Cami教授等人于2010年首次将实验室测量的C60富勒烯的四条红外特征谱线与Spitzer空间望远镜观测的年轻的行星状星云TC1的红外发射谱进行比对,提出认富勒烯可以作其中四条天文观测谱带的载体。随后,瑞士物理化学家John Maier教授等人于2015年通过测量C60+的近红外谱,提出其可以作为天文观测谱世纪谜团之星际弥散谱带(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DIBs)的载体物质,该提议最终于2019年由哈勃空间望远镜证实,从而得到学界的公认,使得富勒烯成为宇宙空间中得到明确证认的最大的星际分子。目前,天文学家已在超过40种的天体环境中观察到了C60富勒烯的四条红外谱线。但是,热激发模型和荧光模型均无法合理解释不同环境中上述四条UIE谱线的强度差异;同时,天文观测的红外发射谱中仍有诸多强度较弱的谱线的起源未知。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Harold W. 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假设:星际空间中富勒烯与金属或其离子形成的复合物可否贡献于天文观测谱线?然而,气相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高分辨光谱的实验室测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过去四十年来该假设未有任何的进展。鉴于此,西安交通大学侯高垒教授联合荷兰自由电子光源FELIX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发的双激光溅射束流技术和惰性气体标记的红外光解离光谱技术(action spectroscopy),在实验上首次成功测量得到了多个气相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6-25微米范围的高质量红外光谱。研究人员通过将实验室测量的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红外谱与Spitzer空间望远镜的天文观测谱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发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红外谱与天文观测谱之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不但合理解释10余条目前尚未得到证认的天文观测谱带,而且可以对四条归属于富勒烯C60的谱线强度差异之谜团提供一定的解释。结合理论计算与天文学丰度模型模拟,研究人员估算了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星际空间的含量,提出富勒烯-金属复合物为一类非常有希望的星际未证认红外谱带的载体物质,并可作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范围的弥散星际谱带的潜在载体。同时,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星际空间的存在可以一定层面解释富勒烯在星际空间的高丰度及其形成机制,为研究星际富勒烯物质和宇宙碳化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首次在预印本网站arXiv(arXiv:2207.10311)公开后,迅速得到英国New Scientist等多家国际学术媒体的独立报道和超过30家媒体转载。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Pascale Ehrenfreund教授在报道中评价:This type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identifying the existence of these molecules in future…their spectral signature in the visible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would be more unique to metal complexes。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致力发展可以实现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期望实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多波段的光谱精密测量。研究人员期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未来能够提供更高灵敏度与更高信噪比的天文观测谱来帮助研究人员认识这些谱线的起源,从而帮助宇宙演化模型的完善与生命起源的揭示。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Buckyball-metal Complexes as Potential Carriers of Astronomical Unidentified Infrared Emission Band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3, 952: 13)。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侯高垒教授设计并领导了该研究,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物理学院和物质非平衡合成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的支持。西安交大“团簇谱学精密测量和结构调控”研究团队由侯高垒教授牵头组建。团队实验和理论并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利用自主研发的多维度调控的高灵敏度高分辨质谱-光谱联用实验技术与仪器,开展原子分子团簇结构、光谱学及其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目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能源催化转化、实验室天体物理与化学以及团簇基功能信息器件的设计与构建等开展。在JACS、Angewandte Chemie、Acc. Chem. Res.、PNAS、Nat. Commun.、Astrophys. J.和Phys. Rev. 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高端外专项目和陕西省科技科技创新团队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与国内外多个知名研究小组和大型光源装置如加拿大光源、荷兰自由电子激光光源FELIX等建立有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
  • 新型光谱发生器:可发射近红外波段任何期望波长的光
    光谱发生器L12194-00-70130可发射近红外波段的光,而且使用者可根据用途自行选择波长,其调节的最小单位间隔可为1nm。该产品内置高稳定性的光源和特有的光学系统,实现了小型化(144x236.5x513.5mm)、高稳定性、高输出功率和高效率。滨松新型光谱发生器L12194-00-70130L12194-00-70130作为一个新产品,与以往同为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发生器的产品相比,照射波长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拥有390~700nm,430 nm ~790nm,700nm~1300nm三种照射波段的选择。滨松将提供产品的样本软件,直接在PC上就可实现波长的控制。产品连接示例该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发光刺激、光谱设备性能以及材料光学性能的研究和评估,另外,亦可作为显微镜和内窥镜的光源使用。产品应用点击按钮,查看详细产品信息:欢迎关注滨松中国官方微信号
  • 小菲课堂 | 想要提高发射率?这里有个省钱的方法......
    各位菲粉们,还记得小菲给大家科普过发射率对红外检测的重要性吗?(回顾戳这里)今天,小菲就教大家如何用低成本提高目标的发射率~为了正确的使用热像仪,你需要知道不同的材料和环境如何影响热像仪的温度读数。发射率是指物体表面辐射出的能量与相同温度的黑体辐射能量的比率。(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辐射体,可辐射出所有的能量,其表面的发射率为 1.00)实际上,我们测量物体的发射率值通常低于1,对于这些目标,测量的温度将是物体的发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的综合结果。一个完美的黑体的发射率是1,也就是说目标的辐射是从目标表面发射出来的实际上,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完美的黑体测定发射率从测量辐射量出发,了解发射率值是进行真实温度评估的必要条件,但是,必须谨慎使用发射率表值。通常不清楚发射率值在哪个波段有效,而且发射率也会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此外,表面条件、纹理和形状对材料的发射率也有重要影响。有一种方法可以理解发射率不确定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假设目标发射率的不确定度为±0.05。对于0.95的发射率,看上去这表示大约5%的误差(0.05/0.95),而对于光亮的铜等材料,发射率为0.05。这些误差传播到温度计算中,增加了温度读数的误差(但实际测温结果是由红外电磁辐射通过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间接转换成温度读数获取得来的,温度和电磁辐射是一个四次方的非线性曲线Wrb=εσΤ4)。因此我们建议不要尝试对低于0.5的目标发射率进行温度测量。如果必须要测量,则可通过准确的补偿(ITC培训中有详细介绍),或者可用建议的高发射率材料覆盖目标,通过热传导作用,将被测物体表面温度传导到高发射率材料后间接测量获取。通过红外图像,你可能会认为树叶比杯子表面更冷,实际上,它们的温度完全相同,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异是由发射率的差异造成的改变发射率的低成本材料电工胶带大多数高质量的电工胶带的发射率为0.95,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波长热像仪(3 - 5μm),胶带是不透明的,有些乙烯基胶带很薄,有一定的红外透过率,因此不能用作高发射率的涂料。Scotch™ Brand的88黑色乙烯基电工胶带的发射率为0.96,在短波(3-5μm)和长波(8-12μm)区域的发射率均为0.96,建议使用。这个例子展示了两个带胶带的罐子:左边的那个装满了热水,右边的在室温下。对于热罐,胶带的温度为163°F(72.8°C),罐的温度为74.3°F(23.5°C)。后者的读数基本上是环境温度,因为罐子的发射率很低。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在低发射率目标上使用高发射率应用程序的必要性油漆和涂料大多数油漆的发射率约为0.9至0.95,金属基涂料具有低发射率,不推荐使用。油漆的平整度和涂层的厚度对红外发射率来说很重要。胶带适合小面积使用。油漆适用于较大面积,但这是一种涂料。对于需要去除的大面积涂层,或者胶带不合适的地方,悬浮在泥浆或喷雾形式的粉末可以很好地工作。染料渗透显影剂和Dr. Scholl s喷雾足粉就是两个例子,这些粉末的发射率在0.9至0.95范围内,前提是它们的应用厚度足够不透明。没有增加发射率涂料的印刷电路板 随着涂料的发射率增加,使用油漆的缺点是减少了精细的细节实例:控制PCB板的发射率值在故障查找过程中,测量组装好的印刷电路板(PCB)上元件的温度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技术,但由于不同元件的ε值不同,因此很难实现。通常,多氯联苯中含有各种金属和塑料部件,这些部件由不同的制造商制造,这些制造商对这些部件进行自己的表面处理。当用已知的、测试过的和有特征的涂层处理电路板时,通常可以简化问题。涂覆后,组件表面具有相同的ε值,并且可以通过热成像确定相对温度。要控制发射率值,可以用涂层处理PCB板各位菲粉们对于如何改善物体的发射率你们了解多少呢?想要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一定要来参加ITC红外培训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发射率的相关知识还有很多红外相关的秘密哦~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助力人脸识别技术硬件: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研究与开发
    “扫码时代”或成过去式,“刷脸时代”已悄然而至人脸识别科技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再到今天无处不在的扫码时代,一部智能手机既可以出行无忧。但您是否为忘带手机、手机没有网络、或者电量用完而感到焦急、困扰?别担心,“扫码时代”或将成为过去式,“刷脸时代”已悄然而至!从身份审核到线下支付,从乘坐地铁到取快递、领养老金,“刷脸”正在变得一路畅通。这一变革的核心就是人脸识别(脸部识别)技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电脑、银行柜员机、检票闸机、智能门锁、门禁、考勤、安检系统、远程认证、支付系统等已悄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脸识别--这种非接触式、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方法,是一种即体贴又便利的方法,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例如当冬天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或者您手里刚好拿着其他东西时,指纹识别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 人脸识别和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人脸识别技术,这一重大进展硬件上可以通过所谓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简称VCSELs)来实现。 VCSEL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与传统的边缘发射激光二极管不同,它的发射垂直于芯片表面,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封装成单个芯片上包含数百个发射器的发射阵列。用于智能手机的 VCSELs芯片通常发射的红外线,体积非常小,成本低廉,为脸部扫描提供了良好、安全的辐照性能。此外, VCSELs不仅可以用于人脸和手势识别,还可以用于通信、近距离传感器、增强现实显示、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等。 因此,表征VCSELs的发射光谱、功率、光束轮廓、噪声等是这些器件发展和改进的关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用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表征虽然辐照度传感器和快速光电二极管可以测量VCSELs激光器的功率和光束轮廓,但它们不能确定其发射光谱。 在这里,结合了步进扫描技术(StepScan)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其高灵敏度、宽光谱范围、杰出的时间和光谱分辨率,被证明是理想的VCSELs激光器表征方法。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Wolfgang Elsaesser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使用布鲁克高性能VERTEX80v真空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VCSELs激光器进行了详细的微秒尺度时间分辨偏振(斯托克斯偏振参数)分析,很好地支持了VCSELs基础开发的理论模型。VERTEX80v真空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FLIR T540——助力验证火箭发射的完整性
    我们都知道,火箭在发射之前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今天小菲就给大家说下南加州大学火箭推进实验室的Neil Tewksbury及其团队想把一枚火箭发射到太空所,通过使用FLIR T540对火箭部件反复试验过程进行记录,最终得到良好效果的案例!作为一场非官方国际大学太空竞赛的一部分,Tewksbury和他的团队不仅想成为一个成功发射火箭的团队,还想用完全由自己制造的部件组成的火箭达到海拔100公里(33万英尺)的高度。他们每年只能制造一到两枚火箭,所以在地面上测试组件对制造可行的火箭至关重要。火箭发动机测试面临的挑战作为申请从联邦航空局(FAA)获得发射窗口的一部分,Tewksbury需要验证他的太空发射火箭能否安全完成这次旅行,验证过程的一部分是在莫哈韦沙漠试验场进行的。Tewksbury需要测试火箭发动机外壳热保护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碳酚醛喷嘴的设计。“我们必须保护这个箱子,因为它是碳纤维,所以实际上它不能在高温下存活”,Tewksbury解释说。“这种静态火的新增加是喷嘴,我们用新材料、新工艺完全重新设计了喷嘴,”Tewksbury补充道。“我们想看看它的表现如何,因此在喷嘴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烧蚀技术,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散发热量,以保护我们的热敏外壳”。被称为“地面”和“旅行者”的Graveller II,是对地面火箭发动机的一次静态测试。在过去的静态试验中,Tewksbury依靠热电偶收集热管理数据。虽然热电偶可以提供特定的现场数据,但他需要一个解决方案,以便收集更全面的数据进行此测试。“我们真的想看看箱子上和喷嘴上是否有热点,但目前只能使用有限数量的热电偶,”Tewksbury说。火箭试验数据详细记录2018年2月17日,南加州大学火箭推进实验室成功测试了Graveler II,这是迄今为止成功发射的复合外壳业余火箭发动机。直径8英寸(约20.3厘米),长80.5英寸(约2米)的R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总脉冲推力为42,000磅/秒(约19吨/秒)。Graveler II在带有碳酚醛喷嘴的碳环氧机壳中发射,所有这些都是由南加州大学的学生设计和制造的。 在测试之前,Tewksbury联系了一位到访教室讨论红外技术的FLIR代表,问他是否可以借一台红外热像仪。最终,FLIR为测试提供一台T540专业手持式热像仪,Tewkesbury发现它非常直观且易于使用。他只需要在FLIR-ResearchIR软件上观看一段简短的教程视频,就可以开始测试了。Tewksbury想要使用热像仪的主要原因是,如果设计失败,则要进行故障调查,FLIR T540可以很好将试验过程的数据详细记录。但试验完全成功,因此无需进行失败调查。“火箭运转得很好,我还获得了一些有关热防护系统如何管理热量的有意义的数据。” 火箭发射后,Tewksbury继续收集冷却火箭上的热数据。“燃烧几分钟后,您就能看到颗粒之间的界限。我们的发动机实际上是五到六块推进剂相互叠放在一起,称为BATES颗粒,您实际上可以将颗粒之间的缝隙视为热点。因此可以知道,我们可以量化热量的传递方式。”FLIR T540助力团队获得发射窗口有了这些成果,Tewksbury和他的团队即将从FAA获得发射窗口,并有望到达内华达州黑石市上方的Karman线(海拔100公里)发射。他们将与南加州大学的航空电子团队合作,该团队负责飞行软件,传感器和降落伞的部署。“当然,我们将降落在Karman防线的后面,然后在降落伞下向后退。”FLIR T540专业红外热像仪FLIR T540采用人体工学设计,分辨率高,能快速排查热点、找出隐藏的故障并确认维修结果。这款161,472(464×348)像素的红外热像仪配备明亮的4英寸液晶显示屏和可180°旋转的镜头平台,因此您甚至能在难以触及的区域轻松舒适地诊断电气或机械问题。这款热像仪内置先进的测量工具(如单触式电平/跨度),采用激光辅助自动对焦技术,使您每次都能记录精确的温度测量值。
  • 小菲课堂|“吃透”发射率,热像仪测温才最准确
    上周我们分享了电影的精彩片段因为熟知物体发射率的差异强森透过热像仪鉴定出“假金蛋”想要回顾的小伙伴戳这里:可乐浇毁“金蛋”,强森的自信源于这里......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射率?它和热像仪是如何相辅相成的?,时长01:13身边物体的发射率发射率其实是一种比率发射率是指物体表面辐射出的能量与相同温度的黑体辐射能量的比率。(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辐射体,可辐射出所有的能量,其表面的发射率为 1.00)各种物质的发射率是由物体的本身材质、表面粗糙程度、表面几何形状、拍摄角度、观测波长以及被摄物体本身的温度所决定(其中物体本身材质是对物体发射率影响的一个因素),所以在相同的温度下,物质不同,向外辐射的能量也会不同。相同温度下,因发射率不同,而显示的表象温度有差异例如,高度抛光的金属表面,如铜或铝,其发射率通常低于0.10。粗糙或氧化的金属表面有更高的发射率(0.6或更大,取决于表面条件和氧化量)。大多数平面漆的发射率约为0.90,而人类皮肤和水约为0.98。影响发射率的因素:反射温度金属的发射率随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而增大,而非金属的发射率一般是随表面温度的变动却几乎没有变化,金属的发射率比非金属的小得多。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高抛光金属物体,具有低发射率,该表面将像一面镜子。而你的热像仪不会测量物体本身的温度,而是检测被测物体表面的出射辐射(物体的表象温度),出射辐射包括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环境在物体表面的,经过相同的反射角进入热像仪镜头的反射辐射。环境反射表面温度(也称为背景温度或T-反射)是指来自被测物体周围环境中其他物体的任何热辐射,这些物体从你测量的目标反射进入热像仪镜头。反射温度会影响热像仪测量的表象温度反射温度会影响热像仪测量的表象温度(除发射率是影响测温结果的重要补偿参数,环境反射表象温度对测温结果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附近的热源(如变压器,电动机或者反射阳光中的红外波段能量)从物体表面反射进入热像仪镜头,而被测物体本身温度可能很低,但根据热像仪显示的温度却可能高得多。金属灯的开关是比墙的其他部分更热,还是反射了一个温暖的热源?或者一个物体可能和一个相邻物体的温度相同,但看起来要冷得多。戒指的温度可能和人的皮肤一样,但看起来要冷得多对于发射率较高的物体,反射温度的影响较小。但对于低发射率的物体来说,反射温度是关键因素。随着发射率的降低,你所测量的热量更多的是来自周围物体的表面,而不是你正在检查的目标。如何测量物体的真实温度?如果要测量的对象具有高发射率,则可以在热像仪设置中调整发射率和反射温度。例如,如果你想测量一个人的体温,你可以将发射率设置为0.98(赶快联系我们报名来年你就是专业红外热像师or热像分析师啦~
  • 1000万!北京理工大学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测试系统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ZTXY-2023-H22766项目名称:北京理工大学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预算金额:75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7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名称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1套详见招标文件《第六章 采购需求》是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项目编号:ZTXY-2023-H22774项目名称:北京理工大学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测试系统2.预算金额:25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名称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是否接受进口产品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测试系统1套详见招标文件《第六章 采购需求》是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0个月内交货并安装完毕。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2月03日 至 2023年12月08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2:00至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1层1103室(或邮件方式)方式:现场报名或邮件方式。邮件方式:在本项目招标文件发售截止时间前,将支付标书款凭证发至邮箱baoming_ztxy100@163.com。邮件主题“【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XX公司”。邮件内容“【项目信息(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投标人信息(公司全称、统一信用代码),联系人信息(姓名、手机号、电子邮箱)】”以标书款到账时间为准,逾期汇款报名无效(未及时发送报名信息导致的后果,投标人自行承担)。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北京理工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联系方式:林老师,010-68917981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天信远国际招投标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1层1103室            联系方式:王文姣、王师安、于海龙、成志凯、张静、鲁智慧,010-51908151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王文姣、王师安、于海龙、成志凯、张静、鲁智慧电 话:  010-51908151
  • 发射波长950-2100 nm!南开大学庞代文教授团队近红外量子点新突破 | 前沿用户报道
    成果简介2021年8月,南开大学庞代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J. Am. Chem. Soc上发表论文:Breaking through the Size Control Dilemma of Silver Chalcogenide Quantum Dots via Trialkylphosphine-Induced Ripening: Leading to Ag₂Te Emitting from 950 to 2100 nm,提出配体诱导量子点熟化生长策略,实现银硫族(Ag₂Te)量子点发射波长从950nm到2100nm连续可调。背景介绍银硫族量子点(Ag₂X X=S, Se, Te)是一类窄带隙半导体纳米晶体,由于其具有近红外荧光发射、高稳定性以及低生物毒性等优异性质,作为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成像的荧光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良好应用。理论上,银硫族量子点中的Ag2Se以及Ag2Te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能够覆盖整个近红外波段。然而,目前其发射波长可调窗口很窄,无法在宽范围内连续调节。量子点的发射波长(带隙)可通过控制量子点的尺寸来调节,但对于银硫族量子点,其难点在于:1)带隙太窄,发射波长对尺寸变化特别敏感;2)对其成核与生长机理认识不足。量子点尺寸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成核与生长阶段单体的供给。小尺寸量子点合成时,需要控制单体用于成核,且抑制纳米晶的进一步生长。反之亦反。庞代文教授团队发现,三烷基膦能够诱导小尺寸银硫族量子点溶解。基于此发现,可通过改变三烷基膦用量、种类、合成温度等精确调控银硫族量子点的溶解行为,进而调控单体为成核或生长所用,精准实现不同尺寸(发光波长)银硫族量子点合成。图文导读本实验以Ag₂Te为样品,通过在1.6–5.9nm间(幅度(Δr)仅4.3nm)精确调节Ag₂Te量子点的粒径,实现了其发射波长从950nm至2100nm的连续可调(跨度(Δλ)为1150nm)。图1 三烷基膦诱导量子点熟化实现Ag₂Te发射波长从950nm到2100nm连续可调。 图2 量子点表面致密的配体层有效地钝化了表面原子,非辐射跃迁减少,发光效率得到了提升。本工作中,Ag₂Te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峰可调范围宽(950-2100 nm),为获得真实、完整的稳态荧光光谱需要使用不同的近红外检测器,以在检测器的最佳响应区间进行测试。对于瞬态荧光光谱,由于近红外样品的量子产率相对可见光样品较低,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试,对激光器的功率有较高的要求。本工作中使用980 nm的脉冲光源(DD-980L, HORIBA)激发样品,荧光寿命曲线用软件(DAS6, HORIBA)拟合,可以快速实现近红外量子点瞬态荧光的测试。仪器推荐Fluorolog-QM,采用模块化设计,针对如AIE、钙钛矿、近红外一区二区荧光探针、稀土纳米发光材料、量子点、光功能材料等热点应用实现个性化配置。激发波长低至180nm起,发射波长可覆盖185~5500nm。全波长范围准确聚焦,无色差,高灵敏度35000:1,高分辨率0.1nm。全套的寿命测试技术(TCSPC、MCS、SSTD和延迟技术),保证了全光谱稳瞬态、延迟光谱测试功能。Fluorolog-QM 模块化稳瞬态荧光光谱仪扫码咨询产品总结展望尽管有着十余年的发展历史,银硫族量子点一直面临着发射波长难以在宽范围内调控的难题。相比于原有的工作,这个工作在合成方法以及涉及的化学试剂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而是从细节出发,发现了之前一直被忽略的现象,并基于这一发现突破了存在多年的调控难题。庞代文教授简介:博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FRSC)、南开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纳标委纳米光电显示技术标准化工作组组长等。主要从事生物医学量子点研究。联系作者:335388123@qq.com文献信息英文原文标题Breaking through the Size Control Dilemma of Silver Chalcogenide Quantum Dots via Trialkylphosphine-Induced Ripening: Leading to Ag2Te Emitting from 950 to 2100nm发表期刊J.Am. Chem. Soc文章署名作者:Zhen-Ya Liu, An-An Liu, Haohao Fu, Qing-Yuan Cheng, Ming-Yu Zhang, Man-Man Pan, Li-Ping Liu, Meng-Yao Luo, Bo Tang, Wei Zhao, Juan Kong, Xueguang Shao, and Dai-Wen Pang扫码查看文献
  • 日本将发射能精确测量深空X射线的太空天文台
    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XRISM)将于8月28日在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由H-IIA火箭发射升空。该任务旨在观察来自深空的X射线,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识别它们的波长。这将使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从星系团如何形成到黑洞如何产生高能粒子喷流的天体物理现象。  XRISM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联合任务,欧洲空间局(ESA)也将有进一步的贡献,预计将运行3年左右。  据悉,该火箭还将发射智能探月着陆器SLIM,其目的是展示在月球表面精确选择着陆点的能力。如果成功,这将是JAXA首次登陆月球。  XRISM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X射线量热计,这是NASA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项技术,可以通过百万分之一度的温度变化探测电磁辐射。单个X射线光子的能量与其波长有关,了解这一点将使天文学家能够区分化学元素的特征,帮助天体物理学家重建宇宙的历史。  XRISM的量热计还能够获取天体的光谱,包括星系间气体和黑洞吸积盘。而现有的X射线天文台只能采集点状光源的光谱,比如单个恒星。对于运动中的X射线源,光谱会因多普勒效应而发生偏移,例如,这可以揭示一个星系团是否由两个较小的星系团合并而成。星系间的物质也经常被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物质喷流搅动。绘制这些漩涡的地图可以帮助天体物理学家了解喷流的神秘起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星系演化的。  XRISM将是日本第四次尝试在太空中部署X射线量热计。  2016年2月,JAXA发射了ASTRO-H卫星,后来更名为“瞳”。仅仅5周后,当仪器仍在进行校准和测试时,一个软件错误导致航天器失去控制并解体。  XRISM科学团队成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Irina Zhuravleva参与了“瞳”的研究。她说,2016年发表的研究结果“非常非常惊人”,而真实数据要比理论预测更详细。  “我们的模型缺少一些线条,观测结果表明我们对简单原子跃迁的理解是多么地不完整。这也激发了我们在实验室环境中研究等离子体的新兴趣。”Zhuravleva说,“我们终于有望开启X射线天文学的一个全新时代。”
  • HORIBA前沿用户动态|“小分子”也能做“大事情”:氟硼荧光染料首次实现从绿光到近红外光的多重荧光发射
    本文获“X-MOLNews”授权转载有机发光染料在新一代照明显示、生物成像、疾病诊疗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结构单一、便宜易得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实现从紫外光到近红外光全光谱的发光调控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终目标之一。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岭教授和刘志鹏副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大学沈珍教授合作,利用一种经典的氟硼荧光染料实现了从绿光到近红外光的多重荧光发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多重发射峰不仅可以被不同波长的激光激发产生,而且多重发射峰之间还存在“多米诺”式的能量转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这种氟硼荧光染料分子在聚集状态能够产生多种具有不同能量的聚集体(如二聚体、三聚体等),这些聚集体的产生可能是染料能够实现多重荧光发射的主要原因。 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发光理论的认知,改变了人们对于“小分子”只能发出蓝光或绿光,只有结构复杂的“大分子”才能发出红光或者近红外光的看法,填补了国际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更新了人们对氟硼荧光染料的认知。该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发光材料的新的发光机制的探索,促进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制及其在绿色照明、柔性显示、生物成像和医学诊疗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相关研究工作以《Domino-like multi-emissions across red and near infrared from solid-state 2-/2,6-aryl substituted BODIPY dy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18-05040-8。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田丹和硕士研究生齐芬(现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为本论文的共同作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达英文原文)。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结合旗下具有近 200 年发展历史的 Jobin Yvon 光学光谱技术,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今天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
  • 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远红外光的无创血糖测量技术
    p   日本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院Yuji Matsuura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利用远红外光测量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无害的,也是非侵入式的。 /p p   糖尿病病人传统上需要使用一种常规的检测仪器测量从指尖中采取的血液,从而监控他们每天的血糖水平。这种让人不适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有时可能是巨大压力和担忧产生的源头。 /p p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他的研究人员已提出和开发出利用近红外光测量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非侵入式方法。这种方法工作的前体条件为一些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被血液中的葡萄糖选择性地吸收。 /p p   然而,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准确地和稳定地测量已被证实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近红外光不仅被葡萄糖较弱地吸收,而且也被水、蛋白和血红蛋白较弱地吸收。 /p p   相比之下,波长在40微米左右的远红外光能够被葡萄糖强劲地吸收,这就使得在理论上可以对病人进行更加准确地和灵敏地测量。然而,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是,远红外光只能穿透到皮肤表面下几微米,这就使得检测血糖比较困难。因此,Matsuura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将一块小的棱镜附着到柔韧的空芯光纤末端上来发射远红外光。利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照射内唇的口腔黏膜。不同于皮肤,内唇没有厚厚的表皮角质层。 /p p   实验结果证实这种新技术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和准确地测量血糖水平,误差范围在20%以下。Matsuura教授认为这足以适合临床使用。 /p p   糖尿病是一种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的严重健康问题。通过将这种方法与最近刚被开发出的远红外激光器联合使用,Matsuura教授期待更为紧凑的低成本血糖测量系统将很快地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p
  • PSC发布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新品
    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 — —mIRage O-PTIR系统 产品简介:美国PSC (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 前身Anasys公司)最新发布的一款应用广泛的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基于独家专利的光热诱导共振(PTIR)技术,mIRage产品突破了传统红外的光学衍射极限,其空间分辨率高达500 nm,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全面地了解亚微米尺度下样品表面微小区域的化学信息。 mIRageTM O-PTIR 光谱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光谱是一种快速简单的非接触式光学技术,克服了传统IR衍射的极限。与传统FTIR不同,不依赖于残留的IR 辐射分析,而通过检测由于本征红外吸收引发的样品表面快速的光热膨胀或收缩,来反映微小样品区域的化学信息。 mIRage工作原理:• 可调的脉冲式中红外激光汇聚于样品表面,并同时发射与红外激光共线性的532 nm的可见探测激光;• 当IR吸收引发样品材料表面的光热效应,并被可见的探测激光所检测到;• 反射后的可见探测激光返回探测器,IR信号被提取出来;• 通过额外地检测样品表面返回的拉曼信号,可以实现同时的拉曼测量。 O-PTIR克服了传统红外光谱的诸多不足:• 空间分辨率受限于红外光光波长,只有10-20 μm• 透射模式需要复杂的样品准备过程,且只限于薄片样品• 无传统ATR模式下的散射像差和接触污染 O-PTIR的优势之处在于: • 亚微米空间分辨的IR光谱和成像(~500 nm),且不依赖于IR波长• 与透射模式相媲美的反射模式下的图谱效果• 非接触测量模式——使用简单快捷,无交叉污染风险• 很少或无需样品制备过程 (无需薄片), 可测试厚样品• 可透射模式下观察液体样品• 可以与拉曼联用,实现同时同地相同分辨率的IR和Raman测试,无荧光风险mIRage 技术参数 波谱范围模式探针激光样品台最小步长样品台X-Y移动范围IR (1850-800 cm-1)反射 532 nm 100 nm 110*75 mmIR (3600-2700 cm-1)透射Raman (3900-200 cm-1)反射 重要应用实例分析: 1、多层薄膜 高光谱成像: 1 sec/spectra. 1 scan/spectra样品区域尺寸:20 μm x 85 μm size. 1 μm spacing.图谱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不同区域上的羰基,氨基以及CH2 拉伸振动的分布。 2、高分子膜缺陷左:尺寸为240 μm的两层薄层上缺陷的光学图像;右:在无缺陷处(红色)和缺陷处(蓝色)的样品的IR谱图,998 cm-1处为of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的特征红外吸收峰。 3、生命科学 左:70*70 μm范围的血红细胞的光学照片;中:红色条框区域在1583cm-1处的Raman照片;右:红血细胞选择区域的同步的IR和Raman图谱 上左:水中上皮细胞的光学照片;上右:目标分子能够在红外光谱上很容易的区分和空间分离,可以明显看到0.5-1.0 μm的脂肪包体;下:原理示意图:红外光谱测量使用透射模式,步长为0.5 μm。 4、医药领域 左:PLGA高分子和Dexamethasone药物分子的混合物表面的光学照片中:在1760 cm-1 出的高光谱图像,显示了 PLGA在混合物中的分布,图像尺寸40 μm * 40 μm右:在1666 cm-1 出的高光谱图像,显示了 Dexamethasone在混合物中的分布,图像尺寸40 μm *40 μm 5、法医鉴定 左:800 nm纤维的光学照片右:纳米纤维不同区域的O-PTIR图谱 6、其他领域• 故障分析和缺陷• 微电子污染• 食品加工• 地质学• 考古和文物鉴定 部分用户及发表文章 [1] Ji-Xin Cheng et al., Sci. Adv.2016, 2, e1600521.[2] Ji-Xin Cheng et al., Anal. Chem. 2017, 89, 4863-4867.[3] Label-Free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Springer, Biological and Medical Physics, Biomedical Engineering.创新点: mIRage 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是基于独家专利的光热诱导共振(PTIR)技术,m其突破了传统红外的光学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高达500 nm,可有效助力科研人员更全面地了解亚微米尺度下样品表面微小区域的化学信息。 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
  • 应用分享|近红外二区发射Au纳米团簇的磷酸化用于靶向骨成像和改进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近日,The Lancet Rheumatology发表一项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情况,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骨关节炎患者增加到5.95亿,约占全球人口的7.6%,增幅高达132%。由此可见,开发针对骨相关疾病的精准无创诊疗技术迫在眉睫,因为它不仅可以连续监测骨代谢、生长、转移、给药和指导手术,而且可以实现骨疾病的高效治疗。然而,设计精准无创的骨疾病诊疗探针是极具挑战的工作。应 用 报 道今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袁勋教授团队在《Aggregate WILEY》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金团簇基骨靶向诊疗探针[1],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的体内骨靶向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成像和增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图1. Au44MBA26-P团簇的体内特异性骨靶向和高分辨率成像该探针的设计关键在于将原子级精确的NIR-II发射Au44团簇的表面进行磷酸化。一方面,Au44团簇的表面磷酸化大大增强了探针的骨靶向能力,使骨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对磷酸化前后的Au44团簇探针的理论max吸附量提高了1.36倍,使该团簇探针实现了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体内骨靶向NIR-II荧光成像(信噪比提升1.4倍,见图1)。图2. Au44MBA26-P团簇对胶原免疫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该团簇探针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具有直接的生物效应,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的产生。在II型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该团簇探针表现出优异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将破坏的软骨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比临床治疗药物甲氨蝶呤效果更为显著(图2),且具有良好的肾脏清除率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金属纳米团簇基诊疗探针的设计范例,为高分辨率骨靶向荧光成像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图3.睿光NirVivo-Pro 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助力科研研究[1]: Phosphorylation of NIR-II emitting Au nanoclusters for targeted bone imaging and improved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rapy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42961223001382产 品 推 荐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NirVivo-Pro 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是北京睿光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近红外二区的光学成像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高质量荧光图像的采集及图像处理,实时地观察基因在活体动物体内的表达、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及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同一个动物进行时间、环境、发展和治疗影响跟踪,可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应用领域。产品特点
  • 我国成功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
    12月9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1A卫星)。该星是高分专项天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光谱卫星遥感数据的自给率。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运行于高度705公里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采用 SAST1000 平台,主要配备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宽幅热红外成像仪等有效载荷,可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大气成分探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3次发射。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高分专项工程空间段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 低能强流发射度仪的研制
    成果名称 低能强流发射度仪的研制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radic 合作开发 □其他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束流发射度是反映束流品质的重要物理参数,是加速器和束流输运线设计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束流匹配传输和束流传输效率的基础。近年来,强流加速器已成为国际上加速器技术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强流加速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尽量减小束流损失。为此,对强流离子束或电子束进行准确的发射度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均在进行强流束发射度仪的研制。其中,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正在开展强流离子、电子加速技术及应用研究,为获得高品质的束流并实现对束流的有效调控,需要能够测量强流发射度、使用方便且精度较高的束流发射度仪。而现有发射度仪不能很好满足测量强流束发射度的需要,因此需要研制强流束发射度仪。 2009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陆元荣教授申请的&ldquo 低能强流发射度仪研制&rdquo 项目获得了第一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该项目研制的低能强流发射度仪用于测量强流RFQ加速器中强流离子束(脉冲束或直流束)的发射度和发射相图,能够全面反映离子束从离子源引出到低能束流输运段、RFQ加速器入口处等各阶段的发射相图的变化,对北大强流RFQ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和建立基于RFQ加速器的中子照相研究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在基金的资助下,课题组完成的工作包括:(1)根据测量要求进行仪器的物理设计;(2)研发测量同一束流截面、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发射度机械装置;(3)开发与系统功能相适应的自动控制电路;(4)研究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抑制电路和信号处理的算法;(5)编制用于控制、数据采集、结果显示的可视化图形软件。 应用前景: 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其研制的包含全套软、硬件装置的强流束流发射度仪正在强流离子束应用领域(如强流离子注入、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等)进行推广,将为该领域其它单位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 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搭载“利器”帮助监测雾霾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  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龚建村介绍,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已经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依然呈上升趋势,地表温度也在逐年升高。温室效应正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精确监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已成为有效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的迫切需求。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 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立项实施。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  负责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1颗高分辨率微纳卫星和2颗高光谱微纳卫星,有效载荷由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3次飞行。  “千里眼”如何“看”二氧化碳?——详解我国首颗碳卫星  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太空中怎么能“看”到二氧化碳?“看”到了二氧化碳又有什么用?这颗卫星还带了哪些“高精尖”科技?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揭开碳卫星的神秘面纱。  “千里眼”看颜色识气体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要安上特制的“千里眼”。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项目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  长春光机所助理研究员蔺超说,长春光机所为此制造了大面积衍射光栅,相当于在头发丝的宽度上划出200余条形状和直线度要求很高的刻线,“这样的精密元件,如同细密梳子,才能过滤出更为精细的色彩”。  地面观测点也能搜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据,为什么还要发射卫星?碳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说,全球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总共仅有数百个,难以满足监测需求,只有用卫星俯瞰,才能绘制二氧化碳分布的全景图。  “碳排放”要有中国数据  掌握全球的二氧化碳分布状况有什么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说,在碳排放数据上知己知彼,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面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必然选择。碳排放的量化监测是各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所有的碳排放量监测手段中,目前只有星载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技术既能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进行高精度探测,又能获取全球各区域的气体浓度分布数据。  正因如此,各发达国家纷纷研发专用卫星。由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一颗由日本2009年发射,一颗由美国2014年发射。  李加洪介绍,我国发射的碳卫星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持家先要有账本,这个‘账本’就是我们自己监测到的碳排放量。” 李加洪说。  “高精尖”未来有望测雾霾  碳卫星上除了搭载二氧化碳探测仪,还有另一件“利器”——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虽然不是“主角”,但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忠东说,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能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研究人员表示,具体如何监测雾霾,要等碳卫星传送回第一份数据后再做分析判断。  此外,碳卫星实现全球观测,是卫星平台频繁调整姿态、“翩翩起舞”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科研人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技术跨越发展。
  • 北京瑞利原子荧光、专用发射光谱仪新产品通过鉴定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8月31日,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委托,由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组织的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新产品鉴定会在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举行。 鉴定会现场   邓勃教授担任此次鉴定委员会主任,参加鉴定的委员有清华大学辛仁轩教授、中国首钢集团郑国经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计子华研究员、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钱伯仁教授、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符斌研究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冯先进研究员。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创新部王安居部长主持鉴定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科技标准处张刚处长出席本次鉴定会。 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创新部王安居部长主持鉴定会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孙兰海总经理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企业概况。在致辞中,孙兰海总经理首先对与会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而后对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进行了介绍,“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光谱仪器,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发射光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样品前处理设备,产品型号数量已达38种,如果今天能够顺利验收,将达到40种。”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孙兰海总经理   张刚处长在鉴定会上传达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科技标准处对本次鉴定会的意见和建议,张刚处长表示,“第一,希望鉴定委员会各位专家能够对此次鉴定的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和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新产品能够提供客观、科学、公正的鉴定意见 第二,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借此机会就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建议 第三,通过鉴定的产品,希望企业能够尽快完成相关的后续产品上市手续,包括与税务部门的沟通等 第四,通过鉴定的产品,希望企业能够申请北京市级或者国家级相关仪器研发奖项,以争取支持仪器研发的资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仪器研发项目做好基础工作。”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科技标准处 张刚处长   一、新一代高精度顺序注射原子荧光光谱仪AF-2200通过鉴定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发部梁敬副部长宣读了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冯先进研究员宣读了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现场测试报告。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发部梁敬副部长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冯先进研究员   梁敬副部长在报告中指出,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了最先进的顺序注射进样技术,可实现高精度微量进样 注射泵阀体由传统的三阀双泵二维流路改为三维空间流路,即高度集成化的双泵双阀顺序注射流路系统,阀芯采用陶瓷和PEEK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抗化学腐蚀性能,阀切换寿命不小于1000万次 注射器的柱塞选择UHMWPE,端帽采用PEEK材料,高鹏玻璃作为针筒,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长的使用寿命,存样环也在业内首次采用了热固化成型工艺技术,能够获得极小的扩散系数,该项技术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通过特殊的增敏试剂,将传统原子荧光的测量范围在As、Sb、Bi、Se、Te、Pb、Sn、Hg、Cd、Ge、Zn十一种元素基础上增加了Au、Ag、Cu、Co、Ni五种元素,测量范围达到16种元素。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已经申报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有5项。应用范围方面,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主要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地质普查、农业环境、临床医学、科研等领域的重金属总量分析。 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   鉴定会委员详细审议了北京瑞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财务报告、产品检测报告、产品技术标准说明、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标准化审查报告、资料审查报告、现场测试报告 经过质询和现场考察仪器新品,最终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   1、该产品的鉴定文件齐全,符合鉴定要求。   2、该产品创新性采用了高度集成的高精度双泵双阀顺序注射进样系统,具有智能化漏液监测、高精度数字化气路系统压力监测和原子化室避光监测功能,形成了全新的蒸汽发生原子荧光仪器。   3、开发了一种全新分析方法的专用增敏剂,可测定元素扩大到16个(Cu、Ag、Au、Co、Ni等元素)之多。采用了压力平衡式四通混合模块,极大地稳定了流体的传输,保证了信号峰形的平滑度和重现度。首创了高韧性进样针,解决了石英采样针易碎和挂液的问题。   4、开发了自动进样器配合使用的全自动液体工作站软件,实现样品及标准溶液的自动稀释、自动定容等繁琐的溶液处理操作。   5、该产品结构简单可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6、该产品的技术文件资料齐全,符合国家规范,可以指导生产。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新产品鉴定。 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产品考察 AF-2200原子荧光光谱仪生产车间   二、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通过鉴定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发部王彦东副部长宣读了工作总结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计子华研究员宣读了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现场测试报告。AES-7000系列包含AES-7100/ AES-7200两款产品,专用于高纯金属和地质样品的测定。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发部王彦东副部长 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计子华研究员   据王彦东副部长在报告中介绍,AES-7100/ AES-7200直/交流电弧专用发射光谱仪在国内首次将交流或直流电弧激发光源与凹面光栅分光系统及光电倍增管接收系统相结合,构成全新的组合模式,具有全新的光路、结构及外形 AES-7100/ AES-7200两种专用仪器分别做了方法开发:AES-7100直流电弧专用发射光谱仪针对高纯金属氧化钼和氧化钨中的18-19中杂质元素开发了专用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氧化钼和氧化钨光谱缓冲剂配比,而AES-7200交流电弧专用发射光谱仪针对地球化学样品中Ag、Sn、B三种比较难测定的元素开发了专门的测定方法,并可测定Mo、Pb、Au、Ni、Co等十几种元素 相对于一米光栅光谱仪采用的传统的相板记录方式,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以光电直读代之,改变了我国30多年来电弧激发光谱分析现状,使电弧激发这项“古典”而又“经典”的分析技术焕发了青春。据介绍,自主知识产权方面,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已申请八项专利技术。 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汇报了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相关技术总结报告、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报告、产品检测报告、产品技术标准说明、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标准化审查报告、资料审查报告、现场测试报告,经过鉴定会委员的详细审议、质询和现场考察,最终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产品(技术)名称: AES-7100型高纯金属专用发射光谱仪   1、该产品的鉴定文件齐全,符合鉴定要求。   2、该产品首次采用了直流电弧激发光源与凹面光栅分光系统和光电倍增管检测系统的全新组合,可直接对粉末状样品进行灵敏、快速的测定,属国内首创。   3、该产品采用了自动控温水冷式电极夹,增强了产品的稳定性 采用汞灯描迹装置,能够方便的进行谱线定位 设有电极成像显示屏,可直接观察到电极成像投影,便于操作。   4、该产品针对相关领域的要求设计了专用应用软件,可根据蒸发曲线分别为每条谱线设定曝光时间参数、强弱线可同步衔接测量,具有内标、背景及分析数据校正处理等功能,提高了直流电弧光量计分析信背比。   5、该产品能对有色、冶金领域高纯金属及氧化物样品中的多种微量元素进行同时测定,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6、该产品的技术文件资料齐全,符合国家规范,可以指导生产。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AES-7100型高纯金属专用发射光谱仪”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新产品鉴定。   (2)产品(技术)名称: AES-7200型地质样品专用发射光谱仪   1、该产品首次采用了交流电弧激发光源与凹面光栅分光系统和光电倍增管检测系统的全新组合,研制成功的交流电弧直读光谱仪在国内尚属首创。该产品可直接对粉末状样品进行灵敏、快速的测定。   2、该产品整机设计合理、结构新颖,具有使用寿命较长的“自动控温水冷式电极夹” 在外光路全封闭防护装置上,可直接观察到电极成像投影,便于操作 采用汞灯描迹装置,能快速进行谱线定位。   3、该产品针对相关领域的要求设计了专门应用软件,具有以下特殊功能:可根据蒸发曲线分别为每条谱线设定曝光时间参数、强弱线可同步衔接测量、有出色的内标、背景及分析数据校正处理等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供历史数据处理查询。   4、该产品是—种性价比较高的电弧直读光谱仪,填补了我国在该类仪器的空白,能对地质领域样品中的多种微量元素进行同时测定。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5、该产品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整,符合国家规范,具备批量生产条件。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AES-7200型地质样品专用发射光谱仪”,其仪器性能及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新产品鉴定。 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产品考察 AES-7000系列专用发射光谱仪生产车间   出席本次新产品鉴定会的人员还有: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公司李源总经理、武慧忠总工程师、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曾伟总工程师、原总工/技术顾问章诒学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王百华女士、技术顾问:原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的张文华和张锦茂高级工程师、项目主管吴冬梅高级工程师。
  • 强发射线星系光谱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的合并。这一成果有望揭示绿豌豆星系这一类特殊星系中的大质量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联合演化特征。7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绿豌豆星系,因呈现为绿色、致密的光学形态而得名,具有极强的发射线,特别是电离氧[OIII]发射线。绿豌豆星系通常是质量较小、贫金属丰度、恒星形成活动活跃的低红移星系,被认为是早期星系在近邻宇宙中的对应体。部分绿豌豆星系中显示出活动星系核的活动迹象,体现了核区超大质量黑洞活动的特征。因此,系统地搜寻研究绿豌豆星系,能够帮助天文学家更深入地探讨早期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同时,研究绿豌豆星系的AGN样本为开展早期超大质量黑洞与寄主星系的联合演化的研究带来启示。联合研究团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河外巡天项目的绿豌豆星系样本,对LAMOST光谱发射线轮廓进行了分析(如图)。LAMOST河外巡天项目的绿豌豆星系样本是目前最大的豌豆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囊括近1550例豌豆星系光谱,比此前的斯隆数字巡天(SDSS)光谱证认的豌豆星系样本数目提升了一倍以上。研究发现,在近1550例豌豆星系光谱中,仅有5例具有明显双峰窄线的绿豌豆星系,根据X射线、中红外、射电等多波段测光和光谱数据,利用能谱拟合和光学谱线诊断的方法高度可信地认证了该样本中的AGN活动。结合发射线轮廓以及光学形态,研究表明,这些星系的双峰轮廓的物理来源更可能是双AGN合并而不是外流或气体盘。上海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林如秋表示,这五例绿豌豆星系的双峰发射线的成分非常窄,形态致密无法分辨盘结构而且没有明显倾斜角度,因此双峰源于外流或者气体盘的可能性低。郑振亚表示,这5例绿豌豆星系比一般2型AGN中的双峰发射线星系有更强的[OIII]的等值宽度(等值宽度定义为线强与连续谱的比值),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早期宇宙中星系并合相关,即将进行的LAMOST绿豌豆星系新一期巡天项目将有望为我们提供更多此类特殊星系样本,进一步揭示大质量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联合演化情况。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智天文研究合作项目,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一期科学项目、上海天文台培育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左列为五个双峰窄线豌豆星系的Pan-STARR光学gri三色伪彩图。图片尺寸为10角秒×10角秒。右列为光谱发射线拟合结果。黑线为观测光谱、蓝线为拟合成分、红线为模型光谱。
  • 电弧发射光谱: 成熟技术带来新的应用价值
    2015年1月6日,2014年北京光谱年会在北理工国际交流大厦顺利闭幕,大会吸引约200人来自科研机构、质检机构、知名企业等专家和代表们参加,聚光科技作为国内领航的分析仪器厂商应邀参加。 北京光谱年会历年是学术交流的圣地,本次年会更是汇聚了各行专家。在光谱年会开始,北京光谱学会理事长郑国经首先介绍了光谱学会2014年所做工作,并指出,“当前光谱分析及其仪器技术可以说非常成熟,对于元素测定,原子光谱仍是强项 对于分子及化合物的测定,分子光谱依然是定性定量的有效手段。”随后,清华大学孙素琴、王哲、陈建波北京理工大学袁洪福老师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齐小花老师分别在荧光、分子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领域做了精彩报告。 北京光谱学会理事长 郑国经教授 聚光科技实验室业务部总监寿淼钧先生在本次光谱年会上向与会专家和代表们介绍最新上市的E5000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从E5000产品的研发故事,到产品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汇报,并向与会的专家和代表们发出合作的邀请,希望能共同致力于国产仪器的发展事业。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室研发总监 寿淼钧先生 E5000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技术创新点:数字电弧技术与发射光谱技术结合,革命性的固体粉末元素分析技术;紧凑的小型台式设计,确保仪器分析精确,稳定可靠高功率数字可编程光源,电流、电压、频率可控,可自由探索更优的分析方法自动电极对准,一键激发,分析结果立等可取多重连锁和监控,确保操作安全可靠绿色固体进样分析,完美解决地矿领域Ag/B/Se分析难题,全谱技术更可实现分析元素的自由扩展简洁易用的操作软件,内置工作曲线,最方便、最有效地响应客户日常分析需求改变地矿领域分析传统,让分析高效、生活轻松、工作变得有品位广泛适用于化探、地质、矿冶、有色、土壤、水泥、固废等领域的元素分析需求 E5000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 聚光科技展区现场聚光科技实验室业务发展事业部简介: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在实验室仪器市场经过多年战略布局,目前已成功推出便携式GC-MS、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等在内的分析仪器;通过并购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扩充了无机分析仪器组合以及前处理仪器;通过与LUMEX的合作,补充了原子吸收,测汞仪和荧光测油仪等产品,成为了包括色谱、质谱、光谱、应急检测以及前处理设备等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供应商;实验室仪器市场,成为聚光科技未来十年的主战场之一。聚光科技在不断努力,立志成为国内最好、国际主流的实验室仪器供应商之一。
  • 场发射电子源肖特基发射源和冷场发射源
    电子显微镜通过发射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成像,用来“照射”样品的可靠电子源是电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电子显微镜对电子束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只有两种电子源满足要求:热电子发射源和场发射电子源。目前商用的,热电子发射源用的是钨灯丝(较少见)或六硼化镧( )晶体(较常见);场发射电子源用的是很细的针状钨丝(具体分为肖特基发射源和冷场发射源)。场发射电子源场发射电子源通常叫做 FEG,其工作原理和热电子源有着本质区别。基本原理是:电场强度 E 在尖端急剧增加,这是因为如果把电压 V 加到半径为 r 的(球形)尖端,则在场发射中我们称细针为“针尖”,钨丝是最容易加工成细针尖的材料之一,可以加工出半径小于 0.1μm 的针尖,场发射与钨针尖的晶体取向相关,310是最好的取向。场发射枪(FEG)相对简单,通过拔出电压将电子从针尖中拉出来,然后通过加速电压对电子加速。第一次启动时要缓慢增加拔出电压,使热机械振动不至于损坏针尖。这就是使用 FEG 要执行的唯一实际操作,并总是由计算机实际控制。热电子发射源我们称热发射钨电子源为“灯丝”,因为钨可以被拉成细丝,类似白炽灯中用的灯丝。六硼化镧通常沿110取向生长来增强发射能力。事实上,把任何一种材料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电子都会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阻止它们离开的表面势垒(称为功函数 Φ)。大小约为几个电子伏。热电子发射机制可以用 Richardson 定律表示:其中,J 为发射源电流密度,T 为工作温度(K),k 是玻尔兹曼常量 ,A 是 Richardson 常数,A ,具体数值取决于电子源的材料。把电子源加热到温度 T,使电子获得大于 Φ 的能量并从此那个电子源中逃逸出来,从而形成电子电子束。然而大多数材料注入几 eV 的热能时就会熔化或蒸发。唯一可能的热电子源材料要么是高熔点(钨熔点 3660K),要么 Φ 异常小( 功函数 2.4)。晶体是现代 TEM 中所用的唯一热电子源,通常被绑在金属(例如铼)丝上通过电阻加热形成热发射。 晶体对热冲击很敏感,所以加热、冷却电子源时要小心。当必须手动开关电子源时,要缓慢增加/减小热电流,在每个设定值后停顿 10~20s。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目前部分操作已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但是对于大多数 TEM 仍广泛使用的热电子枪,仍需要操作者进行部分手动控制。大束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了电镜零部件,尤其是消耗型的部件都做到了国产化,例如液态镓离子源、电子枪和离子枪配件、光阑、电镜上使用的各种电源等,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大束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可以量产的生产制造场地即将装修完毕投入使用,实现量产以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在国内已经安装的进口电镜原厂家不再提供配件,大束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可以保障国内这些进口电镜正常运行。
  • “神十四”成功发射背后的关键技术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十四”成功发射背后的关键技术有哪些?下面由小编汇总。点火发射的“火工品”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点火器、起爆器、爆炸螺栓、火药装药、点火药盒、固体小火箭和非电传爆类产品等30余种共计500余发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工作,为此次任务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保证。保驾护航的“护甲”与“隔热衣”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低比值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姿控发动机热防护材料、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消杂散光涂层、不锈钢灰色化学转换热控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窗等十余种涂层与部件得到应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温控涂层、导航用陀螺油助力神舟十四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液浮导航系统关键原材料的全方位自主可控。此外飞船、火箭上60%以上关键铝合金材料是“西南铝造”,还有“河南造”特种阀门配套系统、“苏州造”配套电路等许多关键技术也为神舟十四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近在咫尺的“实时画面”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过程中,火箭飞行中喷射的尾焰、在火箭高速运行过程中三位航天员的状态以及解体过程等高清画面离不开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高效视频编码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以来,该项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将火箭飞行动态的珍贵图像实时传回地面。交会对接的“精准测量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中国空间站成功“牵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与安装在空间站核心舱上的微波应答机配合工作,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保驾护航。同样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屡立新功的还有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及多只加速度计。它们出色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加速度的测量任务,帮助飞船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让交会对接又稳又准。太空生活的“贴心服务员”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红峰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的“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和“太空空调”系列产品,它们为航天员舒适的太空生活提供保障。此次随神舟十四号出征的食品加热装置、气体流量调节阀、液路截止阀、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记录装置等5种产品,主要用于神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和医监医保设备分系统,它们是“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太空空调”的一部分,为航天员营造了舒适的太空之家。技术精湛的“护航员”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研制的搜救信息系统,是技术精湛的“全程护航员”,它承担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待发段、上升段、运行段、返回段应急搜救指挥保障任务。系统具备搜救力量管理、搜救任务筹划、搜救预案仿真推演、任务执行跟踪与态势展示等功能,为航天员搜救任务事前运筹规划、事中指挥调度与事后复盘分析提供服务,是空间站任务实现航天员救援保障的关键系统,为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一个“护航员”是护航飞行通信,保证全程清晰的声表滤波器。据介绍,航天器发射在太空中一旦有信号干扰,地面接收到的内容就像接听串了线的电话,难以分辨准确信息。为保障飞行全程通信清晰,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自主研制的声表滤波器,能有效滤除不同飞行阶段和太空中宇宙杂波的各种干扰信号,确保通信清晰准确传回地面。夜空中的最亮“船”在本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任务中,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2台交会对接灯、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等4台光电产品。交会对接灯配置在载人运输飞船舱外,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为“太空拍摄”提供照明服务;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为宇航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提供照明。由于篇幅限制,除了上述列举的技术外,还有诸多重要技术尚未提及。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离不开我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支持,在此,小编预祝神舟十四任务圆满成功。
  • 国际组织研发出石墨烯红外探测器 可测极微小的热辐射
    由23个国家150多个研究团队组成的国际联盟 Graphene Flagship 运用纳米材料石墨烯研发出一款高精度的新型红外探测器。据团队介绍,这种新型探测仪可检测出纳瓦级的热辐射变化——相当于手轻轻摆动时释放出的能量的千分之一。  石墨烯的优点是在高性能红外成像和光谱学中的开放性可能性。来自剑桥大学(英国),恩伯顿有限公司(英国),光子科学学院(ICFO 西班牙),诺基亚和约阿尼纳大学(希腊)工作的Graphene Flagship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通过红外辐射检测,对于温度的微小变化的测量,具有极高精确性的热释电热辐射测量仪。  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工作证明了基于石墨烯的非冷却热检测器的最高报告的温度敏感性,能够将温度变化分解为几十μ K。仅需要几纳米的IR辐射功率来在隔离器件中产生这样小的温度变化,比通过紧密靠近的人手递送到检测器的IR功率小大约1000倍。石墨烯红外探测器,可检测出极微小的热辐射变化  检测器的高灵敏度对于超过热成像的光谱应用是非常有用的。使用高性能的基于石墨烯的IR检测器,可以提供较少的入射辐射的强信号,可以隔离IR光谱的不同部分。这在安全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不同的材料(例如爆炸物)可以通过它们的特征IR吸收或透射光谱来区分。  恩伯顿首席工程师和研究的联合负责人Alan Colli博士说:“使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以限制大的热带,并且仍然使用在非常窄的光谱范围内的光子形成图像,并且做多光谱红外成像对于安全检查,有特定的签名,材料在窄带中发射或吸收,因此,需要一个在窄带中训练的检测器,这在寻找爆炸物,有害物质或任何分类。”  典型的IR光电探测器通过热电效应或作为测量由于加热引起的电阻变化的测辐射热计进行操作。基于石墨烯的热释电测辐射热计将这两种方法与石墨烯的优异电性能相结合,以获得最佳性能。石墨烯作为信号的内置放大器,消除了对外部晶体管的需要,意味着没有寄生电容的损失和显着低的噪声。  石墨烯的高电导率还提供与用于与检测器像素和记录装置接口的外部读出集成电路(ROIC)的方便的阻抗匹配。随着石墨烯质量的持续改进(例如,更高的迁移率),可以制造具有扩展的动态范围(器件将可靠地工作的温度范围)的稳健器件,同时保持相同的优异的温度响应性。  剑桥石墨烯中心主任Andrea Ferrari教授说,“这项工作是石墨烯在应用路线图上稳步前进的另一个例子,恩伯顿是一家新公司,专门生产石墨烯光子学和电子学红外光电探测器和热传感器,这项工作例证了基础科学技术如何可以导致迅速的商业化。”Andrea Ferrari是Graphene Flagship的科学技术官员,也是Graphene Flagship管理小组的主席。  该项目的合作者FrankKoppens教授是 ICFO的量子纳米光电子技术的领导者,并领导Graphene Flagship的光子和光电子工作包。“石墨烯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是宽带光电探测和成像,在任何其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在一个材料系统中结合可见光和红外探测是不可能的,Graphene Flagship计划将进一步发展高光谱成像系统,开发石墨烯独特的方向,”他说。  DanielNeumaier博士(德国AMO)是Graphene Flagship电子和光子学集成部门的领导者,并没有直接参与这项工作。他说:“在过去几年里,红外探测器的市场规模急剧增加,这些设备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光谱安全检查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在室温下的高灵敏度。目前的工作是在满足石墨烯红外探测器的这些要求方面迈出的巨大一步。”相关工作全文发表在Nat. Commun.2017.(DOI: 10.1038/ncomms14311 )上。
  •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聚焦基础物理问题 着力攻破红外光谱测量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您知道什么是光谱发射率吗?敲黑板!光谱发射率是衡量材料辐射特性的重要热物性参数,其精确测量一直是国防、航空航天、金属冶炼等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2月24日,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学科带头人刘玉芳教授告诉大河网记者,他和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射率测量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完备的低温、中温、高温及超高温材料发射率高精度测量体系,为红外隐身、飞行器热控设计、辐射测温等提供关键数据和模型,研究成果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作为科技类唯一新闻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关注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和中学物理学教学,以及其他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今年9月,在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宋争辉提出要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遴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河南师范大学两个学科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物理学就是其中之一。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基础,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后备军”,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有哪方面优势?已取得哪些建设成效?未来要实现什么目标?优势丨国家首批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7个记者获悉,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是河南省最早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突破的学科。2016年全球物理学领域自然指数排名,居全国高校第38位、地方师范大学第1位、河南高校第1位;物理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排名居国内地方师范大学第2位、河南省高校第1名。“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学科群于2015和2020年先后入选河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A类和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A类,在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期满评价中位居特色类学科第1名、全省所有35个优势特色学科第3名。据刘玉芳介绍,学科拥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红外材料光谱测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及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和省级教学和科研平台7个。物理学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对标丨形成三大优势服务重大科学工程、航空航天和新能源行业今年3月份,教育部就“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明确指出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指出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标“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考察核心性维度,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建设情况如何?刘玉芳称,学科坚持以先进的物理基础研究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理念,采取构建以方向团队为抓手的学科运行管理机制,实行以目标任务为牵引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以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学科考核激励机制,实施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学科能力提升计划等具体措施,既注重前沿物理基础理论创新,又关注国家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若干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形成学科三大优势。在重大科学工程上,粒子物理团队致力于标准模型精确检验、新物理寻找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和“超级 B 工厂”(Belle-II)国际合作组成员,承担数据分析任务,在国际上首次发现Zc(4020)新粒子,开辟了中性类粲偶素结构研究新领域;在新物理方面的研究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和锦屏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提供理论支撑,得到暗物质性质最强限制,实现暗物质探测新突破;在重味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 Belle-II 实验密切关联。近五年,团队成果被《Particle Data Book》采用 12 次,被国际大科学实验合作组引用 50 多次。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光谱测量团队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温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装置”,解决了发射率测量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备的高精度光谱发射率测量体系,实现国内高温最高(3000K)、低温最低(213K),为航空航天等提供了核心数据和模型。研究成果为我国航天工业和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在新能源行业方面,学科与河南电池研究院等10余家企业合作。与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安全隔膜材料,已形成年产2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形成年产2GWh的生产能力,产品供应东风、中铁、中隧等国内知名企业。研发出第二代动力锂离子电池体系,获国家 863 计划等项目支持;为新乡获得“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美誉做出贡献。同时,学科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学科站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先进、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历史上培养出张统一中科院院士,张新民、刘玉鑫、刘峰奇、杨金民、杨亚东、李海波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或取得卓越成就的国家级人才,还培养了一批中学教学名师、名校长。目标丨聚焦高能物理等前沿基础物理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红外光谱测量等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今后,学科将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省的战略需求,瞄准物理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目标、强化优势、努力聚焦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前沿基础物理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红外光谱测量、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实现学科发展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重要贡献。具体来说,将优化学科研究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前沿基础物理问题,开展红外光谱测量、量子调控,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红外光谱测量协同创新中心和红外光电测试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服务河南省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和智能传感等产业发展。如何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引领一流学科发展?刘玉芳指出,将通过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实施青年才俊发展计划,做强做大博士后人才蓄水池。组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大团队,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以重大科研任务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牵引。力争“十四五”时期,学科引育领军人才3-5人,建设科研创新团队5-7个,引领一流学科发展。还将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建设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中心、红外光谱测量与应用中心、量子调控实验中心、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中心等高端实验平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建设河南省光谱测量与光电器件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此外,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实施一流课题10个左右,力争产出一批可以领跑或并跑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着力攻关解决红外光谱测量、半导体物理等领域在先进金属冶炼和智能传感等产业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 刘玉芳说。
  • 上海应物所丰质子核镁22双质子发射研究获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核物理研究室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等合作,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开展的丰质子核β缓发衰变实验测量中,观测到22Mg(镁22)在14.044 MeV的同位旋相似态(IAS态)存在明确的2He(氦2)集团双质子发射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快报B》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放射性是不稳定原子核的重要特性之一。常见的衰变方式有α、β、γ衰变等,而双质子放射性是在质子滴线附近的偶Z核中可能存在的一种奇特衰变方式,即原子核通过同时发射两个质子的方式进行衰变。双质子发射涉及两个质子的关联与相互作用,发射方式比单个质子的发射过程要复杂得多,因此研究十分困难,而发射机制是该衰变方式中最重要的物理问题之一。双质子发射的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级联发射;第二种为直接三体发射;第三种为2He集团发射。前两种方式基本上是无关联的质子发射过程,后一种方式才是人们感兴趣的双质子发射。由于发射出的两个质子间的动量和角度关联包含了核子波函数的具体形态及核子间的相互作用等信息,因而对核结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发现的双质子发射核只有少数几个,这给双质子衰变的系统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核物理实验室都在努力发现更多的双质子发射核,并对包括双质子衰变在内的原子核的奇异放射性进行深入系统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上海应物所研究员方德清、博士研究生王玉廷等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开展了22Al的β缓发衰变实验测量。22Al被注入厚度约为60微米的硅微条探测器时,完全被阻止在硅微条探测器中的22Al先发生β衰变,布局到22Mg的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22Mg将再发生质子、双质子或g等衰变。实验中,探测器阵列同时测量了衰变发射出的单个或两个质子以及g射线。实验测得的带电粒子能量信号与g射线信号的符合,确认了22Mg存在从14.044MeV激发态到20Ne的第一激发态的双质子发射过程。进一步的理论模拟与实验数据比较得出,上述双质子发射过程的机制有约29%的几率为2He集团发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关于22Mg的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现象,上海应物所马余刚团队曾在2015年通过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RIPS束线实验测量已明确观测到在包含14.044 MeV态的较大激发能范围内(12.5~18MeV),存在约30%的2He集团发射机制(Physics Letters B 743, 306 (2015))。 & nbsp & nbsp 此次在RIBLL上开展的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其结果一致,但由于RIBLL上的实验数据中有发射的两质子能量与g射线的符合,完全确定了该双质子发射是从22Mg的14.044 MeV激发态到20Ne第一激发态的衰变过程。该实验测量结果提供了22Mg的IAS存在稀有的2He集团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对理解丰质子核的奇异衰变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离子物理”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a7188f8a-092a-42d3-b51b-623256420928.jpg" title=" W020180807411280688274.jpg" / /p p br/ /p
  • 西光所自由曲面冷光学红外探测在天体测量领域成功应用 顺利获得天文“首光”
    近日,由西光所飞行器光学成像监视与测量技术研究室设计研制的制冷中继长波红外探测终端,配合总体单位完成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口径天文望远镜外场的装机、调试和标定工作,成功实现了接近极限灵敏度的天文目标探测,顺利获得天文“首光”,助力总体填补国内天体目标特性测量领域的空白。  这也是西安光机所进入我国天体目标特性测量领域的首次尝试。作为研究所主责主业作用发挥的全新应用领域,项目组充分讨论用户应用需求,针对关键核心问题多次请教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紧密与总体单位的沟通迭代,在系统小型化、大视场和超灵敏的要求下,最终确定采用冷光学自由曲面探测系统实施方案。飞行器室项目团队在前期设计阶段攻坚克难、集智攻关,先后攻克了大视场离轴四反自由曲面中继系统设计、低温光学组件柔性支撑和装调、全系统红外背景辐射仿真和抑制、真空恒温器微振动主被动隔离等关键技术。整个项目仅历时10个月便完成了光学系统设计以及设备集成工作,在4个多月的连续观测中获得了大量高质量数据,充分验证产品性能指标的同时,也为总体后续的天体目标特性测量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在创新领域布局以及先进制造能力提升方面不断下大力气改革,激光通信终端、全铝自由曲面相机、红外衍射相机的成功发射,科研生产体系重组显效,大口径光学载荷装配能力顺利建成,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更加紧密融合等都充分说明改革“组合拳”获得预期。该项目的成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飞行器室、空间光子信息室、热控技术研究室、装校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集中力量、通力协作,在加工和装配方面,解决了大陡度全铝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的加工难题 克服了低温光学组件制冷效率低以及全系统温度均匀性差的困难 实现了离轴多反冷光学系统的高精度快速装调和预置。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开展多项冷光学组件的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和验证的工作,为日后在领域将路走宽走好做好筹划和准备。
  • 聚光科技E5000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顺利通过辐射测试认证
    电磁辐射是指在电磁振荡过程中,电磁波向四周传播传递能量的现象。长期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是心血管病、癌突变,不孕不育、白内障的主要诱因。电弧发射光谱仪的原理是通过高频引燃,产生大功率电弧火焰,实现样品的蒸发和激发,进行各元素的测定。因此,长期使用电弧发射光谱仪器的工作人员深受电磁辐射的危害,做好电弧发射光谱仪的电磁辐射屏蔽防护十分必要,更是仪器生产厂商对客户责任感的体现。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5000全谱直读电弧发射光谱仪是国内首台非金属粉末元素分析的台式全谱直读发射光谱仪,其将电弧激发光源与Paschen-Runge型全谱CCD 光谱仪相结合,通过激光定位与程控电极,自动调整电极位置,实现激发间距的精确控制,利用高阵列CCD 数采获得了激发样品的全谱信息,通过实时扣除背景与干扰校正,直接获得分析结果。与传统摄谱仪相比,仪器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谱线信息丰富,测定结果快速准确。  E5000采用新一代数字电弧光源,替代了传统的电弧源,电极在矩室内全自动对准激发,无需人工直接观察调节间距,有效防护人眼,屏蔽了大量电磁辐射;此外,数字电源体积更小,可直接置于仪器内部,无需加长激发线连接外置的交流电源,有效降低大电流传导过程中产生的辐射。  辐射测试结果显示,正常工作时,若电弧光源无防护措施,电磁辐射显著高于国家标准限定的40dBN;如果有效屏蔽掉电源的电磁辐射,使用长的激发线激发时,高频300MHz以上的电磁辐射稍有降低,但300MHz以下的电磁辐射仍然较大。而经过完全防护的E5000仪器在正常工作时电磁辐射显著降低,完全符合国标中关于仪器设备的电磁辐射限定要求,具体结果如下图。E5000全谱直读电弧发射光谱仪电磁辐射测试结果  国家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国家级质量检验机构。经国家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辐射骚扰场强试验(30MHz~1GHz)测试认证,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E5000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符合国标GB 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的B级标准要求。E5000全谱直读电弧发射光谱仪辐射骚扰场强试验检验报告
  • 1650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224-南海室招(货)〔2022〕013号项目名称: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6,56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6,56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光学计量仪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详见采购文件6,560,000.00-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226-南海室招(货)〔2022〕012号项目名称:扫描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02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扫描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1,02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光学计量仪器扫描电子显微镜1(台)详见采购文件1,020,000.00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234-南海室招(货)〔2022〕008号项目名称:分布式声学传感系统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65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分布式声学传感系统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1,6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光学测试仪器分布式声学传感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1,650,000.00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236-南海室招(货)〔2022〕010号项目名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45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1,4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光学式分析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1,450,000.00-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230-南海室招(货)〔2022〕004号项目名称:三代高通量测序仪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4,00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三代高通量测序仪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4,00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临床检验设备三代高通量测序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000,000.00-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231-南海室招(货)〔2022〕005号项目名称:数字PCR仪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82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数字PCR仪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1,82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分析仪器数字PCR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82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250个日历天以内完成交货
  • 美称中国发射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 能测隐形战机
    p & nbsp & nbsp & nbsp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1月26日报道,中国将发射强大的民用高光谱成像卫星,而且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系统(CCRSS)具有监视导弹发射井和导弹本身的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063958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702a8251-a811-42fd-93cb-e8c5b359eb10.jpg" / /p p & nbsp /p p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1月26日报道称,中国准备发射世界上“最强大的高光谱成像卫星”,而且这种所谓的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甚至具有监视导弹发射井和导弹本身的能力。 /p p   根据这篇报道的介绍,相机和红外线传感器等光电设备通常仅能探测到电磁频谱中的某一波段。例如,普通相机只能够探测到可见光波段,而红外线相机能同时观测到数百种电磁波段,并在不同电磁波长内打造出一种多层次的形象“立方体”。因此,使用这种技术能发现隐身战机或地下掩体。 /p p   报道称,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大力研发高频谱成像技术并将其投入民用领域。目前,中国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各种太空平台,包括“嫦娥”探月任务、“天宫”和HJ-1高光谱小卫星的对地观测任务等。此外,中国还正利用安装在各种飞行器上的高频谱成像设备开展许多工作,如环境监测、石油勘探、减灾防灾和农作物估产等。这篇文章称,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与日俱增和高光谱传感器体积越来越小,中国很可能将扩大这种技术的军用和民用范围。 /p p   在中国政府2016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相里斌教授,因“不明项目”获得中国领导人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证书,而相教授正是一位“高光谱成像专家”。 /p p   据了解,高光谱成像技术具有一系列军事用途。这种技术将成为探测浅水区潜艇和水雷的“宝贵工具”。对于陆地上的目标,由于能区分“木质诱饵”和真实导弹发射装置的频谱特性,该技术能够识别伪装设施。在空中,高频谱传感器还能被动探测采取了屏蔽热源措施的隐身战机。另外,高光谱成像技术能用于探测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并定位隐藏此类武器的地下隧道和掩体。 /p p   据了解,中国航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高频谱成像技术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有消息人士表示,中国计划在2016年末,发射一颗商业遥感卫星,而高频谱成像能力是这颗卫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这将大大强化中国卫星对地探测能力,得益于中国科研实力的整体进步,中国已经彻底掌握了高频谱成像这一世界顶级技术。 /p p   对于卫星的高频谱成像技术应用,中国其实早已投入使用,包括已经发射多次的嫦娥探月卫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及HJ1高光谱小卫星等,这些卫星和飞行器利用高频谱成像技术展开对地观测任务,并在民用领域展示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中国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 p   通过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即将发射的这颗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其光谱分辨率小于5纳米,地面分辨率在15米左右,主要波段数为328个,而美国在2010年发射的战术卫星3也只能接收300个波段的信号,由于中国最新成像卫星装备有超强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因此中国对美国有技术上优势。 /p p   当前,具备研制和发射高光谱成像卫星的国家只有中、美、俄等少数几个国家,主要原因是这种卫星对精密仪器、材料等技术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高光谱成像卫星的研制成功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