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基因

仪器信息网关键基因专题为您整合关键基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关键基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关键基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关键基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关键基因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关键基因相关的资讯

  • 基因检测市场正处于“跑马圈地”关键期
    p   经历无监管、叫停、放行等阶段后,基因检测领域迎来好时代。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第一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复函》,正式批复27个省市关于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方案。 /p p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把基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规模支持举措,并要求相关地方政府提供政府采购相关基因检测、纳入医保和补贴房租等政策支持。 /p p   在A股上市公司中,包括达安基因、中源协和、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紫鑫药业、广生堂等均有布局基因检测。而目前公开可查的各示范中心承建单位名单中,仅有达安基因、迪安诊断、广生堂进入榜单。 /p p   有分析认为,基因检测市场眼下正处于跑马圈地的关键期,进入榜单的公司无疑更有优势进行市场拓展,未被纳入的公司则可能失去一定先机。 /p p strong   基因检测政策落地 /strong /p p   2015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中,便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即“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 /p p   “这个文件确实来之不易。”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基因检测行业经历了无监管、被叫停的无序发展,现在出台了国家层面的规范鼓励性文件,对整个行业都有所鼓舞,具体方式将以“先试点、后示范、第三方考评”的方式来推动。 /p p   记者了解到,此次国家出手源于基因检测行业的高速发展。据BBC RESEARCH统计,全球基因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 /p p   多名医药界人士对基因检测市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解放军第107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肖国龙此前表示,“单以产前无创基因为例,近三年我国就有差不多20万名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在10亿元左右,如果30岁以上的孕妇实现全渗透,市场容量将达近80亿元。” /p p   海通证券研报预测,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我国每年新生儿的增量在500万以上,这将为无创基因筛查创造出巨大市场需求。 /p p   “实际上,无创基因市场只是一部分,基因检测可以服务的市场很大,原则上一切有生命的个体都是它潜在的服务对象。”医药分析师甘翔认为,基因检测服务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容量,万亿级别也是有可能的。 /p p   strong  “落榜”公司恐失发展先机 /strong /p p   A股上市公司中在基因检测领域布局者也不少,受上述消息刺激,近日基因检测概念股表现较好,4月26日更是全线飘红。 /p p   引人关注的是,在目前已公布的相关省份基因检测示范中心承建单位名单中,并非所有相关上市公司都被纳入。中源协和、紫鑫药业、千山药机等公司未进入已披露名单。对此,记者分别致电前述公司董秘办了解详情,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p p   公开资料显示,中源协和2014年以来已设立了三家与基因检测有关的子公司,并确立了基因细胞战略模式,现基因检测业务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千山药机也于2014年通过收购、增资的方式获得宏灏基因52.57%的股权 紫鑫药业则在2013年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基因测序仪项目。 /p p   此外,基因检测相关业务的毛利率在上述公司中也颇为亮眼。中源协和2015年半年报显示,其基因检测及存储的毛利率为79.34% 千山药机2015年报显示,旗下宏灏基因所属的医疗器械行业毛利更是高达91.45%。 /p p   “国家发改委要求相关地方政府就示范中心提供政府采购相关基因检测、纳入医保和补贴房租等政策支持,对于入围的公司来说,除了享受相关资金申请补贴的优势外,还有一系列政策支持。”上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人士表示。 /p p   国家发改委文件显示,拥有合法资质与核心技术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将获得优先支持,并且重点支持目前成熟应用的出生缺陷、遗传病等领域。 /p p   甘翔认为,目前基因检测行业还属于蓝海,各大公司正在跑马圈地,承建国家审批的示范中心显然能令企业更好地攻城略地,但对于未进入名单的公司来说,则意味着可能失去先机。 /p
  • 全面剖析:基因检测进入消费级市场的关键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新炒作基因检测,很多人感觉消费和资本市场对基因检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果真是基因检测市场的春天到来了吗?这一波热潮过后,基因检测能成为必需品吗?下面我从基因检测的瓶颈、模式创新和数据解读等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基因检测成为必需品的关键转折点。   一、基因检测自身的三大瓶颈影响消费市场的热度   基因检测要想真正走进消费市场有三大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价格不透明问题。   23andMe花了10年的时间把基因检测的价格从999美金降到了99美金,每次融资都带来新一轮的降价,99美金也是在其第4轮融资以后推出的价格。在降价之前他们的用户数是18万,降价以后短短的九个月用户就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23andMe实现了基因检测99美金的亲民价格   就在国外基因检测价格已经形成规范时,国内的基因检测市场却出现了乱象。在百度搜索,能看到一大堆基因检测公司,拿起电话一问,定价从几十万到几百不等。   国内的基因检测市场,一直以来都处于灰色销售地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部门管制政策的不明朗,哪家都不愿意成为出头鸟被盯上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基因公司对于基因检测产品的定价不透明。在消费者眼里,基因检测的定价是不透明的,同时因为消费者对于基因缺乏基本知识,所以在选购的过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在医院只能被动接受医生的推荐价格,在体检中心也是半信半疑,更不用提货比三家的可能了。   定价是一道过不去的槛。一边抓着服务提供商的腿,一边揪着消费者的心。技术提供商不透明的定价让服务提供商不得不把价格抬得极高 信息不对称和科学普及度低让消费者甚至把基因检测和星座算命联想到一起。   其次,基因测序的时间周期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   最近有一篇文章比较火,讲述了一份生物标本如何开始它的&ldquo 旅行&rdquo 直到完成了一次基因检测。需要指出的是,这位&ldquo 生物标本&rdquo 的整个&ldquo 旅程&rdquo 只花了两周时间,从运输到实验室到分析室到最后的检测报告,整个过程非常的&ldquo 高大上&rdquo 。文章没有指出来的是,这位&ldquo 生物标本同学&rdquo 走上的旅程是基因检测中关于肿瘤用药指导的应用。这种基因检测,针对的是得了癌症的患者,那么对于普通的健康人,还需要做基因检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从目前市场上针对健康人群做的疾病风险预测的基因检测说起了。   Oxford Nanopore的小型测序仪,实现数个小时产出基因数据   一般市场上预测疾病风险的基因检测,只需要几百块钱和存有你唾液的棉签,就能够分析至少一项疾病的健康风险。这种风险分析通过某些疾病易感基因的遗传信息就能完成,整个周期最快一周,最慢一个月。   这里就有一个用户体验问题出来了。如果说你想要体验一次美甲,美甲师傅直接上门就能服务,但是基因检测没法当场出报告结果啊!可能很多的消费者在第一次听到基因检测这个产品的时候,都是认为和测血糖或者量血压一样,能够当场出结果,或者至少等上几个小时也行啊。很不幸,让小伙伴们失望了。   目前基因测序的成本是降下来了,但是整个基因检测的周期仍然无法做到很亲民。即便是未来可携带测序仪进入到老百姓家里,但是测序的前期DNA提取,测序样本的制备,后期的数据分析等环节都是很难做到傻瓜式操作。从目前市场上对于穿戴式设备的热捧,也许在未来不久,测序仪的发展能够走向穿戴式的方向。   新技术的日益更新,也是让基因检测价格不断降低和周期逐步缩短的推动力。Illumina已经通过HiSeq X Ten实现了1000美金的基因组测序,新型基因组分析芯片&ldquo Japonica Array&rdquo 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完成基因检测。也许商业化的推进,能让这两个瓶颈在市场上面能够找到一个消费者接受的平衡点。   基因测序的第三个瓶颈是数据分析。   笔者作为是生物信息出身的技术男,看到这个瓶颈也许就笑了,基因检测的瓶颈怎么会是数据分析呢?的确,从23andMe公布的白皮书里面能看到,基因检测使用到的数据分析技术的确不难。   一代测序技术(PCR测序)做的基因检测我就不提了(有兴趣的读者直接登录我们的奇云诺德平台就能看到,这种一代测序技术做的基因检测目前都是几分钟的全自动化生成报告流程) 芯片技术的基因检测从数据分析到产生报告,基本上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全部搞定(有兴趣的读者直接使用R语言的软件包PredictABEL就能做完全套数据分析)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检测,目前使用Churchill算法来做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也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三个小时的工作量。   难道说这个瓶颈就不存在了吗?当然不是,试想一下,目前真正懂生物信息的人,真正懂应用算法分析和解读基因数据的人,真正懂得将基因检测分析建模和优化流程的人有多少呢?在基因检测领域,瓶颈不再是成本,而是对结果的解释。   这个瓶颈之所以提出来,不是分析技术上面的难度,而是分析结果选择上面的难度。这也是造成目前每家基因检测公司在每个检测项目上面的差异,在本系列中&ldquo 你看得懂基因检测报告吗?&rdquo 部分,我会详细把这个技术瓶颈剖析开来一探究竟。   二、基因检测的商业模式仍有待创新   用一句很简单的话作为开头:基因检测产品能赚钱吗?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基因检测技术转化的历史,1994年率先在美国医疗机构中开展肠癌基因筛检,一年以后英国也开始了全面的基因筛检制度。2002年,欧盟超过70万人进行了基因检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基因检测的国际标准,同年美国已经有500多万人次接受了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成为医疗机构的标准化临床检测。   2006年,互联网巨头将基因检测带入老百姓生活,Google投资的23andMe成立,2007年基因检测公司在世界各国开始落地生根,国内开始出现&ldquo 联合基因&rdquo 等基因检测公司,到2008年,时代周刊将个人基因检测服务评为该年度最佳发明。   从传统的基因检测技术转化来看,常规的模式是进行临床疾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应用在医疗领域的时候,针对的对象虽然是患病消费者,但是真正需要采购基因检测的还是医生,这里是&ldquo 羊毛出在狗身上&rdquo 的模式。这个市场包括单基因病检测、肿瘤个性化治疗检测、遗传性肿瘤预测检测、肿瘤早期筛查等。   从基因检测的刚需来看,辅助生殖和孕妇产前基因检测都是市场需求很旺盛的产品,也是各大医疗机构争夺的&ldquo 蛋糕&rdquo ,这部分产品必定是国家政策规范的重点,模式也基本上是&ldquo 羊毛出在羊身上&rdquo 。   除此以外,介于以上两种模式的中间,还有一些非刚需的基因检测产品,如新生儿基因检测、成人基因检测、老年人基因检测等,正在逐渐的被互联网模式推向市场。   前文提到的基因检测在定价和报告解读上的瓶颈,是模式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卫计委和发改委对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基因检测产品,仅仅在一些刚需的检测项目上做了资质的限制,在市场定价、审批项目标准等方面都没有更进一步的举动。市面上的基因检测产品定价从数千元到万元级别参差不齐。定价的混乱和缺乏合理的解读信息,是基因检测的模式无法突破的硬伤。笔者估计这个矛盾在2015年会开始爆发,期间资本市场和基因行业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本系列最后部分会对详细分析哪些行业会被颠覆。   基因检测的商业模式  三、基因检测产品和消费者痛点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消费领域需要解决痛点,如果只是提出问题,消费者是不能将其视为必需品的。目前基因检测产品存在一个很大的门槛,就是最终的解读报告能否帮助消费者解决他们的问题?而身为基因产品的研发人员也总会发问:消费者需要基因检测报告解决什么问题呢?   这就是目前基因检测产品在中国市场上一个死循环。一方面终端消费者无法理解报告的价值,另一方面检测服务商无法获知用户真正的痛点。也许这里会诞生一个第三方服务公司,那就是基因检测报告解读提供商。要出现这样的业务,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让消费者能够读懂基因检测报告。在这样的公司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来看看普通老百姓拿到一份基因检测报告以后会如何看待报告的解读。   基因检测简单来说可以划分为诊断类和预防类。诊断类的基因检测报告包括遗传缺陷基因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靶向用药基因检测等。预防类包括疾病易感基因风险评估、新生儿基因检测等。对于诊断类的基因检测,一直都是市场上各大医疗机构和企业争夺的&ldquo 蛋糕&rdquo 。   一份诊断类的基因检测报告,普通老百姓是无法自行解读的,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遗传咨询师或者有资质的医生来解读。例如靶向用药基因检测报告,里面出现的众多药物名称和相关基因功能说明,以及适用性、不适用性、可能适用性等说明,都需要具备专业的临床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和医师才能解读并且做出合适的诊断。   这种诊断类的基因检测报告,国家相关的政策限制也会出台,例如CFDA对于诊断的设备,卫计委对于诊断的项目等,不仅如此,笔者预判,相关部门也会对于诊断类的基因检测报告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报告带来的临床诊断指导也会进一步出台技术性的规范。诊断类的基因检测有风险,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规范下,能够通过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得到保障。   针对预防类的基因检测,如果告诉普通老百姓,在知道疾病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消费者还真的愿意知道自己患上某种疾病的风险吗?针对新生儿基因检测,虽然婴儿无法为自己选择基因检测做决定,但是父母为孩子选择知道这些信息是否真的有百利而无一害呢?   如果我们撇开目前基因检测精确度和资质问题,只是看预防类的基因检测报告内容,你会发现更多的检测项目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让消费者过渡到诊断类基因检测做好准备,比如癌症易感基因检测套餐,消费者知道的仅仅是一个&ldquo 不太稳定&rdquo (为什么称为不太稳定,笔者这里不细说,以后会慢慢分析基因检测的技术细节,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在不同的基因检测公司得到的检测结果会有差异)的统计学概率。   另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游戏和好奇心吸引消费者进行一次性的消费,这里有一个很吸引互联网投资人的故事,那就是&ldquo 先把用户圈进来,然后通过增值服务来盈利,最后利用逐步积累的大数据来建立门槛&rdquo ,这个漂亮的商业模式的确让众多的投资人掏了不少钱,但是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预防类的基因检测有风险,但是知道风险以后出现的问题,需要消费者自己承担。   总而言之,基因检测的报告,老百姓要么无法解读和应用(诊断类的基因检测),要么满足了好奇心以后被&ldquo 卖&rdquo 给传统医疗保健行业(预防类的基因检测)。这里充满了各种的&ldquo 坑&rdquo ,基因检测确实能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的痛点,但是前进的路是漫长的,除了用投资人的钱来填&ldquo 坑&rdquo ,基因世界的各位看官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来(不要只想着赚投资人的钱),专注一下分析消费者的痛点,提高用户体验,让产品和市场来说话呢?   四、未来哪些行业会与基因检测深度整合?   基因检测作为最前沿的新技术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肯定。从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的稳定性和精确度来看,市场对其认可程度还需要一段磨合期。2015年是基因检测市场推广中关键的一年,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因检测的监管和规范,基因检测的应用会不断加速。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几个大宗行业。   第一、临床诊断行业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的国情咨文中宣布了&ldquo 精准医疗计划&rdquo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同时提议国家投入2.15亿进行&ldquo 百万基因组计划&rdquo 。这项计划是美国继&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以后再次使人类医学迈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标志着基因检测开始成为临床诊断重要的标准之一。   精准医疗的目标就是要为每个病人量身打造出最优的治疗方案,使疗效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分子角度来寻找病因,简单来说,需要对每个人进行基因检测。美国对于精准医疗的投入只是基因检测颠覆临床诊断行业的冰山一角,对于基因行业的来说,这个机遇更像是台风来临前的征兆。   第二、药物研发行业   &ldquo 精准医疗&rdquo 的另一个方向是&ldquo 精准药物&rdquo ,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最有利的治疗。开发新的有效药物不仅花费国家和企业巨额的资金,而且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药物针对的人群越来越有限,药物研发周期越来越长等。这里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积累更多的数据,实现精准地开发药物,也实现从基因层面上了解病因。   第三、健康预防行业   &ldquo 精准医疗&rdquo 创建了一个庞大的患者医学数据信息库。这个巨大的资源库让临床的数据&ldquo 有迹可循&rdquo ,让疾病的根源&ldquo 有数可查&rdquo 。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研究这些数据,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更合理和完善的治疗和预防方案。临床大数据的发展会促使健康预防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基础上,基因检测在普通消费者市场上的推广能促使数据积累过程更加迅速。
  • 《科学》杂志:中美学者克隆出提高籽粒产量关键基因
    小麦是全球分布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世界上有超过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提高小麦产量,事关粮食安全。4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应用植物基因组团队贾海燕教授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发现并克隆了一个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关键基因TaCOL-B5,同时为蛋白质磷酸化可能参与小麦穗形成和籽粒产量提供了示范。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科学》杂志同期配发的评论文章认为,“TaCOL-B5的发现是提高谷物产量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提高了我们对控制株型和产量的分子机制的理解”。  普通小麦的籽粒产量受三个主要因素影响: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穗数可以通过促进分蘖而增加,每穗粒数分为小穗数和每小穗粒数两个亚组分,增加小穗数是提高粒数但不降低粒重的有效途径。  “最初,我们发现小麦‘CItr17600’的粒数较多,就想把控制这一表型的基因克隆出来,但这需要先‘锁定’对应的基因组区域,然后再验证候选基因是否决定了它的高产。”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贾海燕说。  研究人员先利用CItr17600和扬麦18的F2:3家系,将一个控制每穗小穗节数的主效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在7B染色体上,接着通过重组体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和双亲序列比对,确定TaCOL-B5为候选基因。  随后,他们从CItr17600中克隆了TaCOL-B5的cDNA,将其转化到扬麦18中,表型分析发现在转基因的不同后代都显著提高了穗数、每穗小穗节数及其粒数,从而证实TaCOL-B5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基因。

关键基因相关的方案

关键基因相关的论坛

  • 许智宏院士: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是看转的什么基因

    不能笼统地讲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是看转的什么基因,所以必须一个基因一个基因地去讨论,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牛奶、鸡蛋出了问题就否定整个食品行业。1996年,从美国第一批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品种推出以后,至今已有15年时间,目前还未发现有安全性问题。至今已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2009年全球种植面积已达1.34亿公顷。从作物种类而言,主要是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以大豆为例,目前全世界种植的大豆中约3/4的面积是转基因大豆,美国作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产国,转基因大豆的面积已达90%左右。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是否安全,这属于食品安全的范畴;二是对环境是否安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对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性检测来讲,也需要由不同的部门开展工作。首先,对已经研发出来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如新近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都要做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试验,测试对人体是否可能有害,是否有过敏反应,还要看其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否有变化。其次,是看所试验的特定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比如转的抗虫基因除了杀死害虫以外对有益的昆虫有没有影响,对生物多样性是否有影响。对老百姓来讲,一般会首先关注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我个人觉得,截至目前,不少人仍对转基因作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一听到抗虫基因、毒蛋白,就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对人体有毒。其实,抗虫毒蛋白只对部分昆虫有毒,有很强的专一性。就像现在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里的抗虫基因所产生的抗虫毒蛋白,它只对鳞翅目害虫有毒性,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毒理试验。这个抗虫毒蛋白并不是从转基因作物才开始使用的,人类知道这个抗虫蛋白已几十年了。所谓“BT”,其实就是一种细菌——苏云金杆菌的缩写。科学家早就发现这种细菌在其芽孢中生产一种可起到抗虫效果的晶体蛋白,以前人们是通过发酵生产把它作为生物防治药物用于农业,拿到田间去喷,但其缺点是很不稳定,一下雨很易被雨水冲刷掉而失效。现在,科学家只是让植物自己生产这种晶体蛋白杀虫。我国现在有40%多的污染源来自农业,主要是使用了太多的农药、化肥。我年轻时曾在棉花地里工作过。当时,每年因农药使用不当或过量导致中毒、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棉花的病虫害很严重,而喷洒农药都是在最热的夏天,而且棉花在生长过程中要多次喷洒农药。种植抗虫转基因棉花后,不用喷那么多农药,这其实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而转基因的棉花地里也会播种非转基因棉花,或在周围种植其他作物,给昆虫提供繁殖后代的机会,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不利,也只是通过一两个假设的例子推出来的结论,并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依据。现在,人们仍对转基因的基本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所以才会产生种种误解。这只能通过更多的科普宣传,使公众了解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是怎么回事。科学家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用公众明白的语言,增强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了解。(作者为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来源:光明日报)

  • 英开发出前列腺癌症检测新法 基因活动模式成检测关键

    中国科技网讯 前列腺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癌症,变化多端,有的患者可以活很长时间,而有的患者却很快地死去。因此,开发出有效的检测手段来评定不同类型的病症十分重要。英国癌症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新闻公报称,该所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手段,可利用基因活动的特点快速检测出前列腺癌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研究人员相信,这一血检手段可最终与现在的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试并用,用来判定哪些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在最近一期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阐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对英国10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血液样本中的基因进行了扫描,这些患者中有69人病情已进入晚期,另外的31人则属于早期癌症患者。利用统计模型,研究人员将病人分成四组,每一组人员的基因活动方式皆不相同。在对患者长达两年半的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组患者的存活几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组患者中,每名患者身上都有9个关键基因异常活跃。通过与美国的7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的样本进行对比后,研究人员确认,通过这9个基因的活动模式可以准确确认哪些患者的生存几率更小。数据表明,具有这种基因活动模式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2个月,而其他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则为21.6个月。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癌症治疗来说,个性化治疗是未来的方向。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病人的基因活动模式可以判定病患肿瘤的恶性程度,这种基因活动模式就如条形码,可快速简便地加以识别。而这种通过读取前列腺患者基因变化情况来判定癌症病情的血检手段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可以使得医生能够更好地对病患进行针对性治疗。(驻英国记者 刘海英) 《科技日报》(2012-10-10 二版)

  • 优化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

    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和宿主系统,而往往忽视基因本身是否与载体和宿主系统为最佳匹配这样一个实质性问题。基因的最佳化表达可以通过对基因的重新设计和合成来实现,如消除稀有密码子而利用最佳化密码子,二级结构最小化,调整GC含量等。以下就密码子最佳化、翻译终止效率和真核细胞中异源蛋白表达的问题加以说明。密码子最佳化(codon optimization)遗传密码有64种,但是绝大多数生物倾向于利用这些密码子中的一部分。那些被最频繁利用的称为最佳密码子(optimal codons),那些不被经常利用的称为稀有或利用率低的密码子(rare or low-usage codons)。实际上用做蛋白表达或生产的每种生物(包括大肠杆菌,酵母 ,哺乳动物细胞,Pichia,植物细胞和昆虫细胞)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密码子利用的差异或偏爱。大肠杆菌、酵母 、果蝇、灵长类等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8个密码子极少被利用。有趣的是,灵长类和酵母 有6个同样的利用率低的密码子。大肠杆菌、酵母 和果蝇中编码丰度高的蛋白质的基因明显避免低利用率的密码子。因此,重组蛋白的表达可能受密码子利用的影响(尤其在异源表达系统中)的事实并不很奇怪。你的基因利用的密码子可能不是你正在利用的蛋白生产系统进行高水平表达所偏爱的密码子,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利用偏爱密码子(preferred codons)并避免利用率低的或稀有的密码子可以合成基因,基因的这种重新设计叫密码子最佳化。在同源表达系统中,同较低水平表达的基因相比,较高表达的基因可能有很不同的密码子偏爱。通过对密码子利用的归类分析,人们可以真正预测任何基因在酵母 中的表达水平。在诸如Zea mays的其他生物中,大量高表达基因强烈偏爱以G或C结尾的密码子。而且,在Dictyostelium中,同低水平表达的基因比较,高表达基因有较大数目的偏爱密码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哺乳动物基因是不可预测和具有挑战的。例如直到最近才实现了人血红蛋白的过表达。为了达到血红蛋白的好的表达水平,Alpha-球蛋白cDNA不得不用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进行重新合成。在异源宿主中实现象血红蛋白这样复杂的蛋白质的过表达可能需要最佳化密码子,这些研究者为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资料。成簇的低利用率的密码子抑制了核糖体的运动,这是基因不能以合适水平表达的一个明显机制。核糖体翻译由九个密码子组成的信使(含几个低利用率密码子或全部为低利用率密码子)时的运动速度要比翻译不含低利用率密码子的同样长的信使的速度慢。即使低利用率密码子簇位于3'端,信使最后也会被核糖体”拥挤”而损害,核糖体又回到5'端。3'端低利用率密码子簇的抑制效应可以和全部信使都由低利用率密码子组成的抑制效应一样大。如果低利用率密码子簇位于5'端,其效应是起始核糖体数目的全面减少,导致蛋白合成中信使的低效率。散在分布的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效应还未很好地研究,但是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的确对翻译效率有负面效应。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蛋白表达,包括使mRNA去稳定的序列。重新设计合成基因可以去除或改变这些序列,导致高水平表达。消除稀有密码子、去除任何去稳定序列和利用最佳密码子的基因的重新设计都可能增加蛋白产量,使的蛋白生产更有效和经济。翻译终止效率蛋白表达水平受许多不同因素和过程影响。蛋白稳定性、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在蛋白生产和积累中起主要作用。翻译过程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期。对于翻译的起始,原核mRNA需要5'端非翻译前导序列中有一段叫Shine-Dalgarno序列的特异核糖体结合序列。在真核细胞,有效的起始依赖于围绕在起始密码子ATG上下游的一段叫Kozak序列的序列。密码子利用或偏爱对延伸有深刻的影响。例如,如果mRNA有很多成簇的稀有密码子,这可能对核糖体的运动速度造成负面影响,大大减低了蛋白表达水平。翻译终止是蛋白生产必须的一步,但其对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还没有被研究清楚。但是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终止对蛋白表达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更有效的翻译终止导致更好的蛋白表达。绝大多数生物都有偏爱的围绕终止密码子的序列框架。酵母 和哺乳动物偏爱的终止密码子分别是UAA和UGA。单子叶植物最常利用UGA,而昆虫和大肠杆菌倾向于用UAA。翻译终止效率可能受紧接着终止密码子的下游碱基和紧靠终止密码子的上游序列影响。在酵母 中通过改变围绕终止密码子的局部序列框架,翻译终止效率可能被减低几个100倍。对于UGA和UAA,紧接着终止密码子的下游碱基对有效终止的影响力大小次序为GU,AC;对于UAG是U、ACG。对于大肠杆菌,翻译终止效率可因终止密码子及临近的下游碱基的不同而显著不同,从80%(UAAU)到7%(UGAC)。对于UAAN和UAGN系列,终止密码子下游碱基对翻译的有效终止的影响力大小次序为UGA、C。UAG极少被大肠杆菌利用,相比UAAN和UGAN,UAG表现了有效的终止,但其后的碱基对有效终止的影响力为GU,AC。对于哺乳动物,偏爱的终止密码子为UGA,其后的碱基可以对in vivo翻译终止有8倍的影响(A、GC、U)。对于UAAN系列,in vivo终止效率可以有70倍的差别,UGAN系列为8倍。如果终止密码子附近序列没有最佳化,可能发生明显增加的翻译通读,因此减少了蛋白表达。例如,在兔网状细胞无细胞翻译系统里,UGAC的翻译通读可以高达10%,而第四个碱基如果为A,G或C,翻译通读为1%。总的来说,翻译起始框架、翻译终止序列框架和密码子利用应该仔细选择,以利于蛋白的最高水平表达。翻译终止序列框架能几倍地改变蛋白生产水平。真核细胞中的异源蛋白表达异源蛋白质在细菌中表达是目前使用的主要的蛋白生产系统。大肠杆菌一直是最经济的系统之一。然而为了生产需要特异修饰、胞外分泌或有特异折叠需要的蛋白质,其他表达系统也是需要的。真核细胞在表达原核来源的基因、真核基因的cDNA拷贝或其他无内含子的基因时可能表现很多特异问题。富含AT的基因在很多真核细胞中表达时会遭遇很剧烈的障碍。主要的真核信号序列如 加poly-A的位点、酵母 转录终止位点和真核mRNA去稳定序列都是富含AT的。内含子序列也趋向于富含AT,尽管他们有参与剪切过程的很特异的识别序列。虽然绝大多数原核基因没有剪切或聚腺苷过程,但这些真核过程需要的保守序列可能存在于原核基因中,因此当这些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时可能引起特异的问题。而且诸如哺乳动物和单子叶植物细胞的特异真核表达系统可能不能有效地表达无内含子的基因。 真核mRNA在离开细胞核进而在胞浆的核糖体上被翻译前需要特异的处理和修饰。这些过程包括去除内含子、5'端甲基化帽子形成和3'端加poly-A。内含子去除需要5'剪切位点、G75/G100U100A65AG65U保守序列、3'剪切位点、富含密啶NC66A100G100/G56保守序列和C72T98R77A100Y75保守序列。有效的加poly-A和mRNA剪切需要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信号:加poly-A保守序列AAUAAA和在切割位点内的50个碱基的富含GT的序列。酵母 真核转录终止序列(几个不同的富含AT序列,如含TTTTTATA,TATATA,TACATA,TAGTAGTA的一个38bp区域)被研究的最清楚。这些结果来自对酵母 突变体CYCI mRNA的mRNA水平和相对长度的确定的实验。近期用in vivo质粒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结果证明:TATATA似乎和原始的38bp野生型区域一样有效地终止转录,而TAGATATATATGTAA和TACATA效率差些,TTTTTTTATA几乎没有效率。所有这些序列在反方向时没有终止转录功能。不幸的是几乎没有其他真核表达系统转录终止序列方面的信息。内含子对几个哺乳动物基因的正常表达是必需的,包括Beta-球蛋白、SV40 late mRNA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单子叶植物细胞充分表达乙醇脱氢酶的cDNA拷贝、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Beta葡萄糖苷酸酶和其他缺乏内含子的基因时也依赖内含子。转录区域内引入内含子可以通过未确定的转录后机制增强表达。(免疫球蛋白基因)内含子可能也包含转录增强子,因此通过转录机制增强表达。 总的来讲,如果存在某些DNA序列,真核异源蛋白表达可能是个难题。为避免剧烈的表达减少,需要对基因进行扫描,确认是否含上述提及的富含AT的序列。而且,在几个真核系统表达无内含子基因可能需要引入内含子以实现外源蛋白的充分表达。

关键基因相关的资料

关键基因相关的仪器

  • Applied Biosystems 3500/3500xL系列基因分析仪3500系列基因分析仪为支持验证和法规规范环境中对仪器性能的严格要求而设计,同时保留了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心目中Applied Biosystems产品一贯拥有的无可匹敌的应用多功能性.性能特点 8道毛细管3500系统和24道毛细管3500xL系统,可升级。先进的导热系统设计,更好满足DNA片段分析时对温度控制的严格要求。505 nm单波长固态长寿激光源——采用标准电源供电,无需散热不同仪器之间不同运行之间以及不同毛细管之间的信号强度一致性得到显著改善强大、综合的数据采集和初步分析软件,提供了数据质量的实时评估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追踪关键消耗品数据并记录管理信息先进的多色荧光分析能力,可对DNA片段进行多达6种不同荧光染料的多重检测无可匹敌的应用灵活性—一种毛细管阵列、一种聚合物分离胶,通用于大部分研究应用简单的安装、操作和维护——迄今为止最容易拥有、最方便运行的DNA测序仪创新的消耗品3500系列可与你的工作环境无缝整合,确保了易用性,而又不失可靠性。提供即用型的上样即可运行的消耗品,可缩短手工操作时间。预先配制好的基本消耗品避免了混合或操作误差的可能性,在清空之后阳极和阴极缓冲液槽还可回收以循环再生。高分子聚合物袋、阴极和阳极缓冲液槽、易于安装的毛细管阵列都在产品标签上包含了完整的无线电频率识别(RFID)标签。这些先进的装置能让3500系列的数据采集软件对试剂和消耗品的关键信息进行浏览、跟踪和报告,其中包括用量、批号、货号、保质期和仪器上的使用期限。在追踪系统表现时,这些特征能帮助简化关键的日常管理工作,省时省力。这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将你的想法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屏障最小化。简单如同驾驶3500 系列数据采集软件的用户友好导航采用直观的仪表盘设计、显而易见的常规操作按钮、易读取的图表显示。通过即时读取碱基或片段大小的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在数据产生时即判断它们的质量,而无需将输出文件转移到二级分析软件包。系统还提供了预配置的样品反应板设置,来进一步支持快速有效的测序和片段分析的运行设置DNA 测序3500系列与Applied Biosystems BigDye 循环测序试剂盒共同使用,更将超越预期,提供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性能表现、数据质量检查以及简易操作。3500系列可在最少的用户干预下实现不同研究应用间的轻松转换。此外,3500系列设计了特别方案,针对用BigDye xTerminator纯化试剂盒所制备的样品,可进一步提升序列质量。片段分析可同时检测多达6 种荧光染料的设计,使得3500 系列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多重片段分析应用,每轮运行中提供更高的通量水平和更多的数据点,同时也减低了每个样品的平均费用。将一切完美整合3500平台能运行多种类型的应用――包括新基因测序和重测序(突变图谱)以及微卫星分析、MLPA、LOH、AFLP、MLST,及SNP的验证和筛选。大部分应用能在一种胶和毛细管阵列上运行,3500系列数据采集软件可与多种Applied Biosystems下游软件包无缝整合,从而提供了基因数据的综合分析: Variant Reporter&trade 软件――用于突变检测和分析,SNP探查和验证,以及序列确认测序分析软件――用于测序数据的分析、显示、编辑、保存和打印SeqScape软件――用于突变检测和基于样品库的等位基因鉴定GeneMapper软件――基因分型、等位基因判定、片段分析和SNP分析的理想工具准确、快速、完整、灵活Applied Biosystems 3500系列基因分析仪是我们全面完整的测序及片段分析应用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系统综合了优化的DNA分离试剂,包括特定的应用试剂盒和各种基因研究的工作流程,以及数据分析和浏览的工具。3500系列是目前最强大的基因分析工具。而且,8泳道毛细管的3500可相当容易地升级到24 泳道毛细管的3500xL,让仪器伴随你的实验进展而扩展. 系统组件 毛细管电泳仪8道毛细管(3500系统)或24道毛细管(3500xL系统)毛细管阵列及高分子分离胶DNA测序和/或片段分析系统专用的试剂及耗材Dell计算机工作站及液晶显示器整合的软件,用于仪器控制、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及用于碱基检出和片段筛分的样品文件自动分析 性能指标 性能总体90%样品中100%等位基因的筛分精确度90%样品中100%等位基因的多道筛分90%以上样品中的分辨率范围90%以上样品中收集到的最大片断50–400bp401–600 bp601–1,200 bp50–400 bp401–600 bp601–1,200 bp≤40 to≥520≥6000.150.30NA1 bp2 bpNA≤20 to≥550≥6000.150.30NA1 bp2 bpNA≤40 to≥700≥12000.150.300.451 bp2 bp3 bp≤60 to≥400≥4200.15NANA1 bpNANA≤60 to≥400≥4200.15NANA1 bpNANA≤40 to≥120≥1200.50NANA1 bpNANA 运行参数 激光长寿命、单道505nm,固态激光激发源电泳电压高达20 kV温控箱温度动态温度控制 从18°C到70°C计算机最低要求硬件:奔腾IV 1.86 GHz处理器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 SP1内存:2 GB硬盘:1X 80 GB 7200 RPM SATA 3.0GB/s及 8 MB数据高速缓存操作环境温度:15-30°C(在仪器运行时室温的波动不能超过±2°C)湿度:20-80%(不凝结)主要电源电压100-240 V±10%50-60 Hz±10%电流最大值:15 A最大功率消耗417 VA、371 W(近似值,不包括计算机和显示器)尺寸宽度(门关闭):61 cm宽度(门打开):122 cm深度:61 cm高度:72 cm重量:82 kg(近似值)
    留言咨询
  • Applied Biosystems&trade 3500 Dx系列基因分析仪搭载Data Collection Software 3软件,可以通过单个系统呈现双模式 功能,为您带来超级灵活性,帮助您满足目前乃至今后的 需求。安全的诊断模式同时支持片段化分析和Sanger测序反应模 块,能够在工作流程可控的环境下为您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为了满足不同的通量需求,我们提供了两款型号:适用于低 通量应用的3500 Dx基因分析仪(8道毛细管)和适用于中等通 量的3500xL Dx基因分析仪(24道毛细管)。这两款产品使您 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验室通量需求更灵活地选择产品组合。该系统包含体外诊断仪器、数据采集软件、体外诊断耗材 及试剂-涵盖了在工艺可控的环境下获取高质量结果所需 的所有工具。 精确:3500 Dx系列基因分析仪基于目前使用最广泛、最 受信赖的测序技术Sanger测序,可提供您所需的精 确度。简便:3500 Dx系列基因分析仪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 助力实现自动化操作、耗材易使用、仪器性能和维 护任务电子追踪-因而使您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最 终的结果上。灵活:该系统同时提供8道毛细管(3500 Dx)和24道毛细管 (3500xL Dx)两种型号,支持您根据自己的通量需求 灵活选择。可获得行业领导企业的专业支持 保持您的实验室正常运转是第一要务。我们的技术和 现场服务支持人员可就您的来电快速回复,确保您可 以继续快速回复那些依赖于您的研究结果的对象。 主要特征:1 8道毛细管3500Dx系统和24道毛细管3500xLDx系统;2 先进的导热系统设计,更好满足DNA片段分析时对温度控制的严格要求;3 505 nm单波长固态长寿激光源-采用标准电源供电,无需散热;4 GeneScan&trade 600 LIZ&trade Size Standard v2运行均一化检测,使得不同仪器之间不同运行之间以及不同毛细管之间的信号强度一致性得到显著改善;5 强大、综合的数据采集和初步分析软件,提供了数据质量的实时评估;6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追踪关键消耗品数据并记录管理信息;7 简单的安装、操作和维护-迄今为止最容易拥有、最方便运行的DNA测序仪;数据收集系统:简洁的用户界面和清新的设计能轻松展示消耗品和毛细管的使用信息、快速启动功能、系统维护提醒,及一些方便的特性。碱基检出和片段筛分功能是由初级的数据采集软件来进行的,能实时评估数据质量。同时包含安全性、核查和电子签名等特征。二级分析软件:测序分析软件Sequencing Analysis v6 及K B &trade Basecaller v1.4.1-用于序列碱基检出的编辑、碱基重检出、报告和打印;Variant Reporter&trade 软件-用于突变检测SNP探查、比较测序、重测序、验证和序列确认SeqScape软件-用于重测序应用的文库鉴定GeneMapper软件-用于微卫星、LOH、SNP、MLPA、AFLP和t-RFLP以及Snapshot、MSI等片段分析;GeneMapper ID-x软件-利用AmpFlSTR试剂盒进行人鉴定数据的分析MicroSEQ ID分析软件-利用MicroSEQ试剂盒进行微生物序列分型
    留言咨询
  • 日立DS3000紧凑型基因分析仪 上世纪90年代初,三大科学计划之一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并于2001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而这一伟大工程,正是基于“Sanger法”的DNA测序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代测序受检测效率的限制,无法应对大量基因组测序的需要,因此二代测序、三代测序技术,甚至四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不断涌现。但一代测序因其极高的准确率,直到今天仍然在科研、法医、疾控、食药及临床领域等广泛使用,也是高通量测序验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被称为基因检测的金标准。制药,食品,科研等研究机构均需要通过测序来进行基因分析,为了满足该需求,日立研发了紧凑型基因分析仪“DS3000”,现已全新上市。 日立DS3000秉承日立高新多年来研究开发的毛细管技术与激光辐射技术,作为小型CE测序仪不仅外形“紧凑”,还实现了“高性能”及“高速处理”,可轻松完成片段与测序分析。此外,本产品还采用了环境友好型设计,通过减少在产品使用时排出的CO2排放量,为客户提供可降低环境负荷的产品。DS3000采用4通道毛细管,一次性可处理32个样本,可同时进行6色荧光检测。支持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突变分析和测序分析等用途。 产品特点:1. 操作简便-结构紧凑&触摸屏设计设备采用GUI的触摸屏显示设计,宽400 mm×长600 mm×高600 mm,结构紧凑,节省空间。触摸屏采用扁平化设计,界面布局直观,加强操作的便捷与实用性。 -卡槽式包装耗材耗材包装采用卡槽式设计,安装简便。-流程高效1. 简化的操作流程,安装方法和步骤说明清晰易懂,无论是初次使用仪器的新手,还是不定期使用仪器的用户,均可轻松完成操作。 2. 配备远程监控系统:DS3000配备远程监控系统,支持“远程设备访问”,可以在Web端监测设备状态,设置检测条件,显示分析结果及生成报告等。进一步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3. 方便普适,用户可使用任何电脑:可使用用户端网络及电脑输出报告,进行二次解析等。 2. 系统智能-智能耗材管理耗材使用情况实时监控,根据参数,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出耗材剩余使用次数,提高耗材管理效率。-检测结果智能判断校准检测通过波形及数值表现每道毛细管的信号强度,样本检测根据质量参数设置,自动判断检测结果合格与否,一目了然。 3. 性能优异-创新无泵注胶系统——无需清洗泵,无需排气泡DS3000 采用无泵注胶系统,并成功研发出可移动密封式注射型聚合物,经久耐用,在填充聚合物时无需排气泡,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免除了以往的清洗步骤,有助于缩短维护时间并降低成本。由此可降低用户维修频率,操作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设计光源——使用寿命更长DS3000采用全新设计的激光二极管光源 (LD光源),受模拟脉冲信号控制,DS3000仅在检测时打开光源,与以往光源相比,延长了实际亮灯时间。 日立DS3000基因分析仪作为一款小型的集成化台式DNA分析仪,“紧凑”而“高效”,可以帮助生命科学专家在各种规模实验室进行Sanger测序和DNA片段分析工作。 (此产品仅供科研使用)
    留言咨询

关键基因相关的耗材

  • VWR 拭子,泡沫头,关键拭子 149-0265
    VWR 拭子,泡沫头,关键拭子?? 非常适合于受控环境? 可使用各种常用溶剂? 非磨蚀性,可保护精密组件型号头宽度 (mm)头长度 (mm)总长 (mm)手柄宽度 (mm)手柄长度 (mm)149-026415,025,0131,06,6106,0149-02654,812,0105,04,393,0149-02667,021,0114,0149-02676,217,0163,03,2146,0149-02683,410,568,02,457,5149-02693,612,071,03,059,0149-02703,510,089,079,0149-02713,420,070,02,550,0149-02723,279,72,259,7149-03334,817,4170,02,5152,0149-033415,1167,03,1149-03373,917,581,52,564,0149-03383,625,4108,082,8149-033913,5152,05,0130,0149-03431,814,6173,02,4161,0?订货信息:VWR 拭子,泡沫头,关键拭子说明包装数量货号大型矩形泡沫头(封闭)100149-0264中型可活动泡沫头,带尼龙把手(封闭)100149-0265大型灵可活动沫头(封闭)100149-0266中型泡沫头(打开)500149-0267小型泡沫头,带可活动尖端(打开)500149-0268小型泡沫头(打开)500149-0269迷你尖压缩泡沫头(打开)500149-0270中型尖压缩泡沫头(打开)500149-0271微型泡沫头(打开)500149-0272泡沫头,带木轴500149-0333桨形泡沫头500149-0334圆锥形网状泡沫头,带蓝色玻璃纤维强化的聚丙烯轴500149-0337延长的网状泡沫头,手柄端尖锐,可两用,带蓝色玻璃纤维强化的聚丙烯轴500149-0338大型矩形泡沫头500149-0339细点网状泡沫头,带蓝色玻璃纤维强化的聚丙烯轴500149-0343
  • 转基因大米快速检测卡
    转基因大米检测试纸卡 使用说明方法编号:CDC-70481 适用范围:本检测试纸卡适用于PAT蛋白转基因大米的现场快速检测,以及其它PAT蛋白转基因作物的参考检测。 2 检测意义:水稻植入PAT蛋白基因的目的是增强水稻对除草剂草丁膦(草铵膦)的耐受性。目前,中国允许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潘木瓜和棉花。允许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油菜、棉花和玉米。大米是中国居民的主要食粮,我国至今还没有批准转基因大米的进口以及允许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3 检出限:本检测试纸卡对LLRICE62基因蛋白的检出限是1/2000(2000粒粉碎后的大米中有1粒转基因大米即可检出),同时检测LLRICE62和LLRICE601基因蛋白时的检出限是1/50。 4 样品处理4.1简易处理法:取0.5克(通常约20粒左右)的大米,放在硫酸纸上,将纸折叠包裹大米,用自备的平口钳子将大米钳碎成粉末状,将米粉移入提供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1ml的纯净水,盖盖后振摇50次以上,放置1分钟后再振摇50次以上,5分钟后静置到分层;4.2常规处理法: 数出100粒大米,用感量0.01克的天平准确称量后除以100得出每粒的质量。将大米粉碎,取0.5克米粉移入提供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1ml的纯净水,盖盖后振摇50次以上,放置1分钟后再振摇50次以上,5分钟后静置到分层;5样品检测:取0.5ml的上层液于提供的试管中,将试纸标有箭头的一侧插入试管中,反应5分钟。 6 结果判断: 5分钟后,如果试纸条上只有一条质控线出现,说明结果为阴性;如果有两条线出现,说明结果为阳性;无条线出现为试纸条失效; 30分钟后读取的结果无效。 7注意事项:7.1请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测试,操作时请勿触摸试纸条显色区。7.2本试纸条为一次性产品,请勿重复使用。7.3本产品检测结果仅供参考,如需确证,请参照相关检测方法。8产品包装:检测试纸卡5片,吸管5只,硫酸纸5片,试管10个。9试纸效期:2~8℃冷藏保存,切勿冷冻,有效期为12个月,有效期见包装
  • 新羿 人EAR基因联合检测试剂盒
    人EAR(EGFR/ALK/ROS1)基因联合检测试剂盒(数字PCR法)用于体外定性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融合和ROS1基因融合。其中EGFR基因突变可检测19外显子缺失突变(Ex19Del、共检测29种基因型)、21外显子L858R突变及20外显子T790M突变、18外显子G719X突变(3种突变型)、20外显子插入突变(5种基因型)、S768I突变、21外显子L861Q突变、20外显子C797S突变(2种突变型)。ALK基因融合和ROS1基因融合检测采用融合诱导的不平衡转录法(Fusion-induced 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assay, FIATA),根据目标基因的5’端和3’端转录本数量差异,来确定目标基因是否发生融合。该方法不受融合伙伴和融合位点影响,既可检测已知融合,又可检测未知融合,有效避免假阴性结果。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结果客观,实验操作简单快速。试剂盒采用新羿生物自主专利的微液滴数字PCR技术,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等优点,灵敏度高达0.1%。本试剂盒参照了FDA伴随诊断试剂标准,是高品质、严格质控的基因检测产品,可用于筛选适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或ALK/ROS1抑制剂进行治疗的NSCLC患者,同时可辅助对肺癌患者进行高灵敏度早期复发监测,及用药期间疗效与耐药监测。订购信息 产品名称目录号规格 人EGFR 41位点突变检测试剂盒1221724测试 人ALK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 1225324测试 人ROS1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1225524测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