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鳞状上皮细胞分析

仪器信息网鳞状上皮细胞分析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鳞状上皮细胞分析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鳞状上皮细胞分析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鳞状上皮细胞分析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鳞状上皮细胞分析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鳞状上皮细胞分析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鳞状上皮细胞分析相关的解决方案。

鳞状上皮细胞分析相关的资讯

  • 高内涵——自动化智能化的上皮细胞管腔结构分析方案
    上皮细胞是常见的细胞组织类型之一。最简单的上皮组织结构是一个由单层细胞构成的腔隙,类似管状内腔,细胞朝向管腔的一侧为顶层,远离管腔的一侧为基底层,上皮细胞的这一现象称为细胞极化。尽管多种调控上皮细胞极性的因素已经被发现,但它们在上皮细胞极性建立、极化膜生物合成和组织形成过程中是如何相互协调和整合的尚不清楚,可以明确的是这一机制在生物体发育和疾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MDCK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极化的过程,单层细胞放射状围绕中心腔隙排列,形成特定三维结构,一些极化机制也首先在MDCK细胞模型中得到了印证,因此它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上皮细胞极化和管腔结构形成的简化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图1:MDCK细胞管腔结构形成示意图然而由于生长方式的特殊性,同一个视野中的不同管腔结构有可能位于不同的层面上,因此在以往的实验中想要对这样的样本进行高通量成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往往需要手动对每一个管腔结构进行单独拍摄,并在后期做图像分析,而使用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则将这一繁复的操作过程变得自动化和智能化。Step1.智能预扫使用高内涵的智能预扫功能,可以先在低倍(5×)下对整孔进行全局扫描,拍摄的同时软件根据算法确定视野中每个空腔结构的定位和范围,剔除不含目的结构视野。图2:Optically section in Z → Max. project medial planesStep2.精细层扫然后再自动转换至高倍(20×或63×),分别对含有空腔结构的视野进行高分辨率的精细层扫,以确保位于不同层面的空腔结构都能够获取到图像。图3:Detect polarity orientation → Calculate lumen numberStep3.统计分析最后使用高内涵的分析功能模块对细胞的极性变化和形成的管腔数量直接进行统计分析。图4:Phenotype binning总结图5:细胞极化和管腔数量分析示意图。MDCK细胞团培养24-72h后进行染色,对不同Z轴层面(共8层,每层间隔2μm)成像后采用最大投影模式进行显示和分析,应用机器自学习模块对细胞极化进行自动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形成的内腔数量。由此可以看出高内涵可以很好的解决上皮细胞3D培养中不规则分散样本的定位成像问题,简化了成像流程,为样本中特殊结构的自动化成像和分析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点击链接了解更多高内涵仪器相关资料:https://y6n.cn/uSQLG参考文献1. Roman-Fernandez, et al. Complex polarity: building multicellular tissues through apical membrane traffic. Traffic 17, 1244–1261(2016).2. O' Brien, et al. Opinion: building epithelial architecture: insights from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models. Nat. Rev. Mol. Cell Biol. 3, 531–537 (2002).3. Rodriguez-Boulan, et al. Organiz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epithelial polarity programme. Nat. Rev. Mol. Cell Biol. 15, 225–242(2014).4. álvaro Román-Fernández, et al. The phospholipid PI(3,4)P2 is an apical identity determinant. Nat Commun. 9: 5041(2018).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培养操作与应用!
    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培养操作与应用! 一、背景 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离自甲状腺组织;甲状腺是脊椎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属于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动物身体中,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甲状腺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表面结缔组织深入到腺实质,将实质分为许多不明显的小叶,小叶内有很多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甲状腺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制造蛋白质、调节机体对其他贺尔蒙的敏感性。 甲状腺依靠制造甲状腺素来调整这些反应,有T3和T4。这两者调控代谢、生长速率还有调解其他的身体系统。T3和T4由碘和酪胺酸合成。甲状腺也生产降钙素,调节体内钙的平衡。其中,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也称为滤泡细胞或主要细胞)是在甲状腺细胞是负责生产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二、培养操作 1)复苏细胞:将含有1mL细胞悬液的冻存管在37℃水浴中迅速摇晃解冻,加入4mL培养基混合均匀。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4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1-2mL培养基后吹匀。然后将所有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培养过夜(或将细胞悬液加入10cm皿中,加入约8ml培养基,培养过夜)。第二天换液并检查细胞密度。 2)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 1.弃去培养上清,用不含钙、镁离子的PBS润洗细胞1-2次。 2.加1ml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置于37℃培养箱中消化1-2分钟,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并脱落,迅速拿回操作台,轻敲几下培养瓶后加少量培养基终止消化。 3.按6-8ml/瓶补加培养基,轻轻打匀后吸出,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4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1-2mL培养液后吹匀。 4.将细胞悬液按1:2比例分到新的含8ml培养基的新皿中或者瓶中。 3)细胞冻存: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时,可进行细胞冻存。下面T25瓶为类; 1.细胞冻存时,弃去培养基后,PBS清洗一遍后加入1ml胰酶,细胞变圆脱落后,加入1ml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可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2.4 min 1000rpm离心去掉上清。加1ml血清重悬细胞,根据细胞数量加入血清和DMSO,轻轻混匀,DMSO终浓度为10%,细胞密度不低于1x106/ml,每支冻存管冻存1ml细胞悬液,注意冻存管做好标识。 3.将冻存管置于程序降温盒中,放入-80度冰箱,2个小时以后转入液氮灌储存。记录冻存管位置以便下次拿取。 三、应用 用于RCCS模拟微重力影响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生长特性和分泌功能的研究: 釆用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the 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研究模拟微重力对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生长特性和相关分泌功能的影响,为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中甲状腺应激和病理性改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应用RCCS技术构建FRTL-5细胞模拟微重力培养系统。将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FRTL-5细胞株随机分为模拟微重力组(simulated microgravity group,SMG)和正常重力对照组(normal gravity group,NG),分别于培养第6h、12 h、24 h、36 h取细胞及上清液,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T3、T4、FT3、FT4,ELISA检测上清液中Tg和TPO水平 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第6 h、12 h、24 h、36 h后细胞表面形态 透射电镜观察培养12 h和36 h的细胞超微结构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36 h的细胞微丝骨架荧光强度变化。 结果:(1)MTT结果显示,SMG组FRTL-5细胞经6 h、12 h、24 h、36 h培养后,各时相细胞增殖均较NG组受到明显抑制(P0.05),其中24 h最为明显(P0.01) 36 h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SMG组的细胞增殖恢复,二是NG组的细胞增殖速度快速提升。 (2)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显示,与NG相比,FRTL-5细胞微重力培养6 h、12 h、24 h、36 h后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除6 h外,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 而各时相的G2/M期细胞比例表现为模拟失重早期(6-12 h)降低,其中12 h出现低谷值,24 h一过性显著增高,36 h回落。研究结果提示,SMG组FRTL-5细胞培养6-12 h阶段DNA合成下降,24 h的DNA合成趋活跃,而36 h的DNA合成后期比例又呈现下降趋势并向NG组的比例靠近。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显示,RCCS培养6 h组FRTL-5细胞上清液中FT3、T4和FT4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时相的T3、T4、FT3、FT4则未受明显影响。 (4)ELISA测细胞上清液结果显示,与NG相比,SMG组FRTL-5细胞Tg和TPO分泌均明显升高(P0.01),表现为6 h即显著升高,随后呈下降趋势,24-36 h阶段又趋上升,其中SMG组的6 h与24 h以及24 h与36 h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5)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模拟失重环境下FRTL-5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实验早期细胞逐渐趋于死亡状态,24 h后细胞数量又有所增长。 (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拟失重第12 h,36 h的FRTL-5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7)模拟微重力培养36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素FITC标记的FRTL-5细胞,发现细胞微丝骨架局部解聚,张力纤维减少,结构和排列紊乱,细胞伪足少见,细胞形状呈不规则。 微生物菌种查询网自设细胞系板块,是细胞株提供中心,专业提供代次低、周期短、活性好的细胞株。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Nature Immunology: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揭示过敏原调控肺上皮细胞IL-33释放的新机制
    7月6日,《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研究组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Allergen proteases-activated stress granules assembly and Gsdmd fragmentation control IL-33 secretion)。该研究揭示了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二型免疫反应过程中上皮细胞释放IL-33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蛋白酶暴露激活了上皮细胞独立于eIF2α(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磷酸化的应激颗粒(SGs)组装,从而促进IL-33的核质转运;蛋白酶刺激诱导细胞产生新的Gasdermin D(Gsdmd)N端剪切形式p40功能片段,可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直接促进细胞质的IL-33释放到细胞外。这两种机制共同高效地的调控细胞核内IL-33的分泌,为干预IL-33依赖的气道过敏性疾病提出新的治疗策略。GSDMD调控IL-1家族蛋白释放机制图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花粉热(过敏性鼻炎)等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当患者暴露于尘螨、霉菌、细菌、植物花粉和动物皮屑等过敏原时,这些疾病通常加剧并恶化。过敏原中的蛋白酶活性成分是重要致病因子,多种源自尘螨(HDM)、烟曲霉菌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及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被报道可高效地在体内外诱导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 IL-33)的释放。IL-33是一种组成性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的二型炎症因子,可快速响应环境损伤刺激从而释放到细胞外,进而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在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尽管IL-33的胞外功能已被广泛报道,但其如何响应外界损伤信号(包括蛋白酶)刺激进而从细胞核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知之甚少。  该研究建立了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小鼠肺部过敏模型和人肺上皮细胞释放IL-33的细胞模型。体外研究发现IL-33可以在30min内快速相应多种的过敏原蛋白酶的刺激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伴随着具有细胞焦亡功能的Gsdmd蛋白的活化,即N-端剪切新形式p40的产生,但不伴随明显的细胞死亡。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敲除巨噬细胞中的Gsdmd可以显著抑制IL-33在过敏原蛋白酶刺激下的释放,且Gsdmd p40的剪切以及IL-33的释放这一过程不依赖于经典的炎性caspase家族的蛋白酶,因而这是一种新发现的Gsdmd剪切活化的途径。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过敏原蛋白酶可以快速诱导细胞的应急颗粒(Stress granules)组装活化,进而促进IL-33的核质转移,进入细胞质的IL-33不能直接释放,而需要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Gsdmd p40的帮助才能释放到细胞外。多种过敏原蛋白酶都可以诱导应急颗粒的组装,但不同于经典的eIF2α-p依赖的应急颗粒组装,过敏原蛋白酶促进eIF2α的降解,从而促进应急颗粒组装。使用eIF2α的抑制因子抑制剂Actinomycin D,可以有效抑制过敏原蛋白酶诱导的IL-33释放。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Gsdmd蛋白在HDM诱导的二型免疫反应的小鼠肺部呈现升高表达趋势,敲除小鼠的Gsdmd,可以有效抑制包括HDM和木瓜蛋白酶(Papain)诱导的气道免疫反应。在哮喘病人中,研究也观察到Gsdmd肺部表达与肺灌洗液中的IL-33以及血液中的IgE呈现正相关趋势,提示通过抑制Gsdmd蛋白剪切可能作为治疗二型免疫反应的新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的支持。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2-01255-6
  • 【Science】单细胞蛋白分析技术揭示肠脑神经回路新机制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饥饿?为什么进食之后会出现饱腹感?我们能感知到大脑与肠道的紧密联系,以往的研究认为这种感知与触觉、视觉、声音、气味和味觉通过受神经支配的上皮传感器细胞传递到大脑不同,肠道刺激的感知被认为涉及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信号传递的肠道-大脑连接(gut-brain connection)是以激素转运为基础的,这种基于激素的信号传递大约需要10分钟。在肠道中,有一层上皮细胞将腔与下面的组织分开。分散在该层内的是称为肠内分泌细胞的可电兴奋细胞,它们感知摄入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代谢物。与味觉或嗅觉受体细胞一样,肠内分泌细胞在存在刺激时会激发动作电位。然而,与其他感觉上皮细胞不同,肠内分泌细胞和脑神经之间没有突触联系的描述。人们认为这些细胞仅通过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的缓慢内分泌作用间接作用于神经。尽管它在饱腹感中起作用,但胆囊收缩素的循环浓度仅在摄入食物后几分钟达到峰值,并且通常在用餐结束后。这种差异表明大脑通过更快的神经元信号感知肠道感觉线索。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Milo,揭示迷走神经(vagus nerve)可直接连接着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标题为“A gut-brain neural circuit for nutrient sensory transduction”。Milo单细胞Western Blot 验证肠分泌细胞存在神经突触相关蛋白本文使用与小肠类器官或纯化的肠内分泌细胞共培养的结节神经元,在体外重现了神经回路。并结合单细胞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单细胞Western Blot(Milo)共同对突触蛋白进行检测和评估。利用Milo在蛋白水平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单细胞蛋白质印记结果显示83%肠内分泌细胞含有synapsin-1(分析的198 CckGFP细胞中的164个),与其他肠上皮细胞相比,纯化的CCK-肠内分泌细胞表达突触粘附基因Efnb2、Lrrtm2、Lrrc4 和 Nrxn2,表明这些上皮传感器具有形成突触的机制。为了确定与肠内分泌细胞接触的突触的神经元的来源,本文使用了一种改良后的狂犬病毒(DG-rabies-GFP,能感染神经元,但缺少跨突触传播所需的G糖蛋白),发现在肠道类器官中,狂犬病比其他上皮细胞更喜欢感染肠内分泌细胞。并且肠内分泌细胞与迷走神经元突触,通过使用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在几毫秒内转导肠腔信号。这些突触连接的肠内分泌细胞(神经足细胞)形成的神经上皮回路通过一个突触将肠腔与脑干连接起来,为大脑打开一条物理管道,以突触的时间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感知肠道刺激。也正是这些突触信号神经足细胞告诉大脑肠道中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吃的食物做出一定的反馈。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式细胞术都有哪些用武之地?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的各个诊疗方案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与流式细胞术相关的检测得到了不少认可与建议,那么,究竟流式细胞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哪些用途呢?这些基于流式的检测又是否对临床具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呢?我们从现有的已经官方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中,寻到了建议进行流式相关检测的依据。即,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检测。针对已确诊的2019-nCoV病人建议留观后第3、5、7天及出院时依据病情可,若有条件可检查血细胞,肝肾功能,肌酶+肌红蛋白,凝血、CRP;第5-7天若有条件可复查PCT及TB淋巴细胞亚群11项。而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检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即流式细胞术。由于对2019-nCov的机制尚在研究中,我们参考了与之相似性很高的SARS的诊治方案和研究结果,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些检测的临床意义。其他研究显示,在SARS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会使T淋巴细胞及亚群发生不同程度减低,因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监测,有助于SARS-Cov致病机制的研究和诊断,并对于指导治疗(尤其糖皮质激素应用的试剂、剂量等)以及提示预后具有重要价值。3还有很多研究揭示了细胞因子在冠状病毒感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Chen J等人在2010年发表的,利用BALB/c小鼠模式,对SARS-CoV感染的细胞免疫反应进行的研究显示,细胞因子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如TNF-α, IL-6, 趋化因子CXCL10, CCL2, CCL3, CCL5等)和疾病进程中(如 TNF-α, IFN-γ, IL-2, IL-5, IL- 6, 趋化因子CXCL9, CXCL10, CCL2, CCL3和CCL5等)均有增高,这些细胞因子的增高,要么与早期炎症细胞的募集相关,要么与病毒清除,肺部损伤肺部炎症产生相关。5另有研究认为,SARS感染后,机体会因为受到较强的外界刺激而产生过度免疫,出现细胞因子风暴。而细胞因子风暴会造成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肺泡上皮细胞的弥漫性损伤,引发急性呼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6最新发表在Lancet上的针对2019-nCoV 感染的研究揭示,感染2019-nCoV的患者有大量的IL1B、IFNγ、IP10和MCP1增高,可能与激活Th1细胞免疫反应有关。然而,2019-nCoV感染也启动了抑制炎症的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0)分泌的增加,这与SARS-CoV感染还是不同的。进一步比较ICU患者与非ICU患者,发现ICU患者血浆IL2、IL7、IL10、GCSF、IP10、MCP1、MIP1A、TNFα的浓度均高于非ICU患者,提示细胞因子风暴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图2)。7由此可见,检测病毒感染者的细胞因子的情况,有助于了解机体在冠状病毒感染后的一系列免疫应答状态,为疾病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探索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更多的线索。当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仍在继续,流式细胞术能贡献的检测指标也远不止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纳入更多有潜在意义的检测指标,也很有可能为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更优诊疗方案,以及致病机制研究带来新的助益和指引。参考文献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2. 北京协和医院关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V2.0)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4(02):119-126.4. He Z, Zhao C, Dong Q, et al. Effect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o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their subs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05, 9(6): 323-330.5. Chen J, Lau Y F, Lamirande E W, et al.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 Infection in Senescent BALB/c Mice: CD4+ T Cells Are Important in Control of SARS-CoV Infection[J].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 84(3): 1289-1301.6. 张艳丽, 蒋澄宇. 细胞因子风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主宰生命之手[J].生命科学,2015,27(05):554-557.7.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J]. The Lancet, 2020.
  • 细胞培养体系与培养条件
    细胞培养也叫细胞克隆技术,在整个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细胞培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目前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细胞培养体系,一种是细胞在人工基质上单层生长(贴壁培养),另一种是细胞在培养基中自由漂浮生长(悬浮培养)。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的细胞无论在细胞形态和培养条件上有诸多不同。第一来源和形态不同: 悬浮细胞的生长不依赖支持物表面,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细胞大体呈球形或椭球型(见下图)。这类细胞一般为淋巴细胞等血液系统来源的细胞。悬浮细胞 贴壁细胞生长必须有可以贴附的支持物表面,依靠自身分泌的或培养基中提供的黏附因子才能爱表面生长和繁殖。细胞在未贴附于底物之前一般似球体样,当与底物贴附后,细胞将逐渐延伸展形成一定的形态(见下图)。贴壁培养细胞主要包括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比如成纤维细胞,骨骼组织(骨及软骨),心肌与平滑肌、肝、肺、肾、乳腺皮肤神经胶质细胞,内分泌细胞,黑色素细胞及各种肿瘤细胞等。 上皮细胞型 成纤维细胞型 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区别贴壁细胞分为两种,上皮细胞型和成纤维细胞型,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贴壁细胞在瓶底伸展并延伸成梭型或不规则的三角形或扇形,而且晃动培养液时,细胞不动。悬浮细胞漂在培养液中,呈圆形,晃动培养液时细胞也随着漂动。 第二培养条件和方式不同: 贴壁细胞一般使用滚屏或T瓶进行培养。如果使用微载体,也可以用微载体培养瓶或生物反应器进行培养。 培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CO2的环境条件控制,可由培养箱提供。 滚瓶机 微载体培养瓶 T瓶 悬浮细胞培养,可以使用小型细胞工厂、飞旋瓶、生物反应器进行培养。 细胞工厂和飞旋瓶培养中需要的温度/湿度/CO2的环境条件控制,可由培养箱提供。生物反应器自带条件控制功能。 小型细胞工厂Celline 飞旋瓶生物反应器 WIGGNS培养箱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培养箱内部兼容用电设备。在具有传统培养箱的所有功能之外,WIGGENS CO2培养箱系列,采用了高效的循环系统保证了温度、CO2、湿度的均匀性。内置电源插孔设计,箱体内可以直接使用磁力搅拌器,摇床等用电设备。箱体右侧中部开孔,带硅胶塞,方便培养过程监控及对设备进行验证。箱体底部的导轨设计,可用于大型滚平机的推进和推出操作。加固隔板设计,实现了一机多能,灵活使用的特点。WIGGENS 二氧化碳培养箱
  •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正军:了解细胞就是了解生命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正军表示,细胞在地球上的物质形态演化过程同时也是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了解了细胞,我们就能了解生命”。细胞生物学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沿学科方向。这一学科分支众多,主要关注细胞形态结构、细胞生命活动功能、细胞遗传调控以及细胞与其生命活动环境当中的各种关系。陈正军表示,人类需要把细胞研究清楚,通过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基因调控以及细胞与微环境的关系,可以了解细胞的健康活动和发育过程。而如果缺乏对相关研究的掌握,我们便会很难认识目前面临的各种疾病,如炎症、癌症等病理细胞的活动过程等,也很难针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的治疗。细胞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陈正军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体生理反应例子来解释细胞的生命活动。他介绍,小孩皮肤光滑、湿润,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有皱纹出现,这一过程就是人体细胞的变化过程,保养皮肤的过程其实就在保养我们的面部细胞。“平时给予身体充沛的营养,进行自由运动,及时调整心理情绪,就是在保养人体细胞,调整人体大脑神经细胞健康活动,助力身心健康。”细胞生命活动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真核多细胞生命体由各种各样的细胞所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不同组织器官,执行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和行为,协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人体从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伴随了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各种细胞行为。陈正军的研究领域则包括了细胞极性与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他介绍,细胞在迁移过程中需要定位到特殊的位置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细胞极性状态,占据它所在的功能部位并执行其生命活动过程。一个细胞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陈正军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且深奥的科学问题。细胞活动受到细胞自身遗传物质、蛋白质分子的调控,同时细胞内部的这些分子和功能单位,也会受到细胞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两者共同相互作用,使得单个细胞可以产生不同的生命活动。具体来讲,细胞生长需要改变自身的结构状态,这一过程伴随胞内各种信号物质、蛋白质、信号通路等发生变化。其中,细胞通路的变化则受部分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甚至生物因素。而在体内环境中,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外环境因素,对细胞行为如细胞生长、迁移等的影响极为重要。细胞生长因子可实现不同细胞的功能需求细胞生长因子是促进细胞生命活动一类细胞因子广泛的概念,比如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都称为细胞生长因子。不同细胞生长因子就会帮助不同细胞维系其不同生命活动功能,如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不同细胞种类对细胞生长因子的需求也不同,不同的细胞生长因子也能协同调控一种细胞活动过程,比如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多种不同细胞生长让细胞来执行不同的生命活动。每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下都可以分泌产生细胞生长因子,通过细胞之间互相刺激或者刺激自身发挥作用。以口腔黏膜或者肠道的上皮细胞自我修复为例,当上皮细胞产生损伤,需要修复即重新执行自身的增殖功能时,上皮细胞会启动常规活动以外的一种机制,分泌生长因子帮助自己,甚至帮助周围细胞进行修复,完成功能需求。细胞生长因子通常呈多肽分子配体,可以直接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结合之后受体会把信号转到胞内,细胞内接着启动一系列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偶联酶促化学反应,这一过程为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通过瀑布效应放大生物信号,启动和激活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生命活动。因此,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温和细胞分选,开启单细胞测序成功的第一步!
    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工作者们可对每个独一无二的单细胞进行分析,认识到细胞间的异质性,深入了解如胚胎发育早期的分化特征、肿瘤微环境中的非均质性、罕见循环肿瘤细胞的转录组等等以往传统高通量测序方法难以攻克的领域。单细胞分析的应用已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涵括神经生物学、癌症、免疫学、微生物学、胚胎发育、临床诊断等多个领域。单细胞测序分析的第一步,即是单细胞样品的制备,同时确保其生物完整性不被破坏。高质量的样品制备影响着后续单细胞分析成功与否。高活性、无细胞碎片且均一的单细胞悬液可使测序结果在完整性、真实性、数据可重复性得到提升。最常见细胞分离的方法可用MACS磁珠或流式细胞仪进行目的细胞分选与富集。单细胞测序流程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法富集目的细胞群体缩小研究范围,对单细胞群体可进一步精细化解读。尤其在研究罕见细胞族群,单细胞测序前先以流式细胞分选富集稀有细胞,可大大增加实验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现今已有愈来愈多单细胞测序研究结合流式细胞分选,筛选目的细胞、过滤死细胞减少样本中無效细胞的比例,提高单细胞文库构建的成功率以及后续的数据质量,让单细胞测序更有深度与广度分析实验数据,推动进一步研究范畴。传统高压液滴分选仪分选单细胞传统液滴式流式细胞分选(Droplet cell sorter),将目的细胞利用适宜的荧光标记。经荧光染色或标记的单细胞悬液,被高压压入流动室内,在鞘液的包裹和推动下,细胞被排成单列,以一定速度从流动室喷口喷出。通过相应荧光检测及充电,获得目的细胞,实现单细胞分离。然而操作过程中,分选的细胞相继受到高压、充电带有电荷、减压的刺激,常导致分选的目的细胞在分类过程中的损伤和溶解,活细胞回收率不高;即使回收的活细胞也因分选过程受刺激影响细胞基因转录图谱表现,无法维持其生物完整性。传统高压液滴分选仪进行单细胞分选Adapted from Technologies for Single-Cell IsolationInt. J. Mol. Sci. 2015, 16美天旎MACSQuant Tyto 革命性的细胞分选仪专利的微芯片技术,精准地控制阀门开合以进行细胞分选,该仪器的特性在于整个分选过程在一次性使用的全封闭样本舱(cartridge) 中进行,且无需鞘液、避免了样本污染和残留风险。上样简单、自动进行分选设置,无需操作人员进行高强度与长时间的培训就能轻松操作。由于实际分选过程都在样本舱进行,不会损失珍贵的样本材料;阳性和阴性分选组份均可在无菌洁净操作台内轻松回收。细胞不会受到高压、电荷及减压刺激,不同于传统的液滴分选仪,这种温和的分选方法可最大保持细胞活性和功能,即使经过多次分选,细胞活性也不会受影响,充分表明这种阀门介导的分选机制具有温和性质。美天旎MACSQuant Tyto细胞分选仪与样本舱功能示意图。A. 美天旎MACSQuant Tyto细胞分选仪;B. 样本舱;C.独特微芯片技术的分选示意图。单细胞测序前,使用美天旎MACSQuant Tyto细胞分选仪(MQ Tyto)进行目的细胞分选富集。分选过程不受到高压、电荷、减压与剪切力刺激,作用温和不影响细胞生物功能完整性,维持细胞基因转录图谱表现,提高细胞存活率与回收率。位于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的Dr. Kai kessenbrock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内环境稳态和乳腺癌中的细胞通讯。他们在单细胞水平上系统性分析研究乳腺干细胞微环境(stem cell niche)中细胞通讯的机制和乳腺上皮組織内的异质性,进一步加深对早期肿瘤发生过程中系统性变化的理解;最终目的是开发用于早期检测的生物标记物以及改善乳腺癌的治疗策略。Dr. Kai kessenbrock团队在FVB小鼠取出小鼠乳腺组织,分别以美天旎MACSQuant Tyto细胞分选仪(MQ Tyto)与传统液滴式流式细胞分选(Droplet cell sorter)分离乳腺上皮细胞(CD49f+/EpCAM+)后,标记建库并进行单细胞测序;比较两种不同的流式细胞方法分选后,所获得的测序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也进行分选后的细胞培养,观察细胞存活与功能。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分离与单细胞建库 (Data kindly provided by Quy Nguyen, UCI)1. MQ Tyto可有效分选出不同乳腺上皮细胞亞型(Luminal 1, Luminal 2, Basal-like subtypes),基因转录图谱完整呈现。聚类分析与差异基因热图展示2. 经由MQ Tyto分选,每个单细胞可捕获更多的mRNA数量(UMI),获得更多可分析的基因数(Genes);显示MQ Tyto保留了细胞的完整性。质控图3. 传统液滴式流式(Droplet cell sorter)细胞分选后细胞应激基因表现明显上调。这主要是来自于细胞分选操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外力刺激,而非原始组织环境细胞的真实表现。应激基因表现量展示4. 细胞分选后,持续培养七天乳腺上皮细胞并形成乳腺球(mammosphere formation)进行计数。结果显示MQ Tyto组形成更多的乳腺球,表示其MQ Tyto分选后的上皮细胞维持其功能性与高存活率。综上,利用MQ Tyto对目的细胞进行分离与富集,作用温和不影响细胞生物功能完整性,维持细胞基因转录图谱表现,提高细胞存活率与回收率,开启单细胞测序成功的第一步。
  • ibiPore可视化的Transwell:可实时观察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细胞迁移、侵袭、细胞间相互作用
    德国ibidi的ibiPore可以实时观察流动、剪切情况下的细胞侵袭、迁移、细胞相互作用等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统计时,不需要将膜取下,也不需要将另一边的细胞擦掉(经常将膜擦破,导致实验失败),可直接将μ-Slide放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细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选择贴壁于氮化硅膜的上下两侧。可以把细胞种植在膜下边,避免自由落体的说法,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21世纪注定是一个生命科学的世纪,科研工作者们如果想在这个世纪去决胜,能做到一点,不仅要好的idea,领先的技术,更需要得心应手的好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为大家介绍德国ibidi的μ-Slide ibipore SiN (图1), 一款具有多孔氮化硅膜的μ-Slide载玻片,可用于实时观察流动、剪切力条件下的细胞侵袭、迁移以及细胞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的“ transwell ”,更多应用请参阅文中(Intended Use的相关内容)。图1. ibipore及ibipore SiN氮化硅膜培养细胞的染色结果。图片背景为在ibipore氮化硅膜上培养细胞的荧光染色结果,规则排布的白色圆点为氮化硅膜的孔隙ibipore有上下两个独立的通道(见图2),两个通道 overlap 的区域由一个孔径大小均一的氮化硅膜隔离开(见图3)。两个通道可以分别培养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细胞可以贴壁于氮化硅膜的上下两侧。在细胞侵袭实验中,普通的transwell只能将细胞培养在上侧,这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能明确的说明是由于重力作用还是侵袭能力本身造成的。而ibipore考虑到这一因素,建议实验者在氮化硅膜的下侧进行细胞培养,检测细胞向上侧通道进行迁移的能力,进而巧妙的排除了重力作用对侵袭实验的影响。配合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以及加热孵育系统,可以在流动、剪切力条件下实时的观察细胞的侵袭以及迁移等实验。德国ibidi公司为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设计了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见图4)。ibipore与传统的transwell实验最大区别有三点:①. ibipore可以在上下两个通道中培养细胞,这样可以观察细胞向上的侵袭情况,排除以往实验中重力作用的影响;②. ibipore中间的氮化硅膜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以实时成像观察侵袭情况,也可以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③. ibipore可以配合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观察淋巴细胞等在流动状态下的侵袭情况。ibipore产品介绍ibipore产品特点:* 透过薄而多孔的薄膜获得卓越的光学性能* 有着广泛的应用,细胞可完全粘附到顶部-基底* 对于不同细胞类型有多种孔径大小可以选择应用:1.流动状态下跨内皮细胞迁移2.2D或3D凝胶内细胞层的共培养和传输分析3.顶部-基底细胞极性分析4.顶部-基底梯度的细胞屏障模型分析5.细胞迁移分析(例如,用于研究肿瘤侵袭或转移)在μ-Slide ibiPore IV型胶原涂层3μm孔径中人类内皮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相位对比度、DAPI(蓝色)、VE钙粘蛋白(绿色)和F肌动蛋白(红色)的叠加图像。技术特点:1.SiMPore的微孔氮化硅膜2.中间具有多孔光学膜的跨通道结构3.优异的光学性能,堪比盖玻片4.孔径大小0.5μm,3μm,5μm,8μm供选择5.中间膜0.4µ m(400 nm)6.使用工作距离0.5mm的物镜7.与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完全兼容8.下部通道中明确的剪切力和剪切速率范围µ -Slide ibiPore SiN工作原理µ -Slide ibiPore SiN由插入两个通道之间的水平多孔膜组成。上部通道是膜上方的静态储液池。下部通道是灌注通道,用于对附着在膜上的细胞施加限定的剪切应力。上部通道和下部通道仅通过隔膜彼此连通。图2. ibipore组成示意图多孔膜由氮化硅(SiN)制成,这种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化学和机械稳健性。400nm厚的氮化硅膜非常适合成像和显微镜观察,没有任何自发荧光或透明度问题(如玻璃)。SiN材料可以直接用于贴壁细胞培养,也可以选择用ECM蛋白包被。应用建议:孔径 & 孔密度什么是孔密度孔密度是指膜的空隙体积分数。是孔隙的体积除以膜的总体积。下面的图形为采用相同的放大倍数。图3. 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不同应用的建议孔径:不同的细胞大小和直径不同,根据具体实验请选择不同孔径图 4. 为不同应用推荐的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Intended Use经证实的应用这些应用已由ibidi研发团队或者我们的用户进行过试验。Endothelial Barrier Assays内皮屏障分析在膜一侧培养单层细胞。细胞可以在静止或者流动剪切力条件下培养。Co-Culture and Cell Barrier Assay共培养和细胞屏障分析在膜的两侧分别培养单层细胞。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行信号传递、共培养以及迁移实验(例如,分析药物通过上皮或内皮屏障的传递)。Apical-Basal Cell Polarity Assays顶端-?基底端细胞极性分析3D凝胶基质中的化学因子可以导向在膜另一侧培养的单层细胞的极性发生。Potential Use潜在应用以下示例将讲述该产品进一步的潜在应用。ibidi仍需在内部测试这些应用,因此我们无法提供特定的实验方案。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应该是可行的。Trans-Membrane Migration in 2D/2D跨膜迁移在膜的一侧培养单层细胞。可以观察悬浮的白细胞在流动状态下的滚动、粘附以及侵袭情况。Cell Transport in a 3D Gel Matrix细胞在3D凝胶基质中的传递3D凝胶基质中的细胞迁移:在流动状态下,观察白细胞的滚动、粘附以及向3D凝胶基质中肿瘤细胞方向的迁移情况。Application Examples 应用实例MDCK和NIH-3T3细胞的相差显微镜观察Madin-Darby犬肾(MDCK,左)和NIH-3T3(右)细胞在μ-Slide ibiPore SiN,孔径0.5μm的玻片中,无蛋白质包被。接种后,将细胞在静态条件下在培养箱中保持20小时。相差显微镜,4倍物镜。请注意,这张图像中的中心多孔区域看起来更暗,因为0.5μm的孔隙无法用低分辨率物镜分辨。流动条件下HUVECS的相差显微观察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在μ-Slide ibiPore SiN中,孔径3μm的玻片中,有纤连蛋白包被。将细胞接种并在具有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的流动条件(10达因/cm2)下在培养箱中保持12小时。固定后的相位对比显微镜,10倍物镜。流动下HUVECs F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荧光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在μ-Slide ibiPore SiN,孔径5μm玻片中的免疫荧光染色,有纤连蛋白包被。将细胞接种并在具有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的流动条件(10达因/cm2)下在培养箱中保持12小时。绿色:肌动蛋白(鬼笔肽),蓝色:细胞核(DAPI)。荧光显微镜,20倍物镜。选择指南:ibidi跨膜分析实验解决方案参考文献:Salvermoser, Melanie, et al. "Myosin 1f is specifically required for neutrophil migration in 3D environments during acute inflammation." Blood,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131.17 (2018): 1887-1898. 10.1182/blood-2017-10-811851Rohwedder, Ina, et al. "Src family kinase-mediated vesicle trafficking is critical for neutrophil basement membrane penetration." Haematologica (2019). 10.3324/haematol.2019.225722Non-Recommended Applications不建议的应用因技术原因,本产品不适用于以下应用,应避免使用.本产品不适用于:1.上通道灌流2.两个通道的灌流3.跨膜流动4.筛选应用订购信息
  • 安捷伦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伴随诊断获得FDA批准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在美国,预计食管癌在2019年将导致大约16,000例死亡。 ESCC占美国诊断的所有食管癌的约30%,其5年生存率为12%。/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a9bd6bb-2403-4122-bfaa-32fc7f8e74dc.jpg" title="timg (4).jpg" alt="timg (4).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trong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31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该公司的PD-L1(22C3)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PD-L1 IHC 22C3 pharmDx)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用于扩展用途使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该试验现在被批准用于鉴定患有ESCC的患者用于治疗KEYTRUDA(pembrolizumab),一种由Merck制造的抗PD-1疗法(在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称为MSD)。 KEYTRUDA被批准用于复发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其肿瘤表达PD-L1 [综合阳性评分(CPS)≥10],由FDA批准的测试确定,疾病进展在一个系统治疗之前或之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PD-L1 IHC 22C3 pharmDx是唯一经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FDA批准的,用于帮助鉴定strongESCC患者/strong用KEYTRUDA进行二线治疗的/span伴随诊断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strong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是PD-L1 IHC 22C3 pharmDx在美国获得FDA批准的第六种癌症类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学组总裁Sam Raha说:“PD-L1已成为PD-1/PD-L1检测点抑制剂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有资格接受这些抑制剂的治疗,病理学家对他们的PD-L1测试的信心至关重要。随着我们PD-L1 IHC 22C3 pharmDx检测的扩展使用获得批准,安捷伦能够帮助鉴定患有ESCC的患者以进行KEYTRUDA治疗,同时为病理学家提供确保诊断信心所需的高质量、可靠性和准确性。 ”/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安捷伦与美国Merck合作开发了PD-L1 IHC 22C3 pharmDx/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KEYTRUDA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帮助检测和对抗肿瘤细胞的能力。 KEYTRUDA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和PD-L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这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 KEYTRUDA和其他靶向免疫疗法正在彻底改变癌症治疗,其治疗价值在越来越多的癌症类型中得到证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安捷伦是与制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免疫组织化学的癌症治疗诊断的全球领导者。安捷伦与Merck合作开发了PD-L1 IHC 22C3 pharmDx。 PD-L1 IHC 22C3 pharmDx还可帮助医生识别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宫颈癌,胃癌或GEJ腺癌,尿路上皮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以便用KEYTRUDA治疗。使用肿瘤比例得分(TPS)解释NSCLC组织中的PD-L1表达。使用组合阳性评分(CPS)解释HNSCC,尿路上皮癌,宫颈癌,胃或GEJ腺癌和ESCC组织中的PD-L1表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color: rgb(12, 12, 12)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扫码关注【3i生仪社】,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color: rgb(12, 12, 12)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1565067-c458-475a-87f7-6e690ae63e31.jpg" title="小icon.jpg" alt="小icon.jpg"//p
  • Science发表人类胸腺的细胞图谱,揭示T细胞的形成过程
    来自英国和比利时的一组研究人员近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人类胸腺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对人类T细胞的发育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普查。共同通讯作者、比利时根特大学的Tom Taghon教授表示:“我们现在非常了解T细胞如何在健康组织中形成。我们能够从发育中的胸腺和肝脏中鉴定出相似的前体细胞,且我们相信这些前体对于启动胎儿的T细胞发育和建立完全有功能的胸腺器官至关重要。”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T细胞受体(TCR)库形成的关键器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适应性免疫。胸腺中的T细胞发育在空间上是协调的,而且这一过程需要胸腺微环境中的各类细胞精心配合。为了绘制一个完整的胸腺细胞图谱,研究人员从发育期、儿童期和成年期的人类胸腺样本中分离出细胞,并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在开展质量控制去除doublet后,他们从发育中的胸腺中获得了138,397个细胞,从出生后胸腺中获得了117,504个细胞。他们对细胞簇进行注释,标记为40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或状态。为了比较人类胸腺和小鼠胸腺的结果,他们随后利用出生后4周、8周或24周的小鼠样本生成了一份完整的小鼠胸腺单细胞图谱,并将这些数据与先前发表的产前小鼠胸腺scRNA-seq数据相结合。成熟T细胞的整合分析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细胞状态有交叉。人类的GNG4+ CD8αα+ T细胞与小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前体A型最为相似,不过它们之间也存在高度差异表达的基因,表明其功能存在潜在差异。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不同细胞的TCR库,以分析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是否存在TCR库的差异。他们观察到,CD8+ T细胞与其他细胞明显分离,这个趋势在所有样本中都是一致的。这与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幼稚CD4+/CD8+ T细胞极为相似。作者写道:“我们从人类胸腺中鉴定出50多种不同的细胞状态。在胚胎发育以及儿童和成年时期,人类胸腺细胞的丰度和基因表达谱都在动态变化。”研究人员还鉴定出全新的人胸腺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亚群,并对其进行定位。通过计算机模拟,他们还预测出人类T细胞发育的轨迹,从胎儿肝脏中的祖细胞到多种成熟的T细胞。利用这一轨迹,他们还构建了驱动T细胞命运决定的转录因子框架。作者总结道,他们此次绘制的人类一生的胸腺单细胞转录组图谱以及不同物种的转录组图谱对天然组织微环境下的T细胞发育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普查。“人类和小鼠胸腺之间的系统比较突出了人类特有的细胞状态和基因表达特征。我们详细的T细胞发育网络将有助于建立体外类器官培养模型,从而真实地再现体内的胸腺组织。”资深作者、纽卡斯尔大学的Muzlifah Haniffa教授还指出,胸腺细胞的图谱可帮助研究人员阐明发育中胸腺的细胞信号,揭示哪些基因打开才能将免疫前体细胞转化为特异性T细胞。“这张图谱可作为在体外改造T细胞的参考图谱,为人们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他说
  • Science子刊| 多色免疫荧光标记联合转录组测序助力解析宫颈癌的单细胞分子特征
    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可造成30多万人死亡。宫颈鳞癌(CESC)作为宫颈癌主要病理类型约占75%,通常经历由正常宫颈到宫颈上皮内瘤变再到CESC的发生和进展过程。然而,CESC进展过程中上皮和微环境细胞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关键分子途径的发展尚不清楚。2023年1月27日,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岳金波教授团队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员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features underlying huma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为宫颈癌的诊疗提供了疾病诊断与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了阐明了宫颈上皮细胞的转录致瘤轨迹并揭示了 CESC 启动和进展中涉及的关键因素,文章作者对来自对四组13例不同病变阶段的宫颈组织(包括NC、CIN、早期CESC和晚期CESC)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上皮细胞、巨噬细胞、NK和T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转录组变化及亚群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构建了宫颈鳞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特征图谱,发现了大量肿瘤发生和进展相关的新的细胞亚群和分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CESC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尤其是考虑到免疫系统是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简单对于单个细胞亚型的描述不足以展现更大的”全景“。围绕这个目标,在文章中通过大量的转录组数据,研究者发现几个细胞簇的相对丰度显示与较短的存活期显着相关:CCL20 +Mac、APOE+Mac、epi7、CD56+NK、TH17、耗尽的CD8 +T、PODXL+EC、TNFRSF9高Treg和 mCAF。相反,其他细胞簇的丰度与更长的存活率显着相关:pDC、CD16+NK、GZMK+CD8+T、ZNF683+CD8+T、CLEC9A+DC、epi8和肥大细胞。 实验部分除了转录组测序相关之外,作者使用TissueGnostics公司TissueFAXS Plus全景组织细胞定量分析系统获取图像。在长存活率相关的因素中,作者重点提出了CESC中的epi8的高相对丰度可以促进我们观察到的高水平T细胞浸润从而增强与肿瘤细胞的串扰。文中作者表示,尽管对 CESC 进行了大量的转录组分析,但这些方法无法提供对主要细胞参与者、它们的相互作用伙伴以及驱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途径的高分辨率洞察,尤其是CAF,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通过多种机制促进恶性生长和侵袭 ,而且空间 CESC 信息对于理解细胞簇的位置及其相互作用很重要,但在 scRNA-seq 分析的解离过程中存在丢失。多重免疫荧光标记与转录组测序为了揭示了 mCAF 和 vCAF 的两个主要亚群,作者选择使用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了,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标记验证了它们在人类 CESC 中的存在,发现 mCAF 表达高水平的与促肿瘤途径相关的基因(主要位于富含胶原蛋白的基质条纹内),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表明,mCAF 可主要通过 NRG1/ERBB3途径促进 CESC 进展,该途径参与抗雄激素对前列腺癌的抗性,在之前的研究中尚未报道。这部分内容也是TissueGnostics公司的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在关键领域取得的最新科研进展之一。Fig 1 CESC样本组织切片中的T细胞(PAN-CK(红色)、HLA-DR(蓝色)、IDO1(绿色)和CD3(灰色))的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图像。在较短存活期显著相关的因素中,作者研究了CESC进展过程中基质癌相关的呈现为细胞(mCAF)的亚群特征,发现mCAF可能促进CESC的进展,并进一步发现其作用机制是通过NRG1/ERBB3 通路来实现的。Fig 2 多重免疫荧光CESC组织样本中mCAF和vCAF上的特异性标记物。Fig 3 mCAF肿瘤特异性配体-受体对的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包括NRG1-ERBB3和Wnt5A-FZD6。&bull 单细胞测序技术完成了细胞水平的组学研究,但是获取的信息内缺失了细胞的空间分布信息。如果想要补充细胞的空间位置表型,就需要引入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多色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单细胞分辨率的组织成像,能够多靶点、可视化地描绘细胞的复杂空间位置信息,从而揭示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化微环境的空间结构。&bull 单细胞测序技术与多重免疫荧光技术的结合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组学地研究肿瘤微环境及免疫微环境,同时获悉胞间联系、基因空间变化等信息,并赋予关键基因的细胞分布信息和组织分布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研究疾病相关分子机制并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同时作者也在讨论部分,使用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生成的数据,可以针对人体组织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以回答 scRNA-seq 无法解决特定问题。
  • 首次大规模高分辨率揭示从一个携带致癌突变的单细胞演变为侵袭性肿瘤的全过程
    癌症是由渐进的基因和表观遗传变化驱动,在整个过程中,癌细胞可以获得复杂的异质性,进而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并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加速疾病的进程。因此,深入了解肿瘤亚克隆选择和转移的分子基础、转录状态的起源和转变以及肿瘤进化路径的遗传决定因素,不仅有助于阐明肿瘤进化的基本原则,还具有临床意义。基因工程小鼠模型(Genetically engineered mouse models, GEMMs)是研究肿瘤进展的一个关键工具,研究人员能够通过GEMMs研究肿瘤在原生微环境和实验定义的条件下的演化过程。其中,KrasLSL-G12D/+ Trp53fl/fl(KP)模型通过病毒传递Cre重组酶到少量肺上皮细胞引发肿瘤,导致致癌基因Kras的激活、P53肿瘤抑制基因的纯合缺失和肿瘤的克隆生长等,真实模拟了新生细胞转化成侵袭性转移肿瘤的主要步骤,从分子和组织病理学上再现了人肺腺癌的进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KP模型来探究肿瘤演变过程中尚未解决但非常关键的问题。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Jonathan S. Weissman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Lineage tracing reveals the phylodynamics, plasticity, and paths of tumor evolution”的文章。研究团队将基于单细胞RNA-seq的进化谱系示踪系统引入KP小鼠模型中,连续并全面监测了一个携带致癌突变的单细胞演变为侵袭性肿瘤的全过程,揭示罕见的亚克隆可以通过独特的转录程序驱动肿瘤扩张。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肿瘤通过典型、独特的进化轨迹发展,干扰额外的肿瘤抑制因子可以加速肿瘤的进展。该研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分辨率重建了从单一转化细胞到复杂、侵袭性肿瘤群体的肿瘤演化全过程。 文章发表在Cell主要研究内容KP-Tracer小鼠可以连续和高分辨率追踪肿瘤的起始和进展为生成高分辨率的肿瘤演化系统,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谱系追踪能力的肺腺癌小鼠模型KP-Tracer,能够连续数月进行细胞谱系追踪。后续实验证实,在5-6个月后,该模型成功追踪了肿瘤发生,并且示踪剂能够在相应部位表达。此外,在对癌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发现细胞状态、谱系、样本身份和肿瘤克隆性在肿瘤中的表达与预期一致。 图1. KP-Tracer小鼠模型的构建。来源:Cell罕见的亚克隆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显著扩增肿瘤进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基于肿瘤生长促进基因或表观遗传变化的亚克隆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亚群动态变化如何导致侵略性亚克隆对同一肿瘤的其他部分的扩展。为研究KP肿瘤的亚克隆动力学,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统计检验方法,即将每个亚克隆的相对大小与没有亚克隆被选择的“中性”进化模型中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些肿瘤似乎是中性进化的,即没有证据表明阳性选择;有些亚克隆则显示出明显的阳性选择迹象。此外,研究团队发现肿瘤主要由一个(有时两个)正在扩增的亚克隆驱动。在肿瘤中,扩增细胞的比例分布广泛, 表明了亚克隆扩展的侵袭性;扩增细胞以增加的DNA拷贝数变异、细胞周期评分和适应度评分为标志。 图2. 罕见亚克隆的显著扩增及其特性。来源:Cell绘制细胞状态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肿瘤进化的共同路径原则上,KP模型中观察到的细胞可塑性、转录异质性可能来自于通过转录状态的随机或结构化进化路径。为了研究肿瘤进化路径的一致性,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称为“进化耦合”的统计数据,扩展了克隆耦合统计数据来量化成对细胞状态之间的系统发育距离。基于不同转录状态的占比和进化耦合的全套肿瘤的数据驱动分层聚类显示,肿瘤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组(Fate Cluster1、Fate Cluster2及Fate Cluster3)。Fate Cluster1、2之间共享一些转录状态,Fate Cluster1主要通过包括胃样和内胚层样状态进化;Fate Cluster2通过肺混合状态进化,Fate Cluster3以高适应度状态为主,如前上皮间质转化(Pre-EMT)和间质状态。进一步,研究团队开发了“Phylotime”对Fate Cluster 1、2背后的转录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证实,Fate Cluster 1、Fate Cluster2是两条独立的进化途径,并且每条途径显示出与Phylotime相关的不同转录变化。上述结果表明,KP肿瘤可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化,一条是胃样和内胚层样状态,另一条是肺混合状态,且每种进化轨迹都显示出明显的转录变化。 图3. 细胞状态之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来源:Cell肿瘤抑制因子的缺失会改变肿瘤的转录组、可塑性和进化轨迹肿瘤抑制基因可以调节多种细胞活动,其丧失与肿瘤侵袭性的增加有关,但这些基因对体内肿瘤进化动力学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团队结合基因干预和定量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了额外的致癌突变如何改变KP肿瘤的进化轨迹,重点研究了人类肺腺癌中两种频繁突变的肿瘤抑制因子LKB1和APC,以及经CRISPR sgRNA敲除LKB1和APC后产生两种动物模型(KPL和KPA)。结果显示,靶向LKB1或APC会增加肿瘤负担,但亚克隆扩增的数量和相对大小没有改变;与肿瘤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在遗传背景中差异较大。 图4. 遗传扰动会改变肿瘤的转录适应性和可塑性。来源:Cell 为检测LKB1和APC的异常是否改变了KP肿瘤的转录图谱,研究团队整合了KPL、KPA肿瘤和之前的KP肿瘤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集。结果显示,经额外的LKB1和APC干扰后产生了四个新的转录状态。此外,针对LKB1/APC的干预也导致主导转录组状态的改变:KPL肿瘤主要富集在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前状态(Pre-EMT),KPA肿瘤富集在APC特异性早期、间质和转移状态。 为研究肿瘤抑制因子的缺失如何改变进化轨迹,研究团队对单个肿瘤的转录状态占比和进化耦合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靶向性肿瘤抑制因子LKB1或APC均可促进肿瘤生长,但其对细胞状态、可塑性和进化路径的影响差异较大 。具体而言,KPL肿瘤能够迅速发展到Pre-EMT状态下并稳定下来;KPA肿瘤则通过新的APC特异性状态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进化路径。图5. 肿瘤抑制因子的缺失对肿瘤进展及细胞状态的影响。来源:Cell结 语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在基因工程肺腺癌小鼠模型中使用基于CRISPR的谱系示踪剂追踪肿瘤从单一转化细胞到侵袭性肿瘤的演化过程,以连续、高分辨率的肿瘤谱系追踪为肿瘤进化建模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绘制了从激活单个细胞的致癌突变发展成为具有侵袭性的转移肿瘤的路径图,揭示了细胞转录图谱、细胞可塑性、进化路径以及肿瘤抑制因子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表示,随着谱系示踪工具的发展和其他新兴数据的集成,也期望该研究提出的实验和计算框架为未来构建肿瘤演化的高维、定量和预测模型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图6. 研究总结概图,来源:Cell
  • 从3D类器官到单细胞——珀金埃尔默邀您参加2020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年会
    细胞的3D模型培养能够更好地模拟微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体内生物过程。相较于生化检测和2D模型,3D模型可提供更具生理相关性的条件。此外,其形态学和功能分化程度更高,这也赋予了它们更接近体内细胞的特征。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在应用3D细胞培养、微组织和类器官技术来填补2D细胞培养与体内动物模型之间的差距。 特别是类器官的研究和使用,类器官(Organoid)是源自干细胞的体外衍生3D细胞聚集体,具有类似器官结构和功能。近年来,3D类器官培养技术逐渐成熟,正在成为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和发育研究的重要模型。然而,细胞的3D培养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培养一致的、可再现的3D 微组织十分困难,尤其是类器官的培养;此外,大而厚的细胞样品成像难度极高;同时,处理3D细胞实验产生的海量数据则是最为严峻的挑战。针对3D微组织样品,使用传统的冰冻切片染色成像或直接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都有很多挑战:冰冻切片成像无法获得立体样品的全部信息,特别是Z轴的细胞位置信息;共聚焦显微镜有较高的光毒性和光漂白,不能对立体样品反复多层的成像,成像的层数有很大限制;此外,这两种拍摄方法获取的大量图片还需借助其他分析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通量很低;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方法扫描速度都很慢,通量很低,一个3D微组织的扫描分析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极大的限制了3D微组织研究的开展。高内涵细胞成像能够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对细胞和亚细胞层次进行多通道、多靶点的荧光全面扫描,检测细胞形态、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等各个环节,在单一实验中获取大量相关信息。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毒作用、受体蛋白转位、蛋白相互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被证明是细胞生物学,癌症研究,病原生物学,药物研发,系统生物学,心血管疾病研究,干细胞研究,神经细胞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PerkinElmer公司提供的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它采用Nipkow转盘扫描技术配以高灵敏度sCMOS探测器,能够快速捕捉到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学过程,更因其降低光漂白和光毒性的特点,配合水浸式高数值孔径物镜,可以实现对活细胞、小型模式生物和3D微组织样品进行高通量的共聚焦高分辨率成像。再结合强大的Harmony分析软件,能够对细胞和亚细胞层面各种复杂的表型进行群体性统计分析研究。该系统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的3D方案不仅仅局限于3D微组织,包括模式生物、细胞伪足等立体结构都可以通过高内涵系统完成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珀金埃尔默的单细胞ICP-MS技术,基于业界最快的的细胞脉冲信号读取速度(可达100000点每秒),能定量单个细胞中低至阿克级别的金属和纳米颗粒含量,测定细胞群中金属质量分布和含金属细胞的数量,从而评估与量化细胞群的异质程度。适用于人体、动物、植物等各种组织器官细胞的深入研究。例如,含金属药物和纳米颗粒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和检测,单细胞ICP-MS可进行精细跟踪,掌握病变组织在细胞层面上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有助于了解癌症机理和提升治疗水平。两株卵巢癌细胞系A2780( 顺铂敏感型)和A2780/CP70 (顺铂耐药型)随时间变化顺铂摄入量 生物体中的铜含量通过非常有效而复杂的稳态机制得以严格调控,该机制可控制元素的吸收、分布和排出。目前数据得到的细胞铜稳态模型只是一个“骨架” ,用SC-ICP-MS来测量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铜(Cu)含量,对了解稳态机制的失调或失衡可能导致生物体功能异常,并可能与某些疾病(例如炎症、哮喘、衰老过程、癌症等)方面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手段。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铜的含量应用领域举例:3D微组织类器官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肿瘤研究(药筛模型、药筛、肿瘤免疫、个体化医疗)、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体外模型研究(感染模型、毒性评价)、材料及给药研究等方面:肿瘤研究2019年6月17日,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在线发表了钱其军研究组的研究成果Modified CAR T cells targeting membrane proximal epitope of mesothelin enhances the antitumor function against large solid tumor。该工作致力于优化肿瘤CAR T免疫疗法。MSLN(Mesothelin,间皮素)是嵌合抗原受体(CAR)T治疗的诱人抗原,MSLN中的表位选择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修饰的piggyBac转座子构建了两种针对MSLN的I区(meso1 CAR,也称为膜远端区域)或MSLN的III区(meso3 CAR,也称为膜近端区域)的两种类型的CAR系统。其中,meso3 CAR T细胞在激活后表达更高水平的CD107α,并在体外针对表达多种MSLN的癌细胞产生更高水平的白介素2,TNF-α和IFN-γ。之后,作者构建了胃癌和卵巢癌3D肿瘤细胞模型,并用该模型来测试这两种CAR T系统,通过PerkinElmer Opera Phenix高内涵系统完成3D肿瘤 CART杀伤系统的成像和分析,最终证明在3D细胞水平,meso3 CAR T细胞比meso1 CAR T细胞具有更高的杀伤作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借助PerkinElmer Xenogen IVIS成像系统,在胃癌NSG小鼠模型中进一步进行验证,同样证明与meso1 CAR T细胞相比,meso3 CAR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更强。我们进一步确定meso3 CAR T细胞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内大卵巢肿瘤的生长。总体而言,本研究证明meso3 CAR T细胞疗法在治疗MSLN阳性实体瘤方面比meso1 CAR T细胞疗法具有更好的免疫疗法,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的CAR T疗法。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2018年11月,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癌症科学研究所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发表了名为《The Phospholipid PI(3,4)P 2 Is an Apical Identity Determinant》的文章,本文主要以MDCK囊肿为模型,研究了上皮细胞的极化机制,最终发现PI(3,4)P2磷脂酶是决定上皮细胞极化发生的重要分子,并阐明了其调控机制。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发现磷酸酯修饰酶PI(3,4)P2的分布在上皮细胞极化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他们用PI(3,4)P2的分布作为表型,筛选哪些蛋白的敲除影响其分布。该过程是通过PerkinElmer的Opera Phenix高内涵系统来实现的,作者先通过高内涵系统的预扫描成像功能对微球进行智能的层切式扫描,选取横截面最大的那一层,然后把细胞分区域,分细胞核、细胞质、内侧、外侧和细胞连接处等等,然后计算每个区域的荧光强度。作者使用此方法去分析一些突变过的微球的磷脂酶分布,发现一些重要的上游蛋白(如PIP蛋白)被敲掉后,会发生显著的定位变化。除此以外,作者还利用高内涵系统分析了微球的空腔表型,MDCK囊肿包含多少个空腔直接反映了其功能是否正常,只有极化正常发生的囊肿才能有正常的空腔。同样的,作者使用高内涵预扫描成像功能对所有球做了层切式扫描,选取有空腔的这些层,把它们压到一起,然后通过算法选出空腔,分析其数量。作者也用该方法做了一系列基因的筛选,筛选到几个显著影响空腔形成的基因,并在后续阐明了其调控机制。 体外模型研究——肝损伤模型2018年,王韫芳课题组在新刊Advanced Biosystems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研究展示一种新型的药物性肝损伤研究模型——LBS微肝球模型(Liver biomatrices scaffolds, LBSs)。该模型在HepaRG细胞的基础上引入天然脱细胞肝脏支架,可进行肝细胞的长期3D培养。在LBS提供的肝组织特异微环境下,新模型具有更高的生理相关性和毒理预测敏感度。作者使用PerkinElmer Operetta CLS 高内涵筛选系统,深入评估了8种抗抑郁药物的肝毒性。结合特定的染料组合,从细胞活力、凋亡、胆汁蓄积、脂肪变、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毒性6个方面检测药物处理对微肝球模型的影响。其中的许多参数都使用了复杂的高内涵分析方法。结果证明LBS微肝球模型能高度特异预测药物肝毒性和协助进一步的毒理机制研究。本研究还用到了PerkinElmer的Engisht多功能成像酶标仪,研究利用Alamar blue法追踪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活力的变化。PerkinElmer提供的分子及细胞水平检测方案贯穿本论文药物肝毒性研究的整个过程。从微肝球模型的细胞增殖、酶活分析,再到3D模型的功能验证和毒理学多指标分析,PerkinElmer均能提供针对性的应用方案。材料及给药研究2019年6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康威研究所在Small杂志发表名为《A High‐Throughput Automated Confocal Microscopy Platform for Quantitative Phenotyping of Nanoparticle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Spheroids》的文章。该研究利用PerkinElmer高内涵Opera Phenix系统,构建了完整的在3D微组织层面研究纳米载体摄取和运输的模型。作者首先进行3D微组织培养和高内涵拍摄的优化,主要研究了培养条件和固定方法对不同浓度的基质胶的影响,并根据该实验结果确定了培养方法、固定方法和基质胶浓度及用量。此外,作者也通过顺式到反式高尔基标记物(GM130、GalT和TGN46)的分布染色考察了高内涵的拍摄质量,证明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确实有极高的分辨率,用来研究纳米颗粒的摄取情况是足够的。接下来,作者通过Harmony软件对层切扫描图片进行重构分析,获取最大亮度投影和3D重构视图,在此基础上定量测量球状体中NP吸收和渗透。最后,作者选择了在纳米颗粒胞吞作用中有功能的蛋白,通过RNAi沉默进行潜在基因筛选,确定该模型可用于评估3D微球NP的摄取和运输过程。 更多详细内容,欢迎您莅临8月4日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0年全国学术大会上举办的午餐会,干货报告、午餐礼遇、惊喜礼品等您来参与。点击下方链接完成签到,即可在会议期间至珀金埃尔默展台(T3)领取精美礼品一份。http://suo.im/6tarYZ
  • 肿瘤细胞分离检测中微流控芯片系统的应用有哪些?
    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外周血中的含量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患者的癌症病发状况。除此以外,CTCs对于肿瘤细胞转移行为等基础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人体血液中的CTCs含量极其稀少,通常仅有0~10个/mL,与之相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含量则分别达到5×109 个/mL、4×106 个/mL和3×108 个/mL,而且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T)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特征。正是由于其稀缺性和异质性,以及血液中复杂基质的干扰,CTCs的精准检测成为巨大的难题。 由于常规的光学分析手段在检出限和灵敏度上均难以达到直接检测的要求,因此通常在进行外周血中CTCs的检测之前,要通过一些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实现其分离和富集。常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根据细胞在物理特征上的差异来进行分离,例如膜过滤分离和密度梯度离心,就是分别依据细胞的大小和密度来完成筛选。化学法则主要依靠生物大分子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例如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核酸适配体与靶标的选择性结合。  上述样品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CTCs的分离富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这些方法都是非连续性的,在吸附、洗脱和转移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细胞的丢失,加之CTCs本身的稀缺性,很容易导致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利用微流控芯片功能集成的特点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CTCs的捕获、释放、计数及检测等操作均可在芯片上完成,连续的自动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人为误差的干扰。此外,微流控芯片所需要的进样量非常小,可以大大减少珍贵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降低检测成本。并且在微尺度下表面力的作用会明显放大,可以有效提高物质混合和反应的效率,实现快速高效的分离分析。因此,近年来多项研究尝试利用微流控芯片平台开展CTCs分离检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CTCs分离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将采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筛选和生物亲和两大类,同时囊括正向富集和反向富集两种策略。此外,对于近期发展的芯片原位检测CTCs新方法也进行了介绍。  1、CTCs分离芯片研究进展  作为商品化较为成功的CTCs分离检测系统,强生公司的CellSearch产品采用的是基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方法,类似的方法在CTCs分离芯片中也被广泛使用,可以视作利用生物亲和作用进行CTCs分离富集的代表。  另一方面,依据细胞在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无须生物标志物的条件下即可实现CTCs的筛选,其中有无外力介入的被动分离方法,例如利用微尺度下流体力学中的惯性效应和黏弹性效应来进行筛分。  也有外加物理场的主动分离方法,诸如介电泳、表面声波和光镊技术等。除了直接对CTCs进行特异性识别实现正向富集外,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结合诸如白细胞等干扰,再将其排除,从而达到反向富集的效果。  2、、芯片原位CTCs检测  对于CTCs的检测,通常采取先进行细胞染色,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但该方法在灵敏度上有待提高,且重现性较差,需要手动操作和人工计数。  此外,以荧光光谱为代表,一些常见的光谱检测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在芯片上CTCs的检测中。  除了光学分析方法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传感元件实现了CTCs芯片检测结果的数字化直读或可视化分析。  3、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CTCs分离微流控芯片的技术原理、分离策略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技术原理主要分为物理筛选和生物亲和两大类,分离策略分为正向富集和反向富集两个方向。同时,介绍了CTCs芯片原位检测的主要技术方法和优化策略。随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微尺度流体操控、微结构加工和集成传感检测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推动了CTCs分离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显示,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s,可以充分发挥芯片本身微量、高效、易于自动化和集成化的优势,最终实现对临床血液中CTCs的快速精准分析,在肿瘤早期诊断、复发与转移监测以及抗肿瘤药物评价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空间。  现阶段,CTCs芯片在筛选精度和筛选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挑战,由于精准与高效二者难以兼得,未来的芯片设计应该更专注于单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针对基础研究,应当注重于提高CTCs筛选的细胞纯度及细胞活性。可以先利用惯性效应对血液进行粗分离,筛分出尺寸较大的白细胞和CTCs。再采用液滴分选的方法,通过免疫磁性分离实现CTCs的精确筛选。液滴分选技术能够达到单细胞分析的精度,利用液滴分选进行肿瘤细胞筛选也已有文献报道。另一方面,针对临床检测领域,研究重点则在于实现临床样本的高通量分析。可以采用电分析方法,依据不同种类细胞的比膜电容和细胞质电导率差异来设置恰当的阈值,对流经检测窗口的CTCs实现快速分析。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CTCs芯片的发展同时也受益于微机电系统(MEMS)、材料学、流体力学和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随着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发展,CTCs芯片未来有望成为肿瘤基础研究和癌症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平台。
  • 福斯体细胞计数法斩获欧洲和美国双认证
    福斯的 FossomaticTM FC分析仪是目前唯一同时通过美国 NCIMS/FDA 认证及欧洲 Microval 认证的快速检测原料奶中体细胞数的仪器。Microval 是欧洲的一家认证组织,专业验证和审批食品与饮料中微生物分析法的替代方法。Fossomatic FC 的审批是在全面比照了参考标准:ISO 13366-1:2008 – 体细胞计数 –第1部分 显微镜检验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检验报告的摘要可在 Microval 的官方网站上查询。网址:www.microval.org.在取得欧洲 Microval 审批之前,Fossomatic FC已作为一种快速电子计数方法获得美国的 FDA/NCIMS 认证。它是目前唯一一种已斩获欧美两大权威机构双重认证的原料奶体细胞计数法。Fossomatic 的测量原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采用该技术,悬浮细胞经染色处理,在压力下通过流通池,并在传感器前被照射发光。每个通过的细胞由光电转换器记录。Fossomatic 分析仪可在一小时内对600个样品进行测试。降低乳腺炎产生的成本体细胞是白细胞(白血球)和来自乳腺分泌组织的细胞(上皮细胞或分泌细胞)。它们大量出现可消除感染并修复由细菌造成的组织损伤。细胞计数有助于发现牛群中罹患乳腺炎的奶牛。提供体细胞计数检测是原奶检测中心的重大使命,它可以帮助奶农避免奶牛疾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中包括兽医诊治费用、抗生素、牛奶滞留损失、奶牛产量下降、质量下降以及牛奶交易量减少和屠宰。为 Fossomatic 7 解决方案获得认证铺平了道路福斯是第一家开发 Fossomatic 体细胞计数方法的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将此法作为奶牛群体改良方案的一部分引入常规检测,从而大大降低了牛奶的损失率。然而,加强奶牛的乳腺炎管控,任重而道远。为此,福斯近日又宣布推出新一代分析仪 Fossomatic 7 和 Fossomatic 7 DC (link),其中包括一种全新的更先进的体细胞计数检测形式,可以更详细地显示乳腺炎的实际状态。这样就有可能开发新的工具以帮助奶农加强乳腺炎管理。新一代的 Fossomatic 分析仪采用与 Fossomatic FC 分析仪完全相同的测量原理,目前也正在接受欧洲 Microval 和美国 NCIMS/FDA 的双重认证检测。
  • 液滴微流控流式细胞仪技术|CTC单细胞miRNA原位多重检测
    在液体活检的研究中,基于表面上皮标志物(EpCAM和CK)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策略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局限性。研究表明,CTC中的肿瘤相关miRNA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具有成为肿瘤表征和鉴定标志物的潜力。目前,高通量地针对单个CTC在活细胞水平开展原位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多个miRNA的同步分析,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因结构可控、功能多样的特性,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活细胞探针载体的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陈艳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谭英团队、香港理工大学杨莫团队,提出了新型的2D MOF纳米传感器集成的液滴微流控流式细胞仪(Nano-DMFC),可应用于CTC单细胞miRNA的原位多重检测。相关研究成果以2D MOF Nanosensor-Integrated Digital Droplet Microfluidic Flow Cytometry for In Situ Detection of Multiple miRNAs in Single CTC Cells为题,发表在Small上。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2D MOF纳米传感器集成的液滴微流控流式细胞仪(Nano-DMFC),突破了活细胞中核酸原位分析的技术瓶颈,高通量地实现了样本中单个CTC活细胞miRNA的原位、多重、定量分析。该纳米传感方案以金属有机框架MOF为猝灭剂,双色荧光染料标记DNA探针为供体,首次合成了用于双重miRNAs检测的生物功能化MOF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纳米探针。该2D MOF纳米传感器修饰了两种乳腺癌靶向多肽序列,以增加肿瘤细胞靶向和内体逃逸能力。集成2D MOF纳米传感器的数字液滴微流控流式细胞仪,可实现单个乳腺癌细胞中双重miRNA标志物(miRNA-21和miRNA-10a)的原位检测。   纳米传感器集成的液滴微流控流式细胞仪由三部分组成——单细胞液滴发生器、纳米探针微注射单元和液滴荧光检测单元。Nano-DMFC系统首先产生单细胞液滴,然后2D MOF纳米传感器被精确地微注射到每个单细胞液滴中,在活细胞水平实现单个肿瘤细胞中的双重miRNA表征。在单个肿瘤细胞内存在目标miRNA时,MOF纳米片上的染料标记的ssDNA与其靶标形成杂交双链DNA(dsDNA),dsDNA和MOF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使dsDNA从MOF表面分离,最终触发荧光的恢复。不同类型的miRNA在单个细胞中产生不同的荧光信号。最后,研究使用光纤集成的液滴流式检测装置,在纳米探针孵育后对液滴中的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单细胞中双重miRNA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Nano-DMFC平台能够以双重miRNA为靶标在仿生样本(含有10,000个阴性上皮细胞)中检测出10个阳性CTC细胞,同时在加标血液样本的回收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该平台验证了以miRNA为标志物的CTC检测新策略。Nano-DMFC系统作为小型化、高度集成、操作简易的活细胞miRNA分析平台,为探究肿瘤细胞异质性和鉴定细胞亚型提供了新思路,并在临床研究中具有癌症早期诊断和术后监测的潜力。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粤港联合创新领域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香港研究资助局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A、同时检测miR-21和miR-10a的MOF-PEG-peps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的制备方案;B、Nano-DMFC系统中的样品处理单元和miRNA检测单元,可实现单细胞液滴包裹、纳米传感器微注射、单个CTC细胞多重miRNA荧光检测。 在液体活检的研究中,基于表面上皮标志物(EpCAM和CK)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策略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局限性。研究表明,CTC中的肿瘤相关miRNA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具有成为肿瘤表征和鉴定标志物的潜力。目前,高通量地针对单个CTC在活细胞水平开展原位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多个miRNA的同步分析,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因结构可控、功能多样的特性,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活细胞探针载体的新思路。
  • 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处理方法与培养步骤!
    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处理方法与培养步骤! 一、细胞简介平台编号:Bio-129531规格:1×10⁶ Cells/T25培养瓶细胞信息:MUTZ-3细胞名称:MUTZ-3人急性非淋巴白血病细胞产品类别:人源细胞系生长特性:贴壁生长培养体系:DMEM+10%FBS传代方法:1:2传代细胞形态:上皮细胞样冻存条件:无血清细胞冻存液保存条件:95%(Viability by Trypan Blue Exclusion)传代方法:1:2传代 传代情况:2~3天换液 培养体系:温度:37℃ ;气相:空气,95%;CO2,5% 细胞描述:本库的细胞仅用于科研工作,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使用者不得将本库细胞转让给第三者。 冻存条件:完全培养基50%+40%FBS+10%DMSO,液氮 用途:细胞系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细胞收到后处理方法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至良好状态后灌满完全培养液并封好瓶口是细胞运输的最好办法。收到细胞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后,先打开外包装,用75%酒精喷洒整个瓶消毒后放到超净台内,严格无菌操作,培养箱静置2-4小时。镜下观察:未超过80%汇合度时,可将瓶装的完全培养液收集至离心管中,加入6ml完全培养基,放入37℃、5%CO2孵箱培养;超过80%汇合度时,根据情况传代或者冻存,具体操作见细胞培养步骤。(注意发货的是密封培养瓶的话,放入培养箱培养记得培养瓶盖子拧松) 三、细胞培养步骤1)复苏细胞:将含有1mL细胞悬液的冻存管在37℃水浴中迅速摇晃解冻,加入5mL培养基混合均匀。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4-6mL完全培养基后吹匀。然后将所有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培养过夜(或将细胞悬液加入6cm皿中),培养过夜。第二天换液并检查细胞密度。2)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3)细胞冻存: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时,可进行细胞冻存。弃培养基后加入少量胰酶,细胞变圆脱落后,进行离心收集,1000RPM条件下离心8-10分钟,去除上清,按冻存数量加入血清及DMSO,冻存比例为90%FBS+10%DMSO。 对于悬浮细胞,传代可参考以下方法:方法一:收集细胞,1000RPM条件下离心8-10分钟,弃上清液,补加1-2ml培养液后吹匀,将细胞悬液按1:2到1:5的比例分到新的含8ml培养基的新皿中或瓶中。方法二:可选择半数换液方式,弃半数培养基后,将剩余细胞悬起,将细胞悬液按1:2到1:3的比例分到新的含8ml培养基新皿中或者瓶中。PS:若客户收到2ml小管细胞,收到细胞后,用75%酒精喷洒整个管子消毒后放到超净台或安全柜内,严格无菌操作;将小管细胞转移至T25培养瓶或6cm培养皿,加入5ml左右完全培养基混匀,放入培养箱过夜培养后查看细胞密度:若密度未超过80%,换液继续培养,视情况传代或者冻存。若密度超过80%,可直接进行传代(方法同上)。 四、细胞接收后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1、如果细胞为贴壁细胞,而收到时呈悬浮或者部分悬浮的状态,请将悬浮的细胞即时离心,加15%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到新的培养皿/瓶继续培养3天;同时原培养瓶中剩下的贴壁细胞更换为15%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3天。3天后若原瓶或者新瓶中的细胞都没有出现增值而是继续脱落死亡,请及时联系实验室技术人员会跟进解决。2、贴壁细胞生长缓慢;适当提高血清浓度(最高不能超过20%),或可根据该细胞生长密度,考虑胰酶消化后,转移到新的培养瓶继续培养。3、生长不均:贴壁细胞若出现分布不均,成岛状生长,可将细胞进行消化,重悬打散细胞,加入新鲜培养基进行培养。 五、特别注意:(如使用公共实验室或者初次接触细胞培养,建议添加双抗培养)1、收到细胞后请尽快更换为含15%血清的新鲜培养基,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继续使用原瓶,请在原瓶培养基中额外添加10%的血清,(原瓶培养基的继续使用时间最长不宜超过72小时)。2、贴壁细胞收到当天切忌立刻消化,请将细胞换液后放置培养箱孵育到第二天再做消化传代,请优先选择直径6cm的培养皿进行传代培养。3、如签收时出现培养瓶壁破裂,漏液等情况请及时做好照片记录并联系实验室。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动物细胞培养基如何选择?这里有答案
    1、细胞培养基的种类按照细胞培养基的发展历史,细胞培养基大致可分为平衡盐溶液、天然细胞培养基、合成细胞培养基、无血清细胞培养基、限定化学成分细胞培养基等几大种类。1.1 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BSS主要是由无机盐、葡萄糖组成,它的作用是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保持pH稳定及提供简单的营养。其主要用于细胞的漂洗、配制其他试剂等。几种常用的BSS配方如下(表1-1)。D-Hank' s与Hank' s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含有Ca2+和Mg2+,因此D-Hank' s常用于配制胰酶溶液。因为Ca2+、Mg2+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份,参与细胞粘附等功能,使用不含Ca2+、Mg2+的BSS可避免细胞结团。此外,Hanks液和Earle液是常用的BSS基础溶液,前者缓冲能力较弱,适合于密闭培养;后者缓冲能力较强,适合于5% CO2的培养条件。表1-1 几种常用的BSS配方(g/L)名称PBS(无Ca2+、Mg2+)PBS(含Ca2+、Mg2+)Earle’sHank’sD-Hank’sKrebs-RingerNaCl8.008.006.808.008.007.00KCl0.200.200.400.400.400.34CaCl2--0.200.14-MgCl2• 6H2O-0.10---MgSO4• 7H2O--0.20.2-Na2HPO41.151.15-0.0480.0480.10Na2HPO4• 2H2O--0.14--0.207KH2PO40.200.20-0.060.06NaHCO3--2.200.350.35-葡萄糖--1.001.00-1.80酚红--0.010.010.01-目前用于细胞培养的血清主要是牛血清,培养某些特殊细胞也用人血清、马血清等。牛血清对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都是适合的,但并不排除在培养某种细胞时使用其他动物血清更合适。血清中含有各种血浆蛋白、多肽、脂肪、碳水化合物、生长因子、激素、无机物等,这些物质对促进细胞生长或抑制生长活性是达到生理平衡的。此外,血清含一些对细胞产生毒性的物质,如多胺氧化酶,能与来自高度繁殖细胞的多胺反应(如精胺、亚精胺)形成有细胞毒性作用的聚精胺。补体、抗体、细菌毒素等都会影响细胞生长,甚至造成细胞死亡。目前,血清多作为一种添加成分与合成培养基混合使用,使用浓度一般为5~20 %,最常用是10 %。1.2 合成细胞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根据天然培养基的成分,用化学物质模拟合成、人工设计、配制的培养基。最早开发的基础培养基(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MEM),其本质为含有盐、氨基酸、维生素和其他必需营养物的pH缓冲的等渗混合物。在此基础上,DMEM、IMDM、HAM F12、PRMI1640等各种合成细胞培养基被不断开发出来。常用合成培养基的配方此处不详细介绍,其特性及应用的范围见下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培养基名称特性及应用范围199细胞培养基添加适量的血清后,可广泛用于多种细胞培养,并用于病毒学、疫苗生产等MEM细胞培养基MEM(Minimal Essential Medium)培养基有含Earle' s平衡盐的类型,也有含Hanks' 平衡盐的类型;有高压灭菌型的,也有过滤除菌型的;还有含非必需氨基酸的类型。是最基本、适用范围最广的细胞培养基。DMEM细胞培养基DMEM(Dulbecco’s modified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是由Dulbecco在MEM培养基的基础上改良获得的,各成分份量加倍,分低糖(1000mg/L)、高糖(4500mg/L)两种类型。细胞生长快。附着稍差的肿瘤细胞、克隆培养用高糖效果较好,常用于杂交瘤的骨髓瘤细胞和DNA转染的转化细胞培养。IMDM细胞培养基IMDM(Iscove’s modified DMEM )是由Iscove在DMEM基础上改良,增加了几种氨基酸和胱氨酸量等。可用于杂交瘤细胞培养,以及无血清培养的基础细胞培养基。GMEM细胞培养基Glasgow’s MEM培养基是MEM的改进型,用于支持BHK-21细胞的生长。原配方以BME为基础, 加入10%磷酸胰蛋白(月示)肉汤,氨基酸和维生素浓度加倍。RPMI-1640细胞培养基专门针对淋巴细胞培养设计,含有BSS、21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广泛适于多种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培养,也用做悬浮细胞培养。HamF12细胞培养基含微量元素,可在血清含量低时用,适用于克隆化培养。F12适用于CHO细胞,也是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中常用的基础细胞培养基。DMEM/F12细胞培养基将DMEM和F12按照1:1比例混合,混合后营养成份丰富,血清使用量也减少,常作为开发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时的基础细胞培养基。McCoy' s5AMcCoy' s 5A Medium 主要为肉瘤细胞的培养所设计,可支持多种(如骨髓、皮肤、肺和脾脏等)原代细胞的生长,除适于一般的原代细胞培养外,主要用于作组织活检培养、一些淋巴细胞培养以及一些难培养细胞的生长支持。例如Jensen大鼠肉瘤成纤维细胞、人淋巴细胞、HT-29、BHL-100等上皮细胞。William' s Medium E适用于大鼠肝上皮细胞的长期细胞培养。神经元基础培养基可为神经元生长提供基础营养物质。昆虫细胞培养基:培养基名称特性及应用范围Grace' s昆虫培养基Grace昆虫培养基(Grace' s Insect Medium)最初设计为支持澳大利亚白星橙天蚕蛾 (Antherea eucalypti) 细胞 的生长,是对Wyatt培养基的改良,以更接近 Antherea 血淋巴。Grace用这种培养基建立了第一个连续细胞系。适当补充添加剂后,该基本培养基已用于培养各种昆虫细胞,包括多种鳞翅类以及一些双翅类昆虫。Grace昆虫细胞培养基主要作为 培养基基础,用于培养Sf9 和Sf21细胞系,也用于其它鳞翅类昆虫细胞系的生长和维持。Grace' s培养基(Grace’s Insect Cell Culture Medium) 是无血清培养基,使用时需要补充血清,从而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因子。添加5 -20%胎牛血清后,Grace昆虫细胞培养基可以用于培养多种昆虫细胞。IPL-41 昆虫培养基 IPL-41昆虫培养基(IPL-41 Insect Medium)旨在用于大规模扩增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系,也常用于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EVS)进行蛋白表达。 IPL-41培养基是对原始IPL配方的改良,由美国农业部昆虫病理实验室Weiss等人开发,用于大规模扩增草地贪夜蛾衍生细胞系。Weiss向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了胎牛血清和TPB培养基(Tryptose Phosphate Broth),成功地实现了IPL-21 AE (III)细胞系的大规模连续培养。该培养基主要用于培养和维护鳞翅类衍生细胞系和扩增这些细胞系的病毒。IPL-41培养基基础也以用于无血清夜蛾细胞的杆状病毒重组蛋白表达。Shield' s & Sang Insect向Sheilds-Sang M3昆虫培养基中添加10%胎牛血清后广泛用于培养各种果蝇细胞系。Sheilds-Sang M3昆虫培养基(Sheilds and Sang M3 Insect medium) 基于D22培养基。该培养基支持黑腹果蝇衍生细胞的生长。Sheilds和Sang将原配方中的氯化物除去,用谷氨酸盐提供钠和钾离子,并用游离氨基酸替代乳白蛋白水解物。Bis-Tris作为缓冲剂放置pH变动。Schneider' s 果蝇培养基 很多昆虫组织培养基的配方是模拟特定昆虫体液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针对相同物种的不同培养基成分的相似度可能比针对不同物种的培养基之间更低。有多种培养基用于果蝇细胞和组织的体外培养。应用最多的是Schneider 培养基、D-22 培养基。果蝇细胞用于研究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包括遗传学、内分泌学、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以及重组蛋白的表达。加入5-20% 胎牛血清后Schneider培养基能够支持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原代细胞和建立的细胞系的快速生长。该培养基用于培养和维护果蝇胚胎衍生的细胞系以及其它双翅目昆虫细胞培养物细胞培养基常用几种重要的添加成分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酚红在细胞培养基中用作pH值的指示剂。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酚红的指示作用判断培养基的pH值,但低血清或是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中酚红的含量与普通细胞培养基中的酚红含量不同,不能通过肉眼观察或通过经验来判定pH值,建议使用pH计进行测定。酚红通常对含血清的细胞培养基生产的生物制品质量并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也可通过纯化技术去除,但酚红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中可能带来胞内钠/钾失衡,影响细胞生长。碳酸氢钠在细胞培养基中主要是作为缓冲系统,此外还具有调节渗透压的作用。通常产品使用说明中的碳酸氢钠推荐量是一个标准、安全量,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所得。但是由于不同的细胞系(株)不同,同一株细胞适应环境也可能不同(细胞耐受性不同等),且存在的地域性水质差异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可稍作改动,但使用者需做相应的检测(理化及细胞生产试验等)。HEPES是一种非离子缓冲液,在pH 7.2 ~7.4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在高浓度时对一些细胞可能有毒。HEPES缓冲液可与低水平的碳酸钠(0.34 g /L)共用,以抵消因额外加入HEPES引起的渗透压增加。其安全浓度范围是10~25 mmol/L。丙酮酸钠可以作为细胞培养中的替代碳源,尽管细胞更倾向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但是在没有葡萄糖的条件下,细胞也可以代谢丙酮酸钠。谷氨酰胺在溶液中很不稳定,4 ℃下放置1周可分解50 %,使用中最好单独配制,置-20 ℃冰箱中保存,使用前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赖氨酸(L-lysine):分子量大于70,000的多聚赖氨酸可以用于促进细胞贴壁生长,也可以用于组织学(Histology)分析时的粘片剂。Poly-L-lysine和Poly-D-lysine都可以用于促进细胞的贴壁生长。Poly-L-lysine可以被某些细胞所消化并吸收,摄入过多的Poly-L-lysine会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如果遇到Poly-L-lysine有细胞毒性的情况,可以考虑选用Poly-D-lysine,因为右旋的聚赖氨酸是不会被生物吸收利用的,所以毒性更低。远慕生物致力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专注于植物生物学技术研究,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食品,能源、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发展。目前远慕生物制造和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动物细胞培养产品(包括细胞培养基、FBS、缓冲溶液、抗菌剂和其他试剂)和植物生物学产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基、凝胶系列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抗生素&抗菌剂、生化试剂以及植物组培容器和耗材)。
  • 鞠熀先团队顶级期刊发文 细胞表面聚糖检测新成果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项目编号:90713015、91213301、91413118、21135002、21635005)等资助下,南京大学鞠熀先、丁霖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十余年的持续研究,在细胞表面聚糖检测领域取得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pp  糖基化模式随细胞生物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动态变化,并对多种重要的生物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因此,活细胞表面以及特定蛋白上糖型的原位示踪不仅能够加深对蛋白质糖基化过程及其功能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甄定。/pp  该研究组开创性提出一系列细胞表面聚糖的原位电化学、光学与扫描成像检测方法(J. Am. Chem. Soc. 2008, 130, 7224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6465 Anal. Chem. 2010, 82, 5804 Anal. Chem. 2012, 84, 1452 Chem. Sci. 2015, 6, 3769),发展了特定蛋白上聚糖原位检测的多种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220 Chem. Sci. 2016, 7, 569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139),实现了细胞表面神经节苷脂的定量、亚型筛查与再生分析(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785),在细胞表面糖基的原位检测领域提出了奠基性成果(Acc. Chem. Res. 2014, 47, 979 by Prof. M. S. Strano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并应邀综述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沿与趋势(Acc. Chem. Res. 2018, 51, 890)。/pp  近期,该研究组利用DNA序列的编码功能,构建了一种分级编码策略(Hierarchical Coding Strategy, HieCo)。他们以细胞表面的肿瘤标志物粘蛋白MUC1为模型,O-聚糖糖链末端的唾液酸和岩藻糖为对象,巧妙地设计DNA序列和荧光基团的标记位点,结合适配体识别蛋白技术和糖代谢标记技术,对糖蛋白的蛋白、聚糖两个不同级别的结构单元进行分别编码和掩蔽,利用启动序列与时间编码的杂交引发解码过程,实现了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解码,并提出癌细胞表面MUC1上两种单糖的同时成像方法。与已有的蛋白特异性糖型成像策略相比,该方法可反映目标糖蛋白的真实分级结构,并提供任意扩展的单糖检测通道,实现细胞生理状态改变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中两种单糖变化的动态监测,为揭示与聚糖相关的生命过程提供了重要工具。/pp  这一研究成果以“A hierarchical coding strategy for live cell imaging of protein-specific glycoforms”(分级编码策略用于活细胞表面蛋白特异性糖型的成像)为题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007-1201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07054)。日本糖化学生物学专家Tadashi Suzuki教授在Nature的News and Views专栏以《DNA tags used to image sugar-bearing proteins on cells》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介绍和评论(Nature 2018, 561, 38-40)。该文指出:鞠、丁课题组提出的对聚糖进行DNA编码的方法“解决了同时检测特定蛋白上多种聚糖的难题” “由于作为标签的DNA序列在理论上可以有无穷多,该方法可以被拓展为多种聚糖的同时检测” 并且,所使用的DNA不会被转运到细胞内,使该方法“具有专注于细胞表面蛋白研究的优点”。Suzuki教授在评论中高度评价鞠、丁课题组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为发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类似系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17ecf36-3d43-45f7-a14e-72dee3bde0e0.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80928105530.jpg" alt="微信图片_20180928105530.jpg"//ppbr//p
  • 英利用人类干细胞重建完整胸腺,或将免除患者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需求
    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自然· 通讯》杂志发表的一项概念验证研究,英国弗朗西斯· 克里克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类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胸腺,该项研究朝着构建可用于移植的人工胸腺迈出了重要一步。/pp style="text-indent: 2em "胸腺是一个胸部器官,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成熟于此。如果胸腺无法正常工作或无法在子宫内胎儿发育期间形成,则可能导致疾病,例如人体无法抵抗传染病或癌细胞的严重免疫缺陷疾病,或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患者健康组织的自身免疫疾病。/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了在手术期间必须切除的患者器官的干细胞来重建胸腺。当被移植到小鼠体内时,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胸腺能够支持成熟的功能性人类T淋巴细胞的发育。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重建完整人类胸腺。/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了重建该器官,研究人员从患者那里收集了胸腺,并在实验室中将捐赠组织的胸腺上皮细胞和胸腺间质细胞培养成数十亿个细胞的菌落。为获得胸腺的结构支架以便于用培养的胸腺细胞重新组装,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从小鼠胸腺中去除所有细胞仅保留结构支架的新方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研究人员给器官支架注入了多达600万个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胸腺上皮细胞以及间质细胞。细胞生长在支架上,仅5天后,器官已发展到与9周大的胎儿相似的阶段。最后,研究人员将这些胸腺植入小鼠体内。他们发现,超过75%的胸腺能够支持人类淋巴细胞的发育。/pp style="text-indent: 2em "研究人员表示,胸腺移植后常常导致免疫系统排斥移植体。通过移植从器官供体的胸腺中提取的细胞生长出的胸腺,或许能克服这一问题,从而消除患者在余生中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需求。/ppbr//p
  • GE医疗细胞图像竞赛获奖者的细胞图片照亮时代广场
    GE医疗细胞图像年度竞赛旨在展现细胞之美,并展示全世界细胞生物学家所进行的鼓舞人心的研究,至今已有六年历史。获奖者的参赛细胞图片于4月19日至21日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NBC Universal高清屏幕上播放的特别节目中展示。 2012年,参赛作品第一次分为两个类别,包括高内涵分析和显微镜。GE医疗生命科学部根据15,000名公众投票结果选出三位获奖者,分别为Jane Stout女士(来自美国)、Anushree Balachandran女士(来自澳大利亚)和Markus Posch先生(来自英国)。 \Jane Stout' s Image Microscope winner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Stout女士获得了显微镜类第一名,她的图像作品(侧重于癌症)为&ldquo 中期上皮细胞,其中微管染为红色、丝粒染为绿色,DNA染为蓝色&rdquo 。 Anushree Balachandran, the High-Content Analysis winner来自澳大利亚悉尼Genea的Balachandran女士获得了高内涵分析类第一名,她的图像作品(侧重于亨廷顿舞蹈症)为&ldquo 来源于亨廷顿舞蹈症干细胞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其中鬼笔环肽染为绿色,粘着斑蛋白染为红色,DNA染为蓝色&rdquo 。 Markus Posch' s image, Regional winner, UK 来自英国邓迪大学基因调控与表达中心的Posch先生是显微镜类地区获奖者,他的图像作品(侧重于癌症)为&ldquo 前中期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其中GFP-组蛋白标记的染色体呈蓝色,微管蛋白染为黄色&rdquo 。本次竞赛吸引了100多名研究癌症、HIV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细胞水平疾病的研究人员参与。先由包括五位评判者的专家科学小组确定每个类别的入围作品,然后由公众投票决定获奖作品。GE医疗生命科学部研究与应用市场总经理Eric Roman博士表示:&ldquo 今年的获奖图像与往年一样漂亮、引人注目。这些图像不仅可从美学角度进行欣赏,还提醒我们注意疾病背后的细胞复杂性以及细胞研究为何如此重要。我们感谢向我们发送图像的参赛者、评审小组以及参与投票的每个人。&rdquo 今年的入围作品由以下人员选出:Kristie Nybo博士(BioTechniques助理编辑);Julian Heath博士(Microscopy & Analysis编辑);Nick Thomas博士(GE Healthcare首席科学家);Paul Goodwin博士(GE Healthcare科学主管);以及上届GE Healthcare细胞图像竞赛获奖者Leslie Caron博士(Genea研究科学家)。
  • 高内涵——基于FRET分析活细胞中的ERK信号转导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胚胎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调控的关键组成部分。ERK途径起源于质膜中的活化受体,并通过Ras/Raf/MEK至ERK(图1)。图1. Ras/Raf/MEK/ERK信号级联将信号从细胞表面受体如EGF受体(EGFR)传播到细胞内蛋白质。ERK是该途径的最终组分,并且在被生长因子(例如EGF(表皮生长因子))激活后,触发下游效应,如激酶或转录因子的激活。该途径被不同类型的受体激活,包括受体酪氨酸激酶 (例如EGF受体)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信号传导途径的最终组分,ERK磷酸化不同的细胞内蛋白质,包括大量其他激酶和转录因子。ERK信号传导途径存在于各种癌症类型中,因此正在研究作为治疗干预的靶标。在这里,我们描述了如何在Operetta CLS高内涵分析系统上自动化研究ERK信号传导的活细胞FRET测定。该测定可以用于药物发现。基于FRET的ERK生物传感器FRET是从供体分子到受体分子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能量转移需要供体和受体间隔小于10nm,因此提供了研究分子接近度变化的敏感工具,例如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子间FRET)或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分子内FRET)。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专注于分子内FRET,使用称为EKAREV的CFP-YFP生物传感器(图2)。稳定表达EKAREV的细胞由Somponnat Sampattavanich博士友情提供(图3)。在该生物传感器中,供体和受体荧光团以单一融合蛋白编码。EKAREV生物传感器经过优化,可以减少随机触发的基础FRET信号,并使其可靠地与距离相关。ERK对EKAREV的磷酸化触发构象变化,使CFP和YFP靠近诱导FRET。图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报告基因(EKAREV)的示意图。在该生物传感器中,两种荧光蛋白通过ERK底物结构域,接头和结合结构域分开。一旦ERK底物结构域经过ERK的磷酸化,就会触发构象变化,使CFP和YFP紧密接近并允许FRET发生。EKAREV生物传感器是分子内FRET的实例,其中供体和受体以1:1的固定化学计量存在。因此,进行双通道比率实验就足够了,通道1检测受体发射光(IAcceptor),通道2检测供体发射(IDonor),将得到的两个荧光信号强度进行背景校正,并计算它们的比率以给出相对FRET效率EFRET:测定方法将1.2×104EKAREV细胞/孔接种到CellCarrier-96Ultra微量培养板(PerkinElmer#6055300),150μl培养基(表1)中。孵育2天后(37℃,5%CO2),150μl饥饿培养基洗涤两次并在饥饿培养基中孵育5小时以降低基础ERK活性。另外,在孵育开始时向细胞中加入各种浓度的抑制剂或DMSO。4.5小时后,将细胞核用4μM DRAQ5在37℃,5%CO2下染色30分钟。然后用饥饿培养基洗涤细胞一次,并加入含有8μl 20x浓缩抑制剂或DMSO对照的150μl新鲜饥饿培养基。作为对照,在某一时间点,向细胞中加入8μl20x浓缩诱导物(PMA或EGF)。为了抑制FRET信号,应用PD184352,SCH772984和Ulixertinib。含有或不含有所测试化合物的最高DMSO浓度的培养基用作对照。试剂,化合物和介质列表成像在宽场模式下使用20x高NA物镜(NA 0.8)在Operetta CLS系统上建立长时间实验,获取图像总共97分钟。将FRET诱导化合物添加到血清饥饿细胞后,开始时间序列,测量间隔为每8分钟一次,在此设置中获得了四个渠道:DRAQ5 (ex 615-645,em655-760),CFP(ex 435-460,em 470-515),YFP(ex490-515,em 525-580)和FRET(ex 435-460,em 515-580)(图3)。图3.稳定表达EKAREV生物传感器的人乳腺上皮细胞。细胞核用DRAQ5染色。随后,在Operetta CLS系统上使用宽场模式的20x高NA物镜对细胞成像。分析策略使用Harmony高内涵成像和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图像分析。简言之,将图像分割成细胞和背景。计算细胞质和背景中的供体和FRET强度,然后计算背景校正的FRET比率作为最终结果(图4)。图4.使用Harmony软件进行比率FRET定量的图像分析工作流程:细胞和背景的细胞质被分段,低表达细胞被强度阈值排除。量化供体和FRET通道的强度及其适当的背景,并计算背景校正的FRET强度比。减去背景强度在活细胞应用中尤其有利,其中具有自发荧光组分的培养基通常导致更高的背景并因此导致更小的测定窗口。结果为了探索是否可以使用基于FRET的生物传感器在Operetta CLS上研究ERK信号传导的调节,用不同的ERK和MEK激活剂和抑制剂处理EKAREV细胞。(图5)。图5.外源添加的活化剂(绿色)和抑制剂(红色)示意图及其对ERK信号通路的影响。表达EKAREV的细胞用EGF或PMA处理以诱导ERK活化,另外,用三种MEK和ERK特异性抑制剂(PD184352,SCH772984,Ulixertinib),在途径的不同位置中断信号转导。PMA和EGF充当Ras/Raf/MEK/ERK信号级联的特异性激活剂。EGF特异性结合细胞表面上的EGF受体,而PMA作为亲脂性,膜可渗透的分子通过直接激活RAF激活该途径。PD184352可以通过选择性抑制MEK1/2来抑制ERK途径,而Ulixertinib和SCH772984都是ERK1/2的有效和选择性抑制剂。首先,为了更多地了解FRET诱导和抑制的动态性质,记录了97分钟的长时实验。正如所料,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单独用EGF或PMA处理细胞导致FRET比率的强烈增加(图6)。大约30分钟后信号处于高位。对照显示较低水平的ERK活化,并且观察到随时间稳定增加。由于ERK1/2可以通过多种生长因子和有丝分裂来调节,这可能是由活细胞成像过程中的自分泌或旁分泌信号引起的。用不同浓度的ERK抑制剂(SCH772984)共同处理细胞导致ERK反应的剂量依赖性降低。在5μMSCH772984中,通过EGF的ERK活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表明在该浓度下ERK被完全抑制。请注意,0.5%DMSO是实验中使用的最高浓度,确实对FRET比率有影响,因此需要包括此对照。用第二种ERK1/2特异性抑制剂Ulixertinib获得了类似的结果(数据未显示)。图6.在Operetta CLS系统上使用基于EKAREV FRET的生物传感器的ERK信号传导的时间进程。通过EGF或PMA刺激ERK诱导快速FRET信号增加,在约30分钟后平稳。高浓度的SCH772984(5μM)导致几乎完全抑制ERK活化(1μg/ ml EGF),没有可测量的FRET信号增加。较高稀释度的SCH772984仅部分抑制EGF诱导的ERK活化。control显示没有任何处理的样品有中间轻微上升的FRET信号。0.5%DMSO略微抑制FRET信号,这是实验中使用的DMSO的最高浓度。测定统计:Z' = 0.87(在时间点32分钟计算,DMSO为阴性,EGF为阳性对照)当FRET信号在32分钟后达到恒定水平时,选择该时间点以确定SCH772984的IC50值。用1μg/ mL EGF和系列稀释的SCH772984处理EKAREV细胞,稀释范围为10pM至3μM。计算的IC50值为272nM的剂量反应曲线如图7所示。图7.ERK抑制剂SCH772984导致基于FRET的EKAREV信号的剂量依赖性降低。在1μg/ ml EGF存在下,用递增浓度的SCH772984处理EKAREV细胞。在孵育32分钟后,在Operetta CLS系统上测定FRET比率,因为信号在此时间点稳定。高Z' 值(Z' = 0.89)显示出优异的分析性能。为了研究EKAREV FRET成像测定是否可用于研究直接作用于MEK1/2的途径调节,测试了MEK1/2抑制剂PD184352对PMA化细胞的作用(图8)。如图所示,PD184352抑制PMA诱导的ERK活化。图8.在Operetta CLS系统上测量的PD184352对PMA活化的Ras/Raf/MEK/ERK信号级联的抑制。EKAREV细胞用另一组活化剂和抑制剂(PMA+PD184352)处理,其作用在RAF/MEK的上游(与图5比较)。用200或2000nM PMA处理的EKAREV细胞显示出高FRET反应(诱导后32分钟)。通过将细胞与MEK1/2特异性抑制剂PD184352以10μM的浓度共孵育来抑制活化。结论EKAREV FRET生物传感器可用于Operetta CLS系统的活细胞成像测定,以研究ERK的激活和抑制。级联内不同靶标的调节很容易测量,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鉴定干扰Ras/Raf/MEK/ERK信号级联的新化合物。该测定在活细胞中进行,因此它可用于分析ERK信号传导动力学,而定量ERK磷酸化的常规生物化学技术通常是终点测定。尽管细胞群中生物传感器表达水平相对不均匀(图3),但FRET比率的计算提供了特别好的化验数据和统计数据,Z' 值高于0.87。EKAREV生物传感器的优化设计,Operetta CLS系统的高质量成像以及Harmony内图像分析的出色工具都有助于提高这里提供的高含量FRET分析的稳定性。Harmony软件的构建模块概念允许创建易于设置和理解的图像分析序列,并且不需要专业的图像分析知识。该测定还提供了Opera Phenix™ 高含量筛选系统的可比较结果和测定统计数据。由于Operetta CLS和Opera Phenix系统比传统显微镜具有更高的通量,基于FRET的生物传感器的高含量成像为药物发现和细胞信号传导中的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参考文献1. Pearson, G., Robinson, F., Beers Gibson, T., Xu, B-E.,Karandikar, M., Berman, K. & Cobb, M. H. (200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 Kinase Pathways: Regul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Endocrine Reviews, 22(2), 153-183. doi/10.1210/edrv.22.2.04282.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Morgan, D., Raff, M.,Roberts, K. & Walter, P. (2007)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Garland Science., 5th revised edition, ISBN-10: 08153410593. McCubrey, J. A, Steelman, L. S., Chappell, W. H., Abrams,S. L., Wong, E. W. T., Chang, F., Lehmann, B., Terrian, D.M., Milella, M., Tafuri, A., Stivala, F., Libra, M., Basecke, J.,Evangelisti, C., Martelli, A. M., and Franklin, R. A. (2007):Roles of the Raf/ MEK/ERK pathway in cell grow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73,1263–84. doi:10.1016/j.bbamcr.2006.10.0014. F?rster, T. (1948). Zwischenmolekulare Energiewanderung und Fluoreszenz. Annalen der Physik 437 (1-2), 55-75.5. Sun, Y., Wallrabe, H., Seo, S.-A., & Periasamy, A. (2012). FRET microscopy in 2010: The legacy of Theodor F?rster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his birth. Chemphyschem., 12(3), 462–474.doi:10.1002/cphc.201000664. FRET6. Fassler, M., Boettcher, K., Malle, M. (2015): Measuring FRET using the Opera Phenix High Content Screening System: A High Throughput Assay to Stud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Application Note published by PerkinElmer, In., Waltham,MA, USA7. Komatsu, N., Aoki, K., Yamada, M., Yukinaga, H., Fujita,Y., Kamioka, Y., & Matsuda, M. (2011). Development of an optimized backbone of FRET biosensors for kinases and GTPases.Mol Biol Cell, 22, 4647-56. doi/10.1091/mbc.E11-01-00728. Harvey, C. D., Ehrhardt, A. G., Cellurale, C., Zhong, H., Yasuda,R., Davis, R. J., & Svoboda K. (2008). 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of ERK activity. PNAS, 105(49), 19264-19269. doi_10.1073_pnas.080459点击链接了解更多珀金埃尔默高内涵相关资料http://e86.me/0ZaJW1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流式进展|清华大学王文会团队: 基于阻抗流式细胞术的单细胞样本“一步式”分选除盐质谱预处理系统
    原标题:清华大学王文会团队: 基于阻抗流式细胞术的单细胞样本“一步式”分选除盐质谱预处理系统——01——研究背景单细胞质谱检测技术为单细胞化学特性分析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免标记分析手段,并在癌症分析、药物刺激、免疫分析等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潜在价值。然而单细胞质谱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操作,如将目标细胞从混合细胞群体样本中分离出来以提高质谱检测的准确性;除盐操作去除细胞常见缓冲液中的非挥发性盐,降低基质效应提高质谱检测灵敏度。目前这些预处理往往是通过多种设备或手动操作完成,效率较低;开发有效的一步式预处理方法对于单细胞质谱分析意义重大,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清华大学的王文会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基于阻抗流式细胞术IFC的“一步式”分选除盐质谱预处理系统,经过处理的细胞样本可直接兼容现有的免标记质谱流式、液滴微萃取等单细胞质谱分析手段。研究工作以“Microfluidic Impedance Cytometry Enabled One-Step Sample Preparation for Efficient Single Cell Mass Spectrometry”为题发表在期刊Small上,并被选为Frontispiece。本工作基于IFC原理设计微流控芯片结构,结合压电驱动实现一步式单细胞分选除盐操作,将目标细胞从细胞群中分离出来的同时实现其外基质的置换。经实验验证,系统的分选效率99%、除盐效率99%,并被证实了在癌细胞和血细胞的分离、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分离与质谱检测方面的功能。图1. 基于阻抗流式细胞术的“一步式”分选除盐质谱预处理系统示意图——02——研究内容本工作中搭建了具有四层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如图1所示。利用IFC进行细胞的电学及尺寸特性表征实现不同细胞的识别,待其流经分选区域时由压电执行单元对目标细胞进行分选,通过合适的流速配比,执行单元将目标细胞推至作为下鞘液的质谱兼容的挥发性盐溶液中,同时实现样本的分选与除盐。芯片采用两套电极,其中第1套用于单细胞电学表征,第2套用于表征确认除盐效率。图2. 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其工作流程示意图以商用均一性较好的6 μm和10 μm直径的PS微球对系统的分选效率进行了表征。在约9000个样本的实验中,系统展现出了99.53%的分选成功率,同时样本中的10 μm微球纯度由2.48%提升至92.23%,实现了约37倍的富集效率,如图3所示。此外在模拟血液中CTCs分离的实验中,在HeLa癌细胞与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混合样本中分选出HeLa细胞,其纯度由15.78% 提升至87.34%,展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图3. 微流控系统的分选性能评估从定量的角度,以270 mM NaCl溶液作为样本液、去离子水作为下鞘液为例验证了系统的除盐效率,单次分选操作引入的NaCl物质的量仅为0.77±0.16 pMol,即使在300 cells/s的分选通量下除盐效率也能够达到99.62%;同时在实际的细胞样本测试中可以看出,未经除盐的样本信号被完全淹没,而经过该系统除盐后的能够清晰分辨单细胞的典型代谢与脂质峰,证实了系统优秀的除盐性能。图4. 微流控系统的除盐性能评估该系统进一步用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和癌变的乳腺癌细胞MDA-MB-468的分选与检测。通过双频点的锁相检测,分别表征了两类细胞的电学特性,并据此进行了分选操作,结果表明MCF-10A细胞的纯度由 10.64% 提升至77.78%,展现出了约7.31 倍的富集效率。此外将收集到的细胞样本直接与免标记质谱流式装置级联实验,同时表征了两类细胞的代谢特征,结果表明,部分显著差异表达的代谢和脂质可能是致使细胞电学特性差异的原因,充分验证了系统在多模表征与临床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图5. 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的电学与代谢特性表征分析——03——总结展望本工作提出的基于IFC的一步法单细胞样品质谱预处理方法极大地方便单细胞质谱分析,突破了复杂操作和不必要的损耗。作为一个独立的样品制备模块,本微流控系统能够兼容多种质谱分析方法,为高效的质谱样品制备提供新的范式,进而为单细胞的多模态(如电学特性、代谢特征)表征提供新的思路。论文信息Microfluidic Impedance Cytometry Enabled One-Step Sample Preparation for Efficient Single-Cell Mass Spectrometry ;Junwen Zhu, Siyuan Pan, Huichao Chai, Peng Zhao, Yongxiang Feng, Zhen Cheng, Sichun Zhang, Wenhui Wang * (王文会,清华大学);Small, 2024,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310700作者简介本工作的完成单位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精仪系王文会教授为通讯作者,精仪系博士研究生朱焌文为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张四纯教授、程振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生潘思远、柴惠超、赵鹏、丰泳翔为论文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相关阅读】有望提高2个数量级微流控介电泳分离通量!清华大学王文会Advanced Materials封面成果速递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604/722338.shtml 3i流式KOL|清华大学王文会教授团队在阻抗流式细胞术上取得系列进展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31030/689623.shtml
  • Digital WB在基因治疗眼部疾病细胞和类器官模型中应用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 IRDs)是可导致进行性视网膜退化的遗传缺陷性罕见疾病,常见的IRD相关基因缺陷超过200种。近几年,眼科领域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项目数量激增,包括基因替换、基因编辑和基因沉默多个技术方面。2017年美国FDA首次批准了视网膜Voretigene Neparvovec基因疗法(Luxturna, Spark Therapeutics),用于治疗RPE65.1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眼科疾病,称为Leber先天性黑蒙。这个里程碑意义的决定为眼科疾病基因疗法打开了大门。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疗法目标是通过导入正常功能基因,从而恢复缺陷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正常表达。在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中,检测转基因目的蛋白表达是基因疗法开发的一个关键方面。 目前,有多种技术可实现目的蛋白表达定量检测包括配体结合法(Ligand binding assay,LBA)如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液相色谱-质谱(LC-MS)、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组织染色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各自优势和局限,如目的蛋白为分泌性表达,可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或体液系统中目标蛋白含量;如目的蛋白不能分泌表达,可采用Western Blot或质谱方法;如需要检测细胞膜蛋白,可采用流式细胞术;如要确定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内分布,可采用免疫荧光检测。 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研究基因治疗产物与治疗靶点的相关作用机制和效应,选择生物相关性模型来检测目的基因表达和生物学活性非常重要。对于眼部疾病可探索选择临床前研究模型如细胞系模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衍生的视网膜类器官疾病模型、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根据生物学相关性和测定时间可在不同阶段综合选择特异性评估模型。眼部疾病细胞模型案例1:iPSC衍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中低丰度大分子量蛋白质表达检测 从三名Stargardt病人皮肤活检样本产生多个iPS细胞系,这些患者都携带一个致病性ABCA4基因变异。采用RNA-Sep和Digital WB分析正常对照和患者细胞衍生的RPE。这个细胞模型与活检组织相比,可用于评估难以检测的非表达变异体,患者来源的细胞可能更密切地反映患者体内发生的剪接和编辑事件,可用于病人药物敏感性研究,指导临床试验。采用全自动Digital WB技术分析pABCA4蛋白质表达,制备了20 μg 总蛋白 dRPE 细胞匀浆,阳性和阴性对照分别是20 μg野生型和 ABCA4 敲除小鼠视网膜匀浆。参考下图,小鼠视网膜(Mouse ret)在野生型(WT)中pABCA4表达丰度很高,敲除(KO)小鼠没有表达。人类对照(NHDF)具有比WT小鼠视网膜更高表观分子量,同时有更高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相比,所有患者细胞系(H、J和S)中均可检测到pABCA4 ,但这些低丰度pABCA4蛋白可能被降解,作为截短蛋白或降解产品形式存在(除S2外)。与mRNA表达谱结果一致,S2细胞系具有相对正常的pABCA4表达水平和修饰后成熟膜蛋白的分子量。本研究利用了Digital WB对低丰度和大分子量蛋白质分析检测能力。案例2:眼角膜内皮细胞信号通路中多重蛋白质表达检测 本研究采用人源和鼠源细胞,分别是敲低了SLC4A11表达水平的原代人角膜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pHCEnC),即SLC4A11 (SLC4A11 KD pHCEnC);还有Slc4a11+/+和Slc4a11-/-鼠角膜内皮细胞系(murin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MCEnC),即 Slc4a11-/- MCEnC和Slc4a11+/+ MCEnC。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SLC4A11 KD pHCEnC和Slc4a11-/- MCEnC中细胞代谢和离子转运功能抑制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ATP生产减少。AMPK-p53/ULK1通路激活也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稳态 ATP 水平降低和随后 AMPK-p53 通路激活提供了代谢功能缺陷和转录组改变之间的联系,以及 ATP 不足以维持 Na+/K+-ATPase角膜内皮泵的证据,这是 SLC4A11 相关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特征性水肿的原因。所以SLC4A11缺陷角膜内皮中分子作用导致内皮功能障碍,是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congenital hereditary endothelial dystrophy, CHED) 和Fuchs 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主要特征。 下图结果表明SLC4A11缺陷角膜内皮中AMPK-p53 通路激活,采用Digital WB检测信号通路中各蛋白质表达水平。图B说明与 scRNA pHCEnC 对照相比,SLC4A11 KD pHCEnC 中 p53 Ser15 磷酸化水平增加,表明p53转录翻译后激活。图C在Slc4a11-/- MCEnC晚期传代中观察到相似结果(p53 Ser18磷酸化增加,对应于人p53 Ser15)。图C和D结果表明在Slc4a11-/- MCEnC 早期和晚期传代中总 p53 水平增加,代表p53转录激活。进一步研究磷酸化和p53转录激活的激酶,根据报道AMPK介导 Ser15(小鼠中Ser18)磷酸化和p53转录激活,图B和C实验结果也说明AMPKα的Thr172磷酸化增加,AMPKβ1的Ser182磷酸化没有变化。图E和F,与 scRNA pHCEnC 相比,AMPK 另一种下游底物 Unc-51 样自噬激活激酶 1 (ULK1) 在SLC4A11 KD pHCEnC中磷酸化水平(Ser555)增加。综合这些结果表明,ATP水平下降导致AMPK及其下游底物p53 和 ULK1 激活,分别导致转录组改变和线粒体自噬增加。同样,鉴于 SLC4A11 在预防氧化损伤中的作用,SLC4A11 缺失导致线粒体 ROS 产生增加,随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增加。此发病机制支持使用Slc4a11-/-小鼠作为SLC4A11相关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模型,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转化潜力。 基于Digital WB技术的全自动蛋白质表达分析系统Jess可实现化学发光和荧光两种检测模式,是多重蛋白质表达分析有力工具。2022年,ProteinSimple发布了Stellar全自动双色荧光蛋白质表达检测方案,特别适合同步分析细胞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和总蛋白表达,将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工具带到一个新高度。iPSC衍生视网膜类器官模型案例1:Digital WB检测iPSC衍生的视网膜类器官中视紫红质表达含量 美国NIH研究人员利用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再分化产生视网膜类器官。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确定了视网膜类器官发育过程中调节信号,在体外生成了更成熟视网膜,可促进疾病建模和基因治疗研究。本研究采用Digital WB技术揭示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类器官培养物种视紫红质(Rhodopsin)表达差异。下图结果表明,DHA处理的类器官在32天时视紫红质表达增加了30%,而亚油酸(LA)处理类器官视紫红质表达降低,这表明DHA处理的类器官中视紫红质表达增加不是脂肪酸添加带来的。案例2:AAV基因治疗的RetGC-GUCY2D视网膜类器官疾病模型 Leber先天性黑蒙可由多种不同突变基因导致包括RPE65、CEP29、GUCY2D和CRX等。其中Leber先天性黑蒙1型由GUCY2D基因突变导致,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或失明。GUCY2D基因正常拷贝编码了一种鸟苷酸环化酶(RetGC),其是感光器生理学中关键酶之一,视网膜中光敏杆状细胞和视锥细胞使用该酶将光转换为电化学信号。 英国MeiraGTx公司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 技术生成 RetGC 敲除 (RetGC KO) 视网膜类器官,iPSC衍生视网膜类器官分化后,将RetGC KO 视网膜类器官与同一细胞系的野生型类器官进行对比研究。总共设计了四种 AAV 载体来测试RetGC 蛋白在光感受器中的恢复情况,所有载体采用AAV7递送。CMV 和视紫红质激酶 (RK) 两个启动子,并评估了WoodChuck肝炎病毒翻译后调控元件 (WPRE) 影响。采用Digital WB检测6组类器官中RetGC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揭示,与非转导样本组比,所有载体设计均以不同效率产生RetGC蛋白。加入WPRE似乎显示出效力降低趋势,通过其他量化指标验证了这个趋势。 Digital WB相比传统Western blot,只需要几十分之一样本量就可实现类器官等珍贵样本中蛋白质定量检测,而且重复性更高和速度更快,非常适合眼部疾病类器官模型的转基因目的蛋白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分析。“全自动Digital WB技术是眼部疾病蛋白质表达定量的重要工具 Jess全自动数字化蛋白质表达定量分析系统 (Digital WB) 是Bio-Techne集团旗下蛋白质分析品牌ProteinSimple所有。系统利用毛细管电泳免疫学分析技术,可从微量样品中自动吸取、分离、捕获蛋白质,并通过化学发光或荧光检测目的蛋白含量。针对眼部疾病基因治疗应用技术优势Digital WB技术适合眼科基因治疗体外和体内各种模型中转基因目的蛋白表达定量分析,用于视网膜细胞系、iPSC衍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和类器官、小鼠动物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关键蛋白质分析。适合于基因治疗研发的不同阶段对转基因目的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检测需求。满足类器官和视网膜微量样本蛋白质分析需求,Digital WB技术样本量需求是传统Western Blot几十分之一,只需要3 μL样本量就可实现多重蛋白质表达检测,特别适合眼部疾病微量珍贵样本蛋白质分析。Digital WB精准定量检测,传统Western Blot只能满足样本半定量需求,重复性比较差。基因治疗某些目的蛋白表达与临床治疗效果相关联,可作为替代生物标志物,建立量效关系。要求目的蛋白分析检测标准需要提高,要求技术需要经过严格验证,Digital WB可满足这些需求。符合基因治疗产业对自动化标准化和效率的需求,面对行业激烈竞争,需要提升研发效率。Digital WB实现了全自动化和标准化,软件符合FDA 21 CFR Part 11合规性需求。系统3个小时完成一批次蛋白质分析,比传统Western Blot快4倍,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减少人力成本。 Digital WB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和具有较宽动态检测范围,这些特点满足眼部疾病基因治疗项目不同阶段的目的蛋白定量需求。Digital WB已被国内外知名基因治疗机构采用如Biogen, Sarepta Therapeutics, MeiraGTx,ATGC, Spark Therapeutics,Regenxbio,CRISPR Therapeutics, Editas Medicine, Bluebird bio,杭州嘉因生物、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必将在基因治疗研发阶段、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关于Digital WB资料参考文献: Gordon, Kathleen Del Medico, Amy Sander, Ian Kumar, Arvind Hamad, Bashar (2019). Gene therapies in ophthalmic diseas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MacLaren, R.E. A 2020 vision of ocular gene therapy. Gene Ther 28, 217–219 (2021).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Thilo M. Buck and Jan Wijnholds.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s (rAAV)-Vector Elements in Ocular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and Transgene Expression and Bioactivity Assays. Int. J. Mol. Sci. 2020, 21, 4197.Annemieke Aartsma-Rus, Jennifer Morgan, et at. Report of a TREAT-NMD/World Duchenne Organisation Meeting on Dystrophin Quantification Methodology. Journal of Neuromuscular Diseases. 6 (2019) 147–159Beekman C, Janson AA, Baghat A, van Deutekom JC, Datson NA (2018) Use of capillary Western immunoassay (Wes) for quantification of dystrophin levels in skeletal muscle of healthy controls and individuals with Becker and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PLoS ONE 13(4): e0195850.Matynia A, Wang J, Kim S, Li Y, Dimashkie A, Jiang Z, Hu J, Strom SP, Radu RA, Chen R, Gorin MB. Assessing variant causality and severity using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derived from Stargardt disease patients. Transl Vis Sci Technol. 2022 11(3):33Zhang W, Frausto R, Chung DD, et al. Energy shortage in human and mouse models of SLC4A11-Associated corneal endothelial dystrophie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0 61(8):39Brooks et al., Improved Retinal Organoid Differentiation by Modulating Signaling Pathways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es with Development In Vivo, Stem Cell Reports (2019)Arifa Naeem, etc. RetGC-GUCY2D retinal organoid disease model for AAV gene therapy development. MeiraGTx LTd
  • 2022年高分文章回顾: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靶向修饰和疾病治疗
    纳米药物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将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或蛋白、核酸等大分子药物,通过自组装或装载于纳米载体上形成的具有纳米尺度结构的一类药物。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具有磷脂双层膜结构的纳米颗粒,其凭借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天然的转运能力,被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研究,并体现出优于传统纳米药物的疗效。可通过人工装载蛋白、核酸和小分子药物等,结合靶向修饰策略将药物有效递送到相应部位,提高患者用药效率、降低给药频率以及减少全身暴露的副作用,细胞外囊泡已然成为全球寄予厚望的下一代gm性药物载体。相比于人工合成的纳米药物,细胞外囊泡作为治疗制剂和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势,如:可跨越血脑屏障;稳定性更高、提高用药效率、降低用药频率和相对易保存;免疫原性低且能够靶向到特定细胞和组织等。推荐阅读(点击跳转原文)核酸疗法——递送系统成关键阿斯利康入局,外泌体载药竞争白热化JEV:牛奶外泌体载药新突破本期小编将回顾2022年度纳米药物靶向修饰、药物递送及治疗相关的5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文章,包含靶向配体密度优化、工程化外泌体递送RNA和肽、外泌体T细胞免疫疗法,及外泌体在代谢调节、炎症缓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01 纳米药物表面靶向配体密度关键词脂质体纳米药物,配体密度,主动靶向,转铁蛋白,单颗粒检测,纳米流式检测研究摘要主动靶向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脂质体纳米药物疗效的最有前途的策略之一。由于配体密度在介导细胞摄取中的关键作用及脂质体载体本身的异质性,在单颗粒水平对脂质体表面偶联的配体数量及其密度分布进行准确定量,对揭示其功能化程度,并阐明功能化与纳米药物的靶向结合细胞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同时测量脂质体颗粒的大小和配体的数量,从而确定每个脂质体的配体密度。该分析方法速率高达每分钟10,000个粒子,几分钟内即可快速获得具有统计代表性的配体密度的分布。利用荧光标记的重组受体作为检测探针,仅具有细胞靶向能力的配体可被检测到。该研究同时探索了配体加入量、偶联策略以及高聚物链的长度等因素对叶酸修饰的脂质体配体密度的影响。对三种不同靶向配体修饰的脂质体,定量阐明了活性配体密度和细胞靶向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叶酸、转铁蛋白和HER2抗体偶联脂质体的最佳配体密度分别为每100nm2 0.5&minus 2.0个,0.7个和0.2个,该数值与绝大多数天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密度相近。该方法在纳米药物主动靶向研究中具有普适性。图1. 配体结合脂质体的制备和配体定量过程技术路线图02 红细胞来源EVs靶向治疗白血病关键词红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工程化外泌体,microRNA,多肽研究摘要近年来,新疗法的涌现迫切需要安全的、无免疫原性的药物递送载体,期待该载体能够将治疗制剂靶向递送至病变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细胞外囊泡(EV)由于具有转移生物活性物质的先天优势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被视为一种潜在的理想药物递送载体倍受关注。然而,天然EV的治疗潜力是有限的,工程化的EV要达到满足治疗使用所需的效率、稳定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水平,仍需要克服许多挑战。该研究提出一种酶介导的结合链霉亲和素的偶联使EVs表面功能化,使用该方法的表面功能化可以实现多肽、单域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等在EV表面以高拷贝数且稳定地结合。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功能化的EV在表达常见癌症相关标志物(如CXCR4、EGFR和EpCAM等)的靶细胞中累积。通过该功能化策略进一步将治疗性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SO)递送到转移性乳腺肿瘤模型中,从而增加了靶向致癌microRNA的敲除,提升转移抑制能力。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将EVs表面修饰上双功能的肽段,可以在靶向白血病细胞的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疾病进展。此外,本研究还进行了广泛的测试,证实了工程化EVs用于治疗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并没有发现不良反应。这种工程化的EV为药物的靶向递送提供了很有前景的手段,同时很好的解决了药物递送安全性的问题。03 工程化树突状细胞外泌体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工程化外泌体,CAR模拟,T细胞疗法,免疫疗法,实体瘤研究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尽管CAR-T疗法未来可期,但持续的研究也发现,CAR-T疗法对于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此外,CAR-T细胞还存在生产耗时长,储存和运输困难等问题,往往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受CAR-T疗法的启发,本研究将抗原喂养的树突状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表面进行抗体修饰,通过原位T细胞活化和癌细胞靶向,用于实体瘤的超CAR-T治疗。该研究证实,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产生的外泌体(tDC-Exo)提供了主要的组织相容性(MHC)-抗原复合物和CD86共刺激分子,它们与CAR-T细胞的CAR相同,充当T细胞激活的必要信号。抗CD3抗体和抗EGFR抗体工程化修饰到tDC-Exo表面,促进T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从而进行精确治疗。Exo-OVA-aCD3/aEGFR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并且能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发现Exo-OVA-aCD3/aEGFR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同时,促进了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通过联合PD-L1抗体的免疫阻断治疗,有效地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进一步增强了Exo-OVA-aCD3/aEGFR对实体瘤的治疗作用。这项研究为开发针对实体瘤的类CAR-T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图2. 技术原理示意图(A)抗CD3和抗EGFR抗体工程化的tDC-Exo(Exo-OVA-aCD3/aEGFR)的构建示意图。(B)MHC抗原复合物和Exo-OVA-aCD3/aEGFR上的共刺激分子CD86,相当于CAR-T细胞的CAR,可激活体内的T细胞。抗体的移植随后会与激活的T细胞结合,同时靶向癌细胞,这一过程模拟了CAR-T疗法。04 胞外囊泡滋养皮肤和生发关键词凋亡,细胞外囊泡,代谢调节因子,皮肤系统,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摘要人的机体中每天有超过3000亿个细胞死亡,产生大量内源性凋亡细胞外囊泡(apoEV)。此外,异体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也会产生外源性apoEV,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apoEV来维持机体的稳态。本研究发现一部分外源性apoEV在外皮和毛囊中代谢产生,且外源性apoEV通过激活皮肤和毛囊间充质干细胞中的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伤口愈合和毛发生长。经尾静脉注射apoEV后让小鼠跑步机训练模拟力量增强模型,悬尾实验模拟失重模型,结果发现悬尾抑制apoEVs的释放。进一步实验结果发现,apoEV的迁移通过跑台运动增强,而受悬尾抑制,这与循环中机械力调控的DKK-1(Dickkopf-1)的表达有关。该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意识到的apoEV代谢途径,并为探索基于apoEV的皮肤和头发疾病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05 小细胞外囊泡与肾小管间质炎症关键词肾小管上皮细胞,KIM-1,肾小细胞外囊泡,缺氧诱导研究摘要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TECs)暴露于缺氧条件下会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tubulointerstitial inflammation, TII),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缺氧诱导的肾小管损伤,可以通过肾小管缺氧诱导因子(tubular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 HIF-1α)和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 KIM-1)的表达来验证,并且随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后,肾小细胞外囊泡(sEV)的分泌随着肾小管间质炎症的发展而增加。有趣的是,KIM-1阳性的小管被巨噬细胞包围,并与sEV共定位。在体外,缺氧的TECs中KIM-1的表达和sEV的释放增加,当抑制sEV分泌的主要调节因子KIM-1和Rab27a基因时,缺氧诱导的炎症反应得到改善。KIM-1被认为介导TECs对缺氧TEC衍生sEV(Hypo-sEV)的摄取。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是KIM-1的配体,通过纳米流式检测发现PS存在于低氧诱导产生的sEV中。相应地,当KIM-1被敲除时,外源性Hypo-sEV诱导的炎症反应减弱。体内实验证实,外源性Hypo-sEV与KIM-1阳性小管共定位时,使IRI小鼠的肾小管间质炎症加重。该研究表明,损伤小管表达的KIM-1通过识别PS介导sEV的摄取,PS参与了缺氧诱导的小管炎症的扩增,导致缺血性急性肾损伤中肾小管间质炎症的发生。EVer福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以上任意文献PDF版本,同时,还可申请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在各个方向的应用主题报告,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
  • 文献速递 | Echo Revolve显微镜助力对新冠病毒侵入机制的深入解析
    2019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在今天仍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防范已成为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者们在新冠病毒的治疗、防护、免疫等方面不断探索,帮助我们认识病毒、战胜疫情。近日,来自美国犹太健康中心的一篇报道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新冠病毒的发病原理,该文献发表于《Nature commuunications》,揭示了影响SARS-CoV-2传染性和新冠肺炎临床结果的可能机制。新冠肺炎是由SARS-CoV-2引起的,而作者研究发现宿主蛋白ACE2和TMPRSS2在呼吸道中的表达与病人对新冠肺炎的感染相关,SARS-CoV-2可以利用宿主蛋白ACE2和TMPRSS2作为进入因子侵入人体。研究者对695名儿童的鼻呼吸道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ACE2和TMPRSS2表达的基因突变在世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不同,如表达减少相关的TMPRSS2 eQTL变异体rs1475908,东亚人(AF=38%)的等位基因频率最高、欧洲人AF为35%、非洲人AF为26%和德系犹太人AF为23%,而拉丁美洲人AF(AF=17%)的等位基因频率最低。与表达增加相关的两个TMPRSS2 eQTL变异在世界人群中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者发现TMPRSS2是粘液分泌网络的一部分,通过IL-13(白细胞介素-13)的作用被2型(T2)炎症改变从而上调,并且通过呼吸道病毒的干扰素反应使ACE2表达上调。研究者使用Echo Revolve正倒置一体显微镜进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在呼吸道上皮的蛋白质水平上也可观察到IL-13和病毒感染介导的ACE2表达的影响。a-d GALA II哮喘患儿的体外鼻呼吸道上皮细胞ALI培养的免疫荧光染色, (a)IL-13处理5天;(b) IL-13处理5天并HRV-A感染24h的上皮细胞;(c)纤毛细胞的代表性图像(ACT 红色)和ACE2阳性(白色)细胞。核用DAPI(蓝色)染色。ACE2蛋白位于根尖腔室,IL-13处理后降低,HRV-A感染后升高。f-h、j非哮喘儿童的体外鼻呼吸道上皮细胞ALI培养的免疫荧光染色 (f) IL-13处理21天;(g) IL-13 和DAPT处理21天的上皮细胞;(h)纤毛细胞的代表性图像(ACT;红色),基底细胞(KRT5 绿色),ACE2阳性(白色)细胞。核用DAPI(蓝色)染色。ACE2蛋白位于根尖腔室,IL-13处理时ACE2蛋白降低,DAPT处理时ACE2蛋白升高;(j)健康人的体外鼻呼吸道上皮细胞ALI培养的免疫荧光染色。所有的图像都使用Echo Revolve正倒置一体显微镜拍摄。研究者最终确认儿童对常见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反应,并发现这些冠状病毒感染产生类似于其他病毒物种的宿主反应,包括IL6和ACE2的上调。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新冠病毒的致病机制,使我们对新冠肺炎的了解更加深入。希望我们可以早日解析新冠病毒致病的全部机制,战胜新冠病毒。Revolve FL应用highlight:1.自动切换多色荧光和透射光通道,快速成像;2.自动merge多通道检测图像,快速定位;3.触摸式Retina视网膜屏,高分辨率显示和注释。Revolve正倒置一体显微镜Revolve展现了其非凡的灵活性,可以轻松地实现正置和倒置显微镜转换,创新性地把正倒置显微镜合二为一,开启了显微镜Hybrid时代。☑ 视网膜屏显示技术:比拟目镜人眼观察效果。☑ 全视野观察: 更清晰,更方便。☑ 多通道荧光:多达4个EPI荧光通道,无须暗室,就可以轻松快速地完成多色荧光显微分析。☑ 自动化操作:通过iPad Pro点触操控相机及荧光通道之间的切换,实现了完全自动化操作。☑ App应用软件:基于IOS的Echo App是与Apple团队合作研发的专业显微镜软件。☑ 精湛的工艺尽显高端品质:实现非凡的性能。申请试用关注“深蓝云生物科技”公众号→云活动→免费试用。参考文献:Sajuthi S P , Deford P , Li Y C , et al. Type 2 and interferon inflammation regulate SARS-CoV-2 entry factor expression in the airway epitheliu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DOI:10.1038/s41467-020-18781-2
  • 暑期期间(美国ATCC细胞)热销放价
    95-D 人高转移肺癌 95-D细胞 THC-8307 人高分化结肠腺癌细胞系 THC-8307细胞 HuH7-HCV 人感染HCV肝癌细胞,HuH7-HCV细胞 JRDC071 人肝转移癌 HCCLMS细胞, THLE-3 人肝永生化细胞,THLE-3细胞 LX-2 人肝星形细胞正常 LX-2细胞 LX-2 人肝星形细胞,LX-2细胞 HL-7702 人肝细胞正常 HL-7702细胞 QSG-7701 人肝细胞,QSG-7701细胞 FL62891 人肝细胞,FL62891细胞 HIBEpiC 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细胞 CASC111 人肝母细胞瘤细胞,HuH-6细胞, ED-25 人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细胞 CASC204 人肝胆管癌细胞,RBE细胞, PLC/PRF/5 人肝癌亚历山大细胞,PLC/PRF/5细胞 HCCC-9810 人肝癌亚力山大细胞,HCCC-9810细胞 MHCC-97H 人肝癌细胞系(高转移)MHCC-97H细胞 LM-6 人肝癌细胞系 LM-6细胞 Human bel7402 人肝癌细胞系 Human bel7402细胞 Hep-3B 人肝癌细胞系 Hep-3B细胞 MHCC-97L 人肝癌细胞(低转移)MHCC-97L细胞 SNU-739 人肝癌细胞,SNU-739细胞 SNU-475 人肝癌细胞,SNU-475细胞 SNU-449 人肝癌细胞,SNU-449细胞 SNU-398 人肝癌细胞,SNU-398细胞 SMMC-7721 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 SK-HEP-1 人肝癌细胞,SK-HEP-1细胞 QGY-7703 人肝癌细胞,QGY-7703细胞 QGy-7701 人肝癌细胞,QGy-7701细胞 Li-7 人肝癌细胞,Li-7细胞 Human SMMC-7721 人肝癌细胞,Human SMMC-7721细胞 Human SK-HEP-1 人肝癌细胞,Human SK-HEP-1细胞 HUH-7 人肝癌细胞,HUH-7细胞 HHCC 人肝癌细胞,HHCC细胞 HepG-2 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 HepG2.2.1.5 人肝癌细胞,HepG2.2.1.5细胞 Hep3b 人肝癌细胞,Hep3b细胞 Hep3B2.1-7 人肝癌细胞,Hep3B2.1-7细胞 Hep G2 人肝癌细胞,Hep G2细胞 JRDC054 人肝癌细胞,hep 3B细胞, Hep 3B2.1-7 人肝癌细胞,Hep 3B2.1-7细胞 HCC-9724 人肝癌细胞,HCC-9724细胞 H7402 人肝癌细胞,H7402细胞 FL62891 人肝癌细胞,FL62891细胞 Bel-7405 人肝癌细胞,Bel-7405细胞 BEL-7402 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开发出防止细胞内错误的蛋白降解新技术
    细胞中的蛋白酶体通过识别泛素标签来降解丧失功能的蛋白,以维持细胞稳态。错误的泛素标记会导致功能完整的蛋白被降解,从而诱发相关疾病,例如部分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归咎于这种原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出清除蛋白错误泛素化标记的新技术,相关成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论文的标题为:Deubiquitinase-targeting chimeras for targeted protein stabilization。   研究团队将这种新方法命名为去泛素化酶靶向嵌合体(Deubiquitinase-targeting chimeras,DUBTACs)技术,该嵌合体由靶标蛋白配体和去泛素化酶组成,其中靶标蛋白配体可以与被错误标记的蛋白结合,去泛素化酶能够清除标记在蛋白上的泛素标签。研究人员在因为氯离子通道蛋白被错误地泛素标记和降解而发生囊性纤维化的上皮细胞中,验证了DUBTACs技术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囊性纤维化细胞接受DUBTACs的处理后,表面的氯离子通道基本恢复到正常细胞水平。   该研究不仅开发出预防细胞内蛋白被错误清除的新技术,也为相关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启示。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2-00971-2
  • 基于拉曼光谱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实时诊断研究
    在当前的临床表现中,口腔的粘膜病变需要初次保守治疗和监控。如果病变持续存在,就会用活组织手术检查来进行诊断。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激光拉曼光谱进行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实时诊断。作为常见的癌症,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容易被探测到,通常是癌症晚期才被发现。根据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拉曼光谱可以用来实时揭示一个损伤的器官或皮肤是否癌变,这一技术可以减少检测时间和大量的侵入性手术。该研究使用的是位移差分拉曼光谱,科学家使用这一仪器来分析未标记活检样本,该样本有37个患者,共180个检测位置。根据最终的数据模型,从恶性病变区分出口腔鳞状细胞癌,准确率超过88%,并且从健康的组织中进行区分,其准确率超过89%。经过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人员说这一办法可以拓展到癌前疾病的分类、不良组织畸变的严重程度分级和区分不同的口腔病变亚型。什么是位移差分拉曼?位移差分拉曼光谱(SERDS),这种技术基于在两个有轻微偏移的激发波长中收集两张不同的光谱,理想情况下对两张谱图进行差分处理,所获得的差分谱中,受激发射谱和噪声背景会完全抵消,剩下的是拉曼光谱与自身平移光谱的差分图像,再通过去噪解卷积算法将拉曼光谱还原出来。奥谱天成ATR3020采用国际领 先的差分拉曼光谱技术,它内置两个相邻波长的激光器,分时产生激发光,对样品进行激发,拉曼信号对激发光波长非常敏感,而荧光信号则不敏感,运用差分技术,从而可以抑制荧光,可直接测量高荧光物质,抗干扰、抗噪声、大幅提高系统整体的检测灵敏度和信噪比,达到滤除干扰峰(如环境光峰、荧光峰等),只保留纯净的拉曼峰,捕捉微小信号差。由于可以较好地去除荧光等各种干扰,ATR3020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在保证对准确性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光源功率的要求,提高整机可靠性和光谱容错纠错能力,通过与SERS技术结合,可以达到PPB级检测能力适合户外作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