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显微高影像仪

仪器信息网显微高影像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显微高影像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显微高影像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显微高影像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显微高影像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显微高影像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显微高影像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显微高影像仪相关的资讯

  • 喜报!TOP20文章名单新鲜出炉!——《分析测试学报》249篇论文入选CNKI高影响力论文
    CNKI(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近日发布了2011—2022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分别按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PCSI指数遴选出学科前1%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和高PCSI论文。《分析测试学报》共有249篇论文入选此次高影响力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46 篇、高下载论文72篇、高PCSI论文195篇,不少文章同时获评“高被引、高下载、高PCSI”论文。其中,高影响力TOP20的文章中,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核磁共振等,涉及到的领域包括食品、农药、粮油、茶油、蔬菜等多个方面,内容多多,不容错过哦! 以下为入选高影响力TOP20的文章名单:序号文章标题及相关信息1不同类别食品中21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及其分布情况研究吴惠勤 朱志鑫 黄晓兰 林晓珊 黄芳 冯叶芬 罗辉泰 邓欣:潘亮君 被引: 151 下载: 2845 PCSI: 43.583 PDSI: 11.8172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鱼肉中30种激素类及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罗辉泰 黄晓兰 吴惠勤 朱志鑫 黄芳 林晓珊 被引: 146 下载: 1424 PCSI: 52.415 PDSI: 7.1233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褚小立 史云颖:陈漫: 李敬岩 许育鹏 被引: 124 下载: 5768 PCSI: 50.862 PDSI: 8.9424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290种农药残留组分贾玮 黄峻榕 凌云 冯峰 郑月明 储晓刚 被引: 115 下载: 2374 PCSI: 41.504 PDSI: 12.248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宫小明 任一平 董静:孙军 李健 金超 于金玲 被引: 113 下 载: 1745 PCSI: 41.716 PDSI: 8.2646基于质谱分析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任向楠 梁琼麟 被引:96 下载: 5615 PCSI: 14.250 PDSI: 7.6047QuEChERS提取与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茶叶中的19种农药残留徐娟 陈捷:叶弘毅:王岚 孙灵慧 赖子峰 被引:91 下载: 1002 PCSI: 27.161 PDSI: 5.5108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污泥中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王硕 张晶 邵兵 被引: 91 下载: 1762 PCSI: 25.910 PDSI: 9.0949QuEChERS结合LC-MS/MS同时测定虾肉中72种兽药残留卜明楠 石志红 康健 范春林 庞国芳 被引:87 下载: 910 PCSI: 24.290 PDSI: 5.99010QuEChERS提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果蔬中的230种农药残留徐娟 陈捷 王岚 孙灵慧 袁震宇 叶弘毅 朱林 被引: 85 下载: 979 PCSI: 27.357 PDSI: 6.08111气相色谱-质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及茶叶加工品中295种农药多残留苏建峰 钟茂生 陈晶:郭昕 陈劲星 梁震 刘建军 被引:84 下载: 1596 PCSI: 31.909 PDSI: 9.2931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的研究进展赫欣睿:武中庸 叶永丽 高旭东 陈士恩 马忠仁:被引:81 下载: 3866 PCSI: 18.225 PDSI: 8.69913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测定复杂基质蔬菜中9种烟碱类残留侯如燕 卞红正 赵秀霞 胡祎芳 苏婷 王孝辉 :宛晓春 被引: 78 下载: 847 PCSI: 15.984 PDSI: 9.10114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油中的多种天然酚类物质罗凡 费学谦 方学智:王亚萍 王金元 被引: 77 下载: 1315 PCSI: 19.184 PDSI: 6.571154种黄酮小分子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刘帅涛 陶慧林 李锦艳 被引: 73 下载: 1734 PCSI: 10.288 PDSI: 10.58116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鉴定中的应用邓志威 李璟 许美凤 刘鹏 耿珠峰 被引: 71 下载: 5638 PCSI: 14.257 PDSI: 34.06717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葱、姜、蒜与辣椒酱中的6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苏建峰 赵建晖 熊刚:陈燕雯 陈劲星 刘建军 被引:71 下载: 641 PCSI: 20.191 PDSI: 3.97818SPME/GC-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吴惠勤: 黄晓兰 陈江韩:朱志鑫 林晓珊 黄芳 冯叶芬 罗辉泰 邓欣 被引: 70 下载: 3470 PCSI: 21.535 PDSI: 20.73119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黄瓜、菜心、葡萄、香蕉中127种农药残留李蓉 储大可 张朋杰高永清 黄思允 被引:69 下载: 875 PCSI: 29.090 PDSI: 8.16120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曹江平 解启龙 周继梅 易宗慧 被引:67 下载: 1976 PCSI: 11.041 PDSI: 4.795
  • 香港4款食用油致癌物超标 摄入高影响健康
    人民网12月19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食用油调查结果,初步检测发现,屯门“北大荒”粮油供应商及葵涌永兴油行的4个样本,致癌物苯并(a)芘含量均超出欧盟标准,当中“北大荒”的样本最高超标逾7倍,同时亦超出国家标准。食安中心已要求供应商停止供应及全面回收,并正追查来源及分销情况。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会以风险为本方式,为市民把关。  上星期传媒报道有无牌食品加工场涉嫌出售有问题食用油,食环署即时采取行动到有关工场、供应该工场的粮油供应商及13间食肆巡查,抽取39个样本作致癌物苯并(a)芘测试。  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屯门粮油供应商“北大荒”的两个“金帝浓香花生油”样本的苯并(a)芘含量,分别为每公斤16及17微克,超出国家标准的每公斤10微克,及欧洲标准的每公斤2微克。葵涌永兴油行的两个样本苯并(a)芘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录得每公斤5.8及6.2微克,超出欧盟标准。其余35个样本没有检出或含量低于欧盟标准。  追查来源及分销情况  食安中心正追查这些油的来源及分销情况,发言人表示,目前食品法典委员会及香港法例并没有就食物中的苯并(a)芘含量制定法定限值,参考国家及欧盟标准及根据暴露限值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即使食用每公斤含苯并(a)芘17微克的植物油,对公众健康构成的风险应该不大。但为慎重起见,中心已要求供应商停止供应有关产品,并向客户全面回收。中心将进一步化验该四个样本是否含其他有害物质。  至于食用油样本是否掺有“地沟油”,发言人称,目前还没有一种特定的科学方法检测和监别“地沟油”,可通过化学测试的方法检测有害物质的含量。自去年一月至本年十月,中心透过恒常食物监察计划共抽取超过310个食用油样本作化学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芥酸、染色料、霉菌毒素、抗氧化剂及金属杂质等,全部测试结果满意。  为释除公众疑虑,食安中心将再次进行专项食品调查,从不同层面包括进口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食肆抽取食用油样本进行化验,以确保市面上的食用油符合香港法例规定和适宜供人食用。调查计划拟一、两月内完成,结果会尽快公布。  食卫局长高永文表示,当局主要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如果要知道是否掺有“地沟油”,须要其他方法配合侦查。当局在食物安全方面,以风险为本的方式为市民把关,防止任何对健康构成影响的物质,让市民食用。  摄入量高影响健康  食安中心发言人续称,食环署和食安中心会继续跟进和调查事件,采取适当行动。由于葵涌永兴油行卫生环境欠佳,食环署会根据相关法例向有关人士发出通知,要求改善。署方还会继续就该处所怀疑无牌经营食物业进行调查,如有足够证据显示有人违反法例,会提出检控。  苯并(a)芘是一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在环境中无处不在。食物加工时的情况对产生多少苯并(a)芘有影响,烧烤、烟熏肉类或鱼类的含量通常较高。苯并(a)芘对人类基因有害,并会致癌,难以厘定苯并(a)芘的安全摄入量。专家委员会曾于05年发表意见,认为以人类摄入的估计分量,对健康影响问题不大。欧洲食物安全局08年评估後,认为摄入量高的人士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 科学家展示无标记超分辨率显微技术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测量和成像方法,可以解析小于光衍射极限的纳米结构。光与标本相互作用后,新技术可测量光强度以及光场中编码的其他参数。图片来源:约尔格S艾斯曼/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了一种新的测量和成像方法,可在不需要任何染料或标签的情况下解析小于光衍射极限的纳米结构。这种激光扫描显微镜新方法弥补了传统显微镜和超分辨率技术之间的差距,有朝一日或可被用来观察复杂样品的精细特征。在国际光学出版集团的高影响力期刊《光学》上描述的这种新方法,是对激光扫描显微镜的改进,它使用强聚焦激光束照射标本。研究人员扩展了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测量光与被研究标本相互作用后的亮度或强度,还可以检测光场中编码的其他参数。“我们的方法可帮助扩展用于研究各种样品中纳米结构的显微工具箱。”研究小组组长彼得班泽说,“与基于类似扫描方法的超分辨率技术相比,我们的方法是完全非侵入性的,这意味着它不需要在成像前向标本中注入任何荧光分子。”研究表明,新方法可测量金纳米颗粒的位置和大小,精度为几纳米,即使在多个颗粒接触的情况下也可做到。在激光扫描显微镜中,光束在样品上扫描,并测量来自样品的透射光、反射光或散射光。大多数显微方法测量来自样品的光强度或亮度,但大量信息存储在光的其他特性中,例如它的相位、偏振和散射角。为了捕捉这些额外信息,研究人员检查了强度和偏振信息的空间分辨率。研究人员表示,光的相位、偏振和强度,在空间上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方式包含了与之相互作用的样品细节,然而,如果只在相互作用后测量总体光功率,那么大部分信息都会被忽略。研究人员研究了含有不同大小的金属纳米颗粒的简单样品,通过扫描感兴趣的区域,然后记录传输光的偏振和角度分辨图像展示了这种新方法。他们使用一种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该算法创建了一个粒子模型,模型可自动调整,以尽可能精确地模拟测量数据。班泽说,尽管这些颗粒及其距离比许多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要小得多,但新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该算法能够提供有关标本的其他参数,如颗粒的精确大小和位置。
  • 科学家展示无标记超分辨率显微技术
    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了一种新的测量和成像方法,可在不需要任何染料或标签的情况下解析小于光衍射极限的纳米结构。这种激光扫描显微镜新方法弥补了传统显微镜和超分辨率技术之间的差距,有朝一日或可被用来观察复杂样品的精细特征。在国际光学出版集团的高影响力期刊《光学》上描述的这种新方法,是对激光扫描显微镜的改进,它使用强聚焦激光束照射标本。研究人员扩展了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测量光与被研究标本相互作用后的亮度或强度,还可以检测光场中编码的其他参数。“我们的方法可帮助扩展用于研究各种样品中纳米结构的显微工具箱。”研究小组组长彼得班泽说,“与基于类似扫描方法的超分辨率技术相比,我们的方法是完全非侵入性的,这意味着它不需要在成像前向标本中注入任何荧光分子。”研究表明,新方法可测量金纳米颗粒的位置和大小,精度为几纳米,即使在多个颗粒接触的情况下也可做到。在激光扫描显微镜中,光束在样品上扫描,并测量来自样品的透射光、反射光或散射光。大多数显微方法测量来自样品的光强度或亮度,但大量信息存储在光的其他特性中,例如它的相位、偏振和散射角。为了捕捉这些额外信息,研究人员检查了强度和偏振信息的空间分辨率。研究人员表示,光的相位、偏振和强度,在空间上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方式包含了与之相互作用的样品细节,然而,如果只在相互作用后测量总体光功率,那么大部分信息都会被忽略。研究人员研究了含有不同大小的金属纳米颗粒的简单样品,通过扫描感兴趣的区域,然后记录传输光的偏振和角度分辨图像展示了这种新方法。他们使用一种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该算法创建了一个粒子模型,模型可自动调整,以尽可能精确地模拟测量数据。班泽说,尽管这些颗粒及其距离比许多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要小得多,但新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该算法能够提供有关标本的其他参数,如颗粒的精确大小和位置。
  • 超分辨显微镜研究获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宏观量子中心研究员王中阳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实验室研究员韩申生课题组合作,首次提出利用鬼成像方法加快超分辨率荧光光学显微镜的成像速度。新方法有望捕获细胞内以亚毫秒速度发生的生物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以Single-frame wide-field nanoscopy based on ghost imaging via sparsity constraints 为题发表在美国光学学会刊物OPTICA上(DOI: 10.1364 / OPTICA.6.001515),并被美国光学学会(The Optical Society, OSA)作为高影响研究工作在发表的同时同步向媒体进行宣传推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通过克服光的衍射极限来实现纳米级的分辨率。尽管传统超分辨显微镜可以定位细胞内单个分子,并构建超分辨图像,但在活细胞中却很难使用,因为重建图像需要成百上千帧——这个过程太慢,无法捕捉快速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研究团队将随机相位调制器加入到荧光显微镜中实现荧光信号的编码,并结合鬼成像技术与随机测量压缩感知方法,大幅度提高图像信息获取效率,数量级地减少重构超分辨图像所需的采样帧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标记密度下只需要通过单帧荧光图像的采样就可实现80nm分辨率的超分辨光学成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此外,研究的新方法还与2014年诺贝尔奖三大超分辨率技术之一的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相结合,将STORM的采样帧数减少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成像一个60nm的环,该方法只用10帧图像就可以重构图像,而传统的STORM方法需要多达4000帧图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该方法还实现用100帧图像分辨40nm标尺。并且研究的超分辨成像显微镜不需要高的照明强度,这有助于减少光漂白和光毒性,有利于长时间的动态生物过程和活细胞成像研究。因此这项创新技术有望在生物、医学等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上海高研院博士研究生李文文。该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资助。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51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bdc8a826-986f-499a-b428-d54bb5a2570c.jpg" title="显微镜装置示意图与重构结果.jpg" alt="显微镜装置示意图与重构结果.jpg" width="600" height="516"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显微镜装置示意图与重构结果/p
  • 赛默飞于2017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隆重推出全新紧凑型场发射透射电镜
    2017年10月19日,成都 —— 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在2017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举办期间展出全新高效灵活、更适合材料科学研究的Thermo ScientificTM TalosTM F200i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并进行现场演示。这一产品于今年9月份最新面世,此次推出也是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亮相。2017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是电子显微学及技术发展前沿、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新进展的高水平学术大会。此会议汇集了来自国内外数百名知名显微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2017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现场赛默飞材料与结构分析电镜业务总经理及副总裁Trisha Rice、赛默飞材料与结构分析电镜业务亚太区副总裁荆亦任、赛默飞材料与结构分析中国区高级商务总监陈厅行等一同参加了此次盛会。“Thermo ScientificTM TalosTM F200i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专门针对中国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赛默飞材料与结构分析电镜业务亚太区副总裁荆亦仁指出,“兼具高度自动化的高性能系统,配置灵活、体积小巧,是多用户实验室中各类应用的理想之选。”显微学专家张泽院士与赛默飞工作人员亲切会面Thermo ScientificTM TalosTM F200i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具备最高高压200kV的高性能,能够以定制的方式满足客户成像和化学分析的需求。该产品拥有先进的自动化功能,可确保较高的分析效率,并且能在不同的用户权限之间快速、轻松地进行切换。其直观的界面使用户可在各种实验室应用中进行高分辨成像和分析,除此之外,该系统较小的体积及简介的外观设计不但为后期的使用维护提供便利,也减少了对安装现场基础设施的需求。Thermo ScientificTM TalosTM F200i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会议期间,赛默飞选用了单晶硅样品及钛酸锶样品向客户展示其性能。通常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实验室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都比较高,事实证明,该电镜产品在会场这样的条件下也能获取优异的结果,参会代表纷纷对于其高性能的表现给出了高度的肯定及评价。赛默飞于大会期间现场演示Talos F200i性能“我们希望中国的客户在赛默飞的助力下,获得更加丰富的有挑战性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赛默飞材料与结构分析电镜业务副总裁Trisha Rice表示, “事实证明,近些年来,赛默飞的产品帮助我们的客户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更有一些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相信在双方共同的努力和合作下,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明天会更好。”赛默飞材料与结构分析电镜业务副总裁Trisha Rice在大会上发表演讲赛默飞一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更多科学家在创新探索的道路上取得突破。近日公布的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三位科学家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三位科学家都使用了由赛默飞制造的仪器帮助他们完成研究。此次Thermo ScientificTM TalosTM F200i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的盛装亮相,再一次显示了赛默飞通过冷冻电镜帮助更多科学家取得世界前瞻性研究成果的不断努力。
  • 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影像平台: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应用及管理心得(上)
    生命科学研究过程离不开各类科学仪器的帮助,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话题:“生命科学技术平台经验分享” ,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技术平台的老师分享技术心得和经验,方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了解相关技术进展,学习仪器使用方法。本篇为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影像平台助理工程师黄诗娴供稿。本文详述了转盘共聚焦显微镜的技术原理和优势、历史沿革、功能和主要应用。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技术1987年,BIO-RAD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业化的共聚焦显微镜。随着激光器技术等各类技术的快速发展,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更加成熟完备,开始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各个方面。传统的激光点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使用逐点扫描,虽然隔绝了非焦平面的杂散光信号,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及信噪比,但是成像速度较慢。其光电倍增管检测器PMT的光电转换效率也比较低,需要较强的激发光。为了解决快速变化过程的共聚焦检测问题,实现活细胞长时间成像,发展了转盘共聚焦显微镜(Spinning-disk Confocal Microscopy,SDCM),解决了传统激光点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速度相对较慢以及光毒性较高的问题。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历史沿革和技术优势转盘共聚焦显微镜的概念最早是在1968年由Petrán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由日本Yokogawa Electric公司发明了其核心技术:双转盘专利技术。双转盘装置包含了两个同轴排列的转盘,上转盘是带有微透镜阵列的转盘,下转盘是放置在物镜像平面上的带有约20000个阿基米德螺旋状针孔的Nipkow转盘,针孔及微透镜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两个转盘的间距为微透镜的焦距。显微镜工作时,入射光经过微透镜阵列聚焦到Nipkow转盘针孔上,经针孔隔除杂散光后照射在样本上,无需移动载物台或使用扫描振镜,双转盘可进行多点同步扫描,旋转双转盘即可实现对样本的完整扫描,大大提高了采集速度。使用微透镜阵列聚焦激发光,照明光的透射率从使用单Nipkow转盘的4%-6%增加到40%-60%,进一步降低激发光的强度,即使是荧光蛋白表达量非常低的活细胞也可以轻松成像。Yokogawa Electric公司设计了转盘式显微镜目前最先进的共聚焦扫描单元(Confocal Scanner Unit ,CSU)(图1),其CSU-X1转盘最高旋转速度为每分钟10000转,理论上最大帧率高达每秒2000帧。较慢的CSU-W1转盘转速也有4000转,成像速度最大可达200帧/秒,非常适用于快速变化过程检测。图1:Yokogawa转盘共聚焦扫描单元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Carl Zeiss Microscopy Online Campus)转盘共聚焦显微镜的主要优势之一是使用面阵相机进行成像。激光点扫描共聚焦系统的PMT检测器的量子效率较低,通常为30%-40%,而SDCM使用EMCCD或背照式sCMOS等相机作为探测器,可以具有更高的量子效率,从而降低激发光功率,大大降低了对样品的光漂白和光损伤。为了让相机尽可能多地收集光子,获取高质量图像,应选择高灵敏度的相机。EMCCD相机低噪声、高灵敏,曾经是转盘共聚焦显微系统的第一选择。而如今背照式sCMOS的量子效率可高达95%,且具有与EMCCD相当的灵敏度,其被使用率开始逐渐高于EMCCD相机。此外,背照式sCMOS具有低噪声、高帧率、高动态范围、高分辨率、大靶面的特点,而且功耗更低、集成度更高,成本更低。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背照式sCMOS有望成为更加主流的图像传感器,应用于各类显微成像技术中。总而言之,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因为双转盘技术和高量子效率相机的组合,可以高速运行并且具有非常高的信噪比。转盘共聚焦显微镜主要功能及应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因其成像速度快,层切能力好等特点,常用于多通道荧光成像、拼图及三维成像,如多荧光通道全脑片成像,斑马鱼、透明化小鼠等大组织厚样本三维拼图成像等。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可以配置单相机或多相机,配置多个激光器及对应的滤光片组,快速成像多个荧光标记的样本。通过移动电动载物台实现多视野拼图成像,为避免出现拼痕,需做好仪器放大倍数校正、阴影校正及光照均匀度校正等,同时配置合适的拼图软件模块,得到所需大图。通过上下移动物镜或者压电陶瓷载物台实现Z stack三维扫描,结合三维重构软件模块,得到所需三维图像或最大投影图等。因转盘共聚焦显微镜成像采集速度快及光毒性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活细胞成像及活细胞长时程成像,检测信号快速变化过程及信号长时间变化过程,满足细胞动力学、发育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需求。活细胞成像需在显微镜上配置细胞培养装置,提供适宜的培养环境。配置使激光器照明和相机成像达成微秒级别同步的实时控制器,以降低光漂白和光毒性,使细胞在复杂的试验中保持健康的状态。仪器在进行XYT、XYZT成像,甚至是结合多视野、拼图、超分辨的时间序列成像时,需要配置超稳定的锁焦系统使样本始终处于聚焦状态,如Olympus的Z轴漂移补偿系统IX3-ZDC2,Nikon的完美聚焦系统PFS等。进行多视野的时间序列成像时,需要配置高精度的电动载物台,或确保载物台位移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当载物台位移精度较低时,移动到每个成像视野会有较明显的位置偏差,导致成像结果视频中观察的样本出现肉眼可见的抖动现象,高倍镜成像时会更加明显,影响数据查看及成像分析。同时结合相应的分析软件,获得所需活细胞及时间序列的成像分析结果。高内涵细胞成像与分析系统大多使用转盘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高内涵细胞成像与分析系统需同时具备自动化高速显微成像功能及自动化图像定量分析功能,可对多个样品快速成像,并从图片中提取大量的数据信息。转盘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既可以快速地获取多孔板大量的图像数据,并且相较于宽场荧光显微镜而言具有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及信噪比,可以提供全自动、高速和高分辨率成像筛选的多种解决方案,能满足药物发现和高通量生物学中多种需求。此外,使用转盘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还能进行z轴扫描获取三维图像,例如对类器官、组织或3D肿瘤球等三维样本成像,从而进一步分析更多的生理学相关问题。转盘共聚焦显微镜上可以添加各类功能扩展模块,例如超分辨成像模块和光刺激模块等。可以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上添加超分辨成像模块,如Olympus的超分辨技术OSR,是对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截止频率附近逐渐减弱的高频信号,进行空间放大的空间频率滤波器,称为OSR滤波器。SpinSR10的SoRa转盘中,在50um针孔盘下添加了微透镜阵列,进一步缩小光斑,提升3~6倍的照明亮度。其可对细胞内深达100微米的区域进行成像,使用常规荧光染料即可在120 nm的分辨率下,采集到各种活细胞样品亚细胞结构的超分辨率图像。还可以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上添加光刺激或光操作实验模块,可进行荧光漂白后恢复FRAP、荧光漂白后缺失FLIP、荧光漂白后定位FLAP、光活化与光转换PA&PC等实验。下一篇作者将根据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影像平台管理经验介绍生物影像平台设备管理心得及未来可提升空间,敬请期待!作者简介黄诗娴,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影像平台助理工程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主要负责管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成像系统、玻片扫描系统等显微成像设备,负责相关设备的管理维护、培训考核、开放共享、成像技术开发等工作。会议预告:12月20-22日生物显微技术大会火热报名中点击图片报名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wxw2023/
  • 日程揭晓!iCEM 2024之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一: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5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尹奎波 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09:00-09:30【十周年主题报告】: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09:30-10:00Protochips基于机器学习全流程原位解决方案赵颉(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0:00-10:30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STEM)在低维量子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10:30-11:00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的原位功能介绍郭晓杰(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应用工程师)11:00-11:30原位观测表面-亚表面动态耦合孙宪虎(中国科学院大学 副教授)11:30-12:00液相环境金属纳米晶体结构演变机制研究王文(郑州大学 副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尹奎波 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个人简介】长期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的原位制备和性能调控工作,聚焦于新材料体系的可视化原子制造过程和新功能器件的开发,以期为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发展提供思路。在Nature、Nature Commun.、Adv. Mater.、IEEE Sens. J.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总被引频次超过7000次,H因子40;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等。任中国电镜学会原位电子显微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Micromachines 编委等。王立华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WR领军人才、国家优青、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团队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基金(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原子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位实验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 1篇,Nat. Energy 1篇,Nat. Commun. 8篇,Phys. Rev. Lett. 2篇,Adv. Mater. 2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 4篇,ACS Nano 4篇等。成果被Science,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引用6000余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JKW项目、霍英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Science, Phys. Rev. Lett., Nat. Commun.,Adv. Mater., Nano Lett.,Acta Mater., ACS Nano等20余种期刊审稿人。报告题目: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摘要】材料力学性能与其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化的原子机理直接相关。在原子层次认知材料弹塑性变形过程的原子机理,是其力学性能优化的基础。透射电镜具有原子分辨率,然而常规的原位力学实验技术空间分辨率往往只有纳米尺度。本报告介绍团队原创的原子分辨的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方法。并介绍利用该方法研究尺寸对金属弹性极限及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在原子层次研究尺寸对多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弹塑性能的影响。最后介绍原子分辨的原位观测技术对解决一些经典科学问题的优势。赵颉 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个人简介】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中的电子显微结构及其变形机理。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应用经验,了解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法及制样技术。目前任职于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电镜制样相关及原位分析设备的推广与销售。报告题目:Protochips基于机器学习全流程原位解决方案【摘要】透射电镜已经成为现代材料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传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只能局限在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结构已经形貌的观察。针对温度、气氛、液体等环境下样品的动态变化过程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使用原位透射电镜样品杆可以加入不同外场环境对样品进行原位动态的观察,获取最直接的动态结果,尤其是在研究纳米材料、热电材料、能源材料以及催化反应等领域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Protocolchips基于机器学习采用热、电、气体以及液体原位样品杆,为用户带来了硬件以及软件的整合,提供了全新的原位实验解决方案。林君浩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教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物理系,后赴日本任JSPS特聘研究员,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任准聘副教授,2024年5月破格晋升为长聘正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透射电子显微学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以及新型低维量子材料的微观量子物态的精确测量及缺陷对宏观量子物性的影响。近5年来,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Electronics/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高影响期刊发表130余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14500多次,H因子52。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及高校论坛做邀请报告,担任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审稿人,承担多项国家与省市级科研攻关项目。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1中国区榜单,2022年获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24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物理)。报告题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STEM)在低维量子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摘要】我将报道定量衬度分析技术在二维材料缺陷表征中的应用与方法学发展,以及我们课题组在克服二维材料水氧敏感性的一些设备创新尝试。我们搭建了一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型氛围控制互联系统,将水氧敏感二维材料的生长-表征-转移-高精度结构解析-器件制作与测量整个实验过程都保护在惰性氛围下。我们利用该系统在直接观测二维敏感单层材料晶格原子结构与缺陷中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包括单层敏感WTe2的大范围无损本征褶皱结构,MoTe2/WTe2本征缺陷的统计分布,少层卤族铁磁反铁磁材料的直接CVD制备与无损表征,单层CrI3的缺陷磁性调控,层状拓扑反铁磁绝缘体MnBi2Te4的自发表面重构现象等。最后,我将讨论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包括低温冷冻电镜技术在二维材料中的应用和透镜消磁技术研究二维磁性与超导相变等。郭晓杰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 郭晓杰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修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现任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镜应用部电镜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的相关应用支持。报告题目: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的原位功能介绍【摘要】日立聚光镜球差电镜HF5000是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环透电镜,并且配备了二次电子探测器,能够在进行原位通气实验时为材料提供原子级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信息。另外,它可以配备各种热、电及液相样品杆。本报告将介绍HF5000原位测试实例及各种样品杆的应用情况。孙宪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孙宪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海外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环境电镜课题组组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博士,师从Guangwen Zhou教授,进行原位气-固界面研究。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系和美国国家电镜中心博士后,师从Haimei Zheng 教授,进行原位液-固界面研究。博士期间先后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苏东研究员课题组,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Renu Sharma 教授课题组,匹兹堡大学Judith C. Yang 教授课题组访问与学习。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12篇,包括Nature 2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等。授权原位液相电镜技术美国专利一项。荣获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和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生优秀科研奖等。报告题目:原位观测表面-亚表面动态耦合【摘要】异相催化反应中,尽管亚表面未直接暴露于电解质或气体,但可以通过电子效应、几何效应、传质等影响表面上的催化反应。但是,亚表面具体如何影响表面重构进而影响反应动力学仍不明朗。因此,以铜基氧化物还原反应为例,深入探究表面和亚表面结构演变行为,以及通过氧传质所构建起来的表面-亚表面动态耦合关系。王文 郑州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王文,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师从孙立涛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师从Haimei Zheng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原位液相透射电镜探究研究原子/分子尺度纳米晶体结构演变机制。近年来在Nature Material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报告题目:液相环境金属纳米晶体结构演变机制研究【摘要】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其尺寸、形貌、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如何可控合成纳米材料是材料、化学等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纳米材料成核、生长和结构调控的机理理解存在很多未知。借助原位液相透射电镜,从原子/分子尺度上观察溶液中纳米晶体的结构演变过程,提出纳米晶体结构演变的新机制。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直播预告!iCEM 2022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专场篇
    2022年7月26-2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iCEM 2022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先进材料中的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2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以下为“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发布为准)专场五: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7月28日全天)上午专场主持人:葛炳辉 安徽大学 教授09:00--09:30高性能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全寿命”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赵新宝(浙江大学 研究员)09:30--10:00布鲁克全新一代电制冷能谱仪陈剑峰(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水氧敏感二维材料的本征缺陷原子尺度研究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员)10:30--11:00跨尺度高通量定量统计表征方法研究及其在GH4096高温合金中γ´相的表征应用卢毓华(钢铁研究总院/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1:00--11:30高强韧铝合金纳米析出强化机理研究及高效设计李凯(中南大学 副教授)11:30--12:00显微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葛炳辉(安徽大学 教授)下午专场主持人:谷猛 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员14:00--14:30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半导体材料电致相变及阻变的电镜研究吴劲松(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14:30--15:00徕卡电镜制样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与介绍武素芳(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15:00--15:30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形变机理丁青青(浙江大学 副研究员)15:30--16:00COXEM台式扫描电镜在材料显微表征领域的应用沈宁(COXEM库赛姆台式电镜 产品应用专家)16:00--16:30结构功能一体化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刘攀(上海交通大学 特别研究员)16:30--17:00用原位电镜研究NaYF4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质鞠晶(北京大学 高级工程师)17:00--17:30固体电解质界面层的冷冻电镜研究谷猛(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浙江大学研究员 赵新宝【个人简介】赵新宝,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高温合金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航空航天、火力和燃气发电、舰船动力等领域用高温合金、耐热钢材料的研发、制备和产业化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JWKJW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20余项;参与国家973、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能集团高精尖科研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得某创新团队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大学2021年度十大学术进展、华能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金属材料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40余项。报告题目:高性能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全寿命”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摘要】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的重要制备材料,其微观结构特征是影响合金关键性能的重要因素。以一种新型第四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为对象,考察了合金铸态、热处理态和高温低应力蠕变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特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铸态组织为“十字”的枝晶结构,枝晶间和枝晶干存在尺寸不均匀的粗大γ′相和γ/γ′相共晶组织。通过多步阶梯固溶处理,回溶粗大γ′相和γ/γ′相共晶组织并减小偏析,通过两步时效处理获得组织均匀、立方度好的γ′相。在1100℃/137MPa蠕变条件下,获得了合金在不同变形过程中γ′相的筏排化过程、位错网的演化规律,结合断口裂纹的扩展规律,明确了其微观结构演化与蠕变性能的关联关系。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 林君浩【个人简介】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新型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博士毕业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物理系,后赴日本任JSPS特聘研究员。林君浩博士主要利用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作为研究工具,致力于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二维材料中原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联,以期通过结构工程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新型材料。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兴趣为透射电子显微学新技的发展,以及新型二维铁磁与铁电材料缺陷的精确测量及其对磁性与极化的影响。近5年来,在Nature, PRL,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等高影响期刊发表80余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9700多次,H因子36。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及高校论坛做邀请报告,担任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审稿人,承担多项国家与省市级科研攻关项目。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1中国区榜单。报告题目:水氧敏感二维材料的本征缺陷原子尺度研究【摘要】 二维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层间耦合效应和量子效应的减弱,大量新奇的物理现象在二维材料中被发现。其中,二维材料中的缺陷对其性能有直接的影响。理解本征缺陷的原子结构对二维材料功能器件的改进与性能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只有少数几种二维材料在单层极限下在大气环境中是稳定,大部分新型二维材料,如单层铁电,单层铁磁,单层超导材料在大气环境下会迅速劣化,无法表征其本征缺陷。在这个报告中,我将报道定量衬度分析技术在二维材料缺陷表征中的应用,以及我们课题组搭建的大型氛围控制高通量生长与高精度表征联用系统的进展。我们利用该系统在直接观测二维敏感单层材料晶格原子结构与缺陷中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包括单层WTe2的本征褶皱结构、点缺陷的分布,少层卤族铁磁反铁磁材料的直接CVD制备与无损表征,层状拓扑反铁磁绝缘体MnBi2Te4的自发表面重构现象等。中南大学副教授 李凯【个人简介】中南大学材料学博士及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材料微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电镜中心主任助理。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Scripta Materialia等行业高影响力SCI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研发的高强韧铝合金获授权专利2项且其中一项已实现重要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应邀为Taylor&Francis出版社的铝合金专著撰写1章节,所发表SCI论文被引用900余次。报告题目:高强韧铝合金纳米析出强化机理研究及高效设计【摘要】 纳米析出相的结构、尺寸、体积分数及力学行为共同影响铝合金强化效果。前期研究及文献报道均发现在200-300 keV的常规高能透射电子束下,铝合金亚稳析出相,如Al-Mg-Si合金的主要强化相β″,在几分钟内即发生结构损坏。为解决该问题,本工作提出了耦合低能量/低剂量球差矫正透射电镜观察和能量-错配度理论计算的系统方法,为不耐电子束辐照的铝合金纳米析出相的晶体结构构建及界面、缺陷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构建的Al-Mg-Si(-Cu)体系若干重要析出相如GP区、β″、B′的晶体结构模型夯实了铝合金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的晶体结构基础,为析出相力学性质、热物理性质及力学行为的理论模拟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另一方面,本工作通过原位TEM纳米力学实验、离位TEM及三维原子探针(3DAP)表征,从实验角度系统揭示了主强化相β″及次强化相β′被位错切过、碎片化及旋转等不同力学行为,并与多尺度微结构定量表征一起,为屈服强度模型提供了关键精准输入,实现了同时析出的不同强化相的强化效果的精确模拟预测。在以上实验研究及文献研究基础上,本工作抓住铝合金实际工业设计中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应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指导高强韧铝合金高效设计的三个准则,研制的高性能铝合金得到重要应用。安徽大学教授 葛炳辉【个人简介】安徽大学教授,电镜中心主任,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2018 Nature Index Rising Star, Research杂志(Science合作期刊)副主编。主要从事:1)球差矫正电子显微学方法,像衬理论,电子晶体学方法研究;2)原位电子显微学:3)利用球差矫正电镜表征催化剂,热电材料和高温合金等材料微观结构,探索材料构效关系。近五年材料表征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发表在EES,Joule,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等顶级杂志;另外,电镜方面工作发表在Ultramicroscopy,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Microscopy等期刊。应邀编写电镜类相关书籍2章(节)。报告题目:显微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摘要】 报告主要介绍三方面工作 1、iDPC技术在轻元素成像中的应用及其最佳成像条件的探索 2、Bi2Te3基热电器件断裂机制的原位研究 3、重型燃气轮机中雀斑缺陷形成机制的探索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吴劲松【个人简介】吴劲松博士师从郭可信院士在中科院北京电镜实验室学习。随后在欧美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包括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工作。吴劲松于2018年全职回国工作。他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纳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共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2), Nature Nanotechnology (1), Nature Materials (1),Nature Communication (2), JACS (10), Advanced Materials (5), Nano Letters (4),ACS Nano (9)等。他曾获国际电镜学会、日本电镜学会、德国洪堡奖金等多项奖励。报告题目: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半导体材料电致相变及阻变的电镜研究【摘要】 具有快离子导体特征的半导体材料如Cu2Se,Ag2Se等在外温度场和电场的作用下会由于铜和银离子的快速迁移,而产生独特的相变特征和物理性能。得益于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的迅速发展,能够对材料在外场作用下的结构动态演变进行直接观察。我们利用原位电子显微学来研究了具有离子导体特征的半导体材料在温度、外加电压作用下产生的相变和电阻变化,以探索它们的电阻变化机理。浙江大学副研究员 丁青青【个人简介】丁青青博士以浙江大学全链条高温合金研究平台和先进电子显微技术为依托,从事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特别是应用于极端条件下合金的研发。研究方向包括合金成分设计及制备、显微结构和形变机理与性能的关系。申请人主持和参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等多项, 在金属材料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Nature、Materials Today、Applied Materials Today、Acta Materialia、Materials Today Nano等顶级期刊,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和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用2600余次)。报告题目: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形变机理【摘要】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是目前唯一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材料,而理解不同力热耦合条件下镍基单晶合金的形变机理是优化单晶合金成分和性能的前提。结合利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我们将二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不同力热耦合条件下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结构演变规律相关联,从原子到微米跨尺度揭示了不同力热耦合条件下二代镍基单晶合金的形变机理,阐明了形变过程中合金两相的竞争关系,发现高温形变时基体相是单晶合金的薄弱环节。因此,发展高性能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需重点提高基体相强度。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 刘攀【个人简介】刘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的原位/非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主要研究功能导向三维微纳结构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相变热/动力学、表/界面结构特性、弹塑性行为的微观机制、设计制备及应用。累计发表论文114篇,其中包括第一/通讯作者论文Nat. Commun., Adv. Mater., Nano Lett., JACS, Angew. Chem. Int. Ed., Acta Mater.等31篇。论文共获SCI他引6718次,个人H指数42,ESI高被引论文16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3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课题等6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浦江人才和东方学者。报告题目:结构功能一体化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北京大学高级工程师 鞠晶【个人简介】1996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学士,1999年获吉林大学理学硕士, 200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03-200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09年加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并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1. 无机固体结构化学2. 原位电镜技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报告题目:用原位电镜研究NaYF4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质【摘要】 NaYF4是重要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成像和防伪技术等领域。本文利用原位电镜方法,系统研究了NaYF4纳米颗粒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连续的氧化反应,结构从六方相向立方相转变的过程。利用SEM-CL方法研究了结构变化过程中纳米材料发光性能的变化。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 谷猛【个人简介】谷猛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曾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和陶氏化学公司任职。主要从事能源反应机理的显微学研究,共发表英文SCI论文170篇,引用超过12000次。2015年,由于谷教授在电子显微分析方面的突出贡献,被美国电镜协会授予Albert CREWE award奖项。2019年入选深圳市青年科技奖。报告题目:固体电解质界面层的冷冻电镜研究【摘要】 包括锂钠钾在内的碱金属是相应电池体系热力学上最理想的负极,但碱金属与电解液之间的不稳定性以及枝晶生长,会导致严重的电池容量衰减甚至内部短路。研究碱金属电化学沉积的行为,理清碱金属与电解液副反应的化学过程,对发展高容量锂电池和低成本钠/钾电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碱金属及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因为对水氧和电子束的敏感性而难以表征,无法得到原子尺度的精确分析。我们将深度结合冷冻电镜的制样与成像技术,系统研究电化学沉积碱金属的微观形态和SEI在原子尺度的精细结构,探索调控碱金属沉积行为和SEI结构的有效策略。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陈剑峰【个人简介】毕业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在聚烯烃类高分子结晶中的应用,毕业即加入FEI中国,负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市场和应用等工作,后在安捷伦及赛默飞负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工作,2021年加入布鲁克公司,主要负责EDS,EBSD,Micro-XRF等产品的技术支持工作,对扫描电子显微镜有多年的实操经验和工作经历。报告题目:布鲁克全新一代电制冷能谱仪【摘要】 2022年布鲁克发布全新一代电制冷能谱仪,具有更高的输出计数和最优的结构设计,与WDS,EBSD和Micro-XRF一起高度集成于ESPRIT软件系统,为业界提供了全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分析解决方案。本次报告我们主要为大家讲解XFlash 7最新的技术和功能模块,以及在几个领域里的突出优势。钢铁研究总院/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应用科学家 卢毓华【个人简介】卢毓华,男,博士。毕业于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名:钢铁研究总院),硕、博期间在王海舟院士创新工作室进行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高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博士期间采用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镜建立了跨尺度γ´相的定量统计表征方法,并在GH4096高温合金中进行应用。对扫描电镜等设备具有多年的实操经验和使用经历,目前主要进行高通量电镜的应用开发方面的工作。报告题目:跨尺度高通量定量统计表征方法研究及其在GH4096高温合金中γ´相的表征应用【摘要】 基于材料基因高通量表征的思想,采用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镜,建立了跨尺度γ´相的定量统计表征高通量扫描电镜法,解决了多晶高温合金中一次、二次和三次γ´相的高通量获取、识别和表征问题。首次实现了采用高通量扫描电镜单次实验获得大尺寸高温合金部件的一次、二次和三次γ´相多参量跨尺度的定量统计信息。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 武素芳【个人简介】武素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材料电镜制样高级应用工程师(Senior Application Specialist),从事电镜应用操作和电镜样品制备工作10年有余,具有丰富的电镜观察和样品制备经验,制备及观察样品种类繁多,对样品制备观察有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具有丰富的样品制备问题方案解决经验,曾为全国各地区高校、研究所、企业检测、研发中心及生产线产品问题缺陷检测、第三方检测等提供解决方案,培训相关技术及操作人员数千人。报告题目:徕卡电镜制样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与介绍【摘要】 徕卡电镜制样在材料行业提供整套技术路线产品。样品表现出的性能往往不是表层或宏观能看到的,电镜观察是了解微观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专业的电镜制样可以将样品制备为符合电镜测试要求的状态,如200纳米以内薄片,无应力平整断面,含水样品的冷冻处理后样品的原位观察等。故好的制样是电镜成功的一半。COXEM库赛姆台式电镜产品应用专家 沈宁【个人简介】沈宁,库赛姆产品应用专家 ,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石墨烯量子点及其修饰物的应用,期间负责研究所内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的使用,培训和维护,硕士期间参与发表四篇专利,两篇SCI学术论文。现负责库赛姆台式电镜市场的开发,对设备选型、技术应用、市场需求有着丰富的经验。报告题目:COXEM台式扫描电镜在材料显微表征领域的应用【摘要】 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商业化以来,由于其景深大、分辨率高,有利于观察物体的表面结构,越来越多的科研检测机构或企业将其应用在材料的分析表征。COXEM( 库赛姆)EM系列高分辨率台式( 桌面式)扫描电镜在1~30KV范围内连续可调,采用双聚光镜成像技术,与大型扫描电镜的成像方式一致,使用二次电子探测器作为基础成像单元,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5nm),图像表面信息更丰富细腻,此外还可配置多种附件,例如EDS、EBSD、STEM、冷台和大面积拼图软件等,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分辨率综合分析型台式扫描电镜。
  • 专家公布!iCEM 2024之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五: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7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雷东升 兰州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演讲嘉宾【十周年主题报告】: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免疫球蛋白IgM与 IgA的分子机制肖俊宇(北京大学 教授)细胞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大分子原位可视化朱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亚病毒颗粒的结构研究王权(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雷东升 兰州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雷东升,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十一届低温电镜专家组委员、西北四省(甘青宁新)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至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于2019年加入兰州大学。主要发展和使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并将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解析病毒-抗体复合物、脂蛋白、框架核酸、有机框架等软物质的三维结构,探究功能实现的分子机理,为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等提供线索。目前在Nature Plants、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甘肃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横纵向项目。沈庆涛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课题组;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进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归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全职转入南方科技大学。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深圳鹏城孔雀计划。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监事,冷冻电镜分会理事,膜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秘书长,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与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Science Advances, PNAS,JCB,NSMB,eLife等国际一流期刊杂志。报告题目: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摘要】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ESCRTs) are responsible for membrane remodeling in many cellular processes, such as multi-vesicular body biogenesis, viral budding, and cytokinetic abscission. ESCRT-III, the most abundant ESCRT subunit, assembles into flat spirals as the primed state, essential to initiate membrane invagination. Howe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remained vague for decades due to highly curved filaments with a small diameter and a singl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the membrane. Here, we unveiled that yeast Snf7, a component of ESCRT-III, forms flat spirals on the lipid monolayers using cryogenic-electron microscopy. We developed a geometry-constrained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obtained moderate-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Snf7 flat spirals with varying curvatures. Our analyses showed that Snf7 subunits recline on the membrane with N-terminal motifs a0 as anchors, adopt an open state with fused a2/3 helices, and bend a2/3 gradually from the outer to inner parts of flat spirals. In all, we provide the 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s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and unveil the underlying assembly mechanism,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initi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how ESCRTs drive membrane abscission.肖俊宇 北京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学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2009-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2013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项目科学家。2014年回到北京大学组建独立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主要关注免疫分子的功能基础,代表工作包括阐明IgM五聚体和IgA二聚体分子组装和黏膜转运的机制,揭示FcμR受体识别不同形式IgM的机制,也系统分析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顾孝诚讲座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报告题目:免疫球蛋白IgM与 IgA的分子机制【摘要】免疫球蛋白IgM和IgA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功能。我实验室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了IgM和IgA分子组装、黏膜转运、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基于IgM/IgA骨架进行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朱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朱赟,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建立完善了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研究技术流程,并在精子轴丝复合体、中心粒复合体、核膜孔复合体、骨骼肌三联管钙离子通道复合体等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原位结构和功能机制研究中取得了多项突出的原创性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发表论文42篇,包括Nature Methods, Cell Research(X2), Science Advances(X2),Angew Chem Int(X2), Cell Discovery(X2), Signal Transduct Tar(X2), PNAS等,总引用超过4000次,H指数为23 。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学者高影响力研究、ESI高被引论文(X2)等。承担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得授权专利4项、转化1项,合作完成多项中英文专著和国家行业标准。报告题目:细胞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大分子原位可视化【摘要】随着冷冻电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可视化细胞内众多蛋白质的原位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本报告将以组织样品和细胞样品的原位结构研究为例,介绍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王权 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王权,博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王权研究员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南开大学获得计算科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其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课题组长,2014-2015年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短暂访学,进行电子显微学和分子影像技术的学习和研究。2020年2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微生物病原体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及完整病原的跨尺度结构与功能研究,开展原创技术方法的研究,并综合利用计算科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代表性研究成果十余项。曾荣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等。报告题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亚病毒颗粒的结构研究【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之一,其可靠诊断和治疗预后与其表面抗原(HBsAg)紧密相关。然而,由于缺少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HBsAg及其在病毒包膜上的组装模式充满争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采用精心设计的计算工具和数据处理策略,揭示了HBsAg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及其在病毒颗粒表面组装的分子机制。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奥林巴斯影像工厂撤离中国 业绩影响40亿日元 显微镜生产保留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5月11日,奥林巴斯官方披露了“关停合并子公司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对集团综合业绩造成的影响,预估对截至2019年3月的年度综合业绩的影响将达到40亿日元以上。/pp  strong事件回顾/strong——5月7日,奥林巴斯于宣布称,其位于中国深圳市的数码相机生产工厂——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下称“OSZ”)在当天停止运行。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数码相机的市场缩小,以及受设备老化等影响,其数码相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都将汇集到越南的工厂。/pp  奥林巴斯位于深圳的数码相机工厂于1994年开始运营,近年来主要生产相机的镜头。工厂停产后,将有大约1800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不过,奥林巴斯在中国广州还在生产显微镜。/pp  5月11日,奥林巴斯披露关停合并OSZ对综合业绩表现的具体评估影响包括两方面:/pp  strong1. 对截至2018年3月的年度综合业绩的影响/strong/pp  根据OSZ成立26年以来,由于设备老化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贬值情况,以及估值储备的记录,预估将产生24亿日元的临时费用。/pp strong 2. 对截至2019年3月的年度综合业绩的影响/strong/pp  由于OSZ的业务中断,以及随后的重组,例如将生产线搬迁到越南的奥林巴斯越南公司(Olympus Vietnam),预计会对奥林巴斯业务表现产生一定影响。我们目前预估的对业绩影响的成本是40亿日元,随着未来重组的进展,这一成本可能将会发生变化。/pp  预计奥林匹斯越南的产量达到预期的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奥林巴斯影像业务不仅受到上述成本影响,而且会受到产品供应方面对销售活动的短期限制的影响,并影响业绩。奥林巴斯也表示有关任何需要额外披露的事项将会及时发布通知。/pp  strong附:/strong关于合并子公司终止经营的通知(部分译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关于合并子公司终止经营的通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影像业务生产子公司)/pp  在今天的董事会会议上,奥林巴斯宣布已决定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即日起停止运营,其子公司位于中国深圳。/pp  strong1. 停止运营的原因/strong/pp  奥林巴斯在1991年12月在中国深圳成立了OSZ,用于制造涉及数码相机业务的产品。但是,数码相机市场遭遇了迅猛的变化,由于智能手机的崛起而收缩,导致OSZ的开工率显着下降。 OSZ运行26年后,设备老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要继续维持OSZ的竞争力变得非常困难。/pp  到目前为止,奥林巴斯在OSZ和位于越南同奈省的奥林巴斯越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林巴斯越南”)生产与数码相机业务有关的产品,但鉴于上述事实,我们已决定停止OSZ的运营,并将这一生产集中在奥林巴斯越南。这将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增强我们数码相机业务的全球竞争力。/pp  strong2.奥林巴斯(深圳)实业有限公司简介/strong/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 class="firstRow"td colspan="2" style="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公司名称/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1px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span/p/td/trtr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法定代表人/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CEO Toru Komatsu/p/td/trtr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业务描述/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制造数码相机和数码相机的镜头装置。/span/p/td/trtr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员工数量/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774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截至/span2018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粘月底)/span/p/td/trtr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注册资本/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701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万美元/span/p/td/trtr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成立日期/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991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span12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月/span4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日/span/p/td/trtr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9"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主要股东/span/strong/p/tdtd colspan="3"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325"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span/p/td/trtrtd colspan="5"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544"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过去三年的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span/1000/strong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港元/span/strong/p/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3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财年/span/strong/p/tdtd colspan="2"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24"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201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span/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78"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201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span/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2017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span/p/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3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资产总额/span/strong/p/tdtd colspan="2"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24"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045,776/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78"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106,323/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093,016/p/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3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净销售额/span/strong/p/tdtd colspan="2"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24"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289,195/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78"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1,119,470/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980,739/p/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3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营业收入/span/strong/p/tdtd colspan="2"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24"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28,049/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78"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81,226/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moz-use-tex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moz-use-tex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211"p class="MsoListParagraph" style="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 0"32,659/p/td/tr/tbody/tablep  *按照2018年4月底汇率1港元=13.94日元换算/pp  strong3.终止业务的日期/strong/pp  2018年5月7日,在奥林巴斯公司董事会决议后的同一天,OSZ的业务将停止运作。/pp strong 4.对经营业绩的影响/strong/pp  该子公司的停止经营预计会产生临时费用, 我们目前正在评估这将对奥林巴斯集团的综合业绩造成的影响,并将于截至2018年3月的财政年度的财务结果公布时在5月11日进一步通知。/p
  • 2016全球大学化学研究影响力排名:中国21所高校入围150强
    近日,2016年全球大学化学研究影响力排名 (Research Ranking of Global Universities in Chemistry, RRGUC) 揭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居榜首,西北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紧随其后。美国仍占据较大优势,共27所高校列席前50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也名列前茅。中国则有清华、浙大、北大、复旦、南大、中科大、南开、香港科技、华东理工9所高校跻身世界前50强。 与综合研究影响力排名相似,全球大学化学研究影响力排名基于客观数据而排除主观印象,注重学术产出而忽略其他因素,强调研究影响和质量而不仅仅依靠体量,因而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反映各个学校的化学研究实力和影响力。 第1-50名 排名51至75位的大学中,美国10所大学上榜,韩国则有三所大学加入。中国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入围。另外9所高校均来自欧洲。 第51-75名 排名76至100位的大学中,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国立台湾大学入围。以色列和澳大利亚各有两所机构上榜。 第76-100名 排名101至150位的院校中,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香港大学、苏州大学以及国立清华大学入选。至此,共计21所中国高校入围世界150强。 第101-150名 2016全球大学化学研究影响力排名基于四个核心量化指标:(1) 研究总产出;(2) 研究总影响力;(3) 研究平均影响力;和 (4) 高影响力研究产出。各个学校所有数据指标均来自相关数据库,并根据重质轻量的原则做了一定的加权平均。从上榜情况看,中国在化学领域上的研究影响虽不及美国,但在全球居领先水平。 地区分布统计 (前150名)
  • 浅谈影响数码显微镜分辨率的两大因素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数码显微镜是在传统显微镜上增加了数字图像传感器CCD或CMOS的显微镜,与计算机、图像处理、自动化、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可衍生出多种产品和应用,如自动显微镜、数码互动显微镜、数字切片扫描仪等,能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教学、医疗、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作为传感器,人眼和数字图像传感器CCD/CMOS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数字图像传感器是由很多离散的感光器件组成,用其作为传感器接收显微图像,实际上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也称为空间采样)需要满足采样定理即奈奎斯特定理,这样图像才能准确重建;二是数字图像传感器的响应波长与人眼不一样,所以会受光源光谱特性的影响。本文从空间采样率和光源这两方面来分析对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的影响。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空间采样率对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的影响/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是指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时,要求采样频率fsubs/sub要大于模拟信号中最高频率fsubmax/sub的2倍,即fsubs/sub>fsubmax/sub才可以通过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准确地重建出模拟信号。对于显微图像的数字化,其最高频率就是由物镜的极限分辨率决定的,采样频率也称为空间采样率,一般实际应用时要求空间采样率为物镜的极限分辨率的2.8倍左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r是由物镜的数值孔径NA和波长λ决定的,满足式①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afecb7f6-313d-4fe3-a7d7-3a936fe605d8.jpg" title="1.png" alt="1.png"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pp因此波长越短,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越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空间采样率s的计算式②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6bfc528d-423f-46a1-8292-e3823f507b7c.jpg" title="2.png" alt="2.png"//pp式中p为数字图像传感器像素的边长;β1为显微物镜的放大倍率;β2为摄像镜头的放大倍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因此改变摄像镜头的放大倍率,可以改变空间采样率。选用一组不同放大倍率的摄像镜头实现不同的空间采样率,以研究空间采样率对数码图像分辨率的影响。具体实验条件如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显微镜:BA310显微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光源:白光LED和卤素灯(可互换),带有550/20nm的干涉滤色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显微物镜:根据式①,其极限分辨率为0.45μm。/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摄像头:CM3-U3-50S5M黑白摄像头,像素边长为3.45μm。/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观察标本:采用USAF1951鉴别率板(如图1)所示,40× /0.75显微物镜可观察的极限线对数为2048(11-1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0px height: 35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00c84e7-0400-490e-9b1e-df00bd23a1ba.jpg" title="3.png" alt="3.png" width="350" height="35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1 USAF1951鉴别率板/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摄像镜头倍率:0.35× 、0.5× 、1× 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采样率,采集的图像如图2所示,结果如表1所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12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10ab04e3-b4cb-4324-9054-967b80dfda29.jpg" title="4.png" alt="4.png" width="450" height="12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2 不同摄像镜头下的数码显微图像/strong/span b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表1 不同摄像镜头下的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 /strong/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3950d5f-a61d-41aa-a1f6-1430b39f3040.jpg" title="5.png" alt="5.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由此可见,在没有满足采样定理的情况下即欠采样,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会降低;在过采样的情况下,并不会带来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的提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光源对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的影响/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式①提及的波长λ是最终被传感器接收的波长,此波长与传感器响应曲线和光源光谱特性有关。作为传感器,人眼的响应波长为400~700nm,即通常说的可见光,如图3所示。而对于数字图像传感器CCD/CMOS,其响应波长更宽,包括人眼不敏感的紫外和近红外部分,其中近红外的波长更长,如图4所示,这会导致显微镜分辨率的下降。因此当光源的光谱包含有人眼不敏感的近红外光谱或者紫外光谱时,在使用数字图像传感器时就会有影响。显微镜中常用的光源有白光LED和卤素灯,其中白光LED的光谱是450~700nm,如图5所示,与人眼的响应曲线比较接近,而卤素灯的光谱为400~2500nm如图6所示,包括了更长波长的红外部分。在分别使用卤素灯和白光LED时,由图像传感器得到的结果是有区别的,如图7所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0px height: 24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63e10ec6-6db0-4cb4-b480-df43cecc4f65.jpg" title="6.png" alt="6.png" width="350" height="241"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3 人眼的响应曲线 /strong/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2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d151923-4162-4ff6-bed0-c4d379380b4b.jpg" title="7.png" alt="7.png" width="400" height="221" border="0" vspace="0"//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4 相机的响应曲线 br//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0px height: 27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263ba96b-37c6-4d8e-97a9-d1bf32f59d6c.jpg" title="8.png" alt="8.png" width="350" height="278" border="0" vspace="0"//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5 LED光谱曲线 /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0px height: 26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0d67a50-f6b4-43da-bac1-93120d97ba89.jpg" title="9.png" alt="9.png" width="350" height="263" border="0" vspace="0"//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6 卤素灯光谱曲线 br//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表2为不同光源下的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可以发现,人眼在不同光源下观察到的极限线对是一样的,都是2048线对,而对于数码显微图像,采用卤素灯时,观察到的分辨率会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卤素灯有红外光谱,人眼直接观察时会将红外部分滤掉,所以效果与LED相当,而数字图像传感器可以响应卤素灯的红外波长,所以分辨率会下降。解决办法就是数字传感器前放置一个红外滤色片(俗称IR-cut),将卤素灯的红外部分滤除,得到接近于人眼的响应曲线,这样就与目视观察结果一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1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af939b79-1302-4765-828c-3e42b08ace0c.jpg" title="11.png" alt="11.png" width="450" height="21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图7 卤素灯和LED时的数码显微图像/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表2 不同光源下人眼观察与数码显微图像分辨率的比较 br//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c1631144-1358-4af5-b3e3-51da6e4b4c82.jpg" title="捕获.PNG" alt="捕获.P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因此在使用数码显微镜时,应严格遵从采样定理,并深入研究数码显微镜各个关键部件,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摄像镜头、光源、滤色片等,才能满足采样定理,准确重建出数字图像,达到最佳的观察效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ispan style="font-size: 14px "本文摘自:陈木旺. 浅析数码显微镜分辨率的影响因素[J]. 光学仪器, 2017, 40(3)./span/i/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067.html?hmsr=zixuan&hmpl=ling&hmcu=&hmkw=&hmci=" target="_self"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8e3999fc-35db-4591-8d2d-1da82b8fafb0.jpg" title="10.png" alt="10.png"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讲座:/strong《四合一数码显微镜,多种难题一机解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时间:/strong2020年4月22日 10:0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主讲人:/strong夏天齐Draven,基恩士公司显微/3D测量系统部门,显微镜技术负责人,负责数码显微镜的技术支持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内容:/strong很多用户在使用光学/金相/测量显微镜时,经常会遇到景深小、倍率低、需要另外准备光源、不能直接拍摄图片等困难,而一台数码显微镜可以轻松解决以上问题。此次讲座旨在让更多客户了解到数码显微镜能解决的常规问题(讲座中有实机演示);作为技术储备,认识到该产品的一些功能和应用场景等;搭建交流平台,与行业内人士互动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067.html?hmsr=zixuan&hmpl=ling&hmcu=&hmkw=&hmci=" target="_self"strong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免费报名参会:点击即可链接到报名官网/span/strong/a/p
  • 影响因子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获取tenure职位、获得基金、评上国家奖或是当选院士的道路上,那么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发表在哪家期刊比较好呢?论文发表后能得到较大的认同度和曝光率呢?如果你面临着科研选题,哪些期刊的研究情报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研究动态呢?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那就是&ldquo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rdquo ,这是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估的各项指标的概要,其中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期刊影响因子。  世界上的期刊成千上万,五花八门,要收录世界所有的期刊显然是不可能的,汤森路透期刊遴选目标是收录相对较为重要的期刊。因此,确保JCR和期刊影响因子有效性是遴选和维护所收录期刊的必要环节。JCR候选期刊除了需要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及其所包含的其他数据库所收录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包括出版及时性、内容新颖程度、国际多元化、以及其他标准的评估。  根据汤森路透的初衷,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简称JIF)作为JCR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被认为代表着期刊的重要性。汤森路透认为,期刊影响因子所具有的优势是直接反映了科学家和学者自己对于最值得关注和有帮助的科学研究的判断。  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虽说是一本杂志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但它还能带来期刊甚至科学以外太多的东西,如教职、基金、奖励、学术影响力等。那么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呢?  根据汤森路透的定义,期刊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中平均被引次数。例如,某期刊在2014年影响因子为4.25,说明这本期刊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论文在2014年平均被引用了4.25次。  在汤森路透的一份如何正确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的声明中,他们认为:  汤森路透一直强调,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常用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应予以恰当的应用,而不是作为评估作者或机构的替代品。  期刊影响因子仅仅是单一数据点,必须严谨地并且联系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论文在不同学科中的引用情况。  让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估论文本身或者作者的代替品并不合理。  当前,尽管很多人批评学术界对其滥用,但当前取消它,或者马上改革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今年6月18日,汤森路透公布了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今年的JCR报告涵盖了来自82个国家的237个大类的11149本期刊,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收录了8618份SCI杂志。今年有272本杂志第一次被收录,与去年相比,53%的杂志影响因子增加。Ca-Cancer J Clin、NEJM以及CHEM REV再次包揽了榜单的前三甲,影响因子分别为115.84、55.873、 46.568。  在今年的JCR报告中,综合性期刊总共只有56个,其中Nature和Science分别位列第1和第2。值得注意的是Nature Communications已经超过了PNAS,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仅以9.674的影响因子排名第198位。 另外今年的排名新加了一个特征因子(Eigenfactor score)。这个数字是衡量一个期刊在其学科中的总体贡献,而一个学科的全部贡献值是100。比如下面的Nature, Science, 和PNAS的Eigenfactor score分别是1.5, 1.2 和1.4。总体来说影响因子和这个系数是高度相关的(r2 = 0.83)。  6月30日出版的PNAS发表了其主编Inder M. Verma的一篇吐槽文章&ldquo 影响力而非影响因子&rdquo ,显然是针对不久前的6月18日汤森路透公布2014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CR而有感而发。Inder M. Verma是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索尔克生物科学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于2011年11月出任PNAS主编,其职责是确保PNAS的水准得以维持,而大部分的论文审查和出版工作则仍将由PNAS的职员和编委会进行。他还在索尔克研究所自己的实验室里继续从事基因疗法、肿瘤遗传学和炎症的研究。他在文章中说:  当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1864年引入&ldquo 适者生存&rdquo 这个短语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可用来概括当前年轻科学家所处的困境。随着教师职位和研究经费竞争的持续白热化,今天的科研人员面临在高影响因子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巨大压力。但仅在几十年前的1970年代,当我作为一个病毒学家开始我的科学生涯时,我所在的领域普遍认同的是病毒学专业杂志。而只有跨学科的工作才会发表在那些迎合更多读者的期刊上。大多数研究人员阅读和发表论文时很少考虑传说中的所谓期刊自身的影响。教师任命、晋升以及科研项目的获取常常主要基于工作本身的未来可察觉的影响力,而不是依据其研究工作发表在所谓的&ldquo 高影响力&rdquo 期刊上。  不幸的是自那以后变化大潮势不可挡。美国科技情报所(ISI)(后来并入汤森路透)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引入了期刊影响因子(JIF)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想法是帮助指导图书馆员决定订购那种期刊,自那以后这一指标长期被用于科技期刊的排名。按照Garfield的说法,&ldquo 一份期刊的影响因子基于两个元素:分子是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计算年度被引用总数,分母是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论文和综述)&rdquo 。这一计算方法即便是用来测度期刊的科学影响力时也存在固有的不足。由两年的时间窗口的引用数来决定影响力可能会造成仅少数论文就会对期刊的总体影响力影响巨大尤其是在那些多产且快速变化的研究领域,占了绝大多数引用。(例如,最近在干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领域的爆发性增长)。  反思这一缺陷,《自然》杂志在其2005年的一篇社论中认为其当时的期刊影响因子 32.2的89%可归因于有关时段发表的25%论文的贡献。正如Garfield自己所观察到的,从1900到2005年的3800万篇文献中仅有0.5%的论文被引超过200次,有一半论文没有被引用,并且四分之一并非原创性研究论文。此外,基于细微差别(有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影响因子对期刊进行排序,以增加标的外观精度和识别力。.  诚然,那种认为选择何种期刊发表论文不重要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重要论文常常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但这种事实并不意味着科学界认为影响因子很有用处,特别是将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作为评价某篇论文质量的一个指标。例如,任职于任命/晋升/评估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如何将申请人的研究论文归入特定的类别:属于低引用的大多数还是高被引的少数?  当提及如何判断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和重要性时,没有更好的质量评价替代指标。只好反复使用影响因子,但它既不是一个论文层面的指标,也不是一个比较研究者学术贡献的指标。然而,许多机构的绩效评估非常看重这一数字,目前其对学者的科学生涯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一些大学的工作申请根本不考虑那些没有一篇作为第一作者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上论文的申请人。另外有的机构在给予tenure时考核申请人所发表论文的累积期刊影响因子是否达到一个阈值,如果达不到将会影响其职业进步。有的机构甚至提供巨额的奖励给那些在该影响因子期刊上所发的论文(传说有的按比例缩减!)。  诚然,科学界承担过多的责任,包括书写和评审项目申请和论文,教学,还要阅读成百上千的助理教授申请、tenure以及晋升。因此很容易的将高影响力工作等同于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但并不是所有高影响力论文发表或能够发表在这种期刊上。需要记住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特定工作最终对科学发展起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就PNAS来说,我们要求作者提交120字的工作重要性声明,来指出其在领域的影响力。其他机构和经费部门开始要求候选人陈述其重要论文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评审有帮助。  作为论文重要性和业绩的仲裁者,科学家不能专门依赖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可接受的指标应基于许多考虑,包括趋势分析和按学科领域分析。令人高兴的是科学界已注意到影响因子的负面影响,开始着手认真解决这一问题。&ldquo 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rdquo -这份201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会提出的一系列指南,瞄准研究人员、出版商、经费组织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倡对科研产出的合理评价。在这次会议上,有关不合理使用影响因子的对话已引起科学界注意这一问题。2015年4月在华盛顿举办的152届美国科学院年会上,由 eLife主编Randy Schekman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更加深了上面提到的忧虑。持续的努力能帮助阻止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滥用,并减少科学界对其过分依赖。对正在庆祝诞生100年的PNAS来说,我们始终关注的影响力,而不是影响因子。  2013年5月17日,《科学》杂志还以&ldquo 影响因子曲解(Impact Factor Distortions)&rdquo 为题发表了社论。《科学》社论同《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的观点一致,这一宣言是一些有识科学家于201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年会之际开会的产物。为扭转科研评价中的曲解,DORA认为科学界应停止使用&ldquo 期刊影响因子&rdquo 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宣言认为&ldquo 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价个人研究论文的质量,也不能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用于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评审&rdquo 。DORA还提出了以系列改进科研论文评价方式的行动,供基金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以及评价机构借鉴。这些建议得到超过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和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出版商)在内的75家科学机构签署支持。社论认为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影响因子是基于某一期刊的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而计算的数字,从未被规定为可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它仅是一个评价期刊质量的指标。但它正日益被滥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人们常常根据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对科学家进行排名。基于这一原因,在许多简历中,科学家都要标注其每篇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且一般会按照3位小数(例如,11.345)的降序排列。并且在一些国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5.0期刊上论文被官方认为是零价值。正如许多知名科学家多次指出,这种影响因子躁狂症没有意义。  影响因子的滥用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它鼓励期刊的指标赌博,(影响期刊出版政策),造成一些期刊不愿发表某些领域的重要论文(如社会科学和生态学) ,仅仅因为这些领域的引用较其他领域(如生物医学)要少。并且浪费科学家大量时间,他们不顾一切地为从评估人处获得高分,而滥投高被引期刊(如《科学》)。  但任何&ldquo 对研究者的质量自动打分&rdquo 方式的最具破坏性的结果可能是鼓励&ldquo 跟踪模仿&rdquo (me-too science)。任何评价体系如果是研究人员论文数量增加就带来某种纯粹数字或分数的增长,一般会成为从事高风险和潜在开创性突破的工作的极大的负面激励。因为建立新实验和新方法一般需要多年的努力,而这期间将不会有论文发表。这一指标进一步会阻碍创新,因为它鼓励科学家工作在已经高度热门的领域,因为只有这些领域才会有大量科学家引用别人的工作,而不管工作是否杰出。造成仅有那些十分勇敢的年轻科学家才会冒险从事一些冷门研究领域,除非取消对个人的自动数字评估。  DORA的建议对维护科学健康发展十分关键。作为一个底线,科学家领导人必须承担仔细周到分析其他研究人员科学贡献的完全责任。为了做好这个,需要实际阅读每一研究者少量精选论文,而这一任务不能交由期刊编辑去完成。  这里列出《旧金山宣言》中的具体评价建议全文,以供参考:  总体建议  1.不使用影响因子等评价期刊的指标作为评价单篇研究论文质量的代替指标,也不用来评价某位科学家的贡献,也不用于决定是否聘用、提职或经费资助的指标。  对资助机构  2.明确用于评价资助申请人科研生产力的标准,明确强调一篇文章的科学内容比刊载该篇论文的期刊的计量指标和知名度更重要,特别是对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  3.科研评价的目的,除了发表的论文外,还应考虑其他所有研究产出的价值和影响(包括数据集和软件等),此外,还应考虑采用包括研究影响力的定量指标在内的更广泛的影响力测度指标,如测度其对政策和实践的影响等。  对研究机构  4.明确用于决定聘用、tenure和提职的标准,明确强调一篇文章的科学内容比刊载该篇论文的期刊的计量指标和知名度更重要,特别是对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  5.科研评价的目的,除了发表的论文外,还应考虑其他所有研究产出的价值和影响(包括数据集和软件等),此外,还应考虑采用包括研究影响力的定量指标在内的更广泛的影响力测度指标,如测度其对政策和实践的影响等。  对出版商  6.应大大减少强调期刊影响因子作为促销工具,最好不推销影响因子,或只给出一些基于期刊评价的指标(例如,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SCImago,出版频次等,以便全面了解期刊的绩效。  7.提供一系列的论文层面的指标,鼓励转向到基于论文科学内容的评价,而非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出版指标。  8.鼓励负责任的作者署名,能提供每一作者特定贡献的信息。  9.无论期刊是开放获取还是订阅模式,应去除所有对论文参考文献列表的再利用限制,使其能按照&ldquo 公共领域贡献知识共享&rdquo ( the Creative Commons Public Domain Dedication)原则得以获取利用。  10.去除或减少对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的限制,合适情况下,应强制要求引用原创性论文而不是综述论文,以便让首次报道某一发现的作者(们)能得到认可。  对指标提供机构  11.使用来计算所有指标的数据和方法公开透明。  12.允许所提供的数能够不受限制地被再利用,并提供数据的计算步骤。  13.明确声明不能容忍对指标的不当操控行为 明确哪些属于不当操控,以及将采用的打击操控措施。  14.在使用、总计或比较指标时,应考虑文献类别(如综述 vs.研究论文)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  对研究人员  15. 当参加一个委员会来决策经费资助、聘用、tenure或晋升时,应基于论文的科学内容而非所发表的期刊指标来做出评价。  16.任何时候最适当论文引用方式应是引用首次报道观察结果的原创文献而非综述,让原创作者实至名归。  17.采用一系列论文计量指标和个人指标/支持声明,作为某人所发论文和其它科研产出影响力的证据。  18.挑战不恰当地依靠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科研评价的行为,提倡关注特定研究产出的价值和影响的最佳实践。  影响因子在中国流行也是有它存在的土壤和原因的。由于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评价也日益增多,面对种种科研不端行为,人们需要找到一种相对客观而又简单并且人为因素干预最少的办法。毋庸讳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期刊影响因子虽然不能作为研究水平的绝对和唯一的评价指标,在不同学科之间也是无法比较的。但它在同一学科内作为一般性评价指标还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一般来说同一学科内影响因子高的刊物的论文发表要求相对较高,文章的总体质量和平均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虽然影响因子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水平,但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讲,同一领域内,发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文章的水平还是要普遍高于低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在同行评议还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和全面时,影响因子总体上还是能反映一些问题的。因此,影响因子评价虽然是有违科研精神的,但目前阶段还是一种较为公平的评价,大家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也是平等的。  然而,影响因子只代表研究热点,不能直接代表研究水平(哪怕是同一个领域的), 因此,影响因子只能作为某种参考,不能唯影响因子是论,更不能赋予其太多的利益和好处。因为,在一些传统学科的老牌刊物,因为其综合性强,加之学科本身并不是十分热门,因而其影响因子并不太高,而一些新的学科其所推出的新期刊反而期刊影响因子很高,他们所发表的论文水平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更何况在同一高水平期刊中的论文还有好坏之分,有的甚至还会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期,汤森路透又推出了一些最新的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期刊期望引文数等新指标。  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NCI)与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类似(关于这一指标,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其区别在于JNCI没有对研究领域进行规范化,却对文献发表在特定期刊上的被引次数进行了规范化。每篇出版物的JNCI为该出版物的实际被引频次与该发表期刊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的比值。一组出版物的JNCI值为每篇出版物JNCI值的平均值。JNCI指标能够提供某单一出版物(或某组出版物)与其他科研工作者发表在同一期刊(或同一组期刊)上成果的比较信息。这个指标能够回答,诸如&ldquo 我的论文在所发表期刊上表现如何?&rdquo 之类的问题。如果JNCI的值超过1,说明该科研主体影响力高于平均值,如果JNCI的值低于1,说明其影响力低于平均值。JNCI对于出版社评价论文发表后的影响力水平亦是十分有用的指标,它揭示出那些超过平均水平并提高了期刊被引频次的研究工作。表:作者层面的CNCI与JNCI指标示例  表格列举了一个在作者层面应用CNCI和JNCI的例子。科研工作者D和科研工作者E的出版物数量与引文数均十分接近。他们的引文影响力也十分接近,h指数也是相同的。如果只从上表中的前四个指标,则不能区分两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绩效。实际上,两位科研工作者可能在两个不同的科研领域进行研究,其论文发表的历史也可能完全不同(老论文与新论文)。使用CNCI和JNCI指标,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两位科研工作者与同领域、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的同行的对比情况。从规范化的指标中,我们可以很快发现科研工作者D的CNCI(1.32)与JNCI(1.86)的值都超过了平均值(大于1)。发现科研工作者E的CNCI(0.45)与JNCI(0.72)的值均低于平均值(小于1)。应该注意到JNCI是一个相对的科研绩效评估指标。尽管在很多情况下,CNCI与JNCI可能正相关,但这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都成立。例如,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的CNCI指标高于平均值,JNCI指标低于平均值,这可能意味着该科研工作者在其论文发表的科研领域获得了比平均水平更多的引用,但是这位科研工作者发表的期刊具有非常高的被引频次(例如《科学》或《自然》),因此他/她的论文被引频次低于这本期刊上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  期刊期望引文数(Journal Expected citations)是同一期刊、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的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期望引用值的比值,也就是用一篇论文的实际引文数除以该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数,来评估论文的表现。如果该比值大于1,说明论文的引文数高于平均值。例如,2004年,Circulation期刊的篇论文平均引文数为55.34,则期刊期望引文数即为55.34。如果某一2004年发表于Circulation期刊上的论文有30篇引文,则其实际引文数与期望引文数的比值为0.54,说明该论文表现低于平均值。事实上,在很多分析中,期刊实际/期望引文数的比值是一个累积的比值,也就是说,分母(期望引文数)是一组论文集发表的所有期刊期望被引频次的总和,而分子(实际引文数)则为该组论文集引文数的总和。  作者:贺飞 北京大学
  • 《科学》副主编: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近日,《科学》杂志副主编瓦尔达· 文森(Valda Vinson)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基于影响因子评判单个研究文献的质量,或评估科学家并作为其受聘、晋升的依据并不合理。/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10月2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唐娜· 斯特里克兰的相关论文发表在“不能用于职称评定的、低影响因子”期刊《光学通讯》上,使得人们对于通过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来评判科学家的“扭曲观念”进行了新一轮探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影响因子怎么算,能评价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影响因子的计算是有意义的。”文森解释,每篇论文都有可能被引用,因此人们计算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说明一篇论文对该领域研究的推动作用。“如果一篇论文被引用了很多次,那是好事。因为那意味着很多科学家愿意利用这篇论文的研究发现(或者基于该论文的研究发现)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计算论文的引用次数是有意义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影响因子是一个杂志中文章被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这个杂志的总文章数。”文森说,但这个数字是平均数,它存在的问题是,平均之后并不能反映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情况。/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她用极限情况举例解释道,如果一个杂志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引用数是500,另一个文章的引用数是10,那么影响因子反映出的数字是两者的平均值255。/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因此,一个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拥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它刊载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高引用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资料显示,由汤森路透公司计算的期刊影响因子,最初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确定购买哪些期刊的,并不是测度研究论文科学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影响因子用于评判一个期刊是可以的,但用来评判论文,并延伸到用来评判科学家是没有借鉴意义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把扭曲的评判观念拽回“正途”/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现实却是,很多评价机制将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科学家晋升的依据、获取更多科研资源的“敲门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我们从不宣传高影响因子的评价功能。”文森说,“而且我们支持DORA的努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DORA是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小组(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的简称,于2012年由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自发形成,其发表宣言建议,在考虑资助、聘用和晋升时,要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计量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要评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基于研究成果所登载的期刊;利用在线出版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文森表示,降低影响因子非理性影响的工作已经在进行,她注意到一些中国院校取消了对高影响因子论文刊发的奖励。/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但是,彻底否认、摈弃现有的评判规则也不是好事。”文森提醒说,影响因子有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提升大家对它的理性认识、引入新技术等方式来削减对科研工作的负面影响等,可以通过共同商讨寻求让评价回归“初心”,但不应该停止影响因子的使用。/p
  •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影像测试切换卡装置正式上市
    2017年2月15日,深圳市英迈吉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测试卡切换装置正式上市。这款设备研发历时半年,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大到整体的框架,小到一枚螺丝,都是由英迈吉独立设计完成,务求能够帮助客户高效完成测试工作。  英迈吉切换卡装置的背板采用铝制复合背板+铁质背板的组合,适用于安装各种测试图卡,通过手动滑动切换测试卡。背板分为大卡和小卡两种规格,大卡1.06X1.53米,小卡0.8X0.5米,尺寸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大卡背板采用铝质材料制作(也可以根据需求改用铁质背板),带有背胶的大测试卡可装裱于背板上,指数可放置8张4倍测试卡。小卡背板采用铁质材料制作,测试卡可吸附在上面,至少可放置3张两倍测试卡或一倍测试卡。  目前,在影像质量测试领域,国内大多测试仪器都要依赖进口。作为中国首家专业像质评测机构,英迈吉一直致力于填补国内在专业影像测试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空白,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和测试方案制定等等。此次,英迈吉研发的切换卡装置,填补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切换卡装置的空白。  英迈吉CTO翟小鹏对这款切换卡装置也是倍感满意,他表示这款设备的效果已经达到了预期,能极大提高影像质量测试效率,节省时间。对于未来,翟小鹏表示这款设备只是个开始,未来英迈吉会推出更多自制的高品质产品。
  • 《自然》签署DORA!!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是时候了!
    p  “这是一场起义。我们不愿意再受它的支配。”5年前,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等70多个组织的150余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宣言,以反抗影响因子暴政。这份简称DORA的《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中心思想是:“评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建议科研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等有关各方在资助、任命和晋升的考量中,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单一指标,尤其是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家的贡献。/pp  strong5年后,4月27日,《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 坎贝尔爵士代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签署了DORA,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strong/pp  “《自然》及其子刊长期以来发表了多篇社论,强调传统期刊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呼吁改用更加全面的科研评估模式。” 坎贝尔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ff0000"strong影响因子究竟是个什么鬼?当真如此“罪大恶极”?/strong/span/pp  根据DORA,开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期刊影响因子指标“创立之初本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判断采购哪些期刊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衡量论文科学质量的。”其计算方法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但这一机制很容易使得那些时髦的而非真正高水平的研究“脱颖而出”。《科学》杂志曾撰写社论,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专注于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pp  坎贝尔2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理解和回应科研人员的需求,与科研共同体合作,推动科研评估政策和标准制定是自然科研的核心使命,也是他们签署DORA的重要原因。/pp  他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一定能代表和反映发表在这一期刊上的每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况且还仅仅是以两年为周期加以衡量,许多重要的科研发现的影响力都是在论文发表后数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同时,引用量不高的研究也可能是质量很高的。/pp  然而,坎贝尔介绍,自然科研2016年下半年对2500名作者开展了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反对过度依赖影响因子作为单篇论文质量指标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影响因子仍是科研人员决定向何处投稿的主要考量因素。/pp  “减少对影响因子这种评估指标的依赖对于研究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来说,的确是一项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希望能推动整个科研共同体加大努力,开发出评估科研人员及其贡献的更好机制。”坎贝尔说。/pp  据悉,自然科研新增加了同行评议指标,包括从论文提交到接收、从接收到发表的时间等,还提供使用指南,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决策。/pp  自然科研旗下签署DORA的期刊包括《自然》、所有冠名“自然”的研究期刊、所有冠名“自然”的综述期刊、《自然-通讯》、自然合作期刊、《科学数据》和《科学报告》。/pp style="TEXT-ALIGN: right"(来源:科技日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ff0000"strong江晓原:我们不能再跪拜影响因子了!/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640.jpg" style="HEIGHT: 300px WIDTH: 450px" border="0" h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1f940819-1dd4-43b8-8df3-5c89e9836def.jpg" width="450" height="300"//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等90余种。/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来源:《文汇报》 2017.02.28 第12版 文汇讲堂/span/ppstrong  《自然》在国内的神话地位/strong/pp  《自然》杂志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不仅是大家的普遍印象,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某些制度性的安排支撑。比如,十年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在中国科学院和某些高校可以得到25万到30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奖励。/pp  能够获得神话般的学术地位,首先和它非常善于营销有关。1990年代,它就有先见之明地在中国科技界内大力营销,会给你送杂志,往你邮箱里定期送中文摘要。它成功建构出神话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具有高影响因子。/pp  以2016年数据为例,全世界收入的SCI期刊一共8778种,《自然》名列第9名。排名前20名杂志里大部分是专业杂志,而《自然》是综合性杂志,位居第九,很多人就有理由把它说成世界顶级杂志。相比而言,中国现在办的英文杂志中,影响因子成绩最高的才14,而《自然》是38,以前曾到41。/pp  再以大家都知道的韩春雨事件为例,此事虽然尚未尘埃落定,但一开始大家基本相信他在《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他发明新的基因剪辑方式的论文。《自然· 生物技术》在2016年的影响因子是43,它是《自然》杂志的子刊。论文刊发后,韩春雨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巨大的科学声誉,由副教授身份当选了省科协副主席。在上海,这样的职位一般都是院士之类的资深专家担任 他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河北省更向他许诺了2亿元的巨额研究资金。后来因为国内外许多团队都无法重复他的实验,人们开始质疑,但已经足见高影响因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pp  韩春雨事件是一个双重例子,一方面表明了论文发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能获殊荣,另外一方面也表明,单靠影响因子判断一篇论文也可能会失误。刊发了错误的论文,在《自然》这类杂志看来,事情很简单,可以宣布撤销论文。这和中国学界的思维完全不同,它们不会认为是名誉受损的严重事件。比如德国一个非常著名的造假的物理学家被揭露后,《自然》杂志撤文7篇,《科学》杂志撤文9篇 前几年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受宠于《自然》杂志时,一期就刊发她两篇文章,后来她被指控造假,《自然》杂志就将她的论文撤销了事。/ppstrong  影响因子游戏秘诀/strong/pp  所以,我们要来看看影响因子究竟是怎么回事?/pp  发布机构是一家私人商业公司/pp  首先,发布影响因子的机构是一家私人商业机构,名叫“科学情报研究所”。很多人都误认为它是国际著名情报机构,而美国法律允许一个纯粹的私人商业公司注册这样的名字,但在中国是不被允许这样注册的。/pp  公司创始人加菲尔德是位商业奇才。图情专业出生的他在读博期间就创立了小公司,出售图书情报信息产品。1960年,他决定把公司更名为“科学情报研究所”,一下子就红火了。他向人介绍成功经验时说,这个名字,尤其会让第三世界国家误以为是一个国营的非营利机构。所以加菲尔德非常准确地揣度了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包括中国。/pp  公司每年发布SCI报告,报告迄今为止已经收录了全世界8778种科学杂志,统计了这些杂志文章被期刊引用的数据 他再把引用的数据开发成衍生产品,叫做JCR报告,就是这些刊物的影响因子排名,他每年要发布这些并卖钱。作为商人,加菲尔德所做之事从道德上来说无可厚非,商业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不幸的是我们对他所做的这套商业体系顶礼膜拜,并误认为是国际科学界的学术公器。/ppstrong  “科学情报研究所”已被转卖三次/strong/pp  崇拜影响因子的人由此说我想黑他,私营企业就一定不公正吗?/pp  作为私人企业,它有辉煌的业绩。1960年,将公司更名为“科学情报研究所”,简称ISI /pp  1964年,开始出版SCI报告 /pp  1973年,推出了SSCI报告,即社会科学的SCI报告 中国国内有CSSCI,就是模仿SSCI,只是针对中文杂志 /pp  1975年,正式开始出版JCR报告,影响因子游戏从此开始。/pp  至今为止,加菲尔德的公司其实已经被卖了三次。/pp  第一次,1988年,向JPT公司出售了50%以上的股权(1964年他还向华尔街风投出售过20%的股权) /pp  第二次,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JPT公司,就是冲着旗下的ISI /pp  第三次,2016年,又转卖给一家加拿大公司。/pp  作为一家私人企业,被卖来卖去很正常,但这怎么可能是国内许多人想象的“国际权威科学机构”呢?/pp  加菲尔德发起影响因子游戏,与《自然》心照不宣/pp  ISI出版SCI报告已经盈利,衍生产品JCR报告发起的影响因子游戏,让公司更挣钱。本质上说,这个游戏并不是加菲尔德发明,在他之前就存在这种思路了。比如,在每年订杂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如何选择?选择文章被引用率高的杂志,就能够满足更多的读者。加菲尔德发扬了这种思想,他可以依据SCI的数据库算出每本杂志的影响因子。那几年,加菲尔德到处去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提交论文,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多次刊文,极力鼓吹影响因子。/pp  最初学术界也有人对此有异议,但那两家杂志“有立场”而不刊发反对意见。/pp  杂志当然可以有立场。但还有一个事实,加菲尔德修改过了影响因子公式后,《自然》和《科学》杂志的低排名一下子升高了,有一个杂志一下子升高了100名。而且这些杂志按照修改公式所体现的“精神”,来改进自己的编辑策略,让杂志影响因子更高。/pp  因此,从1975年影响因子游戏正式开始时,我们有理由认为,ISI公司和《自然》杂志之间,有着心照不宣的共谋。/ppstrong  影响因子公式中的分子如何加大、分母如何减小/strong/pp  在我们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之前,国内科学界、图书情报界和媒体普遍将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理解错了。准确的影响因子公式是这样的:/pp  一份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源刊文本”在这个年度的总被引用数,除以这个期刊在前两年所发表的“引用项”数,就是这个期刊在这个年度的影响因子数值。/pp  期刊的文章被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做引用项,一种叫做非引用项,两个加在一起构成了“源刊文本”数,中国人普遍误认为所有“源刊文本”都是引用项,其实不是这样的。/pp  这就涉及我们对这些杂志的了解,像《自然》《科学》《柳叶刀》(2016年影响因子排第4位)这些杂志,典型的状况是什么样的?/pp  它们都是两栖杂志——既有学术文本,又有非学术文本。学术文本往往只占文章总篇数的10%左右。学术文章对应引用项,其他那些都是非引用项,以《自然》杂志为例,目前通常有18个栏目,只有3个栏目是属于引用项,即学术文本。还有15个栏目里面都是非引用项。而中国学术界和媒体普遍想当然地认为“源刊文本”就等于引用项。/pp  要提高影响因子数值,一是扩大分子,二是减小分母。分子由所有文章的所有引用构成,分母却是由所有文章中的一部分文章数构成,让学术文本在总文章数中占的比例变小,分母就变小了。这个公式给这些杂志“指明了办刊方向”:一方面设法让自己的杂志名头大起来,就会有更多引用 另外越减少学术文章数,分母就会越小。我们做了细致的数据统计,从1975年以来,《自然》杂志减少了五成的学术文章,《柳叶刀》的学术文章数甚至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了。而且,杂志还可以在刊登稿件时向高引作者和高引主题的论文倾斜,这样影响因子就可以更高。/pp  这个游戏就这样玩开了。/ppstrong  《自然》无匿名评审制度,从不设编委会,并非学术公器/strong/pp  但这样做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杂志不能是学术公器。/pp  国内学术刊物通常被大家认为应该是学术公器,比如高校或学会的学报,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设有编委会,二是实行匿名审稿制。通常,学报会将稿件送交一个或两个匿名审稿人审阅,来决定是否发表该文 如果一人同意,一人否决,则会提交第三人再审。每期稿件在刊登杂志之前均会召开编委会,由各个编委对每篇文章进行详细讨论。对于有争议的文章,一般会事先指定某个编委负责细审,并且作出判断。在这样的刊物中,主编只有一票,根据全体编委的投票决定文章是否发表。因此,文章是否发表,理论上是由编委会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匿名审稿人决定。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由主编决定的,这就叫做学术公器。/pp  反观《自然》杂志,被我们顶礼膜拜了那么多年,却非学术公器。现任《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在2014年接受国内果壳网采访时说,“我们从来不设编委会”。他还以此为荣,因为在他看来,设置编委会就会使杂志失去独立性。他还强调,《自然》杂志的编辑非常优秀,足以决定文章是否刊登。另外,他还非常明确地表示,《自然》集团旗下的所有杂志均是如此。而在目前影响因子位列前20的杂志中,有9个杂志属于《自然》集团,它们均不设编委会,所以根本不是学术公器。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那么难,为什么还不公正?我回答说,发文难与公正是两回事,不能划等号。/ppstrong  影响因子存在可以讨价还价等系列弊端/strong/pp  影响因子还可以讨价还价,尽管JCR报告每年都重复刊登影响因子公式,但却并不说明分母的计算原则。所以很多杂志都和汤森路透或ISI讨价还价,意图提高影响因子。/pp  例如《柳叶刀》杂志,1999年它的影响因子跌落了许多,就去找汤森路透理论,称其多算了影响因子公式中的分母。最后汤森路透修正了分母的数值,此后《柳叶刀》大量减少学术文本(从2000年的821项减到2014年的271项),很快使影响因子大幅回升。/pp  又如《美国国家图书馆· 医学》杂志,认为汤森路透把它的影响因子计算得过小,自己计算结果为11,而汤森路透计算的结果为3,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第二年《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变成了8,但“公司拒绝把挑选‘引用项’的过程公诸于众”。/pp  影响因子游戏还存在更多的问题。例如,已经有欧美学者做过研究,证明两年期限明显不合理,不同杂志统一使用两年期限也不合理。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解决,ISI现在仍然坚持以两年为界。/pp  另一问题是,能不能花钱进ISI的收录名单?加菲尔德也说过,收录一本杂志意味着要录入这本杂志的数据,这是有成本的,让杂志自己承担这项成本就能尽快收录,而这就难免使人产生“花钱买进ISI收录名单”的猜疑。实际上到底能不能花钱买进收录名单,还没有人公布过调查,而且如果真想花钱买进去,可以通过订阅该公司的产品给它送钱。/pp  影响因子不仅在中国受到崇拜,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受到崇拜,结果是损害了这些国家自己的杂志,所以也有发展中国家尝试进行过反抗,不幸的是以失败告终。/ppstrong  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困境/strong/pp  从加菲尔德发起影响因子游戏之后,很快在欧美也得到了响应,《自然》《科学》这些杂志的鼓吹起到了很大作用。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游戏已经非常风靡,也开始被中国引进。客观地说,它确实提供了论文评价和管理的简单工具,但到了今天,已产生严重弊端。/pp  权威时代的一言九鼎与“后权威时代”的量化指标/pp  中国学术界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仍可称为权威时代。权威时代的特征,是由国内一些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来出具权威意见,他们的意见毫无争议。举非常有名的例子,在何其芳担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时,他指定钱锺书担任研究员,某人担任副研究员,某人担任助理研究员,大家对此均无异议,因为何其芳极具权威,而钱锺书也确实很出色。权威时代表面上看似乎某些学术泰斗可以一手遮天,但同时也可以追责。如果钱锺书不称职,大家可以追责指定他的何其芳。所以,即便是学术泰斗也并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他需要承担责任。/pp  进入“后权威时代”,没有了权威,学者们互相谁也不服,就需要设计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量化指标就显得比较“公正”。于是乎,我们现在看到,评选教授是一个学术委员会共同投票的过程,此时,通过计算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高影响因子的大小、文章引用情况等等评价标准,觉得再客观不过了,后果是没有任何人需要对结果负责。/pp  这种“客观”的量化指标,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就容易产生荒谬的结果。比如你今天发表了一篇荒谬的文章,人们纷纷给予驳斥,驳斥就要引用,由于影响因子中的引用是绝对数值,无论引用的作用是批判还是赞同,均计入引用次数。所以那些被撤销的论文,在撤销之前往往都具有高引用率。/ppstrong  简单管理工具的弊端:国内优秀学术资源严重外流/strong/pp  就管理的便利而言,有些人挺赞成,认为这是影响因子游戏的积极意义。但它带来的严重弊端,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pp  强调学者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文章,首先导致中国优秀学术资源严重外流。现在很多学校、科研院所要求学者将论文发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而高影响因子刊物都在国外。换言之,就是把中国最优秀的学术成果送给《自然》和《科学》发表,因为他们的影响因子高,这样会导致中国优秀学术资源严重流失。/pp  最后会形成中国科学家用中国纳税人的钱为外国打工的荒谬局面。科研经费是中国纳税人提供的,科学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杂志上,首先要向国外杂志提供版面费(有一项统计表明,现在仅这一项就每年数十亿元)【版面费,多么熟悉的配方,小编注】 若国内同胞想要阅读这些成果,又需要再花一笔钱买回国外的杂志。/pp  这样持续下去,我们中国学术期刊就永无出头之日,这会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对影响因子游戏进行反抗。/ppstrong  嘉宾对话/strong/pp  strong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因子存在“引用联盟”等不端行为/strong/pp  孙周兴:江晓原教授的演讲让我很受启发,也感到一点儿安慰:看起来我们的学报、国内的期刊似乎比《自然》《科学》等杂志更规范、更规矩,比如我们学报上的文章必须通过匿名评审程序,最后由主编再审。/pp  刚才江教授揭示了影响因子的商业性和游戏规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借鉴了国外影响因子评估原则,2000年左右,南京大学期刊评估中心开始进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评估,测评中文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两年一评。我们学报2006年进入CSSCI目录,我认为最初的评价体系还是比较公正,因为当时影响因子是真实的,但后来有点儿变味。一些期刊开始通过建立引用同盟等手段来提高引用率。2013年1月,我就发表主编新年致辞《大学学报不能给学术添乱》,反对影响因子造假。因为当时有人邀请我们参加这个游戏,联合起来相互引用来提高影响因子,但被我们拒绝了。/pp  今年1月,CSSCI目录中有6家学报新上榜、6家学报被剔除,剔除学报中就包括《同济大学学报》和《武汉大学学报》。作为主编,我写了一个“声明”表示不满,此文情绪较大,被称为“嬉笑怒骂版”。/pp  strong人文学科不存在进步与淘汰,抵抗普遍量化是它的尊严所在/strong/pp  孙周兴:经历此事后,我也开始反思。首先思维方式上,用评价自然科学的影响因子来评价人文科学是否妥当?影响因子的评估方法建立在科学的线性进步观念上,自然科学论文的引用旨在超越和淘汰,但在人文科学里很少有“淘汰”这个概念,所以也无所谓“进步”。我们无法认为现代人比柏拉图和老子思考得更智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自然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估人文科学。/pp  其次,人文科学很难保持价值中立。各种价值因素会渗入人文科学中,政治、道德、伦理、宗教等,甚至个人性格、表达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对人文科学产生影响,而影响因子评估法却是以“价值中立”为前提的。/pp  最后,人文科学能否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方式来评估?实际上从笛卡尔时代开始,西方就一直有反对计算和量化的声音。人文科学关乎人性和人世,而人性和人世的复杂性决定了所谓的人文“成果”不可被计算、被定量。往深处说,近代以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争的焦点正在于“量化”。近代哲人维柯就开始忧虑:历史学的人文科学可以被数理化,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来研究和表达吗?狄尔泰用“理解”与“说明”来区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试图以此区分来确立人文科学的自主性,维护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尊严。在今天,“量化”更成为人文科学的最大魔障,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头号敌人。我现在依然认为,人文科学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抵制量化,抵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普遍量化,这也是人文科学的尊严所在。/ppstrong  如必须借鉴影响因子,数据、公式等应该更为透明/strong/pp  江晓原:国内做CSSCI评估几乎都是从加菲尔德那里学来的,他把评价自然科学的那套模式扩展到了社会科学,接着把艺术类,人文类的东西也加入进去,所以在他的思想里,这些东西也可以量化。/pp  ISI惩罚过刊物建立引用同盟,那几个互引杂志都被剔出SCI名单以示惩罚。虽然汤森路透年年都要在JCR报告上将影响因子的公式登一遍,号称公开,但是计算过程并不全部公开。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某种相对公平合理的评价手段,或者在后权威时代还不得不用影响因子这个手段的话,就应该更加透明公开一些。/pp  但是这同样没有办法绝对公平,比如顶级刊物里有很多是《自然》的子刊,互相引用也没有见过被惩罚,子刊的关系比建立同盟的杂志之间还要亲近,甚至比你说的一个学校有两个杂志还要亲近。我们看见的是ISI压迫发展中国家的杂志时这么做过,但是对《自然》系统的杂志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所以绝对的公正很难做到。/pp  中国要建立起自己的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因子的方法是可以参考的,在没有找到更好的体系之前也可以引用,但是要做到公正的话,应该比加菲尔德的私人公司更透明。/pp  孙周兴:我想请教您,在建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方式或评价体系方面有什么设想?/pp  江晓原:其实我在很长时间里对C刊(CSSCI)是抱有希望的,它比较接近于中国人自己建立的一个体系,尽管原则和方法是从加菲尔德那里借鉴过来的。但是这次风波对它的声誉伤害很大,这次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在公布之前应该找出原因,到底是影响因子数据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人权力寻租?本来C刊在国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但现在显然更加任重道远了。/pp strong 正视学科的差异性,建立公平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strong/pp  孙周兴:我去年年底参加了一个会议,讨论如何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估体系,有学者提出采用名家评价机制,我当时就想,这样会不会让名学者受累?因此确实是一道难题。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其一,单纯通过影响因子来评价肯定有问题,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必须要有防范机制,避免影响因子造假。其二,学术评价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正视学科差异,比如要区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并且在相同的评价模式中用系数来加以平衡。我想这不算难事。/pp  江晓原: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所有影响因子的弊端,包括引用同盟,在西方都已经出现过了。因此,不能对西方的评价体系过分推崇。很多事物都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妥协产物,如果最后我们探讨出一个中国行之有效的期刊评价体系,乃至于论文、学者评价体系,相信肯定也是在各种兼顾和妥协基础上形成的。多种评价体系并存也是可以尝试的。现在是我们花更多时间和智慧来设想怎么建立新体系的时候了。/p
  • 首发影响因子突破25 国产期刊InfoMat表现亮眼
    6月30日,科睿唯安(Clarivate)正式发布2021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电子科技大学和Wiley出版集团合作的高水平开放获取期刊InfoMat(《信息材料》)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5.405,摘得国产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桂冠,跻身全球材料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前列。  据悉,2021年JCR共收录了326本中国期刊,其中影响因子10期刊20本,影响因子20期刊仅4本。而创刊仅仅2年多的InfoMat,无疑是国产期刊中的新起之秀。新起之秀  InfoMat于2019年正式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担任主编,涵盖信息技术与材料、物理、化学、能源、人工智能以及生物探测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  InfoMat为何能够异军突起?李言荣表示,“快速+高水平+高影响力”是InfoMat发展的关键:快速——平均7天以内完成稿件初审,23天以内给出第一个审稿决定,保证优秀工作的首发性和快速上线 高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标准的邀请机制和审稿要求,严格把控稿源质量 高影响力——顶尖的国际化学者编委团队梯队,保障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全球传播力。  回顾这本年轻期刊的成长历程:2019年3月,InfoMat首篇论文上线 2019年6月被DOAJ数据库收录 2020年5月被ESCI数据库收录 2020年7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2020年11月被SCIE数据库正式收录 2021年改为月刊,并组建了第一届青年编委团队。正当其时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的目标。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InfoMat应时而生。期刊不仅具备了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期刊的基本条件,更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InfoMat由电子科技大学主办,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A+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支撑。  当前,期刊已经拥有由4位诺奖得主领衔的编委团队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编辑团队。国际化、多层次的编委梯队为期刊提供了优质且充足的稿源、学术支撑和专家基础,保障期刊具有学术公信力和高质量的出版水平。学术引领  截至目前,InfoMat已出版17期,发表158篇论文,其中15篇入选“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全球单月下载量已超过2.5万次,读者分布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和中国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InfoMat的国际学术引领力。  此外,InfoMat成功打造了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传播交流品牌——InfoMat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会议、InfoTalk名师课堂、InfoGuru信息大师访谈,吸引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万学者进行线上线下交流。  未来,期刊将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合作优势,联合顶尖的国际化编委团队,聚焦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及能源、人工智能、通信、生物探测等交叉领域,服务学科,创办影响因子大于30的世界顶尖期刊。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期刊,把优秀的研究工作留在祖国大地上,为提升国家科技话语权、增强国家科技实力贡献力量,是InfoMat不变的初心!
  • 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今日已有期刊公开宣称放弃影响因子
    p  strong1. SCI被237.3亿抛售/strong/pp  7月11日,著名的情报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 Corp)宣布将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IP & Science)以 35.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 Onex Corp 和霸菱亚洲投资(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pp  这件事之所以对我们中国学者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相关部门甚至科研工作者自己一直推崇的SCI(科学引用指数,Science Citation Index)也就这么一起被卖了,其他还包括 Web of Science、Thomson Innovation、Mark Monitor、Thomson CompuMark 和 Thomson IP Manager等业务。汤森路透的首席执行官 Jim Smith在给所有员工的邮件中表示,出售 IP & Science 业务将“让我们更专注于全球商业与政策管理交叉方面的业务。/pp strong 2. ASM发文宣称放弃影响因子/strong/pp  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官网最新消息: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决定,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IFs)。/pp  全文及其译文如下/pp  Many scientists attempt to publish their work in a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possibl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F). Despite widespread condemnation of the use of journal IFs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shed work, these numbers continue to be widely misused in publication, hiring, funding, and promotion decisions ./pp  很多科学家都尝试着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具有高的影响影子的期刊上,尽管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谴责,但影响因子仍被广泛滥用于出版、求职、项目申请和职务晋升等等各种科研环节./pp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is approach. First of all, the journal IF is a journal-level metric, not an article-level metric, and its us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 single article is statistically flawed since citation distribution is skewed for all journals, with a very small number of articles driv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ations./pp  影响因子这种方法有很多问题,首先,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存在统计缺陷的。由于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匀的,可能少数的文章高引推高了杂志的影响因子。/pp  Furthermore, impact does not equal importance or advancement to the field, and the pursuit of a high IF, whether at the article or journal level, may misdirect research efforts away from more important priorities./pp  此外不论文章还是杂志,影响力也不等于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大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关注其他更为重要的优先事项。/pp  The causes for the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IF are complex. High-IF journals limit the number of their publications to create an artificial scarcity and generate the perception that exclusivity is a marker of quality.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high-IF publications has been detrimental for science./pp  人们不理性的痴迷于影响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出版物的数量造成人为的稀缺性观念,通过限制发文量提高杂志的质量。不懈追求高影响因子科学出版物是有害的。/pp  This behavior is an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n which individuals engage in a behavior that benefits them individually at the expense of communal interests./pp  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公地悲剧”。个人总是自发参与到那些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社会大众的行为中去。/pp  Individual scientists receive disproportionate rewards for articles in high-IF journals, but science as a whole suffers from a distorted value system, delayed communication of results as authors shop for the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IF that will publish their work, and perverse incentives for sloppy or dishonest work./pp  个别科学家因为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而获得不成比例的奖励回报,于是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受到了一种扭曲,结果被高影响因子杂志延迟发表,甚至导致了不正当或不诚实的工作的产生。/pp  Since many investigators consider IFs in deciding where to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many journals list their IFs on their websites, and until now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SM) journals have been no exception./pp  因为许多研究人员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选什么杂志递交他们的文章,所以许多期刊将影响因子放在他们的网站上,甚至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期刊也不例外。/pp  ASM journals focus on publishing high-quality science that has been rigorously peer reviewed by experts and evaluated by academic editors. The primary mission of ASM is to advance microbial science. At the recent Journals Board meeting that took place during ASM Microbe 2016 in Boston, MA, the editors in chief and the ASM leadership decided to no longer advertise the IFs of ASM journals./pp  ASM期刊关注出版进行了严格同行评议和学术编辑评估的高质量科学成果。ASM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微生物科学发展。2016年在波士顿ASM微生物的期刊董事会上,首席编辑和ASM领导已经决定不再宣传ASM期刊的影响因子。/pp  Our goal is to avoid contributing further to the inappropriate focus on journal IFs. Although this action by itself may have little effect on a practice that is deeply entrenched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we hope that removing IFs from ASM journal websites makes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 that will be emulated by other journals./pp  我们的目标是避免造成进一步不恰当的关注影响因子。虽然这个动作本身可能没有影响根深蒂固的生物科学实践,但是我们希望效仿其他期刊删除ASM杂志网站中的影响因子。/pp  strong3 影响因子甚至SCI评价科研成果是一种扭曲/strong/pp  目前,很多国家在某些期刊上发表文章与金钱奖励相挂钩,就会造成扭曲。把在某些期刊上发表文章与金钱奖励相挂钩,就会造成扭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谢克曼认为。2013年,谢克曼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罗斯曼(James Roth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聚德霍夫(Thomas C. Sü dhof)共同斩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组织其转运系统——“囊泡转运”的奥秘。/pp  在很多人眼里,谢克曼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2013年12月19日,在参与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一周之后,谢克曼曾在英国《卫报》撰文称,他所在的实验室将不会继续在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发表文章。他的决定随即在科学界引起或支持、或质疑的议论。在他看来,科学界存在一个被扭曲的地方就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它对人们如何评价知识与学问产生了可怕的影响。“影响因子的高低对知识含金量并没有任何意义。”谢克曼说,“实际上,影响因子是数十年前图书管理员为了决定其所在机构应该订阅哪些期刊而设立的,其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衡量知识价值。”/pp  “国内在衡量科研能力的问题上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过分倚重SCI论文,这显然不是我们该走的‘正道’。”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表示,对于SCI的过分迷信,表明我国的科研评价体制并不完善,也反映出国内科研人员缺乏“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pp  钟万勰表示,对于科研而言,SCI的确有其价值,但这种价值仅限于参考,了解一些最新学术信息。然而目前,SCI俨然已成为科研的“指挥棒”。“要知道,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更重视本国著名大学的学位,我们为什么不能向他们学一学呢?”/pp  strong4 科研评价应摒弃“懒人做法”/strong/pp  如果科研机构和高校不采用顶级期刊或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应该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呢?谢克曼认为,这要根据情况来定。/pp  “研究人员为了评职称或升级进行考评时,应该设置一个委员会对个人进行评估,委员会可以聚焦阅读数量有限的申请者的高质量论文。”他举例说,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就在这样做,委员会要求申请人递交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5篇最重要的论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在采用这种方法。/pp  他举例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时,尽管这是非常高级别的荣誉,每个人几乎都有二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但他们提交的材料也仅仅是两页纸。其中一张纸上简要说明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另一张纸略微详细地对细节和亮点做出介绍。不仅对高级科学家如此,对刚迈入科学门槛的青年研究人员也一样。“当然,在此过程中诚信非常重要,一旦委员会发现陈述与实际不符,就会将候选人除名。”/pp  此外,他建议,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评价个人成绩还可以引入外部专家,请评审人给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不是仅仅依赖CNS文章发表情况来评估候选人。/pp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采用了‘懒人’的方法。譬如他有3篇论文发表在《自然》,他一定很好,而论文内容究竟是什么甚至无关紧要,这非常糟糕。”谢克曼说,“人们也许会觉得专家评判存在主观性,这也是影响因子更加吸引人的原因,那样看起来似乎更加客观。但实际上,那些数字在本质上是错误的。其本质还是个人在作判断,很难做到绝对客观。”/pp  科学网孙教授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者,选发表中文和SCI论文应该是自己决定。但是现实是许多中文论文的档次,在整体上距离SCI十分遥远。我们都希望将来中文可以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语言,但这只是梦想。重视SCI,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仍十分需要,但评价学术水平要立足研究内容,不能依靠杂志级别,但杂志级别是评价论文很重要的标志又是显然的理想标准。最好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彻底否定SCI或者影响因子,而是应该利用各种指标,建立我们可行的学术同行评价模式才是更好的选择。/p
  • 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分辨率是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基本的性能判断指标,对成像而言,它是指能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对微区成分分析而言,它是指能分辨的最小区域。分辨距离或区域越小,性能越好,分辨率越高。一般来说,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入射电子束束斑直径该项指标决定了扫描电镜分辨率的极限,一般场发射电子枪可使束斑直径小于3nm。二、入射电子束在样品中的扩展效应扩散程度取决于入射束电子能量的高低和样品原子序数的大小。入射束能量越高,样品原子序数越小,则电子束作用体积越大,产生信号的区域随电子束的扩散而增大,从而降低了分辨率。三、调制信号分辨率与信号本身的能量和信号取样的区域范围相关,以二次电子为调制信号为例。当二次电子为调制信号时,由于其能量低(小于50 eV),平均自由程短(10~100nm左右),只有在表层50~100nm的深度范围内的二次电子才能逸出样品表面,发生散射次数很有限,基本未向侧向扩展,因此,二次电子像分辨率约等于束斑直径,即扫描电镜分辨本领的极限。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图像分辨率还和工作条件密切相关,加速电压、束流束斑、工作距离、光阑大小、明暗对比度、探测器的选择等都会影响成像质量。例如,不管任何电镜、任何电压束流条件,都是工作距离越近,分辨率越好。不过工作距离越近,操作越危险,需要操作者谨慎操作避免试样碰撞极靴;且工作距离越近,试样允许的倾转角度也会受到更大的限制。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精密科学仪器,扫描电镜的使用是有较高操作要求的。而为了降低使用门槛,纳克微束FE-1050系列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一方面,在新一代电子光学镜筒的加持下,FE-1050系列展现出低电压、高分辨的卓越性能,达到1.5nm@1kV的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FE-1050系列还配备了27个端口拓展以及宽大的主真空舱室,能够轻松应对各类成像、分析需求。当下,加快尖端科研仪器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已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工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近期国家陆续出台多个相关政策,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多个重大科技专项并推动其建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加速发展。纳克微束作为央企科研国家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推动中国显微技术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科学与技术硬实力提升。未来,纳克微束将陆续在全国各地布局演示中心,进一步探索材料科学、半导体、新能源、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国产扫描电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转载文章均出于非盈利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益。
  • 受疫情影响,四年一届的欧洲显微镜大会EMC2020宣布取消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仪器信息网讯/span/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 近日,第17届欧洲显微镜大会(EMC2020)会议主席Klaus Qvortrup教授在会议官网宣布,受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四年一届,原定于2020年8月23-2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EMC2020,将取消举办。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我们将直接与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联系,并就国会未来可能的选择进行讨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2accbde9-32d2-4b0c-ab4a-51cb93fe29b1.jpg" title="0.png" alt="0.png" width="600" height="162" border="0" vspace="0"//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通知译文:/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谨代表北欧显微镜学会(Scandem)、欧洲显微镜学会(EMS)和皇家显微镜学会(RMS),遗憾地宣布,EMC2020将不能在哥本哈根举行。我们已得到确认,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丹麦政府已经排除并取消所有在9月份之前的5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不幸的是,这也包括我们将举办的EMC202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82c655fe-335c-4be8-9f7f-34bfc5cda721.jpg" title="2.png" alt="2.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和热情的人们。准备这次活动花费了大家数千小时的时间,且若非特殊情况,必将成为一次出色的会议。/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有一群优秀的组织者来负责会议的科学内容,确保我们有最好的计划。对于那些已经提交了的超过1100篇论文摘要的学者,感谢你们的时间和努力,希望在未来其他的大会上也能看到你们的工作。我也要感谢我们慷慨的参展商和商业伙伴,他们也为这次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们将与所有直接参与的人进行接触,并就今后可能的大会选择进行讨论。请大家耐心等待,我们会联系大家,如果有任何疑问,也请联系我们。/pp style="text-indent: 2em "愿安康/pp style="text-indent: 2em "致以诚挚的祝福/pp style="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0em "EMC会议主席Klaus Qvortrup教授/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关于欧洲显微镜大会EMC/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欧洲显微镜大会EMC由北欧显微镜学会(SCANDEM)发起,SCANDEM公司成立于1948年,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首次举办EMC,随后四年一届,EMC2020为第17届。据悉,上一届EMC2016在法国里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51个国家的2500名访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0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f3c728af-4526-4d52-a27a-9a46b241f71a.jpg" title="3.png" alt="3.png" width="600" height="202"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EM/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C2016盛况一角/span/ppbr//p
  • 还敢熬夜吗!Echo显微镜揭秘生物钟变化带来的影响
    导读大家或许听到过这样一首歌:零点睡六点起,ICU里喝小米;一点睡六点起;阎王夸我好身体;两点睡觉六点起,骨灰盒子长方体;三点睡觉六点起,墓碑和我绑一起。熬夜如今已成为现代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常态,明知熬夜伤身体,但管不住自己啊!生物钟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转录-翻译调控网络,与身体代谢调节密切相关。从多数积累的实验模型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证据表明,生物钟调节机制的中断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含量偏高。匹兹堡大学某研究团队在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一篇名为《Chronic circadian shift leads to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的文章,该团队之前的研究发现,重要的时钟转录激活因子Bmal1是脂肪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使用环境光照诱导时钟节律的中断,再用Echo显微镜去观察小鼠长达6个月的慢性时钟失调导致的相关细胞形态变化以及局部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情况,结合转录组学分析,该研究初步确定了慢性时钟节律失调会引起显著的脂肪组织功能障碍,这可能也是昼夜节律失调导致了胰岛素抗性高的基础。文章相关结果:在本研究中,我们测试了环境光照移位诱导的时钟干扰是否会影响脂肪组织生长。我们设计了一个轮班计划,如图1A所示。这种轮班方案旨在引起类似于环境昼夜失调的中枢和外周昼夜时钟不同步,我们之前证明了类似的5周方案导致β细胞时钟失调。两组分别在正常周期的第二天上午8点(ZT3)和下午5点(ZT12)采集样本,如图所示(图1A)。这些时间点近似对应于ZT3和ZT12时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和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iWAT)中Bmal1的蛋白水平峰值。经过6个月治疗后,对照组和轮班组小鼠的体重都增加了50%以上,而且两组之间的体重没有差异(图1B)。令人惊讶的是,对内脏脂肪库的组织学分析显示,轮班组小鼠的脂肪细胞明显增大(图1C)。对eWAT脂肪细胞大小分布的定量分析显示,其大小明显向较大的脂肪细胞转移(图1D)。在iWAT中(图1E),同样可以观察到脂肪细胞肥大,其大小分布明显向较大的脂肪细胞倾斜(图1F)。此外,我们发现典型的冠状结构由凋亡脂肪细胞周围的巨噬细胞组成,在时间移位组的小鼠中都很丰富,而在对照组中很少出现。▲图1组织学分析显示,在轮班队列的小鼠脂肪库中存在大量的冠状结构,表明存在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这是脂肪组织炎症的特征。与这一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是,RNA-seq分析也发现参与炎症反应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在内脏脂肪中,相关代谢通路在ZT3时表现出正常的低表达,在ZT12时表达升高,表现出日表达谱(图5A)。慢性转移导致该通路在ZT3上的表达显著升高,这与ZT12非常相似,但失去了日表达模式。该通路在轮班组中也被诱导表达(图5B)。对光照时间移位处理的小鼠进行详细的组织学检查,显示其巨噬细胞积累具有丰富的冠状结构特征,而在对照组中检测到最小的冠状结构(图5C)。利用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物F4/80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并用Echo显微镜鉴定了凋亡脂肪细胞周围的形成冠状结构的巨噬细胞。▲图5现代生活方式中睡眠及活动周期与内源性时钟周期的频繁失调会导致昼夜节律不同步,这就可能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总而言之,昼夜作息节律失调容易导致肥胖和糖尿病。在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脂肪组织炎症情况,同时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巨噬细胞的蛋白表达,那么不得不夸一夸咱们用的显微镜,很显然Echo显微镜在此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Echo Revolve Gen2正倒置一体电动荧光显微镜独特的正倒置一体设计,既可观看切片,又可观察培养瓶中的活细胞,同时配置了高能LED光立方荧光系统,极大程度降低荧光淬灭的速度,双相机设置既兼顾灵敏度又兼顾色彩还原,DHR功能抑制噪声减少模糊,Z-Stacking可轻松逐层拍摄提高景深,配置iPad系统,实现极简操控,易学易用,心动的话赶紧行动起来!原文:https://doi.org/10.1016/j.mce.2020.111110Revolve Gen 2正倒置一体电动荧光显微镜新一代Revolve Gen 2正倒置一体电动荧光显微镜,拥有流行的触屏操控方式,配备智能荧光成像系统,将Z-Stacking全景深成像和DHR数字处理功能有机联合,提升分辨率告别照片模糊,为您打造全新的成像体验。
  • 应用 | 膳食纤维润湿性对酸奶货架期乳清析出的影响
    研究背景凝固型酸奶作为一种营养、健康的食品,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液态奶市场50%以上份额,因具有独特的发酵香味及绵软的口感,深受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然而,凝固型酸奶在低温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常因温度浮动易出现凝胶乳清析出等问题。膳食纤维作为人体必需的第七大营养素,对抑制餐后血糖升高,改善胃肠道功能具有显著作用。不溶性膳食纤维作为膳食纤维家族的重要分支,经纳微化改性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能暴露出更多的亲水羟基,赋予其良好的溶胀性及持水性。因此,采用纳微化膳食纤维作为强化因子,替代传统商业凝胶剂在改善酸奶乳清析出等货架期品质方面极具潜力。纳微化膳食纤维不仅弥补了凝固型酸奶这类蛋白精细食品膳食纤维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清洁食品的需求。本研究采用笋头副产物为原料制备了纳微化笋膳食纤维粉,研究了纳微化笋膳食纤维粉的乳润湿性和添加浓度对凝固型酸奶货架期乳清析出率的影响。并从凝胶质构特性、微观结构以及水分分布的角度,讨论其抑制乳清析出的作用机制。图1 添加不同浓度笋膳食纤维加工的凝固型酸奶(A) CK;(B) 3g/L NBDF-1.5;(C) 6g/L NBDF-1.5;(D) 9g/L NBDF-1.5;(E) 12g/L NBDF-1.5;(F) 15g/L NBDF-1.5实验仪器仪器:本文采用德国KRÜ SS DSA100液滴形状分析仪评价膳食纤维与乳体的润湿性。方法:取200 mg冻干膳食纤维粉末置于压片机上制成薄片(直径20 mm,厚度2 mm),采用快速精密滴定器滴加1 μL纯牛乳于膳食纤维薄片上,平衡后采用高速摄像机捕捉画面,对液滴形状进行拟合分析即可得到接触角结果。结论与讨论纳微化笋膳食纤维的乳体润湿性纳微化膳食纤维在乳体的润湿性代表其亲和能力,会影响酪蛋白凝胶网络的形成质量,从而影响凝固型酸奶货架期乳清析出的程度,故此选择乳体润湿性良好的膳食纤维对改善凝固型酸奶凝胶品质至关重要。膳食纤维粉末(固体)、牛乳(液体)以及空气(气体)三者间形成接触角可用来表示固液间的亲和能力,接触角越小表明膳食纤维与乳体系间的亲和能力越好,润湿性及分散性越强。图2 不同粒径范围的纳微化笋膳食纤维与乳体系间的接触角(A)BDF;(B) NBDF;(C) NBDF-0.5;(D) NBDF-1.5;(E) NBDF-5.5;(F) NBDF-5.5B笋膳食纤维经多元复合改性后的乳体润湿性如图2所示。笋膳食纤维随着改性程度的增加,其接触角会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DF与牛乳间的接触角较高,达到88.93°。当膳食纤维经过超声-压热与酶解改性1.5h,NBDF-1.5与乳体系间形成的接触角最小为40.34°。进一步延长酶解时间或通过球磨改性的膳食纤维与牛乳间的浸润角明显提高。这些结果说明,未改性的大颗粒膳食纤维与改性过度的纳米级膳食纤维与乳体系的亲和能力均不理想,而粒径D50为10-30μm的微纤丝具有良好的乳体润湿性能。本质上,牛乳主要是由乳蛋白溶液与油脂形成的乳液体系,膳食纤维在乳体系中维持良好的分散性必须平衡各种分子间作用力。微米级颗粒状的笋膳食纤维由于表面羟基数目有限,亲水性能差,因此与乳体系的亲和能力弱;另一方面,纳米级颗粒状膳食纤维富含大量表面亲水羟基,不易于乳体系中的脂肪亲和而产生较大的接触角,乳蛋白之间弱的静电斥力不能彻底抵抗纳米纤维素之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力,因此体系容易团聚而不能形成稳定溶液。值得注意的是,笋膳食纤维经多元复合改性后形成的微纤丝显示出较低的接触角,这可能与微纤丝相比纳米级颗粒具有更多疏水基团,与O/W水包油体系有更好的亲和能力有关。同时,微纤丝的长径比更高,空间位阻更大使得其分子间氢键缔合作用减弱,因此在乳体系中的分散性更好。结论采用超声-压热结合酶法改性制备的纳微化笋膳食纤维(粒径D50为10-30μm,直径20-30nm)呈现微纤丝状形态,具有良好的乳体系润湿性。该粒径纳微化膳食纤维与乳体系的接触角为40.34°,可作为膳食纤维配料适用于凝固型酸奶加工。该膳食纤维的添加可有效提高凝固型酸奶的振荡稳定性,降低酸奶低温货架期28天的乳清析出率。主要原因是将乳体系中的自由水转化为束缚水,通过提高乳体系的持水能力来优化酪蛋白凝胶网络结构,从而缩小酸奶发酵凝乳过程的乳清孔隙通道来抑制酸奶的乳清析出。研究表明,笋纳微化膳食纤维微纤丝可作为天然凝胶剂在提高凝固型酸奶品质方面极具潜力。参考文献:[1]陈秉彦,郭晓菲,林晓姿等.纳微化笋膳食纤维改善酸奶货架期乳清析出的作用[J/OL].食品科学:1-13[2024-0103].
  • 重磅!中科院分区弃用“影响因子”
    7月5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宣告:2022年分区表将只发布升级版结果,分区指标不再采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而是替换为“期刊超越指数”。此次,可能真得要和影响因子说再见了。6月28日,科睿唯安 Clarivate 2022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 )正式发布。不少国产期刊 IF 一飞冲天,有网友打趣:投的时候影响因子甚至不够毕业,现在猛涨 10 倍已经够评职称了。6月29号,饶毅教授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表了对于国产期刊影响因子猛涨的看法:“在我国好论文继续大量投稿国外的今天,突然一批国内学术刊物的 SCI 分数高于国际著名刊物,除了极少数可能是学术努力的结果,恐怕大多数是用了伎俩、甚至走了歪路。”影响因子,一场数字游戏“一个公式无法真正衡量一本期刊的学术声誉”计算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式并不复杂。以今年为例,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于这个期刊上2019年和2020年所有类型的论文在2021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这本期刊在2019年和2020年发表的Article和Review的数量。图片来源:JCR|以期刊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 为例不难想象,「操纵」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理论上看很简单—— 要么让分子变大,要么让分母变小。但一两年的高影响因子易得,学术声誉的建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影响因子不再是分区的决定性因素此次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升级版构建论文层级的主题体系的方式弥补了基础版本的不足,在升级版分区表中,分区指标不再采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而是替换为“期刊超越指数”。情报中心用一张图来表现期刊超越指数的优点:它可以避免以下几种情况:1. 一篇超高被引论文拉高整体均数2. 冷门学科备受冷落3. 均值指标容易被认为操控4. 期刊学科交叉性无法体现超越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JCR分区基础版,一般简称为「中科院分区」,分区方式基于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2019年,开始尝试推出分区升级版。基础版和升级版有什么区别呢?1. 基础版是以学科体区分期刊板块,共13个大类,只包括自然科学文章。2. 升级版是以主题体系区分期刊板块,共18个大类,除了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的文章。相较于基础版,升级版有3大优势:1. 学科范畴上,升级版覆盖面更广泛,收录期刊为自然科学期刊(SCIE)、社会科学期刊(SSCI)和ESCI收录的中国期刊 。2. 学科体系上,采用了论文层级的学科分类,以2020年分区表升级版为例,通过期刊引用关系生成学科结构,参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的学科内涵和外延,设置18个大类,给予基础研究和冷门研究更合理的评价权重。3. 分区指标上,升级版设计了“期刊超越指数”取代影响因子指标。期刊超越指数,即本刊论文的被引频次高于相同主题、相同文献类型的其它期刊的概率。不易受极端值影响,更能客观反映一本期刊的整体水平。挺期待今年年底的中科院分区表,看看哪些影响因子狂涨的期刊,到底成色几何?当被操控地虚高膨胀的影响因子不再能准确评价一本期刊质量的时候,“唯IF”的现象也要管管了。是时候该跟虚高的影响因子说再见了!
  • 祝贺使用联科自主产品发表文献影响因子突破10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丰厚的回报,祝贺使用联科自主产品的老师于近期收获丰收的成果,也同时感谢各位老师对联科生物的支持和厚爱!截止目前,使用联科生物自主产品发表的文献已逾300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已突破10,使用联科自主研发的SunnyELISA试剂盒发表的文献最高影响因子已突破6!限于篇幅,以下仅列举部分近期发表的文献!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protects from lethal avian influenza A H5N1 infections.作者:Zhen Zou, Yiwu Yan, Yuelong Shu, Rongbao Gao, Yang Sun, Xiao Li, Xiangwu Ju, Zhu Liang, Qiang Liu, Yan Zhao, Feng Guo, Tian Bai, Zongsheng Han, Jindong Zhu, Huandi Zhou, Fengming Huang, Chang Li, Huijun Lu, Ning Li, Dangsheng Li, Ningyi Jin, Josef M. Penninger, Chengyu Jiang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院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0.015发表/接收时间:6 May 2014引用联科产品:Anti Flag-Tag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Design, synthesis and anti-inflammatory evaluation of novel 5-benzylidene-3, 4-dihalo-furan-2-one derivatives.作者:Fang Wang, Jun-Rong Sun, Mei-Yan Huang, Hui-Ying Wang, Ping-Hua Sun, Jing Lin, Wei-Min Chen单位:暨南大学药学院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影响因子:3.499发表/接收时间:30 March 2014 引用联科产品:Mouse TNF-alpha ELISA Kit, Mouse IL-6 ELISA Kit Rapeseed Oil and Ginseng Saponins Work Synergistically to Enhance Th1 and Th2 Immune Responses Induced by the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作者:Cenrong Zhang, Yuemin Wang, Meng Wang, Xiaoyan Su, Yisong Lu, Fei Su, Songhua Hu单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期刊: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影响因子:2.598发表/接收时间:11 June 2014引用联科产品:Mouse IFN-gamma ELISA Kit SOMG-833, a Novel Selective c-MET Inhibitor, Blocks c-MET–Dependent Neoplastic Effects and Exerts Antitumor Activity.作者:Hao-tian Zhang, Lu Wang, Jing Ai, Yi Chen, Chang-xi He, Yin-chun Ji, Min Huang, Jing-yu Yang, Ao Zhang, Jian Ding, Mei-yu Geng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影响因子:3.891发表/接收时间:14 April 2014引用联科产品:Human IL-8 ELISA Kit The B-RafV600E inhibitor dabrafenib selectively inhibits RIP3 and alleviates acetaminophen-induced liver injury.作者:J-X Li, J-M Feng, Y Wang, X-H Li, X-X Chen, Y Su, Y-Y Shen, Y Chen, B Xiong, C-H Yang, J Ding, Z-H Miao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影响因子:6.044发表/接收时间:5 June 2014引用联科产品:Mouse TNF-alpha ELISA Kit, Mouse IL-1beta ELISA Kit The mechanism of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sesquiterpene rich fraction from Cichorum glandulosum Boiss. et Huet on immune reaction-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作者:XueleiXin, WeijunYang, MirebanYasen, HaiqingZhao, HajiakberAisa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影响因子:2.755发表/接收时间:4 June 2014引用联科产品:Mouse TNF-alpha ELISA Kit, Mouse IL-6 ELISA Kit, Mouse TGF-beta1 ELISA Kit 阅读原文:http://www.liankebio.com/AboutShow/articleID/2014070023.html
  • 影响因子“绑架”科学评价?
    旨在帮助图书管理员选择期刊,极具权威性的影响因子如今被广泛误用为研究论文质量的代表。图片来源:Getty  科学界中被误用最严重的评价标准正在经历一次变革,尽管很多研究人员更希望它完全消失。  信息公司汤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响因子计算上将变得更加透明。近日,该公司发布了超过1.09万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该名单拒绝的39本期刊名称。  同时,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公司正在改进其商业分析产品&mdash &mdash Incites数据库,以增加基于单篇文章的评价指标,并允许用户自行计算。不过,批评者认为当前需要更多的改变。  在发明之初,影响因子主要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购买哪本期刊。一般而言,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然而,它已经演变成为判断研究人员及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激怒了很多科学家,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果变成由发表在哪儿而不是发表了什么来评判。  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执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科学家竞相&ldquo 投靠&rdquo 高影响因子期刊,而几乎每个人都对这种情形表示不满。  汤森路透表示,问题在于影响因子如何被使用,而不在评价标准本身。不过,即使是图书管理人员和期刊编辑都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该公司并不清楚评价标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ldquo 我们不确定它们的数据有多可靠。&rdquo 位于德国海德堡的EMBO期刊主编Bernd Pulverer表示,他一直在竭尽全力使期刊的表现同汤森路透的评价相匹配。  去年,Bertuzzi组织上百家研究机构和1.1万余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该声明对影响因子的滥用进行了谴责,并呼吁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的更好方法。同时,他和Pulverer给汤森路透发送了一份私人信件,要求其改善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不过,他们表示信件从未得到过答复,并因此决定于近日在DORA网站将信件公开。  汤森路透则表示其的确回复过该信件,同时公司正在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增加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的透明度。&ldquo 例如,付费用户将被允许查看计算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条目。&rdquo   同时,该公司正在提供针对文章而不只是期刊的引文指标。目前,订阅用户应该可以计算任何系列文章的影响力,并将计数标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学科被引用的频率要比其他学科多,所以诸如将生物学文章同数学类文章比较是不公平的。  不过,这是否足以摆脱针对汤森路透的批评?&ldquo 我们非常欣赏这些新的功能,不过汤森路透把压力转移给了用户。&rdquo Bertuzzi表示,这仍旧是个问题,因为研究人员还是更喜欢一个&ldquo 官方的&rdquo 数据。他希望公司通过诸如排除综述文章等方式改善其发布的评价指标,因为综述文章比研究论文包含了更多的引用。  汤森路透同时宣布了由于大量自引或从其他期刊文章中&ldquo 过度引用&rdquo 而在今年不会获得影响因子的39本期刊,这创下一年中剔除期刊数量之最。  《国际传感器网络杂志》(IJSN)已连续两年被发现存在过度引用行为。汤森路透发现,该期刊被发表于《2013年IEEE消费通信和网络会议论文汇编》中的文章大量引用。其中,论文汇编中有两篇大量引用IJSN的文章,其共同作者中都出现了IJSN主编Yang Xiao的名字。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表示,其正在评估当前状况,如有必要&ldquo 将采取适当行动&rdquo 。  Xiao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其在去年亲身经历了IJSN因同样行为而被严厉指责的事件。当时,汤森路透发现一篇2011年刊载于《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杂志》的文章包含了大量引用IJSN的内容。Xiao同样是该文章的共同作者。今年2月,出版商爱思唯尔宣布该文章违反了关于引用操作的政策,并将其撤回。  同汤森路透的声明不谋而合,一群物理学期刊编辑也发起了尝试使其杂志摆脱对影响因子完全依赖的行动,以支持他们基于开放式引文数据库提出的评价方法。  去年,汤森路透拒绝给予《仪表学报》影响因子,因为该杂志被电子工程师Ryszard Romaniuk在线发表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学报》的一系列文章大量互引。几经争论,这本由位于伦敦的英国物理学会和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出版的期刊重新获得影响因子。不过,&ldquo 这种耽搁已经损害了期刊及其作者声誉,尤其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缺少透明度&rdquo 。SISSA下属一家非营利公司&mdash &mdash SISSA媒体实验室负责人Enrico Balli表示。  与此相反,Balli主导提出了一种被称为Jfactor的平行期刊影响因子。其基于&ldquo 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rdquo (INSPIRE)收集开放数据,后者是由美国费米实验室、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和其他实验室建立的、关于高能物理文章和引文的信息系统。Balli表示,如果物理学期刊采用该评价指标,那么将不再需要汤森路透专有的评价标准。  Bertuzzi则希望,其他类似的评价指标能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成果。在DORA日前更新的一个网页上,他和合作者正在收集可避免完全依赖影响因子的研究评价方面的良好实践。&ldquo 我们可以讨论你想要的所有评价指标,但最终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文章内容。&rdquo
  • Nature发文宣布改造影响因子重塑期刊评价体系(中英对照)
    当地时间7月27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的社论,并以“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为小标题,宣告Nature出版集团将重塑期刊评价方式,改造期刊影响因子。  1. Nature改造影响因子的英文原文及翻译  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是时候改造论文的影响因子体系了!  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Nature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重新塑造影响因子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多样化。  Metrics are intrinsically reductive and, as such, can be dangerous. Relying on them as a yardstick of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as a pointer to underlying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usually leads to pathological behaviour.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s just such a metric.  Nature称期刊影响因子这种量化从本质上来说,过于简化,而且甚至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如果仅仅依靠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而不注重这篇文章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引起的舆论影响,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导致一种病态行为。不得不说,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这么一种“病态”量化指标。  During a talk just over a decade ago, its co-creator, Eugene Garfield, compared his invention to nuclear energy. “I expected it to be used constructively while recognizing that in the wrong hands it might be abused,” he said. “It did not occur to me that ‘impact’ would one day become so controversial.”  正如在10年前那场演说中所预见的一样,影响因子的合伙创始人Eugene Garfield曾将影响因子与核能相媲美。他说道:“我希望它能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但我也知道它也有可能会被滥用。”但现在,他说道,我从来都没想到“影响因子”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As readers of Nature probably know, journal impact factors measure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per published article, for papers published over a two-year period. Journals do not calculate their impact factor directly — it is calculated and published by Thomson Reuters.  知道Nature 的读者都知道,期刊影响因子用来衡量过去两年期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数。这一数据不是由期刊中心直接计算给出的,而是由Thomson Reuters计算并发布的。  Publishers have long celebrated strong impact factors. It is, after all, one of the measures of their output’s significance — as far as it goes.  出版商们纷纷大肆宣扬其一路飙升的影响因子。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对出版商而言,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评估其发行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ut the impact factor is crude and also misleading. It effectively undervalues papers in disciplines that are slow-burning or have lower characteristic citation rates. Being an arithmetic mean, it gives disproportionate significance to a few very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it falsely implies that papers with only a few citations are relatively unimportant.  但是,影响因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粗暴的量化标准,因而常常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实际上,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它很容易低估那些“慢热”和“冷门”领域的文章。就单单依靠“算术平均”这一数值来进行评判,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对于那些“少而精”文章来说,在影响因子下所得到的影响力是严重不成比例的,同时,这也给读者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低影响因子的文章也就是是不好、不重要的文章。  These shortcomings are well known, but that has not prevented scientists, funders and universities from overly relying on impact factors, or publishers (Nature’s included, in the past) from excessively promoting them. As a result, researchers use the impact factor to help them decide which journals to submit to — to an extent that is undermining good science. The resulting pressures and disappointments are nothing but demoralizing, and in badly run labs can encourage sloppy research that, for example, fails to test assumptions thoroughly or to take all the data into account before submitting big claims.  尽管大家都知道,影响因子天生就存在的缺陷,但依然受到了学术界得到热捧。大量科研工作者、经费管理者以及科研院校趋之若鹜,纷纷将其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估指标,出版商(包括Nature)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影响因子的作用。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影响因子的高低来选择投递哪一家期刊,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科学氛围”。其中不乏令人痛心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道德败坏的科研机构甚至大力提倡“科研快餐”文化——在没有理论、实验做有力的支撑下,就开始胡编乱造,或者没有充分地把问题思考清楚,就完成了一篇“杰作”。  The most pernicious aspect of this culture, as Nature has pointed out in the past, has been a practice of using journal impact factors as a basis for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achievements. For example, when compiling a shortlist from several hundred job applicants, how easy it is to rule out anyone without a high-impact-factor journal in their CV.  这种方式最不利的方面,就是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个体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当从几百个求职者名单选人时,如果他们简历没有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成果,很容易就被去掉。  How to militate against such a metrics-obsessed culture?  如何防止痴迷于这种量化指标呢?  First, an approach that some have applied in the past and whose time has surely come. Applicants for any job, promotion or funding should be asked to include a short summary of what they consider their achievements to be, rather than just to list their publications. This may sound simplistic, but some who have tried it find that it properly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candidate rather than on journals.  首先,有一种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任何求职、晋升或资金申请,当事人都要求提供一个简短总结。列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重要工作,而不是只列出他们的作品。这听起来可能是简单的,但有些尝试它的人发现,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候选人,而不是在期刊上。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  Second, journals need to be more diverse in how they display their performance. Accordingly,Nature has updated its online journal metrics page to include an array of additional bibliometric data.  第二,期刊需要多样化的展示,而不单只依靠影响因子。为此,Nature 已经更新了其在线杂志数据页,包括额外的许多新的计量数据。  As a part of this update, for Nature, the Nature journals and Scientific Reports, we have calculated the two-year median — the median number of citations that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13 and 2014 received in 2015. The median is not subject to distortion by outliers. (The two-year median is lower than the two-year impact factor: 24, down from 38, for Nature, for example.) For details, seego.nature.com/2arq7om.  Nature的另一新变化是:他们表示,将公布2013、2014及2015近3年的发表论文的引用中位数。引用中位数的优点是,它将不会受到“超高人气”引用文章的影响,因此更加客观准确。(引用中位数往往低于影响因子,例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38,而引用中位数只有24.)有关详细信息,见于go.nature.com/2arq7om.。  Providing these extra metrics will not address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of the diversity in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sciplines. Nor will it make much of a dent in impact-factor obsessions. But we hope that it will at least provide a better means of assessing our output, and put the impact factor in a better perspective.  提供这些额外的指标将不会解决我们提到的学科差异性问题。这也不会成为是困扰影响因子的一个难题。但我们希望它至少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评估我们的成果,将影响因子改造得更好一些。  However, whether you are assessing journals or researchers, nothing beats reading the papers and forming your own opinion.  然而,无论你是评估期刊编辑还是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论文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影响因子什么的鬼东西。  Nature,535,466,(28 July 2016)  doi:10.1038/535466a  2. Nature、Science等最强声音加入打击影响因子的行列  近日,PLoS、eLife、EMBO Press、Science Journals、Springer Nature、the Royal Society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的高层人员共同合作,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刊登了抵制影响因子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了影响因子对个体文章和学者学术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所有期刊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以更加合理真实的反应个体的工作情况,避免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估中的不恰当使用。文以Science、Nature、eLife和PLoS的11个期刊为例,列出这11个期刊2013-2014年文章的引用分布情况,然后与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这些期刊中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Nature 的影响因子为38.1,但是实际上却有多达74.8%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其影响因子,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Science和 PLos中,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少数高引文章的存在拉高了整体文章的影响因子。  有人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呵呵,Nature,Science这帮人居然有脸来分析影响因子"  "大家快来看啦:PLoS,Science,Nature,EMBO四大贵族说它们觉得影响因子不好用啊喂"  有人为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好棒耶,简直太及时了,我们得赶紧支持这个啊。@跟我一起正在发愁发论文的好基友"  有人则更加理性从容:  "这无疑是替代一度有用无奈现如今被滥用的影响因子的最佳选择"  当然不管面对多么严肃的事情,都始终少不了那些幽默派的身影。  "嗯,这是我今晚的思想盛宴,你们要不要来一碗?"  "什么?神圣的影响因子说被践踏就被践踏?  3. 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宣称放弃影响因子  上周《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在科研界的朋友圈阅读达到近60万。可见大家对这次事情的重视程度。墙倒众人推,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官网最新消息: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决定,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IFs)。  全文及其译文如下  Many scientists attempt to publish their work in a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possibl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F). Despite widespread condemnation of the use of journal IFs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shed work, these numbers continue to be widely misused in publication, hiring, funding, and promotion decisions .  很多科学家都尝试着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具有高的影响影子的期刊上,尽管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谴责,但影响因子仍被广泛滥用于出版、求职、项目申请和职务晋升等等各种科研环节.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is approach. First of all, the journal IF is a journal-level metric, not an article-level metric, and its us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 single article is statistically flawed since citation distribution is skewed for all journals, with a very small number of articles driv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ations.  影响因子这种方法有很多问题,首先,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存在统计缺陷的。由于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匀的,可能少数的文章高引推高了杂志的影响因子。  Furthermore, impact does not equal importance or advancement to the field, and the pursuit of a high IF, whether at the article or journal level, may misdirect research efforts away from more important priorities.  此外不论文章还是杂志,影响力也不等于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大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关注其他更为重要的优先事项。  The causes for the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IF are complex. High-IF journals limit the number of their publications to create an artificial scarcity and generate the perception that exclusivity is a marker of quality.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high-IF publications has been detrimental for science.  人们不理性的痴迷于影响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出版物的数量造成人为的稀缺性观念,通过限制发文量提高杂志的质量。不懈追求高影响因子科学出版物是有害的。  This behavior is an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n which individuals engage in a behavior that benefits them individually at the expense of communal interests.  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公地悲剧”。个人总是自发参与到那些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社会大众的行为中去。  Individual scientists receive disproportionate rewards for articles in high-IF journals, but science as a whole suffers from a distorted value system, delayed communication of results as authors shop for the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IF that will publish their work, and perverse incentives for sloppy or dishonest work.  个别科学家因为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而获得不成比例的奖励回报,于是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受到了一种扭曲,结果被高影响因子杂志延迟发表,甚至导致了不正当或不诚实的工作的产生。  Since many investigators consider IFs in deciding where to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many journals list their IFs on their websites, and until now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SM) journals have been no exception.  因为许多研究人员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选什么杂志递交他们的文章,所以许多期刊将影响因子放在他们的网站上,甚至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期刊也不例外。  ASM journals focus on publishing high-quality science that has been rigorously peer reviewed by experts and evaluated by academic editors. The primary mission of ASM is to advance microbial science. At the recent Journals Board meeting that took place during ASM Microbe 2016 in Boston, MA, the editors in chief and the ASM leadership decided to no longer advertise the IFs of ASM journals.  ASM期刊关注出版进行了严格同行评议和学术编辑评估的高质量科学成果。ASM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微生物科学发展。2016年在波士顿ASM微生物的期刊董事会上,首席编辑和ASM领导已经决定不再宣传ASM期刊的影响因子。  Our goal is to avoid contributing further to the inappropriate focus on journal IFs. Although this action by itself may have little effect on a practice that is deeply entrenched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we hope that removing IFs from ASM journal websites makes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 that will be emulated by other journals.  我们的目标是避免造成进一步不恰当的关注影响因子。虽然这个动作本身可能没有影响根深蒂固的生物科学实践,但是我们希望效仿其他期刊删除ASM杂志网站中的影响因子。  4.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科学通报》主编、中科院院士高教授说:“这就是正常的商业运作,对国内科研现状不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Nature、Science借此机会炒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Nature、Science可能是想推出自己的评价体系,插足影响因子市场,才大唱高调打击影响因子。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SCI被转手卖给新东家,新的科研评价体系纷纷趁此机会。期刊期望引文数(Journal Expected citations,标准化特征因子(Normalized Eigenfactor),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NCI),等等,抢滩登陆,一场群雄混战势必将要到来,至于最后到底是谁定鼎中原,那就有待时间的检验和广大科研群众的选择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吴研究员说:汤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从本质上说是基于利润与市场的商业行为。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和汤森路透的金融、新闻业务相比,业务方向和利润贡献率均不理想。换句话说,汤森路透觉得这块业务不挣钱。当然,SCI等二次文献在中国的销售相当不错,但在国外却并不乐观 这与一次文献欧美占大头的销售的情况相左。如果未来中国对SCI的热情逐渐消退,这次35.5亿美元接手SCI等业务的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公司,会不会难以出货呢?拭目以待。  随着Nature、Science这些强有力的对手登台亮相,这次影响因子之战注定越来越好看。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附录Nature和Science,发行百年来一直是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  Nature 杂志由英国Nature 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NPG) 出版发行,该集团是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 Ltd) 的科学出版机构,总部设在伦敦,另在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等地设有办事处,是一个全球性的出版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读者。NPG的品牌期刊是Nature 杂志,每周一期, 发行140 年来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Nature还有8种姊妹月刊: Nature genetics(1992 年创刊)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原名为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1994 年创刊,2004 年1 月更名) , Nature Medicine ( 1995 年创刊) , Nature Biotechnology ( 原称Bio/ technology ,1983 年创刊, 1996 年更名) , Nature Neuroscience(1998 年创刊) , Nature Cell Biology (1999 年5 月创刊) , Nature Immunology ( 2000 年7 月创刊) 和Nature Materials (2002 年9 月创刊) , 这8 种月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随着发表原创性文章的系列期刊日益受到关注及互联网上信息容量的日益扩增,为了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各个科学领域经过筛选的、最新的重要信息,NPG又发行了7种综述性期刊: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和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均于2000 年10 月创刊) , Nature Reviews Cancer 和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均于2001 年10 月创刊) ,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年1 月创刊)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03 年10 月创刊) 。这些期刊覆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以最快的速度、最严格的标准自由发表这些领域里最高水平的论文, 不受任何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影响。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 博文:一流大学看论文本身 三流大学看影响因子
    p  个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基础研究”(此处不考虑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的科研评价,跟一个国家的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更与一个大学(院系)的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前者可以用跟跑阶段、并跑阶段、领跑阶段来描述,后者可以用“国际一流”、“国际二流”、“国际三流”和“国际不入流”来划分。br//pp  国际国内大学的科研评价,主要看两类指标,一是科研论文本身是否具有高度原创性(originality, innovativeness,简称“论文本身”。这里的“论文”是广义的,包括正式期刊公开发表的,也包括在预印本系统和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发表的,也包括专著或书章book chapter)。二是看发表论文期刊的计量学指标,比如影响因子,被引用数,是否SCI/SSCI,是否A刊,是否一区二区等,简称为“影响因子”)。/pp  初步观察国内外大学科研评价,总体状况如下:/ptable width="600"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138" valign="top"br//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论文本身/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影响因子/p/td/trtr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世界一流大学/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X/p/td/trtr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世界二流大学/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p/td/trtr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世界三流大学/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X/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p/td/trtr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 "世界不入流大学/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X/p/tdtd width="138"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X/p/td/tr/tbody/tablep  strong科研评价阶段论/strong/pp  strong○ 表示看重某评价指标 X 忽视某评价指标/strong/pp  大学的科研评价指标必须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不能超越或落后于其发展阶段,比如,“世界三流大学”的科研评价,总体上以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指挥棒”。如以“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那就超越了其发展阶段,因为“世界三流大学”的同行评议低劣,官本位、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在科研评价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世界二流大学”在科研评价中,以影响因子为主,兼顾论文本身。如果一个大学(或学科)已经成为“世界一流”了,还以影响因子评价为主,或者以影响因子为主,兼顾论文本身,那就落后于其发展阶段了,不利于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据直观感觉,世界一流大学如MIT,世界一流科研评价如诺奖科学奖评价,是不看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就看论文本身。这种科研评价有助于其建成“超一流大学”。/pp  我国最优秀的大学或学科,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除了少数大学(如PQU)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以外,绝大部分大学处于“世界二流”阶段。其“双一流”目标是到2050年努力建成(顶尖)“世界一流大学”。在现阶段下,很多“世界二流大学”科研评价既看影响因子又看论文本身,有其充分的合理性。而已接近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或院系,仍坚持以影响因子为主导来进行科研评价,那是不利于“双一流”建设的。/pp  个人建议:“双一流“大学或学科的科研评价,应该逐步从以影响因子为主导的评价,改变为以论文本身为主导的评价,不论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是《自然》《科学》《细胞》(CNS),不论是否是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PRL),不论是否是高影响因子或一区SCI/SSCI,不论是否是正式期刊发表或者预印本系统发表,不论是英文发表还是中文发表,而是依靠由高水平高质量高公正性高度负责任的国内外学术同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以及优先权(priority),来进行同行评议。/ppbr//p
  • Light:Science& Applications 获得中国期刊SCI影响因子前三甲
    p  /pp  仪器信息网讯 汤森路透集团近日发布了2015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JCR 2014),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以下简称Light)获得了它自创刊以来的第二个影响因子14.603,在JCR收录的86种光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在SCI收录的8618种国际期刊中,名列95名、中国期刊SCI影响因子前三甲,成功跻身期刊世界百强。14.603的影响因子也是中国主办期刊达到的最高影响因子。/pp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在创刊初期就定位为“创办一本高端国际光学期刊”,组建了由国际一流光学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并通过自然出版集团的国际网络及资源以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的平台等各种渠道提升刊物的全球知名度,吸引优质的稿源。期刊发表了包括: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uji Nakamura的文章High-brightness polarized light-emitting diodes,入选OSA2013年度三十大重大突破的Cavity optomechanics on a microfluidic resonator with water and viscous liquids,以及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头版报道、被SCI索引的权威数据库Web of Science评选为高引用文章。同时有17篇获评ESI高水平论文的众多高影响力文章。此外,Light发表的多篇文章被Science、Nature子刊等一流期刊引用。/pp  为更好的传播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延伸期刊价值,Light自2014年起成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刊后,不仅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而且每年主办Light Conference,会议邀请世界各地的知名科学家出席,并吸引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参会,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期刊这个平台汇聚一堂,进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201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光年,Light以此为契机,主办Light Conference Week,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加速创新型科研成果的传播。/pp  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还获得各种国际国内机构的合作机会,其中包括“2015年国际光年的金牌合作伙伴”和“中国科协等六部委予以Light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e2c7cc30-31f4-46e0-bc2b-d8e0a3c40b4f.jpg" title="1.jpg.png"//pp  图片是2015年5月5日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年会期间举办的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刊联盟专家、读者见面会,《Light》资深编委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顾敏院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李林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王立军院士受邀参加了见面会,《Light》常务副主编白雨虹研究员主持会议。会上,三位院士分别从科学家和编委的角度与参会的100余名作者、读者围绕“如何做好科研”、“如何发表高水平文章”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三位院士对《Light》创刊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能把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以《Light》为代表的中国主办的高水平期刊上。/ppbr//p
  • 纳米纤维素表面处理对PMMA 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
    HS-TGA-101热重分析仪(TG、TGA)是在升温、恒温或降温过程中,观察样品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目的是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组份。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药品、催化剂、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纳米纤维素表面处理对PMMA 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1.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 冯婷婷】纳米纤维素表面处理对PMMA 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纳米纤维素表面处理对PMMA 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上海和晟 HS-TGA-101 热重分析仪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