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效应实验系统

仪器信息网效应实验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效应实验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效应实验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效应实验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效应实验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效应实验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效应实验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效应实验系统相关的论坛

  • gjb 8848-2016 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试验方法

    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整理:GJB 8848-2016 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试验方法基本信息分类号:b0110页数:148实施时间:2016.08.01主办单位:海军批准单位: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主编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研究院标准规范研究所、技术基础管理中心、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军械工程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四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〇三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〇〇七部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东南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空军装备研究院、武器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试验方法,包括安全裕度试验与评估方法、系统内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外部射频电磁环境敏感性试验方法、雷电试验方法、电磁脉冲试验方法、分系统和设备电磁干扰试验方法、静电试验方法、电磁辐射危害试验方法、电搭接和外部接地试验方法、防信息泄漏试验方法、发射控制试验方法、频谱兼容性试验方法和高功率微波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武器系统,包括飞机、舰船、空间和地面系统及其相关军械等。引用标准GB/T 6113.101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GB/T 6113.104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辐射骚扰GB/T 17626.2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混波室试验方法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JB 72A-2002 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术语GJB 151B-2013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GJB 376-1987 火工品可靠性评估方法GJB 573A-1998 引信环境与性能试验方法GJB 1143 无线电频谱特性的测量GJB 1389A-2005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JB 3567 军用飞机雷电防护鉴定试验方法GJB 5313 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GJB 7504-2012 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试验方法GJB 8815 电磁兼容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规程GJB/Z 170 军工产品设计定型文件编制指南GJB/Z 377A-1994 感度试验用数理统计方法

  • 温度与环境效应对高低温试验箱的影响

    温度与环境效应对高低温试验箱的影响

    [b]高低温试验箱[/b]的高温与低温对于产品测试的重要性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由于高温与低温对产品具有怎样的环境效应和影响,以下我们为你做出了解答:[align=center][img=,348,34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4/202104291416341835_3766_1037_3.jpg!w348x348.jpg[/img][/align]  环境效应对产品的试验过程起着向导作用。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高低温试验箱出现这一类型情况。如:试件的部分或者全体被调换了尺寸;气流密度功能退化以及加温系统不断膨胀 电源的电压与电阻数值变化过大,导致电路不稳定,随之跟随其温度和材质的变化,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设备的性能发生改变等。  温度对产品的影响:因其不同材质的产品所组成的膨胀收缩系数不同,导致其之间的试验结果和测试性能也不一样;温度的不同,也会使变压器的机电加热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时零件的绝缘体的温度也会使设备发生变化。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温度与环境对于高低温试验箱这一设备试验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 基质效应(溶剂效应的一个变种)

    基质效应是指检测系统检测样品中的分析物时,处于分析物周围的所有非分析物质对分析物测定的影响。产生基质效应的原因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仪器的设计、试剂的组成成分、测试方法的原理、质控材料的组成及处理技术等,通过回收率可以评估分析方法是否受基质效应的影响,一般若回收率普遍偏低、偏高或波动较大,建议考虑基质效应的影响。

  • 【分享】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刘伍明研究组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在包含自旋为2的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两个光学势阱中可以产生一种新颖的量子效应—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Non-Abelian Josephson effect),并进一步设计了相干物质波干涉器件。这项新的研究工作对于进一步认识新奇量子现象,特别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的新型量子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揭示新奇量子现象,并利用其奇异性质设计新型的量子器件,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感兴趣的问题,例如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菲利普斯博士和法国巴黎高师科昂-塔诺季教授,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来俘获原子的方法。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科纳尔博士和威依迈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凯特纳教授,以表彰他们实现碱性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约瑟夫森效应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超导、超流系统中出现的新奇量子现象。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约瑟夫森博士,以表彰他对穿过隧道壁垒的超导电流所作的理论预言:对于超导体—绝缘层—超导体互相接触的结构,只要绝缘层足够薄,超导体内的电子对就有可能穿透绝缘层势垒,即约瑟夫森效应。作为一种宏观量子效应,约瑟夫森效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制作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刘伍明研究组自199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曾先后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论文 9 篇,其中单篇被SCI论文引用超过100 次的有2篇。 博士生齐燃、余小鲁、研究员刘伍明与中山大学李志兵教授合作,他们发现在包含自旋为2的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两个光学势阱中可以产生一种新颖的量子效应—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Non-Abelian Josephson effect),并进一步设计了可以观察这种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的真实物理系统。相对于阿贝尔情况,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具有不同的密度和自旋隧穿特征。他们获得了表征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的特征量—自旋为2的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两个光学势阱之间不同量子态的赝戈德斯通模(Pseudo Goldstone modes),并给出了如何在实验上观察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的方案。这项新的研究工作对进一步认识新奇量子现象,特别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的新型量子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的支持。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2009年5月2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185301(2009)上。

  • 我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美妙之处或可加速推进信息技术进步的进程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李江涛)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15日凌晨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据介绍,美国科学家霍尔分别于1879年和1880年发现霍尔效应和反常霍尔效应。在一个通有电流的导体中,如果施加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电子的运动轨迹将产生偏转,从而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导体两端产生电压,这个电磁输运现象就是著名的霍尔效应。而在磁性材料中不加外磁场也可以观测到霍尔效应,这种零磁场中的霍尔效应就是反常霍尔效应。反常霍尔电导是由于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而产生的,因此是一类新的重要物理效应。 量子霍尔效应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它们体现了二维电子系统在低温强磁场的极端条件下的奇妙量子行为,另一方面这些效应可能在未来电子器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可用于制备低能耗的高速电子器件。 例如,如果把量子霍尔效应引入计算机芯片,将会克服电脑的发热和能量耗散问题。然而由于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因此至今为止它还没有特别大的实用价值,因为要产生所需的磁场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其体积庞大(衣柜大小),也不适合于个人电脑和便携式计算机。 据了解,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进步的进程。

  • 【原创大赛】被研究了八百遍的基质效应

    做农药残留经常会碰到一种现象,基质效应。小明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回收率非常高,180%,那么他做的实验非常成功吗?NO!事实上,基质效应已经被农药残留各位专家研究的可以写N本书了,而基质效应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回收率。农药残留回收率一般混标为70—120%,单标在80-100%为合格,具体要求可以参考GB/T 27404-2008.然而基质效应并不是影响回收率的唯一指标,还有前处理,还有进样系统及检测系统。所以遇到基质效应大的样品,三个字,烦烦烦。目前来讲,我们经常使用的[color=#333333]GB 23200.8-2016[/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NY/T761-2008, GB/T20769-2008等标准中有些标准对基质效应提出了自己了解决方法,基质匹配。[/color][color=#333333]空白基质配制标准曲线,而有些标准则并没有考虑。[/color][color=#333333]实际检测过程中,有些老师认为一类样品要对应一个标曲,那么你知道有多少蔬菜种类吗?[/color][color=#333333]假设按照“科”来分类,你知道的,辣椒和茄子一个科,萝卜和白菜一个科,芹菜和胡萝卜一个科。这能行吗?[/color][color=#333333]还有老师认为选择两种作为空白基质的代表就可以了,黄瓜和西瓜。这可行吗?[/color][color=#333333]也有老师认为现如今的前处理净化已经可以解决基质问题了,这个就比较扯淡了。[/color][color=#333333]另外一种方法,标准加入法。[/color][color=#333333]它是一个比空白基质做标液步骤要求更多的方法,对实际检测来讲,能不用尽量不要用。[/color][color=#333333]为了准确度,可以,为了发表论文,可以,为了复检可疑样品,可以。[/color][color=#333333]其它是扯淡,不是每家公司都不在乎时间、人力以及物质的投入。[/color][color=#333333] [/color][color=#333333]那么实际检测过程中,如何去减少基质效应对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呢[/color][color=#333333]我们是这样操作的。[/color][color=#333333]实际检测过程时,我们本身有个农产品检测基地,常检测的样品如辣椒、茄子、萝卜、白菜等都会自己种植,[/color][color=#333333]不使用农药,并且在种植过程中尽量排除农药残留的干扰,当做空白样品。[/color][color=#333333]第一步检测样品中农药残留时使用最后定容溶剂配制的标准曲线,检测出样品中的农药残留和加标样品中的农药残留。[/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第二步,使用空白样品基质配制与样品及加标样品中农药残留浓度相同或相近浓度的单个浓度点,以单标的形式重新走样。[/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以第二次走样的样品浓度及计算的回收率为准。[/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个人做法,仅供参考[/color]

  • 【资料】-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非热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i]自然科学进展;2006,16(3):273-279[/i][b]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非热效应研究的新进展[/b][b]黄卡玛,杨晓庆[/b]摘 要:微波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加快化学反应。然而,微波加快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特殊效应,特别是非热效应仍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产生的非热效应、机理分析及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微波化学反应非热效应特殊效应由于微波独特的选择性加热方式和化学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人们自然联想到降微波应用于加快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近年采大量的实验已证实微波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些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使一些通常条件下不易发主的反应迅速进行,微波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从无机反应到有机反应,从医药化工到食品化工,从简单分子反应到复杂生命过程的各个化学领域。近年来,当人们用微波加快化学反应时,发现了许多有别于传统加热的特殊效应,例如:1990年Rose将反应物放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以确保恒温,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获得了与相同温度下传统加热方法不一样的结果 Bogdal等在1998年研究不同的有机合成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Agrawal等2004年报道了材料烧结过程中发现在腔体中电场最大处和磁场最大处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2004年Barnhardt等发现很多在低温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同样温度条件的微波辐射下可以进进行。这些与传统加热不同的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4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2004年在日本高松举行的微波化学会议、2005年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微波化学大会上微波对化学反应的特殊效应都有专门报道。2004年在奥地利的格拉茨还专门举行了针对微波加热化学反应特殊效应的圆桌会议。 在这些特殊效应中,有一些特殊效应可以用微波的快速加热和选择性加热来解释,如过热现象。很多实验表明在微波加热下各种溶剂的沸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因为微波加热方式造成的。传统加热中,外部靠近热源的容器壁最先热起来,而那里是最容易形成气化核,当其饱和蒸气压等于液体上方气体压强时,溶剂就沸腾了,而微波加热因为是一种选择性的内加热,在内部温度较高的地方缺乏汽化核,致使液体内部因缺乏汽化核而加热到传统沸点时仍不能沸腾。再如热点现象,也是因为微波加热方式造成的。一般说来,热点形成可能由于下面3个原因:(1)具有不同介电损耗的材料的非均匀分布 (2)非均匀分布的微波场 (3)反应物内存在不同的热传导速率。美国宾州大学的Agrawal小组已经成功的观测到了在铁氧体去结晶过程中的热点,其热梯度为2000-4000℃ /mm,该热点持续了31s。还有热失控现象,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有些物质的介电损耗也随温度增加,这便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导致温度迅速上升将反应物烧毁。在微波加热食品、橡胶和陶瓷中已经报道有热失控现象发生。反之,有些特殊效应不能用温度的变化解释,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微波低温反应等。而这些难以用温度变化和特殊温度分布来解释的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非热效应”。很多文献中把特殊效应与非热效应等同起来,其实非热效应和特殊效应有本质差别。特殊效应是微波所特有的效应,两者区别在于特殊效应并不排除与温度的相关性。非热效应应该属于特殊效应的一种,它是无法用温度变化来解释的特殊现象。而可以用温度变化解释的特殊效应是热效应。 是否存在非热效应?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并且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的非热效应起源于微波对经典的Arrhenius公式中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影响的争论,而这两项也正好与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墒和焙相联系,那么,问题本身就在于对微波不以热的方式对化学反应系统的嫡和烙的影响上。其中Stuerga等反对存在非热效应,而Loupy等则认为存在非热效应。[color=red]最后有全文的下载[/color]

  • 【讨论】基质效应讨论

    基质效应的基础知识:1 、基质(matrix) 尚无统一的解释,曾称为“一种分析物(analyte)的环境(milieu)”,即指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组成。以血清胆固醇(Chol)测定而言,就是指Chol以外血清中的一切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按NCCLS文件的定义,指(1)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成分对分析物测定值的影响。(2)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的能力的干扰。广义说来,基质效应也应包括已知的干扰物(如Chol测定中胆红素、血红蛋白、抗坏血酸等都是干扰物),但目前只将基质效应限于生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质或因素(如粘度、pH等)的影响。3、基质偏差(matrix bias) 基质效应所致分析结果的偏差称为基质偏差。 用作校准物质或质控物的经过处理的混合血清,由于血清基质的理化性质在处理过程中的改变,在常规测定上往往出现基质偏差。 基质偏差的出现也与分析系统(包括方法、试剂及所用仪器设备)有关,所以有人将基质效应定性为方法、材料与基质的特异性反应。4、制备物(processed material) 用于血脂常规测定的校准液(calibrator)及用于技能对比试验(proficiency test,PT)或室间质量评价(EQA)的样品(如质控血清)。 以Chol测定为例,全酶法测Chol始于1974年,在此以前用化学反应测Chol时,除了一些已知的干扰因素外尚未提及基质效应问题。1979年才由Cooper指出Chol酶法中校准液与病人血清的反应性不同,可使Chol测定值偏低5%~7%。 1994年CAP调查570实验室时用了参考方法定值的新鲜冰冻血清为调查材料,15个同方法测定chol组中仍有11个组出现基质偏差,同时用制备物的4个组中,3个有基质偏差。 有的报告指出TG、HDL-C常规方法与CDC的参考方法比较,有明显偏差,甚至10%。McNamura等发现血清冰冻可在免疫法(用apoAI与E抗体分离LDL)直接测定LDL-C时出现明显基质效应,血清冰冻保存2~26周后,LDL-C测定值平均偏低10%左右。 由于新鲜血清与冻干血清的apoAI测定值一致,显示冻干对apoAI测定不产生基质效应,故apoAI参考血清以冻干形式提供。但冻干对apoB有极明显的影响,在不同原理的免疫法中,基质偏差高达-26%~+4%,但这种变化也包括apoB分子本身的结构变化在内。所以apoB参考血清是液态冰冻保存的。5、减少基质效应的方法 : Naito等(1993年)提出过减少基质效应的研究方向,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改进室间质评样品,使其作用更像新鲜人血清。 改进仪器设计及试剂组成。 选择方法及方法学参数,使其适应性更强,且容易掌握,对制备物(校准物、室间质评样品与质控物)基质的确切性质不敏感。 瞬间离子基体效应 moment ion matrix effect 离子的有效淌度受到周围离子的影响,由其周围离子所形成的包围圈,称为离子基体。如果样品组分从进样点到探测点迁移过程中,在某一时间间隔遇上一个不同组成的基体区带,这个离子基体区带就将对样品组分产生影响,使它们的淌度发生瞬时变化,从而选择性地影响溶质的迁移和分离,这就是瞬时离子基体效应。[color=#DC143C]讨论:看了上边的解释仍然不是很懂,请大家发表你说理解的基质效应,并且说说怎么在实际做样中减少基质效应的干扰![/color]

  • 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设备观察到拉曼效应?

    物理学家拉曼通过简单的实验设备观察到拉曼光谱,我按着他的方式试图观察到拉曼光谱,但是在分光镜上始终无法看到,请问哪位大神能用简单的的设备装置观察到拉曼效应,或者用什么设备比较合适?

  • ICP光谱干扰之电离干扰与基体效应干扰

    由于ICP中试样是在通道里进行蒸发、离解、电离和激发的,试样成分的变化对于高频趋肤效应的电学参数的影响很小,因而易电离元素的加入对离子线和原子线强度的影响比其他光源都要小,但实验表明这种易电离干扰效应仍对光谱分析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垂直观察ICP光源,适当地选择等离子体的参数,可使电离干扰抑制到最小的程度。但对于水平观察ICP光源,这种易电离干扰相对要严重一些,目前采用的双向观察技术,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种易电离干扰。此外,保持待测的样品溶液与分析标准溶液具有大致相同的组成也是十分必要。例如在岩矿分析中,常用碱溶法或偏硼酸里分解样品,给溶液带来大量的碱金属盐类。任何时候,两者在物理、化学各方面性质的匹配是避免包括电离干扰在内的各种干扰,使之不出现系统误差的重要保证。基体效应来源等离子体,对于任何分析线来说,这种效应与谱线激发电位有关,但由于ICP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分析溶液可以适当稀释,使总盐量保持在1mg/ml左右,在此稀溶液中基体干扰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当基体物质的浓度达到几mg/ml时,则不能对基体效应完全置之不顾。相对而言,水平观察ICP光源的基体效应要稍严重些。采用基体匹配、分离技术或标准加入法可消除或抑制基体效应

  • 【绝对原创】分流进样时歧视效应的一点总结!

    【绝对原创】分流进样时歧视效应的一点总结!

    1.前言去年杜版主搞了个帖子,专门讨论了歧视效应的问题,大家讨论的很热烈,学到了不少东西,今天结合我做过的一点实验,总结一下。去年,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中我方做出的纯度结果和外方做出的有较大的偏差,主要原因是一个出峰较晚的物质(经MS确认为两分子聚合产物,高沸点)差别较大,后来经过反复比较我方和外方的分析条件,发现了问题,我方用的是DB-1毛细管柱,分流进样,而外方用的WBI,不分流进样,考虑到可能是歧视效应的影响,因此做了一些实验验证了一下。基于此,简单的就下面几个问题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拍砖!2.定义歧视效应是指在分流进样状态下低沸点组分测定含量偏高而高沸点组分测定含量偏低的现象。3.产生机理:详细的机理还不清楚,很多资料上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简单一句话:不均匀汽化产生。具体是怎么个不均匀法也没有具体的说法,至今还是个迷!岛津的仪器说明书上有个说明歧视效应的示意图,它说歧视效应是由针尖残留的高沸点物质导致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分流进样也应该有歧视效应,这显然是错误的!如图所示。[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4/200904131342_143851_1621482_3.jpg[/img]4.文献报道特别少的原因:文献报道中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定量方法多是内标、外标法,很少有归一化法的文献报道,也难怪,归一化法只能做相对的百分含量,应用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对内标和外标法来说,歧视效应带来的是系统误差(您不会选择沸点差别太大的物质做内标物吧?),优化起来也没有多大意义,而对归一化法就不一样了,歧视效应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可以从下面的实验结果中看出来!5.实验结果如图所示。[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4/200904131343_143852_1621482_3.jpg[/img]从实验数据上来看,不能简单的说分流比越小歧视效应越明显等,只能说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A、B、C三种物质在分流比30的时候歧视效应要比分流比为120的时候明显,至于分流比在0-30之间是个什么变化趋势不能想当然,还得以实验结果来验证,由于那个分流区间用的较少,因此没做。6.题外话 通过这个帖子,如果你了解了什么是歧视效应,歧视效应在什么情况下对分析结果影响大,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产生的机理,就不管它了,我是没有弄清楚,如果有高手弄清楚了的话,也分享一下啊!

  • H NMR实验中发生溶剂效应时,如何确定物质的位移

    H NMR实验中发生溶剂效应时,如何确定物质的位移

    大家好,我是做生物工程的,用H-NMR法检测一个异构酶的反应是否发生。由于原来从来没有接触过NMR,原理什么的都不懂。我综合参考了几篇文献上的实验条件,略加改动。做了1H-NMR。分析结果时发现,我得到的图形虽然与文献上报道的很像,但ppm不一样。现在认为,可能是我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缓冲盐产生了溶剂效应。大多数文献使用的缓冲盐是磷酸盐,而且多篇文献给出了不同基团的位移值ppm,还有一篇文献使用了含有3个OH-的Tris缓冲盐,也给出了不同基团的ppm。但我用的是另一种带有-OH和磺酸基团的HEPES缓冲盐。这三种缓冲盐的结构图以及文献报道和我实验得到的NMR图都列在下面。麻烦的是,我现在还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就是同样使用HEPES缓冲盐测定同一反应的文献,因此我不知道我的实验条件下,不同基团的ppm应该是多少。我的问题是,我该怎样确定我实验条件下不同基团的ppm呢?发生溶剂效应后,ppm的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呢?谢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051951_344245_2448302_3.jpg

  • 【原创大赛】薄膜材料磁电阻效应实验讲义

    薄膜材料磁电阻效应实验 王立锦 编 用巨磁电阻(GMR)和各向异性磁电阻(AMR)磁性薄膜材料制作计算机硬盘读出磁头和各种弱磁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工业控制、航海航天导航等高新技术领域。通过本实验能够使同学们对磁性薄膜材料的知识和磁电子学有所了解,并由此引起对纳米磁性薄膜材料研究和应用的浓厚兴趣。本实验仪器由我校教师设计搭建,采用高精度纳伏表和数控恒流源,计算机自动采集和显示数据,具有结实牢固、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大专院校教学和科研使用。以下略,详细内容请看附件。

  • 【讨论】还是基质效应-请教贴

    刚刚看到一个讨论GC系统的基质效应的帖子,受益匪浅。本想问个问题却发现回不了贴了,所以在此再开一个,想请教各位这么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系统中的基质效应一般是降低的呢?我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不太久,对这一系统的原理也是一知半解,自己琢磨不明白。所以在这里请教各位了。

  • 【讨论】利用量子效应来“看清”地球磁场?

    【讨论】利用量子效应来“看清”地球磁场?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290859_285757_2185349_3.jpg有物理学家认为。欧亚鸲(European robins)的眼睛可能能够维持的量子纠缠,时间比先进的实验室设备还要长整整20微秒,这使得鸟们能够利用量子效应来“看清”地球磁场。所谓量子纠缠是指电子既在空间上分离但又能够相互影响的一种状态。有人提出欧洲鸲的眼睛里包含有一个基于纠缠态的“罗盘”,尽管还没有决定性的证据,但有一些侧证。为何在一个生命系统里能够进化出一个人类要在实验室里摆弄各种粒子才能搞出来的量子态?“这简直太令人惊奇了,”牛津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Simon Benjamin说道。

  •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离诺贝尔物理奖有多近?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科研成果离诺贝尔物理奖有多近2013年04月1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林莉君 李大庆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410/051365597244421_change_wtt3427_b.jpg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示意图,拓扑非平庸的能带结构产生具有手征性的边缘态,从而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410/051365597244437_change_wtt3428_b.jpg理论计算得到的磁性拓扑绝缘体多层膜的能带结构和相应的霍尔电导 “这个研究成果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来了诺贝尔物理奖级别的论文,这不仅是清华大学、中科院的喜事,也是整个国家发展中喜事。”4月10日,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高度评价了我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美国《科学》杂志于3月14日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由于此前和量子霍尔效应有关的科研成果已经3获诺贝尔奖,学术界很多人士对这项“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的研究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和期望。那么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对它的研究为什么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兴趣?它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要性 突破摩尔定律瓶颈 加速推动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在认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于1980年被德国科学家发现,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薛其坤院士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这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薛其坤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然而,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相当于外加10个计算机大的磁铁,这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个人电脑和便携式计算机。”薛其坤说,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应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 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200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组成功地预言了二维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于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方向。2010年,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方忠、戴希等与张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这个方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美国、日本等有多个世界一流的研究组沿着这个思路在实验上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薛其坤团队经过近4年的研究,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最终,他们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并在极低温输运测量装置上成功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在未来解决摩尔定律瓶颈问题,它发现或将带来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我国科学家为国家争夺了这场信息革命中的战略制高点。”拓扑绝缘体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清华大学“千人计划”张首晟教授说。 创新性 让实验材料同时具备“速度、高度和灵巧度” 从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于1988年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到我国科学家为这一预言画上完美句号,中间经过了20多年。课题组成员、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何珂告诉记者:“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非常困难,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尽管多年来各国科学家提出几种不同的实现途径,但所需的材料和结构非常难以制备,因此在实验上进展缓慢。” “这就如同要求一个运动员同时具有刘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和郭晶晶的灵巧度。在实际的材料中实现以上任何一点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要同时满足这三点对实验物理学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王亚愚教授这样描述实验对材料要求的苛刻程度。 实验中,材料必须具有铁磁性从而存在反常霍尔效应;材料的能带结构必须具有拓扑特性从而具有导电的一维边缘态,即一维导电通道;材料的体内必须为绝缘态从而对导电没有任何贡献,只有一维边缘态参与导电。 2010年,课题组完成了对1纳米到6纳米(头发丝粗细的万分之一)厚度薄膜的生长和输运测量,得到了系统的结果,从而使得准二维超薄膜的生长测量成为可能。 2011年,课题组实现了对拓扑绝缘体能带结构的精密调控,使得其体材料成为真正的绝缘体,去除了其对输运性质的影响。 2012年初,课题组在准二维、体绝缘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了自发长程铁磁性,并利用外加栅极电压对其电子结构进行原位精密调控。 2012年10月,课题组终于发现在一定的外加栅极电压范围内,此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h/e2—25800欧姆——世界难题得以攻克。 课题组克服薄膜生长、磁性掺杂、门电压控制、低温输运测量等多道难关,一步一步实现了对拓扑绝缘体的电子结构、长程铁磁序以及能带拓扑结构的精密调控,最终为这一物理现象的实现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下一步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全面测量材料在极低温下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寻找更好的材料体系,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这一效应。那时,也许我们能对其应用前景作更好的判断。”王亚愚告诉记者。 外界评说 这是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实验成果出来以后,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者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写道:我深信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科学王冠上的明星。”张首晟向记者展示了这封邮件。 《科学》杂志的一位审稿人说:“这项工作毫无疑问地证实了与普通量子霍尔效应不同来源的单通道边缘态的存在。我认为这是凝聚态物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另一位审稿人说:“这篇文章结束了多年来对无朗道能级的量子霍尔效应的探寻。这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 延伸阅读 霍尔效应与反常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79年发现的一个物理效应。在一个通有电流的导体中,如果施加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电子的运动轨迹将产生偏转,从而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导体两端产生电压,这个电磁输运现象就是著名的霍尔效应。产生的横向电压被称为霍尔电压,霍尔电压与施加的电流之比则被称为霍尔电阻。由于洛伦兹力的大小与磁场成正比,所以霍尔电阻也与磁场成线性变化关系。 1880年,霍尔在研究磁性金属的霍尔效应时发现,即使不加外磁场也可以观测到霍尔效应,这种零磁场中的霍尔效应就是反常霍尔效应。反常霍尔效应与普通的霍尔效应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因为这里不存在外磁场对电子的洛伦兹力而产生的运动轨道偏转。反常霍尔电导是由于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而产生的,因此是一类新的重要物理效应。 量子霍尔效应的相关研究已3次获得诺贝尔奖 量子霍尔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就像一个富矿,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之着迷和献身,他们的成就也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5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他于1980年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崔琦以及施特默、劳弗林。前两人于1982年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后者则对这一效应进一步给出了理论解释。 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俩在2005年发现了石墨烯中的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此外,量子化自旋霍尔效应于2007年被发现,2010年获得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记者 林莉君 李大庆) 《科技日报》(2013-04-11

  • 【华山论剑第十四集】基质效应专题

    [size=4][B][font=楷体_GB2312]各位板油大家好,新一期的【华山论剑】又和大家见面了。本期话题主要就基质效应展开讨论,大家可以就基质效应的定义、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基质效应如何进行系统而准确的评价、如何减少基质效应等方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原创性的经验或者总结将给予重奖,欢迎积极参与[/font][/B][/size][em0809] [em0809] [em0809]

  • 基质效应

    化学分析中,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并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溶液的离子强度会对分析物活度系数有影响,这些影响和干扰被称为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目前最常用的去除基质效应的方法是,通过已知分析物浓度的标准样品,同时尽可能保持样品中基质不变,建立一个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固体样品同样有很强的基质效应,对其校正也尤为重要。  对于复杂的或者未知组分基质的影响,可以采用标准添加法(standard addition method)。在这一方法中,需要测量和记录样品的响应值。进一步加入少量的标准溶液,再次记录样品的响应值。理想地说来,标准添加应该增加分析物的浓度1.5到3倍,同时几次添加的溶液也应该保持一致。使用的标准样品的体积应该尽可能小,尽量降低过程中对基质的影响。  评价方法  较简单的采用相对响应值法  A:在纯溶剂中农药的响应值 B:样品基质中添加的相同含量农药响应值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B/A×100  比较复杂的标准曲线测定法  配制3组标准曲线。第1组用有机溶剂配制成含系列浓度待测组分和内标的标准曲线,可以做5个重复。第2组标准曲线是将5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品种的的空白样品经提取后加入与第1组相同系列浓度的待测组分和内标后制得。第3组标准曲线采用与第2组相同的空白样品在提取前加入与第1组相同系列浓度的待测组分和内标后再经提取后制得。通过比较3组标准曲线待测组分的绝对响应值、待测组分与内标的响应值比值和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确定基质效应对定量的影响。第1组测定结果可评价整个系统的重复性。第2组测定结果同第1组测定结果相比,若待测组分响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明显增加,表明存在基质效应的影响。对第3组测定结果,若待测组分响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明显增加,表明存在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因样品来源不同而产生的共同影响。

  • 【讨论】如何应对基质效应?

    农残分析过程中基质效应是广泛存在的,有些组分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是比较明显的,不同的目标物受基质效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差别很大,同时不同的仪器也有不同的基质效应,气相、气质、液相、液相中都存在,有些是增强,有些是抑制,同时还和基质本身也有关系,不同的样品基质效应的强弱也是不一样的。 作为实验达人,你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应对基质效应的,你有高招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你有难题需要解决吗?欢迎大家讨论。 参与讨论即有积分送上,好的回复,给予重奖!

  • 温室效应的知识

    [b]简介[/b]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 基质效应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基质效应对农药残留的影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中,基质效应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较强的基质效应有可能使实验结果产生数量级上的偏差。文献提出了表征基质效应的公式:ME(%)=B/A×100,其中:ME为基质效应,B为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响应值,A为流动相配制的标准溶液响应值。若ME=100,表明不存在基质效应的影响;若ME100,表明存在离子增强作用;若ME100,表明存在离子抑制作用。以此计算本实验中各种样品的ME值,苹果:94、菠菜:89、黄鱼:91、烤鳗:88、葱:93、姜:85、韭菜:89、蒜:83、小麦:70、干香菇:66、茶叶:77、黑胡椒粉:73。所有样品ME均小于100,但偏离不大,说明存在离子抑制但抑制作用较小,平时大家在工作中有收集相关样品的基质效应的数据吗?欢迎大家贴出来共享

  • 基于区块链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次发帖好紧张[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我们是从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LIMS),最近在程序上对接一些新上的食品相关的检测仪器。我们在想,如果从这块解决了数据录入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所有检测数据都可以加密后放在区块链上了呢?如果试验原始记录存储区块链上,会有以下优点或缺点。 优点: 政府监督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成本会降低 报告权威性进一步提升(区块链数据不可逆) 第三方实验室数据可以更容易对外授权(大数据挖掘) 科研成果更容易确权和分享 产品生产企业会有个品牌效应(他的产品检测报告写到了区块链,公开透明) 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因为上链,委托的智能合约需要生产企业来填写) 代币奖励消费者,让消费者参与监督(主要是需要检测报告)。 缺点: 第三方检测企业作假就要终身负责 增加产品生产企业成本 部分企业委托检测只是为了拿到政府审批,这个对他们没吸引力(如环境相关的)以上也就现想现写,欢迎更多小伙伴提意见。大家一起探讨探讨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