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层流控系统

仪器信息网层流控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层流控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层流控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层流控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层流控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层流控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层流控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层流控系统相关的资讯

  • 行业解决方案 | 布劳恩层流系统等产品助力OLED生产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显示和照明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OLED即“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其原理是在两电极之间夹上有机发光层,当正负极电子在此有机材料中相遇时就会发光。其组件结构比较简单,是在ITO玻璃上蒸镀一层几十纳米厚的有机发光材料作发光层,发光层上方有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构成如三明治的结构。由于有机材料易与水气或氧气作用,产生暗点(Dark spot)而使元件不发亮,因此此元件于真空镀膜完毕后,必须于无水无氧环境下进行封装工艺。MBRAUN在OLED,有机发光电子等行业拥有丰富的研发和产业经验,可结合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环境管控、生产工艺设备以及集成式的半自动/自动化解决方案。以下是布劳恩部分相关产品概览。01层流根据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OLED厂商多年来累积的经验表明粉尘是一个经常被低估的问题。粉尘的存在不仅对有机器件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短路和坏点,而且会进一步导致整个生产流程中的良率下降。常用于半导体产业中的层流系统是建立无尘环境的标准解决方案。MBRAUN是少数能够满足ISO2级(国际标准) 空气洁净度标准的供应商,MBRAUN设计开发了适用于从小规模标准化研发领域到完整大型生产线领域的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惰性气体层流系统,可最大程度上减少基片和盖板玻璃上的粉尘数量,从而显著提高所有相关工艺环节的生产质量。目前MBRAUN研发的无水、无氧、无尘的层流系统正广泛应用于OLED,有机光伏,钙钛矿,3D打印/增材制造、焊接等行业。02蒸镀系统蒸镀是OLED制造工艺的精华部分,MBRAUN开发的蒸镀系统,具备丰富的可选配置和定制方案,专为满足专业研究到中试规模生产的要求而设计 ,目前广泛应用于大学研究所和工业实验室。03狭缝涂布机近年来,成熟的狭缝涂布 (SDC) 技术在 OLED 材料处理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需要涂布大面积高度均匀的薄膜时,这种涂布方法优于许多其他涂布技术。在卷对卷(R2R)工艺中,处理速度是一个重要因素,SDC证明了其多功能性、可重复性和稳健性,这些特点对于研究和制造环境来说非常重要。2021年2月MBRAUN与FOM Technologies A/S达成战略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客户提供溶液法涂布方案。涂布设备规格覆盖实验室级别到中试/小规模量产级别,并兼具适用于刚性基板的片对片工艺(S2S)和适用于柔性基板的卷对卷工艺(R2R)。04热板热板用来去除基板表面的水或溶剂,或用于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对特殊敏感材料进行干燥处理。MBRAUN所有的热板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可集成于惰性气体环境或者单独使用。05VCD液膜固化MBRAUN开发的VCD(Vacuum Chamber Dryer)被广泛用于OLED显示面板行业,有机光伏和钙钛矿行业中溶液法薄膜涂布/旋涂/打印/喷涂后的液膜可控固化,具有良好的温度均匀性、温度准确性、工艺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独特的流场设计、温度和压力控制功能为溶液法薄膜制备的固化工艺提供了广阔的工艺探索空间。06半自动/自动化解决方案MBRAUN在超净生产环境管控(无水、无氧、无尘),自动化物流,工艺生产和检测设备集成整合,生产安全管理,生产信息记录等领域具备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储备,可为OLED显示面板半自动/自动试验线,中试甚至量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全自动模式下在超净箱体内部集成机械手臂,减少人工操作和处理频率,实现全产线层流覆盖,排除粉尘干扰。可处理不同尺寸基片或其他类型的产品,没有错误移动导致样品破损的风险。全程把控质量,可追溯问题来源,便于工艺改进。此外,MBRAUN还与工艺设备的主流供应商合作,与几乎每个主流工艺设备供应商开发了与之对应的集成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喷墨打印,点胶机,屏幕打印机,机械臂,传送带等。作为OLED行业的重要参与者,MBRAUN密切关注OLED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重要用户的最新动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量身定制最适合其需求的前沿的解决方案,并继续在OLED技术的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 泰林生物新款层流型单/双面无菌检查隔离器荣耀上市!
    随着新版GMP、2015版中国药典等相关行业法规的发布,对于无菌生产、无菌检查等要求的提高,隔离技术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菌检查隔离器近些年来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关注。无菌检查隔离器是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经专门设计制造,用于医药保健产品及需要更高级别的环境控制防护的屏障系统,该系统可最大限度的防治产品受到污染,保护操作者的安全,避免受到毒性物质的伤害。为无菌试验、无菌生产及高致敏性、毒性药物生产防护提供完美的环境控制技术解决方案。2010年《中国药典》中的《附录XI H 无菌检查法》中规定:“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2014年,《中国药典》对微生物实验室的增补征求意见《附录XVIII G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说明:“无菌检查应在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区域或D级背景下的隔离器中进行,......”《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微生物内容第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的《1101无菌检查法》中取消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中对环境要求的明确说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这是中国药典中第一次将隔离器验证指导原则纳入到药典中去。其中提到“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安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建议不低于我国现行GMP 中 D 级空气洁净度要求,安装隔离器的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由此可见,隔离器在无菌检查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泰林生物新款层流型硬舱体隔离器无菌检查隔离器的应用能保障无菌检查在一个受控的封闭的,低生物负载的环境下操作,隔离操作者和工艺,从工艺本身避免假阳性的产生。当操作高活性、药性强的药品时还能保护操作者不受药物影响。按照国际主流的法规,无菌检查可以完全摒弃洁净室,缩小厂房结构,省去繁复的更衣过程,以及减少或者省略日常的房间微生物检测,降低运行成本。无菌检查隔离器的装载量要经过验证,在保证灭菌效果达到6 log的同时,确保通风充分,残留降低到可接受范围,避免假阴性的产生。泰林生物新款层流型硬舱体无菌检查隔离器特点:1、SIP:汽化过氧化氢灭菌,可达到6-log芽孢杀灭水平,具有过氧化氢浓度监测和控制功能;2、CIP:通过手动擦拭对舱体内部进行清洁,无清洁死角;3、排气:通风换气后舱体内VHPS浓度<1 ppm,可满足VHP残留浓度检测;4、洁净度:灭菌后,舱体内完全符合GMP A级洁净度标准,可集成安装在线尘埃粒子和浮游菌采样系统;5、舱体密封性:舱体压降试验,舱体在试验压力(100 Pa)下,小时体积泄漏率<0.5%;具有泄露报警功能;6、压力维持:隔离器根据使用需要-80 Pa~80 Pa可调,常规产品无菌操作时保持40~60 Pa,静态条件下压力维持至设定值± 5 Pa,正压与负压两种模式可以预先设定存储,根据需求调用;7、无菌检查隔离器的设计符合GMP、2015版药典、USP/EP要求,控制系统可满足21CFR Part 11电子签名和电子记录要求。---------------------------------------------------关于泰林生物 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药品、食品、生物制品等领域的集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无菌、微生物检测最佳解决方案,曾为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产品,部分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重点支持项目。我们的产品为医疗器械、药品、食品饮料等样品微生物检测首选。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USP、EP、JP的相关要求,并通过ISO9001、ISO14001等认证。股票代码:833327。 泰林主营产品有集菌培养器系列、集菌仪系列、无菌检查隔离器、水中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汽化过氧化氢(VHP)灭菌器、微生物检测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请扫码关注:泰林生物官方微信
  •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
    成果名称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单位名称北京大学联系人马靖联系邮箱mj@labpku.com成果成熟度□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成果简介:电穿孔(电转染)是一种利用外加电场击穿细胞膜,使平时不能穿透细胞膜的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药物等)进入细胞的技术。电穿孔技术已在细胞实验、基因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目前的技术均需要金属电极,金属电极产生的金属离子渗出、气泡等对细胞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转染效率。此外,高压脉冲电源的使用使得目前此类仪器操作复杂、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电穿孔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工学院熊春阳课题组采用微流芯片技术,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2009年,熊春阳副教授申请的&ldquo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rdquo 项目得到了第二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课题组利用微流体中因尺度效应而产生的层流,用高电导率的液体来代替电极,将细胞悬浮液通过流动聚焦技术夹在高电导率溶液之间,形成三个平行流动的稳定流层。通过将电极与两侧的高电导率溶液相连,再与直流电源相连,电压会大部分施加在中间电阻较大的细胞流层。由于微流尺度较小,即使很低的电压都可产生较大的场强,从而可以实现细胞电穿孔。这项工作在基金的支持下得以顺利的推进,通过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实验测试,课题组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液体导电层的引入、不同类型细胞电转染参数的优化等工作。该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中国专利,正在申请国际专利。应用前景:该项目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由于课题组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工作可以打破目前国外同类仪器建立的技术壁垒,具备较强的市场推广前景。
  • Postnova场流分离系统应用举例:蛋白质聚集体分离的理想解决方案
    Postnova场流分离系统应用举例——蛋白质聚集体分离的理想解决方案 蛋白质聚集体已经成为药学发展和质检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活性,生物利用度和可能的消极免疫响应等性能直接与不同程度的聚集态的存在有关。因此不仅FDA, 更多的官方和私人研究机构都对聚集态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研究的目标是确定精确的聚集情况,即药物中的蛋白质中某个时间有多少聚集态结构形成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场流分离技术是分离技术的一种,它可以与液相色谱(LC)相比。就像液相主要用来分离小分子一样,场流分离主要用来分离大分子或粒子(可称为:粒子色谱)。场流分离技术是一个独特的分离技术,所有场流分离技术都使用相同的基本分离的原则,但采用不同的分离场。根据不同分离场,场流分离技术可分为流动场流分离,沉淀场流分离,热场流分离等。当样品注射到场流分离通道时,分离应力作用于聚合物或粒子强迫它们向通道底层移动,通道底层就被称为聚集壁。样品不能透过聚集壁,所以它们再次扩散到通道中心。扩散应力被分离应力抵消,在很短的时间(一般是30~120秒)内两种力之间就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不同的扩散系数,所以它们在通道内由于速度梯度而被分离。注射后的粒子/聚合物由于“垂直场力”的存在,受迫向垂直于流动相流动的方向移动。小粒子由于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将会比大粒子在通道内扩散的更深远。结果就是,小粒子在通道内被“层流”更快的定位,并因此而被洗脱出来;而大粒子则定位较慢,后洗脱出来。上图是使用AF4非对称场流分离单克隆抗体的结果。在20分钟内,不同程度的聚集态被分开,整个分离过程由于没有固定相存在,因此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会被破坏。样品不需要前处理,更可以通过联用多种在线检测器(LS, UV, RI, SEM, DLS),方便迅速得到需要的数据。 场流分离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快速、温和的分离,可以兼容任何溶剂和缓冲液• 超高的分辨率(±1nm)• 没有任何固定相的分离通道• 宽分离范围:粒径1nm~100mm /分子量1000Da~1012Da• 无需前处理及过滤,直接进样复杂基质样品• 可收集所需要的样品,方便升级至制备级• 能够连接各种检测器,如在线串联紫外、光散射、荧光、质谱等检测器• 可同时测定分子的分子量及粒子的粒径。这些优点使场流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及其聚集体分离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更多产品详情,敬请登陆:www.tegent.com.cn德祥热线:4008 822 822info@tegent.com.cn
  • 利用微尺度3D打印和矿物涂层技术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
    多孔材料(如岩石)及其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油气资源开采、地热能提取、二氧化碳封存、甚至行星探测中的地外资源利用(水提取)等应用中,然而,大多数岩石内部孔喉形态不规则,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如表面润湿性也比较复杂。因此,探索岩石内部液体的流动过程,尤其是微尺度下的流固交互作用,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高精度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复现这种复杂的多孔结构变得可能。借助流动可视化手段,3D打印的微流控模型可以用于直接观察流体流动的动态过程。但是,目前打印材料仅限于光固化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理化特性包括其矿物化学、晶体结构、表面润湿性等与天然岩石(如碳酸岩)存在显着差异。所有这些特性都对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相变和多相流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近日,哈利法大学的张铁军教授团队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S130), 通过表面矿物涂层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岩石微流控模型。这种新颖的制备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i)使用纯光敏树脂(HDDA)打印具有三维岩石孔隙结构的微模型;(ii)在微模型的内表面植入碳酸钙纳米颗粒;(iii)以植入的纳米颗粒为核,在微模型内部原位生长碳酸盐晶体。该模型可以成功复现天然岩石的三维孔隙结构和表面矿物学特性。该成果以“Empowering Microfluidics by Micro-3D Printing and Solution-based Mineral Coating”为题发表在Soft Matter上,第一作者是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图1. 岩石微模型的制备过程在该工作中,张教授的团队利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不同用途的微模型,包括微流控器件和岩石微模型。微流控器件由三个平行通道组成(请参见图2a):每个通道的宽度分别为116±2、174±2和305±2 µm。在图2b中,岩石微模型是根据天然碳酸岩的CT扫描照片打印而成。在扫描电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岩石微模型可以很好的复现真实岩石中狭窄的孔喉结构,并且也可清晰地观测到在微模型表面原位生长的碳酸盐晶体。此外,XRD光谱也证实该微模型表面的矿物成分是碳酸钙晶体,与天然碳酸岩相同。这种碳酸盐涂层厚度大约在2~10微米,仍然使微流控器件保持了一定的透光性,有利于流体的可视化研究。图2. 3D打印的微模型在表面涂层后的形貌 (a,b)扫描电镜下微模型的孔喉结构及表面碳酸盐晶体:(a)在微流控模型内表面以及(b)三维岩石微模型内表面。(c)表面涂层的XRD光谱。图3. 利用微流控模型的流动可视化研究:案例(a)水-油/水-气在岩石微模型内部的驱替过程;案例(b,c)水在孔喉内部的蒸发过程。基于所制备的微模型,该团队通过对水/气和水/油的驱替过程进行直接成像(如图3a), 表征了固体表面润湿性对流体交界面和流动路径的影响等。此外,他们还观测到液体在多孔介质里面的蒸发相变过程(图3b),包括不同大小空隙内蒸发的难易程度、喉部液膜的渐薄和破裂过程等。总之,该工作为制备功能性多孔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结合高分辨率3D打印和基于溶液的内部涂层方法,制备“真实的”岩石微模型。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通过更改涂层材料和三维空隙结构,此类功能性微模型也可以很好地推广到生物医学、软体机器人、航空航天和其他新兴应用。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m/d0sm00958j/unauth#!divAbstract(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阿联酋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李红霞博士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能概括分享一下近期在《Soft Matter》发布的岩心微流控案例吗?(开发过程、应用情况、行业影响等)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李博士:在近期发表的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制造功能性微流控器件的新颖方法--通过集成微型3D打印和内表面涂层技术。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该方法已成功制备出广泛出现在油气研究中的人造岩心。利用高精密的3D打印系统,我们可以很好的复现岩石的孔隙结构,但是打印材料多数是光敏树脂,其物理化学性(包括表面润湿性、矿物学特性等等)能跟真正自然界的岩石差很多。于是,在我们的人造岩心制备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由微CT扫描得到的碳酸盐岩的多孔几何结构,然后通过在打印的模型内部空隙表面生长碳酸盐晶体来模拟岩心真实的表面特性。这种功能性碳酸盐涂层只有几个微米,所以很好的保持了模型的光学透明度。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流动可视化方法,利用这些透明的模型帮助我们表征油水气等流体与岩石表面的交互作用,包括润湿性、毛细作用等流动和变化过程的影响等。这种利用表面功能性涂层结合微3D打印的制备方法,有利于打破打印材料的局限性,通过调节3D微结构和涂层配方等可以轻松地推广到其他新兴应用如生物医学等。2、BMF:您如何评价我们摩方的3D打印系统?对于您所在的科研领域所取得的科研/工作成果,发挥了多大的助力?李博士:摩方的打印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打印的同时实现大幅面打印。微流控器件的整体尺寸能到两厘米,可以很好的嵌入到流动可视化的实验系统当中,实用性很强。高精密3D打印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复杂三维结构,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设计和研究的自由度。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可以加工不同的表面微结构,进而控制流体与固体界面的交互作用。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锐拓RT7流池法溶出系统应用案例——速释型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
    锐拓仪器应用技术部接受某客户委托,对其处于研制阶段的某速释型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由于该产品释放速度快,使用传统的溶出方法无法获得具有区分力的数据,故决定采用锐拓RT7流池法溶出系统(2020版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第六法)进行研究。实验参数溶出装置:锐拓RT7流池法溶出系统溶出介质:技术保密温 度:37℃± 0.5℃模 式:开环流 通 池:药典标准流通池(22.6mm内径 )流 速:技术保密取样时间:前5分钟:每15秒取样一次;5分钟~20分钟:每30秒取样一次过滤装置:锐拓专利在线过滤装置研究过程在流通池锥体底部放置一直径为5mm的红宝石球,并在锥体部分填充直径为1mm的玻璃珠,使进入流通池内的溶出介质变为层流状态。将待测样品和参比制剂放置在药物支架上,同时安装锐拓专利流通池在线过滤装置。将流通池安装到位后,开始开环法溶出实验。仪器将自动将溶出介质以恒定的流速持续送入流通池中。自动取样工作站根据预设的取样时间,自动收集样品溶液。得益于锐拓RT7流池法溶出系统的先进设计,取样时间间隔可以压缩至15秒,使得在研究中能够捕捉到样品在快速释放过程中的微小变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对收集到的样品溶液进行浓度分析,并计算累积溶出率。结果和讨论浓度-时间曲线根据各取样时间点的待测溶液的浓度,绘制浓度-时间曲线。测试结果能够有效地区分参比制剂以及不同制程的样品。 通过统计样品和参比制剂体外释放曲线的浓度峰值(C max)、峰值到达时间(T max)和峰值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T 1/2),能够有效地比较待测样品与参比制剂之间的差异。(由于技术保密原因,此处略去具体结果)溶出率-时间曲线根据各取样时间点的样品溶液的浓度,计算每个取样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率,并绘制溶出率-时间曲线。 在参比制剂溶出率为30%,50%,80%和最终取样时间点时,比较参比制剂和样品的溶出率结果,建议溶出率均应在10%以内。(由于技术保密原因,此处略去具体结果)结论流池法拥有比传统溶出方法更好的区分力和体内外相关性,而且测试方法和取样时间更加灵活,一直以来都是制剂研发的利器。本次研究结果有效地区分了参比制剂以及不同制程的样品之间的差异,为其处方和工艺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数据支持。
  • 恒奥发布恒奥ABDS-11自动生物稀释系统新品
    生物自动稀释系统可以按照预设比例对微生物检测样本进行连续梯度稀释或加样操作,广泛应用于专业检测机构、医药生产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业及环境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特点:1.第一台以无菌操作理念设计的创新专利梯度稀释系统,遵循国标。2.一键启动,自动识别试管,加样取换,漩涡混合连续自动完成。3.可选样品数和稀释梯度(11样品6个稀释度或22样品3个稀释度)。4.稀释过程可连续添加或取走样品,无样品量限制。5.自动校准吸取液体量,保证重现性6.样品接触管路系统均可灭菌,安装方便7.设备可安装在层流净化间或超净工作台内8.可进一步拓展至平皿计数和MNP法计数加样功能9.人机交换操作方便明确,并可自动留存样品及操作人信息,方便溯源10.可自带FFU百级净化单元,也可方便安装于局部百级净化区和层流超净工作台使用应用案例食品检测中微生物计数样本梯度稀释‘益生菌活菌计数中样品梯度稀释消毒效果评价活菌计数梯度稀释MNP法检测微生物检验样本稀释及加样培养技术法检测土壤中微生物的样本梯度稀释等创新点:第一台以无菌操作理念设计的创新专利梯度稀释系统,遵循国标。一键启动,自动识别试管,加样取换,漩涡混合连续自动完成,可选样品数和稀释梯度,稀释过程可连续添加或取走样品,无样品量限制。自动校准吸取液体量,保证重现性,样品接触管路系统均可灭菌。可自带FFU百级净化单元,也可方便安装于局部百级净化区和层流超净工作台使用。可进一步拓展至平皿计数和MPN法计数加样功能。人机交换操作方便明确,并可自动留存样品及操作人信息,方便溯源。恒奥ABDS-11自动生物稀释系统
  • GE Lifesciences推出新一代层析系统控制软件
    UNICORNTM 7.0,层析实验更简单、灵活、高效 很高兴向大家宣布我们今天将发布最新一代的UNICORN 7.0控制软件。 深受科研及工业用户信任的AKTA层析系统已经陪伴大家超过30年的时间,UNICORN软件作为AKTA系统控制软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日臻完美。AKTA+UNICORN凭借卓越的性能、稳定的表现和便捷的操作成为“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金标准”。 我国政府在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以蛋白质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配合“十二五”规划工作的落实,GE医疗充分发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优势,以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持续的创新,改进UNICORN软件的功能,满足蛋白质纯化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提高蛋白质纯化效率。此次发布的最新UNICORN 7.0控制软件在上一版本基础上大幅改进了结果评价(Evaluation)模块的用户体验,使得对结果的处理更加快捷、简单。其自动化的功能将科研人员从繁冗的实验操作及结果处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思考。 UNICORN 7控制软件具有实验规划、控制运行和结果分析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控制AKTA层析系统,还支持Wave生物反应器和UNIFLUX过滤系统,并且适用于从小量的科研实验到大量生产的所有规模设备。UNICORN 7软件具有四个模块:Method Editor:提供简单的界面进行方法的创建和修改System Control:实时控制和显示实验运行状态Evaluation:数据分析和生成报告Administration:设置用户权限、查看日志、管理内嵌SQL数据库 UNICORN 7的特点在于:简单:采用了交互式过程示意图和简化的结果评价窗口,使得UNICORN 7.0具有直观的用户界面,易于学习和使用。灵活:UNICORN 7.0可以通过添加更多的功能或简单的修改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您的独特需求。高效:UNICORN 7.0通过远程控制可以简单的进行方法和结果分享,帮助您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在此次升级中,UNICORN 7.0软件Evaluation模块的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高。新的模块具有Evaluation Classic和Evaluation两种选择: Evaluation模块针对最常用的工作流程如:快速结果评价、结果比较以及峰组分操作提供了简化的用户界面。可自动进行评价预览,一键式峰积分和曲线移动,并计算峰中蛋白的总量和浓度。 为了获得更丰富的数据处理功能,您还可以选择Evaluation Classic模块。在Evaluation Classic中可以进行自动、半自动和手动的数据处理。Evaluation Classic中可以对曲线进行数学操作,创建、执行自动评价程序等。Multi-result peak comparison功能可以对比不同运行结果或Scouting的数据,简化重现性研究的操作。在Evaluation Classic的基础上还可以扩展DoE、Column Logbook等丰富工具,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 以技术为先导,融入创新灵魂,持续研发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使GE医疗在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领域始终保持领先。作为层析系统开发的引领者,从FPLC到AKTATM avant 和AKTATM pure ,从UNICORN 1到UNICORN 7,GE医疗不断改进蛋白质分离与纯化工艺,为中国带来一系列国际一流的产品,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今日,UNICORN 7.0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它的应用必将为中国的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帮助中国的结构生物学,农业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基础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 博晖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简介
    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微流控核算检测技术应用于分子诊断,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使分子诊断技术全面普及,为更多人服务。此平台不仅可整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实现分型检测;也可整合qPCR技术,实现定量检测,满足不同项目需求。 一台芯片控制仪+试剂盒+芯片,实现了全部的分子诊断实验室功能,节省了实验室空间、降低了分子诊断的应用门槛。多重检测,精确分型,便于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 【过去】传统的PCR实验室需要专用场地,严格分区,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过相应训练。需要熟练操作很多手工步骤,配合以多种仪器。按照传统方法,操作人员必须先制成一个样本清单,然后将病人样本和质控品通过移液器加入测试器件,并需手动将被测样本在恒温箱、分析仪、漩涡器之间进行切换。手动加入试剂,最后人工解读实验结果。整个程序处理过程繁琐、容易产生污染物且病样容易混淆。 【现在】博晖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微流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操作人员把芯片、样本盒、试剂盒都放在相应位置,关闭仪器门,即可点击”运行键”,在这个时间内,操作人员可去完成其他实验室工作。仪器能够自动运行所有程序。如已连接医院LIS系统,测试循环完成后,即可直接上传结果。 【博晖微流控特点】控制仪可同时检测3或6个芯片;全封闭式的操作,将可能的污染降低到最小;操作人员除了将样本放到芯片里,无需进行任何接触样本的工作,安全受到最大保护;采用三维运动平台进行样本和试剂的添加,整个检测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实验室内只需一个控制仪大小的地方即可进行分子检测。
  • 《Soft Matter》:利用微尺度3D打印和矿物涂层技术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
    多孔材料(如岩石)及其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油气资源开采、地热能提取、二氧化碳封存、甚至行星探测中的地外资源利用(水提取)等应用中,然而,大多数岩石内部孔喉形态不规则,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如表面润湿性也比较复杂。因此,探索岩石内部液体的流动过程,尤其是微尺度下的流固交互作用,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高精度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复现这种复杂的多孔结构变得可能。借助流动可视化手段,3D打印的微流控模型可以用于直接观察流体流动的动态过程。但是,目前打印材料仅限于光固化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理化特性包括其矿物化学、晶体结构、表面润湿性等与天然岩石(如碳酸岩)存在显着差异。所有这些特性都对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相变和多相流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近日,哈利法大学的张铁军教授团队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S130), 通过表面矿物涂层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岩石微流控模型。这种新颖的制备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i)使用纯光敏树脂(HDDA)打印具有三维岩石孔隙结构的微模型;(ii)在微模型的内表面植入碳酸钙纳米颗粒;(iii)以植入的纳米颗粒为核,在微模型内部原位生长碳酸盐晶体。该模型可以成功复现天然岩石的三维孔隙结构和表面矿物学特性。该成果以“Empowering Microfluidics by Micro-3D Printing and Solution-based Mineral Coating”为题发表在Soft Matter上,第一作者是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图1. 岩石微模型的制备过程在该工作中,张教授的团队利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不同用途的微模型,包括微流控器件和岩石微模型。微流控器件由三个平行通道组成(请参见图2a):每个通道的宽度分别为116±2、174±2和305±2 μm。在图2b中,岩石微模型是根据天然碳酸岩的CT扫描照片打印而成。在扫描电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岩石微模型可以很好的复现真实岩石中狭窄的孔喉结构,并且也可清晰地观测到在微模型表面原位生长的碳酸盐晶体。此外,XRD光谱也证实该微模型表面的矿物成分是碳酸钙晶体,与天然碳酸岩相同。这种碳酸盐涂层厚度大约在2~10微米,仍然使微流控器件保持了一定的透光性,有利于流体的可视化研究。图2. 3D打印的微模型在表面涂层后的形貌 (a,b)扫描电镜下微模型的孔喉结构及表面碳酸盐晶体:(a)在微流控模型内表面以及(b)三维岩石微模型内表面。(c)表面涂层的XRD光谱。图3. 利用微流控模型的流动可视化研究:案例(a)水-油/水-气在岩石微模型内部的驱替过程;案例(b,c)水在孔喉内部的蒸发过程。 基于所制备的微模型,该团队通过对水/气和水/油的驱替过程进行直接成像(如图3a), 表征了固体表面润湿性对流体交界面和流动路径的影响等。此外,他们还观测到液体在多孔介质里面的蒸发相变过程(图3b),包括不同大小空隙内蒸发的难易程度、喉部液膜的渐薄和破裂过程等。 总之,该工作为制备功能性多孔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结合高分辨率3D打印和基于溶液的内部涂层方法,制备“真实的”岩石微模型。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通过更改涂层材料和三维空隙结构,此类功能性微模型也可以很好地推广到生物医学、软体机器人、航空航天和其他新兴应用。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m/d0sm00958j/unauth#!divAbstract(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阿联酋哈利法大学李红霞博士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李红霞博士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能概括分享一下近期在《Soft Matter》发布的岩心微流控案例吗?(开发过程、应用情况、行业影响等)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李博士:在近期发表的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制造功能性微流控器件的新颖方法--通过集成微型3D打印和内表面涂层技术。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该方法已成功制备出广泛出现在油气研究中的人造岩心。利用高精密的3D打印系统,我们可以很好的复现岩石的孔隙结构,但是打印材料多数是光敏树脂,其物理化学性(包括表面润湿性、矿物学特性等等)能跟真正自然界的岩石差很多。于是,在我们的人造岩心制备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由微CT扫描得到的碳酸盐岩的多孔几何结构,然后通过在打印的模型内部空隙表面生长碳酸盐晶体来模拟岩心真实的表面特性。这种功能性碳酸盐涂层只有几个微米,所以很好的保持了模型的光学透明度。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流动可视化方法,利用这些透明的模型帮助我们表征油水气等流体与岩石表面的交互作用,包括润湿性、毛细作用等流动和变化过程的影响等。这种利用表面功能性涂层结合微3D打印的制备方法,有利于打破打印材料的局限性,通过调节3D微结构和涂层配方等可以轻松地推广到其他新兴应用如生物医学等。2、BMF:您如何评价我们摩方的3D打印系统?对于您所在的科研领域所取得的科研/工作成果,发挥了多大的助力?李博士:摩方的打印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打印的同时实现大幅面打印。微流控器件的整体尺寸能到两厘米,可以很好的嵌入到流动可视化的实验系统当中,实用性很强。高精密3D打印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复杂三维结构,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设计和研究的自由度。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可以加工不同的表面微结构,进而控制流体与固体界面的交互作用。
  • 11月16日开播!9位嘉宾共话微流控技术与器官芯片研究进展
    历经30年发展,微流控技术已经从最初的毛细管电泳微型化技术,演变成为一种涵盖基础生物技术到生物医学诊断等各个领域的富有活力的工具性方法技术平台。近年来,微流控技术在药物筛选、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多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器官芯片是基于微流控芯片与类器官两项技术结合,形成一种通过微芯片制造方法制造的微流体细胞培养设备,利用芯片来构建和模拟人体组织微环境,形成类似于人体微生理系统。器官芯片应用广泛,在高通量药物筛选、药物吸收代谢、药物开发、人体循环系统、药物毒理学、人工仿生微环境、细胞间互作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互作、新型体外培养平台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为加强创新微流控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交流,把最新的微流控分析技术与方法以及热门器官芯片应用推介给广大生命科学科研、临床、医药领域、工业用户,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11月16日在线举办“微流控技术与器官芯片研究进展与应用”网络研讨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fluidics231116/『会议日程』微流控技术与器官芯片研究进展与应用会议日程(2023年11月16日)微流控新方法新应用主题报告时间报告方向报告嘉宾单位09:30-10:00《开放式微流控的构建与单细胞原位方法》林金明清华大学 教授10:00-10:30《岛津微芯片电泳MultiNA原理和应用方向介绍》李婷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30-11:00《基于微纳界面的表面增强拉曼-微流控芯片测量技术》高荣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11:00-11:30《微流控纸芯片技术在环境检测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李博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11:30-12:00《数字微流控芯片设备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化合物合成与分析应用进展》刘显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12:00-14:00午休器官芯片主题会场14:00-14:30《用于药理毒理的器官芯片研究》张秀莉 苏州大学教授14:30-15:00《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肾脏疾病研究及干预》林洪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肾内科主任/二级教授15:00-15:30《基于微流控的器官芯片构建及应用研究》毛红菊北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15:30-16:00《基于神经支配的人体仿生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研究》郑付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精彩报告预览』林金明 教授清华大学《开放式微流控的构建与单细胞原位方法》【报告摘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近年来,不同种细胞间、同种细胞不同个体间以及同个细胞不同位置间广泛存在的细胞异质性,使得单细胞分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单细胞分析可以从结构、功能、遗传、行为等方面揭示和解释细胞异质性,为我们更细致的了解生命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向。细胞分析的检测手段众多,其中质谱由于通量高、应用范围广、特异性高、能同时测定多种组分、能提供物质结构信息等特点,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全方位工具。我们在成功研制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微流控单细胞分析方法的研究。在本次的报告中将重点介绍一种开放式微流控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于单细胞的分析研究结果。设计研制了一种超高效的微混合反应器,并将其用于单细胞原位取样后的样品在线衍生化,实现了目标分析物的信号转化与放大,成功实现了单细胞中原本难以直接检测的氨的测定。报名占位李婷 应用工程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岛津微芯片电泳MultiNA原理和应用方向介绍》介绍岛津微芯片电泳MultiNA仪器基本原理、仪器特点和应用方向。高荣科 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基于微纳界面的表面增强拉曼-微流控芯片测量技术》【报告摘要】: We develop a series of microfluidic sensors for the early diagnostic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state cancer, intracranial aneurysm, cardiac diseases etc. Combined with highly sensitive opt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devices demonstrate great potential in screening test and prognosis. Cancer biomarkers are genes, proteins, and other substances that can be detected for obtain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a person’s cancer.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based immunoassay was proposed to detect the level of cancer biomarkers. Furthermor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escape from the primary tumor or metastasis and travel in the circulating peripheral blood, carrying important bioinformation about cance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technology of SERS active substrates was studied to achieve a trace measurement result. Currently, a lot of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electively isolate high-purity CTC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A novel strategy of SERS-microfluidics was employed for efficient separation and in-situ heterogeneous phenotype analysis of CTCs at single cell level。报名占位李博伟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微流控纸芯片技术在环境检测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报告摘要】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基于纳米材料、分子印迹、模拟酶等功能材料,结合比色、荧光、电化学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等检测原理,创新了一系列基于微流控纸基芯片传感器件和仪器关键部件,并用于环境与生物分析应用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报名占位刘显明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分子晶体学在蛋白分析中的应用》【报告摘要】:数字微流体(简称DMF)控制是一种通过在二维平面上施加电场,自动驱动微量液体(液滴)样品的技术。DMF平台在液滴精准操控方面的优势对于构建液滴微反应器极为有利,本团队与合作者在多肽及多糖等代表性生物化合物从头合成微反应方面分别取得进展。此外,报告人还将在DMF芯片POCT仪器构建及多指标炎症因子与核酸检测等方面汇报进展。报名占位张秀莉 教授苏州大学《用于药理毒理的器官芯片研究》【报告摘要】:新药评价技术,往往由于动物的种属差异大或体外二维细胞的仿生性低,造成候选新药在临床失败。器官芯片因其能够模拟人体器官的部分或关键功能,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力选项。报告人利用该技术,开发了系列生理和病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评价。近期的研究进展包括:(1)构建了基于肝芯片、肾芯片和心脏芯片的毒效学评价平台,可实现候选药物不同器官的系统毒效评价。2)开展了不同微流控器官芯片对中药化合物的器官损伤评价研究,发现了化合物在生理状态下具有损伤、在病理作用下有保护作用的特性。3)利用肝器官芯片,初步评价了肝毒性药物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肝损伤的特性。4)构建了BBB-iPSC-双神经元芯片,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神经保护药效。报名占位林洪丽 肾内科主任/二级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肾脏疾病研究及干预》【报告摘要】:微流控芯片技术具有微型化、高通量、样本小、试剂少等特点,为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新药筛选等提供技术平台。慢性肾肾脏病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肾脏损害即可导致肾小球组织结构和滤过功能、肾小管间质结构的破坏,给治疗带来挑战。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体外建立有效的疾病模型对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以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报名占位毛红菊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基于微流控的器官芯片构建及应用研究》【报告摘要】:器官芯片是指结合微流控等技术,将同种组织的不同细胞按照一定的排列分布共培养在特定的空间中,形成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元。也可以理解为,在芯片上嵌入能够模拟器官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生理结构。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也是从MEMS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交叉发展而来的。本报告主要介绍下课题组基于微流控的器官芯片构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报名占位郑付印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和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基于神经支配的人体仿生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研究》报名占位 【报告摘要】类器官和芯片器官在新药研发、疾病模型、个性化医疗和载人航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在芯片上构建了一系列模拟血管化器官微生理结构的多器官模型,如脾血窦、微血管肿瘤、血视网膜屏障等。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构建了三维(3D)血管化的脑类器官和融合类器官,并结合光遗传学再现了神经与靶组织(血管、肌肉和心肌)或靶器官之间强大的生理和功能耦合。针对器官有效缩放、神经支配和传感器集成问题,通过整合多层流微流控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结构色材料编码传感技术,将所制备的器官芯片用于构建神经血管单元、神经肌肉连接和神经心肌连接的体外模型,并与传感器、电生理刺激和在线监测相结合,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应用。扫码会议交流群(群内改备注姓名+单位+职位)如二维码失效,请添加13683372576,备注姓名单位职位,说明微流控群参会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会议内容及报告赞助:仪器信息网 刘老师:13683372576,liuld@instrument.com.cn
  • 可视化音速风洞气流变化,FLIR T1K高清热像仪监控飞机试验过程!
    如果让你想象未来的飞机长什么样?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肯定会有科幻电影中造型古怪的各种飞行器也许不久的将来这样的飞行器就会出现在天空中飞机的研发过程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今天小菲就来带大家瞧瞧FLIR热像仪是如何助力飞机研发过程!✦ 飞机研发中温控的重要性✦ 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飞机研究协会(ARA),致力于为世界主要商用飞机和国防制造商提供创新项目。它最近开始测试一种长期理论,随着各国迈向净零排放,该理论可能会使长途航班更有效率。ARA在测试过程中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这项研究将对提高未来飞机设计的飞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使用热像仪可视化气流✦ ARA希望测试其混合层流控制理论,该理论提出,在飞机机翼前部创建多孔部分将控制气流的过渡点,以减少湍流的影响并提高燃料消耗。ARA运营着一个大型跨音速风洞,本质上是一个高速风洞,速度高达1.4马赫(1000英里/小时),用于测试飞机模型。由于空气在如此高的速度下会产生湍流,气流的过渡点变化不到1℃,因此需要非常精确的热测量。此前,它使用的是热膜测量仪,然而这些测量仪只能测量到温度下降,却看不见温度状况,而且它们是通过粘合会干扰机翼表面。幸好,FLIR高清红外热像仪使ARA能够在不影响空气动力学的情况下清晰观察气流的变化,它确保了在测试和识别过渡点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为了实现这项技术并进行测试,ARA需要一个集成合作伙伴。它选择了Teledyne FLIR的英国集成商合作伙伴Thermal Vision Research,后者将FLIR T1K热像仪借给ARA进行研究。ARA已经在风洞中使用了两台FLIR A655C红外热像仪来测试温度变化,当有机会使用更先进的热像仪来开发测试,以查看结果有何不同时,这似乎是更完美的选择。ARA光学测量系统部的Neil Stokes说:“我们与Thermal Vision Research的Matthew Clavey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们一直在研究整个站点的热成像技术。我看过几家公司的演示,但很多都是基于经验和对特定分销商或供应商的信任。Matthew真的很乐于助人,所以他把热像仪借给我们尝试了一周。每当我们有问题时,他都会给出正确的技术答案”。✦ T1K热像仪:提升准确性✦ 在完成测试之前,ARA进行了试验,以确保将FLIR T1K热像仪安装在隧道中,可以远程控制。ARA团队需要在大约30米外控制热像仪,以便他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时检索图像,从而能够看到气流的变化。当隧道运行时,它会引起振动,可能导致热像仪失焦,因此能够实时查看图像意味着他们可以纠正任何类似的问题。使用FLIR T1K热像仪可在测试过程中提高精度,并提升识别过渡点的准确性。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FLIR T1K配有1024x768像素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其灵敏度是非制冷传感器行业标准的2倍,所生成的图像质量非常出众。搭配尖端技术——UltraMax高清图像增强技术和FLIR MSX多波段动态成像专利技术(专利号:201380073584.9),能生成最高达310万像素的明亮清晰的热图像。其配备的FLIR OSX红外镜头系统还具有连续自动对焦功能,即使从较远距离处也能获得良好的测量值,因此任何时候都能让您的检测更轻松、随心、便捷。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使ARA能够证明混合层流控制理论在安全和受控的环境中是正确的。它现在能够将安装在风洞中的T1K作为一个概念提供给客户,以改进机翼设计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FLIR T1K拥有专家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创新功能与用户界面如此出色的高清红外热像仪在各行业的检修和研发过程中都能帮您精准看透其中的温度变化
  • 安东自主研发智能油水控制技术,助力油井提质增效
    目前,世界上许多油田都相继进入中高含水期,而地下可采储量依然较大。据调查统计表明:在开始衰竭的油藏中,产出的每桶油平均有3桶水,随之每年用在控制油藏出水方面的投入巨大。当前,在低油价的大背景下,老井挖潜和新井增效成为各油田的投入主力,这一迫切需求对控水增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依据流体力学层流与紊流理论,由于油与水的粘度和密度差异较大,同样速度进入自动控水阀时,油处于层流状态,流动阻力小;水处于强紊流状态,产生漩涡效应,内部能量损耗大。利用以上原理,可以实现同一生产压差下,油、水以及油水混合物在通过控水阀体时具有不同的产液量,从而自动调节不同生产层段的产出比。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以油藏地质为基础,结合多种分段技术,能够控制各层位的产液情况,自行调节油水产量,解决水平井局部出水问题导致的油井高含水难题。控流单元与防砂筛管组合形成的控水筛管,起到新井、老井的防砂、控水、增油的三重效果。安东能够提供配套齐全的完井工具、一站式完井技术服务。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油水自适应,可根据各单元产液量和含水等产液状况自动调节附加压降,实现均衡产液剖面同时抑制高含水(气)出液段;2. 不含活动部件,性能可靠,全通径,一体化设计,施工简单、有效期长;3. 主动控制,无需控制管线、无需人为干预、实现低成本智能完井。4. 控流单元采用高强度、耐冲蚀合金制造,具有耐高温、耐冲蚀、长寿命特点。油水及混合物的流动测试曲线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现场应用,在国内外油田逐步取得客户的认可。可以广泛应用在直井、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是新井先期控水延长低含水采油期和老井二次完井降水增油重要补充技术。为油田开发后期的出水问题,特别是水平井筛管或套管完井出水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安东自主研发安东智能控水技术,与油藏地质和工程相结合,对塔里木哈得区块水平井老井进行了深入的油藏地质分析,结合隔夹层发育情况、水平井轨迹空间位置、生产动态特征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适老井进行智能控水技术试验,通过生产数据跟踪,该井取得极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甲方提质增效贡献重要力量。塔里木油田一口井2013年8月完钻投产,目的层为石炭系东河砂岩,完钻井深5585m,垂深5062m,水平段长300m,井底温度115℃,目前井底压力46MPa。生产至2019年10月1日日产液103t,含水率79.36%。2019年12月使用安东石油自主研发智能控水增油技术进行二次完井作业。2020年1月1日措施后开井生产,截止到2021年5月5日该井累计递减增油3378t,含水由79.36%下降至42.3%,日产油由21.26t上升至38.66t。该井各项指标均超过考核指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为客户增效647万余元。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闭幕。  会议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方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致辞。杨芃原教授从三点总结了本次会议。  第一,会议规模大。本届会议参会人数300多人,近20多个大会报告,50个邀请报告,40个口头报告,108篇墙报展,会议规模较大。  第二,参会人员层次高。江桂斌院士、张玉奎院士和陈洪渊院士都是微纳流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多数国内的重要高校和课题组参与了此次会议,17位杰出青年参加了此次会议,分析界4位长江学者其中3位都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三,本届会议上还有一点就是基金委对分析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参会的年轻学者和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主持闭幕式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致辞  在闭幕式上,杨芃原教授宣布了本届会议“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5名获得者及20名“优秀报展奖”获得者,杨芃原教授、林秉承教授、方群教授等多位专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优秀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为感谢会务组人员的大力支持,方群教授向有关人员赠送鲜花,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 好物推荐!E-Vac实验室细胞培养液废液抽吸系统
    好物推荐!E-Vac实验室细胞培养液废液抽吸系统细胞废液抽吸系统是生物实验室必须使用到的基础设施之一。Cole-Parmer E-Vac实验室细胞培养液废液抽吸系统(货号:04397-10)可用于各种液体抽吸,如离心后上清液、培养基废液等。采用创新的一体式机身结构,将废液瓶和真空泵集中在同一个机体内。便于整机的提拿、移动,也更好的固定了废液瓶。配置了全系列吸液套件组,可以用于包括培养皿、培养瓶、96孔板等等各种不同容器的液体抽吸。安全的独立式废物系统E-Vac 抽吸系统:安全的独立式废物系统,提供传统内部真空处理的替代方案!这些紧凑型废物系统,理想用于关键液体或危险液体、病原体的处理或任何III类或IV类生物危害实验室。无油膜泵实现静谧运行,可耐受–250mm至650mm 汞柱的压力。达到目标真空度后,膜泵即自动关闭。在施加真空压力时,膜泵自动启动,使其保持恒定的真空压力;理想用于小型板和皿器的轻柔抽吸以及大型容器的快速抽空。易于清洁的不锈钢外壳具有抗紫外线 (UV) 功能,可在层流罩内使用。E-Vac瓶可在121°C下高温高压灭菌20分钟,以防发生实验室污染。基底装置被照亮,以便目视检查瓶中的废物液位。双疏水过滤器防止液体进入泵壳中和污染系统。E-Vac可配有4L聚丙烯瓶和3L玻璃瓶。聚丙烯瓶和玻璃瓶随附瓶盖,配有快速释放管接头,可实现安全、便捷的管道连接;同时液位检测传感器会在瓶满时自动关闭膜泵。聚丙烯瓶还配有带标准倒钩管配件的瓶盖。优势一览E-Vac独立式抽吸系统作为安全处理生物流体的新途径,具有显著的优势:紧凑型用户友好设计液位检测系统防止瓶体过度充注控制旋钮,实现–250mbar至–650mbar 的无限真空设置随附HandE-Vac手动操作器,配有单通道塑料适配器所有浸液部件,例如瓶、盖、管道、接头和手动操作器均可进行高温高压灭菌HandE-Vac手动操作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实现无疲劳抽吸压敏按钮控制着真空度的高低可提供各种吸头可与 E-Vac 系统或标准内部真空源搭配运行联系我们,获取Cole-Parmer E-Vac实验室细胞培养液废液抽吸系统(04397-10)更多产品和价格信息。
  • 180万!重庆大学微流控检测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CQU-SS-HW-2023-006项目名称:重庆大学微流控检测系统采购预算金额:1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购置微流控检测系统1套,具体需求详见第二篇。合同履行期限: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90日内交货,交货后30日完成安装调试。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重庆大学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联系方式:王利昕(采购组织) 李雯(项目咨询) 杨老师(技术咨询)023-65106239 023-65102678 13116013263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重庆合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地址:023-68620491转606 13650550172联系方式:张海艳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海艳电话:13650550172最终稿重庆大学微流控检测系统采购招标文件.doc
  • 锐拓溶出系统应用研究案例——往复筒法和流通池法研究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
    往复筒法和流池法都是药物体外释放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们都能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各种不同溶出介质来模拟人体胃肠道内变化生理环境,所以有些文献会称之为“生物相关方法”(Biorelevant Methods)。但是,这两种方法的结构和设计差异决定了其测试样品会面对两种不同的流体状态,并最终影响实验数据。本文将通过对比往复筒法和流池法在某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的测试结果,来分析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实验方法为了控制测试过程中的变量,两种方法的实验参数将尽可能保持一致。例如,往复筒法和流池法均使用相同的取样时间点和溶出介质。另外,用于往复筒法的250mL溶出介质体积能够满足漏槽条件。由于技术保密协议,本文将省略实验方法的关键参数。往复筒法(USP Apparatus 3)溶出系统:锐拓RT3-AT 往复筒法自动取样溶出系统溶出介质体积:250 mL温度:37.0 ± 0.5 ℃流池法(USP Apparatus 4)溶出系统:锐拓RT7流池法溶出系统流通池:22.6mm内径 药典标准流通池温度:37.0 ± 0.5 ℃流通池底部放置一颗5mm直径的红宝石球,并填充1mm直径的玻璃珠。体外释放度结果往复筒法测试结果由于往复筒法拥有更大的流体剪切力,参比制剂和自研样品在10小时已经基本释放完全。参比制剂最终溶出率的RSD为1.6%,自研样品最终溶出率的RSD为2.3%,测试结果的重复性良好。自研样品的最终溶出率略低于参比制剂。 流池法测试结果流通池法测试样品在接近20小时才完全释放完全,更加符合这款药物24小时缓释的设计预期。参比制剂最终溶出率的RSD为1.4%,自研样品最终溶出率的RSD为2.8%,测试结果的重复性良好。同样可以观察到,自研样品的最终溶出率低于参比制剂。 结果讨论虽然两种测试方法均能够呈现自研样品的最终溶出率低于参比制剂的结果,但是就方法区分力而言,流池法还是明显优于往复筒法。流池法的测试结果能够更明显地呈现在整个药物释放过程中,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之间的差异。 得益于流通池内平缓的恒速层流状态,药物能够在更加接近胃肠道的流体环境下进行体外释放,这更容易体现生产工艺和处方的变化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往复筒法则能够提供更大的流体剪切力,让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在缩短实验时间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方法的区分力。降低往复速率可以减少流体剪切力,但实验数据证实,即使在很低往复速率的情况下(例如5 DPM),其产生的流体剪切力依然高于流池法高流速下的流体剪切力。针对高剪切力这个特点,往复筒法更加适用于长时间体外释放度测定的加速实验,例如植入剂。通过比桨篮法和流池法更大的流体剪切力,加速药物释放进程,缩短实验时间。另外,往复筒法也适用于咀嚼片的释放度研究:在往复筒内填充玻璃珠配合上下往复运动来模拟药片在口腔内被咀嚼的状态。流通池法和往复筒法各有特点,我们应该根据实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让测试结果能够满足我们的预期。
  • 肿瘤细胞分离检测中微流控芯片系统的应用有哪些?
    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外周血中的含量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患者的癌症病发状况。除此以外,CTCs对于肿瘤细胞转移行为等基础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人体血液中的CTCs含量极其稀少,通常仅有0~10个/mL,与之相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含量则分别达到5×109 个/mL、4×106 个/mL和3×108 个/mL,而且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T)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特征。正是由于其稀缺性和异质性,以及血液中复杂基质的干扰,CTCs的精准检测成为巨大的难题。 由于常规的光学分析手段在检出限和灵敏度上均难以达到直接检测的要求,因此通常在进行外周血中CTCs的检测之前,要通过一些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实现其分离和富集。常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根据细胞在物理特征上的差异来进行分离,例如膜过滤分离和密度梯度离心,就是分别依据细胞的大小和密度来完成筛选。化学法则主要依靠生物大分子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例如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核酸适配体与靶标的选择性结合。  上述样品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CTCs的分离富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这些方法都是非连续性的,在吸附、洗脱和转移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细胞的丢失,加之CTCs本身的稀缺性,很容易导致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利用微流控芯片功能集成的特点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CTCs的捕获、释放、计数及检测等操作均可在芯片上完成,连续的自动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人为误差的干扰。此外,微流控芯片所需要的进样量非常小,可以大大减少珍贵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降低检测成本。并且在微尺度下表面力的作用会明显放大,可以有效提高物质混合和反应的效率,实现快速高效的分离分析。因此,近年来多项研究尝试利用微流控芯片平台开展CTCs分离检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CTCs分离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将采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筛选和生物亲和两大类,同时囊括正向富集和反向富集两种策略。此外,对于近期发展的芯片原位检测CTCs新方法也进行了介绍。  1、CTCs分离芯片研究进展  作为商品化较为成功的CTCs分离检测系统,强生公司的CellSearch产品采用的是基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方法,类似的方法在CTCs分离芯片中也被广泛使用,可以视作利用生物亲和作用进行CTCs分离富集的代表。  另一方面,依据细胞在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无须生物标志物的条件下即可实现CTCs的筛选,其中有无外力介入的被动分离方法,例如利用微尺度下流体力学中的惯性效应和黏弹性效应来进行筛分。  也有外加物理场的主动分离方法,诸如介电泳、表面声波和光镊技术等。除了直接对CTCs进行特异性识别实现正向富集外,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结合诸如白细胞等干扰,再将其排除,从而达到反向富集的效果。  2、、芯片原位CTCs检测  对于CTCs的检测,通常采取先进行细胞染色,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但该方法在灵敏度上有待提高,且重现性较差,需要手动操作和人工计数。  此外,以荧光光谱为代表,一些常见的光谱检测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在芯片上CTCs的检测中。  除了光学分析方法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传感元件实现了CTCs芯片检测结果的数字化直读或可视化分析。  3、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CTCs分离微流控芯片的技术原理、分离策略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技术原理主要分为物理筛选和生物亲和两大类,分离策略分为正向富集和反向富集两个方向。同时,介绍了CTCs芯片原位检测的主要技术方法和优化策略。随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微尺度流体操控、微结构加工和集成传感检测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推动了CTCs分离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显示,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s,可以充分发挥芯片本身微量、高效、易于自动化和集成化的优势,最终实现对临床血液中CTCs的快速精准分析,在肿瘤早期诊断、复发与转移监测以及抗肿瘤药物评价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空间。  现阶段,CTCs芯片在筛选精度和筛选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挑战,由于精准与高效二者难以兼得,未来的芯片设计应该更专注于单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针对基础研究,应当注重于提高CTCs筛选的细胞纯度及细胞活性。可以先利用惯性效应对血液进行粗分离,筛分出尺寸较大的白细胞和CTCs。再采用液滴分选的方法,通过免疫磁性分离实现CTCs的精确筛选。液滴分选技术能够达到单细胞分析的精度,利用液滴分选进行肿瘤细胞筛选也已有文献报道。另一方面,针对临床检测领域,研究重点则在于实现临床样本的高通量分析。可以采用电分析方法,依据不同种类细胞的比膜电容和细胞质电导率差异来设置恰当的阈值,对流经检测窗口的CTCs实现快速分析。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CTCs芯片的发展同时也受益于微机电系统(MEMS)、材料学、流体力学和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随着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发展,CTCs芯片未来有望成为肿瘤基础研究和癌症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平台。
  • 东京大学竹内教授课题组《Lab on a Chip》封面文章:3D打印微流控器件制备双层脂膜
    Fig. 1 日本东京大学 竹内昌治 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Lab on a Chip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近年来,与细胞膜信号和物质传输有关的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受到药物开发人员的广泛关注。由于具有极高的特异性(specificity)以及对配体分子(ligand molecules)的敏感性,膜蛋白还有望用于各类化学传感器。在实际操作中,膜蛋白需要双层脂膜(lipid bilayer)作为载体。在过去,研究人员主要利用机加工或光刻等MEMS器件的加工方法,来制作具有“双空腔结构”(double-well chamber,DW)的微型器件,并通过“液滴接触法”(droplet contact method,DCM)来制作双层脂膜。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使用3D打印来制作类似微型器件。最近,东京大学著名学者竹内昌治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研究了3种不同的3D打印技术用于双层脂膜制备(fabrication of lipid bilayer devices)及其用于膜蛋白检测(measurement of membrane proteins)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以“3D printed 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lipid bilayer recordings”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Lab on a Chip期刊上。Fig. 2 (a)DCM装置示意图;(b)3D打印制作DCM微型器件 这项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利用3D打印DCM微型器件制备双层脂膜的成功率。研究人员利用3种不同的3D打印技术,分别制作了特殊的DCM器件,其中包含厚度为40μm /80μm /200μm的薄壁结构。利用PμSL高精密3D打印(摩方精密,microArch S140)技术制作的DCM器件,实际尺寸与设计值的偏差只有6%,表面粗糙度低至0.27±0.02μm,在制备双层脂膜时能够实现高达93%的成功率。Fig. 3 不同3D打印样品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microArch为摩方精密 S140打印机)2. 分别对由3D打印及传统方法制作的DCM器件进行性能对比。研究指出,通过电噪声振幅(amplitude of electrical noise)及双层脂膜成型时间(waiting time for lipid bilayer formation)的比较,3D打印所制作的器件能实现与传统方法较为一致的性能,即可灵敏、快速地获取离子通道信号(ion channel signals)。3. 3D打印技术在DCM领域的拓展应用。通过微流控一体成型(monolithic fabrication)制备不同的DCM器件(如DW结构、DW与双管道串联结构、多空腔DW结构)用于溶液混合以及电信号的并行记录,研究人员指出,3D打印技术能够快速、便捷、一体成型制作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结构,在药物开发和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将会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Fig. 4 摩方精密的S140所打印的DCM器件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联合仪器制造工作正在研制俄罗斯首款工程计算系统
    据报道,2016年7月4日,新型100%国产程序将在“厄尔布鲁士”平台上开发。  联合仪器制造公司与莫斯科SPARC技术中心、TESIS公司联合开发俄罗斯首款工程计算系统。新程序将在“厄尔布鲁士”平台上进行开发。  联合仪器制造公司已经完成“厄尔布鲁士”平台复杂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FlowVision转化的第一阶段,创造了国内工程计算软硬件系统的新型工作样件。  FlowVision可解决水力、气体动力学及燃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该系统广泛用于军工企业、导弹航天领域、航空及船舶制造业和“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利用该系统可以进行复杂计算,例如,描述各种管线和泵的特性,计算航天器的降落,绘制舰船或飞机外层流线图。  联合仪器制造公司IT部门主管帕韦尔赫里蓬诺夫表示,“各合作企业共同推进全寿命周期的国产工程任务解决方案软硬件系统的研制进程”。  赫里蓬诺夫表示,该项目实施的迫切性取决于工业领域,特别是国防工业领域日益提升的各项需求。  赫里蓬诺夫强调,“该系统可与国外类似产品相媲美,价格具有竞争力,已准备全面应用于企业,以对抗西方制裁”。  目前FlowVision软件可兼容四路服务器“厄尔布鲁士-4.4”开展计算工作,以及 “厄尔布鲁士401” 可视化及数据分析工作站。
  • “控”是微流控技术的精髓,“SODA”系统大有可为——访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
    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微流控芯片(亦称芯片实验室)技术是指在方寸大小的微芯片上加工微通道网络,通过对通道内微流体的操纵和控制,实现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功能。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被列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被认为有可能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带来颠覆性改变。近年来,微流控芯片技术不断引来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有业内专家认为,微流控应用的春天来了。那么,微流控技术发展即将进入全新阶段了吗?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特别专访了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请这位在微流控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学者谈谈他对微流控技术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7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60630bf-b260-4574-8ba2-1323ebdeda60.jpg" title="方群教授.jpg" alt="方群教授.jpg" width="600" height="47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方群教授 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strong缘起:20年微流控科研旅程/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很幸运,微流控技术起源于分析化学。1990年,瑞士有一位叫Manz的分析化学家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创刊期发表了一篇概念性的文章,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 μTAS)的概念。“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在一个微加工的芯片上加工很多微通道的网络结构,在这些微结构中进行取样、样品前处理、分离、检测等所有步骤,将所有操作过程都集成到芯片上进行”方群教授向仪器信息网介绍道。/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1992年,Manz与加拿大的Harrison合作,共同研发设计了一款具有十字通道构型的玻璃芯片,并基于此实现了氨基酸的高速毛细管电泳分离。这个时候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才真正落地。后来人们查找早期的文献,发现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Terry等人曾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上报道过在硅片上集成加工微型气相色谱空气分析仪,但当时这个工作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反而是基于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发展出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目前,微流控芯片可以简单定义为在加工有微通道网络的微芯片上,通过对通道内的微流体进行操控,完成化学或生物实验室的功能。由此可见,微流控芯片技术起源于分析化学技术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研究动向,并紧追国际前沿。方肇伦院士是国内第一批从事微流控技术研究的学者。早在1995年以前,方肇伦院士就开始关注微全分析系统研究方向。1996年,他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组开始尝试进行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的实验,同年他调入东北大学化学系组建分析科学中心,正式开展微流控芯片研究。2000年,方肇伦院士在浙江大学成立了微分析系统研究所,专注做微流控分析技术的研究。/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1998年,方群教授博士毕业后,曾在东北大学分析科学中心实验室从事了半年微流控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工作。1999年,方群教授从香港浸会大学回到浙江大学加入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继续开展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至今。/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strong切入:试样引入到多相微流控/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外已有先行者,国内研究尚未起步。在没有底子的情况下,是去模仿国外同行,还是围绕难点自主研发?模仿只能追赶,自主研发却有可能超越。“因为当时国际上已有先行者,而做基础研究需要有原创性,所以我们放弃了模仿的想法。”方群教授回忆说。/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方群教授回忆,当年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有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做多个样品高通量筛选或者高速分析的时候,缺乏能够不断引入不同样品的方法。彼时,这个问题并不为大多数学者所关注,但无疑解决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过慎重考虑,方群教授最终选择以“试样引入”作为发力点切入微流控领域,并正式开始微流控技术的研究。在建所两年时,他们的研究成果首次在国际分析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这也是我国学者发表在该期刊上的第一篇关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文章。/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初,我的预想是在几年内就全部‘吃透’试样引入这个研究方向,然后就可以换方向做点别的。但随着研究组对试样引入研究的加深,逐渐发现这个方向很重要,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我们对微流控技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个方向就一直做下来了,如今已经成为研究组开展各种拓展工作的基石。”/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十年,方群教授主要从事多相微流控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微流控分析领域的新一代前沿技术之一。何为多相微流控?这其实是针对“单相”来说的。多相微流控学,是利用多相微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尺度效应,在微通道或者微结构中进行多相微功能单元(如微液滴、微颗粒、微气泡等)的生成、操控、反应、分析、筛选等操作的技术和科学。方群教授介绍说:“简单来说,单相是指在微通道里面只有互溶的水溶液。现在大家研究比较多的‘油包水’的液滴其实就是多相体系的一种,又叫液滴微流控系统”。/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strong顿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控”是微流控技术的精髓与核心。“要让微流体听你的话,就要通过各种“控”的方法去精准地操纵它们来完成实验室的各项工作。”/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微流控芯片研究比较注重芯片的专用化,所采用的微流体操控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如果过分强调芯片系统的专用化,一方面会使微流控芯片品类繁多,导致使用人员不便选择与使用。另一方面会造成整体微流控系统难以集成,实验操作复杂。那么,如何以相对少的硬件系统,适应更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呢?/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方群教授脑海中。他的研究组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路径和方法,试图找到这么一个通用又灵活的微流控技术。方群教授终于找到了,但他没想到的是,这项技术竟源自当时团队正在进行的基于微流控液滴的高通量筛选工作。/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时,研究组正在搭建基于毛细管探针和液滴阵列的自动化高通量筛选平台,在平台的应用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蓦然发现“没想到辛苦找寻已久的技术竟然就在自己身边。”方群教授兴致勃勃讲到:“经过一番提炼和改造,这套技术就成型了!”/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方群教授给这套技术命名为序控液滴阵列技术(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y),英文简称SODA。他表示,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是为了致敬给自己确立研发目标带来灵感的顺序注射分析(Sequential Injection Analysis)技术,二是因为这个名字谐音英文“苏打水”,好记易推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58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469e1d34-27b6-4b93-8298-40e9d7c35333.jpg" title="第三代SODA仪器(可分享图片).png" alt="第三代SODA仪器(可分享图片).png" width="500" height="586"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第三代SODA仪器/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利器:看好SODA这三大应用场景/span/stro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灵活操控微量流体是SODA系统最为突出的优点。SODA系统能够通过吸-点-移三个单元操作的灵活组合,在皮升精度水平自动化地完成多步复杂的液滴操控,包括液滴生成、转移、融合、分裂、寻址、分选等。/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极佳的系统通用性和兼容性是SODA系统的另一大优势。目前,SODA系统已应用于单分子/单细胞分析、高通量筛选、微量细胞实验、微量样品分析、现场分析等多个领域。此外,SODA系统的半开放特性使其能够方便地与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质谱设备兼容使用。/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我们对SODA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越发觉得这套系统功能强大,能够完成很多任务,尤其适合在超微量样品和试剂消耗下开展多种类、大规模的分析和筛选,以及进行复杂、多步骤的微量样品处理和分析,因此非常值得大力推广。”/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ODA可以提供一种不同于现有微流控技术的微流体操控技术,有望为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平台工具。”方群教授介绍说。/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很想把SODA做成一套成熟的系统化的装置,然后从众多应用中选择若干突破口,真正实现SODA仪器的产品化。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重点研发方向。”方群教授表示,在众多SODA的应用中,他尤其看好单细胞分析、高通量筛选和家庭实验室这三大应用。/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单细胞分析/stro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微流控学是在微米级结构中操控流体的技术和科学,而细胞的粒径在数微米到数十微米之间,所以微流控系统天生适合做单细胞操纵和分析,SODA系统也不例外。单细胞研究对于目前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意义重大。/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方群教授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黄超兰研究员合作,共同进行单细胞蛋白质组的研究。“我们利用SODA系统进行超微量单细胞样品的复杂预处理和进样,在纳升级水平完成了单细胞的微液滴包裹、细胞膜破碎、细胞蛋白质释放、蛋白质还原和烷基化、两步酶解、毛细管色谱柱进样,再配合后续的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实现了在单细胞水平上的蛋白质分析和鉴定。2018年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2018, 90, 5430)上。/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现有方法相比,SODA在降低单细胞样品预处理过程中的损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个结果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它有可能解决单细胞样品预处理方面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有可能将多种单细胞操作集成进行,如单细胞分选、液滴包裹、培养、刺激、多组学(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分析等。”/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高通量筛选/stro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传统的高通量筛选系统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通常在微升级。多数的微流控液滴系统适合生成大量的来自于单一样品的液滴,当需要生成大量不同样品来源的微液滴时,上述的液滴生成方式则行不通。针对这个问题,方群教授研究组基于SODA技术,研制了多款应用于分子/细胞水平药物筛选和蛋白质结晶筛选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在针对大规模样品的高通量筛选中,其试样/试剂消耗较文献报道的系统及商品化仪器有明显优势。此外,在已经完成了基于单根探针的SODA系统基础上,他们正在加快研发基于12根探针的超高通量SODA系统以实现超高通量筛选的目的。/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家庭实验室/stro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讲到家庭实验室(Lab at Home)想法时,方群教授以计算机的发展做了类比。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巨型化、台式机化、笔记本电脑化、网络化和智能手机化等发展阶段,如今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群教授表示,分析仪器也可以像计算机一样,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研究微流控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微流控分析产品走近老百姓,走进千家万户,就像手机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这个概念类似于POCT(现场检测),但又与POCT有所不同。家庭检测设备对仪器的自动化、集成化和通用性有很高的要求,此外还要求仪器和检测的成本要比较低。但对仪器的微型化和便携化要求则比POCT要低。”/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果能将生物和化学分析仪器普及到每个家庭,那么每个家庭都将成为大数据的一个产生源点,将这些数据汇集,将会给大数据、物联网或者人工智能提供非常丰富的生物和化学数据支撑,而这是目前非常缺乏的。”谈到这里时方群教授非常激动,他表示:“做这个很难,但长期看这是一定要做的。总得有人做,总得有人开始去做。而SODA技术就其特点来说,很有可能为此做出贡献,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想去推进。”/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吸取一滴血,就可以进行生化、核酸、免疫和细胞等多类指标的检测。”“其实这里面有许多难题,一滴血体积很小,只有30-50微升,另外血液很粘稠且成分复杂,对其进行定量量取和精准操控很有难度。”/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方群教授团队已经完成一款基于SODA技术,并且适用于家庭实验室场景的自动化核酸分析原理样机。该仪器可以自动化进行样本的核酸提取、逆转录和实时PCR定量分析,完成一个样品中6个流感指标的检测,且成本较市售类似产品大幅降低。最近,他们还实现了针对一滴血样品的自动化血浆分离与定量稀释,以及后续的血糖和胆固醇分析。/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目前来看,SODA技术在进行微量样品的多步复杂操作方面很有优势,我们也很有信心。”方群教授表示,希望与有情怀、有眼光和有能力的厂商合作,共同实现仪器的产业化,供大家使用。/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后记/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微流控领域已经发展了30年,最近该领域又频现新的突破。有专家评论,微流控的春天来了。方群教授深以为然,“我确实深有同感,非常同意这句话。”/span/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方群教授团队在微流控分析仪器研制方面,成果非常丰富。已研制的仪器有单细胞分析平台、高通量筛选平台、自动化核酸分析仪、高速毛细管电泳分析仪、手持式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小型流式细胞仪等,目前均已供实验室内部使用,部分还提供给相关合作单位使用。/span/p
  • Micrux便携式自动微流控电泳系统进入中国市场
    Micrux专注于微流控(microfluidic)方向的仪器研发和制造,将实验室多项步骤(样品前处理、混合、萃取、分离、检测),集成于一台便携式的商业化仪器,产生了真正&ldquo 芯片实验室&rdquo (Lab-On-a-Chip)。 Micrux采用选择性强的、体积小的安培(电流)检测器,适用于检测电活性物质,如醇、酚类、氨基酸、糖、多肽、生物碱等。安培检测比电导检测、紫外检测的灵敏度更高,选择性也更好,尤其对于那些不适于直接光学检测的物质(如脂肪族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仪器特点: - 检测体系简单、高效 - 仪器小型化、便于携带 - 样品需要量小、通常少于50微升,大大降低了成本 - 检测灵敏度高,可以检测超低浓度的样品。 适用于: 环境化工: 苯基类化合物(硝基苯酚、硝基苯胺异构体)、酚类化合物等 药物分析:有效成分分析、定性、定量和纯度分析 食品农业:激动剂,如肉制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硫酸特布他林、盐酸莱克多巴胺等 Micrux公司拥有仪器研发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Micrux便携式自动微流控电泳系统是分析、质检和研发人员的好帮手,相关资料可以在雷迪美特中国有限公司的资料中心下载。请电:400-628-2898 或 Email:analysis@126.com
  • 新品:肯辛顿微流控芯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POCT体外诊断系统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8年6月29日,在江苏宜兴召开的中国分析测试学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8学术峰会新品发布会上,南京肯辛顿诊断科技有限公司杨昕博士介绍了该公司微流控芯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POCT体外诊断系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a2b376a-7973-4075-920a-6da7adfef99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传统诊断中,大量时间被浪费在样本运送到中心实验室、组织标本前处理、标记、录入、分发等方面,核心反应及分析时间占比极低。与之相比,POCT诊断进行了步骤精简,依靠其便携及反应快速等优势,集成了“采样-分析-质控-输出”步骤为一体,从而很大程度降低了诊断时间,为患者在最佳时间窗口就诊获得了最大便利。/pp  早期的POCT发展始于20世纪中期,主要是以干化学试纸检测血糖及尿糖。此后免疫层析和斑点金免疫渗滤等免疫测定技术推动了感染性疾病、心脏标志物等POCT技术发展。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物芯片的出现对POCT是一个重大转折,依靠微流控芯片技术,POCT已经逐步能够实现多靶向,高通量,无需样本前处理的功能。并且在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的基础上,POCT正在向远程数据中心等方向发展。未来的POCT产品能够在便捷,可穿戴,快速进行检测分析的同时,整合远程数据终端和医疗资源进行最佳治疗,从而实现构建真正的大健康体系。/pp  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人口健康技术专栏中明确指出:“。。。需要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片、医用生物质谱仪、快速病理诊断系统等重大产品,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竞争力。”/pp  因此,基于POCT技术的床旁快速诊断成为了IVD行业中蓬勃发展的子行业之一。凭借快速、便捷的优势,加之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人口老龄化,二胎潮,政策支持,使得POCT成为IVD领域内快速增长的蓝海,即便是在欧美成熟市场中亦保持着稳健的增长。/pp  现场报告中介绍,利用专利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特殊的荧光生物反应定量试剂盒,开发出仅用几滴血就能在床旁实现疾病快速检验的系统POCT 。/pp  该系统主要由检测器(读数器)、诊断试剂、卡盒芯片三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均为自主研发。该系统可以用于检测心梗、心衰、凝血标志物、细菌和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pp  目前国内市场大多为国外产品所占据,传统检验科检测需要1至2个小时,而以美艾利尔公司经典微流控POCT产品 Triage为例,检测时需200微升的全血才可在15分钟内完成对心脏标志物的检测。/pp style="text-indent: 2em "肯辛顿项目产品的优势与传统技术产品对比见下表。/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padding: 0px 7px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性能指标/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1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传统技术(国内市场产品)/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1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本项目创新技术/span/strong/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检测样本要求/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手臂静脉血(专业采集)/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静脉/指尖血(非专业人士)/span/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检测样品量/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150-20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微升全血/血清/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5/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微升血清/30微升全血/span/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检测时间/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2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分钟/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5-1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分钟/span/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最低检测限/span/strong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和线性范围/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以PCT为例)/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0.2 ng/ml/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1ng/ml– 50 ng/ml /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0.1ng/ml/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0.1ng/ml– 50 ng/ml/span/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检测器大小/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台式机/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便携机/span/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检测器性能/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变异系数CV值 15-20%%/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变异系数CV值 5-10%/span/p/td/trtrtd width="126"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border-image: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适用单位/span/strong/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医院急诊科室/span/p/tdtd width="208" valign="top" style="border-width: 0px 1px 1px 0px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0, 0, 0) windowtext windowtext rgb(0, 0, 0) padding: 0px 7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s-layout-grid-mode: cha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医院急诊科,社区医院,地方诊所,家庭/span/p/td/tr/tbody/tablep  南京肯辛顿诊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南京321项目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 江苏特聘教授,海归博士,国内外医学专家,联合创立的一家致力于开发国际前沿诊断科技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p
  • 天瑞仪器粮食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层层把控 镉大米无处遁形
    前不久,湖南再次曝出镉大米事件,让国内近几年风波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上。镉大米,一般指镉含量超标的大米,作为一种有害重金属,镉进入人体可引起骨痛等症状,严重时将导致“痛痛病”。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关键,是守护粮食安全,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强化源头治理才是治本之策。所以为最大程度的防治重金属污染,必须要从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着手,系统检测、系统监测,阻断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的路径。 天瑞仪器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此次镉大米事件,天瑞产品可在农田环境、现场收购、运输储藏、加工流通、农药残留等环节为粮食系统的安全管控提供有力保障。一、农田环境 Explorer 9000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分析仪采用了XRF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土壤污染物进行原位测试与修复分析,可对农田土壤中的汞、镉、铅、砷、铜、锌、镍、钴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二、现场收购、运输储藏环节1、EDX 3200S PLUS系列 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平台 EDX 3200S PLUS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系列用于稻米、小麦、谷物、烟草等作物中的重金元素镉(Cd)、铅(Pb)、汞(Hg)、砷(As)、硒(Se)的快速无损检测,其检出限最低可达0.03ppm。2-3分钟可对样品进行快速筛查,测试15分钟能对样品进行准确测量。无试剂耗材,绿色环保,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在EDX 3200s PLUS标准型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的基础上,天瑞仪器还推出了C智能型和X加强型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仪。 EDX 3200S PLUS C智能型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体机设计,电脑与设备合二为一,触摸屏操作,软件更简单,操作更方便。 X加强型的自动化程度更高,自动软件开盖、自动进样,一次可以放置批量样品,自动顺序批量检测,检测效率大幅度提高。另外,X加强型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仪采用更大功率的端窗进口光管,激发效果更好。2、HM-7000P 便携式重金属速测仪 HM-7000P 便携式重金属速测仪用于谷物、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食品中镉、铅、铜、砷等重金属元素的应急快速检测及实验室检测。三、加工流通环节 加工流通环节是粮食上桌的最后一步,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粮,“问题粮”必须要在这步全部截断,才能守护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天瑞仪器针对此环节研发了一系列粮食安全检测仪器。除了上文已经介绍过的EDX 3200S PLUS系列X荧光快速检测平台、HM-7000P 电化学检测平台,仍然适用此环节检测外。还有AAS原子吸收光谱平台、ICP MS 20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平台,更精确测量,全方位立体防护食品安全,斩断“问题粮”的流通渠道。1、AAS 9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AAS 9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一款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光谱分析仪器,具备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化系统。AAS 9000因具有检出限低、准确性好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粮食中镉(Cd)、铅(Pb)、铬(Cr)、铜(Cu)等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2、ICP MS 20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 ICP MS 2000是国内首台产业化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各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级杆等关键部件选用国际一流供应商,保证仪器质量。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农产品中砷(As)、汞(Hg)、铬(Cr)、镉(Cd)、铜(Cu)、镍(Ni)、锌(Zn)、铅(Pb)等元素含量的测定。 天瑞仪器粮食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完全满足各环节镉大米的检测需求。经过层层把控,有效的抑制了镉大米的再现。面对屡屡现世的“镉大米”,我们不仅要深究背后的原因、加大追查和治理力度,严惩违法犯罪分子,更要加强监管, 在源头上掐断重金属超标大米的产生,才能根治这一顽疾。 天瑞仪器也将继续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的建设,为我国食品检验检测行业提供可靠的支持,从源头上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 日立分析仪器推出OE750 ——新一代高性能OES光谱仪,用于全面金属分析控制
    中国,2019年12月5日:日立分析仪器(Hitachi High-Tech Analytical Science)是日立高新技术公司(TSE:8036)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分析和测量仪器的制造和销售,其已推出一款开创性的OE750型新型直读光谱仪,用于铸造厂和金属生产中,要求严格的金属规格分析。由于复杂的供应链,以及作为基础材料使用的废旧金属数量的增加,铸造厂和金属制造商在控制熔体中的杂质和痕量元素时,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新型OE750型直读光谱仪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水平。它涵盖金属中所有元素的光谱,并实现对某些元素的最*低检出限。因此,此款分析仪具备价格高昂的同类仪器所能提供的功能水平,可为众多铸造厂和金属制造商提供优质分析。 OE750实现高分辨率和宽动态范围要归功于采用了先进CMOS探测器技术的革命性新光学理念。其中有四项专利正处于申请状态。因此,这种新型分析仪能覆盖非常宽的波长范围;这意味着该分析仪能测量金属中ppm级别的所有元素。这对于满足当今严格的金属规格分析至关重要,该分析仪可以满足新的ASTM E415标准中关于碳钢和低合金钢的试验方法的要求。 OE750是铝铸件的理想光谱仪,因为它可以测定亚共晶和过共晶铝硅合金中含量极低的磷。它可以分析锑、铋、锶和钠,以及杂质和痕量元素,从而确保这些元素能够被控制在铝熔体中,以优化结构改造。创新性光学设计能实现更短的启动时间,因为光学系统的体积相对较小。这有助于那些需要在多点测量验证熔体质量的工厂实现高批量生产。 除了新的光学设计之外,OE750还有其他支持大批量金属分析的技术特性。它有一个新的密封火花台,具有优化层流设计,可降低氩气消耗,降低污染的可能性,并大大降低维护要求。带有低压氩气吹扫的独特中压系统可减少泵的使用。这可将泵的功耗降低90%,并避免油气污染,从而增加可靠性和仪器的正常运行时间。这使得OE750具有高可靠性和低运行成本。 除创新性硬件技术外,新型OE750还包括可提高性能的软件。例如,它包括日立牌号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来自69个国家的339,000多种材料的1,200多万条记录和标准,减少了人工查阅牌号目录的时间和潜在错误。可选的炉料校正软件会自动计算添加至熔体中的正确材料量,使其符合规范。 日立OES产品业务开发经理Wilhelm Sanders表示:“在过去,铸造厂和金属加工企业在购买仪器时,不得不在高分析性能和可接受价格范围之间作出选择。现在有了新型OE750,他们无需想出折中方案了。OE750能凭借一套可使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金属分析。”关于日立分析仪器:日立分析仪器是日立高新技术集团于2017年7月组建的全球性公司。该公司总部位于英国牛津,其在芬兰、德国和中国设立有研发中心和组装工厂,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有销售和支持机构。我们的产品类别包括:? 移动式和台式OES系列: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行各业中,快速和精确的金属分析。直读光谱技术可测定所有重要元素,并提供低检测限和高精度,包括钢中的碳和几乎所有金属中所有技术相关的主要和痕量元素。? X-MET8000手持式光谱仪:使用精*准的XRF技术为成千上万的企业提供简单、快速和无损的材料分析。例如合金分析、废金属分拣和金属牌号筛选。? Vulcan手持式分析仪:使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只需一秒即可识别金属合金,是世界上分析速度最快的分析仪之一。这对需要处理大量金属的企业而言非常有利。? X-Strata和FT系列微焦斑XRF光谱仪:可测量单层和多层镀层(包括合金层)的镀层厚度,专为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以及实验室研究而设计。? Lab-X5000和X-Supreme8000台式XRF光谱仪:可为石油、木材处理、水泥、矿物、采矿和塑料等多种行业提供质量保证和过程控制服务。 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技术公司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从事分析和医疗解决方案(临床分析仪、生物技术产品和分析仪器的制造和销售)等多个领域的活动,纳米技术解决方案(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分析设备的制造和销售)和工业解决方案(在社会和工业基础设施及移动性等领域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 公司2018财年的合并收入约为7311亿日元[66亿美元]。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及时跟我们联系!
  • 重磅!国产企业腾飞基因新一代微流控超多重qPCR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经过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努力,腾飞基因基于“微阵列式微流控芯片技术” 的微流控超多重qPCR系统成功获批上市。微流控超多重qPCR系统由Ascend MF600微流控核酸扩增仪和Ascend MF800实时荧光PCR分析仪联合组成,Ascend MF600微流控核酸扩增仪于2021年11月8日获批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粤械注准20212221502),Ascend MF800实时荧光PCR分析仪于2022年8月26日获批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国械注准20223221111)。微流控超多重qPCR系统是集样本和试剂自动加载和混合、核酸扩增、荧光信号检测于一体的超多重分子检测平台,具有集成化与自动化、高通量、检测试剂消耗少、样本量需求少以及污染少等特点。相较于传统的qPCR平台,该系统显著的优势是通过单重荧光即可实现近两百重的超多重分子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更简单、更高效、更经济的多重分子检测解决方案。政策支持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体外诊断产品要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2017 年,科技部印发《“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明确将微流控芯片纳入到新一代生物检测技术当中。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首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微流控超多重qPCR系统微流控核酸扩增仪为综合上样器和高通量NGS文库制备系统,以微阵列式微流控芯片为反应装置,具备样本和试剂自动加载混合以及核酸扩增功能,支持基于PCR和基于NGS的分析平台。实时荧光PCR分析仪为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以微阵列式微流控芯片为反应装置,具备核酸扩增和荧光信号检测功能。微流控核酸扩增仪和实时荧光PCR分析仪联合使用,可提供自动化、高通量、高性价比和简便易行的PCR反应体系构建、核酸扩增和荧光信号检测功能,实现基因表达、基因分型定量、拷贝数变异分析和蛋白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多种应用;微流控核酸扩增仪和与高通量测序仪联合使用,可提供自动化、高通量靶向测序文库构建功能。微阵列式微流控芯片微阵列式微流控芯片为集成流体回路(Integrated Fluidic Circuit,IFC)芯片,是一种开放式高通量微型化的反应装置,芯片将微流控通道、气动阀门和反应仓集成在一张芯片上,芯片左右两边分别为样本进样口(N个)和试剂进样口(M个),中间为微阵列式纳升级反应仓,由N行(样本数)和M列(试剂数)组合形成N x M个封闭独立的反应仓,试剂和样本通过微流控通道自动进入反应仓发生反应。系统优势多功能——NGS自动化文库制备和超高通量qPCR系统功能同时兼备高通量——单次运行反应数高达9216个,同时生成9216个数据点;单次运行样本检测数多达192个,总时长约3小时低成本——高通量自动化纳升级反应体系构建和qPCR检测,极大程度节省试剂、耗材和人工,大幅降低单位数据点成本开放式——兼容市面上多种商品化探针法和染料法试剂(如TaqMan® probe、EvaGreen®等),无需预包埋易扩展——多种芯片规格可选,无需技术改变,样本通量和检测通量轻松实现从12个扩展至192个,可满足不同实验通量和项目周期需求高性能——空间多重设计,各反应仓相互独立,单重荧光即可实现近两百重的超多重分子检测,可灵活增减检测项目,无引物干扰之忧污染少——封闭式反应仓,有效避免实验室污染多应用——无需改变技术或平台,基因分型、基因表达、拷贝数变异分析、蛋白生物标志物检测和NGS文库制备应用全覆盖应用场景基于PCR感染性疾病防控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定量检测生殖道感染病原微生物联合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和生殖道感染病原微生物联合检测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核酸检测出生缺陷防控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营养吸收与代谢能力基因检测精准用药指导个体化用药指导基因检测精神类疾病用药指导基因检测肿瘤全周期精准管理肿瘤多基因甲基化检测肿瘤靶向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公共卫生病原体多重核酸检测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精准医学人群队列多组学研究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单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单细胞甲基化研究基于NGS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病原体多重PCR扩增子测序精准医学人群队列研究关于腾飞基因公司 腾飞基因于2014年落户广东省中山国家健康产业基地(首个国家级的集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产业园区),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研发、生产及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为了加快公司业务发展,公司与美国微流控技术领导者Standard BioTools Inc(原名Fluidigm Corporation)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抓住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机遇,推进分子诊断在临床以及大众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经过多年耕耘,在微流控分子诊断平台、多重病原体联合检测、出生缺陷防控和肿瘤早筛等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等方式,已取得多项成果,并实现了产品转化。微流控核酸扩增仪和实时荧光PCR分析仪注册证的获批,让腾飞基因的产品线更为丰富,打造了更加完善的临床解决方案。基于该平台,腾飞基因已成功开发了多款配套的试剂盒,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和生殖道感染病原微生物联合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消化道肿瘤基因甲基化检测等,未来腾飞基因还将结合临床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配套试剂盒,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展临床检测项目,助力精准诊疗,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实现六方氮化硼纳米带的带隙调控
    六方氮化硼(hBN)是一种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六角网状晶格结构的宽禁带半导体,其大带隙和绝缘性质使其成为极佳的介质衬底材料,同时也限制了其在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器件中更广泛的应用。与hBN片层不同,hBN纳米带(BNNR)可以通过引入空间和静电势的约束表现出可变的带隙。计算预测,横向电场可以使BNNRs带隙变窄,甚至导致其出现绝缘体-金属转变。然而,如何通过实验在BNNR上引入较高的横向电场仍然具有挑战性。   针对上述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员课题组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助华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展研究。联合研究团队对水吸附锯齿型BNNR (zBNNR)的带隙调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在zBNNR两侧的水产生了超过2 V/nm的横向等效电场,从而缩小zBNNR的带隙。通过边缘吸附水分子,研究团队首次测量了zBNNR器件的栅极调制输运和其对红外光谱的光电响应,这有利于基于hBN的光电性质的同质集成。这项研究为实现基于六方氮化硼的电子/光电子器件和电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成果近日以“Water induced bandgap engineering in nanoribbons of hexagonal boron nitride”为题在线发表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3198)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陈晨博士,王慧山博士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杭阳博士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王浩敏研究员、张助华教授和胡伟达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B类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基金与博新计划等项目资助。图1. (a) 在hBN表面上,Zn纳米粒子蚀刻出两个平行沟槽之间的zBNNR;(b) 不同宽度BNNR的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度图像。比例尺为50 nm;(c)水分子以六方冰形式吸附在zBNNR两侧边缘的结构示意图,由此诱导产生了横向电场。图2.(a)8 nm宽的zBNNR器件在300 K下,Vds从10 V到50 V,背栅电压Vg从-65 V到65 V下的输运曲线,开/关比超过103;(b) 不同宽度zBNNR的输运曲线;(c) 器件的场效应和光电流开/关比与zBNNR宽度的关系;(d) 在功率为35 mW的1060 nm激光照射下,两个zBNNR器件中随时间变化的光电流。它们的宽度分别为33 nm和8.5 nm。
  • 成果进展|便携式微流控纳米检测系统,助力生物传感检测
    本文开发了一个独立集成的便携式微流控纳米检测系统,展示了生物传感检测和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优异性能。共同一作:谢新武*(军事科学院)共同一作:马金标 (天津大学)共同一作:王浩(天津科技大学)其他作者:程振 (清华大学)其他作者:李铁* (中国科学院)其他作者:陈世兴 (中国科学院)其他作者:杜耀华 (军事科学院)其他作者:吴建国(天津科技大学)其他作者:王灿* (天津大学)其他作者:徐新喜* (军事科学院) DOI: 10.1039/d1lc01056e期刊名称:Lab on a chip在这个后基因组时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对检测病原微生物和研究不同生理活动的机制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需要大型仪器等缺点,不能满足现场检测分析的需要。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SiNW-FET)生物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易于集成等优点,然而也存在一些瓶颈:过于敏感,环境因素如光、温度和pH值容易造成干扰;并且它们的性能均匀性往往需要提前校准;检测功能设备分散。主要亮点:1、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完全集成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系统;2、该系统可用于快速现场生物检测和分子亲和力动态分析;3、该系统提高了SiNW-FET生物传感器的均一性和检测能力。近日,军事科学院谢新武高工、徐新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李铁教授及天津大学王灿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A self-contained and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nano-detection system for the biosensing and analysis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被《Lab on a Chip》收录, 并被选为期刊内封面论文。《Lab on a Chip》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创办,是生物芯片、微流控等领域的顶级期刊,位列中科院JCR工程技术1区。集成纳米检测系统的构建:(a) 纳米检测系统的实物图;(b) 操作区的功能布局图;(c)液体系统样品输送模块;(d) 检测系统的内部结构设计;(e) 系统的传感信号放大、过滤和采集电路。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SiNW-FET生物传感器的完全独立集成的便携式微流控纳米自动检测系统,用于生物检测和分析。所有的分析过程包括液体样品输送、光学调制、恒温控制、信号放大和数据采集以及结果显示都是自动进行的,极大避免检测时的人为误差。在自动进样模式下分析各种类型的样品进行性能测试,该系统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信号精度也用一个商业的高精度电流表进行了验证(R2=0.9988)。使用典型气载致病微生物结核分枝杆菌样品验证了该系统用于生物检测的可行性,其检测限可达1.0 fg/mL。此外利用该系统分析了抗体-蛋白质对的结合-解离过程,证明了本系统用于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潜力。该系统集成度高,体积小,便于携带,未来有希望发展成为野外现场生物检测和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便携式设备,以实现环境检测、医学研究、食品和农业安全及军事医学等领域的前沿应用。
  • 与微流控技术大咖同行,艾玮得生物亮相第十四届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
    由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东南大学共同主办,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承办,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会、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共同协办,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于2023年8月26日至28日在苏州高新区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汇聚众多国内微流控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医生,旨在深入探讨与分享微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等微流控技术在各领域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为微流控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01 现场活动与微流控技术大咖同行,现场精彩不断。艾玮得生物携生物材料、单腔器官芯片、高通量器官芯片、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摇摆灌注仪等系列产品亮相,完整展示了从上游生物材料/试剂盒,中游器官芯片,到下游生命科学仪器的全产业链的布局,吸引现场观众驻足观看和了解。 艾玮得器官芯片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其结构设计采用微流控技术,可在器官芯片内精准控制流体,实现可持续高仿生的流动。 02 同期分论坛演讲主题演讲8月27日,艾玮得生物副总经理、CTO陈早早博士在第一分会场做题为《人体器官芯片的模型构建和药物有效性评价研究》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器官芯片发展历程与市场前景,艾玮得器官芯片产业化实施情况等方面内容。口头汇报8月27日下午,艾玮得生物生命科学设备研发工程师在分论坛进行口头汇报,题目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类器官识别》,为现场嘉宾生动演示了艾玮得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中类器官识别研发成果。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VATARGET)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生命科学设备研发与生产的创新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疾病建模、美妆安全性评价等科研场景中。 目前,艾玮得已与恒瑞、先声、齐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国内外知名药企,多所医院、研究机构及高校达成深度合作,持续推动器官芯片在更多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助力生命科学快速发展。
  • PerkinElmer兽药残留检测解决方案,应对兽药残留新标准
    兽药残留背景:在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高发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的诸多问题中,兽药残留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日前,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GB31650-201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将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267种 (类)兽药在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中的2191项残留限量及使用要求,基本覆盖了我国常用兽药品种和主要食品动物及组织,标志着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珀金埃尔默公司一直关注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针对日趋严格兽药残留限量的要求和不断增加的兽药残留检测标准,珀金埃尔默提供从快速检测到定量确证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案,该方案以国家标准为主要参考依据,供相关用户参考。兽药残留是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需求的增加,养殖人员追求经济利益,致使滥用兽药现象在当前畜牧业中普遍存在,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较为常见的有抗生素类、镇静药类、激素类、兴奋剂类、抗寄生虫类等,包括金霉素、土霉素、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目前兽药残留主要的检测方法有两大类,一 是免疫分析法,以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包括ELISA法、荧光免疫测定法等,主要用于快速筛查,方法简便易操作,二是分析仪器法,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主要以三重四极杆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为主,定量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定量准确、便于进行多残留检测等特点。珀金埃尔默为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提供酶联免疫试剂盒和酶标仪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动物性食品中的抗生素类、激素类兽药残留进行快速筛查。举例:MaxSignal Beta-Lactam ELISA Kit(β-内酰胺抗生素试剂盒)配合 MaxSignal 4302 Microplate Reader(酶标仪)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在仪器分析方面,珀金埃尔默提供以Qsight 液质联用为平台的兽药残留解决方案,涵盖从前处理到报告全流程。仪器特点:PerkinElmer QSightTM系列立式三重四极杆质谱具有独特的“不怕脏”和“快又准”的硬件设计和简单易用的软件;不怕脏:业内最高的离子源加热气温度,结合离子源主动排放废气设计脏不怕:HSID热表面诱导去溶剂质谱接口技术怕不脏:层流气离子导向技术快又准:独特的双离子源设计,实现一台质谱,成倍工作效率;超快速的碰撞池设计;Unifield™ 检测器正负离子同时检测检测流程:珀金埃尔默提供动物食品中磺胺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孕激素类,抗生素类,雌激素类等兽药残留的检测应用报告,了解更多应用报告请点击食品中农兽药和抗生素、激素残留解决方案: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PerkinElmerFoodDrug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