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隐私保密设备

仪器信息网隐私保密设备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隐私保密设备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隐私保密设备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隐私保密设备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隐私保密设备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隐私保密设备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隐私保密设备相关的解决方案。

隐私保密设备相关的资讯

  • 保护隐私 拒绝偷窥—防窥膜的光学性能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便携性,智能手机的大屏性,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广泛,据调查,大部分使用者都有在公共场合被人偷窥屏幕的经历,因此,保护隐私成为当务之急。防窥膜可以保证使用者在垂直方向清楚看清屏幕内容,在倾斜方向看到黑屏状态,有效的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防窥膜的这种特点是在于膜对倾斜角度的入射光透过率极低,在垂直角度时透过率高。因此,测定膜在入射光角度不同时的透过率曲线,对防窥膜的光学性能评价至关重要。 日立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H4150,由于其优良的光学特点,是材料光学性能分析的主要工具,可用于评价防窥屏幕保护膜的光学性能。应用仪器之测量附件 由于从不同角度看电子屏幕,防窥膜呈现的结果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可以改变入射光角度的测量附件,测定防窥膜在不同角度处对可见光的透过率。此次实验我们使用角度可变透射附件(图1)。当透过光谱的入射角度大于等于12°时,样品的偏振特性显著,则需要安装偏振器测定偏振光的透过率,如S和P的偏振,计算两组分偏振的平均值作为样品的透过率值。 应用仪器之软件包 防窥膜的有效性需要依据人类的视力情况评定,而实际的可见度将随光源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指定光源。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3106,选定D65作为光源,测定可见光区的透过率。基于JIS R3106计算可见光区的透过率,不需要人工进行,将对应软件包嵌入UV solution仪器软件中即可实现自动计算。防窥膜透过率测定实例我们对一种防窥膜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透射率测定,评定其不同角度的光学性能。通过实验分析,可以发现防窥膜在不同倾斜角度的可见光透过率不同,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透过率逐渐降低。倾斜角度为40°时,透过率达到了0.03%T,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偷窥屏幕信息。隐私泄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对隐私的保护不仅是对个人人格独立和自由的维护,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日立集团以“高科技解决方案创造价值”这一基本理念,使用自主研发技术,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具体详细应用数据请见: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46/s909883.htm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是日立集团旗下的一家仪器设备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10000人,在世界上26个国家及地区共有百余处经营网点。企业发展目标是"成为独步全球的高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即兼有掌握先进技术水准的开发、设计、制造能力和满足企业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公司。其产品涵盖半导体制造、生命科学、电子零配件、液晶制造及工业电子材料。其中,生命科学领域产品包括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分析仪器(色谱、光谱、热分析)等。
  • 入学体检采基因生物样本被疑侵犯学生隐私
    p  “入学体检,为何还要填基因生物样本资源库知情同意书。”日前,中央民族大学在新生入学体检时,要求填写基因生物样本资源库知情同意书,引起部分学生不解,担心会透露个人信息等。/pp  中央民族大学校医院称,基因资料库是国家“863计划”的一小部分,是鼓励学生为国家研究做贡献,不涉及个人隐私。/pp  strong学生不解 是否透露个人信息/strong/pp  日前,中央民族大学多位大一新生称,前几天在排队等候进入校医院进行入学体检时,给每人发放了一张基因生物样本资源库同意书要求填写,填写同意书后,会抽取其血液和尿液。/pp  “同意书上好像说用来做研究。”昨日下午,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几名大一新生介绍,校方没有说强制填写,有同学不愿意的,也就没有填。/pp  也有部分学生表示,由于填写同意书是在校医院门口,有学生不填就不能进去。“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说,表格里该填的都填完了再进去。“看着前面同学写了,我们也就跟着写了”。/pp  该校学生称,除了大一新生,研究生新生在入学体检时,也需要填写这份同意书。/pp  “我不认同这种做法,DNA是非常个人的,学校留样后,还要交给相关部门,是否侵犯个人隐私,甚至是否合法?”研究生一年级的张同学称。/pp  strong校医院称 项目属于国家“863计划”/strong/pp  昨日下午,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医院门口,由于体检已经结束,医院门上贴有通知,逾期未体检的同学请自费去校外体检。/pp  在保健科咨询时,医生表示,体检就是一些基本项目,但考虑到还有基因生物样本项目,可以在外体检,在检验科抽血留下样本。/pp  对于在新生体检时采样,留取基因生物样本,校医院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今年第一次开始实施。“这属于国家‘863计划’中的一小部分,这方面研究一直都有,学校里一个学者就一直在研究该项目。”/pp  据资料显示,国家863计划,全称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我国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涉及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pp  此外,该工作人员表示,新生体检采样是自愿非强制的,使用的是学生体检完剩下的血液,目的是鼓励学生为国家研究做贡献,且只有个别学生拒绝,大部分都很支持。“这次采样是完全符合国家法律的,也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她说。/pp  基因行业资深从业者陈巍表示,“由于现在技术有限,从基因中可得的就是性别、身高、体重等很简单明显的信息,至于个人的病史,遗传特质等更多的信息,技术还没达到那种高度,从这个角度看,不用担心样本会泄露个人隐私。”/p
  • Illumina发布声明已开发软件补丁 以保障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一封信,警示临床实验室和医疗保健提供商:某些Illumina测序仪存在网络安全漏洞。FDA表示,该漏洞影响NextSeq 550Dx、MiSeq Dx、NextSeq 550、MiSeq、iSeq和MiniSeq等测序仪器上的本地运行管理(LRM)软件。未经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利用该漏洞:远程控制仪器;更改仪器或客户网络上的设置、配置、软件或数据;或影响用于临床诊断的测序仪所提供的患者测试结果,包括导致仪器无法提供检测结果和更改检测结果。此外,该漏洞还存在数据泄露的可能性。FDA在信中表示:“目前,FDA和Illumina尚未收到任何报告表明该漏洞已被利用。”Illumina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Illumina开发了一个软件补丁,以防止漏洞被利用,并正在努力提供永久性的软件修复。该公司表示:“Illumina非常重视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优先考虑仪器安全以及基因组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据FDA称,Illumina于2022年5月3日向受影响的客户发送了通知,指示他们检查仪器是否存在漏洞。FDA建议用户查看Illumina发送的信息,并立即下载和安装软件补丁。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的咨询,英国网络安全公司Pentest已向Illumina报告了该漏洞。Illumina随后向CISA报告了漏洞。目前尚不清楚Illumina何时获悉这些漏洞,以及何时向CISA报告这些漏洞。Illumina没有立即回答有关发现和报告漏洞时间等问题。FDA鼓励用户报告任何违规或疑似违规行为。如果您没有收到Illumina的通知,但认为您应该收到,请联系techsupport@illumina.com据了解,目前,因美纳已完成85%的中国客户的补丁升级,剩余工作有望于下周初即可全面完成。网络安全问题是因美纳一直极为重视的,即使在多地疫情封控期间,我们也克服困难全力开展相关工作。附:我们在医疗健康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因美纳对于近期本地运行管理软件(LRM)网络安全隐患的回应 背景信息在因美纳,我们为全球构建一个完善的医疗健康系统提供支撑,这种系统可以通过基因组数据和健康数据的分享,加速创新,从而 为患者提供前沿的诊疗方案。对此,我们深感自豪。 随着数字化基因组学发展的方兴未艾,网络安全隐患已成为领域内各相关方面临的风险之一。 因美纳致力于促进构建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并采取实际行动。我们深知,必须切实解决网络安全隐患,以降低网络风险,谨防数据 丢失。 此函旨在阐述因美纳为其测序仪上的本地运行管理软件 Local Run Manager(LRM)所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提供的解决方案。自 2022年5月3日起,我们已与客户就该隐患进行了沟通。 正如我们与客户始终同心携手,不断提高安全性,此函也强调了我们针对安全性问题向客户建议的优选应对方案。 情况概述因美纳已开发并提供了一个短期软件补丁,以防止本地运行管理软件 Local Run Manager(LRM)受到远程代码执行(RCE)的影响。我们已于2022年5月3日起与客户沟通了相关事宜,并将这一问题向全球范围内的监管机构进行了通报。 本地运行管理软件 Local Run Manager(LRM)是以下测序仪默认配置的一部分:NextSeqTM 550Dx、MiSeqTM Dx、NextSeqTM 500/550、MiSeqTM、iSeqTM以及 MiniSeqTM 。作为测序仪上的一种软件应用,LRM亦可被安装于客户自己的硬件设备。 此次网络安全隐患涉及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代码执行(RCE)。未经授权的用户或可绕过安全控制,以管理员身份对系统进行不当访问,这可能会影响测序仪的设置、配置、软件、测序仪上的数据或者客户网络。 修复措施因美纳已开发了一个软件补丁以防止该隐患被远程利用。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开发一个永久性的软件修复方案,旨在为当前及将 来的测序仪全面消除这一隐患,一经完成将及时通知客户。 其他安全建议 安全性的多层次保障对于仅供科研用途(RUO)的测序仪与临床获批诊断设备的安全部署至关重要。因美纳强烈建议将测序仪和设 备部署于最小的分支网络或安全环境,并通过可信任的设备进行运行;此外,使用防火墙及其他网络策略,以限制入站访问和出站 1本地运行管理软件(LRM)安全保护 访问。 未来规划 我们正为用户立即安装针对该隐患的软件补丁提供支持,并且当长期解决方案一经可用时,我们将及时推进实施。因美纳将继续评 估并优化我们的系统以确保网络安全,助力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持续创新。 在这个医疗健康系统中,所有相关方对于网络安全性抱持主动且警觉的态度至关重要,包括采取优选方案并且针对已识别的隐患采 取短期和长期的应对方案。 我们坚信,基因组数据将大幅助益医疗创新及其影响力,涵盖从基础研究到疫苗研发等各个层面。我们期待,与客户保持紧密合 作,共同将医疗健康生态系统的效益落到实处,以基因的力量,改善人类健康。LRM-Security-Announcement_Ch-0607-Final.pdf
  • 华大智造ZTRON基因数据一体机完成GDPR合规升级 加强生命数据隐私安全保护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产出了海量的数据。华大智造作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提供方,围绕基因数据的生产、计算、存储和管理提供了一系列融合生物科技(Biological Technology)和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创新BIT产品。近日,华大智造BIT业务线一款重磅产品 ZTRON 基因数据中心一体机(ZTRON)完成升级。作为高通量测序仪的理想伴侣, ZTRON是集实验室信息管理、生信计算和海量基因数据存储及管理为一体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欧洲隐私保护认证权威组织 EuroPriSe 向 ZTRON基因数据一体机授予了 European Privacy Seal证书,获得全球范围内最为严苛的欧盟GDPR 认证。历时一年半、历经层层审核,此次获证进一步验证了 ZTRON 基因数据中心一体机的隐私保护能力,为客户数据安全筑起一面隐私保护墙。华大智造CIO单日强表示:“当下,生命数据隐私安全是在业界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GDPR的合规性设计、实例与确认,不仅是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敲门砖,进一步满足客户对合法合规的要求,也展现了公司对基因数据、生命大数据隐私保护的信心。”完成升级后的ZTRON 内置高性价比的生信分析加速器,配合业界优秀的并行文件系统和自动化分析及数据管理平台,以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大规模的测序极致交付要求。ZTRON基因数据中心一体机在运行过程中展示体现了其高性能、高安全、高智能、高可用、高性价比的特点。在产品安全上,通过离线部署、独立网络等特性,保障产品高安全性。在产品性能上,分析速度相较升级之前提升高达300倍,交付能力提升4倍,并针对基因数据存储性能进行了优化。另外ZTRON也支持横向扩展,并实现了最小化IT维护成本。除支持连接华大智造所有型号的测序仪外,ZTRON 也支持其他品牌测序仪的数据处理,当前已经在全球若干个万人、百万人级别基因组项目、国家级基因组项目配合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投入运作,大幅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在今年2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一项万人级全基因组科研项目通过华大智造ZTRON平台,对总计超过1.2Pbp的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进行了生信分析加速,完成了基因组比对及变异检测分析,集中处理了超过2.5PB数据,比经典计算方案提速近300倍。GDPR是 (The European)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的缩写,即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是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在 2016 年 4 月通过,在 2018 年 5 月开始强制实施的规定。该条例规定了企业在对用户的数据收集、存储、保护和使用时新的标准,也给予了用户对自有数据更大的处理权,曾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数据保护立法”。
  • 川仪分析仪器公司取得二级保密资格
    近日,重庆川仪分析仪器公司举行军工保密资格颁证授牌大会。市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办主任白家政宣读了国家保密局、国防科技工业局、总装备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宣布川仪分析仪器公司等19家单位取得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认证,列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名录》。该公司法人、党委书记王道福希望以此次新标准的贯彻为起点,按照国家军工保密管理要求,建立完善保密管理体系和保密管理长效机制。此次颁证授牌标志着该公司正式戴上了“军帽”。
  • 我国拟对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作保密审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22日审议的专利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对未依法经保密审查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不授予专利权。  对保密审查的具体工作程序,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后提出,保密审查的具体办法可由国务院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作出规定,与专利法同步施行 对未经保密审查向外国申请专利,除构成泄露国家秘密的应依照专利法和保密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外,对以该项发明创造向中国申请专利的,不应当授予专利权。  此外,修正案草案还规定,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自1985年开始施行,此前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订。
  • 国防科技成果“军转民”政策将出台 要求保密部门推动解密降密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吴艳华于3月28日在河北保定举办的在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发表主题讲话,并透露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会同党政军有关部门,即将出台相关政策,包含以下六部分内容:一是把国防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进行分离,所有权归国家。二是成果转化处置后扣除国家投入以及企业自筹的研发投入和交易的中介费用后,形成的净收入全部归本法人单位所有,而且奖励给相关的科技人员团队比例不低于50%,由本法人单位实践具体化。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占国有单位、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四是落实延迟纳税,如果是相关专家、人员以科技成果占股,暂时可以计税不交税,什么时候有收益了、分红了再进行纳税。五是建立免责机制,只要按照评估、公开挂牌等合规方式进行交易,在本法人单位进行公示,“不能秋后算账”。六是要求保密部门要近期推动国防科技成果的解密降密,把珍贵的成果能够拿到市场。相关政策旨在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军转民”的巨大活力,同时也保障了科研人员利益,鼓励自主创新。
  • 高尔夫庆生 首次走进一汽大众保密实验室
    11月19日,一汽-大众“为完美城市而来 高尔夫一周年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车主和媒体齐聚长春,记者也有幸首次走进了一汽大众实验室,据称,这也是该实验室首次向几十家媒体同时开放。  当天早上,大家的手机像机全部交给工作人员保管,记者们签订了保密协议后走进了一汽大众实验室,这里让大家大开眼界,也明白了一汽大众是如何保证车上每一个部件的品质的。  在两层楼的实验室里,奥迪和大众品牌车型上,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小块真皮,大到整车和车内气味,每一项都在这里按照德国大众技术标准进行实验检测。供应商送来的样品,会在此进行多种测试,内饰件将对气味进行分析,如果有害物质超标将无法装车。还有一台机器,把七八片真皮样品在机械臂上不断拉伸、折叠。技术人员称,这些是坐椅皮套,每块样品将进行十万次拉折后再进行检测,如达不到标准将要求供货商整改。在另一间很大的CT室里,仪器可对金属部件进行扫描,金属材料内部损伤与缺陷一目了然,如车身部件出现问题,这里能准确找出是材料原因还是设计原因。还有整车内部气味检测室、各种极限情况下漆面老化、材料老化实验等多个房间,走完几十个房间花了差不多半天,记者仿佛接受了一场科普教育 这座投资巨大的实验室,是保证一汽大众产品每个部件品质的核心所在。  晚上,“为完美城市而来 高尔夫一周年庆典”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全国36个城市的60位车主,通过今年10月25日开始的网络征集,从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800位高尔夫车主中脱颖而出,参加了本届庆典活动。令人感动的是,这60名车主全是带上家人自驾抵达长春,自驾数千公里赶来的成都的刘珂妤和他新婚丈夫就是其中之一。  凭借出众的品质和设计与功能性的完美统一,高尔夫在全球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高尔夫车主群体逐渐扩大,高尔夫品牌和高尔夫文化也正在成为中国汽车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 Adv. Funct. Mater. 北理工张加涛课题组:首次实现了近红外掺杂荧光的高效多模防伪和保密应用 | 前沿用户报道
    供稿:白冰成果简介2021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张加涛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材料学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 10.1002/adfm.202100286,IF=16.836) 发表了题为Dopant Diffusion Equilibrium Overcoming Impurity Loss of Doped QDs for Multimode Anti-Counterfeiting and Encryption 的论文,利用杂质扩散平衡策略首次实现了近红外掺杂荧光的高效多模防伪和保密应用。半导体之所以能被广泛应用在光电产品世界中,凭借的就是在其晶格中植入杂质改变其电性,调控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光、电、磁性质,实现高效率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自旋电子器件等新型光电子器件的应用。Cu+作为一种通用的掺杂杂质,可以用来调控半导体纳米晶的光电性质。但是在掺杂纳米晶高温外延生长钝化层的过程中,Cu+杂质容易向外扩散,容易造成掺杂失效,阻碍了掺杂纳米晶的进一步应用。要实现半导体纳米晶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掺杂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张加涛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杂质扩散平衡策略,向Cu+掺杂CdSe纳米晶溶液中引入额外的Cu+,在纳米晶内外部杂质离子扩散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表面钝化层的高温外延生长。该策略成功制备出Cu 掺杂CdSe@CdS(CdSe:Cu@CdS)核壳纳米晶。只具有本征荧光的CdSe@CdS和同时具有微弱本征荧光和强近红外荧光的CdSe:Cu@CdS纳米晶分别记录了干扰信息和关键信息,且这两种信息在肉眼下无法被明显分辨;而关键信息的近红外荧光则可以通过普通商业手机摄像头和滤光片(截止边800 nm)的组合轻松获取,首次实现了近红外掺杂荧光的高效多模防伪和保密应用。图文导读通常直接在Cu+掺杂CdSe纳米晶表面外延生长钝化壳层容易造成杂质Cu+向外部扩散,导致掺杂失效,阻碍了掺杂纳米晶的进一步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张加涛课题组向溶液中引入额外的Cu+,溶液中的Cu+与纳米晶内部的杂质Cu+形成扩散平衡,该扩散平衡在高温下阻碍了纳米晶内部的Cu+向外扩散,最终在CdSe@CdS核壳纳米晶内部形成了有效的Cu+掺杂,保持了Cu+掺杂核壳纳米晶的近红外掺杂荧光。图1 杂质扩散平衡策略示意图和防伪/保密应用图2 CdSe:Cu和CdSe:Cu@CdS纳米晶的形貌、光学和结构表征图3 近红外荧光防伪和保密图案在多种商业手机中的成像效果Cu+掺杂CdSe纳米晶拥有一个较宽的掺杂荧光发射峰,该峰覆盖了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700 nm-1100 nm),在此范围内使用常规的荧光光谱仪无法获得连续且完整的荧光光谱数据。HORIBA Duetta 荧光光谱仪装备了CCD检测器,可以连续地获取从250 nm 到1100 nm 范围内的荧光光谱信息,为探索材料的新结构、新性能和新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帮助。Duetta 荧光及吸收光谱仪如果您对上述产品感兴趣,欢迎扫描二维码留言,我们的工程师将会及时为您答疑解惑。总结展望现阶段基于可见荧光的防伪手段面临着易被破解的风险。基于不可见近红外荧光的防伪/保密应用明显地提高了破解的难度,拥有更高的信息安全性。常用的手机摄像头可以有效地捕获近红外荧光,降低了这种基于不可见近红外荧光防伪/保密应用的门槛,有望取代现有的可见荧光防伪/保密模式,实现大规模应用。文献信息Dopant Diffusion Equilibrium Overcoming Impurity Loss of Doped QDs for Multimode Anti-Counterfeiting and Encryption文章署名作者:Bing Bai, Meng Xu, Jianzhong Li, Shuping Zhang, Chen Qiao, Jiajia Liu, Jiatao Zhang扫码查看文献张加涛教授简介张加涛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首位徐特立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杰出奖 获得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他引 2800 余次。
  • 【HORIBA学术简讯】镀层、保密、半导体、存储材料及地质领域文献推荐 | 2021年43期
    本周我们推荐5篇前沿学术成果,针对镀层材料、保密材料、半导体材料、存储材料、地质领域,涉及拉曼、荧光技术。镀层材料保密材料半导体材料存储材料地质“学术简讯”栏目旨在帮助光谱技术使用者时时掌握新发表的科学研究前沿资讯。我们将每周给您推送新增学术论文:包括但不限于主流期刊Nature index、ACS、RSC、Wiley、Elsevier等,帮助您了解全球范围用户使用 HORIBA 光谱技术的新动态,为您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激发学术灵感。更多光学光谱文献欢迎访问Wikispectra
  • 中科院假借科研经费花1.58亿 102人持因私护照出国
    中科院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审计署对中科院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审计了院本级和所属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生态中心、大气所)等6个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审计。  一、基本情况  中科院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由院本级和127个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组成。财政部批复中科院2013年度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为3 303 697.40万元,中科院决算(草案)反映的当年财政拨款支出2 466 472.06万元,其部门预算与执行结果的差异总额为837 225.34万元,差异的具体情况及产生原因见附表1。  本次审计中科院本级及所属单位2013年度财政拨款支出共计156 832.31万元,占部门财政拨款支出总额的4.75%。审计查出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35 969.87万元,其中2013年24 255.88万元 其他财政收支方面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6056.94万元。上述问题对中科院2013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见附表2。  审计结果表明,中科院本级和本次审计的所属单位2013年度预算执行基本遵守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符合会计法及相关制度规定,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了整改。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所属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2012年用已完工项目申报预算,套取财政资金912万元 物理所2009年重复申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606万元。  2.2008年以来,所属纳米中心、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大气所、物理所、生态中心扩大经费开支范围,在基本支出、课题和项目经费中列支无关支出等15 826.84亿元,其中2013年5757.59万元。(注:审计署官网称违规花15826.84亿,后更正为15826.84万)  3.2013年,所属物理所未严格履行协议,提前从零余额账户向其控股公司支付设备款935.15万元。  4.截至2013年底,所属大气所和物理所有667个项目应结题未结题,涉及金额3190.05万元 纳米中心和大气所有209个已结题项目未及时结账,涉及金额6668.99万元。  5.2013年,所属物理所未执行政府集中采购,自行采购物业管理服务和办公家具,涉及金额1115.92万元。  6.2013年底,所属生态中心决算报表中劳务费、委托业务费支出不实,涉及金额5618.98万元。  因公出国(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013年,所属物理所和大气所有102人在无出国任务批件的情况下持因私护照执行出国任务 物理所、大气所、生态中心超预算列支出国费884.47万元 院本级和所属生态中心7个出国(境)团组在非定点购票点购买机票   (2)2012年和2013年,所属生态中心的3个出国(境)团组中,2人擅自增加出访国家,9人擅自增加出访城市,21人擅自延长境外停留时间共计79天 未经批准组织双跨团组,邀请自然科学基金会1名工作人员持因私护照分别出访美国、加拿大,承担其出国费用4.12万元,其中2013年2.46万元 2个团组超标准列支出国费8.68万元,其中2013年2.46万元 将2013年出国费6.10万元转嫁给挂靠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承担。  8.截至2013年底,院本级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17辆 所属半导体所2011年以来违规占用参股公司公务用车2辆,其中1辆超标准 物理所2012年无预算购置价值76.20万元的3辆公务用车,且未执行政府集中采购。  9.会议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013年,院本级未经批准召开4个二类会议 所属物理所在非定点饭店召开4个会议、支出26.35万元,其中2个会议在五星级酒店召开   (2)2013年,所属大气所将1个研讨会的后半程议程安排在游船上召开,26.02万元费用由收取的会议费和企业赞助费承担   (3)2013年,所属生态中心委托旅行社组织28名职工赴江苏宜兴考察4天、北京游览1天,支出14.9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会议费名义列支   (4)2013年,所属物理所收取的会议注册费6.42万元未纳入其法定账簿核算   (5)截至2013年底,所属半导体所将在往来款挂账的2010年举办国际会议收取的注册费及广告费42.66万元,全部用于所内职工劳务费、办公用品等支出。  此外,中科院2013年年初预算中有22.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  (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13年,所属物理所、半导体所、生态中心等9家单位部分领导办公用房面积超过国家规定标准50%,其中物理所和生态中心主要负责人办公用房实际使用面积共计242平方米,但向中科院上报为49平方米。  2.2012年,未经财政部批准,院本级自行批复所属大气所拆除价值1095.51万元建筑物 所属物理所未经批准将该所一栋应拆除的平房加层扩建,支出297万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变更科研办公楼用地性质,在项目概算外支付给民营企业&ldquo 规划立项程序审批服务费&rdquo 466万元。  3.2011年至2013年,所属物理所和大气所购置的294.04万元软件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其中2013年18.04万元。  4.截至2013年底,所属物理所2012年已投入使用基建项目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实际支出超概算2131.24万元,在该项目中编造虚假接待业务,使用不合规发票报销15.40万元。  5.2011年以来,所属物理所未经公开招标或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等,涉及金额1222.81万元 2013年在没有工程计量结果的情况下报销工程款300万元。  6.2012年,所属半导体所收取的房屋租金128.04万元未缴纳房产税、营业税及附加。  7.2009年至2013年,未经院党组批准,院本级、北京分院、沈阳分院个别领导干部在中科院所属企业兼职,领取津贴共计106.90万元,其中2013年25.20万元。  三、审计处理情况和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套取财政资金问题,要求追回资金,纳入以后年度预算 对提前支付设备款问题,要求按照协议支付款项 对违规扩大开支范围问题,要求有关单位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规范费用管理,及时处理经费结余 对科研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要求及时办理结题结账 对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问题,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对决算报表不实问题,要求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 对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要求纠正处理,加强因公出国(境)和公务用车管理 对会议费存在的问题,要求纠正处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对领导办公用房超标问题,要求对办公用房进行清理 对越权批准拆除建筑物问题,要求补办审批手续 对软件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要求按规定处理,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 对基建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求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尽快履行或补办审批手续,严格基建报销程序和招标管理,据实支付工程款,追回违规报销资金 对房租收入未纳税问题,要求补缴税金 对部分领导兼职取酬问题,要求停止此类行为。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中科院应加强预算执行和零余额账户管理,规范科研课题支出,严格基本建设项目、&ldquo 三公&rdquo 经费和会议费管理,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中科院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部分自查出的问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部分已经进行整改,其中半导体所已将资金归还原渠道并调整了相关会计账目 生态中心已将多计提的科研用房费用归还课题组 半导体所等6家单位已完成超标办公用房的整改工作。具体整改结果由中科院向社会公告。  附表:1.中科院2013年度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2.中科院2013年度重点审计单位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情况
  • 美国发布2024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 共18类技术领域
    2024版美国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是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和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共同牵头组建的“关键和新兴技术快速行动”小组委员会在两年时间里通过跨部门联合研究凝练形成的。在编制新版清单过程中,包括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农业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国土安全部、交通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会等18个联邦政府部门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最终就清单内容的更新达成共识。2024版美国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包括了先进计算、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半导体与微电子等共18类技术领域。与2022版清单相比,2024版清单在大的技术领域上基本保持了稳定,主要区别是将2022版清单中的核能技术、金融技术领域分别并入清洁能源技术、数据和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并新增了定位、导航和定时(PNT)技术领域。从清单中的具体技术内容看,2024版清单主要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和网络安全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无人系统技术、定位导航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显著加强了技术布局。这些新变化代表了美国联邦政府对于近未来关键技术的分析判断,也体现了美国国家科技政策对近两年来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全球形势变化迅速积极的响应。NSTC指出,更新后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可以为美国政府和联邦机构指示有助于提升美国技术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具体方向,并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优先顺序提供信息,从而帮助长远保障美国的技术领导力,保持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并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威胁。NSTC特别提示,美国各行政部门和机构在制定保障国家安全、竞争国际人才以及保护敏感技术的相关计划时,可以将CETs清单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生物技术板块,合成生物学,组学,细胞、亚细胞和多尺度系统工程,病毒工程和生物制造等被列入2024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附表1 美国三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的技术领域对照2024版2022版2020版•先进计算•先进工程材料•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技术•先进网络感知和特征管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发电和储存技术•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定向能技术•高度自动化、无人系统(UxS)和机器人技术•人机界面技术•高超音速技术•综合通信和网络技术•定位、导航和定时(PNT)技术•量子信息和使能技术•半导体与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系统 •先进计算•先进工程材料•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技术•先进制造•先进网络感知和特征管理•先进核能技术•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和机器人•生物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定向能技术•金融技术•人机界面技术•高超音速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存技术•半导体与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系统•先进计算•先进传统武器技术•先进工程材料•先进制造•先进传感•航空发动机材料•农业技术•人工智能•自动系统•生物技术•化学、生物与放射学和核(CBRN)缓解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数据科学和存储•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技术)•能源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医学和公共健康技术•量子信息科技•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美国2024年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具体内容先进计算• 先进超级计算,包括AI应用程序• 边缘计算与设备• 高级云服务• 高性能数据存储和数据中心• 高级计算体系结构• 高级建模与仿真•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空间计算先进工程材料• 设计材料与材料基因组学• 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热段制造和相关技术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技术• 航空航天、海事和工业开发与生产技术• 具有新特性的材料,包括对现有特性的实质性改进先进网络感知和特征管理• 有效载荷、传感器和仪器• 传感器处理与数据融合• 自适应光学• 地球遥感• 地球物理传感• 签名管理• 病原体、化学、生物、放射性和核武器及材料的检测和特性 • 运输部门感知技术• 安全部门感知技术• 卫生部门感知技术 • 能源部门感知技术• 制造业感知技术• 建筑物扇区感知技术• 环境部门感知技术先进制造• 先进增材制造• 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包括支持清洁、可持续和智能制造、纳米制造、轻质金属制造以及产品和材料回收的技术和工艺人工智能(AI)•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强化学习 • 感官感知与识别• AI性能保证和评估技术 • 基础模型 • 生成型人工智能系统、多模态和大型语言模型• 用于训练、调整和测试的合成数据方法 • 计划、推理和决策制定 • 改善AI安全、信任、保密和负责任使用的技术生物技术• 新型合成生物学,包括核酸、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质合成与工程,包括设计工具• 多组学和其他生物计量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预测建模和功能表型分析工具 • 亚细胞、多细胞和多尺度系统工程• 无细胞合成生物学 • 病毒工程和病毒传递系统• 生物/非生物界面技术 • 生物制造与生物加工技术清洁能源发电和储存技术• 可再生能源发电• 可再生和可持续的化学品、燃料和原料 • 核能系统• 聚变能• 储能装置• 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动机 • 电池组• 网格集成技术 • 节能技术• 碳管理技术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 分布式账本技术• 数字资产 • 数字支付技术• 数字身份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 • 通信和网络安全• 隐私增强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和改进数据互操作性、隐私和安全性• 分布式保密计算• 计算供应链安全•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中的安全保密技术定向能技术• 激光器• 高功率微波 • 粒子束高度自动化、无人系统(UxS)和机器人技术• 地面无人系统 • 航空无人系统 • 海洋无人系统 • 空间无人系统 • 数字基础支持设施,包括高清(HD)地图•自主指挥与控制技术 人机界面技术•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人机协同• 神经技术高超音速技术• 推进力技术 • 空气动力学与控制技术• 材料、结构和制造技术• 检测、跟踪、表征和防御技术• 测试技术综合通信和网络技术• 射频(RF)和混合信号电路、天线、滤波器和部件 • 频谱管理和感知技术 • 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 • 光链路和光纤技术• 陆地/海底电缆 • 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 • 延迟容忍网络 • Mesh网络/基础设施独立通信技术• 软件定义的网络和无线电技术• 现代数据交换技术• 自适应网络控制• 弹性和自适应波形技术定位、导航和定时(PNT)技术• 为机载、天基、地面、地下和水下环境中的用户和系统提供多样化的PNT支持技术 • 干扰、破坏和欺骗检测技术、算法、分析和网络监控系统• 抗干扰/拒绝和加固技术量子信息和使能技术• 量子计算• 量子器件的材料、同位素和制造技术 • 量子传感 • 量子通信与网络 • 支持系统半导体与微电子技术• 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 • 制造工艺技术和制造设备• 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 •异构集成与高级封装 • 用于人工智能、自然和恶劣辐射环境、射频和光学组件、大功率设备和其他关键应用的专用/定制硬件组件• 先进微电子新材料 • 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米机电系统(NEMS)• 一种新的非冯诺依曼计算体系结构空间技术和系统• 空间服务、装配和制造以及使能技术• 具有成本效益的按需和可重复使用空间发射系统的技术促成因素 • 能够进入和使用顺月空间和/或新轨道的技术• 用于天基观测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工具 • 空间推进 • 先进空间飞行器发电技术 • 新型航天器热管理技术 • 多功能载人航天器• 弹性和路径多样性空间通信系统、网络和地面站• 航天发射、航程和安全技术
  • 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近日,国家卫健委科技教育司发布《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通知》,适用范围包括境内的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相关研究活动包括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等方法对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等进行研究的活动;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心理学等方法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病理现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进行研究的活动;采用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研究的活动;采用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收集、记录、使用、报告或者储存有关人的涉及生命科学和医学问题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包括健康记录、行为等)等科学研究资料的活动。要求从事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学生、科研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需进行生命伦理教育和培训。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通知国卫科教发〔202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已经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局2023年2月18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格尊严,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健康发展,规范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是指以人为受试者或者使用人(统称研究参与者)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包括健康记录、行为等)开展的以下研究活动:(一)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等方法对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等进行研究的活动;(二)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心理学等方法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病理现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进行研究的活动;(三)采用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研究的活动;(四)采用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收集、记录、使用、报告或者储存有关人的涉及生命科学和医学问题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包括健康记录、行为等)等科学研究资料的活动。第四条 伦理审查工作及相关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有关法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尊重研究参与者,遵循有益、不伤害、公正的原则,保护隐私权及个人信息。第二章  伦理审查委员会第五条  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采供血机构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是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定期对从事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学生、科研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生命伦理教育和培训。第六条  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供资源确保伦理审查委员会工作的独立性。第七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包括初始审查和跟踪审查;受理研究参与者的投诉并协调处理,确保研究不会将研究参与者置于不合理的风险之中;组织开展相关伦理审查培训,提供伦理咨询。第八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应当从生命科学、医学、生命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非本机构的社会人士中遴选产生,人数不得少于7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民族地区应当考虑少数民族委员。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伦理审查能力,定期接受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必要时,伦理审查委员会可以聘请独立顾问,对所审查研究的特定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意见。独立顾问不参与表决,不得存在利益冲突。第九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任期不超过5年,可以连任。伦理审查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由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协商推举或者选举产生,由机构任命。第十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独立顾问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签署保密协议,承诺对伦理审查工作中获知的敏感信息履行保密义务。第十一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接受所在机构的管理和研究参与者的监督。第十二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建立伦理审查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健全利益冲突管理机制和伦理审查质量控制机制,保证伦理审查过程独立、客观、公正。伦理审查委员会应预先制定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的伦理审查制度,明确审查时限。第十三条  机构应当在伦理审查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备案,并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信息。医疗卫生机构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其他机构按行政隶属关系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备案机关提交上一年度伦理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备案材料包括:(一)人员组成名单和委员工作简历;(二)伦理审查委员会章程;(三)工作制度或者相关工作规程;(四)备案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以上信息发生变化时,机构应当及时向备案机关更新信息。第十四条 机构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未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伦理审查委员会无法胜任审查需要的,机构可以书面形式委托有能力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受委托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对审查的研究进行跟踪审查。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委托不低于其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向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并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信息。第三章  伦理审查第十五条  伦理审查一般采取伦理审查委员会会议审查的方式。第十六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要求研究者提供审查所需材料,并在受理后30天内开展伦理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情况紧急的,应当及时开展伦理审查。在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一般在72小时内开展伦理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并不得降低伦理审查的要求和质量。第十七条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具有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国际公认的伦理准则,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控制风险。研究的科学和社会利益不得超越对研究参与者人身安全与健康权益的考虑。研究风险受益比应当合理,使研究参与者可能受到的风险最小化;(二)知情同意。尊重和保障研究参与者或者研究参与者监护人的知情权和参加研究的自主决定权,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允许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手段使研究参与者或者研究参与者监护人同意参加研究,允许研究参与者或者研究参与者监护人在任何阶段无条件退出研究;(三)公平公正。应当公平、合理地选择研究参与者,入选与排除标准具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公平合理分配研究受益、风险和负担;(四)免费和补偿、赔偿。对研究参与者参加研究不得收取任何研究相关的费用,对于研究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因参与研究支出的合理费用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研究参与者受到研究相关损害时,应当得到及时、免费的治疗,并依据法律法规及双方约定得到补偿或者赔偿;(五)保护隐私权及个人信息。切实保护研究参与者的隐私权,如实将研究参与者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使用及保密措施情况告知研究参与者并得到许可,未经研究参与者授权不得将研究参与者个人信息向第三方透露;(六)特殊保护。对涉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智力障碍者、精神障碍者等特定群体的研究参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对涉及受精卵、胚胎、胎儿或者可能受辅助生殖技术影响的,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第十八条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研究者在申请初始伦理审查时应当向伦理审查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一)研究材料诚信承诺书;(二)伦理审查申请表;(三)研究人员信息、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机构的合法资质证明以及研究经费来源说明;(四)研究方案、相关资料,包括文献综述、临床前研究和动物实验数据等资料;(五)知情同意书;(六)生物样本、信息数据的来源证明;(七)科学性论证意见;(八)利益冲突申明;(九)招募广告及其发布形式;(十)研究成果的发布形式说明;(十一)伦理审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第十九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受理、组织初始审查。重点审查以下内容:(一)研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的要求;(二)研究者的资格、经验、技术能力等是否符合研究要求;(三)研究方案是否科学、具有社会价值,并符合伦理原则的要求;中医药研究方案的审查,还应当考虑其传统实践经验;(四)研究参与者可能遭受的风险与研究预期的受益相比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五)知情同意书提供的有关信息是否充分、完整、易懂,获得知情同意的过程是否合规、恰当;(六)研究参与者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料的保密措施是否充分;(七)研究参与者招募方式、途径、纳入和排除标准是否恰当、公平;(八)是否向研究参与者明确告知其应当享有的权益,包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无理由退出且不会因此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权利,告知退出研究后的影响、其他治疗方法等;(九)研究参与者参加研究的合理支出是否得到了适当补偿;研究参与者参加研究受到损害时,给予的治疗、补偿或者赔偿是否合理、合法;(十)是否有具备资格或者经培训后的研究者负责获取知情同意,并随时接受研究有关问题的咨询;(十一)对研究参与者在研究中可能承受的风险是否有预防和应对措施;(十二)研究是否涉及利益冲突;(十三)研究是否涉及社会敏感的伦理问题;(十四)研究结果是否发布,方式、时间是否恰当;(十五)需要审查的其他重点内容。第二十条  与研究存在利益冲突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应当回避审查。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要求与研究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回避审查。第二十一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研究的基本标准是:(一)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损害公共利益;(二)研究参与者权利得到尊重,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得到保护;(三)研究方案科学;(四)研究参与者的纳入和排除的标准科学而公平;(五)风险受益比合理,风险最小化;(六)知情同意规范、有效;(七)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能够胜任;(八)研究结果发布方式、内容、时间合理;(九)研究者遵守科研规范与诚信。第二十二条 伦理审查委员会可以对审查的研究作出批准、不批准、修改后批准、修改后再审、继续研究、暂停或者终止研究的决定,并应当说明理由。伦理审查委员会作出决定应当得到超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全体委员二分之一同意。委员应当对研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投票,与审查决定不一致的意见应当详细记录在案。第二十三条  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的研究需要修改研究方案、知情同意书、招募材料、提供给研究参与者的其他材料时,研究者应当将修改后的文件提交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第二十四条  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的研究在实施前,研究者、伦理审查委员会和机构应当将该研究、伦理审查意见、机构审核意见等信息按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要求分别如实、完整、准确上传,并根据研究进展及时更新信息。鼓励研究者、伦理审查委员会和机构在研究管理过程中实时上传信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当不断优化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第二十五条 对已批准实施的研究,研究者应当按要求及时提交研究进展、严重不良事件,方案偏离、暂停、终止,研究完成等各类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按照研究者提交的相关报告进行跟踪审查。跟踪审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否按照已批准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并及时报告;(二)研究过程中是否擅自变更研究内容;(三)是否增加研究参与者风险或者显著影响研究实施的变化或者新信息;(四)是否需要暂停或者提前终止研究;(五)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跟踪审查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第二十六条  除另有规定外,研究者应当将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立即向伦理审查委员会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及时审查,以确定研究者采取的保护研究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权益的措施是否充分,并对研究风险受益比进行重新评估,出具审查意见。第二十七条  在多个机构开展的研究可以建立伦理审查协作机制,确保各机构遵循一致性和及时性原则。牵头机构和参与机构均应当组织伦理审查。参与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对本机构参与的研究进行跟踪审查。第二十八条 机构与企业等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或者为企业等其他机构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人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的,机构应当充分了解研究的整体情况,通过伦理审查、开展跟踪审查,以协议方式明确生物样本、信息数据的使用范围、处理方式,并在研究结束后监督其妥善处置。第二十九条  学术期刊在刊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成果时,应当确认该研究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研究者应当提供相关证明。第三十条  伦理审查工作应当坚持独立性,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伦理审查过程及审查决定。第三十一条 以下情形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查的方式:(一)研究风险不大于最小风险的研究;(二)已批准的研究方案作较小修改且不影响研究风险受益比的研究;(三)已批准研究的跟踪审查;(四)多机构开展的研究中,参与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牵头机构出具伦理审查意见的确认等。简易程序审查由伦理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定两个或者以上的委员进行伦理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审查意见应当在伦理审查委员会会议上报告。简易程序审查过程中,出现研究的风险受益比变化、审查委员之间意见不一致、审查委员提出需要会议审查等情形的,应调整为会议审查。第三十二条 使用人的信息数据或者生物样本开展以下情形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不对人体造成伤害、不涉及敏感个人信息或者商业利益的,可以免除伦理审查,以减少科研人员不必要的负担,促进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开展。(一)利用合法获得的公开数据,或者通过观察且不干扰公共行为产生的数据进行研究的;(二)使用匿名化的信息数据开展研究的;(三)使用已有的人的生物样本开展研究,所使用的生物样本来源符合相关法规和伦理原则,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规范的知情同意范围内,且不涉及使用人的生殖细胞、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四)使用生物样本库来源的人源细胞株或者细胞系等开展研究,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提供方授权范围内,且不涉及人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第四章  知情同意第三十三条研究者开展研究前,应当获得研究参与者自愿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研究参与者不具备书面方式表示同意的能力时,研究者应当获得其口头知情同意,并有录音录像等过程记录和证明材料。第三十四条  研究参与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获得其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获得监护人同意的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在研究参与者可理解的范围内告知相关信息,并征得其同意。第三十五条  知情同意书应当包含充分、完整、准确的信息,并以研究参与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视频图像等进行表述。第三十六条 知情同意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研究目的、基本研究内容、流程、方法及研究时限;(二)研究者基本信息及研究机构资质;(三)研究可能给研究参与者、相关人员和社会带来的益处,以及可能给研究参与者带来的不适和风险;(四)对研究参与者的保护措施;(五)研究数据和研究参与者个人资料的使用范围和方式,是否进行共享和二次利用,以及保密范围和措施;(六)研究参与者的权利,包括自愿参加和随时退出、知情、同意或者不同意、保密、补偿、受损害时获得免费治疗和补偿或者赔偿、新信息的获取、新版本知情同意书的再次签署、获得知情同意书等;(七)研究参与者在参与研究前、研究后和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八)研究者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伦理审查委员会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发生问题时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九)研究的时间和研究参与者的人数;(十)研究结果是否会反馈研究参与者;(十一)告知研究参与者可能的替代治疗及其主要的受益和风险;(十二)涉及人的生物样本采集的,还应当包括生物样本的种类、数量、用途、保藏、利用(包括是否直接用于产品开发、共享和二次利用)、隐私保护、对外提供、销毁处理等相关内容。第三十七条  在知情同意获取过程中,研究者应当按照知情同意书内容向研究参与者逐项说明。研究者应当给予研究参与者充分的时间理解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由研究参与者作出是否同意参加研究的决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心理学研究中,因知情同意可能影响研究参与者对问题的回答,而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在确保研究参与者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研究者可以在研究完成后充分告知研究参与者并征得其同意,否则不得纳入研究数据。第三十八条 研究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时,研究者应当再次获取研究参与者的知情同意:(一)与研究参与者相关的研究内容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二)与研究相关的风险实质性提高或者增加的;(三)研究参与者民事行为能力等级提高的。第五章  监督管理第三十九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负责全国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监督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国家中医药局负责涉及人的中医药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教育部负责全国高等学校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并管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相关工作。其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监督管理按行政隶属关系由相关部门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监督管理。主要监督检查以下内容:(一)机构是否按照要求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并进行备案;(二)机构是否为伦理审查委员会提供充足经费,配备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设备、场所及采取的有关措施是否可以保证伦理审查委员会独立开展工作;(三)伦理审查委员会是否建立健全利益冲突管理机制;(四)伦理审查委员会是否建立伦理审查制度;(五)伦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六)审查的研究是否如实、及时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更新信息;(七)伦理审查结果执行情况;(八)伦理审查文档管理情况;(九)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的伦理培训、学习情况;(十)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相关内容。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与同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工作会商与信息沟通。第四十条 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牵头设立同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或者委托相关机构承担同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工作,为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开展伦理审查及其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辖区内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进行培训,协助同级卫生健康、教育等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第四十一条 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设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日常管理,定期评估伦理审查委员会工作质量和审查效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建议,根据需要调整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委员等。第四十二条  机构应当督促本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落实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伦理审查委员会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或者拒绝整改,违规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其所在机构应当调整伦理审查委员会、撤销伦理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资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举报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存在的违反医学研究伦理、违法违规或者不端行为。第四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未委托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擅自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有关机构和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处分。其他机构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处理。第四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伦理审查委员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有关机构和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处分:(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组成、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二)伦理审查委员会未建立利益冲突管理机制的;(三)未建立伦理审查工作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四)未按照伦理审查原则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审查的;(五)泄露研究信息、研究参与者个人信息的;(六)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信息的;(七)未接受正式委托为其他机构出具伦理审查意见的;(八)未督促研究者提交相关报告并开展跟踪审查的;(九)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其他机构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处理。第四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的研究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有关机构和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处分:(一)研究或者研究方案未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擅自开展研究工作的;(二)研究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严重不良事件未及时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三)违反知情同意相关规定开展研究的;(四)未及时提交相关研究报告的;(五)未及时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信息的;(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其他机构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处理。第四十七条  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者在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要求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违反本办法的机构和个人作出的行政处理,应当向社会公开。机构和个人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信用信息系统,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第四十九条  机构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五十条  本办法所称研究参与者包括人体研究的受试者,以及提供个人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健康记录、行为等用于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个体。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人或者人的生物样本包括人体本身以及人的细胞、组织、器官、体液、菌群等和受精卵、胚胎、胎儿。第五十二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在提交伦理审查和获取研究参与者知情同意时应当进行脱密处理。无法进行脱密处理的,应当签署保密协议并加强管理。未经脱密处理的研究不得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第五十三条纳入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清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还应当遵守国家关于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伦理审查的相关要求。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从事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机构已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按规定备案,并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信息。已经伦理审查批准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9个月内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完成上传信息。逾期不再受理。文件解读一、为什么出台《办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格尊严,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健康发展,规范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制定了《办法》二、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具体包括哪些研究?《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是指以人为受试者或者使用人(统称研究参与者)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开展以下研究活动:1)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等方法对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等进行研究的活动;2)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和心理学等方法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病理现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进行研究的活动;3)采用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研究的活动;4)采用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收集、记录、使用、报告或者储存有关人的涉及生命科学和医学问题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包括健康记录、行为等)等科学研究资料的活动。三、哪些机构应当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主要考虑是什么?《办法》规定,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采供血机构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应当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主要考虑,机构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既是对机构研究管理能力的认定,也是机构应当履行的政策义务,为了有效保护研究参与者权益,充分体现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专业性要求,做了以上规定。四、其他机构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是否需要伦理审查,如何开展伦理审查?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按照要求开展伦理审查。为实现对上述研究伦理审查的全面覆盖,《办法》规定,机构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未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伦理审查委员会无法胜任审查需要的,机构可以委托有能力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并要求受委托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当对审查的研究开展跟踪审查。鉴于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开展临床研究,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较高,《办法》同时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委托不低于其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的要求。五、企业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如何开展伦理审查?《办法》规定,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研究的,机构应当充分了解研究的整体情况,通过伦理审查、开展跟踪审查。企业独立开展研究的,可以委托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或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并通过跟踪审查实现延伸监管。六、《办法》对特定人群有没有特别规定?特定人群是伦理审查关注的重点。为强化保障特定研究参与者的权益,《办法》在伦理审查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特殊保护”的要求,规定对涉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智力障碍者、精神障碍者等特定群体的研究参与者,应当予以特殊保护,对涉及受精卵、胚胎、胎儿或者可能受辅助生殖技术影响的,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同时,《办法》规定:尊重和保障研究参与者或者研究参与者监护人的知情权和参加研究的自主决定权,不允许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手段使研究参与者或者研究参与者监护人同意参加研究,允许研究参与者或者研究参与者监护人在任何阶段无条件退出研究。在知情同意专章进一步规定,研究参与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获得其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获得监护人同意的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在研究参与者可理解的范围内告知相关信息,并征得其同意。七、《办法》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如何适用?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明确法律责任,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对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以部门规章形式于2016年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原卫生计生委令11号)。11号令适用范围为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详细阐述了违反规定的行政处罚措施。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投入的持续加大和生物技术发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维护研究参与者权益,积极推进统一的伦理审查制度体系建设。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中医药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办法》,为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统一的伦理审查制度遵循,并明确了监督检查的部门分工。《办法》和11号令的主要制度框架、伦理审查方式、知情同意等总体上是一致的,并结合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要求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实际对部分规定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在一定期限内,机构的具体伦理审查实践,可以以《办法》作为指导;对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审查的违规行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11号令为依据进行处理。我委将对《办法》和11号令并行的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并适时启动11号令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管。其他机构违反规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处理。八、对比《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有哪些调整?《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坚持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主要包括:一是坚持机构主体责任,要求机构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对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二是坚持知情同意和伦理审查两大支柱的制度;三是遵循国际公认的伦理准则,坚持基本的伦理要求。与此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完善,为不同研究主体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出了统一的遵循。(一)扩大伦理审查适用范围,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拓展为“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将涉及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纳入管理范围。扩展管理对象包括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并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伦理审查的监管职责。(二)建立委托审查机制,允许委托有能力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一是建立委托审查机制,实现伦理审查全面覆盖。明确未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机构可以书面委托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或者有能力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二是提出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管理要求,是进一步提高伦理审查效率的重要探索。三是企业开展研究,可以通过委托伦理审查实现伦理审查监管,并明确监督管理责任。(三)优化伦理审查规范,细化知情同意程序。一是细化对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的研究参与者知情同意过程的规定。二是根据生物医学研究进展和生命伦理学进展,将“受试者”拓展为“研究参与者”,强化对人的尊重,扩大保护范围。三是平衡规范和创新,设立“免除伦理审查”制度安排。四是对伦理审查的时限作了细化规定,以进一步提高效率。九、如何平衡好为科研人员减负与伦理审查之间的关系?哪些研究可以免除伦理审查?考虑到基础研究活动大多不直接涉及人体试验,部分研究也并不直接涉及研究参与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为提高审查效率,减少科研人员不必要负担,《办法》规定了“在使用人的信息数据或者生物样本、不对人体造成伤害、不涉及敏感个人信息或者商业利益的前提下”,部分情形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可以免除伦理审查。主要包括:1)利用合法获得的公开数据,或者通过观察且不干扰公共行为产生的数据进行研究的;2)使用匿名化的信息数据开展研究的;3)使用已有的人的生物样本开展研究,所使用的生物样本来源符合相关法规和伦理原则,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规范的知情同意范围内,且不涉及使用人的生殖细胞、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4)使用生物样本库来源的人源细胞株或者细胞系等开展研究,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提供方授权范围内,且不涉及人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
  • 中国第一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在济南测试成功
    p  央视网消息:信息安全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使用量子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济南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近日完成测试,保密性、安全性、成码率的测试均达到设计目标,整套网络预计今年8月底正式投入使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4751e7d9-e090-4805-b868-cdb124509e7a.jpg"//pp  央视记者 张伟:这里是济南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的核心机房,专网内的所有通信数据,都是通过这里的专业设备,量子加密后,与周边数百平方公里的,近200个终端进行保密通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ee4b8c42-3f62-4628-984e-2a86c318c271.jpg"//pp  济南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从5月开始测试以来,完成了50多个项目的测试,所有用户之间的通信实现了每秒产生4000多个密码的绝对保密性。/pp  量子是能量最基本、最小不可分割的单元。未知量子态无法精确克隆,只要有人试图复制,就会产生误码,会被发现。这些特性使得量子态通信在传输过程中有了绝对安全性。济南市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是继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之后,第一个真正商用化的量子通信专网。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量子通信城域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4b1abfa-7bbf-42eb-a8b5-406db6fdf0f5.jpg"//pp  济南量子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 周飞:济南市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8月份建成之后,在国防、金融、电力等等领域作为示范进行推广。它的测试成功也是中国乃至全球量子通信产业一个标志性的成果。/pp  量子通信技术被认为是“保障未来信息社会通信机密性和隐私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在量子通信的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众多国际大公司都竞相发展这项技术。/pp /p
  • 基金委发布《科研诚信规范手册》,明确“应当”与“不可”的边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科研诚信规范手册》,分别从“四方主体”出发,主要内容包括科研人员诚信规范、评审专家诚信规范、依托单位诚信规范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诚信规范4部分内容。内容涵盖三个层面:一是通过阐述科学研究、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应该遵守的相关行为准则,重点说明有关科研诚信“应该做”的方面,作为所有科研人员、评审专家、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在科研诚信方面应当达到的行为标准;二是说明有关科研诚信“不能做”的方面,即“有问题”的行为,作为对“应该做”方面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一种警示;三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说明,这是科研活动不能突破的底线。《科研诚信规范手册》手册里界定:科研人员如发生(但不限于)以下行为,将被认定是科研不端行为。■ 不诚实地表达篡改。故意改动研究材料、设备、过程,或者改变、省略数据或结果,使得研究结果不能准确呈现。剽窃。在未注明出处或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研究计划、假说、观点、方法、结果或表述。伪造。在申请书、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中提供造假数据或信息。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相关信息以及提供不准确信息。■ 对研究对象的不当处理或伤害。在涉及人类参与者或实验动物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或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定的行为。■ 侵犯或损害他人的正当权利,如署名权、优先权等,妨碍他人研究成果的正常发表,擅自或胡乱标注资助来源以及恶意投拆等。■ 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 参与、与他人合谋隐瞒不端行为或为其提供方便。■ 通过“请托、打招呼”或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方式影响评审的公正性。■ 虚报、冒领、套取、贪污、挪用、侵占、滥用项目资金。■ 有些有失诚信的行为会严重妨害正常的科研秩序,根据科研人员所属专业领域、任职机构或资助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惯例,也可能会被认定是科研不端行为。■ 违反相关政策、规定或规则等。除了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科学研究还要遵守许多政策、规定或规则等,如有违反也有可能会被认为是科研不端行为。■ 擅自透露保密信息。对要求保密信息的透露虽然不会破坏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但却违背了科研诚信的基本要求,扰乱了正常的科研秩序,仍有可能会被认定是科研不端行为。■ 故意隐瞒可能会对社会或公众造成危害的研究信息。如果因为隐瞒而导致社会或其他人处于危险之中,也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违背诚信的行为。附件:科研诚信规范手册.pdf
  • 默克与美国大数据公司Palantir合作建立半导体数据分析平台Athinia
    默克与Palantir合作建立半导体制造数据分析平台Athinia  德国材料巨头默克公司(Merck)正与美国大数据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组建一家合资企业,以汇集半导体制造业芯片制造商及其供应商的数据并分析,解决当前面临的半导体短缺问题。  这家名为Athinia的公司将总部设在美国,由默克公司首席科技官Laura Matz担任首席执行官。它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来帮助解决客户面临的半导体挑战。Athinia是一个安全的数据分析平台,新平台将处理IC制造从气体和沉积材料到光刻和光刻胶化学品供应的数据。该协作工具将把晶圆厂运营商和化学品与材料供应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安全地共享和分析晶圆厂数据,目标是在美国芯片制造商寻求提高集成电路产量的同时,帮助供应链合理化以提高效率,从而解决当前供应链中断的问题。协作分析平台还将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帮助保证材料供应,防止材料供应影响芯片制造。    默克正通过其电子材料子公司——北美业务部门EMD electronics采取行动,EMD Electronics将监督针对半导体和显示器行业的计划。默克公司表示,到2025年,将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工厂为其美国业务投资10亿美元。Matz拒绝透露为创建Athinia投入了多少资金,也拒绝透露该公司是否有任何芯片制造商、材料供应商或研究机构与该平台签约。她说:“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2022年将有第一批采用者。”“芯片短缺需要全行业的合作来解决消费者目前面临的供应链问题,”这家德国公司电子部门首席执行官Kai Beckman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在美国投资,以扩大我们的生产能力。”  Athinia的计划是将多家材料供应商(包括默克的竞争对手)与半导体制造商一起引入,让他们共享、汇总和分析数据,以提高效率。这些数据将使用Palantir的大数据专业技术保密。  Palantir由Peter Thiel和其他人于2003年创建,并以Gotham、Metropolis和Foundry平台而闻名。Palantir Gotham被美国情报机构和美国国防部的反恐分析人员使用。Palantir Metropolis 供银行和金融界使用,而Palantir Foundry则供公司客户使用,典型客户包括Merck, Airbus and Fiat-Chrysler,后者现在是Stellantis的一部分。  “材料供应商和半导体制造商已经看到产量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Matz说,他还说,前沿工艺十分灵敏,以至于标称规格的材料可以产生可变化的产量。“传统参数不一定能预测晶圆厂工艺的相互作用,”她补充道。“这项服务的一个关键方面是隐私,Athinia将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匿名来提供隐私。与Athinia合作的结果是,公司将更快地获得更好的数据。”  Athinia平台由Palantir Foundry提供支持,使用户能够构建和分析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生成强有力的建议并支持运营决策,同时帮助确保敏感数据按照适用的数据隐私规则、法规和规范进行处理。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
    p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意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pp  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国已积累了海量科学数据,然而流通利用不足已成掣肘,其潜在价值也未能被充分挖掘。/pp  显然,《办法》的出台适逢其时。这里说的科学数据,主要包括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产生的数据,通过观测监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方式取得并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pp  本着分级管理、安全可控、充分利用的原则,《办法》明确了科学数据管理的职责、数据采集汇交与保存、共享与利用、保密与安全等内容。/pp  从职责方面来说,《办法》提出,科学数据管理工作实行国家统筹、各部门与各地区分工负责的体制。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全国科学数据的宏观管理与综合协调,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简称法人单位)是科学数据管理的责任主体,科学数据中心则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pp  《办法》指出,法人单位及科学数据生产者,要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科学数据采集生产和加工整理,形成便于使用的数据库或数据集。/pp  关于共享利用,《办法》强调,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应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科学数据资源目录。法人单位要对科学数据进行分级分类,明确科学数据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开放条件、开放对象和审核程序等。/pp  《办法》明确,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科学数据,不得对外开放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完善科学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工作评价考核制度,被写入《办法》附则中。/p
  • 美国《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2024》
    近日,美国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2024》,共18项关键和新兴技术,同时,对每项技术的子领域进行了描述。  报告指出:关键和新兴技术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确定了三项国家安全利益: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扩大经济繁荣和机会,实现和捍卫美国民主价值观。NSTC于2020年成立了这个快速通道行动小组委员会,以确定关键和新兴技术,为国家安全相关活动提供参考。该清单确定了有潜力的CET,并建立在2020年10月《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的基础上,该战略包含了优先CET的初步清单。  这份更新后的文件扩展了最初的CET清单和2022年2月的更新,为每个CET确定了子领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重点关注继续出现和现代化的核心技术。虽然有时会提到赋能或支持技术,但其他赋能能力,如现代化、技术能力强的劳动力,则被排除在外。尽管某些使能能力没有明确包括在内,但它们对促进和保护所有CET仍然至关重要。  虽然这不是一份战略文件,但这份更新的CET清单可能会为美国政府和机构在技术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这份清单还可以为未来跨CET及其组成部分子领域的优先排序提供借鉴 然而,这份清单不应作为政策制定或资金筹措的优先清单。相反,这份清单应该被用作一种资源:为未来提升美国技术领导力措施提供借鉴 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合作,推进和保持共同的技术优势 开发、设计、管理和使用CET,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与民主价值观相一致 并制定美国政府应对美国安全威胁的措施。例如,各部门和机构在制定支持国家安全任务、竞争国际人才以及保护敏感技术不被挪用和滥用的技术研发计划时,可以参考本CET清单。  为了生成这一更新的CET清单,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通过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并与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组织协调,进行了跨部门审议。负责的NSTC小组委员会包括来自总统办公厅18个部门、机构和办公室的主题专家,他们确定了其所在组织认为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CET子领域。因此,这份更新的CET清单由NSTC和NSC协调,反映了各部门对2022年CET修订建议。  关键和新兴技术子领域如下:  1.高级计算  •高级超级计算,包括人工智能应用  •边缘计算和设备  •高级云服务  •高性能数据存储和数据中心  •先进的计算架构  •高级建模和仿真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空间计算  2.先进工程材料  •设计材料和材料基因组学  •具有新颖性能的材料,包括对现有性能的实质性改进  •新出现的材料特性表征和生命周期评估技术  3.先进的燃气轮机技术  •航空航天、海事和工业开发与生产技术  •全权数字发动机控制、热段制造和相关技术  4.高级网络化传感和特征管理  •有效载荷、传感器和仪器  •传感器处理和数据融合  •自适应光学  •地球遥感  •地球物理传感  •签名管理  •病原体以及化学、生物、放射性和核武器和材料的检测和鉴定  •运输部门感知  •安全部门感知  •卫生部门感知  •能源部门感知  •制造业感知  •建筑部门感知  •环境部门感知  5.先进制造  •先进的增材制造  •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技术,包括支持清洁、可持续和智能制造、纳米制造、轻金属制造以及产品和材料回收的技术和技术  6.人工智能(AI)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强化学习  •感官感知和识别  •人工智能保证和评估技术  •基础模型  •生成人工智能系统、多模式和大型语言模型  •用于培训、调整和测试的合成数据方法  •规划、推理和决策  •改善人工智能安全、信任、安全和负责任使用的技术  7.生物技术  •新型合成生物学,包括核酸、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质合成与工程,包括设计工具  •多组学和其他生物计量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预测建模和功能表型分析工具  •亚细胞、多细胞和多尺度系统的工程  •无细胞系统和技术  •病毒和病毒递送系统的工程  •生物/非生物界面  •生物制造和生物加工技术  8.清洁能源发电和储存  •可再生能源发电  •可再生和可持续的化学品、燃料和原料  •核能系统  •聚变能  •储能  •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动机  •电池  •网格集成技术  •能效技术  •碳管理技术  9.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  •分布式账本技术  •数字资产  •数字支付技术  •数字身份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  •通信和网络安全  •增强隐私的技术  •用于数据融合和改进数据互操作性、隐私和安全性的技术  •分布式保密计算  •计算供应链安全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中的安全和隐私技术  10.定向能  •激光器  •高功率微波  •粒子束  11.高度自动化、自主和无人值守系统(UxS)和机器人  •地面  •空中  •海上  •空间  •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包括高清(HD)地图  •自主指挥和控制  12.人机工程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人机协作  •神经技术  13.高超音速技术  •推进  •空气动力学和控制  •材料、结构和制造  •检测、跟踪、表征和防御  •测试  14.综合通信和网络技术  •射频(RF)和混合信号电路、天线、滤波器和组件  •频谱管理和传感技术  •新一代无线网络  •光链路和光纤技术  •陆地/海底电缆  •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  •延迟容忍网络  •网状网络/独立于基础设施的通信技术  •软件定义的网络和无线电  •现代数据交换技术  •自适应网络控制  •弹性和自适应波形  15.定位、导航和定时(PNT)技术  •为机载、天基、地面、地下和水下环境中的用户和系统提供多样化的PNT赋能技术  •干扰和欺骗检测技术、算法、分析和网络监控系统  •抗干扰/拒绝和强化技术  16.量子信息与使能技术  •量子计算  •量子器件的材料、同位素和制造技术  •量子传感  •量子通信和网络  •支持系统  17.半导体与微电子  •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  •制造工艺技术和制造设备  •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  •异构集成和高级封装  •用于人工智能、自然和恶劣辐射环境、射频和光学组件、高功率设备和其他关键应用的专用/定制硬件组件  •用于先进微电子技术的新型材料  •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米机电系统(NEMS)  •非冯诺依曼计算的新型架构  18.空间技术和系统  •太空服务、组装和制造以及赋能技术  •经济高效的按需和可重复使用的太空发射系统的技术推动者  •能够进入和使用顺月空间和/或新型轨道的技术  •用于天基观测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工具  •太空推进  •先进的航天器发电  •新型航天器热管理  •载人航天推动者  •弹性和路径多样的空间通信系统、网络和地面站  •太空发射、射程和安全技术
  • 有奖调研:2023生命科学显微镜用户调研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显微镜作为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高显微镜的性能和易用性,我们由此进行一项关于2023生命科学显微镜用户的调研。在生命科学显微镜用户调研中,我们将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我们将对调研结果进行保密处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权益。生命科学显微镜用户调研的结果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对用户情况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为仪器制造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方向,促进生命科学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实际的情况、需求和期望,为他们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生命科学显微镜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们也期待广大用户积极参与调研,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前行!欢迎各位相关用户参与调研,您的参与对我们的调研至关重要!调研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9月25日活动对象:生命科学显微镜用户活动主办方:仪器信息网奖励方式:活动期间,认真、如实填写完成调研问卷的有效用户,均将获得30元话费奖励,总共100份,先到先得。参与方式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或链接https://wj.qq.com/s2/13149468/d638/
  • 心率监测将成为未来可穿戴设备标配
    腾讯数码讯(编译:Ben)第一代运动追踪器如Fitbit,通过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及软件算法,来实现运动监测,并将其转换为热量数值,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每天的运动量,实现更健康的生活形态。但计步也许是不够的,各种数据显示,心率监测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目前,包括Fitbit、Jawbone、英特尔、摩托罗拉、LG、三星、微软以及苹果,都在运动手环或是智能手表中配备心率传感器,来实现更精准的运动监测。心率监测已经不仅仅是专业运动爱好者和心脏病患者所关注的,而是成为整个运动监测设备行业的新标准。    去年10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关于运动监测设备的报告,其中33%的受访者表示虽然购买了运动监测设备,但很少或者不再使用它。分析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监测设备呈现的数据形式有限,很难吸引消费者一直使用下去,但心率监测则有可能改善这种体验不足。  目前,先进的运动监测设备所配备的心率传感器能够给更精准地获取运动数据,并且以此为标准实现更丰富的使用体验,比如追踪运动强度、不同的运动训练模式等等,并以此推算出睡眠周期、水化、压力甚至是情绪水平,而不再仅仅是基础的热量消耗。换句话说,心率监测呈现出了一种更加专业和准确的运动数据。  当然,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依然是数据隐私。由于心率监测相对计步来说更加私人化,所以很多消费者也担心数据泄露造成隐患。不过,在苹果健康等平台的推动下,将数据通过加密形式共享给合作的医疗机构也是一种未来趋势,运动监测设备所获得用户生物数据将更有价值。虽然隐私问题一直是科技行业最令人担心的部分,但&ldquo 因噎废食&rdquo 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的运动监测设备将逐渐普及心率监测功能,生产的大量数据无疑是积极的,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运动形态、甚至帮助医疗领域更好地对抗心脏类疾病。
  • 从源头“打拐”:广西建首个新生儿及儿童DNA 遏制拐卖
    检验科工作人员在进行DNA提取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基因具有生命信息的唯一性且终身不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准确的个人身份识别技术,准确率高达99.999%以上。一旦孩子走失,通过将疑似被拐儿童的基因信息与DNA数据自动搜索和数据库自动对比,能迅速帮助丢失的儿童找到自己的父母。今年南宁市两会期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周碧燕建议,构建南宁市新生儿及儿童DNA数据库,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并有效遏制拐卖儿童犯罪。日前,广西首个新生儿及儿童DNA库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  从“千里解救”到“DNA盲比”  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讲述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几乎都会痛哭流泪 同时也不禁让人深思,如何帮助这些降临人间的小天使们,让父母们不用时刻担心自己的孩子走丢、被拐骗̷̷今年南宁市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将关注点放在“打拐”这个社会问题上。其中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周碧燕提出《构建南宁市新生儿及儿童DNA数据库》的提案。她建议,为新生儿建立DNA库,一方面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从源头来有效遏制拐卖儿童犯罪。  2009年5月,公安部建立“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 在这个警用平台上,浩如烟海的DNA信息自动检索比对,重合的信息会自动跳出,能快速高效地让被拐卖儿童找到亲人,这一过程叫“DNA盲比”。当这种信息检索碰撞出“火花”,就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团圆。据公安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自2009年建库以来,通过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比对,已经成功帮助3555名多年前被拐儿童找到了他们的亲生父母。但由于人力物力限制,公安机关DNA数据库不能在全社会全面铺开采集个人样本入库,因此,有时即使确认为被拐走儿童或走失儿童仍无法找到亲人。  日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投入近500万元资金,建立了区内首个专业的DNA数据库。“新生儿DNA档案非常有用。”周碧燕介绍,这个档案库可以为个人身份鉴定、急救医学、器官移植配型、寻找失踪人口、预防儿童走失、打击拐卖儿童、灾难身源鉴定等提供科学依据。“DNA档案库可以由基因身份证和遗传疾病基因库组成”,周碧燕说,基因身份证利用现在国内外已经非常成熟的DNA测序技术,选取若干个特定的基因座进行鉴定。基因身份证的号码由数字化的多个能够表示这些基因位点特征的数据来表示,这些选出来的基因位点的组合具有唯一性,本身比普通的身份证信息更具有保密性。  建议将DNA检测与新生儿筛查同时采样检测  对于很多新生儿家庭来说,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采集的过程会不会很复杂?会不会给孩子造成痛苦?是否可以任意采集?当过爸妈的都知道,宝贝在出生后的 48小时内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其中进行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属于三级预防,主要对大分子病、小分子病等的筛查,对出生缺陷儿及早发现和治疗,尽量改善其预后。  据了解,目前全球比较通用的新生儿DNA采集,是从婴儿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中分离、提取、纯化细胞核中的DNA,并通过生物技术的方法来进行DNA保存。  “目前我们采用的技术更先进更成熟,只需要采集一滴指尖血,简单便捷无痛苦。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婴儿,经家长同意后还可以配合新生儿筛查采血一起进行,无需重复采样。DNA库建立初期,每人份的检测费用也由原来的一千元降低到现在六百元,可以说目前已经完全有条件去逐步全面推广基因身份证的建立和应用。”周碧燕建议,逐步推行建立新生儿DNA档案库,建立能够和国家数据库相匹配的DNA档案库。  同时,DNA数据属于个人隐私,任何一个新生儿的DNA采集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能进行,一切以自愿为前提。不允许在不通知监护人的情况下,自行采集。作为南宁市市级医院中唯一具备司法物证鉴定资质的医院,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的DNA信息,其信息将按司法鉴定档案加密储存,以确保个人隐私的安全。这些数据全部储存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下属的金盾司法鉴定所的司法鉴定信息系统中,任何第三方不能查阅、调用个人DNA信息。  “任何一个家庭都无法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我们建立的这个新生儿DNA档案库也是希望能防范这一问题的发生。”周碧燕说,如果发生儿童走失或者幼儿被拐的情况,该数据库将会配合警方的工作,通过DNA比对来协助找回孩子。
  • 美新法案:无需FDA可直接对个人销售基因检测服务
    p  1392号法案,是由州众议院共和党成员Neil Parrott和Richard Metzgar提出的,其将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检测定义为一种消费者可以直接下单,并且不需要经过专业的治疗健康人士同意的消费方式。/pp  该法案要求实验室销售的基因检测服务DTC必须有CLIA的认证。实验室还必须建议客户与他们的医生或者遗传咨询室就检测结果进行交流沟通 并告知他们关于健康数据的安全和保密的相关政策 并且说明怎样的遗传信息可能会被用于研究。如果测试公司想要分享客户的名字或者其他的识别信息,必须获得客户的书面同意。/pp  此外,该法案还要求实验室警告消费者,测试结果可能在长期护理保险,残疾保险或生命保险时被拒绝,限制或者收取更高的费率,而这是不受到2008年反基因歧视法案的保护。实验室必须告诉客户,当申请这些类型的保险的时候,不披露这些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会导致其取消或者被拒绝。/pp  目前,马里兰州的法律只允许医生或者其他获得授权的人使用实验室检测,并限制了一般消费者检测的能力。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FDA批准的用于家庭使用的基因测试。/pp  但是最近几年,马里兰州正在努力立法,以扩大消费者的DTC基因检测。2014年那里兰州立法委员会提出了两个法案-一个在众议院,其要求当实验室满足一些条件的时候,允许其扩大提供DTC检测的能力,另一个是在参议院,即允许实验室做广告,并允许从非健康业务中获得业务。/pp  马里兰州的卫生和心理卫生部门和前国务卿Secretary Joshua Sharfstein认为,这些法案是先进的修正案,其能够确保消费者的隐私,并要求实验室披露潜在的心理风险,并限制任何没有得到FDA批准的检测作为临床有效性的参考。/pp  Sharfstein,目前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工作,其曾写过关于在FDA监管下开展所有实验室测试的文章。与此同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表示,计划今年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监管指导,并将专门指示DTC基因检测需要的机构审查程序。众议院1392号法案,其已经在2月12日被提交到了健康委员会和政府,但是其没有包括马里兰卫生部门在早些时候就这方面所提的一些建议。/pp  当DTC检测公司,比如23andMe,十年前首次出现的时候,马里兰州和纽约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对这样的服务采取了强硬的反对立场。但是自从那以后,DTC市场,基因检测技术以及联邦监管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pp  23andMe在2013年由于监管困难而在全国停止销售健康类DTC,而其去年其Bloom综合征检测获得了体外检测机构的批准。随着这一决定,携带有筛查检测的这些仪器被分为了2类设备,如果实验室满足某些条件,其能够不必进行上市前审查而开始进行测试。特别是,该机构表示,这些携带有筛选测试的结果必须以消费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这类似于其他非处方药或者用于家庭测试的医疗目的的活动。/pp  去年12月,23andMe发布了一个版本,指出FDA指定的个人基因组服务可以作为受限制的场外设备,允许该公司提供60多种健康,祖先,和个人健康遗传检测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在纽约和马里兰州进行。/pp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在纽约和马里兰州的客户,现在就可以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去探索自己的DNA,”23andMe CEO Anne Wojcicki那个时候这样说。“在这两个州的客户现在可以充分的利用我们新推出的和完全重新设计的服务,其中也包括了检测报告,这些都是符合FDA标准的。”/pp  公司的服务条款也要求通知客户关于GINA的局限性,告知他们不要认为结果将是受欢迎的或者积极的,他们可能还需啊哟就结果咨询医生或者基因顾问,尤其是在研究进展中的服务。该公司还详细告知了其研究参与和消费者同意的政策情况。/p
  • 刚刚,ChatGPT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
    近日,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开发的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了。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它不仅能和人展开互动,还可以写文章、制定方案、创作诗歌,甚至编写代码、检查漏洞样样精通,上线仅两个月全球活跃用户破亿。ChatGPT的问世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这将给科学仪器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呢?于是,仪器信息网联系ChatGPT采访了TA几个问题。ChatGPT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改善科学仪器行业的生产力和效力等。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例如可能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失去工作。目前,AI与科学仪器的融合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难题,如数据问题、算法问题、规范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赛默飞、安捷伦、ABB、西门子等公司在仪器行业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突出贡献。问题一仪器信息网:你的“火爆”会对科学仪器行业产生那些影响?ChatGPT: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并不能产生实际影响,但是我可以预测人工智能对科学仪器行业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改善科学仪器行业的生产力和效率。它们可以提高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来提高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为科学仪器行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客户服务,提高行业的竞争力。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例如,它可能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失去工作,特别是那些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人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隐私泄漏的风险。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对科学仪器行业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既可以带来优势,也可能带来挑战。因此,科学仪器行业需要适当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客户体验,同时避免带来的潜在风险。问题二仪器信息网:AI赋能,今后的仪器会是什么样子?ChatGPT: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的仪器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1. 智能化仪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仪器,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使用体验。例如,智能化仪器可以自动识别样品,并自动进行分析和测量。2. 可联网仪器:通过互联网技术,仪器可以实时与其他仪器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和共享。这将提高仪器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3. 智能化生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仪器的生产和维护可以更加自动化和高效。这将帮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仪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4. 智能化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仪器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客户服务,例如自动诊断和维护。总的来说,未来的仪器将更加智能化,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使用体验。这将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问题三仪器信息网:当前,AI与科学仪器的融合是否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ChatGPT:是的,目前,AI与科学仪器的融合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具体如下:1. 数据问题:科学仪器生成的数据量巨大,但很多数据不具有高质量和高准确性,这是AI系统正确识别和分析数据的障碍。2. 算法问题:科学仪器的数据特征复杂,因此需要先进的AI算法才能实现有效的识别和分析。但目前,很多现有的AI算法在处理科学仪器数据方面仍然存在挑战。3. 规范问题:科学仪器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尚未得到解决,这对于AI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困难。4. 技术问题:目前,AI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演进,因此,将AI技术应用于科学仪器领域仍然需要解决许多技术上的问题。5. 安全问题:在应用AI技术时,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需要确保仪器数据的隐私安全和保密。总的来说,目前,AI与科学仪器的融合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更多的研究。问题四仪器信息网:你认为哪些仪器公司走在了人工智能的前列?ChatGPT:很难说确切的公司走在了人工智能的前列,因为人工智能在仪器行业的应用是一个新兴领域,各家公司都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仪器行业的发展。然而,我们可以说一些被广泛认为是在仪器行业人工智能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如:1.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该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仪器,包括质谱仪、流式细胞仪等。2. Agilent Technoloqies:该公司专门从事仪器制造,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仪器。3. ABB:该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仪器,包括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等。4. Siemens:该公司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仪器。这仅仅是仪器行业人工智能的一个简要概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行业的情况。因此,最好进一步了解各家公司的情况,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问题五仪器信息网:智能解放双手,仪器实验员该何去何从?ChatGPT: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仪器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仪器实验员正在面临职业变革。虽然仪器实验员可能会因为部分工作被自动化而感到担忧,但是他们同样有许多机会。仪器实验员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技能,来适应这个新的仪器行业环境。他们可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在仪器行业的新领域里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他们也可以转型到仪器行业的其他领域,如仪器研发、生产等。总的来说,仪器实验员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和抓住新机会,在仪器行业中找到新的发展道路。重要的是,他们要保持积极态度和持续学习的精神,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仪器行业环境。(仪器信息网嘀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请锁定仪器信息网3i讲堂。)问题六仪器信息网:仪器信息网怎么样?ChatGPT:仪器信息网是一个非常好的仪器信息网站,提供专业的仪器产品和服务,有大量的仪器产品供您参考,还有专业的仪器维修服务,可以满足您的需求。此外,网站还提供了大量的仪器应用资料,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仪器技术。总之,仪器信息网是一个非常好的仪器信息网站,推荐大家使用。
  • 云南白药隐瞒有毒成分曾致人死亡
    近日,一直以来对其药物成分讳莫如深的云南白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规要求下,修改了药品说明书,正式承认其配方中含有毒性药品草乌(又称断肠草)成分。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同时对外强调称,云南白药中所含的草乌为炮制后的乌头属类药材,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其毒性成分可基本消除,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实际上,近年来,云南白药所含毒性成分已引起多地多起中毒病例,甚至被指导致多人死亡。不过,一直以来,云南白药以配方保密为由,拒绝透露其药物成分,诉诸法院的多名患者也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修改说明书之前,国内版云南白药产品说明书中从未标注草乌等成分及含量,但在美国版云南白药说明书中,则皆按当地监管机构要求标注了成分及含量。所谓的&ldquo 双重标准&rdquo ,令外界倍觉蹊跷。同时,宣扬治疗伤痛有显著疗效的云南白药,在美国销售的身份竟然是膳食补充剂,而非药品品类。  正式承认含断肠草  云南白药在日前发布的公告中承认,其配方中含有草乌成分。云南白药在修改后的新版说明书中显示:&ldquo 本品含草乌(制),其余成分略。&rdquo   &ldquo 尽管草乌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医疗用毒性药品,草乌制药品应在包装上标有毒药标志及用量,不过,云南白药公司却长期以&lsquo 国家保密配方&rsquo 为由,名正言顺地隐瞒其有毒成分。&rdquo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人士表示,上述所指的草乌所含乌头类生物碱为剧毒物质,其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四肢麻痹、呼吸困难以及心律失常等,口服0.2mg即可中毒,2-4mg可致死。在欧美等国,草乌普遍被严格控制或禁止用药。  云南白药的&ldquo 含毒&rdquo 风波要追溯到去年2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化验所在抽检中发现云南白药样本中含有未标示的毒性物质乌头类生物碱,香港卫生署随即下令回收云南白药旗下的云南白药胶囊、散剂、气雾剂等5款产品。同日,澳门卫生局也发出停用回收通知。至此,云南白药公司不得不出面承认配方中含有乌头碱类物质,而这也是云南白药第一次公开承认其产品含有毒成分。  9个月后,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产品中含有毒性药材的中药饮片企业,必须在说明书中写明毒性成分并添加警示语。生产企业最晚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提出修订说明书的补充申请报备案,并在备案后6个月内对已出厂的说明书予以更换。  国务院早在1988年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便规定,包括砒霜、水银、生川乌、生草乌、雄黄在内的28种毒性中药品种需要特别注明。  根据国家新规,即便是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中成药品种也不能例外。直到日前,云南白药才开始修改说明书,增加草乌毒性说明,不过,对于配方中的其他成分则依然保密。  &ldquo 此项要求并非针对云南白药一家,国家规定含有28种有毒中药材的中成药都需要修改说明书。云南白药只是牵涉其中的一种药品。&rdquo 云南白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强调,云南白药中所含的草乌(制)为炮制后的乌头属类药材,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其毒性成分可基本消除,云南白药在安全范围内。  长期隐瞒有毒成分  尽管云南白药在披露风险的同时不断重申其安全性,但历年来的多起案例,则向外界揭露了云南白药的另一面:毒性成分疑致多名患者身体受损,对簿公堂皆因&ldquo 国家保密配方&rdquo 而败诉。  最惨的一个事故发生在11年前。  2003年,华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杨钧参加完学校运动会,出现排黑便及呕吐症状,被送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病情并不严重的杨钧,在住院三天后,病情趋于平稳。但随后主治医生王平多次以每次4克的药量给杨钧服用云南白药,致其在12小时之内便出现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持续高烧、血管收缩无法输液的惨状,一个星期之后,这个鲜活的生命便撒手人寰。
  • 美国疾控中心疑隐瞒致命病毒实验室事故
    p  据《今日美国》4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正面临国会听证会,政府将对其实施秘密制裁,因为该中心涉嫌对几十起实验室事故秘而不宣,其中一些涉及世界上最危险的细菌和病毒。/pp  《今日美国》称获得了大量实验室事件报告,CDC的科学家显然丢失了一盒被高度管制的致命流感标本,且发生过多起涉及病毒和细菌的潜在暴露事件。好几个事故报告涉及到安全设备故障。例如,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安全级别4级实验室中,一个科学家身穿太空服一样的防护服,与感染了致命病毒埃博拉的小鼠共处一室,但防护服的净化空气软管突然断开。/pp  《今日美国》在过去近两年里,一直要求CDC公布实验室事故报告。但CDC最近提供的503页记录隐藏了许多细节,包括病毒和细菌的种类,以及发生事故的整体描述。/pp  CDC通过一份简短的电子邮件声明说:“这些文件中描述的所有事故都没有导致CDC工作人员或公众生病。”该机构通常说事故涉及“库存差异”,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没有对任何人构成风险。/pp  已公布的实验室事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一个CDC实验室送至美国农业部相关部门的样本已被极度危险的H5N1禽流感病毒污染。CDC在亚特兰大的一个实验室没有遵守既有的安全措施妥善灭活炭疽杆菌样本,导致80多人可能无意中接触到炭疽杆菌。同年,华盛顿特区附近政府机构实验室的储藏室中发现了本应在几十年前销毁的天花病毒。当年7月,美国疾控中心主任托马斯· 弗里登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美国联邦政府实验室存在系统性安全问题。/pp  CDC仍然没有回答《今日美国》有关2013年至2015年发生在亚特兰大等地的具体事故的提问。/pp  《今日美国》名为“你后院的生物实验室”调查,已经在全美范围揭露了数百个公共和私人研究机构的安全事故,并强调了有诸多大学、政府和私人实验室为保持良好记录而对事故本身和监管制裁保密。调查还显示,100多个实验室使用潜在的生物恐怖病原体,因安全违规行为面临秘密的联邦制裁,但监管机构允许他们在检查未通过的情况下继续实验,有时长达数年。/ppbr//p
  • Illumina打造“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
    乔布斯在2011年死于胰腺癌之前,曾花10万美金来给自己的DNA做了一次测序。这一做法在当时昂贵又罕见,谁想到在乔帮主离世5年之后,一模一样的基因测序已经降到了几千美金,甚至更低的价格,进入百万民众的视野。  让DNA测序发生革命性改变的公司,毫无疑问是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这个价值200亿+美金的基因公司算得上是基因检测界的传奇:光是经过他们的超级计算机处理的DNA信息,就占了至今所有检测信息的90%。叹为观止的Illumina机器让基因测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工具,也进一步促使Ancestry.com、23andMe等公司在Illumina技术的基础上把检测变得越来越便宜,让基因检测治病、预测药物疗效不再只是科学家的实验。  而现在,基因测试将迎来另一波浪潮,让它超越了单纯的治疗用途。要深入理解这个即将到来的潮流,你也许需要跟进这样一家公司——未来“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Illumina的子公司Helix。  基因测序开启的定制化应用  与通常人们对基因测序的印象不同,Helix一开始的方向就不是疾病诊断。他们想要做的是基因应用商店:一个通过基因信息提供定制服务的平台。消费者的初衷可能是通过基因检测来掌握自己的某类基因数据,但这些数据在之后能为Helix所用,让用户在平台上寻找到量身定制的服务和产品。  把用户带进基因圈的步骤大概是这样:起初,你可能只是对自己有多少运动天赋感兴趣,于是向Helix申请检测自己是否拥有特别适合某种运动的基因(这项检测已经在全世界的运动员中广泛开展)。Helix寄来一个采样盒,采集你的唾液进行了基因测序,你只需要花一小笔钱就能拿到关于运动天赋的结果,但Helix已经通过这次测试掌握了你完整的基因信息。下次你再申请其他服务时就无需重新测试,而是直接调用之前的结果。进行全项基因的成本,必定会超出用户付费体验某项基因测试所付的金额。Helix这样做,背后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首先,他们认为你还会再来做其他的测试:Helix将推出一个APP平台,以多种精彩应用来吸引用户的眼球 平台存储的基因信息将与所有APP共享,并从app获得的利润中抽成,这自然就需要大量的基因数据储备。其次,Helix打算成为你和品牌之间的连接点,推动合作品牌的顾客做基因检测,帮助品牌打造精准化服务,并从其收入中分一杯羹。  试想,营养餐、营养品公司通过顾客的基因来提供最适宜的食物、补剂,或者某个运动品牌推出“基因定做”绝版鞋。据瑞银集团近期的一项报告,这类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定制服务,未来几年在任何市场领域都将占到20亿到70亿美元的份额。  目前,Helix需要和大的消费者品牌合作,把他们的应用商店模式带向主流。据传言,他们正在与全球健康减重咨询公司慧俪轻体(Weight Watchers)交涉,还将合作某个知名健身品牌。更厉害的是,越来越精准的基因信息破解技术能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人们的认识。只需进行一次DNA检测,基因相关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周到,囊括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外显子测序:更全、更高性价比  Helix希望把基因测序进一步大众化,必然要考虑测序的性价比和可拓展程度。市面上一共有三种级别的DNA解码方法:最顶端的是全基因组测序(即乔布斯做过的检测类型),整个过程相当累人,提供的基因信息多到过剩 最便宜、但信息量最少的是基因分型,仅测试基因组中的某一段,从中可以得出祖源、亲缘关系或某些疾病风险的信息 信息量处于两者之间的是外显子测序,价格通常低于1000美元,是对人类基因中能编码蛋白质的部分进行测序。  外显子测序与最常用的基因分型相比,信息量简直有如“云泥之别”,来自圣地亚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心脏病学家、基因学家Eric Topol如是说。它能识别与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及突变 另外,还能解锁个体的生活方式、性格特质等。这种测序方式,被Illumina认为是最快速、便宜也相对更全面的方式,也是Helix将开拓的领域。  “在对的时间,提取你的部分基因信息就行。”CEO Robin Thurston说道。在加入Helix之前,他把健身记录app公司MapMyFitness卖给了高端运动装备公司安德玛,并担任其网络健身平台的首席数码官。现在Helix公司在圣地亚哥的实验室有30多个博士,用着Illumina的超级计算机技术。Helix表示,会严格保密基因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负责提供基因破译的服务。  在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道路上,23andMe公司因成本和技术的原因退出,Helix却似乎在高歌猛进。现在像23andMe、Ancestry.com等基因公司已经放弃更深入的技术研究,把重心转向消费者数据积累,甚至免费与药企合作,以抢占基因检测的市场。Helix不否认将来也会通过免费手段来大量累积基因信息,但他们认为,23andMe和Ancestry.com提供的都是基因分型服务,在基因信息的全面性上明显不如Helix公司的外显子测序,“回头客效应”、服务的持续能力也会弱于Helix。  “抱大腿”、广合作,建立商业模式  首次面世的Helix产品,是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今年11月联合推出的Geno 2.0测试,能为用户提供祖源信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过去近10年曾开展了一项类似的检测,但这次与Helix的合作让服务的价格从200美元降到了149美元。更棒的是,用户如果在将来购买国家地理杂志或Helix公司的其他基因服务,就已经有资料存档,不用再做一次基因测序。Thurston说,Geno 2.0将成为首个广泛运用于消费者市场上的深度基因测序。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推出的Geno 2.0,可以追踪祖源信息  Helix推出的产品,让它直接与Illumina的客户23andMe、Ancestry.com产生了竞争,这似乎违背了Illumina之前“绝不和自己的客户竞争”的承诺。“我们对Helix提供了经济支持,”Illumina的前CEO Jay Flatley说道,“目的就是要帮助Helix降低测序的价格,建立起商业模式。”Flatley希望Helix公司提供的低价外显子测序能让其他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也用他们的技术,加入他们的平台。“这也是其他公司都做不了的模式。”  Flatley还说,基因研究在价格、体量和认知上都到了一个转折点,有很大的潜力来解锁不为大众所知的精准个人信息。  去年8月,Helix在A轮融资中获得1亿美元。除了Illumina之外,Helix的其他投资者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医疗供应商,如独立医学实验室LabCorp、梅奥诊所、杜克大学、西奈山医院。西奈山医院正在打算把Helix的技术运用到几方面,比如预测夫妇未来生小孩可能出现的基因相关疾病、提供基因咨询服务等。“我们很赞同人们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并有幸把我们的生育健康咨询服务通过Helix平台带给大众,将来会考虑用基因技术结合医疗经验的方式来开发更多的产品。”  检测也能很好玩,基因衍生品大热  正如Helix希望基因精准定制能优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玩的基因检测衍生品也正陆续诞生。明年年初,一家叫Exploragen的公司计划启动一个叫Vinome的酒品推荐引擎,它就是建立在一项关于DNA如何影响人们味觉的研究上的。“基因信息的精准度之高,可以据此建立起你专属的口味档案。”Vinome的开创者Ronnie Andrews声称,“然后我们就凭着这个来给你选酒。”  还有一个叫Habit的公司要在明年推出DNA定制饮食,现已拿到美国知名食品商金宝汤3200万美元的投资,引起了大量关注。也许你听说过血型饮食法,Habit公司的这项“基因饮食法”服务是一个更科学、更精确的版本。他们设计了一种包含糖、脂肪及碳水合物的“特殊饮料”,要求用户在喝饮料前后分别采集一份血样。结合血样的分析、测序结果和年龄、体重、身高、活跃程度等维度,Habit就可以选出最适合该用户的食物,量身打造饮食计划。  不过,这些公司究竟是否噱头大于实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著名的新闻评论媒体Vox就在一篇文章中批判Habit公司不肯公开算法、也没有通过任何临床测试。但Vox仍对基因定制营养的做法持开放的态度,表达了对基因信息解读前景的希望。  “基因苹果”初成长,挑战与希望并存  当然,“DNA应用商店”、基因测序精准服务的推广会面临不少挑战。  第一个问题是基因数据隐私安全。DNA不止是个人的密码,还能揭露有亲缘关系者的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使不少人在工作、健康保险上受到影响。但一些生物伦理学家则有不同的观点:对于Helix这样的基因技术公司来说,客户的基因信息就是商业机密,一旦沦为公用将失去大部分价值。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些数据进行保密。  的确,为了用户隐私起见,Helix公司已经在其信息存储平台上启用数据加密技术和身份验证准入机制。他们还把掌控权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决定基因数据的使用方式、是否允许Helix用这些数据来提供定制化产品等。  另一个问题,也就是目前Helix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其现阶段的技术能力还跟不上野心。别的不说,光是在医疗领域,别看近几年的基因研究非常引人注目,基因检测却只说得上是处于婴儿时期。Helix公司一位来自哈佛的基因顾问Robert Green表示,目前只有1%-2%的基因检测真正有效发挥了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那么,用基因来找出适合的护肤方法等更生活化的应用,更是难上加难。  Illumina在生物医学领域也许算得上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绝对称不上家喻户晓 他们就是想通过Helix,把基因检测真正带入大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仍需扎根得更深、把枝叶伸展得更广,才能等到之后的丰收。  基因学家Eric Topol是最早进行全基因测序的人之一。他并不觉得测序提供的信息多么有用,但对它展现的潜力非常期待:“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能产生的变异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空格将一点点被填满,我们也会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的掌控。”或者至少到那时,我们会更清楚自己适合哪种口味的葡萄酒。
  •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一、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助力江西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先机,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助力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行稳致远,支撑江西经济换道超车,省科技厅基于近期院士专家团队针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研究报告,在组织专家多次咨询、反复论证基础上,汇总编制了“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以下简称:技术目录),技术目录编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及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以管窥豹力图以技术目录的形式描绘数字经济相关重点技术领域发展概貌;另一方面,对江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短板及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为江西未来数字经济的技术发展思路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尽管技术目录编制团队本着求全、求准、求精的原则,但鉴于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态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及细分领域庞杂、交叉且千头万绪,受到对全省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产业及技术发展情况掌握不全、不细的局限,技术目录在结构上不可避免有内容交叉、边界模糊等情况,在内容取舍上也难免断章取义、挂一漏万,相关内容后续持续完善和补充。(二)内容概要技术目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数字关键技术、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数字关键技术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两大要素,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发挥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推动力的引擎作用,共同构筑数字经济内生动力。因此,数字关键技术主要聚焦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探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以信息感知、传输、分析处理、人机交互这一逻辑脉络逐一梳理,涵盖了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以数据为主的信息安全技术。随着网络与计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目前数字关键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高可靠、智能化、可溯源等特点,多技术交叉与集成成为主要趋势。江西应立足于在物联网、大数据(重点在数据清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着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XR)、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方面,推进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创新。2.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我省在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领域、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结合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方向、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和江西产业发展基础差异,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原材料、专业芯片、新型显示、核心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随着 AI 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场景需求激增,数字产品及其配套器件技术也随之变化,从垂直分离向协同集成转变,多摄深度感知与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高效语音识别交互技术成为数字硬件产品技术研究热点;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与推动,支持沉浸感、交互感与存在感高度融合的虚实融合技术方兴未艾。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供需面临多重挑战,近眼显示存在产品一致性难题,大带宽低时延网络与雾计算、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仍遭遇瓶颈,全身型虚拟化身、沉浸声场、追踪定位、环境重构等技术面临重大挑战。江西应着力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及智能设备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补齐技术短板,培育技术竞争优势。3.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数字融合的核心是产业数字化,包括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以及服务业数字化。目前,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的融合将持续加速,驱动产业数字化的创新裂变。云计算+X、AI+DT、AI+大数据、AI+VR、AI+大数据+区块链成为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云计算是当前数字融合的主要制约和技术发展瓶颈。江西应着力在工业设计、信创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布局打造数字创意产业、信创软件业、行业及VR 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等5个重点产业集群。(三)使用建议数字经济内涵极其丰富,涵盖的技术领域十分庞杂,技术目录结合数字技术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立足我省产业、技术发展基础和重点方向,尽可能系统完整地梳理相关技术目录,希望能为全省的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用好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目录,建议如下:1. 把握主流趋势。数字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最为迅速,对经济社会渗透和影响最为深刻的技术领域,把握数字技术主流趋势有利于看清发展方向,辨别和避免掉入技术陷阱,有助于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2. 紧扣产业需求。数字经济的主体是融合经济,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的赋能和助力。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基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避免导致脱离现实需求的数字泡沫。3. 注重扬长避短。数字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仍然无法避免在一些领域出现不足和技术短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弥补技术短板,既是技术发展需要,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技术目录(一) 数字关键技术1. 感知技术(1) 传感器技术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传感器技术,智能光纤传感器技术,新型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特种作业环境下无源传感器、北斗高精度定位及智能传感器技术,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力学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技术,可靠性设施实验传感器技术,模拟仿真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电子自动设计(EDA)传感器技术。(2) 识别技术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抗环境干扰及方言语音识别技术,复杂环境下(如自动驾驶)的字符识别技术(OCR),新型生物认证技术(如声纹识别、步态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3) 音视频采集技术视频管理能力(高清增强、编转码、点播、上传、直播、推流、互动、分享等),音视频通信能力(一对一、一对多),泛智能监控能力(对讲、车载、看护),视频质检能力(工业视觉检测、互联网内容审查、分析、互联网内容审查、工业视觉检测)。(4) 短距离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WIFI 6 无线传输技术,Bluetooth 5无线传输技术,超宽带技术(UWB),Lora无线通信技术。(5) 北斗技术基于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区域短报文通信技术,以北斗高精度定位和精准授时服务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提供精准时空数据服务。2. 网络传输技术(1) 5/6G5/6G低成本智简网络技术,5/6G减碳技术,6G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技术,5G上行增强技术,5G空口带宽切片技术。(2) 物联网基于5G的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无源UHF RFID标签技术,支持多源、海量数据接入的智能感知技术,低功耗、高安全、高速率的新型短距离通信技术,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技术。(3) 工业互联网工业机理模型构建、封装技术,基于5G+时间敏感网络(TSN)融合的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工厂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设备运行性能及负载分发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智能决策技术,基于区块链的产品防伪溯源技术,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质检技术、标识解析技术。(4) 车联网高精度地图及车载终端定位技术,路侧融合系统研发技术,车联网边缘-区域-中心多级平台协同技术,基于5G的V2X(车联网)通信技术,车载终端身份、安全认证技术,车路协同核心融合算法及多级计算技术,面向服务的新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构建技术。3. 计算技术(1) 大数据数据采集设备研发技术,物理世界数据的标准建模及特征分析技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数据开发治理一体化,数据资产管理技术,数据融合计算技术,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开放动态评估技术,数据压缩存储技术,基于大数据的装置运行监测技术。(2) 云计算容器及容器管理、容器编排技术,服务注册发现、服务代理等微服务技术,云原生安全技术,云原生检测分析技术,云原生应用融合技术(如云原生AI、云原生区块链技术),云网融合、云边协同技术,高度安全的去中心化云技术。(3) 边缘计算本地缓存和转发技术,跨层优化技术,资源管理技术,服务迁移技术,边缘缓存技术,边缘节点管理技术,边缘智能技术,带宽管理能力(灵活设置上下行带宽、差异化服务),流量路由能力(灵活配置路由规则,特定业务流路由),用户标识能力(基于用户标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多接入边缘计算技术。(4) 区块链非对称加密算法,混合型对等网络技术,运维管理、安全防护、跨链互通等扩展技术,多共识支持技术,高兼容性数据存储技术,高效率智能合约设计技术,轻量级、低能耗分布式账本技术。(5) 人工智能物体运行机理模型构建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算法轻量化、低成本化部署技术,人工智能开源开发工具、研发平台实现技术,自动机器学习技术,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AI芯片技术,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数据计算与存储深入融合的类脑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大规模训练模型。(6) 算力网络算力原生,算力卸载,存算一体,基于OXC光电联动全光组网的全光灵活调度技术,新一代SD-WAN、应用感知及无损网络等技术,确定性网络,算力度量,算力标识,算力感知,算力路由和在网计算技术,算网自智,算力结构,泛在调度,异构计算/多样性算力技术。(7) 超级存算大型硬盘阵列技术,MPP架构分布式计算技术,智能磁带技术,光盘塔技术,大容量蓝光存储技术。4. 人机交互(1) 定位及导航民用集成化、小型化、多样化定位终端设计技术,目标检测跟踪技术,智能避障技术,遥感测绘技术,远距离数字通信技术,高可靠、广覆盖的复杂环境下“北斗+”融合定位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地理地图基础组件,蓝牙AOD高低精度融合技术。(2) 虚拟现实AR点云关键技术,云渲染关键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内容管理分发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5G超高清VR 8K内容分发切片技术,新型VR渲染和输出技术,3D立体显示技术,VR光学空间定位技术,光学惯性混合算法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3D眼镜跟踪技术。(3) 数字孪生感知和标识技术,多物理建模技术,数据融合与渲染技术,模拟仿真推演技术,交互与控制技术,数字线程技术,数字空间构建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4) 元宇宙内容创作技术和治理技术,创建身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技术,超写实虚拟人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CIM平台构建。5. 信息安全(1) 信息安全防御技术DLP数据防泄漏、IDPS入侵防御技术,WAF应用防火墙、SWG安全网关、EDR终端防护技术。(2) 信息安全检测技术AST应用安全检测、NDT安全诊断、VCCT保密测评技术,UTM统一威胁管理(IDS、IPS),态势感知、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PPE个人信息安全、漏洞信息共享技术。(3) 信息安全测评技术等保测评、密码评测、安全认证、电子取证技术,安全评估、渗透测试、供应链库技术。(4) 信息安全数据技术VIRUS病毒解析、SPY反间谍、NI网络情报技术,NES加密解密、DataRec备份恢复、NMS舆情监控技术。(5) 隐私计算数据脱敏技术、差分隐私技术、同态加密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技术、联邦学习技术、可信计算环境、个人信息保护技术。(6) 量子通信后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技术。(二)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1. 电子信息原材料硅基混合光电集成技术,硅基III-V族激光器,sGrOI晶圆制备技术,高密度储存技术,弯曲诱导振荡剪切技术,片上光互连技术,锗基石墨烯生长技术,锗基单品石墨烯晶圆制备技术,MEMS薄膜晶体生长技术,微结构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技术,紫外LED及电力电子技术。2. 专业芯片Mini/Micro LED芯片技术,高效低功耗5G射频和基带技术,半导体晶圆生产和封装测试技术。3. 新型显示可折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Mini/Micro LED高精度芯片键合技术,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技术,高质量、高锢组分、厚InGaN膜材料生长技术,高光效Mini/Micro LED芯片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巨量转移技术,高效氮化镓基红光Micro LED 技术,高良率、高性能、高纯度和小尺寸的新型InGaN 基红光LED技术,大尺寸AMOLED面板生产技术。4. 核心元器件高频射频滤波器(包括BAW、FBAR 滤波器等)技术,有机材料涂层、全固态激光器、毫米波芯片等产业关键技术,北斗芯片及模组技术。5. 移动智能终端(1) 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编解码技术,多摄深度感知技术,复杂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2) 智能可穿戴设备语义识别与推荐算法技术,全形态柔性模组技术,近眼显示技术。(3) 感知交互设备全身型虚拟化身技术,光场采集与显示技术,低负载三维渲染技术,沉浸式大空间多人定位系统技术,AR空间计算技术网络与雾计算技术,基于VR的轻量化终端应用技术,沉浸声场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脑机交互、体感交互、眼动追踪等交互技术。(4) 系统软件泛在操作系统开发。(三)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工业数字化(1)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技术,高性能伺服电机系统。(2) 智能无人机与反制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自动避障、智能导航技术,无人机新型电池研发制造,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飞行控制技术,无线电压制技术、网捕拦截、激光拦截和欺骗干扰等技术。(3) 智能制造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生产安全监管技术,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技术,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超精密加工技术,供应链协同优化技术,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技术,设备故障检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2. 农业数字化(1) 智慧农业农田环境信息检测技术,病虫害识别技术,作物长势检测、预测技术,农产品智能检测分级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农技知识交流,一体化智慧养殖。(2) 智能农机智能灌溉、驱虫、饲料投喂设备,植保无人机技术,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播种、收割等各类机车,农业机器人、丘陵山区实用高效作业装备。3. 服务数字化(1) 物流数字化智能路径规划等智能配送技术,AGV智能仓储技术,物流园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车载终端等物流设备研发。(2) 教育数字化教育机器人研发技术,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研发,电子黑板等数字教学设备研发。4. 社会治理数字化(1) 数字政府政务数据中台建设,一体化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隐私计算和多方计算、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电子政务、电子签章。(2) 智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如智能路灯)的研发技术,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统一地址编码、城市知识图谱建设。(3) 智慧医疗智能化医疗器械研发技术,AI医疗辅助诊断等技术,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4) 智慧低空空域地理信息引擎、多源异构融合算法云平台、云端数据自动化处理引擎,新型飞行载运工具。(5) 智慧通航空天地一体化空管体系,城市空管体系,航空器制造数字化,数字网格空域离散建模。(6) 智慧消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干扰复合、多光谱光束的感烟、多光谱成像的智能化新一代火灾探测器,氢氟烃替代高效环保型气体灭火技术,锂离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技术和热失控燃爆事故早期预警与灭火技术装备,闭合式循环呼吸等智能化防护装备,大跨度及隧道、地下空间智能化灭火救援机器人。5. 数据价值化(1) 数据确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技术。(2) 数据交易可信数据空间系统架构技术,数据交易流通平台建设。(3) 数据定价算法定价理论和算法实现技术。
  • 发力半导体封装设备,这家公司刚牵手海思半导体
    劲拓股份的一纸公告,给公司带来了一个涨停板。劲拓股份7月6日晚间公告称,7月6日,公司与海思半导体在深圳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劲拓股份称,双方旨在加大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的合作,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自主可控。7月7日午间收盘,劲拓股份以19.99%的涨幅涨停。劲拓股份牵手海思半导体7月6日晚间,劲拓股份公告称,公司与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签订了《海思劲拓合作备忘录》,协议签订时间为2021年7月6日,协议签订地点为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是华为旗下公司。7月5日,劲拓股份在互动易表示,公司在电子热工、光电显示、半导体热工等专用设备方面,与华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7月6日,劲拓股份公告称,备忘录的签订代表劲拓在热工领域的能力得到海思认可,双方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推动劲拓快速打造半导体热工设备研发平台,持续实现半导体产业链中系列设备的国产化。此次合作给劲拓带来积极影响,符合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劲拓股份还表示,合作备忘录对公司的业务独立性不构成影响,对公司本年度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视协议各方后续具体合作协议的签订和实施情况而定。备忘录仅为战略框架性协议,属于各方合作意愿和基本原则的框架性、意向性的约定,不涉及具体金额,签订程序无需提交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从海思来看,今年4月,在2021年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回答“海思未来营运模式”时坦言,首先,海思研发的任何芯片现在没有地方能够生产加工。第二,海思对于华为来讲,只是一个芯片设计部门,所以华为对它没有盈利的诉求。“现在我们就是养着这支队伍,继续向前,只要我们养得起。当然,这支队伍可以不断地做一些研究、技术的开发、技术的积累,为未来做一些准备。”徐直军说。部分半导体热工设备批量交货据了解,劲拓股份主要从事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按大类可以划分为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光电平板(TP/LCD/OLED)显示模组生产专用设备等。公司业务层面推行事业部制,公司共有3个业务事业部,分别为热工电子事业部、封装事业部和DAS事业部,其中热工电子事业部负责公司电子整机装联业务,封装事业部和DAS事业部负责公司光电平板(TP/LCD/OLED)显示模组相关业务。劲拓股份2021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2.15亿元,同比增长11.70%。公司主要产品覆盖电子焊接类设备、智能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光电平板(TP/LCD/OLED)显示模组生产专用设备。据悉,在此次官宣与海思达成战略合作之前,劲拓股份在半导体热工领域已经实现一定的积累。7月5日,劲拓股份在深交所互动易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曾表示,公司开发半导体热工相关设备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因受保密协议限制且未达到披露标准,未予披露。目前部分半导体热工设备已上线并批量交货。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劲拓股份刚刚完成了董事长的更换,并披露了董监高增持计划。6月28日晚间,劲拓股份公告,公司董事会同意选举徐德勇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补选徐德勇为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召集人。根据《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法定代表人将变更为徐德勇。6月28日晚间,劲拓股份公告称,公司董监高计划自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或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合计不少于1000万元,不高于2000万元,增持计划价格区间为不高于22元/股。
  • 深度剖析|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
    回国创新创业十年之感悟篇̷̷导语: 产业“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在自身领域成为世界前三甲,但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隐形冠军”位于产业链上游,因为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比较低,故名“隐形”。但却因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或关键材料,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产业的真正幕后控制者。据称,全世界3000多家隐形冠军公司,德国拥有1307家,数量最多,而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业规模也做到世界前茅,但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材料大都垄断在国外“隐形冠军”企业手中。因此,中国的产业要由大变强,拥有话语权,就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专注解决产业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特殊材料,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本文作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江必旺博士)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呈跨越式发展态势,但对外依存度极高的“缺芯”问题却始终是最大的痛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部件和材料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芯片90%依赖进口,2016年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众多的产业都象电子产业一样,因为缺“芯”,体量大却没有话语权:如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但特种钢铁却大量需要依赖进口;中国的高铁是中国的名片,但核心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必须来自于西门子、ABB等国外公司,甚至连螺丝钉都依赖进口;中国的圆珠笔产量世界第一,却做不出圆珠笔芯的滚珠;中国的PC产量第一,但计算机的芯片基本被美国Intel 和AMD垄断;中国汽车市场名列世界前茅,但发动机却一直受制于人。纵观中国产业发展,虽然规模大,但由于缺“芯”这样致命的短板,导致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弱势,而发达国家则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或关键部件牢牢掌控着产业主动权。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说京东方烧钱上千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平板显示最大的生产企业,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等出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液晶电视显示屏世界第三,改变了中国每年进口总值高达数千亿人民币液晶显示屏的局面。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后非常感概。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从改革开发以来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多产业就象平板产业一样从空白变成世界规模最大,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提升了中国GDP。国家也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一方面,则更引发了长期以来对中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重产值轻研发、注重规模体量忽略核心技术的担心和忧虑!中国目前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都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垄断,而这些垄断企业大多是产业的隐形冠军,是世界上唯一或极少数几家可以把现代高端产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材料做到极致的公司。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的发动机,小到园珠笔芯、高铁的螺丝钉、电子产业的芯片、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分析检测用的色谱柱填料、生物制药用分离纯化层析介质等。可以说,国外一个很小的隐形冠军企业如果不供应相关材料,就可以让中国万亿级的产业瘫痪,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面临的残酷现实。因此,只要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材料掌控在国外的隐形冠军企业手里,中国的产业再大也无法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当前,中国要主导任何战略性产业,促进国家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是靠依赖投资更多的下游巨无霸组装和加工工厂,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隐形冠军企业,从而在重大产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隐形冠军,将成为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决胜着力点和关键所在。中国产业迅速扩张的资源优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很多制造领域的规模都跃居世界首位。这得益于中国独有的四大资源优势: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大国,购买力巨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庞大的消费需求,使得中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极易形成规模化产业。目前中国很多市场需求都已跃居世界第一,如钢铁、塑料、食品、电子器件等等;二是劳动力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玩具、皮革等及下游的组装产业如平板显示在中国都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三是资本优势。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本,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四是体制优势。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集中各类资源和力量办大事。为了提升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层面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甚至不计成本投入巨资予以扶持。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京东方液晶面板产业,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就是很好的案例,通过国家的支持,可以迅速改变中国落后的液晶平板显示生产技术,结束每年进口数千亿液晶显示屏的局面,国家大力支持京东方投入上千亿人民币建设液晶面板线,即使公司连续多年巨亏也可以持续下来,最后变成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最大的公司。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政策和金融支持,完全依赖市场化运行,京东方是无法挺过来更无法持续发展的。同样的,中国的高铁之所以能快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一,也是因为有国家财政和政府资源的强大支持。规模化背后的打工模式探究 中国相当多的产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而且在不缺市场、不缺人、不缺钱、不缺政府支持的强大背景下,为什么始终是规模化有余、竞争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短,技术积累少,研发能力弱,很多核心技术及关键材料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兴芯片事件、华为内存事件就清楚暴露出中国产业脆弱、不堪一击、话语权缺失的尴尬与无奈。以液晶显示产业为例,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基本是属于加工组装型,不但生产线要从日本进口,而且制造面板的很多关键材料也都必须依赖进口。因此,看似红红火火的生产,其实挣大钱的都是日本的设备和材料生产厂商。日本人把液晶面板转移到中国来只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大量的资本,他们靠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垄断,就可以轻松的从中国获取巨额利润,然后再把这些利润用于开发新的显示技术,升级换代后再卖到中国去赚取更多的利润。结果,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企业一直在买买买,从5代线买到6代线,再到7代线8代线,到现今的10代线,每条线投资都高达上百亿。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些投资惊人的生产线需要用日本的关键技术和材料才能进行生产,也就是说生产线的开动,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同时购买大量的日本材料,一天断供,这些上百亿投资的生产线就立刻瘫痪。日本一个掌握关键材料的隐形冠军企业,就可以卡住中国上万亿产业的脖子。也就是说,中国人如果不拥有核心技术,产业体量做得再大也只能是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地位。那么,中国为什么不依靠已有巨大的显示屏产业规模,众多的应用人才,以及国家的资本支持,开发创新自有的显示屏生产技术,摆脱给别人打工的被动局面呢?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因为开发新的显示屏技术往往需要上游材料厂商的配合,目前上游关键材料却大多被日本隐形冠军企业所垄断。中国显示技术的科学家即使有很好的技术和主意,但如果没有上游材料厂家的供应和配合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把技术落地,无法把技术转化成产品。这就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要想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让中国制造成为全产业链条的良性互动,不是依靠购买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更先进的下游组装线,虽然依靠购买组装线可以增加就业,快速扩大GDP,而必须下决心从源头抓起,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专注于把核心部件和上游产品做到极致,专注于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企业,在突破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制造的瓶颈方面杀出外国公司的重围,为中国产业重构发展路径提供坚实的基础。解开制约关键技术的“密码” 一个国家的产业规模往往取决于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国家资本实力。中国凭借市场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强大国家资本实力的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众多产业成功地做大。但是,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发展,则与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国家资本实力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依赖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这些恰恰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来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决定着企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的成败,甚至会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生死存亡有巨大影响。我国不少领域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只有突破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中国重大产业在世界才有话语权,中国产业才能由大变强。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制约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发突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和国家政策,以及企业认知和企业家胸怀等深层次问题。基础原料和装备差导致研发速度受阻 高端新兴产业如液晶显示对关键材料和部件性能和质量要求极高,因此研发和生产技术难度大。我国虽然是基础原料生产大国,如不锈钢及众多化工基础原料生产的产能都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缺乏高性能不锈钢和高质量的化工基础原料,导致以其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相关材料和设备不能满足高端产业的生产需求。可以说基础原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业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研发进展和产业化成功。我回国创业做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材料遇到的基础材料质量导致产业化过程拖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液晶显示屏由“间隔物微球”“混迹”于液晶之中、“立身”于玻璃面板间,主要发挥“骨架”作用,可以精准控制玻璃面板的厚度。它好比是人体骨骼中的钙,没有它,液晶面板就“站”不起来。 虽然液晶间隔物微球只是由普通的聚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材料组成,但用于液晶显示的聚合物对微球质量和性能要求极高,必须具有高度的粒径精确性、极窄的粒径分布、优异的机械强度、光滑的表面性能、极高的洁净度和极低的金属杂质等性能,因此制备技术壁垒极高,长期以来全世界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可以生产。纳微在开发液晶间隔物微球材料时,首先就遇到国内基础原料质量差的问题。苯乙烯是通用化工单体之一,国内生产产能位居世界首位。但国产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杂质含量高(尤其是奈杂质含量高),用其生产出来的间隔物产品机械强度低、变形大,不能满足控制液晶显示的要求,不得已公司只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单体纯度的问题。另外我们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遇到由于不锈钢性能差引起装备不合格的问题。生产高性能微球需要用不锈钢反应釜,经多次试验,发现用国产反应釜生产的液晶屏用间隔物微球产品铁含量超标,无法满足液晶显示的高端要求,后来花了一年的时间,尝试了很多家国产反应釜都是一样的问题,而用进口的铁含量就达标。付出如此大的时间成本、花费了巨大的人财物,竟然得到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国内不锈钢质量就是这样,很少有真正的不锈钢,高性能的不锈钢都需要进口!因此,虽然纳微开发了比日本先进的微球制造技术,但由于国产的原料质量及不锈钢性能问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些基础原料差的问题,才最终实现间隔物微球产业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中国做高科技产品研发尤其是做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关键部件的难度有多大:不仅要解决关键技术壁垒而且要解决配套的基础原料和设备质量差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全世界最多,而成果转化率却极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首先必须提升整个中国基础原材料以及仪器设备的质量,否则即使我们拥有众多解决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制造技术的人才,也难以做出高性能的材料和部件以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社会浮躁,基础创新不足,导致研发驱动力受阻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全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并引发一些极不合理的现象。如飞速上涨的房价让炒房的人得到巨大财富,而相比之下辛苦干活的人却越来越穷。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合理导致投机心态越来越严重,破坏了中国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急功近利,缺乏沉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情的耐性和坚守。但几乎所有产业需要的关键材料和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成功。比如,在液晶显示屏制造中连接芯片和面板的导电金球这一关键材料,全世界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可以生产。纳微在已经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基础上还花了整整10年时间,才成功开发出用于微电子领域的导电金球,可谓“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是难以实现并坚持到最后胜利的。中国很少有企业愿意花十年的时间去开发一项技术和产品,大家都喜欢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先进技术研发和材料制造领域。欧美日的隐形冠军企业无不是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几十年把一个材料或部件做到极致才形成的。因此中国要培养隐形冠军企业首先要有更合理的财富分配体制,社会财富应该倾斜于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投机的人,才能让技术人才可以长时间沉下心来把关键技术做到极致,让更多企业成为隐形冠军。 另外一方面,国家虽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赖发表文章数量,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发表更多文章而非深入研究厡创技术或实用技术以解决产业核心技术。在以论文数量为王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合理经费的控制和分配体制,让科研人员无法沉下心来做原创性科研,或专注于产业化核心技术,而是去做容易出文章的研究。让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如中国虽然在纳米技术领域发表文章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文章数量与国内产业化技术发展极不匹配,纳米应用技术和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基本空白。因此,只有对科研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完善激励机制,才会实现让国家科研投入能有更多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更好地回报社会。社会浮躁与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由于以往的政策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各级政府都愿意投资发展能快速做大并容易增加GDP和就业人数的下游组装产业。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很多产业到中国后形成恶性竞争,如太阳能面板产业就是一个政府过度投资带来产业过热问题的典型。上游关键材料和部件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规模也不会快速放大,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意愿和力度就明显不足。国内市场推广难度大 研发成果推广受阻 由于当前中国大多新兴产业都是依靠引进的国外技术,且关键材料都使用国外进口产品。因此中国企业开发出来的关键材料要导入市场就面临先天不足的问题。首先,关键材料和部件对终端产品性能影响极大,如果质量有问题,会给终端客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一般情况下,客户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导致国产材料替换进口材料的难度很大。即使客户有意愿导入国产品牌材料,验证周期也非常长。有的材料虽然单价非常高,但在整个设备的成本比例比较低,客户更没有意愿去做新产品尝试和替换。比如说间隔物微球,虽然单价很高,但由于用量少,占整个显示屏材料成本不到1%。而这个材料对整个显示屏的质量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客户往往不愿冒险采用国产产品。其次,国人对国产和进口产品的偏见也会导致国产产品导入困难。长期以来,中国生产厂家习惯于生产中低端产品,对技术和产品质量重视不够,因此普遍的印象是国内产品质量不行,用起来不放心,客户对国产产品导入会非常慎重甚至会提高导入门槛。更有甚者,如果客户使用了国产产品出问题,第一时间会怪罪到国内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如果客户用的进口材料生产出问题,反而会反省自己工艺有什么问题。因此国产产品要导入客户,不仅要有超高的产品质量,还要贴近客户需求,熟悉客户工艺,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国产产品市场推广问题,需要多方结合、达成共识:一方面生产材料厂家确实要做好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用,要有耐心去培育市场、贴近需求,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累积,国产的产品质量会越来越好甚至有可能超越进口产品。另外一方面,下游厂家也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与上游国产材料厂家配合。上游关键材料和部件成功产业化会极大促进下游厂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国家也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下游厂家使用国产材料。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研发能动性受阻 由于目前国内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因此经常出现投入很长时间大量资源开发出的产品和技术被仿造,被偷走,甚至整个技术团队给挖走,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严重限制了企业对关键材料和部件开发的动力。因此很多企业都愿意聚焦在短平快的低端制造业上或风险相对小的下游组装上,不愿意投入技术研发长,风险大的高技术产业。有的企业即使想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开发也会因为担心技术泄密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保密手段。本来高技术开发需要共享信息,激发大家的灵感才容易促进新的想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保密的原因很多信息无法在技术团队上分享和交流,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并限制了技术研发的快速进展和试验成功。因此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法律为自主研发企业保驾护航,才能让中国真正投入研发创新的企业得到回报,让靠投机或剽窃技术的企业得到惩罚,营造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的良性发展环境。税收政策局限性导致关键材料研发企业发展受阻 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制备具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风险。这种企业的活化劳动成本主要在研发投入、人员工资、产地租金等方面,大大高于传统企业,如果按中国现行的增 值 税抵扣方式,该部分成本不能抵扣,从而使企业的税负较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使得企业在前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更多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上。其实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增 值 税会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因此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软件、芯片及生物制药产业都有特殊的增 值 税政策。而与这些产业异曲同工的关键材料制造企业目前却不能享受这些特殊政策。因此,国家要解决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问题,就必须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政策,拓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行业范围,切实解决先进材料制造企业面临的税收窘境,为企业减负,为创新添翼,才能有利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才能让有志于与国外垄断企业抗衡的科技研型企业真正走上隐形冠军的强企之路。 培养隐形冠军企业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举” 中国要真正完成经济转型,从一个经济大国变成强国,必须把解决好产业的关键材料和部件放在首位,必须培养更多的隐形冠军,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大而强,才能拥有独立自主的话语权。“隐形冠军”是指那些非常专注、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市场领袖地位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产品可能很小,不跟消费者直接见面,不易被人觉察,加上自身低调,公众知名度比较低,但在各自行业内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产业发展无可撼动的霸主。基于此,中国的企业要想成为隐形冠军,需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坚持长期不懈的研发,用匠心、耐心、恒心和信心,把技术和材料做到极致。 坚持创新占据技术制高点 一个公司能否在全球的竞争中成为隐形冠军,取决于这个公司是否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否占据世界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的制高点。无论是电子产业的芯片,还是飞机发动机,还是看去简单的圆珠笔芯和高铁的螺丝,都是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要做到一个领域制高点的技术,往往不是靠人多或短期砸钱就可以快速获得的。中国过去那种凭借众多劳动力资源和大量投资来迅速把产业做大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创新的科研环境,吸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可以安下心来,通过长期的创新和技术积累占据技术的制高点,从而解决关键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 坚持专注和坚守做到持之以恒不动摇 中国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资本、人才、市场、产业链,最大的短板是缺乏耐心和坚守。现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化、自动化、高性能化,这些发展趋势对关键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关键材料和部件对下游产品性能影响极大,因此在材料领域往往赢者通吃的局面,即做得最好的企业逐渐成为产业的隐形冠军,形成独霸一方的垄断局面,做得质量差的企业基本无法生存。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组装能力,只要拥有了关键材料和部件就会迅速做出相关产品,同样,谁垄断了这些关键材料,谁就在产业链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隐形冠军企业就是要坚守一种使命感和民族情怀,不忘初心,一但认准一个目标就持之以恒做下去直到成功。这种专注和长期坚持的精神在当今浮躁社会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坚持工匠精神把产品和工艺做到极致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要把产品和工作做到极致,必须靠一丝不苟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对产品不断改进、创新和优化,必须把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我曾参观过德国一家生产工业风扇的中小企业,为了检测风扇运行时的噪音,特意建造了先进的静音实验室,置身其中,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为提升品质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这样的产品无疑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更是一种追求、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耐得住寂寞的承诺。我想,这也应该成为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追求,用最好的技术制造最好用的产品。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瞄准国际标准,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已经进入新时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拓展科技项目,强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倡导创新文化,等等,国家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从根本上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培养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掌握相关产业的关键材料和部件,突破发展瓶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全产业链材料、加工自主可控,为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真正变成一个制造强国。中国隐形冠军新时代,已经来临!(本文作者:纳微科技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必旺博士。本文非常感谢北大同班同学江庆红在信息收集,调研及文章的整理,修改和编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术”解读
    2021年2月24日,MITTechnologyReview一年一度的“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正式发布。自2001年起,该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量子密码、灵巧机器人、智慧传感城市、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本年度MITTechnologyReview“十大突破性技术”分别为:mRNA疫苗、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数据信托、锂金属电池、数字接触追踪、超高精度定位、远程技术、多技能型人工智能、TikTok推荐算法和绿色氢能。为了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十项技术的科学价值及其背后的科学故事,本刊特邀请各领域著名科学家分别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并促进科学界的学术交流。  1mRNA疫苗(MessengerRNAvaccines)  在1918年大流感100年后,全球爆发了又一次呼吸道病毒传染病大流行,罪魁祸首是一种具有包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止到2021年6月17日,全球已有176693988人确诊,造成3830304人失去了生命。面对病毒的挑战,人类最有力的对抗武器是疫苗。针对这次疫情,从疫苗研发到实际应用的速度空前。截止到2021年6月15日,全世界已接种了2377780590剂次针对SARS-CoV-2的各种疫苗。其中包括有首次应用就一战成名的mRNA疫苗,它被MITTechnologyReview评选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专家点评:  mRNA(MessengerRNA)被称为信使RNA,是携带编码蛋白遗传信息的单链RNA。在细胞内,mRNA指导把单个氨基酸按特定序列组成蛋白质,是细胞内“蛋白工厂”生产的“指导员”。很久以来,许多人都曾设想把在体外人工合成的mRNA“指导员”导入细胞内从而指导“蛋白工厂”的工作。第一例证明体外转录的mRNA可在体内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发表于1990年,Wolff等将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mRNA注射到小鼠的骨骼肌,成功检测到了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两年后,Jirikowski等在大鼠中成功的用mRNA表达出了有功能的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虽然这些早期研究显示出mRNA作为潜在治疗载体的原理可行,其实际应用的缺陷也变得十分明显。mRNA本身不够稳定,在体内易降解,不易靶向递送,而且可以导致强烈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因此,在而后的许多年中,核酸治疗领域都没有把mRNA作为开发重点。  近十年的技术进步,通过对mRNA的人工修饰,大幅降低了mRNA本身的免疫原性,提高了安全性。通过脂质纳米粒包裹mRNA的递送技术,大幅提高mRNA在体内的表达效率。加之mRNA只需体外转录就可人工合成,快速价廉,实用性随之增高。通过mRNA表达蛋白抗原来诱导机体针对蛋白产生免疫应答,可能达到疫苗效果。机制上,脂质纳米粒包裹的mRNA可有效的进入树突状细胞中,一方面使树突状细胞按mRNA指导表达蛋白抗原,另一方面通过脂质纳米粒类似佐剂的作用激活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将蛋白抗原消化分解成肽段,并呈递于细胞表面的一类、二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引起CD4、CD8T细胞的特异性应答。CD4阳性T细胞可分化成不同的亚群,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机体的免疫反应。CD8阳性T细胞可分化成杀伤性T细胞,从而在感染发生时杀伤感染细胞。在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CD4和CD8T细胞都会分化成为记忆T细胞。另外,mRNA表达的蛋白抗原也可以被B细胞抓取,促使其活化,在CD4阳性T细胞的帮助下这些B细胞分化成为记忆B细胞和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长效浆细胞。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mRNA疫苗展现出了惊人的保护效果。在临床前研究阶段,Moderna开发的mRNA疫苗mRNA-1273在恒河猴中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在第二剂接种后四周,血清中可检测到高滴度中和抗体,表达白介素-21的滤泡性辅助T细胞显著增多。在包含了30420志愿者的三期临床研究中,mRNA-1273的有效率达94.1%。这款疫苗对保存条件要求较为严苛,需在-20℃条件下运输。我国科学家开发的耐高温mRNA疫苗ARCoV表现不俗,在动物实验中可以诱导抗体和细胞免疫,并显著降低病毒载量 它只需在2—8℃保存。目前这款国产mRNA疫苗正在墨西哥进行III期临床实验。  使用外源mRNA导入人体实现细胞内蛋白表达的本质就是让人体自身细胞成为“工厂”,生产所需的蛋白分子。该技术显然不局限于新冠病毒疫苗。多国研究者还在针对其他诸如HIV和Zika病毒设计和开发mRNA疫苗。该技术也不局限于抗感染疫苗,比如也有针对黑色素瘤的mRNA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事实上,使用mRNA表达技术也不局限于做疫苗。比如通过表达正确的血红蛋白来作为治疗性蛋白分子,同样思路可能用于治疗镰状红血球贫血症。时势造英雄,mRNA疫苗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mRNA技术的第一个概念性实验证明距今30年,再一次说明投入源头创新,回报不一定是立竿见影 但假以时日,金子总要发光。mRNA技术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治疗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2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PT-3)  具有写作和对话功能的大规模自然语言模型使人工智能朝着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与人机交互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众多语言模型中,OpenAI公司开发的GPT-3是目前为止参数最多、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模型。通过利用大量的互联网文本数据和成千上万的书籍进行模型训练,GPT-3模型对人类自然语言的模仿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极具真实性,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语言模型。  虽然GPT-3模型建模能力、描述能力非常强,但是也存在众多问题和局限性。首当其冲的就是GPT-3模型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自然语言生成),因此有时会生成一些不可控的内容。其次,训练GPT-3模型需要大量的算力、数据和资金投入,并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只有资源充足的实验室才有能力开发类似的模型。此外,由于GPT-3模型在充斥错误消息和偏见的互联网文本数据上进行训练,往往会产生与训练数据类似,即带有偏见的篇章段落。  专家点评:  (1)为什么可以入选10大技术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和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具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语言模型是利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抽象数学建模,是自然语言理解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广义上,任何自然语言理解模型都可称之为语言模型,因为都要进行数学建模。狭义上讲,语言模型要完成对一段文字的概率估计,或者给定上下文估计某个语言片段的出现概率或者抽象数学表示。通常所指的语言模型是狭义语言模型。语言模型的历史从1948年提出的N-Gram模型、1954年的分布式理论词袋模型、1986年的分布式表示、2013年的Word2Vec模型直到2018年提出的预训练模型。预训练语言模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包括ELMo、BERT和GPT)对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深度学习时代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这一系列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模型只需要利用非监督的语言模型训练目标函数即可从海量的文本中捕捉和学习到各种类型的有效信息,能够动态生成更加准确的具有上下文信息建模能力的字、词、短语乃至句子和篇章的向量表示和生成概率,并可以在多种下游任务上取得惊艳的效果,例如问答、阅读理解、文本蕴含、语义相似度匹配、文本摘要、代码生成、故事创作等。除了强大的表示学习能力和多任务泛化属性以外,这些预训练语言模型还具有强大的小样本学习能力,只需要很少数据样本(甚至是在零样本学习的设置下),即可理解特定的任务并取得和监督学习模型相当甚至更好的表现。在众多模型中,2020年5月OpenAI公司所提出的第三代GPT模型(GPT-3)凭借其当时最大的参数规模、非凡的模型能力、多任务泛化表现以及小样本学习能力入选2021年MITTechnologyReview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2)GPT等系列模型发展过程和能力变化  预训练语言模型数量众多,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模型包括ELMo、BERT和GPT。限于篇幅,在此只选择GPT系列模型进行代表性介绍。  在对GPT-3模型进行解读之前,我们首先对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初衷和中间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N-Gram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模型是计算给定语言片段的概率或者给定上文预测下一个词的出现概率,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频率的离散统计概率模型。其主要问题是离散的词表示方法描述能力差,参数空间成指数级增长,基于频率的统计概率模型建模能力差,导致最终语言模型描述能力不足、鲁棒性差、准确率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ELMo、BERT和GPT为代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利用大规模甚至全网数据,基于生成式语言模型或者掩码语言模型,用神经网络方法训练语言模型。这样,预训练语言模型既有传统模型的概率输出,也可生成语言片段的向量表示。由于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可以利用可导、可微等强大的数学工具和极大规模的数据,所以预训练语言模型上下文建模能力超强,可计算出更加准确的概率和上下文强相关的语言片段的动态向量表示。  ELMo开启了第二代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时代,即上下文相关和“预训练+微调”的范式。ELMo是一种生成式模型,以双向LSTM作为特征提取器,利用上下文信息动态建模,较好地解决了以Word2Vec为代表的第一代预训练语言模型存在的一词多义问题,在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上表现尤为出色。BERT是一种掩码式语言模型,以TransformerEncoder为特征提取器,在自然语言分析和理解任务上表现尤为出色。GPT是一种生成式模型,以TransformerDecoder为特征提取器,在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上表现更为突出。  在上述系列模型提出以前,以自然语言理解为代表的下游任务主要采用监督学习的方式在相应的标注数据集上训练模型。这就需要每一个目标任务有充足的标注数据,并且在特定任务上训练的模型无法有效地泛化到其他任务上。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这类判别式模型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OpenAI团队提出了第一代的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GPT-1)是基于TransformerDecoder的生成式语言模型,对该模型结构没有新颖改动,但扩大了模型的复杂度。该类生成式预训练模型只需要利用非监督的语言模型目标函数即可进行训练,因此可以利用海量的无标注数据进行模型学习。除此以外,GPT-1模型在增强下游任务时对各种输入数据的格式进行了统一,以实现最小的模型结构修改。基于以上两个特点,GPT-1只需要简单的微调监督训练即可用于下游任务,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提升,展示了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强大的泛化能力。额外的评测发现GPT-1在零资源的设置下仍然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这些结果展示了生成式预训练的强大威力,为后续参数规模更大、所需训练数据更多的模型版本奠定了基础。  GPT-2在GPT-1的基础上,对模型结构进行了5点微小改进,增加更多的训练数据,进一步提升了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泛化能力,重点解决GPT-1在下游任务使用时需要监督微调训练的问题。通过在模型训练时引入任务信息、利用比GPT-1模型更多的训练数据(40GBvs.5GB)、搭建更大参数规模的模型(15亿vs.1.17亿),GPT-2模型在零资源的设置下超越了多种下游任务上的前沿模型,例如机器翻译、阅读理解、长距离依赖关系建模等。GPT-2模型的这些特点揭示了更大的模型容量和更多的训练数据可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以及减少对监督训练的依赖。此外,GPT-2模型的容量和训练数据相比,还处于欠拟合的状态,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大模型的参数规模。  GPT-3在GPT-2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参数(1750亿vs.15亿)和数据规模(45TBvs.40GB),是目前为止最大的语言模型,无需微调训练即可用于下游任务,在零资源(Zero-shot)和小样本(Few-shot)设置下具有出色的表现。在GPT-2的多任务泛化能力基础上,GPT-3在新的任务上取得了惊艳的结果,包括数学加法、新闻文章生成、词汇解读、代码编写等,并且这种模型表现会随着参数量的进一步增加而提升。  (3)成功和局限性背后的根本原因讨论  通过对比GPT三代模型的设计初衷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三代模型都是基于TransformerDecoder结构,GPT-3模型的强大能力建立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即超强的泛化能力仅来自于增加模型和训练数据的规模。也就是说,GPT-3的本质还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模型,通过利用超大容量的模型来拟合海量的数据,最终实现模型的收敛。因此,数据驱动模型的特点都会体现在GPT系列模型上,即模型的能力取决于所拟合数据的覆盖范围、分布情况以及质量。无论是新的数据还是不同的数据分布亦或是数据中的噪声都会给模型带来灾难性的问题。最新的测试结果显示,GPT-3模型无法在自然语言推理、填空、长文本生成和一些阅读理解任务上取得较好的表现,表明GPT-3模型更多的是停留在数据拟合阶段,而非真正理解自然语言。除此以外,受限于互联网文本数据的质量,GPT-3模型会生成一些带有偏见且令人厌恶的内容。这些都表明,GPT-3依然停留在感知智能阶段,距离通用智能和认知智能还有遥远的距离。因此,GPT-3被认为“具有一定泛化能力的记忆”,更容易获得并记住陈述性知识,而不是理解知识,不具备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GPT-3的意义  虽然GPT-3模型还不具有意图或对现实世界中的请求做出响应的能力,但是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从2012年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开始爆炸式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年的时间,新技术和新算法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数据驱动模型的效果和能力似乎也遇到了天花板,而GPT-3模型的出现为深度学习领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并引发了新的思考。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这种随着模型规模增加而实现的能力扩展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短期的结果来看,这种规模效应还会随着计算机硬件算力的提升,继续提高深度学习的天花板。第二个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极限在哪里?这种数据驱动模型是否最终能真正地理解语言?最后,深度学习的尽头是否会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认知能力和通用智能?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GPT-3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完成问答、阅读理解、摘要生成、自动聊天、搜索匹配、代码生成以及文章生成等。鉴于GPT-3模型所面临的安全性和不可控性,包括在自然语言理解时遇到鲁棒性的问题、在内容生成时会输出虚假内容和充满偏见信息的问题等,在某些应用场景,其应用价值主要还体现在智能辅助任务上,不能直接面对最终的用户。例如,在总结报告生成、创作写作等任务中,利用GPT-3根据用户的任务描述生成相应的内容,再引入人工校验编辑,将最终编辑后的内容呈现给最终用户。除此以外,GPT-3可以用于开发游戏应用等无明确任务定义和完成目标的场景。  (5)未来研究方向和我国的相关情况  总的来说,以GPT-3为代表的的预训练模型还存在各种工程应用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在推动该类模型的发展时还面临着跨学科合作、开放共享、资源不平衡和安全防护等挑战。我国在这方面亦有相应的布局和长远规划,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前期成果,以“悟道”和“盘古”为代表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系统已经在模型效果、领域移植和泛化、小模型、模型训练效率、多语言、弱相关多模态预训练、通用、可控、知识融入、蛋白质序列预测等场景中取得了突破。相信在未来的10到20年,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社区开源等方面会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3数据信托(Datatrusts)  数据信托是信托类型化研究和当代信托立法中典型的新生事物,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从法律角度看,信托是指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委托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将资产交给受托人管理的行为,数据信托则是受托人管理一群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的行为,这就像医生有责任依据病人的利益来行事一样,数据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同时要对其利益负责。理论上,数据信托允许用户行使其作为数据生产者的权利。  专家点评:  数据的价值和资产属性已经被社会熟知和认可,但是数据资产存在一个特殊性,即和实体资产相比,数据只要在控制人手里,几乎可无成本进行分析、挖掘、复制和扩散并获利,并且其中个人隐私信息无法得到保护,典型的例子是当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完成交易后,后期总会看到和前期交易内容有关联的选择性推送商品广告信息,因此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数据生产者及数据权属所有者(如广大公民个体)、数据实际控制者(如提供各类服务的单位部门)、以及数据利益的享有者(如能获取各类数据的机构企业)相互分离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数据在采集、分析、挖掘、使用全生命周期中,其隐私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价值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基于此,信托理论被引入用来保护数据主体所遭受的敏感信息侵害,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应对境内外数据安全风险。2016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克巴金(JackM.Balkin)在隐私数据保护领域首次提出采用信托工具解释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人之间关系的主张。2017年,《英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DataTrust”一词,并建议利用数据信托制度建立数据投资治理架构,以确保数据交换安全互利。2018年10月,英国开放数据研究所(OpenDataInstitute,ODI)首次明确将数据信托定义为“提供独立数据管理权的法律结构”。  数据信托是数据资产信托财产的一个闭环:数据持有者首先要将自己所持有的某一个数据资产作为信托财产设立信托 再进行信托受益权转让,委托方通过信托受益权转让获得现金收入 随后,受托人继续委托数据服务商对特定数据资产进行运用和增值,产生收益 最后,向社会投资者进行信托利益分配。  数据信托的实质是在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人之间创设出信托法律关系,数据控制人基于数据主体的信任对数据享有更大的管理运用权限,同时也承担更严格的法律信义义务。数据控制人的数据管理运用权限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控制、访问审核以及数据的匿名化处置等重要内容,以此平衡数据主体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可交易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与此同时,数据控制人还应履行对数据主体的信义义务,这主要表现为信托法上的谨慎义务、忠实义务、保密义务等,不得损害数据主体的根本利益。  数据信托主要解决两大问题:(1)解决数据资产的授权使用问题。数据主体既是数据信托的委托人也是受益人,数据控制人则是数据信托的受托人。数据控制人的数据管理运用权限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控制、访问审核以及数据的匿名化处置等重要内容,以此平衡数据主体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可交易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2)数据信托还可以明确数据资产的收益安排,使得数据资产增值部分的利益归属可以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设计和分配。通过重置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人之间的权益结构,把数据控制人的数据权限与数据义务有效链接起来,促进数据的合理有效利用。  应该清楚地看到,数据信托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保障数据信托实施的技术层面仍不是完备的。  首先,在法律层面,针对数据使用的用途限制、安全与隐私保护政策及风险管控问题,数据信托仍需要法定信托属性、数据信托的信托财产范围、数据信托中的信义义务的具体规制,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其次,在保障数据信托实施的技术层面,针对数据在流转各环节都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需要从数据隐私保护、数据确权、数据追溯、权益可信分配等多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可信的技术手段,除传统的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安全接入、应用保护、访问控制技术外,还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如下关键技术:  (1)隐私保护数据发布,敏感数据在进入流通市场之前进行必要的隐私检验和脱敏处理。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效保证数据的可信性、数据流通与使用的可追溯性,区块链技术也是目前进行数据确权的最佳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得登记、交易转让、清结算、查询举证更加透明、高效、低成本。  (3)隐私保护的联邦学习,结合安全多方计算、差分隐私或同态加密技术实现分布式的深度学习,在智能化学习的同时保障用户的隐私。  4锂金属电池(Lithium-metalbatteries)  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电池技术。目前,电动汽车普遍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昂贵、笨重、能量密度低,并且其所依赖的液体电解质在碰撞时极易起火。电池的一系列缺点体现在电动汽车上就是:价格高、续航低、充电慢,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正是让众多车主对电动汽车望而却步的原因。显然,要使电动汽车比汽油汽车更具竞争力,就需要一种突破性电池来弥补这些缺陷。硅谷初创公司QuantumScape声称已经开发出全新的锂金属电池,其采用固体电解质(陶瓷)克服了传统锂离子电池存在的这些缺陷。  专家点评:  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高度依赖于能源的利用。二次电池是一种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高效可逆转化的器件。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典型的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便携等特点,方便电能的移动存储、输运和利用,支撑现代生产生活进入“无线”模式,促进社会朝着清洁、便携不断发展。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成为当下二次电池的“主力军”。锂离子电池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是对整个行业的认可和激励。然而,锂离子电池受制于自身材料的嵌入式能源存储机制,历经30余年发展后,其能量密度逐渐接近极限值。研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成为社会共识。  此次入选MITTechnologyReview2021“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的基于固态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正是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上限的新体系电池。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超过400Wh/kg,相比于现在锂离子电池提升30%以上。这意味着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可以具有更长的续航,缓解人们的里程焦虑。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高的主要原因是采用转化型储能机制的锂金属为负极。锂金属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极低的电极电势。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锂金属电池的概念,80年代也做过商业化尝试。由于在有机电解液中,锂金属负极不均匀锂沉积引起安全隐患,金属锂电池未能在各种应用场合中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锂金属负极的安全隐患,此次入选突破性技术采用固态电解质来匹配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构筑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可以克服液态电解液易泄露、易燃的问题。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之外,此次入选的突破性技术对电池快充性能尤为关注。快充性能的提升,将使得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是另外一个缓解里程焦虑的方式。基于固态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如能够兼顾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快充性能,将有望实现与锂离子电池相互补充甚至替代。  突破性技术所展示的固态锂金属电池性能是基于电芯水平。如果要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及储能设备上,仍需要考虑电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以及多电芯串并联组装成电池组的电池管理问题。此外,实际工况远比实验室条件复杂,如高低温、倍率切换、过充、过放、撞击挤压等条件下是否保障安全的问题。针对固态金属锂电池,需要建立一系列性能评价原则,经过充分的性能验证和安全保障继承,才能满足实际工况的要求。尽管目前固态锂金属电池展示优异的前景,但距离固态锂金属电池真正实用化仍还有许多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界面接触电阻大、固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锂枝晶内部生长、固态电解质厚度和固态电池的成本等。固态锂金属电池仍需要在不断探究和摸索中发展。  目前我国在固态锂金属电池方面的基础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产业研究和技术工艺方面甚至领先。在国家政策和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建立起了从原子、分子,到材料,再到器件的多尺度的认识,并在应用示范上取得了一些实际经验,为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的青年成长起来,为固态锂金属电池及其他新型电池体系的持续推进储备了人才。  固态锂金属电池是极具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研究和投入。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突破,对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将是有力的补充或替代,从而能够为消纳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技术基础,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推广利用,从而促进能源消费和生产转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5“数字接触追踪”技术(Digitalcontacttracing)  2020年全球都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数字接触追踪”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冠疫情之下,科技为公共卫生调查人员追溯感染者的行踪提供新思路——数字接触追踪。使用该技术,卫生调查人员不再需要依靠病人的记忆对其行踪进行追踪,这减轻了对疾病监控的压力。这一技术对应到实际应用被称为“曝光通知”(ExposureNotification)。对于该数字接触追踪系统,程序员在几周内完成了建立和运行,并将代码开源共享,以保证全球各地的、苹果和安卓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一功能。  专家点评:  为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5月苹果和谷歌公司联合推出基于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应用“暴露通知(ExposureNotification)”,借助数字设备和技术助力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追踪工作,这一技术入选MITTechnologyReview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使用蓝牙来匿名连接附近运行同一程序的其他手机设备,在本地对高风险接触行为进行记录,一旦某用户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该应用将会通知其接触过的其他用户,从而有利于尽早展开排查和隔离。相比于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式,数字接触追踪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追踪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事实上,“暴露通知”并非首个针对新冠疫情的数字接触追踪应用。早在2020年3月,韩国开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智能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采集手机用户的GPS定位数据来判断用户与确诊患者间是否存在密切接触的可能。同样采用GPS定位数据的还有以色列开发的“TheShield”应用,由于位置信息属于敏感信息,这类应用都面临着隐私安全方面的问题。新加坡开发的“TraceTogether”应用,则是采用蓝牙匿名连接的方式进行接触追踪,由于蓝牙连接只会记录匿名接触信息而不采集用户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数据也只会分散式地存储在用户设备本地,因而在隐私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暴露通知”有所不同,新加坡可依据当地法规从新冠肺炎患者的TraceTogether应用中读取存储数据并获得密切接触者的手机号信息,具有一定的集中式特点。  我国采用的技术路线与前述略有不同,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推出的“健康码”应用,是通过个体主动的扫码上报,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接触追踪,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则是利用多家运营商的“手机信令数据”为用户提供快速的行程追踪服务,这两类数字追踪更多地基于集中式服务平台、侧重于区域接触追踪而非直接的个体接触追踪。  迄今为止,尽管有许多国家应用数字接触追踪技术应对新冠疫情,这些应用对于抗击疫情的价值仍存在争议。一方面,许多应用程序仅为自愿使用,总体使用率偏低使其很难发挥作用。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用户对程序安全性的担忧、部分软件运作异常、智能手机普及率有限等。另一方面,分散式应用程序虽然能够有效保护用户隐私,但也使得密切接触者的检测和隔离完全取决于个人意志,无法保障防疫效果。对于前者,需要研究合适的宣传引导策略,并保障应用程序获取和使用的通畅。对于后者,需要探索隐私保护和防疫效果之间更优的权衡方案。从抗疫成果上来看,我国所采用技术路线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国家的宣传与引导保障了总体使用率,相对集中式的信息获取和存储保障了医疗卫生部门对密接者的高效排查和处理,当然这其中配合了强隐私保护机制以防止数据被滥用。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产生的数字接触追踪这一突破性技术,目前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技术本身的应用范围未来也不仅限于疫情防控,对很多应用领域可能带来新的启示。我认为以下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1)数字接触追踪隐私保护理论探索。数字接触追踪涉及到以人为目标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销毁等流程,需要着重考虑隐私保护问题,探索隐私保护的相关理论,并在技术的设计阶段即予以解决。采集阶段如何做到最小化采集,非必要的数据不采集 采集的数据哪些应当存储在本地,非必要不上传、不公开 数据的使用应当限定授权给哪些单位和个人 如何设定数据的存储期限,过期数据如何保障其尽快被销毁。  (2)隐私保护与应用效果的权衡机制探索。在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应用场景,过于追求对隐私的保护可能将难以发挥应用的效果,而让渡部分隐私信息可能有效提升应用效果,这就需要探索两者之间的最优权衡机制。数字接触追踪这一实例中,完全分散式的方案完整地保护了隐私,但密接者的响应只能依靠自觉,对防疫的作用有限 而部分集中式的方案则允许国家介入获得确诊者和密接者的部分关键信息,使得密接者能够获得及时妥当的处理,但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高安全、高效率的数字接触追踪技术与机制仍然值得深入探索。  (3)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数字接触追踪是追踪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应用,实现了对历史数据的有效记录和对关键数据的高效查询。类似的需求在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方面同样存在,值得探索数字追踪技术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6超高精度定位(Hyper-accuratepositioning)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正在从“米”提高到“厘米”级别,这将为自动驾驶汽车、送货机器人等在街道上安全行驶提供更大支撑。2020年正式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实时捕获地面上几米的位置变化,甚至其处理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该系统已用于检测中国各地山体滑坡易发地区地表的细微变化,并于当年预测到中国湖南省将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山体滑坡,使村民得以提前撤离。中国科学院航天信息研究所专家表示,如果卫星定位精度仍然在米或分米的水平,对此,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北斗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精度的进一步提升都需要通过地面设施来提高定位精度。在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中,一种是实时动态(RealTimeKinematic,RTK)定位,精度可达3cm以下 另一种是精确点定位(PrecisePointPositioning,PPP),也可以达到厘米级别的精度。此外,中国科学院航天信息研究所专家表示:“我们正在开发PPP-RTK技术,结合二者的优势,有望在几年后投入使用。”  专家点评: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目前最广泛、最廉价、最便捷的定位导航和定时(PNT)手段,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交通等体系建设提供了全球覆盖、全天候的时间与位置服务。  中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3)不仅向全球用户提供标准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服务,还向中国及周边提供精度更优的星基增强(BDSBAS)和星基精密单点定位(B2b-PPP)服务,可以实现米级、分米级和厘米级精度定位。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地基差分定位获得毫米级精度定位。此次超高精度定位技术入选“MI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不仅得益于北斗系统设计和功能的创新,各类地基定位技术和算法的改进也为高精度北斗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1)特色混合星座设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创造性地设计了包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和24颗中圆轨道卫星(MEO)的混合星座。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星座为星基增强、星基精密单点定位提供了重要平台 倾斜轨道卫星星座为局部观测几何增强提供了支持 中圆轨道星座实现了全球PNT服务,并为特定用户提供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服务。  (2)高精度卫星星历  要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首先需要实现高精度的导航卫星轨道测定和时间同步。受多方因素影响,中国仅能在境内布设北斗卫星地面跟踪站,严重制约着北斗卫星轨道测定精度和时间同步精度。为此,北斗三号卫星搭载了星间链路载荷进行星座卫星间的测距和通信,优化观测几何,从而实现高精度卫星轨道测定和时间同步。北斗星间链路采用Ka波段双单向测距体制,测量精度为分米级,对北斗全球星座的轨道测定和时间同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6月,InsideGNSS引用多篇国内学者文献,评价“北斗成为GNSS中唯一具备星间链路这一精度提升功能的系统” 2020年9月,OliverMontenbruck在文章中对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系统的服务性能进行评估,作者认为BDS-3和Galileo的空间信号精度相对更优,而BDS-3空间信号精度结果得益于星间链路支持下获得的高稳定钟差。在星间链路的支持下,北斗MEO卫星广播轨道精度优于30cm,广播钟差精度优于0.6ns。目前,北斗全球系统广播星历每1小时更新一次,星历的高频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报星历累积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3)标准定位服务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以来,服务性能稳步提升。根据国际GNSS监测评估中心(iGMAS)的监测结果,正常情况下,北斗单频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优于3m,高程方向优于5m,授时精度优于15ns,服务性能远优于设计指标。  (4)星基精密单点定位服务  传统的精密定位需通过互联网获取国际GNSS服务中心(IGS)或其他机构提供的精密卫星星历产品,才能进行高精度定位解算,沙漠、高原、海上等无网络覆盖地区用户无法使用此类服务。BDS-3创新性地将精密单点服务嵌入三颗GEO卫星,通过B2b频点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播发北斗和GPS卫星的精密星历和码间偏差(DCB),用户接收信息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单频或双频精密单点定位解算。目前,星基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服务的水平分量精度优于0.3m,高程分量精度优于0.5m。最新报道表明,将快速动态定位与精密单点定位组合(RTK-PPP)1分钟内即可实现动态厘米级定位。如果采用事后精密定位的方式,可以获得毫米级精度的定位。  (5)星基增强服务  在标准定位服务的基础上,北斗系统可向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星基增强服务,满足民航、高铁等高安全、高精度用户需求。北斗SBAS将卫星轨道、钟差、电离层延迟等各项误差模型化处理后,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播发至用户,从而实现米级至分米级增强定位。从2020年的测试结果来看,单频增强定位精度水平分量优于1.5m,高程分量优于2m 双频增强定位精度水平分量优于1m,高程分量优于1.5m。  (6)地基差分技术  除了依靠北斗卫星自身提供的星基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和星基增强服务,用户也可在地面通过差分GNSS技术实现分米、厘米甚至毫米级高精度定位。国内多个省份和多个行业都已经建立了北斗差分服务网络,向服务区内的广大用户提供精密定位和定时该服务。  (7)未来发展  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是,卫星导航具有天然的脆弱性。未来,还将建设国家综合PNT体系,包括低轨导航卫星增强、天基导航与地基无线电通信组合增强、以及与海面、海底定位系统的组合服务等。在自主定位导航和定时方面,微型化惯性导航、微型化原子钟、量子导航定位、量子时钟等也会得到快速发展。用户获取超高精度定位服务的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便捷,定位服务的精度、连续性、可用性和可靠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7远程技术(Remoteeverything)  远程技术是指利用无线/有线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将分布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多个终端有效互联,实现高效的信息传播和共享,进而提高远程工作、学习的便捷性和效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传感器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人工智能(AI)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远程技术得以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导致诸多行业工作方式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因此远程技术入选2021年MITTechnologyReview“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专家点评:  近年来,随着5G通信、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为代表的远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中,远程教育,也称在线教育,是指利用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更具灵活性,突破了线下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结合5G通讯、高清成像、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优质课堂资源的快速远程共享,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通过对教育相关大数据的采集,如考试问卷、师生表情、生理电信号、动作姿态等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进行学习状态监测、学习质量评估、学习行为建模等处理,有望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善教学质量。  远程医疗以先进信息和通信、VR/AR、遥操作等技术为依托,发挥发达地区医疗优势,可为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海岛或舰船上的人员提供远程医疗培训、医疗诊断、手术、治疗、康复和咨询等服务,对于医疗资源均衡分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5G通讯、“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云挂号、云咨询、云问诊、云处方等远程医疗技术让人们就医变得更加便利。例如,5G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率及低延迟,让基于遥操作技术的机器人手术成为可能。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种基于远程技术的机器人系统在远程手术、远程急救、移动查房、移动送药送餐、移动消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强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上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远程教育方面,英国是最早实行大学远程教育的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英国开放大学(TheOpenUniversity)全部课程采用远程教学。该学校1969年建校至今已培养超过220万名毕业生。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取消了对远程教育的多种限制。远程医疗方面,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远程医疗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逐步完善了电子处方、数字医疗建档、数字医疗保险等相关体系和制度的建设。此外,比利时、意大利、新西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也为远程医疗制定了相关规定。2021年发布的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推广数字化教育、在线医疗等远程技术应用列入未来五年计划。  近年来,在市场、技术、政策的多重推动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产业愈发活跃,特别是新冠疫情加速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产业的爆发式发展。例如,微软、IBM、谷歌、Cisco等大型国际科技公司均推出了自己的远程技术解决方案。IBM开了放IBMSkills,OpenP-TECH以及IBMAIEducationseriesforteachers三个教育平台,提供在线课程资源、结业认证等服务。远程办公软件Zoom支持多终端视频会议,可提供线上教学。Cisco公司为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提供电子病历、工作流程等解决方案,应用于远程初级诊疗、远程病房监控等场景。LGCNS将远程技术应用于电子医疗档案、移动通讯照护、老年公寓监护等领域。美国MercyVirtual虚拟医疗中心,提供远程全天候值班护士、陪护、急诊、家庭监护、重症监护等远程医疗服务。国内,腾讯、阿里、华为等大型科技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远程个性化在线解决方案。例如,钉钉提供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2020年实现用户增长量100%,达到了4亿用户。我国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逐步形成“国际—国内—省—市—县—乡—村”的7级医疗服务体系。疫情期间,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与华为等公司合作,建成了基于5GSA与固网融合的疫情防控与远程医疗综合服务体系。此外,国内的VIPKID、51Talk、猿辅导、妙手医生、企鹅杏仁、好大夫在线等新兴远程技术企业也开发了相关平台并实现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目前远程技术已在某些特定场景实现广泛应用,未来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在技术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例如,感知方面,远程技术无法对微表情、触觉、嗅觉、味觉等信息进行采集和反馈 交互方面,远程技术无法理解人的复杂意图,且情感交互能力缺失 大数据方面,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面临的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各种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远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8多技能AI(Multi-skilledAI)  2012年底,人工智能科学家首次弄清了如何让神经网络“拥有视觉”,随后,他们还掌握了如何让神经网络模仿人类推理、听觉、语言和写作的方式。虽然人工智能在完成特定任务方面已经变得非常像人类,甚至是超越人类,但它仍然没有人类大脑的“灵活性”,即人脑可以在一种情境中学习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另一种情境中。  受儿童成长过程的启发,如果将感官和语言结合起来,并让人工智能拥有更接近于人类的方式来收集和处理信息,那么它能否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可同时获得人类智能的感官和语言的“多模态”系统,应该会生成一种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也更容易适应新情况、以及解决新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使用这样的算法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将其移植到机器人中去,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交流协作。2020年9月,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可以从文本标题生成图像的模型,展示了算法将单词与视觉信息关联的能力 11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将图像纳入现有语言模型的方法,此举提高了模型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1年初,OpenAI对GPT-3进行了扩展,发布了两个视觉语言模型,其中一个将图像中的对象与标题中描述它们的单词联系起来,另一个则根据它所学的概念组合生成图像。从长远来看,“多模态”系统取得的重大进展可以帮助突破人工智能的极限,不仅会解锁新的人工智能应用,也会让它们的应用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更加精密的多模态系统也将使更先进的机器人助手成为可能。总而言之,多模态系统可能会成为第一批我们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工智能。  专家点评:  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感受和认识世界,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算法、算力、数据规模的迅速提升,让面向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目标检测与识别、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甚至超越人类。然而,这样的智能系统局限在任务单一、需求明确、应用边界清晰、领域知识丰富、建模相对简单的场景中。例如,DeepMind的AlphaGo可以击败世界上最好的围棋大师,但它并不能将这种能力扩展到棋盘之外。  可以预见,多技能人工智能(Multi-skilledAI)将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也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重大挑战。多技能AI旨在拓展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边界,赋予智能系统多种能力,多技能相互协同,完成复杂任务。其中,多感官的结合非常关键,可以预想,当机器开始将语言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信息相关联时,它们就能够描述越来越复杂的现象和动态。从仅反映相关性的内容中推理因果关系,并构建复杂的世界模型。这样的模型可以帮助它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导航,并在上下文中添加新的知识和经验。  多技能AI的发展,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现有局限,以及它的落地和普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备多种技能的系统可以胜任更多的应用场景,协同、高效地完成复杂任务,让高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成为可能。当前一代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主要使用视觉数据来引导并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这在有限的环境中完成简单的任务十分灵活,但是在更为复杂的场景中将失灵。多技能AI将给未来的技术带来灵活性和安全性,筛选简历的算法不会将性别和种族等无关的特征视为能力的标志,自动驾驶汽车不会在陌生的环境中迷失方向,不会在黑暗或下雪的天气中坠毁。它的发展将直接赋能医疗,教育,航天等其他领域,推动智能时代的进程。由于具备的深远影响力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前景,多技能人工技能被MITTechnologyReview评选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技术”之一。  国际上已经逐步开始关注到多技能AI技术方向,目前被广泛称为通用人工智能。早在2016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在美国的人工智能在中长期发展策略中要着重研究通用人工智能。微软在2017年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众多感知、学习、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科学家参与其中。腾讯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发展,这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趋势。”  目前着手这个领域研究的团队主要是大型研究机构,包括微软的AI研究所、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和GoogleBrain、特斯拉CEOElonMusk和风投大亨PeterThiel支持的OpenAI,以及捷克的GoodAI等。2019年10月,DeepMind推出的新版AlphaStar[1],可以实现与真实世界中的玩家实现了复杂场景交互中的对战,并且排名超越了99.8%的玩家。2020年,OpenAI开发出包含1750亿个神经的GPT-3[2],以此为基础开发出全能的“通才”,可以同时具备数据库工程师、会计、运维、智能客服等30多种功能,俨然一副取代人类的架势。目前,国内也逐渐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拥有大量的人才和资金优势,并在专项领域有雄厚的积累,未来的发展一片光明。  多技能人工智能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研发的成本过高,导致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龙头企业,这有待于硬件技术和模型紧凑压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该项技术需要解决对于标注数据高度依赖问题,尽可能使用更少的特定领域数据,看好无(自)监督技术的发展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解。最后,如何增量更新经验与新任务,动态改正错误,不断的在自我学习中变的强大,将是模型不断变强的根本路线。  9TikTok推荐算法(TikTokrecommendationalgorithms)  TikTok是全球最具吸引力、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截至目前,TikTok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26亿次下载量,在美国拥有1亿用户。TikTok发现和提供内容的独特方式是其具有吸引力的“秘密武器”。  TikTok将网红博主的视频与新人博主的视频混合放在“为你推荐”页面,然后以浏览量奖励优质创作内容,用这种方式将更多新人博主的视频推给广大用户。该应用不同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是,任何人在“为你推荐”页面都有可能“一举成名”。视频将通过TikTok的推荐算法向与视频博主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特定身份的用户不断推荐,从而使优质的创作内容快速传播。视频博主有多少粉丝、是否走红过等因素并不会作为TikTok推荐算法的判断依据,它的推荐取决于视频标题、声音和标签,结合用户拍摄内容、点赞过的视频领域等进行推荐。概括来说,TikTok增强用户粘性的技能越来越“炉火纯青”,不仅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视频,还能通过推荐算法帮助他们拓展与其有交集的新领域。  专家点评:  随着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于互联网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具体和精准,这使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个性化推荐旨在对用户的特定兴趣偏好和需求进行理解,并进而满足这种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近年来,个性化推荐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热点领域。  个性化推荐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其兴趣或需求的内容,例如商品、电影、音乐、视频、新闻、图书、旅游景点、课程、餐馆等等。而衡量个性化推荐结果好坏的评价指标,除了人们所容易想到的精准度(Precision)以外,还包括多样性(diversity)、新颖性(novelty)、惊喜性(serendipity)、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以及近几年来新提出的公平性(fairness)。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也从传统的满足大众普遍的爱好,越来越强调满足长尾用户、个体用户的细分的兴趣领域。为用户提供符合兴趣需求的细分领域的内容(nicheitem,与热点内容popularitem相对),就成为近些年来人们提出的一个挑战性的也是重要的问题。  这一点在社交媒体应用中体现得尤其明显。TikTok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以短视频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增长速度极快,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超过26亿次下载量,在美国拥有1亿用户,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TikTok将新博主的视频和网红博主的视频混合放在“为你推荐”频道,以浏览量来奖励优质创作内容,因而任何人都有可能在该平台上“一举成名”。由于其所使用的推荐算法会将视频推送给与视频博主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或特定身份的用户,这种“投其所好”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视频被观看,因而使优质的创作内容快速地传播。在算法中,作为推荐依据的不仅仅靠博主的粉丝数、是否有过热门视频,更重要的还有视频标题、声音、内容标签属性等等,与用户观看或点赞过的视频、拍摄过的内容等的细分的兴趣领域相结合,基于个性化推荐领域经典的协同过滤及内容推荐方法做出最终的推荐。因此TikTok不仅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视频,还能通过推荐算法帮助他们拓展其可能感兴趣的新的细分领域的内容,从而提升了用户在新颖性和惊喜性方面的需求。TikTok的推荐算法入选MITTechnologyReview2021的“全球十大突破技术”,正是因为算法满足了每位个体用户的具体的细分兴趣需求,而不再仅强调追随热点的“从众效应”。  其实这一评选结果也是对近几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推荐系统的“公平性”问题的直接反映。从2012年起,研究者们开始发现和讨论不同推荐场景下存在的公平性问题。例如,在工作推荐场景中,与同能力水平的男性相比,女性可能会被推荐薪酬较低的工作岗位 在电影推荐场景中,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可能会被推荐不同质量的电影 在图书推荐场景中,女性作者的书籍在评分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等。2019年还有研究者提出基于热门内容的推荐会带来推荐系统的偏差,将其称为“热点偏差”(Popularitybias)。推荐系统中的不公平性不仅存在于信息的接受者即观看内容的用户端,还存在于信息的创造者即发布内容的用户端,例如在传统方法中非网红明星的优质内容提供者的作品被推荐的机会往往不如明星的作品多。  从2018年研究者们提出“有责任的推荐”(ResponsibleRecommendation,FAccTRec2020),2019年研究者们专门组织了“第一届多媒体中的公平、责任、透明研讨会”(1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Fairness,Accountability,andTransparencyinMultiMedia,FAT2019),2021年,“公平性”已经成为信息检索领域主流学术会议(如SIGIR,theWebConf等)中最热点的研究话题之一,相关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研究界和产业界已经开始提出越来越多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推荐系统公平性的模型和方法,从用户公平性和内容公平性的两个角度来推进,分别从数据、模型、结果、评价指标等多个层面进行优化。除了个性化推荐的算法以外,不少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也被综合利用进来,例如经济学的帕累托优化方法、边际效益、最低工资、嫉妒公平等理论、社会学的基尼系数、垄断指数等等。  因此,TikTok推荐方法中,非知名新博主的新作品与网红明星的视频一样有机会被广大用户所看到,是推荐算法在公平性方面的一个代表性的成功的产业应用。随着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精准的、多样的、新颖的、惊喜的、可解释的、公平的推荐方法得到发展,互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质量也必然会越来越好。  10绿色氢能(GreenHydrogen)  面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开发绿色、可持续、低成本的能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氢气一直是重要的清洁能源,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氢气是由化石能源制备而来,这个过程是高污染和高耗能的。可喜的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迅速下降,意味着可用通过耦合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电催化分解水技术制备“绿色氢能”。“绿色氢能(GreenHydrogen)”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入选2021年MITTechnologyReview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专家点评: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沿着由高碳到低碳、由低能量密度到高能量密度的路径发展。在此趋势下,氢能被认为是下一代清洁能源的代表,成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3]。这主要源于氢能的诸多优点:首先,氢能中不含碳原子,其利用过程一般不释放温室气体或有害物质,是清洁的能量载体 其次,氢能是高密度的能量载体,具有高于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的质量能量密度[4]。  当前,全球氢能需求旺盛,氢能产量约达每年70兆吨[5]。其中,绝大多数氢能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相关制备路线具有成本低廉、技术成熟、可大规模应用等优势,但制备过程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采用该路径制备的氢能被称为“灰色氢能”。如果能够将上述氢能生产方法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补集、利用和封存(CarbonCaptureandUtilizationorStorage,CCUS),则能够间接达成“碳中和”的目标,从而获得“蓝色氢能”。然而,“蓝色氢能”不可再生,生产成本与“灰色氢能”相比仍然较高,制备系统成熟度较低,距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从环境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以上制氢方法均不是清洁高效的选择。因此,通过零污染、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制取“绿色氢能”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6]。  制取“绿色氢能”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质制氢、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等[7]。其中,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相对成熟的制氢方法。近年来,新能源发电技术(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促使可再生电能的成本不断下降,这使得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大规模电解水生产氢能成为可能[8]。可再生电能解水过程基本不会耗费化石能源或产生温室气体,能够满足“碳中和”系统的要求。另一方面,可再生电能解水制氢技术能够克服光电、风电等可再生电能由于昼夜、气候、区域等因素带来的间歇性、随机性、不均衡性的缺点,可有效利用难以并网的可再生电能,分布式地生产“绿色氢能”[9]。  伴随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可再生电能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的数量和电解槽容量不断增加,电解槽总容量从2010年的不足1兆瓦增加到2019年的25兆瓦以上。同时,项目规模也逐步加大,在2010年前后,多数项目的容量均低于0.5兆瓦,而在2017—2019年间,项目规模可达6兆瓦[10]。可再生电能解水制氢技术在近年来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20年3月,日本福岛的FH2R项目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将2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与10兆瓦的电解水装置耦合,每小时可生产1200标方氢气[11]。加拿大法液空公司也正在建造容量高达20兆瓦的“绿色氢能”工厂。除此之外,多国也宣布将在十年内建成数百兆瓦的可再生电能解水制氢项目[12]。  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清洁能源的转型,在太阳能发电与风能发电领域的年增长量与装机量均已跃升至世界第一,在新能源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与产业基础。习总书记庄严承诺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相关部委也相继出台氢能相关政策及发展纲要,大力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绿色氢能”项目的落地。2019年7月,山西省榆社县政府与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计划建设30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与50兆瓦的制氢综合示范项目[13]。2020年4月,宁夏宝丰能源集团的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后合计年产氢气1.6亿标方,每年可减少煤炭资源消耗2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4.5万吨[14]。我国在“绿色氢能”应用领域也走在世界的前沿。基于李灿院士团队技术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采用总功率为1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配套电解水制氢工艺,所生产的“绿色氢能”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实现了“液态太阳燃料”的生产[15]。  “绿色氢能”技术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勾画出了美好蓝图,但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学界与业界可以从“绿色氢能”的制取、储运、使用以及配套基础建设等方面出发,为实现“绿色氢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理论与应用基础。首先,应开发高性能制氢系统,降低制氢成本。以可再生电能解水制氢系统为例,可以基于对催化活性中心作用机制与调控规律的认识,在进一步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同时,降低催化剂中贵金属用量或其价格,使得“绿色氢能”的成本更具有竞争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强化可再生能源转化系统与产氢系统之间的耦合与匹配,达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目的。其次,应研发高效储氢新材料和储氢新技术。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化学储氢机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高效储氢材料 另一方面,提升液化储氢技术,以终端使用为导向开发物理储氢新技术。再次,应继续发展以燃料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氢能使用方法。以较为成熟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应基于对应用场景(如交通运输、固定式发电等)特定需求的理解,优化电池结构和催化剂设计,以满足对功率密度和耐久度的要求。最后,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未来“绿色氢能”的利用提供支持。如提前布局分布式加氢站的建设 调研氢能管道输送的可行性方案和安全性方案等。  尽管“绿色氢能”的全面应用还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仍然相信在相关科研工作者、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绿色氢能”的高效利用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建立和完善,“绿色氢能”将作为常规能源,融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为构建绿色、清洁的未来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