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家

仪器信息网有机化学家专题为您整合有机化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有机化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有机化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有机化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有机化学家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有机化学家相关的资讯

  • 著名有机化学家蒋锡夔院士逝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8216205458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74d032f0-a6a7-471c-bac6-9927614a1275.jpg" / /p p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锡夔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8月1日上午9时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1岁。 /p p   蒋锡夔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他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建设中的有机氟材料研究工作,率先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氟橡胶和氟塑料产品,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和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育人有成,为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p p   据悉,蒋锡夔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7年8月7日(周一)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p p   蒋锡夔先生1926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1943至1947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8年9月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师从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道本(H. J. Dauben, Jr.)教授,于195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凯劳格公司担任研究员。1955年底,蒋锡夔先生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于1956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7月,蒋锡夔先生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p p   蒋锡夔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蒋锡夔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他在道本教授指导下开展了特殊结构分子的芳香性研究。进入美国凯劳格公司工作后,他改进了三氟氯乙烯的合成方法,发明了氟烯烃与三氧化硫反应合成磺内酯的新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蒋锡夔先生领导课题组致力于氟橡胶的研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氟橡胶,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为我国的国防军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后,蒋锡夔先生继续主持含氟聚合物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系列氟橡胶和氟塑料,获得国防科委和中科院的嘉奖。1978年,蒋锡夔先生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此后一直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研究领域跨越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反应机理、微环境和溶剂效应、疏水亲脂作用以及分子聚集体化学等领域,尤其是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以及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p p   蒋锡夔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蒋锡夔先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励,包括1965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1979年国防科委二等奖,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2001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1989年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2000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3年上海市十大优秀归侨,2003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04年全国归侨优秀个人,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上海市科技功臣,多次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一系列荣誉。为表彰他对我国物理有机化学研究与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蒋锡夔先生于2011年被授予“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 /p p   蒋锡夔先生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曾担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五届、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诲人不倦、育人有成,先后培养了5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蒋锡夔先生主持召开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先后应邀在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做邀请报告和讲学达120多次,为中国化学科研工作者在国际领域取得学术认同和社会认同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化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p p   蒋锡夔先生一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提倡并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为我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开创与发展,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爱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p p   蒋锡夔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蒋锡夔先生。 /p p /p p /p
  • 著名有机化学家张滂院士逝世
    张滂院士   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市化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张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9日17点5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张滂先生生于1917年8月,原籍湖北枝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滂先生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的教学与科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以天然产物为中心的合成,新型化合物和试剂的设计及合成方法的研究等。曾发现了若干新的反应,取得了独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化学专业人才。   遵照张滂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
  • 著名有机化学家周维善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善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0日17时5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周维善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研究,为我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参与 7步可的松和甾体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即已广为应用的二号甾体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 主持并参与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 18-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全合成,已投入工业生产并出口。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我国丰产的猪去氧胆酸为原料发展了新甾体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的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已在田间试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主持并参与首次测定了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结构并又主持和参与它的全合成。改良了 harpless 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试剂,使其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扩大了应用范围。并首次将Sharpless 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扩展到烯丙胺--a-糠胺的动力学拆分,并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他还组织领导在我国先期开展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合成的棉红铃虫性信息素曾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效果显著。

有机化学家相关的方案

  • 连续流光化学在一锅法反应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多组分反应(multi-component reaction 或 MCRs)是指三种或更多种化合物发生 反应形成单一产物的一种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有用的反应之一。因为复杂 的分子可以通过一锅法中的简单分子的组合快速合成,步骤比相应的逐步合成中 所需的步骤少得多。此外,MCRs 使化学家能够实现各种分子的多样化合成,这
  • 微波辅助有机合成-应用于药物开发
    多年来,药物开发的瓶颈一直是在合成这个步骤上,其原因在于用以驱 使合成反应的方式一直是传统的热力加热。而最新技术的开发让微波成为加 热反应更有效的方法。那些原本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的合成反应现 在只需几分钟,因而让有机化学家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以分析和优化他们的反 应,使他们更有创造性。微波合成包括很多优点,例如反应速率的提升,产 率的提高和成为“更干净”的化学。由CEM公司开发的新型微波环形单模腔把所有传统合成设备的优点以及微波瞬间加热的能力结合于一个简洁但具有强大功能 的仪器上。Abbo++实验室(芝加哥、伊利诺斯)使用此仪器进行了针对药 物开发的合成反应。化学家们发现环形单模腔辅助有机合成的好处是在传统 方法和从前的微波方法上的大量改进。
  • 培安公司:微波合成的发展趋势
    本文由CEM公司首席科学家 Michael J Collins Jr 撰写,主要介绍了目前微波在有机化学的应用,以及微波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讨论了微波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包括:化学家们对微波能量的理解,当前主流的使用方法,现有的硬件以及微波技术在材料合成、生命科学、放大以及流动化学中的应用等等。 微波在合成化学中的起源 什么是微波 微波合成的接受度 微波合成的发展方向 微波合成的潜在应用领域 微波合成是一种安全且高效快速的有机合成方法。微波能量可迅速加热反应物,使化学反应更快捷进行的同时也减少副反应的产生。微波技术在实验室中已被普遍接受。微波合成的继续增长必须克服微波操作困难的错觉。随着微波合成进入越来越多的本科实验课程中,很多化学家在很早时候就接触到了微波仪器。微波能量势必在材料合成和生物化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此技术是在放大和和流动化学中取得更好的应用。

有机化学家相关的论坛

  • 【分享】X有机化学家——邢其毅

    有机化学家——邢其毅邢其毅 1911-2002 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物碱、多肽、抗生素合成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和花果头香等天然产物化学方面均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他是胰岛素合成项目的学术负责人之一,他所设计的氯霉素的新合成法,60年代就被国外用于工业生产。他特别注重基础教育,亲自讲授普通有机化学课程近20年,为我国有机化学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有机化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自行编著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是许多高校沿用多年的主要教材。 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是贵州省贵阳市。父亲邢端是清末翰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是国家中央文史馆馆员。邢其毅自幼读私塾,并一直喜欢研读史书,这使其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较深的功底。  1033年,邢其毅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后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在有机化学家R.亚当斯(Adams)教授指导下从事联苯立体化学研究,1936年获博士学位。为了扩大视野和博览众家之长,同年夏天他又去德国慕尼黑大学,顺从当时著名有机化学家H.维兰德(Wieland)进行蟾蜍毒素的研究。他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完成了芦竹碱的结构与合成,这项成果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吲哚甲基化方法。  对于刚涉足有机化学乐园的年轻的邢其毅来说,在著名的维兰德实验室中工作应当是十分理想和鸿图无量的时候,日本侵略军把罪恶的铁蹄踏进了中华大地,祖国面临灭亡的危险,这使邢其毅断然做出决定,放弃眼前优越的研究工作条件立即回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国后,邢其毅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研究员,不久华北沦陷,上海也危在旦夕,中央研究院被迫南迁昆明。邢其毅负责转运书籍等贵重物品,绕道香港、越南,历时半年之久,才将全部资料物品运抵昆明。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了支援抗战,寻找抗疟药物,邢其毅跑到云南边境河口地区收集金鸡纳树皮,开展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大后方期间,邢其毅目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消极抗战的情景,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决定去寻找新的救国道路。194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来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皖北解放区天长县,参加新四军的工作。他被分配到苏北华中军医大学,一面训练基本药学人才,一面为军队制药。在这期间,他把夫人钱存柔(现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和孩子也都接到新四军中一起做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后,邢其毅受聘于北京大学,于1946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任教授,同时兼任前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邢其毅和千千万万北京市民一起欢欣鼓舞地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当听到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邢其毅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感到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富强昌盛的中国就要到来了!作为一个爱国科学家,他认为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了。  1950到1952年,邢其毅还兼任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为战后学校的整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邢其毅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北京市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还是北京市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专业组顾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民盟中央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开创我国多肽化学的研究方向和人工合成胰岛素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蛋白质合成是一个神秘诱人的领域,50年代前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都在注视着这个问题。1955年,英国的桑格(Sanger)用生物降解和标记方法确定了第一个活性蛋白质——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一级结构)。1958年,中国的几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在北京讨论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问题,邢其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胰岛素人工合成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对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护问题。随后,邢其毅等就开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结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它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为我们这个伟大的科学文明古国又赢得了新的荣誉。为此,1982年国家特发给邢其毅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表彰他们在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贡献。 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氯霉素是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但是当时它的合成方法较繁,工艺复杂,原料难得。为了发展我国的抗生素工业,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Prins)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条新的、从容易得到的工业原料苯乙烯开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这个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问题,而且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合成只有五步反应,中间生成物全都是液体,这为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化输送和连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遗憾的是,这个新合成法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首先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在事隔11年后的1968年,意大利的卡洛埃巴公司采用了与此完全相同的方法建成一个年产400吨的氯霉素生产工厂。但是,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是中国科学家创立的,为此,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那些化学大牛们的非凡人生(欢迎随时补充)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那些化学大牛们的非凡人生(欢迎随时补充)

    1 .贝格曼( T.O.Bergman , 1725--1784 ,瑞典化学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717_573908_2961690_3.jpg贝格曼是舍勒的友人,研究过有机物如甘油等。他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矿物学家。编写过一些书。2 .葛梅林( L.Gmelin, 1788--1853 ,德国化学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717_573909_2961690_3.jpg葛梅林是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发现铁氰化钾( 1822 )、牛磺酸( 1824 )、克酮酸及玫琮酸( 1825 )、血红素和胰酶(与 Tiedemann 合作, 1826 ),引入酯和酮的名称( 1848 ),编写过大部头的《化学手册》。葛梅林说, " 只有碳是有机化学物的基本元素。 "" 将有机化合物简单定义为碳化合物。 " 凯库勒说: " 因此,我们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但这个定义没有表示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真正区别。对于我们这门学科,人们给了它有机化学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而我们把它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则更为方便。 "3 .舍勒( 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1786 ,瑞典化学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717_573910_2961690_3.jpg舍勒1742 年生于当时瑞典波莫瑞尼亚的首府施特腊尔宋特。他生活在错误的燃素论在化学界盛行时代,可是在实验方面却发现了很多新的实验事实。他十三岁起就在药房当学徒,做药剂师,学习化学,一直从事药物的提炼和配制工作,所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他长期勤奋工作,发现了不少新物质。例如从酿酒副产物酒石中析离出酒石酸( 1770 ),从酸牛乳中析离出乳酸( 1780 ),从尿中析离出尿酸( 1780 ),从酢桨草中析离出草酸( 1776 ),从柠檬中析离出柠檬酸( 1784 ),从苹果中析离出苹果酸( 1785 ),从五培子中析离出没食子酸( 1786 ),将没食子酸加热又得到焦性没食子酸。当时舍勒主要是利用这些酸的钙盐和铅盐难溶于水的特性,令酸形成钙或铅盐沉淀下来,用无机酸酸化便得有机酸。又发现了酪蛋白( 1780 )和甘油( 1783--1784 )。舍勒还发现了氧,并发表了:燃素 + 火空气(氧) = 热的论文。他在1775 年 2 月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瑞典科学院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铸造了一个座像,耸立在斯德哥尔摩广场上,供人仰慕。4. 柏齐利乌斯(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 ,瑞典化学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718_573911_2961690_3.jpg柏齐利乌斯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化学家。 1779 年 8 月 20 日生于瑞典的瓦夫魏尔宗达,家境贫穷, 15 岁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当家庭教师,决心谋生挣钱, 1797 年,考上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系,还当家庭教师以及每逢星期日当临时工挣钱。 1802 年 5 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该学院当讲座义务助手,业余攻读化学。 1806 年任讲师, 1807 年成为教授。 1835 年,皇家查理十四晋封他为男爵。他把厨房改建为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柏齐利乌斯的实验工作横跨许多领域。他发现铈土( 1803 , 1804 发表)、硒( 1818 )、钍( 1828 , 1829 发表),离析出硅( 1810 )、钽( 1824 )、锆( 1825 ),证明化合定律和原子学说可用于无机化学也可以用于有机化学,制定出近代化学符号( 1813 ),提出了电化学二元论学说。他于是 1808 年首先提出有机化学的名词,改进了有机元素分析方法。他还发现肌乳酸( 1806 )、丙酮酸( 1835 )。 柏齐利乌斯的主要特点是严密性与系统性,观察精确,描述清晰。他是生命力论的拥护者。5. 维勒( Friedrich Wohler, 1800--1882 ,德国化学家)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718_573912_2961690_3.jpg维勒是因首先在实验室里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 尿素而闻名于世。他 1800 年 7 月 31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埃施耳斯亥姆。 1814 年入中学后,成绩总是不太好,其原因是分热衷于化学实验和矿物的采集而忽视了课程的学习。维勒的启蒙教师是业余化学爱好者布夫大夫,他经常向布夫大夫借书,并且在一起做实验。1820 年考入玛尔堡大学医学院,次年,由于对葛梅林的崇敬而转学到海德尔堡大学,受葛梅林的劝阻,没有去听葛梅林的讲课,这样,维勒的一生没有听过大学化学课程,原来准备当医生,在葛梅林劝说下, 1823 年,跟柏齐利乌斯学习一年,继续做他的氰基化合物问题的研究。 1824 年回国, 1825 年,担任柏林工艺学校的教师,每周有八个小时课,学校为他建立了一所实验室,在这期间,他分析过大量的矿物,制备出许多稀有金属化合物。维勒在大学时代便致力于氰基化合物的研究,确定了异氰酸的组成,和李比希确定的雷酸结果一致,导致了对异构体的认识。1825 年他发表了题为《关于氰基化合物》的论文,在论文中说: " 将氰气通入氨水中时,并未产生所预想的氰酸铵,而生成的是草酸铵和其他各种物质,其中发现有若干白色结晶物质 " 。经过三年的工作和考虑最后确定为尿素。1828 年 2 月,维勒写信给柏齐利乌斯说: " 我必须告诉你的是,不经动物,不经肾脏便可以制成尿素。 " 柏齐利乌斯回信表示祝贺。但是他又说,尿素之类是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维勒的见解,而杜马和李比希等理论家对维勒的观点都表示赞许。他俩把维勒的实验结果的意义引伸为普遍意义进行宣传,给 " 生命力 " 论以狠狠的一击。维勒与李比希的性格截然不同,李比希性急易怒,而维勒冷静,不喜争执,最初因为确定雷酸银的组成辩论起来, 1824 年证实了两者在组成上是一样的以后,从 1829 年起开始交往,乃至合作共事,也许由于献身化学和追求真理是共同的愿望,才保持了 44 年的友谊,在化学史上堪称佳话。维勒约于 1835 年后放弃了有机化学的研究,继续进行矿物分析工作。6. 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 ,著名德国化学家)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719_573913_2961690_3.jpg李比希 1803 年 5 月 11 日生于德国黑森州达姆施塔特,父亲是经营药物原料的商人,设有一所制造染料和涂料的小作坊,最初当他父亲的助手,所以自幼便对化学产生兴趣,八岁入八年制学校读书,因热衷于化学工艺活动,忽视了希腊文等课程的学习,成绩不好,读至七年级时被迫退学。当学徒十个月,二年后即 1820 年入波恩大学读书。次年随导师调动工作转学到埃尔兰根大学,因为他参加了学生团体活动,只读了十个月。 1922 年去巴黎於索邦大学念书,在盖 · 吕萨克的实验室与杜马共同进行雷酸盐的研究,获得成功。于 1824 年结束留学生活,他在巴黎时,写了 " 关于植物化学有关的矿物化学问题 " 的论文,把这篇论文递给母校埃尔兰根大学而获得博士学位。 1824 年 5 月被任命为吉森大学副教授,一年后提升为教授,年仅 22 岁。他在吉森居住了 28 年,一直到 1852 年移居到慕尼黑。李比希是十九世纪前半世纪最卓越的化学家之一。他在有机化学、农业化学、肥料工业等方面都做出巨大的贡献。李比希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有机分析的方法,把有机物与氧化铜一起燃烧,用钾碱球管吸收 CO2 ,用 CaCl2 吸收水份,同时改进了分析天平,使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分析技术。他和他的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对许多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结果相当精确。李比希首先合成了三氯甲烷,用作麻醉剂;合成了三氯乙醛水化物,用作安眠药;合成了连苯三酚,用作显影剂。李比希提出了植物营养理论,制成 " 李比希专利肥料 " ,其影响较深。 1975 年,美国农业生产已经高度现代化了,而耶鲁大学还出版《农业科学的萌芽》一书来纪念 1840--1880 年间李比希以及他的学说在当时对改良美国土壤所起的作用。李比希培养了第一流化学家,使学生们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李比希门下出现了不少著名化学家,其中有本生、霍夫曼、威廉逊、凯库勒等, 1

  • 【分享】H有机化学家-胡宏纹

    有机化学家-胡宏纹有机化学家。四川广安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副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首先用顺磁共振谱证明芳醛肟脱氢二聚体在氯仿中加热时分解成亚胺氧自由基,并研究了亚胺氧自由基与苯乙烯类似物和共轭二烯的加成反应以及与酚类的取代反应。开发了一种新的Gabriel试剂N-甲酰基甲酰氨钠,可用于伯胺,氨基酮及酮酸酯的合成。发展了在氧化剂存在下,用吡啶N-叶立德与烯烃的1,3- 和1,5-偶极环化加成反应合成中氮茚衍生物的新方法。首先合成了双冠醚与碱金属盐的1:1和2:2配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习简历 1942.9-1946.5 中央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50.9-1952.8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 1952.9-1953.9 大连工学院研究生 1957.9-1959.8 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副博士学位专业简历 1946.9-1950.8 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3.9-1954.8 大连工学院讲师 1954.9-1963.8 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3.9-1978.10 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10- 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至1984)主要研究方向 冠醚化学 有机合成方法任 职 情 况中国化学会理事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 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荣 誉 称 号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1990)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获 奖 情 况 1 胡宏纹,王德粉,朱春生等 冠醚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2 胡宏纹,王德粉等 冠醚的合成、性持及应用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3 胡宏纹主编 有机化学(第二版)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6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 1 Ge Yuhua Wang Defen,Hu Hongwen,et al. Bibracchial Lariar EthersⅠ Chem.Res.Chinese Univ.,8(1) 48 1992 2 胡宏纹 崔文革,李小华 だ-溴汞化羰基化合物与N-亚硝基乙酰苯胺的反应 化学研究与应用 4(1) 25 1992 3 Wang Def Ge Yuhua,Hu Hongwen,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N,N'-bis-(2-methoxy-1-naphthylmethyl)-4,13-diaza-18-crown- 6 potassium iodide Jiegou Huaxue,11(1) 61 1992 学 术 研 究 活 动 胡宏纹教授专长有机合成化学。在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和新试剂的研究中,发现芳醛肟脱氢二聚体与苯乙烯反应生成1:1加成产物, 证明这是一种新的自由基反应,即Iminoxy自由基与烯烃的加成反应;发展了一种新的Gabriel试剂二甲酰氨基钠,并利用它合成了伯胺、α-氨基酮、芳基取代丙酮酸酯和α-氨基酸;发展了一种的氧化剂Py4CO(HCrO4)2,并已用于苄醇、苄氯、苄胺、 醛肟等化合物的氧化和中氮茚衍生物的合成。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有机合成应用的研究中,改良了由芳基重氮盐和氯化汞合成有机汞化合物的涅斯米扬诺夫反应;改良了由二酰基过氧合成有机汞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研究了α-汞化的羰基化合物与自由基的反应;首先报道了由二芳基碘盐合成芳基膦酸的方法;制备了用有机高分子和无机高分子负载的钯(O)催化剂, 并用于卤代烃的乙烯基化(Heck)反应中,其中一种催化剂的转化数已超过16700次。 在冠醚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中,合成了多种类型的冠醚,研究了它们的配位性能和应用,其成果“冠醚的合成及应用”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合成了一系列双冠醚,研究了它们的配位性能,首先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证明在双冠醚金属配合物中两个冠醚单位协同作用,把离子包结在中间;提出了由糖精合成二氮杂冠醚的低成本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双臂套索冠醚,首先得到它们的双核铜配合物,其成果“双冠醚的合成、性质及应用”获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胡宏纹教授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 先后四次主编有机化学教材,总印数近40万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30多人。1990年被江苏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正式出版的专著 1 胡宏纹等 有机合成 (译文第一、二集) 科学出版社 1957,1964 2 李景晟,胡宏纹编 有机化学 (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3 胡宏纹,彭世何,陈伟兴,段康宁 有机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5 4 胡宏纹,段康宁,陈伟兴,陈子涛 有机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5 胡宏纹等 有机化学示范教学 (邢其毅编)第十章 1982 6 胡宏纹,陈伟兴,刘广鉴 有机合成近年来的发展 (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1986-2000年基础研究规划化学学科重要领域 专题报告) 1984.12 7 胡宏纹主 有机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 1 Reutov,O.A. Ptitsina,O.A. Hu,Hongwen 由二芳基碘盐合成有机汞化合物 苏联科学院报告 122(5) 825 1958 2 Reutov,O.A. Smolina,T.A. Hu,Hongwen用ΥΓHg标记的二某汞与二对氯苯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反应苏联科学院通报(3)559 1959 3 高济宇,王德粉,胡宏纹 1,6-二酮的成环反应 南京大学学报 (1) 69 1959 4 胡宏纹,余学海 ARBUZOV 反应的一种新模型 南京大学学报 133 1962 5 ReutovO.A. Hu,Hongwen,Beletskaja,E.P. Smolina,T.A. だ-溴汞化苯乙酸乙脂与ΥΓHg标记的溴化 苯基汞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动力学研究,(苏联)物理化学 3 2424 1962 6 胡宏纹,王德粉等 丁烯二酸三乙基锡酯的共聚 高分子通讯 5(2) 1963 7 吴养洁 陈镇东,胡宏纹 芳基汞化物的性质研究 Ⅰ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 化学化工版 (试刊) 6 529 1965 8 吴养洁 陈镇东,王行方,胡宏纹 芳基汞化物的性质研究 Ⅱ 郑州大学学报 119 1965 9 吴养洁 陈镇东,司九敏,胡宏纹 芳基汞化物的性质研究 Ⅲ 郑州大学学报 115 1966 10 蔡松傅 丁贤民,陶嘉琳,胡宏纹 合成芳基磷酸的新方法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 62 1978 11 胡宏纹,倪九祥,高济宇 芳香族有机汞化合物的合成 化学学报 37(1) 9 1979 12 吴养洁 陈镇东,张宪平,胡宏纹 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 48 1980 13 王德粉,胡宏纹,张进琪 有色冠醚的合成 化学学报 39(1) 909 1981 14 吴养洁,陈镇东,张宪平,胡宏纹 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 Ⅶ 有机化学 5 331 1982 15 陈伟兴,王毅军,陶明,胡宏纹 双戊二酮钴催化作用的研究 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849 1982 16 施耀曾 朱惠祥,蒋燕灏,孙祥桢,胡宏纹 左旋甲基多巴的合成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 853 1982 17 胡宏纹,张壮予 多齿配体的合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4(6) 727 1983 18 朱春生,王德粉,胡宏纹 含活性基团的冠醚的合成 科学通报 (11) 664 1983 19 陈镇东,吴养洁,张宪平,陈荣峰,胡宏纹 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 Ⅵ 化学学报 41(1) 57 1983 20 胡宏纹 陆国元 甲基冠醚的合成 有机化学 (5) 345 1983 21 胡宏纹 陈伟兴 宁光跃 孔伟雄 N-苯基-N'-异丙基苯二胺-1,4-的新合成法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 245 1983 22 张进琪 黄德培,王德粉,胡宏纹 有色冠醚的固体络合物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 592 1983 23 邰子厚 朱春生,王德粉,胡宏纹 选择性膜迁移-冠醚二酯酸纤维素膜的离子选择透过性 膜分离科学与技术 3(1) 37 1983 24 沈孟长 罗勤慧,诸葛卸梅,戴安邦,陆国元,胡宏纹 冠醚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4(1) 135 1983 25 罗勤慧 沈孟长,诸葛卸梅,戴安邦,陆国元,胡宏纹 冠醚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Ⅲ 化学学报 41(10) 877 1983 26 朱春生 王德粉,程绍尊,胡宏纹 含三嗪环的双冠醚的合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5(5) 669 1984 27 黄德培 朱春生,张进琪,王德粉,胡宏纹 含三嗪环双冠醚钾、铊电极的研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5(5) 641 1984 28 黄德培 张进琪,朱春生,王德粉,胡宏纹 双冠醚 PVC膜钾电极的研究 化学学报 42 101 1984 29 黄德培 朱春生,张进琪,雷恒毅,王德粉,胡宏纹 双冠醚 PVC膜铊(Ⅰ)电极的研制 分析化学 (12) 89 1984 30 王德粉 张进琪,谢 川,朱春生,胡宏纹 有色冠醚的研究 Ⅱ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 250 1984

有机化学家相关的资料

有机化学家相关的仪器

  • 梅特勒托利多合成工作站OptiMax™ 为化学产品和工艺的研发提供了一个简易的平台,它采用模块化控温技术,能覆盖整个温度范围而不需要外接低温冷却器。强大的固态升温和降温装置能够高精度、高重现性的控制反应釜内混合物的温度。自动控温装置提供必要的性能,保证在整个温度范围(夹套温度Tj从-40~730℃至180~730℃)都具有优越的升温和降温速率。即使对于有大量反应热产生的化学反应,也能保持恒定的温度,确保反应动力学不受影响。同时,它的触摸屏控制,可以提前编制任务序列,系统自动执行,系统自动监控,无需留人看守。全自动的加料方式,以及全面的过程信息使化学家能更快的作出正确的决定,以提供效率。表征反应过程的同时,优化反应路线,进而缩短研发时间和降低研发成本,让化学家能够从容地应对当今全球化学研发市场的激烈竞争、快速、高效地交货。 仪器特点/功能:1)无需油浴、冰浴或低温冷却设备 即可达到-40~730℃至180~730℃2)简便高效的触摸屏控制方式 免除冗长的培训3) 轻便小巧的外形 节约实验室操作空间4) 窗口和背景灯的设计 反应现象随时清晰可见5) 灵活多样的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体积的反应釜和搅拌6) 精确控制工艺条件 卓越的重现性7) 数据采集并保存功能 所有数据均可追溯8)全面的过程信息 在线显示实验过程参数和热流曲线技术参数:温度范围:-40~180~730℃ (夹套温度)温度模式: 夹套(Tj)模式,反应物(Tr)模式,蒸馏模式,结晶模式反应釜: 工作体积有250mL,500mL,1000mL三种。搅拌桨 : 下压式搅拌桨(玻璃,HC-22),锚式搅拌桨(玻璃,HC-22),半月式搅拌桨(联体式反应釜专用)搅拌速度: 30 ~ 1200 rpm (+/-5 rpm)尺寸: 388 x 414 x 539mm (宽,长,高)重量 : 35公斤应用领域:主要应用在精细化学品 ,特殊化学品以及生物制药行业里,该产品在实验室既可以帮助化学家更及时的合成新的化合物,以用于应用测试。也能在表征反应过程的同时,优化反应路线,进而缩短研发时间和降低研发成本。
    留言咨询
  • BODG-3063型有机化学氧耗量线上自动检测设备 BODG-3063水体分析仪是一种用以检测废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值的在线检测仪器。仪表盘选用国家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具备使用简易、自动化水平高、维护保养便捷、耗品低成本等特性,与此同时配置RS485/RS232插口,适用MODBUS协议书,可借助远距离通讯全方位把握MODBUS协议书的运作情况及数据信息,也可开展远程操作,完成远程控制剖析、远程控制校准、远程控制清理等专业作用。根据长时间的意见反馈认证,其剖析精密度等指数均好于我国有关规范。适用:地下水,生活污水处理,化工废水等。主构件选用国外进口知名品牌,确保精密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红外感应测量设备,精zhun定量分析;运用正负极舱底流技术性,蠕动泵管不透液,平稳经久耐用。三点自动校正,提升线性相关度;独特LED光源,高频率稳定度;RS232/RS485插口,MODBUS接口协议,能够远程控制载入仪器运作情况及有关数据信息;由上海市博取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BOD分析仪普遍适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工程、农牧业、药业、食品类、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与此同时也是食品加工厂、生活用水厂QS、HACCP验证所必要的检测机器设备。BOD、化学需氧量(BOD)是一项环保监测指标值,关键用来检测水质中有机化合物环境污染情况。微生物菌种一般都能溶解有机化合物,可是当微生物菌种溶解水里的有机物时需用O2,假如水里的溶氧不能达到微生物菌种的要求,水质便会遭到环境污染。BOD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指标值。测量基本原理:水试品、重络酸水溶液、硫酸汞(硫酸汞可清除水质采样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因氯离子含量能与汞离子产生十分平稳的氯化汞)、硫酸银水溶液(硫酸银做为金属催化剂,可更合理地空气氧化网盘直链人体脂肪化学物质)溶液加温至165℃,历经重铬酸正离子空气氧化水溶液中有机物,解析器检验这一色调的转变,并将这类转变 变换为BOD值。重铬酸正离子量与可氧化有机化合物的量非常。工艺主要参数:测量范畴:10-1500mg/L/L;精确性:超过50mg/L不可以高于±10% 50mg/L时,不可以高于±5mg/L。再现性:±5%或±5mg/L不超过;计量检定周期时间:最少测量周期时间为20分鐘,依据具体实验。能在5~120min随意调节消除時间;抽样周期时间:55~9999min的间隔时间随意调整)全点取样方法;校准時间:1~99天随意间隔时间随意時间可调式;维护保养周期时间:一般每月一次,每一次约30min;輸出:4~20mA(2路)RS232,RS485;环境保护规定:室温可调整,提议溫度+5~28℃,环境湿度≤90%(不冷凝水);AC开关电源:220VAC±10%,50Hz;尺寸:高1450×宽510×450mm;别的:出现异常报警系统和关闭电源不容易遗失数据信息;触摸显示屏表明和命令键入;仪器能自动清除仪器中残存的生成物,使仪器自动修复运行状态。
    留言咨询
  • 有机化学实验用GC-9860-5U型气相色谱仪 设计定时自启动程序,可以轻松的完成气体、液体样品的在线分析(需配备进样部件);仪器特点: ★ 专为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应用场合设计,采用标准5U结构,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的特点; ★ 采用了的10/100M自适应以太网通信接口、内置IP协议栈,便于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互联网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方便实验室架设、简化实验室的配置及数据的管理; ★ 内部设计3个独立的连接线程,可以连接到本地处理、单位主管(如总工、技术厂长等)、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如环保局、技术监督局等),方便单位主管和上级主管单位实时监控仪器的运行以及分析数据结果; ★ 配备的NETChrom® 工作站,可以支持多台色谱仪(253台)同时工作,实现数据处理以及反控,达到了业界前沿的水平; ★ NETChrom® 工作站内建的Modbus/TCP服务器,可以方便地使分析结果接入DCS(集散控制系统); ★ 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设计明了,便于更换升级,保护了投资的有效性,可满足复杂样品分析,可选配多种高性能检测器,如FID、TCD、ECD、FPD和NPD等; ★ 仪器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设计明了、更换升级方便,保护了投资的有效性;可满足复杂样品分析,可选配多种高性能检测器,如FID、TCD、ECD、FPD和NPD等; ★ 彻底摒弃了传统指针式压力表,并可加载EPC技术进行气路控制,自动化水平和整体性能接近国际一线品牌; ★ 实现了气路故障自我保护、自动点火、熄火重点、自动开启气路,达到了一键启动; ★ 设计定时自启动程序,可以轻松的完成气体、液体样品的在线分析(需配备进样部件);主要技术指标: ● 温控区域:8路 ● 温控范围:室温以上4℃~450℃,增量: 1℃, 精度:±0.01℃ ● 程序升温阶数:8阶 ● 程升速率:0.1~39℃/min(普通型);0.1~80℃/min(高速型) ● 外部事件:4路;辅助控制输出4路 ● 进样器种类:填充柱进样、毛细管进样、六通阀气体进样、自动顶空进样任选 ● 检测器数目:3个(多);FID、TCD、ECD、FPD和NPD任选 ● 气路控制:机械阀控制方式、EPC方式任选 ● EPC、EFC工作模式:2种;恒流模式、恒压模式 ● EPC、EFC工作气体:5种;氮气、氢气、空气、氦气、氩气 ● EPC、EFC控制量程:压力:0~0.6MPa;流量0~100mL/min或0~500mL/min(空气) ● EPC、EFC控制精度:压力0.01KPa;流量0.01 mL/min ● 压力传感器: 准确度:满量程的±2% 重现性:±0.05 KPa 温度系数:±0.01 KPa/°C 量程:0~0.6MPa ● 流量传感器: 准确度:满量程的±5% 重现性:±0.5%(满量程) 量程:0~500 mL/min ●启动进样:手动、自动任选 ●通信接口:以太网:IEEE802.3检测器技术指标: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限:Mt≤3×10-12g/s (正十六烷-异辛烷溶液); ●噪音:≤5×10-14A ●漂移:≤1×10-13A/30min ●线性范围: ≥106 热导检测器(TCD): ●灵敏度:S≥3500mV• ml/mg(常规)5000mV• ml/mg(高灵敏)(苯-甲苯溶液)(放大2、4、8倍任选) ●噪声:≤10μV ●基线漂移:≤30μV/30min ●线性范围:≥104 有机化学实验用GC-9860-5U型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北京色谱仪厂家 北京气相色谱仪价格 气相色谱仪用途 气相色谱仪工作原理
    留言咨询

有机化学家相关的耗材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细孔漏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SUPELCOSIL LC-SI 液相色谱柱 SUPELCOSIL LC-SI (3UM 15CMX3.0MM)
    与正相硅胶柱配合使用的流动相,通常包含己烷和庚烷等烃类溶剂,并混合有相对较少的强极性溶剂。 非极性化合物将首先从柱上洗脱,而极性溶质与硅胶表面上的硅烷醇基团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硅胶的极性选择性对于毒枝菌素的分离非常有用。 由于硅胶的低运行成本以及相对于反相柱反压较低,通常用于制备色谱中。 硅胶是有机化学家最常用的低压制备工具。SUPELCOSIL LC-Si 柱中的未改性硅胶也可分离位置异构体。
  • SUPELCOSIL LC-SI 液相色谱柱 SUPELCOSIL LC-SI (5UM 25CMX4.6MM)
    与正相硅胶柱配合使用的流动相,通常包含己烷和庚烷等烃类溶剂,并混合有相对较少的强极性溶剂。 非极性化合物将首先从柱上洗脱,而极性溶质与硅胶表面上的硅烷醇基团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硅胶的极性选择性对于毒枝菌素的分离非常有用。 由于硅胶的低运行成本以及相对于反相柱反压较低,通常用于制备色谱中。硅胶是有机化学家最常用的低压制备工具。 SUPELCOSIL LC-Si 柱中的未改性硅胶也可分离位置异构体。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