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

仪器信息网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体经络细胞修复仪相关的资讯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人体“新器官” 疑似人体经络
    p  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动流体的高速公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致密的结缔组织实际上是相互连接的、充满流体的隔间。这项发现有可能推动医学上的戏剧性进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d49afe6-76bb-44b0-aa97-0f183bdda73f.jpg" title="QQ截图20180329102502.jpg"//pp  来自纽约大学朗伯健康病理学教授表示:“间质液的直接采样可能成为强大的诊断工具,这一发现也可能带来各种健康问题的解决,包括癌症和年龄相关疾病的新方法。”/pp  研究人员说,新发现的网络位于皮肤的表面之下,肌肉之间,内衬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统,以及周围的动脉和静脉。他们怀疑充满流体的空间可以像减震器那样作用,以防止器官、肌肉和血管组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移动。研究人员称,网络排入淋巴系统,可以解释为什么进入这条“公路”的癌症更可能通过身体传播。/pp  根据该报告,驻留在该网络中的细胞还可以在许多其它身体过程中发挥作用,从皮肤老化到四肢的硬化和炎性疾病的进展。据作者称,第一个研究是将间质作为一个器官以其自身的权利和身体中最大的一个器官进行识别。那么,这些充满流体的空间是如何被检测到的呢?到目前为止,医学领域依赖于显微镜载玻片上的固定组织。组织是通过用化学物处理它来制备的,将其切成薄片并将其染色以突出重要特征。/pp  然而,研究人员解释说,固定过程造成了先前充注流体的隔间的流体损失和塌陷。然后,组织出现固体。最近的发现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称为基于探针的共焦激光显微术(编者注:或称为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检测法),它提供了活体组织的显微镜观察,而不是固定的组织。这份报告是在3月27日发表的《科学报告》中发表。/ppbr//p
  • BINDER培养箱个性化解决方案 成功繁殖人体皮肤细胞
    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再生技术属于最具创新性、最有希望的未来领域。再生医学的治疗方法,在于重建、替换有功能障碍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例如借助经过培育的组织及刺激身体本身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洛桑大学医院细胞组织部专门从事实验室环境中的人体皮肤培植工作。培养细胞组织时,首先要从患者身上提取皮肤,放入实验室繁殖,然后再植入患者体内。对于遭受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而言,这项新的治疗模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为传统的移植过程会形成严重的疤痕,给患者留下终身的印记。  然而迄今为止,人体皮肤的生产成本很高,还必须满足最为严苛的安全要求。皮肤培植过程必须在安全等级最高的 A 级无尘室内进行。只有经过隔离室,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培养箱所在的无尘室,还必须事先经过长达 30 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清洁程序。在无尘室内的实际停留时间最长为四个小时,否则可能使试样受到污染。这项程序所花费的不仅是时间,还有高额的成本。  由于人造皮肤的需求量极高,在瑞士一家大学附属医院的提议下,于2009年启动了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大幅提升人体皮肤培植过程的效率。这个想法的基础,在于把无尘室环境限制在隔离装置(手套箱)内,并将培养箱的孵化室作为独立单元集成于隔离装置中。这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因为隔离装置的环境只需达到 4 级无尘室标准即可,工作人员不必再经过繁杂的清洁过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在无尘室中停留八个小时,远高于以往的四个小时,不仅使得这一过程更为高效,而且成本更低。于是就建立了一处人体皮肤培植中心,其中配置有五个隔离装置和五个培养箱。  这一规模宏大建设项目由希森美康公司设计和实施。该公司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协调和掌控所有十家项目合作方的各种任务。BINDER的任务是针对该项目调整 CB 160 培养箱。整个设计阶段的工作极为复杂:采用带有热消毒传感器的 BIN-DER CB 160 气体培养箱作为核心部件。培养箱的不锈钢腔也作为无尘室的组成部分集成里面。实验员将试样从 D级无尘室实验室送入隔离区域(隔离室)。净化隔离室内的空气:抽排空气颗粒,使该区域从 D级升至 A 级。然后,放置试样的滑座将再穿过一个隔离室,进入模块中固定安装有培养箱的 A级无尘室中。通过无尘室外的操作面板,可对该设备进行控制。借助手套接入孔,实验员可将试样放入培养箱内。  任务设置 ● 集成培养箱的隔离装置 ● 安全而高效地培育细胞组织 ● 节省时间和费用 ● 可靠的消毒措施 ● 均匀的温度分布 ● 简便的操作  BINDER 解决方案 ● 根据要求调整 CB 160 培养箱 ● 热消毒传感器 ● 气密型培养箱 ● 带操纵杆的推拉门 ● 可拉出的带不锈钢钩子的托盘 ● 特别开发的托架 ● 一目了然的操作面板 ● APT.Line 空气护罩系统 ● 180° C 热风消毒 带集成培养箱的隔离装置模块  废料容器也集成在无尘室内。由于可能造成污染,当培养箱打开时,绝不能打开废料容器。所以培养箱上配有传感器,可识别废料容器是否打开。此外,集成培养箱的无尘室必须完全密封。“将在无尘室内进行超压测试,检测其密封性, ”BINDER有限责任公司的 Bernd Hofmann 表示。“压力下降的情况必须出现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迄今为止,整个欧洲都采用这项安全方案。”经过调整的 CB 160 培养箱  传感器具有冗余功能。每台培养箱配有两个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度、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紧急情况下会发出警报。即便如此,还是对 CB 160进行了重大调整。为避免污染,培养箱完全密闭。为节约无尘室内的空间,将以往的平开门改为了推拉门,还专门为此开发了操纵杆。操纵杆可以转动,以避免妨碍实验员使用手套进行工作。  培养箱还配有三个可以拉出的托盘。滚珠轴承不适合无尘室,因而采用了不锈钢钩子固定托盘的特殊设计。从而保证试样不滑落,并为托盘提供稳固支撑。由于存在露水凝结的危险,也撤除了培养箱的玻璃门。培养箱位于专门开发的台架上,安装于隔离装置中,高度可调。为简化操作,全套电气装备被布置于设备下方。
  • 乔杰院士团队发表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单细胞测序最新成果
    p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是辅助生殖领域已开展近30年的一项重要技术,在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保存女性生育力,拓展辅助生殖技术应用领域等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00e2031-e412-4cd0-a657-9cb63171a9a6.jpg" title="NewsDataAction.png"//pp  在啮齿类及家畜等动物中,卵母细胞经过体外成熟后,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发育潜能,但是人类辅助生殖临床中发现,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较差,形成胚胎的流产率相对较高,且尚无公认的有效改善措施。此前有多项研究揭示小鼠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然而对人类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分子表达特征尚不明确。/pp  2月2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的李蓉教授、于洋副研究员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副教授团队合作,在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of human oocytes: environment-driven metabolic competition and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during oocyte maturation”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体外培养影响人卵母细胞成熟及发育潜能的关键分子及其作用机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df4c471-0a8d-4c97-a46b-adbe430a85dd.jpg" title="NewsDataAction-2.png"//pp/pp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在伦理委员会指导下,通过来自于3名女性捐赠的6枚卵母细胞(每名女性捐赠1枚成熟与1枚不成熟卵母细胞),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从整体水平上,对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的RNA表达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利用小鼠模型、干细胞模型、人类样本等,从基因、亚细胞结构、细胞发育等不同层面,系统揭示了代谢通路关键分子ACAT/HADHA-DPYD在维持卵母细胞发育潜能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pp  首先,研究者利用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明确代谢通路的改变是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与体内成熟卵母细胞的最典型差异。进而,通过多种筛选手段,包括与不同质量的体内成熟卵母细胞比较、物种间比较等,明确三种与辅酶A相关的酶编码基因(ACAT1、HADHA、DPYD)是潜在影响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靶标分子(下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ca2142c-ebee-4bd7-a0cd-9cd6e94c59c1.jpg" title="NewsDataAction-3.png"//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筛选与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相关的靶标分子/pp  其中,ACAT1和HADHA协同调控三羧酸循环的底物乙酰辅酶A与琥珀酸的生成,间接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效率,导致线粒体功能不足。同时发现,三羧酸循环酶类的激活剂钙离子在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浓度降低,再次提供证据表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异常。/pp  然而,为维持发育的进行,卵母细胞在钙离子摄入障碍的情况下,内源钙离子释放,实现钙离子浓度代偿。同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转氢酶(NNT)编码基因上千倍上调表达,促进体内NADH与NADP+的生成。一方面NADH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供卵母细胞成熟发育,缓解线粒体功能失调导致的NADH生成减弱,维持其细胞质的生物学功能;另外一方面,NADP+的生成上调DPYD表达,对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出现的异常DNA双链断裂进行修复,维持其细胞核的生物学功能。/pp  综上所述,研究者首次利用严格的对照,排除不同人群遗传的潜在影响,从组学筛选到靶标分子的生物学功能鉴定的系列实验中,明确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从受损到功能代偿的分子机制。研究在提示辅助生殖技术每一步操作都潜在对生殖细胞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为辅助生殖技术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pp  据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级博士生赵红翠为本文的第一作者,2017级博士生李天杰,赵越副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副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于洋副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范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p
  • 细胞激光器标记人体所有细胞
    激光拥有许多普通光不同的特征,使激光在许多领域被作为工具使用。但一般激光都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备制造,让细胞发射出激光的想法似乎比较疯狂。科学家有时候看起来就是这么疯狂,最近有科学家真的制造出能发射激光的活细胞。这一新技术成为《自然》网站的最近头条新闻。科学家将含有荧光染料的油滴注射到单细胞内,用短脉冲光线激发细胞内染料产生激光。  这一新技术发表在7月27日《自然光子》杂志上,该技术不仅能开发为医学诊断的方法,也具有形成治疗疾病新技术的可能。  这一技术的设计者是Seok Hyun Yun和Matja? Humar,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这两位光物理学家,利用油滴反射和放大光线使单细胞产生激光。Yun在2011年曾经报道过一种能产生激光的细胞,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细胞表达荧光蛋白,然后将表达荧光蛋白的细胞放置于一对镜子中间,或者是细胞借助镜子的反射制造激光。最新这一技术更进一步,是让细胞自己独立产生激光。  在未来,这种“生物激光器”将能被进一步开发,植入活的动物体内,这能将大大提高显微镜扫描的精确度。将这种激光细胞植入身体内,可以制造出体内激光光源,帮助科学家观察组织结构和诊断疾病。  生物技术常用的荧光探针包括荧光染料和荧光蛋白,这些荧光的特点是发射比较宽的波长。这一特点导致荧光探针无法同时使用许多类型。例如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红色和蓝色的荧光,其实同样是红色,其波长有非常多的类型。因为每个探针都是多种波长组成的混合光线,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很少几类荧光作为工具。例如我们比较常用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你一次用三种颜色标记三种不同蛋白就非常不错了。  激光能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因为激光的特点就是非常窄的波长,这样理论上,我们可以同时追踪非常大量不同的目标分子。而且也能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生物工程学家Jeffrey Karp对该技术大加赞赏,认为是解决了用一种技术同时示踪数千种目标分子的伟大发明。  最新报道的这一技术核心是将含有荧光的聚苯乙烯滴注射到细胞内,可通过改变聚苯乙烯滴直径获得不同发射波长的激光。理论上组合不同的聚苯乙烯滴和不同波长的染料,能用不同波长光线标记人体所有的细胞。
  • 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存在一种能消灭癌细胞的抗体
    癌症一直是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科学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据广州优瓦标准品网的了解,近日日本冈山大学医院宣布,其研究人员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一种能遏制癌细胞增殖并消灭癌细胞的抗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出副作用较小的化疗药物。  在健康人的体内,每天都会出现数千个癌细胞,不过都被各种抗体和免疫细胞清理掉了,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其中的机制。该院研究人员注意到,在癌细胞中,核糖体蛋白L29得以高度表达,而人体血液中就存在核糖体蛋白L29的抗体。研究人员将每毫升中含有5微克(1微克是百万分之一克)抗体的溶液滴到人类肝癌细胞上,再调查癌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发现,癌细胞的增殖减少40%。  研究还发现,这种抗体能够遏制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增殖。研究人员指出,血液中的抗体与核糖体蛋白L29结合后,能够遏制后者的功能,使癌细胞难以分裂,从而凋亡,因此这种抗体应该就是构成人体内肿瘤免疫系统的物质之一。  这项发现是近期来对癌症治疗研究的最新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出对治疗癌症更有效的化疗药物,给身患癌症的患者带来福音。对于目前治疗癌症的相关药物,广州优瓦能够为癌症科研实验提供各类标准品,如需要,敬请拨打我司服务专线咨询详情:020-81215950!
  • 美国最新研制针尖粗细内窥镜可勘测人体细胞
    据国外媒体报道,内窥镜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治疗,医生能够使用一个微型相机附在线绳粗细的连线末端,无需做大手术便能窥探患者身体内脏器官。目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制一款新型内窥镜,是迄今世界上直径最细的内窥镜,甚至能够探测到患者体内的单个细胞。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世界最纤细内窥镜相机,可观测拍摄人体单个细胞结构  针头粗细的内窥镜将潜在拍摄到单个癌细胞和病变器官,这将避免使用较大直径内窥镜进入人体带来的伤害,例如:大脑组织。同时,这个超级纤细内窥镜将比腹腔镜形成更小的伤疤。  常规内窥镜都是采用多重光导纤维制成,它们能够照亮人体病变区域,并记录图像返回到观测者。内窥镜中纤维数量越多,图像的清晰度就更高,但是较多的纤维束将使内窥镜变得更粗。  斯坦福大学卡恩带领的一支研究小组使用一个多模光纤建造了内窥镜,多模光纤能够沿着多种不同路线携带光线,研究小组的观点是使用单个纤维照亮物体并实现传输数据,这项技术存在的挑战是信息干扰,因为光线将沿着不同路径传输。  为了实现这一点,卡恩带领研究小组建造了一种装置——空间光线调制器,该调制器能够以随机路径持续发送激光束至光纤上,由于采用随机路径,一旦光线离开光纤,将形成散斑图像,一些光线则反馈至光纤。  研究小组设计的一个计算机程序能够分析反馈至光纤的散斑图像,并使用它们形成一个图像。这项技术将提高图像的分辨率,甚至远超出之前的预期,能够观测到单个细胞大小的物体。  卡恩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他已发现内窥镜在成像方面的诸多应用,当他们在人体内进行手术时能够研究细胞的详细状况。(悠悠/编译)
  • 基因编辑人体细胞临床试验将在美国启动
    p  美国一家基因编辑公司近日宣布,将启动一项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某种遗传性眼疾的临床试验,相关申请已被美国监管部门接受。/pp  据悉,在这一临床试验中,基因编辑的对象是先天性黑朦病患者眼睛里的感光细胞,这是一种体细胞,而非生殖细胞。体细胞的遗传信息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pp  这一名为EDIT-101的疗法由美国埃迪塔斯医药公司与艾尔建公司共同研发。埃迪塔斯医药公司在声明中表示,该疗法“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在人体内使用CRISPR技术的疗法”。/pp  声明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接受该公司为这一疗法递交的临床试验申请,允许其使用CRISPR技术治疗利伯先天性黑朦10型患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94cb813-7f47-4eef-875a-4c00c2d3ed56.jpg" title="2.jpg" alt="2.jpg"//pp  利伯先天性黑朦是一种由多个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儿童先天性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全球每10万名儿童中有2至3人罹患该病。其中,10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该遗传病患者总数的20%至30%。目前,利伯先天性黑朦尚无有效疗法。/pp  按计划,此项临床试验将招募10至20名患者,检验EDIT-101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p
  • 上海交大发明纳米光学质谱仪检测人体癌细胞
    秤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上海交大物理系朱卡的教授团队发明的“光秤”,有望通过对生物DNA分子的质量、染色体的质量等高精度光学测量,来检测人体内的癌细胞。  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测量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量子奇异世界的探索已成为各国研究学者的不懈追求。朱卡的教授和李金金博士以量子光学和纳米材料为研究基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纳米光学质谱仪,也就是“光秤”,“这将为量子测量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崭新的平台和新颖的思维方式。”  对这一研究成果,美国物理学会评价:“这项研究工作有望带领纳米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测量领域。”国际公认的物理学界顶尖综述期刊《Physics Reports》也刊登了朱卡的教授团队该成果的长篇综述性论文。自1971年创刊以来,该期刊一共只发表了以中国大陆科研机构为唯一单位的综述性论文9篇,其中2000年以来共4篇,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首次以唯一单位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  朱卡的教授团队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和纳米材料的耦合系统首次提出了用全光控制的方法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目前预测能精确地测出单个原子的质量。  怎样用光学的方法来测出一个原子的质量,据朱卡的教授介绍,把待测原子放在一个碳纳米管表面,然后用两束强弱不同的光同时照在碳纳米管上,此时探测弱光的吸收谱,就可以精确得到碳纳米管的振动频率。先后两次测量碳纳米管的振动频率,得到放入原子前后碳纳米管的振动频率的变化量,通过计算就能得到落入碳纳米管表面的单个原子的质量。  “其实这里并没有包含物理学上的什么新方面或新原理,但以前却从来没有人考虑过这样一个方案,”朱卡的教授说,“我们将碳纳米管、量子点和表面等离激元的复合系统等系统地组合起来研究,发明了第一个全光控制的高灵敏纳米光学质谱仪。”  朱卡的教授估算,通过全光控制的“光秤”,其灵敏度和精确度比传统的电学质谱仪高出了将近三个数量级。他表示,这项研究工作在现有电学质谱仪上做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用全光学的方法代替了传统的电学测量。据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通过“光秤”来对单个质子或中子进行测量的研究。朱卡的教授团队还希望把“光秤”应用到生物DNA分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癌细胞DNA分子的检测方法。据介绍,传统的癌变DNA分子的质量应与正常的DNA分子是不完全一样的。利用这一“光秤”同样可以检测到癌细胞的存在。因此,朱卡的教授预测其还可以用于临床医学。
  • 科学家首创利用一次mRNA注射后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修复受损心脏
    心肌纤维化作为心衰的重要诱导因素,是由中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引起的心肌纤维持续性和反复加重的心肌缺血、缺氧病变,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心肌纤维化导致的疾病。既往通过CAR-T细胞治疗心肌纤维化相关疾病时,由于该细胞在体内能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并持续攻击全身范围的成纤维细胞,从而导致伤口难以愈合,这大大限制了CAR-T疗法对心肌纤维化的治疗。  近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一次mRNA注射,实现心衰小鼠体内生成CAR-T细胞,成功修复其心脏功能。该团队将mRNA封装在气泡状的微型脂质纳米颗粒中,类似于采用mRNA疫苗的方式注射至小鼠体内,进而被封装的mRNA分子将被T细胞捕获,使得T细胞获得特异性靶向攻击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能力。实际上mRNA并未整合到T细胞的DNA上,因此具有攻击性的T细胞只能存活几天,随后,T细胞恢复正常,不再保留对成纤维细胞的攻击性。该研究显示,尽管攻击性的持续时间短暂,但注射mRNA成功重编码了一群T细胞,导致心脏纤维化明显减少,心衰小鼠的心脏大小与功能也修复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这项研究首创性地开发了一种更加可控、效果持续时间更短的免疫疗法,为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于1月6日以“CAR T cells produced in vivo to treat cardiac injury”为题发表在《Science》杂志封面文章中。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0594
  • CRISPR个性化疗法获重大进展——基因编辑T细胞治癌开始人体试验
    非病毒工程改造的免疫细胞可用于个性化治疗癌症,英国《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了这一改造细胞的重大进展及其人体临床试验。该方法使用CRISPR基因组编辑(一个源于细菌的系统),生成了患者特异性T细胞,安全性良好。虽然目前患者反应的临床获益有限,但这项研究证明了该治疗策略的潜在可行性。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力量治疗癌症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目标。T细胞表面受体(免疫系统参与识别特异性抗原并作出应答的关键部分)能发现癌细胞,因为癌细胞基因组中的单个突变会改变细胞表面蛋白。分离这类能发现癌细胞的T细胞受体,利用它们生成治疗性T细胞,或为治疗难治性癌症开辟一条新途径。此次,美国加州大学及细胞疗法公司PACT Pharm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他们使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在癌症患者的T细胞内插入了癌症特异性T细胞受体,借此生成个性化的抗癌免疫细胞。在Ⅰ期临床试验中,16名对标准疗法无效的转移性实体瘤患者(多为结直肠癌)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进行治疗,这些T细胞能表达靶向个体癌症突变的个性化T细胞受体。在16名受试者中,该疗法使5人病情稳定,其他11名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只有2名患者出现了T细胞疗法导致的不良反应,而所有患者都出现了预期中的、与同步进行的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团队强调他们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表征潜在抗原以及分离、克隆、测试T细胞受体都需要时间,而且患者特异性T细胞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和力各异。他们指出,一些流程在试验期间得到了优化,今后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 利用AP-MS技术 发现人体细胞中的抗埃博拉病毒蛋白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烈性病毒。这种病毒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迄今已40多年。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肆虐令人胆颤心惊,2018年非洲再次报告出现埃博拉疫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人体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可以帮助对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该蛋白功能的药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疗这种致命疾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与其他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会入侵宿主细胞并利用这些细胞进行复制,但对于感染期间病毒侵入的具体途径和细节,目前科学家还知之甚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在新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的赫尔特奎斯特与佐治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伙伴合作,使用亲和标记纯化质谱(AP-MS)技术,探查人类蛋白和埃博拉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不仅发现了strong埃博拉病毒蛋白VP30和人类蛋白RBBP6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还确定了RBBP6与VP30结合的23个氨基酸区域/strong。而进一步研究表明,strong抑制RBBP6会刺激病毒转录,加速埃博拉病毒的复制 而刺激RBBP6更充分表达则会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感染/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赫尔特奎斯特指出,病毒会进化发展以绕过人体的免疫防御,而人类细胞反过来同样会发展出针对病毒的防御机制,这种进化竞争持续已久。人类发展出的特殊防御机制为开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新研究表明,靶向性生物制剂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方面具有极大潜力,RBBP6衍生肽或能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模仿RBBP6蛋白,开发出能够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p
  • 我国科学家成功获得人体细胞克隆胚胎
    中广网济南2月2日消息 (记者 柴安东)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月2日宣布,由这个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人类胚胎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一研究成果于2009年1月27日在这一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发表。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介绍会”上,李建元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这一科研成果。据介绍,此次研究者选择了健康卵细胞志愿捐献者12人,经促排卵获得135枚卵细胞,经试验最终成功获取囊胚5枚,其中,4枚囊胚的供体细胞来源于正常人皮肤纤维细胞,1枚来源于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据介绍,李建元教授的研究团队主要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对细胞无损伤),对卵母细胞纺锤体(核DNA)精确定位后,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子细胞核。通过核移植后所获得的囊胚进行DNA遗传多态性位点鉴定,不同细胞阶段克隆胚胎的供体与受体细胞浆中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  李教授介绍说,他们掌握的这一先进技术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造福人类。  介绍会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我国著名动物克隆专家、中国首例克隆牛专家陈大元教授对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该成果不只是应用人类纤维体细胞获得克隆胚胎,更重要的是应用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也成功获得囊胚,这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目前各种无法治疗的疑难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克隆胚胎提取到与病人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用其衍生而来的全新的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器官,从而避免免疫排异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等瓶颈问题。
  • 仪器信息网联合布鲁克、徕卡、安捷伦、Cytiva举办“细胞分析与成像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
    为加强创新细胞分析和成像技术与方法的交流,把最新技术与方法推介给广大生物医药领域用户,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1月24日举办“细胞分析与成像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本届网络大会聚焦于细胞分析及成像技术的新应用与进展。点击链接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ellanalysis20221124/ 报告时间报告题目主讲人信息08:30–09:00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的鉴定分析和在IBD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毛飞 江苏大学 教授09:00–09:30VIA Extractor 助力高质量单细胞组学研究陈新悦 格来赛生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基因与诊断解决方案技术支持09:30–10:004D-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助力生命科学研究沈捷文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单细胞生物大分子原位空间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曹罡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10:30–11:00高通量细胞成像技术进展与应用赵黎明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BioTek 市场经理11:00–11:30显微成像——探索丰富多彩的细胞微观世界夏先园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专员11:30–12:00高分辨模块化显微成像系统高翔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会议详情:
  • 中国完成世界第一例成体肺干细胞移植
    p  病痛常常使人们放弃一些生活的追求做出一些妥协,肢体的缺陷使人被迫放弃运动,皮肤的敏感可能需要惜别明媚的阳光,但一些恶毒的疾病比如肺病,总让人避无可避,因为没有人可以放弃呼吸。/pp  对于一些慢性肺病,传统的药物无法使肺器官恢复原状,只能减缓其纤维化的速度,而这些伤害都是不可逆的,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下文简称“慢阻肺”)。这种疾病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疾病之一,想象一下,你在游泳憋气,在水下1分钟会是什么感觉?可是有每100人中就有6个人,每天就如同在水下挣扎呼吸。如今,这些肺病患者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在左为教授的带领下,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肺干细胞移植人体临床实验上做出重大突破,这也是世界第一例成体肺干细胞移植。/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比传统肺移植更安全高效的肺干细胞移植/strong/span/pp  在此次实验中,研究团队成功在患者肺部支气管上皮分离出 SOX9+ 阳性的肺脏干细胞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验中,术后 3-12 个月,患者肺功能有效改善且保持良好。该研究发表于《Protein & Cell》杂志上。/pp  在传统的治疗中,上文提到的慢阻肺只能通过吸入支气管扩张药和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有些患者甚至需要长期供氧,肺脏移植是唯一可以“一劳永逸”的终极希望。肺脏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数十种不同细胞的协同工作保证了正常功能的进行。而正是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增加了临床病症诊断的难度,因而一经确诊,肺病往往已经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至少已丧失50%的功能)。/pp  在一般的肺移植手术,患者经常面临着极高的风险。毕竟,在众多器官移植中,肺移植手术属于最复杂、高难的一类:手术允许的冷缺血时间短 大部分脏器暴露在空气中,感染问题突出,易引起败血症。但左为教授团队成功实施的肺干细胞移植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即可无创移植,患者入院观察3天就出院了,无需像肺移植那样进行开胸,这样就大大避开了上述的这些风险。/pp  同时,异体移植常伴随着非常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与异体肺移植相比,肺干细胞移植这种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优势还在于基本不会激发免疫排斥。所以,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慢性肺病患者维持正常生活需求,延续生命,今后或许有可能应用于肺癌切除后肺的重建。它也标志着再生医学在临床应用上的巨大希望,更多不同疾病的患者将受益于此。/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慢阻肺“新救星”/strong/span/pp  生命依赖于呼吸,而呼吸的重要器官就是肺。如今,人们最关心的健康话题就少不了肺癌,到2017年,中国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到80万例,死亡人数已达到70万例,约占全国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但是,慢阻肺作为慢性肺病也非常值得重视,它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均高于肺癌。有数据显示,中国乡镇地区,该病是第四大主要死因,而在城市地区,慢阻肺是第三大主要死因。/pp  在美国,慢阻肺患者的数目同样触目惊心,以两种常见的慢阻肺为例,2012年,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发病患者数约为20万,而慢阻肺则表现的更为普遍,目前美国患有该疾病的患者超过3000万,而它也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预计2030年将成为全世界第三位主要死因。/pp  慢性阻塞性肺病:亦可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炎(COLD)或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COAD),常简称为慢阻肺,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气流受限,病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pp  特发性肺纤维化:又称隐源性纤维化肺泡炎,弥漫性纤维化肺泡炎,是一种无明显原因的,进行性的肺纤维化。肺间质的广泛纤维化形成而肺组织增厚,造成不可逆转地丧失肺组织氧气交换的能力。/pp  因此,此次研究所带来巨大的希望是不言而喻的。肺干细胞移植成为逆转败局的又一可能,但移植的肺干细胞又从哪而来呢?人体内每天都在经历着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而干细胞,就是“细胞库”的源头。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的细胞。根据发育过程和分布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b3019add-2051-4c4a-a4ea-6544c5e1d4ec.jpg"//pp  成体干细胞,也称成人干细胞,存在于成人体内特定的组织中,具有由干原细胞形成先驱细胞,分化成具特定功能细胞的能力,用以维持组织和器官生长、衰退的动态平衡。相比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对于患者来说更为易得方便,并且正如上文提到的,自体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器官可以使患者有效避免免疫排斥反应。/pp  由左为教授带领的团队以此为实验思路,通过支气管镜检的方法,从人类肺部支气管上皮刷取细胞,从中筛选出 SOX9 阳性的肺脏干细胞(Sox9是这类干细胞的蛋白标志物)。为了验证肺脏干细胞的再植修复能力,研究者将标记了GFP荧光蛋白的肺脏干细胞移植到小鼠受损的肺脏内,三周后,小鼠的肺脏变得十分健康-人类肺细胞大面积整合到小鼠的肺内,形成了“人-鼠嵌合肺”-小鼠的肺脏“重生”了。/pp  不仅如此,在细胞移植的过程中辅以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Pirfenidone),抑制TGF-β信号通路,也会进一步提升移植效率。/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人类正在将“种子”变成“果实”/span/strong/pp  基于良好的初期动物实验结果,左为教授团队联合附属东方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开展全球首个基于成体干细胞的肺脏再生临床试验,初期招募了10名患者。研究者首先从患者支气管无损刷取出一些带有细胞的黏液,在体外完成筛选、扩增,再次将这些干细胞用纤维支气管镜无创移植回患者的病灶部位。/pp  本研究论文对两名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经过3-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完成了对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移植一年之后两位患者均自述咳嗽、咳痰和气喘等症状出现改善。/pp  这一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很多患者的希望,同时也为健康人群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左为教授的合作伙伴之一,来自附属东方医院的任涛主任对肺脏干细胞的临床广泛应用前景信心满满:“目前我国各种肺部疾病正处于高发状态。肺部组织一旦被破坏发生纤维化,病情往往持续进展且无法逆转,除了全肺移植之外,肺脏干细胞移植是患者最后的希望所在,我们肩上的责任很大。同时,我们也呼吁把健康人群和疾病早期患者的肺脏干细胞存储提上日程。”/pp  2016年,由左为教授和任涛教授共同主导的“人自体支气管基底层细胞(肺脏干细胞)移植治疗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我国8家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之一,正式从基础研究转入临床治疗研究阶段,迄今已有20多名患有肺纤维化、肺气肿等肺脏疾病病人接受治疗。/pp  对于人类来说,成体干细胞就像是进化长河中一粒粒遗珠,是自然赠予人类“重生”的种子。而此次成体肺干细胞移植的成功意味着人类有能力将“希望”的种子变成现实的“果实”,随着临床试验的进一步展开及深入,终有一日,每名患者都可以阳光下,尽情肆意的呼吸。/p
  • 《Science》保护人体免受有害辐射的肠道细菌
    UNC Lineberger综合癌症中心的科学家和同事们于2020年10月30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小鼠的肠道中有特定类型的细菌,暴露在可能致命的全身辐射水平下也可以免受辐射损伤。在临床环境中或意外暴露时吸收的辐射会对组织造成损害。在这项研究中,细菌减轻了辐射暴露,提高了血细胞生产的恢复和胃肠道(GI)的修复。研究人员指出,一组“精英”小鼠的肠道中有两种细菌,即毛螺菌(Lachnospiraceae)和肠球菌(Enterococcaceae),如果它们肠道中有大量的这两种细菌,就能够强烈地抵抗强辐射的影响。对人类来说,这两种细菌在接受放疗的有轻度胃肠道症状的白血病患者中大量存在。研究表明,这两种细菌的存在导致丙酸盐和色氨酸小分子的产量增加。这些代谢物提供了长期的辐射防护,减少了对骨髓干细胞生产的损害,减轻了严重胃肠道问题的发展,并减少了对DNA的损伤。在一些国家,这两种代谢物都可以作为健康补充剂购买,但之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补充剂对暴露在强辐射下的人有什么帮助。“这些有益的细菌引起了肠道代谢物的深刻变化,”通讯作者、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以及Lineberger免疫学项目的共同负责人Jenny P.Y. Ting博士说。高水平辐射对身体器官的损害,无论是意外照射、癌症放疗、靶向辐射攻击等,都可能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体内的血细胞和胃肠道的组织更新很快,因此特别容易受到辐射损伤。然而,在保护方面,胃肠道拥有超过10万亿微生物,它们在限制辐射引起的损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一作Hao Guo博士说:“很多机构已经做出了大量努力来缓解急性辐射症状,然而,这仍然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产生了一个细菌和代谢物的综合数据集,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资源,在未来的微生物研究中确定可行的治疗目标。”由于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的放射疗法通常会导致胃肠道副作用,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他们在小鼠身上的实验如何能转化为人类。他们研究了21名白血病患者的粪便样本,这些患者将接受以干细胞移植为前提的放射治疗。科学家们发现,腹泻时间较短的患者比腹泻时间较长的患者具有更丰富的毛螺菌和肠球菌。这些发现与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的发现密切相关,尽管Ting警告说,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这些结论。重要的是,对于人类的潜在用途是补充了毛螺菌的小鼠的癌症放疗益处并没有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唯一一种被FDA批准作为高剂量辐射暴露的有效对策的药物,但它价格昂贵,而且有潜在的副作用,”Ting说。“然而,我们可以培养的细菌,特别是相对便宜的代谢物,以及我们所吃食物中已经含有的元素,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研究人员希望能很快在人群中开展一项临床试验,以测试将这些代谢物提供给接受辐射的患者的益处。预祝项目在人体验证环节取得成功,一旦补充微生物成为处方,不仅是癌症患者的福音,也拯救了从事放射治疗的医护人员。
  •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开发出首个DNA损伤修复测序数据资源库
    近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吴薇研究组与广州国家实验室完成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DNA Damage Atlas:an atlas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该研究整合开发了首个DNA损伤修复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数据资源库(DNA Damage Atlas,DDA)。DNA损伤在细胞正常生命代谢活动中时有发生,发生损伤后如不能及时修复或修复时发生错误,易形成体细胞突变和结构变异,引起肿瘤等重大疾病。为研究DNA损伤修复过程,科研人员开发了多项用于直接或间接检测DNA损伤和修复过程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然而,随着各种测序技术所产生数据的快速累积,如何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分析并整合以供研究使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DDA收录了来自262个数据集的6030个样本数据,涵盖了针对不同DNA损伤类型的59种测序技术。基于对数据进行质控、回贴等标准化处理,DDA进一步鉴定了DNA损伤修复热点(hotspots),并其特征展开一系列下游分析。高度重复序列端粒和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是DNA损伤的热点,但既往研究中,因分析困难而在测序数据分析中被忽视。因此,DDA专门构建了新的分析流程,挖掘端粒和rDNA区域的损伤修复信号。DDA作为大规模、高质量的DNA损伤修复数据库,为DNA损伤修复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资源平台,有助于剖析疾病中突变发生机理和挖掘治疗靶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广州国家实验室的支持。 DDA构建流程和功能展示
  • 世界首例3D生物打印的人耳被成功植入人体
    1997年,曹谊林作为第一作者在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期刊发表论文,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首次展示了组织工程技术“再生”人体组织修复缺损的可能性,这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人耳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轰动。2018年,曹谊林团队在 EBioMedicine 期刊发表论文,利用来自患者的软骨细胞和复合生物可降解支架,在体外设计了患者特异性耳形软骨,并首次用于小耳症患者的耳廓重建临床试验。在2.5年的随访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且软骨形成成熟。2022年6月2日,3DBio 公司宣布,首次在人体试验中成功植入了来自患者自身细胞的 3D 打印耳朵。他们表示,目前使用的治疗小耳症的方法,依赖于肋软骨移植物或并不灵活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移植物,而3DBio 公司的来自患者自身细胞的 3D 打印耳朵的植入过程侵入性更小,重建后更准确更灵活。3DBio 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定制设计的 3D 生物打印活体植入物的临床阶段再生医学公司。该平台包括专有的 3D 生物打印机(GMPrint™ )、生物墨水(ColVivo™ )、细胞培养系统和可植入保护壳(Overshell Technology),通过 3D 打印活组织植入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从先天性损伤到外伤,以及退化和癌症手术后的损伤。现阶段的目标是软骨相关的重建,下一步将扩展到神经系统及器官移植。小耳症(microtia)是一种先天畸形,会导致外耳变小,形状不正确,甚至完全缺失,不仅会影响听力,还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统计,小耳症的发病率在1/10000-1/2000之间。小耳症的分级研究团队首先对小耳症患者的耳朵进行活检,并从中分离出软骨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扩增,然后使用 3DBio 公司专有的创新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正常形状的耳朵。实现这一目标需要 3DBio 公司专有的治疗级生物墨水(ColVivo™ )和临床级 3D 生物打印机(GMPrint™ )。然后将“打印”出来的耳朵送往医院,由医生移植给患者。3DBio公司打印的人耳真实照片据悉,3DBio 公司的这项临床试验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位20岁的女性,她的右耳在出生时就很小且严重畸形。研究团队对她的左耳进行 CT 扫描、创建 3D 模型,并进行镜像对称,然后 3D 打印了一个跟她的左耳完美匹配的右耳,在今年3月份进行了手术移植,植入后软骨组织成功再生并自然愈合。负责手术的医生表示,这两只耳朵就像双胞胎一样。3DBio 公司的联创创始人兼 CEO Daniel Cohen 博士表示,这项下一代组织工程技术在真实世界的应用,对于小耳症患者以及更广泛的再生医学领域来说都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一案例的成功,为下一步目标,包括治疗鼻子和脊柱缺损,以及乳腺癌手术后的乳房重建,甚至是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去年以来,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例如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外科医生首次将基因编辑后的猪肾脏移植给脑死亡的人体。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则首次将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给了一位严重心脏病的57岁男性,并让他延长了2个月寿命。3D 生物打印重建器官,或许是将来器官移植的一个有潜力的新方向。
  • Cell丨人体微生物群:重编程肿瘤微环境,扫除免疫疗法障碍
    肿瘤的发展与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肿瘤微环境高度动态且复杂,其中有许多还未发现的作用。而免疫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关键角色,已经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以唤醒T细胞。然而如此之好的疗效仅有部分个体受益,其他个体仍存在治疗抵抗。在导致治疗抵抗的因素中,肿瘤微环境尤为关键,比如肿瘤微环境中的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即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在宿主防御、组织内稳态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癌症治疗最令人畏惧的障碍就是克服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影响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最近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微生物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存在关联【1,2】,但是分子基础不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前期研究的着眼点都放在了T细胞上,而对于微生物群是否调节先天免疫细胞的功能还不清楚。2021年10月7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Romina S. Goldszmid研究小组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microbiota triggers STING-type I IFN-dependent monocyte reprogramming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作者发现人体微生物群通过STING-type I IFN依赖机制调节肿瘤微环境的促肿瘤/抗肿瘤平衡,重编程肿瘤内单核吞噬细胞以促进抗癌免疫和免疫检查点阻断法的疗效。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在临床前淋巴瘤中进行了单细胞分析、微生物群扰动(microbiota perturbation)分析和功能细胞表征分析。作者首先发现单核吞噬细胞的可塑性很强,微生物信号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单核吞噬细胞重编程为免疫刺激性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单细胞RNA测序显示,微生物群的缺失以牺牲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为代价,使肿瘤微环境向致瘤性巨噬细胞转移。作者接下来的机制探索表明,微生物群衍生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激动剂(例如c-di-AMP)引起了单核吞噬细胞重编程,通过肿瘤内单核细胞诱导I型干扰素(IFN-I),从而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由此作者提出疑问,对微生物群进行饮食控制是否能成为临床上重编程肿瘤微环境的新方法?于是作者给小鼠饲喂了高纤维的饮食,发现IFN-I的产生增加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单核吞噬细胞也得到了重塑,增加了树突状细胞并改善了抗肿瘤反应,同时,免疫检查点阻断的疗效也大幅提高。这项发现与最近的一些临床研究相符【3,4】。后续研究发现,富含纤维的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能够产生c-di-AMP并出现和高纤维饮食相同的结果。在黑色素瘤患者中,作者再次验证了前面的发现。免疫检查点阻断应答者的微生物群诱导 IFN-I产生,并重塑先天免疫肿瘤微环境;同时,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也可以触发IFN-I产生,并重编程肿瘤内单核吞噬细胞以促进抗癌免疫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效(图2)。这些观察结果强有力地支持微生物群、IFN-I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体微生物群协调肿瘤中IFN-I和先天免疫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衍生的STING激动剂通过肿瘤内的单核细胞诱导IFN-I的产生,从而使肿瘤微环境更加有利于抗肿瘤;这些单核细胞调节NK细胞的募集和激活、以及随后的NK细胞-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图3左);当微生物群受到破坏时,单核细胞-IFN-I-NK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级联反应停止,单核细胞分化为促肿瘤巨噬细胞(图3右);通过高纤维饮食调节微生物群、或通过产c-di-AMP菌、或来自免疫检查点阻断应答者个体的微生物群移植都能够促进IFN-I途径、改善抗肿瘤反应、加强疗效。这项研究填补了微生物群如何调节肿瘤内单核吞噬细胞的空白。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群与先天免疫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群形成肿瘤微环境先天免疫以调节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为利用微生物群进行癌症治疗带来了启发。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9.019
  • 与T细胞结合的抗体衍生物靶向修复用于精准免疫治疗
    2019年11月26日,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研究报告指出,一种与T淋巴细胞结合的抗体衍生物,重新定向T淋巴细胞以溶解肿瘤细胞。T细胞的免疫疗法正在改变当前癌症治疗的前景。但是,缺乏合适的靶抗原,将这些策略限制在极少的肿瘤类型上。在这里,本文报道了一种T细胞结合抗体衍生物,该衍生物分为两个互补的半部分,并针对抗原组合而不是单个分子。现在,每半个部分都是半抗体,包含与抗CD3抗体的可变轻链(VL)或可变重链(VH)融合的抗原特异性单链可变片段(scFv)。当两个半抗体同时在单个细胞上结合各自的抗原时,它们会对齐并重组原始CD3结合位点以与T 细胞结合。本文表明,通过这种方法,T淋巴细胞可专门消除双重抗原阳性细胞,同时保留单个阳性癌旁细胞。这使不适合当前免疫疗法的精确靶向治疗成为可能。抗癌单克隆抗体代表了现代药物治疗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目前列出的数百种治疗性抗体和抗体衍生物中,有一些脱颖而出,其重点是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重新靶向恶性细胞。其中,最先进的是将嵌合抗原受体(CARs)转染到T细胞和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两者均使用单特异性单链可变片段(scFv)作为靶向装置。总的来说,这些抗体衍生物所针对的靶分子是存在于恶性细胞及其未转化的对应物上的分化抗原,它们的结合常常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不良事件。由于适用于基于抗体疗法的真正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很少见,因此本文在这里研究一种组合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由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或淋巴瘤,实体癌和其他来源的癌干细胞异常表达的抗原组合。此外,鉴于结合T细胞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文以双重抗原限制的方式重定向T淋巴细胞以裂解肿瘤细胞。半抗体消除体内已建立的肿瘤为了测试半抗体的潜在治疗适用性,对免疫缺陷的NOD/SCIDγ(NSG)小鼠进行了体内免疫接种。在第1天接种萤光素酶基因标记的THP-1肿瘤细胞。在第1、22和28天,尾静脉接种HLA-A2阴性的CD4和CD8供体T淋巴细胞。在第7天植入肿瘤细胞后,每天皮下分别注射:盐水、单个半抗体、两个半抗体的组合及这是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对照。直到第39天。为了研究半抗体是否可以相互发现以实现靶标功能互补,将构建体彼此分开注射在较远的位置,一个在颈部,另一个在后肢上。尽管所有接受盐水或单个半抗体的小鼠疾病发展迅速,并在53天内达到了安乐死的标准,但用两个半抗体对或BiTE对照治疗的小鼠却排斥了已建立的肿瘤(下图a)。接受半抗体对或BiTE对照的小鼠的总生存期显著延长。上图:体内高精度靶向癌细胞a.通过IVIS Lumina XR实时生物发光成像,每周评估一次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THP-1肿瘤细胞的生长b.每天监测生存期,直到第110天半体技术的组合性质为特异性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它可能选择性消除不适合当前免疫疗法的人类癌症,并且与旨在增强对靶标亲和力的其他双重或三重抗原特异性策略大不相同。尚不清楚半抗体是否会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这是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s)或针对抗原(例如CD19)的CAR-T细胞的主要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用半抗体处理单个靶分子也是合理的,以便将T细胞活化专门限制在肿瘤部位,同时减少血管内T细胞活化和全身细胞因子分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半体技术将成为用于组合高精度免疫靶向以消除恶性细胞及其他恶性肿瘤的通用平台。
  • X射线透过人体时 给你带来了什么?
    X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节辐射损伤的概述 辐射损伤是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受照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急性放射损伤是由于一次或短时间内受大剂量照射所致,主要发生于事故性照射。在慢性小剂量连续照射的情况下,值得重视的是慢性放射损伤,主要由于X线职业人员平日不注意防护,较长时间接受超允许剂量所引起的。 电离辐射不仅能引起全身性急慢性放射损伤,而且也能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在发现X线后第二年,X线管的制造者格鲁贝的手就发生了特异性皮炎。1899年史蒂文斯首先报道了X线对皮肤的伤害。 人类的经验已证明,X线的应用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如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等),但是在应用中如果不注意防护或使用不当。也可造成一定的危害(如个体受到损伤或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增高等)。因此,本章从辐射防护的需要出发,介绍辐射损伤的有关基本知识,以便深入理解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搞好防护的必要性。一、辐射损伤机理 X线照射生物体时,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因而可以直接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破坏一些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另外射线可以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形成一些自由基,通过这些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损伤机体。 辐射损伤的发病机理和其它疾病一样,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除引起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变化以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继发作用,zui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对人体细胞的损伤,只限于个体本身,引起躯体效应。而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影响受照个体的后代而产生遗传效应。单个或小量细胞受到辐射损伤(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可出现随机性效应。辐射使大量细胞或受到破坏即可导致非随机性效应。在辐射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应答反应则进一步起着主要作用,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作用,特别是神经活动,其次是取决于体液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高等动物的疾病不能仅仅归结于那些简单的或孤立的细胞中所产生的过程,它包含着十分复杂的过程。二、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射线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射线的性质和强度;个人特性,如敏感性、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健康状况,工作环境等。(一)辐射性质 辐射性质包括射线的种类和能量。不同质的射线在介质中的传能线密度(LET)不同,所产生的电离密度不同,因而相对生物效应有异。X线和射线的生物效应基本一样。而中子的LET大得多,1—10兆电子伏的快中子产生的生物效应比x线、r射线大10倍。同一类型的射线,由于射线能量不同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同。例如,低能x线造成皮肤红斑所需照射量小于高能X线。这是因为低能x线主要被皮肤所吸收,而高能x线照射时,能量可达深层组织,这不仅对放射治疗有价值,而且在射线防护中很有意义。(二)X线剂量 射线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损伤直接与X线剂量有关。以不同剂量照射动物,可以发现当剂量达到一定量时才开始出现急性放射病征象,继续增加剂量时,则可出现死亡,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当增加到一定大的剂量时,则100%的动物发生死亡。(三)剂量率 剂量率即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一般说来,总剂量相同时,剂量率越高,生物效应越大。但当剂量率达到一定值时,生物效应与剂量率之间失去比例关系。在极小的剂量率条件下,当机体损伤与其修复相平衡时,机体可长期接受照射而不出现损伤。小剂量长期照射,当累积剂量很大时,便可产生慢性放射损伤。(四)照射方式 总剂量相同,单方向照射和多方向照射产生的效应不同。一次照射和多次照射,以及多次照射之间的时间隔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有差别。(五)照射部位和范围 机体各部位对于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所谓辐射敏感性是指机体由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即辐射的反应强弱程度或时间快慢,辐射敏感性高的组织容易受损伤。细胞对辐射的一般规律是,处于正常分裂状态的细胞对辐射是敏感的,而正常不分裂的细胞则是抗辐射的。
  • 像数智慧中医:红外检测除了测体温 还能洞察您的健康状况
    上图所示,患者主诉右脚疼痛,X光片未发现明显异常,但从红外图像上可以明显看出右脚跟处温度异常。疫情常态化管控之下,除了戴口罩、做核酸,进出公共场所时还会被各式各样的红外检测仪测一遍体温,但是您知道吗?红外检测除了测体温,在中医治未病及健康管理领域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像数智慧中医“AI中医可视化红外检测”扫一扫,还能洞察您的健康状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相连的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密切相关;当它们的功能出现异常时,身体会出现一定表现,而通过观察外在表现,即我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四诊,可推断内在病证,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但中医传统“四诊”的检测,往往受制于中医师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也缺少类似超声、X光等可视化的图像作为诊断依据。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既与中医理论契合,又与中医四诊互补呢?中医诞生数千年后的今天,像数智慧中医将人工智能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为现代中医行业带来“AI中医可视化红外检测”。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些疾病在出现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之前,细胞代谢会发生异常,人体会发生温度的改变,温度的高低、温场的形状、温差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红外图像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温度,温度高的区域会显示为白色,然后依次是红、黄、绿,温度最低的地方会显示为蓝色。比如我们的面部,鼻头突出于体表,散热最快,鼻头区域的温度一般比面部其他地方要低,所以在红外图像上,鼻头区域大多显示为绿色,或者偏绿。如果显示为红色则表示热偏离,说明这个人很可能鼻子上火,或者说鼻子发炎了;如果显示为白色则说明鼻头温度太高,提示可能存在鼻癌的风险。还有我们的肚脐部分,中医把肚脐周围称作“大腹”。如果大腹区域的图像显示为绿色,说明这里温度较低,从中医角度分析,可能存在脾气不足、运化无常、湿浊内停、排泄不畅等问题,也就是中医讲的“脾虚”;脾虚会导致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湿无法正常消化和代谢,堆积在体内。借助红外图像的整体特征,还可以帮助中医师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体质。比如健康的人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通畅,具有相对稳定的热结构特征。而如果一个人的红外图像呈现雪花状,则说明身体存在不均匀的热结构,从中医角度看体内可能存在“湿热毒邪”,这种湿热毒邪非常容易引起过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体质”。像数智慧中医通过“AI中医可视化红外检测”,能够实现将人体的“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等中医理念和诊断结果图像化、数据化表达,可为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提供客观依据。填补了中医传统“四诊”检测的不足,成为一种解读人体“健康密码”的现代化科学工具。
  •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正军:了解细胞就是了解生命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正军表示,细胞在地球上的物质形态演化过程同时也是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了解了细胞,我们就能了解生命”。细胞生物学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沿学科方向。这一学科分支众多,主要关注细胞形态结构、细胞生命活动功能、细胞遗传调控以及细胞与其生命活动环境当中的各种关系。陈正军表示,人类需要把细胞研究清楚,通过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基因调控以及细胞与微环境的关系,可以了解细胞的健康活动和发育过程。而如果缺乏对相关研究的掌握,我们便会很难认识目前面临的各种疾病,如炎症、癌症等病理细胞的活动过程等,也很难针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的治疗。细胞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陈正军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体生理反应例子来解释细胞的生命活动。他介绍,小孩皮肤光滑、湿润,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有皱纹出现,这一过程就是人体细胞的变化过程,保养皮肤的过程其实就在保养我们的面部细胞。“平时给予身体充沛的营养,进行自由运动,及时调整心理情绪,就是在保养人体细胞,调整人体大脑神经细胞健康活动,助力身心健康。”细胞生命活动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真核多细胞生命体由各种各样的细胞所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不同组织器官,执行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和行为,协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人体从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伴随了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各种细胞行为。陈正军的研究领域则包括了细胞极性与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他介绍,细胞在迁移过程中需要定位到特殊的位置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细胞极性状态,占据它所在的功能部位并执行其生命活动过程。一个细胞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陈正军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且深奥的科学问题。细胞活动受到细胞自身遗传物质、蛋白质分子的调控,同时细胞内部的这些分子和功能单位,也会受到细胞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两者共同相互作用,使得单个细胞可以产生不同的生命活动。具体来讲,细胞生长需要改变自身的结构状态,这一过程伴随胞内各种信号物质、蛋白质、信号通路等发生变化。其中,细胞通路的变化则受部分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甚至生物因素。而在体内环境中,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外环境因素,对细胞行为如细胞生长、迁移等的影响极为重要。细胞生长因子可实现不同细胞的功能需求细胞生长因子是促进细胞生命活动一类细胞因子广泛的概念,比如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都称为细胞生长因子。不同细胞生长因子就会帮助不同细胞维系其不同生命活动功能,如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不同细胞种类对细胞生长因子的需求也不同,不同的细胞生长因子也能协同调控一种细胞活动过程,比如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多种不同细胞生长让细胞来执行不同的生命活动。每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下都可以分泌产生细胞生长因子,通过细胞之间互相刺激或者刺激自身发挥作用。以口腔黏膜或者肠道的上皮细胞自我修复为例,当上皮细胞产生损伤,需要修复即重新执行自身的增殖功能时,上皮细胞会启动常规活动以外的一种机制,分泌生长因子帮助自己,甚至帮助周围细胞进行修复,完成功能需求。细胞生长因子通常呈多肽分子配体,可以直接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结合之后受体会把信号转到胞内,细胞内接着启动一系列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偶联酶促化学反应,这一过程为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通过瀑布效应放大生物信号,启动和激活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生命活动。因此,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江苏首家新生细胞抗衰实验室揭牌 新生细胞抗衰术全球首发
    7月15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新生细胞抗衰实验室揭牌暨新生细胞抗衰术全球首发仪式在该院举行。标志着中国的抗衰老领域有了第一家高规格的专业机构,结束了以往医学抗衰老领域无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局面,同时也奠定了新生细胞抗衰实验室在医学抗衰老领域的领先地位。  新生细胞抗衰术全球首发  备受关注的“新生细胞抗衰术”,作为目前世界最前沿的医学抗衰科技,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  据了解,新生细胞抗衰术,是将健康、亚健康、疾病,医学美学的预测、预防、评估、维养、纠正、治疗和恢复与各种个性化机体表征数据与抗衰老管理指征结合起来,通过“细胞新生医学技术”进行新生细胞的注入,促进细胞维养再生,恢复细胞活性,重现生命活力,恢复年轻面容,恢复身体器官机能。  高端求美者踊跃参与  据悉,“新生细胞抗衰术”采用国际最高端抗衰老医学系统检测,根据个人体质提取最优的新生细胞,经国家级实验室高科技手段纯化、分离、萃取后注射“新生细胞”、“新生细胞活性因子”、“再生修复活性成长因子”以及高纯度细胞营养液到人体内,修复、激活老化受损细胞的同时不断补充新生正常细胞的数量,从而达到增强细胞组织活性,重建肌肤纤维结构,重现青春容光的神奇功效,被高端求美者视为“不老仙药”。
  • 神奇的“万-能细胞”——干细胞
    人体内有各种各样各司其职的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保护我们免受细菌及病毒的侵害,红细胞携带氧气,血小板可以凝血… … 除了这些,人体内还有一种细胞功能更复杂,那就是有“万-能细胞”之称的干细胞。要知道,人体内的细胞都是有寿命的,例如红细胞一般有120天左右的寿命,120天后全新的红细胞就会代替那些老去的红细胞。那么,新的红细胞从何而来?其实,新的红细胞就是由干细胞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这就不得不提干细胞的五个特征:一是自我更新,指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仍维持亲代细胞的原始特性,比如,肝移植供者切除3/4的肝脏,可以在两周内完全恢复成原样。二是克隆源性,即单个细胞具有创造更多相同细胞的能力,一个细胞能复制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细胞。三是高度分化潜能,即能向不同的组织分化。例如我们临床上已经成熟应用的白血病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其实就是利用了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功能,相当于更换了正常的干细胞。四是可塑性,指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其他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可以在适合的环境下分化为和脑组织的神经同类型的神经细胞。五是生物学特征,干细胞要想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需要特定的干细胞微环境,在不同的微环境中,干细胞可以发挥不同的能力。干细胞还是个大家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例如,根据来源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胚胎干细胞主要来自囊胚的内细胞团,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对胎儿、儿童和成人组织中存在的多潜能干细胞的统称。相比于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来源较广,相对容易获取,并且源于患者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在应用时不存在组织相容性的问题,可避免移植排异反应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按照发育潜能,干细胞又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三大类。全能干细胞是指能够发育成具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完整个体潜能的细胞,如受精卵;多能干细胞虽然能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但并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如胚胎干细胞;单能干细胞是指只能向单一方向分化、产生一种或几种密切相关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心脏干细胞等。当前,干细胞研究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了诸多成就,如利用干细胞开展脊髓损伤修复已初见成效。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日臻完善和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万能细胞”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 常州外国语化工污染地建校,致133人体检异常
    p  一边是7年前三座化工厂污染后的地块,面积有数个足球场大小 一边是刚入驻不久的学校,时时闻到刺鼻的气味,两者只有一路之隔。/pp  本该是安全的学习场所,学校选址却建在“有毒地块”旁 本应是健康的少男少女,却身体出现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连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500在校生疑似因化工厂污染地块中毒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pp  环境敏感区建学校,本应慎之又慎,但为何学校要建在距“毒地”仅100米的地方?环评警示为何没有得到重视?自发体检与组织体检结果为何差异这么大?新华社记者赶赴当地展开调查。/pp  strong选址之祸:7年前埋下的“定时炸弹”/strong/pp  既然地块“有毒”,常州外国语学校为何在此选址?/pp  记者了解到,常外因为教学水平高,是当地不少家长择校的首选。2015年搬迁前,常外因学生数不断增加,教辅资源不足,原校址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发展的需求,且房屋防震系数较低,需要进行改造建设。/pp  而这个问题,常州市“颇费了一番脑筋”。常州市政府透露,近年来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常州高新区、产业园区集聚,新北区也急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异地重建和搬迁,不仅可缓解学校原处区域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也可以大大提升北部新城教育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pp  根据常州市新北区所做的规划,常外新校区位于通江路以西、辽河路以南、千岛湖路(龙虎大街)以北,该地块原系太平洋电力机械厂及自然村,虽非原化工厂地块,但离原化工地块不足100米,“定时炸弹”就此埋下。/pp  记者调查了解到,受污染的原化工厂地块,包括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原厂址,地块总 面积约26.2公顷。由于化工厂有污染、气味太大,周围居民反映强烈。于是,政府便下令要求企业搬迁入新区。此后,这一地块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pp  2009年5月,该地块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启动。2011年6月前完成原常隆化工等企业搬迁。2013年立项、2014年3月份正式实施该地块修复工程。/pp  根据当地早前的相关规划,受污染原化工厂地块原计划在修复后将用于商业开发,修复工程方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而作为相关地块土壤修复 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常州市环科院原本预设去年6月完成土壤修复,但由于接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水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修复没有明确时间,但相关 部门并未就这一变化做相应预案。/pp  问题还不止于此。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说,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pp  strong生态风险:有毒地块未修复学校就开建/strong/pp  既然是“有毒地块”,该校新址环评结果如何?/pp  记者调查,作为建校依据的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31日,然而学校奠基施工的时间却是2011年8月21日,这被质疑为未批先建。/pp  对此,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环评前先行奠基但并未正式开建,具体开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5年7月份完成工程建设,此后学校对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达标后,于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pp  常州市环保研究所出具的《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新北校区新建工程》的环评报告显示,周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成为学校环境的重要隐患。/pp  报告称,该项目北侧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同时提示,常隆等化工厂原 厂址地块开展修复后,会产生空气污染,学校如在地块修复验收前投入使用,就会对在校师生的健康产生影响。常州市也政府表示,2015年12月下旬以来,常 州外国语学校北侧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土壤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pp  而事实是,早在2013年10月学校就已开工,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这表明,地块未修复学校选址建设就先行,相关部门对可能造成的污 染没有重视 原本应在学校开学前完成的污染地块修复意外延期,学校搬迁计划却不调整,依然照常投入使用,致使环境风险不断加重。/pp  健康之争:自发体检与组织体检结果差异咋这么大?/pp  常州外国语学校因为教学水平高,是当地不少家长择校的首选。但去年底以来,这所学校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噩梦。/pp  “每天都很担心,女儿检查出了淋巴肿大。”一位秦姓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去年12月,周边的原化工厂地块翻土修复,刺鼻味道越来越重,孩子出现嗜 睡、头皮屑多等症状。1月10日左右,他的女儿被检查出淋巴结肿大,一个多月后再次检查,有一侧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另外一半没变。/pp  学生家长提供的一份有常州外国语学校董事长、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史品南签收于3月11日的“常州外国语学校七至八年级学生自发体检并自愿提供体检结果的汇总表”显示,641份样本中,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pp  针对学生检查指标异常情况,常州市政府表示,组织专家组进行了专门分析,相关检测数据与家长提供的差别较大,但指标异常者也超过百人。据常州市卫计委组织成立的医学专家组提出的数据,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点,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597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133人,其 中:甲状腺结节71人、颈部淋巴结肿大22人、甲状腺结节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7人、肝功能异常5人、肾功能异常8人、支气管炎3人、甲状腺炎2人、左侧腹 股沟淋巴结肿大1人、白细胞异常的4人。/pp  针对家长反映的有学生受污染土地危害罹患淋巴癌,常州市卫计委医学专家组组长、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华飞说,有一个病例在学校搬迁之前就已确诊,目前正在治疗。/pp  在一封“常州外国语学校全体家长”1月8日写给“各级政府、环保、教育、信访部门领导”的联名信中,家长质疑“是孩子健康重要还是项目发展重要”。/pp  教育部、环保部对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部、江苏省政府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将赴常州进行现场调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 员会办公室已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机制,由国家督学牵头赴当地进行专项督导。环保部表示,将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教育部表示, 督导组将及时公布有关督查情况,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pp  对于常州学校化工污染事件的有关进展,记者将进一步追踪。/p
  • 科普干细胞填充技术,揭秘干细胞抗衰原理
    你可能经常能够在耳边听到别说干细胞,干细胞是一个什么样的概率,是个什么东西你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就带你来深入了解我们常说的: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C)的“干",译自英文“stem”,意为“茎干”,“干”和"起源”。干细胞群的功能即为控制和维持细胞的再生。 一般来说,在干细胞和其终末分化的子代细胞之间存在着被称为“定向祖细胞”的中间祖细胞群,它们具有有限的扩增能力和限制性分化潜能。这些细胞群的功能是增加干细胞每次分裂后产生的分化细胞的数量。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是处于细胞系起源顶端的最原始细胞,在体内能够分化产生某种特定组织类型的细胞。干细胞与衰老的关系构成人体的200余种细胞中,大部分为终末分化细胞,高度分化使其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会衰老、死亡;但同时机体也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即干细胞。这些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当衰退的进程大于再生长的能力时表现为衰老;如果细胞再生能力更强,那么组织衰老的进程将被延缓甚至阻断。 干细胞的功能、特点使得其在创伤修复、神经再生和抗衰老等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已有研究证明,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代谢病、帕金森氏综合征、肝硬化、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而干细胞抗衰老更是《Science》杂志评选出的1999年度10大科学进展之一,由此引发的“再生医学”革命不容小觑。可想而知,干细胞抗衰老效应的发挥取决于是否能够动员足够数量的理想的干细胞。 干细胞美容应用延缓衰老、永葆青春,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美容行业所说的抗衰老是以形体形象为主,祛皱、提拉等项目都属于抗衰项目,延缓肌肤衰老!尚恩控股集团联合国内外医美领域专家,对干细胞美容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干细胞美容抗衰老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应用,主要通过对自体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再移植到人体指定部位,激活皮肤干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降低细胞老化速率,增强肌肤内部支撑结构,从而达到除皱、祛疤、减肥、丰胸等效果,医佳颜活性因子抗衰便是运用了干细胞再生特性,对面部凹陷进行再生填充,修饰面部脸型,起到紧致提拉祛皱的美容抗衰功能。
  • GE推出新型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助力干细胞研究与应用
    20世纪60年代,自骨髓移植成功治疗造血系统疾病以来,人们对干细胞治疗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干细胞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 在刚刚结束的&ldquo 2011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rdquo 上, GE医疗的全球研发总监Dr. Stephen Minger做了题为《Therapeutic and Research Potential of Human Stem Cells》的演讲,分享了他对人类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应用潜力的看法。 Dr. Stephen Minger 演讲现场 干细胞疗法就像给机体注入新的活力,相比于常规方法,具有很多突出优势。目前很多细胞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幵不明确,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肢体缺血性疾病等,由于干细胞具有"修复再生"的生物学特性,干细胞治疗有可能成为此类疾病的终结者。无论是自体干细胞移植还是异体干细胞移植,由于所采用的干细胞免疫原性非常低,几乎不引起排异反应,因此,干细胞治疗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同时,干细胞治疗可以很好的与基因治疗相结合,还是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成体干细胞取自成人自体或胎盘和脐带血,因此来源十分广泛,不用担心治病"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干细胞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的聚焦点,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生物和医学技术领域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项目,有望启动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一场"医学革命",将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需要严格的监测细胞的属性,以确定该细胞是否保留其多能性,处于分化阶段,这对于确认干细胞性质非常重要。此外,也需要有适当的分析方法用于测试和优化干细胞的培养和分化条件。这些方法通常包括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以及用RT - PCR迚行基因表达的研究。然而当前,高内涵分析技术较上述技术体现了更多的研究优势,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定量研究干细胞的多能性与分化作用,实现科研与临床的转化。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 Healthcare)推出了IN Cell系列最新一代高端产品IN Cell Analyzer 6000 激光共聚焦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它将高质量激光光源和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使高速度和高质量细胞图像获取和分析达到统一,为客户提供了快速而精准的细胞技术分析平台。它可以满足要求更高的高内涵分析和筛选。拥有专利技术的光学系统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IN Cell Analyzer 6000的共聚焦光阑是可变的,类似于眼球虹膜控制瞳孔的大小;感光成像采用了新一代科研级sCMOS技术。针对不同要求和难度的实验,IN Cell Anaylzer 6000提供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最优组合。 与此同时,GE还推出了以金属卤素为荧光光源的IN Cell Analyzer 2000全自动荧光显微镜型细胞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该系统非常灵活,使用广泛,可以为您实现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实验设想。可实现从显微观察到自动化筛选,以及细胞器、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的成像。IN Cell Analyzer 2000有着硬件和软件的独特组合,能够非常快速地获取图像,是筛选的理想选择。该仪器是利用六西格玛原理来设计的,结构坚固,能确保它在多用户环境中高通量应用的可靠性。
  •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百欧博伟生物:人类肠道中定居着许多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们在肠道内能与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被遗忘的器官”,它们的基因组也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及物质代谢有关。本文总结了人体肠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导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罗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环境在人体内的成熟过程,期望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失衡相关的疾病。一、人体肠道微生物人体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体表、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构成是不同的。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约为机体自身细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结肠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体粪便干重的 60%为细菌。已有文献表明,婴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趋于近似,拟杆菌属占肠道菌群的30%,而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含量少于1%。肠道中的专性厌氧菌本身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性厌氧菌在肠道中形成菌膜屏障,主要通过2条途径阻止肠道潜在致病菌(通常为兼性厌氧或需氧菌)及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及侵袭:其一,通过与肠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占据空间;其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产生酸性代谢产物,降低肠道中的pH值。为进一步了解人体生理状况与自身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2007年12月1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人类路线图计划(road map plan)正式启动一项新的基因工程——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旨在确定不同个体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核心微生物群系,研究人体微生物群系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开发新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关注HMP项目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等。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500多个细菌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些参考细菌基因组主要来源于人体胃肠道(29%),其次为口腔(26%)和皮肤(21%),最终这个数据库将包含900多种人体内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人体内的微生物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即使是孪生姐妹,其微生物群中细菌的相似程度也低于50%,而病毒的相似度更低。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基因和蛋白质,其中有些对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有些与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正逐渐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体的微生物群,其中宿主的遗传基因对微生物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特定的基因位点对细菌群落的构成有影响,而对病毒的影响有待考证。2010年,欧盟资助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开始进行迄今最大的肠道细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类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进而了解肠道细菌的物种分布,为后续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的肝硬化、肥胖、肠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前的研究通常着眼于真核生物、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其实,健康人体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人们低估了健康人体中病毒的丰富度,近期从人体提取出的大量全新的病毒片段证明了人体病毒构成方式与细菌一样,也很多样化。因此,人们亟须将视野从个体研究转移到群体研究上去。通过微生物预测个体未来的健康情况,人们首先需要测定人体微生物环境随时间产生的变化。结果显示,健康人体的细菌、真核生物含量及组成相对而言更加平稳,一些外界变量,包括饮食习惯改变、疾病和环境等则可能导致人体微生物内环境的变化。其中,饮食习惯改变对人体微生物环境有巨大影响。在一年内,健康的成人体内 95%以上的病毒序列只有极小的变化,这意味着病毒环境基本不变。Minot 等的实验则证明,节食可以使不同的成年人的病毒环境趋于一致。另外,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将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改变为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天内改变小鼠的微生物环境。节食也会影响到真核生物的生长分布,以动物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人,其微生物内环境含较多的拟杆菌属,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个体则含有较多的普氏菌。人体的微生物环境是在出生时决定的,婴儿的出生方式对其未来的人体微生物环境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母体的羊水中有少量的微生物,其种类、数量都很少,这是人体接触的第一类微生物。通过检测胎便中的 DNA 片段,可以证明羊水中有少量细菌。接下来,婴儿的微生物环境会受到其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外环境影响,如果是正常顺产,其体内微生物群来自母体的阴道;如果是剖宫产,其体内微生物群来自母体的皮肤环境。事实证明,顺产婴儿的体内微生物环境与母体的阴道微生物种类相似。相对的,剖宫产的婴儿微生物群与体表分布相似,多含有金黄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等。另外,剖宫产的婴儿排泄物中细菌种类少,且体内含有更多的免疫细胞。婴儿体内的细菌和病毒丰富度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其种类也会有所变化。最初的人体微生物多为好氧微生物,因为肠道内最初有氧,随后逐渐被成人体内常见的厌氧微生物取代。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环境构成变化很快,大部分第一周检测出的微生物在第二周之后就消失了,在前三个月内,婴儿的肠道微生物一直以这样的速率变化着。这与成年人一年内95%微生物种类不变的现象不同。母乳、配方奶粉中并未检测到病毒片段,这说明在喂养婴儿之前,婴儿就已经通过环境、母体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对单独的婴儿个体的跟踪研究证实,婴儿出生后其体内的微生物种类随时间增加,而其微生物环境在使用抗生素、食用固体食物等几个时间点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宏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婴幼儿的微生物环境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最初,婴儿的食物是母乳及奶粉,这使得其微生物环境变得适宜消化、利用乳酸。在进食固体食物前,婴儿已具有消化植物性多糖的能力,这说明在更改食谱前,婴儿已做好了从母乳转向固体食物的准备,而并非由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第一年内,婴儿的微生物环境开始向成年人的方向靠拢,在2.5年时,几乎与成年人并无不同。一旦微生物环境成熟,就会长期保持稳定,直到老年。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体内的微生物环境与年轻人不同,尤其是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2类。另外,老年人的微生物环境构成种类远比年轻人要多,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多患有各种疾病,药物的使用会对微生物构成造成影响。抗生素对人体微生物环境的平衡有着巨大的影响,使用抗生素后,平衡的人体微生物环境被打破,所有微生物类群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类群在治疗后数月都不能恢复。这种失衡导致外界的微生物入侵人体,取代了原本平衡健康的微生物环境,导致疾病。另外,长期、重复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整个微生物环境对抗生素的抗性。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免疫系统与微生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免疫系统的成熟完善过程离不开微生物。利用无菌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无菌小鼠肠道中IgA的分泌量减少,肠道淋巴组织减少,Peyer 斑和肠系膜淋巴结变小。这说明由于肠道内有共生菌,肠黏膜表面分泌 IgA,而一旦肠道内菌量减少,IgA 的分泌量也会减少。因此,肠道菌群促进了淋巴组织成熟并分泌IgA的过程。在先天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通过微生物群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MAMP),如细菌的细胞壁内容物(脂多糖、肽聚糖)、鞭毛等,识别不同的微生物。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一类用于识别相关微生物抗原的宿主蛋白。如果人体内没有TLR,肠道、肠系膜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共生菌通过 TLR 可以增强抗炎症作用,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力。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是另一类典型的微生物组织结构识别蛋白,可以形成炎性体,应答外界损伤类型的免疫。例如,NLRP6的缺失会导致 IL-18 量减少,从而影响一些肠道微生物的增生。后天免疫系统也会受共生菌群的影响。微生物会影响 T 细胞的分化过程,这说明 T 细胞的成熟不仅取决于细胞个体差异,也取决于外界的微生物环境。同时,共生菌反过来也会影响机体的周围环境,例如,多形拟杆菌会减少其他肠道细菌在生理过程中产生的多肽。另外,一些细菌能够通过减少自身组成蛋白质的免疫系统相关受体,减少IgA 的量,从而在人体肠道内更好地生存。因此,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微生物菌群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或许会更容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三、肠道微生物与疾病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可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肥胖、炎症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糖尿病等。肥胖与微生物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硬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细菌的含量是衡量肥胖的一个重要微生物指标。在节食的个体中可以观测到硬壁菌门的微生物量减少、拟杆菌门的微生物量增加。另外,通过对孪生姐妹的观察发现,硬壁菌门微生物的减少对应着放线菌的增加。通过对人体菌类数量的调整,个体可以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减少炎症反应。使用动物模型模拟宿主基因改变、环境因素改变导致肥胖的过程,发现通过改变微生物环境,将肥胖个体的微生物转接入健康、苗条的个体体内,能够改变能量利用的表现型,使之呈现出肥胖个体的表现型。肥胖会导致一种与普通炎症完全不同的低量炎症反应,诱导产生温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b、CCL2等,诱导产生肥大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双歧杆菌的增加会导致胰高血糖素肽2增加,减少大肠的通透性,从而使病原菌的脂多糖难以异位。再如TLR5可以识别细菌鞭毛,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主要受体之一。TLR5 缺陷型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代谢综合征。仅仅通过将肥胖小鼠的微生物环境转移至正常野生型小鼠体内,也能够导致这种代谢综合征引起的肥胖。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黏膜炎症反应,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了解到,基因组、病毒组、微生物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克罗恩病。研究人员以 Atg16L1基因缺陷型小鼠为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个体基因与克罗恩病的关系。使用鼠诺沃克病毒感染Atg16L1缺陷型小鼠及野生型小鼠,缺陷型小鼠的潘氏细胞不正常生长,而野生型小鼠的潘氏细胞不变,这说明病毒和致病基因共同导致潘氏细胞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微生物环境有关。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微生物环境对先天免疫系统作用,导致糖尿病。与没有自身免疫的个体相比,高风险患糖尿病的儿童基因中有着独特的微生物环境构成,其微生物种类随时间减少,而卵形拟杆菌、硬壁菌含量则相对较高。肠道微生物对多发性肝硬化和类风湿关节炎也有影响,而无菌小鼠中不会产生这些疾病。在多发性肝硬化小鼠模型中,将某些微生物引入无菌小鼠会使之变成疾病型,这是一个肠道微生物作用于后天免疫系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典型例子。因此,利用共生菌的鞭毛多糖,可以防止自身免疫疾病。此外,还有一类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机理较为复杂,由于不是由单独的微生物导致,研究其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就非常重要。例如,潜伏的疱疹病毒可以保护小鼠,使宿主不被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鼠疫耶尔森菌侵染,这是因为疱疹病毒诱发生成了 IFN-γ和细胞坏死因子。由此可以猜测,通过互益共生,疱疹病毒增强了宿主的健康,其终生潜伏也有益于这类病毒的生存。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和胃溃疡,但大部分人群都是该菌的携带者而并无病理反应。通常,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都伴随着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结核。有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这类呼吸道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大,而近期也有研究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减少胃溃疡患病率,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猴体内含有更高的结核抗原诱导的 IFN-γ水平,从而增强了Th1反应,降低了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胃溃疡患病率。早期的细菌感染会导致分化的T细胞减少,而增强Th1反应,其机理尚不清楚。幽门螺杆菌环境通常在人出生的前10年开始成熟,并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状态。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成年个体体内都携带幽门螺杆菌,而由于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发达国家的成年个体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小很多,这将导致在该人群中居高不下的各种过敏性紊乱疾病。所以,使儿童适当暴露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等,可以有效预防过敏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微生物菌群已与过去不同,由于缺少了部分必需的微生物菌群信号,人体的免疫系统常常不能正常运作,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过敏为主的患病率大大增长,过敏原的种类也增加了许多。“卫生假说”认为,幼年接触的致病源稀少,免疫系统无法正常成熟,从而引发哮喘。在发展中国家,过敏人群远小于发达国家,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庞大的家庭结构,使得每一个家庭成员有更多接触致病菌的机会,而糟糕的卫生环境、少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也增加了个体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卫生假说”的一种可能的机理是与IL-10的反调节作用有关。IL-10 是一种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微生物入侵人体后,会导致IL-10分泌量增加,减缓炎症反应,同时使人体暴露在过敏原中。另外,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会影响人体过敏反应。例如,血清 IgE水平与CD14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SNP位点有关。拥有该基因的儿童,若与宠物狗接触更多,则有较高的IgE水平。寄生虫也会导致人体分泌IgE,有人认为,由于西方国家人们接触寄生虫较少,导致西方国家人群易产生过敏症状。四、结语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与人体微生物间的关系,亟须设定一种通用评判标准,用以衡量人体微生物环境的构成和丰富度,并依此判断人体的健康程度。另外,如何完整地衡量微生物、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可能产生的疾病进行预判,也是一个未来研究的方向。总之,虽然已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但缺少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这是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在一些案例中,从一个健康的个体环境引入新的微生物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使患病个体环境恢复稳态,如将肥胖个体的微生物群转移至健康野生型个体中,会将野生型个体转变为肥胖个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种转移微生物菌群的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呢?这是因为,首先,人们尚未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体外转移条件;其次,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健康个体”并没有一个相同的衡量标准;第三,人们尚不清楚不同的患病个体需要对应怎样的健康个体。因此可以看出,在微生物治疗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欢迎访问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战略合作 | 华龛生物与北正干细胞就细胞创新药CDMO项目展开深度合作
    近日,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龛生物)与江西北正干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正干细胞)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通过本次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本着强强联合、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干细胞规模化均质化培养及临床应用治疗领域的研究发展。北正干细胞集聚了国内有影响力的院士、国千等教授以及国外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科研团队,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再生医学应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干细胞技术及各种临床产品、衍生物的生物制品,以及提供与人体具有相融性的生物材料、修复再生的组织工程产品,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华龛生物建设了3D FloTrix细胞技术平台,基于华龛生物独有可降解微载体技术及其3D细胞制备工艺,解决了目前细胞治疗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帮助多家企业建立了全封闭自动化细胞药物生产线,实现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细胞药物及其衍生产品的生产制备。提供区别于现有CGT细胞制备工艺的CDMO服务,实现包括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病毒规模化生产制备工艺开发等在内的技术研究、工艺开发和 GMP 生产服务,助力创新成果实现产品转化与临床申报。华龛生物与北正干细胞共同携手,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微载体3D细胞应用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围绕干细胞治疗研发项目,打造创新性产品,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未能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品质标准化的干细胞治疗解决方案。北正干细胞总经理赵涌先生,华龛生物总经理刘伟博士、细胞转化研究中心总监孙彦洵博士、市场营销中心总监王志骞先生等双方合作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签约启动仪式。关于北正干细胞北正赛欧(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起源于2008年,专注于干细胞、免疫细胞技术产业链。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核心区-北大医疗产业园。园内建立有我国北方地区最大规模细胞存储库。左:公司总部所在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医疗产业园;右:江西公司赣州国际企业中心京赣联动,与革命苏区共同发展。北正干细胞于2017年在江西建立组织样本库,并于2021年通过国家四部门联合评审,正式开始运营赣南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同时启动建设赣中区域细胞制备中心。致力于成为赋能行业的基础资源平台。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及技术规范,建设细胞存储制备、研发应用、药械注册的产业化生产基地。赣南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及自建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学科、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病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细胞学研究专家技术支持下,为临床疾病治疗长期提供干细胞、免疫细胞技术及产品、细胞相关生物制品,提供与人体具有相融性的生物材料、修复再生的组织工程产品。已取得国内外多项干细胞、免疫细胞技术发明专利。公司取得的部分专利证书公司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建设组织样本生物资源存储、细胞规模化制备、细胞药物研发、临床应用研究等细胞工程与研发基地,是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产业分会会员单位、建国70周年中国科技创新单位、2019年中国健康产业年度十大领军企业。关于华龛生物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科研团队领衔创建,清华大学参股共建。核心技术源于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专注于打造原创3D细胞“智造”平台,提供基于3D微载体的细胞规模化、定制化扩增工艺整体解决方案。华龛生物核心产品3D TableTrix微载片(微载体),是自主创新型、首款可用于细胞药物开发的药用辅料级微载体。已通过中检院等相关权威机构的检验报告,并获得2项国家药监局药用辅料资质(CDE审批登记号:F20210000003、F20200000496)。同时,产品获得美国FDA DMF药用辅料资质(DMF:35481)。 华龛生物的产品与服务,可广泛应用于基因与细胞治疗、细胞外囊泡、疫苗及蛋白产品等生产的上游工艺开发。同时,在再生医学、类器官与食品科技(细胞培养肉等)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公司拥有5000平米的研发与转化平台,其中包括4000平米的GMP生产平台,1000余平的以3D细胞智造及微组织再生医学治疗产品为核心的CDMO服务平台;新建1200L微载体生产线。相关技术已获得100余项专利成果,30余篇国际期刊报道。核心技术项目已获得多项国家级立项支持与应用。
  • 干货|细胞治疗产品的CMC质量控制分析|iCCA2023火热报名中
    【点击报名】iCCA2023 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 细胞疗法,是指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获取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并进行修饰功能改进,数目扩增后,重新送到患者体内,调节、替换或清除异常细胞,从而实现再生修复或免疫治疗的过程。目前全球细胞治疗产品分为三大类:干细胞、血液里的细胞,还有组织特异性细胞(如皮肤细胞、软骨细胞)。细胞疗法的原理图源 沙利文分析细胞治疗产品下表是FDA批准上市的来自异体和自体的代表性细胞治疗产品,本文将结合这几款产品与相关法规对细胞治疗的CMC部分进行解读。细胞治疗的质量控制临床细胞治疗根据细胞来源可分为自体与异体细胞治疗,自体细胞治疗是从患者身上采集然后回输或移植入人体,排异性较弱;异体细胞治疗则是来源于健康人体,可以弥补患者自身细胞活性不足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缺陷;来源的区别也使得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从采集筛选开始便不能掉以轻心。下表是根据细胞治疗的相关法规与指导原则(如《人源性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等)以及真实案例进行整理所得,以供参考。CMC共性问题补充工艺验证方面:应完成关键原材料生产工艺验证、中间体存储条件和时间验证、培养基/缓冲液制备和放置条件验证、过滤器验证、运输验证、无菌模拟灌装验证、清洁验证和容器密封完整性验证等。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动物源试剂,若不得已使用,需关注并检测来自动物源性原材料和使用动物源性原材料生产的材料的外来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或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病原体的低污染风险。细胞培养:在培养细胞时,可能会使用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等来进行培养,但在后续的杂质控制阶段需要对其进行去除,要注意其限度。在实际生产中:某些产品,如PROVENGE (sipuleucel-T),每次单采产生一剂产品,患者需经历3次单独的单采程序。每件单采产品都经过相同的制造过程,被视为一个独特的产品批次。因此如果有一批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患者就必须进行额外的单采以生产新的一批产品。(资料来源:科志康)在线探讨细胞治疗质量控制分析 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CA2023)报名中为加强创新细胞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交流,把最新的细胞分析技术与方法推介给广大生物医药领域用户,仪器信息网于2023年08月30日-09月01日举办“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CA2023)”。本届网络大会特别开设【细胞治疗产品的CMC质量控制分析】专题会场,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流式平台主管/高级工程师原丽华老师、苏州博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分析研发部生化分析经理汪莹老师以及北京昭衍药物检定研究有限公司总监/副教授杨英老师分别围绕细胞治疗产品质量控制内容进行精彩分享,扫码报名,直播当天可在线与报告嘉宾在线交流。【嘉宾简介】2010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进入纳米生化平台,负责搭建流式平台服务体系,代领团队完成细胞流式对外服务工作,建立了标准化流式服务体系,可以提供从药物研发和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中流式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摘要】 CAR-T细胞治疗产品作为一种“活”细胞药物,药效和药代检测方法都和传统的小分子或者抗体药物不同。本次讲座从法规入手结合临床实验结果介绍了该如何选择药效学研究中使用的动物模型、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并通过药代动力学检测中流式细胞术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介绍了药代动力学模型构建和检测技术的选择依据。【嘉宾简介】汪莹,细胞生物学硕士,博腾生物的分析研发部流式平台负责人,主导CGT多个细胞治疗产品(CART、TIL、NK、MSC、造血干细胞等)的IND阶段的活性分析方法开发、验证等工作,搭建了免疫表型、CAR阳性率、胞内核内蛋白检测、细胞增殖、杀伤、亲和力、活菌百分比等分析方法。参与多个IND项目生产工艺、杂质研究、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CMC),熟悉细胞治疗药物质量标准设定、产品表征、控制策略等相关工作,参与IND申报资料质量控制、稳定性控制等内容的攥写。成功参与3个中国IND申报项目,还有多个项目在进行中美、中欧项目的IND申报中。且有多年生物制药行业的临床阶段分析方法开发、检测等工作,参与多个临床I-III期项目的免疫表型、ADA、RO流式分析方法开发及验证检测工作。【报告摘要】将围绕 细胞治疗简介;细胞治疗药物IND申报相关法规;细胞治疗产品控制策略 CAR-T细胞质控案例分享。【嘉宾简介】学术成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天津市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及多项横向课题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十二五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已完成)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基因修饰免疫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在研),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利2项,参编著作3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产品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报告摘要】 以CAR-T细胞等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自主研发是我国医药健康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不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细胞来源、类型、体外操作等方面差异较大,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相较传统药物更加复杂,而且许多细胞治疗产品从实验室研发直接进入临床转化,对其风险性认识不足,因此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报名请扫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