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晶飞近红外仪

仪器信息网晶飞近红外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晶飞近红外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晶飞近红外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晶飞近红外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晶飞近红外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晶飞近红外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晶飞近红外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晶飞近红外仪相关的资讯

  • 2021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做适合应用场景的分析仪器
    随着应用需求的拓展,红外/近红外光谱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相较于高分辨率、成像等高性能指标,越来越多的仪器厂商将重点放在了实用上,从细节处着手,着重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2台,其中红外光谱仪8台(含附件),近红外光谱仪4台。另外,还有7台基于红外/近红外光谱原理的专用化仪器。虽然红外光谱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发展却从未停滞。随着应用需求的变化,红外光谱仪近年来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各大厂商相继在操作的灵活性、便捷性、智能化及兼容性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体验。2021年度,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多台红外光谱新品,包括,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等。其中,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首次实现入光口/出光口多光路设计,光源和检测器自动切换,增加了科研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该产品全光谱的分辨率优于0.4cm-1,具备升级更高分辨率的能力;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实现积分球漫透射及常规透/反射测量于一体。仪器可测量不同弧度的样品,可兼容不同反射角测量附件,可配置室温检测器和/或低温电制冷、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主机和平板可智能化充电,可实现户外即开即用。该产品的集成智能化红外特征峰峰位识别功能及多组分连续差减功能,可实现混合物的快速搜索,并可更换各类测量附件,一键式卡扣锁紧,适合不同应用场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采用双样品腔双通道设计,相互独立且等效使用,并可同时实现2种大型红外附件的测试,可同时配置室温检测器和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实现最快60K扫描速度。此外,天津港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650S在多重防潮设计和抗电磁干扰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产品采用了更大容量干燥剂筒结构设计,更优异的干涉仪和探测器防潮设计,大幅降低更换干燥剂的频率,有效保护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和探测系统。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质量控制是中药评价的关键问题,而采用单一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无法适用于成分复杂的中药体系。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建立于中药整体系统上的光谱量子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新方法,特别FTIR红外光谱测定快速,指纹特征性强,是开展中药原料药物和中成药质量控制的简单易行方法。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药红外量子指纹一致性评价系统(LZ9000FTIR)通过FTIR红外光谱法原理,对中药红外光谱指纹进行分析测试。该产品把连续光谱量子指纹化,它能按照官能团量子指纹特征峰类型对化合物进行官能团分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其准确分析进行评价,可揭示数据背后的质量变异而作为中药的质控依据,为建立中药红外量子指纹图谱提供大量特征信息数据。随着FTIR光谱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附件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红外光谱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的珠宝漫反射附件 IRA-51是一款设计独特的仓外大样品漫反射附件产品,测量平台位于仓外,大尺寸样品可直接置于样品台上,完全摆脱了珠宝尺寸大小的局限;Specac的Arrow系列一次性ATR单次反射附件采用最新的Si芯片技术,是一款可抛弃型ATR样品盘,其采用可回收聚丙烯制成,专门用于污染、腐蚀、胶黏、强酸碱性样品。一次使用一片,即插即用,用完即可抛弃。作为一类实用型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创新也更多以更加适合应用场景为目的。仪器操作的简单便捷,让近红外光谱仪走入了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用户的认可,而小型化的产品设计给在线及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2021年度,福斯分析仪器公司推出了近红外多功能品质分析仪NIRS DS3,产品采用全新设计的操作软件ISIscan Nova,可预约定时开机,定时自检。新的软件系统将实时监控光源使用情况,并在预期寿命结束前500小时给出提醒,而且光源连接使用全新设计,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徒手更换,更快更简便。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也推出了两款近红外光谱仪,其中高灵敏度NIRQuest+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增强光学台和孔径设计,改善光谱仪的响应,实现更低的检测极限。同时,由于灵敏度的提升,积分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检测时间,在流水线或流动液体样品检测时具有很大优势;Flame-NIR+ 近红外光谱仪无移动部件,坚固耐用,可用于严苛环境。产品的小尺寸非常适合集成在手持系统中,并且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自行更换狭缝,来调整光谱仪的通光量及分辨率。任何一类仪器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针对不同行业或领域开发的专用化仪器不仅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通用仪器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家产业和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科学仪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2021年度申报的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新品来看,在气体和油品检测方面有多款新品推出。在气体检测方面,谱育科技的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将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化学成像三合一叠加显示。对比常规的可见成像+化学成像的图像显示,增加了红外成像的叠加显示。红外成像不仅可以在夜间提供视野支持,同时可利用红外热像显现检测区域内的高温污染云团、排口等,叠加显示于化学成像的图像上,可辅助研究污染气体云团的分布与扩散趋势。另外,产品采用了云台扫描与振镜扫描相结合的速扫描方式,提高扫描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检测区域的准确性;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9100FIR 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这是一款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其采用PLS偏最小二乘法,高分辨率分析模式(1cm-1的分辨率),开放气体组分化学计量方法模型构建功能,适用于对各种排放气体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包括工业废气、锅炉烟气排放、焚烧炉排放,也可用于环境空气中无机气体、有机气体的快速应急检测;此外,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推出了红外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CO) ET-3015AF。在油品检测方面,深圳市德沃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用于成品油检测的近红外光谱仪DW-NIR-PD。该仪器属于光栅扫描型,采用德州仪器的数字镜像整列微型近红外光谱仪InGaAs探测器。据悉,该产品收集了1000多份汽油和柴油的样品和数据,样品覆盖全国各地的大小炼油厂和检测机构的数据,并针对国内使用的油样自行开发近红外数据模型;此外上海昂林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全自动便携式红外测油仪OL1025,山东格林凯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新款含油量检测红外分光测油仪GL-7100,分别在仪器的便携性和智能化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 2021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公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于2021年3月1日—4月1日举办了首届“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得到广大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等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同仁的积极响应,收到来自70余家单位的109位参赛者的作品。从大部分参赛者的建模过程和预测结果来看,我国近红外光谱数据的建模水平较高,所用算法和策略先进、可靠,建模步骤规范,预测结果稳健、可信。  感谢各位参赛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感谢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本次竞赛提供的支持。本次竞赛预测集样本浓度的化学实测值近日已以邮件形式发给了参赛者。为共同提升我国本领域人员的建模水平,拟将在2022年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期间研讨建模竞赛的相关情况。参赛者预测值“(MAE+SEP)/2”的统计结果  根据本次竞赛的规程,以“(MAE+SEP)/2”为评价指标,依次选出35位获奖者,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27名。现将拟获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4月3日—4月9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将意见或建议发送至邮箱(cxlyuli@sina.com)或微信(13501215398)。  因首次进行此类竞赛活动,考虑不周之处,敬请理解和谅解,期待下一届竞赛再次相见。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21年4月2日2021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拟获奖名单  一等奖  张述敏(北京工商大学)  二等奖(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毕一鸣(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张海亮(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三等奖(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洪士军(华东理工大学)  江 苏(天津九光科技)  刘 珂(中国石油乌石化分公司研究院)  王海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王起明(华东交通大学)  优秀奖(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陈曾恺(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杜娇君(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付家顺(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扬明(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贾光辉(湖南大学)  焦安然(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现场光谱实验室)  李春婷(桂林理工大学)  李 淼(首都师范大学)  李 明(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李泽鹏(海天味业(高明)股份有限公司)  林同征(华东交通大学)  刘伟男(中国矿业大学)  倪鸿飞(浙江大学)  沈 阳(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史素娟(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有限公司)  孙 甲(中国石油乌石化分公司研究院)  孙 岩(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王 箫(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晓梅(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  魏康丽(海天味业(高明)股份有限公司)  熊智逸(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徐金阳(北京工商大学)  余海东(海南大学)  云永欢(海南大学)  张 进(贵州医科大学)  张若秋(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周兆邦(山东大学药学院)
  • 近红外前景广阔!我们从中汲取了这些能量——参加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课题组 陈玥瑶 陈月飞 毛欣然2022年10月20日-22日,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内容丰富充分,讨论深入广泛,内容涵盖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模型的建立及转移、近红外光谱相关标准的制定等。一、扎实研究,展望未来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家俊老师进行题为《近红外分析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20年》的报告,报告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应用研究与实践、标准研究与应用规范、近红外网络化与数据挖掘应用以及典型问题。近红外网络化与数据挖掘应用实现了原料检测数据的快速共享,对支持烤烟生产,评估烤烟收购质量,合理组配复烤模块,针对性使用原料开发新产品配方和维护产品质量稳定做出贡献。系统功能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二、化学计量学,前景广阔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作题为《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化学计量学方法》,邵学广教授对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定量分析、结构与相互作用分析、蛋白质凝聚、LCST过程、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且,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需求,简述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所涉及的化学计量学方法,阐述化学计量学对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作用和意义。此外,通过多元校正、主成分分析、深度学习等说明在近红外光谱分析实践中选择和使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三、改进方法,改善结构温州大学陈孝敬教授报告了《偏最小二乘法的几种改进研究》,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潜在空间的构建并非最优,如何优化低维表征空间;现有稳健模型依赖迭代加权和随机过程鲁棒不足,结果非确定以及运算耗时;现有模型注重模型精度,忽略模型自身行为;基于经验风险结构最小框架难以应对分布漂移问题。四、产品为例,应用研究奥谱天成光电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鸿飞也以奥谱天成的产品为例介绍了国产中短波红外光纤光谱仪,包括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光谱仪内部结构与配置、主要性能指标、常见中短波红外光纤光谱仪及应用举例。五、智能制造,监测模型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吴思俊介绍了一种智能制造黄柏提取过程沸腾时间NIR在线监测方法与装备,其首先指出沸腾时间NIR在线监测的可行性,NIR光谱的水分子特征吸收强,液态水中水分子氢键受温度影响,达到沸腾后基本稳定;然后对黄柏中小檗碱含量进行NIR在线监测,发现提取过程在线NIR光谱有效、稳定,可实现APIs过程监测;最后,建立了沸腾时间NIR在线监测MBSD模型,并验证了其耐用性。此外,还有很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高校教师或学生进行了前沿研究进展分享,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老师进行题为《复杂样品光谱信号处理和建模方法研究进展》的报告,基于分解算法的光谱信号去噪方法研究、基于群体智能优化的变量选择方法、复杂样品光谱集成建模方法研究、化学计量学方法。珀金埃尔默公司资深产品专员郁露以珀金埃尔默公司的近红外产品为例,参数特点、性能优势,尤其应用方面仔细进行了介绍,包括仪器与测量样品间的适配、具体仪器在不同领域应用优势,为大家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仪器选型提供了许多思路。不同的观点碰撞出火花,通过此次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我们更加了解业内和学术界的最前沿研究热点、重点、难点,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总而言之,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此次学术会议增进了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
  • 在线近红外+人工智能实现废旧纺织品自动识别分拣——寻找光谱仪器“创新的力量”系列约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全文160余次提到了“创新”关键词。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科学仪器产业而言,“创新”更是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科学仪器的创新和研发高度重视,先后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科研计划等。2021年11月,北京“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新一代光谱等关键技术。不断高攀的前沿研究是创新,差异化的产品发展也是创新。为了展现光谱仪器的创新成果,分享光谱仪器研发和应用中的创新思维,共同促进光谱仪器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寻找光谱仪器创新的力量》活动。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服装学院/塔里木大学龚龑教授,给大家分享创新成果,并探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北京服装学院/新疆大学龚龑教授仪器信息网:您认为目前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及应用有哪些创新的研究方向? 龚龑: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红外光谱数据库的建立及更新。校准模型的预测性能直接决定了近红外光谱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能力,而校准模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样本类型单独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已有一个地区的苹果水分含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校准模型,这个模型适用于同一地区的苹果,却不适用于不同地区苹果的水分预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扩充苹果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如果能获得全世界苹果的近红外光谱和水分属性,那么所建立的校准模型的涵盖性就会非常强,适用于任何地区的苹果水分分析。(2)近红外光谱仪的创新。校准模型的预测能力充分依赖输入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而光谱数据通常不一致。要获得一致的光谱数据,需要测量光谱的光谱仪长期保持性能的稳定。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光谱仪器件会随时间老化,测量人员的操作也会对光谱数据的一致性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已建立的校准模型失效。同时,光谱仪之间测量的偏差也会导致对同一被测物定量定性分析的失败。(3)提高检测精确度。在近红外的波段区域,含氢化合物的吸收系数较小,所以尽管使用高效的化学计量学软件建立分析模型,其最终定量分析的预测结果也始终无法达到真实值。检测限较高,通常达到0.1%左右。为了克服检测限高的问题,可采用样本预处理方法(比如固相微萃取等富集方法)提高精检度,但如此操作会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失去其优点和特色,反而不是最佳的分析方法。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相比,在废旧纺织品分拣中有哪些优势?龚龑:近红外光谱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非常迅速的分析技术,它具有无损、快速,应用广泛等优点,在化工、农业、环境、医药等领域发展极为广泛。与化学计量学软件、光谱仪和应用模型结合,拓展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领域。近红外光谱仪目前在过程分析技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飞快。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扩大其涉足领域以及应用的实效性,除应用于农业和食品分析外,还涉及生物、高分子、制药、石油化工、纺织、纤维等学科,只要是对有机物检测分析的行业基本上均可使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现已逐步涉及谷物等农产品分析、饲料分析、石油化工、药物分析、疫情疫病诊断等方面,并伴随出现在专著出版、仪器制造和软件开发中。随着软硬件的更新换代,NIR还有望应用于其他更多方面。拉曼光谱具有无损、快速、制样简单、可微区分析、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拉曼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拉曼光谱在鉴别时,为了提升鉴别准确率,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拉曼光谱对环境要求不高,而且非接触式稳定性高,但是在纺织领域还有待探索,在以后的废旧纺织品鉴别研究中都可以进行研究。图1 训练过程中损失值,训练精度和测试精度变化图图2 不同成分比例废旧聚酯/粘胶混纺织物近红外光谱仪器信息网:贵课题组有哪些创新的成果?最突出的创新体现在哪里?龚龑:我们课题组为突破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发展利用的瓶颈,与新疆乌鲁木齐海关、深圳海关、新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合作,采用近红外光谱仪设计了一套废旧纺织品自动识别分拣设备(如图3所示)。该设备实现废旧纺织品从输送、检测、分拣、回收利用等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纺织行业废旧纺织品检测、分拣的自动化水平,降低废旧纺织品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资源的浪费,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为推动纺织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3 废旧纺织品分拣设备该设备是基于近红外光谱来识别纺织品中的纤维种类和含量。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克服了算法自主编写以及工控机对接的难题,最终开发一种废旧纺织品自动识别分拣系统。该系统利用自行开发的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建立了一个在线近红外(NIR)光谱库,包括聚酯、棉花、羊毛等十几种常见纺织品。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废旧纺织品的识别和分拣中,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废旧纺织品的在线近红外定性识别模型,有效提高废旧纺织品中不同纤维成分的检测准确性水平和速度,从而提升产业化加工效率。图4 废旧纺织品检测试验仪器信息网:人工智能与废旧纺织品分拣有什么联系?龚龑:人工智能分拣设备主要通过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融合传感器(分为触觉、视觉传感系统,目前普遍应用的为视觉传感系统)、机器臂/喷气设备等软硬件配合开展工作。具体构成及运作原理如下:(1)云端大数据:采集各种各样纺织样品的图片,包含废纺织品、旧纺织品、混纺织物等各种状态下图片,形成云端数据库。(2)人工智能算法:设备中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云端海量图像数据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前期海量数据的采集保证了无论废旧纺织品是何种状态、是否被遮挡,机器人都可以识别。(3)融合传感器:利用计算机视觉扫描快速移动的物体,通过CCD视觉、激光视觉、近红外视觉等识别传感系统相耦合,综合判断目标物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结构等)与内部特征(材质),实现废旧纺织品精准定位与细分判别。然后将识别结果传输给协作机器,控制机器臂/喷气设备运动。(4)机器臂/喷气设备:机器臂/喷气设备从传送带上准确地抓取要回收的纺织品,投放到相对应的分类收集箱中。人工智能软件识别与机器臂/喷气设备相结合,类似于人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和人的双手相结合,具备了识别和执行的能力。(5)数据回传:分拣完成后,设备将相关的数据再返回云端,与部署在各地的智能分拣设备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智能提升。例如,部署在某纺织分拣中心的智能设备可以向部署在全国各地不同智能设备,不同设备还可以互相继承废弃物识别的经验。该数据还能用于帮助项目运营方了解设备状况及并进行产量、工作量、效益等运营维度的统计。仪器信息网:您对未来光谱仪的创新发展有什么样的展望?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技术或者应用?龚龑: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制造工艺、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推动力量,从工农业生产、服务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到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需求、牵引力量。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内,近红外光谱技术将会得到加速发展,以近红外光谱为核心的商业产品将在不同业务领域进一步提供深化和细化的服务,近红外光谱有望成为与时代发展特征(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最相关的一项分析技术。尽管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有一些技术壁垒和难题需要攻克。例如,目前光谱数据库或模型的仪器供应商依赖(Vendorlock-in)问题,即各厂商的仪器之间存在的台间差异,使其普适性的应用迁移变得困难,需要从仪器标准化、算法和软件等多方面协同努力方能得以解决。再例如,无论是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还是深度学习算法,都是在有监督学习的框架下建立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所谓有监督学习就是每个训练集样本是带有标签的,即每个样本的光谱对应着一组参考值(真实的浓度值或类别)。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产生大量无标签的光谱资源,这些光谱没有对应的参考值,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量无标签的样本信息进行半监督或无监督分析模型的构建,有可能是未来很值得研究的新方向。仪器信息网:基于光谱仪的发展现状,您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开展了哪些工作?龚龑:近年来,我负责并结项了一些相关课题,包括2019年的“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增强拉曼散射微流控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和2020年新疆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棉纺筒纱智能分拣包装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的研究”等,同时还有一些横向课题“运用拉曼光谱技术针对纺织行业气体污染与有毒物质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应用”、“城市废旧纺织品成分快速鉴别、分拣与再利用技术”等等,都是运用光谱技术进行了应用与创新。我培养的研究生也在光谱领域进行了探索,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上海纺织科技》、《毛纺科技》等发表相关论文,在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银一铜。我觉得在产学研的道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前进,现阶段的学生培养模式还需继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当前产学研的一种新模式。团队介绍:北服检测215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在龚龑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主要致力于纺织服装标准的制定以及光谱分析技术。制定纺织服装标准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环保纺织品的研发、生产和加工。随着光谱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光谱分析方法也相继建立,并出现相应的光谱分析仪器。光谱分析方法在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方面有着优越的表现,并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食品、化工、医药、环境、纺织、空间探索等领域。团队近两年联合南京中拓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发废旧纺织品分拣设备,运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研发分类算法以及装备设计及制造,实现废旧纺织品从输送、检测、分拣等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纺织行业废旧纺织品检测、分拣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降低资源对环境影响及资源浪费的目标。
  • 陈平与近红外: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
    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  近红外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应该说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所以外资企业的近红外应用较早,并且是以规模化的应用模式快速复制和扩张。而国内饲料近红外的大规模应用,大部分是最近十年间的事情。我很有幸当年毕业后正好碰见这个时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集团近红外应用和推广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近红外项目负责人组建了目前的近红外定标项目中心,经历见证了近红外在我们集团的应用发展过程。  我于201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营养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不缺工作岗位,同学们除了继续深造,大部分选择配方师或饲料研发岗位从事技术工作,唯独我是例外。当时对实验室情有独钟,第一个工作项目是用ELISA方法进行霉菌毒素检测分析,并且在集团开展培训推广该技术。因为读书期间有一年半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础,这个检测简直是小菜一碟,工作之余可以兼职看看近红外。这台近红外比我早一年到实验室,此时已经有常规的成品和大宗原料模型,用于和总部最近的全价料工厂的检验。用肖雪博士的“要不试试近红外?”的想法,联系到自己的日常检测工作,我立马就想用它建立一个玉米的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的预测模型!虽然对近红外操作都还是一头雾水,可是说干就干,看着软件说明书,请教了一下同事操作方法,还查阅到了相关的所有文献,只有老外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有可行性,这在国内检测都还是空白呢!要是建成了可以节约多少检测成本呢,感觉读书时候的钻研劲儿又上来了,把波长间隔设到4cm-1,样品取3次平均,还想把颗粒和粉碎模型一起做,检测,粉碎,扫描,100多个样品,天天从早干到晚,然后数据分析,光谱处理,波段选择,参照老外,也自己用软件优化,结果------不了了之。现在看来,有些笑话,也感叹那时候真的很年轻。近红外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有商业配套软件,简单到我们可以把计算过程当成是黑匣子,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模型,R2要接近1,RMSECV要最小。中间却缺少了很多环节,对数据的综合解读能力也基本处于外行状态。殊不知,近红外技术是一门多学科技术,涉及到到知识面太广了,光谱学,化学计量学,统计学,还有所要检测项目相关的行业知识。我喜欢把近红外工作比喻为下棋,因为一招错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一旦一个环节错了,最终出来的数据都可能会不尽人意。很多人对近红外都能说出十之八九,可是往往那不足的一二就成了水桶原理的短板,所以即使很多人都可以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专业的建议,没关系,一一接受,但是去伪存真,扩充知识面,在建模之初做好打算比后期补救的意义会大很多。  半年过去,检测工作没再继续,之前从事近红外管理的同事辞职了,我开始接手专职近红外工作。我也开始脚踏实地地把应用重心转到常量分析上,对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做了大量优化工作,在此过程中对软件操作维护已经非常熟悉了。鉴于第一台近红外在公司的“良好”应用(至少替代了很多手工分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总监决定在集团大规模推广近红外了。当我产假休完已经2011年底,新来的5台近红外很快摆在了我面前,等待验收调试。报警,斜率,截距,样品,数据,这些词天天在我的头脑里打转,下班都挥之不去。因为我们选择的其中一款仪器在全球都大概算是首发了,应用经验都有些缺乏,可能还有些信心太足。我们就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调试了近两个月,还是没有达到我们先前使用的单台近红外的预期结果,但是抵不住分公司的压力,还是把仪器下发到各个分公司,反馈回来的情况是------其中一个品管经理给我们总监投诉花几十万买回来一个废物。那一刻真的很崩溃。如果说前期单台近红外自己还能简单地玩一玩,现在是真心HOLD不住了。庆幸的是领导并没有批评我,还组建了四人的近红外项目组团队协助我进行湿化学分析,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厂家技术团队尽可能给予了我技术支持。虽然顶着压力,当时还是想,我就不信近红外做不出来,颇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也正是因为碰到的问题太多,促进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进行更多的反复论证,这些问题就像是滋养我快速成长的雨露一样,带动了我很多的思考。大概过了半年时间,一直以来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雨过天晴,问题逐渐解决一些了,网络化应用的优点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管理的二十多台近红外,除了安装的时候亲自下分公司验收培训,再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能下分公司了。现在的近红外已经成为我们分公司缺一不可的工具。  去年,褚小立博士把我们近红外工作者们都拉入微信群,让我第一次有机会见识到了如此多的不同的专业背景专家,并且参加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年会见到了真人,听着他们的故事,执着和坚守是大家共同的特点,作为一个近红外迷,不是近红外专业出身,但是能够成为其中一分子被接纳,竟然毫无违和感,我很感谢这个群体对一个非学术界晚辈后生的包容。回顾这六年来的近红外工作,感慨万千,我也一直在探索论证中成长,真正无怨无悔。  华西希望四川特驱投资有限集团研发技术中心 陈平 2016.5.14
  • 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前景分析
    《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相关行业协会、国内外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研究单位提供的详实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研资料,立足于当前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行业对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整体及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相关子行业的运行情况,并对未来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及时全面、图表丰富、反映直观,在对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今后的发展前景,为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投资机会,合理调整经营策略;为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市场情报信息以及合理参考建议,《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相关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企业、研究单位及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目前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行业发展动向、把握企业战略发展定位方向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
  • 能给大米“定价”的近红外——对话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近红外工程师石津裕之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简称静冈制机公司),一家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大型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在加热器、农用机械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同时也是近红外谷物粮食成分分析仪器专业制造商。/pp  早在本世纪之初,静冈制机就在日本先声夺人,开发出了面向市场的大米食味计。一炮走红之后,脚步并没有停下,2016年,静冈制机公司又推出了最新一代高精度近红外食味分析仪。这台食味计能在对大米的水分、蛋白质、直链淀粉、脂肪酸等成分精准测定的同时,更能够实时评定大米的食味值,大米好吃不好吃,由食味分析仪来一锤定音,为大米在流通环节中的“按质定价”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近日,这款产品的研发者、静冈公司近红外工程师石津裕之受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邀请,到其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与他就近红外相关话题展开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b02c641-ee06-491c-bbd3-279435f45a6e.jpg" title="1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近红外工程师石津裕之(左)与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右)/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大获成功的第五代大米食味分析仪/strong/span/pp  石津裕之与近红外的结缘起始于1999年。当时日本农业大量施用氮肥,作物吸收不了被雨水冲刷到河里,造成环境污染,在此背景下,石津裕之开始从事近红外仪器研发工作,用于检测目标物中的氮元素含量。此后,他还参与了水果糖度检测仪器的开发,在近红外仪器研发领域积累大量经验。/pp  2004年,怀揣近红外仪器研发兴趣的石津裕之加入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围绕大米和茶叶研发了系列近红外仪器设备,新一代高精度近红外食味分析仪就是成果之一。石津先生介绍到:“我们最新研发的是静冈制机公司第五代大米食味分析仪,产品在前四代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测定大米中的淀粉、蛋白、脂肪等成分,最终依据食味给大米打分。日本依据品质给大米定价,仪器判定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米定价。”/pp  作为一家主打大型农业机械的百年企业,近红外仪器在静冈制机公司的事业版图中占比仅为3%。但石津裕之表示:“近红外业务占比虽小,可仪器的附加值却很高。自公司第一代食味分析仪问世至今,台式仪器已售出400多台,便携式售出600多台,另外一款茶叶分析仪也有将近200台的销量。” 在日本生产大米食味分析仪的4家厂商中,也仅有静冈制机一家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北海道设施协会的资质认定,这也是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6f70368-651b-4d78-92d7-f0b013090f72.jpg" title="22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石津裕之与中国农业大学近红外团队进行技术交流/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消除近红外仪器“台间差”是关键/strong/span/pp  从事近红外仪器研发的十几年间,石津裕之当然也经历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攻关。当笔者询问在研发仪器时最看重什么时,他反复提到了“台间差”这个词。石津裕之表示:“大家都买了同一型号近红外仪器,检测同一批大米时候,稻农的仪器测得的数值是6.8,大米中间商的仪器也是测得6.8,到了销售成品米的超市的仪器那里,得出的结果却变成了7.0,这就提示有可能是仪器台间差造成的。在日本,数值相差0.1的大米价格上有可能差出几千日元,因此测量不仅要追求精度,也要注意同型号之间的台间差。”/pp  近红外仪器离散性大,如何消除每台仪器的台间差,这涉及到硬件开发、模型建立的环节,可以说是仪器研发的最大挑战。为消除台间差,石津裕之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最终摸索出了依靠经验经验和提高分辨率的解决方法。/pp  石津裕之拿光栅举例,光栅的角度控制对近红外而言非常关键,为对光栅实施更好的控制,石津裕之在研发的仪器底部增加了一个特殊装置以调整光栅角度,提高仪器分辨率。他补充说:“尽管各零部件都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但在组装和结构设计方面却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此外,增加特殊滤光片以消除波长漂移,严格把控仪器温度,也是石津裕之消除仪器台间差的诀窍。/pp  此外,石津裕之认为仪器设备的维护也十分重要,这一点在于引导用户规范操作。静冈制机公司每年都会给用户销售大量大米标准样品,用于仪器的日常校准,既规范了操作,又创造了盈利。/pp  交谈最后,笔者询问了石津裕之对近红外发展的预期,他表示:“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分析检测技术,未来对于近红外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而随着技术进步,仪器价格也将进一步降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669352e-81b3-48dc-8703-38ffb706c9fd.jpg" title="33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韩东海教授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赠送礼物/strong/pp  采访结束后,韩东海教授也就本次对话发表了感悟:/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我们看到的专业新闻中,对于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而对企业一线专业人员的报道少之又少。受技术、资金、成本、市场和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国内的近红外发展之路必然是研制各种各样的专用近红外仪器。基于傅里叶变换原理的仪器能够解决台间差,但因其成本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基于其他原理的仪器,如何消除台间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借日本静冈制机公司的石津裕之工程师来京之际,在我的建议下,仪器信息网的刘丰秋编辑牺牲休息时间,专程来我校对他进行了专访。/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静冈制机的石津裕之工程师为了研制测量精度逼近化学检测精度的近红外食味分析仪采取了诸多特殊措施。除了上述报道的以外,还采用了光栅扫描结构而非CCD阵列 光谱预处理从不使用我们常用的一阶导和二阶导 蛋白质特征吸收波段选择了噪声较大的1000nm以上。这些看似非常规的做法,成为静冈制机取胜的法宝。更多细节因涉及企业秘密,不便披露。对石津工程师的采访虽然不能解答我们所有的问题,如能有些思路上的启迪和帮助,我们倍感荣幸。/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与石津裕之工程师交流过程中,我的感悟是为了研制一台专用的近红外仪器,一是要充分了解物料的光物性、检测精度要求。二是对待检测成分进行标准物的光学特性实验,探讨特征吸收峰或波段。三是制定消除台间差、温度修正、校正波长漂移特殊措施。四是在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设计仪器结构。总而言之,近红外应用符合细节决定一切的道理。/span/p
  • 作为生产过程的“眼睛”,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前景可期——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在北京怀柔召开。会议期间(5月19日上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100余位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特别是在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家、厂商技术人员,以及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用户等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现场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主持会议作为一类优异的在线分析设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在线近红外仪器发展潜力甚至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推进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本次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典型应用单位代表和厂商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发展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石油炼制工业技术发展需求启动了国产近红外分析仪器产业。随后,一系列国产近红外仪器公司在相关产品方面不断发力。报告过程中,袁洪福教授介绍了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以及国产近红外仪器创业概况。其特别指出,与其他仪器产品相比,近红外仪器面临测不准、定标、数据共享、认可、核心部件及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在驱动创新、跨越发展的大环境下,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如何解决痛点?袁洪福教授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国产近红外产业的发展机遇。其介绍说,近红外光谱可从分子水平反应物质组成与结构信息,而物质近红外光谱与其物性存在着定性、定量关系,可快速、无损、同时检测多种性质。可以说,近红外是最具有潜力的物料属性数字化技术。山东大学 臧恒昌教授《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制药企业多以原料药、低端制剂为主,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质量不稳定、产品批次差异、检验周期长、工艺控制滞后,成为制药行业无法忍受之痛,亟待一种在线分析与智能控制技术,引发制药行业大变革。比如,流化床作为集混合、制粒、干燥于一体的连续化制药装备,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受到制药行业的青睐。其CQAs的测定多采用离线分析方法,无法即时的反映流化床中物料的真实状态和理化性质,而采用过程分析技术进行在线监控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作为目前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的一种快速、无损的PAT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够用于原辅料水分粒径等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在线监测。在报告中,臧恒昌教授将近红外光谱比作一双看穿制药过程的眼睛,因为其以近红外光谱为工具,让制药过程中物料行为显性化,从而实现对制药过程的理解和精准控制,让药物更有效。臧恒昌教授特别指出,智能制造与连续性生产是未来药厂发展的趋势,而基于PAT的实时放行技术将成为未来的放行标准。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王钧《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张皋总工/研究员《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日益重视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和制造工艺效率,过程分析技术逐渐深入生产过程中。在本次论坛中,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王钧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张皋总工/研究员介绍了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多领域的应用凸显了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的优势。其中,张皋研究员特别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火炸药检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火炸药组分大多都含有C-H、N-H、O-H键,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火炸药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近红外光谱技术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且环境适用性强,特别适合火炸药现场检测和在线分析;不仅如此,相对于其它过程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无需预处理,可实现非接触式远程检测。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近红外产品经理 张德军《浅谈在线近红外项目特点及实施管理中的建议》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 唐果《近红外在线检测与数字孪生控制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 赖衍清《非接触式在线近红外应用介绍》ABB(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支持经理 曾贤臣《ABB FT-NIR光谱技术在线应用和OEM-KIT介绍》在线过程分析仪器是PAT技术的关键!在需求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在线近红外仪器,典型应用单位也呈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线近红外仪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增长点。本次论坛中,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近红外产品经理张德军、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唐果、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赖衍清、ABB(中国)有限公司技术销售支持经理曾贤臣分别介绍了在线近红外技术的进展及多场景的在线应用案例。会议合影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董颖超:近红外求索路上,风景更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1aa3963-bf30-4ddf-8a82-45077aa9cf4c.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1221103025_副本.jpg"//pp  我于200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着与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工作。/pp  在工作中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企业调研中接触到了近红外,同时我所张萍研究员也一直在开展与近红外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懵懂的觉得这项技术功能强大,几乎无所不能,值得尝试一下,从此也开始充满挑战而又欲罢不能的艰辛历程。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从事近红外研究的各位高手和前辈的指点,在此借这次机会向各位见过的没见过的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有意思的是,我所接触过的从事近红外研究的各位专家、各位高手,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的受教于陆院士。我本人不仅拜读过陆院士的被封为从事近红外研究必读的红宝书《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而且在各种论坛、研讨会聆听过陆院士的报告,陆院士高屋建瓴、思路清晰,亲眼见到在会间老先生非常热情的不知疲倦的同与会者进行交流,本来期望在武汉的近红外会议上能再次聆听老先生的教诲并当面向老先生请教,但2015年11月17日噩耗传来,在那一刻我真的很难相信那是真的。老先生的离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啊!!对近红外的热情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陆院士的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尤其让人难忘,能够在71岁的高龄仍能保持开放的思维,开拓近红外这个新的领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pp  近红外这项技术功能很强大,应用的很广泛,对于饲料行业尤其如此。在饲料原料、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水分、蛋白、脂肪、粗纤维、氨基酸等都能应用该技术进行快速检测 此外,饲料生产企业面临着一个原料掺假的问题,存在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为了提高豆粕蛋白含量,以前添加三聚氰胺,现在添加膨化尿素、炒制尿素等高含氮物质 有个别的原料生产商采用在豆皮中加入磷脂的方法,来应对一般企业关注相关原料中蛋白脂肪含量的日常检测,达到牟利的目的 为了提高饲料原料的品质,在原料中采用了膨化工艺,比如膨化豆粕、棉粕、菜籽粕等,通过高温高湿处理能够使蛋白变性、钝化抗营养因子、灭活有害微生物,对膨化加工工艺的参数控制不好,膨化中温度过高,会发生一些诸如麦拉德反应,不仅不能有效保障膨化原料的一致性,而且降低膨化产品的消化率及饲料产品的转换效率,近红外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应该都可以给予很好的解决方案,故此用近红外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是我们所关注质量安全研究内容的一部分。/pp  应用实时在线近红外技术在实现精准营养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生产过程中根据原料的营养物质的浓度,实时调整配方 在相同的配方下,通过饲料加工工艺参数的调节,为不同养殖动物的摄食习惯及生活习性实现沉性、浮性、缓沉料的生产,如何要实现上述目标的话,NIR技术将会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需要饲料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对近红外技术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在饲料企业应用近红外技术的实践中,饲料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014年农业部颁布了《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对饲料企业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次管理规范的推广会议中,针对要求饲料企业配备液相色谱仪及原子吸收光谱仪的问题,有的企业品控人员就提出是否可以拥有一台近红外光谱仪可以对原料和成品的质量进行监控,是否配备了近红外光谱仪就可以不再花费高额的费用购置液相色谱仪和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当时的主管领导就说近红外是二手的检测,需要液相色谱进行第一手的检测 有一次在对一家非常有名的粮油企业进行实验室认可评审过程中,该公司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对近红外光谱仪进行了校准,但校准证书的内容是:波数正确度4000~2000cm-1 为1.8%,波数的正确度2000cm-1以下 1.4%,波数的重复性4000~2000cm-1 为2.8%,校准内容是中红外的波长范围 在饲料企业调研过程中还发现饲料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近红外的定标模型的概念模糊,日常只是通过样品扫描,得到谱图,由模型给出的计算值,有的甚至根本不看谱图,只满足于依据仪器公司给的模型得到计算值,没有也未能很好的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饲料企业使用NIR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普及推广,使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更好地发挥NIR的功能。All I am, or can be, I owe to my angel mother.这句褚博在群中分享的名言,也激励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在老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做一个近红外的传播者,用自己微弱的光去为行业做些有益的事儿。/pp  2016年11月19日陆院士的追思会在褚博等人的精心准备下如期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追思会,与从事近红外的各个行业的专家和朋友再次见面,追思先生的高风亮节,同时陆院士的女儿也专程从美国赶过来参加,并从女儿的角度分享了陆院士作为母亲在生活中对女儿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对老先生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老先生对“契约”精神的践行、处理日常事务的睿智、大度无不体现着一位长者的风范。其中有一件事对我触动颇深,有一次闵女士要离家去远方上大学,陆院士没有像一般的家长那样大包大揽,替女儿把需要的东西收拾好,而是对女儿说,可以随便拿,只要你自己能够拿的动,能够handle你所想要的东西,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体现了陆院士的一种大智慧,同时也体现了陆院士在人生中的一种信条,从小培养自己子女的待人处事的能力。当前中国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出现了好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缺少像陆院士这样对子女教育中的大智慧,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为了赶时间往往替女儿代劳把一天用的课本和用具帮她准备,所以回家就赶紧跟妻子分享了这个事例,希望以后在女儿的教育中也能借鉴陆院士的经验。在此也祝愿闵女士能早日把陆院士文章整理出来,这不仅能够更能使我们这些晚辈能够更了解陆先生,这些文章对于读者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闵姐,您辛苦了,谢谢!!/pp  自2015年8月,有幸加入了褚博的微信群,一年多的时间里,清晨打开网络读一条褚博发的警句,渐渐地这也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把警句进行分享,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更多的朋友感受这份正能量 同时,在自己情绪低落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使自己重新振作精神,这些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没什么打不了 遇到的一些关于近红外技术上的难题,得到了群中朋友的真诚的帮助。/pp  感谢近红外使我认识了这么多从事这项技术的非常优秀的人,一路上有你们,在近红外技术的求索路上,风景更美。/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董颖超/span/strong/p
  • 【瑞士步琦】近红外在制皂行业的应用——助力保障肥皂的清洁力
    近红外助力保障肥皂的清洁力平时使用的洗衣皂、香皂、药皂以及手工皂,都是利用油脂和碱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经过一系列加工所得。其生产工艺主要分为精炼、皂化、盐析、洗涤、碱析、整理、成型这些步骤。 精炼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如磷脂、游离脂肪酸、色素等。精炼后的油脂与碱发生皂化反应,当皂料呈均匀闭合状态时停止反应。向闭合的皂料中添加饱和食盐水使得肥皂与甘油水分离,在上层收集皂粒用于进一步加工,下层甘油水用于回收甘油。对皂粒加水蒸煮成为均匀的皂胶,再经过碱析使皂粒中残留的油脂皂化完全,并洗出内部的甘油、食盐等杂质。最终调整皂粒的电解质和脂肪酸含量,减少杂质及改善色泽后,便可获得质量合格的皂基,对皂基进行后续简单加工即可制成日常使用的肥皂。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和维持制皂流程的一致性是保证最终产品稳定高质量的两大因素。而 QC 部门需要日常检测产品中活性成分、游离脂肪酸(FFA)和水分的含量,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生产要求。尽管传统检测方法是用来甄别不合格产品,但费时费力,而且结果与生产还存在一定的滞后,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近红外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能够提升 QC 的检测效率和加速生产调整的决策过程。 1案例介绍步琦近红外光谱仪用于检测两种不同配方的最终成品,配方 A 与配方 B 的主要差异是使用了不同含量与类型的活性成分。▲ NIRFlex N-500,右图为ProxiMate在 QC 放行产品出库前,将肥皂直接用 NIRFlex N500 和 ProxiMate 进行检测,只有各项指标符合生产规范的产品才被放行。一旦出现不合规的产品,需要用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复核,再决定后续处理环节。 2参考方法与近红外对比将两种配方在四个小时内生产的各五个样品先在 ProxiMate 上进行检测,然后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测定主要的活性成分、FFA 和水分这三种指标。参考方法和近红外方法以及二者检测结果的差距分别在图二和图三中。配方 A 的活性成分、FFA 和水分测量结果对比,蓝色为参考方法,橙色为近红外法配方B的活性成分、FFA和水分测量结果对比,蓝色为参考方法,橙色为近红外法本案例对比中 ProxiMate 使用的定标模型是由 N-500 的模型转换得到的,N-500 是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检测范围是近红外全波段(800–2500nm), ProxiMate 的近红外检测范围是 900–1700nm,因此能够将 N-500 的模型通过处理转化成 ProxiMate 能够适用的定标,并且通过上述对比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依旧准确,表明模型转移效果良好。除了对最终成品的分析,步琦 NIR-Online 在线近红外能在肥皂生产的冷轧环节提供在线监测的解决方案,实时反馈数据,方便在生产过程中调节物料配比,以及对异常工况做出快速应对。▲ 在线近红外实时测量肥皂生产时的参数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步琦近红外的解决方案,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
  • 咖啡豆分析: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巴西的味道
    咖啡豆和生长在其上的茜草科中的咖啡因植物含有约一千种不同的化学物质。释放到饮料中的这些化合物中的一些的组合赋予了这种广受赞誉和通常尊敬的饮料的特征风味。这些化合物中最强香味和最佳芳香的比例不同,是饮料类型和强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正是这些未烘焙的生咖啡豆支撑了将存在哪些化合物,因为这些成分是烘焙的风味和香气化合物的前体。 但是,至关重要的是水分含量。未烘焙咖啡豆的水分评估的常规方法是相当耗时的重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无法帮助您快速确定产品质量。清楚地了解水分含量很重要,因为水分含量高于约12.5%的生咖啡豆更容易发生微生物生长,发酵,霉菌毒素的形成以及感官特征的变化。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对生咖啡豆的烘焙过程产生影响。相反,水分含量低于9%的咖啡豆可能会皱缩和收缩,从而使它们看起来质量较差。因此,生咖啡豆的水分含量受咖啡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管制,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现在,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完整生咖啡豆的近红外光谱(NIR)的化学计量分析可如何用于预测这一关键特征,并最终可能导致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于预测其他化学特征。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拉夫拉斯联邦大学食品科学系(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t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Lavras in Minas Gerais, Brazil,)的Leandro Levate Macedo及其同事开发了校准模型,该模型使用带有交叉验证的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处理绿色咖啡豆的NIR光谱,并进行了测试验证集。他们报告说,这些模型“使用原始光谱进行了精心设计,并通过五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了预处理”。分别针对确定系数,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MSEP)和预测与偏差之比(RPD)进行了测试,并对咖啡的化学性质显示出不同的预测能力。 多元分析方法可以比较迅速地揭示所有重要的水分含量。研究人员承认他们无法从NIR光谱中预测生咖啡豆中的各种可溶性固体和糖分,但是有一天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可专注于合适光谱数据的模型。(编译:符斌 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研究员)根据Evaluation of chemical properties of intact green coffee bean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编写Published: Dec 04, 2020Author: Leandro Levate Macedo
  • 多领域共同推进,近红外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8日-9日,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燃烧诊断研讨会议召开。会议期间,针对不同的会议主题,大会设置了多个分会场,其中,近红外技术的研究探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近红外(NIR)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手段,具有高效、快速、无损、无污染等特点,在复杂样品分析方面呈现出独特优势。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生命科学与医药等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向着更多的应用领域探索,推动着行业的进步。近红外光谱技术拥有许多优势的同时,还存在着光谱解释性差、检出限高等问题,必须发展新的方法和技术。本次会议,各产学研单位及相关企业就近红外光谱最新技术、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涉及药品、烟草、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探讨。大会现场部分报告内容如下:山东大学 臧恒昌教授《药品连续制造过程中近红外实时评价与放行技术的研究》药品连续制造是一种先进的药品生产新模式,得以实现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质量的实时评价与实时放行技术,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品连续制造过程中是采用最多的实时评价与实时放行技术。臧恒昌教授团队通过对目前全球已经批准的10个采用药品连续制造技术的药品品种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实验室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品连续制造模式下的应用环节及技术案例。温州大学 陈孝敬教授《单分类算法在红外光谱中应用研究》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食品的安全检测。实际的食品安全检测是开集识别问题,即安全食品的形式很容易控制,不安全食品的形式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品安全检测不能采用需要两类平衡样本进行分类器训练的常规二分类方法。单类识别方法是一种特殊的二分类方法,只需用目标类样本训练分类器就可以达到对非目标类样本的区分效果。陈孝敬教授表示单类识别方法结合近红外光谱处理食品安全检测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单类识别的自编码器模型(OCAE )。 陈孝敬教授分享了用纯净奶粉与掺假奶粉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验证所提方法的效果,得到了OCAE 采用两层编码网络的结构可以对实验数据取得100%的识别准确率,优于已有 SIMCA , SVDD 等同类算法的识别效果的结论。南开大学 邵学广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邵学广教授在会议中向大家介绍道,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为了改善近红外光谱检出限差的问题,研究人员将吸附预富集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实现了低含量组分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同时,发展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间接分析方法,实现了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他还分享道,近年来,其研究团队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发展了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并围绕水的结构分析以及水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分析开展了近红外光谱解析与信息提取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建立了基于温度效应和水光谱探针的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新方法。郑州烟草研究院 刘惠民研究员《近红外在烟草质量与风格表征中的应用》刘惠民研究员团队依据烟叶基质的特点,针对烟叶到卷烟全过程应用构建了复烤片烟(含初烤烟叶)模型、醇化片烟模型和成品烟丝模型,模型指标涵盖70种烟草中常量和半微量成分(总质量占比70~80%)。该团队在保障近红外预测模型准确稳健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针对影响近红外光谱采集质量的样品粒度、仪器参数、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采取了严格的数据质量管控技术确保一次化学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等。在应用方面,利用平台数据,该团队研究建立了烟叶质量和风格、烟叶感官评价结果和烟叶醇化进度等化学数据预测模型,各化学数据预测模型高度准确,以此开展了卷烟产品数字化设计研究。江苏大学 陈斌教授《低场核磁与近红外光谱联用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探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发展多年,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它的缺点。陈斌教授提出近红外分析技术属于二级间接检测法,会受到诸如样品复杂成分的相互影响、检测环境影响、不同仪器之间的差异影响等,导致采用有导师学习模式建立的校正模型非常脆弱,需要不断对模型进行维护,存在较高的使用门槛。陈斌教授与苏州纽迈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低场核磁与近红外联用仪器的开发和应用的探讨,在应用机理、信息提取和数据等三个层次上促进融合,并分享了计划后期的低场核磁与拉曼、低场核磁与激光诱导、低场核磁与荧光等联用仪器的开发及应用方法的探讨。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褚小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炼油工业的应用》石油分析测试是炼油科技与生产的眼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炼油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褚小立教授表示,我国正处于从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转变时期,智能化是炼油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和精准控制"自执行"是智能工厂的三个关键特征,其中,信息深度"自感知"是智能炼厂的基础。原料、中间物料和产品的分析组成和物性分析数据是信息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近红外光谱为核心之一的现代石油分析技术为化学信息感知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褚小立教授还在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炼油工业的研发和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出展望。
  • 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是一种专用于大豆及其制品的快速、无损、多指标定量检测的分析设备。其主要应用于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收购、储存、加工等,为大豆品质鉴定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了解更多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产品信息→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16147/C541874.htm收购场景快速决策支持:在大豆的收购过程中,仪器可在短时间内对大豆蛋白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这使得收购人员可以迅速做出决策,确保所购大豆符合质量标准。仓储场景质量监控:在大豆仓储环节,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可用于定期对储存的大豆样品进行检测,实时监控大豆的蛋白质等指标,确保仓储期间质量的稳定性。加工场景工艺调控:在大豆加工过程中,仪器可用于监测原料大豆的蛋白含量,为生产过程提供数据支持,帮助调整加工工艺,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室内检测实验室应用:作为室内检测设备,仪器可放置在实验室环境中,用于进行更为精细和深入的大豆蛋白质分析,为科研和产品研发提供支持。车载检测移动式检测:设备的车载设计使其能够方便地在不同地点进行移动和应用。这对于需要在野外或不同仓储点进行检测的场景非常有用,提供了便携式的解决方案。综合而言,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为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检测手段,有助于确保大豆及其制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可控性。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梁逸曾先生与近红外
    p  CHINA NEEDS NIR,NIR NEEDS CHINA ! 伴随着这句简短,却饱含深意的宣传词响彻在哥本哈根的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现场,中国成功获得ICNIRS 2021的主办权。2017年6月15日凌晨,消息传来,近红外圈内举国欢庆。而此时,我们想起了敬爱的梁逸曾先生,他再也听不到这热烈的欢声笑语了。早在2011年5月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之时,中国专门组织了代表团赴南非参会,并申请该系列会议第17届会议的主办权。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委派梁老师代表中国,宣讲中国的申办材料。虽然最终申办没有成功,但梁老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英文表达流畅,极富感召力,给与会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为本次的成功申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果今天我们的梁老师依然健在,我们一同欢庆胜利该多好啊!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6850484-e3a6-43d2-803a-3378c2ca9792.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2011年梁逸曾先生参加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strong/pp  近红外需要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也需要近红外!就是这样简单的相关关系,决定了梁老师课题组与近红外光谱必然的不解之缘!/pp  我们课题组(梁逸曾课题组)真正涉足近红外光谱领域,是从与云南红河卷烟厂王家俊老师的合作开始的。2003年,王家俊老师通过湖南师范大学的杨家红博士认识了梁老师,并合作开展光谱指纹图谱和色谱指纹图谱技术进行烤烟、香精香料和卷烟纸等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当时梁老师安排研究生袁大林和范伟针对烟草实际数据,开展近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模型转移算法的开发工作。2005年6月,梁老师、杨家红,与学生李博岩、曾仲大、易智彪、余雁等赴云南红河,与王家俊老师广泛深入地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化学计量学建模的技术问题。王老师还把他积累的2000多个烟草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拷贝给几位学生。从那时起到现在,这套数据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梁老师的在读和毕业的学生利用该数据研究了很多化学计量学新算法,发表了几十篇的学术论文。2005年,在《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两家合作的第一篇文章: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同时测定卷烟焦油, 烟碱和一氧化碳的释放量。2006年6月28-30号,梁老师赴韩国参加“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并做了“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的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标志着我们课题组已经正式涉足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工作。/pp  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梁老师参会并做了大会报告。还主动请缨筹办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课题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2008年11月19日至22日,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长沙芙蓉华天大酒店成功召开。俞汝勤院士和陆婉珍院士担任大会主席,300余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士参加了该次会议,梁老师主持了开幕式。我国几乎所有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都参加了本次会议,梁老师还邀请了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日本Ozaki教授和美国Wei G. Hansen博士等国际知名人士参加会议,并做大会报告。本次会议论文集收录了论文120多篇,篇幅有830页之多。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近红外光谱颇有渊源的华裔Wei G. Hansen博士,就是参加了本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之后,开始了解国内近红外光谱的学术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后来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国际交流发挥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还获得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的国际交流贡献奖。在梁老师的推荐下,接下来的第三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以及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由梁老师的学生杜一平教授在上海组织承办。到目前,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共举办了六届,梁老师参加了前四届,2014年的北京会议和  2016年的武汉会议,梁老师都因病缺席,但派了很多学生参加会议。除了国内会议,梁老师还参加了几届亚洲和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可以说梁逸曾先生,为我国和国际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8年6月近红外光谱专委会成立,梁老师被聘为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而且还亲自为学会举办的近红外光谱研讨班上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4faee1d-aaf6-4409-b9b8-546efa89fc4d.jpg"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梁逸曾先生成功组织承办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strong/pp  梁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入湖南大学的,1982年和1985年师从俞汝勤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读博开始,梁老师就立志从事化学计量学事业,为此专门选修了数学系十多门数学课程。在课堂上,他经常向老师提问,引来数学系同学很多好奇的目光。19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讲师,1990年赴挪威Bergen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又获得了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在挪威的两年间,梁老师发表了20多篇的学术论文,在该校这个记录至今都没人打破。梁老师以其深厚的数学基础、突出的编程能力,以及强烈的工作热情,在化学计量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取得了杰出的贡献。他是化学计量学的大家!在国内和国际近红外光谱领域,梁老师课题组以开发新算法的雄厚实力发展了很多新型算法,在异常点去除、光谱数据去噪、基线校正、变量选择、多元校正、模型转移等诸多方面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很多难题。已被业内认可和广泛应用的代表性算法,包括许青松教授提出的蒙特卡洛交互检验MCCV(2001年),范伟博士提出的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模型转移算法CCA(2008),李洪东博士提出的竞争自适应重采样方法CARS(2009)及基于模型集群分析MPA策略开发的系列变量选择算法(2009),张志敏博士提出的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算法airPLS(2010),曹东升博士提出的基于蒙特卡洛采样(MC)的奇异样本筛选方法(2010年),云永欢博士提出的迭代性保留有信息变量算法(2014)和变量组合分析算法(2015),邓百川博士提出的变量空间迭代收缩算法(2014),陈沃若硕士基于极限学习机提出了模型转移算法,等等。在梁老师课题组,有14位学生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与近红外光谱分析直接相关,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pp  除了基于算法的理论研究外,梁老师课题组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与红河烟草、湖南中烟合作开发烟草相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工作,与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开展纺织品近红外光谱快速识别的研究工作。梁老师认为仅有方法和算法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用仪器和专用软件的开发,才能够将近红外光谱的应用真正推广出去。为达成这一目标,2012年9月梁老师牵头成立了长沙科硕仪器有限公司,于次年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光谱化学计量学软件“Chemosolv”。其计算精度和国际知名的化学计量学通用软件CAMO Unscrambler相当,而在方法和功能上比Unscrambler更加强大。在专用仪器方面,梁老师主持了与B& WTEK、海洋光学等公司的合作,组建技术团队开展了专用机及专用数据库的开发工作。/pp  梁逸曾教授在国际化学计量学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强的影响力,多次主办国际和全国化学计量学相关学术会议。其中2015年在长沙举办的第15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亚洲举办,影响深远。会议代表来自俄罗斯、巴西、荷兰、法国、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伊朗、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与会者都是从事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工作的,在会议各个主题中近红外光谱相关的研究占比最大。该次会议对于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第16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西班牙巴塞罗那)上,梁逸曾教授获得本届“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该奖由国际化学计量学科学委员会组织评选、颁发,以表彰为国际化学计量学作出杰出贡献者。梁逸曾先生获得该奖项是对他一生对国际化学计量学巨大贡献的肯定。/pp  梁老师于2016年10月14日,因病去世。化学计量学界失去了一位大家,近红外光谱领域失去了一位开拓者,所有认识梁老师的人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长者、亲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虽然,梁老师已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从来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pp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敬爱的梁逸曾先生!/pp(本文由杜一平执笔,梁老师的很多学生提供素材、给予帮助,包括袁大林、易伦朝、曾仲大、李博岩、范伟、云永欢、叶菲、张良晓等)/p
  • 近红外光谱仪相关企业走访调研
    仪器信息网讯 作为“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调研活动的一部分,2012年4月9日-11日,该课题调研组走访了江苏、上海两地的国内外近红外相关仪器厂商。  调研组成员包括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专家以及应用方法开发的专家,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该课题具体负责人,业内专家等,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总后油料研究所刘慧颖研究员、浙江大学的戴连奎教授、江苏大学食品学院陈斌教授、华东理工学院倪力军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业内资深人士李云济博士、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杨丽及常静 同时仪器信息网亦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组部分成员(上排从左至右分别是:燕泽程、刘慧颖、戴连奎;下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斌、倪力军、褚小立)  “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此次选择的调研对象包括:近红外光谱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近红外光谱仪器领域的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企业等。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向各企业介绍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作为一个立体式的服务平台,学会希望在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杨丽、常静向各企业介绍了专项课题的设立背景和目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由科技部设立,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开展研究。为了推动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首次设立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有效实施,此专项课题构建了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确保能够促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江苏飞格光电:半导体激光器生产企业 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江苏镇江科技新城。江苏飞格光电拥有最先进的激光器技术和封装技术,主要经营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组件、光发射/接收模块、光收发一体模块等,具备光器件、光模块的全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能力。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江苏飞格光电年产值已达9000万,而其员工则不到40人,其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是一家具有潜力的企业。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敦平先生  江苏飞格光电主要产品之一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作为近红外光谱仪的光源。半导体激光器应用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波段是从760nm—2900nm,而近红外光谱(780—2526nm)区域与光通信用的光谱波段有很大的交集面,因此,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光谱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从分子光谱、等离子物理、高阶谐波产生的应用到大气污染的监测及癌症的诊断等。半导体激光器在光谱仪器中优势主要有可调谐性、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波长易调制性、高单色性、价格低且寿命长及高可靠性。780nm、850nm、980nm、1270—1610(20nm间隔)波长范围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以直接应用到近红外光谱仪器上。  江苏惠通:国产基于MEMS技术近红外光谱仪将产业化  江苏惠通集团主要产品为遥控器、显像管插座、连接器、控制系统装置、其它电子产品五大类,专业开发生产遥控器已有十余年,拥有40条遥控器专业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500万只。为飞利浦、东芝、夏普等国际知名公司及国内名牌厂家配套。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龙涛先生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龙涛主任热情接待了前来调研的专家们,并介绍了公司研发中心的情况以及近红外光谱仪研发过程中的问题等。惠通几年前就开始研发近红外光谱仪技术,于2010年3月,该公司的《MEMS内嵌式、便携式智能红外光谱探测器研发》项目通过了验收。但是,该仪器的一致性、光学效率等性能的提高还需要时间解决。目前,该仪器正在多个应用单位使用,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完善仪器技术,相信不久该产品将实现产业化。  集团拥有60多人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用于生产的技术支持 同时又内建由30多人组成的电子产品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尖端领先产品的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RF产品及其它各类智能化产品的能力,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压电陶瓷触摸按键等的研发。  福斯:为客户提供世界上最好的专业的分析解决方案  1956年,Nils Foss先生在丹麦成立福斯公司。目前,公司在世界各地约有1155名员工,在四个国家建立了研究和开发中心、在四个国家设立了制造工厂、在20多个国家成立了销售和服务公司、世界各地拥有超过75个专用经销商。2011年福斯公司销售额约1.9亿欧元,98%的业务产生在丹麦以外。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Rikard先生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商务经理 田毅先生  在全球范围内,福斯公司有40000多个用户,几乎包括了所有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前100强的跨国公司,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全世界85%的牛奶生产、80%的粮食交易和75%的啤酒生产都是使用福斯的解决方案进行测试。  福斯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拥有超过200名的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每年将销售额的11%投资于产品创新和开发。在福斯公司研发部门中,有一个专门进行“概念设计”的团队——研发未来10年用户会用的技术 而且福斯公司新产品研发的流程控制严格,有效规避了研发风险 同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积极邀请了客户参与,保证了所开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上海棱光:步履艰难的国产近红外厂商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由上海分析仪器总厂研究所的一部分改制而成,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研制光谱及其他分析仪器的历史。目前,公司共有员工60多人,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出口量达18%。上海棱光原总经理 吴树恩先生上海棱光总经理 李兵先生  吴树恩先生介绍了一些上海棱光技术创新的例子,和专家一起分析探讨了其中成功、失败的原因。李兵先生介绍了上海棱光的发展概况。  上海棱光以勇于创新为企业精神,公司技术人员比例达70%,大学以上学历达到95%,技术开发人员在分光光度计领域都有着数十年的开发经验,研发力量雄厚,并与中国农大、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开发关系。上海棱光还承担了上海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及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棱光主要产品有分子光谱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等,公司产品全部为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仪器。目前,上海棱光根据国内行业及市场的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中高端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开发与应用。其中,F97系列荧光分光光度计代表了国内一流水平。近红外系列仪器是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已于2002年通过部级专家验收,自主开发研制,包括两项专利,其中S400为农产品品质快速测定仪,是针对农产品、种子、饲料工程等行业收购检测分析所用。  赛默飞:提供实验室、在线、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  赛默飞世尔科技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赛默飞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  1982年,赛默飞在中国建立第一个销售办公室。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赛默飞在中国拥有1900名员工,服务于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超过1000名 6家生产工厂,苏州在建的大规模工厂2012年也将投产 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 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销售办公室,2012年还将在武汉、西安成立分公司。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传播总监 毛君玲女士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便携式光学分析销售经理 徐征宇先生  赛默飞近红外光谱仪产品和技术包括来自尼高力的研究型、在线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产品,以及来自于Polychromix公司的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Polychromix公司利用提供给NASA(美国宇航局)的MEMS技术,开发出了首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应用于医药、海关、食品安全、农业、饲料、塑料回收、织物回收、以及烟草等行业,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检测方式。  海洋光学:创新20年 定位于Key Components Provider  1989年,Michael J.Morris博士获得了美国能源部资助项目——测量海水中酸度、颜色的变化。1992年Morris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光纤光谱仪,创立了海洋光学公司。2004年海洋光学被豪迈集团收购。海洋光学加入豪迈集团后,制定了正确的市场战略和定位、完善了产品线、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快速扩张,保持了市场份额第一。海洋光学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度量仪器、光纤、薄膜及光学元件。至2011年,海洋光学在全球累积售出了180000套光纤光谱仪。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首席顾问 龚雅谦先生  2006年,海洋光学在上海成立亚洲分公司 2009年,成立了蔚海光学仪器公司,开始中国本地化生产和研发 2010年,部分产品线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2011年,海洋光学亚洲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海洋光学在上海主要生产组装光纤和部分光谱仪产品,并且已经开始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做一系列解决方案。  海洋光学的愿景——Powered byOcean Optics,即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提供微型光纤光谱仪这个“心脏”。其大部分产品都隐藏在合作伙伴的环保仪器里面,因此大家很少能直接在市面上看到海洋光学的产品,就好像Intel的CPU一样。而其中也包括多款用于近红外光谱中的光学器件和可独立使用的近红外光谱仪。  在技术创新方面,近期,海洋光学投入10000美金设立创新奖“Blue Ocean”,“Blue Ocean”的设置旨在积聚创造性的创意和技术,激发有志之士发掘潜能改造世界,实现最终的市场商品化。Blue Ocean 奖项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奖项发布旨在为新创意新技术的评估及开发提供资金,进行概念的考证。  瑞士步琪: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业性与应用性  1939年,瑞士步琪公司创始人Walter Buchi先生创立了一间玻璃工厂,即瑞士步琪公司前身 1957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世界上首台旋转蒸发仪,有效地解决了化学实验室中有机溶液的快速回收问题,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旋转蒸发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1961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凯氏定氮仪、熔点仪 1999年,瑞士步琪公司收购了瑞士布勒集团的分析技术部门,主要引入了近红外光谱仪产品线和整个技术团队。  2005年,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成立子公司——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含香港、澳门)的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一切业务。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世章先生  目前,瑞士步琦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有两款,如,2005年上市的NIRFlex N-500,2010年上市的IP 54防尘防水NIRMaster近红外以及2012年推出的IP65防尘防水的NIRMaster近红外。瑞士步琦近红外技术采用了专利的偏振干涉仪,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的抗震性提高了40倍 其NIRCal化学计量软件,可自动建模、评估模型优劣。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探讨  在此次近红外光谱仪器相关厂商走访活动中,专家与厂商负责人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源、探测器等工艺需要保障其稳定性、一致性、可靠性等 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近红外光谱仪是标准化所要求的基础,同时模型传递方法的应用是以重复性极好的仪器设备为前提的   小型化、便携式、单一性专用仪器与通用性共同发展,未来可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相结合,发展专用仪器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软件的维护较其他分析仪器的要求更多一些,所以,近红外光谱要发展,最终需要有用户企业组建应用团队   专注1~2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面不要太广,即选好用户   近红外光谱市场前景很好,但是需要培育,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新产品开发中缺乏快捷的科技信息沟通、最新的元器件等   近红外光谱原理创新的难度大,其新产品技术的研发需要人力、技术的积累   应将更多的、有一定规模的国内仪器公司拉入近红外光谱领域   “做”仪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标准、上下游企业、知识产权等需要深入了解、并且要与之相符合。
  • 非接触大光斑式在线近红外技术设备荣幸地被列为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首批名单之一
    最近,非接触大光斑式在线近红外技术设备荣幸地被列为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首批名单之一。九光科技DA200/DA300/DA310在线近红外分析仪作为九光科技明星产品,其技术特点为非接触大光斑,在化工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次列为推广目录的首批名单之一,这是对九光科技在安全生产领域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的认可,也是对其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广泛的肯定。附件:《山东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第一批)》天津九光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在线近红外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该技术通过对物质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物质中成分含量,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中,近红外技术具有广泛应用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九光科技公司的在线近红外技术装备不仅具备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而且还能够适应不同化工行业的需求。其应用领域涵盖了化学品生产、石油化工、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该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卓越的高新技术企业,九光科技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和应用团队,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不断地优化技术和产品,九光公司在近红外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并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九光科技的在线近红外技术装备被列为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第一批名单之一,这是对他们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鞭策。九光科技将继续秉持科技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将不断加强与各个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助力化工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九光科技的努力和推广下,九光科技的在线近红外将进一步受到行业和市场的认可,为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助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九光科技系列产品
  • 近红外光谱助力纺织品再循环——视频访北京服装学院李文霞教授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9月16-20日,两年一次的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召开,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的347位代表参加,其中参会的中国学者有30多位。与全球近红外发展相比,中国近红外学科的发展处在急剧上升的阶段,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而且,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和沉淀,中国的近红外走过了从质疑到认可的过程,当前在饲料、烟草、石化、粮食等领域都得了很好的应用,并为用户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近红外的前沿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仪器信息网在会议期间特别采访了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李文霞,请她谈谈参会感受以及团队近年来在近红外方面的研究进展。/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4913FE730C2E337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在采访中,李文霞教授表示,本次国际近红外会议,汇聚了36个国家的近红外代表,大会开拓视野,分享了近红外最新最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同时,多位来自中国的代表参会并作报告,在国际上发出了我国近红外学者的声音,展现了我国近红外近年来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同时,李文霞也分享了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目前,大量废弃纺织品堆积,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而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纺织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再利用的前提就是将纺织品分类处理,目前的分拣主要通过人工进行,费事费力。近年来,李文霞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纺织品分拣,大大节省人工成本,为纺织工业相关企业带来技术福音。br//ppbr//ppbr//p
  • 世界上体积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登陆中国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4月15日,北京凯元盛世公司联合美国JDSU公司在北京召开“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从事近红外应用研究的专家近2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老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中国农科院蒋士强研究员等。研讨会现场美国JDSU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Chris Pederson  美国JDSU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Chris Pederson、亚太区市场经理邵勇健、亚洲区销售经理黄智昭及北京凯元盛世公司总经理田福成等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  本次研讨会讨论的产品是JDSU在Pittcon 2012正式推出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这款产品也是目前市场上商品化体积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体积小、性价比高。  据Chris Pederson介绍,“近年来,小型化已经成为仪器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近红外光谱仪方面,小型化主要依赖于Czerny-Turner正交型光栅技术及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但是利用如上技术,体积变小有限,或成本较高,或需要光源、光栅等移动部件。JDSU之所以可以将近红外光谱仪做到如此之小是采用了一项线性渐变滤光片(LVF,Linear Variable Filter)的技术制作分光原件。”  具体而言,LVF是一种特殊的带通滤光片,其使用了JDSU的光学镀膜和制造技术,制作时特意向特定方向形成楔形镀层,滤光片的穿透波长在楔形方向发生了线性变化,从而起到分光作用。Chris Pederson说,“在45*42mm大小的体积中,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包含了光源、滤光片、检测器等,完全不需要其他移动部件,其中光源采用双集成真空钨灯,检测器采用128线元非制冷铟镓砷(InGaA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由USB供电(在5伏电压是电流小于500毫安)。”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内部构造表: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主要参数参数Parameter规格Specifications光源双集成真空钨灯;1.8万小时寿命照明几何泛光照明/0角度观察入射孔径0.5x2.0mm有效采样区域2x4mm (窗口面)分光元件线性渐变滤光片(LVF)探测器类型128线元非制冷铟镓砷(InGaAs)二极管阵列像素尺寸/节距30x250um/50um波长范围1700型:950-1650nm 2200型:1150- 2150 nm光谱带宽(光学分辨率)1.25%中心波长,或定制即在1000nm处,分辨率为12.5nm带内光谱隔离度4 OD (平均)模数转换16位动态范围(最大)1000:1测量时间(典型值)0.25秒采样积分时间最小100微秒;最大仅受限于暗信号主机接口USB2.0,最高速度(480Mb/s)尺寸(直径x高)45x42毫米重量60克运行环境-20~50℃,非凝结存储环境-40~70℃,非凝结电源USB供电(500毫安@5伏)  目前,JDSU有1700及2200两个型号,1700波长范围从950纳米至1650纳米,2200波长范围从1150纳米至2150纳米,同时其可以测试粉末及固体样品、液体及浆状样品,以及薄膜与不透明样品。此外,Chris Pederson还表示,“JDSU的主营业务是光学镀膜,并且从1948年就开始此项业务。LVF也是JDSU非常成熟的技术,除了现有两个型号产品外,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更具灵活性。”  对于用户很关注的软件及模型转换问题,Chris Pederson说“目前,JDSU已经开发了实验室版本的软件,以及可以兼容USB的软件等。从Pittcon 2012推出产品以来,JDSU一直在解决模型转换问题,包括同类仪器之间的模型转换及与其他品牌台式近红外仪器间的模型转换。”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实际应用  在应用方面,Chris Pederson介绍到,“JDSU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是针对现场、在线检测需求市场,而农业及食品是我们最先开展应用的领域,未来我们还将拓展其在制药、材料、刑侦、执法等领域的应用。” Chris Pederson还特别强调,“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并不是为了取代台式的近红外仪器而研发,而是为了解决那些不需要那么高灵敏度、而又需现场、在线测试的应用问题。我们很高兴,我们现有的合作伙伴已经做出了一些适合它的应用。”  最后,Chris Pederson说,“JDSU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在性能方面,与福斯的台式近红外光谱仪相比,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测试结果相近。而在价格方面,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价格也很具有竞争力。”  与会的专家对于此项创新技术都有较高评价,但也表示,目前,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仍然还处在从科研走向应用的路上。  目前,北京凯元盛世公司是JDSU在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通过北京凯元盛世,JDSU希望能开拓中国市场,找到适合此款产品的应用领域。(撰稿:杨娟)合影留念
  • 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成功运行
    2月28日,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该望远镜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实验。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亮度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天文和空间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表明,该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极寒气温、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远程遥控望远镜在无人值守的南极昆仑站开展宇宙和空间观测。在南极最高点建设天文观测阵列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姜鹏介绍,国际上公认的南极科学高点有4个:南极点、南极的磁点、南极的冰点、南极冰盖最高点。中国南极科考队从1996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内陆科学考察,终于在2005年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登顶最高点冰穹A,并于2009年在冰穹A建立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冰穹A地区,不仅大气稀薄洁净、没有光污染,而且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极夜,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姜鹏说。“此次投入使用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负责装备研发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正阳研究员说。为确保望远镜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地区稳定运行,他们在南京建造了一个零下80摄氏度的实验室。“南极地区有时会突然刮起大风,扬起‘地吹雪’,造成设备卡死。”李正阳说,该望远镜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我国在南半球部署天文望远镜,有助于开展全面、持续的观测活动。近年来,依托昆仑站,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研制了多台套天文观测设备,其中包括参与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全球联测工作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等。春分过后,南极将进入极夜,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未来,太赫兹望远镜也将进驻昆仑站,进一步拓展南极天文观测波段。与“爱因斯坦探针”携手探秘宇宙“我们肉眼可见的光,只是天体辐射电磁波里很小的一段,红外望远镜是天文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姜鹏说,红外波段观测为科学家探究宇宙、星系、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了解暗物质与暗能量,寻找地外生命迹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姜鹏介绍,地球大气也会产生红外辐射对观测天体产生影响,气温越低大气红外辐射越弱,因此南极地区的极寒天气能够较好地抑制天空红外背景噪声。李正阳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在红外天文望远镜领域相对薄弱,此次投入运行的近红外望远镜波长在1.1—1.4微米,是最接近可见光的波段。根据科研计划,无人值守期间,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将锁定几个特定区域进行持续观测,并及时跟踪观测宇宙中的爆发天体。今年1月9日,我国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因此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姜鹏告诉记者,宇宙中的爆发现象是目前国际天文研究的前沿热点,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在X射线波段探测宇宙中的爆发现象。“我们将发挥红外波段和南极区域优势,与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合作观测宇宙中的爆发现象。”姜鹏说。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龚伟:我做的第一个近红外光谱项目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龚伟.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d7ce3d0-5690-4a84-be1d-4d7cb84a7fe1.jpg"//pp style="text-align: left "  1989年我已经在美国新泽西的医药大公司伟辉的R& D做研究员了, 而且是一次求职成功,没有拿到博士证书前就被公司录用了。这既是我喜欢的工作,工资也是学化学和化工专业的人中比较高的。因为我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去留学的,要供养自己的孩子,所以满心高兴,对这个研究工作是十分珍惜的,真是得心应手。/pp  1990 年初,我在新泽西结婚的先生所工作的美国的一个国际远洋航运公司,把他从美国纽约派到欧州的荷兰的鹿特丹,我只好默默放弃了我心爱的科研工作随着他到了荷兰。再一次来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再一次面对未知的语言和生活环境,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重新找工作。而我的先生按照他的西方文化,也不帮助我找工作。我的求职信发了 150多封,收到的回信的不到 10封,礼貌谢绝的就很好了,其中有的还用非常粗鲁的语言。举个例子,有个公司 的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告诉我荷兰不是美国,不接受本人找工作求职,只考虑有其他公司推荐的求职者,你是自己卖自己,不会有公司愿意录用你的等等,很难听的话。我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心酸, 真打算返回美国的伟辉公司去算了。/pp  几经波折,我被联合丽华总公司下属的化学公司国际联合凯玛公司试着录用做新项目的研发工作,试用时间是三个月,条件是如果没有成功就马上解雇。我的直接上司是Hans Gielen 博士。Dr. Gielen 是个在技术发展上具有战略眼光的R& D的主任,性格非常爽朗,敢说敢当,也是一个分析化学的博士。也许是我的运气不错,我们对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分化技术发展的看法居然基本一致, 我很高兴。但是当Dr. Gielen告诉我他想让我做近红外的研发工作时, 我一口就拒绝了。我读博士时的教授Dr. Wayne Wentworth一直告诫我们,我们 是科学家,说话要有事实,不能信口开河。我虽然没有任何做近红外光谱的经验,但是分子光谱理论是学过的。我知道近红外光谱的图像中,没有明显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因此信息无法破绎,这一波段是没有实用价值的。/pp  Dr. Gielen告诉我,近年来有新发展。由于有人将化学计量学应用到近红外的光谱的解析中,美国科技界已经有科学家把近红外光谱用到农业产品分析上了。当年近红外光谱应用技术在世界上还刚刚起步,实用的商业化的近红外光谱仪也刚刚在欧州上市。各个联合丽华公司所属公司,包括总公司的R& D 研究院都没有人做近红外光谱的。/pp  Dr. Gielen说要我试一试, 看看在化工工业上能否用近红外光谱的做质量控制的分析。老实说我当时是非常怀疑的,认为成功的机率很小, 我也不可能在三个月里做出明显的成绩来的。抱着这份工作是以有当无来做的态度, 我接受了他的邀请。化学计量学是我读博士研究生时拿的Dr. Deming 教的一科新学科, 我学的还不错。但是如何用到近红外光谱上, 我一无所知。大概因为我喜换挑战性的项目,探索未知也是搞科学研究的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 也有我的好奇心理的趋使吧!/pp  我本人对公司的要求也讲的很清楚,我需要两周时间到一所大学最好的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近红外光谱的资料。一周时间在质量控制分析实验室学习和了解现有的分析方法。还要一周时间向工程师和工场的经理们了解公司的生产情况,原料来源,生产程序,主要产品。 最后一周想见见一些市场的销售人员,了解公司产品销售到什么地方,谁是我们的客户。我还要求允许我可以随时向有关同事请教,这就是要特权了。/pp  还没签合同就敢提条件的预备雇员一定很少见,Dr. Gielen惊奇的看着我,我反正也没啥可以失去的。我说要我做这个项目,就必需给我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否则闭着眼睛就做项目肯定是要失败的,不是吗?/pp  Dr. Gielen愣了一会儿,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了我的条件。并在第二天就把荷兰著名的代尔伏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借书证交给了我,并且还有一张容许我复印文章的许可证。我就按照我的计划, 在代尔伏特科技大学图书馆待了整整两个星期,结果找到 21 篇论文,多数是第一届近红外大会的论文, 有几篇是有关农产品检验的,有两篇有关石油裂解后中辛烷值的测定,没有一篇其他工业应用的文章。近红外仪器也还是在研发阶段,多数科研人员是自己造,自己用, 我并没有找到商业化的仪器生产商的资料。这就是我接触近红外光谱的开始。/pp  一个月里,Dr. Gielen预定的两台近红外光谱仪到了。一台是NIRsystem 65000, trans-reflectance module 另一台是Guidwave 260, liquid transmission module。为了使用新仪器,我和当年在NIRSystem 6500 (Foss 公司的前身) 仪器公司做销售后服务的资深工程师 Mr. Andre Van den Broeck (现任一个公司欧州地区总裁) 在实验室奋斗了三天三夜才打出了第一张肥皂样品的trans-reflectance 近红外的光谱图!/pp  也是我太尽职的原因吧,三个月试用期一到, 我就被联合凯玛公司正式聘用成为研发部门的项目经理,从此与近红外光谱应用结下了不了之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合影.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28594ee8-2b36-43f7-9a07-427eb74f3e8d.jpg"//pp  1991 年8 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苏格兰的Aberdeen举行的世界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 (4th ICNIRS)。会议的主题是(Making light work) 我做为一个在近红外领域刚刚起步的晚辈,怀着崇敬的心情向Dr. Karl Norris汇报了我在油料化学工业上的近红外光谱的实际应用。请他看了我做的肥皂的近红外光谱图,说了我的分析和我的理解,请教了他几个chemometrics 里所用的图解,并与Dr. Karl Norris 合影留念(见照片)。 Karl当时非常耐心的听了我的说明,也很惊奇我能用刚刚上市的仪器 (NIRSystem 6500, 应用软件还没有出版) 打出光谱图, 并且用了Unscrrambler (Chemometrics ) 软件把结果给解读了。后来我才知道,第一个NIRSystem 6500仪器的使用软件是他亲自编写的,当时还没有写完!当时Dr. Karl Norris对我说, 能将近红外用于化工分析他还不太了解, 因为他的专业是农产品分析。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很谦虚,是一个很愿意听取别人的见解,非常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的科学家。在Dr. Karl Norris和他的同事工作的基础上,他那一辈近红外光谱应用的研究人员 当年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他们当中我知道的有: Barnes, R.F. Moore, J. E. Wetzel, D. L. Griffiths, P. Davies, A.M.C. Murray. I. Weyer, L. Iwamoto, Mutsuo Gold H.S. Stark, Ed. StarK, Karen Siesler, H. W Batten, G.D. and Downey, Gerard. Brown, S. D. Buijs, H. Etc. 他们中有人至今还在继续为近红外事业做贡献。/pp style="text-align: right "龚伟 江苏大学 客座教授/pp /p
  • 日立高新等开发出利用近红外光的非侵袭式脑活动测量计
    日立高新技术与日立国际八木解决方案公司开发出了戴在头部,利用近红外光的非侵袭式脑活动测量计“可穿戴式光Topography”系列的新产品“WOT-HS”,有头发亦可测量。设想在日常环境下测量脑活动,用于分析脑功能等研究用途。  新产品开发了内置信号处理器和传感器等的小型胶囊单元,并使其可逐个处理,从而大幅削减了信号线缆的使用量。由此,将传感器数量由原机型的16个增至35个,不但扩大了测量范围,重量也减轻了约25%。并且,最大限度抑制了头戴式设备表面的信号线缆暴露,采用完全不使用光纤的结构,佩戴方便性提高。  小型胶囊单元采用雪崩光电二极管接收近红外光。提高了受光灵敏度,使得头发部位也可测量。除了与原机型相同的前额部位以外,在有头发的侧头部也配置了小型胶囊单元,可以测量与听觉等有关的脑活动。  另外,测量方式可以切换为能降低皮肤血流等人体噪声的多距离(Multi-Distance)方式。此外,导入了利用小型胶囊单元上部设置的LED,显示头戴式设备佩戴状态的功能,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日立高新技术预定2016年度中期开始供货该产品。并将在2016年3月7~8日于京都大学桂校区(京都府京都市)举行的“第18届人脑功能Mapping学会”上展示。日立高新技术与日立国际八木解决方案称,今后计划开发除前额部和侧头部外,还可测量头顶部位的装置。
  • 凯元盛世中标北京科委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课题
    日前,北京市科委网站发布公告,北京凯元盛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标&ldquo 近红外果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装备研发(招标编号:NF2014-14)&rdquo 课题。  此次招标详情如下:  本次招标活动的招标人是&ldquo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rdquo ,北京科技园项目评价有限公司是本次招标的代理机构。招标人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组织&ldquo 近红外果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装备研发&rdquo 课题的招标工作,择优选取招标课题的承担单位。  研究目的  针对当前果品品质分级手段单一,技术和装备落后,严重制约高端果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开发适合京郊主要果品(梨、苹果、桃等)品质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并在京郊果品主要产区进行应用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1、获取多因素条件下京郊主要果品(梨、苹果、桃等)的近红外特征光谱,建立主要果品品质(糖度、酸度、糖酸比、成熟度等)近红外光谱特征数据库   2、建立梨、苹果、桃等京郊主要果品品质的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3、提出实时快速检测方案,开发便携式小型检测仪器   4、在京郊果品主要产区进行应用示范。  招标课题研究进度要求  完成本课题的时间为中标人与招标人签订《课题任务书》之日起20个月。  课题经费  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总经费来源于招标人资助资金和中标人自筹资金,招标人资助资金来源于北京市地方财政拨款,按现行财政拨款相关规定支付。招标人资助资金上限为人民币21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与资助资金比例均不低于2:1,经费的支付办法以双方签订的《课题任务书》为准。  投标人资格  1、凡在北京地区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商独资和中方股份未超过50%的中外合资企业)均可投标。  2、投标人应资信良好,在最近2年内无不良记录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注:1.承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到期应结题而未结题的单位,不具备投标人资格。  2.投标人在北京市科委的信用评级为C以下(含C)的不具备投标人资格。  3.不接受联合投标。
  • 北京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将于明年10月线上召开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迅/strong 根据11月6日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委员会讨论的结果,北京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第20届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2021)将于2021年10月“线上”召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1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2d2ce54-d718-4ef6-9187-1d1dace9b28c.jpg" title="5183b303-9b41-4f8c-8835-bf093cf8e713.jpg" alt="5183b303-9b41-4f8c-8835-bf093cf8e713.jpg" width="250" height="21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CNIRS 2021的徽标:近红外之“中国龙”/pp  按照既定的日程,ICNIRS2021将于2021年10月17-21日在北京召开,虽然由于疫情的影响,ICNIRS2021不得不采用 “线上网络”的方式召开,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全球近红外人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热爱和情怀。即便不能面对面,每个参与者依然可以从云端深切感触到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的变化、光谱理论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进展、仪器和测量附件性能的提高,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带来的崭新变化:数字地球、精准医疗、智慧农业和智能工厂等。/pp  作为迄今史上第一次线上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2021的筹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中,特别是刚刚举办的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也给ICNIRS2021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p  由于时差的原因,大会每天只有3.5小时的有效时间进行口头报告,预计4天可以安排40多个口头报告,其中我国口头报告预计6-8个,更多内容将都采用网上Poster的方式展示(提前录制3分钟左右的ppt)。/pp  会议论文采用全英文,可以是多年工作的集中论述,也可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长度在4—6页A4纸。会议论文集拟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论文集不收取任何费用(近红外光谱国际会议中国正式代表的注册费暂定500元人民币,学生300元人民币)。/pp  ICNIRS2021将是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实力的一次大好机会,期待各位老师提前准备,积极参与,大家携手共同呈现一场国际近红外云端盛会!/ppbr//p
  • 《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标征询意见会召开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6年12月24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的《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征询意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406会议室召开。国内外主要的近红外仪器公司代表以及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专家用户共58人参加。/pp  随着我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用于多元分析用途的近红外光谱仪需求日益剧增,现有检定标准《JJG178-2007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侧重于分光光度计,无法满足现在近红外光谱仪的要求。迄今,我国近红外光谱仪还没有其性能测试与检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各家仪器公司的测试方法均针对自己生产的仪器性能,采用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致使不同仪器的性能无法进行比较,以至于政府和单位在采购招标缺乏科学依据,用户在购置近红外光谱仪后出现了送检不能检的局面。因此,制定《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对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pp  2016年12月8日SAC/TC481会议全体通过《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制定立项申请。为了征集各仪器公司各种类型的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试方法,以便近红外光谱分会能系统制定出一个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性能测定方法,集思广益、兼容并蓄,特组织召开了此次标准征询意见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现场.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3639d4de-c931-4018-b767-62477805d2c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标准征询意见会现场/pp  此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技术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电信学院承办,会议由近红外光谱分会马雁军常务理事和李军会常务理事共同主持。会议围绕《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标准中要测哪些指标、如何测、标准物质如何选取等问题进行讨论。赛默飞、布鲁克、福斯、ABB、瑞士万通、聚光科技、伟创英图、创合亿、华夏科创、凯元盛世、丰尔、星创众谱、威斯派克、棱光等仪器公司与会代表纷纷发言,不仅介绍了自家仪器性能测试采用的方法和标准物质,还对该标准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副理事长中石化石科院褚小立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和杨增玲教授、总后油料研究所田高友研究员、贵州中烟彭黔荣主任等专家用户从仪器使用者角度也提出了许多建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领导.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511c8eb6-0ae6-473d-98c9-2eda67d6365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农业大学电信学院副院长杜松怀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宋.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e070a2fd-ee4d-4b37-852b-d5b0e4df000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京化工大学 宋春风汇报标准相关工作/pp  北京化工大学宋春风副教授汇报《近红外光谱仪性能分析方法》国家标准立项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标准编写依据、标准计划的主要内容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d0e68ebb-7305-4a27-a541-823e2ed1c32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技术中心)马雁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李.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45862dde-7fcf-4cbc-9591-73030c97a12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农业大学电信学院李军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袁.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156dd968-f0dc-481c-bac3-a11d288d21a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pp  最后,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感谢不同厂家和用户重视此项标准的研制,能在百忙之中来参会,与会代表提出各自使用方法与很好建议,项目组会后认真整理和逐步完善标准文稿,为促进近红外技术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欢迎有经验的厂家加入此项标准研究。调研会在热烈浓郁的学术气氛结束。/pp /p
  • 关于开展2022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文件近学分字[2022] 第003号关于开展2022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近红外光谱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生及相关单位:近些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功不可没。分析模型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核心之一,为了共同提升我国本领域人员的建模水平,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举办首第二届“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本竞赛提供一套近红外光谱数据,来源于实际应用场景,校正集样本光谱阵(301×701)由301个固体样本的漫反射光谱构成,校正集样本类别值(301×1)(文件名:近红外光谱数据_训练集.csv,301×702,最后一列为类别值),预测集样本光谱阵(76×702)由76个固体样本的漫反射光谱构成(文件名:近红外光谱数据_测试集.csv,第一列为样本序号)。上述文件包含在本通知附件的压缩文件“竞赛数据2022.rar”。(2)任何人均可参赛,每位参赛人员仅限提交一套预测结果。(3)根据参赛者提交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竞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和奖金,其中一等奖奖金2000元,二等奖奖金15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优秀奖只颁发获奖证书。(4)本竞赛采用识别准确率参数评价参赛结果:例如:预测的类别结果与实际类别一致的样本有38个,总共的预测样本为76个,则识别准确率为38/76=50%。(5)请参赛者于2022年8月20日前将完成的“参赛附表”,发送至邮箱:cxlyuli@sina.com ,若有疑问请微信联系13501215398(微信号)。(6)请参赛者认真填写“参赛附表”的个人信息,本竞赛不对外公开参赛人员的任何信息。(7)本竞赛将在2022年8月25日前向参赛者公布预测集的实际类别值,2022年9月15日前公布获奖名单。(8)本竞赛不收取任何费用。(9)本套近红外光谱数据版权归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将其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22年7月25日参赛附表 一、参赛人员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年 龄专 业学 历职务/职称国 籍移动电话E-mail单 位 二、采用的建模方法(请尽可能详细说明采用的方法)建模过程的描述(不限字数,可附图表)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参数光谱变量筛选方法模式识别方法及参数选择其他需要说明的方法 三、预测集样本的预测结果预测集样本序号类别预测值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附件1:竞赛数据2022.rar 附件2:参赛附表.docx
  • 关于开展2023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文件近学分字[2023] 第003号关于开展2023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近红外光谱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生及相关单位:近些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功不可没。分析模型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核心之一,为了共同提升我国本领域人员的建模水平,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举办2023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本竞赛提供一套光谱数据,来源于实际应用场景,校正集由126个样本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及对应的某种成分含量构成,预测集由20个样本的光谱构成。上述文件包含在本通知附件的压缩文件“竞赛数据2023.rar”。本届竞赛选择了样本较少的校正集,鼓励尝试数据增强策略建立校正模型。(2)任何人均可参赛,每位参赛人员仅限提交一套预测结果。(3)根据参赛者提交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竞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和奖金,其中一等奖奖金2000元,二等奖奖金15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优秀奖只颁发获奖证书。(4)本竞赛采用以下两个参数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5)请参赛者于2023年10月30日前将完成的“参赛附表”,发送至邮箱:cxlyuli@sina.com ,若有疑问请微信联系13501215398(微信号)。(6)请参赛者认真填写“参赛附表”的个人信息和建模信息(在预测结果准确性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奖励建模叙述详细的参赛者),本竞赛不对外公开参赛人员的信息。(7)本竞赛将在2023年11月5日前向参赛者公布预测集的实际浓度值,2023年11月15日前公布获奖名单。(8)本竞赛不收取任何费用。(9)本套近红外光谱数据版权归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将其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2023年9月19日 附件1:参赛附表.docx 附件2:竞赛数据2023.rar 参赛附表 一、参赛人员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年 龄专 业学 历国 籍移动电话E-mail单 位 二、采用的建模方法(请尽可能详细说明采用的方法)建模过程的描述(不限字数,可附图表)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参数光谱变量筛选方法建模方法及参数选择其他需要说明的方法 三、预测集样本的预测结果预测集样本序号预测值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
    近红外光谱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生及相关单位  近些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功不可没。分析模型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核心之一,为了共同提升我国本领域人员的建模水平,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举办首届“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本竞赛提供一套近红外光谱数据,来源于实际应用场景,校正集光谱阵(1200×351)由1200个固体样本的漫反射光谱构成(文件名Xtrain.txt),校正集浓度阵(1200×1)由对应1200个固体样本的某一成分含量构成(文件名Ytrain.txt),预测集光谱阵(200×351)由200个固体样本的漫反射光谱构成(文件名Xtest.txt)。上述三个文件包含在本通知附件的压缩文件“竞赛数据.rar”。  (2)任何人均可参赛,每位参赛人员仅限提交一套预测结果。  (3)根据参赛者提交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竞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和奖金,其中一等奖奖金2000元,二等奖奖金15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优秀奖只颁发获奖证书。  (4)本竞赛采用以下两个参数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5)请参赛者于2021年4月1日前将完成的“参赛附表”,发送至邮箱:cxlyuli@sina.com,若有疑问请微信联系13501215398(微信号)。  (6)请参赛者认真填写“参赛附表”的个人信息,本竞赛不对外公开参赛人员的任何信息。  (7)本竞赛将在2021年4月5日前向参赛者公布预测集的浓度真值,2021年4月15日前公布获奖名单。  (8)本竞赛不收取任何费用。  (9)本套近红外光谱数据版权归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将其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21年2月26日  附件:  关于开展2021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pdf  参赛附表.docx  竞赛数据.rar参赛附表  一、参赛人员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年 龄专 业学 历职务/职称国 籍移动电话E-mail工作单位  二、采用的建模方法(请尽可能详细说明采用的方法)建模过程的描述(不限字数,可附图表)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参数浓度值预处理方法光谱变量筛选方法定量校正方法其他需要说明的方法  三、预测集样本的预测结果预测集样本序号预测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
  • 2023“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 预测集实际测量值公布
    2023年9月19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通知要求参赛者于2023年10月30日前完成并提交“参赛附表”,截至目前,超过110人参加了本次竞赛。按照活动进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正式公布2023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 预测集实际测量值。点击下载:2023 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 预测集实际测量值.xlsx测试集样本序号化学成分16.3225.95635.14445.3658.88465.96475.32886.61696.012106.828115.704126.616136.088145.788156.544165.92175.204185.672195.912205.316根据参赛者提交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竞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和奖金,其中一等奖奖金2000元,二等奖奖金15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优秀奖只颁发获奖证书。本竞赛将在2023年11月5日前向参赛者公布预测集的实际浓度值,2023年11月15日前公布获奖名单。更多信息请查看:关于开展2023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
  • 2023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公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于2023年9月19日—10月30日举办了2023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得到广大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等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同仁的积极响应,收到118位参赛者的作品。感谢各位参赛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感谢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本次竞赛提供的支持。参赛者预测值“(MAE+SEP)/2”的统计结果根据本次竞赛的规程,以“(MAE+SEP)/2”为评价指标,依次选出18位获奖者,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现将拟获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1月2日—11月8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将意见或建议发送至邮箱(cxlyuli@sina.com )或微信(13501215398)。拟邀请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期间(2024年9月20~24日)分享建模经验。对于本次竞赛,若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理解和谅解,期待下一届竞赛再次相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2023年11月2日2023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拟获奖名单一等奖付家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二等奖刘煦阳(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赵振忠(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等奖(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邱熙文(湖南农业大学)王海朋(南开大学化学信息学实验室)王微曦(瑞典波通仪器公司)谢有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张博承(上海理工大学)优秀奖(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高 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郭 瑶(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何晓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孔金超(天津满益达科技有限公司)莫文棋(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孙 冲(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谭惠珍(湖南农业大学)向超群(广东药科大学)甄宇涛(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郑训培(湖南农业大学)
  • 2022“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 预测集实际类别值公布
    2022年7月25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通知要求参赛者于2022年8月20日前完成并提交“参赛附表”,截至目前,近80人参加了本次竞赛。按照活动进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正式公布2022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 预测集实际类别值。点击下载:2022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 预测集实际类别值.xlsx序号标签1D2D3D4D5D6D7G8G9G10G11G12G13G14G15G16G17G18G19G20G21G22G23G24G25G26A27A28A29A30A31A32E33E34E35E36E37E38E39E40E41C42C43C44C45C46C47C48C49C50C51C52C53F54F55F56F57F58F59F60F61F62F63F64F65F66F67F68F69F70B71B72B73B74B75B76B本次活动最终的获奖名单将于2022年9月15日前公布。根据参赛者提交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竞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和奖金,其中一等奖奖金2000元,二等奖奖金15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优秀奖只颁发获奖证书。更多信息请查看:关于开展2022年度“创和亿杯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的通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