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纳米压印仪

仪器信息网纳米压印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纳米压印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纳米压印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纳米压印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纳米压印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纳米压印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纳米压印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纳米压印仪相关的资讯

  • 纳米压印设备商光舵微纳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据致道资本官微消息,近日,致道资本已投项目——苏州光舵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舵微纳)完成由国投创合投资的近亿元B+轮股权融资。 作为国内领先的纳米压印技术完整方案提供商,光舵微纳经过多年的研发及市场应用推广,制造出了多款研发型纳米压印设备及全自动量产型纳米压印设备,实现了设备、耗材及工艺的全方位突破。纳米压印技术是微纳加工领域的一项关键底层技术,在国际半导体蓝图(ITRS)中,该技术被列为下一代半导体加工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光舵微纳在LED图形化衬底产业(LED-PSS)处于绝对的技术及市场领先地位,纳米压印设备及耗材已在客户端实现超过4000万片LED-PSS的大规模稳定量产,在此应用场景上实现了对尼康光刻机的产业化替代,并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同时,积极拓展纳米压印技术在高端半导体、AR衍射光波导、生物检测器件、消费电子等诸多重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此次融资完成后,光舵微纳将继续提升其核心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积极研发应用于多个重要场景的高端纳米压印设备并进行广泛的市场开拓,进行产线扩充,推进纳米压印技术在更多应用领域的导入,打造从产品、系统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助力我国半导体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
  • 打破传统工艺,“卷对板”桌面滚筒式纳米压印机上新!
    台式R2P纳米压印机Desktop R2P Nanolmprinter我们的台式R2P纳米压印机是原型制作、实验和产品开发的理想工具。台式R2P纳米压印机适用于小规模的纳米压印光刻工作。该设备是快速制作原型、测试和表征结构特性的理想工具,包括光固化树脂和压印材料。典型应用包括压印、芯片实验室、衍射光学元件和其他纳米压印结构。01.纳米压印光刻技术的更好解决方案与目前仍主导行业的传统纳米压印机相比,这款台式R2P纳米压印机是一款小型,性价比高,且具有竞争力的“卷对板”压印机。这种智能技术是同类技术中的首创:同时采用了辊印工艺和光固化方法,获得专利的光学引擎光固化光源位于纳米压印滚筒内。我们的R2P纳米压印机使用专利的压印工艺和可调压印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收缩,同时减少气泡问题。这种压印工艺降低了对基底材料一致性的要求,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设计工程师设计了这台R2P纳米压印机,目的是节约成本,同时打造一台高质量输出的机器;每小时可进行多达60个板/晶片且不会影响质量。加快流程周期02.桌面R2P纳米压印机通过快速测试新设计,加速迭dai 开发周期,因此,它是制作原型的完美设备。这款设备使用户能够试验和测试许多压印技术、光固化树脂和加工参数,如压力、速度和光强度。在大规模生产之前,这些测试是必要的,还可节省时间和资源。台式R2P纳米压印机可以轻松地用我们的耗材制造压印模板(模具)。设备参数桌面R2P纳米压印机技术参数 ▶ 压印尺寸:高达105 x 188毫米(宽x长); ▶ 基板厚度:高达11毫米; ▶ 压印速度:每小时60次手动复制(速度可达5米/分钟); ▶ 速度范围:0,1至5米/分钟; ▶ 光学固化引擎:LED 寿命长 395nm; ▶ 最大功率:在5米/分钟时可达120mJ/cm2; ▶ 设备尺寸和重量:670x380x320毫米(长x宽x高),26Kg;如您对 滚筒式纳米压印机 感兴趣,可通过 仪器信息网400-860-5168转3827 和我们取得联系!
  • 华为哈勃再出手!投资纳米压印光刻领头羊天仁微纳
    近日,华为旗下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新增一家对外投资企业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仁微纳”),持股比例约为5%。天仁微纳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纳米加工领域,尤其是纳米压印技术。其官方显示,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微纳加工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竞争力是为客户提供纳米压印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涵盖纳米压印相关的设备、模具、材料、工艺以及生产咨询服务。公司致力于拓展纳米压印技术在创新产品领域的应用,例如发光二极管、微纳机电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光波导、3D传感、生物芯片、显示以及太阳能等。公开资料显示,天仁微纳创始人冀然博士,从事纳米压印技术研发与推广20年。冀然博士2000年赴德留学,师从欧洲纳米压印之父Kurz教授研究纳米压印设备与材料,先后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学位与马普所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加入德国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负责纳米压印设备开发与市场推广。2015年,看到纳米压印在微纳光学晶圆级加工领域的市场前景,冀然博士辞去德国上市公司纳米压印首席科学家职位归国创业,成立天仁微纳,专注于纳米压印设备与全套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
  • 发布R2P紫外固化纳米压印机新品
    HoloPrinter UNI A6 DT是一款易于使用的桌面设备,适用于实验室的NIL工作。典型应用包括:压印功能结构,如芯片实验室,衍射光学元件和其他类型的纳米压印结构。. HoloPrinter还允许用户对光固化树脂和压印材料进行测试和表征。它配备了光学固化模块和简易安装的压印模板。您可使用热压印聚合物,PDMS,HPDMS制作模板,或从我司的易用消耗品和树脂库中进行选择材料。 产品规格:支持压印尺寸: 105 x 148 mm(宽x长),基材厚度可达8mm典型复制速度: 每小时60次重复,包括手动模式(平板移动速度可达8米/分钟)两个 输出: Roll to Plate(R2P)和 Roll to Foil(R2F)树脂耗材/材料: 工业上认可的Workhorse 3D压印树脂“X29”适用于A6型号光固化发动机: 耐用 395nm LED(被动冷却),速度高达200mJ / cm2,速度为6m / min电 源 : 220V / 110V尺寸 和 重量: 670 x 380 x 320 mm(长x宽x高),26千克/ 57磅创新点:实验室级别纳米压印机,采用R2P工艺,降低结构缺陷。R2P紫外固化纳米压印机
  • 纳米压印光刻领头羊天仁微纳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加速布局微纳光学市场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仁微纳“)宣布完成由中芯聚源独家战略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快公司用于微纳光学等领域纳米压印设备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布局,完善售后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领先优势。从2015年成立至今,天仁微纳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纳米压印设备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应用包括3D传感(DOE、Diffuser等)、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AR/VR)、生物芯片、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LED等领域。依靠着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和设备性能,完善的售后服务,快速的产品迭代,凭借2018年以来微纳光学晶圆级加工生产的市场契机,天仁微纳厚积薄发,打败诸多国际竞争对手,迅速占领了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成为该领域市场的领头羊。晶圆级光学加工(WLO)2017年苹果公司发布的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第一次将微纳光学元器件引入了消费类电子领域,晶圆级光学器件加工的概念也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随着纳米压印光刻技术被应用在结构光人脸识别的DOE元件生产,业界逐渐认识到,与传统光学透镜加工不同的是,基于纳米压印光刻技术的晶圆级光学加工(WLO工艺)更加适合移动端消费电子设备。特别是在3D视觉发射端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光学器件采用WLO工艺,可以有效缩减体积空间,同时器件的一致性好,光束质量高,采用半导体工艺在大规模量产之后具有成本优势。2019年高端智能手机3D传感iToF(间接飞行时间)模组中的匀光片(diffuser)再次引入了纳米压印作为量产手段,2020年AR衍射光波导光栅加工将纳米压印技术的应用推向面积更大的12英寸,纳米压印终于完成了从科研到大规模量产的华丽转身。纳米压印结果厚积薄发,从跟随到超越晶圆级光学加工量产对纳米压印设备精度、稳定性与一致性要求极高,过去一直被德国、奥地利两家光刻设备公司的进口设备所垄断。天仁微纳创始人冀然博士,从事纳米压印技术研发与推广20年。冀然博士2000年赴德留学,师从欧洲纳米压印之父Kurz教授研究纳米压印设备与材料,先后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学位与马普所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加入德国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负责纳米压印设备开发与市场推广。2015年,看到纳米压印在微纳光学晶圆级加工领域的市场前景,冀然博士辞去德国上市公司纳米压印首席科学家职位归国创业,成立天仁微纳,专注于纳米压印设备与全套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纳米压印应用领域经过几年的研发与积累,实现了面向微纳光学晶圆级加工的完整设备与工艺材料的解决方案。2019年,在中国高科技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封锁与制裁的背景下,国产高端智能手机着眼于使用国产设备加工3D传感所需的衍射光学器件。作为国内该领域唯一一家能与欧洲设备公司"掰手腕"的天仁微纳,凭借领先的技术、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快速的市场应对能力抓住了这个机会,设备打入衍射光学器件量产生产线,经过不断的打磨与迭代,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打败国际竞争对手,实现了国产替代。2020年初,AR衍射光栅波导市场迅速展开,天仁微纳凭借多年研发,积累了完整的AR衍射光波导生产解决方案,包括步进式压印制造12英寸大面积衍射光栅模具、高精度工作模具复制与大面积高保型性光栅压印的全套设备与工艺解决方案,通过给客户提供AR衍射光栅波导生产“设备+工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模式,一举垄断了国内市场,从技术到市场全面超越进口设备。不改初心,剑指纳米压印全球第一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冀然博士充满信心:“无论从技术领先性,还是产业化市场份额,我们在国内微纳光学市场已经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对比国际竞争对手,我们有两大竞争优势:一是贴近市场,二是响应速度快。市场需求是驱动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源头,而未来纳米压印生产最大的市场一定在中国。我们立足于中国市场,贴近客户需求,以最低的沟通成本得到市场反馈。纳米压印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动态变换的技术和市场,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快速技术迭代能力,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的设备和工艺,来推动市场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我们要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转换为胜势,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发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相信我们一定能在纳米压印这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第一!“天仁微纳将继续致力于纳米压印光刻在晶圆级光学加工领域的拓展,加快设备与工艺的研发迭代,扩大领先优势,同时还将拓展纳米压印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生物芯片等其它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研发和生产解决方案。中芯聚源创始合伙人暨总裁孙玉望表示:“纳米压印是微纳光学器件量产的理想方式,随着3D传感、AR等应用的持续发展,纳米压印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中芯聚源看好天仁微纳团队在纳米压印行业的多年积累,天仁微纳已推出多款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纳米压印设备,形成纳米压印设备和材料的一体化平台,将助力国产纳米压印设备打破进口垄断。”冀然博士表示:”深耕纳米压印这个技术20年了,无论市场对这个技术是冷是热,一直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坚信这个技术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守住这份初心,不贪大而全,先做好小而美,做隐形行业冠军,认真打磨产品,真诚服务每一个客户,在一个技术领域深挖到极致,为中国的微纳加工设备产业发展踏踏实实地做出我们的贡献,未来天仁微纳才能成长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关于天仁微纳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世界领先的纳米压印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与服务涵盖纳米压印相关的设备、模具、材料、工艺以及生产咨询服务。天仁微纳致力于拓展纳米压印技术在创新产品领域的应用,例如3D传感(DOE、Diffuser等)、AR/VR、生物芯片、集成电路、显示、太阳能电池、LED等。天仁微纳的使命是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公司,并利用卓越的创新力为客户解决高附加值生产难题,帮助客户实现创新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 全球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访青岛天仁微纳董秘刘兵
    仪器信息网讯 8月29日,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微光刻分委会年会暨第十三届微光刻技术交流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兵。据介绍,天仁微纳主要提供纳米压印光刻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显示光学、生物芯片等领域。纳米压印光刻产业化应用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刘兵认为,纳米压印光刻技术或设备将来应用范围会非常广泛。以下为现场采访视频:
  • 日媒:日本佳能公司宣布推出FPA-1200NZ2C纳米压印半导体制造设备
    在10月19日和20日举行的Canon EXPO 2023活动 上,佳能将10月13日刚刚宣布商业化的纳米压印半导体制造设备 FPA-1200NZ2C 放置在展厅入口附近。佳能FPA-1200NZ2C的1/1比例模型,FPA-1200NZ2C是一种纳米压印半导体制造系统,可用于先进工艺, 吸引了现场许多人的目光从宣布的那一刻起,该公司的纳米压印设备就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那些半导体从业者。 据悉,该设备最初由美国Molecular Imprints开发,2014年被佳能收购,并持续开发,旨在将其应用于半导体制造。此次商业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ujio Mitarai也透露,自宣布以来,他收到了许多咨询,获得了高度关注。实现纳米压印的尖端工艺制造的环境控制技术FPA-1200NZ2C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一种已经商业化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与5nm工艺相当的最小线宽(布线半间距)为14nm的图案生成,并且产量很高(还有望通过提高掩模精度和对准来实现相当于2nm工艺的工艺)。到目前为止,纳米压印在分辨率、对准精度、吞吐量和缺陷方面一直被认为不适合半导体制造。 其中,细微颗粒污染和对准精度尤其成问题。 特别是,在半导体洁净室中,颗粒对清洁度影响最强,但ISO标准是基于每立方米空气中存在多少 0.1 μm 或更多的颗粒。如果不注意小于标准的细颗粒的存在,就会出现缺陷,产量不会提高。2017年,佳能开始向东芝存储器(现铠侠)的四日市工厂供应这些产品,并开始验证其实际使用。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防止颗粒物进入实际将掩模(模板)压在晶圆上形成图案的工作站的问题并改进了环境控制技术,例如采用高精度过滤器和气幕作为减少颗粒的技术来减少缺陷。因此,似乎已经可以形成与5nm工艺相当的低缺陷图案,并且已经决定可以将其商业化。此外,通过采用对每次镜头进行对齐的逐个芯片方法(一般光刻设备是全局对准方法),以及利用通过改变激光束的热分布产生的晶圆热膨胀来高精度补偿底层电路图案的失真,通过混合和匹配,对准精度为4nm。但是,除了逐个模具的方法外,还需要以皮升顺序涂上喷墨头喷出的固化树脂(光刻胶),将掩模压在其上(控制皮升量级不会导致光刻胶突出),并用紫外线固化。假设吞吐量为一小时(最多可配置4个工作站,在这种情况下每小时80张)。ASML目前型号NXE:3600D的EUV光刻系统的吞吐量约为160张/小时,被认为是3nm工艺中的主要机器“NXE:3800E”的吞吐量约为220张/小时,虽然相差较大,功耗约为1/10,价格未公开,但EUV光刻设备的价格据说平均约为400亿日元。 由于纳米压印设备据说没有那么昂贵,因此在查看小批量、高混合需求的 TCO(总拥有成本)时,可能不会有太大差异。在 3D 封装中水平部署曝光技术除了FPA-1200NZ2C外,展厅还展出了FPA-5520iV LF2选件i射线光刻系统的模型。FPA-5520iV的目标是2.5D/3D封装的制造工艺。 前端工艺的光刻系统侧重于形成具有一定线宽的图案,而该系统则侧重于形成深孔图案的方向,因此线和空间(L/S)较粗,但焦深较深,其特点是能够挖掘3D IC所需的高纵横比沟槽。此外,通过将上一道工序中光刻设备中使用的非球面透镜应用于投影光学系统,畸变已减少到上一代的1/4以下,从而可以将更平滑的镜头拼接在一起。 此外,通过改进均匀照明光的均质器来提高照明光学系统的照度均匀性,该公司× 52 mm 和 68 mm 实现了 0.8 μm 的分辨率,并且通过将镜头以 2×2 的比例拼接在一起,即使在超过 100 mm × 100 mm 的曝光下也能提供 0.8 μm 的分辨率。使用FPA-5520iV LF2选项形成的300mm晶片。曝光尺寸为前工序标准视角的26mm×33mm和4次连续曝光的100mm×100mm此外,虽然没有实物,但FPA-5520iV的说明面板的一部分还描绘了“FPA-8000iW”,它可以处理515mm×510mm的大型方形基板(玻璃),同时是相同的i-line光刻设备。 它是以3D封装技术为中心的半导体器件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技术。
  • NanoFrazor——纳米加工最新技术攻略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功能结构的微纳米化不仅可以带来能源与原材料的节省,同时可以实现多功能的高度集成和生产成本的大大降低。微纳米加工技术主要分为直接加工技术和图形转移技术。直接加工技术有激光加工,聚焦离子束(FIB)刻蚀,Local Anodic Oxidation局部阳氧化(基于AFM),Dip Pen NanoLithography浸蘸笔纳米加工刻蚀等; 图形转移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薄膜沉积,图形成像(必不可少),图形转移。作为微纳加工工艺的核心,图形生成工艺可分为三种类型:(1) 平面图形化工艺,探针图形化工艺,模型图形化工艺。平面图形化工艺的核心是平行成像特性,主要包括光刻技术(掩模,直写),电子束曝光(EBL);(2) 探针图形化工艺是利用高精度探针对样品或涂层进行逐点扫描成像技术,具有精度高,部分实现直写,3D加工等,代表技术有:热式扫描探针技术(NanoFrazor);(3) 模型图形化工艺是利用微纳米尺寸的模具复制出相应的微纳米结构,典型工艺是纳米压印技术(NIL),还包括模压和模铸技术。 虽然目前微纳加工技术众多,但能够实现纳米(100nm以下)分辨率的结构加工仅有: 聚焦离子束刻蚀(FIB),纳米压印技术(NIL) 和 电子束曝光(EBL)。聚焦离子束刻蚀(FIB) 采用聚焦后的离子束撞击材料表面并实现去除基体材料的目的,可实现3D纳米结构直写,适用材料广泛,但加工精度不高;纳米压印NIL采用具有纳米微结构的模板将其上的图形转移到其他材质上,效率高,但模板本身需要其他工艺制备,一般采用EBL,模板价格昂贵,无法修改图形,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电子束曝光利用聚焦电子束将胶体改性,经过显影高可实现10 nm精度的加工,是传统高精度加工的典范,但其价格昂贵,操作繁杂,临近效应使得两个结构无法贴近。 瑞士Swisslitho公司的 3D纳米结构高速直写机NanoFrazor采用IBM苏黎世研究中心研发多年的热探针扫描刻写技术及新型的直写胶技术,创新地将基于热探针的纳米结构刻 写和基于冷探针形貌读取相结合,实现高精度3D 纳米结构的直写和实时的形貌探测功能。该技术创新获得R&D杂志2015年R&D top 100大奖。NanoFrazor凭借其10 nm的加工精度和0.1 nm精度的形貌探测能力,成为纳米加工领域的新技术。NanoFrazor技术特点:背热式扫描探针: Swisslitho采用特殊工艺,以Si材料制备背热式直写探针,其探针针直径小于5nm(图1)。通过改变针背部区域的掺杂量,实现电压控制下的局域加热,而探针其他位置不受影响。加热区温度高达1000℃,针温度可300-600℃。探针侧臂设计有热传感器用于形貌探测,形貌探测精度高达0.1 nm。性能的直写胶PPA: IBM苏黎世实验室开发的用于纳米加工的PPA直写胶(resist), 其特点在于当温度高于150℃,PPA会受热瞬间分解为有机分子单体,随着保护气排出。当加热的探针靠近PPA到一定范围,针附近的PPA会瞬间分解成气体分子,留下针形状的孔洞,而孔洞周围部分由于PPA热导率低而不受影响。有效避免了普通高分子材料的熔融堆积效应影响分辨率和针寿命。 多个探针的孔洞组合,形成高精度图形,通过控制下针的深度,可以实现3D纳米结构的加工。NanoFrazor书写的纳米结构欣赏:3D高速直写的结构和吉尼斯纪录制备在PPA胶和Si基底上的周期性结构 NanoFrazor无临近效应,非常容易制备临近的纳米结构,如蝴蝶结天线和周期性结构NanoFrazor能够实现纳米线,二维材料涂胶后无标记物的定位和形貌观察,并实施特定方向的形状,器件,电等设计 实现功能结构微纳米化的基础是先进的微纳米加工技术,微纳米加工中的更多技术细节的改善和优化是科研领域及仪器设备厂商不断追求的技术方向,NanoFrazor也在不断尝试更、更便捷,成为性价比更高的、更具实力的3D直写设备。相关产品:3D纳米结构高速直写机
  • 澳大利亚研制纳米电子束曝光系统
    本报讯 据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网站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世界最强大的纳米设备之一——电子束曝光系统(EBL)。该系统可标记纳米级的物体,还可在比人发直径小1万倍的粒子上进行书写或者蚀刻。  电子束曝光技术可直接刻画精细的图案,是实验室制作微小纳米电子元件的最佳选择。这款耗资数百万美元的曝光系统将在澳大利亚亮相,并有能力以很高的速度和定位精度制出超高分辨率的纳米图形。该系统将被放置在即将完工的墨尔本纳米制造中心(MCN)内,并将于明年3月正式揭幕。  MCN的临时负责人阿彼得凯恩博士表示,该设备将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下一代微技术,在面积小于10纳米的物体表面上实现文字和符号的书写和蚀刻。此外,这种强大的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钞票诈骗防伪、微流体设备制造和X射线光学元件的研制中,还可以支持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的工作。  凯恩说:“这对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最新的纳米仪器十分重要,其具有无限的潜力,目前已被用于油漆、汽车和门窗的净化处理,甚至对泳衣也能进行改进。而MCN与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相邻,也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研究团队的目光。”  MCN的目标是成为澳大利亚开放的、多范围的、多学科的微纳米制造中心。该中心将支持环境传感器、医疗诊断设备、微型纳米制动器的研制,以及新型能源和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和模型绘制。除电子束曝光系统外,MCN中还包含了高分辨率双束型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光学和纳米压印光刻仪、深反应离子蚀刻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等众多设备。  凯恩认为:能够介入这种技术使我们的科学家十分兴奋,它可以确保我们在未来十年内在工程技术前沿领域的众多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也将成为科学家在纳米范围内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基点。(张巍巍)
  • CHInano 2022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
    CHInano 2022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一、大会名称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纳博会)The 13th CHInano Conference & Expo----CHInano 2022二、展会时间展商报到:2022年10月24日-25日(周一-周二)参会报到:2022年10月25日(周二)展览时间:2022年10月26日-28日(周三-周五)会议时间:2022年10月26日-28日(周三-周五)三、展会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1&B1&C1馆A1馆为主体论坛会议场地;B1和C1展厅为产业会议及展览场地,面积为23000㎡。展厅内设置产业会议区域、展览区、路演区以及餐饮区。四、组织架构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协办单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功率器件分会承办单位: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中心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苏州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 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五、纳博会简介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自2010年举办首届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共累积邀请113名国内外院士(其中诺奖3人)、98043位参展参会嘉宾、5200家参展企业,论坛报告达2153场,现场促成企业融资27.65亿元。纳博会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国际性大会,得到了世界纳米强国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可。同时也是企业展示、产品推广、资本合作、技术对接与交流的绝佳舞台。(www.chinanosz.com)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于2021年10月27-29日圆满举办,期间共组织了1场大会主报告,10场主题分会,2场大赛,307个行业报告。邀请诺奖1名,国内外院士11人。展区面积20000平米,展位总数560余个,现场展出2000多件纳米技术创新产品,吸引220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参展、参会。大会期间嘉宾总人数达20796人,现场达成意向投资近3.4亿元,现场达成意向合作百余项。今年,CHInano 2022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将于10月26-28日隆重举办,期间将邀请20+国内外院士出席并作报告,同期召开10+前沿会议,先进电子材料、MEMS两场创新创业大赛,展览面积增扩至23000㎡,预计现场参会参展观众22000余人。六、大会主题微纳制造(MEMS)、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柔性印刷电子、纳米压印、喷墨打印、纳米光电子、纳米大健康、分析检测、纳米生物与医药、纳米清洁环保。七、开幕式及大会主报告本届纳博会主报告将聚焦新材料与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主题,邀请能源材料、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制造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企业家介绍当代纳米技术引领的新型产业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大会主报告是历届纳博会的重中之重,大会主报告嘉宾的报告对全国纳米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八、分论坛&大赛重点聚焦功能性纳米材料、微纳制造和第三代半导体、纳米健康产业领域,同期举办多场专业分论坛和专业大赛。序号会议名称主报告China MEMS 2022 中国MEMS制造大会FLEX China 2022全国柔性印刷电子研讨会第三代半导体金鸡湖高峰论坛(暂定名)第三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NTAC 全球纳米压印技术与应用大会第十届半导体器件与加工工艺论坛第七届喷墨数码制造与3D打印国际会议第五届纳博会分析测试应用论坛第三届新型纤维材料与应用前沿论坛 2022纳博会知识产权论坛中国MEMS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先进电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会议详情请见官网:www.chinanosz.com)九、纳博会展览区展区共23000㎡,共分1个主展区+3大主题展+6个特色展团,共计650个展位。主要集中展示方向如下。纳米技术主展区:纳米新材料、纳米微球,纳米涂层,纳米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分散技术、分析检测仪器、新型能源技术、PM2.5预防设备和耗材等。中国国际微纳制造与传感器展:MEMS加工装备、纳米压印技术、微制程技术、分析检测、MEMS器件、MEMS器件及应用,MEMS融合接合技术,下一代光刻技术。全国柔性印刷电子展:电子墨水合成、制备、表征,晶体管、薄膜太阳能电池、印刷显示(OLED、量子点、电子纸),印刷传感器,纺织电子,印刷柔性、可拉伸、可穿戴电子技术、纳米材料印刷技术等。纳米大健康展主题展:纳米抗菌消毒、空气净化与水处理、医疗产品、保健用品、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材料,靶向药物释放、纳米诊断试剂、纳米诊断设备、纳米探针、人工心脏等。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展团:新型纳米制备与加工技术、纳米表征与标准、纳米生物医药、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纳米科学重大项目。PEIPC柔性电子创新应用展团: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等领域柔性电子应用。第三代半导体及应用展团:氮化镓衬底,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电力电子器件等设计&制造、应用。先进材料企业家俱乐部展团:光电、精密设备、高分子材料、医疗器械、光刻胶、微球材料、纳米微粒混合物等。MEMS创业大赛入选企业展团:MEMS创业大赛初审入围企业,包括MEMS设计、制造、器件、下游应用企业。先进电子材料大赛入选企业展团:先进电子材料大赛初审入围企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先进电子材料的研发、制备、量产、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十、费用收取展览收费标准(提前预定展位享受会员价格):展位类型规格国内区国际区外资企业标准展位3m*3m=9㎡¥9800¥12800$4000.00光地展位36㎡起租¥980 /㎡¥1280 /㎡$400/㎡展位说明:(一)标准展位:展位三面展板、一张咨询桌、两把折椅、两支射灯、中英文楣板、一个220V电源、地毯。(二)光地:参展商自己负责展位的设计、搭建、用电设备等及由此产生的费用。(三)各论坛价格见官网:www.chinanosz.com。十一、联系人参会联系:蒋女士电话18866025960 邮箱 jiangxf@nanopolis.cn参展联系:陆先生电话15050142680 邮箱luw@nanopolis.cn
  • 最新通知 | 关于CHInano 2023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
    一、大会名称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纳博会)The 13th CHInano Conference & Expo----CHInano 2023二、展会时间展商报到:2023年2月27日-28日(周一-周二)参会报到:2023年2月28日(周二)展览时间:2023年3月1日-3日(周三-周五)会议时间:2023年3月1日-3日(周三-周五)三、展会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1&B1&C1馆A1馆为主体论坛会议场地;B1和C1展厅为产业会议及展览场地,面积为23000㎡。展厅内设置产业会议区域、展览区、路演区以及餐饮区。四、组织架构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承办单位: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中心协办单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功率器件分会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五、纳博会简介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自2010年举办首届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累计邀请113名国内外院士(其中诺奖3人)、98043位参展参会嘉宾、5200家参展企业,论坛报告达2153场,现场促成企业融资27.65亿元。纳博会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国际性大会,得到了世界纳米强国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可。同时也是企业展示、产品推广、资本合作、技术对接与交流的绝佳舞台。(www.chinanosz.com)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于2021年10月27-29日圆满举办,期间共组织了1场大会主报告,10场主题分会,2场大赛,307个行业报告。邀请诺奖1名,国内外院士11人。展区面积20000平米,展位总数560余个,现场展出2000多件纳米技术创新产品,吸引220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参展、参会。大会期间嘉宾总人数达20796人,现场达成意向投资近3.4亿元,现场达成意向合作百余项。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将于2023年3月1日-3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期间将邀请10+国内外院士出席并作报告,同期召开10+前沿会议,先进电子材料、MEMS两场创新创业大赛,展览面积20000㎡,预计现场参会参展观众22000余人。六、大会主题微纳制造(MEMS)、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柔性印刷电子、纳米压印、喷墨打印、纳米光电子、纳米大健康、分析检测、纳米生物与医药、纳米清洁环保。七、开幕式及大会主报告本届纳博会主报告将聚焦新材料与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主题,邀请能源材料、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制造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企业家介绍当代纳米技术引领的新型产业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大会主报告是历届纳博会的重中之重,大会主报告嘉宾的报告对全国纳米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八、分论坛&大赛重点聚焦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健康等产业领域,同期举办多场专业分论坛和专业大赛。1.主报告2.第四届中国MEMS制造大会3.第十三届全国柔性与印刷电子研讨会4.第三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5.金鸡湖高峰论坛6.NTAC 全球纳米压印技术与应用大会7.第十届半导体器件与加工工艺论坛——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论坛8.第五届纳博会分析测试应用论坛9.第五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10.第三届新型纤维材料与应用前沿论坛11.第二届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12.第二届纳米磁珠学术论坛13.纳博会知识产权论坛14.中国MEMS创新创业大赛15.中国先进电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会议详情请见官网:www.chinanosz.com)九、纳博会展览区展区共20000㎡,共分1个主展区+3大主题展+5个特色展团,共计560个展位。主要集中展示方向如下。纳米技术主展区:纳米新材料、纳米微球,纳米涂层,纳米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分散技术、分析检测仪器、新型能源技术、PM2.5预防设备和耗材等。中国国际微纳制造与传感器展:MEMS加工装备、纳米压印技术、微制程技术、分析检测、MEMS器件、MEMS器件及应用,MEMS融合接合技术,下一代光刻技术。全国柔性印刷电子展:电子墨水合成、制备、表征,晶体管、薄膜太阳能电池、印刷显示(OLED、量子点、电子纸),印刷传感器,纺织电子,印刷柔性、可拉伸、可穿戴电子技术、纳米材料印刷技术等。第三代半导体及应用展: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氧化锌(ZnO)、金刚石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外延材料,光刻胶、光掩膜版、CMP抛光材料、光阻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等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生产、封装以及其他电子专用设备,化合物半导体射频器件、功率器件、LED照明显示等上下游产业链及创新应用。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展团:新型纳米制备与加工技术、纳米表征与标准、纳米生物医药、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纳米科学重大项目。PEIPC柔性电子创新应用展团: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等领域柔性电子应用。纳米大健康及应用展团:纳米抗菌消毒、空气净化与水处理、医疗产品、保健用品、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材料,靶向药物释放、纳米诊断试剂、纳米诊断设备、纳米探针、人工心脏等。MEMS创业大赛入选企业展团:MEMS创业大赛初审入围企业,包括MEMS设计、制造、器件、下游应用企业。先进电子材料大赛入选企业展团:先进电子材料大赛初审入围企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先进电子材料的研发、制备、量产、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十、费用收取展览收费标准(提前预定展位享受会员价格):展位类型规格国内区国际区外资企业标准展位3m*3m=9㎡¥9800¥12800$4000.00光地展位36㎡起租¥980 /㎡¥1280 /㎡$400/㎡展位说明:(一)标准展位:展位三面展板、一张咨询桌、两把折椅、两支射灯、中英文楣板、一个220V电源、地毯。(二)光地:参展商自己负责展位的设计、搭建、用电设备等及由此产生的费用。(三)各论坛价格见官网:www.chinanosz.com。十一、联系人参会联系:蒋女士电话18866025960邮箱 jiangxf@nanopolis.cn参展联系:陆先生电话15050142680邮箱luw@nanopolis.cn媒体联系:蒋女士电话15250038690邮箱jiangxm@nanopolis.cn
  • 日立高新超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SU9000银铜纳米颗粒的观察实例
    日立2011年推出了SU9000超高分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扫描电镜,二次电子分辨率0.4nm和STEM分辨率0.34nm。 日立SU9000采用了全新设计的真空系统和电子光学系统,不仅分辨率明显提升,而且作为一款冷场发射扫描电镜甚至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Flashing操作,可以高效的获取样品的超高分辨扫描电镜照片。 对于金属纳米颗粒来说,随着比表面积的大小和量子尺寸效果的不同,它们会带有不同的物理属性。以此为研究点,金属纳米颗粒在催化剂、发光材料或纳米压印等多种领域的应用被广泛期待。 其中相对便宜的银铜纳米颗粒更能够降低成本。现在,我们可以使用TEM/STEM法来观察或控制粒径。 样品提供者:东京工业大学 望月 大( 様)  上图即为银铜纳米颗粒的BFSTEM画像和DFSTEM图像。 从BFSTEM画像可看出颗粒大小约为10 nm,高对比度观察下可确认颗粒的分布形式,即2个颗粒相邻或核-壳型分布。此外,从DFSTEM画像的Z对比度可看出银和铜是可以分离存在的。 图(a)是纳米颗粒的DFSTEM图像,图(b)是图(a)视野下的EDX mapping结果。从mapping图像可看出,DFSTEM图像不仅能确认颗粒的位置,还能区分出银和铜。DFSTEM图像中亮度高地颗粒是银,亮度低的颗粒是铜。 样品提供者:东京工业大学 望月 大( 様) 依据以上结果,可判断出DFSTEM图像的Z对比度和EDX mapping图像是相关的。EDX分析条件: 加速电压30 kV、观察倍数x1200 k、分析时间30分 更多信息请关注: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36896.htm 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是一家全球雇员超过10,000人,有百余处经营网点的跨国公司。企业发展目标是“成为独步全球的高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即兼有掌握最先进技术水准的开发、设计、制造能力和满足企业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生命科学系统本部,通过提供高端的科学仪器,提高了分析技术和工作效率,有力推进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开发。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所有的努力,为实现人类光明的未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网站:http://www.hitachi-hitec.cn/
  • 重大成果!电子束曝光(EBL)技术首次应用于蝉翅结构纳米柱的仿生制造!
    生物体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纳米尺度的多级复合结构,使其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异性能。人们很早就开始模仿生物的特殊功能,来发明和应用新技术。例如人们根据苍蝇特殊的“复眼”结构,仿照制成了“蝇眼透镜”,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还有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人们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电子蛙眼,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图:苍蝇特殊的“复眼”结构(图片来源于网络)这就是早期的仿生学应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将仿生学应用到纳米尺度,研究者通过模仿生物的纳米结构仿生制造出类似的超微结构,以此来探究和获取生物的特殊功能。在纳米微结构加工领域,常用的微纳光刻技术有纳米压印、紫外光刻、X射线曝光等技术。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将电子束曝光(EBL)技术应用于生物纳米结构的仿生制造,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目前,该项研究论文已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IF=4.776)录用,论文题目为Multi-bio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ree species of cicada wings and biomimetic fabrication ofnanopatterned titanium pillars。研究中涉及的大量仿生制备工作由TESCAN 的EBL完成,并使用了TESCAN MIRA3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细胞间相互作用。图:研究论文已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IF=4.776)录用由于蝉翼具有多功能生物特性,如超疏水性,自清洁和杀菌作用等,人们对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昆士兰科技大学Prasad KDV Yarlagadda及其研究团队对蝉翼的杀菌和细胞相容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首次使用电子束曝光技术(EBL)进行蝉翼结构的仿生制造,加工出类似的纳米锥阵列结构,经研究发现,其同样具有杀菌和生物相容性。首先,研究人员使用了SEM,AFM,TEM等多种微观分析技术对三种不同种类的澳大利亚蝉翅膀表面的纳米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人员观察到,三种蝉翼表面均具有独特的形貌结构,虽然凸起的高度、直径、间距和密度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呈现出锥状的纳米柱阵列。图:不同物种的蝉翅具有不同高度、间距、直径和密度的纳米柱结构研究人员分别采用了在蝉翼上附着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的方法来探究昆虫翅膀的杀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证明,三种蝉翼均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且附着人成骨细胞的蝉翅细胞形态在24小时后仍然保持完整,表明它们仍然具有生物相容性。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尝试进行蝉翼结构的仿生制造。由于是纳米尺度的阵列结构,一般的刻蚀、沉积方法均无法实现。而常规的电子束曝光(EBL)技术也无法实现如此规模的锥体制造。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巧妙地利用电子束在光刻胶中的散射,通过控制电子束能量,制作出椎体的“模子”,然后利用沉积生长出需要的椎体,最后腐蚀掉所有光刻胶,得到了完美的纳米锥阵列。图:仿生纳米锥阵列的制作过程示意图最终制备的仿生Ti纳米锥的高度为116 ~282nm,锥形柱的顶端直径最小达13.3nm,底部直径93.6nm左右。并且,进一步实验发现,其同样具有杀菌性和生物相容性。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于纳米仿生学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图:通过EBL技术制备的仿蝉翼结构的Ti纳米锥陈列图:(E)在制备出的仿生Ti纳米锥阵列上附着铜绿假单胞菌细胞;(F)对照Ti柱和仿生纳米Ti柱上附着的人成骨细胞的活性;(G)在仿生Ti纳米锥阵列上附着扩散良好的成骨细胞;电子束曝光(EBL)技术是一种电子束直写技术,是利用电子束在涂有对电子敏感的高分子聚合物(光刻胶)的基底上直接描画出图形,通过刻蚀实现微小结构的加工。电子束曝光(EBL)技术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对模板加工和使用的复杂过程,其高分辨、高度灵活性、高灵敏度的特点也受到研究人员关注,且EBL制备方法更加简单,更容易制备出小尺寸的各种花样的周期性结构。在上述工作中,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使用了TESCAN MIRA3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搭配TESCAN自主研发的电子束曝光(EBL)技术出色完成了相关工作。不久前,昆士兰科技大学新采购了一台TESCAN最新的S8000X Xe Plasma FIB-SEM,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氙等离子源FIB,配置了TESCAN最新一代的多项专利技术,期待昆士兰科技大学未来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图:昆士兰科技大学最新采购的TESCAN S8000X Xe等离子源FIB-SEM 注释:该项研究由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完成,相关论文目前已通过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评审,论文稿件已被录用,将于不久后在网上公开发布。
  • 3i流式新品|纳米流式新"玩家"——纬冉科技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讯 近期,纬冉科技发布了新品纳米流式分析仪AN415将常规流式仪器的检测能力推向纳米级别,能够准确分析外泌体微囊泡、细菌、病毒、纳米材料等小粒径颗粒,为纳米尺度科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可能。 纬冉科技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查看详情)仪器创新点:AN415 纳米流式分析仪凭借卓越的性能,将常规流式仪器的检测能力推向纳米级别,能够准确分析外泌体微囊泡、细菌、病毒、纳米材料等小粒径颗粒,为纳米尺度科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可能。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配备智能化软件,提供流畅的操作体验。支持批量组间对比和批量导出,处理高通量实验产生的大量数据。用户可以轻松管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无需手动处理。▍ 设备特点: AN415 纳米流式分析仪在外泌体微囊泡检测领域展现出优秀的应用价值,能够一次性准确表征外泌体微囊泡的粒径、浓度、携带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多个参数。AN415 纳米流式分析仪检测速度快,通量高,可以悬液上样,完美解决冷冻电镜等传统方法通量低,样品制备麻烦等问题。▍ 检测范围广 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可检测30纳米到3微米的样本,涵盖了纳米级别的微粒和常规流式仪器的检测范围。▍ 多通道设计 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采用多功能通道设计,最高可配置4个激光器,可3激光同时激发,最多支持13个荧光通道。可以在同一次实验中同时检测多种参数,实现更加全面的样本分析,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支持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滤光片,灵活适配不同的实验需求。▍ 高通量上样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具备高效的上样系统,支持96孔板自动上样,并且配备自动深度清洗功能,确保样本之间的严格隔离和无交叉污染,显著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开机便捷AN415纳米流式分析仪提供简便的操作流程,无需复杂的光路校准,15分钟内完成整个开机流程。使得用户能够更快速地开启实验,提高工作效率。
  • 天津检验检疫局纳米测量标准器填补纳米行业国内空白
    近日,天津检验检疫局研制的“纳米尺度测量标准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聚焦离子束刻蚀技术,具有分辨率高、线距均匀、材料稳定、设计独特等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形状样品的比对测量需求,有效解决了纳米尺度更准确的测量问题,填补了纳米材料领域标准器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纳米科技飞速发展,用于测量纳米尺度的高分辨率测量器具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课题,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有一个更接近于样品尺度的标准物质——纳米标准器。  天津局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通过精选纳米标准器材质,采用先进的聚焦离子束刻蚀技术,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用于扫描电镜纳米尺度测量的纳米标准器。该纳米标准器分辨率高,具有78纳米的标准周期线距,远小于目前公认的S1000标准器的线距1000纳米(1微米),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级标准器,并且保证每个刻度周期线距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可使得最小线距整数倍的距离都可以作为标准长度来比对,材料膨胀系数低、性能稳定,设计将横线、竖线、点阵和圆环形状的标准刻度融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形状样品的比对测量需求。
  • 纳米服装,真的有纳米材料吗?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已经进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纳米服装。将纳米级的微粒覆盖在纤维表面或镶嵌在纤维甚至分子间隙间,利用纳米微粒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等特点,在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厚度极薄的(肉眼观察不到、手摸感觉不到)、间隙极小(小于100nm)的‘气雾状’保护层。使得常温下尺寸远远大于100nm的水滴、油滴、尘埃、污渍甚至细菌都难以进入到布料内部而只能停留在布料表面,从而产生了防水、防油、防紫外线等特殊效果。但是这些衣物经过洗涤,直到最终被丢弃,其中的纳米颗粒又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如何测定和评价纳米科技纺织品的纳米颗粒数量和尺寸分布,是纺织行业面对的新课题。 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具有紫外线防护功能和抗菌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织物的亲水性并减少异味,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纺织行业。本应用报告使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研究了几种商业纺织产品中TiO2纳米颗粒的释放情况。样品用于评估的五种纺织样品均从当地商店购买,如表1所述。40%TiO2纳米颗粒(30-50 nm)悬浮液购自美国研究纳米材料公司(US Research Nanomaterials™ ,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为了促使纳米颗粒分散,将Triton X-100(购自西格玛奥德里奇公司Sigma- Aldrich™ ,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添加到所有溶液中,最终浓度为0.0001%。实验测量总钛时,将0.25g的每种纺织样品切成小片,放入5mL浓硝酸(65%)和1mL的浓氢氟酸(49%)中,放入微波炉中消解。消解后,每个样品添加6mL 10%H3BrO3(v/v),放入微波炉中与HF络合15分钟。然后,用去离子水将样品定容至50mL,并采用常规ICP-MS进行分析。检查TiO2纳米颗粒从织物中的释放情况时,每个样品取400cm2,浸入200mL去离子水中。对容器超声处理15分钟,然后将其放在摇床上(每分钟150次)24小时。对容器进行第二次超声处理,然后取出等分液体进行分析。向空白去离子(DI)水中掺入2.7μg/L TiO2纳米颗粒,作为对照品。如有必要,用去离子水进一步稀释样品,并在两次稀释之间进行超声处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纳米颗粒团聚。所有分析均在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的NexION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进行,该质谱仪上运行Syngistix™ 以用于ICP-MS软件。进行纳米颗粒分析时,使用Syngisitix纳米应用模块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表2示出了进行TiO2纳米颗粒分析的NexION工作条件。实验结果图1示出了TiO2纳米颗粒(对照品)和三个样品的信号。这些图表清晰地显示了样品之间的差异:虽然TiO2纳米颗粒对照品显示出可重复的、均匀的粒度分布,但样品的纳米颗粒粒度分布更大,高达200nm。此外,同一类型的样品之间也存在差异,如样品A和D所示。样品B和样品C不含大量TiO2纳米颗粒。下面的表3和表4,分别为A~E样品中的总Ti含量和TiO2纳米颗粒的尺寸和浓度。婴儿连体衣A和B形成了有意思的对比:A含有的基本全是TiO2纳米颗粒,而B含有的基本都是其他形态的Ti离子。结论本研究表明,SP-ICP-MS能够检测和测定纺织品中释放的TiO2纳米颗粒。使用SP-ICP-MS可以快速分析大量颗粒,能够提供单个颗粒的信息,克服了常规纳米颗粒分析技术的局限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纺织产品都含有粒度和浓度不等的TiO2纳米颗粒。了解更多应用资料和产品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珀金埃尔默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表征织物中TiO2纳米颗粒的释放相关资料。
  • 推进纳米技术进步 FEI中国纳米港开幕
    推进纳米技术进步 FEI中国纳米港开幕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FEI高层及政府代表为中国纳米港剪彩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FEI全球销售与服务执行副总裁与北大教授彭练矛共同为纳米港揭幕 中国上海 / 2008年1月18日--FEI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代码:FEIC)中国纳米港于今天正式开幕并投入使用,成为FEI公司继北美、荷兰、日本后全球第四家纳米港。纳米港具备的功能,超越了纯展示中心的理念,它所提供的先进技术与应用软硬件令 FEI的专家们可以和客户与伙伴们一起,共同致力于研发拓展创新理念与解决方案,以推进纳米世界的技术进步。 FEI 的4家纳米港均坐落于全球各地技术进步的核心区域,在这些地方聚集了众多客户和合作伙伴,不懈推动着纳米世界的技术发展。上海充满生机,是中国的技术发展高地,其地位举世公认,因此,FEI的第四家纳米港选址于此。考虑到中国一直是纳米技术投入与开发的领航者,FEI纳米港将为中国科学技术突破提供有效的当地支持。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中国首个纳米港拥有先进的设备 此次纳米港的开幕典礼吸引了包括FEI中国地区客户、知名学者以及记者等在内的众多宾客参加。FEI公司全球销售与服务执行副总裁盧钰霖在致辞时表示:"在全球为纳米技术开发所做的努力中,中国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纳米新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将有可能间接帮助人类解决清洁可再生能源、疾病、食品供应、恐怖主义、犯罪等诸多领域内的重大课题。在中国,我们的客户正在电子、生命科学等众多不同领域进行各种学术和商用研发工作,依托中国纳米港,我们得以更好地与他们开展合作,帮助他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支持中国科技研发持续进步。"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FEI的科研人员演示其先进的纳米显微镜产品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嘉宾们感受纳米世界的独特魅力 FEI产品应用专家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再加上FEI纳米港所提供的先进设备,为FEI纳米港和众多领先的政府与学术机构在微观世界的合作研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例如:FEI与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办公室在TEAM项目上的合作,其解析度达0.5埃。最近,FEI公司又与荷兰物质基础研究基金会(FOM)联合宣布将共同展开纳米研究项目。研究目标为开发高性能电子显微镜及聚焦离子束系统,进而获得单原子图像对材料结构进行改性。 中国纳米港将引进FEI公司的纳米显微镜,为纳米三维材料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提供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与设备。其位于中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碧波路690号8号楼。联系电话为+ 86 (0)21-50278805转5606。 关于FEI FEI公司是一个全球性的团体,拥有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为客户提供三维表征,分析和材料结构加工的精确信息,直至亚埃级水平。FEI久负盛名的全球用户网络向诸多先进研究与制造领域内的客户开放,加速其纳米研究进程,同时致力于新产品的商业化。FEI公司在全球有四个纳米港(NanoPort),分别位于美国,荷兰,日本和中国上海,它们共同为众多世界级知名客户与专家提供核心技术,致力于纳米新观念和新方案的研究与开发。FEI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及支持部门。详情请见www.fei.com
  • 6.2亿!生物梅里埃投资牛津纳米孔,推动纳米孔技术临床应用
    10月19日,法国体外诊断公司生物梅里埃(Bio Mérieux)将向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PLC)提供7000万英镑的战略投资,约6.2亿元。另外,这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纳米孔测序技术公司表示,他们已与梅奥诊所合作,开发新的临床测试,以改善癌症和遗传疾病的治疗。对于这笔投资,Bio Mérieux将以每股238.08便士的价格购买Oxford Nanopore的29025326股普通股,相当于该公司3.5%的表决权。这笔交易预计将于10月23日完成。生物梅里埃表示,公司预计将"不时"在市场上进一步收购牛津纳米孔公司的股票,最多再增持3.5%的股份。这笔投资是在今年早些时候两家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后进行的,投资将用于支持牛津纳米孔公司进一步开发其开创性的基于纳米孔的IVD技术。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双方将成立一个IVD咨询委员会,以推动纳米孔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牛津纳米孔公司的测序技术有望实现快速、低成本的病原体特征描述。牛津纳米孔公司老板戈登-桑盖拉表示,这笔投资将使我们能够更快地提供快速、便捷、经济的临床工具,以满足尚未满足的需求,改善全球的医疗保健。同时他还重申了公司到 2026 年实现 EBITDA 盈亏平衡的目标。
  • 一维无机纳米材料构建爆炸物传感器的理想纳米单元
    p  2月17日,Wiley集团出版社所属的材料类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微传感实验室研究员窦新存团队独立撰写的题为Emerging and Future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1D Inorganic Nanomaterials-Based Electrical Sensors towards Explosives Vapors Detection 的综述文章。/pp  爆炸物检测作为反恐防爆的重要措施正日益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爆炸物蒸气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采样简单、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多功能集成、可以批量生产等优点,使爆炸物探测器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和高精度成为可能。一维无机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量子限域效应、高的反应活性、突出的电学、光学与化学性质及各向异性等优点,并且其结构、性质调整可控。因此,一维无机纳米材料是构建爆炸物传感器的理想纳米单元。然而爆炸物检测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生产工艺成本高、能耗大,材料组装和排布形成器件难度大,器件稳定性、重复性差等,灵敏度不够高,难以识别种类繁多的爆炸物等。/pp  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员首先全面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2010年以来发表的基于一维无机纳米材料的爆炸物蒸气检测工作,并根据在增强电学传感器性能过程中使用的不同策略,将这些工作分为有序排布的阵列、表面修饰、光电增强、柔性设计、肖特基结以及传感器阵列构建几个方面。科研人员还提出了可应用在增强爆炸物检测的电学传感器性能上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垂直的阵列结构、一步构建的有序结构、“锁钥”设计、自驱动传感以及可转移和穿戴的传感器设计等。该综述文章通过总结典型的基于电学传感器的爆炸物蒸气检测工作,提炼出了先进可行的实验方法,并且在面对实验室工作与实际检测之间的差距时,提出了一些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同时提出了非制式爆炸物检测被忽视的问题,为未来基于电学传感器的爆炸物检测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pp  该实验室自2012年以来,长期从事微传感方面的研究,尤其致力于开拓爆炸物检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截至目前,已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Small, 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提出了肖特基结构建、过渡金属掺杂、缺陷态控制、晶面调控、光电催化检测等用于爆炸物检测的新思路。此次发表的专题综述文章同时对微传感实验室在该方面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总结,例如利用插层调控肖特基结的势垒高度和吸附能来增强硅纳米线阵列/石墨烯的检测性能(Adv. Funct. Mater. 2015, 25, 4039),引入光照增强气敏检测的性能(Nanoscale 2013, 5, 10693)。/pp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ppbr//p
  • 中德纳米技术及纳米标准化前沿论坛在兰举行
    中新网兰州9月5日电 (朱世强)今天上午,中德纳米技术及纳米标准化前沿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这次论坛将对中国纳米技术和纳米的重要应用,以及中德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推动作用” 此次论坛主席、原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教授说。  这次论坛由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兰州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主办。其间,将就纳米科技发展现状、新型纳米材料、纳米磁性、纳米器件、纳米加工、纳米光学、纳米技术应用、纳米技术标准化等专题进行研讨,同时将有39场报告,报告内容将围绕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解读中国纳米科技发展现状、探讨纳米标准和纳米量衡等热点和前沿问题。  据介绍,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它的迅猛发展将促进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纳米材料是未来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许多科技新领域的突破迫切需要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支撑,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也急需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支持。  中国科研在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显微学、纳米测量学以及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纳米技术等研究和应用方面进展迅速。在纳米材料制备与合成、纳米材料计量、测量和表征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  李发伸说,这次论坛在中国的举办,不仅为推进纳米科学、纳米标准研究,建立和加强中德及其他国家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也为推进和提高中德两国纳米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德科学家在2000年到2004年已在两国举办五次以上双边论坛,它是纳米技术和纳米标准化的国际高级论坛。本次会议其间,有纳米材料国际委员会前主席H. Hahn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伊万诺夫、美国化学学会《ACS NANO》主编Paul Weiss、法国科研中心光子与纳米结构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肇中、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等来自德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六个国家的专家、教授、代表100余人参加。
  • 纳米组学:基于纳米技术的血液循环癌组的多维采集
    在过去的十年中,开发“简单”的血液测试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设计,且无需侵入性肿瘤活检取样,使癌症筛查、诊断或监测成为可能,一直是癌症研究的核心目标。来自正在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工作的数据表明,提高早期癌症检测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需要多个标志物单独使用或作为多种方式的一部分。在血液中多个维度(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癌症相关分子改变以及整合所得的多组学数据有可能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阐明潜在的分子途径。在此,我们回顾了多组学液体活检方法的关键进展,并介绍了“纳米组学”标准模式: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工具来富集并对血液循环癌组进行组学分析。  论文:Nano-omics: nanotechnology-based multidimensional harvesting of the blood-circulating cancerome译名:纳米组学:基于纳米技术的血液循环癌组的多维采集  尽管癌症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但全球人口仍有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导致的。缺乏早期癌症检测工具是造成这种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在疾病早期检测血液中肿瘤特征的测试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巨大的、尚未开发的潜力,即在肿瘤变得无法治愈之前接受有效治疗。因此,液体活检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不仅可以进行非侵入性肿瘤分析,还可以检测无症状个体的癌症发作。  基于使用组合治疗方式治疗癌症相似的基本原理(例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多种血液循环分析物作为“癌症指纹”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在早期癌症检测中的范式转变。液体活检样本包含一系列蛋白质、核酸、循环肿瘤细胞(CTC)和细胞外囊泡(EV),它们从多个肿瘤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共同反映肿瘤生物学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尽管关于分泌和循环肿瘤材料的动力学仍有待了解,但连续液体活检提供了纵向捕获系统性生物分子变化的可能性,因为它们在肿瘤进展的进化轨迹中动态发展。  检查各种血液成分中的多维分子变化(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和其他)并整合由此产生的多组学数据集,不仅有可能阐明癌症特异性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而且还可以发现新的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图1)。迄今为止,由于液体活检分析物的浓度极低,尤其是在非转移性疾病患者中,对癌症组的综合分析范围上收到了限制,。事实上,基于血液的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发现的主要瓶颈之一是单独富集和提取不同类型的液体活检分析物所需的大样本量(通常10-15 ml)。此外,多种分析物提取方案影响了所得组学数据集的分析重现性和可比性。  在此,我们评估了过去十年在早期癌症检测的多组学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还介绍了“纳米组学”的概念,这是一种使用纳米技术来解决当前与血液循环癌组的富集和分析相关的技术限制的新兴范式。具体来说,纳米组学利用生物流体培养的纳米材料作为清除平台,在组学分析之前富集和分离癌症衍生的分析物,最终目标是识别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新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组。  图1 多组学液体活检的转化潜力可以通过基于血液的液体活检捕获的肿瘤特异性信息的多个生物分子层的示意图。血液中存在的复杂生物分子特征突出了开发能够从单个血液样本中检测肿瘤特异性多组学特征的方法的机会。确定的多组学特征在癌症生物标志物和药物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  1.多组学生物标志物  目前,大多数液体活检测试基于蛋白质或游离DNA (cfDNA)分析物,临床上用于检测预后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是帮助选择最佳治疗策略。例如,血清癌抗原15-3常用于监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反应,血浆cfDNA的EGFR突变检测可用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性。随着此类检测在临床上的普及,正在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工作正逐渐朝着开发用于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的多分析物检测方向发展。尽管评估单一蛋白质(例如,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或多种蛋白质(例如在已知盆腔肿块的女性的术前检查中用于卵巢癌检测的OVA1组)的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表观)基因组学方法目前仍在早期癌症检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循环肿瘤DNA (ctDNA)由封闭在CTC内或由于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而释放到血流中,正在成为早期癌症检测的最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尽管ctDNA仅占总cfDNA的一小部分,但下一代测序(NGS)方法能够放大ctDNA信号,因此优于基于质谱(MS)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方法。目前,超过30项正在进行的大型队列临床试验正在评估血液中基于ctDNA的生物标志物。单基因分析已逐渐演变为多基因NGS分析,最近又演变为多模式液体活检方法。不同类别的生物标志物分子的整合不仅有可能提高癌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可以将肿瘤定位在特定的解剖部位。  作为多癌症早期检测液体活检发展的领军技术,两种不同的多重生物标志物特征平台目前正在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进行测试:CancerSEEK和GRAIL测试。 CancerSEEK测试使用蛋白质基因组生物标志物组,并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进行了初步临床评估后,首次在通过基于选择性突变的血液采集和测试(DETECT-A)早期检测癌症研究中对没有癌症病史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1005名临床检测到8种不同类型的非转移性癌症患者。最初的概念验证回顾性研究评估了一个包含16个基因和8种蛋白质的多分析物组,并证明了70%的中位测试灵敏度(在8种不同癌症类型之间以及疾病阶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超过99%的特异性。此外,监督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正确识别了63%的CancerSEEK测试呈阳性的患者的起源器官。随后的DETECT-A研究是第一个评估多分析物(16种基因和9种蛋白质)和多癌症血液检测的前瞻性和介入性试验,涉及10006名无已知癌症的女性(年龄65-75岁)报名时。研究期间共进行了96例癌症诊断,其中26例仅使用CancerSEEK血液检测,24例通过标准护理筛查检测,其余46例根据症状或其他方式检测。据报道,单独使用CancerSEEK测试对所有癌症类型的敏感性为27.1%,与标准护理测试结合使用时为52.1%。然而,应该注意的是,CancerSEEK测试依赖于诊断性PET-CT扫描来确认所有阳性病例并将癌症定位到特定的解剖部位。尽管如此,该试验表明,多分析物血液检测与PET-CT和标准癌症筛查方案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纳入常规临床护理,还可以促进旨在治愈的手术。最新版本CancerSEEK的验证目前正在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进行,该研究对1000名已知或疑似癌症患者和2000名未患癌症的人进行,命名为ASCEND(Detecting Cancers Earlier Through Elective Plasma-based CancerSEEK Testing–Ascertaining Serial Cancer Patients to Enable New Diagnostic)。  GRAIL测试使用基于血浆cfDNA中DNA甲基化模式的替代检测方法,该模式通过对超过100000个信息甲基化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测序确定。该平台目前正在一项雄心勃勃的临床计划中进行多癌症筛查测试,其中包括五项前瞻性试验:循环无细胞基因组图谱(CCGA)研究(NCT02889978)、STRIVE (NCT03085888)、SUMMIT(NCT03934866)、PATHFINDER(NCT04241796)和PATHFINDER2 (NCT05155605)。基础CCGA研究表明,这种靶向DNA甲基化检测可以检测50多种癌症类型,同时还能以93%的准确度预测癌症信号起源的组织。在所有疾病阶段都检测到癌症(I-III期敏感性:43.9% I-IV期敏感性:54.9%),特异性超过99%。通过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的合作,最新版的GRAIL测试(Galleri)的临床和经济性能将在一项包括140000名50-77岁参与者的试点筛选研究中进行前瞻性评估。值得注意的是,CancerSEEK和GRAIL测试都被授予FDA突破性设备状态,突出了多分析物测试在早期检测多种癌症类型方面的巨大潜力。  除了无细胞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癌症生物标志物之外,研究人员还尝试从血液中纯化和表征CTC和肿瘤衍生的EV用于实时监测治疗反应。CELLSEARCH系统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平台,旨在捕获、纯化和枚举上皮来源的CTC,以预测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或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目前,计数极少的CTC(转移性疾病患者每毫升血液中通常为1-10个)是基于上皮标志物的表达,例如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和细胞角蛋白8、18或19,并依赖于无法维持CTC活力的基于抗体的细胞捕获和染色方法。目前,CTC的临床效用仅基于计数,并且仅限于预测临床结果而不是实现癌症检测。然而,大量的CTC富集技术正在开发中,以实现异质CTC种群的顺序采样和分子谱分析。从散装细胞策略到对可行和完整的患者衍生CTC进行单细胞分析的转变推动了具有集成下游分子分析功能的微流体技术的发展,包括ClearCell FX1系统。  肿瘤分泌的EV不仅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关,而且还可能稳定地封存癌症相关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宝库。与CTCs相比,EVs在生物体液中的含量更高,尽管从生物体液的背景分子成分中重复分离和富集EVs仍然是众所周知的困难。 DNA条形码标记、3D纳米图案微流控芯片和无标记纯化平台(例如,通过超快分离系统(EXODUS)检测外泌体)只是目前正在开发的克服与传统超速离心相关在纯化效率、产量、速度和稳定性方面限制的基于抗体的EV纯化方案的几个例子。将生物分子或生物物理富集与在单个微流控平台(例如,外泌体模板等离子体技术TPEX)内对EV封存的生物标志物(例如蛋白质和microRNA)的多重检测相结合,在分离EV方面显示出来自非囊泡生物流体成分巨大的前景。  还尝试使用基于免疫亲和的微流体接口从单个样品中对CTC和EV进行双重隔离和分析。例如,双重用途的OncoBean (DUO)微流体装置已被证明能够从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同时分离CTC和EV,并使用多重实时定量逆转录 PCR (RT-qPCR) 测试对这些分析物进行分子分析,检测一组96个黑色素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使用单个设备或平台富集多种癌症分析物被认为是多组学液体活检领域的下一个前沿。  2.数据分析与整合  尽管组学数据集的可用性越来越高,但由于需要对多组学数据集进行计算操作和解释,所以将生物标志物发现转化为临床试验仍然具有挑战性。大规模的国际研究网络开始意识到在癌组整合层上捕获数据的巨大潜力。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是2005年发起的泛癌基因组学联盟,现已扩展到多组学,包括超过2.5 PB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PTAC)是多机构倡议的另一个例子,旨在利用蛋白质组数据集的互补性,为不同癌症类型提供新的分子见解。  从单个患者样本中生成的多组学数据集的集成为发现血液中疾病特异性分子特征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多组学数据分析比“单组学”分析更具挑战性,以下六个关键问题仍有待解决:(1)命名差异(例如,以基因为中心的与以蛋白质为中心的)和标识符弃用可能会无意中合并不同的分子种类 (2)每种数据模式都受制于其自身特定的噪声和分布特征,这需要在分析工作流程中使用大量相互依赖的软件工具 (3)开发和执行多组学工作流程需要广泛的领域知识 (4)工作流程复杂,难以优化,容易出错 (5)结果可能高度依赖于分析工作流程的设计 (6)复制和比较结果可能会因工作流程的细微变化而变得复杂。  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工作流程解决方案以实现多组学数据的关联,例如 GalaxyP和WINGS。但目前对于从此类数据集中选择关键生物标志物尚无共识。用于多组学数据分析和整合的可用工具和方法已在其他地方进行了彻底审查。  3.癌组的纳米富集  MS和NGS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进了血液中蛋白质组学特征的分析,但只有少数基于血液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测定已获得FDA批准。从血液中提取和纯化癌症相关分析物仍然是限制液体活检进入常规临床实践的主要瓶颈。  对新型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引起了基于纳米技术平台的开发,这些平台旨在丰富血液癌组的不同成分(包括蛋白质、ctDNA、CTC和EV)。这些“纳米富集”策略中的大多数依赖于纳米粒子的高表面体积比以及它们的表面工程和功能化能力。所有这些利用纳米级技术或材料特性的策略都包含在纳米组学范式中。在这里,我们讨论了当前阻碍液体活检临床转化的技术挑战,并重点介绍了已用于克服这些挑战的纳米组学平台示例(表1)。  靶向纳米组学基于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化,靶向部分作为特定癌症相关分析物的识别元素。相比之下,“非靶向纳米组学”方法依赖于癌症相关分析物在与生物流体孵育后非特异性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图2)。已经开发了许多靶向纳米组学方法,主要用于富集EV和CTC(图2和3),而癌症分析物在生物流体孵育的纳米粒子表面的自发吸附仅在过去5年有使用,主要用于蛋白质和cfDNA的富集和分析(表1)。我们强调,尽管在免疫测定和生物传感器中加入基于纳米颗粒的探针经过广泛研究,但其不属于纳米组学方法的范围。这种生物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基于纳米颗粒-分析物复合物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而不是基于纳米颗粒富集分析物的下游组学分析。  图2 纳米组学范式概述“纳米组学”方法的示意图,其中纳米材料被用作清除平台,以从生物体液中捕获、富集和分离癌症相关分析物以进行下游组学分析。“靶向纳米组学”需要使用靶向部分对纳米材料表面进行功能化捕获特定的癌症分析物,而“非靶向纳米组学”依赖于癌症分析物非特异性、自发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称为生物分子电晕形成)。基于纳米材料的采集平台可以同时从单个外周血样本(以及可能的其他生物体液)中丰富癌症特异性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脂质组特征。纳米组学方法旨在应用生物-纳米界面获得的知识,以实现复杂生物流体的多组学分析,最终目标是推出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新型多分析物生物标志物。cfDNA,循环游离DNA CTC,循环肿瘤细胞 EV,细胞外囊泡。  表1 使用纳米组学方法分析液体活检分析物的示例研究  ASGPR1,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 cfDNA,循环游离DNA CTC,循环肿瘤细胞 ddPCR,微滴数字PCR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pCAM,上皮细胞粘附分子 EV,细胞外囊泡 ICC,免疫细胞化学 IHC,免疫组化 LC-MS/MS,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 nano-HB,纳米人字形结构 NP-HBCTC-chip,纳米颗粒人字形循环肿瘤细胞芯片 NSCLC,非小细胞肺癌 PEDOT,聚(3,4-乙撑二氧噻吩) PEG,聚乙二醇 PEI,聚乙烯亚胺 PIPA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PLGA,聚乳酸共乙醇酸 PL,磷脂 qPCR,定量PCR RT-ddPCR,逆转录微滴数字PCR RT-qPCR,实时定量逆转录PCR SWATH-MS,连续窗口全理论碎片采集质谱 TROP2,肿瘤相关钙信号传感器2。  3.1 蛋白和ctDNA采集  在血液循环的生物分子中,蛋白质是细胞过程的生物学终点。因此,蛋白质在历史上作为最受关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然而,直接从血液中发现新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由于高丰度蛋白(例如,白蛋白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50%)的压倒性掩蔽效应而变得错综复杂。尽管基于无标记MS的蛋白质组学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这种信噪比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血液中疾病特异性蛋白质特征的识别。血浆免疫亲和消耗柱被广泛用于克服白蛋白掩蔽的问题,但会导致低分子量(LMW)蛋白质组(例如,60 kDa的蛋白质)以及高丰度载体蛋白的大量损失。  2003年首次提出使用富集纳米粒子来增强血液中LMW癌症蛋白质组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但这一概念仅在过去十年中才引起纳米科学界的兴趣(表1)。由 Liotta、Petricoin及其团队开发的Nanotrap技术使用核壳亲和诱饵水凝胶纳米粒子作为蛋白质收集器。与上述免疫亲和柱类似,Nanotrap技术能够将高丰度的高分子量(HMW)蛋白与LMW蛋白分离。具体来说,纳米颗粒的多孔外壳阻止HMW但不阻止LMW蛋白的进入,而内核包含共价连接的化学亲和诱饵,可捕获LMW蛋白以进行收获和后续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初步可行性研究证明了Nanotrap颗粒作为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平台的潜在用途,但该技术主要用于捕获和富集已知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  蛋白质在与生物体液一起孵育后自发且非靶向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称为“蛋白冠”(框1),也已被用于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了解到复杂的蛋白质电晕会在所有纳米级材料的表面上以不同程度迅速形成,这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特性。事实上,纳米粒子对血液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已被证明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包括它们的大小、表面电荷和功能化以及纳米粒子-生物流体的孵育条件(框1)。  对低丰度蛋白质的纳米颗粒电晕富集和分析进行体内研究,首先需要通过将脂质纳米颗粒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和卵巢癌患者体内。随后通过尺寸排阻色谱法从血液中回收电晕包被的纳米颗粒并从高丰度背景分子(没有诊断价值)中纯化纳米颗粒结合的蛋白,从而能够对血浆蛋白质组的LMW部分进行高分辨率分析。这项最初的范式转变工作引发了人们对体外形成的蛋白质电晕指纹作为一种新工具的临床开发的兴趣,该工具用于对从癌症患者队列中获得的血浆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无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健康”和“患病”纳米颗粒电晕样本进行全面比较,可以识别多种以前未被识别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蛋白(表1)。  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Proteograph平台已被开发用于深度分析等离子体蛋白质组,该平台使用具有不同表面特性的有不同的电晕轮廓的磁性纳米粒子组合。由于2D和3D纳米材料是过量的,因此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研究各种类型的纳米颗粒的组合是否能在MS分析中显著“扩大”血液蛋白质组的覆盖范围。还存在从血浆样品中纯化和回收电晕涂层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制剂的合成和稳定性以及所需的样品量是可能阻碍此类生物流体预处理方案开发的一些亟需解决的技术挑战。  最近,纳米颗粒蛋白冠的形成在概念上已经转变为由蛋白质、脂质、多糖和核酸组成的多层分子自组装,称为“生物分子冠”(框1)。例如,我们展示了cfDNA与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在与人类血浆样本孵育时的相互作用。这一额外组学维度的发现以及在患有晚期卵巢癌的女性(与年龄匹配的未患癌症的女性相比)样本中发现的显著更高丰度的纳米粒子冠状cfDNA为进一步研究卵巢癌铺平了道路。有趣的是,对相同纳米颗粒电晕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组蛋白中的癌症特异性升高,表明核小体介导的纳米颗粒cfDNA相互作用。虽然 microRNA(在蛋白质复合物中或封存在EV中)的纳米颗粒表面吸附仍有待研究,但这些发现突出了开发能够同时富集和纯化血浆蛋白和无细胞游离核酸的纳米蛋白质组收获平台技术的机会。  使用纳米粒子从血液中纯化cfDNA的替代方法只有少数正在探索中,包括阳离子磁性纳米线系统的开发。在一项原理验证研究中,这种纳米纯化方法在收集cfDNA以通过液滴数字PCR检测EGFR突变方面优于金标准QIAamp循环核酸试剂盒。此外,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液中共同分离CTC和cfDNA证明使用单个纳米颗粒平台有富集多种分析物的潜力。其他证明金纳米粒子与甲基化DNA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为利用生物纳米界面检测cfDNA中癌症特异性甲基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3.2 CTC和EV分离  将CTC和EV从癌症患者的血液中高效提取和纯化是液体活检分析物进行临床转化的关键,这给纳米技术人员带来了工程创新挑战。基于金标准CTC免疫捕获的方法无法收获功能上可行的CTC的异质群体。因此,目前CTC的临床应用只是基于它们在大量造血细胞中的检测和计数,并且仅在高负担、转移性疾病患者中进行。尽管血液中的EV数量更多,但它们的小尺寸和低密度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术挑战。传统的台式EV纯化技术(如超速离心、聚合物诱导沉淀等)主要依赖于它们的物理特性,需要几个小时并无法区分癌症衍生的EV和非恶性细胞释放的EV。  已经进行了许多利用CTC和某些EV子集的癌症特异性的尝试,以使用纳米组学方法增强血液CTC和EV及其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捕获和分离。这些收获策略中的大多数需要用针对众所周知的CTC和EV表面抗原(如 EpCAM、HER2、CD9、CD81和CD63)的抗体涂覆纳米颗粒表面。已经开发了广泛的纳米技术来捕获血液CTC和EV(表1和图3),包括磁性、金、硅、二氧化钛(TiO2)和碳纳米材料平台,具有不同程度的设计复杂性和成功率。为了解决与CTC固有异质性相关的问题并提高捕获效率,还使用了不同抗体的混合物对相同的纳米颗粒平台进行功能化。例如,用抗体混合物标记的磁性纳米线已被证明能以100%的效率(29名患者中的29名)从250 µl血液样本中有效分离早期非转移性乳腺癌衍生的CTC。  抗体靶向纳米颗粒也已集成到微流体装置中,与标准的CTC或EV分离方法相比,该装置需要更少的样品量并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并且可以设计成多步功能(例如,分析物分离、鉴定和检测)。这种基于纳米颗粒的平台的例子包括Poudineh等人设计的基于磁性排序流式细胞仪的微流控芯片,以根据其表面蛋白表达表型分析CTC,以及Zhang等人开发的具有自组装3D人字形纳米图案的Nano-HB微流控芯片,用于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浆中低水平的肿瘤相关外泌体。结合纳米颗粒分离CTC或EV以及下游细胞内或囊泡组学分析的微流控芯片也在开发中,并逐渐演变为综合多物种分析平台。  纳米材料提供的多模态工程能力使其能够从复杂的生物流体中同时捕获和可视化癌症分析物,以及对捕获的分析物进行刺激响应分离和取样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多功能纳米颗粒平台的一个例子是由Zhou等人开发的发光聚乙二醇功能化免疫磁性纳米球,用于对从EpCAM+上皮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分离的CTC进行高分辨率可视化。量子点沉积在这些磁响应Fe3O4纳米颗粒上,除了与血液进行磁分离外,还可以实时监测CTC的回收过程。最后,使用含二硫键的接头将抗EpCAM抗体连接到这些纳米颗粒构建体的表面,使谷胱甘肽介导释放活化的CTC。  除了这些上皮标记依赖技术之外,还有研究利用CTC对裸碳基纳米颗粒表面的高亲和力的不依赖标记的方法,并有望捕获更广泛的CTC亚型,从而能够表征其独特的转移潜力。例如,在概念验证研究中,Loeian等人开发了一种碳纳米管CTC芯片,能够从4毫升或8.5毫升血液样本中根据细胞角蛋白8或 18、EGFR和HER2成功捕获具有各种表型的异质CTC,血液样本来自7名I-IV期乳腺癌患者获得的每毫升血液中0.5-28个CTC。从污染的白细胞中纯化并将粘附的CTC从纳米管CTC芯片中释放出来需要进行更多的优化工作,用于后续的组学分析。  因此,大量证据表明纳米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增强血液循环癌组的采样。尽管如此,还需要对收获的CTC和EV进行下游蛋白质组学分析,以便在早期癌症检测的背景下充分实现纳米组学方法的承诺。  4.纳米组学的愿景和挑战  多组学液体活检分析的兴起正在逐渐改变我们捕获癌组复杂的方式。基于血液的癌症多组学分析有可能最终涵盖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肿瘤发生并提高早期检测的敏感性(图1)。血液中液体活检分析物的含量极低,这要求开发新技术以使癌组富集,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的样本量。  本文介绍了纳米组学方法并将其定义为利用纳米技术从生物体液中分离分析物以进行后续(多)组学分析(图2)。纳米组学寻求应用在生物与纳米界面获得的知识,对血液和其他生物体液中存在的疾病特异性分析物或分析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纳米组学的最终目标是产生具有高信息能力的综合多组学知识,并揭示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组。  基于纳米技术的平台在从血液中富集CTC和EV方面以及揭示过去隐藏的血液蛋白质组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虽然靶向纳米组学方法(通过具有靶向部分的纳米颗粒的功能化)主要用于捕获血液CTC和EV,但最近利用纳米颗粒进行血液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努力是基于蛋白质电晕形成的非靶向自发现象(框1)。根据这一策略,纳米颗粒充当捕获LMW血液蛋白质组的“纳米网”,从而解决了迄今为止困扰无标记蛋白质组学分析的信噪比挑战。  纳米技术界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明确表征的蛋白质冠之外,现在正在研究纳米粒子与共同构成所谓的生物分子冠的其他生物分子种类的自发相互作用,包括脂质、代谢物和cfDNA。生物分子电晕提供的复杂分子指纹为纳米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可以开发用于血液多组学分析的纳米级平台。尽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设想未来基于纳米颗粒的清除平台将同时从单个生物流体样本中捕获癌症特异性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脂质组信息(图2)。  纳米颗粒生物分子电晕作为在多个组学层发现生物标志物的有效工具可以部署在一系列生物标志物应用和紧迫的临床中。特别是对于早期疾病检测,纳米组学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单次抽血分析整个循环癌组,同时还探索了在癌症中知之甚少的替代循环生物分子(如脂质和代谢物)的作用。与其他旨在捕获和量化已知癌症相关分析物的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技术不同,纳米组学“采血”方法有可能加速生物标志物开发程序的发现阶段。为了推动这种基于血液的纳米级清除平台的发展,纳米科学界需要关注可供他们使用的大量纳米材料的转化潜力。  虽然纳米组学可以解决与液体活检分析相关的一些技术障碍,但其他方面的挑战正在成为阻碍癌症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的限制因素。这些障碍包括需要基于高维机器学习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来整合从单个样本的多组学分析中获得的大型且不同的数据集,以及开发适用于临床使用的多分析物设备。事实上,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早期癌症检测路线图强调了在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领域需要一种整体方法。从实验室过渡到临床需要合并包括学术研究、工业、研究资助者、监管机构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内的多部门网络。生物标志物开发的发现阶段通常在学术实验室中启动,并引导多个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具有多路复用能力的临床试验需要在大量患者中进行的分析和临床验证研究中投入大量资源。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生物标志物程序的验证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的可用性,由于血液样本不是从患有此类癌症的患者身上常规收集,因而可能对早期癌症的研究提出特别的挑战。样本收集、处理和储存过程对验证阶段的分析重现性提出了额外的挑战。最后,癌症筛查方法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将液体活检分析与标准的基于成像的筛查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这种多模式早期检测方法最有可能提供有关肿瘤定位和大小的精确信息,并解决过度诊断的问题。  框1 纳米颗粒生物分子电晕“生物分子电晕”是指各种生物分子在与生物液体一起孵育时,在纳米颗粒表面上的自发吸附和自组装分层。蛋白质在纳米颗粒上的吸附被称为“蛋白质电晕”。生物分子电晕的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而言,组成由纳米颗粒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纳米颗粒在生物流体中的孵育条件定义(图)。cfDNA,无细胞DNA。    图3 基于纳米材料的血液EV和CTC分离为促进血液样本中细胞外囊泡(EV)和循环肿瘤细胞(CTC)富集而开发的几种纳米技术的示意图摘要。大多数EV和CTC富集策略是基于具有特定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的纳米颗粒或纳米线的表面功能化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无标记富集方法。针对CTC和EV的特定表面配体包括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HER2、CD9、CD63和CD81。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结论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来自液体活检样本的综合多组学特征是精准医学和早期癌症检测的未来。由于组学分析工具和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的重大进步,液体活检有可能克服与组织活检取样相关的许多限制,包括更好地捕获和反映肿瘤异质性。使用纳米技术发现癌症生物标志物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使用纳米粒子作为血液循环癌组(蛋白质、ctDNA、CTC、EV等)的收获剂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并可能重新定义早期癌症检测的未来。我们在此定义的纳米组学方法利用生物-纳米界面处的靶向和非靶向相互作用来揭示潜在的新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组并破译嵌入组学数据中的多维信息。综合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以及生物标志物程序验证阶段所需的人体生物样本和多分析物测试的可用性将是这种纳米组学范式临床转化的关键。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739399/
  • 首个10纳米以下碳纳米管晶体管问世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日(北京时间)报道,来自IBM、苏黎世理工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工程师近日表示,他们构建出了首个10纳米以下的碳纳米管(CNT)晶体管,而这种尺寸正是未来十年计算技术所需的。这种微型晶体管能有效控制电流,在极低的工作电压下,仍能保持出众的电流密度,甚至可超过同尺寸性能最好的硅晶体管的表现。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纳米快报》杂志上。  很多科研小组都致力研发小尺寸的晶体管,以切合未来计算技术对于更小、更密集的集成电路的需要。但现有的硅基晶体管一旦尺寸缩小,就会失去有效控制电流的能力,即产生所谓的“短沟道效应”。  在新研究中,科研人员舍弃硅改用单壁碳纳米管进行实验。碳纳米管具有出色的电气性能和仅为直径1纳米至2纳米的超薄“身躯”,这使其在极短的通道长度内也能保持对电流的闸门控制,避免“短沟道效应”的生成。而IBM团队研制的10纳米以下碳纳米管晶体管首次证明了这些优势。  科学家表示,理论曾预测超薄的碳纳米管将失去对于电流的闸门控制,或减少输出时的漏极电流饱和,而这都会导致性能的降低。此次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证明了10纳米以下的碳纳米管晶体管也能表现良好,且优于同等长度性能最佳的硅基晶体管,这标志着碳纳米管可成为规模化生产晶体管的可行备选。  工程师在同一个纳米管上制造出若干个独立的晶体管,其中最小一个的通道长度仅为9纳米,而这个晶体管也表现出了极好的转换行为和漏极电流饱和,打破了理论的预言。当与性能最佳,但设计和直径不同的10纳米以下硅基晶体管进行对比时,9纳米的碳纳米管晶体管具有的直径归一化(漏)电流密度,可达到硅晶体管的4倍以上。而且其所处的工作电压仅为0.5伏,这对于降低能耗十分重要。此外,超薄碳纳米管晶体管的极高效能也显示出了其在未来计算技术中大规模使用的潜力。  总编辑圈点  没人不爱便携。所以电子元件抗拒不了“越缩越小”的命运。但对于碳纳米管晶体管,性能和尺寸却在“闹矛盾”:既往理论认为,如果缩到了15纳米以下的长度,那载体有效质量相对于其它半导体来说,就太小了,从而非常容易就隧穿和渗入设备——不受控制,这是身为电子元件所最不被看好的。不过,现在工程师们搞定了它,据其论文讲,问题发生在碳纳米管金属触点的物理模型有所不足,而此前的研究均忽视了这一点,没人仔细观察电子在通过那小小交界处时发生了什么。
  • 2016年能量纳米技术和能量纳米材料国际会议
    2016年6月13-15日,巴黎,法国 2016年能量纳米技术和能量纳米材料国际会议将于2016年6月13-15号在法国巴黎召开。所有被会议接受的文章将作为会议论文集发表在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SSN: ISSN: 1662-9795, Trans Tech Publications)上,并提交EI核心,Scopus检索。 大会召开时间为3天,6月13日为大会注册日,6月14日为会议召开日,6月15日暂定为巴黎一日游。此次大会将为能量纳米技术相关专业的科研人事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讨论。我们热忱欢迎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向ICNNE2016踊跃投稿,并积极参加大会。 大会委员会 国际咨询委员会 Prof. Peter Lund, 阿尔托大学理工学院, 芬兰Prof. Jordi Llorca, 纳米工程研究中心, 西班牙Prof. Sergej NEPIJKO, 美因茨大学, 德国Prof. Mohamed HABOUSSI, 巴黎大学, 法国 大会主席 Assoc. Prof. Salma BARBOURA, 巴黎大学, 法国Prof. Dr. Jean-Jacques DELAUNAY, 东京大学,日本 程序委员会主席 Prof. Sofoklis Makridis, 马其顿西部大学, 希腊Prof. ZITOUNE Redouane, 图卢兹大学, 法国Prof. Zdeněk Chobola, 布尔诺理工大学, 捷克共和国Prof. Witold Daniel Dobrowolski, 波兰科学院, 波兰 投稿主题 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技术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先进的应用程序碳纳米管与生物分子纳米材料纳电子学纳米系统纳米力学纳米操作纳米磁学纳米光学和纳米光子学纳米线纳米流体力学纳米生物纳米科学与技术分子电子学 请将您的论文于2016年3月1日之前投至会议邮箱:icnne@saise.org更多疑问,请咨询会议负责人:聂老师
  • 苏州纳米所携手德国大学共建纳米器件研究中心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与德国布伦瑞克理工大学半导体技术研究所合作签约共建纳米器件研究中心。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与德国布伦瑞克理工大学半导体技术研究所所长Prof. /Dr. Andreas Waag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此次签约仪式上,Wagg教授阐述了本次合作的意义,杨辉表示高度赞同,并提出希望在GaN方面开展可能的深入合作。双方还就后续合作工作的开展达成共识。  根据协议,该中心将在生物纳米园筹建办公场所,主要致力于以下三方面工作:做好半导体研究链从材料生长、器件加工到产品检测的衔接 利用校企各自优势,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推进相关技术转移、推广及知识产权保护。苏州纳米所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也将配合协助该中心的建设。之后,Wagg教授一行参观了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太赫兹实验室。
  • 纳米快报:纳米净水器可杀死水中98%细菌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种普通棉纱浸入银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的混合液中,制成了一种高效、廉价的新型净水过滤器,其能杀灭水中98%的细菌,杀菌速度是传统微孔网筛过滤器的8万倍。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纳米快报》杂志上。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98%以上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只要在20伏的电流中呆上几秒就会被杀死。银也能杀菌,巴氏灭菌法和冰箱出现以前,人们常常在牛奶瓶底放一枚银币来消毒。  斯坦福大学材料研究生物工程专家小组的莎拉海尔肖恩称,碳纳米管和银这两种材料“携手”制成的过滤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杀菌效能。其中的银纳米线能够杀死任何滞留在孔隙中的细菌,因此避免了传统过滤器普遍存在的一大缺陷,即细菌会在过滤器上形成生物膜从而污损设备。  传统的过滤器都采用物理方法来吸附细菌,而新型过滤器内含有的棉花纤维包了一层“纳米外套”,其形成的电场可以杀死流经的细菌,而且棉花纤维有多层,厚达6.4厘米,足以杀死水中的大部分细菌。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崔毅(音译)介绍说,该新式过滤器的成本也很低。一方面,银纳米线所用的银很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所需的电流很少。纳米材料的吸附性很高,银纳米线较长的一端和纳米管连接,另一端伸入棉花纤维中间的空隙,在棉纤维上会生成一层光滑无间隙的覆层,导电效果很好,因此,电流强度只需几毫安,一块小型太阳能电池或一对12伏的汽车电池就能满足。而传统的过滤器要用电泵把水抽进微孔,耗电量大,在实验室里过滤等量的水,新型过滤器的耗电量仅为传统过滤器的1/5。  崔毅也表示,新型过滤器的净化速度非常快。传统过滤器的过滤微孔很小,将细菌从水中吸附分离时很容易阻塞微孔 而新型过滤器孔隙比较大,只杀灭细菌却不吸附细菌,因此,不会减缓水流的速度,净水速度是传统过滤器的8万倍。这种过滤器在无法用氯气来给水消毒的偏远地区很实用,可以大大减少以水为介质进行传播的霍乱、伤寒和肝炎等疾病的大面积扩散。  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研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并测试多重组合过滤器。
  • 第四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将召开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定于2019年6月15~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主办方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征集纳米发电机及能量收集技术,自供电传感器及其系统,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能量存储与自充电能源系统,复合能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和水分解,纳米能源在微机电系统、电子皮肤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等领域的论文。会议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9年3月15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以纳米发电机为代表的纳米能源技术在物联网、智能皮肤、可穿戴式电子产品、环境保护、海洋蓝色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纳米能源也被称为“新时代能源”。当前,以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为代表的广大学者的努力推动下,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由此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正在推进人类能源技术的变革。/p
  • 国家纳米中心“活体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研究获进展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style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stylep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课题组通过发展“活体自组装”技术,在细胞内构建了不同拓扑结构的纳米材料,并提出了全新的细胞内原位聚合和组装策略,为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mNature Communications/em上,并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pp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已被广泛研究和认可,例如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等均得到了深入研究。但纳米材料独特的生物界面效应,使其在复杂生命体中的递送过程、物理化学转化以及蓄积代谢等问题变得十分棘手。因此,王浩课题组提出了“活体自组装”理念,独特设计纳米材料的建筑单元,将外源引入的分子参与到生命体的功能性组装过程中,实现了在生理环境下自发的纳米材料构建和功能化。这一独特思路,为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领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途径。/pp  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应用中,拓扑结构对活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功能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前期报道指出,特定拓扑结构在生命体中扮演者独特的角色,例如双螺旋结构的DNA、具有特定3D结构的蛋白大分子,以及各种传导信号的分子复合体等。材料和界面的拓扑结构影响生物功能,例如界面的形态会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决定细胞迁移和内吞等功能。因此,深入研究在特定区域内材料拓扑结构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将为精准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目前,体外构筑的纳米材料,不能区分界面和胞内作用,干扰了限域拓扑结构和生物功能关系的分析和理解。/pp  针对特定区域内材料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王浩课题组发展了细胞内原位聚合和组装的新方法,首次实现了在细胞内平行构筑不同拓扑结构的纳米材料,为研究胞浆拓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设计不同氨基酸序列的多肽聚合单体,实现了在胞内聚合过程中,对聚合物分子量大小、温敏性质以及组装后的拓扑结构的调控;在细胞和组织水平原位的证实了多肽单体的聚合和组装过程;综合评价了不同拓扑结构的纳米组装体的滞留效应和细胞毒性等生物功能,为精准设计功能化纳米材料提供基础参考。/pp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中科院国际合作、交叉团队、青促会等的支持。/pp style="text-align:center "img alt="" oldsrc="W020171108529108817694.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4a4278be-71e4-47d4-87a7-0fc2df981d1b.jpg" uploadpic="W020171108529108817694.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国家纳米中心“活体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研究工作获进展/p
  • 纳米先导 引领未来—走近牛津仪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科学业务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7年8月29-31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 2017)在北京举行。大会旨在促进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问题的交流。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253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dc59c0e-1c44-417c-8462-d6d8dc4212a7.jpg" title="00.jpg" height="253"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会场一角/strong/pp  作为ChinaNANO 2017赞助商,牛津仪器携旗下纳米科学部门(NanoScience)和原子力显微镜部门(Asylum Research)等业务部门亮相此次大会。借此机会,在牛津仪器展位,仪器信息网编辑就两业务部门研发及市场最新动向,与Asylum Research的亚太区副总裁David E.Beck博士、美国总部研发总监Mario Viani博士、中国区技术主管程鹏博士,以及NanoScience的亚洲销售及市场经理赵勇杰博士进行了现场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253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4481a0d-5b7f-4d7e-a415-6642a11c9432.jpg" title="0.jpg" height="253"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到牛津仪器展位询问/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牛津仪器Asylum Research—创新设备引导前沿应用,坚持“最专业的售后支持”/strong/span/pp  自从1985年,首台原子力显微镜(AFM)问世以来,由于其相比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完全不一样的图像显示方式,及在多场不同物理性能表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30余年里,AFM表征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pp  Asylum Research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塔芭芭拉市,成立于1999年,由三名原DI(Digital Instruments)公司的科学家共同创立。公司致力于纳米科学表征中的AFM研发及生产,并于2012年加入牛津仪器。/pp  Asylum Research产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8阶段,研发了三轴分立的扫描器和高分辨率定位传感器, 在原子力显微镜行业首次实现了精确定量的力曲线和闭环扫描。接着,在Mario Viani带领的研发团队努力下,于2008年开发出Cypher S 原子力显微镜,全新设计的机械结构大大提高了分辨力和扫描速度,常规扫描速度提高了10到20倍,同时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使用难度。在2012年,Cypher ES环境控制扫描器问世,在保持Cypher S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稳定扫描下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气体和液体的密闭式循环。2017年,又经过近十年的研发积累和技术储备,2017年2月,推出了全功能的视频级原子力显微镜Cypher VRS。Cypher VRS同时具有极高的成像速度和极高的成像分辨率,扫描线速度最高可达625Hz,最快能以每秒10帧左右的速度成像。作为对比,其扫描速度比传统的AFM要快300倍以上,比目前的“快速扫描”AFM要快10倍以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252142ee-638a-4434-bd87-e411f6cf8625.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全功能的视频级AFM-Cypher VRS/strong/pp  对于拥有了高分辨率的AFM,极高的成像速度是很可贵的。Mario Viani博士介绍道,“‘快速’的概念很早就有科学家提出过,但由于定制化的设备难以使用,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的AFM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高速、高分辨’的基础上,操作很简单。这样,用户无论来自生物领域、化学领域,还是材料等领域,都能够在拿到设备后很容易得到高质量高分辨的图像结果。另外,Cypher VRS这种视频级成像的技术对于AFM领域是很前沿的。这个全新的技术将引领一系列全新的科研应用,为那些需要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分辨率下研究动态过程的科研领域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们注意到Cypher VRS面世以来,受到了各领域广泛的关注,如生物、化学、材料领域。”/pp  对于Asylum Research,另一个重要事件不得不提,那就是2012年加入牛津仪器。David E.Beck博士讲道:“Asylum Research加入牛津仪器使双方实现了共赢,牛津仪器在扩展了纳米分析领域的产品线的同时,Asylum Research获得更多客户、市场宣传等共享资源,业绩也实现快速发展,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10f8192-20ef-4f53-bfcd-a02dbbdfe78e.jpg" title="000.jpg" height="300"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合影留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左二,David E.Beck博士 左三,Mario Viani博士 左四,程鹏博士)/pp  对于AFM业务的下一步发展,David E.Beck博士认为,Asylum Research核心宗旨依旧是保持最专业的“售后支持”。因为AFM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化学、生物、材料、物理和机械等多个领域,时刻让客户设备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协助客户获得最佳数据就成为Asylum Research的首要任务。另外,中国当下高速发展的科学研究,为AFM技术推广和应用带来了新机遇。Asylum Research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包括在北京和上海已建立的两个设备齐全的Demo实验室、支持中国技术团队与本地客户紧密合作,为特殊需求进行产品定制研发。/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牛津仪器NanoScience—Demo实验室拉近客户距离,跟踪需求源引研发创新/strong/span/pp  关于刚提到Asylum Research加入牛津仪器的共赢,赵勇杰博士表示:“确实如此,比如参加本次会议,NanoScience和Asylum Research虽然是不同的业务部门,但我们的客户是有很大交叉的,只不过AFM可能用来表征形貌,而我们更多考察在低温、强磁场环境下做成纳米器件的光电性能等。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共享客户及市场资源,同时这对为客户提供更完善解决方案也是更很有利的。”/pp  赵勇杰还表示:“近五到十年,国内创新十分活跃,越来越多国内的研究成果得到转化或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杂志上。在此大背景下,客户对更多高端检测手段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我们作为高技术设备制造者也一直在为找到更好的结合点而努力,其中,Demo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pp  据介绍,牛津仪器NanoScience上海的Demo实验室设立与2016年下半年,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配件购置、调试等),现已正式运营近半年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Demo实验室主要包括研发和测试两项工作,研发则包含了牛津仪器自己以及与客户合作的项目。用赵勇杰博士的话说,“demo实验室拉近了我们与客户的距离”。不仅简短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时间周期,还可以对客户的需求及时跟进,这也促进了与客户科研工作的紧密合作。同时,通过与客户合作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需求、验证的过程,还可以为新的应用或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设想或理念,从而本土化创新就无形中推动了整个牛津仪器产品系列的创新。赵勇杰博士说:“我们欢迎广大用户来参观、使用我们的demo实验室,在此进行科学实验或验证创新的想法。”/pp  正是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不断与客户密切的研发合作促进了牛津仪器本土化的售后支持与研发能力。NanoScience的产品设计也十分重视不同客户的不同体验,迷你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系统(Io系统)就是一例,该产品于2016年面世,是一个紧凑的,无液氦的低振动连续冷却解决方案,可以将样品温度降到50 mK。一些用户实验室空间不足或经常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Io系统便是专为这些用户的需求而设计,其不仅紧凑,重量轻,易移动,易于安装和操作,设计简单,即使没有经验的用户,也可以轻松在新的地方重新搭建调试系统,而且还大大节省了用户的购买成本。这套系统在当前细分化的市场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满足了用户的需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2ed47ba-ae85-4764-8d5a-e7f806beca3b.jpg"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迷你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系统(Io系统)/strong/p
  • 详解牛津纳米孔测序仪
    牛津纳米孔测序仪在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年会上公布技术参数  2014年的ASHG年会于10月18日开始在圣地亚哥举行,有幸亲眼目睹了牛津纳米孔公司MinIon的现场演示,技术之创新,令人震惊!21日下午,牛津纳米孔公司特地在旁边的Hardrockhotel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封闭式的技术说明会,讲解了纳米孔的测试结果。  尺寸  MinION的尺寸之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竟然只有一支笔的长度,重大约100克,太神奇了。要知道,无论是Illumina,Pacbio,还是IonProton都是100斤以上大家伙。MinION完全颠覆了测序仪的形象,从第一眼看到MinION,我就觉得纳米孔技术称之为第四代基因测序仪,丝毫不为过。MinION直接通过USB链接到笔记本上,原始的电流信号通过网络传到英国的服务器上,进行Basecalling。  测序长度  纳米孔测序没有测序长度的说法,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测序读长的定义。事实上,它总是能够完整的把一条DNA链从头测到尾,因此它的测序读长就是DNA的长度。极端的情况是,一整条染色体都可以从头测完,但是一般来说样本制备时DNA会断开。根据UCSC报道的用户使用的结果表面,一般读出的reads平均为1kb-5kb,这个读长完全是因为样本打断到了这个尺寸。我看到最长的reads竟然长达120kb,太神奇了!  测序速度  一个MinION有500个纳米孔在并行测序,每个孔每秒测30bp,因此,要测到1G的数据,需要3天时间。  测序错误率  纳米孔测序错误率非常高,高到现有的sequencealignment软件都无法应对。UCSC的生物信息学专家测试了BWA,Bowtie等等,每一种都不太适合。而测序错误率也因软件不同而相差巨大,如果一定要给个数字的话,大约为30%的错误率。纳米孔技术无法像pacbio一样做环形测序,纳米孔公司的人也承认没有找到大幅度降低错误率的办法。  样本制备  样本的制备有点让人失望。原本吹嘘说是只要DNA提取出来就可以直接上机测序的,而事实上需要四步,最短要90分钟。分别为打断,末端修复,ATailing和加接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DNA穿过纳米孔的速度。  应用  纳米孔测序最大最有优势的应用是什么?纳米孔的CEO似乎也没有想清楚。  首先,英国一所大学介绍了使用MinION的快速测序,能够在二十分钟内检测出沙门氏菌。在传染病快速检测方面有明显优势。  其次:在人基因组复杂的区间,比如HLA,纳米孔的超长读长有很好的应用。  第三:纳米孔的长片段测序和Illumina短序列测序相结合,方便基因组组装。  但是,纳米孔测序不适合做无创产前诊断,肿瘤基因突变,也不适合做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  什么时候开始销售  目前尚无任何消息关于纳米孔技术何时进入市场,因为纳米孔公司自己承认技术还不成熟,生物信息学工具缺乏,不具备进入市场的条件。纳米孔公司的策略是,先给少数专业的实验室测试,鼓励测试用户开发基于基于纳米孔的测序应用,开发适合纳米孔的生物信息学工具,这一过程也许需要2-3年,等这些条件具备之后再开始市场销售。  我在现场提交了资料,登记成为早期测试用户,希望年底能拿到一个MinION回来试试看 今天下午思考了一个小时,拿到MinION之后,用来测什么样本呢?如果各位读者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给我来信。  总结起来,纳米孔技术产品的出现意味着第四代测序技术的诞生。但纳米孔测序真正给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重要的变化,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也许10年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成熟的,快速,准确的第四代测序。作者:贺建奎
  • 临界点干燥仪在纳米多孔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多孔材料的定义主要基于它们的孔隙大小,这些孔隙通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即小于100纳米。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孔隙可以根据直径分为微孔(小于2纳米)、介孔或中孔(2至50纳米)和大孔(大于50纳米)。纳米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在吸附、催化、电子材料、光收集、能量传递以及分子传感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在能源存储领域,例如锂电池技术中,纳米多孔结构被用于提高电极材料的性能。这些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如硬模板法,来制造具有特定孔隙结构的电极材料,从而提高电池的储能能力和循环稳定性。所以在常规干燥过程中,随着溶剂的蒸发,表面张力会在孔隙中产生压力,这可能导致孔壁塌陷,尤其是在孔径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塌陷会改变材料的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其性能,毛细管力也会在干燥过程中对纳米多孔材料造成损害。当液体从孔隙中被抽出时,产生的毛细管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收缩或结构变形。为了克服这些难点,研究人员采用了超临界干燥技术。这种技术涉及将温度和压力提升到超临界点,使得液体和气体的相界消失,因此在去除溶剂时不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超临界干燥可以有效保持纳米多孔材料的原始结构和形态,是制备这类材料的重要技术之一。临界点干燥技术在纳米多孔材料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制备纳米颗粒: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在水难溶性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得到了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根据药物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性,通过溶剂法和反溶剂法来制备纳米颗粒。利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小、有机溶剂残留少、形貌可控性高等优点。结合溶胶-凝胶法:超临界干燥技术可以与溶胶-凝胶法结合使用,以制备纳米多孔材料。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在普通干燥条件下由于表面张力造成的骨架坍缩,从而在维持骨架结构的前提下完成湿凝胶向气凝胶的转变。制备多孔材料:有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型的超临界干燥技术用于制备多孔材料。这些材料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性能以及稳定性和耐用性,在催化、环保、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热防护材料:在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的轻质、高效隔热需求中,酚醛树脂基纳米多孔材料(PNM)被视为新型热防护材料。其传统制备方法中通常需要使用超临界干燥技术,尽管这种方法的制备周期长、成本高。纳米多孔材料在干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持其微观结构的稳定性,而超临界干燥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先进的干燥方法,可以在不损害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纳米多孔材料的干燥。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