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光通信收发器

仪器信息网光通信收发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光通信收发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光通信收发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光通信收发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光通信收发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光通信收发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光通信收发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光通信收发器相关的资讯

  • 西安光机所超高速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超高速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erabit FSO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soliton microcomb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   自由空间激光通信(FSOC)是一种利用激光束作为载波在空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相比于微波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抗电磁干扰性能强、保密性好、无频谱限制等优势,同时,终端体积小,易于部署、功耗低,是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英里”难题的理想选择,在应急通信、星地通信和星间通信等场景中颇具应用价值。   建立大容量、长传输距离FSOC系统是当下领域内的研究热点。片上微腔孤子光频梳(SMC)具有超高重复频率,且各个梳齿具有严格相等的频率间隔,是波分复用FSOC系统的理想激光光源。西安光机所研究员谢小平与光子网络技术研究室研究员汪伟团队、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文富和副研究员王伟强团队合作,利用新兴的微腔孤子光频梳代替传统的半导体可调谐激光阵列作为多载波光源,使用10 Gbit/s差分相移键控调制信号,在相距1 km的自由空间光通信链路上实现了总速率为1.02 Tbps的并行数据传输。该工作将片上微腔孤子光频梳作为多波长光源应用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研究,对提升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容量和解决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体积重量和功耗(SWaP)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大容量、长距离自由空间光通信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西安光机所致力于超高速激光通信领域进行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深耕的成果已在卫星互联网“新基建”、海洋强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得到重要应用,获得各界广泛好评和认可。基于微腔孤子光频梳的大规模并行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
  • 中美合作高速光通信实验室成立
    日前,由北京邮电大学和美国知名光纤通信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捷迪讯公司共同建设的光网络测试实验室正式成立。捷迪讯向北邮共享了一批先进的高速光通信测试仪器和系列解决方案,对于我国光通信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测试环节是我国通信产业链的传统弱项。一方面,北邮正在攻关高速(100G/bps)和超高速光通信传输和控制技术,但相关测试方案和设备目前只为包括捷迪讯在内的少数几家国际公司所掌握 另一方面,广大的中国市场又迫切需要大量的光通信测试工程师人才,双方的合作于是形成。  在合作仪式上,双方都非常看好100G及更高速率传输技术发展前景。目前,捷迪讯在全球高速和超高速光传输测试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我们已经向中国网络设备制造商卖出了很多这样的设备,一开始100G光纤测试市场集中在实验室以及设备制造商方面,之后我们认为它将逐渐向实地测试扩展。总的趋势是100G这一高速市场将与我们越来越近。”捷迪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 韦克特说。  北京邮电大学正在就100G以及更高速率的传输系统开展研究。“100G甚至超过100G的系统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攻关,我们已经得到了国家支持的高技术研究项目,包括先进的调制、接收、传输以及系统级的关键技术研究,这些工作不仅在科学研究的创新上取得了一些进展,而且在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成效。我们也期待能够在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上,与捷迪讯合作,共同开展测试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院长纪越峰在合作仪式上表示。合作中捷迪讯为联合实验室提供了广泛的测量仪器,可以满足光网络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现场网络测试需求。托马斯・ 韦克特认为,协作创新将促进中国乃至全球下一代网络发展。此前的2010年10月,捷迪讯在苏州投资建厂,开发用于3D、手势识别、影院投影和传感应用等多个不同领域的高精度光学涂层。
  • 国内高端光通信芯片如何突出“重围”?
    p  光信息与光网络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奠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支撑着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业、智慧家居、信息消费等众多领域,都有光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pp  光通信芯片作为整个光信息与光网络的核心环节,将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作为专注国内外产学研的优质服务平台,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国内相关机构组织的第十一届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暨“2019第三届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将于8月5日-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为国内光芯片制造商搭建解决方案与产品市场拓展的一站式服务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31ce84d0-d27e-4054-8f60-6bff275ed882.jpg" title="viewfile.jpg" alt="viewfile.jpg"//ppbr//ppstrong巨头企业进军布局光芯片市场/strong/pp  光通信芯片是一种高度集成的元器件,是实现电信号和光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关键。5G给光通信芯片市场带来了巨大机遇,随着行业景气度的上升,国内的通讯企业也在加大布局芯片研发,纷纷出台战略计划开展产业布局,逐步上游芯片和核心器件布局和延伸,抢占战略制高点。/pp  2013年,华为就已进军光通信芯片市场,在光通信领域积淀深厚。当年,华为通过收购比利时硅光子公司Caliopa,宣告加入芯片战场,后来又收购了英国光子集成公司CIP,奠定了自身在光芯片行业的地位。/pp  2017年1月,光迅科技也在谋划布局,并斥巨资6000万元建设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据统计,光迅科技目前的出货能力为8000万芯片/年,芯片的自给率达到95%左右。/pp  2018年5月,华工科技亦紧锣密鼓研发核心芯片技术,以期赶上5G建设市场大潮。公司投资6000万设立了光芯片合资公司,专研高速光芯片,产品将在2019年进行量产。/pp  2018年9月,江苏亨通光电也正朝光器件光芯片领域延伸,其公告了与英国洛克利硅光子公司合作的100G硅光子模块项目,完成了100Gbps硅光芯片的首件试制和可靠性测试,完成了硅光子芯片测试平台的搭建。/pp  这些巨头企业究竟是如何布局国内光芯片市场的?或许您可以从“2019第三届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得到答案。本届大会亮点纷呈,武汉邮电研究院赵梓森院士、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刘德明、中国联通刘韵洁等多位国内外院士、专家亲临现场做精彩报告,共同探讨光信息网络的前沿技术及最新产业应用, 展望全产业链发展趋势,为盛会的召开“添砖加瓦”。/pp  此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特邀国内三大运营商齐聚一堂,华为、中兴、烽火、长飞等龙头企业悉数到会,他们将覆盖全产业链最新研究热点,重点围绕5G、新型光纤光缆、城域网与光模块、光接入、云数据中心、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最新技术成果,共同深入探讨前沿技术、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各方交流合作。/ppbr//ppstrong高端芯片成突围“瓶颈 ”/strong/pp  中国整体的光通信芯片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速光芯片国产化率较低。一旦发生外国企业并购现象,收紧芯片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高端光通信芯片国产化进程或将迎来巨大挑战。/pp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显示,国内企业目前只掌握了10Gb/s速率及以下的激光器、探测器、调制器芯片,高端芯片能力比美日发达国家落后1-2代以上。/pp  纵观行业发展情况,未来光芯片市场发展进程有望提速,但机遇之下危机四伏,产品成本高企将成为最大的“拦路虎”。目前低速率光模块/光器件光芯片的成本占比约为30%,高速率芯片的成本占比约为60%。由于高端的光芯片处于光通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因此未来谁抢占了高技术壁垒,将有利于占据产业链的价值制高点。/pp  由于芯片行业更新迭代快,所以未来各大厂商必须通过深耕高端芯片细分化市场、研发差异化产品,才能更顺利地突出重围。期待未来国内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开发高端光通信芯片,形成差异化的高端产品,顺利占据行业制高点。/pp  本届光博会展商参展/参观登记/参会注册均已全面上线,欢迎登陆展会官网或官方微信预约登记。/pp  展会报名地址:http://www.cipeasia.com//pp  strong联系方式/strong/pp  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组委会/pp  服务热线:022-58168878、010-83739883/pp  展会网址:http://www.cipeasia.com//pp  宣传合作:许晓洁 010-83739885/pp  联系邮箱:zhanjiahe@csoe.org.cn/p
  • 滨松参展CIOE 2019,激光加工、激光雷达、光通信等多类应用新品展现
    2019年9月4日-7日,中国国际光博会(CIOE 2019)在深圳成功举行。本次滨松中国在展会中主要以激光加工、激光雷达、光通信、工业计测、气体分析、民用消费、光谱检测、检验医学八个方向为主,进行了产品技术的呈现。久经市场考验的经典产品,以及最新曝光的新品都同台出现,获得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展会现场激光加工# 激光加工联合实验室展品:激光并行加工模块2019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滨松中国-金顿激光共同建立的“激光加工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目前主要进行着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精密激光加工方案(钻孔、切割、打标等)的研究,包括不同应用的相位图计算算法、光路系统的搭建与优化、不同材料和应用的实验工艺验证等等。激光并行加工模块是联合实验室的一个小小的首秀。内部配置了滨松空间光调制器(LCOS-SLM)。激光入射到SLM上,在软件内预先设置的多焦点全息图,随后激光通过独特设计的光路,最终在相机靶面上产生多光束。在光调制时,该模块使用了带反馈的迭代算法。相机采集的多个光束的能量分布首先经过算法优化,再迭代入GS算法迭代循环中,经过不断迭代循环,最终得到了能量分布均匀的多个光束。这在实际的加工中,是十分必要的。利用这套激光并行加工模块可以进行10*10阵列多光束打孔、多光束并行蚀刻加工、多光束字母打孔等作业。现场亦展示了多个使用该模块进行加工的样品。除了光调制技术以外,联合实验室计划逐渐拓宽研究范围,滨松的更多产品和技术也将参与其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更好的促进我国智能激光加工行业的发展。加工样品通过便携显微镜可看到样品上的打孔细节# 下一代激光加工模块:JIZAI此次CIOE,首次曝光了滨松下一代激光加工引擎JIZAI的信息。JIZAI是基于滨松隐形切割技术(独有技术,拥有全球专利)以及空间光调制技术开发而出的产品。灵活性极强,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选配其中的器件,进行自由定制。模块可以实现任意形状的加工光束,比如多点并行加工、像差校正、平顶光束等等。紧凑轻巧,可自由移动,在多点打标、内部打标、玻璃打孔、微通道成型等众多激光加工作业中都可应用。JIZAI概念图使用JIZAI进行的玻璃打孔作业激光雷达 # 面阵红外近距离传感器低速及特殊场景下的应用,是激光雷达目前的落地热点之一。智能工厂、智慧物流、智能仓库等场景中,都少不了它的存在。新系列的面阵红外近距离传感器,主要就是面向针对此类应用的激光雷达的。新产品增大了像素尺寸,提高了饱和上限,并在内部设置了补偿电路,增强了抗环境光干扰的能力,更加适合于强背景光环境(如:室外环境)下的近距离测距。同时该器件还具有低成本的特点。目前推出了3种不同像素数量的器件,也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 VCSEL固态Flash LiDAR被普遍看做是当前LiDAR发展阶段的下一个台阶。在探测器和激光器的选择上,都将有很大的变化。激光器方面,旋转式中普遍使用的边缘发射激光器(EEL)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Flash式的雷达,高功率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将成为最理想的选择。随着3D摄像头的热潮,VCSEL成为了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在大众熟知的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应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面向激光雷达的产品,对其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新的要求,而此次滨松展出的940nm的VCSEL也是特别针对此应用开发的。除了本身光斑形态好的特点外,滨松新展出的VCSEL还具有光功率密度高、光电效率转换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带封装(金属)的滨松VCSEL产品,特定要求下,裸片产品的提供也可探讨光通信# 面向5G前传和数据通信中心光模块应用CIOE中,滨松呈现了面向中长距5G前传25G/50G光模块,以及100G/200G/400G数据中心互联光模块的全系列探测器方案。包括正照式/背照式、单点/阵列(pitch250/500/750μm)的InGaAs PIN PD,满足不同项目应用的需求。系列产品的特点在于,其采用了独特的设计结构,在保证高灵敏度、低终端电容的同时,也具备极高的可靠性。整个系列产品均可支持非气密封装。工业计测# 应用于编码器的光电探测方案展会中主要展出了目前编码器应用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PD阵列、LED光源,以及集成光发射和探测的整体模块产品。实际上滨松探测器覆盖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几乎全波段,可为LED光源匹配最合适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实现整个系统的高信噪比。滨松一贯是全线In-house设计和生产,无论是半导体设计及制造工艺,还是封装工艺都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可以很好的应对针对编码器应用的各种定制化需求,打磨出最优的产品方案。民用消费# 针对广泛消费类应用的全波段产品“光”是无处不在的,不光是在生产制造、科研学术中,更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滨松则希望通过自身的光电技术,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种种生活中的应用,带来更好的可能。让它们变得更加便捷、智能、环保。CIOE中滨松展出了多类光电半导体产品,其中包括可用于屏下,辅助屏幕亮度控制的接近传感器;可装配在便携式设备或独立体温计中,实现无探测位置限制的高精度温度测量,且低成本、环境友好的InAsSb探测器等等。滨松能为民用消费应用提供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的产品。但最为重要的是,以60余年光电技术的沉淀,可以为具体的客户需求提供高定制化的服务,以及产品技术建议。成就更有竞争力的性能,抢占更新市场的先机。目前滨松中国除了北京总部外,在深圳和上海均设有分公司,拥有本土的销售、市场、产品团队,亦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快速有效的服务。在CIOE中我们展现的产品技术和应用仅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滨松一直希望被看做是一个光子技术的提供者,以和客户更紧密的交流沟通,以及更深入的相互理解,来促成最佳的应用技术诞生。
  • 集成太赫兹收发器在美问世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0年6月30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首个集成太赫兹(THz)固态收发器,新设备比目前使用的太赫兹波设备更小,功能更强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太赫兹技术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2004年被评为影响世界未来的十大科技之一。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同一块芯片上的探测器和激光器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了该接收设备。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小的肖特基二极管嵌入一个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的脊峰波导空腔中,让能量能够从量子级联激光器内部的磁场直接到达二极管的阴极,而不需要光耦合通路。这样,研究人员就不需要再为制造这些收发器等设备所需要的光学“零件”如何定位而“抓耳挠腮”了。  新的固态系统利用了太赫兹波发出的频率。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THz—10THz范围的电磁波,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它能够穿透非金属材料,从而为安检、医学成像提供新的手段,在物体成像、医疗诊断、环境检测、通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量子级联激光器是产生太赫兹辐射的重要器件之一,科学家于2002年演示了半导体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一个优势在于其能够同其他组件一起被整合在同一个芯片上。然而,此前要想装配出灵敏的相干收发器系统,研究人员需要将零散的、并且常常是巨大的组件组合到一起。而现在,研究人员只是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和二极管混频器整合在一个芯片上,就可以组成一个简单实用的微电子太赫兹收发器。  研究人员也证明,新的太赫兹集成设备能够执行以前组件零散的太赫兹系统的所有基本功能,例如传输相干载波、接受外部信号、锁频等。
  • 硅光通信与互联:一种变革型技术
    过去几年,光纤通信网与数据中心数据流量呈爆炸式增长,对速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功耗急剧上升,因此高速率、低功耗互联技术对提高数据传输容量、降低单位比特能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硅基光子学是研究硅平台上实现光波产生、传输、调制、复用、交换、处理、探测以及光子回路与微电子电路集成的一门科学。根据YOLE在2016年的预测,硅光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5.4亿美元规模;而2018年预测硅光收发模块市场在2025年增长至37.28亿美元规模。  视频选自2020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应用网络会议(报告人: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 杨林)
  • 测试和测量设备制造商SmarTest Electronics被收购
    近日,新西兰光通信和光子测试与测量设备开发商Quantifi Photonics宣布成功收购了测试和测量设备制造商SmarTest Electronics。据介绍,此次收购包括SmarTest Electronics在泰国Buriram市的大量研发和制造设施。这一额外的生产能力将使Quantifi Photonics得以扩大其用于测试仪器的组件的生产。SmarTest Electronics由电子测试行业资深人士Federico Lipparini和James Zhang创立,两人将继续留在新成立的子公司Quantifi Photonics Thailand。他们在开发用于产生、记录和分析通讯网络中高速电信号的仪器和微波电路(如时钟合成器、误码率测试仪、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数据采集电路)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自2020年以来,SmarTest Electronics一直是Quantifi Photonics的先进电气测试设备的独家供应商,最近又在OFC 2022年推出了PPGs以及PAM4驱动的29GBaud BERT。此次收购将增加对一系列先进电气测试设备的投资,首先是定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用于800G的56GBaud PAM4 BERT。Quantifi Photonics首席执行官Andy Stevens表示,两家公司已经成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此次收购将加快新仪器的开发,以满足工程师不断扩大的测试需求,包括可支持800G收发器、硅光子学和共封装光学器件。他评论称:“我们非常高兴能将Federico和James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和专业知识引入Quantifi Photonics集团。随着光电技术的融合,制造商要高效、大规模地进行广泛的光电测试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了这一新增功能,我们有望成为混合信号测试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而Federico和James已经在研发一些创新产品。”Clever的Lipparini补充道:“我们很高兴能与Quantifi Photonics合作,成为光模块和光子设备测试和测量的领导者。我们两家公司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现在拥有一支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和价值主张的团队,在我们的市场上是无与伦比的。我们期待进一步合作并执行我们的长期战略。”关于Quantifi Photonics新西兰Quantifi Photonics公司(原Coherent Solutions)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奥克兰市。长久以来公司致力于相干光学仪器的研究测试,是世界上专业的光通信测试和测量设备的供应商。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还有相干光调制分析仪、相干光发射机、相干光接收机、可调谐光源、光脉冲分析仪、窄线宽可调激光器、高精度光谱仪等。
  • 极低温mK级纳米精度位移台助力量子通讯网络现实化
    光纤通信因其具有高带宽、低损耗、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支柱。同时,传统的微波无线技术也展现出了有效的泛在感知与接入能力。而将上述两种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则诞生了微波光子学。微波光子学为电子传感和通信系统提供了上述优势,但与非线性光学领域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电光器件需要经典调制场,其变化由电子或热噪声而不是量子涨落控制。从理论到实际的量子通讯不仅需要用于量子纠缠的组件,而且还需要一个低损耗和鲁棒性很好的网络来做进一步的数据分发和传输。超导处理器与光通信网络的接口问题是量子领域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大挑战。近期,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位于奥地利克洛斯特纽堡)的约翰内斯芬克小组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他们通过使用纳米机械传感器将双向和芯片可伸缩转换器的超导电路集成到大规模光纤网络中开辟了一条道路(如图一所示)。文章中介绍了一种可在毫开尔文环境下工作的腔电光收发器,其模式占用率低至0.025± 0.005噪声光子。其系统是基于铌酸锂回音壁模式谐振器,通过克尔效应与超导微波腔共振耦合。对于1.48 mw的大连续波泵浦功率,演示了X波段微波到C波段电信光的双向单边带转换,总(内部)效率为0.03%(0.7%),附加输出转换噪声为5.5光子(如图二所示)。10.7兆赫的高带宽与观测到的1.1兆赫噪声光子的非常慢的加热速率相结合使量子有限脉冲微波光学转换触手可及。该装置具有通用性和与超导量子比特兼容的特点,为实现微波场与光场之间的快速、确定的纠缠分布、超导量子比特的光介导远程纠缠以及新的多路低温电路控制和读出策略开辟了道路。图一: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二:转换噪声与模式布居结果在10mK温度下,实现转换的关键是:光纤与微波芯片的对准和稳定连接需要一套用于x、y和z精密移动的位移台。实验中使用了attocube公司的 ANPx101/RES/LT-linear x-nanopositioner,ANPz101/RES/LT-linear z-nanopositioner,ANPx101/ULT/RES+/HV-Linear x-Nanopositioner和ANPz102/ULT/RES+/HV-linear z-nanopositioner系列mk环境兼容的位移台。attocube公司是上著名的端环境纳米精度位移器制造商,已为全科学家生产了4000多套位移系统,用户遍及全球著名的研究所和大学。它生产的位移器设计紧凑,体积小,种类包括线性XYZ线性位移器、大角度倾角位移器、360度旋转位移器和纳米精度扫描器。图三 attocube低温强磁场位移器,扫描器,及3DR旋转台低温mK纳米精度位移台技术特点如下: 参考文献:[1]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4460 (2020) [2] PRX Quantum 1, 020315 (2020)
  • 高光谱碳监测商业星座发布:33颗卫星组成,首发星明年发射
    4月24日,北京未来宇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牛旼在中国航天日Online-商业航天企业集中签约活动上发布全球首个基于高光谱碳监测的商业卫星星座“未来碳星计划”。该计划由未来宇航联合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及商业航天企业共同发起,为政府、企业和大众提供实时碳监测服务。“未来碳星计划”总投资20亿元,由33颗卫星组成,包括一颗全球星和部署在8个轨道面的每轨4颗卫星,卫星工作在500公里轨道。每颗卫星将搭载高光谱相机和星间激光通信荷载,可实现全球范围快速监测和重点目标小时级观测能力。首发星计划2023年完成研制并发射,2025年底前将完成星座发射。
  • 高速QSFP全光收发一体光缆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系统封装研究室研制出国内第一款全光QSFP收发一体光缆,其速率达到4×10Gbps,填补了国内空白。  全光QSFP收发器在国家“863”项目和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面向产业界,实现产品化,满足市场对低功耗、可热插拔、数据速率可扩展的高密度高可靠高速信息连接的需求。全光QSFP收发光缆具有四个独立的接收和发送通道,每个通道可提供10Gpbs速率,整个模块带宽可达40Gpbs,同时该光缆向下兼容每通道2.5Gbps, 3.125Gbps, 5Gbps和6.25Gbps多种速率。产品采用标准850nm波长激光器和探测器,使用标准多模光纤传输, 支持最大距离超过100米,该光缆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温度,湿度,电磁干扰对性能的影响,为使用者提供了在数据中心内部、高性能计算机、交换机系统间的一个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的互联方式。该光缆主要应用于大型交换机通信交换机,路由器 超级计算机主机适配器总线 企业存储 高密度、高速的I/O数据传输 多通道互连需求。  目前,其产业化合作公司锐华光电已能提供4×10GbpsQSFP样品,QSFP有源光缆将于未来3个月内投入批量生产。
  • 《通信用光谱分析仪检定规程》征求意见稿重磅发布
    p  基于快速、高通量、无损等特点,光谱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的最佳选择之一。如今,在环境、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光谱仪的“身影”随处可见。未来,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光谱技术将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pp  作为测量光信号光谱功率分布的计量器具,光谱分析仪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光通信、激光等领域。随着光通信科学及光通信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光谱分析类仪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光功率、光波长等产业关键参数提供准确测量支持,助力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pp  需求引导市场,光谱分析仪的检定和测量也备受计量检定人员关注。6月14日,全国光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发布了《通信用光谱分析仪检定规程》征求意见稿,并面向全国的计量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公开征求意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f8aab8d-cad8-469f-bfd6-7aa369df77f3.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80625175124.png"//pp  公告显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通信计量站、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无锡市计量测试院是检定规程的起草单位。据悉,本规程适用于通信用光谱分析仪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光谱分析仪的型式评价中对有关计量性能的要求可参照本规程执行。/pp  为了确保规程的科学、有效、专业性,由JJF 1002《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JJF 1001《通用计量名词术语》、JJF 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本检定规程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本规程编写还引用的文件有JJG 813-2013 光纤光功率计 IEC 62129-1-2016 Calibrationof wavelength/optical frequency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Part 1: Optical spectrum analyzers。/pp  另外,本规程对JJG 1035-2008《通信用光谱分析仪检定规程》进行修订。与JJG 1035-2008相比,采用分束法测量波长示值误差,减小光源波长变化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光谱分析仪的光功率示值与非线性检定直接参照JJG 813《光纤光功率计》执行 删除了偏振相关损耗的检定要求等。更多详情查看原文件。/pp  计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支撑,计量标准建设是计量发展的关键保障。不久前,湖北省计量院收到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通信用光谱分析仪检定装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标志着该院可正式开展通信用光谱分析仪的检定工作。后期,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地区加入规范通信用光谱分析仪的检定工作中。/pp  客观来看,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等技术让光通信和激光领域获益十足。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盯紧通信用光谱仪市场这份“大蛋糕”,在该领域动作颇多,“野心”尽显。为此各品牌光谱分析仪需要提前布局,为品牌发展孕育先机。/p
  • 国外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已趋成熟
    太赫兹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对某些组件及表面进行无损测试分析。但是这种检测装置,尤其是传感器探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相当笨重。  现在,来自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非常紧凑、简单的传感器探头,其成本也因此变得更低,装置操作也变得更加容易。他们设计的第一种传感器探头原型已经被用于在塑料管的生产线上检测管壁的厚度。此外,这种装置还非常适用于分析纤维复合材料上的涂层等。  这种新型传感器探头将会于2016年4月25至29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进行展出。  十多年以前,当人们谈论最多的还都是人体扫描仪的时候,太赫兹技术就被视为“下一个大事件”。科学家们希望利用太赫兹辐射技术研发出一种能够用于材料测试与分析方面的测量体系 虽然人们对于太赫兹技术一直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太赫兹技术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待的进展。与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例如X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等,太赫兹技术成本太高,装置笨重、不灵活。  搭配新型传感器探头的测量体系  现在,德国柏林的弗劳恩霍夫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在太赫兹技术方面取得了一项巨大的进步。由该研究所里Thorsten G?bel领导的太赫兹技术研究小组已经成功的研制出了首例标准太赫兹设备,而且成本更低,操作更为简便。  弗劳恩霍夫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激发太赫兹辐射的原理是基于一种光电方法 通过使用一种特殊的半导体,激光脉冲被转换成太赫兹电脉冲。而以前太赫兹技术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成功的原因主要就在于这种特殊半导体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  “我们研制出了一种半导体材料,能够被波长为1.5微米左右的激光刺激,” G?bel说道:“在光通信领域中,这是一种标准波长,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有那么多廉价但高质量的光学组件和激光器”。  但是,要研制出一种能够用于材料测试方面,且成本较低、操作便利的太赫兹体系仍然存在一个大障碍——迄今为止,用于扫描待测试组件的传感器探头太大而且非常笨重,并不便于使用。原因是太赫兹发射器和接收器是两个独立的组件,必须要精确的安装在套管里。这种排列的主要缺点在于测试样品只能在一个角度上进行测量。因此,测试对象必须准确的位于接收器和发射器的焦点上,这样经样品由发射器发出的太赫兹信号才会显示在接收器上。如果传感器探头和样品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例如发生轻微震动等,测量都会变得更加困难。  如今,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能够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集成芯片,这使得操作距离可以更加灵活。人们将发射器和接收器“打包”成一个收发器,并置于一个直径只有25毫米,长度只有35毫米的简易传感器探头内部。  研究人员将太赫兹辐射中的发射单元与接收单元“打包”置于一个直径只有25毫米,长度只有35毫米的简易传感器探头内部  塑料管的壁厚检测  这种太赫兹传感器体系目前已经被一些制造厂商用于塑料管材的生产监测,这些传感器能够直接在生产线上检测塑料管壁的厚度 这项检测在生产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管壁太薄,塑料管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管壁太厚,无疑会浪费许多宝贵的原材料。  直到现在,塑料管生产线上一般都是采用超声检测体系。但超声检测不能准确的在空气中进行测量,通常需要用到水等耦合剂来起到超声传感器探头和塑料管材之间的耦合介质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接近250℃的塑料管材必须通过水箱,才能完成检测。此外,超声检测技术并不能有效检测由不同材料层构成的所谓的智能管材。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上的涂层检测  这种新型太赫兹传感器探头的另一个应用是验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上的油漆以及涂料等。  人们能够利用涡流检测技术对一些金属基材料进行检测,例如在汽车行业中对金属薄片进行检测 但是涡流检测技术并不适用于导电性不好的纤维复合材料。“因此,随着复合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以及能源等领域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G?bel说道,而这种新型太赫兹传感器探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这种新型的太赫兹传感器体系来自于廉价的标准光学元件,可它目前的价格仍然高于一些超声检测装置,但是,G?bel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逐步批量生产,其价格肯定会大幅降低。考虑到这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及其目前的研究进展,G?bel相信太赫兹技术在未来几年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功,很快成为一种成熟的无损检测手段。译自:sciencedaily
  • 德力仪器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自主研发与国产化
    在信息通信测量领域,光学物理量基础测试仪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高分辨率光纤光谱分析仪长期以来被日本等国外厂商把持。近日,这一领域传来好消息,天津德力仪器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的自主研发与国产化。光谱分析仪利用光学色散原理而设计,它集光、机、电、计算机、算法于一体,需要同时测量波长和功率两个物理量,并表征波长和功率的相互关系。如同时域、频域分析的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一样,光谱分析仪在光学高分辨率光谱检测与分析等领域属于基础性仪器,其水平决定着我国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光纤光谱分析仪的核心技术主要由日本等国外厂商掌握。其中,某品牌凭借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市场份额超过70%。同时,国外产品关键性能进展缓慢、产品垄断技术设限,国内产业界正同时面临着双重“卡脖子”问题。近年来,在国家诸多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厂商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期”。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国内仪器企业深受鼓舞,斗志昂扬,发展成果备受关注。天津德力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以科技部项目为支撑,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开展合作,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的自主研发与100%国产化。产品性能现已超越大部分国外品牌,正与日本头部品牌比肩而立。公司研发团队在理论、专利方法上,在光栅复用机理下大胆创新,不断突破衍射级数带来的多重技术难点,实现了在超越国外数倍的衍射复用级数下同时获取超高光谱分辨率,实现大扫描范围和超大动态,从而打破国外品牌长期技术垄断。同时相关的光、机、电、软件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国内材料、国内加工或国产配套,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率先解决了国外产品的垄断问题,实现国产替代。在德力仪器第二代光谱分析仪上,已经在扫描范围、最小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等关键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产品完全对齐,并在后续产品上取得了关键性能同步提升、局部性能超出竞品的成绩。在产品产业化方面,德力光谱仪通过了国内计量、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通信运营商和头部通信制造企业的测试,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该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评估中心的综合验收。在项目技术验收会上,以邬贺铨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单色器等关键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德力已经与国外领先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精密测量仪器,不难发现,超高分辨率光纤光谱分析仪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通过核心光学设计和精密装调工艺,在紧凑的光路上同时实现波长与功率的大范围、线性和重复性测量技术。分析现有同类国外产品,一方面它们能够在扫描范围、最小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波长精度、测试稳定性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一定技术遮蔽;另一方面,他们同样受到技术限制,无法在所有关键性能上同步提升,只能采取一定的技术妥协。这实际上是整个光纤光谱分析仪行业的技术瓶颈,制约了光谱分析仪器的水平,进而在超高速光通信、新型光器件、光计算与光存储等未来战略性行业发展中成为应用瓶颈。目前,德力仪器已经摸索到突破技术壁垒的途径,正整装待发,迈向新的高峰。未来,德力仪器将与日本等国外品牌在超高分辨率领域你追我赶,推进向着更宽的波长测量范围、更小的光谱分辨率、更大的动态范围、更快的扫描速度等关键性能指标全面同步提升的方向发展,不仅解决国外品牌垄断的“卡脖子”问题,还要突破光谱分析仪的固有技术壁垒,为受到制约的行业应用提供可靠保障。国产光纤光谱分析仪的发展,将大幅降低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采购成本,加快我国的光子科学基础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光子芯片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 贵州首个通信仪器仪表实验室建成
    2月16日,从贵州电网公司信息中心获悉,该公司成立建设的通信仪器仪表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对“通信专用光衰减标准装置”“通信光功率标准装置”“光时域反射计检定装置”“光通信用稳定光源检定装置”4项企业计量标准的考核,标志着该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开展检定、校准工作。  据了解,贵州电网公司通信仪器仪表实验室是贵州省、中国南方电网唯一获得通信计量标准的实验室,在全国电力行业通信仪器仪表计量实验方面也属首个。该实验室是以贵州电网公司信息中心技术骨干为核心搭建的通信仪器仪表检定校准及新技术应用实验室,于2015年1月经贵州电网公司考核认可。  目前,该实验室已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授权贵州省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光传输用稳定光源检定装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通信用光功率标准装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通信专用光衰减标准装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光时域反射计检定装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已具备按国家规程制度对贵州电网所辖各单位的通信用光源、光功率计、光衰减器及光时域反射计4类仪表开展检定、校准能力。同时,实验室培养国家计量检定员4名,并获得计量检定员证书。实验室对通信常用仪表计量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贵州电网通信仪表的计量精度,从而有效的提高贵州电网通信工作中的测量精度,确保通信建设、运维、抢修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电网通信安全可靠运行。
  • 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汉通过验收
    2010年7月6日,国家科技部在武汉组织召开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实验室验收专家组由10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     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余少华工作报告,并通过现场考察、与实验室固定人员座谈等方式考察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一致认为,实验室在建设期内,围绕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器件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光网络、光接入、光纤光缆、光通信集成电路、光有源和无源器件、光电子集成、光以太网和网络优化等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定位准确,目标集中,重点突出。  实验室在两年建设期,主持和承担了包括973、863项目在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6项 共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 在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等7个技术专项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 绝大多数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 建设期内获得国内授权专利31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国内专利47项、国际专利7项 牵头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29项 发表论文专著88篇(本)。  实验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择优竞聘、开放流动和优势整合的用人机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成效。1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个团队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团队,从国外引进了三名高水平科研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充满活力、团结协作、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  重点实验室还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重视发挥骨干科技人员的作用,重视团队建设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定了包括科研、成果、激励、开放基金等14项相关管理制度 主办或参与了40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多所高校、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研究关系 发起并组建了光纤接入(FTT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主办了核心期刊《光通信研究》(双月刊),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交流与合作平台。  依托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安排了2400平方米的固定研究场所,两年经费总投入3442万元,用于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平台和配套国家项目经费,并在人员编制、管理权限、科研用房以及运行费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实验室的高效运行。  通过两年的建设,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 突发!24家中国企业再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半数为通信企业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美国时间26日,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一份新闻稿,宣布将24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原因是这些企业“帮助中国军方在南海修建人工岛”。/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表示:“美国、中国的邻国以及国际社会指责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以及为中国军方修建‘人工岛’。今天被指定的这些实体在‘人工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被追究责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这次宣布制裁的24家中国企业,主要以船舶、航道、科技、通信行业为主,其中通信行业的企业占到了一半以上。自华为在5G领域或技术领先以来,美国一直打压各类通信行业,此次制裁其他通信企业,或与5G技术有关,并非美国宣称的这些企业“帮助中国军方在南海修建人工岛”。此外,通信行业与半导体芯片产业密不可分,美国新一轮的制裁或将进一步打压半导体及芯片制造业的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trong具体名单如下:/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北京市环佳通信技术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常州国光数据通信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广州宏宇科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广州通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22研究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北京崇新八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广州广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桂林长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湖北广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上海凯波水下工程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北京特立信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天津广播器材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天津七六四航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武汉迈力特通信有限公司/ppbr//p
  • 新增一家“国字号”!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检中心正式获批筹建
    9月27日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批准在湖北武汉筹建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该国家级检测中心落地湖北,将进一步强化湖北光电子产业系统优势,助力湖北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检中心的筹建主体是信息通信检测领域知名机构武汉网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胡春琳介绍,该公司是中国信科集团全资子公司,前身为邮电部光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公司扎根信息通信检测领域30余年,已形成完备的检测体系,具备系统的信息通信网络检测能力,2015年1月获批“国家宽带网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9年8月,该公司正式提出申请筹建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并于2021年9月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筹建论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光器件和激光研发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光器件产品作为构成光通信系统的核心,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通信、海洋通信等核心网络中大量使用。据了解,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检中心获批后,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成为国家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支撑中心和服务中心;积极参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跟踪通信行业相关产品的质量状况,成为光器件产品的分析检测和评价鉴定中心、产品质量及检测技术的信息咨询中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试验验证工作,成为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研究及制定的技术支撑中心。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检中心建成后,将着力服务于国家“数字中国”战略 、“东数西算”工程和湖北省“三高地、两基地”建设,着力嵌入湖北光电子产业土壤和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生态,成为综合性的国际一流实验室,不断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和质量技术高地作用,为网络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截至目前,湖北省国家级质检中心共批筹34家,已建成25家,排名中部第二。
  • 滨松中国将参加2018亚洲通信与光子学会议(ACP 2018)
    2018亚洲通信与光子学会议(ACP 2018)将于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在中国杭州举行,滨松中国将参加本次会议。亚洲通信与光子学会议(ACP)现已成为亚太地区光通信,光子学和相关技术领域最大的会议。滨松将在会议期间展示空间光调制器及相机在涡旋光领域的应用,并将在2018年10月26日下午5点到5点20于杭州市开元名都大酒店4楼名思厅发表题为《Explosive Growth of Communication Speed:The Application of SLM in Optical Vortices》的报告,欢迎您届时莅临交流。滨松LCOS-SLM空间光调制器 滨松InGaAs相机
  • 国拨总经费超14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个重点专项指南发布
    01、“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拟启动23个指南任务,国拨约4.22亿;其中青年科学家12项)“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开展多模态网络核心芯片、设备、关键技术和创新环境构建的研究,初步构建全维可定义的多模态融合网络架构、协议体系、安全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我国成为支持演进和创新的新型网络技术的主导者;巩固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重点开展5G演进及6G技术的前期研究,开展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先导研究,使我国成为6G技术、系统和标准的全球引领者,并使我国高频段通信系统核心模块和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光通信系统产品上的领先优势,带动光通信核心模块和芯片逐步取得竞争优势;并与微电子、光电子、新材料等方面交叉融合,借助本领域已有的产业优势,在前沿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2025年)。2022年度指南部署聚焦面向系统、行业应用的核心芯片、软件、关键设备研制和系统集成研究,同时辅以探索前沿技术,拟围绕多模态网络,新一代无线通信,超宽带光通信等三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类、共性关键技术类、青年科学家项目三个层面,启动23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4.22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3600万元,每个项目300万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基础前沿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不超过6个;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所含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除指南中特殊说明外,每个指南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2项。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多模态网络1.1多模态网络的软件定义互连交换芯片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多模态网络软件定义互连芯片面向的数据中心、5G承载网、高性能计算等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多模态网络互连交换芯片体系架构、模态隔离转发技术、状态可编程技术、模态加载和编译技术、软件定义报文技术等研究,突破软件定义数据链路层协议、软件定义报文线速处理、高负载下模态弹性无扰隔离技术、数据平面有状态转发技术、大规模状态表下的线速转发等关键技术难点,形成多模态高效芯片处理架构,完成多模态网络软件定义互连交换芯片的设计,基于境内工艺,实现多模态网络软件定义互连交换芯片流片、封装及测试,为多模态网络系列化设备研制提供核心芯片,构建软件定义互连交换芯片演示验证系统。考核指标:基于境内16nm或更先进工艺,完成多模态网络软件定义互连交换芯片研制;支持芯片级状态可编程、模态加载/编译及运行,实现大规模状态表下的高性能转发,支持模态间的弹性隔离,支持不同模态下的有状态寻址或无状态寻址;芯片交换容量≥6.4Tbps,端口最大传输速率400Gbps,支持2种以上软件定义数据链路层协议;确定性平面转发时延≤2μs,时延抖动≤1μs;支持8级以上业务可编程能力,支持流表精确匹配,流表容量≥1M条,共享缓存64MByte;芯片配套软件支持现场可编程特性、异构业务特性和多模态应用特性;完成芯片在典型应用环境下的演示验证。完成研制报告1份、申请专利20项。1.2支撑多模态网络的软件定义控制芯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多模态网络技术发展,为满足多种网络模态共存对控制面多维动态管理、多样化处理策略及高安全防护的需求,基于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的多模态网络架构下,开展多模态网络高吞吐率控制面处理器架构、控制面处理器功能重构技术、分布式协同控制、控制面内生安全技术和编译技术等研究,突破芯片上弹性模态资源管理和动态微服务加载、安全传输协议、内生安全硬件设计、面向通用网络处理器编程范式的编译工具研制等关键技术难点,提出支持多模态动态管理的高吞吐率低延迟控制器芯片架构,完成支撑多模态网络的软件定义控制芯片设计并流片,研制完整集成开发工具链、应用软件库运行环境,实现面向多模态网络管理的控制设备原型样机和系统。考核指标:建立软件定义控制芯片的多模态可编程高吞吐率架构,支持多域多级管理,支持L2~L7层级协议卸载和预处理,业务管理带宽达到100Gbps以上,对数据面请求的处理效率达到通用处理器的10倍以上,对同层或上层控制器的多模态流部署及拓扑管理请求的处理带宽达到通用处理器的10倍以上;软件定义控制芯片支持微服务的动态加载,功能重构时间小于100ns,支持多业务分发、统一表决以及负反馈控制的动态调度;基于硬件可信根实现配置管理,覆盖100%配置流;对基于未知漏洞和后门攻击的防御成功率达到99%以上;基于境内28nm及更先进工艺,完成芯片研制、集成开发工具研制、控制设备原型验证样机及系统研制;集成开发工具支持高级语言编程,控制代码编译执行效率不低于80%,支持断点调试和时钟精确模拟。1.3多模态网络控制调度系统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泛在化异构网络设备所组成物理网络中多种模态网络管控需求,开展基于多模态网络的控制调度系统总体架构、分布式/层次化控制与通信技术、面向异构设备的控制面本地化技术、分布式控制面状态维护技术、多业务流多模态路由承载技术、跨模态资源协同管控与内生安全技术、算网一体的资源协同调度技术、控制面主备切换和容灾备份技术等研究,突破支持多种可编程数据面流水线技术的分布式控制面集群、算网资源协同与自动化模态隔离与加载、高可用可视化控制面维护等技术难点,形成多模态网络控制调度系统架构,开展多模态网络控制调度相关关键技术原理和原型系统的验证。考核指标:完成基于多模态网络的控制调度系统总体架构的方案设计;控制面支持多种可编程数据面流水线技术、支持分布式及层次化扩展、多种硬件架构下的控制面本地化部署、分布式状态维护、算网一体协同调度、不少于5种多模态寻址与路由协议、基于命名空间隔离的跨模态资源编排、自动化模态加载、具备高可用性;控制通道管理容量不少于1000台数据面设备,拓扑发现时间低于2s,线性拓扑端到端链路建立时间低于5s,单节点在10万pps的负载下,被动packet-out或flow-mod响应时延99%小于1ms,集群可线性扩展;与算网非协同系统相比,算网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提升30%;构建原型系统实验验证环境,对多模态网络控制调度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开展性能评估,开源原型系统相关代码。1.4多模态边缘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应对信息网络发展成为人-机-物泛在互联关键基础设施和赋能平台的趋势,构建基于多模态网络环境的边缘网络,支持多模态协议混合接入,具备内生安全特性,突破基于异构语义标识的多模态协议混合路由寻址、隐私保护、按需组网等,支持网内计算增强,实现分布式算力与多模态网络环境的融合与协同;研究分布式算力感知与网络设备数据面卸载,研究基于多模态网络环境的网内计算分发和部署等,实现面向分布式计算的网络支撑;研究多模态边缘网络的安全访问控制,支撑多模态网络中信息物理融合安全接入、异构实体的内生安全互联互通。研发多模态边缘网络设备和系统,为面向园区/行业等垂直应用提供多元、高效、安全的边缘网络服务支撑。考核指标:提出基于多模态网络环境的边缘网络方案,完成原理验证,形成面向园区/行业等场景的验证报告3份,申请发明专利10项,提交国内国际标准提案5篇;设备内部支持不少于3种异构算力资源,支持面向不少于4种网络协议的存储计算转发异构资源协同调度、模态自定义的协议解析和处理,报文处理、交换芯片和处理器国产化,支持不少于6个100Gbps接口;控制系统支持对项目研发的设备进行模态控制,支持基于资源池的计算任务卸载和协同处理,支持计算模型在多模态网络设备中的分级、动态部署,对计算请求进行任务分配的平均响应时延不超过5ms;路由系统支持不少于4种异构多模态标识接入及其混合寻址路由、统一承载,支持与现网互联互通,支持隐私保护,路由隐私的平均处理时间不超过2ms;边缘融合接入与安全认证设备支持不少于4种实体标识的统一接入认证和授权,支持不少于2个10Gbps接口和10个千兆接口,支持国密算法,处理器国产化,支持并发连接数不少于10000个,支持一体化异构标识定义、时空可感、跨层多元的持续信任评估和管控。项目研发的设备和系统需具备内生安全特性,在白盒注入测试条件下基于未知威胁差模攻击的平均抑制成功率不低于95%。1.5多模态网络节点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多模态网络智慧支撑环境,遵循“应用、业务、技术体制、智慧支撑环境”的四层架构,以面向计算的技术路线为主线开展多模态网络节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多模态网络节点试验验证平台并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多模态网络超大规模专用核心芯片的开发奠定坚实的技术实践基础。重点突破多模态智慧支撑环境网络节点的系统架构、流数据驱动、计算模型、资源构建、互联方式、控制逻辑、节点操作系统和可编程模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实现多模态网络在智慧支撑环境节点中,共生共存、区分服务、内生安全兼并的透明转移生态。考核指标:完成多模态网络智慧支撑环境节点技术实现方案,提供试验验证报告,关键技术突破大于10项;研制开发多模态网络智慧支撑环境节点机3台、用于构建试验验证环境节点协处理机6台和多模态终端网卡20块,设备间支持协同处理,开展大于6种模态网络同时并发运行的试验验证工作,其中主流技术体制的模态网络大于3种,可以支持模态间硬隔离;多模态网络智慧支撑环境节点机端口速率支持40/100/400Gbps,交换容量不少于4Tbps,存储容量大于10TB;节点协处理机端口速率支持10/40Gbps,交换容量不少于600Gbps,存储容量大于6TB,支持带内计算;多模态终端网卡端口速率支持1000Mbps/10Gbps,支持用户自定义模态加载,支持由应用按需选择模态;多模态网络智慧支撑环境节点机、节点协处理机、多模态终端网卡核心器件采用国产器件;节点操作系统支持内生安全,能有效抑制不确定失效扰动,在白盒测试条件下威胁抑制成功率不低于95%,支持多种网络模态的动态安装和部署,可适配本项目研发的节点设备,向开源社区贡献代码,目标功能的代码贡献比例不低于50%;提交1份多模态网络节点技术研究报告,提交标准草案大于3份,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大于15项。1.6多模态网络编程环境及软件化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建立模态无关的多模态网络环境编程系统架构与模型,抽象网络模态的共性需求和能力特征,形成基于通用表达的网络模态编程语法,支持覆盖存储、计算、转发、安全等可定义的模态编程,支持网络模态的智能在线生成与行为验证;研制平台无关的多模态网络前端编译系统,支持网络模态的安全编程和形式化验证,基于异构的可编程资源协作实现网络模态的自动化编译与生成,具备内生安全特性;研制面向多样化平台的设备级后端编译系统支持依据应用需求实现多种模态在设备中的并发运行;研究应用驱动的网络模态智能承载技术,支持基于网络状态感知的资源编排,实现网络模态与基础环境间的优化匹配与调度;构建支持网络模态动态、并行部署的实网多模态网络环境,支持面向模态需求定制的环境资源组合和模态重构,为网络模态在多模态网络环境中的快速部署和应用提供支撑。考核指标: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多模态网络编程方案,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模态编程模型支持不少于转发、计算、存储、安全等4种操作,支持差异化网络模态能力的统一描述、智能生成和行为验证,编程语法面向用户开放;前端编译系统支持上述编程语法,支持面向不少于3种硬件资源的一体化协作编译,支持不少于5种策略的内生安全特性,支持模态语法检查和模型优化;研制面向不少于3种硬件资源的多模态网络后端编译系统,其中至少2种硬件资源的端口处理速率不低于100Gbps,支持上述编程语法,支持基于平台能力评估的模态处理流水线自动生成和优化;网络模态承载系统和工具集,支持主动和被动等2种感知方式,支持网络模态的动态缩容扩容,面向模态的调度时间为秒级,支持不少于5种业务场景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模态动态部署;基于上述成果,构建不少于10个节点的实网多模态网络环境,支持100Gbps接口,实现多元化网络模态在异构化基础网络环境中的一体化编译和部署,支持跨区域互联互通,支持不少于5种模态的安装部署和并行运行,覆盖计算/存储/转发/安全等资源要素,模态平均部署时间小于10s。1.7面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时延和可靠性敏感业务的模态网络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1)探索模态移动网络体系架构与核心机理,构建减少处理时延提升网络可靠性的新型模态网络架构,突破传统移动互联网中架构时延、节点时延、可靠性、移动性、可扩展性、多样化等关键瓶颈。(2)研究低时延、低运行损耗、高可靠的自主可控网络虚拟化操作系统,支持裸金属、虚机及容器多种硬件平台的运行能力,在开放的模态运行环境中克服引入网络虚拟化后时延、资源开销增加等挑战。(3)研究面向泛在接入多模态网络的普适协同机制和分布式自治移动性管理机制,支持MEC应用的移动性管理,确保面向全场景无处不在的服务可用性,提升网络可靠性。(4)研究新型模态网络架构下,面向时延和可靠性敏感业务需求的业务链SLA保障机理,基于排队博弈、多目标优化等理论,协同优化业务链时延加权与资源效率,研究带宽保障分配方法和编排调度机制,研究适配业务需求的流量整形技术,研究基于网络拥塞感知的流量控制技术。(5)开展面向时延和可靠性敏感业务需求的模态移动网络关键技术原型验证。考核指标:形成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普适业务移动性的新型模态移动互联网络架构方案,显著简化网络架构层级、结合SRv6简化移动性管理、简化MEC业务连续性机理,显著降低链路和节点时延,降低部署成本,提升网络可靠性;完成低时延、高可靠、低运行损耗的虚拟化操作系统,支持双内核实时技术,对比普通虚拟化实时性能提升10倍(虚拟化层时延1.8多模态网络新型端到端传送协议与拥塞控制创新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4项)研究内容:面向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和工业互联网等多模态网络应用对高质量低时延的传送需求,针对网络异构时变不可控和应用需求多维高差异的特点,开展新型低时延传送协议研究,包括端到端新型时敏传送协议与流控、端网协同新型低时延拥塞控制、异构网络资源协同智能传送。下述研究内容可选择1项或多项进行研究:(1)基于面向连接TCP的新型低时延传送协议;(2)基于无连接UDP的新型低时延传送协议;(3)新型网络多路径智能联合传送协议。考核指标:分项对应上述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TCP/UDP的新型低时延传送协议,设计端到端新型时敏传送协议与流控机制,能够高效对抗随机丢包、支持跨层协作与分级传送、满足延迟限制、适配端系统能力;(2)设计端网协同新型低时延拥塞控制方案,对网络拥塞的感知速度提升至少0.5个RTT,具有快速适配网络状态、缓解拥塞的能力;(3)研究新型网络多路径智能联合传送协议,设计多径联合传送方案,支持带宽聚合、时敏选路、切换调度。对上述各项研究任务:开发新型端到端传送协议与拥塞控制系统;针对实时视频等典型应用,完成大规模试验网络上的应用验证,开展百万级用户测试,与GoogleBBR、GoogleWebRTC、IETFQUIC等传送协议相比,弱网场景下卡顿率降低不少于20%、尾时延降低不少于50%、清晰度提升不少于10%。申请技术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草案不少于5项。2.新一代无线通信2.1AI驱动的6G无线智能空口传输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探索AI内生的新型6G空口传输机制,实现网络时空分布数据的高效挖掘利用、复杂状态空间的精准感知控制、通信计算资源的智能协调分配,显著提升网络的容量、性能和效率。重点研究无线传输环境、频谱资源、业务模型和用户特征等多维特性的深度感知挖掘机制,研究与环境和资源动态适配的空口信号波形设计和智能编译码理论与技术,实现链路智能动态调控;研究复杂融合网络环境下智能场景感知与大规模智能协同接入机制,突破高效数据样本感知获取、智能计算架构、分布算法部署与群智协同等关键难题。考核指标:提升无线系统的确定性容量1个数量级以上;提升频谱和功率等资源综合效率1个数量级以上;显著提升无线通信系统对业务和环境的动态适配能力,支持大规模用户动态接入、大范围自主干扰协调,降低系统干扰6dB以上;支持高效数据样本获取和高效训练学习,所付出的计算代价在量级上不高于所获得的空口传输性能增益。以上指标参比5G(3GPPR16)。2.26G智简网络架构与自治技术研究(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研究6G智简网络架构,支持6G新型业务应用;研究智简信息传输及网络信息理论;研究智能与通信深度融合的智简使能技术,包括智能新型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多维融合统一无线接入技术、泛在异构连接的服务质量保障与智能调度、按需动态空口配置;研究基于无线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无线网络智能自治管理技术、网络智能化能力分级评估方法。考核指标:从智简角度完成对网络架构的重新设计,形成针对6G需求的智简网络架构方案,实现智能与通信在网络内的深度融合,支持6G业务应用,实现网络智能化管理。开展原型系统研发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相比5G系统,智简网络侧传输能力提升1倍,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升1倍,数据流业务识别种类不少于4类,所需算力控制在0.5TOPS以内,对业务QoS支撑能力提升1个量级,网络服务响应时间降低50%,终端接入能耗降低60%以上,在面向6G的至少3种典型场景实现动态策略自动分析、预先设计场景下系统辅助人工决策。提交标准草案不少于2项。2.36G移动通信安全内生及隐私保护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6G空口内源性安全、异构高效组网接入安全、海量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等问题,实现通信与安全的共生发展。结合6G空口无线使能新技术,研究超高吞吐量、超大连接/超低时延通信等场景的空口内生安全技术;研究面向6G超大连接的异构融合安全组网接入认证技术,高效异构组网设备快速安全接入及安全切换技术,通信安全一体化防御技术,以及面向6G超低时延的超轻量级安全传输技术;研究基于分布式可信机制的6G无线网络架构与隐私保护技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6G可信无线网络架构、6G网络的隐私信息提取与计算技术、面向6G开放性多样化应用场景的网元安全技术。考核指标:超大连接场景下,与密码学轻量级算法相比,安全计算复杂度降低50%;超低时延场景下,支持安全与通信一体化并行处理,且安全处理时延不高于通信处理时延;超高吞吐量通信场景下,信道密钥符合国标,生成速率不低于10Mbps,符合国标;开展6G网络内生安全关键技术评估与试验验证,相对于5G系统,超大连接终端节点安全能耗降低50%,安全信令开销降低50%;提出不少于3种6G网络中海量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机制;实现10000TPS以上的处理效率。2.4面向“双碳”战略的超低能耗移动通信理论与方法(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需求,研究可使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总能耗大幅度下降且保障个性化服务质量要求的理论与方法,包括:(1)研究无线网络“双碳”标准化和评估体系;(2)建立网络能效与谱效、网络规模与覆盖、业务特性、服务质量要求等要素之间的理论关系,给出可使系统能耗大幅度下降的新型网络架构及智能调度理论与方法;(3)建立6G大规模智能传输及其处理算法的能耗模型,给出可使传输及其处理能耗大幅度降低的新机制、新架构和新算法;(4)探索可再生/可储存能源驱动、有线/无线/可见光混合的新型融合组网方法,显著增强6G能效同时保障高质量可持续通信服务。考核指标:(1)所提出的移动通信网络“双碳”理论、方法和评估标准须满足未来6G业务需求,适应未来网络规模化发展的需要。(2)在工作带宽内等效业务分布和业务量相同的前提下使系统整体能耗相比于现有5G网络降低50%以上。(3)在满足网络覆盖需求和典型业务服务质量要求的条件下使网络总体碳排放下降50%以上。2.5分布式大维无线协同传输技术研究与系统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1)研究集成通信、感知、无线传能和计算一体化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方案。研究未来应用场景和用例,确定系统设计的需求和边界;研究集成通信、感知、无线传能和计算一体化的系统架构设计;研究帧结构、调制、发射波形和多天线相关的技术方案;研究通信、感知、无线传能和计算资源分配和协作互助的机制;研究网络环境下分布式部署方案、干扰管理和波束管理等方案。(2)研究和开发原型验证系统,搭建具体场景下的验证环境,完成系统技术指标验证。研究分布式电子电路和电磁单元;研究高频段宽带分布式射频架构设计,开发原型验证系统,搭建规模化的无线组网环境,对各系统指标开展实验验证。考核指标:形成集成通信、感知、无线传能和计算一体化的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方案,单簇下行峰值吞吐量达到每秒太比特,系统感知精度达到厘米级,5米距离处的传能功率达到毫瓦级;完成原型系统设计,搭建试验验证平台,完成演示验证。申请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10项以上。2.6基于时空多维信息的大尺度星地融合组网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空间网络具有星座构型复杂、星间拓扑高动态、单星载荷资源受限、星间星地链路异构等与地面网络存在显著差异的特征,无法直接继承地面网络现有的成熟方案,针对未来星地融合网络的建设与发展需求,面向低轨星座系统,开展基于星座星历演化、星座和终端空间拓扑几何构型等多维时空信息的编址与路由机制、时空大尺度下的网络鲁棒性敏捷保障、星地无线接入与空间承载的联合QoS保障优化、确定性的端到端数据高速可靠传送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半实物仿真验证系统,完成关键技术验证。考核指标:多维时空基准的编址与路由支持多种星座构型的大规模低轨星座(至少包括极轨和倾斜轨两种星座构型,星座总规模不低于40000颗,且支持扩展),其中卫星数量在500颗以内时的路由收敛时间不大于60s,卫星数量在500~1500颗以内的路由收敛时间不大于90s,最短转发路径占比达90%以上;支持不大于20ms的星上故障路径切换时延和不大于50ms的最优备份路径计算时延;支持面向多用户、多业务、多接入、多子网、多协议的端到端传输资源按需调度,支持不少于8种类型的星地无线接入与空间承载一体的差异化服务保障;对于时敏业务,低轨道星座内端到端(不超过5跳)传送时延不超过60ms,传送时延抖动不超过5ms(不含自由空间传播延时),支持零RTT握手与数据可靠传送能力;仿真验证系平台支持软件仿真大规模复杂星座(至少包括极轨和倾斜轨2种星座构型、不少于3层低轨道卫星轨道、单层轨道卫星数量不少于1500颗)。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半实物仿真验证系统1套。2.7高动态条件下的星地协同接入与传输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未来星地融合网络具有天地融合系统跨域多维资源统一调度、星地广域覆盖以及更大传输带宽、更大网络容量的特征,需要探索星地融合的新型接入与传输架构和方法,以满足未来广域智能连接的复杂业务需求。面向低轨星座中的多星、多波束和星地协同等多场景异构接入与传输需求,研究异构融合传输机制与容量表征理论、星地融合协同接入与安全管理机制,多波束天线优化设计与跳波束管理、多域融合资源调度与干扰抑制机制、物理层安全传输等关键技术,构建半物理仿真验证系统,完成关键技术验证。考核指标:建立基于星地融合协同接入与传输技术的体系架构,支持Ka、C等频段,在低轨卫星和地面网络间的频谱共享,星地同频共享谱段资源态势预测准确率不小于90%,99%干扰噪声比(INR)不大于-10dB;完成多星协作通信下的传输信道建模,相比于单波束传输,完成采用多星或多波束协作传输,卫星系统下行峰值速率提升100%以上、下行平均频谱效率提升30%以上,上行峰值速率提升50%以上、上行平均频谱效率提升15%以上;设计星地跨域多维度资源联合调度方案,提升星地融合网络通信容量50%以上,低轨卫星波束接入速度提升50%,资源联合调度复杂度提升不超过30%;Ka频段下物理层安全机制保障卫星有效覆盖区5公里外非合作用户误码率可达50%,合法用户频谱效率损失不超过10%;半物理仿真演示验证系统具备多种网络架构、协议、算法的模拟和评估能力。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其中国际专利申请不少于5项。2.8卫星高性能处理平台与智能编排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为了构建“网络无所不达、计算无处不在”的新一代泛在通信和服务一体化网络,亟待提升天基网络卫星节点的云化计算能力与智能编排水平,从而满足接入网、核心网等网元以及应用处理等机能在轨灵活部署需求。按照“就近计算、分布存储、对等共享、按需服务”的发展理念,研究天基云原生架构高性能协同容错计算技术、星地协同边缘计算智能化技术、天基通信感知计算融合技术、天基存算融合传输技术以及网元弹性天地智能编排技术,研制星载计算平台原理样机,搭建半实物地面演示验证系统,完成关键技术验证。考核指标:协同容错计算平台支持开放式计算存储架构,具备容器级、微服务级在轨实时部署能力,原理样机浮点运算能力不小于2TFLOPS,存储能力不小于10Tbit,重量小于10公斤,常态功耗不大于100W,支持网络化集群,可通过资源灵活配置满足多种卫星应用场景;支持星地网络边缘智能、云边协同、边边协同等能力,实现智能模型分级协作部署,支持5种以上的智能模型或算法,支持模型在线可信协作更新,支持秒级星地联合服务启动;设计星地融合、端到端的组网服务切片架构,在轨支持多种业务切片编排,切片服务响应分钟级;天基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处理技术,实现信息传递时延降低50%,数据压缩率提高不小于30%,算力均衡度提升25%以上,能量效率大于3×106bits/J;天基存算融合传输使信息传输效率提升3倍以上,考虑单粒子效应等异常情况,无地面干预条件下数据容错恢复率提升20%以上;设计核心网等网元功能天地动态编排和部署方案,可实现在轨按需部署核心网服务不低于3种,服务启动时间10分钟级;研制星载计算原理样机,支撑构建半实物演示验证系统。需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15项,提供半实物地面演示系统1套。2.9面向6G智能应用的新型网络架构与传输方法(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4项)研究内容:针对未来6G智能应用典型场景和多模态业务复杂需求,开展新型无线网络架构与传输方法研究。下述研究内容可选择1项或多项进行研究:(1)面向多模态业务的语义通信系统架构、语义通信隐私保护机制以及语义通信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2)面向全息通信和全息交互的新型系统架构以及多域精细感知、精准空间传输和实时精确重建等技术;(3)面向未来个性化、移动分布式智能业务需求的动态轻量级用户中心网络架构及用户侧与网络侧协同机制;(4)面向未来网络智能部署运维的开放、安全、可智能定义的新型无线接入网络架构和传输接入协议;(5)面向超宽带实时业务、适应密集部署和不同传输距离需求的超大规模MIMO新型远近场混合传输技术。考核指标:分项对应上述研究内容:(1)支持多模态6G智能业务,实现鲁棒语义表征、模型数据隐私保护等内生安全机制,建立语义通信质量评价体系,典型业务服务质量相比于现有5G通信系统大幅提升,或在相同服务质量条件下传输效率提高50%以上;(2)实现近似连续的空间复用、电磁环境实时全息调控,显著提高空间复用效率、系统容量和感知精度,空间复用效率提升50%以上,感知重建精度达厘米级,通信容量提升1倍以上;(3)形成动态轻量级用户中心网络架构和协议方案,支持用户对网络的适度控制及网络侧与用户侧的数据协同,支持秒级网络动态更新和分钟级网络动态生成,支撑的用户中心网络1000个,系统资源消耗相比专网减少10%以上;(4)形成开放、安全、可智能定义的新型无线接入网络架构和传输接入协议方案,支持1万以上节点规模的网络软硬件动态部署和高质量服务,实现智能网络感知、自主升级与安全运行;(5)建立阵元数目不低于256的超大规模MIMO远近场混合传播模型及空间信息的新型传播理论和传输机制,突破传统远场平面波传输和近场球面波传输的应用场景限制,提升远近场混合传播容量1倍以上。对上述各项研究任务,取得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和核心知识产权,发表高质量论文2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3.超宽带光通信3.1逼近单模光纤容量极限的光传输系统理论与实验验证(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单模光纤光通信系统扩容需求,聚焦系统容量提升的核心问题,研究以光纤非线性为代表的各类复杂传输损伤及相应的容量提升方法。基于现有系统器件水平和光链路条件,研究新型调制解调方式与通信系统设计方法,针对器件频偏大、端到端系统的PDL较大、光放增益不平坦和非线性功率转移等引入传输代价等问题,探索超高速光传输系统端到端全局优化方法;研究应用于波分复用光传输系统的低算法复杂度光纤非线性损伤均衡方法,突破单模光纤非线性对系统容量的限制,逼近香农容量极限;研究超高速光信号高增益编码调制、整形与均衡,建立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实现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理论容量限优化理论和逼近方法的实验验证。考核指标:形成超高速单模光纤光传输系统物理损伤理论与仿真模型,给出非线性约束下的理论容量限制;形成低复杂度的非线性均衡方案,提升波分复用系统的非线性容限并具有自适应能力,其性能相比传统数字反向传输非线性补偿方法相当且复杂度降低到传统数字反向传输方法的10%以下;形成逼近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理论容量限的设计方法和算法体系,在扩展C+L波段范围内(1524~1627nm)完成传输容量不小于100Tb/s、传输距离不少于1000公里的单模光纤光传输理论验证实验系统。3.2基于空芯光纤的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研究(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目前光纤传输容量急剧增长的重大需求,聚焦可承载更大容量的新型光纤通信技术,解决现有单模光纤通信系统频谱效率低、非线性损伤大的难题,开展基于空芯光纤的超大容量、高频谱效率通信技术研究。研究空芯光纤的光传输理论,分析影响非线性、损耗、带宽和色散等性能的物理机制,建立基于空芯光纤的大容量通信理论模型;研制具有超低非线性和低损耗的空芯传输光纤(S+C+L+U波段);研究空芯光纤熔接问题,并研制空芯光纤连接和转换器件;搭建基于空芯光纤的超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的通信系统。考核指标:研制超低非线性、低损耗空芯光纤及连接器件,空芯光纤波长覆盖S+C+L+U波段(1450~1680nm),在C+L波段范围内最小传输损耗≤0.4dB/km,S波段范围内最小传输损耗≤0.8dB/km,U波段范围内最小传输损耗≤0.6dB/km,在整个波段范围内最大传输损耗≤1dB/km。空芯光纤熔接损耗≤1dB,与单模光纤连接损耗≤0.8dB,基于自研空芯光纤及连接器,实现超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空芯光纤通信系统,系统总传输容量≥260Tbit/s,系统频谱效率≥10bit/s/Hz,传输距离≥50km。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提交CCSA标准提案不少于2项。3.3低成本高速中短距数据中心互联光通信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中短距数据中心互联(DCI)及城域全光网扩容需求,聚焦低成本单波长800G/1.2T中短距国产可控全光传输系统实现方法。研究中短距光互连及城域网场景下的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的新型相干系统架构及评价体系;研究面向新型系统架构的光电融合集成芯片的设计、制备与封装技术,降低电域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的复杂度和对高端工艺的依赖;研究新型相干架构对链路损伤和器件代价的容忍能力及补偿技术;研制支撑新型相干架构的低功耗低成本光电器件与模块,包括发端光源与调制模块、收端光电信号处理模块等;研制国产可控的新型低成本相干中短距光互联传输设备,开展现网示范应用。考核指标:(1)采用新型低功耗低复杂度相干光传输技术实现单波速率不低于1.2Tb/s的2~10km数据中心光互连原型系统;(2)基于自研核心芯片和器件的国产可控新型相干光收发模块实现单波速率不低于800Gb/s的10~80km实时在线传输系统,相干光模块支持可插拔封装;(3)研制单波速率不低于800Gb/s、支持不少于40波、单跨无中继传输距离不少于80km的全国产城域网超低成本中短距波分复用相干光传输设备,并完成现网应用示范;(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提交国际国内标准技术提案10篇。3.4基于精确感知的数字孪生及智能管控光网络(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光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优化、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前瞻化、自动化的需求,开展光网络精确感知和智能运维技术研究,研究光网络多维度、实时、精确感知技术,研究光网络数字孪生体系架构和仿真建模机理,构建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的数字孪生平台,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AI模型,实现光传输系统的精准仿真、故障智能定位和性能预测,在典型场景下完成数字孪生验证。研制基于数字孪生的光网络融合管控系统,实现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网络的数字孪生和智能运维,开展光网络现网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研发光网络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的数字孪生,建立从器件到网络业务的多层次孪生模型,网络节点数大于200个、传输速率不低于100Gb/s、波长范围C+L。实现光网络的精确感知,支持光链路衰减、光信噪比、非线性损伤等多种指标的感知与表征,支持数据与模型深度融合,关键参量指标数量不少于50个,实时感知性达到亚秒级≥10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AI多维参数模型实现对线路/OTS/OCH健康度的准确预测。研制基于数字孪生的光网络融合管控系统,支持不少于3个智慧运维场景(例如:光网故障溯源、性能劣化、业务快速发放等),在现网中开展不少于3种智慧运维场景的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15项国内发明专利,提交不少于5篇国际国内标准技术提案。3.5面向深海光通信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对未来深海探测网对广域高速跨介质低延时通信的迫切需求,研究构建支撑深海探测的贯通水下-跨水面-空天的新型高速通信系统及网络架构,建立水下有线无线融合光通信、空海跨介质光通信、多通信制式协同自适应空间光通信等多通信模式融合的光通信技术体系。重点开展整体通信系统架构设计、通信信道模型分析、水下光纤无线融合接入节点及其高效供能、高功率高调制速率高效发射、蓝绿光阵列集成收发、水上水下跨界质传输平台、高性能高效编解码以及大气与水下信道衰减机理与补偿抑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速激光通信系统的试验验证,为深海高速光通信系统的可行性和工程应用奠定技术基础。考核指标:(1)完成海洋大气环境长距离大容量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环境海面高速空间激光通信传输设备,实现非极端海洋大气环境下大陆及岛礁平台间速率不低于40Gbps、距离不小于20km的高速空间激光通信。(2)水下光纤/无线光融合光通信系统:提出新型水下立体通信系统架构,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无线光融合型水下光通信设备,实现水下不小于10km范围内光纤通道与纤/无线光融合光通信系统,系统容量达到10Gbps。(3)空海跨介质高速光通信系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接水下与水上的空海跨介质光纤/空间融合型高速光通信系统及浮标载体平台,实现水下与空中光通信终端间的系统通信容量不小于10Gbps。(4)深海视距激光通信系统:研制适应水下复杂信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水下视距激光通信传输设备,实现速率1~100Mbps、距离10~150m的水下视距无线光通信。申请不少于15项国内发明专利,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3.6面向多模态应用的新型融合光通信与光交换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4项)研究内容:针对多模态应用对超大容量通信和光交换需求,开展光无线融合通信和多模态全光交换理论和技术研究,下述研究内容可选择1项或多项进行研究:(1)研究光纤信道与无线信道的融合理论以及新型点到多点超大容量模拟或模数混合前传架构、编码调制、信道补偿算法与灵活调度机制;(2)研究基于光子无线融合系统的感知通信一体化架构和实现方法以及端到端的光子无线信道融合基础理论,实现光子无线融合感知端到端优化处理方法;(3)研究支持子波长、波长和多波长等全光交换粒度模态的多模态全光交换网络体系架构和跨模态协同交换理论,突破当前可重构光上下路复用技术限制。考核指标(分项对应上述研究内容):(1)形成光与无线融合信道通信理论,构建光与无线融合前传系统,实现单波长CPRI等效速率≥2Tb/s,传输距离≥10公里,EVM≤2.5%(支持1024QAM)。实现光纤信道资源灵活调度,资源利用率提升至少20%;(2)形成面向FTTR室内高速光子无线融合接入的端到端智能感知光子无线融合通信一体化系统架构及理论模型,实现光纤信道和无线信道的融合环境感知功能,系统工作频段≥60GHz、单通道通信速率≥50Gb/s、定位精度≤5cm、成像距离分辨率≤3cm,具备端到端智能星座优化及信道均衡的能力,通信速率和定位精度等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提出至少支持子波长和波长2种模态的多模态全光交换网络体系架构、跨模态协同交换理论及多模态全光交换弹性路由算法,完成支持线路维度不少于32维的无阻塞波长交换原型设备,完成支持子波长光通道数不低于100个/波长、交换引入的开销占比不高于5%、支持光交换端口数不低于4个的子波长细粒度模态无阻塞全光交换原型设备研制,并完成不少于3个节点的组网实验验证。对上述3项研究任务:申请发明专利分别达5项以上。02、“区块链”重点专项(拟启动15项任务,国拨1.78亿,其中青年科学家拟立项3个)“区块链”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区块链”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聚焦区块链领域的紧迫技术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建立自主创新的区块链基础理论体系,突破区块链系统构建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区块链监管与治理技术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基础平台,开展重大应用示范。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2025年)。2022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围绕区块链基础理论、区块链系统构建共性关键技术、区块链安全监管与治理技术、区块链基础平台、重点领域示范应用等5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应用示范、青年科学家项目五个层面,启动15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1.78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600万元,每个项目200万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5:1,基础平台、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基础前沿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应用示范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同时担任1个课题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所含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除指南中特殊说明外,每个指南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2项。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区块链基础理论1.1面向区块链分布式场景的密码技术(基础前沿类,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针对分布式场景下区块链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性能等需求,研究异步网络环境下区块链中应用的分布式密码系统和密码算法设计理论,设计针对分布式密码算法的密钥管理机制,设计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分布式数字签名算法;针对区块链的隐私保护和监管需求,研究环签名、代理重加密、多重签名等密码技术的设计理论,结合其在区块链中的应用,设计安全高效的环签名算法、代理重加密协议和多重签名算法;针对区块链在节点规模、系统性能等方面的需求,研究分布式协商协议的设计理论,设计安全高效的分布式协商协议。考核指标:设计针对分布式密码算法的密钥管理机制,可支持密钥的分布式生成和安全更新,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通信复杂度达到立方级;提出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分布式数字签名算法,支持至少100个以上的交互参与方,满足抵抗恶意中止健壮性等特性,时间复杂度达到线性对数级;提出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分布式协商协议,通信复杂度达到线性级或时间复杂度达到常数级;提出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环签名算法,满足可追踪、可撤销、可聚合等特性,通信复杂度达到常数级;提出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代理重加密协议,满足密文不可链接性和抗合谋安全性等特性,支持多次代理;提出可证明安全的多重签名算法,满足可追踪等特性;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1.2面向区块链的抗量子计算公钥密码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量子计算对区块链密码的安全威胁和对区块链系统带来的长期安全挑战,研究具有抗量子计算能力的区块链密码算法设计理论,设计可抵抗量子攻击的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区块链密码算法;设计可抵抗量子攻击的身份认证、安全通信、安全共识等区块链密码协议;研究抗量子安全的区块链系统设计理论和数据安全存储技术,提出抗量子安全的区块链原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抗量子安全的公钥密码算法快速安全实现技术;研究区块链中现用密码技术向抗量子计算密码技术迁移的解决方案。考核指标:提出在抗量子安全模型下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区块链密码算法,算法应至少具有128比特的量子安全强度,可支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功能,算法单次加密解密或签名验签时间合计小于1毫秒,算法加密密文尺寸小于明文尺寸50倍,算法签名尺寸不超过5,000字节,在相同安全级别下相比于国际同类算法计算或通信效率提升不低于15%,设计的抗量子安全公钥密码算法应具备侧信道防护能力;提出在抗量子安全模型下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区块链密码协议,可支持身份认证、安全通信、安全共识、身份隐私保护等功能;提出具有抗量子计算能力的区块链原型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应支持不少于50个的共识节点,并分析系统性能与抗量子密码算法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优化算法参数选取方案并在原型系统中进行验证;提出区块链中现用密码技术向抗量子计算密码技术迁移的解决方案;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1.3高延展性可证明安全共识算法及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前沿类,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针对拜占庭共识机制的动态节点增删安全性缺乏理论保障、异步网络环境安全性难以保障、大规模网络难以支持、系统可延展性弱等问题,研究可证明安全高效、可支持动态节点、高延展性、高吞吐量的共识机制设计理论;构建复杂网络环境下共识协议的合理安全模型;研究在网络异步/半同步及大规模节点的环境中同时保障安全性及活性的高性能共识算法和负载低、延展性强的容错系统架构;设计安全共识机制中的密码学及关键技术组件(门限签名、聚合签名、可靠广播等)的优化算法,研究基于以上方案的新型可证明安全的高效分片共识方案。考核指标:给出支持节点动态加入和离开的可证明安全的拜占庭共识算法,延迟增幅低于50ms;给出精准的共识评估模型刻画共识协议的安全性;提出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共识算法,在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时,延迟低于200ms,吞吐量达到60,000TPS(每秒处理事务);对安全共识系统中需要的密码学、分布式系统关键组件进行优化和改进,并提出高效分片共识及存储方案,可延展至500个节点以上,在与非分片模式相同的时延下,分片后吞吐量提高200%;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1.4智能合约与法律的创新理论及方法(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针对法律条文因自然语言歧义性、模糊性带来的法律风险,研究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表达法律条文的法学原理;研究基于智能合约的法律条文表征模型,降低法律诉讼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分析对法律条文进行形式化表达的可行性与正当性,研究法律条文与对应形式化表达模型之间的一致性判定方法,比较法律条文的形式化表达和文字表达之间的优劣;研究面向法律条文的智能合约语言,研发转换至可编程语言引擎,形成可执行的智能合约;研究法律条文智能合约的高效生成和验证方法,保障一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研究智能合约应用的法律规制,设计智能合约监管合规化技术方案和相应的评测方法;研发以智能合约对法律条文进行诠释的原型应用系统。考核指标:建立1套用智能合约表达法律的法理理论和基于智能合约的法律条文表征模型;设计1种面向法律条文的智能合约语言,具备表达不少于3种法律条文类型的能力;研发可编程语言引擎,支持转换至不少于2种编程语言的可执行智能合约;构建针对合约化的法律条文评测体系,支持生成智能合约与法律条文的一致性不低于90%,法律条文要素规则关联的准确性不低于85%;形成1套智能合约应用的配套监管规范,提出智能合约的法律规制建议;研发1套支持不少于3类应用场景的智能合约表示法律条文的原型系统;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1.5面向区块链的新型密码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针对区块链在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开展适合区块链的新型密码理论和技术研究。下述研究内容可选择1项或多项进行研究:(1)研究同态密码等新型密码的设计以及在区块链中的具体应用;(2)研究适用于区块链的新型杂凑函数的设计;(3)研究零知识证明、隐私计算、匿名签名等实现区块链隐私保护的新型密码。考核指标(分项对应上述研究内容):(1)提出适用于区块链的同态密码算法新型设计理论和实用化关键技术,提出或实现与SEAL、Helib、HEAAN等开源库具有可比较性能或针对区块链应用具有明显优势的全同态密码方案;(2)设计适用于区块链的具有256比特安全强度的新型杂凑函数,能抵抗已知攻击并具备充足的安全冗余,且实现性能与SHA3-512相当;(3)设计支持轻量级终端的可证明安全的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方案,设计布尔电路单次AND门计算效率达到微秒级以下的隐私计算协议,设计常数签名长度的可证明安全的匿名签名方案。2.区块链系统构建共性关键技术2.1区块链存储与数据管理关键技术与方法(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区块链数据管理实现低时延高吞吐面临的技术瓶颈,研究区块链多模态数据多种类节点链上链下轻量化高效存储方法;研究支持多模态数据溯源与复杂查询的高效可信执行与检索技术;研究支持多种类节点间高吞吐、高并发事务处理机制,支持多源数据共享与协同执行;研究分片下的自适应可验证索引高效构建方法与动态可扩展共识策略;研制高吞吐低时延的区块链数据管理系统,并在医疗、金融、交通、公共安全、食品等至少3个领域的联盟机构进行应用验证。考核指标:针对区块链多模态数据管理共享协同需求,研究区块链数据管理关键技术与方法,实现区块链环境下的高效数据管理系统;研究在全节点与轻量化节点混合架构下,支持数值、文本、序列、视频等4种模态以上的数据共享、轻量化存储方法,并支持PB级数据规模应用;提供支持复杂查询以及溯源查询的可信查询算法,响应时间达到百万条/秒级;多模态数据共享负载下区块链数据管理系统吞吐率达到60,000TPS以上;支持4种以上可验证索引自适应构建方法;在医疗、金融、交通、公共安全、食品等至少3个领域进行高性能区块链数据存储与管理应用验证;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2.2区块链智能合约语言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在智能合约编程语言方面缺失的现状,研究简洁、安全的智能合约编程语言,支持复杂业务逻辑的抽象和表达;研究针对该编程语言的编译器,实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等功能;研究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执行引擎,使智能合约的部署和执行具有性能高、资源开销小等优势;研究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验证工具,可基于模型检验或定理证明方法对智能合约的正确性、安全性进行验证;研究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智能化开发环境,构建支撑智能合约开发、管理的软件平台。考核指标:设计1种新型智能合约编程语言,支持常规数据结构,支持常规数据结构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支持循环、递归等操作,支持常用密码算法(含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支持安全的智能合约版本升级,支持并行执行,支持异步函数调用,支持周期性自动事务,支持原生交易索引语义,支持异常捕获与处理机制,支持定义合约事件,支持跨合约调用;研发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编译器,支持智能合约代码按级别优化,支持智能合约ABI生成,支持生成智能合约代码调试符号;定义智能合约语言的基础算子及指令集,研发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执行引擎,支持用户输入参数调用执行智能合约中的方法,记录合约执行的结果、事件、异常和执行所消耗的资源并支持高效响应和处理机制,支持限定合约执行的资源消耗上限,引擎执行性能达到单线程每秒1亿次整数操作,执行内存消耗不超过状态及输入参数总量的2倍,支持自动垃圾回收;研发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验证工具,支持基于智能合约功能规范和智能合约代码实现的正确性验证,支持基于通用漏洞和用户自定义漏洞的安全性验证;研发针对该智能合约语言的智能化开发环境,支持智能合约在线编译、调试、测试、管理,支持多人协作开发模式;在不少于3个区块链平台上集成执行引擎,在金融、政务、民生等领域落地不少于5个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2.3区块链链上链下数据可信交互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区块链系统无法保证链下数据来源真实性、传输可靠性、隐私安全性、上链及时性等问题,研究区块链与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隐私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保障链上链下数据的可信交互;研究低时延高安全自适应可监管的链上链下网络通信方案,支持在多类型终端大数据容量和复杂网络环境下数据的高效安全传输,以及区块链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研究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密码算法的隐私保护算法及标准化工程实现,提高数据的隐私保护能力,支持可验可查但敏感数据不上链、隐私数据不泄露场景;研究跨行业通用的链上链下互操作方案,支持多层级跨系统大规模的链上链下数据交互并进行应用验证。考核指标:研究1套通用的区块链链上链下数据可信交互技术框架,实现数据来源真实、网络传输可靠、执行过程可信及敏感信息安全,支持不少于3种异构链架构适配,适用于不少于5类多源数据;提出不少于5种保障数据可信性的方法,支持权威监管机构对数据传输的全程可追溯和审计,并验证存在虚假来源、传输干扰等不可靠环境中的有效性;提出不少于3种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密码算法的链上链下数据隐私保护方法,实现敏感数据链下存储链上映射,有效保障使用过程中敏感数据的正确性、隐私性和安全性;提出不少于1种低时延高安全自适应的链上链下网络通信方案,实现千万级数据量下数据上链时延不超过1秒,数据传输过程安全可靠,具备网络异常情况下的主动容错能力;在金融、农业、交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能源等不少于3个行业中选择至少10类区块链典型应用场景验证万级数据终端TB级数据量下的平台技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1项以上。2.4安全弹性的区块链网络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底层网络的可靠和健壮对于区块链应用和系统的安全可信与执行效率的重要性,研究提升区块链承载网络传输性能的关键技术以及对常见网络攻击的安全防护机制;设计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架构,具有较强的故障容忍性;研究新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区块链网络数据的通信和转发算法,网络数据的编码和压缩方法,以降低区块链数据在全网转发的时延,提高通信的有效带宽利用率,同时保证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即对各种网络协议攻击的抵御能力;研究区块链网络的端到端确定性传输技术,保证各区块链节点之间的有限时延抖动;研究流量调度和拥塞控制技术,对不同类型的上层服务提供效率支持,避免底层网络的时延波动及拥塞丢包现象;研究基于内生安全的DDoS防御技术,结合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止基于伪造地址的多类DDoS洪泛攻击,并提出对异常安全行为的事后追溯机制。考核指标:针对先进的区块链系统体系结构提出并实现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通信系统架构。(1)在受限可控的网络环境下,新型区块链承载网络能够保证在节点数500,带宽1Gbps的条件下,端到端的交易时延小于500毫秒,网络抖动小于100微秒,且该抖动不受地理距离和转发跳数影响;区块链承载网络能避免网络拥塞造成的丢包现象,保障覆盖网络的高质量通信,实现零拥塞丢包目标;可防御不少于5种常见DDoS攻击,不少于2种DDoS洪泛攻击。(2)在开放公有的网络环境下,在单分片的架构下,在节点数不小于5000,带宽40Mbps以及全球节点部署的条件下,网络通信系统能够支撑至少10,000TPS的区块链转账交易吞吐率(可在仿真环境中测试,如在实际区块链系统中部署更佳);平均95%的区块或交易数据能够在15s内传播至95%的节点,网络传输的数据冗余度小于10%;网络具有较强的故障容忍能力,网络系统能够抵御日蚀攻击,DDoS攻击,交易转发协议及编码中的哈希碰撞攻击,以及不诚实转发行为等网络攻击。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2.5高性能自适应跨链互通关键技术及试验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可扩展自适应跨链互通架构,支持大规模同构/异构区块链动态接入,实现多种链间互通模式、多种跨链传输验证机制等的自适应配置,满足不同接入区块链在性能、安全、隐私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研究高性能跨链交互机制,设计实现跨链交互协议栈,实现高效、高并发的跨链传输验证与事务处理,满足链间信息与信任传递的高通量与低时延;研究跨链应用的跨平台实现与部署机制,支持跨链应用在异构接入区块链中的灵活便捷部署与发现,研究跨链资源发现机制,实现跨链资源的快速定位与发现;研究跨链治理与监管技术,实现细粒度的跨链资源访问控制、跨链隐私保护与多层级监管接入机制,解决跨链技术落地与实际应用中的管理难、定责难等问题。考核指标:提出可扩展自适应异构跨链架构,其中异构是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等底层实现不同;设计实现高性能跨链交互协议栈,支持读请求和写请求的确认时延与跨链交互的确认时延保持在同一数量级;提出面向跨链体系的治理与监管机制,包括链的接入准入、跨链资源访问控制、跨链隐私保护、跨链监管技术等;构建1套跨链验证平台,具备支持不少于5种100条区块链动态接入的能力,并实现任意接入平行链间的跨链互操作,支持5种以上链链互通模式、3种以上跨链验证方法,支持不同接入区块链间的按需自适应配置,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设计5种以上跨链应用,每种应用至少在3种以上异构区块链部署实现,并在金融、政务、民生、工业、农业等领域选取具有多链跨链需求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试验验证;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1项以上。2.6区块链可证明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区块链数据公开透明、无中心节点管控、隐私保护困难的问题,研究区块链系统的隐私安全风险,研究通用的安全可重组的隐私安全模型与形式化验证方法;研究监管友好的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机制,研究基于零知识证明和账号匿名的可证明安全身份隐私保护方案,以及基于同态加密和安全多方计算的可证明安全内容隐私保护方案,在保护交易身份和交易内容等敏感的交易信息的同时实现对异常交易的识别和追踪溯源;研究基于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的隐私交易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区块链协议具备在并发混合使用场景下的安全性,提供严格的形式化等证明,实现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机制的功能正确性和规范一致性证明,满足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提出不少于3种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方法,保护交易身份和内容等敏感信息并支持权威监管机构对异常交易信息的识别和追踪溯源;区块链隐私交易平台支持用户账户数量不低于10亿,支持日交易量不低于10亿笔,链上存储量可弹性扩展;基于平台技术成果落地不少于3类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2项以上。3.区块链安全监管与治理技术3.1基于区块链的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疫情防控、反洗钱、反电信诈骗、网络信息风险防控等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中的精准、可信、智能、实时等需求,研究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数据安全可控流转的数字化社会治理可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区块链、机器学习和图计算的社会风险防控规则智能化构建技术;研究融合高性能区块链、实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社会风险实时监测、分析、预警和存证技术;研发基于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区块链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平台,并在社会风险防控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应用验证。考核指标:提出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架构;构建面向数字化社会治理可信服务支撑技术体系,包含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隐私数据可信安全共享等功能,支持10亿规模分布式数字身份账户,支持不少于10种隐私数据可信共享算法;提出社会风险防控规则智能化构建技术和自动化部署方案,支持知识规则、特征规则、神经规则和图规则等3类以上规则的智能化构建技术;构建实时、智能的社会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存证技术能力,风险关联数据同步存证,日均数据存储量达TB级,支持图片、音视频等数据类型,社会风险监控流量不低于每秒1,000,000条,每项风险监控指标计算时延小于100毫秒;实现基于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区块链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平台,在疫情防控、反洗钱、反电信欺诈、网络信息风险防控等2个以上社会风险防控典型应用场景得到应用验证;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草案2项以上。4.区块链基础平台4.1非开源联盟链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类)研究内容:构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满足国家重要核心领域非开源要求的高可控、高安全隐私、高性能可扩展、监管友好联盟链基础平台(简称“非开源自主可控联盟链平台”);研究支撑海量用户与应用场景的弹性可扩展区块链架构;面向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多维度隐私保护技术、区块链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区块链隐蔽通信及其检测技术、身份安全与密钥管理技术、智能合约安全度量与漏洞检测技术,构建国家商用密码级的安全隐私体系;面向联盟链以链治链分布式监管技术、沙盒式/嵌入式/穿透式监管技术、链上链下协同监管技术,构建面向异构多层级区块链平台的监管监测体系,提高监管感知、管控与溯源能力。考核指标:非开源自主可控联盟链平台应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并在自主可控联盟链先进的平台架构、安全隐私保护、监管监测等方向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平台自主代码比例不低于60%,关键核心组件自主代码比例不低于90%;平台每日可处理交易10亿笔以上,支持用户账户数量10亿以上,性能峰值吞吐率100,000TPS以上,交易平均时延小于1秒,链上存储量可弹性扩展;支持区块链身份认证安全保护机制、分级访问控制机制、隐私数据和隐私合约保护机制、隐蔽通信及检测机制、国产加密及数据密态运算机制,实现全链路多层级安全隐私保护,支持不少于5种的区块链安全保护机制,检测和抵御5种以上的恶意隐蔽通信方法;实现监管友好的区块链隐私保护系统,支持权威监管机构对异常交易信息的追踪溯源,支持以链治链监管框架,具备3种以上区块链监管能力手段,识别不少于10种异常行为模式,建立非法行为识别信息库,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形成涵盖金融监管、行业监管和内容监管的区块链协同监管体系;在金融、政务、民生、工业、农业等关键领域选择不少于3个落地示范应用,每个示范应用的注册用户规模不少于10万个;申请发明专利3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3项以上。5.重点领域示范应用5.1基于区块链的卫生健康数据可信共享技术及示范应用(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针对卫生健康数据的可信共享、深度利用等需求,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平台,促进标准化、要素化、安全性、隐私保护下卫生健康数据的有效流通及价值发掘。研究区块链适用的多类型卫生健康数据标准、存储机制和链上链下协同交互机制,支持数据的规范上链、可靠存储与可信共享,提升数据存储与协同共享效率,提高链上数据的可用性;研究高协同卫生健康数据的可信共享与查询审计机制,保证数据使用全流程可稽查、可追溯,促进区块链技术在即时质控、精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区块链临床路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加强治疗过程中的程序化,有效促进事故定责、医疗监管应用;研究多角色主体间多方协作机制,并设计面向卫生健康数据的要素化语义网络及电子病历语义质量评估标准,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权限管理、确权鉴权、价值评估、权利分配等问题;研究基于区块链卫生健康隐私保护下的用户对齐、协同分析、同态加密等技术,在防范卫生健康数据泄露、滥用、侵权等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跨机构卫生健康数据的深度利用;研究基于区块链的卫生健康数据可信联邦学习范式及数据治理方法;开展基于区块链的卫生健康数据示范应用,有效支撑卫生健康数据的可靠存储以及在多角色主体间的可信共享。考核指标: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卫生健康数据可信存储和链上链下协同交互机制与算法,构建覆盖卫生健康领域15种以上国际标准的医学语言系统,包含500万以上医学概念,提升数据共享效率与可用性;提出面向高协同卫生健康数据的可信共享与查询机制,研发相应软件系统与工具;提出多角色医疗主体间的多方协作机制,形成1套支持卫生健康数据要素定义及规则推理的知识图谱,至少包含3000万概念关系,1000条推理规则,解决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权限管理、确权鉴权、价值评估、权利分配等问题;提出不少于3项卫生健康区块链隐私保护技术,研发不少于8种密文等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防范卫生健康数据泄露、滥用、侵权等风险;构建融合区块链与联邦学习的可信分析系统,支持不少于5种分布式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至少10个病种的数据治理方法;建成覆盖至少3个城市、不少于3000万患者链上数据索引的示范应用平台,有效支撑PB级卫生健康数据在多角色医疗主体间的可信共享,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发软件工具3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草案3项以上。5.2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碳交易与碳中和管理示范应用(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和多主体低碳资源可信交易与电碳协同运行的应用需求,利用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开放框架平台,建立支持全域碳排放可信监测的高性能区块链体系架构;研究区域碳排放源在线感知辨识、融汇、溯源技术,构建清洁能源生产、交易、消费关键环节和碳足迹全生命周期可信追踪模型、履约执行及实时监管的机制与方法;研究适应低碳清洁能源市场主体低成本接入认证技术和分级安全防护方法;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与个人碳数据记录装置与核算交易机制,实现用户大规模参与的情况下碳交易市场的可靠、高效、稳定运行;构建精准的多维碳排放和碳减排追踪、核查、确权和优化系统,并形成基于区块链的碳交易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提出1套面向清洁低碳能源交易的区块链体系架构方案,部署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节点不少于30个,交易并发处理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为每一笔低碳清洁能源交易的真实性提供可信标记和追踪溯源;研制1套基于区块链的区域碳排放可信管控平台,支持区域碳排放流的全景、精确、可信监测,以及电碳联合市场协同运行,形成涵盖申报、核查、配额分配、交易、清算等环节的智能合约数不低于10类,业务响应验证时间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选取2~3个省级示范园区规模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碳交易与碳中和管理示范应用,绿电交易量电量不低于30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不少于3万吨;开发软件工具3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3项以上。03、“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启动19个任务;拟国拨2.36亿,其中青年科学家13项)“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抓住微纳电子技术的重大变革机遇,聚焦集成度、能效和设计效率三大瓶颈问题,重点突破微纳电子技术领域的前沿基础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新器件、新方法、新电路和新集成的多维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相关技术领域的全面进展,支撑战略性新应用。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2—2026年)。2022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拟围绕超越摩尔的微纳器件技术、智能与敏捷设计方法、新应用驱动的电路技术、模块化组装与集成等四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青年科学家项目三个层面,启动19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2.36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3900万元,每个项目300万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基础前沿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不超过6个;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所含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除指南中特殊说明外,每个指南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2项。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超越摩尔的微纳器件技术1.1后端兼容的二维半导体晶圆、器件与电路研究(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集成电路先进工艺节点和三维异质集成的发展需求,研究二维半导体单晶晶圆制备;开发后端兼容的关键器件工艺,包括无损转移、欧姆接触、介质集成、三维堆叠,实现高性能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开发基于二维半导体的垂直堆叠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工艺,实现三维堆叠的静态随机存储器原型电路;发展基于非冯诺依曼架构的二维半导体感存算融合新器件;研制数模混合的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芯片,并实现示范性应用验证。考核指标:实现不少于2种二维半导体材料的4英寸单晶晶圆并转移至硅衬底,单晶覆盖率大于99%。后端兼容关键器件工艺,温度低于350摄氏度(℃),二维半导体晶体管接触电阻≤100欧姆微米(Ωμm),逻辑门延迟时间≤100皮秒(ps)。二维半导体感存算融合器件比特数不少于8位,开关功耗≤1飞焦(fJ)。实现4位数模混合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芯片。1.2片上集成的高性能磁存储器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数据中心、高性能终端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长寿命存储器的发展需求,研究片上集成的新型嵌入式磁存储器(MRAM)技术;研究新一代高性能MRAM存储器件的材料、结构、工艺、器件、模型、设计、评测等关键技术,建立新型高性能MRAM解决方案,研制高性能、长寿命原型存储芯片,实现存储功能演示。考核指标:设计新型嵌入式MRAM器件结构;完成关键材料工艺与器件集成,核心器件特征尺寸≤100纳米(nm)、访问速度≤2纳秒(ns)、写入功耗≤1皮焦/比特(pJ/bit)、可擦写次数≥1×1013;研发兼容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的新型MRAM片上集成技术,实现全电控64千字节(KB)高性能MRAM原型芯片,数据保持时间≥10年、存储数据抗磁场干扰能力大于1特斯拉,并演示其读写功能及抗磁场干扰能力。1.3新原理超低功耗存储器件与电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集成电路对高速度、低功耗、高能效、高可靠性的需求,研究基于极化翻转新原理的超低功耗存储器件与电路。内容包括研究新原理超低功耗器件在物理、材料、动力学和可靠性层面的机制;研究新型材料技术和器件结构,可制备基于硅基和新材料的超低功耗器件;协同优化器件的能耗、速度、工作电压、耐久性与保持性;研究基于新原理超低功耗器件的非冯诺依曼架构的电路设计方法,并探索基于CMOS工艺平台的集成方法。考核指标(下述两项考核指标完成1项或多项):(1)制备基于硅沟道的新原理超低功耗存储器件,栅长≤30纳米(nm),单比特操作功耗≤1飞焦(fJ),读写速度≤10纳秒(ns),循环耐久性≥108,数据保持性≥10年;(2)制备基于新材料的新原理超低功耗存储器件,单比特操作功耗≤10飞焦(fJ),读写速度≤30纳秒(ns),循环耐久性≥1010,数据保持性≥10年。2.智能与敏捷设计方法2.1芯片可靠性和良率导向设计方法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先进工艺芯片,从器件可靠性机理出发,研究影响芯片可靠性的各类物理机制和可靠性模型;开发可靠性导向设计方法和EDA技术,包括可靠性模型快速提取方法、可靠性快速仿真技术;开发良率导向设计方法和EDA技术,包括新型高良率分析方法、新型灵敏度分析方法和良率快速仿真技术。研制2种EDA工具并在实际产品中应用验证,形成1套联动芯片可靠性、良率、性能和功耗的芯片设计流程。考核指标:研制快速可靠性仿真和良率分析EDA工具,其中:(1)可靠性仿真工具,支持客户自定义,和国际主流仿真工具相比,在仿真精度一致的情况下,对百万门以上电路的后仿速度提升100%以上;(2)良率分析工具,支持100000以上设计变量,支持3sigma以上的良率评估分析,快速瞬态仿真的灵敏度分析方法比传统蒙特卡洛方法速度提高10倍以上。以上2种工具在存储器和SoC芯片等产品中实现应用验证。2.2寄存器传输级安全分析方法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针对芯片在寄存器传输级(RTL)代码开发或者第三方IP核中存在的设计缺陷以及恶意逻辑,研究RTL层级安全漏洞分析方法,包括关键链路抽取技术、低活性节点定位技术、状态空间重构及分析技术、动态安全检测技术、硬件安全形式化验证技术和恶意逻辑精准定位技术,开发相关EDA工具。考核指标:研制RTL层级安全漏洞分析工具,关键链路分析深度≥500等效门/bit,低活性节点提取覆盖率≥95%,有限状态机重构率90%,安全形式化建模支持规模100000门,支持5种以上安全属性自动提取,在线动态检测准确度≥95%,恶意逻辑定位精度达到bit级。2.3基于强化学习的布图规划设计方法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集成电路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对布图规划(Floorplan)智能化的需求,研究基于强化学习的布图规划方法,设计布局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的有效表示和交互关系;研究设计奖励函数以及策略优化算法,在保证有效学习宏模块布局策略的同时,降低运行时间和算力要求;研究领域自适应策略,满足算法在不同工艺节点,多种类型设计的可迁移性。考核指标:研制基于强化学习的布图规划算法,实现1000个宏模块以上的布图规划,相比于2021年Google公司发表的方法,线长、拥塞和时延等主要性能指标均提升10%以上。3.新应用驱动的电路技术3.1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基站的高性能毫米波收发机芯片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5G/6G毫米波无线通信基站端应用需求,研制支持多频点大带宽的高性能毫米波基站收发机芯片;研究毫米波多频点大带宽可重构多通道收发机前端架构,研究毫米波芯片关键电路宽带化技术,研究毫米波高精度幅相控制技术,研究大带宽/多频带低噪声接收机前端方案,研究大带宽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研究高性能大带宽频率变换技术,探索大带宽/多频带多通道发射机方案,研究阵列前端多波束赋形技术,研究毫米波封装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高速数字基带处理技术。考核指标:实现1款支持多频点大带宽的高性能毫米波基站收发机芯片;芯片工作频率覆盖26/28/37/39GHz频段,通信数据传输率不低于5Gbps,可支持基带带宽不低于400MHz,最高支持256-QAM高阶调制方式;基于该芯片完成通信样机及其演示系统,通信距离大于100米。3.2处理器宽电压弹性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处理器高性能、高能效需求,开展宽电压弹性设计技术研究。研究宽电压单元、宽电压存储器等关键电路;研究PVTA(工艺偏差、电压波动、温度和老化效应)监测电路,通过片上实时监测PVTA及自适应时钟电路,在快速偏差发生时,实现电压-频率调节;研究自适应高能效架构技术,实现误差容忍/补偿的计算。并将上述技术应用于高能效AI处理器设计。考核指标:研制宽电压弹性设计关键技术,并应用于高能效AI处理器:(1)宽电压工作,逻辑和存储器工作电压范围是标准电源电压的0.6~1.2倍;(2)支持片上实时PVTA监测,其中电压陡降(droop)监测的电压测量精度≤10mV,最高采样率2GHz,支持自适应电压-频率调节,近阈值区时钟频率提升80%,自适应时钟调节速度≤2个周期;(3)动态PVT自适应计算架构,硬件电路可根据PVT和任务变化灵活重构数据通道;(4)应用于高能效无人系统AI处理器,峰值计算能效≥50TOPS/W。3.3超低功耗后量子密码处理芯片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围绕后量子密码(PQC)芯片技术在物联网(IoT)领域的应用需求,开展从算法、架构到电路3个层次的超低功耗实现和抗攻击技术研究:研究基于多变量/编码/格的硬件友好型后量子核心密码算法;研究适用于后量子算法的超低功耗专用处理器架构创新技术,包括超低功耗取指结构、运算结构与存储结构等;针对后量子密码处理器关键电路的需求,研究包括数字化攻击检测和真随机数发生器(TRNG)在内的关键电路超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超低功耗后量子密码处理器的汇编器与模拟器设计技术。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构建面向5G边缘应用的后量子安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考核指标:完成3款不同类型的后量子密码(PQC)处理芯片研究,并实现基于后量子密码芯片的应用示范系统。(1)基于格的后量子密码处理芯片:支持至少3种格密码算法,最低工作功耗小于500μW@10MHz。有效检测至少3种故障注入攻击,检测精度能够达到99%。(2)超低功耗后量子密码处理器芯片:针对国内外至少4种主流算法,最低工作功耗小于10mW@10MHz,并提供自主开发的处理器汇编器与模拟器。(3)集成真随机数发生器(TRNG)的后量子密码处理芯片,其中TRNG最高原始数据率不低于1.6Gbps,最低内核工作能耗不高于6pJ/bit,通过国内外标准测试,具备抵抗电压、温度、频率之中至少1种物理攻击的能力。(4)后量子密码处理器芯片示范应用:面向5G边缘计算的IoT网关安全服务应用,执行密钥封装协议的延时低于100ms,执行签名协议的延时低于60ms。3.4高精度多模态电信号采集芯片与集成系统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面向高分辨率智能传感的应用需求,研发高精度多模态电信号采集专用芯片及其集成系统:兼顾精度、功耗、多模态、智能化的微弱电信号传感电路实现技术;高精度阻抗测量模拟前端电路实现技术;大动态输入范围光电传感模拟前端电路实现技术,低功耗片上电信号特征分类和提取算法与电路实现技术;高精度模数转换器设计技术;高能效全集成电源管理技术。考核指标:实现高分辨率多模态微弱电信号智能传感集成芯片,支持通道数≥128,电压采集通道,噪声≤1μVrms,ADC的SNDR≥90dB;阻抗采集通道输入阻抗≥50MΩ@50kHz,噪声≤5mΩVrms;光信号采集通道输入动态范围≥120dB;片上实现不少于3种微弱电信号特征分类提取算法;集成3路输出的能量转换器,峰值效率90%,实现多模态微弱电信号采集SoC芯片集成和示范应用。3.5液氮77K低温处理器芯片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高性能/智能计算应用需求,探索液氮77K低温环境中计算/存储芯片技术路径。研究液氮77K器件模型、电路和片上存储器等关键技术,开发低温CMOS器件SPICE模型、标准单元电路和SRAM存储器,研制77K低温微处理器芯片;突破液氮77KDRAM芯片架构、器件模型、电路等关键技术,开发低温器件SPICE模型、DRAM存储电路及接口电路,研制77KDRAM芯片。考核指标:采用先进工艺,设计低温77KAI处理器原型芯片,4比特整数型主流神经网络下峰值能效超过20TOPS/W。设计低温77KDRAM芯片,访问能效较常温设计提升5倍以上。3.6高密度毫米波太赫兹多波束芯片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实现工作在100GHz以上的,面向未来5.5G/6G通信的高效率集成太赫兹多通道收发机系统。探究太赫兹硅基高精度时延/移相设计技术,研究太赫兹低插损高速开关结构,研究发射机系统高效率技术和提升功率回退效率的方法;研究发射机系统快速波束赋形技术;研究接收机前端系统低功耗技术;研究高性能太赫兹无源器件结构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上下行非对称太赫兹收发机架构。考核指标:研制基于CMOS工艺、工作频率在100GHz以上的通信收发芯片,发射机芯片通道数不低于8个,收发机前端数据传输率不低于10Gbps,接收机单通道功耗小于200mW,支持E/H平面+30/-30°单波束赋形扫描,发射机EIRP20dBm。3.7高能效整数/浮点存内计算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针对片上通用边缘端网络推理和高能效训练应用,突破存内计算支持高能效整数型计算或者浮点型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存内计算芯片高能效整数型计算或浮点型计算范式的新机制,设计高能效整数存内计算电路或高能效存内浮点计算电路,研制基于SRAM的高能效整数型或浮点型计算的存内计算芯片。考核指标:研制基于SRAM的高能效整数型存内计算芯片,支持边缘端通用神经网络,在28nm工艺下,8比特整数型主流神经网络下峰值能效超过35TOPS/W,面积效率超过100GOPS/mm2。或研制基于SRAM的高能效浮点型存内计算芯片,支持推理和训练,在28nm工艺下,16比特浮点型主流神经网络下峰值能效超过3TFLOPS/W,面积效率超过60GFLOPS/mm2。3.8智能物联网芯片自供电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面向智能物联网(AIoT)的能量供应,围绕大幅增加电池寿命,突破低阈值下能量采集效率受限等瓶颈问题,基于标准CMOS工艺,开展如下研究:压电能量采集器阵列架构、高效率压电能量翻转技术、超低输入电压情况下的压电采集器自启动技术;片上太阳能采集和电压转化技术、多源共同采集互惠技术;高功率动态范围、高能效片上直流电压转化技术,低功耗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将采集到的能量高效转化输出;完成上述关键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集片上太阳能采集和压电能量采集一体的超低功耗多源能量收集芯片应用演示系统。考核指标:压电能量功率提升率(输出功率较标准全桥整流器输出功率的提升率,MOPIR)7,压电采集器启动电压120μW/mm2。采用全集成片上直流电压转化和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实现太阳能和震动能同时采集,并且能实现多输入和多输出功能,压电系统输入能量源数量≥3并且系统输出电平数量≥3,输出功率动态范围(最大输出功率与最小输出功率之比)≥103。3.9面向芯粒的高密度功率转换器电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聚焦Chiplet应用的高密度功率转换器系统架构、系统集成及控制方法,研究高密度转换器混合拓扑架构技术,提升转换器功率密度极限;研究转换器快速响应大负载切换关键技术,优化供电余量,实现系统级效率提升;研究高密度功率转换器的系统集成方法,实现系统级功率密度提升。考核指标:采用商用硅基CMOS/BCD工艺研制出高密度高效率功率转换器芯片及系统,输入电压5V,输出电压范围0.6~1.0V,实现输出电流10A以上,峰值效率达到93%,芯片面积功率密度超过3A/mm2,在60ns内负载切换6A时输出瞬态欠压小于100mV。3.10面向芯粒的数字化宽频锁相环电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面向Chiplet集成应用,聚焦研究宽频超低功耗锁相环IP核共性支撑技术。研究全数字锁相环系统与架构,包含高效率数字滤波器系统架构、环路噪声算法抑制技术;研究低电压低功耗宽频数字化模拟集成电路技术,包含宽带低压数控振荡器、低压高精度时间域量化器;研究低噪声全频带时钟分布和低噪声传输等技术。考核指标:基于国内纳米级集成电路工艺,研制低压低功耗全数字宽频锁相环IP核。芯片频率输出范围覆盖50MHz~6GHz,频率分辨率≤200kHz;积分范围1kHz~1GHz内抖动≤200fs;功耗≤20mW;芯片总面积≤0.5mm2。4.模块化组装与集成4.1多芯片三维集成射频微系统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高集成度射频微系统需求,开发频谱感知多功能融合的异质多芯片三维集成技术,研究多芯片异质异构三维集成架构及标准接口设计方法;研究三维集成系统多物理场耦合协同设计与仿真方法;研究硅通孔(TSV)晶圆埋置重构、多腔异构转接板与堆叠的低损耗射频三维集成工艺技术;研究高效热管理与散热技术;依托自主可控规模三维集成工艺平台,开发多功能集成融合射频微系统模块规模制造方法。考核指标:在12英寸工艺平台实现射频前端芯片、封装天线(AiP)、硅基微流道等异质异构微系统集成,堆叠层数≥4;Ka波段工作频段27~40GHz,正交一致性≥40dB;V波段工作频段57~66GHz,瞬时带宽≥2GHz;V、Ka波段阵列规模均不低于64;总功率≥1000W,热流密度≥500W/cm2。利用12英寸晶圆加工和生产平台,完成2种硅基射频微系统产品中试。4.2晶圆级芯片系统级开发环境设计与验证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软件定义晶圆级芯片的快速开发与高效应用的需求,研究涵盖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基础算核库构建技术,设计领域专用的软硬件协同计算模型与系统架构;开展系统级仿真模型与验证方法、预制件选取及生成技术的研究,支持软硬件协同的系统架构设计与评估;研究启发式算法和强化学习结合的任务自动调度机制,研究基于主动认知的任务资源高效映射,构建面向异构资源的软件定义晶圆级芯片系统级开发环境。考核指标:完成基础算核库的构建,支持仿真规模≥50个芯粒预制件、芯粒预制件种类不少于4种、算力性能不小于P级的软件定义晶圆级芯片架构设计;研制1套软件定义晶圆级芯片开发环境,支持系统级仿真、验证与评估,并完成3种以上典型算法的高效部署实现;针对典型应用,相对于主流的GCC编译器,效率提升5倍以上。4.3芯粒集成的统一网络架构和接口规范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软件定义晶上系统中晶圆互连基板的物理设计与逻辑开发标准化,研究高带宽、高灵活、高能效和低延迟的软件定义晶上互连网络架构,构建软件定义晶上互连网络通信模型与评估体系;研究支持计算、存储等异构芯粒多种通信需求的芯粒间互连接口规范,研究基于统一数据包格式的软件定义协议映射方法,实现灵活互连与高效集成;研制基于芯粒互连接口规范的晶上互连网络原型验证系统。考核指标:基于国内自主工艺,晶圆互连网络支持≥100个芯粒节点,支持2种以上层次化互连拓扑,支持容错寻路和拥塞控制机制;支持高、中、低3种间距密度的微凸点平面布局,间距密度≥120μm,相邻芯粒互连间距≤200μm;相邻芯粒互连延迟≤30ns,单通道互连带宽≥6Gbps,互连能效≤2pJ/bit,支持软件定义通道划分与链路绑定,支持软件定义IO方向,支持常用片内总线协议与接口规范的软件定义映射。晶圆级芯粒互连接口行业标准提案1项;标准验证原型系统1套。04、“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启动8个任务,拟国拨2.15亿,其中青年科学家3项)“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新型计算系统结构、新型存储架构、新兴软件与新兴计算场景,构建神经元计算系统、图计算系统、存算一体系统、拟态计算系统等新型计算系统,系统效能相比传统计算技术提升至少一个数量级;针对大规模数据存储与新型计算需求,研制内存池化与分布式存储、近数据处理与智能存储、持久数据存储系统等新型存储系统与关键技术,存储性能提升一个量级;突破软硬协同关键技术,在晶圆级集成、数据流、机密计算、云边端协同、自然人机交互等领域取得支撑技术突破,构建新型架构上的系统软件、人机物融合系统、软件智能化开发等生态体系,支撑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2—2026年)。2022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拟围绕新型计算系统结构与系统、新型存储系统、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系统、新兴软件与生态系统等4个技术方向,按照共性关键技术、青年科学家项目两个层面,启动8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2.15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1200万元,每个项目400万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所含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除指南中特殊说明外,每个指南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2项。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新型计算系统结构与系统1.1感存算一体的神经元计算机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感存算一体的神经元计算模型及范式;设计并研制多感知融合和多模态信息处理的感存算一体芯片;研究动态可高度扩展的神经元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神经元计算机计算资源调度与管理的软件技术;研制支撑神经元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软件;研究基于多模态融合的神经计算算法;开展在“云-边”协同与边缘应用场景下的典型应用。考核指标:研制感存算一体化的神经元计算机系统,包括神经元计算模型及范式、专用的感存算一体处理芯片、神经元计算机硬件系统、神经元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开发环境、面向神经元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等,神经拟态硬件电路实现的神经元数量不少于1亿,实现3类以上感知信号的多模态处理能力,能效比现有系统提升10倍以上,峰值计算能力达到每秒1P突触运算。实现2个以上典型边缘应用场景。1.2面向近似计算的高效神经元计算系统(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神经元芯片实现的神经元与突触近似计算单元架构;研究面向近似计算的神经元计算模型优化技术;研究高度动态可扩展的神经元近似计算框架;研究面向不同硬件实现、不同计算模型的高效容错机制;研究面向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典型应用场景的高效神经元计算原型系统。考核指标:在相近精度与同等算例规模下相比传统计算设备计算功耗降低50%以上、计算效率提升100倍以上;容错机制提供原型系统支持;支持动态调整任务精度-性能-功耗杠杆;支持CNN、SNN、Transformer等多个主流智能计算模型,并能够应用于3种以上主流神经元计算应用场景。1.3面向科学计算的量子计算算法与验证(青年科学家项目,拟支持2项)研究内容:针对复杂科学计算快速高精度模拟需求,探索科学计算量子算法加速理论,研究量子有限体积法、量子牛顿法等科学计算技术,研究面向大规模数据的量子随机存储器,研究基于量子虚拟机的科学计算仿真应用,研究基于真实量子计算机的复杂科学计算算法验证。考核指标:完成2种以上专用量子计算算法的软件实现,加速性能两个数量级以上;优化软硬件环境,实现高效量子计算模拟加速器,能够对1000节点以上的大规模网格进行流体仿真,为典型仿真提供支撑,计算精度满足应用需求;提供基于真实量子计算芯片的验证专用量子计算算法;提供2种量子虚拟机验证专用量子计算软件;提供1种可用于构建、优化、编译量子程序的量子编程框架。2.新型存储系统2.1面向分布式异构计算系统内存池化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分布式异构内存池化技术提升数据密集型应用场景的效率和性能,实现计算架构从以CPU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多计算引擎架构的变革,支持计算、内存解耦,实现独立扩展。研究分布式异构内存架构,实现单节点多层级混合内存扩展,具备跨节点内存数据高可用性能力,跨节点基于RDMA或自主协议的分布式异构内存池化,数据计算在内存池的计算引擎中完成;研究自主的高性能总线网络,实现CPU、加速器和I/O设备由一致性高速互连网络连接,为内存池化提供互连保障;研究异构算力与数据处理模型间的亲和性,设计高效的任务调度机制和数据放置策略,充分发挥计算侧、存储侧、通信侧的多样化算力实现高通量数据处理,支持数据库、数据分析等应用,支持文件、块、对象存储服务。考核指标:构建1套基于分布式异构计算内存池化为关键技术的计算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网络支持超过128节点的集群规模,异构计算、分布式异构内存池可独立扩展,支持加速器计算引擎独立进行内存扩展,分布式异构内存池系统带宽可扩展,节点间包含系统软件开销和传输开销的端对端通信延迟平均低于2μs,99.9%的长尾延迟不超过20μs,比现有的分布式内存系统通信延迟降低3倍以上。提交CPU、加速器和I/O设备高速互连网络相关接口的标准1篇。实现多层级内存架构以及分布式内存池化技术使能规模化应用在百TB级内存中完成数据近实时性处理,支持持久化键值对存储系统、大型AI模型训练等典型数据密集型场景的应用验证。键值对存储系统读操作不低于1亿ops,写操作不低于2000万ops,比现有的分布式键值对存储系统吞吐率提高5倍以上。对比传统分布式计算架构,同等算力下百TB级大数据的大型AI模型训练等典型数据密集型应用性能提升5倍以上。3.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系统3.1超异构软硬件协同计算统一框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通用计算能力增长放缓、现有架构-工艺迭代下晶体管性能还未充分挖掘问题,研究超异构模式下的“算法-架构-工艺”跨层协同优化设计工具链,实现领域算法集合硬化成专用电路进行验证,包括:面向共性操作集合的参数化负载特征表达和提取工具、领域专用架构和算法参数空间的联合探索方法、领域专用架构设计描述、RTL级别硬件电路的自动生成系统。超异构支持变结构计算,具备结构自适应及运行时动态优化特性。开展领域专用加速系统的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共性操作集合涵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三个应用领域,形成不少于3个超异构可重构计算架构,能够变结构支撑不少于30种关键算法,相比通用处理器性能功耗比加速2个数量级以上;形成包括领域专用语言设计、面向超异构资源池的高效编译以及支持静态重构与动态优化的智能管理调度在内,能够实现不同算法高效部署与运行的全栈式软件工具链,领域专用架构描述语言和计算编程语言能够表达功能、结构和物理3个层面,设计开发周期缩短50%以上;负载提取算法支持混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2种分析方法;设计空间探索技术同时考虑计算、存储、通信3类资源,支持连续变量空间和大量离散的整形变量空间的快速搜索。3.2多通道融合的自然人机交互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人-机-物融合环境中多通道融合自然人机交互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舒适型类人感知的多模态动作和意图协同感知技术;研究支持无需穿戴设备的裸手触觉自然交互的视听触多感官时空一致融合高沉浸呈现技术;研究支持虚实融合操作的自然人机交互软件支撑环境;研制多通道融合多人协同的自然人机交互系统,并在虚实融合高沉浸式典型场景下开展示范应用。考核指标:研制多通道融合的自然人机交互系统。支持双手十指协同自然交互手势和裸手触力觉反馈呈现;眼动跟踪精度0.5度,主观眼动意图识别正确率75%以上;支持柔软度、摩擦、纹理、温度、振动、形状等5种以上模态的多元融合裸手触觉呈现装置;支持多元触觉、三维力、三维力矩的融合呈现硬件平台;支持50平米大空间自由移动裸手触力觉交互;触力觉交互平均时延小于10毫秒;支持视听触多通道时空一致融合呈现;虚实融合操作软件所能支持的同步联动协同交互模式不少于3种,协同交互操作的语义理解准确率不低于90%,协同交互响应延迟小于30毫秒;在虚实融合高沉浸式的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文旅等典型场景应用。4.新兴软件与生态系统4.1服务器无感知计算系统软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以服务器无感知计算(Serverless)模式为核心的新一代微服务开发模式,研发面向新型服务器无感知计算模式的分层云原生系统软件栈,覆盖编程与开发模型、数据存储、资源管理、任务调度、基准测试等多层次;研究云原生环境下支持服务器无感知计算下多类型异构硬件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分配,显著提高系统吞吐量,并降低服务时延;研究支持无状态函数和有状态函数的高性能运行时系统,根据应用需求提供多层次的一致性保证,在保证一致性前提下提高系统性能;研究面向多租户资源竞争场景的云原生性能隔离技术,保障多租户运行无感知计算时的性能隔离,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服务器无感知计算模式下的新型微服务运营模式,为科学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Web应用等多类型长、短服务场景提供高层函数服务开发接口,提高云服务的易用性;关键技术在大型云服务提供商验证并形成标准。考核指标:针对特定典型负载的函数启动时延,其中冷启动降低2个数量级,热启动降低1倍以上。典型应用服务器无感知计算云原生计算模式相比传统计算模式端到端时延增幅不超过20%、系统吞吐量降幅不超过20%。突发流量场景下函数实例千倍自动扩展的时间开销达到秒级。典型云原生服务器无感知计算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提供有状态和无状态的管理。提供至少10个以上服务器无感知计算基准,覆盖人工智能、Web服务、大数据等多个领域。与同平台其他服务混部情况下,通过性能隔离方式提高20%吞吐量。可防御同平台不同实例间的信息泄露。关键技术验证服务规模不少于10万,形成2项服务器无感知计算相关标准。4.2基于云际计算的云监管与治理系统软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云际计算全时全域的多样化存算和数据确权流通等复杂性需求,研究契约式横向跨域、由点及面协调地理分布资源的多方磋商机理,支持先进计算生态系统可持续成长演化的动态重构;研究多目标优化的动态任务分配机制和接入资源并行调度方法,最大化释放计算基础设施效能,满足新兴应用工作流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大规模资源跨域协同交互的监控、度量和监管等支撑机制,形成联邦式多方计算治理体系;在突破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瓶颈技术基础上,形成云际计算系统软件的参考实现并开展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建立云际契约式横向跨域的分布连接模型,形成面向云际多样化场景需求的深度并行调度体系,设计1组面向关键环节技术的验证逻辑与评估方法;物化沉淀1组开源框架、工具和服务;在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中形成3个云际计算系统软件示范应用;云际计算覆盖的云服务主体10个以上,管理的计算节点不低于105量级,综合算力规模接近1Eflops,支持PB级云际存储资源协同;形成3项云监管与治理系统相关标准。05、“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启动27项任务,拟国拨3.59亿,其中青年科学家8项)“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积极抢抓新型光通信、光计算与存储、光显示与交互等信息光子技术发展的机遇,重点研发相关核心芯片与器件,支撑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物联网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2025年)。2022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拟围绕光通信器件及集成、光计算与存储、光显示与交互三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青年科学家项目三个层面,启动27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3.59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2800万元,除指南任务1.16和1.17各500万元外,其余项目均为300万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基础前沿类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所含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除指南中特殊说明外,每个指南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2项。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光通信器件及集成技术1.1硅基异质光子集成关键工艺及集成技术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单一材料光芯片性能受限且异质光子集成工艺平台欠缺的现状,建立硅基异质光子集成工艺平台,提供新型光电集成芯片的研发和工艺验证能力。重点研究超低损耗、超高集成密度氮化硅波导工艺及其与硅波导的高效耦合技术,以及氮化硅波导器件与III-V族激光器的高效耦合技术;研究与CMOS工艺兼容性良好的低损耗氮化硅3D波导制备工艺;开发III-V族激光器和硅光波导阵列的晶圆级集成(键合方式或直接外延方式)和高效耦合工艺;开发与硅光波导集成的薄膜铌酸锂或电光聚合物调制器工艺;研究多材料体系下异质集成器件的多场耦合仿真技术;开发标准化的硅基异质光子集成芯片的射频封装技术;探索硅基单片光电集成工艺。考核指标:建立硅基异质集成光子芯片工艺研发平台,并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硅基异质集成光器件和芯片。具体指标包括:(1)在低损耗光通信波长窗口,典型硅光波导损耗≤1.5dB/cm,在晶圆上的良率≥80%。(2)在低损耗光通信波长窗口,开发绝缘体上硅(SOI)与氮化硅波导集成工艺,氮化硅波导损耗≤0.1dB/cm,与硅波导层间耦合损耗≤0.1dB,在晶圆上的良率≥80%;研制出与SOI集成的氮化硅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件,8通道,通道频率间隔100GHz,插入损耗≤2.5dB,通道间串扰≤-20dB。(3)实现III-V族激光器与多路硅光波导阵列的晶圆级高效耦合和集成,通道数≥8,单路耦合损耗≤2dB;激光器耦合至硅波导的光功率≥1mW,边摸抑制比≥35dB。(4)研制与硅光波导集成的薄膜铌酸锂或电光聚合物(电光系数≥50pm/V)高速电光调制器,带宽≥60GHz,Vπ≤3V,片上插损≤3dB。(5)开发国产化硅基异质器件仿真设计工具,可实现不少于3种材料体系(氮化硅、III-V族、薄膜铌酸锂、聚合物)的硅基异质器件性能仿真,仿真设计结果与本项目所制备器件的实测性能偏差≤10%,结合工艺线建立工艺开发套件(PDK)。(6)开发标准化的硅基异质光子集成芯片的射频封装技术,封装器件带宽≥50GHz。(7)基于本项目所开发工艺,研制出一款硅基光电单片集成样品,并完成动态功能演示。申请发明专利30项以上,技术就绪度不低于7级,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5项,本项目所开发工艺的用户数不少于30家(以加工合同和加工费拨付凭证为准),支撑3项以上“信息光子技术”专项项目的研发,为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和设计单位提供流片服务。1.2III-V族光子集成关键工艺及集成技术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欠缺III-V族光子集成芯片加工工艺平台的问题,建设开放共享的III-V族光子集成工艺平台。研究高质量外延、二次外延和选区外延技术,建设和完善III-V族光电器件工艺线;研究无源波导的传输损耗和偏振等问题,研制偏振分束、偏振旋转、光混频器等各类无源器件;研究集成化激光器的波长调谐与稳定性控制技术,研制集成化窄线宽激光器;研制III-V族激光器、调制器和探测器的光子集成芯片;研究新型中介层、电镀和倒装键合等异构集成技术,形成高密度封装方案。支撑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实施,为我国关键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流片服务,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开放共享的芯片加工平台。考核指标:建设III-V族光子集成芯片加工工艺平台,实现稳定的工艺流程,对社会开放共享。具体考核指标包括:(1)开发出III-V族波导的标准化制备方法,加工精度达到40nm,波导宽度误差≤20nm,刻蚀深度误差≤10nm,波导传输损耗≤1dB/cm,工艺可重复性优于90%,外延缺陷密度≤10cm-2。基于III-V族波导研制3dB耦合器、偏振分束器、偏振旋转器、光混频器等无源器件,3dB耦合器损耗≤1.0dB,偏振分束器消光比≥25dB,偏振旋转器损耗≤3.0dB,偏振消光比≥10dB,90度光混频器相位精度优于±4度,建立工艺开发套件(PDK)。(2)研制出集成化窄线宽激光器,线宽≤200kHz,输出功率≥10mW@150mA。研制出集成化可调谐激光器,调谐范围≥5nm,输出功率≥7mW@150mA。研制出高稳频激光器,稳定度标准方差≤5×10-8@100s,输出功率≥2mW@150mA。(3)开发出III-V族调制器和探测器的标准结构与工艺参数,研制出III-V族调制器,3dB带宽≥50GHz,半波电压≤1.5V,损耗≤1.0dB。研制出III-V族平衡探测器,3dB带宽≥50GHz,暗电流≤10nA,响应度≥0.8A/W,平衡探测器阵列内响应度一致性优于±2.0%。(4)开发标准化的III-V族有源/无源器件的仿真设计软件,仿真设计结果与本项目所制备器件的实测性能偏差≤10%。(5)研制出400Gb/sIII-V族光子集成收发芯片。(6)开发标准化的III-V族光子集成芯片的射频封装技术,封装器件带宽≥50GHz。申请发明专利30项以上,技术就绪度不低于7级,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5项,平台外单位的用户数不少于30家(以加工合同和加工费拨付凭证为准),支撑3项以上“信息光子技术”专项项目的研发,为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和设计单位提供流片服务。1.3光电融合集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大规模光电融合集成发展趋势,研究光电融合集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单片光电集成芯片的光电一体化建模理论;针对光电一体化协同设计难题,研究单片集成光电子器件和微电子电路融合新架构,以及电-光-电全链路仿真设计新方法;研究微电子-光电子异构集成工艺的物理基础,开发微电子-光电子集成工艺,攻克气相沉积低损波导和器件集成技术;研制高速硅光调制器、探测器及与微电子驱动芯片、跨阻放大器(TIA)芯片等多种功能元件的单片融合集成技术;研制光电混合闭环反馈控制和单片光电融合集成收发芯片。考核指标:研制出单片光电融合集成芯片,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具体考核指标包括:(1)完成光电融合一体化设计和建模,开发仿真软件1套并获得软件著作权。(2)气相沉积的硅薄膜材料的光学传输损耗≤0.1dB/cm,电子迁移率≥100cm2/(Vs),工艺温度≤450℃,波导光传输损耗≤1dB/cm。(3)研制出低功耗高密度8通道光收发芯片,互连速率≥1Tb/s,实现高速硅光调制器、探测器等多种功能元件及与微电子驱动芯片、TIA芯片、自动偏振控制和波长锁定电路的融合集成,每个通道发射波特率≥50GBaud,发射机功耗≤5pJ/bit,调制器带宽密度≥1Tbps/mm2。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1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4级。1.4大动态超宽带微波光子器件与集成(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未来卫星通信、宽带移动通信、航天遥感测控等应用,开展大动态、超宽带、高线性的微波光子收发器件及相关集成技术研究。开展多材料体系微波光子集成芯片全流程设计环境、高效率高精度多物理场仿真建模以及光电联合仿真设计技术研究。研制出大动态、超宽带、阵列化光收发芯片,包括高功率低噪声激光器、阵列化高线性电光调制器、超高精细光学幅相调控器件和高饱和光功率光电探测器等核心微波光子器件。研究微波光子阵列芯片的封装集成技术及系统应用,研制基于集成微波光子芯片的同时多波束相控阵系统样机。考核指标:研制出高性能微波光子阵列芯片与小型化功能模块。具体指标包括:(1)微波光子多材料体系仿真设计平台:支持绝缘体上硅、氮化硅、二氧化硅、薄膜铌酸锂和铟磷基等5种以上材料体系,支持光电芯片器件设计、链路分析、版图绘制、工艺模拟全流程设计,支持仿真器件规模≥500个,器件模型误差≤5%,仿真结果偏差≤5%,微波光子核心元器件IP数≥30个,支持工具参数化调用。(2)高功率低噪声激光器:输出光功率≥200mW,边模抑制比≥35dB,相对强度噪声≤-160dBc/Hz。(3)超宽带电光调制器阵列芯片:3dB带宽≥70GHz、射频半波电压≤3V、通道数≥8。(4)光电探测器阵列芯片:3dB带宽≥70GHz、饱和光功率≥13dBm、响应度≥0.6A/W、通道数≥8。(5)微波光子可重构光芯片:片上可编程单元数≥100,消光比≥30dB,具备灵活可重构能力,实现路由、功分、滤波、延时等功能。(6)研制基于微波光子集成芯片的同时多波束演示系统一套,阵列规模≥4×4,瞬时带宽≥4GHz,波束扫描范围≥90°×90°,波束旁瓣抑制比≥15dB。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1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4级。1.5可见光通信核心芯片与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未来无线通信拓展新频谱资源需求,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泛光通信系列单元器件、集成阵列器件和单芯片多功能集成器件。研究可见光发射单元器件及其材料和结构,包括非相干和相干两类光源,进行集成化设计和制备;研究可见光波段外调制器,提升发射模块的调制效率和响应速度;研究可见光接收器件及其新材料和结构,设计出在可见光波段具有高外量子效率和高响应度的材料,并进行接收单元器件的制备;研究可见光接收集成阵列,设计和实现具有柔性曲面的接收器,增大接收视场角,提升接收灵敏度;搭建可见光通信系统测试平台并进行示范应用。考核指标:(1)发射端非相干光源的绿光和黄光的发光效率分别达到50%和30%,相干光源在450nm波长的电光转化效率达到30%,两类光源在450nm波长时的输出光功率均达到10W以上。非相干光源预均衡后的3dB调制带宽达到500MHz,相干光源预均衡后的3dB调制带宽达到5GHz。(2)高速高灵敏可见光通信接收氮化镓单元器件的响应度达到300mA/W,研制出规模达到3×3的阵列芯片,速率不低于10Gbps。(3)可见光通信收发模块与信号处理模块的频谱效率不低于7bit/s/Hz,集成接收模块的响应时间不大于0.1微秒。(4)高速可见光通信离线测试系统在通信距离大于1m时,传输8路波长,实现总共100Gbps的通信速率,传输误码率小于3.8e-3;高速可见光实时通信测试系统的单波长通信速率不小于10Gbps。(5)实现不低于1000个用户的商用示范,并探索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定制化应用。申请发明专利≥30项,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4级。1.6城域单载波1.2Tb/s相干光传输集成芯片与模块(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城域高速大容量通信应用需求,研究超高速集成相位调制器和相干接收机,研究支持单通道128Gbaud的电光调制器及驱动器、光电探测器及跨阻放大器的集成技术;研究高波特率、高频谱效率的先进调制及解调算法;研究高速信号的光电芯片间互连技术,光芯片和电芯片协同设计、制备与集成封装技术;研制单载波1.2Tb/s相干光传输集成芯片与模块,并在城域光通信网中实现示范应用。考核指标:(1)工作波长覆盖C波段,电光调制器芯片速率≥128Gbaud,静态消光比≥30dB,静态插损≤8dB。(2)光电探测器芯片速率≥128Gbaud,混频器相位误差≤±5°,相干接收芯片的共模抑制比≥30dB。(3)电光调制器芯片和驱动器芯片共封装后带宽≥65GHz,光电探测器芯片和跨阻放大器芯片共封装后带宽≥65GHz。(4)1.2Tb/s相干光收发集成模块,单载波传输净荷速率≥1.2Tb/s,传输距离≥80km;实现1.2Tb/s相干光模块在城域光通信网络中的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2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7跨波段可调谐激光发射与调制接收集成芯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跨波段大容量传输的应用需求,研究新型C+L波段可调谐窄线宽单片集成激光器芯片,研究用于激光器的宽范围调谐和高精度控制技术,研究C+L波段可调谐激光器的小型化封装技术;研究C+L波段硅基相干光收发集成芯片,包括高速调制器阵列、高精度90度混频、宽带探测器阵列;研究高速驱动器芯片和跨阻放大器芯片与光芯片的光电共封装技术,研究收发集成器件的控制技术;研制符合商用标准的小型化可插拔模块,实现典型示范应用。考核指标:(1)研制出C波段(1529.16~1567.13nm)和L波段(1570.01~1610.06nm)的可调谐激光器集成芯片,洛伦兹线宽≤300kHz,波长锁定精度ITU±1.5GHz,并实现C+L波段可调谐激光器的小型化混合集成封装。(2)C+L波段400Gb/s单片集成相干光收发芯片,工作波长范围覆盖C波段和L波段,调制器静态消光比≥22dB,混频器相位误差≤±5°,探测器响应度≥0.6A/W,偏振隔离度≥30dB,芯片3dB带宽≥35GHz,通道波特率≥64Gbaud,波长切换/锁定时间≤5s,激光器功耗≤2.5W。完成光收发模块光电共封装并实现C+L波段≥400km的系统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2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1.8400GE短距离多模光互连芯片与模块(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高性能计算或数据中心高速光互连应用需求,研究高速率面发射激光器(VCSEL)芯片设计和制备工艺技术;研究高速率、高响应度、低暗电流的面接收探测器芯片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多模4×100Gb/s驱动控制电路技术;研究多模4×100Gb/s跨阻放大及时钟恢复电路技术;研制多模400Gb/s芯片板载封装(COB)光收发模块技术与系统应用。考核指标:(1)研制出工作波长840~860nm的VCSEL激光器芯片,3dB调制带宽≥27GHz,阈值电流≤1.5mA,RIN≤-145dB/Hz,出光功率≥2mW,斜效率≥0.3mW/mA。(2)研制出接收波长达到830~870nm的探测器芯片,3dB探测带宽≥28GHz,响应度≥0.5A/W,暗电流≤10nA。(3)实现4通道集成化光收发模块,封装尺寸和带宽密度符合QSFP112标准,传输速率达到400Gb/s(4×106.25Gb/s),发射机色散眼图闭合代价(TDECQ)≤4.5dB,总功耗≤10W;实现多模光纤传输,传输距离≥70米。实现多模4通道集成光收发模块在高性能计算或数据中心中的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35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1.92.5D/3D共封装1.6Tb/s光电融合集成芯片与模块(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高性能计算或数据中心高速光互连应用需求,研究2.5D/3D共封装1.6Tb/s光电融合集成芯片与模块技术。研究光电共封装技术,替代可插拔光模块产品形态,实现高能效、高密度的超大容量数据交换;研究小型化低偏压、低插损硅基电光调制器阵列芯片、硅基光电探测器阵列芯片、小型化低插损波分复用及解复用芯片,实现上述3种芯片的多路单片集成;研究多通道光纤阵列与硅光芯片的高效率耦合技术,研究多波长集成式光源技术;研制高集成度、低抖动和高能效的驱动和跨阻放大芯片;研究光电共封装的高密度互连和高精度组装技术,以及光电紧耦合的多场协同设计技术,实现高密度光电集成互连功能模块与系统验证。考核指标:(1)电光调制器芯片单通道速率≥112Gb/s,3dB带宽≥40GHz,驱动电压≤2.0Vpp;光电探测器芯片单通道速率≥112Gb/s,3dB带宽≥40GHz,响应度≥0.9A/W。(2)多波长集成式光源器件,单波长输出光功率≥16dBm,偏振消光比≥16dB,光源中心波长为1271±5.75nm,1291±5.75nm,1311±5.75nm,1331±5.75nm。(3)O波段4通道CWDM波分复用/解复用器插损≤2.5dB,通道间串扰≤-20dB,光谱3dB带宽≥6nm;驱动器芯片单通道速率≥112Gb/s,跨阻放大器芯片单通道速率≥112Gb/s。(4)高密度光电集成互连功能模块总工作速率≥1.6Tb/s,单通道速率≥112Gb/s,调制消光比(ER)≥3.5dB,发射机色散眼图闭合代价(TDECQ)≤3.4dB,通信容量密度≥50Gbps/mm2,光链路功耗≤10pJ/bit。完成无误码光互连功能验证,单模光纤传输距离≥100m,申请不少于2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10高速相干空间激光通信光电子芯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更高带宽、更大容量的空间激光通信光子芯片的迫切需求,研究高速相干通信发射芯片、高速相干通信接收芯片、光子器件混合集成设计与制备等关键技术,解决空间激光通信终端体积过大、功耗过高、通信带宽不够的难题;研究空间激光通信演示验证试验,解决空间激光通信大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分发等关键核心问题,在空间激光通信、智能成像等重大应用领域形成应用示范。考核指标:(1)高速相干通信发射芯片:通信速率≥40Gbps,激光线宽≤10kHz,调制方式QPSK,激光波长1550nm,输出光功率≥2W,光束质量M2≤1.1,偏振消光比≥15dB;通过振动、高低温、抗辐射等空间应用测试。(2)高速相干通信接收芯片:本振激光线宽≤10kHz,激光功率≥15mW,IQ正交相位误差≤5°,锁相精度≤5°,共模抑制比≥25dB,接收灵敏度≤-37dBm@40Gbps;通过振动(20~2000Hz)、高低温(-55~85℃)、抗辐射(0.1rad(Si)/s~50rad(Si)/s)等空间应用测试。(3)激光通信演示验证:研制2套激光终端工程样机,开展链路距离千公里级演示验证,实现空间激光通信试验,通信速率≥40Gbps,捕获时间≤60s。申请不少于2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7级。1.11面向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前传光电子芯片与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下一代超大容量宽带移动通信前传关键光电子芯片的设计制备、功能集成和系统测试技术;研究T比特量级的相干光载波聚合光电子集成芯片;研究多信道高质量相干光源、大带宽调制器、波长复用聚合器和全带宽相干探测器;研究集成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性能监测和软件定义自适应速率的移动前传的光电子与微电子集成模块;研究奈奎斯特和超奈奎斯特光子信号处理核心算法、系统集成和应用测试。考核指标:(1)集成高质量多波长光源,光源波长数不少于10,总输出功不少于13dBm。(2)调制器芯片及模块,支持子载波复用,单波长支持复用支路不小于8,单波长峰值速率不低于1Tbit/s。(3)相干探测芯片及模块,支持相干载波聚合,载波聚合探测数量不少于8,探测峰值速率不低于1Tbps。(4)T比特量级的相干光载波聚合系统,支持10波×150GHz总频谱带宽,传输距离不小于25km。实现典型应用示范,申请不少于3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12面向光纤通信网络光模块的专用核心IC芯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光纤通信网络高速光模块需求,研究面向50G接入网光模块专用核心IC芯片,包括突发型跨阻放大器(TIA)芯片、激光器驱动(Driver)芯片、突发型限幅放大器(LA+CDR)芯片;研究面向400G城域网相干传输光模块专用核心IC芯片,包括线性跨阻放大器(TIA)芯片和高线性调制器驱动(Driver)芯片;研究骨干网800G/1.2T相干光模块专用IC芯片,包括高带宽复杂调制下的线性放大芯片和低失真调制器驱动芯片。突破高带宽、高摆幅和高线性度等关键设计技术,形成覆盖光纤通信网络应用场景的整套专用IC芯片。考核指标:(1)研制出50G接入网光模块专用IC芯片:通道速率达到50Gb/s;TIA的3dB带宽≥30GHz,跨阻增益≥70dBΩ;激光器驱动电压幅度≥1.9Vpp,偏置电流≥80mA,LA+CDR芯片突发响应时间≤400ns。(2)研制出400G城域网相干传输光模块专用IC芯片:通道速率达到64Gbaud,通道数≥4;其中,线性TIA芯片6dB带宽≥45GHz,跨阻增益≥60dBΩ;驱动器芯片输出电压幅度≥3.0Vpp,驱动器芯片6dB带宽≥45GHz,非线性失真THD≤5%。(3)研制出800G/1.2T骨干网相干传输光模块专用IC芯片:通道速率达到128Gbaud,通道数≥4;线性TIA芯片6dB带宽≥60GHz;驱动器芯片输出电压幅度≥3.0Vpp,驱动器芯片6dB带宽≥60GHz,非线性失真THD≤5%。构建支撑接入、城域、骨干光通信网络专用光模块配套高速电路芯片的自研能力。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2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1.13面向数据中心光互连模块的专用核心IC芯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超大规模数据中心400G/800G光互连模块需求,研究面向400G短距光互连模块的专用IC芯片,包括线性跨阻放大器(TIA)芯片、高速调制驱动(Driver)芯片和数据与时钟恢复(PAM4CDR)芯片;研究800G短距光互连模块的专用IC技术,包括高带宽PAM4格式接收端跨阻放大器芯片、多路解复用芯片、发射端多路复用芯片和高速调制驱动芯片。突破高灵敏度、高带宽、大摆幅和高线性度等关键设计技术,形成覆盖数据中心光互连应用场景的整套专用IC芯片。考核指标:(1)研制出400G短距光互连的光模块专用IC芯片:通道速率达到56Gbaud,PAM4调制格式,通道数≥4;线性TIA芯片的3dB带宽≥35GHz,跨阻增益≥60dBΩ;驱动器芯片输出电压幅度≥2.0Vpp,驱动器芯片的3dB带宽≥35GHz,PAM4CDR芯片偏置电流≥80mA。(2)研制出800G短距光互连的光模块专用IC芯片:通道速率达到112Gbaud,通道数≥4;线性TIA芯片3dB带宽≥45GHz;驱动器芯片输出电压幅度≥2.0Vpp,驱动器芯片的3dB带宽≥45GHz。构建支撑数据中心光互连专用光模块配套高速电路芯片的自研能力。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2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1.14高功率低噪声半导体激光器(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激光雷达、光学传感、微波光子学等需求,研制高功率低噪声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研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增益材料及结构设计和半导体激光器噪声抑制方法,掌握相关材料生长、器件设计、工艺开发和器件制备以及噪声等性能表征技术。考核指标:工作波长1525~1550nm,出光功率≥200mW,相对强度噪声≤-170dBc/Hz,实现蝶形封装,满足实际应用要求。激光器功率和噪声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15光反馈与温度不敏感半导体激光器(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高性能光子集成与低成本光模块等应用需求,研制光反馈与温度不敏感半导体激光器。研究光反馈对半导体激光器腔内谐振影响的物理机制,研究突破半导体激光器抗反馈能力的机理与方法,研究提升半导体激光器温度稳定性的机理与方法。从外延生长、器件结构、工艺制备等方面研究光反馈与温度不敏感半导体激光器的可靠实现方法,掌握激光器有源区和限制层等材料生长关键技术、激光器的系统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探索面向硅光子集成的光反馈与温度不敏感半导体激光器。考核指标:实现O或C波段激光出射功率≥15mW;光反馈容忍度≥-10dB,边模抑制比≥35dB;工作温度范围覆盖-40℃~85℃,激光器特征温度(T0)900K。抗光反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无光隔离器封装验证和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16超大带宽电光调制器(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未来超高速通信系统的需求,研究电光调制器的新材料和新机理,突破基于现有电光效应的传统调制器的带宽性能极限,显著提升电光调制器带宽;研究超大带宽电光调制关键技术,包括可增强电光转换效率的新型波导结构、电学结构和驱动器集成方案,降低调制器尺寸和驱动电压。考核指标:研制出突破传统极限带宽的超大带宽电光调制器和集成发射机,具体指标包括:实现O和C波段电光调制器3dB带宽≥200GHz,半波电压≤5V@40GHz,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17超大带宽光电探测器(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未来超高速探测系统的需求,研究半导体光电探测器中光场/电场耦合及光生载流子高速输运过程,研究光电探测器带宽的综合制约因素和实现突破的系统性途径和方法;从材料生长、器件结构、测试表征技术等方面出发,探索复合光波导超模式等新原理,研究超大带宽光电探测器的基础理论与实现方法,突破关键制作工艺,实现超大带宽光电探测器。考核指标:研制出O或C波段的光电探测器,3dB带宽≥200GHz,探测响应度≥0.4A/W。总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18基于低维材料的视觉本能反应型光电子器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物联网中数据密集型前端的高速图像信号处理需求,基于低维材料优异的光电响应特性,研究感算一体的神经形态人工视觉系统,简化硬件架构的同时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开发基于低维材料的大规模智能像元阵列设计、加工和集成技术;探索感算一体硬件与先进智能算法高效耦合的技术方案;针对空间光形态下的图像数据,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模拟域加速计算方法。考核指标:研制基于低维材料的感算一体神经形态光电子器件,阵列像元规模不小于8×8,器件响应速度不小于100Hz,重构开关功耗小于10pJ;在前端硬件层面,支持可自定义操作数的模拟域图像卷积计算,使用器件对三类噪声图像的平均分类精度大于90%。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1.19光子引线键合混合集成光收发芯片(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针对异质异构混合光子集成中的光互连挑战,研究基于双光子吸收聚合的光子引线键合(PWB)光互连技术,研究双光子吸收固化材料及其光学折射率调控方法,验证其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研究典型应用场景中光子引线键合的建模仿真、波导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III-V族、硅基、氮化硅和薄膜铌酸锂等多种材料体系光电子芯片的低损耗光子引线互连技术,研制多通道混合集成光收发芯片。考核指标:3D打印光子引线波导传输损耗≤3dB/cm;芯片与芯片间光子引线连接损耗≤2dB,包含III-V族、硅基、氮化硅和薄膜铌酸锂等4种以上材料体系芯片;光纤与芯片间光子引线连接损耗≤1.5dB;实现基于光子引线键合技术的8通道400Gb/s(8×50Gb/s)混合集成光收发芯片及模块,满足距离2公里以上光通信需求;满足-40℃~85℃环境温度,湿度≤85%条件下使用,长期可靠性不小于5000小时。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20基于谷自由度调控的偏振探测器件(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研究高温无外场下实现对单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高效自旋注入和谷自由度有效调控的机理和实现方法,研究基于单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异质结的谷光开关器件和片上灵活调控的全斯托克斯矢量光电探测器。考核指标:在高温无外场下实现自旋注入效率≥80%,谷光开关器件开关比≥20dB;全斯托克斯矢量光电探测器室温下工作波长覆盖可见到近红外波段(600nm~1600nm),线偏振光测量误差≤5%,圆偏振光测量误差≤8%,研制出原型光电偏振探测器件。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1.21超宽带捷变频光电振荡器(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面向电子信息系统对超宽带捷变频微波信号源的需求,开展超宽带捷变频光电振荡器技术研究。研究光电振荡器的模式调控和非线性机理,突破传统光电振荡器模式难以超宽带捷变频调控的限制,研制超宽带捷变频以及低相噪的光电振荡器。考核指标:研制出超宽带捷变频光电振荡器,频率切换时间≤100ns,单频相位噪声≤-130dBc/Hz@10kHz,频率捷变覆盖范围:1~65GHz,信号输出功率≥10dBm。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2.光计算与存储技术2.1晶圆级硅光互连片上计算系统(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应用场景,研制高性能与高能效的晶圆级光电融合硅光互连片上计算系统。研究面向硅光互连的数据流驱动、功能优化等软硬件协同计算架构关键技术;研究光电融合的硅光信号传输的芯粒互连接口标准及计算芯粒设计技术;研究晶圆级计算系统的硅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晶圆级封装技术,开展晶圆级大功率供电、晶上长距离低损耗硅光互连、超高热流密度晶上系统散热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软件编译环境下,实现任务在片上资源的高效灵活映射,并在数据中心及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考核指标:(1)研制计算系统专用的软硬件协同的晶圆级光电融合集成芯片,晶圆尺寸8寸或12寸,计算系统可实现远端海量数据实时高密度计算功能,支持计算、存储、互连、I/O等4种以上不同功能的光电芯粒互连,计算性能不低于P级,能重比提升不低于5倍。(2)研制高带宽、低延迟、低开销的光电互连接口电路,单通道光电互连速率≥56Gbps,相邻芯粒互连延迟≤10ns,光电融合交换容量≥25.6Tbps,功耗≤10pJ/bit。(3)芯粒间互连密度≥10000pin/cm,集成芯粒数量≥50,互连密度≤20μm/20μm(线宽/线距);供电散热密度≥0.3W/mm2。(4)研制配套软件,任务配置生效时间≤500ms。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30项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1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2.2光电混合通用计算系统(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传统电子计算机系统在算力和功耗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光电混合逻辑计算是指输入数字信号以光和电两种载体导入光电子集成芯片中执行相应逻辑运算的新型计算方式,有望极大地提升数字计算的算力和降低能耗。研究新型光电混合逻辑计算的通用计算系统架构,探索智能化可编程光电混合逻辑芯片的机理,实现高并行度、集成化和可编程的逻辑门阵列;研究光电混合逻辑的集成光子回路,通过多逻辑级联、光电混合逻辑架构、电路系统辅助实现通用计算系统,实现多比特位的加法、减法、比较器等光学数字电路系统,突破光子逻辑运算的扩展性和级联性难题;开发光电混合逻辑计算系统样机,结合电路控制系统研制具有扩展性的多比特位光学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通用计算原型机。考核指标:(1)研制出超大容量可编程光电混合逻辑计算芯片,实现光学逻辑功能任意重构(两输入对应16种全套光逻辑门)、复用波长数≥10、输出端口数≥4的并行逻辑计算芯片,单芯片计算能力达1TOPS以上。(2)研制出多逻辑单元级联的光电混合逻辑芯片,展示单通道速率25Gbit/s以上的2比特光学全加器、全减器、数字比较器等演示验证系统。(3)结合电路控制系统,开发光电混合逻辑计算系统样机且具有演示功能,展示不少于4比特位光学四则运算等通用计算功能。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20项技术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1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5级。2.3TB级光存储技术及光盘库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大容量数据的低功耗、长寿命存储应用需求,研究超分辨光信息存储技术,突破衍射极限,实现50纳米及以下分辨率的超分辨记录与读取。突破单张标准光盘1TB及以上容量的光信息存储技术,研制超大容量光盘库;研发新型高精度高稳定性光盘材料和光盘结构;研发伺服和信号分离检测技术,降低层间干涉,降低相邻信号干扰;研发新型高速多值信号处理、编解码及数据组织技术,提高光盘读写实时校正能力及数据恢复能力,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考核指标:(1)光记录与读取比特等效分辨率≤50nm,信道间距≤180nm;开发多值(≥3)光信息存储技术;(2)实现双面多层刻录和读取,单张标准光盘存储容量≥1TB;(3)研制出超大容量光存储光盘库,光盘库单机柜存储容量≥6PB;精密机芯技术的D-MLSE(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值≤15%,双光头同时读写与传输速度≥1Gb/s,光盘寿命≥100年。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不少于30项技术发明专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3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7级。3.光显示与交互技术3.1感存算一体光电融合芯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视觉图像大数据边缘实时处理需求,研究智能化三维堆叠型视觉信息光电感存算芯片技术,包括:研究灰度、深度兼容成像并具备速度感知功能的多维度视觉信息传感技术;研究多维度视觉信息处理器架构及电路设计技术;研究面向多维度视觉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智能处理算法技术;研究多层芯片三维堆叠集成技术以及相关可靠性问题;研制出智能化三维堆叠型视觉芯片,具备图像信息智能化识别、检测、追踪及图像语义理解等功能,在先进显示、人机交互等场景实现应用。考核指标:研制出多维度视觉信息传感器,二维视觉图像分辨率不低于200万像素、成像帧率不低于100fps,深度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00万像素、深度图像生成速率不低于60fps,速度场分布图分辨率不低于100万像素、生成速率不低于30fps。研制出面向多维度视觉信息处理的视觉处理器芯片,芯片算力不低于4TOPS@8-bit;智能化识别、跟踪、检测处理任务达到实时,在特定数据集上的Top-5目标识别率不低于85%。实现TSV孔径不高于15μm、TSV深宽比不低于6:1、层数不低于3层的多维度视觉信息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的三维堆叠集成,研制出面向先进显示与交互应用的感存算一体光电融合系统芯片。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3.2光电混合集成的激光雷达芯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移动平台的智能感知需求,研究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及其一维二维兼容阵列,实现阵列在多物理场中的光耦合、热控制和电信号的加载;研究半导体光放大器及其与硅基光波导异质集成结构和工艺;研究线性调频连续波激光器及其线性化控制;研究激光雷达光束的光学扫描机制,包括光学相控阵、焦平面开关阵、波长扫描、微振镜等;研究大范围扫描、窄光束发射的光学扫描和接收芯片;研究适用于激光雷达应用的新型光电混合集成技术和相关封装工艺。考核指标:(1)多波长可调谐单模激光器阵列芯片,单管功率大于60mW,阵列波长覆盖范围大于80nm。(2)线性扫频连续波激光器功率大于100mW,扫频带宽大于3GHz,线宽小于100kHz,线性度优于99%,扫频周期小于10μs。(3)光学扫描芯片实现水平视场扫描角度大于120°,垂直视场扫描角度大于15°,光束发散角小于0.2°;激光雷达扫描帧率大于10fps。(4)光电探测器阵列规模不小于128×32或等效探测点云规模不小于132×28。(5)实现激光雷达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封装,盲区≤0.5m,测程高于100m@10%反射率,测距精度≤5cm,测量速度范围≥±100km/h,测速精度≤0.1m/s。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3.3基于VCSEL的三维图像识别与感知芯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移动终端的低功耗高精度三维感知的需求,研究低功耗和高精度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建立多节芯片结构新技术和阵列化驱动电路,实现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阵列的高电光转换效率、高发光功率密度及阵列发光的高一致性;研究高速二维及三维兼容视觉传感器,和多模式三维探测机制,包括结构光、间接飞行时间(iToF)或直接飞行时间(dToF);研究光场调控新原理和新技术,实现高光学效率、高保真度的光学元件;研究亚毫米精度三维图像重建技术,以及高性能的三维重建算法。考核指标:(1)研制出高电光转换效率、高出光功率密度、高一致性和高可靠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阵列芯片,电光转化效率(PCE)不小于55%,斜率效率不小于1.9W/A,发散角全角不大于22°,输出光功率大于4W,阵列发光一致性大于95%,波长温漂小于8nm(-40℃~85℃)。(2)研制出大像素规模、大动态范围、高探测效率和精度的多模式高速传感器,分辨率大于30万(或CMOS传感器分辨率大于200万),兼容二维三维探测成像,三维探测输出XYZ数据、PDE大于10%(940nm波段),二维探测输出灰度图像、灰度阶数大于8bits,三维帧率不低于30fps、二维帧率不低于60fps;研制出高质量衍射光学元件,视场范围大于25°×25°;研制出高精度三维图像识别系统,目标距离1~2m@10%反射率,成像距离精度小于1mm;目标距离5~10m@10%反射率,成像距离精度小于1cm。实现典型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MSA提案不少于1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6级。
  • 凌云光携新一代解决方案亮相Optinet 2022
    8月3日至4日 ,凌云光亮相第22届中国光网络研讨会,在现场展示了新一代光通信领域研发测试解决方案。本届研讨会聚焦云网融合趋势下光通信技术前沿性研究、新产品创新、国内光通信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市场需求,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前沿观点。作为国内光技术领域高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凌云光应邀参展。 凌云光副董事长、副总裁王文涛先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凌云光 副董事长、副总裁王文涛前沿 主题演讲光纤器件与仪器事业部产品解决方案总监张华博士发表了题为“开放解耦数据中心光互联及核心器件需求探讨”的主题演讲,与业内专家共话光网络/光器件发展前景。凌云光 产品解决方案部总监张华张华博士在报告中指出,数据中心电层和光层设备逐步开放解耦,并分享新技术红利,网络集中管控,运营效率提升,降低供应风险。ZR/ZR+标准进一步使能DCI开放解耦,薄膜铌酸锂调制器等高带宽光电器件和低功耗DSP,助力800G及以上速率ZR相干模块下沉到园区数据中心。具备灵活栅格能力的WSS,实现不同速率模块复用/解复用,及灵活Mesh组网,助力灵活可扩展数据中心应用。未来随着光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数据中心互联会更加开放智能。报告现场全面 展位交流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光通信行业20余年,本次现场展示方案包括:电信通信:ROADM&OXC关键器件WSS解决方案超高速相干光模块/系统测试解决方案高速光传输智能化实验室测试解决方案...数据通信:400G/800G光模块器件研发测试解决方案400G/800G光收发模块产线测试解决方案光电子集成测试解决方案...科学通信:量子计算和通信微波光子系统测试空间光通信系统... 自成立以来,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的、有竞争力的高端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坚持从服务行业客户需求出发、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凭借成熟的解决方案、丰富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创新、高效、稳定的服务。本届Optinet 2022在此圆满的落下帷幕,凌云光期待明年与您再次相聚!
  • 5G时代如何避免被“卡脖子”?
    p  当前5G已成业界热议话题,尤其是5G牌照发放后,业界纷纷布局5G。5G与光通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G的商用离不开光通信背后的支撑。/pp  strong光通信的核心在于光芯片/strong/pp  光通信主要由光器件、光纤光缆、光设备等部分组成。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优质系统设备商,但是我国光通信器件行业在全球所占份额与现有资源并不匹配。/pp  相对于光通信系统设备领域中国企业如华为、中兴、烽火已经成长为产业引领者,我国光通信器件厂商则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没有其他业务支撑,规模普遍较小,企业群体不够强壮,在自主技术研发和投入实力方面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研发、制造上,核心基础光通信器件能力薄弱。可见,光器件已成为制约我国光电子产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甚至严重影响国家信息安全。/pp  光通信器件的核心是芯片,光通信芯片的性能与传输速率直接决定了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曾表示,光通信的速率和成本成为电信网络发展的“瓶颈”,光器件是“瓶颈的平方”,而光芯片是“瓶颈的立方”。而硅光子技术是根本性突破方向,各种光子集成技术都可以带来不同程度的改进和突破,但只有硅光子技术可以享受到摩尔定律带来的巨大好处,从而有望在成本、功耗、集成度上带来根本性突破。/pp  从第三方统计数据中也可看出芯片的重要性,国际知名调查公司IC Insights发布的2018年芯片销售排行榜中,位列前几位的分别是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欧洲和日本企业,中国高端芯片基本依赖进口,中国在这个领域花的钱比进口石油还要多。/pp  strong避免被“卡脖子”,高端光芯片亟待攻克/strong/pp  从成本来看,光芯片成本一般占到光器件的30%-50%,且呈现出占比提升趋势。此前韦乐平曾表示,曾调查过路由器、基站、传输系统、接入网等光网络核心的建设成本,光器件成本占比高达60-80%,而光器件成本高昂的核心原因在于高端芯片还不能完全国产化,需要依赖进口,因此高端光芯片应该成为中国光通信产业需要攻克的关键点。/pp  目前,中国光器件及芯片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高端领域基本掌握在Finisar、Oclaro、Fujitsu、Sumitomo等美国和日本厂商手中。/pp  在5G、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应用需求持续增长的当下,100G高端芯片渐成标配。如果高端芯片不能实现国产化,一旦掌握核心话语权的国际厂商收紧芯片供应,恐将给没有核心芯片技术的国内器件、模块厂商带来元器件断货的风险,也进而影响到系统设备厂商以及整个光通信产业。此前的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便是明证。/pp  要想在5G时代避免被“卡脖子”,推进高端芯片国产化、自主可控应成为中国光通信产业未来的关键所在。/pp  strong各大厂商纷纷进军光芯片/strong/pp  得益于通信行业的高速扩张,业内对光芯片国产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低端光芯片中,我国国产化率已非常高。/pp  厂商方面,光迅科技、海信宽带、华工正源等也通过自研或者收购的形式进入光电芯片领域,云岭光电、光安伦、长光华芯、中科光芯、源杰科技、仕佳光电子、华兴半导体、芯芸光电等也受到资本关注。/pp  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在光通信产业中也存在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例如华为海思、中兴、海信、烽火通信、厦门优讯等。其中海思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可以自己供货,但主要客户依然是华为自己。而光迅科技主要量产10G以下DFB、APD芯片,目前正在推进10GVCSEL阵列芯片的研发,未来将应用于100G速率光模块产品之中。/pp  近日,光芯片领域又有新动作,任正非宣布华为公司将要在英国建厂研发光芯片。而中国联通也与设备商、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申请了“无源光网络中的25G/100G混合光子集成芯片及模块”的国家项目。该项目将突破高端光电芯片及模块核心技术,开发高带宽激光器芯片、高灵敏度探测器芯片及其光收发组件,研究高效FEC算法,研制突发/连续高速电芯片和高速PON系统设备,加速中国高端光电芯片的发展。/pp  strong与业界大咖探讨光芯片领域最热话题/strong/pp  一般来说,光芯片的速率越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越高,但研发、量产的难度也越高。在5G时代,光电芯片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做大做强需要业界的携手努力。/pp  在此背景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特于8月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第三届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光通信泰斗韦乐平韦总将出席并发表精彩演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3d037c0-4571-4c8a-90e3-8c7ec8504a89.jpg" title="viewfile.jpg" alt="viewfil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d814832-fdce-4980-aa61-7a5222f154f6.jpg" title="2.jpg" alt="2.jpg"//pp  8月6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还特设“5G光电核心技术论坛”,特邀相关专家、企业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从技术到应用再到解决方案的最新进展,共同搭建产学研用的大平台。/pp  会议将探讨当前热门的光芯片话题,例如5G移动前传和回传承载光模块技术及应用、5G& DC光器件及光模块产业技术现状及挑战、硅基光子集成、可调谐激光器芯片技术等热门话题。/pp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张贺、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卫东、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张华担任会议执行主席。/pp  多位业界大咖将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72c6c6e-920b-4c2f-91af-c04dffc5f171.jpg" title="3.jpg" alt="3.jpg"//pp  在本次会议上将聆听到各位业界大咖分析的光电芯片行业最新发展趋势!/pp  将有机会与业界大咖面对面,探讨光芯片领域最热话题!/pp  萦绕在心头已久的困惑将得到嘉宾的解答!/pp  将结识到众多光电芯片领域的众多优秀企业及专家!/pp  也将发现5G时代光电芯片的新机遇!/pp  /pp strong联系人:秦女士/strong/pp  联系电话:022-58168872/pp  邮箱:qinqianrong@csoe.org.cn/ppbr//p
  • 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式获批筹建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正式发函,同意武汉网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锐公司)筹建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作为筹建主体,网锐公司拥有30多年的通信网络产品检测经验,是信息通信领域知名、权威的综合性第三方实验室,是信息产业光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宽带网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19年8月,公司正式提出申请筹建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检中心,并先后得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湖北省政府、省市区市场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于2021年9月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筹建论证。  网锐公司拥有超过15500平米的检测场地,配备有超亿元的先进检测仪表和试验设备,在光器件检测领域更是具有显著优势。公司建有国内通信检测行业首个十万级洁净度、面积超300平米的光器件专用检测洁净室,自主研发了系列光器件产品的自动化测试分析系统,并取得多项知识产权,具备国内领先的完备的光器件测试能力,是通过认可项目最多、标准最全的实验室,可为客户提供包括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可靠性、兼容性、环境试验、安规试验、材料分析、EMC等“一站式”检测服务。近几年,依托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链集聚优势,公司已先后为国内广大的光器件产品制造企业、通信网络运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各类光器件产品检测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验收测试。  下一步,武汉网锐将严格按照技术装备一流、环境设施一流、人才团队一流、科研水平一流、支撑服务一流的要求,高标准推进国家通信光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和质量技术高地的作用,成为国家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支撑中心和服务中心、光器件产品的分析检测和评价鉴定中心、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研究及制定的技术支撑中心、产品质量及检测技术的信息咨询中心,为光器件产业和通信行业以及国家核心光器件技术发展提供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产业技术攻关和产品质量提升,推进中国光器件产业集群发展,助力质量强国建设。
  • 日本用新型光源实现量子加密长距离传输
    日本冲电气(OKI)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在理论上不可能泄密的量子加密方式,并可以在城市间实现长距离通信。该公司利用光的&ldquo 量子纠缠&rdquo 特性在验证试验中实现了140公里无中继信息传输。这一研究成果将在2015年投入使用。日本和欧洲都在进行关于量子加密通信的研究,但通信距离短一直是这一课题的难点。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技术的实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量子加密通信是在被称为光子的光粒子上载荷密码的加密方式,冲电气公司为此开发了能够产生光子的新型激光光源。这种新型光源不但比现有的量子加密通信光源成本更低,而且能够兼容现有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器件,有较好的实用性。冲电气公司以2015年为目标,计划首先在金融机关和医院等保密性要求较高的专用线路上应用。然后逐步向公众通信网普及。 冲电气公司在实验系统中,有效利用了两个一组的光子特有的&ldquo 量子纠缠&rdquo 特性。在进行加密通信时,将处于纠缠状态的两粒光子分别送到相距140公里的收、发两端,收发两端各取一粒光子作为双方使用的通用密匙。发送端利用光子的物理特性,在&ldquo 看到&rdquo 光子的某一瞬间决定密匙的形式,接收端会使用这一密匙解密所收到的信息。在传输过程如果中遭到窃密,会残留&ldquo 光痕迹&rdquo ,系统能够立刻发现。 在现有的光通信系统中,由于激光光源强度较弱,无中继通信距离仅能达到100公里左右,新型光源技术使得长距离通信成为可能,冲电气公司将与其他企业和大学协作,研发新型光通信系统。 【量子加密通信方式】 光具有&ldquo 波&rdquo 和&ldquo 粒子&rdquo 的两重性,从粒子的角度看被称为光子。上述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利用光子载荷密匙,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共有密匙实现量子加密通信。根据物理学定律,光子在被第三者&ldquo 看到&rdquo 的瞬间,其物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并留下&ldquo 痕迹&rdquo ,因此在该加密系统理论上是不可能失密的。 上海和呈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hanghai Hasuc Instrument Manufacture Co.,Ltd主营:电炉、电阻炉、马弗炉、恒温摇床、净化台、洁净工作台、高温炉、生物安全柜、恒温振荡器、箱式电阻炉、恒温培养摇床。http://www.hasuc.cnhttp://www.hasuc.cchttp://www.shlab17.comhttp://www.4008806667.comhttp://www.shhasuc.comhttp://www.dryexpo.comhttp://www.5911718.comhttp://www.dry17.comhttp://www.5921718.com办公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翡翠国际广场1号楼1020工厂地址:上海浦卫公路6955号总机电话:021-51688813直线电话:021-67186861/57188687 /60457408 /60457409总机传真:021-51686613直线传真:021-57188687-806自动传真:021-51686613人工传真:021-57188687-806企业QQ:400-880-6667
  •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首次出版发行
    4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举行了《产业专利分析报告》首发仪式。  国家知识产权局自2010年启动了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2011年,该项目开展了10项专利分析课题研究,包括切削加工刀具、煤矿机械、锅炉燃烧设备、有机发光二极管、光通信网络、通信用光器件、智能手机、立体影像、生物医用多糖以及乳制品。  该报告编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研究处处长郭震宇告诉《中国科学报》,报告涉及的企业数量达到数千家,产业产值规模过千亿元,合作的行业协会达到15家,专家、学者达到数百名。  10项专利分析报告都提供了包括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专利技术路线分析、重点申请人专利分析、重点技术专利分析、重点产品专利分析、专利布局分析等在内的完整内容。各报告还结合所在领域的产业特色和专利需求,在专利诉讼、专利许可、重要专利评估、技术标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该报告主编、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铁军指出,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始终把产业放在第一位,将产业需求作为立项的源泉和专利分析的切入点,并把项目成果的宣讲推广作为重点工作来落实。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将继续在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功率器件、短距离通信、食用油脂、高性能纤维、液晶显示、橡胶、智能电视、汽车安全等10个领域开展专利分析研究,并将继续对研究成果公开出版。
  • “80后”高端仪器研发团队 分享4.2亿元政府资助
    团队3名核心成员—带头人林佼教授(中)、杜路平副教授(右)、雷霆博士    “80后”博士先后归国创业  深大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优青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课题,以及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启动项目等17项科研项目。“孔雀团队”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研发团队带头人林佼教授正是其中一员。他率领的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4位核心成员均是80后,35岁的林佼教授居然是团队里是最年长的一位。  “80后”林佼别看年轻,却是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曾先后就职于新加坡创新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014年至今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及应用研究。他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可重构偏振调控型表面等离激元定向耦合,该技术在未来发展大规模表面光电子集成与互联技术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于201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杜路平副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研发。他近期的工作首次解决了物理上一直存在的“金属纳米孔径对光自旋的简并响应”问题,该技术在集成自旋光电子器件、光通信以及生物样品的手性检测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关工作成果即将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2013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的雷霆,其首创的“光学旋涡达曼光栅”技术,实现了多路轨道角动量的高效并行检测,突破了光通信容量的瓶颈,创下160Tbit/s的容量记录。王科教授则是放弃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的身份,于去年回国投身科研。  两年的时间里,林佼、杜路平、雷霆、王科4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光学博士,先后通过“孔雀计划”入驻深大光电学院,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专长。  “孔雀”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团队将专注于新型纳米光操控技术及医疗与信息高性能仪器产业化研究,以微纳光子学为突破口,研制出应用于病理学研究的仪器,这项研究成果将对医学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力。”林佼表示,4位核心成员的学术专业覆盖了纳米生物成像、光学传感、光通信与光互联等最具前景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且理论、应用各有侧重互补短长,实现科研成果的线下产品孵化目标不会太遥远。  “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科研项目极少能够获得社会风险投资的青睐,所以孔雀团队项目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为科研成果产业孵化提供了契机。”林佼坦诚地表示,“4位核心成员都是新任父亲,因此,刚刚落地的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研发团队就如同大家的‘第二胎’,未来,它有可能代表深圳乃至中国纳米光子学的科研新高度。”“孔雀团队”项目所提供的政策以及资金保障,可以加速团队研究成果转化,尽快让世界上最先进的纳米光电子高端仪器打上深圳标签。  据悉,该团队已经布局了一个拥有4名核心成员、8名骨干成员、10名博士后、15名研究生的豪华阵容。  产品部分性能具国际先进性  据了解,该团队所研发的产品主要针对深圳市重点布局的生命健康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两个产业,产品的部分性能参数具有国际先进性。  杜路平介绍,基于纳米尺度下的光操控原理在生命健康产业有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一则可瞄准生物成像的高端仪器领域,如高端超分辨显微镜,可以让医生观察到目前无法获取的细胞精细结构,促进人们对自身生命机理的更深层次了解。二是超高灵敏度传感器,可用于血液检测以及微生物检测,也可应用于药物的筛选。据悉,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进行试点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此外,在信息技术产业,团队正与华为合作,参与搭建实验性的光通信系统;在光子轨道角动量领域,团队正试图进一步提高现有的通信容量、降低光通信的能耗,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云科技的硬件配备。
  • 某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启动会在天津召开
    4月17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ldquo 超高速光通信矢量信号综测仪开发与应用&rdquo 在天津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项目启动会)。该项目于2014年批准立项,旨在研发对高速光通讯矢量信号进行测试、分析和诊断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型仪器及应用系统,为我国高速宽带网络的研究、建设和运行保驾护航。项目由天津市德力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牵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技术支撑单位。来自科技部、天津科委、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的领导,项目的技术专家组、监理组、总体组、用户委员会,以及任务承担单位研发人员等50余人参加会议。启动会人员合影  会上,天津科委总工程师李彭越、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聂伟迅表示:项目深化了产学研用强强结合,促进了高技术企业发展,将积极支持与服务。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刘耀昌和清华大学科研院孟祥利副主任分别代表学校肯定了两校精密仪器相关学科与高新技术企业长期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共同提升学科与产业优势的重要作用,表示全力积极保障项目取得预期突破。  项目技术专家组由清华大学周炳坤院士、金国藩院士和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领衔 项目监理组由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尤政院士领衔。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整体进展汇报、各项目承担单位的任务进展汇报。牵头单位代表,德力公司CEO陈韬汇报了项目整体准备情况。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杨怀栋副教授代表项目组全面介绍了仪器技术方案及研发进展。与会专家肯定了项目在填补我国高速光通信测试技术与设备空白上的创新和实用意义,对技术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目标完成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有益建议。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制度,落实应国家之需、集产学研用之智、企业牵头技术单位支撑、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产品、促进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并对项目实施中的组织、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  本次会议标志着&ldquo 超高速光通信矢量信号综测仪开发与应用&rdquo 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2015全球激光细分市场解读 仪器相关市场将达6.62亿美元
    市场细分  通信和光存储仍然是激光产业最大的细分市场,然后是材料加工和光刻激光器市场部分。对于2014年,医疗和美容激光产品销售总额仍然大于仪器和传感部分,最后是科研和军事细分市场。  通信和光存储  光存储市场疲软继续阻挠通信和光存储整个激光产品市场上扬 然而,通信部分激光器的销售额正蓬勃向上。基于PIC的通信网络系统供应商Infinera将之称为 &ldquo T比特时代&rdquo 并报道称相比于2013年同期销售额1.42亿美元,201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至1.74亿美元。LightCounting称2014年第二季度光收发器的全球销售额达11亿美元,连续五个季度增长。  2014年通信和光存储激光产品市场营业收入达到35.15亿美元,预计2015年增长2.8%达到36.15亿美元。尽管2014年大多数通信激光供应商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但是戴尔的Oro集团预测2015年通信设备投资支出将会下降,原因是高级移动设备渗入、移动数据增长缓慢、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以及发展中和未开发市场的竞争加剧。然而考虑到光通信正推动&ldquo 物联网(IOT)&rdquo ,这种预测令人相当费解:为了远程监控和诊断实现云连接,还有一大堆没有被命名的&ldquo 智能&rdquo 应用。  &ldquo 从铁路和电网采用的联网系统到连接个人终端的网络交换机客户端设备,无线设备,Cisco公司和Intel使Predix分布于终端,甚至在一些最苛刻的条件下,&rdquo 通用软件副总裁Bill Ruh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并描述了在IoT世界软件和硬件如何惬合在一起。  Cisco系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ohn Chambers在2014年国际消费者电子展览上发表主题演讲,报道&ldquo 涉及IoT的价值&rdquo 达19万亿美元,并描述IoT如何使城市智能化,例如,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公共建设投资获得直接的回报。  无论你把它叫做物联网或是干脆称为&ldquo 智能工具&rdquo ,对于光电子,尤其是激光产业来说,都是信息引擎的&ldquo 燃料&rdquo 。你能想象互联网是如何快速响应Gartner公司49亿连接设备实现无缝管理的吗?这些设备将在2020年增加到250亿台。  材料加工及光刻  2014年工业激光系统占全球机床销售的14%,所以毫无疑问世界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意味着整个工业激光产业的健康状况。预计2014年机床消费增长在5%~7%的范围内,工业激光系统市场有望在此范围内。  在工业激光市场方面,中国的首要任务是重塑他们的经济提供更多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以及对资本密集型的国有企业的投资。处于经济衰退领域的欧洲制造业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即使德国的制造业一直温和增长。在北美地区,随着经济的好转,美国市场变得&ldquo 五光十色&rdquo ,2015年住房和住宅实力增长,能源热潮至少持续至未来三年。金砖四国被预计将推动2014年工业激光市场发展,但因俄罗斯和巴西的停滞不前以及中国和印度经济放缓而表现不佳。至于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使公众注意美国、印度和英国是最有可能实现正增长的地区,同时警告全球资本投资的增加。  随着2014年的结束,用于制造业的工业激光市场的整体销售超过26亿美元,与2013年营业收入相比增加了6%(见表1)。2014年,用于材料加工应用的光纤激光器占全球激光器市场总营业收入的29%,仅次于通信应用领域的激光器市场部分(32%)。全球制造业的变幻莫测使激光在光电子领域紧随其后。  显而易见的是光纤激光器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在损害固态和CO2激光器市场的前提下,在整个工业激光市场的份额增长到了36%。作为最大的创收类别,光纤激光器行业是工业激光解决方案每年市场调查备受瞩目的部分。  光纤激光器作为动力源在金属切割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板材切割方面,系统的造价超过65万美元,2014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3亿美元。加上高功率CO2激光器在同类应用的收入使整个资本设备的投资接近40亿美元,是2014年所有工业激光系统的销售的三分之一。  2014年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占整个市场份额13%的高功率二极管。这种相对新颖的市场产品主要用于在线应用,例如钎焊汽车的顶部以及其他金属部件。静静地,这一高效激光器雕刻出了一个利基市场。  高亮度高功率直接二极管激光器作为光纤激光器在金属板材加工方面的代替者,切割的质量和速度完全可以与等功率的光纤和盘形激光器媲美。虽然其销售量微乎其微,但是2014年其利润率相当可观。  随着光纤激光器继续无情的渗透到成熟市场,如打标市场,使固态激光器的销售额下降。7.5亿美元以上的打标/雕刻系统市场由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和封离式CO2激光器分别占据。后者用于非金属雕刻是相当安全的,由于波长的兼容问题。持续的固态激光器收入是快速接纳工作在兆瓦峰值功率状态、皮秒和飞秒脉冲宽度的超快(或超短脉冲)激光器,集中在微材料加工应用,例如,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的器件加工。工作在非常短的脉冲宽度的光纤激光器在争夺这一市场份额,一些分析师推测,微加工有可能是这些激光器的下一个增长点。一些研究将近期超快脉冲激光器市场定在4.5亿美元。  然而在涉及微材料加工问题上,激光添加剂制造(AM)领域的强劲增长促进了固态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收入增加。沃勒斯联营公司表示,2013年AM增长超过63%,其中37%营业收入来自于3D和AM零件最终产品而不是原型。在关于AM的航空航天供应的调查显示,27%的公司已经使用,10%预计未来一年内使用,37%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使用。随着公司挑战AM的&ldquo 极限&rdquo 激光加工将乘风破浪。  大型材料加工应用除了激光切割占高功率激光器营业收入的25%。领先收入增长10%的市场是用于焊接应用的光纤激光器和CO2激光器,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光纤激光器供应商预计焊接是未来几年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  总结2014年工业激光市场,打标同比增长4% 微材料加工增长14% 大型材料加工扩大8%。材料加工整体销售增长6%。  正如前面提到的,对于工业激光器的预测将遵循全球机床行业同样温和增长趋势。2014年11月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以后,英国首相卡梅伦说:&ldquo 世界经济亮起了红灯&rdquo 。受采访的工业激光及系统供应商的普遍共识是2015年将继续2014年的增长势头,预计增长比例在5%左右。这与许多专家经济分析师预测降低GDP的国际经济缓慢增长、大多数先进、规模扩大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相一致。  这一增长将再次由光纤激光器领导,但是增长率略低于2014年。光纤激光器有望继续侵蚀CO2和长脉冲固态激光器的市场份额。超快脉冲固态激光器将经历由大型加工应用包括AM在内的重要销售增长。高功率激光器在金属切割方面应用将稳定在一个比较稳定的个位数增长速度上,但是用于焊接的激光器预计在2015年增长两位数。  医疗和美容  医用激光器的重要性由以下2014年公告表明:长春新产业出品的用于光遗传学的2000MxL系列激光器(波长在405~671nm)出货量创下历史记录 相干公司推出其第2000台变色龙系列激光器用于多光子显微镜 英国Fianium公司交付了第 1000台超连续激光器,不断提高其性能用于超快光谱、近场成像和显微镜。  &ldquo 我们将完成本财年医用激光系统30%的营业收入增长,现在的生物医学系统集成商和制药公司正在寻找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局限在器件,&rdquo Modulight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teri Uusimaa说,&ldquo 通过提供终端到终端解决方案,我们已经签署了一些多年合同,并在2014年使我们的生命科学业务翻倍。&rdquo   2014年,外科、眼科和美容激光销售额分别增长13%、9%、8%,2014年医用和美容激光器市场销售额为7.45亿美元,预计2015年增长9%超过8.15亿美元。  虽然2014年牙科用激光器销售额只增长了1%,超快激光器改变了这一增长比率。&ldquo 现在的Er:YAG和CO2微秒和纳秒脉冲牙科激光器的能量太高,激光与组织作用时间太长,需要提供必要的热和应力限制,以防止微裂纹、术前和术后疼痛,并/或在牙科应用中电离水分子引发癌症,&rdquo 德国特劳恩施泰因山的执业牙医Anton Kasenbacher说,&ldquo 超短脉冲皮秒激光器高速扫描自动对焦反馈实现高烧蚀率,减少口内抽吸的次数,并允许使用单个系统进行治疗和诊断,控制生物安全非线性光子吸收。&rdquo   Kasenbacher说考虑到2011年美国估计有154000所牙科诊所,产生了近 1080亿美元的收入,牙科用激光器的未来销售潜力是巨大的。  在激光美容领域,Cynosure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达到7150万美元。而欧洲的收入增长只有17%,美国营业收入增长17%,最大的增幅46%来自亚太地区。销售增长主要是因为FDA和其他政府批准Cynosure公司的PicoSure产品用于良性病变、痤疮疤痕、纹身和祛皱。  Cutera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1%达到1870万美元 Lumenis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742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4% Syneron-Candela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8.3%达到6030万美元。在所有的情况下,公司将增长归因于FDA授权以及全球对激光治疗的强大接受度。2014年以后,许多公司开始增加激光去除脂肪技术,这是明智之举,ABC新闻报道每年美国有1.08亿节食者大约花费200亿美元用于减肥。  仪器与传感  &ldquo 目前,超分辨率显微镜是激光仪器市场最有活力的部分,&rdquo 国际战略方向咨询服务的副总裁Mike Tice说,&ldquo 虽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过去十到十五年发明的新技术正在大力商业化,诺贝尔化学奖最近又奖励了两项特殊技术&mdash &mdash 受激发射损伤STED和单分子显微镜,突破了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这些和其他超分辨率技术的首字母缩略词,如STORM、PALM和SIM,将有助于进一步生命科学研究,&rdquo Tice补充道,&ldquo 历史悠久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正在经历复兴,作为下一代系统将提供更好的性能,一些LIBS的供应商将LIBS装配成手持式装置拓宽其应用范围。&rdquo   除了显微镜和能谱检测仪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系统随着应用的增长在尺寸上持续缩减,在这种情况下,OCT正在超越眼科基础。2014年2月,Axsun技术公司,Volcano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从英国Michelson Diagnostics收到了扫频激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引擎的一笔大订单,将为Michelson的Vivosight多光束OCT系统提供动力。Michelson称Vivosight是第一个高清晰度肌肤成像OCT扫描仪,可进行非黑色素瘤皮下组织结构的皮肤癌诊断。  在传感领域,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小工具将使激光制造商保持忙碌几十年。此外,激光器销售直接受益于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繁荣。2013年花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费用是5.85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14.6亿美元),根据2014光子传感器协会发布的消息,70%的销售额与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细分相关。我们预测,分析、传感器、仪器仪表和生命科学激光市场预计在2015年增长7.5%达到6.62亿美元,轻松超过科学研究和军事细分市场的组合总销售额。  科学研究和军事  &ldquo 虽然全球经济环境疲软、汇率贬值滞缓了去年增长,我们仍然预测用于研发的DPSS和二极管激光器的销售额增长30%,包括LIBS、拉曼检测、光谱仪和粒子成像测速应用,&rdquo 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刘天虹(音译)说,&ldquo 公司成立于1996年,生产的第一台激光器用于低端应用。现在,集成脉冲调制和客户定制光纤传输使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满足科学研究要求的激光器。&rdquo   AdValue光电子公司主要面向科技研发市场销售,计划2015年的营业收入增长达30%~50%。AdValue业务发展总监Katherine Liu说,&ldquo 虽然我们的连续波光纤激光器产品面临着市场的日益竞争,我们的2&mu m脉冲光纤激光器用于非线性光学和材料研究获得一致好评。&rdquo   激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继续推动大量研发激光器销售。2013年2月,Lasertel公司从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获得500万美元合同,为极端光基础设施ELI束线设施供应兆瓦级泵浦激光器模块。  美国联邦采购数据分析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国防部因扣押消费合同类经费下降16%,研发类经费下降最多为21%,2014年持续下跌。  然而,全球范围内HIS简氏防务预算年度回顾说,2014年国防支出将增长0.6%,达到15470亿美元&ldquo 推动2016年复苏&rdquo 。  Strategies Unlimited预测2015年科技研发和军事激光市场销售额达5.72亿美元,Frost & Sullivan公司航空航天和国防高级产业分析师Brad Curran预估激光瞄准指示器市场每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定向能武器市场为5000万美元,雷神、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领导这一市场。  雷神公司最近获得了1100万美元合同开发悍马车载DEW,波音的薄盘激光技术正式以30kW输出进入DEW阶段。Curran说虽然目前市场前景很平缓因大量武器平台削减,但长期来看DEWs的军事应用开销还是会上升。  娱乐和显示  2013年底,Christie公司为西雅图全景电影剧场提供并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数字激光投影仪。全景电影观众观看2014年11月20日放映的&ldquo 饥饿游戏:自由幻梦(上)&rdquo 是由4k、60000流明、6P双头投影照明,虽然人们观影后大多谈到了啤酒和巧克力爆米花而非图像质量,尽管如此,像&ldquo 数字电影激光战&rdquo 2014国际视听展这样的会议已经看不到什么新奇产品,但是未来高流明度、高可靠性、低消耗成本以及高能效激光娱乐产业将会蓬勃发展。  &ldquo 这是令激光照明产业兴奋的一年,&rdquo Necsel公司的销售和市场副总裁兼激光照明投影仪协会主席Greg Niven说,&ldquo 见证一个全新细分市场的诞生是不常有的事情,数以百万双眼睛将看到高功率可见光激光器进入大型场馆投影仪和低流明办公室数字投影仪市场。这不仅仅是基于激光的各种照明应用的新开始。&rdquo   所以等你体验过激光影院之后,前往南部海岸线激光标签总部华盛顿如何呢?公司为你将激光游戏从每小时每个游戏15美元降到了公司到你所处位置每英里 1.12美元。他们的金属激光枪使用红外激光器和传感器作指示,当一个玩家被标记,一些使用可见光激光器(限于室内效果的低功率连续波红或绿光可见光激光器指示器)的玩家就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射击效果。  随着激光影院市场的渗透和激光标识游戏的多样化,激光照明显示市场的营业收入持续固定增长。事实上,许多城市正在考虑&ldquo 消灭&rdquo 污染,即烟花汇演产生的固体垃圾也将有利于激光灯光秀的发展。随着所有激光娱乐市场的发展,我们预测2015年娱乐和显示应用的激光市场将增长近11%达到1.97亿美元。  成像  从2013年到2018年,CCS公司称打印机出货量将从1.06亿台增加到1.24亿台(同比年增长率3.1%),其中多功能喷墨打印机占总出货量的50%。增长速度最快的打印机类型是激光多功能打印机,到2018年增长到3000万台(占所有打印机出货量的25%)。  尽管出货量增加了,打印机价格持续下跌,残酷的价格竞争侵蚀了销售额增长势头。至于2015年,预计用于成像应用的激光市场将由2014年销售额6700万美元下降到6600万美元。
  • 分子玻璃用于5G电光调制解调器核心材料:王家海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成果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王家海教授团队在交联性非线性光学分子发射团取得新的进展。刘锋钢副教授设计了全新的交联性分子玻璃,具备卓越的性能,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刘锋钢副教授和王家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01研究背景当前,随着云计算、5G通信、高清网络视频、太赫兹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没有任何放缓。随着现有服务的快速发展和新型服务的出现,世界互联网数据流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在诸如数据中心网络之类的中短距离通信网络中存在对超大容量光纤通信的需求。对于中短距离光通信系统,如何在光电子器件带宽有限的系统中实现超高速(单波长400Gb s−1以上)信号传输已成为业界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低成本的单通道、高频谱效率的光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决定光通信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制备高效稳定的二元交联/自组装有机非线性光学分子玻璃,即高性能有机电光材料(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制备。早期对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主要是铌酸锂(LiNbO3)等无机晶体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本身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缺点,如电光系数低、晶体生长和加工困难、介电常数高、对输入光波信号干扰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机电光材料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电光系数高、响应速度快、可加工性和集成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光调制器、光通信、光信息存储、太赫兹等领域02研究内容开发了蒽-马来酰亚胺Diels–Alder(DA)反应以及蒽-五氟苯和苯-五氟苯基的π–π相互作用,以制备高效的二元可交联/自组装树枝状发色团FZL1-FZL4。电场极化取向后,DA反应或π–π相互作用形成共价或非共价交联网络,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长期取向稳定性。交联膜FZL1/FZL2的电光系数高达266 pm V−1,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178°C,自组装膜FZL1/FZL4和FZL3/FZL4由于发色团密度高(3.09–4.02×1020分子cm−3)而达到272–308 pm V−1。长期取向稳定性测试表明,在85°C下加热超过500小时后,极化交联电光膜1:1 FZL1/FZSL2保持了99.73%的初始r33值。极化自组装电光膜1:1 FZL1/FZL4和1:1 FZL3/FZL4在室温下放置500小时后,仍能分别保持原电光系数的97.11%和98.23%以上。该材料优异的电光系数和稳定性表明了有机电光材料的实际应用前景。03研究相关硕士研究生张恋本文的第一作者,刘锋钢副教授和王家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王家海,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团队研究方向包括能源催化材料、锂电池、生物化学传感器、纳米孔单分子计数器和5G通讯。代表性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J. Am. Chem. Soc.、Nano Letters 、Nano-Micro Letter 、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4229
  • 重大仪器专项2014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4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  经专家技术咨询、非技术内容评审、综合评议和决策,初步确定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拟立项项目,并将转入预算评估程序。  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号)的有关规定,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现将2014年度拟立项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6月24日-7月1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在公示时间内对公示内容提出书面异议。异议材料应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提出异议的单位与个人应对所提异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异议,以及涉及自身利益的不正当要求,不予受理。  联 系 人:刘春晓  联系电话:010-58881621、010-58881636  传真:010-5888168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邮编100862  附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4年度拟立项项目清单.doc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2014年6月24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4年度拟立项项目清单序号组织部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牵头单位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4YQ090709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上海计测工程设备监理有限公司2教育部2014YQ030975无线探测用超导接收仪器开发和应用综艺超导科技有限公司3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4YQ491015便携傅立叶近红外光谱仪开发及应用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4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014YQ350461高精度扫描激光测振仪开发与应用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5中国科学院2014YQ120351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设备开发和应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6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4YQ470377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及其共用模型开发和应用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7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4YQ510403超高速光通信矢量信号综测仪开发与应用天津市德力电子仪器有限公司8广东省科技厅2014YQ230659变像管高速相机深圳市联赢激光股份有限公司9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14YQ220705雷达收发信机综合测试仪应用与开发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1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4YQ131017油气管道磁层析检测仪器开发与应用中国久远高新技术装备公司11环境保护部2014YQ060537二次细颗粒物主要前体物监测仪器开发和应用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2辽宁省科学技术厅2014YQ240445多模式X射线层析成像分析仪研发与应用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13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14YQ220729痕量毒害危险品在线检测仪器开发与应用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中国气象局2014YQ110787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开发及应用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5环境保护部2014YQ060773原子荧光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江苏德林环保技术有限公司16辽宁省科学技术厅2014YQ240713介观流控技术在分析仪器上的开发和应用沈阳华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17中国地震局2014YQ100817海洋地磁场矢量测量仪开发与应用珠海市泰德企业有限公司18广东省科技厅2014YQ230597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的开发与应用深圳市亚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2013年光学元件市场将达到63亿美元
    3月20日上午市场研究公司OVUM表示,在经过2012年3%的市场下滑后,2013年光学元件市场将迎来温和反弹。OVUM预计2013年将会增长4%,达63亿美元。  由于2011年泰国水灾造成的产能抑制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去年光学元件市场的糟糕表现,这些因素将持续到今年第一季度,但是市场已经开始反弹。(泰国是光元件产业重要的代工国,2011年的严重水灾使部分光元件工厂被淹或受损,不少领先厂商的产能受到严重影响。)  未来100G将是亮点,2013年100G需求将进入主流,多个组件厂商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例如100G DWDM转发器。另外,应用于存储的16G光纤通道器件和40G以太网等高速数据通信应用也将刺激QSFP光收发器的需求。  在排名前十的供应商中,WTD、富士通光器件、Cyoptics和NeoPhotonics等供应商在2012年受益于40G/100G光学元件和收发器的销售表现出色,在2013年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