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科院烟雾箱

仪器信息网中科院烟雾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中科院烟雾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中科院烟雾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中科院烟雾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中科院烟雾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中科院烟雾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中科院烟雾箱相关的解决方案。

中科院烟雾箱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还原雾霾产生原因: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产生
    1月的雾霾天气总算过去了,可关于其产生的原因仍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等是重要因素。但是,一些疑团尚未解开,比如,前述种种因素并非仅仅在雾霾发生期间存在,为何雾霾天气会在今年1月集中爆发?  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了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最近的强雾霾事件,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  专项组成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空气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颗粒的粒径增长2倍至3倍,消光系数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见度下降为原来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讲,空气中原本存在的较小颗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物,随即发生灰霾事件。  中国科学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的监测数据统计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这5次都少不了陈良富所说的水汽做“帮凶”。  显而易见,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内因,可以说是“主谋”。  专项组“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化学烟雾事件,根据《20世纪环境警示录》中的不完全统计,在前后两次的污染事件里,共有800余人丧生。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在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在王跃思看来是“最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就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  含氮有机颗粒物是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相互反应共同产生的。在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其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洛杉矶在20世纪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排出300多吨氮氧化合物。  而中科院专项组的研究显示,在京津冀雾霾污染最严重的1月13日,当PM2.5突破600微克/立方米时,PM1突破了300微克/立方米,PM1中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化物浓度分别达到了160、70、40、30和15微克/立方米 但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增长幅度大于有机物,上述4类物质依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次序比平时晴好天气分别增长了30、20、20和10倍!这让专项人员感到很“疑惑”,从绝对量分析有机物增长最多,那么大量的有机物究竟从何而来?  经过源解析技术,这些包括含氮有机颗粒物在内的有机物被识别出了4类有机组分:氧化型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 油烟型有机物,主要来自局地烹饪源排放 氮富集有机物,一种化学产物 还有烃类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燃煤。其中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在整个污染过程所占比例最大,为44%,其余三个组分别占21%,17%和18%。  专项组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在北京地区,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 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对于整个京津冀区域,专项组认为,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用王跃思的话说,“控制灰霾还是需要从控制污染物排放着手。”
  • 环保部、中科院就北京雾霾成因产生分歧
    &ldquo 老实说,中科院结果是怎么出来的,我们并不清楚。我们也说不清楚雾霾的产生到底有哪些贡献源。&rdquo 针对中科院有关北京雾霾6大贡献源的结论,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日前对记者如是回应。  &ldquo 做雾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时间的监测,获取大量的监测信息,要做大量的源分析,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模型。选哪些监测点也非常重要。&rdquo 朱建平说。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认为,北京&ldquo 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rdquo 对雾霾的平均贡献只有4%,这与此前多家研究机构的结论大相径庭。  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颜梓清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影响北京空气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她说:&ldquo 根据美国、日本等国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以及这些国家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主要是控制机动车排放总量,重点是削减在用机动车污染量。&rdquo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韩应健也认为,机动车是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目前,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频繁发生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密切相关。  张仁健等人的研究显示,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成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张仁健所在的课题组介绍,科研人员对2009年~2010年不同季节在北京城区采集的121对特氟龙和石英膜PM2.5样品进行分析,获取了北京四个季节PM2.5的质量浓度、29种元素、9种离子和8个组分有机碳无机碳等资料,探讨了不同季节影响北京PM2.5的主要贡献源。  &ldquo 源解析需要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监测,一般是要有一年完整的观察期。&rdquo 朱建平说,只有摸清产生雾霾的主要因素才能有的放矢,&ldquo 而目前,只是主观地认为可能有哪些因素,各个方面都在控制。&rdquo   在环保部日前召开的《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启动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也承认,&ldquo 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rdquo 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之一。  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ldquo 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rdquo   朱建平告诉记者,环保部对雾霾来源的研究相当重视,明确要求2014年6月底前,北京、天津、石家庄要给出源解析的初步结果。2014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要完成源解析的初步工作。
  • 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进行结题验收
    p style="text-align: left "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结题总体验收会议。总体验收专家组由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丁仲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成员由中科院院士陈宜瑜、郭华东,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潘德炉、郝吉明以及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技专家和环境保护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档案局等有关部门的管理专家共17人组成。/pp  会上,张涛强调,结题验收是先导专项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中科院党组高度重视,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对验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各位专家严谨认真、科学公正、严格规范做好总体验收工作,全面认真检查专项任务完成情况,客观评价专项成果水平,为院长办公会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对中科院先导专项的整体布局、组织管理和实施成效等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推动先导专项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水平,更好地促进重大创新成果产出。/pp  随后,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就B类先导专项定位、管理要求及总体验收工作安排向专家作了简要介绍。总体验收专家认真听取了专项领衔科学家贺泓所作的专项整体实施情况报告和各分项验收意见,审阅了专项结题报告及国际函评专家意见等相关材料,并从大气灰霾形成机理、源清单分辨率、相关技术成果的推广范围以及灰霾预警预报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贺泓、王跃思、刘建国等研究人员分别回答了有关问题。/pp  在深入了解专项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该专项在灰霾成因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提出了区别于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第三类霾化学烟雾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对我国后续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控研究的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和实施起到了先导作用。专项构建了大气环境监测、源清单和预报预警技术系统,加强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能力建设,相关成果已为APEC等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和减排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该专项已满足结题验收要求,建议通过验收,予以结题。此外,专家组还建议专项进一步凝练相关研究成果,加强成果宣传,同时不断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在引领我国大气环境研究学科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体验收意见将按程序提交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审议。/pp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科学传播局、监督与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和专项依托单位、任务承担单位代表等共40余人参加了总体验收会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242675b-4f8e-4a73-8786-43c46a9ace34.jpg"//p
  • 中科院兰化所一实验室失火
    消防官兵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11月18日凌晨,位于天水路的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实验室发生火灾,广场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后迅速派出警力赶赴现场进行扑救,历时半小时将火扑灭。  当日凌晨4时55分,当广场消防中队的官兵赶到现场时,发现化物所北侧实验楼内部一实验室内浓烟正从窗户喷涌而出,烟雾带有明显的异味。官兵们戴上空气呼吸器、穿着防化服,进入火灾现场侦查,发现起火点是一楼一间实验室的操作台,操作台上放置着各类精密试验仪器,仪器内的试验物质正在燃烧,明火已向房顶蔓延,将实验室内的装修材料引燃。  经过询问实验室工作人员,消防官兵获悉,这间实验室里都是精密、贵重的实验仪器装置,还存放着大量实验材料,遇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经现场指挥员指挥,部分官兵迅速关闭了一楼的总电闸,并用实验室内部的干粉灭火器扑救火灾,与此同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的官兵冲入火场,将主要仪器转移到安全地带,实验材料也被全部搬离。随后,官兵利用实验楼内部墙壁消火栓对实验室内部正在燃烧的板材等装修材料进行扑救,20多分钟后,大火被完全扑灭。  经过消防部门调查,这起火灾发生的时间为凌晨2时49分。据化物所值班人员介绍,火灾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实验员白天做完实验后未及时关闭实验仪器,实验材料持续反应所致。
  • 拯救4条生命!FLIR K55让消防员在烟雾中更快决策
    消防员是一个极其危险且要求很高的职业,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为了在救援过程更有保障,Teledyne FLIR专门设计了经济实惠的FLIR K系列消防用红外热像仪,其能帮助消防员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穿行,同时搜索热点并远距离测量温度。近期,瑞典Stockholm Solna消防站的团队使用FLIR K系列热像仪,协助团队的一名烟雾潜水员在市中心的一场火灾中挽救了四条生命。安全解救4名受困人员Storstockholms brandfö rsvar(大斯德哥尔摩消防局)覆盖了该市的10个市镇,包括位于市中心以北的Solna。近期,当市中心发生大火时,Solna的消防队员也响应了号召。“我们派出了两名烟雾潜水员,他们都配备了FLIR K系列热像仪,”拥有22年经验的Solna消防站的消防员兼教练Tomas Bellander解释道。“一名内攻员发现电梯门微微打开。他的直觉将他吸引到电梯前,在接近电梯时,手中的FLIR红外热像仪显示门口有一只手臂。原来电梯里有四个人,他们都被这位烟雾潜水员和FLIR热像仪救了下来。”一机多用的FLIR红外热像仪与任何消防站一样,Solna拥有一系列常规消防工具,但还能依靠FLIR红外热像仪来定位火灾并精确定位任何被困或需要帮助的人。然而,虽然FLIR红外热像仪在Solna消防站的主要应用是内攻,但工作人员也将红外热像仪用作其他救援活动的一部分,例如在火车轨道上或水边定位人员。“这比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手电筒要容易得多,”消防员Simon Zettergren说。“我们可以快速查看是否有温度变化来检测人类的存在。”Zettergren表示,Solna消防站选用的是FLIR K55高性能红外热像仪,他们在每辆车上保留两台红外热像仪,使用车载充电器进行充电。他解释道:“我们通常部署两名烟雾潜水员组成的团队:一名带水袋,另一名带FLIR K55。”。FLIR K55热像仪使Solna消防站能够更好地应对火灾,更容易地在烟雾中穿行并拯救生命。它们在明亮的LCD上显示清晰的热图像,帮助Solna的消防队员更好地导航并加快关键决策。Bellander说:“当真的发生火灾时,你会有很多想法。你必须执行你的战略,同时接收领导的命令,并在能见度有限的情况下对态势感知做出实时判断。压力系数很高,所以你必须充分调动你的装备和训练。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结果可能非常完美。”FLIR K55搭配了免维护的传感器,能生成细节丰富的320×240像素的热图像,结合FSX(灵活场景增强)技术,能以60Hz帧频生成细节清晰且与实际动作同步的热视频,使您能在浓烟滚滚的环境中轻松导航,让消防员更有策略地灭火,挽救生命。FLIR K系列消防用红外热像仪在应用的过程中帮助消防员穿透烟雾,看清目标最大限度保障了消防员和被困者的安全
  • 中科院等发布《2017研究前沿》
    p  strong中国25个前沿表现卓越 居全球第二/strongbr//pp  11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公司在北京向全球发布了《2017研究前沿》报告和《2017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pp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致辞。白春礼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要实现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如何准确把握未来科技方向和重点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决策,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敏锐抓住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新的生长点,为我国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是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pp  他介绍说,此次发布的《2017研究前沿》报告,不仅运用了信息情报、大数据技术以及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等新模型、新方法,同时还充分依靠科技领域专家、政策专家、战略情报专家的综合研判,在文献计量指标的基础上,对2017年全球科技发展布局和竞争结构提出了一种分析和解释。同时,今年还首次推出了《2017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利用研究前沿热度指数评估和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在研究前沿中的状况和态势。/pp  《2017研究前沿》突出显示了等10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的100个热点前沿和43个新兴前沿。在143个前沿中,“冷冻电镜技术在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解析中的应用”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题,“双黑洞等双致密天体的形成及并合”与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主题引力波研究密切相关。/pp  在《2017研究前沿》基础上,《2017研究前沿热度指数》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上述前沿领域中的研究活跃程度。报告称,美国、中国、英国在这些前沿领域研究最为活跃。在10个领域中,美国在8个领域得分排名第一。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得分排名第一,显示出中国学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前沿最为活跃。但中国在临床医学领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和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等3个领域得分较为靠后。/pp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介绍,在143个研究前沿中,中国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有25个,约占18%,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二。这25个研究前沿主要分布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临床医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等8个领域。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分别占8个和6个,数量最多。中国在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华北克拉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粲物理等前沿主题作出了突出贡献。/pp  据了解,中科院十分重视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中科院战略情报研究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科睿唯安合作,通过大数据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聚类揭示基础科学领域的年度的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并加入分析和解读,发布《研究前沿》年度研究报告,在我国科技界和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并得到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ppbr//p
  • 五洲东方参加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仪器展示会
    2009年6月25日,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受邀参加在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举办的为期两天的仪器展示会,并取得圆满成功。展会期间,与会老师对我公司展出的Thermo Scientific 8000 CO2培养箱、德国MEMMERT烘箱、法国VILBER化学发光成像系统等仪器均产生浓厚兴趣,我公司相关产品经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海岸带研究所三楼会议室向与会老师集中介绍了公司历史和公司重点产品。
  • 中科院盘点“十二五”25项重大科技进展
    p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十二五”工作进展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盘点了“十二五”以来该院25项通用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其中包括量子通信、高温超导与纳米材料和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调控等。白春礼说,“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pp  这25项重大科技进展分别是什么,来一睹为快——/pp  strong1、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物理研究所/strong/pp  首次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可在室温下存在的三维强拓扑绝缘体,并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合作攻关,首次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pp  strong2、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strong/pp  揭示RNA甲基化对细胞重编程的调控作用机制 首次通过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转基因动物 建立再生医学相关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 获得标准化、规模化的治疗用种子细胞,并开展细胞治疗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估。/pp strong 3、量子通信,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trong/pp  系统地发展了光量子操纵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领域多个研究方向,推动量子通信朝着高速率、远距离、网络化方向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多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量子通信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尖端技术。/ppstrong  4、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strong/pp  利用北京谱仪BESIII实验观测到带电Zc(3900)信号,揭示其中至少含有四个夸克,可能是科学家们长期寻找的一种奇特粒子,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Zc(3900)位列美国物理学会评选出的2013年国际重大物理成果榜首。2014年又发现另一个带电的新共振结构Zc(4020)。/pp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了振荡振幅,被认为是“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该结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之后完成中微子质量平方差的测量、更高精度的θ13分析、惰性中微子分析。/pp  strong5、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strong/pp  储能技术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连续、不稳定的瓶颈。大化所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寿命长、储能规模大、安全可靠、环境友好,且已解决了关键材料、电堆和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问题。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完整产业链。/pp  strong6、同余数问题与Langlands纲领问题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strong/pp  数论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千年数论难题”同余数问题研究上,证明了对任意给定K,均存在无穷多个本质素因子个数恰为K的同余数,有国际同行认为:“此项工作是这个数论最古老问题的里程碑”。在21世纪最重大的数学难题之一Langlands纲领研究方面,彻底解决了theta对应理论三个基本问题及典型群重数一猜想。/ppstrong  7、深紫外晶体器件、激光光源及应用,牵头研究单位是理化技术研究所/strong/pp  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大尺寸生长技术和精密化、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以此为核心研制出8种国际首创的科学仪器,创新了该波段前沿研究的运转模式,是我国自主研发高精尖仪器的成功范例。/pp  strong8、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strong/pp  从源头解决印刷制版过程的感光废液、版基电解氧化的电解废液、溶剂型油墨的VOC排放等三大污染问题,形成包括纳米绿色版基、绿色制版和绿色油墨的完整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被誉为可与汉字激光照排相比的重大技术突破。成果已应用于印刷电子、3D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及绿色印染、建材等重要产业领域。/pp  strong9、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牵头研究单位是生物物理研究所/strong/pp  解析了染色质双螺旋高清晰三维结构,是目前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 阐明细菌内毒素转运与组装机理,为研发攻克“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铺平了道路 揭示了手足口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及感染的分子机制,为新型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研发方向。/pp  strong10、突破钍基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strong/pp  TMSR专项在原型系统与关键技术研发上“从无到有”实现全面突破,完成10MW固态燃料熔盐实验堆工程初步设计并获得国家核安全局Ⅱ类实验堆批复,实现关键新材料中试规模制备,为建设世界首座实验堆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pp  strong11、神经疾病靶点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trong/pp  构建了有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猕猴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脑疾病提供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发现多巴胺受体在抑制神经炎症中的关键作用,为选择合适靶点,有效延缓脑衰老乃至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为脑疾病防诊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pp  strong12、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药物研究所/strong/pp  GPCR是最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研究人员建立国际一流水平的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平台,实现我国GPCR晶体结构测定零的突破。攻克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多个科学难题,在靶向GPCR的药物研发方面已有3个先导化合物进入临床前研究,并实施技术转让。/pp strong 13、大型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牵头研究单位是电工研究所/strong/pp  该项目是我国自主创新的蒸发冷却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容量等级的大型水轮发电机,标志着我国大型电力装备研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运行4年多经济效益明显,研究成果为国际首创,技术内涵属原创性,是冷却技术的重大突破。/pp  strong14、高温超导与纳米材料,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trong/pp  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证实了铁基超导体是一类新的非常规高温超导体。同时,在纳米结构单元的可控合成方法学、组装及宏量制备及器件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pp  strong15、分子反应基础与器件,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strong/pp  石墨炔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半导体性能,在信息技术、电子、能源、催化以及光电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科学院的该工作首次在铜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征带隙sp杂化的二维碳的新同素异形体——石墨炔,开辟了人工化学合成碳同素异形体的先例。此项研究引领国际学术界研究,并获得商业界的广泛关注。/pp  strong16、工程金属材料的结构纳米化科学与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金属研究所/strong/pp  发现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辟了纳米孪晶材料研究方向。提出了纳米孪晶强化新原理。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和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向,大幅度提升材料综合性能。发现了金属中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pp  strong17、植物碳氮代谢和性状改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trong/pp  发现了调控植物发育进程及分配能量与物质的关键机制,绘制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并揭开驯化和起源之谜,阐明了控制水稻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分子设计辅助育种,为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pp  strong18、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strong/pp  破译了飞蝗全基因组图谱并解析其群聚的遗传基础,揭示了蝗灾散居型和群居型相互转变启动与维持的分子调控机制 提出重大外来入侵种共生入侵与返入侵学说 建成产能最大的昆虫病毒农药生产基地,获得新农药证书11项,累计推广约9千万亩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9千吨。/pp  strong19、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调控,牵头研究单位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strong/pp  通过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机制和健康危害的分子机理,提出我国环境与健康研究的路线图,为我国区域疾病高发的环境污染寻因和健康保障技术的研发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pp  strong20、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牵头研究单位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strong/pp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我国首次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主要目标的系列科学卫星计划。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5年12月发射,工作正常并获得科学数据。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暗物质卫星也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pp  strong2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项目: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由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strong/pp  物理所和中科大组成的团队在铁基超导体研究中做出了大量原创性工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激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高温超导研究热潮。Science杂志刊发了题为“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的专题评述。/pp  strong22、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项目: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strong/pp  甲醇制烯烃技术打通了由煤制取烯烃的新路线,实现世界上首次甲醇制烯烃工业化,引领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技术共许可20套工业装置,预计拉动投资2500亿元,9套已经投入运行。该技术对优化我国化工产业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pp  strong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strong/pp  构建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网络平台建设的理论体系,积累了我国唯一的生态系统变化定位观测数据资源,有效组织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及其示范模式、现代农业高效生产的集成研究,二十多年来为系统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和综合研究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pp  strong2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strong/pp  上海光源是居国际前列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以来稳定高效运行,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平台。/pp  strong2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strong/pp  聚变能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针对未来建商业聚变堆所涉及的聚变科学前沿开展攻关,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长脉冲高温等离子体运行,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世界聚变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贡献,使我国超导托卡马克研究走到世界前沿。/p
  • 中科院启动“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
    p  1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启动会,宣布启动一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首批支持98个研究单位408位拔尖科学家开展前沿研究工作。br//pp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作讲话。白春礼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坚定创新自信,敢为天下先锋,勇于挑战国际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形成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并跑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其核心要求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积极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打造一支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pp  白春礼指出,从中科院近70年的建院历史来看,一些重大的原创成果和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都是经过中科院几代科学家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形成的,这些成果的源头就是杰出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和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给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们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并且予以持续稳定的支持。/pp  他说,“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是一个人才与项目相结合的项目,是一个为具有创新思想的科技人才“雪中送炭”的项目,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项目,也是一个稳定支持的项目。计划要为拔尖科学家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平台,鼓励和支持拔尖科学家在前沿科学上的自由探索,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形成更多原创发现,产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pp  白春礼要求,要进一步面向国际科技前沿,致力于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提出重大原创理论、开辟重要学科方向,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要紧密结合院人才工作会议的举措,以事业留人,通过科研项目持续支持,稳定现有人才队伍,为重大成果产出提供坚实保障。/pp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局长介绍了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整体情况。该计划宗旨为图谋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水平的基础科学问题,做出具有国际顶尖级的重大原创工作 以“夯实基础,探索未知,图谋引领”为出发点,进一步夯实中科院前沿与交叉科学的研究基础 稳定院内拔尖人才队伍,为中科院的“四个率先”和“三重大”产出做出贡献。/pp  高鸿钧介绍,该计划主要支持久经证实的“立志报国、不忘初心、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杰出学者”和“拔尖青年科学家”开展的研究项目 以及有经费缺口的,即所获经费不能满足重大科研创新工作需求的“拔尖人才”。该计划对三类人才给予五年及以上持续稳定支持,包括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院士和国际公认的顶尖科学家 基金委杰青项目结题后的“中年杰出科学家”以及40岁以下“拔尖青年科学家”。/pp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维加奖首位中国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中科院院士刘明等9位承担项目的杰出专家代表应邀作报告,他们结合各自在中科院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个人科研工作历程和感悟。赵忠贤认为,这一计划以支持人才为主,对科技体制改革、评价体制改革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科院稳定人才将产生重要作用。/pp  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主持会议。中科院98家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共500余人分别在主会场和视频会场参加会议。/ppbr//p
  • 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五大看点
    p  中国科学院28日公布了2017年新当选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单,以及16位新当选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单。新增院士有哪些看点?记者进行了简要梳理。/ppstrong  看点一:院士更加年轻了/strong/pp  从年龄结构看,2017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1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年龄最小,为46岁 昆明理工大学的季维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杨经绥年龄最大,同为67岁。/pp  根据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院士群体中青年人才比例逐步提高,院士年轻化成为趋势。据了解,近年来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稳定在55岁左右,综合来看是科学家比较成熟的黄金年龄。/ppstrong  看点二:多位“大国重器”设计师当选/strong/pp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等人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据了解,在2017年增选工作中,中科院学部主席团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兴和交叉学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推动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pp  杨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呼唤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我当选中科院院士,相当于我们团队加入到一个更大的团队里,相信未来技术和科学能够结合得更好”。/ppstrong  看点三:强调珍惜院士荣誉/strong/pp  “高兴五分钟就可以了。”多位新当选院士表示,将以当选院士作为学术生涯的新起点,认真履行院士义务,珍惜院士荣誉,恪守科学道德,提携后辈人才,积极参加学部活动。/pp  这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科技界和全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增选工作遵循《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一要求在2017年院士增选中得到了贯彻。/ppstrong  看点四:香港贡献了2位院士/strong/pp  这2位院士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有机化学的谢作伟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结构工程的滕锦光教授。不过,这2位学者均出生于浙江,并在内地完成本科教育。/ppstrong  看点五:外籍院士增选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strong/pp  波兰、荷兰、乌兹别克斯坦3国今年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据了解,在坚持外籍院士标准的前提下,中科院今年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pp  2017年共产生中科院外籍院士16人。其中,安德烈· 海姆和詹姆斯· 弗雷泽· 司徒塔特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新当选外籍院士来自8个国家(1人为双重国籍),分别是美国、英国、俄罗斯、瑞典、波兰、日本、荷兰、乌兹别克斯坦。/pp/p
  • 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酝酿60项重大突破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450" height="338" title="01.jp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noimg/b910216d-33b8-4be2-92f7-cb8ea5845c24.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450" height="338" title="02.jp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noimg/6fb08aab-89d5-4220-be58-171511c398bf.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中科院31日发布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指出,中科院在2020年争取要有数十位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家,争取有1/3左右的研究所在优势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pp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新发布的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个率先”制定的,力求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国家创新发展新要求,系统调整优化科技布局,明确重点任务和目标。/pp  在“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方面,规划指出,到2020年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发活动经费支出比例大致保持在4∶5∶1 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和院所投资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8万亿元,利税4800亿元,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pp  在“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方面,要有数十位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家,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十三五”共向社会输送7.7万名研究生和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pp  在“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方面,建设以学部为主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体系 重点是建设好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成为高端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在“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面,院属研究机构整体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大部分研究所与科技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并跑,1/3左右研究所在优势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发起3—5个国际大科学计划。/pp  根据规划,中科院围绕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八大创新领域,凝练提出60项有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和80个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点培育方向,力争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国际制高点,在若干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pp  在60项重大突破中,生命与健康领域占了17项,数量最多。又将其细分为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现代农业三大方向,其中健康方向占主导地位,包含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调控,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免疫,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器官修复与再造,生物合成,健康保障技术与装备等8项。在资源生态环境领域,中科院部署了11个重大突破,其中生态环境方向有8项,包括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典型区域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1042" title="03.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1042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noimg/0e666a8d-cf19-4c98-a6bf-82cfc24c78b4.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1111" title="04.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1111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noimg/27633171-1be8-4c9e-8873-093a27d74953.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1087" title="05.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108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noimg/c0ee87fc-7657-4c2d-893f-8c4615d1b718.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br//p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实验室起火冒浓烟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实验室起火冒浓烟  东方网6月5日消息:今天下午2点多,零陵路上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发生一起火情,所幸火情很快被控制住。  目击者介绍,事发时,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幢大楼内冒出黑烟,消防部门接报后赶赴现场处置。约30分钟后,黑烟逐渐散尽。消防部门介绍,经现场勘查,大楼一间实验室内的一些金属起火燃烧,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展开扑救,很快控制住火势,现场过火面积约为2平方米。无人员伤亡。
  • 中科院天津合作 微生物、雾霾研究是重点
    3月12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科技合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  在座谈会上,院市双方相关负责人就双方建立科技合作以来,在共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中科院成果在津转移转化、加快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构建自主创新高地和高端产业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汇报。  白春礼对天津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中科院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党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国家战略不仅对于天津市是一个机遇,对于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院市双方在过去几年的合作中取得了众多成果,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多家研究所分支机构已在天津扎根成长。他表示,中科院将牢记习总书记的&ldquo 四个率先&rdquo 要求,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施&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科技需求,促进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天津市实施科技型&ldquo 小巨人&rdquo 企业成长计划 根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修订并推进《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院市合作&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纲要》部署实施 结合科技服务网络(STS-Network)计划,发挥天津工生所在工业微生物领域优势,推动工业微生物生物信息网络建设 汇集中科院各类科技资源,着力解决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在盐碱地治理和灰霾研究等领域为&ldquo 美丽天津&rdquo 工程建设作出贡献。  孙春兰对中科院长期以来给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和赞赏,对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天津市科委共同制定的《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院市合作&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纲要》给予高度肯定。她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规划,也是中央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式的创新探索,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是天津市发展的重要定位。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推动,院市合作成效显著,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希望,下一步继续借助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使天津吸引并集聚更多科技成果和优秀的科研人才。最后,她邀请白春礼及研究所科研团队访问天津,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推动院市科技合作取得新的成果。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副市长何树山,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施尔畏,党组成员、北京分院院长何岩,科技促进发展局、北京分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
  • 《自然》中国科学之星5人来自中科院 颜宁、陈吉宁等入选
    《自然》杂志6月20日介绍了10位中国科学家。他们由该刊记者和编辑选出,在神经科学、中微子、空间科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有重要影响,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有5人来自中科院系统。他们包括,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最先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小麦和大米等农作物上);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吴季(其基础空间科学任务将科学发现放在了中国空间计划的核心位置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希望建造50~100公里环形粒子对撞机接替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改写了亚洲第一个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历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被评为推进中国掌握量子信息技术的一颗新星)。  其他入选科学之星的科学家包括清华大学颜宁(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是如何工作的) 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在基础神经生物学上的研究和对大脑健康的转化研究提升了中国生物技术) 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提升了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和企业遵循污染和工业发展规范的力度)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正在领导一支队伍向地球最深处进军)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秦为稼(帮助揭开南极冰盖的历史)。  《自然》编辑理查德莫纳斯特斯基说:“这10位科学家凸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以及对于创新的承诺,中国将继续其强劲的推动力,从而成为科学的领导者。”
  • 中科院颁发2021年度系列奖项
    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在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1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科技促进发展奖,以及2021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二维碳石墨炔研究集体、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地面应用系统研究集体、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研究集体、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空间天文望远镜研究集体,以及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力学研究所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相关研究集体等8个研究集体和2名个人获2021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魁、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秋鸿、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栋、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游经碧、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恺、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英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伟、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获2021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轻型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团队、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一代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产业化团队、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影像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与转化团队、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玉米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研发与应用团队、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潜龙”系列深海资源勘查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团队、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黑土地退化机理与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团队、水生生物研究所生物生态协同的水质改善和稳态水生态系统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团队、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团队、武汉分院科技合作团队获得2021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此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文涛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赵景柱、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崤峣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恒、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工合成淀粉团队、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研制团队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  据悉,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中科院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研究集体或个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表彰中科院一批在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专家。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表彰中科院科学技术研究面向国家地方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等科技创新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团队。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授予在中科院各个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尤其是在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 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p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验收会在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顺利召开。本次验收会由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中科院前沿局、东南大学、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本次验收会。/pp  会上,苏州医工所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唐玉国致欢迎辞。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董文飞就实验室建设情况作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现场考察了实验室。/pp  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认为实验室自筹建以来,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和手段,重点开展生化与免疫分析、分子诊断、微生物与细胞分析以及生物医学检验仪器等四大方向核心技术、仪器与配套试剂的开发。实验室定位准确,研究方向与目标清晰,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中科院学科布局。建设期内,实验室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已通过多种方式成功转化多项科研成果,孵化多家高新技术企业。/pp  实验室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协作精神好、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科研团队。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活跃,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验室已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发挥作用,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运行机制。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在人员编制、科研用房、设备仪器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实验室的高效运行。/pp  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已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设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建议重点实验室在新的形势下,聚焦主要方向集中精力干大事,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科技影响力,为我国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287px " title="W020160129502367301028.png"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64f3e3cd-a6ef-495d-af9c-d90277f11650.jpg" width="450" height="287"//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会议现场/pp/p
  • 中科院力学所实验室遭强拆 已发严正声明
    中科院力学所在网上声明中发布的17日强拆照片。  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官网发表声明称,从7月17日到昨天,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持续暴力拆毁。声明中称,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初步统计直接 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 但是目前无任何一方站出来承认是强拆方。  网上声明  损失高达1700余万  7月23日,记者在中科院的官网上看到《关于中科院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被非法拆毁的严正声明》。声明中称,2010年7月17日上午,试验基地的保安人员被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控制,失去人身自由。在此期间,共计9处房屋被大型铲车与推土机夷为平地,一批重要的科研装置和设备被砸毁掩埋。2010年7月22日至23日,该试验基地再遭肆意毁坏。  声明中介绍,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目前,该试验基地正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此次试验基地被毁,初步统计的国有资产直接 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批我国现代科技史上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被肆无忌惮地捣毁和清运,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被迫停滞”。  事发现场  多辆挖掘机正在施工  力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位于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新区。昨天下午6点,记者看到,现场四周皆有围挡,上面写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园区建设项目”。围挡内工地多辆挖掘机正在施工。  工地周围几个大门口都有两名保安把守,保安称力学研究所的确位于研究生院内,目前正在施工,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工人称对于强拆事件并不知情。  力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称,强拆怀柔试验基地的是北京城建集团下属一单位,他们是中科院研究生院项目施工方。但记者昨天联系城建集团,他们的外宣负责人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直有一名白衣男子对记者进行跟踪和拍摄。  留守人员  不明身份者强行进入  随后,记者在附近村内一家宾馆找到力学研究所试验基地的两名保安。保安李先生称,两个月前,他接受力学研究所安保处处长的委派,赶到力学研究所位于怀柔的试验基地负责安保工作。他到达现场发现,试验基地周围都是工地,基地的7栋平房就像孤岛般立在工地内。“处长要求我们一定要守住试验基地,不让任何人拆”。  李先生称,还有几名退休职工和保安留守试验基地。一个月前基地停水,他们每天走到大门口驮水用。7月12日,试验基地停电,“对方想逼走我们”。  7月17日上午8点多,李先生回忆,20多名保安涌入了试验基地,“他们一进来,未说明身份就说不准我打电话,不准我动,不准我拿东西”,李先生被带出门外,他看到门口停放五六辆挖掘机,“挖掘机动工拆基地,留守人员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均被埋,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尚未搬出”。李先生称,试验基地内有很多贵重仪器,其中一台设备是钱学森用过的,看着仪器被毁,他很心疼。  中科院力学所  警方介入未能阻止持续强拆  17日当天下午,力学研究所的负责人赶到现场,将李先生和另一名保安安排到附近宾馆居住。他们还向警方报了案。3点钟左右,怀柔派出所警察赶到现场,现场停止了强拆。  “但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破坏还在继续”,中科院力学所工作人员介绍,昨天凌晨,他们前去整理损毁物品时发现,此地再次被封闭起来,一些未来得及整理的珍贵设备和资料,包括钱学森先生回国初期指导研制的科研装备等大量历史性文物、国家973项目试验装备、国防重大科研任务的仪器装置和备件等已经作为废弃物进行了清理。“在此地驻守多年的一名老员工,由于受不了基地被毁的刺激已经住院了”,该名工作人员说。  附:关于中科院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被非法拆毁的严正声明  我们以沉痛和愤怒的心情正式宣告,我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暴力拆毁,钱学森先生回国建立的首批实验室被夷为平地。  2010年7月17日上午,试验基地的保安人员被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控制,失去人身自由。在此期间,共计9处房屋被大型铲车与推土机夷为平地,一批重要的科研装置和设备被砸毁掩埋。2010年7月22日至23日,该试验基地再遭持续地肆意毁坏,钱学森先生回国初期指导研制的科研装备等大量历史性文物、国家973项目试验装备、国防重大科研任务的仪器装置和备件等以“垃圾”的名义被清除出场,值守该试验基地的工作人员深受刺激入院治疗。  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目前,该试验基地正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此次试验基地被毁,初步统计的国有资产直接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批我国现代科技史上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被肆无忌惮的捣毁和清运,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被迫停滞。  在我国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下,在中国科学院这一神圣的科学殿堂,发生了如此野蛮的暴力事件,令人震惊!力学所参与试验基地建设和“两弹一星”攻关任务的院士和科学家们悲愤交加,全体科研人员极为愤慨。“炎夏似隆冬,白昼如夤夜”是我们此刻共同的感受。  事件发生后,我们已经在第一时间向中科院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汇报,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我们要相信党、相信组织,让我们一起期待法律的公正判决!  请全体职工和学生克制情绪,保重身体,克服困难,团结起来,勤奋工作,以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报效祖国,告慰钱学森先生等的在天之灵!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010年7月23日  新闻解析:中科院实验室也遭强拆的根源
  •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钟大放研究员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4月14-16日,第二届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上海研讨会(CPSA上海 2011)在上海淳大万丽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生物制药领域的著名学者,全球知名制药厂家和CRO企业共计200余人到会。   此次会议主题是“改变药物研发模式:东西方的交遇”,旨在为东西方的药物研发领域的科学家们建立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科学家们可以分享各自的新发明、新应用以及实践经验,探讨对药物研发新技术、新方向、新政策的看法,以实现药物研发前沿与制药工业之间的碰撞与衔接。  作为特邀媒体,仪器信息网全程参与报道了CPSA上海2011,并在会议举办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为:Instrument)采访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钟大放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钟大放研究员  Instrument:钟老师,请问您这是第几次参加CPSA会议?并请谈谈您对CPSA会议的评价?  钟大放研究员:目前中国制药工业迅速崛起,而上海又是众多跨国制药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或研发中心集中地,这使得许多国际性的制药会议来到中国上海,其中便包括CPSA会议。2010年CPSA会议首次在中国上海召开,我就来参加了;因为我主要是从事药物代谢研究的,其中一半以上的报告内容都与我的研究领域有关,但是明显感觉今年的CPSA会议举办的更为成功,会议内容更加的吸引人。  本届CPSA会议的主要内容由制药公司主导,关注学术前沿中的热点、制药工业中的难点以及各国的药物审批的相关政策,这对于药物界的科学家或企业家更为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Instrument:钟老师,请问目前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是什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存在着哪些差距?  钟大放研究员:目前,整个药物研发领域正在快速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2个热点是药物转运体的研究与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  目前,30%的药物都会受到药物转运体的影响。在这方面,日本的技术比较先进,我国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不过现在上海药物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美国2008年标准中特别提到了药物代谢物的安全评价,因为LC-MS/MS对代谢物的选择性太强,漏掉了很多关键信息,而这就催生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目前这种技术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但在我国的使用还是有限,这需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与鼓励,以及科研院所的加大研究力度。  Instrument:药物研发领域的崛起,将会对分析仪器的技术与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钟大放研究员:分析仪器是药物代谢研究的必要工具。除了灵敏度、稳定性方面的要求,还需要有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难题的新技术出现,例如前面我提到的两个药物研究热点,正是为了弥补分析仪器技术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据了解,中国的制药产值现已跃居全球主要市场前十,可见中国市场的潜力与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同时,国外制药工业产值过剩,有很多药物研发的科学家选择回国创业或就业,因此,目前正是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制药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行业,因此药物研发方面的分析仪器市场前景同样无法估计。国家对于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而新药研发对于仪器的需求可是很旺盛的;据了解美国某公司的药物代谢部门总共60人,却配有62台液质联用仪器,由此,“可窥见一斑”。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首家分所落户山东
    8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四方联合共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落户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这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目前在国内设立的首个分所。  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由烟台高新区管委和绿叶制药集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高度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共同投资建设的国际化生物科技研发园区,是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山东创新药物(烟台)孵化基地”和“烟台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  烟台市副市长于爱军认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所落户烟台是烟台市2012年科技工作中的一件头等大事,将为带动烟台地区生物医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表示,双方将优势互补,这个平台的目的是要研发中国人用得起的药物、早日实现把中国新药国际化、做符合国际规范的新药、建一系列药物研发平台、推动民族医药发展、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双方一起做好新药创新工作。
  • 中科院百项新成果厦门“招亲”
    中科院人员在厦门实验室工作。中科院负责人在厦考察。  中科院针对厦门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城市小区雨/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并进行工程示范。  2009年6月17日在厦门举办“中国科学院—厦门科技合作交流会”,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厦门市科技局共同主办。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市两岸科技交流合作促进中心承办。会议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科院最新研发成果展示交流会。为更好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厦门百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市科技局专门向社会各界展出中国科学院最新研发成果和拟对接项目近100项,并支持厦门各类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产业对接。展示以展板的形式集中介绍中科院及其所属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和最新项目成果,展期为一个月,地点定于海峡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中心(虎园路2号)。  二是举办“中国科学院—厦门科技合作交流会”。通过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桥梁作用,加强中国科学院及其各研究所与厦门市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厦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集聚全院的技术力量,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科技成果在厦门的转移转化。围绕厦门市十八个产业链、产业集群开展全面的企业技术需求调查,推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与厦门市企业的技术对接,地点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道1799号)。  【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路甬祥  中科院与厦门市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中科院在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建立城市环境研究所,将对珠三角、长三角及中间区域的城市和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城市环境治理等科研领域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支撑,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科院副院长 施尔畏  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是在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大形势下,努力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具体措施。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将以面向地方,服务地区经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开展院地科技合作,加快中科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为目标,它的成立必将极大地促进厦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主任 赵景柱  “育成中心”作为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要遵循“多探索、少争论”的原则,大胆开展工作。要结合厦门市的特点和优势,走“政府、企业、技术、人才、资本”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的成功模式,逐步明确“育成中心”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的全面科技合作、加速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成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转移转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共建的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目前是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独立研究机构。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引领国际城市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前沿,紧密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为我国城市和城市群的环境规划与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未来城市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世界级研究机构。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四个重点研究领域:  1. 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主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监测、城市环境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   2. 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主要研究城市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高效环境材料制备技术   3. 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主要研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与示范、城市生态环境技术集成与示范、城市循环经济建设模式示范   4.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地空技术与数字城市、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技术、城市环境管理与政策。目前,城市环境研究所已有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城市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4个研究中心,同时建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此外,城市环境研究所有一个技术支持中心,其中包括科学仪器中心,精密计算和环境建模中心,图书馆,以及网络中心。城市环境研究所还将拟建一个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城市环境研究所科研主力来自于国内外不同学科的高素质专家学者。将拥有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岗位的人员760人,其中固定人员150人,流动人员26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及访问学者50名。城市环境研究所每年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等四个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名。  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先进设施和服务支持着不同方向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项目。这些设备投资超过1.5亿人民币,包括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双晶体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平台等。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这些设施也可为个人及所外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服务。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研究所目前承担科研课题6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9篇,成功申请一批专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城市环境研究所已与一些国外科研院所开展了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学术机构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由城市环境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于2007年成功举办。论坛吸引了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人居署、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挪威、菲律宾、英国、美国和中国的近100名与会者。论坛将每三年举行一次并把厦门作为永久举办城市。成立于2008年4月7日的中英联合环境技术研究所将进一步巩固现有合作关系,特别是在两国关注的环境技术领域建立双边技术研发与企业育成体系。  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是中科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深化全面科技合作,加速中科院高新技术成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转移转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于2009年2月25日共同建立的。  中科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建设目标按照“快速启动、重点推进、跨越发展”的思路,根据发展的需要逐步进行调整和完善,力争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基地,院地成功合作的典范。以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以及相关技术集成为近期主攻方向,提高我国在上述领域关键技术的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承接中科院上述重点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同时依靠中科院人才优势吸引台湾地区相关高科技产业项目入驻转化。  中科院厦门中心建设分为启动阶段和规模产业化阶段。启动阶段主要利用城市环境研究所现有建筑,组建工程中心、建设专业化共性技术平台、公共实验室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同时结合厦门市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厦门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以及各类孵化和中试基地,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在规模产业化阶段,建设产业方向相对明确的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专业孵化和中试基地。力争3年内引进46个工程中心,30个以上产业化项目 5年后,每年成功孵化20—30个拥有创新产品、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推进孵化成果项目持续向厦门市的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它工业园区转移,实现在孵企业和已孵化企业每年给厦门市创造3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和1.5亿元税收的目标。  中科院厦门中心设立工程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由入驻研究所与厦门市科技局及项目所在各区(开发区)行政机构合作设立,其主要功能是技术研发、中试定型,以及技术和产品的转移转化。产业化基地依托厦门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行政区等建设的孵化企业基地,是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孵化企业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市场开拓、规模生产,以及在技术转移转化基础上进行新产品开发。  中科院厦门中心拥有专项经费保障,建立风险投资及管理机制,引入中科院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通过风险投资或招商引资进行项目孵化,待项目实现产业化后,逐步收回风险投资基金及红利,以实现专项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每年向厦门市提供不少于20项成熟度较高的科研成果,在厦门进行产业化 厦门市科技局连续5年每年从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中提供不超过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中科院厦门中心建设,主要支持产业化项目或工程中心建设,按实际需求动态调整,项目所在各区(开发区)行政机构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支持。
  • 中科院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启动 747台仪器已共享
    6月15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成员单位签约暨授牌仪式在中科院北京分院举行。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基地专业运营机构,与13家基地成员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科技部平台中心副主任胡世辉,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副主任王荣彬,中科院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等为13家成员单位授牌。 推动首都创新城市建设 今年3月,北京市全面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北京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市性行动纲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则成为贯彻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要体现。 今年6月3日,为发挥首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科委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等12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协议书。闫傲霜表示,这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何岩指出,北京分院加快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于促进《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将首都较为密集的大院大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服务首都科技创新,是中科院对中央政策的积极响应和认真落实的重要举措。 院地合作新探索 胡世辉介绍,推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实质上是科技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建设,不仅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科技部下一步平台建设提供了借鉴。希望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面向企业开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对此,何岩表示,中科院历来都重视科研设备的开放与共享,“十一五”期间中科院结合区域特点与学科共性,规划部署了10个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以推动大型仪器共享工作。同时,院地合作作为中科院特别是北京分院的重要工作内容正在扎实推进。6月12日,北京分院与北京市科委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怀柔科教产业园建设工作被列为双方战略合作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是中科院开展院地合作的全新探索,在院内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何岩说,北京分院系统研究所积极支持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和咨询服务,让中科院科技资源优势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 中科院北京分院院地合作处处长、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静表示,2009年,北京分院将重点通过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津分中心和包头分中心两个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中科院科技资源向全国辐射。此外,中科院北京分院还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江山、无锡等6个工作站,下一步也将借助这些工作站推动中科院科技资源服务长三角企业需求。 良好开端 据了解,鉴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及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要求,北京分院授权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基地专业运营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基地将在3年内整合中科院京区约20亿元的可开放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其中2009年将先期开放13家研究所共15.6亿元的设备资源服务企业需求。 “今年上半年,北京分院推动了747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共向541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合同金额达5364万元,已超额完成了北京市科委给北京分院预设的全年任务目标。”李静介绍。 李静表示,要真正发挥基地的开放效果,必须加强对基地的有效管理和运营。随着基地的全面启动,基地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委将发挥其相应的指导和管理职能,通过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专业中心互动以及引入专业孵化机构和二级运营服务站,充分挖掘企业需求,推动实验基地面向企业开放。 据悉,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深度挖掘企业需求,为研究所提供市场需求,集成各院所优势,解决企业难题。而各研究所也将针对企业难题,作好为企业的技术服务。 何岩表示,中科院将全力支持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服务企业创新,为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好科技支撑工作,做到让政府满意、让企业满意、让科研院所满意。 研究所积极响应 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各研究所的积极响应。 中科院理化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机构。此前,“我们偏重基础性研究,所以目前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高校,而针对企业单位以应用为主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这方面的信息也不太对称。但随着公共仪器设备逐步向社会开放,我们将加强与企业需求的更好对接。”中科院理化所测试中心光化学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李文研究员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据了解,测试中心拥有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主要为材料研究、材料应用与器件研究提供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和评价手段。服务范围包括:有机物分析、无机物分析、表面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光谱分析与光学性能表征、计算技术培训等。 理化所抗菌材料检测中心前身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检测室,是我国第一家独立运行的抗菌材料及其制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心主任季君晖研究员介绍,检测中心主要从事抗菌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质量检测与评估等工作,“除了国内企业,国外家电、医药行业的大企业基本上都在我们中心做过检测,主要涉及健康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检测。”季君晖说。
  • 环保公安两部门夜查尾气排放 有货车尾气似“烟雾弹”
    在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车辆陕AQ77R0的货车在行驶时发出排放出浓浓的黑色烟雾,像“烟雾弹”一样。  12月8日晚,西安环保、公安两部门执法人员分别在唐延路与南三环十字、雁塔南路与南三环十字设点,对重点车辆尾气排放状况开展突击检查。当晚共检查各类机动车110辆,其中“冒黑烟”车1辆,超标排放车11辆。  重污染天气频发 环保公安严查超标排放车辆  进入冬防期以来,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异常严峻,重污染天气频发,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任务艰巨。为此,西安市除采取禁、限行措施降低机动车排气污染外,要求以早市、夜市、集贸市场、三环沿线、绕城高速出口以及柴油车流量较大的路段为重点区域,以泔水车、轻型货运车、低速载货车、物流运输车、垃圾清运车、城际客运车等车辆为重点对象,严查“冒黑烟”车辆和超标排放车辆。  西安环保、公安部门在开展日常道路抽检尾气执法检查的基础上,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中心和全市20个区县、开发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执法人员全员出动,联合交警部门,加大了对道路上行驶的超标车、黑烟车的查处力度。  12月8日晚,环保、公安执法人员再次联合,分别在唐延路与南三环十字、雁塔南路与南三环十字设点开展夜间行驶的泔水车、轻型货运车、低速载货车、物流运输车、垃圾清运车、城际客运车等重点车辆尾气排放状况突击检查。  货运车尾气似“烟雾弹” 污染物指数“爆表”  在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车辆陕AQ77R0的货车在行驶时发出排放出浓浓的黑色烟雾,像“烟雾弹”一样。执法人员现场对该车进行尾气检测,这辆货车的尾气严重超标,达到该尾气检测仪器能够检测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这辆车通过尾气排放的污染指数“爆表”。据统计,当晚共检查各类机动车110辆,其中“冒黑烟”车1辆,超标排放车11辆。  对此,执法人员依据《西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进行了严肃查处。同时,对车主进行了法律法规、机动车污染防治科普知识等宣传教育。  据了解,“冒黑烟”车辆和超标排放车辆由环保、公安部门严查外,由交通部门予以强制维护,营运车辆停止营运,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此外每月对“冒黑烟”车辆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坚决遏制“冒黑烟”车辆和超标排放车辆上路行驶。  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污染,西安环保、公安两部门联合向市民发起倡议,希望广大车主从自身做起,不开超标车、黑烟车上路行驶,尽量选择乘坐公交车、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同时温馨提示广大车主,在您驾驶车辆时,如果停车超过3分钟,请及时将爱车熄火,减少爱车原地怠速运行的时间。
  • 中科院免费向中小型企业开放科研装备
    中科院免费向国内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开放科研装备 中科院日前发布通知,开放中科院院属科研单位的通用科研装备,面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免费提供一年的分析测试服务,为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技术支撑。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一、2009年3月3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中科院院属科研单位均有责任和义务开放通用科研装备面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免费提供分析测试服务。  二、已开通中科院“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的各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心内所有设备均纳入免费开放的范围。  三、《区域中心联络员信息表》及《免费向企业提供服务的通用科研装备清单》须于3月30日中午前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到中科院计划财务局(zbc@cashq.ac.cn),统一在院网上公布,供企业与各单位直接联系使用。  四、中科院将每月统计各单位为企业提供免费测试服务情况,据此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 中科院36项(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谢家麟院士获得最高科技奖 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项 中科院推荐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岩本爱吉、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斯蒂芬• 波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逯高清,以及上海市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首任执行所长、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顾问德乐思教授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全院总计获奖36项(人)。  附:中科院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专用项目除外)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奖种及等级1流体力学与量子力学方程组的若干研究数学与系统科学院自然奖二等2薄膜/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量子操纵物理所自然奖二等3轻元素新纳米结构的构筑、调控及其物理特性研究物理所自然奖二等4引力体系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理论物理所自然奖二等5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及其混合体系相行为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化学所自然奖二等6催化材料的紫外拉曼光谱研究大连化学物理所自然奖二等7中国东部燕山期花岗岩成因与地球动力学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自然奖二等8华北及邻区深部岩石圈的减薄与增生广州地球化学所自然奖二等9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生成生态环境中心自然奖二等10多倍体银鲫独特的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研究水生生物所自然奖二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 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植物所自然奖二等12近红外光激发下高阶多光子上转换过程及其强紫外上转换光发射的研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吉林大学自然奖二等13介孔基复合材料设计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应用探索上海硅酸盐所自然奖二等14高可靠性氮化镓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材料技术及应用上海技术物理所发明奖二等15高密度集成、高光束质量激光合束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关键技术及应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发明奖二等16基于力传感的人体运动信息在线获取方法与现场训练指导系统合肥物质科学院发明奖二等17室温催化氧化甲醛和催化杀菌技术及其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生态环境中心发明奖二等18全高程、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武汉物理与数学所发明奖二等19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上海药物所发明奖二等20高质量晶体元器件和模块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福建物质结构所进步奖二等21智能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发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步奖二等22面向安全监控的视频内容理解技术与应用自动化所进步奖二等23网络软件基础架构平台(网驰ONCE)技术和系统软件所进步奖二等24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进步奖二等25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合肥物质科学院进步奖二等26干旱荒漠区土地生产力培植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新疆生态与地理所进步奖二等27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系列技术及应用广州能源所进步奖二等28深部盐矿采卤溶腔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武汉岩土力学所进步奖二等
  • 五洲东方 清凉一“夏”售后服务走进中科院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为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稳定清凉的工作环境下安全工作,五洲东方公司在完成了清凉一&ldquo 夏&ldquo 第一阶段(日本EKO导热系数测定仪客户回访推广活动5月3日-5月15日)后有开始了美国Thermo Scientific Revco超低温冰箱客户回馈推广活动。  6月13-17日北京五洲东方公司服务部对中科院的动物所、微生物所、生物物理所,遗传所等多个客户进行售后回访活动,对中科院所有美国REVCO冰箱的制冷系统进行清理保养,已完成共计35台,让冰箱更健康,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中国实验室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
  • 中科院牵头在天舟一号开展4项科学任务
    p  4月20日19时41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向天空,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虽为货运飞船,它将开展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两相系统实验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的关键技术验证、主动隔振关键技术验证等4项科学实验研究及技术验证试验。这些任务都着眼未来,或为未来航天事业发展验证更加高精尖的技术,或为未来太空驻留甚至星际移民做科学方面的准备。br//pp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力量之一,中国科学院是这些科学任务的牵头单位。其中,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代表中科院抓总负责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的规划、实施及成果产出与推广,具体承担工程研制的组织管理,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可靠性保障,在轨技术支持,有效载荷运控管理,数据获取及应用成果的推广服务等系统技术支持、支撑、保障、服务工作。其他多家院属单位分别研发有关科学实验载荷,承担了相关科学实验研究。/pp  干细胞生物学是21世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的上游学科。干细胞的重要功能是维持和控制细胞的再生能力,它具有自我更新复制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它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类型。空间微重力效应是否影响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否利用空间微重力独特的条件开展干细胞大规模扩增和组织工程构建呢?这些问题是目前空间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的问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承担的“微重力环境下胚胎干细胞培养实验”项目,将研究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特征,同时与1G和模拟微重力效应条件下的同步实验结果比对,全面了解微重力对胚胎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同时探索(微)重力在胚胎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预期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太空微重力对胚胎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作用情况,将为更好地实现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大量扩增,更好地利用多能干细胞分化潜能提供一种新思路,为多能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探索一种新途径,最终为未来利用多能干细胞服务于人类健康提供帮助。/pp  肝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肝细胞及胆管细胞,被认为是细胞治疗及生物人工功能治疗理想的种子细胞。细胞治疗的前提是体外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而在肝实质细胞中具有强大体外扩增能力的只有肝干细胞。以往的平面培养肝干细胞的方法可导致细胞一些关键性的表型及功能消失,改变细胞生物学特性,且增殖较缓慢,因而不能满足肝干细胞扩增的要求。研究发现,地面模拟微重力作用可促进肝干细胞的增殖,而真实的微重力环境对于肝干细胞的三维培养及其增殖的影响未曾可知。中科院动物所承担的“微重力环境对肝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将在太空进行肝干细胞的三维培养,观察太空中微重力环境对肝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大鼠肝干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将肝干细胞贴附在微载体表面,通过空间显微摄影和图片传输技术,观察细胞形态、密度与绿色荧光蛋白的变化,监测太空微重力条件下肝干细胞的三维培养与增殖情况。同时,与地面对照图片作比较,以期初步揭示微重力影响肝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建立肝干细胞扩增培养体系提供依据。/pp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空间生物反应器,攻克了基于原位的显微荧光成像技术、复杂微流量多通道液体输运管理、多模式自动搜索捕获识别显微(荧光)成像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4路相互独立的间歇式灌流培养系统,实现对十种不同类型细胞开展空间贴壁、悬浮培养实验的仪器平台。仪器可使细胞样品无需返回地面,在轨实时获取细胞的原位显微(荧光)图像,协助“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各研究课题科学家开展系列在线研究,为我国载人空间站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新型实验模式和技术手段。/pp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牵头开展的“两相系统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是我国首次开展的空间冷凝与蒸发相变传热科学与热控技术实验研究。在一个高约半米、重达50多公斤的装置内,安放着红外观测仪、高清相机以及测量温度和热流量的传感器等,借助它们,科学家可实现对空间蒸发与冷凝过程的实时观测,摸清微重力环境下蒸发冷凝相变传热的特殊规律,为丰富流体科学理论知识、研发出更高效更优质的太空热设备奠定基础。/pp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在天舟一号上开展了“主动隔振关键技术验证研究”,在轨进行六自由度磁悬浮主动隔振关键技术验证,可以实现0.1Hz~100Hz范围内0~40dB的主动隔振能力。该项目同时为“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的关键技术验证”项目提供支持,保障在飞船平稳期达到10ug以下的微重力水平。未来空间磁悬浮主动隔振技术可为更多空间应用载荷服务,例如空间光学相机、激光通信等,助力它们达到更高的指标水平。同时,这一技术也可在航空光学吊舱、工业精密加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p  天舟一号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我国将正式踏上载人空间站建设的征程,中科院将组织国内外相关力量,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将空间站建成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及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ppbr//p
  • 中科院等发布《2018研究前沿》:中国多领域隆起 但仍存洼地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在北京联合向全球发布了《2018研究前沿》报告和《2018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出席会议并致辞。张涛指出,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突出强化基础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开辟新的科学领域方向、构建新科学理论体系上作出重大贡献,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我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要实现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如何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方向和重点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张涛表示。为此,中科院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智库研究项目,组织院内外研究力量,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前瞻分析中国未来可能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重大前沿科技突破,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8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了10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的10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并有效覆盖了近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领域。/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如临床医学的“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研究前沿是刚刚获得2018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成果的研究领域,“引力波和黑洞的探测与模拟”也与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主题密切相关。/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8研究前沿热度指数》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上述前沿领域中的研究活跃程度。报告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和德国在这些前沿领域研究最为活跃。在十大学科领域的10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中,美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有82个,中国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2个,英国和德国仅有4和6个前沿排名第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国十大学科领域的发展多领域隆起,但仍有洼地。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学领域两个领域最为活跃;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等三个领域的部分前沿表现相当活跃;临床医学领域中国相较于去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跟跑”脚步加快;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的活跃度表现仍明显不足。/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据了解,中科院相关研究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科睿唯安合作,通过大数据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聚类揭示基础科学领域的年度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并加入分析和解读,发布《研究前沿》年度研究报告,在我国科技界和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并得到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p
  • 中科院称北京上空悬浮4000吨污染物
    昨天,环保部监测信息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因连日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仍属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截至昨日上午10时,在过去的24小时内,北京、石家庄、济南、西安、天津、上海、郑州、南京、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空气质量仍为五级以上,灰霾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对我国部分城市超过8亿人造成影响。  昨日上午10时,过去24小时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平均浓度值为31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为六级,属严重污染。  中科院研究员王跃思认为,依照(北京)城区750平方公里来算,城市的上空悬浮着4000吨的污染物,北京空气的污染物已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的物质了
  • 中科院将制定大型仪器“十三五”修购计划
    3月6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管理工作研讨会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条财局组织,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副秘书长吴建国出席会议。中科院14个区域中心的管委会主任和专家近40人参加了研讨。  会上,条财局介绍了&ldquo 十二五&rdquo 区域中心整体建设情况,通报了2013年区域中心评估结果,并对区域中心的布局调整、运行管理、技术支撑队伍建设,以及&ldquo 十三五&rdquo 规划制定等工作进行了部署。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区域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完善区域中心管理、设立功能开发项目提出了建议。  吴建国介绍了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和主要任务。他指出,院机关正在开展资源配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改革与创新探索,今年将启动&ldquo 十三五&rdquo 基本建设规划和修购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各单位的资源配置和区域中心规划要围绕院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所的科研发展需求,要优先考虑卓越中心、先导专项、重大突破和&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发展目标,要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相互配合,提高效率,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张亚平充分肯定了区域中心建设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他认为,区域中心是中科院仪器设备配置模式及运行管理机制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有益探索,是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突破了研究所的界限,有效整合了全院的科技资源,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中科院整体技术支撑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各区域中心要充分重视&ldquo 十三五&rdquo 规划的制定工作,密切围绕院党组的重大布局和各所的中心工作,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资源向科研发展重点倾斜、向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倾斜,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他要求,条财局要继续组织研讨,加强交流,深入研究共性问题,认真总结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的运行管理水平 同时与人事局积极配合,深入研究制定更加符合技术支撑队伍稳定和发展的人才政策,提升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推动中科院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发展。  中科院人事局和昆明分院相关研究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机所:有“方”有“市” 产研双赢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机所将科学技术成果与市场紧密联系,实现了产研合作的双赢局面。 “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努力成为国家环境监测高技术创新源头;另一方面,研究所提供专业意见与建议,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领域相关战略研究与规划工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光所)副所长刘建国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将科技应用于环保领域惠及民生,安光所已身体力行了近20年。安光所将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联系,实现了产研合作的双赢局面。影响力强大阵营的科技伙伴 “截至目前,安光所与国内多数环境监测领域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刘建国表示。据统计,2012年,安光所通过转移、转让环境光学设备所产生的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说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刘建国如数家珍。目前,安光所在大气环境遥感、环境监测技术、工业和医用激光技术、激光晶体材料等领域和企业合作,并研发出一系列高技术产品惠及民生。目前,与安光所合作的企业达到几十家,不少来自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河北,企业都带着技术难题纷纷向其寻求合作。责任感改变自己应对国家需求 “我们以坚持国家和社会发展为牵引,坚定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刘建国说。25年前,安光所进入中科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行列,2001年,该所成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一部分。进入新历史阶段,安光所的定位与发展之路也进行调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安光所意识到,国家急须发展“装备先进、标准规范、手段多样、运转高效”的先进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这是研究所能够有所作为的事情。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王心芳曾建议,在环境监测技术下一步发展问题上要追根溯源,因为这是环境保护的根本。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安光所踏上了时代发展的节点:为我国环境污染监测提供有效手段,为培育环境监测仪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据了解,“十二五”后半期,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速度有望继续维持在15%~20%,超过同期GDP增长率。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但是,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为32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0.54%;而美国环保产业产值为298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07%。显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值占GDP比重都仍有较大差距。为了加快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面对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安光所加快脚步,不仅从基础研究方面提供支持,促进环境管理水平提高;同时研发出一批创新性新成果,如高灵敏激光光谱温室气体检测技术、FTIR多组分气体在线分析技术、车载通量快速遥测技术、危险化学品泄漏远程遥测技术、污染源排放遥测技术、星载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超高分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等。造氛围 “两条腿”鼓励产业化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了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光所努力营造氛围,无论是在课题方向选择,还是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及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 “十五”期间,我国首次将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纳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给予研究经费支持,鼓励研究所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安光所所长刘文清牵头申请到该领域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部署的第一批环境监测课题‘汽车尾气道边监测技术与系统研究’,获得26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刘建国说。抓住这一契机,安光所与企业合作,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空气、烟气、尾气监测技术设备。不管是国家“863”、“973”计划,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支持的项目,安光所均会在前期基础研究的积累之上进行工程化,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在与企业合作中,我们不断总结规律,摸索更好的合作方式。”刘建国说。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比如,安光所根据技术完成的状态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为合作依据。“如果国家需求紧迫,市场对技术需求量大,那么我们通常选择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合作。”这有利于精准目标、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两年前,安光所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便是一例。这家公司依托安光所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平台,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集成应用,为环保、气象和科学研究部门提供相关咨询、产品和技术服务。在成立当年,其就实现了千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为营造良好的氛围,安光所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例如,面对越来越多的合作,安光所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有的项目更是由企业直接牵头。刘建国表示,企业可以从市场角度出发,提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建议,这对技术研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安光所也十分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引导与培养。首先,“科研人员应牢牢树立一个观念:科研人员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刘建国说。其次,研究所合理分布力量,安排科研骨干进行基础性研究探索,安排年轻的副研究员从事转化工作。我们重视科研人员发表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同时我们也更注重专利,并非简单地以经费额度或转化产生的效益为评价依据。”刘建国说,只有“两手抓”,才能将基础研究、技术工程开发、产业化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