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王星水听器

仪器信息网海王星水听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海王星水听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海王星水听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海王星水听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海王星水听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海王星水听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海王星水听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海王星水听器相关的论坛

  • 天王星海王星红外照片

    天王星海王星红外照片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292041_320206_1609805_3.jpg这是凯克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系统拍摄的红外光波段的海王星图像

  • 冥王星或隐藏多达10颗卫星尚未发现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 新浪科技 作者: 晨风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20/0022fa99dc6c12b33ed62b.jpg 这张照片同样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可能是目前我们获得的质量最好的冥王星图像,可以明显看到冥王星地表存在颜色的差异,我们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当2015年夏天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抵达冥王星附近之后,科学家们或将最终揭开冥王星的诸多谜团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20/0022fa99dc6c12b33eb02a.jpg 这张照片是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展示了冥王星和它目前已知的5颗卫星。绿环中的P5是最新一颗被发现的小卫星,时间是2012年7月7日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9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冥王星周围可能还隐藏着多达10颗或更多的小卫星尚未被发现。随着2015年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抵达冥王星系统的日期逐渐临近,这一发现让此次考察之旅的飞行路线规划变得更加复杂。 这一消息的公布让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科学团队的科学家们的工作更加棘手,按照原定计划,这艘飞船将于2015年7月份飞临冥王星附近。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冥王星拥有5颗卫星,最新的一颗被编号为“P5”,它是去年才发现的,当时这颗小卫星被发现之后“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科学组就曾表示他们或许将被迫对探测器的原定飞行路线进行修正,以避免与这颗新发现的小卫星可能的相撞事件。 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首席科学家阿兰·斯特恩(Alan Stern)对美国太空网表示:“这条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到目前为止还尚未仔细研究过这一消息的内容。 尘埃云之谜 得到这项最新发现成果的是一项模拟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冥王星的小卫星是如何形成的。根据研究结果,那些可能存在但尚未被发现的冥王星小卫星直径约在1~3公里之间。 在冥王星形成早期,这颗矮行星曾经被一团尘埃云包裹。尽管有一些线索,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无法确定这一尘埃云的来源究竟是哪里。 有一种理论认为,作为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冥卫一(查龙)可能曾经一度与冥王星发生碰撞并溅射出大量碎屑物,这些碎屑物形成了围绕冥王星的尘埃云;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冥王星是在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收集了轨道上的原始太阳尘埃云物质。 不管如何,有一点至少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一尘埃云的确曾经存在。科学家们相信冥王星较小的4颗卫星——冥卫二,冥卫三,冥卫四和冥卫五都是这些尘埃颗粒在相互碰撞中逐渐结合,慢慢形成较大的星体的。 为了重现这一过程,一个科学家小组近期使用他们原本用来模拟柯伊伯带以及行星形成机制的计算机程序对冥王星轨道上的尘埃云机制开展了研究。所谓柯伊伯带是指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由大量冰冻小天体构成的环状区域。 难以从地球观测 这一科学组由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斯科特·肯扬(Scott Kenyon)博士领衔,他们进行的模拟从这一围绕冥王星的尘埃云形成之后开始。计算机程序将这些尘埃中的颗粒视作随机粒子,而一旦一颗粒子达到一定大小,如直径达到1公里,此时程序就会将其作为单独一个天体来对待。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程序中出现了这些新的小卫星。不过科学家们对此谨慎地表示,很难具体说究竟出现了多少颗小卫星,因为对这些微小颗粒间的碰撞情况进行模拟是非常困难的。在最外侧的冥卫三轨道之外,可能还存在着1颗到10颗未知的小卫星。 另外,科学家们也表示,尽管或许可以在计算机程序中看到这些小卫星的存在,然而要想从地球上观测到它们将是极端困难的。 肯扬指出,这些潜在小卫星的亮度可能处于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能力的极限附近,而对于地面望远镜而言,即便是地面上最强大的采用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望远镜,如夏威夷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也可能难以胜任这样的观测任务。 肯扬表示:“冥王星太亮了。因此冥王星的光芒会将这些暗淡的小卫星淹没。”他说:“我不认为地面望远镜能有机会观测到这些小卫星,即便是哈勃空间望远镜也已经是极限。” 不过,随着新地平线号探测器不断接近冥王星,冥王星附近空间的情况它会看的越来越清楚,这样在它实际抵达那里之前或许这艘飞船会捕捉到这些隐匿的小卫星的身影。不过肯扬不确定究竟在何时这些小卫星的大小会显得大到足以让新地平线号探测到。在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中,研究组写道,当2015年新地平线号飞抵冥王星附近时,这些小卫星将会“很容易”被看到。 对系外行星研究的启示 尽管由于冥王星新卫星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并加强了对冥王星系统的研究,然而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对于双星系统周围系外行星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样有启发意义。 冥王星和冥卫一查龙大小差异太小,以至于很多时候科学家们会将它们作为一对双行星对待。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经发现很多形成于双星系统周围的系外行星。那么,对冥王星进行模型研究几乎就是对双星周围行星形成机制的一种缩小版“实验室研究”,将帮助我们加深对系外行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形成机制。 肯扬表示:“我们将运用与此次研究中所采用相同的机制以及相同的算法来对围绕双星系统运行的行星的形成机制进行模拟研究。这样的研究工作将改进我们的认识并将这一工作进一步拓展到系外行星领域。” 至于包裹冥王星的那个尘埃云的来源问题,肯扬表示新地平线项目的探测工作将会给出答案。冥卫一的亮度和含冰量都要高于其它同属于柯伊伯带的天体。如果探测显示这些小卫星的成分与冥卫一接近,那么它们就很有可能是在一次撞击事件中形成的。 肯扬表示:“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具备足够设备和手段,可以探测到冥王星-冥卫一系统中各天体之间的成分差异。根据这些探测资料,我们那时对于这一神秘尘埃云的起源就会有更好的认识。”(晨风)

  • 57.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加氟胶囊中替加氟的含量

    57.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加氟胶囊中替加氟的含量

    作者:黄子桐1,张迪1,吴波2'史秋菊3。傅鑫4(1.辽阳市药品检验所,辽宁辽阳 111000;2.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辽阳111000;3.沈阳格林制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164;4.大连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l 10036)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加氟胶囊中替加氟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C18(4.6 mmX20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一水(70:30);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结果:盐酸苯海拉明在0.060 72-0.263 1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70%,RSD=O.80%(n=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替加氟胶囊中替加氟的质量控制。谱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211609_385050_1609970_3.jpg

  • 【资料】-对物理学历史的透视

    [b]对物理学历史的透视[/b]对学科的发展进行历史透视有助于了解其现状,展望其未来。物理学的历史很长,不能样样都讲到,仅从牛顿开始,牛顿以前的很多先驱性的工作只好从略了。20世纪前物理学的三大综合   17世纪至19世纪,物理学经历了三次大的综合。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的首次综合,第二次综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建立,第三次则是以热力学两大定律确立并发展出相应的统计理论为标志。   第一次综合——牛顿力学   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牛顿将天上行星的运动与地球上苹果下坠等现象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所谓的经典力学。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那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   牛顿力学的建立   牛顿实际上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运动定律描述在力作用下物体是怎么运动的;万有引力定理则描述物体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力。牛顿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行星的运动或者地球上的抛物体运动都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牛顿从物理上把这两个重要的力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成为微积分的发明人。他用微积分、微分方程来解决力学问题。   由运动定律建立的运动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把它具体解出来,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威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如果要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可以按照牛顿所给出的物理思想和数学方法,求解运动方程就行了。   根据现在轨道上行星的位置,可以倒推千百年前或预计千百年后它们的位置。海王星的发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时,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牛顿定律的预期,问题出在哪里呢?后来发现,在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行星,它对天王星产生影响,导致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预期的轨道。进而人们用牛顿力学估计出这个行星的位置,并在预计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这表明,牛顿定律是很成功的。   按照牛顿定律写出运动方程,若已知初始条件——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这一想法经拉普拉斯推广,表述为一种普适的确定论:既然组成世界的全部粒子在某一瞬间各自具有特定的位置与速度,而且都遵从确定的定律,因而随后世界上任何情况都将毫无例外地完全确定。这就是拉普拉斯确定论。它和宿命论的思想不谋而合,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不同(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不确定、不可预知的情况)。这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到20世纪才解决。   牛顿力学的新表述   19世纪,经典力学的发展表现为科学家用新的、更简洁的形式重新表述牛顿定律,如拉格朗日方程组、哈密顿方程组等。这些表述形式不一,实质并没有改变。这是19世纪牛顿力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将牛顿定律推广到连续介质的力学问题中去,出现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在这一方面,20世纪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流体力学,最终导致航空甚至航天的出现。因此,牛顿定律到现在还是非常重要的,牛顿定律还是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其表达方法应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牛顿关于力学研究的成果,写在一本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的巨著中。只要稍微翻一下这本书,就会发现它非常难懂。牛顿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把行星运动的轨道推导了出来。现在在学习理论力学时,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问题是不太难的,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求出来。但牛顿在《原理》里没有用微积分,更没有用解微分方程的方法,而纯粹是用几何方法把椭圆轨道推出来的。[color=red]全文在最后的附件中[/color]

  • 【转帖】趣谈化学元素命名

    在欧洲,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超来越多的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各国间科学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化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统一化学元素的命名。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首先提出,用欧洲各国通用的拉丁文来统一命名元素,从此改变了元素命名上的混乱状况。 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名称,在命名时部有一定的含义,或是为了纪念发现为地点、发现者的祖国,或是为了纪念某科学家,或是借用星宿名和神名,或是为了表示这一元素为某一特性。在把这些拉丁文名称翻译成中文肘,也有多种做法。一是沿用古代已有的名称,一是借用古字,而最多的则是另创新字。在这些大量新造汉字中,大致又可分为谐声造字和会意造字二类。分门别类聊聊这些化学元素的名称,也是颇有趣味之事。一、以地名命名 这类元素不少,约占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些元素的中文名称基本上都是从拉丁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二) 音节音译而来,采用的是谐声造字法。如: 镁—拉丁文意是“美格里西亚”,为一希腊城市。 钪—拉丁文意是“斯堪的纳维亚” 锶—拉丁文意为“思特朗提安”,为苏格兰地名。 镓—拉丁文意是“家里亚”,为法国古称。 铪—拉丁文意是“哈夫尼亚”,为哥本哈根古称。 铼—拉丁文意是“莱茵”,欧洲著名的河流。 镅—拉丁文意是“美洲”。 有个别的元素的中文名称是借用古汉字的,如87号元素钫,拉丁文意是“法兰西”,音译成钫。而“钫”在古代原是指盛酒浆或粮食的青铜盛器,其古义现已不见使用。二、以人名命名 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也多取音译后谐声造字的方法。如: 钐—拉丁文意是“杉马尔斯基”,俄国矿物学家。 镶—拉丁文意是“爱因斯坦”。 镄—拉丁文意是“费米”,美国物理学家。 钔—拉丁文意是“门捷列夫”。 锘—拉丁文意是“诺贝尔”。 铹—拉丁文意是“劳伦斯”,回旋加速器时发明人。 还有一个纪念居里夫妇的“锔”,是借用的汉字。从音译的角度来看,借用“锯”字是较理想的,但“锯”是一常用汉字,不合适。现在借用的“锔”字,汉语中原用于“锔碗”、“锔锅”等场合。虽然现在仍在使用,但使用率不高,一般不至于混淆。三、以神名命名 谐声造字如: 钒—拉丁文意是“凡娜迪丝”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钷—拉丁文意是“普罗米修斯”,即希腊神话中那位偷火种的英谁。 钍—拉丁文意是“杜尔”,北欧传说中的雷神。 钽—拉丁文意是“旦塔勒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铌—拉丁文意是“ 尼奥婢” ,即旦塔勒斯的女儿。 说来有趣的是钽、铌二种元素性质相似,在自然界是往往共生在一起,而铌元素也正是从含钽的矿石中被分离发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别用父、女的名字来命名它们,确是很合适的。 借用古字的如: 钯—拉丁文意是“巴拉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此字在古汉语中指兵车或箭镞,其古义现已不用。四、以星宿命名 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均是谐声造字的新字。 碲—拉丁文意是“地球” 硒—拉丁文意是“月亮” 氦—拉丁文意是“太阳” 铈—拉丁文意是“谷神星” 铀—拉丁文意是“天王星” 镎—拉丁文意是“海王星” 钚—拉丁文意是“冥王星” 其中的铀、镎、钚分别是92、93、94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紧挨在一起。铀最先于1781年发现,因其时天王星新发现不久,故用具命名。到镎、钚分别于1934年和1940年发现时,也就顺理成章地用太阳系中紧挨着天王星的海王星、冥王星来命名了。五、以元素特性命名 这是最多的一类,命名时,或是根据元素的外观特性)或是侦据元素的光谱谱线颜色;或是根据元素某一化合物的性质。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命名除采用根据音译的谐声造字外,还有其它多种做法。 1.沿用古代已有名称 有许多元素,我国古代早已发现并应用,这些元素的名称这屡见于古藉之中。在命名时,就不再造字,而沿用其古名,如: 金—拉丁文意是“灿烂” 银—拉丁文意是“明亮” 锡—拉丁文意是“坚硬” 硫—拉丁文意是“鲜黄色” 硼—拉丁文意是“焊剂” 2.借用古字 如: 镤—拉丁文意是“最初的锕”。而镤在古汉语中指未经炼制的铜铁 铍—拉丁文意是“甜”。而铍在古汉语中指两刃小刀或长矛 铬—拉丁文意是“颜色”。而铬在古汉语中指兵器或剃发 钴—拉丁文意是“妖魔”。而“钴 ”在古汉语中指熨斗 镉—拉丁文意是一种含镉矿物的名称。而镉在古汉语中指一种圆口三足的炊器 铋—拉丁文意是“白色物质”,而铋在古汉语中指矛柄 借用这些字是因为这些字的发音与其拉丁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发音相同接近 另有一个元素“磷”,拉丁文意是“发光物”。此元素我国古称“ ”,现因规定固体非金属须有“石”旁,遂用“磷”。而磷在古汉语中则是用来形容玉石色泽的。 当然,以上这类字的古义现在都是基本不用的 3.谐声造字 如: 铷—拉丁文意是“暗红”,是其光谱谱线的颜色 铯—拉丁文意是“天兰”,是其光谱谱线的颜色 锌—拉丁文意是“白色薄层” 镭—拉丁文意是“射线” 氩—拉丁文意是“不活泼” 碘—拉丁文意是“紫色” 4.会意造字 我国化学新字的造字原则是“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这类字数比起谐声一类来要少得多。如: 氮—拉丁文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我国曾译作“淡气”,意为冲淡空气。后以“炎”入“气”成“氮”。 氯—拉丁文意是“绿色”。我国曾译作“绿气”,意谓“绿色的气体”。后以“录”入“气”成“氯”。 氢—拉丁文意是“水之源”。我国曾译作“轻气”,喻其密度很小。后以“ ”入“气”成“氢”。 氧—拉丁文意是“酸之源”。我国曾译作“养气”,意谓可以养人。也曾以“养”入“气”成“ ”,再由“ ”谐声,造为“氧”,但仍读“养”音。 钾—拉丁文意指海草灰中的一种碱性物质。我国应其在当时已经发现的金属中性质最为活泼,故以“甲”旁“金”而成“钾”。 钨—拉丁文意是“狼沫”。我国应其矿石呈乌黑色,遂以“乌”合“金”而成“钨”。 碳—拉丁文意是“煤”。因我国古时称煤为“炭”,遂造为“碳”。 也有些元素开始曾用谐声造字,后又转为会意造字的。如: 如: 硅—拉丁文意是“石头”。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从拉丁文音译,谐声造为“矽”。后因“矽”与“锡”同音,多有不便,遂改为“硅”,取“圭”音。因古时,圭指玉石,即是硅的化合物。不过,至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物理学教材中)还有用“矽”了的。 要说明的是,我国对元素符号的拉丁字母读音习惯上是按英文字母发音。而新造汉字读音,一般是读半边音,如氪(克)、镁(美)、碘(典)。但并非完全如此,如氙(仙)、钽(坦)等,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 哈勃重大发现,天王星也有极光

    人类对于,美丽的极光总是充满了好奇!地球上极光总是出现是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很难看到,地球上的人类尚且如此,更别说遥远的天王星上了!但哈勃空间望远镜不负众望成功捕捉到了天王星极光,见证了一股强烈的太阳风从地球路过并扑向天王星的场景。 人们对于天王星极光现象极其感兴趣,但相关资料却甚少。仅在1986年旅行者号探测器观测到过天王星上极光。不过此次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与之前的观测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目前天王星的旋转轴差不多垂直于太阳风吹动的方向。 王星拥有奇异的磁场,它不在行星的几何中心,同时相对于天王星的自转轴倾斜了60°。这些谜题都让科学家们着迷却又困扰,而此次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将有利于科学家解开这些谜题,进一步研究天王星。

  • 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冥王星拍摄图片

    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冥王星拍摄图片

    2015年7月14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7:49(北京时间19:49),新地平线号(New Horizons)探测号飞掠冥王星。NASA预告称在此新地平线号离冥王星达到最近距离之前,终极冥王星照片会发布在Instagram上,而全像素的影像则会在整个掠过冥王星的过程完成后发出。在照片中,我们总算是看到了比过去细节都更加丰富的冥王星,以前的影像中是看不到坑洞之类的部分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暗黑赤道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152219_555709_2231913_3.jpg

  • 哈勃望远镜探寻到冥王星最小卫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远的一颗行星。到目前为止发现其卫星共有四颗,分别为卡戎、尼克斯、许德拉和P4。卡戎是在1978年6月22日被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里斯蒂(Jim Christy)以高放大率检验一个月前的一组冥王星的摄影底片的影像时发现的。2005年5月首次被冥王星伴侣搜索队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尼克斯。其照片于2005年5月15日和2005年5月18日被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许德拉于2005年5月首次被冥王星伴侣搜索团队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并于同年5月15日和5月18日拍到照片。2011年,天文学家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的第四颗卫星。这颗小卫星暂时被编号为P4,或冥卫四。事实上这是一次无心之作,当时哈勃进行观测的本意是为了查看冥王星是否拥有光环。 7月12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的第五颗卫星,它也是至今发现的最小的冥王星卫星。 新发现的这颗卫星被成为P5,现在还没有正式名称,通过哈勃望远镜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斑点。科学家估计,这颗小卫星的直径约为10公里到24公里,比1年前发现的第四颗卫星更小,那颗卫星直径约13公里到34公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科学家哈尔·韦弗(Hal Weaver)说,冥王星可能有更多卫星,“我们依然未停止搜索。”

  • 【讨论】冥王星“复辟”?

    太阳系中有多少颗行星?官方的回答是八颗——除非你碰巧住在美国伊利诺斯州。2009年初,“目中无人”的伊利诺斯州政府宣布,为”行星”制定标准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其实是不公正地剥夺了冥王星的”行星”头衔。5年前,IAU决定为“行星”一词起草首个科学上的定义。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IAU大会上经过数天的激烈争论,与会代表投票通过了一个行星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了行星的行列之外,降级为“矮行星”。

  • 昨晚冥王星被干掉啦!!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布拉格大会24日晚的投票表决中,新的行星定义被通过。依据此定义,冥王星自动失去行星身份,太阳系原有的九大行星仅剩下“八大”。  一位北爱尔兰的女天文学家对表决结果颇为满意,“如果我们使用一个有争议的行星定义作为保护伞,将一些矮行星都包括进来的话,我们会招来嘲笑的。”另一位天文学家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冥王星”被发现。  这次表决后,太阳系中传统的大行星将仅剩下八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em49] [em33] [em33]

  • 科学家首次发现地球伴侣“特洛伊小行星”

    科学家首次发现地球伴侣“特洛伊小行星”http://pic.people.com.cn/mediafile/201108/01/F201108010839002944621106.jpg天文学家日前研究发现一颗小行星藏在地球绕日轨道上月球终于不再是地球的唯一伴侣了。据外媒28日报道,天文学家日前研究发现一颗小行星藏在地球绕日轨道上,它已陪伴着地球渡过了至少几千年的时光。  这种小行星被称作“特洛伊小行星”,尽管距离比到月球远得多,但由于轨道相近,它是最适合宇航员探索的地方之一。美国宇航局在未来15年内很有可能对其进行研究甚至开发。  太阳系向来有不少小行星,太阳系内的大型行星经常吸引这些小行星到其轨道上来。目前木星的大气层已发现环绕着4000多颗小行星,另外也有少量小行星环绕在海王星和火星周围。相比较之下,地球一直是孤家寡人。科学家也一度认为地球周围不能存在小行星。  不过现在天文学家有了新的解释:也许是因为离太阳较近,所以这些“特洛伊小行星”淹没在太阳的光芒下不得见天日。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天文学家马丁·康纳斯认为,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探测刚好与太阳成90度夹角,这颗小行星并非典型“特洛伊小行星”,其不规则的轨道或是科学家发现它的关键。  康纳斯和他的团队在今年4月利用设在美国夏威夷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的观测证实了它作为地球的一个特洛伊伙伴的地位――观测表明,它正绕L4(前)拉格朗日三角点做振荡运动。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8日的《自然》杂志上。  研究者还认为,如果能够发现更多的“特洛伊小行星”,宇航员就能更好地探测它们并且寻找地球上匮乏的贵重矿物。这一发现也为科学家研究太阳系开启了全新的视野。

  • 末日预言是现代版“杞人忧天” 引恐慌实在可悲【转】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2-02/3637999.shtml世界末日的理论往往包裹着科学的外衣,灾难大片《2012》好像振振有辞。其实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在迄今为止的所谓世界末日之说中,跟自然、跟天文有关的,都是无稽之谈……  谎言的诞生  撇迦利亚·西琴(1920——2010年)是一位出生于阿塞拜疆的美国作家,据说他也是世界上少数能解读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学者,他写了一些有关地球史前史的著作。1976年,在一本名为《第十二行星》的书中,西琴宣称他发现了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的天文记录,上面标有12个天体,其中有一颗被命名为尼比鲁,是太阳系内尚未发现的大行星。  后来尼比鲁被描绘成了一颗即将摧毁地球的天体,也就是人们议论纷纷的“X行星”。据说尼比鲁的体积差不多有木星大小,质量为地球的好几倍,在一个椭圆形的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当它远离太阳时,它的轨道延伸到了冥王星之外,而当它接近太阳时,它就极为靠近地球,其公转周期为3600年。根据末日论者的预测,这颗星球将于2012年摧毁地球,届时火山频发、地震不断、海啸肆虐,地球文明在劫难逃。   而事实上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早就发现了这颗星,证据是1983年,美国宇航局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已经发现了这个未被确定的神秘天体。科学家们还在1984年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但美国宇航局的态度是秘而不宣,故意隐瞒。后来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还是对此予以了回应,他们指出,实际情况是那些未被确定的神秘天体只是一些红外光源,到1987年,科学家们已经弄清楚了那些“神秘的红外光源”只不过是一些遥远的星系。  关于“X行星”,天文学家们也的确一直在寻找,但他们所指的“X行星”与末日论者们的所指并不一样。2005年,天文学家们在冥王星轨道附近发现了一个天体厄里斯(后改名为齐娜),于是末日论者怀疑厄里斯就是他们所说的“X行星”,并认为科学家们对厄里斯的轨道有所隐瞒。其实,在天文学家的话题中,“X行星”只是一种可能找到或者被怀疑存在的天体的代号,一旦这个天体被找到,它就会有一个真正的名字。也就是说,“X行星”并非特指尼比鲁这样的危险行星。在历史上,寻找“X行星”的故事总是不断出现。1846年,海王星被发现,它就是一颗曾经被人怀疑存在的“X行星”。海王星被发现后,一个叫波西瓦尔·洛威尔的天文学家又怀疑在海王星之外还有第九颗行星,于是便有了另一颗假设的“X行星”。1930年2月18日,这颗星被克莱德·汤博找到,它就是冥王星。但发现了冥王星的汤博并不认为“X行星”不存在了,他预测太阳系中还有其他“X行星”亟待发现。  汤博的预言果然被言中,进入21世纪后,“X行星”更频繁地出现在天文学家们的讨论中。2002年,人们发现了侉瓦尔;紧接着,2003年,人们发现了赛德娜;2005年,人们又发现了厄里斯。在这些天体中,赛德娜和厄里斯都曾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即所谓的“X行星”,只因它们个头太小,故没能进入大行星之列,反而促使人们把冥王星的大行星资格给取消了。赛德娜和厄里斯终年运行在遥远的柯伊柏带,它们离地球非常远,对地球不构成任何威胁。  不过地球倒是经常遭受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翻阅地球的历史,这种撞击从未真正停止过,但由于我们人类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并未遇见过严重的撞击事件。如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已经能事先发现大小不等的近地天体,并能准确地预报它们击中地球的概率和接近地球的时间。例如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就具有极高精度的分辨率和运算能力,能准确计算小行星轨道,且每隔几天就能将全天巡视一遍。2010年9月,这台尚待升级的系统发现了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其直径仅为46米。除了针对近地天体的巡天系统外,人类还拥有能在各个波段上观测宇宙的地面望远镜和太空望远镜。  所谓的“天体重叠”  其实,末日论者最初预测尼比鲁到来的时间是2003年5月,但待预定时间到来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于是他们又把预定时间改成了2012年,后来干脆和玛雅长周期日历联系起来,把那该死的日子设定在了2012年12月21日。  玛雅人精于历法,他们对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所以他们的“长历法”把时间的计算起点放在了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根据他们的“长历法”,2012年12月21日意味着当前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就好像一本日历翻完了,人们需要换一本新日历了。但在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中,玛雅历法中这种轮回观被曲解。  有一种说法是,2012年12月21日会出现“天体重叠”现象,届时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轨迹会穿过银河系中心,这会使地球处于一种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之下,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会加速地球的毁灭。  每年12月份,太阳确实会运行到近似银河系中心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太阳真的处于中心位置了,只是从地球上看,太阳看起来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心位置,况且这种现象每年都会发生,是一种天象,没什么特别之处。事实上,太阳运行到银河系中心去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2000亿颗恒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位于银河系靠近边缘的地方,这颗普通的恒星带着它的太阳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环绕银河系的中心运行,它需要2.2亿~2.5亿年才能环银河系中心绕行一周。所以它与银河系的中心始终保持着大致相同的距离,决不会一下子运行到银河系的中心去。  银河系中心的确有黑洞,它的质量接近太阳质量的400万倍,然而这个黑洞距离地球大约2.7万光年。事实上,对地球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引力来自太阳和月亮,而不是什么黑洞和“天体重叠”。  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末日预言的另一种说法是2012年还会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它会引发历史上最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太阳发出的高能粒子流会冲击地球磁场,引发大灾难。  所谓太阳耀斑是太阳内部能量的爆发性抛射,其能量极大,它掀起的太阳风暴将猛烈的太阳粒子流带到地球,由此引发极端太空天气和地球磁暴。这种强烈的太阳风暴往往发生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特别是在大黑子群出现的时候。而黑子的活动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这个周期最初是由德国天文学家萨穆埃尔·海因里希·施瓦贝发现的。天文学家们对黑子的活动从1755年开始标号统计,后确定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为11年。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开始年,被称作“太阳活动宁静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作“太阳活动峰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规律和持续不断的太阳观测,2012年应该迎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时候确实有可能发生太阳风暴,甚至是大规模的太阳风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生活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如无线电通讯中断、人造卫星出现故障,严重时还会出现停电停水、交通和银行系统造成大面积瘫痪、网络无法使用之类的情况。但仅此而已。由于地球磁气圈的存在,太阳喷射物会受到阻挡,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不过事实上,原以为会如期而至的强烈太阳活动周期的前兆并没有如约到来。这反而令科学家们有些意外,他们原预计2007年后太阳就应该加剧它的黑子活动,然而一直到了2009年年底,太阳才终于出现了黑子群,所以科学家们现在推测的太阳活动最大值可能发生于2013年,而不是2012年。他们甚至怀疑太阳会不会在下一个活动周期进入一个长达数十年的活动极小期,这种延长了的极小期在历史上出现过,被称为“蒙德极小期”,不过这也只是推测。事实上,对太阳活动周期的准确预测目前还无法做到。  人类一直在研究太阳,科学家们不断地将一些太阳探测器部署在环地球轨道和环太阳轨道上,借此研究太阳活动和日地关系。从长远看,人类一定会最终揭示太阳活动的根源,认识太阳活动的规律,准确预测和有效应对太阳风暴。末日论者的太阳风暴毁灭地球之说只能被认为是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地球安然无恙  还有一种可怕的说法:2012年将发生地球磁极倒转,这会导致更多的火山爆发、地震,届时地球磁场会消失,导致地球暴露在宇宙射线、太阳粒子的辐射之下,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将受到致命伤害。  关于磁极倒转,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这种事,这是因为地球有一个铁质的核,它处于距地表2890千米的地下,直径为6800千米,这个核分为两层:内层为固体,由镍和铁组成;外层为液体,由溶化的铁组成。科学家推测,地核中铁的流动会发生变化,有时还会从地幔的边缘带下一些较冷的物质,这会引起地球磁场发生改变。此外,地球岩石凝固之际也会形成地壳磁场,这个磁场也会发生变化,当这些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时会导致磁极倒转。  但磁极倒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说几千年,有的说二三十万年,所以人们根本感觉不到磁极倒转。科学家们正在密切监视地球磁场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对靠磁场导航的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人类并无大碍。至于磁极倒转会引发地壳的剧烈运动则更是毫无道理,地壳的运动主要是由地幔中的物质造成的,与磁场毫不相干。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地球确实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需要人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如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生态失衡和陨星来袭等等。但末日论者的怪论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带着浓重的末世情绪和神秘主义色彩,并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这是非常可悲的。  摘自《科学

  • “航行者1号”飞船可能已离开太阳系

    美科学家称“航行者1号”飞船可能已离开太阳系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21010/93/11233063048516454297.jpg“旅行者1号”飞船  “旅行者1号”在运行35年后,可能已首次离开太阳系  据外媒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9日早晨表示,最新迹象显示“旅行者1号”飞船(Voyager 1)很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而进入银河系,成为人类历史上首艘逃逸太阳系、探索于遥远恒星之间的人造飞船。  此说法一经证实,将标志着太空探索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时刻,预示着星际探索新时代的到来。  最新迹象  飞船在太阳系边缘  报道称,NASA官方尚未证实这一太空探索领域里的重要成就,但是观察家们称,从飞船上传回的最新数据证明“旅行者1号”飞船已经实现这个历史里程碑。  NASA科学家们此前表示,核实“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的边缘只需要关注3件事:来自太阳系以外的高能量宇宙射线增多;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的能量水平降低;飞船上磁场方向变化。  在过去几个月中,“旅行者1号”已被发现前两点现象,剩下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磁场方向是否改变,这方面数据尚不清晰。得克萨斯州A&M大学的天文学家尼克称,尽管磁力数据尚不明确,但是很显然,“旅行者1号”在太阳系边缘穿越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  此前,“旅行者1号”已经在人类从未涉足的太空领域飞行,而且很明显,它早已十分接近太阳系与星际太空的边界。这个区域有大量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十分炙热且充满湍流。而科学家们认为,“旅行者1号”现在已经冲出这个区域,来到银河系的边缘,遨游于不同恒星之间的宇宙空间了。  古董飞船  35年后仍正常运行  1977年,NASA的“旅行者1号”及“旅行者2号”飞船首次发射升空飞离地球时,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会在太空生存多久。而现在,它们已成为人类宇航史上运行时间最长、飞行得最遥远的航天器,远离地球上百亿公里,并且在不同的方向飞行。  尽管它们现已成为早期太空时代的“老古董”,“旅行者号”仍然正常地运行着,而且这对孪生兄弟仅有区区68KB的计算机内存。另外,“旅行者号”飞船还携带了8轨磁带录音机,而今天的航天器则已经采用数码存储了。  这种大小仅相当于一辆微型汽车的核动力航天器目前仍然拥有5台运行正常的仪器可用来研究太空中的磁场等。它们还携带着包含多种语言问候、音乐和图片的镀金光盘,以便万一遇到外星智慧生命时可派上用场。  新闻链接  “旅行者号”飞船  本来,“旅行者号”飞船最初的目标是探测木星和土星,而且它们传送回了许多印有木星大红色斑点及土星耀眼光环的图像。“旅行者号”也不停发送回来大量的新发现:诸如,木星卫星木卫一上的火山喷发,另一木星卫星木卫二冰面下呈现的海洋迹象,以及土星卫星土卫六上甲烷雨现象等等。  随后,“旅行者2号”继续向天王星和海王星航行,是迄今为止唯一从这两个外行星身边擦身飞过的航天器;而“旅行者1号”则利用土星的引力场把自己像弹丸般地弹射到太阳系的边缘。

  • 【资料】物 理 学 概 览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划分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来自于实践,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 随着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于是各分支学科之间开始互相渗透。物理学也逐步发展成为各分支学科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 物理学家力图寻找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从而统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现象。这种努力虽然逐步有所进展,但现在离实现这—目标还很遥远。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后期,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开普勒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现象的初步理论。 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根据对天王星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经典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一个力学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由它的某一个质点在这一时刻的空间坐标和动量表示。对于一个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不包含其他运动形式(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的力学系统来说,它的总机械能就是每一个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的函数,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由总能量决定。 在经典力学中,力学系统的总能量和总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无论怎样变化,其总能量和总动量数值是不变的。这种守恒性质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围,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局限性。 早在19世纪,经典力学就已经成为物理学中十分成熟的分支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分析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经典力学的应用范围,涉及到能源、航空、航天、机械、建筑、水利、矿山建设直到安全防护等各个领域。当然,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是综合性的问题,还需要许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完全解决。 机械运动中,很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就是振动和波动。声学就是研究这种运动的产生、传播、转化和吸收的分支学科。人们通过声波传递信息,有许多物体不易为光波和电磁波透过,却能为声波透过;频率非常低的声波能在大气和海洋中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能迅速传递地球上任何地方发生的地震、火山爆发或核爆炸的信息;频率很高的声波和声表面波已经用于固体的研究、微波技术、医疗诊断等领域;非常强的声波已经用于工业加工等。 热学、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学科。人们很早就有冷热的概念。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例如区分了温度和热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 物体有内部运动,因此就有内部能量。19世纪的系统实验研究证明:热是物体内部无序运动的表现,称为内能,以前称作热能。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宏观机械运动的能量与内能可以互相转化。就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来说,不论能量形式怎样相互转化,总的能量的数值是不变的,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一种表现。 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例如:一个孤立的物体,其内部各处的温度不尽相同,那么热就从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最后达到各处温度都相同的状态,也就是热平衡的状态。相反的过程是不可能的,即这个孤立的、内部各处温度都相等的物体,不可能自动回到各处温度不相同的状态。应用熵的概念,还可以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为:一个孤立的物理系统的熵不会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物理系统就处于热平衡状态。 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统计力学根据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相互作用,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的性质和行为的统计规律,是理论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非平衡统计力学所研究的问题复杂,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对于一个包含有大量粒子的宏观物理系统来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的几率超过了处于有序状态的几率。孤立物理系统总是从比较有序的状态趋向比较无序的状态,在热力学中,这就相应于熵的增加。 处于平衡状态附近的非平衡系统的主要趋向是向平衡状态过渡。平衡态附近的主要非平衡过程是弛豫、输运和涨落,这方面的理论逐步发展,已趋于成熟。近20~30年来人们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系统,如耗散结构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认识到的只是相对的真理,经典力学和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统计力学也是这样。经典力学应用于原子、分子以及宏观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其局限性就显示出来,因而发展了量子力学。与之相应,经典统计力学也发展成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量子统计力学。

  • 水听器 RESON TC4013解说

    水听器 RESON TC4013解说

    [img=水听器 RESON TC4013,500,5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261519167729_5514_3557318_3.jpg!w500x500.jpg[/img]水听器 RESON TC4013是一款比较适用于船只探测水下环境的辅助设备,有很多人说水听器不实用,但是又不得不用,其实实用不实用,要根据使用的方便和用途,例如我们拿水听器去测量水缸里的水,这不是胡闹吗,然而每款产品都有他该有的使用地方和方式,例如水听器是用来测量海洋水域深度环境的,那他的作用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其次有的普通的水听器着实不怎么实用,因为只是单面的水听器,只能测量深度范围内的,超出了不就法使用,例如只能检测100米的深度,超出100米是无法检测到的,今天我们所介绍的这款TC4013水听器可以检测400-1000米的深度,而且还可以在淡水中实用,是一款比较多重应用的水听器。[img=水听器 RESON TC4013,593,49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261520168699_3040_3557318_3.png!w593x495.jpg[/img]然而有很多人不了解水听器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对此也是很陌生的,今天我们就对水听器 RESON TC4013做一个简单的解说。水听器 RESON TC4013使用面还是比较广泛的,功能性比较成熟完善,通常用于水声环境的探测、自动识别深水区域、还可以当作水下的通信使用,采用的是简便的安装方式和简洁的操作模式,在操控方面也是简单易操作,可监测水下深度为1000米的深度,检测响应速度快,安全性做的非常到位,采用的是德国技术使用特别的方便,只要安装在船只上就能够了解水下的动态,非常的方便实用。

  • 老兵新传,还望大家捧场!

    相识系于缘,相知系于诚,老兵报到新版面,还望各位版友多多支持! 为了百姓能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和吃上放心食品,愿与大家一道求真务实共同努力去开创环保事业的美好明天。

  • 水族智能补水器是如何做到缺水加水满水即停的

    水族智能补水器是如何做到缺水加水满水即停的

    [font=宋体][color=#212121]水族智能补水器是一种智能化的水族箱补水设备,它可以自动检测水族箱中的水位,当水位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加水,直到水位达到设定值后停止加水。那么,水族智能补水器是如何做到缺水加水满水即停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12121][/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12121]首先,水族智能补水器内置了高精度的水位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水位的高低。当水位低于设定值时,补水器会自动启动加水装置,将水加入水族箱中,直到水位达到设定值后停止加水。这样就可以保证水族箱中的水位始终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12121][/color][/font][align=left][font=宋体][color=#212121]其次,水族智能补水器还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调节加水量。当水位低于设定值时,补水器会自动启动加水装置,加水量会根据水位的高低进行调节,以避免加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发生。当水位达到设定值后,补水器会自动停止加水,避免水族箱中的水溢出。[/color][/font][/align][font=宋体][/font][align=center][img=智能补水器,673,5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171458401032_8690_4008598_3.jpg!w673x582.jpg[/img][/align][font=宋体][color=#212121]最后,水族智能补水器还具有智能记忆功能,可以记住用户设定的水位值,即使断电或重新启动也不会影响设定值。这样就可以避免用户频繁调整水位值,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稳定性。[/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12121][/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12121]综上所述,水族智能补水器通过内置高精度的水位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记忆功能,实现了缺水加水满水即停的功能。它可以自动检测水位,自动调节加水量,保证水位始终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为水族箱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补水服务。[/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12121][/color][/font]

  • 求助!抑制器漏水了

    各位同行、老师: 我的DX120前天在做样时突然报警,打开一看,下部已经全是水,原来抑制器的底部在滴水。我不知道这样的故障是不是严重,如何解决呢?还望各位指导指导。

  • 【转帖】在太阳上挖煤的可行性报告

    [font=楷体_GB2312][size=4][color=#DC143C][B]随着我们伟大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要发展,我们就要开发新的能量来源,在此,我向老大郑重提出:向太阳进军!向太阳要能源!在太阳上挖煤![/B][/color][/size][/font]  [color=#00008B][B]本报告分三个部分: [/B][/color][color=#DC143C][B]第一部分:论太阳上有没有煤[/B] [/color]  [color=#00008B][font=宋体]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组成太阳的主要元素是氢和氦,这简直是不明物理,乱说一通。我们随便找来一个充满氢气的气球,用火点燃它,气球确实会剧烈燃烧,但它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太阳是由氢和氦组成,氦气不会燃烧,而氢气在太阳上即使贮量再多,太阳燃烧的时间也决不会很长。   太阳也不会是由液体燃料组成。如果是液体,众所周知,液体具有流动性,那么这些组成太阳的液体会流满整个天空,我们看到的就不会是太阳这个火球燃烧,而是整个天空都在燃烧了。   所以组成太阳的既不会是气体,也不会是液体,而只能是固体。固体能燃烧的,有木柴和煤,然而前者燃烧时会发烟,但我们谁曾看见太阳冒着浓烟从天空掠过呢?所以组成太阳的主要物质只能是煤,而且是优质的无烟煤。 [color=#DC143C]第二部分:论能不能挖太阳上的煤[/color]   资产阶级学者还鼓吹:“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风雪雨露,也不会有草木鸟兽。”甚至还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太阳的作用真的这样重要吗?太阳就真的如老虎屁股,一点儿也不能动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太阳,它只是在充满温暖和光明的白天发光,而在寒冷、黑暗、最需要光和热的时候,太阳,却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太阳的作用甚至远远不及在黑夜里发微光的月亮。这些资产阶级的所谓学者抛出这种耸人听闻的太阳至上的论调其实别有用心,其目的在于阻挠别人对太阳上能源的开发利用。但他们忘记了任何伪科学的东西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唯心的反动鼓吹其结果只能是在真理的厚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第三部分:论如何在太阳上挖煤   我们都知道,太阳无时无刻不在燃烧,那么怎样才能在太阳上挖煤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九哥曾经讲过的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时九哥身在东北(已经搞上对象喽),三月植树节时响应号召植树造林。三月的北疆,土地尚未化冻,一镐抡下去,只能砸出一个白点。但困难吓不倒同志们,他们充分发扬在萝卜地炮轰兔子的精神,砍倒大树生起了一堆堆篝火,让火把土地烤暖后移开它再挖。就这样边烧边挖,边挖边烧,终于胜利完成了光荣而艰巨的植树任务。   今天我们要在太阳上挖煤,就可以用到这个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太阳上虽然燃烧着熊熊大火,但火不是可以用水来灭的么?难能可贵的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就是水星,水星水星,顾名思义,就是一颗充满了水的行星,那上面烟波浩淼,水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完全可以取水星之水局部地灭太阳之火,然后在已灭火的太阳局部表面上迅速地挖煤。就这样边挖煤边灭火,边灭火边挖煤。    虽然水星上水资源丰富,但本着节约的原则,我建议最好是利用早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搞生产。因为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太阳的温度不是很高,火势不是很猛,这时生产作业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安全系数。并且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太阳离地表最近,也便于煤的运输,如果在正午生产,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提高了运输成本不说,如果煤块从高空跌落,还容易造成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font][/color]结语: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太阳变煤田。   简要步骤:  用水星将太阳浇灭,然后迅速挖煤----非常可行而且务实。为了防止资本主义跟我们抢,应该多带些弟兄上去。去时再多带几盏煤油灯,以便夜晚太阳不亮了仍可加班挖煤!顺便从海王星上捞些海鲜给健康的兄弟姐妹们增加营养,另外呢还可以从金星上扛些黄金回地球,咱们打戒指!

  • 【讨论】关于实验室纯水器

    [em09511]实验室是用纯水比较多的部门,我所从事的工作用到的纯水机“艾科”的纯水机,产水量是0.3立方米/小时,用到的原水则是自来水,我想问一下,还有好一些的牌子的纯水机吗?希望各位大大不吝告知一、二,因为现在发现所用的纯水机产水量严重不足,而且出现了不断自动反冲冲洗系统的问题,我想顺便问一下,是不是柱子已经出现问题了?但电导率在机子上面还是显示18.3Ω,这点我也弄不明白,还望能有高人指点迷津

  • 气质调谐空气和水峰很高仪器泄漏

    气质调谐空气和水峰很高仪器泄漏

    使用的是安捷伦7890色谱和瓦里安220离子肼,有一段时间没有开机了,开机之后发现空气和水峰很高,就关机检查,排查了气体气路补集肼没问题,GC进样口、传输线密封垫圈等也都检查拧紧了,再次开机烤肼20h后,空气水峰还是很高,RIC和base amount也很高,如下图,应该是哪里有泄漏,但是找不出来!!!仪器其他状态都是正常的,分子泵电流这些也正常,RF和cal gas矫正也能通过。还望各位大神指点!![img=,690,4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121748_02_2525115_3.jpg[/img][img=,690,43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121748_01_2525115_3.jpg[/img]

  • 浅谈科技界的“隐而不发”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杨 斌科学界存在许多优先权之争,例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争夺、亚当斯和勒维列关于谁先计算出海王星的争论等。对科学优先权,有时科学家自己并不怎么在意,但其周围的人倒是相当热心,甚至不惜将其演绎为两国之争。与争夺科学优先权行为相反,科学界存在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搁置” 其研究成果,“隐而不发”。牛顿曾经雪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长达20 年之久,直到用微积分证明了地球吸引外部物体时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中心点之后,才在哈雷的极力支持下发表了自己的成果。达尔文也有类似经历,1844 年,其进化论思想已基本定型,并形成初步文稿,由于自觉材料不够、论据不足而一直搁置。在此期间,由于收到华莱士一篇与自己进化论如出一辙的论文而几欲放弃发表研究论文,最后在赖尔的催促下,于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即使在科学发展如日中天、科技竞争如火如荼的今天,依然有科学家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他们要么不主动甚至不愿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要么是其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认可而淹没。前者如建立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并获得198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肯尼斯·威尔逊,他因很少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而差点职位不保;后者如从事转座基因研究并获得198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曾被埋没长达35年之久。科技界的“隐而不发”大体上可分为自我隐藏、社会隐藏两种情况。自我隐藏是科学家有意识的不及时发表甚至不发表科研成果的现象。牛顿和达尔文都属于这种情形,他们各自都对其研究结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当然除了科学的这种求真性规范使然之外也与当时的研究风气有一定关系。相对于这种比较温和的自我隐藏,还有一种激进型的自我隐藏,科学社会学称之为“退却主义”,即当科学家发现自己的优先权得不到承认时所产生的一种背离行为。如德国医生迈尔最早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但由于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加之家庭劫难而几欲自杀,后又精神失常。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 年进行了豌豆杂交实验,但其研究结果整理成的论文却未引起任何反响,和几位著名植物学家的交流也没有带来任何承认,之后其本人不再发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此外,自我隐藏还与科学家自身对科学的认知有一定关系。英国物理化学家波拉尼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猛烈抨击以贝尔纳为代表的左派科学家关于计划科学的观点,力主学术自由、科学自由,认为科学自由是献身某种信念的人的共同体的自然法则。在有些科学家看来,当代科学的制度化有时悖逆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自由的追求,因而产生一种学术逆反,拒绝或不大乐意去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宁愿追寻科学研究的一种原始旨趣,即好奇心的满足。这多少有点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知的满足或者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与自我隐藏不同的是社会隐藏,有时候处于不同的社会要求与制度规范下,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得不被隐藏,最为突出的是军事领域的科学家。处于保密的考虑,许多军事领域的科研人员不得不隐姓埋名,其科技成果也就自然而然“隐而不发”了。比如当年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代科学家因从事导弹、原子弹研究,大都隐姓埋名,至今其中仍有很多人不为人知。在“两弹一星”研究过程中做出重要关键性贡献的彭桓武,虽师从玻恩和薛定谔,30 岁不到就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发表了HHP 理论,轰动了理论物理界,却因国家需求,几十年在科学界默默无闻。与此类似,在商业化时代,由于追求垄断利润,很多大公司科技专家的成果也得不到及时公布,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隐藏。这可认为是有意识的社会隐藏。另一种情况是无意识的社会隐藏。当今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在带来规范化和高效率之外,也存在一些体制自身不能克服的问题,科技界中的“隐而不发”与此有一定关系。比如职称制度就是一例,当一位研究人员经过辛勤努力获取职称以后,就很难再有大的研究产出了,不能说这些科研人员江郎才尽了,除因没有来自科研方面的压力而减少产出外,也不能排除其有意无意减少产出发表的现象。有时候这种无意识的社会隐藏相当隐蔽,当一位科研人员由于早期的优异表现而在后期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后,繁重的行政任务会侵占其大量研究时间,从而造成科研产出质、量的下降,尽管有的貌似科研产出不减反增(如有人统计过某位研究所领导早期每年只有1 篇SCI 论文,而担任行政职务后每年多达数十篇), 但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实际贡献很小。这种比较隐蔽的社会隐藏荒废了很多科研人员真正的才智,因而自有它的弊端。自我隐藏和社会隐藏有时是互相联系的,如孟德尔其实是科技体制尚不健全情况下的制度弃儿,是其在科学社会得不到承认的情况下才采取的自我隐藏,而自我隐藏的结果形成了一种客观的社会隐藏结果,即被埋没。再比如处于职称制度约束下的科研人员,在获得职称后科研产出的减少,其虽然表现为社会隐藏,但行为主体却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隐藏。科学在本质上首先是个人的思维活动,由好奇心驱使的独立自由的思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的原始动力;科学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一个包括交流、合作与竞争的互动过程,在个体和社会磨合之间存在各种奇怪现象实属正常,但去弊兴利才会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

  • 【原创】天然气用分析小屋(硫化氢、色谱、水烃露点 附说明书)(收集)

    【原创】天然气用分析小屋(硫化氢、色谱、水烃露点 附说明书)(收集)

    随着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大量消耗,天然气已经晋升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资源,我过近年来天然气开采及管道输送行业发展迅速,所以针对于该行业的分析仪表在近年来也大量的使用。本帖里的小屋是某管道输送公司压气站上的一个分析小屋,小屋内含硫化氢分析仪,色谱分析仪及水烃露点双探头分析仪。在天然气行业中 硫化氢,水烃露点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分析值,而小屋内的色谱分析仪与超声波流量计,流量计算机、配套成计量系统来使用。以往的低含量硫化氢分析仪基本都是用醋酸铅纸带法,优点是精度高,缺点是醋酸铅溶液有毒,维护周期短(换纸带,醋酸铅溶液)这套系统中的硫化氢分析仪用的美国的AAI公司的OMA300分析仪,该分析仪是利用光学方法测量硫化氢含量,相对于醋酸铅法维护量低,无毒,但也有光学分析仪固有的一些缺点,如透镜污染,零点漂移等(零漂可以通过自动标定来避免掉)。色谱分析仪用的是ABB公司的天然气专用色谱NGC8206,该色谱的优点体积小,维护方便,可以通过USB电缆直接连接色谱进行调试。水烃露点分析用的是德国BARTEC的产品,水露点和烃露点两个探头分别测量。别多说了,上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4_279041_2159354_3.jpg左面是ABB NGC8206色谱分析仪 中间 美国AAI OMA-300硫化氢分析仪 右面 德国BARTEC的水烃露点分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5_279042_2159354_3.jpg接线箱和配电箱,色谱、硫化氢共用一套预处理系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6_279043_2159354_3.jpgOMA-300和NGC820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7_279044_2159354_3.jpg水烃露点专用的预处理系统。蓝色的为光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8_279045_2159354_3.jpg每个分析小屋都配备的联锁报警系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8_279046_2159354_3.jpg小屋正面,正在最后的安装调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9_279047_2159354_3.jpg小屋侧后方,那个管子是防空管,顶部是阻火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19_279048_2159354_3.jpg这个。。呵呵,预处理流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20_279049_2159354_3.jpg水烃露点的预处理流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20_279050_2159354_3.jpg小屋正视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20_279051_2159354_3.jpg小屋俯视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231721_279052_2159354_3.jpg外观尺寸.....---------------------------------------------------------------这个,全乎了吧。。。大家看看就好,有啥问题可以提,大家共同进步,只要不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啥的 我会尽量给大家看看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