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生物细胞计

仪器信息网微生物细胞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微生物细胞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微生物细胞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微生物细胞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微生物细胞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微生物细胞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微生物细胞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微生物细胞计相关的论坛

  • 【原创】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目的 1.1 学习接目测微计的校正方法,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计数原理 1.2 学习使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 掌握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细胞总数 的方法。 2 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微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要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也必须借助于特殊的测微计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 显微测微计由镜台测微计和目镜测微计两部分组成。后者可直接用于测量细胞大小。它是一块圆形玻片(图7—1),其中央有精确等分到度,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由于目镜测微计所测量的是微生物细胞经过显微镜放大之后所成像的大小,刻度实际代表的长度随使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及镜筒的长度而改变,所以,使用前须先用镜台测微计进行标定,求出某一放大率下,目镜测微计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用目镜测微计直接测被测对象的大小。镜台测微计是一块中央有精确刻玻片(图7—1),刻度的总长为lmm,等分为100小格,每小格长10um,专用于对目镜测微计进行标定的。 3 材料 3.1 器械 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算板、擦镜纸、吸水纸、玻片架、肾形盘、洗瓶、接种环、酒精灯、火柴、滴管。 3.2 菌种 培养48h的啤酒酵母斜面菌体和菌悬液。 3.3 革兰氏染液 4流程 4.1 置目测微计→置台测微计→标定目测微计→测菌体大小→记录结果→用毕擦拭干净 4.2 检查计数板→稀释样品→加样→计数→计算→清洗 5 步骤 5.1 微生物菌体大小的测定 5.1.1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5.1.1.1 更换目镜镜头 更换目镜测微尺镜头(标记为PF);或者取下目镜上部或下部的透镜,在光圈的位置上安上目镜测微尺,刻度朝下,再装上透镜,制成一个目镜测微尺的镜头。 5.1.1.2 某一倍率下标定目镜刻度 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面朝上,先用低倍镜对准焦距、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并使二尺的左边的某一刻度相重合,向右寻找另外二尺相重合的刻度。记录两重叠刻度间的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图7-1C)。 5.1.1.3 计算该倍率下目镜刻度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镜台测微尺格数/目镜测微尺格数xl0um 5.1.1.4 标定并计算其他放大倍率下的目镜刻度 以同样方法分别在不同倍率的物镜下测定目镜测微尺每格代表的实际长度。如此测定后的测微尺的长度,仅适用于测定时使用的显微镜以及该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率。 5.1.2 菌体大小的测定 5.1.2.1 将啤酒酵母制成水浸片。 5.1.2.2 大小换算 将标本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定每个菌体长度和宽度所占的刻度,即可换算成菌体的长和宽。 5.1.2.3 求平均值 一般测量微生物细胞的大小,用同一放大倍数在同一标本上任意测定l0一20个菌体后,求出其平均值即可代表该菌的大小。 5.2 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细胞的数量 5.2.1 检查血球计数板 取血球计数板一块,先用显微镜检查计数板的计数室,看其是否沾有杂质或干涸着的菌体,若有污物则通过擦洗、冲洗,使其清洁。镜检清洗后的计数板,直至计数室无污物时才可使用。 5.2.2 稀释样品 将培养后的酵母培养液振荡振摇混匀,然后作一定倍数的稀释。稀释度选择以小方格中的分布的菌体清晰可数为宜。一般以每小格内含4~5个菌体的稀释度为宜。 5.2.3 加样 取出一块干净盖玻片盖在计数板中央。用滴管取1滴菌稀释悬液注入盖玻片边缘,让菌液自行渗入,若菌液太多可用吸水纸吸去。静置5—10分钟。 5.2.4 镜检 待细胞不动后进行镜检计数。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方格后,再用高倍镜测数。一般应取上下及中央五个中格的总菌数。计数时若遇到位于线上的菌体,一般只计数格上方(下方)及右方(左方)线上的菌体。每个样品重复3次。 5.2.5 计算 取以上计数的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量。 菌体细胞数(cfu/mL)=小格内平均菌体细胞数%26#215 400%26#215 104%26#215 稀释倍数 5.2.6 清洗 计数板用毕后先用95%的形酒精轻轻擦洗,再用蒸馏水淋洗,然后吸干,最后用擦镜纸揩干净。若计数的样品是病原微生物,则须先浸泡在5%石炭酸溶被中进行消毒,然后再行清洗。清洗后放回原位,切勿用硬物洗刷。 图7-2 血细胞计数板 6 结果 6.1计算出目镜测微尺在低、高倍镜下的刻度值。 6.2 记录菌体大小的测定结果。 6.3 计算样品中酵母菌浓度。 7 思考 7.1 为什么随着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改变,目镜测微计每格相对的长度也会改变?能找出这种变化的规律吗? 7.2 根据测量结果,为什么同种酵母菌的菌体大小不完全相同? 7.3 能否用血球计数板在油镜下进行计数?为什么? 7.4 根据自己体会,说明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那些方面?如何减少误差? 8 附录 目镜测数尺有两种:一是特制的目镜镜头,镜片上刻有50等分或100等分的刻度,使用时直接安装在显微镜上,取代没有刻度的目镜镜头;另一种是一块直径大约17.5 mm的圆玻璃片,其中央刻有50等分或100等分的刻度(图7-1A),使用时将该玻璃片安装在原来的目镜镜头上即可。由于不同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同,既使同一显微镜在不同的目镜、物镜组合下其放大倍数也不同,故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同而异。也就是说,目镜测微尺上的刻度只代表相对的长度。因此在使用前须用镜台测微尺校正,以确定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的每格长度。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别的厚玻片,玻片中央分剖成两个平面,上面各刻有9区,中央一区为计数室,供计数用(图7-2A),此区的长和宽各为1mm。中央平面两侧有小沟,小沟外有两条突起的平台,平台比中央平面高0.1mm,因此计数室体积为0.1mm3,容积为10-4ml。通常计数室分为25个大格,每大格又分为16个小格,每小格容积为4%26#215 10-6ml,即lml菌液容积相当于400万个小格体积。因此只要将细胞悬液注人计算室,计算出一定数量小格的平均菌数即可算出每毫升的细胞数。

  • 单细胞“纳米生物间谍”技术能进入活细胞取样

    原标题 “纳米生物间谍”技术能进入活细胞取样 可用于深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的重要性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机器人式的“纳米生物间谍”系统,能从单个活细胞内提取出微量样本,进行RNA或DNA测序,而不会杀死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单细胞“纳米生物间谍”技术是一种了解活细胞内部动态过程的有力工具。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化学协会《纳米》杂志上。 “我们能从活细胞中拿走一个‘生物间谍’,再把它送回该细胞,在几天内这样重复多次而不会杀死细胞。如果用其他技术,你不得不牺牲这个细胞才能分析它。”该生物传感与生物电技术小组负责人、UCSC巴斯金工程学院生物分子工程教授内德·波曼德说。 “纳米生物间谍”平台是研究小组用纳米吸液管开发的最新设备。纳米吸液管是一种小玻璃管,取液端越来越细,至尖端直径仅50到100纳米。波曼德说:“我能在实验室造出纳米吸液管,这不需要昂贵的纳米制造设备。但要进入一个细胞,问题是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你也看不见吸液管尖端,不知道它偏离了细胞有多远。” 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亚当·赛格尔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基于在一台改造过的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开发出一种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利用通过纳米吸液管尖端的离子流作为反馈信号,在尖端接近细胞表面时探测其中的液滴。在尖端进入细胞之前,一种自动控制系统能定位它在细胞上面的位置,然后尖端很快插入穿透细胞膜,通过操控电压有控制地提取一小点细胞内物质。由于吸液管尖端极精细,对细胞造成的损害极微小。 研究小组用这种系统从活细胞中提取的微量细胞物质,估计只有50毫微微升(千万亿分之一升),约一个人体细胞百分之一的量。他们从单个人体癌细胞中提取物质并进行RNA测序,还从人类成纤维细胞中提取了线粒体并对其进行了DNA测序。“人们已经知道,线粒体和多种神经退化疾病有关。该技术可用于深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的重要性。”波曼德说。 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波曼德希望能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探索其更多用途。“对于癌症生物学家、干细胞生物学家等想要了解细胞内部情况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种多功能的平台。”(常丽君)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01月20日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分析仪器,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大大地提高了分辨率,能得到真正具有三维清晰度的原色图像。并可探测某些低对比度或弱荧光样品,通过目镜直接观察各种生物样品的弱自发荧光。能动态测量Ca2+ 、pH值,Na+、Mg2+等影响细胞代谢的各种生理指标,对细胞动力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激光扫描共聚显微镜可以处理活的标本,不会对标本造成物理化学特性的破坏,更接近细胞生活状态参数测定。可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普遍显微镜上的质的飞跃,是电子显微镜的一个补充,现已广泛用于荧光定量测量,共焦图像分析,三维图像重建、活细胞动力学参数分析和胞间通讯研究等方面,在整个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 定量荧光测量ACAS可进行重复性极佳的低光探测及活细胞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这一功能既可对单个细胞或细胞群的溶酶体,线粒体、DNA、RNA和受体分子含量、成份及分布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还可测定诸如膜电位和配体结合等生化反应程度。此外,还适用于高灵敏度快速的免疫荧光测定,这种定量可以准确监测抗原表达,细胞结合和杀伤及定量的形态学特性,以揭示诸如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的准确定位及定量信息。2. 定量共聚焦图像分析借助于ACAS激光共焦系统,可以获得生物样品高反差、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二维图像。可得到完整活的或固定的细胞及组织的系列及光切片,从而得到各层面的信息,三维重建后可以揭示亚细胞结构的空间关系。能测定细胞光学切片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如DNA含量、RNA含量、分子扩散、胞内离子等,亦可以对这些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定时及定位分析。3. 三维重组分析生物结构ACAS使用SFP进行三维图像重组,SFP将各光学切片的数据组合成一个真实的三维图像,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也可以借助改变照明角度来突出其特征,产生更生动逼真的三维效果。4. 动态荧光测定Ca2+、pH 及其它细胞内离子测定,利用ACAS能迅速对样品的点,线或二维图像扫描,测量单次、多次单色、双发射和三发射光比率,使用诸如Indo-1、BCECF 、Fluo-3等多种荧光探针对各种离子作定量分析。可以直接得到大分子的扩散速率,能定量测定细胞溶液中Ca2+对肿瘤启动因子、生长因子及各种激素等刺激的反应,以及使用双荧光探针Fluo-3和CNARF进行Ca2+和pH的同时测定。5. 荧光光漂白恢复(FRAP)——活细胞的动力学参数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借助高强度脉冲式激光照射细胞某一区域,从而造成该区域荧光分子的光淬灭,该区域周围的非淬灭荧光分子将以一定速率向受照区域扩散,可通过低强度激光扫描探测此扩散速率。通过ACAS可直接测量分子扩散率、恢复速度,并由此而揭示细胞结构及相关的机制。6. 胞间通讯研究动物细胞中由缝隙连接介导的胞间通讯被认为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ACAS可用于测定相邻植物和动物细胞之间细胞间通讯,测量由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分子转移,研究肿瘤启动因子和生长因子对缝隙连接介导的胞间通讯的抑制作用,以及胞内Ca2+、PH和cAMP水平对缝隙连接的调节作用。7. 细胞膜流动性测定ACAS设计了专用的软件用于对细胞膜流动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荧光膜探针受到极化光线激发后,其发射光极性依赖于荧光分子的旋转,而这种有序的运动自由度依赖于荧光分子周围的膜流动性,因此极性测量间接反映细胞膜流动性。这种膜流动性测定在膜的磷脂酸组成分析、药物效应和作用位点,温度反应测定和物种比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8. 笼锁-解笼锁测定许多重要的生活物质都有其笼锁化合物,在处于笼锁状态时,其功能被封闭,而一旦被特异波长的瞬间光照射后,光活化解笼锁,使其恢复原有活性和功能,在细胞的增值、分化等生物代谢过程中发挥功能。利用ACAS可以人为控制这种瞬间光的照射波长和时间,从而达到人为控制多种生物活性产物和其它化合物在生物代谢中发挥功能的时间和空间作用。9. 粘附细胞分选ACAS是目前唯一能对粘附细胞进行分离筛选的分析细胞学仪器,它对培养皿底的粘附细胞有两种分选方法: ① Coolie-CutterTM法,它是Meidian公司专利技术,首先将细胞贴壁培养在特制培养皿上,然后用高能量激光的欲选细胞四周切割成八角形几何形状,而非选择细胞则因在八角形之外而被去除,该分选方式特别适用于选择数量较少诸如突变细胞、转移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即使百万分之一机率的也非常理想。 ② 激光消除法,该方法亦基于细胞形态及荧光特性,用高能量激光自动杀灭不需要的细胞,留下完整活细胞亚群继续培养,此方法特别适于对数量较多细胞的选择。10. 细胞激光显微外科及光陷阱技术借助ACAS可将激光当作“光子刀”使用,借此来完成诸如细胞膜瞬间穿孔、切除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染色体切割、神经元突起切除等一系列细胞外科手术。通过ACAS光陷阱操作来移动细胞的微小颗粒和结构,该新技术广泛用于染色体、细胞器及细胞骨架的移动。

  • 关于微好氧/低氧培养(微生物)和三气培养(细胞)

    对于微生物培养,大家常用的是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震荡培养箱、恒温水浴箱、发酵罐等,满足了日常工作需要;当然,这都是针对好氧菌而言。 而对于厌氧菌和兼性好氧菌,则需要考虑选用合适的厌氧、微好氧/低氧培养装置(如厌氧培养盒/袋、厌氧罐以及专业的厌氧培养箱、厌氧工作站、微好氧/低氧培养箱、厌氧发酵罐/反应池等)。 常规的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选用CO2培养箱、滚瓶培养装置、悬浮培养装置、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罐等。为更接近或模拟体内微环境,三气培养箱(即CO2培养箱加配O2传感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当然,更专业的Biospherix 系列O2/CO2控制器加培养盒、H35微好氧/低氧细胞培养箱、X vivo 一体化细胞工作站等三气培养装置也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生物“电脑”摧毁肿瘤细胞:人类细胞导入诊断网络

    作者:丁香园网友Docofsoul《每日科学》2011年9月1日报道——由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Yaakov Benenson教授与麻省理工Ron Weiss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将生物“计算机”诊断网络导入人类细胞。该网络有识别某些肿瘤细胞的能力,利用五种肿瘤特异性分子因子的逻辑组合,进而触发肿瘤细胞毁灭过程。http://img1.jiansuo.net/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1/09/04/1315042501_small.jpg细胞微机布线图:所有五种因子必须处于相应的正确状态,由此触发细胞死亡(图片来源:y Benenson Y. 教授 R. Weis教授)开发活体细胞内运作的生物电脑,是ETH苏黎世分院合成生物学教授Yaakov (Kobi) Benenson孜孜以求的目标,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此。他想建立既能侦测细胞生存状况、又能在细胞异常时对相应信息进行处理以提供合适的治疗响应的生物微机。目前,通过与麻省理工教授Ron Weiss以及团队成员(包括博士后学者Zhen Xie 与 Liliana Wroblewska、博士生Laura Prochazka)合作,他向这一目标迈出了重大一步。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见本文所附参考文献),论文介绍了一种多基因合成“电路”;此电路负责鉴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继而进一步摧毁肿瘤细胞。其工作方式是:对细胞内五种肿瘤特异性分子因子及其出现频率进行抽样与综合;只有当所有这些因子在细胞内同时出现时,该电路才会作出正识别响应。这种方式使得侦测肿瘤的准确率非常高。研究者希望这一成果能够为高特异性抗癌治疗奠定基础。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本研究对实验室培养的两种类型人类细胞进行了基因网络测试:海拉细胞(子宫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当基因生物微机被导入这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时,只有海拉细胞被摧毁,而正常细胞则安然无恙。当然,取得这一结果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首先必须找出海拉细胞特有的分子组合。Benenson及其他小组成员在属于小RNA分子(MicroRNA或miRNA)这一类化合物的分子中找,终于确认其中一个miRNA组合(或者说“可识别属性”)只有海拉细胞才有,其它健康细胞类型内则不存在。发现这种可识别属性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人体内既存在250种不同的健康细胞类型,此外也存在为数众多的肿瘤细胞的变异型(其中数百种可作实验室培养)。但miRNA多样性则更是不让须眉花样繁多,人类细胞中已得以描述的即达500到1000不同种类。Benenson指出:“每种健康或病损细胞类型都有其不同的miRNA分子处于开放或关闭状态。”可识别肿瘤属性中的五种因子确立一种miRNA“可识别属性”与发现一组症状以可靠诊断一种疾病有所不同。教授说:“一种症状,比如说发热吧,不可能由此概括出一种疾病。医生获得的信息越多,其诊断才越可靠。” 一年半前他从哈佛大学到ETH后,研究小组找到了几种因子,可由此可靠地将海拉细胞从所有其它健康细胞中鉴别出;结果表明,仅仅五种特定miRNA的组合(其中某些以高水平出现,某些则以极低水平出现)就足以将海拉细胞从其混迹的健康细胞中揪出来。与微机运作相似的网络Benenson介绍说:“这些miRNA因子在细胞内进行逻辑代数运算;该生物微机运用诸如‘与’与‘非’等逻辑操作将这些因子进行组合,并且,当全部因子的整体运算结果为逻辑‘真’值时,只产生所需要的结果——那就是细胞死亡。” 确实,研究者已经能够显示该网络在活体细胞内可以非常稳定地运作,可正确组合所有细胞内因子并给出正确的诊断。Benenson认为,这一成果代表该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动物模型与基因疗法该研究小组想在下一步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上测试该细胞计算方法,以期在未来创建诊断与治疗工具。这听起来可能象科幻小说,但Benenson相信其可行性;不过,仍有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有效、安全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这种DNA递送在目前情况下颇具挑战性。尤其是,该方法需要将外源基因暂时而不是永久导入细胞。现有的病毒导入法或化学导入法均未充分开发,需要进一步完善。Benenson说:“为人类提供一种功能完善的治疗方法还非常遥远。不过这一工作是重要的第一步,显示了单一细胞水平上这样一种选择性诊断方法具有可行性。”参考文献:1. Z. Xie, L. Wroblewska, L. Prochazka, R. Weiss, Y. Benenson. Multi-Input RNAi-Based Logic Circuit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Cancer Cells. Science, 2011; 333 (6047): 1307 DOI: 10.1126/science.1205527

  • 【分享】 流式细胞仪,生物导航网推出自动流式细胞仪

    流式细胞仪是对细胞进行自动分析和分选的装置。它可以快速测量、存贮、显示悬浮在液体中的分散细胞的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特征参量,并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把指定的细胞亚群从中分选出来。多数流式细胞计是一种零分辨率的仪器,它只能测量一个细胞的诸如总核酸量,总蛋白量等指标,而不能鉴别和测出某一特定部位的核酸或蛋白的多少。也就是说,它的细节 分辨率为零。

  • 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桑志红 王红霞 综述 概 论 蛋白分离与显色 蛋白质鉴定 数据库查寻 灵敏度 具体示例 展望未来(相关文献)摘 要 基因组计划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提早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而质谱技术的重要进展使得通过酶解、质量分析、序列分析及其数据库检索对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快速鉴定的技术方法应运而生,并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从细胞,组织以及整个有机体中蛋白质的表达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等方面。本文简要综述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中的应用。  过去的十年经历并见证了生命科学革命性的变化. 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基因组计划最终目标的实现比预期一再提前。与此同时,近几年间已有10余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告罄,3年内还将有40种左右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问世。因此大多数人同意我们现在已经提早进入"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破解基因组计划已获得的大量序列信息并加以应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不能只通过对核酸一级结构(序列)的检测来确定。研判一个未知基因的功能、与其他基因产物及其亚细胞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 最终都必须通过在蛋白水平对基因产物的研究才能确定。蛋白质组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它用来描述一个细胞的全部蛋白质,而在蛋白水平上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引出了新的术语蛋白质组学。蛋白质表达图谱是依靠蛋白质显示技术和精确定量技术对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总况进行比较(2), 这个领域最近已有综述(11)。细胞图谱蛋白质组学是指应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并确定在亚细胞中的定位。本文的目的是 简要综述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为该领域正考虑应用这种技术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的有用的信息。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发展的关键是近年来质谱技术的革新。这种革新极大地促进了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质谱现在可以作为将各种蛋白质与序列数据库联系起来的桥梁。生物质谱根据质量数和所载电荷数不同的多肽片断在磁场中产生不同轨道而以质荷比(m/z)方式来分离它们。80年代末,随着两种崭新的尤其适合蛋白质研究的软电离方式ESI(电喷雾电离)和MALD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的出现,质谱成为现代蛋白质科学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生物质谱最强大的应用功能之一是能够鉴定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成分(19)。细胞中一些最重要的生命过程都是通过多蛋白质复合体来执行和调节的,但由于蛋白质鉴定的困难,大多数上述蛋白复合体都是未知的。生物质谱灵敏度的不断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对具有生物学功能和治疗潜力的蛋白复合体的鉴定,例如,NF-k B信号通路,CD95(FAS/APO-1)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和核受体介导的转录信号传导过程中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复合物可通过常规蛋白纯化的方法进行纯化,如剪接体复合(25),酵母纺锤体复合物(29)及VHL肿瘤抑制复合物(18)。然而,更常见的是,复合物中的组成成分通过一步免疫沉淀或免疫亲和步骤后就可纯化,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用常规蛋白纯化和鉴定技术所不及的一些过渡态或不稳定的复合物。因为生物质谱技术的介入,现在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实验,而是通过生物质谱技术对免疫沉淀获得的蛋白复合体组分直接进行蛋白序列分析。以酵母P24复合物鉴定为例,应用上游表位标签策略有可能不需制备抗目标蛋白的抗体就能对蛋白质复合物进行鉴定(13)。这种方法(36)对于基因组序列已完全清楚和遗传稳定的生物(如芽殖酵母,啤酒酵母)尤为简便, 例如对RENT复合物和促有丝分裂后期复合物(49)。因为这种方法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上游表位标签策略-蛋白纯化-生物质谱分析的方法兴趣倍增。值得一提的是,将能被特殊蛋白酶切除的连接子(接头)掺入表位标签是尤为有利的(如下所述)。 上述方法是通过识别蛋白复合物中相互作用和配对的各组分而达到对蛋白鉴定的目的,另一种策略则是通过对分离纯化的细胞器蛋白组成进行鉴定而在亚细胞水平对蛋白质定位. 用这种方法确定蛋白质位置, 对评价蛋白质潜在的功能将是大有帮助的. 应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为细胞器蛋白质组学, 已经发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细胞器含有比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数量多得多的蛋白种类。然而实际上,由于质谱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纯化后的细胞器组分即使只有微量的混杂,也能被质谱分辨并误认为是细胞器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的纯化以保证至少绝大多数被鉴定的蛋白质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器,成为制约上述工作的瓶颈。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也是蛋白鉴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DNA序列信息并不能可靠预测或推导出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而质谱技术已经被证明对研究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例如磷酸化和糖基化)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对序列已知的蛋白的鉴定。例如:Betts等人(1a)用这种方法成功地鉴定了从小鼠大脑中分离的神经纤维蛋白体内磷酸化位点。同样方法, Wong等人(45)确定了钙联蛋白质(calnexin)C未端的磷酸化位点。在糖基化的例子中, Carr等人(5)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选择性地鉴定了糖蛋白中N- 和O-联接的寡糖. 稍后, 本文将会通过对E-选择素中糖基化位点的鉴定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

  • 德国开发出首台可观察活体细胞的超高分辨率生物显微镜

    近日,德国IBIDI公司成功开发出一款超高分辨率生物显微镜。该公司宣称基于新型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技术“(d)STORM”,利用该公司独创的特殊塑料底板“μ-Slides”可实现超高分辨率观察活体细胞。 STED,SIM,(F)PALM 和(d)STORM等新型光学显微技术可有效避免衍射极限,获得纳米级水平的超高分辨率成像。这些超高分辨率显示技术可应用到生物实验研究,观察了解组织细胞分子结构。IBIDI公司采用了创新性的含有亲水性膜涂层的塑料材质底板“μ-Slides”替代传统玻璃底板,首次实现了“活体细胞”超高分辨率观察。这种被成为“ibi-Treat”的亲水性膜涂层性能可以与标准的细胞培养瓶和培养皿相媲美。 IBIDI公司相关研发工作受到了德国联邦教研部《生命科学领域光学技术—基本细胞功能》项目的资助。

  • 超声波对生物细胞的三种作用

    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同时,也是一种能量形式,当达到一定剂量的超声在生物体内传播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的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超声波对生物细胞的作用效应主要有热效应、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三种。1、热效应: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摩擦力对超声引起的分子震动的的阻碍,使得超声波的部分能量转化为了局部热能。正常组织的临界致死温度为45.7℃,而对温度较为敏感的肿瘤组织在此温度下常常发生细胞的代谢障碍,使肿瘤组织的DNA、RNA、蛋白质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受到严重影响。医学上利用超声波对生物细胞的热效应而发明的超声波治疗仪即是能对癌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却不影响正常组织生理代谢。2、空化效应:指在超声作用下,生物体内的水分子会形成微小空泡,伴随空泡生长和破裂产生的巨大机械剪切力和高温,使肿瘤出血、组织瓦解以致坏死。另外,空化泡破裂时产生瞬时高温(约5000℃)、高压(可达500×104Pa),可使水蒸气热解离产生.OH自由基和.H原子,由.OH自由基和.H原子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导致多聚物降解、酶失活、脂质过氧化和细胞杀伤。3、机械效应:是超声引起的原发效应,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交替地压缩与伸张构成了压力变化,引起细胞结构损伤。超声机械效应杀伤作用的强弱与超声的频率和强度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波对生物细胞的三大作用而发明的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的细胞破碎乳化、医疗系统的疾病诊断、超声治疗等各个行业领域。

  • Science:生物“计算机”能识别并摧毁癌细胞

    近日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成功地将生物“计算机”诊断网络导入到人类细胞中,这种生物网络通过对5种肿瘤特异性分子进行逻辑组合分析识别出了特异的癌细胞,并触发了这些癌细胞的毁灭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2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生物工程学家Yaakov Benenson及麻省理工大学的Ron Weiss教授。Benenson长期致力于开发在活体细胞内运作的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是一种完全由DNA、RNA及蛋白质构成的分子自动机(molecular automata),它们的“输入”是细胞质中的RNA、蛋白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输出”的则是很容易辨别的分子信号。由于生物计算机能够探测和监控基因突变等细胞内一切活动的特征信息,因此它们可以确定癌细胞等病变细胞。此外,它们还能够自动激发微小剂量的治疗行为。利用这些“分子医生”将有望引发人类医学的重大变革——明确地对人体病变细胞或组织进行治疗,而健康的细胞完全不会受到干扰。不过,要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近期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大都是尝试以不同方式开发具有多种用途的生物计算机。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基因合成“电路”,此电路负责鉴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进而靶向性摧毁识别的肿瘤细胞。其具体工作原理是:对细胞内5种肿瘤特异性分子及出现频率进行抽样及综合分析。是由当5种因子同时在细胞内出现时,该电路才做出正识别响应。这使得肿瘤检测的精确性大大增高。研究人员希望这一成果能为开发出特异的抗癌治疗奠定基础。随后科学家们用这一多基因合成网络对实验室中培养的两种人类细胞Hela细胞(一种子宫颈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进行了检测。当遗传生物计算机被导入到这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时,只有Hela细胞被摧毁,而正常细胞则安然无恙。获得这一结果并非易事,研究人员为之投入了大量的基础工作。Benenson及同时首先针对正常健康细胞和Hela细胞中的miRNA分子进行了高通量筛查,最终确定了能将Hela细胞从健康细胞中鉴别出的5种特定的miRNA组合。“这些miRNA分子被导入到细胞中进行检测。新型的生物计算机利用诸如‘是’与‘非’的逻辑运算对这五种miRNA分子进行组合。只有当对所有分子的整体运算结果为逻辑‘真’时才会生成需要的结果——即促使细胞死亡,”Benenson说。目前研究人员已确定这一生物计算机网络在活细胞中能够非常稳定地工作,准确组合所有细胞内因子并生成正确答案,这代表着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109/2011090911135106.jpgdoi:10.1126/science.1205527 PMC:PMID:Multi-Input RNAi-Based Logic Circuit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Cancer CellsZhen Xie, Liliana Wroblewska, Laura Prochazka, Ron Weiss, Yaakov BenensonEngineered biological systems that integrate multi-input sensing,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ecisely regulated actuation in living cells could be useful i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anticancer therapies could be engineered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complex cellular conditions in individual cells with high specificity. Here, we show a scalable transcriptional/posttranscriptional synthetic regulatory circuit—a cell-type “classifier”—that senses expression levels of a customizable set of endogenous microRNAs and triggers a cellular response only if the expression levels match a predetermined profile of interest. We demonstrate that a HeLa cancer cell classifier selectively identifies HeLa cells and triggers apoptosis without affecting non-HeLa cell types. This approach also provides a general platform for programmed responses to other complex cell states.

  • 2017第七届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通知

    第七届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将于2017年4月25-27日在西安举行。大会活动主要包括主题报告、科技论坛、专题讨论会、展览展示、海报展示高端人才招募洽谈会等。会议议题包含干细胞、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医药等。此外本届会议将邀请到国内外著名院士、以及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领域学者、企业高管、科研院所的科研专家等领衔主讲高端论坛近40个。为广大的国内外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嘉宾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期将召开第二届遗传学大会和生物技术产业大会。三会联动,一次注册均可参加!大会网站:http://www.bitcongress.com/cmcb2017/cn/default.asp大会主席:尹玉新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大会主题论坛演讲人:Martin Banwell 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Christian Patermann 博士,德国欧洲委员会前主任 Robert S. Plumb 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Dongping Zhong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Xiang Zhang博士,英国剑桥大学首席顾问,皇家学会会员 著名演讲人(国内)卢灿忠,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教授罗顺,中国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许胜勇,北京大学教授范兴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凌云,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谭砚文,复旦大学教授陈建海,南方医科大学教授谢志红,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华益民,苏州大学教授沈赞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磊, 北京大学教授郑彩霞,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邓文生,武汉科技大学教授邓文礼,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陈兵, 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张小莺,西北农林科技大大学杨铁林,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秦 鸿雁,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刘毅,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许乃寒,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茅卫锋,大连医科大学副教授张志远,中国国家生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晓江,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刘书逊,第二军医大学副教授吴玉梅,第四军医大学副教授著名演讲人(国外):Ying-Jan Wang,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教授Julie Kazimiroff,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主任Samir Ounzain,瑞士洛桑大学博士后科学家Yitzhak Rabin,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教授Franz E. Weber, 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Christina L. Chang,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教授Ivan Robert Nabi,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rajendra K. Tripath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家Stefano Zanasi,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Vadim Davydov,俄罗斯国立医科大学教授So Yoon Kim,韩国延世大学教授Kari Keinanen,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Yi Wang,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Yeu-Ching Shi,台湾Indigena Botanica公司Ruben G. Contreras,墨西哥高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Yong Jia,美国诺华研究基金会基因组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ongxia Xing,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Mark A. Birch-Machin,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 Zvi Naor,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Jia-Ching Shieh,台湾中山医科大学副教授Emmanuel M. Drakakis,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Kiwon Song,韩国延世大学教授Gregory Lee,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ichael Uhlin,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究员Makoto Fukuda,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Kwan-Kyu Park,韩国大邱大学教授Yonggui Gao,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Edith Aberdam, 巴黎第七大学研究工程师Alex Kharazi ,美国Stemedica副总裁Jukka Tuomi,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室主任Charles H. Sherwood,美国阿尼卡疗法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David Trudil,美国NHDetect公司执行总裁Alain Verreault,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首席研究员Susanne Staehlke, 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 会议议题专题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前沿论坛1:细胞核结构和功能 论坛2:染色质和表观遗传 论坛3:基因组不稳定性和DNA损伤 论坛4:细胞骨架、粘附和迁移 论坛5:中心粒、中心体和纤毛 论坛6: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论坛7:膜结构、动态、运输和调控 论坛8:线粒体功能和细胞能量代谢 论坛9:信号转导和信号网络 论坛10: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论坛11:蛋白质稳态、细胞应激 论坛12:细胞坏死与存活 论坛13:叶绿体和光合作用 论坛14:细胞壁生物学 论坛15:发育和形态发生 论坛16:免疫细胞生物学 论坛17:微生物和寄生虫生物学 论坛18:基因表达和转录调控专题二: 干细胞论坛1: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论坛2:间充质干细胞 论坛3:造血干细胞 论坛4:神经干细胞 论坛5:细胞可塑性和重编程 论坛6:干细胞治疗专题三: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最新技术论坛1:基因组编辑技术 论坛2:高通量/高含量技术 论坛3:分子和细胞成像技术 论坛4:单分子和单细胞分析技术 论坛5:实验室芯片、微流体和微阵列 论坛6:流式细胞术 论坛7:新型细胞分离,分离和培养技术 论坛8:光遗传学专题四: 分子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医药论坛1: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和转化医学 论坛2:分子药物靶标研究 论坛3:癌细胞生物学 论坛4:细胞神经生物学 论坛5:神经退行性疾病 论坛6:生殖细胞和生殖疾病 论坛7:肌肉细胞和肌肉疾病 论坛8:RNA与疾病和治疗 论坛9: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论坛10:模式生物和疾病模型 论坛11:组织修复与再生 论坛12:心血管生物学 论坛13:红细胞疾病 论坛14:时间生物学★ 企业展位展览范围 一、科学仪器区 分析测试仪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质谱仪器、频谱仪器、波谱仪器、光学分析仪器、热分析仪器、表面分析仪器、元素分析仪器、成份分析仪器、过程分析仪器、图像分析仪器、射线分析仪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显微镜、光学影像处理和其他通用分析仪器等。 通用实验室仪器:热量装置、反应装置、剂量称重系统、自动化装置、独立技术、实验室家具、实验室用品、实验室医疗设备、实验室数据系统、实验室图像分析及处理、实验室工艺及设备、输送设备与连接装置、清洁、烘干设备、超洁净环境工程设备等。 生化仪器、生命科学及微生物检测仪器、实验动物设施:多肽合成仪、氨基酸测试仪、DNA合成仪、诊断仪器、生物生化技术设备、生物培养箱、发酵罐、酶标仪、生物传感器、生物工程过程控制与生产工艺装备。行业专用分析仪器与设备:电子光学仪器、生化仪器、生命科学及微生物检测仪器、生物反应器、实验动物设施。二、试剂/消耗品区 通用试剂、仪器专用化学试剂、标准物质、实验室用化学品、电子试剂 、光化学试剂、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医学/诊断/检验试剂、细胞/血清/培养基抗体、实验室消耗品。 三、生物医药区

  • 生物发光技术在细胞学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发光技术在细胞学检测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就生物发光技术的种类、机理、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在细胞学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展开了讨论。关键词:生物发光; ATP;荧光素酶;细胞凋亡;细胞内游离Ca2+自从20多年前,Marlene A DeLuca’s第一个成功的获得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基因)的转基因烟草以来,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BL)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技术, 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一些新生物技术工具的出现,尤其在某些关键技术如生物传感器、基因序列分析、活体细胞ATP 测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使生物发光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极大提高了生物发光的检测和快速应用,其应用范围更进一步扩大[1]。1 生物发光的种类和特点尽管自然界中的生物体普遍存在发光现象,它们的发光机理、强度和光谱范围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国际上根据发光的机理不同将生物发光分为:受激荧光,发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和生物的超微弱发光[3,4]。1.1 受激荧光受激荧光是指生物体在受到外界光辐射的作用时,体内固有的荧光物质或吸收的荧光标记物发光的现象。在生物学领域中,由于分析物质荧光的方法敏感性极高,而且几乎所有的有机分子都能够直接或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后发生荧光,故很早就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生物学和医学中的荧光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荧光分析最多的是荧光显微技术,基本工具为荧光显微镜。但一般的荧光显微镜某些情况下荧光的亮度不足,使观察困难随着光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已经发展出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更加方便,实验可重复性提高,使受激荧光的应用更加广泛[5]。1.2 发光生物发光在生物发光领域中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发光现象就是以萤火虫的闪光为代表的发光生物发光[3]。现在,已了解各种发光生物发光的基本反应,在这个领域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例如在体外重组虫荧光素酶,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工合成荧光素;体外模拟细菌发光体系已获成功;细菌的发光基因已被提出,同样也已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水母发光蛋白已经分离纯化,一级结构已经清楚。由于生物发光的量子效率极高,所以研究生物发光能量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发光蛋白,如GFP、YFP、CFP 等,其发光原理就是源自动物的自发发光,从而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6]。1.3 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发出可见光的现象[6]。化学发光反应是由两个关键步骤组成:激发和发射。许多化学反应进行时能释放足够的自由能而把参加反应的物质之一激发到能发射光的电子激发态,生成一种激发态产物,在它回到基态时,剩余能量转变成光子能量产生发光现象。随着化学发光物质合成技术的进步,化学发光在生物医学及其它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7,8],将化学发光与免疫反应结合起来建立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和化学发光标记是继荧光标记,放射性核素标记,酶标记三大标记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最新检测技术[8]。1.4 生物超微弱发光 随着生物发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乃至大分子都在发光,不过发光强度更弱。这些有关生物超微弱发光(ultra-weak bioluminescence)的研究课题,构成了当前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生命系统的超微弱光子辐射(ultra-weak photon emission from living system) [8]。20世纪60~70 年代以来,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些研究小组专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如日本的稻场文男小组(1991)研究了鼠肝核的超微弱天然光子发射;德国F.A. Popp小组提出了“生物光子”概念和一系列的相干理论[9]。目前研究已涉及到细胞、亚细胞乃至生物大分子的层次[ 9,10]。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DNA 是生物超微弱发光的一个辐射源。1.5 生物发光特点研究发现生物发光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生物发光的颜色范围很宽,可从红光到深蓝光;② 氧是几乎所有生物发光系统中必须的因素;③ 生物发光是由“荧光素酶”与“荧光素”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④ 所有的生物发光反应似乎都是酶-底物类型的反应,但复杂程度不同,某些生物发光反应涉及3 种或4种底物,而另一些生物发光反应甚至需要3个或4个酶的体系[8]。[/size]

  • 微生物和细胞培养中的无菌操作基本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不仅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许多生物技术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转基因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无菌室,微生物实验室内专辟的一个小房间,室外设一个缓冲间,缓冲间的门和无菌室的门不要朝向同一方向,以免气流带进杂菌。无菌室和缓冲间都必须密闭,无菌室内的地面、墙壁必须平整,不易藏污纳垢、便于清洗,室内装备的换气设备必须有空气过滤装置。工作台的台面应该处于水平状态,无菌室和缓冲间都装有紫外线灯(距离工作台面1米),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穿戴灭过菌的服装、帽子。 超净台,主要功能是利用空气层流装置排除工作台面上部包括微生物在内的各种微小尘埃,通过电动装置使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具后进入工作台面,使台面始终保持在流动无菌空气控制之下。在条件较困难的地方,也可以用木制无菌箱代替超净台(正面开有两个洞,不操作时用推拉式小门挡住,操作时可以将双臂伸进去;正面上部装有玻璃,便于在内部操作,箱内部装有紫外线灯,从侧面小门可以放进去器具和菌种、细胞株等)。 微生物的培养 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要保持培养物纯净性;培养微生物的要领,是为所需要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阻止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一)培养基1.认识培养基的基本组成成分,从生物体构成的基本元素这一角度理解培养基中为什么都需要具备这些基本成分。2.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液体和固体两大类。3.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尽管培养基的配方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成分都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4.培养基是否合格(无菌试验):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d后无菌落生长(液体不变浑浊),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 (二)无菌技术 1. 无菌技术的概念无菌操作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每时每刻每处都存在着微生物,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将某种微生物引入到培养物中。在具备无菌环境和获得无菌材料后,还要始终保持无菌状态,才能对某种特定的已知微生物进行研究或利用它们的功能,否则外界的各种微生物很容易混入。外界不相干的微生物混入的现象,在微生物学叫做污染杂菌。防止污染是微生物学工作中十分关键的技术:彻底灭菌和防止污染是无菌技术的两个方面。此外,要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还要防止所研究的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或经过基因工程改造了的本来自然界不存在的微生物从我们的实验容器中逃逸到外界环境中去(生物安全)。无菌操作非常重要,无论是倒平板、平板划线操作,还是平板稀释涂布法,其操作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做到“无菌”,只有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才可能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2.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1)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需要灭菌)(2)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需要灭菌)(3)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消毒)(4)接种环、针、涂布棒:灼烧灭菌(外焰)。 3.倒平板(1)灭菌后,培养基冷却到55 [font='宋

  • 【转帖】《科学》:美生物学家打造出“细胞黑客”

    据《自然》网站11月25日报道,美国生物学家研究出一种基因线路,可以按照需要编制程序,指示细胞对想要的信号作出响应。这项技术有着广泛用途,比如诱导干细胞分化成体内的不同组织,或在营养不良时激活植物的防御机制等。相关研究发表在11月2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对细胞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控制,让其对任何感兴趣的蛋白质作出反应。”负责该项研究的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师克里斯蒂娜·斯莫克说,其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控制细胞行为,以及如何开发细胞路径。为此,研究小组制造了一段DNA(脱氧核糖核酸)作为基因线路,将其插入细胞转录到RNA(核糖核酸)中后,它会去探寻细胞内部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目标蛋白质,一旦找到,线路就会给这种蛋白质编码。比如,其中一种线路包含了一种酶的基因,这种酶能让细胞对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ganciclovir)更加敏感。研究人员在基因序列中插入一个停止信号,以防止细胞通过信使RNA生成工作蛋白质,而到下一个停止信号时,它们会编码一小段RNA作为一个适配子,识别一种叫做beta-联蛋白的信号蛋白质(在某些肿瘤中beta-联蛋白会被过度复制),找到目标后适配子就会与其结合,由此会让细胞与信使DNA以某种方式铰接,从而清除停止信号以产生酶。

  • 【转帖】细胞生物学发展史

    1677年荷兰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用简单显微镜观察到动物的“精虫”(细胞)。1665年英国Hooke Robert(1635-1703)博物学家提出细胞和细胞结构的概念。1827年贝尔发现哺乳类的卵子,对细胞本身进行认真的观察。1838年描施莱登述了细胞是在一种粘液状的母质中,经过一种像是结晶样的过程产生的,并且把植物看作细胞的共同体。在他的启发下施万坚信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指出二者在结构和生长中的一致性。1845年德国动物学家西博尔德(1804-1885)断定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的。1852年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1821-1902)在研究结缔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并且创立了细胞病理学。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霍夫迈斯特对植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1873年施奈德对动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1875年德国植物学家施特拉斯布格首先叙述了植物细胞中的着色物体,而且断定同种植物各自有一定数目的着色物体;1880年巴拉涅茨基描述了着色物体的螺旋状结构,翌年普菲茨纳发现了染色粒。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勒明在发现了染色体的纵分裂之后提出了有丝分裂这一名称以代替间接分裂。施特拉斯布格把有丝分裂划分为直到现在还通用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他和其他学者还在植物中观察到减数分裂,经过进一步研究终于区别出单倍体和双倍体染色体数目。1882年捷克动物生理学家浦肯野提出原生质的概念。1888年瓦尔代尔才把核中的着色物体正式命名为染色体。1891年德国学者亨金在昆虫 的精细胞中观察到 X染色体。1902年史蒂文斯、威尔逊等发观了 Y染色体。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的研究成就后,遗传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细胞学的进展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摩尔根(1866—1945)研究果蝇 的遗传,发现偶尔出现的白眼个体总是雄性;结合已有的、关于性染色体的知识,解释了白眼雄性的出现,开始从细胞解释遗传现象,遗传因子可能位于染色体上。细胞学和遗传学联系起来,从遗传学得到定量的和生理的概念,从细胞学得到定性的、物质的和叙述的概念,逐步产生出细胞遗传学。此外,发现了辐射现象、温度能够引起果蝇突变之后,因突变的频率很高更有利于染色体的实验研究。辐射之后引起的各种突变,包括基因的移位、倒位及缺失等都司在染色体中找到依据。利用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并且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处理可以推算出染色体的基因排列图。广泛开展的性染色体形态的研究,也为雌雄性别的决定找到细胞学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后,电子显微镜得到广泛使用,标本的包埋、切片一套技术逐渐完善,才有了很大改变。开始逐渐开展了从生化方面研究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工作,产生了生化细胞学。

  • 【讨论】“空间细胞生物学”你怎么理解?

    今天看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者说新的专业方向:“空间细胞生物学”(Spatial Cell Biology)。在细胞生物学中,相似的格言可以应用于细胞和有机体生理学的调节。细胞在有机体内的位置和细胞内各要素的位置将会影响细胞所有的行为,包括其所能履行的功能,其信号传导伙伴,以及是否和如何生长与分裂。 即使是在单细胞细菌中,空间组织也调节着细胞分裂和其他关键的发育过程。你是怎么理解的??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细胞治疗及联合新药和生物材料

    【序号】:2【作者】: 钱楠楠1张潜2杨睿1【题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细胞治疗及联合新药和生物材料【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起止页码】:2021,25(13)【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y_Rpms2pqwbFRRUtoUImHYS69whYml-cDqa535br_JPl2uJDWeu3182MO7mHm6pv&uniplatform=NZKPT

  • 细胞自噬 细胞自噬

    细胞自噬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但是这种自噬“信号”如何传递给细胞从而使其“执行”自噬过程,则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近期,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成功找到高等动物细胞在生长因子缺失条件下,启动自噬的部分“密码”,从而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4月27日,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以研究文章的形式刊发了这项研究成果,并配发专门评述。这也是近三年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第二篇发表在这一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2009年6月,该院韩家淮教授的一篇有关细胞选择死亡方式机制的研究文章曾“登上”该杂志。  所谓自噬,是指细胞消化自身蛋白质或细胞内的结构(细胞器)的一种自食现象。通过这种现象,细胞可以降解、消除和消化受损、变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细胞的生存和修复提供必须的能量。  科学家们认为,自噬与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一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学现象。有关实验表明,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失调及癌症在内的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都与该过程的异常有关。为此,自噬也是当前生命科学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据林圣彩介绍,对自噬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以单细胞生物酿酒酵母为模型的研究,目前,一系列构成单细胞生物自噬核心机器的基因已被发现并命名。  然而,对自噬在多细胞生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中的调控机制的研究,科学界至今仍在不断探索中。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个根源性的问题是:在多细胞生物中,诱导自噬的各种信号是如何被传递到细胞内自噬“核心机器”从而启动自噬过程的?  研究表明,与单细胞生物不同,在多细胞生物内,外界营养元素要依赖于生长因子的调控才能被转运到细胞内。一旦细胞外的生长因子匮乏,细胞便能启动自噬以维持能量平衡。那么,生长因子缺失这一信号又是如何“传达”的呢?  这也成为长期致力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林圣彩教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研究,课题组终于成功“**”这一自噬启动“密码”——即通过一种名为GSK3的激酶活性增高后磷酸化并随之激活乙酰转移酶TIP60,进而导致自噬核心机器中的蛋白激酶ULK1的乙酰化水平增强而启动细胞自噬。简言之,这一发现揭示了多细胞生物在生长因子缺失条件下的细胞自噬过程的新的介导分子及其通路。  林圣彩认为,弄清楚了细胞内到底有哪些蛋白分子“参与”了自噬和它们如何串联在一起,将有益于科学界从“源头”上认识相关疾病,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如何定义“滋阴”?

    刚接触中药,很多东西不懂,特来向各位高手请教:“滋阴”为中药中很常见的词,但是,如果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来看,这个“滋阴”功效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是药物细胞的抗损伤作用和修复作用吗?是否是用以下数值来衡量:OD值,percentage of free radical scavening capacity, percentage of haemolysis, percentage cell viability.....另外,请问各位高手,以下词如何翻译成英文:胃寒湿,阴虚胃弱,阴虚泄泻。先谢过了!

  • 瑞士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构建出生物数字电路

    可植入人体作为生物计算机来诊断疾病、管理药物 中国科技网讯 忘掉智能手机吧,智能手臂不是更酷么?有朝一日,能够进行简单运算的人体细胞会被植入你的体内,作为生物计算机来为你诊断疾病、管理药物或是搭建生物电子界面等。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马丁·富塞内格尔及其同事就朝这个梦想迈进了一大步。据《新科学家》网站6月6日报道,瑞士科研人员在两套胚胎肾细胞内,制成了两种关键的生物数字电路:半加器和半减器,它们能分别加上或减去两个二进制数。这是迄今为止制成的最复杂的生物电路,有望成为构建更先进电路的基石。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富塞内格尔表示,虽然此前就曾开发过能进行简单计算的生物电路,但其多数由DNA分子或是细菌制成,很难被植入人类体内。为了使生物电路与基因疗法或细胞疗法等治疗途径挂钩,就需要在哺乳动物的细胞内建立这种电路。 普通电子计算机利用电子的存在或不存在代表1和0对信息进行编码,富塞内格尔等人则使用了细胞内自然生成的红霉素、抗生素和根皮素分子。它们能发挥输入的作用,在细胞内关闭或是开启相关反应。这一反应将导致红色或绿色荧光蛋白的生成,也标志着计算结果的产生。例如,在半加器所处的细胞内,两种分子同时存在将使其发出红光。这些反应的发生不会干扰细胞的一般功能,却允许它们在继续充当正常细胞的同时,也能“说”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 细胞计算机却比电子计算机更加灵活,因为负责输入的分子和负责输出的蛋白都可被其他生物信号所取代,而传统的计算机只能局限于电子一种信号。这意味着生物计算机能够将由感染中获取的信号设置为输入功能,在输出时则能提供一种适当的治疗方法。此外,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等视觉信号也能发挥类似的作用,在致病因子出现时,皮肤就会发出红光。 植入人体内的细胞计算机甚至可与电子计算机直接进行交流,由于二者具有同样的逻辑,科学家希望电子计算机能和细胞更好地开展对话。事实上,研究团队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其能够将决策性的逻辑编码进细胞,而不仅仅是生成一种反应。 然而,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马廷·阿莫斯表示,由于一个细胞的输出功能并不能作为另一个细胞的输入功能,这一新途径是否能扩展至更大的计算电路仍待考证。科研人员面临的下一步挑战是如何更好地设计这些设备,以便其内部能够进行良好沟通。(张巍巍) 《科技日报》(2012-06-08 二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