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14日宣布,该机构开发出能在水深超过1万米的深海使用的海底地震仪,并用它在宫城县近海的日本海沟获得了观测数据。 该机构介绍说,日本原有的海底地震仪由于耐压性能有限,无法在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底进行观测。这种新型地震仪采用直径约44厘米的陶瓷制球形耐压容器,能够承受深度达1.1万米的水压。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说,从理论上讲,利用这种新型地震仪可对全球所有海域的海底进行观测。地球上最深的水域是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万米。 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日本“海岭”号深海调查船在日本海沟水深6000米至9000米的7个地点设置了这种海底地震仪,获得了用于研究地震和地壳结构的数据。 为了解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机制,需对震源地区进行详细观测。但日本东北地区近海海沟附近海域水深多超过6000米,用此前的地震仪无法观测,因此需要开发新仪器。
小弟刚刚入行不久,对于海洋的仪器浅剖,多波束,和海上地震仪不是很清楚,他们到底各有什么特点和区别,谁加的什么样的仪器好?如果是深海基地的话,会有什么样的仪器比较多的会用到?望专家指点一下小弟,在此感激不禁!!
小弟刚入行,对于多波束,浅剖和海上地震仪各自的特点不是很清楚,望各位大侠指点一下。如果是深海基地一般会用什么样的仪器啊??
个人觉得老式托盘天平可以做简易地震仪,应该效果不错。
[color=#00008B]5月12日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民众的心。震感瞬间传至全国各地。一些网友认为,既然汉代就有“地震仪”,为什么依然无法预测地震呢?[/color] 也有网友指出,此前的“蟾蜍迁徙”已经预报了地震。动物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问题1 张衡地动仪能记录地震吗?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说,候风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显然,仅根据《后汉书》中的简陋记载,要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根本不可能。今天的复制品,其实是在史书那些“约束条件”之下所作的新创造。 尽管如此,《后汉书》的记载,还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我们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我们耳朵里罢了。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P波,是纵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S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P波的速度比S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 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能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的P波,而这部分P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足以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 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了。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震级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震级(M)的英文单词为magnitude,它用于表示地震的相对大小。说相对,是因为震级没有量纲,它可以是0,也可以是负数。比如用锤子敲击地面,产生的震级大约为-1级。这是一个大众即熟悉又陌生的科学名词。虽然我们经常听到这个名词,但我们对它并不了解。震级是地震学定量研究的基础,但计算过程非常复杂,难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为了全面研究地震,人们发明了不同的震级标度。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里氏震级ML,还有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Lg波震级mbLg,矩震级Mw,持续时间震级Md,能量震级Me,地幔震级Mm,等等。地震发生后,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在不同的地球内部传播,用不同距离的不同类型的地震仪,对地震波的不同震相进行不同算法的计算,就能得到各自相应的震级。作为大众,我们没有必要深究震级的计算过程,以及各震级之间是如何进行转换的,但我们需要知道媒体报道的震级指的是哪一种。以这次日本大地震为例。世界时间2011年3月11日5时46分23秒(北京时间13:46:23),日本最大的岛——本州岛东部海域(38.322°N, 142.369°E)发生强烈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下属的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地震响应能力很快,他们很快在网站上公布了初步结果,震级M=7.9(图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121622_282299_2185349_3.jpg
波的分类当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做P波,又叫做纵波。这种波的特点,就是振速v‖V波速。 另一种叫做S波,又叫横波。这种波的特点,就是振速v⊥V波速。横波transverse wave(S波) 横波也称“凹凸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这样的波称为“横波”。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横波中波长通常是指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电磁波、光波就是横波。 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突起的部分为波峰,凹下部分叫波谷。 波长的定义 ---- 波长:沿着 波 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形中相对 平衡位置 的位移时刻相同的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砻。 横波与纵波的波长 ---- 在横波中波长通常是指相邻两个 波峰 或 波谷 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是指相邻两个 密部 或 疏部 之间的距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242310_285087_2197752_3.jpg纵波longitudinal wave (P波)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如敲锣时,锣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就是平行的,声波是纵波。 定义:一个可以穿过整个地球的主要的(压缩的)地震波。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它是在地震期间到达地震仪驻地的第一波。 波长的定义 ---- 波长:沿着 波 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形中相对 平衡位置 的位移时刻相同的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砻。 横波与纵波的波长 ---- 在横波中波长通常是指相邻两个 波峰 或 波谷 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是指相邻两个 密部 或 疏部 之间的距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242310_285088_2197752_3.jpg
[size=6][b]鲜为人知地震事实:印尼大地震让地球更圆[/b][/size]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align]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1日消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近期全球频繁多发的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海地7.3级地震和智利8.8级地震两次强震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人们在担惊受怕的同时,对一些关于地震的事实却知之甚少。以下就是13个鲜为人知的关于地震的事实: 1. 科学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万次地震。其中,大约10万次地震可以被人们感觉到,大约100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每年大约要经历1万次地震,但大部分都感觉不到。 2. 随着圣安德烈斯断层两侧板块的滑动,美国旧金山市正在以每年2英寸(约合5.08厘米)的速度向洛杉矶移动,这一速度仅仅相当于人类指甲的生长速度。这两座城市将于数百万年后碰撞到一起。这一结果尽管很可怕,但是由于板块的滑动是南北运动,因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不会陷入海洋。 3. 尽管许多人都认为三月份是地震月,事实上并非如此。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峡湾地区发生了规模9.2级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也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该次地震造成了125人死亡,3.1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了9.1级地震。然而,接下来美国的三次最大地震分别发生于2月、11月和12月。 4. 史上最致命的地震于1556年1月23日发生于中国陕西。这次地震造就了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据估计,当时有83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 5. 太阳和月球可导致地震发生。很久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太阳和月球可在地球的地壳上产生潮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和月球对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牵引力可引起地下更深层次的震动。 6. 2010年2月27日发生于智利的8.8级大地震造成了智利康塞普西翁市向西平移了3.04米的距离。据科学家介绍,这次地震还轻微地改变了地球的自转,将一个地球日缩短了1.26微秒。 7. 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地震气候”的说法。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介绍,从统计数据看,地球上地震的分布事实上也有“寒带气候区域”、“热带气候区域”和“雨带气候区域”等等。但是,科学家们认为,气候并不会以一种物理的方式影响地面之下数英里深的震源。与地壳运动的力量相比,大气压力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大气压力的影响不会触及到地壳的深层。 8. 发生于2004年的印尼大地震稍微削平了地球赤道的膨胀程度。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9级以上地震,该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了超过20万人丧生。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灾难性陆地位移导致了赤道鼓起的程度有所减轻,使得地球变得更圆。 9. “太平洋火环”是地球上地质运动最活跃的区域。这个环带是一个地震高发区,它包含了南北美洲的沿海地区以及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地区。许多大地震都发生于这个环带上两大板块边界碰撞之时。 10. 石油开采可导致小规模地震。当然,这些地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熟知的地震。石油一般发现于湿软的沉积层中。当石油被开采出来后,其他的岩石会移动到这里并填补石油留下的空间,因此会产生“微型地震活动”,这种地震人们一般感觉不到。 11. 有史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于智利的9.5级地震。 12. 发生于地球一端的地震也会震动地球的另一端。通过对2004年引起灾难性海啸的印尼大地震的研究,地震学家发现这次大地震同时对美国加州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产生影响。发生于1960年的智利9.5级大地震造成全球震动达数日之久。 13. 据美国密苏里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斯蒂芬-高介绍,在过去15年中,地球上的地震活动变得更加活跃。当然,并不是所有地球物理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
[url=http://www.sina.com.cn/]http://www.sina.com.cn[/url] 2010年03月15日 07:57 [url=http://tech.sina.com.cn/]新浪科技[/url][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align][img]http://i0.sinaimg.cn/IT/2010/0315/201031575624.jpg[/img]美国地质勘探局绘制的关于智利地震的地图。[img]http://i2.sinaimg.cn/IT/2010/0315/201031575640.jpg[/img]由潮汐、风力、洋流以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地球日时长的变化情况。[img]http://i3.sinaimg.cn/IT/2010/0315/201031575658.jpg[/img]自2009年1月起,地球形状轴的正常摆动情况。这是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所提供的数据。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毫无疑问,2月27日发生于智利的8.8级地震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是众所周知的。不过,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智利大地震不仅仅造成了地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移动了地球形状轴,改变了整个地球质量的平衡。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介绍说,“根据我们的计算,这次地震造成了地球形状轴位移了大约3英寸(约合7.6厘米)。”如果地球倾斜超过3英寸,你或许可以感觉到。但是,格罗斯表示,“形状轴定义的并非是地球的倾斜程度,而是它的平衡程度。” 众所周知,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大陆和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并不均匀。在北半球,陆地要多一些,而在南半球,海洋要多一些。这种不对称性所带来的结果是,地球会在自转过程中缓慢地摇摆。形状轴就是地球质量平衡的轴,自转轴围绕着形状轴摇摆。格罗斯表示,“智利大地震移动了足够的物质,足以改变整个地球质量的平衡。” 事实上,地球形状轴的改变并不是新鲜事物。“冰河时代反弹”也会造成地球形状轴每年移动10厘米的距离。在大约1.1万年前最后一个大冰河时期之后,许多厚厚的大冰原开始消失。这就减轻了地壳之上的压力,使得地球得以放松并“反弹”回到一个更圆的球形。这个“反弹”过程仍在继续,因此地球形状轴也会发生自然的移动。 在地球形状轴发生自然移动的同时,2010年2月27日的大地震也造成了地球形状轴一定的位移。不过,科学家也承认,到目前为止,这种理论仅仅局限于模拟计算和推测。格罗斯表示,“我们目前还没有具体地去测量这种位移,但我们计划进行尝试。” 对地球形状轴的测量,关键之一就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格罗斯认为,“利用GPS全球接收网络,我们可以以更高的精度监测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和地球形状轴方向变化会影响我们从卫星上接收到的信号,因为卫星是围绕地球轨道运转的。”事实上,GPS已经被应用于监测地球自转的常规变化。GPS发现,地球表面的潮汐、风力、洋流以及地球内部熔岩的循环模式都会调节地球的自转。比如,一月份的一日时长比六月份的一日时长会多出1毫秒。 格罗斯相信,他能够发现地震对GPS信号的影响。他表示,“我将利用GPS对地球的自转进行测量,减去潮汐、风力、洋流所产生的效果,那么地震所带来的影响就很容易发现。” 近期的一些报道主要聚焦于地球一日时长的变化。报道指出,此次智利大地震将地球日缩短了1.26微秒。这是事实,但这种理论也忽略了风和潮汐的影响。它们也会缩短地球的一日时长。不过,它们的影响比地震小得多,缩短的时长也仅仅是地震所缩短的时长的千分之一。格罗斯认为,真正的新闻应该是地球形状轴的变化。 此前,很少有人测量地震引起的地球形状轴的变化。早在2004年,格罗斯曾经试图监测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所引起的地球形状轴的变化,但他最终未能发现任何相关信号。不过,格罗斯认为,苏门答腊地震造成地球形状轴的改变幅度并不大,因为苏门答腊位于地球赤道附近。智利大地震虽然相对较弱,但可以产生更大的位移。 格罗斯表示,“智利断层的方向有可能产生更强的信号。”他希望在未来数月内能够得到明确的答案
据加拿大新闻社报道,加入全球暖化争论的最新科学学科是地质学。 一些地质学家解释说,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其中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一立方米冰的重量接近一吨,而一些冰层的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种效果:他用拇指压着足球,当拇指抬起,对球的表面压力除去之后,足球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地球两极这些厚冰层像拇指按压地球一样,给地球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制住地震的发生,但在它们融化之后,便会引发地震。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下,就会形成海啸。当然,对地球来说,由于地壳非常坚硬,这个恢复原状的过程相当缓慢。比如,目前,加拿大东部偶然发生的地震,其实与一万多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期的反弹有关。南极洲及格陵兰积雪的融化也会有相同的影响,但过程将因温室效应而加速。 帕特里克吴还表示,冰层融化后,重新液化的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底所承受的重量,而这也可能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 地壳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敏感,之前已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修建大坝后,大坝拦截而成的水库水量增加,引发地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火山专家阿兰格拉比尼尔表示,当他发现加州海岸的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有关时,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可是,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这种联系尤其明显】。他说:“【冰层融化,地壳的负载减轻,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的岩浆就更容易喷出来,这就是火山】。” 英国地质学家比尔马奎尔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指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和灾难性海底滑坡发生的频率。这种现象已经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而且证据显示,它正再度发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4/201004171259_212840_1611705_3.jpg[/img]
[align=center][img]http://i1.sinaimg.cn/IT/geo/science/news/2010-03-03/U1235P2T634D216F19487DT20100303093604.jpg[/img][/align][align=center]位于智利大地震震中的构造板块活动对地球质量的重新分配起到一定作用(图片提供:NASA Earth Observatory)[/align]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3月1日宣布,智利2月27日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可能移动了地球轴心,缩短了一天的时长。 [b]地球一天缩短1.26微秒[/b] 美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Richard Gross)通过电脑模型评估了智利大地震造成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加快地球自转速度,智利大地震可能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1.26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为进行比较,格罗斯利用相同的电脑模型,对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9级大地震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那次地震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6.8微秒。 格罗斯的研究还显示,智利大地震使地轴移动了大约3英寸(约合8厘米)。地轴是一条人为想象出来的线,偏离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南北轴约33英尺(约合10米),依照这条线,全球分布不均衡的质量也因此变得均衡起来。 为解释这种不同之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震学家基思-斯维尔德鲁普(Keith Sverdrup)将地球比作一个手里握着块石头、身体不停旋转的花样滑冰选手。这名选手的旋转轴依旧处于身体中央,但她的轴心会随握石头的手的方向而稍微移动。斯维尔德鲁普未参与美宇航局的最新研究。 [b]如何缩短地球一天时长[/b] 智利大地震是怎样给地球注入一点涡轮推进力的呢?斯维尔德鲁普再次用身体旋转的花样滑冰选手来说明这一点:“当她收紧手臂的时候,身体旋转的速度开始加快。”同样,在智利大地震期间,由于地球的部分质量被更快地吸引,地球的旋转速度开始加快。智利大地震是所谓的逆冲地震(thrust earthquake),即在地球大部分表面(智利大地震是纳斯卡板块)滑入相邻板块下面时发生的地震。 这一过程被称为潜没,能够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斯维尔德鲁普说:“纳斯卡板块的岩层沉入地球内部,这就像是花样滑冰选手将双臂向身体缩回一样。”由于向内移动,只有逆冲地震能缩短地球一天的时长。其他类型的地震则不会影响地球自转,比如水平滑移地震,这时,一个板块会水平移过另一个板块。 当前,科学家虽然可以测量地球一天的时长,但精确度只能达到20微秒左右,所以,智利大地震造成的一天时长缩短是估计出来的,而不是测量出来的。斯维尔德鲁普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智利大地震的影响不存在,虽然这种影响稍纵即逝。”智利大地震引起的地球一天时长缩短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这种影响的准确持续时间也无法进行测量。逆冲地震并不是能够缩短或增加地球一天时长的唯一现象。火山喷发或月球的潮汐作用也能产生这种影响。 [b]大地震源于1960年?[/b] 美国科学家3月1日在另一项研究中表示,最新地轴移动可能源于1960年智利9.5级大地震产生的压力积聚。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院地质学家林建(音译)在一份声明中称:“智利大地震的成因故事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里氏9级大地震非常相似,那次地震发生以后,苏门答腊断层南端又在2005年3月28日发生了里氏8.7地震。”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1960年智利大地震北面相邻部分是在50年以后裂开的,而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南端相邻部分只用了三个月便断裂了。”林建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智利断层为何用了远比苏门答腊断层更长的时间“重复上一次的事件”。他说:“即便是5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我们在一生当中仍有可能遇到一次。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地震接连发生的可能性。”
“环境一号”地震监测卫星将于年底发射发布新的监测系统建成使用后,观测周期将被缩短至30小时,而现有海洋卫星和资源卫星的观测周期分别长达7~20多天。此外,它的观测宽度可达720千米,地面分辨率为20米~30米,监测预报的范围覆盖所有常见灾害,比如洪水、干旱、台风、风暴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与草原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海洋灾害、荒漠化和沙尘暴等。环境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使我国的环境监测预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悉,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手段还基本停留在地面常规阶段,无论是监测的时间与效果,还是监测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能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卫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观察大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定期监测,预测生态质量变化趋势;为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提供技术支持;还可实现边远地区环境质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环境一号星座利国利民由我国倡导的包括环境一号星座在内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系统已经纳入联合国全球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体系之中。在近期目标三星星座建成后,最终将建成远期目标的八星星座,以满足国内外对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求。此前,中国还与欧空局、日本及亚太有关国家,就该星座的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星座的国际合作,既包括星座建设的合作,也包括星座卫星数据应用的合作。届时,中国的卫星应用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仅仅是应用范围的扩大,而且将融入世界的怀抱为更多的人服务。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6.8级地震突袭邢台,从3月8日到29日这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共发生了5次6级以上的地震,后来把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大地震。”邢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市委对外宣传局局长李志怡说,邢台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在平原人口稠密地区、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伤亡惨重的强烈地震灾害。 马栏村位于邢台大地震的震中。 邢台大地震波及60多个县,受灾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毁坏房屋500余万间,其中260余万间严重破坏和倒塌,8064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砸死砸伤大牲畜1700多头。仅邢台地区不完全统计,损失就高达10亿多元。这个数额在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下,已是天文数字。■一首难忘的旋律有一首曾在邢台大地震中诞生并唱遍全国的歌曲,40年来,一直是隆尧县久唱不衰的“县歌”。时至今日,在一些中老年歌咏队中,这首歌仍在被深情地咏唱着: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这首《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当年是由劫夫作曲、隆尧灾区群众做词而成。”隆尧县委宣传部白红军副部长说,他是从小唱着这首歌长大的。而且作曲家劫夫的名字,隆尧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当年,中央派驻震区体验生活的文艺工作者包括著名作曲家劫夫在内,就住在隆尧牛桥中学。据当时牛桥中学的学生张自发回忆,劫夫有一米七左右的个子,头顶微秃。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在地震的废墟上,穿梭于群众那低矮狭小的地震棚中,细心倾听着人们痛失亲人的诉说。晚上,在地震棚那昏暗的马灯下,回忆起一位老大娘的讲述,劫夫久久不能入睡。那是一个七口之家,劫难过后,只有老大娘和他三岁的孙子活了下来。“老天爷,这可怎么活啊!”老大娘说,“解放军来了,不但救了俺,还送来了米面、锅碗、衣被。还说要把俺养到老,把孙子给养大,还要培养他上大学哩!”临走,老大娘拉住李劫夫的手说:“同志,你记住俺的话,天大地大也赶不上共产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也比不上毛主席亲啊!”感人的歌曲来自感人的事例,而老大娘那发自肺腑的话,不就是最生动的歌词吗?劫夫的灵感来了,一首抗震革命歌曲在牛桥中学诞生了。那优美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一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立即红遍全国。劫夫当年跟周总理感慨地汇报说,“正是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才凝铸出了这首抗震救灾大合唱。”■相关链接震后医疗救护据不完全统计,参加邢台抗震救灾的达100多个单位、36674人,其中解放军官兵24411人、医务人员7095人,汽车881辆,飞机38架。各种救灾物资、药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
中国地震预警为何难产???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曾有人称地震前10秒日本提前发出了预警。从技术上讲,一个国家对他国地震发出预警并不现实,这显然是对日本"10秒预警"系统的一种误读。无可否认的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墨西哥、中国台湾和美国加州等国家地区,都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而中国大陆在这套系统的建设上仍是一片空白。地震预报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大难题,但无法预报不代表不能预警。二者的区别在于: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
美科学家称日本大地震致每天时间减少1.6微秒 新华网华盛顿3月11日电 美国航天局科学家11日表示,里氏8.8级的日本大地震导致当天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即每天的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 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说,日本大地震导致地球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地球自转。 美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地球物理学家指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引发的地轴偏移使得每天减少了6.8微秒,2010年智利大地震使得每天的时间减少了1.26微秒。 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11日下午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重大损失。这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全球震级第五强的地震。
日本Mw9.0大地震后,网上开始流传“这是日本人进行海底核试验”的猜测,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像地震波一样迅速传播,并且越传越显得有“理”。有 的说日本福岛海域前几年发生了很多次5.5~6级的地震,和原子弹试验产生的震级相当;有的说3月11日的大地震是氢弹试验造成的。令人遗憾的是“理由”中,没有一个提到核试验监测的核心问题:地震波。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最终达成一致,规定每个缔约国承诺不进行核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这就意味着,想进行核爆炸的 国家会采取更隐秘的方式,比如在地下进行核爆炸。而监测地下核爆炸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地震波监测。因为只要是核爆炸,就会产生地震波;只要爆炸达到一定当 量,其地震波就会被全球的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学家就能研究、判断这个地震是人工地震还是天然地震。自从全球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台阵技术——这些永不休息的 “顺风耳”发展以后,一般认为只要核试验引发的震级超过mb3.5的,就可以被台网监测到。那么,地震学是如何监测核试验的呢?好比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声音、行为举止来辨识一个人,地震学家可以通过地震波震相、P波初动、震源深度等多种方法判断一个地震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下面举例介绍些传统的方法。
地震发生后对仪器运行有什么影响?前两天山东地震可以说震惊了很多人,好在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作为实验室检测从业者,一大早上班就检查了各个仪器设备,室内仪器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像[url=https://www.hach.com.cn/product/ql3580]在线toc总有机碳分析仪[/url]、cod监测仪之类的现场安装仪器不知道会有啥影响不,应该检查哪些方面呢。
释义: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不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终于引起地表震动的物理现象。全世界的专家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强烈的地震是重大天然灾害。由地震资料统计显示,大多数的地震带发生在三条主要的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中洋脊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上.其中又以环太平洋地带所发生的地震最多,占全球所发生的地震总百分数七十以上.就灾害而性地震而言,全球每年发生170个规模大于6.0的地震,亦即平均每两.三天即可能导致一个灾害性的地震.历史: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大地震有: 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造成6万人丧生。 1920年12月,中国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海原等4座县城全部被毁,23.4万人死亡。 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8.3级大地震,京都、横滨、横须贺三大城市被毁,14.3万人丧生。 1976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被彻底摧毁,24万多人死亡,创20世纪地震死亡人数最高纪录。 1990年6月,伊朗发生7.7级大地震,5万多人死亡。 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带发生7.2级大地震,造成54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创20世纪地震损失的最高纪录。 1999年8月,土耳其发生7.8级大地震,1.7万人死亡,经济损失200亿美元。 2003年12月,伊朗克尔曼发生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为平地。 2004年5月1日到21日,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在短短的20天中,就发生了5次六级以上的地震。不过,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今天分析说,虽然地震发生的次数比较密集,但现在还不能说,地球正处在地震的活跃期。 这些地震基本上处在环太平洋的西部和欧亚地震带上,而这两个地震带都是老的地震带,同时又都位于几大板块的边缘。专家分析说,之所以现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这几次地震几乎在同时发生。思考: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应该引起自身的多角度的思考。地震发生的次数这么多,令人难以想象。全球从事地震研究的人员,还有待于增加。人类应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关注地震。报刊,还应该有专门的版面,或者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更多的这种专业类的杂志。在高校,鼓励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积极报考地震专业的研究生。有关部门,在对待地震专业的毕业生,或者研究生,应该有具体的奖励和培养措施,让这些人为全人类的地震事业,作出特殊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震行业的人才,有一个广阔的有待于开发的大市场。地震研究,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们不能畏惧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我们可以在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修建地热发电站。通过一定的技术工作,让地热资源为人民释放更多更好的资源和财富。这或许是一个新兴产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科学技术,也应该有这样的无私奉献的工作者。变不利为有利,通过人工,改造地震带来的危害。我想,这是可行的,并且,这是能够带来重大利润的新的事业。立志:在灾害面前,我们不能屈服,我们不能只是伤心。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注意保持心态的平衡,努力做好抢险工作,把人民的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我们能够在未来战胜地震,把我国的地震事业发展得更好,尽量为全世界的人类作出特别的贡献。
长期以来,日本地震学界一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静冈县南部大海骏河湾,这里潜伏着让日本举国忧患的东海大地震。但命运仿佛在和人类开玩笑,9.0级强震在几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日本东北海域突然降临。 3月11日,日本静冈县南部大海骏河湾平静如常。这里潜伏着让日本地震学界乃至普通百姓忧患的东海大地震,已经超过了150年的发震周期,至今迟迟没有发生。 命运仿佛在和人们开玩笑。在预测中不会发生强震的日本东北海域,却爆发了9.0级地震,赫然列入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5次地震之一。 漫长的150秒 2011年3月11日,许多日本人伏在震颤的地板上挨过了艰难的150秒。 这是前所未有的地震体验。佐藤忠弘开始有些犹豫了,拿不准待在屋里到底对还是不对。这位日本东北大学的大地测量与地震专家在后来与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孙文科的通信中写道: 与以往地震时强烈晃动10多秒、至多半分钟就恢复平静的体验不一样,这次地震发生了一连串的震动,前后有4~5次往复,持续时间长达2~3分钟。这可能是发震断层产生了持续的破裂过程。 一切恢复平静后,佐藤忠弘起身发现,办公室内的桌子移动了40厘米,电脑倾倒在地,资料散落一地。 孙文科2010年因入选“千人计划”回国,此前10年他一直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震后他关切相知同行的安危,第一时间打去越洋电话,但没能接通一个,两封E-mail被退回。好在13日下午5点35分,终于等到佐藤忠弘回复的邮件:在我所知的范围,大家都没事,请安心。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后来的反演结果验证了佐藤忠弘的判断,这次强震“很不一般”。太平洋板块在长约4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断裂带上,以每秒2公里的破裂速率低角度俯冲至日本列岛以下地壳深处,整个破裂过程长达150秒,断层中间最大相对滑动距离达18米。 这次发生在宫城以东130公里处的海沟强震还打破了区域地震的历史纪录。日本地震学界的研究表明,日本东北海域通常发生六七级强度地震,最高的一次震级为8.3级。几个地震易发区从北到南分别是宫城冲、福岛冲以及靠近东京以北的茨城冲,历史上这些易发区往往单独发生地震,每次破坏区域在100公里左右。 “而这次强震则是三个危险区连成一片,在地下深处同时发生连续的破坏过程。9级强震能量之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但为何同时连片破裂,现在还无法解释。”孙文科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没想到震级这么大 “考虑到太平洋板块推进的误差,这次地震我们可以说预测出来了。但是发震断层四五百公里这么广,不断发生障碍体破坏,产生这么大地震,我想谁也没有考虑到。”佐藤忠弘在邮件中的语气透着沮丧。 佐藤忠弘所指的是此前日本地震预测推进本部的预测,该预测明确显示,2011年宫城县附近发生地震的概率达70%。 或许正因为如此,3月9日发生在同一海域的7.3级地震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彼时,日本地震学界担心的也许是迟迟未来的东海大地震。 根据历史及地震数据记载,东海大地震是受菲律宾板块挤压日本列岛造成逆断层运动,以前述骏河湾为震源的周期性大地震,受灾地区包括东京、静冈县、爱知县,覆盖日本的首都地区和中部地区。 1988年孙文科留学日本时,就不断地听到导师和周围的人们谈论,如果东海大地震来了怎么办,如果是直下型地震(震源位于东京等城市的直下方)结果会如何。 地震学家普遍预测,日本东海地区每150年会爆发一次规模为8.0级的大地震。前一次东海大震发生在1854年,8.4级的强震造成两三千人死亡,3万多间房屋倒塌烧毁,沿岸还发生了海啸。时间向前推至1707年,这里爆发了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8.6级地震,富士山爆发,约2万人死亡,6万多间房屋损毁。 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地震界非常重视可能到来的东海大地震,这种关切蔓延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孙文科回忆说,很多电视台的节目都在不断地谈论地震,地震学界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东海。 为应对东海大地震,日本政府可谓不惜血本。1978年日本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据此在东海地区21处设置探测地下板块运动的设备,不断完善大地震预测系统。 据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1980年11月7日的报道,日本东京为担心东海大地震引发火灾,将成千上万的木结构房屋全部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日本人正在储存大量的食品、毛毯及婴儿奶瓶。为了防止地震时供水管道被破坏,还在抗震水库中储备了40万吨水,足够1200万东京居民饮用10天。报道称,日本政府在防震方面的开支,几乎与国防费相当。 “几乎十分肯定”要在20世纪末发生的东海大地震并未到来。 2003年,东海大地震对策专门调查委员会还预测,大地震将导致最多1万人死亡。同年5月29日,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针对极具杀伤力的东海大地震进行预想并制定应对措施。 2009年8月11日静冈县发生了6.5级地震,这是东海地区86年以来的最大地震,唤起了日本人对东海大地震的恐慌,但日本气象厅随后急急出来解释:此次地震是横向断层型,与东海大地震无关。然而这丝毫未能减轻人们的不安。日本政府再发预测:“30年内东海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几率为87%。” 悬着的靴子 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成了随时可能落下的另一只靴子,它会否因为此次9级强震提前到来,或者延迟发生?孙文科对此表示:“理论上有影响,但很难定量描述。” “理论上这次强震必然带来周围地区应力场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日本东海、南海的应力调整,但是很难说它是会加速东海大地震的到来,还是由此削减这一危险区地下深部积累的能量使东海大地震推迟发生。一般而言,联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比较小。”他说。 孙文科所在的团队,正在计算日本强震对于中国大陆、东南亚以及全球应力场和重力场的影响。 3月14日,佐藤忠弘所在的东北大学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测研究中心开始“复旧”作业,确认该中心受损程度,恢复计算机系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将着手对此次大地震进行解析研究。 孙文科介绍说,日本地震界非常注意研究俯冲带地震的发生过程。尤其是板块在滑动过程中与陆地板块紧密固着的区域(障碍体,asperity),这是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在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地下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深处,这些固着区域一旦破坏,将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大地震。“日本科学家一直观测板块俯冲滑动的速率,障碍体的位置以及可能积累了多少能量,研究合适的预测模型,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原本计划3月14日访问孙文科实验室的日本华裔地震地质学家林爱明,因为此次强震临时取消了北京之行,转身前往现场,考察地震直接产生的断层的出露和分布情况。 与此同时,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张怀研究团队也正在焦急地等待来自日本同行的活动断裂数据,期待早日解开笼罩在日本大地震之上的科学谜团。
5.12地震、日本地震、雅安地震……地球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了,而我们一次又一次无法预知自然的力量!而我们的科学仪器,特别是分析仪器在地震来临之前或者来临时,会有预报或者报告之作用让我们一起收集地震时我们的仪器异常的数据、基线等情况,以便为我们做警示或者提示之用,个人猜想除了天平、NMR之外,质谱、色谱、光谱等仪器设备是不是也会有感应?仪器也会工作异常?欢迎各位坛友踊跃分享!跟帖格式:仪器名:异常照片:凡上传仪器异常数据、图谱、基线等情况者有加分5-50分不等!快来分享吧~————————————————————————————————————————————————往期坛友精彩分享:地震时核磁共振图谱的异常展示: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0329/4645529/电子天平的新用途——地震报警: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10418/3255761/日本发生里氏8.9级地震,天平有强烈反应: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10311/3170378/实验室震后图片~: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080512/1259808/地震,海啸,核辐射来了,电镜咋处理?: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10318/3187140/
就在刚刚,14:30分左右,上班还没坐稳,感觉头有些晕旋....怎么回事?一抬头屋子顶上的灯和电扇晃个不停....天!..地震发生了...洛阳发生了地震?持续时间大概有1分钟,很多同事均跑到了院子里......
地震安全手册 据英国消防和搜救大队的资料显示:震灾中长时间被困后获救的幸存者,并非奇迹。很多坍塌的建筑中会保留蜂窝结构的空穴,使人得以幸存。对此有很多例证:墨西哥城大地震中的很多幸存者,包括坍塌的医院中的婴儿,在被困一周后获救;1998年亚美尼亚地震的很多幸存者在被困九天后获救;1992年菲律宾地震一位脚踝骨折、严重脱水的幸存者在被困13天后获救。等等。因此,地震之后,救灾指挥者在没有检查过所有空穴之前,在尚未完成“选择性建筑物残骸清除”之前,在所有希望还没有都消失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或延迟搜救。多坚持一天,也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本手册是继《地震搜救手册》之后第二本译自美国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地震灾害相关资料。由译言社区的志愿译者协力完成中文翻译。希望这本《地震安全手册》同样能对抗震搜救人员和受灾人民有所帮助。重要电话号码及联系地址 地震时您和家人可能会失散,所以,请在应急卡片中记下重要信息,以便失散后相互联系。记住,在大地震后的24小时内,如非紧急情况,请不要打电话。
今天日本发生8.9级特大地震,请问对地震监测都有什么仪器?
单位在成都,地震后发现红外碳硫仪做标钢平行样结果偏差很大,根本无法校正,照说明书清洁仪器状况依旧咨询了厂商,按他们的说法检查了仪器,池电压、载气压力、顶氧流量、分析气流量一切正常,现在连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从2008年一来,地震连续不断,你的仪器,特别是XRF仪器是否正常吗如果有受到地震的影响,请大家来说说。
就如刚看过一片文章里写的一样,汶川的地震在我的心头犹如晴天霹雳。 真的,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怎么会这样呢。之后,一个同事告我,确实是发生大地震了,他的弟弟都联系不上了,我才相信。 刚刚发生地震,我们的总理就不远万里,从北京马上赶赴灾区。在四川的几天的时间里,就走遍了四川的所有的震灾地区,我们不能不说,他老人家是日理万机,不知疲惫。 有一个画面,至今我还深深记得。 当时看电视温总理当时对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说“面包很快就来了,不要急!”,当时温总理的已经沙哑了。不知怎得,忽然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许是,温总理那种忘我的精神,也许是那可怜的孩子,我想这已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只要有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的千千万万的人们一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会好的 让我们共同祈福,逝者安息,生者坚强[em0818] [em0818] [em0818] 爱心捐助 爱心捐助
仪器内存容量增加,实施无等待放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过去单线能力Zms能做600道,现在Zms可达1200道、系统总容量道数Zms达19200道,线容量达254线。道容量、线容量的增加满足了二维、三维工作的需要。4位模数转换取代14位模数转换和浮点增益放大器,降低了地震仪器的等效输人噪声,提高了仪器瞬时动态范围,将以往地震仪器的动态范围一下提到12OdB,增加了仪器接收高频信号和深层小信号的能力。同时,24位模数转换增加了数据样点值的精度,减少了仪器畸变,谐波畸变也只有0.0003%。 24位仪器引进时,我国业内人士曾就其动态以及带不带滤波器的问题进行过学术上的讨论。对于我们搞勘探装备的人来说,这次讨论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到物探方法,尤其是高分辨率勘探对物探仪器提出的要求。然而,要求是要求,我们还应从现实效益、技术发展、产品价格和用户的接受能力来考虑,低切滤波器舍与不舍要以综合效果来评价。来自 维库仪器仪表网
有人说按照地震转移学说,下一个地震震源在安徽巢湖,真的还是假的?
地震对NMR波谱仪肯定是会影响的,这要看仪器所在地的余震等级,仪器安装的地点(比如一楼,3楼以上。。。)。有的仪器有防震腿(垫),可能大多没有。下面是一位NMR工作者的贴子:我们是Bruker300M的机子,昨天被地震震了一下,结果今天做H谱就有问题了。主机板子没有报错,琐场,匀场没有问题,但做出来的H谱,峰型相当难看,不能列分。C谱,F谱没有问题。请各位高手支支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