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雾染

仪器信息网核雾染专题为您整合核雾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核雾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核雾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核雾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核雾染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核雾染相关的资讯

  • 环保部开展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工作
    关于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要求,我部将组织开展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考核之年,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一五”监测体系建设目标。各地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成绩,将作为“十一五”监测体系建设的最终结果上报国务院。   二、2010年监测体系考核工作将继续按照环境保护部下发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组织实施,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监测体系考核工作,我部对《办法》中的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说明,明确了核查重点、评分细则及依据等,形成了《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核查表》(以下简称《核查表》)。各地要针对《核查表》的各项内容,做好监测体系考核工作的任务分解,按时完成《核查表》的填写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确保2010年监测体系考核工作顺利开展。   三、为提升监测体系考核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我部将成立监测体系考核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将参与现场核查和结果审核工作。   四、为了强化对《办法》的理解和掌握,确保做好2010年监测体系考核工作,我部将举办监测体系考核培训班三期,分别对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人员、核查人员以及专家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五、考核程序   考核分各省自评、现场核查、专家审核三个阶段。   (一)各省自评   各省(区、市)按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试行)要求,认真填写《核查表》,准备相关材料,编写自评报告。   (二)现场核查   现场核查组在听取地方人民政府自查情况汇报的基础上,采用查阅相关资料、现场抽查、现场核实等方式,检查各地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核定各地填报的核查表,编写现场核查报告。   (三)专家审核   审核专家在听取现场核查组汇报的基础上,依据各地提交并经现场核查组认定的核查表,以及各相关部门掌握的材料,对各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得分情况进行复核。   六、考核时间   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工作与环境保护部进行的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一并进行。   请各地根据监测体系考核工作的要求和特点,推荐1-2名业务过硬、作风扎实、坚持原则的专家人选,并于2010年7月30日前将推荐表(见附件二)纸质和电子版报送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监测司 赵旭东 邢核   电话:(010)66556827,66556823   传真:(010)66556825   电子邮箱:wuranyuan@mep.gov.cn   附件:1.省(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核查表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专家组成员推荐表   二○一○年七月二十日
  •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发布 投资达798亿元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核安全事关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事关环境安全,事关公众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确定的方针政策,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多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安全业绩。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做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本规划结合全国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和日常持续开展的安全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核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遵循“预防为主、纵深防御 新老并重、防治结合 依靠科技、持续改进 坚持法治、严格监管 公开透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了9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8项保障措施,力争至“十二五”末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环境安全风险明显降低 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为保障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现状与形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核能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污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贯彻纵深防御等安全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核安全。2011 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进一步保障核安全与防治放射性污染任务更加艰巨和紧迫,相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1。核安全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能先进国家有关安全标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各类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2003年以来,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导则和标准等文件,为保障核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以营运单位、集团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和核安全监管部门为主的核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由国家、省、营运单位构成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三级管理体系。   核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专业人才队伍配置渐趋齐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管部门审评和监督能力逐步提高,运行核电厂及周边环境辐射监测网络基本建立。在汶川地震等重特大灾害应急抢险中,我国政府决策果断、行动高效,有效化解了次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核安全风险,核安全保障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2。核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核电厂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按照纵深防御的理念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水平。截至2011年12月,我国大陆地区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安全业绩良好,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气态和液态流出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在建的26台核电机组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有效,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实施的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果表明,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基本满足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安全和质量是有保障的。   研究堆安全整改活动持续开展,现有研究堆处于安全运行或安全停闭状态。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保持安全运行,未发生过影响环境或公众健康的核临界事故和运输安全事故。核材料管制体系有效。放射源实施全过程管控,辐照装置防卡源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由上世纪90 年代的每万枚6.2起下降至“十一五”期间的每万枚2.5起。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活动全面纳入核安全监管,设备质量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3。放射性污染防治稳步推进。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早期核设施退役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稳步推进。多个微堆及放化实验室的退役已经完成。一批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已建成。2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已投入运行,1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开始建设。完成一批铀矿地质勘探、矿冶设施的退役及环境整治项目,尾矿库垮坝事故风险降低,污染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废旧放射源得到及时回收,一批老旧辐照装置完成退役。国家废放射源集中贮存库及各省(区、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基本建成。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 从业人员平均辐照剂量远低于国家限值。   (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面临挑战。   1。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核电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并存的局面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运行和在建核电厂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抵御外部事件能力较弱。早期核设施退役进程尚待进一步加快,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需要妥善处置。铀矿冶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量大面广,安全管理任务重。   2。科技研发需要加强。核安全科学技术研发缺乏总体规划。现有资源分散、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法规标准的制(修)订缺少科技支撑,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仍然较大,制约了我国核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应急体系需要完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电集团公司在核事故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细化。核电集团公司内部及各核电集团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应急支援机制,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应急指挥、响应、监测和技术支持能力仍需提升。核事故应急预案可实施性仍需提高。   4。监管能力需要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与核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核安全监管缺乏独立的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手段,现场监督执法装备不足。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能力需大力提升。核安全公众宣传和教育力量薄弱,核安全国际合作、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机制需要完善。核安全监管人才缺乏,能力建设投入不足。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要进一步提高对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提升核安全文化素养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核安全标准要求和设施固有安全水平 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进一步增强营运单位自身的管理、技术能力及资源支撑能力 进一步提升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技术研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核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和进步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经验和能力的共享 进一步强化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以法规标准为准绳,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基础能力为支撑,进一步明确责任、优化机制、严格管理、持续改进、消除隐患,不断提高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纵深防御。采取所有合理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核设施各种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和多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发生核事故,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其后果。   新老并重,防治结合。多还旧账,积极推进早期核设施退役,开展历史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恢复和改善环境。不欠新账,按照新标准建设各类核设施,从源头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及时处理处置新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依靠科技,持续改进。发挥科技在核安全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注重经验积累和反馈,及时查找和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水平。坚持法治,严格监管。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贯彻“独立、公开、法治、理性、有效”的监管理念,严格依法开展审评、许可、监督和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公开透明,协调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对核安全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核安全的了解和信心。坚持核安全监管与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同步发展,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明显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基本形成事故防御、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应急响应和安全监管能力,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具体目标:在核设施安全水平提高方面,运行核电机组安全性能指标保持在良好状态,避免发生2级事件,确保不发生3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 新建核电机组具备较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每堆年发生严重堆芯损坏事件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每堆年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事件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消除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重大安全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在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提高方面,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100%落实许可证管理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每万枚2.0 起 有效控制重特大辐射事故的发生。   在辐射环境安全风险降低方面,基本消除历史遗留中、低放废物的安全风险 基本完成铀矿冶环境综合治理。在事故防御方面,完成运行和在建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安全改造,提高核设施抵御外部事件、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   在污染治理方面,建设与核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高效的放射性污染治理和废物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与核工业发展配套的中、低放废物处置场。   在科技创新方面,完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在应急响应方面,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应急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形成统一调度的核事故应急工程抢险力量,充实应急物资及装备配置。   在安全监管方面,基本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构建监管技术支撑平台,初步具备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安全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能力 建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国家、省级辐射环境监测能力100%达到能力建设标准。   2020年远景目标:运行和在建核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力争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全面开展放射性污染治理,早期核设施退役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消除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的安全风险,完成高放废物处理处置顶层设计并建成地下实验室。全面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和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三、重点任务   坚持以提高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加快放射性污染防治为核心,以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急响应和核安全监管能力为依托,全面加强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   (一)强化纵深防御,确保核电厂运行安全。   运行和在建核电厂营运单位根据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的评价结论和改进要求,从技术、管理和工程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预防和缓解事故及严重事故后果的能力。   对运行核电厂,开展应对事故及严重事故的安全分析、技术评估和工程改造,并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应对预案,开展定期安全审查,加强设备维修维护,深化安全文化培育。   专栏1 提升运行核电厂安全水平   近期   1。逐项排查并完成有关门窗、通风口、电缆贯穿和工艺管道贯穿等的防水封堵。   2。综合考虑全厂断电工况下满足反应堆堆芯冷却、乏燃料水池冷却、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泵发生轴封小破口失水事故和保持必要的事故后监测能力的要求,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相匹配的接口等措施。3。确保核电厂地震监测记录系统的有效性,提高核电厂抗震响应能力。   2013年底前:   4。结合各核电厂可能遭遇水淹情况的评估结果,落实各核电厂防水淹措施 完成秦山核电厂防洪改造工程。   5。完成沿海核电厂地震、海啸影响的复核、评估及必要的改造。   6。制定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导则。   7。对在严重事故下用于缓解事故的设备和系统的可用性以及可能发生的氢气爆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改进。   8。开展抗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9。研究制订核电基地多机组同时进入应急状态后的响应方案。   2015年底前:   10。开展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   对在建核电厂,依据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完成设计安全水平再评估,修订建造许可证条件。在建核电厂营运单位在首次装料前落实全部许可证条件要求。全过程、全方位控制核电工程建造质量和安全,落实独立第三方监理,执行核电建造队伍准入制度,提高核电工程建造专业化水平,继续完善核电工程建造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调试监管,严格执行事件报告制度和不符合项管理制度。   专栏2 提升在建核电厂安全水平   首次装料前:   1。结合各核电厂可能遭遇水淹情况的评估,逐项排查并完成管沟、廊道、门窗和贯穿等的防水封堵。   2。综合考虑全厂断电工况下满足反应堆堆芯冷却、乏燃料水池冷却、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泵发生轴封小破口失水事故和保持必要的事故后监测能力的要求,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相匹配的接口等措施。   3。增强乏燃料水池的补水和监测能力。   4。制定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导则。考虑各类事故工况和多堆厂址共因失效工况,分析评估严重事故下重要设备、监测仪表的可用性和可达性。   5。完善严重事故下安全壳或其他厂房内消氢系统的分析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改进。   6。分析评价双机组布置的核电机组缓解严重事故后果的能力和可靠性。   7。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监测布点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的分析评估,完善严重事故下应急监测方案,确保在各种事故工况下有可用的应急监测手段。   8。完善应急控制中心功能及可居留性的分析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改进。   9。开展抗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10。加强与气象、海洋部门之间的实时联系,以及与地震部门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防灾预案和相关管理程序,提高外部灾害发生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11。研究核电基地多机组同时进入应急状态后电厂的应急响应方案,并评估应急指挥能力及应急抢险人员和物资的配备、协调方案。   2015年底前:   12。从设计、验证和故障分析等方面分析评估安全级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查找薄弱环节并实施相应的改进。   13。进一步开展二级概率安全分析、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工作。   14。进一步改进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 开展严重事故下废物处理系统的有效性研究。   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并把握好发展节奏。对于新申请建造许可证的核电项目,按照我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的核安全法规标准进行选址和设计,采用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的堆型,提高固有安全性。在符合最先进安全指标的核电技术得到充分验证之前,合理控制核电建设规模和速度。通过科学选址和采取更加高效、可靠的工程措施,确保气态和液态流出物在核电机组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对环境和公众均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积极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性能高的先进核电技术。力争“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   (二)加强整改,消除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隐患。根据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论和改进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实施安全改进,对于无法满足安全标准的,予以限制运行或逐步关停。完成研究堆分类名录,明确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完善研究堆许可证管理模式和定期安全审查方法。确定研究堆在停闭状态下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方法。对大型研究堆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开展研究堆概率安全分析和老化评估。完成快中子增殖堆等新堆型技术法规和技术审评原则及其下层技术文件的编制。完成部分研究堆内乏燃料组件向集中贮存设施的转移。   2012年底前:   专栏3 提升研究堆安全水平   1。根据调整后的地震区划图,完成对所涉及研究堆的抗震校核及必要的改造工作,并重新优化其运行管理程序。   2。为大、中型研究堆增设事故后堆芯监测装置。   3。评价研究堆构筑物抵御极端外部事件的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完成相应的加固工作。   2013年底前:   4。为研究堆增设可靠电源、移动电源、移动泵、消防车辆和应急水源。对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设备进行分级管理。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工艺和安全研究,不断提高固有安全水平。建立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经验反馈体系,强化核临界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和完善早期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核电发展的方向、规模与速度,配套开展核燃料循环发展顶层设计,加强“三废”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专栏4 提升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水平   2012年底前:   1。按照现行标准对核燃料循环设施老旧厂房进行抗震校核,并根据校核结果进行加固或限期退役。   2。根据核燃料循环设施厂址特点,建立外部应急支援接口,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抵御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5年底前:   3。开展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应急和“三废”等配套建设,确保其与主工艺建设同步。   4。制定贫化六氟化铀的处理规划,加强贫化六氟化铀贮存的安全管理,必要时进行稳定化处理。调查在役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安全状况,完成运输容器安全评价。建设一、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强化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和运输活动的安全监督。加强实物保护系统建设,对各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实施改进和升级。   (三)严格安全管理,规范核技术利用。   2012年底前完成全国核技术利用单位综合安全检查。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高风险核技术利用装置实施强制退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健全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放射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建立高危险移动放射源跟踪监控体系。对辐照加工、科研、医疗等领域Ⅰ类放射源和Ⅰ类射线装置实施在线监控。全面开展对废旧金属回收熔炼的辐射监测,加强进出境口岸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环境和个人剂量监测。加强从业人员辐射安全培训。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配备放射性物质鉴别、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完成3-5个区域性移动式废旧放射源整备设施的研制和建设。加大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力度,确保新产生的废旧放射源依法及时送贮,推动已到寿期的Ⅲ类及以上进口放射源返回原出口方。推动废旧放射源的再利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循环使用技术研究,倡导并支持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   制定和完善核技术利用行业的准入制度,提高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鼓励除科研用途外设计活度小于1.11×1016贝可(30万居里)的静态辐照装置关停退役或转型升级。   (四)加强铀矿冶治理,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中期,完成铀矿冶企业尾矿(渣)坝的风险评估,建立尾矿(渣)坝监测与预警系统,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垮坝风险,关停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铀矿冶设施。“十二五”末,完成地浸采场地下水去污恢复技术研究。建设事故废水收集池,避免超标废水直接向环境排放。建立铀矿冶退役治理工程长期监护机制。   对历史遗留铀矿地质勘探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价,在2020年前完成位于社会和环境敏感地区的铀矿地质勘探设施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开展退役矿山的环境治理,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2010年前关停的铀矿冶设施的退役治理和环境恢复工作。   贯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大废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力度,逐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产生量并实施达标排放。“十二五”中期,保证水冶工艺废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   进一步完善铀矿冶辐射防护体系,降低采冶过程中的职业照射水平,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到“十二五”末,铀矿冶行业的职业照射水平管理目标值控制在15毫希沃特/年以内。   进一步开展主要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水平调查工作,完善伴生放射性矿监管名录和办法,明确管理要求,制定废物处置的相关环境政策,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五)加快早期设施退役和废物治理,降低安全风险。   加强对已停运核设施的监管和维护,及时实施已关停或已决定关停核设施的退役,推进早期核活动遗留的放射性污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贮存,加快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对全国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能力进行统一布局,推动地方政府及核能相关企业加快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理、处置能力建设。以高风险放射性废物治理为重点,加快放射性废液固化处理进程。   在核设施设计中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工艺。鼓励营运单位在核设施运行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废物产生量。推动核电厂妥善处置现存废物。建立放射性废物治理管理信息系统。推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研究。   专栏5 早期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   “十二五”末:   1。全面推进重点单位的核设施退役活动。2。完善中、低放废物处理、处置手段。3。完成全国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放射性污染治理。4。开展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至2020年:   5。已停运的核设施全部安全关闭,早期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6。形成全国中低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的统一布局。   7。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   (六)强化质量保证,提高设备可靠性。告。
  •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通过环保部审批
    环保部常务会议近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送审稿)》(简称《核安全规划》)。《核安全规划》将在进一步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核安全规划》提出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强调要以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明显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核安全规划》在核电、研究堆、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核安全设备、铀矿冶、早期核设施退役治理,以及科技进步、应急、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日前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核电发展规划,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核电。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近日表示,明年3月以后,核电有可能步入恢复发展的轨道,中国未来将是世界最大的核电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对在建和已建核电项目安全检查已经完成,核安全规划又获得环保部原则通过,这意味着中国重启核电项目审批的步伐有望加快,由国家能源局牵头调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可能出台。

核雾染相关的方案

核雾染相关的论坛

  • 核磁管可以用手接触么,手上污染会不会影响测试?

    手上的污染物会影响核磁打谱么?一般核磁管是怎么操作的?还有鄙人没有好烘箱,用丙酮洗管后多少天能使用该核磁管?还有核磁管应该放在哪里干燥?放干燥皿中干燥会不会干得不彻底?内要放些什么吗?

  • 【资料】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考核

    (1)排放高度的考核:应严格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的要求及行业标准和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核查其排放高度。   (2)对有组织排放的点源:应对照行业要求,分别考核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3)对无组织排放的点源:应对照行业要求考核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或周界外最高浓度点浓度值。   (4)标准限值的确切含义: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均指连续1小时采样平均值或1小时内等时间间隔采集样品平均值。   (5)实测浓度值的换算:燃煤电厂、锅炉、工业炉窑、饮食业油烟等实测烟尘、S02、N0x、油烟等排放浓度应分别按标准要求换算为相应空气过剩系数、出力系数、炉型折算系数、掺风系数时的值后再与标准值比较。   (6)标准的正确选用:分清工业炉窑标准、锅炉标准与火电标准、焚烧炉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标准的适用范围,正确选用标准。   (7)位于两控区的锅炉,除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还应执行所在区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

核雾染相关的资料

核雾染相关的仪器

  • 应用领域◆ 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遗传毒性检测; ◆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 ◆ 辐射生物剂量学研究。产品概况◆ 本系统由自动玻片进样、扫描拍照平台和微核、图像自动分析软件组成。可以实现玻片自动高通量进样,微核细胞和染色体图像的自动定位和捕获,微核细胞的自动识别和分析,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和分析误差,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性能特点◆ 具有多种扫描模式,分析和扫描同步,扫描和分析结果实时显示。 ◆ 微核、染色体畸变彩色图片易于分析及校正;◆ 高通量全自动玻片进样系统,载物台一次可放置玻片≥ 8 片,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 200 片;◆ 全自动玻片扫描系统:配置 10X、20X、100X物镜,自动完成聚焦、物镜切换、拍照、滴油以及中期分裂相细胞定位等;◆ 微核自动分析:可适用于双核、单核细胞和PCE细胞的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具备便捷的校对功能,自动得出微核细胞率、微核率等指标;可导出检测报告。
    留言咨询
  • 简介:Nucleofector核转染技术随着系统生物学与交叉学科方法的应用,要求细胞和系统 模型越来越接近体内细胞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将来的细胞 转染多数会是原代细胞的转染。而传统的方法很难成功转 染原代细胞。另外即使使用细胞系做为系统模型,传统的 方法也难重复出好的转染效率与成活率。Nucleofector 技术就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原代细胞、干细胞 还是细胞系,它每次都可重复出很高的转染效率。 1998年,Nucleofector技术开发成功,2001年上市,是市场 上第一个有效的、非病毒介导的、用于原代细胞与难转染细 胞系的转染方法。现在Lonza还在继续不断改革创新,为研 究者推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原理:NucleofectionTM技术是利用电击在细胞膜上穿个小孔。并且 综合优化了各种特定细胞转染程序与转染液,使得转染物质 (如DNA、RNA等)不仅可以进入细胞质,而且可直接通过核 膜进入细胞核。这使得细胞的转染效率最高可达99%。 Nucleofector技术的组成:Nucleofector技术由Nucleofector仪器、细胞转染试剂和操作 手册组成※ Nucleofector仪器:1. 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可单独配置;2. 核心模块内置各种细胞优化的电极参数,可直接选择;3. X模块提供中低通量(1-16样),中低细胞数量(约1e+5 到1e+7)转染;4. Y模块提供24孔板直接贴壁转染;5. 96模块提供高通量(96样),低细胞数量(约1e+5)转染;6. LV模块提供低通量,大量细胞直接转染 (1e+8到1e+9);※ 试剂盒:包含有转染溶液、添加剂、专用电极杯、吸管、 阳性对照质粒。转染试剂为细胞转染提供保护,即保证了 高的转染效率与成活率,又帮助细胞维持良好的生理功能 性状。我们提供有一系列的优化转染试剂盒与操作手册。※ 数据库与操作手册:我们的在线数据库提供600种以上细胞 的转染数据和操作手册。优化的操作手册除了操作手册除了 操作指导外,还包括细胞来源、传代、生长条件、培养基以 及转染后培养等细节技巧。 最具兼容性的模块:Nucleofector X模块 针对不同数量级的细胞,提供不同的电极杯。X模块可以使用两种不同形式的聚合材料电极,分别是如下 电极杯和电极板条 100ul电极杯※ 新式可导电材料的电极杯替代了原来铝制电极杯※ 低通量但是一次可转较大量的细胞 (适用于生化应用或Western Blot实验) 16孔20ul电极板条※ 与96孔电极杯的板条一致※ 中通量,低细胞数量(报告基因分析,RNAi) 可在相同的条件下转不同数量的细胞X模块使用的相同材质制成的20ul电极板条与100ul电极杯,X模块中不同的电极模式可选用相同的电转程序(系 统可自动转化应用于不同模块的参数,客户无需进行额 外操作),实现实验的方便性与灵活性最大化。 一旦其中一种电极形式优化好,另一种就很容易转化好。 不同通量的电转条件也很容易转化。 96孔模块的操作手册也适用于X模块。 贴壁转染模块 4D-Nucleofector Y Unit 至今为止基于电转的方法都是要求细胞处于悬浮状态 Nucleofector进入一个新时代,细胞可以在贴壁状态 下直接转染。细胞培养在24孔板中,插入电极板即可 完成转染。 优点:※ 细胞生长在24孔板中,直接转染※ 可在细胞生长的任何时期进行转染※ 细胞活力好,转染效率最高可达70%※ 与Clonetics原代动物神经元兼容 耗材:根据简化试剂盒的原则,我们提供两种转染试剂AD1与AD2, 适用于所有细胞类型。试剂盒可按下图的指示进行选择: 大量细胞转染:LV模块 使用4D-Nucleofector核转系统,用于小量细胞转染的实验条件,可直接放大, 用于大量细胞的转染。 LV模块采用封闭系统,可转染1×107至1×109细胞。转染的条件可使用X模块, 以小体积进行摸索。之后再使用LV模块,不需要重新优化,即可进行大量细胞 转染。LONZA公司已进行过验证的细胞有人T细胞、CHO-S、HEK293-S和K562等。 优势: ※ 系统封闭 ※ 在无菌环境下转染多达109细胞; ※ 系统可放大 ※ 可用小体积优化并确定转染条件; ※ 详细的操作步骤 ※ 在线数据库中收录了700多种细胞的实验条件; ※ 操作简单 ※ 简单的培训即可掌握实验技术; ※ 软件系统 ※ 操作软件符合21CFR part11的规定; 两种规格可选: 从小体积少量细胞直接放大到大体积大量细胞 应用:※ 对人原代细胞进行体外基因修饰以用于细胞治疗(例如,基因编辑、生产CAR-T细胞);※ 瞬时转染后生产治疗性蛋白或抗体,进行各种质粒的筛选;※ 瞬时转染大量细胞后用于细胞学实验; 96孔模块96孔模块可对原代细胞和各种细胞系提供1-96通量 的实验条件。可设置96个不同的实验条件,以得到 最优的实验结果。完整的系统包含3个部分:※ 4D核转仪(Core+X模块)来发送核转程序※ 96-well Shuttle Device来进行96孔的核转※ 安装96-well Shuttle Device软件的电脑, 用来控制仪器 耗材:※ 用于原代细胞和各种细胞系的专用试剂盒※ 对于未知条件的细胞提供优化试剂盒 优点:※ 96个转染孔可单独设置转染程序,完成全部核转 只需不到5分钟※ 一次核转,实验96个不同条件,完成条件优化 订购热线:400-686-0100 基本款:Nucleofector 2b Device2001年推出,用于实验室研究的单管系统,低通量 有效转染质粒、RNA等不同底物到原代细胞和难转 染细胞系中。拥有4000篇以上的引用文献。 耗材:※ 提供50多种原代细胞,血液细胞及干细胞试剂盒※ 5种细胞系试剂盒涵盖了所有种类细胞系※ cGMP试剂盒适用于蛋白生产应用 订货信息:北京赛百奥科技有限公司供应LONZA细胞核转仪并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咨询!更多详细参数请登录客服QQ:; TEL: (微 信 同 号)
    留言咨询
  • BG9512+BG99AB-01(BG9611)/ BG9512+BG99AB-02(BG9621)型智能化α、β表面污染检测仪适用于低水平α、β辐射表面污染检测。仪器采用双闪探测器,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同一探头能同时测量α、β粒子,并自动区分α和β粒子,是环境实验室、核医学、分子生物学、放射化学、核原料运输、储存和商检等领域进行α、β表面污染检测的理想仪器。该仪器采用单片控制,可实现数据的连续采集、存储,并可随时查询。137-6-7-1-2-2-0-7-8 ●主要技术指标仪器型号BG9512+BG99AB-01(BG9611)BG9512+BG99AB-02(BG9621)探头型号BG99AB-01(BG7040)BG99AB-02探头图片 探测器双闪探测器双闪探测器探测器面积27cm2170cm2计数范围1~99999s-11~99999 s-1探测效率探测效率α≥30%(对239Pu),β≥20%(对204Tl)α≥30%(对239Pu),β≥25%(对204Tl)测量本底α≤3cpm,β≤120cpmα:≤0.1cps;β:≤15cps显示单位cps、Bq/cm2Cps、Bq/cm2相对固有误差不超过±20%不超过±20%●使用环境条件◎工作温度范围:-10℃~45℃ ◎相对湿度范围:≤90%(40℃)●电气特性◎供电电源:充电锂电池 ◎功耗:整机电流≤60mA●物理特性◎外壳:工程铝合金、工程塑料 ◎重量:≤1.20kg
    留言咨询

核雾染相关的耗材

  • 核磁共振专用无油静音空压机
    产品名称:德国原装进口 核磁共振专用无油静音空压机 400M核磁共振配套压缩机 Durr Technik核磁专用压缩机优势:无油,静音,免维护,体积小,超长寿命(主机24小时连续运行寿命超10000小时)。多机头数字智能化控制模块,确保机器稳定运行。储气罐内部银离子涂层:出色的防腐,抗菌,杜绝二次污染。配备高精度除尘过滤器及高性能干燥设备,拥有欧洲二类A级医疗认证,确保优质的气源品质。 多机头数字智能化控制模块特点:1. 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主/备机系统自动切换,联动控制,可实现故障自动报警同时系统自动切换故障主机,且更换故障机头无需停机,确保机器连续24小时不间断运转。2. 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自动选择主机启动顺序,系统合理分配主机均衡工作、延长机器使用寿命。3. 维修保养自动提醒功能,电脑软件及手机APP联网跟踪机器运转状况。 技术数据型号 HB-304MS流量290L/min 排气压力(bar)1~9bar可调重量kg86储气罐(L)50L功率(kw)2.2噪音水平dB (A)54电压(V/Hz)380V/50Hz体积(cm) 86*85*57干燥器压力露点-40℃ 除尘过滤精度(um)0.01电流(A)4.7
  • 石英核磁样品管 石英核磁管 国产 核磁管 试验管 样品管
    *****本产品为石英材质,相比玻璃产品更加结实耐用,便于清理***** 1、超导核磁样品管直径5mm,180mm长,石英材质,通透性好,结实耐用,质量可靠。 2、拉曼光谱仪专用直径5mm样品管,长度6cm,石英玻璃透光率高,无杂散光,材质坚实 可配套仪器:布鲁克核磁共振仪及相关仪器,瓦里安相关仪器,及顺磁设备等仪器使用。为各大院校提供产品:北京大学及附属学院,清华大学及附属学院,农科院各大院所,南开大学等各大学及研究院及实验室。每只核磁管配有管帽,可依据客户需求选择颜色
  • 核磁管
    核磁管 产品名称:核磁管 品 牌:美国Norell公司 同心度与凸度T.I.R.值均控制在0.15mm以下,通过精密光学仪器检测,管体均匀无划痕,同比其他增加30%原材料,管体坚固不易破裂,规格齐全、材质丰富,满足各种检测要求。

核雾染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