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交叉划线机

仪器信息网交叉划线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交叉划线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交叉划线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交叉划线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交叉划线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交叉划线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交叉划线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交叉划线机相关的资讯

  • 西华县中医院110.00万元采购PCR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PCR 开标时间: 2022-03-15 10:00 采购金额: 110.00万元 采购单位: 西华县中医院 采购联系人: 朱闫燕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联系人: 郭战伟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3-03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2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信息时间: 2022/3/3 】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西华磋商采购-2022-13 项目名称: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100000.00元 最高限价:1100000.00元 包划分:1个包 采购需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核酸快速检测仪等) 合同履行期限:7日历天 是否接受进口产品: 否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促进中小企业和监狱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及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依据财库[2016]125号文件规定,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本次政府采购活动。投标人需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查询,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对“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企业信用记录查询(投标文件中提供网站查询截屏,查询时间公告后有效)。 (2)供应商应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具备医疗器械二类备案凭证。当供应商为生产厂家时,还需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2年3月3日至 2022年3月10日(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方式:供应商请在网站自主注册后下载采购文件(zkzf格式)及资料,需办理CA数字证书后方可提交响应文件,具体办理事宜请查阅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售价: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加密电子响应文件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通过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五、开启(竞争性磋商方式必须填写) 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室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西华县中医院 地址:西华县展辉路中段路东 项目联系人:朱闫燕 联系方式:13460009333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与政通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路东 项目联系人:郭战伟 联系方式:0394-8106517 3.监督单位:西华县财政局 联系方式:0394-2662207 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2022年3月3日 附件: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PCR 开标时间:2022-03-15 10:00 预算金额:110.00万元 采购单位:西华县中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3-03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2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信息时间: 2022/3/3 】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西华磋商采购-2022-13 项目名称: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100000.00元 最高限价:1100000.00元 包划分:1个包 采购需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核酸快速检测仪等) 合同履行期限:7日历天 是否接受进口产品: 否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促进中小企业和监狱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及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依据财库[2016]125号文件规定,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本次政府采购活动。投标人需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查询,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对“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企业信用记录查询(投标文件中提供网站查询截屏,查询时间公告后有效)。 (2)供应商应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具备医疗器械二类备案凭证。当供应商为生产厂家时,还需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2年3月3日至 2022年3月10日(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方式:供应商请在网站自主注册后下载采购文件(zkzf格式)及资料,需办理CA数字证书后方可提交响应文件,具体办理事宜请查阅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售价: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加密电子响应文件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通过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五、开启(竞争性磋商方式必须填写) 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室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西华县中医院 地址:西华县展辉路中段路东 项目联系人:朱闫燕 联系方式:13460009333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与政通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路东 项目联系人:郭战伟 联系方式:0394-8106517 3.监督单位:西华县财政局 联系方式:0394-2662207 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2022年3月3日 附件:
  • 最小化交叉污染 扩展LC/MS/MS定量范围
    目的为证实在进行四个以上数量级进行定量时, LC/MS/MS的样品残留量可降低至可测得的水平以下。背景现今质谱仪的灵敏度已经能够实现跨五个数量级的检测,且柱上进样量的定量下限可低至阿克级。要使高性能质谱仪的灵敏度不断增加,也要求LC系统上的样品交叉污染达到最低,以优化分析性能。有关验证跨多个数量级的生物分析方法的规范通常要求最高浓度校准品的样品残留量不多于最低浓度校准品的20%。1因此,为使校准范围跨四个数量级,必须使样品残留量低至0.002%以下。若校准范围在四个数量级以上,则必须使交叉污染减少至更低的水平。通常,随着对柱上进样量交叉污染的要求不断严格,系统污染变得非常关键。LC系统及方法必须能够重复地将分析物自进样器、管道及色谱柱上去除,以使每次进样都没有交叉污染。在对奥美拉唑进行分析时,Xevo TQ-S上的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使样品残留量减少至0.0005%以下,且其线性定量范围跨度可达四个数量级以上。解决方案Xevo TQ-S是具有高灵敏度的用于LC/MS/MS分析的质谱仪。它需要一个能够解决交叉污染问题的UPLC 入口,以与该仪器宽泛的线性动态范围相匹配。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选用两种样品管理器:固定定量环(SM-FL)或流通针式(SM-FTN)进样器,这两者在设计上均能实现良好的抗交叉污染性能。在分析奥美拉唑时,采用SM-FTN设计。该种类型的进样器,在分析过程中,以移动相(梯度)冲洗针头内部。在进样口,FTN采用单种溶剂清洗针头外部,且在设计上能够实现防止清洗溶液与样品或流动相接触。在密封面同时清洗针头以及密封垫可减少污染几率。清洗程序已编入本方法中,且可设置为在进样之前以及进样之后清洗。清洗溶剂的组成取决于样品,且其必须能够很容易地溶解分析物。对于pKa为8.8的奥美拉唑来说,可采用含有氢氧化铵的清洗溶剂来清洗注射器。此外,当将氢氧化铵用于流动相时,系统的交叉污染将更低。在碱性条件下,可使奥美拉唑的离子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为评估交叉污染,向色谱柱注射具最高浓度(10 ng/mL或10 pg)的标准品。如图1所示,在注射最高浓度标准品之后首次进行空白注射时,未观察到有交叉污染。基于校准曲线,确定样品残留量低于0.0005%,而这低于质谱的检测下限。如图2所示,在500 ag至10 pg范围内,采用1/x权重系数,可获得相关系数为0.99997的线性,这足以证实可在与Xevo TQ-S连用的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上对奥美拉唑进行线性校准。小结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非常适用于需要跨四个以上数量级进行定量的高灵敏度LC/MS/MS方法的交叉污染要求。在对奥美拉唑进行分析时,在Xevo TQ-S上未检测到样品残留,且由此可知,样品残留量已减少至0.0005%以下。由于样品残留量很少,可在500 fg/mL至10 ng/mL或500 ag至10 pg之间进行校准。参考文献1. http://www.fda.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0107.pdf
  • 1500万!南华县人民医院医用试剂耗材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TKZB-2023-030项目名称:南华县人民医院医用试剂耗材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万元):1500最高限价(万元):1500采购需求:完成南华县人民医院检验试剂及医用耗材目录的配送及供应,具体详见招标文件。合同履行期限:一年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12-04 15:51至2023-12-11 17:00,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云南省)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网址:http://ggzy.yn.gov.cn/#/homePage)、云南省政府采购网相关网站方式:网上获取售价(元):0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南华县人民医院地址:南华县华强路联系方式:0878-722244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楚雄腾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南华县龙川镇两旗书苑52号联系方式:13638701730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袁海电 话:13638701730
  • 三院士谈“学科交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医师顾瑛是位一号难求的临床大夫,却“意外”出现在了今年中科院院士大会信息技术学部的会场。  “信息学部能选择激光医学,我感到交叉学科的春天来了。”顾瑛说。  感受到春天的不止顾瑛一人。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特别设立了交叉学科推荐机制,多位交叉学科新院士通过该渠道当选。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应用于医学,如果能用于诊治人类疾病,将是科技发展的更高境界。”顾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为此,她也抓住各种机会同其他院士交流,探讨如何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解决临床医学难题。  数据显示,百年诺贝尔奖有41%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且比例日益升高。近日,多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形势下,学科交叉步子应迈得更大。  顾瑛:两条腿不等长就会摔倒  作为信息技术学部的第一位临床医生院士,顾瑛认为,自己绝不会是最后一位,因为“信息学部包含的学科特别多,几乎没有一个学科是医学不需要的”。  我国的医疗数据量巨大,需要信息手段分析与应用,各种诊治设备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如刚刚兴起的数字医疗和便携式医疗设备,已经形成了颇为可观的市场。  “我时刻能感受到患者对医学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然而面对众多医学难题,单靠临床医生是很难解决的。”顾瑛说,“人是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类健康不仅仅是医生和生物学家的事,也是全体科学家的事。有了其他学科的支持,医学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从事交叉科学30年,顾瑛最大的感受是,学科交叉融合之后,视野开阔了,技术手段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效果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  但医学同其他学科融合也非易事。曾有科学家形容,刚开始时的感觉是“四处碰壁,困在‘小黑屋’里”。  对于这一点,顾瑛感受深刻:“我们团队30年才做出一点成果,长期没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我作为临床大夫还可以看病,但对专职科研人员来说就太艰难了,真需要有长期探索、甘于寂寞和另辟蹊径的勇气。”  究其原因,顾瑛指出:“最大问题在于两条腿不等长,比如临床医学这条腿长,信息技术就是短腿,两者差距太大时,根本走不了,一动就摔倒。所以必须找到相匹配的长腿,还要解决知识融合、协调前进的问题,这就是交叉学科为什么更强调团队合作与强强联合。”  此外,她认为,交叉学科面临的另一大困难是较为小众,评价体系不成熟,项目评审中很少有交叉学科的专家参加,还需要政策引导 第三大挑战在于突破旧思维、接受新概念。“不过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乐意接受挑战。”顾瑛说。  李衍达:不在乎成功只在乎兴趣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李衍达就是一个不畏挑战的人。  李衍达的大部分学术生涯都是在学科交叉中度过,60岁开始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是当时的“少数派“之一。现如今,很多大学都设立了生物信息学专业。  回忆起十几年前建立生物信息学研究组的初衷,李衍达说:“哪里有信息,哪里就需要我们。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数据量大增,我发现DNA实际就是个编码系统,这个领域全世界还没有人完全搞清楚,大有可为。”  从彼时火热的IT界转向较为冷门的生物信息学,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李衍达却不在乎:“我不怕别人笑话,只要感兴趣就研究。”  采访中,李衍达用的最多的词是“兴趣”,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转过几次行,每次对搞不搞得成功不是太在乎,关键是我有兴趣。所以必须让科学家自由探索,这是我的深刻体会。”  在生物信息学之前,李衍达从事过石油勘探数据处理和IT。每次转行,碰上不懂的知识怎么办?  “不怕,学嘛!”李衍达说:“谁不是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在大学里真正学到的东西有限,大部分是工作后自学的。我们团队有共识,只要不断学习,短腿也可以长长。”  如今,李衍达团队中一些自动化领域的科研人员甚至被误认为生物专业出身。除了具备基本知识,他还要求能够提出问题。“只分析别人提供的数据,是做不成大事的。要做到一流,必须自己提出问题。”  他说:“很多学科都是相互交融的,切忌学了什么就受到局限。结合自己的知识,可能还能理解得更深刻。”  如今,李衍达发现,分子生物学和信息学越走越近。“人体很复杂,比较难交叉,但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做科研是问题出发,目的是解决客观问题,只要涉及到别的学科,就要学习。”  杨芙清:鸡蛋只有打破才能融合  “你看过电视剧《陆军一号》没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杨芙清兴致勃勃地问《中国科学报》记者。  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哈哈一笑:“你去看看嘛,我看了三遍!”  杨芙清说这部电视剧中最吸引她的情节是,两军交战,失败的一方请教“成功秘笈”,获胜一方拿出3个鸡蛋代表其麾下的3个不同兵种,虽然放在一个碗里,但还是3个独立的鸡蛋,只有打破了才能融合起来统一指挥。  “这和总书记提出的思路是一致的,科技创新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杨芙清总结说,只有工业强、农业强、国防强,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因此工程科技要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等其他学科交叉,重点培养能交叉融合、系统创新的人才。  “总书记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现在需要交叉融合型人才,没有深厚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科技的迅猛发展,这是现在形势发展的需求。”杨芙清强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根据国家和国际发展趋势来规划。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的100个大项目,杨芙清所在的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第一时间学习、梳理出其中对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利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政策优势,重新调整了专业方向。  然而,灵活调整学科设置却是一般高校的奢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很重、责任很大。”杨芙清说。  对于未来,顾瑛也寄希望于教育。她说:“从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开始着手,交叉学科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 《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公布
    《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期公布。满分100分,及格60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会给《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落实情况打多少分?  端小平说:“化纤工业总产值与产量的完成情况可以打100分,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可能稍显不足。因此,总体而言,我给出85分的成绩。”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88.5亿元,比2010年增长39.2%,年均增长18% 化纤产能达到402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2%,年均增长6.9% 化纤产量3792.16万吨,比2010年增长22.7%,年均增长10.8%。而《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是,到2015年,化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化纤产能达到4600万吨,产量4100万吨。因此,我国化纤工业很好地完成了这方面的阶段性任务。  化纤工业将自主创新作为保障实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核心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行业在量的积累上,加快质的提升。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报告》显示在重点任务的完成方面,常规产品优质化进一步推进,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加快发展步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技术研发已实现产业化突破。  产业转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然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进程。端小平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备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因而依然是化纤产业最为集聚的地区。化纤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落脚点在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产业链的配套,后续的发展需要发挥转移地区内的油气煤电方面的优势,并实现相应的下游产业链配套。  端小平同时表示,“走出去”战略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些放缓,但是同时应看到,在人造纤维原料、石油炼化等项目上取得了向产业链上游整合的成功突破。  同时,端小平认为,如何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贯彻到化纤工业“十二五”后期的工作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说,新一轮的改革毫无疑问将会释放巨大的红利,然而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行业与企业应该对此给予更多信心与耐心。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长时间“过冬”的心理准备。  《报告》从中期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等方面对我国化纤工业“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全局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今后两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文章转载自:中国纺织报
  • 交叉科学部关于征集2022年度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的通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交叉科学部面向科技界征集2022年度交叉科学领域的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  一、重大项目定位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要求  1.立项领域建议应源于多学科交叉的共性科学问题或需结合多学科研究手段方能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具有组织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所凝练的关键科学问题具有交叉性、基础性和前瞻性。  3.有望在解决重大复杂科学问题、建立交叉研究队伍、促进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三、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具体内容  1.阐明拟建议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以及建议该项目在交叉科学部立项的理由   2.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独特研究思路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3.预期研究成果及可能取得的突破,形成新科学研究范式或学科增长点的可能性等   4.国内已有的工作基础和队伍状况及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5.主要建议人简历(不超过2人,每人限5篇代表作)   6.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关系。  四、提交立项建议书要求  1.请于2021年9月26日16:00前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Word电子版文件(见附件)发至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下述电子邮箱。  2.请于2021年9月26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纸质原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1份)寄至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3.联系方式  邮箱:interdis@nsfc.gov.cn  电话:010-62328382(戴亚飞),010-62327468(赵宋焘)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邮编:100085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征集将遵循回避制度,现任科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不得作为项目建议人提出立项建议。附件: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书模板.doc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交叉科学部  2021年8月24日
  • 《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附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1月25日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化纤工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化纤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规化纤产品生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高性能纤维制造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需求。化纤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纺织强国,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以推动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以实施提质增效为落脚点,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构建竞争新优势,为基本建成化纤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升级发展。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功能化、差别化水平。推进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改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控制总量,平衡发展。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  绿色制造,持续发展。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开放合作,共同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增长,化纤差别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技术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循环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推动行业发展模式由“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常规化纤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过剩产能,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  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对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可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化、化纤及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向市场便利、资源丰富、产业链配套完善以及环保治理集中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丰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纤集团。同时发展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以及产业用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的合作,提升我国化纤的制造和应用水平。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依托东南亚市场,利用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支持在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开展国际合作,鼓励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集成开发。加快推动在关键领域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继续支持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行业学术活动,支持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化纤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 加快发展定制性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加快发展工程塑料、膜等非纤用切片及产品,扩大应用领域。加强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到仓储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工艺和装备,实现柔性化生产和产品的优质化。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推广在线计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突破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工艺及装备工程化技术研究。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纤维,重点开发新品种,拓展应用领域。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产品,重点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适用不同领域需求、不同档次的纤维品种,碳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聚酰亚胺纤维、对位芳纶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品种,重点研制成套装备、解决工程化放大的技术问题。  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化学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低成本生产。重点提高生物基合成纤维聚合及纺丝单线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优化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元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应用领域。  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着力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现有化纤装备设计瓶颈,实现模块化生产。满足多品种、高品质、低能耗、清洁化的生产要求,鼓励支持开发面向化纤企业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联网系统。加强在线检测、远程诊断以及运行维护等功能的开发应用。开发和推广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全流程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推动在涤纶、锦纶等行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在化纤生产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  推广绿色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再生丙纶直纺等新技术。推广绿色制浆技术,提升原液着色技术生产水平,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纤维绿色后加工工艺技术。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持续推动清洁生产,深化污染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培育行业内能效领跑者企业。  推进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建立与发展废旧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资源回收和产品梯度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再生化纤及制品的比重。研究制定行业绿色采购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促进循环再利用化纤产品的消费。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设立以化纤企业和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  完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继续做好再生纤维素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行业规范条件宣传和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规范条件修订。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绩效评估,扩大适用领域。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优质纤维影响力。继续组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培育中国纤维品牌。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新产品推广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内涵,推动纺织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纤维新产品推广,培育纤维品牌,扩大需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推动企业品牌国际化。  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化纤协会团体标准,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标准转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行业基础。适应化纤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依托高校与骨干企业,集聚专业师资队伍,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在国际投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领域的人才储备,注重工程化技术团队的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引导化纤企业将服务嵌入制造和营销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物流等服务环节延伸。为客户提供系统和增值服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旗舰企业。  三、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纤维新材料  新型功能性纤维开发与品质提升。开发聚合与纺丝一体化装备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实现模块化生产 开发新一代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专栏1 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品质提升1.大容量聚合纺丝设备开发。开发高效节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体直纺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提升大容量锦纶装备水平,进一步降低常规纤维的生产成本。利用模块化技术实现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规模化生产。2.新型纤维品种开发。开发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实现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中空纤维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化纤产品在工业及家纺领域的应用比例。3.柔性制造技术。建设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工程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性能指标,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专栏2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1.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扩大单线产能、优化控制过程,实现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产,强化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高性能纤维新品种开发和系列化发展。提升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以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连续碳化硅纤维、硅硼氮纤维、聚芳醚酮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3.高性能纤维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育高质量技术人才。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装备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着力拓展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专栏3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1.生物基再生纤维。突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关键装备制造的技术瓶颈及高效低能耗溶剂回收等自主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拓宽原料来源,建成示范生产线。2.生物基合成纤维。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的产业化制备技术,重点发展非粮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原料生产,提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纺丝和染整产业化技术水平。3.海洋生物基纤维。开发国产虾(蟹)壳、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建立海藻纤维的原料基地;进一步提高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领域。  (二)绿色制造  开发推广纺前原液着色、绿色制浆、高效绿色催化等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高效分选回收技术,建立高水平循环再利用体系,提高化纤行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专栏4 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1.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推广和发展绿色制浆、酸站闪蒸一步提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聚酯装置乙醛回收利用技术、聚酯无锑催化剂聚合技术,大型锦纶聚合装置己内酰胺回收利用技术,公用工程节能增效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等,推广大容量高效浸渍设备、催化调聚脱色设备、低温连续滞留设备和高效脱水设备,研究和攻克非重金属绿色催化剂技术。2.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的高效分选回收技术。研发快速高效的废瓶或瓶片的分选、清洗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废旧纺织品的预处理与组分分离技术。3.高值化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醇解、杂质分离、聚合、纺丝连续化再生纤维制备的产业化技术及装备;提升大容量物理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水平,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应用范围。4.原液着色产业化关键技术。完善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的产业化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高浓缩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洁生产技术,完善原液着色纤维标准和色标体系。  (三)智能制造  研发智能化化纤成套生产线,根据化纤生产工艺特点,应用信息技术,采用先进控制方法、感知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从纺丝到仓储的智能化管理,推动建立涤纶、锦纶等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专栏5 智能制造1.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强化工艺设计与制造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及模型控制系统,形成化纤生产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一体化方案。2.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建立包括原料制备、纤维制造、质量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生产工艺数据采集系统和中央数据库,实现化纤生产全流程信息可追溯;运用先进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连续性、均匀性和稳定性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3.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开发集仓储、物流、包装、标签打印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采用自动化输送设备、机器人、立体库、自动包装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和平衡物流。4.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突破原料、纺丝、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单元智能化以及集成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推广聚酯、聚酰胺、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柔性化全流程化纤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化生产工厂。  (四)品牌与质量提升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和规范质量的评估、认证体系,研究进一步扩大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品牌影响和效果,开展“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推广和培育工作,加强品牌宣传,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专栏6 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1.制定品牌建设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制定《化纤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适用要求》和《化纤行业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建设品牌培育体系和价值评价制度,加大宣传和推行力度。2.加强纤维品牌推广。加强纤维品牌整体宣传推广,扩大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影响,推进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提升消费者对纤维品牌的认知度,制定行业品牌拓展路径,推进中国纤维品牌的国际化。3.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新型纤维产品标准和功能性纤维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化纤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推广在线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实验室国际互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评价实验室。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产业政策中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的领域,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中国制造2025》,通过现有政策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化纤重点工程予以支持,研究制定高新技术纤维在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措施,支持化纤企业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财税、金融等有关优惠政策在化纤行业的落实。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化纤企业改造升级的支持。  (二)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中央及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好国家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引导和倒逼过剩产能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组合政策,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落实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政策。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国内化纤行业使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等工具,灵活利用社会资本支持的市场化运作基金,促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实行海外并购,建立研发、物流和销售中心。加大对境外投资化纤企业在融资、保险、救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化纤行业机构开展中介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项目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机制、运营模式等全产业链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化纤企业在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减少企业的汇兑成本。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加强行业运行和统计监测,加强对行业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引导行业资金投向。适时发布产能利用、市场需求等信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行业安全和发展利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标准、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研究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并不断提高重点联盟的运作水平。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为特色集群、基地提供专业、定制化服务。  (六)加强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负责《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增强行业、企业和社会实施《指导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指导意见》的动态评估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加强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协同推动《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 邀请函: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
    邀 请 函尊敬的各位专家:您好!核酸适配体研究和应用是生物医药、疾病诊疗、食品安全分析、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研究热点。我国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有多个专项涉及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核酸适配体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拟举办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大会诚挚邀请京内外核酸适配体科研人员及企业同仁注册参会,共同探讨核酸适配体的研究和应用、机遇与挑战,以加强核酸适配体相关研究人员的交流协作,共同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会议安排如下:一、会议时间2023年11月25-26日二、会议地点北京辽宁饭店(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号)三、会议组织单位会议主办: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会议协办:北京食品学会现代营养与健康检测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会议承办: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四、学术交流范围 1. 核酸适配体筛选与智能设计 2. 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与检测 3. 核酸适配体靶向递送与诊疗 4. 核酸适配体药物设计 5. 新型核酸适配体挖掘 6. 核酸适配体结构与修饰 7. 其它功能核酸相关研究五、会议报告内容屈 锋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高效筛选多尺度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方法杨振军 教授 北京大学报告题目:新型核酸药物制剂体内靶向递送及作用机制研究娄新徽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报告题目: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亲和力和特异性评价的若干问题分析杨先达 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报告题目:新型双特异性适配体对于抗肿瘤免疫的增强作用陈爱亮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报告题目:基于智能手机和集成微流控芯片的POCT核酸检测-用于肉类掺假鉴别研究许文涛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报告题目:多能性功能核酸王 蒙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报告题目:基于功能核酸的生物毒素快检技术李晓宏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报告题目:高效特异性纳米酶的构建与应用龙 峰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报告题目:光纤嵌入式光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张力勤 研究员 北京大学报告题目:核酸适体功能化筛选策略何军林 研究员 军事医学研究院报告题目:适配体药物研发前景杨宪斌 教授 总经理 圣诺医药报告题目:修饰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栾云霞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报告题目:核酸适配体在农产品安全品质检测和前处理中的应用邴 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报告题目:核酸适体单轮筛选与液体活检瞿 昊 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报告题目: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优化及应用的基础“方法学”问题探索李 灏 教授 济宁医学院报告题目:基于筛选新策略和截短优化的适配体应用彭池方 教授 江南大学报告题目:适配体-侧流层析分析方法新进展杨 宇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报告题目:基于功能核酸的精准肿瘤免疫治疗乐 涛 教授 重庆师范大学报告题目:适配体荧光传感器研究与应用戴建远 副教授 四川大学报告题目:基于新型DNA环路和DNA纳米材料的核酸适配体传感研究李相阳 副教授 北京农学院报告题目:DNA/银纳米簇研究现状及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郭明璋 副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报告题目:合成生物学细胞传感系统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杨 歌 助理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报告题目: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核酸适配体筛选与应用田晶晶 讲师 南京农业大学报告题目:核酸微纳米花递送黄酮糖苷的靶向协同肥胖预防刘 梅 助理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报告题目: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乳腺肿瘤分子分型研究六、参会与报告邀请欢迎领域内专家、学者及企业同仁参会,会议注册方式微信小程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邮箱发送参会回执。普通代表注册费1800 元/人,学生注册费1200 元/人。会议交通费、食宿费自理。七、缴费方式银行转账、现场POS机刷卡或现金。收款单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开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账 号:4043200001801900001154备 注:核酸适配体+参会代表姓名八、交通指南机场-酒店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27公里,约43分钟地铁:乘坐首都机场大巴公主坟线到马甸桥(东)站下车到达酒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66公里,约1小时地铁:乘坐大兴机场线到草桥站,换乘地铁19号线到北太平庄站下车坐公交或步行1.3公里到达酒店北京南站-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25公里,约35分钟(马甸桥西南侧下桥)北京西站-北京辽宁饭店出租车:16公里,约25分钟(马甸桥西南侧下桥)九、组委会联系方式联系人:许老师、朱老师电话:18801066003邮箱:zhulongjiao@outlook.com主办单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二〇二三年十月三十日2023年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参会回执.docx
  • 1510万!天津大学学科交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单晶X射线衍射仪等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TDZC2023J0012项目名称:天津大学学科交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单晶X射线衍射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86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单晶X射线衍射仪 1台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4个月内交货,收到甲方通知后30天内完成安装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TDZC2023J0014项目名称:天津大学学科交叉平台全波长高性能激光拉曼光谱实验系统预算金额:6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6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全波长高性能激光拉曼光谱实验系统,1套,具体详见招标文件。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180天内交货,同时签订合同270天内完成安装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等(受不可抗力影响除外)。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09月08日 至 2023年09月18日,每天上午9:00至12:3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山东盛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180号万科时代中心12楼1211房间)方式:邮件获取:(1)请将标书款以电汇或银行转账方式从投标人单位账户汇至我公司的银行账号,并请在汇款备注中标明:“项目编号+标书款”,采购代理机构开户信息如下: 户名:山东盛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开户银行:兴业银行济南燕山支行;帐号:376060100100168341(2)标书款汇款后,请将如下报名信息:投标人名称、投标人地址、营业执照扫描件、汇款单截图、项目编号、投标人联系人、联系电话及投标人邮箱以邮件正文形式发送至 cnshzbone1@163.com,并电话至我公司予以确认(3)邮件主题为:项目编号+报名信息(4)网上领取方式进行报名,报名日期以标书款到账日期为准。售价:¥8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天津大学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雅观路135号        联系方式:郝老师、蔡老师:022-27407504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山东盛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山东盛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180号万科时代中心12楼1211房间)            联系方式:靖立泉 15615518531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靖立泉电 话:  156155185314.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天津一诺世纪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市河西区洞庭路16号美年广场3号楼2门            联系方式:商老师 022-88391355            5.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商老师电 话:  022-88391355
  • 202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和拟资助交叉合作课题公示
    关于公示202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和拟资助交叉合作课题的通知202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选拔,经过形式审查、初审、复审等环节,共计产生164位拟入选人员(150名创新新星、14名创业新星),68项拟资助交叉合作课题,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向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专家处反映。以单位名义提出的异议申请,须告知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等信息;以个人名义提出的异议申请,须告知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等信息。联系电话:010-88827099邮箱:zjc@kw.beijing.gov.cn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10月28日202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创新新星)序号姓名单位1陈洪兵北京科技大学2金大龙北京交通大学3李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4潘天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王萌北京交通大学6李弘恺北京理工大学7李文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8唐新灵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9王新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王宗巍北京大学11荀孟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12袁竹清湃方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13张灵倩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14张先坤北京科技大学15赵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16曾博华北电力大学17刘光生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8邱斌北京林业大学19王艳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张晨曦清华大学21李冬北京工业大学22嵇灵北京工业大学23方冰中国农业大学24李佩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25王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26魏珣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27丁露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28冯青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29黄炜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姜雨彤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31康文北京理工大学32孔伟伟中国农业大学33李崇轩中国人民大学34刘畅北京大学35刘武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6吕程序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37聂祥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38蒲志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39苏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40王成才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41王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42王金刚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43王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44王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5杨传森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46张洪广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网络信息研究所47张明轩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8朱毅鑫北京大学49詹璟原北京工业大学50安宁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51车立达钢研昊普科技有限公司52陈琳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53陈其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54杜开平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5胡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56欧阳光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57亓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58舒启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9王春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0严开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61于洋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62曾勇北京工业大学63崔鹏华北电力大学64方川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5蒋涛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66李爱军北京金羽新材科技有限公司67李宁北京理工大学68刘鑫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69尚宇炜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70王硕北京理工大学71杨洋清华大学72张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3赵丽宸北京大学74程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5高镇北京理工大学76冒新宇北京至格科技有限公司77孟国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78权伟北京交通大学79邵彦超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80王向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1王岩北京理工大学82许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83应圣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84张峰中国人民大学85张扶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86蔡绒国家纳米科学中心87陈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88陈浩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89邓健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90范皎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91高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92谷宏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93胡慧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94胡宽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95胡晓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96黄小帅北京大学97柯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98赖长江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99李呈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00李大为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1李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02李辉中日友好医院103李双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104林玲北京工商大学105刘海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6刘嘉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7刘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08刘陆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09刘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110刘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11潘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112潘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13庞媛清华大学114裴旭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5浦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16屈青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17全贞贞北京理工大学118任广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119司文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0王成北京因诺惟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21王婧筱北京中医药大学122王凯北京大学123王瑞雪北京化工大学124王胤奎北京肿瘤医院125王玉鹏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6夏丹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27肖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128熊健皓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29徐佳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30徐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31杨益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132喻超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33张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134张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35张倩中国农业大学136张媛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137张月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38赵雯婷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139赵远斐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140周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41唐诗洋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142孟孜宣中航油(北京)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143张克利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44郝仁剑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145冉德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146唐小军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147闫代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48由儒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9朱立颖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150肖珺北京工业大学202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创业新星)序号姓名单位1王戈飞致真存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母凤文北京青禾晶元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黄飞优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4史海天图形起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5谢扬北京蒸汽记忆科技有限公司6吕峰北京捷象灵越科技有限公司7余腾北京清醒异构科技有限公司8姜燕飞北京青颜博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9张西洋清研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10王宇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11冯翀北京深光科技有限公司12张海西北京优解未来科技有限公司13仓基荣星测未来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14钟绍宸北京华玉通软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拟资助交叉合作课题序号类别姓名单位1牵头人安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人赵彦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2牵头人王进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合作人张达威北京科技大学3牵头人樊江川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人郭新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4牵头人田亚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合作人鲁启鹏北京科技大学5牵头人王向东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合作人胡格北京农学院6牵头人魏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合作人王志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牵头人刘惠玉北京化工大学合作人袁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牵头人焦志伟北京化工大学合作人帅志斌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9牵头人刘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人刘祥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人冯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牵头人何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人黄雨北京大学11牵头人刘海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合作人亓贝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2牵头人姜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合作人韩飞北方工业大学13牵头人赵翔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人何霆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4牵头人杭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人冯越北京化工大学15牵头人陈宜中日友好医院合作人虞欣北京石油化工学院16牵头人张放北京智行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人梁爽北京超星未来科技有限公司17牵头人朱华北京肿瘤医院合作人刘昭飞北京大学18牵头人郭宇轩北京大学合作人马超清华大学合作人陈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牵头人华茜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人王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牵头人佟胜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人郭云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1牵头人陈显龙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人王力北方工业大学22牵头人宋现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合作人张曼北京邮电大学合作人曹克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3牵头人李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人杨莹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24牵头人张晋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人高克玮北京科技大学25牵头人郑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人赵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6牵头人刘克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人贾清秀北京服装学院27牵头人刘文北京大学合作人韦岳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8牵头人张宁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合作人王红球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29牵头人陈亚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人李建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0牵头人王家阳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合作人沈蒙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人范敬凡北京理工大学31牵头人闫少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人刘勇北京邮电大学32牵头人李茵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人任跃百斯医学诊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3牵头人张倩倩北京工业大学合作人田育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34牵头人刘瑞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人陈阁谷北京林业大学35牵头人郎建垒北京工业大学合作人马志强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36牵头人陈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合作人时红波北京市肝病研究所37牵头人任景怡中日友好医院合作人沈洋清华大学38牵头人陆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合作人许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39牵头人武力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人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40牵头人刘爱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合作人李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1牵头人陈河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合作人蓝凤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42牵头人黄庆旭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人刘欢清华大学43牵头人史晓刚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人于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44牵头人梅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合作人叶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45牵头人陈应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人安泰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46牵头人袁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合作人杨冬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47牵头人范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合作人张海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48牵头人王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人王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49牵头人黄渊余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人王卓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50牵头人周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人李虹中国消防救援学院51牵头人李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合作人杨晶北京化工大学52牵头人常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合作人毕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53牵头人石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人刘洋北京科技大学54牵头人徐小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人冀全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55牵头人罗龙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合作人邵恩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56牵头人邱琳北京科技大学合作人宗华北京异度矩阵科技有限公司57牵头人张培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人赵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58牵头人何召锋北京邮电大学合作人杜子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59牵头人张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人徐晓光北京科技大学60牵头人高世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人肖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61牵头人徐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合作人石锐北京积水潭医院62牵头人马建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合作人马雪梅北京工业大学63牵头人张栋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市口腔医学研究所、北京市牙病防治所)合作人陈金龙北京三戎科技有限公司64牵头人汪南玥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合作人张勤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65牵头人单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合作人范向民北京中科睿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6牵头人白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合作人张莉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67牵头人王鑫鑫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合作人冯宗玉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8牵头人逄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合作人郭永清华大学
  • 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在京召开
    2023年11月25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食品学会现代营养与健康检测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共同协办,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术年会暨产业推动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各大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近百余人齐聚本次会议,首日现场座无虚席,共同交流探讨核酸适配体的研究和应用、机遇与挑战,推动核酸适配体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会议现场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北京大学杨振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娄新徽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陈爱亮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团队负责人许文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先进环境与健康检测技术中心负责人龙峰教授、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邴涛研究员、江南大学彭池方教授、圣诺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宪斌博士等31位专家老师带来精彩报告。会议首日,共计20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理事长屈锋教授为现场观众介绍了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历届会议的基本情况,并作了题为《毛细管电泳高效筛选多尺度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方法》的报告分享。报告分享了多种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筛选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蛋白、不同目标物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策略设计,详细介绍了适配比筛选的模式和效率。屈锋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秘书长许文涛教授作了题为《多能性功能核酸》的报告,本次报告分享了他从早期的PCR研究到功能核酸技术的思考,他表示“在思维里,所有的技术都能交叉,而交叉促进了进步。”许文涛首都师范大学娄新徽教授作了题为《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亲和力和特异性评价的若干问题分析》的报告,本次报告聚焦到了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亲和力和特异性的评价技术,以及分享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亲和力和特异性评价的普遍性问题。娄新徽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爱亮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智能手机和集成微流控芯片的POCT核酸检测-用于肉类掺假鉴别研究》的报告,报告分享了陈研究员通过等温扩增技术、荧光技术以及离心式微流控技术三者的结合实现了对食品肉类的快速检测。陈爱亮 北京大学杨振军教授作了题为《新型核酸药物制剂体内靶向递送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他表示RNA体内递送的重点是要解决肝以外的递送,并分享了在探索体内递送机制过程中发现的药物新靶标。杨振军 中国人民大学龙峰教授作了题为《光纤嵌入式光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发展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智能化光学分析仪器,可以实现靶标物“小、快、灵、准”的检测。龙峰 中国科学院邴涛研究员作了题为《核酸适体单轮筛选与液体活检》的报告,在核酸适体筛选与表征、标志物的发现与甄别、即用型核酸适体验证、单细胞核酸适体组学以及液体活检应用平台这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邴涛江南大学彭池方教授作了题为《适配体-侧流层析分析方法新进展》的报告,报告分享了通过选择关键碱基杂交和设计辅助杂交片的方式解决了靶标与互补序列竞争力匹配度差的问题;通过两款设计解决了靶标与适配体结合效率低的问题;通过CRIPR酶识别长短链转换和荧光纳米猝灭的方式解决了竞争型LFA“turn on”模式缺乏的问题。彭池方 圣诺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宪斌博士作了题为《修饰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的报告,他提出“想搞定适配体的修饰应该从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引进一些功能性的基团”,同时也从产业化的角度为核酸适配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杨宪斌 北京理工大学黄渊余教授作了题为《核酸药物递送与疾病防治》的报告,报告针对核酸药物高效入胞、快速逃逸以及长效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探求了疾病诊疗的新方案。黄渊余 合肥工业大学瞿昊教授作了题为《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优化及应用的基础“方法学”问题探索》的报告,报告从核酸适配体的研究现状、定向演化高效发掘、动态构型性能优化以及超灵敏生物传感系统五方面进行了介绍。瞿昊 凯莱英医药集团(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何军林研究员作了题为《适配体药物研发前景》的报告,报告讲述了适配体-靶互作机制以及适配体的药物研发。何军林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宏教授作了题为《高效特异性纳米酶的构建与应用》的报告。李晓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杨先达研究员作了题为《双特异性适配体对于抗肿瘤免疫的增强作用》的报告。报告指出PD-1/Nucleolin双特异性适配体是提升免疫疗效的新策略,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能。杨先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栾云霞研究员作了题为《核酸适配体在农产品前处理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她指出前处理是农产品检测的重要环节。栾云霞重庆师范大学乐涛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适配体荧光传感器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他表示“在快检领域困扰我们的是抗体”。乐涛 济宁医学院李灏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筛选新策略和截短优化的适配体应用》的报告,强调要通过筛选本身提高适配体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并介绍了在适配体筛选策略的开发、适配体优化以及在食品安全领域、疾病诊断、环境检测等领域应用的主要工作。李灏吉林大学孙春燕教授做了题为《功能核酸荧光生物传感器设计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在核酸适配体荧光生物传感器和DNA酶荧光生物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孙春燕 北京农学院李相阳副教授做了题为《DNA/银纳米簇研究现状及抗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报告,报告在基于核酸适体的银纳米簇制备及优化、DNA银纳米簇可视化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两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李相阳 北京大学张力勤研究员做了题为《核酸适体功能化筛选策略》的报告,他认为现有的筛选方法不够完美,并对两大平台:新药物形式开发平台、药物新靶点发现平台的研究工作做了详细介绍。张力勤
  • 2012年科学基金资助:“交叉”是关键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第三章总体部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主要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  去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上作报告时说:基金委根据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十二五”期间遴选了114个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和26个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对学科交叉和重点领域进行了统筹部署。学科交叉再次被重点强调。  翻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不难发现,“交叉”一词俯拾皆是。  在“量大面广”的面上项目指南中,各科学部均明确提出优先或重点资助“交叉”学科领域的项目。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指南中提出:“数理科学部一直重视并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以及学部内和跨学部的学科交叉项目。”并将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问题作为2012年度考虑特殊资助的方面单独列出。  化学科学部对此的表述为:鼓励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成果,倡导源头创新与学科交叉,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推动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鼓励和优先支持在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课题”。  生命科学部一直坚持积极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对原创性的、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项目申请,或是在长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新假说和学科交叉的申请项目给予特别的重视。  地球科学是认识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以及这些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共资助面上项目申请1391项,跨科学部交叉项目有129项,学部内学科交叉项目所占的比例更高。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鼓励申请人提出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通过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  信息领域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明显跨学科的特点,信息科学部重视信息与数理、化学、生命、医学、材料、地学、管理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鼓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提出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  管理科学部面上项目指南称,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十二五”期间,本科学部将更加积极地支持原创研究,鼓励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研究。  医学科学部也鼓励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此外,在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中,对交叉学科都有“重点支持”、“优先资助”、“鼓励开展”等表述。  可见,在科学基金的资助要求中,“交叉”是个关键词。申请者应该问问:今年你“交叉”了吗?
  • 焦念志: 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该中心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碳中和需求”为宗旨,通过多学科交叉方式开启全链条海洋研究。中心的领衔科学家是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他长期致力于海洋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研究,提出的创新性理论对于实现海洋碳负排放具有重要价值。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焦念志院士。他将答案指向海洋,并强调了学科交叉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结合多年实践,焦念志表示:“学科交叉往往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记者: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海洋有哪些潜力?焦念志:我国已在国际上宣布了“双碳”目标,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实现碳中和必须同时采取减排和增汇(增加碳汇)措施,多路径协同发展。如果说减排是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立下的“军令状”,那么增汇则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开出的“保险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总储碳量是大气圈的近50倍、陆地碳库的近20倍,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助力碳负排放的潜力巨大,在缓冲气候变化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记者:基于您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您一直在积极推动海洋碳汇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焦念志:我在海洋科研一线已经工作了四十余年,一直在和海洋微型生物打交道。我们发现,海洋中有无数体积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它们能够把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从而将碳长期地保存在海洋里。这一理论,为解开海洋碳库之谜提供了“钥匙”,成为国际海洋碳汇研究的新热点。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海洋碳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以碳中和全球共识为牵引、以海洋碳负排放科学问题为抓手,已经汇聚了来自33个国家的78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大家通过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海洋碳汇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难题,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我国为核心的海洋碳负排放科研示范基地,建立海洋碳负排放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为全球海洋碳负排放提供智慧方案。记者:打造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国际标准,这些工作已不局限于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作为科研工作者,您做这些工作的初衷是什么?焦念志: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科学家不应该是待在实验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外人。现实社会要求科学家在公共领域中,不仅要探寻科学真理,还要参与政府决策、传播科学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让科学研究成果惠及社会。例如,全球各国争相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要注重培养科研人才的跨学科思维记者:您主持的许多海洋科学研究都是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开展的。在您看来,学科交叉是否是未来科研取得突破的关键?焦念志: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单一学科知识很难全面、完整地解决某一问题。海洋科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包括海洋生物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地质海洋学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以海洋碳汇这一宏大命题为例,已知的重要海洋碳汇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碳泵、生物碳泵、溶解度泵、碳酸盐泵。这些储碳机制分别从生物、物理、化学方向解释了海洋中的储碳现象,它们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互相紧密联系。要解决如此宏大的科学问题,必须汇聚国内外智力,多学科交叉进行协同攻关。毋庸置疑,学科交叉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是海洋碳汇研究,科学研究普遍需要考虑多学科方向交叉融合。我国正处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记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方面的开展情况如何?您有哪些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焦念志: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以及相关部委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被各大高校所重视。一些高校和研究所更是走在了前头,作出了示范。我认为,在倡导跨学院、跨高校、跨国合作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更应该从人才培养抓起,在培养科学研究未来人才的起步阶段,就注重对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记者:今年,中心的成立为海洋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不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未来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焦念志: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个问题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比如对基础研究投入有待提升、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已经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出了部署。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的长期坚持和付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的核心力量。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潜心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科研人才的补贴和投入,重视基础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的搭建,为基础研究及其参与的科学家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优越的实验平台。除此之外,传承是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前所述,要注重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育更多具有科研精神、视野广阔的创新人才。
  • 化学会年会拾贝 学科交叉之于分析化学
    学科交叉的实质是不断产生创新,而创新又是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因此创新与学科交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学科交叉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召开期间,笔者碰巧听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那娜副教授所作的学术报告,再一次领略了在分析科学创新研究中学科交叉的魅力。 那娜,女,2002年获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硕士毕业,同年赴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新荣教授。2007年9月~2008年6月在&ldquo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rdquo 资助下,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库克斯(Cooks)教授组学习。2009年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J.Anal.Atom.Spectrom.杂志的中国区新闻记者。 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发光是样品分子在纳米催化剂表面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伴随的化学发光现象。近年来,那博士和她的合作者们对纳米材料表面的催化化学发光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适用于有害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传感器。具体而言就是,不同的样品分子在同一种纳米材料表面响应所得到的化学发光信号不同,同一种样品分子在不同纳米材料表面上的化学发光响应信号也不同。因此,每一种物质若在一组特定的纳米材料上进行响应,就可以获得该物质的化学发光信号指纹图谱。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不同样品分子的识别。由于各传感单元的发光强度和光谱特征又能够通过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这种传感器阵列可综合化学发光强度、光谱变化、温度效应所提供的多维信息进行样品检测,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但是这类传感器阵列仍存在一些应用上的局限。譬如对于气态烃类物质而言,当使用碱土纳米材料作为感应单元时,它们的催化发光活性非常差;再譬如,如果不采用高温和大体积进样的话,该技术很难用于检测液态样品。那博士和她的合作者们巧妙地将质谱技术中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和电喷雾离子化技术引入到他们的实验装置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被分析物的催化反应活性,实现了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对液态样品(例如:糖尿病病人尿液中的糖)的分析。这一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杂志上。 如果仔细品味一下那博士在会议上所介绍的工作,就会发现它涉及了催化化学、质谱技术、纳米材料、化学计量学、光谱学、临床诊断等诸多领域。它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而且这个团队里成员的学术背景也应是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已为大家所认可。那么,如何取得原始性创新呢?借助学科交叉来开拓新的视角,是实现创新的一条道路。(主编当班)
  • 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
    近日,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中心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商学院、物理科学学院、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学学院等多个学院参与共建,以构建南开生态碳汇研究特色为目标,瞄准碳中和生物增强地球(陆地、海洋、大气)核心碳汇机制与管控策略研究。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启星介绍了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概况。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通过建设室内模拟-野外观测-大数据智能分析-碳中和治理标准研发一体化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在提升生态碳汇基础理论与治理策略创新上获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争取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培育出国家级高端领军人才、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建设成具有南开特色、南开名片的生态碳汇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尽早实现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南开力量。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克在致辞中说,党的二十大对我国这一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的碳中和做出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这个设计把实现碳中和与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一起来,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统筹-协同”战略,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应对。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服务中国”的传统,组建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将推动碳中和学科群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
  • CNS前沿文献追踪 – 用SIM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DNA修复、联会、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此次分享的文章关注减数分裂前期DNA损伤修复、联会复合物形成、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简述一下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细线期(Leptotene),DNA发生双链损伤(DSB);偶线期(Zygotene)重组酶RAD51结合到一条损伤的DNA单链上,进行同源寻找,诱导DNA单链侵入同源双链DNA;粗线期(Pachytene)联会复合物形成,将同源染色体“粘”在一起;双线期(Diplotene)形成交叉互换复合物(CO)。纵观整个减数分裂前期,重要事件有三 - DNA损伤修复、联会复合物形成、交叉互换复合物形成,此次分享的文章用SIM超分辨技术对减数分裂进行观察,研究这三个事件的时空关系 – 上图来源于网络 为了提高信噪比,文章作者用了核spreading的方法制样,细节可找原文研究一下 先观察各个时期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量的变化:染色体交叉互换复合物CO(COSA-1是CO的marker)实际上是DNA损伤修复转化而来,因此DNA损伤修复蛋白和CO的形成密切相关,涉及的蛋白主要包括重组酶RAD-51、单链DNA结合蛋白RPA-1、解旋酶BLM、CO促进因子MSH-5。文章作者以线虫生殖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染色体形状(HTP-3为染色体轴marker)将生殖细胞所处时期归类(上图主要关注偶线期zygotene和粗线期pachytene,DSB-2指示粗线期早期),统计生殖细胞细胞核内各种蛋白点的数量后,以分裂时相和点数分别为xy轴做图。各损伤修复蛋白在粗线期达到峰值,到粗线期末期消失,值得注意的是从CO的角度去看可将DNA损伤修复分为CO相关修复和非CO相关修复,MSH-5因其有促进CO形成作用,到粗细期末期在核内仍可观察到 单纯的看CO形成(COSA-1为CO marker),可发现CO在粗线期末期形成(红框代表粗线期早期,绿框代表末期) 通过对大量不同生殖细胞的观察、归纳总结,文章作者概括出了上图:细线期(leptotene)RAD-51结合到染色体上;偶线期(zygotene)各种DNA损伤修复蛋白都结合到了染色体上,同时因为同源介导修复的作用,出现了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的现象;粗线期(pachytene)各种修复蛋白达到高峰后离去,部分损伤修复转化为CO;双线期/终变期(diplotene/diakinesis)仅剩CO marker COSA-1 看完各个修复蛋白随分裂时相量的变化之后开始看它们的空间分布,首先是偶线期的重组酶RAD-51:在染色体附近,大部分成对或细长的状态 粗线期早期解旋酶BLM也是成对或细长的状态,延着染色体分布 粗线期早期单链DNA结合蛋白RPA-1同样成对或细长状态,延染色体分布,有时以单点存在,且和BLM彼此接近 粗线期早期MSH-5以单点状态分布,定位在BLM成对的两点之间或挨着BLM单点 相较粗线期早期的单点分布,在粗线期末期MSH-5成对分布,横在两条相互靠近的染色体之间,在粗线期末期DNA修复相关蛋白只剩下BLM和MSH5,两者十字交叉分布,CO复合物位于十字中心附近到双线期(diplotene)MSH-5和BLM的分布发生变化,有“萎缩”变少的趋势,到终变期(diakinesis)完全消失 看完DNA修复蛋白和CO的空间关系之后,作者开始研究联会复合物和CO的空间关系,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张联会复合物的电镜图片:联会复合物包括边缘和中间两部分,边缘呈“梯子”状,中间呈一条细线 – 上图来源于网络SYP-1和SYP-2反映的是联会复合物中心区,可见在粗线期早期COSA-1只是靠近联会复合物,到粗线期末期,联会复合物会鼓起一个空泡,COSA-1定位到空泡中形成CO,一直到双线期CO和联会复合物都保持着这样的空间关系这张图说明了染色体(HTP-3)、联会复合物(SYP-1)、CO(COSA-1)之间的空间关系:联会复合物(绿色)位于两条染色体(红色)中间,将同源染色体“粘”在一起(和别的研究者的电镜结果一致),CO(蓝色)定位在联会复合物空泡内,被联会复合物包裹 有文献报道联会复合物可促进CO形成,但这方面的机制尚不是很清晰,所以文章作者做了两类突变(突变联会复合物中心区或突变促CO因子),看突变对DNA损伤修复蛋白的影响:发现突变后粗线期早期明显延长,DNA损伤事件变多 COSA-1被突变后(CO受影响)粗线期末期MSH-5不再定位到染色体附近:DSB-1为粗线期早期marker,野生型在失去DSB-1进入粗线期末期后染色体附近尚仍有MSH-5分布,而突变型染色体附件不再有MSH-5 突变syp-1后(联会复合物受到影响),到粗线期末期(红框内为早期,黄框内为早-末转化,绿框内为末期)BLM消失(前面的实验在野生型上观察到的是BLM到粗线期末期仍存在) 突变影响联会复合物后COSA-1和MSH-5的空间关系受到影响野生型中到粗线期末期MSH-5和BLM十字交叉分布,定位在同源染色体中间,可突变影响联会复合物后,两者十字交叉分布现象消失,且MSH-5会错误的定位到染色体上 这是一篇Cell,只有两个作者,通篇都是显微镜的图,足以说明超分辨技术的威力。显微镜的文章一个很大的门槛是工具使用,工具掌握了,选好题,直接把别人研究的细胞、分子行为拍遍就能成文̷̷ Woglar A , Villeneuve A M . Dynamic Architecture of DNA Repair Complexes and the Synaptonemal Complex at Sites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J]. Cell, 2018:S0092867418303982.想了解更多CNS级期刊最新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常有更新哦,也可加笔者微信交流:qianle522568
  • 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揭牌
    为进一步整合生态与环境学科力量,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7月21日,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致辞,她充分肯定了生态与环境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希望相关学科以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的成立为契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教结合、校企结合为抓手,加强院系、校企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科研、教学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探索一条产学研联动的全新发展模式。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在致辞中介绍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表达与科大加强深层次合作的愿望,希望以交叉学科中心为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学术交流,共享科教资源,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合作。  随后,张淑林和欧阳志云共同为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结束后,还召开了交叉学科中心发展研讨会。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副院长周丛照、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利顶分别汇报了交叉学科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介绍了中心的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按照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的标准,建设安徽沿江湖群生态站 以交叉学科中心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会议还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如何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参与区域环境建设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由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交叉学科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生态与环境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参与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创建国内一流的生态与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 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 第三轮通知
    为推进生物医学工程前沿技术创新和发展,加快抢占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定于2024年5月17日—18日(5月16日报到)以“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召开“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会议地点:苏州市科技城清山会议中心。大会共设置1个主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报告和研讨,展示近年来在生物医学成像、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仪器、康复治疗等方向的新技术、新进展,推动“生-医-工交叉融合”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大会(2024,苏州),热忱期待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临参会。大会组委会论坛主席吴成铁 党委书记、所长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樊瑜波 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坛执行主席周连群 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特邀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振常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张玉奎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学思 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郑海荣 院士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宗本 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参会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丁利军 南京鼓楼医院张周锋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丁建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 炜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所于成功 南京鼓楼医院张思东 南京鼓楼医院万明习 西安交通大学张晓东 天津大学王卫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雅超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文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张道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 均 华南理工大学张鹏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丽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 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启飞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陈方圆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王 乾 上海科技大学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王常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陈 阳 东南大学王强斌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陈 雨 上海大学王 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 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 勉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陈洪敏 厦门大学田 捷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所陈 罡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 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新建 苏州大学他得安 复旦大学范怡敏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吕宏旭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季 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吕 毅 西安交通大学季敏标 复旦大学朱本鹏 华中科技大学金 晶 华东理工大学朱雪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少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融融 同济大学郑 健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庄 杰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赵凌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刘小龙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胡振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刘 冉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施 俊 上海大学刘成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姚保利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 刚 厦门大学秦建忠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 宏 东南大学顾 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笑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倪大龙 上海交通大学刘润辉 华东理工大学徐 飞 南京大学刘斯淼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徐圣进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刘 斌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徐 峰 西安交通大学刘 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所徐家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关柏鸥 暨南大学高长有 浙江大学米 鹏 四川大学高 阳 南京大学孙立宁 苏州大学高明远 苏州大学孙敏轩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高 欣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李 飞 西安交通大学高 峰 天津大学李光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郭 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 伟 苏州高新区科创局陶春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建清 南京医科大学曹国华 上海科技大学李跃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曹殿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 锐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 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杨西斌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崔崤峣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杨 兴 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梁兴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志谋 南开大学尉迟明 华中科技大学杨洪波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屠 娟 南京大学杨 健 北京理工大学喻洪流 上海理工大学杨 健 西湖大学程 茜 同济大学肖海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傅东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吴方刚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谢 飞 苏州市政府吴旭翔 苏州高新区政府廖希明 苏州市科技局吴宇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端洪菊 苏州高新区科招中心吴练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熊 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富根 东南大学缪丽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勤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缪 鹏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何晖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谷陆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华丹 北京协和医院宋爱国 东南大学穆 宇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张 丽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戴亚康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会议信息会议主题: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会议地点:苏州市科技城清山会议中心(苏州市虎丘区科技城稼先路35号)会议日期:2024年5月16-18日 5月16日注册报道 5月17日8:30-18:00大会论坛、分会报告 5月18日9:00-12:00分会报告日程安排论坛会议名称论坛安排时间5月17日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主会场四季厅8:30-12:00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论坛四季厅A14:00-18:00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半山厅A14:00-18:00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阳山厅13:30-18:00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贡山厅14:00-18:00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清山厅14:00-18:00光学显微技术联盟理事会(闭门会议)龙山厅20:30-21:30BMEF编委会(闭门会议)茅山厅20:30-21:305月18日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论坛四季厅A9:00-12:00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半山厅A9:00-12:00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阳山厅8:30-12:00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贡山厅9:00-12:00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时间:2024年5月17日 8:30-12:00地点:四季厅主持人:周连群大会议程时间内容报告人主持人8:30-8:45嘉宾致辞周连群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8:45-8:55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8:55-9:05医工融合签约9:05-9:10参会人员合影9:10-9:45外泌体蛋白组技术进展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9:45-10:20智能化推动国产化:我国基础医疗装备自主创研的可行路径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10:20-10:30茶歇10:30-11:05基于CT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智能检测系统的创建王振常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11:05-11:40生物医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1:40-12:00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推介端洪菊苏州高新区科招中心分会场01: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论坛时间:2024年5月17日 14:00-18:002024年5月18日 9:00 - 12:00主持人:薛华丹、张丽、崔崤峣、高欣时间题目报告人主持人5月17日14:00-14:20磁对生命医学研究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吕毅西安交通大学薛华丹北京协和医院高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4:20-14:40AI在医工交叉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李跃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4:40-15:00胰腺影像领域的潜在科研问题薛华丹北京协和医院15:00-15:20内镜引导手术导航研究与应用杨健北京理工大学15:20-15:40任务驱动的智能X射线成像算法及应用陈阳东南大学15:40-16:00茶歇16:00-16:20超声跨尺度血管成像与高效诊疗万明习西安交通大学张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崔崤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6:20-16:40多模态超声-光声骨成像方法及仪器他得安复旦大学16:40-17:00光纤光声显微成像关柏鸥暨南大学17:00-17:20弛豫铁电单晶在医学成像的应用探索李飞西安交通大学17:20-17:40基于微小型换能器的高分辨超声成像崔崤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5月18日9:00-9:20基于碳纳米管X射线的CT影像技术创新与应用曹国华上海科技大学崔崤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9:20-9:40复杂生物组织光声检测进展程茜同济大学9:40-10:00定量组织光学成像方法与应用高峰天津大学10:00-10:20介入内放疗手术机器人的研制与应用陆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0:20-10:40茶歇10:40-11:00医学图像内容生成与智能调控王乾上海科技大学高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1:00-11:20放射影像诊疗探针功能设计及其精准诊疗肿瘤研究陈洪敏厦门大学11:20-11:40基于超快平台的超分辨显微成像及其临床应用吴方刚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40-12:00高分辨超声/光声多模成像和医学应用张雅超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分会场02: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时间:2024年5月17日 14:00-18:002024年5月18日 9:00 -12:00主持人:杨西斌、吴练秋时间题目报告人主持人5月17日14:00-14:20理工医交叉融合促进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力医学:从生物力学和力生物学到力诊断学和力治疗学徐峰西安交通大学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4:20-14:40光纤内窥成像与测量徐飞南京大学14:40-15:00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及产业化尉迟明华中科技大学15:00-15:20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及交叉科学研究探索季敏标复旦大学15:20-15:40基于微器官的IBD临床前筛选模型建立及药物研发吴练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5:40-16:00茶歇16:00-16:20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胡振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吴练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6:20-16:40脑机接口系统优化及应用金晶华东理工大学16:40-17:00快速光声成像及应用刘成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7:00-17:20多参数表面波散射成像装置的构建与蛋白质分析研究 张鹏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7:20-17:40光学显微内窥成像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5月18日9:00-9:20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用于脂滴成分研究 史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9:20-9:40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谷陆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9:40-10:00全脑尺度、多通道、闭环控制的神经光学研究穆宇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10:00-10:20茶歇10:20-10:40细胞智能分选系统王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影像平台10:40-11:00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庄杰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1:00-11:20内镜切除技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李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会场03: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时间:2024年5月17日 13:30-18:002024年5月18日 9:00-12:00主持人:吕宏旭、刘润辉、倪大龙、缪鹏时间题目报告人主持人5月17日13:30-13:50力-材料-组织细胞相互作用研究及应用樊瑜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宏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13:50-14:10硅酸盐生物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常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14:10-14:30近红外Ⅱ区荧光成像研究王强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4:30-14:50纳米医药的生物医学工程基础与转化研究梁兴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4:50-15:10脑机接口与脑疾病诊疗王常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5:10-15:30抗菌抗炎材料及产业化研究高长有浙江大学15:30-15:50茶歇15:50-16:10The Nexus of Cellular Mechanism and Biomaterials Innovation杨健西湖大学刘润辉华东理工大学16:10-16:30肝脏细胞互作的跨尺度力学-生物学耦合龙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6:30-16:50免疫纳米适配子与抗体递送王均华南理工大学16:50-17:10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系统构建及临床应用刘刚厦门大学17:10-17:30骨微环境中的新型血管生成因子:骨损伤修复的治疗潜力徐家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7:30-17:50多肽酶促自组装与细胞器药物递送杨志谋南开大学17:50-18:10基于生物力学的抗拔出骨钉设计王丽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月18日9:00-9:20生物材料与类器官构建朱融融同济大学缪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9:20-9:40高分子四价铂前药肖海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9:40-10:00智能抗癌纳米药物吴富根东南大学10:00-10:20纳米修复医学用于器官损伤治疗倪大龙上海交通大学10:20-10:40肿瘤微环境调控聚氨基酸材料丁建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0:40-11:00茶歇11:00-11:20模拟多肽的抗耐药菌聚合物生物材料刘润辉华东理工大学倪大龙上海交通大学11:20-11:40生物催化材料陈雨上海大学11:40-12:00DNA自组装及其生物传感器缪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2:00-12:20高分辨分子光谱技术在先进材料光谱及成像分析中的应用刘冉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分会场04: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时间:2024年5月17日 14:00-18:002024年5月18日 9:00-12:00主持人:杨洪波、孙敏轩、刘斌、秦建忠、杨兴、吴勤峰时间题目报告人主持人5月17日14:00-14:20类脑表达与计算王卫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洪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孙敏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4:20-14:40高端医工装备创新与发展孙立宁苏州大学14:40-15:00基于视触感知反馈的混合脑机接口技术宋爱国东南大学15:00-15:20纳米探针与活体成像高明远苏州大学15:20-15:40光致超声:理论、器件及应用朱本鹏华中科技大学15:40-16:00茶歇16:00-16:20外周神经肌肉多模生理信息同步获取及功能康复应用李光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秦建忠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6:20-16:40脑卒中患者身心镜像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李建清南京医科大学16:40-17:00基于 SMA驱动的柔性上肢外骨骼研究骨骼研究喻洪流上海理工大学17:00-17:20多源神经信号计算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7:20-17:40智能康复技术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陶春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月18日9:00-9:20肝癌肿瘤新抗原免疫治疗刘小龙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杨兴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孙敏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9:20-9:40团簇酶与神经损伤修复张晓东天津大学9:40-10:00基于超声RF信号和奇异值分解的射频消融实时监测研究屠娟南京大学10:00-10:20面向现场快速检测的医工交叉研究刘宏东南大学10:20-10:40茶歇10:40-11:00刺激响应纳米药物用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米鹏四川大学吴勤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刘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1:00-11:20面向上肢虚拟康复的力触觉作用及其整合机制研究刘笑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20-11:40智能康复机器人人机协同运动关键技术研究刘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分会场05: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时间:2024年5月17日 14:00-18:00主持人:戴亚康、高欣、赵凌霄、郑健时间题目报告人主持人14:00-14:20脑疾病与病理AI诊断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戴亚康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4:20-14:40从脑机接口到脑机融合何晖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4:40-15:00眼科影像人工智能诊断陈新建苏州大学15:00-15:20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的探索周少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凌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5:20-15:40RNA三维结构预测熊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40-16:00茶歇16:00-16:20基于超声影像的智能诊断研究施俊上海大学高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6:20-16:40睡眠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高阳南京大学16:40-17:00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戴亚康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郑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7:00-18:00闭门圆桌会议戴亚康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会议注册报名会议费用:学生参会800元/人;职工参会1500元/人,含4餐正餐(自助或桌餐)住宿费用自理。会议费缴纳、发票开具:扫描下方二维码,根据引导缴费、开具发票。开票请扫:个人信息录入:住宿信息大会邀请和报告嘉宾已由会务组统一预留房间,会议注册报到时告知住宿安排。由于参会人数众多、酒店房源有限且正值旅游旺季,请报名参会嘉宾及时自行联系酒店订房。酒店协议价格如下:酒店协议价格(费用自理)苏州清山会议中心(大会会场酒店)地址:虎丘区科技城稼先路35号协议价:大床房/双床房:460元/天(含单早)联系方式:0512-66890999(报苏州医工所协议价)苏州科技城万达美华酒店地址:虎丘区漓江路8号20幢协议价:大床房/双床房:380元/天(含双早),豪华大床房:430元/天(含双早)联系方式:0512-66369666(报苏州医工所协议价)苏州纽威丽筠酒店地址:虎丘区科技城锦峰路198号协议价:大床房/双床房:380元/天(含单早),高级大床房/双床房430元/天(含单早)联系方式:0512-65639999(报苏州医工所协议价)交通信息苏南硕放机场出发:打车:约33公里,车程约41分钟,网约车费约70元。公交:可乘苏锡公交1号线至文昌花园南站(约53分钟)后换乘356路至清山酒店北公交站(约48分钟),步行至会场。全程约2.5小时。苏州火车站出发:打车:约20公里,车程约30分钟,网约车费约40元。公交:可乘快线3号至清山酒店北公交站(约55分钟),步行至会场,全程约1.5小时。苏州北站出发:打车:约31公里,车程约40分钟,网约车费约60元。公交:可乘轨道交通2号线至苏州火车站站(约30分钟)后换乘快线3号至清山酒店北公交站(约55分钟),步行至会场。全程约2小时。苏州园区站出发:打车:约30公里,车程约40分钟,网约车费约60元。公交:可乘轨道交通3号线至铜墩地铁站(约60分钟)后换乘快线3号至清山酒店北公交站(约30分钟),步行至酒店。全程约2小时。苏州新区站出发:打车:约18公里,车程约25分钟,网约车费约30元。公交:可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至铜墩地铁站(约15分钟),后换乘快线3号至清山酒店北站(约30分钟),步行至酒店,全程约1.5小时。会期天气情况会务联系总体联络协调: 曹平薇 电话:13214303927 赵莎莎 电话:15152261879交 通: 王冠琳 电话:18013070130住 宿/用 餐: 刘雨鑫 电话:13596026345 会议信息请扫二维码(持续更新中)
  • 涉及433所高校 教育部公布最新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最新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名单。据统计,此次公布的名单共涉及433所高校,5914个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其中,自设二级学科5185个,交叉学科729个。433所高校中,四川大学自设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数量位居榜首,高达191个。北京大学共有102个,中南大学共有70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总数也超过了50个。从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数来看,四川大学有183个,北京大学有97个,超过50个的还有浙江大学(68个)、中南大学(65个)和厦门大学(54个)。从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数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13所高校各有9个交叉学科。四川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济南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华大学和河北大学9所学校紧随其后,有8个交叉学科。具体统计如下: 附件: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30日).pdf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30日).pdf
  • “十四五”基金委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全文)
    2021年交叉科学部共发布6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6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  (一) 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可由一位申请人单独申请或两位申请人共同申请:  1.共同申请时,两位申请人分别为第一申请人和第二申请人。  2.第二申请人与第一申请人不是同一单位的,第二申请人所在的境内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  3.共同申请时,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申请书的在线填写、提交均由第一申请人和所在依托单位完成。  (二)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重大项目课题,课题之间应当有机联系并体现学科交叉。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课题申请不设共同申请制。  “THz波段神经生物物理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神经信息传导的关键生物分子在太赫兹波段存在“指纹谱”信息,特定频率的太赫兹波可被生物分子吸收,可能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导致生物功能的改变。通过对神经太赫兹波段信息产生和传输机理、太赫兹波增强脑认知、调节脑兴奋和抑制平衡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探索神经信息高速传输机制及治疗神经疾病的新方法。  一、科学目标  研究外界刺激诱发神经系统产生太赫兹波信息的机制以及太赫兹波调节脑认知的机理,实现神经太赫兹波信息传输的高灵敏探测,发展有效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新型神经调控新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一) 神经系统太赫兹波信息产生、传输机理及探测方法。  研究太赫兹场沿有髓神经中继接力模型、传输模式、特征参数与郎飞结三能级信息放大模型及其分子光谱。分析外界刺激神经系统产生太赫兹波的机理,建立活体神经太赫兹场传输和离子通道耦合特性的高灵敏度探测方法。  (二)太赫兹波影响脑认知的机理。  研究太赫兹波对脑皮层认知区域的影响机制、对神经离子通道等的作用规律,以及太赫兹波调节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等)的释放规律,明确太赫兹波影响认知的机理,实现太赫兹波对学习速度的提升。  (三)太赫兹波调节脑神经网络的机理。  研究太赫兹波对皮层神经网络中兴奋和抑制平衡的调节作用,分析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反应在太赫兹波作用下的变化规律,提出太赫兹波对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THz波段神经生物物理研究”,受理代码T02。  (二)咨询电话:010-62328382。  “复杂人机系统的人因安全理论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航空、航天、航海、核电、高铁等领域中灾难性事故仍时有发生。在此类复杂人机系统中,仅依靠装备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难以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人因安全问题(与人因相关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国家重大人机系统高质量发展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系统深入了解复杂人机系统事故背后的人因作用过程及机制,建立人因安全理论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手段,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为解决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因安全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对于提升复杂人机系统的安全性乃至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科学目标  针对复杂人机系统中的人因安全问题,阐明人的不安全行为特征和检测原理,各类影响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 建立面向安全的人机功能分配方法,形成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理 发展人因安全评估方法,形成适用于解决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因安全问题的理论体系 结合航天、核电等重大复杂系统应用领域开展验证,实现人因安全问题的可评估、可预测。  二、研究内容  (一)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员不安全行为机理研究。  研究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不安全行为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二)面向人因安全的人机交互动态过程研究。  基于人机交互动态过程分析,研究人机功能分配方法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特征对安全的影响机制。  (三)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因安全问题的建模、仿真与评估。  建立由人员异常行为、机器行为及人机动态交互等构成的一体化模型并开展特殊任务场景下的仿真研究,发展人因安全分析与评估方法,实现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因安全问题的可评估、可预测。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复杂人机系统的人因安全理论研究”,受理代码T04。  (二)咨询电话:010-62328382。  “高效率、高可靠性设计的EDA新理论与新方法”重大项目指南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代不断推进至纳米尺度,现有EDA技术的发展面临仿真优化效率低和可靠性设计匮乏等两大挑战。通过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数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设计的EDA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完成新一代功能验证和布局布线的加速EDA工具原型、大规模原子级器件仿真(TCAD)工具原型、面向数字流程的可靠性设计EDA工具原型。  一、科学目标  面向纳米尺度集成电路的重大需求,针对EDA仿真优化效率低和可靠性设计匮乏的困难,构建大规模并行加速理论与方法,建立基于缺陷物理的高可靠性模型,研制出功能验证和布局布线的加速EDA工具原型、大规模原子级器件仿真(TCAD)工具原型 提出高可靠性的微观理论、测量表征、多机制耦合模型和跨层次设计方法,研制出面向数字流程的高可靠性设计EDA工具原型。  二、研究内容  (一)EDA加速与最优化的理论及方法。  面向数字前端的功能验证,提出定制加速方法 面向数字后端的布局布线,提出大规模并行加速理论和方法 面向数字流程中的最优化问题,提出大规模自动分解方法和复杂约束下迭代式可行性寻求的方法,研究自适应批量最优搜索收敛机制。研制功能验证和布局布线的加速EDA工具原型,实现在相同求解精度下将效率提升3倍以上。  (二)大规模原子级TCAD的理论及方法。  面向纳米尺度器件的原子级仿真,提出异构加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包含复杂边界条件的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和量子输运模拟方法,发展面向工业级半导体器件的原子级TCAD核心技术,实现大规模原子级TCAD工具原型,仿真规模超过5000个原子。  (三)基于缺陷物理的器件和电路的可靠性建模及计算。  面向纳米尺度先进工艺节点,研究新型快速测量技术,实现对缺陷产生和填充释放的动态观测 研究缺陷的微观性质及其对器件性能退化的影响,构建包含复杂结构和多物理场耦合机制的器件集约模型,提出与电路仿真工具兼容的可靠性模型和计算方法。  (四)面向数字流程的跨层次可靠性设计方法。  面向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研究包括架构级、逻辑级、电路级、物理级等多个层次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以实现可靠性感知、优化和增强的设计流程,完成数字流程的可靠性设计EDA工具原型。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高效率、高可靠性设计的EDA新理论与新方法”,受理代码T02。  (二)咨询电话:010-62328382。  “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重大项目指南  海岸带-大陆架是史前人类生存演化的重要区域。通过地球科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着重查明两万年以来我国东部海岸带-大陆架沉积环境变迁、农业起源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证据,阐明海岸带环境变迁与东亚文化文明演替传播的过程和机制。通过中华文明起源等科学问题引导下的变革性技术和理论探索,深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建设与发展。  一、科学目标  以地球科学和考古学学科交叉为研究手段,获取我国东部海岸带-大陆架关键区域的高质量地质环境、文化文明记录,重建两万年来不同时间尺度自然环境变迁过程和文化文明演替序列,揭示海岸带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与环境变迁关系的新理论,力争实现海岸带文化文明研究范式的突破,引领人类早期文明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  二、研究内容  (一)海岸带沉积环境与人类文化遗存探查。  基于高质量、高分辨率沉积记录,重建两万年来我国东部海平面变化、海岸带-陆架沉积序列,查清关键时段古海岸线变迁过程,揭示沉积环境变化规律和控制因素,构建海岸带-大陆架古人类活动遗存探查技术体系,探寻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的证据。  (二)气候-生态演变过程与早期人类影响辨析。  综合运用古气候、古生态定量方法,重建两万年来不同时间尺度海岸带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迁历史及重要事件,阐明海岸带特征时段气候-生态特征、演变及机制,揭示海岸带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方式和强度。  (三)海岸带史前社会发展与中华文化文明关系探究。  应用考古新材料、新技术,重建海岸带早期文化文明演替的时空格局,揭示早期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的时间和路径,建立海岸带不同区域特征时段的人群生存策略和资源利用模式,阐明海岸带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贡献。  (四)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机制探索。  建立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数据库,揭示农业起源和传播、人口变化、土地利用等对温室气体变化的影响,构建气候环境演变与文化文明演替关系模型,提出文化文明演化与海岸带环境变迁关系的新理论。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受理代码T04。  (二)咨询电话:010-62328382。  “组织器官仿生控冰冻存的分子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组织器官是在器官移植、生育力保存、新药研发和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等领域具有重大医学及科研价值的珍贵生物样品。由于目前绝大部分组织器官不能长期冻存只能短期冷藏,导致捐献器官的废弃率高,实现组织器官冻存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  受自然界中严寒地区生物控冰抗冻机制的启发,近年来人体安全的仿生控冰材料在细胞冻存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组织器官冻存中表现出巨大潜力。同时,显微学、多组学等先进技术为冻存组织器官多级结构与生理功能损伤机制研究以及功能修复提供了可能。因此,采用全新的仿生控冰原理,精准揭示组织器官冻存过程中的维持与损伤机制,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效反馈研究闭环,是组织器官保存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一、科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模式动物器官作为冻存对象,揭示组织器官复杂环境中冰晶形成机制,创制控冰冻存新材料,建立多级结构与生理功能评估策略,形成损伤预防和修复新方案,实现模式动物器官的安全有效冻存,为组织器官冻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  二、研究内容  (一)探究组织器官冻存过程中控冰新机制。  选择合适的模式器官作为冻存对象,探究复杂组织器官在降温、复温过程中体系内外冰晶成核、形貌及其分布的时空规律,阐明冰晶生长及其控制的物理与化学机制。  (二)创制仿生控冰新材料。  创制人体安全的组织器官控冰冻存新材料,探讨仿生控冰材料在组织器官内的生物相容性与代谢动力学,揭示其在组织内的控冰构效关系。  (三)揭示冻存过程对组织器官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影响。  在多层级生物结构与生理过程水平揭示冰晶损伤与抗冻应激的关联反应,明确组织器官的低温生物学效应并绘制低温生物网络图谱。  (四)建立组织器官冻存后生物功能恢复技术。  以模式器官作为冻存对象,创建适宜的控冰冻存体系与冻存活性评估标准,建立组织器官活性冷冻保存与功能重建全过程的生物医学干预策略。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组织器官仿生控冰冻存的分子机制”,受理代码T03。  (二)咨询电话:010-62328382。  “濒危药材独特疗效物质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濒危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但由于其濒临灭绝或已功能性灭绝,已严重影响中医药体系的完整性和中医药发展的可持续性。濒危药材研究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亟需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范式,解决濒危药材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代用品研究的科学难题,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科学目标  聚焦临床常用濒危药材,阐明濒危药材独特疗效物质、揭示其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研制出1-2种名贵濒危药材代用品,创建濒危药材复杂体系研究新范式,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一)濒危药材复杂体系中独特疗效物质的精准表征。  选择疗效确切的濒危药材,明确其中独特疗效物质的种类、结构、含量、比例,及其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并阐明构-效关系、量-效关系、组-效关系以及协同作用等。  (二)濒危药材独特疗效物质干预重要生命过程的机制。  针对濒危药材中的独特疗效物质,发现并鉴定其作用靶标与调控网络,揭示靶标蛋白及作用通路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阐明这些物质对疾病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机制。  (三)濒危药材独特疗效物质的高效绿色制造。  解析濒危药材中独特疗效物质编码基因、合成及表达调控机制,突破独特疗效物质体外合成的关键步骤,实现仿生与异源合成等高效制备与人工绿色制造。  (四)濒危药材原创人工代用品的研制。  以天然濒危药材中独特疗效物质的结构、含量、比例、药效等为基础,遴选濒危药材人工代用品的最佳配方,研制与天然濒危药材化学成分一致、功效等同、安全性更高的人工代用品。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濒危药材独特疗效物质研究”,受理代码T03。  (二)咨询电话:010-623283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8月4日印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正式亮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已经公开上线第九学部--“交叉”学部的官网 神秘的“交叉学部”终于显露真身,一起来看一下(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进入官网):国自然交叉学部截图  一、学部概况  “经中央编办复字〔2020〕46号文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0年11月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 组织拟定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 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组织编写项目指南 负责受理、评审和管理跨学部交叉科学领域项目 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负责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 承担交叉科学相关问题的咨询。  交叉科学部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统筹和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建立健全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促进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口,探索建立交叉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科学人才,营造交叉科学文化。  交叉科学部目前设有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以及四个科学处。    处室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如下:  二、资助范围  1、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和科学处进行交叉学科战略研讨 制订项目资助和学科发展战略 统筹各类基金项目与行政经费的年度预算、资源配置和资助计划等 负责科学部各类项目的综合管理 制订交叉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及管理办法 负责科学部信息与网络建设、政务管理和运行保障等 承办科学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2、交叉科学一处  基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或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  3、交叉科学二处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与复杂系统相关的控制工程、精密制造、先进智造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工程与制造领域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4、交叉科学三处  基于理学、工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阐明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复杂系统多层次作用机制,应对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挑战。  5、交叉科学四处  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围绕宏观复杂系统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探究人类文明演化的自然规律和历史嬗变的科学成因、自然与社会的互馈机制、人地系统的动态结构等,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4.50万元采购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PCR,大分子作用仪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PCR,大分子作用仪 开标时间: null 采购金额: 194.50万元 采购单位: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购联系人: 付玲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刘哲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4-20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滑财购磋商-2022-12 2、项目名称: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 3、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4、预算金额:1,945,000.00元 最高限价:1945000元 序号 包号 包名称 包预算(元) 包最高限价(元) 1 HJYZC[202204]010号 第一包段 1945000 1945000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5.1采购内容双臂全自动酶免分析仪1台,760000元;生物安全柜2台,120000元;荧光定量PCR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免疫印迹仪1台,300000元;高压锅L65蒸汽灭菌器2台,120000元。5.2资金来源:财政资金5.3项目地点:滑县境内5.4质量要求:合格,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5.5质保期:三年5.6交货期: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6、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 二、申请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 本项目执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企业视同小微企业)、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等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证明材料指: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材料。3.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良好的商业信誉证明材料指:提供商业信誉承诺书,格式自拟。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三年任意一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或其基本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3.3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证明材料指:提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书。3.4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缴纳税收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的完税证明或其他缴纳税收证明。(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享有免税政策的,提供免税证明)缴纳社会保障资金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缴纳社会保险的凭据(专用收据或社会保险缴纳清单,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有社会保险登记证还需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如依法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供应商,应提供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应文件证明。3.5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证明材料指:提供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函(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3.6供应商若是制造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供应商若是经销商或代理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及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3.7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3.8根据《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的规定,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将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等渠道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供应商将被拒绝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截止时点:开启时间)。在本公告规定的查询时间之后,网站信息发生的任何变更均不再作为评标依据。供应商自行提供的与网站信息不一致的其他证明材料亦不作为资格审查的依据。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将同采购文件等资料一同归档保存。注: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资格审查内容详见磋商文件,不符合项目资格条件的供应商的投标将被拒绝,供应商应自负风险费用,提供虚假材料的将进一步追究其责任。 三、获取采购文件 1.时间:2022年04月21日 至 2022年04月27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 3.方式:本项目采取网上获取招标文件,不接受其他形式获取。未登记入库的投标单位,须信息登记入库后才可以办理CA数字证书并网上获取招标文件。网上注册、CA办理链接地址:https://www.hxggzy.cn/ggtz/18961.jhtml。 4.售价:0元 四、响应文件提交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加密电子投标文件须在招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时间前通过“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电子交易平台加密上传。 五、响应文件开启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开标室。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 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安阳市政府采购网》、《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上发布, 招标公告期限为三个工作日 。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的所有变更和澄清均以发布变更或澄清公告为准,所有供应商应关注公告网站及时查看,采购人不再进行书面或其他形式通知,未看变更或澄清公告并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均由供应商自负。2、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开标方式,供应商无需到现场提交原件资料、无需到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场参加开标会议;供应商应当在开标时间前,登录“《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答疑澄清、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1.系统解密时长默认为50 分钟,错过解密时长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投标;2.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时间:签章时间为30分钟,超期未签章,视为同意开评标过程,对开标结果无异议。)3、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根据豫财购〔2017〕10 号文要求,参加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小微企业供应商,有意向金融机构申请合同融资的,请登录滑县政府采购网(http://ccgp-henan.gov.cn/huaxian),进入网站操作指南窗口了解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内容。注:供应商在规定的开标时间前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后,须按照主持人在文字互动中的提示进行投标文件电子解密及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操作,不得擅自离开,直至“不见面开标大厅”中开标状态显示“开标已结束”方可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滑县人民路北段 联系人:付玲 联系方式:0372-816909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三环路289号4号楼4单元7层28号 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doc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PCR,大分子作用仪 开标时间:null 预算金额:194.50万元 采购单位: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4-20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滑财购磋商-2022-12 2、项目名称: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 3、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4、预算金额:1,945,000.00元 最高限价:1945000元 序号 包号 包名称 包预算(元) 包最高限价(元) 1 HJYZC[202204]010号 第一包段 1945000 1945000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5.1采购内容双臂全自动酶免分析仪1台,760000元;生物安全柜2台,120000元;荧光定量PCR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免疫印迹仪1台,300000元;高压锅L65蒸汽灭菌器2台,120000元。5.2资金来源:财政资金5.3项目地点:滑县境内5.4质量要求:合格,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5.5质保期:三年5.6交货期: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6、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 二、申请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 本项目执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企业视同小微企业)、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等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证明材料指: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材料。3.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良好的商业信誉证明材料指:提供商业信誉承诺书,格式自拟。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三年任意一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或其基本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3.3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证明材料指:提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书。3.4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缴纳税收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的完税证明或其他缴纳税收证明。(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享有免税政策的,提供免税证明)缴纳社会保障资金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缴纳社会保险的凭据(专用收据或社会保险缴纳清单,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有社会保险登记证还需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如依法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供应商,应提供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应文件证明。3.5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证明材料指:提供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函(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3.6供应商若是制造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供应商若是经销商或代理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及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3.7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3.8根据《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的规定,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将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等渠道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供应商将被拒绝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截止时点:开启时间)。在本公告规定的查询时间之后,网站信息发生的任何变更均不再作为评标依据。供应商自行提供的与网站信息不一致的其他证明材料亦不作为资格审查的依据。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将同采购文件等资料一同归档保存。注: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资格审查内容详见磋商文件,不符合项目资格条件的供应商的投标将被拒绝,供应商应自负风险费用,提供虚假材料的将进一步追究其责任。 三、获取采购文件 1.时间:2022年04月21日 至 2022年04月27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 3.方式:本项目采取网上获取招标文件,不接受其他形式获取。未登记入库的投标单位,须信息登记入库后才可以办理CA数字证书并网上获取招标文件。网上注册、CA办理链接地址:https://www.hxggzy.cn/ggtz/18961.jhtml。 4.售价:0元 四、响应文件提交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加密电子投标文件须在招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时间前通过“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电子交易平台加密上传。 五、响应文件开启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开标室。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 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安阳市政府采购网》、《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上发布, 招标公告期限为三个工作日 。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的所有变更和澄清均以发布变更或澄清公告为准,所有供应商应关注公告网站及时查看,采购人不再进行书面或其他形式通知,未看变更或澄清公告并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均由供应商自负。2、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开标方式,供应商无需到现场提交原件资料、无需到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场参加开标会议;供应商应当在开标时间前,登录“《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答疑澄清、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1.系统解密时长默认为50 分钟,错过解密时长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投标;2.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时间:签章时间为30分钟,超期未签章,视为同意开评标过程,对开标结果无异议。)3、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根据豫财购〔2017〕10 号文要求,参加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小微企业供应商,有意向金融机构申请合同融资的,请登录滑县政府采购网(http://ccgp-henan.gov.cn/huaxian),进入网站操作指南窗口了解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内容。注:供应商在规定的开标时间前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后,须按照主持人在文字互动中的提示进行投标文件电子解密及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操作,不得擅自离开,直至“不见面开标大厅”中开标状态显示“开标已结束”方可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滑县人民路北段 联系人:付玲 联系方式:0372-816909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三环路289号4号楼4单元7层28号 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doc
  • 山西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实行交叉抽样
    由于蔬菜安全是关乎大众的身体健康,加之日前出现的海南问题豇豆和湖南的问题青豆,使得全国不断加大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山西省农业厅今年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首次推行“大交叉抽样”的方式,各市交叉取样,且抽出的样品确保不会在本地检测中心检测。其中,对供应世博会的蔬菜重点抽样检测。  目前,山西全省共有4个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分别为省中心、太原中心、运城中心、晋城中心。按照惯例,全省11个市的蔬菜农残检测一直推行“交叉取样”的方式。据该省农产品质检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充其量是“小交叉”,例如让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运城的样品最终又由运城质检中心检测,结果很可能有失公允。  今年为了避嫌,如果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样品拿到后就送到晋城检测,所以称为“大交叉”。此外,今年山西省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供应上海世博会,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将重点关注供沪蔬菜。  监测的蔬菜种类以茎类、葱蒜类、白菜类、豆类、绿叶类、甘蓝类、果菜类、瓜菜类、块根类九大类蔬菜为主。  抽检品种以番茄、辣椒、大白菜、芹菜、韭菜、花椰菜等常食用菜为主。其中,批发市场抽样中9大类蔬菜每类各占1/9左右,生产基地抽样中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所抽蔬菜品种应属于九大类蔬菜。11个市中,每个市每次抽样总数为40个。为了保证检测的公正性,省农业厅要求,样品抽取时应避开病虫害和其他非正常植株。抽取的样品要完好,不能有变质或虫害,应是成熟期或即将上市的产品。  除了蔬菜,该省还将对猪肝、鸡肉、牛奶、鸡蛋等畜禽产品进行监测,监测地点涉及全省11个市的22个县(市、区),分别是太原市的阳曲县、清徐县,大同市的南郊区、阳高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长治市的长治县、长子县,运城市的盐湖区、永济市,吕梁市的文水县、孝义市,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晋城市的泽州县、高平市,阳泉市的郊区、盂县,朔州市的朔城区、山阴县,以及忻州市的原平市、定襄县。
  • 山西省11市交叉检测蔬菜农药残留
    山西省农业厅今年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首次推行“大交叉抽样”的方式,各市交叉取样,且抽出的样品确保不会在本地检测中心检测。供世博会蔬菜会重点抽样检测。  按照惯例,全省11个市的蔬菜农残检测一直推行“交叉取样”的方式。今年也不例外,按照安排,大同与朔州、长治与晋城、临汾与运城、忻州与阳泉、吕梁与晋中分别互相抽样检测,省中心与太原中心负责抽检太原市。但省农产品质检中心主任闫会平称,那充其量是“小交叉”。目前,全省共有四个蔬菜农残检测中心,分别为省中心、太原中心、运城中心、晋城中心。比如让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最后运城的样品最终又由运城质检中心检测,结果很可能有失公允。今年为了避嫌,如果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样品拿到后就送到晋城检测,所以称为“大交叉”。此外,今年我省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供应上海世博会,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将重点关注供沪蔬菜。  监测的蔬菜种类以茎类、葱蒜类、白菜类、豆类、绿叶类、甘蓝类、果菜类、瓜菜类、块根类九大类蔬菜为主。抽检品种以番茄、辣椒、大白菜、芹菜、韭菜、花椰菜等常食用菜为主。其中,批发市场抽样中9大类蔬菜每类各占1/9左右,生产基地抽样中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所抽蔬菜品种应属于九大类蔬菜。  11个市中,每个市每次抽样总数为40个。为了保证检测的公正性,省农业厅要求,样品抽取时应避开病虫害和其他非正常植株。抽取的样品要完好,不能有变质或虫害,应是成熟期或即将上市的产品。  除了蔬菜,方案还对畜禽产品的监测做了详细部署。畜禽产品的监测品种分别是猪肝、鸡肉、牛奶、鸡蛋。监测地点涉及全省11个市的22个县(市、区),分别是太原市的阳曲县、清徐县,大同市的南郊区、阳高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长治市的长治县、长子县,运城市的盐湖区、永济市,吕梁市的文水县、孝义市,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晋城市的泽州县、高平市,阳泉市的郊区、盂县,朔州市的朔城区、山阴县,以及忻州市的原平市、定襄县。
  • 韩启德:“科学基金推进交叉科学研究大有可为”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飞快地发展,目前我们已不应该满足于跟跑世界科技前沿,需要争取并跑甚至是领跑。我们面临着很多的科研无人区,如果要再往前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正当其时,且在目前的科研需求和国家支持下,交叉科学部一定能够办好。  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现在技术和科技之间的结合、融合越来越明显,我们要解决的很多问题与基础科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在交叉科学部领导下组织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会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涉及交叉融合的重要工作可以推进,交叉科学部的发展空间巨大。  交叉科学部要勇于迎接挑战。当前,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局有: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难、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难、获得交叉研究资助难、评估交叉研究成果难、获得学界社会认可难等。交叉科学部的工作面临着这五个方面的挑战,任务非常艰巨。  交叉科学部必须正确定位。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科学部初期要下大力气去主动发现与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帮助、扶持已经在做以及正要做的有意义的研究,既要引领,又不能包办代替,具体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应该由科学家来决定。这里涉及到研究的战略和管理机制尺度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  交叉学科的研究务求实效。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交叉科学部刚成立,既要对它充满期待,更要给予包容和支持,夯实交叉学科发展的每一步,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  发展交叉学科还需要各方面团结协作,原有学科的优秀团队与人才之间要打破界限进行融合,政府相关各部门间要进行协作,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与原有各科学部紧密合作。此外还需要完善符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包括评审专家选择、培训、意见申诉等制度。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是推动交叉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顺应学科发展交叉趋势,也符合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交叉科学部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
  •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发布2个关于专项项目的通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关于2022年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交叉科学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交叉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等活动,交叉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2年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一、定位、资助范围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科学传播和科普平台建设等活动。本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包括以下3种类型:(一)交叉科学领域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下文简称“战略研究类”项目);(二)对交叉科学发展有益的专题研讨会议(下文简称“专题研讨类”项目);(三)对交叉科学领域发展发挥正向宣传作用的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下文简称“科学传播类”项目)。二、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工作、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申请专项项目。(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2. 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20日-2022年10月27日16:00时。2. 项目负责人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进行项目申报。3. 申请代码1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交叉科学部相应代码(T01:物质科学领域,T02:生命与健康科学领域,T03:智能与智造科学领域,T04:融合科学领域),申请代码2不填写。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科技活动项目”。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进行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4. 项目资助额度为8~10万元/项,研究期限统一填写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5. 申请人应在项目名称中明确申请的科技活动类型,采用“XXX类:XXX(项目名称)”的结构。申请书正文应与所申请的类型相对应。“战略研究类”项目应包括:发展背景、发展规律与态势、发展目标、发展现状、优化布局、学科交叉与优先资助领域、核心科学问题、组织保障以及政策措施等。“专题研讨类”项目应包括:研讨主题的背景和意义,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专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科学传播类”项目应包括:科学传播及科普活动的必要性与需求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有效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对科学基金管理及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等。项目选题应与交叉科学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及管理需求相匹配。科技活动项目预期成果中必须包括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活动总结/出版物/软件等;若申请获得资助,上述成果将是结题审查的重要依据。6. 本次申请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申请材料与预算编报要求的有关规定。7.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8.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1)本专项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2)依托单位须在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27日16:00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完成审核、确认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须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9.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本通知的相关内容。不符合管理办法、项目指南和本通告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三、咨询联系方式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2.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电话:010-62328382,Email:interdi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2022年9月21日关于发布交叉科学部“自然科学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研究”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更好地揭示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促进对交叉科学的深入理解,加强顶层设计能力,交叉科学部现发布“自然科学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专项项目指南。一、拟资助方向拟资助项目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系统梳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脉络体系,阐释自然科学发展的逻辑与规律,提升对交叉科学的理解与认知;(二)通过对科学发展史中典型案例的剖析,阐释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学术思想来源和科学范式变革,重点阐述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科学家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三)通过对知识结构和逻辑的梳理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出版系列教材及科普著作,促进我国教育及科普事业的发展。二、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1年,项目执行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平均资助强度为50万元/项,拟资助1~2项。三、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资格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2. 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 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20日-2022年10月27日16:00时。3. 项目负责人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专项项目”—“研究项目”进行项目申报。申请代码1选择T01,申请代码2不填写,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进行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4. 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27日16:00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并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四、咨询联系方式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2.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电话:010-62328382;Email:interdi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2022年9月21日
  • 长春经开区牵手国家级化纤产业联盟
    30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的“生物法多元醇在聚酯行业的应用与开发”研讨会暨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国内主要聚酯涤纶企业、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成员、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等40多家单位出席。  本次研讨会由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和长春大成集团承办,中国纺织科学院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支持。  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所领导的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科技部开展试点的3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8年,是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立的“纤维材料工程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基础,结合化纤协会建设的化纤总部基地工作,整合化纤企业和高等院校科技资源,在优势互补、合作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的。  本次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就“建设生物质纤维材料产学研合作基地”签约后,将进一步发挥吉林生物质资源和长春大成集团生物法多元醇技术优势,利用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本着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速推进我国“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的生物质纤维材料”和“聚酯化纤高新技术”科学有序高效发展。  结合新时期国内外技术发展及大成集团产品链特点,长春经开区将委托创新平台理事会,为发展生物质纤维材料,组织更多的会员单位研发化工醇下游生物质纤维材料产品进行项目引进,共同推进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化工基地建设。长春经开区为项目研发提供孵化器、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产业化项目优先提供土地、配套、资金支持。
  • 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东莞松山湖成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e7c31f8-7a04-4df1-a94f-4adb92d4665a.jpg" title="W020181205311361116385.jpg" alt="W020181205311361116385.jp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b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fe77ded-e9a2-4025-a7d2-94729debcc53.jpg" title="W020181205311361447347.jpg" alt="W020181205311361447347.jpg"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于今年4月25日揭牌。目前一期的1.7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区正在装修中,进驻的10个团队预计近期就可以在里面开展实验工作。/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聚 焦/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到场致辞,并为相关专家授聘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院士高鸿钧,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少文等出席活动。/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出席活动的还有20多位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国内多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多家研究所所长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专家代表。/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以材料科学为核心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是广东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2018年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东莞挂牌成立。实验室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该实验室计划打造公共技术平台、前沿科学研究、创新样板工厂以及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其中,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依托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各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吸取国际类似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进行中长期或短期访问,以持续深入的科学研讨会为主,打造系列知名国际会议和讲习班,旨在建成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该中心将以材料科学为核心,面向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持续关注国内外相关科学前沿和最新动态,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创新思想和成果源泉。/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此外,该中心未来将面向社会开放,宣传和普及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各种成果,锻造先进的科学文化基础,促进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才投身于前沿研究 保持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验室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并引领中国乃至世界交叉学科的发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东莞正加快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代表东莞市委市政府致辞时表示,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东莞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一环。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建成挂牌,标志着实验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着实验室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肖亚非表示,近年来,东莞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行动计划,目前已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共建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中国散裂中子源去年已经开始运营,南方光源也有望落户东莞。/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目前东莞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今年有望突破4500家,总数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东莞正加快实现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个转变。/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肖亚非表示,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重大战略。广东省对东莞明确提出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大定位。东莞将对照这些目标要求,重点规划建设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全力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加快建设,更好地发挥对东莞乃至全省、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将为人才开展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珠三角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并聚集了一系列国际知名高校和大批高水平的学者、专家。在东莞建设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粤港澳地区在产业、高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表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揭牌,标志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专家的指导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有望成为粤港澳科技领域的亮丽名片。/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在科学研究中,人才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成立,将为人才开展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王恩哥表示,未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通过利用好广东、香港、澳门的高校资源和工业发展等优势,在全国培养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建设进展如何?据王恩哥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4家省级实验室之一。虽然项目启动还不足一年,但各项工作推进非常快,基建设计正在全面开展。同时,今年以来,实验室还吸引了10个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其中4个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6个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未来将如何与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进行互动?王恩哥表示,近年来,我国启动建设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这给极端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建设大科学装置只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如何用好大科学装置、推动科学研究出成果才是关键。而材料实验室,正是用好大研究成果、推动成果转换的一个平台。/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延伸阅读/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trong  建设科学中心意义何在?/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科学中心的成立对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如上个世纪初,丹麦成立了以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玻尔为中心的玻尔研究所,吸引了世界各国最活跃的学者前来访问,大家还聚集到一起讨论最前沿的学术问题。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活跃的交流气氛,使得玻尔研究所成为全球大师云集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并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产生了一大批划时代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成果,对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量子物理的研究,为世界范围的半导体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ppbr//p
  • 医工融合协同创新 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16-18日,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在清山会议中心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命科学仪器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康复医学会为大会的支持单位。大会为期1.5天,以“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80余位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吸引近30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以及相关领域企业代表参会。大会现场大会主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吴成铁、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廖希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陈江龙、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院士、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院士、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谢飞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吕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缪丽艳、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所长王强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卢潮、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旭翔、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伟等专家领导莅临大会现场。吴成铁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希明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毛伟 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本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设置了1个主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主论坛环节,四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院士分享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张玉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外泌体蛋白组技术进展》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尺寸为30-200nm的囊泡,存在于体液、组织及细胞培养液中,携带脂质DNA、RNA、蛋白质等重要功能性成分,其中干细胞外泌体在临床方面有重要应用,如用于治疗脑损伤。但是目前干细胞外泌体用于临床还面临规模化制备的多方面问题,纯度、通量和质控是制约外泌体临床发展的瓶颈。传统的外泌体富集方法主要包括超速离心、膜过滤等,但存在回收率低或者纯度低等问题。张院士团队合成了反向富集微球材料,利用外泌体尺寸差异实现外泌体的反向富集,效果好于传统方法。张院士还详细介绍了鹿茸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包括治疗小鼠肠炎、皮肤创伤、骨缺损等。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智能化推动国产化:我国基础医疗装备自主创研的可行路径》当前智能化改造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重大机遇,用AI技术可用来提升医疗装备性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更优质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徐院士介绍了在这一方向上的两大探索,一是分布式微剂量CT,二是快速/超快MRI。徐院士讲到,X射线辐射是一类致癌物,新一代CT系统的核心应该是低剂量,当前的国际专家共识是:真正的低剂量成像时代尚未到来,目标是追求sub-mSv的微剂量成像。其次,分布化是新一代CT系统的发展趋势,分布式CT影像中心有多个应用场景,能够解决院际/院内自由部署、集成度高难以实现低剂量等诸多问题,让CT的商业价值、医疗价值、社会价值更大。目前徐院士团队成功研发分布式微剂量CT已经在有些医院安装,其算法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商业化CT系统,同时还在做小型化便携式CT系统。此外,徐院士介绍了新一代MRI的趋势,核心是解决成像速度慢的问题。徐院士最后总结了智能化带动国产化的可行性技术途径:软硬分离、数物融通、用计算换性能、个性化代替菜单式、上下游贯通、大数据与AI技术的深度使用。王振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基于CT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智能检测系统的创建》王院士介绍了国内外结直肠癌病变筛查的情况,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193.2万,死亡93.5万,超过93%的结直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从息肉增生到癌变周期5-10年。有数据显示,CTC检出息肉灵敏度≥6mm为80%,≥10mm为88%,结直肠癌灵敏度为96%,CTC≥10mm的癌前病变及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可与肠镜媲美。美国2008年将CTC列入指南,2018年将其列入联邦医保。我国结直肠癌新发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由于医疗资源不足、依从性低,肠镜很难用于筛查。结直肠癌缺乏有效防控体系,现有CTC技术存在检测精度低、效率低、无法实现自动识别和定位等问题,急需系统创新。在此背景下,王院士团队开展了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工作,核心创新包括三点:基础算法创新、多视角联动技术和病变识别方法创新。目前已经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下一阶段重点是降低假阳性。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算法、工科和专用系统等多方面的交叉融合。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医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陈院士介绍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及产业化进展和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情况。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酸酯类等)的特点是性能可调、成本偏高;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等)特点为从硬塑料到柔性材料,成本可控,应用前景好;和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纤维素等)成本较低、可塑性差,需进行预处理方可塑化加工。陈院士介绍了团队己内酯合成研究进展,对这类材料的表征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性能一致。己内酯应用场景可拓展至外科医疗、手术缝合线、胶黏剂、航天阻尼、农用地膜等。陈院士还详细介绍了聚乳酸合成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聚乳酸产业市场现状:2022年全球聚乳酸总产能约63万吨,应用领域如制作吸管、3D打印等。目前,陈院士团队已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个,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1个,Ⅰ类器械注备案证24个。陈院士讲到,做科学研究,不仅要发文章,更要产业化,实现应用。苏州市高新区科技招商中心主任端洪菊作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推介苏州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46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43万亿元,全国第二,被网友称为“地表最强地级市。”是经济强市、工业强市、产业强市。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开发建设,1992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占苏州2.5%的土地,创造出近8%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蝉联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这里创新资源高度聚集,产业集群活力迸发,不仅有多个院所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力量,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新能源、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主论坛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主论坛后,大会特别设置了“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前沿论坛”、“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5个专题论坛,80余位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分享了报告,其中不乏领域学术带头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在上述方向的新技术、新进展,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推动“生-医-工交叉融合”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分论坛掠影茶歇交流企业风采
  • 评估UPLC/UV分析中的交叉污染
    评估UPLC/UV分析中的交叉污染目的为证实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对于多种样品(包括极高浓度的样品)均具有低交叉污染性能。背景当需要在同一次色谱分离中同时定量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组分时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需解决样品残留问题。通常,为观察低含量的与主要分析物相关的杂质,必须注射高浓度的样品。为对分析物中的杂质进行精确分析,必须解决好分析物的样品残留问题,以使得不会因为低估存在于样品中的杂质的量,从而影响杂质计算值。在进行杂质分析时,样品浓度需达很高,且解决途径可能颇具挑战性。应注意稀释液、流动相、以及清洗溶剂的组分,以使样品残留量较低。系统设计在解决样品残留问题上也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样品导入分析系统的方式越简单,则越容易解决样品残留问题,特别是当采用注射方法导入多种疏水性及极性差异较大的化合物时。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以轻松解决颇具挑战性的某些相关化合物分析时的交叉污染问题。解决方案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在设计上可实现低交叉污染,因而在用于分析多种相关化合物时具有极佳性能。Sample Manager的流通针式进样(FTN)设计可带来优化的高精度注射,并获得极佳的样品回收率。在等度运行期间使用梯度溶液清洗针头的内部,且在色谱运行期间清洗针头外部。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样品残留问题,并且不会使总注射循环时间增加。为证实使用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很容易解决样品残留问题,选择性质差异较大的三种不同化合物。氯已定较粘稠,且通常非常难以完全自进样器去除。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是疏水性极强的一种化合物,且需要高浓度的乙腈来使它从色谱柱上洗脱。咖啡因是亲水性物质,且通常不难以从进样器上去除,因而使其成为极佳的探针化合物,用以确定没有样品仍残留于该系统中。按UV响应为1.5 AU ± 0.1 AU的浓度注射各化合物,并测定在随后的空白注射中的样品残留量。如图1所示,对所有这些化合物,均未检测到可测得的样品残留量。为确定每种化合物的样品残留量,制备高浓度的样品(20x至40x浓缩),并注射至ACQUITY UPLC I-Class FTN。测定每种化合物在首次空白注射中的样品残留量,得知这三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分析物的样品残留量均少于0.001%。小结解决多种分析物的样品残留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分析系统的重要性能。不论分析物的性质为何,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的设计均可产生极低的交叉污染。Sample Manager的FTN注射平台的设计简单、灵活,因而可简单直观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因而可满足挑战较大的应用的要求,例如分析低浓度相关化合物。 联系人:张林海沃特世公司市场部86(21) 61562642lin_hai__zhang@waters.com 周瑞琳(Grace Chow)泰信策略(PMC)020-83569288grace.chow@pmc.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